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专题为您整合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话题讨论。

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相关的资讯

  • 青岛筹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8月22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率领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来青,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调研。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参加。  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伟,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王志民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首先听取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长管华诗院士关于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历程、建设方案和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建议等情况的汇报,并到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办主任潘克厚的基建工作汇报。  万钢指出,青岛汇聚了国内一批具有较强优势的海洋科技力量,承担了大量的国家海洋科技重大任务,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鉴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紧迫需求,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推进工作迫在眉睫,要以“改革、发展、创新”的精神加快推进该项目,以增强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模式。他表示,科技部将全力支持和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全程陪同调研。
  • 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中国海洋报讯 9月5日,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在天津召开。该实验室的揭牌意味着我国数字海洋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领导共同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右二),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国成(左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司司长秦海(右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徐胜(左一)共同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揭牌仪式上,陈连增对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和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就实验室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5点希望:一是要切实做好数字海洋服务工程立项工作,推动国家数字海洋的全面建设 二是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为数字海洋科学和业务体系的建立及海洋信息化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要牢牢把握数字海洋前沿领域,保持实验室在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能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 四是要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科研梯队,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国家数字海洋人才培养基地 五是要重视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条件。  据悉,根据我国数字海洋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将划分为信息基础框架、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建设3个阶段。通过国家908专项的实施,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国家海洋局于2011年11月1日批准成立了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成立了由何积丰院士、金翔龙院士、潘德炉院士、龚建雅院士等17位国内海洋与信息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为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解决数字海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搭建开放型数字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的建立对于促进数字海洋科学成果的应用转化、培养人才、提高数字海洋业务保障能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 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9月5日,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在天津召开。该实验室的揭牌意味着我国数字海洋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领导共同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右二),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国成(左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司司长秦海(右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徐胜(左一)共同为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揭牌仪式上,陈连增对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和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就实验室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5点希望:一是要切实做好数字海洋服务工程立项工作,推动国家数字海洋的全面建设 二是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为数字海洋科学和业务体系的建立及海洋信息化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要牢牢把握数字海洋前沿领域,保持实验室在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能力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与国际同步 四是要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科研梯队,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国家数字海洋人才培养基地 五是要重视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实验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条件。  据悉,根据我国数字海洋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将划分为信息基础框架、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建设3个阶段。通过国家908专项的实施,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国家海洋局于2011年11月1日批准成立了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成立了由何积丰院士、金翔龙院士、潘德炉院士、龚建雅院士等17位国内海洋与信息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为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长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海洋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解决数字海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搭建开放型数字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的建立对于促进数字海洋科学成果的应用转化、培养人才、提高数字海洋业务保障能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委会成立
    p  10月21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听取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与工作进展报告,并研究谋划海洋国家实验室“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pp  海洋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在实验室理事会管理下的学术咨询和指导组织,负责向理事会提供有关创新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研究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的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和把握科研方向,并进行学术评估工作。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和侯保荣,以及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究员林间等15位国内外海洋科学家共同组成本届学术委员会。/pp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学术委员会成立后,将充分集纳海内外专家意见建议,为实验室提出符合国家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pp  根据规划,未来3年-5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实施海洋环境与气候,深远海渔业资源与海洋药物资源开发,海底油气、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三大战略,通过布放潜标等方式,致力于海洋观测、海洋环境过程机理研究与海洋环境预测的结合,开展“透明海洋”研究,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实施这三大战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从三方面着手推进:一是启动“鳌山人才”培养计划,为卓越科学家、优秀青年学者和优秀工程师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二是开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国际科考船队建设 三是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网络。br//p
  • 海洋国家实验室诚邀全球科学家:促海洋观测仪器国产化
    为了汇聚全球一流人才,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事务部部长谭攻克表示,该实验室拟在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等方向面向全球招聘6名首席科学家。他还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还採用了组建联合实验室、设立开放工作室等方式,邀请海内外科学家共建海洋国家实验室。  据悉,联合实验室主要针对大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如海洋国家实验室已与天津大学建立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与中船重工建立海洋装备联合实验室,这些合作有利于逐步实现海洋观测仪器国产化。而开放工作室主要面对国外一流科研机构的高层科学家,海洋国家实验室将给予科学家良好的科研协作平台、一定的运行和科研合作经费,把他们吸引到实验室来。  “海洋国家实验室非常欢迎国内外的科学家共享实验室资源。”谭攻克说,科学家们可带助手团队,可专职可兼职,时间可长可短,拎包即可入住。据悉,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均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技术合作,未来将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等方式开展深入合作。
  •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
    10月29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天津成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司长周庆海、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徐胜、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副司长易晓蕾共同为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的成立将有助于提升海洋环境信息保障能力,带动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的发展,加快海洋环境保障业务系统的建设,对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是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为依托单位的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是落实国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目的的重要举措,可有效提升海洋环境信息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为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海洋新技术和新成果业务化过程中起到 “孵化器”和 “桥梁”的作用,缩短从科技研发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业务保障的周期,增强海洋环境信息保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同时,该实验室为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必要的发展平台,对稳定现有科技人才队伍、拓展人才交流渠道以及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将成为我国海洋环境保障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  该实验室的主攻方向是海洋环境保障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解决海洋环境保障业务发展和能力建设中遇到的关键科技问题。实验室重点研究3方面的内容,包括多源海洋环境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海洋再分析和海洋水文现报与预报及其解释应用研究、海洋环境信息在国家海洋安全中的应用研究。为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能力,带动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的发展。  该实验室由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固定研究人员、流动研究人员、学术秘书等构成。学术委员会由13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士筰等知名海洋、气象专家担任委员。  当天,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还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委员们对实验室的近期和中长期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和意见。
  • 海洋国家实验室招首席科学家 可获500万安家费
    11月24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布招聘信息,面向全球招募首席科学家,涉及到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深远海与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等6大研究方向。据了解,首席科学家每年可获得人才津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办公用房。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获得50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 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海洋国家实验室急需高端科研人才加盟,共创蓝色辉煌。据了解,海洋国家实验室打算招聘6大研究方向的首席科学家,要求人才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重要国际影响力,能在海洋国家实验室全职工作或每年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六个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岁(国际知名学者可适当放宽)。首席科学家每年可获得人才津贴100~120万元/年、科研补助经费300~500万元,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提供科研、办公用房。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合同的,可获得500万元购房安家补贴,低于6年工作合同的,将获得180平方米左右的免租赁费周转住房。 此外,海洋国家实验室本次还招聘联合实验室主任,包括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深蓝渔业工程装备、智慧海洋、海洋智能计算与大数据、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海洋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极端环境与战略性资源等领域。招聘包括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平台、海洋同位素与地质年代测试平台在内的公共科研平台首席工程师。据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目前已组建了海洋动力与气候、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等8个功能实验室,正在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11个大型科研条件平台,并且与国内其他领域研究机构、大型国企联合建设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智慧海洋、深蓝渔业等9个联合实验室。 相关新闻岛城将打造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进入发改委立项阶段,能在海底钻10000米深 25日,记者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依托各理事单位集聚一批科考船、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资源共享平台。目前该平台内已拥有或在建的世界最先进全球级科考船达到16艘。同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也是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科学考察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器。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远洋科考船队,以统筹实施平台内科考船舶的科学、高效调度,实行航时共享原则,充分发挥各理事单位的多方科研力量和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协同创新,降低船舶运行成本。据介绍,目前平台内的科考船每次出海之前都会对外公开航次路线,其他需要进行远洋科考的单位可以报名搭载该航次,从而实现每个航次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而今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不断壮大船队规模,组成由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形成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现场观测能力。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发改委立项世界第三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这艘船设计排水量3万吨,能在海底以下钻进10000米,可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的过程,构筑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平台,实现人类探索地幔的梦想,同时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
  • 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成立
    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20日在京举行,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全球海洋灾害日趋严重。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上运输活动的增加以及海岸带开发和沿海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近20年来,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在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上整体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对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机理以及预警报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全面保障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灾害预报机构,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及908专项、国家防灾减灾等重大科研专项,在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预报和研究队伍。  据介绍,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海洋灾害机理、海洋灾害预警报关键技术、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及决策支持等,由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固定成员、流动成员和学术秘书等构成。依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不仅能够完善我国风暴潮、海浪、海冰、灾害性海洋生态过程等海洋灾害理论体系、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体系,还能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灾害应急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提供依据。  同时,实验室还将充分利用依托单位业务化运行的机制、研究力量和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及先进技术,为国家培养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理念,着重突破海洋防灾减灾中的关键技术与难点,将重点实验室建成我国海洋灾害预报技术开放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海洋安全与权益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同时召开。学术委员将会针对国家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发展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提供决策建议 对国家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科技发展方向、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性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特定科研任务等提供建议和指导。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谢立安教授担任,巢纪平院士、冯士筰院士、李泽椿院士、袁业立院士等17名国内外顶尖的海洋、气象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会议上委员们对重点实验室的近期及远期研究方向及目标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 海洋国家实验室5000万元资助全国49个项目
    p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2016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正式启动。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等向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颁发了资助证书。49个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近5000万元。/pp  吴立新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特点是开展探索性、前沿性研究,特别鼓励交叉学科。从获资助的基金项目来看,大多体现学科交叉 高风险性项目也可中选。以往的科研项目在评选时,对于高风险性项目考虑不足,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开放平台,对开展探索性强、风险高、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成果的研发项目予以支持 提供优良的科研资源与条件支持。获得开放基金资助的青年学者可充分享受海洋国家实验室的科研资源,运用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等多个公共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后续支持力度大。项目完成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对成果显著、取得重大突破的资助项目给予更大的专项支持,条件成熟的,还可运用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体系开展产学研用多维度的全创新链设计。/pp  吴立新介绍,开放基金项目是海洋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的组成部分,结合国家海洋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探索性研究 蕴育、产生具有颠覆性学术思想和原创性学术理念的研究项目 凝聚培养青年人才,从而提升海洋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建立思想库、任务库和人才库。/pp  自2016年11月8日海洋国家实验室发布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全国40多个地区(城市)180余个单位的近900项申请。按照“初审、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同行专家会议评审、学术委员会与主任委员会联席会议审批”的评审程序,并按照《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最终确定了49个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近5000万元。/pp  首批获得基金支持的青年科学家表示,在海洋国家实验室大平台上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为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做出应有贡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冯东研究员作为获资助项目负责人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面向全球汇聚优势科研资源,致力于打破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碎片化现象的平台,前期已经开展了多项创新工作,组织蛟龙号共享潜次、面向全国设立开放基金等,在全国海洋界、科技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将以本次开放基金项目获资助为起点,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进一步做好工作,也希望通过海洋国家实验室这一开放的平台,结识更多的国内外同行,与全国海洋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通过交流产生更多的创新思想,为推动形成我国海洋领域协同创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p
  • 追加3亿 海洋国家实验室即将建成
    虽然是国庆假期,但在山东即墨鳌山卫海边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内部装修工程仍然在进行。“根据工期,装修大概还有一个多月完工。”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建的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是从2009年开建的,去年封顶。  实验室内,各种装修材料堆在地上,一楼大厅的灯已经安装完毕,几个工人正在调试。实验室外,从滨海大道直通实验室的柏油路已经开始铺洒沥青。从楼顶望出去,实验室与鳌山湾的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相互呼应,一个大的海洋科技平台已经逐步成型。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秘书长、筹建办公室主任潘克厚告诉记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内在海洋领域内唯一一个国家实验室,从创立之初,其目标就是整合青岛的海洋科技资源,争取大项目,取得大成果。以较少的增量投入,激活大量存量资源,通过汇集国内优秀海洋科学技术人才,促进学科交叉,实施重点突破,大幅度提高国家海洋科技核心竞争力,这是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根本目的。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五家共同组建。五支“国家队”的共同参与,决定了国家实验室的高端定位。  实验室位于滨海大道以东、盘龙庄进村路以南。总规划面积 500亩。2009年,根据国家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决策,决定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追加投资3亿元。  潘克厚告诉记者,国家实验室结合自身长年积累的基础和优势,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选择了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海洋调查观测与数值模拟技术等科研方向。
  • 总投资10亿 国家海洋实验室二期即将开工
    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和12月陆续开工建设。  国家海洋实验室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内,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5家单位联合共建。  国家海洋实验室规划建设15.58万平方米,总投入预计10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进入验收阶段。二期工程包括海洋高端仪器研发、滨海综合实验等公共技术平台和海洋防腐防污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三期工程将建设深海模拟、海洋分子生物技术等公共技术平台,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工程技术中心,海洋科技博物馆以及配套的办公、学术交流和生活设施。
  • 243万!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科研仪器设备采购
    项目概况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供应商须在开标前在青岛市政府采购网上注册并关注该项目。开标时间前在青岛市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qingdao.gov.cn)本项目采购公告页面免费下载电子谈判文件。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1年12月10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或招标编号、政府采购计划编号、采购计划备案文号等,如有):ZFCG2021001179项目名称: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 □竞争性磋商 □询价预算金额:标包【1】:148万元;标包【2】:95万元;最高限价(如有):标包【1】:148万元;标包【2】:95万元;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见采购文件合同履行期限:见采购文件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标包【1】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见采购需求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信用山东(www.creditsd.gov.cn) 及信用青岛(credit.qingdao.gov.cn)查询,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标包【2】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见采购需求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信用山东(www.creditsd.gov.cn) 及信用青岛(credit.qingdao.gov.cn)查询,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三、获取采购文件时间:2021年12月7日至2021年12月9日(磋商文件的发售期限自开始之日起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每天上午09:00至11:30,下午13:30至16: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供应商须在开标前在青岛市政府采购网上注册并关注该项目。开标时间前在青岛市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qingdao.gov.cn)本项目采购公告页面免费下载电子谈判文件。方式:报名后下载售价:0四、响应文件提交截止时间:2021年12月10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从磋商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10日;从谈判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首次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从询价通知书开始发出之日起至供应商提交响应文件截止之日止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地点:青岛市山东路70号锦绣大厦C座16层会议室五、开启(竞争性磋商方式必须填写)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时间:2021年12月10日 14点00分地点:青岛市山东路70号锦绣大厦C座16层会议室六、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七、其他补充事宜八、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地  址:青岛市即墨鳌山卫镇问海中路168路联系方式: 0532-58719779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名  称:青岛市招标中心地 址:山东青岛市北山东路70锦绣大厦17层联系方式:0532-85810116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组织本项目采购活动的具体工作人员姓名)郭可电 话:13964811689
  •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三大科研平台均开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635779926386289372881.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0ebc4a37-7c3e-4467-8255-aeabe41cbe88.jpg"//pp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队及其基础条件公共平台、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建设计划任务书已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实验室先期重点建设的三个大型科研平台全部进入建设阶段。/pp  大型科研平台是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服务单元,遵循“海洋国家实验室直接管理、面向国内外开放共享、服务海洋科学研究”的建设宗旨。先期重点建设的三个科研平台中,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于去年12月完成评审,建设工作正在加快推进。/pp  刚刚通过评审的“科学考察船队及其基础条件公共平台”将依托国家实验室,联合驻青5所涉海科研机构,整合现有科考船,有效利用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和青岛市深海技术装备公共研发平台等国家和地方涉海优势资源,为青岛海洋科考船提供一个公共服务与后勤保障平台。该平台将探索科考船、海洋调查装备等基础条件的共享机制,通过合理设计航次,实现资源共享、统一协调,减少低水平重复工作,提高海洋科学考察效率。同时,充分发挥青岛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优势以及海洋科技集聚优势,在海洋科学考察、深海资源调查、国际海洋合作、深远海开发、航道安全、综合信息等方面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服务保障。/pp  而“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则瞄准国际新药创制的前沿方向,以海洋药物开发为特色和目标,建设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药筛选中心,并将中心打造成集药靶发现、候选药物高通量筛选和安全性评价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和药物早期研发平台,为创新性海洋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临床前实验基础。本项目工程由两期构成,2017年之前将建成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和评价的大型综合性平台,在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规范化服务的同时,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海洋药物研究人才。二期工程将于2020年之前建成,通过提升平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扩大国内外服务范围,最终将平台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药物研发的协同创新基地。/p
  •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总投资9.4亿 将跻身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机构
    近日,即墨市鳌山卫镇柴岛岸滩,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施工现场忙碌有序。这个总投资9.4亿元的项目由科技部等8部委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建,重点建设8个海洋功能实验室、6个公共实验平台和3 个技术支撑系统,建成后将跻身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机构之列,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汇聚地、国家学术交流中心、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  “依托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培植引领科学发展的区域新优势,要充分发挥即墨的临港区域优势和海洋产业特色,积极对接省委、省政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及青岛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即墨市委书记郑明辉告诉记者。  183 公里海岸线,2517 平方公里海域和总面积481平方公里的七个海湾,赋予即墨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确立“大海洋”理念,发展高端旅游业、临港产业和现代海洋渔业,初步构筑起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  青岛森淼实业有限公司的海水净化项目被列为国家“863 计划”,通过砂滤罐、紫外线杀菌等设备,能有效提高水质,使用这套设备不但节水、节能,恒定的水环境还能防病害、提高养殖密度、缩短养殖周期。即墨还投资3亿元建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建设档次一流的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带动发展养殖户2100多户,辐射养殖面积8 万余亩。以造船、汽车及配件、海洋药物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以物流、商贸、高端滨海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IT 外包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渔业正在拉动即墨黄金海岸立体发展。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联动互补,崛起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即墨将未来的发展目光瞄向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桥头堡。
  • 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2009年11月4日,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研讨会在青岛府新大厦召开。来自国家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市政府及市科技局、海洋国家实验室共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来自国内外涉海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一起,共同就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会上,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以《创新体制机制,汇聚优秀人才,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为题全面汇报了实验室的筹建历程、体会认识和有关建议。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  在听取了管华诗院士的工作汇报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之后,青岛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廖小罕先后发表讲话。  张惠副市长在讲话中提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构想和要求,高度重视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青岛市政府将全力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也应团结一致,协调配合。海洋国家实验室要努力建立“促进融合、推动合作、鼓励创新、催生成果”的机制,要进一步促进全国涉海科研力量的融合,推动涉海单位间的产业合作,鼓励各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并不断催生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成果。  翟鲁宁厅长在讲话中表示,科技厅正在着手打造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科技支撑体系,而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省在科技经费方面将给予大力支持,科技厅愿与青岛市有关部门一起全力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希望海洋国家实验室在体制机制建设,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努力探索,早日形成新成果。  廖小罕副司长在总结讲话中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说,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海洋,在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将给予强有力的经费支持。科技部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他刚才听取了管华诗院士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后,很受启发。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任务繁重,省、市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加快基础建设步伐。应该将全国海洋领域的优秀人才都汇聚到海洋国家实验室中,团结协作,争取早日获得丰硕的科学技术成果。  研讨会由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徐茂波主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处长周文能,青岛市科技局局长王安民、副局长周清,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副校长于宜法,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副理事长袁业立院士、唐启升院士,以及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海洋局局长科学顾问黄锷,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徐洵、李庆忠等资深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科技部验收
    7月5日,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全国各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9名知名专家组成,组长为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验收会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吴根处长主持。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李旭彦主管就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要求、建设验收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说明。专家组听取了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平研究员的建设报告,并与实验室人员进行了交流,现场考察了实验室的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科研进展及工作氛围等建设运行情况。  专家组经讨论后认为,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南海及近邻海域海洋动力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开展南海环流和区域气候、热带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热带海洋动力过程的环境效应、海洋观测与资料同化技术等方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建设期内,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按建设计划完成仪器设备购置、安装、调试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创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进展,在南海环流及其动力机制、南海典型生态&mdash 物理过程耦合特征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在印度洋海洋-气候变化过程、南海近海环境与生态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运行与开放情况良好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经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各项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处长傅小锋肯定了实验室近两年在平台条件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 同时,希望实验室在不断扩大野外观测台站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所内实验条件平台建设 在重视实验观测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计算模拟和理论模型研究的能力。
  • 海洋国家实验室最新成果:重雾霾频发与全球变暖有关
    近几年,雾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日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导致重度雾霾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并且在气候变暖环境下,不利于雾霾迅速扩散的气象条件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比上世纪分别增加了50%和80%。  全球变暖导致重度雾霾频发生  3月20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了题为“Weather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Beijing severe haze more frequent under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背景下导致北京重度雾霾的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的最新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海洋国家实验室领军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蔡文炬为第一作者,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该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北京重度雾霾的天气条件发生频率增加,凸显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不利天气条件也是导致雾霾原因  3月21日,海洋国家实验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冬季雾霾天气发生时,地表北风和对流层中层西北风减弱并伴随着低层大气层结稳定性增加,这导致天气条件非常不利于雾霾迅速扩散,使其累积进一步发展成重度雾霾。”在发布会现场,蔡文炬说,虽然一般认为污染排放是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但天气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据介绍,研究结果显示,在气候变暖场景下,不利于雾霾扩散的稳定气象条件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比上世纪分别增加了50%和80%。而这种变化与全球变暖导致的低层大气迅速增温以及东亚冬季风减弱等一系列大气背景场变化密切相关,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北京冬季重度雾霾事件的发生频率。全球变暖导致东亚冬季风减弱,是由于冬季海陆温差的减弱所致。海洋巨大的热容量使得海温比陆温增速要慢得多,同时西太平洋和中国近海复杂的环流输送系统对该地区的海温有着重要调控作用。  雾霾治理需全球共同行动  报告中指出,治理雾霾需要全球共同行动。而海洋国家实验室是全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优化配置全球科技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工作的重要组织。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在实施“透明两洋一海”等重大科学计划,旨在为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精细化预测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实验室正联合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筹建海洋与气候预测国际研究中心,凭借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领先的超高性能计算平台,实现对未来几十年海洋环境与气候超高分辨率的预测预估。  伴随着科研领域日益密切的协同需求,海洋国家实验室借助自身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的优势,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海洋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克厚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不断积极探索解决关系中国民生的科学问题。同时,雾霾的治理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海洋国家实验室应当贡献自身力量,引领和推动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科研机构在气候研究等领域的世界合作,为环境改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 投资10亿的海洋国家实验室一期进入验收阶段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二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三期工程将于今年12月份开工建设,两期工程的主体建筑预计明年年底封顶。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正加速推进,一期工程已进入验收阶段,7月底前正式交付使用。目前实验室正在全球招聘具有国际声望的知名学者担任实验室主任。  市科技局海洋处处长王载毅告诉记者,根据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专家评审通过的总体建设方案,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将围绕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六个重点研究方向,组建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岸和近海工程、海洋地质等15个功能实验室,新建深海科研、大型仪器检测设备、资源样品库等重大平台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等工程技术中心。  据了解,这15个功能实验室是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依据现有的学科优势而组建的,其中青岛的5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将组建8个功能实验室,其余的分布在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二所等国内海洋优势科研单位和已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地处即墨鳌山卫的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体新建内容包括公共科研平台与科研支撑体系。平台包括青岛综合科研平台 (下面包括若干子平台)、深海科研平台、大型仪器测量平台、海洋资源样品库和科考船队将构成科研支撑体系。  海洋国家实验室规划建设15.58万平方米,总投入预计10亿元。目前,一期已经完成1.4万平方米建设,完成投入1亿元。二期工程包括海洋高端仪器研发、滨海综合实验等公共技术平台和海洋防腐防污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建设资金3亿元。三期建设,包括深海模拟、海洋分子生物技术等公共技术平台,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工程技术中心,海洋科技博物馆以及配套的办公、学术交流和生活设施。同时实验室周边还将建设科技孵化器等创业服务设施,真正将海洋国家实验室打造成为蓝色硅谷核心区的“芯”。  据悉,海洋国家实验室将采用理事会管理体制,理事会聘任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同时设立学术委员会来确定科研方向。
  • 海南省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
    近日,国家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6〕225号),批准依托海南大学建设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实现了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  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南海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南海海洋资源特点凝练形成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地域特色鲜明的南海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该实验室的设立,对于服务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运行期内,海南省人民政府每年将为实验室提供不少于100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和人才引进培养专项经费 科技部将统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和基地人才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实验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协助实验室建立业务对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国家科研基地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提升实验室研究能力和水平 海南省科技厅将在每年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优先支持实验室申报的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工作,重点保障实验到的仪器设备完善和更新需求 海南大学将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支持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相对独立的人事处置权。  实验室将按照专家论证通过的实施方案,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坚持高标准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加强开放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 香港6所高校组建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城市大学8月1日透露,香港正式成立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由本地6所大学合作组成,旨在协助解决中国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等迫切问题。  这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去年年底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建立,由香港城市大学领衔,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共同组建。  城大副校长、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群声表示,城大海洋污染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处于全球海洋环境研究的前沿领域,相信集合本地6所大学的精英力量后,共同努力的成果可造福内地、香港以及海内外其他地区。  据介绍,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致力于研究创新的化学、生物及工程技术,以求早期侦测、评核、预测及控制影响海洋环境污染。  此外,实验室将研究关于有毒化学品污染、水体缺氧、生物毒素、水生病源菌等复杂环境问题,还将致力于污染监察科技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研究、风险评估以及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实验室将与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合作。
  • 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启动 吴立新院士担任主任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相关负责人19日在青岛宣布,筹建15年之久的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启动,人事招聘、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功能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同时展开。  据介绍,科技部近日已批准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和第一届主任委员会的组建方案,其主任分别由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和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担任,这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体制建设已基本完成。  吴立新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面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紧跟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潮流,选择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六大方面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明确将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动力过程与环境气候安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过程与资源开发利用(蓝色粮仓)、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作为实验室未来3至5年的重大科研任务。先期已确定重点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科学考察船队及基础条件公共平台和海洋药物筛选共享三大平台。  吴立新说,海洋国家实验室未来将按照“夯实基础、集聚人才,建设平台、保障支撑,方向引领、项目驱动,交叉集成、实现一流”的方针,着力贯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工程化开发、产业化应用,努力实现全链条综合交叉创新。力争在3至5年内发展成与世界一流海洋科研机构比肩的世界前五位海洋科研中心。  据介绍,2013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海洋国家实验室试点建设。
  •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09年12月9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在杭州对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全国8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主任陈大可教授的工作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并与实验室科研骨干、依托单位代表进行了座谈。专家组认为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围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与应用、近海动力过程与生态环境和大洋环流与短期气候变化等三个研究方向,以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产出与服务中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从揭示海洋环境时空演变的过程和机理入手,利用卫星遥感和Argo等海洋观测新技术,开展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  建设期内,实验室主持承担了一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开发了我国自主海洋水色卫星信息处理技术和沿海水质遥感实时监视和速报,在海洋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太平洋西边界流与中国近海环流、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与短期气候变化、Argo资料收集分析与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实验室引进了9位境外知名科学家作为兼职特聘研究员,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和设备运行管理办法,重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科技人员的作用。  专家组一致认为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对外开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同意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就保障实验室人才梯队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海洋专项和实验室基础研究有效结合等提出了建议。
  • 山东投资13亿 多举措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
    山东省根据科技部在海洋科技发展战略上的重大部署,以打造&ldquo 世界第七大海洋科研中心&rdquo 为目标, 按照&ldquo 分工合作、开放共享&rdquo 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  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山东省、青岛市把加快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落实&ldquo 海洋强国&rdquo 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青岛市政府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支撑机构,在理事会领导下争取各级科研经费,落实仪器设备投入、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政策等工作。截止目前,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已经投入基建资金13亿元,专项科研经费4000万元,仪器设备经费3000万元,配套出台了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  二是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13年9月,基建资金已全部到位,一期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竣工,2013年底,二期工程将全面完工,三期工程主体封顶,2014年底整个项目即可投入试运行,届时海洋国家实验室将达到占地64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规模。  三是全方位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目前筹建中的海洋国家实验室已经与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等国内海洋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 与中石油、中船重工集团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了技术合作。通过发起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共同承担课题、互派访问学者等方式,与伍兹霍尔等六个国际领先的海洋科研机构开展了近百项科研课题合作。发起、参与了北太平洋观测、牡蛎基因组测序等10个国际海洋科技合作计划。  四、建立流动开放、竞争合作的人员管理机制。实行以课题为核心的聘任制,对入驻的科研团队实行合同化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增强竞争意识。在科研团队的组成上,同一单位人员数量不超过总数的70%,确保科研团队的开放性。
  • 总投资30亿 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正加紧建设
    9月25日下午,记者从山东省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获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加紧建设,已建和在建基础设施15万平方米,已投入资金13亿元,预计总投入资金30亿元,至2015年,实验室将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介绍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青岛海洋实验室)是全国第一家以海洋科技为研究方向的国家级实验室,目前正加紧建设中。&ldquo 现在不仅仅是山东在建设海洋经济,包括浙江舟山、天津滨海,都在发展海洋产业,这种竞争不仅仅是产业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的竞争。&rdquo 刘为民说,当前,青岛海洋实验室的科技含量和规划建设都走在全国首位,将对山东乃至全国的海洋产业起到支撑作用。  青岛海洋实验室等多个科技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为山东产业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记者在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山东共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129家 建成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255家。此外,还与中科院共建了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中科院兰化所青岛分所等9个分所。仅2012年,中科院与山东合作项目达到432个,直接效益360.22亿元。
  • 我国将建海洋石油开发国家实验室
    依托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建设的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日前通过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的可行性论证。  该实验室以建立海洋石油高效开发新模式为目标,将从化学驱油、多枝导流适度出砂、从式井网整体加密和热力采油等研究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的研究与应用。  在陆地石油资源开采日渐萎缩的今天,加速开发海洋石油资源已经成为未来我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科技部在相关学科领域批准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为我国能源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山东省官宣:2022年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
    3月28日上午,山东省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栋和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负责同志解读《山东省“三个十大”2022年行动计划》(“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提到,“十大创新”行动计划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摆在首位,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是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启动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科学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在公共安全、高端芯片、智慧农业等领域,再启动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具有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产品和装备,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在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方面,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抓好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力争在分子与纳米探针、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等领域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体育等领域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领产业发展。在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后备力量方面,新启动4家省实验室、20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布局3-5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3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山东特色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产研院、高等院、能源院作用,催生重大科研成果,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三是加快壮大一批创新企业。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绩效管理,评选50家左右品牌孵化载体,新建一批开放式大学科技园。打造科技型企业培育升级版,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00家。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2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四是加快引育一批创新人才。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培养作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省优青、省杰青的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省海外优青计划,常态化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强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布局,实施海外工程师支持计划,精准引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中推行技术总师、青年副总师负责制,通过重大科技任务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培育梯队。五是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抢抓我省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省的难得机遇,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加速科技成果产出和应用转化。加强国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壮大技术经纪人才队伍。鼓励高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中试示范基地。推进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实体化运营,打造技术要素市场生态服务体系。
  • 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
    9月26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专家组认为,拟建的重点实验室以环保、长效和功能型海洋涂料为研究方向,以海洋涂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原材料研制筛选与表征、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工程化为重点研究内容,设立防污涂料、重防腐涂料和功能型涂料三个专业实验室,将为我国海洋涂料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该实验室拥有集中科研场地,在建的多个实验平台已经初具规模,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实验室建设的基本要求。实验室已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依托单位海洋化工研究院在海洋涂料的研究与应用技术方面优势突出,能为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
  •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获批组建 论证14年终获批准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会议中心正在紧张建设中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记者18日获悉,国家科技部近日复函山东省政府,同意立项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是我国海洋领域首个获批组建的国家实验室。  2000年,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等位于青岛的5家国家级海洋科研单位正式发起筹划建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经过14年筹备论证和多次请示,科技部正式同意该实验室立项建设。科技部在复函中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定位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计划经过3-5年的建设,成为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平台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  山东省科技厅有关人士表示,这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获批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七大海洋研究中心。闻听此消息,旅居美国多个大学和海洋研究所的100多位海洋科学家表达了回国效力的意愿。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表示,这个实验室圆了几代海洋科学家的&ldquo 合作梦&rdquo 。  管华诗告诉记者,多年以来,海大、中科院海洋所、国土部海洋地质调查所、黄海渔业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一所五家单位的科技人员一直梦想打破&ldquo 行政界限&rdquo ,在共同的技术平台上进行海洋物理、海洋工程、海洋生物等学科综合研究。如今这一梦想终于实现。  据介绍,该实验室下设8个大型实验室,包括海洋物理、海洋药物、海洋工程等方面。目前,国家实验室土建工程已经进行建设,占地共650亩,山东省、青岛市先期投资13亿元启动建设。2个实验中心、2个实验平台已经接近封底,工程将于今年完工,4000吨级的&ldquo 科学号&rdquo 科考船也交付使用。  周围将建蓝色科技小镇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青岛市区以东47公里的鳌山卫镇&mdash &mdash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所在地。现场,整个实验室的5层综合楼已经建成,4个大型实验室正在紧张施工。  整个实验室周围将按城镇规划,&ldquo 鳌山卫镇加上温泉镇,陆地218亩,海洋215亩。&rdquo 负责实验室建设的相关负责人王伟说,规划到2060年实验室周围形成一个人口70万的蓝色科技小镇。  商讨论证14年终获批准  &ldquo 海洋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需要不同学科单位共同研究,只靠以前的一家机构来承担,很难完成国家级的海洋项目。&rdquo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说。  2000年,位于青岛的五家国字号海洋科研单位动议成立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此后14年,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财政部等单位进行了多次商讨论证。为了该项目成功实施,陈至立、刘延东等多位领导先后来青岛调研。日前,该项目终于获批组建。
  • 海化院海洋涂料实验室入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前,科技部正式批准了青岛的多个国家级项目申请,包括两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一个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两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其中,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第二批5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原化工部转制院所,主要从事海洋防腐、防污等功能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具有四十多年舰船涂料研发和生产历史,是目前唯一具有整船配套能力的国内涂料生产企业。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70余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20项。
  • 3年内投10亿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采购仪器设备等
    行走在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绿树、碧草、湖水相映成趣,12栋独立的现代科研建筑散落其中。“海洋国家实验室是2015年10月底启用的,总占地64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目前已成立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等8个功能实验室,启动了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对记者表示,在未来5到10年内,要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成与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全球一流的海洋研究室比肩的世界海洋研究中心。  打造像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样的海洋科技高地,彰显了青岛市着力打造海洋科技城、实现蓝色引领的决心。作为我国老牌的海洋科研城,青岛市拥有28家以海洋科研与教育为主的机构,拥有各类海洋人才15000人 建有海洋科学观测台站11处,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近年来,青岛市通过着力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转型升级,有力发挥了对蓝色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搭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瞄准国家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凝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是我们打造海洋科技城的重要路径之一。”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告诉记者,海洋国家实验室基础建设总投资13亿元,未来3年,山东省、青岛市还将投入10亿元经费,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采购、科研团队建设等,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确定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的重点研究方向。”  距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只有几公里远的海边,另外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也已于2015年3月份启动。在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湾畔的国家深海基地,记者看到项目一期的工程码头、车间、厂房、水池都已启用。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国家深海基地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5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码头可同时停泊两艘6000吨级的海洋科考船,并具有超强的抗风浪性能。除码头外,还建有“蛟龙号”的实验水池和维护维修车间,具备“蛟龙号”试验和维护的条件。“作为‘蛟龙号’深潜器的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具备水下勘查作业、装备研发及应用、水下监视与安全、水下运载器深潜作业、水下工程装置布放维护、水下救捞打捞等业务能力,还主要承担深海科学考察、资源勘查和环境观测,深海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海试等任务,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深海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支撑保障平台。”于洪军说。  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体系  在搭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青岛市又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大力引进新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增强海洋科技发展持续竞争力。  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的中船重工厂区,塔吊林立,各类大型海上装备齐全。深入采访会发现,其科研力量更是令人惊叹。  目前,中船重工集团在青岛已经布局建设了与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相关710所、712所、716所、702所等8个研究所,成为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创新的主力军。2014年9月,中船重工集团又与青岛签署了合作协议,总投资70亿元,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建设青岛海工装备科技城和研究院。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开展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设备等海洋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转化、实验、服务和产业化,建成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部分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在青岛,这样的海工装备高端研发机构不止一家。“我们前不久刚引进了天津大学海洋技术研究院,他们将设立12个与海工装备相关的研究所。”姜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青岛还引进了TSC天时海洋工程及石油装备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克瓦纳海工(青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项目,该项目由海洋石油(青岛)有限公司与克瓦纳公司强强联合、合资成立,将重点进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高端产品开发,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提供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工程总包、国际采办等服务。“这对优化青岛市海工装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工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姜波说。  同时,青岛市还搭建了船舶与海工装备创新平台:依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建设了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质检局检测中心,建设了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依托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建设了中乌特种船舶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实施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重点支持712所的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725所的船用压载水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使青岛在船用电力推进系统、船用压载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总包设计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姜波说。  海洋技术创新领跑全国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日前青岛市印发了《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到2020年,重点完成海洋+新模式、海洋+新业态、海洋+新产业、海洋+新技术、海洋+新空间、海洋+新载体六大任务。  其中关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目标为:到2020年,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引进和建设海洋高端研发机构20家,总数达到40家。海洋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海洋特色创客蓬勃发展,培育海洋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事实上,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趋势。除了海洋科研院所、新引进的科研机构和海洋科技型企业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发力,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向海洋科技领域进发。  传统酒类生产企业青岛琅琊台集团就是其中一例。日前,记者在琅琊台集团下属企业——青岛科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研发车间看到,科研人员正在为海洋微藻DHA产品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而忙碌,公司高级工程师徐建春说:“这种产品对宝宝的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产品附加值很高,目前已和国内知名的奶粉生产企业展开合作。”琅琊台集团已经成功转型为海洋科技型企业,成为国家863计划、国家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产业项目承担实施单位,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衣康酸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海洋微藻DHA、异麦芽酮糖研发生产基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