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污染特征

仪器信息网污染特征专题为您整合污染特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污染特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污染特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污染特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污染特征话题讨论。

污染特征相关的资讯

  • 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推介会通知
    关于召开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和设备推介会的预通知  各仪器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  根据“上海市第五轮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上海市拟在部分重点工业区开展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为了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拟于4月中旬前后在沪召开相关仪器设备供应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和设备推介会,重点为石化与化工行业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标准化监测站房(车)以及特征污染物系统分析软件在国内外工业区大气自动监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届时将邀请用户代表参加。特此邀请有兴趣的厂商自愿报名参加,并在会上做相关仪器设备性能、系统集成和应用案例及优缺点介绍。  报名者请于3月20日前将回执发送到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可采取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联系人方玲珍(FF1122345@163.com) 顾月萍(guyp@sepb.gov.cn),地址:上海市钦州路508号,邮编200233。参会期间食宿费用自理,具体时间和地点以书面通知为准。  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2012年3月5日回 执公司名称与会人员姓名联系方式(手机、邮箱地址)是否需要住宿
  • 新疆立项研究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来源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申报的&ldquo 新疆典型区域颗粒物(PM2.5和PM10)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rdquo 项目,日前获得自治区科技厅的批准立项。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将开始对PM2.5和PM10的污染&ldquo 真凶&rdquo 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为城市防治这两种颗粒物污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昨天,记者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项目以新疆典型区域城市乌鲁木齐和昌吉为研究区,科研人员将对两城市的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进行连续采样、分析,以获得两城市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粒子污染特征。
  • 华东理工发明快速检测特征污染物系统
    环境污染物就像不时前来偷袭的敌人,要验明正身,常常需要通过实物取样,进行一次又一次比对实验,才能得知究竟是哪种污染。这个周期,通常需要一周甚至更长。但是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教授等开发的快速检测系统,让这个过程变得不再复杂:搜集所有“不明敌人”身份特征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可以在最短几分钟、最长一小时之内,迅速锁定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  龙亿涛教授主持的课题,名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系统”。据介绍,特征污染物环境污染事件具有突发性、未知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主力敌人——特征污染物进行锁定,然后拿出相应的对策。  据中科院的一份报告测算,虽然我国每年有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但是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目前我国环境中需要优先考虑的污染物大约有60余种,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就是在污染发生的第一时间,对这些“不明敌方”进行排查,测出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生物毒性和危害程度,为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如果做到这一点,对保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类技术产品在我国还基本上是空白。一旦发生环境事件,大多数只能将污染物取样送到实验室,由专业人员用大型仪器进行检测。  记者获悉,华东理工大学开发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系统是一个由便携式高灵敏集成检测设备和一个智能化分析软件构成的综合检测分析系统。“便携仪器箱就像急救箱一样大小,甚至可用几张卡通画提示操作。”例如多通道生物传感器,就是专门针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污染物的快速检测仪,它只要10分钟就能测出结果,准确度达90%以上。而发光细菌,则用在污染物的急性生物毒性检测中。因为化学物的微生物毒性与鱼类毒性乃至人体毒性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因而可以用微生物毒性试验来代替其它毒性试验,其优点是费用低廉和毒性效应快,试验时间比常规的鱼类毒性试验缩短几倍乃至几千倍。  “我们的‘敌人’是模糊的,因而建立这个技术系统需要环境、分析化学、电化学、信息、数学、纳米等多种不同的专业背景。多学科交叉、渗透是我们课题的特色。”龙教授说,“我们要做出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特色的东西,目标就是产业化,因为这种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很大,对这个课题,国家下拨资金就有1000多万元。”
  • 聚焦工业区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技术与仪器
    ——上海重点工业区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与仪器设备说明会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5月8-10日,上海重点工业区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与仪器交流会在沪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共同举办,旨在搭建一个技术交流平台,让仪器设备供应厂商/系统集成商与重点工业区充分沟通,互通信息,为上海即将开展的重点工业区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陆书玉教授、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总工魏海萍教授共同主持,吸引了来自环境监测仪器厂商/系统集成商、上海市各工业园区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以及来自江浙两省环境监测站代表,约百余人参加。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亦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陆书玉教授  魏海萍表示,根据“上海市第五轮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上海市拟在部分重点工业区开展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为了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举办了这次会议。  围绕石化、化工、煤化工、钢铁和垃圾填埋等行业的VOCs、SVOC、重金属和恶臭等大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标准化监测站房(车)以及特征污染物系统分析软件在国内外工业区大气自动监测中的应用情况等主题,参会的19家仪器厂商/系统集成商一一介绍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并解答了现场提问。  以下是参会厂商名单:  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境安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美国安普科技中心有限公司  上海祥得环保科技科技有限公司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绚贸(上海)工业设备贸易有限公司  杭州富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科德环保测试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华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Environnement环境技术(北京)有限公司(ESA)  北京创联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嵘烨生环保产品有限公司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怡孚和融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 清华大学风险特征污染物多指标监控仪亮相“十一五”成就展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3月7日至14日,清华大学携风险特征污染物多指标在线分析仪亮相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风险特征污染物多指标监控仪  风险特征污染物多指标在线分析仪是国家重大水专项的重要研究成果,它结合现代生物检测技术及光学传感技术,能够灵敏、快速、定量在线的监测环境水体中的风险特征污染物,并最多可同时测定8种环境风险污染物指标,包括有毒化工污染物、农药、POPS、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重金属等。  该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可对目标水体进行自动连续监测,单个测定周期控制在15min内,检测限可达μg/L~ng/L数量级,能够满足饮用水及饮用水源水质监控的要求。
  •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电子顺磁共振检测和污染特征研究——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国瑞研究员
    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是自由基检测的一种仪器分析技术。EPR在医学、生物、量子化学、物理学、环境以及化学领域等都有所应用。环境与健康是一个热门主题,其中,环境污染会导致怎样的健康效应,也是当下亟需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电子顺磁共振在环境与健康研究领域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除高活性和短寿命的自由基外,环境中还存在寿命较长的自由基,被称为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EPFRs)或长寿命自由基。EPFRs是十多年前提出的概念,它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稳定性,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增加了生物体的暴露时长,易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细胞和机体损伤等,被认为是一类新型的环境污染物。而实际追溯到1900年,冈伯格发现的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也是长寿命自由基。目前关于环境中EPFRs的存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引起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重视,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课题组逐渐变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国瑞研究员较早在国内开展了一些EPFRs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日前,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到了刘国瑞研究员,他讲述了与EPR、EPFRs的故事。刘国瑞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二噁英、溴代二噁英、多氯萘和卤代多环芳烃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建立典型POPs的高灵敏分析方法,阐明了POPs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发现一些潜在排放源并开展了机理和控制原理研究;2.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主要研究EPFRs的环境污染特征和转化机理相关的工作。被问到当初选择研究EPFRs的原因,刘国瑞介绍到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想要深入了解二噁英等POPs的分子机理,反应过程的中间体检测至关重要,使用顺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中间体,从而推断二噁英的分子机理。另一个原因是2015年基金委启动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我们重点实验室江老师鼓励我去做大气细颗粒物里的自由基相关的研究工作,”刘国瑞说道,“2015年左右是北京雾霾天气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课题组采集了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样品,检测了其中的EPFRs,发现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中EPFRs有不同的分布,越细的颗粒物中吸附的EPFRs含量也越高,由此导致的潜在健康效应值得进一步关注。”该研究工作发表在当时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上。刘国瑞在EPFRs相关研究工作中主要使用了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和色谱/质谱联用两大类分析技术,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可检测未成对电子,即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中间体;色谱质谱联用可对反应后产物进行鉴定,用于研究生成机理。刘国瑞表示,未来希望能将电子顺磁共振和色谱/质谱仪器同时与化学反应器连接使用,同时检测反应中的自由基中间体并鉴定反应后的产物。实验室使用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器来自布鲁克的EMXplus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以下采访视频:
  • 华中农业大学在稻米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土壤健康诊断与绿色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化学与环境团队在稻米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rice that meet safety standards can still pose a risk to human health”发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食品安全关乎人类健康和社会福祉。稻米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极易受重金属污染。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健康风险,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制定了稻米重金属的最大可接受浓度(MAC)。然而,食用人群的个体差异也会对人体健康风险产生重要影响,致使长期暴露于低于MAC浓度的稻米仍可能对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风险。 针对受体和区域饮食习惯差异对健康风险的影响尚不清晰这一问题,土壤化学与环境课题组联合概率和模糊方法,精准识别了全国32个省份的关键受体,并测算了相应健康风险的超标概率,评估了不同省份5种重金属(镉、砷、汞、铅、铬)对健康风险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食用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稻米仍会可能造成不可忽视的健康风险,而长期暴露的儿童和幼儿最为严重。这种健康风险主要来自砷与镉。由于贸易发生空间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区与健康高风险区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吻合。本研究近一步提高了重金属污染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精准性,为食品安全标准优化与农业污染治理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图1重金属健康风险的概率分布以及贡献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魏仁皓为论文第一作者,陈畅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谭文峰教授、王真教授、刘朝阳副教授、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蔡俊雄教授等参与了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创新研究岗位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3-00723-7
  • 科学家建立摩擦起电特征图谱,可用于检测环境污染来源,定量准确率达93%
    溶液化 学分析,是人们获得物质组成、物质结构等信息的一种科学手段。 在化学、生物、环境和地质等学科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实验类学科的基础,并一直是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例如化学成分分析、食品检测和环境痕量分析等。目前,主要的仪器分析方法有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然而,它们均受限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样品的检测仍然采取离线分析检测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都是静态的而非直观的现场数据。传统的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通常在样品采集后需要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由于分析结果不是实时获取的,因此不能满足实时测量环境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较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大大降低了检测速率。其二,对样品化学成分信息存在一定要求。例如,传统的光学分析法要求样品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吸收特性或荧光性质,以便光线能够与样品相互作用。而电化学分析方法需要样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色谱分析法则对样品的溶解性和浓度有一定要求。其三,样品制备过程复杂、仪器昂贵笨重,大大降低了便携性和检测速度。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发展新的分析原理,建立有效且实用的原位、实时和价廉的新型动态分析检测方法。基于以上难点与挑战,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团队,首次将液固界面摩擦起电和界面转移电荷分布加以结合。图 | 张金洋(来源:)他们利用摩擦起电与液滴运动轨迹位置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液滴的摩擦起电特征图谱(TES,triboelectric spectroscopy),开发了液-固界面电荷转移图谱,通过分析图谱中峰位置和峰值电荷量,实现了溶液中离子种类和含量的快速检测。通过此方法他们测量了常见的 30 余种酸、碱、盐和有机溶剂并建立了谱图数据库,其定性和定量准确率可达 93%。实验结果证明:不同离子在液滴滑动方向具有可分辨的唯一转移电荷分布,这为新型便携式化学原位分析仪器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和平台。(来源:JACS)预计 TES 将在环境监测、催化机理研究、生物医学领域和行星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TES 可用于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废水中的有害物质等。结合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和污染来源。(来源:JACS)事实上早在 2021 年,和团队就利用液-固界面摩擦起电和电荷转移原理,通过在固体薄膜下方布置两个具有一定间距的电极测量液滴滑过固体表面产生的摩擦电荷,初步证明了液-固界面摩擦起电转移电荷的不均匀分布。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尽管两个电极探针的尺寸一致,但两个点位的电荷转移量却有明显区别。同时,含有不同化学成分和离子浓度的液滴电荷转移量之间也可区分。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之上,2023 年课题组将电极密度扩展至 432 个独立电极探针(电极探针尺寸为 0.12mm²),借此开发了实时探测液-固界面电荷转移高分辨分布的新方法。当时,他们发现界面电荷转移并不会随着液滴在塑料薄膜表面持续运动而逐渐增大。为了验证实验的准确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和计算。最终,课题组证明液-固界面电荷转移的不均匀分布受液滴中离子种类影响。基于此,该团队又利用液-固界面转移电荷在液滴滑动方向分布的差异性,开发了液-固界面摩擦电图谱,通过分析图谱中峰位置的移动和峰值电荷量,实现了溶液中离子种类和含量的快速检测。日前,相关论文以《用于液体原位化学分析的摩擦电谱》为题发在 JACS 上。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硕士生王雪娇是共同一作,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和院士、以及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西蒙纳锡安培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而在接下来,他们希望通过电路集成和微电脑控制,真正实现摩擦电图谱的远程原位实时监测,以用于真实场景下环境污染物的实时监测。
  • 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
    硝酸常压法企业将难以生存,需要淘汰的常压法产能达118万吨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编制的《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已进入向业界征求意见阶段,记者在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日前召开的《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送审稿)专题研讨会上了解到,《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预计今年年底出台。这项新标准对硝酸工业(浓硝酸、稀硝酸、硝酸盐的生产企业)污染物控制治理提出了严格的限值标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标准已与国际接轨,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硝酸产能面临淘汰,硝酸工业技术和产业将实现全面升级。  有必要制定专门的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氮氧化物将成为第一大酸性气体污染物,而一直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硝酸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标准对氮氧化物设定了更严格的排放控制标准  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官员介绍,一直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硝酸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硝酸工业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这两个标准为综合性标准,没有针对硝酸工业的污染物的排放要求,对吨产品最高允许排水量没有任何约束,对硝酸生产的特征污染指标总氮也没有控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硝酸工业目前执行的标准过于宽松,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控制水平。在当前严峻的环保形势下,现行标准已不能有效控制硝酸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因此也就不能有效促进我国硝酸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更不能适应新时期国家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需要。为了促进硝酸工业的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行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制订专门的《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据参与编制新标准的青岛科技大学专家介绍,污染物控制项目的选取重点是考虑控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有毒物质和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以及本行业特征污染物质 此外,控制项目的选取还必须满足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需要。新标准从普遍性、代表性和污染危害的严重性3个方面对污染物项目进行选择,根据我国硝酸工业生产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对硝酸工业(浓硝酸、稀硝酸、硝酸盐的生产企业)污染物控制提出了严格的限值标准。  他告诉记者,新标准对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分别提出控制要求。对于新建企业,制定了较严格的标准 对于现有企业,根据目前污染物控制水平,设立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给予现有企业一定时间的改造期限。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新标准对氮氧化物设定了更严格的排放控制标准。他介绍说,硝酸工业现在执行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现有污染源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为1700毫克/立方米,新污染源为1400毫克/立方米 而新标准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现有企业规定为600毫克/立方米,新建企业与国际接轨,采用欧盟新建企业排放限值350毫克/立方米。  这位专家还介绍说,为控制企业不经处理而稀释排放的行为,新标准还设置了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和排气量限值。规定现有企业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限值分别为1.5吨/吨产品,新建企业为1吨/吨产品,特别排放限值为0.5吨/吨产品。为避免对硝酸工业尾气的稀释,新标准规定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限值为3400立方米/吨产品。  另外,新标准针对硝酸生产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制定了控制标准,新标准确定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单位的企业边界氮氧化物和氨浓度限值分别为0.24毫克/立方米和0.20毫克/立方米。专家指出,新标准将敦促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和改进设备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量。  技术水平能否达到新标准要求?  新标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国内先进生产技术为依据,规定现有企业NOX排放浓度限值为600毫克/立方米,这一限值是国产双加压技术可以达到的水平  硝酸工业目前的技术水平能否达到新标准的要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硝酸生产工艺分为常压法、综合法、中压法、高压法、双加压法等。我国硝酸工业早期以常压法、综合法为主,废水、废气排放量大、污染严重。随着双加压法技术的引进和双加压法用的“四合一”机组国产化成功,加速了国产双加压法的发展。  双加压法集中了氨耗低、铂耗低、成品酸浓度高和尾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低的优点,体现了工艺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生产成本低、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最佳的特点。新标准正是立足于先进清洁的双加压硝酸生产技术而制定的,新标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国内先进生产技术为依据,规定现有企业NOX排放浓度限值为600毫克/立方米,这一限值是国产双加压技术可以达到的水平 新建企业  应与国际接轨,设定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规定NOX排放浓度限值为400毫克/立方米,这一限值立足于性能优良的双加压硝酸机组构成的硝酸生产装置和先进的尾气脱硝技术,目前,40%硝酸工业尾气排气筒能够达到400毫克/立方米的要求 新标准中NOX特别排放浓度为100毫克/立方米,这一限值是欧盟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BAT)可以达到的限值。  全国硝酸硝酸盐技术协作网主任锡秀屏高工向记者介绍,由于常压法生产压力低,而分解氮氧化物的催化剂有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要求,所以常压法尾气排放浓度难以达标排放,虽然采取一些应急减排措施,也达不到新标准规定的排放浓度限值。新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后,采用常压法的企业将难以生存,而国内常压法的产能目前还有118万吨/年。锡秀屏高工表示,硝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颁布后,将加快推进先进清洁的双加压法生产工艺的应用步伐。届时,我国硝酸工业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清洁先进的生产工艺将占主导地位。
  • 郭天南及合作团队揭示奥密克戎感染宿主的蛋白质组学特征
    SARS-CoV-2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最早报道于2021年11月,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感染株。奥密克戎在S蛋白的30多个突变导致其致病性和复制能力的下降,而传播力却明显增强。目前,宿主对奥密克戎的反应尚不明确。近期,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黄劲松团队协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团队共同合作评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SARS-CoV-2非奥密克戎株感染,非SARS-CoV-2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及腺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蛋白质组学特征,并和健康受试者接种全程2针新冠疫苗前后的蛋白质组学特征进行了同步比较,相关成果于5月18日发表于Cell Discovery杂志。研究分析表明,在血液蛋白质组学的角度,接种疫苗后的奥密克戎株与非奥密克戎株宿主反应类似;同一般流感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特征。在非重症肺炎患者中,接种疫苗后感染奥密克戎诱导的免疫反应与非奥密克戎株感染相似,炎症反应远超过健康对照病例,但没有流感和流感样病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新冠疫苗为大部分患者提供了潜在的保护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并没有分析重症肺炎患者,因此,奥密克戎株或流感病毒等在重症患者中引起的宿主炎症反应我们无法通过本研究评估。研究结果提示,奥密克戎株与流感的宿主免疫反应存在显著差异,接种疫苗可能是非重症奥密克戎株患者宿主炎症反应降低的原因之一。参考文献[1] BAO JF, SUN R, Ai JW, 等.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Omicron SARS-CoV-2 host response [J]. Cell Discovery. 2022[2] SHEN B, YI X, SUN Y, 等. 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VID-19 Patient Sera[J]. Cell, 2020, 182(1): 59-72.e15.
  • 关于召开“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参会报名及征文的通知
    p  各有关单位:/pp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生态保护及水污染防治领域科技创新,促进水污染防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我会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2015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定于11月25-2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pp  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ppstrong  一、会议征文及研讨的主要议题/strong/pp  (一)河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pp  河流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性评估、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整治方案与技术、湖泊水体重金属和有机毒物污染与防治、河流水质综合管理技术、面源污染物削减关键技术、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工程技术、水体功能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pp  (二)城市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控制/pp  城市水环境系统决策规划与管理、城市水环境和水排放的标准与安全、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废水资源化、水回用和可持续性发展、生物强化技术、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城市水污染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工业园区污染源控制、城市水功能恢复与生态景观建设。/pp  (三)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pp  沉积物调查采样与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沉积物及与水界面营养物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沉积物中有毒污染物行为与生态毒理分析、沉积物质量基准与环境风险评估、沉积物在水体极端污染中的作用与预警、污染底泥原位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与应用、污染底泥环保(生态)疏浚研究及技术研发、污染底泥或受损基底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污染底泥的异地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pp  (四)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监控预警/pp  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水体生态环境安全、水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水体生态环境评估技术、水体生态环境适宜性指标、水体环境监控预警、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与风险评价、城市河道水环境风险与评估技术。/pp strong 二、特邀报告/strong/pp  会议邀请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就河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城市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监控预警、污水处理处置等重大环境问题作主旨学术报告。/pp  strong三、论文要求/strong/pp  请按照会议主题,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水环境污染治理、控制与修复前沿的最新理论、方法、技术与工程实践提交论文,论文摘要不超过500字,全文不超过5000字。论文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要求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等。/pp  请在论文后面标注作者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以便进一步沟通。请提交论文人员将电子版论文全文发送至csesam@126.com信箱。论文截止日期:2015年11月3日。/pp  注:优秀论文将推荐到《中国环境科学》。/ppstrong  四、优秀环保技术推介展览展示/strong/pp  1、会议期间将同期召开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与项目合作推介洽谈会。/pp  2、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加高新技术推介展览展示活动,推广优秀环保技术和成功经验,促进行业间科研与实践的沟通交流。/ppstrong  五、会议费用/strong/pp  大会注册费为1800元/人,学生为1200元/人 企业2800元/人(含500字企业简介)。注册费包含会务、餐饮、会议资料等费用。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学生需出示学生证。提前汇款的参会代表报到时领取发票。/ppstrong  六、会务组联系方式/strong/pp  联系人:姚 凯/pp  电 话:010-59485388 18600404894/pp  邮 箱:csesam@126.com/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5年9月17日/pp /p
  • 贵州省发布“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向公众征求意见
    为纵深推进“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草拟了《贵州省“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时间为2022年5月19日18时。《方案》明确提出三大防控重点:1)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铅、汞、镉、铬、砷、铊和锑,并对铅、汞、镉、铬、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2)重点行业。包括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矿采选),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冶炼),铅蓄电池制造业,电镀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制造、铬盐制造、以工业固体废物为原料的锌无机化合物工业),皮革鞣制加工业等6个行业。3)重点区域。毕节市赫章县为“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在重点任务中,《方案》提出加强重金属污染监管执法,要求强化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在涉铊涉锑行业企业或固体废弃物分布密集区域下游,依托水质自动监测站加装铊、锑等特征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对铅蓄电池、电镀(含电镀车间)、制革等重点行业企业及园区排污口、雨水排放口及周边土壤环境开展监督性监测。排放镉等重金属企业,应依法对周边大气镉等重金属沉降及耕地土壤重金属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大气重金属沉降造成耕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累积的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在重点部位和关键节点应用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用电(能)监控等智能监控手段。
  • 河南省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有效防控涉重金属环境风险,确保河南省重金属污染物减排目标和防控任务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控攻坚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河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河南省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防控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铅、汞、镉、铬、砷、铊和锑,并对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 (二)重点行业包括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矿采选),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冶炼),铅蓄电池制造业,电镀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制造、铬盐制造、以工业固体废物为原料的锌无机化合物工业),皮革鞣制加工业等6个行业。 (三)重点区域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济源示范区、安阳龙安区和焦作沁阳市。河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三门峡灵宝市、洛阳洛宁县、 洛阳栾川县、洛阳汝阳县、焦作修武县、许昌长葛市、新乡获嘉 县、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乡凤泉区、平顶山汝州市。 主要防控任务中,提出强化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详细内容如下:加快研究制定锑、钼等重金属地方排放标准,推动解决我省涉锑、涉钼等行业污染问题。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涉铊涉锑行业企业分布密集区域下游,依托水质自动监测站加装铊、锑等特征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纳入大气、水污染物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涉镉等重金属的企业,应安装大气、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监控设备联网,以监测数据核算颗粒物和重金属排放量。排放镉等重金属的企业,应依法对周边大气镉等重金属 沉降及耕地土壤重金属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大气重金属沉降造成耕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累积的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逐步推进重点流域内有重金属污染风险的一、二级支流入干流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实时对地表水水质进行监测。重点提升对老灌河等丹江口水库主要支流重金属的监测监控能力。重点行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重点部位和关键节点应用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视频监控和用电(能)监控等智能监控手段。
  • 疫情防控特征指标【余氯】的检测方案
    1月30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生态环境应急检测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特别指出除61项常规指标的监测外,增加余氯与生物毒性2项疫情防控特征指标的监测2月2日,下发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的通知》同样指出了关于余氯等消毒剂以及粪大肠菌群数等相关参数的浓度控制。针对通知中指出的余氯检测,连华科技为您提供以下检测方案,希望能为疫情时期水质特征污染物把关提供有效帮助。为什么要检测余氯?余氯(residual chlorine)是指氯投入水中后,除了与水中细菌、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一部分氯量外,还剩下了一部分氯量,这部分氯量就叫做余氯,又称为游离氯。总余氯是化合性余氯与游离性余氯之和。化合性余氯(指水中氯与氨的化合物,有NH2Cl、NHCl2及NHCl3三种);游离性余氯(指水中的OC1+、HOCl、Cl2等)。我们通常说的余氯指的是游离性余氯。当前公共场所和家庭为防控疫情多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一方面需要保证足够的消毒剂浓度,保证达到消毒效果;另一方面,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余氯量可能偏高,影响生化处理单元正常运行。同时,也有过高的余氯量也有可能影响地表水、地下水和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对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水源造成影响。测定水中余氯含量和存在状态,对消毒效果、环境水质质量和保证饮用水安全极为重要。连华科技余氯测定仪◆余氯测定仪校准规范符合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 1609—2017》便携式余氯测定仪LH-CLO2M ◆功能特点1.测定方法DPD光度法,准确度≤±10%2.仪器自备校准功能,可根据标准样品校准仪器内置曲线,无需手动制作曲线;3.专业的便携光路设计,测值范围广(0-15)mg/L(分段),检测快捷,测定时间10分钟4配备完善的专业耗材试剂,工作步骤简化,测量更加简单5.机身采用高分子工程塑料注塑成型,轻便、美观、防腐蚀6.高强度便携主机箱,防震、防水,保护仪器不受伤害余氯测定仪LH-CLO3H◆功能特点1. 独立光源系统,光源寿命10万小时2. 光学稳定性优越<0.005A/20min3. 管比色,测定范围(0-1.5)mg/L,精度高,准确度为±10%4. 储存数据1.2万个,自带热敏行式打印机支持数据打印功能5. 支持USB、红外数据传输6. 曲线数量99条(90条常规曲线,9条拟合曲线),适合不同环境、不同人员操作使用,方便简单余氯测定仪LH-CLO3L ◆功能特点 1.依据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的原理设计制造 2.以工业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精密光度测定仪进行水样分析,准确度±10% 3.采用比色管比色方式,实验过程简单易操作,数据一目了然 4.测定范围(0-1.5)mg/L(1.5稀释) 5.光学稳定性<0.005A/20min 6.应用领域广泛,可适合不同用户的多种需求,可在化工、石油、焦化、造纸、冶金、酿造、医药等工业废水及各种生活污水监测应用。余氯测定仪购买平台1.连华科技旗舰店京东 或复制此链接搜索直达:https://mall.jd.com/index-826391.html 扫码进京东连华科技旗舰店2.连华科技旗舰店天猫 或复制此链接搜索直达:https://lianhuakeji.tmall.com/ 连华科技售后工程师将远程在线给予技术支持,详情请致电客服热线400-636-0220/ 010-59777076。
  • 13部门正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 微塑料治理等提上日程
    2022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污染物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情况,并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会议中,任勇介绍,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有四大类:一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是内分泌干扰物,三是抗生素,四是微塑料。新污染物新在哪?新污染物之所以称为“新”,一方面是相对于大家熟悉的,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而言的;另一方面是新污染物种类繁多,并且还可能会持续增加。新污染物具有的五大特征,即危害比较严重、风险比较隐蔽、环境持久性、来源广泛性和治理复杂性,这五大特点也决定了其治理难度。近年来,新污染物的治理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也提出,到2025年,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任勇说,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开展了4方面工作,具体包括:推动建立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源头准入管理,推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积极参与全球化学品履约行动,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任勇表示,新污染物治理的很多措施是要通过在水、气、土壤污染治理中落实的,体现化学品环境管理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牵引驱动”的特点和规律。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行动举措和保障措施。下一步,行动方案印发后,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方案规定的各项举措和任务。
  • 南科大环境学院郑国贸团队在室内新污染物筛查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国贸团队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发题为“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Screening of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QACs) in Dust from Homes and Various Microenvironments in South China”的研究论文,并被选为当期 Supplementary Cover。该研究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结合靶向和疑似靶向的方法,对家庭和多种不同公共场所的室内环境中的季铵盐化合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QACs)进行了全面筛查,定量了该类物质在疫情期间室内环境中的浓度水平,并且比较了其组成特征,为了解这一新污染物在室内不同微环境的污染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季铵盐化合物(QACs)是一类阳离子型化合物,作为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抗菌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抗静电剂、织物柔软剂和分散剂中。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季铵盐化合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抗菌剂被大量用于环境(尤其是室内环境)中的病毒消杀,造成了这一类物质在室内环境的严重污染。图 1. 室内环境中新型季铵盐化合物(QACs)的筛查策略、色谱和高分辨质谱图。在先前的报道中,全球范围内针对这类物质在室内环境的研究仅限于北美和欧洲,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此外,以往的研究仅限于家庭室内环境,并且监测的季铵盐化合物种类有限。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基于 PubChem, EPA N List 等数据库中可疑的季铵盐化合物,构建了高分辨质谱 Personal Compound Database and Library (PCDL) 数据库(图 1)。随后,采用迭代数据依赖的采集模式(Iterative DDA),对超过 200 种季铵盐化合物在多种不同的室内环境中进行了全面筛查,包括医院、火车站、商场、电影院、酒店、办公室以及家庭,并成功鉴定出 46 种季铵盐化合物,其中 15 种为首次在环境中报道。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室内环境中,电影院的室内环境中季铵盐化合物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中位数浓度达到 65.9 μg/g, 其次是家庭(58.3 μg/g)、办公室(44.2 μg/g)、商场(34.2 μg/g)、医院(34.1 μg/g)、火车站(28.4 μg/g)和酒店(23.7 μg/g)(图 2)。图 2. 不同室内环境灰尘中 QACs 浓度水平和差异比较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比了不同室内环境中季铵盐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图 3),发现在所有室内环境中,季铵盐化合物的组分相差不大。对于传统的季铵盐化合物而言,均以 BAC 类季铵盐化合物为主,这一现象在家庭的室内环境中尤为明显;而对于新型的季铵盐化合物而言,在不同的室内环境中均以 DADMAC 类物质为主,且在不同室内环境中没有明显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在办公室的室内环境中发现了较高比例的新型季铵盐化合物,表明办公室室内环境有其他的季铵盐化合物的污染来源。图 3. 不同室内环境灰尘中 QACs 组分特征和差异比较。此外,研究团队在含有纺织品(如地毯和窗帘)的室内环境中检测到了较高浓度的季铵盐化合物 (65.6 μg/g),显著高于不含纺织品的室内环境中的季铵盐化合物浓度水平 (32.6 μg/g),这表明纺织品的使用可能是室内季铵盐污染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科研助理程瑶(现为暨南大学在读博士),目前已在 ES&T 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2 篇。课题组成员刘成琳、吕中、梁宇戈、谢懿春、万盛、冷馨蕊以及胡敏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琛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作者,郑国贸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南科大是论文的第一单位。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206071)和深圳市城市环境健康风险精准测量与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ZDSYS20220606100604008)的联合资助。在研究过程中,季铵盐化合物全面筛查及定量分析在本研究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本研究的数据采集采用的是安捷伦 1290 超高效液相 - 6546 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系统 (Q-TOF) 联用,并基于安捷伦高分辨质谱 PCDL 数据库的强大功能进行靶向和疑似靶向数据分析,采用 MassHunter 等数据处理软件对不同室内环境中的季铵盐化合物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 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等3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关于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等20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资便字〔2017〕267号)等文件要求,现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等3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见附件)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18年1月22日至2018年2月5日。/pp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凝练布局和任务部署已经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咨询评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各专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pp  附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2018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征求意见稿)/pp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pp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4-5 年。2018 年拟安排不超过 35 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 30%左右。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研发团队。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 6 个,项目申报团队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个。/pp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pp  本专项 2018 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pp  1.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pp  1.1 我国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pp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及其与产业行业的关系,明确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及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 运用大数据及遥感等技术,探明我国不同区域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 研发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 阐明污染场地形成机制,发展污染场地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建立数据库和可视化管理平台。/pp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污染场地名录及动态数据库 1 套 明确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与产业行业关系,提出污染场地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主控因子 建立我国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时空分布图集与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化应用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25 篇,出版专著 2 部。/pp  1.2 基于大数据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识别、预测和管控策略/pp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识别方法、预测模型及管控策略 开发我国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大数据互联网体系,完善数据开放及共享体系 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场地污染智能识别模式,明确区域尺度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特征污染物的源-汇关系 创建我国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状况评估与预警的软件系统,基于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制定污染场地中长期风险管控对策。/pp  考核指标:构建我国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大数据互联网共享和评估技术体系,实现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趋势的定时预测与发布 开发出基于大数据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与风险识别方法 1 套,建立区域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预测预警体系,形成我国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策略 成果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 10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25 篇,出版专著 2 部。/pp  1.3 经济快速发展区场地土壤污染源识别与源-汇关系/pp  研究内容: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等不同区域的场地特性、污染特征、污染源与排放强度 筛选不同区域场地土壤优先管控污染物,建立优先控制污染物排放清研究不同区域场地土壤污染物溯源方法,阐明优先管控污染物源-汇关系 识别污染源主控因子和优先管控污染源,评估土壤优先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度,明确污染源的防控要素 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场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和方法学。/pp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区域的场地土壤污染源-汇关系,形成污染源识别技术与方法体系 1 套 建立区域场地土壤污染物排放强度评估方法,提出优先控制污染物排放清单 1 套 编制场地土壤优先管控污染源识别与排放强度评估技术规范 4 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 10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30 篇,出版专著 2 部。/pp  1.4 重点行业场地污染形成机制与源解析/pp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金属采选/冶炼和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与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发生规律,解析典型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成机制,建立优控污染物排放清单 揭示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相分布特征和源-汇关系,研究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法,提出重点污染源的环境风险防控要素与防治途径 为我国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源监管和排放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pp  考核指标:阐明金属采选/冶炼和化工行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形成机制,建立特征污染物清单 1 套 形成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法体系,提出污染源-汇机制和风险防控途径 制定场地土壤污染源解析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 2套,并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10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 30 篇,出版专著 2 部。/pp  1.5 场地土壤重金属积累、转化与生态环境效应/pp  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重金属赋存特性与积累规律,解析重金属形态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建立调控重金属形态转化的技术原理 阐明不同区域及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形态转化条件、潜力其生物效应,揭示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控因子 开发重金属污染生物效应评价方法,精准评估污染场地的生态环境风险,形成风险防控、预警与安全利用方法方案。/pp  考核指标:确定不同区域和行业场地土壤重金属积累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机制,提出场地土壤中重金属积累与有效性的主控因子,开发出重金属污染生物效应评价方法,形成风险防控、预警与安全利用方法体系,制定出调控场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系统方案,选择典型重金属污染场地进行验证和应用。发表高质量论文 40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出版专著 2 部。/pp  1.6 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扩散与预测/pp  研究内容: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株潭等重点区域,研究不同区域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迁移扩散规律,揭示不同类型重金属在不同场地介质中多相分配、空间分布及其与介质组成结构的关系 研究不同场地条件下土壤-地下水重金属的迁移、扩散动态及通量,阐明迁移扩散过程与机制 探明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迁移扩散主控因素,为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转移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提供理论支撑。/pp  考核指标:明确不同区域场地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迁移规律、扩散通量及主控机制,阐明重金属迁移驱动机制,建立非均质多相介质重金属运移扩散模型 1 套,提出不同区域场地土壤-地下水金属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策略,并选择不同区域污染场地开展试验性应用。发表高质量论文 40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出版专著 2 部。/pp  1.7 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机制/pp  研究内容:研究场地土壤与地下水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表征多介质、多界面、多过程复合的环境行为,阐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耦合过程,揭示基于化学质量平衡及区域多介质间的传质机制 研究场地工程管控和修复过程中污染物多界面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发展多组分可分辨的高灵敏表征技术 开发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界面原位表征方法,创建多介质界面污染过程调控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多介质界面污染过程调控方法体系。/pp  考核指标:明确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作用机制和界面传质过程,建立场地土壤污染物界面机制与刻画模型 1 套 开发出土壤-地下水系统重金属界面通量计算方法 1 套,形成界面反应原位表征新技术 1 套 发表高质量论文 40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出版相关专著不少于 2 部。/pp  2. 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监测与风险监管技术与设备/pp  2.1 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新技术与新设备/pp  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我国场地土壤弱扰动原位采样的高频声波钻进设备、全液压直推式钻进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低扰动土壤采样、地下水快速建井采样技术与装备 研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膜界面探测器等原位检测工具,开发地下水分层快速取样新技术与设备,制定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原位采样技术规范,提出产业化发展模式。/pp  考核指标:研制场地土壤原位采样的高频声波钻进和全液压直推式钻进设备各 1 套,最大采样深度不少于 30m,其他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整机部件国产化率不低于 80%,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同类产品 30%以上 研制出原位VOC 膜界面探测器等场地检测工具 3 套,开发出地下水分层快速取样技术与设备 1 套 开展不少于 20 个案例场地验证与示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20 项 编制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采样技术规范 1 套,编写技术应用案例 10 套。/pp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pp  2.2 场地污染实时响应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pp  研究内容:研发冶炼、焦化、化工、油气开采等重点行业场地污染新型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 研究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源泄露无损监测技术,开发场地污染物监测筛选技术,开发污染场地多要素、全过程综合在线监测体系 建立集成污染场地一体化模拟系统,研发场地污染的智能预测技术,实现污染物分布、迁移的可视化模拟 研究建立场地污染监测与预警平台 研究产业化发展模式 选择不同类型污染场地进行验证。/pp  考核指标:研制出有机和无机多组分在线监测数据采集与传感成套仪器各 1 套 建立污染场地监测筛选技术体系,开发出场地重点污染风险源泄露实时响应的无损监测技术,实现泄漏点精准定位,最小响应泄露量低于 0.1m3,漏点定位精度达到米级,漏点检率不低于 90% 形成智慧型、可视化场地环境污染预警技术体系,建立典型重点行业企业多维度、多组分场地监测-模拟-预警综合平台 2 套 选择重点行业场地开展验证性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15 项。/pp  2.3 场地土壤污染物形态和有效性测定方法与标准化/pp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污染行业场地土壤中各类典型污染物形态的原位表征技术 开发基于生物、化学、生态学等耦合手段的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试方法,形成适用我国场地土壤主要重金属类和有机类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的标准技术体系 采用标准化技术研究污染物形态和有效性的时空变异特征及主控因子,构建基于主控因子的污染物有效性预测模型 选择不同类型污染场地进行验证。/pp  考核指标:研发场地污染物形态原位表征方法不少于 2 种 创建场地土壤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的国际标准技术体系 1 套,形成不少于 15 种的有机和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测定技术指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提出基于主控因子的污染物有效性预测模型 2 个 开展不少于 20 个案例的场地应用验证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以上。/pp  2.4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基准/pp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中的污染物形态归趋、生物有效性等问题,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本土化的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 基于污染物的有效剂量-形态-效应关系,研究建立涵盖多污染物的我国场地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体系 针对场地特征及再利用方式,研究建立我国场地土壤环境安全利用指标和阈值体系 选择典型污染场地进行验证。/pp  考核指标:形成我国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1 套,编写分别针对人体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保护地下水安全的场地土壤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各 1 套 建立我国场地土壤环境基准体系 1 套,建立基于不同开发用途的我国场地土壤环境安全利用阈值体系 1 套,包含污染物不少于 80 种 所研发的指南、基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开展不少于 20 个案例场地的风险评估应用验证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以上。/pp  2.5 场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和标准/pp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的污染物性质鉴定标准与技术方法,建立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基线确定与污染损害调查技术方法,构建基于场地污染物迁移与归趋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多证据判定技术 研究场地污染损害实物量化和价值评估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费用核算标准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和行业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 研究制定场地土壤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 选择典型污染场地开展损害评估技术验证。/pp  考核指标:形成基于生物毒性的环境污染物有毒有害特性评估方法与危险特性鉴别技术,建立场地生态环境损害基线确定与损害调查技术方法体系 提出基于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与责任分配原则与技术方法体系,开发出场地土壤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技术快速筛选与损害量化工具,编制场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10 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开展不少于 20 个案例的场地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应用示范与验证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pp  2.6 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体系与方法/pp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管理框架、评价指标和技术方法,提出与国际接轨的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发展战略 研究适合国情的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选择典型污染场地开展实际案例研究,分类构建我国污染场地全过程可持续管理方法和标准规范 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构建区域尺度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与再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及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形成我国污染场地再开发规划决策支持系统。/pp  考核指标:提出中国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管理框架体系和发展战略,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形成典型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1 套 编制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不少于 7 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开发场地修复绿色可持续评估软件工具、区域尺度场地风险管控与安全利用可持续性评估软件工具各 1 套 开展不少于 20 个案例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应用示范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pp  2.7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与场地安全利用监管技术和标准/pp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利用过程不关联的问题,以及修复后土壤安全处置研究滞后的状况,研究不同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及利用处置技术,建立不同区域、行业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场地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处置技术体系 研究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控制技术体系、长期监管技术与评判标准,提出修复后不同用地功能场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方案 选择典型污染场地开展示范。/pp  考核指标:编制不同应用情景的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3 套 制定不同区域、行业和土地利用方式场地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等级划分标准 建立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控制技术体系,编制技术指南 5 套,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建立修复后场地安全利用技术体系,开展不少于20 个案例的场地应用示范验证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pp  2.8 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场景与定量估算方法/pp  研究内容:选择制药、印染、涂料生产与使用等重点行业,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环境排放特征,筛选重点行业高关注有毒有害物质清单,构建典型行业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场景,阐明高关注有毒有害物质环境转归机制,发展多介质环境暴露估算方法,评估潜在土壤环境风险,研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定量估算软件,为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方法。/pp  考核指标:形成重点行业高关注有毒有害物质清单,建立多介质环境暴露估算方法,研发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预测模型 1 套,形成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与暴露模拟软件 5 套,制定有毒有害物质环境暴露参数手册 1 套,上述清单、模型需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8 项以上,发表论文 15 篇以上。/pp  2.9 长江经济带高关注化学品风险管控关键技术/pp  研究内容:针对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集聚、化学品种类繁多、风险高的特点,研究长江经济带高关注化学品污染特征和分布规律,识别沿江地区化学品重点风险源 研究建立土壤及环境生物中高关注化学品的分析方法,评估高关注化学品环境和健康风险 选择典型化工园区开展应用示范,确定长江经济带优先控制化学品目录,并提出风险控制综合管理对策。/pp  考核指标:完善和建立 300 种高关注化学品的环境分析方法,研发化学品危害信息流转识别软件系统 1 套,完成优先级别最高的 20 种高关注化学品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提出长江经济带优先控制化学品目录和空间分布图谱,完成 1 个省域和 2个不同类型化工园区化学品风险管控的应用示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pp  3. 矿区和油田场地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pp  3.1 重金属尾矿库污染高效固化/稳定化材料、技术与装备/pp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矿种尾矿重金属释放特点与污染规律 研发重金属尾矿污染长效固化剂/稳定剂等环境功能材料 研发重金属尾矿库表面高效生物/物化覆盖材料,以及重金属尾矿库污染土壤稳定层构建与快速中间覆盖技术与装备 开发重金属尾矿库深层尾砂高压旋喷注浆等固化/稳定化技术与装备 形成重金属尾矿侵蚀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与修复技术体系,并进行现场技术应用验证,建立工程技术规范。/pp  考核指标:创制重金属尾矿污染长效固化剂/稳定化剂、高效生物/物化覆盖材料等环境友好的修复功能材料 6 种 研发重金属尾矿库固化/稳定化装备 4 套,建设功能材料及装备生产线1 条 生产和应用成本明显低于国际同类产品 选择西南金属采选区,开展不少于 10 个案例场地应用示范验证,实现重金属稳定化率达到 85%以上 编制重金属尾矿库源头控制与修复技术规范 2 项,形成重金属尾矿库固化/稳定化、生物/物化覆盖技术方案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pp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pp  3.2 浸矿场地残留浸矿剂高效淋洗材料、技术与装备/pp  研究内容:研究稀土、金矿等堆浸场和原地浸矿场残留浸矿剂释放特征,以及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关联的源-汇关系 研发堆浸场和原地浸矿场残留浸矿剂绿色淋洗剂等修复材料和快速淋洗工艺及技术,开发浸矿场地淋洗液可移动处理利用设备 研究建立堆浸场和原地浸矿场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验证。/pp  考核指标:研制稀土、金矿等典型浸矿场残留浸矿剂的绿色淋洗剂 6 种以上,形成残留浸矿剂快速淋洗工艺与技术不少于 5 项 研发浸矿场淋洗液处理和利用技术装备 4 套 开展不少于 6 个案例场地示范应用验证,浸矿场最终淋洗液达到国家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提出堆浸场和原地浸矿场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 制定浸矿场治理技术规范 3 套,被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 项以上。/pp  3.3 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绿色清洗-脱附集成技术与智能化装备/pp  研究内容:研究油气开采场地高浓度石油污染时空特点与规律 研发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环境友好型淋洗剂和增溶剂等修复材料 研制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模块化、自动化、低能耗、智能型的能规模化运行的热解修复技术与装备 研发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绿色清洗-高效热脱附联合修复技术与装备 构建油气开采场地高浓度石油污染源头控制与修复技术体系,并进行技术示范验证。/pp  考核指标:开发友好型淋洗剂和增溶剂等修复材料不少于 6种,创制先进的热解和绿色清洗-高效热脱附技术与装备各 1 套,生产和应用成本明显低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建设修复材料及装备生产线 2 条,提出油气开采场地高浓度石油污染源头控制与修复技术体系,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开展不少于 6 个案例场地示范应用验证,修复后土壤石油烃含量达到修复目标和实现土壤安全利用 制定石油开采场地修复技术规范 2 套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以上。/pp  4. 城市污染场地土壤风险管控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pp  4.1 复合有机污染场地土壤高效化学氧化/还原技术/pp  研究内容:针对农药、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场地污染问题,创制高传质性并具有亲水亲脂双重特性的还原材料及强化辅助材料,形成氯代烃和苯系物污染场地原位高效还原修复技术 创制高传质性缓释氧化材料、增溶脱附及强化辅助材料,评估材料用于土壤污染物脱附和氧化效果,突破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和农药污染物高效氧化技术 研发低渗透性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原位物理强化/高效化学氧化/还原技术与装备,建立高效原位氧化/还原修复技术与装备体系 开展规模化集成与试验示范,创建可推广应用的产业化模式。/pp  考核指标:研制高传质、高效氧化/还原功能材料不少于 3种,增溶和辅助材料不少于 3 种,材料成本比国际同类降低 30%以上,修复后氯代烃和苯系物去除率达 90%以上。研发低渗透场地原位氧化还原修复技术和装备 2 套,实现低渗透地层的渗透性能提高 1~2 数量级 形成高效氧化还原修复技术规范 3 套 申请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开展不少于 3 个案例场地示范验证,形成产业化模式。/pp  4.2 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pp  研究内容:针对焦化、石油化工等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研究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在高温条件下理化性质变化,创新具备热回用单元的低能耗、智能化、集约化、可快速移动及组装的成套热脱附技术与装备,研发配套的安全、高效、集成化的水气抽提及处理系统,开展热脱附后的尾气二次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并进行规模化集成与试验示范,提升异位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的修复能力与能效水平。/pp  考核指标:创新适用于城市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的热脱附技术与装备 2 套,直接热脱附设备单台套处理规模不低于 30t/h,加热单元的容积利用率不低于 60% 间接热脱附设备单台套处理规模不低于 3t/h 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国产化水平达到80%,与同类国际装备相比,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含水率20%)直接和间接热脱附能耗分别不高于 3500MJ/t 和 2500MJ/t,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97%,尾气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行业标准,二噁英不超过 0.1ngTEQ/m3 开展不少于 5 个案例场地示范验证,形成产业化模式。编制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指南 3 套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5 项以上。/pp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pp  4.3 制革类及铬化工类场地污染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pp  研究内容:研究制革类及铬化工类场地铬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探明场地环境风险构成,建立风险管控技术体系 研制绿色高效修复材料和生产制备先进技术,评估材料安全性、便利性、长效性和修复适用性 开发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与装备体系,进行集成示范和适用性评估 研究建立制革类及铬化工类污染场地风险协同管控与修复技术体系。/pp  考核指标:建立制革类及铬化工类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管控方法体系 研制绿色高效修复药剂和材料 2 种以上,材料生产成本比国际上同类材料降低 30%以上,修复后土壤六价铬浓度降到 2mg/kg 以下 开展不少于 5 个案例场地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形成产业化模式。编制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指南 5 套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 项以上。/pp  4.4 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净化技术/pp  研究内容:研究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快速精准识别监测方法与深层检测技术 开发填埋堆体固体废物开采、分质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耐久性、抗侵蚀的新型阻隔防渗屏障材料,研发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垂直多层抗侵蚀屏障防污染技术、渗漏点微创修补技术 研发土壤和地下水高效协同修复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pp  考核指标:建立固体废物填埋场渗漏快速精准监测与检测技术 形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长效阻控技术体系,阻隔能力提升 100 倍以上 形成的填埋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净化技术,有机物去除率 90%以上,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降低 70%以上,较常规原位修复技术节省修复成本 60% 开展不少于 3 个案例场地示范验证,形成填埋场源控与污染协同治理技术方案 编制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 3 套 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 20 项以上。/pp  4.5 地下水原位修复功能材料定向注入与强化传输技术/pp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修复功能材料投放工艺粗糙、在含水介质中难扩散的问题,研发修复功能材料定向注入、分层注入等精准注入方式,开发功能材料强化传输技术,突破钻进与注入耦合的一体化智能化装备,形成地下水污染强化原位注入创新技术体系。/pp  考核指标:研发修复功能材料定向精准注入及强化传输技术和装备,突破钻进与注入耦合的一体化智能化装备,最大钻进与注入深度不低于 30m,低渗透地层注入材料扩散半径不低于 3m,装备国产化水平达到 60% 研发技术装备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 编制原位修复功能材料注入技术规范 2 套。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pp  有关说明:建议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申报。/pp  4.6 场地地下水卤代溶剂污染高效修复技术/pp  研究内容:针对低渗透场地地下水有机溶剂污染物脱附效率瓶颈问题,研发高增溶表面活性材料,开发低能耗、能量高效利用的原位热强化驱动与氧化修复技术 耦合原位、异位有机溶剂分离净化技术,创建基于增溶与热驱动的原位高效脱附-氧化集成技术体系与成套装备,形成场地地下水卤代溶剂污染高效修复创新技术体系。/pp  考核指标:开发高增溶表面活性材料 3-5 种,增溶效果与清水相比提高 2 个数量级,生产成本降低 30% 研发原位热驱动-强化氧化修复装备 1 套,实现驱动扩散与氧化修复耦合,装备国产化水平达到 60% 形成低渗透场地原位强化增溶、驱动和氧化修复技术体系,研发的技术、材料和装备实现工程化示范应用 编制高效修复技术规范 2 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pp  5. 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再开发利用技术综合集成示范/pp  5.1 西南金属采选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防控与治理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pp  研究内容:针对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西南地区大型多金属矿采选及周边土壤中多种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污染迁移和源-汇关系,研发矿区尾矿库等场地原位固化-防渗-阻隔-覆盖防控技术,发展生物/物化覆盖材料与稳定层构建技术,建设尾矿库、矿坑等场地与周边土壤的工程化阻断体系 集成矿区场地及周边复合污染土壤强化原位修复,建设金属矿区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全过程控制和分级治理体系 形成金属采选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和修复技术模式,进行土壤污染防控与治理技术集成示范。/pp  考核指标:研发形成适合西南金属矿区场地污染综合治理模式 3 套,筛选生态修复新材料 10 种,材料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生产成本降低 30% 建立金属采选场地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 3 个以上,实现重金属扩散率下降 80%,矿区周边地表和地下水符合当地水体功能要求。制定污染防控与治理修复技术规范 4 项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15 项 形成技术应用与推广模式。/pp  有关说明:综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 产学研联合申报。/pp  5.2 中南有色金属冶炼场地综合防控及再开发安全利用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pp  研究内容:针对湖南、湖北以及江西、安徽等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问题,研究典型冶炼场地与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迁移和源-汇关系 开发冶炼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长效绿色固化/稳定剂,创制冶炼场地重金属污染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分离修复技术及装备 研究冶炼场地修复过程中二次污染综合防控和再开发安全利用技术 集成冶炼场地土壤污染分级治理技术、修复技术和资源化安全利用技术体系 开展典型金属冶炼区综合防控及再开发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应用示范。/pp  考核指标:研发冶炼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固化稳定化剂等修复功能材料 15 种,重金属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与分离装备4 套,材料与装备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生产成本降低 30%,装备国产化水平达到 60% 建立金属冶炼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技术模式,建设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实现重金属稳定化率达到 90%以上 制定场地修复技术规范 2套和技术方案 1 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pp  有关说明:综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 产学研联合申报。/pp  5.3 华南电子废物拆解场地复合污染土壤协同修复技术装备与综合治理示范/pp  研究内容:研究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处置场地土壤重金属和毒害有机物复合污染特征 研制物化固定剂、吸附阻隔剂、生物修复剂等风险管控和修复材料 研发物化固定、阻隔和常温分解、强化生物降解等协同修复技术和智能化装备 集成电子废物拆解场地复合污染土壤协同修复技术、产品和装备,开展典型污染区综合治理修复工程示范,构建华南地区电子废物拆解场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pp  考核指标:研制拆解场地复合污染土壤绿色高效修复材料 4种,建立修复材料生产线 1 条 研发物化固定、阻隔和常温分解、强化生物降解等协同修复技术和智能化装备 3 套,设备国产化水平达到 80%,生产和应用成本低于国内外同类设备 研发技术及装备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处理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达 95%以上,重金属活性降低 85%以上或达到修复目标,修复后土壤实现安全利用,治理成本明显低于国内外同类场地。编制技术规范 3 套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项。/pp  有关说明:综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 产学研联合申报。/pp  5.4 西北特殊生境有色金属污染场地土壤原位物化和生态修复技术及集成示范/pp  研究内容:针对新疆、甘肃、宁夏及内蒙等西北干旱、高盐碱和高风蚀区的特殊气候和生境特征,研发铅锌矿、铜矿、金矿等典型有色金属尾矿渣污染固化控制技术与装备,开发矿尘和尾矿土的胶结抗风蚀技术和矿区重污染土壤原位生物矿化钝化技术 研发有色金属矿区-绿洲交错带中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阻断材料与技术,开发干旱区有色金属矿区盐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位生物稳定化技术 集成原位物化、生物修复工程技术与成套装备,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区域进行规模化工程示范。/pp  考核指标:形成适用于西北干旱区有色金属矿区土壤污染原位防控与修复成套技术与装备体系。研制修复材料产品不少于 8 种,建设生产制备线 1~2 条 尾矿渣和土壤原位生物钝化修复技术装备 1 套,固化后能抗 30m/s 以上风力,重金属淋滤率削减 95%以上 建立干旱区有色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场地防控与修复示范区不少于 3 个,达到满足国家风险管控或修复要求修复后土壤实现安全利用。编制相关技术规范 2 套,形成“集成示范”阶段后的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项以上。/pp  有关说明:综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 产学研联合申报。/pp  5.5 京津冀及周边焦化场地污染治理与再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pp  研究内容:研究土壤污染过程、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环境容量承载力,形成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安全再开发指标体系 研发焦化场地复杂环境下复合污染土壤固化/稳化-降解新材料和新技术,建立多相抽提-热处理-生化一体化高效原位修复技术及风险管控技术集成体系,在山西、河北等地区进行集成工程示范 创建可持续场地污染治理修复与安全再开发利用新模式 研究形成集成示范和技术推广的体制与机制。/pp  考核指标:建设典型行业场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与安全再利用工程 3 个,实现示范区场地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和能源消耗明显降低,修复过程中二次污染可控,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或回用率达到 80%以上,污染场地安全利用率达 95% 形成适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场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方案与风险监管模式 4 套 形成“集成示范”阶段后的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编制技术规范与标准 5 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pp  有关说明:综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 产学研联合申报。/pp  5.6 长江三角洲农药污染场地修复及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pp  研究内容:针对长三角农药污染场地条件与污染物源-汇关系,研制径流阻断和垂直阻隔的风险阻控、高效氧化和生物修复系列技术,开发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为一体的集成技术体系 开发高效长效原位氧化和生物修复药剂,建立基于原位控制、强化治理和长期监控为一体的修复技术体系,结合城市或区域空间发展规划进行集成工程示范,研究农药污染场地修复及安全利用技术方案。/pp  考核指标:开发出高效氧化和生物修复材料不少于 4 种,农药降解率不低于 80%,生产和应用成本低于国外同类材料30%以上 形成风险阻控、高效氧化和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建立集成示范区不少于 3 个,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或回用率达到 80%以上,污染场地安全利用率达 95% 编制农药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技术指南或规范 2 套,形成技术应用和推广机制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以上。/pp  有关说明:综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 产学研联合申报。/pp  5.7 油田开采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技术集成示范/pp  研究内容:针对油气开采区土壤石油烃污染源头控制问题,研究典型油气开采区场地及周边土壤石油烃污染迁移特征和源汇关系 研发废弃泥浆和钻井污水固液分离处理技术与装备,泥浆回收再利用技术与撬装设备 集成油田开采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技术,建立典型油田开采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形成油气开采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技术体系。/pp  考核指标:建立典型油气开采区土壤石油烃污染源解析模型 1 套,形成油气开采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与修复技术体系和模式 形成油气开采区固液分离处理、泥浆回收再利用关键技术 建立示范区不少于 3 个,达到修复目标 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或回用率达到 80%以上,污染场地安全利用率达 95% 编制油气开采土壤修复行业技术规范 4 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pp  有关说明:综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 产学研联合申报。/pp  5.8 长江经济带石化类场地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pp  研究内容:针对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炼化企业、油库、加油站类石化有机污染场地,研究建立场地土壤环境风险管理的大数据平台 集成形成石化场地污染源控制-过程阻断-原位修复相耦合的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与装备体系 通过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形成石化类有机污染场地污染治理修复与安全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建立监测预警-风险管控的管理平台,创建绿色可持续石化类场地污染治理修复集成技术方案与管控模式。/pp  考核指标:建立长江经济带石化企业场地污染在线监测与环境风险管理的预警系统,形成数据采集和智能控制平台 集成石化场地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和装备体系,提出修复系统技术集成模式 建立长江经济带石化类场地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技术示范区不少于 3 个,达到修复目标,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或回用率达到 80%以上,污染场地安全利用率达 95%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 15 项。/pp  有关说明:综合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出具书面支持文件,承诺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 产学研联合申报。/ppbr//p
  • 2014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研讨会暨展示会会议及征文通知(第二轮)
    各有关单位:  人的正常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这也是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每人每天需要呼吸10~12m3的空气,在60~90m2的肺泡面积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空气的正常化学组成是人体生理机能和健康的必要条件,人们希望呼吸清新优质的空气以维持健康的体魄。  2013年我国持续大面积雾霾污染涉及17个省市,四分之一国土,影响人口约6亿。雾霾的特征污染物(PM2.5)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PM2.5的细颗粒物究竟吸附了什么污染物?这些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不同地区PM2.5污染特征及成份有何差异?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哪些差异?这些都要多种仪器的监测和专业人员的分析。如何减少和减缓PM2.5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多学科、全社会需要共同攻克和面对的实质性问题。  为了总结大气颗粒物(包括PM2.5)监测新技术、新方法,交流减少减缓PM2.5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防治新技术,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联合主办的&ldquo 2014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研讨会&rdquo 将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安排资深专家作专题报告,监测仪器生产厂家介绍仪器的性能及应用情况,还安排参会者相互讨论交流互动。在此热忱欢迎仪器研制生产、应用单位及有关科技专家、学者参加交流和撰稿,无论文投稿者亦欢迎参加交流互动。意在通过研讨会的平台促进我国大气颗粒物监测与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障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会议信息  时 间 2014年5月 28-29日 地 点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协办单位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中仪在线  学术委员会  主 席 魏复盛 江桂斌 刘文清  副主席 齐文启 汪正范 刘建国  委 员 范世福 吕武轩 刘学博 尹 洧 刘宝献  组织委员会  主 席 吴幼华 张渝英 闫增序  副主席 秦雄文 燕泽程 胡柏顺  委 员 陈舜琮 李云济 谢品华 赵起越  会 议 秘 书 组 王丽丽 王慧芹 张 益  支 持 单 位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支 持 媒 体 现代科学仪器网 分析测试百科网  仪器信息网 化工仪器网  仪众国际 中国色谱网  生物无忧网 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  二 部分会议报告  大会报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魏复盛(院士)  环境污染与健康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及应用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刘文清(院士)  雾霾治理与PM2.5源解析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齐文启(研究员)  大气细粒子在线监测技术及设备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刘建国(研究员)  国内外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徐东群(研究员)  基于源和受体测量的PM2.5来源解析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院 白志鹏(研究员)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分析及评价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 刘宝献(研究员)  大气中VOC来源研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邵敏(教授)  大气气溶胶碳成份测量误差与北京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吉东升(研究员)  仪器分析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 北京化工研究院 尹洧(研究员)  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来源解析研究  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 田福林(博士)  广州中心城区冬季大气气溶胶消光特性观测研究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刘文彬  大气颗粒物中左旋葡聚糖及其异构体的定量分析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赵起越(研究员)  安捷伦ICPMS助力于PM2.5颗粒物中元素分布和形态分析研究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宋娟娥(工程师)  大气颗粒物污染溯源的研究与进展&mdash 基于微小尺度快速喷射(Micro-Swift-Spray)模型和特征元素分析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吴升海(博士)  基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的PM2.5在线源解析技术介绍  暨南大学/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周振(博士)  北京市冬季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PFOS含量初步研究  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宋薇(研究员)  中国PM2.5现状及日本的监测网络和对策  日本崛场(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分公司 吕岩  另有多名专家学者的报告正在收集中。  三 会议征文内容  1 大气颗粒物监测新技术及进展  2 大气颗粒物采样、检测、组成分析的仪器设备研发及进展  3 PM2.5形成及源解析  4 PM2.5对城市大气能见度及健康的影响分析  5 国内外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治理及综合控制技术  6 居室空气污染的防控技术  四 征稿要求  1.凡符合会议内容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均在应征之列,凡是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过的,或在全国性学术会上交流过的论文不属应征之列。  2.综述评论不超过8000字,研究报告3000-5000字,工作经验及报告4000字以内。附中英文标题,加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应超过150个字)、关键词。  3.征稿截止日期:2014年5 月19日  4.论文处理:会前将参会的论文或PPT编辑成大会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推荐在《现代科学仪器》正刊上发表。  五 仪器展示  会议期间将设置仪器展示台,需要展示仪器的厂家及机构,请与会议秘书组联系。  六 收费标准  会务费 : 1000 元/人 ,学生 500 元/人 (2014年5月15日前) 食宿自理  1500 元/人 ,学生1000元/人 (2014年5月15日后)食宿自理  银行汇款: 邮局汇款:  开户银行:交通银行北京万柳支行 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7号理化实验楼512室  户名:北京华夏大成科学仪器技术有限公司 邮编:100089  帐号:110060871012015013955 收款人: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七 联系方式  会议秘书组联系人:王丽丽、王慧芹、张益  电话:010-68410135/68410137  邮箱:info@instrumentation.com.cn gj@instrumentation.com.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理化实验楼512室《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八 回 执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 单位 邮编 地址 电话 E-mail 题目 是否做报告 推荐 建议 住房是否住宿是□否□住房要求
  • 到2025年,郑州市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
    郑州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郑州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案》提到,到2025年,我市要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筛查,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建立全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新污染物是指已经排放或可能排放到环境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加强我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从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等方面制定13项工作任务,明确各级相关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信息共享、监管协同,统筹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案》明确,我市要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2023年年底前,完成全市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严格源头管控,防范新污染物产生,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严格落实新污染物淘汰限用和含量控制措施,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准入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减少新污染物排放,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对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改造。规范抗生素类药品和农药使用管理,加强兽用抗菌药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农药登记管理,稳步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和替代。同时,深化末端治理,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加强新污染物多领域协同治理,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工程建设,强化含特定新污染物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监督、执法和监测能力建设。提升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和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等业务培训,培育新污染物监管专业人才队伍。
  • 生态环境部: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关“重视新污染物治理”的工作部署,2021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新污染物不同于常规污染物,指新近发现或被关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风险,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污染物。新污染物多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在环境中即使浓度较低,也可能具有显著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其危害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新污染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底数不清,环境与健康风险隐患大。有效防控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是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为切实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行动方案。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突出科学、精准、依法治污,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理念,统筹推进新化学物质和现有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实施调查评估、分类治理、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加强制度和科技支撑保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工作目标:到2025 年,建立健全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制,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完成国内外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危害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落实“一品一策”,禁止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HxS 类)、六溴环十二烷、十溴二苯醚、短链氯化石蜡、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六氯丁二烯、得克隆的生产、加工使用和进出口 严格限制全氟辛基磺酸及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 类)、全氟辛酸、其盐类及其相关化合物(PFOA 类)、壬基酚的用途,规范抗生素药物的使用 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二噁英类达标排放。  到2035 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能力大幅提升,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一、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  (一)加快推进立法进程。研究制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化学物质信息报告、调查监测、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管控、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等制度。修订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新污染物治理相关要求。加强农药、兽药、药品、化妆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文件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衔接。  (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系统构建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技术标准体系,制修订危害评估、暴露评估、风险表征、经济社会影响评估、数据质量评估、危害特性测试方法、计算毒理评估与应用等标准和技术规范。逐步完善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2021 年前,发布优先评估化学物质筛选技术导则。2022 年前,发布化学物质危害评估、暴露评估等技术规范。2025 年前,发布数据质量评估、风险表征、排放场景构建等技术规范,修订毒性测试方法,编制环境暴露参数手册,发布经济社会影响评估等技术导则。发布水中壬基酚,水、土壤和沉积物中全氟辛基磺酸和全氟辛酸等的监测分析方法。  (三)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管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商务、卫生健康、海关、市场监管、药监等部门参加的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加强部门间联合调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增强部门间法律法规协调和制度衔接。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原则,完善新污染物治理的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新污染物治理属地责任。建立国家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强化新污染物治理综合决策咨询与技术支撑。  二、开展调查评估,掌握新污染物风险状况  (四)实施环境信息调查。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开展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摸清重点行业、重点化学物质生产使用的品种、数量、用途等基本信息。针对列入优先评估计划的化学物质,进一步开展生产、加工使用、环境排放数量及途径、危害特性等详细信息调查。2023 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  (五)开展环境调查监测。逐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研究制定新污染物调查试点监测方案。依托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提高新污染物调查监测数据质量。以长江、黄河等流域和重点饮用水源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以及渤海、南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海域为重点,以高危害、国内外高关注的、高产(用)量的、分散式用途等化学物质为重点,试点开展环境调查监测。针对列入优先评估计划的化学物质,对重点行业企业、典型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排放及周边环境等,试点开展环境调查监测。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等居民饮用水依赖地下水程度较高的地区,针对浅层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开展新污染物调查和监测试点,探索建立地下水中新污染物调查、监测及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方法。选择典型的重点区域,开展新污染物对相关人群环境暴露评估分析。2025 年前,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  (六)评估环境风险。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研究制定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方案。完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数据库,梳理国内外现有权威数据,以国内外高关注、高产(用)量、分散式用途、环境检出率高的化学物质为重点,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与健康危害测试和风险筛查。综合分析化学物质危害和环境暴露情况,制定并动态发布优先评估计划,每年完成5-10 种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估。动态发布《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2022 年底前,发布第一批优先评估计划。  (七)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针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物质,以及抗生素、微塑料等国内外关注且环境检出率高的其他新污染物,制定“一品一策”管控措施,开展管控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评估,识别优先控制化学品主要环境排放源,适时制修订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动态更新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重点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研究制定禁止或限制用途的化学物质名录。在此基础上制定《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定期更新发布。有条件的地区在落实国家任务要求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标准和指南,先行开展化学物质环境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因地制宜制定地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补充清单和管控方案,制定完善有关地方政策标准等。  三、严格源头管控,防范新污染物产生  (八)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严格执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落实企业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对涉及新化学物质登记的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抽查。建立健全新化学物质登记测试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对新化学物质登记测试数据质量进行现场核查,并公开核查结果。建立国家和地方联动的监督执法机制,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事项纳入环境执法年度工作计划,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做好新化学物质和现有化学物质环境管理衔接,动态完善《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  (九)严格实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将拟禁止或限制生产、加工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相关工艺、装备等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或限制类,研究将相关替代品及替代技术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对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或限制类的工业化学品、农药、药品、兽药、化妆品等,依法停止其产品登记或生产许可证核发。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准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不符合禁止生产或限制使用化学物质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依法不予批准实施。将拟禁止进出口的化学品纳入《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加强进出口管控 将严格限制用途的化学品纳入《中国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名录》,强化进出口环境许可管理 采取激励政策,引导企业事业单位持续开发推广无毒无害、低毒低害原料和产品。  自2021 年12 月26 日起,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的生产、加工使用和进出口 到2022 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2025 年底前,逐步禁止PFHxS 类、十溴二苯醚、短链氯化石蜡、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六氯丁二烯、得克隆的生产、加工使用和进出口 严格限制PFOS 类、PFOA 类的生产和加工使用 禁止壬基酚用于农药助剂 基本实现二噁英类全面达标排放。  (十)加强产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控制。对拟采取含量控制的化学物质,将有关要求纳入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严格监督落实,减少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新污染物的环境排放。逐步完善玩具、学生用品等重要消费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2023 年前,制定氯化石蜡产品中短链氯化石蜡的含量限值标准。  四、强化过程控制,减少新污染物排放  (十一)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加大清洁生产推广力度,对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或清洁化改造,企业应采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的名称、数量、用途,以及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名称、浓度和数量等相关信息。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动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纳入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评价指标体系。  (十二)规范抗生素类药品使用管理。研究建立抗菌药物环境危害性评估制度,在药品、兽药注册登记环节,对新品种开展药物的环境危害性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落实零售药店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类抗菌药物。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兽药抗菌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完善兽药分类管理制度,推行凭兽医处方销售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禁止人用重要抗菌药物在养殖业中应用。  (十三)强化农药施用管理。加强农药登记管理,健全农药登记后使用环境风险监测和再评价机制。严格管控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性的高毒高风险农药及助剂。2023 年前,完成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再评价。持续开展农药使用减量专项行动,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严格执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确保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持续减少。鼓励发展高效低风险农药,稳步推进高毒农药淘汰和替代计划。鼓励使用便于回收的大容量包装物,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十四)引导绿色消费。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限值和禁用要求纳入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推动在玩具、化妆品、洗涤用品、电子电气、纺织品等产品标识中,加入不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标识或提示。推动洗衣等服务行业采取措施,减少含四氯乙烯干洗剂的使用。将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使用纳入绿色家用、绿色穿衣、绿色建筑、绿色流通等重点消费领域的激励政策。  五、深化末端治理,持续降低环境风险  (十五)加强新污染物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制定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加强对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环境治理。排放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满足相关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及环境质量目标要求,按照排污许可管理有关要求,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或填写排污登记表,将执行的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及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在其中予以载明。  督促排放有毒有害水污染物、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等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排污(放)口及其周边环境开展定期环境监测,评估环境风险,定期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公开新污染物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环境风险。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保证持续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  (十六)强化含特定新污染物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严格废药品、废农药以及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废反应基和培养基等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研究制定含特定新污染物废物的检测方法、鉴定技术标准和利用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十七)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工程试点示范。在长江、黄河等流域和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重点河口、重点海湾、重点海水养殖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针对石化化工、橡胶、树脂、涂料、印染、原料药、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领域,选取重点工业园区和企业,开展一批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与治理工程试点示范,形成一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绿色替代、新污染物减排、污水和污泥、废液和废渣中新污染物治理示范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激励政策,与企业签署自愿协议,先行先试,减少新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六、加强实施保障,夯实综合治理基础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地方省级党委和政府是实施本行动方案的主体,要于2022 年底前组织制定本地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部门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作为、分工协作、共同做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2025 年对本行动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视情将新污染物治理中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范畴。  (十九)强化监管执法。加强国家和地方新污染物治理的监督、执法和监测能力建设。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新污染物治理要求。加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排放的执法性监测和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依法开展涉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现场检查,加大对未按规定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企业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禁止或限制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含有禁止或限制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产品的生产、使用、进出口监督和执法。  (二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研究将新污染物治理纳入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新污染物治理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一)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攻关,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危害识别、迁移转化、综合毒性减排、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及技术标准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化学物质危害测试技术、致毒机理、人体健康影响、计算毒理学应用等研究,提升危害识别能力。加强化学物质非靶向和高通量监测技术、环境排放场景与暴露预测预警、追踪溯源等方法研究,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替代、减排技术以及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固体废物处置、污染土壤修复等过程中新污染物去除技术研发,提升风险管控与污染治理能力。加强新污染物前瞻性研究,探索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等,提升国家创新和引领能力。  (二十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和区域(流域、海域)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和新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国家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化学物质计算毒理与暴露预测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涵盖新污染物危害测试、暴露评估、监测检测、计算毒理、环境风险管控等专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的化学物质危害测试实验室。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专项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提升环境管理和技术能力。  (二十三)加强社会共治。推进新污染物治理信息公开。将新污染物治理纳入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鼓励公众通过多种渠道,举报涉新污染物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进绿色采购,引导公众选用绿色产品。  (二十四)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科学认识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将新污染物治理科学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各地建立宣传引导协调机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监督引导作用,积极宣传新污染物治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经验做法等。  (二十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助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加强新污染物科学研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治理修复等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分享国内实践成果。积极参与化学品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化学品环境管理行动计划谈判,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 从国家、省、到地市,这场新污染物攻坚战正自上而下逐级推进!
    何谓新污染物? 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它们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有四大类,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回顾过去三年,我国在新污染物攻坚战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推进工作:20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重视新污染物治理”;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重视新污染物治理”;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主要目标中要求:“到2025年,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将新污染物治理纳入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全面部署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我国新污染物治理拉开帷幕!2022年8月起,省(自治区、直辖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陆续出台,相关信息显示,截至今年5月17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市)已完成工作方案印发;2023年1月,第一个地级市(江苏淮安)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公布,之后陇南、沧州、厦门、唐山、大理州、汉中等相关地市的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陆续推出。可以预计,2023年将是地市级方案集中发布年,同时这也标志着《新污染物治理行方案》从国家到省再到地市级正在得到逐级推进和落实。2022年12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 2023年3月1日起实施,14种新污染物纳入到重点管控清单范围内,标志着新污染物的治理不仅是科研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如今更是提升到了“国策”的高度。不仅如此,部分省市区还提出动态发布新污染物清单的要求,这意味着在《清单》之外,将可能会有其他新污染物被关注并补充进来,国家及省级的管控方案将形成合力,推动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按照要求: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建立健全有关地方政策标准等;2023年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为此,一系列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其中,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已经于2022年底正式成立。此外,国家级新污染物分析测试与质控实验室、国家及区域新污染物监测实验室等均在不断布局中,一系列新污染物监测系列技术文件及数据信息平台在不断完善中…… 然而,新污染物领域目前仍然存在检测难度大、技术复杂程度高等问题。同时,我国的治理工作起步晚、工作基础薄弱,对标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要求,在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科技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和短板,需要着力解决。特别是,与常规污染物相比,其筛查、鉴别、监测尤其依赖于专业、高精度的监测仪器,特别需要加强相关监测技术能力建设。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7月27-28日举办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届时将相关专家将就新污染物的分析新技术、新技术进行交流讨论。点击报名》》》
  • 变异链球菌的菌落特征与使用范围及培养方法!
    变异链球菌的菌落特征与使用范围及培养方法! 变异链球菌属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类,菌体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成双或以短链状排列,革兰染色呈阳性。它在胰蛋白胨培养基中和含有95%氮气及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环境下生长良好。 一、菌种简介平台编号:Bio-53150规格:冻干物拉丁属名:Streptococcus Mutans菌株名称:变异链球菌其他编号:ATCC700610培养基编号:116或114,5% CO2 or 厌氧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48 小时用途:对红霉素、利福平、利福霉素AMP、壮观霉素、链霉素敏感。血清型C。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产品信息以出库为准)保藏条件:斜面菌种和安瓿瓶冻干菌种应在 2-8°C 保存。西林瓶菌种请置于-20°C 保存。甘油请置于-80°C。 二、培养基TSA+5%脱纤维蛋白羊血(血琼脂平板) 三、菌落特征变异链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呈旺溶血,菌落较小,呈灰白色、圆形,表面突起,菌落质地较硬,有嵌入培养基内生长的趋势。 四、菌种的培养1、菌种是指食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工业发酵的有用菌种,其筛选步骤包括菌种分离、初筛和复筛。2、挑选具有某种能力的有用菌种,也称种子制备,是指菌种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扩大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生产菌种的制备过程。以作接入发酵罐中进一步扩大菌体量及合成产物之用。3、种子制备包括孢子制备和菌丝体制备 菌种制备。4、保存在沙土管或冷冻管中的生产菌种,用无菌手续挑取少许,接入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在25℃(或较高温度)下培养5~7天(或较长时间。所得孢子还需进一步用较大表面积的固体培养基以获得更多孢子(对于霉菌类孢子制备,多数采用大米、小米之类的天然培养基)。5、将培养成熟的斜面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扁瓶固体培养基上,于25~28℃培养14天。将成熟的扁瓶孢子于真空中抽干,使水分降至10%以下,并放入 4℃冰箱中备用。一次制得的孢子瓶可在生产上延续使用半年左右。6、如果有些生产菌种不产孢子,如赤霉素产生菌或产孢子不多的,则可采用摇瓶液体培养制得菌丝体,作种子罐的种子。种子罐的目的是使接入有限的孢子或菌丝体迅速发芽、生长、繁殖成大量菌体。其中的培养基组分应是易于被菌体利用的碳源(如葡萄糖)和氮源(如玉米浆),及无机盐(如磷酸盐)等。作为发酵罐的种子应生命力旺盛、染色深、菌丝粗壮,无杂菌及异常菌体。接种量一般在10%~20%。 五、使用范围(1)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完全是已知的各种化学物质。这种培养基的化学成分清楚,组成成分精确,重复性强,而且微生物在这类培养基中生长较慢。如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察氏(Czapek)培养基等。 (2)天然培养基。由天然物质制成,如蒸熟的马铃薯和普通牛肉汤,前者用于培养霉菌,后者用于培养细菌。这类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很不恒定,也难以确定,但配制方便,营养丰富,培养效果好,所以常被采用。 (3)半合成培养基。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已知成分的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如培养霉菌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这类培养基能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六、注意事项1)冻干首次活化,干粉要全部用完,不能预留,用无菌吸管吸取 0.3ml 的培养液(即以上建议的培养基配方,不加琼脂)或者无菌水,滴入冻干管中,轻轻振荡至其溶解。吸取全部菌悬液,接种在培养基上(建议不超过 2 支平板);2)经过冷冻干燥保藏,菌种处于休眠状态,复苏培养时可能会延迟生长,这时需较长的培养时间; 若您收到的是已复苏的培养物(非冻干菌),则可以直接用于您的实验,或根需要转接培养;如有不明白之处,请务必先咨询我单位技术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二次接种量要多,固体斜面培养基水分要少才能让菌体长得比较明显,液体培养要静止培养;3)微生物菌种应保藏于低温、清洁干燥的地方,室温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菌种衰退;4)菌种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转种完毕,应经灭菌再做丢弃处理;5)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转接,冻干菌种保藏时间通常为 2-25 年;6)菌种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杂菌污染或菌种生产性能下降,应及时和微生物菌种查询网联系;7)如若有菌种复苏不活或者污染等情况,请在收到菌钟后 2 个月内联系,逾期不予受理;8)打管操作需由专业微生物技术人员在相应的防护设备中进行,生物危害程度为三类的菌种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打管时冻干管应远离面部,保护眼睛;9)安瓿瓶开封:用浸过 75%酒精的脱脂棉擦净安瓿管,用火焰加热其顶端,滴少量(2-3滴)无菌水至加热顶端使之破裂,用锉刀或者镊子敲下已破裂的安瓿管顶端并将冻干管开口处在火焰上过一遍,并保持在火焰旁操作;10)甘油管使用:使用本甘油菌时可以不用完全融解,在甘油菌表面蘸取少量涂板或进行液体培养即可。也可以完全融解后使用,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细菌的活力会逐渐下降。 欢迎访问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本站隶属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单位现提供微生物菌种及其细胞等相关产品查询、咨询、订购、售后服务!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医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看,风云气象卫星正俯瞰全球大气氨气污染
    “燃烧、畜禽养殖等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氨气的排放。别看氨气在大气中含量很少,却是大气中最重要的碱性气体,在地球生物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由氨气生成的PM2.5对全球公共健康损失估值在每年百亿美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周敏强说。周敏强和中国气象局张兴赢研究员的团队一起紧密合作,基于最优估计理论研发了一套氨气浓度的反演算法,成功应用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D)的观测光谱,获得了风云气象卫星首幅大气中氨气浓度的全球分布图,并与搭载在欧洲METOP—A 卫星上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的氨气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论证了风云卫星氨气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这项研究对于未来利用国产卫星发展实现对全球微量大气化学成分的高精度定量遥感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这个成果近期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SCI Q1学术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周敏强告诉记者,氨气(NH3)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微量气体,它可与酸性气体快速反应,生成硫酸铵和硝酸铵等二次气溶胶,是雾霾期间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污染成分。同时,铵盐气溶胶还会通过散射影响太阳辐射,从而破坏地球辐射收支平衡,引起地球气候变化,因此亟须实现对其的全球监测。“然而以往的地基观测难以满足,尤其是极地、沙漠、海洋、森林等地的数据长期属于空白状态。”“利用氨气红外波段的特征吸收光谱,可以通过遥感的手段进行氨气浓度全球探测。”周敏强说,随着红外高光谱探测技术的发展,欧美相继发射了多颗搭载有高光谱红外观测仪器(如IASI,CrIS)的卫星。我国的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FY3)从其第四颗卫星开始(D、E、F)也搭载了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HIRAS),为国产卫星实现氨气全球探测提供了可能。《大气科学进展》Adv.Atmos.Sci.2024年第3期封面风云3DHIRAS周敏强介绍说:“我们基于最优估计理论研发了一套NH3柱浓度的全物理反演算法。这套理论结合HIRAS载荷的仪器响应函数和观测光谱,通过分析氨气的红外吸收特性,选择960—970cm-1作为反演窗口。采用哥白尼大气化学模式结果作为初始值,在反演氨气时进行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地表温度等干扰参数的同步反演。”“基于开发的反演算法获得了风云3D卫星HIRAS仪器的首幅大气NH3柱全球分布图。”张兴赢告诉记者,结果表明,HIRAS探测仪可以很好地捕捉全球NH3高值区,例如印度、西非、中国东部等存在大量NH3排放的地区。HIRAS与欧洲卫星上搭载的IASI的NH3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0.28—0.73),两者相差在其反演误差范围内。该研究证明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具备了定量探测全球氨气浓度的能力。2020年1月FY—3D/HIRAS卫星观测的全球白天NH3柱总量浓度分布图张兴赢指出,当前HIRAS/FY3D在海洋上和高纬度地区还存在反演精度低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海洋上NH3的浓度低,传感器捕捉到的NH3信号弱;在高纬度地区地表温度低,热对比度小,导致光谱噪声大。未来研究者将进一步改进反演算法,引入神经网络算法弥补现有最优估计算法的不足,提升反演精度并提高海洋和高纬度地区的有效观测数据。升级后的算法还将拓展应用于FY—3E、3F等卫星。
  • 中央财政百亿助阵 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名单揭秘
    备受各方关注而又一直秘而不宣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终于被揭开一角面纱。  本报记者获悉,按照这一规划,全国有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14个省区被纳入“十二五”重金属重点治理省区,有138个区域被列为重点治理区域,采矿、冶炼、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五大行业的4452家企业被纳入重点监控。  据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确认,这些企业当中,包括江西铜业、金川矿业、云南铜业、株洲冶炼等上市公司。  “尤其是过去造成过污染的企业和区域,比如湖南湘江流域、安徽怀宁这些地方,将得到重点治理。”这位人士说。  根据这一规则,到2015年,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排放量要比2007年减少15%,非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的水平。  “重金属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还是第一次,而且是要求把排放总量降下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把排放上升的速度降下来”,一位环保界人士对此评价说,这么大的减排幅度对被纳入重点监控的企业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14省区被列为治理重点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规划中被纳入重点监控名单的4452家企业,来自新疆、宁夏、青海、甘肃、 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江西、安徽、福建18个省区。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14个省区被列为重点治理省区。  “新疆、宁夏、西藏列入重点监控的企业很少,只有很少几个,湖南列入的企业尤其多。”这位人士说。  据他介绍,此次重点区域划分即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相对集中的地区,包括涉重产业密集地区或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区域,原则上落实到区县层次。  至于重点区域的选择标准,这位知情人士介绍说,一是涉重金属产业密集地区,或者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投诉事件多发企业多的区县 二是单位面积的重金属产生量大,或者涉重金属产业产值(产品)较高、涉重金融产业集中的区县等。  此外,还包括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地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区县 非背景性因素造成的连续多年环境质量持续较大幅度超标、重金属污染特征明显的区县、历史性重金属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的区县、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或事故频发区等。  据悉,上述省区的分管领导已经认可该规划。  中央财政拟投百亿  和别的一些类型的污染相比,重金属污染既难以察觉又难以治理,污染企业分布广泛,治理工程耗资巨大。  因此,在圈定重点治理区域和企业后,如何实施规划、如何考核、治理资金如何筹措,便成为关键。  “接下来这些涉及的省份都要做出一个实施细则,而环保部正在制定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考核方案。”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他说,在未来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中,现有的惩罚手段都会使用,比如罚款,限批,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制,对造成环境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重金属污染项目环评由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国家可能从环评制度上提高审批等级。  “这次重金属污染防治规范可能主要通过以奖促治,意思就是以后不会直接给钱了,做好了才给钱,比如说地方淘汰落后产能适当补贴。还要建立重金属污染准备金制度,以及重金属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类似于矿山开发资源补偿机制。”  至于治理资金的筹措,环保部部长周生贤2月18日曾在一个内部场合透露,“未来5年,中央财政将以百亿元为单位增加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投资”。  治理资金的一部分仍需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筹措,中央、地方、企业三方出资比例和机制尚待细则明确。  地方主动加码  重金属污染积弊已久,国务院和环保部此次下决心就重金属污染治理制订“十二五”专项规划,各省区也在加紧筹备实施,一些省份甚至自行加码,扩大监控范围和目标。  “这次要停掉的企业可能上千家”,浙江省环保厅污控处处长喻志刚告诉本报记者,浙江从2009年底起就迅速开展了“十二五”重金属污染整治行动的规划编制。现在,《浙江省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已完成制定,并在两个月前获得浙江省政府批复。  喻志刚透露,浙江这次共有7个区域(县为单位)列为国家重点整治区域,浙江省自己又另外加了11个区域,加起来总共有18个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域。企业方面,进入国家名单的不到300家,浙江省自己加到了305家。  “国家现在给我们的要求是重点区域相比2007年排放下降15%,非重点区域是总量保持不变,我们自己要求是18个区域要减排20%,非重点区域要减排5%以上。”  至于选取哪些县作为重点区域,喻志刚表示,这是根据各县重金属排污总量进行排名,前18名进入名单,这些县共占到全省排污总量的90%,比如,温州平阳县,铬CR的排放占全省的大头。  与其他省份不一样,浙江采矿、冶炼企业很少,主要以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行业的重金属污染为主。为此,针对这些行业将制定准入标准。  “全省的涉重金属企业我们掌握的有1000多家,划入18个重点防控区域的有529家,还有一些是打游击战,没有规划审批的。”  对所有这些企业,都按照3个批次执行:有一定档次的标杆企业就地规范提升 有一定规模优势、但环境比较敏感的强制搬迁入园、集中整治,对整个园区按照标准验收 对低产能高风险的企业要彻底淘汰。  据了解,浙江省地方在这次的治理中总共投资将会达到28亿元,这还不包括对关停企业的赔偿。
  • 广东首次公布污染源普查数据 污染源总数全国居首
    广东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4日通报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广东全省共调查污染源总数60.2万个,占全国总数(592.6万个)的10.1%,居全国首位。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环保厅控制总量处处长林文说:“经过三年的努力,广东全面掌握了全省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初步建立了全省污染源信息数据库。而普查也凸显当前存在一系列环境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普查结果显示,广东全省污染源总数60.2万个,包括工业源26.9万个、农业源19.0万个、生活源14.3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18个。全省各类源废水排放总量215.98亿吨,废气排放总量38617.97亿立方米。  普查结果显示,广东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排放结构性特征明显。由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工业污染排放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佛山、深圳、东莞、广州和中山市普查对象数量居前5位,分别占全省工业源总数的15.8%、15.8%、14.7%、10.4%和8.5%。  在行业方面,纺织、造纸、农副食品加工等8个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79.1%,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及纸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纺织5个行业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93.0%。  林文说:“普查显示,加快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十分迫切。”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指出,针对普查暴露出的问题,广东未来将以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为突破口,加强水污染防治 同时以电厂、锅炉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 重点新污染物管起来,潜在的新污染物怎么办?
    《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以下简称《清单》)自实施以来,14类重点新污染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相关管控实现有单可循,有据可依。随着重点新污染物关注度不断提升,潜在的新污染物如何监测?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分测中心)污染调查评估研究室主任杜兵博士。在《清单》中第五条明确指出,将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新污染物的动态调整。“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和微塑料等。除了《清单》中明确的14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外,还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微塑料、以及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磷酸酯类、紫外吸收剂、有机锡等其他潜在的新污染物。”杜兵介绍。“目前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部分省市区还提出动态发布新污染物清单的要求,这意味着在《清单》之外,将可能会有其他新污染物被关注并补充进来,国家及省级的管控方案将形成合力,推动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记者注意到,《上海市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就“点名”了《清单》外的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等,提出其进行环境风险筛查。《海南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则与持续推进的《海南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相结合,在《清单》外还重点关注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当前,在开展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之外,一些省区市也提出要开展环境筛查性监测,以发现在环境中潜在的新污染物。如何务实管好重点新污染物的同时,又落实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中关于“筛、评、控”和“禁、减、治”的工作要求,筛选出潜在的新污染物?“现在的难点在于如何将高暴露、高风险的潜在新污染物对应的化学物质,从数以万计的化学品中识别、筛选出来。”杜兵表示。当前,基于监测的新污染物调查筛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列出调查清单,通过定量方法对关注区域开展调查,通俗地讲,是带有“目标性”地判断某种新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是否存在。然而,如果调查的清单中没有环境介质中赋存的新污染物,将很难被管理人员发现并引起注意。另一方面,则是使用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高通量方法进行筛查,但目前在前处理、数据采集、谱库和筛查方法学缺乏统一标准,不能准确定量,筛查结果“千人千面”,不同调查机构的定性和定量结果缺乏可比性。杜兵介绍,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基于轨道阱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等高分辨质谱技术,开发了基于环境管理需求的高通量靶向非靶向筛查准定量技术。“我们开发了适于不同类别仪器的广谱低损的前处理方法,通过不同离子化模式和数据采集模式的组合,如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使用电子轰击电离(EI)、化学电离(CI)等电离模式,高分辨全扫描和二级离子扫描等数据采集模式;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使用正负模式电喷雾电离(ESI)模式,数据采集使用数据依赖采集(DDA)、数据非依赖采集(DIA)等模式,开发高分辨全谱系谱库,开展靶向非靶向分析。使用DDA数据开展高响应污染物靶向/非靶向分析。使用DIA数据采样解卷积模式开展低响应污染物靶向/非靶向筛查,并辅助定量。”他介绍。为了保证能够尽可能地筛查出已知的新污染物,分测中心并未“单打独斗”,而是与多方“打好配合”。在数据解析层面,分测中心同科研院所、合作厂商紧密合作,充分借鉴当前不同理论框架的非靶向筛查技术,形成数据合力,获得当前技术水平下的优化结果。广泛筛查后,如何对潜在污染物进行更精准的定量分析?杜兵介绍,对筛查出的环境污染物,还会与国内外主要管控名录对照,结合毒性效应和暴露水平,按关注度水平和确认程度水平进行优先级排序,渐次建立高分辨谱库,形成一套基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和统一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内标体系和广谱低损的前处理方法相结合的定量技术,可实现跨仪器平台的高通量定量数据的可比分析。杜兵表示,新污染物从被科学家关注到实施监管治理中存在“时差”,往往科学界对于新污染物的反应更敏锐,而实际上传递到管理层面则需要较长周期。“及时关注科研成果,对判断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或人体健康风险的新污染物及时纳入筛查清单,将有助于管理部门提前研判相关新污染物问题。”“新污染物治理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当前,被纳入管理视野时间较短。因而,当前新污染物调查监测能力呈现‘头重脚轻’,省市级生态环境监测力量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地方仍需进一步夯实相关监测力量,国家及科研机构检测力量也可作为地方工作的补充支撑。”他表示。记者了解到,分测中心自2021年以来,已围绕新污染物监测试点开展多项工作。一方面,健全了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建立了全系列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监测技术方法和新污染物高通量筛查准定量技术方法,编制了新污染物调查监测系列作业指导书,明确了新污染物监测调查中样品的采制留存测等标准,并与多家单位联合,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技术验证。据杜兵介绍,建立的方法已成功运用于分测中心2022年的新污染物试点监测工作中,完成了长江全流域200余个点位,3000余样品的检测,涉及全系列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和近600种潜在新污染物指标。调查环境介质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污水、饮用水水源地及海水等。初步掌握了长江流域新污染物分布浓度水平及特征情况,为后续掌握长江流域新污染物的重点指标、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分析潜在来源和预警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分测中心还组织了新污染物调查监测分析测试线上技术培训,涵盖多种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分析测试技术要点以及风险评估技术等内容。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近300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此外,分测中心还开发了新污染物调查监测外部质量控制技术,研制了7种新污染物质控样品,开展了首轮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新污染物实验室间比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中的全氟、六溴环十二烷这两类新污染物的能力验证活动。图为分测中心新污染物调查监测团队杜兵表示,分测中心还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新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技术体系,持续跟进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新污染物治理和调查监测工作。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专精特新”的技术力量,分测中心将为全面支持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提供更有力的管理支撑、更有为的政策咨询和更有效的技术服务。
  • 北京环保局:空气重污染因污染物排放大
    当您遇到环保违法行为或扰民行为,别犹豫也别客气,给我们打电话吧!环保投诉举报咨询热线:12369 如果您在线,也可以点击“12369环保投诉举报”http://url.cn/8BpCp7 我们将尽心尽力为您服务,尽快给您回复!更多  上午11时召开新闻通报会,联合相关委办局一起,介绍《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实施情况,以及近几天空气质量状况及预报信息。以下为现场文字直播。  张大伟(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下面我把近期空气重污染有关情况做一个介绍。1月10日到13日,基于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本市空气质量连续四天污染级别维持在重度和严重污染的水平。其中重度污染日从11日到13日都是严重污染。本次污染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浓度水平高三个显著的特点。近年来是比较罕见的。  第一,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全国中东部地区整体大范围污染,环保地区尤其明显,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第二,持续时间长,1月9日北京空气质量还是二级,良好。10日直接转入五级重污染,连续跨过三级和四级两个级别。从1月10日开始到昨天是四天的重污染日,我们预计14日、15日两天,空气污染水平仍然较高,仍然是重度污染,这样整个重污染持续时间达到了6天。  第三,浓度水平高。从10日傍晚起,本市城区和城南部地区大部分空气质量监测小时PM2.5浓度超过300微克每立方米,此后污染水平持续上升。到12日达到峰值,很多子站小时PM2.5浓度超过700微克每立方米,在此之后浓度有所波动,缓慢下降。目前情况有所好转。我们最新的监测数据今天上午10点钟,城区和城南地区PM2.5小时浓度仍然维持在25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还属于重度污染,但是整个北部地区,密云、延庆、怀柔,浓度水平下降到100多微克每立方米,有所好转。  造成此次重污染的原因,我们初步分析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北京是特大型城市,城市运行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随之加重。特别是2012年12月以来,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极端低温天气,同比温度比往年要低,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这个影响也比较大。根本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大。  第二,扩散条件不利。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10日到13日,北京地区地面闭合低压控制,地面风速减少,湿度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静风逆温和大雾极端天气扩散,造成持续积累造成本次污染过程。  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由于PM2.5污染区域性以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输,也是形成本次重污染的重要因素。近期,北京地区西南部、东南部,以及向南的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我们城区,特别是北部地区,大范围,大区域尺度内污染物的输送和我们北京本地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也客观上加重了我们北京地区的污染水平。  最新的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表明,14日到15日,我们华北地区整体上仍然是维持在低压系统控制形态,目前严重空气污染状况难以根本好转,重污染过程仍将持续。  15日夜间,本市将受到一股较为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地面转为冷高压前部,偏北风达到三到四级,我们北京以及周边区域的污染物可以得到有效的清除,本次大范围重污染的过程基本结束。16日、17日我们预计空气质量可以达到优良的级别
  • Picarro G2210-i——奶牛场甲烷排放的同位素特征研究
    Picarro G2210-i——奶牛场甲烷排放的同位素特征研究江苏海兰达尔 2023-03-03 15:39 发表于江苏原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29/2021JG006675研究背景和目的甲烷的同位素特征是判断甲烷浓度升高的来源的重要工具,大气甲烷的全球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表示为δ13CCH4)随着CH4的大气摩尔分数的增加向更负值转变。最新的同位素证据表明,甲烷的上升可能主要是由于生物甲烷排放的增加,因为相较于化石和热源甲烷,生物甲烷的13C更少。基于这一解释,可能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上升的生物来源主要包括反刍动物、稻田和湿地等。然而,鉴于我们对甲烷预算的理解仍然不完整,显然需要在区域一级对甲烷进行足够的同位素原位测量,以确定主导当前全球甲烷排放量上升的来源的位置和类型。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供了来自加州圣华金谷(该州91%的奶牛群养殖在此处)一个奶牛场的δ13CCH4季节性大气测量数据。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厌氧粪肥泻湖和肠发酵源区排放的δ13CCH4,并利用这一同位素特征值来确定该地区其它奶牛场的下风向羽流采样中检测到的甲烷热点的主要来源。同时,这些同位素特征有助于完善加州和全球甲烷预算的知识体系。测量仪器和方法研究人员使用移动平台收集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连续测量数据,搭载设备包括Picarro CRDS分析仪G2210-i和G2401,GPS(记录地理位置和车速),二维声波风速计(测量风向、风速、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校准气瓶。从高度为2.87m的采样口吸入样品空气测量以下痕量气体:甲烷(CH4)、δ13CCH4、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乙烷(C2H6)。在每个测量周期的前后分别使用高、低两种浓度的混合标准气体对测量气体进行了校正。其中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和2019年夏季使用的标气同位素值为-39.5‰,2019年秋季为-40.7‰,2020年冬季为-38.5‰。每个季节在参考测量地点收集微气象测量数据,使用的是安装在粪肥泻湖附近固定塔上的三维超声风速计(如下图1)。测量高度为2.4和11m,频率为20Hz,为了进行分析,只使用了来自2.4m高度测量的气象数据。另外在2020年1月15日,使用了一个由透明PVC材料制成的长方体腔室,用来从谷仓和静态粪堆中分离和测量。该腔室被放置在谷仓或粪堆表面,并通过Synflex管与移动平台的气体分析系统连接。对于每个样本,收集了10分钟的测量值。同时还通过与移动平台气体分析系统相连的同步管,测量了不同种类奶牛呼吸排放的δ13CCH4。图1 加州圣华金谷观测地点的设备布局和位置研究结果(部分)奶牛场不同来源的甲烷排放具有不同的甲烷同位素特征,在不同季节具有可比性(如下图3)。其中肠道发酵源的δ13CCH4信号比粪肥泻湖的甲烷更低。动物饲养区的δ13CCH4范围为-69.7±0.6‰~-51.6±0.1‰,而粪肥泻湖的δ13CCH4范围为-49.5±0.1‰~-40.5±0.2‰。同时观察到粪肥泻湖的同位素特征有一些细微的季节差异。甲烷观测值在畜栏、谷仓和粪肥泻湖之间的差异很大。在所有季节中,畜栏和谷仓的甲烷平均摩尔分数分别为5.4±3.4和8.5±6.3ppm,粪肥泻湖排放最高,为18.4±18.2ppm。图3 测量农场(畜栏、谷仓和粪肥泻湖)的季节性δ13CCH4同位素特征结论与讨论甲烷的稳定碳同位素测量是区分肠道和粪便甲烷的一种有价值的源解析技术。在试验农场内,肠道发酵源区和粪肥泻湖之间的δ13CCH4特征区分明显。这些源特征在整个季节都具有可比性,特别是来自粪肥泻湖,并且彼此之间的差异至少为~8‰。通过在下风向的观测显示,肠道发酵衍生的甲烷贡献率羽流中甲烷的0~93%,这随着排放足迹中动物畜舍和泻湖的数量而变化。测量奶牛场下风向甲烷的13C可能是监测和量化肠道和粪便排放比的有用工具,并可通过估算甲烷来源的贡献来评估减排策略的有效性。Picarro G2210-i高精度碳同位素分析仪Picarro G2210-i 同位素分析仪专为满足科学界实施实时甲烷排放源归属的需求而设计。高精度测量大气中甲烷和乙烷的功能与二氧化碳和水汽测量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一种用来测量并确定垃圾填埋场、压裂站和废弃油气井等甲烷排放源的独特工具。 编辑人:陆文涛审核人:史恒霖
  • 超10亿条观测研究数据为精细化开展污染溯源提供支撑,大气超级站绘出污染“图谱”
    大气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来源解析、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扬尘天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分析等,是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基础功能。与城市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不同,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配置以自动化设备为主,观测参数多样,探测空间更加立体化,可实现多参数、多维度、多污染物的综合观测。因此,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也被称为大气超级站。近年来,基于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及周边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建设开展,逐步形成了“1+6+3”模式观测网(即“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站;“6”:廊坊、天津武清、天津、保定、石家庄、邢台;“3”:太原、济南、郑州),所得的大量环境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为不少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评估及成因溯源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大气超级站如何运行?“1+6+3”模式观测网是怎么建成的?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研究所副所长、大气超级站负责人高健。开展8个领域观测研究,积累大量原始数据2007年启动建站,2011年实现自动化运行,十几年来,大气超级站重点针对颗粒物、臭氧、气象等多个观测领域的颗粒物化学成分、物理特征等十余项指标开展长期连续观测,形成各类观测研究数据超10亿条……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科研楼三层楼顶,记者见到了大气超级站的“真容”。站房面积约200平方米,7个观测室呈纵向一字排列,包括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体污染物观测室、在线颗粒物化学成分监测室、颗粒物光学观测室等。此外,近年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还为大气超级站配备了恒温恒湿天平称量室、智能电镜分析室、黑炭光学实验室、传感器研发实验室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超级站的研究能力。高健告诉记者,团队的观测研究内容分为8个领域、10个观测细分方向。例如重污染过程成因、颗粒物来源精细化解析、臭氧生成机制与来源等。记者走进大气成分分析实验室,看到不少仪器正在工作着。这里配有高效液相离子色谱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EC/OC分析仪、电感耦合等设备,为了保证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及样品分析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保证,还建成了恒温恒湿天平称量室,可进行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并消除震动、湍流等影响。“京津冀大气颗粒物动态源解析关键影响因子评估与综合验证、华北地区大气氮氧化物非均相化学及其对大气氧化性和区域空气污染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过程颗粒物动态源解析……”大气超级站的主站于2021年正式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建设期间,高健团队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及部委重大科研项目。高健说:“这些研究成果为精细化开展重污染过程中颗粒物污染溯源提供了重要支撑。”组建“1+6+3”观测网,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的西南方向,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省郑州市有一座大气超级站子站,它是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及周边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1+6+3”模式观测网的最远端。“1+6+3”模式观测网是高健团队2014年以来与京津冀及周边典型城市合作建立的,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多个核心城市,以及山东、河南两省省会。除大气超级站的主站外,天津、济南、石家庄、郑州、太原、廊坊、保定等子站也配有相应的观测硬件设施。谈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高健表示:“主站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投入建设,子站由各省市进行建设,主站与子站是协同合作关系。”正是依托这样“科研+业务”的合作关系,“1+6+3”模式观测网的定位基本成型,即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京津冀及周边),立足典型超大城市,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科学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我们将管理支撑目标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方向。短期目标是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开展应急溯源,长期目标是对国家重点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政策落实效果进行评估。‘十三五’‘十四五’观测的重点是PM2.5,‘十五五’将聚焦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高健说。此外,作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试点站点,主站开展了科普基础设施(楼梯玻璃幕墙)改造、科普展品(主题展板及宣传手册)制作等,共接待参观人员(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国外留学生)达500人次。为了更好地为重点地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提供高质量的支撑,今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将对大气超级站主站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实验楼改造、主站扩建、配套升级等,也将与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级环境监测站开展更大范围的联网合作观测。“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于业务需求和学术前沿的实验方向设计,继续开展长期、稳定、持续、开放的大气综合观测,为开展区域或城市大气科学研究做好原始数据积累。”高健表示。国内大气超级站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必行之路大气超级站自动化程度高、观测参数多,具有较强的研究属性。作为大气环境观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需求和治理力度的加大,各地大气超级站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16年初,高健团队利用调查问卷方式调研了国内的60余个大气超级站,发现这些大气超级站一多半集中建设在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近年来国内省级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等同于大气超级站)或组分站(简化版本的大气超级站)也得到快速发展,例如山东省数量超过15个,河南省数量超过10个。河南、安徽、广东等省份均已建设完成一批包括省级超级站在内的综合观测网(或组分网),多数站点具备超级站规模和能力。目前,我国各地大气超级站建设和运维费用一般来自于省市财政经费,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开展城市或省内大气污染溯源及成因分析。一些省份逐渐形成了超级站网,在联网观测分析上逐渐具备优势。高健表示,在大气超级站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数据质控和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监测和数据分析人员的培养,规范数据分析流程和方法,逐步建成完善的业务化监测和管理体系。同时加大与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力度,共同深入挖掘数据价值,让超级站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乃至降碳减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 工业园区新污染物治理面临哪些难点?
    我国有各类工业园区2.2万多个,各级各类工业聚集区(集中区)数量众多。工业园区生产和使用的化学物质多达万余种,是工业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也是治理和管控的主要对象。工业园区涉及哪些新污染物?有哪些治理技术?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环保集团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陈勇。中国环境报:工业园区涉及哪些新污染物?陈勇:根据新污染物清单,我国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包括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以及特征有机污染物二氯甲烷、邻苯二甲酸酯类、双酚A类等。而这些新污染物在工业园区基本都有所涉及。不久前出台的《江苏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对化工(石化)、医药、农药、印染、电镀、电子等重点行业及污水处理等企业开展新污染物筛查监测,同时,开展化工园区等新污染物治理试点示范,提出在2025年底前,化工园区新污染物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中国环境报:该怎样对这些新污染物进行有效管控?如何开展筛查识别?陈勇:以江苏为例,江苏是工业大省,为降低长江、太湖等重要水体的环境风险,我们对化工、电镀等重点行业开展了新污染物源头管控、过程限制和末端治理管控技术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对生产端进行源头控制,即对原辅料、产品进行全流程的物料筛查;其次是治理端,对工艺段废水运用多源多相AOPs技术和低碳生物强化技术等进行污染物协同治理。此外,在环境端,通过检测甄别、风险评估及生态净化等进一步的措施,将污染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形成工业园区的管控体系,即包括快速溯源解析、多维度参数综合评估、多级削减效能评估的全链条风险管控。对于新污染物的识别,江苏省环保集团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区域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筛查模型。即通过综合新污染物暴露潜力、危害特征及环境迁移等参数,利用多层次分析、熵值法、指标权重矩阵赋值等,建立区域新污染物削减效能和多维参数综合评估方法,并结合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构建工业园区高风险新污染物清单,进而制定相应管控措施。中国环境报:新污染物有何治理技术?陈勇:针对工业园区新污染物治理,我们研发了多源多相臭氧催化技术。采用这一技术,可以针对工业污水处理厂生化尾水的双酚类、沙星类、环唑类等特征新污染物开展深度去除。这种技术相较于其他传统技术,COD可稳定降至25mg/L以下,达到地表 Ⅳ类水要求,同时,特征污染物浓度均有明显削减,最高去除效率达95%以上,臭氧投加量相较臭氧固定床下降30%。中国环境报:目前我国工业园区新污染物治理还存在哪些难点?陈勇:工业园区新污染物治理难点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新污染物种类多、识别难度大。我国现有化学物质有几万种,其中工业生产和使用的新污染物数量大、类型多,如全氟化合物超过上千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类也有数百种。而且,园区以常规污染物监测为主,只具备少数新污染物监测识别能力,园区筛查识别的新污染物有限。二是工业园区新污染物管控体系急需完善。目前,园区新污染物环境生态风险和毒性效应评估研究力度还不够。现有环境质量标准主要以常规污染物为主,涉及新污染物的排放限制较少,主要包含了几种内分泌干扰物和全氟化合物,对大部分新污染物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法规标准,园区新污染物防控意识不强。三是工业园区新污染物治理管控水平有待提升。新污染物存在环境与健康风险隐患,影响园区污染防治和环境安全,而一些全氟化合物的生产替代品仍然是新污染物;现有常规生化污水处理工艺对新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抗生素及全氟化合物等去除率仅约30%,许多基于高级氧化发展的新污染物高效削减技术缺乏规模化应用,园区新污染物管控能力不足。目前,江苏省环保集团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方面针对化工、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及工业园区废水污染治理难题,开发常规污染物与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另一方面,正加快研究编制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等,为政府管理部门、工业园区及企业提供污染物筛查评估、处理效能评价、治理能力提升等技术咨询及管理支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