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

仪器信息网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专题为您整合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话题讨论。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相关的资讯

  •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发布《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
    卫生计生委、农业部、教育部、环境保护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中科院、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按照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要求,我们会同有关部委联合编制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  (2016-2025年)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为三级和四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的建设水平,增强生物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是人口健康与动物卫生领域开展科研、生产和服务的重要保障条件。2004年《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规划》发布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下简称“三级实验室”)投入运行,建成了若干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以下简称“四级实验室”),为我国的烈性与重大传染病防控、生物防范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际生物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验室需求日益增加,原有的建设布局和管理能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整体布局方面,用于科研的实验室相对较多,产业和特殊领域的实验室数量不足,区域布局不均衡 在组织协调方面,全国性协调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统筹管理、快速反应和临机决策能力亟需加强 在经费投入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建设、运行维护投入,不利于实验室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建设合理布局、功能完善、统筹管理、高效运行的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体系。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面向医药人口健康、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生态环境安全四大领域,针对微生物菌种保藏、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三大主体功能,围绕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监测预警、检测、消杀、防控、治疗五大环节的需求,按照“统筹布局,网络运行 应急优先,稳步推进 加强协调,科学管理”的原则,统筹全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布局,为保障我国生物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二)建设原则  ——统筹布局,网络运行。统筹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整体布局,调控增量、激活存量,既要充分满足当前需求,又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既要满足区域对实验室的建设需求,又要根据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形成高效运行的实验室网络。  ——应急优先,稳步推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生物安全科技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和我国区域特点、行业特点,优先建设实验室应急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满足国家生物安全科研和应用需要。  ——加强协调,科学管理。完善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实验室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维护的相关标准和准入条件,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保障实验室体系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网络运行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体系。  一是建成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按照区域分布、功能齐备、特色突出的原则,布局建设5-7个四级实验室。在充分利用现有三级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一批三级实验室(含移动三级实验室),实现每个省份至少设有一家三级实验室的目标。以四级实验室和公益性三级实验室为主要组成部分,吸纳其他非公益三级实验室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建成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  二是管理运维、技术发展、标准制定、评价认证以及应用指导能力显著提高。形成完善的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 实验室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实验室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 实验室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进入世界前列 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产品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创新中心,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提供支撑服务,成为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的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  三是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显著改善。在相关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广泛参与国际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订,发起与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一批实验室成为相关国际组织的参考和参比实验室,在海外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  四、重点任务  (一)实验室体系建设  1. 四级实验室  加快现有四级实验室建设,在东北地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的高级别生物安全设施,建成以国家重要动物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在西南地区,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高级别生物安全设施,建成以灵长类动物实验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在华中地区,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的高级别生物安全综合设施,建成国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保藏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参考实验室,成为重要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在华北地区,依托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研究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以形成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在完善在建四级实验室功能,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需求和实验室建设进度,在华南、华东和西北地区择机启动四级实验室的审批和建设。  2. 三级实验室  三级实验室的建设实行分类建设、强化监管的原则,根据医药人口健康、动物卫生、检验检疫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四大领域需求,建设具备病原体检测分析、菌(毒)种保藏、病理解剖、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三级实验室,同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建设或联合建设非公益性三级实验室。  对于已经建成三级实验室的省份,应保障其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其功能 对于正在建设三级实验室的省份,应抓紧建设 对部分尚未建设三级实验室的省份,可暂时通过购买其他省份实验室服务来满足需求,同时应抓紧建设本省的三级实验室。  3. 其他生物安全防护设施  按照需求导向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部门、地方和行业,建设用于科学研究和特殊领域(从事深海、太空、极地等特殊环境和未知生命研究等的相关工作)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或者防护设施。  (二)完善实验室保障条件  1. 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质量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菌(毒)种保藏、储存运输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落实安保设置措施,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对和处置预案。  2. 突破实验室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的技术瓶颈 加强现有设备的验证与产业化开发和新设备研制,形成自主可控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与制造能力。  3. 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理论和实践培训,建立高级别生物安全模拟实验室,建立高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记录制度。  4. 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创新中心,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有关资源和信息进行整理、汇交和建库,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为体系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提供支撑。  五、保障机制  (一)健全规章制度  抓紧制定《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活动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保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积极推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规定修订出台,加快人员防护等领域有关法规的研究论证工作。制订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认证标准,完善实验室评价认证体系。  (二)完善协调管理机制  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规划纳入国家生物安全的相关战略和政策,完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可机构、实验室主管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等按照国务院规定依法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在评估已建在建实验室布局的基础上,制定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方案。  (三)保障经费多元投入  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根据行业部门的方案,统筹考虑实验室整体布局,继续安排国家资金用于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继续加强对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活动的投入。研究推动在国家科技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中,增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目。公益性实验室的建设单位在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协调下,将实验室运行经费纳入单位的一般性财政预算中,非公益性实验室的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加强高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和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  (四)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实验室设计、建设、管理、科研和战略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国家和地方人才计划工程,吸引和凝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完善满足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特点的人才分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提供专业人员保障。加强相关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维护人员健康权益,调动工作积极性,保护人员健康安全。  (五)加强资源信息共享  制定促进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类开放共享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并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将开放共享程度作为四级和公益类三级实验室运行考核的指标,根据评价结果配置资源,鼓励非公益类的三级实验室参与资源共享。建立健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内部的信息搜集与上报机制,在符合保密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做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发展形势的信息搜集、监测、分析工作,定期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提交发展状况年度报告或白皮书引导实验室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六、规划的修订与调整  严格执行规划修改的法定程序和条件,规定当出现下列几种情况之一时,规划的制定机构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规划:国家更高层面规划发生变更,本规划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的 产生新的重大需求并经规划的审批机构会同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评估确需修改的 规划的审批机构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出现其他情况,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修改。  军队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参照本规划负责具体制定。
  • 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认可投入运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09577938-d056-45d9-aa56-586c550a6eb8.jpg"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近日,举行认可证书授予仪式,标志着我国唯一的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开始投入运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该实验室2004年9月通过科技部高等级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论证,2012年完成施工设计并开工建设,2015年12月建成并通过工程验收,2018年7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该实验室可开展包括马、牛、羊、猪、禽类及鼠、猴等常规实验动物在内的所有动物感染试验。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br/ 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技术体系复杂,相关技术标准要求高,是生物安全领域的航空母舰,国之重器。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建设起步较晚,正压防护服、生命支持系统、化学淋浴、HEPA过滤器单元、气密门、污水处理设备等关键防护设备均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生物安全关键防护设备存在卡脖子问题。为了实现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的国产化,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的“863”计划、“十三五”的“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持续支持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的研发课题,目前已研制出一系列国产化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经第三方检测,上述设备技术指标均达到进口同类水平。此外,为了验证国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的可靠性, 科技部“十三五”“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设立了“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模式实验室”典型应用示范项目(2016YFD1202200)。目前国产化生物安全四级模式实验室建设工程均已完成,国产国家防护设备全部安装到位。br/ 作为我国首个独立自主设计建设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获得认证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掌握了生物安全领域最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关键技术,结束了我国无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历史,是我国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设领域的里程碑。该实验室投入使用后,将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具备开展所有人类已知重要传染病病原感染试验研究能力的国家。确立了我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国际地位,也为保障养殖业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发挥关键平台支撑作用。/p
  •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鉴定
    2010年3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在北京组织了课题《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验收/鉴定会。总局科技司岳宁处长、认监委科技与标准管理部葛红梅处长和认可中心宋桂兰副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岳宁处长主持。  该项目于2007年8月由总局科技计划立项,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承担。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编制了实验室围护结构严密性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程序指南和实验室排风高效空气过滤器检漏方法和标准程序指南,开发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远程实时视频管理系统。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设置符合国家急需,具创新性,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解决了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鉴定。
  • 我国高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 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在18日召开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标志着我国高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P3和P4实验室是指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烈性传染病防治和生物反恐领域起关键作用。P4实验室是世界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最高、也是最危险的实验室,俗称“魔鬼实验室”,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日、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P3实验室是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其中移动式P3实验室是针对突发事件和应对生物战、生物恐怖等特殊用途设计的,设备高度集成,制造难度大。  我国着手制订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标准,规范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始于“非典”时期。这个项目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承担。  经过10年科研攻关,这个项目在关键安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成功了国内首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环境模拟P4实验室试验平台 首次建立了基于真实微生物气溶胶的风险评估模型 研制了自动扫描检漏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单元 建立了正压服、生命支持系统、活毒废水处理、气锁、隔离器等15项关键设备的评价技术准则,以及高压力高风险环境下操作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国际先进的P3和P4实验室安全标准。  这个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评价能力,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技术及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项目成果,我国制定了国家标准《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建立起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认可制度,提升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水平,为完善国家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P4实验室启用 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
    p  “能进行烈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即将实质性地开展研究。”9月2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说。他提到的“烈性病原”是生物危害最高等级的病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埃博拉病毒,还有拉萨热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等。/pp  “烈性病原具有很高的毒力,能致人畜死亡,但目前人类却没有有效对策,迫切需要研究它。”袁志明介绍,中国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P4实验室)自2015年竣工以来,一直在进行各项指标的完善,已经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通过卫计委(实验)活动资格的评审后,年底将投入使用。/pp  对纳米级别的病毒分子来说,“逃逸”就在不经意间,进行“绝对隔离”,不能单纯依靠“密闭”。/pp  “整个实验室要保证负压状态,”袁志明说,压力保证实验室空气不会由于扩散作用进入外环境。为此,中国的P4实验室建设时采用不锈钢钢板,用激光焊接的方式保证密封性和抗压性。“实验室里流动的,是单向负压气流,不同实验室间保持着负压梯度。”/pp  到达实验室的核心区,总共有10道门,最里面的7道门是互锁的。如此高规格的安全等级,使得P4实验室更像一个陆地上的“宇宙空间站”,只是P4实验室制止“死神”级病毒“走出去”,宇宙空间站是制止太空辐射等危险“闯进来”。袁志明解释,P4实验室是目前开展科学研究最安全的实验室,除人之外,实验室出来的空气、液体和固体废弃物都要进行处理,防止研究的病原流出。/pp  除禁止扩散外,人体防护是实验室另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实验时用的正压防护服,和太空服一样自带呼吸系统。”袁志明说,工作人员通过正压工作服与外部进行物理隔离,避免研究的病原与人体接触。这要求P4实验室工作人员有异常严格的准入资质。“这是一个全国科学家从事研究的公共平台,”袁志明说,“我们建立了技术支撑队伍,为外面的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服务。我国的科学家可以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开展烈性病毒研究工作,这是一个安全的保障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pp  对于中国来说,P4实验室的启用,意味着“宝塔式”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袁志明介绍,体系中包括一个四级和一批三级实验室和大量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共有53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得到了认可,大部分实验室已经投入运行。/pp  为了更加完善这一宝塔体系,2016年,国家颁布了新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规划,针对微生物菌种保藏、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三大主体功能,围绕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监测预警、检测、消杀、防控、治疗五大环节的需求,统筹全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布局。/pp/p
  • 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国家认可体系
    2013年1月18日,“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认证认可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标志着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评价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次凸显了认证认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质量基础作用。我国由此在生物安全技术领域加入了国际“P4 俱乐部”,真正实现了——把实验室生物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SARS、鼠疫、炭疽、甲型H1N1……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具有高传染性、高致病性、不可控性。  对于这类危险微生物,无论是研究、监测,还是疫苗的研制,都离不开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即生物安全级别防护为三级和四级的实验室,简称P3、P4实验室)。  P3和P4实验室,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与核武器、航空母舰、大飞机一样,是国之重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只有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P3、P4的核心技术。特别是P4实验室,俗称“魔鬼实验室”,从事无预防和治疗手段的最危险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外来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与检测工作,被少数发达国家作为限制和威慑他国的工具,禁止相关技术出口。  10年前,我国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的整体基础相当薄弱。2003年,SARS疫情暴发。一时间,中国乃至全球一度陷入恐慌。科学家分离病毒、研制疫苗,均需要满足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实验室又发生了感染事件,暴露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的短板。当时国内仅有几个所谓的P3实验室,但无标准评价是否能达到从事SARS研究的要求,没有移动P3实验室,更没有P4实验室,甚至连见过国外P4实验室完整结构的人都没有。  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组织实施,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以下简称认可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经过10年自主创新和科研攻关,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在P3和P4实验室关键安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成功了国内首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环境模拟P4实验室试验平台 首次建立了基于真实微生物气溶胶的风险评估模型 研制了自动扫描检漏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过滤单元 建立了正压服、生命支持系统、活毒废水处理、气锁、隔离器等15项关键设备的评价技术准则,以及高压力高风险环境下操作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国际先进的P3和P4实验室安全标准。  该项目获得专利8项 制定了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认可制度,有力支撑了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贯彻和实施 获得国家认可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青海玉树地震救灾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技术保障 这一创新性的认可制度还被国外采信,并被欧洲生物安全标准起草组作为主要参考标准之一。  “回首3000多个日夜走过的艰辛历程,我们走对了,我们赶上了甚至超过了对手!真正实现了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1月20日,项目负责人、认可中心副主任宋桂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十分感慨。  临危受命:实验室SARS感染事件后 国家认监委紧急立项  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吗?什么是安全的实验室?安全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评价,又如何评价?必须有相关专业机构向政府、百姓交待清楚。  2003年一个炎热的夏日,一辆满身灰尘的捷达车从认可中心驶出,在开往科技部的道路上飞快地行驶。车上,原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长魏昊和副秘书长宋桂兰十分焦急,他们要向科技部的领导汇报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评价问题。  2003年,SARS暴发。我国在进行防控研究中发现,没有合格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人员能力也不过关。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而且使我国实验室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这件事发生以后,一些农业、卫生等领域的专家,陆续找上门来,他们说你们作为实验室的评价机构,能不能牵头研究研究实验室的安全性评价。”宋桂兰的印象中,这些专家十分“有责任心”。  当时的认可中心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评价比较陌生。“那时,我国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基础相当薄弱,在国家层面缺乏法律法规、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缺乏现代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设施设备、安全意识等。如何快速提高我国实验室的安全水平,需要哪些关键技术,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体系,都是当时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项目完成人之一吕京研究员告诉记者。  “在那种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意识到我们有责任来牵这个头,向政府、百姓交待清楚。科技部的领导听完我们的汇报后十分支持,提出认可制度是否也可以应用到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这一全新领域。”宋桂兰回忆说。  捷达车从科技部出来,驶入三里河路,直奔国家认监委。  “认监委的领导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国际认可领域,没有通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价标准,国内涉及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设施、设备、运行、管理、人才等各方面都十分匮乏。对认可机构而言,更是没有见过相关的实验室,不熟悉相关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实验室活动。但是,作为国家认证认可监管机构,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有责任也必须担当起这一重任,尽管风险和责任很大。”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领导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  2003年7月22日,国家认监委发特急函,委托认可中心组织起草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评价准则,并同时申报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委对该标准提案给予绿色通道,及时立项批复,列入《2003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  创新认可制度:在国际上率先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认可体系  GB19489-2004作为国家认可准则,是对认可制度的创新。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2004年4月5日,我国第一个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国家强制标准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发布实施。它是我国实验室安全管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及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个标准的出台太不容易了,它的征求意见稿是在2004年元旦凌晨3点完成的。它的最终稿是在2004年1月21日夜里完成,当时正是除夕夜。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两个新年’而诞生。”宋桂兰的印象里,连续的熬夜、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成了那段日子的工作常态。  紧急状态下,认可中心于2003年8月8日组织召开了专家讨论会。在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起草专家组,并于8月27日正式启动。为了尽快拿出标准,在魏昊秘书长和宋桂兰副秘书长的组织下,从8月27日至9月5日,经过9个日夜的连续工作,标准起草组的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车凤翔研究员、李劲松研究员、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王秋娣研究员、北京军区总医院何铁春教授、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田克恭研究员、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林志雄高级兽医师和认可中心吕京研究员、何兆伟处长、翟培军副处长等完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作为对我国认可制度的创新,吕京告诉记者,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编制参考了ISO15190《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标准就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的建设原则作了规定,同时还规定了生物安全分级、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等方面内容。2006年,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获得中国首届标准创新贡献奖。  “这是我国认证认可领域第一个自主研发的认可标准,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我国对实验室的强制性要求,被明确写入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破了传统的认可内容和模式,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建立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国家认可体系。”在认监委领导看来,该项科研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因为它的意义不在于发明一台仪器设备或建设某一个技术先进的实验室,而是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建立了国家标准和制度,使实验室的建造、运行和管理找到了科学依据,从国家层面上整体提升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2005年6月2日,武汉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获得我国首张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国家认可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认可工作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目前,获得认可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青海玉树地震救灾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技术保障。  科学细化认可标准:为P3和P4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提供最佳指南  GB19489-2008的英文版正在起草,这是我国认证认可创新成果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凸显了大国的责任和义务。  “最近,国家标准委又下达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对GB19489-2004的进一步细化)英文版的起草任务,将向国际社会大力推荐我国的标准。这不仅会使更多的人受益,也凸显了大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认证认可科技工作者,葛红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她说:“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认证认可作为一种舶来品,我国之前的认可准则都是等同转化国际标准,而这次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认证认可标准向国际推广。”  其实,让她倍感自豪的还有:这一认可制度被国外采信。目前,国际上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强国——法国,通过中法政府间交流项目,将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认可的理念引入其监管体系 由于GB19489-2008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和要求更科学和细化,还被欧洲生物安全标准起草组作为主要参考标准之一。  “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在当时的应急状态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P3和P4实验室的安全技术涉及系统设计、自动控制、空气动力学、气溶胶学等,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的科学实验,所以对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评价标准还应该进一步细化。”吕京的话语里透露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和负责态度。  认可中心深知自己的责任,在研制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同时,由国家认监委组织申报,启动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国家科技部从“十五”到“十一五”连续资助,国家质检总局支持了3个科研项目,国家标准委资助了3个制标项目,包括国标《移动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的制定任务。  2004年,项目组在天津自行设计和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微环境模拟P4实验室试验平台。通过送排风系统的优化设计、风道独立控制、风口优化布局,实现了上送下排、上送上排等全方位模拟气流组织形式,开展了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生物颗粒物、物理颗粒物随动性、分布与扩散研究,获得了重要的结论和大量的基础数据。  “可以说,GB19489-2008是项目研究的一项重要输出,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建立了系统明确的P3和P4技术标准,并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发布,该标准已成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国家标准体系中的基准标准。它的先进性达到且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国际相关文件的水平,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宋桂兰说。  法国第一个P4实验室的设计建筑师Bruno JONERY评价说:GB19489是一部明确的、很好的标准,它为P3和P4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最佳指南。  凝聚培养人才队伍:这里有全国顶尖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人才  最令我们自豪的,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60周年国庆、还是在玉树抗震救灾、甲型H1N1防控当中,都可以看到我们团队成员的身影。  获得认证认可领域的首个国家级科技奖项,宋桂兰认为这不仅是对获奖名单上9个人科研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整个项目团队的认可。  “我总想说一下我们这个团队,真正为这个课题付出的有很多老领导、老专家,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平台凝聚培养了全国生物安全领域的顶尖人才队伍,对他们,我们心中一直心存感激。”采访过程中,宋桂兰谈得最多的还是项目中的团队。  “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历经10年,前后有上百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项目从建立之初,大家都是摸索着干。评审P3和P4实验室需要评审员、评审专家,建立P3和P4实验室,需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但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国家根本没有这些专门的人才。可以说,我们这个项目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聚集,摸爬滚打,共同成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评价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说起项目团队,宋桂兰的话语中饱含深情。  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由认可中心牵头,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外来动物疾病诊断中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中国农业大学组成的“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荣誉称号。  “这支科研团队的氛围非常融洽。我记得科技部一位经常和团队打交道的领导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这支队伍是她见过的最和谐的科研团队,也是军民联合攻关的典范。”葛红梅认为这支攻关队伍还为认证认可领域承担的其他科研项目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国家认监委已经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及时总结和提炼了项目的科研管理经验,收集整理了科研项目实施的典型案例。  经过10年的锻炼和培养,生物安全相关专业人才遍布卫生、农业、质检、军队、高校、研究所、企业、主管部门等,已成为我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反恐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  “最令我们自豪的,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60年国庆、还是在玉树抗震救灾、甲型H1N1防控当中,都可以看到我们团队成员的身影,他们多次受到国家表彰。”宋桂兰说。
  • 广东投85亿元 这些地方将建生物安全实验室
    近期,以奥密克戎、德尔塔为首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大肆传播,屡次侵扰人们的健康生活。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阻击战中,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对科技抗疫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例如科研人员依托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灭活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其他疫苗及抗病毒药物也快速进入临床试验和附条件上市。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未来或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生物安全形势和未知、新发传染病防控的巨大压力,做到知识、技术、药物、人员和实验室的储备,才有可能做到及时快速应对。  为此,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在2020年5月印发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就提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称要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实现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具备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近期,从各省及直辖市发布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我们也看到了全国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意愿和决心。本文特别汇总各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涉及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的部分,以飨读者。  广东  到 2025 年,建成华南地区首家 P4 实验室 对部分 P3 实验室进行改扩建,更新设施设备,扩大面积规模,增加功能任务,增强科技创新和保障能力 围绕完善前沿科学、临床医学、药物筛选、疫苗研发与生产、检验检疫等科技创新链条,力争新建若干家 P3 实验室,在功能上补齐大中型动物实验等短板,在区域上填补粤东西北地区空白;初步构建功能齐全、链条完整、分工协作、区域布局合理、科技创新和应急服务能力强的广东省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项目名称建设内容估算总投资华南P4项目总建筑物面积7.3万平方米,建设生物安全实验楼、模式实验室、、动物检疫观察楼、人员过渡生活楼、科研培训楼等17.89亿元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实验动物中心、生物资源中心、公共实验室、P3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等。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20.38亿元深圳湾实验室光明科学城园区建设工程(一期工程)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动物设施、公共仪器设备平台、科研实验室、学生宿舍、相关配套设施等,总建筑面积约26.7万平方37亿元金域集团鼎湖医疗科研城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包括国家医学生物 样本库、科研中心、学术交流中心、P2及以下医学实验室、科研人员宿舍楼、员工活动中心 、会议中心10亿元  湖北  江夏实验室(湖北实验室):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牵头,聚焦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前沿基础研究,突破生物安全防护关键核心技术,创制新一代侦检装备和疫苗药物。主要开展生物安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病原发生发展和致病机制、生物安全侦检消技术、抗病毒疫苗药物战略储备等方向的研究。  武汉生物安全(P4)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工程):依托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建设,拓展建设具备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条件的疫苗药物研发平台,升级建设安全稳固、功能完备、智能化的生物安全战略资源保藏平台,建成国际领先的传染病防控和生物防范研究基础型科技设施,开展生物安全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北京  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研力量布局及战略储备能力。建设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技快速反应体系。建立北京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合作共享联动机制。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网络实验室等科技条件平台。  浙江  支持杭州医学院(省医科院)、西湖大学、宁波海关、宁波市第二医院等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创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  重庆  围绕重点传染病、儿童多发病、重大慢性病、生殖疾病与出生缺陷、老年健康管理等领域,加快医学人工智能、传染病监测预警、疾病早期发现、精准诊疗、生物治疗、微创/无创治疗、主动健康服务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慢病管理、健康监测、智慧医院、智慧康养、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应用场景建设,加快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构建协同高效的流行病预防监测体系,保障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  上海  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力量,加快突破生物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平台。  广西  支持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福建  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推进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建设。  内蒙古  支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超算中心、P3实验室和3.6万吨垂直挤压机、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等大科学设施和装置作用,支撑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  科普:什么是生物安全实验室?  实验室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必需场所,根据危险度等级,包括传染病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国际上将生物实验室按照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P1(Protection level 1),P2,P3和P4四个等级。  P1-P4实验室可以承担的工作也根据安全等级进行划分,其严格等级从低到高。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需要遵照已发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根据规范,P2实验室宜实施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而P3和P4实验室需要设置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  一级屏障保障了实验操作者与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包括生物安全柜和正压防护服等 二级屏障则是保障了生物安全实验室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其中就包括换气系统,因此,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分别是实验人员和外界环境的保护伞。建筑技术规范中也详细制定了P3和P4等级实验室的主要房间,包括主实验室,主实验室缓冲间,隔离走廊,防护服更换间,准备间,淋浴区等的技术指标。超高的清洁级别,恒定范围的温度、湿度以及压差都是实验安全的保证。  科普:全国现有P3实验室一览  10多年前,我国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的基础相当薄弱。2003年SARS流行期间,全国仅有少数实验室能够基本满足SARS病毒分离和培养的条件,没有移动P3实验室,没有P4实验室,甚至连在国外见过P4实验室完整结构的人都没有。这严重制约了政府对公众安全和国土安全的保障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已建成超过40家P3实验室,拥有P4实验室1家。“十四五”期间,国内生物安全实验室数量有望再攀新高。
  • CNAS颁发我国生物安全P4实验室首张国家认可证书
    近日,2017年2月23日,在法国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的见证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秘书长肖建华在武汉市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颁发了我国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P4级实验室)第一张国家认可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建成了国际上最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实验设施,具备了开展烈性病原体研究与检测的硬件条件,在烈性传染病研究、防控、生物恐怖防范等领域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肖建华秘书长颁发我国首张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国家认可证书。  贝尔纳?卡泽纳夫总理表示,中法合作武汉P4实验室顺利建成是落实2004年中法关于预防和应对新发传染病合作的一个里程碑,该实验室正式通过了最后阶段认可,对于中法的合作也是至关重要。他代表法国政府对实验室获得中国国家认可机构的认可表示祝贺,并宣布法国政府今后五年中每年投入100万欧元支持该实验室运行和开展科研。  中国科学院张亚平副院长在讲话中对中法双方有关部门和专家在武汉P4实验室的设计、建设和认可过程的密切合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表示,这是中法两国在科技领域合作的一个典范,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他还代表武汉P4实验室的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感谢CNAS在中法生物安全科技合作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据介绍,中科院武汉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建设,是2004年中法两国《关于预防和抗击新发传染病的科技合作协定》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中法两国政府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历经10余年设计建设而成,对增强我国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等科研能力将起到基础性的关键技术支撑作用,意义重大。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与核武器、航空母舰、大飞机一样,是国之重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生物安全形势,我国已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范畴。尤其是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属于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是专用于烈性传染病研究的实验设施,也是人类迄今为止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被少数发达国家作为限制和威慑他国的工具,禁止相关技术出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我国卫生计生委等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像埃博拉、马尔堡、拉沙热等这类最危险活病毒的培养、检测和研究等活动,只有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里才能进行。  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制度是在我国遭受SARS病毒之后,为补足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的短板,在科技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积极组织协调下,军民联合,共同攻关,逐步建立起来的我国特有的国家认可制度。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从事病原微生物活动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强制性生物安全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其中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制度实施以来,认可委员会在推动我国高致病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是推动我国高致病微生物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认可委员会充分发挥认可的技术优势,确保实验室设计、设备安装调试、体系建设等各个环节都能够符合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相关标准和建设理念。通过认可手段,进一步推动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运行,为提高实验室防护水平和能力、完善实验室标准化体系、规范实验室管理、提升我国相关设备设施制造能力以及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提供支撑。  二是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规划的落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生物安全科技发展趋势,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制度在疫病防控、生物反恐、国际活动安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规划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框架,武汉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是我国首家获得认可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此外,还有近50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20余家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通过了认可。伴随《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5年)》的出台,我国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三是为其他正在建设或拟建的同类实验室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武汉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获认可的实践,不仅为建设中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且有助于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的建设、运行、维护的相关标准和准入条件,保障实验室体系健康发展。
  • 这所大学获捐3亿元 将用于共建高级别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3月5日,南京农业大学与大北农集团全面战略合作暨捐赠协议签约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学卫岗校区举行。此次合作,大北农集团将投入3亿元,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高级别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并捐赠专项资金支持南京农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这是南京农业大学在120周年校庆之年签署的第一份重大合作协议,收到的第一笔重大社会捐赠。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翟虎渠,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溧水区委书记林涛,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校长陈发棣,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教育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北农集团、兆丰华集团相关领导出席签约仪式,南京农业大学全体校领导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现场,邵根伙和陈发棣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邵根伙与南京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副校长胡锋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捐赠协议。陈利根向邵根伙颁发捐赠证书。根据协议,未来校企双方即将启动“南农—大北农”科技攻关计划,围绕动物疫病防控与生物制药、人工智能育种、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畜禽养殖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技术攻关。同时,通过“南农—大北农”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领军人才引育、企业高级人才定向培养、生物育种人才培养并实施“大北农卓越新农人培育计划”。此外,将联合启动“南农—大北农”科技创新产业园计划,陆续建设华东创新园与食品产业园,打造校企合作新样板。翟虎渠向南京农业大学与大北农集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表示祝贺,他对大北农集团长期致力于我国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技进步给予高度评价。他希望南京农业大学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回馈农业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并期待大北农集团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勇往直前,创建世界一流农业科技企业,继续勇担报国兴农的责任与使命。邵根伙在讲话中指出,此次与南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是大北农集团科教公益事业的升华,是大北农集团与南农战略合作的升华,是大北农华东事业发展的升华,也是大北农集团与南农双方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升华。他期待此次合作能够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业科技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陈利根在讲话中指出,南京农业大学与大北农集团在长期合作中共赢共进,源于双方扎根大地做文章,面向“三农”谋发展的共识,源于双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面紧密务实的合作。他希望双方继续瞄准“世界一流”定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继续瞄准教育发展需求,结成产教融合共同体;继续围绕自身发展需求,开创全面合作新局面。陈发棣代表学校向大北农集团长期支持学校建设发展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校企双方站在了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新起点,开启了全面深度合作的新篇章,必将赋能双方事业高质量发展再创新辉煌。
  • 我国已有53家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认可
    记者从10月10日在京召开的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十年总结与技术研讨会上获悉,截至8月31日,我国共有53家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认可,其中42家三级实验室,11家二级实验室。  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副秘书长宋桂兰介绍,获认可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在SARS防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玉树救灾、60年国庆、H7N9防控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NAS在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制度研发过程中坚持以科技为引领,按照&ldquo 科技开发、体系建设、标准研制、技术评价、应用转化,同步进行&rdquo 的总体思路,力图最高效地促进科技进步,最快速地推动高新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化,最及时地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认可委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2项国家科技课题、2项国家质检总局计划项目,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1项、标准创新二等奖1项。今年1月18日,&ldquo 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rdquo 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认证认可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
  • 抗击疫情丨艾力特生命科学助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和研究
    自2003年我国SARS疫情爆发以后,中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在我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在生物病毒研究、生物技术开发和遗传基因工程等诸多领域均会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相比较普通实验室具有其独特性。在不同的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中,生物安全三/四级实验室(BSL-3/4)主要用于对人、畜有高度传染性的烈性传染病的研究和检测。2003年中国爆发流行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后,中国政府启动BSL-4实验室建设。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和武汉市政府共同建设,于2015年1月31日竣工,是亚洲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BSL-4实验室),2018年1月5日正式投入运行。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构建中国公共卫生防御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建成为中国公共卫生科技支撑体系再添重器,标志着中国正式拥有了研究和利用烈性病原体的硬件条件,为带动中国建立国际先进的生物安全体系迈出关键一步,也意味着在新发和突发传染病防控方面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武汉新型病毒”前期鉴别阶段中,专家排除了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禽流感等的可能,这些专家就包括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之一的研究人员。在此次“武汉新型病毒”的防疫中,我们已完全有能力对病毒的鉴别和诊断作出确认,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将在对病毒的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安全三/四级实验室(BSL-3/4)使用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如果实验材料或实验室空间防护不当,则可能造成实验人员的感染,甚至有可能病毒外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能够确保工作人员在处理含有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时,不受试验对象侵染,周围环境不受污染。艾力特生命科学作为全球专业的无菌风险控制方案和相关设备方案供应商,已为国内多地疾控中心、海关国家口岸生物安全实验室、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十余所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国际先进的无菌风险控制方案,对于环境空间及物品的灭菌效果都能达到SAL≤10-6无菌保证水平,杀死一切顽强抵抗的细胞、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德国MMM脉动真空灭菌柜艾力特生命科学拥有欧美多家先进设备供应商合作伙伴。德国MMM集团生产的生物安全三/四级实验室大型灭菌柜采用防震级别生物安全密封、腔体底部进蒸汽设计、冷凝水收集再次灭菌、可在线灭菌的进排气过滤器装置、防泄漏特殊形状的密封圈等诸多特点,可大大降低实验人员感染和病毒外泄的可能。德国PEA气化过氧化氢空间灭菌由于生物安全三、四级实验室(BSL-3/4)试验的样本对人、畜有高度传染性的烈性传染,为了保证实验室时刻处于无致病菌随时待命状态,故在每次试验完成之后需对核心区实验室乃至整个实验室进行空间灭菌,以往采用甲醛进行灭菌时实验室会出现长时间的刺激性气味、难以清除的白色晶体及降低实验室被腐蚀的风险,故越来越多的生物安全三/四级实验室(BSL-3/4)采用干法过氧化氢方式进行灭菌,德国PEA公司的气化过氧化氢空间灭菌器采用第三代闪蒸技术,具有移动方便、灭菌环境(温度、湿度、过氧化氢浓度)可实时监控、150℃~160℃完全气化、符合各项法规标准、安全无残留等优点被中外各国生物安全三/四级实验室(BSL-3/4)广泛使用。德国PEA气化过氧化氢传递窗在进行小件物品传递时,为了减少打开安全门次数,大幅度的降低实验室和实验室外部空间被污染的风险,越来越多的新建实验室采用双扉过氧化氢传递窗进行小件物品传递。德国PEA公司可提供各种体积的双扉过氧化氢传递窗,过氧化氢发生器集成在设备内部,避免实验室空间浪费;内腔采用AISI 316L不锈钢制造,可长期耐30%~35%过氧化氢溶液腐蚀;采用德国西门子控制器以实现双门互锁和权限控制管理。德国MMM集团生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大型灭菌柜通过选配置H2O2接口外接移动式过氧化氢发生器实现临时双扉过氧化氢传递窗功能。
  • “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全文发布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制修订标准2650项
    日前,国家药监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我国“十四五”期间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五个“坚持”总体原则和主要发展目标,并制定出10个方面主要任务,以保障“十四五”期间药品安全,促进药品高质量发展,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药品监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药品监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严格药品监管,并就有关工作作出明确要求。  《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密围绕保障药品安全,促进药品高质量发展,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保护和促进公众用药安全和健康的目标,提出重大任务、重大项目。《规划》提出,要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监管、坚持依法监管、坚持社会共治五个“坚持”的总体原则,加快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十四五”期末,药品监管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更加满意、更加放心。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监管环境更加优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批准一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加快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上市,在中国申请的全球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制修订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标准2650项(个),新增指导原则480个;疫苗监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所在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具备辖区内生产疫苗主要品种批签发能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初步建立,逐步探索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中药现代监管体系更加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培养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审评员、检查员和检验检测领域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科带头人,药品监管队伍专业素质明显提升,队伍专业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体系初步建成,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果,药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明显提升。  根据“十四五”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实施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支持产业升级发展、完善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严格疫苗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智慧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10方面主要任务。  同时,《规划》以专栏形式提出药品安全风险排查行动计划、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药品安全治理多部门协同政策工具箱、加快审评审批体系建设、完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智慧监管工程、应急能力提升项目10个重点建设项目。  《规划》重点突出审评、检查、检验、监测评价以及队伍建设等专业化能力建设,将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在“保安全守底线”的同时,《规划》还提出“促发展追高线”、促进药品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  《规划》要求,要加强对药品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创新完善支持保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药品安全治理,激励药品监管干部队伍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区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药品安全协调机制,统筹药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文如下: 为保障药品安全,促进药品高质量发展,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药品质量和品种数量稳步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增强,《“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公众用药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现有药品1.8万个品种、15.5万个批准文号;医疗器械一类备案凭证12.4万张,二、三类注册证12.1万张;基本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强化了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国产疫苗约占全国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全部免疫规划疫苗。  全生命周期监管不断强化。建立完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等制度,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各环节的药品安全主体责任。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加强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临床试验规范管理,建立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管理平台。全面强化现场检查和监督抽检,深入开展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医疗器械“清网”、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行动。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机制。  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建立完善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不断健全适应症团队审评、项目管理人、技术争议解决、审评信息公开等制度。审评通过674件新药上市申请,其中含51个创新药;审评通过39个临床急需药品上市申请。扎实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公布参比制剂目录3963个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申请964件278个品种。实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批准109个创新医疗器械、35个临床急需医疗器械上市。进口普通化妆品由审批管理调整为备案管理,化妆品新原料由统一注册管理改为仅对具有较高风险的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特殊化妆品行政许可延续实施承诺制审批,审评审批时限由115个工作日压缩为15个工作日。  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覆盖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全面修订药品管理法,出台世界首部疫苗管理法,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发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发布《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发布药品技术指导原则125个,医疗器械注册指导原则399项。发布医疗器械标准710项,现行有效医疗器械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度超过90%。发布《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收录已使用化妆品原料8972个条目,更新《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收录1393个禁用原料。  药品监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药品检查员队伍加快建成。实施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首批认定45家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建成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药监云”正式上线运行,实施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试点启用医疗器械电子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监管平台和网络交易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化妆品注册备案实现全程网上办理,监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药品监管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当选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管委会成员,作为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机构论坛主席国成功举办两次管理委员会会议,全面参与国际化妆品监管联盟工作。  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超常规建立研审联动工作机制,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治疗药物等的应急审批和质量监管,推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战略成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国际认可的技术标准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疫苗上市,积极支持疫苗生产企业增线扩产,不断提高疫苗批签发质量和效率,为开展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问题和形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全生命周期监管工作仍需完善。现代生物医药新技术、新方法、新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对传统监管模式和监管能力形成挑战。药品监管信息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药品监管队伍力量与监管任务不匹配、监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较突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反映出人类面临的新型疾病风险越来越大,对药品研发、安全和疗效提出了新的需求。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药品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围绕加快临床急需药品上市、改革完善疫苗管理体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人民群众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有更高期盼,对药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需求保持快速上升趋势。医药行业对公平、有序、可预期的监管环境有强烈诉求,迫切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优化审评审批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和监管效能,进一步提高审评过程透明度,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支持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坚定不移保安全守底线、促发展追高线,持续深化监管改革,强化检查执法,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加快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总体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药品监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坚持党政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为保障药品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改革创新。创新药品监管理念,深化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多渠道发展监管科学和监管技术,发挥监管引导和推动作用,激发医药产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科学监管。正确把握保障药品安全与促进产业发展的关系,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监管环境,突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  坚持依法监管。建立健全严谨完备的药品监管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规范执法,严厉查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坚持社会共治。严格落实药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参与药品安全治理,推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主责、行业自律、社会协同的药品安全共治格局。  (三)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监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升,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全面形成。药品审评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药品监管技术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明显提高,有效促进重大传染病预防和难治疾病、罕见病治疗。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产业层次显著提高,药品创新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秀龙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中药传承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  (四)“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末,药品监管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更加满意、更加放心。  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监管环境更加优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批准一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加快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上市,促进公众健康。创新产品评价能力明显提升,在中国申请的全球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制修订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标准2650项(个),新增指导原则480个。  疫苗监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所在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具备辖区内生产疫苗主要品种批签发能力。  中药传承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初步建立。逐步探索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中药现代监管体系更加健全。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培养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层次审评员、检查员和检验检测领域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科带头人。药品监管队伍专业素质明显提升,队伍专业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体系初步建成。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果,推出一批监管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药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  1.严格研制环节监管。严格监督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重点加强临床试验核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完善药品注册管理工作体系和制度。  2.严格生产环节监管。严格监督执行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疫苗、血液制品重点生产企业开展检查和巡查,持续开展境外检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实施抽检计划,重点加强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品种、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品种、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儿童化妆品的检查和抽检。  3.严格经营使用环节监管。地方各级负责药品监管的部门依职责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督促经营企业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督促药品使用单位持续合法合规,稳步提升药品经营使用环节规范化水平。研究医疗联合体内临床急需的医疗机构制剂调剂和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促进在医疗联合体内共享使用。加强药品批发、零售连锁总部、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加大对药品零售和使用单位、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等的监督执法力度,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督促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一步提升基层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保障水平。  4.严格网络销售行为监管。完善网络销售监管制度,研究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监管新机制。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网络销售行为的监督管理,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交易违法违规行为监测平台,及时排查处置网络销售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风险,提升监管针对性和实效性。  5.严格监督执法。强化国家和地方各级负责药品监管的部门的执法职责,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加强稽查执法力量,理顺工作关系,完善稽查办案机制,强化检查稽查协同和执法联动,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将办案情况作为对地方各级负责药品监管的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加大稽查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监督执法信息公开。专栏一 药品安全风险排查行动计划1.药品安全风险排查。国家药品抽检每年遴选130至150个品种,在完成检验任务基础上,对重点品种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性研究。地方药品抽检每年完成对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品种、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品种的生产环节全覆盖抽检,加大对医保目录产品、进口化学药品、儿童用药、中药饮片等品种的抽检力度。每年对疫苗、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巡查检查。2.医疗器械安全风险排查。国家每年选取安全风险高、日常消费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约50个品种开展抽检。地方抽检注重体现对重点监管产品、本地特色产品的覆盖。每年至少组织1次对辖区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全项目检查。加大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医疗器械高值耗材的监督检查力度。3.化妆品安全风险排查。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每年的抽样数量达到注册备案总量的1%—2%(1.6万—3.2万批次),对祛斑美白、儿童化妆品等高风险品种持续开展风险监测(每年监测不少于2000批次)。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每年对辖区儿童化妆品生产企业、化妆品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监督检查全覆盖。    (二)支持产业升级发展  1.持续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编制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加强标准的国际协调,牵头中药国际标准制定,化学药品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制品标准与国际水平保持同步,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紧跟国际标准。加强药品标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药品标准研究能力。优化医疗器械标准体系,鼓励新兴技术领域推荐性标准制定,加快与国际标准同步立项,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完善化妆品标准技术支撑体系,健全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专栏二 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1.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制修订国家药品标准2000个、通用技术要求100个。建立数字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动态更新的国家药品标准数据平台。2.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制修订医疗器械标准500项,重点加强医疗器械基础通用、涉及人身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强制性标准以及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荐性标准的研究制定。3.化妆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建立6000种化妆品原料已使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制修订化妆品标准150项,重点加强风险较高产品和原料技术标准等的研究制定。整合现行化妆品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统一的化妆品国家标准体系。  2.开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监管政策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选取产业优势区域、创新模式或特色品种开展试点,探索优化监管政策和制度创新。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药品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药品产业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支持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推解决产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整体水平。鼓励医药流通企业、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完善药品冷库网络化布局及配套冷链设施设备功能,提升药品冷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医药流通企业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配备冷藏冷冻设施设备,支持疾控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网点提高医药冷链物流和使用环节的质量保障水平。鼓励化妆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提高化妆品质量安全水平。  3.进一步加快重点产品审批上市。鼓励新药境内外同步研发申报。将符合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的药物,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及特别审批等程序加快审批。鼓励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和临床急需仿制药研发上市,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防治艾滋病、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罕见病等疾病的临床急需药品以及儿童用药,符合条件的予以优先审评审批。加大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及时跟进创新研发进展,对符合标准要求的药物第一时间纳入应急审批通道。对具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技术水平先进、尚无同类产品在中国上市的医疗器械,纳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对临床急需医疗器械依程序进行优先审批。  (三)完善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全面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法、疫苗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加快配套法规规章制修订,及时清理完善规范性文件,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快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指导原则落地实施。  2.健全各级药品监管体制机制。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要适应新监管事权,鼓励根据产业分布特点强化重点区域监管力量配置,确保监管有效覆盖。市县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在综合执法队伍中切实加强药品监管执法力量配备,确保履职到位。鼓励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建立跨区域药品监管协同机制,共享监管资源,推进数据对接,探索互派检查、监管互认,提升监管效能。  3.严格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主体责任。全面实施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督促企业严格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等活动,督促指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定期开展上市后评价。大力开展法规政策宣讲和专业技术培训,推动从业人员和企业负责人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能力。  4.强化市场监管和药品监管协同。强化国家、省、市、县四级负责药品监管的部门在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协同,完善各级市场监管与药品监管部门之间在信息报送、人员调派、教育培训、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形成药品监管工作全国一盘棋格局。加强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对市县级市场监管部门药品监管工作的指导,完善省、市、县药品安全风险会商机制。  5.强化多部门治理协同。加快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药品监管、公安、工信、卫生健康、医保、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部门加强资源共享和政策协调,建立药品安全治理多部门协同政策工具箱。发挥药学科技社团组织、新闻媒体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举办全国安全用药月和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等品牌活动,提升全民安全用药用械用妆科学素养。进一步完善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充分发挥12315热线和全国12315平台作用。将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依法记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和个人列入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依法依规实施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专栏三 药品安全治理多部门协同政策工具箱1.“三医联动”政策协同。支持创新产品、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产品以及信用良好企业的产品按规定开展医药集中采购。将医保目录和集中采购中选产品及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支持医疗、医药、医保领域信息化数据共享,推动建立“三医联动”大数据。2.药品安全与产业扶持政策协同。依法依规促进疫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的创新。加强医药产业布局与监管布局的统筹,各地建设重点产业园、示范基地及重点创新项目等,要同步部署相适应的监管能力。  (四)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1.进一步完善审评工作体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优化中药和生物制品(疫苗)等审评检查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评中心与分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流程。健全省级审评机构,充实技术力量,提高审评能力,形成以国家审评中心为龙头、分中心为补充,与地方审评机构密切协作的科学高效的审评工作体系。  2.进一步加大创新研发支持力度。建立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协作机制,加强对创新药研发的指导。进一步健全伦理审查机制,保障受试者权益,提高伦理审查效率。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紧盯国际前沿技术发展,提高创新产品审评技术能力。完善审评交流机制,拓展沟通交流方式和渠道,强化对申请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分析、评价医疗器械风险变化,完善医疗器械分类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完善医疗器械命名数据库。专栏四 加快审评审批体系建设1.探索创新药品、医疗器械产品和化妆品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制修订与产品研发同步,提高指导原则对创新产品的覆盖比例,新制修订药品指导原则300个、医疗器械指导原则180个、化妆品指导原则50个。2.实现化妆品审评独立内审,建立并完善化妆品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基础研究,制订新原料安全评价技术指南,初步建立我国化妆品安全评价数据库,实现电子化申报审评。3.加强创新产品审评能力,能够同步审评审批全球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支持境外新药和医疗器械在境内同步上市,让人民群众逐步实现同步享受全球医药创新成果。  3.继续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持续推进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稳步推进化学药品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健全一致性评价政策和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参比制剂目录,推动仿制药质量提升。持续跟踪监督通过一致性评价后的仿制药质量。加强生物类似药审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生物类似药高质量发展。  (五)严格疫苗监管  1.实施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疫苗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国家疫苗检查能力建设,完善疫苗巡查检查制度。严格实施疫苗企业驻厂监管。加强疫苗冷链储存运输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评价,提升监测能力。  2.加强创新疫苗评价技术能力建设。提升创新疫苗的评价能力水平。完善多联多价疫苗评价技术体系,鼓励发展多联多价疫苗。全方位提升复杂情况下对新佐剂疫苗、新技术疫苗或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需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综合评价能力水平。  3.全面提升疫苗监管水平。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督促企业落实疫苗质量主体责任,鼓励疫苗生产企业积极申请世界卫生组织疫苗预认证。  (六)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  1.健全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科学把握中医药理论特殊性,探索构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特色审评证据体系,强化循证医学应用,探索发挥真实世界证据的作用,加快完善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持续完善中药新药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体系。探索将具有独特炮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  2.加强中药监管技术支撑。建立国家级中药民族药数字化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已上市中成药品种档案。建立天然药数据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药(中药)质量标准、标准物质相关指导原则以及《国际草药典》编制。制订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3.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引导促进中药材规范化发展。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将质量保障体系向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延伸,从源头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探索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加强中药生产经营等全过程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主动开展已上市中成药研究与评价,优化和完善中药说明书和标签,提升说明书临床使用指导效果。  4.改革创新中药监管政策。在中药产业优势地区开展中药监管政策试点,推动监管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加强对医疗机构制剂的规范管理,发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传承创新发展“孵化器”作用,鼓励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加强中药药效基础、作用机理等基础性科学研究,鼓励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开展中药研发,支持多种方式开展中药新药研制,鼓励中药二次开发。  (七)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1.加强药品审评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以审评为主导,检验、核查、监测与评价等为支撑的药品注册管理体系建设,优化药品审评机构设置,充实专业技术审评力量。优化应急和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研审联动工作机制,鼓励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研发。继续开展药品审评流程导向科学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推动审评体系和审评能力现代化。  2.加强检查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省两级药品检查机构建设。在药品产业集中区域增加国家级审核查验力量配置。完善检查工作协调机制,高效衔接稽查执法、注册审评,形成权责明确、协作顺畅、覆盖全面的药品监督检查工作体系。构建有效满足各级药品监管工作需求的检查员队伍体系,建立检查力量统一调派机制,统筹利用各级检查力量。鼓励市县从事药品检验检测等人员取得药品检查员资格,参与药品检查工作。  3.建立健全药物警戒体系。健全国家药物警戒制度,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警戒主体责任。开展医疗器械警戒研究,探索医疗器械警戒制度。提升各级不良反应监测评价能力,探索市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由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统一管理,构建以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为基础的统一药物警戒体系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贯彻落实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推进建设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哨点,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聚集性事件的分析、研判、处置,持续推进上市后药品安全监测评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积极探索开展主动监测工作。  4.提升化妆品风险监测能力。整合化妆品审评审批、监督抽检、现场检查、不良反应监测、投诉举报、舆情监测、执法稽查等风险信息,构建统一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加强化妆品安全风险物质高通量筛查平台、快检技术、网络监测等能力建设,推进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化妆品安全风险的及时监测、准确研判、科学预警和有效处置。专栏五 完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1.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基础上,建立方便报告、易用兼容的国家药物、医疗器械警戒信息系统。2.推进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监测信息系统的报告收集、信息检索、统计分析等功能,构建统一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3.依托“药监云”强化基础支撑环境,转化实施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个例安全性报告电子传输数据标准,建立在线报告、网关传输等多种报告途径,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方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反馈、风险预警与识别等功能。  5.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关键技术和平台建设。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为龙头、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省级检验检测机构为依托,完善科学权威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国家级检验机构着重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强化重点专业领域检验能力建设。地方各级检验机构针对日常和应急检验需求,补齐能力短板,力争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检尽检”能力。围绕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及监管需要,推动建立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检验检测体系。专栏六 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1.疫苗检验检测能力提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标国际前沿技术,具备对全部疫苗品种的批签发能力。加快建设药品监管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创新疫苗及生物技术产品等药品评价与检定方面的研究。推动将疫苗生产企业所在省份及部分疫苗使用大省的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建成为国家疫苗批签发机构。2.中药民族药检验能力提升。建立中药民族药分子生物学基因库、国家中药标本数字化平台。分地域建设1个国家级、8—10个区域性中药外源性污染物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构建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藏药、蒙药、维药等民族药检测能力。3.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提升。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督促相关机构按照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指导原则,开展能力提升建设。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要加强对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6.深入实施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监管科学等研究。将药品监管科学研究纳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中药、疫苗、基因药物、细胞药物、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新材料、化妆品新原料等领域的监管科学研究,加快新产品研发上市。支持国家审评、检验、评价、核查等机构参与国家相关科技项目,鼓励开展药品快速检测新技术、药品研发生产及质量控制等研究,开展数字诊疗装备、个体化诊疗产品、生物医用材料的质量评价、检测技术及检测规范等研究,开展化学药品、疫苗、新型药物和特殊药物剂型等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技术以及创新医疗器械标准体系研究。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加强化妆品新原料研究。专栏七 推进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1.在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辅料包材等领域布局开展药品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2.支持药品创新发展,在创新药品、特殊药品以及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领域布局开展药品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3.紧跟国际医疗器械科技前沿,在人工智能、生物材料以及体外诊断试剂等领域布局开展医疗器械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4.在检验检测技术、安全性评价以及风险监测与预警等领域布局开展化妆品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5.提高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重大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保障能力,在创新产品、5G等新技术领域布局开展创新性多领域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  (八)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建设高水平审评员队伍。参考制药强国审评人才配比,科学配置审评职能的技术机构人员力量,加强审评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引进具有国际监管经验、熟悉中国产业实际的高级专业人才。补充紧缺专业审评人才,不断优化审评队伍的年龄、专业结构。加大审评员培养力度,持续开展审评员继续教育,探索与地方药监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等新模式,加强高层次药品审评员培养。强化化妆品审评及备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审评员的技术审评能力,形成权责明确、协作顺畅、覆盖全面的化妆品审评与备案管理工作体系。  2.建设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快建立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配套制度体系,创新人才选用方式,多渠道充实人员,有针对性地引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检查人才。加快构建满足监管要求的国家和省两级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具备与本省产业基础相适应的检查员队伍。鼓励中药产业发达省份大力培养中药专业检查员。  3.建设强有力的检验检测队伍。加强国家和地方各级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序组织开展检验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分专业领域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科带头人。  4.建设业务精湛的监测评价队伍。加强国家和地方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力度,有序组织开展监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  5.全面提升监管队伍专业素质。实施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专业能力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各级负责药品监管的部门负责人领导能力培训。加强全国药品监管队伍专业化建设,严把入口关,稳步提升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专栏八 专业素质提升工程1.加强专业教育培训能力建设。以国家药监局高级研修学院为依托,加强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拓宽教育培训的可及性。2.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监管人员专业化培训时间不低于40学时/年。新入职人员规范化培训时间不低于90学时。对地方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进行分级培训。各级专兼职检查员均按教学大纲完成岗前资格培训并通过考核。3.加强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完善执业药师职业资格制度,规范继续教育,持续实施执业药师能力与学历提升工程。完善全国执业药师管理信息系统。  (九)加强智慧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追溯主体责任。完善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构建国家药品追溯协同服务和监管体系,推进药品追溯信息互通共享,实现重点类别药品全过程来源可溯、去向可追。逐步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完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数据库,加强在上市后监管、医疗管理、医保管理等领域的衔接应用。  2.推进药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加强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品种档案建设与应用。加强国家药品监管大数据的汇集、分析、应用及评估。加强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医药企业、第三方平台等有关数据的开发利用,研究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关键共性技术与应用,服务监管办案、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基层执法、防控药品风险,促进监管和产业数字化升级。  3.建立健全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加快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编制,重点开展电子证照、药品品种档案、医疗器械监管和化妆品监管等信息化标准制修订,促进药品监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4.提升“互联网+药品监管”应用服务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在疫苗、血液制品、特殊药品等监管领域的融合应用。建立健全药品注册电子通用技术文档系统和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信息化系统,推进审评审批和证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加快推进化妆品监管领域移动互联应用,提升办事效率与服务水平。推进各层级、各单位监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监管信息,逐步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专栏九 智慧监管工程1.加强国家药品监管大数据应用。整合卫生健康、医保、药品监管等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医药企业、电商平台等数据资源,提升药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汇集、关联融通、风险研判、信息共享能力。2.加强国家药品追溯协同服务及监管。在督促和指导企业完成药品追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优先进行疫苗、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追溯码编码规则备案和追溯信息采集,逐步实现上市后全过程可追溯。3.健全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基础数据库。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建立健全行政区域内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等监管对象和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生产企业的基础数据库并动态更新,建立行政区域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生产企业信用记录。  (十)加强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1.持续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对防控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应急研发、检验检测、体系核查、审评审批、监测评价等工作的统一指挥与协调,完善协助药品医疗器械紧急研发攻关机制,对防控所需疫苗、治疗药物、医疗器械设立专门绿色通道,随报随审。加强防控所需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做好储备和供应。  2.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机制。完善药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审评审批、检验检测、监督检查机制,完善药品储备和供应制度。加强药品检验评价通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紧急情况下快速建立对新型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特别是重大传染病体外诊断试剂、疫苗、抗体药物等检验评价技术能力。  3.培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全员应急”意识,将应急管理作为药品监管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建立药品安全应急演练案例库,加强各级应急能力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专栏十 应急能力提升项目1.强化先进检测设备和科研攻关能力储备,重点强化新型药品、医疗器械产品和化妆品的评价技术方法和危害控制方法科技攻关能力、重大传染病体外诊断试剂检验检测和质量评价能力、重点产品及风险杂质所需国际标准物质和国家标准物质研制能力。2.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常态化药品安全应急演练。国家、省、市、县各级负责药品监管的部门至少每3年进行1次应急演练,并组织演练评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药品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  完善领导干部药品安全责任制度。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区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药品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地方政府班子成员药品安全领导责任。完善地方药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将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将药品安全及相关的检验检测、审评审批、检查核查、监测评价等技术支撑体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药品安全协调机制,统筹药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省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推动有关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细化分解目标和任务。国家药监局负责组织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终期评估。需要对本规划调整时,按程序商有关部门调整。  (二)创新完善支持保障机制  完善药品监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药品审评审批企业收费动态调整制度。逐步将审评、检查、检验、监测评价、标准管理等技术支撑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继续支持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创新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在公开招聘、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薪酬待遇保障等方面优化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破除人才职业发展瓶颈。合理核定相关技术支撑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鼓励各地在绩效工资分配时向疫苗驻厂监管等高风险监管岗位人员倾斜。  (三)积极参与全球药品安全治理  深入参与国际监管协调,全面参与药品监管领域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做好对外宣传,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药品监管的认知度。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形成与国际规范相适应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药品监管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加入药品检查合作计划,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检查员队伍。加强与国际化妆品监管联盟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传统药监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药“走出去”。创新完善药品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方式,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四)激励药品监管干部队伍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加强药品监管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实履行药品监管政治责任。坚持把监督贯穿药品监管工作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严肃追究监管失职渎职责任。建立依法履职免责、容错纠错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努力解决监管人员工作和生活后顾之忧。加快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监管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推动形成团结奋进、积极作为、昂扬向上的良好风尚。
  • 27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
    截至6月30日,我国共有27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为SARS、H5N1、甲型H1N1、HIV等重大疫病的科研和疾病防控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实验设施,促进了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安全水平的提高,确保相关业务工作的安全有序的开展。  今年第一季度,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总局系统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验室已经取得17025认可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安全认可的要求,补充完善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申请并获得CNAS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认可证书。截至2009年年底,没有获得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认可资格的,不得从事相关实验室活动。  CNAS秘书处及时启动了总局系统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专项工作,并针对专项工作的特点,提出了“积极宣贯、加强培训、帮建体系、加快评审、重点支持、全面服务”的工作建议。  为加强全系统动物检疫生物安全管理,依法开展动物检疫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促进动物检疫的科学发展,总局还专门成立了出入境动物检疫生物安全管理专家组。  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国政府对生物安全问题极为重视,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 三级、四级生物实验室应当通过国家认可。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认可机构,CNAS对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于2004年组织制定了GB19489《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成功运行了包括认可规则、准则、评审程序、作业指导书等在内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体系,体系文件涵盖了一至四级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在对三级实验室认可过程中,CNAS培训并注册了一批高水平的生物安全评审员和技术专家队伍。同时,CNAS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评价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科研课题,解决了认可当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 超5000亿元!建设P3实验室/打造IVD产业基地等,河南发布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用生物经济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为满足群众“医”“食”“美”“安”的新需求,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点击查看原文件,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左右的目标,并明确了:  构建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构建系统化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构建严密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四大主要任务,确定了: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重点产业提质工程;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四大重点工程。“网订店取” 非处方药有望送到家  打造郑州新乡生物联动发展的经济核心区  “一核、五基地”的主体产业布局、5000亿元的生物经济增加值、推广非处方药“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便民服务、高校建设P3实验室… …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我省发布《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详细阐明我省生物经济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四大体系与四大工程。  “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5000亿元  依据河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域特色,《方案》明确,我省着力构建以“一核、五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布局,“一核”即郑州和新乡联动发展的生物经济核心区,“五基地”即洛阳、濮阳、南阳、商丘、周口等5个生物经济基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生物经济,形成核心带动、基地支撑、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生物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其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左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材料和生物制造等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此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群发展成效明显,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初见成效。  明确生物经济领域四大重点工程  《方案》还明确了我省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四大重点工程。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方面,新增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转化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实现原料药绿色制造、儿童用药制剂、新型疫苗和新型抗体药物制备等技术突破。  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方面,支持郑州、新乡依托生物医药基础雄厚、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打造研发与应用深度交融、引领和示范带动明显、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重点产业提质工程方面,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作配套的生物经济产业生态。  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方面,统筹利用各级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生物经济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加大对生物经济领域相关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等。  明确四大体系重点任务——发展生物经济,河南下一步怎么干?  《方案》从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4个方面,明确了我省下一步发展生物经济的重点任务。  强化生物应用研究,支持企业打造生物创新领域“单项冠军”。具体来看,《方案》提出,要构建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生物产业基础和应用研究,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合成生物学、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生物育种、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  打造全国最大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生物经济新业态。《方案》明确,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农业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建设,优化完善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生物育种安全追控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研发水平的生物育种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企业(集团),打造千亿级生物育种产业集群。发展生物经济新业态方面,《方案》提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决策支持。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药品追溯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卫生健康”,推广非处方药“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便民服务。  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方案》提出,我省将构建系统化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其中,要加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普查、系统收集保存河南农业种质资源,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组织开展资源登记,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完善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统筹布局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短期库,分类布局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分区布局综合性、专业性基因库,实行农业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护与异地集中保存。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P3实验室,加强重大疫情预警防控。《方案》提出,我省要构建严密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支持郑州、新乡等适度超前部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统筹布局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推动省内行业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建设P3实验室,提升生物安全体系基础支撑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预警防控,构建生物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完善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端口发现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建立健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能力保障,健全流行病学及疫情溯源调查队伍,切实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 InnoLAB Salon 2024圆满落幕:聚焦生物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共绘创新发展蓝图!
    作为PMEC China实验室仪器与装备展区系列活动之一,InnoLAB Salon于2024年6月19日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W6馆成功召开,吸引了众多行业内专业和从业者的瞩目。本次沙龙主题为“生物实验室规划与建设”。会议荣幸地邀请到了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以及江苏省疾控中心职防所的资深专家。会议吸引了100余位来自制药行业研发、合规、质检、质控及市场等部门的核心成员积极参与,他们与专家们围绕我国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要求、体系建设以及运维管理等热点话题,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地讨论,共同探索实验室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贾晓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作为开场的主讲人,贾老师以“现代前沿生物技术中的生物安全要求和体系建设”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要素,包括法规和标准、风险分类及依据和防护等级等。在保障感染性材料规范操作方面,她阐述了建设体系的关键要点,如生物风险因子规范操作、个人防护规范操作要点和清场与废物处置规范等。最后,贾老师还对生物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焦点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为微生物实验室的可持续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扫描上方二维码免费回看上半场会议瞿涤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瞿老师以“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规划与生物风险管理”为主题。她从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发,分别介绍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防护水平/等级、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和安全管理。瞿老师特别指出,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与生物风险管理紧密相连,是科研安全的重要保障。谢景欣江苏省疾控中心职防所书记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谢老师深入解析生物制药相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合规性要求与实施,他的演讲内容涵盖了实验室运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各项行为规范和注意事项,并加以法律法规进行解释。本次演讲旨在确保实验室的每一项活动都能在保障科研人员安全、维护公共健康、促进科研进步的同时,严格遵循科学严谨性的原则以及国家乃至国际法律法规的框架。主持人杨腊虎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任药师在问答环节,企业代表与专家就生物安全实验室监管政策、现场检查要点、未来发展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积极交流探讨。本次沙龙重点强调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规范生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实验室创新领域的热点话题,不断探索未知,勇于创新。于此同时,InnoLAB Salon 2025将紧密追踪并深入探讨创新主题相关的众多新兴热点话题,期待来年再见!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免费回看下半场会议
  • 十四五开局之年|31省政府工作报告实验室建设计划汇总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正式开幕,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全国两会前夕,省级地方两会率先召开,31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已陆续出炉。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区确定的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多定在6%以上。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各地在扩大内需、创新驱动方面推出诸多举措。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次提及“国家实验室”建设,“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表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各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工作安排中,布局了哪些实验室建设计划?以下,仪器信息网汇总了31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实验室建设”关键词,以窥见各省的实验室计划情况与重点建设方向。整体而言,31个省市的31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计提及“实验室”104次,其中华东地区30次,华北和华南地区各19次等。提及实验室频次较高的省市包括广东省、浙江省、山西省等。以下将从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两大内容部分: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回顾、2021年工作安排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分别进行统计整理。31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实验室”频次分布图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回顾: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省实验室 31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回顾中,共提及“实验室”28次。实验室建设回顾中,除了疫情防控下核酸检测实验室及P2/P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多省也积极建设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省实验室,及落户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核酸检测实验室及P2/P3实验室建设方面,各政府报告相关描述包括:湖北全球首个超高通量核酸检测“火眼”实验室建成运行、河北2020年2月份在全国率先建成120个县级核酸检测实验室、河南市县疾控机构基本建成P2实验室、青海核酸检测实验室实现县级全覆盖等。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北京、广东、浙江、辽宁、安徽都在报告工作回顾中都描述了在“十三五”时期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如,北京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浙江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安徽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政策、条件、资金等服务保障有力有效等。目前,已经建成或确定筹建的21家国家实验室中,北京以落户9家遥遥领先。据悉,已经有3家国家实验室落户的安徽省,将在量子科技、能源、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积极创建新的三家国家实验室,且前期已支持启动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建设了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省实验室建设方面,多省在“十三五”时期积极布局省实验室建设,体现在政府报告工作中的内容包括:广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山东启动首批5家省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山东省实验室、全生命周期空间组学与健康山东省实验室、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浙江首批省实验室启动建设(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江苏、河北、山西、湖南、上海、贵州、重庆等分别提及“十三五”时期取得的相关建设成果。2021年工作安排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纷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省实验室31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安排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共提及“实验室”76次。核酸检测实验室及P2/P3实验室建设方面,多省将建设计划提上议程,包括:山西高质量推进P3实验室、县级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专业流调队伍建设;江西推动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建设;广东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四川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重庆启动等级疾控中心创建,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多省明确描述将推进建设相关国家实验室,同时,部分省份也描述将争取或谋划相关国家实验室落户本省,具体描述如下表:国家实验室建设类型省份描述强化建设安徽建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的支柱和框架,创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大市场等支撑平台。推进建设北京全力做好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建设安徽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浙江提升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新水平广东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海南打造种业、深海、航天三大科创高地,争取国家实验室落户海南争创/谋划山西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安徽发挥磁约束聚变等基础科学优势,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福建进一步对接高端创新资源,争创国家实验室重庆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加快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18个省份在报告的工作计划中都有提及相关建设,提及达21次。主要为新建或筹建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描述整理如下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类型省份描述强化建设陕西发挥好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作用宁夏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作用推进建设北京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天津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江西推进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推进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贵州推进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筹建黑龙江积极争取建设陆相页岩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申报黑土地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集中力量创建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积极申报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河北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河北山西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超算中心,筹建特色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稀土新材料、大规模储能、现代农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湖南积极争取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江苏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加快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筹建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在优势特色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建设方面,部分省份在十三五时期已经抢先布局,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则有更多省份将省实验室加入建设计划,且都不惜以“高标准”建设,对标国家实验室,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详细信息整理如下表:省实验室建设类型省份描述推进建设广东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推进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建设;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河南推动黄河实验室建设湖北聚焦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加快推进6个湖北实验室建设(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夏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江苏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浙江组建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四川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云南高水平建设合金铝、稀贵金属材料、健康产品、烟草科技等云南实验室创建/筹建山西调整优化省重点实验室,高标准谋划组建省实验室山东新建省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0家以上福建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省创新研究院,新布局建设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实验室陕西积极筹建陕西实验室附: 31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实验室”信息统计详表地区省份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回顾“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工作安排实验室名称东北地区黑龙江1)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于新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按企业上年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标准获批等,实施以奖代补。2)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建设陆相页岩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发电设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陆相页岩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建设技术交易网络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2)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筹建东北黑土地研究院,申报黑土地国家重点实验室。黑土地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产首艘航母等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攻克关键技术300余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在辽宁落地,组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等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创建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地区北京统筹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规划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等5个大科学装置和材料基因组等13个交叉研究平台。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做好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天津加快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积极申报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河北1)2月份在全国率先建成120个县级核酸检测实验室,实行日调度制度,用37天实现本地日新增确诊病例为零。2)持续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增加到102家,省级创新平台总数达到211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17.8%,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增长16.6%。1)实施原始创新提升行动,出台基础研究行动实施方案,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河北,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实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行动,鼓励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50家。核酸检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5个和31个,院士工作站达到114个1)高质量推进P3实验室、县级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专业流调队伍建设。2)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超算中心。调整优化省重点实验室,高标准谋划组建省实验室。与北大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基地。3)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筹建特色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种业产业。P3实验室、县级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特色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稀土新材料、大规模储能、现代农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华中地区河南市县疾控机构基本建成P2实验室,全省单日核酸检测能力超过220万份。推动黄河实验室建设,在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水沙科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黄河实验室湖北全球首个超高通量核酸检测“火眼”实验室建成运行聚焦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加快推进6个湖北实验室建设“火眼”实验室、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夏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湖南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湖南积极争取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中试基地,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华东地区山东全面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规划,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达到30家,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启动首批5家省实验室1)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2)新建省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0家以上,布局2家以上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家省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山东省实验室、全生命周期空间组学与健康山东省实验室、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江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未来网络、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全国前列。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功能,积极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供给。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安徽1)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政策、条件、资金等服务保障有力有效。2)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立柱架梁,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1)建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的支柱和框架,创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大市场等支撑平台。2)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磁约束聚变等基础科学优势,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在量子科技、能源、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积极创建三家国家实验室。为争创三个国家实验室,安徽省前期已支持启动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建设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家、外资研发中心20家,国家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户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国家实验室浙江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首批省实验室启动建设提升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新水平,组建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瓯江实验室江西1)推动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等落地,推进中医药科创城、国家大科学装置(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等建设,积极布局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推动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建设,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福建4家省创新实验室和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工程研究中心9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4家。进一步对接高端创新资源,争创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省创新研究院,新布局建设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实验室、10家以上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省创新实验室、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实验室华南地区广东1)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2)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公共资源支持力度,建设5家省实验室、9家高水平医院、8所高校,“数字政府”服务能力与珠三角实现同步提升。3)着眼破解科技“卡脖子”问题,新增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6家省重点实验室,新设立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在5G、芯片与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启动一批重大攻关项目。1)优化实验室体系,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实验室支持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2)壮大海洋船舶制造业,打造广州龙穴、珠海高栏港等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推进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建设。3)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组建广东种业集团。10家省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广西加快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1)打造种业、深海、航天三大科创高地,争取国家实验室落户海南,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国深海科技基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和航天重大产业基地。2)完成国家实验室申报。引进1至2家大院大所。争取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加强哨点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发热门诊能力建设,建立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核酸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西北地区陕西发挥好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作用,积极筹建陕西实验室,高水平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和西安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加强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实验室甘肃宁夏用好部区合作、东西合作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组建创新平台,培育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1)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成立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举办首届河湟文化论坛。2)“五医联动”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核酸检测实验室实现县级全覆盖,包虫病手术患者首次实现动态清零。加快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海东河湟新区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建设,筹建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核酸检测实验室、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创建新材料、化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西南地区四川1)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2)深入实施“健康四川”行动,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短板,建设国家和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天府实验室、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贵州建成贵州科学城,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5家,国家质检中心达到10家,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全国第20位。“中国天眼”投入运行,大国重器享誉世界。推动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城联动发展,推进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5个,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6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386家。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在优势特色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建设合金铝、稀贵金属材料、健康产品、烟草科技等云南实验室,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优化提升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点实验室、合金铝、稀贵金属材料、健康产品、烟草科技等云南实验室重庆创新主体加快集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88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来渝设立分院分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7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4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4222家、26371家,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预计达到25%。1)培育创新力量,力争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基地、“双一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4.5万家,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2)聚焦科学主题“铸魂”,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实施“金凤凰”人才支持政策,推动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项目开工,支持国科大重庆学院发展,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在渝高校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推进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园等产业项目。3)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支持在渝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力争1—2所高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与时俱进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提升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功能,更好发挥高校服务发展、引领未来作用。4)加快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建设,全面推动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5)健全市、区域、区县三级疾控体系,启动等级疾控中心创建,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西藏加快推进西藏高原生态安全联合重点实验室、一流藏医药科研平台、西藏天文馆和西藏科技创新园区建设。西藏高原生态安全联合重点实验室
  •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发布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林)、畜牧兽医、渔业、农垦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各有关质检中心:  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保障农产品安全消费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实施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提升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 [2012]2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36号)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建设工程。各级农业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把规划实施作为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采取有效组织方式,建立必要工作制度,积极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工作。  二、明确要求,科学谋划各类建设项目  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按区域布局和选项条件严格把关,科学谋划相关项目建设。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建设,应以现有部级质检中心为基础,优先选择具有较强的专业检测技术研发基础和实验条件,具有较强的检测队伍和技术力量,内部管理规范,经费保障有力,已承担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的质检中心进行改扩建,原则上不支持新建。地市和县级综合质检中心(站)建设必须坚持整合资源、综合建设、填平补齐和建管并重,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每个地市和县(区、市)只建设一个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对因行政隶属关系种植、畜牧、水产检测机构分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检测工作实际确定建设主体,统筹检测需求,加强业务整合,推动建设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性检测机构。对机构整合到位、技术力量雄厚、建设基础较好、运行管理规范的地市级和县级质检机构,中央将予以优先支持。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能力提升原则上应选择“十一五”期间已投资建设,研究能力较强、工作基础较好的部级或省级质检中心进行改扩建,并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网络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功能要求,科学确定建设内容与目标。  三、严格程序,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有关农业部门要依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基本建设程序,指导项目单位有序开展项目建设工作。要认真开展前期调研论证,有效落实项目建设条件,扎实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及报批等前期工作。部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及部级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功能完善建设项目应报我部审批 省级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功能完善建设项目应先报我部审查同意后再报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省级农业部门分设的应联合报送 地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应先经省级农业部门审查同意后再报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对完成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批等前期工作的项目,省级农业和发展改革部门可根据建设进度需要联合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对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的有关项目,要抓紧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完成开工手续办理和施工准备等工作,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将投资转化成实物工作量。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严格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组织实施,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要严格遵守基本建设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国家财经纪律,做好投资控制并确保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有关农业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抽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四、强化保障,努力确保规划实施成效  各级农业部门作为规划实施的责任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努力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地方农业部门要积极做好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日常工作经费,为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宣传培训,在总结“十一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成效与经验基础上,做好“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预期效果的宣传贯彻,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质检机构的认证考核工作,为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提供智力支持。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建设促改革,积极探索推进资源整合、提升检测效率、优化管理流程的建设模式和工作机制,努力提升我国农产品质检体系的整体水平。以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带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农业部  2012年9月11日
  • 《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沪府办发〔2016〕34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15日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关键时期,是本市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时期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推进市政府深入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目标任务的冲刺时期。为进一步促进“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标准化工作发展,对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标准化改革促进标准化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上海质量高地、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充分运用“标准化+”理念,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实现重点领域标准化瓶颈突破,着力解决标准化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为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标准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合理规划布局,以标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注重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补全标准化创新发展短板,营造标准化发展良好环境,形成社会协同共治格局。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促进创新、接轨国际。全面深化上海标准化工作改革,充分发挥上海标准化技术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力争先行先试,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积极对标国际先进,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标准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国内领先的标准化体系,有效服务本市“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有力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上海建设成为标准化意识和能力较高,创新创业标准化服务到位,标准化创新生态环境良好,国内引领、国际有影响力的标准化高地。  ——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新时期本市标准化工作体系,建成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地方标准化管理体制和科学有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符合本市政府管理需求的有效地方标准总量达到600项,培育发展符合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100项,企业产品标准施行自我声明公开,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  ——标准化效益充分显现。建立标准化与科技自主创新深度融合的促进机制,聚焦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前沿,加快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向标准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等领域标准化持续开展,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效益逐步体现。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化力度,有效支撑上海生态发展需求。  ——标准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沪数量以及主导或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努力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等社会治理领域标准水平与特大型城市发展相适应 船舶、汽车、中医药等领域的重点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主导制定关键性国际标准10余项。  ——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着力建设标准化创新基地、标准化人才高地和标准化国际交流中心,完善全社会共享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专业标准化服务平台。完善地方标准立项、评审、后评估等推进机制,建立上海市地方标准审评中心。组织建设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技术组织并形成重点领域全覆盖。国家、国际标准化专家、标准化工程师及标准化岗位人员总数突破5000名。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标准体系  强化管理地方标准。进一步优化地方标准体系结构,科学把握制定范围,合理缩减推荐性地方标准规模,聚焦政府公益性、基础性标准,重点制修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美丽乡村等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管理水平的地方标准。对强制性地方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对推荐性地方标准开展集中复审。推动一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针对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空白,促进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有效供给,引导规范团体标准发展,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鼓励依法成立且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协调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制定团体标准。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大力推进团体标准试点工作。  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建立完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落实企业的标准化主体责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出台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相关专利的高水平企业标准。  (二)推动标准实施  建立完善标准化推进机制。加强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宣贯、标准实施监督等工作。完善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建立上海市标准创新贡献奖励制度,在产业、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中加大对标准化成果的考核应用力度。推进并规范标准化试点示范,提高试点示范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充分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政府管理,在政策措施中加强对相关标准的应用,利用标准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发挥市场主体决定性作用。激发各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以及相关标准化专业组织等主体建立促进技术进步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深入推动标准应用和实施。鼓励企业通过科学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效益。  (三)强化标准监督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以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为主要形式的强制性标准监督机制,保证强制性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建立以团体自律和政府必要规范为主要形式的团体标准监督机制,发挥市场对团体标准的优胜劣汰作用。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监督机制,保障公开内容真实有效。组织开展重要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完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强化对反馈信息的分类处理。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加强标准化社会教育,强化标准意识,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畅通标准化投诉举报渠道,共同监督标准实施。  (四)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动标准信息与质量数据贯通,建设上海质量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供质量发展和标准实施咨询服务。推动标准水平对比、标准有效性评价、标准化技术成果转化、标准制修订等技术服务开展,加强对创新基地、创客空间、创新型企业的专业标准化服务和对中小微企业基本标准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市场。以标准制修订支撑服务和标准实施保障服务为重点,以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和标准化专业组织的咨询服务能力为目标,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促进标准化服务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营造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化服务市场建设。提升鼓励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提供和参与标准化服务,不断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促进标准化服务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五)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大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标准化活动国际交流中心,提升上海在标准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泛美标准支撑机构落户本市。进一步提高在沪国际标委会秘书处工作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单位争取主导制定更多国际标准以及承担国际标委会秘书处工作,在船舶、卫星导航、中医药等领域主导制定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鼓励本市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对代表国家参与各类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支持。  服务“走出去”战略。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为抓手,加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持续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机制。加大对“一带一路”相关贸易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研究力度,完善上海市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本市进出口企业应对能力。提升本市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与应对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标准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标准国际化支撑产品、技术、装备、服务国际化,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重点支持和推动新能源汽车、港口机械、隧道工程、电气装备等本市优势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  (六)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强化标准化技术网络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标准化技术网络,调动发挥产学研各方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着力完善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标准进步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格局,重点领域标准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创新基地。  建设标准化人才高地。依托本市标准化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打造上海标准化智库,发掘一批具有主导能力的国际标准化高层次人才和有发言权的产业领域标准化专家,培养一批专业优势明显、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标准化专业从业人员。  三、重点领域  (一)加强产业经济标准化建设,服务提质增效升级  促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以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目标,推动物流、交通运输、人力资源、高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标准化建设 以精细化、高品质转变为目标,推动商贸、旅游、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加快相关标准建立,强化标准实施,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专栏1现代服务业标准化重点  商贸  聚焦服务贸易、酒类流通等重点领域,制定和实施语言文化服务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酒类经营企业信用评价等标准,建立健全现代上海贸易标准体系。开展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酒类专卖创新市场监管等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健全酒吧经营管理服务规范。  物流  聚焦快消品、农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托盘社会化共用、城市配送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农产品物流包装标准化,重点开展带板运输、农产品物流包装、医药物流等行业团体标准研制,构建城市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服务于物流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标准化应用。  旅游  聚焦邮轮旅游、房车旅游、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旅游公共服务、公共信息、公共管理、旅游服务质量等标准,开展上海都市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旅行社服务、景区服务、宾馆服务、网络服务、会议服务等标准化示范项目,支持旅游标准化专业网站建设,建立旅游标准化工作平台。  交通运输  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和实施运输服务、安全应急、城市客运等关键技术标准。  高技术等新兴服务  加强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重要标准研制。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宣贯培训(覆盖本市前30%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咨询评估和应用示范,支持建设ITSS运维交付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电子商务等领域制定团体及联盟标准。  人力资源  聚焦人力资源外包、网络招聘、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咨询等重点领域,制修订人力资源术语、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派遣等国家标准,加强猎头、招聘会、测评等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宣贯实施,打造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示范平台,构建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化体系框架。  家政  制定和实施家政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家政专业服务质量等相关标准,建立健全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家政服务机构等级评定等标准化示范项目。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标准化。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紧密结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标准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成果,支持重点领域产业创新联盟标准化工作。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进一步促进军用、民用技术间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专栏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标准化重点  大数据  聚焦金融、商贸、先进制造、城市运行、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围绕数据采集、数据流通、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等环节,加快保护数据产权、安全和隐私的相关标准以及促进大数据行业应用和模式创新的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行业自律规范。鼓励本市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加大标准实施力度,开展大数据应用标准化试点,加强标准服务、评测和监督。  电子信息制造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汽车电子领域,制修订16/14纳米芯片设计、芯片制造、12英寸生产线装备材料、28纳米及以下芯片测试、AMOLED面板显示、LED照明、新型显示产业配套、5G无线网络、软件定义网络、汽车变速传动电子控制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核心技术标准,部分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健全电子信息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协作。  大型客机  聚焦大型客机设计研发、总装制造、客户服务、试验试飞等重点领域,制定和实施三性设计准则、评估方法及验证、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工装、无损检测、多物理领域建模技术和虚拟试验方法、试验试飞技术、测试改装与数据处理、机务场务保障、航空器评审等各专业标准规范,构建并完善基于大型客机研制管理的民用飞机标准体系,深入开展型号共通性研究,持续总结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成果,建立系统化、模块化、动态化的民用飞机综合标准化系统应用平台。  新能源汽车  聚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制修订新能源整车集成规范、电池关键材料制备、单体制造和系统集成、电机电力电子模块设计制造、电驱变速箱设计制造、整车控制器及软件开发设计等技术标准,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卫星导航  聚焦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车联网、辅助和智能驾驶、航空应用等领域,开展大众型高精度授时、定位和导航产品等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测量型GNSS设备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北斗卡式终端等联盟标准和通信辅助的北斗/GNSS(AGNSS)相关国际标准,继续发挥上海市卫星导航联盟标准化示范作用,加快引进具有卫星导航知识背景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加大培育标准化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  智能电网  聚焦低压智能电器及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电源发电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用户端电器设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制修订和实施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及系统标准,研制安全、通信等通用标准,建立健全智能电网及能源装备标准体系,推进用户端设备及系统标准化示范项目并建成标准化平台。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聚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的标准化能力提升,围绕豪华邮轮、20000TEU级集装箱船、LNG动力船、极地航行船、智能船舶、大型游艇、钻井/生产平台、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高端装备,开展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围绕船舶动力系统(高中低速船用柴油机、双燃料发动机、高效喷水推进装置等)、机电设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设备等)、水下生产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油气水处理等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开展标准化科研和技术标准制修订。积极争取船舶海工行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  功能性材料  组织推进国家新材料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新材料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材料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的衔接配套。  军民融合  重点开展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新材料等军民融合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军品重要工艺、军工行业建设等标准,推动武器装备采用国家标准,以及成熟先进的国家军用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推进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核产业、空间信息及应用、智能制造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与元器件、军民两用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化试点建设。  深化都市农业标准化。以整建制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面推进国家农产品安全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以实现本市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基本形成适合本市的现代都市农业标准体系。  专栏3都市农业标准化重点  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农产品安全区(县)建设,加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制修订产地环境评价、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规范、农业安全种植和健康养殖、农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测土施肥、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以及动植物疫病预警诊治、农业转基因安全评价、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及美丽乡村建设  整建制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制修订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配套、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化、农业金融、农业经营等领域的管理、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标准,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农村村庄改造建设标准。  林业  重点开展森林资源、林木种苗、有害生物防控、森林防火、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自然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林业产业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修订和实施林业相关标准,构建布局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森林标准体系,实施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二)加快社会治理标准化进程,促进社会民生改善  强化公共安全标准化。以实现平安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反恐及公共安全技防、消防等领域标准体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实施和监督,支撑本市公共安全有序发展。  专栏4公共安全标准化重点  安全生产  研制和制修订系统危险程度高、风险大、工作需求迫切的通用生产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等相关行业标准项目,建设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聚焦突出问题和漏洞短板,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示范项目。加强安全生产标准的宣贯实施和标准化监管。  反恐及公共安全技防  制定和实施本市重点行业反恐怖防范地方标准、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等领域标准,建设社会治安管理与防范标准化体系,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管理的各级标准的宣贯和实施。  消防  聚焦社会消防安全、消防监督管理、灭火与应急救援、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信息化、工程建设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消防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设施检测、建设工程验收评定、工程建设消防技术等管理类和技术类标准,建立消防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  推动食品出口企业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依法组织上海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使地方标准成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有效补充,同时带动国内食品向国际标准靠拢,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标准。  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加强本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和社保、公共文化服务、体育、气象等公共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专栏5公共服务标准化重点  医疗卫生  聚焦医疗服务、中医药、疾病防控、职业卫生、卫生监督等重点领域,制修订医疗服务质量、中药产品安全与质量、疾病防控与健康危害因素实验室检验监测、重点职业病诊断技术路径等标准,探索制定团体标准管理规范,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标准体系。开展公共卫生适宜技术和公共卫生数据信息管理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  养老  制定和实施养老机构设施服务、老年宜居社区人文环境,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活动室等标准,建设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养老机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宜居社区标准体系,加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标准化管理。  就业及社保  聚焦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等重点领域,研制创业服务、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城镇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标准,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地方标准体系和社会保险服务综合标准体系,开展上海社会保险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技术平台,培养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专业队伍。  公共文化  制修订文化安全、文化环境保护、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安全、文化融合发展、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标准,加强文化标准宣贯、实施和监督。  体育  制修订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健身休闲、社区体育工作、体育竞赛等领域的标准,制定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标准体系。  气象  制修订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变化应对、大气成分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大城市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专业服务等领域的标准,研制服务行为规范、信用评价管理、信息共享共用等配套标准,建立健全气象业务服务标准体系。  抓好政府管理标准化。加强行政权力、政府服务、司法行政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树立依法行政管理和服务意识,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服务标准化水平,推动司法行政服务和保障能级提升。  专栏6政府管理标准化重点  行政权力  制定行政权力管理通则以及行政权力业务手册、办事指南编制指引等地方标准,推进行政权力标准化建设,对行政权力实施目录管理、编制业务手册、公开办事指南。建设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系统,推进行政权力的电子化、信息化,共享行政权力数据,实时监督检查行政权力运行情况。  政府服务  构建政府服务标准化管理框架,建立政府服务标准化实施、评价、监督检查制度,制修订和实施政府服务、行政服务中心、社区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开展政府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建设政府服务管理系统,开展实时监控、预警纠错、效能评估等活动。  司法行政  聚焦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监狱管理、强制隔离戒毒管理、社区矫正等领域,研制基层司法机构运行管理、民事法律援助服务、公证机构服务及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服务等地方标准,鼓励制定司法行政团体标准,构建司法行政标准体系。推进狱务公开、司法考试、律师执业、公共法律服务等标准化试点项目,申报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加强司法行政标准宣贯培训(1000人次以上)。  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准化。按照特大型城市特点,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水务、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建筑、地下空间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  专栏7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准化重点  智慧城市  制修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技术与既有设施融合应用、建设管理基础数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等标准,研制智慧城区建设领域的标准,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智能化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医院、智慧交通枢纽等各类型智慧城区示范试点。  城市基础设施  制修订市政公共服务通用、海绵城市、给排水管道、燃气、城市供热、城市导向系统、城市市政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标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智能化和标准化。  水务  制修订水利、给排水、水安全、水文水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标准,建立上海市水务海洋标准体系。  市容环卫  重点开展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转运、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市容环境质量提升、景观灯光设施设置与管理、城乡保洁服务管理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开展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推动上海市容环卫地方标准实施及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标准化活动开展。  园林绿化  重点开展城市绿化空间 公园、绿地、行道树、立体绿化、古树名木保护 社会绿化 园林绿化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养护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制修订和实施上海园林绿化领域的标准,开展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推动上海园林绿化行业社会团体和企业标准化活动开展。  城市建筑  制修订建筑信息模型(BIM)、既有建筑改造、建筑防火消防、建筑产业现代化等领域的标准,研制BIM应用评价、装配式建筑建设、超高层建筑火灾预防等标准研究,建立健全上海建筑建设和管理标准体系。  地下空间  制修订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和设计规范、不同类型地下空间利用设计、交通设施及地下空间运维和管理、地下空间运行监测和评价、结构和材料的维护和加固、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运用维护管理等标准,开展地下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以及地下空间安全运营、使用功能、利用率、人体舒适度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三)加大节能环保标准化力度,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地方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开展节能减排地方标准与国际、国家相应标准对比分析。制定一批重点行业及产品的碳排放领域的地方标准,完善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限额地方标准体系,为淘汰落后产能提供标准支撑。推进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交通节能、建筑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低碳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专栏8节能减排标准化重点  工业节能及清洁生产  制修订本市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和水耗限额等强制标准,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效限额标准全覆盖。制修订一批工业厂房(工艺)节能设计、主要耗能系统经济运行和节能监测等节能管理标准。推进绿色制造,研制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系列标准。  交通节能  制修订港口非道路移动机械、港口装卸设备、港作船舶、内河船舶能耗限值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交通节能项目节能量计算通则、机场、车站、交通枢纽合理用能指南、交通企业能源在线数据采集标准等,建成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建筑节能  制修订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节能建筑建设与运营标准、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性改造结合、建筑能耗定额、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建筑应用检测和评价、建筑节能产品应用等标准。  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服务  制修订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制造、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利用、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产品和管理标准 制修订节能潜力评估、节能改造技术规范、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审核、节能量审核、第三方环境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标准。  低碳  制修订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审核、碳减排量评估与审核、产品碳足迹、低碳园区、企业及产品评价、碳资产管理、碳汇交易、碳金融服务相关标准。  强化环境保护标准化。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转型发展”,以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控制对象为重点,着力加强地方环境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管理规范类环保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系统的环境保护标准框架体系,为环境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全面支撑。建立常态化的标准宣贯和实施评估机制。  专栏9环境保护标准化重点  大气环境保护  以改善本市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恶臭等相关排放标准制定,研制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流动源排放控制及相关标准。进一步推进常规污染物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研究工作。  水环境保护  以本市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氨氮、总氮、总磷等常规污染物的控制力度,研制对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开展涉及抗生素、环境激素、持久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水环境污染物标准方法的开发能力。  土壤环境保护  以土壤环境保护及修复为重点,制修订土壤环境保护及修复等技术规范,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和分区管理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制场地及地下水相关采样、风险评估、修复等技术和管理类规范和相关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  配合国家标准化法修订,加强上海地方标准化法制建设。推动《上海市标准化条例》等地方法规修订。研究制定用于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管理的政府规章以及用于促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制修订、市级标准化试点管理的相应制度。加大地方性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引用标准的力度,充分发挥标准在法制建设中的支撑和补充作用。加快形成符合上海标准化工作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制度体系。  (二)强化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  进一步发挥上海市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健全标准化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整合协调各方资源,加强标准化协同推进力度。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加强各部门间标准化工作的联动,合力推进相关领域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宣贯、标准实施监督等工作。建设全市标准化工作信息平台,及时交流工作信息、展示工作成果。依托城市标准化创新联盟和长三角标准化合作机制,加强区域性标准化协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三)加强标准化政策支持  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聚焦标准化创新发展,完善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区设立标准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在标准化工作中有重要创新成果和重大突破的,予以表彰奖励。加强对标准应用结果评估,在产业、科技、中小微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中加大对标准化成果应用的考核与奖励力度。  (四)加大标准化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标准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化先进典型和突出成就,扩大标准化社会影响力。加强对重要舆情研判和突发事件处置。广泛开展世界标准日、质量月、消费者权益日等群众性标准化宣传活动,深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乡村普及标准化知识,宣传标准化理念,营造全社会懂标准、重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实施监督,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推进规划实施,搞好与《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发展目标的衔接,抓好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的分解和落实,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结合市场监管职能整合调整,加强对各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跟踪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 盘点|我国40余家P3生物安全实验室 他们都有谁?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传播将病毒又一次带入人们的视线,不光医务和救援工作者在前线全力救治,科研人员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病毒研究以及药物实验。/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根据卫健委下发的防控方案文件,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流程中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必须在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由经过相关技术安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室都可以承担检测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a8731295-1da6-4050-af25-06c5e7f4df2b.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SARS病毒要求三级生物安全水平(BSL level 3,P3),埃博拉病毒(Ebola)要求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BSL level 4,P4),必须考虑通风、气压、样本流向(指样本从病房通过什么途径到检验实验室,从哪个门进入,到达实验台后从哪个仪器到哪个仪器,废弃样本怎么处理,从哪个门出实验室等系列流程)等方面,检测人员也要经过特殊训练。从仪器上来说,至少要有离心机、核酸提取仪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仪器等。而新型冠状病毒这类核酸病毒检测的实验室必须达到strong至少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同时采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strong,才能开展相应的检测。/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什么是生物安全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实验室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必需场所,根据危险度等级,包括传染病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国际上将生物实验室按照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P1(Protection level 1),P2,P3和P4四个等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cc7ae307-2f34-4cc1-9436-4c06da3802b0.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450" height="29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P1-P4实验室可以承担的工作也根据安全等级进行划分,其严格等级从低到高。/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需要遵照已发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根据规范,P2实验室宜实施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而P3和P4实验室需要设置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级屏障保障了实验操作者与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包括生物安全柜和正压防护服等;二级屏障则是保障了生物安全实验室与外部环境的隔离,其中就包括换气系统,因此,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分别是实验人员和外界环境的保护伞。建筑技术规范中也详细制定了P3和P4等级实验室的主要房间,包括主实验室,主实验室缓冲间,隔离走廊,防护服更换间,准备间,淋浴区等的技术指标。超高的清洁级别,恒定范围的温度、湿度以及压差都是实验安全的保证。/pp style="text-indent: 2em "10多年前,我国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的基础相当薄弱。2003年SARS流行期间,全国仅有少数实验室能够基本满足SARS病毒分离和培养的条件,没有移动P3实验室,没有P4实验室,甚至连在国外见过P4实验室完整结构的人都没有。这严重制约了政府对公众安全和国土安全的保障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如何?下面我们就走进国内这40余家P3/P4实验室,一探究竟。(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仪器信息网不完全随机整理,排名不分先后)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713/553761.shtml" target="_blank"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点击查看:干货收藏|每省至少1个P3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清单请收好(品牌大全)/span/strong/a/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包括BSL-4、BSL-3)/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园区内,地处中原腹地,三面邻山,交通便利,环境相对独立。建设内容包括细胞水平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内的烈性病原试验设施、新生疾病研究设施以及烈性疾病病原保藏设施(即包括BSL-4、BSL-3以及BSL-2、普通实验室和动物饲养室等辅助性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生疾病研究单元。项目建设总目标是在武汉建设一个对国内科学家有限开放的、建立在严格管理制度基础上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形成一个能开展2-3种烈性传染性疾病病原研究和疫苗研制的相对独立的研究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弥补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不完善、缺少有效技术支撑和药物储备的短板,在突发新生传染病来袭时,能主动、科学防控,构建未来应对新生疾病和生物防御的新常态,在我国重大新生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起到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撑作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揭示重大科学问题,成为我国新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研究与开发基地、毒种保藏中心、WHO参考实验室和疾病网络节点,最终成为我国新生疾病研究网络的核心部分,同时有效地提高我国对生物战争和恐怖袭击的防御和应变能力,维护国家生物安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4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913b5d49-d969-419c-bcc9-b9259aa457e5.jpg" title="2.jpg" alt="2.jpg" width="600" height="24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后,将对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内的自然疫源性病毒和其他新发病毒开展研究,包括快速检测体系,分子流行病学、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学、治疗性抗体、疫苗和药物评价研究、生物因子风险评估研究等,打造我国新生和烈性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分离鉴定、感染模型建立、疫苗研制、生物防范以及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机理等研究的生物安全平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d5bff8ae-f9dd-408b-a4a4-a73f24cdb4d8.jpg" title="3.jpg" alt="3.jpg" width="3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9年12月30日,在疫情爆发初期,武汉病毒所积极响应武汉市政府、湖北省卫健委和武汉市卫健委的防控联动机制,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收集和标准化入库工作。研究所于2020年1月2日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于1月5日成功分离到了病毒毒株。1月9日该毒株资源已按标准完成国家病毒资源库入库,并进行了标准化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将为当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1月11日,武汉病毒所作为国家卫健委的指定机构之一,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发布,实现全球共享。1月23日,湖北省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专家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正式宣布成立由武汉病毒所牵头,石正丽研究员任组长,与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中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单位的13位专家共同组成科研攻关专家组,着重在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疾病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及临床诊治、抗病毒应急药物和抗体类药物等8个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协同全省优势科研力量,全力打好科技防控攻关战。/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8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属的独立法人机构。其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中央卫生研究院病毒系,后于1964年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原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1983年,病毒学研究所划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02年1月23日,病毒学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病所。 /pp style="text-indent: 2em "病毒病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医学病毒学研究机构。建有国内最大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群(设8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形成完善的疾控应急和科学研究体系。8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分别为:/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SARS 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艾滋病(HIV)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性出血热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性脑炎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不明原因疾病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脊髓灰质炎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禽流感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支撑,由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联合建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建设的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于1月26日正式启动。/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该服务系统启动后,发布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成功分离的我国第一株病毒毒种信息及其电镜照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等国内首次发布的重要权威信息。同时,服务系统整合了全球冠状病毒基因及基因组大数据,建立了全球冠状病毒资源大数据平台。/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5套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5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下的国家级细菌性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前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 1953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隶属卫生部),主要任务为加强侦察断和防止帝国主义使用细菌武器,同时调查国内烈性传染病,采取预防措施。/pp style="text-indent: 2em "5套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包含鼠疫、炭疽、SARS 、移动式等BSL-3实验室,分别为/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Ⅰ/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Ⅱ/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Ⅲ/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Ⅳ/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Ⅴ/pp style="text-indent: 2em "新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级响应。从1月中旬至今,为了全力保障做好此次防疫工作,传染病所共有50余名专家在一线工作,同时,后方有60多人在国家卫健委、中心和本所不同岗位上做着保障工作,60多人报名随时做好了前往一线驰援的准备。2月4日,中心的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也日夜兼程,驰援武汉。/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2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该中心2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隶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和免疫研究室(DRVI),该研究室前身为1998年成立的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随着研究项目的增加和国家防治任务的加重,2001年DRVI正式成立,从事全国艾滋病毒学、免疫学、分子流行病和耐药监测,以及艾滋病疫苗和医学防控等领域的研究。实验室拥有全面、深入进行艾滋病相关研究的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pp style="text-indent: 2em "2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分别为:/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二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支援湖北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部署,艾防中心赵全壁、洪坤学、潘品良、廖玲洁、刘颖、李丹等一批实验室检测专家星夜驰援湖北省,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工作。1月30日,第一批实验室检测人员赴湖北省孝感市支援实验室检测工作。31日与孝感市疾控中心负责同志对接,了解实验室检测现况和迫切需求。下午2点半完成第一批样本检测,并根据检测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商讨提高检测能力,优化检测流程和保障生物安全防护的具体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下简称“P3实验室”)建成于2011年7月,于2013年4月正式运行。实验室建筑面积736m2,防护区总面积176m2,包括3间BSL-3实验室,2间ABSL-3实验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fe357219-e3d7-412f-9eb2-4460767705e2.jpg" title="4.jpg" alt="4.jpg" width="450" height="3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实验室于2014年4月首次通过国家认可委P3实验室的资质认证(证书编号:CNAS BL0034),认证类型为“可利用安全隔离装置从事常规量经空气传播治病因子的实验室”。初次认证至今,实验室历年均顺利通过了认可委的年度评审,并于2017年5月,顺利通过了五年一次的复评审认证。这标志着实验室从初始运行至今,已具有规范、稳定的生物安全运行体系,能够充分保障二类高等级病原各项研究工作的安全开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中科院微生物所高度重视,组织精锐力量,积极投入抗疫科技攻关工作。 微生物所副所长钱韦表示,微生物所是打过“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战役的一个研究所,也算是经历过战斗的“老兵”。本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微生物所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家的号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尽全所之力,全力投入。 微生物所的科研攻关团队,承担了病毒溯源、变异模式、关键蛋白结构解析、抗体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任务,同时配合中国疾控中心,做好数据信息支撑任务。/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复旦大学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复旦大学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于2002年由闻玉梅院士提议,2003年SARS爆发期间紧急启动,2004年底建成,主要从事结合分枝杆菌和I型人免疫缺陷病毒研究等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7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532c65e4-d5c8-4f12-ba7a-11859f209ec4.jpg" title="5.jpg" alt="5.jpg" width="450" height="27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20年1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准复旦大学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根据批复,此后,复旦P3实验室将针对肺炎疫情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开展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等项目。目前,复旦人科研攻关成果初现:复旦大学应天雷等团队联合攻关,首次发现SARS-CoV特异性人类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以与2019-nCoV RBD有效结合。CR3022或有潜力被单独或与其他中和抗体组合开发作为候选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2019-nCoV感染。/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心BSL-3实验室于2004年开始设计,2005年完成建设,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认可委初次评审、原国家卫生部的现场评估论证,正式投入使用。2011年12月通过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复评,成为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之后、全国第二个通过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现场评估论证的BSL-3实验室。BSL-3实验室投入使用以来,为福建省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重点传染病疫情控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3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c6c063e8-26cb-43ed-9206-7ed1ca41d353.jpg" title="6.png" alt="6.png" width="450" height="333"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20年2月1日,该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分离与培养活动的扩项评审。实验室通过国家卫健委和CNAS开展2019-nCoV分离与培养的审批,将为实验室人员开展2019-nCoV病毒的研究,获取新型冠状病毒毒株,进一步的了解病毒的源头及传播方式,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提供生物安全防护保障。/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小洪山园区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小洪山园区BSL-3实验室始建于2003年6月并于当年完工,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该实验室为全国第一批 生物安全实验室布点之一。2009年6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 会专家组现场评审,获得《实验室认可证书》。2009年12月通过卫生部专家组的现场评估论证,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3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f8ba843-4b5a-4694-b49a-74e44de0e889.jpg" title="7.png" alt="7.png" width="450" height="333"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实验室建设面积约为230㎡,其中防护区面积约为90㎡,包括3间BSL-3实验室和2间 ABSL-3实验室。可以开展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分离、鉴定、检测以及以小动物 为模型的抗病毒药物筛选试验。/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武汉大学ABSL-Ⅲ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武汉大学A3/A2实验室是从事感染性疾病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也是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公共研究平台,具有从事结核分枝杆菌、免疫缺陷病毒、汉坦病毒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资质,已经高效、安全运行15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感染性疾病研究工作,并将继续为我国医学研究作贡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4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776b404c-c2da-4755-a6bd-7a3c656a773c.jpg" title="6.jpg" alt="6.jpg" width="450" height="247"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2003年,A3实验室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武汉大学共同投资建设,是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为负压、恒温、恒湿的屏障环境,核心区配备有生命支持供气系统、动物CT、纤维支气管镜、气溶胶感染装置、小动物IVC笼具、负压解剖台、生物安全柜等设施设备,目前可承担大鼠、小鼠、豚鼠及近100只猴的感染动物实验。A3实验室核心区5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之一,也是全国首家获得国家认可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并获得AAALAC认证,2013曾被Aeras全球结核病疫苗基金会列为其在中国的重点结核研究合作伙伴。/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A2实验室是与A3实验室配套的实验平台,配备了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冷冻切片机、病理图像诊断处理系统、冷冻离心机、酶标仪、CO2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近百台,能进行病毒与细菌鉴定、免疫、生理生化、病理诊断、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实验及检测工作。A2实验室的结构和功能被重新设计和优化后与A3实验室完美对接,更大程度完善了感染性实验平台,以满足医学科研的需要。/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于2005年建造。2007年11月,CNAS像中心BSL-3实验室颁发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认可证书。2008年3月,卫生部向中心BSL-3实验室颁发《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实验室由两个完全相互独立的实验区域组成,可同时开展两种不统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或研究。每个实验室区域又包含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44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9addfac3-27a7-4765-bf78-ae1aa11ef0a2.jpg" title="0.png" alt="0.png" width="450" height="344"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2019年12月2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研项目常规收集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和武汉市疾控中心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标本一份。2020年1月5日凌晨,中心就从标本中检测出一种新型SARS类冠状病毒,并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1月11日,团队在《病毒学组织》网站发布了所获得的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月24日,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获得国家认可委批准,新增研究新冠状病毒资格,意味着这支科研力量有了向新型冠状病毒发起“攻坚战”的资质/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pp style="text-indent: 2em "实验室可使用猪、马、牛、羊、骆驼、家禽等农场动物,以及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猫、雪貂、猴等各类实验动物开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拉沙热病毒等人兽共患的第一类和第二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一、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感染研究,探讨上述传染病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研制防控上述传染病的疫苗和诊断方法,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4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7428b7f4-ecc7-429e-a3f8-f05172679b21.jpg" title="7.jpg" alt="7.jpg" width="500" height="243"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当前全球已建成的4个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设施之一。该实验室2004年立项,2012年完成施工设计并开工建设,2015年12月建成并通过工程验收,2018年7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这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建设和管理运行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其建成运行,使我国具备开展所有已知重要传染病病原动物试验的能力,是我国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成就,将显著提高我国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和研究能力,确立我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国际地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A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福建省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于2011年8月通过国家认可委复评获得新的认可证书,2011年12月获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同意从事高治病性禽流感实验活动,成为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个、国家第四个获准从事高治病性禽流感研究的实验室,将为我国禽流感等重大畜禽疫病的创新研究、有效防控和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pp style="text-indent: 2em "十多年来,实验室对福建省及周边各省养禽业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长期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每年至少一次向我省相关主管部门汇报禽流感流行情况及其病毒基因的演化,为福建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选购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保障养禽业持续健康发展、禽肉蛋的市场有效供给、人民生活改善和人的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依托单位:广州海关技术中心/pp style="text-indent: 2em "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是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承担原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辖区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检测和科研重任,担负防止传染病传入传出的职责。该实验室主体是一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实验室),同时配套的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芯片室、生化室等。BSL-3实验室可以开展的工作包括埃博拉病毒、MERS冠状病毒、人禽流感病毒以及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10种高致病性病原体检测、科研以及与卫生检疫相关的病毒和细菌分离、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该室2005年正式挂牌成立,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共检出各类输入性传染病阳性病例2000多例,有力地保障了我国国境卫生安全。检出的传染病病原体达数十种,包括MERS冠状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诺如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H7N9和H5N6)、甲型H1N1流感病毒,季节性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汉坦病毒、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军团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病原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隶属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2010年成为“病原微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实验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3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6a61c29-e565-4b3f-b2a6-7407c6179c5f.jpg" title="1.png" alt="1.png" width="500" height="23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通量病原体检测技术、病原体分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病原体技术等。/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4年6月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首次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目前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要由中心微生物检验室负责,微生物检验室主要工作包括负责组织开展病原微生物与生物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负责病原微生物与生物检验质量控制、菌种和生物安全管理;参与重大疫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采样和调查处理;维护和保持监测仪器、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做好有关菌毒种的管理工作,杜绝意外安全事故发生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大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大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是我国民营企业首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该BSL-3实验室座落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温氏科技园内,占地面积 206.75m2,由防护区和辅助工作区两大块组成。两分区之间设有缓冲间并且有明显的区域显示和负压压力显示。防护区的核心工作间是原美国引进的移动BSL-3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美国纽艾尔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型双扉高压灭菌器、FrescoTM21型离心机等先进仪器设备,主要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的病原学和防控技术研究。/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该BSL-3实验室由公司与中山大学合建,建设于2007年,于2008年12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初次认可,并取得“实验室认可证书”,有效期至2013年12月21日。新周期内,该BSL-3实验室于2014年10月再次获得国家认可委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有效期至2019年10月21日。2015年12月获得农业部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有效期至2019年10月21日。2017年3月获得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实验活动资格,使大华农跻身于国家级科研实力行列,科技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大提升。/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4年12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签发了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认可证书,这标志着河南省没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历史宣告结束。2019年年底,该中心再次获得国家认可。/pp style="text-indent: 2em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总建筑面积376平方米,共有4个直接从事实验活动的核心工作间,还设有监控室、男女更衣室、洗消间、气瓶室等,配置有二级B2型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型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等主要仪器设备。该中心作为河南省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研究重要的检测平台和实验高地,将为该省重大疾病的防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4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派出评审组对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实验室实验活动资格进行复评审,顺利通过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复评及埃博拉病毒检测实验活动资格及开展相应实验室活动的扩项评审。2015年8月,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委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评审组对我该中心BSL-3实验室进行国家认可监督评审,并顺利通过国家认可监督评审。2019年,该中心BSL-3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复评审。/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1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给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下发了认可决定通知书,并颁发实验室认可证书。该实验室早在2007年就通过了国家初次认可,是我国农业院校中首家通过生物安全评定的实验室,也是广东省第一家获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许可的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前身为农业部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实验室以禽流感和新城疫等重要人兽共患病及烈性动物传染病为主要研究对象,早在1995年,经农业部批准,即开始从事禽流感的基因诊断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01年,农业部投资建设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基本设施,2002年,建成农业部养禽与禽病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2004年,实验室进行了第一次改造,2006年,根据《实验室 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的要求进行了第二次改造,2007年获得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认可资格,同年农业部通过了实验室高致病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认证,并获得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活动许可。2009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1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17个、菌/毒种室4个、危险品库1个、洁净实验室2个。中心有WHO确认的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艾滋病实验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室、保健食品实验室、消毒产品检测室、农业部农药检定生测室等部级实验室和病毒、毒理、理化等厅级重点实验室。2014年,中心建成东北首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作为全国拥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6个省级疾控中心之一,为保证吉林省乃至东北区域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已具备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等9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能力和资格,实验室能力建设水平在东北三省居于前列。/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6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对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了国家认可现场评审。并顺利通过国家认可现场评审。成为江苏省通过国家认可现场评审的首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也是国家规划内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这标志着江苏省可开展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2N2流感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相关检测或研究重要技术平台的建立,也将为该省重大疾病的防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技术处置发挥重要的作用。2008年,该中心BSL-3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委监督评审。2010年,该中心BSL-3实验室顺利通过CNAS第二次现场监督评审。/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有山东省唯一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省菌(毒)种保藏中心以及19个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该中心BSL-3实验室是山东省财政立项的省内安全级别最高的生物实验室,主要承担该省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批准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并颁发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准予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毒培养)、艾滋病毒(Ⅰ型和 Ⅱ型的病毒培养)、布鲁氏菌属(大量活菌操作)共3种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扬州大学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4年6月,扬州大学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为了满足农业部和江苏省下达重大科研项目需要建成BSL-3实验室。2006年10月改造成ABSL-3实验室,2007年7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ABSL-3实验室认可并获认可证书。2008年1月获得农业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该实验室主要从事高致病性情流感(HPAIV)、新城疫(NDV)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研究。/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实验室)于2002年7月立项,2003年8月开工建设,2004年4月竣工验收并投入试运行。实验室工作面积为270 m2,设有4个核心工作间。2008年4月取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 2008年8月获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2013年通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重新评审,再次获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pp style="text-indent: 2em "bsl-3实验室自建立运行以来,已开展了sars冠状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炭疽芽孢杆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和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2015年,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与中心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在云南省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d688301a-056b-4084-9397-8df7e5918a3a.jpg" title="8.jpg" alt="8.jpg" width="3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该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150m2,包括主实验室2间、缓冲间2间、准备间1间以及辅助区域等,系统洁净度级别:10万级。/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级生物安全(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03年着手建设。实验室主要进行公共卫生事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其设计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鼠疫耶尔森氏菌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作为浙江省仅有的两家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之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为摸清病毒的真面貌,3个核心区几乎天天都是满负荷运转。继2020年1月24日在全国省疾控层面分离出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后,该实验室目前已成功分离了12株病毒毒株。该实验室也是全国范围内最早一批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基因测序的实验室之一。/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该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设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OIE/中国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 2017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通过第三个认可周期评审。2019年4月,通过CANS生物安全定期监督和变更评审。/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流行病学创新团队主要开展口蹄疫病毒变异、免疫抑制、病毒与宿主互作与调控等机制研究、疫苗种毒设计构建及其高效疫苗创制、以及精准便捷的诊断技术的开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发。/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医科大学艾滋病研究所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国家卫计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流行病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及关爱诊室。作为国家卫计委艾滋病检测及治疗培训基地、WHO全球HIV耐药监测网络实验室和全国耐药监测网络核心实验室,对我国数千人次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艾滋病检验、治疗、耐药和生物安全等培训,有力推动了全国艾滋病检测和临床服务的规范化。/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ABSL-3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ABSL-3实验室主要进行人类重大传染病、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和重大人兽共患病病原的研究、检测,动物感染实验及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应用。该实验室根据国家需要,创建了国际上首个灵长类动物模型;完成了世界上首个SARS疫苗的开发与评价,同时还利用该模型进行药物筛选,为疫情防控提供实验数据基础。在随后散发的H5N1禽流感疫情、2008年的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及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均在第一时间建立相关疾病的感染动物模型,并及时为国家评价了大量的疫苗及药物,为国家防控疫情提供了及时的信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山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于2005年,2006年8月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计划,2008年9月正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2009年5月获卫生部颁发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资格证书,是全国范围内高校首批获科技部实验室建设资格审查批准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之一,也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可从事高致病性人类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目前能够从事多种高致病性病原体的实验活动。/pp style="text-indent: 2em "目前,中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结核分枝杆菌、艾滋病毒(Ⅰ型Ⅱ型)、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6种高致病性病原体的实验活动,实验室将继续保持安全、稳定、发展的健康状态,进一步提高学术实力,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713/553761.shtml" target="_blank"推荐阅读:span style="color: rgb(227, 108, 9) "干货收藏|每省至少1个P3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清单请收好(品牌大全)/span/a/strong/p
  • 从29省创新规划看“十四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
    现阶段,全球范围颠覆性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成为重塑国际格局的关键力量,新兴技术领域成为博弈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争相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眼下,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内蒙古等29省(直辖市、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相继出炉,仪器信息网从中梳理发现,“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高水平研究的重要基地,发展关键技术的重要平台,成为各地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词。 9省明确“十四五”新建实验室数量在已发布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云南、内蒙古、广西等9省(自治区)明确了实验室建设数量。“十四五”时期,河南提出将创建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分支机构),湖北提出新建1-2家国家实验室。到2025年,浙江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达到60个,广东争取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省实验室建设方面,到2025年,浙江提出将建成高水平省实验室10家,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00家;山东将建设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云南提出新增云南省重点实验室30个以上;广西提出新认定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0家;河南将建设10个省实验室;湖北提出将建成10个左右省实验室。地区“十四五”实验室建设目标浙江到202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达到60个,建成高水平省实验室10家,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00家。江西到2025年,省重点实验室达到300家。山东到2025年,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建设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河南创建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分支机构),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10个省实验室,争创国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3-4家。湖北新建1-2家国家实验室、2-3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建成10个左右湖北实验室。广东争取到2025年,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5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0家左右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云南到2025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新增云南省重点实验室30个以上。内蒙古力争到2025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65家。广西到2025年,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2-3家,建设自治区实验室1-2家,新认定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0家。126家实验室进入“十四五”重点建设名单“实验室”是29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的共同关键词,其中,广东以116次高频居于首位。广东提出,将加快推进松山湖实验室、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等新材料平台建设;系统推进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依托中山大学建设华南首家P4实验室,在动物实验、疫苗生产等重点领域力争新建一批P3实验室;深入推进合肥实验室深圳基地、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等建设。包括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等9家国家实验室、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白俄罗斯先进材料与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6家联合实验室,以及松山湖实验室等57家省实验室在内,共126家实验室被写入各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名单。建设级别“十四五”建设实验室名称地区国家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天津新能源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福建海洋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福建稀土国家实验室(筹)江西岳麓山实验室湖南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广东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海南黔灵实验室贵州黄河国家实验室青海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合成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数据智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金融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长江上游健康土壤与绿色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非常规油气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绿色航空能源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不锈钢材料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省部共建新能源飞机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部共建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部共建高性能建筑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部共建设施园艺生产与环境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高端精密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深部工程与智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精密仪器和装备国家实验室及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工程仿生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深地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空间目标光电探测技术与应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炎症免疫性疾病实验室安徽智能感知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安徽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园艺作物种质与品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水岩相互作用与深地资源安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热带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空间对地观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南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作物、天然橡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生物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空间对地观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岛屿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转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贵州大学建设农药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国家联合实验室桂澳中药质量研究联合实验室广西中国-白俄罗斯先进材料与制造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吉林中菲政府间竹技术联合实验室江西中菲水稻技术联合实验室江西以色列共建联合实验室四川量子通信器件联合实验室重庆省实验室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重庆航空航天及卫星产业重点实验室山西锦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辽宁(锦州)产业基地辽宁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辽宁辽宁精密制造实验室和辽宁精细化工与催化实验室辽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江苏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江苏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江苏之江实验室浙江西湖实验室浙江推进良渚实验室浙江湖畔实验室浙江甬江实验室浙江瓯江实验室浙江福州光电信息省创新实验室福建厦门能源材料省创新实验室福建泉州化学工程省创新实验室福建宁德能源器件省创新实验室福建闽都创新实验室福建嘉庚创新实验室福建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建翔安创新实验室福建海峡创新实验室福建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福建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福建嵩山实验室河南黄河实验室河南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隆中实验室湖北三峡实验室湖北光谷实验室湖北珞珈实验室湖北江夏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湖北江城实验室湖北东湖实验室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湖北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广东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松山湖实验室广东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广东季华实验室广东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广东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东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东广东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广东隧道工程长期安全实验室广东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海南天府实验室四川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云南云南合金铝实验室云南同位素重点实验室甘肃自治区乳品科学与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广西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华南P4实验室广东天津市水族动物功能性饲料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国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福建百度云(福州)AI 实验室福建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福建汕头大学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广东29省指明“十四五”重点建设领域当前,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催生着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各省围绕不同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借助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努力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如上海提到,“十四五”时期通过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科学中心、数学中心以及市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类基地布局,全面夯实数理、化学、天文与空间、地球科学、环境、生物学、医药、公共卫生、信息、材料、制造、工程、能源、海洋、综合交叉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基础。浙江提到,“十四五”时期,支持之江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等方向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支持西湖实验室发挥人才和体制机制优势,围绕代谢与衰老疾病、肿瘤机制研究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云南提到,到2025年,争取在合金铝、稀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等领域高水平建设若干云南实验室,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云南基地,打造领先科技力量。地区“十四五”重点建设领域北京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生物技术。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通用型关键零部件、关键仪器设备。推动其他前沿领域布局:生物育种、空天科技。天津积极部署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信息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地球科学。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车、新材料、航空航天。上海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合成科学与生命创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核心算法与未来计算、生命过程调控与设计、物质科学、数学科学、空间科学。加快三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支撑引领重点产业发展:新材料、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软件、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海洋科技与工程装。强化战略前沿技术突破: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第六代移动通信(6G)、区块链技术、扩展现实、超限制造、纤微机器人、智能仿生、毫米波雷达系统、深水探测通信与深远海开发技术、氢能技术、生物3D打印、细胞电子混合系统、新型抗耐药菌抗生素。重庆基础科学研究攻关:数学科学、空间科学、物质科学、力学前沿、量子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发育与代谢。应用基础研究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集成电路领域、算法领域、生命健康领域、先进制造领域、现代农业领域、新材料领域、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技术攻关: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新材料核心技术、新能源核心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绿色制造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工艺、未来产业技术。河北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重点攻关:钢铁、石化、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农业机械、食品、纺织服装。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重点攻关:太阳能光伏、氢能、机器人、现代通信、新型显示、大数据、生物医药。未来产业技术重点攻关:冰雪装备、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临空产业、金融科技、前沿引领技术。山西9大主导性未来产业加速直道冲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碳基新材料产业、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半导体产业、先进功能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先进轨道交通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7大先导性未来产业推进弯道超车: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产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核能产业、氢能产业、电子信息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装备产业。4大颠覆性未来产业助力换道领跑:量子产业、区块链产业、碳基芯片产业、高速飞车产业。5大前瞻性未来产业着力赛道竞赛:人工智能产业、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产业、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物产业、智能传感及物联网产业。辽宁塑造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优势;增强航空技术的自主创新保障能力;打造新材料技术的全国策源地;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技术;抢占生物技术发展前沿;构建绿色安全高效能源技术体系;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海洋技术。吉林开展前沿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光电子、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应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智能制造、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战略性先进材料、新能源、中医药、人参、主粮作物良种、农产品绿色生产等重点产业。黑龙江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农业资源利用、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技术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寒区极地、现代服务业。布局“健康龙江”的关键技术攻关;布局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江苏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医疗器械、优势传统产业。浙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开展智能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新一代智能芯片、量子信息、精准医疗、新药创制与医疗器械、前沿新材料、精密制造、低碳能源、绿色化工与环境治理、农业生物性状、海洋资源绿色开发与灾害防治、数理力学等基础研究。重大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技术、现代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生态环境与公共安全技术、海洋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技术等基础研究。安徽高新技术领域重大专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与机器人。高新技术领域优先主题:软件信息服务和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和应用、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科技文化融合、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与化学品、增材制造材料及其他新材料、太阳能光伏、可控热核磁约束聚变能及相关技术、新能源电池、能源互联网与综合服务、重要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工程机械、重大科学仪器、水下智能装备、微机电系统。福建重点攻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特色现代农业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生命健康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公共安全技术。江西基础研究重点领域:数理科学、信息科学、化学化工与环境科学、材料与工程科学、农业与生物科学、医药与卫生科学。重大基础研究专项:重大疫情病毒溯源及防治、光电材料与器件、鄱阳湖全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生猪功能基因与前沿育种、主要农作物和林木优异种质创制与设计育种、先进装备制造、稀土高校绿色提取与功能新材料、重大疾病的诊治与防治。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碳中和关键科学问题、量子科学与前沿技术、储能新材料与器件、中医药现代化重大前沿。优势产业重点研发领域:航空、先进制造与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传统产业转型省级重点研发领域:有色金属、钢铁、石化、建材、纺织、船舶。山东打好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交通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河南面向未来的世界前沿课题: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智能制造、农作物表型精准鉴定、农作物基因与工程育种、新型生物农药创制、新型油料替代作物的筛选与培育、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先进储能、生命科学、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攻关: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现代交通、生物育种、农业绿色高效、动物健康养殖、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生命健康、中医药、资源环境、公共安全。湖北提升优势学科基础研究能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加强前沿交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网络、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技术、材料技术前沿、生命健康前沿、生物育种前沿、空天科技前沿、海洋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光通信及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下一代互联网。全力塑造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优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精密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积极抢占数字技术战略制高点: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地球空间信息。湖南产业发展重点方向: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兴服务业、未来产业。广东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量子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病原微生物进化与传播。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行动计划: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传感、卫星互联网、空天科技、太赫兹、信息光子、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碳达峰碳中和)、天然气水合物、氢能、材料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能源。海南构建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南繁种业、深海科技、航天科技、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高端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支撑技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智慧海南”支撑技术。四川加强基础研究:加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经济金融等应用领域和前沿交叉学科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研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与燃机、钒钛资源、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战略性创新产品。贵州构建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技术体系:良种良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振兴。构建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技术体系:现代能源、新能源汽车、优质烟酒、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云南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能源、先进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食品与特色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陕西“卡脖子”关键技术:能源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兴产业发展工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光子产业、存储芯片等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增材制造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升级工程:现代农业、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建筑产业、文旅产业。甘肃强化特色优势领域基础研究:核科学、数学理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宇航科学。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融合发展:合成生物学、移动互联网技术、摩擦与润滑、先进离子放疗、放射性医用同位素量产关键技术、文物保护技术。开展变革性技术基础研究:储能技术、生物与仿生材料、固体超滑。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数据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环保。青海引领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清洁能源高效开发、新材料研发与应用、锂资源开发与产品制备、数字经济融合应用、生物及中藏药技术研发。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关键技术: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氢能、大规模储能、核能。发展传统产绿色冶金业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化工、绿色冶金、绿色建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新材料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技术:现代种业技术、绿色种植养殖关键技术、智慧农牧业关键技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技术、污染防治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广西加快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汽车产业、机械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金属新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特色传统产业。前沿领域关键技术: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工程、生物育种、氢能与储能、深地深海。宁夏新型工业化技术创新:清洁能源产业、现代化工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和生物发酵产业。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现代种业、枸杞产业、葡萄酒产业、奶产业、肉牛滩羊产业、优质粮食及地方特色产业。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资源高效利用。科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医疗健康、灾害防御、公共安全。
  • 新国家疾控局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加强公卫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附全文)
    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共同编制《“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地方加强本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健全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任务,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健全公共卫生(含卫生监督)及卫生工程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医防协同,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详见方案全文:“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十三五”以来,按照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强基层、补短板、优布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四五”时期,从需求侧看,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影响和危害大,慢性病负担日益沉重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职业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品质要求持续快速增长。从供给侧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公共卫生体系亟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不强,医防协同不充分,平急结合不紧密 二是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基层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职业病防治等短板明显 四是中医药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特色优势发挥还不充分,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的要求,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全国性、跨区域的大事、急事和难事,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围绕“十四五”时期健康中国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配置,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中央重点保障公共卫生、全国性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需求。地方统筹加强其它卫生项目建设。  ——关口前移医防协同。立足更精准更有效的防,优先保障公共卫生投入,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高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坚持急慢并重,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弱项。  ——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标准、适度超前,加大向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中心城市和脱贫地区倾斜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改革创新揭榜挂帅。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战略、重大改革协同,创新配套措施,确保发挥投资效益。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开展医学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服务体系模式转变。  ——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地方加强本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健全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建设目标  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与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互联互通,满足新形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重大疾病防控需要。国家和重点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一锤定音”检测能力和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省级疾控机构原则上要有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具备省域内常见多发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一锤定音”检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地市级疾控机构有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的实验室,具备辖区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县级疾控机构达到相关建设标准。  2.建设任务  一是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升级改造国家菌毒种保藏中心和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二是依托高水平省级疾控中心建设若干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加强业务用房、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平台、重大疫情确证实验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剧毒化学品和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库及其检测实验室、人才培训基地等建设,配备移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针对已消除或即将消除疾病的国家级防控技术储备中心。三是按照填平补齐原则,补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配置缺口。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类资金渠道,切实加强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任务,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健全公共卫生(含卫生监督)及卫生工程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医防协同,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  (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针对呼吸系统等重大传染病,在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等重点地区,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医疗机构,布局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具备聚集性疫情暴发时大规模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能力,能够按照国家要求第一时间驰援其他疫情严重地区,承担本区域内重大疫情救治培训任务,托管或指导当地传染病医院提高综合救治能力,把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2.建设任务  遴选呼吸、感染等专科能力突出,“医、教、研、防”水平领先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照平急结合原则,进一步改造提升传染病防控救治设施,建设足量的负压病房、可转换重症监护病区、可转换院(病)区,加强传染病解剖室、临床教学用房、应急物资储备空间等设施建设,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传染病隔离转移装置等医学设备,有条件的可以配备移动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加强中西医协作能力建设。  3.配套措施  相关地方要将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在项目选址、建设投入、设备准入、科研平台、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积极引导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传染病专科医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探索创新医教研防协同机制。要统筹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依托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医疗机构进行升级改造,在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开展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教育、科研等综合功能,具备大批量伤员立体化转运、集中救治、救援物资保障、信息指挥联通等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水平。  2.建设任务  强化创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创伤复苏单元等设施建设,以及接受伤员通道、二次检伤分类区等院内场所改造提升。针对海(水)上、陆地、航空、雪域等场景需求,加强救援物资储备配送能力和专业设施设备建设,结合实际配置信息联通和指挥设备、移动手术室、移动CT、直升机停机坪等。加强人员培训、模拟演练、科技研发、信息管理等平台建设。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加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投入、运行维护和现场处置经费等保障。要成立基地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并组织实施基地设施设备管理方案、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方案、人员培训和演练方案、基地建设考核方案、不同灾难场景应急应对预案等规章制度,服从国家统一调配安排。要同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和急救体系建设,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提高采供血能力。  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快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建设,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覆盖范围,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将中医医院统筹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建设项目。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公立医疗机构建设主体责任,加快未能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的市、县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争实现每个地市都有三甲医院,服务人口超过100万的县有达到城市三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县级医院。  (一)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  按照“揭榜挂帅、择优选拔”的工作思路,依托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围绕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建设若干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数据汇集平台,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疫苗、医学数据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2.建设任务  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医学科研平台设施和装备水平。建设高水准、国际化、开放性的药物、医疗器械装备、疫苗等临床科研转化平台和创新技术孵化基地。强化教学培训应用,打造国际一流的骨干人才培养基地。改善临床诊疗基础设施条件,适当超前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深度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医院,建设重大疾病数据中心。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认共享、术语规范以及数据的整合管理,建设主要疾病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  3.配套措施  优化国家医学中心科技成果创新和转移转化环境,鼓励国家医学中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开发、成果运用推广等。放宽国家医学中心创新应用政策,鼓励治疗危急重症新药优先在国家医学中心开展临床试验。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在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制度、利益分配、新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等方面先行先试。  (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  在执行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重大疾病发病率和地区、人群分布等情况,进一步扩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地区、输出医院和专科范围,同步将承担输出任务的高水平医院纳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到2023年覆盖所有省份,完成全国范围的规划布局,到2025年基本完成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群众危急重症、疑难病症基本在省域内得到解决。  2.建设任务  在优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坚持“按重点病种选医院、按需求选地区,院地合作、省部共建”的思路,通过建设高水平医院分中心、分支机构、“一院多区”等方式,定向放大国家顶级优质医疗资源。对纳入设置规划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加强业务用房建设、医学装备购置、信息化和科研平台建设,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加快诊疗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使其具备作为输出医院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人才储备、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发挥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头雁”作用。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切实履行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土地、规划等建设条件并减免相关费用,确保建设资金不留缺口、不增加新的债务风险。要统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核定岗位数量,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和薪酬激励机制。完善医院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合理制定和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创新药物和技术使用,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开发针对特需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服务等的保险产品。  (三)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  1.建设目标  以省为单位统筹规划,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通过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加强地市现有医院建设等方式,推动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向群众身边延伸,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明显缩小。加强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建设,引入省级优质医疗资源,提高传染病、儿童等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2.建设任务  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必要的业务用房改扩建,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设施条件,增加预防保健、科研、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等设备设施,使其与承担的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等任务相匹配,合理提高建设标准,为必要时扩大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改善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完善医疗、信息化、医用车辆等设备配置和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专病中心和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切实落实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投入责任,全面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全科、中医等能力。要统筹考虑当地中医药发展基础和建设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对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要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级急救中心,依托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完善县域120急救网络。加强各级血站建设,提升血液应急联动保障能力。统筹加强地市级医院建设,布局建设全科医生临床系,争取实现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和县都有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所设置有病房的县级公立医院精神科,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所设置精神心理门诊的县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具备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四、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出生缺陷防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增加康复、护理资源。地方政府要聚焦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加快完善妇幼健康、职业健康、老年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老年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等领域短板,加快完善支持政策包并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一)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1.建设目标  围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适应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需要,增加妇产、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产科住院环境,增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缓解儿童常见病看病难、重大疾病和传染病诊治资源不足等问题。  2.建设任务  每省份支持1个省级妇产项目建设(可为省级妇幼保健机构、省级妇产专科医院或省级综合性医院妇产中心),每省份支持1个儿科项目建设(可为省级妇幼保健机构、省级儿童医院或省级综合性医院儿科病区),支持分娩量较大、人口较多的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项目建设。妇产科项目重点强化产前筛查诊断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孕产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全面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升级改造停车场等院内保障设施,提升妇幼健康服务品质。儿科项目重点加强呼吸、神经、血液、肿瘤等重大疾病救治设施建设,配置相关紧缺医疗设备,适当增加儿科病床数量,设置一定量的儿科隔离病房,满足传染病救治需要。  3.配套措施  各地要统筹其他资金渠道,加大对县级妇产科、儿科建设支持力度,实现省、市、县均有1个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切实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以及产前筛查和诊断能力。指导省级机构通过牵头组建医疗集团、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优质妇产科、儿科资源向基层下沉。开通妇产科、儿科急危重症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无缝有效衔接。加大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力度,积极探索改革完善妇产、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和运行补偿机制,体现妇产科、儿科医护人员劳务价值,调动积极性。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均质化水平。  (二)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支持每省建好1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病区,重点改善老年和儿童精神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精神疾病康复等相关设施条件,优化患者诊疗就医流程。各地要加快完善省、市、县各级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争取实现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和县都有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所设置有病房的县级公立医院精神科,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所设置精神心理门诊的县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具备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三)康复医疗“城医联动”项目建设  以地级市为单位,实施“城医联动”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地方、社会力量投入,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盘活资源,将部分有一定规模、床位利用率不高的二级医院转型改建为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护理中心,同步完善土地、财税、价格、医保支付、人才等政策工具包,重点为急性期后的神经、创伤等大病患者,老年等失能失智人群,临终关怀患者提供普惠性医疗康复和医疗护理服务,为建立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康复、护理体系探索有效路径。  五、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名医堂建设,积极谋划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推动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  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重点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优势病种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医药装备和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能力,打造“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  2.建设任务  依托省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揭榜挂帅、择优选拔。加强中医药研究型门诊和病房、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资源库、循证研究中心、古籍挖掘应用信息库、中药特色制剂研发与中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协作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等业务用房建设,加强研究和信息化设备等配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攻克一批优势病种防治关键技术,转化一批中药新药和中医药特色装备,形成一批高级别专家共识、诊疗方案以及标准指南。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加大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用地、建设投入及运行经费、设备准入、人员队伍等方面保障力度,在运行管理、岗位编制、人才聘用、经费使用、薪酬及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建立新机制,允许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对科研岗位人员有独立的职称评审权。在省级科研项目中加大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支持力度。  (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根据“平急结合、高效准备,专兼结合、合理布局,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的原则,建设35个左右、覆盖所有省份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高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参与救治能力和危急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能力,带动提升区域内中医疫病防治能力。  2.建设任务  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肺病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及疫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搭建中医药疫病防治科研支持平台。建设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ICU、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等,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心肺复苏等重症急救抢救设备,做好必要的负压救护车、移动中药房等移动设备配置,做好医用防护物资和药品储备。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加大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用地、建设投入及运行经费、设备准入、物资储备、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等方面保障力度,在运行管理、队伍演练、经费使用等方面建立新机制。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基地在派出专家、技术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作用,确保第一时间参与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  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大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强化临床科室中医能力建设,建立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中西医协作机制,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推动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成为全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人才队伍培养和医疗模式推广的中心,在区域内乃至全国发挥中西医协同发展“旗舰”引领作用。  2.建设任务  依托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遴选建设,改善业务用房,优化功能布局,加强中医病房、中药房、中药制剂室、中医综合治疗区、中医康复治疗区、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心等建设,强化中医特色诊疗设备配置。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在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中药制剂和中医技术应用等方面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支持组建区域中西医协同医联体,将中西医协同医疗实践和效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工作。要把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医院章程,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在各主要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打造中西医协同团队。  (四)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  遴选130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围绕心脑血管、肿瘤、骨伤、妇科、儿科、康复等优势病种,打造名科、名医、名药,做优做强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推动一批中药制剂开发应用,加快省域内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2.建设任务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改善业务用房条件,优化功能布局,强化设施设备配置,加强中医综合治疗区(室)、治未病和康复服务区建设,提供融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中医药服务,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和临床疗效。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临床示教、模拟实训等用房,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快中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改善中药房基础条件,加强中药制剂室和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建设,推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用。  3.配套措施  各地要加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保障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带动作用和地方政府引导作用,落实中医药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倾斜等政策,鼓励在人才、中药制剂和中医技术应用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支持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高中医特色医疗资源可及性和整体效率。  (五)名医堂工程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优势中医机构和团队为依托,创新政策措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分层级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打造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示范性名医堂运营模式,按照品牌化、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技术操作,保证药品质量。建立健全名医堂信息系统,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实现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  六、资金安排  (一)资金来源建设所需资金,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渠道筹措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各地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健全政策措施,积极调整自身财政支出和投资结构,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二)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标准中央预算内投资综合考虑事权划分原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对地方项目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原则上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总投资的30%、60%和80%的比例进行补助,享受特殊区域发展政策地区按照具体政策要求执行。中央本级项目按照有关标准执行。对部分投资需求较大的项目实行中央补助投资最高限额控制,额度如下:  1.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单个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分别不超过2亿元、5000万元和1000万元。承担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的省级疾控中心,单个项目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3亿元。  2.国家医学中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额度按照单个项目批复情况确定。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分别不超过5亿元、3亿元、3亿元。其中,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分发展起步和能力提升2个阶段进行安排。  3.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单个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分别不超过2亿元和5000万元。4.省级妇产科、儿科建设项目单个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2亿元,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不超过5000万元。5.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单个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1.5亿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单个项目不超过1亿元。名医堂工程另行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标准。  七、保障措施  (一)落实主体责任  对于地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属于补助性质,各地对相关项目建设负主体责任,负责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减免相关建设配套费用,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等,合理申报投资计划,组织项目实施。要切实履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和保障主体责任,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全额承担建设投入,实行“交钥匙”工程,坚决杜绝负债建设,减轻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营压力。  (二)强化组织实施  各地要加强对区域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投资建设现状与基础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的系统摸底与分析研判,做好本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卫生健康改革与发展、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等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建设标准。  (三)严格项目管理  各地要切实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把好规划设计、招标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质量关。严格执行相关建筑技术规范,充分考虑节地、节能、节水、环保,坚持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运行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保障中央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和截留现象发生。省级发展改革、卫生健康和中医药等管理部门按照本实施方案明确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项目储备库,并根据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工程建设进度、工期等情况,及时将项目储备库中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重大建设项目库模块)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实行动态管理。未列入项目储备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项目不得申请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  (四)加强全过程监管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建立健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采取专项检查、在线监管、定期监测评估等多种方式,开展事前规范审核、事中强化监督、事后严格考核的全过程监管,并将监督检查和年度评估结果作为后续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重要参考。省级发展改革、卫生健康和中医药等管理部门按照分工履行监管职责,定期组织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已完工项目,要督促项目单位及时委托第三方按照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并定期汇总上报完工项目验收情况。  (五)开展方案评估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成立专家组,制定评估方案,适时对实施方案内容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优化提升。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增强评估分析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抄送:财政部(经建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21年6月21日印发
  • 关于举办“2021未来实验室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 暨“第七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装备展览会”的通知
    未来实验室学苑关于举办“2021未来实验室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装备展览会”的通知致实验室相关单位: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未来实验室学苑工作以及本次活动的关注与支持。据疫情防控形势,经审慎决定,“2021未来实验室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装备展览会”将于2022年8月26日-28日在杭州恢复召开!本届峰会以“建”康中国、“数”说现在、“碳”寻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全球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管理、维护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实验室行业的局面和趋势以及相关专业技术,融入“双碳”需求、智慧智能、高质发展等内容,共谋实验室发展新局面,为健康中国赋能。我们齐聚,只因拥有一个共同梦想:让实验室更科学、让科研更顺利、让世界更美好.....真诚期待您的莅临!主办:未来实验室学苑总冠名:青岛沃柏斯智能实验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现代资讯】 & 创妮网络协办:美国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创新中心(WNLIC) 美国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家具国际协会(SEFA)地点:中国杭州太虚湖假日酒店(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方文化园内)参加人员:实验室建造设计人员、实验室装修、改造工程设计人员、实验室内部区域规划、环境配置设计人员、各实验室相关机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建管理人员… … 时间: 2022年8月26-28日峰会流程: ——8月26日(下午)——PART1 2021未来实验室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 签到PART2 第七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设备设施展览会(第一天)PART3 实验动物.公益专场13:30-17:50 专场策划人 贺争鸣-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unit01:实验动物设施建设与专用装备研发13:30-14:10 肖杭-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演讲主题: 实验动物设施与行政许可管理14:10-14:20 Q&A14:20-14:50 赵国强-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演讲主题: 智慧化动物实验中心之自动化方案探讨14:50-15:00 Q&A15:00-15:20 课间休息15:20-16:00 陈洪岩-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演讲主题: 生物安全型动物实验装备研发16:00-16:10 Q&Aunit02:实验动物设施运行与管理16:10-16:50 王元占-南方医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主任 演讲主题: 实验动物设施设计16:50-17:00 Q&A17:00-17:40 贺争鸣-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演讲主题: 中国实验动物设施标准化发展历程17:40-17:50 Q&A——8月27日——第七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设备设施展览会(第二天)——8月28日(上午)——第七届未来实验室建设与设备设施展览会(第三天)PART1:医学实验室公益专场09:00-09:30 专场策划人朱红洲-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综合保障部主任演讲主题:标准化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09:30-09:40 Q&A09:40-10:10 孙波-青岛九维医学创新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演讲主题:实验室空调通风系统节能设计关键点10:10-10:20 Q&A10:20-10:40 课间休息10:40-11:10 李玉宝-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建安部副主任设计师演讲主题:实验室需求与设计衔接11:10-11:20 Q&A11:20-11:50 邓军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演讲主题:医学(临床)实验室风险识别与管理11:50-12:00 Q&A主论坛流程: ——8月27日(上午)——主论坛:07:50-08:30 嘉宾入场08:30-08:35 奏国歌08:35-08:40 Erwin Neher-诺贝尔奖获得者 致辞08:40-08:50 吴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致辞 08:50-08:55 曲凤宏-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致辞08:55-09:00 论坛启动仪式09:00-12:00 特邀嘉宾主持谢景欣-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高级工程师09:00-09:30 卢洪洲-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演讲主题:现代医院实验室建设功能探讨09:30-09:40 Q&A09:40-10:10 刘清辉-青岛沃柏斯智能实验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演讲主题:科学实验室建设本质需求与创新应用10:10-10:20 Q&A10:20-10:40 课间休息10:40-11:10 谢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处长演讲主题:中国检测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11:10-11:20 Q&A11:20-11:50 侯海峰-上海瀚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演讲主题:迈向碳中和,浅谈中国实验室建设可持续发展11:50-12:00 Q&A12:00-12:20 大会合影12:20-13:30 工作午餐——8月27日(下午)——13:30-17:10 特邀嘉宾主持才学鹏-中国兽药协会会长13:30-14:00 袁志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演讲主题:加快生物安全设施部署,提高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能力14:00-14:10 Q&A14:10-14:40 阮红正-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演讲主题: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下的中国实验建筑节能规划思路14:40-14:50 Q&A14:50-15:20 崔彤-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演讲主题:科学设计 设计科学15:20-15:30 Q&A15:30-15:50 课间休息15:50-16:20 王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科技管理处副处长 演讲主题:生物实验室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16:20-16:30 Q&A16:30-17:00 王子佳-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设计一部负责人 演讲主题:超大复杂实验室的全过程管控之路17:00-17:10 Q&A17:10-18:00 圆桌对话对话主题:高校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探讨刘克新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冯建跃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原处长蒋兴浩 上海交通大学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处长席海涛 吉林大学实验室管理处处长施芝元 厦门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张云怀 重庆大学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处长18:00-18:10 Q&A18:10-18:40 闭幕致辞&颁奖 郭艳-未来实验室学苑创办人——8月28日(上午)——平行论坛一:实验室运维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 暨 沪试.专场08:30-12:00 特邀嘉宾主持 宫兆合-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08:30-09:10 章文雅-陶氏化学亚太中心设备设施经理 演讲主题:实验室设施管理及运行保障09:10-09:20 Q&A09:20-09:50 赵贵喜-上海沪试实验室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 演讲主题:实验室运维的专业化与信息化09:50-10:00 Q&A10:00-10:20 课间休息10:20-11:00 徐光明-浙江大学理学部化学系教授 演讲主题: 从运维管理角度谈高校理化实验室通排风系统建设11:00-11:10 Q&A11:10-11:50 Theodore J. Traum-World Biohaztec-首席工程师/董事 演讲主题: 不断发展的防护实验室设计理念平行论坛二:生物医药实验室技术交流研讨会 暨 鑫玺.专场08:30-11:50 特邀嘉宾主持 洪涤-华领医药副总裁08:30-09:10 丁满生-江苏泰康生物医药COO 演讲主题:目前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09:10-09:20 Q&A09:20-09:50 金齐军-上海鑫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主题: 实验室别样视角--平行空间09:50-10:00 Q&A10:00-10:20 课间休息10:20-11:00 丁之洁-Wood China 副总裁 演讲主题: 生物医药实验室的设计概要11:00-11:10 Q&A11:10-11:50 洪涤-华领医药副总裁 演讲主题: 建立合规高效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一体化运营体系平行论坛三:化学实验室通风安全与管理研讨会 暨 北京成威.专场08:30-11:50 特邀嘉宾主持 刘昆-北京成威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08:30-09:10 沈晋明-同济大学教授 演讲主题:基于人工智能实验室管控与追溯系统09:10-09:20 Q&A09:20-09:50 刘昆-北京成威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主题: 实验室通风柜的制造与选择09:50-10:00 Q&A10:00-10:20 课间休息10:20-11:00 徐宏勇-华东理工大学安全环保办公室主任 演讲主题: 化学实验室安全数字化管理实践11:00-11:10 Q&A11:10-11:50 林和虎-ICT2总经理 演讲主题: 实验室通风柜排风系统安全12:00-13:30 工作午餐研讨会流程: ——8月28日(下午)——12:00-13:30 研讨会签到平行研讨会一:高校EHS专场13:30-18:00 特邀嘉宾主持 方建慧-上海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13:30-14:10 姜周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 演讲主题:高校实验室安全创新与实践14:10-14:20 Q&A14:20-14:50 杨勇-江苏埃德伯格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主题: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整体解决方案14:50-15:00 Q&A15:00-15:20 课间休息15:20-16:00 吴祝武-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 演讲主题:高校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双提升的探索与实践16:00-16:10 Q&A16:10-16:50 李震彪-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 演讲主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与实践16:50-17:00 Q&A17:00-17:30 香港科技大学健康、安全及环境处高级经理 演讲主题:实验室化学暴露评估与控制17:30-17:40 Q&A平行研讨会二:生物安全实验室 暨 昌特.专场13:30-17:40 专场策划人 吴东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任 特邀嘉宾主持 王栋-天津昌特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13:30-14:20 蒋晋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 演讲主题: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智慧建造14:20-14:30 Q&A14:30-15:00 王栋-天津昌特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主题:生物安全关键防护设备技术要点探讨15:00-15:10 Q&A15:10-15:30 课间休息15:30-16:20 吴东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任 演讲主题:新一代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创新设计思路16:20-16:30 Q&A16:30-17:20 梁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所长 演讲主题:高级别生物安全设施HVAC系统消毒要点探讨17:20-17:30 Q&A平行研讨会三:未来实验室设计 专场13:30-17:40 特邀嘉宾主持 汪建峰-上海卓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13:30-14:20 周世钰-上海势湾科技有限公司方案总经理 演讲主题:新技术赋能,勾勒未来智慧实验室新形态14:20-14:30 Q&A14:30-15:20 李凡-仕华那(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实验室探微15:20-15:30 Q&A15:30-15:50 课间休息15:50-16:40 宋俊国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科学实验室工艺设计高级工程师 演讲主题:追求性能与功能质的融合,对复杂实验室系统工艺技术本质的探索16:40-16:50 Q&A16:50-17:20 杨宏亮-美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 演讲主题:解码WHO最新版生物安全手册《实验室设计和维护》17:20-17:30 Q&A收费标准【线下论坛】一、实验室相关企业:1680元/位,早鸟价1280元/位2、 实验室相关用户:998元/位,早鸟价798元/位早鸟价8月12日截止;费用包含:1、 展会参观权; 2、 峰会参与权;3、 官方定制背包一个4、 工作餐(8月27日午餐&8月28日午餐)5、 电子发票(会务费)【线下研讨会】费用:498元/位费用包含:1、 研讨会参与权;2、 电子发票(会务费)【线下展会参观】费用:199元/位(8月12日前,展会观众报名免费)注:线下参会人员食宿交通自理【线上通票】 费用:698元/位费用包含:1、 线上公益专场2、 线上峰会3、 线上研讨会4、 电子发票(会务费)注:主论坛线上同步直播,专场均为录播(9月5日上线)汇款账户:开户名称:搏搜会展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金桥支行账 号:3105 0161 3736 0000 2850会务联系人:孙敏:13810520565付小波:15073138012冯萌:13916924736
  • 我国已研制出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并在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针对我国长期缺乏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一些关键配套防护设备的设计和生产经验、一些关键防护器材和设备一直依赖进口等现状,为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由863计划支持、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联合攻关,目前已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并通过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组织的验收。  该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全按照我国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标准设计和建造,由主实验室舱、人员净化与技术保障舱、准备舱三台标准方舱组成,其综合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工艺平面布局、关键防护设备配置、通风控制和污水处理等方面优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性、机动性,能适应快速反应行动的需要,可通过公路、铁路、轮船运输,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生物恐怖袭击情况下可快速运达指定地点,展开后快速实施对可疑病原体的采集、保存、分离、培养和检定作业。  在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07年北京“奥安-07”演习、2008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秦皇岛奥运安保“三防”应急会议等重大活动安全保障中,该移动式实验室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能够满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反生物恐怖应急处置和快速检测的需要,各项指标均达到生物安全要求。  目前,该移动式实验室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3个月可同时生产6套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食品安全“十二五”规划重点建立风险监测体系
    8月13日,卫生部就食品安全国家“十二五”规划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在问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表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卫生部正在抓紧完善制度,部署相关工作,并将其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方向。  严卫星说,按照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要求,卫生部正在抓紧完善及部署相关工作。从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卫生部在全国31个省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并将监测工作从城市向农村逐步覆盖。  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内容,严卫星介绍:一是针对食品的风险监测,包括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致病菌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 二是针对人群的风险监测,包括食物中毒的报道,异常症状和异常事件监测的报道,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等。  出席发布会的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对记者表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的风险监测工作刚刚起步。从现在监测网络的覆盖情况来看,离国务院规划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这也是卫生部“十二五”期间努力的重要方向。”
  • 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获获得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由总局推荐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宋桂兰研究员牵头完成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研制成功了水平先进的微环境模拟试验平台 建立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物扩散模型,建立了正压服、生命支持系统等15项关键设备的评价技术准则 建立了国际先进的P3和P4实验室标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制度。课题成果应用于国际国家重大活动,承担救灾、反恐等任务,受到国家表彰。课题成果在推动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生物安全界和认可界取得了话语权。
  • 我国生物安全技术加入国际“P4俱乐部”
    在1月18日召开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国家认监委组织实施,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首个认证认可领域的国家级科技奖项,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评价能力,在生物安全技术领域加入了国际“P4俱乐部”。  长期以来,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实验室评价机制很不健全,导致相关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管理不规范。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期间,我国不但缺乏技术可靠的高级别实验室对SARS病毒进行研究和检测,而且承担疫情防控工作的专业实验室发生了感染事件,暴露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的短板。  “非典”期间,我国开始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防备和应急系统,着手制订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标准,规范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P3和P4实验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国家认监委在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的立项支持下,紧急启动“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牵头组织国内权威机构,针对制约我国P3和P4实验室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进行科研攻关。  经过10年的科研攻关,该项目在P3和P4实验室关键安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成功了国内首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环境模拟P4实验室试验平台 首次建立了基于真实微生物气溶胶的风险评估模型 研制了自动扫描检漏高效空气过滤单元 建立了正压服、生命支持系统、活毒废水处理、气锁、隔离器等15项关键设备的评价技术准则,以及高压力高风险环境下操作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国际先进的P3和P4实验室安全标准。  依托项目成果,制定了国家标准GB 19489-2008《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认可制度,全面提升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水平,为完善国家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获得国家认可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高致病性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反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青海玉树地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支生物安全研究人才队伍。在“非典”疫情之后的历次重大疾病防控中,我国未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动力电池安全性能检测实验室场地建设规划条件
    p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政策的利好和社会资本的涌入,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怎么建设和规划好一个全新的新能源锂电池检测实验室是许多新能源制造关联企业的痛点。新能源锂电池实验室不同于其他家用电器、灯具照明或汽车电子产品实验,由于锂电池在试验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锂电池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废气、冒烟、明火、甚至出现爆炸、溶液飞溅等情况,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环境空气污染、设备损坏、实验人员受伤,甚至对人身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无论锂电池试验室规模大小,都有必要在新能源电池实验室的场地建设,设备购置,以及日常的运营成本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了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5a6c188-4150-44ec-aebe-786d32141b2b.jp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 span style="color: rgb(84, 141, 212) "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一、(规划)锂电池实验室设计依据及设备部署:/span/span/span/strong/pp  strong1、依据标准规范:/strong/pp  满足GB/T 32146.2-2015《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技术要求 第2部分:电气实验室》标准规范要求设计。/pp  实验室主要用于锂电池强制性安全检查试验,提供稳定可靠的环境条件。为了评估电池在存储、运输、误用和滥用等情况下,是否会引发过热、明火、爆炸、有害气体溢出、人员安全等情况,由此应运而生的电池安全检测标准有:国际标准(IEC 62660、IEC62133)、欧盟标准(EN62133、EN60086)、中国标准(GB31241-2014)、美国标准(SAE UL)、日本标准(JIS),针对新能源锂电池应用较为广泛的标准是UN 38.3、GB/T31467.3-2015、GB/T 31485-2015、SAND 2005-3123、UL1642、UL2054、UL2580、JIS C 8711、JIS C8714、JIS C 87115、ISO 16750、ISO 12405、SAE J2464。电池标准针对的检测项目,大体可分为电性能适应性、机械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测试三大类的检测。/pp  1)电性能适应性:包括电池工况容量、各种倍率的充放电性能、过充性能、过放性能、短路性能、绝缘性能、自放电特性、电性能寿命等。其中过充、过放、短路的实验过程风险较大,可能会存在明火爆炸等剧烈现场。/pp  2)机械适应性:加速度冲击、机械振动、模拟碰撞冲击、重物冲击、自由跌落、电池包翻转、洗涤试验、挤压和钢针穿刺等。其中钢针针刺和挤压的实验过程风险较大,可能会存在明火爆炸等剧烈现场。/pp  3)环境适应性:热滥用(热冲击)、温湿度循环、高低温循环、冷热冲击、温度骤变、真空负压测试、盐雾试验、浸水试验、海水浸泡和明火焚烧等。其中明火焚烧实验过程风险较大,可能会存在爆炸的情况。/pp  strong2、(规划)锂电池实验室设备布局:/strong/pp  在实验室建设初期规划实验室,既可以降低实验操作风险,同时也能系统的形成检测能力,通常具有完整测试能力的电池检测实验室,可规划成如下功能分区:/pp  1)电性能检测区,此区域主要涉及的仪器是充放电机柜、内阻测试仪、绝缘强度测试仪、绝缘电阻测试仪、数据采集设备等,由于电池的实测容量与测试温度有关,因此应对此区域的温度、湿度进行控制。/pp  2)机械性能测试区,此区域主要涉及的仪器包括充放电机柜、振动试验台、冲击碰撞试验台、翻转试验台、三综合实验台,由于设备质量重、体积大、噪音大,且部分检测设备需要下挖,因此此区域多放置在一楼,做好隔音和隔震措施。/pp  3)环境测试区,此区域主要完成温度、湿度、老化、热分析等实验,涉及的仪器包括充放电机柜、高低温箱、负压箱、温湿度实验箱、热分析仪、数据采集设备等,此区域需要24h连续长时间工作,因此容易出现麻痹大意导致安全事故。/pp  4)辅助功能区,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包括样品室(放置测试前后的电池样品)、库房(放置闲置线缆、工具等)、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区等。样品室存放电池样品,需要频繁检查电池状态。/pp  5)电池安全测试区,此区域开展的测试均带有危险性,包括样品不成熟导致的风险以及测试本身的风险,包括的测试项目:跌落、针刺、挤压、燃烧、过充、过放、短路、浸水、海水浸泡、高温充放电等项目,涉及的设备包括充放电机柜、跌落试验台、针刺试验机、挤压试验机、燃烧试验机、短路试验机、浸泡设备、高温箱等。由于此区域着火爆炸概率较高,因此需要建设行之有效的尾气排放和处理措施,以避免对环境的影响。/pp  strong注意: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以及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准部分试验项目适用。/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二、(规划)锂电池实验室测试程序:/strong/span/pp  strong1. 电池材料检测/strong/pp  电池材料的测试主要为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测试,所有测试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均属于仪器分析,测试的全过程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最终产生的废弃样品及未测试的多余样品均交还送检单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f6c52bd6-dbf2-4a1a-887f-274ec60e8e5f.jpg"//pp  工艺流程简述:称取电池材料—电池材料制样—上机分析—结果输出。/pp  strong2、电池单体常规测试、电性能、安全性能和失效性能、可靠性检测/strong/pp  电池单体常规测试包括外观、极性、尺寸和质量,涉及到目检、电压表检测、量具和衡器检测手段,四种测试项目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均不产生任何环境有害物质。电池单体电性能测试包括放电容量、倍率、循环寿命,涉及到的设备有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仪和电池模块充放电性能测试仪,以上两种设备基于电化学原理进行检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测试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环境有害物质。/pp  电池单体安全性能测试包括过充、过放、短路、跌落、高低温、针刺、挤压多项,涉及到针刺机、挤压机、跌落台、高低温箱和过充过放专用设备,所有的测试项目都在专用测试设备内执行,同时操作人员按照国标要求配备有严格的防护措施,测试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测试结束后产生的失效电池交由送检单位回收处理,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电池单体可靠性测试主要包括循环寿命、不同倍率放电特性、不同温度放电特性、充电特性、自放电特性、不同温度自放电特性、存贮特性、过放电特性、不同温度内阻特性、高温测试、温度循环测试、跌落测试、振动测试、容量分布测试等,以上测试涉及到的设备主要为电性能测试仪和部分安全性测试设备,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基于电化学原理对电池进行电性能检测,测试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 不产生化学反应,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pp  电池单体失效分析和电池模型分析在上述可靠性检测、安全性检测、常规检测及化学组成检测等基础上开展,检测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不产生化学反应。对环境不造成污染。/pp  工艺流程简述:电池单体试样遴选—电池试样连接检测设备—设备自动检测—数据输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c2f2757-c359-499b-b8d0-caf36db2fe17.jpg"//pp  strong3. 电池模块常规测试、电性能、安全性能和失效性能、可靠性检测/strong/pp  电池模块常规测试包括外观、极性、尺寸和质量,涉及到目检、电压表检测、量具和衡器检测手段,四种测试项目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均不产生任何环境有害物质。电池模块电性能测试包括放电容量、倍率、循环寿命,涉及到的设备有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仪和电池模块充放电性能测试仪,以上两种设备基于电化学原理进行检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测试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环境有害物质。/pp  电池模块安全性能测试包括过充、过放、短路、跌落、高低温、针刺、挤压多项,涉及到针刺机、挤压机、跌落台、高低温箱和过充过放专用设备,所有的测试项目都在专用测试设备内执行,同时操作人员按照国标要求配备有严格的防护措施,测试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测试结束后产生的失效电池模块交由送检单位回收处理,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电池模块可靠性测试主要包括循环寿命、不同倍率放电特性、不同温度放电特性、充电特性、自放电特性、不同温度自放电特性、存贮特性、过放电特性、不同温度内阻特性、高温测试、温度循环测试、跌落测试 、振动测试、容量分布测试等,以上测试涉及到的设备主要为电性能测试仪和部分安全性测试设备,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基于电化学原理对电池进行电性能检测,测试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 不产生化学反应,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pp  电池模块失效分析和电池模型分析在上述可靠性检测、安全性检测、常规检测及化学组成检测等基础上开展,检测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不产生化学反应。对环境不造成污染。/pp  工艺流程简述:电池模块试样遴选—电池模块试样连接检测设备—设备自动检测—数据输出。/ppimg title="4.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7a7a4dd-b45a-46cf-bc6f-1964c0ab31ef.jpg"//pp  strong4. 电池系统常规性能、电性能、安全性能和失效性能检测、可靠性检测/strong/pp  电池系统常规测试包括外观、极性、尺寸和质量,涉及到目检、电压表检测、量具和衡器检测手段,四种测试项目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均不产生任何环境有害物质。电池系统电性能测试包括放电容量、倍率、循环寿命,涉及到的设备有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仪和电池模块充放电性能测试仪,以上两种设备基于电化学原理进行检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测试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环境有害物质。/pp  电池系统安全性能测试包括过充、过放、短路、跌落、高低温、针刺、挤压多项,涉及到针刺机、挤压机、跌落台、高低温箱和过充过放专用设备,所有的测试项目都在专用测试设备内执行,同时操作人员按照国标要求配备有严格的防护措施,测试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测试结束后产生的失效电池系统交由送检单位回收处理,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电池系统可靠性测试主要包括循环寿命、不同倍率放电特性、不同温度放电特性、充电特性、自放电特性、不同温度自放电特性、存贮特性、过放电特性、不同温度内阻特性、高温测试、温度循环测试、跌落测试、振动测试、容量分布测试等,以上测试涉及到的设备主要为电性能测试仪和部分安全性测试设备,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基于电化学原理对电池进行电性能检测,测试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 不产生化学反应,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pp  电池系统失效分析和电池模型分析在上述可靠性检测、安全性检测、常规检测及化学组成检测等基础上开展,检测过程都不涉及任何化学处理步骤,不产生化学反应。对环境不造成污染。/pp  工艺流程简述:电池系统试样遴选—电池系统试样连接检测设备—设备自动检测—数据输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5.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6ae167e-9e9b-439b-8098-99f7fc7e2f3f.jpg"//pp  strong5、(温馨提示) 由于新能源锂电池能量高度集中,且密集安装,因此即便是正常的试验测试(如各种充放电性能、高空模拟),也可能因误操作导致危险,下面列举新能源锂电池存在的潜在风险:/strong/pp  1)着火、燃烧、爆炸/pp  磷酸铁锂电池在电解液中添加过充添加剂非水有机体系的电解液具有低燃点的易燃性质,它在温度升高的密闭电池体系内极易和充放电过程中非常活跃的电极材料发生一连串催化放热反应,从而引起热失控。同时电解液和电极材料之间的副反应伴有气体产生,当电池内压力达到设定的阀值,泄爆阀开启,并伴随气体泄放。如果电池内部集聚温度过高,与空气种的氧气的接触的情况下引起有机电解液的燃烧,最终导致电池的爆炸。/pp  电池检测中的各种滥用实验的实质,是通过各种手段使电池发生外部短路或内部短路,引起正负材料和电解液的直接反应,电池温度急剧升高。电池的散热性和压力的释放能量决定了电池着火、燃烧或爆炸。对实验现场的着火、燃烧、爆炸的防护,重点是保证试验现场压力要有足够的释放空间,防止燃烧扩展和压力的突然释放,可采取加固防爆壳体、快速压力泄放、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进行预警检测,以实现不爆炸货弱能量的反应。/pp  2)有毒气体的排放/pp  由于电解液含有有机溶剂,在安全检测过程中,电解液的高温气化导致有毒气体的排放,通常有毒气体是通过电池泄爆阀打开后溢出,其气味刺激。当被测样品是大功率的新能源电池时,有毒气体的含量较多,且成分更为复杂,其排放问题更要注意,UL 2580规定了有毒气体释放量的检测要求。有毒气体的排放的防护重点,是加装有害气体检测传感器监测有害气体含量,加装抽风装置或无害化处理装置将有毒气体抽离实验室,避免操作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pp  3)漏液的污染性/pp  电池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液,漏液会腐蚀设备和测试台的外表面。应加倍关注富液设计电池的这种危害。因此无论是在有意破坏的漏液,或是实验过程意外泄露,都应该关注人员防护、设备防护和测试环境防护。其防护重点是通过严格操作流程管理和规范,将漏液的腐蚀侵害降至最低。/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三、(规划)锂电池实验室——通风系统特点:/strong/span/pp  1、因锂电池在做破坏性测试时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烟雾或者燃烧废气,需要考虑到通风环保设施要求 系统所作用的通风设备较复杂,流量较大。通风设备在工作期间可根据实际须要控制使用数量,风机负载随通风设备增减而变化。/pp  2、系统控制采用各实验室布点控制,即利用同系统的各通风设备的电动调风阀或在附近设置信号开关,利用电动调风阀或信号开关输送信号远距离控制风机启停。采用电动调风阀对通风设备进行流量调节。/pp  3、采用在风机入口处加装消声器的方式对通风系统进行噪声处理,对于电机功率小于4KW,A式传动的风机采用橡胶减振,对于电机功率大于4KW,C式传动的风机采用阻尼弹簧减振器减振。/pp  4、因应节能要求及实际需要,对全面排风系统P1及局部排风系统P3、P4、P5、P6系统功率≥4KW的通风系统采用变风量变频控制系统控制。节约电能同时也可大大延长风机使用寿命。/pp  5、因应现代环保要求,根据废气类别对P4、P5、P6系统的排气采用酸雾净化塔、活性炭干附等进行环保治理。/pp  6、实验室的通风换气次数取每小时10~20次。/pp  7、支管内风速取6~12m/s,干管内风速取8~14 m/s。/pp  8、通风设备设计风量:单台1800*800*2350mm排毒柜设计排风量:1400~2100CMH 单台1500*800*2350mm排毒柜设计排风量:1100~1700CMH 单台500*500mm原子吸收罩设计排风量:800~1300CMH 单台万向排烟罩设计排风量 180~300CMH。/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四、(规划)锂电池实验室——内部装饰/span/strong/pp  strong1、天花/strong/pp  (1)实验室、办公室天花采用轻钢龙骨吊600*600mm的铝合金扣板天花。/pp  (2)结合通风和机电要求,实验室天花选用铝合金扣板天花可以大幅度降低通风和机电施工难度和强度,也利于日后的正常维护和检修。/pp  (3)实验室天花采用铝合金扣板天花美观,大方,无污染,还可以搭配其他一体化装修完成整个装修工程。/pp  (4)实验室天花采用铝合金扣板天花可以有效的防霉、防潮。/pp  (5)洁净室采用彩钢板天花板。/pp  strong2、地面/strong/pp  (1)实验室地面按照甲方要求保留原有抛光砖地面600*600mm。/pp  (2)抛光砖技术成熟,整洁,美观,灰缝小,易于清洁。/pp  (3)在装修过程中,抛光砖的铺设最适合于办公场所。/pp  (4)抛光砖可承受多人办公场所的磨损,维护后不变色不需打蜡抛光等繁复操作。/pp  (5)洗涤室利用原有地面,节约成本。/pp  (6)优质防滑地砖可以有效杜绝液积留在地板上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不便。/pp  strong3、墙体/strong/pp  (1)新砌墙身采用轻质砖砌180mm厚砖墙,双面批荡面贴500*500抛光砖。/pp  (2)采用其他墙体全部贴500*500抛光砖/pp  (3 走廊用12mm厚钢化玻璃做玻璃隔墙,踢脚线材质选用抛光砖。/pp  (4)采用玻璃间隔的设计使得开放式实验成为一种可能。/pp  (5)采用玻璃间隔的设计令人视野开阔,整体实验室洁净、明亮。/pp  strong4、门窗/strong/pp  (1)实验室统一采用12mm厚钢化玻璃地弹簧门,增加实验室通透性。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分为900*2100mm、1200*2100mm、1500*2100 mm三种规格,根据具体情况,洁净室的门为800*2100 mm。/pp  (2)实验室主通道入口用1500*2100mm钢化玻璃双开门,外加电脑磁卡感应门锁(配10张卡)。/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四、(建议)锂电池实验室注意事项:/strong/span/pp  实验室设计之初就应该全面性的考虑到被测试锂电池出现爆炸、燃烧、漏液等问题。/pp  strong1.爆炸前预警:/strong由于电池起火爆炸前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以传感器充分检测指标达到爆炸前预警的目的。这些变化包括——温度升高、电流突然增大、泄爆阀打开、有害气体溢出等,其中温度和电流是预警的重要指标,对相同规格的电池具有相似的指标,通过概率分布可形成较好的爆炸预测。/pp  strong2.爆炸过程控制:/strong电池连锁爆炸是爆炸过程控制的重点,通过切断电流回路、降低爆炸现场温度、阻断燃烧路径、撤离着火源头等方式,其中以切断电流回路和干冰灭火方式最为有效。既能起到控制火情,同时也保留了测试样品。/pp  strong3.污染物可回收:/strong污染物包括固态污染物和气体污染,通过电池回收罐收集固态污染物回收时,要避免二次危险。有害气体的回收成本非常高昂,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pp  strong4.试验室防爆系统:/strong房间内安装2个传感探头。测试单元放置在室外可随时的监测试验室内的气体是否超标。报警系统分2级控制当第1级报警时启动声音报警,此时不切断电路。当浓度继续升高时达到2级报警时报警器自动打开风阀启动抽排风系统并切断实验室电源。防爆室内部采用1.2mm厚的钢板焊接而成,墙体可采用铝塑板或其他材料支撑,整改防爆室具有耐火、防止爆炸物飞出等功能。防爆门采用往里面推开的开门方式,必须具有防止冲击波导致开门的问题,门上配置有防爆玻璃观察窗,并且窗上焊接有铁柱防止玻璃破裂。防爆室上空设置有铁制的通风管道,其作用有二 1、当有燃烧、烟雾时,开启风机抽风,2、主要用于泄放爆炸时的压力。因此通风管道需要做宽,建议尺寸不小于500mm× 600mm× 870000mm。/pp  strong5.每个防爆室配置有防爆灯,视频监控探头。/strong视频监控探头对准被测物位置。每个防爆室的底部设置有设备的连线门洞:100mm× 200mm 在高1000mm处也设置有直径500mm的连线门洞,门洞的里面一侧设置有钢铁挡板。防爆室作为样品储存室使用,并配置有小一匹分体式空调作为恒温,外墙配置有直径120mm的排气扇。里面配置有消防烟感探头。/pp  strong6.充放电区:/strong设置有试验台,台面分有仪器操作位置和样品区,样品区四周及底面采用1.2mm不锈钢板焊接 前面设置有开门 上方开孔,用于泄放用。也可以在上方加装排气管道。样品区的侧面开有直径50mm的孔用于连接线。样品区可放置定做的防爆箱。/pp  strong7.消防要求:/strong在人员操作区和样品区设置有消防烟感探头。/pp  strong8.视频监控要求:/strong共用七个视频监控探头,五个用于防爆室,两个用于冲放电区,在防爆室外配置有视频监控显示器,可在测试过程中查看到里面情况,并具有连接内网功能,可便于在办公室查看具体情况。空调恒温功能:在人员操作区采用原来配置有的5匹空调,另外在A防爆室加装小一匹空调用于储存室。/pp  strong9.实验室噪音:/strong实验室噪声源主要为测试设备、风机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其噪声值约为 50~75dB(A)之间。/pp  strong10.电气控制柜及电气连线,有永久性的标志,并与图纸相符,同时符合国家有关的标准。/strong设备供电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可靠地保护人身安全。测试系统应增加电源切换开关,能够给各台位提供不同频率的电源(同时包括每台的一路市电供电。试验室有高温保护装置,具有过流、漏电保护、有保险丝。/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五、(规划)锂电池实验室水电要求:/span/strong/pp  1.配备电源:3Φ5W 380V,50/60Hz 总功率约130KVA /pp  2.独立地线:接地电阻≤4Ω /pp  3.给水:配管连接直径Φ20 水压≥0.15MPa,水质洁净无杂质 /pp  4.排水:配管连接直径Φ100。/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六、(设计)锂电池实验室测量系统精度:/strong/span/pp  1.所以控制值的准确度应在以下范围内/pp  2.电压:± 1.0% /pp  3.电流:± 1.0% /pp  4.温度: ± 2℃ /pp  5.时间:± 1.0% /pp  6.尺寸:± 1.0% /pp  7.容量:± 1.0%。/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七、锂电池防爆实验室典型设计应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img title="6.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9c27761-dfaf-494b-a3db-5c2355573e90.jpg"//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锂电池实验室效果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7.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ab6d5f4-6ae1-4329-ab4d-24dfb53560e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测试系统综合交钥匙工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8.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839110f4-dffb-4911-a168-6afd61901ad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电池整体实验室正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9.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9e4888e-a8a8-465a-9cfc-f8526ff437a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电池整体实验室背面)/pp  strong作者:东莞市高升电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DELTA德尔塔仪器)/strong/p
  • 中医药十二五规划 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了未来5年指导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阐明了“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明确了未来5年的中医药工作重点。  “十二五”时期,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规划》指出,中医药发展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知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中医药行业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推进中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包括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及标准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对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系统整理和挖掘中医古籍文献,实现重要中医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和利用民间医药知识与技术。加强国家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库建设,在全国范围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的中医药临床数据支撑平台与管理服务共享体系,实现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继续加强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建设,争取建设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此外,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也被列为此次《规划》重点任务之一。内容包括加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工作制度及技术规范,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野生中药资源培育基地建设,强化对重要、资源有限的野生中药原材料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具有优势科技资源和特色技术领域的企业建设重点研究室。继续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支持中药材种植(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加强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提高,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聚集效应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和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 上海发布《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 完善检验检测与风险监测体系
    p  上海市政府7月发布了《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力争在未来五年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每一道防线,建立与特大型城市相符合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制度体系。《规划》明确提出构建“ 四位一体” 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 实现全市食品药品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检验检测项目全覆盖,基层街镇监管所快速检测装备标准化配备率到达 1 0 0 % ,快速检测项目比“十二五”期末增加 4 0 % 。/pp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全市要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按照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分级负责、规范建设的原则, 以市级检验检测机构为龙头, 区域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 基层监管所快速检测为基础, 第三方机构和企业检验检测为补充, 构建科学、 公正、 权威、 高效的“四位一体”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 实现全市食品药品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检验检测项目全覆盖。基层街镇监管所快速检测装备标准化配备率到达 1 0 0 % ,快速检测项目比“ 十二五暠 期末增加 4 0 % 。/pp  市级检验检测机构重点构建国家级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和国家、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科技研发、 技术仲裁、 风险评价和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综合性、 专业化、 国际化水平。区域检验检测机构重点满足食品药品监管的技术保障要求, 为区县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提供可靠和必要的技术支撑。在基层监管所建立规范、 达标的快速检验室, 具备食品药品中主要微生物、 重金属、 农药残留、理化指标等定性快速检测能力, 基本覆盖日常监管需求。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机构和企业自检实验室的作用, 基本满足食品药品产业发展和企业产品质量检验需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104eea50-2809-4064-8c9c-29f82ec65da6.jpg" title="1.jpg"//pp  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 完善市、 区县两级食品、 药品、 医疗器械、 化妆品不良反应/ 事件和安全风险监测、 评估和预警的机构、 机制建设, 建立覆盖不良反应/ 事件监测、 质量抽验、 投诉举报、 监督执法及舆情监测等全方位的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pp  “十三五”期末, 实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达到 1 0 0 0 份/ 百万人,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数达 2 0 0 份/ 百万人,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数达 1 0 0 份/ 百万人。建立部门间风险监测数据实时共享机制, 完善食品药品风险监测的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监测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水平。加强药品、 医疗器械和化妆品风险监测哨点医院建设, 提高重点品种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 积极培育和引导高校、 科研院所和其他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第三方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参与食品药品风险技术评估 加强风险交流, 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监测预警信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b5881dab-7f14-40a8-bc54-06a407024ad0.jpg" style="" title="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2d7ab89d-9e46-4f2b-9c1d-1c27d24cce6a.jpg" style="" title="3.jpg"//pp  附件:img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line-height: 16px "/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12/ueattachment/f97e3b64-e78d-47db-99b5-0390a3bf170e.pdf" style="line-height: 16px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pdf/a/ppbr//p
  • 新冠病毒与生物安全实验室探讨--苏州大学医学部张乐帅教授
    新冠病毒疫情到今天为止,已经波及到世界各地,目前除中国之外的感染人数已达数十万。因此,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毒性也远比普通流感强很多。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毒性为何如此之强?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划分又是怎样的?本文,来自苏州大学医学部的张乐帅教授将进行相应分享与阐述。 张乐帅 教授苏州大学医学部作者简介:张乐帅博士,现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美国资质认证毒理学家、欧洲注册毒理学家、英国注册毒理学家。2002年及2005年分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并于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联合硕士培养;后赴美学习,2010年获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开展药物毒理学研究,并参加进行药审培训;2012年起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担任研究助理教授,开展食品毒理学、纳米毒理学研究;2014年聘为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目前从事基于三维肝微组织的纳米毒理学以及纳米肿瘤免疫学的研究活动。截止目前,共发表文章40余篇,论文引用1500余次,获得国自然面上基金3项与青年基金1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毒性为何如此之强?研究发现,病毒表面的spike(S)蛋白有一段受体结合区(RBD),此区域和2002年爆发的SARS病毒S蛋白对应序列非常接近,因此人们一开始就猜测新冠病毒可能与人体细胞上的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结合而入侵细胞【1】。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冠病毒S蛋白RBD区域相比于SARS病毒产生了系列突变,使它与细胞表面ACE2的结合能力更加灵活而强劲【2】 更有学者发现,冠状病毒的侵染还能进一步提高ACE2的表达【3】。因此,新冠病毒被认为能经由病毒携带者以间接接触或气溶胶形式传染给健康人,并与人类肺泡II型细胞ACE2蛋白的结合,肆无忌惮的进攻肺部。紧接着,为了对抗新冠病毒,人体产生了过度免疫反应(细胞因子风暴),炎症的爆发使肺部产生并充满大量的黏液质(有人认为是死亡细胞DNA释放所致),病人因此呼吸变得困难而成为重症患者。新冠病毒还能游走到人体深处,变本加厉的侵犯同样高表达ACE2的心脏、肾、睾丸等器官,提示这些器官也可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侵袭,从而导致心血管毒性、肾毒性及生殖毒性等系列问题【4,5】。Blablabla的说了大半天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毒性机理,吃瓜同事们有没有突然意识到,这研究的对象可是病毒呢!如果科研人员在常规生物实验室进行病毒相关的细胞或动物实验,病毒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他们,并在体内大量组装成具有高度活性的子代病毒。那么,以上针对冠状病毒的研究应该在哪里进行呢?大家自然就想到了石正丽教授团队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他们进行的高度危害性的病毒实验,是需要在那称为P4级别的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NBL)中进行的。P4实验室又是什么呢?在这里,作者将和大家聊聊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概念、总体介绍、建造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以便各位深入理解病毒研究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并通过此文建议我校可考虑建立P3实验室,以满足我国生物安全研究的国家战略需求。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划分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差别很大,因此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根据对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到四级(P1-P4);官方的定义可详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6】;有关四个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总结,可详见下表【7】。在这里,作者将用通俗的语句对四个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分别阐述。在这四个级别中,P1防护水平是最低的,所操作的微生物在这种普通实验室中一般不会导致科研人员生病,比如一些非感染性的细菌,包括再熟悉不过的E. coli大肠杆菌;这样的细菌在实验过程中用手套和护眼罩防护、实验做完后用肥皂洗手即可。P2级就要注意一点了,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往往对科研人员造成轻微的疾病,比如甲乙丙型肝炎、麻疹病毒、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P2级别下操作病毒相应的防护措施会比P1级来得严格,比如只能是经过培训的人员才能进出、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样品、最好用二级生物安全柜而防止因操作导致喷雾形式的污染。相比之下,P3和P4级别下操作的病毒对象,都会引起科研人员严重的疾病,因此防护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这里对这两个级别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疾控中心也将艾滋病病毒(HIV)归类在P2实验室中研究和管理【8】。你可能会说,这种病毒致病性也是非常让人生畏的,但为什么能允许在级别较低的P2实验室中研究,是不是太危险了?大家都知道,HIV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但不会通过气溶胶发生传染。目前认为,普通接触很难传染艾滋病,因此按照这个理论,HIV应归类在P2级实验室中操作。具体而言,美国疾控中心有关《微生物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第五版【8】中详细对艾滋病病毒的研究应对有非常明确的解释:“如果要生产实验室研究所需的HIV,或者浓缩HIV,或在研究过程中会产生HIV液滴或气溶胶,则整个活动应在P2实验室中进行,但用P3的实践规范进行管理。如果需要获得更大规模的病毒量或者浓缩,则采用P3实验室规范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及防护。”简单的说,如果要研究HIV,则至少要在P2实验室中进行超严格的管理,但最好在P3实验室中进行。那么,P3实验室又是怎样的呢?P3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高度危害性,传染给科研人员可以引起严重甚至致死的疾病,但所幸目前已经有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相关的病毒包括臭名昭著的炭疽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这些病菌会引起严重的疾病,但是已经相应抗生素可治,也有疫苗可防。截止目前,我国已有近50家机构建立了P3实验室,大部分在各个省直辖市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及疾控中心,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针对禽流感、病毒性出血热、病毒性脑炎、艾滋病病毒、SARS以及不明疾病建立了十多个P3实验室;除此以外,在高校中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都建立有P3实验室。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提到“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9】。因此,可见在未来两三年内,将会有更多疾控中心及检验检疫部门之外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P3生物安全实验室出现,以满足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需求。相比之下,P4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所处理的病原体不仅具有高传染性,还无药可治、无(疫)苗可防,比如刚果出血热、埃博拉病毒;天花病毒虽然有药可治、有苗可防,但由于其高烈性的传染能力,人们依然选择尽可能在P4实验室中研究。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SARS冠状病毒的研究治疗史,其当年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大量的激素,但导致了病人的股骨头坏死的问题,因此激素疗法并非为可靠的治疗方法;另外,我国自制研发的SARS疫苗仅仅经历了一期临床试验就戛然而止,其仅是在受试者中观察到了抗体【10】,在此以后病毒不再传播,疫苗也就失去了商业意义,企业没有动力再投入。由此可以判断,SARS病毒的研究即使是现在,也应置于P4实验室中进行。然而,我国在2003年虽然有数个所谓的P3实验室,但因为缺乏安全实验室的评价标准,包括了硬件的重大缺失、软件的国内外差距、安全意识淡漠、缺乏系统培训、没有管理体系等问题,导致科研人员只能在相对落后的P3实验室研究SARS病毒——这就是SARS被归类于在P3实验室中操作的历史原因。甚至在2003年前,连见过P4实验室结构的人都没有,这些问题导致了国家决心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和法规,以推动更高层级的病毒研究。这次新冠病毒开展的研究所需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级别,国家也予以了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早在本年1月23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强调病毒培养、动物感染试验应在P3实验室进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操作应当在P2实验室进行,采用P3实验室规范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及防护,对于灭活材料的操作可在P2实验室中进行,而分子克隆等不含致病性活病毒的其他操作,可以在P1实验室进行【11】。一般来说,相应等级实验室需要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取得开展相应活动的资质,才能开展针对某种病毒的研究。P4生物安全实验室简介由于我国P3生物安全实验室较多,部分省直辖市疾控中心和检验检疫部门已申请并在运营状态,可有较多机会参观;但是P4实验室最为高端,其与P3有一定相似度,而建设与管理更为严格。下面就以武汉病毒所为例,在P4实验室中是个什么体验。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共3000多平方米,其分为四层:底层是污水处理池和设备、制氧设施;二层是核心实验区,包括3个细胞实验室、2个动物实验室、1个解剖间、1个菌毒种保存间;三层为线路管道,如果坏了可以进行检修;四层是过滤送排风、恒温恒湿空调保障系统。它的整个建造工艺与技术装备由法国输出,整个工程耗时十余年;中法签署的协议内包括人员培训,科研人员一般都会赴法国的实验室接受培训,并获得法国BSL-4使用许可证书。P4实验室有一层一层的负压装置,气压向内逐层递减,保证了烈性病原不会向外扩散;整个实验室的密封性极为良好,极少留有缝隙;有关电力也是优先保证P4实验室的供电,在紧急情况下可由发电机自行发电,从而充分保证了实验室安全;作为一个P4级别的实验室,实验室的一切都受到24小时的监控。核心实验区大约300平方米,外部有环形走廊,其中间是真正进行病毒研究的实验室。外部与核心实验室由大大的玻璃窗分隔开;核心实验室内设备很特殊,有专门的二级生物安全柜和培养箱等,还有含有特制键盘、电话和显微镜;在与外间控制室里,工作人员和来交流的科学家是不需要穿防护服的,他们可以实时观看研究图片,并和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交流,还可以远程控制显微镜。相关的内部结构可见下图【12】:进入P4实验室的人员都必须进行各类实验活动的演练、熟悉实验环境与设备操作,开展各类意外事故的演练,经过相当严格的培训(如穿脱防护服),通过考核拿到证书才能获得上岗资格。核心区任何相邻的门之间都有自动连锁装置,防止两个相邻的门被同时打开,从而避免室内空气的流通。进入实验室需要耗费大概15到20分钟时间,研究人员两人一组在更衣间脱去所有衣服,进入气闸室淋浴消毒完毕,穿上一次性内衣后,再去穿防护服。防护服不是普通的衣服,防护服头部是透明的充气罩,外表为白色,有点像宇航服,只不过它是用来防止病毒感染的;这里要给防护服加压,确保其没有泄露才能穿;防护服下端连接着一条直径2cm的天蓝色呼吸软管,管线另一端悬挂连接在天花板上,与供气导管连接,其会向防护服内提供新鲜呼吸空气,防护服内的正压状态可以让防护服离开供气导管的两分钟时间内,还能持续内部工作人员的呼吸供气,也便于工作人员移动时更换供气导管。在穿戴好防护服之后,即可进入操作间,也就是热区(Hot zone)。在P4实验室中做实验,多处设有呼吸管,因此走到哪里,呼吸管就要换到哪里;研究人员用移液器把病毒样本取出来,在做这种高危操作的时候,除了操作人,还必须有另外一个人在旁监督。在实验完毕后,人员穿戴的防护服先要冲一个化学浴,杀灭可能沾染的病毒,然后脱去防护服进行正常淋浴后,方可出去,并且人员需要视情况进行隔离一周;实验室内的废气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其经过两级高效过滤器处理后进行排放;已被感染的材料和被污染的器具等固体污染物,要经过双扉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打包装袋,运到专业医疗废弃物公司做无害化焚烧处理;运输过程由专车托运,全程与实验室保持信息反馈;液体则要经密闭管道收集后,经高温灭菌处理后无害化排放,以保证彻底杀灭病原。这样,人员、废气、废液、废料都在出P4实验室之前都会进行最严格的的处理和运输,完全杜绝了病毒侵染和传播。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有标准可依要建成一个真正可靠而先进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需要的是相应的设计原则、建造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继2002年发生非典后,国家认监委与认可中心在2004年组织起草并发布了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已在2008年更新)【13】。2005年,武汉大学获得了首张P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国家认可书;在此之后,我国的更多P3生物安全实验室如春笋般出现了,直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和武汉市政府合作建设,在2018年1月运行了P4实验室——这是中国首个生物安全P4实验室,也被誉为病毒学研究领域的“航空母舰”。目前,全球公开拥有P4实验室的仅有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蓬(法国巴斯德所)、瑞典和南非等国,其中,美国有13家P4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14】。虽说我国目前仅有一家P4实验室,但其推出可以极大促进我国P4实验室的广泛建立。近年来,国家科学技术部又进一步修改了《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办法》【15】,从而完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审查颁证的过程要求,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参考。P3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简介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科学研究,P3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就能满足要求,一般依据《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来规划和执行建筑方案【16】;它比P2实验室在建设要求方面更加特殊。比如屏障系统中必须有二级屏障系统,有更严格的负压要求;有最好为独立建筑的要求;有相应的实验室高度、人流路线、进出口的要求;在装修方面需要密闭和良好标识、抗震的要求;送排风方面,有对全新风系统、最好为III级生物安全柜、三级过滤的要求;给排水方面,有管道明敷和明确标识、地漏深度、排水消毒的要求;电气方面,需要各种标识、按钮清晰明确,需要有报警装置、人工紧急设定装置;消防方面为二级耐火级别,但需要保证尽快让人疏散却不能让病原体泄露的原则来建设。具体如下:屏障与环境要求:P3实验室必须有一级屏障(操作人员与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和二级屏障系统(实验室与外部的隔离),而P2只是建议最好都有。对二级屏障的要求而言,P3实验室相比于P2实验室更加严格,比如:外界大体的整体负压会更严格(-80与-30Pa),洁净度要求差不多,换气次数多一点(15次/h与12次/h)、房间不能有缝隙并在负压状态下只能有10%房间体积/h的空气泄漏(P2没有这个要求)。P3实验室还有对实验室其他房间(如缓冲间、走廊、准备间、更衣间、淋浴间、化学淋浴间、污水处理、尸体处理)也有洁净度、换气次数、负压差、亮度的要求。建筑要求:P3实验室可以共用建筑物,应自成一区且有排风间距,而P2只需要有个门隔即可;但P3如果是b2分类(如研究经空气传染病毒),则需要单独建筑;有实验室高度、清晰的人流路线、安全通道/紧急出口、单独的围护结构、二级实验室没有的灭菌器、生物安全柜和负压解剖台在排风口附近。装修要求:P3有对踢脚线、地/墙材料、无外窗、防止虫鼠出逃、门自动关闭、气密、顶部无检修口、入口多个标识、特殊设防的抗震性能、混凝土结构、对吊顶荷载的要求。空调与通风净化要求:最好用带层流的III级生物安全柜,需要全新风系统、紧密的排风阀门,并能够有送排风的调节能力,能对空滤进行消毒检漏;送风系统有三级空气过滤要求,并防雨防虫鼠,且高出地面2.5m,需要有备用的送风机;排风系统中,需要过滤后再排放,还需要备用排风机;需要有从污染低向污染高的气流方向;空调部件耐消毒气体的腐蚀、过滤器要防潮。给水排水与气体供应:最好少敷设管道,并明敷让人见到;有很好的密封性、耐腐蚀、耐压耐温,不漏等普通要求。给水方面而言,水要防止倒流、要有断流水箱、进入主实验室前应有检修和止回阀、洗手位置、紧急冲眼装置、专门的淋浴装置、给水管的颜色。P3的排水方面,排水水管用不锈钢并要明敷,设置地漏和深度要求,并含消毒液;独立的排水支管、排水需要灭菌处理、活毒需要高温灭菌方式;辅助区域的水也要做监测,确保排放前达到要求。气体供应方面:真空装置应有防止装置内部被污染的措施。电气:按照一级负荷供电,需要设置不间断电源和自备发电设备作为应急电源,配电箱在外面;电管线应用金属材料,并另加套管。照明用吸顶式密闭洁净灯并能防水,应有不少于30min的紧急照明和疏散标志,还有各个显示灯。自动控制方面,需要有重要参数报警和一般参数报警灯、应设置紧急报警按钮、送排风运转标志及保护装置、送排风压差传感器、风压差检测装置和报警、送排风的连锁、空调自动和手动控制,还有门禁系统、门的互锁系统、互锁紧急解除装置、监控设备、通信设备。消防:耐火等级不可低于二级,吊顶材料耐火性能与隔墙同,防火门为甲级防火门,不能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送排风系统可不设置防火阀,防火设计应以保证人员疏散、防止病原微生物疏散为原则,且火能从内部控制。后记新冠病毒目前表现出很强的气溶胶传染性和中等致死率(2%),更严重的是,大量的无症状患者会使科研人员感染后表现出长时不发病;因此,在研究新冠病毒过程中,要格外小心其感染科研人员。目前新冠病毒在尚无药可治、无苗可防的情况下,因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的需求,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体外试验,发现瑞德西韦90%病毒抑制率对应的浓度为1.75uM,而氯喹在6.90uM【17】;而李兰娟院士在浙江P3实验室中,也成功分离到8株病毒并进行疫苗开发,并称阿比多尔在10~30uM浓度下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而达芦那韦在300uM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抑制效率达280倍【18】。这些研究结果,无疑是在P2实验室无法完成的。苏州大学医学部目前有P2生物安全实验室,可考虑在独墅湖校区二期中以独栋楼的形式来建立P3实验室,其不仅是为了与其他一流高校肩并肩前进,更是为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在更加标准的生物安全环境下,充分将病原体研究透彻,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详尽的有关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国际指南还有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4年发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供各位参考。参考文献1. Wan Y, Shang J, Graham R, Baric RS, Li F. Receptor recognition by novel coronavirus from Wuhan: An analysis based on decade-long structural studies of SARS. J Virol. 2020 Jan 29. pii: JVI.00127-20.2. Chen Y, Guo Y, Pan Y, Zhao ZJ.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receptor binding of 2019-nCoV.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20 Feb 17.3. Wang PH, Cheng Y. Increasing Host Cellular Receptor—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 Expression by Coronavirus may Facilitate 2019-nCoV Infection. 2020 Feb 27. Bio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0.02.24.9633484. Chen, Li and Hao, Guang, The Role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in Coronaviruses/Influenza Virus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20 Feb 14. dx.doi.org/10.2139/ssrn.35379615. Fan C, Li K, Ding Y, Lu WL, Wang J. ACE2 Expression in Kidney and Testis May Cause Kidney and Testis Damage After 2019-nCoV Infection. 2020 Feb 13. Med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0.02.12.200224186.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4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2018年3月修正。7. Laboratory Biosafety Level. Check&Microbe Guide. Consolidated Sterilizer System.8.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5th Edition. pp.222-223.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9. 习近平: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 发布时间:2020-02-14 21:16:52|来源:央视新闻http://news.china.com.cn/2020-02/14/content_75706038.htm10. 张树庸.我国率先完成SARS疫苗Ⅰ期临床研究.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5,22(1):14-14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0年1月23日.12. Biosafety level From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osafety_level13.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2008年更新14. BSL-4 Labora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BSL Laboratories. https://fas.org/programs/bio/research.html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第18号:关于修改《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审查办法》的决定. 2018年7月16日.1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11.17. Wang M, Cao R, Zhang L, Yang X, Liu J, Xu M, Shi Z, Hu Z, Zhong W, Xiao G. 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vitro. Cell Res. 2020 Feb 4. doi: 10.1038/s41422-020-0282-018. 李兰娟院士证实阿比多尔能抑制新冠 石药集团琦效获全民关注http://finance.ifeng.com/c/7tq8GSYa0KD19.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Version 2004(文源: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点击查看会议详情点击查看新冠病毒筛查相关仪器在线展览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