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药品隐丹参酮

仪器信息网药品隐丹参酮专题为您整合药品隐丹参酮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药品隐丹参酮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药品隐丹参酮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药品隐丹参酮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药品隐丹参酮话题讨论。

药品隐丹参酮相关的资讯

  • 中药丹参基因遗传密码破译
    p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中药 /strong /span /a 研究所陈士林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漆小泉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澳门大学、英国桑格研究院和广药集团等单位,在著名植物学杂志《Molecular Plant》发表丹参全基因组,标志着作为常用中药丹参的遗传密码被破译,为揭示丹参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丹参酮和丹参酚酸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促进丹参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背景基础。 /p p   丹参全基因组解析项目的完成极大促进了丹参生物学研究,已支撑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完成或发表。陈士林团队与广药集团等企业形成产学研互动,为丹参栽培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创新性药物生产提供新的手段。以上系列工作确立了以基因组为突破口的药用模式植物研究与应用新思路,继灵芝基因组之后再次引发本草基因组效应,创建了以药用模式生物为平台的中药研究新理念。 /p p   丹参基因组的成功完成,证实混合拼接技术能显著改善拼接效果,可有效促进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簇的鉴定,证明多种测序平台组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p p   该文通讯作者是陈士林和漆小泉研究员。陈士林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药资源学”负责人,首次提出本草基因组的学术方向并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工作。漆小泉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p p br/ /p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丹参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
    2013年8月以来,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部分批次丹参注射液先后在多个省份发生不良事件,多名患者用药后出现寒战、发热。为及时控制安全隐患,防止事件重复发生,四川省局要求企业召回相应批次药品并查找原因。但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回措施不得力,召回产品不彻底,以致没有及时控制风险,造成又有个别地区多名患者使用后发生类似事件。对此四川省局已约谈企业,要求企业全面停产并深入查找原因。   该事件暴露出企业对该不良事件提示的药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敷衍塞责,没有发挥产品召回应有的风险控制作用。总局要求各省(区、市)局将有关情况通报给辖区药品生产企业,督促企业从该事件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暴露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要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对发生问题产品要坚决、彻底召回,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成为全球首个圆满完成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中药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发布《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复方丹参滴丸美国 FDA 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告》,公告中称,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已上市的独家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为申报美国 FDA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美国新药上市批准进行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大样本Ⅲ期临床试验,经过一系列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工作,形成了《临床试验顶层分析总结报告》。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美国 FDAⅡ期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得到进一步验证。  复方丹参滴丸首个完成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具有里程碑意义  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是国际医疗药品审核权威机构,其严格的检测和评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严格的新药审评机构。在美国等近百个国家,只有通过了FDA认可的药品和技术才能进行商业化临床应用。FDA第一期试验的重点是药物的安全性,第二期试验的重点是药物的有效性。如二期试验证明药物的有效性,就进入三期试验。该阶段研究主要是收集大样本量的关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数据,对不同人群、不同剂量及该药物与其它药物的配伍进行临床研究。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后,即可申报新药药物批准上市。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于1993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目前作为国家行政保护品种、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医疗保险药物和中医急救必备药物,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一线基本用药得到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医生与患者的好评。从1998年开始,经过20年的面对美国FDA申报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工艺技术与质量标准已达到美国先进质量标准,经受住了世界最严格临床试验的评价,顺利完成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并取得良好的临床试验结果,成为全球首例完成美国FDA三期试验的复方中药制剂,实现了中药历史性的跨越与突破,首次向世人证实复方中药也可按国际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为中药走向世界带来光辉前景。  天士力集团负责人介绍,这一成果的取得,依赖于科技与标准创新的结果。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863、97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项目,对复方丹参滴丸药材种植质量规范、药物有效成分、制剂工艺、质量标准、药理药效、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的成功,完善和发展了现代中药的国际化先进评价体系,将对中药国际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中医药迎来发展黄金时代,民族品牌将屹立世界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大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站在现代科学的平台上,实现中医药走出去。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类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日趋提高。而疾病谱的改变、药源性疾病的增多、新一代化学药品研发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制约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多学科的广泛渗透与融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中药通过多种有效成分对人体多靶点、多效应的整合调节作用,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体现了对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刻认识,揭示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医药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重视传统医药已经成为潮流,中医药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民族品牌,要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享有世界品牌的尊严与荣耀,要为世界医疗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全面国际化,天士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以国际化引领产业链体系创新、标准提升,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天士力从一个创新技术成果启动,展开了创新与变革。全面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建立大健康产业。通过美国FDA,天士力创建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模式、搭建了一个中药新药研发的平台、国际化新药研究创新之路径,建立了一套标准体系,明确中药有效组分和作用机理,达到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质量评价、临床疗效的一致性。通过国际化引领现代中药的创新研发、标准提升、智能制造,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天士力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天士力确立了现代中药国际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走出去”:走出国门,多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实现34个国家(地区)药品注册,其中6种处方药药物进入8个国家,关于中成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的18种药物,进入23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17个海外公司,实现美国、欧洲、日本、非洲、东南亚等23个国家的销售。  第二步是“走进去”:走进世界,实现技术升级。通过中西医药融合,技术标准接轨,成为国际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医药市场的注册和研究体系,这是技术、标准、监管的融入和接轨的过程。中药国际化,以现代制剂、质量控制等重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到形成一个技术链条和技术系统,构筑现代中药创新技术平台和先进制造平台,达到信息化、智能化制造,进入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同时,中药要融入到目标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之中,实现技术标准的接轨,达到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制剂要求,使中药真正成为具有药品属性和合法资格的特殊商品。  第三步是“走上去”:走上高端,提升品牌竞争力。 国际化最终要提升技术水平、走上高端市场、打造国际品牌,推动文化融合,使中医药走上世界医学巅峰。经过“走上去”的过程,使中药成为国际临床一线用药,成为医生和患者都能接受和使用的药物,能够被医保机构接纳,进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体系。 “走上去”的过程,是现代中药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过程,带动全产业链先进智能化制造的提升,也带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走向高端。  目前,天士力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按照“省部共建、企业实施、依靠科技创新、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联合建设“安国数字中药都”,打造“数字本草”,解决制约中药业发展的瓶颈。搭建“数字本草”中药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四网合一”交易、追溯、质检、物流融合 ,将中药材电子交易、中药材第三方检测、产品溯源和现代物流四大核心功能进行融合贯通,打通中药产业链一体化标准体系,为中药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坚实基础,构筑联结“三农”、农工商一体、利益共享的商业新模式。
  • 复方丹参片的测定
    科普小知识复方丹参片是由丹参、三七、冰片制成的中成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此次使用日立Chromaster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技尔InertCore Plus C18色谱柱,参照2020药典对三七的含量进行测定。实验分析01实验仪器及耗材液相色谱仪:日立Chromaster色谱柱:InertCore Plus C18 100 × 4.6mm, 2.6μm GL Filter针式过滤器(GLS0604 25mm x 0.22μm Nylon)GL Vial样品瓶(GLS0008 2mL透明瓶 带刻度+GLS0143 红膜白胶垫片)02药典规定检测项目:含量测定-三七 色谱条件: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 以乙腈为流动相A, 水为流动相B , 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nm。03溶液配置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人参皂苷Rb1对照品、三七皂苷R1对照品及人参皂节Re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70%甲醇制成每1mL含人参皂苷Rg1及人参皂苷Rb各0.2mg , 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e各0.05mg的混合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0片,除去包衣,精密称定,研细,取约1g, 精密称定,精密加入70%甲醇50mL, 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 频率33kHz) 30分钟, 放冷, 再称定重量,用70% 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04系统适用性要求理论塔板数按人参皂苷Rg1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e的分离度应大于1.8。05色谱条件色谱柱:InertCore Plus C18 100 × 4.6mm, 2.6μm 流动相A:乙腈流动相B:水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梯度程序在药典要求范围内进行了修改流速:0.8 mL/min柱温:45℃检测波长:UV 203 nm进样量:5μL仪器型号:日立Chromaster实验结果与讨论对照品图谱供试品图谱重现性说明:此试验按照通则0512的要求,进行了方法调整。实验结论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含量检测方法检测,人参皂苷Rg1理论塔板数可达3万以上,且5次重复实验数据良好;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e的分离度皆大于1.8。实验结果优异,完全满足药典的要求值。——公司介绍: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日立集团旗下日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本公司秉承日立集团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始终追寻“简化客户的高科技工艺”的企业理念,通过与客户的协同创新,积极为教育、科研、工业等领域的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和优质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主要产品包括:各类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表面科学仪器和前处理设备,以及各类色谱、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广大的日立客户,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沈阳等十几个主要城市设立有分公司、办事处或联络处等分支机构,直接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专业优质的各类相关技术咨询、应用支持和售后技术服务,从而协助我们的客户实现其目标,共创美好未来。
  • 香港浸会大学贾伟团队新成果:中药有效阻断胃癌演变
    近日,伴随着香港新冠疫情趋于缓和,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中医药在治疗奥密克戎病毒中发挥的「神奇」功效。日前,一份「世卫组织关于传统中药治疗COVID-19的专家评估会议报告」也对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用功效进行了热烈探讨。中医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再度在国际舞台彰显非凡魅力。以中医药学科优势见长的香港浸会大学,在创新中药领域再有重大突破。凭借发现猪胆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而出圈的国际知名的代谢组学专家、浸大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国际合作)贾伟教授近日携他的另一项重要研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贾伟教授研究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刊登于知名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 Science贾伟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首次证实了胆汁酸-微生物的串扰与反流性胃炎引起的胃癌发生机制。该项研究揭示了结合型胆汁酸与致炎性微生物的增殖在促进胃癌病变中的有害作用,证实了中药丹参中的一种有效成分隐丹参酮能有效抑制胆汁酸反流引起的胃癌病变。这一研究成果为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癌变提供了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并已刊登于国际科学期刊Advance Science。胆汁反流性胃炎之谜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它是指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引发胃黏膜炎症、糜烂、出血,进而出现一些上腹部不适的症状。最近的研究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存在向胃癌演进的可能性。因此,胆汁反流性胃炎引发的胃癌病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癌前病变相关胆汁反流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贾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收集了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及胃癌(GC)患者的胃液样本,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分析分析胃液中胆汁酸的水平和成分,结果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液中胆汁酸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反流后胃液pH值也显著升高,说明当胆汁反流入胃后,改变了胃内的微环境。研究团队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合型胆汁酸中的牛磺脱氧胆酸(TDCA)与pH值的相关性最强。过去较长的时间内,因为胃内极酸的环境,人们普遍认为胃内是没有菌可以生存的。直到1983年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发现,才纠正了胃内无菌的这一错误认识。在中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即使利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也不能完全阻止胃癌的发生,这提示了研究团队还有其它因素参与其中。贾伟教授(右上)目前担任浸大中医药学院教学科研部讲座教授、香港中医药表型组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实验室位于香港科学园。贾伟教授的研究团队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结合型胆汁酸增加胃腔内分泌产脂多糖(LPS)的微生物丰度,促进了胃癌的发生。研究团队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的胃液进行16S rRNA三代全长测序以及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产脂多糖(LPS)这一类细菌的丰度大幅度升高,其中,有一种名为产黑素普雷沃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变化尤为显著,并且该菌与牛磺脱氧胆酸(TDCA)之间存在强正相关的关系。研究人员透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对胆汁酸回流如何影响胃癌的癌变机制进行了研究。细胞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牛磺脱氧胆酸(TDCA)和产脂多糖(LPS)能够加速胃上皮细胞的繁殖。动物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二者也能促进小鼠的胃炎。实验揭示了牛磺脱氧胆酸(TDCA)和产脂多糖(LPS)通过激活IL-6/JAK1/STAT3炎症通路促进胃部炎症和癌变的重要机制。此通路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隐丹参酮:有效阻断胃癌演变丹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止烦满,益气”。至宋代《证类本草》时,医界对丹参功效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之前原有的功效外,《药性论》中记载:“主中恶,治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隐丹参酮,是中药丹参中一个重要的活性物质,是天然的STAT3抑制剂,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活性。贾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给予胆汁反流模型小鼠隐丹参酮,发现隐丹参酮能够阻断由胆汁酸反流造成的胃癌前病变。研究团队通过构建的胆汁反流手术模型小鼠,进一步验证了胆汁反流长期干预可通过激活IL-6/JAK1/STAT3通路而促进胃癌的发生,而隐丹参酮可以通过抑制STAT3的激活达到预防胆汁反流性胃癌发生的效果。贾伟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胆汁酸反流胃炎促进胃癌转变的重要新机制,为胆汁反流导致的炎症治疗和癌症预防找到了有效的中药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研究团队建立了更贴近临床表型的小鼠胆汁反流模型,为后续研究其它相关代谢通路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科学研究手段。该项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科研团队合作完成。隐丹参酮作为中医药的瑰宝,具有抗炎甚至抗癌的效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临床应用价值。
  • 中药标准国际化进程中果德安团队的拓荒之旅
    p   中药要为世界接受,就要用世界语言表达,用现代科技给出科学证据。由首席科学家果德安领衔的上海药物所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作为中国学者,制订了第一个进入美国和欧洲药典的中药标准,初步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战略目标。 /p p   2004年,上海药物所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落户张江的郭守敬路。周边荒芜,一天看不到几辆车,看不见几个人。2010年,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搬到了更偏僻的海科路。一到晚上,连个路灯都没有。如果加班做实验,只能啃方便面,因为这里只有药物所孤零零的一幢楼。 /p p   在一次次的垦荒辟地中,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渐成气候。而这也正暗合了中药标准国际化的拓荒之旅。 /p p   有人说中药是自然之道,也有人说它“丸散膏丹,神仙难辨”,这里暗藏着一个玄机: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非常模糊。正是由于缺乏科学、全面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中药无法被世界广泛接受,同时还受到日本、韩国、印度等传统医药产品的冲击,目前只占国际草药市场销售份额的10%。中药要为世界接受,就要用世界语言表达,用现代科技给出科学证据。由首席科学家果德安领衔的上海药物所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作为中国学者,制订了第一个进入美国和欧洲药典的中药标准,初步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战略目标。 /p p    strong 一次失利,刺激出一位拓荒者 /strong /p p   褐色的秦皮,刚从各地采集来,整齐地铺陈在上海药物所实验室里,散发着淡淡的中药味。首席科学家果德安,就是在这药香中,娓娓道来他和中药的不解之缘。 /p p   他给记者讲了个故事,里面有他挥之不去的心结。2008年,中美在国家层面上签订了药典合作备忘录。当时有140多个国家应用美国药典药品标准,该药典在方法学上比较科学、合理和严谨,利于甄别真伪优劣。我国曾经向美国药典委提交过4个中药标准,分别是丹参、葛根、穿心莲和积雪草。美国药典委员会说不符合要求,药品控制的成分太单一,比如丹参只提供了主要成分丹参酮,其它成分如何控制并没有提及。而这时,印度“悄无声息”提交了穿心莲和积雪草,并获得美国药典委的认可。这件事情,让果德安和团队一直“耿耿于怀”,制定标准才能掌握话语权。当时美国药典还没有中国学者提供的中药标准,果德安决定做拓荒者。他从美国带回比砖头还要厚的美国药典技术指南,带领团队一起攻关。冲刺的3个月里,大家一天只睡五六小时,技术指南也被翻得破旧。天道酬勤,果德安团队提交的丹参标准以全票通过,成为由中国学者制订的、第一个进入美国药典的中药标准。美国药典委员会副总裁詹卡斯普罗博士称赞该团队制订的植物药标准在他们所有标准中质量最高,药典委员会明确提出将这一标准作为今后中药进入美国药典的“模板与典范”。中药国际化走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随后灵芝、三七、五味子、红参、薏苡仁等中国学者制定的9种中药标准被美国药典收录。 /p p   紧接着,欧洲药典成为团队下一个目标。欧盟37个成员国均执行欧洲药典药品标准。该药典专家委员会没有来自成员国以外的专家,也不允许成员国以外的专家制定中药标准。欧盟规定2011年5月1日之后,未经注册的中成药不得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然而,到禁令截止的时间,没有一个中成药成功注册。果德安起初只是欧洲药典委员会的观察员,就连发言也受到限制,后来他在药材来源、质量控制指标、验证方法上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因此在2014年破例进入欧洲药典委员会。果德安也因此成为唯一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药典同时担任药典委员的学者。当时,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中药如附子标准已经做了快10年,仍然没有头绪。果德安主动提出协助完成附子标准的起草工作,不到半年,带领团队交了一份漂亮答卷,获得了欧洲药典委全体专家认可,即将在欧洲药典论坛公示。正是一次次攻坚克难,果德安团队陆续完成了钩藤、桔梗、牛膝等十余个欧洲药典的中药质量标准。其中,钩藤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进入欧洲药典的中药标准。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623080e6-8ff5-4c6f-a044-4b68c4653104.jpg" title=" 1.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首席科学家果德安教授 /span /strong /p p    strong 不是制定一个不可企及的标准 /strong /p p   有的制药企业起初不理解,觉得把标准提高了,中药销路更窄了。“我们做的事情是强调标准的科学性,而不是制定一个不可企及的高标准。”果德安说。美国药典原本想规定丹参酮在丹参中所占总量不得少于0.2%,这样就把中国许多产地的合格丹参挡在了标准外面。后在果德安据理力争下,并提供了大量“让人信服”的数据,使得这一标准下降到了0.1%。如此一来,中国许多产地的丹参都可以入药了。 /p p   欧美的药品监管部门对中医药的认识与了解比较粗浅,也没有用药经验,果德安多次往返美国和欧洲,有时甚至自费出去,与之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如今每年一次的中美药典论坛,使得两国的研究理念逐渐达成共识。欧洲药典则与我国中医药管理局签署了中药标准研究的合作协议。果德安先后获得美国国际植物药科学大会首届杰出贡献奖、美国植物药委员会诺曼· 方斯沃斯卓越研究奖、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和美国生药学会瓦罗· 泰勒杰出贡献奖等奖项。其中,在美国颁发的三个国际奖项,他是唯一的亚洲和华人获奖学者。 /p p   不同于传统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方法,果德安创新了“化学分析-体内代谢-生物机制”的系统分析方法,制定简便、可行适用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这一系统分析方法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p p   不为人所知的是,在拿下这个重要奖项的前后,正是这个团队最艰难的时候。科研人员的工资长达一年时间没有着落,果德安天天晚上睡不着,甚至掉头发。相比美国高达50%的科研人头费,当时的这个科研团队按规定只能拿出5%科研经费作为劳务费,偏偏那时候新药研发还没有阶段性成果,也缺乏企业的横向经费支持。为了让团队安心工作,果德安一个人扛下此事,“偷偷地”向所里打了一年“白条”。就算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个团队也没有裁减过一个人。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89e52c78-2aed-48ad-9573-78ff9b016131.jpg" title=" 2.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以果德安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用科学技术解开中药密码 /strong /p p   中药是个富矿,不仅仅有青蒿素。最近临床发现,靛玉红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年轻人不太接受中药,这正说明中药现代化不够。”果德安介绍,早在建所之初,上海药物所创始人赵承嘏先生就确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目标,开创了用植物化学方法进行中草药系统研究的先河。 /p p   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的宣利江研究员,对丹参进行了长期研究,找到了其中最为有效的成分,从而建立了包括指纹图谱在内的明确有效成分、充分反映疗效和安全性的质量标准。“大多数传统药物的质量控制只有10%左右,而丹参多酚酸盐的质量控制近乎100%,这样就使得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2005年,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获得了新药证书,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药现代化示范工程项目。2006年药品上市后,累计销售额超过170亿元,惠及1000万患者。据统计,该药已进入中国医院用药前10位。 /p p   在丹参进入美国药典之前,果德安团队就对现代中药丹七通脉片进行了成药的研究。丹七方始于清末名医施今墨先生,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丹参中的活性成分长期存在口服吸收差的问题,丹七通脉片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正进行二期临床研究。 /p p   果德安提出的中药标准国际化“三步曲”:建立系统分析方法——构建整体标准体系——国际主流药典广泛采纳与应用,如今前两步路径已通,第三步已经破冰,正在路上。 /p p   接下来,果德安团队将筹建国家中药第三方质量检测中心。等待他们的,也许又是一次拓荒征程。 /p p br/ /p
  • 《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升级:多种中药新增特征图谱检测项
    近日,药典委发布了多项国家药品标准草案的公示,在标准草案公示修订稿中能够发现有多种中药新增了特征图谱检测项,其中包括有桂林西瓜霜、刺五加胶囊、芪参益气滴丸以及复方丹参滴丸等。以下是上述四种中药修订的主要内容:关于桂林西瓜霜国家药品标准草案的公示此次修订稿拟修订桂林西瓜霜国家药品标准,标准编号:《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此次公示为期一个月,相关人员可在线对草案进行反馈。该修订稿由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共同起草,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进行复核。以下为公示原文:https://www.chp.org.cn/?#/business/standardDetail?id=66a06334bd8c456ae3a1c8ff以下为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具体可见文末附件1):1.【制法】将辅料甜菊素的名称规范为甜菊糖苷。 2.【特征图谱】新增了特征图谱检测项关于刺五加胶囊国家药品标准草案的公示此次修订稿拟修订刺五加胶囊国家药品标准,标准编号:《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此次公示为期两个月,相关人员可在线对草案进行反馈。以下为公示原文:https://www.chp.org.cn/?#/business/standardDetail?id=6690ef36bd8c456ae3a1bf0c以下为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具体可见文末附件2):1.增加制订了【特征图谱】项。2.修订了【含量测定】项含量限度。将本品每粒含紫丁香苷(C17H24O9)不得少于0.60mg 修订为0.68mg;刺五加苷E(C34H46O18)不得少于 0.36mg 修订为 0.40mg。关于芪参益气滴丸国家药品标准草案的公示此次修订稿拟修订芪参益气滴丸国家药品标准,标准编号:《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此次公示为期三个月,相关人员可在线对草案进行反馈。以下为公示原文:https://www.chp.org.cn/?#/business/standardDetail?id=6642fe88bd8cb5ee2118a612以下为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具体可见文末附件3):1.【鉴别】项,拟修订三七、降香油的薄层鉴别方法。2. 拟新增【指纹图谱】项,方法同丹参含量测定。3.【含量测定】项,拟修订丹参的含量测定方法,修订了色谱条件、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等。4.【规格】项,拟按照中成药规格表述技术指导原则规范。5.拟修订后附降香油标准中的折光率。关于复方丹参滴丸国家药品标准草案的公示此次修订稿拟修订复方丹参滴丸国家药品标准,标准编号:《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此次公示为期三个月,相关人员可在线对草案进行反馈。以下为公示原文:https://www.chp.org.cn/?#/business/standardDetail?id=6645b613bd8cb5ee2118a9b4以下为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具体可见文末附件4):1. 新增了三七的指纹图谱。2. 修订了丹参的指纹图谱。3. 修订了三七的鉴别方法。(见原文)4. 修订了冰片的鉴别方法。(见原文)附件1:桂林西瓜霜公示稿.pdf附件2:刺五加胶囊公示稿.pdf附件3:芪参益气滴丸国家药品标准草案公示稿.pdf附件4:复方丹参滴丸公示稿.pdf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3年第3期药品质量公告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3年第3期药品质量公告(总第3期),公布对复方丹参片等31个品种的质量抽验结果。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根据国家药品抽验计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药品进行抽样,并按法定标准严格检验。   此次抽验选取的品种以国家基本药物为主,兼顾用量大、适用范围广、质量控制难度较大、不良反应较多的品种。本期公告涉及的抽验品种包括复方丹参片等25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兰索拉唑片等5个其他制剂品种和1个中药材品种滑石粉,共4209批样品。其中4160批样品全部检验项目均符合标准规定,合格率为98.8% 其余49批样品的部分检验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不符合标准规定项目主要包括鉴别项、含量测定项,以及检查项中的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等。   总局已责成相关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抽验证实不符合标准规定的药品及相关单位依法查处。   小贴士:   1.含量测定项反映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2.鉴别项反映该药品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不完全代表对该药品化学结构的确证。   3.检查项反映包括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限度、均一性、纯度等内容。检查项下根据不同药品的特性有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崩解时限等分项目。   4.溶出度是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5.释放度是指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6.有关物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带入的起始原料、中间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以及贮藏过程中的降解产物等。   7.微生物限度是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团体标准发布公告
    4月4日,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批准发布《保健食品用原料团体标准编制通则(一)》(T/CNHFA 111.1-2023)等20项团体标准,现予公告,自2023年4月10日起实施。 在这20项团标中,T/CNHFA 111.1-2023 为保健食品用原料团体标准编制通则(一),其他19项为保健食品用原料。标准中对原料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技术要求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其中各标准附录对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进行规定。原料的标志性成分检测方法为薄层层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推荐发布团体标准信息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标志性成分检验方法1T/CNHFA 111.1-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团体标准编制通则(一)//2T/CNHFA 111.2-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枸杞子分枸杞多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T/CNHFA 111.3-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西洋参人参皂苷高效液相色谱法4T/CNHFA 111.4-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黄芪黄芪甲苷高效液相色谱法5T/CNHFA 111.5-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人参人参皂苷高效液相色谱法6T/CNHFA 111.6-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茯苓茯苓薄层色谱7T/CNHFA 111.7-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葛根葛根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8T/CNHFA 111.8-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银杏叶总黄酮醇苷高效液相色谱法9T/CNHFA 111.9-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决明子大黄酚和橙黄决明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10T/CNHFA 111.10-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金银花皂苷类薄层色谱11T/CNHFA 111.11-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红景天红景天苷反相高效液相色谱12T/CNHFA 111.12-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丹参丹参酮类和丹酚酸 B反相高效液相色谱13T/CNHFA 111.13-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三七人参皂苷和三七皂苷高效液相色谱法14T/CNHFA 111.14-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淫羊藿淫羊藿苷和朝藿定高效液相色谱法15T/CNHFA 111.15-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骨碎补柚皮苷高效液相色谱法16T/CNHFA 111.16-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益智仁益智仁薄层色谱法17T/CNHFA 111.17-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吴茱萸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柠檬苦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18T/CNHFA 111.18-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石斛石斛碱气相色谱法19T/CNHFA 111.19-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铁皮石斛铁皮石斛多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T/CNHFA 111.20-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 越橘花青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30404]111.1-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团体标准编制通则(一).pdf.[230404]111.2-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 枸杞子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3-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西洋参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5-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人参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6-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茯苓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4-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黄芪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7-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葛根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8-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银杏叶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9-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金银花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0-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决明子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1-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红景天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2-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丹参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3-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三七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4-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淫羊藿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5-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骨碎补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6-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益智仁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7-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吴茱萸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8-2023保健食品用原料石斛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19-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铁皮石斛团体标准.pdf.pdf[230404]111.20-2023 保健食品用原料越橘团体标准.pdf.pdf
  • 天然提取物:现代化妆品的健康新趋势
    在当前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成分天然健康的市场环境下,植物提取物因其独特的功效和相对较低的副作用风险,成为化妆品研发的重要方向。化妆品中的天然提取物以其绿色、自然和健康的特性,在现代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天然化妆品在整个化妆品中的比例已经达到40%。本文汇总了天然提取物在美白祛斑、防晒、抗衰老、保湿、乳化、防腐、透皮吸收促进、香料等8个方面的应用情况,供大家阅读参考。1、天然提取物-美白剂传统美白剂有稳定性不佳,刺激,功效显现缓慢等劣势。而天然来源的美白剂可结合多成分、多靶点与多功效的优势,同时还兼具温和、安全、持久的特点,已成为美白化妆品行业的一个趋势。常见的天然美白成分有金银花、茶多酚、石榴、花青素、珍珠等。化妆品常见天然美白提取物汇总2、天然提取物-抗衰剂以天然提取物为原料的抗衰老化妆品同样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化妆品中。根据衰老学说,天然提取物的抗衰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通过提取物中的抗氧化组分,减少皮肤的自由基损伤,来调节皮肤免疫和提高自我保护作用。②通过抑制MMP表达,或促进组织型抑制剂(TIMP)表达来维持真皮层的结构。此外,防晒组分可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而由于天然物种中组分较为复杂,往往能够多靶点协同作用起到抗衰老的效果,因此备受市场欢迎。常见天然抗衰剂有番红花素、人参皂苷、姜黄提取物、丹参酮、牡丹花等。化妆品常见天然抗衰提取物汇总3、天然提取物-保湿剂天然提取物在保湿方面的机制一般为:1、天然多酚羟基与水以氢键形式结合,形成锁水膜。2、其中的神经酰胺成分可以修护皮肤屏障,从而提高锁水能力。3、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减少皮肤保湿剂-HA的降解。常见的天然保湿成分有白及成分、竹叶黄酮、甘草提取物、芦荟有机酸、百合提取物等。化妆品常见天然保湿提取物汇总4、天然提取物-防晒剂目前市面上的防晒产品多为物理紫外屏蔽剂、化学紫外吸收剂,这两种类型的防晒剂均会给皮肤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同时对水体生态环境也是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天然来源的防晒剂则具有广谱防晒、副作用小等特点。我国目前已将芦荟、黄岑、甘草、桂皮、沙棘等用于防晒产品中。化妆品常见天然防晒剂汇总5、天然提取物-毛发用剂发用化妆品中添加一些中药提取物已经比较常见,主要是可以使头发柔软、促进头发生长等。如何首乌、五味子、黑芝麻、人参、侧柏叶等都具有不错的养发护发的功效。此外,有一部分的收涩药含有的有机酸和鞣质能与美发剂中的铁、铜结合,用于染发剂的制备。化妆品常见天然护发剂汇总6、天然提取物-防腐剂化妆品中常用的防腐剂有尼泊金酯类、咪唑烷基脲、苯甲酸及其衍生物、醇类及其衍生物类等。安全的天然防腐剂一直成为化妆品研究的热点。常用的天然防腐剂有芦荟、益母草、黄岑、月见草、金缕梅等。化妆品常见天然防腐剂汇总7、天然提取物-香精天然香料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动植物的芳香部位为原料提取加工而成的原态香材天然香料。动物香料常用的有香、龙涎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香鼠香等,一般作定香剂使用,价格比较昂贵。植物性香料由植物的花、果、叶、茎、根、皮或者树木的木质茎、叶、树根和树皮中提取的易挥发芳香组分的混合物。常见的天然香精有玫瑰、薰衣草、苦橙叶、迷迭香、茉莉等。化妆品常见天然香精汇总8、天然提取物-其他功能① 乳化乳化剂是化妆品的重要辅助原料,具有乳化作用的天然提取物一般含有皂苷、树胶、蛋白质、胆固卵磷脂、明胶等。② 头皮吸收促进剂如月桂氮卓酮之类的化学合成促进剂,毒性大,长时间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对比之下,天然的促进剂如薄荷油、桉油、丁香油、蛇床子油、当归挥发油、川芎挥发油等则有促渗作用强,不良反应小等特点。9、品牌天然提取物及功效举例
  • 中国制药行业现状:绝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是仿制
    p   是强化研发还是提高仿制水平?是专心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摆在中国制药企业面前的,不仅是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如何创新的困惑。 /p p   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成为重点内容。会议确定的四项推动措施中,第一条就是瞄准群众急需,加强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原研药 /strong /span /a 、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 /p p   “中国的医药产业应该进入创新发展的阶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表示,从去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重大部署和决策,为医药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p p    strong 2%与8%的差距 /strong /p p   就在最近召开的首届“中国制造”药物创新传播论坛上,多个政府部门的官员和企业坐在了一起,“创新”成为他们讨论的焦点。 /p p   “什么样的机制能够更有利于创新?”论坛上,国家药典委秘书长张伟这样提问。 /p p   在他看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实现自给的阶段,现在除了要向国内市场提供充足的药品,还要做好药,还要把中国的好药输出去。 /p p   现在中国的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未来有没有可能以创新制药为主? /p p   在中国药品生产行业,一个颇为尴尬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化学药品都是仿制的,尽管有着上万亿元的药品消费市场,但主导这个市场的,并没有多少中国自己的创新型药品。 /p p   国家工信部消费工业品司副司长吴海东表示,我国95%的化学药品都是仿制药,而且水平参差不齐。 /p p   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吴以芳拿出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全球每年上市的创新药物数量平均为42个,创新药物研发周期平均为13.5年,平均投入为8亿多美元。目前依然是全球跨国药品生产企业引领着药品的创新研发。 /p p   “这些创新型研发公司,研发投入最高达到销售收入的20%以上,最低的也有12%,药物研发是高投入、创新驱动、高价值。”吴以芳说,这些跨国公司实现销售和利润的主要产品,基本上都是创新药物。创新带来巨大价值。 /p p   2015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10个药物,全部由跨国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没有一个属于中国。近5年全球排名前10的跨国药品生产企业年报印证了上述观点。就在去年,安进、礼来、阿斯利康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都超过20%。 /p p   但在中国药品生产企业,这个数字只有2%。也就是说,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2%。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表示,国际上,这个比例平均为8%。 /p p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药品行业创新年年都在讲,但要实现真正创新,需要落实到企业的行动中。除了少数企业,大多数国内药企不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创新研发。 /p p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灵佳告诉记者,中国制药行业的特点就是规模大,国内有几千家企业,比发达国家多很多。但在创新上投入不足,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都不到2%,甚至更少,有的几乎没有研发投入。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投入,就做不成事,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p p    strong 企业战略:以仿制为主 /strong /p p   在很多企业看来,在药物研发上加大投入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从研发到新的化合物出现,不仅周期长,而且失败概率大,企业投入很有可能打水漂。 /p p   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CEO叶正良讲了一个故事。1997年,科技部曾推出一个计划,试图通过若干年时间实现10个品种的药品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当时很多企业都不敢做”。 /p p   叶正良说,当时的天士力还不是一家大企业,但胆子比较大,就开始做这个事情。现在天士力有6个药物以处方药的形式进入8个国家。 /p p   天士力的主打产品是复方丹参滴丸,这是一个中成药。但这个药目前已经在美国等9个国家、120个临床中心开始三期临床。如果三期临床的数据很好,那意味着距离在相应国家上市仅剩最后一步。 /p p   叶正良表示,中药国际化带动了中药技术和中药装备的创新。为了适应美国、欧盟药品监管部门的要求,复方丹参滴丸被做成了微滴丸胶囊新剂型。1月6日,该产品拿到欧盟丹参胶囊的新药批件。 /p p   但对更多国内药企来说,这样的创新似乎还很遥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最根本的鼓励创新的制度就是专利制度,这个制度以赋予企业市场垄断的方式鼓励创新。但也有人提出,没有仿制就没有创新。表面上看仿制和创新是矛盾的,其实是相互促进的。 /p p   这位官员认为,创新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发展动力,创新才有发展的持续,而这种持续需要通过仿制来推动。 /p p   这样的观点也许适应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阶段。在采访中,不少以研发投入大著称的药企都表示,远期的企业目标肯定是以创新为主,但在现阶段,还需要以仿制为主。 /p p   吴以芳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在销售的占比,每年的复合增长率都超过20%,研发投入不断上升。 /p p   “目前来讲,仿制仍然是我们的基本生存(模式)。”吴以芳说,突破必须通过创新,但如果不做仿制药可能活不下去,所以仿制药还是要做。 /p p   吴以芳设想的发展分三个阶段,近期阶段企业在仿制的基础上把创新能力打造出来培养出来,中期将仿创并举,远期则是完全创新。“10到15年后,复星医药的大部分利润会也许来自创新”。 /p p   沈灵佳告诉记者,江苏恒瑞医药这几年坚持把销售额的8%到10%投入到研发中。即便如此,该公司还是希望以仿制药为基础,以创新和国际化这两个战略来驱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p p   “我们说放弃仿制是不可能的,仿创结合还是以仿制药为基础,我们逐步向创新转变。”沈灵佳说,计划通过5~10年,在企业比较强的领域实现跟国际的接轨,最终实现专利药在海外的上市。 /p p   在药品生产行业内,从仿制药入手,通过仿制药占领国际市场,在资本充足、市场运作能力增强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向创新的过渡,是一个较为稳妥的路径。 /p p   许铭表示,目前中国只有40多个仿制药进入到欧美日市场,而邻国印度早就突破了100个。 /p p    strong 市场回报是创新的原动力 /strong /p p   最近,许铭在商务部举办的外贸形势工作会上提出,中国外贸发展,一定要创新驱动,不转型也得转型,中高速要向中高端迈进。 /p p   “上世纪30年代奥地利提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许铭说,这个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一定要靠创新,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开展高端学习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也就是创新驱动。 /p p   在他看来,医药行业正处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到底什么是创新?做一些高大上的才叫创新还是在应用基础上开发才叫创新?创新一定是多层次的。”许铭说,中国产品现在面临一个严峻挑战,就是高端产品竞争不过欧美企业,低端产品越来越难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到底如何确定创新的正确方向? /p p   在许铭看来,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产品和技术开发的市场回报,这才是引领创新真正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市场回报,创新是无效创新。 /p p   许铭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不含医疗器械)约为10688亿美元,今后5年全球医药销售将保持4%~7%的增长。目前中国的医药企业正在转型,从大宗的低附加值产品开始向特色原料、专利制药、生物类制药迈进。 /p p   一个巨大的市场摆在制药业面前,而要实现这个市场的增长,创新无法回避。工信部消费工业品司副司长吴海东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医药行业第一个国家级专项规划正在征求社会意见,这个规划由工信部、发改委、卫计委、食药监总局、商务部共同编制。 /p p   数据显示,在2015年经济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部工业各门类里面都是数一数二的,比如说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速9.8%,高于全部工业整体水平3.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是9%,而全部工业主营收入只有1.2%。 /p p   吴海东表示,未来医药行业要在自主创新上下足功夫,“十三五”期间要增强创新能力,一要增加投入,二要提高效率,积极推进我国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p p   在这个医药行业的专项规划中,有8个重点任务,第一个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动产品创新,加大原创药物的研发,实现药品研发由仿制向创制升级,以满足我国临床重大疾病防控需求 二是搭建平台,建设药品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三是支持中小创新性企业发展,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施医药产业创投计划,支持一批从事新药创新的小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 /p p   在去年12月3日,全国政协召开了一次双周座谈会,很多委员建议加快仿制药评价,实现仿制药企业由依靠价格生存,向靠质量生存转变。 /p p   这样的想法已经得到一些企业的认可。 /p p   “通常我们说企业是做大做强,但是我倒过来了,是做强做大。做大可能是短时的,做强是一个持续发展、持续壮大的过程,有强才有大。”沈灵佳说,我国医药行业跟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先要做强,做强的路径就是增强核心竞争力,这要通过创新体现。 /p p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创新的尝试。绿叶制药研发中心总监田京伟说,去年9月,美国FDA同意该公司的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进入NDA(完成临床试验后向美国FDA进行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阶段,这意味着,这个产品将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在美国上市的创新药。 /p p   同样是在去年9月,恒瑞医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HR-1210国外权益出售给美国Incyte公司,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向美国市场转让创新型的生物药产品。 /p p   在一些制药企业看来,影响创新的障碍依然存在,比如国家药政制度尚未与国际接轨、创新药还无法进入医保,等等。沈灵佳认为,创新药应该进入医保,否则企业的投入难有回报,企业积极性受影响,在后续投入上会打折扣。在医保准入支付比例上,对首仿药也要支持,因为国产仿制药的出现有利于打破垄断和竞争不充足的局面。 /p p br/ /p
  • 第二轮通知 | 2021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交流会-亳州站
    2020版《中国药典》的正式实施,对中药生产企业和检验检测单位的检验能力和实验室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切实了解和掌握2020版《中国药典》的技术要点,保证相关检测项目顺利实施,助力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2021年8月5日,由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主办的“2021年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交流会(亳州站)”将在安徽省亳州市举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承办单位:亳州市药学会上海含量无忧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亳州含量无忧中药材检测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检测家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普瑞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媒体:仪器信息网会议内容演讲嘉宾张亚中,博士,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药检所副所长,主任药师;安徽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药物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及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委会委员,安徽省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秘书长,安徽省药品GMP检查员,安徽省实验室资质认定检查员。近年来主持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子课题、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等多个省部级项目。 王 玉,博士/主任药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药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家药学杂志的编委。2011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奖励工作委员会和长江药学发展基金会颁发的"2011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的突出成就奖"。已在国内外相关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出版《药品检验》等专著多部,参与《中国药品检验操作规程》等和多部专著的编写,是《中国药典分析检测技术指南》副主编,参与中国药典二部部分品种和四部的部分通则的英文版编审工作。主持或参与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柯润辉,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博士。主要从事食品、环境和中药材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相关研究工作。长期承担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编写专著6部。祝明,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二级主任中药师,硕士生导师,国家药典会委员,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审评委员等。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院后一直从事中药检验、标准研究与开发,曾任中药室主任、院长助理。主持或负责完成了十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并参与国家标准审定、统稿及“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等国家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制订工作,担任《丹参大全.卷四.丹参质量控制》、《法定药用植物志》等10本著作的副主编或常务编委,发表论文八十几篇,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刘训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药鉴定与品质评价研究,近年来侧重于大宗常用中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先后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主持课题18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负责完成了国家中管局重大课题《中华本草》"药材专业" 的编撰工作(药材专业副主任委员)。获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第1完成人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I源论文70余篇。编著出版药学专著和教材28部,其中主编《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中药材光谱鉴别》、《常用中药材HPLC指纹图谱测定技术》、《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中药鉴定学》、《江苏中药志》等7部,主审1部,副主编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武晓丽,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农药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一直从事中药质量控制和有害污染物分析,农残前处理和快检方法开发等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项目“中药材加工过程中有害残留物转移规律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在Anal. Chim. Acta, Talanta, Sci. Total Environ. 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会对象中药检验检测机构相关工作人员;从事中药材及饮片研究、生产、检验和质量控制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会议时间2021年8月5日,9:00~17:30 (上午8时开始报到)会议地点亳州康莱酒店地址: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建安路与紫苑路交叉路口参会活动将本篇转发至朋友圈,即可参与会议;【集赞满10个】,可获得 “会议培训证书”。集赞成功后截图发送至客服微信(微信号:13520212217)进行登记。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截至时间为8月5日。联系方式会务联系人:会议报名:吴奕萱 13520212217(微信同号)商务合作:尤育隆 15706760260(微信同号)官方邮箱:nfqslab@163.com报名方式请参会人员于2021年8月5日前,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扫二维码|立即报名※请参会人员提前扫码报名,不接受现场报名。证书发放时间在会议结束后,请大家理解并配合。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于1989年,围绕国家和行业公益性服务的要求,长期承担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仲裁检验、复检检验、市场准入产品检验及食品、中药材、环境等领域检测服务。中药检测实验室已取得2020年版《中国药典》33种禁用农残、重金属和真菌毒素检测CMA、CNAS资质,可为相关单位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检测服务。检测周期:5-7个工作日。 技术服务热线:13520212217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路24号院6号楼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技术服务温馨提示 请参会人员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注意佩戴口罩,减少人员聚集,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健康防护。如出现发热、干咳、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应及时联系我单位,并取消参会计划。
  • 中药注射剂安全事故频发受质疑 能口服就别注射
    p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pan strong style=" font-size: 16px " 中药注射安全性受质疑 /strong br/ /p p   日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强调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的严重性。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收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12.7万例,其中严重报告占6.7%。 /p p   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因中药注射剂引发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业内对中药注射剂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p p   今年4月,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出“生脉注射液事件”。国家食药监局称,苏中药业生产的生脉注射液在广东省发生不良事件。 /p p   事实上,针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已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此前的鱼腥草事件、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双黄连事件等,都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事故。 /p p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排名前十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丹参注射剂、香丹注射剂、生脉注射 /p p   剂、痰热清注射剂。据悉,排名前20位的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合并用药的报告占42.3% 发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良反应报告多于其他医院。 /p p   医药行业分析师史立臣分析,“由于使用中药注射剂而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在现实中比这多很多。” /p p    strong 中药注射剂属高风险品种 /strong /p p   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院的使用率依然可称得上普遍。为何一边广泛使用一边依然风险不小? /p p   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张征介绍,中药注射剂的提纯工艺水平一直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推波助澜 另外,中药材原料受到各种外在因素影响,成分有所差异且相对复杂,部分制成注射剂后品质并不稳定,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p p   此外,临床一定程度的滥用也使得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在临床上联合使用现象普遍存在,这可能增加用药风险。 /p p   业内人士透露,中药注射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广泛兴起,但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技术却一直没有改善。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历史较短,有些不该研制、不该生产、不该销售、不该进入的药品,历经公关处理,都被批准生产了。同时,研制、生产、销售中药注射剂的高回报率促使药企争相上马中药注射液生产线。以住院患者每天使用剂量为例,中药注射液较其他常规剂型的药品价格高出2至3倍。 /p p   张征指出,中药注射剂属于高风险品种,质量标准的提高势在必行。政府部门应该对其加强质量监管,同时应补充进行系统的临床安全性再评价,淘汰安全性差的、有替代治疗方法的品种。 /p p    strong 中成药能口服就别注射 /strong /p p   中医针对个体辨证用药,每个人用多少量均有不同。但变成中成药后,很多情况下成了患者自行用药。剂型一旦从口服变成静脉注射,危险性更是相应加大。 /p p   临床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药,患者作为汤药服用时相对安全,但注射使用时却容易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2006年发生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就是例证。 /p p   张征表示,中药注射剂成分往往复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难以确定原因。因此,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严格按照适 /p p   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尽量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并避免快速输注,同时要密切注意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国家药监总局提出:中药注射剂使用应遵循“能口服给药或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等原则。 /p p br/ /p
  • 张学礼:合成生物学促进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
    细胞工厂操作系统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自然微生物能生产的化学品种类很少,远不能满足生产能源、化工、材料和药物领域各种化学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自然微生物即使能生产某些化学品,其产量也很低,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如何拓展微生物细胞生产化学品的种类和如何提高细胞的生产效率是限制细胞工厂产业化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   生物制造瓶颈   石油资源是目前运输燃料和整个化工产业的基础。然而,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并且以其为基础的化工炼制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过程。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天然产物在药物开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很多产物具有抗肿瘤、消炎、抗寄生虫、抗氧化防衰老等功效,一直是新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然产物的生产目前主要从药用植物中直接提取分离。然而,植物生长周期长、产物含量低,导致这种生产方式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如何以一种可持续、绿色清洁的方式生产燃料、大宗化学品和天然产物,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资源。通过生物制造技术,生物质可以被转化为燃料、大宗化学品和天然产物,从而替代石油化工炼制和植物资源提取。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是构建高效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将生物质原材料转化为各种终端产品。   然而,自然微生物能生产的化学品种类很少,远不能满足生产能源、化工、材料和药物领域各种化学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自然微生物即使能生产某些化学品,其产量也很低,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如何拓展微生物细胞生产化学品的种类和如何提高细胞的生产效率是限制细胞工厂产业化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   合成生物学助力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细胞工厂的构建能力。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造,可以快速构建出生产各种化学品的高效细胞工厂:   最优合成途径的设计:生产目标化学品的合成途径可能不存在于单一生物中,通过计算机模拟设计,可以将不同的生化反应组装到一个细胞中,形成一条完整的合成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基因组代谢网络和调控网络模型,设计出目标化学品的最优合成途径,使其合成过程中能量供给充足、氧化还原平衡,碳代谢流最大程度地流入产品合成。另一方面,自然界中可能不存在某步关键的生化反应,导致合成途径不能被打通。通过计算机模拟设计,可以人工合成出一个全新的蛋白,使其催化该步生化反应,从而进一步拓展化学品的合成种类。   合成途径的创建:目标产品合成途径由一系列生化反应及相关的编码基因组成,其中某些基因是外源生物的。传统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周期长,而且很多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及翻译效率很低。DNA合成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保真DNA合成技术显著降低了合成时间、合成成本和错误率 单个酶的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筛选相结合,能有效解决外源基因的表达和翻译问题。另外,标准化的结构元件和调控元件文库,如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和信使RNA稳定区文库,为合成途径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片段DNA组装技术,如酵母体内同源重组技术,则能快速高效地实现功能模块组装和合成途径创建   合成途径的优化:合成途径创建完之后,通常效率都很低,远远达不到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合成途径进行优化,提高其效率。高效的合成途径很多时候不仅仅只受限于某个单一的限速反应步骤,而且需要多个酶的协同平衡。基于标准化调控元件文库,可以对合成途径各个基因的表达进行精确调控,从而获得多个基因协调表达的状态。多重基因组自动改造技术则可以同时对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进行改造,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鉴定出最优的调控组合。另外,通过人工合成的蛋白骨架,既可以使合成途径相邻的两个酶聚集在物理空间比较近的区域,提高两个生化反应的速率,也可以获得这些酶的最优组合比例。   细胞生产性能的优化:合成途径优化完之后,可以获得一个初步的人工细胞。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工细胞的生理性能和生产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将其转变为实际生产可用的细胞工厂。进化代谢和全局扰动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胞的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使用各种高通量组学分析技术可以解析细胞性能提升的遗传机制,并可用于新一轮细胞工厂的构建。   产业化初见成效   使用上述的合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成功构建出一系列高效的细胞工厂。在燃料化学品方面,生产长链醇(丙醇、异丁醇、异戊醇)、脂肪酸酯、脂肪醇、烷烃、烯烃等燃料的细胞工厂相继面世。   另外,利用二氧化碳和钢厂废气为原料生产乙醇、脂肪醇等燃料的细胞工厂也被成功开发。在大宗化学品方面,科学家们成功开发出生产C3(乳酸、聚乳酸、1,3-丙二醇、1,2-丙二醇、3-羟基丙酸、丙烯酸、丙氨酸)、C4(丁二酸、苹果酸、富马酸、1,4-丁二醇、异丁烯、丁二烯)、C5(异戊二烯、戊二胺、戊醇、木糖醇)和C6(己二酸、葡萄糖酸、甘露醇)等化学品的细胞工厂,其中很多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并被进一步用于塑料、纤维、尼龙、橡胶等一系列终端产品的生产。   在天然产物方面,生产青蒿素、紫杉醇、银杏内酯、丹参酮、吗啡、白藜芦醇、莽草酸、番茄红素、虾青素、辅酶Q10等产物及其关键前体化合物的细胞工厂也被成功开发。   随着合成生物学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技术也将越发完善。其必将极大地推动石油化工制造和药物生产的产业升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 建立中药生物学标准 推动中药质量一致性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规划升级至国家战略。《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而当前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细致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作为中药国际化研究的创新方向,生物效价分析方法用于复方植物药的质量控制已经获得了FDA、EMA等机构的重视并写入研发指南,鼓励各申办方在研究中予以广泛应用。  三届药典委委员,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郭殿武先生,针对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以及生物学效价研究等热点话题进行了降解。  问:何谓生物学标准?  生物学标准(生物效价)是以药物的生物效应为基础,利用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微生物和细胞以及相关生物因子建立相应药理模型,评价药物有效性或安全性,从而达到控制或评价药物质量的基本目的。  对于成分复杂及药理作用多样的中药以及制剂,目前仅仅能控制少数成分,尚不能完全控制质量或反映疗效。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生物学标准(评价方法与指标)方法,尤其对于多组分多靶点天然药物,要找出一个或几个主要作用靶点,针对主要靶点建立药理模型。同时,化学标准是不能排斥的,但不能用单一标准来控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质量一致性。  问:就目前来说什么样的中药品种或者适应症可适用生物效价分析手段来建立质量体系?  理论上讲,生物学标准(生物效价)可适用于所有的中药,特别是对那些结构复杂、药效物质不清或理化测定不能反映其临床生物活性的中药。 最早应用生物效价测定方法的是在抗生素领域,其以抗生素的杀菌力作为衡量效价的标准。小鼠血糖法测定胰岛素效价具有节省动物、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后被英国药典(1980版)所收载。在中国传统中药领域,板蓝根类、金银花类等抑菌制剂的生物效价测定,可建立其对敏感菌株的剂量效应曲线、并且根据其量效关系测定不同企业的中药皮重效价,从而建立其中药品种的质量标准。  对于“有毒”类中药则可以用生物学标准来对其进行安全性控制,以附子为代表,可建立基于最小致死量检测的毒价测定法,为乌头类中药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提供客观准确的技术支持。  近日在昆明举行的“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就直言不讳的表示,中医有可能会毁在中药上。“中医毁于中药”的说法给大家提出了一种警示,就是中药材的质量要引起大家的关注。  问:针对日前由中药材质量下降引发行业内“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的担忧,生物效价检测方法是否可以对中药饮片建立效价标签?  道地药材及其商品规格等级,是历代中医评价药材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采用生物效价技术,研究发现,不同商品规格的大黄药材泻下生物效价差异显著。不过,有些药材的生物效价与现行的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无关。目前有很多的药材商品等级不能有效的反映药材质量的优劣,因此有专家就提出,生物效价等级概念,使药材质量标准直接关切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各国政府的关注。美国国会1997年通过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开始允许传统药物中的天然复方混合制剂作为药物进入美国市场。美国的植物药市场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其他发达国家的植物药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英国自1987年以来上升了约70% 法国上升了约50%。这些数据表明,植物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承认和接受,并在全球医药行业内掀起植物药开发的浪潮。  问: 生物学标准的建立对中药品种开展国际申报能有什么好处与挑战?  目前在欧盟已有地奥心血康和天士力的丹参胶囊分别获得了欧盟传统药物注册批件 九个复方中药产品在美国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前咨询(Pre-IND Meeting, PIND)阶段,其中复方丹参滴丸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连花清瘟胶囊已启动二期临床研究工作,杭州民生药物研究院的参芍降脂片也已完成其生物学标准的研究,已正向CFDA申请临床批件中。  与此同时,国际化研究的成功开展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作为中药国际化研究的创新方向,生物效价分析方法用于复方植物药的质量控制获得了FDA、EMA等机构的重视并写入研发指南,鼓励各申办方在研究中予以广泛应用。生物效价分析就是以药理为基础,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利用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于相应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可测定、量化生理指标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来测定药物生物活性(药效、活力或毒力)的一种定量的方法。  问:中药质量生物评价中有哪些容易混淆的误区?  中药质量生物评价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关联精密,但不是取代或减少化学和常规检验方法 实践中,往往会忽视中药生物学评价的分析属性,其并不等同于中药品种的药理药效分析 另外也会忽视生物评价自身的特点,以理化检定的方法学质量苛求中药生物学评价方法,不可否认,生物评价标准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指标如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检测限度以及耐用性等均不及理化检定。
  • 银杏叶制剂沦陷 厂家该如何找到产品定位?
    p   银杏叶制剂沦陷,厂家应该如何找到自己产品的定位? br/ /p p   目前各地医院、药店在当地药监部门的督导下,纷纷将银杏叶片剂、胶囊剂、滴丸、分散片等下架停止销售,从CFDA的执法决心看来,银杏叶药品市场将出现较大范围的震荡。 /p p   据悉,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自1965年被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研制以来,在全球均有广泛应用,具有保护毛细血管通透性、扩张冠状动脉、恢复动脉血管弹性、营养脑细胞及其它器官的作用,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以及肝纤维化等方面也有较好效果。2013年,银杏叶制剂全球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目前我国共有117个银杏叶口服制剂的批文。 /p p   银杏叶药品市场出现震荡,而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需求巨大,所以银杏叶药品市场震荡将给予其同类替代药品更多的发展空间。以下是笔者根据历年市场数据,总结出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中,除银杏叶药品和排名靠前的中药注射剂外,临床市场使用较多的药品,其中部分为独家产品。在多家生产的产品中,批文数最多的是复方丹参制剂,涉及厂家众多,口服剂型包括滴丸、胶囊、软胶囊、糖衣片等15种。其次是血塞通,批文数也高达118个,除小容量注射液、冻干粉针外,也囊括了胶囊、软胶囊、糖衣片、颗粒剂等9种口服剂型。 /p p   以上仅是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列出来小编认为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潜力巨大的品种,然而,在我国现有的众多中成药中,还有很多临床使用药效并不亚于银杏叶药品的中成药。未雨绸缪是开启成功的机会,目前由于市场上大批量的银杏叶药品被强制性召回,已经让学多医生和患者重新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替代银杏叶药品,而与银杏叶药品疗效相当的其他中成药,将进一步成为市场的潜力产品。 /p p br/ /p
  • 苹果皮冒充板蓝根 骗过药典检测方法
    5月18日,距离成都约50公里的广汉市经济开发区内,蜀中制药依然保持表面的平静。不时有运货车辆进出,很多职工也在正常上班。但厂区的保安明显警惕了很多。陌生人一旦接近厂门附近,便会遭到盘问。   这家四川省内知名的普药生产企业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   5月16日起,多位医药界人士陆续向本报记者爆料称:四川蜀中制药已被停产整顿,问题可能出在公司的几个中药品种上,板蓝根颗粒以及复方丹参片涉嫌出问题。   5月19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认:蜀中制药违反药品GMP相关规定,已责令停产整顿。省局已经收回蜀中制药的中药生产线GMP证书。   药监局的通报   5月18日,本报记者设法进入蜀中制药工厂后,也并未能参观全部厂区,而只是被限定在厂区广场范围之内。透过公司主楼的玻璃大门,可以看到厂区内一个制剂车间大门处于关闭状态。   公司保安人员称:“只有经过安总的批准,才能进入厂区参观。”由于公司董事长安好义出差在外,记者最终也没能现场确认公司的生产现状。   不过,四川当地制药企业负责人肯定的表示:“5月初,四川省药监局组织省内企业召开过一次内部会议,会上通报了蜀中制药被停产整顿的问题,板蓝根和复方丹参片两条生产线涉案。省药监局已经口头通知各经销商暂时不从蜀中制药进货。”他同时表示:“今年4月底成都药交会举办的同时,国家药监局已经在开展调查了。”   四川省药监局答复函显示的信息与爆料人的说法一致:今年4月份,国家局的飞行检查和省局的日常检查都发现了蜀中制药违反GMP相关规定。   5月18日,接近国家药监局的高层人士向记者确认:“蜀中制药董事长安好义已经被国家局约谈多次,此案目前由国家药监局高层亲自督办。调查结果尚未公布。”   上述人士的这一说法与药监局近期的工作重点不谋而合:5月6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了一条通知,要求深入开展基本药物生产和质量监督检查。其中明确提到,要对“原辅材料的采购、入库、投料、中间产品制备情况”等严格检查,并要求各省级药监在今年6月30日前将检查结果上报国家药监局安监司。   对于蜀中涉案具体问题,多位消息人士说法一致,即虚假投放原料,甚至“以苹果皮代替原料”。由于蜀中制药所生产的多款基本药物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中标,因此其影响可能已经波及全国。   2005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曾违反规定,将工业原料二甘醇用于药品生产,导致南方省份多人用药后死亡。“齐二药”事件直接导致了时任药监局局长的郑筱萸被判处死刑,引发国内药监系统一轮地震。   上述高层人士表示:“蜀中制药的确存在虚假添加原料的行为,涉嫌以工业加工的中药提取物代替中药材进行生产。”至于多位爆料人反映“苹果皮入药”的问题,上述人士并未肯定。   《中国药典》中将氨基酸类成分进行薄层色谱和化学反应鉴别作为板蓝根质量控制标准之一,但无含量测定项。医药界人士介绍,苹果皮里面精氨酸和亮氨酸含量特别高,苹果皮可冒充板蓝根,骗过目前的检测方法,企业因此可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   据医药协会人士称,国家药监局早就察觉到蜀中制药存在问题,此时出手整顿,早已在计划之内。   由于调查结果可能会在6月30日统一公布,因此国家局尚未组织对蜀中制药的产品进行召回。但据南方某经销商透露:“蜀中制药已经在自行组织回收药品。”   “迟早出事”   对于蜀中制药问题的曝光,川内多家制药企业负责人均未表现出诧异,而是感叹:“蜀中这样做法,被查出来是早晚的事情。”   爆料人表示:“蜀中制药在安徽低价中标基本药物,引起了国家药监局的关注。道理很简单,其产品的中标价格竟然低于原料成本。真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成分。”   2010年9月15日,安徽公布的基本药物第三批中标结果中,蜀中制药120片规格的复方丹参片(薄膜衣片)中标价为2.99元。而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该规格复方丹参片最高限价为14.1元。2010年8月30日公布的一批中标结果中,蜀中制药10g×20规格的板蓝根颗粒中标价为 2.35元,而国家指导价为10.8元。   国家指导价是根据业内成熟企业的平均成本加上一定利润率而得出的。也就是说,蜀中的成本仅为全行业成本水平的20%左右,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药材价格遭遇一轮疯炒,各家企业成本压力骤增,而蜀中尚能淡然面对,逆市降价应标,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蜀中制药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公司拥有三七、丹参、板蓝根的种植基地,成本控制能力是有保障的。”同时她也承认,安徽是全国基本药物招标的第一省,“公司也是趁政策刚出时拼了一把,想夺取市场”。   安徽在全国开创了“唯低价论”的基本药物中标模式。在质量标准一致的前提下,价低者得市场。由于国内普药生产商大多执行GMP标准,仅少数企业享有单独定价权,因此价格事实上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且,由于是试点省份,安徽的中标结果对其他省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蜀中才不遗余力地挤入安徽基药市场。   在安徽基药招标之前,作为普药生产大户,蜀中一直因低价而饱受非议。   此前业界也有风言风语称蜀中用料不规范。为此,国家发改委曾在2010年11月19日派社会发展司医改二处副处长李瑶光、王谈凌等组成调查组,对蜀中制药进行了一轮深入调查,特别对其阿莫西林胶囊、板蓝根颗粒、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等几个大宗品种进行考察。事后,发改委官员认为“蜀中药品质量内控标准依据法定标准制定,检查项控制指标较法定标准均有所提高”。全面肯定了蜀中的质量管理水平,也让众多质疑企业彻底闭口。   彼时距离国家药监局飞行检查查出问题,仅有5个月时间。   “普药狂人”安好义   “招标只看价格,这是逼着企业去造假”   蜀中制药董事长安好义素有“普药狂人”之称,在中国医药界也是地方“重量级”人物。   公司内部也从不讳言蜀中制药的发家史:安好义的父辈在河南、湖北一带做药材生意,“靠囤积药材起家”。2009年,安好义来到四川,收购了现在的蜀中制药。安本人也是凭借2003年非典期间,囤积了大量的板蓝根原材料,在板蓝根紧俏之时一直保持满负荷生产。这才奠定下事业发展的基础。   2010年,蜀中制药销售额20亿元左右,其中中药部分约占14亿。安好义同时还是国内“第三终端第一人”,其产品以基层医院和农村市场为主,目前各级医院市场占公司销售额的60%左右。   在安好义的规划中,蜀中制药将在未来10年保持年均20%的增幅,争取在2020年达到百亿规模。安好义已经在公司现址周围又买下两块地皮,用于扩产和员工住房福利,预计完全建成后公司规模将较现在扩大两倍以上。   普药利润率偏低,安好义也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一直在筹资投入新药研发。据称建银医疗基金等私募曾对蜀中示好,公司也有迈入资本市场的打算。   不过,此次停产事件可能会彻底粉碎蜀中的“十年愿景”。川中同行在表示惋惜的同时,也纷纷表现出对基本药物招标制度的异议。   相关医药协会人士解读:“招标只看价格,这是逼着企业去造假,是置老百姓用药安全于不顾的政策。”   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在今年两会期间反复表示:“价格虚低比价格虚高更危险。某品种安徽中标价是1.25元,山东中标价1.22元。而光原料价格就高达每瓶1.1元,中标企业必然亏损。除了拿别的品种利润补贴这一品种的亏损,那就只有造假。”   彼时的危言耸听终于在今日成为现实。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药监局在5月份开始的基药质量大检查中,已经查出多家问题企业,“蜀中制药只是中成药方面的问题,另有企业的西药生产线也已停产整顿。”具体的调查结果,有待国家药监局在6月30日将资料汇总后公布。   “齐二药”那样的企业还会不会重新浮现,仍待检验。
  • 2010中国药学大会闭幕 中药标准化路在何方
    为期两天的“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11月7日在天津落下帷幕。14位两院院士及200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津门,就我国医药卫生产业的未来展开深入探讨。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把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着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以此带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升级。   我国化学药物开发落后西方40年   在今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定》中,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让与会的2000多位专家倍感振奋。据统计,2010年中国的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7556亿元,同比增长22%,明年中国就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但是面对这一庞大市场,相关资料却显示,2006年中国注册的6500多种新药中,真正属于中国自主创新的只有19种。迅速提升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能力已是势在必行。   但如何才能找到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呢?在本届年会上,不少专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中药产业。天士力集团副总裁孙鹤道出了其中的原由,“化学药中国的研究大概比西方晚了40到50年,而西方他们现在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和非常强的研究团队,即使这样西药现在逐渐逐渐也进入了一个研发的瓶颈状态,中国要在化学药上想要赶超西方相对比较困难。中药呢因为老外没有,而中国有大量的历史研究经验,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所以在中药的开发上中国可能确实领先一步。”   中医药标准化难控制 天士力迈出第一步   中医药开发要实现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国际市场,一个必须克服的问题就是中药制剂的标准化生产。曾在美国从事过多年药品开发工作的天士力集团副总裁孙鹤坦言,目前中医药在标准化问题上存在着诸多困难,首先在药材来源方面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无法控制药材质量,而企业内部也缺乏精通各国药政管理的人才。另外最重要的是由于中药的多组分成分,也让中药在作用机理分析和实验方面面临着难以控制的危险。   孙鹤说,由于中药是多组分的岩体,对于那些治疗窗比较宽的好办,因为安全性很高,因此即便是有10%-15%的误差也无所谓。所谓治疗窗比较窄就是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的范围比较近的,像地高辛它只有一倍,也就是说一份剂量有效,两份剂量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像这样的单独成分还能控制很好,但是要是多组分的也是那么窄的治疗窗就很难控制了”。   但重重困难并没有阻止中国中药企业艰辛的标准化进程。今年8月份由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经过13年的严格审核,终于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Ⅱ期临床实验,成为中国首例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复方中药制剂,确证其为安全、有效的中成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说,复方丹参滴丸的成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一步。“因为西药的评价标准和我们对中药的评价它是不一样,丹参滴丸是走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因为它很多做法可以让美国FDA认可,那这里面可以积累很多经验,让更多的产品更多地走向国际,我想这是一个趋势”。   专家建言中医药开发亟待建立“中国标准”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看来,中药制剂通过美国的严格审查固然可贵,但长期来看,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资源,中药企业须苦练内功,努力提升药品科技含量,最终建立“中国标准”才是上上之选。“中药标准是国外给我们设置的一个门槛,这个门槛要适应中国的标准,所以说我个人认为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被国际接受,另外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国际上要接受我们的标准。”   饶子和院士的观点得到了孙鹤的赞同。他表示,中医药的标准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单靠一两个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而鉴于近年来韩国不时上演的“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的闹剧,国家应必须尽快建立我国中药生产的标准。另外,孙鹤说,目前我国的26家药企已经组成了一个中国医药国际化联盟,这个联盟不仅将协同与各国药监部门谈判,还将力争通过产品的输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并信赖中医药。“如果你一个药品打到美国市场你还形不成气候,最好有十个产品都是治疗美国疑难杂症的,那中药的品牌和地位一下就竖起来了,等于无形之间,中国的十几家企业就在制定国际植物药的标准,不光光是买药这一件事,实际上是在影响一个认知度和生活理念,最后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输出”。
  • 生物效价分析助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p   “2016天然药物国际化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生物效价分析研讨会”于2016年5月9日-10日在天津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医药世界联盟、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天士力控股集团协办,天士力研究院、雅昂医药国际化发展促进有限公司承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7b917792-476d-4efc-8c40-0d0162ea8f59.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会议现场 /span /strong /p p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为了促进中药国际化进程中的产、学、研等各方的深入交流,就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中药国际化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交流和探讨,也是暨2013年7月“第一届生物效价分析研讨会”后的又一次以生物效价分析研究为主题的专业盛会。大会邀请了美国药典委专家、中国国家药典委专家、欧盟植物药研发专家、中药现代研发专家、国内知名生物效价分析方法研究专家、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国际化研发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与参会嘉宾分享药政管理思路、研究方法与经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发展动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e4252f49-71d7-4e8a-b3c4-d6b3da39a414.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 /span /strong /p p   此次会议紧紧围绕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天然药物国际化研究中的应用分三个部分进行,分别为法规政策解读、学术研究进展研讨和企业研究实践分享。5月9日上午会议开幕,由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复方丹参滴丸FDA申报技术总师孙鹤主持。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致开幕辞。李大宁局长对学术团体和医药企业紧密配合,建立能够被国际认可的中医药国际标准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闫希军主席就整合资源、提升中药国际化研究的整体水平,以及中医药世界联盟推动中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点强调。会议正式开始后,首先由美国药典委原副总裁Edward Zhao和中国国家药典委首席科学家钱忠直分别就中美两国药典委对植物药生物效价分析的观点进行了介绍。紧接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以《中药现代化进展与前景》为题作报告。欧洲中药商会秘书长朱友平、美国FDA评审专家(因故未到场,由孙鹤副总裁代为讲解)随后分别介绍了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欧洲、美国和中国植物药申报中应用的研究实践,并就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FDA 和CFDA 植物药申报和管理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了解读。 /p p   5月9日下午由来自全国的知名生物效价分析专家介绍该领域研究发展现状和方向。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委副主任张永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叶祖光、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肖小河等行业专家从药理学研究、作用机理、质量控制、活性评价、药物代谢、研发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就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讨。报告结束后的讨论环节,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就相关研究方法在中药产业化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二天的会议聚焦企业植物药国际化研究实践。天士力药理毒理研究所所长马晓慧、以岭药业研究院院长田书彦、云南白药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京昆、贵州百灵企业集团研发总监夏文、杭州民生集团首席科学家郭殿武、上海中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顾问贾韦国分别分享了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各自国际申报中药品种中的应用,产品包括复方丹参滴丸、莲花清瘟胶囊、痛舒胶囊、糖宁通络胶囊、优欣定胶囊等。在紧接着的讨论环节,太安堂医药、以岭药业、海王生物、江苏康缘药业等正在进行中药产品国际申报的知名医药企业负责人与演讲嘉宾和与会行业专家就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别药物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10b33fd4-c805-4cfe-a3ec-783c15aba631.jpg" title=" 3_副本.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原美国药典委副总裁Edward Zhao /span /strong /p p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多个中药品种陆续开始了在世界各国的注册申报。时至今日,在经历了二十年左右的探索和努力后,中药的国际开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目前在欧盟已有地奥心血康和天士力的丹参胶囊分别获得了欧盟传统药物注册批件 九个复方中药产品在美国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前咨询(Pre-IND Meeting, PIND)阶段,其中复方丹参滴丸已完成三期临床研究,连花清瘟胶囊已启动二期临床研究工作,虎杖苷注射液已完成剂量爬坡试验。 /p p   与此同时,国际化研究的成功开展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作为中药国际化研究的创新方向,生物效价分析方法用于复方植物药的质量控制获得了FDA、EMA等机构的重视并写入研发指南,鼓励各申办方在研究中予以广泛应用。生物效价分析是以药理为基础,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利用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于相应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可测定、量化生理指标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来测定药物生物活性(药效、活力或毒力)的一种定量的方法。 /p p   一个中药品种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系,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难点,尤其在中药国际化研究中更是极大的挑战。生物效价分析方法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天士力集团的龙头产品复方丹参滴丸(研究代号T89)自2006年重新启动申报FDA的国际化之路,在历时近10年后,现已完成FDA三期临床研究,正进行向FDA提交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 NDA)的准备工作。中国药品想打入国际很难,中药的国际化更是难上加难。天士力作为中药国际化的先行和领军企业,可以说几乎没有成形的经验可供参考,一切皆靠团队的不断探索和尝试进行推进。在T89进行FDA申报的过程中,天士力团队从很多个方面应用了多种创新,包括药品生产设备、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药政沟通等。生物效价分析方法的应用便是其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T89 国际化研究中成功应用了生物效价分析方法并获得了FDA的认可,这对我国后续更多的优秀中药品种开展国际申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复方丹参滴丸引领中药国际化的同时,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天士力为首的国内8家中医药生产、研发单位以中医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为基础,本着自发、自愿的原则,于2011年发起组成中医药世界联盟,涉及中医药行业产学研各个领域的18家知名企业和机构。雅昂医药国际化发展促进有限公司(雅昂国际医药)作为中医药世界联盟的依托平台,目前已为7家企业的9个项目提供国际化开发服务。在推进这些项目的国际化开发进程中,该服务平台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起到的切实的推动作用。 雅昂国际医药总经理孙鹤表示,雅昂国际医药将不断助推更多优秀的中药品种成功实现国际化发展。 /p p br/ /p
  • 儿童用药标准缺失引人忧 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有50%是超说明书用药的,这也意味着我国儿科医生在维护我国儿童权益的过程中,也走在非法执业的边缘。”4月11日,卫生部医政司马旭东在由卫生部医政司主办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以下简称“儿童处方集”)全国征求意见会议上说。马旭东认为:“应该有一个符合行业规范和共识的处方集,在维护儿童看病权益的同时维护儿科医师的职业权益。”   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据《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胡茵介绍,我国儿童药品面临临床研究少、用药品种少,剂量及剂型缺乏等问题,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年人为6.9%。   临床研究少,造成儿童用药剂量不科学。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中,仍约有50%左右是以成人用药减半对儿童使用,而儿童常用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也存在差异。临床普遍采用的按照千克体重计算儿童用药剂量的方法,把儿童当成缩小的成人看待,忽视了儿童特殊的生理条件,因此,科学性和可靠性也存在问题。   还有一个调查显示,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学生,70%是由于儿童时期用药使用不当造成的。此外,胡茵表示,我国儿童用药中还普遍存在抗生素及注射剂滥用问题,中成药使用的问题也较多。但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药品说明书模糊不清,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如何“酌量减量”。   首都儿科研究所一位专家表示,很多药品在说明书设置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不仅很多中成药中没有儿童剂量的说明,而且在一些儿童药品中也只是说明了两岁以上儿童服药的注意情况,而对于两岁以下儿童往往没有任何说明,或者只是一句简单的“酌情用药”或者“请遵医嘱”来一笔带过,对于不良反应也没有具体说明。“因此,很多时候儿科医生往往都是"经验治病开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特级专家胡仪吉教授认为,因为儿童用药种类少且说明书不全,儿科医生处境很尴尬,要么没有药,要么剂量拿不准。并且一些在国外规定儿童禁用的药品,我国可能还在用于儿童。“例如阿奇霉素,在美国不批准16岁以下儿童静脉注射,否则就是违法。但我国都在用,只是标明16岁以下安全性不清楚。”   胡茵表示,尽管我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用药问题,在已经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药品须知和《中国国家处方集》中,有一些小儿内科的内容,且中华医学会的儿科分会各学科也在不同程度制定了临床指南和路径,但的确缺少一部全面覆盖儿科各疾病系统的权威的指导书籍。   由卫生部医政司主办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全国征求意见会议不久前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内首部专为儿童编制的临床用药指导文献,6月1日将正式面世。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全面覆盖儿科各疾病系统的权威性用药指导书籍,因此相关人士对这部文献的编著表示极大赞誉。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本临床用药指导文献作用尽管意义重大,随着医改的深入,仅一本文献还不够,尤其是目前国内儿童药面临的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   胡茵对记者介绍说,2011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全国150余名儿科著名医药学专家开始编写儿童处方集。历时一年多,终于编撰完毕并召开全国征求意见会议。   胡茵告诉记者,根据计划,如果进展顺利,这本书将在6月1日面世,作为六一节的礼物送给广大中国儿童,并且将在今后每两三年修订更新一次。   对儿童药物研发具引导示范作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拥有专门的儿童处方集的国家不多,英国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每隔半年更新一次,世界卫生组织也在随后推出了《WHO示范处方集》(儿童版)。“儿童处方集”的面世,将成为国内首部专为儿童编制的临床用药指导文献。   据胡茵介绍,儿童处方集主要参照《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及国际惯例,将年龄界定为0岁至18岁。药品信息主要以说明书为基础,用法和用量参考《英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WHO示范处方集》(儿童版)、《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科各种疾病指南等,按疾病系统分为20章,设计234种儿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案,收录药物822种,共130万余字。   该书主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特级专家胡仪吉对记者说,该书的一大特点就是,结合儿科的临床治疗需要,将新生儿疾病独立设置一章,并在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中增加了遗传代谢病内容、在风湿免疫疾病用药中增加了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内容,突出儿科疾病临床表现。
  • 国家“团购”,药品集采常态化
    1月29日,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将推动药品集采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国家“团购”,以量换价,集采将逐步覆盖各类药品,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截至2020年,国家已集采112个药品,平均降价54%。早在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部署了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改革,以常态化、制度化措施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会议指出,要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和耗材。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2号,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协同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在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三医联动改革、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健全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药品集中采购市场,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需求导向,质量优先。根据临床用药需求,结合医保基金和患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范围,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用药需求。二是坚持市场主导,促进竞争。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导企业以成本和质量为基础开展公平竞争,完善市场发现价格的机制。三是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明确采购量,以量换价、确保使用,畅通采购、使用、结算等环节,有效治理药品回扣。四是坚持政策衔接,部门协同。完善药品质量监管、生产供应、流通配送、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市场监管等配套政策,加强部门联动,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二、明确覆盖范围(三)药品范围。按照保基本、保临床的原则,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做到应采尽采。对通过(含视同通过,下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以下简称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优先纳入采购范围。符合条件的药品达到一定数量或金额,即启动集中带量采购。积极探索“孤儿药”、短缺药的适宜采购方式,促进供应稳定。(四)企业范围。已取得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内药品注册证书的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为境外企业的,由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指定履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义务的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在质量标准、生产能力、供应稳定性等方面达到集中带量采购要求的,原则上均可参加。参加集中带量采购的企业应对药品质量和供应保障作出承诺。(五)医疗机构范围。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含军队医疗机构,下同)均应参加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按照定点协议管理的要求参照执行。三、完善采购规则(六)合理确定采购量。药品采购量基数根据医疗机构报送的需求量,结合上年度使用量、临床使用状况和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进行核定。约定采购比例根据药品临床使用特征、市场竞争格局和中选企业数量等合理确定,并在保障质量和供应、防范垄断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约定采购量根据采购量基数和约定采购比例确定,在采购文书中公开。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实际需求量超出约定采购量以外的部分,优先采购中选产品,也可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七)完善竞争规则。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原研药和参比制剂不设置质量分组,直接以通用名为竞争单元开展集中带量采购,不得设置保护性或歧视性条款。对一致性评价尚未覆盖的药品品种,要明确采购质量要求,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临床使用综合评价体系,同通用名药品分组原则上不超过2个。按照合理差比价关系,将临床功效类似的同通用名药品同一给药途径的不同剂型、规格、包装及其采购量合并,促进竞争。探索对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同通用名药品合并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挂网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数量超过3个的,在确保供应的前提下,集中带量采购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八)优化中选规则。基于现有市场价格确定采购药品最高有效申报价等入围条件。根据市场竞争格局、供应能力确定可中选企业数量,体现规模效应和有效竞争。企业自愿参与、自主报价。通过质量和价格竞争产生中选企业和中选价格。中选结果应体现量价挂钩原则,明确各家中选企业的约定采购量。同通用名药品有多家中选企业的,价格差异应公允合理。根据中选企业数量合理确定采购协议期。(九)严格遵守协议。各方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协议约定,落实中选结果,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并承担相应责任。采购协议期满后,应着眼于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价格水平、稳定临床用药,综合考虑质量可靠、供应稳定、信用优良、临床需求等因素,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依法依规确定供应企业、约定采购量和采购协议期;供求关系和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可通过竞价、议价、谈判、询价等方式,产生中选企业、中选价格、约定采购量和采购协议期。四、强化保障措施(十)加强质量保障。严格药品质量入围标准,强化中选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将中选药品列入重点监管品种,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加强生产、流通、使用的全链条质量监管。医疗机构应加强中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疑似不良反应及时按程序报告。完善部门协调和监管信息沟通机制,加快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中选药品全程可查询、可追溯。依法依规处置药品质量问题。(十一)做好供应配送。中选企业应做好市场风险预判和防范,按照采购合同组织药品生产,按要求报告产能、库存和供应等情况,确保在采购周期内及时满足医疗机构的中选药品采购需求。中选药品由中选企业自主委托配送企业配送或自行配送,配送费用由中选企业承担。配送方应具备药品配送相应资质和完备的药品流通追溯体系,有能力覆盖协议供应地区,及时响应医疗机构采购订单并配送到位。加强偏远地区配送保障。出现无法及时供应的,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中选企业应承担相应责任和由此产生的所有费用,否则将被视为失信违约行为。(十二)确保优先使用。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用药需求优先使用中选药品,并按采购合同完成约定采购量。医疗机构在医生处方信息系统中设定优先推荐选用集中带量采购品种的程序,临床医师按通用名开具处方,药学人员加强处方审核和调配。将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情况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作为医保总额指标制定的重要依据。五、完善配套政策(十三)改进结算方式。医疗机构应承担采购结算主体责任,按采购合同与企业及时结清药款,结清时间不得超过交货验收合格后次月底。在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基础上,建立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预付机制,医保基金按不低于年度约定采购金额的30%专项预付给医疗机构,之后按照医疗机构采购进度,从医疗机构申请拨付的医疗费用中逐步冲抵预付金。在落实医疗机构采购结算主体责任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设立药品电子结算中心等方式,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医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结算的医疗费用要及时审核,并足额支付合理医疗费用。(十四)做好中选价格与医保支付标准协同。对医保目录内的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以中选价格为基准确定医保支付标准。对同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实行同一医保支付标准。对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医保支付标准不得高于同通用名下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十五)完善对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对因集中带量采购节约的医保资金,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医疗机构结余留用激励。在集中带量采购覆盖的药品品种多、金额大、涉及医疗机构多的情况下,要开展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评估,符合条件的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定点医疗机构应完善内部考核办法和薪酬机制,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合理用药,鼓励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六、健全运行机制(十六)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功能。省级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要依托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医保支付为基础,在药品集中采购主管部门领导下,对招标、采购、交易、结算进行管理,提高透明度。省域范围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应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采购全部所需药品。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统一基本操作规则、工作流程和药品挂网撤网标准,统一医保药品分类和代码,统一药品采购信息标准,实现省际药品集中采购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药品集中采购市场,建立健全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依法依规实行全网动态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促进医保信息平台、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十七)健全联盟采购机制。按照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要求,推进构建区域性、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医疗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或组织相关地区和医疗机构形成药品集中采购联盟,加强工作协调,部署落实重点任务;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共同成立跨区域联合采购办公室,代表联盟地区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组织并督促执行采购结果。进一步完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专业化运作机制,由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承担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日常工作并负责具体实施。七、强化组织保障(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完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机制,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国家医保局要切实担负起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责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适时开展监测分析、督导检查、总结评估。财政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配合,形成合力。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探索创新,确保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有序推进。(十九)分级开展工作。国家组织对部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根据市场情况开展专项采购,指导各地开展采购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区域内除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范围以外的药品独立或与其他省份组成联盟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并指导具备条件的地市级统筹地区开展采购工作。地市级统筹地区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就上级组织集中带量采购范围以外的药品独立或与其他地区组成联盟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对尚未纳入政府组织集中带量采购范围的药品,医疗机构可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主或委托开展采购。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应及时报上级医药价格主管部门备案。(二十)做好宣传引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准确解读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大力宣传集中带量采购取得的成效、典型案例、创新做法,以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在临床用药中的作用,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完善重大舆情监测和应对处置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南京军区药品仪器检验所建立药品装备质控体系
    盛夏时节,南京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建立的药品装备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参训官兵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训练一线官兵用上了放心药,部队用上了质量可靠的医疗设备。   这个检验所把保障重点由日常检验检修向药品装备质量控制转变。他们自主研发“药品检验质量管理系统”和“卫生装备检修业务管理系统”,为部队每批次药品和每件卫生装备建立档案,对药品和卫生装备质量实施主动干预,各项卫生设备的检修登记、任务派遣等业务全程网上操作,保证部队药品和卫生装备的质量安全受到全程监控,使部队卫生装备平均检修时间缩短 30%,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入夏以来,他们运用该体系对17.6万台件卫生装备进行质量检测和维护保养,责令厂家召回修复5批有质量问题的卫生装备,退回不合格药品110批次,为部队挽回经济损失1280多万元。   这个所以解决战时保障难题为牵引,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一批战场保障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有力提升了战场保障力。他们先后承担国家、军队科研课题20余项,所长周国华领衔攻关的野战状态下血液安全快速检定方法、特殊军事环境下用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等成果,填补了战场保障技术空白,已在部队推广使用。近年来,他们先后获军地科技进步奖17项,圆满完成了海军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护航、智利地震灾区救援、部队演练演习等药品快检和卫生装备检修任务。(夏冰溶 潘正军)
  • 罗氏药品被疑隐瞒致命隐患!已有数百名患者使用后死亡!
    p & nbsp & nbsp & nbsp 罗氏制药一款超过76万人使用的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托珠单抗(Actemra),在美国已上市7年,却被质疑隐瞒了致命心脏并发症副作用! /p p & nbsp & nbsp & nbsp 近日,美国健康医疗知名媒体《STAT》发布一项调查称,有数百名患者使用这款药物治疗后死亡,但是患者从未收到过类似的药物副作用提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x/3x/201707030937452558.JPEG" / /p p & nbsp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缺乏警示标签被质疑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罗氏托珠单抗于2010年在美国上市,是一种用于治疗对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无效患者的中至重度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据《STAT》报道称,有数百名患者服用托珠单抗后,死于心脏病、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还有很多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 /p p & nbsp & nbsp & nbsp 与同类竞争药物不同的是,托珠单抗一直宣称的是,与心脏病、心力衰竭或危及生命的肺部并发症无关,甚至称对于深受药物副作用折磨的150万名美国患者带来希望。 /p p & nbsp & nbsp & nbsp 然而,《STAT》通过统计分析了超过50万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副作用的报告,发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托珠单抗存在的心脏病、心脏衰竭、中风或其他副作用风险,不低于其他同类药物甚至更高。 /p p & nbsp & nbsp & nbsp 事实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已经接到1128份服用托珠单抗后死亡的报告,并对其安全性多次进行上市后的再调查。虽然FDA一直无法确定该药是否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但已有患者死亡与托珠单抗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专家意见被纳入报告中。 /p p & nbsp & nbsp & nbsp 据《STAT》文章介绍,有临床医生称,73岁的患者再接受托珠单抗静脉注射治疗,两天后死于致命性的脑出血。除了药物之外,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医生称,2014年,德国一位女性患者出现心脏病发作症状,可能与使用托珠单抗致命性心肌梗死相关。 /p p & nbsp & nbsp & nbsp 一位40岁的患者Airs也表示,医生为其开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处方时,称托珠单抗的副作用很小。但是在第一次接受输液后,立即出现了心悸症状,并持续了几天。 /p p & nbsp & nbsp & nbsp 此外,《STAT》称,罗氏依然没有改变Actemra的警示标签去提醒医生和患者潜在的副作用风险,导致医生开出对其尚未完成有效性和安全性检测“脱标签”的处方。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陷入瞒报风波并非首次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虽然罗氏发表声明称,目前的数据暂不支持在说明书中列出这些事件,但记者搜集资料发现,对于罗氏托珠单抗来说并非个案。2012年,罗氏 “瞒报门”中,就涉及到这款药物。 /p p & nbsp & nbsp & nbsp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 strong 罗氏共计有8万份死亡或不良反应报告涉嫌瞒报 /strong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在对罗氏制药总部药物安全警戒系统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罗氏隐瞒了1.5万例致死和6.5万例不良反应报告。 /p p & nbsp & nbsp & nbsp 其中,报告 strong 涉及托珠单抗以及乳腺癌药物阿瓦斯汀、乳腺癌药物赫赛汀、牛皮癣药物Raptiva、中风药物阿替普酶、B型肝炎药罗派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药美罗华和肠癌药物特罗凯7款药物 /stron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将其归咎为罗氏药业不完善的问题报告系统,罗氏也在声明中指出此次事件为漏报和漏评,已采取一系列措施配合人用药委员会(CHPM)的调查。 /p p & nbsp & nbsp & nbsp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自称将配合调查的罗氏,这一次,陷入了不良反应瞒报事件,却是同款药物托珠单抗。 /p p & nbsp & nbsp & nbsp 据《STAT》报道,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总结称,对于没有充分警告消费者关于药物的副作用,必须考虑为托珠单抗药物标签中增加心脏衰竭和胰腺炎的警告标签。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肿瘤学家和医学伦理学家Vinay Prasad表示,与以往相比,如今药物获批更加容易,但FDA一直没有开展彻底的上市后监督,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同款产品中国有售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目前,这款托珠单抗药物在全球已有超过76万患者使用。而在中国,这款药物也已上市销售近4年。 /p p & nbsp & nbsp & nbsp 2013年11月,上海罗氏制药宣布 strong 托珠单抗在中国正式上市,中文名称为雅美罗 /strong 。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查询得知,目前已有400mg/20ml/瓶、200mg/10ml/瓶、80mg/4ml/瓶三种剂型的产品进口到国内。 /p p & nbsp & nbsp & nbsp 在其说明书中, strong 对于不良反应的标注,也仅仅是感染、胃肠穿孔、血脂参数升高等,而对上述心脏病、心力衰竭和肺部并发症等高危风险,也未有警示性的说明。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由于雅美罗在国内上市时间还较短,尚未有心脏相关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不过,类似的不良反应并非没有记录过。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2014年4月,该药物在中国上市不到一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曾收治一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首次注射托珠单抗注射液时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并发心脏毒性,好在经积极抢救,患者症状缓解。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波士顿大学风湿病学专家David Felson博士表示担心, strong 托珠单抗的相对安全性,是基于短期的临床试验研究 /strong ,而根据病人的血液测试数据显示,血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托珠单抗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问题。 /p p & nbsp & nbsp & nbsp “虽未查到相关药品的不良反应数据,但隐患依然存在”,针对2012年罗氏瞒报不良反应事件,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曾公开表示,国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落后于欧美,反映不良反应的最佳途径,是先到医院检查,判断是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如果存在不良反应,应报当地不良反应检测部门,再逐级上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盛典” /p
  • 制药强国之路——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结展望
    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布局,我国自2008年起正式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中央财政投入近128亿元,各方配套经费近200亿元,倾力支持该专项的1595个立项专题,一批中国原创的新药由此破茧成蝶,脱颖而出。  1月1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健康报社主办的2017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部委领导、两院院士、资深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成果和进展,谋划科技创新发展大计。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桑国卫院士会议现场  而在该论坛的重大新药创新发展分论坛上,陈凯先、陈志南、黄璐琦3位院士,张永祥、王军志两位研究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司化药处杨胜处长等领导和专家,就我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进展和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清晰勾勒出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加速转变的宏伟蓝图。  一、医药创新不能满足于跟跑和并跑  ——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  医药研发的重心随着世界疾病谱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生物技术药在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相当之快,但全球药品市场的50%仍被化学药品所占据,化学药在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保障人类健康方面仍然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从全球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的药物研发不断崛起,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近十几年来,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从2001年的2143亿元稳步增长到2015年的2.7万亿元左右,2001年~2010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1.9%。我国的药品实物产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医药市场也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04年~2010年的生物医药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同样以16.4%高居世界第一。  这些数字背后可以看到广阔的前景,但是也隐含着我国的研发创新与医药产业强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在2009年,比国际上晚了40年 第一个非甾体抗炎药比国际上晚了12年 第一个靶向抗肿瘤药物比国际上晚了10年。这几个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化学创新药物正在不断缩短与国际的差距。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十一五”期间,重大专项在化学药的部署方面,共安排专项投入10亿元左右,支持项目300多项 “十二五”期间支持的项目增加到接近600项,其中一部分是从“十一五”延伸而来,支持的经费增加到22亿元,新审批进入临床或取得新药证书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  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成绩显著,初现雏形,在新药筛选、药代、制剂等平台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在全球最重要的4种国际性药物化学期刊上,我国1991年~2000年发表文章90篇,2001年~2010年发表文章数量猛增到1720篇。以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药物化学杂志JMC为例,2008年以前,我国在该刊上发表论文数及投稿录用率远低于欧美及日本和印度等国 2009和2010年,这两项数据就有了较快上升,其中2010年的发表论文数与德国并列第五,占该刊发表论文总数的5.43%。  我国的医药产业经历了模仿创新的阶段,模仿国外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来创新化合物,取得了不少成绩,研发了不少创新药物,但在药物研发最为关键的靶点上,我国的创新还很少。重大新药创制要力争进入原始创新阶段,一方面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同时也要有新技术研究的突破来支撑更持久的创新,把创新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从跟跑、并跑,逐渐实现在一些方面能够领跑。  二、迎接生物制药的新挑战  ——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  来自Evaluate Pharma的最新数字显示,全球生物技术药物的产业和市场规模,已经由2014年的161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789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0.9%,远超全部药物2.5%的增长率 同期我国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和市场规模也由2750亿元增长到2979亿元,年增长率为8.3%。  在生物技术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下,抗体药物是第一大产业,其2013年的全球销售额为557.2亿美元,2015年就达到了700亿美元。截至目前,美国FDA和欧盟EMEA批准的抗体药物已经达到63个,近700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也几乎来自这63个抗体药物。除了主要用于肿瘤和RA治疗,近年来药企相继研发将抗体用于非癌适应证,诸如哮喘、血脂异常、多发性硬化症等诸多领域,已经取得关键进展。  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的生物药领域项目中,已经上市或取得新药证书的有6个,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的有10个,正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有4个,二期临床有5个。抗体药物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应加强抗体发现技术平台的建设,包括修饰性抗体药物技术、人源抗体开发技术、高亲和力抗体开发技术、基于抗原表位的新功能表位抗体等。  在生产药物产业化技术平台方面,我国应重点发力的方向包括,培养基开发、提纯用填料开发、可抛弃型生产线、生产工艺及制剂开发平台、符合国际标准的大规模生产车间等。最近国家发布了《“十三五”生物技术发展专项规划》,在对生物技术药物的规划中,就涉及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我们要迎接新一轮的挑战,规划和规范这些技术、治疗方案等。  三、《中医药法》引领中药创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院士  2016年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年初连续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中医药的发展目标 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提出了新的国家卫生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年底,历经33年艰辛历程,《中医药法》终于获得通过颁布。  “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了一批中药新药的研制。2010年~2015年,共有17个品种获得了中药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分别有4个品种进入一期临床试验、9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2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另有9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即将开展临床试验。在培育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方面,已经形成以系统工程学为指导的二次开发模式,并且以临床循证为证据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销售过亿的中药大品种达到500余个,占中药工业总产值的28%。  重大新药创制还促进了中药质量的提升和保障,形成了具有中药特色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充分利用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了一些评价方法,一共阐明了7大类中药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5味有毒中药外用功能被2010版《中国药典》采纳。  在中药现代理论体系指导下,重大新药创制也加快了中药国际化步伐,具体表现包括复方丹参滴丸、血脂康胶囊、扶正化瘀胶囊、穿心莲片等已在美国完成不同程度的临床试验,丹参药材和粉末等药材标准进入美国药典,17个草药专论列入欧盟药典。  “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还建成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发技术平台为代表的,国际一流的中药新药研究服务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其中包括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平台、中药雾化吸入制剂研究平台、复方新药处方设计、中成药大品种循证评价及大品种二次开发等。我国以该平台为核心,建成了综合性的中药新药的协同创新的支撑体系,面向国际开发中药新药研发新模式,并形成了产业化。  《中医药法》出台后,国家鼓励医疗机构根据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要配制和使用中药制剂,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支持以中药制剂为基础研制中药新药。这对医院院内制剂是一个明确的定位。保护传统中药加工技术和工艺,支持传统剂型中成药的生产,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明确了下一步中药新药创制中的方向性问题。今后的中药新药创制应聚焦重大需求,遴选潜力品种,促进新药突破,在以往立项支持品种中,遴选创新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中药新药品种,进行重点支持,争取有所突破。针对上市的创新药物,通过深入开展中药复杂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大力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学体系,系统阐释临床价值与科学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内涵,培育重磅品种,促进产业发展突破。  今后的中药新药创制中,要选取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研发生产品质卓越、满足临床需求的经典名方。中药新药创制还应重视经典名方及新药材的研发 找准重点方向,加快中药海外注册步伐 整合技术平台,服务中药新药研发,将以往支持的关键技术、技术平台进行整合,实现平台网络化,有效服务新药研发,充分发挥已有平台的支撑作用 促进成果转化,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品种、技术、平台等信息共享,促进成果转化。  四、医药科技从仿制转向创制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永祥  重大新药创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5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创制新药方面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平台、基地联盟、关键技术研究等单项能力建设。  重大新药创制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获得了社会各方的高度评价,“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也被给予了厚望。  重大新药创制促进了我国药物研发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目前,已基本建成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网格化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技术链和产业链逐步融合 多个国家级药物创新综合性大平台获得专项滚动支持,研发体系逐渐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批GLP平台通过国际认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个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协作中心 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化合物样品库。  在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方面,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累积获得21个中药新药证书,7个临床批件 有7个品种年销售额突破了3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品种 我国的中药工业年产值从2008年的196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7302亿元,增长了3.7倍。  目前,我国已建设企业创新孵化基地60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及产学研联盟26个,参与企业340余家,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域,促进了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重大专项的实施有力带动了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实现了直接经济效益约1600亿元,产生间接效益约3000亿元。促进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居各工业门类的前列 医药工业主营销售过百亿的企业由专项实施前的两家增至2015年的16家。  “十二五”期间,有多个国产药物在美国、欧盟等海外市场获批上市 国内20余家制药企业的生产线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GMP认证 国产乙脑减毒活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通过WHO预认证,进入WHO采购名单 由我国专家研究制订的丹参等中药材标准进入美国药典,钩藤、虎杖、桔梗等列入欧盟药典,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国际化发展非常迅速。  重大新药创制将围绕战略需求和民生现实需求两个维度,突出产品和技术两条主线,提升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国际竞争三种能力,落实管理改革任务,优化制度环境,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力争研制完成30个创新性强、防治重大疾病、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针对重大疾病防治或突发疫情、罕见病以及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求,研制一批临床急需和具有市场潜力的重大品种 推动国产药物、制剂等在发达国家完成临床试验或药品注册。同时依托重大品种研制,突破制约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新药创制的科技制高点 提升技术平台服务创新、辐射带动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五、为创新药安全有效保驾护航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王军志  生物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系统的质量研究与安全评价是创新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十二五”期间,专门设立了研究课题,对各类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的评价提供新的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国家一类新药的质量标准的研究,包括重组蛋白类、基因治疗类、疫苗类,对其评价标准和控制范围做出了详细的研究。  EV71疫苗是我国生物制药的一个重大突破,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项目中,有3家企业联合攻关,其质量评价是监管科学研究的瓶颈。如果不能准确定量研究,就不能保证疫苗的有效,不能进行质量控制。EV71标准品是第一个由我国主导研制的生物药国际标准品,为全球EV71疫苗研发提供了“标尺” 研究内容纳入国家《预防性疫苗临床前技术指导原则》,支持了我国EV71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保证了我国在手足口疫苗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外,“国家疫苗生产菌种全基因组序列及蛋白指纹图谱库的建设和应用”研究,解决了我国疫苗生产菌毒种质控中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首次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疫苗生产用菌毒种基因组数据库和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建立了数据管理系统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并筛选出了相关质控标志物,建立了疫苗生产株多种质控新方法。  六、审评审批服务于研发创新  ——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化注册管理司化药处处长杨胜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为鼓励创新,国家食药监总局以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为契机,相继推行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药品优先审评审批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不断提高药品质量,鼓励药物研发、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药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药品质量是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在这方面,国家食药监总局将提高药品审批标准和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作为切入点。实施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传递出的一个重大信号就是鼓励创新,监管部门已完善、制订、转化技术指导原则150余项,初步形成与国际标准等同的药品审评技术指南。截至2016年11月,已受理新化学药分类申请929件。  在提高药品质量方面,难度最大、耗时最长、意义重大的一项改革就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办公室,专门负责一致性评价的总体工作 陆续发布了10个政策文件和5个技术指导原则,后续还将适时发布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辅助、指导并推动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 通过电子方式接受公开参比制剂申请备案,已有2400多个备案申请获得受理。  随着我国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研发的活跃,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多”、审评“慢”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家食药监总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效率,包括增加审评人员、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实行药品与包材辅料关联审批等。  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食药监总局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举措,开展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鼓励科研机构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以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和临床急需的仿制药为导向,实行优先审评审批 开展临床试验数据核查,构建良好的创新研发环境。
  • 药监局将开展基本药物生产和质量监督检查
    记者7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全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开展基本药物生产检查和质量监督,以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基本药物生产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部分企业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格却在下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监管。   据介绍,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对辖区内基本药物的生产,特别是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中标品种的生产进行监督检查。根据2010年基本药物评价性抽验结果以及各地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格情况,复方丹参片等20个品种被确定为首批重点监督检查品种。   检查内容包括药品生产企业执行201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情况 生产工艺和处方变化情况,中药材、饮片、提取物以及其他原辅材料的采购、入库检验、投料、中间产品制备情况,生产及检验记录、物料平衡相关情况等。
  • 北京市场部分化妆品汞、巯基乙酸含量不合格
    北京市药监局昨天公布了第三季度全市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结果,其中17种药品抽检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3%。   此次,药监部门共进行监督性抽验1185批次。抽检不合格的药品包括:度米芬含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补肾明目颗粒、仙鹿益肾颗粒、紫苏梗、女宝胶囊、橘红、款冬花、川贝母、丹参、瓜蒌、法半夏、柴胡、银黄颗粒、珍菊降压片、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清火栀麦片。   市药监局昨天同时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化妆品的抽检结果,共完成抽检335批次,其中有2批次产品不合格,分别是中法合资深圳市星孜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医圣牌美白祛斑霜和广州兰皙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澳桃美牌速效防敏脱毛膏。不合格原因分别是汞含量不合格、巯基乙酸含量不合格。
  • 微波消解在《2010版药典》中的应用(空心胶囊)
    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市场部 E-mail: marketing@preekem.com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很早就有报道。当人因为饮用或食用受重金属污染的药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过高时,便会导致各种疾病。汞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最大的元素,食入后直接沉入肝脏,对大脑、神经、视力破坏极大,著名的公害病“水俣病”的典型特征。镉不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新生婴儿体内几乎无镉,人体中镉全部是出生后通过外界环境进入人体的,镉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肾萎缩、肾炎等。铅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较大的一种,一旦进入人体将很难排除。被人体吸收后有慢性中毒作用,长时期暴露于含铅环境的儿童有着反应缓慢,视觉迟钝之现象。砷是砒霜的组分之一,有剧毒,会致人迅速死亡。尽管铜是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但应用不当,也易引起中毒反应,现是损伤红细胞引起溶血和贫血。 鉴于上述元素毒性较强,有害于人类,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国家对于中药材以及化学药中重金属的含量限定和检测方法在不断提升。 《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收载的中药材及中药成方制剂共992种,其中有重金属限量要求的仅18种,约占2%,此版本中无针对特定元素的检测要求。为了加强中药的安全性,《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新增了采用原子吸收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方法。其中,西洋参、白芍、甘草、丹参、金银花、黄芪等就是采用上述方法测定的品种,并且首次规定上述药材含重金属铅(Pb) ≤5.0 mg/kg,镉(Cd) ≤0.3 mg/kg,汞(Hg) ≤0.2 mg/kg,砷(As) ≤2.0 mg/kg,铜(Cu)≤20.0 mg/kg。《中国药典》2010年版Ⅰ部在上述重金属和有害元素测定品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枸杞子山楂阿胶等品种。同样也是采用原子吸收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方法。但区别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方法中未提到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Ⅰ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方法中增加了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内容,其中对于固体样品的消解方法提出有敞口容器消解法、密闭容器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微波消解法所需试剂少,消解效率高,对于降低试剂空白值、减少样品制备过程中的污染或待测元素的挥发损失以及保护环境都是有益的,可作为首选方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Ⅱ部化学药品中增加了明胶空心胶囊和胶囊用明胶的检测,其中重金属Cr的测定采用的是密闭的微波消解,后续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检测,铬含量不得过百万分之二。 不论是Ⅰ部还是Ⅱ部,但凡需要用微波消解处理的样品,鉴于取样的均匀性,都明确规定需要0.5g的做样量,故消解需要配备超高压的消解罐才能满足需求,如采用中高压罐,长期在其极限条件下工作会明显缩短使用寿命,得不偿失。笔者希望微波消解的应用能真正给实验人员带来福音,降低工作量的同时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附录1 白芍微波前处理报告 附录2 胶囊微波前处理报告 如需具体的前处理方法,请来电咨询屹尧科技市场部,电话:4006802226;或通过发送邮件至marketing@preekem.com咨询。 关于上海屹尧 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的微波化学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商。公司成立于2001年,在短短的8年间既成为了国内微波化学产品线最全的公司,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密闭/常压微波消解技术,多模/单模微波合成技术,微波灰化技术,工业级微波谐振腔制造技术,微波水分测定技术的公司。制造优秀的科学仪器,提升中国仪器在国际的竞争力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为此不懈奋斗。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http://www.preekem.com/
  • 中药制造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利技术进展和趋势
    中药制药工业是我国医药行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我国中药制药水平整体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对质量控制提出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和国际化脚步[1]。《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等指出要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实现中药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是走向“制药强国”的必经之路。中药制剂过程控制是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中药生产制造领域工艺较粗糙,2018年智造中药高峰论坛上,张伯礼院士指出:“我国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20多年来,中药工业总产值从不到300亿元增长到9000余亿元… …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中药产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粗放、科技基础薄弱、质控水平低、质量有待升级等问题”[2]。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其快速、无损等优势,近年来被国内诸多研究团队引入中药制造的原料检测、过程控制和成品质量快速无损检测等中药制造过程的多个环节,其应用特点主要在于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快速测定其中的有效成分,便于实现在线分析,是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3]。浙江大学程翼宇教授和瞿海斌教授团队以近红外光谱为技术工具,分别对提取(水提、醇提和渗漉)、浓缩、醇沉、精制纯化(硅胶柱色谱和大孔树脂纯化)、混合和包衣等关键工艺过程和制剂成品进行了快速分析,主要完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等生产过程的快速质量评价[4-5]。罗国安教授团队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开展了提取、混合、柱色谱等生产过程在线质量分析,完成了安神口服液、丹参多酚酸盐、清开灵注射液等生产过程快速质量控制体系[6-7]。北京中医药大学乔延江教授和吴志生教授智能制造创新团队在国内较早提出基于光谱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中药生产过程分析技术研究思路,完成了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和乳块消片近红外光谱快速质量评价和过程控制体系[8-9]。近20年,国内学者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系列中药制造质量控制方法,为中药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本文对中药制造领域近红外技术相关的专利进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中药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和patentics系统,对涉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应用中的发明专利申请(截至2020年12月)进行检索,经人工浏览,手动筛选,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2 专利技术申请概况2.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发明专利趋势2002年至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发明专利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最早的一件申请是2002年浙江大学提出的,涉及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中药生产工艺中产品质量指标的在线检测。之后的近10年这一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相对较少,每年平均申请量基本在5件左右。至2011年,申请数量相比之前增长2倍以上,随后的10年,每年平均申请数量较前10年增长2倍以上。就申请国家而言,公开专利申请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其他国家的申请较少,这也符合中药制造领域的研究现状,大都集中在中国。虽然日本和韩国在中药制造行业也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涉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领域并未以专利形式进入中国。2.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人2.2.1 申请人及其类型 如图2所示,相关专利的申请人以企业和大专院校为主,企业占57%,大专院校占34%,科研单位占5%,个人占4%。其中大专院校中申请数量排名前3的分别是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可以看出,企业和高校是该领域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其根据需要收购了个人或企业的有关专利权。其中,浙江大学的程翼宇教授、刘雪松教授深耕中药制造过程控制多年,也成功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引入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当中。中山大学的葛发欢教授团队与广州中大南沙科技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申请5项专利,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凉茶和娑罗子中七叶皂苷的在线监测。北京中医药大学乔延江教授、吴志生教授团队也针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企业申请人排名前3的分别是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广州中大南沙科技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和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就数量而言,排名前3的制药公司和大专院校,申请数量相当,这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个应用型技术,其研究正不断实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过程的应用,广泛分布在企业当中,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因快速、无损的特点适用于中药制造过程质量检测的优势。2.2.2 申请人申请趋势 图3显示的是2002年至今排名前几位的申请人的申请数量。包括申请数量排名前3的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申请时间主要集中在某个时间段,说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单一,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仅是一种成熟技术应用于不同中药的制造过程。而大专院校相对企业而言,申请分布的时间更长,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在2014、2016、2018、2019年都有申请,相对更有连续性。这说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尚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其作为一门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制造中的应用整体呈上升趋势。2.3 发明专利申请的当前法律状态及转让情况如图4所示,相关专利授权42件,授权率为47.7%,驳回27件,驳回率为30.7%,撤回19件,撤回率为21.6%。失效专利数量为51件,有效专利数量为42件,即超过50%的专利申请已失效。申请人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上海市中药研究所、上海雷允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利权转让基本都发生在相同申请人内部,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将7件专利都变更为与其旗下公司上海中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有。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转让情况,见表1。3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内容3.1 中药原料制造过程质量评价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现状分析中药原料是中药制造的首关环节,直接影响中药的产品质量和药效。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价药材质量是中药制造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的鉴定方法耗时较长、样品处理繁琐,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计算机软硬件、化学计量方法等结合,可作为快速准确鉴别中药材的新方法[10]。涉及中药原料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明情况如图5所示。中药制造原料质量评价包括真伪优劣、道地性、产地、加工炮制、种属等。将近红外光谱与聚类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建立假冒伪劣中药材鉴别系统,能有效提升假药的鉴别能力和速度。3.1.1 中药原料的真伪鉴别 在真伪鉴别方面有7件申请,分别涉及药材三七、丹参、山参、麻黄、皂角刺和甘草,如申请人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的2件申请CN101961360A、CN101961379A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在降低维数的同时充分提取光谱图中的有效信息,再采用马氏距离法判别样本的类别归属,以鉴别三七和丹参的真伪。其他4件也与此类似,创新之处主要在于近红外光谱数据的不同建模方法在中药制造原料质量评价中的应用。3.1.2 中药原料的道地性鉴别 在中药制造原料道地性鉴别方面,药材因在疗效、产量、贮藏、生长环境、采摘时节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特性优于同种内其他非道地药材,不同产地的气候环境直接影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药用价值和治疗效果,因此中药材产地鉴定是中药疗效和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针对道地性、产地鉴别的申请涉及的药材有陈皮(CN103033486A)、淫羊藿(CN104089921A)、三叶青(CN107607485A)和忧遁草(CN111595802A)。对不同基原以及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进行鉴别,无需对样品进行复杂处理,操作简单、快速,结果稳定可靠。3.1.3 中药原料的炮制鉴别 炮制是中药制造原料的重要工艺之一。中药材加工炮制鉴定主要是针对加工后的药材进行检验,了解其是否具备原有的药材成分与药效。中药材在经过了炮制加工后,均会产生一定的化学性质变化,而这种变化便可以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加以验证。硫磺熏蒸是一种传统的药材加工方法,可使药材快速干燥,解决药材颜色发黄和生虫等问题,保存时间长、卖相好,但硫磺熏蒸会导致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影响人体的健康,已被国家明令禁止。如何区别中药是否被硫磺熏蒸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内容[11]。2件专利申请涉及白芷硫磺熏蒸与否的鉴定研究,1件专利(CN107449754A)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栀子炮制品的品质进行定性鉴别,为市场栀子炮制品的质量监管提供科学依据。3.1.4 中药原料的综合评价 另外,还有11件申请涉及中药材种属、真伪、优劣、产地、道地性等综合质量评价。CN144711A涉及中药药材红外光谱非分离提取多级宏观指纹鉴定方法,CN103076300A涉及专属性模式识别模型判别分析中药材资源指纹信息的方法,都是使用指纹鉴定的方法。CN104345045A和CN107782695A是相似药材、合格与否的鉴别,其他几件申请涉及大黄、人参、党参、甘草、三七、丹参和麻花艽的鉴别。水分是中药制造原料的关键质量属性之一。涉及含水量检测的申请,如鲜人参含水量的检测(CN108709869A)、中药水分测量方法及系统(CN110702631A)。3.2 中药制剂制造过程在线控制的近红外光谱专利技术现状分析在线检测的应用为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控和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改变了传统检验滞后的模式,真正实现了药品质量的在线控制。检测前,对预先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模型,无需进行样品处理,可同时测定样品中的多个分子结构,液体、固体等均可直接检测,减少了样品处理时间,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为中药制剂生产过程控制提供数据支持。中药制剂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最终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与生产过程多项工艺参数息息相关。因此,中药制剂生产的过程监控非常重要。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可以全面监控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含水量、水不溶物、混合过程中药物分布的均匀性等,同时对多项参数进行有效控制,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制药工艺的自动化水平及药物自身的稳定性与均一性。3.2.1 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中药制剂剂型 发明专利申请中有78件涉及中药制剂在线检测和过程质量控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涉及中药制剂的剂型有药酒、胶囊、口服液、浓缩丸、合剂、颗粒和注射剂,如枣仁安神胶囊、肾宝合剂、贞芪扶正颗粒、金玄痔科熏洗散、一清颗粒、复方杜仲胶囊、增健口服液。3.2.2 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和辅料 在发明专利申请中,涉及的单一成分或单类物质有丹酚酸B、丹参素钠、鞣质、芍药苷、总蛋白、柚皮苷、新橙皮苷、总黄酮、马兜铃酸I、枯矾、绿原酸、栀子苷、七叶皂苷A~D、苯丙素类、生物碱类或萜类化合物;涉及的多种成分或多类物质为总黄酮和总皂苷、药材浸出物(天花粉和葛根)、娑罗子提取物、淫羊藿提取物、苦黄注射剂等。有2件申请涉及中药注射剂(CN1432803A)和中药颗粒(CN1447109A),申请人均是清华大学,主要方法都是脱去溶剂的试样(注射剂)用溴化钾压片制样,测定粉末样品压片试样的普通红外光谱(注射剂)或中红外光谱(颗粒)、漫反射近红外、漫反射中红外光谱、反射光谱及衰减全反射光谱,求出并绘出相应光谱图的二阶导数光谱图,测定试样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级对比相应图谱,测定主料和辅料的相对含量。3.2.3 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中药制剂生产环节 近红外光谱检测手段被应用于中药制剂生产的提取、浓缩、混合[12]、纯化、干燥[13]等多个环节。对于提取环节,申请中所涉及的药材或制剂有丹参、白芍、杏香兔耳风、娑罗子、大黄、栀子、淫羊藿、葛根、天花粉、龙血竭、川红活血胶囊、女金胶囊、肾宝合剂渗漉液、动物提取液。如CN102252992A涉及一种对中药提取过程进行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的方法,实现了对中药各指标成分和含固量的实时监测以及提取过程终点的快速判断。CN102106888A公开了一种杏香兔耳风提取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杏香兔耳风提取液指标成分进行连续取样和现场分析,建立了在线应用的提取液指标成分的近红外模型,用于杏香兔耳风提取过程质量控制。对于浓缩环节,申请中涉及的有六味地黄丸、女金胶囊、淫羊藿提取物、丹参提取液,如CN102106939A提供了一种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提取浓缩液质量控制方法,能测定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提取浓缩液比重及马钱苷、丹皮酚含量,可对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提取浓缩液指标成分进行连续取样和现场分析。混合是中药制造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混合均匀度的测定,如控制中药药粉二维混合的均匀度(CN101832921A)、正天丸混合过程终点的测定方法(CN105092520A)。对于纯化步骤,CN103808665A公开了一种测定娑罗子提取物纯化过程中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CN108362663A涉及丹参提取液纯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针对干燥过程质量控制,CN108592527A涉及石斛冻干加工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对冻干加工过程中的石斛的水分含量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自动调节冻干控制数据,不仅节约能源,还能确保冻干石斛的品质。CN110632016A涉及中药饮片在干燥环节中水分浓度的精准控制。贵州景峰注射剂有限公司在中药制剂制造过程控制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保护,其申请内容涵盖了提取过程(CN108760676A)、浓缩过程(CN108398401A)、纯化过程(CN108362663A)和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过程(CN108693138A)的终点判断方法。3.3 中药制造近红外光谱技术一体化装备专利技术现状分析在所有发明专利申请中,涉及近红外检测装置的共有8件,3件涉及中药在线监测的提取装置,2件(CN111175247A、CN102507491A)涉及中药品质的检测装置,2件涉及中药成分的检测,1件(CN105092517A)为颗粒沸腾干燥过程的在线质量控制装置。4 存在问题及建议4.1 存在问题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发展,引领中医药自主创新国际主导权。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业中的应用,可解决中药真伪鉴别、分类和分级靠人工经验的落后面貌,同时可实现中药制造过程在线质量监控,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我国中药提升产品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专利技术分析,发现如下问题。4.1.1 申请数量少,后劲不足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应用领域的专利总量还较少,从2002年至今发展较为缓慢,申请量最多的一年也仅有17件,申请量最大的申请人也仅有7件申请,申请时间主要集中在某个时间段,没有针对某项技术的持续性改进,技术方向重点有所转移。4.1.2 专利申请涉及的适用范围有限 重点申请人的申请基本都是涉及提取过程的质量控制,申请方向较为单一。在产业实践中,近红外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品检测,基本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全过程乃至上市后的监督检验,但是在专利申请中还未见有药品非法添加的相关检测,对假劣药品的鉴别也非常少。相关专利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局限于药材的鉴定,且进行综合评价的药材基本都是根、茎和根茎类药材,其中参类药材较多,药材品种少而分散。4.1.3 专利质量有待调高,布局有待改善 该领域专利许可数量为0,技术转让寥寥无几,从侧面反映了其专利的质量不够高、应用性不够强。所有申请中也没有针对某个核心专利的后续改进及专利布局。国内申请中,仅有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2018年申请的一件涉及皂角刺真伪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WO2019192433A1)提出了国际申请,其是以国内专利CN108509997A为优先权,其仍然处于国际阶段,说明该领域研究在国外的布局起步很晚,且数量非常少,保护主题单一,大部分国内申请人尚未建立国际化的专利布局意识。这也反映出对于专利应用价值和成果转化预期的不确定。4.2 建议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4.2.1 开展广泛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在中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科研机构、中药制造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中药的优势,发挥各自的特点和特长,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之路,对该领域的专利信息数据进行跟踪,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创新,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专利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4.2.2 拓展适用范围 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应用于中药原料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涉及中药的种属、真伪、优劣、产地、道地性、非法添加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含水量、水不溶物等多种指标,炮制、提取、浓缩、混合、纯化、干燥等多个环节,中药品种成千上万,药用部位包括花、果实、种子、根及根茎等,除了植物药,还包括动物药、矿物药,申请人可以针对某种或某类药材或制剂从多个角度拓展应用,或联合其他检测技术以增强或改善检测结果或效果。4.2.3 提升专利质量,扩展海外布局,加强专利运营 “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标中专门为知识产权设置了一项关键性指标,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政策,显示了政府努力提高专利质量的决心,专利质量的提升是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所在。申请人在研究和申请前应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现有技术和在线申请情况,围绕核心专利进行全面、持续性改进研究并进行海外专利布局。重视高价值专利的运营,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市场意识和应用导向,提高专利的转化率,实现专利价值的最大化。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略) 来 源:刘南岑,耿立冬,马丽娟,吴志生.中药制造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利技术进展和趋势 [J]. 中草药, 2021, 52(21): 6768-6774 .
  • 精彩回顾 | 第二届全国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双星峰会圆满落幕!
    第二届全国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双星峰会现场 11月28-29日,由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双星峰会」在上海市嘉定喜来登酒店成功举办。本次峰会大咖云集、嘉宾汇聚!以26场主题报告、充分的现场答疑、1大主会场报告、2大分会场报告、1场圆桌论坛等丰富的形式开展研讨交流。峰会邀请到2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作深度报告,吸引了线上线下共1200多人参会。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内容多样,干货满满!接下来让我们重拾精彩瞬间,回顾峰会盛况!徐美芳女士为双星峰会开场主持、陆叶青女士、黄宝康教授致辞 峰会伊始,上海嘉定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常务副主任徐美芳担任开场主持人,对会议议程、现场报告和云报告的专家、学者作了介绍,对莅临现场的领导、专家以及参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上海嘉定工业区党工委委员、嘉定工业区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陆叶青女士,上海市植物学会理事长黄宝康教授为开幕式致辞,预祝本次峰会圆满成功。 随后,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鑫、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洪强共同为“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民非组织)揭牌。陈鑫、吴洪强在揭牌仪式上合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次峰会专家们都有哪些前瞻观点和深度思考。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长期从事植物的次生代谢研究,尤其是在萜类活性成分、棉花纤维发育以及RNA介导抗虫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本次峰会上,陈晓亚研究员就目前研究的三个主要课题方向做了一个介绍,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丹参酮等萜类成分的合成调控途径;棉酚的生物合成通路及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利用基因克隆和共表达分析等手段,揭示了辅酶Q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并和大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陈晓亚研究员、院士在峰会现场作报告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David Geffen分校生理学教授,医学、心脏病学和生物信息学主任PeipeiPing,介绍了不同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类型,并以心脏生理和病理学为例,阐述了这些修饰在调节蛋白酶体功能方面的重要性。并通过O-PTM层面的分析,提出基于机器学习(ML)的整合方法有助于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促进了精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秦钧,首先回顾了国家蛋白组学平台建设历程,强调中国人类蛋白组计划的特色是从临床来到临床去,致力于建设世界首个胃癌精准医疗体系。表明目前蛋白组学研究延续了小分子检测和基因组检测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于精准医疗的蛋白检测IVD不会只做一个或几个,几十个蛋白的绝对定量,而是将大数据应用于整个蛋白组图谱,开发符合蛋白组学特色的方法。未来我们需要再解放思想,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于君,分享了其研究团队与消化系统肿瘤有关项目的研究思路及成果。主要内容包括:阐述胆固醇在脂肪肝相关性肝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的改变,探索发现了与脂肪肝相关性肝癌相关有促进作用及潜在抑制作用的代谢产物;分享寻找肠癌疾病潜在诊断标志物的研究成果。报告围绕着研究的开展和发现,揭示了微生态及代谢的改变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密切关联。 会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教授主持圆桌论坛,邀请五位不同研究方向的嘉宾围绕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吕海涛教授、朱正江研究员戴绍军教授、段大跃教授尹慧勇研究员、百趣生物CEO邓军亮进行圆桌讨论 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员就“如何扩大对代谢产物群的认知、如何鉴定更多的代谢产物尤其是新代谢产物”这一代谢组学的难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在代谢领域有很多已知功能代谢物和未知代谢物,如何把质谱信号转化为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存在巨大挑战。最传统的是采用核磁共振进行结构解析,但对于微量样本、生物样本来说,无法从样本里面将每一个组分分离出来进行核磁鉴定,所以现在主要是依赖质谱来进行物质鉴定。质谱进行物质鉴定通常采用标准品建立标准谱图库,包括精确质量数MS1,保留时间RT,二级谱图MS2以及朱正江实验室创新性开发的离子淌度碰撞截面积数据库,形成一个四维的(4D)代谢组学物质鉴定模式,同时结合代谢反应网络,生物信息从头推导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已知的甚至是未知代谢物的鉴定。 上海师范大学戴绍军教授对“植物蛋白质组未来的走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植物蛋白组的起步很早,但发展势头没有医学快、猛。一个主要原因是植物的种类太多,国内的植物学家和农学家更多关注植物育种,蛋白质组和脂质组只是作为一个育种提供大数据的手段。未来随着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发展,植物蛋白质组学应该会发展得很好。非常可喜的是,在今年十四五的重点研发计划里,专门列出了重要经济农作物蛋白质组学图谱的绘制。所以,植物,尤其是作物蛋白质组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大家一起努力。 西南医科大学的段大跃教授围绕“在中医药表型组层面,如何去引入和利用好蛋白组和代谢组讲好表型组的故事”中讲到了三点。目前蛋白质组、代谢组、宏基因组等组学检测,大部分还只是集中在一个表型上,容易出现检测结果的多样性,应该上升到解决复杂的表型问题,这个复杂的表型就是表型组。整个现代医学是用一个表型来定义和分类的,中医定义疾病不是用表型而是用症候,如果理解症候就是一个表型组的话,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做中医药的表型组。如果说中医药表型组是一把非常复杂的锁,那么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组学技术则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尹慧勇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脂质组学,在圆桌论坛上给“未来想做脂质功能”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尹教授表示,脂质代谢是代谢中非常大的一类,做代谢组学大概三分之二都是做脂质组学。脂质结构复杂,丰度差异大概在10个数量级以上,脂质代谢跟很多疾病息息相关,但同时受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中西方代谢差异较大,跟疾病本身的发病也有一些潜在的不同。脂质的功能要结合向肠道菌群等前沿技术来进行临床验证。尹教授希望大家多关注脂质代谢,开发更多的工具来启动基础和临床的研究。 上海百趣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邓军亮从企业和学术层面,对“未来组学应用走向和下一步战略”发表了看法。百趣生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注重产学研融合,专注于质谱平台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历经10年,百趣的科研服务平台日臻完善。在未来,百趣生物会从服务端延伸到产品端,百趣的产品端主要是往临床、大健康方向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利用质谱一次性检测很多物质的核心优势来设计产品,以试剂盒或小型仪器的形式呈现,最终为临床贡献新型、简单、好用的产品。 28日下午,峰会开设两大分会场。“组学前沿技术与方法”及“组学前沿应用研究”。朱正江研究员在峰会现场作报告 代谢组学发展和应用的先锋、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Oliver Fiehn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员、江南大学纪剑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陈大勇教授、复旦大学陆豪杰教授、复旦大学张旭敏教授、复旦大学的乔亮教授出席“组学前沿技术与方法”分会场,分别带来《Beyond plasma: metabolomics of the brain and the gut》《代谢组学:从代谢物测量到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提高组学分析数据质量的新方法》《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糖基化分析方法》《LysC+ArgC,蛋白质组工具酶组合探讨》《数据非依赖采集模式(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新方法和新应用》 的主题报告。 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夏彦恺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学戴勇教授,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尹慧勇研究员、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北京大学黄超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戴绍军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张耀阳研究员出席“组学前沿应用研究”分会场,分别带来《 联通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桥梁-整合代谢组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生物标志物及疾病活动性标志物研究》《代谢组学在代谢疾病研究的应用》《琥珀酸与血管功能研究》《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在基础和临床上的角色》《利用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植物盐逆境应答机制》《“老药新用”的药物靶标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的主题报告。 29日上午,西南医科大学的段大跃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素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教授、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于晓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骏教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员、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范自全先生、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刘志鹏研究员,分别作了《中医证候表型组的代谢组学机制》《中医辩证治疗对支气管扩张症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初步探讨》《基于质谱的功能代谢组学研究》《新冠疫情下的精准医学研究》《肥胖中的代谢小分子与心血管病》《基于代谢组学的植物代谢多样性解析》《组学前沿-超高分辨质谱技术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肠道细菌和病毒微生态及其代谢物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应用》的主题报告。上海百趣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邓军亮为闭幕式致辞 最后,上海百趣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CEO邓军亮为本次峰会闭幕式致辞。对支持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植物学会、上海嘉定工业区、上海嘉定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赞助单位: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爱博才思分析仪器贸易有限公司、普敦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曼哈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媒体支持:北京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网,以及所有到场的专家、学者、嘉宾表示感谢。并表示,百趣生物将会继续为做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发展。
  • 过半银杏叶生产企业药品不合格
    p   北京商报讯 国家食药监总局日前披露近一个月内对银杏叶药品的抽查结果,两次抽检结果显示,国内104家与银杏叶药品生产相关的企业中,55家企业所生产的银杏叶药品不合格,占到所有银杏叶生产企业的一半以上。 br/ /p p   国家食药监局日前发布的银杏叶药品专项监督第二次抽验结果显示,在抽验的194批药品中检出不合格药品118批,涉及31家药品生产企业,包括益佰制药、方盛制药、仟源制药、亚宝药业、绿叶制药、健民集团等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共检出4家企业16批药品企业自检合格,监督抽验结果不合格,其中包括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即该企业自检结果不可靠或自检样品与市售产品不一致。 /p p   在此前7月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第一批抽检结果显示,在完成检验的284批药品中,检出不合格药品67批,占全部产品的23.6%,涉及24家药品生产企业。 /p p   而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共有104家公司生产银杏叶有关药品,包括银杏叶片、银杏叶颗粒、银杏叶胶囊、银杏酮酯片、银杏叶口服液等。而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两次披露,涉及到的违规药企已经达到55家,超过所有银杏叶生产药企数量的一半。 /p p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由于中药提取物行业并没有国家标准,企业为了成本和利润的考虑,随意生产、购买或者委托其他药企进行生产中药提取物现象严重,因此行业监管难度大。经过此次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大规模抽检整改,银杏叶药品行业将逐渐趋于规范。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