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无机因子气体

仪器信息网无机因子气体专题为您整合无机因子气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无机因子气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无机因子气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无机因子气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无机因子气体话题讨论。

无机因子气体相关的资讯

  • 南京质检院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危害因子检测新技术研究"正式启动
    p style="text-align: left "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2018年9月20日,由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危害因子检测新技术研究(2018YFF0215200)”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南京顺利召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质监局、南京市质监局、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及项目参与单位共6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周骏贵院长主持。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b04dbd5-2324-41b0-8d98-1325df5ed34e.jpg" title="DSC06355.JPG" alt="DSC0635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项目启动会现场/span/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41a9577-7e40-4c6a-8d95-609829658455.jpg" title="DSC06353.JPG" alt="DSC0635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院长 周骏贵主持/span/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fd75da7-78fe-40e9-bed6-99b187379c61.jpg" title="领导致辞.jpg" alt="领导致辞.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江苏省科技厅万发苗处长、江苏省质监局王余霞处长、南京市质监局张文东副局长、南京市栖霞区副区长袁文峰分别致辞/span/pp  该项目由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牵头,东南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实施周期为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项目总经费23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796万元,项目负责人为张驰博士。项目下设“应用可塑光子晶体的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高灵敏度多靶标检测试纸条研发”、“应用等离激元光纤传感器的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纳米电纺纤维高性能富集萃取技术”、“基于纳米材料的危害因子检测整体方案与量值溯源”、“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危害因子检测技术的示范应用”6个课题。/pp  据介绍,该项目是江苏省质监系统单位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也是本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简称NQI专项)立项项目中仅有的两项由地方机构牵头承担的项目之一。该项目的立项标志着南京市在NQI共性技术领域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南京市正在着力打造创新名城、积极实践质量提升行动,南京质检院将以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为契机,争取将新型检测、认证、评价等方面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和创新技术纳入全市创新名城建设的重点工作范畴。同时,该项目对推动原“质检总局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在江苏省落地,提升江苏省质量共性技术领域的检测、评价、计量、标准总体水平将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地方产业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pp  为了推动检验检测科技创新工作,加大检验检测科技研发力度,南京质检院在原有认证机构基础上,依托南京质检院科技部门增设了“NQI”研发中心,并在本次启动会上正式揭牌成立。/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17081ae-7ce7-4ae8-8451-26531b5aeea4.jpg" title="DSC06395.JPG" alt="DSC0639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邢浩博士/span/pp  启动会上,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邢浩博士作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质量专项项目管理工作部署和有关要求”报告,对质量专项的总体目标、项目管理流程、专项管理要点以及相关的工作要求等做了详细的介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a370e4a-2b86-4b5b-ba94-f6da2dc10799.jpg" title="DSC06401.JPG" alt="DSC0640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项目负责人,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副院长 张驰博士/span/pp  据项目负责人张驰博士介绍,危害因子泛指可影响人身健康、导致疾病甚至伤亡的物质,对危害因子的检测和控制是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现有的危害因子检测技术有着前处理效率低、选择性差、环保性差、灵敏度低、准确性差、检测通量低、缺乏评价与标准化等问题。本项目针对食品与消费品中危害因子检测的实际需求,应用光子晶体、等离激元、电纺纤维等纳米材料,开展生物学与化学性危害因子的多靶标、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技术与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科学评价纳米检测技术的实用价值,并在检测行业中开展示范应用,为食品与消费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一套基于纳米技术的创新方法支撑。/pp  “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危害因子检测新技术研究”项目目标包括,开发出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单个光子晶体编码靶标数不少于5个,样品通量不少于384个,灵敏度优于国际检测标准水平;研制出可塑光子晶体试纸条,单条靶标数不少于3个,灵敏度、检测速度、假阳性率等主要指标均优于国际检测标准与同类快速检测产品;研制出高性能富集电纺纳米萃取材料1组、自动化装置1套,该萃取器件对危害物的萃取方法回收率大于60%,精密度不大于15%;开发出150种以上关键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物多靶标检测方法;研制出15种以上新型试剂与耗材,形成一套涵盖150种以上对象的危害因子方法库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abd47de-72bc-4d30-9ca9-6bfd5251afcb.jpg" style="" title="专家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94f7228-3b02-4483-9571-1b872e1bfc71.jpg" style="" title="未命名_meitu_1.jpg"/br/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align: center "专家组讨论/span/pp  根据专项管理办法的要求,项目负责人张驰博士代表项目组向专家组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并提请大会审议。与会领导和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和组织管理办法等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为项目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如牵头单位认真落实法人责任,加强课题之间的衔接与协调;课题任务分解,课题考核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课题的合理时间进度安排等。最终,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论证,建议加快启动项目实施。/pp  会议的最后环节是由南京质检院科技认证部部长韩冰向项目参与单位成员们汇报项目管理办法,与会的项目参与单位成员们对其中的项目研究内容分工、年度研究计划方案及相关关键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d0985e0-2eca-41aa-9b00-07bf440b168d.jpg" title="DSC06427.JPG" alt="DSC0642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项目参与单位合影/span/pp  该项目隶属于“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简称NQI专项)。NQI专项由科技部、原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委等13个部委在2015年共同研究提出,是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之一。该专项围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各个环节和产品质量提升,首次对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一体化实施,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p
  • 蓝盾光电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方案
    一、 为什么开展工业园区监测?工业园区是为提高工业化的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而专门划分出的一块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域。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其高空间分辨率的产业化布局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城市的大气环境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从污染组分分类的角度考量,工业园区无组织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种类繁多,其主要可以分为无机类刺激性气体(如SO2、H2S、NH3)、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物(如氯乙烯,苯,甲苯)、恶臭气体(如甲硫醇,二硫化碳)。这些气体一旦发生泄漏,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周边生态环境,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二、 蓝盾光电技术路线根据工业园区污染排放特点,蓝盾光电开发了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系统遵循微观、宏观一把抓,全方位多角度覆盖原则,构建 “点—线—面”一体化、“动”“静”结合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立体监控预警体系。蓝盾光电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建设思路可归纳为“五步走演绎法”,即:摸底数、布站点、建平台、设阈值、配制度,进而建立有效的工业园区污染监测预警体系,降低有毒有害气体类事故发生的风险,保障工业园区安全、绿色发展。三、 蓝盾光电方案概览四、 蓝盾光电代表产品1、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仪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仪通过被测物质对各特定波长的光谱吸收情况来检测化学物质浓度,可同时监测SO2、NO2、O3、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等)、甲醛、氯气等多种因子。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仪技术特点:开放光路长光程监测,区域代表性强 ‚可同时监测多种气体成分,方便拓展其他污染物监测 ƒ完全非接触在线自动监测,不需要抽取样品,避免了由于采样带来的不准确性,可完全真实反映大气的污染状况 „区域范围内平均污染状况,无须多点取样 …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较高,便于维护 †耗材更换周期长,维护量少,运行成本低。2、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技术是利用干涉图和光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干涉图进行傅立叶积分变换来实现多组分气体浓度的测量。工业生产排放的大多数污染气体在红外波段都有指纹特征,因此红外光谱技术非常适合用于各类污染气体成分的连续自动在线测量。与传统仪器相比,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较宽的波段覆盖范围等优势,可实现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多组分实时连续自动监测。目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用场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技术特点:光谱分辨率高,混合气体解析能力更强 ‚系统信噪比高,检出下限更低 ƒ响应速度快,数秒内即可响应 „数据库成分多达490 种,适用于多种场合 …结构选型多样,可选择对射式、反射式、便携式、车载式等结构。五、 蓝盾光电技术优势蓝盾光电在工业园区监测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2013年,公司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性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2019年,公司“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监测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六、 蓝盾光电典型案例蓝盾光电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河北、福建、四川、安徽等地,为地区的大气污染管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16年11月,安徽蓝盾承建了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大气环境监测站项目,主要包括开放光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和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仪等。项目极大提升了泉惠石化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能力,为园区的大气污染扩散预警预报体系提供有效基础数据支撑。
  • 热烈祝贺乐氏科技协办——2018年云南省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环境应急暨大气VOC监测技术研修班取得圆满成功
    2018年6月28日-30日,由北京乐氏联创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年云南省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环境应急暨大气voc监测技术研修班,在昆明怡景园酒店成功举办,该会议由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主办。本次会议题目包括:“大气复合污染与voc控制”、“环境voc管控及空气质量改善技术服务”、“voc泄漏检测与修复监测技术及效果评估”、“恶臭污染的监测与管理”、“voc减排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在线特征因子检测技术在移动监测车上的应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解读”、“山东省固定污染源voc监测工作的现状及进展”等,由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监测站人员进行讲解。北京乐氏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永军受邀演讲,针对有组织排放和各种工业污染源的voc监测推出便携式model 3010非甲烷总烃分析仪,  model 3010在后期使用和维护上方便简单,仪器全程高温取样,响应速度小于2秒。model 3010应用广泛,目前在陕西环科院、镇海炼化、机电喷涂车间和监测站等现场应用。现场同时展示了乐氏科技和英国signal研发的solar便携总烃/非甲烷总烃分析仪,该仪器可配备双hfid,可以同一时刻检测总烃和非甲烷总烃,同时响应速度达到秒级别。现场针对污染源和应急监测的无机气体排放和有机气体排放展示了便携式protea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该仪器使用基于ftir原理的atmosfir,能快速、准确的鉴别分析上百种挥发性有机物。同时针对vocs的离线分析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现场参加研修班的相关人员对乐氏科技的voc相关仪器表示浓厚的兴趣。乐氏科技成立于2005年,长期专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及环境空气voc监测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从采样、前处理、预浓缩、到分析检测,从实验室、在线监测、应急监测,污染源到环境大气,均有一整套成熟的解决方案,乐氏科技今后也会继续努力,为绿水青山贡献一份力量。
  • 【安捷伦】见证从微米到纳米的变迁 — 记安捷伦半导体无机元素分析论坛
    先进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无机杂质分析和质量控制是半导体制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助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作为半导体无机分析的领导者,安捷伦科技于 2020 年 1 月 9 日,在上海举办了“安捷伦半导体论坛无机元素分析论坛”。来自全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超过 100 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来自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半导体无机分析专家,高纯试剂供应商 QC 专家,以及半导体在线元素分析,高纯气体分析等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分享了在半导体无机分析最先进分析技术,最热门的客户需求,以及最前沿的解决方案,共同为大家带来一场集成电路无机杂质分析技术盛宴。图为:论坛现场首先,安捷伦大中华东大区整机销售总经理杨挺先生做了精彩的欢迎致辞。图为:安捷伦科技大中华东大区整机销售总经理杨挺ICP-MS 已经成为半导体制程中痕量元素分析的标准技术。面对半导体制程一路快速发展,痕量元素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半导体行业无机分析解决方案的领导者,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安捷伦与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和化学品供应商密切合作,开发一系列 ICP-MS 系统和应用。安捷伦 ICP-MS 半导体元素分析的创新之路安捷伦原子光谱研发总监 Matsuzaki 先生带来了《安捷伦 ICP-MS 半导体元素分析中的创新之路》的报告,回顾了半导体客户对于仪器稳定性和基体耐受性的核心需求,安捷伦从冷等离子体技术到世界上第一台串接 ICP-MS,实现的一次次技术提升,以及对未来 ICP-MS 技术发展的展望。图为:安捷伦原子光谱 R&D 总监 Toshifumi Matsuzaki 亚太地区半导体全新分析技术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驱动着安捷伦不断技术创新。来自台湾巴斯夫无机事业部品质管理经理,负责巴斯夫全球实验室的技术支持的許卿恆先生,做了名为《亚太地区半导体全新分析技术》的报告,分享了半导体制程飞速发展中对检测技术革新最直接的感受,以及利用安捷伦 7900 ICP-MS\8900 ICP-MS/MS 实现越来越严格半导体无机杂质质控要求的故事。图为:台湾巴斯夫无机事业部 品质管理经理 許卿恆ICP-MS/MS 测定有机溶剂中氯的分析技巧来自安捷伦日本,有着超过 30 年半导体 ICP-MS 应用研发经验的安捷伦的高级应用科学家Mizobuchi 先生带来了半导体领域又一个无机杂质质控难题攻克的故事:《ICP-MS/MS 测定有机溶剂中氯的分析技巧》。图为:安捷伦日本 ICP-MS 高级应用科学家 Katsuo Mizobuchi单纳米颗粒 ICP-MS 分析的最新趋势随着半导体制程线宽越来越窄,可能一个纳米级别的不溶性颗粒,都有可能造成不合格产品。关注半导体行业多年的安捷伦半导体 ICP-MS 应用专家 Shimamura 先生做了名为《单纳米颗粒ICP-MS 分析的最新趋势》的报告,介绍了安捷伦强大的应用研发团队和客户开发了利用 ICP-MS 分析高纯试剂中单纳米颗粒的最近技术进展。图为:安捷伦日本 半导体行业 ICP-MS 应用专家 Shimamura Yoshinori半导体无机杂质在线分析最新成果除了 ICP-MS 最前沿的技术进展,本次半导体论坛,安捷伦合作伙伴也分享了最新应用。来自德国 PVA Tepla 公司,VDP 事业部的经理 Robert Beikler 博士分享了 VPD 分析中的全自动液体处理和超痕量测试解决方案。图为:德国 PVA Tepla 公司 VDP 事业部经理 Robert BeiklerIAS Inc. China 的陈登云先生,带来了气体在线分析解决方案《最新气体分析和单纳米颗粒 ICP-MS 新进样系统介绍》。图为:IAS Inc. China 技术总监 陈登云本次论坛,来自半导体无机杂质分析各领域的专家分享了精彩的报告。来自全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参会代表与演讲嘉宾,对无机杂质分析领域最前沿而分析技术,以及最热门的解决方案做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关于安捷伦科技安捷伦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领导者。公司为全世界的实验室提供仪器、服务、消耗品、应用与专业知识,以帮助客户获得他们所寻求的深入见解。安捷伦的专业知识和深受信赖的合作能力,使得客户对解决方案满怀信心。推荐阅读:1. ICP-MS 期刊 | 半导体行业解决方案创新之路,附海量干货下载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20/news_483925.htm2. 微米到纳米的变迁 | 安捷伦和半导体行业的“超纯”往事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20/news_520378.htm关注“安捷伦视界”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 第二届含氟温室气体论坛 | 方雪坤:基于反演研究含卤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与规律
    “第二届含氟温室气体论坛——履行《基加利修正案》的科学与技术”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会上浙江大学方雪坤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反演研究含卤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与规律”的精彩报告。含卤气体主要包括消耗臭氧层物质和含氟温室气体。对含卤气体排放的精准定量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也是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科学依据。方雪坤研究员对反演溯源方法进行介绍,包括大气观测数据、传输模型和反演算法,并基于反演评估了若干重要含卤温室气体排放变化,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含卤温室气体的时空排放规律。图1 方雪坤研究员作报告最后方雪坤研究员对含氟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提出展望。开展反演研究是精准认识含氟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溯源结果能够克服基于生产与消费数据和排放因子的清单不准确或缺失的问题,未来在臭氧层保护、双碳目标中能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图2 排放估算越来越受到蒙特利尔议定书大会关注
  • “双碳”背景下优化调整电网碳排放因子的思考
    2021年8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负责统筹做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彰显了我国对碳排放数据核算及数据质量的高度重视。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实务中,对于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最常用的是排放因子估算法,即用购入使用电量乘以电网碳排放因子得出对应的碳排放量。因此,电网碳排放因子作为连接电力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重要参数,其使用是否合理、取值是否恰当,极大程度影响着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质量,对于能否精准评估各地区、各企业、各项目的碳排放量(或碳减排量),以及能否制定高质量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电网碳排放因子存在更新不及时、时空分辨率体现不够、绿色环境价值尚未体现、无法引导企业主动调整用电行为等问题,亟需建立客观、直观、精准的电网碳排放因子体系,为监测碳排放动态、落实减碳行动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碳排放核算主要方法  碳排放核算可以直接量化碳排放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各环节碳排放数据,找出潜在的减排环节和方式,对碳资产管理和碳市场建设至关重要。目前,碳排放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碳计量和碳监测。碳计量数据是基于现有数据计算而来,碳监测数据是直接从排放端测量而来。相对而言,碳计量是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4个行业排放核算报告指南仅包含“基于计算”的碳计量法,“基于测量”的碳监测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避免核算过程人为因素干扰造成的数据失真。  碳计量计算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排放因子法(Emission-Factor Approach)和质量平衡法(Mass-Balance Approach)。排放因子法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提出的一种碳排放估算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能源消耗量附加一个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是与能源消耗量相对应的系数。在碳质量平衡法下,碳排放由输入碳含量减去非二氧化碳的碳输出量得到。相对而言,排放因子法是目前适用范围最广、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  企业间接碳排放概念  根据201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企业标准》)、201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14064-1:2018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及消减的量化及报告指导性规范》(以下简称ISO 14064-1)定义,依据企业是否拥有或控制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其中,直接排放被划定为范围一排放,指由企业直接控制或拥有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排放。间接排放是指由企业活动导致的、但发生在其他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排放。《企业标准》将间接排放进一步区分为范围二排放和范围三排放。范围二排放是指企业外购的电力、蒸汽、热力或冷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在ISO 14064-1中称为“能源间接排放”),范围三排放则包括其他所有间接排放(ISO 14064-1中称为“其他间接排放”)。  《企业标准》和ISO 14064-1要求企业核算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因此外购电力排放因子(即范围二电网碳排放因子)是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核算时必不可少的关键数据。  电网碳排放因子分类  电网碳排放因子指电网覆盖区域单位电量的碳排放水平。根据使用场景和管控目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采用的排放因子为电网年平均排放因子。该因子主要有三种:全国电网排放因子、区域电网排放因子、省级电网排放因子。第二类是计算温室气体减排量,采用的排放因子为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全国电网排放因子  全国电网排放因子指全国范围内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该数据主要用于核算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履约边界的电力间接排放。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6、2017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7〕1989号),在附件“重点企业2016(2017)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补充数据表”中,明确2015年全国电网排放因子为0.6101吨二氧化碳/兆瓦时,这是国家部委层面首次公布全国电网排放因子取值。此后,我国八大行业的碳核查从2016年开始一直沿用该数值至2020年。全国采用统一的平均排放因子,主要是为了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企业能够在公平的场景下交易,避免不同区域的企业由于排放因子不同而造成不公平的情况。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开征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1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环办便函〔2021〕547号),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调整为0.5839吨二氧化碳/兆瓦时。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2〕111号),并以附件形式更新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2年修订版)》,全国电网排放因子调整为0.5810吨二氧化碳/兆瓦时。这是继2017年国家部委层面公布全国电网排放因子以来的第一次正式更新,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电网排放因子与可再生能源、火电机组单位供电标煤耗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可再生能源比例越高,火电机组单位供电标煤耗越低,电网排放因子越小。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和消纳比例不断提升,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1亿千瓦,同比增长15.1%,占总装机规模的45.5% 其中,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7亿千瓦。今年1~5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4349万千瓦,占全国发电新增装机的82.1%,已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力。火电企业持续进行节能改造,供电标准煤耗不断降低,2021年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02.5克/千瓦时,较2011年下降26.5克/千瓦时。0.6101吨二氧化碳/兆瓦时反映的是2015年单位用电量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当前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将全国电网排放因子调整为0.5810吨二氧化碳/兆瓦时,体现出近几年我国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迅猛发展和火电厂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的不断降低,更符合当前我国电力结构的实际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客观评估企业消耗电力的实际碳排放水平。  区域电网排放因子  从理论上说,电网覆盖范围越小,相应的电网排放因子越接近单位电力实际间接排放。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将全国电网划分为六个区域电网,其计算方法为区域电网本地所有发电厂化石燃料碳排放与净调入电量、净进口电量蕴含的碳排放之和除以区域电网总供电量。  201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气候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次发布2010年区域及省级电网平均排放因子,旨在为地区、行业、企业及其他单位核算电力调入、调出及电力消费所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提供参考。201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气候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再次发布2011年和2012年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区域电网排放因子相比全国电网排放因子而言,更能反映不同区域电量构成的差异,但在发布2010~2012三个年度后,至今没有更新。  省级电网排放因子  省级电网排放因子是按照省级行政区域边界将全国电网进行划分,计算思路与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大致相同。主要用于计算各省的调入电量和调出电量排放,也有部分省份用于计算企业级别的排放。201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气候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次发布的2010年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中就包括省级电网排放因子。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发布2012年省级电网排放因子。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商请提供2018年度省级人民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自评估报告的函》(环明传〔2019〕6号),以附件形式列出2018年省级电网排放因子。  以上海为例,2010年、2012年和2018年省级电网排放因子分别为0.7934吨二氧化碳/兆瓦时、0.6241吨二氧化碳/兆瓦时和0.5641吨二氧化碳/兆瓦时。需要说明的是,上海作为我国试点碳市场之一,电网排放因子一直取值0.788吨二氧化碳/兆瓦时(根据上海2010年能源平衡表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数据计算获得)。2022年2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调整本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相关排放因子数值的通知》(沪环气〔2022〕34号),核算使用外购电力所导致的碳排放时,电网排放因子由0.788吨二氧化碳/兆瓦时调整为0.42吨二氧化碳/兆瓦时,体现上海近十年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提升的显著成效。  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表示新能源电力设施生产一度电对应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用于核算CDM、CCER项目实际产生的减排量,其最新计算方法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 EB)颁布的最新版《电力系统排放因子计算工具》(07.0版)。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发布,从2006年开始每年更新,目前最新的是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于2019年发布的数据。  基准线排放因子由所在区域电网的电量边际排放因子(OM)和容量边际排放因子(BM)两个因子计算而来。电量边际排放因子等于本地电厂的单位电量排放因子与净调入电量的单位电量排放因子以电量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 容量边际排放因子对选定的若干个新增机组样本的供电排放因子以电量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求得。  电网碳排放因子存在的问题  以上几种“电网碳排放因子”名称相近但用途根本不同,由于对其内涵、外延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刻,在使用电网碳排放因子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这会导致产生错误的减排标杆和信号,并由此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包括无法准确反映各地区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客观情况,误导政府部门对制定碳减排措施和评估效果的分析,影响减排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误导企业对生产模式的选择,弱化来自能源结构较为优化地区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即使使用正确,也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数据更新不及时。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实务中,电网碳排放因子主要采用国家发布的区域电网排放因子,目前仍沿用若干年前国家公布的数据,相对滞后,且更新周期长,不利于动态反映我国电力系统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客观评估我国碳减排成效及科学推进碳减排工作。  二是时空分辨率体现不够。电网碳排放因子通常以年为发布周期,计算时长一年内只有一个指标值,取值相对固定,且仅能体现省级及以上的电碳耦合情况。  三是清洁电力绿色环境价值尚未体现。电网碳排放因子将电力相关碳排放平摊至全部电量,无法区分不同类型电源及外送电力的绿色环境价值,无法带动全社会消纳绿电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四是无法有效促进电碳市场融合发展。电网碳排放因子无法影响企业的用电行为及其在电力市场、碳市场的交易行为,无法带动企业灵活选择更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生产模式。  优化调整电网碳排放因子的有关建议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网碳排放因子的时空差异性愈发显著。可考虑对电网碳排放因子在时空维度进行精细化核算,提供更加清晰及时的信号指引,使企业公平公正承担碳排放责任。时间维度上,新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背景下,电网碳排放因子在不同时间尺度“峰谷差”越来越明显。空间维度上,东西部地区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差异明显,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跨省跨区输电规模不断扩大,区域间的发电装机、发电量在规模和结构上变化更加显著,电网碳排放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地域差”越来越显著。未来可基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实际情况,探索构建区域动态电网碳排放因子,并逐步精确到省、市,这样可以有效引导用户通过调整用电时序实现主动碳响应,同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碳效水平。  电力大数据实时性、精准性和普遍覆盖的优势,在碳排放核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为监测碳排放动态、落实减碳行动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在构建动态电网碳排放因子基础上,未来可以利用电力大数据来强化碳排放核算。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电网,利用数字电网对电能生产、传输、使用全环节的碳流进行精准监测、追踪和溯源,充分发挥电力数据要素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独特价值。更进一步,可以考虑构建电力系统源网荷全链碳计量体系。建立以电碳流分析为基础的电碳核查标准,建设全面覆盖的电碳监测计量体系,实现碳排放量的实时跟踪和计量,推动构建与国际衔接互认的电碳认证技术与标准体系。  “双碳”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我国将加快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比例将进一步提升,电网碳排放因子应随着电力结构的变化及时优化调整。未来可依托电力市场交易区分用户的绿色电力消费量和化石能源电力消费量,将绿电部分核算为零排放,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绿电的环境价值,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绿电采购需求,从而建立电碳市场相互促进的纽带关系。  国际碳市场在碳排放量化和配额分配环节中不考虑间接排放,以避免总量重复计算。欧美发达国家具备比较健全、成熟的电力市场和碳市场交易体系,能够将碳价传导至火电发电成本和批发电价,影响终端用户用电成本,从而为用户端节电提供有效激励,实现用户端驱动的电力系统碳减排。当前我国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均处于逐步推进、逐步完善的阶段,短期内转嫁碳成本的时机和能力难以实现,何时转嫁、如何转嫁、转嫁多少,需要系统思维、科学论证。未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逐步建立、碳市场的逐步完善,电力市场全面放开,碳价充分有效传导,特别是碳价随着配额需求提高和减排成本上升而逐步走高,碳市场为碳减排提供经济激励、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作用充分发挥时,可以考虑适时将电力间接排放从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范围中排除。
  • 2017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召开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2017年8月19日,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在四川成都开幕。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fbe72459-871a-403b-b3ab-298110f157e8.jpg" title="现场.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现场/pp  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和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一般由无机、同位素、仪器与教育3个专业委员会合办,每1-2年举办一次。此次会议由中国质谱学会联合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举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四川省氢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451dff9-d492-439f-9dc9-e60fbef497c8.jpg" title="谢孟峡.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此次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孟峡主持开幕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5a6d3ba-f5c4-4509-a05f-d02f60575f65.jpg" title="郭冬发.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郭冬发致开幕词/pp  郭冬发在致词中谈到,从1912年汤姆逊研制第一台简易同位素质谱仪到现在,共有11个诺贝尔奖授予了在质谱技术的诞生、发展以及应用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可见,质谱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无机、同位素质谱技术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从最早的简单同位素质谱测量技术发展到现在的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通量的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科。广泛用于各类检测对象中元素含量及其形态、同位素组成的分析,以及成像分析等,很多质谱分析方法已经实现了标准化。/pp  到目前,检测对象已经涵盖核工业、地矿、环境、农业食品、生命科学、国土安全等诸多领域。例如,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为代表的无机质谱分析技术在地矿行业已经普及到基层实验室,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检测数据。以核质谱(热电离质谱、气体同位素质谱、加速器质谱等)为代表的高精度同位素质谱技术为核科学与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以二次离子质谱为代表的质谱成像技术为材料科学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诊断工具。可见,质谱技术已“无孔不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62ea939-daac-4a70-bd22-8d60d47db8b8.jpg" title="王宝瑞.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所长王宝瑞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657b311-e7b7-487a-ab7a-a4fb01e8fdb4.jpg" title="李金英.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研究员李金英发言/pp  此次会议既有口头报告和展报,也有质谱相关的实物展示,为大家带来了最新的无机及同位素质谱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必将推动无机和同位素质谱技术的发展与进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a0255c8e-d40f-4ab7-b3fc-1bc711c8922e.jpg" title="王海舟.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王海舟院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报告题目: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的发展/pp  王海舟院士首先感恩质谱技术为冶金及材料表征重大问题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向,如,激光剥蚀+ICP-MS+金属原位分析技术用于跨尺度高通量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等。王海舟院士的报告介绍了材料与试验标准体系现状,以及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CSTM的情况。他说到,虽然此次报告的内容与质谱不相关,而是关于标准化建设的,但是,标准应该是前端的、与技术同步的,所以也可以说是相关的。/pp  在19日上午的5个大会报告中,与“核”相关的报告有3个之多,分别是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研究员李金英的报告《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郭冬发的报告《铀矿物质谱成像分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研究员廖俊生的报告《核材料研究中的无机质谱应用技术》,可见,无机及同位素质谱技术在核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29ad154-0780-4ee8-9e06-5c9504199a9a.jpg" title="李金英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研究员 李金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pp  质谱分析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范围包括了铀矿地质勘察、铀矿水冶、反应堆材料、核电站水化学及环境监测、铀浓缩、三废及退役治理、乏燃料后处理等。而核质谱分析技术具有取样量小、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快速、封闭式操作等特点。核工业中常见的无机与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有:TIMS、ICP-MS、LA-ICP-MS、GDMS、LIMS、SIMS、SSMS、SNMS等。/pp  李金英介绍了ICP-MS、TIMS、GD-MS、SIMS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表示,对于重要同位素的高精密度测量,TIMS是有力的手段,在无机、同位素测量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应用在核科学以及地质领域,尤其在标准物质研制,关键样品的分析等方面;而MC-ICP-MS在某些元素测量方面,如难电离元素等,甚至优于TIMS,但短时期尚不能取代TIMS。/pp  报告中,李金英还特别介绍了封闭式核质谱仪器在核工业、防化系统、环境监测等特殊样品测量中的应用。最后,他指出,我国核电的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质谱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也将给质谱技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cd3f02d-65ee-4cce-99e9-6c33f57a7b77.jpg" title="郭冬发.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郭冬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报告题目:铀矿物质谱成像分析/pp  铀矿物可以保存与成因、年代和地点有关的有用信息。利用包括LA-ICP-MS、FIB-TOF-SIMS、LG-SIMS等在内的现代质谱成像技术,实现单点成像、2维成像和3维成像,并用于铀矿勘查和铀基材料的加工研究。/pp  郭冬发在报告中介绍了利用LA-ICP-MS、FIB-SEM、LG-SIMS三种仪器进行的实验和结果分析。其中,LG-SIMS更适用于点成像,FIB-SEM-TOF-SIMS更适用于界面成像,LA-ICP-MS MSI更适用于元素成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5d02ba2-cdc8-4bf5-bbb8-d64afca1f54c.jpg" title="林金明.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华大学教授 林金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方法研究/pp  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的三项主要难点分别是:多通道芯片与质谱联用、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观察。林金明与其团队成功研制了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装置,实现了多通道微流控芯片-细胞代谢物富集分离-质谱检测的联用,仪器的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pp  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细胞的药物代谢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细胞成长过程的影响、营养物质对细胞培养过程的影响、疾病机理研究、细胞的分选和检测等多个领域。林金明表示,未来几年内将不断改善和提高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装置的性能与自动化水平,并加大力度推广仪器的应用范围。/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6506fbed-630b-4eee-8cb0-dfe3816ac4be.jpg" title="廖俊生.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研究员 廖俊生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报告题目:核材料研究中的无机质谱应用技术/pp  核材料是军事与能源中的基础原料,基于核材料各项理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提升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无机质谱技术能够提供特定元素含量、同位素丰度及其他化学信息,因此在核材料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廖俊生在报告中介绍了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核材料表面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原位分析准确获得了目标元素在核材料表面的分布情况,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随后介绍了辉光放电质谱中通用灵敏度因子校正方法的建立,并成功用于核材料表面元素的直接定量分析;此外,廖俊生还介绍了钚的多个衰变子体(铀、镅、铅等)的质谱分离分析方法。/pp  质谱技术为圆满完成国家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加深了对核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认知水平,为科学评价战略武器的性能提供了依据,核材料的分析研究极具挑战性,也推动了质谱技术不断发展。/pp  此次会议也得到了岛津、赛默飞、珀金埃尔默、天瑞仪器、安捷伦、德国耶拿、TESCAN、吉天仪器、派艾斯、钢研纳克、CAMECA等仪器设备厂商的大力支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7f4daaa6-32ac-4419-bd83-71d7822a19a4.jpg" title="合影.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参会代表合影/ppbr//p
  • ABBLGR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亮相直播节目湿地“碳”究
    文章来源:观沧海9月16日,作为全国科普日联合主办单位,自然资源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主场活动,其中直播节目《湿地“碳”究》格外引人注目。滨海湿地对于固碳释氧、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作用。调查发现,滨海湿地的碳主要分布在植物、土壤和水域中,但这些碳也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俗称为碳在“水-土-气-生”多圈层中的循环过程。那么,这些过程是如何观测?又有哪些因素控制着碳在各圈层分布?气候变暖是如何影响碳汇过程的?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重点攻关的科学问题。直播节目中,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滨海湿地野外站)站长叶思源带领观众走进滨海湿地野外站位于江苏盐城的观测站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介绍了该团队野外作业相关情况,展示了在滨海湿地碳汇调查和研究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深化了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理解,推广了关爱湿地、保护湿地的理念。滨海湿地野外站一角科研人员野外调查现场地上植物能固碳研究滨海湿地碳汇奥秘,离不开调查装备的“硬件”支撑。 “芦苇是盐沼湿地的典型植物,植物体中45%的成分是碳。科研人员可以利用仪器观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植物的固碳过程。”在江苏盐城湿地的芦苇地,叶思源首先向观众展示了调查常用仪器——新一代光合仪。“显示屏上的这条曲线反映了测量时间段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如果曲线下降,表明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说明植物正在吸收二氧化碳。” 那么,科研人员是如何得知这些地上植物的碳储量的呢?“最直接的办法是将其割了、晒干、再称重,从而估算出它的碳储量。”叶思源介绍,由于湿地调查范围较大,科研人员通常采用样方调查方法,了解湿地植物的种群、数量和生长状况,并进行生物量的测算,从而对湿地的固碳能力作出评估。 目前,滨海湿地野外站根据芦苇的生长特征,设置了50厘米×50厘米样方。科研人员对样方范围内每一株植物进行体检,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等,计算每个样方的生物量,并根据区域植被分布面积,评估湿地的生物量,再根据碳转换系数,得出区域内植被圈层的碳储量。地下的巨大碳库除了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湿地的地下也存在一个巨大的碳库,而且地下碳的库存量远大于植被圈层的库存量。直播节目中,叶思源拿起一个刚从芦苇湿地取出的土壤柱状样品说:“由于湿地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水水淹状态,缺氧的环境使得土壤中微生物分解碳的能力变得非常弱,再加上滨海地区河流较多,带来的泥沙快速埋藏植物残骸,形成长期稳定的碳库。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土壤里面包含湿地植物的根茎,把土壤洗掉,称量植物的根,就能获得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叶思源表示,在盐沼湿地中,土壤中的碳储量可占总碳储量的50%~98%。地上的芦苇,相当于一个加工厂,把碳生产出来,最后储存到土壤中。土壤的碳年复一年保存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碳库。水域固碳不容忽视此外,湿地中的水域固碳能力也不容忽视。叶思源介绍,湿地水域中生长的各类浮游植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将水中游离的碳转化为有机碳,这样水里的碳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进入水体中进行补充,从而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水域光合固碳作用。直播节目中,叶思源向观众展示了一套可以测定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的实验装置。“我们通过监测发现,水质清澈的辽东湾水域比江苏近海浑浊水域初级生产力高出48倍,因此证明水的悬沙量对水域光合固碳效率影响很大。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河流的漫游路径来减少浑浊度,进而增加近海水域的光合固碳能力。”叶思源说。监测温室气体排放速率调查发现,湿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于植物、土壤和水这3个圈层的碳并不是完全稳定储存的,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和土壤矿化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那么,科研人员又是如何监测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呢?叶思源向观众介绍了一个形似黑箱的测量装置。“我们通过该封闭箱采集气体,用布罩住形成一个黑箱,连接仪器,可以看到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从而测量湿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叶思源介绍,总体来说,滨海湿地吸收的碳量远大于排放的碳量,是典型的负排放系统。滨海湿地野外站开展碳循环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碳在不同圈层中的循环过程和控制因素,试图找到好的方法,能使生态系统多储存碳。研究发现,滨海湿地温度小于18摄氏度、盐度大于18‰时,二氧化碳和甲烷基本不排放。当盐度达到15‰时,湿地系统固碳能力可达到最佳状态。因此,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调控湿地水的盐度增强其固碳能力。研究碳循环模式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碳循环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叶思源介绍了一个用于研究湿地碳汇资源对全球变暖影响的增温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形似玻璃房,“房中”安装了很多传感器,可实时监测46个环境因子。叶思源表示,类似这种装置,滨海湿地野外站已布设于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盐城3个湿地,覆盖了2种植被、3个纬度带,并与欧美国家同等的增温站联网,全球科学家共享数据,合作研究预测不同纬度、不同生境、不同地质演化阶段的滨海湿地在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固碳能力的变化,为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科学建议。“我们初步研究发现,增温会破坏本土植物的固碳器官,但是会增强互花米草等入侵植物的固碳能力。”叶思源说,“当前该结论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主要是增温的响应存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区别。为了更科学地认识湿地碳汇功能对增温响应的规律,我们必须在观测站进行长期监测,这也是建设该观测站点的目的。”直播节目尾声,叶思源向观众发出呼吁:“希望大家多多了解滨海湿地,保护湿地,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践行低碳生活,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链接:盐沼湿地如何固碳释氧地球上有四大碳库:岩石圈碳库、大气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海洋碳库。其中,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海洋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下大力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高效率、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增加生态系统碳汇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固碳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和海洋生态系统的50倍。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滨海湿地位于陆海交互带,是海岸带的一部分。天然的滨海湿地主要分为盐沼湿地、红树林湿地、珊瑚礁湿地、水草床湿地等类型。滨海湿地物种丰富,有很高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水土保持、岸线稳定、污染物质净化、碳埋藏与温室气体吸收以及为人类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作为滨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盐沼湿地基本特性是地表水呈碱性且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表层积累有可溶性盐,其上生长着盐生植物,如芦苇、互花米草、柽柳和赤碱蓬等。滨海盐沼湿地具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其土壤除了表层数厘米或数毫米的氧化层外,下部还储有巨大的碳库。该生态系统碳库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包括地上活生物量(灌木、禾本和草本等),地下活生物量(根系和根状茎)以及土壤碳库。盐沼湿地碳库主要由内源碳和外源碳组成。其中,外源碳是通过水系输入至盐沼系统,而内源碳主要来自盐沼湿地系统中的大型植物或藻类的光合作用,但内源碳大部分却以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形式又返回到大气中了。植物是盐沼碳汇功能实现的关键所在。盐沼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又称初级生产过程。该过程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为反应物,以光能为能源,以自身为反应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于体内,完成碳元素从无机态向有机态的转化。盐沼中的植物与藻类生长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快速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潮下带盐沼中,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这些藻类在空间上来源于海水水体、底部沉积物2个部分,海水水体固定的碳元素在潮汐水流的搬运作用下进行空间上的再分配,而底部沉积物固定的碳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稳定。在潮间带和潮上带盐沼中,大型植物类型是确定滨海湿地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大型植物固碳量普遍占滨海盐沼生态系统固碳量的90%以上。 UGGA 采用紧凑型设计,将所有组件集成于一只小巧的野外便携箱中。大大减少了体积,降低了重量,并提高了便携性。适合于各种测量载体,诸如汽车、飞机、舰船、无人机载,甚至单人人力携带。UGGA 可使用直流供电,且能耗低至 60W,内置 Wifi,可以通过多种电子终端进行遥控操作。UGGA 可以快速同时测量 CH4,CO2 和 H2O 浓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是一款进行野外研究,泄漏检测,空气质量研究和土壤通量研究的理想设备。特点:● 便携式箱体设计● 体积小,重量轻 ● 可直流供电,且能耗低至 60W● 三种气体(CH4, CO2, H2O)同时测量● 内置 Wifi,可通过多种终端设备遥控操作性能指标:◆ 测量范围:● CH4:0~100 ppm● CH4:0~1%(需增加扩展量程选项)● CO2:0~20000 ppm● H2O:0~30000 ppm三种气体(CH4, CO2, H2O)同时测量内置 Wifi,可通过多种终端设备遥控操作◆ 可选测量范围:● CH4:0~1000 ppm● CH4:0-1%(需增加扩展量程选项)● CO2:0~3%● H2O:< 99%RH,无冷凝◆ 重复性 / 精度(1σ,1 秒 /10 秒 /100 秒)● CH4:1.4 ppb / 0.5 ppb / 0.2 ppb● CO2:300 ppb / 100 ppb / 30 ppb● H2O:50 ppm / 20 ppm / 10 ppm◆ 测量速度:0.01-1 Hz(用户可选)◆ 环境条件:● 操作温度:5~45 ℃● 环境湿度:0~100% RH,无冷凝◆ 输出:数字(RS 232)、模拟、以太网、USB◆ 电力需求:60 W (11–30 VDC) 66 W (100–240 VAC, 50/60 Hz)◆ 尺寸与重量:18cm(H)x 47 cm(W)x 36 cm(D),16.9 kg
  • 上海拟建“7+1”温室气体监测站
    减少碳排放是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手段,而衡量减排效果离不开对基础碳排放量的精确核算。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获悉,申城正在全力推进碳监测试点工作,计划建立基于包括固定站点、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在内的多源温室气体监测体系,为长期跟踪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上海是生态环境部确定的全国8个碳监测评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介绍,上海碳监测试点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开展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监测、推进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构建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探索开展碳排放核算校验体系。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拟建设基于“固定站点+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的多源大气环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体系,摸清本底,跟踪评估大气中CO2长期变化趋势;碳源排放监测拟开展重点行业温室气体在线监测试点,推进基于实测的主要行业碳排放状况、本地化排放因子及碳源数据库构建、CO2在线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等工作;碳汇监测和碳通量评估拟构建高时空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积极推进生态碳汇监测评估,建成高分辨率的区域碳源汇反演数值模型,服务支撑城市碳排放量核算校验,评估上海市减排增汇达成碳中和的潜力。上海已初步确定7个温室气体监测站:嘉定外冈、宝山杨行、静安国媒、青浦金泽、松江车墩、浦东张江、奉贤海湾;1个温室气体背景监测站,位于崇明东滩。
  • 一文科普|顶级SCI期刊除了NCS还有哪些?(附最新SCI影响因子完整版)
    今日,2021JCR正式发布!点击查看本网报道:(2022年SCI期刊影响因子正式发布(附完整版下载))2021年推出了全新的指标 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JCI)。JCR分区是按照wos的254个学科,将所有的期刊先按照学科领域划分,然后以期刊影响因子降序排列,将期刊分为4等份,影响因子高的划分到高分区中,分区为Q1~Q4/。今年有60%以上的期刊IF值实现了上涨,但也有下跌的期刊,有的期刊影响因子从508.702降低到了286.130。什么是顶刊?事实上顶级期刊并没有严格的认定标准,一般来说顶刊是那种影响力比较大,口碑比较好,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刊物。对于顶刊并不能一概而论,大家的评判标准也不同。说到顶刊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NCS系列,《nature》、《cell》和《science》。但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刊物影响因子水平也存在差异,是否是顶刊还要根据小类学科的期刊排名情况百分比比较合适。【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M《Advanced Materials》,是是工程与计算大学科、材料与化学大领域(包含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光电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等等非常多的子学科的顶级期刊,在国际上材料介绍享誉盛名。【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A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是美国化学会创办的,该期刊在化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ANGEW《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是德国的化学类期刊,由Wiley公司出版,分德语版和英语版。Angew.Chemie 上收录的文章以简讯类为主,简讯主要分布在有机化学、生命有机化学、材料学、高分子化学等领域。【医学领域顶级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是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之一。《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出版的评审性质的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自1883年7月14日在美国芝加哥市创刊,是国际上知名的国医学杂志之一。《British Medical Journal》(简称BMJ,英国医学期刊)是英国医学会会刊,全球著名的四大主导医学期刊之一。四大医学期刊2021年度影响因子分别为:由上述分享的内容能够更加确定顶刊要根据学科来说,想要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要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顶级期刊是什么,然后才能选对本专业认可度比较高的刊物。欢迎在留言区补充 你所在的研究领域的那些顶级期刊吧
  • 济南初步建成温室气体“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
    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的“黄河河务局”点位,记者看到高大的铁塔顶端探出了一根横梁,温室气体采样头就固定在上面,距离地面大约50多米。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山东省济南中心)预报室副主任付华轩告诉记者:“黄河河务局点位属于济南市高精度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网,配置高精度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气象参数监测设备,可实现对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实时高精度自动监测,于今年1月建成并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完成数据联网,由山东省济南中心负责日常管理,监测数据上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据悉,像这样的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站点,济南市已建成8个。济南市通过利用高塔高精度监测、中精度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走航、地基遥感和手工监测等多种方式,实现温室气体“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山东省济南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光对记者说:“济南市自2021年9月承担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以来,投资近4000万元,初步建成温室气体‘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创新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温室气体多维立体协同观测,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实现对温室气体全市域、多指标、长时间智能跟踪监测,科学支撑济南市碳减排工作成效评估和降碳增汇潜力预测。”开展地面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支撑城市碳排放核算校验山东省济南中心综合室主任王兆军告诉记者:“济南市开展城市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开展地面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探索自上而下的碳排放反演方法,初步形成技术指南,做好可推广、可应用、可示范的技术储备,为城市碳排放核算结果提供校验参考。”为加快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济南市成立了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其中,技术小组由技术支持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和山东省济南中心技术骨干组成,对试点工作关键内容如技术路线、项目招标等,持续加强技术研讨,做好技术支撑。山东省济南中心碳监测工作专班成员、综合室副主任刘杨告诉记者:“碳监测工作专班建立了‘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开展四项基本工作,建立一个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一个业务化工作机制’的相对清晰、完善的技术路线。”据了解,“一个中心目标”就是支撑城市碳排放核算校验,科学评估城市碳减排工作成效及降碳增汇潜力;“四项基本工作”是开展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监测,编制“自下而上”高空间分辨率温室气体清单,开展生态系统碳汇、碳储量调查与监测,开展“自上而下”碳排放同化反演;“一个技术支撑体系”是建立城市“天空地”一体化碳监测评估技术支撑体系;“一个业务化工作机制”是持续开展“业务化”碳监测评估工作,服务支撑“双碳”战略目标实施。加大温室气体中精度和高精度监测力度,深化数据分析围绕“测什么?在哪测?怎么测?”三个问题,济南市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着力探索碳监测评估试点的“济南经验”。在山东省济南中心院内,一辆车顶戴着方盒“帽子”、标注着“生态环境走航监测”字样的走航车格外引人关注。进入走航车,记者看到车里配置有高精度CO2/CO气体分析仪等,能够实时捕捉多项污染物的高值及其他异常情况,查溯污染源。山东省济南中心生态与遥感室副主任杨晓钰对记者说:“我们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地基遥感、无人机、走航车各自优势,搭载温室气体监测仪、气象集成设备等,在高精度站点和重点工业园区范围内及周边开展协同监测,获取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情况和气象参数。通过将遥感数据算法反演结果与实时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对校验,了解在局地平面涉及区域和垂直高度上的浓度分布;将碳立体遥感监测结果与高精度点位监测的结果进行比对,为济南市碳排放及通量的核算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据了解,济南市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碳中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率先引进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中精度监测设备,目前,已建成20个二氧化碳中精度监测站点和35个甲烷中精度监测站点。中精度监测结果为探究济南市二氧化碳浓度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提供第一手资料,规划建设的9个温室气体高精度监测站点目前已经建成8个。上万次测试寻找最优解,精准分析温室气体组分走进山东省济南中心的中心实验室,只见一个个装有温室气体样本的银色“苏玛罐”整齐排放着。拿起一个“苏玛罐”,工作人员娴熟地用扳手将其安装到自动进样器上,再通过气相色谱仪,就能够准确检测出样本中含有的5种温室气体。一次进样,同时分析CO2、CH4、N2O、SF6、CO共5种气体组分,山东省济南中心创新研究的这种温室气体仪器分析方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温室气体手工监测实验平台也成为国内首家能够对5种温室气体同时进行分析的手工监测实验室。采用气相色谱法达到高精度要求非常困难,没有现成的手工监测经验可以借鉴。中心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葛璇对采样过程和每一个分析条件进行了上万次测试和条件优化,才摸索出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温室气体更为精准的分析方法,并与高精度监测设备比较,达到高精度误差分析要求。济南市还自我加压,创新做实做优“自选动作”。在重点行业企业试点开展温室气体自动监测,并依托现有环境监测监控平台,开发温室气体管理模块,实现温室气体数据自动联网传输。同时,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基于排放因子法和在线监测法CO2排放量的核算校验工作,探索建立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山东省济南中心监控与统计室主任闫学军告诉记者:“我们依据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现有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现状,设计了‘原有设备软硬件升级’等3种不同的改造路径,最终在生活垃圾焚烧、火电、碳素、钢铁4个行业完成了10家企业25个点位的温室气体连续自动监测。固定源温室气体连续自动监测工作的开展,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此外,为推动碳污协同管控,济南市将常态化污染源清单编制工作与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一同推进。编制完成2020年、2021年济南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完成1km×1km网格化分配,明确了温室气体区域和行业排放特征。引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两套城市碳同化系统,具备城市尺度1km逐小时的碳同化能力;积极协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服务器资源,完成同化反演系统的本地化安装调试,初步得到了碳排放同化反演结果。
  • 洞察燃气泄漏隐患,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News据澎湃新闻报道,2021年6月13日6时42分许,某社区集贸市场发生燃气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138人受伤,已构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事后,34名公职人员被处理。* 新闻图片源自湖北发布经调查,事故产生的原因是天然气泄漏,泄漏的天然气在建筑物下方密闭空间大量聚集,在遭遇火星后发生爆炸。安全事故敲响警钟管道燃气里的甲烷逸散不容忽视天然气本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而管道燃气的普及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管道的老化、排查整改的缺失等等原因,就有可能会造成天然气泄漏,甚至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为了更加安全的使用天然气,需要我们对天然气加强安全管控。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询意见稿)》中可以看到“温室气体”的名词解释是包含甲烷的。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防治温室气体的聚焦点也覆盖到甲烷等其他气体。而作为一种长期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甲烷引起温室效应的能力更强于二氧化碳。控制并减少甲烷的排放或泄漏,对于减少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有着重要的意义。天然气泄漏的三大可怕之处1. 无色,不易察觉1)下图为某化工企业天然气泄漏的实际应用案例上图使用的观察设备是OPGAL EyeCGas光学气体相机,可以清楚的发现易燃易爆的天然气从接头处逸散到环境中。2)下图为某天然气站发生泄漏上图使用的观察设备同样是OPGAL EyeCGas光学气体相机,可以清楚的看到该天然气站法兰泄漏,现场无色无味。2. 管道一旦泄漏,爆炸危害大1)下图为燃气泄漏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 图片源自搜狐新闻据搜狐新闻报道,2017年3月25日14时左右,内蒙古一小区居民楼突然发生天然气管道爆炸,其中一个单元整体塌陷。2) 下图为某化工企业有机物管道泄漏上图使用OPGAL EyeCGas光学气体相机,可以看到石化企业生产工艺高温管道中的易燃易爆挥发性物料大量逸散到周边环境中。3)泄漏的位置可能超出一般人的认知范围下图为某化工企业天然气泄漏使用OPGAL EyeCGas光学气体相机,可以清楚的看到天然气从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压力表的顶端往外泄漏。赛默飞用科技赋能气体泄漏动态监测1. Thermo ScientificTM TVA2020C 有毒挥发气体分析仪TVA2020C有毒挥发气体分析仪是一款同时应用火焰离子化(FID)和光离子化(PID)双检测器技术、本安防爆的便携式现场分析仪。TVA2020C分析仪具备同时检测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能力,可应用于包括遵循美国EPA方法21监测的现场修复检测、垃圾填埋环境监测、燃气泄漏检测及常规区域环境调查。TVA2020C配置了高灵敏度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测量有机化合物浓度。FID具有很宽的动态和线性测量范围,响应稳定,重复性好。此外,TVA2020C配置可同时工作的FID和PID双检测器的分析仪,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相对于单检测器的仪器,双检测器分析仪能同时对几乎所有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化合物快速响应,而和同体积的其他仪器比较,能提供更全面的气体覆盖。2. OPGAL EyeCGas 光学气体相机在做天然气泄漏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对潜在的泄漏点进行逐一检测,红外摄像仪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红外气体摄像仪,用于检测辐射在红外范围内的电磁波谱,它的波长范围接近0.9-200um,在这个波谱的中间部分,即在3-5um之间,对天然气组分很敏感。EyeCGas正是通过这一波段实现对潜在的泄漏或无组织排放进行大范围的检测。我们所提供的红外气体摄像仪获得了欧美防爆认证, 被允许在工厂危险区域进行检测。内置数字视频和音频记录功能,并且能够实现蓝牙连接。应对燃气泄漏的监测难题赛默飞还有专业的LDAR应用解决方案安全,是赛默飞始终坚持的创新方向,减排,是全球未来绿色发展的方向。赛默飞以专业铸就安全防护的屏障,及时扫清泄漏隐患,保护生命,减少碳排放,为地球绿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互动福利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简介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50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7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8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拥有100多位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及70多项专利。创新中心专注于针对垂直市场的产品研究和开发,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6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 关于温室气体,这个“十四五”规划如此布局
    日前,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联合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其中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空前突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重大技术挑战。基于此,《规划》中明确了多项有关温室气体的重点任务:1、天空地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开展典型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源排放、城市碳排放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区域尺度碳排放通量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温室气体自主监测设备研发,开展碳监测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星地协同高精度温室气体遥感自主反演及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同化研究,开展受控温室气体泄漏风险现场试验。2、 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技术。重点突破移动源近零排放、非电行业NOx超低排放、VOCs多源全过程控制和超低排放监测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发多污染物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等关键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构建多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体系,选择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开展工程示范,支撑重点行业实现多污染物超低排放。3、多污染物多尺度跨行业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费效评估,突破多目标协同减排路径优化、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调控、重污染过程预警与实时评估等关键技术,开发能源—大气环境精细化动态耦合与减污降碳评估模型,构建PM2.5与O3协同控制智慧决策支持平台。4、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研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突破区域典型工业污染物全过程精准控制及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突破减污降碳陆海协同精准管控技术。5、全球气候治理支撑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技术体系,加强自上而下碳排放核算等方法研究,加强高精度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履约中的关键问题,开发新一代综合决策支持模型,评估相关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潜在风险。更多信息请见:“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发布 重点发展这些环境监测技术
  • 半导体材料无机非金属离子和金属元素解决方案——光刻胶篇
    半导体材料无机非金属离子和金属元素解决方案——光刻胶篇李小波 潘广文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持续增长以及5G的到来,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契机。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光刻工艺约占整个芯片制造成本的35%,是半导体制造中最核心的工艺。涉及到的材料包括多种溶剂、酸、碱、高纯有机试剂、高纯气体等。在所有试剂中,光刻胶的技术要求最高。赛默飞凭借其在离子色谱和ICPMS的技术实力,不断开发光刻胶及光刻相关材料中痕量无机非金属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案,助力光刻胶产品国产化进程。从光刻胶溶剂、聚体、显影液等全产业链,帮助半导体客户建立起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光刻胶是什么?光刻胶又称抗刻蚀剂,是半导体行业的图形转移介质,由感光剂、聚合物、溶剂和添加剂等四种基本成分组成。将光刻胶旋涂在晶圆表面,利用光照反应后光刻胶溶解度不同而将掩膜版图形转移到晶圆表面,实现晶圆表面的微细图形化。根据光刻机的曝光波长不同,光刻胶种类也不同。 光刻相关材料光刻相关材料主要有溶剂、显影剂、清洗剂、刻蚀剂和去胶剂,这些材料被称为高纯湿电子化学品,是集成电路行业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化学试剂。光刻胶常用溶剂有丙二醇甲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GME/PGMEA)、甲醇、异丙醇、丙酮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常见的正胶显影剂有氢氧化钠和四甲基氢氧化铵等,对应的清洗剂是超纯水。 光刻胶及光刻相关材料中金属离子、非金属阴离子对集成电路的影响半导体材料拥有独特的电性能和物理性能,这些性能使得半导体器件和电路具有独特的功能。但半导体材料也容易被污染损害,细微的污染都可能改变半导体的性质。通常光刻胶、显影液和溶剂中无机非金属离子和金属杂质的限量控制在ppb级别,控制和监测光刻工艺中无机非金属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含量,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光刻胶及光刻相关材料中无机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的测定方法国际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协会(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SEMI)对光刻胶、光刻工艺中使用的显影剂、清洗剂、刻蚀剂和去胶剂等制定了严格的无机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限量要求和检测方法。离子色谱是测定无机非金属离子杂质(F-、Cl-、NO2- 、Br-、NO3- 、SO42-、PO43-、NH4+)最常用的方法。在SEMI标准中,首推用离子色谱测定无机非金属离子,用ICPMS测定金属元素。赛默飞凭借其离子色谱和ICPMS的领先技术,紧扣SEMI标准,为半导体客户提供简单、快速和准确的光刻胶和光刻相关材料中无机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案,确保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顺利进行。针对光刻胶及光刻相关材料中痕量无机非金属离子和金属元素的分析,赛默飞离子色谱和ICPMS提供三大解决方案。 方案一 NMP、PGMEA、DMSO等有机溶剂中痕量无机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的测定方案 光刻胶所用有机溶剂中无机非金属离子的限量要求低至ppb~ppm级别。赛默飞离子色谱提供有机溶剂直接进样的方式,通过谱睿技术在线去除有机基质,一针进样同时分析SEMI标准要求监控的无机非金属离子。整个分析过程无需配制任何淋洗液和再生液,方法高效稳定便捷,避免了试剂、环境、人员等因素可能引入的污染。ICS 6000高压离子色谱有机试剂阀切换流路图 滑动查看更多 光刻胶溶剂中ng/L级超痕量金属杂质的测定,要求将有机溶剂直接进样避免因样品制备过程引起的污染。由于 PGMEA 和 NMP具有高挥发性和高碳含量,其基质对ICPMS分析会引入严重的多原子离子干扰,并对等离子体带来高负载。iCAP TQs ICP-MS 中采用等离子体辅助加氧除碳,并结合冷等离子体、串联四级杆和碰撞反应技术,可有效去除干扰。变频阻抗式匹配的RF发生器设计,可轻松应对有机溶剂直接进样,并可实现冷焰和热焰模式的稳定切换。 冷焰TQ-NH3模式测定NMP中Mg热焰TQ-O2模式测定NMP中V NMP、PGMEA有机溶剂直接进样等离子体状态未加氧(左),加氧(右) 方案二 显影液中无机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测定方案 光刻工艺中常用的正胶显影液是氢氧化钠和四甲基氢氧化铵,对于这两大碱性试剂赛默飞推出强大的在线中和技术,样品仅需稀释2倍或无需稀释直接进样,避免了样品前处理引入的误差和污染,对此类样品中阴离子的定量限达到10ppb以下。这一方法帮助多家高纯试剂客户解决了碱液检测的技术难题,将该领域的高纯试剂纯度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和器工作原理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是具有强碱性的有机物,作为显影液的TMAH常用浓度为2.38%, 为了避免样品处理中引入的污染,ICPMS通常采用直接进样方式测定。在高温下长时间进样碱性样品,会导致腐蚀石英炬管,引起测定空白值的提高。iCAP TQs使用最新设计的SiN陶瓷材料Plus Torch,耐强酸强碱,可一劳永逸地解决碱性样品中痕量金属离子的测定。新型等离子体炬管Plus Torch 方案三 光刻胶单体和聚体中卤素及金属离子测定方案 光刻胶单体和聚体不溶于水,虽溶于有机试剂但容易析出,常规方法难以去除基质影响。赛默飞推出CIC在线燃烧离子色谱-测定单体和聚体中的卤素,通过燃烧,光刻胶样品基质被完全消除,实现一次进样同时分析样品中的所有卤素含量。燃烧过程实时监控,测定结果准确稳定,满足光刻胶中痕量卤素的限量要求。图 CIC燃烧离子色谱仪SEMI P32标准使用原子吸收、ICP光谱和ICP质谱法来测定光刻胶中ppb级的Al Ca Cr 等10种金属杂质,样品前处理可采用溶剂溶解和干法灰化酸提取两种方法。溶剂溶解法是使用PGMEA等有机溶剂将样品稀释50-200倍,超声波振荡充分溶解后,直接进样测定。部分聚合物较难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将采用500-800度干法灰化处理,并用硝酸溶解残留物提取。iCAP TQs采用在样品中添加内标工作曲线法测定,对于不同基质样品及处理方法的样品可提供准确的测定结果。 总结 针对集成电路用光刻胶及光刻相关材料,赛默飞离子色谱和ICPMS提供无机非金属离子和金属离子杂质检测的完整解决方案,为光刻胶及高纯试剂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可控的全方位支持。“胶”相辉映,赛默飞在行动,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光刻胶国产化进程,欢迎来询! 参考文献:1.SEMI F63-0521 GUIDE FOR ULTRAPURE WATER USED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2.SEMI P32-1104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RACE METALS IN PHOTORESIST3.SEMI C43-1110 SPECIFICATION FOR SODIUM HYDROXIDE, 50% SOLUTION4.SEMI C46-0812 GUIDE FOR 25% 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5.SEMI C72-0811 GUIDE FOR PROPYLENE-GLYCOL-MONO-METHYL-ETHER (PGME), PROPYLENE-GLYCOL-MONO-METHYL-ETHER-ACETATE (PGMEA) AND THE MIXTURE 70WT% PGME/30WT% PGMEA6.SEMI C33-0213 SPECIFICATIONS FOR n-METHYL 2-PYRROLIDONE7.SEMI C28-0618 SPECIFICATION AND GUIDE FOR HYDROFLUORIC ACID8.SEMI C35-0118 SPECIFICATION AND GUIDE FOR NITRIC ACID9.SEMI C36-1213 SPECIFICATIONS FOR PHOSPHORIC ACID10.SEMI C44-0618 SPECIFICATION AND GUIDE FOR SULFURIC ACID11.SEMI C41-0618 SPECIFICATION AND GUIDE FOR 2-PROPANOL12.EMI C27-0918 SPECIFICATION AND GUIDE FOR HYDROCHLORIC ACID13.SEMI C23-0714 SPECIFICATIONS FOR BUFFERED OXIDE ETCHANTS
  • 气相色谱仪使用气体的纯度分析
    操作气相色谱仪如何选用不同气体纯度的气源做载气和辅助气体,虽然是一个老的技术问题,但是对于刚刚接触气相色谱仪的用户,目前很难找到有关这方面的综合资料,所以他们总是到处询问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气体纯度zui好的这类问题。根据每一家用户具体使用的那一类仪器,选择什么样纯度的气体,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原则上讲,选择气体纯度时,主要取决于①分析对象;②色谱柱中填充物;③检测器。我们建议在满足分析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纯度较高的气体。这样不但会提高仪器的高灵敏度,而且会延长色谱柱,整台仪器的寿命。实践证明,作为中仪器,长期使用较低纯度的气体气源,一旦要求分析低浓度的样品时,要想恢复仪器的高灵敏度有时十分困难。对于低档仪器,作常量或半微量分析,选用高纯度的气体,不但增加了运行成本,有时还增加了气路的复杂性,更容易出现漏气或其他的问题而影响仪器的正常操作。另外,为了某些特殊的分析目的要求特意在载气中加入某些“不纯物”,如:分析极性化合物添加适量的水蒸气,操作火焰光度检测器时,为了提高分析硫化物的灵敏度,而添加微量硫。操作氦离子化检测器要氖的含量必须在5~25ppm,否则会在分析氢,氮和氩气时产生负峰或“W”形峰等。本文就不在此做详细讨论了。 气体纯度低的不良影响 根据分析对象,色谱柱的类型,操作仪器的挡次和具体检测器,若使用不合要求的低纯度气体,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种可能: 1)样品失真或消失:如H2O气使氯硅样品水解; 2)毛细管色谱柱失效:H2O,CO2使分子筛柱失去活性,H2O气使聚脂类固定液分解,O2使PEG断链。 3)有时某些气体杂质和固定液相互作用而产生假峰; 4)对柱保留特性的影响:如:H2O对聚乙二醇等亲水性固定液的保留指数会有所增加,载气中氧含量过高时,无论是极性或是非极性固定液柱的保留特性,都会产生变化,使用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5)检测器: TCD:信噪比减小,无法调零,线性变窄,文献中的校正因子不能使用,氧含量过大,使元件在高温时加速老化,减少寿命。 FID:特别是在Dt≤1Ⅹ10ˉ⒒/秒下操做时,CH4等有机杂质,会使基流激增,噪声加大不能进行微量分析。 ECD:载气中的氧和水对检测器的正常工作影响zui大,在不同的供电工作方式中,脉冲供电比直流电压供电影响大,固定基流脉冲调制式供电比脉冲供电影响大。这就是为什么目前诸多在操作固定基流脉冲调制式ECD时,在载气纯度低时必须把载气纯度选择开关从“标准氮”拨到“一般氮”位置的原因。大家会发现在此情况下操作,不但灵敏度变低,而且线性亦变窄了。实践证明:在操作ECD时,载气中的水含量低于0.02ppm,氧低于1ppm时可达到较理想的性能。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多次发现由于仪器的调节气路系统被污染而造成的对载气的二次污染至使ECD基频大幅度增加使信燥比减小。FPD和NPD等常用检测器,由于他们属于选择性检测器,操做时要根据分析要求,特别注意被测敏感物质中杂质的去除。 6)在做程序升温操作时,载气中的某些杂质,在低温时保留在色谱柱中,当拄温升高时不但引起基线漂移还可能在谱图上出现比较宽的"假峰"。 7)仪器影响 a. 各类过滤器加速失效 b. 调节阀(稳压阀,稳流阀,针形阀)被污染,气阻堵塞,调节精度降低或失灵; c.气路系统被污染,若要恢复仪器在高灵敏度情况下操做,有时要吹洗很长时间(可能一周以上)污染严重时有时再也无法恢复。 d.检测器的寿命,实践表明,对ECD和TCD的寿命影响zui明显,应引起用户特别注意。------ 责任编辑:瑞利祥合--色谱仪采购顾问版权所有(瑞利祥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 无机碳去除器(ICR)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建议
    分析仪在测量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时,都必须处理无机碳(Inorganic Carbon,IC)。IC是指CO2、HCO3-、CO32-里的碳。IC的来源包括溶解的石灰石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几乎所有的样品水中都含有有机碳和无机碳,它们统称为总碳(Total Carbon,TC)。总碳(TC)=有机碳(TOC)+ 无机碳(IC)当样品中也含有无机碳时,分析仪就无法单独测量有机碳,因此大多数TOC分析仪就测量样品中的TC和IC,然后相减,差值即为TOC。总碳(TC)- 无机碳(IC)实测值 实测值= 有机碳(TOC)计算值TOC分析仪也可以先吹除无机碳,然后再测量碳含量,测量结果不含无机碳。此时测得的总碳即为样品的TOC。该 测 量 值 也 称 为 “ 不 可 吹 除 有 机 碳(Non-Purgeable Organic Carbon,NPOC)”。TC = TOC = NPOC有些TOC分析仪既可以测量IC,又可以去除IC,从而给操作员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样品中的IC含量来选择操作方法。当样品中的IC小于TOC时,分析仪无需去除IC即可测得准确结果。分析仪可以直接测量IC,然后用TC减去IC,即得到TOC。但当IC较高且TOC较低时(例如,IC=10倍TOC),如果不去除或降低IC,则TOC测量结果就会变得不稳定。在下面的示例中,仪器测量TC和IC以计算TOC,TC和IC都很高(IC是TC的组成部分),测量TC和IC的仪器误差在最终TOC计算值中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在进行分析前,先去除或降低IC,就能提高仪器的分析性能。例如,样品中含100 ppb TOC和1900 ppb IC。我们假设仪器测量TC和IC的准确度为2%。一种情况是不去除IC,另一种情况是将IC降到100 ppb(见表1)。在IC较高、TOC较低的情况下,去除或降低IC能够提高仪器的分析性能。一般来说,在使用Sievers TOC分析仪时,如果IC高出TOC预期值的10倍以上,我们建议降低或去除IC。去除和降低IC的方法有些TOC分析仪用气体来吹扫样品,以去除IC,而剩下的碳就是需要测量的有机碳。吹扫样品是去除IC的有效方法,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❶ 吹扫气体的纯度(以免气体中的有机物污染样品)。❷ 挥发性有机物的流失。❸ 如果不能100%去除IC,则留下的IC可能被报告为TOC,从而给分析系统带来误差。❹ 吹扫气体会增加成本、提高维护要求、延长样品制备和分析时间。❺ 在EPA TOC方法415.3(“确定水源和饮用水的总有机碳含量和254 nm的特定紫外吸光度”)中,USEPA规定20分钟的吹扫时间,气体流量为100-200毫升/分钟,确保将IC含量降到最低,以测量TOC。在实践中,吹扫时间通常为3-10分钟,具体时间可以根据仪器生产厂的建议和样品的特性而定。表1. 去除和未去除IC的示例计算显示了对TOC结果的影响_未去除IC去除 IC实际TC2000 ppb200 ppb测得TC(有2%误差)1960-2040 ppb196-204 ppb实际IC1900 ppb100 ppb测得IC(有2%误差)1862-1938 ppb98-102 ppb可能的算得TOC22-178 ppb94-106 ppbSievers技术采用无需气体的ICR(无机碳去除器)来降低IC含量。该方法已获得专利,并获USEPA批准用于合规监测。ICR的工作原理在去除IC时,ICR首先酸化样品,以将IC全都变成CO2的形式。酸化之前,IC以离子形式和非离子形式存在。离子形式包括碳酸盐和碳酸氢盐,非离子形式为CO2。离子形式和非离子形式的含量比例取决于pH值。酸化样品可以将IC全都转化为CO2,以方便将其吹除。CO2 → HCO3- → CO32-低 ← pH 值 ← 高当分析仪探测到连接无机碳去除器(ICR)时,会自动进行样品酸化,所使用的酸剂同正常TOC分析时使用的酸剂相同,因而无需添加其他试剂。样品酸化之后,会流过ICR中能渗透CO2的脱气模块。ICR还配有真空泵,用于将脱气模块外部抽成真空,以去除样品中的无机碳(CO2)。内置的化学捕集器先“净化”通过脱气模块的空气,去除空气中的全部有机物,以免污染样品。IC的去除率可达95-99%。无需百分之百去除IC,因为Sievers TOC分析仪会测量剩余的IC,然后用TC减去IC得到TOC。IC含量被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仪器的分析性能。这种降低或去除IC的方法有以下优点。❶ 无需吹扫气体,因而成本较低,去除IC的过程更简单。❷ 样品脱气同样品分析直接连在一起,因而无需花额外时间来降低或去除IC。❸ 此 过 程 使 挥 发 性 有 机 碳(VOC , VolatileOrganic Carbon)的流失降低到最少。进水中流失的VOC会降低进水和出水之间的TOC去除率的计算值。❹ 此过程由分析仪自动完成,无需人员手动操作。如果无需去除IC,操作员可以用ICR的开启和关闭设置来绕过ICR,方便地转换到正常监测模式。应用建议当IC含量超过TOC的10倍时,应考虑使用ICR。常见的应用包括监测原始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时,降低或去除IC也有利于监测成品饮用水。对于在线连续监测的应用,应对所有样品启用ICR,并保持ICR的运行。ICR安装在Sievers M系列实验室型、便携式、在线型TOC分析仪的机箱内部,环保效果最佳,使用方便,占据空间小。◆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环保展热门展品盘点——温室气体篇
    2023年4月13日,由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指导,有关行业组织和境外有关机构支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3)盛大开幕。环保展期间,众多环境领域热门产品一一亮相。而作为环境领域的热点,“双碳”成为本次环保展的热点方向之一。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国家号召,为取得更精确的碳排放数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要像PM2.5等污染物一样被精准监控。相关信息显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一步步建立,截至2023年1月,我国已建成116个温室气体监测站点,其中26个高精度、90个中精度监测站点。温室气体监测,无疑会在接下来继续占据环境市场热点的位置。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现独家策划“直击环保展!热门展品盘点”系列,今天带来的是温室气体篇(排名不分先后)。本次环保展,“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似乎是各仪器企业不约而同关注到的商机。据了解,目前各大厂商推出的相关产品大体可分为高精度、中精度、低精度。其中,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主要是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和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检测技术,尤其以前者为主。据不完全统计,环保展上这几款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引人注目——海兰达尔 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海兰达尔是美国Picarro公司在国内的授权销售和售后服务商。据了解,Picarro的所有产品均基于其核心技术-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拥有超过45个光腔衰荡光谱专利。该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会自动进行水汽校正,排除掉水汽对CO2,CH4浓度测量的影响,这也是其如此高精度的最重要保证和Picarro产品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最大特点。ABB LGR-ICOSTM GLA133无人机载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ABB展台上方悬挂着一台无人机,据了解,这台无人机为ABB LGR-ICOSTM GLA133无人机载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该系列为基于无人机的微型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重量轻便,适合安装在中型无人机(UAV)下面,仅需不到35w的电源,可同时测量并报告甲烷、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浓度。并适合进行大面积的区域或难以进入的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测量。灵析光电 HGA-331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灵析光电推出的HGA-331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于聚光科技展台亮相。该分析仪由灵析光电自主研发,利用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可同时测量CO2、CH4、H2O三种气体浓度。分析仪独有的内部控温、控压算法,让分析仪具备了优异的精度、准确度、低漂移性能,可提供稳定到极致的测量。测量性能满足WMO标准,测量灵敏度达到十亿分之一(ppb),在数月运行中的漂移可以忽略不计。分析仪测量水汽,采用专有算法来校正样气中水汽的稀释效应,并输出CO2、CH4的干摩尔分数。岑锋科技高精度温室气体光腔衰荡光谱监测仪岑锋科技由中科院环境光学专业博士团队于2022年5月创立。该监测仪采用多波长-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多组分同步探测等效吸收光程超60km,可达到ppb级灵敏度。精心设计的小型光学腔室、精确的温度和压强控制,让监测仪具备了一流的精度、准确度、低漂移和易用性。监测仪采用多波长CRDS技术,可实现多组分CO2/CO/CH4/H2O同步探测稳定的温度和压力控制,确保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进行准确测量。先河环保 XHCRDS100P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系统高精度监测领域,先河环保同样有展品展出。XHCRDS100P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包括XHCRDS100P监测仪、XHZDJY3000自动进样处理与控制系统等,可以对大气环境中的温室气体(CO2,CO,H2O,CH4)进行精准实时监测,具有已操作、稳定性高、维护量小等优点,适合各监测站点长期在线无人值守运行。河北子曰 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仪-ZYGHG201河北子曰的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仪-ZYGHG201同样采用光腔衰荡技术(CRDS),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测量结构及数据处理算法,测量光程可达30km,满足大气痕量气体的监测要求,可实现CO2,CH4,H20的连续在线监测。本次展会上的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远不止上述几款,中精度和低精度的产品也是厂商重点发展的对象,其中以固定源温室气体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最多。谱育科技 EXPEC 2000 温室气体气相色谱在线连续监测系统谱育科技EXPEC 2000 温室气体气相色谱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可配备温室气体专用型FID或ECD检测器,检测环境空气中CO2、CH4、CO、N2O和SF6等因子。样气先通过定量环,然后被温室气体专用色谱柱分离,CH4进入FID检测,CO和CO2先后进入甲烷转化炉,在镍催化剂作用下高温加氢还原为CH4后再被送入FID检测;NO和SF6被色谱柱分离后通过ECD检测。雪迪龙 AQMS-900GHG大气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雪迪龙整合在气体分析领域的丰富经验,同样在本次展会上提供了碳监测解决方案。该系统依托比利时ORTHODYNE S.A.的GC-FID技术,采用FID检测器,灵敏度高,可同时分析环境空气中CO2、CH4、CO、NMHC;该系统分析周期≤10min,并采用高转换效率的甲烷转换装置,保证CO2、CO检出限。可适用于气象局、生态环境等部门对环境空气温室气体背景浓度监测、碳达峰、碳中和绩效评估、区域间温室气体浓度比较等。明华电子 MH3203 气体分析仪明华电子推出的MH3203 气体分析仪可实现固定污染源CO2、CO、CH4、N2O等气体检测,同时具备O2及烟温、流速等工况参数的测量功能。针对温室气体,该仪器可完成基于非分散红外(NDIR)、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电化学传感器等技术多种气体的测量。锐意自控 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仪Gasboard-3000GHG锐意自控的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仪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流红外隔半气室气体传感技术(国际发明专PCT/CN2018100767),可实现同时准确测量CO2、CH4、N2O等温室气体和烟气中的CO气体浓度变化,量程可低至200ppm,精度高达1%F.S.,具备抗气体交叉干扰能力强,漂移量更低等特点。同时针对高浓度CO2以及中高量程的CO测量需求,可选配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分光红外NDIR气体传感器技术的传感器模组进行灵活配置,具备稳定性好、体积小、成本低等特点。皖仪科技 固定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固定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方面,皖仪科技在温室气体监测展台展出了固定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其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分光红外技术(NDIR),由温室气体监测子系统、温室气体参数监测子系统及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系统组成,其中温室气体监测子系统的预处理单元、分析单元和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系统安装在机柜内,可以连续监测二氧化碳浓度、氧含量等参数的湿基值、干基值和折算值以及根据温室气体温度、压力、流速、湿度等多项相关参数统计排放率、排放总量等。
  • 谱育科技 | 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助力数字化智慧园区管控
    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6月2日-4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山东烟台召开。来自政府部门、化工园区、企业、研究单位的2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化工园区“十四五”产业提升创新、绿色化建设、智慧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这五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大会,谱育科技携全新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解决方案及新品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亮相会议现场,助力实现数字化智慧园区管控。会议现场,园区管理者、技术专家等与会嘉宾前来交流洽谈。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解决方案为缓解目前化工园区在安全监管、风险源防控、污染物达标排放、应急响应等面临的技术与管理压力。谱育科技按照“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响应”的总体建设目标,在全面开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排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园区企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建立“全覆盖、全天候、全过程”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体系通过自动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园区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分布及变化趋势,科学合理的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同时服务于园区日常环境质量监管,增强对常规环境空气因子的监测,为区域环境质量预警及防治提供依据。隔空辨毒气,识图保安全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通过图像掌握目标区域有毒有害气体的时空分布,远距离非接触地对目标气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风险评估,具有可见视觉成像、夜视红外成像和化学成像功能,为环保、安监、消防、公安、化工等领域提供技术保障。可视化FTIR 遥感技术为核心的化学成像,结合可见/红外视频成像,直观揭示风险源智能化全天候全自动视角巡逻扫描,定时定点守望监测覆盖广360度全视角覆盖,60度垂直扫描,视野范围内实现全区域覆盖精度高斯特林制冷(-200℃)科研级 MCT 红外探测器,实现ppm级探测能力可车载移动应急,快速到达事故现场,远距离测定有毒有害气体成分与浓度应用领域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园区安全保障、气体储存泄漏监测、烟囱气体排放监测、危化品储存/运输泄漏、大气污染物成分研究等领域
  • “对症”施肥,可减少干旱地区温室气体排放
    记者3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近期研究发现,滥施化肥,有把全球旱地变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风险;而施用生物炭肥,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全球变暖潜势最小化。这一研究,为不同旱地的施肥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导。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期刊《清洁生产杂志》上。“在全球范围内,干旱生态系统拥有约三分之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它们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其敏感。”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介绍,旱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贫瘠,养分流失迅速,连续耕作,会导致作物大幅减产。因此,增施化肥成为提高旱地产量的选择。然而,农业旱作增大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却一直被忽视。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甲烷是与农业旱作“土壤-营养-气候反馈循环”相关的三种温室气体。“因为化肥的施用,从耕地排放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氧化亚氮。为应对粮食危机,农民又使用更多化肥来提高产量,导致排放量持续增加,但粮食产量不一定会增加。”论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中心青年科学家伊克巴尔沙希德博士介绍,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人们可把土地生态恢复目标与可持续农业生产相结合。施用生物炭或农家肥结合化肥,可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率,同时提高作物产量。研究人员与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的同行开展合作,基于系统性审查和Meta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方法,评估化肥、生物炭的两种综合应用,以及无机肥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肥或有机肥都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而施用生物炭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施用量为每公顷50吨时效果最好。不同施肥策略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影响示意图“生物炭与释放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的肥料结合使用,也可以降低全球变暖潜势,单独使用生物炭,可让全球变暖潜势降低144%。”许建初说,就土壤理化性质来看,施用生物炭后,中性和酸性土壤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排放量最高,碱性土壤的排放量最低。高土壤碳氮比的土壤应使用生物炭,避免使用化肥与农家肥;低土壤碳氮比的土壤,应避免生物炭和化肥混合使用;使用生物碳能够减缓旱地温室气体排放,减小全球变暖潜力,这才是上策。(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中心供图)
  • 重点行业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温室气体在行动!
    引言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在河北、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地开展试点工作,试点行业为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 试点地区和行业名单评价因子:本次试点主要开展建设项目二氧化碳(CO2)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开展以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点。 岛津温室气体气相色谱仪解决方案 全新“睡眠模式”,节能减排 岛津专为旗舰级气相色谱仪Nexis GC-2030开发了“睡眠模式”来降低功耗实现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这一愿景,在不使用GC时,可通过切换至睡眠模式降低功耗(与传统机型相比可降低60%),按下唤醒按钮可立即恢复到待机状态,并开始设置。 同等的消耗,得到高效的成果 方案设计● 一条流路可完成CO2、CH4、N2O组分测量,同时可增加流路,扩展定制的分析仪配置可满足不同的监测要求。例如扩展第二条流路分析O2、N2/详细烃类/硫化物分析等。● 通过分析方案设计及应用可确保以最佳性能分析 ppm 级的温室气体。● 配备用于温室气体分析的色谱柱、消耗品、校准/校验样品和分析方法。 优势● 10分钟内可完成CH4、CO2、N2O温室气体组分分析。● 十通阀放空H2O及其他重组分,增强系统稳定性和色谱柱寿命。● 永久性气体组分通过甲烷转化炉由FID检测,O2不进入ECD,保护镍源。● ECD检测器确保对痕量 N2O 的检测,也可扩展对SF6的检测。● 用户必须配备氩甲烷尾吹气(Ar 95%,CH4 5%)。 流路图 十通阀阀进样,样品通过预柱预分离,十通阀反吹水及其它重组分。其余组分通过MC-1柱子,CH4,CO2通过甲烷转化炉由FID检测,N2O,SF6进入ECD检测。 色谱图FID通道:CH4,CO2ECD通道:N2O, SF6 岛津温室气体气相色谱质谱仪解决方案 岛津全新单四极杆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QP2020以强劲的性能优势,智能化的分析软件,专属性的数据库和多种分析系统,可以开展氢氟碳化物(HFCs)、六氟化硫(SF6)、全氟碳化物(PFCs)分析方法的研究工作。 集成高灵敏度和低实验成本通过搭载全新高速度大容量涡轮分子泵,可保证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均能实现良好的GC状态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提升氦气、氢气、以及氮气作为载气时的仪器性能,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高灵敏度和快速分析可缩短实验时间,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1,3-二氯苯(载气氦气)1,3-二氯苯(载气氮气) 智能化多组分同步分析显著提升分析效率GCMS Insight 软件包可显著提升多组分化合物同步分析的灵敏度和分析效率。利用Smart SIM数据库自动生成适合的SIM参数,即使同步分析多种化合物亦可获得高灵敏度。同时,软件LabSolutions Insight可缩短数据分析时间,加速实际样品审核。 多种定制前沿分析系统立足于未来实验室科技可根据用户的实际分析需求,量身定制专属性的分析系统。例如,根据分析样品的物理属性以及目标物的含量定制更合适的进样系统,利用快速扫描技术配合全二维色谱分离系统等。
  • 聚光科技推出手持式激光气体分析仪
    仪器信息网讯 在CIOAE 2013(第六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期间,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编辑来到聚光科技公司展台,现场采访了聚光科技工业事业部解决方案经理李鹰。  据介绍,2003年聚光科技在国内首先推出了激光在线气体分析仪,经过近10年的发展,聚光科技激光气体分析仪已拥有五代产品,成功实现了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氯化氢、甲烷等数十种无机气体及少量的有机气体的分析检测,产品种类齐全、功能丰富、测量范围宽。就在今年聚光科技又推出了手持式的激光气体分析仪。  由于激光气体分析仪具有光源寿命长、测量速度快、维护简单等优点,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厂商开始从事该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在2008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同意由聚光科技负责起草《可调谐激光气体分析仪》标准,聚光科技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同行的认可。李鹰介绍说:&ldquo 当时所有参加会议的13个国家包括西门子对我们的草案全部投了赞成票。现在标准的制定已经通过了前5个阶段的审核,目前只剩最后一步。&rdquo
  • 合肥市将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
    安徽省近日印发《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合肥等六大区域中心各环境要素全指标监测能力基本覆盖,实现所有设区市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全覆盖。《规划》对合肥市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均提出明确建议,包括交通污染监测、温室气体监测和巢湖水质监测等。  【全方位监测】 在主要干道设立路边空气质量监测站  《规划》指出,我省将强化污染监控监测,以交通、工业园区和排污单位为重点,开展污染源专项监测。其中,合肥等重点区域城市在主要干道设立路边空气质量监测站,开展 PM2.5、NMHC、氮氧化物 (NOx)和交通流量一体化监测,并在港口、机场和铁路货场等试点开展交通污染自动监测。  推动臭氧超标城市开展车载走航监测。升级改造合肥超级站,推动在黄山建设光化学背景站,并逐步将温室气体监测纳入常规监测体系统筹设计,在合肥市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  同时,深化巢湖水华常规监测与预警监测。开展新安江和沱湖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引江济淮”沿线水体等环境敏感区域专项监测。全面推动全省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站建设与联网,所有设区市2025年底前实现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全覆盖。探索开展典型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噪声调查监测和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振动调查监测。在长江干流出入境和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试点开展水中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型污染物研究性监测。  【创新监测手段】 在巢湖等重点流域 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规划》指出,在长江、巢湖等重点流域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加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等指标监测,初步构建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科学评估水生生物多样性状况和水生态健康状况,支撑水生态考核监测与评价。在入湖水系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常态化运行,建立以水质自动监测为主、手工加密监测为辅的预警监测网络。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加密汛期水体水质监测,联动预警溯源跨界监测。探索构建水质水文监测合一体系。创新监测手段,探索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开展流域水质、面源和生态质量监测。  推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省域全覆盖,提供高精度生态遥感监测产品,开展无人机生态环境监测。推动巢湖与黄山生态地面站纳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序列,配合开展样地样带监测。  《规划》强调,结合驻市监测中心区位和能力优势,设立合肥等六大区域中心,统筹调度全省重点监测任务和跨流域跨区域监测工作,完善区域联动应急响应。“十四五”末,六大区域中心实现各环境要素全指标监测能力基本覆盖,逐步配齐水、气、土、固废等要素全因子应急监测设备和监测车辆。同时承担向周边区域进行量值溯源、量值传递及质控检查任务,协助省监测中心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 7月1日施行,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发布
    5月29日,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统一适用对象和核算因子、明确核算边界与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与要求,全面统筹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了《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现予印发,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技术指南》规定了火电行业建设项目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一般工作内容和程序、评价方法、技术要求等。本指南适用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火力发电 4411”和“热电联产4412”类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含异地迁建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的其他火力发电(含热电)项目可参照执行。附: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pdf《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发布气体监测成像预警系统新品
    一、产品介绍我国首产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体远距离监测红外光谱仪系统,该红外监测系统可对气体远距定性、定量识别分析;可成像预警直观溯源;可在线监测、巡航、便携使用;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环保、安监、消防、科研等领域有毒有害气体遥测预警成像系统利用气体红外指纹光谱对气体云团进行遥感探测,通过识别软件实现对危险气体的快速定性识别和半定量反演,配合扫描云台和同轴可见-红外相机实现检测区域的扫描成像,依据气体的种类和浓度,分别以不同的颜色和深浅与可见图像或视频进行伪彩叠加,可以直观快速的核定危险气体源头、给出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扩散趋势。产品由集成了同轴相机的可见-红外相机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云台及配套的识别反演软件组成,如图 1所示。产品可以固定架设,也可采用车载方式。该检测方法与常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对现场气体远距离进行探测;(2) 不需采样,无需繁琐和危险的取样手续;(3) 检测种类多(涵盖了绝大多数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种类);(4) 自动识别气体种类、反演浓度、自动报警;(5) 快速进行危险气体源头的定点定位、核定污染范围及其在空气中的分布和扩散趋势;(6) 快速分析多组分混合物;(7)监测范围广、速度快、灵敏度高。灵敏度高,可达到ppm.m级别,检测速度快,3秒钟内给出检测结果。二、测量成分:◆ 化学毒剂:沙林(GB)、芥子气(HD)、维埃克斯(VX)、索曼(GD)、环沙林(GF)、塔崩(GA)、路易斯气(Lewisite)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苯、甲苯、二甲苯、 苯系物、多氯联苯、砷化氢 、磷化氢、光气、氯化氰、氰化氢等200多种气体;◆挥发有机物(VOCs);三、应 用:◆港口、海事局应用方式:高处架设或船载流动检测目的:针对进港船舶是否更换清油及排放超标的监测◆环保执法大队应用方式:高处架设或车载流动检测目的:提高环保部门针对排污企业超标排放的监测及执法技术手段◆化工园区管委会、安监局应用方式:高塔或高处架设,针对园区整体24小时监测目的:拓展政府部门对于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手段,监控偷排,防止爆燃类生产事故◆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应用方式:高塔或高处架设,无人车载巡检目的:防止爆燃类、中毒等生产事故◆消防大队、安监局应用方式:车载流动检测目的:火灾现场、危化品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支援,协助定性污染物种类、空气中分布及扩散趋势 创新点:用途:远距离360° 无死角扫描化工区气体泄露,覆盖从地到空的排放;可同时识别几十种气体,定性物种和定量数据可视化的输出。助力园区安全预警、泄露点快速溯源。 1、进入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管理部“卡脖子”重大工程之一,公安部“十三五”反恐专项入选装备,军转民高科技产品,几十项专利支撑。2、测量距离覆盖几十米到5km,无需采样,原位秒级快速测定几十种VOCs和无机有毒有害气体。3、360度无死角大范围扫描:可实现水平360° 、仰俯 -30° ~ 45° ,1~ 5公里范围监测,空间覆盖度高。 4、可视化输出模式,助力溯源:将肉眼看不到的气体可视化,颜色表示浓度高低;自带可见光相机和红外相机,气体的图像叠加于相机图片上,使用人一眼就能看到污染排放的位置、具体物种和大致浓度,并了解扩散趋势和范围。。 5、应用场景多样:可便携、车载、船载,可连续自动和无人值守,提高工作效率。气体监测成像预警系统
  • 眼用气体为何致盲?现有检测手段无法查明杂质
    p  近期,北京、江苏两地出现的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_self" title=""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strong眼用全氟丙烷气体/strong/span/a导致部分患者失明的新闻受社会关注。14日深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对此回应,称“现有技术手段尚无法确认样品中杂质成分”。/pp 经调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购进该批次气体110盒,于2015年5、6两个月使用,剩余5盒被北京市海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封存,随后送中检院进行检验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共购进该批次气体40盒,6月5日开始使用,剩余8盒由南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送中检院检验。2015年7月7日、10日、15日,中检院分别收到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北京市海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送检的样品。中检院依据YZB/国4936-2014《眼用全氟丙烷气体》、GB/T16886.10-2005标准进行检验,7月27日完成检验并发出检验报告,检验结果为:北京、江苏两地涉事产品和企业召回产品的“含量”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江苏涉事产品和企业召回产品“皮内反应”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pp  由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涉事样品数量较少,在完成样品含量、皮内反应、细胞毒性等法定项目检验后,已无法进一步分析涉事样品含有何种杂质气体。检验发现召回的产品均匀性差,既有合格品,也有不合格品,由于产品是气体的特征,在筛选出不合格品的同时,现有技术手段尚无法确认样品中杂质成分。此后,总局组织专家对产品检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专家认为,由于所剩样品过少,按现有检验技术,仍无法查清导致伤害的杂质成分。目前,中检院仍在组织专家进一步探索、研究可行的检验方法,同时要求企业进一步查明原因。/pp  涉事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属于Ⅲ类医疗器械,产品规格为15ml。该产品为惰性气体,使色素上皮细胞与视网膜感觉层牢固粘连,可支撑视网膜复位,限制增生的细胞和生长因子的活性。主要用于玻璃体切割、视网脱离等眼科手术。/pp  2015年7月27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对涉事企业进行立案调查,根据中检院检验报告及现场检查结果,认定该企业生产了不符合产品注册标准的医疗器械,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六条进行处罚。10月12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全部违法生产的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处违法生产产品货值金额7.5倍罚款,共计518.8113万元。涉事企业对行政处罚无异议,该处罚于10月14日执行完毕,并在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同时,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涉事企业必须履行企业主体责任,查明事件原因,在未查明原因前不得恢复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生产。目前涉事企业眼用全氟丙烷气体处于停产状态。/pp  涉事企业天津晶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目前企业有员工七八十人,两条生产线,其中一条生产眼表检测产品,另一条则为眼用全氟丙烷气体,眼用全氟丙烷企业自2001年投产,年产量约2万盒。/p
  • 亚热带生态所温室气体分析气相色谱仪功能项目获验收
    p  9月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组织专家,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承担的“温室气体分析气相色谱功能拓展”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项目负责人所作的项目报告、财务报告和测试报告,并现场查看设备运行情况,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的研究任务,达到技术验收指标,经费使用符合规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pp  该项目通过对当前安捷伦7890A温室气体分析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的改造,TCD检测器的增加,自主研制厌氧箱的配合使用,实现了该仪器检测目标组分的扩充,建立了甲烷、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同时分析,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乙烯、乙炔混合气体同时分析,氢气的分析以及氧气和氮气同时分析等4种分析方法,并延长了转化器使用寿命,节约了使用成本。/pp  改造后的气相色谱仪为西南喀斯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固氮速率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农田增碳减排系统中气体研究、洞庭湖湿地气体排放研究以及淹水条件下不同水稻土含nosz种群微生物对氧化亚氮气体的响应机理等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pp  中科院仪器功能开发项目是为提高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支撑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而设立的。亚热带生态所从2011年至2016年每年备案1项,截至目前已完成验收项目5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亚热带生态所技术支撑人员的创新能力,拓展了部分设备的使用功能,为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更好的技术保障。/pp/p
  • 理加联合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系统应用
    1 摘要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或吸收过程极其复杂。实现多种土壤温室气体的同步原位监测已成为土壤温室气体研究人员的迫切需求。基于此,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研发了土壤呼吸系列产品。其中PS-9000便携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下简称“PS-9000”)用于测量土壤CO2通量,LGR UGGA+PS-3000便携式土壤呼吸系统(以下简称“PS-3000”)用于测量土壤CO2和CH4通量,LGR MGGA+PS-3010超便携CH4/ CO2土壤呼吸系统(以下简称“PS-3010”)用于测量土壤CO2和CH4通量,PS-3020便携式土壤呼吸系统(以下简称“PS-3020”)用于测量土壤N2O/CH4或N2O/CO通量。SF-9000多通道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下简称“SF-9000”)可连接多达18个呼吸室,多点测量土壤CO2通量,实现土壤碳通量的连续长期监测。SF-3500多通道土壤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下简称“SF-3500”旧型号:SF-3000)可以连接多种气体分析仪来测量CO2,CH4,N2O,NH3和其他气体通量,也可以连接同位素分析仪来测量13CO2,12C18O16O,15N14NO同位素值。SF-3500可以收集多达18个呼吸室的连续数据集,以表征研究区域气体交换的时空变化。2 应用案例2.1 PS-9000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利用PS-9000测量果树园土壤CO2排放。2.2 PS-3000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应用。2. 海南大学,在热带雨林的应用2.3 PS-3010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利用ABB LGR MGGA+LICA PS-3010监测海拔约4600 m的青藏高原五道梁土壤CO2和CH4排放。2.4 PS-3020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崇明水稻田进行便携式N2O/CH4通量测量。2.5 SF-9000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海北站高寒草地进行研究。2.6 SF-3000ABB LGR 分析仪+SF-3000可在不同生态系统中使用:森林、草地、湿地、沙漠和农业生态系统。也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使用:高海拔地区或低海拔地区、高温地区或低温地区、高湿地区或干旱地区。在国内有许多的应用案例:1 青藏高原(若尔盖草原),海拔超过3300 m。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利用N2O/CO+UGGA+SF-3000长期监测土壤CO2,CH4, N2O,CO,H2O通量。2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利用UGGA+SF-3000长期监测草地土壤CO2,CH4和H2O通量。3 天山(沙漠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利用CCIA+ SF-3000长期监测沙漠生态系统土壤CO2,δ13C,δ18O,H2O。4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海拔超过2000 m,冬季寒冷。利用CCIA+ SF-3000长期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δ13C,δ18O,H2O。5 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SF-3000土壤通量系统用于清远林业站NOx的长期监测。6 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利用UGGA+ SF-3000监测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壤CO2和CH4通量。7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利用CCIA+UGGA+SF-3000长期监测CO2, δ13C, δ18O, CH4, H2O。8 兰州市农田生态系统。兰州大学。利用N2O分析仪+SF-3000监测苜蓿地土壤的N2O通量。3 应用文章从研发生产至今,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利用理加的土壤呼吸系列产品进行了诸多研究。例如,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湿地与气候变化团队以四川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依托模拟极端干旱的野外控制实验平台,通过原位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利用PS-9000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碳排放(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对植物生长季不同时期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并揭示了植物和土壤酶活性对泥炭地碳排放变化的驱动机理;一组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利用PS-3000测量了两个生长季节(2017年和2018年)不同坡向(北向(阴坡)和南向(阳坡))和不同海拔的生态系统呼吸(Re)和CH4通量,旨在阐明其Re和CH4通量模式并量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调节Re和CH4通量的相对贡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SF-3500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CO2、CH4和N2O通量及其总平衡对3个增温水平的响应(环境、+1.5℃、+3.0℃),以理解(a)CO2与CH4和N2O通量对增温响应的差异,(b)年GHG通量对不同增温水平的短期敏感性以及(c)生长季和非生长季GHG通量对增温响应的差异。4 小结理加公司专注国产生态仪器的研发和生产,相信随着加大研发的投入和市场及时间的积累,理加公司一定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仪器,给更多的国内外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理加将继续努力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以更大的热情服务新老客户,为科研人员的科研事业保驾护航。5 Published Literature1.Yan ZQ, Kang EZ, Zhang KR et al. 2021. Plant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Regulate CO2 Efflux in Alpine Peatlands After 5 Years of Simulated Extreme Drought[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2: 756956. (PS-9000)2.Li Y, Wang GW, Bing HJ et al. 2021. Watershed scale patter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ecosystem respiration and methane fluxes in a Tibetan alpine grassland[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https://doi.org/10.1016/j.agrformet.2021.108451. (PS-3000)3.Rong YP, Ma L, Johnson DA. 2015. Methane uptake by four land-use types in the agro-pastoral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16: 12-21. (SF-3000)4.Rong YP, Ma L, Johnson DA et al. 2015. Soil respiration patterns for four major land-use types of the agro-pastoral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13: 142-150. (SF-3000)5.Pan ZL, Johnson DA, Wei ZJ et al. 2016. Non-growing season soil CO2 efflux patterns in five land-use types in norther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44: 160-167. (SF-3000)6.Pan ZL, Wei ZJ, Ma L et al. 2016. Effects of various stocking rates on grassland soil respiration during the non-growing seas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36: 411-416. (SF-3000)7.Ma L, Zhong MY, Zhu YH et al. 2018. Annual methane budgets of sheep grazing systems were regulated by grazing intensities in the temperate continental steppe: A two-year case stud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74: 66-75. (SF-3000)8.Su CX, Zhu WX, Kang RH et al. 2021.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ies in soil NO fluxes from a rainfed maize field in the Northeast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86, 117312. (SF-3000)9.Yang L, Zhang QL, Ma ZT et al. 2021.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respiration in a larch forest in the Northern Daxing’an Mountains in Northeast China[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3. (SF-3000)10.Jia Z, Li P, Wu YT et al. 2020. Deepened snow cover alters biotic and abiotic controls on nitrogen loss during non-growing season in temperate grasslands[J]. Biolog11.Wang JS, Quan Q, Chen WN et al. 2021. Increased CO2 emissions surpass reductions of non-CO2 emissions more under higher experimental warming in an alpine meadow[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44559. (SF-3500)12.庄静静, 张劲松, 孟平等. 2015. 华北低山丘陵区土壤CH4通量对脉冲降雨的响应[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43(10): 72-78. (SF-3000)13.庄静静, 张劲松, 孟平等. 2015. 华北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土壤CH4通量测定代表性时段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4(11): 1791-1798. (SF-3000)14.刘博奇, 牟长城, 邢亚娟等. 2016. 小兴安岭典型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强降雨的响应[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8(4): 77-85. (SF-3000)15.庄静静, 张劲松, 孟平等. 2016. 非生长季刺槐林土壤CH4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林业科学研究, 29(2):274-282. (SF-3000)16.何方杰, 韩辉邦, 马学谦等. 2019. 隆宝滩沼泽湿地不同区域的甲烷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J]. 生态环境学报, 28(4): 803-811. (SF-3000)17.何可宜, 沈亚文, 冯继广等. 2021. 植物残体输入改变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2): 361-370. (PS-2000)
  • 我国科学家发现四大“阀门”调节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
    9月2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陈槐研究员应邀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综述,陈槐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综述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环变化及驱动机制,指出草地可持续管理、生态工程和绿色技术发展,将抑制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维持青藏高原的碳汇功能。科研人员在布设野外样地调节温室气体排放提升青藏高原“碳库”固碳功能据了解,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水土保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气候以及碳汇等,但近年来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中诸多过程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其碳固定功能。青藏高原碳氮循环过程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如何实现其可持续的固碳功能?对影响青藏高原碳氮循环的主要因子的研究刻不容缓。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碳库,90%以上的碳存储在土壤当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1 m)高于480亿吨, 3 m土壤的碳储量更是高达736亿吨。当下青藏高原变暖变湿,有利于高原植物生长,青藏高原也将变得更绿,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植物固碳能力,总体而言,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每年碳净吸收约为44百万吨。以青藏高原的湿地和水体为例,特别是陈槐研究员及其团队长期监测的泥炭地,是青藏高原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占了整个高原甲烷排放的90%以上。虽然草地甲烷吸收能力的提升部分抵消了甲烷排放的增加,但数据显示,青藏高原每年排放甲烷仍维持在0.96百万吨左右。如何更好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功能?通过对近二十个青藏高原碳氮循环模型与实验研究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整理,研究团队最终发现青藏高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四个重要“阀门”:植物生长的温度限制、生态系统的氮限制、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和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限制。青藏高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四个重要“阀门”及其驱动因子发现四大“阀门”为青藏高原生态管理提供方向文章表明,气候变暖直接缓解了高原植物生长的温度限制,促进了植物生长。而植物生长的增加,其分配给地下的生物量(碳)也将增加,从而一定程度缓解了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再加上增温效应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活性增强,会缓解生态系统的氮限制。另外,对于受土壤水分限制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而言,土壤水分变异性的加剧可能会缓解土壤水分的限制,从而决定着这些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方向和强度。同时,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导致了冰川和冻土融化。增温模拟实验显示,未退化的永久冻土,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产力随着温度而增加,而退化冻土植物生产力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极度退化的冻土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加,还会增加受解冻影响的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轻度或者中度放牧通过采食降低了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但一定程度上增加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同时向草地输入了富含氮的粪便,这仍有助于维持草地土壤碳氮储量。而重度放牧和严重的冻土融化一方面增加了土壤侵蚀和有机碳矿化,一方面减少了植物碳的输入,导致了青藏高原土壤碳氮大量损失。在未来继续经历变暖和降水增加的趋势下,青藏高原会因此更绿色、更高产,然而放牧、冻土融化和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原因引起的冻土和草地严重退化也一方面削弱了碳汇功能,一方面冻土碳库的分解使其存在从碳汇变为碳源的风险。另外,《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该规划的九个重大工程之一,青藏高原将采取更为积极合理的恢复和碳减排措施,包括可持续草地管理、生态工程和绿色技术发展,这些措施将抑制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青藏高原碳汇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指出,为支持可持续的、基于科学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补偿政策的制订,亟需对整个高原的碳、氮、磷储量进行详细普查和估算,建立通量监测和原位模拟实验研究网络;亟需开展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磷循环及其机理研究,完善基于过程的涵盖人类活动情景的多尺度生态系统模型。
  • Nature发文宣布改造影响因子重塑期刊评价体系(中英对照)
    当地时间7月27日,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的社论,并以“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为小标题,宣告Nature出版集团将重塑期刊评价方式,改造期刊影响因子。  1. Nature改造影响因子的英文原文及翻译  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是时候改造论文的影响因子体系了!  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Nature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重新塑造影响因子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多样化。  Metrics are intrinsically reductive and, as such, can be dangerous. Relying on them as a yardstick of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as a pointer to underlying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usually leads to pathological behaviour.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s just such a metric.  Nature称期刊影响因子这种量化从本质上来说,过于简化,而且甚至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如果仅仅依靠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而不注重这篇文章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和引起的舆论影响,长此以往,这很容易导致一种病态行为。不得不说,期刊影响因子就是这么一种“病态”量化指标。  During a talk just over a decade ago, its co-creator, Eugene Garfield, compared his invention to nuclear energy. “I expected it to be used constructively while recognizing that in the wrong hands it might be abused,” he said. “It did not occur to me that ‘impact’ would one day become so controversial.”  正如在10年前那场演说中所预见的一样,影响因子的合伙创始人Eugene Garfield曾将影响因子与核能相媲美。他说道:“我希望它能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但我也知道它也有可能会被滥用。”但现在,他说道,我从来都没想到“影响因子”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As readers of Nature probably know, journal impact factors measure the average number of citations, per published article, for papers published over a two-year period. Journals do not calculate their impact factor directly — it is calculated and published by Thomson Reuters.  知道Nature 的读者都知道,期刊影响因子用来衡量过去两年期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数。这一数据不是由期刊中心直接计算给出的,而是由Thomson Reuters计算并发布的。  Publishers have long celebrated strong impact factors. It is, after all, one of the measures of their output’s significance — as far as it goes.  出版商们纷纷大肆宣扬其一路飙升的影响因子。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对出版商而言,期刊影响因子就是评估其发行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ut the impact factor is crude and also misleading. It effectively undervalues papers in disciplines that are slow-burning or have lower characteristic citation rates. Being an arithmetic mean, it gives disproportionate significance to a few very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it falsely implies that papers with only a few citations are relatively unimportant.  但是,影响因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粗暴的量化标准,因而常常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实际上,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它很容易低估那些“慢热”和“冷门”领域的文章。就单单依靠“算术平均”这一数值来进行评判,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对于那些“少而精”文章来说,在影响因子下所得到的影响力是严重不成比例的,同时,这也给读者发出了一个错误信息:低影响因子的文章也就是是不好、不重要的文章。  These shortcomings are well known, but that has not prevented scientists, funders and universities from overly relying on impact factors, or publishers (Nature’s included, in the past) from excessively promoting them. As a result, researchers use the impact factor to help them decide which journals to submit to — to an extent that is undermining good science. The resulting pressures and disappointments are nothing but demoralizing, and in badly run labs can encourage sloppy research that, for example, fails to test assumptions thoroughly or to take all the data into account before submitting big claims.  尽管大家都知道,影响因子天生就存在的缺陷,但依然受到了学术界得到热捧。大量科研工作者、经费管理者以及科研院校趋之若鹜,纷纷将其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估指标,出版商(包括Nature)也不遗余力地宣传影响因子的作用。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影响因子的高低来选择投递哪一家期刊,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科学氛围”。其中不乏令人痛心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一些道德败坏的科研机构甚至大力提倡“科研快餐”文化——在没有理论、实验做有力的支撑下,就开始胡编乱造,或者没有充分地把问题思考清楚,就完成了一篇“杰作”。  The most pernicious aspect of this culture, as Nature has pointed out in the past, has been a practice of using journal impact factors as a basis for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 researchers’ achievements. For example, when compiling a shortlist from several hundred job applicants, how easy it is to rule out anyone without a high-impact-factor journal in their CV.  这种方式最不利的方面,就是用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个体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当从几百个求职者名单选人时,如果他们简历没有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成果,很容易就被去掉。  How to militate against such a metrics-obsessed culture?  如何防止痴迷于这种量化指标呢?  First, an approach that some have applied in the past and whose time has surely come. Applicants for any job, promotion or funding should be asked to include a short summary of what they consider their achievements to be, rather than just to list their publications. This may sound simplistic, but some who have tried it find that it properly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candidate rather than on journals.  首先,有一种已经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任何求职、晋升或资金申请,当事人都要求提供一个简短总结。列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的重要工作,而不是只列出他们的作品。这听起来可能是简单的,但有些尝试它的人发现,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候选人,而不是在期刊上。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  Second, journals need to be more diverse in how they display their performance. Accordingly,Nature has updated its online journal metrics page to include an array of additional bibliometric data.  第二,期刊需要多样化的展示,而不单只依靠影响因子。为此,Nature 已经更新了其在线杂志数据页,包括额外的许多新的计量数据。  As a part of this update, for Nature, the Nature journals and Scientific Reports, we have calculated the two-year median — the median number of citations that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13 and 2014 received in 2015. The median is not subject to distortion by outliers. (The two-year median is lower than the two-year impact factor: 24, down from 38, for Nature, for example.) For details, seego.nature.com/2arq7om.  Nature的另一新变化是:他们表示,将公布2013、2014及2015近3年的发表论文的引用中位数。引用中位数的优点是,它将不会受到“超高人气”引用文章的影响,因此更加客观准确。(引用中位数往往低于影响因子,例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38,而引用中位数只有24.)有关详细信息,见于go.nature.com/2arq7om.。  Providing these extra metrics will not address the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of the diversity in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sciplines. Nor will it make much of a dent in impact-factor obsessions. But we hope that it will at least provide a better means of assessing our output, and put the impact factor in a better perspective.  提供这些额外的指标将不会解决我们提到的学科差异性问题。这也不会成为是困扰影响因子的一个难题。但我们希望它至少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评估我们的成果,将影响因子改造得更好一些。  However, whether you are assessing journals or researchers, nothing beats reading the papers and forming your own opinion.  然而,无论你是评估期刊编辑还是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论文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影响因子什么的鬼东西。  Nature,535,466,(28 July 2016)  doi:10.1038/535466a  2. Nature、Science等最强声音加入打击影响因子的行列  近日,PLoS、eLife、EMBO Press、Science Journals、Springer Nature、the Royal Society等多家主流出版集团的高层人员共同合作,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刊登了抵制影响因子的文章。文章明确指出了影响因子对个体文章和学者学术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并建议所有期刊采用新的评价体系——引用分布 (Citation Distribution),以更加合理真实的反应个体的工作情况,避免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估中的不恰当使用。文以Science、Nature、eLife和PLoS的11个期刊为例,列出这11个期刊2013-2014年文章的引用分布情况,然后与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这些期刊中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都低于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Nature 的影响因子为38.1,但是实际上却有多达74.8%的文章引用次数低于其影响因子,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Science和 PLos中,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少数高引文章的存在拉高了整体文章的影响因子。  有人觉得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呵呵,Nature,Science这帮人居然有脸来分析影响因子"  "大家快来看啦:PLoS,Science,Nature,EMBO四大贵族说它们觉得影响因子不好用啊喂"  有人为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好棒耶,简直太及时了,我们得赶紧支持这个啊。@跟我一起正在发愁发论文的好基友"  有人则更加理性从容:  "这无疑是替代一度有用无奈现如今被滥用的影响因子的最佳选择"  当然不管面对多么严肃的事情,都始终少不了那些幽默派的身影。  "嗯,这是我今晚的思想盛宴,你们要不要来一碗?"  "什么?神圣的影响因子说被践踏就被践踏?  3. 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宣称放弃影响因子  上周《昨日SCI被237.3亿抛售》在科研界的朋友圈阅读达到近60万。可见大家对这次事情的重视程度。墙倒众人推,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官网最新消息:ASM期刊总编和ASM领导层决定,以后将不在ASM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IFs)。  全文及其译文如下  Many scientists attempt to publish their work in a journal with the highest possibl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F). Despite widespread condemnation of the use of journal IFs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shed work, these numbers continue to be widely misused in publication, hiring, funding, and promotion decisions .  很多科学家都尝试着将他们的文章发表在具有高的影响影子的期刊上,尽管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估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谴责,但影响因子仍被广泛滥用于出版、求职、项目申请和职务晋升等等各种科研环节.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 this approach. First of all, the journal IF is a journal-level metric, not an article-level metric, and its use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a single article is statistically flawed since citation distribution is skewed for all journals, with a very small number of articles driv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ations.  影响因子这种方法有很多问题,首先,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标准,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标准,将其用于决定一篇文章的影响力是存在统计缺陷的。由于所有期刊的引文是不均匀的,可能少数的文章高引推高了杂志的影响因子。  Furthermore, impact does not equal importance or advancement to the field, and the pursuit of a high IF, whether at the article or journal level, may misdirect research efforts away from more important priorities.  此外不论文章还是杂志,影响力也不等于领域的重要性或前沿性,追求高影响因子会误导大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关注其他更为重要的优先事项。  The causes for the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IF are complex. High-IF journals limit the number of their publications to create an artificial scarcity and generate the perception that exclusivity is a marker of quality.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high-IF publications has been detrimental for science.  人们不理性的痴迷于影响因子的原因是复杂的。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限制了出版物的数量造成人为的稀缺性观念,通过限制发文量提高杂志的质量。不懈追求高影响因子科学出版物是有害的。  This behavior is an example of the economic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in which individuals engage in a behavior that benefits them individually at the expense of communal interests.  这一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公地悲剧”。个人总是自发参与到那些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社会大众的行为中去。  Individual scientists receive disproportionate rewards for articles in high-IF journals, but science as a whole suffers from a distorted value system, delayed communication of results as authors shop for the journal with the highest IF that will publish their work, and perverse incentives for sloppy or dishonest work.  个别科学家因为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文章而获得不成比例的奖励回报,于是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受到了一种扭曲,结果被高影响因子杂志延迟发表,甚至导致了不正当或不诚实的工作的产生。  Since many investigators consider IFs in deciding where to submit their manuscripts, many journals list their IFs on their websites, and until now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ASM) journals have been no exception.  因为许多研究人员以影响因子高低决定选什么杂志递交他们的文章,所以许多期刊将影响因子放在他们的网站上,甚至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期刊也不例外。  ASM journals focus on publishing high-quality science that has been rigorously peer reviewed by experts and evaluated by academic editors. The primary mission of ASM is to advance microbial science. At the recent Journals Board meeting that took place during ASM Microbe 2016 in Boston, MA, the editors in chief and the ASM leadership decided to no longer advertise the IFs of ASM journals.  ASM期刊关注出版进行了严格同行评议和学术编辑评估的高质量科学成果。ASM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微生物科学发展。2016年在波士顿ASM微生物的期刊董事会上,首席编辑和ASM领导已经决定不再宣传ASM期刊的影响因子。  Our goal is to avoid contributing further to the inappropriate focus on journal IFs. Although this action by itself may have little effect on a practice that is deeply entrenched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we hope that removing IFs from ASM journal websites makes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 that will be emulated by other journals.  我们的目标是避免造成进一步不恰当的关注影响因子。虽然这个动作本身可能没有影响根深蒂固的生物科学实践,但是我们希望效仿其他期刊删除ASM杂志网站中的影响因子。  4. 墙倒众人推是商业炒作还是为了科研的未来,值得深思?  《科学通报》主编、中科院院士高教授说:“这就是正常的商业运作,对国内科研现状不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Nature、Science借此机会炒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Nature、Science可能是想推出自己的评价体系,插足影响因子市场,才大唱高调打击影响因子。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随着SCI被转手卖给新东家,新的科研评价体系纷纷趁此机会。期刊期望引文数(Journal Expected citations,标准化特征因子(Normalized Eigenfactor),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NCI),等等,抢滩登陆,一场群雄混战势必将要到来,至于最后到底是谁定鼎中原,那就有待时间的检验和广大科研群众的选择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吴研究员说:汤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从本质上说是基于利润与市场的商业行为。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和汤森路透的金融、新闻业务相比,业务方向和利润贡献率均不理想。换句话说,汤森路透觉得这块业务不挣钱。当然,SCI等二次文献在中国的销售相当不错,但在国外却并不乐观 这与一次文献欧美占大头的销售的情况相左。如果未来中国对SCI的热情逐渐消退,这次35.5亿美元接手SCI等业务的Onex公司和霸菱亚洲投资基金公司,会不会难以出货呢?拭目以待。  随着Nature、Science这些强有力的对手登台亮相,这次影响因子之战注定越来越好看。  墙倒众人推是商业炒作还是为了科研的未来,值得深思?  附录Nature和Science,发行百年来一直是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介  Nature 杂志由英国Nature 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NPG) 出版发行,该集团是麦克米兰出版有限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 Ltd) 的科学出版机构,总部设在伦敦,另在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等地设有办事处,是一个全球性的出版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的读者。NPG的品牌期刊是Nature 杂志,每周一期, 发行140 年来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Nature还有8种姊妹月刊: Nature genetics(1992 年创刊) ,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原名为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1994 年创刊,2004 年1 月更名) , Nature Medicine ( 1995 年创刊) , Nature Biotechnology ( 原称Bio/ technology ,1983 年创刊, 1996 年更名) , Nature Neuroscience(1998 年创刊) , Nature Cell Biology (1999 年5 月创刊) , Nature Immunology ( 2000 年7 月创刊) 和Nature Materials (2002 年9 月创刊) , 这8 种月刊以发表原创性研究报告为主。随着发表原创性文章的系列期刊日益受到关注及互联网上信息容量的日益扩增,为了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各个科学领域经过筛选的、最新的重要信息,NPG又发行了7种综述性期刊: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和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均于2000 年10 月创刊) , Nature Reviews Cancer 和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均于2001 年10 月创刊) ,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 年1 月创刊)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03 年10 月创刊) 。这些期刊覆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以最快的速度、最严格的标准自由发表这些领域里最高水平的论文, 不受任何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影响。  美国的《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响因子始终高居《SCI》收录的5700种科学期刊的前十位。据2001年最新统计,《Science》杂志年发表论文数901篇,被引用次数282431,影响因子为23.329,排名所有科学期刊的第8位。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该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目前在全球拥有16.5万个订户,超过《Nature》杂志三倍。《Science》杂志具有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每周除向世界各地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外,还发表全球科技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报告。《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发表的论文中60%有关生命科学,40%是属于物理科学领域的(见附录1)。每年《Science》杂志还出版大约15期专辑,展示某一专门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生物技术、寄生虫学、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除高水平的论文外,每期专辑还发表有关科技职业的专题文章和以不同国家、地区为对象的专栏。
  • 低成本!高技术!看国产超声波气体流量计如何逆袭
    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其开采和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天然气开采、长距离传输以及终端贸易结算等环节中,如何做到可靠的过程控制计量和贸易结算计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天然气贸易计量以往大多采用的是传统仪表如腰轮流量计、孔板流量计等,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和流量测试技术研究的深入,一种新概念速度式高精度流量计量仪表——气体超声流量计被引入了天然气的计量领域。相较于腰轮流量计的传动机构复杂,制造要求高,关键部件易磨损,人工维护成本高;孔板流量计的重复性不高、范围度窄、压损大、安装要求高等缺陷,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具有大量程比,无压损,无可动部件,高精度、重复性好、易安装、易维护等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我国天然气开发需要,满足长输天然气管道计量的需求,我国于2000年引进了气体超声流量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产品验证及可行性评估研究。并于2001年编制了GB/T18604《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的国家标准。随着我国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发展,多家外企的气体超声流量计开始大量应用于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贸易计量。但由于经济成本较高,国内低成本的气体超声波流量计迅速崛起,并逐渐抢占中国市场。 超声流量计Gasboard-7200以市面上一款备受消费者青睐的超声波气体流量计——超声流量计Gasboard-7200为例。该仪器采用超声波时差法测量气体浓度与流量,具有无机械可动部件,计量部件无磨损,耐腐蚀、稳定性好、寿命长,长期运行无须特殊维护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天然气管线、城市供气、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领域的输配计量和贸易计量。据了解,国内大部分气体流量计仅可实现对气体流量的单一计量,超声流量计Gasboard-7200可实现对气体体积浓度与流量的累计计量,应用前景更为广泛。除此之外,相较于进口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在低压气体条件下或组分异常情况下,输出信号会减弱,从而导致仪表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Gasboard-7200基于四方仪器自控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知识产品的超声波传感器技术,内置温度、压力传感器测试被测气体温度、压力,以特殊算法实现压力补偿,以满足压力的变化需求,因此产品压力范围较宽,最高可达710kPa;同时产品还可实现温度补偿,避免温度影响计量误差,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由于部分进口产品在精度范围内实际的量程比为1:100,超过1:100后流量的复现性会变差。而Gasboard-7200由于信号覆盖范围较大,在精度范围内,量程比可达1:200。因此,在压力变化较大、流量范围变化剧烈的应用场合,Gasboard-7200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同时,由于国产超声流量计Gasboard-7200拥有地域及人力资源的天然优势,具有技术支持响应时间短,售后服务到位、零部件经济费用低等的优势,克服了进口气体超声流量计的产品价格和技术支持费用较高,售后服务响应时间较长,零配件费用较贵的问题。因此,从实际应用情况分析,虽然国产气体超声流量计的研制工作起步比较晚,但与进口产品相比较,国产气体超声流量计具有先进的应用技术和较低的经济成本优势。基于国家宏观战略规划的考虑,为了提高能源资源管理的准确性和能源技术安全性,大力支持和推广国产气体超声流量计在天然气开采、输送、集气站、气体处理厂、集输管道、长输管道、地下储气库以及煤层气田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先进应用技术、低经济成本的国产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在天然气输气管线领域的应用,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