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仪器信息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专题为您整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话题讨论。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的论坛

  • 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_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

    [b]基本信息[/b][list][*][color=#999999]代替号:[/color][b][url=http://http://www.cape.com.cn/goods-558908.html]gb/t 19001-2008[/url][/b][*][color=#999999]页数:[/color]21[*][color=#999999]实施时间:[/color]2017年7月1日[*][color=#999999]批准单位:[/colo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color=#999999]主编单位:[/color]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b]适用范围[/b][/list]本标准为下列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及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注 1: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或“服务”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注 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b]引用标准[/b][align=left] [/align][url=http://http://www.cape.com.cn/goods-558907.html][b]GB/T 19000-2016[/b][/url]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ISO9000:2015 ,IDT)来源:[b][url=http://www.cape.com.cn]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url] 关键词:[url=http://www.cape.com.cn]GJB国家军用标准[/url] [url=http://www.cape.com.cn]GB国家标准[/url][/b]

  • 【知识点】HACCP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

    HACCP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和应用指南(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al PointSystem and Guidelines For Its Application,缩写HACCP)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在1997年发布的关于食品安全卫生的管理规则。该规则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对生产加工的全过程通过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这些关键控制点均处于受控状态,从而确保所生产的食品的安全卫生。目前该体系已得到了包括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组织和国家的认可,建立HACCP体系对于出口食品加工企业来讲是一个强制性的要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也是势在必行。    ISO9000国际标准是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增强其顾客满意和改进其业绩而制定的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许多食品生产企业已经通过了ISO9000国际标准的认证或正在着手按照ISO 9000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能否考虑将HACCP体系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融合呢?  ISO9001:2008标准要求组织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有效运行和控制过程所需的准则和方法,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来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持续改进来实现策划的结果和增强顾客满意;HACCP则要求企业通过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的关键控制点(CCP),为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确定预防措施并建立关键限值,监测每一关键控制点,当监测显示已建立的关键限值发生偏离时采取已建立的纠偏措施,建立有效的记录-保存程序,用文件证明HACCP体系,并建立验证程序,使HACCP系统正常运行,从而使食品安全卫生的潜在危害得到预防、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由此可见,两者都是对过程进行识别和控制,只是HACCP体系要控制的过程涵盖于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之中,这两个管理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另外,HACCP体系中有关危害分析和预防措施,可以在ISO9001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数据分析和产品实现的策划中看到相同的出发点,不过后者涉及的质量管理范围较广,前者仅对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HACCP体系中有关关键控制点监控与质量管理体系中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亦有相通之处。可以说,HACCP包含的每个步骤,除执法机构验证外,在现行IS09001标准中都可得到相应的控制。另外两者对过程能力的确定、人员资格的鉴定、记录及记录保持等要求是也一致的。因此,HACCP体系和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是完全可能的。  ISO9001:2008标准要求组织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持续改进体系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来增强顾客满意。因此,按ISO 9001:2008标准建立的体系应该满足HACCP的要求,即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而HACCP也不是一个脱离管理体系而孤立存在的系统,它需要一个合适的管理环境作为运行的基础,IS0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便可满足这种要求。如果把HACCP体系融入已有的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将有利于加强产品实现过程安全因素的控制,有利于过程的整体策划、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简化管理、提高效率。因此,对HACCP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ISO9001:2008标准毕竟是一个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体系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该标准的引言中说明:"为了使用者的利益,本标准与ISO14001:2004相互趋近,以增强两类标准的相容性。……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整合。"这使得它与同是管理体系标准的ISO14001:2004环境体系标准的整合变得相对简单、合理和可行,这在ISO 9000:2008标准2.11条"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中有了充分的论述。但HACCP不是一个管理体系,对于HACCP来说,他关注的不是其他另外的方针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因此HACCP与ISO 9000存在的仅仅是将相关的要求有机的结合,是将HACCP融入ISO 9000管理体系。所以我们提出对HACCP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融合,而不是进行体系整合(使之一体化)。因此,有必要研究ISO9000与HACCP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了解其差异,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使两者相互弥补、相互融合、相互包容,使企业在建立其质量管理体系时进行系统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析HACCP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两者的差异主要如下:1. 关注点不同ISO 9001:2008标准是一个管理体系标准,它通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来达到对质量的指挥和控制,他关注的是使与质量目标有关的实现结果适当地满足相关方的需求、期望和要求。而HACCP所关注的不是总体方针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而是通过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纠偏措施,以防止食品安全危害。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系统,其建立的思路、使用范围和评价要求均不同。2. 对控制的范围要求不同ISO9001:2008与HACCP都要求对过程进行分析和识别和控制,但ISO 9001:2008是要求企业对全部的质量体系过程进行识别,它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五个大的要素,其中既控制过程质量,又控制产品质量,最终达到顾客满意。而HACCP只要求企业对影响安全卫生的危害进行分析,对确定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通过7个方面的控制,达到预防、消除或降低危害。3. 对文件化的要求和证实程度不同ISO 9000与HACCP都需要建立程序,ISO 9000是要求企业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中有6个要素要求企业建立并执行文件化的程序,并对文件的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而HACCP仅要求企业建立记录保存程序和验证程序。ISO 9001:2008要求企业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而HACCP仅要求对分析、控制和验证过程加以证实。

  • 【资料】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融合运行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融合运行l 绪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高产品和工作质量在竞争中非常重要,而认证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企业纷纷进行各种质量方面的认证。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采用,对推动企业的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2000年底,全球获得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已达5O万家。在中国,至2000年底,共有4万多家企业获得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基于此,我所在的企业也进行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经过几年的运行,情况良好,质量管理工作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2002年5月1日我国建立了CCC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对涉及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产品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由于IS09OO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各有侧重点,且覆盖范围也不一样,因此,刚开始建立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所需的文件体系时,我们采用自成体系的方法,并保证IsOg000所需的体系文件和CCC所需的体系文件互相兼容,这样做的优点是:大大减少了体系文件编写的工作量,具有针对性。CCC体系文件经过一段时间运行,问题暴露出来了,在企业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一项工作要对应两套体系文件,由于这两套体系文件所要求的记录详细程度不一致,具体工作时很难把握尺度。而且一个企业同时运行两套系统文件,员工也很难掌握。所以,我们重新编写两套体系文件,将其合并为一套体系文件。我作为IS09000管理者代表和CCC质量保证负责人负责了该项工作,愿将其中的心得与大家共享。2 体系文件融合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能够将IS09000标准和CCC认证要求的内容合并成一套文件,是由于CCC认证要求在制订时参考了IS09000标准。让我们看一下CCC认证要求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内容,像职责、资源、文件和记录、供应商的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检验试验仪器设备、运行检查、不合格品的控制、内部质量审核、包装、搬运和储存方面的要求均与IS09000标准要求基本一致。两者区别在于:1)CCC认证要求加入了认证产品一致性要求,而IS09000标准无此内容;2)CCC认证要求对元器件和成品的检验区分了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而ISO9000标准未做此区分;3)ISO9000覆盖的范围涉及市场、技术、销售、生产、售后等多方面的内容,范围广,而CCC认证要求仅限于与产品生产有关的环节,范围窄;4)由于ISO9000是国际通用的最基础的标准,因此在共有要素的要求深度上,没有CCC认证要求深。3 体系文件融合的策略1)对于两个标准要求基本一致的内容,以企业原已在运行的ISO9000体系文件为基础进行修改;2)对于认证产品一致性要求,专门增加程序文件;3)对于元器件和成品检验有关的程序文件进行修改,以CCC认证要求为准。这是因为就这一项而言CCC认证要求严格得多;4)鉴于融合后的体系文件要同时满足ISO9000标准和CCC认证要求,文件的要求势必又广又深。这会给企业运行中带来一定压力。对此,我们必须配备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加强体系文件运行的控制,建立一套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4 融合后的体系文件经过大量的工作,制定出了新的体系文件,现将其目录列出如下: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索引序号 文件名称Q/ZCK001-2003 技术文件控制程序Q/ZCK002-2003 管理文件控制程序Q/ZCK003-2003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Q/ZCK004-2003 质量方针目标管理控制程序Q/ZCK005-2003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Q/ZCK006-2003 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Q/ZCK007-2003 生产设备控制程序Q/ZCK008-2003 采购控制程序Q/ZCK009-2003 合同评审控制程序Q/ZCK010-2003 设计开发控制程序Q/zcKO11—2OO3 检测设备控制程序Q/zcK012—2003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Q/zcKO13一z003 内审质量审核程序Q/zcKo14—2003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Q/ZCK01 5-2003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Q/ZCK0]6-2003 数据分析及持续改进控制程序Q/ZCK017-2003 产品搬运、防护、交付、售后服务控制程序Q/ZCK01 8-2003 顾客满意度控制程序Q/ZCK01 9-2003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Q/ZCK020-2003 工作环境管理控制程序Q/ZCK021-2003 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Q/ZCKg001—2003 产品变更作业指导书Q/ZCK9002-2003 CCC认证标志的使用控制作业指导书Q/ZCK9003-2003 关键元器件检验作业指导书Q/ZCKg004-2003 例行检验作业指导书Q/ZCKg005-2003 确认检验作业指导书5 效果目前,新的体系文件已在我公司成功运行,原来运行中的弊病已不复存在,公司顺利地通过了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不能为认证而认证,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把握准认证的最终目的,让认证为我们的目的服务。摘自相关杂志

  • 【转帖】周生贤:到2015年建立适应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机制

    2010年1月5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在会上表示,到2015年,将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 周生贤指出,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环境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紧密融合,重点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广泛共享,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保业务全流程,实现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和信息服务规范化,基本构建“数字环保”体系。 周生贤强调,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紧紧围绕实现环境信息化的“四个转变”,着力强化“三种能力”,完善“三个体系”,抓好一个重点工程。 第一,实现四个转变,继续深化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建立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三是从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强化三种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环境信息化水平。一是强化统筹规划能力。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确保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使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网络设施,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信息传输能力;丰富采集内容,增强采集时效;提高系统利用效率,满足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的信息需求。三是强化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互通平台,形成统一管理、分布存储、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布局。

  •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7025导则对实验室质量管理提出的是纲领性的指导,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我们可以制订各种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规章制度来实现规范管理。这种“文本+人治”式的行政管理制度不仅要建立在人人高度自觉、百分百贯彻执行各项作业指导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维持持续不断的培训、核查、反馈和修正。这需要很高的管理成本。引入各种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实施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无疑可以极大降低“人治管理“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更有效、更规范、成本更低,实验室数据更准确、更稳定、更快捷。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还表现为:1、改进质量管理手段1.1提高分析数据的综合利用率1.2提高分析数据的时效性1.3挖掘分析数据的潜在价值2、规范实验室内部管理  在实验室内部,根据实验室业务及质量管理流程,实现样品登记申请、样品登记、任务分配、分析数据的快速采集,审核、处理、统计、查询,直至报表自动生成,最后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桌面用户。  将人员、仪器、试剂、方法、环境、文件等影响分析数据的质量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内部管理体系遵循ISO9000及实验室评审国际标准ISO/IEC 17025,全面提升实验室的分析水平和规范化管理。LIMS系统的建立也为企业实验室进行标准化认证创造条件。3、质量数据大范围共享  LIMS系统的主要管理对象是实验室,它既是实验室的信息集成,又支持企业其它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快速访问。只要有相应的访问权限,LIMS终端用户就可以选择查询浏览数据和有关统计。4、强化质量监测手段 LIMS系统将各个部门都可以联系在一起,不同权限的用户可以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使得实验室管理有序,对检测的每个步骤都有记录可查,增大检测的可信度。同时也增强了上级部门的监管力度!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151509_383997_2520005_3.jpg

  • 【转帖】经济转型、两化融合力助仪器仪表行业发展

    2011年,仪器仪表行业正式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在经过过去五年的发展,中国的仪器仪表行业取得了长足进展。而“十二五”期间,仪器仪表行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经济转型有利于仪器仪表业发展    1)工业化中后期机电制造业地位的相对上升    2)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向与仪控紧密结合的中高端发展    3)重视和突出高端设备制造使仪控技术发展再上议事日程    4)“节能减排”、绿色经济、自主创新、新型产业有力推动仪控装备的需求上升和技术发展    二、“两化融合”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重要方针和必经之路,“两化融合”将长期提升对测控装备的需求    1)“两化融合”是时代特色的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    2)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基础和重要是生产过程信息化,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PCS、MES、ERP、PIS、(单机及生产线)MES和ERP;PCS的提升和PIS产业的建立,PIS包括传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离散工业用测试设备,专用仪器测试设备。    三、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1)制造业全球化由于受管理复杂度综合成本、市场变化及地域情况的影响,正由集中向分散,再向适度集中演变,而仪控长野的全球化又趋活跃,其中:    A、地域变化:东南亚、墨西哥、中国、中东欧    B、产品变化:由低档向有规模需求的中高档发展    C、模式变化:由组装为主的合资、独资向委托生产的外方为主,再向中方为主经营管理的模式发生变化。

  • 【转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共同制定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2009年12月2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印发。10部委《关于印发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09〕701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结合工作职责,认真贯彻落实。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宗旨,是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分为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加强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为核心,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通过政府指导和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起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主要目标是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诚信评价体系和政府部门协同推动、行业协会组织实施、食品企业积极参与、诚信责任有效落实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运行机制。基本原则有4条:一是坚持制度与教育宣传相结合。二是坚持企业责任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三是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四是坚持失信惩戒与诚信褒奖相结合。

  • 【转帖】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就乳制品行业管理答问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就乳制品行业管理答问2008年10月03日17:09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记者黄全权、冯晓芳)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奶粉究竟出在哪些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哪些方面着手,确保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3日,在实地查看三元绿荷牧场、蒙牛乳业生产基地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问: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的原因何在?  答:乳制品工业是食品制造业中的重点行业之一,近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全国乳制品规模以上企业达743家。  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一是产品检测标准和企业质量管理存在漏洞。由于此前三聚氰胺未作为检测项目,所以生产企业无标准可依,也没有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二是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原料奶资源难以支撑,协调发展矛盾突出,不法分子借机违法谋取利益。  事件发生后,国家对9月14日以后生产的液态奶共抽查了四批,均未检出三聚氰胺。抽检结果说明,目前奶制品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各方面对奶制品行业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奶制品企业对不合格产品实行了下架召回、封存销毁;二是加强了对原料奶收购环节质量管理;三是配置专用检测设备,增强企业检测能力。如伊利公司投资700多万元、蒙牛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紧急购置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质谱仪等先进检测仪器,对入厂原料奶和出厂产品实行批批检测,重点对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检测。  问:这次问题奶粉究竟出在哪些环节?为什么那么多的知名品牌都出了问题?  答:三聚氰胺是化学品,是合成树脂的原料,从分子结构看,根本不含蛋白质,严禁用于食品加工业和饲料业。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集中展开了对奶制品三聚氰胺污染情况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尚未查出奶制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人为加入三聚氰胺的现象。在对河北省三鹿集团的200份原料奶所进行的三聚氰胺检测中,发现其中56个批次奶品中含有三聚氰胺,涉及41个原奶供应站。这说明目前主要问题集中在原料奶的收购、储存环节。  不法分子将三聚氰胺添加到原料奶中,钻的是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蛋白质含量的漏洞。国标GB/T5413.1-1997《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蛋白质的测定》明确,使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这一方法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凯氏定氮法,是指通过测量氮元素的含量,并利用氮元素与蛋白质换算系数,来计算乳制品中所含蛋白质总量的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所有含氮物质均被统计成蛋白质总量。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一旦被掺入乳制品中,就可以提高氮的含量,造成原料奶蛋白质含量虚高。而其价钱,只有蛋白原料的五分之一。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就钻空子,在奶液中添加三聚氰胺,误导为“蛋白精”。这也暴露出我们在食品质量监管中存在重大安全漏洞。  三聚氰胺是如何流向奶制品加工企业的?据初步调查,一些小企业采取委托大企业加工生产,或者直接采购大企业产品改换包装出售,销售去向很难跟踪,这是三聚氰胺流向食品市场的监管死角。从奶站看,目前多数乳制品企业自建奶站比重小,大多数为个体奶站,相当一部分奶站证照不全。同时由于企业扩张太快,争夺奶源问题比较突出,容易出现漏洞。我们要求国内三聚氰胺生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产品销售流向的控制,并在三聚氰胺新包装袋上明确标识“严禁用于食品加工业和饲料业”的警示标志。另一方面,配合有关部门整顿规范奶站。  问:从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来看,目前的管理难点在哪里?乳制品企业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答:目前,当务之急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尽快恢复市场信心。消费者有了信心,产品才能有销路,企业才能正常生产,才能确保奶农不倒奶、不杀牛。  管理难点是解决鲜奶收购。一方面要尽量多收,尤其要按原订合同兑现;一方面要严格质量检测,防止含有三聚氰胺的鲜奶混入。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做好乳制品行业整顿规范的同时,督促和指导企业在原料奶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采取严格措施。严格加工工艺、设备管理和环境条件,严格质量保证体系。对于经检测合格的新出厂产品,由企业在商场、超市等设立放心安全专柜,促进产品销售,以尽快恢复消费者的信心,重塑国产奶制品形象。  鲜奶和奶制品质量检测是目前乳制品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检测设备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缺少检测三聚氰胺的仪器,对原料奶、产成品的检验要委托少数专门机构承担,样品多、效率低、耗时长。二是检测技术单一,检测成本较高,检测速度慢。一个批次的检测需要2至3个小时才能得出结果,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影响。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发奶制品中蛋白质和三聚氰胺含量的快速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主要有三类:即不用仪器设备的检测法(如试纸条)、ELISA试剂盒和光谱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着手开展三聚氰胺含量快速检验方法和奶制品安全检测方法的研究。  问: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今年才成立的新部委,社会很关注这个部门的运作情况。面对问题奶粉这样的突发事件,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做哪些工作?  答: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规划、政策、标准三个方面着手,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和规范乳制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产业政策,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行业准入管理。针对当前乳制品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修订现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明确要求乳制品加工企业加大对奶源基地建设的投入和管理;要求乳制品加工企业加强对奶源生产收购环节的监控,堵塞奶源收购方面的漏洞;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对乳制品行业实施准入管理,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进行公告,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限期整改;调整和优化乳制品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清理整顿期间,新上或改扩建乳制品加工项目(企业),一律上报国务院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核准。  二是完善质量标准和原料奶、乳制品检验体系。乳制品标准体系由原料乳标准、乳制品卫生标准、乳制品产品标准、乳制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标准以及乳制品检测方法标准组成。我国乳制品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较,指标设置基本相同,但国内标准在数量、门类、品种以及技术指标规定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此外,在现行的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中均未规定三聚氰胺指标及相应的检测方法。目前有关方面已着手制订《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正在征求意见,相关国家标准正在报批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专家修订和完善乳制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标准。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研究制定《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奶站建设准入条件》,实行依法规范管理。制订和组织实施乳制品产业振兴计划。加强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  三是加快整顿规范,实施分类指导。要求各地对已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加快整顿和规范。注重统筹兼顾,一手抓整改,一手抓发展,尽快恢复经整改合格企业的部分生产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加快企业集团化、集约化进程,提高产业集中度。9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致函河北省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对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顿和下一步发展问题提出初步方案,随后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  四是会同财政部和金融部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给予企业必要的贴息和信贷支持,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矛盾。对于经检测合格的新出厂产品,有关部门应出具质量安全证明,并在商场、超市等设立放心安全专柜,促进产品销售。同时,要监督经销商等严格执行合同,不得随意以不当理由扣押生产企业货款,帮助企业加快资金回笼。9月28日,财政部已下发了《原料奶收购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要求已确定了第一批157家贴息企业名单,建议银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尽快落实原料奶收购专项贷款,努力实现贴息资金及时到位。  五是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组织行业协会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推进行业自律,严格执行进货检验、过程检验与出厂检验的检测方法和制度,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检测能力。 (责任编辑:赵艳萍)

  • 信息化实验室的内审

    信息化实验室的内审

    从去年开始,全国的检验检测实验室都陆续在做一件事——[color=#ff2941]换证[/color]。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发布于2005年5月,在使用了12年之后,国际标准组织于2017年8月发布了新版。中国认证认可委(CNAS)对检验检测实验室的认可准则就是基于ISO/IEC17025这个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质量和技术要求的标准。ISO/IEC17025的更新自然意味着CNAS实验室认可准则的改版,因此已通过认证的实验室就必须根据新的标准换版,并通过换证审核,执行2018年5月颁布的RB/T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之所以ISO/IEC17025改版,源于ISO9001在2015年9月的最近一次改版,前者一如既往地大量引用了后者的管理思想和内容。此前ISO/IEC17025管理内核是要素管理,而ISO9001则是过程管理,而这次改版,显示出ISO/IEC17025正朝过程管理靠近。CNAS的实验室认证准则虽然高于ISO/IEC17025,但依然大体参照该标准的精神和规则。[align=center][img=,402,28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281730241878_8408_3874924_3.jpg!w402x283.jpg[/img][/align]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验室人员都知道,依照ISO9001要求建立了管理体系并认证通过,并不需要再依照ISO/IEC17025建立一套管理体系,而没有通过ISO9001认证的管理体系,则必须依照ISO/IEC17025建立管理体系。可见此二者对实验室而言是通用的,前者被称为方式B,后者被称为方式A。既然是一套通行的管理体系,那么对旨在保持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内审也就遵循的相同的原则和要求。无论RB/T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的第4.5.12条,还是CNAS-CL01:201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即ISO/IEC17025:2017)第8.8条,均明确要求实验室须对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内部审核不仅是在改用新版标准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并自我验证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是长期维护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手段。[align=center][img=,690,52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281730480078_4753_3874924_3.jpg!w690x525.jpg[/img][/align]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尤其是IT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室信息化的大潮也已势不可挡,在新版ISO/IEC17025中第7.11部分就针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做出了专门的要求。然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实验室的内部审核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任何标准、准则也都没有给出指导。那么,在实验室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下,内部审核是否能提高期有效性和工作效率呢?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更多过程管理的标准导向下。内部审核在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下是形成了一套规程和方法论的,其过程包括:一.内审策划与准备1.编制年度内审计划2.成立内审组3.编制内审实施计划4.编制检查表二.内审的实施1.通知内审2.首次会议3.现场审核4.不符合项及纠正报告5.末次会议6.编写内审总结报告7.纠正措施的实施及跟踪验证深刻领会质量管理体系的业内人士都应该能体会到,以上看似简单的一个内审过程,做浅了就是“两层皮”,不过是敷衍出一些报告文件,根本起不到为管理体系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做深了呢,必然是一个工作量十分庞大且细致的系统化工程,有劳民伤财之嫌。其实,对于有了信息化基础,日常工作已纳入LIMS管理的实验室而言,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个两难之局的。[align=center][img=,500,33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281731279663_9219_3874924_3.jpg!w500x334.jpg[/img][/align]首先内审的过程完全可以流程化管理,其过程节点和输入、输出都清晰明确,一个有较强流程自定义功能的LIMS都能完成这个流程的实现,不过这只是其中最简单易行且无关宏旨的一小部分而已。真正需要解决的难点是检查项的选择、审核结果的真实、纠正措施的落实,要在不劳民伤财的前提下准确高效地达成,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个部分重点做一些分享。[b]管理体系职能分配与内审检查表的颗粒化[/b]任何一完整的管理体系必然都包含一个确定组织内各部门在体系中职责坐标的文件,以确定管理体系中每一项要求由哪个部门或岗位落实,主次分明,如下图:[align=center][img=,687,42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281731534793_7107_3874924_3.png!w687x421.jpg[/img][/align]有了各部门在管理体系中职能的分配,内审时的检查表才有了生成的依据,如对上表中的E部门就须重点检查其工作过程是否符合8.5.2标识和可追溯性和8.5.6变更的控制的标准要求。而每一条明确的标准要求都对应着一个或几个标准问题,在现场审核时被提出。只要将以上两个数据类在信息系统里转化为配置项,那么任何一个组织在贯标建立管理体系时,都可以根据部门职责确定在管理体系中的分配职能,从而也就绑定每个部门在内审时将被审核的内容。在做内审实施计划时,只需选择受审部门,就同时生成了内审检查表,可以细到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检查项的每一个问题。当然也能为临时有职能调整的部门选择增减检查项,避免僵化。内审准备阶段工作的效率由此可以大幅度提高。[align=center][/align][b]过程记录为审验核查提供客观证据[/b]有LIMS的实验室,其绝大部分日常工作都是在信息系统内开展的,尤其是业务部门。LIMS不仅固化了流程规范,同时也留下了过程记录和交付物的数据信息,因此对业务部门内审的许多项目都能得到快速而真实的反映,有些数据的获取和查证甚至是可以在不干扰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既不必因审核而长时间占用工作人员的时间,也避免了二手数据可能带来的不真实性。基于此,某些检查项目符合还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甚至都可以由信息系统自动判定。内审实施过程的真实可靠性将由此得到保证,也提升了效率。[align=center][img=,400,26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281732228483_4601_3874924_3.jpg!w400x265.jpg[/img][/align][b]纠正措施的落实和跟踪验证得到保障[/b]在内审中被列为不符合项的检查项目,按管理体系的要求都必须编制针对性的纠正措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常常随着内审末次会议的结束而不了了之。信息系统则可以自动将其列入责任部门或责任人以及内审小组的待办事项中,不经落实并验证通过,工作项就不会关闭,以确保内审工作完成闭环。同时,被列为不符合项的项目都将被系统做统计记录,成为内审检查表配置项里用于提示需重点检查的数据依据,那些被开列不符合项频次高的检查项目,即便被纠正措施修复了仍会重复发生或发生在多个部门,那么这种信息就应该是管理评审时应该被重点关注的输入项了,进而帮助整个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align=center][img=,554,26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4/201904281733199288_125_3874924_3.png!w554x264.jpg[/img][/align]一个完善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绝不仅仅是业务过程中的生产工具而已,它在将抽象的ISO/IEC17025标准具体化、可视化、流程化、数据化的同时,是完全可以进一步根植于整个管理体系内,助力其成为一个能有效并高效地实现PDCA自我进化的质量管理生态系统。

  • 【绝对原创】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自从2108-12-26北交大安全事件以后,得到国家相关的部门的大力重视。教育部2019年1月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重点突出了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PP分析了高校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介绍了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 管理体系怎么融合。实验室怎么管理

    内部实验室各个体系应该如何融合在一起?ISO 17025体系与9001体系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按照17025做就可以不用管9001了?怎样实现实验室的低碳环保?体现7S里的节约?本人目前处于企业内部的实验室,算是第一方吧,已通过了CNAS的实验室认可。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些现象,以致目前以致比较纠结。1.实验室现在成为了公司对外参观的一个点,但是内部高层领导介绍CNAS时,总说可以进行第三方检测(第三方是要求有独立产权或法人什么的吧),这个时候作为实验室负责人如果进行提醒,会不会很落领导的面子和公司形象。如果不说,那么碰到一个懂行的人,岂不是很被动。2.公司的产品进入相关行业或企业需要进行一些认证,对其进行审核的时候能够审核实验室吗?还有就是一些客户在审厂的时候,它们总说实验室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但是在管理体系里面也没有详细说明,但是客户总是认为你就应该按照他的来,没有任何依据,等等,像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可以说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今天你按照他的进行整改了,明天她有过来说应该这样,他们从来都是这样说:这个应该这样吧,那个应该那样吧。从来不是说:按照体系/标准要求,需要这样做。对于这种情况,领导又要求你进行处理,这些应该怎样进行。3.在一个企业内部,主要是以效益为重,内部测试,可能就实验室的一些学历高的人员知道测试的方法及标准,送样人员等可能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是领导交代测试什么,他就写什么,甚至字都是写得同音字,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每次让送样人填写测试方法与标准什么的,1000个可能就1个知道的,像这种情况,能实验室自己给他填写上标准吗?4.关于实验室制度上墙的问题,现在很多外部过来参观或是审核的,都是要求制度、规定什么要上墙。这里有两个问题:1)如果实验室的检测室分成了几个房间,是不是每个房间里都要上墙呢?2)什么叫要求、制度:可以说程序文件里面所有的都是要求、规定什么的。5.很多人都要求你将东西放在现场,他好查看:如一台设备,我们正常是放作业指导书和使用记录,但是有些人要求:设备的保养记录,维修记录、校准记录等等都必须放在现场,这样做合理吗?6.可能很多实验室都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实验室在公司内部属于没有效益的部门,那么其待遇相对也是不怎么样的,但是很么实验室的工作确实一般的人做不来的:需要一些有经验的或是学历较高的人来完成,我们室一般都是本科。这样很多时候,本科的工资和高中、中专的人员差别也就100-200,而公司的普工每月算上加班也和他们差不多了,这样导致实验室的人员没有什么激情,每天都好像是在混日子,没有什么高效率,学习标准方法、专研技术等等。每天就是该做什么,按照什么做就行了。现在就是负责人什么事情都精通,待遇相对也高了近一倍,但是其他人员就没有什么起色。现在就是如果不给加工资,那么人员就会流失,又得新招进行培训。如果加工资,又担心维持现状,这样实验室的整体成本提升了,能力却没什么改变。公司的绩效考核什么的,奖罚制度又都是表面的花架子,没有落实到实处,都是主观考虑,没有根据客观数据考核。面对这种情况,每每都是很烦躁,总有种想不干了的想法。现在就是下面人员碰到什么问题,首先就是让我去解决,其实很多很简单的问题都要我去解决,小到什么东西不见了,也要我去一个柜一个柜的去找。这样导致我很多时间都浪费在处理芝麻绿豆的问题上,很多的一些想法,和实验室的相关制度的优化等等都没有时间去做。真心的感觉好累,心好疲惫。想给自己放个大假休息一下,好好思考一下。说这么多希望各位别喷,有些只是希望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呵呵!顺提前祝各位新年愉快,往事如意!

  • 如何使管理体系运行简单化?

    [font=宋体]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能力认可时,建立和实施管理体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作为实验室自身,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开展工作是确保数据结果有效的重要基础,实验室理应建立和实施好管理体系。然而,在实际运行当中,却存在着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管理体系在实验室活动中用不上,更不用说起规范作用了;一种是管理体系运行过于复杂,甚至成为累赘。针对前一种情况,专家团队已做过很多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对策。针对后一种情况,我们从管理层的角度讨论一下如何使管理体系运行简单化。[/font][font=&][/font][font=宋体]管理层职责划分应清晰明了。实验室管理层通常是由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组成,管理层应全权负责实验室运作,在工作中处于组织领导的地位。管理层成员之间职责的划分,尤其是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职责,赋予给技术负责人的职责,就不应再赋予质量负责人;同样,赋予给质量负责人的职责,就不应再赋予技术负责人。不能有些工作既是技术负责人的事儿,又是质量负责人的事儿。至于两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那是正常工作该有的细节问题,应保留一定的空间,不需要再做出进一步规定。赋予的职责从源头上清晰明了,这是管理体系运行简单化的要件之一。[/font][font=&][/font][font=宋体]最高管理者在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最高管理者应与重要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对关键岗位人员应从内外部做好选择任命,应做好资金资源保障,除此以外其他一些例行性工作,应合理地进行授权。比如,技术运作当中的事项应由技术负责人决策,质量管理当中的事项应由质量负责人决策,机构内部的决策机制应尽量稳定、简单和透明。有些最高管理者对已经决策的事项仍要二次决策,甚至将已经决策的推到从来;有些机构授权不够充分,授权范围变来变去,决策机制也不够稳定;有些管理层该在位时不在位,等到下班时间返回公司,又是开会,又是盯事。这些不当行为,都会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font][font=&][/font][font=宋体]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工作经历经验应相当。实验室作为专业化技术型组织,在实际运行当中确实存在技术运作与质量管理清晰的职能分配,所以,作为一个实验室当然还是应该有技术负责人与质量负责人的设置,这两种角色也应该处于管理层的位置。实验室[/font][font=宋体]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既涉及质量又涉及技术,因此,如果质量负责人懂技术,技术负责人懂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双方的配合与监督将更容易进行,双方的交流更容易达成共识。所以,一个机构的质量负责人应与技术负责人有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相当的工作经历、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只有“相当”,两者才能更好地协调配合,使管理体系运行简单化。[/font][font=&][/font][font=宋体]当然,作为管理体系运行,也包括工作流程的简单化,记录表格的简单化,但无论如何,只有管理层的简单化,才会有管理体系运行的简单化。[/font][font=宋体]检验检测行业也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font][font=宋体]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font][font=宋体]作为检验检测机构自身,建立和实施好管理体系是确保数据结果有效的重要基础。但在实际运行中,实验室不仅应建立和实施好管理体系,更应该简单有效地保持好管理体系运行的状态。上次,专家组从管理层的角度讨论了如何使管理体系运行简单化。此次,将从管理体系本身予以讨论。[/font][font=&][/font][font=宋体]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能力认可对机构均要求应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font][font=宋体]过程,是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是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影响的一组活动。实验室管理体系各个要素的运行,本质上就是由一个一个过程所构成。[/font][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Arial]1[/font][font=宋体])每个过程应有清晰的预期结果。管理体系建立和保持应融入检验检测全过程并实现其预期结果,实验室在建立管理体系时,就应从文字上清晰表述每一过程所应实现的预期结果。比如,设备维护,是防止设备性能退化的;检定[/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校准,是确保设备量值准确和计量溯源性的;期间核查,是保持对设备状态信心的。在管理体系运行时,清晰的预期结果可使操作人员排除干扰,实现管理运行的简单化。[/font][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Arial]2[/font][font=宋体])每个过程应有明确负责的管理层。管理层是起组织领导作用的,要想使每一个过程均受控,管理层的工作就应包含全部运行的要素,这就需要每一项工作均应有管理层成员来负责。比如,分包,在职责分配时,应由技术负责人对分包相关事项进行审核和批准;改进,应由质量负责人组织识别改进的机遇,并组织实施改进。在管理体系运行时,明确的分工可使人员有清晰的工作指向,使相互之间的工作关系稳定又简单,可减少不必要的犹豫和等待。[/font][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Arial]3[/font][font=宋体])每个过程应有具体执行的部门。对于每一项工作,管理层是承担组织领导作用的,主要任务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不适宜所有工作都去具体操作,具体操作层面应明确承担的职能部门。比如,人员培训计划,应由技术室收集各部门培训需求,汇总编写人员培训计划,由技术负责人审批;质量控制计划,应由质控室编写,由质量负责人审批。在管理体系运行时,每项工作均应明确具体执行部门,可较好地控制工作节奏、减少可变性。[/font][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Arial]4[/font][font=宋体])每个过程应有适应本机构的实施方式。各机构由于检验检测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即使是相同的管理体系要素,各机构在具体做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也是管理体系建立依据的是同一个标准,但运行并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的原因。比如,人员培训,有的机构由技术负责人分工负责,有的机构却是由质量负责人负责;人员监督,有的机构由技术负责人进行效果评价,有的机构却是由监督员直接进行评价。在管理体系运行中,各机构应根据自身管理体系运行的成熟度,形成适应自身的特点和做法,可增强运行的稳定性。[/font][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Arial]5[/font][font=宋体])每个过程应有规定的启动条件和完成界限。[/font][font=宋体]每个过程的启动都是有条件的,作为机构应明确其启动的条件,具备相应的条件便会自行启动。每一个过程也应有一个明确的完成界限,这个界限也应是清晰明确的。比如,人员培训,编制人员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上岗前对人员能力进行确认,做好培训记录,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人员监督,确定需要在监督和指导下工作中的人员,制定人员监督计划,实施监督计划,进行监督效果评价,并做好人员监督记录,这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管理体系运行时,应对“启动”“终止”做出明确的规定,操作起来就会变得较为简单易行。[/font]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table=100%][tr][td][table=60%][tr][td=2,1][b][size=18px][color=#ff0000]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数据局[/color][/size][/b][/td][td][b][size=18px][color=#ff0000]文件[/color][/size][/b][/td][/tr][/table]环气候〔2024〕30号[/td][/tr][/table][b]关于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交通运输厅(局、委)、商务主管部门、国资委、市场监管局(厅、委)、数据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各证监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制定了[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406/W020240604697785022042.pdf]《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url]。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align][align=right]国家发展改革委[/align][align=right]  工业和信息化部[/align][align=right]财政部[/align][align=right]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align][align=right]住房城乡建设部[/align][align=right]  交通运输部[/align][align=right]商务部[/align][align=right]  中国人民银行[/align][align=right]国务院国资委[/align][align=right]  海关总署[/align][align=right]市场监管总局[/align][align=right]  金融监管总局[/align][align=right]中国证监会[/align][align=right]  国家数据局[/align][align=right]  2024年5月22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抄送:外交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知识产权局。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4年6月4日印发

  • 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市监质发〔2022〕21号)印发以来,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为加快推进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培育和创建,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了《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font=&]2023[/font]年10月 [font=&]13[/font] 日[align=center][font=方正小标宋简体]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管理办法[/font][font=方正小标宋简体][/font][/align][b][font=黑体]第一章 总 则[/font][font=黑体][/font][/b][font=黑体]第一条[/font] 为了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支撑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强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font=黑体]第二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是组织重大质量标准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展高水平质量标准制定与应用推广、聚集和培养优秀质量标准人才的公益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是质量强国建设中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工程的重点任务。[font=黑体]第三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应聚焦产品设计、生产控制、检测试验、管理体系等影响质量的各环节,开展科学研究并组织相应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主要包括:承担质量标准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加强关键性、前瞻性、战略性质量共性技术攻关;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标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设施的研制;解决质量创新、安全风险管控、质量治理重要问题;培养质量标准领军人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服务。[font=黑体]第四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中对质量创新的迫切需求,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领域,高端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标准相关瓶颈问题。[font=黑体]第五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是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鼓励采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组建跨行业、跨区域联合体。[font=黑体]第六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坚持择优支持,实行动态调整。[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b][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第二章 管 理[/font][font=黑体][/font][/b][font=黑体]第七条[/font]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规划、创建培育、评审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一)制定实施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发展方针和指导政策,统筹规划实验室布局。(二)指导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的创建和培育,制定实验室建设、运行与服务条件与规范。(三)负责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评审、运行评估和管理。(四)支持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质量标准研究和公益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font=黑体]第八条[/font]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成立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推进工作协调机制,负责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日常工作。[font=黑体]第九条[/font]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组建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专家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拟定实验室建设发展和重点任务方向,审议实验室建设技术要求,开展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评审等。专家委员会由1名主任委员、3-5名副主任委员和若干名委员组成,人数为不低于15人的单数。专家委员会任期两年。[font=黑体]第十条[/font] 中央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中央直属企业申报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由其主管部门负责推荐。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地方企业申报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联合推荐。推荐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贯彻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部署,研究制定支持实验室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实验室建设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发展规划。(二)对实验室申报材料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进行审核把关。(三)协助开展实验室评审、验收及评估等工作。[font=黑体]第十一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的申请、建设和运行保障由依托单位或联合体负责。依托单位或联合体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计划,明确实验室研究方向与功能定位、建设目标等内容。(二)支持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在人员力量、资源配置、运行机制、科研场地、仪器设备、后勤服务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三)建立本单位与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相配套的人员、项目、设备、经费等管理制度。(四)建立健全本单位与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相配套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组建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骨干人员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五)推荐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实验室人员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六)协助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日常管理,配合做好评审、验收和评估等工作。[b][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第三章 条 [/font][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件[/font][font=黑体][/font][/b][font=黑体]第十二条[/font] 申报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须满足下列条件,已运行两年以上的省部级实验室原则上优先推荐。[font=楷体](一)设施条件。[/font]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安全保障能力。现有科研用房相对集中,原则上面积在3000 平方米以上,仪器设备现值5000万元以上,满足科研需要。现有仪器设备测量精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验数据准确、可靠,测量能力满足实验室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供分析使用的数据达到一定的存储规模。[font=楷体](二)学术团队。[/font]在相关领域具有由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有能力在推动实验室发展,把握实验室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制订和批准实验室的中长期规划,审议实验室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学术指导作用。实验室自身研究团队有本领域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具有国际化视野,在质量基础和相关领域的国内或国际组织担任技术职务,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保障在实验室工作时长。研究团队骨干人员相对固定,团队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人才引进机制健全,能够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后备力量。[font=楷体](三)研究能力。[/font]具有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基础,具备浓厚的研究氛围,良好的学术环境。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布局和研究重点要求。1. 近5年承担相关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于15项或项目总金额达到2000万元。2. 在把握本领域质量标准发展现状、问题、技术关键和重大需求方面具有权威性。3. 开展并取得国际前沿的质量标准、计量检测等技术突破,解决过“卡脖子”共性质量标准瓶颈问题。[font=楷体](四)科研成果。[/font]在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质量标准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质量共性技术、质量方面重要问题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拥有丰富的产学研用协作经验,积极向社会提供公益性质量服务活动。需具备以下条件的任意三项:1. 在质量标准技术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2. 在解决国家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相关重要基础原理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3. 拥有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技术成果(新技术、新设备、标准、规程、规范等),或近3年主导制(修)订相关产业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部门公告发布的检验方法数不低于5项。4. 近3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5项以上,或本领域内提供质量技术服务金额不低于3000万元。5. 积累有丰富的质量标准数据,能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font=楷体]([/font][font=楷体]五[/font][font=楷体])保障[/font][font=楷体]措施[/font][font=楷体]。[/font]实验室建设方向是依托单位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依托单位、推荐单位能够在机构、人员、经费、资源等方面,优先支持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b][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第四章 申 [/font][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报[/font][font=黑体][/font][/b][font=黑体]第十三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申报本着自愿的原则,由申报主体向推荐单位提出申请。推荐单位进行初审并按照要求报送相关材料。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面向社会公示后,确定批准建设名单。具体实施细则由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b][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第五章 建 设[/font][font=黑体][/font][/b][font=黑体]第十四条[/font]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的高层领导担任,政治上可靠,在科研任务组织实施、经费和条件配置、工作人员聘用等方面有自主权。[font=黑体]第十五条[/font] 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般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应为本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具备组织协调技术委员会指导实验室顺利开展各项研究及应用工作的能力。[font=黑体]第十六条[/font] 实验室应当重视和加强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按照重点研究任务设置研究单元,研究团队结构和规模合理,并适当流动。[font=黑体]第十七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应按照建设目标在建设期内高质量完成原理创新、质量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工具开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技术服务等各项任务。[font=黑体]第十八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建设期内,实验室每年报告建设运行情况,抄报依托单位。2年建设期结束后,实验室提出验收申请。不能如期完成建设的,应在预定的建设期满前3个月提出延长建设期限的申请,并说明原因。延长期限最长为1年。延期后仍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终止该实验室建设。[font=黑体]第十九条[/font] 专家委员会依据申报及验收材料,进行综合评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整改、未通过验收3种。验收通过的,经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后,向社会公示。无异议的,实验室进入正式运行。整改的实验室应当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再次提出验收申请。整改后未通过验收的,终止该实验室建设。[b][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第六章 运 行[/font][font=黑体][/font][/b][font=黑体]第二十条[/font] 正式运行的实验室应持续开展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应在提升本领域质量标准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产业链质量标准发展、破解质量标准难题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引领国际科技前沿方向。[font=黑体]第二十一条[/font] 实验室应当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开放共享。通过设置开放课题、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设置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培养质量标准领域青年人才,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本领域质量标准的合作研究。[font=黑体]第二十二条[/font] 实验室应当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公益性质量帮扶活动,积极向社会提供质量标准服务,提高社会价值。[font=黑体]第二十三条[/font] 在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奖励申报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font=黑体]第二十四条[/font] 实验室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等重大事项,由实验室提出书面报告,视情况重新进行实验室评审。[font=黑体]第二十五条[/font] 实验室出现提供虚假材料和不真实数据、重大学术诚信问题,或存在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不再列入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序列。[b][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第七章 评 估[/font][font=黑体][/font][/b][font=黑体]第二十六条[/font] 正式运行的实验室每年提交年度运行报告,每3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研究水平与能力、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质量标准贡献和公益性推广等方面。[font=黑体][/font][font=黑体]第二十七条[/font] 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类。综合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实验室,对其进行通报并给予半年时间整改,整改后综合评价仍不合格的,不再列入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序列。[font=黑体]第二十八条[/font]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有关规划、政策,对正式运行且综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安排一定的扶助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申报相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并加大宣传力度。[font=黑体]第二十九条[/font] 市场监管总局支持正式运行的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质量标准奖项申报评选和试点示范,支持牵头开展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支持申请承担国际标准秘书处和国家标准技术委员会工作,支持申报质量标准领域项目,鼓励实验室引领质量标准创新。[font=黑体]第三十条[/font] 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正式运行的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参与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b],[/b]支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牵头开展工业和信息化行业标准编制,支持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质量标准项目,并对承担有关工程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予以倾斜。[b][font=黑体][/font][font=黑体] [/font][font=黑体]第八章 附 则[/font][font=黑体][/font][/b][font=黑体]第三十一条[/font] 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英文名称为“State Quality & Standards Laboratory of××”。[font=黑体]第三十二条[/font] 本办法由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font=黑体]第三十三条[/font]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原创大赛】信息化管理在计量检测机构中的运用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深入,计量校准市场的建立和开放,国内计量检测机构面临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计量监督执法部门对技术保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客户对计量检测的准确性与速度的要求日益严格,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了迟缓分散的传统方式,代之以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的现代方式。信息化已成为一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成为衡量其综合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本行业、本部门服务是各行各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实现检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检测过程的科学控制,有利于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与准确性,确保检测报告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确保检测工作的高效率和服务的及时性。一、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 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通过优化实验室的业务流程,根除那些陈旧的管理理念和业务环节,精简实验室现有的运作环节,从而提高实验室科学管理的能力。从计量检测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来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引入,实现了快速、全面、准确掌控检测收入、计量检定数量、计量校准数量、检定(校准)进度、合同状况、标准管理、人员资质、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制作等实验室信息的功能。通过对流程的信息化管理,能够较好地进行任务分配,设置关键控制点,搭建实验室管理框架,将检测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机有机的控制起来。同时,能够避免检测委托书、检测流转单、检测报告等信息的重复录入,实现关键词的快速检索,减少对标准文本的发放与回收工作,降低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仪器遗失与信息丢失等现象。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备的特点2.1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能实现从送检仪器的收登到检定(校准)证书的编制、核验、批准、打印,使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认可签字的证书\报告的核验、审核,均通过网络自动推送到相关人员计算机系统上,在管理人员使用数字化签名后,系统自动备案,同时工作流程自动下行。以及对所有检测数据的汇总与统计处理等实验室全部工作流程的信息化与标准化管理。2.2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能够实现多重权限管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通过对业务使用权限、数据访问权限、流程权限等程序的严格设定,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避免直接在用户和数据之间进行授权和取消;有利于合理划分职责,用户只有其所应具有的权限,这样可以避免越权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对检定(校准)从仪器收发、检定校准、审核到统计汇总等各个工作流程提供有效的权限管理,保证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可靠性与安全性。2.3系统与办公软件对接,能够支持生成不同样式的数据报表,并对应设有数据检索、修改、打印、预览等功能,具有操作灵活的特点。系统自动关联的实施,能够极大地减轻检测人员的工作负荷,当送检仪器名称确定时,检测该仪器的检测依据、检测人员、核验人员、检测科室、收费标准、证书\报告类型、证书\报告字、检测周期、主要计量器具、证书\报告模板全部都能确定。检测所依据的规程、规范,使用的标准器和开展检测的人员进行有效性控制,一方面可以杜绝标准器过期未送检仍出具证书\报告,或使用过期规程、规范的行为;另一方面,能够杜绝无资格人员出具证书/报告的现象。2.4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信息能够与计量监督执法部门的执法系统相连接,使计量监督执法部门随时了解强检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情况,并可随时根据计量器具信息通过无线终端调取最新检定证书,解决执法过程中检查、核对证书较为缓慢,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避免计量器具使用单位伪造证书,干扰执法的可能。三、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需具备的功能3.1有效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是能够与实验室体系相结合的,是能够与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相适应的。按照ISO/IEC17025的相关要求,其中的技术要求共包括10个要素,如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结果报告等。以这10个技术要素为基础,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加强技术管理上应至少实现以下功能:①检验业务管:②人员管理;③设备管理;④样品管理;⑤标准管理;⑥耗材与试剂管理;⑦检验报告管理(包括报告的制作、核验、批准);⑧检测业务收入管理:⑨统计查询等。3.2运用工作流转技术的设计思想,针对证书报告流转过程中不同的计量技术机构有不同的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设置是否需要多级审核部分,从而保证系统的通用性与完备性。系统需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满足计量业务管理系统不断发展的需要。并且计量业务管理系统的功能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系统需要随着用户的要求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所以需要具备可扩展性。信息、报表、证书报告等传输应由系统自动完成,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进行简单的点击操作,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掌握各项业务的状态。通过办公自动化的实施,将促进办公过程的规范化。通过使用工作流程管理等功能模块,所有的通用办公事务可依据现有的业务处理要求,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计算机流程处理,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对以上功能模块的规划、设计、应建立在对应实验室体系的特点上,达到能够有效加强技术管理能力的目的。四、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4.1尽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检测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不是全能的。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关键是要具有充分发挥的前期调研、合理的实验室管理构架与流程、适合的人员安排、完善的功能需求以及前瞻性发展考虑。4.2在设计检验报告、统计报表等的格式时,应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与流程调整的可能,尽量采取更加灵活的设计模式。4.3在设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大多对检测批次、检测项目、检测费用等常见数据的统计功能考虑比较完善,而相对弱化那些能够保证检测结果质量方面的统计功能,例如在报告审核中经常会发现原始记录不完整、检定规程采用错误、数据报出不符合标准、结果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加强 关键岗位人员能力与增加系统功能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报告审核岗位设置专业能力较强、熟悉实验室各检验项目的骨干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在系统报告审核模块处增加回退原因统计的功能。通过对回退原因统计结果的分析,能够较好地发现实验室的技术缺陷与质量问题,有利于技术与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开展。4.4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设置与不同职能人员的工作场所设置要合理。有时,当上下两个工作环节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所相隔过近时,往往不利于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很多有利的系统工作流程被省略,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环节工作人员的直接工作交接,脱离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控制,不利于保证工作的可追溯性。 计量检测机构应以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来指导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与体系建设同步进行,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规范业务流程处理,减少违规操作,缩短流程处理的生命周期,有效地推动计量业务的发展。使计量检测机构在体系建设及实验室科学管理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提升计量检测机构技术管理能力的提升。

  •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如何实现实验室资源管理

    [font=宋体]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对实验室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对检验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条件、成本、期限、人员等进行控制,实现对实验室检验业务工作的可知、可控、可预测管理。青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对样品检验流程、分析数据及报告、实验室资源和客户信息等要素的综合管理,按照标准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建立符合实验室业务流程的质量体系,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font][font=宋体] [/font]

  • 企业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认识上的误区

    关键词:lims实验室数据管理系统、lims数据传输、实验室报数系统、实验室各类仪器数据传输 企业LIMS(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实验室的分析仪器连起来,通过建立以实验室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体系,可以直接量化性的指导生产现场的生产作业。然而现阶段有许多软件厂商将ERP或OA等软件等同于LIMS系统推荐给了用户。使得企业在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本质却被误导和扭曲了,将LIMS的实质重心由《指导生产》转向了企业内部的ERP的《浏览数据》,这样LIMS系统看似在不断的升级发展,其实是误解了LIMS的真实本质。使得这些上了这样的《伪LIMS系统》的企业,产生了对LIMS系统的许多认识上的诸多误区,其主要有如下方面;误区1;LIMS只不过是《浏览数据》,对生产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确实有许多LIMS厂商将ERP和OA软件融入到LIMS软件之中,并且在功能方面只是实现的《浏览数据》,因而许多企业才有“LIMS只不过是《浏览数据》,对生产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说法。其实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是不同于ERP和OA管理软件另一个系统。如果说ERP和OA是企业的CEO,那么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技术工程师。一个是管理企业的正常运转,一个是指导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二者是相互独立的而又相互依存的,都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或缺的工具。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具体特点如下:1.LIMS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类仪器所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并统筹管理。2.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能自动对所测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学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直观的了解产品质量稳定情 况和仪器测量数据准确度。3.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接如外接设备:如现场显示大屏、及现场设备控制接口等,进而能帮助操作工人在工作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及调整与参数有关的控制设备。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与完善质保体系。误区2;LIMS结构BS架构比CS架构先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世界共享化的不断发展,B/S架构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因此让许多人认为B/S架构的软件比C/S架构的软件好、更先进。其实则不然,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两者都有优势和劣势。二者的地位是相当的并无高低之分。然而研发制作一种产品,至于用哪种架构是要通过各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的,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企业的各类需求的综合评价。 B/S架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它伴随着Internet的普及而来。从严格意义来说,B/S架构应该是基于浏览器的Web应用。B/S架构的系统有着C/S架构无法取代的优点,如维护成本低,安装和部署零成本,数据的远程访问与浏览等,它是应用于广域网的应用。特别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B/S架构软件更受欢迎。但是他也有不足之处----无法实现对数据的具体操作,同时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也无法连接外围设备。而C/S架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并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其结构经历了二层C/S、三层乃至多层C/S的演进。并且C/S架构可以通过客户端对数据进行任意操作。而且C/S架构的运行速度是B/S架构无法比拟的。B/S架构大量的数据处理都在中心服务器解决,大大的增加了服务的负担,而C/S架构则采用分布式操作,他将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分步解决。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进而加快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在这一点B/S架构是无法替代的。误区3;LIMS成本太高。 现阶段许多大型企业已经认识到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指导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重要性,但是都因为成本太高而放弃或推后使用。导致客户认为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现如今由于国外大企业所做的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不断冲击市场,再加上对国内所做的LIMS产品的不信任。因此许多企业使用国外产品,从而导致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成本昂贵。2.经过我公司的长期调研发现:所有公司开发的实验室LIMS系统都是针对某公司的实验室,并不能通用。不能通用的原因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验室,而不同企业的实验室中所安装的设备仪器是不同的。就算是有相同的仪器但由于仪器的生产厂家或型号不同也会导致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通用。因此如果企业想做LIMS系统必须有软件公司从零做起,故成本很高。3.许多lims厂家为了增强自己软件的功能,将ERP和OA 软件融入其中,进而又增加了很多费用。现阶段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ERP或OA管理软件,因此LIMS系统中无须再将此类软件融入其中,如果真需要lims与ERP或OA软件融合在一起,只需在两套软件做个接口即可。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的三个误区,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终于研制出国内首款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通用系统---KL—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此系统无论在开发思想还是技术方面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下面根据以上3个方面简单介绍下KL—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误区一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全具备误区一所提出的三个特点。此套系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我们摒弃了传统LIMS系统仅是《浏览数据》的缺点,融入了我们先进的思想,比如:数据的科学分析等,进而更加有利的指导生产。针对误区二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到底应采用哪种结构呢?深圳市中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十几年的LIMS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研制开发出新型的C/S架构的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我公司调研人员长期调研,发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因此我们决定使用基于局域网的C/S架构,这样不但保证了数据的传输速度还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客户端还能接外围设备实现数据的现场显示,不接入外网更能有效的保证计算机因不会感染病毒而能长期运行,进而能提高产品生产质量。此套系统摒弃了C/S架构的不足之处-----客户端执行体积大、部署不易及使用操作者需要经验的缺点。我们系统的客户端采用全自动化按钮服务,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处理,无需人工输入。简单易操作的友好界面,更易于操作工人接受。客户端的数据筛选只有在开始安装时需要设置,设置完后可以永久不变,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针对误区三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通用与任何实验室,无需针对每个实验室进行单独研发,同时本系统为独立的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其中并未融入ERP和OA ,因此此套系统成本很低,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了花很少的钱就能引进先进的LIMS系统来指导生产的梦想,进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

  • 【原创】企业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认识上的误区及解决方案

    一、企业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认识上的误区 企业LIMS(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实验室的分析仪器连起来,通过建立以实验室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体系,可以直接量化性的指导生产现场的生产作业。然而现阶段有许多软件厂商将ERP或OA等软件等同于LIMS系统推荐给了用户。使得企业在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本质却被误导和扭曲了,将LIMS的实质重心由《指导生产》转向了企业内部的ERP的《浏览数据》,这样LIMS系统看似在不断的升级发展,其实是误解了LIMS的真实本质。使得这些上了这样的《伪LIMS系统》的企业,产生了对LIMS系统的许多认识上的诸多误区,其主要有如下方面; [B]误区1;LIMS只不过是《浏览数据》,对生产没有任何意义[/B]现在确实有许多LIMS厂商将ERP和OA软件融入到LIMS软件之中,并且在功能方面只是实现的《浏览数据》,因而许多企业才有“LIMS只不过是《浏览数据》,对生产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说法。其实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是不同ERP和OA管理软件另一个系统。如果说ERP和OA是企业的CEO的化那么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技术工程师。一个是管理企业的正常运转,一个是指导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二者是相互独立的而又相互依存的,都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或缺的工具。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具体特点如下:a,LIMS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类仪器所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并统筹管理。b,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能自动对所测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学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直观的了解产品质量稳定情况 和仪器测量数据准确度。c,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接如外接设备:如现场显示大屏等,进而能帮助操作工人在工作时获取第一手资料。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侧面的降低产品成本。 [B]误区2;LIMS结构BS架构比CS架构先进。[/B]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世界共享化的不断发展,B/S架构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因此让许多人认为B/S架构的软件比C/S架构的软件好、更先进。其实则不然,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两者都有优势和劣势。二者的地位是相当的没有谁高谁低之分。然而研发制作一种产品,至于用哪种架构是要通过各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的,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企业的各类需求的综合评价。B/S架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它伴随着Internet的普及而来。从严格意义来说,B/S架构应该是基于浏览器的Web应用。B/S架构的系统有着C/S架构无法取代的优点,如维护成本低,安装和部署零成本,数据的远程访问与浏览等,它是应用于广域网的应用。特别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B/S架构软件更受欢迎。但是他也有不足之处----无法实现对数据的具体操作,同时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也无法连接外围设备。而C/S架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并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其结构经历了二层C/S、三层乃至多层C/S的演进。并且C/S架构可以通过客户端对数据进行任意操作。而且C/S架构的运行速度是B/S架构无法比拟的。B/S架构大量的数据处理都在中心服务器解决,大大的增加了服务的负担,而C/S架构则采用分布式操作,他将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分步解决。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进而加快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在这一点B/S架构是无法替代的。[B]误区3;LIMS成本太高。[/B] 现阶段许多大型企业已经认识到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指导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重要性,但是都因为成本太高而放弃或推后使用。导致客户认为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现如今由于国外大企业所做的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不断冲击市场,再加上对国内所做的LIMS产品的不信任。因此许多企业使用国外产品,从而导致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成本昂贵。b,经过我公司的长期调研发现:所有公司开发的实验室LIMS系统都是针对某公司的实验室,并不能通用。不能通用的原因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验室,而不同企业的实验室中所安装的设备仪器是不同的。就算是有相同的仪器但由于仪器的生产厂家或型号不同也会导致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通用。因此如果企业想做LIMS系统必须有软件公司从零做起,故成本很高。c,许多lims厂家为了增强自己软件的功能,将ERP和OA 软件融入其中,进而又增加了很多费用。现阶段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ERP或OA管理软件,因此LIMS系统中无须再将此类软件融入其中,如果真需要lims与ERP或OA软件融合在一起,只需在两套软件做个接口即可。 针对以上的三个误区,济南科菱自动化研究所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终于研制出一款国内首家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通用系统---KL—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此系统无论在开发思想还是技术方面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下面根据以上3个方面简单介绍下KL—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误区一KL—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全具备误区一所提出的三个特点。此套系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我们摒弃了传统LIMS系统仅是《浏览数据》的缺点,融入了我们先进的思想,比如:数据的科学分析等,进而更加有利的指导生产。针对误区二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到底应采用哪种结构呢?济南科菱自动化研究所根据十几年的LIMS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研制开发出新型的C/S架构的KL-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我公司调研人员长期调研,发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因此我们决定使用基于局域网的C/S架构,这样不但保证了数据的传输速度还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客户端还能接外围设备实现数据的现场显示,不接入外网更能有效的保证计算机因不会感染病毒而能长期运行,进而能提高产品生产质量。此套系统摒弃了C/S架构的不足之处-----客户端执行体积大、部署不易及使用操作者需要经验的缺点。我们系统的客户端采用全自动化按钮服务,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处理,无需人工输入。简单易操作的友好界面,更易于操作工人接受。客户端的数据筛选只有在开始安装时需要设置,设置完后可以永久不变,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针对误区三 KL—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通用与任何实验室,无需针对每个实验室进行单独研发,同时本系统为独立的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其中并未融入ERP和OA ,因此此套系统成本很低,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了花很少的钱就能引进先进的LIMS系统来指导生产的梦想,进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B]二、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B]1.实验室仪器所产数据的自动采集、并统筹管理。(包括多台不同仪器设备的有机整合,所产的数据,系统都能自动将其采集并统筹管理)2.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最主要的作用是指导企业的生产,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及时的将所测数据发往现场(操作工手中)这是十分重要的3.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同时还要具备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采集处理和现场显示的速度要快。4.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应具备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以便管理者能够及时的了解生产产品的质量波动情况。5 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应做到操作简单、易安装、成本低等特点。针对以上问题济南科菱自动化研究所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在相关领域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优势,结合本所自主研发的“类GIS模式”的3层地理图片进入为实现对象、以仪器设备数据流的数据结构、传输、整合为主要操作对象的大型专业综合管理软件 ;其功能强大、操作灵活、使用方便、运用面广。同时维护、扩展方便。是企业或机构等各类实验室,实现其自身的信息化管理 的首选软件工具。对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将按您的特殊要求提供二次功能性的专用功能开发,以满足您的各类特殊需求。济南科菱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开发的KL-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本系统已在炼钢、化工、造纸、生物制药等行业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一致好评。它可以连接各类仪器设备。无需为贵公司进行单独开发因此可以降低企业的费用,特殊要求除外。(目前已加入的国内外各类仪器有20多种,仪器的种类还在不断完善中。只要你的仪器室靠计算机控制的我们系统就可以应用。)2.本系统是基于局域网的C/S架构。运行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的特点。3.本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接显示大屏,以便车间操作工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生产产品的相关数据,工人可根据实测数据对产品的各元素的含量进行调整。进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的产品的生产成本。4. 本系统能更加系统化的对数据进行统计管理如:各类报表的打印输出,所测数据数学分析、数据分布图的直观显示等,大大的提高了实验室管理者工作效率。(此功能全为自动化无需人工输入)。

  • 【转帖】BS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介绍

    一、信息及信息安全 信息象其他重要的商务资产一样,也是一种资产,对一个组织而言具有价值,因而需要被妥善保护。信息安全使信息避免一系列威胁,保障了组织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小组织的商务损失,顺利获取投资和商务回报。信息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以是打印或写在纸上(如:书面的财务报表等);电子形式存贮(如:一个组织ERP系统的备份磁带);通过邮件或用电子手段传输;显示在胶片上;表达在会话中。不论信息采用什么方式或采取什么手段共享和存贮,因为它有价值,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 信息安全的维持可表征为:A、机密性:确保信息仅可让授权获取的人士访问;B、完整性:保护信息和处理方法的准确和完善;C、可用性:确保授权人需要时可以获取信息和相应的资产。 信息安全是通过执行一套适当的控制来达到的。可以是方针、惯例、程序、组织结构和软件功能来实现,这些控制方式需要确定,才能保障组织特定的安全目标的实现。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及其支持过程的系统和网络都是组织的重要资产。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保持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资金流动、效益、法律符合性和商务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组织及其信息系统(如一个组织的ERP系统)和网络都可能面临着包括计算机辅助欺诈、刺探、阴谋破坏行为、火灾、水灾等大范围的安全威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盗窃、服务器的非法入侵破坏已变得日益普遍和错综复杂。 目前一些组织,特别是一些较大型公司的业务已经完全依赖信息系统进行生产业务管理,这意味着组织更易受到安全威胁的破坏。组织内网络的互连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大了实现访问控制的难度。 有些组织的信息系统尽管在设计时可能已考虑了安全,但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实现安全仍然是有限的,还应当通过管理和程序来支持。 至于应采取哪些控制方式则需要周密计划,并注意控制细节。信息安全管理需要组织中的所有雇员的参与,比如为了防止组织外的第三方人员非法进入组织的办公区域获取组织的技术机密,除物理控制外,还需要组织全体人员参与,加强控制。此外还需要供应商,顾客或股东的参与,需要组织以外的专家建议。三、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1995年,英国贸工部根据英国国内企业对信息安全日益高涨的呼声,组织大企业的信息安全经理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7799-1:1995《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作为工商业和大、中、小型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指南。由于该标准采用建议和指导方式编写,因而不宜作为认证标准使用。 1998年,为了适应第三方认证的需要,英国又制定了第一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BS7799-2:199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作为对一个组织的全面或部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认证的依据标准。 1999年,鉴于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网络和通信领域应用的迅速发展,英国又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BS7799-1:1999和BS7799-2:1999分别取代了BS7799-1:1995和BS7799-2:1998。新修订的1999版标准进一步强调了组织在商务工作中所涉及的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责任。 BS7799-1:1999和BS7799-2:1999是一对配套标准,BS7799-1:1999为如何建立和实施符合BS7799-2:1999标准要求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最佳的应用建议。 令人鼓舞的是,2000年12月,BS7799-1:1999已经被ISO/IEC正式采纳成为国际标准 -- ISO/IEC 17799:2000《信息技术 — 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另外,BS7799-2:1999也即将于2002年底被ISO/IEC作为蓝本修订后成为可用于认证的ISO/IEC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四、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对任何组织都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组织,不论它在信息技术方面如何努力以及采纳如何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实际上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都还存在漏洞,例如:1. 缺少信息安全管理论坛,安全导向不明确,管理支持不明显;2. 缺少跨部门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3. 保护特定资产以及完成特定安全过程的职责还不明确;4. 雇员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缺少防范意识,外来人员很容易直接进入生产和工作场所;5. 组织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6. 组织信息系统主机房安全存在隐患,如:防火设施存在问题,与危险品仓库同处一幢办公楼等;7. 组织信息系统备份设备仍有欠缺;8. 组织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技术投入欠缺;9. 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欠缺;10. 计算机房、办公场所等物理防范措施欠缺;11. 档案、记录等缺少可靠贮存场所;12. 缺少一旦发生意外时的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措施和计划;…….等等 通过以上信息管理方面的漏洞以及经常见诸报端的种种信息安全事件表明,任何组织都急需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以保障其技术和商业机密,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最终保持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五、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步骤 BS7799-2:1999标准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一个文件化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其中应阐述需要保护的资产、组织风险管理的渠道、控制目标及控制方式和需要的保证程度。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步骤:1、 制定信息安全方针;2、 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根据组织的特性、地理位置、资产和技术来确定界限;3、 实施适宜的风险评估,识别资产所受到的威胁、薄弱环节和对组织的影响,并确定风险程度;4、 根据组织的信息安全方针和需要的保证程度来确定应实施管理的风险;5、 从BS7799-2的第四部分“控制细则”中选择适宜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从36个目标,127种控制方式中选择);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可以参考BS7799-1:1999《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细则》标准,如果标准中没有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组织可以也应选择一些其它适宜的控制方式。6、 制定可用性声明,将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和选择理由文件化,并注明未选择BS7799-2 :1999第四部分中的任何内容及其理由;7、 有效地实施选定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8、 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保证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持续适宜。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BS7799-2:1999推行工作简介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BS7799-2:1999建立与认证经历的机构,早在1999年末,CQC厦门评审中心就组织审核员和专业人员翻译了BS7799系列标准,并开展了国内最早的培训,2000初动员厦门人保推行BS7799-2:1999,并于2000年8月-10月对该企业实施了认证审核。 2001年,中心又指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主任审核员对BS7799-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程参与广东某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为开展组织的信息安全体系积累丰富的经验。

  •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 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b]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 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商务、市场监管主管部门: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轻工业“三品”战略成效显著,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满足消费、稳定出口、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面临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国际知名品牌不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b]一、总体要求[/b]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数字“三品”战略,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实现我国轻工业由大到强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轻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占工业比重基本稳定,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明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增强。  ——行业经济稳定运行。轻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水平一致,重点行业利润率和主要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基本稳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规模以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较快增长,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每年增加一批升级和创新消费品。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提升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培育一批消费引领能力强的轻工产品品牌。造就一批百亿元以上品牌价值企业,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广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步。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b]二、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b]  (三)加快关键技术突破。针对造纸、家用电器、日用化学品等行业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和发布一批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实施“揭榜挂帅”等举措,深入推进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化,加快建立核心技术体系,提升行业技术水平。面向未来重大消费需求,推动建立跨行业、跨学科交流机制,加强战略前沿技术布局。[align=center][b]专栏1 关键技术研发工程[/b][/align]  [font=仿宋]家用电器:高速电机、高效热交换器,智能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智能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健康家电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font][font=仿宋]  造纸:高等级绝缘纸,高纯度溶解浆生产技术,特种纸基复合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基等生物质新材料,医疗卫生用纸基材料等。[/font][font=仿宋]  轻工机械:高速PET瓶旋转式吹瓶机、高速无菌纸灌装机、新型洗涤装备、液体食品无菌罐装包材及设备、毒害物质检测试剂及设备等。[/font][font=仿宋]  日用化学品: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化妆品功效和安全评价技术,功能化洗衣凝珠水溶膜及关键配方技术,特色化妆品植物原料,香料香精生物发酵制造等。[/font][font=仿宋]  自行车钟表衡器:自行车变速器、中置电机力矩传感器,高能效锂电池安全技术,机械手表机心精密制造工艺技术、智能手表用微型压力技术,动态电子衡器、智能衡器、无线力与称重传感器,动态质量测量技术等。[/font][font=仿宋]  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功能基料、在线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工业核心菌种、酶制剂产业支撑技术及装备,危害因子发现和智能监控溯源等。[/font]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轻工业创新体系。强化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优化轻工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布局,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创新平台型企业。加强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优化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产品安全、质量提升、节能节水环保、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快家用电器、家具、照明电器、婴童用品等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供给。建立老年用品产业标准体系,引领适老化产品发展。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技术组织专业水平,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作用,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加快适用国际标准转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b]三、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b]  (六)增加升级创新产品。围绕健康、育幼、养老等迫切需求,大力发展功能食品、化妆品、休闲健身产品、婴童用品、适老化轻工产品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培育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壮大一批设计园区、设计小镇,支持家用电器、家具、皮革、五金制品、玩具和婴童用品等行业设计创新。促进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发掘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内涵,在工艺美术、文教体育用品、礼仪休闲用品等行业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地方小吃”食品工业化。[align=center][b]专栏2 升级创新产品制造工程[/b][/align][font=仿宋]  家用电器:智能节能健康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洗碗机、感应加热电饭煲、破壁机、推杆式无线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新兴小家电,互联网智能家电全场景解决方案。[/font][font=仿宋]  塑料制品:新型抗菌塑料、面向5G通信用高端塑料、特种工程塑料、血液净化塑料、高端光学膜等。[/font][font=仿宋]  五金制品:智能锁、智能高档工具等智能五金制品,节水型卫浴五金产品等。[/font][font=仿宋]  陶瓷日用玻璃:新型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轻量化玻璃瓶罐、高档玻璃餐饮具、微晶玻璃制品等。[/font][font=仿宋]  照明电器:功能型照明产品,智能化、集成化照明系统解决方案。[/font][font=仿宋]  自行车:时尚休闲、运动健身、长途越野和高性能折叠等多样化自行车,轻量化、网联化、智能化的电动自行车等。[/font][font=仿宋]  眼镜钟表:有害光防护、光敏感防护、抗疲劳、青少年近视管控、成人渐进等多功能镜片产品。[/font][font=仿宋]  多功能高档精品手表,非遗传统技艺高档时钟,与健康产业相关的智能手表等。[/font][font=仿宋]  食品:特殊膳食食品,营养强化食品,菜肴类、自热方便以及功能性罐头产品,新型功能发酵制品、发酵水产食品、发酵肉制品、功能性益生菌发酵食品、食用酵素产品,工业用途食糖产品,高品质日化、生活盐产品,适用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低度化的白酒、黄酒等酒类产品,无醇啤酒产品等。[/font]  (七)提升质量保障水平。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产品舒适性、安全性、功能性。鼓励企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开展对标达标活动。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等活动,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提升检验检测水平。  (八)强化品牌培育服务。培育会展、设计大赛等品牌建设交流展示平台,在家用电器、皮革、五金制品、钟表、自行车、家具、化妆品、洗涤用品、乳制品、酿酒、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推广具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技艺的产品,树立行业品牌。鼓励第三方机构加强品牌策划、评价、宣传等服务,助力海外商标注册、品牌国际化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align=center][b]专栏3 品牌培育工程[/b][/align]  [font=仿宋]行业品牌推广:支持行业研究建立和推广具有轻工特色的品牌评价体系,开展企业品牌培育标准宣贯活动、品牌价值专业评价、品牌培育成熟度评价等工作。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合作、重大活动等机会推广轻工行业品牌。[/font][font=仿宋]  区域品牌建设:促进轻工产业集群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加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影响力。[/font][font=仿宋]  产品品牌培育:加大缺少品牌影响力的细分产品的品牌培育力度。植物资源化妆品、高档彩妆、定制化妆品,舒适环保的皮鞋、运动鞋、老年鞋、童鞋等鞋产品,个性化箱包,智能型健身器材、冰雪运动器材及防护用品,文具,浓缩化洗涤产品、适用于母婴童和老年人的洗护产品,环保健康儿童家具、具有特殊功能的老年人家具、高品质传统家具、具有文化创意的竹藤休闲家具,高安全性玩具和婴童用品,中小学教学用乐器、个性化乐器、民族特色乐器等。[/font]  (九)推广新型商业模式。鼓励轻工企业加快模式创新,构建有跨界融合特点的“商品+服务+文化”组合,联合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建立品牌与消费者间的深层次连接,形成基于数字决策的智慧营销模式。积极运用新技术,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向需求驱动、供应链协同的新模式转型。  [b]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b]  (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利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基础材料、零部件、软件、工艺、元器件和产业技术基础,加快补齐轻工产业短板。推进轻工业计量测试体系建设,加快计量测试技术、方法和装备的研制与应用,提升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深入实施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成果创新示范应用。大力开发塑料制品、家用电器、食品等行业高端专用装备。  (十一)加快产业链补链强链。编制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化妆品、乳制品等领域产业链图谱,建立风险技术和产品清单,推动补链固链强链。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风险评估,提供信息服务。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体系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合作。支持乳制品、罐头、酿酒、粮油等行业建设优质原料基地。  (十二)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综合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逐步实现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全链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持龙头企业构建智能制造平台,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项目。在家用电器、家具、皮革、造纸、塑料制品、缝制机械、五金制品、洗涤用品、食品等行业推广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推动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培育一批网络安全示范标杆。培育数字“三品”示范城市。[align=center][b]专栏4 数字化发展推进工程[/b][/align][font=仿宋]  轻工机械:智能化造纸装备,塑料机械、洗涤设备云控制平台,全自动吹贴灌旋一体化装备,白酒酿造机器人,液态产品包装生产线智能运维服务系统等。[/font][font=仿宋]  造纸:智能仓储和立体库、生产线运维管理云平台,质量在线检测技术等。[/font][font=仿宋]  家用电器:端到端数字化运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生产、质量、供应链、设备管理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font][font=仿宋]  皮革: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等智能化生产,全流程信息一体化平台,皮革瑕疵智能检测技术及设备等。[/font][font=仿宋]  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锂离子电池智能化和数字化制造。铅蓄电池高速、自动化连续极板生产技术,动力型铅蓄电池自动化组装线技术等。[/font][font=仿宋]  家具:整装云赋能平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家具模块化生产,智能工厂等。[/font][font=仿宋]  照明电器:产品在线检测技术、柔性制造技术,智能化仓储、物流等。[/font][font=仿宋]  陶瓷日用玻璃:陶瓷成型、施釉等重点环节数字化改造,基于全生产线工艺参数的采集、分析监测、过程控制和集中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和数字化技术应用。[/font][font=仿宋]  自行车钟表:零部件高精度加工成型自动生产装备、“车网融合”技术等,智能化手表装配线、智能在线检测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font][font=仿宋]  日用化学品:研发、配方、体验等过程的数字化升级,在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等方面的数字化仿真技术,液体洗涤剂连续智能化高效生产线等。[/font][font=仿宋]  缝制机械:智慧缝制工厂技术、自动化缝制单元技术、立体缝制技术、云平台及网络远程运维技术、智能缝纫机及数控系统等。[/font][font=仿宋]  乐器:钢琴专用智能装备,电鸣乐器、中乐器智能化技术与产品等。[/font][font=仿宋]  食品:面包、饼干、传统蜜饯智能加工设备,智能生物反应器、智能化分离纯化装备,发酵过程在线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与装备,智能化信息采集、监控、分析和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机理混合驱动的智能管控系统,产品追溯体系,酒业大数据全产业链服务平台等。[/font]  (十三)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进轻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轻工业提质增效。引导轻工行业完善服务型制造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等机构,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增强用户参与设计能力。  [b]五、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b]  (十四)加快绿色安全发展。有序推进轻工业碳达峰进程,绘制造纸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加大食品、皮革、造纸、电池、陶瓷、日用玻璃等行业节能降耗和减污降碳力度,加快完善能耗限额和污染排放标准,树立能耗环保标杆企业,推动能效环保对标达标。推动塑料制品、家用电器、造纸、电池、日用玻璃等行业废弃产品循环利用。在制革、制鞋、油墨、家具等行业,加大低(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原辅材料的源头替代力度,推广低挥发性无铅有机溶剂工艺和装备,加快产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标准制修订。推动企业依法披露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统筹发展和安全,指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安全生产条件,提升本质安全水平。[align=center][b]专栏5 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工程[/b][/align]  [font=仿宋]塑料制品:超纤合成革制造、发泡塑料芯材清洁制备、生物质基复合制品短流程制造、塑料薄膜高值化利用等技术,全生物降解地膜、智能温控贴膜等多功能塑料制品,可循环、易回收的包装材料,超高阻氧透明膜、高阻隔食品收缩膜,环保型塑料添加剂。[/font][font=仿宋]  造纸: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透平风机、污泥余热干燥等技术和装备。制浆造纸节水节能技术、植物纤维原料高效利用、废水处理和回用技术、竹材等非木材原料低碳制浆技术等。[/font][font=仿宋]  皮革:生物质基复合鞋用弹性体材料及生产技术、废液循环技术、废气治理技术、无铬鞣剂及鞣制技术、少盐无盐浸酸技术、除臭技术、生物制革技术、环保胶黏技术、皮革固废资源再利用技术及设备等。[/font][font=仿宋]  电池:铅蓄电池非铅板栅、连铸连轧铅带、冲扩网板栅、回馈式充放电电源、铅冷切粒、无镉电池制造等先进工艺和智能装备等。[/font][font=仿宋]  日用化学品:以植物油脂、微生物、发酵产品等生物来源替代石油来源原料的生产技术,香料香精绿色制造工艺等。[/font][font=仿宋]  陶瓷日用玻璃:日用陶瓷低温快烧及短流程生产技术,陶瓷砖坯体的减薄干法生产及免烧生产技术,节能环保型玻璃窑炉,自动化废(碎)玻璃加工处理系统,低氮燃烧技术、全氧燃烧技术、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font][font=仿宋]  食品:肉制品、大宗油料、粮食、食品添加剂绿色加工技术,先进膜分离、色谱分离等清洁生产技术,盐、生物发酵产品绿色制造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废水沼气纯化制清洁能源技术,酿酒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制糖生产热能优化集中控制及高效煮糖系统等。[/font]  (十五)全面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铅汞铬等有害物质源头管控和绿色原材料采购,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工厂评价、节水节能规范等标准,建设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培育一批绿色制造典型。鼓励企业进园入区,引导企业逐步淘汰高耗能设备和工艺,推广使用绿色、低碳、环保工艺和设备,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清洁生产改造、清洁能源替代、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节水工艺改造提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水平及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十六)引导绿色产品消费。加快完善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促进节能空调、冰箱、热水器、高效照明产品、可降解材料制品、低VOCs油墨等绿色节能轻工产品消费。引导企业通过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等方式增强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行动。  [b]六、优化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b]  (十七)提高企业差异化发展水平。聚焦家用电器、电池等行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培育自主生态,发展成为领航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做优做强。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协同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融通发展。  (十八)建设高水平的产业集群。推动现有集群转型升级,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分工协作、企业共生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一批老年用品产业园区向产业集聚区方向发展。选择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集群,以产业链强链补链为导向,强化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推动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十九)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防止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轻工业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东部地区凝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建立前沿技术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品牌中心。引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和优势的制造基地。推进东北地区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巩固提升传统优势轻工产业。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轻工产业。  (二十)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发挥轻工业产能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产品附加值,巩固传统国际市场,开拓新兴市场,鼓励轻工产业“走出去”。做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签证工作,帮助轻工产品在协定伙伴国或地区享受关税减免。推进检验检疫电子证书国际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和产品认证制度,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能力。  [b]七、加大组织保障实施力度[/b]  (二十一)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落实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用好现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轻工业发展需要,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各类基金,支持重点轻工领域创新发展和薄弱环节攻关突破。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及地方相关政策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加大对轻工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轻工业发展效能。  (二十二)强化高素质人才支撑。完善轻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入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推荐活动,支持举办行业性创新创业大赛,加大对创意设计优秀人才和团队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现代学徒制度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健全大师带徒传承机制。培育造就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  (二十三)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产业信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地方出台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当地轻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利用行业工业大数据,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汇聚,推动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合作共享。  (二十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重点轻工产品的质量监管,推动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打击和曝光质量违法和制假售假行为。依法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重点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遴选若干轻工典型企业。加强对轻工绿色创新产品、企业先进经验做法的宣传,组织行业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轻工)”。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以博览会、购物节、动漫展、重大赛事活动等为载体,促进轻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二十五)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商务、市场监管主管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过程管理,抓好贯彻落实。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沟通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本意见落实效果跟踪,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诉求,围绕行业特定需求和共性任务开展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各项活动,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align=right]  工业和信息化部[/align][align=right]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align][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align][align=right]  商务部[/align][align=right]  市场监管总局[/align][align=right]  2022年6月8日[/align]

  • 【转帖】中国《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附标准下载)

    [b][font=黑体]一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背景[/font][/b][font=宋体]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font][b][font=黑体]二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font][/b][font=宋体][size=3]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能源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size][/font][font=宋体][size=3]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虽然能源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组织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系统的能源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为了切实地加强组织的能源管理,促进节约能源并降低组织生产成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便是一条科学可行的途径。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ize][/font][font=宋体]在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font][font=宋体](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font][font=宋体](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font][font=宋体](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font][b][font=黑体] 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font][/b][font=宋体]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font][font=宋体]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font]

  • gjb 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_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

    [b]基本信息[/b][list][*][color=#999999]代替号:[/color]gjb 3206-1998[*][color=#999999]页数:[/color]28[*][color=#999999]实施时间:[/color]2010年12月01日[*][color=#999999]主办单位:[/color]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color=#999999]批准单位:[/color]总装[b][/b][/list][b]适用范围[/b]本标准规定了技术状态管理的内容、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武器装备及其配套产品(以下统称产品)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状态管理。[b]引用标准[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11947.html]GJB571[/url][/b] 不合格品管理[b][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08111.html]GJB1362[/url][/b] 军工产品定型工作程序和要求[b][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04713.html]GJB2116[/url][/b]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工作分解结构[b][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09609.html]GJB2737[/url][/b] 武器装备系统接口控制要求[b][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05567.html]GJB3273[/url][/b] 研制阶段技术审查[b][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08981.html]GJB5235[/url][/b] 军用软件配置管理[b][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05446.html]GJB6387[/url][/b]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专用规范编写规定[b][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54709.html]GJB9001[/url][/b]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源: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url=http://www.cape.com.cn]www.cape.com.cn[/url]关键词:[url=http://www.cape.com.cn/goods-554711.html]GJB3206A-2010[/url] [url=http://www.cape.com.cn]GJB国家军用标准[/url]

  • 【转帖】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制定管理暂行办法

    【转帖】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制定管理暂行办法

    2009-05-07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制定管理暂行办法》。[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51012]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制定管理暂行办法[/url][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5/200905201203_151013_1614451_3.jpg[/img]

  • 【原创大赛】围绕企业运营建设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原创大赛】围绕企业运营建设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ISO 26000的内容囊括了目前其他所有社会责任标准所涵盖的社会责任议题内容,并且在标准中明确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则。中国企业可以基于ISO 26000的指南内容建立自身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完善社会责任履行。与常规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等相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离不开系统性的管理和PDCA(P:计划,D:实施,C:监测,A:改进)方法【图1】。与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不同的是,社会责任的管理涉及复杂的、多元化利益相关方群体,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和诉求。[img=,484,34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7/201707281401_01_2883703_3.jpg[/img](1) 策划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方针和政策,基于社会责任的七项原则,企业结合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结果和由于组织决策和活动影响而产生的社会责任议题确定当前阶段的优先主题和议题,并针对优先主题和议题的实践进行策划,分配职责,配置资源,明确要求,制定社会责任践行目标。(2) 实施按照策划的结果运行和实施社会责任要求,实现各项优先议题社会责任目标。(3) 监测通过内部运行的监测机制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机制对社会责任践行的过程、结果和目标进行监测,及时进行调整。(4) 改进根据监测的结果和目标达成的状况,结合持续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结果和动态的决策和活动的影响,调整和改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不是独立于企业其他的管理系统的,而是要融入整个组织,与其他的管理主题相融合的。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 (1) 明确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的供应链是有多层次、多行业的供应商组成的,组织应对供应链成员进行分析和分类,基于ISO 26000和已建立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制定供应链成员的社会责任要求,达成负责任的采购管理。当前供应链管理要求复杂多样,有行业标准、国际标,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等等。复杂多样且互不认可的供应链要求给供应商带来很多压力,但统一以ISO 26000基础的供应链要求,可以解决这些压力带来的问题。(2) 供应链社会责任践行监控当前供应链社会责任监控的方式多为二方审核,二方审核依据买家的要求对供应链成员的社会责任践行状况进行检查和监控。但基于ISO 26000的供应链审核既可以承袭二方审核的传统方式,也可以变化监控方式要求供应链成员以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主动提供社会责任践行的现状。(3) 供应链社会责任践行绩效改进基于PDCA理念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具有自我检查和自我改进的功能,供应链管理作为体系的一部分,也通过监控获取目标达成信息和改进需求,更精准地践行社会责任,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 【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交通运输厅(局、委)、商务主管部门、国资委、市场监管局(厅、委)、数据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各证监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制定了[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406/W020240604697785022042.pdf]《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url]。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align][align=right]国家发展改革委[/align][align=right]  工业和信息化部[/align][align=right]财政部[/align][align=right]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align][align=right]住房城乡建设部[/align][align=right]  交通运输部[/align][align=right]商务部[/align][align=right]  中国人民银行[/align][align=right]国务院国资委[/align][align=right]  海关总署[/align][align=right]市场监管总局[/align][align=right]  金融监管总局[/align][align=right]中国证监会[/align][align=right]  国家数据局[/align][align=right]  2024年5月22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抄送:外交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知识产权局。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4年6月4日印发

  • 【讨论】国家信息化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问题。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是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经历了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新经济增长乏力的挫折之后,许多人对信息化前景开始产生怀疑:信息化是否带得动工业化?跨越式发展是否符合国情?网络经济是否还有生命力?  从3月19日发布的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在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自身不断壮大  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NIQ)为38.46,较之1999年的30.14和1998年的25.89,有较大提高。1998年至2000年,我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了48.6%,平均每年提高21.9%,大大快于国民经济7%至8%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加强。  先来看信息产品和服务发展指数,这一指数为53.78,排在信息化各要素指数的第2位。说明我国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在加快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据统计,近10年来,信息产业年增速突破了3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速近18个百分点,是40个工业行业中发展最快的,成为我国工业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八五”末的2%,增加到“九五”末的4%。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仍将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2005年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超过7%,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到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将超过30%,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到2005年,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将位居前列,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再来看信息技术应用指数,这一指数最高,为65.89。表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较快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我国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来看几个实例。全国约有50%的自来水公司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每年节水挽回的损失相当于35亿元投资,可建设44个水厂。  有色金属行业80%的铝电解槽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每年可节电1.2亿度。  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采用计算机集成生产管理系统,使麦道飞机机头的装配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6个月,库存积压下降20%。  农业信息网已在十几个省市、200多个县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如1998年1月,山东省聊城市大量芹菜滞销,在网上发布现货待售信息后,一周内积压的芹菜全部售完,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我国实施了以“金”字工程(金桥工程、金卡工程、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等)为代表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并初见成效。比如金税工程,其稽核系统投入运行后,据不完全统计,3年多来查出利用发票违法违纪案件3万多起,追缴税款1.5亿元。  当然,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主要是:偏重于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明显滞后;核心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关键硬件和软件依赖进口;信息资源开发严重不足,而网络和数据库又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难,且难以实现互联共享;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信息化人才明显不足等等。此次报告中,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仅为13.43,是各要素中水平最低的。信息化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经过了网络泡沫、新经济神话之后,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推进信息化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要搞有效益的信息化。在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正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并逐渐成为主导,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家竞争力的形成。为此,尽管存在着基础薄弱、人才短缺等制约因素,但我国正在信息化的征途上逆坡上爬,信息化的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 【转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加强食品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

    1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center]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center]  工信部消费[2009]6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今年以来,各地工业主管部门、食品行业协会和食品工业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当前,正值岁末年初临近之际,食品生产和销售进入旺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处于易发多发时期,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尤为重要。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原创大赛】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步骤和方法

    [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即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和运行中的管理体系,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即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体系文件。运行中的管理体系才是真正发挥作用的管理体系,实验室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实验室如何来建立管理体系呢,建立的步骤都有哪些呢。[/align][align=left]建立步骤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lign][align=left]1. 准备阶段[/align]实验室要建立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必须从顶层设计做起,因此上领导层决策十分关键。对管理体系的建立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他们在建立过程中承担着战略策划、营造环境、识别过程和制定规则等职责。要建立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质量管理系统,任命质量负责人和实验室的其他管理层是实验室领导层必须考虑和策划的。为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做好人员准备。[align=left]2. 培训阶段[/align]当实验室建立好管理体系文件后,这个时候就要对文件进行宣贯培训了。培训的目的是实验室全员对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取得认同,是不同层级的人员全面掌握和了解建立体系的知识和能力,是大家积极参与到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来,充分发挥实验室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实验室的稳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训的内容一般包括,标准知识及制度培训,文件编写培训等。[align=left]3. 策划阶段[/align]策划阶段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要求分析实验室现状。二是,明确标准在实验室中的应用范围。三是,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确定。四是,建立管理机构并分配职责。五是,确定体系全过程流程。在这个阶段实验室应尽可能详细、仔细认真予以策划,为管理体系的建立打好基础。[align=left]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运行分为试运行和正式运行。[/align][align=left]1. 体系的试运行[/align]通过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可以检验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对在试运行中包漏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达到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的目的。试运行的程序一般包含:试运行计划的制定,体系文件批准发布,宣贯培训,开始运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体系完善和改进。在试运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体系。通过宣传是实验室的全体人员完全理解和掌握体系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二是,通过试运行进行体系完善和问题改进。通过体系文件的试运行必然会暴露出问题,实验室的管理者应及时收集反馈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是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更强。三是,加强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实验室所有人员都应该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及时准确做好体系在试运行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归档工作。四是,试运行一段时间(3个月)后,应至少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align=left]2. 体系的正式运行[/align]试运行结束后就可以进行体系的正式运行了,在正式运行前,实验室还需再次确认正式运行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备。确认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对新的体系文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和贯彻,实验室全体人员均已熟悉体系内容。二是,实验室机构和关键管理人员已经确定并得到任命和相应的授权。三是,所有部门和岗位对职责和权限已明确清晰。四是,资源配置到位。五是,新的体系文件已经发布到位。确认完这些内容后,管理体系即可正式运行实施。为了确保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实验室应组织对运行情况进行一次评价。重点评价体系文件是否受控,实验室各环节都能严格遵守文件并保存有完整纪录。实验室有持续改进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