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际工业环保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展

仪器信息网国际工业环保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展专题为您整合国际工业环保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际工业环保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际工业环保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际工业环保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际工业环保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展话题讨论。

国际工业环保工业节能技术设备展相关的资讯

  • 合肥广电计量入选安徽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
    近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2年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广电计量检测(合肥)有限公司(简称合肥广电计量)入选节能环保服务机构目录,标志着广电计量技术实力及产业服务成果获得政府认可。为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安徽省经信厅多措并举,深入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加大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装备推广力度,促进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加快发展。合肥广电计量近年来以检测技术之力,为安徽省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系统、住建系统、水利系统及生产企业,提供了土壤、水质、空气以及场地调查等多类型、多维度的技术服务保障;先后服务多地生态环境局,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助力政府主管部门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区域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后,合肥广电计量将不忘初心,深耕环保领域、不断提升公司技术服务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可靠、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服务。   合肥广电计量是国有上市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在高新区建有约5000平方米的计量实验室和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食品与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公司拥有完备的仪器设备,配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计量检测队伍,可为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本地化的生态环境检测、农业检测、计量校准等一站式专业技术服务,以计量检测技术之力支撑合肥政府部门及企业夯实高质量发展。
  • 《2013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
    2013年3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13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具体详情如下: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工信部节[2013]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部决定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现将《2013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3年3月21日   (联系电话:010-66013058) 2013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明确,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任务之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十二五”规划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工业向节约、清洁、低碳、高效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结合工作实际和现有基础,选择电机、涉铅行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通过开展2013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在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探索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模式和实现途径,实现以点带面,带动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整体工作取得进展。   (一)电机是工业领域的主要耗电终端产品。综合系统匹配不合理、调节方式落后等因素,我国电机系统的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十余个百分点。我国电机消耗工业用电总量的75%。电机能效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年节约用电260亿度左右 初步估算,全国电机系统年节电潜力1300~2300亿度,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2012年以来,我们组织行业协会、有关专家等对电机能效提升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完成了电机能效提升计划的制定工作。   (二)近年来,铅酸蓄电池、再生铅等行业铅污染事件频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们组织对铅酸蓄电池生产、回收及再生铅行业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和铅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起草了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并经国务院同意。以涉铅行业为重点,进一步整顿、规范行业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要求,是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   以电机能效提升、涉铅行业绿色发展为抓手,组织动员全系统力量实施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细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标准约束,开展监督检查,全面提升电机能效水平、促进电机产业升级,促进铅酸蓄电池、再生铅等涉铅行业规范发展,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三、主要目标   (一)力争推广、淘汰和节能改造电机及电机系统1亿千瓦,扩大高效电机市场份额,促进电机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提高电机能效水平,实现全国工业用电节约1%(300亿度左右)。   (二)通过加强行业准入管理,扭转行业分散、混乱局面,提高原生铅冶炼、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再生铅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实现铅酸蓄电池规范生产、有序回收、合理再生利用 探索铅酸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机制,建设一批铅再生循环利用示范工程,铅再生循环利用比重提高到40%,加快形成全国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四、重点任务及工作安排   (一)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1.推广高效电机。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电机、风机、泵、压缩机等财政补贴政策,力争全年推广高效电机(风机、泵、压缩机)3000万千瓦 建设2-3个高效电机定转子冲片、绝缘材料等关键配套材料规模化生产示范工程,降低高效电机生产成本,提高高效电机的生产保障能力 对电机生产企业进行贯标核查,推动企业转型生产高效电机产品。   2.淘汰低效电机。制订发布在用低效电机淘汰路线图,将淘汰低效电机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方,年内淘汰低效电机4000万千瓦 制订《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三批),完善落后电机淘汰政策机制 指导列入国家节能低碳行动的万家企业尽快制定淘汰落后电机工作方案,明确淘汰时间,鼓励企业优先选用高效电机替换落后电机,开展淘汰低效电机专项监察。   3.实施电机系统节能技术改造。指导年耗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的重点企业制定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方案,明确能效提升目标及主要任务 引导企业采用变频调速、变极调速、相控调压及先进适用的匹配技术对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推动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工业园区、大企业集团电机集群进行改造。全年实现电机系统节能改造3000万千瓦。   4.实施电机高效再制造。建设一批电机高效再制造示范工程。选择上海市等基础条件好的省(市)开展电机高效再制造试点,探索通过“以旧换再”及再制造企业“大宗用户定向回购”模式,建立废旧电机回收体系,力争年内高效再制造电机达到300万千瓦 制订电机高效再制造标准、规范,加强检测、认证等基础能力建设。   5.加快高效电机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筛选一批高效电机生产、设计、控制及系统匹配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发布先进适用技术目录 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成果鉴定,组织开展应用示范 推动安全可靠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电力电子芯片及模块在电机节能领域的推广应用。   6.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铜业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电机能效提升基础能力建设 组织对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重点用电企业、电机企业等开展电机能效标准、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技术方案、电平衡测试等方面培训 加强与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合作,开展电机能效标准对标及互认 组织国内电机生产企业、有关机构参加全球电机能效峰会,发布中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与欧美等进行电机技术、标准和能效提升政策交流。   (二)涉铅行业绿色发展计划   1.印发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加强政策协调,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分工方案抓好各项工作的部署落实。   2.实施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管理。严格执行《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和《铅蓄电池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建、改扩建和现有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实施准入公告管理,联合环境保护部分批发布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公告 组织开展各地区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骨干企业准入管理培训工作,加大准入管理实施力度 抓紧淘汰落后铅酸蓄电池生产能力,重点淘汰开口式、干式荷电、镉及砷含量超标以及经整改环保不达标的落后铅酸蓄电池生产能力。   3.实施再生铅行业准入管理。部署《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实施工作,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对新建再生铅项目严格准入和备案管理,严禁新建单系列生产能力在5万吨/年以下项目 对再生铅行业生产企业实行准入公告管理,联合环境保护部分批发布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 加快淘汰落后再生铅生产能力。   4.建设铅再生循环利用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按照再生铅产业布局要求,利用技术改造等资金渠道,在全国支持符合准入条件要求的企业建设一批铅再生循环利用示范项目。   5.建设铅循环利用体系。选择部分省份开展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铅酸蓄电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机制,建设回收体系。支持铅酸蓄电池、再生铅企业与专业回收公司联合试点,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专业回收公司提供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服务。鼓励以再生铅企业为核心,依靠自身力量或依托电池生产商、销售商的成熟销售体系建立回收网络,开展电池回收业务。   五、进度要求   (一)电机能效提升计划   ——发布《电机能效提升计划》。(3月)   ——组织对电机生产企业进行贯标核查。(4月)   ——将高效电机推广、低效电机淘汰、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5月)   ——组织对重点用电企业开展高耗能落后电机设备专项监察。(4季度)   ——组织实施高效电机及高效风机、泵、压缩机推广政策,淘汰落后低效电机,对重点用电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开展电平衡测试,开展电机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和高效再制造试点。(全年)   (二)涉铅行业绿色发展计划   ——按国务院批复意见,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部署落实有关任务。(3月)   ——发布《关于做好〈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实施工作的意见》。(4月)   ——利用中央财政清洁生产资金渠道,支持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示范。(9月)   ——实施铅酸蓄电池、再生铅行业准入管理,建设铅再生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全年)   ——按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总体部署,落实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淘汰企业名单,利用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支持落后产能淘汰。(全年)   ——推进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支持再生铅企业与汽车4S店、维修店、铅酸蓄电池销售网点、报废汽车回收公司等建立商业化的铅酸蓄电池回收模式 协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与试点省份铅酸蓄电池、再生铅企业签订铅酸蓄电池定向回收利用协议 批复试点地区铅酸蓄电池及再生铅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年)   六、保障措施   (一)利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政策支持,推广高效电机及电机系统。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在项目评审及计划下达过程中将对电机系统改造、铅再生循环利用(铅酸蓄电池回收再利用)等项目予以优先考虑 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加大对铅酸蓄电池、再生铅清洁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 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淘汰铅冶炼、铅酸蓄电池、再生铅落后产能。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等专项资金对专项行动给予支持。   (三)强化标准约束和监督检查。发挥强制性电机能效新标准、行业准入条件作用,开展电机能效新标准贯标活动,对铅酸蓄电池、再生铅实施准入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电机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等专项督察。   (四)按照《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分工落实有关任务。   (五)充分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铜业协会等国际机构的资金支持,加强方案论证、宣传培训、专家咨询等基础能力建设。
  • 哈希公司参展“08年中国国际石油与化工环保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与技术展览会”
    中国国际石油和化工环保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与技术展览会将于2008年10月30日&mdash 11月1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此次展览会以&ldquo 节能减排&rdquo 为核心,致力于为&ldquo 石油化工行业提供配套设备、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rdquo ,邀请广大的石化类客户和众多设备供应商参加。哈希公司作为在石化行业内优秀的&ldquo 节水减排-在线水质分析仪器设备供应商&rdquo ,也受邀参加此次展览会。 在石化行业中,涉及到6个关键水处理流程,即新鲜水处理、软化及除盐水处理、循环冷却水处理、凝结水回用、工业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业废水排放监测。在这6大水处理流程中,哈希公司都有专业的水质分析仪器提供现场实时监测,可以节省分析时间,减少误差,并可以快速处理存储、分析大量的水质参数数据,建立动态曲线,,利于技术人员分析,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哈希公司此次参展,也将围绕这6大水处理流程,展出相应的水质分析仪器,如5000系列硅分析仪,APA6000硬度分析仪,Amtax Compact氨氮分析仪等。展会现场同时有资深技术工程师为您提供产品选型指导,技术交流等。 哈希公司诚挚邀请您来哈希参展莅临指导!期待您的光临! 哈希公司展位号:A512
  • 雪迪龙2023上半年营收6.37亿元 工业过程分析系统/节能环保工程增长明显
    8月19日,雪迪龙发布2023 年半年度报告。内容显示,2023 年上半年,雪迪龙实现营业收入 6.37 亿元,较上年同期 6.74 亿元下降 5.42%;期末总资产为 32.53 亿元,较上年末34.57 亿元下降 5.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 24.96 亿元,较上年末 26.57 亿元下降 6.07%。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00万元,较上年同期 1.58 亿元下降 48.05%。报告分析主要原因是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短期内国内市场需求偏弱且竞争加剧,另外收入结构的变化对利润也造成一定影响。2023 年上半年,公司环境监测系统实现销售收入 3.49 亿元,较上年同期 3.93 亿元下降 11.16%;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实现销售收入 5,486 万元,较上年同期 2,593 万元增长 111.52%,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工业过程分析在石化化工等行业的项目收入较多;气体分析仪及备件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0.83 亿元,较上年同期 1.02 亿元下降 18.05%;系统改造及运维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1.29 亿元,较上年同期 1.45 亿元下降 11.33%;节能环保工程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2,144 万元,较上年同期 826 万元增长 159.46%,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公司执行的节能环保工程项目较少。
  •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 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 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建立。   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 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内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为使我国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从国内看,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必须加快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 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 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 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着眼于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二)基本原则。   1.政策机制驱动。健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完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拉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的有效需求。   2.技术创新引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提升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优势。   3.重点工程带动。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市场秩序规范。打破地方保护,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5.服务模式创新。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推动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总体目标。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2.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质量、性能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2015年,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4.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到2015年,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三、重点领域   (一)节能产业重点领域。   1.节能技术和装备。   锅炉窑炉。加快开发工业锅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 推进燃油、燃气工业锅炉、窑炉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产业化 加快推广等离子点火、富氧/全氧燃烧等高效煤粉燃烧技术和装备,以及大型流化床等高效节能锅炉。大力推广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粉煤加压气化、非熔渣-熔渣水煤浆分级气化等先进煤气化技术和装备,推动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电机及拖动设备。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技术等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和设备 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以及变频调速等技术和设备,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完善推广余热发电关键技术和设备 示范推广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螺杆膨胀动力驱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等技术和设备 大力推广高效换热器、蓄能器、冷凝器、干法熄焦等设备。   节能仪器设备。加快研发和应用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能效检测设备,大力推广在线能源计量、检测技术和设备。   2.节能产品。   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加快研发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 重点攻克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二氧化碳热泵技术 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   高效照明产品。加快半导体照明(LED、OLED)研发,重点是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大尺寸衬底及外延、大功率芯片与器件、LED背光及智能化控制等关键设备、核心材料和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半导体通用照明产品,加快推广低汞型高效照明产品。   节能汽车。加快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直喷、涡轮增压等先进发动机节能技术,以及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DCT)等多档化高效自动变速器等节能减排技术,新型车辆动力蓄电池和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耦合动力系统、车用动力系统和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 推广采用各类节能技术实现的节能汽车 大力推广节能型牵引车和挂车。   新型节能建材。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复合保温砌块、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等新型墙体材料 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门窗、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3.节能服务。   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不断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融资能力。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 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专栏1 节能产业关键技术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 用于大功率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拖动系统。节电潜力约1000亿千瓦时。研发重点是关键部件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以及特大功率高压变频调速技术。  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技术 用于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领域,可提高电机系统能效30%以上,大幅度节约硅钢片、铜材等。重点是中小功率电机产业化。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用于工业窑炉及煤粉锅炉,提高热效率。重点是钢铁行业蓄热式加热技术、有色行业蓄热式熔炼技术等,以及固体燃料工业窑炉适用的蓄热式燃烧技术。  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技术 用于工业锅炉(窑炉)余热发电或直接驱动机械设备,高效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热能。研发重点是千瓦级到兆瓦级系列设备、精密机械加工和轴承生产。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 用于凝汽式火力发电厂、热电厂余热利用,循环水余热充分回收,提高热电厂供热能力30%以上,降低热电联产综合供热能耗40%,并可提高既有管网输送能力。研发重点是小型化、大温差吸收式热泵装备。  汽油直喷技术 用于汽车节能领域,汽车平均油耗比常规电喷汽油车降低10%-20%。研发重点是系统精确控制。  启动-停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降低汽车怠速时所需的能量和减少废气排放,回收制动能量,重点是BSG(皮带传动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混合动力轿车技术和ISG(集成的启动机和发电机系统)混合动力轿车技术。  二氧化碳热泵技术 用于热泵热水系统等,相对普通热水器节能75%,研发重点是压缩机和热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解决系统和部件的耐压和强度问题。  半导体照明系统集成及可靠性技术 用于通用照明、液晶背光和景观装饰等领域。研发重点是大功率外延芯片器件、关键原材料制备、系统可靠性、智能化控制及检测技术。   (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   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开发加压浸出、生物冶金、矿浆电解技术,提高从复杂难处理金属共生矿和有色金属尾矿中提取铜、镍等国家紧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中低品位铁矿、高磷铁矿、硼镁铁矿、锡铁矿等复杂共伴生黑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高效采选 推进煤系油母页岩等资源开发利用,提高页岩气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发展油母页岩、油砂综合利用及高岭土、铝矾土等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加强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磷石膏、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完善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推广大掺量工业固体废物生产建材产品。研发和推广废旧沥青混合料、建筑废物混杂料再生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建筑废物分类设备及生产道路结构层材料、人行道透水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等技术。   3.再制造。   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研发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技术、高效环保清洗设备,推广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等离子熔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4.再生资源利用。   废金属资源再生利用。开发易拉罐有效组分分离及去除表面涂层技术与装备,推广废铅蓄电池铅膏脱硫、废杂铜直接制杆、失效钴镍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提升从废旧机电、电线电缆、易拉罐等产品中回收重金属及稀有金属水平。   废旧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和电路板自动拆解、破碎、分选技术与装备,推广封闭式箱体机械破碎、电视电脑锥屏机械分离等技术。研发废电器电子稀有金属提纯还原技术。   报废汽车资源化利用。完善报废汽车车身机械自动化粉碎分选技术及钢铁、塑料、橡胶等组分的分类富集回收技术,研发报废汽车主要零部件精细化无损拆解处理平台技术,提升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的自动化、专业化水平。   废橡胶、废塑料资源再生利用。推广应用常温粉碎及低硫高附加值再生橡胶成套设备 研发各种废塑料混杂物分类技术或直接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深层清洗、再生造粒和改性技术。   5.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建设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 研发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技术装备 鼓励餐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化工制品,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及高效有机肥。   6.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代木、制作生物培养基、生物质燃料等技术与装备,秸秆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 推进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蔗渣等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的应用 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7.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推进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扩大再生水的应用。大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海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膜法、热法和耦合法海水淡化技术以及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模式。 专栏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关键技术   复杂铜铅锌金属矿高效分选技术 用于有色金属矿开采。研发重点是高效浮选药剂和大型高效破碎、浮选设备。  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 用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研发重点是旧件寿命评估技术、环保拆解清洗技术及激光熔覆喷涂技术。  含钴镍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和微粉化技术 用于废弃电池、含钴镍废渣资源化利用。重点是电池破壳分离、钴镍元素提纯、原生化超细粉末再制备和钴镍资源的深度资源化技术。  废旧家电和废印制电路板自动拆解和物料分离技术 用于废旧家电和废印制电路板资源化利用。重点是高效粉碎与旋风分离一体化技术,风选、电选组合提纯工艺和多种塑料混杂物直接综合利用技术。  材料分离、改性及合成技术 用于建材、包装废弃物、废塑料处理等领域。研发重点是纸塑铝分离技术、橡塑分离及合成技术、无机改性聚合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等。  建筑废物分选及资源化技术 用于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研发重点是建筑废物分选技术及装备,废旧砂灰粉的活化和综合利用技术,专用添加剂制备,轻质物料分选、除尘、降噪等设施。  餐厨废弃物制生物柴油、沼气等技术 用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重点是应用酸碱催化法及化学法制生物柴油和工业油脂技术,制肥和沼气化技术与装备以及酶法、超临界法制油技术。  膜法和热法海水淡化技术 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处理。膜法重点完善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热法重点完善大型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技术、提升高真空状态下仪表控制元器件可靠性及压缩机性能等。   (三)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1.环保技术和装备。   污水处理。重点攻克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升级改造,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   垃圾处理。研发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大型焚烧发电及烟气净化系统、中小型焚烧炉高效处理技术、大型填埋场沼气回收及发电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   大气污染控制。研发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   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研发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与装备。推广安全有效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装置。   监测设备。加快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2.环保产品。   环保材料。重点研发和示范膜材料和膜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布袋除尘器高端纤维滤料和配件等 推广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   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示范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脱硝催化剂及其载体、高性能脱硫剂等 推广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   3.环保服务。   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体系,探索新兴服务模式。 专栏3 环保产业关键技术   膜处理技术 用于污水资源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研发重点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组件,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长膜材料使用寿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重点是污泥厌氧消化或好氧发酵后用于农田、焚烧及生产建材产品等处理处置技术,研发适用于中小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消减等污泥减量工艺。  脱硫脱硝技术 用于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及工业锅炉窑炉烟气治理。研发重点是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资源化脱硫技术装备。  布袋及电袋复合除尘技术 用于火电、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重点是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滤料的国产化,研发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优质滤袋和设备配件。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 用于各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源污染控制及回收利用。研发重点是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艺技术,新型催化材料,优化催化燃烧及热回收技术。  柴油机(车)排气净化技术 用于国IV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轻型柴油车。研发重点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及其装备、SCR催化器及相应的尿素喷射系统,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过滤器。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 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研发重点是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循环流化床预处理工艺技术、焚烧烟气净化技术、二 英控制技术、飞灰处置技术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 用于受污染自然水体。重点研发赤潮、水华预报、预防和治理技术,生物控制技术和回收藻类、水生植物厌氧产沼气、发电及制肥的资源化技术,溢油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用于污染土壤修复。重点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剂、异位稳定剂、用于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剂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体资源化技术及生物治理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 用于环境监测。研发重点是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新型烟气连续自动检测技术、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危险品运输载体实时监测系统等。   四、重点工程   (一)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围绕应用面广、节能潜力大的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领域,通过重大技术和装备产业化示范、规模化应用等,形成10-15个大型流化床锅炉、粉煤气化、蓄热式燃烧、高效换热器等以高效燃烧和换热技术为特色的制造基地 15-20个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压变频控制、无功补偿等高效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业化基地 5-10个低品位余热发电、中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等余热余能利用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足5%提高到30%左右,产值达到5000亿元。   (二)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半导体照明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培育10-15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 关键生产装备、重要原材料实现国产化,高端应用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平台,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半导体照明新兴产业集聚区。逐步推广半导体照明产品。到2015年,通用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液晶背光源达到70%以上,景观装饰产品达到80%以上,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达到4500亿元,年节电600亿千瓦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   (三)“城市矿产”示范工程。   建设5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支持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污染治理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废弃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到2015年,形成资源再生利用能力2500万吨,其中再生铜200万吨、再生铝250万吨、废钢1000多万吨、黄金10吨,实现产值4300亿元。   (四)再制造产业化工程。   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完善可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重点支持建立5-10个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和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到2015年,实现再制造发动机80万台,变速箱、起动机、发电机等800万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等20万台套,再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五)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以共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稀有金属分选和回收、大宗固体废物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为重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鼓励产业集聚,形成以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以铁矿、铜矿、金矿、钒矿、铅锌矿、钨矿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 推进建筑废物和道路沥青再生利用。到2015年,新增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约4亿吨,产值达1500亿元。   (六)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   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泥处理处置、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等核心技术产业化 重点示范膜生物反应器(MBR)、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装备及能源、农业等行业清洁生产重大技术装备 推广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
  • 2012碳博会组委会将重拳出击“工业节能减排”
    12月26日低碳组委会展讯:众所周知,2012中国国际低碳产业展览会将于2012年3月21日-23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召开,碳博会期间将举办多个评奖、捐款、推介会、讲座等丰富的活动,相信2012年的碳博会将呈现给行业内企业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权威的集成平台,立志打造国内外一流品牌展。   此次盛会分为三大展区:工业节能减排展区、低碳节能建筑展区、新能源及低碳走进生活展区。此次盛会的召开得益于全球各国对低碳、节能、环保的深度认识和国务院、国家7大部委以及国内超过50家行业相关协会对于低碳、节能、环保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组委会通过严谨的策划和周密的部署协同以往所有展商及观众一同努力打造国内第一低碳展。再次希望行业内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共同为中国的低碳、节能、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业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重中之重,涵盖石油石化、制药、纺织印染、造纸、电镀、汽车工业、钢铁、冶金及有色金属、电力、机械制造、IT电信电子、化工、化肥农药等重点领域,近十年来针对此全面领域举办的活动相对甚少,而我处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展会活动,为突出工业节能减排领域的成果展示及推进优秀技术推广,我展期间特举办的“2012中国工业节能减排优秀节能技术交流论坛”,此会立足于各节能公司优秀的节能技术和产品,面向广大参会用能企业、投资机构进行的一次盛大技术交流与推广 期间将邀请20位行业内知名专家及政府人员作为嘉宾出席。论坛演讲主题主要针对节电、节水、节热、节油、节煤及节能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几大方面技术及产品,目前面向全国各类节能公司、节能产品制造企业征集优秀主题演讲发言及论文。专业观众可以在官网进行登记:www.sinojnjp.cn   成功的活动需要大家的支持,优秀的平台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碳博会组委会诚挚邀请行业内各相关行业企业、精英莅临我会参观、交流、指导。   免费索票电话:010-57027760.   展位预订电话:010-57027768.
  • 第五届中国国际饮料工业科技展邀请函
    展会时间:2011年11月6-8日   展会地点:上海 世博主题馆   展会主题语:拥有一个展台,“饮”领产业链未来   主办单位:中国饮料工业协会   支持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承担单位:北京中饮天元展览展示有限公司   饮料行业快速发展   中国饮料行业就像踩足了油门的发动机,快速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但2009年的中国饮料行业仍以超过26%的年增幅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全国饮料的总产量将达到约1亿吨。中国饮料企业正在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蜕变,2009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饮料企业已经达到1700余家。作为中国饮料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商企业为中国饮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持。上下游产业链的科技进步成就了中国饮料业的辉煌,也成就了中国国际饮料工业科技展CBST的发展与壮大。   行业眼中的CBST   CBST自2003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已经成为饮料行业专业买家和专业卖家的盛大聚会,成为饮料行业产业链的国际商贸盛会。“全国唯一、展商最专业、专业观众最多、国际化水平”是中外参展商对CBST2009的评价,这将成为CBST2011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作为中国唯一的饮料工业科技专业展,CBST2009呈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CBST2009的展出面积达到了19000平方米,比CBST2007增长100% 国内外参展商200多家,比CBST2007增长45%,其中有来自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瑞士等10多个国家的产品技术和设备供应商到上海参展CBST。   CBST的专业观众   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买家齐聚CBST2009,CBST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亚洲、欧洲和非洲观众占国外观众的82%%,其中亚洲20国的观众占到半壁江山,韩国、日本、印度、俄罗斯观众最为踊跃,观众数量位居前四。   参观CBST2009的企业观众占61.3%,决策者和部门管理达到72% 采购订货和市场调研的观众占到八成以上。参展商对CBST组委会能够组织大量国内外专业观众参观、洽谈和采购的展会效果表示满意。   CBST2011展望   为继续促进饮料行业的技术进步,2011中国国际饮料工业科技展(CBST2011)将于2011年11月6~8日在上海世博主题馆举办,展出面积增加到25000平方米。CBST2011将强化展出从原辅材料、工艺装备到厂房设计等整体解决方案,突出饮料科技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特点,适应饮料企业对食品安全、节能降耗、生产效率提高的需求,并继续将工艺装备的展示范围和服务范围延伸至其他液态产品和固态产品。   饮料企业高管参观专场在CBST2011将继续得以延续。CBST是饮料企业了解全行业科技进步的平台,是饮料企业寻找优秀供应商的重要渠道。独一无二的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商和供应商亲密接触和交流,能提升交易机会、降低商贸成本。   CBST2011展会期间,组委会还将继续举办国内外行业会议、专家论坛、科技报告、技术培训和新产品推介等各项专业活动,突出CBST科技创新的主题。   CBST2011展出范围   杀菌消毒技术 充填封口技术 贴标喷码技术 过滤分离技术   工业清洗技术 在线检测技术 机器包装技 自动控制技术   成型干燥技术 破碎压榨技术 包装容器技术 原辅材料处理技术   检测仪器技术 环保节能技术 售卖设备技术 添加剂和生物技术   CBST2011将增设饮料新产品设计创意展示区,集中展示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饮料新产品,以及国内外饮料包装容器的外观设计和商标设计。   CBST2011的管理与服务   CBST2011将以高起点、宽视野、新思路,服务于饮料行业的科技进步、食品安全和清洁生产,为全产业链的经贸合作和发展,营造最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商机。   CBST2011组委会将启动以协会理事长赵亚利为主席的展会管理组织架构,其中包括宣传推广、市场营销、观众组织、现场服务、资料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服务部门。   组委会还将提供展览特装设计、搭建装饰、广告宣传和专业会议,以及展品抵沪后的提取、运输、装卸、仓储等多项服务。   国际化的展会运作流程将为CBST2011提供有力的保证,将为展会的成功举办锦上添花。   作为延伸服务,组委会还将协助参展商参观上海世博会闭幕后继续开放的中国国家馆。   CBST2011增值服务    组委会为所有参展商赠送2011年6-12月在www.chinabeverage.org/cbst网站的企业链接。    组委会在《中国饮料》或《饮料工业》上为所有参展商策划《供应商推介》栏目。    组委会为参展商提供免费门票,为有需要的参展商印制个性化门票,协助企业邀请VIP观众。    组委会为参展商赠送《2011中国饮料业供应商指南》一页黑白图片和文字宣传 为展位面积在200平方米及以上的参展商赠送《2011中国饮料业供应商指南》一页彩色宣传插页或《中国饮料》(或《饮料工业》)一期彩色宣传插页。    组委会为展位面积在100(200)平方米及以上的参展商赠送2011年6个月(12个月)的内部信息《饮料行业资料解读》。   邀请函   CBST将以建设一流专业展会为目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创新水平。组委会诚挚邀请国内外饮料行业产业链供应商企业加入CBST大家庭,共建交流平台,共享发展成果。品牌展会将与品牌的您携手同进,扩大商机、展示实力、聚会交友、共享奇迹。   CBST不仅是中国的展会,更是亚洲并辐射世界的展会。我们承诺,CBST2011将继续保持国际化、专业化、高水准和高亲和力的特点,让您不虚此行。参与就能融入,参与就有收获,参与就能发展,参与就能强大,参与就有成功的机会!   CBST2011虚位以待!
  • 六大公募解读《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多个领域迎利好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数字化转型行动、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四个方向出发,共部署十二项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哪些行业、细分领域将迎利好?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六位公募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是方正富邦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策略投资部行政负责人兼基金经理汤戈,鹏扬基金副总经理、股票首席投资官朱国庆,光大保德信基金股票研究部总监、光大中国制造基金经理崔书田,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黄继晨,国泰工业母机ETF基金经理苗梦羽,创金合信兴选产业趋势基金经理张小郭。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实施方案》是前期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方案》在工业领域的具体落地性方案,使设备更新在工业领域的落地更加有章可循。同时,推动工业设备及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端、智能、绿色、安全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  《实施方案》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都带来积极影响,相关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设备、老旧设备装置更新等领域获不少投资人士看好。  指引国内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方向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部署12项重点任务,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有哪些积极意义?  朱国庆:继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后,《实施方案》于4月9日印发,体现了对于工业领域生产力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高度重视。  首先,工业领域空间大、潜力足,能够扩大有效投资。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若2027年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将扩大有效投资。  其次,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生产设备进行数控化升级,提升生产服务设备智能化水平,加速产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最后,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27年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新型设备通常更加节能高效,有助于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黄继晨:首先,《实施方案》为国内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指引了方向,未来产业趋势将聚焦于高端设备的升级和落后低效设备的替代,明确了设备更新过程中数字化和绿色化的重要性。  其次,《实施方案》为设备更新制定了量化指标,有助于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有效推进以及相关重点产业低能效产能有序地退出,最终提升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安全生产水平。  最后,以设备开支为抓手带动经济循环,既是对需求端的刺激,也是对供给端的优化。设备行业的增长也将进一步拉动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以及配套产业。  张小郭:一方面,《实施方案》明确了本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总体要求、具体任务以及相关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明确了通过推动本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以实现现有产能的更新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目标,以及通过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使工业设备及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端、智能、绿色、安全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的产业导向。  苗梦羽:《实施方案》专门针对工业这一领域的设备更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落地方案,对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这四大任务涉及的细分行业、重点环节、行动目标等都给出了指引,并且明确了财税、金融、资源保障等措施的形式。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工业设备更新加速落地,实现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能升级的目标。  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影响积极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朱国庆:第一,《实施方案》将提振投资、扩大内需,发挥拉动实体经济作用。第二,参考历史上设备更新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施方案》的出台在经济稳增长的同时,有利于扭转市场对国内行业需求的悲观预期,提振资本市场情绪,明确行业投资方向。第三,有助于工业设备市场景气度的改善以及企业报表的加速修复,有望驱动上市公司实现“戴维斯双升”。  张小郭:对实体经济来说,我国是工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0%,体量巨大。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在刺激设备更新需求的释放,推动产能更新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也会对整体经济形成较强的拉动效应。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也是我们经济结构脱虚向实、构建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总量和结构层面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资本市场来说,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政策,会带来设备端更新需求的积极释放,也会带来相关产业供给端产能的优化升级,有望在供需两端促进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投资机会。  对上市公司来说,《实施方案》明确了在财税和金融支持、要素保障和标准引领方面提供相关保障措施,有利于降低制造企业在更新设备、提升产能质量、落实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方面的投资成本,以形成更优质、高效、节能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实力。另外,落实设备更新政策,也会为相关产业链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成长。  黄继晨: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有助于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循环和供给侧优化,最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刺激需求、优化供给后,有助于引导资金投向产业升级所鼓励的方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龙头企业有可能获得相应资金和政策支持,继而加速自身产能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进程,最终强化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崔书田:设备更新将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下游需求厂商通过设备更新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强化企业竞争优势。设备生产厂商的需求扩容、产品升级,驱动其业绩增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绿色能源、  设备更新等领域迎利好  中国基金报: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是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重点方向,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哪些行业、细分领域将迎利好?  朱国庆:《实施方案》更新行动可以总结为两个方向: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和升级高级设备。  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将直接拉动现有产品需求,从而利好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和实现库存出清,重点关注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建筑、交运等传统行业。  升级高级设备将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与行业再结合,实现设备升级,助力企业更新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产品,新产品的需求和应用也将大幅提升,关注航空、光伏、生物等高科技行业的机会。  具体机会包括:一是数字经济为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其中尤其在于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在数字智能装备层面表现积极,加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数字经济领域有望成为重要投资主线;二是以工业母机、自动化机器、大飞机(包括航空发动机及总装集成能力)、试验检测设备为代表的先进设备领域;三是与民生相关的老旧设备装置更新,如老旧管网更新等;四是工程机械层面有望迎来景气反转,如挖掘、起重等机械。  崔书田:最直接受益的是机械设备行业,利好的细分领域比较多,如工程机械、机器人、机床,以及专用设备的能源机械、农业机械、包装机械、安全设备等。  黄继晨:有三方面机会值得关注:一是设备更新聚焦高端化和高效化,关注存量换新+国产替代,轨交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工业母机、电梯、科学仪器等是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的重点方向;二是数字化聚焦自动化水平和数控化率的提升,流程工业生产设备、煤机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值得关注;三是绿色化聚焦节能降碳,零部件的升级和国产替代值得关注。  张小郭: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会带来多方面的投资机会,机械设备、制造服务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能源、电力电网等相关板块尤其值得重视。  机械设备领域如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通用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板块,自动化智能化领域如工业自动化控制、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智能仓储、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板块,制造服务业领域如检测服务、油气开采服务等板块,绿色能源领域如光伏、风电、锂电等板块,电力电网领域如电网智能化、电表等板块,都有望迎来利好。  另外,石油、化工、冶炼、建材等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板块也有望在本轮设备更新中迎来产能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成本的改善。  汤戈:横向对比机械各细分板块的存量替换需求,通过各机械细分板块的设备生命周期来推算,我们认为机床、锅炉、油气设备、纺织设备、工程机械、铁路设备等受到更新需求带动弹性较强,设备更换需求相对于2023年的弹性均位于100%以上,其中机床弹性居首。  高端化方面  工业母机、科学仪器、船舶等受益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在高端化方面,哪些子板块受益较多?  朱国庆:《实施方案》覆盖面较广,或致力于较为广泛的产业设备更新,这既是对传统制造的降本增效,也是对各类前沿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延伸,有望改善当下制造业产能过剩,尤其是低端产能明显过剩的现状。高端化方面,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船舶等子板块受益较多。  崔书田:设备高端化方面,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锂电光伏设备明显受益。高端数控机床仍是我国制造业“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尤其在航空、航天、模具制造等行业应用,国产化率还比较低,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更新有望加速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替代节奏。新能源锂电光伏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更新升级先进设备,有助于企业加速技术迭代,抢占新能源技术高地。  苗梦羽:《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因此,工业母机可能是受益较大的方向之一。  黄继晨:两个子行业值得关注:一是工业母机,一方面,机床高端化任重道远,数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产业链仍有较大国产替代的空间,这些需要优质的国产供给来满足。二是科学仪器,国内高端的电子测量仪器、质谱仪、色谱仪等国产化率较低,技术有待突破,设备更新方案给予的教育设备补贴将为科学仪器公司带来订单。  张小郭:高端化既包括对现有落后低效设备的替代,也包括高端先进设备的更新升级。落后低效设备替代方面,高端的工业母机、数控系统、检测设备、自动化设备、仪器仪表、液压零部件、电机、智能工厂、智能仓储等子板块受益较多;高端先进设备的更新升级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设备如锂电设备、光伏设备、风电设备等子板块,以及航空、高铁、船舶等相关产业链受益较多。  汤戈: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母机,更新需求迫切且作为基础生产资料将同时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二是工程机械,工程机械朝着电动化转型的方向迈进,叠加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需求复苏;三是检验检测设备,围绕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智能化方面  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迎利好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在智能化方面,利好哪类上市公司?  朱国庆:受益环节主要有:一是工业机器人、工控等自动化设备公司。这是制造业产线升级的核心硬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近几年国产机器人依托锂电、光伏等中国优势行业,产品竞争力提升,但与外资品牌仍有差距,未来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以传感器、仪器仪表为代表的流程装置公司。这是智能制造实现精准控制与数据传输的必要前提,现在该领域的国产化率仍较低,尤其是传感器此前大多进口,采购价格昂贵且周期较长。目前国内品类齐全、优质高效的供应商依然较少,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三是工业软件、智能检测类公司。智能制造的实现是硬件、软件产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优秀的工业软件和智能检测是实现采购、生产、销售闭环的重要载体。  汤戈:一是通用智能装备,如工控、工业机器人和注塑机;二是空港设备,如数字化机场建设和前期推迟的设备采购有望在今年逐步修复;三是物流装备、传感装备。  崔书田:设备智能化方面,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数字基建等相关公司迎接利好。随着智能工厂的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工控、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推动工厂智能化水平再上台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工厂提供支持。  黄继晨: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以定制化需求为主导,包括流程工业自动化、工厂自动化产线升级与控制、数控系统、工业软件等。  张小郭:智能化方面,在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工业互联网等自动化、智能化相关产品方面具有较强产品力的公司,以及具有较强的智能工厂和智能仓储集成能力的公司受益最大。  绿色化改造方面  关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链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在绿色化方面,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朱国庆:整体而言,明确受益的有两大方向,一是大型设备“绿色化”,工程机械、船舶等向低排放标准、电动化等清洁能源转型;二是高耗能的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提升能效,以及工程机械、船舶等大型设备“绿色化”。  以工程机械为例,电动化趋势在叉车、高空作业平台这两个品类已经非常明确,但是,挖掘机、起重机等品类发展节奏还比较慢,面临着价格高、充电难、技术配套不充分等现状。未来伴随技术成熟度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电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优势有望体现,电动化替换节奏有望加快。  高耗能设备绿色化改造、能效提升方面,对于钢铁、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的生产设备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同时,对重点用能设备比如锅炉、电机、空压机、换热器等产品能效升级。  崔书田:设备绿色化改造方面,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的机会值得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的预期目标,高耗能的行业如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面临降低能耗压力,必须加快设备绿色化改造,才能满足降低能耗的要求,有望带动各行业领域生产设备、节能设备、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的更新需求。  汤戈:《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具体来看,一是流程工业,新型工业化、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发展方向等多次被提及,石化、冶金、有色等流程工业更新意愿更强。二是绿色化转型,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  黄继晨:在传统高能耗领域,如钢铁、冶炼、化工等领域的设备升级改造值得关注。对这些企业而言,降低设备能耗有望带来生产成本的显著下降。在政策支持下,业主方会有更强的意愿来加速设备的升级改造,从而刺激需求侧的上修。  张小郭:节能环保相关产业链,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绿色能源以及先进储能等值得关注。
  • 中科天融新产品亮相第三届国际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交易会
    2016年10月12日-14日由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主办,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特别支持的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交易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中科天融作为隶属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的国内领先的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公司,携众多新产品隆重亮相。 本次展会,中科天融公司隆重推出了基于智慧环境的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解决方案,方案针对环境监测现状及当前网格化监管遇到的问题,对城市、农村、居民区、工业园区,工地等存在有组织和无组织污染排放源的区域,进行全面、精准“网格化布点”,将目标区域均匀划分为若干网格点,综合固定监测和移动监测技术,形成精细的覆盖整个区域的感知物联网络,实时监控多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分布规律,通过环保云平台和大数据计算挖掘,确定区域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因和来源,并为预测预警、溯源及靶向治理等环保决策提供精准的大数据支持。    展会期间,中科天融公司展出了新一代微型环境空气监测系统、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及在线色谱分析仪等环境监测仪器。 本次展出的TR-IV-CS 型微型环境空气监测系统采用电化学、半导体红外、PID、光散射等技术手段,可针对常规污染物、颗粒物等进行实时监测,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特征污染物监测、气象监测、噪声监测、视频监控等,该系统可结合专有的大数据管控平台,打造专业、精准、智慧的网格化监测管理体系。 TR-IV-CS型微型环境空气监测系统 本次展出的TR20N9型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是中科天融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成果,仪器应用于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分析,空气质量监测,长期环境研究,大气气溶胶的源解析等领域。目前,本产品已应用于国内多个环境监测站点,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多地区。 TR20N9型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 本次展出的TR2AJL型在线色谱分析仪是中科天融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空气质量监测仪器,仪器可用于总烃、非甲烷总烃、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六参数监测分析,具有测量精度高、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仪器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环境在线监测、企业排放过程监测、安全监测等场合。 TR2AJL型在线色谱分析仪  展会期间,多位行业专家及客户莅临我公司展台,对中科天融公司的产品表示了极大地兴趣,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 乐氏科技将参展2016中国(浙江)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
    “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将面临重大转型和改善,为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2016中国(浙江)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旨在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及设备,促进我国及长三角节能环保领域重要技术及设备的推广与应用。在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2016中国(浙江)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于2016年10月13-15日隆重召开。届时,北京乐氏联创科技有限公司将携主营产品烟气分析仪、VOC分析仪、总碳氢分析仪以及气质联用仪参展,展位号104,展览时间:2016年10月13日-- 15日9:00-16:30。  展会介绍:  为进一步贯彻政府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精神,带动和促进环保技术与设备的交流合作,由中国环境报社、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共同主办“2016中国(浙江)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同期举办“绿色化研讨会”。本届博览会立足浙江、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将邀请国内外优秀节能环保企业集中展示最新技术装备和环境污染防治解决方案,设立展位800个,计划邀请到场观众3万人次。  “2016中国(浙江)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将重点突出“精准对接”。届时,将组织邀请华东及全国各市/县环保厅局需求部门、环境治理需求的各大工业园区及各个大、中型污染耗能企业到会现场进行对接和参观,切实有效的保障各参展商的参展效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助力。“2016中国(浙江)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将结合各界资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站式产、学、研环境问题综合解决平台。
  • 精工盈司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NEPCON China 2011)于2011年5月11日-13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这是中国表面贴装行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场行业盛会。 NEPCON展会是由世界领先的展览及会议活动主办机构励展博览集团主办,是中国表面贴装行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场不容错过的行业盛会。NEPCON展会包括3大顶级电子展会,展会面积62,500平方米,1,400家展商,37,608个买家参展,展会将汇集国际外知名展商参展,全面展示表面贴装技术设备与服务,电子制造服务,测试与测量设备及服务,电子元器件,印刷电路板,防静电产品。 NEPCON China 2011顺应中国电子制造市场最新发展趋势现场还开设了绿色电子制造展区,是目前中国唯一为电子产品制造商提供绿色解决方案以使整个制造过程更高效,更节能,更人性化,同时为设备、材料、服务供应商与新应用领域买家搭建一个有效的商贸平台。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四:“ 三箭齐发 ” 壮势节能环保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和国际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在国家确定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被提到了首位。节能环保产业涵盖节能、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三大领域,只有“三箭齐发”才能事半功倍。   高效节能化工科技当先   麦肯锡咨询公司在调研100多种化工产品的应用之后,发现与化学工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每1个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可通过化工产品和技术帮助其他行业或消费者实现2~3个单位的减排量,即石化行业除了自身做到节能环保外,还可以帮助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建筑能耗占到全社会能耗的27%,其中墙体材料和门窗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聚氨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连续挤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木塑等材料,不仅能大量代钢、代木,而且还具有节能节材、保护生态、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功能与质量、降低建筑自重、施工便捷等优越性。节能涂料能够将太阳光中95%的热能反射出去。将它涂刷在建筑外墙上,外界面能够有效阻止屋内温度在光照影响下上升,从而降低空调能耗达到节能。   在汽车领域,轮胎滚动阻力减少20%,可实现节油2%~4%,轮胎行驶里程提高35%,每千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克,每辆汽车每年可节省燃油23升。此外,使用塑料减排的二氧化碳是生产塑料制品过程中排放量的两倍。在风力发电机叶片上使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所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是这些材料制造过程中排放量的120倍。   自身减排降耗潜力巨大   关于化工行业自身节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70%要通过结构调整,30%需通过技术进步。据了解,通过生产运行过程的精细化操作、能量系统优化、梯级利用和余热综合利用,石化行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正连续下降。氧阴极离子膜制烧碱成套技术、轮胎胶料连续混炼节能新工艺、合成氨新型节能变换新工艺等,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为烧碱、橡胶加工、氮肥等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提供重要保障。   单纯进行末端治理并不是控制行业污染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从污染源头着手,并辅以末端治理,即生产全过程都要对污染物进行治理,才是治本之道。纯碱、氮肥、聚氯乙烯、磷肥、硫酸、农药、染料、烧碱、酒精行业已经制订了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将重点推广氨碱厂白泥用于锅炉烟气脱硫技术、连续加压煤气化技术、低汞触媒生产技术配套控氧干馏法回收废触媒中的氯化汞及活性炭的新工艺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广技术包括活性焦法烟气脱硫、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中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回收利用技术、染颜料中间体加氢还原等清洁生产制备技术、三相流烧碱蒸发技术等。   此外,磷石膏等排放量大、堆存量大、污染严重的固体废弃物大宗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废塑料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用于水泥工业、纯碱工业、电厂的烟气脱硫等技术,以及推广秸秆肥料、工业原料、燃料等资源综合利用,也为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提供了有效支撑。   加紧开发自主环保技术   目前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关键设备能力,具备了自行设计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的能力,一般工业废水治理和工业消烟除尘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秸秆、木塑、利废节能建材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在奥运会、世博会上得到应用。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硫黄制酸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等节能技术得到普及推广。   但总体来看,中国环保产业某些领域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发达国家正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出口,争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在水处理等与节能环保相关的展览和推广活动中,国外企业唱主角的场面也屡见不鲜。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当前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完成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必须加快自主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   少数几家已投身甲醇燃料生产领域的企业认为,目前要想加快甲醇燃料产业化步伐,应该成立甲醇燃料产业化示范推广机构,在局部范围内封闭推广甲醇汽油,为以后大范围推广积累经验。据了解,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今年初开始在公司内部200多辆私家车进行M15和M85甲醇汽油示范试验,下一步将在山东济宁等城市推广,今后的目标是50万吨/年甲醇产能全部生产车用燃料甲醇,依托地方油品销售终端使甲醇燃料走向市场。平煤蓝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被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指定为甲醇燃料推广首批试点企业,规划3年内建成100万吨/年甲醇燃料生产装置。
  • 增长25%,超过90%!天津发布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
    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官网5月14日消息,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目标,到2027年,天津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实施方案》明确五大重点任务,未来4年间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数字化转型行动、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高端化改造和高端产品增产扩能行动。天津市将加强财政支持,加大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重点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政策资金,通过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优先保障;争取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政策等。《实施方案》全文如下:天津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有力有序推动本市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和《天津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视频会议部署,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目标引领、梯次推进,紧密对接、高效匹配供给侧与需求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重点产业和领域,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为抓手,一体推进技术改造,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瞄准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内生动力和规模效应带来的商机,优化提高生产能力满足各行各业以旧换新产生的需求,加紧形成“满足消费增量—更新改造升级—扩大生产供给”的链条式推动模式,抓住机遇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27年,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夯实,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1.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纺织、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农机行业更新柔性剪切、成型、焊接、制造生产技术及装备等;工程机械行业更新油压机、折弯机、工艺陈旧产线和在线检测装备等;仪器仪表行业更新数控加工装备、检定装备等;纺织行业更新转杯纺纱机等短流程纺织设备,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棉纺设备;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喷涂和烘干设备、电动或气动装配设备、绝缘耐压测试仪、循环充放电测试仪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2.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针对航空航天、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重点推动航空航天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运载火箭等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建设;光伏行业更新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等先进设备;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生物发酵行业实施萃取提取工艺技术改造,更新蒸发器、离心机、新型干燥系统、连续离子交换设备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3.更新升级试验检测设备。在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安规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以及专用制样、材料加工、电子组装、机械加工等样品制备和试生产装备;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4.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更新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和柔性生产单元;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集成应用;原材料制造业加快无人运输车辆等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推进催化裂化、冶炼等重大工艺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消费品制造业推广面向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智能装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5.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精益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链接,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打造数字化车间。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进行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工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改造,打造智慧供应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6.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构建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建设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设施,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在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智算中心。鼓励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7.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钢铁行业加快对现有高炉、转炉、电炉等全流程开展超低排放改造,争创环保绩效A级;建材行业以现有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领域减污降碳、节能降耗为重点,改造提升原料制备、窑炉控制、粉磨破碎等相关装备和技术;有色金属行业加快高效稳定铝电解、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等绿色高效环保装备更新改造;家电等重点轻工行业加快二级及以上高能效设备更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8.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电机、变压器、制冷供热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9.推广应用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以主要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为重点,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面向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造纸、皮革、食品等已出台取(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更新一批冷却塔等设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10.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推广应用连续化、微反应、超重力反应等工艺技术和反应器优化控制、机泵预测性维护等数字化技术,更新老旧煤气化炉、反应器(釜)、精馏塔、机泵、换热器、储罐等设备。妥善化解老旧装置工艺风险大、动设备故障率高、静设备易泄漏等安全风险,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1.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以推动工业炸药、工业电子雷管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为重点,以危险作业岗位无人化为目标,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和“机器人替人”,加大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重点对工业炸药固定生产线、现场混装炸药生产点及现场混装炸药车、雷管装填装配生产线等进行升级改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2.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升级改造与配备。围绕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城市特殊场景火灾、森林草原火灾、紧急生命救护、社区家庭安全应急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先进可靠安全装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总队、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实施高端化改造和高端产品增产扩能行动13.加快高端化改造。激励企业坚持以质取胜,围绕产品迭代升级、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对标节能、环保、安全等新标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引进购置或设计研制先进适用工艺设备、先进制造系统、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先进检验检测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原材料,提升产品合格率、降低质量损失率,增强产业品牌竞争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4.推动高端产品增产扩能。围绕汽车、家电、家居、消费电子等大宗终端消费产业,聚焦高端领域和产品,激励存量企业通过改建、扩建、迁建、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增产扩能。抢抓当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加大中高端产品研制力度,加强宣传推广,超前布局新增产能,及时扩大细分品种,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围绕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石化化工、钢铁等产业,鼓励引导加大投资力度,扩大高端产品产业化规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一)加强协同联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市区联动;各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牵头负责本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做好政策解读,建立重点项目库,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加强供给侧服务保障。围绕需求侧布局工业领域供给侧,聚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设备等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安全装备,软件、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汽车、家电、家居等以旧换新拉动较大的消费终端产品,加大力度培育新增产能,扩大优质产品、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生产企业对标行业畅销产品,扩大产品种类,加强供需对接匹配,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宣传、促销、服务提升等系列活动,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国资委、市商务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财政支持。加大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重点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政策资金,通过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优先保障。开展技术改造诊断工作,遴选诊断服务商,“一企一策”谋划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国家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政策支持。争取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范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争取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强化银企对接,组织企业纳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争取更多本市技术改造项目享受支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强化标准引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落实国家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相关标准,做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推广安全应急、节能降碳等装备,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委、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加强要素保障。加强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对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广承诺备案制,简化前期审批手续。提高水电气热等配套供应效率,保障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 展会预告丨2021第三届新疆亚欧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11月18日不见不散
    2021第三届丨新疆亚欧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XJEE丨EXPO202111月18日-11月20日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乌鲁木齐红光山) 展会背景 在新疆工业和信息化厅、新疆生态环境厅、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节能协会的正确指导与大力支持下,由新疆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新疆节能协会、新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协会、新疆园区(开发区)协会、新疆城镇供排水协会联合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节能监察总队协办;善道久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三届新疆亚欧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将于2021年11月18日-20日在乌鲁木齐新疆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展会优势 展会紧紧围绕“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绿色经济,共建一带一路”的主题,奉行“为企业服务,求行业发展”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了环境与资源优势,为疆内外的节能环保制造商、技术提供商、设施运营商、工程承包商、咨询服务商等搭建展示、交流、合作、交易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行业内的高效互动。第三届新疆亚欧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作为新疆影响力大的行业盛会,“展、会”结合,一会多展,线上线下配合开展,致力于参展企业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连华科技,遇见大美新疆! 大美新疆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书写新疆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的新画卷,加强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新疆亚欧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应运而生,并将第三届。连华科技作为深耕水质检测行业近40年的国产老牌企业将参与本次展会,为大美新疆注入更多美丽力量。
  • 2008中国国际粉体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国际粉体工业原料展览会在京召开
    2008中国国际粉体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国际工业粉体原料展览会于2008年4月3日在北京展览馆顺利召开,历时3天;本次展览会是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粉体技术分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性专业粉体展会;旨在通过该展为国内外相关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推动粉体行业发展,开拓市场及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008中国国际粉体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国际粉体工业原料展览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地区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粉体及散装相关技术装备的需求不断扩大,超微细粉体技术及应用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通过粉体技术加工后的各类工业粉体原料逐渐成为支撑我国建材、造纸、塑料、涂料、能源、化工、冶金、医药、食品、纺织、日化、农业、环保等领域新材料及产品的重要支柱,其成本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大量国外先进加工设备和精细工业粉体原料,发达国家的装备及粉体产品制造商都在看好中国高端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中国机械加工质量的提高也使得中国传统粉体机械装备在全球的竞争力迅速提升,发达国家连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来华采购或贴牌这些物美价廉的装备。 中国粉体加工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对矿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使得以资源出口为特点的对外贸易逐渐向深加工和精细工业原料出口转变。由于成本低廉,国外客商更加青睐采购中国生产的各类工业粉体原料。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凸显对国外精细化工业粉体原料的需求。 展览会现场 正是出于这样的全球化背景和粉体行业形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粉体技术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决定于2008年在北京联合主办“2008中国国际粉体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国际工业粉体原料展览会”,同期还将举办“2008年国际粉体技术与应用论坛”。 本次展会还根据北京地区国家主管部门和全国行业协会集中、科研与工程设计单位众多、高校研究院所人才荟萃、国外商贸机构云集的特点,举办各类相关的技术贸易、项目介绍、人才推荐、技术座谈及相关行业市场分析等活动。 参展厂商 本次展会参展范围包括: 粉体机械设备:包括破碎,粉碎,研磨,分离,混合,分散,分级,干燥,成型,包装等机械设备;给料计量,输送,散料装卸及仓储机械设备;气源,传动,管道及阀件,压力容器,自动化仪器表等。 粉体检测及理化分析仪器:激光粒度分析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白度计,微纳米颗粒图象分析仪,材料测试仪器,计量以及实验室,化验室,设备,流量,料位,粉尘浓度,湿度等各种在线检测传感器,二次仪表等。 辅助材料:过滤材料,筛网,包装材料,耐磨材料,研磨介质,衬板,密封件,易损部件,粉体加工助剂等。 工业粉体原料(产品):滑石,重钙,石英,硅灰石,高岭土,云母,石墨,膨润土,沸石,麦饭石等各类非金属矿粉体;碳化硅,刚玉,氮化硅,白碳黑,肽白粉,金刚石等工业合成粉体原料;铁粉,钛粉,铜粉,镍粉,锌粉等金属粉末,电子粉体(浆料),木粉,保健食品等生物粉体等。 纳米粉体材料:包括纳米镍粉,银粉,锌粉,铝粉,铁粉,锆粉,钛粉及氧化镍,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钛,碳酸钙,氧化硅,炭化硅,晶须等。 粉体工程:科研院所,协会,工程设计,技术咨询,过程控制,新闻媒介等。 参展厂商 本次展览会的协办单位有: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钙镁盐分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改性塑料专业委员会、全国筛网筛分和颗粒分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Fine Particle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of Massachusetts、Nanomanufacturing Center of Excellenc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National Nanotechnology Cente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gency, Thailand、The Association of Powder Process Industry & Engineering, JAPAN、The Powder/Bulk Portal Bulk-online、Powder Handling & Processing andBulk Solids Handling、Vogel Transtech Publications等几十家海内外单位。 仪器信息网的展览会展位 关于2008中国国际粉体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国际工业粉体原料展览会的详细情况请见:http://www.powderworld.org/index.asp 附录:“2008国际粉体技术与应用论坛”情况介绍 2008国际粉体技术与应用论坛,暨全国粉体产品与设备应用技术交流大会、中美技术转移及融资洽谈会,是“2008中国国际粉体技术装备展览会、中国国际工业粉体原料展览会”同期举办的活动,论坛主题为粉体技术与新材料、资源开发、循环经济;此次论坛主席为中国工程院徐德龙院士,美国纳米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Julie Chen 教授、日本粉体工业技术协会会长Hitoshi Emi教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教授担任论坛副主席。 此次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粉体工程和企业界的专家就国际粉体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全球贸易与市场情况、技术与装备水平、科技研发成果与方向等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纳米技术与新材料开发应用 1) 纳米粉体在新材料开发中的应用 2) 粉体技术与电池、无机化工、矿物材料、粉末冶金工业技术进步 3) 优质粉体原料与塑料、橡胶、造纸、涂料制品提升质量降低成本 B、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健康 1) 粉体技术在中药现代化和农林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 2) 粉体技术与水产养殖业的技术进步 3) 纳米(超细)粉体材料在农业中的应用 C、传统产业节能降耗与综合利用 1) 材料加工行业粉磨节能与大型设备开发 2) 粉体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3) 粉体设备抗磨损与新型耐磨材料的应用 D、中美技术转移及融资洽谈会 协会与美国马萨诸塞州技术转移中心协商,合作促进中美之间技术交流转移。其中有马州(波士顿)地区19个大学和研究机构2500多项可转移的技术。 E、粉体技术基础培训、人才展示
  • 重庆市: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研制电镜、工业CT等设备
    7月1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业计量测试装备,形成一批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专栏1 计量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 标 名 称2020年2025年2035年指标属性1主持及参与编制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项)61030预期性2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5780110预期性3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计量科研项目(项)2510预期性4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计量科研项目(项)62686预期性5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84710001200预期性6建成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26预期性7建成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0610预期性8建成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站(个)568预期性9建成国家计量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个)014预期性10计量装备国产化替代率(%)80%≥85%≥90%预期性11强检项目建标覆盖率(%)78%≥85%≥95%预期性12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95%≥96%≥98%约束性13主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90%≥95%预期性《规划》提出强化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高端数字测量技术、微纳米测量技术、图像识别测量技术、复杂几何测量技术、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和高端计量器件自主可控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溯源技术及计量装备研究,重点开展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发动机复杂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多参数仪器设备、无线传感器等先进制造领域,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储供能、氢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等新能源汽车领域,能源、气态污染物、能效水效、油气回收监测与检测等节能环保领域的计量技术方法、装备和技术规范研究。《规划》强调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创新发展远程和在线计量技术、复杂环境和极值量计量技术应用,加快开展数字化模拟测量、工况环境检测技术、直流电能计量技术、计量设备虚拟仿真技术、智能电网量测领域质量数据分析及评价关键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强化涉及全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多参数检测、在线检测、动态监测、远程监测、自动化检测等技术方法和计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增强快速检测能力。《规划》还提出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水平,服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需求,搭建一批计量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全市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应用性、创新性、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和产业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及专用装备研制,为“重庆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服务制造业发展重点工作1.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入应用的计量服务需求,持续推动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通信领域全产业链、全溯源周期的计量技术开发与测试装备研制,重点开展5G/6G通信、毫米波传输、关键元器件、大规模天线阵列、空间射频性能等测试方法研究和分析应用。2.汽车摩托车产业领域。围绕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换电模式示范城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充电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安全与保障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开展电磁兼容领域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机能效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建设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完整评价体系及规范性计量测试平台等。3.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顺应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新能源、增材制造等领域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趋势,重点开展数字化精密测量、大尺寸及微纳米高精密测量、复杂几何型面测量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持续完善装备制造计量服务能力。4.消费品产业领域。面向全市食品、特色纺织品、新兴消费品等领域消费升级需求,重点推动食品添加剂、有机化学品残留、包装材料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以及消费品中生化计量、电离辐射计量等前沿性计量技术研究和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5.材料工业产业领域。围绕全市增加高品质原材料供给和前沿材料工程化、产业化发展需求,重点开展面向绿色建材、化工材料等原材料,以及先进有色金属、石墨烯、气凝胶等新材料的前沿计量技术和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6.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面向全市居民健康管理、重大疾病发现、疫情防控保障等领域需求,持续推动远程医疗计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开展精密医疗设备检测、植入材料检测和蛋白质计量、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计量、核酸计量溯源技术研究。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1.现代物流业。推进物联网核心元器件计量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研究冷链环境动态监控系统校准技术,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2.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面向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测试、检验等计量服务。重点发展在线检测计量,完善检验计量服务体系。3.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加快商贸、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计量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加大计量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规划》还专门强调了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面向高端仪器仪表和精密制造产业计量检测需求,重点完善压力、流量、电磁、光学、化学等仪器仪表检测能力开发,拓宽仪器仪表检测服务范围,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自动化水平。开展高端仪器仪表产业服务行动,建设一批计量测试共享实验室,解决企业生产设施不完备、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鼓励引导企业进行高端仪器仪表研发,拓展产品种类、扩大服务市场,在特色仪器仪表领域持续做大、做强、做响“重庆制造”品牌。服务高端仪器仪表发展和精密制造重点工作1.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卫星导航、环境监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精度计量检测装备,建立集成原子时标标准装置、高精度多轴转台标准装置以及大流量风速风向、微小流量、微小容量、高精度称重传感器、车辆动态多参数测量仪等检测装置。2.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通用计量检测装备,开发发动机运行试验平台性能评价系统,研制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器具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工业CT等校准装置。3.面向高端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重点研发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等领域应用的计量检测装备,包括曲轴洛氏硬度测试系统、动态力值压力校准装置、大口径气体流速流量检测装置、自由曲面自动检测系统、多参数危险气体在线分析仪器等。4.传感器。重点开展面向环境监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传感器检测能力研究,包括多维力值传感器、惯性运动参数传感器、动态称重传感器校准装置。5.特色仪器仪表。重点研发面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层民生计量保障领域的仪器仪表,持续提升智能水表、燃气表、流量计、加气机、热能表、焦度计、高压电能表等我市特色仪器仪表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规划》还提出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计量与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强化互联网与物联网领域计量服务,高水平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服务“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重点工作1.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测试评价技术及标准化测试数据集的研究。重点推进计算机视觉、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计量检测技术、关键参数测量与测试验证、标准制定修订等工作。2.产业数字化领域。提高测量过程控制有效性,为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重点推进数字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在线监测计量体系建设。3.互联网领域。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促进5G/6G、区块链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开展工业互联网物理信道、传输稳定性、功耗等参数的计量测试方法研究,提升数据传输可靠性。4.物联网领域。开展轻量级操作系统及测试技术研究,研究制定物联网感知装备测试标准和系统评价技术规范,开展测试评价。研制物联网感知装备动态特性在线测试仪器设备,提升测试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标准体系,推动地区和行业碳排放计量标准方法研究,依法开展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提升碳计量和碳汇计算技术支撑能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1.碳排放领域。加强“双碳”计量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碳市场基础标准、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和碳排放在线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组织质量法油流量标准装置、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在线检定装置的研发。2.能源领域。打造综合能源计量云平台,推进重庆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能源资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开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和能源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技术服务,重点研究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检测技术。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控制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电力碳足迹追溯、发输电能效提升以及特高压、清洁能源场景计量试验监测技术研究。3.环境监测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在线计量技术及装备、环境计量标准物质研究。加快用于水、土壤、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新一代智能监测装备集成开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类仪器的在线、便携、快速计量检测。重点提升环境、卫生领域污染物排放量监测能力,提升成品油、液化天然气、页岩气领域监测能力,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4.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研究,进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纯度定值,开展污染物颗粒尺寸定值及分布研究。发挥计量专业优势,围绕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完善能源保障体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大工程、重要装备、重点网络线路计量需求,开展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保障能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作1.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推进高铁装备制造、机动车测速、道路交通称重等计量技术升级迭代。围绕国际大宗高价值产品贸易,加强“渝新欧”港口计量体系建设和互认。2.城市交通领域。重点推进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及应用等技术,开展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智能城市交通系统涉及的信息、通信、传感器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为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提供计量测试数据,实现对交通运输领域能耗数据的动态监测。3.能源资源领域。重点推进能源资源计量领域的计量装备研制,制定修订能效水效标识产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创新能源资源计量检测技术手段,开展能源计量器具在线动态计量检测标准方法研究。4.水安全领域。重点推进城乡供水水源水质在线检测计量标准及计量技术研究,完善地表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水量计量、水雨情遥测、城乡供水监测、供水管网漏损监测、重点水源地水质监测计量标准及计量体系,重点提升漏水控制、污水处理、防洪能力等方面的计量检测技术水平。5.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面向5G/6G、千兆光纤、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等网络设施建设需要,开展互联立体网络体系计量技术及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试验计量平台,打造一批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计量基地。重点研发高精度守时系统,提供时间频率产品全产业链计量检测服务。6.自然资源监测领域。开展用于测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新一代地形地貌测量仪器校准溯源技术研究。《规划》还强调了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等夯实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工作。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重点工作1.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重点提升我市现有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技术能力水平。围绕服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新获批筹建一批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2.市级计量技术机构。重点提升市级法定计量机构技术能力,完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域法定计量机构保障能力。面向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字监管、增材制造、石墨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性能评价实验室。3.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负责部门行业计量标准建设与维护、专用计量技术与方法研究、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面向电力、水务、气象、地质勘测等领域开展行业内计量风险收集、评估、监测、预警,承担政府及行业指定的基础保障任务。完整版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doc
  • 《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附全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16]3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1月25日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化纤工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 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化纤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常规化纤产品生产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但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低,不能很好适应功能性、绿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高性能纤维制造成本高,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需求。化纤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纺织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纺织强国,特编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以推动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以实施提质增效为落脚点,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构建竞争新优势,为基本建成化纤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升级发展。加快完善化纤工业创新体系,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化学纤维,提高化学纤维的功能化、差别化水平。推进化纤生产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改造。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控制总量,平衡发展。坚持优化存量,从严控制新增产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行业综合竞争能力。  绿色制造,持续发展。坚持低能耗、循环再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广绿色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行业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  开放合作,共同发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推进化纤工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的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加快形成化纤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增长,化纤差别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有效产能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品种技术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以及生物基化学纤维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循环再利用纤维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控制总量规模,优化产能结构。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应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差别化、功能化技术融合,推动行业发展模式由“成本和规模”向“高附加值、专业化与系统化”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控制常规化纤产品新增产能,化解部分过剩产能,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  推动兼并重组,促进协调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对规模大、实力强的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企业可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炼化、化纤及纺织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掌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引导企业向市场便利、资源丰富、产业链配套完善以及环保治理集中的地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园区化发展。形成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丰富、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纤集团。同时发展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服装、家纺以及产业用领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化纤跨国公司,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强与国外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等生产企业的合作,提升我国化纤的制造和应用水平。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依托东南亚市场,利用我国领先的化纤制造技术和装备,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营销体系。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化纤工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支持在设计、核心制造、营销和咨询服务等环节开展国际合作,鼓励跨国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优势,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及应用推广体系集聚,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行业工程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上下游产业链集成开发。加快推动在关键领域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继续支持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行业学术活动,支持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的工业应用基础研究,为化纤新品种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 加快发展定制性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加快发展工程塑料、膜等非纤用切片及产品,扩大应用领域。加强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到仓储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纤工艺和装备,实现柔性化生产和产品的优质化。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推广在线计量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突破关键技术,推进高技术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加强高附加值、低成本关键工艺及装备工程化技术研究。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纤维,重点开发新品种,拓展应用领域。碳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产品,重点攻克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适用不同领域需求、不同档次的纤维品种,碳纤维要以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契机,重点攻克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技术。聚酰亚胺纤维、对位芳纶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品种,重点研制成套装备、解决工程化放大的技术问题。  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化学纤维绿色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低成本生产。重点提高生物基合成纤维聚合及纺丝单线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优化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多元化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应用领域。  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着力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化纤成套装备及制造等关键技术,突破现有化纤装备设计瓶颈,实现模块化生产。满足多品种、高品质、低能耗、清洁化的生产要求,鼓励支持开发面向化纤企业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物联网系统。加强在线检测、远程诊断以及运行维护等功能的开发应用。开发和推广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全流程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实现大容量多批号产品的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推动在涤纶、锦纶等行业建立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在化纤生产全流程中的应用。  (三)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  推广绿色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开发锦纶熔体直纺、再生丙纶直纺等新技术。推广绿色制浆技术,提升原液着色技术生产水平,拓展应用领域,发展纤维绿色后加工工艺技术。编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持续推动清洁生产,深化污染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培育行业内能效领跑者企业。  推进再生循环体系建设,促进绿色消费。建立与发展废旧纺织品、废弃聚酯瓶等资源回收和产品梯度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扩大高附加值再生化纤及制品的比重。研究制定行业绿色采购标准,规范采购、生产和销售,提升产品质量、行业信誉和品牌度,促进循环再利用化纤产品的消费。推进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体系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产品的市场认知度。设立以化纤企业和协会为主体的行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  完善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继续做好再生纤维素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等行业规范条件宣传和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公告管理工作,适时进行规范条件修订。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和标准,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绩效评估,扩大适用领域。  (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行业软实力  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优质纤维影响力。继续组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培育中国纤维品牌。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新产品推广模式,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内涵,推动纺织全产业链共同参与纤维新产品推广,培育纤维品牌,扩大需求。加强企业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推动企业品牌国际化。  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化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在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趋势,进一步完善化纤协会团体标准,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标准转化。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强人才培育,夯实行业基础。适应化纤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依托高校与骨干企业,集聚专业师资队伍,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在国际投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等领域的人才储备,注重工程化技术团队的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导高端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  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引导化纤企业将服务嵌入制造和营销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物流等服务环节延伸。为客户提供系统和增值服务。利用“互联网+”思维,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服务,创新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企业服务化水平,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型制造旗舰企业。  三、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纤维新材料  新型功能性纤维开发与品质提升。开发聚合与纺丝一体化装备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实现模块化生产 开发新一代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进一步拓展纤维产品在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和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专栏1 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品质提升1.大容量聚合纺丝设备开发。开发高效节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和熔体直纺的设备和工艺技术,突破锦纶环吹风技术,提升大容量锦纶装备水平,进一步降低常规纤维的生产成本。利用模块化技术实现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规模化生产。2.新型纤维品种开发。开发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等技术,实现深染、超细旦、抗起球、抗静电等差别化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开发新型中空纤维膜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等功能性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化纤产品在工业及家纺领域的应用比例。3.柔性制造技术。建设化纤高效柔性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工程技术及产品的开发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与突破高性能纤维重点品种关键生产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纤维的性能指标,拓展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专栏2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1.高性能纤维稳定化、低成本化生产。扩大单线产能、优化控制过程,实现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芳纶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批量化和低成本生产,强化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高性能纤维新品种开发和系列化发展。提升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品种的系列化,以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突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连续碳化硅纤维、硅硼氮纤维、聚芳醚酮纤维等新型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3.高性能纤维创新体系建设。建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育高质量技术人才。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突破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关键装备的制造,攻克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产业化技术瓶颈,实现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生产,着力拓展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专栏3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1.生物基再生纤维。突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关键装备制造的技术瓶颈及高效低能耗溶剂回收等自主创新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拓宽原料来源,建成示范生产线。2.生物基合成纤维。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的产业化制备技术,重点发展非粮食资源的生物基纤维原料生产,提升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生物基聚酰胺的聚合、纺丝和染整产业化技术水平。3.海洋生物基纤维。开发国产虾(蟹)壳、海藻等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建立海藻纤维的原料基地;进一步提高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应用领域。  (二)绿色制造  开发推广纺前原液着色、绿色制浆、高效绿色催化等先进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废旧瓶片和废旧纺织品高效分选回收技术,建立高水平循环再利用体系,提高化纤行业绿色化生产水平。专栏4 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1.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推广和发展绿色制浆、酸站闪蒸一步提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聚酯装置乙醛回收利用技术、聚酯无锑催化剂聚合技术,大型锦纶聚合装置己内酰胺回收利用技术,公用工程节能增效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等,推广大容量高效浸渍设备、催化调聚脱色设备、低温连续滞留设备和高效脱水设备,研究和攻克非重金属绿色催化剂技术。2.废旧瓶片和废旧纺织品的高效分选回收技术。研发快速高效的废瓶或瓶片的分选、清洗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废旧纺织品的预处理与组分分离技术。3.高值化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醇解、杂质分离、聚合、纺丝连续化再生纤维制备的产业化技术及装备;提升大容量物理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水平,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应用范围。4.原液着色产业化关键技术。完善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的产业化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高浓缩功能性色母粒的清洁生产技术,完善原液着色纤维标准和色标体系。  (三)智能制造  研发智能化化纤成套生产线,根据化纤生产工艺特点,应用信息技术,采用先进控制方法、感知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从纺丝到仓储的智能化管理,推动建立涤纶、锦纶等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专栏5 智能制造1.数字化纤维全流程生产技术。强化工艺设计与制造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智能化控制系统及模型控制系统,形成化纤生产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一体化方案。2.产业链智能生产追溯系统。建立包括原料制备、纤维制造、质量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等全流程的生产工艺数据采集系统和中央数据库,实现化纤生产全流程信息可追溯;运用先进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连续性、均匀性和稳定性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3.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开发集仓储、物流、包装、标签打印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系统,采用自动化输送设备、机器人、立体库、自动包装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和平衡物流。4.智能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突破原料、纺丝、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等单元智能化以及集成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推广聚酯、聚酰胺、再生纤维素纤维等柔性化全流程化纤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化生产工厂。  (四)品牌与质量提升  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和规范质量的评估、认证体系,研究进一步扩大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的品牌影响和效果,开展“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推广和培育工作,加强品牌宣传,推进行业、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的培育,充分发挥品牌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专栏6 品牌培育与质量提升1.制定品牌建设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制定《化纤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适用要求》和《化纤行业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建设品牌培育体系和价值评价制度,加大宣传和推行力度。2.加强纤维品牌推广。加强纤维品牌整体宣传推广,扩大纤维流行趋势、“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影响,推进上下游新产品应用开发对接,提升消费者对纤维品牌的认知度,制定行业品牌拓展路径,推进中国纤维品牌的国际化。3.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新型纤维产品标准和功能性纤维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化纤产品全流程质量管控,推广在线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实验室国际互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评价实验室。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等产业政策中准确定位化纤工业鼓励和限制的领域,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中国制造2025》,通过现有政策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化纤重点工程予以支持,研究制定高新技术纤维在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措施,支持化纤企业建设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财税、金融等有关优惠政策在化纤行业的落实。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化纤企业改造升级的支持。  (二)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中央及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好国家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增值税、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引导和倒逼过剩产能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组合政策,推动僵尸企业破产退出。落实完善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政策。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鼓励国内化纤行业使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等工具,灵活利用社会资本支持的市场化运作基金,促进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实行海外并购,建立研发、物流和销售中心。加大对境外投资化纤企业在融资、保险、救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的化纤行业机构开展中介咨询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项目设计、风险评估、融资机制、运营模式等全产业链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化纤企业在对外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减少企业的汇兑成本。  (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加强行业运行和统计监测,加强对行业重大问题的跟踪分析和调查研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引导行业资金投向。适时发布产能利用、市场需求等信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行业安全和发展利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标准、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研究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撑。加强行业自律,及时反映企业诉求。把握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产业联盟建设并不断提高重点联盟的运作水平。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为特色集群、基地提供专业、定制化服务。  (六)加强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筹负责《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加强《指导意见》的宣传和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增强行业、企业和社会实施《指导意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指导意见》的动态评估和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监测,及时掌握实施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加强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与协调。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协同推动《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
  • 2022西安工业测量展览会|2022工业测量展|2022西安数字制造技术展
    同期举办: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采购商大会批准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部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陕西省振兴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联合主办单位:中国工业电器协会电炉及工业炉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组织单位:陕西省机械工业协会、四川省机械工业协会、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办单位:西安三联执行单位:上海赛贸会展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国际会展中心 时间:2022年3月17-20号随着工业的需求面不断扩大与深入,企业对产品质量检验的设施与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检测手段、完善检测设备是检测从业人士身负的重任和义务。如何有效的进行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发展、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的核心。企业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仅靠方向性的战略性选择是不够的。任何企业间的竞争都离不开“产品质量”的竞争,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企业终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消失。而产品质量作为最难以控制和最容易发生的问题。为迎合这一契机,在得到国内外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22第6届中国(西安)国际工业控制及仪器仪表展览会”将于2022年3月17-20日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为期4天,展会汇聚众多工业控制品牌、仪器仪表产品、围绕工业仪器技术与设备、物理测试与材料试验机、分析仪器、计量与测试技术为主要展出内容,汇集了各地检测设备制造商及代理商带来的高端技术和先进手段与设备,为西部地区业界提供高效的商务合作及交流平台。太仓庄正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帝悦精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长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江苏磐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昆山欧思克精密工具有限公司、苏索利得物联网有限公司、昆山欧思克精密工具有限公司、苏州益耕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汉测测量设备有限公司、苏州稳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普费勒精密量仪有限公司等近300家相关行业企业前来参展。“2022第6届西安工业测量及数字制造技术展”作为2022欧亚工博会重要要组成部分,大会预设6大室内展馆、2大室外展馆,合计展出面积100000平米,可容纳近5000家企业前来参展。重点展示金属切削机床、五金机电、钣金加工、激光切割、工具测量设备、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智能装备及精密部件、动力传动与流体液压、智慧物流、军民融合及航空航天等内容,聚集高端装备制造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制造服务资源,展示创新、绿色、开放发展的新成果,促进实体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同期举办中国西部制造智能发展论坛暨第三届陕西工业经济发展大会、第三届陕西民营经济与制造业发展大会、第三届中国西部工业信息化发展论坛、第六届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西部峰会、首届工业微程序大赛等系列重点活动。展览范围:一、工业控制与零部件:控制装置及专用控制器、工厂自动化系统、传感器和测量设备、无线传感器网络设备和应用、定位器、通讯设备和零部件、执行器、控制阀、元件模块和辅助设备、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电子测量仪器、仪表元件、质量控制和检测设备、自动化元器件二、控制系统:控制技术、测量及调整设备技术、网络\工业数据通讯、电动机、机架系统、传感系统、驱动装置、工业无线通讯、嵌入系统、光电技术、电力供应、电气开关工业网络(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与设备)、安全自动化(监控组态软件、安全监控系统、机器视觉、故障诊断)、基于PC的自动化、工控机,工业计算机、工业电源、人机界面、控制装置及专用控制器、变频调速、电气传动、运动控制(伺服系统、步进系统、运动控制总线等)、可编程控制器(PLC)、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装备、楼宇自动化三、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及测试测量:过程控制仪器仪表、环保类仪器仪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过程检测仪表等)、检测类仪器仪表、测量仪器、质量控制和检测设备、计量分析类仪器仪表、研发和管理技术、测量投影仪、影像量测仪、二次元量测仪、三坐标测量仪、测量机、测试仪、工业体视/ 光学 / 电子显微镜、温度、流速、流量、压力、物位、及其参数计量、各类变送器、测试、显示、记录仪器仪表。
  • 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该方案提出六大重点任务: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转型。两个重大行动: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文如下: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相关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工作原则。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的同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统筹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效率优先,源头把控。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坚持双轮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二、重点任务(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1. 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科学确定东中西部产业定位,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以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强化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造纸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实施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加强产业链跨地区协同布局,减少中间产品物流量。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建设一批“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把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1. 调整优化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铸造、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工业节能改造工程。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鼓励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强化节能监督管理。持续开展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制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开展跨区域交叉执法、跨级联动执法。全面实施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实施改造。发挥重点领域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节能自愿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1.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培育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实施绿色工厂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铁路专用线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化大宗货物运输方式和厂内物流运输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实施园区“绿电倍增”工程。到2025年,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中小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探索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引导中小企业提升碳减排能力。实施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低碳服务模式,面向中小企业打造普惠集成的低碳环保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作为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1. 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镁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优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推动石化原料多元化。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铜、铝、铅、锌、镍、钴、锂、钨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研究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围绕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围绕航空发动机、盾构机、工业机器人、服务器等高值关键件再制造,打造再制造创新载体。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面向交通、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升级改造。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利用评价。支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深入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基于区域产业特色和固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2%。(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1.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部署工业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研究实施氢冶金行动计划。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发布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组织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以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各地区、各行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鼓励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为依托,聚焦绿色低碳编制升级改造导向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1.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在汽车、机械、电子、船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在家电、纺织、食品等行业发挥信息技术在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产品溯源等方面优势,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软件化封装。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开发部署。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形成感知、监测、预警、应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加强对重点产品产能产量监测预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重大行动(十)重点行业达峰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1. 钢铁。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相关规定,切实控制钢铁产能。强化产业协同,构建清洁能源与钢铁产业共同体。鼓励适度稳步提高钢铁先进电炉短流程发展。推进低碳炼铁技术示范推广。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应用比例。到2025年,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8亿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以上。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材。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降碳装备。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石化化工。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有色金属。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研究差异化电解铝减量置换政策,防范铜、铅、锌、氧化铝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须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且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实施铝用高质量阳极示范、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技改工程。突破冶炼余热回收、氨法炼锌、海绵钛颠覆性制备等技术。依法依规管理电解铝出口,鼓励增加高品质再生金属原料进口。到2025年,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至3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消费品。造纸行业建立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回收储运体系,研发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低碳技术装备。到2025年,产业集中度前30位企业达75%,采用热电联产占比达85%;到2030年,热电联产占比达90%以上。纺织行业发展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装备,应用低温印染、小浴比染色、针织物连续印染等先进工艺。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到2025年,差别化高品质绿色纤维产量和比重大幅提升,低温、短流程印染低能耗技术应用比例达50%,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占比达70%。到2030年,印染低能耗技术占比达60%。(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装备制造。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研究制定电力装备及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大幅降低生产能耗。(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7. 电子。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加快推广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先进拉晶技术、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印制电路板清洁生产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以上,锂电材料、光纤行业非电能源占比分别在7%、2%以下。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设计开发推广机制,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装备,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助力全社会达峰。1. 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聚焦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工业产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强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推进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优化实施光伏、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开展高空风电机组预研。重点攻克变流器、主轴承、联轴器、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开展电动重卡、氢燃料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标准,制修订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推动内河、沿海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动下一代国产民机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邮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政策保障(十二)健全法律法规。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统筹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机电产品再制造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配套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构建标准计量体系。加快制修订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效能耗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工业领域碳达峰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基础通用、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艺技术等领域标准。强化标准实施,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价。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依法制定更严格地方标准。积极培育先进团体标准,完善标准采信机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开展工业领域关键计量测试和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实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统筹发挥现有资金渠道促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材料应用。优化关税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研究重点行业排放基准,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市场价格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打通绿电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发展绿色金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审慎稳妥推动在绿色工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引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加强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金融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开展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度参与全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贸易等方面交流合作。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完善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支持政策,务实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合作。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交流,聚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多层面对接,充分挖掘新合作契合点。鼓励绿色低碳相关企业服务和产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组织实施(十八)加强统筹协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金融、能源等部门间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对地方指导,及时调度各地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进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结合本地区工业发展实际,按照本方案编制本地区相关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达峰路径,加大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本地区工业碳达峰工作,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方案,落实任务举措,开展重大技术示范,发挥引领作用。中小企业要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碳减排信息公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各地区相关部门、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深化宣传交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标准化组织、各类媒体、产业联盟等机构的作用,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低碳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组织碳减排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发布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年)》,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升工业节能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   附件: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
  • 首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公布 检验认证机构占7家
    工信部16日公布了第一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包括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等35家企业机构,近1/5为检验认证机构。详情如下: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第一批)的通告  工信部节函〔2016〕468号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建立健全节能和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增强绿色服务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推荐工作。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0号)要求,经各方推荐、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确定了第一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现予公布。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引导和支持评价中心健康有序发展 各评价中心要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更好地推动本区域、行业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  附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名单(第一批).pdf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11月16日
  • 助力绿水青山 共建一带一路——聚光科技亮相第二届新疆亚欧(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
    2019年5月9日-1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XEEPI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节能协会(自治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新疆亚欧(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本次博览会以“创新?共享?开放 发展绿色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旨在加强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原环境保护部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主任) 汪东青、会员部主任孙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副处长陈勇民,新疆、陕西等多省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剪彩  作为新疆环保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亮相亚欧(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聚光科技以“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为此次展示主题,系统性展示了包括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治理及第三方运维服务等在内的生态环境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展会重点介绍了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大气光化学污染监测与臭氧成因分析、环境VOC立体综合监控解决方案、“网格化监测+全域化管理”的水环境综合解决方案、“安环能”一体化工业园区综合服务方案等创新成果,引起了众多专业观众、行业内企业及媒体的关注与赞誉。聚光科技展区客户参观了解聚光科技产品  展会期间,新疆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李新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黄淼等领导莅临聚光科技展台,进行指导交流。各位领导对聚光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先进技术做出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聚光科技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成果及应用。人民网、新华社、网易新闻、新疆电视台、兵团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光明网、新疆法制报、新疆经济日报等十余家媒体也对聚光科技进行了采访报道。李新生书记、黄淼副局长参观聚光科技展台聚光科技环境资源事业部新疆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潘德多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聚光科技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已任,以提升现代化环境管理能力为目标,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也将积极关注与支持“一带一路”发展,为打造创新、共享、开放的美丽中国奉献价值!
  • 北京大印展——节能环保的UV-LED技术
    传统UV技术 UV-LED技术 VS 相比传统UV技术,UV-LED其低能耗,无汞,环保是其进步之快的主要原因。UV-LED为啥强?1、能耗低, 耗电量仅为传统汞灯式固化机的10%。2、冷光源,无热辐射,被照射物品表面升温低,并且UV-LED光源发出的高纯度单波段紫外线(如图一),其能量也就高度集中在特定紫外光谱段,效率高很多,且更适合热敏感材料的固化。传统汞灯的光谱宽,起到固化作用的紫外光谱段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能量,大部分能量是可见光和红外光谱,这也是导致产生大量热量的原因。图一3、不含汞,也不会产生臭氧。传统的汞灯方式固化机采用汞灯发光方式,灯泡内有水银,废品处理、运输非常麻烦,处理不当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而UV-LED采用半导体放光,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因素。光谱中波长越短其能量越高,185nm真空紫外辐射在空气中传播距离很短,能量很高,在毫米量级的距离内即被氧分子吸收,氧分子分解氧原子并进一步反应生成臭氧。而传统UV灯光谱能量分布比较宽,在启动瞬间也会产生185nm波长的紫外光,因此也会产生臭氧。但UV-LED发出单波长UVA长波的紫外光,因此不会产生臭氧,更加环保。贺利氏Semray® 4、超长寿命,UV-LED使用寿命是传统汞灯的10倍以上,维护成本几乎为零,每年至少节约10000元/台的耗材费。 UV-LED光源作为一项新技术,节能、环保,必将为UV固化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欢迎大家莅临北京大印展W4-156展位,贺利氏的应用专家期待你与您深入交流。展会现场,更有现场抽奖活动精彩纷呈,跟贺利氏光博士一起开启绿色环保之旅吧!展会信息:CHINA PRINT 2017 时间: 2017.5.9(Tue)-13(Sat) 地点: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New Chin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enterBeijing 展位:W4-156
  • 我国确定今年工业节能减排四大重点
    据新华社电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日前在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表示,2010年我国将把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将重点推进投资项目节能评估、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行业能效对标达标、企业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四方面工作。   该负责人表示,建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是从源头把好新上工业项目能耗入口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过快增长的根本措施,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切实发挥好在工业节能降耗方面职责的重要举措。   制订出台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将通过规划引导、技术标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加强监管等,强化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指导,提升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水平。   推进行业能效对标达标,将使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得到实质推进。2010年我国将落实重点行业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培育一批行业先进标杆和典型。   企业是工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减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责任主体。工业企业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将把目标任务直接落实到企业。
  •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暨会议于京开幕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暨会议(英文缩写CIEPEC 2009)于2009年6月3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各方嘉宾参加开幕式 本届展会共设6个展馆,包括2个国内污染防治展馆、2个国际综合展馆和2个绿色节能展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少国家看好中国环保市场,纷纷组成国家展团参展。 国外展商将向我国介绍自动化控制好、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的环保技术装备,其中包括我国急需的环保关键技术和设备。此外,他们还带来了清洁生产、源头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和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展会上的国际环保交流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进步。 国内方面,代表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环保骨干企业、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与示范工程技术依托单位约占国内参展商的70%,将向观众全面展示我国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噪声治理技术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将展示我国在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发电、氢能源、风能、地热能、新型燃料、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农业节能、商业节能、绿色建材、节能汽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以下为中国水网记者现场拍摄的部分环保名企图片: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模型展示 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意大利DFS公司 广州市怡文科技有限公司 海水淡化公司阿科凌(Aqualyng) 背景资料: CIEPEC展会是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承办的大型综合性环保展会。首届展会创办于1986年,初创时期每三年举办一届,自1995年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在国家各有关部委、各省市环保部门及各有关国家使领馆的支持下,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0届。CIEPEC展会构建了污染减排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服务平台,紧密配合了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了中外环保技术领域的合作,推动了先进实用环保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了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暨会议(CIEPEC 2009)由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六部门联合主办。展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本届展会以“节能减排 和谐发展”为主题,展出范围包括大气、水、固废、噪声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环境监测与分析仪器、生态恢复与保护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及节能技术与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产品、环境友好产品及环境服务业等。 通过此次展览,将发扬先进,发现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环保科技水平,缩小与国际环保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物质支撑。
  • 工信部征集2018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研究项目
    p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征集2018年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研究项目的通知。 /p p   此次征集内容优先支持工业节能和绿色制造体系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重点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的工业节能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重点用能设备产品能效、节能技术规范、节能监察、能源计量、能效测试等),绿色制造体系相关评价标准(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以及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 /p p   申报条件中要求,近五年牵头完成过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领域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开展过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制定工作,或从事过工业领域能源审计、节能技术咨询、绿色制造咨询等工作;对能效“领跑者”企业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单位(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予以优先支持。 /p
  • 校企地强强联合打造共赢产业链——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
    p   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坚持“创新求精产业报国”的初心,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11月23日上午,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落成并正式启动。威海市副市长张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长徐晓飞,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朱彤,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柯学民,哈工大(威海)副校长、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董事长、总经理张文丛,威海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仁波共同按动启动按钮,“点亮”研究院标志牌。张文丛主持仪式。研究院将作为校企地三方联合的桥梁,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和融合,支持创新创业,建立特色环保产业集群,建设成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打造共赢产业链,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助推地方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e763eb4-c4d0-4e2e-bbe5-fff928fbcc69.jpg" title=" 1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7666127-7c74-406a-b793-b7a5cc5ee5fb.jpg" title=" 2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a660d54-2f73-4e24-97c1-b24811a031e9.jpg" title=" 33_副本.jpg" / /p p   徐晓飞在致辞中向出席仪式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研究院的落成启动表示衷心祝贺。他讲到,哈工大是一所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高校,此次围绕节能环保行业为国家发展、地方需求做贡献是哈工大义不容辞的责任。哈工大(威海)扎根齐鲁大地办学30余年,在威海市和高新区各级政府的持续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校区按照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校区的目标,以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和国际化为重要驱动,不断加快发展步伐。2019年正式启用的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平台高效聚集了一校三区的科研成果,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是在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内启动的又一个重大项目,代表着校地企联手在智能环保领域共同奏响了全新的发展篇章。今天到场庆祝的百余家企业中有众多的校友企业,感谢各位校友把充满感情的友谊之手伸向母校。在哈工大百年校庆即将到来的激动时刻,期待母校与校友心手相牵,高校与地方携手共进,共同打造以节能环保作为主题的产业生态,拉动创新创业园发展、支持地方经济需求、带动校区学科建设,助力哈工大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189928d-c648-4b99-84b6-bdc3fd1511d5.jpg" title=" 44_副本.jpg" alt=" 44_副本.jpg" / /p p   朱彤在致辞中讲到,在哈工大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在主题教育第二批收官之际,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齐鲁大地上,在校企地三方的关注支持下,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讲到,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中央企业,是中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大的科技型服务型产业集团,也是节能环保领域的“国家队”。哈工大环保学科享誉中外,特别是在水处理方面国内最强。央企与名校强强联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打造技术和人才的加速器、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乐园,这就是研究院成立的初心和使命。他希望校企地三方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营造良好的生态圈,地方政府发挥聚集效应、打造灯塔企业、以市场换产业 学校发挥三帮一平台优势,打造产学研生态圈,推动技术和人才升级加速 央企在生态圈中做好骨干,责无旁贷地提供服务和支持,大家唱好大合唱,共同把环保产业做好,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015e23a-c33e-498c-bb3a-2df913d5ad31.jpg" title=" 55_副本.jpg" alt=" 55_副本.jpg" / /p p   张伟代表中共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向研究院的建成落地表示热烈祝贺。他讲到,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是落实国家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效示范,是威海环保产业领域的一件大事,它的落成是哈工大勇于承担国家使命的强力宣誓,更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集中体现,可谓“迎天时、合地利、顺人和”。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是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三大平台之一,此次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工大(威海)强强联手建设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必将为威海环保产业经济业态注入强劲动力。相信依托哈工大的技术、研发、人才优势和中节能的市场生态、管理、资金优势,研究院一定能够在搭建环保体系、助力环保产业、培养环保人才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与突破,成为节能环保领域国内领先的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及产业孵化中心。期待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做大做强,研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引领地方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在这里落户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958b69e-6b99-4782-88b7-7ba8ba1170c1.jpg" title=" 66_副本.jpg" alt=" 66_副本.jpg" / /p p   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由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共同筹建。研究院依托哈工大的技术、研发、人才优势和中节能的市场生态、管理、资金优势,搭建大环保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大环保人才培养。通过合理设置研究院运营及激励机制,紧跟行业趋势,提前布局基础研究,快速响应应用开发,最终将研究院建设成中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源泉,快速响应、解决技术问题的基地,哈工大产品技术落地的出口,节能环保领域国内领先的研发机构、人才培养基地及产业孵化中心。 /p p   据悉,创新研究院将围绕且不限于以下方向开展研究:环境监测传感器、仪器仪表以及大数据软件开发、无人船、水处理技术以及装备、固废处理技术以及装备、绿色电工装备、石墨烯新装备、氢能源汽车、生物能源高端智能装备等。通过“孵化服务+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开放平台”四位一体的孵化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创新机制,打造专业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新型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小企业迅速成长形成规模,搭建以中环装备为核心的环保创新生态系统,打造由系列周边产品拱卫的“环保装备航母舰队”,借此将中节能的央企品牌势能在多个环保细分领域得到利用和释放,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p p   启动仪式上进行了重点项目签约,分别签署了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与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协议、威海市生态环境局与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与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威海超车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快车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3ef2785-77f8-451f-9c8a-d3198993ae7f.jpg" title=" initpintu_副本.jpg" alt=" initpintu_副本.jpg" / /p p   威海市相关局委办、高区管委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平台单位、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市相关环保企业代表、校友创业俱乐部代表和省、市新闻媒体单位,哈工大(威海)相关领导、老师、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相关负责人,创新创业园入驻企业代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学生代表等参加揭牌仪式。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进行现场参观、听取项目介绍,并观看中节能与哈工大对接成果展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d824c31-23c0-47c4-8095-0a0471cdc96a.jpg" title=" 88_副本.jpg" alt=" 88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8eb6013-59db-452f-80d9-27ec044c0d72.jpg" title=" initpintu_副本1.jpg" alt=" initpintu_副本1.jpg" / /p p   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节能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之一,公司深耕环保行业几十年,已由专业环保公司逐渐成长为“产学研用融”一体的综合性的环保上市公司,目前有20多家子公司,10个高端环保产业园,业务分布全国各省市及境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一贯重视创新研发,目前拥有11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300余名,驻站院士5名,享受国务特殊津贴专家3名,合作高校12所,外部专家270余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参与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2项,授权专利400多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十多项,发表论文两百多篇。 /p
  • 《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附全文)
    两部委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消费〔2022〕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有关要求,推动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巩固提升纺织工业竞争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纺织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为目的,统筹产业链供应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塑造优势。坚持创新在化纤工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消费升级、面向重大需求,完善创新体系,塑造纺织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优化结构,开放合作。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巩固提升产业竞争力。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坚持节能降碳优先,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扩大绿色纤维生产,构建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引领纺织,服务前沿。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优化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体系,培育纤维知名品牌,拓展纤维应用领域,从原料端引领纺织价值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二、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一)筑牢创新基础。打通理论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主力军作用,开展前瞻性纤维材料研究。增强国家级、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服务能力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加强关键装备、关键原辅料技术攻关,推动生物基化纤原料、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研究和技术储备,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二)优化区域布局。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在符合产业、能源、环保等政策前提下,鼓励龙头企业在广西、贵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基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高效协同供应链体系。引导化纤企业参与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完善全球产业链布局。(三)培育优质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支持龙头企业集聚技术、品牌、渠道、人才等优质资源,增强供应链主导力,为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提供共性技术输出和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三、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一)提高常规纤维附加值。实现常规纤维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开发超仿真、原液着色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提升功能纤维性能和品质稳定性,拓展功能性纤维应用领域,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专栏1 纤维高效柔性制备和品质提升1.纤维高效柔性制备技术装备提升。突破功能纤维原位聚合、多组分高比例共聚、在线添加及高效柔性化纺丝以及锦纶6熔体直接纺丝成形等技术,提升纳米纤维宏量制备、智能纤维设计制备水平。2.差别化、功能性品种开发。开发新型功能性聚酯、高品质化学单体及超仿真、阻燃、抗菌抗病毒、导电、相变储能、温控、光致变色、原液着色、吸附与分离、生物医用等功能性纤维品种。3.关键材料辅料助剂研发。研发功能纤维用关键材料、辅料以及阻燃剂、改性剂、母粒、催化剂、油剂等添加剂。 (二)提升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水平。提高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与应用水平,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专栏2 高性能纤维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效低成本生产1.高性能碳纤维。攻克48K以上大丝束、高强高模高延伸、T1100级、M65J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突破高精度计量泵、喷丝板、牵伸机、收丝机、宽幅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炉、宽口径石墨化炉等装备制造技术,研发自动铺放成型和自动模压成型等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修补及再利用技术。2.芳纶。研发对位芳纶原料高效溶解、纺丝稳定控制、高温热处理、溶剂回收等关键技术,大容量连续聚合、高速纺丝、高稳定高速牵引、牵伸等设备制造技术。攻克间位芳纶纤维溶剂体系、纺丝原液高效脱泡、高速纺丝等关键技术,开发高强、高伸长间位芳纶产业化技术。3.其他高性能纤维。提升耐热、抗蠕变、高强度、高耐切割、耐腐蚀、耐辐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细旦、异形截面聚苯硫醚纤维,细旦、防火防核用聚酰亚胺纤维等生产技术水平。突破芳香族聚酯纤维、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聚醚醚酮纤维等单体合成与提纯、高速稳定纺丝等关键技术。开发玄武岩纤维规模化池窑、多品种差异化浸润剂等技术装备,研发第三代连续碳化硅纤维制备技术,突破氧化铝纤维、硅硼氮纤维、氧化锆纤维等制备关键技术。4.高性能纤维创新平台。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问题,形成基础化工原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成型加工-产品检测及评价-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三)加快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发展。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高效、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支持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纤维等可降解纤维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突破原料制备和高效聚合反应技术瓶颈,加强纤维可降解性能评价,引导下游应用。专栏3 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技术攻关与产业化1.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料。突破莱赛尔纤维专用浆粕、溶剂、交联剂以及纤维级1,3-丙二醇、丁二酸、1,4-丁二醇、呋喃二甲酸、高光纯丙交酯等生物基单体和原料高效制备技术。2.生物基化学纤维。提升莱赛尔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离子液体溶剂法(ILS法)、低温尿素法等纤维素纤维绿色制造技术。3.可降解纤维材料。攻克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S(聚丁二酸丁二酯)、PHBV(聚羟基丁酸戊酸酯)、FDCA基聚酯(呋喃二甲酸基聚酯)、PHA(聚羟基脂肪酸酯)、PCL(聚己内酯)等制备技术。有序开展聚3-羟基烷酸酯(PHA)、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等材料产业化推广应用。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一)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推进大集成、低能耗智能物流、自动落筒、自动包装等装备研发及应用,提升纤维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加快涤纶加弹设备自动生头装置及在线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提高涤纶、氨纶、锦纶的纺丝、卷绕装备智能化水平。(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化纤企业的应用,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应用数字技术打通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数据,实现组织架构优化、动态精准服务、辅助管理决策等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三)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重点企业打造主数据、实时数据、应用程序、标识解析、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一体化集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开发和应用。专栏4 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与系统化解决方案1.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化纤工业智能装备、互联互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标准研究制定,优先在涤纶、锦纶、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涤纶等行业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2.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平。提升智能原料配送、智能丝饼管理、生产数据分析、智能立体仓库等技术水平。提升三维设计与建模、数值分析、工艺仿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集散式控制(DCS)、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管理(ERP)、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SCADA)等工业控制软件和系统水平。3.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采用云服务、智能分析等技术,收集分析客户反馈信息,在解决客户问题的同时,反馈并指导企业改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提高客户满意度。五、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一)促进节能低碳发展。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扩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比例,逐步淘汰燃煤锅炉、加热炉。制定化纤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大绿色工艺及装备研发,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及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开展水效和能效领跑者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碳足迹核算和社会责任建设。(二)提高循环利用水平。实现化学法再生涤纶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推进再生锦纶、再生丙纶、再生氨纶、再生腈纶、再生粘胶纤维、再生高性能纤维等品种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废旧军服、校服、警服、工装等制服的回收利用力度,鼓励相关生产企业建立回收利用体系。(三)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严格能效约束,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依法依规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加大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行业和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的落实力度,开展规范公告,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要求。专栏5 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1.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推广聚酯装置余热利用技术,PTA余热发电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生物法低浓度废气处理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回收碱液及提取半纤维素技术,锦纶-6、锦纶长丝、干法氨纶节能减排技术。推进生产技术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有机溶剂减量化。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提升污染治理水平。2.突破循环利用技术。开展废旧纺织品成分识别及分离研究,提升丙纶、高性能纤维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突破涤纶、锦纶化学法再生技术,腈纶、氨纶再生技术,棉/再生纤维素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和绿色制浆产业化技术。推进瓶片直纺再生涤纶长丝高品质规模化生产。3.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鼓励纺纱、织造、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参与绿色纤维制品认证,推进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供给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工厂标杆企业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一)优化供给结构。以技术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开发性能和品质优异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持续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开展纤维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向下游企业和消费者推广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纤维新品种。推广再生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引导绿色消费。(二)强化标准支撑。加快功能性、智能化、高技术纤维材料领域的标准制定,支撑行业品种、品质和品牌提升。完善国标、行标、团标、企标协调发展的化纤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升企业从纤维到面料(复合材料)直至终端制品的标准研制和检测能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国际合作与互认。(三)推进品牌建设。利用国际纺织纱线展等平台,借助发布会、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和“绿色纤维”等工作影响力,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的认知度。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培育功能性纤维品牌,发挥纤维品牌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中的增值作用。七、保障措施(一)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准确定位化纤工业鼓励和限制领域,加大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再生化学纤维及可降解纤维材料等领域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专项,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统筹现有渠道,加大对化纤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按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化纤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构建产业信息对接合作服务网络。推进高技术型化纤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化纤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集群、企业、协会等机构合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培育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试验检测、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支撑能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依托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学术、技术和经营管理领军人物。支持行业开展杰出人才评选等活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行业培养具备技术、经贸、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化纤人才智库,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协调推动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实施效果评估,为政府部门提供支撑。鼓励行业协会加强信息发布,引导企业资金投向,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4月12日
  • 崂应将参加2015安徽(华东)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展览会
    为配合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节能环保政策强有力的执行。由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牵头、华东及广东、湖南等省市环保产业协会共同组织的“2015安徽(华东)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展览会”(简称“2015华东(安徽)环博会”)将于2015年8月27日-29日在合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展出面积达2.5万平方米。 2015安徽环博会,得到了安徽省各地市环保主管单位的支持,更得到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江西等地区环保产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并将组团参加本次展会。将吸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家单位的近千种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参展,特设安徽污染防治成果、水处理、大气与空气净化、固体废弃物与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新能源5大展区。 本次会议,将进一步突出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和行业特色,扩大开放度、增强前瞻性、提升专业化,真正成为交流先进理念,汇聚领军企业展示高新产品,深化合作交流的务实盛会,为环保、节能减排行业上下游相关企业打造信息交流、采购、合作的平台。 崂应将在环境监测、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噪声与振动等领域及社会广泛关注的雾霾、PM2.5、VOCs、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治理等热点问题方面向大家展示崂应先进装备和技术,并就此进行交流、研讨。 附件:崂应参展时间及展位图时间:2015年8月27日--29日地点:安徽国际会展中心-A区一号展厅T22展位\
  • 2013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
    由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分会、中国国际商会上海商会主办,上海纺织技术服务展览中心、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香港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SHANGHAITEX 2013)将于2013年6月10-13日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展览会的展出规模将达十万平方米。 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重要的一年,企业是否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高自动化,节能降耗,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展示给用户,得到用户的认可,取决于一个高效、环保、拓展的平台-------第十六届上海纺织工业展览会(SHANGHAITEX 2013)。 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应邀携先进的自动轴类校直机参加展会。该校直机采用机械式加载系统,双测点、双压头,配备自动上下料装置,特别适用于小型轴杆类零件热处理后变形的自动高效率校直。 诚挚欢迎业界朋友光临我公司展台参观! 【展会时间】2013年6月10日至13日 【展会地址】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 【展 台 号】E4号馆A43展台 【联 系 人】经管中心推广部 隋进民、毕 强 【电 话】0431-89589688/85189595 【传 真】0431-89589688/85171288 【电子邮件】hksales@ccss.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