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专题为您整合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话题讨论。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相关的资讯

  •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2008年12月18日,由上海市科委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及大型骨干企业的专家学者代表出席研讨会。  有关专家作了《我国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及国际案例分析报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定位、研究内容、与工业界若干重大工程的关系、体制机制的探索》等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就国家实验室的定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依托单位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地交流。  基础司廖小罕副司长在讲话中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做好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副司长表示,要做好国家实验室的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开放的、合作的、和谐的大型公共研究平台,同时将为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提供稳定、足额的经费支持。最后,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国家实验室是为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而建设的科研基地,要理顺与其它国家科研机构的关系,要体现“国家队”的作用 科技部、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扎实推进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会后,有关领导及部分专家到拟筹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调研。
  • 青岛将建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让世界船舶穿上中国“服装”
    近日,经国家发改委审核,青岛市三个产业创新平台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其中,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化院”)的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该中心将依托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海洋防污涂料、重防腐涂料、功能型涂料与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的研究开发。  目前,船舶涂料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增大,国内70%以上的海洋涂料市场被国外跨国公司占有。面对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海化院积极应对,将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及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现在我们正与国外的客户建立合作,逐渐建立全球化服务,积累品牌效应、船东效应,逐渐实现‘让中国的舰船穿上民族的服装,让世界的船舶穿上中国的时装’。”海化院院长赵君告诉记者,这将是工程实验室今后的发展目标。  工程实验室将对海洋涂料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形成系列化高性能环保型海洋涂料和功能材料技术与产品,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搭建一个良好的试验、检测和产业化平台。  做大做强海洋涂料产业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建造水平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青岛市市的船舶制造业也被列入战略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板块。海化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洋在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严酷的腐蚀环境,海洋涂料是解决海洋腐蚀与污损等问题最方便、有效的方法。”  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沿海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青岛市面临着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并且随着中船重工海西湾造船基地、中海油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现代造船厂等各类基地的建设以及青岛港、日照港等大港的扩建,使得船舶制造对相关配套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负责人给记者举例说:“比如极端腐蚀环境下的重防腐要求、为降低能耗提出的热反射要求、为保护海洋平台以及船舶工作人员的安全提出的防滑要求、为保证海洋设施的安全性提出的防火要求等。”  目前,船舶涂料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增大,国内70%以上的海洋涂料市场被国外跨国公司占有,原因在于我国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较慢,后续的性能评价、中试及成果产业化能力相对薄弱,而且在涂料生产供应、质量监督、涂装规范及涂装现场管理等方面缺乏一套十分严格的体系。因此,该中心的建立显得尤为及时,为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进行更高水平的技术及工程化研究,搭建了一个试验、中试平台,在科研与产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打造国际一流研发平台  自动实验室合成反应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高数强力分散机……海化院约有359台(套)先进的研发、检测设备,用于分析、检测海洋防污涂料、防腐涂料、功能性材料系统实验,为打造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提供了雄厚的硬件支撑。“工程实验室将建立涂料技术研发平台、涂料性能评价及中试平台、以及工程应用研究平台。”该负责人介绍说,建立国际装备一流的涂料检测仪器设备平台,可以保持检测的高速、可靠、权威,建立涂料在海洋环境中的性能评价平台,可以进行中试实验研究,为涂料工程化应用积累数据,同时解决好批次稳定性、持续供货能力,使其成为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平台的建立还将进行中试成果的产业化,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进行涂料清洁生产相关技术的研发。据介绍,该中心将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擅长工程研究、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成为国际一流的涂料研发机构。  两年内建成工程实验室  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人员流动和交流的同时,海化院还积极聘请同行业高水平研究人员进入“中心”。我们“聘请了日本防污涂料专家开展新型防污树脂研究,聘请了高校生物、材料等不同学科教授开展防污、防腐机理研究,还聘请船舶总体设计人员开展涂料应用研究。此外,还与青岛科技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现“有三个研究团队,由防污涂料技术研发团队、防腐涂料技术研发团队、功能涂料及功能材料技术研发团队构成,固定研发人员共有107人,通过不断的培训及国际交流,培养了一批高精尖专业人才,接下来还将引进、培养学术带头人2~3名,研究、开发人员将达到200~300人,建立高端人才梯队。”  据了解,该中心将在两年内对中心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基地新建、改造约3130平方米,同时更新购置实验室研究、分析检测、应用研究、中试实验相关仪器设备约58台(套),并承担国家地方相关应用开发、工程化研究项目15项,开发出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海洋涂料与功能材料产品,高新技术与传统资源相结合,增加产品的种类,调整行业结构,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带动我国海洋涂料及功能性材料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增强海洋领域国际竞争力  赵君告诉记者,工程实验室对推动我市海洋远输、港口建设、海洋捕捞、资源开发、平台建设、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海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对于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损失、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 工信部发布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
    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的技术方向,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引导企业加强深海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研制,加快提升设计建造能力。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doc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  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2]145号),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1]597号,以下简称《海工规划》),引导企业加强深海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研制,形成我国开发深海资源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围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服务四大环节的需求,选择《海工规划》明确的部分急需海洋工程装备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按照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等三个领域,形成了2012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的重点方向。  一、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  (一)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掌握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的设计理念,突破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紧密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研究开发出一型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设计方案,其功能满足我国南海海域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需求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  2、主要研究内容  (1) 总体方案设计技术研究   (2) 平台设计环境条件及总体性能研究   (3) 平台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4) 超深海定位系统设计与海上安装技术研究   (5) 平台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6) 平台立管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7) 平台上部采油、生产作业流程设计研究   (8) 平台系统集成及集成控制设计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半潜生产平台设计指导性文件   (5) 与上述平台配套的生产立管研制技术要求   (6) 半潜生产平台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二)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跟踪国外LNG-FPSO的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开展船型关键技术和关键系统研究,突破LNG-FPSO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紧密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发出一型用于深海大型气田的大型LNG-FPSO设计方案,该型LNG-FPSO的年产量约为300万吨,舱容约30万立方米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  2、主要研究内容  (1) 总体方案优化技术研究   (2) 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3) 全船结构分析及设计技术研究   (4) 系泊分析及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5) 工艺处理模块及方案设计研究   (6) 液化处理系统设计研究   (7) LNG-FPSO基本设计方案。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PSO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提出与上述LNG-FPSO配套的离岸液化装置及工艺处理装置研制技术要求   (6) LNG-FPSO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三)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研发  1、研究目标  (1) 掌握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设计理念,突破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结合当前国内外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需要,开发出一型集钻井支持、海上安装、供应、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平台总体方案论证研究   (2) 深海耦合多点系泊系统设计及栈桥技术研究   (3) 钻机模块自安装技术研究   (4) 钻井作业材料输送技术及流程研究   (5) 动力供应及接口技术研究   (6) 人员居住安全及环保技术研究   (7) 平台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8) 平台建造方案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半潜式支持平台设计指导性文件   (5) 半潜式支持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名录。  (四)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掌握LNG-FSRU的设计理念,突破LNG-FPSO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结合国内外市场需要,开发一型舱容在20万立方米以上、年气化能力约为200万吨的LNG-FSRU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LNG-FSRU船型及海况分析研究   (2) 船体运动性能及液货晃荡分析技术研究   (3) 液货舱结构强度及疲劳分析技术研究   (4) 系泊分析及系统研究   (5) 货物输送系统研究   (6) 液货存储系统选型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SRU设计指导性文件   (5) LNG-FSRU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五)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研发  1、研究目标  (1) 掌握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的设计理念,突破此类船舶的核心技术   (2) 以大功率、大收油舱容、具备高海况作业能力和应急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发一型经济、收油效果好及综合作业能力强的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船、收油艇与内置式收油机联合操作技术   (2) 节能减排技术   (3) 溢油回收设备分析、选型技术   (4) 船舶推进装置技术   (5) 空调通风系统技术   (6) 浮油回收舱布置技术   (7) 区域及设备防爆处理技术   (8) 总体建造方案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名录。  二、关键系统和设备  (六)海洋钻井平台用深海隔水管系统研究及关键部件研制  1、研究目标  (1) 开展钻井隔水管及相关配套设备的技术研究,掌握钻井隔水管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2) 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南海2000m水深作业要求的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方案   (3) 完成钻井隔水管提升装置、卡盘、200K钢丝绳式隔水管张紧装置、灌注阀、隔水管主体单根的样机研制,并完成样机的API认证。  (4) 完成钻井隔水管伸缩装置原理样机的研制   (5) 完成万向节、隔水管伸缩装置、隔水管终端接头的图纸设计并经相关机构或单位认可,符合API相关规定。  2、主要研究内容  (1) 系统配套技术研究   (2) 万向节技术研究   (3) 隔水管终端接头技术研究   (4) 隔水管伸缩装置技术研究   (5) 隔水管提升装置研制   (6) 卡盘研制   (7) 200K钢丝绳式隔水管张紧装置研制   (8) 灌注阀研制   (9) 隔水管主体单根研制   (10) 隔水管主体及关键设备功能试验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方案设计指导性文件   (5)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七)深海轻型J型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满足深海油气田井口间短距离小管径管道铺设需求和水下设施安装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计方案和关键设备的研究   (2) 开发一套作业水深300-1000米,满足6-12寸海管铺设, 200吨以内水下设施安装,适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铺管船的轻型J型海底管道铺设系统设计方案   (3) 完成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的制造并在实船安装和测试。  2、主要研究内容  (1) 国外轻重型深海J型铺设系统分析研究  (2) 深海J型铺设管道预处理与输送技术研究  (3) 深海J型铺设系统水下安装与监测技术研究  (4) 轻型J型铺设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5) 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备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6) 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研制  (7) 轻型J型铺设系统实船适应性升级技术研究  (8) 轻型J型铺设系统海上风险分析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铺管船用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J型铺设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八)水下连接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突破适用于1500米深海环境下水下生产系统连接系统的设计、制造、测试、安装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   (2) 完成深海水下连接系统设计方案   (3) 完成一套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水深1500米,连接器连接管径6英寸,实现海试及示范应用   (4) 完成一套螺栓法兰连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水深1500米,连接器连接管径24英寸,实现海试   2、主要研究内容  (1) 水下连接系统材料选择及材料工艺特性研究   (2) 水下连接系统与ROV接口技术研究   (3) 水下连接系统密封技术研究   (4) 水下连接系统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5) 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及示范应用研究   (6) 卡箍式连接系统安装与测试技术研究   (7) 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研制   (8) 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安装与测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和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及相应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深海水下连接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水下连接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九)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以满足30万吨级及以下FPSO配套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制   (2)完成一型外输能力为每小时3000-5000 立方米的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完成系统样机及快速应急拉断阀(ESD阀)、快速拉断接头等关键部件研制和试验验证,获得相关船级社的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流量安全输送、快速应急等原油外输系统安全保护及集成技术研究   (2) 原油外输系统ESD阀、快速拉断接头等关键部件研制   (3) 原油外输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类技术研究报告   (2) 30万吨级FPSO配套的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方案(设计文件与图纸)   (3) 相应的专利   (4) FPSO原油外输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和试验验证规范   (5) FPSO原油外输系统技术标准名录。  (十)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研制  1、研究目标  (1) 攻克海洋浮式结构物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的核心设计和建造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形成装置总包能力   (2) 完成一台具备系泊30万吨级以下大型油轮、设计传输能力每小时5000立方米、设计寿命25年的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的研制,完成主轴承及立管的研制。  2、主要研究内容  (1)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功能分析、类型选择和设计参数论证   (2) 锚链-浮筒-船舶耦合水动力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   (3) 海洋环境动载荷作用下海底桩锚定位设计与分析   (4)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结构设计和多种接卸管路系统设计与分析   (5)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建造、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6) 主轴承及立管等主要配件研制及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主轴承及立管等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相关技术标准。  (十一)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开发及液体旋转接头研制  1、研究目标  (1)对FPSO单点系泊系统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一套适应我国南海100米工作水深FPSO需要的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的设计方案   (2)完成基本设计,完成液体旋转接头、电滑环等关键设备样机的研制,通过船级社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国外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功能(多种接卸管路系统能力)分析   (2)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3)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与FPSO船体的匹配设计研究   (4)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模型试验   (5)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海上安装方案研究   (6)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核心部件——液体旋转接头及电滑环研制   (7)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及关键部件功能验证试验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液体旋转接头、电滑环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  (十二)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以满足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工作需要为目标,通过开展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设计技术研究,突破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匹配仿真、试验验证等关键技术,掌握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设计技术和集成方法。  (2) 完成一套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的设计,其技术指标:1)电压11kV,2)单机功率≥5000—10000KW,3)电站模块匹配仿真软件仿真精度≥90%,4)电站结构噪声隔振量≮15dB(A),5)中压系统THD4%,400V系统THD5%,6)排放满足Tier Ⅲ要求。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2)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匹配仿真技术研究   (3)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仿真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 机组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4) 相应的专利   (5) 海洋工程用大容量发电模块技术标准。  (十三)LNG-FSRU再气化模块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相关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形成LNG-FSRU再气化模块总包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再气化模块总体设计技术研究和相关设备的研制工作,具备设计建造LNG-FSRU再气化模块的能力,完成相应的工程样机。  (2) 工程样机的目标输出压力为10MPa,日产气量最大为3.75亿立方英尺,设计寿命大于20年。  2、主要研究内容  (1) ORV、SCV、IFV/STV、AAP等工艺在LNG-FSRU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 再气化模块总体布置方案研究   (3) 再气化模块关键流程工艺研究   (4) 再气化模块关键建造工艺研究   (5) LNG增压泵、中间介质泵、加热蒸发器等再气化模块关键设备的关键工艺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6) LNG吸入罐和中间介质罐研制   (7) 再气化模块主结构材料和舾装件研制   (8) 再气化模块建造用特殊焊接材料研制   (9) 再气化模块样机研制及测试。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一套LNG-FSRU再气化模块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SRU再气化模块的技术标准名录。  (十四)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研制  1、研究目标  (1)以满足深海作业起重机配套需要为目标,开展主动升沉补偿系统共性技术研究,突破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研制技术   (2)完成一型满足500米至3000米深海作业环境工作要求、能够为200吨及以下的海洋起重机配套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样机及试验系统,获得船级社的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环境适应性、检测及控制等共性技术研究   (2)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研制   (3)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配套200吨深海作业起重机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技术文件及工程样机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配套200吨及以下的深海作业起重机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试验系统   (4) 相应的专利   (5)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和试验验证规范   (6)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技术标准名录。  三、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  (十五)岛礁中型(总长300米级)浮式结构物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针对南海岛礁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开发与政府管辖的需求,开展深远海多种结构型式中型浮式结构物(岛礁后勤支持平台)总体性能、结构特性、运动性能控制、水池模型试验、总体设计、海上安装、系泊定位、防波等关键技术与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掌握南海典型岛礁环境下大型浮式结构物概念设计技术。完成一型总长300米级、水深大于200米、可抗百年一遇海况的深远海大型浮式结构物及防波设施的概念设计方案,具备人员居住、船舶停靠、物资储存、能源补给、淡水制造、医疗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信息枢纽等多种功能,并通过水池模型试验验证。  2、主要研究内容  (1) 南海典型(目标)岛礁自然环境(风、浪、流、海床结构、台风、高温等)测量技术研究   (2) 南海典型(目标)岛礁的使用特征与技术指标优化论证   (3) 不同功能的浮式结构物符合舒适性、使用性、维护性要求的总布置研究   (4) 浮式结构物总体性能分析技术研究   (5) 浮式结构物系泊定位技术研究   (6) 浮式结构物防波技术研究   (7)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水池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8) 浮式结构物运输与安装技术研究   (9) 新型材料在南海浮式结构物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10)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在高温自然环境下防腐技术研究   (11) 环境测量装置研制和典型(目标)岛礁环境测量技术研究   (12)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安全标准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类研究报告   (2) 完成的概念设计图纸通过中国船级社审核   (3)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水池模型试验研究报告   (4)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设计与安全分析指导性文件   (5) 环境测量装置样机   (6) 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7) 相关专利。  (十六)海洋工程涡激振动(VIV)和与涡激运动(VIM)专用工程计算软件开发  1、研究目标  从求解N-S方程出发,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和Spar平台涡激运动的CFD计算方法,开发海洋立管涡激振动(VIV)和Spar平台涡激运动(VIM)的CFD软件,解决海洋立管VIV和VIM引起的疲劳强度预报问题,为海洋工程立管和平台的设计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分析工具。  2、主要研究内容  (1) 南海海流和内波测量和建模研究   (2) 基于任意物体高雷诺数(Re104~106)绕流的CFD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3) 挠性结构(如深海立管)的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4) 流体结构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5) 软件包前处理和后处理功能开发   (6) 软件功能及计算精度多种验证方法研究(实际结构、模型试验、国外声誉良好的同类工程计算软件比较)。  3、成果形式  (1) 相应的各类研究报告   (2) VIV、VIM计算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 软件计算功能与精度的深水池模型验证、实际结构验证与工程应用、国外同类软件比较等报告。  (十七)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以实现系列化、批量化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国内海工企业为示范典型,在研究总结国内外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海工项目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采用现代软件开发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数据流和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项目设计、制造、管理信息及异构专业软件平台的有效集成,全面提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效率,为提升项目总承包能力奠定基础。  (2) 该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及可配置性,对海工企业设计建造自升式平台的管理具有适用性,对平台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物资采购及配套管理、机械完工和调试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覆盖面达90%以上,在典型企业中得到示范应用。  2、主要研究内容  (1) 项目管理模式和体系研究   (2) 项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3)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体系架构研究   (4)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模块研究   (5)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研究   (6) 项目管理数据集成技术研究   (7) 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示范应用。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海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   (3) 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及论文   (4) 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十八)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标准体系顶层研究  1、研究目标  以国际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为重点,在对国外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规范、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我国典型海洋工程装备的科研生产需求,开展标准应用研究及需求分析,深化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专业标准体系研究,提出急需制定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项目并明确标准主要内容及要求,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标准制定,建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水平奠定基础。  2、主要研究内容  (1)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设计建造规范研究(包括ISO/IEC国际标准、API标准、NORSOK标准、DNV海工规范等)   (2) 国内典型海洋工程装备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重点围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钻井船及重要配套系统设备等典型产品)   (3) 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适用性研究(包括船舶工业标准、石油工业标准等)   (4)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深化研究及急需制定标准分析。  3、成果形式  (1)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设计建造规范研究》报告   (2) 《国内典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究》报告   (3) 《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适用性研究》报告   (4) 《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深化研究》报告   (5) 国内急需制定的海洋工程标准项目、主要内容及要求。
  • 3年内投10亿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采购仪器设备等
    行走在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绿树、碧草、湖水相映成趣,12栋独立的现代科研建筑散落其中。“海洋国家实验室是2015年10月底启用的,总占地64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目前已成立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等8个功能实验室,启动了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对记者表示,在未来5到10年内,要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成与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全球一流的海洋研究室比肩的世界海洋研究中心。  打造像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样的海洋科技高地,彰显了青岛市着力打造海洋科技城、实现蓝色引领的决心。作为我国老牌的海洋科研城,青岛市拥有28家以海洋科研与教育为主的机构,拥有各类海洋人才15000人 建有海洋科学观测台站11处,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近年来,青岛市通过着力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转型升级,有力发挥了对蓝色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搭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瞄准国家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凝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是我们打造海洋科技城的重要路径之一。”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告诉记者,海洋国家实验室基础建设总投资13亿元,未来3年,山东省、青岛市还将投入10亿元经费,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采购、科研团队建设等,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确定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的重点研究方向。”  距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只有几公里远的海边,另外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也已于2015年3月份启动。在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湾畔的国家深海基地,记者看到项目一期的工程码头、车间、厂房、水池都已启用。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国家深海基地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5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码头可同时停泊两艘6000吨级的海洋科考船,并具有超强的抗风浪性能。除码头外,还建有“蛟龙号”的实验水池和维护维修车间,具备“蛟龙号”试验和维护的条件。“作为‘蛟龙号’深潜器的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具备水下勘查作业、装备研发及应用、水下监视与安全、水下运载器深潜作业、水下工程装置布放维护、水下救捞打捞等业务能力,还主要承担深海科学考察、资源勘查和环境观测,深海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海试等任务,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深海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支撑保障平台。”于洪军说。  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体系  在搭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青岛市又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大力引进新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增强海洋科技发展持续竞争力。  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的中船重工厂区,塔吊林立,各类大型海上装备齐全。深入采访会发现,其科研力量更是令人惊叹。  目前,中船重工集团在青岛已经布局建设了与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相关710所、712所、716所、702所等8个研究所,成为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创新的主力军。2014年9月,中船重工集团又与青岛签署了合作协议,总投资70亿元,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建设青岛海工装备科技城和研究院。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开展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设备等海洋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转化、实验、服务和产业化,建成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部分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在青岛,这样的海工装备高端研发机构不止一家。“我们前不久刚引进了天津大学海洋技术研究院,他们将设立12个与海工装备相关的研究所。”姜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青岛还引进了TSC天时海洋工程及石油装备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克瓦纳海工(青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项目,该项目由海洋石油(青岛)有限公司与克瓦纳公司强强联合、合资成立,将重点进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高端产品开发,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提供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工程总包、国际采办等服务。“这对优化青岛市海工装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工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姜波说。  同时,青岛市还搭建了船舶与海工装备创新平台:依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建设了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质检局检测中心,建设了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依托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建设了中乌特种船舶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实施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重点支持712所的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725所的船用压载水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使青岛在船用电力推进系统、船用压载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总包设计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姜波说。  海洋技术创新领跑全国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日前青岛市印发了《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到2020年,重点完成海洋+新模式、海洋+新业态、海洋+新产业、海洋+新技术、海洋+新空间、海洋+新载体六大任务。  其中关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目标为:到2020年,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引进和建设海洋高端研发机构20家,总数达到40家。海洋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海洋特色创客蓬勃发展,培育海洋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事实上,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趋势。除了海洋科研院所、新引进的科研机构和海洋科技型企业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发力,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向海洋科技领域进发。  传统酒类生产企业青岛琅琊台集团就是其中一例。日前,记者在琅琊台集团下属企业——青岛科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研发车间看到,科研人员正在为海洋微藻DHA产品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而忙碌,公司高级工程师徐建春说:“这种产品对宝宝的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产品附加值很高,目前已和国内知名的奶粉生产企业展开合作。”琅琊台集团已经成功转型为海洋科技型企业,成为国家863计划、国家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产业项目承担实施单位,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衣康酸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海洋微藻DHA、异麦芽酮糖研发生产基地。
  • 再投600万元 舟山建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
    日前,舟山市政府出台《加快船舶工业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将舟山市质监局筹建的“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列入为全市船舶行业服务的一个重要技术平台。《意见》明确:“支持市质量技监局加快建设省级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开展对船舶基础材料进行检测工作”。同时,舟山市政府将建立统一的船舶工业调整升级专项资金,与其它技术改造、科术研发平台建设等一起,三年内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  目前,舟山市质监局在该重点实验室建设上,以原有的海洋公共实验室、造船技术中心、船舶设计中心为载体,计划再投入600多万元,新增船用油漆、船舶消防等5个检测项目,加快筹建省船舶基础材料质量检验中心,并向省科技厅申报了省重点实验室。同时,与CCS上海船检社合作,在舟山六横船舶修造和临港石化产业区建设船舶配件检测点,拓展船舶检测站点。特别舟山市质监局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任务,牵头负责《国家船舶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写,并于11月6日通过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组论证评审,为下一步舟山做强船舶检测技术平台提供了契机。
  • 为蛟龙号深海潜水保驾护航 长春机械院获得“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实验室”整体工程总承包项目
    ?? 海洋装备是人类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活动的助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海洋经济振兴的先导性产业,处于整个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装备制造不仅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与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与海洋大国工业地位的象征。 “蛟龙号属于深海潜水器,其设备要经过机械拉升、爆破以及不同水深、风浪等的测试,而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就可为其提供这样的质检环境。”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国这样说。 近日,长春机械院在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水下设备检测实验室、海洋工程及船舶电缆和脐带电缆检测实验室的整体工程总承包项目,工程承包总金额逾千万。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国一行多人来我院考察交流 此次中标是继今年1月成功签约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后,再一次成功中标千万元级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中标项目包括: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扭转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20000KN拉伸疲劳试验机等多套试验设备及液压泵站、子站、管路、冷却装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中海洋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大吨位拉伸疲劳寿命试验台均代表着世界工程测试领域最前沿技术。 对于该项目的投标过程,院领导高度重视,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出核心骨干组成专题项目组,对技术方案、商务报价等进行多次严格评审。 “在项目启动初期,招标方在寻找竞标单位的时候就做过细致的调研,我院曾多次承担过此类高难度、大型试验装置的研发制造任务,并且都顺利通过验收,这一点给招标方印象深刻,在竞标过程中,我院作为目前中国工程试验设备领域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院所企业展现出了良好的技术实力和热忱的合作愿望,也从一个侧面让招标方对我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最终我院凭借强大品牌优势,无法比拟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业界口碑等综合优势,从多家颇具实力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成为招标方选定的合作伙伴。可以说中标是情理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项目投标的负责人介绍说。 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是国家质检总局批复的唯一海洋设备类综合检测中心,它的成立将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涉及质量检验、计量检定校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海洋设备检测校准机构,标志着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领域有了权威的国家级产品质检机构,是蓝色硅谷核心区国字号重点支撑项目,不仅可确保为各项海洋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同时也将为规范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的市场准入,保证国内外优秀产品的有序竞争,推动海洋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提升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意义非常重大。 项目建成后,将为深海潜水器、海洋平台、海底电缆等海工装备提供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和技术支持,将成为国内最权威、国际知名的、具有鲜明蓝色经济特色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品牌,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全国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国内外市场准入提供权威检测和技术支持。 中标重点设备介绍: 海洋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 该设备主要用于模拟全尺寸海管服役过程中存在的交变应力,这种交变应力一方面来自于管内输送油、气或水的压力波动,另一方面来自于管道外部的变动载荷,如波浪载荷、海流载荷等,以全面可靠的分析海管的疲劳性能,为其疲劳寿命分析与预测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 该试验系统由多个伺服作动器加载,能够完成管道四点或三点弯曲疲劳和内压疲劳同步或多通道协调试验。伺服控制器采用MCT全数字伺服控制器(采用当今控制领域最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试验管长度0.8-12M 该设备国外已有挪威、美国和巴西等国设计研制出不同形式的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我院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制造了国内第一台全尺寸大型疲劳试验台,解决了我国海洋管道焊接接头全尺寸疲劳试验的迫切要求,对建立完善的试验方法及操作、评价规范,为海洋管道设计、制造、维修和结构承载提供了决策依据,对于海洋管道的安全运行及寿命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00KN拉伸寿命疲劳寿命试验台 该设备适用于各种管材在20000KN试验力时的抗拉强度性能试验及破断试验,是目前国内试验能力最大的动态疲劳试验设备。 该设备采用承载式结构设计,刚度高、结构紧凑,最大动态试验力:± 10000KN ,最大静态试验力:20000KN,该设备具备远程控制,自动保护等功能。 该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增强了我国对大型关键海洋设备的检测能力,全面提升了我国大/全尺寸材料及构件的试验研究能力和安全评价技术的整体实力,对海洋相关重大工程顺利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升级服务 打造国内实验室承建龙头企业,对标国际标准 该项目与北科大“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重大工程服务的、都是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都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都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与北科大项目不同的是,此次不仅是为实验室提供试验测试设备,而是实验室整体承建即全套解决方案提供,涉及到实验室前期规划设计、多台套设备的选型购置及油源管路系统建设、安装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期实验室认证认可、设备维护校准、实验室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工程。 长春机械院在原有交钥匙工程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专门成立试验工程事业部,专业致力于提供实验室整体承建服务即一站式解决方案。就是按照标准化的设计和施工流程、规范化的运作提供的高度可靠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由实验室建筑布局和装修系统、空气调节、通风、给排水、气体供应、电气工程、安全集中监控系统、信息化管理、实验室家具和配套辅助设备、用户培训、实验室认证认可、维护服务等部分组成;包含了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全部过程:从前期的规划选址,到内部系统的设计施工,到系统的培训和交付,到后期的维护保养升级改造等。整合了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及服务提供商的综合能力,确保实验室系统的安全和规范。 用户无需对系统的细节问题作过多考虑,所有工作都由项目专业总包服务商统一解决。 整体的设计施工依据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为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系统工程,集成了各级别实验室的设备及功能要求,各专业都按统一的设计和操作程序进行,使最终完成的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介绍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鸟瞰图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和成立的,中心突破以往国家质检中心建设与运行模式,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有关机构整合、转企改制的改革方向,以及专业化、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改革思路,在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起步即按国有企业模式组建并运行。 项目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占地面积107亩,概算总投资10.1亿元,其中,土建相关投资5.44亿元,设备相关投资4.67亿元,主要建设理化综合楼、水下设备实验楼、海洋设备电气实验楼等8座实验单体。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以积极推进基础性能实验室规划设计和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海事通讯导航、海底复合缆等产品检测项目大样本数据调研分析 蓝色硅谷项目介绍:  蓝色硅谷项目是 “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蓝色硅谷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合作平台,一些公共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都可以彼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合作。”对此,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科技与人力资源部部长郑雷如是说,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是海洋设备检测的综合平台,在这个实验平台周围,可以聚集一批海洋设备建造机构,也可以实现中介服务机构的聚集,最终有利于海洋产业的聚集。紧紧围绕“中国蓝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突出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功能,集中布局海洋科研、教育、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平台项目,努力把蓝色硅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中心、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海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为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成为链接全球海洋科研资源的创新平台。 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方案评审会 一次中标可能出于偶然,连续中标确是必然 连续中标国家重点科技建设项目,是市场对我院在试验机行业地位、综合实力的肯定,是对我院数十年来深耕试验技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长春机械院作为国内试验机行业的领导者,始终坚持以提高我国工程试验测试水平为己任,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及科研投入力度,先后完成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验测试设备,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获批组建 论证14年终获批准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会议中心正在紧张建设中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记者18日获悉,国家科技部近日复函山东省政府,同意立项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是我国海洋领域首个获批组建的国家实验室。  2000年,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等位于青岛的5家国家级海洋科研单位正式发起筹划建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经过14年筹备论证和多次请示,科技部正式同意该实验室立项建设。科技部在复函中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定位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计划经过3-5年的建设,成为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平台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  山东省科技厅有关人士表示,这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获批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七大海洋研究中心。闻听此消息,旅居美国多个大学和海洋研究所的100多位海洋科学家表达了回国效力的意愿。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表示,这个实验室圆了几代海洋科学家的&ldquo 合作梦&rdquo 。  管华诗告诉记者,多年以来,海大、中科院海洋所、国土部海洋地质调查所、黄海渔业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一所五家单位的科技人员一直梦想打破&ldquo 行政界限&rdquo ,在共同的技术平台上进行海洋物理、海洋工程、海洋生物等学科综合研究。如今这一梦想终于实现。  据介绍,该实验室下设8个大型实验室,包括海洋物理、海洋药物、海洋工程等方面。目前,国家实验室土建工程已经进行建设,占地共650亩,山东省、青岛市先期投资13亿元启动建设。2个实验中心、2个实验平台已经接近封底,工程将于今年完工,4000吨级的&ldquo 科学号&rdquo 科考船也交付使用。  周围将建蓝色科技小镇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青岛市区以东47公里的鳌山卫镇&mdash &mdash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所在地。现场,整个实验室的5层综合楼已经建成,4个大型实验室正在紧张施工。  整个实验室周围将按城镇规划,&ldquo 鳌山卫镇加上温泉镇,陆地218亩,海洋215亩。&rdquo 负责实验室建设的相关负责人王伟说,规划到2060年实验室周围形成一个人口70万的蓝色科技小镇。  商讨论证14年终获批准  &ldquo 海洋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需要不同学科单位共同研究,只靠以前的一家机构来承担,很难完成国家级的海洋项目。&rdquo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说。  2000年,位于青岛的五家国字号海洋科研单位动议成立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此后14年,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财政部等单位进行了多次商讨论证。为了该项目成功实施,陈至立、刘延东等多位领导先后来青岛调研。日前,该项目终于获批组建。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委会成立
    p  10月21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听取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与工作进展报告,并研究谋划海洋国家实验室“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pp  海洋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在实验室理事会管理下的学术咨询和指导组织,负责向理事会提供有关创新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研究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的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和把握科研方向,并进行学术评估工作。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和侯保荣,以及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究员林间等15位国内外海洋科学家共同组成本届学术委员会。/pp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学术委员会成立后,将充分集纳海内外专家意见建议,为实验室提出符合国家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pp  根据规划,未来3年-5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实施海洋环境与气候,深远海渔业资源与海洋药物资源开发,海底油气、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三大战略,通过布放潜标等方式,致力于海洋观测、海洋环境过程机理研究与海洋环境预测的结合,开展“透明海洋”研究,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实施这三大战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从三方面着手推进:一是启动“鳌山人才”培养计划,为卓越科学家、优秀青年学者和优秀工程师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二是开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国际科考船队建设 三是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网络。br//p
  • 海洋国家实验室招首席科学家 可获500万安家费
    11月24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布招聘信息,面向全球招募首席科学家,涉及到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深远海与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等6大研究方向。据了解,首席科学家每年可获得人才津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办公用房。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获得50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 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海洋国家实验室急需高端科研人才加盟,共创蓝色辉煌。据了解,海洋国家实验室打算招聘6大研究方向的首席科学家,要求人才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重要国际影响力,能在海洋国家实验室全职工作或每年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六个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岁(国际知名学者可适当放宽)。首席科学家每年可获得人才津贴100~120万元/年、科研补助经费300~500万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办公用房。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获得50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低于6年工作合同的,将获得180平方米左右的免租赁费周转住房。 此外,海洋国家实验室本次还招聘联合实验室主任,包括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深蓝渔业工程装备、智慧海洋、海洋智能计算与大数据、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海洋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极端环境与战略性资源等领域。招聘包括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平台、海洋同位素与地质年代测试平台在内的公共科研平台首席工程师。据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目前已组建了海洋动力与气候、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等8个功能实验室,正在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11个大型科研条件平台,并且与国内其他领域研究机构、大型国企联合建设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智慧海洋、深蓝渔业等9个联合实验室。 相关新闻岛城将打造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进入发改委立项阶段,能在海底钻10000米深 25日,记者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依托各理事单位集聚一批科考船、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资源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内已拥有或在建的世界最先进全球级科考船达到16艘。同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也是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科学考察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器。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远洋科考船队,以统筹实施平台内科考船舶的科学、高效调度,实行航时共享原则,充分发挥各理事单位的多方科研力量和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协同创新,降低船舶运行成本。据介绍,目前平台内的科考船每次出海之前都会对外公开航次路线,其他需要进行远洋科考的单位可以报名搭载该航次,从而实现每个航次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而今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不断壮大船队规模,组成由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形成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现场观测能力。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发改委立项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这艘船设计排水量3万吨,能在海底以下钻进10000米,可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的过程,构筑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同时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
  • 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流变仪完成安装调试
    近日,我司专业技术人员前往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对客户新采购的OFITE 1100型便携式高温高压流变仪进行了安装、测试及培训,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后将仪器成功交付客户并圆满完成验收。该仪器是一款简单易用但又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实验利器,可应用于钻井液、压裂液及水泥浆高低温及高压流变性测试及研究。主要具备如下特点:真正油田构造,符合API相关标准自带易用软件和携带箱,方便操作及搬运哈氏合金浸湿部件,耐腐蚀专利空气浴加热,更高效安全、精准便利一体式设计,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最高温度达260C,压力达17.2MPa;转速精度达0.001RPM
  • 海洋安全 | Microtox 生物毒性测试技术用于船舶压载水检测
    Microtox船舶压载水检测—生物毒性01 船舶压载水 船舶压载水,又称压舱水,被用于调整船舶的重心、浮态和稳定性。远洋大型货船通过装载和排放压载水能够保持船体平衡,用以避免倾斜,并能抵御风浪。随着压排过程,大量物种也借机“漂洋过海”。 船舶压载水潜在危害&公约02 船舶压载水中含有大量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微生物、细菌甚至是小型鱼类以及各种物种的卵、幼体或孢子,这些生物在跟随船舶航行的过程中有的因为无法适应温度、盐度等因素的变化而死亡,但有的能够生存下来,并最终随着船舶压载水排入新的环境中。由此导致一个水域的生物或种类繁多的生物组随着压载水传送到另一个地理性隔离水域,如果这些生物因为缺乏天敌或其他原因能够在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态系统或生境中生长繁殖、建立种群,就可能威胁到这些海湾、河口或内陆水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成为外来入侵种,而且压载水还会传播有害的寄生虫和病原体,甚至可能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 对于这一系列的潜在生态风险,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中国于2019年加入《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在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框架下,远洋船舶须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按公约标准处置压载水。依照公约,我国在加入后有5年的经验积累期。而随着履约时间点临近,我国船舶将面临港口国更加严格的执法检查。 船舶压载水检测-Microtox生物毒性03 2022年7月中国太平洋学会发布了《船舶压载水检测方法》团体标准(T/PSC 1.6—2022),该团体标准由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东海标准计量中心联合起草,并基于使用费氏弧菌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制定,Microtox方法所对应的生物毒性分析流程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 此前,相关研究团队曾对大型客轮渡轮的舱底水进行了生物毒性研究,旨在表征舱底水样品中不同组分与生物毒性的关系,包括油脂、多环芳烃(PAH)、金属、悬浮固体和表面活性剂等,该研究使用基于费式弧菌(Vibrio fischeri)的Microtox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对舱底水进行毒性分析(SS-EN-ISO 11348-3:2008),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浓度与毒性效应强弱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Microtox生物毒性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生物传感器监测受试水生生物的生物学指标变化,它的检测范围广,对大多数有机/无机有毒物质敏感,可反映水体的综合毒性变化。Modern Water 作为 Microtox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的开发者和推广者,拥有丰富的生物毒性检测分析技术和经验,使用生物发光细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已有30多年的历史。01实验室生物毒性分析仪-MicrotoxLX,时长02:01 Microtox LX 是新一代实验室生物毒性分析仪,在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时更为精确、简便和可靠,内置了多达17种急性毒性分析模式,针对不同样品的毒性强弱提供高、中、低三档稀释模式和快筛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测试未知样品EC50(半数效应浓度)时的检测时间和试剂消耗。对超过3500种简单或复杂化合物敏感全自动样品色度校正样品和读取槽主动冷却控温02便携生物毒性分析仪-MicrotoxFX,时长02:01Microtox FX 是一款操作简便且灵敏度极高的便携式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仪,采用生物发光检测技术,并使用先进的光电倍增管(PMT),可检测到发光细菌在分析过程中的发光量变化,可对事故或人为的饮用水及废水污染紧急事件进行快速毒性检测。快速检测 - 样品准备后5分钟可得到结果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及新污染物检测轻量便携 - 适用于现场和应急场合通过ISO 13485 质量体系认证END
  • 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如下: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成就回顾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前 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  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  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  ——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  专栏一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完善业务化运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技术,开展海域使用状况监测。建立围填海项目动态监视监测制度,重点开展填海、围海及构筑物用海监测。提高重点海域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实现开发利用重点海域全天候监控与重大工程项目用海全过程监控。建立海域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服务能力。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加快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海域基本功能,统筹海域空间开发,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优化海岸线资源配置,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调控海岸线开发布局和强度,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突出海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海,合理布局沿海港口、滨海城镇和临港工业区。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严格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时序。加强围填海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科学论证。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严格控制内湾围填海,减少对自然岸线、海湾、海岛、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水下文物等的破坏。规范海底电缆管道和军事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加快实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强有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舟山、横琴、平潭等重点海岛的开发开放。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全力打造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推动横琴开发开放,建设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海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制定扶持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视监测,清理非法用岛活动,严格限制开发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泻湖等特殊生态系统的无居民海岛,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倾废。建立海岛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地名普查,设置海岛名称标志,完善海岛数据库。发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依法开展无居民海岛地籍调查、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稳妥实施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岛生态评估,选择典型海岛实施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型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专栏二 无居民海岛的监管与保护  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岛、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广东罗斗沙岛、三角岛和小蜘洲岛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试点。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和涠洲岛等,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试点。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试点。  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海岛数据管理平台、监视监测网络,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开展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巡航、登岛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海岛监视监测,构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开展领海基点岛屿巡视。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稳定,修复受损严重的领海基点海岛。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禁止从事影响国防的各类活动。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划界有影响的特殊岛屿要加强助航导航、水文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科学普及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海总量的监测评估,重点加强对直排海污染源的监管,加强近岸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强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查处力度。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油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口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修订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和大型临海企业海洋污染赔偿制度研究。沿海地区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重点河口、海域各类污染物排海总量分配方案和削减计划,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015年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比2010年减少10%。  专栏三 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  选择10个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跨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控制,加强重点海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以及汞、铅、铜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健全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各类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全海域海洋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沿海环境风险源和环境影响区调查,建立海洋环境风险信息数据库,强化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加强海上溢油风险评估工作,在国家重大海洋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强化溢油风险管理措施,完善海上溢油应急联动机制。制定应对核泄漏事故海洋环境监测预案,开展重点海域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评估工作。健全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和发布制度,强化事件处理的公开透明,明确政府应对措施,提高公众防范技能。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建设海岸带蓝色生态屏障,恢复海洋生态功能,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编制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重点对98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开展调查与评估。建立海洋生物样品库和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海洋濒危物种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防范的管理,建设海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各类海洋保护区规划和管理,完善海洋保护区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建设。到2015年,新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海洋特别保护区44个,推进形成海洋保护区网络。研究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选择典型海域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保护与修复滨海湿地、盐沼、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25处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区,开展35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新增滩涂湿地植被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种植红树林100平方公里,恢复芦苇湿地100平方公里。在广东大亚湾及雷州半岛、广西涠洲岛、海南周边及西沙等海域开展珊瑚礁人工繁育和生态修复。在滨海地区规划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提高海洋生态监测能力,完善海洋生态监控体系,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提高卫星航空遥感、远程视频及在线自动监测能力,新建18个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海洋绿潮、水母、外来入侵物种、敌害生物、病毒病害等监控网络,强化海洋赤潮监控,形成20个重点生态监控区。开展海洋生态灾害防治技术应用示范,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防治体系及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调节与服务,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海洋强国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研究支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海洋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海洋产业发展。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对海洋经济的规划指导。保持海水养殖业稳步增长,强化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能、高端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深海资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定期发布统计公报,搭建海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强化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继续将围填海计划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科学引导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与空间布局。  专栏四 海洋经济调查与监测评估  全国海洋经济调查:以海洋经济调查试点为基础,实施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与方法,建立涉海基本单位名录库,掌握海洋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布局等,强化海洋经济核算支撑。  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建立国家、海区、沿海省(含计划单列市)三级分布式信息节点,建设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海洋经济评估系统、海洋经济信息数据库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全国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制定并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发挥战略性、指导性作用,合理划分内水和领海、海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体功能,实施海洋空间分类管理,实行差别化的绩效评价,优化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布局。对海域利用程度高,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大,海洋资源开发问题突出,海洋产业活动和经济结构亟需调整的海域实施优化开发。对区位优势明显和战略地位突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较高,适于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及海岛实施重点开发。对关系我国海域与海岸线生态安全,需要保持并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海域及海岛实施限制开发。对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水下文物保护区、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所在的海域及海岛实施禁止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支持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在深化改革、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对试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跟踪指导、督促检查、经验总结等工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继续对沿海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的发展给予支持,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开发有序和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集聚区。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推进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化和海洋标准计量工作,强化海洋渔业和海上交通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海洋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加强海洋调查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开展近岸海域精细勘测与测绘。定期更新近海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完善海洋基础数据库系统。加快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拓展海洋勘探调查空间,加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综合调查,开展外大陆架海域、重要资源区等专项调查,继续开展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评价。加强全球海洋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建立海洋调查船准入制度,推进大型海洋调查探测设备和分析测试仪器共享。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统筹海洋信息化工作,编制海洋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海洋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改造海洋信息业务网。建设海洋环境与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以海域海岛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监测、基础科学研究为主题,推进海洋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作。继续建设“数字海洋”,加快海洋数字档案与图书馆建设。健全海洋信息发布制度,强化信息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海洋信息管理,保障国家海洋信息安全。  专栏五 “数字海洋”工程  在“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及相关海洋业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整合我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及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海洋信息资源,改造和完善海洋信息通讯传输网络,建设安全保障和运行控制系统,构建统一的“数字海洋”基础信息、决策指挥和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强化“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海洋技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加强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等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海洋标准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全国海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海洋标准计量的国际合作,建设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专栏六 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应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需求,在我国天津建立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建设海洋仪器计量性能检测、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检测技术研发、海洋仪器国际标准研发、全球海洋仪器质量监督保障、海洋标准计量质量技术支持、交流与培训等平台,为亚太地区海洋标准计量和质量监督提供服务。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加强对海洋渔业发展的指导,优化渔港建设布局,改扩建一批沿海重点渔港,提高建设标准,完善通讯、监控、导航等设施,在台风多发的东南地区适当增加布局密度。到2015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的沿海渔港网络,为70%的渔船提供就近服务。加强渔村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展渔民多样化就业培训。健全海洋水产良种选育、水产技术推广与疫病防控服务体系,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和执法检查。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加大海上航运监管与服务力度,优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布局,完善沿海干线航标体系,建成西沙、南沙海域公用航标,航道安全巡航扩展至专属经济区及其他管辖海域。开展沿海民用港口及航路测绘,更新重要通航水域、能源大港海图。完善全国沿海近岸水域甚高频安全通信系统布局,实现沿岸25海里全覆盖。购置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建造巡航船、航标船、测量船,推进航运保障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海上交通安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完善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体系,定期开展海上联合搜救演练,积极推进搜救国际合作。到2015年,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珠江口、琼州海峡、南海部分水域离岸100海里范围内,监管救助力量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创新海上治安管理,完善海上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编制平安海域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我国内水、领海及毗连区常态治安巡逻,打击海上犯罪。改进出入境船舶边防检查服务,提高船舶出入境边防检查效率。精准管控靠港国际航行船舶,保障港口和船舶治安安全。提升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合理布防海上警力,完善沿海口岸、码头和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和通关条件,强化海上110治安报警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海上群防群治网络,加强执法装备能力建设。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增强海洋灾害意识,加强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加快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和预警预报服务水平,增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全国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布局和涉海工程防护规范标准制定提供科学指导。建立沿海重大工程建设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价制度,制定风险评价技术规范,对已建和在建的沿海核电站、化工企业、大型产业园区和城镇发展区开展风险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内设立产业园区、进行重大项目建设的,应当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预测和评估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灾害预警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建设海洋减灾中心和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加强海洋灾情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各类海洋灾害的装备能力、技术水平和物资储备。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全社会的海洋灾害防范意识。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加强海洋、气象、地震、环保、水利、海事、民政、渔业等主管部门的协同与配合,进一步完善海洋预报体系,形成分级分区、面向目标、互为补充的海洋预报服务工作格局。加强海洋预报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推进沿海重大设施、产业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的精细化预报工作。拓展海洋预报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建立渔业生产、大洋航路保障、海上搜寻与救助、海洋油气生产等专题服务系统。到2015年,风暴潮、海浪、海流数值预报时效从目前的3天提高到5天以上,近岸空间分辨率从4000米提高到100米以内,开展海洋灾害发生前3至6小时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海洋预警信息发布,通过各类媒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增强海洋预报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提升海洋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分析预测能力,开展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海—气形势对我国气候影响的预测工作,定期发布各类分析预测产品。建立气候变化影响调查评估体系,开展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等对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影响的监测调查和趋势分析工作。加强沿海湿地的保护和防护林带、防潮工程建设,提高沿海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和城镇市政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增强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加强规划,优化布局,加大海洋灾害观测覆盖密度,增强离岸观测能力,完善沿岸观测、海底观测、海上平台、浮标、潜标、船舶、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海洋灾害立体观测网,提高观测网运行保障能力。加强海上重要通道、国际航线等重点海域的观测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志愿船和应急移动观测,加大海啸监测力度。进一步加强海洋断面调查,增加数量和频次,提高调查装备水平。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实施常态化的海洋维权巡航执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维权行动,深化相关对策研究,强化管辖海域的实际控制,加强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强化对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进一步提高海上维权执法与管控能力,购置、建造用于维权巡航执法的船舶、飞机,建设保障基地,提升监视监控和通信联络能力。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在传统渔场开展常态化护渔维权行动,保护我国渔船在东海、南海传统渔区的生产活动。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科学规划西沙、南沙旅游线路。在管辖海域和岛礁建立海洋保护区,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相关规定,积极推进在公海及国际海底区域内的资源开发、科学调查等活动。加强我国海洋权益主张的对内对外宣示和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深化与海洋大国在海运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海上战略安全、通道安全的磋商与对话协调机制,拓展在打击海盗、反恐、反走私、缉毒、搜救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同维护重要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加强与重要通道沿岸国在海洋观测、航道测量、环境保护和灾害预报、航海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的互惠合作。积极参与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地区事务和海上合作。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空间,积极引导区域海洋合作,切实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全面提高我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积极参与联合国相关海洋事务,提高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和海洋事务磋商能力。加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海底管理局等机构工作的实质性参与。深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研究,跟踪世界各国实践公约的最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海洋秩序发展新趋势,做好参与重要国际事务的政策、法律、科学、技术及执行方案的储备,提高研判和行动能力。深入参与海洋环境保护、海底资源开发、渔业资源管理、海事与海上救助等涉海国际公约、条约、规则的制定、修订工作。推进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国际海洋合作研究与技术培训。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和海洋法事务非正式磋商、“全球海洋环境状况定期评估”工作,跟踪研究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公海保护区等国际海洋热点问题。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积极开展政府间、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加强在海洋观测与调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估、海洋灾害过程研究与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与防范措施、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与海洋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中印尼海洋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和技术援助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前沿海洋科学、业务化海洋学、海洋政策与管理、信息共享、教育培训、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极地考察等海洋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专栏七 中印尼海洋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  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在雅加达建设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通过促进我国和印度尼西亚在海洋与气候领域的合作,增强对印度洋及周边海域的科研调查、综合观测和研究能力,共同提高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加强与有关国家在海洋政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南海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支持并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发起的重大海洋科学计划和各项活动,组织实施区域海洋合作项目。积极发展与北太平洋科学组织、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国际海洋学院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发挥在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工作组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工作。  专栏八 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  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在厦门建立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通过政策交流与咨询、研讨与培训以及开展示范项目等活动,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经济体之间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实现亚太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持续开展国际海域资源调查,深化极地科学考察,加强国际海域资源调查和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建设,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贡献。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在国际海底开展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及生物基因资源调查,适时提出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的申请。深入开展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资源评价。开展国际海底环境综合研究,加强深海典型生境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开展深海微生物、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研究。加强深海生物基因资源采集、保藏、提取和培养技术研究,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实施南极大陆及周边重点海域、北极海域环境的综合考察。深化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重点开展冰川、海洋、大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天文等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对极地生物资源调查和利用研究,开展极地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应用评估。加强北极航道利用调查与研究,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极地观测系统,实现南北极综合考察常态化。有效开展南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新建大洋综合调查船和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提高装载能力。加大深海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选冶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国家深海基地建设,提高深海资源调查、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的综合保障能力。规划建设大洋调查海外支撑保障站点。提高极地科学考察和保障能力,规划建设南极新的考察站,建设南极固定翼飞机保障系统,提高极地考察陆地运输装备能力,实施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确保每年200天以上的极地考察时间。实施极地科学考察国内基地的改造升级,重点强化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多学科综合研究、资料数据共享和国际极地信息交流功能。  专栏九 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科考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大洋调查船和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的专用码头、科研办公业务用房、配套保障用房等,配置专用设备,为大洋调查、载人潜水器等大型装备海上试验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配备先进的极地海洋环境考察、实验室及甲板考察作业等设备,提高极地科考支撑保障能力。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坚持深化近海、强化远海、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保护与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一批重大基础科学上取得突破,推动海洋科学整体水平的提高。重点开展海洋与气候、海洋生物多样性、海陆相互作用、海底深部过程等重大前沿问题研究。加强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化学等优势领域研究。支持工程海洋学、极地海洋学、海洋观测技术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推进海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创新基地建设。拓展野外科学观测站点建设,完善海洋科学观测网络,推进海上综合科学试验场建设。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深化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加快高新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推进“蛟龙号”深海试验性应用。加强大深度水下运载、生命维持系统、高比能量动力装置、高保真采样和信息远程传输、深海装备制造等技术研发,实现重载作业型水下机器人装备与技术的国产化。发展海洋观测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海洋生态和动力环境观测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海底观测网技术发展。发射海洋系列卫星,完善数据地面接收站建设,深化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特种船舶装备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深海钻井船关键技术、大洋渔业船舶与装备关键技术、深远海多功能可移动式人工岛关键技术、海上救捞作业船和深潜救助打捞作业技术及配套装备。继续发展深海勘探技术,加强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勘测和三维勘查技术、热液区原位观测和综合评价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取样关键技术及工程样机研发。研究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技术。  专栏十 海洋系列卫星专项工程  研制发射海洋一号系列水色环境和海洋二号系列动力环境业务卫星。改扩建现有的北京、三亚、牡丹江和杭州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新建北京数据处理中心、海上遥感辐射校正试验场和南、北极遥感卫星接收站。建立海洋水色环境和海洋动力环境信息获取,卫星海洋遥感资料库、信息库和综合服务,以及海域和海岛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应用等业务化系统。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搞好海洋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区域海洋科技产业联盟。实施科技兴海工程,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海洋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和孵化基地建设,推进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海洋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引导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上清污和海洋能等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发展苗种繁育、绿色养殖和精深加工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转化,在深海生物制品、工业酶以及生物冶金等方面实现产业化突破,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洋药谷。搭建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验平台,完善海洋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加速海洋能产业化进程。强化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示范及运行机制的集成创新,开展新能源和海水淡化联合技术示范应用,实现万吨级以上大规模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等工程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到2015年,反渗透法和蒸馏法海水淡化单机规模分别达到1.5万立方米/日和2.5万立方米/日。大力推进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装备、深海通用材料、基础部件产业化开发。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实施“泛海人才战略”,加快海洋教育发展,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发挥海洋人才效能,统筹推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支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调整优化涉海高等院校海洋学科专业设置,扩大相关专业办学规模,推进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具有国际水准与地域特色的海洋院校和专业。在经费投入、扶持政策等方面对海洋基础学科教育予以适当倾斜。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实施海洋人才培养共建计划,继续推进涉海部门(单位)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共建。加强海洋职业教育和培训,壮大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制定海洋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办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实施海洋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展计划、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引进计划。结合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建设,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健全有利于人才创业及团队形成的引进、使用、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和特聘专家制度,对重大海洋科学与调查项目推行技术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分离制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大型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牵头组织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促进与港澳台地区在海洋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涉海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扶持力度,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海洋事业发展需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海洋管理、海洋高技能和国际化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重点海洋产业人才发展目录,研究重点领域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海洋专项,在研发实践和产业化过程中集聚培养人才。稳定海洋专业技术工作方向,加强专业技术团队培养。鼓励海洋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台站、远洋船舶、边远海岛等一线地区和艰苦岗位实习工作。实施海洋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培养计划,为海洋事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开展海洋人才动态跟踪统计工作,形成监测评估体系,促进人才有效配置与合理流动。  专栏十一 “泛海人才战略”  “泛海人才战略”是指面向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统筹规划各涉海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指导各沿海地区人才队伍发展,整合优化各学科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建设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人才队伍。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坚持依法治海、依法护海,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海洋执法与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海洋依法行政能力和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完善海洋立法的框架体系,提高海洋立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推进海洋立法工作有序开展。加快制定南极活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经济、渤海区域、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巡航执法、大洋勘探、军事用海管理以及海洋基本法等方面的立法研究。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海上交通安全、海洋倾废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与相关法律配套的实施细则,确保海洋法律执行的可操作性。研究建立法律法规实施效果评估制度。支持沿海地区出台地方性海洋法规与政府规章,健全上下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海洋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干部队伍法治教育,增强依法行政观念,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海洋执法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海域使用、无居民海岛利用、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洋工程等审批环节的制度建设与管理,形成规范的行政决策程序,落实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重大决策听证、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海洋领域信访和行政复议工作,完善举报投诉平台,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许可、强制、复议等行为的审查程序,及时化解各类用海矛盾。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和理念,发掘和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培育海洋文化产业,促进海洋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海洋事业发展软实力。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制定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指导意见。推进中小学海洋基础知识教育,加强高等院校海洋科学和文化普及教育。充分利用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各类场馆,建设一批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完善海洋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功能。积极推进国家海洋博物馆和中国海洋档案馆建设。积极开展海洋文化理论研究,编纂中华海洋文明史,出版海洋文化、科普教育等系列丛书。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多形式开展海洋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海洋夏令营、海洋博览会等活动,继续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海洋主题宣传和文化活动。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制定海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研究和调查,初步查清我国涉海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规模和保护现状。加强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南海Ⅰ号、南澳Ⅰ号等沉船遗址和西沙水下文物重点保护工程,提高水下考古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强各级水下文物保护区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保障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安全。系统整理保护民间节庆等习俗、文学艺术、传统技艺、饮食服饰等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加强(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掘、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以海洋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洋商业文化、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文化,鼓励各类海洋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发行。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加强政府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引导与培育,实施重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群建设。编制海洋文化发展规划,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海洋文化基金,鼓励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推动海洋文化与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提高规模化水平。积极发展海洋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运动等产业,培育一批优质海洋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打造国家精品海岸和海岛旅游带。继续搞好青岛国际海洋节、厦门国际海洋周、象山开渔节、平潭国际沙雕节等各具特色的海洋节庆活动,打造招商引资、集聚产业的文化平台。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充分认识海洋在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强化对海洋事务的统筹协调,加强对海洋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树立海洋科学发展观和权益观,把握全球海洋发展态势,深入开展海洋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和政策性等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并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我国在内水、领海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南北两极的现实和潜在利益,统筹国家海洋政治、外交、安全、经济、管理等工作,形成促进海洋事业发展的合力。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推动建立海洋事务高层次协调机制,加强涉海管理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沟通配合,提高中央与地方海洋管理工作的联动性,增强海洋行政管理效能。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综合运用海域和海岛、海洋渔业、海运海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管理手段,对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经济运行实施引导和调节,提高综合管理对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效率。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工作职能,立足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事关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海洋产业培育、海洋科学技术研发转化等方面规划的编制实施,落实配套政策和措施,通过充分发挥各类海洋规划的指导调节作用,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与评估机制,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安排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时,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支持力度,按照统筹考虑、区分轻重缓急、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优先保障国家海洋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及财政预算时把海洋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基础能力建设、重大专项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要统筹和规范海域使用金的用途,重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并强化绩效考评和审计监督。
  • 投资5.85亿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开建
    16日,总投资约5.85亿元的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奠基暨开工仪式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举行,标志着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国家海洋科技新城的建设大幕已经全面拉开,计划明年年底竣工。  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是列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海洋装备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107.7亩,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项目由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和青岛市质监局负责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海洋设备综合检测实验室、水下设备检测实验室、海洋工程及船舶电缆检测实验室等8个海洋设备专业实验室和1个综合科研及模拟训练实验室,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青岛市质监局按照&ldquo 蓝色、高端、新兴&rdquo 的要求,完成了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征地等一系列手续,并与全球顶级海工公司开展战略合作,聘请相关领导担任项目顾问,邀请海洋领域院士、专家参与项目论证,走引资、引智、引技术、引人才的创新发展之路。该项目将建成国内最权威、国际知名的、具有鲜明蓝色经济特色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和服务品牌,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全国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国内外市场准入提供权威检测和技术支持。  青岛市质监局局长徐国启代表项目责任单位在奠基仪式上表示,将以世界眼光规划好项目,以国际标准建设好项目,发挥本土优势彰显项目特色和竞争力,为打造青岛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会议现场  2013年1月13日,“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指出,中科院海洋所在海洋腐蚀领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海洋防腐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希望通过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推动海洋腐蚀研究和开发工作,以及海洋防腐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培养一批高层次海洋腐蚀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海洋腐蚀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海洋防腐蚀能力和水平。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徐茂波表示,山东省高度重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海洋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希望“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海洋防腐蚀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表示,“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的成果集散地、工程技术推广中心、国际交流的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海洋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中交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日照港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也得到科技部立项,将通过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合攻关,研发集成化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为我国重大海洋工程设施的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组建,将改变单纯的简单室内实验模式,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基地,形成集引进、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化工程化研究开发实体,主要任务是对现有小试研究成果进行成熟化、孵化、集成、配套化和工程化,以便能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以侯保荣院士为首的海洋腐蚀防护研究团队将以我国典型海域与流域的码头、桥梁、海洋平台等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海洋工程腐蚀防护、腐蚀状态监/检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等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发以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补强技术、海洋工程阴极保护优化和腐蚀监/检测技术、海洋工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技术、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同时涵盖海洋大气腐蚀监测及防护技术、海洋生物腐蚀和污损技术、钢结构的环境敏感断裂与氢渗、牺牲阳极保护技术在内的集成化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揭牌仪式后,侯保荣院士等分别介绍了海洋工程腐蚀与控制相关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科研人员就浪花飞溅区复层矿脂包覆技术、氧化聚合型防护技术、钢筋混凝土涂层防护技术进行了现场技术演示,与会代表围绕海洋防腐蚀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
  • 独立拥有“国家实验室”的高校七雄
    当你留心看一些大学简介,如果该校有某个学科拥有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都会着重笔墨,大书特书。这些重点实验室往往会得到大量的政府资金扶持,在科研探索和人才发展上,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而拥有“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也往往是该校的王牌学科,成为历年该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  不过,“国家重点实验室”不算最牛,更厉害的还数国家实验室。它是目前我国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最顶级实验室,代表了国家在该领域最强的科研力量。每个国家实验室都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数亿建立,这种最高规格的实验室,目前国内仅仅建有19个。要是独立承建国家实验室的高校就更是屈指可数了,目前只有7所大学独立拥有国家实验室,称这些学校为“校中龙凤”也不为过。如果能有机会进入国家实验室,也就意味着你走在了国际科研的最前端,如果你醉心于科研,愿与最前沿的科学探讨牵手,那这七所高校,你一定不该错过。  同步幅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中国科技大学  提起中国科技大学,相信在每位学子的心中都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无论现在网上炒得火热的“国内大学排行榜”把中国科技大学排到多少位,在人们心中,这所院校都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这是一所年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国着名高等学府,“创新”是它的灵魂,“勤奋”是它的本质。这里,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全国第一个尝试“前期不分专业、后期自由选择”的教育模式。而提到国家实验室,更是中科大人的骄傲。作为唯一一所独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中科大,凭借这双剑合璧,即便是地处在内地都不能算是最发达地区的合肥,仍然挡不住万千学子的热情。  其中,中科大的同步幅射国家实验室是国内第一所国家实验室,这里建有我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的成果可以应用在环境保护、计量科学、光刻和超微细加工等众多领域。同步辐射对大家来说可能有一点陌生,它是一种强度大、亮度高、频谱连续、方向性及偏振性好、有脉冲时间结构和洁净真空环境的优异的新型光源,主要还是归到核工程方面的科研领域。而中科大的另一个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则是纳米材料与纳米化学、单分子物理与化学和量子信息等交叉领域的科研成果。  这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最直接的指明了中国科技大学在理工科方面的强势。特别是跟国家实验室有关联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学、数学、量子物理、计算科学及核工程等学科专业,在这几个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一直是走在国内最前端,也正是因为数十年来学科优势的累积,才能让中科大令人艳慕的拥有了两个国家实验室。  中科大素以“治学”而闻名,这里的学生是国内高校中,出国深造比例最高的院校之一,特别是以上推荐给大家的几个基础学科,如果你能有机会在国家实验室中锻炼的话,相信四年后的你,就有很会拿到不少国外名校的入学申请。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清华大学  一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历经了百年风霜的清华大学在全国学子心中依旧有着殿堂般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徜徉在水木清华,是多少人萦绕在心中的梦想。状元荟萃,精英聚集,这些溢美之语,用在清华大学身上一点也不夸张。对于大家来说,能上清华,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里没有所谓的强势专业或薄弱学科,几乎每一门都是精品,都站在前沿。  清华大学的简介在此就不多费笔墨,不过对于这里建有的国家实验室,可能大家还不是很清楚。清华大学建有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个国家实验室是第一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研究方向覆盖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信息的获取与采集、信息的通信与网络、信息的处理与计算、信息技术基础器件、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以先进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探索等诸多方面。  国家实验室的建立,主要依托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的学科优势,而与此相关的计算机类专业、电子类专业也都是清华大学的王牌专业,代表了国内最高的研究水准,也是有余力、有兴趣的同学要追逐的焦点所在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大调整中,清华大学调出了相当多的专家和专业。幸运的是,当家专业土木工程还是保留下来了,除此之外,建筑类专业同样是他的优势专业。关于建筑的就业方向大家应该清楚,并不都是简单的去建筑工地工作,像清华这类大学培养出来的这方面的学子,进机关搞大的城市规划,在学校开展教学,在大的科研部门做学术研究,出国深造都是常规的就业渠道。电子信息、电子科学、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等都是清华的优势学科。说到这里还是要多说两句。虽然你可能会看到很多三本甚至专科学校也都开设如软件工程这样应用类的专业,但是他们与清华这一类以软件工程为优势专业的学生所学的内容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今后发展与就业方向是有根本性区别的,所以一定要清楚每个专业大名称是相同的,但是深入了解其中有多少的不同。当然,想进入这些王牌专业,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和艰辛。追求成功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而充满汗水的,坚持梦想就是最重要的。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上海交通大学  一位在上海交大学习船舶专业、毕业已经好几年的朋友告诉笔者:船舶是上海交大最好的专业之一,上海造船厂的主要工程师都是上海交大的毕业生。上海交大的船舶类专业在国内绝对是独具鳌头的。雄厚的学科底蕴和广阔的人才分布也许就是上海交大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理由所在。  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是依靠本校的船舶海洋工程学科为基础,与机械、电信、材料和生命等强势学科交叉融合而成,而能设立这个国家实验室,主要还是依托了该校原有的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研究平台搭建而成。目前这个国家实验室已率先建成了一批在国内领先并不可替代性的实验装置,如我国首座海洋工程水池、国内第一座双轨道船模拖曳船池、国内第一座工程实用空泡水筒和我国首座装备与功能已居世界前二位的海洋深水试验池等。对船舶专业感兴趣的同学,上海交大能让你不出国门,就能与该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接轨。  除了船舶类专业,上海交通大学的其他专业同样“风起云涌”。计算机是上海交大第一大系,与微软中国合作最紧密 机械系培养出不少名人,如香港大福证券上海首席分析师 新合并的二医大以前是排在上海第五的学校……上海交大的很多学生在微软、IBM、甲骨文等公司工作,现在也跳出来自己搞创业。提起上海交大,很多当地人都会用严谨、踏实来形容,还有人说上海交大的学生比较“傻”,其实他们很乐意人家这么说,毕竟在日益浮躁的今天,交大的思源湖边还有一片宁静的天空。在中国“四大交大”之中,上海交大是最善于培养管理人才的,在上海汇丰银行的高层之中,上海交大毕业生占了半壁江山 在上海的跨国机构的一把手,技术类行业交大人数最多。  依靠强大的工科背景实力,上海交通大学则在管理方面占有更大的优势。上海交大在制造业相关领域和IT类专业的实力名列全国前茅,而上海恰恰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所以上海交大的学生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有许多机会可以和大众、西门子、松下、索尼等大公司接触。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承建院校:南京大学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至今还存留着“王者风范”。虽然在中国的古代近代史都扮演着重大的角色,但南京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温厚平和的,连这里高校的代表——南京大学也是如此,没有北京大学的霸气,却处处流露出深厚的文化气息。细数南京大学的历史渊源,可以直追到那个秦淮河边的杨柳青青,佳人才子有暗香来嗅的年代。  南京大学曾数次头顶国立的光环,又曾是地处国民政府的首都,可谓是出身不凡。如果我们排除其他的因素,客观地再考虑下在1943至1944年间曾由蒋介石先生亲任过校长的这一历史,对这所金陵城下的第一学府,是不是应该另加青眼呢。且其前身即以“科学名世”,而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成为南大着名传统。  温和不代表没有实力,南京大学拥有国内一流的物理学、天文学等专业,拥有即使放到国际上去比较也毫不逊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南大物理系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人们认为是国内惟一能与北大相媲美的物理系。其中凝聚态物理专业在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此外它的声学专业也是全国高校中最强的。由于比邻紫金山天文台,南大的天体物理专业在国内更是一枝独秀。我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南大诞生、组建和拓展。南大天文系设有天文学本科专业,是国家天文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由于它在中国天文事业建立与发展中做出的特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正是因为在理工科方面有这么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拥有一个国家实验室对南京大学来说可谓实至名归。以国际前沿微结构科学研究为核心,以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电子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建成国际一流、人才汇聚、管理创新、流动开放的国家级微结构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这个国家实验室的建立,直接印证了南京大学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电子科学等专业上的优势。当然,管理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等文史、管理类专业也不错。在南京大学,挑选专业也成了一个“甜蜜的负担”。  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西南交通大学  提到交通类院校,似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名气更为响亮一些,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的西南交通大学却显得有些沉默。不过西南交通大学可不是泛泛之辈,竺可桢、茅以升等我们熟知的人物都出自该校。除了位列“985优势学科平台高校”和“211工程高校”之列,它还是国家“111计划”①成员高校之一 这所创立与山海关的交通类院校,几经迁徙,最终落户天府成都。  作为交通大学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唯独西南交通大学建有全国轨道交通(铁路、轻轨、地铁等)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产业包含交通车辆设计及制造、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及制造、供电系统设计及制造、道路和车站工程设计、检测、管理等方面。“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是层次最高的国家级实验室,这也有力的验证了西南交大是国内轨道交通领域方面的尖端研发单位。因此,在轨道交通等相关学科方面,西南交大绝对稳坐国内第一把交椅。  除此之外,这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还拥有如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地质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工科学校之一,以土木起家,也是我国近代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如果说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方向是以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见长,西南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则是在桥梁建设和铁道工程上独树一帜。与之类似的是该校的特色专业大多都与交通方向有所关联,独辟蹊径的风格让该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独具自己的魅力,同样是每年的抢手货,像铁路、公路、房建、城建、市政、机场、水利、港口工程等部门的勘察设计院、工程集团公司、管理局等都是不错的去处。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连中文、法语、行政这类文科专业的学生都被铁路局、工程局等单位所青睐。  备注①: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抓住我国政治和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又是一段青春伴着梦想飞,志在四海处处家的浪漫人生,时代催生出的一所大学,新中国建立的志向高远的一所大学。如今航天航空早已不再是神秘的话题,年轻的我们飞翔在天空的梦想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一年都牢牢吸引着对蓝天渴望的学子的关注。以航天航空专业见长的该校能拥有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为我国航空科学技术、竞争前高技术的创新基地,以重大航空科学基础问题为研究主线,根据国际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并积极发展我国自主的航空科研行业。可以说,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肩负着我国领空未来安全和技术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国防、科技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由“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综合设计”“航空动力”“航空材料与结构”“空天电子与信息”“航空数字化制造”和“网络化协同空管”等7个科学研究部组成,由此也可以看出北航在飞行器设计及航空飞行等学科方面的雄厚实力,因此想选报这一类的专业,北航算是殿堂级的院校了。除此之外,空气动力、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是航天航空的理论基础 相关的基础专业还必然有导航、材料学(航天与航空的材料学)。因为这些历来就是北航的传统优势专业。  除了航空类专业很强势,以工科为龙头学科的北航在计算机科学及软件开发方面同样有着很强的实力。另外,北航的管理科学与工程虽然也必然是与他的专业相关联的管理与工程,但是我们要知道航空部在没有把自己的学校交给地方时,他们曾经有一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其管理学科的专业水平是很高的,至今这所二本大学的会计专业是业内公认的强势专业,他们毕业生在现在国内航空领域里做高管的可是比比皆是的。因此北航的这一专业成为优势专业也算是行内的传统特点吧。   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中国农业大学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学一直在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先因为某些误解,农学类院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然而最近几年,随着科技兴农热潮的兴起及农学类专业就业的走高,同学们对于农业类院校逐渐热捧起来。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国内最好的带“农”的大学自然吸引了最多的目光。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起源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中国农大,可以说是我国农学院校的发源地了。由这所高校来承建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正如实验室名称反映出来的,主要是为国内重要农作物、农业微生物和家畜(禽)生物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储备,以实验科研为模板,逐步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成现代农业成果的场所。可以说,是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水平的研究基地、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农大在农学“老大”的位置。就拿国际ESI学科评价指标来说吧,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态与环境学等三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前1%,而这些学科涉及的相关专业,在国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另外,在国内的评核中,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其数量在全国排第三,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指标。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物价节节攀升的今天,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似乎收益并不明显,而我国的现代农业化进度也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曾经是我们大有作为的行业,至今我们在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依然不可能忽视农业的命脉作用,对农业感兴趣的同学,相信农大就是你的首选了。  编者寄语: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而有机会进入这些拥有国家实验室的高校自然会让你的求学、就业之路畅通得多、豁亮很多。不过以上这些院校均是各个领域的领航者,每年也是高考中的“热中之热”,获得成功虽有艰辛,但也应努力争取之。与此同时,也要善意地奉劝大家,虽然这些涉及国家实验室的专业很好,但一切还是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不然空抱个“金碗”却无缘享用美食,那可是得不偿失啊。
  •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组建方案通过批复
    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组建方案。项目在现有基础上,主要建设海洋石油勘探技术集成与应用、海洋石油勘探数据分析、海洋石油勘探波动信号特征分析、海洋石油勘探装备设计与集成、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等研发平台。
  • 国内首个海洋极端钢铁材料联合实验室在沪建成
    日前,上海海事大学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海洋极端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这是中国首个海洋极端钢铁材料联合实验室。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金永兴表示,该实验室的建立填补了海洋极端环境材料校企联合研究平台的空白,符合国家向深海、极地进军的要求,也顺应国际深远化、极地化发展趋势。  “因为材料制备科学和工艺研究滞后、材料依赖进口,导致中国极端海洋环境装备研发空白、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深远海、极地技术与能源发展的瓶颈。”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尹衍升教授表示,该联合实验室将根据国家在极地低温和南海高温热海域等极端海洋环境下船舶及海工用钢材料的重大需求,结合国际前沿发展趋势,主要在适用于极端海洋环境的新型海工材料研发、特殊海洋环境下材料破坏机理、海洋材料新型表面防护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  据介绍,该联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极寒海洋船舶及工程装备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深海极端环境高强耐蚀钢的研发与应用、南海高湿耐蚀材料的研发及应用、海洋极端环境抗劣化涂层研发系统及深海石油关键装备国产化及防护技术等。  联合实验室依托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及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建立,拥有极地低温环境模拟试验系统、原油舱原位腐蚀模拟试验系统及从事金属材料制备及分析、材料微观成分及形貌检测、材料电化学性能检测、海洋生物污损测试分析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 具有集材料制备、性能测试、机理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应用与技术等一体化开发的研究平台。  2012年以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海事大学在极端海洋环境领域研究方面,先后开展多次密切合作。双方在极寒环境下的耐磨耐蚀船舶用钢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初步掌握乌克兰制造的“雪龙”号钢材冶炼和轧制工艺以及焊接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试生产,并共同开启中国极寒海洋环境高级别船舶用钢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开发。
  •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三大科研平台均开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635779926386289372881.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0ebc4a37-7c3e-4467-8255-aeabe41cbe88.jpg"//pp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队及其基础条件公共平台、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建设计划任务书已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实验室先期重点建设的三个大型科研平台全部进入建设阶段。/pp  大型科研平台是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服务单元,遵循“海洋国家实验室直接管理、面向国内外开放共享、服务海洋科学研究”的建设宗旨。先期重点建设的三个科研平台中,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于去年12月完成评审,建设工作正在加快推进。/pp  刚刚通过评审的“科学考察船队及其基础条件公共平台”将依托国家实验室,联合驻青5所涉海科研机构,整合现有科考船,有效利用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和青岛市深海技术装备公共研发平台等国家和地方涉海优势资源,为青岛海洋科考船提供一个公共服务与后勤保障平台。该平台将探索科考船、海洋调查装备等基础条件的共享机制,通过合理设计航次,实现资源共享、统一协调,减少低水平重复工作,提高海洋科学考察效率。同时,充分发挥青岛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优势以及海洋科技集聚优势,在海洋科学考察、深海资源调查、国际海洋合作、深远海开发、航道安全、综合信息等方面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服务保障。/pp  而“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则瞄准国际新药创制的前沿方向,以海洋药物开发为特色和目标,建设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药筛选中心,并将中心打造成集药靶发现、候选药物高通量筛选和安全性评价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和药物早期研发平台,为创新性海洋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临床前实验基础。本项目工程由两期构成,2017年之前将建成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和评价的大型综合性平台,在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规范化服务的同时,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海洋药物研究人才。二期工程将于2020年之前建成,通过提升平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扩大国内外服务范围,最终将平台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药物研发的协同创新基地。/p
  • 投资10亿的海洋国家实验室一期进入验收阶段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二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三期工程将于今年12月份开工建设,两期工程的主体建筑预计明年年底封顶。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正加速推进,一期工程已进入验收阶段,7月底前正式交付使用。目前实验室正在全球招聘具有国际声望的知名学者担任实验室主任。  市科技局海洋处处长王载毅告诉记者,根据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专家评审通过的总体建设方案,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将围绕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六个重点研究方向,组建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岸和近海工程、海洋地质等15个功能实验室,新建深海科研、大型仪器检测设备、资源样品库等重大平台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等工程技术中心。  据了解,这15个功能实验室是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依据现有的学科优势而组建的,其中青岛的5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将组建8个功能实验室,其余的分布在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二所等国内海洋优势科研单位和已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地处即墨鳌山卫的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体新建内容包括公共科研平台与科研支撑体系。平台包括青岛综合科研平台 (下面包括若干子平台)、深海科研平台、大型仪器测量平台、海洋资源样品库和科考船队将构成科研支撑体系。  海洋国家实验室规划建设15.58万平方米,总投入预计10亿元。目前,一期已经完成1.4万平方米建设,完成投入1亿元。二期工程包括海洋高端仪器研发、滨海综合实验等公共技术平台和海洋防腐防污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建设资金3亿元。三期建设,包括深海模拟、海洋分子生物技术等公共技术平台,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工程技术中心,海洋科技博物馆以及配套的办公、学术交流和生活设施。同时实验室周边还将建设科技孵化器等创业服务设施,真正将海洋国家实验室打造成为蓝色硅谷核心区的“芯”。  据悉,海洋国家实验室将采用理事会管理体制,理事会聘任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同时设立学术委员会来确定科研方向。
  • “国家实验室”缘何难产
    第二批国家实验室仅仅作为扩大试点,没有经过批准立项 国家实验室的验收标准迄今还存在争论 加上体制问题,导致第二批国家实验室“筹”字难除。  10月10日,大连。  中国在能源领域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ali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Clean Energy,DNL)筹备活动启动。  “能源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成立国家实验室的意义十分重大。实验室应该更加明确自身定位,成为国家能源技术发展的火车头,集成全国的能源技术力量,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DNL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静海院士对这个实验室给出了清晰的定位。  大连信号  当前,化石资源日渐匮乏、能源结构不合理以及消耗化石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被高度关注。  “通过发展能源科学技术,高效优化利用化石资源 发展洁净能源科学,突破洁净能源新技术 构建可再生能源新体系,建立支撑可持续的能源相关产业等方面的努力,有望解决这些问题。”DNL主任、中科院院士李灿说。“因此,实验室将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以及帮助地方经济建设和环境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DNL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化所),大化所在过去60年内一直以能源研究为主线,在催化、化工、化学等学科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科研队伍。例如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等科研技术成果都已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在过去3年,大化所投入2.4亿的经费来规划组织DNL的建设。目前DNL已初步建成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技术、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能源基础与战略、海洋能等十个研究部和一个能源技术平台。  技术过硬、产业良性发展的大化所在业内的发展一直被看好。2006年,国科基函[2006]42号文件指出了包括能源在内的十个领域成为待批建设的方向。  难产的一纸批文  中国目前的实验室大致可分为:校级/所级、市级、省/部级、国家重点和国家实验室。目前大约有200多个已经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就数不胜数,唯独国家实验室的数量是寥寥无几。  早在2003年,科技部批准第一批共计5个国家实验室并开始筹建,紧随其后,2006年12月5日,科技部召开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通气会,决定扩大国家实验室试点,启动海洋、航空航天、人口与健康、核能、新能源、先进制造、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农业和轨道交通等10个重要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  作为实验室序列中等级最高、数量最少、投资最大的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相关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其定位就是要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竞争前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生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正在筹建的“国家实验室”名单从未见诸科技部及中央其他部位的正式发文,预料竞争将十分激烈。  科技部基础司基建处的卞松保告诉记者,目前的国家实验室基本都处于筹建状态。“国家实验室是一个新鲜事物,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开始摸索和探索。其验收是否符合国家实验室的标准,涉及方方面面,政府、科技界、产业界和实验室等不同层面都要认真梳理、清晰定位,这个标准目前也还有一定争论。”  作为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主任的中科院院士邢定钰深有体会,刚开始大家干劲十足,但从开始准备筹建到现在,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国家层面迟迟没有下文,有时感觉“有点灰心啊”。  这一点,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办主任潘克厚教授看来,“事实上,我们足足准备了11年,从2000年就开始做前期的准备。科技部迟迟不给予批准立项,这种做法将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战略发展。”中国国家实验室名单(含筹建)序号国家实验室名称年份依托单位城市1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198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1984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3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1991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4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2000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5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200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6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200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7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2003清华大学北京8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2003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9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2003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武汉10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筹)2006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合肥11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2006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12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筹)2006上海交通大学上海13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2006南京大学南京14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筹)2006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15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2006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6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2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7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2006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青岛18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2006西南交通大学成都19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筹)2006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症结何处?  作为科技部原副部长的程津培一直支持和关心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他早在2006年科技部召开的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通气会上就强调,建设国家实验室任务艰巨,“有关部门和相关承担单位要承担起责任,下大力气进行重组、调整和筹备,整合优势资源,并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然而,看起来一个简单的“筹”字和批文,却并非旁人所认为的那么简单。  就拿DNL来讲,“要想在洁净能源领域领先于中国甚至世界,人才很关键,能否聚集世界知名实验室的优秀人才,对洁净能源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很关键。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实验室缺乏为企业提供咨询的能力。如何突出研究特点、研究与产业如何结合将是重点考虑的问题。”程津培在DNL启动大会上指出。  程津培是DNL启动大会上唯一与科技部沾边的管理者,他并不否认国家实验室的难产存在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他指出,作为上级主管的科技部,往往人事变动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进展,新领导首先要熟悉新的工作,如此往往会拖延一段时间。“一些症结在技术环节上。大家不能消极怠工——如果只等着上面批钱去建设,是一种消极的表现。”  国家实验室符合不符合筹建标准,卞松保认为,需要科技界、产业界等多部分达成一个共识才可以。“针对2006年的那批,事实上并没有经过国家的正式批准建设,第一批(2003年)是经过正式批准立项进行建设的,第二批(2006年)只是让一些单位上报申请书,但没有经过批准立项。”卞松保说,“国家的立项需要很严格的程序。”  但潘克厚还是感到委屈:“2006年,我们提交了申请、上报了方案,而且在2007年9月10日我们的实验室就经过了专家论证,按道理经过了论证就应该发函,即批准(立项)筹建。但是现在迟迟没有批准,我们也很犯愁。”  潘克厚指出,国家实验室的申报程序一般为上报方案、论证方案、批准筹建、评估验收、拿掉筹字。现在的情况,“就好比两个恋爱之人,双方家长都同意,就是不给发结婚证,甚至孩子都生出了,也不给你发。这没有道理。”  主动出击  在李灿看来,DNL虽然在国际上与其他实验室还有差距,“但是我们的基础研究有些已经处于国际领先,例如DMTO技术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国际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这个实验室已经完美。李灿说:“我们在化石能源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保等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当下资源、环境结合较好,而在氢能、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等领域,技术还很薄弱。目前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一些关键的洁净技术的突破问题,一些技术每向前一步都很困难。”  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看来,“除了上述一些问题,(DNL)在管理上可能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11个部门如何合作,并展开竞争。而且如此重大的实验室筹备启动,科技部相关人员居然没有出席,这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很不利。”  李灿并不灰心,他希望DNL在能源领域长期做下去,在战略角度上肯定有后发的优势,“我很有信心。”  目前,包括李灿在内的2006年的几个国家实验室(筹建)的十几位负责人正在积极向国家层面建言献策,希望国家能尽快批准立项进行建设。  10月17日,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大化所以及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10月20日,陈小娅对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进行调研。科技部领导密集的调研,也许是一个利好消息。
  • 山东投资13亿 多举措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
    山东省根据科技部在海洋科技发展战略上的重大部署,以打造&ldquo 世界第七大海洋科研中心&rdquo 为目标, 按照&ldquo 分工合作、开放共享&rdquo 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  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山东省、青岛市把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落实&ldquo 海洋强国&rdquo 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青岛市政府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支撑机构,在理事会领导下争取各级科研经费,落实仪器设备投入、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政策等工作。截止目前,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已经投入基建资金13亿元,专项科研经费4000万元,仪器设备经费3000万元,配套出台了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  二是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13年9月,基建资金已全部到位,一期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竣工,2013年底,二期工程将全面完工,三期工程主体封顶,2014年底整个项目即可投入试运行,届时海洋国家实验室将达到占地64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规模。  三是全方位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目前筹建中的海洋国家实验室已经与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等国内海洋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 与中石油、中船重工集团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了技术合作。通过发起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共同承担课题、互派访问学者等方式,与伍兹霍尔等六个国际领先的海洋科研机构开展了近百项科研课题合作。发起、参与了北太平洋观测、牡蛎基因组测序等10个国际海洋科技合作计划。  四、建立流动开放、竞争合作的人员管理机制。实行以课题为核心的聘任制,对入驻的科研团队实行合同化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增强竞争意识。在科研团队的组成上,同一单位人员数量不超过总数的70%,确保科研团队的开放性。
  • 国内最大卧式钢丝绳拉力试验机通过客户验收,服务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近日,长春机械院为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国内最大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卧式钢丝绳拉力试验机YNS30000(3000吨)顺利完成试验测试通过专家组验收。 该设备是目前国内通过客户验收的最大的钢丝绳试验设备,用于钢丝绳索具、吊具、锚链等产品等试件的力学性能测试,是船舶工程、石油化工、电力工程、桥梁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建设、矿山开采及运输行业等安全防护产品测量的重要试验设备。 该设备是我院在五十多年研发制造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结合客户实际需求研发制造的,在主机形式、夹持方式、标距调整、变形测量、空间调节、整机标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设备满足以下标准:1、GB/T8358-2006《钢丝绳破断拉伸试验方法》;2、GB/T24191-2009《钢丝绳弹性模量实际测定方法》3、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方法》 3000吨卧式拉力试验机是长春机械院在大吨位专用设备领域的又一突破性力作,该设备的顺利验收打破了我国超大吨级试验设备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大力值(3000吨以上)卧式拉伸强度试验设备的空白,目前全球能研制YNS30000同级卧式拉力试验机只有少数几家公司。 该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增强了我国超强度钢丝绳及相关产品性能的检测能力,保证产品质量及技术要求,对钢丝绳应用于国家重点项目工程提供了测试保障,加速了重大项目关键环节的实际应用进程,对重大工程顺利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年来,长春机械院在大吨位试验设备领域连续发力,先后为完成 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局20000KN卧式宽板拉伸试验机、 中石油管道局2000kN石油管道疲劳试验机 株洲时代材料10000KN二维卧式压剪试验机 株洲时代材料3000kN卧式疲劳试验机、 华舟应急装备有限公司4000KN电液伺服动静疲劳试验机 天铁轧二制钢有限公司8000kN卧式拉力试验机 中国核物理研究所2000kN高低温疲劳试验机 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大吨位结构力学拟动力动态加载装置 长春机械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不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专注于高端工程试验设备的研发制造,坚持自主创新,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产品,用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助力中国经济。 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贵绳集团。 贵绳集团位于遵义市,全国冶金重点企业,目前国内最大的金属线材制品专业生产基地之一,行业龙头企业。致力于钢丝、钢绳、钢绞线生产和相关技术、设备、材料的研究与加工,形成了“巨龙”牌钢丝、钢丝绳和PC钢绞线三个产品系列,年生产能力40万吨,其中钢丝绳产量居世界第一,产品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交通运输、桥梁建设、海洋工程、港口机械以及船舶、轻工、汽车、军工、航天、水利等行业,出口到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和非洲地区, 产品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水利方面: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桥梁方面: 云南龙江特大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湖南澧水河特大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矮寨特大悬索桥、南京长江四桥、明州大桥、、汕头海湾大桥、广州虎门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舟山西堠门大桥等船舶方面:亚洲最大起重船---华天龙号大型打捞起重船
  • 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启动 吴立新院士担任主任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相关负责人19日在青岛宣布,筹建15年之久的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启动,人事招聘、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功能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同时展开。  据介绍,科技部近日已批准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和第一届主任委员会的组建方案,其主任分别由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和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担任,这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体制建设已基本完成。  吴立新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面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紧跟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潮流,选择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六大方面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明确将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动力过程与环境气候安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过程与资源开发利用(蓝色粮仓)、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作为实验室未来3至5年的重大科研任务。先期已确定重点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科学考察船队及基础条件公共平台和海洋药物筛选共享三大平台。  吴立新说,海洋国家实验室未来将按照“夯实基础、集聚人才,建设平台、保障支撑,方向引领、项目驱动,交叉集成、实现一流”的方针,着力贯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工程化开发、产业化应用,努力实现全链条综合交叉创新。力争在3至5年内发展成与世界一流海洋科研机构比肩的世界前五位海洋科研中心。  据介绍,2013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海洋国家实验室试点建设。
  • 海洋光学与川大分析中心设联合实验室
    上海 2012-12-26(中国商业电讯)-- 海洋光学与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近日正式成立联合实验室。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海洋光学将向这一联合实验室提供各种世界领先的光学仪器,用于科学研究与教学,双方将联手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开发光学分析技术及设备,推进高技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四川大学段忆翔博士(左)与海洋光学亚太区域副总裁孙玲博士(右)为联合实验室揭幕  这是海洋光学在中国大陆成立的第12个联合实验室,之前已经与广西科技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2个)、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2个)、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由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段忆翔博士于2010年组建创立,该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基于激光技术的光谱分析,质谱技术的元素痕量分析,新型便携式分析仪器的设计,各种传感器的研发,非侵入式医疗诊断技术,生化武器的探测,闪烁体光纤的研制,环境监测与保护,等离子体源的设计与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等离子体燃烧增强效应和等离子体材料表面处理与灭菌等。  海洋光学亚太区域副总裁孙玲博士说:“海洋光学不仅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还一直致力于推动世界光学科技研发。我们希望通过与四川大学这样的中国一流高校合作,推动中国光学科技发展,结出丰硕成果。”  四川大学的段忆翔博士与海洋光学的孙玲博士共同出席了12月13日举行的联合实验室揭幕仪式并分别致辞。来自全国的50多位从事光谱研究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与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在随后举行的光谱新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积极发言。  段忆翔教授做了题目为“我所知道的海洋光学及研究经历”精彩报告。四川大学的许涛与林庆宇、吉林大学的杨光分别做了“便携式仪器在地质勘探现场快速分析中的应用”、“海洋微型光谱仪在LIBS技术中的应用”、“微型光谱仪的系统控制及接口技术”的报告。在场的各位专家学者也就报告中的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  关于海洋光学(Ocean Optics)和豪迈(HALMA):  总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的海洋光学(www.OceanOptiCSChina.cn)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您提供测量和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先进技术。海洋光学在亚洲与欧洲设有分部,自1992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售出了近20万套光谱仪。海洋光学拥有庞大的产品线,包括光谱仪、化学传感器、计量仪器、光纤、薄膜和光学元件等等。海洋光学的产品在医学和生物研究、环境监测、科学教育、娱乐照明及显示等领域应用广泛,公司隶属英国豪迈。创立于1894年的豪迈(HALMA www.halma.cn)是国际安全、健康及传感器技术方面的领军企业,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4000多名员工,40多家子公司。豪迈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和沈阳设有代表处,并且已在中国开设多个工厂和生产基地。
  • 海洋国家实验室5000万元资助全国49个项目
    p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2016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正式启动。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等向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颁发了资助证书。49个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近5000万元。/pp  吴立新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特点是开展探索性、前沿性研究,特别鼓励交叉学科。从获资助的基金项目来看,大多体现学科交叉 高风险性项目也可中选。以往的科研项目在评选时,对于高风险性项目考虑不足,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开放平台,对开展探索性强、风险高、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成果的研发项目予以支持 提供优良的科研资源与条件支持。获得开放基金资助的青年学者可充分享受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科研资源,运用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等多个公共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后续支持力度大。项目完成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对成果显著、取得重大突破的资助项目给予更大的专项支持,条件成熟的,还可运用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体系开展产学研用多维度的全创新链设计。/pp  吴立新介绍,开放基金项目是海洋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的组成部分,结合国家海洋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探索性研究 蕴育、产生具有颠覆性学术思想和原创性学术理念的研究项目 凝聚培养青年人才,从而提升海洋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建立思想库、任务库和人才库。/pp  自2016年11月8日海洋国家实验室发布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全国40多个地区(城市)180余个单位的近900项申请。按照“初审、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同行专家会议评审、学术委员会与主任委员会联席会议审批”的评审程序,并按照《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最终确定了49个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近5000万元。/pp  首批获得基金支持的青年科学家表示,在海洋国家实验室大平台上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为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做出应有贡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冯东研究员作为获资助项目负责人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面向全球汇聚优势科研资源,致力于打破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碎片化现象的平台,前期已经开展了多项创新工作,组织蛟龙号共享潜次、面向全国设立开放基金等,在全国海洋界、科技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将以本次开放基金项目获资助为起点,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进一步做好工作,也希望通过海洋国家实验室这一开放的平台,结识更多的国内外同行,与全国海洋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通过交流产生更多的创新思想,为推动形成我国海洋领域协同创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p
  • 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2009年11月4日,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研讨会在青岛府新大厦召开。来自国家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市政府及市科技局、海洋国家实验室共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来自国内外涉海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一起,共同就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会上,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以《创新体制机制,汇聚优秀人才,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为题全面汇报了实验室的筹建历程、体会认识和有关建议。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  在听取了管华诗院士的工作汇报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之后,青岛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廖小罕先后发表讲话。  张惠副市长在讲话中提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构想和要求,高度重视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青岛市政府将全力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也应团结一致,协调配合。海洋国家实验室要努力建立“促进融合、推动合作、鼓励创新、催生成果”的机制,要进一步促进全国涉海科研力量的融合,推动涉海单位间的产业合作,鼓励各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并不断催生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成果。  翟鲁宁厅长在讲话中表示,科技厅正在着手打造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科技支撑体系,而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省在科技经费方面将给予大力支持,科技厅愿与青岛市有关部门一起全力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希望海洋国家实验室在体制机制建设,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努力探索,早日形成新成果。  廖小罕副司长在总结讲话中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说,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海洋,在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将给予强有力的经费支持。科技部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他刚才听取了管华诗院士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后,很受启发。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任务繁重,省、市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加快基础建设步伐。应该将全国海洋领域的优秀人才都汇聚到海洋国家实验室中,团结协作,争取早日获得丰硕的科学技术成果。  研讨会由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徐茂波主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处长周文能,青岛市科技局局长王安民、副局长周清,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副校长于宜法,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副理事长袁业立院士、唐启升院士,以及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海洋局局长科学顾问黄锷,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徐洵、李庆忠等资深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 海洋国家实验室诚邀全球科学家:促海洋观测仪器国产化
    为了汇聚全球一流人才,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事务部部长谭攻克表示,该实验室拟在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等方向面向全球招聘6名首席科学家。他还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还採用了组建联合实验室、设立开放工作室等方式,邀请海内外科学家共建海洋国家实验室。  据悉,联合实验室主要针对大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如海洋国家实验室已与天津大学建立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与中船重工建立海洋装备联合实验室,这些合作有利于逐步实现海洋观测仪器国产化。而开放工作室主要面对国外一流科研机构的高层科学家,海洋国家实验室将给予科学家良好的科研协作平台、一定的运行和科研合作经费,把他们吸引到实验室来。  “海洋国家实验室非常欢迎国内外的科学家共享实验室资源。”谭攻克说,科学家们可带助手团队,可专职可兼职,时间可长可短,拎包即可入住。据悉,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均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技术合作,未来将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等方式开展深入合作。
  • 38家!2022年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拟组建名单公示
    近日,大连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大连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大科规划发〔2020〕196号)和《大连市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大科规划发〔2020〕197号)有关规定,对2022年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拟组建名单予以公示。2022年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拟组建名单共39家,涉及“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洁净能源、精细化工与新材料”四大领域。2022年大连市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拟组建名单生命健康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1大连市功能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韩 芳2大连市器官智造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王华楠3大连市基因和蛋白质工程药物筛选及研发重点实 验室大连大学高凤山4大连市医工融合内分泌疾病功能重点实验室大连市中心医院高政南5大连市数字骨科学重点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赵文志6大连市胎儿医学和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韩璐7大连市检疫处理与评价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辽宁有限 公司吴斌8大连市中式预制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董秀萍9大连市疑难重症皮肤病重点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宋智琦智能制造、海洋工程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1大连市高端机械基础部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刘新2大连市海洋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宁德志3大连市自主航运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大连海事大学章文俊4大连市智能船艇集群控制与电气技术重点实验室大连海事大学彭周华5大连市轨道交通载运装备重点实验室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曲天威6大连市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大连交通大学吕云卓7大连市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李宏俊8智能起重输送技术创新中心大连华锐重工起重机有限公司庄云海9大连市长之琳航空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大连长之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葛健新一代信息技术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1大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 研究院江贺2大连市量子科技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赵纪军3大连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大连工业大学李长吾4大连市空间音频技术创新中心大连金华录数码科技有限公 司刘震5大连市宽激发带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大连民族大学罗昔贤6大连市5G智慧教育技术创新中心大连厚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吴建宁7大连市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重点实验室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郭权8大连市智能船舶虚拟测试验证技术创新中心大连海大智龙科技有限公司尹勇9大连市先进机器人系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大连交通大学李荣华洁净能源、精细化工与新材料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1大连市航运可持续能源与动力重点实验室大连海事大学纪玉龙2大连市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大连大学刘袖洞3大连市低碳能源与碳封存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杨明军4大连市氢安全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高伟5大连市手性催化与合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永贵6大连市能源催化材料分析表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伟7大连市智能船舶绿色动力控制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大连海事大学王宁8大连市可再生功能材料智能设计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路芳9大连市锅炉技术创新中心大连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赵博10大连市能源材料热力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史全11大连市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嵇官成
  • LabTech承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超净实验室
    日前,莱伯泰科(LabTech)与山东青岛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签订合同,合同约定将由莱伯泰科负责海洋所大洋样品馆600多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装修改造项目及提供配套的实验室设备。此次合作表明莱伯泰科在**超净实验室设计、施工及技术创新上都已占据国内**行列的前沿位置,具有引领超净实验室建设方向的实力。莱伯泰科在超净实验室和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做的特殊实验室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多次承建国内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重大实验室建设及改造工程,提供了大量切合用户需求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促进了中国各类实验室向更高更新的试验平台迈进,目前的知名用户包括北大地质系、中国地质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地科院廊坊物探所、地科院地质所等。莱伯泰科是先进实验室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产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样品前处理仪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实验室设计与工程、仪器耗材及附件等。
  • 追加3亿 海洋国家实验室即将建成
    虽然是国庆假期,但在山东即墨鳌山卫海边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内部装修工程仍然在进行。“根据工期,装修大概还有一个多月完工。”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建的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是从2009年开建的,去年封顶。  实验室内,各种装修材料堆在地上,一楼大厅的灯已经安装完毕,几个工人正在调试。实验室外,从滨海大道直通实验室的柏油路已经开始铺洒沥青。从楼顶望出去,实验室与鳌山湾的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相互呼应,一个大的海洋科技平台已经逐步成型。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秘书长、筹建办公室主任潘克厚告诉记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内在海洋领域内唯一一个国家实验室,从创立之初,其目标就是整合青岛的海洋科技资源,争取大项目,取得大成果。以较少的增量投入,激活大量存量资源,通过汇集国内优秀海洋科学技术人才,促进学科交叉,实施重点突破,大幅度提高国家海洋科技核心竞争力,这是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根本目的。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五家共同组建。五支“国家队”的共同参与,决定了国家实验室的高端定位。  实验室位于滨海大道以东、盘龙庄进村路以南。总规划面积 500亩。2009年,根据国家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决策,决定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追加投资3亿元。  潘克厚告诉记者,国家实验室结合自身长年积累的基础和优势,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选择了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海洋调查观测与数值模拟技术等科研方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