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仪器信息网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专题为您整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话题讨论。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相关的资讯

  • 北京大学周其凤接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
    p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周其凤正式接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一职。这是自191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在法国成立近百年来,中国化学家首次在该组织担任主席一职。/pp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如何鼓励更多的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组织的影响力?记者为此专访了周其凤院士。/pp  记者:首先恭喜您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席,很多人对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还不熟悉,请您简单介绍下概况及当选过程。/pp  周其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于1919年在法国巴黎成立,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化学与应用化学组织。其基本任务是创建全球通用的化学语言和工具,涉及化学元素发现、物质量的定义、化学物、化学反应等的命名、测定方法、数据等的确认与推荐等。推进国际化学教育也是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宗旨是促进化学为人类福祉服务。/pp  我在2008年被中国化学会推荐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担任理事,后又被推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2015年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理事会会议上,竞选成为副主席。根据联合会章程,副主席任期为两年,两年后自动升任主席,任期两年。/pp  记者:据了解,您此次当选,是历史上全球首位华人担任该职务。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截至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担任了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职位。一方面,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科研实力的认可。/pp  周其凤:的确,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在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国际科学理事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亚洲生物技术联合会等学术组织内都有中国学者的身影,有的还担任重要职务。这对于国家来说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在国家层面,我们有了更多渠道发出中国声音,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很好的平台 对于成为国际学术组织的企业来讲,可以在国际平台上同国外同行相互沟通,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同全球的专家学者探讨,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与同行加深理解、消除隔阂,同时寻求最优技术解决方案,树立良好形象的好机会 此外,对于学者而言,国际学术组织是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于个人的学术进步和其所在科研机构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pp  记者:鼓励更多学者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对于正在推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有怎样的帮助?/pp  周其凤:我们在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是,超越本国视野,同全球相比较,要看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科发展对于国际科学前沿有怎样的贡献。也就是说,是否成为一流,不仅要用论文的数量、引用率来衡量,也要用成果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难题的贡献率来衡量。如果我们的学者能活跃于国际学术组织,这对于提升学者的国际视野,把握前沿科学问题都是很有益处的。如今,我们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国际学术组织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亟待加强。/pp  记者:您已参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工作近10年,您觉得我们在国际学术组织发挥作用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提升与完善之处?/pp  周其凤: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只有依靠全球力量,借鉴他人长处,我们才能取得更快地发展,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对于科学界来说尤其如此,我们的学者要更多参与到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去,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pp  但目前,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当重要职务的大多仍为欧美学者,中国学者发挥的作用还是太小,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是不符的。举例来看,我们国家化工产业的体量在国际上是第一位的,中国化学会每年给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所交的会费也是最多的,但目前学会多个学部和常设委员会中尚无中国人做到部长、副部长或秘书长。/pp  当然,鼓励更多学者和企业家主动投身于国际学术组织的工作,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是部分学者对国际学术组织了解不多,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还需要与国际组织通行的工作方式与机制进一步对接。从体制机制的角度而言,目前,在人、财、物和激励机制方面都还没有做相关配套。比如,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仍主要以论文和学术成果为主,对于在国际学术组织供职的学者尚无配套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期待在未来,相关部门和高校能够给予更多支持,鼓励更多学者走向国际学术组织,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组织的影响力。/p
  • 第112号化学元素正式得名“Copernicium”
    第112号化学元素正式得名“Copernicium”   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2月19日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中心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  为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于去年7月向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提出了上述命名建议,但当时该中心建议新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p”。由于“Cp”已有其他科学含义,为避免歧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经与发现第112号化学元素的研究小组协商,最终将新元素的元素符号定为“Cn”。该联合会选择2月19日为新元素正式冠名是因为这一天是哥白尼(1473年—1543年)的生日。第112号元素的名称是为了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  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于1996年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锌离子轰击铅靶首次成功合成了第112号化学元素的一个原子,2002年重复相同的实验又制造出一个第112号化学元素的原子。此后,日本的一个研究机构于2004年也合成了这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从而证实德国科学家的发现。  新元素原子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277倍,是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正式承认的最重的元素。
  • 国际正式决定113号元素的命名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于2016年年底正式决定将113号新元素标记确定为Nh,元素名称为Nihonium。名称来源于日语的发音nihon,这是亚洲国家首次获得元素的命名权。  现任日本九州大学教授的森田浩介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使30号元素锌和83号元素铋相互碰撞产生核聚变,分别在2004年、2005年和2012年共合成三个113号新元素。  日本与俄美团队都主张发现了113号元素,专家们为此进行了10年审查。审查由负责新元素认定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与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组成的共同会议实施。2015年12月,日本获得了该元素的命名权。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提案将名称命名为Nihonium,元素记号为Nh,于2016年3月正式向IUPAC提出申请。
  • 于吉红院士获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全球仅12位
    近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遴选出2017年度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Distinguished Women in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Award),全球12位女性科学家获此殊荣,吉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于吉红是获奖者之一。颁奖仪式将于2017年7月14-19日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的IUPAC第46届学术大会上进行。于吉红院士  于吉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工作,并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特别是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性贡献,她创建了限定禁区设计分子筛结构的新方法,解决了特定孔道结构设计的难题,预测了分子筛的可能结构,发现并提出了判断分子筛结构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间距规则 提出了基于模板诱导、杂原子取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合成特定孔道结构多孔晶体材料的若干新途径,合成出JU(吉林大学)系列50余种在不对称催化和大分子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手性孔道和超大孔道等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其中多种新型分子筛被国际分子筛协会收录、命名。近年来,面向环境和能源的重大需求,于吉红院士还在分子筛多孔材料的实际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于吉红于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吉林大学科协主席。现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Chem. Sci.副主编、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设计构筑及在能源、环境和先进材料领域的应用。迄今,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著作4 部、合作出版著作3 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全球华人无机化学“Bau Family Award"、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111计划”引智基地负责人。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简称IUPAC)于1919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其工作主要包括对全球化学和化学工作者制定必要的规则和标准,如化学元素的确认与命名,物质量的定义、测定方法和认定,化合物的命名法则,乃至化学工作者应遵守的科学道德准则和化学教育标准等 促进各国化学工作者间的合作与交流 培养年轻的化学工作者 普及化学知识 开展化学安全教育 促进化学科研成果为人类福祉服务等。  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于2011年发起设立的一个国际奖项,旨在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化学化工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工程师。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不接受个人申请,需由3位知名学者独立提名并推荐获奖人。评奖委员会根据世界范围内的被提名人在化学基础研究或化工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或在化学科学领域展示的突出领导和管理才能,进行最终评选。
  • 可持续化学领域受多国重视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13年度NSFC—IUPAC合作研究项目征集指南,中、巴、美、德4国开始资助可持续化学领域的合作研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巴西FAPESP、美国NSF以及德国DFG等科研资助机构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达成的开展联合资助合作研究项目的协议,自2013年起,各方将共同资助各国科学家在“可持续化学”领域开展合作研究。该类项目申请须由来自以上4国中至少3国科学家作为PI联合提交。  该计划2013年的合作领域是“面向可持续催化的新型分子和超分子理论及合成方法”,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未按要求填写指定申请代码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该项目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以上科学基金项目。各方科学家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充分体现强强合作,优势互补。  本项目类别属于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一项同类项目。  申请者须于2013年1月14日前提交英文预申请书,2013年2月1日由征集秘书处通知申请人是否具备提交正式申请资格。
  •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2011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化学年”,作为化学大国,中国积极响应,组织推出以“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4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  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邓楠等出席启动大会。刘延东讲话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学学科和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一支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取得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为提升中国科技和产业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她指出,要通过举办“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等活动,加强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化学,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增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能力。  白春礼表示,中国近代化学发展虽晚于西方,但在百年的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工作,特别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进入世界化学大国的行列。他希望通过努力,争取在未来百年化学史上,更多刻上中国人的名字。邓楠提出,要通过“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真正让化学走进千家万户。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包括纪念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科普活动和宣传活动,主要有“触摸化学,感受魅力”趣味实验设计大赛、“科学讲坛”国际化学年专题科普讲座、化学科普展览、化学开放日、化学企业科普进校园、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安全发展大会、“化学,就在你身边”全国高校系列活动、中学生测水游戏、澳门“绿色化工论坛”等。  2011年正值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也恰逢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成立100周年。2008年底,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旨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促进公众对化学的认识和了解,培养、提高年轻人对化学未来发展的兴趣与热情。
  • 2017 年国际分析科学大会(ICAS 2017)已开通注册和投稿
    五年一次的IUPAC国际分析科学大会首次来到中国!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和中国化学会(CCS)主办的2017国际分析科学大会(ICAS 2017)已定于2017年5月5日-8日在风光旖旎的海南岛举办。  国际分析科学大会是IUPAC重要系列会议之一,于2001年由包括汪尔康院士在内的一批国际著名分析化学家在日本东京发起。ICAS 2017由汪尔康院士担任荣誉主席,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杨秀荣院士担任主席,10余位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院士专家担任顾问,数十位分析化学领域领军人物担任组委会成员,集合分析化学最强阵容,只为呈送一届完美会议!  一、会议组织单位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中国化学会(CCS)  二、组织委员会  荣誉主席:汪尔康  主席:杨秀荣  秘书长:林金明  顾问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名单见会议网站。  三、大会主题  Analytical Chemistry - From Tool to Science  四、大会交流形式  交流形式包括:大会特邀报告(Plenary Lecture)、主旨报告(Keynote)、邀请报告(Invited)、口头报告(Oral)和墙报(Poster)。  五、大会征文  大会设置11个议题,包括:  advanced instrumental analysis,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biological and bioanalysi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ood safety,  micro-analysis and microfluidic,  sensors systems,  mass spectrometry,  separation and chromatography,  spectrometry/spectroscopy,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大会面向国内外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征集学术论文(摘要),欢迎踊跃投稿,积极参会。  六、重要日期  论文摘要截止日期:2017年2月28日  提前缴纳注册费优惠日期:2017年3月31日  大会现已开通在线注册和投稿,您可登录大会官网: http://www.chemsoc.org.cn/meeting/icas2017/,在线报名参会和投稿,如果您是中国化学会会员,还可以享受会议注册费优惠。  ICAS2017大会特邀报告及相关会议会务信息将陆续在会议官网公布,敬请予以关注。五月的海口风光旖旎多姿,气候湿润宜人。我们期待ICAS2017成为一场分析科学的盛事。您的到来将使会议更精彩,期待与您相聚椰城!  中国化学会  2017年国际分析科学大会组委会  2016年11月16日
  • 第117号化学元素正式获官方命名 元素周期表符号为Ts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官网11月30日发布新闻公告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批准将117号化学元素命名为“Tennessee”,以表彰位于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范德堡大学和田纳西大学在该元素发现中作出的贡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为Ts,从此117号元素不再只有代号。  117号元素2010年首次被科学家发现,2015年12月30日,IUPAC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联名宣布,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元素的存在,随后ORNL提出以田纳西州命名的建议,历时一年才得以正式批准。  117号元素作为一种超重元素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是科学家们通过钙-48原子轰击同位素锫-249人工合成的,而合成所需的锫-249,全世界只有ORNL的高通量同位素反应堆能够生成。ORNL为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提供了22毫克锫-249,经过6个月实验最后生成了6个Ts原子并获得了证实。  官方同意用“Tennessee”为117号元素命名还有一个原因,该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卤族元素,卤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英文名称都是以-ine结尾,比如氟为“Fluorine”、氯为“Chlorine”,这样可保持卤族元素名称的一致性。  田纳西州州长比尔哈斯拉姆和ORNL主任托姆梅森分别发表声明。梅森表示,田纳西出现在元素周期表中证明了田纳西州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哈斯拉姆代表所有田纳西州人民对获得这一荣耀表示感谢。
  • 第114号化学元素再次被实验确认
    德国美因茨大学6月25日报告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通过实验再次确认了第114号化学元素。  在为期4周的实验中,科学家在120米长的粒子加速器内用钙离子轰击涂有钚涂层的薄箔,共制造出了13个第114号化学元素的原子。虽然数量看上去并不多,但这已是目前世界上第114号化学元素合成效率最高的实验了。科学家在实验中还鉴定出了第114号化学元素质量数分别为288和289的两种同位素,其半衰期大约为一秒。  在有关实验中,科学家使用了近年来开发的复杂测量设备“超锕系元素分离器和化学仪器”(TASCA)。这一设备能很有选择性地将第114号化学元素的原子从加速器其他反应产物中分离出来,并将其移入一个特殊的半导体检波器中。通过测量元素衰变时的辐射即可准确鉴定出第114号化学元素的原子。  德国科学家说,TASCA装置是世上现有效率最高的验证加速器中超重元素的设备。它将帮助科学家在未来实验中对第114号元素附近的超重元素进行化学检验,以便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为这些元素正确定位。科学家还希望TASCA能帮助他们发现第118号化学元素之后的新元素。  第114号化学元素是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的科学家于10多年前首次合成并确认的。其后美国科学家也制造出了两个该元素的原子。但该元素迄今尚未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正式承认。
  • 于吉红院士、迟力峰教授获2017年度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p  当地时间2017年7月9日晚,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第46届学术大会暨第49届代表大会开幕式在巴西圣保罗世贸中心举行,会上颁发了2017年度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Distinguished Women in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Award),全球12位女性科学家获奖,strong我国女科学家于吉红院士(吉林大学)和迟力峰教授(苏州大学)喜获殊荣。/strong/pp  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于2011年发起设立的一个国际奖项,旨在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化学化工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工程师。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不接受个人申请,需由3位知名学者独立提名并推荐获奖人。评奖委员会根据世界范围内的被提名人在化学基础研究或化工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或在化学科学领域展示的突出领导和管理才能,进行最终评选。/pp  迟力峰教授应邀赴圣保罗参加IUPAC大会,在开幕式上接受IUPAC主席Natalia Tarasova颁奖,随后并做精彩学术报告,与世界化学同行分享了个人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工作冲突,于吉红教授遗憾未能亲自到会领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08adee5-46ad-472f-91e0-755e99887cd5.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70710222912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UPAC主席Natalia Tarasova为迟力峰教授颁奖/pp  strong于吉红 教授/strong/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7e311394-7147-47f3-811a-dcf8f2527b56.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70710222928_副本.jpg"//pp  于吉红教授于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5起留校任教。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于吉红教授现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多孔催化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研究。迄今,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获授权专利20余项 主编著作4部、合作出版著作3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全球华人无机化学“Bau Family Award" (2010),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pp strong 迟力峰 教授/strong/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17c63a6d-73e8-49dd-ba8e-53e7891de056.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70710222934_副本.jpg"//pp  迟力峰教授,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于德国Goettingen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至1993年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和BASF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取得教授资格,2004年起任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系教授。2003年至2011年任吉林大学超分子材料与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双聘教授,2012年至今任苏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界面组装及纳米表征。迄今,已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1999年获基金委“海外青年合作基金”(杰出青年B类)。2011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2年加盟苏州大学FUNSOM研究院任特聘教授。/pp  恭喜两位女科学家获此殊荣,用她们的汗水和智慧证明:女人在任何领域都可以撑起半边天,她们聪明睿智、不让须眉,热爱科学、善于创造,以高尚的人格和突出的贡献赢得了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是所有女性的骄傲。/p
  • 我国新方法测定硒原子量被采纳为新国际标准
    9月25日,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日前在土耳其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委员会会议上,该院化学分析所王军创新团队建立的硒同位素丰度校正质谱法测量工作被评为最佳测量,采用该方法测量的硒原子量(78.9711(9))被采纳为新的硒原子量国际标准值。  元素原子量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常数,原子量测量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其他一些重要基本常数的数据来源和基础。此前硒原子量(78.96)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老的数据,新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比原有国际标准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据介绍,硒原子量测量是通过国家&ldquo 十一五&rdquo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现代计量基准研究》课题&ldquo 同位素丰度基准的研究&rdquo 完成的。经过4年努力,课题组测量了来自美国、中国、比利时等地的7种高纯硒样品的同位素丰度组成及其原子量,研制了11种硒同位素比值溶液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4447-GBW04457),填补了国内外硒同位素计量标准的空白 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了5项硒同位素校准与测量能力。  硒有6种同位素,并以多种不同的化学形态和氧化还原转换形式存在于生态环境、人体和动物体内,使硒同位素成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发展进程研究中很好的示踪剂。但由于硒元素的难电离、形态复杂、测量中干扰因素多等问题,使得硒同位素的准确测量一直难以实现。 (原标题《我国测定硒原子量为新国际标准》)
  • 十二位华人入选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
    2月10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100CHEMISTS,2000-2010),这份依据过去10年中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分别是:  1.戴洪杰(Hongjie DAI),排名第7,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2.彭笑刚(Xiaogang PENG),排名第8,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   3.杨培东(Peidong YANG),排名第10,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4.陈邦林(Banglin CHEN),排名15,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教授   5.孙守衡(Shouheng SUN),排名31,美国布朗大学教授   6.夏幼南(Younan XIA),排名35,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   7.段镶锋(Xiangfeng DUAN),排名4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   8.Gregory C. Fu,排名4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9.曾华淳(HuaChun ZENG),排名49,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10.林文斌(Wenbin LIN),排名54,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   11.殷亚东(Yadong YIN),排名55,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   12.孙玉刚(Yugang SUN),排名61,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PAC)宣布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是配合国际化学年的庆祝活动之一,并庆贺这些化学家自2000年1月以来所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
  • 科学家第三次合成113号元素
    日本研究人员9月27日称,他们第三次成功合成了113号元素。日本研究人员曾两次报告合成这一新元素,但均未被相关国际专门机构承认。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日本物理学会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从2003年开始,在加速器中使30号元素锌和83号元素铋融合,开始进行合成新元素的实验,2004年和2005年都曾成功合成113号元素。113号元素合成后平均2毫秒(1毫秒是千分之一秒)就开始衰变。此次合成的元素与过去两次合成的元素相比,衰变次数更多,而且能够在理论上预测其衰变是以一定概率发生,这进一步证实了新元素的存在。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此前曾两次宣称合成了113号元素,但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认为“数据过少”,不予承认。俄罗斯和美国研究人员也曾于2004年宣布合成113号元素。  迄今为止,排在元素周期表第105号元素之后的超重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很难出现。科学家们发现的一系列超重元素都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它们往往在生成后极短时间内就衰变成原子量较小的其他元素。
  • 江桂斌等6名中国科学家新当选IUPAC委员
    经中国化学会推荐,以下中国科学家当选 IUPAC 相关委员会委员(2010-2011)  柴之芳 Titular Member -----------------Analytical chemistry (Division V)  江桂斌 National Representative-----Chemistry and the environment (Division VI)  姚祝军 National Representative-----Chemistry and human health (Division VII)  帅志刚 National Representative-----Committe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CCE)  何嘉松 Associate Member ------------Polymer(Division IV)  韩布兴 Associate Member ------------Organic and molecular chemistry (Division III)  备注:IUPAC(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又译 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化学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也是各国化学会的一个联合组织。  以公认的化学命名权威著称。  命名及符号分支委员会每年都会修改IUPAC命名法,以力求提供化合物命名的准确规则。  IUPAC 也是国际科学理事会的会员之一。
  • 于吉红成为中国化学会历史上首位女性副理事长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50余名会员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担任换届领导小组组长,主持换届选举会议,会议差额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和理事长、副理事长。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当选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成为学会历史上首位女性副理事长。张希院士、冯守华院士当选常务理事,孙俊奇教授当选理事。/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3d61cc4f-156f-4366-a88c-09feb75646a6.jpg" title="1.png"//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07ce440-72b8-4e11-aa37-7d34bdfe97da.jpg" title="2.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国化学会的宗旨是团结组织全国化学工作者,促进化学学科和技术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才的成长,发挥化学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力争使我国化学科学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6万余人,单位会员近140家,下设33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中国化学会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等7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在国际化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p
  • IUPAC“化工杰出女性奖”提名进行中
    p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日前宣布提名化学或化学工程杰出女性奖励(IUPAC 2019 Distinguished Women in Chemistry or Chemical Engineering Awards)该奖励作为2011年国际化学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而启动,旨在表彰和促进全球女性在化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杰出工作。br/  2011年,23名女化学家在波多黎各圣胡安举行的IUPAC大会上获得表彰。在随后的每届IUPAC大会上,均产生12名获奖人。本届奖励的颁奖仪式将于2019年7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19年IUPAC世界化学大会期间举行。/pp  获奖者将基于在化学科学领域中,基础或应用研究的卓越贡献、教学或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领导或管理方面的优秀成果而选出。/pp  strong提名方式:/strong/pp  每项提名需要1个主要提名人和2个辅提名人,并分别提供提名推荐信。br/  被提名人必须提供个人简历。/pp  不接受自我提名。/pp  strong提名截止日期:/strongbr/  2018年11月1日。/ppbr//p
  • 元素周期表添4个新成员 化学课本将改写
    p  4个新的化学元素如今已经被正式添加到元素周期表中,这也意味着,这张表的第七行终于完整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0161668226450.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3757b915-33dc-4022-bcd4-e434b3b7887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元素周期表的第七行完整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片来源:Sandbh/Wikimedia Commons/pp  多年来,第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元素早已被用铅笔写在了元素周期表上,而来自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的实验室也曾多次宣称发现了这些元素。然而对于这4个新元素的官方认可一直等到了2015年年底—— 一组独立专家日前一致认为,相关证据是有效的。总部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于2015年12月30日宣布了该专家组的结论。/pp  所有这4种新元素都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粉碎更轻的原子核人工合成的。质子和中子不稳定的凝聚体在分裂成更小且更稳定的碎片之前仅存在了几分之一秒的时间。/pp  那些发现这4个新元素的团队如今可以为元素的名称和两个字母的符号提出建议。这些元素可以用它们的一个化学或物理性质、一个虚构的概念、一种矿物、一个地方或国家,或是一个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pp  发现第113号元素的优先权授予了日本研究人员,他们非常高兴,因为这将成为第一个在东亚被命名的人造元素。当这一元素于12年前首次被发现时,“Japonium”便被建议作为它的名称。/pp  位于东京附近和光市的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仁科加速器科学中心于2004年首先宣布发现了第113号元素。这也是亚洲科学家首次合成新元素,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参与了这一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mp52413726_1451983172599_2.jpe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d491f458-9771-426f-9718-88420b278ae4.jpg"//pp  日本的研究小组使用加速器使第30号元素锌的原子加速,然后撞击第83号元素铋的原子,使二者原子核融合在一起而得到113号元素。他们从2003年开始实验,在2004年、2005年和2012年共3次合成了113号元素。到那时,研究人员已经有了该元素的3个原子。/pp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在为IUPAC的决定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科学家而言,这比一枚奥林匹克金牌具有更大的价值。”(野依良治并非日本研究团队成员,但他是RIKEN前任所长。)/pp  俄罗斯和美国研究人员之前也曾发表声明表示发现了第113号元素,但并未被来自IUPAC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的专家组授予优先权。/pp  然而俄罗斯和美国却从其他3种元素那里获得了荣誉及冠名权。/pp  IUPAC/IUPAP委员会表示,第115号和117号元素首先由俄罗斯杜布纳市核研究联合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市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合作发现。其他团队的工作——例如瑞典研究团队使用一部德国加速器——则帮助确认了第115号元素的存在。/pp  而发现第118号元素的荣誉——这是迄今为止人工合成的最重元素——授予了杜布纳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团队。该元素有一个曲折的历史——1999年宣称发现这一元素的一项声明于两年后被收回,原因是有指控称存在伪造数据的行为。/pp  英国利物浦大学核物理学家Rolf-Dietmar Herzberg表示,物理学家如今正在尝试人工合成第119号、120号元素,在当前技术水平下这一研究是能够实现的。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表示看见了新的元素——德国达姆施塔特市重离子研究GSI亥姆霍兹中心研究人员曾于2012年进行了5个月的试验但未获成功。在第120号元素之后,研究人员认为,让两个原子核融合的可能性近乎为零。/pp  迄今为止,元素周期表上从自然界发现的元素只到第92号元素铀,93号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按惯例,新元素命名一般用国名、地名和人名等加上后缀“um”的形式。/p
  • 元素周期表或迎来一个新“兄弟”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背诵元素周期表的学生可能又要再多记忆一个元素了。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日说,他们利用新实验成功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这一成果使得该超重元素向正式加入元素周期表更近了一步。  117号元素是以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为首的一个国际团队于2010年首次成功合成的。但此后,只有2012年曾成功重复这一实验。  最新实验在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进行,欧洲、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多国研究人员参与。他们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钙离子轰击放射性元素锫,成功生成117号元素。117号元素很快又衰变成115号元素和113号元素。  这一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物理学评论通讯》上。研究人员接下来将把成果提交给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审核,该联合会将会决定是否还需进一步验证。如果审核通过,该联合会还将决定哪个机构拥有117号元素的命名建议权。  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序号在92以后的重元素在自然界中难以稳定存在,104号及以后的元素被称为超重元素,寿命更加短暂,迄今所有的超重元素均为人工合成。不过按照已提出几十年的&ldquo 稳定岛&rdquo 理论,随着新合成的元素越来越重,它们会变得更加稳定,存在寿命也随之延长。  近年来科学家合成了一系列超重元素,第114号和第116号元素已正式成为元素周期表的新成员。而成功合成117号元素,按照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科学主管霍斯特· 施托克尔的评价,是&ldquo 通往生产与探测位于&lsquo 稳定岛&rsquo 上的超重元素的重要一步&rdquo 。
  • 临界点干燥仪在纳米多孔材料中的应用
    纳米多孔材料的定义主要基于它们的孔隙大小,这些孔隙通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即小于100纳米。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分类,孔隙可以根据直径分为微孔(小于2纳米)、介孔或中孔(2至50纳米)和大孔(大于50纳米)。纳米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提供了巨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它们在吸附、催化、电子材料、光收集、能量传递以及分子传感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在能源存储领域,例如锂电池技术中,纳米多孔结构被用于提高电极材料的性能。这些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如硬模板法,来制造具有特定孔隙结构的电极材料,从而提高电池的储能能力和循环稳定性。所以在常规干燥过程中,随着溶剂的蒸发,表面张力会在孔隙中产生压力,这可能导致孔壁塌陷,尤其是在孔径较小的情况下。这种塌陷会改变材料的孔隙结构,从而影响其性能,毛细管力也会在干燥过程中对纳米多孔材料造成损害。当液体从孔隙中被抽出时,产生的毛细管力可能会导致材料的收缩或结构变形。为了克服这些难点,研究人员采用了超临界干燥技术。这种技术涉及将温度和压力提升到超临界点,使得液体和气体的相界消失,因此在去除溶剂时不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超临界干燥可以有效保持纳米多孔材料的原始结构和形态,是制备这类材料的重要技术之一。临界点干燥技术在纳米多孔材料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制备纳米颗粒: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在水难溶性药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中得到了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根据药物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性,通过溶剂法和反溶剂法来制备纳米颗粒。利用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粒径小、有机溶剂残留少、形貌可控性高等优点。结合溶胶-凝胶法:超临界干燥技术可以与溶胶-凝胶法结合使用,以制备纳米多孔材料。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在普通干燥条件下由于表面张力造成的骨架坍缩,从而在维持骨架结构的前提下完成湿凝胶向气凝胶的转变。制备多孔材料:有研究提出了两种新型的超临界干燥技术用于制备多孔材料。这些材料因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催化性能以及稳定性和耐用性,在催化、环保、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热防护材料:在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的轻质、高效隔热需求中,酚醛树脂基纳米多孔材料(PNM)被视为新型热防护材料。其传统制备方法中通常需要使用超临界干燥技术,尽管这种方法的制备周期长、成本高。纳米多孔材料在干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保持其微观结构的稳定性,而超临界干燥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先进的干燥方法,可以在不损害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纳米多孔材料的干燥。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 114号和116号元素获正式命名
    据俄媒体日前报道,元素周期表中114号和116号两种元素已正式命名为Flerovium和Livermorium,以纪念合成它们的实验室——俄罗斯的弗廖罗夫核反应实验室和美国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媒体援引弗廖罗夫核反应实验室主任谢尔盖德米特里耶夫的话说,两种新元素的命名仪式将于10月24日在俄罗斯科学院中央大厅举行。  114号和116号元素是俄美联合研究小组于2000年和2004年在实验室中合成的。科学家通过设在俄罗斯杜布纳的回旋加速器,用钙原子轰击钚原子得到了第114号元素,此后又用钙原子轰击锔原子得到116号元素。  今年5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采纳了元素发现者的建议,批准以Flerovium和Livermorium命名这两个元素周期表的新成员。  弗廖罗夫核反应实验室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下属的实验室。该研究所在合成元素领域世界领先,除114号和116号元素外,还合成了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元素,但它们还未获IUPAC认定。  这些人工合成元素统称为“超重元素”,它们都极不稳定,存在时间以秒计,在实验室生成后很快就会分解成其他更轻的元素。根据IUPAC的规定,率先发现新元素者有权对元素进行命名。
  • 搭建本质安全培训平台,致力流动化学人才培养!
    ?康宁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建本质安全工程学院揭牌7月1日,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建的“本质安全工程学院”举行了签约揭牌仪式。该项合作旨在为国内化工医药行业培养和输送本质安全流动化学人才,促进流动化学技术应用和推广,提升该学院连续流工艺开发水平以及江苏化工医药行业安全风险评估水平。 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此次签约的本质安全工程学院由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将有助于实现校企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无缝对接。本质安全工程学院的成立,将打造“ 两平台、一中心”,即本质安全流动化学人才培养平台、本质安全连续流工艺转化创新平台以及化工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访升博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阶段的办学重点是围绕产教融合为抓手,校企全面技术对接为手段,实现产、训、研、创的能力全面提升。他高度赞扬和认可康宁反应器技术的先进性,希望加速并推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为化工和制药行业培养品格高尚、技艺高超的复合型、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访升校长在签约仪式发表演讲 康宁反应器技术中心总裁兼总经理姜毅博士: 目前我国化工医药行业正处在本质安全与加速创新的风口上,而康宁微通道反应器技术正是目前最前端、最创新的技术之一,必将给中国本质安全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升级。康宁一定积极配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进度,协调和保障国内外资源的尽快到位 ,让项目尽快落地和稳定运行。康宁反应器技术总裁兼总经理姜毅博士在签约仪式上发表演讲教学平台推广校企合作意义深远连续流化学技术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评为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之—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包括工艺开发速度快、工业化量产过程快、应对市场变化快;二是智能化的重要过程,节能、减排、降低成本都离不开自动化和智能化,而连续流是化工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环节。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技能需要通过高校的教育和培训平台转交给新一代的化学化工人才。2019 年 11 月 ,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康宁公司发布了康宁星云™ 化学和化工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为连续流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保障。康宁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会上发布康宁星云™ 化学和化工教学平台 此次签约的本质安全工程学院除了将配套康宁星云™ 化学版和化工版微反应器教育系统,还将配备康宁实验室微反应系统(LRS)、康宁G1反应器系统和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设备等。针对此次合作项目,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不仅提供上述连续流设备还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协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流动化学教程;协助其引入和开发适合学校流动化学教学平台的实验课程;与国内外及国家相关行业协会合作,举办流动化学教学或流动化学培训、应用技能竞赛;对学院相关老师或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化培训服务。康宁反应器技术总裁姜毅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潘玉琴签约共建本质安全工程学院 此次康宁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促进本质安全连续流工程教育、本质安全连续流产业化的发展与创新,积极开展本质安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学院同时对外承接各种技术服务,及时将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积极跟踪和掌握化工安全风险评估及其相关的科技与产品发展动态,为地方产业、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学院也将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际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为地方产业、企业化工医药行业技术集成与创新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培养和培训企业所需的本质安全流动化学技术人才。 践行社会责任推进流动化学人才培养连续流-微通道反应器 (AFR)是康宁公司的一项创新技术。 该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已经有 10 个年头,被认为是21世纪一项颠覆性技术。它改变了传统化学品的研发和制造方式,是实现化工生产本质安全和智能制造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受到国务院安委会、应急管理部、工信部、发改委、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以及化工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随着连续流合成工艺用户的增加和微通道反应器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展,企业面临着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困境。目前大部分国内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开设流动化学课程,本质安全的流动化学技术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企业急需的连续流技术人才得不到落实。康宁反应器技术总裁姜毅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访升为本质安全工程学院揭牌康宁作为一家具有169年历史的全球化创新型公司,一直在不断探索解决本质安全流动化学技术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模式。11年前,康宁和麻省理工大学、乔治亚工学院、维吉尼亚联合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国外高校在连续流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始了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2018年,康宁与福州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一方面利用康宁实验室多功能平台,积极开发新的连续工艺,已有产品实现了短平快的技术开发和转化;另一方面,利用康宁全球化资源,帮助福州大学引进连续流专业外籍教授开展国际化连续流教学和科研的合作。 姜博士表示:“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只是开端,康宁将与更多的高等院校合作,帮助制药、精细化工、化学工程和新材料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并掌握流动化学知识和连续流反应器操作,提高连续流工艺开发和技术应用水平,培养和培训企业所需的流动化学技术人才,为化工、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的技术集成与创新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化工报2020年7月7日第2版面
  • 黄本立院士、倪哲明研究员获原子光谱分析终身成就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1月27日,第四届亚太地区冬季等离子体光谱化学会议(The 4th Asia-Pacific Winter Conference on Plasma Spectrochemistry,2010 APWC)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原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倪哲明荣获原子光谱分析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们在原子光谱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左起:侯贤灯教授、Ramon M. Barnes、黄本立院士、杨芃原教授(代倪哲明教授领奖)、Gary M. Hieftje、江桂斌院士  黄本立院士创立了首个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建立了国内第一套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和钽舟无焰AAS装置;提出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和非氢化物元素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器。  2010年6月,仪器信息网编辑曾专访了黄本立院士,请黄本立院士回顾与展望了我国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的发展。详细内容见:黄本立院士深度评析我国原子光谱分析——访厦门大学黄本立院士  倪哲明研究员曾9次获国家级和部级成果奖,在分析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她曾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痕量和微量分析组国家代表、中国科学院化学学科专家委员会成员,现任中国化学会第24届理事会理事。
  • 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公布
    关于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授奖决定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授予以下10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16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昶乐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程群峰 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蓝 宇 男 重庆大学  吕 琨 男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孙永福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婕妤 女 北京大学  王殳凹 男 苏州大学  肖春雷 男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伊成器 男 北京大学  朱 志 女 厦门大学  中国化学会向获奖者及其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各位获奖者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是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主要授予在化学科学某一学科、化学应用、化学教育领域能够创新、改进并独立完成工作,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优秀化学青年工作者。奖励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并给与获奖者每人1万元人民币奖金。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在我国化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吸引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大多历届获奖者已成长为本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截止2015年已有288人获得本奖,其中有9位当选中科院院士。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为推动我国化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获奖者及其成果介绍  陈昶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过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以及新型聚合手段的开发,高效调控聚合过程,实现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的制备。  陈昶乐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出生。主要从事聚烯烃等高分子材料合成方面的研究。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在美国塞拉尼斯公司担任Scientist II,2013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迄今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 和Macromolecul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先后获得美国化学会无机优秀研究奖 INOR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荣誉研究奖-Honorable Mention,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程群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通过构筑不同界面作用实现对仿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和韧性的调控,引入不同功能纳米基元材料和智能响应高分子,制备新型仿生智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程群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12月出生。主要从事仿生智能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2003年获河南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后分别在清华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就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迄今共发表SCI论文46篇,SCI论文引用1300余次,授权中国专利7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基金、霍英东基金等10余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6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蓝宇  重庆大学  以全反应路径形变-结合能模型为基础,采用物理有机化学手段研究有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反应活性以及反应选择性等相关问题。  蓝宇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理论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理论研究。2003年和2008年于北京大学分别获学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香港科技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0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任职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自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以及Nature Comm.等国际一流化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累计引用达1300余次,目前H因子为22。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新人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重大项目1项。  吕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围绕高效率有机光伏分子设计的新方法和形貌精细调控,发展“裁剪分子”的概念,制备三元体系高效率光伏电池。  吕琨特聘研究员,1981年12月出生。主要研究有机共轭分子材料(如场效应晶体管和太阳能电池)相关的材料化学、形貌调控及器件工程等问题,在光电分子材料构效关系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2004年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院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科委基金等项目。在Nat.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他引1000余次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授权1项。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孙永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探究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特殊电子态及构效关系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制备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的普适方法,解决了无机超薄二维材料精确结构表征上的困难。  孙永福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5月出生。2006年获安徽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留校工作至今。自2012年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30余篇论文,其中Nature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Acc. Chem. Res. 1篇,Chem. Soc. Rev. 2篇,J. Am. Chem. Soc. 2篇,Angew. Chem. Int. Ed. 7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1篇,Chem. Sci. 1篇,Nano Energy 3篇等,部分工作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成果》,部分工作被首期《自然能源》以及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化工新闻》等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迄今获得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新锐奖,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科院创新促进会会员等。  王婕妤  北京大学  设计高效的合成方法将BN单元以共价键方式嵌入共轭结构中,开发新型BN杂稠环分子骨架,拓展其在有机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  王婕妤副教授,1981年11月出生。主要从事新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器件化研究。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分别在华盛顿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今任职于北京大学。围绕有机光电材料已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他引1200余次。参与撰写专著2部,申请专利1项。2014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王殳凹  苏州大学  面向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及核安全重大需求,建立新一代核废料储放形式和核应急材料,为设计新型乏燃料后处理流程进而降低核废料长期放射毒性奠定基础。  王殳凹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6月出生。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底入职苏州大学,现任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助理、核能环境化学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已在JACS、Angew、ES&T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引用1000余次。在国际放射化学相关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余次。2012年获得国际衍射数据中心Ludo Frevel晶体学奖及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曾获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支持。  肖春雷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利用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方法,结合先进的激光技术,在量子态层次上对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肖春雷研究员,1985年2月出生。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3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任职至今。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包括五篇Science论文。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 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获得首批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  伊成器  北京大学  开发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表观基因组测序技术,并在“RNA表观遗传学”领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伊成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6月出生。主要通过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发展核酸表观遗传修饰的标记与检测新技术、并研究这些核酸化学修饰的生物学功能。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于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任职于北京大学。自回国工作至今,在Nat. Chem. Biol.,Nat. Methods,PNAS等高水平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多次受邀出席国际会议并作邀请报告。至今先后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11 Prize for Young Chemists、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奖项,并入选了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朱志  厦门大学  以复杂生物体系为分析对象,发展多种功能核酸探针技术、微流控方法及信号放大新策略,广泛应用于分子探针、疾病早期诊断以及便携检测等领域。  朱志教授,1984年7月出生。2006年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至今任职于厦门大学。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Chem. Int. Ed.、Lab. Chip.、Anal.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6篇,应邀撰写综述论文8篇,论文他引3000余次,H因子为34。现任Scientific Reports国际编委。先后获得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研究生奖、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重要奖项。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 元素周期表将添四位新成员 2016年初将公布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6e768ed9-a6e0-4332-8f52-40a2dcef4f37.jpg" title="129967797.jpg" width="600" height="448"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48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新发现的四种新元素将使元素周期表的第七行被排满(图片来自网络)/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12月31日发表了题为《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获得永久席位》的报道,编译如下:/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2015年12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宣布俄罗斯和美国的研究团队已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发现了115、117和 118号元素。此外,该联合会已认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了113号元素。两个研究团队通过让质量较轻的核子相互撞击,并跟踪其后产生的放射性超重元素的衰变情况,合成了上述四种元素。/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俄罗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被确认发现了115、117和118号元素。在2004 年和2007年展开实验后,他们还声称发现了113号元素。负责领导利弗莫尔实验核物理和放射能化学研究小组的道恩· 肖内西说,赢得IUPAC对其发现其 他三种元素的认可已令人为之一振。她说:“就个人而言,我对IUPAC的决定感到非常高兴。”/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IUPAC执行理事林恩· 瑟比说,有关确认新元素的报告将于2016年初公布。官方对这些元素的认可意味着它们的发现者有权为其命名并设计符号。113号元素将成为首个由亚洲研究人员发现并命名的元素。/strong/p
  • 巨星陨落|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先生逝世,享年96岁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发布《张存浩先生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同志,因病救治无效,于2024年7月12日13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等。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报国追梦人 201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张存浩)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存浩先生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一生中为满足国家需求多次改变科研方向。他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科学》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张存浩先生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积极推动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组织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盟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党组书记、第二届和第三届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莫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张存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7月12日13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6岁。建国初期,张存浩先生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一生中为满足国家需求多次改变科研方向。他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 100 飞秒,该成果被《科学》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张存浩先生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积极推动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组织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张存浩先生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格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敬仰。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张存浩先生!张存浩先生永垂不朽!张存浩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4年7月16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联系方式:自然科学基金委:陈跃,010-62328024,15605178179,传真:010-82371297大连化物所:杨彦博,0411-84379198,18342284205,传真:0411-84691570,邮箱:mianhuai@dicp.ac.cn张存浩先生治丧工作组2024年7月13日
  • 康塔仪器将于“材料院长论坛”阐述IUPAC新规范
    2016年4月7-8日,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将亮相青岛,出席“(第七届)中国高校材料院长及博士生导师论坛”。届时,康塔仪器中国区总经理杨正红先生,将作题为《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技术进展:IUPAC 2015年物理吸附新规范详解》的专题报告,敬请关注。 2015年8月,国际化学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公布了最新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的气体吸附分析规范,这是自该机构于1985年颁布的规范之后,气体吸附分析领域30年来的头等大事之一,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基础。美国康塔仪器公司的首席科学家Matthias Thommes博士作为第一起草人,在这份规范的制定中做出了主要贡献。图:新的吸附等温线和脱附迟滞环类型 美国康塔仪器(QuantachromeInstruments)被公认为是对样品权威分析的优秀供应商,它可为实验室提供全套装备及完美的粉末技术,及极佳的性价比。成立近五十年来,康塔仪器始终致力于为帮助全球客户开发支撑低碳可持续技术发展的多孔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微孔、介孔以及大孔材料的合成、净化机理、结构修饰和表征;主客体化学和功能材料;多孔材料吸附、分离和扩散性能;多孔材料催化和化工过程;多孔材料性质、结构和应用的理论计算和模拟。 康塔仪器公司不仅通过了ISO9001及欧洲CE认证,也取得了美国FDA IQ/OQ认证。作为开发粉体及多孔材料特性仪器的世界领导者,美国康塔仪器产品涵盖比表面、物理吸附、化学吸附、高压吸附、蒸汽吸附、真密度、堆密度、开/闭孔率、粒度粒形、Zeta电位、孔隙率、压汞仪、大孔分析、微孔分析、滤器分析等诸多领域。 康塔仪器不仅受到科学界的青睐,装备了哈佛、耶鲁、清华等世界各个著名大学,而且已经向全世界的工业实验室发展,以满足那里开发和改进新产品的研究与工艺需求。工厂中也依靠康塔仪器的颗粒特性技术更精确地鉴别多孔材料,控制质量,或高效率查找生产中问题的根源。通过颗粒技术使产品上一个台阶,在当今工业界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也希望能从与会专家这里,获得更多的建议。 康塔克默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集市场开发、仪器销售、备件供应、售后服务和应用支持于一体,它拥有国际水准的标准功能、形象和硬件配套设施,包括上海和北京的应用实验室和应用支持专家队伍。康塔克默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使美国康塔仪器几千家中国用户同步享受国际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将掀开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全新篇章!
  •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西安技术交流会,邀您参加
    尊敬的客户: 您好! 美国康塔仪器(Quantachrome Instruments)公司将于2017年11月10日在陕西西安举办此次关于气体吸附最新理论和应用的技术交流会。通过此次技术交流会,让广大用户更深入了解“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技术”以及“颗粒和多孔材料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康塔全新竞争性气体吸附仪。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搭建一个客户与康塔仪器之间深入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相关分析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难题。 2015年8月,国际化学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公布了最新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的气体吸附分析规范,这是自该机构于1985年颁布的规范之后,气体吸附分析领域近30年来的头等大事之一,也是随后制定新的比表面积、孔径分析的ISO、ASTM标准的最重要的科学基础。美国康塔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Matthias Thommes博士,是2015新规范的第一起草人。本次技术交流会康塔中国技术专家将独家解读此次新规范出台的背景、内容考量及其对随后将要制订的各类标准的意义。 届时,康塔仪器中国区总经理张峰阁和资深应用专家将与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欢迎报名参加。 日期:2017 年11月10日 地点:陕西西安高新区香格里拉酒店二楼多功能厅1 会议议程:8:45-9:00签到9:00 – 9:20康塔公司领导致辞9:20 – 10:00物理吸附法测定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技术原理及进展—— IUPAC 2015年物理吸附新规范概述 液氮替代液氩:康塔发布全新“变形金缸”CryoSync10:00 - 11:00多组分气体竞争性吸附分析仪Dynasorb全新发布11:00 - 11:20更快更强:研究级气体吸附仪Autosorb-iQ全新升级12:00 – 13:30午餐 报名参会或有任何咨询,请预先与我们联系,联系人:曹经理 13801202385 caokun@quantachrome.com.cn张经理 15001932129 jameszhang@quantachrome.com.cn诚挚敬意! 康塔克默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2017年10月27日
  • 康塔仪器与中科院过程所交流IUPAC物理吸附新规范
    2015年11月30日,美国康塔仪器中国区总经理杨正红造访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五十多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起,就“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技术进展”进行了技术交流。杨总详细阐述了8月份国际化学领域权威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所公布的物理吸附分析新规范。 IUPAC物理吸附新规范将是随后制定新的比表面积、孔径分析的ISO、ASTM标准的最重要的科学基础。美国康塔仪器公司的首席科学家Matthias Thommes博士作为第一起草人,在这份规范的制定中做出了主要贡献。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资源环境、材料、能源等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结合新规范,双方就气体吸附法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技术从理论到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研讨会上,杨总提出“分析的关键是测得准、算得准,那么,如何做到呢?”这个命题。算得准,要求透彻掌握理论,并了解其工作原理;测得准,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设备,并熟练操控。不同的吸附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BET理论的适用范围如何?含微孔样品的BET比表面计算需要注意什么?气体吸附法测量孔径分布测试,经典方法的局限在哪儿?氩吸附和CO2吸附的各自的用武之地何在?为什么评估微孔材料比表面的气体探针推荐选择氩气?如何选择恰当的孔分布计算模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NLDFT和QSDFT方法? 本次交流会,杨总和各位专家针对上述问题畅所欲言、交流心得,彼此都获益良多。 IUPAC新规范 简介:近30年来,随着新的材料如各种有序介孔分子筛、微孔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不断地被合成得到,原有的规范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科研的要求。新规范中,吸附等温线的类型由原来的6类增加了2种亚分支、现在共有8种吸附等温线,完善了微孔和介孔的类型;脱附迟滞环的类型也增加了2种。 图2 新的吸附等温线和脱附迟滞类型 对于孔道吸附的表征,Ar(87K)的分析条件被确立为表面有活性基团的微孔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微孔氧化物的唯一推荐方法,因为Ar分子具备下列好处:1. 球形分子,截面积确定,比表面积分析比N2更加准确;2. Ar没有四级矩,吸附起始压力高,有利于气体分子在微孔中的扩散,分析速度大大加快。 该规范还推荐了CO2(273 K)方法分析碳材料的微孔孔径分布、Kr(77 K)方法分析超低比表面积样品的比表面积值的方法等。此外,DFT方法被推荐于分析微孔、介孔材料的孔径分布。 美国康塔仪器已经对此规范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各种配置可以全方位的支持N2(77 K)、Ar(87 K)、CO2 (273 K)、Kr(77 K)等条件的分析,完善的DFT模型可以对应各种分析条件的微孔、介孔孔径分析。
  • 元素周期表喜添新成员:4种新元素获提名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6ad50889-8ac2-4e11-bf4c-a9d2ea60289e.jpg" title="catchpic-c-ca-ca89266a8a16b76a4976f81c482bacd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4个获提名的新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右下角)/pp 化学管理机构、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于6月8日在一份提案中宣布,113号元素将被命名为nihonium(Nh) 115号元素将被命名为moscovium(Mc) 117号元素将被命名为tennessine(Ts) 118号元素将被命名为oganesson(Og)。/pp  该联合会去年年底宣布,确认上述4种新元素的存在。这些元素由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的科研团队发现,他们也获得了对这些元素的正式命名权。/pp  根据IUPAC的规定,发现方对新化学元素拥有命名权,而新修改的命名原则是可根据神话概念及人物、矿物和其他相似物质、地名与地理区域、元素性质或科学家姓名来命名新元素。/pp  IUPAC下属无机化学部门主席Jan Reedijk在一份媒体声明中表示:“尽管这些元素的名称看起来多少有些任性,但它们完全与IUPAC的规则相一致。”或许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命名要数第118号元素oganesson。该元素以俄罗斯杜布纳市核研究联合学院(JINR)83岁研究人员Yuri Oganessian命名。Yuri曾帮助发现了大量的超重元素。第118号元素是人类目前合成的最重元素。/pp  这是有史以来第二次用一个健在的科学家为新元素命名。而之前的一次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提议用该国核化学先驱Glenn Seaborg的名字为第106号元素seaborgium命名。起初,IUPAC通过了一项决议,表示元素不能以健在的科学家命名,从而拒绝了美国科学家提议,但最终IUPAC还是妥协了。/pp  IUPAC表示,以莫斯科地区命名的第115号元素Moscovium向“JINR所在地、古老的俄罗斯土地表达了敬意” 而第117号元素tennessine则“赞扬了美国田纳西地区——包括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范德堡大学和诺克斯维尔的田纳西大学——在超重元素研究中作出的贡献”。/pp  JINR的研究人员与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 利物莫尔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合作,共同发现了上述两种元素。/pp  第113号元素nihonium则是第一个以东亚国家命名的人造元素。日本在2004年就宣布合成了第113号元素,这也是亚洲科学家首次合成的新元素。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将第113号元素以日本国名(Nihon)命名为nihonium。IUPAC表示:“这个元素的名称与发现它的国家直接联系起来。”/pp  在此之前,最近添加到元素周期表上的是flerovium(Fl,第114号元素)和livermorium(Lv,第116号元素)。所有这些人造元素——包括最新的4个元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粉碎更轻的原子核创造的微量元素,并且它们在分裂成更小、更稳定的片段之前仅存在了几分之一秒的时间。/pp  自从19世纪门捷列夫首创现在通行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以来,人类已发现了118种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按原子序数排列,每一列称作一个族,每一行称作一个周期。/pp  研究人员表示,这4种新元素将完成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元素的排列,并为寻找元素“稳定岛”提供证据。现在的元素周期表只有七行,其中第七行中原子序数在93号及以上的元素都在自然界中不稳定,是人工合成的。然而核物理学家早就预言说,可能存在一个超重“稳定岛”,岛内元素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数量超越元素周期表内的元素,但十分稳定。/pp  这4种新元素将接受为期5个月的公众评议。除非有公众抗议,否则,按计划IUPAC理事会将在今年11月初正式批准4种新元素加入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家庭。/p
  •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胡亚东先生逝世 享年91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1300000245463123532138917520.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faebd514-815c-4e18-9574-a89bcf2ddcc7.jpg"//pp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化学会原理事长,著名高分子化学家胡亚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4月29日22时2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pp  胡亚东先生历任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长,躬身领导学会数十载。他曾致力推动恢复中国化学会在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中的合法地位,参与推动恢复中国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的席位,为中国化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了道路。他积极参与筹建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先后任《化学通报》副主编、主编、顾问20余年。胡先生倾力支持、关怀中国化学会的发展,与学会感情笃深,为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沉痛悼念胡亚东先生,深切缅怀胡亚东先生!胡亚东先生千古!/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中国化学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8年5月1日/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