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制造技术清洁

仪器信息网制造技术清洁专题为您整合制造技术清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制造技术清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制造技术清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制造技术清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制造技术清洁话题讨论。

制造技术清洁相关的资讯

  • 激光技术在高效光伏电池制造中的最新应用!
    【研究背景】光伏技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技术,因其可再生、清洁的特点,成为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研究热点。然而,光伏电池在高效能转换与材料成本之间存在权衡问题,尤其是在光电转换效率、长期稳定性和制造成本等方面面临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例如氢化非晶硅(a-Si:H)及其层状结构。相关研究表明,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电气性能能够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可靠性。在此背景下,隆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李振国、徐希翔博士、Liang Fang 、Chaowei Xue联合扬州大学丁建宁教授携手利用先进的特征化技术,如光束诱导电流(LBIC)和椭偏仪,系统地分析太阳能电池的电流-电压特性及材料的光学性能。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对材料内部机制的理解,也推动了新型光伏材料的开发。通过有限元法(FEM)和双温度模型(TTM)的结合,科学家们模拟了激光作用下各层的瞬态热响应,为优化光伏设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材料组合和工艺能够显著提升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促进了光伏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表征解读】本文通过Sinton FCT-650 IV测试仪和Sinton Instruments WCT-120仪器对太阳能电池的电流-电压(I-V)特性和有效寿命进行了测量,从而揭示了电池性能与材料特性的关系。同时,采用Kane和Swanson方法提取表面复合参数J0,以量化表面复合效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而挖掘了表面质量与效率之间的微观机制。针对电气遮挡机制引起的电流损失现象,本文利用自制的光束诱导电流(LBIC)系统进行了系统表征,得到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电流分布特征。这一分析使得我们深入理解了在光照强度变化下,太阳能电池中电流损失的微观机制,进一步促进了材料优化的可能性。此外,本文通过J.A.Woollam M-2000椭偏仪测量了薄膜的厚度、折射率(n)和消光系数(k),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获得了氢化非晶硅层的微观结构(R*)和氢含量(CH)。这些表征手段揭示了氢含量与薄膜性能之间的关联,强调了氢在改善薄膜电气特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元法(FEM)仿真,本文模拟了激光能量下的瞬态热响应,通过双温度模型(TTM)与波光学模块(WOM)的结合分析了材料在不同激光功率下的热与光学特性。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材料的热响应机制,还为未来光伏器件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经过系统的表征和微观机理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氢化非晶硅薄膜的电气特性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备了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图文速递】图1:HBC太阳能电池设计。图2. HBC 的密集钝化 N 接触。图3. 激光图案化过程。图4: 太瓦级可持续性分析。【科学启迪】本文展示了激光图案化技术在高效硅异质结背接触太阳能电池(HBC)的制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提高功率转换效率(PCE)和简化生产流程方面。研究表明,优化钝化接触和采用先进的激光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接触电阻,提高载流子传输效率,最终使HBC电池的效率突破27%。此外,通过无铟和无银的材料创新,研究团队不仅提高了电池的效率,还降低了稀有材料的使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HBC太阳能电池有望在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光伏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高效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奠定了基础,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在解决现代能源挑战中的重要性。因此,继续探索新材料和制造技术将是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原文详情:LWu, H., Ye, F., Yang, M. et al. Silicon heterojunction back contact solar cells by laser patterning.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10-8
  • “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p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 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编制 2019 年度项目指南。 /p p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高速精密重载智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件、高性能齿轮传动及系统、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以及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表面工程、清洁切削等基础工艺为重点,着力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基础数据库、工业性验证平台、核心技术标准研究,为提升关键部件和基础工艺的技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夯实制造技术基础,掌握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和高端仪器仪表的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制造技术和关键部件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交通、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重型矿山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自主配套能力,强有力地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p p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从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三个层面,围绕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和基础技术保障五个方向部署实施。专项实施周期为 5 年(2018—2022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基础前沿技术类 /strong /span /p p strong   1.1多维融合感知智能轴承基础原理与方法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智能轴承动态运行信息演化与传递机 理 研究智能轴承集成感知机制与多维数据融合算法 研究智能轴承宽频高效自供电/无线供电原理与设计方法 研究智 能轴承信息的高效、低功耗、高可靠传输原理与处理技术 研制多维融合感知智能轴承样机,并在数控机床、风电、轨 道交通等行业开展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开发面向数控机床、风电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智能轴承原理样机 3 类,其中至少 1 类具备自供电/无线供电功能 典型故障检测类型≥3 类,识别率≥90% 温度范围-50℃~300℃,精度优于 1% 振动范围± 100g 、± 300g 、± 500g(各行业选 1 项),精度优于 1% 载荷范围 0~100kN、0~ 500kN、0~1000kN(各行业选 1 项),精度分别优于 1%、2%、3%。 /p p    strong 1.2高性能轴承动态和渐变可靠性设计理论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滚动轴承渐变劣化(如疲劳和磨损等) 规律和内外部振动行为 研究渐变失效和振动效应交互影响机理,建立动态和渐变可靠性设计模型及相关理论 研究滚动轴承可靠性设计技术及试验测试装置,并开展相关试验。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开发滚动轴承可靠性设计方法 1 套 构建滚动轴承的故障模式、失效案例、可靠性设计的数据库,覆盖疲劳、磨损、振动失效模式和可靠性设计数据 10 种以上 可靠性试验测试装置 1 套,完成 3 种典型产品的可靠性试验。 /p p    strong 1.3液压元件及系统智能化基础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电液深度融合的智能液压元件及动力单元,探索液压元件内部流量、压力、温度和位移等信息的集成测量新技术 研究多液阻独立控制的离散型液压元件的强非线性控制与适应调节机制 研究液压元件及动力单元的服役性能与寿命预测、典型应用案例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工业用有线或无线可编程电调制液压阀样机2 种以上,具备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等测量功能,综合测量精度优于 1% 液阻离散独立的智能液压阀控制器、液压阀样机及测量系统,系统控制精度优于 3% 动力单元具有在线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服役性能与寿命预测等功能, 故障诊断覆盖率不低于 80%。 /p p    strong 1.4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及其健康监测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几何与运动误差回溯、振动噪声预估与主动控制理论与方法 研究齿轮性能退化规律和典型损伤机理、监测信号解耦及故障诊断方法,建立多维监测参数特征与健康状态的映射关系 开发传动系统健康状态监测系统,并在风电等领域进行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建立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优化方法,完成不少于 1 种产品动力学优化 开发传动动力学仿真软件 1 套, 仿真精度不低于 85% 研制传动系统健康监测样机 1 套,故障监测准确度不低于 90%。 /p p    strong 1.5新型高性能精密传动基础理论与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零隙精密传动及大速比传动新原理与新构型 研究相应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啮合副复杂曲面制造关键技术 开展传动效率、承载能力、温升、寿命等试验,并在航空等领域进行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开发新型精密齿轮传动装置不少于3种 其中,零隙精密传动空载回差小于 5 角秒,传动误差小于 60 角秒 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承载能力、寿命等较现有传动提高 20%。 /p p    strong 1.6高功率密度微纳振动能量收集器前沿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工业振动环境下,振动摩擦、振动压电、振动电磁的高效能量收集转换方法 研究微纳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先进材料和高效能量收集结构设计技术 研究能量存储及低功耗调理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 研制高功率密度摩擦能量收集器、压电能量收集器、电磁能量收集器原型器件, 并在工业现场无线传感网节点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振动频率覆盖 1Hz~500Hz,摩擦能量收集器峰值功率密度≥400μW/mm2,压电能量收集器归一化功率密度≥5μW/( mm3· g 2 ),电磁能量收集器归一化功率密度≥0.5μW/(mm3· g 2)。 /p p    strong 1.7跨尺度微纳米三坐标测量基础理论与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三维纳米位移和定位的测量理论与技 术 研制高分辨力三维组合纳米测头 研究微纳三坐标测量机量值溯源技术 研究典型微型零件三维准确测量方法及技术 研制微纳米三坐标测量机样机,在精密微型零件加工和微纳制造领域进行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 核 指 标 : /strong 微 纳 米 三 坐 标 测 量 机 量 程X× Y× Z ≥100mm× 100mm× 50mm 三维测量分辨力优于 1nm 最大允许误差(E3)(250+4.5× 10 -6L)nm 实现宽度低至 100μm的结构内尺寸及形状三维测量。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共性关键技术类 /strong /span /p p strong   2.1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关键技术及工业验证平台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的高精度及长寿命设计方法 研究薄壁及柔性等特殊轴承套圈批量化磨削、热处理等精密加工技术 研究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性能和寿命试验验证技术及装备 制定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试验技术规范 搭建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系列产品工业性验证平台,开展系列产品的寿命、摩擦力矩、振动、温升等试验, 研究成果在工业机器人上实现应用。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开发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设计方法 1 套 RV 减速器轴承精度达到 P4 级、试验寿命≥6000 小时,谐波减速器轴承精度达到 P4 级,试验寿命≥8000 小时 平台具备80mm~260mm 内径轴承的寿命、摩擦力矩、振动、温升等测试能力,试验技术规范数≥1 在 5 家以上企业应用,装机系列数≥6。 /p p    strong 2.2大功率风电主轴及增速箱轴承关键技术及工业验证平台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大功率风电主轴及增速箱轴承的长寿 命、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 研究抗疲劳制造工艺等轴承控型控性技术 研究轴承性能和耐久性强化试验技术及装备 制定大功率风电主轴及增速箱轴承试验技术规范 建立大功率风电主轴及增速箱轴承系列产品工业性验证平台,开展寿 命、振动、温升等性能试验,研究成果在大功率风电机组上实现应用。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开发风电主轴及增速箱轴承数字化设计软件≥1 套 4MW 以上风机主轴及增速箱轴承精度等级不低于P5,增速箱高速端轴承温度≤85℃,理论寿命、强化试验寿命≥20 年 应用企业不少于 2 家,装机不少于 10 台套 平台具备200mm~1180mm 内径轴承的寿命、振动、温升等性能测试能力,试验技术规范≥1 套。 /p p    strong 2.3微小型液压元件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高功率密度电-机械转换器、低液动力阀口的设计和制造工艺 研究高功率密度液压泵旋转组件的设计和加工工艺 研究微小型液压阀和液压泵的性能测试方 法 在航空航天、石油装备等领域进行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研制不少于 4 种规格的高压微小型液压泵和液压阀样机,泵排量≤5mL/r,阀流量≤5L/min,响应时间0.5ms~1.5ms 制定微小型液压阀和液压泵性能测试规范2项 开发微小型液压阀和液压泵性能测试装备1套。 /p p    strong 2.4海工装备用长寿命耐腐蚀液压元件及系统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海洋环境下活塞杆耐腐蚀涂层技术与工艺 研究海洋环境下长寿命液压缸密封技术 研究液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工况适应性等关键技术,在大型海上风机、海洋平台升降与波浪补偿装置等海工装备中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缸径 250mm~650mm,活塞杆涂层弯曲疲劳试验≥500 次(无裂纹),中性盐雾实验时间≥5000 小时 研制 2 种以上典型海工装备用液压系统。 /p p    strong 2.5高性能机械密封关键技术与工业试验平台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机械密封关键元件表面精密成形、智能化监控与检测技术 研究高温高压多介质机械密封试验和综合性能评估技术 研究面向油、水和气介质的机械密封元件工业试验平台。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关键元件表面微槽深度误差不超过 5%,曲面轮廓误差≤1μm,表面粗糙度 Ra≤0.1μm 平台可进行高温高压多介质试验,具备线速度 250m/s、温度 500℃、压力25MPa、转速 50000r/min 的产品试验能力。 /p p    strong 2.6高速重载锥齿轮传动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高速重载弧齿锥齿轮传动的动态设计理论,系统动力学仿真与结构动力学优化 研究锥齿轮复杂齿面高效切齿和精密磨齿数字化仿真技术及软件 研究锥齿轮疲劳寿命加速试验技术 在航空传动领域开展应用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开发不少于 2 类高速重载锥齿轮,转速≥8000rpm,单对齿轮功率密度≥450kW/kg 齿轮加工精度高于5级,传动效率≥96%,寿命提高 20% 开发高速重载锥齿轮数字化制造软件 1 套,高速重载锥齿轮疲劳寿命试验装备1套。 /p p    strong 2.7高长径比零件高效清洁热处理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高长径比零件热处理应力/变形演变规 律、数值模拟与表面热处理强化机理及基础工艺,热处理表面强化层控制技术 研究高长径比零件高效感应热处理和真空热处理技术 开发高效清洁热处理装备,实现滚动部件等典型高长径比零件在微电子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高长径比零件感应热处理装备 1 套,可处理零件直径 50mm~200mm、长度≥5m,可实现零件淬硬层厚度 4mm~12mm、硬度均匀性≤± 1HRC、变形量≤1mm/m 真空热处理装置 1 套,加热温度≤1150℃,有效加热区炉温均匀性≤± 5℃,压升率≤5× 10-1Pa/h,可实现零件硬度均匀性≤± 2HRC 感应和真空热处理及变形控制后的零件表面硬度均匀性≤± 1.5HRC,淬透层深度均匀性优于± 0.03mm 。 /p p    strong 2.8清洁切削共性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高速干切工艺使能关键技术,建立基础数据库 研究微量润滑切削与低温冷却切削装置及相关功能部件 研究高稳定性清洁切削工艺技术及高生物降解微量润滑切削液 开展航空航天典型材料的清洁切削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高速干切工艺基础数据库涵盖多种典型材料和工艺,及其相关的百种以上工况基础数据 适用于车、铣加工工艺的低温微量润滑装置及相关功能部件不少于 6 种, 低温冷却切削装置的最低输出温度低于-190℃ 清洁切削机床周边悬浮颗粒物浓度≤.5mg/m3 切削液生物降解率≥95% 完成不少于 3 种典型材料清洁切削试验验证。 /p p    strong 2.9硅基 MEMS 高深宽比结构无损测量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 MEMS 高深宽比结构三维几何特征快速无损测量原理和方法 研究测量系统设计、光学显微传感、微弱信号采集与处理、校准与误差补偿、量值溯源等关键技术 研制高深宽比三维特征尺寸快速无损测量系统,并在MEMS 工艺线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沟槽深宽比≥20:1,深度测量范围10mm~ 300mm,深度测量不确定度≤0.5%(k=1) 线宽测量范围2mm~30mm,线宽测量不确定度≤1%(k=1) 单点测量时间≤5s。 /p p    strong 2.10硅基 MEMS 厚金属薄膜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硅基 MEMS 厚金属薄膜工艺兼容性,研究高质量厚金属薄膜制造工艺、薄膜特性测试技术 研究硅基厚金属薄膜 MEMS 结构释放工艺技术,研究 MEMS 继电器的高可靠设计、制造及封装等关键技术 开发硅基 MEMS 厚金属薄膜成套制造工艺技术,在航空航天重大技术装备中应用。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硅基衬底圆片直径≥150mm,金属薄膜厚度≥5mm,薄膜厚度误差≤± 3%,薄膜应力≤150MPa MEMS 继电器负载电流≥500mA,接触电阻≤500mΩ,开关寿命≥1× 106次,成品率≥85%。 /p p    strong 2.11高性能微纳温度传感器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耐高温柔性曲面衬底上薄膜材料热电特性、快速响应敏感单元设计技术,曲面衬底上高温温度传感器的高可靠性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 研究光学温度传感器回音壁谐振腔、模式调控、频率锁定等关键技术 研制曲面高温温度传感器和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原型器件,并在航空航天重大技术装备中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曲面衬底高温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60° C~ 1800° C,误差≤± 1.5%FS,响应时间≤10ms 高分辨率温度传 感器测量范围 20° C~40° C,分辨力≤1μK/。 /p p    strong 2.12硅基 MEMS 气体传感器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硅基 MEMS 气体传感器芯片集成化设计技术 研究硅基 MEMS 红外光源、光学微腔、光学天线、红外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与集成制造技术 研究标校算法、边缘计算、ASIC 芯片闭环控制、环境效应等非色散红外(NDIR)气体检测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实现传感器在流程工业中应用。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气体传感器量程二氧化碳(0~5000ppm)、二氧化硫(0~100ppm)、氮氧化物(0~50ppm)、甲醛(0~ 100ppm)、丙酮(0~100ppm),测量误差≤± 2%。系统芯片尺寸≤20mm× 10mm× 5mm ,长期稳定性≤1%FS/年,制定传感器规范或标准≥2 项。 /p p    strong 2.13高性能磁传感器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并优化高性能磁传感器芯片制造工艺技术 研究高性能磁传感器的高灵敏结构设计和高可靠封装技术 研究磁编码器与转速测量涉及的 ASIC 芯片、软件算法、测控接口等 形成制程规范,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等装备应用。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磁传感器灵敏度 100mV/V/Oe,本底噪声≤10pT/@1Hz,体积≤30mm× 30mm× 5mm,成品率≥85% 伺服电机磁绝对位置编码器精度优于 0.02° ,成套制程规范≥2 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2.14仪表专用微控制器芯片设计及应用关键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数据采集、处理、存储、通信等高度集成的工业自动化仪表芯片设计技术 研究针对高度集成仪表芯片的软件可重用开发方法,开发典型功能库 研究仪表高密度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 基于上述芯片,开发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温度、压力、流量、电动执行器等小型化仪表, 并开展应用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微控制器芯片模/数转换精度不低于 16 位, 内嵌 32 位微处理器,内嵌 HART、FF、Profibus 等通信控制器 完成不少于 100 台小型化仪表应用验证。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2.15多参数危险气体在线分析关键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在线分析仪器紧凑型核心部件高密度集成技术 研究含固、液杂质的工业气体在线测量预处理技术及装置 研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甲烷、硫化氢、氨气等多组分气体浓度、多参量集成测量技术 研制高安全多参数小型化危险气体在线分析仪器 在典型工业过程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工业主要危险气体测量线性精度优于± 1%FS 温度在线测量范围 30℃~1500℃,压力在线测量范围覆盖 0~0.3MPa 在冶金、石化、化工等两类以上工业领域的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开展应用示范。 /p p    strong 2.16六自由度激光自动精准跟踪测量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六自由度激光跟踪测量原理与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攻克目标捕获与跟踪、高精度绝对测距、高精度姿态测量、数据解算、性能校准与精度补偿等关键技术 研制六自由度激光跟踪测量原理样机,在机器人校准、飞机和燃气轮机装配等领域开展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最大跟踪测量半径 30m,空间坐标测量精度≤10ppm,姿态测量精度≤0.03° ,最大跟踪速度 2m/s。 /p p    strong 2.17工业现场通信质量分析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典型工业通信协议的报文快速分析、在线通信质量评估与分析诊断技术 研究强干扰工业环境下工业通信物理层信号的多参数测量、环境干扰在线评估与分析诊断技术 研制工业现场通信质量分析仪器,在制造领域开展试验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工业通信协议分析种类≥6 种、工业以太网通信分析种类≥6 种,通信质量分析报文覆盖率≥90% 仪器具备通信物理信号的电压差、抖动、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比特时间、传输速率、传输延迟、同步精度等指标在线监测功能,具备数据链路层时间同步与 MAC 层、传输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析功能,具备在线设备列表拓扑监视、错误报文率和循环通信调度分析等功能。 /p p    strong 2.18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融合的仪表共性关键技术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仪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融合理论与方法 突破仪表冗余设计、失效诊断、故障控制、安全通信、访问控制、事件及时响应等关键技术 研制具有功能信息安全融合能力的变送器/执行器等仪表 在石油、化工、火电等 典型行业开展应用验证。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仪表实现安全完整性等级 SIL2,信息安全等级 SL2,整体诊断覆盖率≥90%。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应用示范类 /strong /span /p p strong   3.1工程机械大扭矩轮毂驱动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构建大扭矩轮毂驱动系统多变工况下的载荷谱,研究驱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集成设计方法 研究轮毂驱动系统多体动力学及可靠性,轮毂驱动系统热平衡及传动效率 研究轮毂驱动系统零部件制造工艺与关键技术,在大型工程机械中应用示范。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载荷谱数据库 1 个,设计分析软件 1 套 大扭矩轮毂驱动系统扭矩≥1× 106N· m ,减速比≥32,传动效率≥90%。 /p p    strong 3.2铝合金承力结构件挤压铸造成形技术及应用示范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开发适合车辆承力结构轻量化的铝合金高性能挤压铸造成形关键技术 建立铝合金挤压铸造成形材料—工艺—组织—性能仿真模型和测试平台 建立不同重量、形状、尺寸的挤压铸造产品开发试验平台 研究典型零件轻量化结构设计、工艺优化、性能评价技术,在车辆制造领域应用示范。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挤压铸造产品开发试验平台具备 0.05kg~ 30kg 或投影面积 10cm2~3000cm2 承力结构件的挤压铸造能力 铝合金承力结构件抗拉强度≥280MPa , 屈服强度≥220MPa,延伸率≥8% 铸件尺寸精度≥CT6 级 形成至少5种典型承力结构件的挤压铸造成形工艺示范生产线。 /p p    strong 3.3高强度铝合金大型薄壁件精密铸造技术及应用示范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铝合金精密铸件控形控性方法及精密铸件凝固控制技术、数字化精密铸造技术 研究铝合金高真空压铸技术 研制典型高强度铝合金大型薄壁件,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应用示范。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铝合金铸件外形尺寸≥1.5m,300℃条件下抗拉强度≥185MPa、延伸率≥5% 大型铝合金框架类铸件关键尺寸精度 CT7~8 级,内部质量达 I 类要求。铝合金真空压铸型腔真空度≤10kPa,铸件抗拉强度≥250MPa、延伸率≥10% 形成 3 种以上铝合金关键部件的生产应用示范。 /p p   3 strong .4高性能光栅位移传感器开发及应用示范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玻璃、石英、金属及陶瓷基底光栅的超长大幅面、可复制、高精度制造技术 开发超精密、大幅面、多自由度、宽温域的高性能系列光栅位移传感器 研究超高细分技术、信号处理与融合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完成光栅传感器的技术研发,并在精密制造和高端测量装备中应 用。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线位移纳米光栅分辨率 0.1nm,精度 200nm, 光栅长度≥50mm 角位移光栅分辨率 0.01& quot ,精度 0.2& quot ,光栅幅面最大外径 500mm 二维光栅分辨率 1nm,精度 1μm,光栅幅面 500mm× 500mm 宽温域位移传感器温度范围-60° C~ 1000° C,测量精度 0.2mm,光栅长度 20mm 产品成品率≥90%。 /p p    strong 3.5工业仪表制造过程智能标定系统开发及应用示范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压力和流量等仪表标定环境智能控制技术及装置 研究多批量、多品种仪表自适应装夹,仪表标定系统参数自配置,仪表参数自修正等关键技术 研制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压力和流量等仪表制造过程批量化智能标 定系统。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压力仪表批量标定最大允许误差 0.015%,温度补偿范围覆盖-40℃~80℃,单次温度补偿台数≥50 流量仪表标定系统最大允许误差 0.2%,单次标定台数≥10 在 2 家以上仪表制造企业开展应用示范。 /p p    strong 3.6芯片封装缺陷在线视觉检测仪开发及应用示范 /strong /p p strong   研究内容: /strong 研究自适应多模式照明、光学自动对焦、高速图像采集与处理、精准定位与同步控制、图像配准与三维重构、复杂缺陷识别分类等关键技术,研制高灵敏度半导体芯片封装缺陷在线视觉检测仪,开展应用示范。 /p p    strong 考核指标: /strong 仪器检测灵敏度优于 0.5μm,最大检测运动速度 100mm/s,缺陷检测准确率≥99% 在 2 家以上芯片生产企业开展不少于 5 套样机的应用示范。 /p p br/ /p
  • “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专项规划出台 国产仪器获重点扶持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5月2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印发“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不仅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装备产品,更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初步形成企业、高校、院所联动的产业创新体系。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自身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能力薄弱、产品质量不高、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制造业与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低等问题。针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color: rgb(255, 0, 0) " “十三五”期间,先进制造领域重点从“系统集成、智能装备、制造基础和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四个层面,围绕13个主要方向开展重点任务部署。 /span 其中,涉及国产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项目也获重点扶持。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一)增材制造 /strong /span /p p   重点解决增材制造领域微观成形机理、工艺过程控制、缺陷特征分析等科学问题,突破一批重点成形工艺及装备产品,在航空航天、汽车能源、家电、生物医疗等领域开展应用,引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形成创新设计、材料及制备、工艺及装备、核心零部件、计量、软件、标准等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结合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示范,具备开展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基础。 /p p    strong 1.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的科学基础 /strong /p p   探索增材制造自由成形过程的成形几何精度、成形效率、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形成规律与关键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提升增材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设计水平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并为形成重大原创性增材制造新技术提供科学指引。 /p p   strong  2.基于增材制造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 /strong /p p   发展基于增材制造工艺特性,融合力学、物理与化学多种功能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为结构整体化、轻量化、高性能化和满足声、光、电、磁、热等多功能化提供设计方法和设计软件,支撑我国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设计和跨越式技术发展。 /p p   strong  3.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制备技术 /strong /p p   基于增材制造的工艺特性和应用需求,开展增材制造专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增材制造技术优势,大幅度拓展增材制造的产业化应用领域。 /p p    strong 4.增材制造的核心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 /strong /p p   针对激光/电子束选区熔化、激光选区烧结、高能束金属沉积成形、光固化、激光沉积打印、微滴喷射3D打印、熔融沉积造型等已经展示重大产业化应用价值的增材制造技术,开展相关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占据增材制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p p   strong  5.评价体系与标准建设 /strong /p p   研究制定增材制造的材料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装备标准、检测标准、数据标准和服务标准等7个方面的标准体系,为增材制造的广泛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并显著增强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二)激光制造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仪器等战略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实现高端产业激光制造装备的自主开发, /span 形成激光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促进我国激光制造技术与产业升级,大幅提升我国高端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国际竞争力。 /p p    strong 1.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 /strong /p p   面向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制造、医疗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探索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复杂物化过程,研究超快激光制造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应用。开展大功率激光/短波长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高精高效制造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掌握激光高品质表面制造、精细制造、极端微结构、高精高效制造等制造机制与实现方法。 /p p   strong  2.激光器与核心功能部件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研究激光器动力学,掌握激光晶体/光学晶体、半导体激光芯片等激光器关键功能部件的国产化。 /span 针对高端制造用激光器的迫切需求,开展工业化光纤/半导体大功率激光器制造技术、工业化超快(飞秒、皮秒)激光器制造技术、工业化短(紫外、深紫外)波长激光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激光器标准建设,实现高性能激光器及核心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与产业化。 /p p   strong  3.复杂构件表面的激光精细制造技术与装备 /strong /p p   研究激光表面精细制造、激光清洗、激光抛光等核心技术,探索器件表面功能性结构的激光高质、高效制造机理与新技术,研究关键构件表面微结构成形机理与实现方法,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并掌握激光光束路径规划及高速扫描、激光制造装备在线监测与补偿、激光制造过程精密在线检测等装备关键技术,开发航空航天、微电子、生物医疗等领域典型复杂构件的激光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提升国产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竞争力。 /span /p p   strong  4.大功率激光高效制造技术与装备 /strong /p p   研究特殊工况下的激光制造机理与失效行为,突破大型构件激光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瓶颈,攻克大型构件定位、质量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激光切割、激光打孔、激光冲击强化、激光焊接以及激光复合制造等关键技术,开发面向飞机、船舶、高铁等大型构件制造中的高端激光制造技术、装备与标准。 /p p    strong 5.先进激光精密微细制造技术与装备 /strong /p p   针对航空航天、微电子、新型微小航空器件、光子集成器件等领域,突破激光衍射极限的纳米尺度制造、复杂微纳操纵及激光纳米连接、激光光束整形与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硬脆材料高效精密制造、异种材料的激光高性能连接制造、极端微纳结构精细制造等技术与装备,并设计和加工若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器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三)智能机器人 /strong /span /p p   推动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以及典型示范应用,支撑我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向高端发展。 /p p   strong  1.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 /strong /p p   结合机器人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国际发展趋势,开展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的创新技术、智能机器人感知与认知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智能增殖技术、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技术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搭建机器人技术验证平台系统,开展试验验证,取得原创性创新成果,为我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提供技术支撑。 /p p    strong 2.智能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 /strong /p p   以攻克制约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机器人控制器)、专用传感器、软件体系及多任务操作系统、功能软件、计量测试/安全与可靠性、应用工艺及系统集成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机器人安全性与可靠性技术体系,机器人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解决我国机器人产业空心化问题,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 /p p   strong  3.新一代机器人技术与平台 /strong /p p   开展主/被动结合新型机构与驱动、模块化柔顺关节、关节变刚度弹性驱动、生物-机械界面与接口的人机相容性设计、人机安全共存、智能交互、协同作业等新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制以协作型多自由度轻型臂、协作型双臂机器人、移动操作臂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助协作型作业机器人和以上肢外骨骼、下肢外骨骼、全身外骨骼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体行为增强型机器人试验样机系统,为后续产品化奠定技术基础,实现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研究与世界同步,抢占技术与产业制高点。 /p p    strong 4.机器人关键产品/平台/系统研发 /strong /p p   研发新型作业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面向老年人/残障人士的生活辅助机器人、特殊环境服役自主作业机器人、机器人云端在线服务平台、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及系统等高端机器人关键产品/平台/系统,丰富我国机器人产品种类,完善我国机器人产品谱系建设,提升我国机器人的整体性能与智能水平,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支撑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向高端发展,彻底转变低水平重复的局面。 /p p   strong  5.系统集成与应用 /strong /p p   推进我国机器人面向制造业典型行业/重点领域、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智慧家庭/社会服务、安全与救援/科学工程等行业/领域的系统集成与应用,实现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在国家重点行业/领域高端应用和典型领域拓展应用,提高国产机器人国际竞争力,为国产机器人产业化奠定基础,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四)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strong /span /p p   针对移动通信、大数据、新能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大宗产品制造需求,重点围绕28-14纳米技术节点进行工艺、装备和关键材料的协同布局,形成28-14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全产业链专项成果的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生态的改善和技术升级,实现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目标。 /p p    strong 1.光刻机及核心部件 /strong /p p   研发干式光刻机产品并实现销售 研制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产品,进入大生产线考核 开展配套光学系统、双工件台等核心部件产品研发,并集成到整机 构建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提升光刻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光刻机光学系统等关键部件生产基地,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p p    strong 2.高端关键装备及零部件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面向集成电路14-10纳米先进工艺,重点开展刻蚀、薄膜、化学机械处理、掺杂和检测等关键装备及其配套核心零部件产品研发,通过大生产线考核并进入销售。 /span /p p   strong  3.成套工艺及知识产权(IP)库 /strong /p p   以移动通信应用为重点,开发14纳米及相关产品工艺 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开发立体堆叠闪存(3D-NAND)存储器工艺,开展7-5纳米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新能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大宗产品制造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工艺平台 取得核心知识产权并实际应用。 /p p    strong 4.关键材料 /strong /p p   面向45-28-14纳米集成电路工艺,重点研发300毫米硅片、深紫外光刻胶、抛光材料、超高纯电子气体、溅射靶材等关键材料产品,通过大生产线应用考核认证并实现规模化销售 研发相关超高纯原材料产品,构建材料应用工艺开发平台,支撑关键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发展。 /p p    strong 5.封装测试 /strong /p p   面向移动互联和汽车电子等重大领域需求,围绕处理器、存储器、14-10纳米工艺节点晶圆等产品开发下一代封装集成与测试新技术以及相关的关键装备和材料产品 实现可集成数模混合电路、射频、微机电系统(MEMS)和光电等多功能异质材料芯片的三维系统集成技术的量产应用 建成有影响力的封装集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取得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五)新型电子制造关键装备 /strong /span /p p   面向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光通讯器件、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功率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等泛半导体产业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开展关键装备与工艺的研究,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重点解决电子器件关键材料装备、器件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缺乏关键技术、可靠性低、工艺开发不足等问题,推动新技术研发与关键装备研发的协同发展,构建高端电子制造装备自主创新体系。 /span /p p    strong 1.宽禁带半导体/半导体照明等关键装备研究 /strong /p p   针对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对关键制造装备的需求,开展大尺寸(6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备、器件制造、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研究。针对高亮度半导体照明(LED、OLED)大生产线对制造装备的需求,开展大产能材料制备、器件制造、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研发,掌握核心技术与工艺,满足大生产线要求。 /p p    strong 2.光通讯器件关键装备及工艺研究 /strong /p p   针对光通讯器件制造对装备的需求,重点围绕硅基光电子芯片工艺装备、InP(铟磷)基等光电子芯片工艺装备、光纤器件工艺装备、光电子器件耦合封装等关键装备等开展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品应用,提升国内光通讯器件制造能力及工艺水平。 /p p   strong  3.MEMS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研究 /strong /p p   针对MEMS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对装备的特殊工艺需求,开展材料制备、芯片制造、特种封装、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的研发,掌握关键技术、开发特色工艺,提高国产装备的工艺适应性及可靠性。研究基于国产装备为主的成套工艺,完成对国产装备的工艺优化、可靠性验证及集成应用,打造自主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p p    strong 4.高效光伏电池关键装备及工艺研究 /strong /p p   针对下一代高效光伏电池技术(PERC、HIT、黑硅电池等)对关键装备及工艺的需求,开展大产能、高转换效率光伏电池制造工艺装备、自动化制造装备、核心工艺等研究,降低电池片制造成本,转换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批量销售。 /p p    strong 5.新材料、新器件关键电子装备与核心部件研究 /strong /p p   针对石墨烯、碳基电子器件、柔性显示、光互联等国际上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对半导体技术相关的装备需求,开展面向电子器件应用石墨烯材料制备装备、大面积转移装备、石墨烯电子器件制造装备、柔性显示有机膜材料制备装备、柔性显示有机器件制造及检测装备、碳基电子器件制造装备、光互联器件制备装备、高密度封装等方面的关键装备开发,满足研发或产业化需求,推动新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发的协同发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六)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strong /span /p p   坚持主机牵引、夯实基础、突破核心、工艺验证,聚焦航空航天和汽车两个重点服务领域,重点攻克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等瓶颈,完成150种以上智能、精密、高速、复合型高端制造业装备的研制和示范应用,大幅提升国家重点工程、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关键制造装备国产化率,在强化高端数控装备单机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单机示范应用向智能化制造成组成套整体解决方案的提升,扩大专项装备成果的应用成效。 /p p   strong  1.航空航天领域高档数控装备 /strong /p p   聚焦航空航天典型结构件加工需求,以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为目标,突破关键工艺和编程等核心技术 开展高档五轴数控机床与关键成形装备等主机的应用验证与示范,推动高档数控系统和以摆角铣头为代表的关键功能部件实现批量化应用。 /p p   strong  2.汽车制造领域高档数控装备 /strong /p p   重点研究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快速试验技术与制造保障技术、数控系统的可靠性第三方测试及可靠性增长技术,突破数控机床可靠性MTBF& gt 2000小时的技术瓶颈,通过示范应用与工艺验证,大幅提升国产数控机床的组线能力。加强成组成套工艺集成研究,为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实现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高效柔性加工与批量化制造中的成组成套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七)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 /strong /span /p p   重点解决高端装备产品质量较差、档次不高,缺乏核心工艺,智能化程度不足,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难题,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加工装备、先进工艺装备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支撑我国高端装备向高精尖和智能化互联方向发展,引领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p p   strong  1.智能机床 /strong /p p   重点研究新一代智能机床的技术特征、总体结构、核心模块和关键技术,攻克智能主轴/智能伺服进给/智能终端等智能单元、基于模型的复杂曲面直接插补、机床通用通信接口协议规范、加工状态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虚拟机床及虚拟加工、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加工过程大数据的监控及远程服务、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评估与增长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和智能机床,并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p p   strong  2.新型材料成形及加工装备 /strong /p p   重点攻克石墨烯/类石墨烯薄膜大幅面制造过程晶态生长监测及控制、石墨烯/类石墨烯薄膜大面积转移在线应力监测与控制技术,研制出大幅面石墨烯/类石墨烯制造成套装备 重点突破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建模与仿真、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工艺及装备、复合材料组合结构(纤维复合材料、蜂窝材料和增材制造)制造新方法等关键技术,为新型材料成形和加工提供新工艺和新技术。 /p p    strong 3.复杂大型构件高效加工技术及装备 /strong /p p   重点攻克大型异种材料结构件高效低残余应力焊接、大规格球管类构件整体成形技术,研制出大型轻量化结构低应力精确成形制造工艺与装备 重点攻克复合材料混杂构件低成本复合成形、复合材料构件低损伤加工工艺与损伤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复合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精确成形协同制造装备。 /p p   strong  4.复合能场加工工艺及装备 /strong /p p   重点研究复合能场耦合机理、复合能场对材料的协同作用机制,攻克复合能场加工质量在线监测、多工艺要素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激光-电弧-磁场复合加工、异种材料复合能场加工以及铝锂合金等新一代轻质合金多能场复合加工工艺,研制出多功能小型化复合能场加工装备、多自由度大型结构件激光复合能场加工装备、以及极端环境下(空天、海洋等)现场制造工艺及装备。 /p p    strong 5.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工艺及装备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重点突破金属超硬材料、超低密度材料、高分子聚合物、高精度光学元件、微机械及医疗生物零件等精密超精密加工关键技术, /span 探索研究超精密加工与微成形的物化机理、微观力学行为、表面形貌演变规律、精度和性能映射等新原理,研发极端制造环境下高精度大尺寸加工测量一体化、微纳结构与功能表面的原位测量、超高精度平/曲面、微纳结构功能表面加工工艺装备、大功率超声波应用技术等,并在典型行业示范应用。 /p p    strong 6.重大成套机械装备 /strong /p p   重点研究开发重大成套机械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制智能化大型工程机械、数字化重型矿山成套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智能化港口/海工作业机械和智能化农业机械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系统集成,推进示范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八)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 /strong /span /p p   围绕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开展基础技术与前沿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验证平台和安全保障技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为逐步解决国产装备“空心化”提供技术支撑,大幅度提高为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自主配套能力。 /p p    strong 1.基础件 /strong /p p   围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开展轴承服役性能演变规律与失效机理等基础理论、材料对性能影响规律和失效机理等研究,掌握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设计理论、寿命理论及试验方法,动态性能试验技术与方法,掌握高铁轴箱轴承、风力发电机组主轴与齿轮箱轴承、机器人和机床精密轴承、特大型装备静压轴承等设计、试验和批量化制造核心技术,开展典型应用示范。 /p p   围绕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开展高参数齿轮传动啮合失效机理、特殊条件下齿轮副基本工作理论、研究,研究高速重载齿轮传动、轻合金齿轮、高性能蜗杆传动及新型机构,基准级别齿轮渐开线样板设计与超精密制造和计量,突破高参数齿轮传动和精密减速器设计、制造和检测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标准及技术规范,实现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在民用航空装备、工程机械、大型海洋装备、高速列车、海上风电、机器人等装备的示范应用。 /p p   围绕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开展新型高功率重量比和高能量密度液压件的设计方法研究,高参数液压阀、泵等新结构和新方法研究。研究密封可靠性设计、延寿、运行试验技术,开发高性能检测、可靠性评估和测试装备,建立性能评价体系与标准。开发高压力等级多路阀和液压泵、大规格柱塞泵与比例流量阀、高效率静液传动元件与系统、高参数密封件、液压动力总成系统等,实现在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重型机械、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示范应用。 /p p    strong 2.基础制造工艺 /strong /p p   研究高活性金属与铸型界面反应机制和成形方法、铸造全流程精确控制、铸造过程仿真与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掌握钛合金、高温合金铸件精密铸造技术、铸锻件近净成形与精准成形工艺,开展各类材料成形过程动态仿真参数优化技术研发应用,实现典型产品应用示范。 /p p   研究零件可控清洁热处理工艺、真空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开发清洁热处理装备,完善热处理工艺数据库。开发高温耐蚀涂层技术、润滑耐磨抗氧化表面工艺材料、工艺及表面处理装备。 /p p   研究高速干切基本机理和新型干切机床结构,工艺参数优化及基础数据库 研究微量润滑作用机理和测试选用技术,低温微量润滑集成制造技术 环保清洁切削液配置技术。 /p p    strong 3.工业性验证平台与基础数据库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建立精密齿轮及传动装置、高压大流量液压元件、高参数密封件、高速重载轴承等关键基础件性能及可靠性试验平台,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性能及可靠性测试平台, /span 对相关的基础技术、关键部件与产品进行试验验证,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p p   研究先进制造工艺方法、工艺基础数据库,研究并整合国内外制造工艺相关数据资源,建立健全制造基础技术数据库、基础制造工艺资源环境属性数据库等。研发基础数据采集工具和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标准,开发面向基础工艺和典型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工具。 /p p    strong 4.制造过程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strong /p p   研究关键部件故障响应安全机制、功能安全定量计算数学模型和定性评价体系等功能安全设计与评估验证技术 研究物理安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一体化融合的方法理论、制造系统安全一体化管控等安全一体化融合技术 研究安全威胁和攻击机理分析与建模、实时攻击隔离与抑制等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等测控产品安全可用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功能、网络安全工业化试验验证,典型工业协议安全性分析验证,工业互联网安全漏洞库等研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九)工业传感器 /strong /span /p p   针对工业互联、智能制造的高端需求,顺应传感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形成一批高端传感器和仪器仪表产品,支撑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解决微纳传感器硅基兼容制造、封装、可靠性、集成化等核心共性技术,引领未来发展。 /p p   strong  1.工业互联网用微纳传感器 /strong /p p   研究无源无线多参数监测传感器,高能量密度振动能量收集器等前沿技术。研发传感器与电路协同设计技术及设计工具,传感器与电路单片集成工艺技术,硅基功能薄膜兼容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单片集成传感器,阵列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低功耗传感器,无线集成传感器等产品。 /p p    strong 2.离散制造业用微纳传感器 /strong /p p   研究柔性衬底传感器,芯片级原子效应传感器等前沿技术,研发数字全场激光超声检测技术,高精度二维三维光栅测试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运动部件温度、应变、振动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微型继电器,微型电场传感器,多维位移同步测量传感器,微型高精度姿态测量单元等产品。 /p p    strong 3.流程工业用微纳传感器 /strong /p p   研究高精度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微型声矢量传感器等前沿技术。研发传感器芯片与封装材料特性测试技术及其数据库,微传感器可靠性及其测试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温压力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红外高温传感器、工业现场气体检测传感器等产品。 /p p   strong  4.智能制造用仪器仪表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研究智能仪器仪表可靠性建模、设计与仿真,参数标定与校准、非线性补偿方法等动态测试与性能评估,关键部件芯片化等前沿技术 研发复杂工业测量仪表在线标定,高端智能测量仪表设计、精确自动补偿、生产工艺、装配等,在线分析仪器小型化关键部件、微弱信号精密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 研发高精度压力/质量/流量/物位仪表,压力/质量流量仪表在线批量化标定装置,小型化在线分析仪、感知/控制/驱动一体化控制器等产品。 /span /p p    strong 5.特种专用仪器仪表 /strong /p p   研究力热平衡结构设计、多传感器三维纳米定位等纳米三坐标测量,工件姿态和运动参数测量、空间坐标测量、大型零部件尺寸和形位误差测量、激光跟踪等大型装备制造智能化测量等前沿技术,研发工业现场级虚拟测量、工业设施现场故障诊断、特种执行机构和控制阀设计、制造和仿真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制激光跟踪测量仪器、现场级虚拟测量仪表、复杂机械运行故障检测等工业现场专用诊断仪器、特种执行机构和控制阀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十)智能工厂 /strong /span /p p   适应工厂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重点研发智能制造标准化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智能工厂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提升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和自主装备能力,满足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大战略需求。 /p p    strong 1.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系统 /strong /p p   针对物理信息系统中信息与物理交叉融合造成的复杂性系统问题,建立工业互联网复杂系统模型,攻克以智能工厂为对象的全网互联技术,给出工业互联网复杂系统的实现能力、性能分析与评价方法。重点研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架构、工业互联网的泛在感知网络互联和实时控制技术、多源异构网络互联与语义化互操作技术、动态自组织软件定义的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工业互联网验证测试平台。攻克大规模、异构、高实时、高安全、可重构工业互联网共性关键技术,实现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可靠应用,建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工厂测试验证平台。 /p p    strong 2.智能控制器与系统 /strong /p p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研制新型、高端、可信智能控制器,提升工厂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的自有处理能力和智能水平。重点研究智能装备CPS型控制器与关键技术、基于移动互联的智能产线控制管理器、高可信多重冗余控制系统与关键技术、新一代SCADA系统与关键技术、工业组态和工业监控等工业软件、精密系统装配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装置。攻克云端服务、高实时任务、高可信控制共性关键技术,实现实时仿真、全分布式控制、多种控制器无缝集成。 /p p    strong 3.制造过程的系统设计、控制与优化 /strong /p p   针对智能工厂的工程化基础方法和实施手段,研究开发面向CPS的工程工具和实时在线优化控制工具以及先进的模型库知识库,提升智能工厂的工程应用目标。重点研究生产过程与设备的建模仿真与优化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智能服务体系与全流程智能优化技术、全过程的数据实时获取分析与信息整合技术、工业互联网语义化编程技术与组态工具、分子级表征建模工具与在线实时优化控制系统设计平台、模块化协同设计工具与实时控制系统设计平台。攻克分子级表征与建模、多层域多尺度建模、系统设计、基于知识和数据的仿真模拟与实时优化、在线服务与全流程优化技术,实现仿真设计与控制优化系统工具与平台。 /p p    strong 4.CPS制造执行系统与运营管理 /strong /p p   针对智能工厂的生产要素、能效管理、智能决策和生产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互联网+智能工厂”的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工厂平台化方法的建立和实施。重点研究基于云平台的CPS制造执行系统、制造过程能效仿真、监测与管控技术、生产要素的状态监测诊断与健康管理技术、企业级辅助决策智能化与可视化平台。攻克服务总线、动态配置、能效模型、生产要素模型、可视化呈现、智能辅助决策关键技术,实现智能工厂的运营管理。 /p p    strong 5.智能工厂的可重构技术及原型平台 /strong /p p   针对智能工厂批量化定制需求,研究工控系统可重构技术,研制智能工厂原型平台,实现产线装备、制造过程和云平台服务资源可重构能力。重点研究装备控制器可重构技术、产线可重构技术、工业互联网与云平台可重构技术、智能工厂可重构原型平台。攻克装备控制系统可重构技术、产线装备可重构技术、工业互联网可重构技术、云平台服务资源可重构技术,实现集成可重构技术的智能工厂原型平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十一)网络协同制造 /strong /span /p p   以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与制造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重塑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以及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探索一批引领发展的制造与服务新模式,突破一批网络协同制造理论、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一批“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软件,创建一批“互联网+”制造服务平台。 /p p    strong 1.网络协同制造模式与理论 /strong /p p   围绕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及打造智慧企业的创新需求,探索云制造等网络协同制造新模式 研究智慧空间与工业大数据、服务型制造与制造服务融合等前沿理论 研发与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融合、多模式智能供应链、服务价值链协同、多学科支撑的工业大数据精准分析、在线运维与预测运营等核心模型与关键技术。为重塑制造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供理论支撑。 /p p   strong  2.“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软件 /strong /p p   围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服务新模式,面向创新设计、企业经营与资源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以及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平台系统的构建,研发复杂产品全数字化优化和仿真、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生命周期管理、资源管理与智能供应链协同、基于OT的智能服务、工业大数据分析等平台系统与软件,形成“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软件系统,支撑网络协同制造创新发展。 /p p    strong 3.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 /strong /p p   探索支撑制造业要素资源共享互联及社会力量参与互动的研发设计新模式 攻克“互联网+”环境下设计资源共享、研发设计价值链协同以及众创空间构建新技术 研发支持云制造的设计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平台、典型行业众创服务平台以及制造业产品众包设计服务平台。推进制造业从“企业创新”到“众创众包”的发展转变。 /p p    strong 4.资源管理与智能供应链 /strong /p p   攻克“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工业云与工业大数据的企业经营管理及资源集成共享技术、智能供应链协同与精准服务技术 研发制造核心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商主导的多模式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与资源集成共享云平台、智能供应链管理集成平台与产业价值链协同云平台 构建企业制造资源协同空间。推动从“企业运行”向价值链“协同运营”转变。 /p p   strong  5.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 /strong /p p   攻克制造服务价值链重构、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管理、在线运维与预测运营等关键技术 研发产品服务生命周期集成管理平台、制造服务价值链协同云服务平台以及高端装备智能预测与精准服务云平台 打造制造与服务融合的服务价值链协同新体系。支撑制造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p p    strong 6.工业大数据驱动的网络协同制造平台 /strong /p p   攻克产品数据链、资源数据链、供应数据链、制造数据链、服务数据链及其无缝集成、工业大数据驱动的企业智能决策与预测预警等关键技术 研发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企业业务管控与决策分析、企业智慧数据空间构建等技术系统 打造云制造服务平台、工业大数据驱动的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等 构建企业智慧数据空间,开展平台典型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十二)绿色制造 /strong /span /p p   重点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中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以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和降低环境负荷为主线,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为目标,掌握生态设计理论与工具、绿色制造方法与工艺、试验验证平台、绿色标准与规范等基础共性技术,推广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流程工业绿色化技术,提升通用设备产品能效、工业废弃物回收再制造与再资源化等生态效率水平。 /p p   strong  1.基于绿色理念的减量化设计与创新设计 /strong /p p   通过创新研发,突破新材料应用及改性设计、节能降噪设计、个性化定制设计、可拆解与回收设计等生态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全生命周期高效绿色循环再利用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实现战略性资源高效绿色循环再利用。研究典型绿色产品新原理、新结构设计及应用关键技术,开发一批绿色制造前沿技术、核心技术与装备,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引导绿色生产。 /p p    strong 2.绿色加工工艺与装备 /strong /p p   重点研究基础工艺绿色化技术、流程工业绿色工艺技术、量大面广的典型通用设备产品节能、减排、降耗技术。实施重点行业系统改造的示范应用。开发高效清洁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无害化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少无切削液清洁加工工艺与设备、钢铁短流程工艺、有色金属清洁冶炼工艺。开展制造工艺创新和集成应用,加快实现重点行业制造系统和装备的绿色升级。 /p p    strong 3.制造系统能效优化关键技术 /strong /p p   围绕制造系统能效优化与提升和终端用能产品节能,突破产品能效及其集成优化匹配技术,制造系统机群综合能效模型与智能分析技术、机群综合能效的智能协同优化控制技术 掌握系统能效分析与获取、能效评价、监控与优化管理、设备系统能效提升、工艺系统多目标决策优化、工件比能效率提升等系列关键技术 在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车间、工厂以及产业集群的能耗定额管理和高能效优化运行,推行制造系统能效评价和优化应用。 /p p    strong 4.资源循环利用核心技术 /strong /p p   突破典型机械装备及零部件智能再制造和流程行业在役再制造关键技术,推动再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水平上台阶及产业模式创新,培育形成从旧件到再制造产品的循环产业链,提高再制造效率及其产业附加值。掌握大宗材料高效、精细化、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和装备,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资源化效率及其产业附加值,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p p    strong 5.行业/区域绿色工厂、绿色产品集成应用示范 /strong /p p   创新绿色制造产业新模式,系统研究绿色制造的基础理论、运行模式、建模仿真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工厂标准体系、评价标准。在汽车、机床、钢铁、冶金等行业/区域的开展全产业链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的集成应用示范。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十三)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strong /span /p p   围绕“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推进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创新示范、制造业信息化创新示范和绿色制造集成应用创新示范等工作,培育示范行业、示范省市、示范企业,大力推动和引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制造业向高端制造和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 /p p    strong 1.智能化装备/生产线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strong /p p   重点面向工程机械、纺织机械、轻工机械、流程工业机械等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研究智能化装备/生产线关键技术及标准规范,研发智能化制造装备,构建智能化生产线,开展应用示范,提升装备/生产线整体使役性能。 /p p    strong 2.智能工厂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strong /p p   面向重大装备制造、柔性化定制生产、流程生产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研究智能工厂集成应用技术和相关标准规范,研发智能工厂模型,构建智能工厂运行管控平台及系统,开展应用示范,支撑企业敏捷化、柔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和高效、绿色生产。 /p p    strong 3.网络化制造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strong /p p   面向大型复杂装备、汽车、家电等行业,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服务价值链,研究服务型制造、云制造、互联制造、云服务等制造服务关键技术,构建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开展应用示范,引领制造业向服务化和价值链高端转型。 /p p    strong 4.智慧企业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strong /p p   面向生产行业龙头企业,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和智慧企业模型,构建工业大数据驱动的网络协同制造平台,提高智慧企业综合管理运营水平,开展应用示范,提升企业核心业务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 /p p    strong 5.重点行业/典型区域先进制造综合应用示范 /strong /p p   面向重点行业和制造业相对密集的省市地方支柱及特色产业,组织实施“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创新示范”、“制造业信息化创新示范”和“绿色制造集成应用创新示范”,开展智能化装备/生产线、智能工厂、网络化制造服务、智慧企业、绿色制造等综合应用示范,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培育示范企业,带动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广应用。 /p p    strong 6.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体系与支撑环境建设 /strong /p p   面向重点行业和典型区域,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机构,完善人才培训、咨询服务、应用示范体系建设,形成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体系与支撑环境,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5/ueattachment/7de53932-cb1e-4fbd-83cb-71d3e585643c.doc"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doc /span /a /p p br/ /p
  • 美国发布《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
    在国家制造业日之际,白宫发布了《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 制造业推动着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为了帮助美国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拜登-哈里斯政府正致力于振兴制造业,建立强大的美国供应链,投资研发(R&D),并培训劳动力,以确保美国的全球经济地位。这项四年期战略概述了美国在先进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愿景 - 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国家安全和改善医疗保健。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将在未来四年内实现以下目标和战略目标。目标开发和实施先进的制造技术。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劳动力。在制造供应链和生态系统中建立弹性。战略目标实现清洁和可持续的制造,以支持脱碳。加速微电子和半导体的制造创新。实施先进制造以支持生物经济。开发创新材料和加工技术。引领智能制造的未来。扩大先进制造业人才库并使其多样化。发展、扩大和推广先进制造业教育培训。加强雇主与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供应链互联互通。加大力度减少供应链漏洞。加强和振兴先进制造业生态系统。每个目标都有战略中概述的详细建议。作为这种“整个政府”方法的一部分,最近通过的《CHIPS和科学法案》对半导体基础设施进行了投资,并将有助于支持其中的几个目标。《降低通货膨胀法案》与《两党基础设施法》中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投资相结合,将为帮助实现气候和清洁能源目标提供资源和激励措施。总统关于推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的行政命令确保了可持续,安全和有保障的美国生物经济。实现这些目标和目的需要美国政府内部的密切合作。一些机构赞助成功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例如美国制造业研究所(部分由美国商务部,国防部和能源部资助,并得到另外六个联邦机构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制造推广伙伴关系(MEP)中心(由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资助和运营)。这些是支持和加强美国制造业的国家资源,并将在实现这一战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例如,美国制造业研究所与其他组织合作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开发以及教育和劳动力发展。在2021财年,美国制造业的教育和劳动力计划培训了超过90,000人,鼓励许多人从事制造业的职业。MEP计划帮助中小型制造商,这些制造商构成了美国大多数制造企业。随着技术进步制造业,创新使新的,改进的产品制造方法成为可能,并开发改善生活的新产品。制造业的进步使经济能够持续增长,因为新技术和创新提高了生产率,使下一代产品成为可能,支持我们应对气候危机的能力,并创造了新的、高质量和高薪的就业机会。
  • 快速成型制造的新生力量
    雷尼绍的激光熔融快速成型技术是使用高能光纤激光直接根据三维CAD生产高密度金属零件的创新型制造工艺。零件由各种微细金属粉末在严格控制的空气环境中经过完全熔化后制成,熔化制造时金属层厚度从20微米到100微米不等。 AM250和AM125 当前的机器系列属于第三代设计,是根据主要开发合作伙伴和客户多年详细的市场反馈加以改进和完善后推出的,现已成为最先进的制造系统。机器的主要功能较之前的型号有了重大改进,比如可输送不同规格的粉末、制造环境含氧量超低,而且无与伦比的安全更换过滤系统可最大程度上避免用户接触材料。 该系列包括AM250和AM125,这两个型号都采用了真空技术,具有气体消耗量低的特点。机器在设计时注重制造环境下的易用性,采用触摸屏界面,并且设置各种菜单选项方便机器准备和清洁。坚固耐用也是设计机器时的优先考虑因素,因此采用&ldquo 机床&rdquo 的方式来使用和维护。凭借精心的设计和独特的功能,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耗品成本,比如刀刃的低硬度可再次涂层,刀片可转动多次使用后才予以更换,采用低成本过滤元件,直接降低气体消耗量等等 &mdash 这些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拥有成本。 雷尼绍的激光熔融系统素来以处理的材料广泛多样而著称,新的系列也不例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优点:AM125采用盒式材料输送系统,而AM250采用可拆卸式送粉器,这些都能够加快材料更换的速度,因此在材料开发或者多种材料应用方面非常实用。安全处理钛和铝等活性材料是雷尼绍AM机器的标准功能。具体而言,清除活性煤烟排放物的气刀和加热构造板都是有效处理这两种材料的必备工具。 两款新机器都采用全焊接式真空室,排空后形成低压,然后再充入高纯度氩气。真空室首次充满气体后,气体消耗量非常少,氧气浓度低于百万分之五十 (50 ppm) 时仍可工作 &mdash 这是处理钛和铝等活性材料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对物料完整性和机器性能有着重大影响。 所有的文件准备工作均通过任意界面离线完成,既可选择Marcam Autofab软件,也可以选择Materialise Magics。一旦完成,生成的文件将经由安全网络或直接连接上传到机器。增加标准的过程数据和事件记录功能,以及根据要求增加各种过程控制选项,这些提高了产品可溯源性。 如需了解激光熔融系统的更多技术信息,请致电+86 21 6180 6416,或发送电子邮件至shanghai@renishaw.com,联系雷尼绍团队。 完 关于雷尼绍 雷尼绍于1994年在北京开设了第一个办事处,并于2000年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目前,在中国拥有近百名员工,共设三个分公司和七个办事处。雷尼绍集团目前在32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员工逾2900人。 雷尼绍是一家跨国公司,主要提供测量、运动控制、光谱仪和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该公司开发的创新产品显著提高了客户的经营业绩 &mdash 从在制造领域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极大提高研发能力到在医疗领域改进医疗过程的功效。 -完-
  • “汽车轻量化材料与部件制造技术与应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东北大学秦高梧教授等主持完成的“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与部件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邢鹏飞教授等主持完成的“光伏固废绿色高效制备高品质硅及全组分利用关键新技术”2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一等奖。秦高梧教授等主持完成的“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与部件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面向我国汽车轻量化产业发展中对轻质高强铝合金车身的迫切需求,围绕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成型制造中的成分优化、熔铸、挤压、折弯、连接等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包括车身平台化设计理念与轻量化结构设计、铝合金组织性能调控、制造与自动化生产为一体的汽车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成形制造能力和体系。该项目已建成5条汽车用高性能铝合金型材挤压生产线和2条零部件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出的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奇瑞、一汽客车等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汽车轻量化进程和我国铝加工行业的科技进步。邢鹏飞教授等主持完成的“光伏固废绿色高效制备高品质硅及全组分利用关键新技术”项目,面向光伏产业发展中“砂浆固废”和“刚线固废”两个发展阶段的光伏固废处置重大难题,先后研发了“砂浆固废全组分利用关键技术”和“刚线固废生产高纯硅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国际率先产业化应用。该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相关企业,自2011年起,每年创造十几亿元直至目前约二十亿元的经济价值,每年节约数亿元的光伏固废处置费;实现了“砂浆固废”和“刚线固废”在我国零排放,促进了光伏能源的高值化利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随着光伏产业迅猛发展,该项目将进一步为降低光伏成本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意义。 据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评选和审定,通过分组评审、专业组初评、大会复评等过程评选出的年度获奖项目。该奖项是我国有色行业的全国性科技奖项,因其专业性、严谨性、公正性得到业内的高度认可,对展示行业最新成果、推动行业科技发展、培养行业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共有233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82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61项。
  • 突破传统分析,引领智能科技 | 欧波同亮相2020ATC动力总成制造技术峰会
    2020年7月2日至3日,2020ATC动力总成制造技术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应邀出席,并向与会嘉宾展示了蔡司全自动清洁度分析系统Axio Zoom V16,为汽车动力总成及相关行业用户带来全新的科技体验。图1:大会现场蔡司全自动清洁度分析系统Axio Zoom V16,采用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检测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应用激光颗粒传感器的方法,同时全自动完成油品清洁度(颗粒计数)和颗粒形态分析,并可以清晰的显示每个颗粒的形态特征和磨粒尺寸照片。该系统将磨粒形态图像分析与清洁度分析两种功能完美地集成在一套系统上,在操作自动化、分析速度和分析结果的精确度方面都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图2:欧波同展示区域图3:向客户介绍蔡司全自动清洁度分析系统Axio Zoom V16通过本次会议中的交流分享,欧波同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市场潜在需求与前沿技术趋势,作为实力与规模兼具的优质实验室解决方案服务商,欧波同一直秉承成就客户的价值观,熟知客户所需,定制行业解决方案,分享技术及案例,为我国汽车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持续助力。
  • 实现“双碳”目标,制造业何为
    在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看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工作人员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操作焊接机器人。 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长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看来,人类生活的所有活动都可能存在碳足迹,而生产活动的碳足迹显然占据了大多数。“从原材料采购、处理、产品制造、交付运输、使用,一直到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理,全生命周期都存在碳足迹。” 工业领域长期以来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70%以上来自工业生产或生成性排放。 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成为我国减少碳排放的主战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制造业只有实现全流程、全场的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操作、精细化管理,才能减少碳排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日前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 “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正是此次年会的主题之一。桂卫华所说的精细化手段,就是智能技术。不可盲目过早“去工业化” 工业碳排放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各国的共识。“西方走的就是这条路,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桂卫华指出,我国目前也是这个趋势。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力。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1.5%下降到2020年的26.2%。而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德国和日本,这一比重大致稳定在20%左右。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等进程目前尚未结束,但比重却在下降,应引起警惕。“不能盲目跟西方一样,为了降碳而去工业化。”桂卫华提醒,实现“双碳”目标,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他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去工业化,碳排放大幅减少,但造成的结果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引发经济危机。近年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以占据全球制造业新的制高点。尽管目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多一点,看似不高,但“这并非意味着美国不要工业了,而是转移了,向全球转移”。 在桂卫华看来,我国是世界上工业品种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仍要保持这个优势。“制造业不能再下降了,这牵涉到供应链安全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减排不是减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桂卫华坦言,要在保持制造业稳定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我们的降碳任务比西方国家艰巨”。以提质增效带动节能降耗 不能过早地“去工业化”,那就只能提高工业的效率,即用最少的碳排放实现最高的生产力。 我国工业效率如何?且看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6.92万亿元,但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27.59亿吨,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77%;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为1.02吨标煤/万元,是美国2016年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2.7吨标煤/万美元的两倍多。 可见,可提升的空间很大。但,如何实现? “大量用新技术,大量走创新之路。”桂卫华说。 这些技术创新,包括清洁能源的利用、生产工艺的改进、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碳捕获收集、储存和再利用等。其中,智能技术以及由此实现的智能制造,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要减少碳排放,必须实时监测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来自哪儿、排放了多少、排放到哪里去,然后实现低碳运行及智能调控。在这个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排放监测问题,急需加大数据集成,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形成生态设计标准,构筑智能评估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污染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柴立元提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和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博峰近期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智能制造在应对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领域存在巨大潜能。“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方面,着力推动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工业应用,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以提质增效带动节能降耗。” 周济院士也认为,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它贯穿于产品、生产、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服务水平,推动制造业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传统产业要加快智能化 在中国科协年会上,李培根分享了一个案例:很多企业建有数据中心,这种超大号的机房十分耗电。某企业在其数据中心安装上千个传感器,用来收集温度、电量、耗电率等各种数据,然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由此建立人工智能程序,智能调控用电,最终将电力利用效率提升了15%。 百度也在年会上分享了他们在“算碳”“管碳”方面的方案。比如,将深度学习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相融合,实时预测企业的用水量,再通过智能化算法动态调控泵站的压力、流量等,每天可以省大量的电耗,实现按需供水。 “减碳,没有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李培根强调,传统产业要加快智能化。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沈卫明认为,智能制造的目的是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只要智能技术能在某一个节点上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那就是智能制造。“也许没有给企业盈利带来很多收获,但是从‘双碳’角度来说,可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带来的是社会效益。” 现实的困境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掌握智能技术。沈卫明接触过一些企业,发现它们倾向于从盈利角度考虑问题,不愿投资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 王金南和蔡博峰建议,围绕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需要,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跨界融合,科技界应该首先迈出这一步——到企业中去。 “科技界一定要下现场,不下现场怎么知道企业的痛点难点?不知道痛点难点怎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桂卫华呼吁科技界与产业界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与企业实现精准对接、一体技术攻关。 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团体,中国科协近三年来组织全国学会组建“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走访企业,深入挖掘地方产业和企业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科技服务。目前,已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团”“智能产业科技服务团”等400多个(次),动员万余名院士专家为试点城市近4000家企业解难题、促升级,其中就包括“双碳”问题。 “科技服务团将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把科技人才和资源导入到地方。”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刘亚东说。 这意味着,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联合下,将有更多企业借助技术升级实现更低的碳排放。当然,除了“双碳”,这种合作机制还将带给我们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 ISO为食品制造商提供新工具以控制风险
    近日,全球数以千计的食品制造商将得益于ISO 22000系列条规,此条规将用于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   ISO技术规范ISO/TS 22002-1:2009,是食品安全的前提方案,要求制造商必须意识到人食用产品的安全性。它将支持给出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ISO 22000:2005条款,并与其一起使用。   到2008年底,有112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受到ISO 22000:2005的独立认证,新的技术规范将有重要的潜在影响。   为了食品制造商的有效控制和管理,ISO/TS 22002-1条款规定了建立、实施和维护前提方案的要求:   通过工作环境受到安全危害的可能性。   受到生物、化学、物理污染的产品和产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了解食品安全危害的水平和加工环境。   无论大小和复杂程度,新的技术规范都将适用于任何生产组织,包括食物链中生产步骤的每一部分。   负责此次ISO 22000系列条款的委员长说,食品安全危害可能发生在食品的供应链中,保证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是所必不可少的,这表明ISO技术规范已经建立了相关标准来帮助和促进今后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
  • 高端制造业的守护神 | 我们在洁净室里做什么?
    以前有个同学问我知不知道洁净室,一般都在洁净室干嘛。笔者愣了一下,具体做什么我也不知道,肯定不在里面玩游戏看电影了。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洁净室吧。什么是洁净室典型的洁净室,图片来自Avantor洁净室又可称作无尘室(Cleanroom),通常用作专业工业生产或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包括制造药品,集成电路,CRT,LCD,OLED和microLED显示器等。洁净室的设计是为了保持极低水平的微粒,如灰尘,空气中的生物体,或汽化的微粒。确切地说,洁净室有一个受控的污染水平,该水平由在指定的颗粒尺寸下每立方米的颗粒数来规定。洁净室也可指任何给定的容纳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了减少微粒污染和控制其他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和压力。在药学意义上,洁净室是指符合GMP无菌规范(即EU和PIC/S GMP指南附件1以及当地卫生当局要求的其他标准和指南)中定义的GMP规范要求的房间。在我看来,洁净室(Cleanroom)是将普通房间转换为洁净室所需的工程设计、制造、完成和操作控制(控制策略)的组合。很多行业会使用无尘室,只要是小颗粒会对生产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的地方都会有洁净室的身影。它们的尺寸和复杂度各不相同,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制药,生物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科学等行业,以及航空航天,光学,军事和能源部中常见的关键工艺制造。历史现代无尘室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威利斯惠特菲尔德发明的。惠特菲尔德作为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雇员,于1966年为无尘室设计了最初的设计方案。在惠特菲尔德发明之前,早期的无尘室经常遇到颗粒和不可预测的气流的问题。Whitfield设计的无尘室具有恒定的且经过严格过滤的气流来保持空间内的洁净。硅谷的大部分集成电路制造设施由三家公司制造:MicroAire,PureAire和Key Plastics。他们制造了层流装置,手套箱,洁净室和空气淋浴器,以及用于集成电路“湿法工艺”建造的化学罐和工作台。这三家公司也是将特氟龙用于气枪,化学泵,洗涤器,水枪和其他集成电路生产所需设备的先驱。William(Bill)C.McElroy Jr.曾担任三家公司的工程经理,制图室主管,QA/QC和设计师,他的设计为当时的技术增加了45项原始专利。洁净室气流原理洁净室通过使用HEPA或ULPA过滤器,采用层流(单向流)或湍流(乱流,非单向流)气流原理,来控制空气中的颗粒。层流或单向气流系统将过滤的空气以恒定的流向下或水平方向引导到位于洁净室地板附近墙壁上的过滤器,或通过凸起的穿孔地板板进行再循环。层流空气流动系统通常在洁净室天花板的80%上使用,以保持恒定的空气。不锈钢或其他非脱落材料用于构造层流空气流动过滤器和罩,以防止多余的颗粒进入空气。湍流,或非单向空气流动使用层流空气流动罩和非特定速度过滤器来保持洁净室中的空气在恒定的运动,尽管不是所有的方向相同。粗糙的空气试图捕获可能存在于空气中的颗粒,并将它们驱赶到地板上,在地板上它们进入过滤器并离开洁净室环境。有的地方也会增加矢量洁净室:在房间的侧上角送风,采用扇形高效过滤器,也可以用普通高效过滤器配扇形送风口,在另一侧的下部设回风口,房间的高长比一般在0.5~1之间为宜。这种洁净室也可以达到5级(100级)洁净度。“层流(也叫单向流)洁净室”的气流模式“湍流(乱流,非单向流)洁净室”的气流模式洁净的房间需要大量的空气,并且通常在一个可控的温度和湿度下。为了减少改变环境温度或湿度的费用,大约80%的空气会再循环(如果产品特性允许),循环的气体会先通过过滤系统去除微粒污染,同时保持合适温度和湿度,在通过洁净室。空气中的微粒(污染物)要么漂浮在周围。大多数空气中的微粒会慢慢沉降,沉降速率取决于它们的大小。一个设计良好的空气处理系统应该将新鲜的和再循环的过滤后的洁净空气一起输送到洁净室中,在一起把颗粒从洁净室带走。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从室内取出的空气通常通过空气处理系统再循环,在空气处理系统中过滤器去除微粒。如果工艺、原料或产品的含有大量水分,有害蒸汽或气体就不能再循环回至室内了,这种空气通常被排出到大气中,然后100%的新鲜空气被吸到洁净室系统中,处理后到洁净室内。进入洁净室的空气量是严格控制的,被排出的空气量也是严格控制的。大多数洁净室是加压运行的,通过将比从洁净室排出的空气供应量更高的空气供应量进入洁净室来实现的。较高的压力会导致空气从门下或通过任何洁净室不可避免的微小裂缝或缝隙泄漏出去。良好的洁净室设计的关键是空气引入(供给)和排出(排气)的适当位置。在布置洁净室时,应优先考虑送风和排风(回风)格栅的位置。进口(天花板)和回风格栅(在较低的位置)应位于洁净室的相对侧。如果需要保护操作员不受产品的影响,则风流应远离操作员。美国FDA和欧盟为微生物污染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指导方针和限值,也可以使用空气处理器和风扇过滤单元之间的增压室以及粘性垫。对于需要A级空气的无菌室,气流是从上到下的,并且是单向的或层流的,保证空气在接触产品之前未受到污染。洁净室的污染洁净室污染的最大威胁来自使用者本身。在医疗和制药行业,微生物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可能从皮肤脱落而沉积到气流中的微生物。研究洁净室微生物区系对于微生物学家和质量控制人员评估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耐药菌株筛查、清洁消毒方法研究有现实意义。典型的洁净室菌群主要是与人类皮肤相关的菌群,也会有其他来源的微生物,例如来自环境和水,但数量较少。常见的细菌属包括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棒状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真菌属包括曲霉属和青霉属。保持洁净室清洁有三个大的方面要注意。1、洁净室的内表面及其内部设备原则是选材重要,日常清洁消毒更重要。为了符合GMP并达到洁净度规范,洁净室的所有表面都应光滑和不透气,并且不产生自身的污染,即不产生灰尘,或掉屑,耐腐蚀,易于清洁,否则会提供微生物繁殖的场所,表面应坚固耐用,不能开裂,破碎或凹陷。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可以选择,有昂贵的达加德镶板,玻璃等,最好的和最美观的选择是玻璃。按照各级洁净室的要求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频次可以是每次操作使用后,每天进行多次,每天,每几天,每周一次等进行清洁消毒。建议操作台面要每次操作后清洁消毒、地板每天消毒、墙面每周、空间每月,根据洁净室等级和设定的标准规范进行严格清洁和消毒操作,并做好记录。2、洁净室内空气的控制总的来说要选择合适的洁净室设计,定期维护保养,做好日常监测。特别要注意的是制药洁净室的浮游菌监测,空间内的浮游菌用浮游菌采样仪抽取空间内一定体积的空气,气流通过灌装特定培养基的接触皿,接触皿会捕获微生物,后将皿放入培养箱培养计数菌落数量,计算出空间内的微生物数量。层流层的微生物也需要检测,用对应的层流层浮游菌采样仪,工作原理跟空间采样类似,只是采样点要放到层流层中。如果无菌室中需要用到压缩气体,也需要对压缩空气进行微生物检测,用对应的压缩空气检测仪,需要先把压缩气体的气压调整到合适的范围,防止微生物和培养基被破坏。PBI浮游菌采样仪3、洁净室里人员的要求洁净室工作的人员要定期接受污染控制理论培训。他们通过气闸,空气淋浴器和/或更衣室进出洁净室,他们必须穿专门设计的衣服,包裹住皮肤和身体自然产生的污染物。根据洁净室的分类或功能,工作人员的着装可能只需实验服和头套简单防护,也可能完全包裹的不暴露任何皮肤的全身防护。洁净服是用来防止颗粒和或微生物从穿着者的身体释放和污染环境。洁净服本身不得释放颗粒或纤维,以防止污染环境。这种类型的人员污染可以降低半导体和制药工业中的产品性能,并且它可以导致例如医疗保健行业中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洁净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靴子,鞋子,围裙,胡须套,圆帽,口罩,工装/实验服,长袍,手套和指套,袖套和鞋、靴套。所用洁净服的类型应反映洁净室和产品类别。低级别的洁净室可能需要特殊的鞋,鞋底完全光滑,不会站上灰尘或污垢。但是考虑到安全原因,鞋底又不能造成滑倒的危险。进入洁净室通常都需要穿洁净服。10,000级洁净室可以使用简单的实验服,头套和鞋套。对于100级洁净室,需要全身包裹,带拉链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和靴套。此外还要控制洁净室内人员的数量,平均4~6m2/人,操作要轻缓,避免大幅度和快速移动。典型的AB级洁净室防护用品,图片来自Avantor洁净室常用的消毒方法A、紫外灯消毒灭菌B、臭氧消毒C、气体灭菌消毒液有甲醛、环氧已烷、过氧已酸、石碳酸和乳酸的混合液等D、消毒剂常见的消毒剂有异丙醇(75%)、乙醇(75%)、戍二醛、洁尔灭等。我国药厂传统的无菌室消毒方法是用甲醛熏蒸,国外药厂认为甲醛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现普扁采用戍二醛(glutaraldehyde)喷洒,无菌室用的消毒剂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0.22μm的滤膜除菌过滤。VAI洁净室消毒产品洁净室分类洁净室根据每体积空气中允许的颗粒数量和大小进行分类。“100级”或“1000级”等大数字指的是FED-STD-209E,表示每立方英尺空气中允许的0.5μm或更大颗粒的数量。该标准还允许插值;例如,SNOLAB保持为2000级洁净室。离散光散射空气颗粒计数器用于确定指定采样位置处等于或大于规定尺寸的空气颗粒浓度。小数值指的是ISO 14644-1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每立方米空气中允许的0.1μm或更大颗粒数的十进制对数。因此,例如,ISO 5级洁净室最多有105个颗粒/m3。FS 209E和ISO 14644-1均假定粒径和颗粒浓度之间存在对数关系。因此,零粒子浓度并不存在。有些类别不需要测试某些粒径,因为浓度太低或太高,无法实际测试,但此类空白不应被视为零。由于1m3约为35立方英尺,测量0.5μm颗粒时,两种标准基本相当。普通室内空气约为1,000,000级或ISO 9。ISO 14644-1和ISO 14698ISO 14644-1和ISO 14698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非政府标准。前者一般适用于洁净室(见下表);后者适用于可能存在生物污染问题的洁净室。ISO 14644-1用以下公式定义了每类和每粒径的最大颗粒浓度。CN表示1立方米内最大颗粒浓度,为等于或大于所考虑的粒径(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整数)的空气颗粒,使用不超过三个有效数字。N是ISO分类号。D是以μm为单位的颗粒尺寸,0.1是以μm为单位的常数。标准粒径的结果如下表格所示。分级最大颗粒/m3a对应FEDSTD 209E≥0.1 μm≥0.2 μm≥0.3 μm≥0.5μm≥1 μm≥5 μmISO 110bddddeISO 210024b10bddeISO31,00023710235bde1级ISO 410,0002,3701,02035283be10级ISO 5100,00023,70010,2003,520832def100级ISO 61,000,000237,000102,00035,2008,3202931,000级ISO 7ccc352,00083,2002,93010,000级ISO 8ccc3,520,000832,00029,300100,000级ISO 9ccc35,200,0008,320,000293,000普通空气a表中的所有浓度都是累积的,例如,对于ISO 5级,在0.3μm处显示的10,200个颗粒包括所有等于或大于该尺寸的颗粒。b这些浓度将导致大量空气样本用于分类。可采用顺序取样程序c浓度限值不适用于该表区域,由于颗粒浓度非常高。d低浓度颗粒的取样和统计限制使得分类不合适。e由于取样系统中的潜在颗粒损失,低浓度和粒径大于1μm的两种颗粒的样品采集限制使得该粒径的分类不合适。f是指洁净室微粒清洁度的水平,以每立方米一定大小的空气粒子数为基础。US FED STD 209E分级最大颗粒/立方英尺对应ISO≥0.1 μm≥0.2 μm≥0.3 μm≥0.5μm≥5 μm1357.5310.007ISO 3103507530100.07ISO 41003,5007503001000.7ISO 51,00035,0007,5003,0001,0007ISO 610,000350,00075,00030,00010,00070ISO 7100,0003,500,000750,000300,000100,000830ISO 8目前的监管机构包括:ISO、USP 800、美国联邦标准209E(以前的标准,仍在使用)药品质量和安全法案(DQSA)于2013年11月制定,以应对药物复合死亡和严重不良事件。《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D&C法案)为人类配方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方针和政策。503A由州或联邦授权机构由授权人员(药剂师/医生)监制503B与外包设施有关,需要由持牌药剂师直接监督,不需要是持牌药房。工厂通过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获得许可证。欧盟GMP分类欧盟GMP指南比其他指南更为严格,要求洁净室在运行时(生产过程中)和静止时(不进行生产过程,但房间AHU开启时)达到颗粒计数。分级最大颗粒/m3静态动态0.5 μm5 μm0.5 μm5 μmA级3,520203,52020B级3,52029352,0002,900C级352,0002,9003,520,00029,000D级3,520,00029,000没有定义没有定义BS 5295BS 5295是英国标准。分级最大颗粒/立方米≥0.5 μm≥1 μm≥5 μm≥10 μm≥25 μm13,0000002300,0002,0003031,000,00020,0004,00030004200,00040,0004,000BS 5295第1类还要求任何样品中存在的最大颗粒不得超过5μm。BS 5295已被取代,自2007年起撤销,替换为“BS EN ISO 14644-6:2007”。USPStandardsUSP 800是美国药典公约(USP)制定的美国标准,生效日期为2019年12月1日。关于洁净室的小白提问1、怎样进出洁净室?人员和货物通过不同出入口进出。工作人员通过气闸(有的设有空气淋浴台)或没有气闸进出,并穿戴防护装备,如头套,面罩,手套,靴子和防护服。这是为了尽量减少和阻隔进入洁净室的人携带的微粒。货物通过货物通道进出洁净室。2、洁净室设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洁净室建筑材料的选择不应产生任何颗粒,因此整体环氧或聚氨酯地板涂层是优选的。采用抛光不锈钢或涂粉软钢夹芯隔墙板和顶棚板。通过弯曲表面来避免直角形墙角,墙角到地板,墙角到天花板,所有接缝都需要用环氧密封胶密封,避免接缝处有任何颗粒沉积或产生。洁净室内的设备设计成能产生最小的空气污染。只使用特制的拖把和水桶。洁净室家具的设计也要产生最少的颗粒,并且易于清洁。3、怎样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通过环境监测确认污染的微生物类型。下一步需要确定哪种消毒剂可以杀灭已知数量的微生物,在进行接触时间致死率测试(试管稀释法或表面材质法),或AOAC测试之前,需要对已有的消毒剂进行评估并确认是否合适。要杀灭洁净室中的微生物,一般有两种类型的消毒剂轮换机制: ①一种消毒剂和一种杀孢子剂进行轮换,②两种消毒剂和一种杀孢子剂进行轮换。消毒系统确定好后,可以进行杀菌效力测试,为消毒剂的选择提供依据。完成杀菌效力测试后,需要进行对实地现场的研究测试,这是证明清洁消毒SOP 和消毒剂杀菌效力测试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之前未检测到的微生物,生产工艺,人员等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需要定期对清洁和消毒SOP进行审核, 以确认是否还适用于当前环境。4、干净的走廊还是肮脏的走廊?片剂或胶囊等粉剂是干净走廊,无菌药品、液体药品等采用肮脏走廊涉及。通常,低水分的医药产品如片剂或胶囊干燥且多尘,因此更有可能存在显著的交叉污染风险。如果洁净区与走廊的压差为正,粉末将逸出房间进入走廊,然后很可能被转移到隔壁洁净室。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干燥制剂并不容易支持微生物生长,因此作为一般规则,片剂和粉剂是在干净的走廊设施中制造的,因为漂浮在走廊中的微生物找不到能够繁衍生息的环境。这意味着房间对走廊负压。而对于无菌(加工过的),无菌或低生物负荷和液体医药产品,微生物通常会找到支持性培养物,在其中繁衍,或者在无菌加工产品的情况下,单个微生物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这些设施通常都设计有肮脏的走廊,因为想把潜在的微生物排除在洁净室之外。回到最初的问题,答案是我们在洁净室里生产芯片及高端器件、制药、做手术等。文章来源:Avantor
  • 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公布
    关于印发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2〕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四月一日   附件:   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机遇期。制定《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加快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项规划》以“十二五”时期的需求为重点,兼顾我国中长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明确突破绿色设计、节能减排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技术、标准、产业协同发展。选择典型示范意义的行业或区域,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发展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力。《专项规划》明确了组织实施发展绿色制造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确定了重点内容和实施方案,提出了保障措施和技术路线图。《专项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开展绿色制造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形势与需求   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占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及其产品的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2/3。高消耗将导致对资源的高依赖,将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也给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绿色制造一种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加快相关技术在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使我国制造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绿色制造”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六大科技产业化工程之一,提出“重点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突破制造业绿色产品设计、环保材料、节能环保工艺、绿色回收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培育装备再制造、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新兴产业。”这些都对我国发展绿色制造解决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提出迫切要求,为先进制造领域布局和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规划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一)现状与形势   我国制造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1/4左右,产值居世界第一,但资源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单位产品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0-30%。有限的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这要求装备制造业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体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面临日益严峻贸易技术壁垒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从早期的安全、标志、性能等方面延伸到资源和能源节约、再生利用、保护环境等领域。例如:欧盟相继制定了机床环境评价与能效检测标准(ISO/TC39/WG12)、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标准EU StageⅢA 及ⅢB、家电产品有毒有害物质(ROHS)、回收(WEEE)、能效(EuP)等指令 日本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规及相应的标准,以及美国的电机、空调能效标准等,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进绿色计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制造促进计划(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SMI),并出台了可持续制造度量标准。欧盟第7 框架计划设立了“未来工厂(The Factories of the Future)” 重大项目,开展新型生态工厂模型(NewEco-Factory Model )和绿色产品研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日本公布《绿色革命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提出至2015 年将环境产业打造成日本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量。绿色制造成为各国重振传统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力点。   全球消费市场绿色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现代消费浪潮。在欧盟和美国购买过绿色产品的消费者中,认为绿色产品比普通产品质量要好的消费者分别占41%和43%。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提出了“ThinkBlue Factory” 的生产理念,其目标是提高生产能效,同时显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18 家再制造工厂。我国也开展了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未来10 年后,绝大多数产品将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绿色产品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   (二)差距与不足   “九五”以来,科技部围绕绿色制造布署了相关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针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并在汽车、机床、家电等行业开展了应用示范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累了初步经验。但总体而言,我国绿色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   1 1.机械装备及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及其软件支持工具薄弱。近几年国内汽车、工程机械、机床虽然在轻量化设计方面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在企业的具体应用比较少。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为例,轿车的自质量比发达国家同类轿车平均重8%~10%,商用车平均重10%~15% 载质量为40 吨的牵引车,Volvo FE 的整备质量为7.69 吨,而我国同类车型整备质量为9.95 吨,质量超过20%, 差距更加明显。又如同等起重吨位的国产起重设备的总重量比德国同类产品高出40%以上。我国在汽车轻量化设计和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2.制造过程中的物耗、能耗和废弃物排放严重,机电产品制造工艺与装备水平不高。制造业生产车间粉尘、油烟、水雾、噪声及废弃物排放等对生产人员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严重。通用性机电产品通常表现为设备效率低、物耗、材耗普遍偏高,在节能产品开发和产品无害化方面差距很大。虽然在近几年在无模铸造、铸型数控加工、近净型锻造工艺、三价铬热处理工艺、干式切削与低温冷却润滑、废弃物排放及回收技术等方面取一定成果,并进行了   推广应用,但在热加工工艺方面,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比工业发达国家仍高出许多。   2 3.废旧家电、汽车、工程机械等产品和机械装备资源再利用率较低、附加值低二次污染问题严重,难以满足日益快速增加的报废处理和资源循环再利用需求。例如,欧盟、日本等对废旧汽车100%回收,美国回收95%以上,并采用自动化装备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很早就以法律形式规定生产商必须回收。我国废旧机电产品的回收利用率较低,回收与利用工艺与设备落后,再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   3 4.缺乏绿色制造技术规范、标准、法规体系,难以满足制造业绿色制造发展和出口需求。绿色制造基础技术研究不够,基础数据缺乏,标准制定时绿色属性指标难以定量。缺少统一的标准数据及信息,使得绿色设计、绿色评价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三)发展需求   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间题,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绿色制造是一种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模式。积极采用和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产品,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从源头开始采用可实现减量化的绿色设计、制造过程的绿色工艺,使用过程的节能降耗、回收过程的绿色拆解、再利用环节的再制造及资源再利用等相关技术与装备,在全球制造业低碳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为推动我国绿色制造的发展,需在以下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以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   1 1.推进绿色设计和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产品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的核心,是形成“从摇篮到再生”过程的基础。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是实施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的重要工具,也是实施绿色设计和制造的关键和共性基础技术。产品的设计费用仅占产品全部成本的5%-10%,却决定了产品生产周期80%-90%的消耗。将环境因素、节能减排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中,力求产品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最小。   2 2.改进制造工艺和实施清洁生产。一方面需要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如净成形工艺、切削加工优化技术、干式切削技术等。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制造过程中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原材料转化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   3 3.推动传统设备节能化改造,研发节能减排产品及设备。推进传统设备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开发先进节能、节材产品推广使用环保、节能新型设备。如采用高效电机、系统节能技术造传统设备等。   4.开发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技术,推进产业化。开发废旧产品资源化与再处理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节约了自然资源。随着我国进入装备、汽车和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   期,将促进废旧产品资源化与再制造产业的形成。   4 5.加强绿色制造基础数据积累,建立绿色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引导、支撑和规范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绿色制造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5 6.完善绿色制造的相关政策,加强基地和队伍建设。在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工程教育,加速绿色设计、绿色工艺和再制造等专门化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推进生态工厂建设。发挥政府在政策导向、税收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以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典型产品与行业为对象,以推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线,坚持“产品导向、重点突破、示范应用、产业提升” 的总体思路,重点突破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等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绿色技术、标准、装备、产品服务和产业协同发展。选择典型示范意义的行业或区域,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和发展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引领和政策引导,协调部门、行业与地方相结合共同推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重点突破与示范应用相结合。面向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典型产品、行业与区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应用工程实施与产业示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机制创新与行业提升相结合。大力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和专业培训,开展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推进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构建绿色制造应用技术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普及推广体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加快行业的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和发展废旧产品拆解与资源化、装备再制造等新兴产业,提升重点行业绿色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面向汽车、机械、家电、流程工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拆解与资源化、装备再制造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需求,以制造业绿色化为目标,开展绿色制造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典型绿色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研制,形成绿色制造理论、技术和标准体系,开发出一批具有典型创新性和示范性的产品、工艺和重点装备,实施应用工程和产业示范,带动传统产业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提升,支撑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量大面广出口产品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能力。   (一)攻克一批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   重点突破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与装备、废旧产品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等的关键共性技术,完善绿色制造基础数据研发与积累、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以及信息平台建设,为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撑。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绿色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取的一批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二)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   围绕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产品与行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等技术水平,提高设备与产品的绿色化性能,研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精细化能效管理,实现我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通过应用工程实施与产业示范,推动我国制造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制造核心技术和工艺,取得发明专利,在100家企业以上实施应用工程和产业示范,原材料损失减少1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25%以上。在解决制约重大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突破,促进相关行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发展和培育绿色化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和培育废旧产品回收拆解、资源化与再制造、新能源应用、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和绿色制造服务等新兴绿色产业,研发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工艺与产品,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增长点。   预期指标:突破一批绿色制造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展和培育50 家以上企业实施新兴产业应用和示范,原材料损失减少10-2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25%以上,废旧产品再生利用率达到80% 以上,依托骨干企业、科研机构等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四、重点任务   围绕专项规划发展目标,结合我国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拟实施的重点任务框架如图1 所示,包括绿色制造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的技术与装备、发展和培育绿色化新兴产业的支撑技术与装备、面向产业链集群的行业与区域绿色制造产业示范工程、绿色制造人才、基地、联盟建设等方面。   (一)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   深入研究绿色制造面临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取得源头创新成果,为突破绿色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瓶颈、提高绿色制造技术水平、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支持。重点突破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技术、标准、产品、产业协同发展。   1 绿色设计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技术。面向节能减排要求,重点研究产品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设计、资源节约性设计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方法,建立绿色设计基础数据库和知识库,开发支持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的绿色设计工具平台,促进绿色产品设计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产品资源性能和节能性能的大幅提升。   2 2.洁净切削加工理论与技术。针对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削液的大量使用与排放对环境、人身健康等造成的危害问题,开展干切削、新型绿色切削介质、准干切削等相关切削机理、刀具技术与工艺实现方法研究,实现加工方式从传统的大量使用切削液向绿色少、无切削液使用转变,达到高效切削、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标。   3 3.绿色制造过程碳效优化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制造过程碳效分析模型及评估,能耗产需预测、测量、监控与评估,以及制造过程资源和能量利用率优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制造过程碳效协同平衡与综合优化、管网模拟、机电系统能耗测量、节能减排监控及其支持系统等技术。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制造系统高效低碳运行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4.退役产品逆向回收物流与再资源化技术。开展退役产品回收、拆解、分选、回收利用、再制造、废弃物处理在内的逆向物流设施布局、自动分拣与跟踪技术、废旧物资库存控制等逆向回收物流技术研究 对退役产品破碎、材料分选以及破碎残余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高退役产品回收利用率,实现破碎残余物的无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资源化。   5 5.再制造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针对制约再制造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基础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重点突破再制造对象剩余寿命演变规律,可再制造性评价理论 再制造毛坯绿色清洗技术 再制造成形过程的高效控形、控性理论 再制造产品寿命预测及其可靠服役。构建再制造基础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6 6.再制造产品寿命预测与安全服役关键技术。针对再制造产品寿命的不确定性问题,对再制造毛坯的损伤检测技术、再制造零件初始质量评价和控制技术、再制造零件动态健康监测的传感技术、再制造产品在强耦合条件下的服役安全与综合验证技术,开发相关应用装置,在重载车辆及关键部件发动机等典型再制造产品和零部件上进行试验验证。   7 7.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及信息平台。构建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研究以及标准协调、标准化服务活动,制订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制造技术规范和标准,针对制造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及再制造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建立统一的标准基础数据及信息平台,在汽车、家电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标准研究。   (二)提升传统产业能效与资源利用率   针对汽车、工程机械、电子电器、机床、印刷机械、矿山机械、石化设备等产业对节能减排要求,突破产品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工艺、节能环保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支撑制造业节能、减排以及循环经济发展。   面向石油天然气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等流程行业,发展流程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技术、生产绿色化产品及成套设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促进推广应用以及产业技术升级。   1 典型产品绿色创新与优化设计。围绕起重设备、工程机械、机床、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技术、可拆解与回收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我国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的绿色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提升产品能效和资源利用率,以及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能力。   2 传统产业制造工艺绿色化新技术与装备。面向铸造、锻造、压力成形、焊接、切削加工、表面处理等传统工艺,突破和掌握一批绿色化生产工艺新技术与装备,建立示范线或生产基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制造工艺绿色化进程。   3.新型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选取并突破齿轮高速干切削、   无油墨印刷、微细通道平行流换热器、高效零排放智能型自动清洗装备等一批创新示范性好、具有显著节能、节材、环境友好特征的新型绿色技术及其制造工艺与装备,并形成示范应用。   1 4.节能产品开发与技术。针对电机系统、内燃机、流体机械等开发出一批节能、节油、环保使能产品及技术。面向车间污染物治理、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以及环境检测等领域,研发出一批环境治理和无害化使能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工业推进节能环保评估与使能提升工程,支持节能环保使能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的应用发展。   2 5.流程工业传统工艺绿色化新技术与设备。形成天然产物和生物制造业精密智能化单元装备和全流程集成化系统,建立产业化示范线,使我国在微生物大规模培养制造、天然活性物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绿色制造目标。   3 流程工业环保设备、技术及工业示范。改变我国烟气脱硝、脱硫核心技术受制于日本、欧美跨国公司的局面,装备设计和运行控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示范应用,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和培育循环经济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域   以工程机械、汽车、机床、矿山设备、电子及家电产品等典型机电产品为重点,研发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装备,开发流程行业绿色化新技术、工艺与装备,形成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面向流程工业典型产品,利用绿色合成、过程强化与集成、工业资源与能源利用的能效分析等技术,构建绿色化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在资源替代工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促进先进成果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1 1.工程机械零部件再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面向工程机械开发成套的再制造工艺及装备,建立行业和部门的拆解及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规范。通过应用工程与产业示范,为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工艺与装备保证。   2 2.机床再制造性能提升成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大型铸锻基础件的剩余寿命检测及其可再制造性评价技术、床身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再制造工艺技术、数控及信息化再制造性能综合提升技术、整机再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再制造服役安全可靠性技术等关键技术,制定重型机床再制造技术及质量保证体系与规范,建成重、超重型机床再制造产业化生产基地。   3 3.煤矿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煤矿机械零部件接触磨损分析及磨损寿命模型、涂层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及工艺优化、剩余寿命评估技术 开发采煤机行走轮与齿轨传动副、刮板输送机链轮链窝与刮板、大功率矿用减速器箱体轴承座孔、传动齿轮类零件、液压支架控制阀与支架立柱等关键零部件高效再制造技术与装备 制定相关技术规范 通过推广应用,建成煤炭机械   再制造示范生产线。   1 汽车
  • 改革委等12部门: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
    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其中,投资和外贸外资政策包括: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政策举措,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效能等。详细内容如下: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改产业〔2022〕2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在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2021年四季度以来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逐步改善,振作工业经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抓紧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政策措施。一、关于财政税费政策1. 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按规定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适用政策的中小微企业范围:一是信息传输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标准为从业人员2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2亿元以下;二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标准为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亿元以下;三是其他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2. 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将2021年四季度实施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政策,延续实施6个月;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3. 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加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力度。4. 降低企业社保负担,2022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二、关于金融信贷政策5. 2022年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加强对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考核约束,2022年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向制造业企业倾斜,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6. 2022年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7. 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推动金融机构加快信贷投放进度,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三、关于保供稳价政策8. 坚持绿色发展,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对能效达到基准水平的存量企业和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在建、拟建企业用电不加价,未达到的根据能效水平差距实行阶梯电价,加价电费专项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9. 做好铁矿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支持企业投资开发铁矿、铜矿等国内具备资源条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产开发项目;推动废钢、废有色金属、废纸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矿山”对资源的保障能力。四、关于投资和外贸外资政策10. 组织实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实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鼓励中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推进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发展,带动太阳能电池、风电装备产业链投资。11. 推进供电煤耗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完成供热机组改造;对纳入规划的跨省区输电线路和具备条件的支撑性保障电源,要加快核准开工、建设投产,带动装备制造业投资。12. 启动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领域国家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推动重点地区沿海、内河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13.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快5G建设进度,支持工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启动实施北斗产业化重大工程,推动重大战略区域北斗规模化应用;加快实施大数据中心建设专项行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14. 鼓励具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金融支持。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加强对海运市场相关主体收费行为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鼓励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引导各地方、进出口商协会组织中小微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增加中欧班列车次,引导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扩大向西出口。15. 多措并举支持制造业引进外资,加大对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要素保障力度,便利外籍人员及其家属来华,推动早签约、早投产、早达产;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领域;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创新发展政策举措,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效能。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保障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同等适用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五、关于用地、用能和环境政策16. 保障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土地供应,支持产业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提高配置效率;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按程序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17. 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优化考核频次,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落实好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加快确定并组织实施“十四五”期间符合重大项目能耗单列要求的产业项目。18. 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分级分区管理,坚持精准实施企业生产调控措施;对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节能降碳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进度,保障尽快开工建设。六、保障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重点工业大省以及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调度监测;加大协调推动有关政策出台、执行落实工作力度,适时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强配合,积极推出有利于振作工业经济的举措,努力形成政策合力,尽早显现政策效果。各省级地方政府要设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制定实施本地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行动方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在保护市场主体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更为有力有效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推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稳定工业运行的有效做法和经验,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突发疫情情况下保障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正常有序运行;针对国内疫情点状散发可能带来的人员返程受限、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风险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最大努力保障企业稳定生产;加大对企业在重要节假日开复工情况的监测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能源局2022年2月18日
  • 工信部发布新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
    p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18年 第2号发布。公告中说到,为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进一步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发展水平,我部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进行了修订,形成《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现予以公告。 /p p   《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以下简称:条件)内容包含以下7大部分: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环境保护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质量管理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6)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7)监督与管理 /span /p p   在“(4)环境保护”部分提及,废气、废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大气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 恶臭污染物排放应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工业固体废物应依法分类贮存、转移、处置或综合利用,企业危险废物贮存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相关要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59)相关要求,SiCl4等危险废物应委托具备相应处理能力的有资质单位进行妥善利用或处置。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污染物产生应符合《光伏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I级基准值要求,现有项目应满足II级基准值要求。 /p p   在“(5)质量管理”部分强调:光伏制造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配备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检验人员。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应配备AAA级太阳模拟器、高低温环境试验箱等关键检测设备,鼓励企业建设具备CNAS认可资质的实验室。 /p p   据统计,现符合工信部光伏制造企业规范条件企业共计239家,近年来,我国光伏制造业持续高速成长。2017年,我国电池片产量为68GW,同比增长33.3% 组件产量为76GW,同比增长43.3%。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保持全球首位。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国内光伏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龙头企业效益将获得一定支撑,但光伏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愈趋激烈,竞争将主要集中于技术与效率。 /p p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3/ueattachment/317c0589-86e9-4c3d-9b46-1207b4d6881f.docx" 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docx /a /p p br/ /p
  • 重大成果!电子束曝光(EBL)技术首次应用于蝉翅结构纳米柱的仿生制造!
    生物体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纳米尺度的多级复合结构,使其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异性能。人们很早就开始模仿生物的特殊功能,来发明和应用新技术。例如人们根据苍蝇特殊的“复眼”结构,仿照制成了“蝇眼透镜”,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还有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人们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功了一种电子蛙眼,能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图:苍蝇特殊的“复眼”结构(图片来源于网络)这就是早期的仿生学应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将仿生学应用到纳米尺度,研究者通过模仿生物的纳米结构仿生制造出类似的超微结构,以此来探究和获取生物的特殊功能。在纳米微结构加工领域,常用的微纳光刻技术有纳米压印、紫外光刻、X射线曝光等技术。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将电子束曝光(EBL)技术应用于生物纳米结构的仿生制造,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目前,该项研究论文已被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IF=4.776)录用,论文题目为Multi-bio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ree species of cicada wings and biomimetic fabrication ofnanopatterned titanium pillars。研究中涉及的大量仿生制备工作由TESCAN 的EBL完成,并使用了TESCAN MIRA3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细胞间相互作用。图:研究论文已被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IF=4.776)录用由于蝉翼具有多功能生物特性,如超疏水性,自清洁和杀菌作用等,人们对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昆士兰科技大学Prasad KDV Yarlagadda及其研究团队对蝉翼的杀菌和细胞相容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首次使用电子束曝光技术(EBL)进行蝉翼结构的仿生制造,加工出类似的纳米锥阵列结构,经研究发现,其同样具有杀菌和生物相容性。首先,研究人员使用了SEM,AFM,TEM等多种微观分析技术对三种不同种类的澳大利亚蝉翅膀表面的纳米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人员观察到,三种蝉翼表面均具有独特的形貌结构,虽然凸起的高度、直径、间距和密度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呈现出锥状的纳米柱阵列。图:不同物种的蝉翅具有不同高度、间距、直径和密度的纳米柱结构研究人员分别采用了在蝉翼上附着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的方法来探究昆虫翅膀的杀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证明,三种蝉翼均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且附着人成骨细胞的蝉翅细胞形态在24小时后仍然保持完整,表明它们仍然具有生物相容性。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尝试进行蝉翼结构的仿生制造。由于是纳米尺度的阵列结构,一般的刻蚀、沉积方法均无法实现。而常规的电子束曝光(EBL)技术也无法实现如此规模的锥体制造。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巧妙地利用电子束在光刻胶中的散射,通过控制电子束能量,制作出椎体的“模子”,然后利用沉积生长出需要的椎体,最后腐蚀掉所有光刻胶,得到了完美的纳米锥阵列。图:仿生纳米锥阵列的制作过程示意图最终制备的仿生Ti纳米锥的高度为116 ~282nm,锥形柱的顶端直径最小达13.3nm,底部直径93.6nm左右。并且,进一步实验发现,其同样具有杀菌性和生物相容性。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对于纳米仿生学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图:通过EBL技术制备的仿蝉翼结构的Ti纳米锥陈列图:(E)在制备出的仿生Ti纳米锥阵列上附着铜绿假单胞菌细胞;(F)对照Ti柱和仿生纳米Ti柱上附着的人成骨细胞的活性;(G)在仿生Ti纳米锥阵列上附着扩散良好的成骨细胞;电子束曝光(EBL)技术是一种电子束直写技术,是利用电子束在涂有对电子敏感的高分子聚合物(光刻胶)的基底上直接描画出图形,通过刻蚀实现微小结构的加工。电子束曝光(EBL)技术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对模板加工和使用的复杂过程,其高分辨、高度灵活性、高灵敏度的特点也受到研究人员关注,且EBL制备方法更加简单,更容易制备出小尺寸的各种花样的周期性结构。在上述工作中,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使用了TESCAN MIRA3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搭配TESCAN自主研发的电子束曝光(EBL)技术出色完成了相关工作。不久前,昆士兰科技大学新采购了一台TESCAN最新的S8000X Xe Plasma FIB-SEM,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氙等离子源FIB,配置了TESCAN最新一代的多项专利技术,期待昆士兰科技大学未来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图:昆士兰科技大学最新采购的TESCAN S8000X Xe等离子源FIB-SEM 注释:该项研究由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完成,相关论文目前已通过了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评审,论文稿件已被录用,将于不久后在网上公开发布。
  • 工信部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   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规划目标。   1.产业实现平稳增长。保持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稳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上升,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提高国产装备质量水平,扩大国内市场,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巩固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稳定出口市场。   3.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需要,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   4.基础配套水平提高。基础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特种原材料实现重点突破。   5.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6.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重要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   1.高效清洁发电。以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和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门、山东海阳以及后续核电站建设工程为依托,推进二代改进型、AP1000核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级泵阀、应急柴油机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以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场工程为依托,推进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产品的国内制造。进一步提高70万千瓦以上水电设备、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设备、大型燃气机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的性能质量。开发太阳能发电设备。发展大型火电、核电站辅机。   2.特高压输变电。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以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为重点,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   3.煤矿与金属矿采掘。以平朔东、胜利东二号、白音华、朝阳等十个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煤矿,酸刺沟等十个深井煤矿,以及大型金属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采掘、提升、洗选设备,重点实现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等设备的国内制造。   4.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以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等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为依托,发展长距离输送管道燃压机组、大型管线球阀和控制系统等装备;以浙江、江苏、珠海、青岛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为依托,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及接收站等设备。   5.高速铁路。以在建的京沪、京广、京沈、沪昆等约1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西部干线铁路、煤运通道建设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铁路交通设备自主化,实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重载货车、大型养护机械等装备的国内制造。   6.城市轨道交通。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7个城市近70条线路工程项目为依托,重点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等机电设备自主化。   7.农业和农村。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节能环保中型拖拉机等耕作机械,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采棉机等收获机械,免耕播种机,节水型喷灌设备等。适应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灌溉和排涝设备、沼气除料设备、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等。   8.基础设施。适应交通、能源、水利、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需要,以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大型履带吊和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施工机械;以空管设备和空管自动化系统、行李和货物高速分拣系统、安检设备与智能化监测系统、航显综合系统及设备、机场信息集成系统及设备等为重点,发展机场专用装备;以大型斗轮堆取料机、翻车机、装卸船机等为重点,发展港口机械。   9.生态环境和民生。适应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需要,大力发展污水污泥处理设备、脱硝脱硫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食品、药品、煤矿瓦斯等安全检测设备,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等。   10.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等八类主机产品,基本掌握高档数控装置、电机及驱动装置、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关键部件等的核心技术。   (二)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   1.钢铁产业。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冷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板坯连铸机、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大型制氧机、大型高炉风机、余热回收装置等为重点,推进大型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化。   2.汽车产业。结合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汽车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实现发动机、变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3.石化产业。以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对苯二甲酸(PTA)、大化肥、大型煤化工和天然气输送液化储运等成套设备,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反应热交换器、挤压造粒机、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等为重点,推进石化装备自主化。   4.船舶工业。结合实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焊接、涂装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船用柴油机、曲轴、推进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5.轻工业。结合实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食品机械、制浆造纸机械、塑料成型机械、制革制鞋机械、光机电一体化缝制机械、包装设备以及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等为重点,推进轻工机械自主化。   6.纺织工业。结合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   7.有色金属产业。结合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高精度轧机、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等为重点,推进有色冶金设备自主化。   8.电子信息产业。结合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及无铅工艺整机装联设备、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及工模具等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装备自主化。   9.国防军工。结合国防军工发展需要,以航空、航天、舰船、兵器、核工业等需要的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试验、检测设备为重点,推进国防军工装备自主化。发挥军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结合。   (三)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大型铸锻件。重点发展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70万千瓦以上等级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锻件,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大型轴承圈锻件等。   2.基础部件。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高压柱塞泵/电动机、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液力变速箱,气动元件,轴承密封系统、橡塑密封件等。加快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等。   3.加工辅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高档精密磨料磨具等。   4.特种原材料。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电站用钢(钢管),大型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用绝缘材料,高速列车转向架、轮对用特种钢,飞机用高档铝型材,轴承、齿轮、模具、量具、刃具、高强度紧固件用特种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专用钢材,高耐磨钢,高强度、耐高温、低磨损、长寿命复合密封材料等。   (四)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1.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大对重点基础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领域,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3.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区域内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四大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生产中心。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4.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5.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为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稳定和扩大装备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6.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7.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优化产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的作用。   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二)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   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要支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装备。项目申报文件中须附有设备采购清单,项目咨询评估阶段需对设备采购方案进行评估,项目实施阶段要加强对设备招投标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自主创新设备采购方案的落实。   (三)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   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   (四)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制定《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目录内装备的自主化、节能节材减排改造、企业兼并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区域性四大基础工艺中心建设、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等。   (五)支持装备产品出口。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   (六)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对铸件、锻件、模具、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到期后,研究制定新的税收扶持政策,调整政策适用范围,引导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   (八)落实节能产品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用好节能产品补贴资金,对购买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2009年先行开展对高效电机推广应用的补贴。抓紧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及早兑现到户。   (九)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项目核准、企业重组、产能利用、进出口、生产销售库存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支持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   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质量检测水平。建设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型装备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完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体系。   五、规划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分工,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 谭天伟院士:大规模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
    当前,生物技术不断从医药、农业、食品向工业领域(如化工、材料及能源)转移。汽油、柴油、塑料、橡胶、纤维及许多大宗传统石油化工产品,正不断被来自可再生原料的工业生物制造产品替代。高温、高压、高污染的化学工业过程,也正不断向条件温和、清洁环保的生物加工过程转移。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手段,通过改造现有制造过程或利用生物质、二氧化碳等可再生原料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学品,实现原料、过程及产品绿色化的新模式。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制造是生物基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基础平台,也是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创新在具体过程中的应用。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生物制造将从原料源头上降低碳排放,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随着现代生物制造产业的加速形成与扩展,一个大规模的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变革化工制造模式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重要的基础性行业,生物制造则是变革我国化工制造模式、破解石化原料瓶颈的重大方向。受限于资源匮乏,我国化工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2018年,石油、天然橡胶等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0%与76%,尼龙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高端产品高度依赖进口,这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化工领域产品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与知识产权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在新的绿色原料和技术路线方面取得突破。使用生物质等绿色资源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可为我国未来化工原料多元化战略提供一个新的重要突破口。理论上,90%的传统石油化工产品都可以由生物制造获得。建立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制造路线,实现化工产品生产原料向可再生原料转移,不仅可节约数千万吨轻质石脑油原料,同时也可以促进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创造一个全新的化工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对实现我国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物燃料乙醇、重大化工产品1,3—丙二醇、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和聚羟基烷酸酯等生物基产品已经实现规模化制造,聚酯材料、橡胶、合成纤维等传统石化基高聚物单体的生物合成技术不断创新。全球生物基产品占石化产品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不到1%增长到现在的10%,并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展现出生物基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生物制造还是促进我国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可再生原料,例如玉米、农业和林业残留物、能源作物甚至二氧化碳生产液体生物燃料和有机化学品。不断涌现的新型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将工业排放中的废碳(如钢铁行业工业尾气,甚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作化学品的原料,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工业排放量,还减少了化工过程的总碳足迹。产业核心层面仍存短板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生物发酵产业领域,我国正在加速由发酵工业大国向发酵强国转变,产业发展平稳,产品产量于2018年达到2961.6万吨,总产值2472亿元,新型发酵产品品种和衍生新产品持续增多。在生物基材料单体与聚合物产业领域,我国已形成以生物材料单体制备、生物基树脂合成与改性、生物基材料应用为主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目前已建成产能约2万吨生物基1,3—丙二醇、生物基丁二酸生产线。聚乳酸(PLA)年产能1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年总产能超过2万吨,产品类型和产量国际领先。在生物能源方面,自2017年《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公布以来,我国燃料乙醇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生物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我国目前已建成产能500万吨,在建产能合计超过300万吨。然而,当前生物制造产业核心层面仍然存在短板,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储备不足、核心装备研发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不足。当前,美国、丹麦、荷兰、日本等国的企业在酶制剂等现代发酵行业中处于技术垄断地位。我国在大宗发酵产品(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等具备规模优势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工业生产催化剂知识产权侵权的隐患。丙二醇、尼龙等重大化学品也遭遇全方位的专利封锁,尚未打破杜邦等国外大型化工集团的垄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战略架构、底层核心技术、关键装备还存在差距,产业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未来,生物制造将向原料利用多元化、生物转化体系高效化、产品高值化等方向发展,构建从可再生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原料方面,以淀粉和油脂为代表的第一代生物制造目前占据主导地位,处于成熟的商业化阶段。以木质纤维素(如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制造将逐步进入中试和产业化示范阶段。通过酶制剂的高效水解将纤维素制备成葡萄糖、木糖等可发酵糖,对于未来超大规模生物制造产业体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绿色制造的重要支撑。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生物转化是第三代的生物制造路线,可有效降低生物工业制造的原料成本,降低对化石资源的过分依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盟、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均制定了将二氧化碳作为工业生物技术的新型替代原料的相关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二氧化碳生物利用为契机,建立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工业生物转化新路线,加速推进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原料路线转移,将有助于我国在生物经济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需要突破的重点方向还包括:开发二氧化碳、甲烷有机碳原料的利用途径,突破其生物转化的物质与能量利用瓶颈;设计能够将二氧化碳和电子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微生物;开发新型工具,实现二氧化碳固定器中碳浓度/固定途径的工程设计,打造由碳原料出发,生产各种燃料和化学品的生物制造路线。未来还应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先进生物制造技术体系。生物制造的技术价值核心在于高效优质的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和菌种)及围绕酶和菌种的一系列生产装备、技术与体系。革命性的新一代酶和菌种、技术往往能完全改变整个产业的发展走势,快速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甚至开发出全新的市场。所以,自主的核心酶和菌种是生物制造产业的“芯片”。随着工业生物研究逐渐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前沿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技术的结合将为工业酶创制、菌种合成与筛选等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重点发展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酶和工业菌种的工程生物学创制,突破工业酶筛选与快速定向进化、过程大数据指导的生物合成快速工程化、生物制造装备与系统集成等系列关键技术;建立利用不同生物质原料,实现高产率、高浓度生产可再生材料及高价值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我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正处于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应用开拓的关键阶段,一旦众多产品的生物路线商业化,将会极大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抓住生物制造战略发展和机遇期,加快生物制造战略性布局和前瞻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基因组到工业合成技术、装备的突破,支撑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重大产品的绿色生产,带动数万亿元规模的新兴生物产业,以生物制造推动“农业工业化、工业绿色化、产业国际化”,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财富绿色增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报》 (2021-11-15 第3版 能源化工)
  • “中国制造”危机中孕育新希望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拓展空间 危机中孕育新希望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制造业的大国,却难寻几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铺天盖地的产品,却在高端市场上难觅踪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制造”的尴尬愈加强烈。   “中国制造”,创造了财富,赢得了掌声,如今却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挑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蜕变,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2009年我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到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从钢铁到服装,许多产品产量已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几乎每小时就能向全球输出价值1亿美元的“中国制造”。   然而,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国制造”却在国际高端市场上难觅踪迹。统计显示,美国市场上50美元以下的日用消费品中,约80%是“中国制造”,生产这些产品的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最低端,只赚取着一点可怜的加工费,同时却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留在了中国。   就像在今年世界杯期间大行其道的“瓦瓦祖拉”。这种中国制造的喇叭在南非世界杯期间销售超过100万只,售价约为8美元,而它的出厂价只有0.3美元。“每个产品我赚一毛钱,工人赚一毛钱。”生产企业负责人邬奕君说,“干了大半年,全算下来,我也就赚10万元人民币。”   金融危机给“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带来巨大冲击,2009年全年出口总额下降达16%。经历了金融危机中的艰难跋涉,虽然今年前5个月全国出口大幅增长了33.2%,但制造业长期粗放发展带来的“阵痛”仍在持续。   在“中国家电基地”浙江慈溪,主要生产小家电的华裕集团下属几个分厂“几家欢喜几家愁”。“去年我们就开始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但调整进度相对较慢的分厂目前的形势不太乐观,出口迟迟上不去。”华裕集团总经理黄照奇说,“主要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设计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非常短缺。”   他告诉记者,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去年底一有订单就接,而今年有色金属、塑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扬,利润空间被压缩了,波动的汇率也对生产管理和企业发展增加了变数。   不仅是生产成本的压力,日益增多的对外贸易摩擦也给“中国制造”带来挑战。仅今年一季度就有10个国家对我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表示,我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严控“两高一资”、淘汰落后产能的国家战略也让“中国制造”的升级转型变得日益迫切。   尽管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量落后产能依然存在,钢铁、焦炭、水泥等18个行业的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10%-25%。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已经成为提高工业水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严重制约。   “落后产能与先进产能争市场、抢资源,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   “中国制造”的生存之路变得空前严峻。   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   “改造传统制造业,一靠技术进步,二靠自主创新。可以说,谁拥有了先进技术,谁就在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抢占了先机。”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帆认为,“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往新型材料、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才有光明的前途。”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泰安特种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基恒看来,凡是必须从国外买来的产品,必然在价格或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 凡是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来的产品,必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话语权。   “这部由我们自己研制的矿山自卸车,性能、质量、技术水平等都不比外国产品差,同类进口产品价格要1500万元人民币,我们只卖700万元。由于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即便这么便宜利润都很高。所以我们敢于和国外企业抗衡,替代进口。”他说。   金融危机使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竞争对手升级了,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不但不能出错,还要努力出彩、不断创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正在勇敢而艰难地迈出第一步。   经历了金融危机,很多企业认识到,靠原来的资源消耗型、低廉成本型的“中国制造”产品,正在遭受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中间商压价的多重挤压,越来越难以为继。以陶瓷业为例,目前中国陶瓷年产量70亿平方米,原材料耗用量在1.6亿吨以上。据地质矿产部门估计,照目前情况发展,今后几十年内,我国多种用于建筑陶瓷生产的原材料将会枯竭。   广东蒙娜丽莎陶瓷公司充分意识到了这一困局,加大升级转型步伐,开发出以陶瓷工业废料作主要原料的无机轻质多孔板,产品可隔热、隔音、保温、防火,年综合利用废渣7万吨,节约能源680多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793吨、二氧化硫5.8吨、氮氧化物5.1吨。“这项创新不但使我们企业的废料废渣变成原料,还吃尽了周围厂子的废弃物。”公司技术总经理刘一军说。   金融危机虽然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冲击,但也为先进产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基础。   “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成功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达成共识。中国制造业,只有千方百计提升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朱宏任说。   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拓展发展新空间,努力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争取话语权和有利地位,正日益成为“中国创造”的自主行动。   “中国制造”孕育新希望   “金融危机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朱宏任说。   金融危机中,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   中国南车青岛四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动车组生产基地之一,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统匹配最优的高速动车组从这里成批走向市场。现在,中国的高速列车已经实现出口,连美国、俄罗斯这样的铁路大国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南车董事长赵小刚深有感触:在“千万件衬衫换取一架波音飞机”的多年尴尬后,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终于越洋出海。科技创新给南车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针对眼下的发展形势,中国开始更注重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投入与引领作用。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和研发中心,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鼓励大型企业发挥研发优势,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体系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应用性创新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创新能力 四是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目前,中国大多数工业行业和企业已经有能力更高效率地使用资源、更清洁地进行生产。“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的锻炼,中国工业的竞争能力有了很大增强,这一能力决定了我们的转变速度可以比世界平均水平更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说。   “中国制造”,正在孕育新希望。
  • 拜登签署启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美高官:为合成生物等技术扩展制造基地
    2022年9月12日,白宫官网发布简报,宣布了美国总统拜登已经正式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以启动一项《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National Biotechn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 Initiative)。在白宫同期发布的情况说明书中,其对于这一计划的背景释义,是这样的:“借助生物技术,我们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编程,以制造特殊化学品和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生物制造’。这些进步促使工业界接受生物制造以作为基于石油基的替代品来重塑塑料、燃料、材料和药品等产品。行业分析表明,在本世纪末之前,生物工程可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 1/3 以上,价值接近30万亿美元。”很显然,此项技术所针对的技术核心,直指合成生物学。而在稍早时候,在周日的电话会议上,美国高级官员因面对提问而解释该计划时,更是直接这样说道:“一个挑战是:我们可能在生物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尤其是没有能力在内部制造所有东西的小公司,除非我们真正扩大生物制造基地,否则它就必须走出国门去寻找基础设施。”以下为白宫官网发布的对于该技术的情况说明书全文,其详细介绍了该计划的问题背景、行业背景以及措施行动。今天,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以启动一项《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来确保美国能够在国内制造于美国所发明的所有东西。该计划将在美国国内创造就业机会、建立更强大的供应链,并为美国家庭降低价格。周三,白宫将举办 “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峰会”,届时内阁机构将宣布一系列新的资源投入,这将使美国能够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的潜力,并推进拜登的行政命令。当前,全球工业正处于由生物技术驱动的工业革命的风口浪尖。各国都正在将自己定位成为全球生物技术方案和产品的提供商。目前,美国过于依赖外国原料和生物生产,过去,对于包括生物技术在内关键行业的离岸外包,威胁到其获取重要化学品和活性药物成分等原料的能力。不过,鉴于美国的行业、创新者和强大的研究企业,生物经济仍然是美国的强项,这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负责任地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人们将能够实现生物学的潜力,这将可以制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到的几乎任何东西,从药物到燃料再到塑料,借助生物技术,我们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编程,以制造特殊化学品和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 “生物制造”。这些进步促使工业界接受生物制造以作为基于石油基的替代品来重塑塑料、燃料、材料和药品等产品。行业分析表明,在本世纪末之前,生物工程可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 1/3 以上,价值接近 30 万亿美元。该计划将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并在多个行业发展美国的生物经济,包括健康、农业和能源等。该计划将推动生物制造的进步,以美国国内强大的供应链替代来自国外脆弱的供应链,并为美国各地社区提供高薪工作。该计划将改善粮食和能源安全,推动农业创新,同时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将通过医学的进步帮助人们过上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具体而言,该计划将:• 提高美国国内生物制造能力。今天,由于美国国内缺乏基础设施,许多美国生物公司在国外进行生产。该计划将建立、振兴和保护美国生物制造的国家基础设施,包括通过投资区域创新和加强生物教育,同时加强美国生产国内燃料、化学品和材料的供应链;• 扩大生物基产品的市场机会。该计划是政府机构可持续采购的标准,既提供石油产品的替代品,又支持美国工人的高薪工作。该计划将增加联邦机构的强制性生物基采购,包括通过培训和支持合同官员,并确保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和美国农业部定期发布进展评估。通过这样做,该计划将为行业提供有关生物基产品选择差距的具体指导,从而创造新产品和新市场。该计划将共同发展和加强生物优先计划,增加可再生农业材料的使用,并使美国公司在生物创新方面继续引领世界;• 推动研发(R&D)以解决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政府对生物技术的重点支持可以迅速产生解决方案,正如 COVID-19 大流行期间首创的 mRNA 疫苗。该计划将指导联邦机构确定优先研发需求,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发现转化为医学突破、气候变化解决方案、食品和农业创新以及更强大的美国供应链;• 改善对优质国家数据的访问。将生物技术与海量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为健康、能源、农业和环境带来重大突破。该生物经济计划的数据将确保生物技术开发人员能够简化对高质量、安全和广泛的生物数据集的访问,这些数据集可以推动解决紧迫的社会和全球问题;• 培养多元化的技术劳动力。美国正面临着从社区大学到研究生院各个层次的相关人才短缺。该计划将扩大所有美国人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机会,重点是促进种族和性别平等,并支持服务不足社区的人才发展;• 简化生物技术产品的法规。生物技术的进步正在迅速改变农业、工业、技术和医疗产品的格局,这可能给开发者和创新者带来挑战。该计划将提高生物技术产品监管过程的清晰度和效率,以便有价值的发明和产品能够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更快地进入市场;• 推进生物安全以降低风险。该计划将优先投资于应用生物安全研究,并激励生物安全创新,以降低整个生物技术研发生命周期的风险;• 保护美国生物技术生态系统。该计划将通过推进人类生物数据的隐私标准和实践、生物数据的网络安全实践、生物相关软件的标准开发以及对于国外竞争对手参与生物制造供应链所带来的风险的缓解措施来保护美国生物技术生态系统;• 与合作伙伴和盟友建立繁荣、安全的全球生物经济。该计划推动国际合作,以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来应对最紧迫的全球挑战,从气候变化到健康安全,并共同努力确保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和使用符合民主道德和价值观,确保生物技术的突破造福全体公民。
  • 赛默飞世尔科技细胞工厂制造中心隆重开幕
    中国上海,10月22日 – 10月21日,赛默飞世尔科技细胞工厂制造中心在上海浦东秦桥路工厂隆重开幕。此次细胞工厂制造中心的成立是赛默飞世尔2010在华投资的又一重大举措,旨在拓展高品质生物工程产品产量,以本地化生产实现赛默飞世尔植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承诺,积极推动中国生物制品、疫苗生产及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同时,细胞工厂制造中心也将充分满足欧洲、北美以及亚太生物生产市场的需求,成为“中国制造”的生物工程产品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赛默飞世尔中国区副总裁迈世福先生(中),赛默飞世尔科技实验室产品事业部亚太区 商务运营副总裁Ian M. Smith先生(右二)为细胞工厂制造中心成立剪彩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副总裁迈世福、实验室产品事业部亚太区商务运营副总裁lan M. Smith、全球生物制药市场总监Ken Falkowitz及国内生物工程产品领域70余名客户代表出席了此次开幕仪式。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生物制药客户交流会”,到场嘉宾进行了题为“中国疫苗发展现状与展望”、“新版药典对生物制品的基本要求及展望”等精彩演讲,对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技术及应用进行了交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在医疗体制改革以及日益增强的接种意识的拉动下,未来几年,中国的疫苗市场将经历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全新领域,中国客观上已经成为国际细胞治疗领域的领军力量。此次赛默飞世尔细胞工厂生产基地的转移既是看好中国医疗领域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是充分利用中国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质量,为本土乃至全球的相关领域的客户提供标准化产品。   赛默飞世尔细胞工厂的设计可在有限的培养空间中提供更大的细胞培养面积,专利的NunclonTM表面特别适合细胞贴壁生长,从而使得细胞工厂在大规模细胞培养中能够有效减少占用空间,易于线性放大,降低污染风险,实现生产自动化,提升灵活性,减少资金投入。同时,细胞工厂材质及制造过程都遵循国际化标准,并经过严格认证,能够满足国内外企业生产工艺的更新,特别是国家监管单位对生物制品行业的高标准严要求。   在疫苗及细胞治疗方面,赛默飞世尔有很多举措,积极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此,赛默飞世尔中国区副总裁迈世福说:“2010年3月,赛默飞世尔上海浦东金闽路工厂的成立就拉开了生物工程产品,尤其是相关耗材‘中国制造’的序幕。此次细胞工厂制造中心的产品将广泛应用于疫苗生产以及临床细胞治疗,提高大规模细胞培养生产效率,为扩大产量及生产规模提供技术基础。未来,赛默飞世尔将为疫苗及细胞治疗等领域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媒体现场采访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度营收达到100多亿美元,拥有员工35,000多人服务客户。这些客户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 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这两大品牌,帮助客户解决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面临的各种分析方面的挑战。Thermo Scientific向客户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以实现实验室工作流程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 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完整的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供应品和服务的组合。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研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进工艺技术,并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还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 www.thermofisher.com, 或中文网站www.thermo.com.cn www.fishersci.com.cn。
  • 山东发布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工作方案
    实施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抓紧抓实抓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面深化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鲁发〔2022〕15号),将2023年作为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年”,并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纵深推进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三个十大”行动,把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作为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立足国家所需、发挥山东所能,力争2023年在强创新、强产业、强企业、强平台、强融合、强投资上实现新突破新提升,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新型工业化新成效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二、重点任务(一)在强创新上突破提升。深入实施《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持续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两大载体,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1. 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先进印染、智能化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云计算装备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作用,切实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扩散,争取年内攻克10项左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聚焦超高清视频、新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力度,新培育10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创新载体新突破。(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2. 强化创新型人才引育。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年内新引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50名左右。加强人才引领型企业建设,培育人才意识强、人才制度完备、人才聚集度高、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首批试点企业15家左右。(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3. 着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依托基础产业大省优势,聚焦陶瓷、碳纤维、精细化工、高端铝合金、第三代半导体等新材料领域,服务器、商用车、先进农机、工程机械、智能家电、高端医疗、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整机与零部件领域,以及国产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高端软件领域,精准编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加快突破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五基”短板,力争全年承担10项左右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更好支撑和服务全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4.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强化先进制造业关键支撑作用,紧盯工业母机、芯片、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年内实施100项左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优化完善政府首购首用、保险补偿等机制,新培育推广200项左右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积极参与国家工业母机项目,制定实施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做强数控机床整机和关键功能部件,着力打造世界级中小机床之都。(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二)在强产业上突破提升。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谋划,持续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 推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实现产业转型、数字转型“两个转型”,持续夯实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深厚家底。启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以抓高端化提升促结构升级、抓智能化改造促数实融合、抓绿色化转型促节能降碳、抓集群化发展促生态融通、抓服务化延伸促模式创新的“五抓五促”为主攻方向,全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万个以上,加快推动六大优势产业产值向10万亿迈进,打造世界一流的基础产业战略基地。(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2. 促进重化行业优化整合。科学制定化工专项行动与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五年总体方案,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切实提高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按照“控住总量、优化提升、节能减排”的原则,做大做强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基地,优化提升莱-泰内陆精品钢基地,年底前沿海地区钢铁产能占比超过50%。按照“减量整小上大、减油增化延链”的方针,修订石化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争取更多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布局,以烟台裕龙岛、青岛董家口、东营、菏泽东明等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年底前高端化工营业收入占比超过50%。(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 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现代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年内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现有7个国家级集群。实施集成电路“强芯”行动,巩固提升基础材料、封装测试等现有优势,加快补强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等短板弱项,尽快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深度释放整车生产企业产能,不断丰富新能源汽车下乡车辆供应,提速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力争年底前整车产量达到35万辆左右,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持续做大锂电产业,打造涵盖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电池制造、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全环节产业链条,力争年底前锂电产能达到110GWh/年左右。促进新能源开发与新能源装备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海上风电机型研发和样机试制,培育壮大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做强核电装备骨干企业,支持并推动更多配套产品取得核级资质、进入核电开发供应目录,加快核医疗、核能供暖等领域的探索应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4. 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瞄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产业方向,加大前瞻性、探索性技术研究,着力培育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力争在氢能及储能、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元宇宙、磁悬浮等重点领域先发突破。加快建设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高标准推进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势见效,支持济南、青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 全力做强重点产业链。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抓紧抓实“链长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链长”统筹指导和“链主”引领带动作用,集中打造11条标志性产业链,年内“链主”企业达到150家左右,全面加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深层次参与全国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6.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家电、纺织服装、食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构建以世界级集群为引领、以国家级集群为骨干、以省级集群为基础的培育发展体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要求,加快推动建设一批专业性、特色化、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的省级集群,年内新培育省级集群10个左右,力争实现国家级集群创建新突破。编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集中力量支持做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动力装备等3个国家级集群,推动加快向世界级集群提升。(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在强企业上突破提升。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互促共生,激发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1. 加快打造领航型企业。建立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机制,年内遴选30家左右企业作为首批培育对象,积极争创国家级领航企业,确保入选数量走在全国前列。总结推广潍柴、海尔等龙头企业的经验做法,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切实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2. 梯次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优质中小企业,形成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成长体系。全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左右,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0家左右;全年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3.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入实施“十链万企”融链固链专项行动,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全年推动开展各级重点产业链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100场以上,促成企业间达成合作意向1000项以上,覆盖企业数量10000家以上。(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四)在强平台上突破提升。充分发挥工业类园区主战场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能级平台。1. 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突出制造业主体地位,修订开发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增强先进制造业承载力,形成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优化完善开发区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工业经济、项目投资等考核力度,进一步树立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确保工业类开发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5个百分点。(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 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工业类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遴选培育,加快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发展水平领先,在创新效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开放合作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制造业集聚区。聚力推动现有3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做优做强,并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力争基地数量和评价星级保持全国领先。(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 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聚焦产业链现代化、关键要素协同支撑体系、现代产业治理机制等方向,支持制造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代表性强的市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持续积累体制机制改革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塑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样板,力争有1-2个市入选首批国家试验区。(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五)在强融合上突破提升。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活力。1.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5G、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年底前累计建成5G基站20万个。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深入实施“工赋山东”专项行动,支持卡奥斯、云洲、橙色云、蓝海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大做强,新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0个左右。高标准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年内培育20家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10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积极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出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着力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体系,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提质、增效。(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2.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山东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积极稳妥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优化制造业用能结构,努力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实施制造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推动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升级换代。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创新开展行业和园区整体审核试点。年内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左右,新建10家左右生态工业园区。(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3.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服务经济,推广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品牌企业。充分发挥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全年力争新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左右、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10家以上。(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六)在强投资上突破提升。积极扩大和优化制造业有效投资,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精准引导项目谋划储备,靶向对接促进项目招引,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1. 完善项目推进体系。构建滚动推进、梯次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体系,实行“建设投产一批、开工实施一批、招引培育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对2023年单体投资10亿元以上、总投资9137亿元的275个重大项目,按照“二季度开工率80%、三季度全部开工”的目标,建立工作台账,强化调度推进,落实约谈督促,实施考核奖惩,确保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 健全项目谋划机制。建立分层次项目谋划体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立足地区发展重点和区域特色,突出政策性、前瞻性和精准性,制定项目谋划领域指引目录,引导全省谋划高品质项目。加强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梯次谋划储备,每季度梳理200项左右制造业重点项目谋划清单,强化与省重点项目管理体系衔接联动。采取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等措施,高质高效办理项目落地手续,确保滚动实施、接续有力。(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 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完善先进制造业招商图谱,瞄准前沿领域和短板弱项,按照“招大引强、招先引优、招新引特”的要求,建立省级招引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发布招引需求信息,常态化组织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港澳山东周等招引推介活动,“点对点”对接央企、世界500强企业、民营头部企业,创新“双招双引”全过程盯引服务体系,分级分类协调项目招引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引进更多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工作的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年度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研究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将先进制造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靠上研究部署、带头推进落实,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横向协同、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牵头单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建立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机构,委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经济等领域的院士、专家组成。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智力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对省内外先进制造业发展进行跟踪分析和前瞻研究,对制造强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对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计划等进行论证评估。(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三)强化政策集成创新。深入实施《关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保障的十条措施》,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强化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省级安排一定数量用地指标专项支持保障省技术改造导向目录重点项目和省标志性产业链建设重点项目。对“两高”项目削减的碳排放指标进行收储调剂,指导各市统筹市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优先保障重点制造业项目。鼓励银行机构对制造业重点领域单列信贷计划,增加信贷投放额度,扩大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准谋划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纳入省政府“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统筹实施。(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四)加强评估督导考核。发挥省委“四进”工作队驻在一线、直面现场的制度优势,客观评价、精准督导各级各部门工作。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绩效考核力度。对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县加强督查激励。(牵头单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 科学家研制纳米“铁磁纸” 可制造微型机器人
    [导读]目前,美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叫做“铁磁纸”的纳米等级材料,它是用纳米等级铁磁微粒灌注在普通纸张上,这种材料可用于制造微型机器人、研究人体细胞的微型镊子等。 腾讯科技讯(编译/悠悠)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日前,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一种磁性“铁磁纸”,它可用于制造手术仪器中的低成本“微型发动机”,研究细胞的微型镊子,微型机器人以及小型扬声器等。 美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叫做“铁磁纸”的纳米等级材料   这种特殊材料是采用矿物油和氧化铁“磁纳米微粒”浸透在普通纸张或者报纸上形成的,然后这种带有纳米微粒的纸张可在磁场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工程兼生物医学工程师教授芭芭克-齐伊(Babak Ziaie)说:“纸张是一种多孔基体,因此我们可以在纸张上承载一些特殊的物质,使其具备独特的功能。”   该新材料以低成本方式制造小型立体扬声器,微型机器人或者具有多种用途的发动机,其中包括控制细胞的镊子和最低程度侵入手术的柔韧性机械手指。齐伊说:“由于铁磁纸非常柔软,并不会对人体细胞或者组织构成损害,而且制造起来非常便宜。你可以剪裁一小块,用于制造微型发动机。”   一旦普通纸张上浸入“铁磁流体”混合物,纸张就覆盖着一层生物塑料薄膜,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水性,避免液体蒸发,并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弹性等机械性能。这项新材料的详细资料将于1月24日至28日在香港召开的第23届微电子机械系统IEEE国际会议上公布。   由于这项技术成本并不昂贵,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制造,它可普遍地应用于大学和高校制造微型机器人和其他工程科学器件。这种纳米等级磁性微粒可从商业途径获得,磁性微粒的直径仅有10纳米,相当于人体头发的万分之一。铁磁纳米微粒中含有铁原子。   齐伊说:“或许你未曾使用过纳粒微粒,但是它们要比其他较大的微粒更容易使用,而且价格更便宜,纳米微粒的价格也非常低廉。”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叫做磁场排放扫描电子显微仪研究纳米微粒如何灌注在某些纸张中,齐伊说:“所有类型的纸张都可以使用,但是新闻报纸和柔软的纸张特别适合,这是由于它们具有很好的多孔性。”   研究人员现使用该材料制造小型悬臂致动器,这种结构非常类似于潜水艇,可在磁场中通过震动实现移动。齐伊说:“悬臂致动器非常普通,它们通常是由硅材料制成,而硅材料价格较高,要求在特殊的清洁室内制造完成。因此使用价格低廉的‘铁磁纸’是非常好的选择,它要比当前使用的硅材料价格便宜100倍。”   目前,研究人员还将铁磁纸制造成折纸,从而研究更为复杂的设计。
  • 陕西发文: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降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扎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近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如下目标:“十四五”期间,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工艺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方案》同时提出四大重点任务:一、调整优化产业低碳发展布局,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二、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简称“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关;三、优化重点行业产能结构;四、不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以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航空等24条重点产业链为引领,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实现集成电路、光子、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产业化,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氢能、未来通信技术、北斗导航、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产业。此外,《方案》特别提出,要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融合赋能降碳。一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对工艺流程和设备升级改造。强化数字化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降碳增效作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等智能化改造;二要建立碳数字化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监测与分析应用,加快“秦碳云 ”数字融合平台体系建设,提升重点用能设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三要推行“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合等提供数据支撑。原文详见: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部署要求,扎实推动我省工业领域碳达峰,根据《陕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生态环境部三部委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发展,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工业领域高质量碳达峰为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结构、用能结构低碳转型为关键,以推动重点行业碳达峰为突破,着力降强度控总量,推进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强化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确保能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持续推进能源和原料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分区域、分行业、分阶段、分重点,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节约优先,提高效率。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推动企业能源资源循环化利用,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驱动,低碳转型。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全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和突破,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低碳化,以最小的碳排放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示范带动。以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为引领,以实施重点绿色低碳零碳项目为突破,树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低碳创新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进企业、行业以及工业园区碳达峰。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措施保障,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企业在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机制创新,充分调动企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工艺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二、重点任务(一)优化产业布局结构降碳1.调整优化产业低碳发展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推进黄河流域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培育关中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化工、钢铁、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改造升级,打造低碳科技创新高地。夯实陕南生态碳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础,打造绿色食品、生态康养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陕北、关中、陕南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2.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简称“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国家明确的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和省上布局以及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落实“两高一低”项目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对存量项目,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审核,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关停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3.优化重点行业产能结构。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控新增产能。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建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落实以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持续化解过剩产能。(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不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航空等24条重点产业链为引领,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努力培育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全国领先、陕西特色的产业集群。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创新实现集成电路、光子、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产业化,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氢能、未来通信技术、北斗导航、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产业。发挥我省能源工业、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基础优势,培育一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民用低碳装备优秀技术企业,推动低碳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促进重点关键节能降碳1.推动用能结构低碳化。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发挥煤炭原料功能,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促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高效清洁利用。科学控制成品油消费。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铸造、玻璃、陶瓷等重点工艺及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快节能降碳升级改造。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积极推广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和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指南,推动制造业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电机、压缩机、泵、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核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落后产品和设备的行为。(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切实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开展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和日常监察,制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加强重点耗能领域、行业碳排放的督察监管,强化对企业碳排放报告报送、核查及履约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全面实施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发挥重点领域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节能自愿承诺。(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发展循环经济增效降碳1.促进原料低碳替代。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应用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镁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氢,优化合成氨、甲醇等煤化工产品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鼓励企业利用植物油、生物基废弃物等生物质原材料替代化石原料,开发生物质聚酯、生物质塑料等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构建多元化、低碳化原料体系。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镁、铜等金属废碎料,以及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围绕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到2025年,废钢、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到2030年超过1100万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培育大型工业装备、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再制造企业。对机电产品实施智能再制造升级改造,面向采矿、电力、交通、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升级改造。打造再制造创新载体,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关键共性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自愿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支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深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基于区域产业特色和固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2%。(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税局、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融合赋能降碳1.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对工艺流程和设备升级改造。强化数字化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降碳增效作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等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在机械、汽车、电子、轨道交通、航空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建立碳数字化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监测与分析应用。加快“秦碳云 ”数字融合平台体系建设,提升重点用能设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加强对重点产品产能产量监测预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推行“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合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 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重点行动(一)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达标行动1.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落实国家《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重点行业,建立炼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烧碱、纯碱、电石、乙烯、对二甲苯、黄磷、合成氨、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炼铁、炼钢、铁合金冶炼、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电解铝等25个重点领域企业的能效清单目录。对标国家《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和有关技术改造指南,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制定技术改造方案,开展节能降碳改造。(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稳步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按照“整体推进、一企一策”要求,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到2025年,首批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达到能效基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100%,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30%。到2030年,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标杆水平企业比例大幅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格利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和技术等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格落实有关产能置换政策,加大闲置产能、僵尸产能处置力度。严格执行《产能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规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严禁新建、扩建限制类项目,在一定时期内改造升级限制类现有生产能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4.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依法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逐步增加碳排放核查内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设备改造,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结果作为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重点行业碳达峰和低碳发展行动1.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行动。制定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钢铁行业稳妥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工艺发展。石化化工行业加快“油转化”进程;加强煤化工节能降耗,提升低碳原料占比,加快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合成气一步法制乙烯、乙醇,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和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可再生能源与化学品制造工艺的融合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有色金属行业积极发展推广高效低碳技术,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建材行业推广应用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占比稳步提高;“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下降至40%以下;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到2030年,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建设一批减污降碳绿色低碳生产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消费品行业低碳发展行动。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消费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在塑料、橡胶等行业,鼓励发展符合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要求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环保型新产品,按照绿色产品认证要求,执行标准化工艺流程,从品种、环保等多维度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在造纸、皮革等行业,以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成本为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开发差异化、多元化的特种产品;在纺织服装行业,以生态印染加工关键技术为突破,研发推广应用纺织绿色制造技术,推进发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术、非水介质印染技术、绿色纺织化学品、印染废水高效低成本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到2025年,消费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0%。(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装备制造业低碳发展行动。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型、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型、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型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研发创新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工艺,生产能耗大幅降低。(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电子行业低碳发展行动。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优势,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到2025年,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以上,锂电材料、光纤行业非电能源占比分别在7%、2%以下。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绿色低碳工业产品供给提升行动1.加快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举办工业绿色低碳设计大赛。聚焦消费领域工业产品和减污降碳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装备供给。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落实储能电池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加快提高多晶硅电池及组件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优化太阳能光伏发电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做大光伏玻璃、光伏设备等配套产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支持省内龙头企业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渣土、商混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和加氢网络体系。落实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降低25%和20%以上。推动下一代国产民机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动无人机等能源航空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城乡建设绿色低碳产品提质行动。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推动高效节能空调、照明、电梯等用能设备以及太阳能、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新高度: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随着2016年“5.20世界计量日”的日益临近,计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计量,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应该时刻关注计量。近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马爱文撰文论述了计量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作用。  该论文指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聂荣臻元帅曾经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那么对于中国制造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马爱文秘书长认为,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一、中国制造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制造2025》,在全面分析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的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这九个方面的关系,中国制造的实质可以概括为:通过创新、融合、强基,实现质量提升、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  创新,《中国制造2025》中上百次用到“创新”一词,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领域和创新概念,如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创新模式等,但最为主要、最为基础的是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其他创新最为依赖的技术基础。我国虽然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8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究其原因,科技的落后是我国制造业落后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科技发展与创新,全面提高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激发中国制造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融合,就是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美国提出的网络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以及德国的工业4.0,其实质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问题。中国的制造水平落后于德国、美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必须加快这种融合,加快“机器换人”进度,这样中国的制造才能在“再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才能不断“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强基,就是要夯实中国制造的各项基础。我国已提出“四基战略”,就是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的精度直接决定着整机的精度 生产工艺、基础材料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产业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要实现中国制造,必须夯实这四个中国制造的基础,不断提升精密加工、智能制造以及高质量产品的制造能力,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发展水平和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中国制造的基础  (一)计量测试技术是科技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排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而我国的计量测试能力和水平也在这些发达国家之后,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计量对整个制造业的影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讲: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成百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计量测试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出来的。计量对科技具有很强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5年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大会上讲:计量测试技术是创新的“种子”和“引擎”,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计量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没有计量测试提供准确、可靠、一致、有效的计量测试数据,就很难提出创新的思路,也很难验证创新的成果。从科技领域来看,每一次计量测试精度的提高或者新的测试方法的提出,都会带来一些科技新发现,带来一些科技新发明,也会带来一些新技术上革命与进步。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融合”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大数据”将成为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及至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这些都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智能”,就必须以计量测试为前提,为手段。以智能制造为例:一个智能产品(原材料)的基本信息,如基本尺寸、基本成份含量,都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得到 这个智能产品(原材料)要与智能装备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智能制造加工,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相互感知,才能对智能产品(原材料)进行定制(按提前计量测试好的要求)化加工 加工后的基本信息只有通过计量测试才能重新写入新的智能产品中,为下一道工序加工提供新的更加完备的基本信息。德国一家玻璃智能制造生产线上有3000多个传感器,正是这3000多个计量测试用的传感器,不停地感知有关信息,并经传输、分析、再感知、再分析,才能保证制造出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再进入“智能”物流或其他“智能”制造过程中,成为社会需要的更加“智能”的产品。在整个“智能”制造过程中,计量测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计量测试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智能”产品最后的质量和效益。  (三)计量测试技术是“四基”的基础。  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包括基础检测技术)构成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直接把基础检测技术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础,这足以说明基础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计量测试技术也是其他“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的基础。以基础零部件为例:齿轮是机械加工、高精密仪器制造等各类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零部件,齿轮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机械加工的精度。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是齿轮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制造的齿轮可以和德国的齿轮精度相一致。他多年来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常务理事。2013年,我拜访他时,曾经问他:齿轮制造与计量测试有什么样的关系?他对我讲:要制造出高精度的齿轮,就必须要有更高精度的计量测试手段。同时他还讲到:我国精密加工机床精度不高,机器噪音大,寿命短等,造成的原因表现上是齿轮之间或轴承之间的有效啮合不好,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计量测试精度不够。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过程中,计量测试是实现工艺过程控制的技术基础,计量测试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同样,在原材料的制造过程中,如果计量测试不准确,精度不够高,同样会直接影响到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四)计量测试技术是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  在工业企业,人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计量是企业的“眼睛”。的确,从原材料进厂,到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企业的产品检测,再到企业的节能减排增效,计量都发挥着重要的“眼睛”作用。但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计量测试将成为现代化企业的“中枢”,甚至是大脑。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使用微型传感器进行计量检测,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经过计算分析,再将指令传达到智能设备,智能设备进行智能操作。这时,计量测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眼睛”,而变成一个系统,包括传输、分析甚至执行。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这一整套过程都会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上。计量测试已完全构成了一套系统,成为一个“智能人”。未来要实现定制化智能制造,一条生产线已不再只生产一种规格的产品,要随时检测、随时调节、随时制造不同规格、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产品。这时更需要不断进行计量测试。计量测试水平以及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影响中国“智造”的关键。早在上世纪初,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就把合格的原材料、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计量测试技术做为现代化企业的三大支柱。计量测试已成为现代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基础。欧盟2002年一项统计表明,计量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对欧盟GNP的贡献达0.77%,数额达610亿欧元。随着社会进步对科技的依赖,这个数字肯定还要高。  三、加快推进计量测试技术进步,引领中国制造快速发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中国制造,计量测试技术必须先行。  (一)加强计量测试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计量测试精度。  计量研究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精度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精确计量还将不断催生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伴随测量精度的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革命性的新技术也会相继涌现,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的精度,也不断推动核潜艇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整体的计量测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与中国制造相关的极大、极小,极高、极低等领域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基本物理常数等精密测量和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在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技术革命的同时,建立一批新一代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为中国制造服务。要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建立一批适合中国制造快速发展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要加强高精度、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提供精准计量测试技术服务。  同时,要加强计量测试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计量测试产业发展。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等要与中国制造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战略的科研项目对接,把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执行、验收的全过程评审指标。要建立计量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机构交流平台,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与企业联合立项、联合攻关、联合研发力度。  (二)加强先进实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推动计量测试技术与中国制造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微型传感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推动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加强传感器计量检定、校准特别是自校准、自适应过程中的量传溯源技术的研究,保证传感器量值的准确可靠。要加强远程传输、远传校准、扁平校准等新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以适应“系统计量”或“整体计量”的需要。要加快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现代制造业重点领域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要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本原材料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四基”战略打好计量测试技术基础。要加强数控机床、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整体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在柔性制造中,加强“柔性计量”技术的研究,提高整体(机)加工(制造)精度。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产品。  (三)加强中国制造过程中智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提出了“聪明加工系统(smart machining system,SMS)”研究计划。我国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工业生产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益生产、在线检测、质量诊断、精细化管理、绿色制造提供计量测试技术保障。加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全产业链、全产品寿命周期、全量传溯源链提供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加强智能产品、智能装备以及智能制造中相关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智能化生产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服务。要加强互联网技术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确保计量测试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真、保准、一致、可靠。要加强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过程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促进制造工艺的优化、实时监测、远程监控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要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  计量测试是中国制造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质量的提升、制造精度的提高以及制造功能的扩大,计量测试的基础作用、先导作用将更加突显。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最前沿。
  • 升级MEMS制造:从概念到批量生产
    作者:David Haynes博士,泛林集团客户支持事业部战略营销高级总监长期以来,电脑、手机以及一些汽车应用一直是推动半导体器件增长的动力。这些传统市场的发展也在加速催化对各种相关新应用的需求,包括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机器人技术、医疗传感器以及更先进的汽车电子产品,而以上各种应用的发展又刺激了对各类半导体的需求,包括逻辑芯片、控制IC、图像传感器以及MEMS组件。电脑、手机或汽车应用都需要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例如图像传感器和/或MEMS传感器)来感知周边环境并提供客户需要的核心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传感器的需求呈现出强劲的两位数增长,这对于成熟市场来说颇为不易。2018年,MEMS和传感器在整个IC市场的占比超过了10%。根据法国市场调研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的《2020年MEMS行业报告》,到2025年,MEMS器件的出货量预计将从2019年的240多亿翻倍至500多亿。机遇与挑战并存传感器,尤其是MEMS器件的市场机遇也面临着制造方面的挑战,具体包括:晶圆尺寸过渡:目前图像传感器制造使用的是300mm晶圆,而MEMS器件的制造将在不久的将来从小直径晶圆转移至300mm晶圆。所有晶圆制造厂都面临边缘不连续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晶圆尺寸提升至300mm后会更难解决。加工:MEMS和逻辑CMOS的晶圆加工是完全不同的。在加工MEMS晶圆时,器件制造商可能需要用到双面抛光晶圆、带薄膜的空腔晶圆、需特殊传动的临时键合晶圆、单晶圆清洗、结构释放刻蚀和斜面工程技术。深度反应离子刻蚀(DRIE):MEMS器件生产需要降低斜率、更好的关键尺寸和深度均匀性以及其他与集成和覆盖相关的半关键刻蚀工艺。另外,对未来的MEMS制造来说,提升分辨率和生产率也非常重要。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特殊要求:MEMS制造对沉积过程中的应力控制有极高的要求并可能需要低温加工技术。压电材料:有越来越多的压电材料被用来实现MEMS器件的功能。但对于制造设备来说,这些材料属于具有独特特性和制造要求的新物质。钼(Mo)和铂(Pt)等电极材料可用于避免在压电层极化过程中产生不均匀的电场。晶圆尺寸的影响:任何刻蚀都要面临边缘不连续性以及由其导致的边缘反应物、钝化和鞘层梯度(图1)。图1:300mm逻辑、存储器和MEMS制造商都面临边缘的不连续性问题。腔室和晶圆之间的温度差会导致温度的不连续性,这种不连续性又会导致钝化梯度。材料(或化学)的不连续性和反应物梯度会导致化学物质吸附速率出现差异。除温度梯度以外,晶圆边缘反应物消耗量和副产物排放速率的变化也会导致吸附速率发生变化。在晶圆的边缘,从偏置表面到接地或悬浮表面的变化也会导致等离子体壳层弯曲并进而改变离子相对于晶圆的运动轨迹。任何晶圆的刻蚀都涉及边缘不连续性,而且随着晶圆尺寸提升至300mm,这些问题对良率的影响会更为显著。对300mm晶圆来说,外层8mm边缘的表面积占比可达10%左右,即使是外层2mm边缘也几乎占据晶圆表面积的3%,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升级MEMS制造的策略针对MEMS器件制造领域的挑战,泛林集团采用了三管齐下的升级策略:利用先进技术升级MEMS加工能力,例如深硅刻蚀(DSiE)、PECVD和光刻胶去除技术。用各种手段解决客户的高价值挑战,包括投资材料科学研究、减少开发时间、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以及更顺利地实现晶圆设备从200mm到300mm的过渡。提供工具助力客户进行MEMS开发和工艺优化。泛林研发的很多创新技术现在正被广泛用于解决MEMS制造面临的问题。举例来说,泛林的变压器耦合等离子体(TCP)技术能在整个晶圆表面实现出色的等离子体均匀性,而我们的变压器耦合和电容调谐线圈能创建多个均匀高功率密度晶圆区域。泛林还能提供针对300mm晶圆开发但同样适用于200mm MEMS制造的领先设备技术。例如,我们的DSiE™ G深度反应离子刻蚀(DRIE)设备就是结合了泛林的深硅刻蚀技术以及300mm先进设备——用于硅通孔刻蚀的Syndion® 和用于导体刻蚀的Kiyo® 系列——所具备的特性。泛林在其他设备上也采用相同的策略,使用经过现场验证的升级手段来提升机台的性能。举例来说,用于Express处理程序的VECTOR® PECVD(用于300mm晶圆的先进电介质沉积设备)在经过针对200mm工艺的调整后已经能够满足MEMS的制造要求。VECTOR现在使用的增强型原子氟源能为工艺腔室提供更高浓度的自由基,由此提升效率并缩短腔室清洁时间。专为VECTOR研发、用于减少缺陷的套件也为之带来众多改进,包括增强的负载锁定气流、LTM阻尼器、伺服冷却功能、基座传动装置、自动晶圆对中(AWC)等。类似地,原本已经很成熟的SP203L单晶圆清洗系统也通过泛林最新的控制系统软件得到了升级。基于协作的工艺优化在通过设备改进提升晶圆相关性能的同时,晶圆厂也必须优化其工艺流程以提高可靠性、产量和良率。新流程的开发可能需要经历多个“构建和测试”周期,因此其时间和金钱成本会比较高。得益于对Coventor的收购,泛林在器件设计、工艺建模(包括“虚拟制造”)和新式虚拟计量技术方面开始有所建树,能够避免上述的多周期现象并提高解决方案的交付速度(图2)。图2:使用器件建模和虚拟制造平台的反馈可以实现工艺优化以改善MEMS的制造和设计基于MEMS+® 或CoventorWare® (包含CoventorMP® MEMS设计平台)的MEMS器件设计可以作为工艺优化(参见图2)的第一步。上述设计过程的第一步是输入材料特性和工艺描述。然后通过导入MEMS布局或根据MEMS+组件库的参数元素进行组合即可创建器件模型。MEMS+用户可以通过组合高级有限元或特定于MEMS的基本构成要素实现完整的设计。创建器件模型后即可将其导入MEMS+执行仿真试验。随后可将MEMS设计的降阶模型导入MathWorks或Cadence环境执行系统或电路仿真试验。前述所有形式的模型都可以用3D展示。MEMS+3D模型还可以被转移至CoventorWare。CoventorWare使用专门的预处理器,并设有针对MEMS器件优化的网格划分选项。该工具包含一套适用于各种MEMS物理建模的现场解决工具,其中涵盖了世界一流的耦合机电、静电、压电、压阻和阻尼效应。它还支持封装效果分析,具体实现方法包括直接模拟封装和基板的热机械行为,或使用第三方FEA工具将基底形变导入MEMS+器件模型。上述步骤完成后可以用SEMulator3D® 在MEMS设计上执行虚拟制造和工艺建模。SEMulator3D可基于一系列单元加工步骤创建虚拟3D半导体器件模型。通过使用集成了工艺流程的完整模型,SEMulator3D可以预测工艺变更对下游过程的影响,因而晶圆厂无须再进行“构建和测试”。虚拟制造技术可用于运行数字化实验设计(DoE)生成虚拟计量数据,并针对设计给出反馈。泛林设备的实际工艺处理结果数据可以导入虚拟过程模型用于校准模型、优化工艺开发和缩短寻找“配方”所需的时间。成功的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一项高级MEMS陀螺仪研究案例来展现工艺优化的概念。MEMS陀螺仪的结构很复杂,任何工艺缺陷(例如沟槽侧壁角度和轮廓误差)都会导致交叉耦合和器件故障。音叉陀螺仪的驱动件和传感模块应完全正交。工艺缺陷通常会导致驱动件发生偏离设计意图的振动,而这种振动正是导致正交误差(QR)的一大原因。在过去,陀螺仪可以容许微小的倾斜(约0.1度),但如今的高级陀螺仪可以容许的误差则要小得多。良率高低的差异可能就是由于沟槽设计中微小的斜率误差或其他不理想因素。然而,使用传统的SEM计量技术又难以精确测量这种极其微小的斜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性能,就必须制造出完整的器件进行测试,并基于测试结果进行工艺开发,而这整个过程要循环多次才能推断出真正满足要求的刻蚀工艺。很明显,上述开发过程非常适合用虚拟模型处理。通过将斜率纳入虚拟模型可以精准确定斜率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包括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此外还可以根据测得的性能数据对虚拟模型进行校准以及通过仿真测试确定斜率。使用这一技术可以缩短制造工艺的开发时间并提高良率。上述概念已被实际应用于开发一款高级MEMS陀螺仪并成功提高了良率(图3)。图3: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工艺优化将良率损失从35%降低到了不足1%。良率在优化前和优化后的巨大变化(从大约65%提升到99%)部分是由于能够建模并了解斜率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一种新的计量技术来更准确地测量测试晶圆的斜率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综上,通过综合利用虚拟模型、创新的计量技术以及泛林的工艺和硬件开发能力可以有效缩短工艺开发周期并提升良率。MEMS的美好未来随着消费品、汽车和物联网应用持续推升对MEMS器件的需求,半导体行业将需要更多基于200mm晶圆的生产能力,而与其配套的ASIC则依赖制程在28nm以上的300mm晶圆生产能力。泛林集团开发的各种先进工具可以解决200mm和300mm晶圆生产领域的各种制造难题,并提供统一且高产的MEMS制造解决方案。结合泛林的领先技术和Coventor的建模技术,再加上我们与代工厂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经验,泛林的产品和服务将持续加快提供解决方案的速度,并由此缩短全新MEMS产品的上市时间。
  • 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日前正式成立
    2010年2月2日,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下称“中心”)组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北京机电研究所、重庆大学等2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下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由中心副主任邱城主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李冬茹处长、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李新亚到会并讲话。中心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丁红宇做了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筹备工作总结报告,对近两年的联盟筹备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据了解,联盟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重大项目成果为基础,由国内相关的研发单位、应用企业、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检测、评定机构等共同发起,自愿组成。主要任务为:跟踪绿色制造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内外相关标准化动态,研究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技术标准需求,开展共性问题和重点标准的前期研究和技术研讨工作 提出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标准化研究项目立项以及相关标准化方针和政策的建议 促进相关标准化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与标准协调工作,配合相关标准机构,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协助或参与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交流活动,建立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平台,配合相关标准机构开展标准技术咨询、标准宣传与贯彻工作。   李新亚院长对联盟的成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联盟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绿色制造技术联盟的整体实力,为统一绿色制造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表述,更好地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标准制修订奠定了基础。在提升绿色制造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收效程度,保障绿色制造技术相关检测、评估评价与认定工作的规范化,促进绿色制造技术资源的共享与积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李院长表示,作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将积极支持院直属企业加入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认真履行相应义务。   此次会议推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李冬茹为理事长,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奚道云为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曹华军、上海交通大学陈铭为副秘书长。
  • 干货|空压机泄漏检测指南,医疗、钢铁和制造业都用得上!
    空气压缩机作为气动系统的核心机电设备以及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它将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空压机作为常见的提供空气动力的机械,其应用领域涵盖食品饮料、制药、电力、重工、化纤、制造、汽车工业等各大重要行业。因此,空压机泄漏检测,对各行业来说都很重要!在实际生产中,未检测到的空压机泄漏会带来重大风险,包括系统性能下降、设备故障、能源消耗增加、污染和产品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隐患、合规问题和重大财务损失等。因此,通过有效的预防性维护及时检测和解决空气压缩机泄漏对于确保效率、安全性和操作可靠性至关重要。各行业对空压机的需求空压机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设备,在许多行业中都有应用。以下是一些空压机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以及泄漏产生的隐患:制造业:动力源空压机在制造业中主要用于提供动力源,例如驱动工具、设备和小型机械设备。它们还可以用于吹扫和清洗机器、设备和零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如果发生空压机泄漏,则会造成设备动力不足、生产成本增加等。医疗行业:供气设备医疗行业需要清洁无油的压缩空气用于各种应用,如呼吸机、手术器械和麻醉机等。螺杆空压机可用于提供满足医疗行业严格要求的高质量压缩空气。如果空压机发生泄漏,轻则造成能源浪费,严重时可能会造成设备停机,从而引发医疗事故。钢铁行业:动力源一个大型钢铁企业,在烧结车间(或厂)、炼铁高炉、炼钢厂等部分都需空压机作为动力设备,如气压缸,高炉的炉门开启等一系列动作都需要用压缩空气来完成的。还能作为清洁设备,比如在烧结车间用于吹扫仪表等。总体来讲,钢铁企业中压缩空气的用气量是非常大的,可以从几百立方米到上千立方米。因此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压缩气体泄漏的检测,是节约生产成本的一大关键。空压机还可广泛应用在食品、物流、建筑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其发生气体泄漏主要是造成能源的浪费,一个泄漏点可能只造成几千块钱的浪费,但是整个工厂企业加起来成千上百的泄漏点足以引发能源危机。因此,涉及使用空压机的企业,一定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泄漏检查,避免生产成本的浪费!FLIR声像仪:精准定位气体泄漏点使用FLIR声像仪定位空压机泄漏的主要优势包括其强悍的功能性,用户只需少量的培训即可实时、安全、轻松地提供精确高效的泄漏检测。FLIR声像仪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捕捉和分析泄漏发出的声波,从而实现泄漏源的精确定位和可视化。FLIR Si124-LD声像仪配备124个麦克风,即使在嘈杂的工业环境中也能轻松“越过”背景噪音,及时发现微小的泄漏,从而实现出色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其重量轻,便于携带,只需单手即可轻松使用。其中FLIR Si124-LD Plus还能自动测距,在5米的范围内,可自动检测到目标的距离,并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让用户能够实时、可靠地估计泄漏率!搭配功能强大的分析和报告软件FLIR Thermal Studio,使用Si124-LD的用户还可一键生成包括可见光图像和声学图像的高级报告。FLIR Si124-LD系列声波成像仪针对各行业中空压机泄漏问题能够帮助检修人员及时发现泄漏点有力地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这是一款“物超所值”的检修设备
  • 中关村成立未来制造业产业技术联盟
    12月5日下午,中关村未来制造业产业技术国际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工程院举行。工程院副院长干勇等与会领导为联盟代表成员授牌,并为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据介绍,中关村在未来制造业主要产业链环节具备较好的基础,在部分材料、设备等核心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态势及个性化定制生产的新兴业态在中关村初现端倪。   为鼓励协同创新,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产业发展,不断探索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在中关村管委会支持下,京城控股、北新建材、数码大方、优纳科技等34家核心企业和院所发起成立了未来制造业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单位是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据悉,该联盟将以高端装备为牵引,主要针对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等进行研发攻关和集成创新,联合相关单位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形成一批对行业和北京市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重大成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 “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共建“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签约暨揭牌仪式近日举行。   南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的业务涉及弹、箭、星、船、器各领域,军民融合已形成良性发展。   双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立联合实验室可充分发挥双方技术与人才优势,实现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全面战略合作 希望双方加强产学研合作,使联合实验室成为人才培养的平台、先进制造技术交流的平台。希望联合实验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2022年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及应用国际会议暨第二届国际先进光学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
    2022年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及应用国际会议暨第二届国际先进光学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Op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 Applications 2022 & 2nd International Forum of Young Scientists on Advanced Optical Manufacturing(AOMTA & YSAOM 2022)2022年7月29-31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大饭店https://b2b.csoe.org.cn/meeting/YSAOM2022.html光学在制造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大会预计将在2022年7月29-31日于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大饭店举办。本次大会将重点探讨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最新发展动态。会议邀请相关领域全球资深专家做大会报告以及国内外中青年专家作专题报告,同时欢迎广大青年才俊自荐报告展示最新成果。为相关从业人员以及研究生提供合作交流平台,使先进光学制造领域产学研紧密结合。录用论文收录在美国SPIE国际会议文集序列暨其数字图书馆中,EI核心检索,全球出版发行,同时也有众多国内优质光学期刊参与本次会议全文收录。活动包括会议、展览、培训等多种形式。活动内容国际会议交流:专家报告采用申请+邀请制,会议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主旨报告交流、专家报告交流、口头报告交流、Poster海报展示、优秀学生论文评选(颁发证书)、论文发表等。光学制造产业展:包括产品展示、校企对接会、院企对接会等活动。技术及技能培训: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实例分析、概念讲解和技能实训等方面技术及技能培训。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先进光学制造青年专家委员会联办单位: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支持单位:湖南天创精工科技有限公司长春长光大器科技有限公司长春长光精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盛航科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欧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春吉萤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武汉红星杨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兴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光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恒迈光学精密机械(杭州)有限公司上海至臻超精密光学有限公司大会荣誉主席:庄松林 院士 上海理工大学王家骐 院士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郭东明 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蒋庄德 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大会主席:姜会林 院士 长春理工大学谭久彬 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罗先刚 院士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际主席:Prof. Saulius Juodkazis,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大会执行主席:张学军 研究员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孙洪波 教 授 清华大学付跃刚 教 授 长春理工大学组织委员会主席:董科研 长春理工大学岳晓峰 长春工业大学张 舸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青年科学家论坛主席团:• 主席孔令豹 复旦大学张大伟 上海理工大学薛栋林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薛常喜 长春理工大学• 共主席(按姓氏拼音排序):高 平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郭 江 大连理工大学冀世军 吉林大学李文昊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刘华松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刘智颖 长春理工大学彭小强 国防科技大学彭云峰 厦门大学任明俊 上海交通大学王素娟 广东工业大学魏朝阳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张继友 浙江大立科技有限公司宗文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会报告人Plenary Speakers(更新中):郭东明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光学制造技术Prof. Saulius Juodkazis,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Ultra-short laser pulses for high precision laser fabricationProf. Wounjhang Park,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USA——Upconversion Nanomaterials for Biosensing and Imaging Applications张学军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Ultra-precision optical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胡鹏程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研究进展与挑战研讨主题(分专题组织机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专题1:大尺寸光学反射镜与望远镜技术本专题拟反映大尺寸光学反射镜与望远镜技术及装备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科学目标观测与光学工程技术、大型轻量化光学反射镜优化设计、先进光学与结构材料、高精度高稳定性反射镜及结构支撑技术、拼接式合成孔径光学系统测量与调控技术、大型光电仪器一体化设计、主动光学与自适应光学技术、巨型跟踪结构及其高精度稳定控制技术、空间望远镜天地一致性技术、大型光电仪器精密装配技术、复杂光学元件及系统试验/测试与计量技术。主 席:薛栋林(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共主席:Chen,Wei-Jun(Zeiss Group)范 斌(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程序委员会:李龙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 虎(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 伟(复旦大学)王 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王永刚(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杨继兴(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袁 群(南京理工大学)张军平(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专题2:超精密光学加工技术及装备本专题拟反映超精密光学制造装备、制造技术手段及工艺方法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超精密车、铣、磨、抛等工艺,激光加工,特种加工,新型微纳加工,模压及注塑成型,微纳压印,增减材复合工艺,多能场辅助加工,刀具设计及制造,刀具磨损,加工误差诊断与优化,加工路径规划及优化,工艺链过程建模与仿真、材料去除机理,有限元和分子动力学分析,振动控制,表面全频段误差分析及控制,加工精度保持及可靠性,加工检测一体化,机床核心功能器件(高性能电机、主轴、光栅尺、运动控制器、导轨、转台等),超精密加工系统及模组,精密加工关键算法及软件等。主 席:孔令豹(复旦大学)共主席:彭云峰(厦门大学)王素娟(广东工业大学)魏朝阳(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程序委员会:曹中臣(天津大学)陈国达(浙江工业大学)陈杉杉(西安交通大学)黄 鹏(南京理工大学)孙占文(广东工业大学)王海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杨 高(深圳大学)于文慧(山东理工大学)张国庆(深圳大学)赵泽佳(深圳大学)专题秘书:王施相(复旦大学)• 专题3:光学测试、测量技术及设备本专题拟反映光学测试、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光学测试和测量基标准、计量与在线数字校准、先进光学制造过程中的测量问题、光学元件几何参数和物理特性测量方法、光学测量系统中关键光学器件研制、基于光栅、光纤等光学器件的测试测量技术、微纳制造中的先进测量方法、宏微观测量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测量、精密和超精密测量的现代光学技术和仪器、光学测量中的数据处理方法、新型光学测试测量原理、新型光学测量仪器与设备、新型仪器理论与设计方法、微纳米测试与计量方法、极大极小尺寸光学测量方法、视觉测量技术等。主 席:李文昊(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共主席:陆振刚(哈尔滨工业大学)闫钰锋(长春理工大学)杨树明(西安交通大学)程序委员会:陈梅云(广东工业大学)陈修国(华中科技大学)胡鹏程(哈尔滨工业大学)胡 摇(北京理工大学)任明俊(上海交通大学)单明广(哈尔滨工程大学)沈 华(南京理工大学)谈宜东(清华大学)王 允(北京理工大学)吴冠豪(清华大学)虞益挺(西北工业大学)张文喜(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张效栋(天津大学)专题秘书:刘兆武(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专题4:新体制、新概念设计技术和方法本专题拟反映新体制、概念、设计、工艺和方法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新的光学设计、光学制造、光学检测、光学装调,突出新概念、新方法、新思路、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实现复杂曲面、金属光学、难加工材料光学等数学描述和非传统光学系统的创新性光学设计,及其通过超精密单点车削技术、磁流变/离子束/数控研磨抛光、光学玻璃模造成型和光学塑料注塑成型技术等超精密光学先进制造技术,实现新型光学元件的设计与制造,提出检测新方法,制造方法和装配方法的新概念。主 席:薛常喜(长春理工大学)共主席:王孝坤(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吴仍茂(浙江大学)徐 亮(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张云龙(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程序委员会:郭 兵(哈尔滨工业大学)潘敏忠(福建富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王道档(中国计量大学)章少剑(南昌大学)朱 钧(清华大学)专题秘书:杨 超(长春理工大学)• 专题5: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及应用本专题拟反映光学微纳制造技术及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超分辨/超衍射制造新机理与新方法,超分辨光学增材/减材制造技术及应用,高效率亚波长结构制造方法,激光微纳制造新机理与新技术,光子及微电子集成芯片的光学制造新方法,三维全息显示器件的低成本制造方法,光学微纳制造的性能评测方法及配套精密光学检测技术等。主 席:陈岐岱(吉林大学)共主席:高 平(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周见红(长春理工大学)程序委员会:高洪跃(上海大学)李连升(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王文君(西安交通大学)吴 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岳伟生(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周 锐(厦门大学)专题秘书:王 磊(吉林大学)• 专题6:高性能光学制造技术及装备本专题拟反映高性能光学制造、测量技术及装备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高性能光学微细结构及自由曲面控形控性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能场辅助难加工材料极端制造技术,原子级超光滑表面制造技术,高性能光学元件高效、超低损伤制造技术,高性能光学元件几何参数高精度测量技术,高性能光学元件服役性能测试及评价技术,大规模微纳尺度微细结构高精度快速制造技术等。主 席:郭 江(大连理工大学)共主席:崔海龙(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王春锦(香港理工大学)许金凯(长春理工大学)朱吴乐(浙江大学)程序委员会:邓伟杰(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侯 溪(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康城玮(西安交通大学)童 振(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王振忠(厦门大学)姚 鹏(山东大学)于 楠(爱丁堡大学)张建国(华中科技大学)专题秘书:杨 哲(大连理工大学)• 专题7: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本主题旨在反映新型制造技术、工艺和方法的最新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新型纳米抛光技术、超表面/超构材料设计制造、先进束能抛光、特种材料加工技术等;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新型加工装备、工具的设计开发,新型超硬材料刀具;制造工艺链的设计与优化、系统设计与仿真等。主 席:徐学科(上海恒益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共主席:陈俊云(燕山大学)戴 博(上海理工大学)许剑锋(华中科技大学)程序委员会:蔡玉奎(山东大学)姜 超(中南大学)刘 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鲁艳军(深圳大学)穆德魁(华侨大学)石 峰(国防科技大学)苏 星(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谭启玚(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王 朋(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王绍凯(哈尔滨工业大学)熊 涛(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专题秘书:方媛媛(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专题8:前沿光学薄膜技术及设备本专题拟反映光学薄膜设计、制备、表征技术及设备的最新进展和重大项目领域的应用成效,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涵盖从X射线到远红外光学谱段的新型光学薄膜材料,光学薄膜材料性能调控的新进展;以X射线、激光和红外典型光学谱段为代表的高性能光学薄膜设计与制造技术、多维功能表面薄膜设计与制备技术、多功能光学薄膜设计与制备技术(光、热、力、电);面向应用需求的薄膜性能测试技术,如超宽谱段光学常数表征技术、低损耗光学薄膜性能测试技术、特种环境光学薄膜性能评估与测试方法等;光学薄膜制造设备与检测仪器的最新进展等。主 席:张锦龙(同济大学)共主席:程鑫彬(同济大学)刘华松(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程序委员会:何文彦(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李 刚(中科院大连化学与物理研究所)邵宇川(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沈伟东(浙江大学)王笑夷(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汪 洋(光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卫耀伟(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专题秘书:杨 霄(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9:光学系统装调,系统集成与评价技术本专题拟反映光学制造及装备中的光学系统集成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空间复杂焦面拼接与配准测试技术、复合光路高精度定心与装调测试技术、立体测绘相机系统集成与测试技术、内方位元素与畸变测试技术、低温光学装调与性能评价技术、红外光学系统装调与性能评价技术、激光跟踪系统装调与性能评价技术、精密光谱仪高精密装调与检测技术、大口径光学系统装调测试技术、计算机辅助装调技术、无应力胶合及无应力装配技术、原位检测技术、高精度定位及多自由度装调技术、基于频率组分的光学面形评价技术、波前探测技术、高功率激光系统装调技术、多波段共光路光学系统精密装调技术、多光轴一致性精密调整技术。主 席:张继友(浙江大立科技有限公司)共主席:沈正祥(同济大学)吴雪峰(哈尔滨理工大学)程序委员会:毕 勇(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李重阳(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李 忠(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魏 来(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伍雁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虞林瑶(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张 振(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专题秘书:王东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专题10:光流控与液晶技术及应用专题秘书:张 旺(吉林大学)会议日程(以现场为准):时间 内容
  • 新兴产业规划及装备制造业五重点规划将发布
    我国新兴产业规划及装备制造业五个重点方向规划将于近期发布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委参与起草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5大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发展目标被分别加以明确。目前,五个重点方向的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计划于今年内全部发布。   基于上述《规划》要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四个定位为支柱产业,三个定位为先导产业,前者为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后者即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工信部相关人士透露,从新兴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推进层次来看,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5大重点: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当前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同时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五个重点方向,即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十一五”以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著,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我国装备产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   据悉,“十一五”期间,装备(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装备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占全部工业的19.35%。2009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   2011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95.65亿元,同比增长36.91% 高于全国同行业9.83个百分点,排第13位,较2010年同期上升了1位。完成销售产值3000.59亿元,同比增长38.12%,高于全国同行业11.39个百分点,排第13位,较2010年同期上升了1位。省机械行业协会有关专家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元,产销增速回落幅度已有趋缓迹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