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药物活性成分

仪器信息网药物活性成分专题为您整合药物活性成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药物活性成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药物活性成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药物活性成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药物活性成分话题讨论。

药物活性成分相关的论坛

  • 兰州化物所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固相萃取获进展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优良的性能以及对目标物的特异性吸附使其在人工抗体模拟、催化、药物释放、固相萃取、色谱法、传感器和吸附测定等领域应用广泛。中药豨莶的主要活性化合物是奇壬醇。由于传统分离材料的选择性较差,使得在中药中直接提取奇壬醇的过程繁琐且效率低。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师彦平研究员带领的药物化学成分小组通过非共价印迹法合成了一种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建立固相萃取法,成功应用于中药豨莶草提取物中二萜类化合物奇壬醇的萃取。所制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析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吸附性能,回收率可达80.9%。 该方法是植物活性成分选择性萃取和清洁的有效方法,可直接应用于中药豨莶草复杂体系中奇壬醇的萃取。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Talanta (89 (2012) 505–512)上。 Talanta发表论文摘要http://www.cas.cn/ky/kyjz/201207/W020120705326724726503.jpg奇壬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图式表征

  • 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的应用

    超滤法。刘荣华等对大孔吸附树脂提取胆红素的工艺进行了考察,在应用CDA-40型大孔吸附树脂、 pH值为5~6、吸附剂用量为4g/10mL胆汁、硫酸铵盐浓度70%、搅拌吸附时间为4h的条件下,胆红素的提取率达85%以上,纯度达93%,且工艺简便、大孔吸附树脂再生容易。陈延清用7种不同种类的大孔吸附树脂来精制乐脉胶囊,用HPLC法测定丹参素、芍药苷的含量,结果显示,用树脂精制后提取物的含固率显著降低,丹参素的损失很大,芍药苷在部分树脂的保留率低于80%。 5 结语 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药物的分离、富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目前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方面最常用的树脂有D-101,DA-201,AB-8,H103,LD605, CDA-40, D1300型等,还有NKA和SIP系列。目前大孔吸附树脂在苷类成分分离方面应用较广,在其他类化学成分的分离方面应用研究有待深入。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可将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特别有利于解决天然药物大、黑、粗的问题。随着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富集中的进一步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必将有利于天然药物制剂工艺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天然药物现代化研究的进程。

  • 毛细管电色谱分离天然产物活性成分

    请教各位大神: 最近老师让用毛细管电动色谱分离分析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主要为中药材),让我选择分析的对象,至少5-8种有效成分,请问各位应当怎样选取合适的药物对象啊?另外,发现用毛细管做富集看似简单实则不好实现,因此我想选择紫外吸收强一点的药物,请问各位哪些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紫外吸收比较高呢?谢谢您的回答啊。

  •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热分析技术是研究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产生某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技术。自1887年Lechatelier提出差热分析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热分析技术。因其具有方法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该技术及其分析仪器也得到快速发展。不久Sadtler的DTA标准图谱集,热分析专著《Thermal analysis》也相继面世。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也广泛应用,如化学药品的鉴别、理化常数测定、纯度考查、稳定性考察以及近年来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材真伪品的鉴别、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等。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把热分析方法作为控制药品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美国药典23版与英国药典1993年版均已收载了热分析方法。1 热分析技术的方法分类1.1 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  DTA是最先发展起来的热分析技术。当给予被测物和参比物同等热量时,因二者对热的性质不同,其升温情况必然不同,通过测定二者的温度差达到分析目的。以参比物与样品间温度差为纵座标,以温度为横座标所得的曲线,称为DTA曲线。1.2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ntry, DSC)  DSC是在DT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热分析方法。由于被测物与参比物对热的性质不同,要维持二者相同的升温,必然要给予不同的热量,通过测定被测物吸收(吸热峰)或放出(放热峰)热量的变化,达到分析目的。以每秒钟的热量变化为纵座标,温度为横座标所得的曲线,称为DSC曲线,与DTA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向相反。1.3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TGA)  TGA是一种通过测量被分析样品在加热过程中重量变化而达到分析目的的方法。即将样品置于具有一定加热程序的称量体系中,测定记录样品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重量变化。以被分析物重量(%)为纵座标,温度为横座标的所得的曲线即TGA曲线。其它尚有导数热重量分析、热机械分析(TMA)、质谱差示分析等。2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热分析技术常用于新药研究中。药物分析中应用最多的是将TGA与DSC联合使用。热分析技术可用于判断药物的熔点,确定药物的结晶水,测定药物的纯度,处方及辅料筛选等。2.1 药品熔点的判断  熔点是衡量药物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确定药物的熔点需确定这个药物是熔融同时分解还是熔点,再确定其熔融同时分解或熔点的具体温度。如果采用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毛细管测定法,很难作到准确判断。如采用DSC与TGA相结合进行测定,则可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80年代初重庆市药品检验所曾用DSC和TGA确定磷酸氯喹的熔点,1986年杨腊虎又用DSC测定九种熔点标准品物质的熔点。2.2 药品的纯度测定  利用热分析技术测定药品纯度的理论依据是范德霍夫方程,即药品熔点的下降与杂质存在的克分子分数成正比。采用逐步加热程序技术(step heating programming technique)可扩大测定范围简化测定过程并缩短测定时间。但此方程的适用条件为被测药物不能熔融同时分解,并药物与共存杂质之间不得形成固溶剂。当不需要得到药物的准确纯度时,可采用与对照品同时测定DSC或TGA曲线,通过分析热分析曲线来确定药物的纯度。文献报道了用热分析技术测定药物的纯度和用DSC测定硝苯地平的纯度。2.3 药物的多晶型分析  不同晶型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因而具不同疗效。区别药物的晶型,过去通常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和X-射线衍射法。后来常用DSC或DTA分析法。用热分析技术不仅可区别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而且还可提供其热力学变化过程,为选择转晶条件提供依据。如对甲苯咪唑、多沙唑喹、法莫替丁、头孢新酯等的多晶型研究。徐坚等还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甲氧氯普胺两种晶型的互变条件及各自的溶解热。2.4 差向异构体的分析  不少的药物存在差向异构体,同一药物不同的差向异构体之间,其生物利用度不同。侯美琴等报导了用DTA和DSC分析双炔失碳的差向异构体,测定出其中α体的纯度,并为其制剂的剂量调整提供依据。2.5 药物中结晶水与吸附水的确定  确定药物分子中有无结晶水和结晶水的个数,过去常用卡氏水份测定法或在一定条件下测定干燥失重来决定。这些方法很难区分是分子中的结晶水还是吸附水。采用DSC-TG技术则可解决此问题。2.6 药物制剂中活性成份分析  热分析技术可用于药物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处方的设计。1980年有人报道不经分离直接用DSC技术测定磺胺类药物、硝基呋喃类药物以及解热镇痛类药物的胶囊剂和片剂。近年有文献报道用DSC考察了制剂中,活性成份间及活性成份与辅料间是否发生反应,即通过观察各活性成份、辅料以及制剂的DSC曲线的差异,发现是否出现新峰,以达到考察它们间是否相容,可否进行配伍的目的。2.8 药物的稳定性研究  汤启昭利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葡萄糖酸亚铁固体的稳定性,并与气相色谱分析结合,提高了热分析的研究水平;武凤兰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固体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分解动力学。

  • 【分享】14种食品让药物变毒物

    药,吃了就完了,是你的习惯。但药物参与消化的所有过程,可能和你抽的那支烟、喝的那种果汁、吃的那种食物相互作用。因此,你有必要了解你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忌口,防止药效打折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任何药物——烟  服用任何药物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  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药效。试验证实,服药后30分钟内吸烟,血药浓度约降至不吸烟时的1/20。  ☆阿司匹林——酒、果汁  酒进入人体后需要被氧化成乙醛,再进一步被氧化成乙酸。阿司匹林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人体内乙醛蓄积,不仅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而果汁则会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诱发胃出血。  ☆黄连素——茶  茶水中含有约10%鞣质,鞣质在人体内分解成鞣酸,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大大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前后2小时内不能饮茶。 ☆布洛芬——咖啡、可乐  布洛芬(芬必得)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性,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及可乐中含有的古柯碱都会刺激胃酸分泌,所以会加剧布洛芬对胃黏膜的毒副作用,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抗生素——牛奶、果汁  服用抗生素前后2小时内不要饮用牛奶或果汁。因为牛奶会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药效无法充分发挥;而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中富含的果酸则加速抗生素溶解,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增加毒副作用。 ☆钙片——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钾,进入人体后电解出的草酸根离子会沉淀钙离子,不仅妨碍人体吸收钙,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石。专家建议服用钙片前后2小时内不要进食菠菜,或先将菠菜煮一下,待草酸钾溶解于水,将水倒掉后再食用。 ☆抗过敏药——奶酪、肉制品  服用抗过敏药物期间忌食奶酪、肉制品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因为组氨酸在人体内会转化为组织胺,而抗过敏药抑制组织胺分解,因此造成人体内组织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  ☆止泻药——牛奶  服用止泻药物,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药效,其含有的乳糖成分还容易加重腹泻症状。  ☆苦味健胃药——甜食  苦味健胃药依靠苦味刺激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促食欲、助消化。甜味成分一方面掩盖苦味、降低药效,另一方面还与健胃药中的很多成分发生络合反应,降低其有效成分含量。  ☆利尿剂——香蕉、橘子  服用利尿剂期间,钾会在血液中滞留。若同时再吃富含钾的香蕉、橘子,体内钾蓄积更加严重,易诱发心脏、血压方面的并发症。  ☆维生素C——虾  服用维生素C前后2小时内不能吃虾。因为虾中含量丰富的铜会氧化维生素C,令其失效;同时,虾中的五价砷成分还会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具有毒性的“三价砷”。  ☆滋补类中药——萝卜  滋补类中药通过补气,进而滋补全身气血阴阳,而萝卜有破气作用,会大大减弱滋补功效,因此服用滋补类中药期间忌食萝卜。  ☆降压药——西柚汁  服用降压药期间不能饮用西柚汁。因为西柚汁中的柚皮素成分会影响肝脏中某种酶的功能,而这种酶与降压药的代谢有关,将造成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副作用大大增加。  ☆多酶片——热水  酶是多酶片等助消化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酶这种活性蛋白质遇热水后即凝固变性,失去应有的助消化作用,因此服用多酶片时最好用低温水送服。

  • 运用反向药理学揭示药物研发新途径

    科技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以天然产物药物发现、民族药理学和传统医药为基础的战略选择,被认为有望克服以往药物发现中由时间、成本和毒性这三个因素造成的主要障碍。新的战略选择催生了被称为反向药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反向药理学指的是药物发现先于对其作用方式和机制了解的研究模式,即以长期使用来治疗疾病,并已被证实具有很高安全性和功效的传统药物为化合物资源,通过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整合已证实的临床经验和实验观察,并通过进一步的预临床和临床研究将先导物开发为候选药物的严格科学方法。 这一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效应变成有待确认的事情。反向药理学将以往的“实验室——临床”的药物发现过程颠倒为“临床——实验室”的相反路径。这种研究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将有生命力的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结合起来,更快地提供更好和更安全的先导物。 然而各民族传统药物一般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且往往具有多种药理效应,使得阐明或识别它们的药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药理机制极为困难。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向明认为,传统药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传统药物的药理研究既要阐明其产生药理效应的作用机理,又要确定其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药效物质基础,必须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二者的相关性着手,来阐明传统药物临床效应的科学根据。 刘向明以傣药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研究为生物学背景,提出了以传统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为参照、 将药物的化学成分(组合)的效应与药物本身的效应进行比较,寻求能替代产生原药物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研发新药的先导物这一反向药理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充分证明了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由它的三种成分协同作用产生。 在纪念化学疗法创始人Paul Ehrlich获诺贝尔奖10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大会主席Fritz Sorgel教授邀请刘向明出席时表示,刘向明的工作是卓越的,为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曾露)

  • [转帖]常用药物忌口实录

    常用药物忌口实录   药,吃了就完了,是你的习惯。但药物参与消化的所有过程,可能和你抽的那支烟、喝的那种果汁、吃的那种食物相互作用。因此,你有必要了解你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忌口,防止药效打折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任何药物——烟   服用任何药物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药效。试验证实,服药后30分钟内吸烟,血药浓度约降至不吸烟时的1/20。    ☆阿司匹林——酒、果汁   酒进入人体后需要被氧化成乙醛,再进一步被氧化成乙酸。阿司匹林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人体内乙醛蓄积,不仅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而果汁则会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诱发胃出血。    ☆黄连素——茶   茶水中含有约10%鞣质,鞣质在人体内分解成鞣酸,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大大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前后2小时内不能饮茶。    ☆布洛芬——咖啡、可乐   布洛芬(芬必得)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性,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及可乐中含有的古柯碱都会刺激胃酸分泌,所以会加剧布洛芬对胃黏膜的毒副作用,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抗生素——牛奶、果汁   服用抗生素前后2小时内不要饮用牛奶或果汁。因为牛奶会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药效无法充分发挥;而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中富含的果酸则加速抗生素溶解,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增加毒副作用。    ☆钙片——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钾,进入人体后电解出的草酸根离子会沉淀钙离子,不仅妨碍人体吸收钙,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石。专家建议服用钙片前后2小时内不要进食菠菜,或先将菠菜煮一下,待草酸钾溶解于水,将水倒掉后再食用。   ☆抗过敏药——奶酪、肉制品   服用抗过敏药物期间忌食奶酪、肉制品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因为组氨酸在人体内会转化为组织胺,而抗过敏药抑制组织胺分解,因此造成人体内组织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    ☆止泻药——牛奶   服用止泻药物,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药效,其含有的乳糖成分还容易加重腹泻症状。    ☆苦味健胃药——甜食   苦味健胃药依靠苦味刺激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促食欲、助消化。甜味成分一方面掩盖苦味、降低药效,另一方面还与健胃药中的很多成分发生络合反应,降低其有效成分含量。   ☆利尿剂——香蕉、橘子   服用利尿剂期间,钾会在血液中滞留。若同时再吃富含钾的香蕉、橘子,体内钾蓄积更加严重,易诱发心脏、血压方面的并发症。    ☆维生素C——虾   服用维生素C前后2小时内不能吃虾。因为虾中含量丰富的铜会氧化维生素C,令其失效;同时,虾中的五价砷成分还会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具有毒性的“三价砷”。    ☆滋补类中药——萝卜   滋补类中药通过补气,进而滋补全身气血阴阳,而萝卜有破气作用,会大大减弱滋补功效,因此服用滋补类中药期间忌食萝卜。    ☆降压药——西柚汁   服用降压药期间不能饮用西柚汁。因为西柚汁中的柚皮素成分会影响肝脏中某种酶的功能,而这种酶与降压药的代谢有关,将造成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副作用大大增加。    ☆多酶片——热水   酶是多酶片等助消化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酶这种活性蛋白质遇热水后即凝固变性,失去应有的助消化作用,因此服用多酶片时最好用低温水送服。

  • 基于特定靶点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策略

    [align=left][size=15px]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RPA)具有抗炎作用,已被报道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等)的产生。然而,目前对RPΑ的抗炎机制以及其药理作用的潜在活性成分和直接结合的靶蛋白知之甚少。由于TNF-α通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对RPΑ中与TNF-R1结合的活性成分进行确认有助于理解RPΑ抗炎作用。[/size][size=15px]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的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筛选策略,以中药白芍为例,确定了其中能够特异性结合TNF-R1进而发挥抗炎作用的化合物。[/size][size=15px]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药物发现中的经典工具,可以同时提供分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平衡特性,而UPLC-QTOF/MS是对中药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力工具,SPR与UPLC-QTOF/MS系统相结合可以筛选与特定蛋白直接结合的活性成分。[/size][/align] [size=15px][b][font=等线]1、[/font][/b][/size][size=15px][b][font=等线]建立[/font][/b][/size][size=15px][b][font=等线]TNF-R1结合的小分子筛选系统[/font][/b][/size][b][font=&][/font][/b] [size=15px][/size][size=15px]研究首先将TNF-R1蛋白固定在CM5传感器芯片上,同时分别以TNF-a和Tetracycline(四环素)为阳参和阴参,注入SPR系统中发现,TNF-a能够与TNF-R1蛋白结合而Tetracycline不能(图1A)。同样的,将TNF-a固定在CM5芯片上,将TNF-R1和Tetracycline注入SPR系统中同样发现,TNF-R1能够与TNF-a结合而Tetracycline不能(图1B)。表明该系统可以特异性检测与TNF-R1结合的小分子。[/size][align=left] [/align] [size=15px][b][font=等线]2、[/font][/b][/size][size=15px][b][font=等线]筛选白芍中与[/font][/b][/size][size=15px][b][font=等线]TNF-R1结合的小分子[/font][/b][/size][b][font=&][/font][/b] [size=15px][/size][size=15px]将干燥的白芍(RPA)根部磨成粉后取1g采用10ml 80%的甲醇提取,收集上清液4 ℃备用。将一系列不同稀释比例(0、1:1000、1:500和1:250)的RPA提取物注入TNF-R1芯片60秒,然后解离120秒,回收和鉴定TNF-R1结合的化合物,回收溶液用氮气浓缩并在 UPLC-QTOF/MS系统上鉴定,芍药苷和丹皮酚被认为是潜在的活性成分(图2A-2D)。随后使用芍药苷和丹皮酚标准品确认了保留时间(图2E、2F),结果表明芍药苷和丹皮酚是RPA的TNF-R1结合成分。[/size][align=left] [/align] [size=15px][b][font=等线]3、验证白芍中与TNF-R1结合的小分子[/font][/b][/size][b][font=&][/font][/b] [size=15px][/size][size=15px]为了进一步证实芍药苷和丹皮酚直接与TNF-R1直接结合,研究通过SPR测定确定了它们的亲和力常数,发现芍药苷的亲和常数[i][/i]为4.9 μM(图3A、3B),丹皮酚的亲和常数为11.8 μM(图3C、3D),结果证实RPA中的芍药苷和丹皮酚可以直接与TNF-R1结合。[/size][align=left][size=15px][b][font=&]4[/font][font=等线]、白芍中与[/font][font=&]TNF-R1[/font][font=等线]结合的小分子的功能验证[/font][/b][/size][size=15px]作者最后采用细胞活力和凋亡分析通常用于评估两种小分子的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TNF-α和Act-D对L929细胞产生近70%的细胞毒性,而芍药苷和丹皮酚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细胞毒性[/size][size=15px]此外,研究发现经TNF-a和Act-D处理后,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升高至60.02%,20 mM芍药苷的诱导率为22.31%,丹皮酚治疗组也有类似的抑制作用(图7)。细胞活力和凋亡结果表明,这两种生物活性候选物干扰了TNF-a的生物活性,可能在RPA的抗炎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size][/align]

  • 新的合成分子可抑制结核杆菌生长 有望成为治疗结核病候选药物

    中国科技网讯 据《自然》杂志网站8月5日(北京时间)报道,韩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合成分子有望成为治疗结核病的候选药物,小鼠实验已经证实了其疗效:该合成分子可以抑制结核杆菌生长,同时,与现有的很多抗结核药物相比,细菌更难以对其产生耐药性。如果临床试验证明其对人类安全、有效,将有望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韩国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学家凯文·派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耗时5年,调查了超过12万种化合物。他们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体内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然后观察哪些化合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最终从中筛选出了一种合成分子进行深入评估。 研究人员在《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称,这种合成抗菌分子具有新的作用机制——抑制ATP(一种为细胞的大多数酶提供能量的化合物)的合成,从而阻止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他们开展的测试表明,该合成分子能够成功治疗小鼠结核病。 南非开普敦大学结核病方面的生物学家瓦莱丽·米兹拉希说,这项研究“肯定了一个观念,即有新的结核病药物靶标在等待着被发现,方法就是筛选不同的合成分子库”。 但这个阶段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该合成分子可用于有效地治疗人类肺结核。派特说,明年将在一小群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该候选药物的一期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不过,就制药业的现状而言,即使进入一期临床试验,也只有5%的药物最终能获准上市销售。 如果这种药物最终进入临床应用,另一个挑战将是防止结核杆菌快速进化出“对策”。但研究人员表示,该分子属于一类新的合成化学物质,与现有的抗结核药物没有相似之处,这可能使得细菌难以对它产生耐药性,从而无法发展出耐药菌株。 派特和他的团队计划继续寻找更多的候选抗结核药物分子。结核病通常需要采用“鸡尾酒”疗法,派特希望他们的研究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不同药物。(记者 陈丹) 总编辑圈点 从林妹妹到茶花女,很多文学巨匠笔下,都有一位面色白皙却两颊绯红,多愁善感而楚楚动人的女主角,给她们带来这种共同特征的正是结核病。文学作品中的“性感”和“美丽”并不是美化,相反证明了那时候人们对这一充满神秘感的不治之症的畏惧。时至今日,结核病依然在侵蚀很多人的健康,其中的超级耐药结核病更是难缠。新的合成药物具有新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在抗耐药方面的不俗表现,使它有可能成为征服这种古老疾病的重要武器。另外,对“合成”的思路加以应用,也可能在对抗其他耐药病菌上带来惊喜。 《科技日报》(2013-8-6 一版)

  •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研读(三)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研读(三)

    [align=center][b][img=,600,3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9/201909121439522763_1873_932_3.jpg!w690x387.jpg[/img][/b][/align][b]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质量研究[/b]🔥 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合成多肽原料药的质量研究除参考一般化学药物的研究思路进行常规项目的研究外,还应根据合成多肽的结构特征、制备工艺特点和生物学特点等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研究项目一般包括:外观性状、理化常数、鉴别、氨基酸组成分析、水分、反离子含量、纯度、有机溶剂和反应试剂残留量、生物学安全性检查、含量和/或活性效价测定等。检测方法研究和验证的基本思路和要求与已颁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相一致。对于合成多肽药物,除常规项目外,理化常数一般需要关注其比旋度、等电点(pI)、溶解性(主要为水和缓冲液中)等。一般而言,多肽药物的常规检查项目与其它化学药物相同。此外,与多肽药物的结构及合成特点相关的一些检查项目,例如氨基酸组成分析、反离子(例如三氟醋酸或醋酸根)含量、反应试剂残留量(例如从树脂上裂解多肽使用了氢氟酸,需要检查氟化物残留量)等,则需要在原料药质量研究中予以重视。相关肽检查(或称有关物质检查)是反映多肽化学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多肽的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可选择合适的色谱、电泳等方法进行。短肽可参考一般化学药品有关物质检查的研究思路选用适宜的方法;长肽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除常见的RP-HPLC外,还可考虑使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IEC)、毛细管电泳技术等,非解离条件下的高效分子排阻色谱(HPSEC)、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以及激光散射粒度测定等技术可用于聚合体/低聚体的检查。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学验证应能证明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分离目标多肽与工艺杂质(例如缺失肽等)、降解产物(例如二硫键交换或氧化产物等)、聚合物等。一般应考察两种以上不同原理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至少应包括一种梯度洗脱方法,并采用多肽粗品和强制降解试验等对方法的专属性等进行考察、对比,此外还应注意研究多波长检测的结果并选择合适的检测波长等。合成多肽因结构特征不同于通常的小分子化学药品,纯度检查有时难以从根本上有效控制产品安全性,需要进行必要的生物学安全性检查(如过敏试验、降压物质、升压物质、异常毒性等)以全面控制产品质量、保证安全性。此外,根据产品具体情况,对于长肽,有时尚需进行免疫原性或抗原活性等生物特性的研究。含量测定是评价多肽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理化方法测定其含量时称为“含量测定”,生物学方法或酶化学方法测定其效价时称为“效价测定”。对于短肽,理化方法测得的含量可以反映其有效程度时,首选简单、通用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于具有一定空间结构才能发挥其活性的多肽,需进行生物学方法或酶化学方法测定药物活性(效价)的研究,包括含量与活性的关系、相应的方法学验证等。🔥 制剂的质量研究合成多肽制剂的质量研究基本思路和要求可参照《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等相关内容,根据合成多肽的具体特点,在原料药质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剂型特点、处方工艺以及临床使用特点,重点研究所用辅料和制剂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制剂辅料和制剂产生的降解产物对检测方法的影响以及与剂型相关的质量要素。研究项目一般亦应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安全性、均一性、纯度要求与有效性指标等)、含量或效价测定等几个方面。[b]质量标准[/b]合成多肽药物质量标准的制订原则、要求与《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是一致的。即,在系统的质量控制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以及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影响,确定能够揭示、控制药物内在品质的检测项目、分析方法和限度要求,如原料药质量标准应包括氨基酸组成、等电点、中长肽的肽图等。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应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有效地控制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相关质控项目的限度确定也应参考相关的指导原则,例如对于有关物质检查限度的确定可以参考《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仿制品种同时还可参考《化学药品仿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的原则性要求,并结合产品本身的特性及临床使用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随着药物研发进程的深入,研究数据积累的不断丰富、方法学研究的完善和药物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质量标准在不同研究阶段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b]稳定性研究[/b]合成多肽药物稳定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应遵循《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一般性要求。与一般化学药物相比,多肽药物的稳定性较差。引起多肽药物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水解、氧化、外消旋化、二硫键的断裂及重排、β消除、凝聚、沉淀、吸附等。当多肽处于溶液中或高湿下保存时,其降解或聚合的速度会比干燥条件下大为增加。因此,稳定性研究应根据多肽药物稳定性的特点合理选择试验条件、考察项目。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的试验条件应依据药物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的敏感程度的考察(影响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考察项目除常规项目(例如原料药的比旋度、有关物质和含量等)外,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考察其生物活性的变化。与其他化学药物不同,多肽药物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表面活性,有与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发生吸附等相互作用的可能,从而引起制剂效价、生物活性下降。例如有些多肽分子能够与玻璃表面的硅醇基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包装材料的选择方面需注意其与多肽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有些情况下可选择特殊处理后的包装容器,如表面经硅烷化处理的容器等。[b]名词解释非天然氨基酸:[/b][color=#717070]除自然界生物体中存在的氨基酸外,其它由人工合成制备的氨基酸。[/color][b]反离子:[/b][color=#717070]和多肽形成离子对的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color][b][b][/b][/b]参考文献1.Guidance for Industry for the Submission of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 Controls Information for Synthetic Peptide Substances,FDA,1994。2.合成多肽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药品审评中心,2001。3.多肽药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叶晓霞,俞雄,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7)。[b]著 者《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b]

  • 【7月-张家界】2012全国天然药物和中药毒理、药理学交流研讨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6/201206191413_373327_2546103_3.gif关于举办“ 2012全国天然药物和中药毒理、药理学交流研讨会”的通知各有关单位:天然药物和中药药理学是新兴学科,既遵循中医药理论,又结合现代医药知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学和药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为了交流毒理、药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成果,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定于2012年7月22日-24日在张家界市举办“2012全国天然药物和中药毒理、药理学交流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行业专家到会演讲,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1、天然药物、中药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2、天然药物、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3、天然药物与中药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设计、实施及研究结果的评价4、天然药物与中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技术要求及非临床药效学试验设计 5、天然药物与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关键技术研究6、天然药物与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实验设计、实施与综合评估7、天然药物与中药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研究8、化学计量学和代谢学在研究天然药物、中药中的应用9、基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10、天然药物与中药神经药理、心血管药理、内分泌药理、免疫药理研究11、天然药物中神经保护活性成分的筛选和神经药理毒理学研究12、天然药物中药毒性成分研究及其配伍13、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4、中药、天然药物早期毒性评价优化筛选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二、时间、地点时间:2012年7月22日-24日 (22日全天报到)地点:张家界市(具体开会地点另行通知)三、会议费用 1880元/人(含会议费、餐费、资料费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四、论文征集1、本次会议会前将印刷会刊(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统一为word文档(A4纸),并于2012年7月10日前将电子版论文全文发至信箱。2、论文字数要求不超过6000字,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英文摘等。3、请作者确保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文责自负。附件:参会回执表 二O一二年六月六日注意:不要发联系方式,否则作为广告处理。有需求的版友可以站短联系。

  • 合成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获得大突破

    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证实了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单一化合物异源生产的可行性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璐琦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宗保联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863、973项目的资助下,在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近期,该成果全文发表在顶级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志》上,在多学科领域引起很大反响。  黄璐琦、赵宗保研究团队在杨胜利院士的帮助指导下,以中药丹参这一常用大宗中药为目标,开展获取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丹参酮类化合物是丹参中一类松香烷型去甲二萜醌类化合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心血管、肝损伤以及保护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是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抗肿瘤和糖尿病等的物质基础。这类活性成分目前主要通过从丹参根茎中提取得到,产量低,需要消耗大量药材。由于提取物成分复杂,不利于阐明药效机制和进行新药研发。  因此,解析丹参酮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单一化合物的异源生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黄璐琦前期首次克隆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上2条关键酶SmCPS、SmKSL全长基因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以丹参酮为目标,开展合成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二萜类化合物异源生物合成研究。建立了“模块途径工程”策略,显著提高酵母细胞中代谢途径快速组装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模块组合方式,系统考虑途径中涉及的前体供给、限速步骤、底物传输和代谢流分配等问题,对编码SmCPS、SmKSL、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PS)、GGPP合酶和甲羟戊酸还原酶等5个蛋白的基因进行了操作,发现基因间融合表达及其融合顺序对产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二萜合酶SmCPS、SmKSL的反向融合表达顺序有利于终产物产量的提高,次丹参酮二烯产量达到365mg/L的国际先进水平。得到的菌株材料不仅可用于制备次丹参酮二烯,也为进一步解析丹参酮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设计和改造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生产其他高值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业界专家认为,该项成果证实了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单一化合物异源生产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污染的加重及可耕地面积的锐减,药用植物产生也深受影响。近年来大宗中药材短缺时有发生,对我国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为应对这一不利形势,一方面要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提高中药材科学种植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寻找替代资源的力度。多年来对中药开展的深入研究,已经发现多种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如能人工合成这些物质,无疑将成为中药材的理想替代资源。

  • 保健食品中检出“西布曲明”“酚酞”等化学药物成分

    保健食品检出“西布曲明”等成分 近日在维生素BT减肥胶囊等多种假冒保健食品中检出“西布曲明”“酚酞”等化学药物成分,将依法严厉查处相关生产企业。  据介绍,这些假冒保健食品包括维生素BT减肥胶囊、OB蛋白甲壳素减肥胶囊、时代血脂灵胶囊、夜来香利眠胶囊、沙琪牌螺旋藻减肥胶囊、轻松牌减肥胶囊(包装上为草本精华减肥胶囊)、绿盾牌韵美胶囊、日日新牌原生胶囊(包装上为苦瓜排脂素植物减肥胶囊)等。被检出的化学药物成分有“酚酞”“西布曲明”“艾司唑仑”等。 土豆:曾经,我也在中国证券网上转载新闻贴,但我会把来源出处删除掉。

  • 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被揭秘

    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被揭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在张云和李文辉研究员带领下,新识别了400余种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一大批结构新颖的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发现,也为基于蜈蚣药效成分的创新药物研发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已有几千年的药用历史。根据《中国药典》和《中华本草》记述,蜈蚣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头痛以及毒物咬伤等的治疗。虽然蜈蚣的药用价值被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用蜈蚣配成的中成药和处方在百余种以上,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对蜈蚣药效分子群的识别和相应的药理学活性解析的研究,使得蜈蚣蕴含的丰富的天然药用活性物质未能得到充分认识,成为有效利用蜈蚣药用价值和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瓶颈。  课题组在张云和李文辉研究员的带领下,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手段,对蜈蚣的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的揭秘,新识别了400余种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课题组进一步与华中科技大学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丁久平课题组合作,揭示出许多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可作用于不同的细胞膜离子通道(包括钠、钾、钙离子通道等)而发挥药理学作用。人类离子通道是产生生物电信号和胞内钙离子信号的膜蛋白分子,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可导致人体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多种疾病,是目前药物开发中排名第二的药物靶点。  上述研究成果不仅科学地诠释了传统中药蜈蚣的药理药效学基础,从分子水平直接证明蜈蚣药用的有效性,也提供了蜈蚣中药材更科学的标准制定、炮制和应用的科学依据。该研究同时识别了一些导致过敏、出血等相关副作用的物质,为安全利用蜈蚣药材提供有益指导。  据悉,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联合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 快速掌握药物辅料

    药用辅料是指生物药品和调剂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与附加剂,即除主要活性成分以外的一切物料的总称。在注射剂制备过程中,为确保安全、有效、稳定,除主药和溶剂之外常加入辅料以增加溶解度、提高稳定性等。常用的助溶剂和增溶剂有苯甲醇、乙醇、丙二醇、聚山梨醇酯80、环糊精等。现对常用的助溶剂和增溶剂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所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1. 苯甲醇:可与红细胞膜表面结合,产生溶血,其他还可能导致低血压、局部刺激、过敏反应、臀肌挛缩症等。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可引起婴儿致命性喘息综合征,禁用于婴儿。2. 乙醇:有刺激性,与头孢菌素类药物或甲硝唑、替硝唑等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3. 丙二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接触性皮炎、渗透压升高、乳酸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溶血、局部静脉炎、心脏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4. 聚山梨酯80: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外周神经毒性、肝毒性等不良反应。5. 环糊精:主要不良反应为肾毒性,易引起环糊精蓄积。中至重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mL/min)者可能导致体内蓄积,不宜选用。

  • 天然药物化学是新药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

    1天然化合物是治疗癌症等重点疾病药物的重要来源  1.1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基于以下3个方面:  ①通过药理筛选寻找具有细胞毒性和抗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  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所建立起来的作用机制-生物活性筛选法是以酶、受体、DNA及RNA等为直接靶点的抗肿瘤新药筛选方法,具有快速、经济、简便、有效等优点,是目前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型天然药物先进的筛选方法。如:以蛋白激酶C(PKC),DNA聚合酶β,拓扑异构酶,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靶点寻找新结构的研究;  ③作用于细胞周期或细胞凋亡过程的活性成分、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有效的新化合物的研究。  1.2 治疗老年痴呆症药 脑内M1和M2受体进行性降低是脑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纠正脑M系统异常是治疗老年痴呆症的重点之一。一些中药据临床研究表明,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其活性成分对脑M2受体有上调作用,并且作用机制与受体拮抗剂不同,是一类新型的M受体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阐明其提高M2受体密度所需结构特点,从而提出首选的基本结构,为寻找和开发M受体调节药,特别是M2受体调节药既有重要意义,也有良好前景。  1.3 抗心、脑血管病药 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呈现日趋增高的趋势,近年来人们对心脑血管病致病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血管栓塞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升高有关,而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药其化学成分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并使病情得到缓解。可以预见,这类成分可以通过结构改造成为治疗血管栓塞的药物。  1.4 抗艾滋病药 艾滋病是世界性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至今仍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推测,21世纪艾滋病的高发区将由美洲和非洲地区转移到亚洲地区。抗艾滋病药的研究基于以下3个方面:①一些中药有抗病毒疗效,而一些中药有提高、改善和调节自身免疫而达到稳定的生物功能的特性;②采用清热解毒、凉血驱湿中药对艾滋患者进行治疗,其症状明显改善;③根据艾滋病发病机制,HIV复制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理论,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具有极强的病毒逆转录酶抑制活性,因此致力于中药抗艾滋病毒的治疗药物或活性成分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和广阔前景。  2 海洋、地区、民间及其天然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扩大了新药的来源 为了得到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转向以前较少研究的领域:  ①我国海域辽阔,生物物种丰富。海洋生物中发现了多种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其中不少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海洋药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在目前陆地植物发现新骨架化合物几率急剧下降的形势下,海洋生物成为作用机制新颖、化学结构多样化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的来源;  ②各地区均有特产药材或植物,立足于本地资源的开发研究,补充了新化合物和部分活性化合物的来源;  ③民间药用资源是我国中药的宝库之一,各少数民族积累了不少天然药物用药经验。深入研究其活性成分,极有可能发现治疗疑难病症的新药;  ④苔藓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全世界约有2 300种,我国约有2 100种。近年来对苔藓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大量的高活性抗霉菌、肿瘤生长抑制等活性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开发利用这一丰富的植物资源,对发现和创制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1.3 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半合成及生物合成技术研究提供了不依赖自然资源的新药 一些植物含有高活性的化合物,但含量极微,若开发利用,天然资源很块就会枯竭。其合成、半合成及生物合成技术的研究是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如抗癌药物紫杉醇、长春新碱,高效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抗疟药青蒿素等的合成、半合成及生物合成技术的研究。  1.4 传统中药的深入研究使其在新药开发中重新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过去未知的植物微量成分被发现,其中不乏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如人参和三七中的环肽,可能是一类新型活性成分;大蒜水溶性成分的研究,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药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此外,某些植物作为药用已有较长的历史,经研究发现了其化学成分的新活性,为这些植物增加了新的用途,如丹酚酸抗脂质过氧化、抗溃疡作用;苦楝楝烷化合物抗癌作用等。

  • 【分享】药物筛选的基础知识

    【分享】药物筛选的基础知识

    [font=Times New Roman][size=4][b]药物筛选[/b]是现代[color=#ba0000]药物开发[/color]流程中检验和获取具有特定生理活性化合物的一个步骤,系指通过规范化的实验手段从大量化合物或者新化合物中选择对某一特定作用靶点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的过程。药物筛选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化合物进行[color=#ba0000]药理活性[/color][color=#002bb8]实验[/color]的过程,随着药物开发技术的发展,对新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实验从早期的验证性实验,逐渐转变为筛选性实验,即所谓的药物筛选。作为筛选,需要对不同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做横向比较,因此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案需具有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点。随着[color=#002bb8]组合化学[/color]和[color=#002bb8]计算化学[/color]的发展,人们开始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合成和分离多种化合物,因而在现代新药开发流程中药物筛选逐渐成为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主要途径之一。[/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6/201006171011_225210_1623423_3.jpg[/img][/align]

  • 中药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药物的理化性质是药物发挥临床作用的基础。中药的化学成分组成相当复杂,经炮制后,由于加热、水浸及酒、醋、药汁等辅料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量变或质变。炮制对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应先了解各类成分的性质,再决定采取什么炮制方法以减少有效成分流失,提高溶出率,增强疗效;如何使有毒成分含量降低,保证用药安全。  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辅料制 常用酒和醋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溶出。如醋制延胡索,使原以游离形式存在植物中、难溶于水的止痛和镇静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和延胡索丑素等 ,与醋酸结合生成醋酸盐,易溶于水,从而增强止痛效果。  (2)水处理 小分子生物碱如槟榔碱,一些季铵类生物碱如小檗碱也能溶于水,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时间,以免生物碱损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加热 草乌中剧毒的乌头碱在高温条件下水解成毒性小得多的乌头原碱;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在加热条件下转变为毒性较小的异士的宁及其氮氧化合物等,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其所含有效物质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影响疗效,以生用为宜。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苷类一般易溶于水或乙醇中。酒作为炮制常用辅料,可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处理时尽量少泡多润,以免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而受损失,如大黄、甘草、秦皮等。  含苷类成分的药物通常同时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被相应的酶所水解,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影响疗效,如槐花、苦杏仁、黄芩等。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燀等加热处理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达到保证药物疗效的目的。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含挥发油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对加热处理尤须注意。苍术经炮制后除去部分挥发油,可以降低其燥性。乳香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通过炮制后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于临床应用。荆芥炒炭后,挥发油产生9种生荆芥油所没有的成分,并且具有止血作用。  4.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鞣质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鞣质对热较稳定,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  5.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水浸制应尽量少泡多润;具有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对口腔、胃刺激性大,经过热处理,可破坏一部分以适应临床需要,如焦山楂。含有机酸的药物往往和含有生物碱的药物共制,以增强生物碱的溶解度,增强疗效,如吴茱萸制黄连。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6.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脂肪油通常有润肠致泻作用。有的油脂有毒,为了防止其作用过猛而引起呕吐等副作用,往往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加工炮制,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滑肠作用;千金子去油制霜以减小毒性,使药力缓和;瓜蒌仁去油制霜以除令人恶心呕吐之弊,更适应于脾胃虚弱者;巴豆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则宜控制用量,使达适中。  7.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  矿物类药物通常采用煅烧或煅红醋淬的方法,除了可改变其物理性状,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外,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磁石、自然铜、牡蛎等。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经煅制后,失去结晶水而改变药效,如石膏、明矾、寒水石等。在加热炮制过程中,可改变某些药物的化学成分,产生治疗作用,如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具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等作用。

  • 微生物所在抗结核药物筛选方面取得新进展

    被称为“白色瘟疫”的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肺部,是一种国际性的重要传染病。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及流动性增加、结核杆菌耐多药性(MDR-TB)和广泛耐药(XDR-TB)的出现、HIV/AIDS的感染和传播等原因,使得已经十分严重的结核病更是“雪上加霜”,结核病已经重新成为威胁整个世界安全与健康最为严重的流行病之一。 张立新课题组在盖茨基金-全球抗结核联盟、Genzyme制药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的支持下,对我国海洋微生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抗结核化合物。由于野生结核分枝杆菌毒株H37Rv生长缓慢,影响了高通量筛选的效率,课题组构建了针对对数生长期卡介苗(BCG,牛结核分枝杆菌的减毒株)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可直接读取荧光判断细菌生长情况,大大缩短测试所需要的时间。 依托于实验室已经建立的菌株库和天然产物粗提物库,通过高通量筛选,研究人员获得一系列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粗提物,对这些活性菌株进行放大发酵、活性追踪分离,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良好活性的成分。这些研究成果已申请专利,相关文章陆续发表在Organic Letters,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等国际天然产物杂志上。 其中,通过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Robert Capon教授合作,从一株海洋真菌中发现了4个新的活性化合物,其中1个独特的二聚化合物具有最强的抗BCG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6.25µg/mL,而对测试的其他微生物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都大于100µg/mL。其生物活性的选择性和由独特结构骨架带来潜在的全新作用机制备受关注,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Organic Letters(OL)杂志上(图1)。 课题组与美国Broad Institute合作研究建立了结核分枝杆菌全细胞筛选模型,从课题组的天然产物库中成功筛选和鉴定了两个小分子抑制剂,并通过化学生物学手段揭示其作用靶点与细胞壁形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图2)。论文在线发表不足一月,已经进入该期刊Most viewed article。 结核分枝杆菌枝菌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是很重要的抗结核药物靶标,苯并咪唑化合物(左)的作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枝菌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其靶点为枝菌酸的转运蛋白MmpL3(分枝杆菌膜蛋白3);硝基三唑化合物(右)的靶点为癸异戊烯磷酰基-β-D-核糖2'-差向异构酶(DprE1),抑制该酶的活性可以影响细胞壁阿拉伯聚糖的合成,从而促进细胞裂解和结核杆菌的死亡。 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还在其他杂志上发表了具有新结构的抗结核化合物。课题组还受Natural Product Reports杂志邀请,对抗TB活性成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综述。http://www.cas.cn/ky/kyjz/201210/W020121018505338373571.jpghttp://www.cas.cn/ky/kyjz/201210/W020121018505338371569.jpg

  • 【转帖】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align=center][b]中药生物活性测定[b]指导原则起草[/b]说明[/b][/align][b]一、生物活性测定指定原则[b]起草[/b]的背景情况1.1 生物检定和生物检定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运用[/b]生物检定是利用生物体包括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微生物等评估[b]药物[/b]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它以[b]药物[/b]的药理作用未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和相当的[b]标准品[/b]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等反应剂量间比例的运算,从而测得供试品的效价或毒性。[b]药物[/b]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控制[b]药物[/b]的生物活性,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单一而结构稳定的分子,如果标准物质也是纯度很高、与测定目标分子结构一致的[b]药物[/b]制剂,任何试验系统的测定结果都是一致的,包括生物反应的试验系统和物理化学测定,当然应采用精度和经济性最好物理化学测定方法,可以用mg、g等绝对或相对重量表示其量值。对组分的分子结构是未知的或是多组分的不均一的混合体的[b]药物[/b],就不能用mg、g等绝对或相对重量表示其量值;或者是其重量等量值不能与其临床效应相关的[b]药物[/b],如不同构型不同活性的激素、酶等[b]药物[/b],只能从其药理作用中选择一种能代表临床疗效或毒性反应的指标,根据生物检定的方法建立能控制其质量的检定方法。因此,可以认为生物检定是一种测量的工具,尽管相对来说不如重量测定那样精确。目前,针对药效成分不明确、药效成分太多或制剂中非药效杂质多的[b]药物[/b]制剂,如各种激素、疫苗、免疫血清及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细胞因子、抗生素、洋地黄制剂等,各国药典都规定了相应的生物检定方法来控制质量。广义的生物检定,包括使用活生命体的生物检定,和不使用活生命体的受体检定、免疫检定等。受体检定和免疫检定的犯法操作简便、费用低、精度高,但其反应值不完全代表整体动物的生物反应。从试验方法来看,分为体内、体外试验。体内试验的受试对象一般是整体动物,这时的反应代表了药品对整个动物或整个在位组织的反应。体外试验的受试对象一般指细胞、酶、受体等,体外试验仅表达了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不完全表达其生物反应。由于生物检定的前提或方法特点,包括目标物的结构成分不确定,或反应值不完全代表整体动物的生物反应,所以生物检定的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生物检定的有效测量是建立在若干假设基础上的:假设1:标准物质与被测样品是同质的,至少应认为被测样品是标准物质稀释或浓缩的倍数。假设2:规定的生物试验方法中的生物效应指标,是测量相当于标准物质中的目标物或相似物。假设3:标准物质与供试品所用的剂量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因此,生物检定是一种复杂的测量形式,它所采用的标准物质、方法系统、单位含义和试验设计,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假设的基础之上,需要借助生物统计的工具及概率的解释,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生物检定虽复杂而不够精确,但因为其反应生物效应的特点,仍然在药品、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建立生物检定方法后我们会千方百计找出更适合的方法来取而代之。[b]1.2、中药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的意义和可行性[/b]1.2.1 中药质量控制尴尬现状体现出生物活性测定的重要性目前,化学成份的定性、定量测定是现行中药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通常针对已知的1~2种指标成分或活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众所周知,仅是单味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超出百种之多,而一个由4~5味中药组成的复方所含化学成分更是成倍增长,现有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证实,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常常是多种成分组合产生,因此通过检验l~2个成分控制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局限,而且常常不能与其生物效应形成关联[sup][1][/sup]。甚至造成了一种化合物在许多不同类别的药品标准中使用,例如,槲皮素的含量测定,在现有不用用途中药制剂中出现的频率之高,成为了中药质量控制尴尬现状的一个典型例证。这个尴尬现状造成了现在中药质量控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不一定是该药品的有限成分或主要有效成分,即使是主要成分其低微的含量限度与临床有效剂量间也缺乏相关性,因此测定指标成分不能代表控制了[b]药物[/b]的生物活性。其次,低含量的成分测定,造成了上市前药品和上市后药品,甚至不同基源的药品,甚至生产工艺的微小改变,甚至来源生产一致的不同批药品,尽管都符合现在低含量成分测定的质量标准,但是其活性成分却存在很大变数,临床效应没有重现性。这样的问题长久了,引来的是病人和医生对[b]药物[/b]有效性的担心,反过来是对中医药的一种伤害。第三,某些不法分子,在伪劣药品中加入指标成分,可以达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骗了医生和患者,欺骗了质量检验机构,严重影响临床的用药安全有效。这些现状反映了在中药的质量控制中,单纯依赖化学成分测定方法,难以达到有效控制制剂疗效的目的,中药注射剂也不例外。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有着快速、高效的特点。但在目前国家批准的109个品种中,其中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制的品种,有效成分含量不明确(只有下限),未知的非定量成分的比例相当高[sup]【[/sup][sup]2[/sup][sup]】[/sup]。2006年6月国家药监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后,引发了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标准的关注热潮。近年来发展的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虽能较好地反映中药多组分现状,可以检测几十种成分,但也并不能直接与临床效应相关。但是仍然无法与疗效建立直接的联系[sup]【[/sup][sup]2[/sup][sup]】[/sup]。作为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药品,质量标准必须应充分地说明制剂应有的生物效应,并尽可能设定安全控制指标。2005年版中国药典明确提出,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应以准确检测[b]药物[/b]有效成分为目标,建立有效的方法测定中药中的物质群。现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运用的最大阻碍来自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担心和不信任,有文献显示对10个城市37家医院66位医生进行调查,近六成医生认为中药注射剂比抗菌[b]药物[/b]更不安全,近七成医生认为清热解毒类注射剂疗效不如抗生素。因此,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是作为直接体现生物效应的方法,能够较好体现出中药临床运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中药质量标准中设定相应的项目已经刻不容缓。

  • 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

    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知识一.概念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技术是指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试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以千万样品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个体系运转的技术体系。二. 高通量筛选技术体系的组成1. 化合物样品库化合物样品主要有人工合成和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纯化两个来源。其中,人工合成又可分为常规化学合成和组合化学合成两种方法。2.自动化的操作系统自动化操作系统利用计算机通过操作软件控制整个实验过程。操作软件采用实物图像代表实验用具,简洁明了的图示代表机器的动作。自动化操作系统的工作能力取决于系统的组分,根据需要可配置加样、冲洗、温解、离心等设备以进行相应的工作。3.高灵敏度的检测系统检测系统一般采用液闪计数器、化学发光检测计数器、宽谱带分光光度仪、荧光光度仪等。4.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承担4个方面的功能: 样品库的管理功能;生物活性信息的管理功能; 对高通量药物筛选的服务功能; 药物设计与药物发现功能。三. 高通量筛选模型常用的筛选模型都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观察的是药物与分子靶点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认识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1. 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受体筛选模型;酶筛选模型;离子通道筛选模型1.1受体筛选模型:指受体与放射性配体结合模型。以受体为作用靶的筛选方法,包括检测功能反应、第二信使生成和标记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等不同类型。1.2酶筛选模型:观察药物对酶活性的影响。根据酶的特点,酶的反应底物,产物都可以作为检测指标,并由此确定反应速度。典型的酶筛选包括1) 适当缓冲液中孵化;(2)控制反应速度,如:温度,缓冲液的pH值和酶的浓度等;(3)单时间点数器, 需测量产物的增加和底物的减少。1.3离子通道筛选模型: (1)贝类动物毒素的高通量筛选,其作用靶为Na+通道上的蛤蚌毒素结合位点,用放射性配体进行竞争性结合试验考察受试样品。(2)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高通量筛选干扰N型钙通道β3亚单位与α1β亚单位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寻找新型钙通道拮抗剂。2.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观察被筛样品对细胞的作用,但不能反映药物作用的具体途径和靶标,仅反映药物对细胞生长等过程的综合作用。包括: 内皮细胞激活; 细胞凋亡; 抗肿瘤活性; 转录调控检测; 信号转导通路; 细菌蛋白分泌; 细菌生长。四.问题及展望高通量筛选技术与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反应体积小;自动化;灵敏快速检测;高度特异性。但是,高通量筛选作为药物筛选的一种方法,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手段,特别是在中药研究方面,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高通量筛选所采用的主要是分子、细胞水平的体外实验模型,因此任何模型都不可能充分反映药物的全面药理作用;其次,用于高通量筛选的模型是有限的和不断发展的,要建立反映机体全部生理机能或药物对整个机体作用的理想模型,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对高通量筛选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对筛选模型的评价标准、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以及筛选模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高通量筛选技术必将在未来的药物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