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侠知道紫外扫描时候溶剂怎么选,还有药物的浓度大概选多少呢?
本人是做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工作。经常测定药物在体内代谢后的浓度,例如在血浆中,全血中血清中等。但是本人外行,一直不清楚一些道理,例如血浆用水稀释倍数对药物浓度有什么影响,红细胞如何破裂,有的药物容易进入红细胞,而有的药物游离在血浆中。哪位大仙有相关的文献啊!急用,十分感谢!
想让各个药物的响应比较一致,同时满足谷浓度的测定要求。预实验是配了各个药物的浓度一致的,响应有明显比较高和低的我是根据响应还是峰面积还是说标曲去调整浓度呢?为了让响应比较一致的话,是不是分开进不同浓度的单标,看一下在哪个浓度里单标可以达到比如说e6这样子?为了到时候做标曲比较方便的话,我的混标是不是统一为目标化合物的线性范围的最高浓度这样比较好呢?但是这些药物的谷浓度差别比较大,有些谷浓度只有几ug/ml,有些都到150 ug/ml了,如果我按照统一为各个目标化合物的线性范围的最高浓度/最低浓度进,那响应很有可能差别很大?那我到底是用哪个浓度进比较好呢?
请问各高手测量胰腺和血液中某药物的浓度,除了高效液相色谱仪还有其他方法吗?有没有测量的试剂盒什么的请问各高手测量胰腺和血液中某药物的浓度,除了高效液相色谱仪还有其他方法吗?有没有测量的试剂盒什么的啊 问题补充:用的是地塞米松动脉灌注给药,请问有这样的试剂盒吗
我想做细胞培养的课题,用几个药物处理细胞,不知道文献上的药物浓度都是怎么得来的呀?还有药物要选择溶液,怎么和临床药物浓度折算呀?我是学临床的,请教高人指点呀!多谢多谢!
水中药物浓度的检测是水质监测和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确保水质安全、评估药物污染程度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光谱法原理:基于溶液中分子发生吸收或发射光谱来确定浓度。常用的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等。优点:测量结果精度高,适用于多种药物的检测。缺点: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操作人员,不适合现场快速检测。色谱法原理:利用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常用的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HPLC)等。优点:定性准确、灵敏度高、多组分同时检测能力强。缺点: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滴定法原理: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用标准溶液逐滴加入样品中进行化学反应,直到反应达到终点(即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样品的浓度。优点:精度高,对样品要求不高。缺点:操作较为繁琐,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比色法原理:利用药物与特定试剂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的颜色深浅与药物浓度成正比的关系进行测定。优点: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现场检测。缺点:可能会受到其他物质的干扰,需要消除干扰物质的影响。试纸法原理:通过试纸与待测液反应后颜色变化与标准色卡对比来确定药物浓度。优点:操作简便快捷,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缺点:精度相对较低,试纸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对结果有一定影响。案例:离子色谱仪测定自来水中草甘膦浓度 为了评估自来水中草甘膦(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的污染情况,研究机构采用离子色谱仪对自来水样品进行了检测。 检测方法: 仪器与条件 仪器与条件:仪器:IC6600系列离子色谱仪,配备电导检测器、阴离子抑制器等。色谱柱:诺谱HS-5A-P3(4mm×250mm);保护柱:诺谱HS-5AG(50mm×4mm)。柱温:30℃;流速:1.0ml/min;进样量:100μL。样品处理:采集自来水样品,加入抗坏血酸除去余氯的影响,过0.45μm水系滤膜进样。标准溶液配制:精确移取草甘膦标准溶液,用超纯水定容至不同浓度,配制成系列标准工作溶液。检测与分析:将样品和标准溶液分别注入离子色谱仪进行分析,记录色谱图和峰面积。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草甘膦的浓度。检测结果: 通过检测发现,自来水中草甘膦的浓度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限值,表明该区域自来水水质良好,未受到草甘膦的显著污染。
1.抗菌药物贮存液制备 抗菌药物贮存液浓度不应低于1000μg/ml(如1280μg/ml)或10倍于最高测定浓度。溶解度低的抗菌药物可稍低于上述浓度。抗菌药物直接购自厂商或相关机构。所需抗菌药物溶液量或粉剂量可公式进行计算。例如:需配制100 ml浓度为1280μg/ml的抗生素贮存液,所用抗生素为粉剂,其药物的有效力为750μg/mg。用分析天平精确称取抗生素粉剂的量为182.6 mg。根据公式计算所需稀释剂用量为:(182.6 mg×750μg/ml)/1280μg/ml=107.0ml,然后将182.6 mg抗生素粉剂溶解于107.0ml稀释剂中。制备抗菌药物贮存液所用的溶剂和稀释剂见表5。配制好的抗菌药物贮存液应贮存于-60℃以下环境,保存期不超过6个月。2.药敏试验用抗菌药物浓度范围 根据NCCLS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标准,药物浓度范围应包含耐药、中介和敏感分界点值,特殊情况例外。3. 培养基 NCCLS推荐使用Mueller-Hinton(MH)肉汤,pH7.2~7.4。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在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测试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时,应在肉汤中加入2%(W/V)氯化钠,按制造厂家的要求配制需要量的MH肉汤。嗜血杆菌属菌使用HTM肉汤,肺炎链球菌和其它链球菌使用含2%~5%溶解马血的MH肉汤。4.接种物的制备 有2种方法配制接种物,一是细菌生长方法,用接种环挑取形态相似待检菌落3-5个,接种于4-5ml的水解酪蛋白(MH)肉汤中,35℃孵育2-6h。增菌后的对数生长期菌液用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浓度至0.5麦氏比浊标准,约含1~2×108CFU/ml。二是直接菌落悬液配制法,对某些苛养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和链球菌及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等菌株,推荐直接取培养18~24h的菌落调配成0.5麦氏比浊标准的菌悬液。用MH肉汤将上述菌悬液进行1∶100稀释后备用。注意应在15分钟内接种完配制好的接种物,并取一份接种物在非选择性琼脂平板上传代培养,以检查接种物纯度。5.稀释抗菌药物的制备及菌液接种 取无菌试管(13×100mm)13支,排成一排,除第1管加入1.6mlMH肉汤外,其余每管加入MH肉汤1ml,在第1管加入抗菌药物原液(如1280μg/ml) 0.4ml混匀,然后吸取1ml至第2管,混匀后再吸取1ml至第3管,如此连续倍比稀释至第11管,并从第11管中吸取1ml弃去,第12管为不含药物的生长对照。此时各管药物浓度依次为256、128、64、32、16、8、4、2、1、0.5、0.25μg/ml。然后在每管内加入上述制备好的接种物各1ml,使每管最终菌液浓度约为5×105CFU/ml。第1管至第11管药物浓度分别为128、64、32、16、8、4、2、1、05、0.25、0.125μg/ml。6.孵育 将接种好的稀释管塞好塞子,置35℃普通空气孵箱中孵育16~20h;嗜血杆菌和链球菌在普通空气孵箱中孵育20~24h;对可能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应持续孵育满24h。7.结果判断与解释 在读取和报告所测试菌株的MIC前,应检查生长对照管的细菌生长情况是否良好,同时还应检查接种物的传代培养情况以确定其是否污染,质控菌株的MIC值是否处于质控范围。以肉眼观察,药物最低浓度管无细菌生长者,即为受试菌的MIC。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药物的肉汤稀释法终点判断,与阳性生长对照管比较抑制80%细菌生长管药物浓度为受试菌MIC。根据NCCLS推荐的分界点值标准,判断耐药(resistant, R)、敏感(susceptible, S)或中介(intermediate, I)。S表示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该抗菌药物的常用剂量治疗有效,禁忌症除外。R指该菌不能被抗菌药物的常用剂量在组织液内或血液中所达到的浓度所抑制,或属于具有特定耐药机理(如β-内酰胺酶),所以临床治疗效果不佳。I是指MIC接近药物的血液或组织液浓度,疗效低于敏感菌。还表示被测菌株可以通过提高剂量(如β-内酰胺类药物)被抑制,或在药物生理性浓集的部位(如尿液)被抑制。另外,中介还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术因素失控,所导致较大的错误解释。
采集的小鼠血样因为当天离心机坏了不能离心分出血浆,就在-20℃的冰箱里冻了一晚上。第二天解冻后离心发现不能分离出血浆,跟没离心一样。是不是因为冷冻全部溶血了?这样的血浆还有什么方法分析其中的药物浓度?
了解不同时间药物在血浆或血清中的浓度,对于计算一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很有必要;反之,药物动力学也是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一部分。准确了解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便于精确地计算所需药物剂量,既能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同时避免用药过量致毒。预先对多屏深孔Solvinert(MultiScreen Deep Well Solvinert )和多屏Solvinert滤板进行了验证,进行血浆或血清中蛋白质的板内沉淀,以便展开总药物分析。在滤板上可以快速、细致并完整地转移滤液,这样就可以在进行总药物分析之前为样品制备提供一个自动化兼容的平台。Solvinert滤板过滤的滤液中不含蛋白质,这与质谱分析法和紫外线分析法的结果一致。使用多屏深孔和多屏Solvinert滤板可产生有复验性的结果,它是一个稳定且可靠的平台。血清中的蛋白质被这些滤板过滤并沉淀之后,得到的样本中基本上不含蛋白质,回收率很高,便于萃取。药物动力学特性可以让新药开发商更了解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这在新药的注册审批中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候选药物的代谢动力,金斯瑞( GenScript)建议用动物来做药物分布及其代谢的研究,分析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组织或血清中,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情况。金斯瑞进行精确的药物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涉及两个主要方面:药物分布及其代谢动力研究和抗体药物的代谢动力研究。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体之间药物浓度变异来源及其相关性,这些个体是指按临床上相关剂量接受候选药物的目标患者人群。患者的某些人口统计学特征、病理生理特征以及治疗方面的特征,比如体重、排泄和代谢功能、以及接受其他治疗,都能够有规律地改变药物剂量-浓度关系。例如,主要由肾脏排除的药物,在接受同样剂量的情况下,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体内的稳态浓度,通常高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体内的稳态浓度。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找出那些使剂量-浓度关系发生变化的、可测定的病理生理因素,确定剂量-浓度关系变化的程度,当这些变化与临床上有意义的治疗指数改变相关的情况下,能够恰当地调整剂量。在药品开发中使用群体PK方法,使获得完整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有了可能,不但能从来自研究受试者的相对稀疏的数据中获取资料,而且还能从相对密集的数据或从稀疏数据和密集数据的组合中获取资料。群体PK方法能够分析来自各种不均衡设计的数据,也能分析因为不能按常用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方式分析而通常被排除的研究数据,比如从儿科患者和老年患者获取的浓度数据,或在评价剂量或浓度与疗效或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时所获取的数据。传统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受试者通常是健康的志愿者或特别挑选的患者,一组成员的平均情况(即平均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一直是关注的主要焦点。许多研究将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的变异作为一个需要降到最低的因素进行观察,通常是通过复杂的研究设计和对照方案,或通过有严格限制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将其降到最低。事实上,这些资料对在临床应用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变异至关重要,但是却被这些限制所掩盖。而且,传统药代动力学研究只关注单个变量(例如肾功能)的作法,还使其难以研究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菜鸟求助液相色谱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问题,谢谢大家以前没接触过高效液相色谱,前不久做试验(抗癌药物异环磷酰胺在无机吸附剂上的吸附)需要测药物随时间在溶液中浓度变化,以前课题组都用紫外,做出标准曲线即可,但是我的药物存在紫外末端吸收,因此数据老是不对头忽大忽小,因此考虑用高效液相色谱测浓度。也有此药的文献,但都是医学方面测其在血清中浓度,但我的实验目的很简单,就是测这个药(原料药)在水溶液中的浓度(没有其他的东西),那么我该怎么做呢?(那也不存在对照品供试品等称呼了吧)我自己想的是,可不可以将系列浓度溶液进样先做出浓度-面积工作曲线,然后将需要测的样进样之后,根据峰面积带入标准曲线求即可? 现在试验刚刚开始做,发现的问题是1在主峰前面有两个小峰,同学说是因为我的溶剂是水,与流动相(乙腈水)不同产生的噪音,这样解释合理吗?2保留时间在乙腈:水=35:65时为四分钟左右,是不是可以调整流动相比例使出峰时间在五六分钟,这样结果会更准确?3药物浓度在10-5000mg/l都可以测到,做标准曲线的话应该取在哪个范围?低于10mg/l怎么只有前面的那两个峰了,主峰就不见了(文献中提到最低检测限0.5mg/l呢),为什么我的灵敏度就不行了呢?(仪器型号岛津LC-10AVP,紫外检测器SPD-10AVP,柱型号ALIGENT-ECLIPSE XDB-C18)4外标法(标准曲线法)大家认为准确度可以吧?
今天做血浆中药物浓度检测,发现每一针的保留时间都较前一针后移一点,20个样品大概后移了2分钟。前一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没有出现上述情况。色谱条件和前一天一样,流动相也是前一天配好的,请问是什么问题
请教各位,1.用质谱做生物等效性实验,测定药物的血样浓度,每个样本需要进几针?2.实验是测定阿齐霉素含量,提取过程是血浆,加乙腈,加0.2mol碳酸钠,加 乙酸乙酯-异丙醇(95:5),上清液空气泵吹干,加流动相超声溶解,涡旋,离心.但用20000rpm,10分钟,仍有悬浮物,该如何处理 ?3.实验精密度差.我应在哪方面多注意?
求推荐高效液相色谱测大鼠血清药物浓度的靠谱的公司或机构
第三届全国新药药代会议资料[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8672]创新药物及其代谢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应注意的问题[/url]
体内药物分析 :是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包括实验动物等机体)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生产、实验、研究、临床等各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作出贡献。 体内药物分析任务和对象的特点: 1、被测定的药物和代谢物的浓度或活性极低;2、样品中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大多需要分离和净化;3、样品量少,尤其是连续测定时,很难再度获得完全相同的样品;4、工作量较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成倍地甚或按指数级数增加;5、往往要求很快地提供结果,尤其在毒物检测工作中;6、实验室应有多种检测手段,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7、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一)血样: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常采用的样本,其中选用最多的是血浆。因血浆中的药浓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管)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血浆是全血(whole blood)在加肝素、枸橼酸、草酸盐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清则是在血液中纤维蛋白元等影响下,引起析出血块,离心取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损失。全血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匀,以防凝血。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所以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而全血的净化较血浆与血清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但是一些可与红血球结合或药物在血浆和血球的分配比率因不同病人而异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全血。血样采取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血样取样时间间隔问题也常随测定目的不同而异。目前大都是测定原型药物总量。当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率稳定时,血药总浓度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但对低蛋白症或尿毒症患者,药物结合率降低,则在通常安全有效的血药总浓度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可显著增加。(二)尿样(urine):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此外,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三)唾液(saliva):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HCO3 -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液质和淀粉酶。采样一般是在漱口后15分钟,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吸管内吸附的少量唾液用稀释液洗出),用2000~3000rpm离心15分钟,小心吸取上清液,进一步分离、净化。也可采用物理(嚼石蜡片、小块聚四氟乙烯或玻璃大理石)或化学(酒石酸、维生素C)的方法刺激,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唾液,但药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四)其它:乳汁、动物脏器组织匀浆等。二、样品储存和稳定性考察:取样后最好立即进行分析,冷藏(4℃)、冰冻(-20℃)有时也不能完全保证样品不起变化。尿液是很好的细菌生长液,若需收集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样品或不能立即测定的,应置冰箱冷藏或加防腐剂(1%甲苯、过饱和氯仿)保存。分析样品贮存时应考虑:储存条件;样品在贮存中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评述样品稳定性时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预防或校正不稳定样品的分析结果。 测定前样品的制备 除少数体液经简单处理后直接测定外,通常在最后一步测定前要采取适当的样品制备,即进行分离、净化、浓集、必要时尚需对待测组分进行化学改性,为测定创造良好条件。一、样品的制备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待测物的浓度范围、药物测定的目的、选用的生物体液和组织的类型、样品制备与分析技术的关系。二、蛋白质的处理:是测定血浆、血清、全血及组织匀浆等样品中药物时的最先处理步骤。(一)加入沉淀剂和变性试剂:硫酸铵是经典的蛋白质沉淀剂,它与蛋白质分子竞争系统中水分子,而使蛋白质析出。阴离子型沉淀剂(三氯醋酸、高氯酸、钨酸、焦磷酸)与带电荷的蛋白质在氏于等电点的pH时形成不溶性盐;反之,阳离子型沉淀剂(含锌盐、铜盐)与蛋白质分子中带阴电荷的羧基,在高于蛋白质等电点时,形成不溶性盐。有关机制不十分清楚。(二)加入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乙醇过量存在时,能使与蛋白结合状态的药物释放可将混合物离心,取上清液(含药),但这不能解决样品的净化问题。蛋白沉淀法对于与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的回收率较差。也有采用酸消化法(Acid digestion)使药物自蛋白结合处释出,但常导致药物的分解。
在人体中,大部分的环境是水相环境,体液、血液和细胞浆液都是水溶液,药物要转运扩散至血液或体液,需要溶解在水中,要求药物有一定的水溶性(又称为亲水性)。而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时,这些膜是由磷脂所组成的,又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脂溶性(称为亲脂性)。由此可以看出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的过高或过低都对药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药学研究中,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是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用P来表示,其定义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由于生物非水相中药物的浓度难以测定,通常使用在正辛醇中药物的浓度来代替。Co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或正辛醇中的浓度;C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则药物的脂溶性越高,为了客观反映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 药物分子结构的改变对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比较大。影响药物的水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因素比较多,当分子中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较大时,药物的水溶性会增大。相反若药物结构中含有较大的脂环等非极性结构时,则导致药物的脂溶性增大。 各类药物因其作用不同,对脂溶性有不同的要求。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物,需通过血脑屏障,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吸人性的全身麻醉药属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其麻醉活性只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关,最适lgP在2左右。
[color=#444444]因为临床试验样品分析这块经常出问题,所以年后领导决定本公司内部建立临床样品分析组,对本公司临床试验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检测,不再委托第三方。我想问下,这样可以吗,建立的实验室是否需要什么资质认证?法规有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没有规定的话,是否存在潜规则啊?[/color]
血清药物浓度和血浆药物浓度有什么区别吗?那些药物适合测定血清,哪些适合血浆呢?有相关的文献吗?不胜感激~~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是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包括实验动物等机体)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生产、实验、研究、临床等各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作出贡献。 体内药物分析任务和对象的特点:1、被测定的药物和代谢物的浓度或活性极低;2、样品中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大多需要分离和净化;3、样品量少,尤其是连续测定时,很难再度获得完全相同的样品;4、工作量较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成倍地甚或按指数级数增加;5、往往要求很快地提供结果,尤其在毒物检测工作中;6、实验室应有多种检测手段,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7、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一)血样: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常采用的样本,其中选用最多的是血浆。因血浆中的药浓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管)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血浆是全血(whole blood)在加肝素、枸橼酸、草酸盐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清则是在血液中纤维蛋白元等影响下,引起析出血块,离心取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损失。全血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匀,以防凝血。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所以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而全血的净化较血浆与血清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但是一些可与红血球结合或药物在血浆和血球的分配比率因不同病人而异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全血。血样采取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血样取样时间间隔问题也常随测定目的不同而异。目前大都是测定原型药物总量。当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率稳定时,血药总浓度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但对低蛋白症或尿毒症患者,药物结合率降低,则在通常安全有效的血药总浓度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可显著增加。 (二)尿样(urine):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此外,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 (三)唾液(saliva):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HCO3-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和淀粉酶。采样一般是在漱口后15分钟,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吸管内吸附的少量唾液用稀释液洗出),用2000~3000rpm离心15分钟,小心吸取上清液,进一步分离、净化。也可采用物理(嚼石蜡片、小块聚四氟乙烯或玻璃大理石)或化学(酒石酸、维生素C)的方法刺激,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唾液,但药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其它:乳汁、动物脏器组织匀浆等。 二、样品储存和稳定性考察:取样后最好立即进行分析,冷藏(4℃)、冰冻(-20℃)有时也不能完全保证样品不起变化。尿液是很好的细菌生长液,若需收集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样品或不能立即测定的,应置冰箱冷藏或加防腐剂(1%甲苯、过饱和氯仿)保存。分析样品贮存时应考虑:储存条件;样品在贮存中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评述样品稳定性时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预防或校正不稳定样品的分析结果。 测定前样品的制备除少数体液经简单处理后直接测定外,通常在最后一步测定前要采取适当的样品制备,即进行分离、净化、浓集、必要时尚需对待测组分进行化学改性,为测定创造良好条件。一、样品的制备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待测物的浓度范围、药物测定的目的、选用的生物体液和组织的类型、样品制备与分析技术的关系。二、蛋白质的处理:是测定血浆、血清、全血及组织匀浆等样品中药物时的最先处理步骤。 (一)加入沉淀剂和变性试剂:硫酸铵是经典的蛋白质沉淀剂,它与蛋白质分子竞争系统中水分子,而使蛋白质析出。阴离子型沉淀剂(三氯醋酸、高氯酸、钨酸、焦磷酸)与带电荷的蛋白质在氏于等电点的pH时形成不溶性盐;反之,阳离子型沉淀剂(含锌盐、铜盐)与蛋白质分子中带阴电荷的羧基,在高于蛋白质等电点时,形成不溶性盐。有关机制不十分清楚。 (二)加入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乙醇过量存在时,能使与蛋白结合状态的药物释放可将混合物离心,取上清液(含药),但这不能解决样品的净化问题。蛋白沉淀法对于与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的回收率较差。也有采用酸消化法(Acid digestion)使药物自蛋白结合处释出,但常导致药物的分解。 (三)组织的酶消化法:蛋白水解酶(Proteolytic enzyme)中的枯草菌溶素(Subtilisin Carlsberg)不仅可使组织酶解,且可使药物析出。优点:1、因是在平稳条件下进行的,可避免某些药物在酸中水解及较高温度时降解;2、可显著改善对蛋白结合率强的药物的回收率;3、可用有机溶剂直接提取消化液而无乳化生成的危险;4、在用HPLC时,无需再进行过多的净化操作。缺点是不适用于一些在高pH时易水解的药物。三、提取:(一)溶液的pH调节:最佳pH选择主要与药物的pKa值有关。pH与pKa相当时,50%的药物以非电离形式存在。碱性药物最佳pH值要高于pKa值1~2个pH单位;反之,则低1~2个单位。可使90%药物以非电离开形式存在,易为溶剂提取。而对于碱性很强的药物往往采用“离子对”技术进行提取和定量。体内酸性物质较多,在碱性条件下不会被萃取出来,故在pH值偏高的情况下进行提取较好。 (二)提取溶剂的极性:选好第一个提取溶剂可减少以后的净化操作,在液-液提取中多采用极性小的溶剂。加入少量醇类可克服极性小溶剂提取能力弱和减小药物在容器表面的吸附损失的不足。也有利用不同极性的混合溶剂来提取药物和净化脂肪酸类。 (三)提取技术:由于体液样品量少且药物含量低,一次分析的样品数量较多。与常量和微量分析相比,提取时通常不采用反复提取的方法,多半进行一次(至多二次)提取,在改变pH后,从有机相回提至水相也只进行一次。一般并不考虑“提尽药物”,测定含量时则应精确加入提取溶剂,提取液也要定量分出。为避免进样时带来的误差,多采用提取前加入等量内标,以待测组分峰高(或峰面积)与内标峰高(或峰面积)之比对浓度作标准曲线。这样,即使在一系列操作过程中有微量损失,对比值影响也较小。混合时可在密塞情况下将试管平置于振荡器内振荡,振荡时间与强度视情况而定。可采用以“药物转入溶剂中量”与“混合时间”作图法,选取理想和符合实际的提取方式和时间。 (四)提取溶剂的蒸发:提取液常为数ml,往往不能直接供GC或HPLC测定,需采取浓集办法,常用真空蒸发(注意暴沸)或吹氮气流使溶剂挥散。四、固相分离:以固相分离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从水相中分离出所需测定的组份,通常以柱分离方式进行操作,故有时这种方法又称为固相提取柱(Solid-phase extraction column)法。这类柱分两类:一种是阻留全部样品在柱上;一种则仅阻留药物及其相关物质。常用于填充柱的固相分离物质有氧化铝、活性碳、硅藻土、离子交换树脂及非离子型的树脂及凝胶等。在第一类柱中,常使用亲水性装填物,如硅藻土,可捕集全部样品。样品全部吸附在固相颗粒表面,形成一薄层,即使样品中含水也能如此。采用一种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如氯乙烷倾入柱中,即可洗提药物。第二类柱则较有选择性,可装填疏水物或离子交换树脂,对药物及其相关物质进行滞留。常用的疏水物有活性碳、聚苯乙烯或C18化学键合硅胶。这种疏水柱可从样品中吸附亲脂性药物,然后用有机溶剂将药物洗提分离。离子交换柱适用于高极性、可电离的药物。五、利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供血浆中游离药物的测定:采用超速离心、平衡透析、限外过滤(超滤)以及凝胶过滤方法等。以上方法也可用于药物蛋白结合率的测定。六、导致待测物损失的因素:(一)吸附:玻璃表面或橡胶塞会吸附药物,特别是脂肪胺类及含硫化合物。可采用硅烷化减少玻璃表面的吸附性,非极性提取溶剂中加入少量极性溶剂可减少器皿对药物的吸附。 血样中红血球和纤维蛋白元凝块的形成,常能引起待测物的共沉淀。所以宜将全血样品加入缓冲液后再行提
皮肤给药。 (2)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吸收不决定于其在胃肠道的总浓度,而是取决于可吸收的,即非解离的药物浓度,也就是取决于药物的pka值与吸收部位的ph值。同时,药物脂溶性愈大 则愈易吸收;溶解速率愈大愈吸收得快。对难溶性固体药物而言,其粉末愈细,粒径愈小,比表面积愈大,溶解速度愈快,药物吸收速度也愈快,吸收量愈多,药效 就愈好。 (3)赋形剂。制备药剂时,往往要用某些赋形剂,他们不仅影响到生产工艺及制剂的外观性质,如:硬度、粘度、光 泽、颜色、味道等方面,而且会改变制剂的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制剂的疗效。例如:乳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常用赋形剂,用于睾丸酮片,有加速吸收的 作用;而用于异烟肼片,其疗效完全被乳糖阻碍 药物相互作用对疗效的影响 药物的相 互作用系指一种药物的作用,被同时应用的另一种药物所改变。近年来,临床上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某患者的一种疾病的现象日益增多。这些药物同时服用后,由 于药物间相互作用,有的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但也有的产生拮抗作用,使疗效降低,甚至会产生毒性,带来毒副反应。例如:咖啡因与麦角胺合用时,溶解度 加大,吸收增加,疗效提高。又如,洋地黄与氯噻嗪、氯噻酮、喹噻酮、利尿酸、速尿等高效利尿药合用治疗心脏性水肿时,往往造成血钾过低,增加心脏对洋地黄 的敏感性,引起中毒反应。
[b][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药物载体控释系统:[/font][/size][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控制药物释放[/font][/size][/b][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是药物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font][/size][b][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药物控制释放体系是将药物包埋于某种聚合物辅料中,由于不同辅料和制备工艺限制药物的溶出和扩散速度,通过聚合物的溶蚀和水解将药物缓慢、持续稳定地释放出并发挥作用。[/font][/size][/b][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设计药物缓释制剂的目的:[/font][/size][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 一是尽可能地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达到所期望长的作用时间;[/font][/size][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 二是减小给药后即刻出现的局部组织或血药浓度过高和潜在的毒性。[/font][/size][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低分子量的药物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小,易从人体中排泄出去,为了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往往采用多次给药的方法,这样易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出现“峰谷”现象,当药物浓度处于“峰值”有可能引起毒副作用,处于“波谷”时有又可能低于有效浓度,从而影响疗效。[/font][/size][size=10.5pt][font=微软雅黑]因此,要使药物具有疗效,必须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即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标准-最低有效浓度。正常的用药剂量应能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浓度与中毒极限浓度之间。[/font][/size]
[size=4]为了定量地描述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常借助数学的原理和方法来阐明。 [b]一、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b] 时量关系: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用时量曲线表示: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分取血浆,用适当的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法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反映血浆中药物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称其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即时量曲线。 血药浓度变化→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变化→药物的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随时间变化。 表现:药效从显效到消失的过程,药效与时间的这种关系成为药物的时效关系。 [img=359,290]http://www.med66.com/courses/yaoshi/2009/syqianghua/ylx/kcjy/images0202/020201.gif[/img] 图2—1为单次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映药物吸收、分布和消除之间的相互消长的关系。 曲线分为三相: 吸收分布相:曲线的上升段,药物自给药部位迅速吸收,迅速向组织中分布,药物吸收远大于消除。 平衡相:曲线的中间段,药物吸收速率和消除速率相当,体内药量达到暂时的动态平衡,血药浓度的变化趋于平缓。 消除相:曲线的下降段,血药浓度迅速下降。 曲线下面积(AUC):时-量曲线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覆盖的面积,反映药物在血液中的总量。意义: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对于同一受试者,AUC大则药物吸收程度高。 曲线又可分为三期: 潜伏期:给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时间。反映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也与药物的消除有关。 有效期:药物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上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率。 在此期中: 血药浓度有一峰值,称为峰浓度。对于特定的药物制剂,峰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达到峰浓度所需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其长短与吸收和消除的速率有关。 C [sub]max[/sub]和T[sub]max[/sub]的大小综合反映药物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剂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情况。同一受试者C[sub]max[/sub]和T[sub]max[/sub]主要与药物制剂有关。 残留期:血药浓度已降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直至完全从体内消除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药物的消除速率。睡眠药物残留期长在体内有蓄积现象,反复用药易致蓄积中毒。[/size]
药物一定的速度进行分解是药物化学本性的反映,分解反应的速度决定于反应物的浓度,湿度、PH、催化剂等条件。用化学动力学的方法可以测定药物分解的速度,预测药物的有效期和了解影响反应的因素,从而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缓药物的分解,制备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制剂。现将与药物稳定性有关的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简要地加以介绍。 (1)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假设开始反应物的浓度a(克分子/升)经历了t时间以后反应了x(克分子/升),则反应速度可用下式表示:-d(a-x)/dt或dx/dt。 (2)反应级数 反应级数阐明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联系,它是由实验求出的数值。学完全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也可以求出反应级数。对于大多数药物,即使它们的反应过程或机理十分复杂,但可以用零级、一级、伪一级、二级反应等来处理。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半衰期 化学反应的速度也可以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t1/2) 是药物分解一半所需进间,通常定于反应物开始浓度和反应速度常数(表1)。表1反应速度方程式和半衰期方程级数反应速度方程式(积分式)半衰期方程式零X=ktt1/2=a/2k1Log(a/(a-x)=kt/2.303t1/2=0.695/k2X/a(a-x)=ktt1/2=1/ak (当反应物A和B的初浓度相等时) 上表中,a=药物的初浓度 t=反应的时间 x=时间内药物耗支的浓度 k=反应速度常数
体内药物分析是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包括实验动物等机体)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生产、实验、研究、临床等各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作出贡献。 体内药物分析任务和对象的特点:1、被测定的药物和代谢物的浓度或活性极低;2、样品中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大多需要分离和净化;3、样品量少,尤其是连续测定时,很难再度获得完全相同的样品;4、工作量较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成倍地甚或按指数级数增加;5、往往要求很快地提供结果,尤其在毒物检测工作中;6、实验室应有多种检测手段,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7、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一)血样: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常采用的样本,其中选用最多的是血浆。因血浆中的药浓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管)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血浆是全血(whole blood)在加肝素、枸橼酸、草酸盐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清则是在血液中纤维蛋白元等影响下,引起析出血块,离心取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损失。全血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匀,以防凝血。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所以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而全血的净化较血浆与血清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但是一些可与红血球结合或药物在血浆和血球的分配比率因不同病人而异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全血。血样采取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血样取样时间间隔问题也常随测定目的不同而异。目前大都是测定原型药物总量。当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率稳定时,血药总浓度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但对低蛋白症或尿毒症患者,药物结合率降低,则在通常安全有效的血药总浓度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可显著增加。(二)尿样(urine):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此外,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三)唾液(saliva):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HCO3-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和淀粉酶。采样一般是在漱口后15分钟,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吸管内吸附的少量唾液用稀释液洗出),用2000~3000rpm离心15分钟,小心吸取上清液,进一步分离、净化。也可采用物理(嚼石蜡片、小块聚四氟乙烯或玻璃大理石)或化学(酒石酸、维生素C)的方法刺激,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唾液,但药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四)其它:乳汁、动物脏器组织匀浆等。
各位有没有直到一般怎么处理全血样品啊,俺指的是未离心的加入抗凝剂后的全血,要想进一步测定全血药物浓度,好像要破坏血细胞,让其结合的药物释放入血浆吧,这步一般都用什么方法呢?谢谢各位了
这篇文献里用的是不同浓度的甲醇或者甲醇-水配制,意思是各自从储备液稀释到系列工作溶液了,再各取100μ配个混标溶液吗?配制溶液的时候用不同浓度的甲醇或者甲醇-水不会很麻烦吗?还是说这个calibration standards的浓度是混标溶液里算出来该药物的浓度?怎么算呢?我对混标溶液的理解是,各自配1 mg/ml的储备液,然后从这各自的储备液里就各取100μ,配制混标,稀释得到系列工作溶液,再继续稀释到标曲的浓度[img=,690,16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61045239449_1230_5833917_3.png!w690x167.jpg[/img][img=,690,41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61045240738_2760_5833917_3.png!w690x411.jpg[/img]
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精彩的报告,请问怎样控制基体中的药物浓度?标准物质复制时候怎么能重现?
实验数据中各变量的关系可表示为列表式,图示式和函数式。 列表式:将实验数据制成表格。它显示了各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反映出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它是标绘曲线的基础。图示式: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曲线。它直观地反映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报告与论文中几乎都能看到,而且为整理成数学模型(方程式)提供了必要的函数形式。 函数式:借助于数学方法将实验数据按一定函数形式整理成方程即数学模型。 熟悉相关和回归的定义,相关系数的定义,直线回归的最小二乘法。 熟悉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中各项指标的定义和考察方法。 含量测定方法的评价 (效能指标—分析品质因数) 一般常用的分析效能评价指标包括:精密度、准确度、检测限、定量限、选择性、线性与范围、重现性、耐用性等;测定法的效能指标可评价分析测定方法,也可作为建立新的测定方法的实验研究依据。 1.精密度系指用该法测定同一匀质样品的一组测量值彼此符合的程度。它们越接近就越精密。在药物分析中,常用标准(偏)差(SD或S); 相对标准(偏)差(RSD),也称变异系数(CV),表示。 生物样品分析时,常用RSD表示精密度,并可细分为批内(或日内)精密度及批间(或日间)精密度。 批内精密度:是同一次测定的精密度。通常采用高、中、低三种浓度的同一样品各7-10份,每种浓度的样品按所拟定的分析方法操作,一次开机后,一一测定。计算每种浓度样品的SD值及RSD值。批内精密度也可视为日内精密度。所得RSD应争取达到5%以内,但不能超过10%。 批间精密度:是不同次测定的精密度。通常采用高、中、低三种浓度的同一样品,每种浓度配制7-10份,置冰箱冷冻。自配制样品之日开始,按所拟定的分析方法操作,每天取出一份测定,计算每种浓度样品的SD值及RSD值。批间精密度也可视为日间精密度。所得RSD应控制在15%以内。 2.准确度是指测得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表示分析方法测量的正确性。 由于“真实值”无法准确知道,因此,通常采用回收率试验来表示。 制剂的含量测定时,采用在空白辅料中加入原料药对照品的方法作回收试验及计算RSD,还应作单独辅料的空白测定。每份均应自配制模拟制剂开始,要求至少测定高、中、低三个浓度,每个浓度测定三次,共提供9个数据进行评价。 回收率=(平均测定值M -空白值B)/ 加入量A×100% 回收率的RSD一般应为2%以内。 3.检测限(LOD)是指分析方法能够从背景信号中区分出药物时,所需样品中药物的最低浓度,无需定量测定。 LOD是一种限度检验效能指标,它既反映方法与仪器的灵敏度和噪音的大小,也表明样品经处理后空白(本底)值的高低。要根据采用的方法来确定检测限。当用仪器分析方法时,可用已知浓度的样品与空白试验对照,记录测得的被测药物信号强度S与噪音(或背景信号)强度N,以能达到S/N=2或S/N=3时的样品最低药浓为LOD;也可通过多次空白试验,求得其背景响应的标准差,将三倍空白标准差(即3δ空或3S空)作为检测限的估计值。为使计算得到的LOD值与实际测得的LOD值一致,可应用校正系数来校正,然后依之制备相应检测限浓度的样品,反复测试来确定LOD。如用非仪器分析方法时,即通过已知浓度的样品分析来确定可检出的最低水平作为检测限。 4.定量限 (LOQ)是指在保证具有一定可靠性(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分析方法能够测定出的样品中药物的最低浓度。 它反映了分析方法测定低药物浓度样品时具有的可靠性。它与上述的检测限的差别在于:定量限要定量测定某一药物在样品介质中的最低浓度,且定量限规定的最低浓度应该符合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要求。确定定量限的方法也因所用方法不同而异。当用非仪器分析方法时,与上述检测限的确定方法相同;如用仪器分析方法时,则往往将多次空白试验测得的背景响应的标准差(即空白标准差)乘以10,作为定量限的估计值,继之,再通过分析适当数量已知接近定量限或以定量限制备的样品来验证。 5.选择性是指在样品介质中有其他组分共存时该分析方法对供试物质准确而专属的测定能力。 它与专属性的含义稍有不同。专属性是指一种方法仅对一种分析成分产生唯一信号;选择性则可对多种化学成分产生不同响应,而主要成分的响应可与其它响应区分。 因此,选择性是指该法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程度的量度。 在药物分析中考察一个分析方法的选择性时,应着重考虑杂质、降解产物、相关化合物以及制剂辅料等其他组分是否对被测药物的测定有干扰。一般,通过添加上述物质的样品与未曾添加的样品所得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而确定。 6.线性与范围 分析方法的线性是在给定范围内获取与样品中供试物浓度成正比的试验结果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供试物浓度的变化与试验结果(或测得的响应信号)成线性关系。 所谓线性范围是指利用一种方法取得精密度、准确度均符合要求的试验结果,而且成线性的供试物浓度的变化范围,其最大量与最小量之间的间隔,可用mg/L ~ mg/L、 ug/ml ~ ug/ml等表示。 线性与范围的确定可用作图法(响应值Y/浓度X)或计算回归方程(Y=a+bX)来研究建立。 测定样品时所有生物药物分析方法都必须同时作标准曲线。每次作标准曲线时,方法应与分析方法考核时完全一致。标准浓度应包括一定梯度的5-8个浓度(非线性者如免疫分析可适当增加),每个浓度只需测定一次(免疫分析可测定两次并取均值);标准曲线应覆盖样品可能的浓度范围,对于含量测定要求一般浓度上限为样品最高浓度的120%,下限为样品最低浓度的80% (但应高于LOQ);目前仍广泛采用相关系数(r)表示标准曲线的线性度、并控制r≥0.9900。对照品的LOQ必须包括在线性范围。 7.耐用性 是指利用相同的方法在各种正常实验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所得结果的重现程度。 所谓各种正常实验条件,包括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分析人员、不同的仪器、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同的测试耗用时间、不同的分析温度、不同的测定日期等等。分析方法重现性的测定是通过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的实验者(操作和环境条件虽有差别但仍在规定的分析参数内)对同一样品的分别测试而获得的。 重现性 即是指在不同实验室中使用此种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是评价其保持不受参数微小变差影响的能力,并可作为正常使用的一个可靠性指标。 8. 与参比方法测得结果的相关程度的比较 由于生物样品中含有许多干扰测定的杂质,特别是与原型药物相似的代谢物常对药物的测定有影响。因此,除考察选择性外,有时还用参比方法对实际生物样品同时测定并进行比较。比较试验时,取若干份实际样品 (如病人服药后采取的血样),用一个已证明有相当专属性和可靠性的方法与新建立的方法同时进行测定,以参比方法测得的药浓为横坐标(X),以新建立方法测得的药浓为纵坐标(Y)作成散布图,并求出直线回归方程 (y=a+bx)及相关系数 (r)。r最大值为1,表示两法完全相关(结果完全吻合);r=0时,表示两法完全不相关。一般要求两法的相关系数r>0.95,而相关直线的斜率 应接近于1。 评价一种分析方法的效能,一般根据方法的使用对象区别。有以下四种情况: A.用于原料药中主要组分或制剂中有效组分含量测定的方法:除了检测限和定量限二项指标外,对精密度、准确度、选择性、线性与范围、耐用性等均应有所要求; B.用于原料药中杂质测定或制剂中降解产物测定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 ①用于含量测定;要求是:除检测限和精密度指标不必要求外,对准确度、选择性、线性与范围、定量限、耐用性等均应有所要求; ②用于限度检查。要求是:只对检测限、选择性和耐用性三项指标有所要求,其余均无需要求。 C.用于溶出度测定的方法及药物释放度测定的方法,只有精密度和耐用性有所要求,其余项目均不作要求。 D.用于生物样品中药物测定的方法,对精密度、准确度、检测限、选择性、可测线性范围、定量限、对生物样品的耐用性以及与参比方法测得结果的相关程度的比较等指标应有所要求。
呋喃类药物概述本类[color=#333333]药物[/color]为黄色结晶粉末,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水中溶解极微,在日光下色渐变深,应避光密封保存。 作用与用途:呋喃类[color=#333333]药物[/color]在试管内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多数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伤寒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对本类[url=http://new.boyar.cn/search/search.php?word=药物][color=#333333]药物[/color][/url]不敏感。本类[url=http://new.boyar.cn/search/search.php?word=药物][color=#333333]药物[/color][/url]在低浓度(5~10微克/毫升)时可起抑菌作用,而在高浓度(20~50微克/毫升)时则起杀菌作用,在酸性环境中其抗菌效力强。 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易对本类[color=#333333]药物[/color]产生耐药性,而细菌对本类[color=#333333]药物[/color]与磺胺类[color=#333333]药物[/color]及抗生素之间不会产生交叉耐药性。 本类[url=http://new.boyar.cn/search/search.php?word=药物][color=#333333]药物[/color][/url]的抗菌机制尚在研究中。能防治伤寒、副伤寒、家禽原虫病(如球虫、组织滴虫、卡氏白细胞原虫等),还对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及呼吸道疾病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呋喃妥因只用于泌尿道感染。 呋喃唑酮对沙门败血杆菌、鼠伤寒杆菌有效,对禽霉形体也有效。 不良反应: 家禽对呋喃类[color=#333333]药物[/color]的敏感性较其它动物为高。雏禽的敏感性更高。因此能引起毒性反应,其中以呋喃西林的毒性最强,现已淘汰。呋喃唑酮的毒性仅为呋喃西林的1/10左右,但应用不当也会发生中毒。有报道:40日龄的来航及贵农黄品种小鸡共800多只,由于应用呋喃唑酮的剂量为0.01%的6.7倍,加上拌药不匀而引起中毒,死亡小鸡620余只。 家禽中毒后其症状为:兴奋不安、步态不稳、运动失调、转圈、无目的地飞跑、扭颈、翅膀及腿僵直,甚至出现角弓反张,雏禽不断鸣叫。中毒后一般10多分钟倒地抽搐死亡,有的可延至10多小时死亡。日粮每千克加入750毫克呋喃唑酮,能引起北京幼鸭中毒。
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知识一.概念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技术是指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试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以千万样品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个体系运转的技术体系。二. 高通量筛选技术体系的组成1. 化合物样品库化合物样品主要有人工合成和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纯化两个来源。其中,人工合成又可分为常规化学合成和组合化学合成两种方法。2.自动化的操作系统自动化操作系统利用计算机通过操作软件控制整个实验过程。操作软件采用实物图像代表实验用具,简洁明了的图示代表机器的动作。自动化操作系统的工作能力取决于系统的组分,根据需要可配置加样、冲洗、温解、离心等设备以进行相应的工作。3.高灵敏度的检测系统检测系统一般采用液闪计数器、化学发光检测计数器、宽谱带分光光度仪、荧光光度仪等。4.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承担4个方面的功能: 样品库的管理功能;生物活性信息的管理功能; 对高通量药物筛选的服务功能; 药物设计与药物发现功能。三. 高通量筛选模型常用的筛选模型都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观察的是药物与分子靶点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认识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1. 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受体筛选模型;酶筛选模型;离子通道筛选模型1.1受体筛选模型:指受体与放射性配体结合模型。以受体为作用靶的筛选方法,包括检测功能反应、第二信使生成和标记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等不同类型。1.2酶筛选模型:观察药物对酶活性的影响。根据酶的特点,酶的反应底物,产物都可以作为检测指标,并由此确定反应速度。典型的酶筛选包括1) 适当缓冲液中孵化;(2)控制反应速度,如:温度,缓冲液的pH值和酶的浓度等;(3)单时间点数器, 需测量产物的增加和底物的减少。1.3离子通道筛选模型: (1)贝类动物毒素的高通量筛选,其作用靶为Na+通道上的蛤蚌毒素结合位点,用放射性配体进行竞争性结合试验考察受试样品。(2)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高通量筛选干扰N型钙通道β3亚单位与α1β亚单位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寻找新型钙通道拮抗剂。2.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观察被筛样品对细胞的作用,但不能反映药物作用的具体途径和靶标,仅反映药物对细胞生长等过程的综合作用。包括: 内皮细胞激活; 细胞凋亡; 抗肿瘤活性; 转录调控检测; 信号转导通路; 细菌蛋白分泌; 细菌生长。四.问题及展望高通量筛选技术与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反应体积小;自动化;灵敏快速检测;高度特异性。但是,高通量筛选作为药物筛选的一种方法,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手段,特别是在中药研究方面,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高通量筛选所采用的主要是分子、细胞水平的体外实验模型,因此任何模型都不可能充分反映药物的全面药理作用;其次,用于高通量筛选的模型是有限的和不断发展的,要建立反映机体全部生理机能或药物对整个机体作用的理想模型,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对高通量筛选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对筛选模型的评价标准、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以及筛选模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高通量筛选技术必将在未来的药物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