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仪器信息网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专题为您整合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话题讨论。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相关的资讯

  •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成立
    人民网北京 8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ldquo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暨食品安全面临挑战研讨会&rdquo 。&ldquo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rdquo 是为积极响应教育部&ldquo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rdquo (2011计划)的号召,有效聚集社会创新要素和资源,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所属科研机构签约共建的。  清华大学姜胜耀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常务副校长、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技术研究所钱永忠副所长、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暨法律信息部李仕春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主任等出席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共同开展的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将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和人力支持,促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早日迈向世界一流。  清华大学姜胜耀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ldquo 民以食为天&rdquo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为落实教育部2011计划,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合作、齐心协力,争取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食品安全体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主持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研讨会,参会人员就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建设平台等展开了研讨。  据悉,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以研究食品安全立法与公共政策,食品安全多元治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与评估,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控制与处理,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与国家安全为主要建设内容。按照&ldquo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rdquo 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通过聚合各方资源优势,组织开展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以构建食品安全治理国家智库,建设食品安全治理研究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食品安全领域专业化人才,开发食品安全治理数据库,搭建食品安全治理的交流平台为目标,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食品安全治理研究团队。
  •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8月10日电 全国首家以食品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协同创新中心——“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今天在南京农业大学挂牌成立。  由全国食品领域研究实力较强的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三所高校共同组建的这所协同创新中心将与中粮集团、茅台酒业、雨润集团、光明乳业等九家大型企业合作,合力打造食用油、肉品、乳制品、酒类等四个产业平台,并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以解决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在内的行业内突出问题。  “2011协同创新中心”源自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教育部公布2012年度“协同创新中心”初审名单
    2013年1月13-15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京组织专家对2012年度高校申报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专家初审。此次初审工作采取集中研讨、独立审议、随机派送、比例限定的方式进行,依据专家审定结果,产生了进入下一轮会议答辩的协同创新中心名单(详见附件1)。专家初审全程在教育部监察局的监督下完成。通过此次专家初审的协同创新中心和牵头高校,应抓紧准备会议答辩阶段的材料。答辩时间拟安排在2月27-28日,汇报将以PPT方式进行(见附件2),每个中心拟安排汇报时间30分钟,答辩时间20分钟,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对于没有通过此次专家初审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我们将于近期汇总专家初审意见及建议后正式反馈,以利于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培育工作。进入会议答辩阶段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应严格遵守认定工作的纪律和要求,不得影响专家的评审,不得干扰认定的秩序。如有发生,一经查实,将取消此次认定的结果。附件:1、 2012年度“2011计划”专家初审通过名单一、面向科学前沿类中心名称牵头高校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二、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中心名称牵头高校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三、面向行业产业类中心名称牵头高校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工业大学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四、面向区域发展类中心名称牵头高校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大学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农业大学2、 “2011协同创新中心”会议答辩建议提纲  一、协同创新方向选取和总体实施思路  (重点包括:重大需求提出依据、开展协同创新的必要性、拟解决的关键科学与和技术问题、重大任务牵引以及总体实施路线和预期目标等)  二、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及运行状况  (重点包括:中心组建方式、已有基础与实力、培育组建过程和目前运行状态等)  三、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情况  (重点包括:中心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方式等方面改革实施情况)  四、培育组建阶段主要支持和资源整合状况  (重点包括:前期主要经费投入、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及各方面政策支持情况等)  五.主要实施成效  (重点包括:在培育组建和机制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协同创新中心所产生的机制体制改革成效、对高校发展的带动作用、国际影响力以及社会贡献和认同度等)
  • 教育部公布2012年“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公示期自2013年4月11日至4月21日。据悉,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等14家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详情如下所示:关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各有关高校:  按照《“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程序要求,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认定工作已经结束,现将通过专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公示(认定公示名单见附件)。  公示期自2013年4月11日至4月21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与教育部监察局及“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印章 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我们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对反映人保密。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监察局、“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邮编:100816。  教育部监察局:电话:66096240 传真:66097634 电子邮箱:fangyi2008@moe.edu.cn 。  “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66096821 传真:66096821 电子邮箱:2011jh@moe.edu.cn 。“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4月11日  附件: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序号中 心 名 称主 要 协 同 单 位类别1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前沿2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文化3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行业4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行业5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前沿6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区域7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行业8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前沿9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文化10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行业11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区域12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区域13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区域14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前沿
  • 核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20位院士成智囊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核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20位院士成为该中心智囊。  据了解,该中心以两校一所为核心,还将协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整合分散的研究力量,在核物质科学领域展开攻关。包括沈文庆、王克明、叶朝辉等20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成了强大的科学咨询和学术委员会。  该中心联合主任之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恩科介绍,中心将致力解决我国核能开发、核安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索事业等关键技术难题。(原标题《联合北大及中科院 华中师大专攻核科学》)
  • 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沪成立
    8月24日,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等共建的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正式签约成立。  据了解,该协同创新中心参与方将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于一体,共同致力于中国的激光聚变科学研究与应用,解决激光聚变科学和应用(IFSA)研究领域的相关基础科学以及尖端工程技术问题,带动我国IFSA研究领域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一批世界一流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任中心理事长兼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任中心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任中心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任中心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任中心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张杰表示,中心将努力在运作的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在已有的科学研究和合作基础上发挥出各自的最强优势,努力实现资源最强程度的共享和最优化配置,在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中心开展的相关研究将对国家安全、探索前沿重大科学、生产清洁能源等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于激光聚变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未来发展,中心执行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钱列加以利用海水制造出清洁的聚变能源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三个矿泉水瓶所装的海水,就可满足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电力需求。按地球现有海水容量计算,能制造出满足人类生存约100亿年所需的能源。但是,要通过海水制造出清洁、稳定、可靠的聚变能源,就要有赖于激光聚变科学的发展,甚至需要在实验室里模拟超新星的爆发状态。”钱列加介绍说。  他告诉记者,面对能源枯竭的困境,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能源之路。同已投入使用的核裂变发电系统相比,聚变装置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太阳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正是它内部大量氢同位素发生的核聚变反应,为我们的地球提供了光和热。海水中有大量的氢同位素氚和氘,正可以充当聚变能源的原料。”  不过,钱列加亦表示,可控核聚变反应以现有的技术很难实现。例如,在恒星内部的巨大压力协助下,核聚变能在约1000万摄氏度的“低”温下完成。然而,在压力小得多的地球上,实现核聚变所需温度将会高达1亿摄氏度。“这些对激光聚变科学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是此次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目的所在。”
  • 赛赋医药-珀金埃尔默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2019年5月22日,作为全球技术领导企业的珀金埃尔默,与赛赋医药研究院共同组建的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赛赋医药研究院与珀金埃尔默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在赛赋医药研究院举行。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集合了赛赋医药研究院完备的创新药研究领域专家团队、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源,并配备了珀金埃尔默国际顶尖的研发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赛赋医药研究院与珀金埃尔默将共同提供技术和管理人才对中心进行开发和管理,并在平台服务、技术服务、课题合作及应用开发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旨在将其打造成国内顶级的一站式、全流程的创新药及相关健康产品研发服务平台。赛赋医药董事长刘杨先生、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部中国区总经理刘疆先生共同为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双方团队共同出席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如果把创新型药物研究看作是新药研发注册领域的皇冠,那么抗体和细胞治疗等领域的研发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每一个抗体药物及细胞治疗技术都给临床医生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赛赋医药与珀金埃尔默公司都在各自的领域针对抗体药物和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成立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之际,双方就各自在新型抗体及治疗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赛赋医药安评中心副主任 韩刚博士就赛赋医药在创新型药物精准研发领域的一站式研究服务经验和成果进行了分享。珀金埃尔默市场开发主管 徐雍羽博士就珀金埃尔默公司在生命科学前沿的研究技术开发以及在精准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抗体开发副总裁 郭雷鸣博士就国内外主流研发企业在抗体研发的案例进行了分享。经过紧凑而丰富的揭牌仪式及互动交流活动,赛赋医药与珀金埃尔默公司联合建立的创新型药物和治疗技术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开始运行。在当前的创新药研发大背景下,大量有研发需求的企业需要通过其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实现企业发展和产品入市。集丰富的经验、专业的技术、完善的检测平台等多方面资源,新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赛赋医药与珀金埃尔默公司成立的一站式精准研发平台,必将为中国的创新型药物研发做出巨大贡献。 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
  • 全国首个光纤激光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大功率光纤激光协同创新中心日前在长沙成立。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3家光纤激光领域的优势单位,将通过建立技术联盟、共享仪器设备、联合培养人才、互聘研究骨干等形式,围绕突破光纤激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光纤激光是激光技术研究的前沿。光纤激光器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光束质量好、节能环保等优势,在光通讯、激光加工、激光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我国光纤激光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为此,全国首个光纤激光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据了解,共建各方将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共同研制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光纤激光器,改变我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国外的状况,促进我国光纤激光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 《第二届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协同创新论坛》暨2016北京市科技新星大师讲堂与协同创新论坛-第二轮通知
    一、论坛背景与发展  生物检测监测相关技术,横向涵盖“材料/器件/生物识别/智能传感”多学科交叉融合 纵向贯穿“学研产用”全链条协同创新,其应用领域更是渗透入大至国家安全的生物反恐、疾控应急,小到日常民生的临床检验、食安监测。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实际需求引领了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而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元素的不断汇集与融合,一方面促进了新技术的产生得以满足现有需求,另一方面推动了各领域新科学问题的浮现与剖析。这种转化层面“需求”与“科技”循环往复互相牵引、彼此促进,研究层面“基础研究下沉积淀”与“应用研究凝练萃取”有机结合,才是科学与技术相生相伴推动创新、实现转化的关键。《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监测协同创新论坛》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推动学科间交叉、基础与应用融合、科技向产业转化,  《第一届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协同创新论坛》发起 2015年4月19日依托于北京市科技新星群体,由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2015年新星周蕾(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年新星郭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发起并主办了《第一届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协同创新论坛》暨北京市科技新星大师讲堂与协同创新论坛(www.beijingnovaforum.com)。旨在推动学界内部的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并搭建学界与产业界沟通互动的平台。  《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以第一届论坛为起点,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支持,发起了筹建《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倡议,进而在北京科技大学张学记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学术号召之下,由张洪杰院士任名誉理事长、张学记教授任理事长、周蕾研究员任秘书长,汇集69个团队(35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3家医院、11家企业)、在册专家共211位(中科学院院士及外籍院士3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6名)的《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5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为了进一步贯彻“将科研主体与产业主体有效衔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初衷,联盟在国内首次进行了以联盟经费设置《生物检测监测联盟指向性课题》的尝试,并为联盟成员提供开放技术平台、国内外交流、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第二届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协同创新论坛》启动 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将联盟资源与论坛平台有效整合,现依托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市科技新星群体、诚邀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由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仪器信息网、我要测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协同创新论坛》暨2016年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论坛、2016年北京市科技新星大师讲堂与协同创新论坛将于2016年6月4日举行。本届论坛的特色之处在于,一方面,设置了“大师讲堂”、“产业对话”、“科技创新”等环节,促进学界内部传承、交流、合作,推动学界与产业界互动、衔接 另一方面,将举行《生物监测联盟指向性课题》启动仪式,进一步践行论坛与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初衷。  二、论坛理念  会议倡导“开放交流(Openaccess conference)”的会议模式以推动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倡导“开发技术平台(Openaccess technological platform)”的技术平台共享模式以促进不同领域间实质性的交叉合作。  开放交流(Openaccess conference)会议模式——在限定参会人员总数的前提下,不收取会务费,为与会人员免费提供会场、会议材料、餐饮,经费来源于课题会务费与企业赞助。  开放技术平台(Openaccess technological platform)协同创新模式——在衍生知识产权平等共享的前提下,将技术平台对不同领域国内同行全面开放,推动领域交叉、协同创新。第一期开放技术平台:2015届科技新星周蕾课题组的“新材料、新器件的生物应用探索与评价平台”。  三、主办方  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  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周蕾,2015届新星)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郭维,2015届新星)  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我要测网(www.woyaoce.cn)  四、学术委员会  谭蔚泓(院士)、张学记(千人)  郭少军(北京大学)、鞠熀先(南京大学)、林金明(清华大学)、庞代文(武汉大学)、叶邦策(华东理工大学)、万锕俊(同济大学)、尹学博(南开大学)、严秀平(南开大学)、赵美萍(北京大学)[按姓名拼音排序]  五、组织委员会  周蕾、郭维、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  六、论坛时间、地点  2016年6月4日,北京,北京悦宏国际酒店一层宴会厅  七、论坛内容  大师讲堂:张学记教授  科技创新:尹学博(南开大学)、应迭伦(华东理工大学)、郭少军(北京大学)、赵美萍(北京大学)、李海芳(清华大学)、林毅(武汉大学)、万锕俊(同济大学)、丁霖(南京大学,代鞠熀先)、左鹏(华东理工大学,代叶邦策)[按报告顺序排序]  产业对话:周蕾(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新星)、万宇平(勤邦生物)、董海峰(北京科技大学)、周文强(深圳三相)  [按报告顺序排序]  八、 参会方式  免费参会、免费餐饮,参会名额限定160个   填写参会回执,发送至ammszhoulei@163.com,报名并获取参会编号,按照编号注册参会   限额参会,报名后请尽量准时参加,以免名额浪费!!!  参会回执:  会议网站: http://www.beijingnovaforum.com《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协同创新论坛》 http://www.chinabdbm.com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交通路线:  北京悦宏国际酒店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65号乙(万寿路西街西口)  自驾或出租车:四环五棵松桥下向东上复兴路,复兴路与西翠路交叉口向北上西翠路,西翠路与万寿路西街交叉口向东上万寿路西街,直行200米路南。  地铁:地铁1号线五棵松站B1口出,沿复兴路向东800米至西翠路,沿西翠路向北300米至万寿路西街,沿万寿路西街向东200米路南。全程步行10-15分钟。  论坛日程  论坛时间:2016年6月4日  论坛地点:北京悦宏国际酒店一层宴会厅  注册签到:2016年6月3日12:00-18:00  2016年6月4日07:00-12:00  主 题:论坛开幕式  时 间:8:30-9:00  主持人:周蕾(2015届新星,中国生物检测监测联盟秘书长)  内 容: 1、论坛简介、介绍领导与嘉宾  2、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张学记理事长致辞  3、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朱晓宇处长致辞  4、新星代表郭维博士致辞  5、企业代表山西圣点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张烜董事长致辞  6、合影  主 题: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6年生物检测监测联盟指向性课题》 启动仪式  时 间:9:00-9:10  主 持 人:周蕾(2015届新星,中国生物检测监测联盟秘书长)  内 容: 1、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动物疫病诊断产业研发  2、上海诺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一氧化氮健康品国内标准的制定论坛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演讲者主持人大师讲堂(讲座35分钟,讨论5分钟)09:10-09:50题目:待定 演讲者:张学记 教授、千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北京科技大学科委09:50-10:30题目:待定 演讲者:待定产业对话(演讲20分钟,讨论5分钟)10:30-10:55题目:新技术发布-外驱控速免疫层析技术与电阻抗免疫检测系统 演讲者:周蕾 秘书长 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张学记10:55-11:20题目:产业需求-勤邦生物食品安全快检市场需求分析 演讲者:万宇平 总经理 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技创新(演讲20分钟,讨论5分钟,多学科交叉随机排序)11:25-11:50题目:碳点的新颖合成方法、发光机理及传感成像应用 演讲者:尹学博 教授 南开大学郭维11:50-12:15题目:单分子弱相互作用的纳米通道研究及仪器研制 演讲者:应佚伦 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12:15-13:30午餐产业对话(演讲20分钟,讨论5分钟)13:30-13:55题目:新技术发布-一种基于DNA四面体结构及双链特异型性内切酶的灵敏、多元microRNA检测 演讲者:董海峰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周蕾13:55-14:20题目:产业需求-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在幽门螺旋杆菌监测上的应用 演讲者:周文强 CEO深圳三相生物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创新(演讲20分钟,讨论5分钟,多学科交叉随机排序)14:20-14:45题目:新型异质结纳米晶分析传感技术 演讲者:郭少军 研究员 北京大学郭维14:45-15:10题目:活体动物脑区神经活性物质的在线连续监测 演讲者:赵美萍 教授 北京大学15:10-15:35题目:肿瘤标志物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演讲者:李海芳 副教授 清华大学15:35-16:00题目:基于荧光量子点的生物检测新方法 演讲者:林毅 副教授 武汉大学16:00-16:20茶歇16:20-16:45题目:新型NO供体的制备、NO控释和原位监测 演讲者:万锕俊 教授 同济大学张学记16:45-17:10题目: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分析与质谱成像 演讲者:丁霖 副教授 南京大学(代鞠熀先)17:10-17:35题目:纳米生物传感分析及在健康领域的应用 演讲者:左鹏 副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代叶邦策)17:35-19:00晚餐 具体会议情况请见会议手册:2016年会议手册.docx
  • 我国首个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日前,以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为依托,联合上海大学等高校,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研究院所,鞍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等大型生产企业共同组建的我国第一个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成立。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围绕我国实现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解决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两大行业需求,以钢铁共性技术为协同创新方向,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原则组建的协同创新体。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是该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主任由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担任。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是该中心的学术咨询和指导机构,主任由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徐匡迪院士担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由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担任。  据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介绍,协同创新中心下设“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和“钢铁共性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海洋工程用钢、先进能源用钢、现代交通用钢等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的开发,开展洁净钢冶炼、新一代控轧控冷、生产过程精确控制、质量在线监检测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 教育部公布6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配套改革优先支持
    p  日前,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按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各地培育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审、统筹考虑,教育部决定认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64个(见附件)。中心建设期为2020—2023年,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中心每年12月15日前向教育部报送年度报告,4年期满后接受第三方评估。/pp  通知内容显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省、部共同支持建设、运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经费投入承诺,加强目标管理、政策支持和绩效评价,支持中心在服务地方需求、推动创新发展方面作出示范。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心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依托高校是中心建设主体,要制定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落实重点任务,研究中心需求,在科研配套改革方面优先支持,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协同效能,注重科教融合,用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有力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各中心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提升自身创新条件和能力,进一步聚焦区域、行业战略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协同各方承担国家、区域、行业重大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弘扬求真务实、潜心研究、创新报国的学术精神。/pp  附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strong/p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5" align="center"tbodytr class="firstRow"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序号/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中心名称/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依托高校/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首都教育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首都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医学表观遗传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天津医科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南开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大型基础设施性能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石家庄铁道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华北理工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6/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重型机械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太原科技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7/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煤及煤层气绿色清洁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太原理工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8/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山西医科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9/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内蒙古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0/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内蒙古农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1/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辽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与制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2/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环渤海湾地区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沈阳农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3/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金属材料变革性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东北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4/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吉林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5/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经济菌物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吉林农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6/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哈尔滨工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7/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同济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8/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上海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东华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19/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矿山智能采掘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中国矿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立德树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南京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1/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江苏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2/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高端激光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浙江工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3/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浙江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4/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城市公共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5/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安徽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6/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海西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福建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7/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医用生物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厦门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8/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江西中医药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29/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稀有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江西理工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0/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华东交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1/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轻工生物基产品绿色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齐鲁工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2/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化学成像功能探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山东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3/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山东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4/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河南理工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5/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河南中医药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6/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河南科技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7/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武汉科技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8/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生猪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华中农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39/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华中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0/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木竹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1/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湖南农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2/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广东3C电子产品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广东工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3/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4/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广西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5/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广西民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广西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6/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绿色智慧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海南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7/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重庆邮电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8/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微无创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重庆医科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49/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重庆科技学院/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0/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川猪产业升级与猪肉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四川农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1/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南道地药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成都中医药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2/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贵州民族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3/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云南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4/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藏信息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藏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5/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藏医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藏藏医药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6/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安交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7/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陕西中医药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8/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聚光太阳热能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兰州交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59/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青海师范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60/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宁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宁夏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61/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新疆重大疾病防治与转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新疆医科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62/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丝绸之路经济带棉花优质高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新疆农业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63/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国家安全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新疆大学/p/td/trtrtd width="66"p style="text-align:center "64/p/tdtd width="542"p style="text-align:center "氯碱化工清洁生产与产品高值化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p/tdtd width="186"p style="text-align:center "石河子大学/p/td/tr/tbody/table
  •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研讨会召开
    5月31日,&ldquo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rdquo 研讨会在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召开。天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叶声华院士、研究生院副院长赵美蓉、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淑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副院长徐立军、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刘俭、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郭永彩、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部主任张顺合、首席专家邹明强、清华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荣等专家学者及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代表和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精仪学院相关负责人2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商&ldquo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rdquo 的建设工作。  会上,赵美蓉首先就&ldquo 2011计划&rdquo 的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计划特点及实施原则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着重强调了申报和组建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研究生院张志超老师进一步就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的过程、材料准备工作及中心培育组建进行了具体说明。精仪学院精密仪器工程系教学责任教授段发阶详细介绍了&ldquo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rdquo 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就组建的目标、重点、任务及研究方向做了深入分析。随后,与会人员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名称、各单位的优势与基础、研究方向和任务、科学问题凝练以及测量需求分析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仪器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物,在社会生产和国民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仪器行业的现状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差距巨大,亟需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平台,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有效结合,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促进仪器领域的协调、快速发展,力争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原始动力。  据悉,&ldquo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rdquo (简称&ldquo 2011计划&rdquo )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项目按照&ldquo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rdquo 的要求,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
  •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在天津大学揭牌
    根据国家在测量科学与仪器仪表领域的重大需求,天津大学联合国内外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在测量科学与仪器仪表关键基础理论研究与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共同培育组建&ldquo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rdquo 。6月20日下午,该中心在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一层报告厅举行了签约、揭牌仪式。 天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依托&ldquo 仪器科学与技术&rdquo 及相关学科优势,联合清华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8家单位合作参与建设。 清华大学科研院项目办主任邓宁,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淑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副院长徐立军,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所长 谭久彬,重庆大学校长助理喻洪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莉,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董建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单英吉,中 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钟登华,来自以上9家单位相关部处及相关学院的负责人,以及精仪学院相关师生80余人参加了仪式。揭牌仪式由天津大学研 究生院副院长赵美蓉主持。 钟登华在致辞中代表天津大学向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钟登华希望大家围绕&ldquo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巨大&rdquo 的目标,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明确目 标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广泛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协同创新的实践中大胆探索。钟登华同时表示,天津大学高度重视&ldquo 2011&rdquo 计划,将积极支持该 中心的发展以早日取得重大成果。 赵美蓉随后向与会者介绍了&ldquo 2011计划&rdquo 文件精神。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精密仪器工程系教学责任教授、系主任段发阶汇报了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筹备情况。 该中心将围绕测量科学与仪器仪表领域核心问题与瓶颈问题,开展原始性、前瞻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创新研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汇聚、培养一批国际学术领军 人才与科研创新团队,输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广泛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需要。 在签约环节,钟登华分别与邓宁、宋淑英、徐立军、谭久彬、喻洪麟、李莉、董建伟、单英吉代表各自单位签署了建设&ldquo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rdquo 协议书,9位代表共同为该中心揭牌。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测量科学和高端仪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测量科学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的结合、如何有效构建协同创新体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在津揭牌
    根据国家在测量科学与仪器仪表领域的重大需求,天津大学联合国内外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在测量科学与仪器仪表关键基础理论研究与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共同培育组建&ldquo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rdquo 。6月20日下午,该中心在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一层报告厅举行了签约、揭牌仪式。  天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依托&ldquo 仪器科学与技术&rdquo 及相关学科优势,联合清华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8家单位合作参与建设。  清华大学科研院项目办主任邓宁,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淑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副院长徐立军,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所长谭久彬,重庆大学校长助理喻洪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莉,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董建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单英吉,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钟登华,来自以上9家单位相关部处及相关学院的负责人,以及精仪学院相关师生80余人参加了仪式。揭牌仪式由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赵美蓉主持。  钟登华在致辞中代表天津大学向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钟登华希望大家围绕&ldquo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巨大&rdquo 的目标,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明确目标任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广泛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在协同创新的实践中大胆探索。钟登华同时表示,天津大学高度重视&ldquo 2011&rdquo 计划,将积极支持该中心的发展以早日取得重大成果。  赵美蓉随后向与会者介绍了&ldquo 2011计划&rdquo 文件精神。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精密仪器工程系教学责任教授、系主任段发阶汇报了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筹备情况。  该中心将围绕测量科学与仪器仪表领域核心问题与瓶颈问题,开展原始性、前瞻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创新研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汇聚、培养一批国际学术领军人才与科研创新团队,输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广泛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需要。  在签约环节,钟登华分别与邓宁、宋淑英、徐立军、谭久彬、喻洪麟、李莉、董建伟、单英吉代表各自单位签署了建设&ldquo 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rdquo 协议书,9位代表共同为该中心揭牌。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测量科学和高端仪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测量科学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的结合、如何有效构建协同创新体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 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协同创新中心在沪成立
    9月16日,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协同创新中心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据悉,该协同创新中心将下设理事会,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担任中心首席科学家。  据介绍,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复旦大学、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和上海石化共同组建的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协同创新中心,将以解决大品种通用高分子、高性能碳纤维等若干国家重大需求为总体目标,通过高校与工业研究院、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创造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无缝衔接新模式,建成代表我国通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研究、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研发高地。同时,协同创新中心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创新。  据悉,从1999年起,杨玉良团队与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和上海石化一起,承担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通用高分子材料和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碳纤维材料的研究,在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及“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支持和牵引下,为解决企业产业化中的实际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研发的双轴拉伸聚丙烯已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并开始出口,彻底改变了基本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在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产业化生产方面,2010年3月,3000吨/年硫氰酸钠法原丝工艺软件包和1500吨/年碳纤维整体工艺开发通过中石化鉴定并开工建设,总投资8.4亿元,项目一期已于2012年3月第一次打通全流程,预计于2013年年底全部完工。  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希望,该中心能建成校企协同创新的典范,从而带动复旦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 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天津挂牌
    日前,由天津工业大学牵头,天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及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天津工业大学挂牌成立。  据了解,该中心以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天津工业大学膜分离技术创新团队为基础。中心结合了各参与单位的优势资源,跨单位、跨学科形成“创新集群”,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术、研发梯队和产业化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解决各自最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成员可分享所有合作成果。
  • 河南首个高校分子诊断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近日,河南省首个高等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分子诊断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商丘师范学院揭牌成立。  据了解,该协同中心由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重点实验室牵头,上海曼克尔瑞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商丘市第一、三人民医院和商丘市中心医院等5家单位组成。成立后的协同创新中心,将对于服务社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开展肿瘤易感人群的早期筛查、推广肿瘤病人的个体化治疗,以及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示范基地具有重要作用。
  • 教育部公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的通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按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各地培育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审、统筹考虑,教育部决定认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59个(见附件,不含军民融合类6个),有关事项通知如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省、部共同支撑建设、运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经费投入承诺,加强目标管理、政策支持和绩效评价,支持中心在服务现实需求、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做出示范。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心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2.依托高校是中心建设主体,要制定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落实重点任务,研究中心需求,在科研配套改革方面优先支持,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协同效能,注重科教融合,用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有力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3.各中心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提升自身创新条件和能力,进一步聚焦区域、行业战略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协同各方承担国家、区域、行业重大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反对科研中的一切形式主义,弘扬潜心研究、创新报国的学术精神。/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中心建设期为2019—2022年,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中心每年12月15日前向教育部报送年度报告,4年期满后接受第三方评估。/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附件:/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d62aa34-8701-4a0e-b6ea-ac4e13836d13.jpg" title="屏幕快照 2018-12-18 下午7.28.16.png"//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e044b06-73d6-4800-b3fd-761e4473f26c.jpg" title="屏幕快照 2018-12-18 下午7.28.28.png"//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730d20b-ffea-41a9-87e7-2ea4f8e4e1b4.jpg" title="屏幕快照 2018-12-18 下午7.28.38.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05561e0-4177-43cb-b15c-a35723a597ab.jpg" title="屏幕快照 2018-12-18 下午7.28.47.png"//p
  • “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专家开始推荐
    为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认定工作,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经研究,拟建立“2011计划”评审专家库。现请各单位协助推荐评审专家,有关具体要求如下:  一、 推荐专家的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操守,学风严谨,办事公正,坚持原则,责任心强,为人公正,精力充沛。  2.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 或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  3.在本专业有较深的造诣,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  4.具有教授或同等专业技术职称以上。  5.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能够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情况提供独立、公平、公正的判断和评价。  二、 推荐专家的范围  国家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海外机构的战略科学家、知名学术专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等。  重点推荐:两院院士,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973咨询组成员及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组成员及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专项委员或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部咨询委员会成员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社科委委员,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入选者,国家杰青获得者,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省级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省级社科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负责人,中央和地方党校负责人,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研机构负责人,科研院所负责人,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与管理负责人,行业产业协会与学会知名专家,央企所属研究、咨询机构知名专家,地方科学院、社科院负责人,长期从事教育、行政、经济工作的管理专家以及海内外知名学术、管理专家等。  三、 推荐单位要求  1. 推荐专家人数不限,其中,推荐本单位专家不超过推荐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2. 优先推荐行业、企业等领域专家。推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应以本地区为主。  3. 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专家推荐由直属高校负责组织,其他部门高校的专家推荐由主管部门教育司(局)协助组织,地方高校的专家推荐由地方教育厅(委)协助组织。  四、 推荐程序  1.请各单位协助通知专家下载并填写《2011计划评审专家推荐表》(见附件1)。  2.请各单位协助收集、整理《2011计划评审专家推荐表》,并填写《2011计划专家汇总表》(见附件2),于2012年8月24日之前发送到邮箱2011jh@moe.edu.cn。过期将视为不推荐。  3.专家推荐表的命名规范为“专家姓名-专家单位”,专家汇总表和专家推荐表压缩打包后命名为“推荐单位名称(部门、地方)”,邮件标题命名为“推荐单位名称(部门、地方)”。  4.请各单位同时将报送的专家推荐表纸质版审核盖章后,连同汇总表纸质版(加盖公章)邮寄到教育部科技司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送,其他部门高校由所属主管部门协助报送,地方高校由所属教育厅(局)协助报送。  5.上述材料可通过http://www.dost.moe.gov.cn/2011/下载。  邮寄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  邮 编:100086  联 系 人:冯海燕 明炬  联系电话:010-66096519  附件:  1.2011计划评审专家推荐表  2.专家汇总表
  • “两校一所”共建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8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两校一所”)联合启动“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等出席启动仪式。  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介绍,该中心将形成新型量子及拓扑态研究、高温超导研究、低维量子结构和物性研究、介观光学及冷原子研究、多体量子系统及相互作用研究、实验技术与仪器研发等6个创新平台,瞄准世界物理学前沿与国家在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战略急需,围绕量子物质的制备和量子物态的探索展开科学研究工作。  在机制体制方面,该中心将在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5个方面打破原有管理框架,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在创新文化建设、跨校人员聘任、人员评价激励、学生联合培养、协同研究、资源成果共享、合作交流等方面,该中心将尝试通过10年左右时间,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学术创新高地。  “两校一所”相关负责人在培育仪式上郑重签署了《关于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机制的协议》、《关于岗位设置、人员聘任和人事管理的协议》等8项组建协议,并正式聘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薛其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为培育期中心联合主任。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两校一所”其他有关领导以及相关学科方向教授、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生代表等百余人一同参会。
  • 中国农科院成立棉花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1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京宣布成立棉花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这是中国农科院首个由院内研究所共同组建的科技创新协作平台。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牵头组织,联合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田灌溉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所共同组建而成,共同解决棉花生产、加工、贸易及产业循环等各环节关键问题。  陈萌山指出,从实践经验来看,加强联合与协作是解决重大产业科技需求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科研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单兵作战的科研组织方式、单项技术的计划设置与管理机制等,已经无法适应农业产业飞速发展对技术支撑的实际需要。因此,围绕棉花产业集合各相关研究所率先推动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有利于推动棉花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产出,集中力量解决棉花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构建以棉花产业需求为导向,重大科研任务为引领,科技创新为原动力的棉花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意义十分重大。  该中心成立后,陈萌山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棉花产业发展,顺应棉花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棉花育种、机械化植棉采棉、水肥资源利用、地膜污染控制、病虫害综合防治、棉花加工和棉杆循环利用等方面凝练重大科技任务,科学组织优势人才团队,深入开展联合攻关、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和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5-02-04 第5版 农业周刊)
  • 南开与天大宣布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欲进“2011计划”
    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之间的“围墙”今天(5月29日)被进一步拆除了。  今天,这两所一墙之隔的名牌大学选择在两校交界处的联合研究大厦,宣布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大的化学工程学科与南开的化学学科均居国内高校首位,然而该中心并非各取所长式的合作研究机构。该中心的重大事务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以两校人员为主,吸纳政府和企业代表参与。  该中心可以单独招聘人才,将建立国际化的人员聘用机制,实行年薪制与全员聘任合同制。中心设有独立的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研究部,使其享有研究方向的自主权、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配套条件。  通过这项探索,南开与天大希望真正突破校际“围墙”,建成一处跻身国际前5位的化学化工学术重镇,进入国家“2011计划”之列。  “2011计划”即从今年5月起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应邀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这项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部署后,由高校自己联合建立的首批实质性运行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2011计划”的一个重要导向是打破围墙。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计划的意见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效率不高,迫切需要突破机制体制障碍,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认为,国家希望通过协同创新,带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的改革。  与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不同,“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国家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择优遴选协同创新中心,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 东北地区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将建
    近日,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林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其目的是满足该局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求,以及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从而实现森工转型发展。  根据协议,双方决定以中国林科院的科技力量为依托,黑龙江省林科院(中国林科院黑龙江分院)、中国林科院哈尔滨林机所等其他科研院所为载体,共建东北地区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引领科技创新的龙头。  据了解,双方近期科技合作重点领域为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及效益监测、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研究等科技合作研究和成果推广示范,研究和探索推动国有林区改革路径。同时,结合森工系统牡丹江穆棱、黑龙江小兴安岭和黑龙江雪乡3个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展合作。并选择1&mdash 2个林业局进行森林抚育示范合作,主要研究和探索国有林区改革进程中相关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帮助关键技术和难点等问题,侧重拓展和强化森工的研究领域和深度,以及适宜森工林区的林业技术集成转化推广,建立科技成果推广试验示范区。
  • 发布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出炉
    p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正式印发了《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对2018年教育部科技司的工作进行了大致安排。主要内容包括发布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加强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等内容。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pp  201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扎实落实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工作部署,深化科教融合,强化创新驱动,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用 “奋进之笔”谱写得意之作,奋力实现新时代科技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新作为。/pp  一、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pp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持续深入学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凝聚在党的周围。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pp  2.加强科技司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党建工作统领业务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科技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责任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pp  3.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加强廉政建设,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纪律执行,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pp  二、聚焦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目标,着力加强创新引领/pp  4.发布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方案。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要求,制订并发布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推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全面发展基础上,加强重点突破,通过前沿科学中心聚集高水平大团队,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重大条件平台,通过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培育重大项目,通过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带动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全面提升,推动高等学校成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ppstrong  /strong5.启动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作为珠峰计划的核心内容,培育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以科学问题为牵引,以聚集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为核心,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成为相关学科基础研究的最高峰,推动若干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率先实现并跑和领跑,建成世界一流。/pp  6.加强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形成一批依托高校建设的重大条件平台。稳步推进高校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动态调整完善“十四五”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库。围绕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前谋划布局,加强重点项目培育。/pp  7.加强基地建设,强化科研育人。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取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更多在高校布局。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强化科研育人,充分发挥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作用,用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pp  8.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建立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工作机制,共同设立专项经费资助一批战略研究项目。组建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高层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建若干研究基地,围绕教育科学的基础问题开展长期研究。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pp  9.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推进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作,探索政府间合作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新途径,规范验收和评估。继续开展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拓展高校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渠道。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工作,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学科、学校影响力。/pp  10.扎实落实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完善科学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健全基本科研业务费评估办法。扎实落实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任务。创新科研人员聘用机制,建立和完善访问学者、博士后及科研辅助人员聘用制度。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继续引导高校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过程管理,持续推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pp  三、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推进服务国家战略行动/pp  11.组织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协同推进面向“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加大先期培育和项目组织力度。印发并实施《高等学校引领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教育变革深度融合,服务创新型国家和智慧社会建设。/pp  12.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军民融合等战略部署,培育、认定若干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具备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验收评估。/pp  13.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发布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2018-2022)》,研究建立教育部军民融合分级分类的科学决策、咨询机构,培育建设军民融合示范高校,探索省部联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重大项目策划与组织,深入实施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计划,强化质量与保密监督管理。/pp  14.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制订《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双边和多边高校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组织高校积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促进高校共建与校地合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落实与北京、上海签订的共同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组织相关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行动,推动涉农高校深入参与农业科技推广。/pp  15.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推进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师生共创,研究制订《高校双创示范园建设管理办法》,试点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高等学校双创示范园。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实施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行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培育新动能。/pp  四、面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pp  16.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与指导。做好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召开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pp  17.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引领行动,遴选设立5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启动百区千校万课示范行动,认定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区域、优秀学校和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组建若干区域、校际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共同体,出版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集。/pp  18.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完成第二轮全国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举办“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推进教育信息化”专题网络培训示范班,培训3800人。/pp  19.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供给服务。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治体系枢纽环境,组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推动各省完成省级体系规划并逐步形成省级体系,实现10个以上省级体系与国家体系枢纽环境的连通。启动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行动,促进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的开发应用转变。/pp  20.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普及应用。全面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印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评选和展示推广,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开展中小学、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pp  21.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通过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探索形成支持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联网和开展信息化教学、教研的模式及保障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pp  22.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教育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方案,实现教育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基础数据共享,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地方政务应用。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进一步优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pp  23.强化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措施。开展第三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加强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和研究基地建设,发布《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拓展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教育信息化宣传报道。/pp  24.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印发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制订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规划,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现场检查检测和安全评估。持续推进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pp  五、以优良作风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科技和信息化领域落地生根/pp  25.狠抓调查研究工作。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破解高校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难题。压实责任,督促检查,推动部党组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pp  26.发挥战略科技智库作用。举办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强化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启动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指数研究。推进战略研究基地建设。/pp  27.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持续宣贯2017年高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开展科技管理干部业务培训和交流工作,引导广大科技管理干部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树立引领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队伍新形象。/pp  28.做好科技宣传工作。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政策宣传阐释。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进展和突破性科技成果的典型宣传引导。挖掘科技战线杰出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持续开展工作交流总结和信息采集发布,全面展示高校科技和教育信息化战线新形象新作为。/p
  • 共铸新质生产力,同绘创新未来图——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一周年庆暨协同创新攻关计划开题仪式
    2024年4月25日,正值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及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7个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们与HORIBA技术团队,在HORIBA全新投资的厚立方大楼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时刻,同时在周年庆上启动“协同创新攻关计划” (以下简称“攻关计划”)开题仪式。“攻关计划”旨在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前沿应用为切入点,结合尖端分析测量技术实力,共同研发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以有效应对并解决企业当前在热点应用中面临的实际挑战。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肩负产学研桥梁的重任,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使命,携手国内多所知名高校课题组及科研机构,围绕新能源与储能、生命科学、半导体及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展开一系列联合攻关行动,力求以此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助力赋能。活动伊始,前沿应用开发中心总监沈婧博士发表了欢迎致辞。她回顾了前沿应用开发中心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展示了中心在推动新技术与新功能研发、应用方案的创新开发、高难度测试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沈博士表示,HORIBA在分析测试技术和解决方案领域深耕不辍,我们期待能通过“攻关计划”,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加深合作,加速技术创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沈婧博士介绍前沿应用开发中心及成果展示,并对“攻关计划”充满期待。在后续开题报告中,各课题组代表结合技术前沿,提出了创新性方案和思路,有望为燃料电池材料特性、锂电池老化机制研究、氨氢转化、半导体缺陷无损表征、3D打印材料、化妆品功效与安全性评估及液体活检研究等领域的技术难题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各课题组代表分别介绍了其在新能源、储能、半导体、先进材料、化妆品及液体活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HORIBA技术在上述领域的经典及创新应用。同时,为庆祝前沿应用开发中心开幕一周年,我们在茶歇期间还举办了温馨而特别的切蛋糕仪式。这不仅是为了庆祝中心周岁这一重要时刻,更是表达了大家对未来合作成果的美好期许。△ 庆祝前沿应用开发中心开幕一周年切蛋糕仪式最后,与会者们参观了厚立方大楼,并对位于一楼的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及二楼的前沿应用开发中心进行了重点探访。在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大家了解了燃料电池电堆试验台,在高效安全地控制高动态、高精度氢空回路露点、电堆冷却以及高低温环境仓等方面的卓越表现。面对日益复杂的测试需求和挑战,汽车工程中心可提供全面可靠的解决方案。而在前沿应用开发中心,则集结了光学光谱、分子光谱、表面测量、粒度表征、元素分析、气体流量控制及体外诊断等多个重点领域的核心产品,为众多应用领域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检测支持。参观环节不仅让来宾们领略了HORIBA的技术实力,也为未来创新并进提供了更多可能。△ 来宾们参观厚立方并对重点探访了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与前沿应用开发中心△ 前沿应用开发中心内设有多种分析检测仪器,帮助多领域展开创新研究前沿应用开发中心一周年庆典与协同创新攻关计划开题仪式的成功举行,充分展现了HORIBA在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道路上勇于探索与实践的精神。我们期盼更多科研机构及企业都能加入到“攻关计划”中,共谋创新合作模式在多元化领域的深入应用。未来,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将继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为构建繁荣与可持续的社会贡献卓越的分析测量之力!△ 与会者们合影留念铭记珍贵瞬间关于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前沿应用开发中心位于HORIBA全新投资的厚立方大楼2楼,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汇集了HORIBA的先进仪器与设备。依托资深的专业技术团队,前沿应用开发中心致力于与中国用户深化合作、协同创新,包括研究方法与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各领域研究人员突破技术壁垒,解决科研难题。同时,前沿应用开发中心还将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与各大高校及科研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创知识产权,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并利用现有设备及人员优势,全力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目前,HORIBA在全球18个地区设有前沿应用开发中心,至今已有30多年经验,凝结全球先进技术与应用经验,前沿应用开发中心将与中国用户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蓝菲光学与GE协同创新,致力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为世界上多元化服务性公司,GE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GE的业务遍布航空、医疗、石油、天然气、照明、能源管理等领域。 而蓝菲光学是生产积分球为核心的光电仪器厂商,一直与GE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匈牙利、中国、印度等地的分支机构在医疗、照明领域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从小到诸如标准灯、探测器等光学元器件到漫反射标准板再到各种尺寸与应用的积分球测试系统;从提供校准产品到现场喷涂、校准服务再到与GE携手,共同研发定制各种测试设备,蓝菲光学始终以其在光学测量领域类的先进技术为GE医疗、GE照明事业群提供最前沿的产品和服务。 GE医疗集团在医学成像、软件和信息技术、患者监护和诊断、药物研发、生物制药技术、卓越运营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均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蓝菲光学拥有三十多年的电光学、光学系统及仪器的设计经验,其在临床分析仪OEM制造方面的经验以及各种高朗伯特性的高漫反射率涂料和材料为临床诊断和分析提供了较好可行性方案,尤其是满足美国药检局相关规定的漫反射率高达99%的Spectralon标准白板为医疗器械提供了较好的对比验证标准。Spectralon漫反射材料具有很高的漫反射率,通过掺杂其他颜色也可以提供多种不同漫反射率的标准板,满足不同的需求。 GE照明被誉为“世界三大照明巨头之一”。作为传统照明和LED照明的先锋之一,GE对供应商尤其是检测设备供应商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标准。蓝菲光学作为业内位数不多的可以提供绝对光谱辐射通量溯源的企业,也是除美国NIST外少数 拥有可以在1%不确定度范围内测试30-3000流明的4π/2π标准卤钨灯的实验室的厂商,得到了GE的充分肯定与信任,蓝菲光学以其全面高品质的检测校准能力为GE照明产品提供了保障。 蓝菲光学一直以帮助合作伙伴不断发展期业务为目标,始终坚持为客户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使命,共同分析并研发设计有效的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和超越客户的需求。而这一点正与GE 一直秉承持的不断创新、发明和再创造,将创意转化为先进技术的产品和服务理念不谋而合。基于这一协同创新的理念,相信双方的合作会继续给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关于GE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多元化服务性公司,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通用电气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托马斯爱迪生,他于1878年创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旗下公司包括:GE资本、GE航空金融服务、GE商业金融、GE能源金融服务、GE金融、GE基金、GE技术设施、GE航空、GE企业解决方案、GE医疗、GE交通、GE能源设施、GE水处理、GE油气、GE能源、GE消费者与工业、GE器材、GE照明、GE电力配送。 关于蓝菲光学和英国豪迈蓝菲光学(Labsphere)是世界光测量以及光学漫反射涂层领域的领军企业。蓝菲光学的产品包括针对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及传统光源光测量系统,遥感成像设备校准用的均匀光源,光谱学附属设备及高漫反射材料等。欢迎访问蓝菲光学的英语新闻博客:http://halmapr.com/news/labsphere/。
  • 《第二届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协同创新论坛》会议通知与报名启动
    为了促进材料、器件、生物检测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新型生物检测技术、体外诊断技术的探索、完善、成熟,依托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市科技新星群体、诚邀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由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待首肯)、北京市科委人才交流中心(待首肯)、北京科技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仪器信息网、我要测网联合发起并主办《第二届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检测协同创新论坛》暨2016年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论坛、2016年北京市科技新星大师讲堂与协同创新论坛将于6月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特色:  设置了大师讲堂、产业对话、科技创新等学术交流环节,并将举行中国生物检测监测联盟《2016年指向性课题》启动仪式  会议模式:  会议倡导“Open access conference”的会议模式以推动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倡导“Open access technological platform”的技术平台共享模式以促进生物检测监测联盟、新星与国内同行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Open access conference会议模式——在限定参会人员总数的前提下,不收取会务费,为与会人员免费提供会场、会议材料、餐饮,经费来源于课题会务费与企业赞助。  Open access technological platform技术平台共享模式——在衍生知识产权平等共享的前提下,将技术平台对联盟成员、新星群体以及国内同行全面开放,推动领域交叉、协同创新。目前开放技术平台:2015届科技新星周蕾课题组的“新材料、新器件的生物应用探索与评价平台”。  会议通知:  论坛时间、地点:  2016年6月4日(8:30-17:50),北京,北京悦宏国际酒店一层宴会厅  签到时间:6月3日 12:00-18:00,6月4日 7:00-12:00  论坛内容:(按报告顺序排名)  [1]大师讲堂:谭蔚泓院士、张学记教授   [2]科技创新:林金明(清华大学)、郭维(中科院理化技术所,2015新星)、赵美萍(北京大学)、鞠熀先(南京大学,丁霖 代)、郭少军(北京大学)、庞代文(武汉大学,林毅 代)、崔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叶邦策(华东理工大学,左鹏 代)、应迭伦(华东理工大学)   [3]产业对话:周蕾(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新星)、万宇平(勤邦生物)、董海峰(北京科技大学)、周文强(深圳三相)   组织方式:  [1]免费参会、免费餐饮,参会名额限定160个   [2]填写参会回执发送至ammszhoulei@163.com,获取参会编号,按照编号注册参会   [3]限额参会,报名后请尽量准时参加,以免名额浪费。  交通路线:  北京悦宏国际酒店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65号乙(万寿路西街西口)  自驾或出租车:四环五棵松桥下向东上复兴路,复兴路与西翠路交叉口向北上西翠路,西翠路与万寿路西街交叉口向东上万寿路西街,直行200米路南。  地铁:地铁1号线五棵松站B1口出,沿复兴路向东800米至西翠路,沿西翠路向北300米至万寿路西街,沿万寿路西街向东200米路南。全程步行10-15分钟。
  • 京津冀协同创新 共克尾矿利用难关
    p style="text-align: left " strong 京津冀协同创新 共克尾矿利用难关——北京建材总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尾矿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检测技术取得重大成果/strong/pp  2018年4月28日,北京建材总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 项目“尾矿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检测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完成了尾矿及尾矿制备的免烧建材和烧结建材产品重金属浸出方法研究,建立了尾矿及其建材产品的重金属浸出评价指标,建设了京津冀尾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河北省尾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尾矿制备建材的成果转化平台,并在承德建设完成5000平方米的研发试验综合楼。/pp  该研究成果为尾矿建材资源化利用的环境安全提供了保障,构建了京津冀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试、产业化、成果转化的网络体系,形成尾矿资源、科学技术、生产制造、资本和市场应用等相关方的协调新渠道,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尾矿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
  • 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公布
    1月15日,据生态环境部公众号消息,为推开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现发布了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名单,其中包括21个城市和43个产业园区。试点单位分布广泛、类型多样、覆盖行业广、代表性强,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城市试点名单产业园区试点名单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重点任务落实,加快形成协同推进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作成效日益显现。当前,生态环境部正稳步推开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综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意见等因素,筛选形成了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名单,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聚焦实际问题,明确协同目标、探索协同路径、创新协同管理、引领协同技术,加快形成一批效果好、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将有力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单位共包括21个城市、43个产业园区。城市涵盖资源型、工业型、综合型、生态良好型等多种类型,产业园区涉及钢铁、有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试点单位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代表性较强,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衔接,与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体现了多领域、多层次创新试点的工作导向和实践要求。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加强跟踪和指导,建立定期会商、任务交办、跟踪评估、定点帮扶、成果推广等保障机制,强化试点全过程管理,因地制宜推进试点任务,提供常态化专家技术帮扶,注重发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积极性,引导试点单位在发展模式、管理措施、技术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 海南省食品安全监测及检测技术创新中心成立
    8月9日,海南省食品安全监测及检测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三亚挂牌成立。该中心将瞄准国际食品安全科技前沿,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优势,致力建成国际一流的食品安全监测及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际交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为构建海南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创新中心由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海南新六农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集聚30位专家教授和150名研究生创新人才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南省食品安全监测及检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沈建忠透露,创新中心将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为支撑,在动物源食品安全、新兽药创制、食品安全监测和检测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为政府决策和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守护人民的舌尖安全。未来,中心也将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政策研究,助力海南食品安全工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