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仪器信息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专题为您整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话题讨论。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的资讯

  •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在京举办《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
    p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推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北京建材科研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举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于2019年9月26日在北京金隅科技大厦举办,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对本次培训进行全程报道。/pp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一直以来致力于盘活首都科技资源,培育市场创新制造能力,推进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认真履行工信部编制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采用“管理体系”来全面引导和推进我国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pp  运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协助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基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企业可以通过发挥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信息通信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能源技术、应用领域技术等)的基础性作用,优化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并通过技术来实现和规范新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可以不断挖掘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最终促成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适用于各行业企业,目前全国已经有38家科研研究院所,7家检验检测机构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pp  本次培训由郑宇兵主讲,郑老师是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智库专家、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两化融合顾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资深评审员。/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3f27826a-e0db-451e-8419-10e0880fa6c0.jpg" title="1.png" alt="1.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郑宇兵/strong/pp  此次培训内容分为三部分:/pp  一.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意义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e3ebc97e-ec51-48a3-99b6-28ea59057e7d.jpg" title="2.png" alt="2.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两化融合发展历程/strong/pp  二. 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pp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7e8cf70d-0d6f-4ef4-88b2-f5512154a5cd.jpg" title="3.png" alt="3.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企业实现两化融合闭环管理的方法/strong/pp  三. 管理体系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pp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ab4cc771-56db-497c-bdab-1d7d28824edf.jpg" title="4.png" alt="4.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主要框架/strong/pp  最后,结合培训内容及我国企业特点,国内企业两化融合工作需要突破三大问题:认识不到位、战略不匹配、行动两张皮。此外两化融合工作要点总结为三点:/pp 1.发展分四阶段: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pp 2.目标是4.0:可参照德国所提出的“工业4.0”,结合自己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条件成熟 时制定中国、版“工业4.0”/pp 3.关键4要素: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ppbr//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strong  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关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span/strong/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指导下的北京地方科技条件平台,是整合首都高端科技资源、聚集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的服务需求、畅通需求与资源对接渠道、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发展的平台,是促进政、产、学、研、用、科技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有机结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北京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和“北京服务”与“北京创造”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一个覆盖仪器研发、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的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新服务平台。/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  2009年至今,市科委联合中科院、北大、清华、中电科等高校院所及大型企业,整合首都地区促进首都地区916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277亿元,4.39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整合了967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促进其转移转化,聚集了14217位专家,产生了24879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span/ppbr//p
  • 三德科技顺利通过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近日,湖南三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取得评定机构颁发的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对有关业务财务一体化管控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评定有效,并成为湖南省首批获得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企业之一。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两化融合即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推动管理创新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德科技锐意创新,砥砺前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管理体制变革与信息化建设。目前,公司采用第四代智能化信息系统SAP(ERP&CRM),已经实现了计划、生产、销售、仓存、商机、售后服务全生态链的管理。SAP(ERP&CRM)系统助力三德科技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通过支持灵活性的架构变革、模块化的功能扩展,从而达到主数据统一共享,实现多业务协同。2021年2月,三德科技正式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先后经历了贯标启动、调研培训、分析与策划、体系文件编写、试运行等阶段。经过现场专家评审以及社会公示,于2021年12月顺利通过评定。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取得,标志着三德科技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获得权威认可,这是三德科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程中的里程碑,也是在两化融合道路上持续发展的动力。三德科技未来也将继续贯彻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将信息化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管理的各个领域,打造三德独有的技术、管理双重优势,助推企业进入稳定快速发展的新通道!
  • 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级评定证书
    近日,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顺利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级评定证书”。   谱尼测试集团始终秉承“可持续、低碳化、绿色化”的两化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多月的导入工作,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分别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一、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取得审核专家们的一致认可,顺利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级评定证书的获得标志着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得到权威认可,同时是行业对谱尼集团以往经营管理成果的肯定,也为今后公司信息化相关战略的落地实施,智能化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可参照执行的数字化转型方法体系,保障企业战略、业务、技术、管理等统筹推进的体系框架,促进贯标咨询、解决方案、评定等服务市场生态良性运转的引导体系,也是我国首个覆盖两化融合全局、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标准。   谱尼测试内蒙古公司发展多年来,在谱尼集团强大的支持领导下,成长速度迅猛,已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呼和浩特市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多项殊荣,公司将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契机,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会在京召开
    p  6月7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两项国家标准。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出席会议并讲话。/pp  田世宏指出,标准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实施将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应用和普及推广基础,将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规范引导作用,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恰逢其时,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助力两化深度融合大有可为。/pp  田世宏表示,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下一步将与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两化融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的规划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研制推广工作,谱写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篇章。/pp  张峰指出,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下一步要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普及,务实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迈上新台阶。/p
  • 东西分析被批准为北京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导语: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工信部规【2016】333号)中工作部署和全市经济工作要求,逐步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面相全北京市公开征集贯标试点企业,经过各区经信主管部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中关村管委会、市国资委推荐和专家评审,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脱颖而出成为门头沟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试点企业。什么是“两化融合”“两化融合”,由国家在2014年提出,实际上是国家战略“工业2025”愿景当中重要且处于基础地位的项目之一。目的是借助企业信息化技术,引入“智能制造”、“智能产品”等新概念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工具,将信息化与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完成从“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的彻底转型。继而带动整个中国工业从根本上改变结构和格局,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当前,“标准引领”是全球主要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部署的通用做法。面对新的形势,工信部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贵标成为两化融合的突破口进而推动国内企业整理管理体系的发展。企业为什么要贯标国家的要求、国家标准、资助依据。《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其中第一个专项行动;吸收了国际、国内质量领域的大量先进研究成果;集成了最新理念。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其中90%以上的新理念、管理思路和方法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管理层面、体系层面。两化融合不仅涉及技术融合,更是管理优化,从关注局部向统筹全局转变,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进入国家工业大数据,对标、贯标。贯标对企业的意义总体上看,“两化融合”体现了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理念和趋势,是全面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的有益探索。贯标主要是解决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战略转型“怎么干”、“怎么干好”的问题。其对企业的意义在于:总结提炼规律、引导企业发展、降低成本、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我们共同期待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能够通过“两化融合”抢占制造业领域制高点,最终达到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关于我们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拥有二十多年的分析仪器研发、制造、服务的历史,系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分析仪器制造行业国际化企业。在行业内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多个产品取得欧盟CE认证,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卫检专用委员会产品信得过单位。“完美分析,辉映东西”。公司以科研技术实力为后盾,以质量管理为保证,以完善的售后服务为支撑,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分析仪器产品。
  • 信息化助力四川科伦药业 当选2015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
    p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15年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名单,33家工业企业的典型经验被确定为今年的全国质量标杆,在仅有的2家制药企业中,span style="COLOR: rgb(0,112,192)"strong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的经验/strong/span”成功入围。此次质量标杆企业的评选活动代表着国内两化融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br/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2014年国家工信部先后颁布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信部[2013]317号),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系统要求》(试运行)等文件,号召并鼓励企业以国家标准认定的形式落实“两化融合”战略。/pp 科伦药业的子(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外,为了克服地域上的分散性,避免管理碎片化,保证质量管理活动数据的一致性,同时让公司总部能及时获知所有子(分)公司质量活动数据和信息,从2014年开始,公司逐步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实施span style="COLOR: rgb(0,112,192)"strong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strong/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0,112,192)"strong质量管理信息系统(QMS)/strong/span。北京创腾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科伦药业的实验室管理系、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供应商和实施方,从2012年开始便与集团信息部门及各业务部门紧密合作,相继在新都基地、湖南科伦、江西科伦等多地成功实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为集团“量化融合”提供基础支持。/pp 2015年,北京创腾科技在原有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基础上,将更进一步为科伦药业提供质量管理信息系统QMS的服务,为科伦药业打造无断裂、无障碍的封闭型质量管理体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科伦药业.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uepic/2a295f42-3648-4773-a58a-25040e8ad134.jpg"//pp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标杆仅有的两家制药企业的另外一家天士力制药集团,也正在使用北京创腾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span style="COLOR: rgb(0,112,192)"strong试剂库存管理系统NeoSuite CIMS/strong/span,该信息系统针对天士力制药部门的实验人员、库管人员、财务人员的不同问题,提供了完整的解决办法,对于实验人员来说,提供了简洁的检索和申领界面,方便即时提出申领申购请求,并对申领申购的过程进度进行查看;对于库管人员来说,提供了查询和处理申领请求的全部功能模块,并在试剂和样品出入库,配送,试剂和样品自动化盘库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相信随着系统的实施和上线,NeoSuite CIMS将推进了天士力信息化与工业化建设,大大提升了集团精益制造水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uepic/0f4cd1fa-5ea4-4e2d-be4e-4f735464e9db.jpg"//ppbr//p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附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电子〔2022〕1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生产能源、服务能源、应用能源的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的总称,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以下统称光储端信)等领域。随着全球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低碳化、生产消费信息化”正加速演进。能源电子既是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能源生产、存储和利用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为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从供给侧入手、在制造端发力、以硬科技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为目标,以做优做强产业基础和稳固产业链供应链为根本保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策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策机制,加强政策引领。统筹规划、融合发展。优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协调供需关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光储端信”全链条融合创新,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技术、机制及模式创新。建立国际开放合作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电子产业链。安全高效、持续发展。加强安全技术攻关和产品提质增效,健全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促进能源电子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二、深入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四)加强供需两端统筹协调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系统谋划能源电子全产业链条,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需求的适配性。鼓励以企业为主导,开展面向市场和产业化应用的研发活动,扩大光伏发电系统、新型储能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等智能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能源电子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生产、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清洁能源与节能降碳增效、绿色能源消费等高效协同。(五)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把促进新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动态平衡的良性产业生态。引导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及产品各环节均衡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促进“光储端信”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重点突破,锻造产业长板,补齐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六)健全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在能源电子领域支持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等研发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基础研究,加大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构建多层次联合创新体系,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形成技术创新攻坚合力。鼓励地方围绕特色或细分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强能源电子创新人才体系建设。三、提升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电池供给能力(七)发展先进高效的光伏产品及技术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鼓励开发先进适用的智能光伏组件,发展智能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跟踪系统等关键部件。加大对关键技术装备、原辅料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安全便捷的户用智能光伏系统,鼓励发展光伏充电宝、穿戴装备、交通工具等移动能源产品。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加快构建光伏供应链溯源体系,推动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专栏1 太阳能光伏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晶硅电池。支持开展大尺寸和双面、PERC、PERC+SE、MBB等PERC+高效电池技术的规模化量产。开展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及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N型电池大规模生产工艺。薄膜电池。统筹开发钙钛矿电池(含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非晶硅/微晶硅/多晶硅薄膜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等高效薄膜电池技术。开发BIPV构件、车船用构件、户外用品等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光伏材料和设备。开发高纯度、低成本多晶硅材料和高性能硅片,提升大尺寸单晶硅拉棒、切片等制备工艺技术,提升电子浆料、光伏背板、光伏玻璃、封装胶膜、电子化学品等关键光伏材料高端产业化能力。支持高效闭环硅料全套产线突破,提升还原炉、单晶炉、PECVD、切片机、丝网印刷机、光电检测设备等水平。智能组件及逆变器。发展具有优化消除阴影遮挡功率损失、失配损失、消除热斑、智能控制关断、智能光照跟踪、实时监测运行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产品,提升光伏组件轻质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开发新型高效率和高可靠性逆变器,提高光伏电站监控运维水平。系统和运维。研发推广智能管理系统和集成运维技术,提高光伏发电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结合5G、AI、机器视觉、无人机等开展无人智慧化电站运维系统研究,开发光伏电站系统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巡检无人机、智能AI系统平台等产品。推广应用1500V光伏系统技术。(八)开发安全经济的新型储能电池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先进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支持建立锂电等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探索建立电池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专栏2 新型储能电池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锂离子电池。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电池。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从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全气候电池、固态电池和快充电池等研发和应用。锂电材料及装备。保障高性能碳酸锂、氢氧化锂和前驱体材料等供给,提升单晶高镍、磷酸铁锰锂等正极材料性能。提高石墨、锂复合负极等负极材料应用水平。加快电解液用高纯碳酸酯溶剂、高纯六氟磷酸锂溶质等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破膜高粘接性功能隔膜的性能。突破搅拌、涂覆、卷绕、分切等高效设备。钠离子电池。聚焦电池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加强硬碳负极材料等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主材和相关辅材的研究,开发高效模块化系统集成技术,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液流电池。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安全环保的全钒、铬铁、锌溴液流电池。突破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周期使用成本等制约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促进质子交换膜、电极材料等关键部件产业化。氢储能/燃料电池。加快高效制氢技术攻关,推进储氢材料、储氢容器和车载储氢系统等研发。加快氢、甲醇、天然气等高效燃料电池研发和推广应用。突破电堆、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材料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支持制氢、储氢、燃氢等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及应用。超级电容器。加强高性能体系、高电压电解液技术、低成本隔膜及活性炭技术的研发,提高超级电容器在短时高功率输出、调频稳压、能量回收、高可靠性电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研发新型环保、长寿命、低成本铅炭电池,开发高导电的专用多孔炭材料。推动正负极板栅的塑铅复合化,减少用铅量,提高电池比能量。开发新型空气电池,加强金属负极保护、枝晶抑制、选择性透过膜、电池结构设计等基础研究。鼓励开发规模储能用水系新电池。推动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热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电池系统集成、检测评价和回收利用。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集成系统,针对电芯衰减、不一致性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储能系统高效温控技术,提升电池管理系统性能、可用容量及系统可用度。开发电池全自动信息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加强储能电池多维度安全测试技术、热失控安全预警技术和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突破电池安全高效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等技术。储能系统智能预警安防。开发基于声、热、力、电、气多物理参数的智能安全预警技术,以及高效、清洁的消防技术。建立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发展基于运行数据驱动和先进人工智能算法的储能系统安全状态动态智能评估技术。四、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终端市场应用(九)推动先进产品及技术示范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和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电动机械工具、电动交通工具及充换电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终端应用,开展能源电子多元化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提供光储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标杆企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能源电子产业集群,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特色光储融合项目和平台建设,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模式先行先试,提升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和消纳利用水平。加快功率半导体器件等面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力传输、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推广。提高长寿命、高效率的LED技术水平,推动新型半导体照明产品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应用,发展绿色照明、健康照明。(十)支持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加快能源电子技术及产品在工业、通信、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应用。鼓励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实现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支撑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强化能源电子技术在常规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动交通、机械工具电动化,加快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研发推广。探索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融合应用路径。推进屋顶、墙面光伏系统研发应用,发展户用光储超微电站,推动光伏、储能电池与建筑建材融合应用。推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复合开发,鼓励光伏农业新兴商业模式探索,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十一)加大新兴领域应用推广采用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推动能源供应多样化,提升能源电子产品在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水平。面向“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提升能源保障供给能力,建立分布式光伏集群配套储能系统,促进数据中心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开发快速实时微电网协调控制系统和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加快适用于智能微电网的光伏产品和储能系统等研发,满足用户个性化用电需求。五、推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发展和创新应用(十二)发展面向新能源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加强面向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主要包括适应新能源需求的电力电子、柔性电子、传感物联、智慧能源信息系统及有关的先进计算、工业软件、传输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及产品。研究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功率半导体、传感类器件、光电子器件等基础电子元器件及专用设备、先进工艺,支持特高压等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突破全环境仿真平台、先进算力算法、工业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相关装备及仪器创新发展。(十三)促进能源电子产业智能制造和运维管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及质量管控系统。推动基础材料生产智能升级,提升硅料硅片、储能电池材料和高性能电池等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提升智能设计、智能集成、智能运维水平。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和电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与维护技术。专栏3 能源电子关键信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行动光电子器件。基于能源电子需求,发展高速光通信芯片、高速高精度光探测器、高速直调和外调制激光器、高速调制器芯片、高功率激光器、光传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高速驱动器和跨阻抗放大器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面向光伏、风电、储能系统、半导体照明等,发展新能源用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IGBT器件及模块,SiC、GaN等先进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先进拓扑结构和封装技术,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关键技术。敏感元件及传感类器件。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集成多维度信息采集能力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突破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和图像传感器件。发光二极管。推动高品质、全光谱LED芯片及器件研发,加快提升晶片、银胶、环氧树脂等性能。面向机器视觉、植物生长、紫外消杀等非视觉应用,突破LED生产工艺、高光效黄光LED芯片、新型高效非可见光发光材料等技术,支持新型照明应用。先进计算及系统。加快云计算、量子计算、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应用。支持研究多域电子电气架构,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能源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建立健全能源电子生产运维信息系统。数据监测与运行分析系统。推动建设能源电子产业数据平台,开展平台基础能力、运营服务、产业支撑等运行数据自动化采集,研发平台运行监测及行业运行分析模型,提升数据汇聚、分析、应用能力。六、高度重视产业安全规范和有序发展(十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能源电子领域建立多类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监测分析数据平台,推动能源电子产业云建设,组织整合、集成优化各类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探索建立分析评价专业平台,开展产品分析、评价、应用验证等服务。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推动建立一批能源电子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支持建立能源电子领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太阳能光伏、储能电池、终端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交易与培训、科技成果评价等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加强专利分析预警。搭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创新成果转化与新能源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十五)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持续开展光伏、锂电等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协同推进智能光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研究制定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及安全标准,加强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标准体系研究。开展能源电子智能制造与运维、管理控制系统等相关标准研制,加强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标准衔接,推动建立产品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制定。(十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强与有关政策、规划衔接,引导能源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应用示范,实施光伏、锂电等规范条件。加强行业统筹管理,提升项目建设和运营水平。完善检测认证服务,建立与国际接轨互认的检测平台和认证体系。规范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加强相关产品质量抽检,提高能源电子产品性能及可靠性。(十七)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引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能源电子产业本质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光伏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精细化、系统化管理。建设分布式光伏大数据等管理中心,实现组件故障、事故隐患的可视化高效管理。鼓励储能电站定制安全保险,强化安全设施配置,制定完善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提高风险处置能力。七、着力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八)加快国际合作步伐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能源电子各领域的交流对话,促进能源电子领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秩序和能源体系,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革命大局。在相关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等框架下,推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提升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十九)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依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机制,加强全球化布局,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向共同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国际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积极构建全球产业链体系,鼓励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投资、建立研发及产业中心,建设全球营销和服务体系。八、强化组织保障措施(二十)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加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坚持系统思维,建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和上下联动,共同研究能源电子碳足迹、推进大产业大市场建设等重大问题。深化全局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央地协调工作力度,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开展能源电子领域“揭榜挂帅”和试点示范,支持举办创新比赛和行业大会,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研究机构等加快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公共服务和支撑作用。(二十一)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中央及地方相关渠道,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能源电子优质企业。研究建立能源电子产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匹配度。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规范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二十二)优化完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基金,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等设立能源电子领域多元化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社会资本投资新模式。建立健全能源电子产业企业信用体系,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推动完善光伏发电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储能成本补偿机制,提高新能源投资回报率。(二十三)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能源电子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多元化、多层次培养体系。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强能源电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加快能源电子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深化能源电子领域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2023年1月3日
  • 共24家!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
    3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共24家在列。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先进航空机载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特种车辆无人运输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语言信息与智能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社会治理智联网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5信息安全的数学理论与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6医药分子科学与制剂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7储能与电力变换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8无线专用通信智能网络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9寒区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与安全保障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10航行器跨介质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11大数据与商务智能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12飞行器体系贡献度与综合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13智能交互与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14光场调控与信息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15飞行器数学建模与高性能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6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7空天信息材料与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8半导体微纳结构与量子信息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19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及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20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21移动应用创新与治理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2新一代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化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3工业软件工程化与应用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24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科〔2014〕515号),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探索人才培育、技术产业化的创新模式,解决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行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创新能力,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支撑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进行建设与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申请重点实验室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一)依托单位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中企业应在国内建有生产、科研基地;(二)有明确的建设发展规划,研究方向符合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目标,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健全,运行良好;(三)具备良好的实验场所(实验室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仪器设备原值一般不低于2000万元);(四)拥有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在本研究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科研能力强、年龄与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五)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或行业内领先,取得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具备承担国家、部(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条件。高等学校类的依托单位应有与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点;企业类的依托单位应具有跟踪国际新技术、支撑开发产品领先技术的能力;(六)依托单位对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转化及应用推广能力。
  •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出炉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按照《关于开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规〔2009〕358号),在经过严格的评审及公示程序后,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62个申报单位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引导和支持批准的产业示范基地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两化”融合、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充分发挥产业示范基地对各区域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各地工业经济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均衡发展。  通知全文如下: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依据《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经公示,确定了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现予公布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同意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62个产业基地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具体名单见附件)。  二、第一批产业示范基地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以及上报的创建工作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两化”融合、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切实起到示范作用,要在创建过程中不断顺应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三、将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纳入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充分发挥政策、资金、项目的引导和拉动作用,研究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在产业规划布局、技术改造、重大专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有关资金安排等方面,对产业示范基地予以重点指导和支持。  四、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推进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同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快推动省级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  五、按照《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我部对产业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并依据管理办法每三年进行一次复核。对合格的示范基地予以确认,对不合格的撤消称号、予以公布并摘牌。  六、2010年申报工作具体安排将另行部署。  请按此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附件: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标准化重点工作》印发
    关于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标准化重点工作》的通知工信厅科[2012]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部直属单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部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我部研究制定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标准化重点工作》。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做好贯彻落实,支撑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  (联系电话:010-68205230)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六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标准化重点工作  2012年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着力点,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工作要求,完善标准制修订机制,加强标准制定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产业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成套成体系推进标准制定工作,加快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带动标准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支撑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强标准研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一)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研究。深入开展对各行业重点领域的产业和技术发展研究、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以及重大、关键技术标准的预先研究,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做好标准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夯实标准制定的基础,确保标准制定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二)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标准整体水平。针对涉及提升国内产业水平、促进对外贸易、保护健康安全、推进节能环保等重要领域,开展国际标准对标和转化研究,明确转化策略,加快转化一批适合国情的国际标准,提升行业标准总体水平,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并与国际接轨。加快行业标准复审修订,及时修订老旧标准、淘汰落后标准。成套成体系组织开展标准立项,提高标准项目的科学性、配套性和适用性。  二、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支撑工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标准制定。按照调整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继续开展标龄满5年的行业标准复审等工作,成套成体系制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技术标准,推动原材料工业调整优化,加快装备工业优化提升,促进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  (四)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制定。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计划”,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标准体系,组织编制重大技术标准项目计划,加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支撑。  (五)加强产业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在经费、计划安排和审批发布等方面对产业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积极探索综合标准化工作模式,深化综合标准化试点,继续推进电动汽车、物联网、三网融合、半导体照明、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综合标准化,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下达综合标准化项目计划,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发挥标准的整体作用,进一步加强标准与产业发展的贴合度。  三、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六)推进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国际标准化推进力度,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国际标准动态研究,积极参与重要国际标准制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自主技术成为国际标准,不断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七)加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技术标准跟踪和预警。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国外标准预警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国外标准信息服务机制,及时收集和发布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信息。针对我国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较多的重点国家、地区,以及机电、纺织和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加强对国外标准类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评议和应对,帮助企业及时适应国际贸易要求的调整变化。  四、推进标准贯彻实施,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八)加大标准宣贯力度。鼓励和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和专业机构结合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技术应用推广,积极开展标准化培训与重大标准宣贯。探索建立重点领域标准贯彻实施效果反馈机制,动态跟踪和掌握标准贯彻实施情况,为标准制修订提供依据。  (九)推动企业对标贯标。提高企业贯标意识,增强企业贯标能力。强化企业对标贯标工作,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产品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为支撑的标准体系,围绕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加强对标贯标,促进标准化和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  (十)推进工业产品达标。指导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产品质量达标备案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培训,加大对达标企业的激励和支持力度,促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工业产品达标工作。  五、完善工作体系和机制,营造条件环境  (十一)完善标准制修订机制。深化综合标准化试点,探索建立综合标准化工作机制。抓好标准制定过程中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处置、试验验证、产业化和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分行业完善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与要求,确保标准制定公开、公平、公正。  (十二)加强部门合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分工、加强合作,促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工合理、互动发展。联合有关部门完善ISO/IEC国际标准化工作程序,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统筹管理。  (十三)深化部省联动。探索建立完善部省标准化工作流程。继续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申报标准项目、承担标准制定任务,促进标准化工作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衔接。会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建立有利于标准贯彻实施的试点示范机制,部省合作推动标准贯彻实施。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本地区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标准化工作激励和扶持政策,设立标准化专项资金,推进本地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十四)强化与行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标准化工作与产业政策和规划制定、企业技术改造、行业准入条件设立、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品牌建设等行业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标准在行业管理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十五)加强标准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行业标准化机构的分类指导,规范运行、提升能力、强化管理,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技术机构。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结合地方和行业特点,加大标准化培训工作力度,提升企业标准化人员素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依托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养一批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
  • 中国三年内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日前,由10部委联合制定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印发,该《指导意见》提出,将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据国家药监局消息,12月2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印发。  《指导意见》的宗旨,是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该《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分为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强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为核心,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通过政府指导和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起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  主要目标是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诚信评价体系和政府部门协同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实施、食品企业积极参与、诚信责任有效落实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运行机制。  基本原则有4条:一是坚持制度与教育宣传相结合。二是坚持企业责任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三是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四是坚持失信惩戒与诚信褒奖相结合。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共6项,一是推进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二是加快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三是加快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建设。四是诚信评价体系。五是推动诚信服务机构发展。六是开展诚信试点工作。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有六项: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其他9部委指导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依法实施诚信信息征集和使用共享,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监察机关对政府部门推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行政监督。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诚信培训,指导企业建立诚信制度、实施国家标准,组织企业参加诚信评价活动,加强行业质量诚信宣传。  (二)严格依法行政。构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法律体系,加快制定相关规章、标准。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据企业守法和诚信情况,实施企业分类监管,依法调整执法检查和监管重点。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实行重点监管,要依法采取限期召回产品及其他行政处罚措施,并向社会公布 行业协会要利用诚信提示、警示等方式实行诚信惩戒。  (三)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诚信信息管理网络,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诚信信息建设平台网络化、诚信信息内容系统化、诚信信息使用社会化。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支持企业诚信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源向诚信企业倾斜。  (五)加强诚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知识培训,鼓励食品工业企业培养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人才,加快建设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队伍,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推广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中好的做法,宣传和表彰诚实守信企业,营造“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为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空间巨大。《行动计划》按照“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开放有序”的原则,提出了四方面主要任务: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智能翻译系统、智能家居产品等智能化产品,推动智能产品在经济社会的集成应用。二是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等关键环节,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三是深化发展智能制造,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四是构建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等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完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 《行动计划》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手段,加强部省联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探索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推动建设相关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重点实验室,鼓励行业合理开放数据,支持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大应用力度,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人工智能整体核心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制造深化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 为保障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行动计划》还提出了五方面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实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等,推动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切实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文章来源:科技司 图片来自网络
  • 苗圩:继续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
    p  12月27-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总结2018年工作,分析形势变化,部署2019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作题为“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信心决心 奋力开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的讲话,并对会议进行总结。会议由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肇雄主持。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郭开朗,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张克俭,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辛国斌、罗文,部党组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张建民,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出席会议。/pp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折不扣践行“两个维护”,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困难挑战超出预期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工业通信业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pp  一是工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认真落实中央“六稳”部署,消费提质扩容积极推进,新型信息消费创新活跃,绿色建材、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回升到较高水平。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贯彻实施扎实推进。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预计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增长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pp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步入快车道。制造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批复4家国家级中心。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再创佳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AG600水陆两栖飞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工业强基工程稳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评选出10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pp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结构性去产能持续加力,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降本减负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积极推进。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提升。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pp  四是新动能加速成长壮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智能制造工程全面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5%,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涌现了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典型。/pp  五是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提前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网络提速降费目标任务。5G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电信普遍服务成效明显,行政村通光纤比例提升至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5%,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IPv6规模部署快速推进。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持续加强。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0%,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18%。/pp  六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转为正式商用,中国联通混改方案落地实施,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入实施阶段。主动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一般性制造业全面放开,制定了汽车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放开船舶、飞机外商准入和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产业国际合作成效明显。/pp  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前瞻预判,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pp  会议指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把握和运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带来的新机遇,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pp  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部署,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并与时俱进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重点,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比重下滑趋势,努力建设制造强国。/pp  会议对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六稳”要求,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坚定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统筹推进稳增长、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pp  strong会议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strong/pp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政策,统筹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工业强基工程要强化协同攻关,扩大应用规模。继续推进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和接续布局。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建设用好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等平台,深化高端材料上下游企业对接。开展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引导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优化首台套首批次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pp  二是聚力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重点省份钢铁去产能,开展钢铁产能置换方案专项抽查。持续推进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部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化部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部署,确保完成定点帮扶、网络扶贫“硬”任务。深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力争2019年底前实现全国98%贫困村通宽带。/pp  三是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继续开展试点示范和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引导企业打造标杆网络。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制推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完善推广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支持引导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重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新模式。推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法规和制度体系。/pp  四是培育国内市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持续升级和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品创新,推动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实施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完善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制定乘用车“第五阶段”油耗标准。支持邮轮游艇、旅居车、通用航空、文化装备、冰雪装备等大众化发展。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和技术改造,加快谋划和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抓好已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深化产融合作。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协调。加强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做好中美经贸磋商有关工作。/pp  五是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落实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担保机构扩大小型微型企业低收费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强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完善反垄断审查机制。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构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发展工业文化,促进实业精神振兴。/pp  六是提升支撑能力,释放数字经济潜能。继续开展网络提速降费,启动宽带网络“双G双提,同网同速”行动,加快固定宽带千兆应用推广,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小企业精准降费,推动大幅降低内地与港澳间漫游费,严查资费营销违规行为。推进网间带宽扩容以及存量网站与APP的IPv6升级改造。开展商务楼宇宽带垄断专项整治。加快5G商用部署,扎实做好标准、研发、试验和安全配套工作,加速产业链成熟,加快应用创新。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强化网络实名、IPv6地址和ICP备案管理。出台鼓励和规范新型电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和专项治理,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pp  七是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推动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大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持续推进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立法。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制定工业通信业产业政策转型意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电信行业开放。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双边多边交流合作。/pp  八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谋划和扎实推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支部工作条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改进和规范督查工作。切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化政治巡视巡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pp  会议强调,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上下同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pp  会议还对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作出了安排。/pp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及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部属各单位、部属各高校、部机关各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中央有关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pp/p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组织编制完成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见附件1)。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填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见附件2)发送至 KJBZ@miit.gov.cn (邮件主题注明: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反馈)。公示时间:2023年5月22日-2023年6月22日联系电话:010-68205261附件:1.《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docx 下载 2.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doc 下载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3年5月22日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商务部印发《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工业和信息化、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办公厅(办公室),各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   现将《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商 务 部   2023年5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是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成效显著,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标准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助推产业创新、满足消费升级、稳定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消费品标准化工作面临释放消费潜力、产品升级迭代、产业转型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等紧迫需求。为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现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不断健全消费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持续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接轨,以消费品标准提升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构建标准供给以政府与市场并重,标准化工作国内国际相互促进,标准运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衔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有效推动我国消费品综合竞争力提升。   —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更为健全。消费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进一步协调配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标准基础牢固。消费品标准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舒心消费、便利消费标准支撑有力。   —消费品标准水平进一步提升。满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需要的新兴消费品标准供给更加高效,消费品行业智能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建设100个以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出口方面发挥标准引领带动作用。   —消费品领域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比重大幅提升。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有序推进企业标准“领跑者”,消费品企业标准化能力持续提升。   —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更加兼容。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保持在95%以上。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推动优势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   1. 夯实消费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基础。加快推动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后续工作,出台覆盖家用电器、家具、照明电器、玩具及儿童用品、电动自行车等重点消费品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研究制定跨行业跨领域的消费品化学安全、机械物理安全等通用消费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推动配套的通用检测方法标准研制。研究制定消费品标签标识相关标准,明示产品质量安全关键信息,保障消费信息对称性。   2. 推进质量分级标准建设。在家用电器、家具、服装、箱包、鞋类产品、羽绒制品等大宗消费品领域,围绕消费者广泛关注的核心质量指标,加快制定消费品质量分级标准。鼓励企业依据质量分级标准明示质量等级、开展质量承诺,助力优标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机制建设,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   3. 加强消费体验标准研制。结合消费品使用行为、使用场景和使用群体特殊性,开展消费体验标准化研究。完善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标准,在产品可靠性基础上,增加易清洗、防霉抗菌、抗老化、耐黄变、耐特定温度湿度等功能性要求,完善噪声、振动等产品服役性能要求。研制产品使用舒适性评价标准。开展重点消费品安全使用期限标准研究。   4. 持续推动我国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定期组织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评估,动态更新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比对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库。按行业、产品逐个开展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比对分析,及时转化先进适用国际标准。   (二)强化新消费标准供给。   5. 着力强化智能、跨行业跨领域组合组装产品标准制定。研究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生物技术与传统消费品融合发展标准化需求,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标准研制。强化智能产品标准制定,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不断健全适老宜小用品、残疾人辅助器具标准体系,在保障特殊消费群体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消费体验。   6. 强化绿色低碳标准研制。持续推进统一绿色产品评价标准、认证和标识工作,加快制修订一批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推进过度包装治理,严格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完善制止餐饮浪费相关标准要求,推动标准有效实施。进一步健全节能、节水、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标准,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标准制定,不断完善消费品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研制轻工、纺织、电子等消费品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重点产品碳足迹以及碳核查等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开展消费品工业企业、园区、供应链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研究。   7. 制定定制产品和服务标准。响应个性消费需求,围绕定制产品和服务标准化需求,着重突破规模化定制柔性加工、高端定制功能应用、现场快速检验检测等技术瓶颈,促进消费品定制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制定适用于高海拔、高热、高寒等特殊环境的消费品标准,满足特定区域消费需求。   8. 开展集成式消费品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整体家装、居家养老等领域集成式发展趋势,积极开展“产品+产品”“产品+服务”“互联网+产品+服务”跨行业跨领域集成式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产业规范服务流程、质量评价、售后质保等质量控制关键点。   (三)健全消费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9. 强化创新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创新成果标准转化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应用协调发展。加强人类工效、感官分析、色彩美学等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标准研制,提升产品功效性、舒适性、便捷性。   10. 加快消费品产业基础标准制定。排查我国消费品制造业“卡脖子”断点,重点制定消费品基础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标准。推动消费品制造装备标准升级,提高轻工机械、纺织机械等制造装备性能、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发挥链主企业主导力和行业协会组织作用,逐个产业逐个领域构建高水平供应链标准体系,以市场化机制实现全链条质量提升。   11. 加强产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标准研制。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品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细分行业应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研制。在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家装建材等领域,构建产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标准体系,研制工厂设计、工艺仿真、质量管控、仓储管理等智能工厂规范或规程标准;制定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设备巡检、缺陷检测、供应链协同、设备远程运维等指南标准,以及大规模个性定制等新模式应用规范或指南标准,加快推进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   (四)拓展消费品服务链价值链标准。   12. 强化物流标准体系建设。顺应高效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结合各类消费品自身特点,明确主要消费品物流标准特殊要求。加强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消费品配送与管理中的应用与标准制定。加快1.2米×1.0米尺寸标准托盘、0.6米×0.4米尺寸标准物流周转箱(框)推广应用和循环共用,大力发展单元化物流。   13. 完善售后服务标准体系。开展消费品安装、维修、维护(清洗)等售后服务相关标准制修订,提升重点领域产品售后服务水平,推广消费品远程在线技术支持,推进消费品售后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助推消费品产业价值链提升。   14. 加强再生资源利用标准研制。加快制定消费品回收利用相关标准,推动再生利用产品标识标准在再生塑料、再生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标准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标准研制。   (五)推动中国消费品标准制度型开放。   15. 加大标准助推消费品贸易便利化力度。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要消费品标准化研究。鼓励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照明电器、家具、鞋等行业,围绕东盟、非洲等我国对外投资相对密集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境外标准化服务站,面向境外中国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标准宣贯、质量诊断等一站式标准化集成服务。加大消费品标准外文版翻译力度,加强对外交流。   16. 推进中国消费品标准国际化。支持我国标准化技术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相关工作,促进优势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   (六)夯实消费品标准化发展基础。   17. 着力强化消费品标准化技术力量。动态优化消费品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加快完善食品、婴童用品、塑料制品等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培养一批有经验、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标准化专家,形成国际标准化对口单位、国内标准化技术组织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有利局面。全面强化消费品领域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   18. 促进消费品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鼓励各类社会团体聚焦消费品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大团体标准研制力度,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业专精特新发展需求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开展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估和“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拓宽团体标准推广应用渠道。   19.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企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鼓励企业标准通过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开展轻工、纺织、电子电器、建材等重点消费品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价工作,大力实施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与“领跑者”制度有效实施,持续推进对标达标工作,提升企业执行标准能力。   20. 加强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建设。以消费品产业集聚区、行业领军企业或标准化技术机构为创建主体,持续开展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工作。在试点一线,收集分析消费痛点、消费热点、消费增长点,促进各领域消费品标准化工作与消费需求相向而行。试点开展消费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推动后市场产品安全缺陷判定与标准制修订协同。   21. 加强国家标准样品及检测技术标准研制。在电子电器、皮革、纤维、纺织服装等领域,突出强制性标准配套、检测方法支撑、测量系统校准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加大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力度。加强消费品领域高端检测仪器研发,提升检测设备智能化水平,强化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标准研制,提升检测技术的水平。   三、重点领域   (一)家用电器。适应消费市场对高端、智能、健康、节能家电的增长需求,加快完善家用电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完善智能家电标准体系,推动从单一智能产品向协调联动智能家居的转化。优化家用电器产品标准的健康功能指标,满足消费者关注的抗菌消毒、清洁净化、健康保鲜等消费需求。逐步完善家电清洗保养、使用年限、安装维修等标准要求,鼓励相关社会团体制定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和更新换代的团体标准,开展“大家电安全使用年限提醒”活动,推动超龄大家电更新换代。   (二)消费类电子产品。结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现状和消费者使用需求,重点从技术、质量、安全、体验等方面推动消费电子产品相关标准制定,强化智能终端产品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要求。加大关键创新技术标准研制力度,推动硬件接口、互联协议、编解码算法、图形图像处理等重点标准制定,拓展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电子产品上的应用。进一步加大消费电子产品适老宜小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力度,加快推进消费电子产品适老化标准和青少年视听健康标准制定,不断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使用体验。   (三)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完善家居装饰装修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家具、涂料染料、卫浴陶瓷、厨卫五金、壁纸、地毯等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安全强制性标准体系,推动照明电器、卫生器具等重点产品节能、节水等标准制修订,健全配套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检测能力。围绕大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增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售后安装服务等标准供给。健全智能家居产品标准体系,研究智能家居产品人机交流、多媒体设备联动、网络互通共享等标准化技术,实现舒适便利、功能合理、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居住环境要求。加强废旧家具回收利用标准化研究,制定生态家具标准,支撑家具行业绿色发展。   (四)纺织服装与服饰产品。适应纺织纤维材料差异化、高性能、多功能化和服装服饰产品个性化、时尚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强棉麻丝毛绒皮等天然纺织材料及制品质量分级标准制定,加快新型纤维材料、复合材料标准研制。加快产品智能化、舒适性、功能性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强化智能纺织品、功能纺织品、绿色纺织品标准制定。开展汉服、传统首饰等标准化研究,引领国潮国货产业健康发展。研究制定纺织品服装标签标识标准,明示产品材质和纤维成分。开展感官分析、洗后外观等产品消费体验标准研制。加强纺织数字化标准研究,制定纺织装备信息模型、互联互通、远程运维以及智能工厂、个性定制等智能制造标准。加快建立以绿色原料、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循环再利用为重点的纺织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进纺织产业全生命周期评价。积极推进纺织品标准样品研制。   (五)婴童用品和老年用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婴童用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修订儿童玩具、婴儿呵护用品、儿童骑行及活动用品、儿童家具、儿童眼视光产品、童鞋等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相关检测方法标准和重要产品标准。建立老年用品产业标准体系,加大相关标准研制力度,引领适老化家电产品、家居产品、卫生用品以及老年休闲娱乐产品、康复辅助器具等产业发展。开展老年用品“一揽子”标准工具包建设及推广,助力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六)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结合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情况,加快补充重点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完善化妆品、口腔护理用品、洗涤用品、蜡制品、家用卫生杀虫用品、油墨标准体系,制定基础通用、重要产品和检测方法等标准。适应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多样化需求,加快美白、祛斑、除皱等产品功效、评价标准研制,规范产品宣传标识。加大浓缩产品、婴童洗护产品标准研究,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加快消杀产品、工业与公共设施清洁产品相关标准研制,支撑公共卫生安全。   (七)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完善学生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加快文具、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用品标准建设。健全文体用品、户外休闲、运动健身产品标准体系。加大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等中华传统体育,以及足篮排球和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等专项运动用品标准建设。推进消费品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大电影、动漫等文艺影视周边衍生产品标准化力度。   (八)传统文化产品。加大工艺美术、陶瓷、玻璃、文房四宝等标准制修订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产品向特色型、创意型和精品化方向发展。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标准化,规范产品设计、色彩、结构、特殊工艺等特征要素,提升产品文化属性和附加值。鼓励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特色的消费品标准化工作,加强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标准制定。   (九)食品及相关产品。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构建以基础通用、产品质量分级、食品加工质量控制管理和质量检测方法为主体的新型标准体系,引领食品行业做优做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完善月饼、粽子、速冻饺子和中式香肠等中国特色风味食品和传统食品产品标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支持加工、包装等智能化食品机械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方、各行业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加强统筹协调,抓好贯彻落实。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沟通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标准化技术组织要充分发挥标准化主力军作用,加强本方案落实效果跟踪,及时反映各方对消费品标准化工作的诉求,将本方案与各行业发展政策有效衔接、同步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标准宣传。加强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知识宣传解读,倡导优质优价、绿色环保和适度适宜的消费理念。围绕世界标准日和重大节日、重要标准发布、重要标准实施等时间节点,开展专题宣传,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和氛围。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标准化宣传。   (三)加强社会服务。支持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专业技术机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标准化合作,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开展消费品标准化服务。鼓励地方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标准化需求,因地施策、行地结合开展消费品标准化专项服务。
  • 我国建立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
    近日,我国首个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以赛西网为前台门户,以赛西标准数字图书馆为后台基石,联合标准制修订网上办公平台、标准化专家在线社区互动平台和其他行业标准资源数据库等在内的“组件式”模式建设而成,可为广大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工作者提供集标准查询、政策解读、书籍借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服务。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负责建设。作为工信部直属惟一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核心机构,该所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电子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经打造了一条横跨标准、计量、检测、认证和服务在内的完整业务链。 伴随着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化深度融合、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也利用自身积累和优势,在重点突破的同时,面向整个工业和信息化各领域的技术与标准化需求,做好支撑、开展服务。“通过标准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我所在各行业和用户领域提供标准化服务,加快标准信息的传播、推动标准的应用推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燕说。 据介绍,赛西网用户定位于中央和地方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领导,国内外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研发者、生产与质量检验者。通过发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专家、技术、产业资源,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和信息技术手段,赛西网全面覆盖完整产业链,内容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实用性。网站拥有资讯快报、标准化、产品技术和产业市场四大频道,并设有云计算和数字电视两大子站,是服务于标准化建设者的互联网专业媒体。通过深入的报道和丰富的资讯,赛西网为各地区、各行业和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准确、详实、具有前瞻参考价值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力求推动政策与经验的交流。 赛西标准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在拥有国内最完整最权威的6636项电子行业标准数据的基础上,还涵盖了其他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区域标准等数10万条标准数据。同时作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正版标准的授权代理机构,赛西标准数字图书馆还提供最新出版的IEEE标准。该图书馆提供网络版和在线版。网络版可实现标准全库的完整本地化应用管理,系统可挂接企业内网,供企业内部各部门使用、浏览、查询、借阅、打印,同时提供多种用户权限管理方式。在线版则实现了最新标准信息实时互联网在线检索,按需借阅,支持企业账号多点同时登陆,为用户创造轻松的使用空间。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的存储、处理和使用方式也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快速变革,用户对传统文献信息的数字化需求也日益增强。现有单一的纸质标准的发行和信息服务形式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步伐,而网络数字化版本标准及全文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作为一个拥有近50年标准化业务和经验累积的机构,有着丰富的标准化政府、专家、渠道、文献和客户资源,其“国家队”态势出征,一定能在面向工业和信息化各领域,为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权威专业的标准信息服务的同时,规范标准服务市场,为这一市场和产业增添新的活力。
  • 食品合规、食品合规管理、食品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合规相关的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那么什么是食品合规、食品合规管理、食品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以及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了解一下。食品合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符合食品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行业准则和企业章程、规章制度以及国际条约、规则等规定的全部要求和承诺。食品合规管理:以实现食品合规为目的,以企业和员工的生产经营行为为对象,开展包括制度制定、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应对、合规审查、合规培训、持续改进等有组织、有计划的协调活动。食品合规管理体系:为保证食品合规,在对合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架构、职责、策划、运行、规则、目标等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完整要素。包括为食品合规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的建立与实施而进行的一系列闭环的系统化管理活动。备注:1.合规风险:因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未能遵守食品合规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经济损失和声誉危机等风险。2.食品合规管理体系适用于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经营企业、餐饮服务企业等。以上定义来自:Q/FMT 0002S-2021《食品合规管理体系 要求及实施指南》。合规管理体系:是一个框架,该框架是基本结构、方针、过程和程序的有机组合,其目的是实现预期的合规结果,并发挥作用以预防﹑发现和响应不合规。备注:合规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不论其类型,规模,性质,也不论其是公共的,私营的或非营利性的。以上定义来自:GB/T 35770-2022/ISO37301:2021《合规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食品伙伴网针对食品合规、食品合规管理、食品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的关系分析如图一所示:图一:食品合规、食品合规管理、食品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的关系食品合规管理体系,是一套预防式的管理体系,可以系统地识别出企业所有的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相关合规义务及风险,从而实施有效的预防式管理。食品企业要想做好食品合规管理,避免“亡羊补牢”,需提前做好预防,避免不合规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 日本纺织品行业白名单管理体系正式启动
    3月2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日本行业自律标准暨白名单管理体系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这标志着中日双方共建的白名单管理体系正式启动。  日本行业自律标准暨白名单管理体系研讨会3月28日在北京举行,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Compliance委员会委员长北畑稔在研讨会上透露,日本自3月29日正式公布纺织品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自律标准,此后日本媒体将广泛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也已正式启动立法程序,在不远的将来,日本纺织品行业自律标准将被上升为法律强制执行。  近年来,产品安全问题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关注。在纺织产品染色使用的染料中,作为部分染料中间体的芳香胺物质被许多国家视为不安全物质,因此含有这种物质的数百种特定偶氮染料被陆续列入禁止使用的行列。日本纤维产业联盟为保持纺织品安全标准与国际一致,制定了纺织品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的自律标准,计划对输日纺织品进行特定偶氮染料检测。  根据检测机构的统计测算,一件衣服进行偶氮染料检测平均成本在800元至1000元人民币,一个批次的检测费用可能高达上万甚至几万元。各地企业特别是对日出口产品比较多的企业如果对日本实施纺织品行业自律标准准备不足,会使企业出口成本增加。  日本纺织品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的自律标准酝酿了2年多。为了帮助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更好地应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日方反复磋商,最终达成共识,通过双方的合作,建立白名单管理体系,实施面向日本市场的白名单资质。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张希成介绍,白名单管理体系分为白名单资质认证和白名单注册系统。中国企业获得白名单资质或者产品是在具备白名单资质的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出口日本时无需对特定偶氮染料进行检测。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表示,白名单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检测成本,保护供应链,而且它也是一个透明、共享的信息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商业机会,有利于供应链体系的全面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有利于确保中日纺织品贸易的顺利进行。  据张希成介绍,目前关于禁用芳香胺的限制已成为一项基本的环保标准,日本行业自律标准涉及了22种特定芳香胺物质。而我国也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03》,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所有在中国销售的纺织品均须执行该标准。中国GB18401-2003涉及了23种特定芳香胺物质,比日本行业自律标准增加了4-二甲基苯胺和2,6-二甲基苯胺2项,减少了4-氨基偶氮苯1项。日本行业自律标准中对禁用芳香胺物质的限定有4-氨基偶氮苯,这是中国GB18401-2003中没有的,只是在GB18401-2010版中才作了限定。而从欧洲市场的反馈看,4-氨基偶氮苯是查出比较多的禁用物质。所以尽管中国的GB18401对纺织品安全的要求比日本国内的纺织品标准还要严格,但对日出口企业还是需要高度重视,通过获得白名单资质,让出口产品符合日本市场对纺织品安全性的要求。  在“白名单资质”申报工作开始后,国内印染企业反响积极。目前已有24家企业获得了白名单资质证书。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的倪爱红说,企业在去年4月中旬就申报“白名单资质”并及时寄送了相关材料,“日本是鲁泰极为重视的外贸市场。‘白名单资质’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她表示。  据日本纤维输入组合通商对策委员会奥田利治委员透露,白名单管理体系同样得到了日本服装公司和零售商的高度评价。大型零售商如伊藤洋华堂、永旺等企业甚至将其视为与Oeko-Tex100一样的纺织品生态标准。  在去年3月份,日本伊藤洋华堂、永旺等大型零售商已经按照日本行业自律标准要求完成了采购合同的修订,只是因为突发地震,不得不推迟。目前国内个别企业也已接到日本进口商要求提供纺织品不含禁用芳香胺物质证明的通知。  中日共建产品安全白名单管理体系  3月2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日本行业自律标准暨白名单管理体系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这标志着中日双方共建的白名单管理体系正式启动。  会上,主办方介绍了白名单管理体系出炉的始末。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低碳已成为全球共识,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化学品对人身体可能带来的危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保障产品安全的技术标准,其中在纺织品染色使用的染化料中,作为部分染料中间体的芳香胺物质就被许多国家视为可疑致癌物,含有这种物质的数百种特定偶氮染料被陆续列入禁止使用行列。中国GB18401对特定偶氮染料做了限制,日本纤维产业联盟也制定了纺织品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的自律标准,并已提上法制化日程,要求所有输日纺织品需提供不含特定偶氮染料的检测证明。目前,日本市场上80%的纺织品来自中国,如要逐一对其进行检测的话,会带来巨额成本,同时也会对中日贸易造成影响。  为了做到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能从源头即染色环节进行管理,并将这种管理贯穿到整条纺织供应链,中日双方经过两年多的磋商,最终达成建立白名单管理体系的共识。  白名单管理体系分为两部分——白名单资质和白名单注册系统。前者主要针对染色企业,如果企业获得白名单资质,或者产品是在具备白名单资质的企业生产加工的,都可被进入该体系的日本进口商认可,其产品出口日本时无需对特定偶氮染料进行检测。后者是对纺织供应链进行数字化管理,覆盖了中国的染色企业、面辅料企业、家纺及服装企业、出口商、日本进口商、日本服装品牌企业、日本经销商和零售商等整条供应链。  出席研讨会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李金宝、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对白名单管理体系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夏令敏认为,中日两国纺织产业加强合作,提高纺织品安全管理水平,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稳定通畅。  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Compliance委员会委员长北畑稔、日本纤维输入组合通商对策委员会委员长奥田利治、日本服装时尚产业协会品质管理小委员会委员长保幸等,对日本行业自律标准实施的最新动态及日方企业对白名单管理体系的态度进行了介绍。据悉,日本厚生劳动省已正式启动立法程序,不久日本行业自律标准将被上升为法律强制执行,日本进口商、零售商对白名单管理体系关注度很高。  国内首批被授予白名单资质的企业有24家,辽宁宏丰印染有限公司、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盛虹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等都榜上有名。
  • 工信部公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2012年12月20日,工信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就“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第四批)名单”进行公示,详情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开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和《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2012年度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已完成相关评审工作,第四批46家申报基地通过审核,现予公示。公示期为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1月10日。  欢迎社会各界参与监督,相关意见及建议请发送邮件至gsyj@miit.gov.cn。  联系电话:010-68205111  传 真:010-66038830  附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第四批)公示名单序号所在省市申报单位公示名称1北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电视产业园电子信息(平板显示)2天津天津临港经济区装备制造3河北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4河北河北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5山西山西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矿山装备)6内蒙古内蒙古包头昆都仑区钢铁及深加工7辽宁辽宁铁岭经济开发区军民结合8辽宁辽宁盘锦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石油装备)9辽宁大连瓦房店装备制造(轴承)10吉林吉林梨树食品11吉林长春绿园区清真食品12黑龙江黑龙江肇东经济开发区食品13黑龙江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14上海上海浦东软件园软件和信息服务15上海上海莘庄工业区装备制造16江苏江苏常州戚墅堰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17江苏南京江宁区装备制造(智能电网装备)18浙江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19浙江浙江嵊州纺织(真丝产品)20安徽安徽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21安徽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基新材料22福建福建南安经济开发区五金制品23福建厦门软件园软件和信息服务24江西江西共青城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25山东山东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装备制造(内燃机)26山东山东阳谷铜深加工27山东青岛城阳区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28河南河南洛阳涧西区军民结合29河南河南三门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色金属(铝及深加工)30湖北武汉洪山区软件和信息服务31湖北湖北十堰经济开发区汽车32湖南湖南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装备制造33湖南湖南湘潭雨湖区军民结合34广东广东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移动智能终端)35广东广东中山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36广西广西柳州柳南区装备制造(工程机械)37重庆重庆北部新区汽车38重庆重庆璧山工业园军民结合39四川四川达州新型能源化工40贵州贵州开阳磷煤化工41云南云南祥云有色金属42陕西陕西汉中航空产业园军民结合(航空)43陕西陕西榆林神府经济开发区新型能源化工44青海西宁东川工业园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45宁夏宁夏贺兰山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46新疆新疆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纺织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12月20日
  • 29家!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16日消息,经评审和公示,工业和信息化部现将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予以公布。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光子材料与器件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极端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民用飞机及航空发动机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29家在列。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科〔2014〕515号),申请重点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实验场所(实验室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仪器设备原值一般不低于2000万元)。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对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在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的有关重大科技专项和科研项目中,给予优先支持;对运行良好的重点实验室,将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高超声速飞行器热强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空天光学-微波一体化精准智能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数据智能与智慧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工业知识与数据融合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5数字经济与政策智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6复杂环境智能感测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7多模态重大慢病防控科学与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8印刷电子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9海洋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与综合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10水下推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11特种运载平台先进电能变换与能量管理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2海洋光子材料与器件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13飞行器高性能装配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4航空发动机总体与控制数智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15飞行器极端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16多模态脑机精准驱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7空天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18智能决策与数字化运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优倍电气有限公司19企业大数据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20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分析与建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21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2智能装备数字孪生技术创新与测试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3数据安全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4工业领域数据保护与安全测评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5绿色电池评价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6民用飞机及航空发动机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27新能源退役电池绿色供应链技术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28人才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评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电科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29密码应用技术创新与测试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 以可靠性工程为抓手 推动科学仪器产业发展——专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所长谢少锋
    根据仪器信息网在&ldquo 国产好仪器&rdquo 项目评选中反馈回的意见来看,目前国产仪器在性能上落后于国外知名厂商产品是一方面,但更多问题体现在仪器的可靠性上。为更好地帮助国产仪器厂商做好产品,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专程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五所)谢少锋所长,请他谈谈如何在科学仪器研发中开展可靠性工程应用,以帮助仪器企业设计、开发、制造出高质量的仪器产品,满足用户对仪器的要求&mdash &mdash &ldquo 管用、好用、耐用&rdquo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 谢少锋  Instrument:请您谈谈可靠性工程在科学仪器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  谢少锋:科学仪器的质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能用、耐用。&ldquo 能用&rdquo 就是指从功能上仪器能满足用户需求,主要指仪器的各个性能指标 &ldquo 耐用&rdquo 就是指仪器功能持续服务于用户的时间。 &ldquo 耐用&rdquo 特性十分重要,只有&ldquo 耐用&rdquo 的仪器,才能获得用户认可、让用户放心采购和使用。同时,可靠耐用的产品也节约用户使用成本、减少厂商的后续维修成本。所谓可靠性工程,就是围绕仪器设备全寿命周期,采取可靠性工程管理、设计分析、试验验证等手段,系统地开展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工作,可靠性工程是实现仪器可靠、耐用的根本保障。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中明确提出针对一些重点行业实施可靠性提升工程。随着国家科学技术部重大仪器专项实施的深入开展,在2013年重大专项项目中,工程化已经是项目评审的重点内容,项目明确规定专项仪器可靠性指标、环境适应性、提供第三方验证报告等要求,要求专项产品能用、耐用。为实现科学仪器能用、耐用的目标,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过程中,结合仪器开发全过程实施可靠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Instrument:可靠性工程在仪器设备行业的应用现状如何?  谢少锋:对中国的科学仪器设备而言,在可靠性工程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比例还不高。2013年,我所针对仪器行业几十家企业可靠性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80%以上企业在仪器研发过程中开展物料管理、供应商管理、可靠性预计3项工作,50%的企业开展例行试验,40%企业开展环境试验 同时,只有25%的企业具有可靠性专业人员,只有20%的企业提出可靠性工作计划和验证要求,仅有10%的企业对可靠性工作进行考核。由此可见,仪器行业还较为普遍缺乏可靠性专业人才、工作要求与计划管理、指标考核与绩效考核,总体来说,只能说做了少数与可靠性有关的工作,但还谈不上实施了可靠性工程。  Instrument:在我国仪器行业顺利推进可靠性工程应用,哪些问题需优先解决?  谢少锋:为保障可靠性工程在仪器行业的应用,需优先解决三个问题:理念、投入、保障。  理念就是仪器企业领导要重视可靠性工作。仪器设备在售后少出故障,才能降低企业维保成本和满足用户使用要求,企业高层必须高度认识到项目前期可靠性工作投入的重要性和对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作用,将实施可靠性工程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目标,才可能带动企业全体员工在研发与生产管理中贯彻和执行可靠性工作。  投入就是要在好项目前期做好可靠性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可靠性工作必须有要求、有人管、有计划、有样机、有经费、有考核,才具备落实下去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确保可靠性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前期投入,才可能在产品使用维护期得到高性价比的回报。  保障就是企业要在管理、技术、条件层面为可靠性工作提供条件。从管理上应明确可靠性工作要求,并落实到项目检查和员工考核中,能够从制度上保障可靠性工作的持续开展 从技术上应建立可靠性工作和标准体系,并认真执行可靠性工作 从条件上应逐步建设可靠性工程基础能力,具备基本的可靠性设计分析工具与试验检测手段。当前,科技部下发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可靠性工作指南》,主要就这些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可为我国仪器行业现阶段推进可靠性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Instrument:企业在仪器设备研发中如何开展可靠性工作?  谢少锋:在仪器设备研发过程中,仪器企业要顺利实施可靠性工程,可按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明确可靠性指标与考核要求。任何工作如果没有要求,工作落实无从谈起,可靠性工作也是一样。因此,在项目论证时,就应结合国内外行业水平和企业自身发展目标,论证确定仪器设备的可靠性指标与考核要求。  (2)制定可靠性工作方案与计划。在研发初期,结合仪器设备特点与可靠性指标要求,明确可靠性工作重点对象、可靠性工作项目与实施计划,不但是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可避免研发计划中对可靠性工作考虑的不足。  (3)严格研发过程的可靠性控制。预防故障是可靠性工作的基本原则,严格过程控制以确保可靠性设计落实、分析合理,验证充分,通过定期专家评审与检查,避免可靠性工作浮在表面,才能真正发挥预防故障的作用。  (4)以考核全面推动可靠性工作,对可靠性指标实施考核,不但可以验证仪器设备可靠性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考核是可靠性要求的落脚点,也是可靠性工作的原动力,考核机制是倒逼可靠性工作贯彻执行的指挥棒。  值得注意的是,可靠性工作与质量工作不同,有一套专门的标准要求和技术方法。当前,多数仪器企业在可靠性管理问题突出、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能力不强、基础条件欠缺。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充分利用第三方可靠性专业机构的设备、工具、人才、技术资源,弥补企业在可靠性工程方面自身的不足。通过可靠性诊断分析、专业培训、技术指导、检测服务,逐步建立可靠性工作体系、技术体系和基础条件,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可靠性工程管理、设计分析、试验验证水平,通过查找与改进研发流程与产品对象中存在的可靠性问题提升仪器设备的可靠性水平,打造出皮实耐用的国产好仪器和国产好品牌,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Instrument: 在国家仪器开发专项可靠性工作的管理上,谈谈您的意见或建议。  谢少锋:在科技部条财司的组织管理下, 2013年对所有专项提出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及其考核要求,并制定相关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可靠性工作指南》。现在,只要抓好可靠性工作指南的贯彻和落实,每个项目承担单位认真按照指南开展可靠性工作,必将促进项目单位研制出一批好用、管用、耐用的科学仪器。  在可靠性工程的贯彻和落实方面,建议国家科技部要采取&ldquo 严抓两头(立项、验收),推动过程控制(设计、开发)&rdquo 的措施:(1)在项目的立项阶段,必须设立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及其考核鉴定要求,为实现工程化与产业化制定可靠性控制方案 (2)在项目的研发阶段,结合开发过程需要,开展可靠性工程管理、设计分析、试验验证等具体工作 (3)在项目验收前,必须对仪器的可靠性指标进行第三方鉴定考核,作为验收依据之一。  科技部作为项目的管理方,需及时掌握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协助、引导项目承担单位找到市场上的专业服务机构等资源,帮助承担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此次科技部委托我所对重大专项承担单位举办可靠性培训,就是推进仪器专项可靠性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和开始!  Instrument: 贵所是否能为仪器设备研制厂商提供成熟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谢少锋:电子五所成立于1955年,是国内最早、专门开展可靠性研究的专业单位,致力于解决产品的可靠性问题&mdash &mdash 耐用。电子五所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承担重大专项可靠性工程的支撑工作,这是能力范围内的工作,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我所完全具备为仪器企业提供可靠性、环境适应性、计量校准、电磁兼容、安全性、软件评测、产品认证、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服务的能力。我所一直承担国家重大型号工程的可靠性工作,涉及领域包括:航天、航空、兵器、船舶、轨道交通、智能电网、LED照明等领域,所做工作对象中也包含大量高性能和高要求的仪器设备。我所每年为15300多家企业提供可靠性工程应用服务,每年出具试验评价、检测、计量报告38万份。我所支撑科技部条财司制定了《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可靠性工作指南》 3月13日,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委托,电子五所组织召开重大仪器专项可靠性设计培训班开训,帮助仪器企业研发人员和质量人员掌握可靠性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该培训班得到重大专项承担单位的广泛欢迎。我所本身也是仪器使用大户,在用仪器7000多台 同时每年研制、生产仪器产值2.3亿元,所生产仪器质量与国际水平相当,我们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可靠性工程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  采访编辑:傅晔  谢少锋个人简历:  工信部电子五所所长,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和地方多领域技术管理专家,总装&ldquo 军用电子元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rdquo 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组织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信息技术产业、新型工业化、大质量工作机制等相关领域发展规划专题研究,同时长期从事质量、可靠性、计量、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工作。领导电子五所专业技术队伍,支撑多个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引导示范工程等,每年服务企业逾万家。
  • 福建推进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
    近日,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推进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在2022年年底前,鼓励全省中药饮片生产管理完成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中药饮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责任可究”,有效提升中药饮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针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通知》明确,企业依法承担中药饮片追溯系统建设的主要责任。2022年8月底前完成追溯体系建设,对生产的中药饮片实行赋码追溯。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可以自建追溯系统,也可以采用第三方技术机构提供的追溯系统。应根据《药品追溯码编码要求》对其生产饮片的各级销售包装单元赋码,并做好各级销售包装单元药品追溯码之间的关联。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制度,督促下游录入上传追溯数据。同时,向监管部门提供追溯数据,为消费者提供药品追溯信息查询服务。针对中药饮片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和医疗机构,《通知》明确,中药饮片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和医疗机构应当配合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建设药品追溯系统,并向追溯系统提供经营、使用环节追溯数据,保障上下游追溯数据的有效串联。2022年9月底前,所有批发企业和零售连锁总部完成对中药饮片实行扫码追溯管理。2022年11月底前,所有零售药店完成中药饮片扫码追溯管理,做到逢码必扫。《通知》还细化了福建省药监局和各市、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分工。
  • 力合动态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考察调研力合科技
    7月28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王振一行莅临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湖南省工信厅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黄学工,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康小平,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一级调研员李平波等领导陪同参加了调研,力合科技副总经理文立群讲解汇报。王振副司长一行首先参观了力合科技园区以及新型水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等产品线,全面了解了力合科技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以及新型“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环境监测仪器装备的产品优势,充分肯定了力合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引领技术创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核心力量。随后,双方在会议室开展了深度交流探讨,文立群副总经理详细介绍了公司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市场应用等方面情况,特别介绍了典型区域的水生态建设需求,水资源及水生态过程的全覆盖、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水质监测支撑体系的综合解决方案思路。王振副司长听取汇报后,对力合科技在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认可,询问了公司经营增长情况,并鼓励公司以持续创新为抓手、以转型升级为契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需求,持续推出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 我国将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建诚信管理体系
    新华社南京10月16日电 记者从16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交流暨培训会上获悉,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指导4000家食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并在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全面建立诚信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离不开社会监督,明确企业责任,加强诚信建设尤为关键。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以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但食品安全面临形势依然严峻,仍存在对企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措施不够、地方诚信工作进展不均衡、机构不健全、资金缺乏等问题。  他认为,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尤要以加强质量安全诚信为核心,突出企业的主体责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在会上透露,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食品工业行业管理,开展专项整治,加强添加剂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其中,今年将组织指导4000家食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并在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全面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同时推动各地加快地方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级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提供信息化管理手段,为社会公众参与诚信管理提供沟通渠道。
  •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的通知/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工信部联原〔2018〕78号/strong/p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pp  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加快新材料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并经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pp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pp  2018年4月23日/pp  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案/pp  为全面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水平,按照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同意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平台建设工作的报告》,特制订本方案。/pp  一、必要性和紧迫性/pp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与其他产业、其他领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具有大规模交互特性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各产业、各领域应用日趋活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新材料具有品种门类众多、生产和用户企业数量大、地区分布广泛、产业上下游供需关系复杂等特点。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已积累沉淀了海量资源,但各类资源分布于不同主体,信息封闭不对称,资源闲置浪费,交易流通困难,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资源共享不畅问题亟待解决。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加快产业资源交流互通,适应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需要,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pp  二、总体要求/pp  (一)总体思路/pp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战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新材料领域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联合龙头企业、用户单位、科研院所、互联网机构等各方面力量,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同时紧密结合政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和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加强与各部门现有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及商业化平台的对接和协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垂直化、专业化资源共享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政务信息、产业信息、科技成果、技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采购销售、测试评价、质量认证、学术、标准、知识产权、金融、法律、人才等方面资源的共享服务。/pp  (二)基本原则/pp  需求导向、服务引领。面向制造强国战略重大需求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齐资源开放共享短板。不断拓展共享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促进资源高效汇聚、深度挖掘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增值服务。/pp  协同共建、开放共享。形成政产学研用统筹推进机制,政府、企业、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共享共治。以满足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共享需求为目标,破除体制障碍,消除利益藩篱,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开放最大化、共享最大化。/pp  统筹布局、有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针对问题和瓶颈,突出重点和急需,系统谋划平台布局。科学规划,有序建设,按照先做实、再做大、后做强的步骤,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进度计划,急用先行,成熟先上,以点带面,分步推进。/pp  支撑有力、安全可控。强化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及基础软件、硬件设施的集成开发与应用,提升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完善信息资源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管理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平台安全保障体系。/pp  (三)发展目标/pp  到2020年,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新材料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基本形成多方共建、公益为主、高效集成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初步建成具有较高的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安全可控水平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垂直化、专业化网络平台,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有力、服务协同、运行高效的线下基础设施和能力条件。建立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门户网络体系。/pp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平台集聚资源总量和覆盖领域、共享开放程度、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平台网络体系和线下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备。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p  三、建设和运行/pp  (一)系统资源建设/pp  1.政务信息服务系统模块。围绕新材料领域政策发布和咨询解读、项目申报和管理、行业统计监测和运行形势分析,以及其他行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信息资源,结合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各级政务信息网络平台、窗口或终端。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分级发布、报送、互动等进行网络化管理,提高信息流通和服务效率,促进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督促指导,进一步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的协同配合。/pp  2.行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对新材料产品、企业、集聚区、资金项目、成果奖励、学术文献、标准、专利、专家等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加工,建设新材料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模块。通过专业数据融合与深度知识挖掘,为科研人员、创客、设计师、投资人等专业用户提供新材料领域知识的深度搜索、可视化交互和持续增量智能获取服务,促进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pp  3.仪器设施共享系统模块。加强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和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以及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等已有系统(平台)的对接,整合集成新材料领域科研院所、企业的测试仪器、检测仪表和生产设备等资源,打破行业和区域资源壁垒,建设覆盖大中小企业的仪器设施资源共享系统模块。通过采用委托检测、委托加工或仪器设施租赁等方式,提高仪器、仪表、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和避免重复购置,促进闲置资源“共益化”再利用,实现关键仪器设施的在线互联与服务共享。/pp  4.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模块。结合新材料领域各类资金项目,尤其是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项目实施,整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各环节的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系统模块。通过提供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以及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转让等多元化创业创新服务,推动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培育新材料小微企业和“隐形冠军”,促进协同创新,打造新材料产业市场化、网络化的创新生态和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pp  5.供需对接服务系统模块。探索“撮合”“自营”“开放平台”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自动匹配、智能推荐的一站式供需对接服务解决方案,建设新材料电子商务系统模块。通过将制造业对新材料的需求汇总,新材料企业产品和研发、生产、服务能力的在线发布,优化新材料资源配置。通过采用中介服务和在线交易相结合的形式,为新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服务,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效率,实现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优化。/pp  6.其他资源服务系统模块。建设包括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标准服务、认证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资源共享系统模块。/pp  (二)网络体系建设/pp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多元异构数据管理工具和数据资源分类、叙词表、知识图谱等知识组织工具,构建丰富权威的新材料产业资源元数据海。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通过自建、联盟、采购、网络抓取等方式,汇聚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资源。开发更具针对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垂直搜索工具,强化专业、精准、深度资源共享服务。结合系统资源建设规划布局,基于先进的云计算架构和高性能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搭建细分资源类型和服务领域的系统模块,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总分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体系。建设统一的门户网,综合集成由各系统模块汇交的基础资源,以及政务信息系统和各系统模块特色资源的链接。除政务信息系统外,其他系统模块网络平台域名与门户网域名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平台门户及系统模块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等,提供移动互联资源共享服务。/pp  (三)管理和运行/pp  资源共享平台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设立专家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及总师团队等,加强重大决策的咨询和监管,制定资源建设和管理规划,确定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并对基础资源、特色资源和免费服务、收费服务进行界定。组建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发展战略合作联盟,推动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鼓励优势机构参与平台建设,积极引入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化机构,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服务生态系统。参建单位可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由牵头单位发起组建的联合体等形式。/pp  资源共享平台由优势机构发起并出资组建,建成后可通过信息服务、撮合交易等方式实现自我良性运营。资源共享平台运营模式定位为公益运行为主,基础服务免费,特色增值服务可根据内容合理收费。平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资金、参建单位自筹资金、社会资金等。平台建成后可通过服务推介、在线交易等方式实现自我良性运营。同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及特色资源、增值服务收费的解决方案。/pp/p
  • 建立ISO 15189管理体系 推进医学实验室发展
    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是医疗保健工作的基础,对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ISO 15189作为专门针对医学实验室的认可准则,通过建立覆盖检验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改进检验服务,提高服务对象(患者、医生等)的满意度。当今,在临床实验室推进ISO 15189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一种国际潮流。ISO 15189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包括流程改进、大量记录、数据利用、人财物、环境、安全的管理等等,涉及到临床实验室、医生、护士、后勤、厂商等多个部门,需要相关人员全员参与。然而,目前大多临床实验室存在的矛盾是:工作量繁重,人员相对偏少,但患者和医生希望报告时间快,医院要求节约成本,特别是对人力投入进行限制。因此,怎样在繁重的常规工作中有效执行ISO 15189管理体系,是众多临床实验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系三级甲等医院,是浙江省医疗、教学、科研、健康保健指导中心,是卫生部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医院核定床位2500张,每天门诊量接近1万人次。面对如此繁重的临床任务,检验科在建设ISO 15189管理规范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将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通过信息化自动化得到体现和落实,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执行过程更加人性化,易为员工所接受,也容易做到持续改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分析前管理一直以来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难点,也是ISO 15189管理体系关注的焦点。标本的采集、运送对于检验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负责采集的护士、运送的工人,实验室常常难以进行有效管理。我们在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的同时,着力推进以条形码技术为核心的全程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实时记录检验申请、标本采集、交接等时间点以及相关执行人员。此方法实行以来,不仅显著减少了标本采集、运送、交接过程中的差错率,而且,由于分析前过程得到监控,保证了标本质量,从而有效改进了检验质量。针对门诊病人,我们自主开发了“抽血叫号排队系统”,通过电脑依次叫号,使病人可以在等候区安静等待,一改过去长时间站立排队的弊端,特殊病人的特殊要求(如血药浓度测定等需定时抽血的项目)也通过电脑安排。不仅改善了检验质量,而且也体现了人性化,提高了患者就医的舒适度。  分析中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我们通过条形码技术,绝大部分仪器实现双向通信。对于工作量最大的生化检验部门,条形码技术结合生化分析仪流水线系统,使标本整个检测过程得到实时监控,有效简化并规范了实验室的工作流程,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分析后管理事关临床实验室的最终产出,因此日益受到检验医学界的重视。ISO 15189管理体系对分析后环节有诸多要求,尤其体现在对检验结果的审核、解释、咨询方面。大型临床实验室对海量检验数据的审核,如果仅依靠人工逐项完成,实际效果很差,难以达到临床要求。  通过信息系统对检验结果自动审核是发展趋势。实验室信息系统构建了一个称为“专家系统”的智能计算机程序,集成检验医学知识与数据分析技术等。在检测结果完成后,信息系统在后台自动进行专家系统的推理和校验运算,通过定性推理,作出审核通过或不通过的结论。如果专家系统通过差值、比值、界限、历史记录回顾、相关分析等校验后,其中任何一个出现异常结果,即为审核不通过,并给出不通过的具体原因,提示工作人员及时作出复核、延迟报告等处理。目前,我们对绝大部分检验数据采用了计算机智能化审核,效率和质量都是人工审核所难以达到的。  除了审核,对检验结果作出的合理解释,积极为临床诊断提供咨询服务也是当前检验医学领域特别关注和推崇的。一直以来,我国临床实验室的大多数检验报告单(例如生化、免疫、血常规检验等)只给出患者检测结果和正常人群参考范围,由临床医生依据参考范围以及个人知识和经验等作出诊断。显然,面对报告单林林总总的检测数据,依靠人脑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分析和判断,显然存在不足。其对数据的利用率很低,降低了检验结果的价值。因此,检验医学界一直鼓励、倡导临床实验室更多地出具诊断性检验报告,能够直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诊治工作。  作为“国家‘十一五’数字卫生建设课题”的重要部分,我们正在开发的“检验结果智能化解释系统”,将通过运用知识库、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对检验结果进行进一步解释,有望今后在检验报告单上给出一条或多条诸如“提示小细胞性贫血……”、“血尿,首先考虑肾性血尿……”等诊断性解释、建议。此外,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可以实现检验结果、病人资料、临床信息、医疗费用、电子病历等多个系统间的数据实时共享,使检验结果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  ISO 15189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结合还涉及其他诸多方面,例如检验后标本管理,包括标本存放、时效性、回顾、丢弃的管理等 检验结果发布管理,如远程打印、自助打印、短信预约查询、电话语音查询、危急值即时报告等 人员、财务、耗材管理等等。总之,将ISO 15189管理体系和信息化、自动化紧密结合,是建设规范的现代化临床实验室的节约、高效之路。
  • 29家上榜!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拟认定名单公布
    12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布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拟认定名单,空天光学-微波一体化精准智能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29家上榜。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科〔2014〕515号),重点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实验场所(实验室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仪器设备原值一般不低于2000万元);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或行业内领先,取得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具备承担国家、部(省)重大科技项目的条件(高等学校类的依托单位应有与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点;企业类的依托单位应具有跟踪国际新技术、支撑开发产品领先技术的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对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在申请本部负责的有关重大科技专项和科研项目中,给予优先支持;对运行良好的重点实验室,将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拟认定名单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空天光学-微波一体化精准智能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高超声速飞行器热强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数据智能与智慧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工业知识与数据融合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5数字经济与政策智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6复杂环境智能感测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家(嘉兴)7多模态重大慢病防控科学与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8印刷电子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9海洋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与综合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10水下推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11特种运载平台先进电能变换与能量管理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2海洋光子材料与器件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13飞行器高性能装配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4航空发动机总体与控制数智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发西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15飞行器极端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16多模态脑机精准驱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7空天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18智能决策与数字化运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优倍电气有限公司19企业大数据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20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分析与建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21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2智能装备数字孪生技术创新与测试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3数据安全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4工业领域数据保护与安全测评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5绿色电池评价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6民用飞机及航空发动机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27新能源退役电池绿色供应链技术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28人才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评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电科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29密码应用技术创新与测试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 泰坦科技(Titan)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14年5月12日,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坦科技Titan),历经1个月的严格审核,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得到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英国皇家认可协会(UKAS)认可。认证范围包括:化学品(资质许可范围内的)、设备仪器及耗材的销售。 泰坦科技(Titan)无论是产品质量手册、各类程序文件及作业流程的编制,还是日常的控制、检查与改进,都达到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专家评审组对泰坦科技(Titan)的质量认证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泰坦科技(Titan)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制度健全,记录完善;各种程序文件编写制定规范,符合质量认证要求;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日常管理工作做到了查因核果、日清月结;员工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理解有深度;三大体系运行效果较好,完全达到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可以通过了认证审核,并准许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该体系认证的成功通过意味着泰坦科技(Titan)在公司管理、实际工作、供应商和分销商关系及产品、市场、售后服务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泰坦科技(Titan)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一站式科研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解放科研工作者和质量控制人员的时间和效率,真正让其更专心、专注于科研工作。 今后,泰坦科技(Titan)将继续按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持续稳定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在以品质保障为根本,服务质量为核心,客户满意为目标的思想指导下,以最佳的品质、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向着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及“受人尊敬的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itan)简介: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自创建伊始就得到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扶持。公司产品分为高端试剂、通用试剂、分析试剂、实验耗材、仪器仪表、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和科研信息化软件八大业务板块,主要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化工化学、精细化工、食品日化、分析检测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公司已成功搭建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供应链整合、专业化咨询的国内首家科学一站式服务平台——“探索平台”,真正实现“有实验室的地方就有专业的产品和服务” ,致力成为“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 。关注“探索平台”(www.tansoole.com)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享更多精彩信息!微博:探索平台 微信:tansoole
  • 我国标准化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现代标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现代标准化体系是现代技术与现代经济标准的有机结合,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推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管理、工程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随着贸易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生产、贸易、服务和管理等社会活动的有关各方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现代标准化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标准化体系的市场运作  我国的标准化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因此相较WTO的一些主要成员国来说,无论是各项标准和标准体系本身,还是标准的管理运行体制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要完全适应世贸组织的规则要求尚需时间。  在我国,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以政府为主体,按照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审定。政府在标准制定中,人力财力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高速经济发展中标准工作的需要。经费的不足导致标准的研制失去了意义,变为机械化的完成任务。同时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被忽视,企业的优势和职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标准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缺少配合、相关机构缺乏沟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在这种情况下所制定的标准常常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标准适应性差、水平低,形成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的局面,技术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随着世界经济和标准化的日益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对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标准化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借鉴发达国家和WTO主要成员国的先进经验,用市场机制整合配置标准化资源;用市场规律指导标准化体系建设;用社会力量参与标准的制定,使标准成为商品,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指导标准化工作。标准成为商品后,按市场规律对其进行管理:政府宏观控制,协会、企业等部门对市场进行分析,制定适合市场需求的标准。新出台的标准应具有商品的属性,即有市场需求、品质高、研发成本低、入世时间短等。有了高品质的标准,才能在国际标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反应出标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反映出标准的价值所在。ISO、IEC、SAE、ASTM等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已接受了标准商品化这一新观念,围绕标准商品化制定其商务计划,对所制定标准的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论证。  标准化体系的市场运作,能充分反映标准在市场经济中的属性和价值,这样不仅能从机制上解决标准的研发经费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市场驱动下,所制定的标准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者:张志君)  标准化工作领域的拓展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技术基础,标准已经成为国际问重要的竞争手段。其范围不断拓展,外延一直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从有形商品到商贸服务,从技术规范到网络信息,从企业管理到社会责任,均被纳入标准化工作范畴,可以说标准无所不在。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颁布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它规定了质量方针、目标、职责和程序,并通过建立相关体系进行过程管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目前,IS09000标准已经被100多个国家转化成本国标准。  IS09000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国际标准化活动已经从名词术语、试验方案及产品质量三大传统领域,迈向了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与认证。1996年ISO又制定了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标准,它是企业自愿采用、自我约束性的标准。为了出于企业自身经营的需求和对社会整体环境的适应,广大企业向下级产业链提出了IS014000要求,如此链接,IS01 4000的要求就传遍整个产品和服务供应网络,过去“命令控制”的管理模式开始向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转换。  IS014000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已经被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许多企业为了满足本行业的特殊需要,在S09000和IS01 4000的基础上,根据本行业的特色,或借鉴其管理模式或自行开发,推出了各种各样具有本行业特色的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了相应的认证活动。在全球掀起了如火如茶的质量、安全、卫生和环境管理等体系的标准化及认证热潮,增进了人们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推动了管理体系的一体化。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目标,转而谋求持续、稳定,有效的发展。在技术上支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标志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经济社会转变。科学的发展、生产的进步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准化作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既是人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产品要在产业化,商业化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通用、兼容、可靠性.系统性等方面依靠标准化。标准化将突破传统行业和领域的界限,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的要求,制定出符合高科技及其发展的新的标准。如在经贸、银行、海关、运输,保险商业等许多领域广泛应用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实行的无纸贸易{EDI);存储量大,保密性强,使用方便的IC卡;具有输入速度快准确率高,技术和设备简单,易推广的条码技术;符合标准化信息描述的事物特性表以及网络信息的标准化等。面向高科技的标准化成为新世纪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标准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纵深发展,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自己的市场、占领别人的市场、谋求最大利益的武器。为达到控制进口,保护自身利益为目的,发达国家常常将国家或地区标准作为所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的手段。在国际市场上,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谁就掌握了国际市场的主动权,谁就能控制未来的市场。  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商一致的产物,是国际上普遍能达到的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是保证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维持正常国际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是破除这种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通过国际问标准化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国际化的标准化发展环境,将本国的标准化纳入国际标准化体系之中,学习国外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能够提高本国的标准化工作的水平,并在国际标准化中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国际标准化的组成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具有较强的标准化意识,把标准作为竞争的手段,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制定企业内部的标准,或采用专业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先进工业国家,国际知名企业的先进标准,明显增强了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发展,它们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力量;国际经济的不断区域化集团化,促使标准的协调和相互承认成为现实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方式。竞争全球化的日益激烈,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非关税壁垒的激增,对尚未与国际社会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完全接轨的发展中国家打击尤为严重。作为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有效手段,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贸易危险性的强有力的手段和全球公平竞争的基础。  随着全球国际化倾向日益增加,产品、技术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与交换越来越频繁,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对国际标准的需求会不断增长,标准的国际化、采用国际标准,将成为全球普遍发展的趋势。  标准化的系统工程  标准化系统是标准化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物。随着科学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产方式、生产手段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过程高度的现代化、综合化已成为当今生产方式的一大特点。一项工程的施工,一项产品的生产,往往涉及到十几个或几十个行业、上百家企业和多领域的学科,合作联系渠道遍及全国甚至跨越国界。  42万人共同完成的美国载人登月工程历时1 1年投资300亿元,参与阿波罗飞船发射工程所的公司多达两万多家。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组织好、管理好就必须把标准化提高到整个系统的统一、协调的高度上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作为标准化对象的系统其规模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标准体系的动态性。目标性、协调性也更加明显。能够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现代理论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系统,不仅是现代标准化的标志,也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内容。标准化以系统理论为指导,进入系统工程领域,是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标准化的一大显著特征。标准化系统工程将标准从单体发展升级为整体水平。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局部处理发展到全系统的宏观调控,使得标准化进入到一个系统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提高,标准化所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标准制定的国际化、运作的市场化、建立的系统化成为当今标准发展的必然趋势。
  • 认监委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信息报送工作存在问题的通报
    认监委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信息报送工作存在问题的通报国认监〔2019〕1号各有关认证机构:  截至2018年12月,共有72家认证机构报送的5084张证书信息不符合《国家认监委关于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换版工作安排的公告》(认监委公告2015年第30号)的工作要求,现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信息上报工作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从本次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标准换版信息的排查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类错误:  (一)上报证书代码为A010101(旧版)、认证依据不包含GB/T19001-2016或ISO9001:2015,但证书状态为“有效”。此类问题共涉及55家认证机构的2017张证书。  (二)上报证书代码为A010101(旧版),但认证依据包含GB/T19001-2016或ISO9001:2015。此类问题共涉及35家认证机构的3067张证书。  二、工作要求  (一)请各有关认证机构严格落实证书信息报送的管理要求,认真梳理上述问题,并于2019年3月15日前将正确的证书信息通过认证认可业务信息统一上报平台进行报送。  (二)若逾期未纠正所上报的错误信息,与此错误信息相关的证书将在认证信息查询系统中一律不予显示,造成的后果由认证机构承担。同时,我委将依据《认证机构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相关认证机构进行处理。  联系人:  认证质量处张风010-82262731  体系认证处李洋010-82262679  附件:排查发现证书信息存在的问题  认监委  2019年2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排查发现证书信息存在的问题序号问题类型机构名称涉及证书数(张)1上报证书代码为A010101(旧版)、认证依据不包含GB/T19001-2016或ISO9001:2015,但证书状态为“有效”北京神舟时代认证中心8942中国质量认证中心5353上海达卫师认证有限公司924四川三峡认证有限公司865必维认证(北京)有限公司506昆仑检验认证有限公司397新世纪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348劳氏质量认证(上海)有限公司329北京国金衡信认证有限公司2810中电联(北京)检测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2511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1812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1213中汽认证中心有限公司1214深圳中大国际认证有限公司1215青岛欧检认证检验有限公司1116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1117河北英博认证有限公司1118北京中设认证服务有限公司1119中联认证中心(北京)有限公司1020北京中瑞联合认证有限公司1021上海挪华威认证有限公司922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823山东世通质量认证有限公司824北京国医械华光认证有限公司725北京中交远航认证有限公司426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27贝尔国际验证技术服务(成都)有限公司328北京华电万方管理体系认证中心329德凯质量认证(上海)有限公司330华生原检测认证中心(北京)有限公司231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232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233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234北京创源信诚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235凯邦检测认证(上海)有限公司236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237上海赛瑞质量认证有限公司238上海埃摩森认证有限公司239上海英格尔认证有限公司140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141广东质检中诚认证有限公司142华信技术检验有限公司143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144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145北京外建质量认证中心146深圳市南方认证有限公司147北京中油认证有限公司148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149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150深圳国衡认证有限公司151标联国际认证有限公司152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153江苏艾凯艾国际标准认证有限公司154杭州汉德质量认证服务有限公司155华赛天成管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156上报证书代码为A010101(旧版),但认证依据包含GB/T19001-2016或ISO9001:2015中国质量认证中心273757中汽认证中心有限公司9958北京朗信联合认证中心有限公司6159天津华诚认证有限公司3360上海中致威认证有限公司2361北京天一正认证中心有限公司2262福建亿盛认证有限公司1163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1164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1165青岛科大新橡塑认证中心有限公司966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767北京华电万方管理体系认证中心468青岛欧检认证检验有限公司469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370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371北京中交远航认证有限公司372国标兴业认证(北京)有限公司373凯邦检测认证(上海)有限公司374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375新世纪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276北京联合智业认证有限公司177北京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178北京国医械华光认证有限公司179北京思坦达尔认证中心180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181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182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183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184华信创(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185深圳中大国际认证有限公司186贝尔国际验证技术服务(成都)有限公司187德凯质量认证(上海)有限公司188上海中正威认证有限公司189依曼斯认证(上海)有限公司190天津贝尔检验认证技术有限公司1合计5084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