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

仪器信息网中国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专题为您整合中国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话题讨论。

中国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联盟相关的资讯

  •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揭牌
    6月20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产学研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举行,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俞太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小路出席并致辞。  俞太尉在致辞中对双方成功签约和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高校与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是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松江建设宜居之所、乐业之地不可或缺的力量。此次签约既是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的新一步,也是其与松江区政府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具体举措。松江将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服务,为其在松江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黄小路在致辞中说,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力度的日益加大、工程进度不断加快,对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和开通运营后的安全运行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心的建立,对解决好轨道交通各系统的安全问题,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不可或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将全力支持双方发挥联合科技优势,促进双方在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检测技术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据了解,此次签约开创了工技大在校企产学研合作领域的新模式,将构筑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和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双方将共同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校院联合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双方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副区长张培荣出席仪式。
  • TUV SUD收购MetroSolutions 加速拓展亚太区轨道交通认证服务
    行业领先咨询服务供货商的加入满足 TUV SUD 针对轨道交通系列服务的全面提升  香港2012年5月3日电 /美通社亚洲/ -- TUV 南德意志集团(TUV SUD Group), 作为一家在战略性商业领域如工业、交通和认证方面积极运作的国际领先技术服务公司,于今日宣布了对活跃在亚太区的轨道交通咨询公司 -- 行智有限公司(MetroSolutions Ltd.)的成功收购。这标志着 TUV 南德意志集团对亚太区轨道交通市场的进一步拓宽,加强了 TUV 南德意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为轨道交通项目提供规划、咨询、检测和认证服务的能力。  行智有限公司于 2005 年由英国前御用铁路监察官Stanley Robertson及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前首席顾问李仰能共同创立。公司在项目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和管理界面、专业技能培训、文档和国际业务上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曾服务过包括政府、铁路运营商以及金融家等在内的众多客户。  “这次收购为现有的轨道交通业务提供了强劲的技术和财政支持,以及进一步在轨道交通市场发展的机会,”行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仰能称,“轨道交通认证领域的客户需要一个知名、受到全球信赖的品牌提供所有独立咨询服务、测试工具和认证服务。帮助 TUV 南德意志集团满足这一需求对我们的客户和员工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我们很乐意与TUV 南德意志集团分享我们的经验,在轨道交通测试方面提升TUV 南德意志集团现有的领先地位,更好的为亚太区轨道交通运营商服务。”  TUV 南德意志集团(TUV SUD Group)今日宣布对活跃在亚太区的轨道交通咨询公司 -- 行智有限公司(MetroSolutions Ltd.)成功收购。  据了解,TUV 南德意志集团轨道交通部门为行业提供安全保证服务,是轨道交通业内最大的服务商之一。集团为信号系统、铁路车辆和基础设施领域提供包括咨询、认证、测试和培训等一系列的独特服务,其服务范围贯穿从确定需求规格,到设计、安装、测试、调试、运行和报废的完整项目生命周期。  TUV 南德意志集团轨道交通部门首席执行官Klaus Bosch表示:“亚太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尤其是在大中华区。通过收购行智有限公司,TUV 南德意志集团将凭借更专业的轨道交通知识,在巩固现有亚太区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全球轨道交通认证业务。”  收购完成后,李仰能将出任 TUV 南德意志集团轨道交通部门亚太区副总裁,负责亚太区的业务发展。任命将于2012年5月1日生效。  关于 TUV 南德意志集团(TUV SUD Group)  TUV 南德意志集团于140多年前在德国成立,是全球领先的技术服务公司之一,服务范围覆盖测试、认证、检验、信息及专家指导等多个领域。公司在全世界拥有600多个代表处,员工约17,000人,着力为客户提供技术、体系及实际运作中的优化服务。TUV 南德意志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已有20年历史。至今,已为20,000多家客户提供了相应服务。   TUV 南德意志集团轨道交通部门首席执行官Klaus Bosch(左)和行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仰能(右)
  •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771.70万元采购食品安全检测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食品安全检测 开标时间: 2021-10-29 00:00 采购金额: 771.70万元 采购单位: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采购联系人: 刘帅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天津城市轨道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 刘冰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2021-10-08天津地铁4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天津市-南开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1-10-08 天津地铁 4 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招标编号:YYJT-ZB-21-021) 项目所在地区:天津市 一、招标条件 本天津地铁 4 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已由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机关批准,项目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 771.7014 万元,招标人为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招标方式为公开招标。 二、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 规模:民航大学车辆段员工食堂面积约为 1082 平方米,每日用餐人数约 265 人。本项目主要招标范围包含为员工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及突发情况用餐服务;餐厅全部区域的保洁、消毒工作;员工餐厅设备、设施的养护(包括厨房设备的日常检查、清洁,排烟设施的日常养护、除油、隔油池定期清掏等)工作;食堂食品检测、环保检测;垃圾分类处理与宣传、餐厅厨房管理及重大节日的餐厅内装潢布置等食堂整体性工作。 范围:本招标项目划分为 1 个标段,本次招标为其中的: (001)天津地铁 4 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001 天津地铁 4 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的投标人资格能力要求: (1)投标人须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为同一人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存在控股或被控股、管理关系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法人/其他组织,不得参加同一标段投标或者未划分标段的同一招标项目投标。)(备注:如使用新式样营业执照且未显示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信息时,则该投标人必须另提供从各地方政府指定的信息公示平台下载并打印且载明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信息的资料并加盖公章。) (2)投标人须提供机关或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企业等食堂餐饮服务业绩。 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 四、招标文件的获取 获取时间:从 2021 年 10 月 08 日 09 时 00 分到 2021 年 10 月 14 日 17 时 00 分 获取方式:1、文件采用电邮方式,如需获取招标文件请在每日上午 09 时 00 分至下午 17 时 00 分(北京时间)将(1)在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组织合法证明材料(如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等) 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公章)的扫描件,若投标人是分支机构的,须提供其设立机构针对本项目的授权书原件的扫描件;(2)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资格证明书原件和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公章)的扫描件,如果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不能亲自购买, 请将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资格证明书原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授权委托书原件及被授权人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公章)的扫描件;(3)招标文件款的电汇信息回执单的扫描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至邮箱:tjcgzxzb@163.com,并电话联系代理机构联系人,经确认无误后发送招标文件。投标人的邮件标题为:招标编号+投标人名称;邮件内容必须清晰注明单位名称(必须为全称)、联系人姓名、购买招标文件接收的邮箱、联系人电话(手机号必填)。投标人未按上述规定执行,自行承担全部后果。获取文件的有效时间以投标人发送邮件的时间为准。代理机构联系人:刘冰、冯培,联系电话:022-85568630/85568629。2、招标文件每套售价人民币 1000 元,售后不退。投标人在获取招标文件规定的期限内,按照本公告规定的招标文件售价,将招标文件款以公对公方式电汇至招标代理机构指定账户(不接受个人名义汇款, 不接受现金及支票)。招标文件款电汇信息如下:单位名称:天津城市轨道咨询有限公司;纳税人识别号:91120116MA070T1P3M;银行账号:277890236747;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天津河西支行;汇款摘要:***项目文件款。 五、投标文件的递交 递交截止时间:2021 年 10 月 29 日 09 时 30 分 递交方式:天津市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指挥部门口(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道天津市司法局对面)纸质文件递交 六、开标时间及地点 开标时间:2021 年 10 月 29 日 09 时 30 分 开标地点:天津市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指挥部二楼开标室(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道天津市司法局对面) 七、其他 1、招标范围:民航大学车辆段员工食堂面积约为 1082 平方米,每日用餐人数约 265 人。本项目主要招标范围包含为员工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及突发情况用餐服务;餐厅全部区域的保洁、消毒工作;员工餐厅设备、设施的养护(包括厨房设备的日常检查、清洁,排烟设施的日常养护、除油、隔油池定期清掏等)工作;食堂食品检测、环保检测;垃圾分类处理与宣传、餐厅厨房管理及重大节日的餐厅内装潢布置等食堂整体性工作。主、副食原材料采购:双方成立采购小组并确定供货单位,投标人提供书面主副食原物料详细的采购计划,报招标人审批;审批通过后,投标人负责实施采购,招标人进行管控监督。确保民航大学车辆段员工食堂上述系统、设备及设施在可用、可靠、可维修、可控制及安全的良好状态,在使用情况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国家、行业及招标人、天津市地方的相关规定(服务要求及标准详见招标文件用户需求书)。 2、计划服务周期:计划总服务期限为 36 个月,实际执行日期以双方签署的合同为准或以招标人另行通知的日期为准。 3、招标公告发布时间:2021 年 10 月 08 日至 2021 年 10 月 14 日。 4、本招标公告的发布媒体为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cebpubservice.com)、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官网(www.tjgdjt.com)。 八、监督部门 本招标项目的监督部门为招标人监督部门。 九、联系方式 招 标 人: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地 址:天津市西青区才智道 36 号 联 系 人:刘帅 电 话 :022-85568579 电子邮件:yunyingqiguanfawu@163.com 招标代理机构:天津城市轨道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 天津市西青区才智道 36 号华苑控制中心大楼 A426 室 联 系 人: 刘冰、冯培 电 话 : 85568630/85568629 电子邮件: tjcgzxzb@163.com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食品安全检测 开标时间:2021-10-29 00:00 预算金额:771.70万元 采购单位: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天津城市轨道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2021-10-08天津地铁4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天津市-南开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1-10-08 天津地铁 4 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招标编号:YYJT-ZB-21-021) 项目所在地区:天津市 一、招标条件 本天津地铁 4 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已由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机关批准,项目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 771.7014 万元,招标人为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本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招标方式为公开招标。 二、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 规模:民航大学车辆段员工食堂面积约为 1082 平方米,每日用餐人数约 265 人。本项目主要招标范围包含为员工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及突发情况用餐服务;餐厅全部区域的保洁、消毒工作;员工餐厅设备、设施的养护(包括厨房设备的日常检查、清洁,排烟设施的日常养护、除油、隔油池定期清掏等)工作;食堂食品检测、环保检测;垃圾分类处理与宣传、餐厅厨房管理及重大节日的餐厅内装潢布置等食堂整体性工作。 范围:本招标项目划分为 1 个标段,本次招标为其中的: (001)天津地铁 4 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001 天津地铁 4 号线民航大学车辆段食堂服务项目)的投标人资格能力要求: (1)投标人须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为同一人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存在控股或被控股、管理关系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法人/其他组织,不得参加同一标段投标或者未划分标段的同一招标项目投标。)(备注:如使用新式样营业执照且未显示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信息时,则该投标人必须另提供从各地方政府指定的信息公示平台下载并打印且载明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信息的资料并加盖公章。) (2)投标人须提供机关或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企业等食堂餐饮服务业绩。 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 四、招标文件的获取 获取时间:从 2021 年 10 月 08 日 09 时 00 分到 2021 年 10 月 14 日 17 时 00 分 获取方式:1、文件采用电邮方式,如需获取招标文件请在每日上午 09 时 00 分至下午 17 时 00 分(北京时间)将(1)在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组织合法证明材料(如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等) 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公章)的扫描件,若投标人是分支机构的,须提供其设立机构针对本项目的授权书原件的扫描件;(2)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资格证明书原件和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公章)的扫描件,如果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不能亲自购买, 请将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资格证明书原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授权委托书原件及被授权人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加盖公章)的扫描件;(3)招标文件款的电汇信息回执单的扫描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至邮箱:tjcgzxzb@163.com,并电话联系代理机构联系人,经确认无误后发送招标文件。投标人的邮件标题为:招标编号+投标人名称;邮件内容必须清晰注明单位名称(必须为全称)、联系人姓名、购买招标文件接收的邮箱、联系人电话(手机号必填)。投标人未按上述规定执行,自行承担全部后果。获取文件的有效时间以投标人发送邮件的时间为准。代理机构联系人:刘冰、冯培,联系电话:022-85568630/85568629。2、招标文件每套售价人民币 1000 元,售后不退。投标人在获取招标文件规定的期限内,按照本公告规定的招标文件售价,将招标文件款以公对公方式电汇至招标代理机构指定账户(不接受个人名义汇款, 不接受现金及支票)。招标文件款电汇信息如下:单位名称:天津城市轨道咨询有限公司;纳税人识别号:91120116MA070T1P3M;银行账号:277890236747;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天津河西支行;汇款摘要:***项目文件款。 五、投标文件的递交 递交截止时间:2021 年 10 月 29 日 09 时 30 分 递交方式:天津市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指挥部门口(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道天津市司法局对面)纸质文件递交 六、开标时间及地点 开标时间:2021 年 10 月 29 日 09 时 30 分 开标地点:天津市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指挥部二楼开标室(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道天津市司法局对面) 七、其他 1、招标范围:民航大学车辆段员工食堂面积约为 1082 平方米,每日用餐人数约 265 人。本项目主要招标范围包含为员工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及突发情况用餐服务;餐厅全部区域的保洁、消毒工作;员工餐厅设备、设施的养护(包括厨房设备的日常检查、清洁,排烟设施的日常养护、除油、隔油池定期清掏等)工作;食堂食品检测、环保检测;垃圾分类处理与宣传、餐厅厨房管理及重大节日的餐厅内装潢布置等食堂整体性工作。主、副食原材料采购:双方成立采购小组并确定供货单位,投标人提供书面主副食原物料详细的采购计划,报招标人审批;审批通过后,投标人负责实施采购,招标人进行管控监督。确保民航大学车辆段员工食堂上述系统、设备及设施在可用、可靠、可维修、可控制及安全的良好状态,在使用情况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国家、行业及招标人、天津市地方的相关规定(服务要求及标准详见招标文件用户需求书)。 2、计划服务周期:计划总服务期限为 36 个月,实际执行日期以双方签署的合同为准或以招标人另行通知的日期为准。 3、招标公告发布时间:2021 年 10 月 08 日至 2021 年 10 月 14 日。 4、本招标公告的发布媒体为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cebpubservice.com)、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官网(www.tjgdjt.com)。 八、监督部门 本招标项目的监督部门为招标人监督部门。 九、联系方式 招 标 人: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地 址:天津市西青区才智道 36 号 联 系 人:刘帅 电 话 :022-85568579 电子邮件:yunyingqiguanfawu@163.com 招标代理机构:天津城市轨道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 天津市西青区才智道 36 号华苑控制中心大楼 A426 室 联 系 人: 刘冰、冯培 电 话 : 85568630/85568629 电子邮件: tjcgzxzb@163.com
  •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签订轨道交通阻燃测试设备采购合同
    2010年4月23日,莫帝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同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顺德阻燃试验室,签订了部分轨道交通阻燃测试仪器的采购合同,货物将于2010年7月前交付使用。此次采购协议主要涉及英国BS 6853 及法国NF F16-101轨道交通机车阻燃测试项目,仪器所涉及的标准号为BS 476 Part 6、NF P92-501、NF P92-505,在完成这些测试仪器的研发工作后,莫帝斯将继续完成其他测试标准,如BS 476 Part 7、DIN 5510-2、ASTM E162 等世界各国轨道交通机车阻燃测试仪器,计划于2010年内,提供英国BS 6853、德国 DIN 5510-2、法国 NF F16-101、美国NFPA 130等轨道交通机车阻燃测试的全套解决方案!2010年,莫帝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已经向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顺德阻燃试验室供应了纺织品阻燃测试用45度燃烧测试仪、电子电工阻燃测试用UL94燃烧测试仪、建筑材料阻燃测试用可燃性测试仪等,莫帝斯所生产的仪器,工艺优良,质量稳定,受到了客户的赞许,莫帝斯再次用实践证明,莫帝斯出品,必属精品!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介: 总部位于瑞士的SGS集团创建于1878年,是全球检验、鉴定、测试及认证服务的领导者和创新者,也是公认的品质与诚信的全球基准。SGS集团在全球拥有1,000多个分支机构和实验室、近60,000名员工,服务网络遍及全球。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SGS集团和隶属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共同建成于1991年的合资公司,在中国设立了50多个分支机构和几十间实验室,拥有近8,000名训练有素的专家。 SGS的服务能力覆盖农产、矿产、石化、工业、消费品、汽车、生命科学等多个行业的供应链上下游。近年来,我们在环境、新能源、能效和低碳领域不断创新、锐意进取,致力于以专业的检测和认证服务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共赢,为国内外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全方位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www.motis-tech.com
  • 朗铎科技应邀参加2020中国轨道交通创新材料应用发展论坛
    2020年6月9日-11日,朗铎科技应邀参加在江苏常州举办的2020中国轨道交通创新材料应用发展论坛。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围绕轨道交通创新材料的新标准、新技术、新产品等议题进行经验交流和分析,集思广益、增进共识。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适逢一个技术集中爆发交融的好时机。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颠覆性新兴技术与轨道交通加速深度融合,新一代轨道交通系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铁发展面临新一轮“洗牌”。随着轨道交通的绿色化、智能化,需要新型材料来提高列车全寿命周期的疲劳强度和可靠性,以及做到结构的轻量化。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要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方面有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并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Thermo Scientific ARL easySpark 1160全谱火花直读光谱仪作为原材料检验,炉前快速定量分析、成品质量控制及出厂检验的得力助手,分析精度完全满足实验室级别的要求,数据稳定可靠,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新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保驾护航。ARL easySpark 1160独特的平场多光栅/CCD(电荷耦合装置)光学系统,凭其高水平的分辨率,大大提高了数据精准度。此外,它还具备独有的智能数字光源、恒温光室及半导体制冷CCD,确保了分析结果的精确度以及卓越性能;在秉承ARL传统火花台(不借助工具即可快速维护)设计的同时拥有先进的氩气智能管理模块,既能有效减少气体消耗又可快速完成元素分析,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也不例外;ARL easySpark 1160还继承了ARL直读光谱仪的强大分析软件,友好的界面及操作体验,使得车间工人也能轻松上手。自上市以来,凭其高稳定性、维护方便等特点,已征服国内的众多用户。中国轨交产业已经进入“前沿竞争”时代,只有不断的“迭代创新”才能最终胜出。朗铎科技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检测仪器及全面高效的解决方案,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一带一路”国家检验检测联盟在常州启动
    5月19日,江苏检验检疫局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为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揭牌。据悉,这是江苏建设的首个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面向常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提供“一站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检地双方签署了《共建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暨“一带一路”国家检验检测联盟合作备忘录》,同时启动“一带一路”国家检验检测联盟建设。  据了解,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暨“一带一路”国家检验检测联盟位于常州市天宁经济开发区黑牡丹科技园内,规划用地共约300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分三期完成。该园定位高端,着眼地区产业特点和全球检测机构发展趋势,吸引集聚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致力于打造检测服务品牌。将紧紧围绕智能装备、碳材料、轨道交通、新医药等新兴战略方向,提供集中、优质的检测服务,助推常州乃至江苏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末,实现销售(营业)总收入50亿元 形成检验、检测、认证、鉴定等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的产业格局 将园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检验检测国际交流平台,建成“一带一路”NQI智库。  “我们园自今年3月筹建以来,目前已有SGS、日本波肯纺织检测、UL(上海)等8家国内外知名检测机构签署了入驻协议。”据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国家质检总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非洲国家技术法规研究和培训基地、国家认监委的认证认可创新基地、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基地等机构将陆续入驻产业园。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产业园在集聚检验检测机构的同时,还将依托国家质检总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江苏检验检疫质量研究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国家检验检测联盟。该联盟将通过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实验室检测结果比对和互认机制,提升“一带一路”国家质检水平,促进企业和常州制造更好地走向“一带一路”国际市场。  据悉,此次签署的检地合作备忘录,还明确了包括搭建符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制定检验检测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建设“一带一路”检验检测信息智库、加快“单一窗口”建设等20项措施。
  • 国内首家铁路桥隧专业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顺利通过认证
    3月6日铁路BIM联盟在天津组织召开了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会经认定该检验检测机构144项审查内容均符合《铁路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规范》要求标志着中国铁建BIM工程实验室( 施工阶段)暨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正式成为国内首家铁路桥隧专业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中铁十八局成为国内首家具备铁路桥隧数字工程应用咨询、服务认证、检验检测资质的施工企业认证现场评价工作自2023年底启动后,在铁路BIM联盟的牵头下,中铁十八局迅速组建专项认证团队,确定了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工作目标,经过系列审查,2024年2月,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顺利达到申请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受理条件,被列入2024年铁路BIM联盟检验检测机构评价计划。“数字十八局、智慧十八局”体系化建设在该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认证推进工作中,中铁十八局积极践行国铁集团“智能高铁2.0”发展规划、股份公司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全国首家“五特七甲”建筑法人企业优势,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技术咨询、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城市信息模型(CI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发、服务和城市运营管理等115项专业资质体系,依托中国铁建BIM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天津市轨道交通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特色版块,以“数字十八局、智慧十八局”为总体愿景,推动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工作与其他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数字工程检验检测设备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主要办公场所依托该集团总部,拥有办公室、机房等近400平方米场地,下设桥梁、隧道等分中心,场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具备开展数字工程检验检测工作条件;拥有各类可用于数字工程检验检测设备,主要涵盖台式/笔记本电脑工作站、服务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测距仪等近百余台套,可为检验检测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硬件基础。自主研发桥隧建模及检测软件通过自主研发桥隧建模、检测软件,不仅可以提供数字工程施工模型深化应用咨询、服务认证,还可对数字工程的模型准确性、完整性、图模一致性进行标准化审查。目前,已在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新建西成铁路站前工程XCTJ12标、兰合铁路站前工程LHTJ5标项目履约中,开展模型自审,形成从建模-用模-审模全过程自主应用体系。当前,中铁十八局已经全面建立了集团数字工程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过程记录等,集团数字工程检验检测人才库入库人员已达27人,其中具备高级以上技术职称12人、中级职称9人,具备铁路BIM联盟、buildingSMART颁发的轨道交通数字工程认证工程师资格6人。西成铁路12标桥梁、隧道数字工程认证据悉,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评价顺利通过,提升了中国铁建在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引领地位,助力铁路行业数字工程交付走向快车道。
  • 云南首个轨道交通实验室成立 建一流实验室
    12月13日,昆明学院、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联建轨道交通实验室在昆明学院揭牌成立,这是云南省首个轨道交通实验室。实验室成立将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昆明轨道交通提供保障。  昆明副市长周小棋、昆明学院党委书记梁晓谷、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董事长符冠华为实验室揭牌。  轨道交通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涉及专业面广、材料种类多,实施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风险隐患大等特点。要又好又快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必须对工程材料和实体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规范化管理施工过程。加之,在昆明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熟悉轨道工程建设与运营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对此,昆明学院与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轨道交通实验室。借助江苏交科院多年来在工程质量检测、控制方面积累的经验,解决昆明轨道交通面临的质量和控制难题及人才压力。  实验室以昆明轨道交通建设为载体,通过试验、检测手段,为昆明轨道交通工程及昆明市重点工程建设提供质量控制服务。在今后的联建中,江苏交科院将为昆明学院提供轨道工程建设及运营的技术与管理讲师,提供培训及实践计划,准备讲义及课程,帮助昆明学院培养轨道工程的专业人才。昆明学院与江苏交科院共同成立校内科研中心,联合申报相关科研课题。实验室为昆明学院在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及校外实习基地,择优录用昆明学院培养的毕业生。  昆明学院院长陈世波介绍,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职能,是现代大学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实验室的建立,在昆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实施中,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希望通过双方的倾力合作,最终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乃至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12月13日下午,来自江苏交科院、东南大学、昆明学院的专家作了一场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题的技术交流活动。
  • 2023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年度风云榜机构亮点
    (排名不分先后)1零碳工厂评价业务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零碳工厂评价业务是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检”)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编制定发布团体标准《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并获得中国节能协会的认可,成为第一批零碳工厂评价认证服务机构。下一步,中国中检将横向带动零碳园区、零碳景区、零碳校园、零碳建筑等相关业务的落地和发展,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央企力量。点评承担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专项工作是中国中检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双碳”标准化水平、争建“双碳”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促进“双碳”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国内乃至国际首个完整的“零碳工厂”建设标准和评价细则,该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为国内工业企业创建零碳工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指标体系,也为第三方机构开展相关评价工作提供了可遵循的准则。2全球最大海上新能源风叶检测平台投入使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位于江苏省射阳县临港工业区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射阳新能源创新基地是全球唯一可满足200米级叶片测试的检测平台,于2023年8月全面投入使用。该平台各项指标均为世界之最,最大静力载荷23万千牛米,最大疲劳载荷12万千牛米,测量叶片长度可达200米级。点评全尺寸叶片试验室的成功投运,是CQC在缓解新能源测试资源紧缺、建设新能源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它不仅能为我国制定新能源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为新能源企业改进产品质量提供数据支撑与改进方向,对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品牌建设,提高我国新能源的国际竞争力,助推新能源产业加快“走出去”步伐。3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测试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钢研纳克拥有CMA、CNAS资质,广泛服务于钢铁、冶金、机械、航空、航天、核电、高铁、汽车、新材料等领域,为众多客户提供了优质服务。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测试主要涵盖真空环境下蠕变和疲劳测试,在传统动态测试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法测定高温泊松比,制定相应的CSTM测试方法标准,解决在高温环境下维氏硬度的测定等技术难题。点评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测试业务突破了高温(最高达1100℃)、高真空度(热态真空度≤5X10-3 Pa)环境蠕变持久和低周疲劳性能测试的难关,填补了国内空白,服务材料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解决了小尺寸样品、涂层类样品在高温条件下(最高达1000℃)性能评价的难题。4汽车OBD合规验证与在线监测数智化技术服务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汽车OBD合规验证与在线监测数智化技术服务业务,采用整车与发动机联合实物测评、电子模拟、大数据智能对标、智能预警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OBD全项生产一致性及在用符合性测评,OBD数据在线采集终端T-Box合规检测,排放在线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服务,满足国家标准与环保标准的要求。该业务探索了“咨询-检测-改进”一体化服务模式,2023年度先后与重汽、庆铃、江淮、潍柴、玉柴、长安、比亚迪等企业签订项目合同额共计千万元以上。同时,受重庆市政府委托,开发了汽车绿色低碳数智化在线监测管理系统,赋能汽车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点评在“双碳”目标与“美丽中国”战略指引下,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与汽车绿色低碳检测有机结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汽车OBD合规验证与在线监测数智化技术服务。汽车行业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果大数据得以合理应用,必将推动汽车产业全产业链的变革,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优势。5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安全测试能力验证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作为国内首家获得认可的信息安全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唯一一家多次组织实施“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安全测试”能力验证计划的机构,2023年,其实施的App能力验证计划收到全国近百家机构报名,报名数量创历史新高。点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安全测试能力验证业务,旨在验证检验检测机构App个人信息安全检测技术的综合能力,提高检验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对防止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发挥重要作用。6建筑工程数字孪生产品认证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2019年,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颁发ISO 19650认证证书,联合铁路合作伙伴制定首套关于铁路四电数字产品标准,包括《铁路四电专业数字工程规范》等。同时,参与科技部 “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开发了数字化检测平台。其“建筑工程数字孪生产品认证方法的研究”获得了2023年合格评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点评建筑工程数字孪生产品认证业务是国内首个发布的数字工程认证体系,引领了行业发展。建筑工程领域数字孪生产品认证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检测工具的开发,为建筑工程数字孪生产品的检测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持。7轻量化高精度道路养护智能巡检服务南京交科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交科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轻量化高精度道路养护智能巡检装备主要用于道路日常智能巡检服务,实现了道路病害或隐患自动识别。系统成熟稳定,目前已在多个省份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农村公路等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道路智能巡检技术是基于AI图像识别、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自动获取道路图像、位置桩号等信息,通过AI图像识别算法自动识别坑槽、裂缝、修补、抛洒物及沿线设施缺损等道路病害,病害识别准确率可达95%以上。点评轻量化高精度道路养护智能巡检服务业务提高了道路巡查的效率和质量,保障了巡检人员的作业安全,节约了巡检的成本和时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减少了人员车辆上路巡查的安全风险,降低了巡查成本,提高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8光伏电站尽职调查服务劳盛工业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劳盛工业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光伏发电项目技术尽职调查服务业务是在电站交易前进行的技术检查和评估,通过对项目建设的合规性、项目施工质量、设备性能质量、项目发电能力、项目安全性等多方面开展调研,为收购方提供投资可行性分析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专业的调查、评估与技术咨询,还可及时、准确地发现电站质量的优化空间,在规避电站收购风险的同时,提升电站收购后的发电能力与投资回报。点评在传统能源供应极度紧张、新能源发展日益成熟的当下,光伏电站尽职调查服务可为光伏电站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服务,协助投资者全面、深入、客观地掌握电站的质量,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保障投资收益。9信息技术产品适配认证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联合北京赛迪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率先推出由CNCA备案批复的自愿性产品认证服务——信息技术产品适配认证。该业务基于《信息技术产品适配认证实施规则》,形成了涵盖鲲鹏、飞腾、龙芯、申威等7条技术路线的服务器整机、桌面整机及笔记本、存储产品、云计算产品、数据库产品、中间件产品及应用系统和软件产品共计49个产品适配认证技术规范。点评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的推进,大量行业应用面临信息系统迁移改造和创新应用,行业应用软件及系统与基础软硬件适配不足及缺乏权威测试认可等问题逐渐显露。该项目的推出为软硬件开发企业提供了权威的第三方产品级适配认证,旨在加快产品适配速度,提升应用信心,促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更好地支撑行业信息化升级。10ESG认证服务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基于现代组织治理理论、ESG治理基本逻辑、全球面临的ESG风险状况和国际公认的权威ESG标准,制定了SGS ESG自愿认证标准,为各类组织提供ESG体系以及相关活动的认证服务。SGS ESG认证服务以ESG风险评估为基础,采用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及SGS在ESG三个维度的审核标准,对客户ESG管理实践和ESG绩效表现进行第三方评估,并为符合标准的客户颁发证书。点评ESG认证是SGS专门为企业ESG管理体系独立开发的认证计划,其优势在于ESG认证服务标准采纳了诸多国际通用标准。这使得企业在采纳ESG认证服务的同时,可满足多个国际标准的要求,助力企业在全球赢得更多机会和可持续发展优势。同时,ESG认证服务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持续改进及持续提升ESG管理水平的工具。2023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年度风云榜•机构亮点(入围项目)1.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线欧陆科技集团多年来,欧陆科技集团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线着力布局亚太地区及中国区化妆品临床测评中心,其一直专注于人体功效测试,拥有 CMA及 NMPA 双资质、资深的医学专家及专业的技术团队,并获得多项国内专利及EcoVadis Silver Medal。2.全球洗碗机行业首个Matter1.2版产品认证德凯质量认证(上海)有限公司经过DEKRA德凯广州AIOT实验室的测试,根据联盟Matter Specification Version 1.2完成所有自动化测试、半自动化测试及手动测试用例,顺利通过了联盟工具Test Harness的验证,美的洗碗机获得全球洗碗机行业首个Matter产品认证证书,助力智能家居产业进一步升级。3.服务认证——“特色产业之乡”评审北京中水卓越认证有限公司为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推动中国一乡一品产品评价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更好助力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全面和深度赋能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北京中水卓越认证有限公司对内蒙古锡林格勒盟阿巴旗进行的特色产业之乡助力建设工作,打造了现代化牧业乡村振兴认证工作样板。4.“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FAO)核心机电设备的RAMS服务指标一体化评估技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中铁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依托广州18号线、22号线,深圳地铁四期12号线、6支线和16号线等FAO特定应用工程评估项目,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FAO)核心机电设备的RAMS服务指标一体化评估技术。该业务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新型轨道交通运行系统应用的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5.TüV南德碳管理服务TüV南德意志集团TüV南德的碳管理服务覆盖组织温室气体盘查与核查、产品碳足迹、减排与低碳路径规划、能效管理提升、碳资产管理及绿色投资评估、碳中和等多个方面,涉及新能源、工业等行业。6.电竞显示器认证北京泰瑞特检测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电竞显示器认证是国内首个针对电竞显示器的认证服务。2023年1月,北京泰瑞特检测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发布了电竞显示器认证,并承担了CQC 1671-2023《电竞显示器认证技术规范》标准研制。该业务打造了更适合我国市场情况的评测平台,为消费者甄选更优秀的产品。7.智能移动终端未成年人保护认证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赛西认证研制并发布了《智能移动终端未成年人保护认证技术规范》及《智能移动终端未成年人保护认证实施规则》,对智能移动通信终端平板式计算机等产品分别从近端保护和远端保护实现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使用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保护与控制功能开展评价,已为荣耀终端有限公司产品荣耀平板颁发了首张智能移动终端未成年人保护产品认证证书。8.轻机器人检测认证沃德检测(广东)有限公司沃德检测是机器人领域第一家荣获CMA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同时也是第一家获得AGV机器人标准EN ISO 3691-4的CNAS认可实验室,唯一一家获得清扫机器人标准EN 63327的CNAS认可实验室,唯一一家获得割草机器人标准EN 50636-2-107的CNAS认可实验室。9.生产测井仪器及井下压力计全系列检验检测项目大庆石油测井试井技术检测实验中心2023年,大庆石油测井试井技术检测实验中心顺利通过CMA资质扩项评审,认证能力从2类产品8项检测参数扩充至4类产品46项检测参数,实现石油行业动态监测仪器检测标准全覆盖,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具备石油生产测井仪器及井下压力计全系列检验检测专业资质的机构。10.智能网联车机系统测试验证平台苏州苏勃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智能网联车机系统测试验证平台是苏勃检测自主研发的车联网系统测验平台,通过开发设计完善的车载触控屏测试设备及体系、改良手指材料等先进设备,达成模拟真实使用环境、一体化评估触控屏在应用条件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目的,为车机系统的品质和行车安全提供了保障。
  • 比起传统电气化铁路,氢能轨道交通赢麻了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在轨道交通的应用兴起,氢能正成为轨道交通领域备受关注的技术“新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在轨道交通清洁化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推动下,氢能轨道交通正持续升温。满足降碳需求“氢能轨道交通采用氢能源作为动力,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更加低碳环保。”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维荣在2023世界氢能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指出,“据测算,一列时速160公里的氢能源市域动车,一天跑500公里,一年大概可以减少1万多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碳效果显著。因此,氢能轨道交通是我国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氢能巨大的减碳潜力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目前,成都、佛山、张家口、青岛等地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有轨电车、城际交通纳入氢能应用范围中。竞争优势明显陈维荣指出,氢能轨道交通的核心是以氢能为动力系统,由于避免了传统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变电所等复杂工程问题,氢能轨道交通的一次性建设成本和全寿命周期运营成本,比传统电气化铁路成本低10%—20%,有很好的竞争优势。“目前,氢燃料电池已开始在乘用车、客车、物流车等当中推广应用,由于需要布局更多加氢站,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业化。相比而言,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相对固定,让氢气的运输和储存更简单。”陈维荣表示。基于上述应用优势,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推进氢能轨道交通的研究和应用。国内氢能轨道交通发展持续加快,以中国中车、国能集团、中国中铁为主的相关企业瞄准能源转型方向,加快推动燃料电池在氢能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2023年6月,“宁东号”氢动力机车在中国中车下线,这是目前氢燃料电池装机功率最大的氢动力机车,也是国内首台由内燃机车改造而来的氢动力机车;同年7月,国内首台氢能源地铁施工作业车在湖北襄阳正式下线,与传统燃油作业车相比,该车全生命周期可累计减少碳排放225吨。国际范围内,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日本丰田等公司都在研发氢能轨道机车;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计划在2035年逐步将现有内燃机车替换为氢能机车;马来西亚已完成38列氢能智轨车的全球招标;印度发布了35列氢能列车的招标计划等,这些都为氢能轨道交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 91家单位加盟 西南检测联盟在重庆成立
    12月6日,由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牵头发起组建的西南科技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为“西南检测联盟”)在渝成立。据悉,目前,该联盟为我国第一家分析检测行业战略联盟。  据介绍,西南检测联盟涵盖了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云南省分析测试中心、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重庆科技检测中心及西南地区分析检测、国产检测仪器行业等91家企事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单位。  该联盟可进行轨道交通装备及零部件环境可靠性检测、材料成分理化分析检测、LED半导体检测、轨道交通安全评估、汽车、摩托车零配件检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检测、贵重金属检测等。联盟成立后,将搭建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联盟成员内部技术成果使用、实验设备资源以及服务市场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建设科技检测技术创新服务网络,加快推进西南地区科技检测的技术创新。  此外,该联盟还将推进第三方独立检测认证模式,建立完整产业链,促进科技检验检测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 “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对“先进轨道交通”等9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的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pp  公示时间为2017年6月5日至2017年6月9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pp  strong“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strong/pp  联系人:黄玲/pp  联系电话:010-68104467/pp  传真:010-68319367/pp  电子邮件:huangling@htrdc.com/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清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f501753-1f18-49ee-9b72-93beaadc2f73.jpg" title="1.jpg"//pp  附件:span style="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6/ueattachment/b322b83f-b690-460c-be0e-2d2e6bced2ae.pdf" style="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清单.pdf/a/span/p
  • 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签订锥形量热仪采购合同
    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日前同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签订FESTEC 锥形量热仪采购合同,预计将于2011年11月投入使用。  目前,表征材料燃烧性能的试验方法较多,如氧指数(LOI) 法、UL 标准中的水平垂直燃烧法及NBS烟密度测试箱法等。它们多是传统的小型试验方法,试验操作环境与真实火灾相差较大,试验获得的数据也只能用于一定试验条件下材料间燃烧性能的相对比较,不能作为评价材料在真实火灾中行为的依据。为能客观地评价真实火灾中材料的燃烧性能,1982 年Babrauskas 等人开发设计了锥形量热仪(Cone Calorimeter ,简称锥形量热仪) 这一先进的试验仪器。锥形量热仪的燃烧环境极相似于真实的燃烧环境,其试验结果与大型燃烧试验结果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能够表征出材料的燃烧性能,在评价材料、材料设计和火灾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不断研制和改进, 锥形量热仪现在已成为研究火灾和评定材料燃烧性能的理想试验仪器。  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通过采购FESTEC锥形量热仪可对材料的热释放速率、烟密度性能、材料热失重状态、热总量等指标进行科学的研究及了解,配备该设备必将推动我国轨道交通非金属材料科学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我国高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把科研利器。     用户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常州轨道交通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轨道交通属于常州市重点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全市有50多家轨道交通零部件生产企业,年产值达150亿元。 西南交大在常州科教城建设研究院,常州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强大的科研力量,为常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他希望研究院能迅速与常州市的民营企业相结合,通过3-5年的建设,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道路。www.motis-tech.comwww.firetester.cn
  • 加野参加2020第四届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技术研讨会
    2020年11月5-6日,2020年第四届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技术研讨会在南京瑞斯丽酒店举办,本届研讨会由同济大学、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加野作为暖通空调环境检测设备的供应商,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 2019 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对轨道交通的极大考验,轨道车辆空调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平战结合”。本届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新冠疫情应对及“平战结合设计”、绿色健康舒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轨道车辆空调高效压缩机等议题。 此次研讨会也让与会嘉宾对KANOMAX集团的汽车空调假人测试系统、空调热环境综合测试系统、多点风速测试系统及正负压管道鉴定系统相关解决方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主持人:臧建彬 同济大学教授】 出席会议的有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各铁路局车辆主管部门、各城市地铁运营公司车辆主管部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设计和咨询机构、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设备提供商等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 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在诸位演讲嘉宾的演讲结束后,现场掀起了一阵学术讨论、与会者提问的小高潮。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技术研讨会聚焦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技术发展,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相关的高等院校、企事业、各省市地方学会专家代表共同进行学术交流、技术及产品展示、科学前沿问题探讨及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中国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事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 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市场规模超百亿 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减振降噪市场需求增长
    一、噪声污染成现代城市公害,环境噪声成居民投诉重点 噪声污染被列为21世纪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问题。2021年3月,世卫组织就发布了《世界听力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听力受损达到1/5,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预计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 中国城市噪声污染也日趋严重,多数城市处于噪声污染的中等水平,许多城市生活区噪声已高于60dB,成为中国现代城市的一大公害。2020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对2019年全国声环境情况以及环境噪声投诉情况进行了汇总和描述如下: 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和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三项监测工作,共监测79,079个点位。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74.4%;其中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达标率最低,为51.8%;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3dB(A),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8dB(A);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次达标率、区域声环境质量及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劣于全国平均水平。图表1:2019年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监测点次达标率 2019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涉及噪声的举报占比为38.1%,位列各污染要素的第2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宁静”生活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环境噪声成为环境投诉的焦点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其污染评估和治理工程也再次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热点。 针对环境噪声污染突出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工作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牵头起草。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认真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修订草案建议稿。预计新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环境噪声防治会有更高标准,责任主体将更加明确,这将带来噪声治理市场的扩大。二、噪声与振动控制总产值超百亿,交通领域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至2019年五年期间,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的总产值随国家整体经济情况有所波动,具体如下图所示:图表2:2015-2019年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总产值(亿元) 2019年全国环境噪声与控制污染防治行业的总产值为128亿元,其中交通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产值为50亿元,工业企业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产值为16亿元,社会生活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产值为20亿元,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技术服务产值为8亿元,其他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产值为34亿元。各领域占比情况具体如下图所示:图表3:2019年全国环境噪声与控制污染防治行业各领域产值占比(亿元,%) 未来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的技术和市场热点将仍然集中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和地铁沿线建筑振动控制以及建筑内动力设备的噪声与振动控制;工业领域的分布式能源企业、石油化工、矿山、冶金与建材等行业建设项目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新型声学材料以及智能化的降噪研究开发等多个方面。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已经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预计法规将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必将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减振降噪市场需求增长,行业盈利能力较高一、轨道交通发展带动减振降噪市场需求增长 我国已经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求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未来几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将保持较高的强度,发展迅速。而减振降噪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求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轨道交通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应的减震降噪市场需求的增加。图表1:截止2020年底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分布(公里) TOD上盖开发日益成为热点,减振降噪效果直接影响上盖物业的商业价值,必将导致业主方加大上盖物业开发中减震降噪的投入;而轨道的日常运维、病害防治市场逐步向第三方专业公司开放,也都带来减振降噪市场规模的扩大。 同时,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建筑的不断竣工投入使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环境日趋复杂,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趋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造成的噪声与振动污染容忍度越来越低,同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持续修订,一大批技术规范的推出,对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提出更高标准与要求,进一步扩大了市场需求。 此外,由减振降噪技术发展驱动,各类新材料、新工艺将不断出现和应用,既激发了存量市场的巨大升级潜力,也将孕育新的市场需求。二、轨道交通振降噪治行业利润水平及竞争格局 在轨道交通领域,由于准入门槛高、技术水平复杂,产品毛利也较高,行业利润水平主要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竞争情况的影响。 目前,行业内主要通过招标选择产品和方案供应商,对企业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淘汰速度和行业整合进一步加快。国内从事减震降噪服务的企业数量众多,但城市轨道交通的减振降噪具有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指标要求高、项目工程管理要求严格等特点,而且招投标时还需要具有历史业绩和项目经验。 因此,国内目前能够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治理的企业数量较少,尤其是能独立承接高等、特殊等级减振降噪综合治理方案的企业更少。市场竞争最终由单一价格竞争转向了技术、资金、品牌、服务、营销网络和市场推广能力等的综合实力竞争,具有综合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仍将继续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由于行业处于高水平综合实力竞争,竞争程度较小,因此行业能维持较高利润水平。
  • “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高性能计算”等8个重点专项的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1-8)。/pp  公示时间为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5月11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ppstrong  “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strong/pp  联系人:黄玲/pp  联系电话:010-68104467/pp  传真:010-68319367/pp  电子邮件:huangling@htrdc.com/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018-05-13_192659.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23f36d6-0005-467c-aa37-919e3c6e8a16.jpg"//pp  附件:a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5/ueattachment/efad41e4-90b0-4db7-a33e-8db2651bc3e3.pdf"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pdf/span/a/pp/p
  • 贵阳高新区成立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党建联盟
    9月12日,贵阳高新区举行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党建联盟授牌仪式,来自辖区的65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首批加入党建联盟,共商“1+8+N”发展新模式,积极为打造贵州省一流的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和核心区蓄势聚力。  据了解,为加强辖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基层非公党组织建设,建立“党建联盟聚合力,共建共享促发展”的新格局,贵阳高新区组建了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党建联盟,由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分局派驻第一书记,并成立“中共贵阳国家高新区检验检测认证领域联合支部委员会”,由贵州联建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监控中心有限公司党支部负责组织建设日常工作。  仪式上,宣读了《关于同意组建贵阳国家高新区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党建联盟的批复》和党建联盟公约,并进行现场授牌。随后联盟成员代表单位进行签约,将共同携手,努力实现检验检测与认证领域“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专业化提升达到新水平、集约化整合形成新格局、规范化发展呈现新面貌”的发展目标。  贵州联建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监控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可表示:“联合党支部落在我们企业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将按照‘党建联盟+检验检测’的党建思路,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全区的每一家检验检测机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以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着力开展了工业产品生产企业质量提升、检验检测与认证机构能力提升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相关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国检中心和科学城为核心、民营机构为主的检验检测与认证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目前,已拥有西部唯一的GLP体系试验机构,省内唯一的煤层气综合性检测机构、省内唯一的本土认证机构等,在全省占据突出的“核心地位”。  “此次联盟的成立,是我们在贵阳市市场监管局党委和高新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分局派驻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党建联盟第一书记严永兵表示,相信党建联盟的成立,将在凝聚辖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力量,推动辖区检验检测与认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一步,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分局将牵头好、组织好、指导好党建联盟和联合党支部的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通过党建联盟这个载体,引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现共建共享共发展,为打造全省一流的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和核心区夯实基础。同时,着力推出一批“党建联盟+”红色品牌,持续扩大党建联盟品牌影响力,助推各行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汽研:下一步将扎实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资源专业化整合
    在5月11日举行的投资者沟通交流会上,中国汽研(601965)表示,在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控股股东后,下一步公司将扎实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资源专业化整合,围绕大交通领域,整合集团内外部优质资源,持续推动公司与中检集团的文化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尽快释放专业化整合红利。据了解,此次交流会吸引了安信基金、中泰证券(600918)、弘尚资产、中国人寿(601628)等数十家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万鑫铭、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刘安民、副总经理王红钢、总会计师黄延君进行了接待,围绕公司2022年年度及2023年一季度生产经营、战略执行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  关于中检集团入主后的后续整合计划,投资者普遍关心。中国汽研进一步介绍,一方面公司将主动融入中检集团的发展,承担集团交通运输产品线牵头单位职责,充分利用中检集团资质、客户、网络等资源,整合原有汽车、摩托车、轨道交通等领域检验检测认证优质资源,拓展延伸新兴领域赛道,确保集团交通运输产品线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在保持自身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延续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围绕大交通领域,加快在相关领域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布局,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能力,发挥“检测认证一体化”协同效应,促进经营业绩持续提升。  有投资者询问公司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公司称,该中心已于今年一月正式投产,其包括了电机电池实验室、燃料电池及辅件实验室、动力总成实验室、氢能整车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基于安全、绿色、体验三大技术路线,面向氢能领域、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储能、氢能装备部件,着力打造了集检验检测、标准引领、技术服务、装备及部件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提供包括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辅件、储氢系统、氢能动力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等领域的技术咨询及检验检测服务,为能源和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7月1日即将实施的汽车国六B排放标准所带来的影响,中国汽研表示,该标准早在2016年就已颁布,车企已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和新车型开发,对汽车改装和汽车检测业务不会带来明显影响。在汽车排放标准升级完成,燃油车新车型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公司环保排放相关业务将积极发掘市场需求,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动能,践行“双碳”战略,稳步推进中国汽车健康指数升级迭代,开展国七预研工作,积极布局碳排放研究、混动准入、非道路、排放监控平台、自愿性认证等业务,拓宽业务赛道,抢抓市场先机。
  • ACCSI2018同期参观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我要测网讯/strong 4月16日,常州,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8)召开之际,部分与会听众参观了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走进常州检测认证产业园三个实验室: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常州)有限公司(SGS)、常州市波肯纺织检测有限公司。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wycimg/bbaf6cb2-c9d3-425e-a7fc-2c4412634c3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参观照片br//strong/pp  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环节,也是国务院明确的八个高技术服务业之一。br/  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支持江苏建设国家检验检疫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设立南京、无锡、常州、苏州4个园区。该园区是继广东之后,全国首批第二家获准建设的国家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br/  地处常州天宁的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是目前全国唯一由检验检疫部门牵头成立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一年多来,先后有SGS、ITS等外资,中汽认证、中建认证、中钢集团等国有,京东集团、金域检测、兰卫检测等民营企业签约入驻,形成外资巨头、国有龙头、民营精英全面发展的局面。br/  签约企业紧密围绕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产业,为服务常州及周边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有力、精准的技术支撑。检地双方密切合作,在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带一路”检验检测信息智库、项目引领招商引资、“检地企校”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产业园从初步规划到初具规模,实现了规划面积2.35平方公里全省第一,成为第一批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成立全国第一家检验检测认证学院,开创全国第一例检验检测行业“检地企校”四方合作模式“四个第一”。/p
  • 聚力助国产仪器崛起——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技术联盟 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认证工作组成立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1月24-26日,2023年海关科技装备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召开。期间,由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海关国产仪器技术创新交流会”于11月25日成功举办。本次交流会聚焦海关国产仪器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创造力,为筑牢国门安全屏障、优化营商环境增添新功能。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常亮、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吴晓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年夫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新荣、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刘鑫、北京市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崔元甲等出席会议,来自包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部分直属海关、仪器厂商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海科中心副主任常亮代表主办方对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作为国门的守护者,海关在依法履行职责,促进国际交流,守护国民安全工作中对高水平国产的科学仪器的需求较大。而海科中心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起步较早。10年来,海科中心秉承甄选优秀仪器,联合权威机构发布真实数据,促进市场认可的初心,为推广和完善国产仪器验评服务做出了大量工作,带动整个国产仪器验评工作的发展,并得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仪器企业的好评和关注。未来海科中心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促进国产科学仪器技术发展,持续提升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常亮致辞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吴晓昱在致辞中提到,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技术联盟目前已经开展了化学分析的计量检测、建材检测、环保监测以及医疗的相关领域的国产科学仪器验证评价的工作,并对国产仪器提出相关合理化改进建议,大幅提高了国产仪器的采购量和用户口碑,在促进国产科学仪器的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特别显著的工作成效。未来将与各方在一起,风雨兼程,共同为国产仪器的发展、祖国的强盛奋斗加油。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吴晓昱致辞多年来,海科中心一直不遗余力推进国产仪器设备的验评工作,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今年5月19日,海科中心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认证平台的成立;10月20日,海科中心与成都海关和成都市高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成都设立了首个西南地区国国产仪器验证评价示范应用基地。本次会上还举办了“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技术联盟 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认证工作组”成立仪式,与会人员共同见证这重要时刻!"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技术联盟 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级工作组”成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年夫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新荣、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刘鑫、北京市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崔元甲分别做主题报告。会上,鑫汇普瑞、毅新博创、凯奥科技、中环清源、东西分析、伊凡智通、林电伟业、磐诺、伯杰、中科核安、屹尧科技、衡昇质谱、艾普拜、方圆环保、华大智造、热景生物、戴纳、科奥明十八家仪器企业代表做汇报并与参会嘉宾进行交流。报告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 年夫顺报告题目:科学仪器产品体系及国产化思考报告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新荣报告题目:从BCEIA2023看国产仪器的发展报告人: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装备研究所副所长 刘鑫报告题目:国产仪器验评现状 国产仪器设备验评与认证平台建设进展报告人:北京市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崔元甲报告题目:“中国创新 服务世界” 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聚集区
  • 书轨道交通新材料情 品32载致学芬芳——访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新材料试验室主任于全蕾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所)坐落在青岛市北区和城阳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四研产业园,是我国轨道交通关键系统和关键部件的研发生产枢纽基地之一。在中车四方所,有这样一位钩沉科海、孜孜不倦的专家,他曾参与我国铁路货车用厚浆型醇酸漆的研制和推广,为我国铁路涂料突破国外卡脖子的制约贡献了重要力量;他的研发履历等身,还参加了铁总《铁路标准技术研究——动车组防火技术标准研究》、铁总重大专项《CRH380动车组服役状态及安全规律研究》之课题3《动车组用非金属材料阻燃寿命的评估研究》,主持铁道车辆用快干清漆的研制及应用、动车组胶粘剂老化寿命检测方法研究、国家重大专项《绿色水性工业涂料与涂装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科研工作,多次荣获我国科技进步奖项。他,就是我国铁路系统著名专家,中车四方所教授级高工,新材料试验室主任于全蕾。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来到中车四方所,采访了这位沉浸于轨道交通新材料研究32载的专家,走进他与轨道交通新材料的研发生涯。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 /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262d7da-37b5-4ff8-8aac-cfd206d82bdb.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新材料试验室主任于全蕾/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于尖端科研基地结缘铁路车辆涂料/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于全蕾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当时毕业生找工作还是国家分配制度,甫一走出学堂的他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中车四方所,一直工作至今。中车四方所几十年的变迁,于全蕾娓娓道来:“中车四方所始建于1959年,在2000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隶属中国北车。2015年,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四方所成为中国中车全资子公司。”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他几乎成为了中车四方所的一本活字典。/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如今的中车四方所共占地20余万平方米,下辖2个全资子公司,控股参股6个合资公司,是中国轨道车辆关键系统技术和产品的重要供应商,重点发展轨道车辆电气、减振、钩缓、制动、智能装备、绿色节能系统、信号系统等核心产业,向客户提供轨道交通核心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中车四方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共有两大核心业务体系:在铁路装备现代化进程方面,参与和引领了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投入运行的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批量装用中车四方所生产的电气、减振、钩缓、制动等产品,为中国高寒高速动车组、高铁动卧等高铁列车提供先进的核心系统。在城市轨道车辆领域,中车四方所攻克了牵引传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和制动系统三项核心技术,首次实现了中国企业轨道交通三大核心系统的一体化。建所以来,中车四方所共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国家、铁道部和省、市科技进步奖共180余项,拥有授权专利478件,其中授权国外发明52件、国内发明130件、实用新型289件,外观设计7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于全蕾在八十年代开始正式接触铁路用涂料的相关研发工作。“那个年代中国的涂料研究刚刚起步不久,奔着为国家做贡献的心愿,我进入了中车四方所新材料室,从事涂料研究,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于全蕾笑着说。如今已经成为中车四方所新材料室带头人的他,研究的领域除了涂料外,还延伸到轨道交通相关的更多非金属材料领域,包括车辆防火阻燃、内装材料的禁限用物质和TVOC,为我国的高铁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攻坚克难 突破国外卡脖子掣肘/strong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于全蕾参与过的重大科研成果中让其印象最深刻的,是参与的铁路货车用厚浆型醇酸漆的研制工作。项目的研制标志着我国首次研制成功铁路货车用厚浆型醇酸漆,该项目于1989年通过铁道部中车公司鉴定,1990年荣获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该项目研发的背后还有着突破国外公司卡脖子掣肘的激动人心的故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当时中国国内的铁路货车,按照标准要求涂装120μm的油漆,需要喷涂四遍,因受车辆停放台位限制五天以上才能出厂,但在当时欧洲有一项水性厚浆醇酸漆的技术,可以一次性喷涂120μm成膜,只需要24h就可以出厂。因此铁道部下达了一个重点课题,希望可以引入这项生产技术。”于全蕾说。在谈判的过程中,外方提出了高额的技术转让费,这在我国外汇储备有限的当年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为了尽快造车解决煤炭运输问题,铁路部经过几次会议的慎重讨论决定咬牙接受。“没想到外方代表得寸进尺,随后又提出了难以接受的附加条款,主要原材料和生产设备都要引用他们的。”面对国外的连番刁难,铁路部清醒地意识到绝不能再妥协,于是于全蕾所在团队就承担起了自主研发的重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当时的于全蕾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立即和前辈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记得当时我们在施工中遇到了两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是受限于喷涂工具,喷涂效果不好,另外一个是产品的细度要求较高,在研磨过程中需要使用玻璃微珠,但是玻璃微珠易碎,很容易参杂到油漆里面。”类似的困难不胜枚举,干性、缩孔、成膜厚度等问题不断摧残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但是于全蕾所在团队则展现了迎难而上的韧性,经过历时两年的研发和攻坚,我国首例铁路货车用厚浆醇酸漆研制成功。“我们研发成功的产品,在技术水平方面甚至超过了外方当年的产品,他们的耐盐雾性能只能达到168h,他们的专家也告诉我们,这种产品的耐盐雾性能超不过300h,但是我们的厚浆型醇酸漆,耐盐雾性能可以高达500h。”于全蕾开心地说,脸上洋溢着一个科研学者特有的自豪和骄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聚焦环保与防火 为我国高铁事业燃烧黄昏/strong/pp style="text-align:center"strong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ea2e35ad-d1cd-4699-8c6c-701e3e6739ca.jpg" title="2.jpg" alt="2.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于全蕾新材料试验室剪影/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如今的于全蕾早已成为新材料试验室的带头人。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频繁暴发强雾霾污染,京津冀地区仅2013年1月就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雾霾事件。英美等发达国家也曾经遇到类似情况,但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才得以根除。如何减少甚至根治雾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为此国家科技部2016年下达了重大专项课题《绿色水性工业涂料与涂装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尽快在轨道交通地铁、高铁车辆上使用和推广水性涂料,于全蕾作为课题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又开始了兢兢业业的研究工作。昔年的战友们都已不在中车四方所的工作岗位,但是他却依旧在不竭地燃烧着自我,在中国铁路发展的洪流之中,分担着国家前进的舵桨。“近年来,高铁的发展成为这个社会的热点,我们所在的新材料室目前也主要承担着高铁、地铁上的非金属材料研究工作。”于全蕾说。他告诉笔者,如今环保涂料和功能性涂料(如防火涂料,防滑涂料,易清洁涂料等)在轨道交通车辆上使用广泛,而他目前也在着手制定这方面的标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环保方面,如何减少车辆用非金属材料带来的挥发性有害物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成本控制与环保当前仍然是一对矛盾,如何研发出高性价比的环保产品是业内人士朝思暮想的热点。“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向是想创新研究思路,提出一个理论模型并不断修正,研究随着时间推移,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会释放到什么程度,以达到提高环保性能的效果。”于全蕾说,目前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开展了车辆室内空气TVOC及禁用限用物质的监测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防火阻燃方面,其团队目前的工作方向主要是研究国际通用的欧盟防火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以达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互联互通。“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几年工作,欧盟的标准比较多,而且侧重点各不相同。目前我们已经借鉴了国外标准的先进性,制定了适合我们国家的部分行业标准。”于全蕾说,该标准在热释放速率、烟密度、毒性等方面规定比较科学合理。他表示,后续其新材料团队将进一步完善防火阻燃行业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轨道车辆的系列行业标准。此外,其团队还正在筹备相关国家重大专项的申请工作,对车辆防火性能开展系统性的研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学无止境 桃李成蹊/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是对于全蕾来说,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的人生座右铭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认真地告诉笔者,“知识是会不断老化的,可能很多年前学到的东西现在已经过时了,如果不持续学习,可能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他非常喜欢看书,除了铁道行业研究方面的书籍、杂志和论文外,还会广泛浏览其他方面的如世界名著等书籍,不断思考,并积极关注不同领域的新技术新发明。“人生不断学习,大脑不断运转,你就会变得年轻,大脑就不会生锈,这也是长寿的法门呐!”于全蕾开玩笑说,“到了我这个年龄,如果大脑惰于思考和学习,可能老天觉得你就应该到马克思他老人家那报到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数十年的不断学习和深入钻研,为他赢得了周遭人和业内的敬仰,“师兄是一个技术大拿,对技术一丝不苟,同时又把这种一丝不苟带入生活中。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愿意帮助别人。”他的师弟这样评价他。正如师弟所言,除了自己醉心于科研和学习外,于全蕾也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传道受业解惑对他而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现如今我们试验室年轻人很多,代差最大能差到30岁。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培养年轻人尽快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能把有用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他们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于全蕾说,“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只要他们愿意学习,我会把我掌握的东西倾囊相授,知识只有传授给需要的人,才会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园丁。在采访结束后,于全蕾送笔者出所,遇到的年轻人,见到他时都会叫一声“于工”,那声音中充满了亲切、崇敬和满满的信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遴选必备武器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于工type”/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于全蕾的试验室还从事第三方检测服务工作,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用涂料、胶粘剂、玻璃钢、胶合板、复合材料等研究,非金属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防火阻燃性能、禁用限用等有害物质及TVOC的检测,能够按照TB/T3138、TB/T3237 、EN45545、BS6853、DIN5510、NFF16-101、ISO16000-3、ISO16000-6、ISO12219-2等标准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主持和参加了多项课题研究和行业标准起草工作,是国内轨道交通车辆新材料试验研究方面最权威的专业团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好马配好鞍,科研和检测事业离不开仪器设备的助力,访谈中,笔者也向于全蕾询问了试验室团队对于仪器的需求。“我们团队使用的仪器设备种类丰富,目前常用的主要有烟密度试验箱、锥形量热仪、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等。”于全蕾说。据他介绍,其团队的仪器平常主要有两方面重要用途,一方面是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是出具大量第三方检测报告。因此,于全蕾将他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也延伸到了对仪器的遴选过程中。“仪器是我们为国出力的必备武器,是科研检测工作的重要抓手,所以在购买前的调研和遴选过程马虎不得。”于全蕾严肃地说,“就我们而言,看的主要是两个维度,一个是仪器本身要技术过硬,可靠性有保证;另一个是需要具备及时的服务响应机制,一旦出现状况,售后团队可以在24h内到位。”/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c2975ce-864e-472e-9cae-8aeffaf816f7.jpg" title="3.jpg" alt="3.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trong德国耶拿PlasmaQuant PQ 9000 ICP-OES/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对于仪器的采购调研,于全蕾可谓亲力亲为。ICP-OES的购买过程就是例证,2017年新材料试验室承接了一个关于水性涂料产业化的国家重大专项,需要购买一台ICP-OES检测重金属含量。由于之前试验室没有购买过这种设备,因此于全蕾亲自上阵,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进行了大量调研,准备的资料就简直可以出版一本小型的仪器选型刊物。“我们对于ICP-OES的性能需求,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尽可能低的检出限,另一个是尽可能高的测量准确度。但是卖方肯定会说本家的好,你必须有自己的判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据于全蕾手下职工透露,为了能选到最可靠的仪器,他还查找了所有能搜集到的同类仪器的用户单位,一个一个地打电话咨询甚至上门调研拜访。在经过历时数月的调研,横向对比了5、6家ICP-OES的生产商后,最后选择了德国耶拿的PlasmaQuant PQ 9000 ICP-OES。“这家公司的口碑在业内不错,仪器性能指标和相关服务也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所以就决定购买了他们家设备。”于全蕾说。轻描淡写的背后,是他钻牛角尖般的辛勤付出。而其购买的ICP-OES也不负众望,使用近两年来表现良好。据了解,就在采访前不久,他们团队刚刚又购买了一台同样来产自德国耶拿的AOX,用于对禁用物质和限用物质的总卤素分析。而购买该设备的调研过程,他又是亲力亲为,并且丝毫没有因为最终购买同家产品而对调研环节有所放松,“这就是典型的于工type!”于全蕾试验室的一个年轻人调皮地说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后记:性格率真,平易近人,品行耿直,驰而不息。一门心思做科研,丹心不改为祖国。这些是笔者在采访中对于全蕾老师所形成的最直观的印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严谨真诚的学者风骨在他身上交相辉映。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曾笑着问于全蕾,您最满意的科研成果是哪一项。他笑着回答到:“永远是下一项。”这不仅是一种希冀,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这或许是时代的烙印和他数十年个人修炼的结晶,同时也是值得当下年轻人传承并发扬的可贵财富。/p
  •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减振技术规范》等69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三批)的公示
    根据《四川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32号)有关规定,现将2023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三批)予以公示。如有意见,请于2023年5月8日前将意见以电子邮件或以书面材料形式向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联系人:田石阳电话:028-86607605邮箱:351726220@qq.com附件:2023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三批)汇总表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4月7日附件2023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三批)汇总表序号标准名称制修订项目归口单位主要起草单位1 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减振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规范制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川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3 集成电路测试用微波探针应用规范制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4 川酒浓香大曲生产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5 预制川菜生产通用规范制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协会6 锂电材料中磁性颗粒的测定 光学显微镜法制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7 川酒(浓香型)原酒生产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食品检验研究院8 县域新型数字城乡建设与运营指南制定省大数据中心四川智慧城乡大数据应用研究会9 政务云上业务系统跨政 务云平台迁移规范制定省大数据中心省大数据中心10 四川省政务数据 数据分类分级防护指南制定省大数据中心省大数据中心11 “天府通办”服务导引工作指南制定省大数据中心省大数据中心12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规范制定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四川省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13 碳资产管理服务指南制定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14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15 三氧化二钒和五氧化二钒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制定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16 四川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7 高强钢丝网—树脂混凝土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西南交通大学18 高速公路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制定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19 公路隧道岩爆防控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 公路桥梁复合转体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1 公路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技术指南制定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2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设备换电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3 一年生豆科牧草草种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林草局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24 云曼红豆杉栽培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林草局四川农业大学25 乡土树种色木槭栽培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林草局四川农业大学26 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成效评估指南制定四川省林草局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27 鹅星状病毒病诊断与防控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西南民族大学28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黄连(雅连)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成都中医药大学29 山羊乳房炎诊断和防治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西南民族大学30 重金属污染稻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中心31 十字花科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32 中药材僵蚕人工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33 黄化茶树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4 杂交稻制种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农业大学35 畜禽粪污罐式发酵处理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畜牧总站36 川西高原中小河流暴雨洪涝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制定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37 川渝康养度假气候地评价方法制定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38 学生服装质量管理规范制定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四川省纤维检验局39 核技术利用废放射源、放射性废物收贮准则制定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辐射环境管理监测中心站40 四川省页岩气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41 四川省污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42 工业有机废气活性炭治理技术规范  制定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保障中心43 市场监管行政许可档案管理规范制定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宣传和档案中心44 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规范制定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处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处45 放心舒心消费服务规范 第9部分:家电维修服务行业制定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46 放心舒心消费服务规范 第10部分:眼镜行业制定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47 四川省水利监测站(点)类对象编码规范制定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48 四川省小流域划分技术规程制定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49 司法鉴定业务数据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司法厅50 法律援助业务数据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司法厅51 体育场馆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制定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2 四川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规范制定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四川省肿瘤医院53 健康企业建设指南制定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4 大熊猫类景区旅游环境管理规范制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55 文化和旅游数据分级分类规范制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科分衍生科技有限公司56 旅游景区无障碍设施服务规范制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57 天府旅游美食 面点小吃制作工艺规范制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旅游学院58 特长公路隧道消防站建设规范制定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59 四川省化工园区消防救援站建设规范制定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60 四川消防大数据建设规范制定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6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产质量规范制定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62 四川省标准化规范化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规范制定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63 川产道地药材种子种苗分级天冬制定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64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天冬制定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65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枳壳制定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大学66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乌梅制定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大学67 四川省斜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详查技术指南制定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68 未成年人监护人监护能力评估制定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民政厅69 眼晶状体辐射量的测定 X和γ辐射制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辐射研究所
  • 《“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印发,这些举措瞄准仪器“卡脖子”问题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相关部署要求,就“十四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发展作出统筹安排。  《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国家质检中心数量将达900家,建设30个国家质检中心,10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和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资产原值占比提升到65%。  针对仪器“卡脖子”问题,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设计研发,提升我国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创新能力。开展国产检测仪器设备技术研究和验证评价工作,提高国产仪器设备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建立国产仪器设备管理目录,搭建国产仪器设备质量评价和推动示范平台,推动国产中高端检测仪器设备质量提升。  推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高端化发展,引导资源、经费向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研制倾斜,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建立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体系,开展国内外高端仪器仪表性能对比、验证和综合评价,提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水平 加强检验检测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研制,深化检验检测方法规程、仪器设备、实验环境、商标标识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检验检测要素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 构建检验检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全文如下:“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  为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紧扣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体系,不断加强行业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供给水平,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质量强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职能地位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明确把质量认证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就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纳入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责划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并对外保留牌子,行政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精简整合为17类103种产品,对其中19种产品实行企业自我声明方式,取消强制性认证检查机构指定,更好发挥“保安全底线”作用 稳步推进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改革,取消外资认证机构准入前特别管理措施,在全国自贸试验区根据风险等级分别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 全面深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整合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完善“通用要求+行业特殊要求”模式 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全面推行“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审批便捷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市场活力有效激发,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推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密码法》等多部法律写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条款,组织修订《认证认可条例》,完成《认证机构管理办法》《认可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工作,组织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文件,不断强化制度规范 完善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服务等认证制度体系,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健全国家网络安全认证制度,建立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无人机、北斗基础产品等新领域认证制度,发布电子商务、服务、温室气体审定核查、科研实验室等多项认可制度,推动道路运输、环境、林业等行业建立实施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规范引导“类认证”评价活动,不断优化制度供给。  —服务成效日益彰显。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作用日益彰显。严格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安全 健全重点产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打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实施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有效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广泛开展有机、节能、环保、低碳等领域认证认可工作,全面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着力提升机动车检测、环境监测、碳排放审定核查等服务能力,助力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加强合格评定国际合作互认、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等工作,实施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推动贸易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  —行业发展提质升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获得批准的认证机构724家,颁发有效认证证书270万张、获证组织80万家 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4.8万家,出具检验检测报告5.9亿份 获得认可的各类合格评定机构12381家,获准使用认可标志的认证证书127.6万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产值388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从业机构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整体提升,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从业机构数量比“十二五”末增长1.5倍,规模以上的从业机构业务占比达到85%,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管理和服务优势的机构品牌。  —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着力发挥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职能优势,不断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行业治理体系,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监管手段,探索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模式,监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监管力度和效能显著提升。针对社会上反映强烈的认证检测行业乱象,组织开展认证检测市场集中整治、防疫用品认证活动专项整治等行动,严厉打击虚假认证、出具不实和虚假检测报告、买证卖证、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的公信力,认证检测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国际影响逐步增强。我国累计加入21个合格评定国际组织,在IEC、ISO、IAF等国际组织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合格评定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对外签署15项多边互认协议和123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达成合格评定合作互认成果,“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机制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内地与香港、澳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深度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作用日益显现。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实施制造强国、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等多个方面,明确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目标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提出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促进市场循环、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明确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工作措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大有可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还存在供给能力不适应需求、社会公信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等问题,必须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促提升,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理念,聚焦“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目标,着力深化改革,强化系统监管,优化服务供给,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质量管理“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的积极作用,为建设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实现国家“十四五”发展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凸显人民为本  突出政治导向,加强党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以实际行动践行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  突出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实施、监督管理、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3.坚持市场主导,提升供给能力  突出需求导向,以市场需求引导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以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激发市场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扩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高质量供给,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服务发展大局  突出目标导向,聚焦“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围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保安全底线”“拉质量高线”相结合。  5.坚持多元共治,维护社会公信  突出结果导向,充分发挥统一市场监管体制的综合效能,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共治体系,强化系统监管和综合治理,构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全过程追溯机制,坚决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三)发展目标  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活力有效激发。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认证人员管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检验检测认证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的第三方属性更加鲜明,市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2.国际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国际影响显著提升。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国际化与中国化相结合的合格评定体系,我国参与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及规则制定取得新的突破,在国际合格评定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持续提升 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常态化双边合作机制,与主要合格评定国际组织建立深度参与机制,多双边合作互认安排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机制取得实质性成果,我国认证认可制度的国际互认度明显提升,合格评定机构的国际化业务显著拓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度品牌和机构品牌。  3.专业化提升达到新水平,服务供给不断优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创新、管理、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整体提升,从业机构及人员队伍能力素质不断优化,创新研发投入及产出比重逐步提高,新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和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合格评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取得良好效益,国家安全、战略产业等关键领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实现安全可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合格评定领域数字化应用水平逐步提升。  4.集约化整合形成新格局,行业结构趋于优化。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小散弱”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大型机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龙头带动作用有效发挥 中小型机构专业化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专精特新”机构 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显现。  5.规范化发展呈现新面貌,行业治理明显加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更加完备 全面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互联网+监管”模式全面运行,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多种监管手段相互融合、监管机制方法不断创新的系统监管和协同监管格局 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监管整治成效持续深化,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风险,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有效性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专栏1:“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指标名称2020年2025年指标性质服务效能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270320预期性获得认可的认证证书数量(万张)127.6150预期性获证组织总数(万家)80100预期性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数(亿份)5.677.9预期性行业环境获得批准的认证机构数量(家)7241500预期性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家)4891955000预期性获得认可的合格评定机构数量(家)1238114000预期性认证从业人员数量(万人)11.820预期性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数量(万人)141.19170预期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总收入(亿元)38815000预期性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安排数(份)123130预期性加入IEC互认体系合格评定机构数(家)7181预期性参与制定合格评定国际标准项数(项)3945预期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国际认可互认占比(%)11.312预期性合格评定认可制度国际互认度(%)87.590预期性基础支撑合格评定国家标准数(个)93100预期性合格评定行业标准数(个)197300预期性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数(家)30353200预期性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资产原值占比(%)6065预期性国家质检中心数量(家)852900预期性  三、发展任务  (一)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水平,推动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促进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  (1)促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围绕推进工业强基,强化基础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设施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支撑能力,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产业领域的检验检测认证能力提升,支持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从业机构组建检验检测认证创新联盟,加强重点基础材料和新材料检验检测技术攻关,建立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的认证制度,促进基础原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完善基础零部件产品认证制度,强化认证一致性保障能力,提升电子元器件认证的国际互认度,推动北斗基础产品认证的拓展应用,促进基础零部件、元器件质量提升 围绕基础工艺改造升级,协同推动相关产业领域合格评定方案优化完善,提升企业质量诊断、改进、验证等能力 建立健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认证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2)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健全覆盖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的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体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和优化升级。运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和方法,在航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建筑、医药、信息、环保等重点产业,探索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质量认证制度,推动质量管理向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 推行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等新型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优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模式和产业布局,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提供一体化服务,鼓励产业链供应链头部企业、集群企业引导采信,降低市场采购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  (3)支撑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重点产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深入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活动”,引导各类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鼓励认证机构研发高于行业通用标准的高端品质认证,大力开展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家电、车联网产品等认证,探索开展新型储能、物联网、区块链、隐私计算等认证,助推制造业提质升级。实施“检验检测助推产业升级行动”,提升重点行业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能力,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专业化检验检测平台,突破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瓶颈,支撑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4)助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服务业认证认可体系,开展服务认证示范活动,促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积极推动工程建设、数字设计、物流运输、节能环保服务、绿色数据中心等服务认证,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维护、邮政快递包装、智能化物流装备等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促进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体育、养老、金融、商品售后、电子商务等服务认证,提升生活服务品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2.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1)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围绕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市场信用机制,推动消除区域性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市场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的决策部署,推进行业准入制度改革,取消重复评价项目,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清理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行政许可和行业评价制度,推动面向社会的第三方技术评价活动遵循通用准则和标准,逐步向国家统一的认证制度转变,在已建立国家统一认证制度的领域,不再设立类似的合格评定项目。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各地出台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政策措施,指导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结果互认、监管互助,支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要素流通和市场畅通 落实CEPA协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推动大湾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深度合作,探索开展“湾区认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认证品牌,实现“一次认证,三地通行” 落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援藏援疆、支持老区振兴发展的工作措施,支持开展有机产品、棉花等产品认证和国家质检中心建设 规范引导各地运用认证手段培育区域质量品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3)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认证认可相衔接,推动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鼓励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国际化发展,为内外贸提供合格评定一体化服务。健全内外一体、上下贯通、部门协作、供需对接的“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简称“三同”)推广实施机制,支持企业发展“三同”产品,扩大“三同”产品适用范围至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完善“三同”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认证从业机构开展质量评价和技术帮扶,维护“三同”产品的高端质量品牌信誉。强化跨境电商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提升进口商品及出口转内销商品质量安全水平。  3.助力乡村振兴  (1)创新合格评定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加强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开展质量认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探索以质量认证为手段建立“高标准市场+高质量产区”的联动模式,对标高端市场需求,通过认证评价方式培育“圳品”“丽水山耕”等区域高端质量品牌,健全优质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鼓励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下乡,为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农业互助合作社和农户提供精准服务,强化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撑。  (2)促进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强化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供给,完善“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农产品认证及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农产品产销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等食品农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支持绿色农产品基地、生态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加强市、县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重点提升食品安全、禽畜疫病等检测能力。  (3)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构建覆盖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配送、保鲜等环节的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体系,服务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针对品质、风味、绿色等属性推行“产品+服务”并重的认证模式,积极开展有机产品、富硒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认证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服务、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服务认证,强化农业农村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支撑,重点加强种子、农资、农用机械、冷链物流等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支持乡村发展农技服务、冷链物流、连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态,延伸乡村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4)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领域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探索建立美丽乡村第三方评价体系。强化土壤、空气、水环境等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服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乡村宜业宜居环境。  4.支撑绿色转型发展  (1)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加快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有序推进“涉绿”评价制度整合,将更多生态环境影响大、消费需求旺、产业关联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国际贸易量大的产品纳入绿色产品认证目录,探索将对新污染物管控的要求纳入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推广机制,推动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鼓励社会优先采购获得认证的绿色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加快绿色产品评价技术创新研发,培育一批绿色产品专业服务机构,健全绿色产品技术支撑体系。  (2)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排放高污染领域为重点,研究开展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切实规范环保处理设施装备相关产品认证活动 深化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治理,严格机动车排放等项目的认证要求,打击违规改装道路运输车辆的强制性产品认证领域违法行为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健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名录库和检查人员名录库,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健康发展 开展部门联合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检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犯罪行为。  (3)服务“双碳”目标。加快构建碳领域合格评定体系,以电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汽车等行业为重点,研究制定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合格评定解决方案,加强碳排放合格评定能力建设,完善碳排放审定核查机构认可制度,统筹推进碳领域产品、过程、体系、服务认证和审定核查、检验检测等多种合格评定工具的协同应用和创新发展。健全森林认证等生态系统碳汇认证制度,规范开展碳足迹、碳标签等认证服务 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相关标准,加强碳核查认证认可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审定与核查机构和活动的管理,加快建设碳排放核查检测技术实验室。  (4)完善能源与自然资源领域合格评定体系。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核电、海洋能等装备安全认证和性能认证,完善新能源认证制度,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认证,提高动力电池余能检测技术水平,加强燃油、天然气、氢能、充电桩、新型储能设施等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促进能源安全高效利用和转型发展 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健全林草、国土、海洋、地质矿产等自然资源认证评价和检验检测技术规范,完善林草可持续经营认证体系,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支撑能力,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  5.服务“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1)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充分发挥强制性产品认证保安全底线的作用,对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环保的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CCC认证),根据风险等级实行认证产品目录动态管理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重点夯实市县一级地方、西部地区和产业集聚区的检验检测技术机构,有效支撑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 对CCC认证、机动车检验、生态环境监测、医疗器械检验等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管,加强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打击未获认证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CCC目录内产品、伪造冒用认证标志、虚假认证、无资质检测和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 开展检验检测认证公益服务机制研究,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2)强化食品安全保障。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农产品认证和检验检测体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获得认证,强化认证机构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等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认证评价和证后监督,持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全国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监管。  (3)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完善网络信息安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覆盖信息技术产品、系统、服务、管理体系和人员的网络安全认证认可制度,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服务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开展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安全认证、数据安全管理认证、商用密码产品认证、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等工作,强化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 加强网络安全认证技术能力建设,推动实施信息安全保障从业人员认证,完善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价规范 完善网络信息安全认证采信机制,促进跨行业共享和采信认证结果,促进网络信息产业和市场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4)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保障。加快构建公共卫生领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规范开展医疗机构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推进防疫用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强无障碍环境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认证,助力全民健康和养老助残 加快中医药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研究建立道地中药材、中药饮品等自主创新的认证制度,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验检测应急响应机制,为疫情防控等重大紧急需求开通检验检测能力许可“应急通道”,加强相关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提升检验检测保障能力。专栏2:重点产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一)建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质量认证制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领域,推动建立健全高水平质量认证制度,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成熟应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无人机、北斗导航基础产品等认证体系建设,推动相关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二)加快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加快将节能、节水、环境标志、绿色设计等涉及绿色的评价制度整合并向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转变,拓展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范围,健全绿色产品采信机制,加大绿色产品认证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三)制定合格评定服务“双碳”工作方案以电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汽车等行业为重点,研究制定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合格评定解决方案,加强碳排放合格评定能力建设,统筹推进碳领域产品、过程、体系、服务认证和审定核查、检验检测等多种合格评定工具的协同应用和创新发展。(四)有序推进网络安全认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认证体系,推行网络关键设备及网络安全专用产品认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服务认证、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移动应用程序(APP)认证、数据安全管理认证、商业密码产品认证等制度,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五)大力推广高端品质认证和服务认证围绕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鼓励认证机构开发高端品质认证和新型服务认证项目,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森林、智品、机器人等高端品质认证和健康、教育、体育、金融、电商等领域服务认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六)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行动运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和方法,在航空、铁路、汽车、建筑、医药、信息等重点产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质量管理向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带动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升级。深入实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发布小微企业应用ISO9001体系实施指南和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培训和精准帮扶,引导小微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七)积极开展质量认证示范推广活动鼓励各部门、各地区结合产业特点,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森林认证、高端品质认证、服务认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等质量认证示范推广活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鼓励各部门、各地区出台促进质量认证工作的政策措施,扩大质量认证覆盖面,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的认证采信机制,推动认证结果的广泛应用和普遍采信。  (二)加快实现行业做强做优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建设,完善发展环境,优化行业布局,提高行业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紧密衔接和融合发展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1.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1)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全面深化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机构指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认证检测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全面实施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改革,根据风险程度分别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相结合的分类审批,健全认证机构资质持续符合性核查机制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机构指定方式,扩大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机构数量,加快形成指定机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 全面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度,进一步压缩资质认定许可和评审时限,精简优化许可、评审程序和内容。完善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网上审批系统,全面推行网上办理,提高审批便捷度。  (2)培育壮大各类从业主体。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体系,营造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公正独立的第三方属性,积极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的业务管理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支持民营机构做强做大,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机构改制重组、增资扩股和经营管理,提升竞争能力 鼓励外资机构进入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积极引入国外先进合格评定标准、技术和服务,全面落实国民待遇。  (3)完善认证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取消对认证人员的执业资格强制注册要求,建立认证从业人员认证制度。构建认证人员能力评价及信用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技术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促进能力素质持续提升,形成适应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认证从业人员供给机制。加强对认证机构开展认证人员能力评价及使用管理活动的行政监管和认可监督,落实认证机构对认证人员评价管理的主体责任。  (4)健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采信机制。推动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产业政策建立采信制度,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的采信机制,推动在市场采购、行业管理、行政监管、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促进公平采信,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实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互认通用。  (5)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各地方、各部门出台具体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细化落实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推动招投标、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取消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歧视性要求,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 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统计调查制度,开展行业高质量发展测算指标研究,规范发布统计数据和评价指标,提升行业发展指引功能 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提升行业协调、权益保护、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作用。  2.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1)促进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一体化发展。鼓励从业机构通过业务合作、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等手段,拓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领域,弥补资质能力短板,延伸合格评定服务链,形成复合型、一体化的合格评定能力 鼓励从业机构针对用户需求,研发一体化合格评定解决方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鼓励认证机构在具备相应能力的前提下,拓展关联性强的产品、体系、服务等多元化认证业务 鼓励专业能力强、市场信誉好的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取得相同领域的认证资质 鼓励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认证联盟发挥整合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协同服务。  (2)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专业能力和品牌形象。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推动符合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政策和机制,营造良好的品牌成长环境,提升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品牌形象 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通过认可机构的认可,提升专业能力,增进各方信任 支持大型机构发展综合型一体化服务,实施行业“领跑者”计划,培育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支持中小型机构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形成特色品牌优势。  (3)优化国家质检中心布局。加强对国家质检中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退出机制,优先支持建设一批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质检中心 支持国家质检中心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承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仪器设备研制、能力验证牵头组织等工作,充分发挥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引领支撑作用。  (4)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构建统筹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体系,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计量、标准(含标准样品)、质量管理等要素协调互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开展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建设,支持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机构提供合格评定服务,强化认可在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中的权威评价作用,强化质量认证、检验检测推动其他质量基础设施要素广泛应用和持续改进的积极作用,促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高质量发展。  3.推动合格评定数字化发展  (1)创新数字化评价模式。组织开展合格评定数字化评价模式研究及应用,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合格评定数字化应用。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认证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健全质量认证领域数字化评价规则和技术规范,逐步推广数字证书 探索检验检测全程数字化模式,推动基于数字设备的检验检测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推动合格评定数字化评价向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提升数字化评价能力。  (2)推动行业数字化发展。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要求,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管理,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数字基础设施,促进认证检测专业管理软件、智能检测设备、数据应用终端等数字技术发展,通过数字科技赋能,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效益。专栏3:质量认证行业能力提升行动(一)提升认证从业机构创新能力紧盯国际技术前沿,推进合格评定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基于模块化组合的智能认证模式研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认证从业机构参与产业链全过程技术研发,加强认证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升我国认证行业的创新能力。(二)提升认证从业机构“一站式”服务能力推进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示范项目,提升认证及相关活动的“一站式”服务能力。(三)提升认证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深化认证人员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建立自愿性人员认证制度,完善认证从业人员能力评价机制,强化认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促进认证从业人员能力持续提升,推进认证行业诚信建设和文化建设,建立从业机构及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造就高素质的认证机构管理层和专业人才队伍。(四)推动认证行业数字化发展组织开展质量认证数字化评价模式研究,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动质量认证数字化应用;探索检验检测全程数字化模式,推动基于数字设备的检验检测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数字基础设施,促进认证检测专业管理软件、智能检测设备、数据应用终端等数字技术发展。专栏4:检验检测助推产业升级行动(一)检验检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建设、整合、提升一批检验检测共性技术平台,聚焦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30个国家质检中心,10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和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二)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提升在极限检测、在线检测、重大装备可重用检测以及超远、超净、超纯检测等领域,配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攻克一批检验检测技术瓶颈。在食品、大宗商品等产品领域开展国际能力验证,促进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互认。(三)检验检测助力产业优化升级依托国家质检中心、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支撑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测合作,突破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检验检测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四)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质量提升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设计研发,提升我国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创新能力。开展国产检测仪器设备技术研究和验证评价工作,提高国产仪器设备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建立国产仪器设备管理目录,搭建国产仪器设备质量评价和推动示范平台,推动国产中高端检测仪器设备质量提升。(五)碳达峰和碳中和检测评价能力建设构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碳排放检测评价技术体系,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智能检测、能力验证及数据质量监督等活动,建设针对发电、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重点行业领域化石能源及相关产品(材料)与服务碳排放检验检测数据服务平台,提高检验检测报告的完整性和查询的及时性,为碳排放检验检测工作提供支撑,提升检验检测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能力。  (三)大力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构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智慧监管为依托,全面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能力建设,促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规范有序和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1.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管制度  (1)加强认证机构资质符合性监管。适应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改革新要求,在放宽准入限制、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完善认证机构资质符合性核查机制,重点加强对以告知承诺方式获得资质机构和新批准设立机构的核查,对资质能力不能持续符合要求的机构及时撤销资质,对经营异常机构加强风险警示和信用惩戒。完善对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合格评定活动的管理制度。  (2)实施日常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监管制度。采用现场检查、档案检查、获证组织查验、获证产品抽查等方式,对从业机构的检验检测认证活动、结果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加强对质量事故、投诉举报、风险监测等情况的研判,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依法公开监督检查结果,追究违法从业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完善认证有效性抽查以及国家监督抽查中涉及认证产品的质量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机制,督促认证机构采取对问题产品的撤销、暂停认证证书等后处理措施,倒逼获证企业强化质量追溯。  (3)完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制度。及时发现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在管理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持续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和人员水平。完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数据库和平台建设,对能力验证的数据和结果进行深入统计分析,提出电子电器、食品环境、建材纺织、大宗原材料等各领域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白皮书和能力提升路线。  2.健全多方协同的综合监管工作机制  (1)强化协同监管。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监管信息互通、违法线索互联、执法行动互助。推动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强制性认证产品准入管理、环境监测、机动车安检等领域开展联合监管、联合惩戒 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效能,强化认证检测监管和信用监管、执法稽查、反垄断执法、反不正当竞争、网络监管、广告监管等监管手段协同发力,对全局性、跨区域案件线索组织市场监系统联合办案 畅通行纪衔接,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对涉纪案件线索按规定移交纪检监察部门。  (2)强化认可约束。优化认可制度顶层设计,更好适应各行业合格评定活动发展新趋势,为合格评定机构及相关方提供更多满足需求的能力证实服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提升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认可技术支撑水平。加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认可专项监督,不断强化认可约束作用。充分发挥认可的国际互认优势,促进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建设和结果采信。  (3)强化行业自律。引导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认证认可条例》以及合格评定基本规范,鼓励以同行评议的方式开展行业自律。强化行业协会组织的自律管理功能,建立健全机构自律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探索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鼓励引导同业监督,规范从业机构及人员行为,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信誉。  (4)强化社会监督。完善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信息查询系统、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系统等信息共享平台,畅通申诉投诉举报渠道,加强行风调查评议,鼓励社会公众对从业机构进行信息查询和行为监督,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鼓励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曝光问题线索和违法案件,提升舆论监督和行政执法的协同效果。  3.健全多措并举的系统监管方式  (1)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一是坚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分类管理相结合。不断优化完善从业机构名录库、监管人员名录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不同风险等级和信用水平的从业机构实施科学分类。在随机抽取检查对象时,针对不同类别的从业机构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合理设定抽查比例。对风险等级高、信用水平低的从业机构加大抽查力度。二是坚持统一部署与分级实施相结合。总局加强对整体检查工作的统筹协调,统一抽取被检查对象,统一制定检查作业指导书、检查表格,统一检查尺度,提升检查工作规范性。充分发挥总局与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分级管理效能,检查任务由总局和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分级实施,形成监管合力。三是创新监管手段,强化大数据应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找准检查的切入点,提升监管的靶向精准性,提高监管效能。  (2)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全过程追溯、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风险信息归集、分析研判、风险监测预警以及风险处置、风险追溯等工作。开展风险技术指标体系研究,完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健全质量分析和舆情监测机制,拓展风险信息采集渠道,加强风险研判和信息共享 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做好风险应急处置和后处理等工作 加强行业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测分析 健全廉洁风险防控“两单一图”,加强资质许可、技术评审、行政监管等工作的廉洁风险防控。  (3)强化监督惩戒。落实“谁出证、谁负责,谁签字、谁担责”,建立出证人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负总责制度,严格落实从业机构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的主体责任。压实从业机构承担政府部门委托任务的履约责任,严肃查处相关机构及人员在承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任务中出现的数据、结果失实、造假行为。  (4)完善信用监管。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建立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异常经营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监管信息平台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从业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 严格实施失信惩戒,研究建立检验检测认证领域严重违法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依法对严重失信的检验检测认证从业机构、从业人员、获证组织实施联合惩戒,提高违法失信成本 建立信用修复制度,符合修复条件的按规定及时移出失信名单 健全行业信用评估机制,探索开展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信用评级和第三方评估,推动形成“失信惩戒、守信激励”的长效机制。  (5)创新智慧监管。构建覆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活动全过程的智慧监管平台,加强大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数据信息实时采集、精准分析和深度应用。构建质量认证全过程信息共享平台,实时采集认证活动过程信息,打通认证实施与认证监管的信息瓶颈 完善认证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监管系统,实现认证监管线上线下一体化 依托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一批重点行业检验检测数据中心 完善信息共享和联网核查机制,加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息对接电商平台、监管部门的联网核查力度。专栏5: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监管体系建设行动(一)推进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条例》修订、《检验检测条例》立法研究和部门规章制修订工作,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行政规范性文件,打造系统、科学、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二)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完善从业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开展靶向精准的检查。(三)健全风险监测预警追溯机制不断完善风险信息采集渠道,组织开展认证风险信息归集、分析研判、监测预警以及风险处置、风险追溯等工作,及时发现、识别、研判认证风险,并根据不同风险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四)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加快从业机构公开承诺、信息公示和诚信档案建设,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做好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异常经营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监管措施的归集和信息报送工作,切实规范认证检测市场秩序。强化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落实“谁出证、谁负责,谁签字、谁担责”。(五)创新智慧监管构建智慧监管平台,加强与部门、跨区域、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互联互通,提升监管效能和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创新智慧监管模式,完善实施“认证现场审核网络签到监管系统”,强化科技赋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认证关键环节的管理。(六)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省、市、县级市场监管部门明确认证检测监管职能,加强基层市场监管所认证检测监管人员的配备,大力加强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认证检测监管队伍的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  (四)切实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把握对外开放新形势,深入参与全球质量治理,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构建国际合作开放新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全方位深化国际合作互认  (1)积极推动国际合格评定组织建设。扩大我国在国际合格评定组织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做好国际组织推荐任职工作,推动我国更多合格评定国际化人才担任管理层和技术层职务 加强与WTO、UNIDO、INetQI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从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促进合格评定国际交流,推动国际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ISO、IEC、IAF、ILAC等国际组织的合格评定国内对口工作组建设,健全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运作机制,组建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运作机制联盟,提升国内企业和从业机构参与度。  (2)主动参与国际合格评定标准和规则制定。瞄准国际产能合作和科技产业前沿,在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桩入网、氢能、超高压输电等低碳和新能源领域积极提出合格评定标准、规则方案,积极承担国际同行评议、国际实验室间能力对比等合作项目,通过多双边国际舞台积极宣传中国合格评定优良实践,推动中国合格评定标准、制度被国际吸收采用,打造国际知名的认证制度品牌,强化对国际合格评定体系发展的贡献力。  (3)拓展深化多双边合作互认成果。加强政府间、从业机构间多层次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合作对象和合作渠道。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FTA)项下的合格评定合作安排扩展升级,扎实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格评定互认安排,密切跟踪《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谈判进程,研究提出合格评定领域合作方案 加快食品农产品、消费品、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领域互认进程,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产品、可再生能源等重点领域推动国际互认取得新突破,以解决产业具体需求为导向达成一批“小而美”的合作成果,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着力深化合格评定领域政府间、民间等多层次合作,广泛推动政策协调、技术交流、人员培训、机构合作、市场开放和互认安排等多领域合作。制定“一带一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合格评定官员研修、认证认可技术援助、实验室能力验证等一批实效性强的合作项目,推动食品农产品、能源、交通、电子电器、通信设施等领域达成多双边互认安排,提升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2.提升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  (1)完善合格评定促进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构建“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合格评定信息发布、共享、反馈等功能,提高企业获取国际合格评定服务的精准度和便利性 深入开展合格评定对贸易产业影响分析,实施“国际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及标准动态跟踪及应对应用”项目,开展国际合格评定领域法律法规比对研究,建立主要贸易对象、贸易产品合格评定信息数据库,跟踪分析国际合格评定发展动态以及贸易产业发展对合格评定的需求,研究制定新发展格局下合格评定促进贸易便利化的解决方案 做好WTO/TBT通报、咨询、评议等工作,积极反映行业诉求、提出合理化主张,推动相关国家合格评定措施公正化、透明化,防止技术性贸易措施滥用,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境外合格评定措施对我产业及贸易影响评估及应对工作,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合格评定自主创新和合作互认步伐,促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  (2)推动从业机构国际化发展。鼓励引导从业机构参与合格评定多双边合作互认,推动国内机构加入IEC、IQNet等多边互认体系的数量持续增长,鼓励国内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国内外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海外投资、产能合作项目紧密对接,为企业提供提供国际化、本土化、一体化服务 鼓励从业机构参与国际合格评定标准规则制定和技术交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和服务外包等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培育技术、管理和服务新优势,打造国际知名的合格评定机构品牌 加快从业机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输出,培育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专栏6:“合格评定,畅通世界”行动(一)打造国际知名的认证制度品牌推动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在多双边互认机制中广泛采信,提升自愿性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的国际互认度;加快认证制度创新步伐,推动建立在碳排放、智能制造、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建立具有国际先发优势的认证制度;加强国际认证制度研究比对,开展国外认证制度对国内产业安全影响研究及应对,在重点关键产业领域研究建立安全可控的认证制度。(二)培育国际知名的合格评定机构品牌鼓励合格评定机构加入政府间框架下的多双边互认体系,积极推荐行业专家担任国际合格评定组织管理层和技术层职务;支持国内外机构间开展业务合作,相互签订合格评定结果互认协议;鼓励国内机构以技术授权、委托分包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的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技术方案;鼓励国内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展国际化业务,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海外投资、产能合作项目紧密对接。(三)完善“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机制制定“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合格评定官员研修、认证认可技术援助、实验室能力验证等一批实效性强的合作项目,推动食品农产品、能源、交通、电子电器、通信设施等领域达成区域互认安排。(四)健全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运作机制组建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运作机制联盟,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同行评议、自我约束机制,形成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格评定机构“总体协调、优势互补”的工作合力,打造“IEC合格评定体系中国联盟运作”品牌,提升国内企业、合格评定机构在IEC合格评定体系的参与度,分享国际互认成果。(五)构建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信息服务平台”,吸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合格评定机构入驻,强化合格评定信息发布、共享、反馈等功能,及时发布国际合格评定政策、法规、标准和市场准入要求,利用平台信息集聚和传播优势,主动了解企业需求并有针对性提供一体化、定制化服务,分享行业龙头企业的合格评定优良经验,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五)着力夯实基础支撑体系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供给质量为主线,扎实推进法治、制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强化基础支撑能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  1.强化法纪保障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修订《认证认可条例》,研究起草《检验检测条例》,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条款,加快合格评定立法进程。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工作,完善从业机构资质、从业人员管理、合格评定活动及监督管理等规章制度 全面落实合法性审核、公平竞争审查等要求,提升立法质量。  (2)科学界定权责事项。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建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领域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有效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市场主体行为 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厘清行业管理职责边界 坚持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合理划分各层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权责事项。  (3)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公权力的运用,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加强行风廉政建设,强化行纪衔接和行刑衔接,加大监督力度,落实监督责任,坚决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廉洁性和有效性。  2.强化技术支撑  (1)优化合格评定标准供给。完善合格评定标准化工作机制,发挥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1)的归口管理职能,加快推动合格评定国际标准的转化应用,规范引导合格评定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协调发展,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合格评定标准体系。积极促进合格评定领域应用先进标准和最新科技成果,开展行业标准自查清理工作,积极采用行业先进标准,鼓励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研制满足合格评定需求的团体标准,全面提升合格评定标准供给水平。  (2)提升合格评定创新能力。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完善合格评定体系顶层设计,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持 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鼓励从业机构研制高于行业通用要求的合格评定技术方案,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参与合格评定创新研发活动,健全“认证制度所有者”机制,加强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的保护应用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适应合格评定技术正在由小样本抽样向大数据分析、由单一属性向多属性系统评价、由定性评价向定量化评价、由传统技术向智慧化、全生命周期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展合格评定数字化、智慧化、精量化、系统化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合格评定技术支撑引领能力。  (3)推动检验检测资源高水平利用。推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高端化发展,引导资源、经费向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研制倾斜,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建立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体系,开展国内外高端仪器仪表性能对比、验证和综合评价,提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水平 加强检验检测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研制,深化检验检测方法规程、仪器设备、实验环境、商标标识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检验检测要素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 构建检验检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3.强化人才引领  (1)打造教育培训基地。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学科教育建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合作,打造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开发适应产业和社会需求的合格评定教育培训课程,面向行业、政府、社会提供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专业培训。  (2)提升专业队伍能力。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完善能力评价和继续教育机制,持续提升人员能力素质。加强对认证从业人员注册考试的管理,组织开展认证人员研修活动,壮大认证审核人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评审员培训和监督管理,优化评审员选派和现场评审机制,推进行业评审组建设,提高评审员队伍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素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行业的价值导向,造就高素质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管理层和行业领军队伍。  (3)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能力建设,明确监管职能权责,充实监管资源配备,配齐监管人员队伍,加强对基层一线的倾斜支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队伍。加强培训指导力度,丰富完善培训教材和监管执法案例库,开展多层次的培训交流、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领导,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充分发挥认监委的行业管理职能,强化认监委的统筹协调、系统调度、保障落实等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完善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提升部际协作效能,加强政策衔接、规划引导和工作协调。推动各部门、各地方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纳入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引导广大企业、从业机构、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如期实施。  (二)完善投入保障。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促进政策和实施项目,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规范有序投入,积极支持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做好重大项目的配套资金安排,探索发展基金、项目投融资、质量责任保险等市场化资金渠道,发挥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工具的协同效应,加大投入保障力度。  (三)强化宣传引导。深入开展“质量月”“世界认可日”“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作用,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普法宣传、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成果展示,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市场信心。积极对外宣传中国合格评定优良实践,鼓励从业机构开展国际化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响应舆情动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严格实施评估。按照目标评价与过程监测相结合的评估原则,分年度就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规划的约束和引领作用,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十四五”时期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 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最新成绩单出炉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6月12日上午,2024年山东省“世界认可日”暨合格评定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青岛举办,现场发布了2023年山东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情况。检验检测方面,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拥有3881家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营收256.4亿元,同比增长8.3%,拥有各类仪器设备88万台套,仪器设备资产原值346.3亿元,检验检测机构面积879.5万平方米,年均出具报告超4000万份,从业人数11.1万人。全省共获批国家级质检中心49家,省级质检中心83家,先后布局建设了三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认证方面,在国家批准的1218家认证机构中,有737家在山东开展了认证业务,占全国机构总数的60.5%。全省共获得各类认证证书27.5万张,证书总数占全国的7.3%,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位。其中,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5.3万张,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万张,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证书8.4万张,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1.1万张,服务认证证书0.35万张。服务产业发展方面,2023年,山东检验检测服务业聚焦发力服务“十强”产业,深化“质量惠企”行动,系统破解“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难题,全面支撑“十强”产业重点产业链提档升级。质量认证不断优化升级,全面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每年惠及小微企业超1.5万家。深入实施有机绿色食品、北斗导航、轨道交通、“泰山品质”、“小而美”国际互认等高端品质认证,聚焦服务“双碳”战略,大力推广节能节水绿色产品认证,全省绿色类认证证书达1.1万张,位居全国前列。据悉,下一步,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将深入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进一步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优做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 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加入“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
    6月30日,“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在杭成立,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ureau Veritas,以下简称“必维”)等5家企业集团作为国际检验认证机构代表加入联盟,必维认证/工业系统东区总监李文江当选为联盟副主席。  “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的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浙江制造”认证联盟。联盟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浙江省对符合高标准、高品质要求的浙江产品实行“浙江制造”认证。其建立目的是为了加快推进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浙江制造”区域品牌。成立后,省质监局与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等国际检验认证机构正式签约,合作推进“浙江制造”认证国际认同。  在今年4月,必维国际检验集团首席执行官 Didier Michaud Daniel一行访问浙江省政府,与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会进行会见。双方就推动“浙江制造”区域品牌创建工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必维建议利用自身国际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浙江制造”和必维的双品牌效应,提升“浙江制造”国际认可度,并加强双方标准合作,在多个产品领域制定国际化、个性化、高端化标准。朱从玖副省长指出打造“浙江制造”区域品牌,核心是要通过国际标准提升浙江制造业品质,围绕“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必维与浙江省能够深入研究推动双方检验检测认证合作。  “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可以说就是之前一系列合作洽谈的成果,也是联盟发展一年多以来升级转型的必然。联盟成立一年多来,组织联盟成员制定 “浙江制造”认证实施细则,包括衬衫、汽轮机、电除尘器、吸油烟机、汽车齿轮、旅行箱包等36个“浙江制造”产品认证实施细则已发布实施。  而目前国际认证联盟的成立,通过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等国际机构的加入,将助推“浙江制造”品牌的升级,助推“浙江制造”竞逐国际市场。  质监局负责人表示,国际企业的参与将提升“浙江制造”认证在海内外市场的接受度,浙江鼓励国内外高水平认证机构参与到“浙江制造”认证中来,支持企业申报国际认证,通过国际先进标准、认证的“引进来”推动产品“走出去”。
  • 检验检测认证“四大服务联盟”成立,助力山西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高质量发展
    检验检测认证助力山西省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四大服务联盟”成立签约活动日前在太原举行。检验检测认证“四大服务联盟”的成立,将为山西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制造业优化升级、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提供积极支持,有力促进全省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发展壮大。   四大服务联盟分别是——山西省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检验检测服务联盟山西省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认证服务联盟山西省外贸产业发展国际认证服务联盟“山西标准”标识标准和认证服务联盟  据介绍,推动山西省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四大服务联盟建设,是实施质量强省建设的有力抓手,补齐我省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的短板和弱项,帮助企业找到所需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路径,促进检企对接,实现合作共赢;是服务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的重要举措,以先进的标准为引领,以检验检测认证为手段,集质量、技术、服务、信誉、效益于一体,共同打造市场和社会公认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端;是助力山西产品走出国门的有力技术支撑,为企业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节约贸易制度性成本,促使山西产品和山西服务在国际市场体系中赢得更高美誉度和更多话语权。
  • 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正式成立
    2023年9月1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牵头筹备的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天津正式成立。联盟由汽车芯片全产业链的120余家企事业单位组成,中汽中心担任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单位。成立大会上,天津市副市长朱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密码学会理事长王小云,中汽中心总经理陆梅,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李春江,以及来自汽车整车及芯片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共计200余名嘉宾现场参会,会议由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尹继辉主持。朱鹏充分肯定了联盟成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联盟立足职责定位,在促进中国汽车芯片标准建立、产品上车应用、行业生态建设、服务全产业链上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助力产业发展。陆梅全面回顾了联盟策划筹备的背景和成立的重要意义。她表示,中汽中心将积极发挥中央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勇担联盟理事长的组织牵头职责,高效细致做好秘书处单位的统筹协调工作,以标准为引领,以检测认证为核心,加快推动汽车芯片产业的关键共性体系完善,与联盟各单位一道,共同为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史惠康表示,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希望联盟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和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跨界融合,打造汽车芯片发展新高地。李春江表示,希望联盟切实发挥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为汽车芯片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会议期间,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以及联盟理事长和副理事长代表,共同宣布联盟正式成立。会上,王小云院士作了题为《密码技术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聚焦数据要素市场与安全、密码技术及发展、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关联密码技术与密码芯片的汽车行业应用,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作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报告,从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汽车芯片产业集聚的属地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成立大会前,联盟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完成了对联盟章程、联盟工作计划、联盟倡议书的审议表决,举行了联盟理事长、副理事长及专家委员、秘书处负责人的聘任。未来,联盟将坚持以“让测试有据可依,让行业有芯可选”为宗旨,以检测促进中国汽车芯片标准建立、促进产品上车应用、促进行业生态建设、服务全产业链为总体思路,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构建基础检测规范,支撑汽车芯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汽中心将继续践行汽车行业“国家队”的使命担当,立足独立、公正、第三方的行业定位,扎根汽车芯片行业关键共性需求,发挥汽车全价值链技术服务核心优势,为推动汽车芯片产业链发展、构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建设汽车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 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联盟服务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近日在柳州市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西)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工作,服务构建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会议现场会议指出,联盟成立一年来,积极推动制度研究、标准研制、科研攻关、合作发展、能力提升等五大方面工作,推动开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等领域课题研究,强化标准引领和科研攻关赋能,系统收集、整理、研究东盟国家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信息800多项,建设完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三电”系统的全项检测能力,致力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会议强调,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出口仍面临标准、认证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诸多难题。联盟作为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的创新发展平台,肩负着面向东盟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将致力于通过开展国际化、一体化、市场化检测认证采信互认活动,帮助企业减轻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会议要求,2024年,联盟要在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与东盟国家在标准协商、检测认证结果采信互认方面的务实合作,深入调研和梳理东盟重点国家的汽车准入政策和法规标准要求,服务广西新能源汽车“一二五”工程,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进出口检测能力,推动联盟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会议期间,联盟专家结合上汽通用五菱在新能源汽车前沿科技领域创新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做法,围绕新能源汽车在面向东盟开展国际贸易时,遇到的标准、技术法规、检验检测以及认证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探讨,并就整合利用联盟成员以及中国车企在海外驻点优势,进一步推动联盟面向东盟开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大力度的合作达成共识。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检测认证联盟各成员单位副理事长、副秘书长,以及理事单位及联盟秘书处联络员共22人参加会议。
  • 华南首家区域性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成立
    132个省级以上检测与认证平台“抱团”、总价值超10亿元的19812台(套)检测仪器设备支撑、近50家门类齐全的检测与认证机构参与……日前,华南首家区域性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在海珠区成立。  首届“联盟”理事长透露,将着力建设“检测与认证电子检测报告查询平台”,使公众能够免费实时查阅日用品、食品、医药等方面的检测报告,了解相关产品是否安全、合格 同时,也将立足海珠区的会展名片,为各大展会的参展产品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服务。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在海珠区成立。  近50家检测认证机构强强联合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海珠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战略初现成效,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并基本完成服务业布局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已步入以会展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海珠区委、区政府决定,利用本地优势,推动组建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聚集高端产业,引领创新发展。同时也为解决近期社会上的食品安全事件、产品质量问题比较多,检测缺位、标准缺失的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据了解,海珠区新港路两侧聚集了近50家认证、检验、检测和校正试验机构,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了检测与认证的高端产业集群。  其中,首届“联盟”的七家理事单位共具备省级以上资质平台132个(含重点实验室、检测机构、试验机构等),包括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检验机构、国家广州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海洋专项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化学品毒性鉴定甲级资质等71个国家级平台,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省电线电缆等31个省级平台 同时,理事单位共获得552项认证认可,其中包括国际AAALAC认证1家、国际CAP认证1家、国际IECEE-CB认可4家、德国DAKKS、英国FEPAS、美国CPSC等各1家、CANS认可6家以及CAL、CMA、CCC、CNCA和CQC认可多家等。  在海珠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域内的检测与认证骨干机构广州医药集团广州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自愿联合发起成立了“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  服务公众、政府、会展业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首届理事长、广州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应军表示,“联盟”成立后,将在成员的发展、业务范围、产业影响力等方面立足海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同时,“联盟”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整合资源,搭建交流服务平台,建立联盟网站及“检测与认证电子商务平台”。  他说,“检测与认证电子商务平台”中将设“检测与认证电子检测报告查询平台”,由“联盟”提供检测、认证的第一手资料,供公众免费查询。根据“联盟”成员业务门类,可提供的检测认证信息包括食品、日用品、电子电器产品、通讯产品、医药等,“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社会公信力、为公众免费开放的产品检测报告公开查询平台,使公众能方便获得所使用产品是否安全、合格的第一手资料。”  海珠区科信局介绍,海珠区是中国会展名区,“海珠检测与认证联盟”的成立,弥补了为会展经济服务的科技配套。“现在很多采购商来展会找产品,但产品的质量信息必须要经过第三方检测认证。”下一步,“联盟”有望走进展会,为会展的供应、采购商家提供权威的检测认证服务,“以‘联盟’的实力,可以出具多个门类产品的权威检测认证报告。”  据了解,“联盟”还将对能耗、环保、医疗卫生、医药等方面的多项标准进行探索,为政府部门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而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维护方面“联盟”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撑。  广州高端服务业又一名片  “联盟”成立后,将以“产业集聚、树立品牌、形成特色、拉动经济”为整体目标,以检测与认证关键技术、系统技术、标准研究为支撑,以国际化检测与认证服务为核心,通过加强信息沟通,扩大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完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联合区内数十家检测与认证机构共同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广州市科信局局长谢学宁表示,“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成立是探索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实践,有利于整合区域产学研优势资源,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发挥“会展名区”优势,打造“海珠名片”。他希望,“联盟”积极探索联盟运作机制,加强服务,坚持市场为导向,大力探索承接高端国际服务外包,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国际合作。  记者注意到,“联盟”虽由海珠区委、区政府推动组建,全名却是“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而非“海珠区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对此,海珠区科信局解释说,尽管海珠区辖内的检测认证机构众多,产业集群明显,但组建“联盟”只是海珠区委、区政府探索的第一步,对于将来的发展,“联盟”希望广州市、广东省更多的相关机构加入,使检测认证产业在全市、全省形成集群,进而在全国抢占行业高端。  据了解,广州拥有全省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并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院所,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以中山大学为例,2010年底,该校共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 拥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这些都为检测认证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珠区科信局介绍,随着业务拓展、更多新成员加入,“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有望树立品牌、形成特色,做大做强检测与认证产业,成为广州市高端服务业中具有品牌特色的又一支柱产业。
  • 重磅!32部委联合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附全文)
    12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2个部委联合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战略目标,科学设定了认证认可强国指标体系。围绕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行业治理、产业发展、国际合作、基础工作,规划提出了6方面发展目标以及10个量化发展指标。  附件:质检总局等关于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ocx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统筹谋划“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紧贴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大力加强部际合作,紧紧依靠全系统全行业和社会各界,奋力开创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截至2015年末,共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45.8万张,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29亿份。保障质量安全更加有效,强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事中事后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由2010年的82%提高到2015年的92.5%,将水产品、肉类、乳品境外生产企业纳入进口注册管理,提升了进口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服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加有力,共授权设立了206家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批准上海静安、苏州吴中等6地创建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浙江制造、深圳标准等产品认证制度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扎实,新增低碳产品、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服务,获证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品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获证产品共节约或替代电能6890.91亿千瓦时,节约水资源1545.17亿吨。推动将有机产业发展状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全国共54家县区获批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植物类有机产品生产面积达197.5万公顷。建立实施了知识产权、保健服务、非金融机构支付、移动金融等新型服务认证,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基础地位日益提升。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创新能力、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以评价技术、质量保证技术以及相应的检验检测支撑技术为核心的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级科研课题73项,经费1.04亿元,在节能低碳、信息安全、海上风电、司法鉴定认可等多个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已经成为1.4万余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光伏、节能产品认证等被纳入政府采信范围,低碳产品认证被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有效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地区实现了机制化合作,51家机构加入了国际多边认证互认体系,在与新西兰、韩国、瑞士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口食品生产企业注册有力提升了我国与巴西等国外交外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制度,推动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整合,优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健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创新发展,“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日益完善。法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先后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共52部,提升了立法质量,巩固了改革成果。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执法监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认证执法监管区域合作机制覆盖到全国90%省区,省级质检部门认证执法监管体系建设覆盖面达到100%。认可制度进一步加强,认可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国际合作国内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二五”时期,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11类生产性服务业、8类高技术服务业以及9类科技服务业之一,写入有关重点规划和政策文件。到2015年,全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31343家,从业人数99.5万,营业总收入1934.95亿元。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初见成效,并涌现出了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专栏1“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累计增长服务发展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79.1145.866.7获认证组织总数(万家)33.15319.9认可证书数(张)529479642670对GDP贡献率(%)0.8850.9470.062创新驱动认证认可国家标准数(项)688921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数(项)377336产业水平认证机构数(家)17022151检验检测机构数(家)21960311229162治理能力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8292.510.5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协议数(份)7710326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检测认证机构数(家)325119国际组织管理层重要任职人数(人)21254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事业发展同样机遇和挑战并存。准确研判形势、分析任务,主动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十三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日益临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服务国家治理、提升质量安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政策和市场需求强劲。深化改革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和组织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亟待解决,使得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可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给产业发展带来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从而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确定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点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网络安全监测评估和标准认证体系、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的任务。新一代产业及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兴产业及新兴市场的形成发展,新技术的持续升级,带来了新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需求,也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加快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全面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将是检验检测认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合作重点,将为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促进贸易便利、增进双边互信、推动国际质量共治带来更大的作为空间 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会显著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创新水平,持续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必将面临众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但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监管体系建设有待深化,需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新趋势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以及新的消费趋势和新的增长动力,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如何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仍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资源、机构布局不尽合理,仍存在“小、散、弱”现象 认证认可制度供给和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能力建设尚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 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主动利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跟进服务的意识不强。创新发展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期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仍以模仿型创新为主,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原始创新有待深化,亟需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影响大的创新成果加以固化和推广。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巩固发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在国际同行业部分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为贯彻落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服务发展大局。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服务发展大局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基本功能。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优势。必须紧贴发展大局,充分体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价值和作用,并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自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夯实质量基础。创新是引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始终保持中国认证认可制度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引领作用。必须加强原始创新、系统创新和协同创新,构建完善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发展体系,进一步夯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质量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入新动力。  坚持市场导向,优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从业机构的主体作用,强化主体责任。限制政府对从业机构经营决策的干预,切实维护其自主经营权。坚持不懈优化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行业发展政策与财政、金融、土地、产业政策联动机制。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政策落地,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发展,促进深度融合,加快一体化进程,提升我国合格评定水平。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以改革举措推动解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以创新思维推动需求侧更加优化,实现两端发力。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兼顾政府和市场两种需求,着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在国内普遍采信和在国外广泛互认,为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统筹各行业、各部门发展需求,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推动各部门共同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优化资源布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化发展,在基础薄弱的地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区域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门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更优、作用更广 服务结果更加有效,在保障质量安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 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政府、市场及消费者中得到广泛采信,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快创新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原始创新比重,推动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创新取得全面进展。着力打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与产业、政策需求的连接通道,加快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绿色认证、服务认证等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引领国际同行业发展。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日益完善。进一步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到位。监管创新不断推进,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积极发挥作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能力不断优化。法治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体系不断巩固发展。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质量品牌提升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从业机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效应更加突出,行业营业总收入显著增长,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为最具增长潜力和市场活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门类之一和特色鲜明的技术性基础产业。  国际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双边合作机制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多边合作取得新的突破,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领域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国际互认取得显著成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初步形成规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卓有成效。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更加稳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自身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动力转换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保障作用。专栏2“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指标名称2015年2020年累计增长指标性质服务发展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145.824094.2预期性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数(亿张)3.294.41.11预期性认证覆盖率(%)4.14.60.5预期性对GDP贡献率(%)0.9470.960.013预期性创新驱动主导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标准项数(项)405010预期性绿色产品认证服务覆盖领域(个)2108预期性从业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比(%)5.460.6预期性产业水平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总收入(亿元)193530001065预期性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协议数(份)10311815预期性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检测认证机构数(家)516413预期性  三、发展任务  (一)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着力增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全面性、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大力强化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作用,使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1.服务质量提升  强化质量基础。以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促进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并为企业品牌建设夯实基础。进一步强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森林管理体系认证质量,优化服务内容,推动认证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延伸服务。面向行业质量提升需求,鼓励引导认证机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着力提升管理体系认证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租赁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的覆盖率。面向重点产品,推动建立追溯管理体系认证。  保障产品安全。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技术法规式的管理,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向产品标识制度转变,参照国际通行的技术法规形式,以发布产品认证通用要求为主,辅以适用目录的方式,形成更加通俗易懂、科学合理、边际清晰的认证适用范围表述。强化企业分类管理,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模式,在控制认证实施风险的前提下,推动“自我声明”模式由特殊化需求向制度化安排方向改革。严格市场准入要求,加大对获证产品市场监督抽查力度,强化指定机构和认证人员监管,提高发证质量。  强化信息安全认证。不断完善信息安全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完整统一的信息安全国家认证制度建设,与相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实现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检测和认证,进一步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建立完善全面覆盖信息技术产品、系统、服务、管理和人员的信息安全认证评价体系。按照促进产业发展、便利贸易的原则,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扩大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建立信息技术产品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推行国家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对政府部门、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支撑。推动实施信息安全保障从业人员认证。加强国家级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价规范。  筑牢进出口食品安全基础。推动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全面注册管理实施,充分发挥进口注册在进口食品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创新境外源头监管手段,探索推行进口商或进口商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检查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编号等产品标识管理。积极推动进口注册信息系统与其它政府监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通关便利化,建立进口食品企业社会信用基础档案。进一步完善出口食品企业先备案后监管模式,推进备案采信企业自我检查声明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等认证结果。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农产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储备、培育力度,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支持传统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完善专业化服务网点建设。推动中小微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填补生产和生活末端的检验检测需求。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部门建立质检中心。推进艺术品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系统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水平。  发挥认可作用。关注多元化服务需求,为政府及行业部门提供范围更广、效果更好的技术支撑服务,为认可对象提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能力证实服务。持续提升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机构认可水平,积极推进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低碳产品认证机构认可。保持实验室认可数量稳步增长,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节能减排、疾病防控、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气象和防雷减灾安全等领域的认可工作。推进医学类实验室认可技术研究,推动能力验证提供者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认可发展,加快完善实验室安全认可,推动形成四级实验室评价体系。持续推动检验机构认可。适应各行业检验活动发展新趋势,深化研究金融、信息安全、交通、司法鉴定等新领域认可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  2.服务供给侧改革  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产品认证协同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新兴产业崛起以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品认证在新兴领域进一步拓展,成为质量、性能/产品特性的主要评价手段。形成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产品认证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我国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认证机构为主体,国家统一推行、联盟区域认证、机构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并存,采信度高、有效性强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体系,有效改善认证制度(项目)供给结构和质量。重点推动光伏、风电、机器人、无人机、轨道交通、汽车联网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可再生产品和原料认证体系。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充满发展活力、规范有效、服务作用凸显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局面,在5-10年内形成一批社会公信、影响广泛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品牌。  服务绿色发展。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共性技术研究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出台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方案,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技术支撑和信息平台。研究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建立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共同推动,认证机构及企业自愿参加的绿色产品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森林认证,拓展认证范围,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水利认证,促进水利单位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和运行管理能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发展有机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食品增加值和农业质量效益。继续加强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农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建设,加快发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推动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发展 发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提高重点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研究论证清真食品认证问题。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追溯体系认证。提升管理水平,用3-5年时间在国内肉类、水产、乳制品等行业企业重点推行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指导出口食品备案企业内销转型,推动出口与内销产品实现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标准生产的要求。以推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农业规范应用与认证为主要措施,帮助出口食品企业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出口食品内销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高品质食品内销引导高端消费回流。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创新为先,提高宣传推广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动服务认证建立与实施。加强部门协作,推动政府采信,调动企业积极性,在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环境服务、知识产权、旅游、商务、体育、教育、中医药以及农村流通等领域加快建立认证认可体系。吸引更多社会专业力量加入,扩大服务认证影响力和公信力。  引导公众消费。主动适应大众消费结构转变的新趋势,加强消费品领域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技术平台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权威、可靠的专业技术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  3.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支持宏观政策实施。在产品、食品、信息安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手段创新,配合相关国家重大政策实施,提供评价手段,提升实施效果。推动认证认可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评价手段和技术支撑。推动绿色产品标识和认证在相关政府优先采购政策中发挥实施保障作用。  服务行政执法监管。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行政执法监管提供公正数据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的可靠性和公信力。构建信息平台,畅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信息渠道,加强对相应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质量的专项监督抽查。  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息与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第三方评价结果成为公共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大力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业务数据、监管数据、风险信息的统计和监测工作,推动重点信用数据和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专栏3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1.制造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聚焦工业强基,在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节能汽车、现代农业装备、文物保护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或完善一批认证制度(项目),科学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新增相关国家级质检中心。着力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领域认证认可关键技术,完善上述领域国家级质检中心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认证认可能力建设,强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应急产品、铁道及轨道交通产品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2.服务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推动认证认可在服务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交通运输、第三方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知识产权管理、金融普惠、金融服务、售后服务、农村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一批认证制度(项目),引导检验检测在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的领域跟进服务,加强服务创新。围绕居民和家庭、教育和培训、健康、养老、旅游、体育、中医药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认证认可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新增一批认证制度(项目),显著提高认证认可在生活性服务业的覆盖面。3.绿色发展支撑工程推动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建设。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推动在节能量审核、碳排放核查、碳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计、“两型”社会建设以及合同能源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探索引入认证认可手段。4.网络强国建设支撑工程以保障网络安全为目标,加强网络安全、智能网联、大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实现相关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认证制度(项目)的建立。5.农产品食品安全支撑工程加强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质量及覆盖面。探索建立木本食用油质量认证体系。“十三五”期间,建成100个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6.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提升工程。培育3-5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指导、支持机构着力发展品牌战略,做好品牌经营和品牌宣传,提升中国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形象,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专栏4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工程1.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工程在严格标准、规范要求、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再增加3-5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2.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管理与质量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工程推进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信息与检验检疫主干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进口食品境外企业质量信息的搜集、研判、处置等信息化管理,构建进口食品境外企业社会信用基础档案。3.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已有的出口企业(包括基地和果园)备案注册和认证信息,增加出口企业符合“同线同标同质”要求的自我声明、企业相关产品等信息。向相关商务服务平台开放相关数据信息,实现商务服务平台招商和注册备案认证信息的自动校验。加强对信息平台使用相关方的培训。4.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工程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构建中国大质量服务平台,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引领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电商化转型。  (二)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创新驱动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突出创新重点,提升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创新引领。以创新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基点,积极推动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变,改变不同领域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不均衡状况,加快提升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质量。面向从业机构,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和培训辅导。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从业机构的创新活力,鼓励从业机构进行内部创业机制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提升创新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推动技术、制度、服务、管理及营销模式创新。引导资源、经费和项目重点向原始创新倾斜。提高引进技术及项目的质量,鼓励引进基础上的二次研发和再创新。整合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技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组织开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攻克一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基本理论和政策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系统改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创新最为活跃、引领作用最为突出的组成部分之一。  2.健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  发挥从业机构作用。强化从业机构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从业机构面向市场和政策需求研发检验检测认证新技术和新认证项目,推动从业机构增加创新投入,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指导、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专利、版权、商标等形式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促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依法自愿转让,实现创新社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明确界定认证创新活动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对认证机构自行研发的认证项目以加注企业名称、商标等方式设立排他性名称加以保护。加强管理、服务创新,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从业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充分激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活力。  优化创新治理职能。科学制定规划、计划,加强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将政府投入聚焦于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攻关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上,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创新导向作用。加强重大创新活动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评估制度。建立创新主体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国家认监委统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创新发展工作,并负责强制性认证以及基础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公益性认证等制度创新的组织、建立和实施,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负责提出政策需求并协助建立实施相关认证制度,认证机构自行负责本机构市场化认证项目的创新及实施,各级地方认证监管机构负责相关认证制度(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快创新型认证项目及技术规范备案,逐步增加新增认证项目中原始创新的比重。探索设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引导基金、建立创新孵化器。  推动创新多元发展。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官产学研创新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支持以从业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等为主体组建认证(创新)联盟,自主研制标准规范,开展联盟认证。推动整合创新资源,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创新集群,探索跨区域、跨领域开展检验检测认证协同创新活动。加快建立一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基地,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建设。  3.聚焦创新发展战略重点  加快提升供给水平。以改革推动减少现有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中的低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以创新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进一步加大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调整发展重心由技术含量低、服务效果不明显、经济社会需求不迫切的传统认证领域转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推动作用明显、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型认证领域。在保障基本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检验检测供给侧的个性化、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紧贴国家战略要求。面向中国制造2025,加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支撑技术攻关,搭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服务平台。聚焦服务评价共性技术,突破服务认证发展瓶颈,构建完善的服务认证创新体系。按照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要求,推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纵深发展,探索知识产权服务认证,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依托行业及地方标准,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开发新型认证项目,推动行业、区域质量品牌提升以及特色经济发展。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纵深发展。针对市场差异化需求,探索开展定制服务,提供检验检测认证一站式服务。加快攻克快速检测、在线检测、智能检测等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认证评价技术和模式,提升认证活动的智能化、增值化水平。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创新营销模式,建设网上营销平台,打通检验检测认证走向企业和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专栏5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工程1.强化国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基地建设集聚行业创新资源,集中建设2-5家国家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研究试验基地,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并推进国家智能制造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2.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大数据应用和网上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大数据应用、产品质量治理和管控、在线服务等。3.推进国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和基准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基础环境、标准规范体系、关键认证技术、信息安全基准体系、核心机构技术能力。4.加强国家节能减排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攻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认证技术。组织开展碳排放核查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体系,研究建立我国的核查通用规范。  (三)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  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着力推动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完善“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行业治理体系,构建完善“放、管、服”三位一体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体系。  1.推进准入制度改革  继续推行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审查要求,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充分保障从业机构的自主经营权利和自主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与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二合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资格认定取消的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坚持统一性、开放性、便利性原则,统筹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建设,完善“通用要求+行业特殊要求”模式,减少各类资质资格审批,打破地区行业条块分割,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检验检测市场。探索产品认证“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建设,依托自贸区等制度创新平台,试点汽车平行进口等改革创新举措。继续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先备案后监管审批模式改革。  建立行政审批便捷化渠道。全面公开行政审批的依据、条件、流程、结果,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公正性。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实验室指定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网上审批系统。建立完善全国资质认定获证机构信息查询平台,推动社会各界监督。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全面建立从业机构信用承诺制度,明确检验检测机构违法失信经营应当接受资质处罚的情形、条件和程序,并对从业机构、地方监管部门予以公示告知。基于从业机构诚信经营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动态化、流程化监管惩戒机制,增强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退出机制的程序性、科学性。将失信联合惩戒记录输入相关监管信息平台,建立跨部门监督信息联动响应和失信联合约束机制。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改革。以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为契机,促进现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整体优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强做大,引导从业机构提升高效优质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新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各项准入制度的导向性作用,力争“十三五”末基本构建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区域行业发展协调、具有较强服务提供能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格局。  2.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和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事权划分,大力推进监管信息互换、执法互助机制建设,实现监管全覆盖。继续推动区域监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联通地方质检两局的全国执法监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认证执法监管体制,强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突出国家认监委的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职能,加强省级监管机构在认证监管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强化市县两级认证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认证监管行政指导制度,进一步强化执法层级监督。以资质认定制度为依托,加快构建检验检测领域行政监管体系。支持地方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对接地方综合执法平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加强基层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培训活动,建立新上岗人员培训档案。  加强监管制度创新。强化问题导向,丰富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将监管重点向高风险领域及对象转移,实现精准监管。全面推进执法内容、执法程序、结果处置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加强监管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以依法依规为核心的合规监管。  加强监管手段创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探索引入在线监管、全程监管,提升认证执法监管智能化水平。探索在生产、进出口、销售等重点监管环节利用物联网等手段进行跟踪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研究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食品消费品等重点监管对象以及检验检测认证证书报告的全程可追溯。  3.改进部际合作模式  深化“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面向市场需求和各产业部门的要求,重点推动国务院各部门主动参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共同实施认证认可制度,充分利用检验检测手段。完善部际联席会议运作机制,进一步充实职责、健全机制,加强宏观协调、强化动态协调、完善日常交流,为共同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提高共同实施工作力度,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各部门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参与程度,支持各部门开展相关认证评价活动,改进各部门“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采信机制。研究建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配合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实施的联动机制,逐步完善与各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渠道。提出政府部门在政策实施和技术监管过程中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工作措施,推动政府购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健全行业治理体系  强化主体责任。明确从业机构主体责任,推动机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在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健全自我承诺制度,建立各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工作规范,完善从业机构对检验检测认证过程内部监控机制。  改进认可约束。不断完善认可风险分析及防控机制,强化认可约束措施。进一步改进认可工作,充分发挥认可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作用。加大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专项监督、确认审核等监督检查的力度。建立健全认可工作警示机制,不断提升认可工作对检验检测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加强对认可机构的行政监管,提高其履行认可约束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完善行业自律。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新气象。为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政策环境,鼓励和推动行业自律组织以同行评议、通报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行业治理中来,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在认证有效性提升及行业自我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行政指导、监督检查,提升行业自律和认证人员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广开信息收集渠道。健全社会公众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申投诉渠道,完善调查、处置及回复工作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委托第三方调查等方式,收集舆情、调查行业满意程度以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信力状况。加强行风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建立联动机制。打通信息渠道,推动行政监管与认可信息互联互通、深度结合,探索在行政审批和日常监管工作中利用认可手段、采信认可结果。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有效互动。在有机产品认证监管等领域试点推行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各职能部门间执法监管联动机制。  完善治理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保障,推动建立认证认可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统计体系,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和宏观决策打下科学基础。深入探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规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先行先试。  (四)加快促进产业化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驱动,实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培育良好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第二、第三产业的重要桥梁,成为具有知识化、创新性和增值效应,特点鲜明的技术性基础产业。  1.增强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机构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上市。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改革,引导国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向关系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聚焦,向技术密集、资源密集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集中。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快具备条件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完善过渡政策。  引导促进第一方、第二方合格评定健康发展。支持和推广应用第一方、第二方合格评定手段,与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为产业发展和贸易便利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持相关各方采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减少重复检验检测认证,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通用性合格评定技术共享共用,推动第二方合格评定技术、服务模式创新。规范和促进第二方合格评定健康发展,构建合格评定市场新业态。  稳步推进公平开放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体系建设。简政放权,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推动形成竞争性检验检测认证全国统一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第二方合格评定服务。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引入境外资金和先进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过程监管,完善退出机制,切实维护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的公正性。  2.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转型  推动检验检测和认证一体化发展。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从提供单一合格评定服务向综合合格评定服务以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逐步提高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技术咨询、标准研制、培训等增值服务的比重,并在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检验检测认证规模化发展。鼓励从业机构通过资本纽带、市场运作等手段,以兼并重组、股权互换、资产置换以及投资建设等方式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加快各级各类业务相同、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整合,适度提高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集中度。  支持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品牌意识,鼓励机构实施品牌经营和品牌发展战略,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和推广,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和优势机构。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应急救援技术、消防、安防以及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鼓励专业化认证机构在本专业领域内开展认证标准、技术规范、特定性能等方面的深度研究与创新,切实提高认证技术的精细化和纵深度。开创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模式,提供以专项研究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平台。  3.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协调发展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检验检测认证公共资源重点向中西部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面向民生、安全、环保等领域分布。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优化地区行业布局,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中小企业、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一站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动供给侧改革和面向需求并重,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支持中部地区面向优势产业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东部地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鼓励“一带一路”核心区及相关地区发挥地缘优势,深化与中亚国家、东盟等经济体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发展。将集聚区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和服务,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五)显著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服务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目标,实施互利共赢的国际化战略,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双多边合作与互认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  1.开创国际合作互认新局面  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互认的质与量。机制化发展双边合作,扩大双边互认,拓展合作领域区域,积极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以及区域重点国家的双边合作,积极参与自贸谈判中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部分的磋商,推动双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与双边经贸合作同步发展。充分发挥IEC合格评定体系、国际认证机构和实验室认可互认体系等国际多边互认体系作用,稳步扩大加入国际多边互认范围,优化多边互认体系国内应用,强化双多边互动。开展国际合作互认评估,加强国际合作目标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研究、互认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互认策略和战略研究。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为试点,务实推动我国与主要贸易国以及区域重点国家对认证认可结果的双边互认。  构建大国际合作格局。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沟通联络,谋求国际合作互认的最广泛利益。建立国内从业机构国际合作联络官机制,加强国际组织国内对口工作组建设,扩大国际合作参与主体,支持从业机构自主开展国际合作,搭建高效信息平台,大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合作互认共谋共治共享。  全面参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球治理。加强在IEC、ISO等国际组织中的运作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国在IAF、PAC、ILAC、APLAC等认证认可国际组织中重要管理任职,加大技术层面参与力度,建立完善国内支撑体系。优化国际组织任职管理,加大复合型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确保国际任职的可持续性。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活动。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制修订,逐步实现由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增强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2.加快开放发展  推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落实《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逐年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覆盖率。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国别制度研究、标准比对、能力验证等活动,举办“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论坛,鼓励沿线各国从业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以体制、技术、能力互信促进结果互认,加大推介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共同推广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优良实践。  深入落实“走出去”战略。以自由贸易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走出去”战略研究和政策推进。在行政审批、结果互认、认可服务、创新支持等方面,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出口集中区域提供支持。加强部际合作,建立健全“走出去”联动机制,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加大“走出去”投融资支持措施,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政府援助项目、政府招标项目、亚投行项目等的深度融合,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竞争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积极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制度跟随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和先进产能“走出去”。  3.深化内地和港澳台合作  加快落实《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各项协议中认证认可相关内容,推动内地与港澳间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拓宽合作广度,加强合作力度,提升合作水平。积极围绕CEPA协议中认证认可相关开放措施,制定发布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切实提高合作成效。发挥港澳服务贸易平台优势,助力内地与港澳经济的共同发展。深化两岸认证认可合作工作组机制,积极促进两岸认证认可主管部门、认证检测机构和行业协会间的紧密交流,推进工作组下设各项目组的合作进程,扩展新领域合作。专栏6“认证中国,联通世界”工程1.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海外网络的既有优势,加强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及规范的推介与输出,加快推进国际互认,积极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制度跟随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和先进产能走出去。继续加大对重点国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援助力度,推动提升我国合格评定制度体系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力。推动高铁、电力、工程机械、化工、有色、建材等产品和金融服务认证认可结果互认和采信。2.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及技术研究开展重点国家认证认可领域国别研究。以梳理、分析各国认证认可管理架构、制度建设以及市场准入要求为研究重点。开展重点业务领域技术研究。以突破区域互认技术瓶颈,构建开放、共赢、共享的认证认可数据系统,探索区域贸易便利化认证认可互利共赢发展模式为核心,加快推进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汽车、食品农产品国际认证制度比较研究。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评价技术、许可制度研究。探索研究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认机制。  (六)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加强“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1.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改善通用技术能力。立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实际,围绕通用性评价手段和技术,加大认证认可基础技术、区域认证实施等效性评价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提升评价技术智能化水平和评价可靠性,为认证认可技术手段的持续创新奠定基础,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支柱作用。  强化应用技术能力。围绕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找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契合点,主动开展应用评价技术创新工程。以保障质量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信息、能源安全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在资源环境、信息产业、新能源、智能制造以及电子商务、旅游、养老、金融等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攻克一批急需的应用型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认证认可重大科技成果。  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协同发展,建立布局合理、领域完整、结构清晰、系统完善、功能协调的新型认证认可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协调推进检验检疫标准化改革,调整工作领域、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组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以先进认证认可标准保障技术能力的提升。鼓励用认证认可标准化手段固化和推广认证认可创新成果。力争“十三五”期间组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从业机构完成有关行业标准1500-2000项左右,承担国际标准达到50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提升计量服务能力。突出国家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建立一批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国家量子计量基准,紧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领域的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用先进测量技术保障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的有效提升。按照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的建设思路,拓展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平台、联盟整体发展路径,构建起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平台。探索推进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范计量校准市场,满足社会对校准服务的需求。  2.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用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业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公共服务”为抓手,推进“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深度融合。  突出大数据分析。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各类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深度挖掘、整合处理,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进行风险监测和预警,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各项决策和推进提供依据。  构建共享化网络。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加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共享管理服务网络。打通与各相关部门、从业机构的横向互联,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优化云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数据铁笼”建设,改进标准化业务组件设计,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倒逼行政审批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力争“十三五”末70%以上的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线上服务。规划建设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云应用体系,努力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云应用打造成面向公共服务的第一门户和行业大数据直接获取的第一入口。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化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符合国际化需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聚焦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着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与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共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专业门类和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管理。推进认证人员注册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独立性、公正性和在检验检测认证工作中的中坚作用。  4.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依托“世界认可日”、“全国质量月”、“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有机产品宣传周”等重大主题活动,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宣传、成就展示。巩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渠道,积极探索与网络、移动等新兴媒体的合作,做强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宣传载体。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接受舆论监督,加强舆情监测处置,建立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  扩大对外宣传。主动配合“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实施,加强对重要贸易伙伴、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沟通和宣传。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从业机构开展境外宣传、推介活动,营造认证认可对外宣传立体化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立法研究和协调,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法律框架体系。加快推动《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条例》立法。梳理现行部门规章,对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部门规章进行修订或者废止。利用部际合作和部省/市合作机制,推动在行业、地方管理和立法中引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加强配套政策支持  进一步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发展基金,发挥公共资金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引导效应。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配套政策落实。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发适合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从业机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强化重大工程引领  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调查研究,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的辐射作用,以财政资金保障工程实施,以工程实施带动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推进规划落实,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要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认证认可部际合作机制优势,加快制定各领域内的相关配套政策,共同推动规划实施。各级认证监管机构、认可机构、行业自律组织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并落实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依靠检验检测认证各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努力实现本规划关于服务发展、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的各项预期性指标和工作任务。国家认监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组织有关方面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