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文献管理

仪器信息网文献管理专题为您整合文献管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文献管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文献管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文献管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文献管理话题讨论。

文献管理相关的论坛

  • 【资料】罗昭峰--文献管理与文献信息分析

    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058479.shtml罗昭峰--文献管理与文献信息分析.pdf强烈推荐!这个罗老师才是文献的大牛呢!大家看了就知道好了。Endnote􀁺 海量文献信息的管理􀁺 全文管理􀁺 笔记管理􀁺 自动编排论文或书籍的参考文献􀁺 利用杂志全文模版撰写论文􀁺 统计与分析RefViz􀁺 海量文献信息分析􀁺 文献自动分类􀁺 给出文献间相互联系􀁺 发现研究前沿和热点􀁺 1 小时把握10000 篇文献的主旨Quosa􀁺 PDF 全文信息分析软件􀁺 自动下载PDF 全文􀁺 自动追踪最新文献

  • 【转帖】我的文献管理经验——充分利用管理软件

    相信大家做科研看的大都是英文论文,因此我向大家推荐的文献管理软件是Endnote。其他如noteexpress等我也用过,不过从个人使用上感觉,后者更适合管理中文文献,而前者在管理英文文献上更胜一筹。毕竟endnote和著名的ISI检索系统(就是SCi)是一家公司的产品,因此其与ISI的联机检索是最好的了。而且现在很多数据库如SD,ACS,Wiley等都与endnote建立了citation的关联,在下载文献的同时可以直接将题目导入到endnote里面,比手工输入方便的多:)好了,现在进入正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这个道理大家都会认同。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工具,相信仅凭个人的记忆来进行分类管理是相当地困难。我看过以前论坛里有人发帖说是按照文献类型进行分类,而后用文件夹管理。说实话,我开始也是用的这个方法,但弊端也很快就出来了。首先是找文献的过程非常麻烦,一层层文件夹点下去头都大了;其次,很难建立一个完善的分类标准,换句话说就是很难判断文献的唯一属性。举个例子,有的人喜欢按照专题分类,有的人喜欢按照实验小组分类,同样研究材料,有人喜欢按照原料分类,有人喜欢按照表征分类,有人喜欢按照反应分类。。。那么,面对多重标准,一篇文献到底应该放在哪个文件夹呢?(千万不要说CtrlC+V,每个文件夹放一个)。所以,我最后还是把这些麻烦的工作交给了endnote,毕竟电脑比人脑耐心而且不会出错。下面说说具体的方法。首先是已有文献的管理。如果大家电脑里面已经有了很多pdf论文,那么先请小费点时间到ISI上把这些文献查找出来,然后将这些文献导入到endnote中。就是界面下方的save to Endnote Refman那个按钮。这里建议大家先把选中的文献放到marked list里面最后集中导入(这样快一些),同时导入时别忘了选中导入abstract(具体用途见后文)。等文献都导入到endnote之后,再将每个pdf文档作为附件放到相应的题录中。对于那些ISI上检索不到的论文(很多学校ISI检索年限有限,像我的学校98年之前都查不到:(),只好靠手工一点一点敲进去了。这里虽然费点事,但可以为以后的阅读和论文写作节约很多时间的。而后是文献的检索。还是在ISI上检索,如果学校里面有SD,ACS等大数据库的也可以在里面检索(不过个人觉得还是在ISI上检索全面一点)。至于要检索哪些论文可以参考一下我以前的帖子,这里不再罗唆了。还是同上面一样,检索后导入endnote,然后有条件下全文的可以下载全文作为附件。这时,你应该拥有了一个包含很多题录的endnote的library了。下面要做的就是文献的分类整理。这里面推荐实用endnote XI以后的版本,因为里面增加了一个非常非常实用的功能:group群组管理。就像QQ的群一样,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group(最多可以建50个,相信对于大多数人应该够用了),而后把文献分门别类的拖入各自的group中。这里的方便之处在于同一个题录可以归属于多个group(在group下面的题录相当于是链接),这样,就可以建立“双重”乃至“多重”标准对文献分类了。像我就按照研究小组,衬底材料,合成方法等建立了多个group。文献分类好了,但如果不经过阅读做笔记,那还是属于电脑的,只有经过个人的消化,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时,我的方法是在endnote里进行阅读作笔记。从Endnote里面阅读文献的摘要,初步判断文献的相关度和重要程度。而后在下面note档里面用简短的语言作些描述和评价。然后最好在note前面作上一个表面看过的标记(我是用@符号表示看过,*表示重要,需要阅读全文),因为时间长了很难记住哪些是重点。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文献筛选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摘要判断文献的重要性。我觉得这还是很需要个人的实践的,文献读得越多,对文献的理解越深,判断力也会越强。简单的说,就是依靠你课题重点关注的关键词和你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论文写作时discussion中需要解释的现象这三方面来寻找关注的论文。当文献都已经做完笔记之后,大致可以判断出哪些可以略读,哪些需要精读了。那么精读那些重点文献吧。我个人建议还是用word做个较为详细的笔记比较好。把文献中经典的句子,重要的数据和讨论记到word里面,有助于日后的论文写作。这时,endnote的作用又可以体现出来了,就是它与word的关联作用。可以将文献作为reference插入到word里面,免得日后再找文献时不知道引用出处。

  • 【分享】文献查找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介绍报告,很实用!

    一个很好的文献管理软件应用报告,详细的介绍了各数据库的特点和查找方式,建议大家看一下,真的很好,共200页!![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75102]文献管理软件应用报告[/url]

  • 【讨论】关于《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8.0.2的使用问题

    http://lib.verycd.com/2005/06/05/0000052951.html软件下载地址Endnote这是一个专门用于科技文章中管理参考文献数据库的软件。而且通过插件可以很方便地在word中插入所引用的文献,软件自动根据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根据指定的格式将引用的文献附在文章的最后。如果在文章中间插入了引用的新文献,软件将自动更新编号,并将引用的文献插入到文章最后参考文献中的适当的位置。主要优点:英文文献兼容性好,可以通过Internet到Pubmed直接检索后保存到数据库中或者读入各种格式的 medline检索的结果。这个软件的优点有1、根据杂志的要求自动生产参考文献,所以在写文章的时候你再也不要考虑如何根据杂志的要求进行排版了。2、随时调整参考文献的格式。使用这些软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整参考文献的格式。3、方便自己查找文献。可以把自己读过的参考文献全部输入到Endnote里头,这样在查找的时候就非常方便。就是不会使用,没有注册过的版本!!!!!!!谁用过的、或者可以提供注册软件的帮帮忙吧……

  • 求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文献4篇,谢谢!

    求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文献4篇,谢谢!【序号】:1【作者】:韩应成【题名】:基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探讨【期刊】::《中国卫生质量管理》【年、卷、期、起止页码】:2009年第04期【全文链接】: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WSJG200904036.htm【序号】:2【作者】:齐敬东 齐敬英 成晓美 刘迎【题名】: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受控文件的管理【期刊】:《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年、卷、期、起止页码】:2010年第11期【全文链接】: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WJZ201011161.htm【序号】:3【作者】:王敏玉;【题名】: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探索【期刊】:《职业与健康》【年、卷、期、起止页码】:2006年第16期【全文链接】: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YJK200616044.htm【序号】:4【作者】:周颖 张镝【题名】:论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改进和控制【期刊】:《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起止页码】:2008年第07期【全文链接】: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JYYL200807040.htm

  • NoteExpress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最新中文简要教程(2006年10月修订)

    教程下载地址:http://www.scinote.com/support/noncgi/downloads/NoteExpress_Tutorial.pdf提纲:一.什么是NoteExpress 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二.NoteExpress软件安装1)软件硬件系统要求2)安装过程三.建立自己第一个NoteExpress 数据库1) 新建自己的数据库2) 建立并维护个人题录数据库四.以参考文献为中心的个人知识管理1) 查重2) 检索,保存检索结果及结果自动更新3) 以附件方式管理参考文献的全文以及相关资源4) 自定义显示字段5) 文件夹统计6) 标识7) 回收站五. 研究时心得的记录---笔记功能1) 新建和添加笔记2) 将笔记链接到题录3) 将笔记链接到题录的意义六. 利用Word&NoteExpress撰写论文七. 参考文献题录的导出与交换导出NoteExpress的题录八. NoteExpress标准版本特点描述九.开发商北京爱琴海软件简介以及NoteExpress获得的荣誉软件快速下载地址:http://download.it168.com/18/1804/33397/33397_4.shtml 教育网,好像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 http://www.lib.tsinghua.edu.cn/database/software/NoteExpress_1.8.1.166_chs.exe

  • 【讨论】—关于文献求助-应助版面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意见(管理员和版主请关注一下)

    [size=4][B][center]关于文献求助-应助版面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意见[/center][/B][/size][B]自文献求助-应助版面开版自以来到目前,文献求助版面的应助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的应助率已经是不错了。这个主要是各位版面专家和热心版友的功劳。随着xiaohaicph、handsomeland、dong3626先后加入版主队伍,从自己一个版主到目前的版主也已经饱和。下面主要阐述一下个人对文献求助-应助版的一些认识和建议。[/B][B]一、文献求助版的目的和意义[/B]文献求助版面目前主要为大家解决实际需要的外文文献的获取。由于外文文献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权限,而很多单位没有或者不全有相应的所需数据库,因此这个版面的存在是必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所获取文献的质量可以反应相应领域的水平。在论坛中开设这个版面一个方法满足了版友索求外文文献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能为论坛的知名度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个是一箭双雕的举措。[B]二、文献求助版的特殊性[/B]众所周知,不是所有的版友都有下载文献的权限;这个只是特定用户的一些权限或掌握的一种方法。所以,这就决定了这个版面不能像其他的版面那样,所有的版友都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除了求助与感谢)。其仅仅适合于那些能获得下载外文文献权限而且愿意加入论坛的朋友。这个也决定了本版的讨论氛围不会很浓,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既然讨论的目的没有了,因此只有提高应助率才是本版立足的根本,而应助效率提高的根本是吸引更多的热心版友的加入。[B]三、关于版面专家数量的问题[/B]大家都能发觉,本版都是论坛中版面专家最多的一个版了。他们对应助率提供了保证。至于设定这么多版面专家的目的如下:开始接手这个版面的时候,应助率很低(大家可以看看以前的帖子)。后来慢慢的有了恒定的应助者(如jzhiquan、panyb15715和大树文献服务网等),应助率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这个不能保证长期都是如此,因为相应的应助人数还是少一些。故此,和其他的几位版主商量之后:凡是应助文献的新人,都发短信表示感谢,每周应助最多的,建议推荐为专家。[color=#DC143C]这个版面专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可以提高版友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调动一些参与感及责任感。从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color][B]四、关于版面积分问题[/B]1.开始的时候没有版面积分,为了提高应助率通过设置净化来鼓励应助;2.后来有了版面积分但是不跟发帖数目挂钩,可以通过给应助者加分奖励,就是这时修订了版面的奖励措施( 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70914/981505/);3.随后版面积分与发帖数结合,但是此时直至目前的奖励是每个应助奖励2个积分[color=#00008B]。(基于上面已经说明的本版特殊性,不可能获得太多的发帖数,所以版面悬赏分不会太高,每个月总是中间就没有了)[/color]。这里说的意思是版面积分的设计对文献求助版是不适用的,不过这个矛盾不是很突出,每次不够时,xiaoyu还是很支持的给予的。[B]五、关于发帖和回帖的问题[/B]有段时间,一个版友求助的文献数过多,多次发表求助帖而且数目不少;这样对应助者来说,救活有些异样的感觉,俗话说“不爽”。还有就是有些求助不是悬赏帖(针对积分大于50的版友),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是这样处理的:如果应助者声望小于50(小于50的上传附件需要验证,给应助者带来负面影响、给求助者耽误了时间),版主就将其转化为悬赏帖;如果应助者大于50的或者是版面专家,那就不转化了(奖励积分都是照旧给予的)。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color=#DC143C]应该有个比较系统的发帖求助文献的制度,此亟待解决。此外发帖的求助内容目的性不明确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也是需要改进的。[/color][B]六、应助奖励积分的问题[/B][U]上面已经提到无论是谁应助,对求助者来说是帮助了其个人;对论坛来说是无形之中提升了论坛。所以无论谁应助都应该进行奖励。[/U]但是如何奖励确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两个方面:1.针对应助的文献及其他内容,如何制定相应的奖励规则;2.版面专家的奖励规则。上面链接中的奖励规则目前看来是应再商榷。[font=楷体_GB2312]个人看法,由于以前对外文文献的求助奖励最低是2分,所以目前看来是不应该再下降了;由于目前应助率大多是由于版面专家及少数的版友完成的,奖励积分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要执行,关键是如何执行操作,是一如既往的加分还是有别的措施?由于目前的版面专家太多,对于那些还不是专家的但应助积极的版友怎么对待,是否还是接着申请为专家?以上需要大家的意见。[/font][B]七、文献求助-应助版面的长远规划[/B][color=#00008B]“可持续发展”这个词用在论坛和版面都是适合的。文献求助版面的现状要维持、但是长期的发展该如何呢?是不是一直就是求助-应助的模式?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在此先想听听各位版主的意见和建议。[/color][B]以上是个人作为文献求助-应助版主一段时间的总结;版面的建立需要依靠论坛这棵大树,更依靠众多的版友的热情加入!管理层的态度至关重要,大家的意见举足轻重!希望管理员和各位版主结合以上自述,多提出针对版面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诸位不吝赐教。[/B][color=#DC143C][B]可能还有某些地方没有提到,还希望文献求助版的其他几位版主和大家仪器补充。[/B][/color]

  • 文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

    来源:科学网 作者:刘 庆生众所周知,文献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无容置疑。因为,世界上天才总是极其少,他们属于能够独立自主提出一些影响深远和惊世骇俗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成果。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凡人”,我们做科学技术研究都是某一科研方向发展的传承人,是接力棒中“平凡一棒”。作为科研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我们深知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能够“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前进”就很心满意足了。文献解读通俗地说就是了解同行们研究状况,使自己的研究置于同行基础基础之上。我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讨论研究方向文献是主要内容之一。我考察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文献的阅读理解状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同行做了什么?得到什么结果?这个层次主要属于专业研究知识最基本内容,当然,对于英文文献还要过一个语言文字关。第二层次是能够对同行成果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判断成果出彩之处在哪里?第三层次是通过文献调研,搞清楚你研究方向或领域中同行水平基础上,判断主要同行的成果在同行中的所处大概位置,代表性人物(牛人)和成果(牛成果),这个研究方向进展与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等。这是你想要在某一个方向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在文献研读能力与水平应该达到第三层次,尽管文献研读水平与博士论文水平之间不一定完全正相关,但对于大多数人,两者之间应该具有某种程度正面关联。所以,我说一个年轻人拥有的“文献理念”是区别他/她做科研项目(创造性劳动)与生产项目(重复性劳动)之间的主要特质,为此我们称“文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谈到科技文献管理与利用,这可是一个大的话题,我不一定谈的好,只能说点体会而已。在我的经历中,对待科技文献的态度或者做法主要是两个:“先有数量(泛读),后有质量(精读)”与“综述类文献与专门性文献关系”。对于前者,强调阅读文献首先要有数量,因为没有数量就不可能有质量。一个科研人员总是渴望看到高质量文献,但是这些高质量文献是隐藏在海量文献数据库中。如果采用“投机取巧”,或者碰运气,只能偶尔看到一些重要或高质量文献。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在一篇博文中曾经提到这样一种观点:一个聪明人看10篇文献掌握的信息也许可以超过一个不太聪明人20篇,甚至更多一点文献,但是不可能超过一个“凡人”阅读100篇,200篇,甚至更多文献所获得的信息量。一个人再聪明,也就是悟性(或理解力)高一点而已,但也有限。因为,他阅读的几十篇文献的信息量不可能囊括数百篇文献的信息量。阅读文献数量越多,碰到高质量文献的几率也越大。当然,这儿指的属于最普通的文献阅读分析与管理方式。当一个研究人员到了一定层次时,文献选择和阅读方式也多样。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文献管理”中建立自己研究方向的“文献数据库”很重要。我自己做的很不够,只涉及两类:一类为“文献沿革数据库”。“沿革”是一个“历史档案”用词,是指记录一个单位或企业,或技术发展的历史,以文献发表时间为序的档案。“文献沿革”包括:经典文献与发展过程文献。在搜素你研究方向“文献沿革”过程中,你将会全面了解这个研究方向发展历程,是你成为一个科研牛人的必要基础。我们现在听一些牛人侃侃而谈他的研究方向成果时,往往会为他对这个研究方向深入透彻的描述而震撼。这实际上就是那些牛人成功的必然经历和结果。当然,光建立自己的“文献沿革数据库”是远远不够。因为,“文献沿革数据库”文档材料主要体现一个研究方向文献的时间效应。例如我曾经有一份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藏高原”课题组编辑的“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科“文献题录”资料,内容包括地质(又包括岩石、矿物、构造地质等)、地球物理(涉及重磁电震和岩石物理等)、地球化学(全岩化学剂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等地球科学的二级学科的文献题录(主要包括引文的内容,即作者、论著题目、期刊名(出版社)、卷期号、页码与年代等。在“文献沿革数据库”基础上,还要建立一个更为重要的“重点文献数据库”。建立“重点文献数据库”对于一个刚刚涉足一个研究方向的年轻人比较困难,因为,要准确鉴别一篇文献的重要性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需要一定的科研积累。就像上面关于“文献理解三层次”,如果处在第一层次就只能属于“文献沿革”,要到第二、三层次才能比较准确分析文献的(对某一方面)重要性,从而建立“重点文献数据库”。所以,建立“文献沿革数据库”和“重点文献数据库”的过程实际上伴随一个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发展过程。两个文献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它伴随对同行研究成果及时和连续追踪分析。我们有的人下大力气做出的研究成果,由于跟踪同行成果不认真,不彻底,当你准备将成果提交之前再次检索文献时,发现你的所谓“创新成果”只是重复别人成果而已,你该多懊悔。我看到每年申请的国家基金书“立项依据”的文献中如果有当年同行发表论文,就会增加我评审该份申请书的影响分。现在电子文献为我们进行科技文献管理提供了极大方便。回想30多年前,我们阅读纸质文献,文献管理只能使用卡片,至今我还保留了一盒子文献卡片留作纪念。当年每周去图书馆的期刊库查阅文献时,由于杂志比较多(为了扩大知识面,查阅杂志比较多,如果仅仅为了一个专业窄方向对应杂志可能很少),为了准确,还要用一个本子记录下,避免下次重复查询。现在面对海量文献数据库,包括杂志、会议及专著、学位论文、专利及还有一些视频光盘类等,需要认真建立一些内容丰富、使用便利的文献数据库。以前我们只能记录文献的题录,现在我们可以同时建立“全文文献库”。但是,对于一些非常专门的文献管理比较简单,但是对于一些多学科或跨学科的文献数据库建立就比较复杂。只要我们将建立“文献管理数据库”当成自己科学研究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就一定会在文献的研读过程建立自己专用的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为你的科学研究提供正能量。

  • 【资料】什么是信息检索、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什么是信息检索、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  计算机信息检索,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通过光盘和联机等现代检索方式进行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手工检索一样,计算机信息检索应作为未来科技人员的一项基本功,这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科技人员适应未来社会和跨世纪科研都极其重要,一个善于从电子信息系统中获取信息的科研人员,必定比不具备这一能力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美国报道生活新方式的期刊POV 也将交互网络检索专家作为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之一,这些情况都说明了计算机信息检索越来越重要,故值得大家对这一技术予以重视。什么是信息检索、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  (primary document):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secondary document):是指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检索工具书和网上检索引擎是典型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tertiary document):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如大百科全书、辞典等。  也有研究者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再加上零次文献,它是指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原始文献,如实验记录、手稿、原始录音、原始录像、谈话记录等。零次文献在原始文献的保存、原始数据的核对、原始构思的核定(权利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 【求助】英文文献参考及翻译

    各位前辈,非常有幸在这里遇到你们。我最近写一篇论文,关于零售店库存管理的。请问能够给予相应的英文文献参考。非常感谢。

  • 【转帖】谈谈我的文献检索(希望对大家有用)

    谈谈我的文献检索说起我的检索之路,首先想说说我对检索的认识。 我眼中的检索,恐怕和大家所想的,和论坛征文的检索的内涵不一样。 我认为检索是我们从广袤无边的世界里获取特定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 而不是仅仅限定于检索论坛所一般采用的各种收集代理,MM,EZ,VPN, 甚至制作字典,种植肉鸡等等各种灰色获取现状自身条件下暂时无法得到的资源的一些手段技术 随着知识爆炸的规模愈发广大,我们获取知识的困难也日益增加 检索技术也随之提上了话题,但个人认为检索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技术 而我们大多数搞科研学术工作的人最重要的内容还在於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 文献是作为参考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检索是快速准确获取文献的技术保证 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检索技术很多东西是非常让人上瘾的, 很容易为它带来的成就感而陷得更深,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就盯着电脑学这些技巧 后来发现这样下去太耗费时间了,才狠心决定,宁可花钱买,也不耗费大量时间搞这些了 适可而止是必要的,看看以前很多的检索牛人都退隐江湖了 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正以后我不会去钻研这些东西了,对自己的毕业论文和科研帮助不大 我想说说我们应该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更好的管理,形成好的习惯 估计每个搞学术科研的同仁们手上都有很多的文献了吧 可是我们究竟用到了多少呢?每天搜新的东西,但旧的资料又消化了多少呢? 现在几乎是一个数据泛滥,知识困乏的年代,必须从庞大的数据中形成知识, 对自己才是最有用的啊!切切,与大家共勉!!!! 认识到这个以后,我们应该好好筛选一下自己计算机上的文献了(其他资源不谈) 我是这样管理我的文献的: 文件夹分类: 这个分类要合理,要有层次性。 文献管理工具: 这个也是十分必要的,原始的手段太过落后,有个好的文献管理习惯十分必要, 我个人使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的管理,经常查看其中的摘要部分。对NE的数据库和其中的文件夹也和刚才说的文件夹分类做到一致,这样就非常方便了。写文章是,Word+NE也非常不错。 硬盘搜索工具: 这个我使用的是百度的桌面搜索工具,感觉不错,可以对很多类型的文档进行索引。自己写过的程序啊,文献啊等等一搜,很快结果就有了。在暂时找不到东西的时候可以帮大忙。 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手段,比如,我习惯把各种格式的文件转成PDF来看,可以随时加圈阅。不错。 OK,就谈这些吧,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

  • 【分享】一个可以直接把下载的文章写到文章的参考文献里的方法

    不知道是不是我土,今天刚刚发现。呵呵,英文文章如果使用文献管理软件下载的话,以后可以选择不同杂志的要求,按格式添加到参考文献里。今天我要说的是中文文章,在vip里,下载的时候,点击“引文标准格式显示”,就可以实现了。如下,如果需要可以直接放到你写好的文章参考文献里。eg:王学松 秦勇.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图解析徐州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来源和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值[J].地球化学,2007,36(1):98-102.是不是很方便?

  • 很多期刊要求对中文文献进行翻译

    这两天在修改投《中国环境监测》的论文,引用的中文文献,需要翻译成英文;有些期刊的个别栏目(例如知识与经验、技术交流、实验室管理等)可能不刊登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等(具体需咨询期刊编辑部、了解该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这类文献势必会影响被引用;希望自己发表的论文多被同行关注、引用的,需要注意了。

  • 【已应助】求助铜盘管文献

    求助铜盘管文献1.基于供应链技术的铜盘管季节性库存问题研究,企业管理 制冷与空调(北京) 2008年8卷4期 孙顺河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冷轧薄板钢退火粘结现象有限元分析,金属热处理 湖南冶金 2005年33卷1期 3.

  • 文献计量学初读

    [size=18px] 这门学科最早萌芽于20世纪初,多是图书馆里的研究人员搞这个,最开始叫“统计书目学”,1969年后英国著名情报学家普理查德提出了“文献计量学”这个术语,被广泛沿用至今。[/size][size=18px] 看吧看吧,难怪做检测搞实验的圈子里问了一轮都没一个懂的,感情这学科,最开始是用在图书馆、情报信息领域的。我们看下百度对其定义: [/size][size=18px] 文献计量学是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它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其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各种出版物,尤以期刊论文和引文居多)、作者数 (个人集体或团体)、词汇数(各种文献标识,其中以叙词居多)文献计量学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输出务必是“量”。[/size][size=18px] 但这学科作用何在呢,为何起源于图书馆呢?我个人分析,图书馆里书太多,如何分类如何管理,哪些书价值更高,今后多买哪些少买哪些。都得有个尺度去把握。文献计量学因此孕育而出,慢慢繁衍到各个学科里去了。[/size][size=18px] 比如搞研究的都知道的“SCI”,还有什么“一区”、“二区”,如何确定啥论文能上SCI,上的是一区还是二区,就是根据文献计量学理论来设置的。(说到这有点心虚,我没说错吧,错了你来驳我呀)[/size][size=18px] 至于如何才能上一区,上SCI,您别问我,我也没上过。[/size][size=18px] 坦率地说,这几本书囫囵吞枣看下去后,我知道了该学科的国外起源、国内起源、基础的几大理论。然并卵,里面也没有多少具体例子啊,就算其中一本有具体例子讲到如何“计量”某领域文献的,也最多提下用的啥软件。软件具体如何使用,数据如何计量的,结果如何得出的,我还是一头雾水。[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10.gif[/img][/size][size=18px] 看来,书本和论文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的何止是护城河,得是黄河了吧。[/size][size=18px] 我不死心,决心照葫芦画瓢,先学会用软件。[/size][size=18px] 软件也难啊, 全是英文,有的还找不到免费下载渠道,找到了安装了感觉用的不太顺呢(旁边的小帅默默插嘴:是我用的不太顺)。[/size][size=18px] 呵呵, 前期的探索,就让年轻人先上嘛,现在年轻人搞不定,老同志亲自出马。[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07.gif[/img][/size]

  • 正在编写风险管理程序,哪位大神有以下参考文献可以分享下不?谢谢!

    陈军,钱玉山,章萍. 实验室检验服务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 .能源环境保护,2010,24(06) .谢云涛,谢军. 质检机构检验质量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预防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06) .高丹,徐维. 实验室如何有效地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03) .王雷,李春雨. 生物安全实验室风险管理分析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06):524-527 .郭伟锋. 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的风险管理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01) .张晓婷, 潘建君,陆勋元.第三方检测机构风险管理探究 管理观察 ,2012, (34)风险管理原则及实施指南 .

  • 【求助】[已应助]求下列文献,谢谢

    求下列文献:1 测定降雨中氨氮的方法探讨 水文 , 2003年 06期 冯慧华2 水杨酸—次氯酸盐测定水中氨氮方法的改进 干旱环境监测,05年03期3 水中氨氮的测定方法小结及结果分析 科技信息,2008年27期4 环境水质氨氮的快速检测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年第1期5 纳氏试剂法在工业废水氨氮监测中的应用福建分析测试,2008年第一期6 氨氮测定中水样预处理方法的改进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大量的参考文献――用EXCEL来整理

    写综述之类的文稿,参考文献必不可少,十份二十份的管理起来还比较容易,若上百份,甚至二三百份,就不那么容易了。近日对一篇综述240余篇参考文献的整理颇费了些心思,回想起来觉得一些“技巧”可能还有些意义,所以写出来权作抛砖引玉吧。 写作之前,案头罗列的参考文献必然每份先给个编号,按此编号写作时作标引。但可能由于检索时间或检索方式不同,同一篇文献给了2~3个编号,因此写作标引中就出现了“28”与“208”、“69”同是一篇文献的情况(但在写作引用时并未觉察到)。对于这样的问题,应用EXCEL可以很好地解决。 1 写作完成后,确定所有文献不再增减,将所引用到的文献编号与文献核对,做到一一对应。2 在这众多的参考文献中,分辨出哪些是重复文献。用EXCEL的方法是:将带有旧编号的文献标题复制到EXCEL内,然后将第一作者复制到第1栏,再按第1栏排序,相似或相同的作者就排在了一起,这样可迅速辨别出哪些是重复文献了。对于这些有重复编号的文献,用“=”号做上标记,即“28”=“208”=“69”。并不是简单地删除原来的编号,那样会引起混乱。3 按文内引用顺序将全部引文编号全部抄下来,并注明所在草稿页码,将抄得的引文编号录入另份EXCEL内。4 在EXCEL内Sheet 1内保留为原顺序(即刚抄得的顺序),将此顺序复制到Sheet 2内,排序,可发现有“重号”(即在2页上有“25”,在第3页上也有“25”),然后抄下重号,到Sheet 1内用“查找”功能找到重号“25”,并自后向前删去重号。5 删净重号后,再复制到Sheet 3内重新排序一遍,发现已无重号,定下。6 在Sheet 1中(删重号后的),按引用顺序,给出新编号1、2、3.......(对于已做标记的重复文献不再给新编号)7 将Sheet 1(已有3栏:草稿页码,旧编号,新编号)复制到Word,分三栏打印出来,便可依此顺序到草稿中将旧编号改为新编号。工作完成。 如此整理,既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准确性,更减少了“漫无头绪”的烦恼。当您遭遇大量文献时,不妨一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