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仪器信息网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专题为您整合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话题讨论。

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相关的论坛

  • 关于《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说明

    2014年06月18日 发布   为适应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号《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基础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组织起草了《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一、起草过程  起草工作从2013年7月开始。在充分调研执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局借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相关规章,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号《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为蓝本,起草了《规定》初稿。经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形成本《规定》,并于2014年3月14日经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基本框架  本《规定》共八章六十一条,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章“总则”(共5条),包括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处罚原则、公民权利、处罚监督制度等。  第二章“管辖”(共11条),包括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管辖权争议、指定管辖、移送管辖、移送司法、委托执法、协查义务、撤销许可证照的事权划分及程序等。  第三章“立案”(共3条),包括案件受理、立案条件、回避原则等。  第四章“调查取证”(共15条),包括调查取证的一般要求、笔录制作要求、证据的范围和要求、境外证据、证据保全、查封扣押、当事人不配合的处理、样品抽验、调查终结以及责令改正等。  第五章“处罚决定”(共10条),包括案件合议、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听证程序、行政处罚的审批、重大、复杂案件集体讨论、行政处罚的作出、没收的程序等一般程序以及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程序实施、案件备案等。  第六章“送达”(共4条),包括送达的一般要求、留置送达、代为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  第七章“执行与结案”(共8条),包括行政处罚的执行、行政处罚的停止执行、罚款收缴要求、当场收缴罚款的一般原则及其例外、罚款的缴付、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处罚结案报告等。  第八章“附则”(共5条),包括名词解释、执法文书的印制、施行日期等。

  •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为规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于2014年3月14日经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4月28日以总局3号令发布,6月1日起施行。 《规定》共八章六十一条,将原来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化妆品等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行了整合,对管辖、立案、调查取证、处罚决定、送达、执行与结案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适应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实际需要,《规定》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四品一械”全部纳入适用范围,并对委托执法、授权执法等作了进一步规范。针对执法实践难题,对地方协查、立案前调查或检查取得证据的效力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将办案有关环节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接,增加行刑衔接、境外证据要求以及当事人不配合行政执法的应对措施等内容。同时,结合办案实际,《规定》对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处理、查封扣押财物处理、查封扣押补办批准手续程序、证据范围、责令改正的适用以及听证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完善。 《规定》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法律法规规章适用准确适当、执法文书使用规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行政处罚监督制度,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的违法或者不适当的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以下有一些食品霉菌毒素检测,过敏原检测的方法

  • 《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6月实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组织制定《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将原来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化妆品等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行了整合,对管辖、立案、调查取证、处罚决定、送达、执行与结案等做了明确规定。该规定将于6月1日起施行。   为适应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实际需要,《规定》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四品一械”全部纳入适用范围,并对委托执法、授权执法等作了进一步规范;针对执法实践难题,对地方协查、立案前调查或检查取得证据的效力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将办案有关环节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接,增加行刑衔接、境外证据要求以及当事人不配合行政执法的应对措施等。《规定》还对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处理、查封扣押财物处理、查封扣押补办批准手续程序、证据范围、责令改正的适用以及听证程序等进行完善。

  • 食药监总局:食品药品行政处罚信息公开不得少于2年

    食药监总局:食品药品行政处罚信息公开不得少于2年核心提示:国新办今日就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大事中事后监管举措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行政执法机关做出的食品药品处罚决定或处罚决定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必须予以公开,并且公开的期限不少于2年。 中新网9月23日电 国新办今日就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大事中事后监管举措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行政执法机关做出的食品药品处罚决定或处罚决定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必须予以公开,并且公开的期限不少于2年。 毛振宾表示,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特别是“全国商打办”规定,行政处罚的信息必须6月1号来公开,食药监总局2014年8月专门出台了食品药品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的实施细则,细则将进一步促进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依法行政,对规范执法程序,正视违法行为,加强自我约束和引导社会监督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他介绍,细则中规定了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的意义,公开的原则,管辖的权限,主动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和审查要求,以及已申请应该公开的内容,包括信息公开工作的保障协调、考核和监督机制。其中比较重要的案件处罚信息公开的原则是适用一般程序,依法查办的食品药品信用处罚案件信息要进行公开。公开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假冒伪劣和侵权的案件,对其他类型的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案件同样适用信息公开。 “当然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及一些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的信息、过程信息可以不予公开。对不予公开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必须经过审查,其他凡是符合公开范围的案件信息都要对社会公开。”毛振宾说,细则中出台了案件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违反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的由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建议地方政府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据介绍,目前甘肃、上海、重庆一些省市局行政处罚案件的信息在网上已经能够看到。毛振宾强调,凡是必须主动公开范围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要求自行政执法机关做出处罚决定或处罚决定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必须予以公开,并且公开的期限不少于2年,以便公众查询和监督。

  • 【资料】《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已由环境保护部2009年第三次部务会议于2009年12月30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1999年8月6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同时废止。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二○一○年一月十九日  主题词:环保 法规 行政处罚 令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实施主体与管辖  第三章 一般程序  第一节 立案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三节 案件审查  第四节 告知和听证  第五节 处理决定  第四章 简易程序  第五章 执行  第六章 结案和归档  第七章 监督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规范环境行政处罚的实施,监督和保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应当给予环境行政处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第三条【罚教结合】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引导和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四条【维护合法权益】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应当依法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守相对人的有关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五条【查处分离】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分离的规定。  第六条【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并综合考虑以下情节:  (一)违法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程度及社会影响;  (二)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三)违法行为的具体方式或者手段;  (四)违法行为危害的具体对象;  (五)当事人是初犯还是再犯;  (六)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改正措施及效果。  同类违法行为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相当。  第七条【不予处罚情形】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八条【回避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回避情形。  符合回避条件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申请其回避。  第九条【法条适用规则】当事人的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两个以上环境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条款,应当适用效力等级较高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效力等级相同的,可以适用处罚较重的条款。  第十条【处罚种类】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有: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责令停产整顿;  (四)责令停产、停业、关闭;  (五)暂扣、吊销许可证或者其他具有许可性质的证件;  (六)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七)行政拘留;  (八)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种类。  第十一条【责令改正与连续违法认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及时作出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行政命令。  责令改正期限届满,当事人未按要求改正,违法行为仍处于继续或者连续状态的,可以认定为新的环境违法行为。  第十二条【责令改正形式】根据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行政命令的具体形式有:  (一)责令停止建设;  (二)责令停止试生产;  (三)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四)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  (五)责令重新安装使用;  (六)责令限期拆除;  (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八)责令限期治理;  (九)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设定的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行政命令的其他具体形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行为种类和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规定,行政命令不属行政处罚。行政命令不适用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  第十三条【处罚不免除缴纳排污费义务】实施环境行政处罚,不免除当事人依法缴纳排污费的义务。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 解读④ | 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 助力基层执法效能再提升

    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处罚办法》)于2023年7月1日实施,与已实施13年的原《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相比,《处罚办法》紧跟时代发展,紧密联系执法实际,平衡法律理论与实践需求,进一步为基层执法人员加强和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一是更好适应新形势。《处罚办法》的修订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监察执法垂直改革的精神,严格遵循行政处罚法修订内容的要求,紧密结合各地改革工作的实际,修改完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实施主体与委托处罚的有关表述,为各地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等组织依法依规行使职权提供依据。  二是更多关注新变化。《处罚办法》的修订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的重要举措。《处罚办法》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工作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处罚工作的基本程序、实施行政处罚裁量等具体内容系统完整地规定在一部部门规章中,有利于基层执法人员学习使用。如单独增加“信息公开”和“法制审核和集体讨论”两节内容,明确生态环境执法现场检查应记录的内容,进一步细化了生态环境执法处罚过程中贯彻落实“三项制度”的要求。  三是更优解决新需求。《处罚办法》的修订充分考虑地方执法实际,对长期以来基层执法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如按照生态环境方面法律法规内容,补充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明确“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责令停产整治”“责令限期拆除”“禁止从业”等属于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解答了基层执法人员的困惑;规定立案审查期限、决定下达期限等可以延长的特殊情形,解决了基层执法机构办理复杂案件时办案时限紧张的难题;统一法制审核、重大执法决定集体讨论的适用范围,并提高较大数额罚款的金额,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组织听证、法制审核以及集体讨论等程序的工作压力,提高了行政处罚效能。  四是更实贯彻新理念。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执法方式、转变执法理念、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又一新要求。《处罚办法》不仅严格约束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行为,也注重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其中,根据“回避”对象的不同,对执法“回避”审批进行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新增了执法人员对监测(检测)结果的告知义务,有利于增强当事人对重要生态环境执法证据运用的认同感,减少对该类证据的争议,进而减少复议、诉讼。另外,《处罚办法》中对“轻微不罚”“首违不罚”“无主观过错不罚”“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也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过罚相当原则、探索审慎包容监管机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来宾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行政执法和处罚工作的各项规定,努力克服管理事项庞杂而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的困难,有效整合执法资源,在提升案件查办效能、强化部门联动、落实执法普法制度以及帮扶指导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下一步,来宾市将认真组织学习《处罚办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学习培训,在“懂”字上下功夫。丰富学习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已在《处罚办法》实施前依托执法业务培训班完成全员培训,确保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均能基本掌握《处罚办法》的修订内容;后续将针对行政处罚各个环节、《处罚办法》各个章节以及修改较多、较为重要的内容,不定期组织专题培训,促进执法人员深入理解修订内涵;在《处罚办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分析、收集基层执法人员实践运用问题,邀请律师、专家进行实地帮扶指导,力争培养一批法制审核和案件审查“领头羊”。  二是抓实干实用,在“用”字上下功夫。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建立的移动执法系统和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系统,针对《处罚办法》中现场调查取证、陈述申辩时限、听证范围等新要求新规定,及时调整、修改部分文书模板,为基层执法人员提供指引。对部分《处罚办法》未明确规定、需要结合地方实际综合考虑的问题,如行政处罚信息公开时限、下达不予处罚决定相关程序规定等,将及时与司法部门沟通联系,力求达成统一的理解与认识,确保尽职履责的同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抓制度保障,在“通”字上下功夫。全面梳理全市现行的生态环境处罚相关程序规定,根据《处罚办法》修订内容,制定出台与地方实际工作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内部案件办理程序规定,同步更新现场检查要求、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集体讨论以及组织听证相关规定,既要保证行政处罚案件内部办理时效,又要保障案件办理质量。  四是抓宣传引导,在“活”字上下功夫。扎实开展各项普法宣传工作,通过“党员服务普法”“日常监管普法”“重点行业专项普法”“送法入企”等常态化普法形式以及其他各类普法宣传活动,积极宣传《处罚办法》修订情况,营造良好普法宣传氛围,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促进市县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自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将《处罚办法》各项规定落实到位。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第七章 监 督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十二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十三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处罚备案制度。[/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下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督办的处罚案件,应当在结案后二十日内向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十四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有权申诉或者检举;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审查,发现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十五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现行政处罚决定有文字表述错误、笔误或者计算错误,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部分内容缺失等情形,但未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更正。[/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补正或者更正应当以书面决定的方式及时作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十六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通过接受申诉和检举,或者通过备案审查等途径,发现下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违法或者显失公正的,应当督促其纠正。[/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有处罚权的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十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案件评查或者其他方式评议、考核行政处罚工作,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规范和保障行政处罚的实施。对在行政处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照国家或者地方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size][/font]

  • 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为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保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30号,以下简称《处罚办法》)。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依法行政的新部署新要求,严格遵循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生态环境部对原《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进行修订,为进一步落实好生态环境基本制度、执行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提供了基础保障。  修订后的《处罚办法》共八章92条,包括总则、实施主体与管辖、普通程序、简易程序、执行、结案和归档、监督、附则等内容。其中第三章“普通程序”又依据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流程,按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审查、告知和听证、法制审核和集体讨论、决定、信息公开的顺序进行分节规定。  《处罚办法》修订以新行政处罚法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为基础,严格遵守行政处罚领域的通用规范;同时紧密联系生态环境执法实际,突出生态环境领域执法特点,增强生态环境执法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严格约束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推动《处罚办法》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提升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能力,提高规范化执法水平。同时,强化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坚持严格执法与服务引导并重,营造推动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

  • 【“仪”起享奥运】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我部组织修订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及修订说明可登录生态环境部网站(http://www.mee.gov.cn)“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将有关意见书面反馈我部并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电子版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8月16日。  联系人:执法局 杜瑞康、肖静  电话:(010)65646304  邮箱:chufachu@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邮编:100006)  附件:1.[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407/W020240730421530267196.pdf]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url]     2.[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407/W020240730421530517056.pdf]《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修订说明[/url][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4年7月26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第四章 简易程序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二百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八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遵守下列简易程序:[/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有效执法证件;[/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现场查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并依法取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向当事人说明违法的事实、拟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告知当事人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利;[/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盖有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印章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拒绝签收的,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注明;[/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告知当事人如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并告知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以上过程应当制作笔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决定之日起三日内报所属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size][/font]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有关负责人就《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答记者问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30号,以下简称《处罚办法》)。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有关负责人就《处罚办法》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问《处罚办法》修订的主要背景是什么?答: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处罚办法》修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二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url=http://law.foodmate.net/show-206598.html]行政处罚法[/url]》的具体举措。《处罚办法》作为行政处罚法的下位法,需要准确把握其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严格遵循行政处罚法的修订情况,在处罚种类、时限、权限、程序、执法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避免法律适用的矛盾和冲突,确保依法行使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权。三是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监察执法垂直改革等取得显着进展。《处罚办法》修订对于改革进程中发生的新变化、地方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做出回应,确保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严格规范依法开展执法活动。四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正文明执法的有力保障。《处罚办法》修订严格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依法行政的新要求,紧密联系生态环境执法实际,完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程序、规范行政裁量权、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强生态环境执法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严格约束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问:请问《处罚办法》修订中有哪些考虑?答:《处罚办法》修订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妥善处理《处罚办法》与行政处罚法的关系。作为行政处罚法的下位法,《处罚办法》原则上对行政处罚法已明确的事项不作重复规定。但考虑到《处罚办法》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便利基层执法人员学习使用,日常执法中实现“一本在手、应有尽有”,《处罚办法》修订中适当引用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执法常用事项作出细致全面的规定。如处罚工作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案件管辖、调查取证、听证、法制审核等程序规定、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等行政裁量权等规定。对执法中较少涉及的事项,则仅作简要引述,不展开规定。二是妥善处理《处罚办法》与执法实践需求的关系。作为生态环境领域行政处罚的专门规章,《处罚办法》紧密联系生态环境执法实际,尽可能作出细化明确的规定,呼应基层执法实践中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执法处罚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根据各地执法实践情况,科学细化关于立案时限和条件、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信息公开等规定。问:请问《处罚办法》的主要修订内容有哪些?答:《处罚办法》在文件名称、适用范围、框架结构、具体内容上都进行了修改。在文件名称上,由《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改为《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在适用范围上,新增了核与辐射领域。《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规定“核安全监督管理的行政处罚,按照国家有关核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执行。”此次修订删除了该条,《处罚办法》生效后,适用范围也包含核与辐射领域的行政处罚。在框架结构上,修订后《处罚办法》条款数目由原来的82条增加至92条,整体框架不变,仍为八个章节。其中遵照行政处罚法的修改将第三章“一般程序”改为“普通程序”,同时依据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流程,按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审查、告知和听证、法制审核和集体讨论、决定、信息公开的顺序进行分节规定。在具体内容上,一是修改完善处罚种类。依据行政处罚法对于行政处罚定义和种类的规定,同时梳理了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完善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二是修改完善调查取证的相关规定。细化自动监测数据的应用要求,突出标记规则的重要作用。增加了调查中止和调查终止的情形规定,将其与调查终结情形加以区分。三是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完善了不予处罚的情形,增加了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形。四是规范和细化行政处罚的程序。新增应当组织听证的条件和听证的程序要求,明确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的范围、审核内容以及审核意见,对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的范围进行细化。五是补充增加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的内容。在第三章“普通程序”中单独增加“信息公开”一节,对公开的主体、公开的内容、不予公开的情形、隐私保护、公开的期限、公开撤回等内容进行细化规定。六是修改相关时限和罚款数额。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综合考虑现行法律法规有关罚款数额的规定以及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对立案时限、作出处罚决定的时限、适用简易程序的处罚金额、较大数额罚款等时限和数额作出了调整。问:请问如何做好《处罚办法》的贯彻落实?有哪些重点工作安排?答: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释义解读、专题培训、宣传普法等工作,为《处罚办法》落实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做好解读培训。确保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准确理解和把握《处罚办法》修订的主要内容,依法行使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权。二是加强普法宣传。组织指导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深入开展“送法入企”,积极宣传《处罚办法》修订情况,让企业和广大群众深刻体会生态环境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三是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梳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现有的配套文件和制度规定,结合《处罚办法》的修订实施,深入研究执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修改听证程序规定、文书制作指南等配套文件。下一步,我们将以《处罚办法》的贯彻落实为重要契机和有效抓手,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全面约束执法行为,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坚持严格执法与服务引导并重,强化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依法实施轻微免罚,强化说理式执法,营造推动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 解读② | 立足新阶段落实新要求 规范高效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是生态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保障性工作,是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落实环境治理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处罚办法》),于2023年7月1日起施行。[/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处罚办法》严格遵守行政处罚领域通用规范,同时紧密联系生态环境执法实际,突出生态环境执法特点,聚焦规范公正执法办案全过程,进一步体现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法治思维。上海市将严格依照《处罚办法》,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规范高效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权益和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size][/font][font=黑体][size=21px]一、纲举目张,注重制度引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处罚办法》的修订发布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制度为纲,纲举目张。上海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处罚规范化建设,遵循《处罚办法》基本规定,结合上海实际制定《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工作规范(试行)》,明确行政执法办案各环节工作时限、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和集体讨论范围,保障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时效性和规范性。为落实相关制度要求,提高行政处罚质量,上海市将行政执法办案纳入履职评估体系,从工作制度、能力建设、查处力度、办案质量等方面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每月抽查半数以上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打分和讲评,扎实推动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工作责任落实,能力提升。[/size][/font][font=黑体][size=21px]二、业广惟勤,强化队伍建设[/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扎实做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上海市始终把加强宣传培训,提升业务素养和能力水平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结合《处罚办法》出台实施,近期着力抓好宣贯解读,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重点发挥头雁作用,全面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上海市高度重视法制员队伍建设,鼓励执法人员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确保每区执法机构至少一名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审查案件。定期组织法制岗位专项培训,促进各区交流办案经验,互学互鉴,推动情节相同或者相似、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同类违法行为处罚种类和幅度相当。面向全体执法人员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执法办案讲评学、法制讲堂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把理论知识与执法办案实践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水平。[/size][/font][font=黑体][size=21px]三、融会贯通,完善信息化平台[/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处罚办法》着重突出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规范性,将法定程序性要求作为核心要素贯穿行政处罚全过程。上海市严格落实规章规定,以建立全流程行政执法办案信息化系统为抓手,按照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流程,将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审查、告知和听证、法制审核和集体讨论、处罚决定、信息公开各环节工作要求和办理时限纳入办案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基础上,梳理违法行为案由、法律义务条款和责任条款并与裁量基准逐一匹配后在办案系统中固定。目前已实现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数据与上海市司法局搭建的全市统一综合行政执法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同时借助污染源综合管理业务平台,将排污许可、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监管数据库与生态环境执法、行政处罚数据库相连通,有效促进行政处罚科学性、合理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更为便捷、实用、高效的管理工具,促进行政处罚工作提质增效。[/size][/font][font=黑体][size=21px]四、宽严相济,处罚兼具力度温度[/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处罚办法》增加了首次违法、无主观过错违法不予处罚和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要求“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教育”,体现出“宽严相济”“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近年来,上海市持续挖掘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大数据中的丰富信息,探索违法行为所发生行业、区域、时间中蕴含的联系和规律,在特定时间节点、面向特殊对象,开展以案释法培训、发放典型案例手册,借助漫画、视频等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有的放矢开展执法普法活动,从源头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绿色发展。结合《处罚办法》实施,将进一步强化执法普法,细化首次违法认定,用足用好无主观过错违法不予处罚,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生产经营环境,以高水平执法促进高质量发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下一步,上海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以《处罚办法》的贯彻落实为重要契机和有效抓手,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全面约束执法行为,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坚持严格执法与服务引导并重,强化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依法实施轻微免罚,强化说理式执法,营造推动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size][/font]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第三章 普通程序

    [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第一节[/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立[font=微软雅黑] [/font]案[/size][/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八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除依法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涉嫌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违法行为,应当进行初步审查,并在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下,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九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经审查,符合下列四项条件的,予以立案:[/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有初步证据材料证明有涉嫌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违法行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依法应当或者可以给予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属于本机关管辖;[/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违法行为未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追责期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对已经立案的案件,根据新情况发现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九条立案条件的,应当撤销立案。[/size][/font][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第二节[font=微软雅黑] [/font]调查取证[/size][/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登记立案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二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时,需要其他行政机关协助调查取证的,可以向有关机关发送协助调查函,提出协助请求。[/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时,需要其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协助调查取证的,可以发送协助调查函。收到协助调查函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协助事项应当依法予以协助。无法协助的,应当及时函告请求协助调查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三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执法人员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应当主动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有权要求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件。执法人员不出示执法证件的,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有权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检查。[/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拒绝、阻挠或者在接受检查时弄虚作假。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四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执法人员有权采取下列措施:[/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进入有关场所进行检查、勘察、监测、录音、拍照、录像;[/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询问当事人及有关人员,要求其说明相关事项和提供有关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查阅、复制生产记录、排污记录和其他有关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必要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暗查或者其他方式调查。在调查或者检查时,可以组织监测等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五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执法人员负有下列责任:[/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危害后果、违法情节等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及时、公正的调查;[/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不得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违法手段获取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询问当事人,应当告知其依法享有的权利;[/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听取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的陈述、申辩,并如实记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六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证据包括:[/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书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物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视听资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电子数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证人证言;[/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当事人的陈述;[/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七)鉴定意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证据必须经查证属实,方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立案前依法取得的证据材料,可以作为案件的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其他机关依法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可以作为案件的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八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对有关物品或者场所进行检查(勘察)时,应当制作现场检查(勘察)笔录,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音像记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现场检查(勘察)笔录应当载明现场检查起止时间、地点,执法人员基本信息,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基本信息,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告知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申请回避权利和配合调查义务情况,现场检查情况等信息,并由执法人员、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当事人不在场、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执法人员应当在现场检查(勘察)笔录中注明。[/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十九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时,可以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现场采样,获取的监测(检测)数据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执法人员应当将采样情况记入现场检查(勘察)笔录,可以采取拍照、录像记录采样情况。[/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取得监测(检测)报告或者鉴定意见后,应当将监测(检测)、鉴定结果告知当事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对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不得篡改、伪造。[/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实行自动监测数据标记规则行业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数据进行标记。经过标记的自动监测数据,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同一时段的现场监测(检测)数据与自动监测数据不一致,现场监测(检测)符合法定的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法的,以该现场监测(检测)数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利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收集、固定违法事实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执行。[/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二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执法人员可以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情况紧急的,执法人员需要当场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的,可以采用即时通讯方式报请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同意,并在实施后二十四小时内补办批准手续。[/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开具清单,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先行登记保存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损毁、销毁或者转移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三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七日内采取以下措施:[/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需要鉴定的,送交鉴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查封、扣押的,决定查封、扣押;[/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事实成立但依法不应当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的,决定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超过七日未作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四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应当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及相关规定执行。[/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五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中止案件调查:[/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行政处罚决定须以相关案件的裁判结果或者其他行政决定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其他行政决定尚未作出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涉及法律适用等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因不可抗力致使案件暂时无法调查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因当事人下落不明致使案件暂时无法调查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其他应当中止调查的情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中止调查的原因消除后,应当立即恢复案件调查。[/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六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案件调查无法继续进行的,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调查终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涉嫌违法的公民死亡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涉嫌违法的法人、其他组织终止,无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受其权利义务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其他依法应当终止调查的情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调查:[/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违法事实清楚、法律手续完备、证据充分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违法事实不成立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其他依法应当终结调查的情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八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调查终结的,案件调查人员应当制作调查报告,提出已查明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初步处理意见,移送进行案件审查。[/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本案的调查人员不得作为本案的审查人员。[/size][/font][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第三节[font=微软雅黑] [/font]案件审查[/size][/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十九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案件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本机关是否有管辖权;[/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违法事实是否清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证据是否合法充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是否超过行政处罚追责期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裁量基准运用是否适当。[/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或者调查程序违法的,审查人员应当退回调查人员补充调查取证或者重新调查取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行使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符合立法目的,并综合考虑以下情节:[/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违法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社会影响;[/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违法行为的具体方式或者手段;[/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违法行为持续的时间;[/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违法行为危害的具体对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当事人是初次违法还是再次违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七)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改正措施及效果。[/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同类违法行为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相当。[/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二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生态环境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生态环境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教育。[/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三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主动供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尚未掌握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size][/font][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第四节[font=微软雅黑] [/font]告知和听证[/size][/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四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内容及事实、理由、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要求听证等权利,当事人在收到告知书后五日内进行陈述、申辩;未依法告知当事人,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的,不得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明确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五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将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材料归入案卷。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不得因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而给予更重的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六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拟作出以下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要求听证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较大数额罚款;[/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没收较大价值非法财物;[/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整治、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禁止从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其他较重的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当事人不承担组织听证的费用。[/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听证应当依照以下程序组织:[/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告知后五日内提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听证的时间、地点;[/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依法予以保密外,听证公开举行;[/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听证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席听证或者未经许可中途退出听证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终止听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七)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八)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核对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由听证主持人在笔录中注明。[/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八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听证结束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依照本办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作出决定。[/size][/font][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第五节[font=微软雅黑] [/font]法制审核和集体讨论[/size][/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十九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有下列情形之一,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的机构或者法制审核人员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直接关系当事人或者第三人重大权益,经过听证程序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案件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进行法制审核的其他情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设区的市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应当进行法制审核的案件范围作出具体规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初次从事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的人员,应当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法制审核的内容包括:[/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行政执法主体是否合法,是否超越执法机关法定权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合法充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裁量基准运用是否适当;[/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行政执法文书是否完备、规范;[/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七)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需要移送司法机关。[/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法制审核以书面审核为主。对案情复杂、法律争议较大的案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开展审核工作。[/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法制审核时,可以请相关领域专家、法律顾问提出书面意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对拟作出的处罚决定进行法制审核后,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以书面形式提出如下意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主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内容适当,未发现明显法律风险的,提出同意的意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程序不当或者适用依据不充分,存在明显法律风险,但是可以改进或者完善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或者完善的建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存在明显法律风险,且难以改进或者完善的,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意的审核意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二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拟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数额五十万元以上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拟吊销许可证件、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拟责令停产整治、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禁止从业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认为应当提交集体讨论的其他案件。[/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集体讨论情况应当予以记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第六节[font=微软雅黑] [/font]决[font=微软雅黑] [/font]定[/size][/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三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经过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予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四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之前已经依法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等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办理期间,不计入行政处罚期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五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对同一当事人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境违法行为,可以分别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也可以列入同一行政处罚决定书。[/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符合本办法第五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情况,决定不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六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居民身份证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住址或者住所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等;[/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当事人陈述、申辩的采纳情况及理由;符合听证条件的,还应当载明听证的情况;[/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行政处罚的种类、依据,以及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运用的理由和依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并加盖印章。[/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因案情复杂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案情特别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经延期仍不能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是否继续延期,决定继续延期的,继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案件办理过程中,中止、听证、公告、监测(检测)、评估、鉴定、认定、送达等时间不计入前款所指的案件办理期限。[/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八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当在七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将行政处罚决定书抄送与案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十九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送达执法文书,可以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电子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等法律规定的方式。[/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送达行政处罚文书应当使用送达回证并存档。[/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当事人同意并签订确认书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电子方式送达执法文书,并通过拍照、截屏、录音、录像等方式予以记录。传真、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到达当事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size][/font][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第七节[font=微软雅黑] [/font]信息公开[/size][/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其作出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二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公开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下列信息:[/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被处罚的公民姓名,被处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名称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主要违法事实;[/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行政处罚结果和依据;[/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三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涉及国家秘密或者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信息的,以及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信息,不予公开。[/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四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公开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隐去以下信息:[/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公民的肖像、居民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通信方式、出生日期、银行账号、健康状况、财产状况等个人隐私信息;[/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本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以外的公民姓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银行账号;[/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未成年人的姓名及其他可能识别出其身份的信息;[/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当事人的生产配方、工艺流程、购销价格及客户名称等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隐去的信息。[/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五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应当自作出之日起七日内公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六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公开的行政处罚决定被依法变更、撤销、确认违法或者确认无效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在三日内撤回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并公开说明理由。[/size][/font]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为了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实施,监督和保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二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实施。[/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三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引导和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四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应当依法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依法予以保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五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原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申请其回避:[/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回避情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回避申请及时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回避,由该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其他负责人的回避,由该部门主要负责人决定;其他执法人员的回避,由该部门负责人决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违法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但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法律、法规、规章已经被修改或者废止,且新的规定处罚较轻或者不认为是违法的,适用新的规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警告、通报批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整治、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禁止从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责令限期拆除;[/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行政拘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种类。[/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九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可以单独下达,也可以与行政处罚决定一并下达。[/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不适用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应当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实施。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size][/font]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 解读⑤ | 全面推行说理式执法 助力执法规范化建设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处罚办法》)于2023年7月1日起实施。《处罚办法》提出生态环境说理式执法的要求,对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浙江省温州市生态环境局平阳分局总结过去10年来说理式执法文书制作实践,认为说理式执法是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提高执法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化解行政争议的有效途径。通过《处罚办法》的贯彻落实,全面、有序地推进说理式执法工作。  一、说理式执法是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行政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处罚法的基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做到违法事实和法律规定相一致。  一是坚持法定原则,全面准确援引法条。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在适用法律时,应当完整地引用定性依据和处罚依据。既要精确引用认定违法事实的实体性法律依据,又要精确引用程序性法律依据。  二是坚持明法析理,适当说明法条。为了让当事人更好理解行政处罚的依据,必须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说明。执法人员要结合违法事实来说明法律适用,将法律适用的解释贯穿于案情的具体分析当中。  三是坚持三段论,适用逻辑推理演绎。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用三段论的方式来论述违法事实和法律条文之间的联系,达到说理教育的功能。  二、说理式执法是提高执法能力的现实需要  说理式执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通过说理式执法的要求,可以倒逼执法能力的提高。  一是按证据收集来说清违法事实。要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展开事实的说理,对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因果关系和违法事实的认定过程等相关证据要全面收集、清楚梳理。在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要完整叙述所有违法事实,详细阐明违法事实要素,包括时间、地点、行为、情节、动机、后果等,使当事人比较系统地理解违法事实的本质。  二是按时间顺序来说清案件过程。坚持时间脉络,从人的认知规律角度,按时间“顺序”描述违法事实,使当事人直接、清晰地了解违法事实的成因、过程、后果。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这一核心节点,按行为、情节、后果、动机等基本要素系统地进行调查取证,从而让公众对违法事实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是按证据特性来说清证据运用。从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出发,详细说明证据的来源,便于当事人了解证据的调取程序,有利于对处罚决定的接受;从证据的关联性出发,对于证据的说理要坚持全面原则,对单个证据不能随意扩大或者缩小其证明内容;在综合运用多个证据时,要注重论述其关联性,通过叙述不同证据的证明内容,形成完整证据链来证明违法事实。  三、说理式执法是化解行政争议的有效途径  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平原则,执法机关应当向当事人说明行政处罚决定所基于的事实和依据,做到有理、有据、有温度地执法。  一是详细说明当事人意见的采纳。对当事人陈述申辩理由、证据或听证的过程、结论和行政机关是否采纳意见的理由、依据,应当详细阐述,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或听证的也应予以说明。  二是细化说明行政处罚的裁量。针对具体的行政处罚,要依据处罚裁量基准规定的裁量因素确定罚款额度,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说明法定理由和依据;作出从重、从轻、减轻或其他有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的,应当说明裁量因素选择和考量的过程。  三是规范说理化解执法争议。制作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让当事人明白违法的“事理、法理和情理”,让“理”服人,从而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从多年开展说理式执法的实践来看,当事人在收到说理式文书后,申请陈述申辩和听证的数量大幅下降,改正违法行为的速度快且效果好,行政处罚案件诉讼复议也显著减少。  四、全面有序地推进说理式执法工作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组织学习《处罚办法》,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推进说理式执法工作。  一是处理好点面结合关系。说理式执法是一项系统性、规范性的工作,建议可以选择某个案由、某个文书开展试点工作,如选择“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案由在调查报告中先行试点开展,待成熟后,逐步在责令改正决定书、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全面展开。一个案由成熟后,可以逐步在其他案由推进。  二是处理好配套制度的基础支撑关系。在行政执法相关文书和证据制作模板中,明确说理式文书的基本构成内容和证据说理运用。做好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细化修订,使之更加科学、细致。进一步修改完善案卷评查规则,对于主要文书按说理式的要求来设置分值,激励说理式执法的开展。  三是处理好调查取证的先决关系。说理式执法是全链条的说理,最集中体现在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制作。能否制作一份出色的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取决于调查取证是否能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调查取证是说理式执法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取证,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说理式执法。  四是处理好案件调查和案件审查、法制审核的相辅相成关系。《处罚办法》确立查审分离制度,说理式执法既关系前期调查,也涉及后期审查审核。从多年开展说理式执法的经验看,执法和法制要始终维系“蜜月”关系,做到不拆台、不越位、不推诿,有效衔接、真诚沟通、密切合作,才能共同成就一份优秀的说理式执法文书。

  • 【分享】湖北省出台质监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指导规则等文件

    [size=4]9月14日,湖北省质监局一纸罚款10万元的处罚决定书,让某食品企业心悦诚服。该企业负责人说:“(处罚书)一条一款,清楚明了;逐字逐句,都能找到法律出处。我们心服口服。”[/size][size=4] 从8月1日开始,湖北省质监部门全面按照《湖北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指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和《湖北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行政执法。《规则》、《标准》不仅细化出了174种违法行为,还有效地避免了“合法不合理”、“同案不同罚”的问题。[/size]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第五章 执 行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六十九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载明的期限内,履行处罚决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加处罚款的数额不得超出罚款的数额。[/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二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作出加处罚款的强制执行决定前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三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当事人实施违法行为,受到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等处罚后,发生企业分立、合并或者其他资产重组等情形,由承受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人、其他组织作为被执行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四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缴纳期限届满前,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提出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批准当事人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应当制作同意延期(分期)缴纳罚款通知书,并送达当事人和收缴罚款的机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批准延期、分期缴纳罚款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自暂缓或者分期缴纳罚款期限结束之日起计算。[/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五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处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销毁物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没有规定的,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监督销毁,并制作销毁记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处理物品应当制作清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六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不得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考核、考评直接或者变相挂钩。[/size][/font]

  • 《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办法》政策解读

    为推进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工作,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服务社会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印发了《四川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font=???’??a€???a€????¥???’?¢a??????a€????????’???¢???¢?¢a??????????a€????1???’??a€???a€????¤???’?¢a??????a€????????’???¢???¢?¢a??????????a€|?¢a???“ !important]一、公开主体[/font]我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实行“谁处罚、谁公开”的原则,由作出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部门在本部门门户网站或本级政府规定的网站上进行公开。[font=???’??a€???a€????¥???’?¢a??????a€????????’???¢???¢?¢a??????????a€????1???’??a€???a€????¤???’?¢a??????a€????????’???¢???¢?¢a??????????a€|?¢a???“ !important]二、公开内容[/font]《办法》列举了以下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公开的行政处罚决定信息:(一)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二)被处罚的公民姓名,被处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名称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三)主要违法事实;(四)行政处罚结果和依据;(五)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六)公开截止日期;(七)其他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公开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可以公开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font=???’??a€???a€????¥???’?¢a??????a€????????’???¢???¢?¢a??????????a€????1???’??a€???a€????¤???’?¢a??????a€????????’???¢???¢?¢a??????????a€|?¢a???“ !important]三、不予公开[/font]涉及国家秘密或者法律法规规章禁止公开的信息,以及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不予公开。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不得公开。第三方同意公开或者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为不公开会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予以公开。公开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隐去以下信息:(一)公民的肖像、居民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通信方式、出生日期、银行账号、健康状况、财产状况、车牌号码、动产或者不动产权属证书编号等个人隐私信息;(二)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以外的公民姓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银行账号、车牌号码、动产或者不动产权属证书编号、财产状况等信息;(四)未成年人的姓名及其他可能识别出其身份的信息;(五)当事人的生产配方、工艺流程、购销价格及客户名称等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六)其他依法应当隐去的信息。[font=???’??a€???a€????¥???’?¢a??????a€????????’???¢???¢?¢a??????????a€????1???’??a€???a€????¤???’?¢a??????a€????????’???¢???¢?¢a??????????a€|?¢a???“ !important]四、公开期限[/font]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期限根据以下情形进行区分:(一)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金额不足十万元的,公开期限三个月;(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金额在十万元以上,不足五十万元的,公开期限六个月;(三)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公开期限一年;(四)行政处罚同时被实施查封扣押,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限制从业的,公开期限一年六个月;(五)按日连续处罚的,公开期限两年;(六)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责令停产整治、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禁止从业、责令限期拆除的,公开期限三年;(七)行政处罚同时被移送公安机关实施行政拘留或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的,公开期限三年。同时符合前款多项情形的,以公开期限最长的为准。[font=???’??a€???a€????¥???’?¢a??????a€????????’???¢???¢?¢a??????????a€????1???’??a€???a€????¤???’?¢a??????a€????????’???¢???¢?¢a??????????a€|?¢a???“ !important]五、终止公开[/font]对《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七项规定的情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期限届满最短公示期三个月后,可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提前终止公开。申请提前终止公开应提交已纠正违法行为、完全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规定义务的书面证明材料。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提前终止公开。对可以提前终止的,及时撤下相关信息;对不予提前终止的,及时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 《食品安全法》136条是免于行政处罚还是民事惩罚性赔偿

    [list][*]《食品安全法》136条是免于行政处罚还是民事惩罚性赔偿[/list][list][*][*]答:《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履行了本法规定的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但应当依法没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依据法律原文“可以免于处罚”,指免于行政处罚。[/list][list][*]回复部门:执法稽查局[*]时间:2022-11-23[/list][list][/list]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第六章 结案和归档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应当制作结案审批表,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予以结案:[/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责令改正和行政处罚决定由当事人履行完毕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不予行政处罚等无须执行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终止案件调查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完成案件移送,且依法无须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行政处罚决定被依法撤销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七)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为可以结案的其他情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八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结案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将案件材料立卷归档:[/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一案一卷,案卷可以分正卷、副卷;[/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各类文书齐全,手续完备;[/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书写文书用签字笔、钢笔或者打印;[/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案卷装订应当规范有序,符合文档要求。[/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七十九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正卷按下列顺序装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行政处罚决定书及送达回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立案审批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调查取证及证据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听证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及送达回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听证笔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财物处理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七)执行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八)结案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九)其他有关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副卷按下列顺序装订:[/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一)投诉、申诉、举报等案源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二)涉及当事人有关商业秘密的材料;[/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三)听证报告;[/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四)审查意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五)法制审核材料、集体讨论记录;[/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六)其他有关材料。[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十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案卷归档后,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修改、增加、抽取案卷材料。案卷保管及查阅,按档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八十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处罚案件统计制度,并按照生态环境部有关环境统计的规定向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处罚情况。[/size][/font]

  • 【世界环境日】《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规则》政策解读

    为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有关要求,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执法统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厅(局)及司法厅(局)共同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规则》(以下简称《裁量规则》),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font=黑体]一、背景介绍[/font](一)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均要求完善执法程序,明确操作流程,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三省一市共同制定《裁量规则》,有利于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执法制度,促进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伍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二)完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水平《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联合发布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三省一市共同制定《裁量规则》,有利于推动形成统一规范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三)探索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执法包容审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健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合理确定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三省一市共同制定《裁量规则》,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裁量基准规定,在严格执法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对持续优化长江三角洲区域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四)及时响应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2020年7月后,生态环境领域出台了很多新法新规和新政策,部分违法行为的处罚金额有了很大调整,罚款下限也提高了,完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制度,可以为执法人员提供明确的执法工作指引,避免执法随意性与主观性。[font=黑体]二、编制原则[/font](一)合法性原则。《裁量规则》的内容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及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创设、不突破,并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二)合理性原则。《裁量规则》的内容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当事人情况、危害后果等因素,合理设定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不予处罚、裁量因素、裁量幅度和裁量因子等内容,既不轻过重罚,也不重过轻罚,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正情况。(三)过罚相当原则。《裁量规则》内容中的处罚种类和幅度与当事人过错程度、行为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于一般处罚情形之外还规定顶格处罚、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及不予处罚的内容,既突出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和威慑作用,也突出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的鼓励和引导效果。[font=黑体]三、主要内容[/font](一)裁量模式《裁量规则》将裁量模式明确为综合裁量模式,是结合生态环境行政管理实际和违法行为特点,对违法行为设定若干项裁量因素,将每项裁量因素由轻到重划分为多个阶次并赋予相应分值,根据具体违法行为在各项裁量因素上的表现,确定其单项分值,再将单项分值加总求和,获得总分值,进而确定处罚内容的模式。(二)罚款金额计算公式《裁量规则》确定的罚款金额计算公式主要分为两种:1.?罚则将罚款设定为数值式的,计算公式为罚款金额=法定最低罚款数额 (法定最高罚款数额-法定最低罚款数额)×案件总分值。若罚则未规定法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简易程序最高罚款数额,作为法定最低罚款数额。2.?罚则将罚款设定为倍率式的,计算公式为罚款金额=[法定最低罚款倍数 (法定最高罚款倍数-法定最低罚款倍数)×案件总分值]×基准数值。若罚则未规定法定最低罚款倍数的,法定最低罚款倍数以0计算。计算得出的最终罚款金额含有小数位的,舍去小数位,按元取整。(三)裁量基准表种类《裁量规则》确定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罚款金额裁量表共分为三种:1.?专用裁量基准表:对法律、行政法规、生态环境部规章中实施频次较高的罚则,设定专用裁量基准表;2.?区域裁量基准表:对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地方性法规、规章中实施频次较高的罚则,以及四地处罚事权划分不同的罚则,结合各地实际,分别设定区域裁量基准表;3.?通用裁量基准表:对未设定专用裁量基准表、区域裁量基准表的罚则,设定通用裁量基准表。(四)裁量的特殊情形按照最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的要求,《裁量规则》规定了按照法定最高罚款数额处罚、从重处罚、从轻和减轻处罚和不予处罚的情形,并予以了细化规定。1.?按照法定最高罚款数额处罚情形。对于造成严重环境危害后果或者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违法行为,经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通过后,应当按照法定最高罚款数额等作出处罚决定。2.?从重处罚情形。明确为“违法行为造成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经济损失的;违法行为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者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在案件查处中拒绝、阻挠、隐瞒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在案件查处中对执法人员、举报人、证人实施威胁、辱骂、殴打、恐吓或者打击报复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务院文件、生态环境部、长江三角洲区域省级政府及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规定的其他从重处罚情形”5种情形,增加的罚款金额一般不超过法定罚款幅度(即法定最高罚款数额与法定最低罚款数额之差,下同)的20%,且增加后的最终罚款金额不得高于法定最高罚款数额。3.?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形。共规定了5种具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形,分别为积极采取整改措施,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生态环境危害后果的(包含主动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主动供述生态环境部门尚未掌握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配合生态环境部门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从轻的罚款金额一般不超过法定罚款幅度的20%,且从轻后的罚款金额不得低于法定最低罚款数额;减轻的罚款金额一般不超过法定最低罚款数额的50%,且减轻后的罚款金额在法定最低罚款数额以下。4.?不予处罚情形。对符合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对清单未作出规定,但符合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不予处罚情形的违法行为,同样不予处罚。[font=黑体]四、保障实施[/font](一)施行日期《裁量规则》定于2024年6月15日起生效施行,有效期5年,至2029年6月14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7月28日印发的《上海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沪环规﹝2020﹞4号)、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7月23日印发的《江苏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苏环规﹝2020﹞1号)、浙江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7月23日印发的《浙江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浙环发﹝2020﹞10号)、安徽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7月30日印发的《安徽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皖环发﹝2020﹞20号)同时废止。(二)保障实施《裁量规则》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制定规范性文件并发布施行,使用上海的发文文号,三省一市生态环境厅(局)及司法厅(局)负责统筹协调全省(市)环境行政处罚适用工作,并组织就《裁量规则》的使用进行普法宣传和解读,确保《裁量规则》有效落地,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提升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水平。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 解读① |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是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障法律、法规贯彻施行的重要手段。近日,生态环境部修订印发《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处罚办法》),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责任,为落实好生态环境基本制度,执行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b]一、修订实施《处罚办法》,更好适应生态环境执法新形势[/b]  原《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实施10余年来,对生态环境领域实施行政处罚,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了具体部署,2021年7月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明确规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后,原办法已不能充分满足新时期对生态环境执法的新要求,不能体现新形势和基层执法实际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部研究修订《处罚办法》,对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实体和程序规则进行调整,并对近年来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回应,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更好适应生态环境执法新形势。  [b]二、创新完善制度设计,更好规范生态环境执法行为[/b]  《处罚办法》紧扣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依法行政的部署要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需要,新增制度内容。  一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在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基础上,将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责令停产整治、禁止从业、责令限期拆除等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执法的行政处罚种类。规范调查取证行为,对处罚案件证据的效力和现场检查(勘察)笔录具体记载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细化自动监测数据的应用要求,突出标记规则的重要作用。细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内容,明确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的范围、内容、审核意见等,对处罚决定公开的主体、公开的期限、公开的内容等作出细化规定。  二是进一步优化处罚办案程序。规范行政处罚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审查、处罚告知、法制审核、集体讨论、决定、送达、执行、结案的流程。新增调查中止、调查终止的规定,列明具体情形。根据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处罚办法》明确处罚案件办理期限以及延长办案期限的特殊情形;调整纳入听证的案件范围,细化听证程序;细化纳入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的案件范围,保障行政处罚的合法性。  三是进一步强化保障当事人权益。注重保障行政相对人申请回避、陈述、申辩和听证等法定权利,细化回避案件的审批要求,统一陈述、申辩以及听证申请的期限。新增监测报告的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新增从旧兼从轻的法律适用规则。细化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相关规定,新增从轻减轻处罚、应当不予处罚和可以不予处罚等情形,体现过罚相当、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强调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处罚决定涉及的个人隐私等均应当予以保密。  [b]三、严格落实《处罚办法》,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b]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以实施《处罚办法》作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契机和主要抓手,坚持依法治污,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坚持过罚相当。全面落实重大处罚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规范案件移送标准。坚持严格执法,对重大、恶意违法行为严惩重罚,解决违法成本低、惩处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严格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轻微不罚以及首违不罚制度,实行无错不罚、小错轻罚,避免处罚的随意性和畸轻畸重。  二是完善配套制度,健全程序规范。制定修改完善立案、告知、听证、送达、执行等行政处罚配套制度和程序规范,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保障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申请听证等权利,确保《处罚办法》的有关程序要求落到实处。统一执法案卷、文书格式标准,完善处罚办案信息系统,提高案卷、文书规范化水平。  三是强化执法说理,降低履职风险。推行说理式执法,处罚决定书应讲明违法事实认定的事理,论清法律适用的法理,说明处罚裁量基准运用和陈述申辩、听证意见采纳理由的情理,做到处罚有理有据、法理相融,有效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要求,深入开展行政执法人员“送法入企”和“以案释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执法守法环境。

  • 关于公开征求《河南省生态环境 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适用规则(修订)》《河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征求意见稿)》 《河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对《河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适用规则》《河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河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进行了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可登录我厅网站(https://sthjt.henan.gov.cn)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请于2022年9月11日前书面反馈至我厅。  意见征求时限:2022年9月5日至2022年9月11日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zfjgy1@163.com  联系人:印书敏  电 话:(0371)66309208  [url=https://oss.henan.gov.cn/typtfile/20220906/749eca07aaa2467f9441a6ecec936502.pdf]附件1:河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适用规则(修订)+河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征求意见稿).pdf[/url]   [url=https://oss.henan.gov.cn/typtfile/20220906/f3cfa1043cec48bf83783ce5a01267f5.pdf]2:河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征求意见稿).pdf[/url][align=right]  2022年9月2日 [/align]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第二章 实施主体与管辖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一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法律、法规授权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等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二条[font=微软雅黑] [/font][/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书面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受委托组织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三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四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两个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先立案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管辖。[/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对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也可以直接由共同的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管辖。[/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五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下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为其管辖的案件重大、疑难或者实施处罚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管辖。[/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认为确有必要的,经通知下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当事人,可以对下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直接管辖,或者指定其他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管辖。[/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上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将其管辖的案件交由有管辖权的下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六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案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处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受移送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第十七条[/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font=微软雅黑] [/font]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现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案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和时限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对涉嫌违法依法应当实施行政拘留的案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海警机构。[/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对涉嫌违法依法应当由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的案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size][/font]

  • 简明问答:关于《北京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 基准(2023年版)》的解读材料

    [b]一、制定背景是什么[/b]  一是因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于2023年7月1日施行,其中规定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形与现有自由裁量基准规定不一致,需进行调整。  二是北京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市级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本行业、本领域现有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三是《北京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22年修订版)》发布后,对于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歧义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和明确。[b]  二、目标任务是什么[/b]  从制度上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在执法中实现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和谐统一,做到公平公正、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b]  三、从重处罚的情形增加了哪一种[/b]  伪造、变造证据材料,或者隐匿、销毁违法证据的。[b]  四、调整后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b]  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2.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  3.主动供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尚未掌握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  4.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当事人积极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将其作为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理的情节。[b]  五、调整后不予处罚的情形有哪些[/b]  1.列入《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中的违法行为,其中的整改日期起算点除有特殊规定外,均为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次日。  2.未列入《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但符合《行政处罚法》第33条、《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42条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当事人采取签订承诺书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b]  六、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表第一部分新增什么内容[/b]  新增“在环境保护设施验收中弄虚作假”违法行为,根据报告表项目与报告书项目,结合不同弄虚作假的情形,确定裁量幅度。[b]  七、水污染物超标中PH值超标如何裁量[/b]  5≤PH4。[b]  八、加油站不符合在线监控管理规定部分调整了哪些内容[/b]  结合标准调整了部分表述,结合执法实际将原数据丢失、重复和错误记录比例大于5%调整为大于10%,并在备注中明确,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同一套在线监控设备出现不同裁量档的违法行为时,按照从一重处罚的基本原则处理。[b]  九、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规定的处罚裁量,进行了哪些调整[/b]  结合使用台数和超标倍数,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处罚金额。[b]  十、重点行业违反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责任制度的处罚裁量,进行了哪些调整[/b]  对于同一单位多辆车排放检验不合格的违法行为,增加了单位注册车辆数的考量因子;对于同一辆车受到多次处罚的违法行为,增加了被处罚车辆数的考量因子。[b]  十一、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表第七部分新增什么内容[/b]  新增“超过许可排放量排放污染物”违法行为,根据简化管理和重点管理单位,结合超许可排放量幅度,确定处罚金额。[b]  十二、针对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表没有的违法行为,如何确定处罚幅度[/b]  新增通用裁量表,对于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表前九部分未列明自由裁量的情形,明确裁量要素、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相关链接:[url=https://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zcfb/shbjgfxwj/436266863/index.html]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2023年版)》的通知[/url]相关链接:[url=https://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zcfb/zcjd89/436266884/index.html]一图读懂、音频解读: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23年版)》的通知[/url]

  •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实施《贵州省轻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试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市(州)、贵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厅机关各处(室、局)、直属各单位:为在生态环境领域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的通知》《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适用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环执法〔2019〕42号)以及《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等规定,制定了《贵州省轻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试行)》(以下简称《清单》),于2022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会第37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并将实施《清单》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b]一、总体要求[/b]坚持严格执法与优化服务相结合、依法处罚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坚持过罚相当、宽严相济的处罚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轻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加强对企业的帮扶指导,切实促进企业守法、服务企业发展。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适用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环执法〔2019〕42号)和《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要求,细化生态环境领域执法裁量权,将依法不予处罚的轻微违法行为具体化、标准化,为执法人员提供明确的执法工作指引,进一步提升全省生态环境领域执法精细化水平,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升执法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b]二、实施范围[/b]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适用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环执法〔2019〕42号)、《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等规定,根据违法事实、证据,综合判断是否符合“不予行政处罚”“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条件(见附件1),不得随意放宽和变更适用条件。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相关事实必须具备合法充分的证据支撑。本通知中的不予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法行为人作有违法行为的宣告,但由于法定原因而免除处罚。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本通知中的初次违法,是指当事人第一次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类违法行为。经询问当事人,查询日常监管信息、贵州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行政处罚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未发现当事人有生态环境保护类违法行为的,可以确定为初次违法。认定时间节点为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施行时间,即2021年7月15日。[b]三、实施程序[/b](一)依法调查取证。对符合立案条件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一律应当立案,并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对于符合不予行政处罚条件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应当在调查终结后提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建议。(二)加强督促整改。对符合不予行政处罚条件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加强督促指导,确保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整改到位。对现场检查时发现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未立即整改到位的,应当当场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当事人限期改正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并督促当事人现场签署《承诺书》(见附件2),合理确定改正期限。(三)严格案件审查。实施不予行政处罚,应当严格按照行政处罚程序开展案件法制审核,并集体审议决定。(四)规范过程记录。应当按照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的要求,做好调查取证、法制审核、集体审议过程的记录,做好违法行为证据和案件审批过程记录等案卷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确保有据可查。决定不予处罚的,应当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见附件3),阐明不予处罚的事实、证据、依据和理由。[b]四、工作要求[/b](一)帮扶指导。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落实《贵州省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等要求,做好对企业的帮扶指导工作,促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二)以案释法。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面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贯穿执法监督全过程。充分发挥违法典型案例的教育引导作用,以案释法,促进企业知法、懂法、守法。(三)信息报送。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法治思维和程序意识,加大对《清单》实施情况的组织调度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清单》全面落实。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随时向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反映,先进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可实时报送。(四)执法监督。省生态环境厅将定期调度并评估《清单》实施情况,把《清单》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执法稽查监督的重要内容,对不严格、不依法落实的,及时督促整改并进行通报。(五)动态调整。省生态环境厅将根据法律依据的调整及《清单》执行情况,对《清单》予以适时调整,不断规范我省生态环境领域不予处罚制度。各市(州)、贵安新区生态环境部门可按照程序对法定不予行政处罚的事项进一步细化,并按规定执行。同时将细化事项报告省生态环境厅。(六)实施时间。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以往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附件:1.贵州省轻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试行)??????2.承诺书??????3.贵州省XXX轻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align=right]2022年11月16日[/align](此件公开发布)附件1[align=center]贵州省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试行)[/align][table][tr][td=1,1,54][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19px]项目[/size][/font][/align][/td][td=1,1,57][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19px]类别[/size][/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19px]序号[/size][/font][/align][/td][td=1,1,107][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19px]违法行为[/size][/font][/align][/td][td=1,1,587][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19px]违反条款[/size][/font][/align][/td][td=1,1,202][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19px]不予处罚的情节[/size][/font][/align][/td][/tr][tr][td=1,1,54][align=center][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align=center][font=&]?[/font][/align][/td][td=1,3,57][align=center][font=&](一)建设项目管理类[/font][/align][align=center][font=&]?[/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1[/font][/align][/td][td=1,1,107][font=&]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未依法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擅自开工建设,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font][/td][td=1,1,587][font=&]1.[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font][/font][font=&]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font][/font][font=&]4.[font=仿宋_GB23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一款 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前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font][/font][font=&]5.[font=仿宋_GB23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且企业自行实施关停或者实施停止建设、停止生产等措施的。[/font][/font][font=&]注:本项违反条款4.[font=仿宋_GB23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一款不适用不予处罚情节。[/font][/font][/td][/tr][tr][td=1,2,54][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td][td=1,1,49][align=center][font=&]2[/font][/align][/td][td=1,1,107][font=&]环境影响登记表未依法备案的[/font][/td][td=1,1,587][font=&]1.[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三)项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第四款 依法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将环境影响登记表报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经发现后主动实施关闭或者实施停止建设、拆除涉案设备或者恢复原状等措施,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5[/font][/align][/td][td=1,1,107][font=&]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未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或者未将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的[/font][/td][td=1,1,587][font=&]《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font][font=&]建设单位应当将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和资金,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时组织实施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2,54][align=center][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align=center][font=&]?[/font][/align][/td][td=1,2,57][align=center][font=&](一)建设项目管理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6[/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font][/td][td=1,1,587][font=&]《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九条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font][font=&]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经发现后,在责令整改期限内依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没有造成危害后果。[/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10[/font][/align][/td][td=1,1,107][font=&]建设单位未依法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的[/font][/td][td=1,1,587][font=&]《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 除按照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验收报告。[/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工作已全部完成;[/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font][/font][/td][/tr][tr][td=1,5,54][align=center][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align=center][font=&]?[/font][/align][/td][td=1,6,57][align=center][font=&](二)排污许可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13[/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保存原始监测记录[/font][/td][td=1,1,587][font=&]《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原始监测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font=仿宋_GB2312]年。[/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没有造成危害后果;[/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违法行为在规定期限内改正完毕。[/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14[/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font][/td][td=1,1,587][font=&]《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如实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按要求及时完成整改;[/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不含公开内容弄虚作假行[/font][/font][font=&]为。[/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16[/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或者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记录[/font][/td][td=1,1,587][font=&]《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 排污单位应当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格式、内容和频次,如实记录主要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环境管理台账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font=仿宋_GB2312]年。[/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按要求及时完成整改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18[/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font][/td][td=1,1,587][font=&]《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频次和时间要求,向审批部门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如实报告污染物排放行为、排放浓度、排放量等。[/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19[/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如实报告污染物排放行为或者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font][/td][td=1,1,587][font=&]《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频次和时间要求,向审批部门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如实报告污染物排放行为、排放浓度、排放量等。[/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font][/td][/tr][tr][td=1,5,54][align=center][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23[/font][/align][/td][td=1,1,107][font=&]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规定填报排污信息的[/font][/td][td=1,1,587][font=&]《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 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很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填报排污登记表,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font][font=&]《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 ?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基本信息、污染物排放去向、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等信息;填报的信息发生变动的,应当自发生变动之日起20[font=仿宋_GB2312]日内进行变更填报。[/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font][/td][/tr][tr][td=1,4,57][align=center][font=&](三)水污染防治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3[/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或者未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重点排污单位还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没有造成危害后果;[/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违法行为在规定期限内改[/font][/font][font=&]正完毕。[/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4[/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按照规定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font][/td][td=1,1,587][font=&]1.[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重点排污单位还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不具备监测能力的,可以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font][/font][font=&]第三款 ?省和市、州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完整有效。按照监测规范要求获取的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日均值可作为达标判定的依据。[/font][font=&]?[/font][/td][td=1,1,202][font=&]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且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font=&]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已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且由非主观因素造成未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未影响自动监测数据真实性、有效性。[/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9[/font][/align][/td][td=1,1,107][font=&]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条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污染物为常规污染物;[/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超标污染物为单个因子;[/font][/font][font=&]4.[font=仿宋_GB2312]超标不足[/font]0.5[font=仿宋_GB2312]倍;[/font][/font][font=&]5.[font=仿宋_GB2312]次日完成整改并达标排放[/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28[/font][/align][/td][td=1,1,107][font=&]不按照规定制定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font=仿宋_GB2312]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有关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并定期进行演练。[/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制定应急方案,立即开展演练。[/font][/font][/td][/tr][tr][td=1,3,54][align=center][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align=center][font=&]?[/font][/align][/td][td=1,3,57][align=center][font=&](三)水污染防治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30[/font][/align][/td][td=1,1,107][font=&]违反实验室、检验室、化验室产生的废液管理规定[/font][/td][td=1,1,587][font=&]《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四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验室、检验室、化验室产生的废液应当按照有关危险废物的规定单独收集,进行安全处置,禁止直接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或者直接排入外环境。[/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font=&]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实验室、检验室、化验室废液处理的监督管理。[/font][font=&]医疗废水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32[/font][/align][/td][td=1,1,107][font=&]损毁、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界标、护栏围网和警示标志的[/font][/td][td=1,1,587][font=&]《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公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护栏围网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宣传标语。[/font][font=&]禁止损毁、擅自移动前款规定的地理界标、护栏围网和警示标志。[/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34[/font][/align][/td][td=1,1,107][font=&]违反畜禽养殖活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管理规定的[/font][/td][td=1,1,587][font=&]《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五十四条 ?从事畜禽养殖活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活动,应当及时对畜禽粪便、畜禽尸体、污水等进行收集、贮存、清运。[/font][font=&]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向环境排放经过处理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font][font=&]染疫畜禽以及染疫畜禽排泄物、染疫畜禽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等病害畜禽养殖废弃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font][/td][/tr][tr][td=1,3,54][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font][/td][td=1,6,57][align=center][font=&](四)大气污染防治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3[/font][/align][/td][td=1,1,107][font=&]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八条?[font=仿宋_GB231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应当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遵守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仅[/font]1[font=仿宋_GB2312]个超标因子,且超标排放不足[/font]0.5[font=仿宋_GB2312]倍;[/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且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4[/font][/align][/td][td=1,1,107][font=&]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八条?[font=仿宋_GB231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应当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遵守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因突发故障导致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font]24[font=仿宋_GB2312]小时内及时报告并采取应急处置、停产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超总量不足[/font]5%[font=仿宋_GB2312];[/font][/font][font=&]4.[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7[/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font=仿宋_GB231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其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本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监测的具体办法和重点排污单位的条件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责令改正期限内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font][/font][/td][/tr][tr][td=1,2,54][align=center][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align=center][font=&]?[/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8[/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font=仿宋_GB2312]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其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本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监测的具体办法和重点排污单位的条件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font][/font][/td][td=1,1,202][font=&]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的,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已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且由非主观因素造成未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font=&]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未影响自动监测数据真实性、有效性。[/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16[/font][/align][/td][td=1,1,107][font=&]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未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未采取减少废气排放措施的[/font][font=&]?[/font][/td][td=1,1,587][font=&]1.[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font]?[font=仿宋_GB2312]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font] [font=仿宋_GB2312]无法密闭的,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 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无法密闭的,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font][/font][/td][td=1,1,202][font=&]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未按要求进行密闭的。[/font][/font][font=&]已按照规定安装并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经责令改正后立即改正违法行为且属于初次违法的。[/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无法密闭且未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的。[/font][/font][font=&]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且属于初次违法的。[/font][/td][/tr][tr][td=1,5,54][align=center][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font=&]?[/font][/td][td=1,1,49][align=center][font=&]18[/font][/align][/td][td=1,1,107][font=&]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未采取措施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或者对泄漏的物料未及时收集处理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条?[font=仿宋_GB2312]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减少物料泄漏,对泄漏的物料应当及时收集处理。[/font][/font][font=&]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原油成品油码头、原油成品油运输船舶和油罐车、气罐车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并保持正常使用。[/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2,57][align=center][font=&](四)大气污染防治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26[/font][/align][/td][td=1,1,107][font=&]未密闭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font=仿宋_GB2312]贮存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当密闭;不能密闭的,应当设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严密围挡,并采取有效覆盖措施防治扬尘污染。[/font][/font][/td][td=1,1,202][font=&]应当密闭的,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初次被发现,当场改正的;[/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占地面积在[/font]100[font=仿宋_GB2312]平方米以内;[/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font][/font][font=&]应当密闭不能密闭的,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的;[/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29[/font][/align][/td][td=1,1,107][font=&]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等物料,未采取防燃措施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font=仿宋_GB2312]单位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等物料,应当采取防燃措施,防止大气污染。[/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2,57][align=center][font=&](五)土壤污染防治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3[/font][/align][/td][td=1,1,107][font=&]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未按年度报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或者未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一)项、第(二)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font][font=&](一)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并按年度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排放情况;?[/font][font=&](二)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保证持续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4[/font][/align][/td][td=1,1,107][font=&]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企业事业单位未采取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或者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未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font=仿宋_GB2312]企业事业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font][/font][font=&]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制定包括应急措施在内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报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并实施。[/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font][/td][/tr][tr][td=1,2,54][align=center][font=&]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td][td=1,2,57][font=&](五)土壤污染防治类[/font][/td][td=1,1,49][align=center][font=&]18[/font][/align][/td][td=1,1,107][font=&]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五条?[font=仿宋_GB2312]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包括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24[/font][/align][/td][td=1,1,107][font=&]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报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的[/font][/td][td=1,1,587][font=&]《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七条?[font=仿宋_GB2312]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的用途变更或者在其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前,应当由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作为不动产登记资料送交地方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机构,并报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font][/font][/td][td=1,1,202][font=&]同时满足下列情形,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1.[font=仿宋_GB2312]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font=&]2.[font=仿宋_GB2312]所涉地块属于第二类建设用地;[/font][/font][font=&]3.[font=仿宋_GB231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危害后果轻微。[/font][/font][/td][/tr][tr][td=1,2,54][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td][td=1,2,57][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六)固废污染防治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1[/font][/align][/td][td=1,1,107][font=仿宋_GB2312]未依法及时公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的[/font][/td][td=1,1,587][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依法及时公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font][/td][td=1,1,202][font=仿宋_GB2312]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仿宋_GB2312]1.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仿宋_GB2312]2.违法行为持续时间不超过20日;[/font][font=仿宋_GB2312]3.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15[/font][/align][/td][td=1,1,107][font=仿宋_GB2312]未按照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font][/td][td=1,1,587][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七条 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font][/td][td=1,1,202][font=仿宋_GB2312]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仿宋_GB2312]1.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仿宋_GB2312]2.已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但设置不规范,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且违法行为在规定期限内改正完毕的。[/font][/td][/tr][tr][td=1,1,54][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td][td=1,1,57][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八)其他类[/font][/align][/td][td=1,1,49][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3[/font][/align][/td][td=1,1,107][font=仿宋_GB2312]未按照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的[/font][/td][td=1,1,587][font=仿宋_GB23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根据促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需要,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未达到能源消耗控制指标、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的企业的名单,为公众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font][font=仿宋_GB2312]列入前款规定名单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font][/td][td=1,1,202][font=仿宋_GB2312]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仿宋_GB2312]1.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仿宋_GB2312]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td][/tr][tr][td=1,2,54][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一、专项处罚裁量表[/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font][/td][td=1,2,57][font=仿宋_GB2312](八)其他类[/font][/td][td=1,1,49][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10[/font][/align][/td][td=1,1,107][font=仿宋_GB2312]依照规定应当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而未备案的[/font][/td][td=1,1,587][font=仿宋_GB2312]《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销售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备案手续。[/font][font=仿宋_GB2312]第十九条 ?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的维修、报废处理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font][font=仿宋_GB2312]专门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或者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font][/td][td=1,1,202][font=仿宋_GB2312]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仿宋_GB2312]1.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仿宋_GB2312]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td][/tr][tr][td=1,1,49][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13[/font][/align][/td][td=1,1,107][font=仿宋_GB2312]未按照监督检查人员的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的[/font][/td][td=1,1,587][font=仿宋_GB2312]《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font=仿宋_GB2312]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font][/td][td=1,1,202][font=仿宋_GB2312]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仿宋_GB2312]1.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仿宋_GB2312]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font][/td][/tr][tr][td=1,1,54][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二、 通用处罚裁量表[/font][/align][/td][td=5,1,1002][font=仿宋_GB2312]同时满足下列情形的,不予行政处罚:[/font][font=仿宋_GB2312]1.属于初次违法;[/font][font=仿宋_GB2312]2.在责令改正期限内改正违法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font][/td][/tr][/table]附件2[align=center][b]承诺书[/b][/align]XX:????你局(厅)执法人员[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 ? ? ??[/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 ? ? ??[/size][/font]在[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 ? ?[/size][/font]年[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 ? ?[/size][/font]月[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 ? ?[/size][/font]日的监督检查中发现我(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已向我(单位)送达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要求我(单位)改正(限期改正)。我(单位)对以上情况确认无误,并自愿承诺:1.立即予以改正;2.在[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 ? ?[/size][/font]年[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 ? ?[/size][/font]月[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 ? ?[/size][/font]日前改正,并将整改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送达你局(厅)。若我(单位)未履行上述承诺,愿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lign=right]承诺人签名或盖章:[/align][align=right]年 ???月??? 日[/align]附:承诺人身份证(营业执照)复印件。注:本承诺书一式两份,执法部门和承诺人各一份。附件3[align=center][b]贵州省XXX轻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b][/align][align=center][b]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b][/align][align=right]环不罚〔 〕 号[/align](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与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一致):营业执照注册号(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证:社会信用代码: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我局(厅)于??? 年??? 月 ??日对你(单位)进行了调查,发现你(单位)实施了以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陈述违法事实,如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动机、危害后果等内容)以上事实,有(列举证据形式,阐述证据所要证明的内容)等证据为凭。你(单位)的上述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及条款序号)的规定。经查,你(单位)(阐述适用不予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及条款序号)的规定,我局(厅)决定对你(单位)不予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救济途径和时限)[align=right](印章)[/align][align=right]年???? 月??? 日[/align]

  •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2023年版)》的通知

    州、市生态环境局,厅机关各处室、所属各单位:经厅党组(扩大)会议审议同意,现将《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2023年版)》予以印发,2021年11月发布的《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和基准规定(试行)》同步予以废止。[align=right]云南省生态环境厅[/align][align=right]2024年2月2日[/align](此件公开发布)[align=center][b]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2023年版)[/b][/align][align=center][b]云南省生态环境厅[/b][/align][align=center][b]二〇二四年二月[/b][/align]目 录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2023年版)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表一、违法行为个性裁量基准(一)违反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及竣工环保验收制度的行为1.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未批先建)2.未依法备案环境影响登记表的行为3.建设单位自行编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行为4.接受委托的技术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行为5.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未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未将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的行为6.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违法行为7.未同时组织实施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行为8.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竣工环保验收或者竣工环保验收不合格,建设项目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行为9.未依法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的行为10.竣工环保验收中弄虚作假的行为11.向建设单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收取费用的行为(二)违反环境保护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行为(三)违反现场检查规定的行为(四)逃避监管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五)超标或超总量排污的行为(六)违反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行为1.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或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行为2.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行为3.排污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4.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自动监测数据的行为5.未按照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的行为6.燃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石油焦的行为7.在禁燃区内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行为8.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新建、扩建分散燃煤供热锅炉的行为9.未按照规定拆除已建成的不能达标排放的燃煤供热锅炉的行为10.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不符合规定标准或者要求的锅炉的行为11.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未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未采取减少废气排放措施的行为12.工业涂装企业未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或者未建立、保存台账的行为13.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未采取措施减少物料泄漏或者对泄漏的物料未及时收集处理的行为14.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并正常使用油气回收装置的行为15.未采取措施控制、减少粉尘和气态污染物排放的行为16.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未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未进行防治污染处理,或者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未及时修复或者更新的行为17.生产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行为18.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企业对发动机、污染控制装置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检验合格产品出厂销售的行为19.机动车生产、进口企业未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其生产、进口机动车车型的排放检验信息或者污染控制技术信息的行为20.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行为21.未密闭贮存易产生扬尘的物料的行为22.对不能密闭的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未设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严密围挡,或者未采取有效覆盖措施防治扬尘污染的行为23.装卸物料未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方式控制扬尘排放的行为24.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等物料,未采取防燃措施的行为25.码头、矿山、填埋场和消纳场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的行为26.排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建设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或者对排放口和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环境风险的行为27.向大气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及废弃物焚烧设施的运营单位,未采取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未配备净化装置的行为28.未采取措施防止排放恶臭气体的行为29.从事服装干洗和机动车维修等服务活动,未设置异味和废气处理装置等污染防治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影响周边环境的行为30.拒不执行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或者建筑物拆除施工等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的行为31.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行为(七)违反水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行为1.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自行监测,或者未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行为2.排污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3.未按照规定对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排污口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或者未公开有毒有害水污染物信息的行为4.未按照规定进行预处理,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不符合处理工艺要求的工业废水的行为5.在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的行为6.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的行为7.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或者将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的行为8.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有毒污染物的车辆或者容器的行为9.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或其他废弃物,或者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污染物的行为10.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含有高放射性、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的行为1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或者标准,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热废水或者含病原体的污水的行为12.未采取防渗漏等措施,或者未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进行监测的行为13.加油站等的地下油罐未使用双层罐或者采取建造防渗池等其他有效措施,或者未进行防渗漏监测的行为14.未按照规定采取防护性措施,或者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其他废弃物的行为15.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行为16.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行为17.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的行为18.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或者组织进行旅游、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行为19.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单位不按照规定制定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的行为20.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单位未及时启动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采取有关应急措施的行为21.向环境排放尾矿水,未按照规定设置污染物排放口标志的行为(八)违反固体废物管理制度的行为1.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未依法及时公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的行为2.生活垃圾处理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并公开污染排放数据的行为3.将列入限期淘汰名录被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行为4.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利用、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行为5.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未经批准的行为6.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利用未报备案的行为7.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工业固体废物,或者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工业固体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其他环境污染的行为8.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未建立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并如实记录的行为9.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违反规定委托他人运输、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行为10.贮存工业固体废物未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的行为11.从事畜禽规模养殖未及时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污等固体废物的行为12.尾矿、煤矸石、废石等矿业固体废物贮存设施停止使用后,未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进行封场的行为13.未按照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行为14.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或者申报危险废物有关资料的行为15.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擅自倾倒、堆放危险废物的行为16.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17.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运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18.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未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19.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行为20.未经安全性处置,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具有不相容性质的危险废物的行为21.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的行为22.未经消除污染处理,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的行为23.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其他环境污染的行为24.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的行为25.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未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的行为26.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未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并如实记录的行为27.危险废物产生者未按照规定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又不承担代为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费用的行为28.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无许可证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行为29.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未按照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行为30.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行为31.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不按规定重新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换证的行为32.经营单位终止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或者危险废物的经营设施在废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前、服役期届满后,未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33.伪造、变造、转让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行为34.危险废物收集单位未与处置单位签订接收合同,或者未将收集的废矿物油和废镉镍电池在90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置,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35.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行为36.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未使用符合标准的专用车辆运送医疗废物或者使用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运送其他物品的行为37.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未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或者监控装置未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行为38.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行为39.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的行为4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行为41.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对医疗废物的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的行为42.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行为43.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44.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活动的行为45.转让、买卖医疗废物,邮寄或者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或者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行为46.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47.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48.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49.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5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51.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52.未取得登记证生产或者进口新化学物质,或者加工使用未取得登记证的新化学物质的行为53.未按规定办理重新登记生产或者进口新化学物质的行为54.将未经国务院生态环境部门新用途环境管理登记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化学物质,用于允许用途以外的其他工业用途的行为55.未办理备案,或者未按照备案信息生产或者进口新化学物质,或者加工使用未办理备案的新化学物质等行为56.产生、收集、贮存、处置、利用危险废物的单位无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或者不按照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出口危险废物的行为57.危险废物出口者未按规定报送有关信息,逾期不改正的行为58.危险废物出口者未按规定填写转移单据或未按规定运行转移单据或未按规定的存档期限保管转移单据的行为59.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按规定备案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危险化学品的处置方案的行为60.生产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或者使用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未按照规定将相关信息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的行为61.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未取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擅自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活动的行为62.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未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未报送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或报送信息不真实,或者未按规定期限保存基本数据的行为63.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未建立日常环境监测制度或者未开展日常环境监测的行为64.伪造、变造、转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书等行为65.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不按照处理资格证书的规定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或未按规定办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变更、换证、注销手续的行为66.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提供或者委托给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处理活动的行为67.将未完全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处置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拆解、利用、处置活动的行为68.拆解、利用和处置电子废物不符合要求,或作业场所不符合要求或贮存电子废物超过一年的行为69.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单位未按规定记录有关情况的行为70.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单位未按培训制度和计划进行培训的行为71.任何个人或者未列入名录的单位未获得环境保护措施验收合格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行为(九)违反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行为1.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未制定、实施自行监测方案,或者未将监测数据报生态环境部门的行为2.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3.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未按年度报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或者未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的行为4.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行为5.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未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行为6.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的行为7.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未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监测的行为8.建设和运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未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的行为9.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的行为10.将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或者污染土壤用于土地复垦的行为11.受委托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单位出具虚假报告的行为12.未单独收集、存放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的行为13.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对土壤、周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的行为14.土壤修复施工单位转运污染土壤,未提前报所在地和接收地生态环境部门的行为15.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的行为16.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实施后期管理的行为17.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行为18.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的行为19.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实施修复的行为20.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土壤污染责任人未另行委托有关单位对风险管控效果、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的行为21.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未按照规定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报生态环境部门备案,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行为22.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将修复方案、效果评估报告报生态环境部门备案,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行为23.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报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行为(十)违反辐射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行为1.无许可证或未按照许可证的规定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行为2.未建造尾矿库或者不按照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要求建造尾矿库,贮存、处置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的尾矿的行为3.向环境排放不得排放的放射性废气、废液的行为4.不按照规定的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利用渗井、渗坑、天然裂隙、溶洞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的行为5.不按照规定处理或者贮存不得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的行为6.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贮存和处置的行为7.不按照规定设置放射性标识、标志、中文警示说明,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8.不按照规定报告放射源丢失、被盗情况或者放射性污染事故,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9.不按照规定对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处置,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10.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活动的行为11.不按照许可的有关规定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活动的行为12.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单位未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贮存、处置废旧放射源或者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行为13.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改变所从事活动的种类或者范围以及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生产、销售、使用设施或者场所,未按照规定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行为14.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而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15.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未经批准,擅自进口或者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的行为16.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部分终止或者全部终止生产、销售、使用活动,未办理许可证变更或者注销手续,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17.伪造、变造、转让许可证的行为18.伪造、变造、转让放射性同位素进口和转让批准文件的行为19.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未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划出安全防护区域和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行为20.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未经批准擅自在野外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行为21.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未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22.未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生产的放射源进行统一编码,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23.未将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台账和放射源编码清单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24.出厂或者销售未列入产品台账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编码的放射源,被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25.未按照规定对废旧放射源进行处理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26.未按照规定对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和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实施退役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27.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或者发现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28.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场所未按照规定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放射性标志,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29.造成辐射事故的行为30.核技术利用单位未按照规定,将其产生的废旧放射源或者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送交贮存、处置,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31.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单位未按照规定建立情况记录档案,或者未按照规定进行如实记录的行为32.核技术利用单位或者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单位未按照规定如实报告有关情况的行为33.核技术利用单位或者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单位未按照规定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的行为34.托运人未按照规定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准书、辐射监测报告备案,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行为35.未按照规定对托运的放射性物品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的行为36.将经监测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放射性物品交付托运的行为37.出具虚假辐射监测报告的行为38.托运人、承运人未按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要求,做好事故应急工作并报告事故的行为(十一)违反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行为1.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新建排放噪声的工业企业的行为2.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改建、扩建工业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业噪声污染的行为3.无排污许可证排放工业噪声的行为4.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工业噪声的行为5.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单位未对工业噪声开展自行监测,未保存原始监测记录,或者未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的行为6.噪声重点排污单位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使用、维护噪声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的行为7.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作业,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公告附近居民的行为8.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作业,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取得证明的行为9.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建筑噪声的行为(十二)其他环境违法行为1.未按照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的行为2.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或者在清洁生产审核中弄虚作假的,或者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不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行为3.在禁止养殖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行为4.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单位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品种、数量、期限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行为5.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单位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用途生产或者销售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行为6.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超出使用配额许可证规定的品种、数量、用途、期限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行为7.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备案而未备案的行为8.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经营活动的单位未完整保存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行为9.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经营活动的单位未按时申报或者谎报、瞒报有关经营活动的数据资料的作为10.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经营活动的单位未按照监督检查人员的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的行为二、违法行为共性裁量基准三、违法行为修正裁量基准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裁量系数表五、云南省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统计表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2023年版)第一条【目的意义】为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行为,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适用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等规定,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规则。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全省生态环境领域行政处罚行为。各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可以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对本规则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实施细则。各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可以参照本规则对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政府规章处罚条款作出细化、量化规定。各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在细化、量化规定制发后15日内报省生态环境厅备案。省生态环境厅在制发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后15日内报生态环境部备案。第三条【基本原则】行使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合法原则。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在法律、法规、单行条例、规章确定的裁量条件、种类、范围、幅度内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二)合理原则。应当充分考虑、全面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执法对象情况、危害后果等相关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三)过罚相当原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与当事人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与环境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四)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应当向社会公开裁量标准,向当事人告知裁量所基于的事实、理由、依据等内容;应当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公平、公正实施处罚,对事实、性质、情节、后果类似的情况应当给予大致相同的处罚。第四条【裁量方式和金额计算】本规则根据违法行为构成要素和违法情节设定若干裁量因子,并确定各项裁量因子的分值,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设置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表,采用裁量模型函数公式计算。(一)裁量方式1.综合考虑生态环境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后果,确定个性基准、共性基准、修正基准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裁量系数数值。个性基准因子数值中,1代表轻微,2代表一般,3代表较重,4代表严重,5代表特别严重。共性基准因子数值1—5代表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次数、区域影响(引发关注)从轻微到严重的不同程度。修正基准因子数值-2—2代表改正态度、配合调查取证情况、补救措施等可予从轻或者从重的不同情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裁量系数数值0.1—1代表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所处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敏感程度。2.对照相关项的子个性基准与子共性基准,叠加出总个性基准与总共性基准的数值;将总个性基准与总共性基准代入裁量模型函数公式,计算得出与违法行为情节、后果相匹配的处罚金额。3.根据修正基准数值,对处罚金额在限定范围内进行修正,得出修正处罚金额。修正后的裁量处罚金额不得超出法定的裁量范围。4.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裁量系数是基于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结构、功能、质量等因素确定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对不同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中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分类行政处罚的裁量因子。(二)裁量处罚金额计算1.总公式X=N+(M-N)×〔(A-1)/4〕×(0.5+B)×C金额=处罚下限+(处罚上限-下限)×裁量×修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裁量系数X:裁量处罚金额M:法定处罚上限N:法定处罚下限A:裁量系数B:修正系数C: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裁量系数〔(A-1)/4〕值区间为[0,1](0.5+B)值区间为[0,1]2.裁量系数计算A=50%×首要因子等级数值+50%×其他裁量因子数值的平均数首要因子等级数值为个性裁量因子、共性裁量因子所有裁量等级中最大的一个。如评级为(5,5,4,4,3),则首要因子等级为5,其他裁量因子数值平均数为(5+4+4+3)/4。3.修正系数计算B=修正因子数值之和/(所取修正因子个数×2)×50%4.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裁量系数确定C值参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裁量系数表确定,区间为[0.1,1]。5.裁量处罚金额修正后的裁量处罚金额超出法定裁量范围的,按法定上限处罚。罚款金额高于一万按“千”取整,低于一万按“百”取整(舍去不足一千或一百的部分)。第五条【不适用裁量因子的特殊情形】本规则的某些裁量因子在办理具体行政处罚案件中不适用或在执法调查中确实无法收集相关裁量因子情节证据的,在裁量时可不适用该裁量因素及裁量因子,但应在案件调查报告中注明。第六条【裁量计算器】省生态环境厅将开发行政处罚裁量计算器,供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参考使用。第七条【从重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处罚。(一)两年内因同类环境违法行为被处罚3次(含3次)以上的。(二)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实施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等涉气环境违法行为的。(三)对九大高原湖泊造成水质污染、水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四)在案件查处中对执法人员进行威胁、辱骂、殴打、恐吓或者打击报复的,或者对举报人、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五)环境违法行为造成跨行政区域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六)环境违法行为引发集访(5人以上)等重大群体性事件,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曝光报道等不良社会反响的。(七)其他具有从重情节的。对符合从重处罚条件的案件,经集体讨论通过后,可以在裁量基准表计算处罚金额的基础上增加20%以内的处罚。从重处罚后的实际处罚金额应以相应处罚幅度最高的法定罚款金额为限。第八条【从轻或减轻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三)主动供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尚未掌握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四)配合生态环境部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五)积极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在裁量权基准表计算后,还有上述情形的,经集体讨论通过后,可以在裁量权基准表计算处罚金额的基础上减少20%以内进行处罚,减少后的罚款金额,未超出最低法定罚款金额的,为从轻处罚,超出最低法定罚款金额限度的,为减轻处罚。第九条【免予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处罚。(一)违法行为(如“未批先建”)未造成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后果,且企业自行实施关停或者停止建设、停止生产等措施的。(二)建设项目未依法备案环境影响登记表,经责令改正文书送达后次日起5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完成备案的。(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办理环评审批,排污许可手续已办理,配套环保设施已按环评要求建设完成并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调试运行一年内未经验收,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时间未超过1个月,企业自行实行关停或者经责令改正后3个月内按要求完成验收并公开验收报告的。(四)因突发故障等非主观故意因素导致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24小时内及时报告并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且水污染物日均值、大气污染物小时均值未超标的。(五)除第一类污染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所涉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所列物质、含重金属的污染物及列入《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第一批)、《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2018年)的污染物之外,超标排放水污染物(不含色度)、大气污染物(不含恶臭、林格曼烟气黑度)仅有一项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且超标幅度不超过10%,次日完成整改的。(六)未设置或者未规范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等危险废物管理不规范行为,首次发现,经现场检查指出后立即改正的;厂区内临时不规范贮存危险废物,经现场检查指出后立即改正,且未发生扬散、流失、渗漏或其他环境污染情形的。(七)违法行为持续时间短、没有造成环境污染后果或生态破坏,首次发现,经责令限期改正后及时完成整改的。(八)违法行为轻微,主动要求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且一次磋商成功并签署赔偿协议,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态度积极的。第十条【不予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予处罚。(一)因不可抗力导致的生态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二)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其不具备主观过错的。(三)符合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试行)》(云环通〔2022〕158号)情形的。(四)其他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第十一条【相关制度】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执行以下制度:(一)查处分离制度。将生态环境执法的调查、审核、决定、执行等职能进行相对分离,使执法权力分段行使,执法人员相互监督,建立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二)执法回避制度。执法人员与其所管理事项或者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平公正处理的,不得参与相关案件的调查和处理。(三)执法公示制度。强化事前、事后公开,向社会主动公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政执法决定等信息。规范事中公示,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要主动表明身份,接受社会监督。(四)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立案、调查、审查、决定、执行程序以及执法时间、地点、对象、事实、结果等做出详细记录,并全面系统归档保存,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五)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对符合《云南省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试行)》规定的情形,以及生态环境部门认为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引发社会风险,直接关系行政相对人或第三人重大权益,经过听证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以及案件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案件,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严格法制审核。(六)案卷评查制度。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可以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对下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将案卷质量作为衡量执法水平的重要依据。(七)执法统计制度。对本机构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情况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统计,认真分析执法统计信息,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注重分析成果的应用。(八)裁量案例制度。按照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要求,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针对常见环境违法行为,确定一批裁量权尺度把握适当的典型案例,为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提供参照。第十二条【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的全过程适用】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适用于办理生态环境违法案件的各阶段。(一)调查取证阶段。环境违法案件调查取证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当以裁量权规则和基准规定为指导,全面调取有关违法行为和情节的证据;在提交行政处罚案件调查报告时,不仅要附有违法行为的定性证据,还应根据裁量因子提供有关定量证据。因客观情况未能调取到裁量权基准表中部分裁量因素的情节和证据,应在案件调查报告中注明,计算处罚金额时不考虑该项裁量因素。(二)案件审查阶段。案件审查过程中,案件审查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裁量权规则和使用裁量基准,对具体案件的处罚额度提出合理的裁量建议。(三)告知和听证阶段。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在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有关违法事实、证据、处罚依据时,一并告知行政处罚裁量权的适用依据,及其陈述申辩权利。当事人陈述申辩时对裁量权适用提出异议的,应当对异议情况进行核查,对合理的意见予以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四)决定阶段。生态环境部门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应当在处罚决定书中载明行政处罚裁量权的适用依据和理由,以及对当事人关于裁量的陈述申辩意见的采纳情况和理由。对符合本规则第十一条第五项情形的重大案件,应当经集体审议裁量情况后确定处罚金额,书面记录审议结果,并随案卷归档。对从重处罚、从轻处罚、不予处罚的案件,应当在案卷中附具理由。第十三条【责任追究】生态环境部门不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构成违纪违法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第十四条【术语含义及认定】本规则有关术语的含义及认定:“两年内未受到过其他处罚”等处罚记录信息中的“两年内”是指以当次行为发生之日为起算点往前追溯两年。“微大中小型企业”参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认定,如有更新,按最新版本认定。“排污超标状况”存在多个污染因子超标的,以超标倍数最高的污染因子进行等级裁量;“小时烟气流量”以超标当日在线小时烟气流量最高值认定;“废水日排放量”以超标当日在线污水排放量认定。“突发环境事件分级”以《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年修订)中的“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认定;“辐射事故等级”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19年修订)第四十条进行认定。如有更新,按最新版本认定。本基准中的“以上”含本数,“不足”“以下”“以内”不含本数。第十五条【解释权】本规则由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解释。第十六条【施行日期】本规则自2024年3月10日起施行,原《云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和基准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img=,16,16,absmiddle]http://law.foodmate.net/member/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ext/doc.gif[/img] [url=http://file1.foodmate.net/file/upload/202402/27/144046441514921.doc]云环规〔2024〕1号[/url]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规则(2023版)》的通知

    各市生态环境局: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规则(2023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2023年7月4日(此件公开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规则(2023版)第一条 为规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适用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章、文件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则。第二条 我区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时,适用本规则及其附件《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以下简称裁量基准)。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补充本规则及裁量基准。法律、法规、规章对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行使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循合法、合理、过罚相当、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四条 本规则根据违法行为构成要素和情节,设定个性、共性和修正裁量基准,裁量因子的设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违法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社会影响;(二)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三)违法行为的具体方式或者手段;(四)违法行为持续的时间;(五)违法行为危害的具体对象;(六)当事人是初次违法还是再次违法;(七)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改正措施及效果。第五条 本规则采用固定裁量公式计算罚款金额。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办理本规则附件中二十一类特定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时,应当通过个性、共性和修正裁量基准计算罚款金额;办理其他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时,应当通过共性和修正裁量基准计算罚款金额。第六条 罚款金额的计算。(一)综合考虑违法行为情节、后果的严重程度和违法主体特点,确定各个性裁量基准、共性裁量基准、修正裁量基准中裁量因子对应的裁量等级数值。违法行为在同一裁量因素或者修正因素内同时有多个裁量因子的,按照裁量等级最高的取值。无法确定或者对应个性裁量基准中的裁量因素,裁量等级不取值或者按照最低的裁量等级取值。共性裁量基准、修正裁量基准中的所有裁量因素和修正因素,应当确定裁量因子的裁量等级数值,应当取值的裁量因子无法确定的,按照最低的裁量等级取值。(二)将相关个性裁量基准、共性裁量基准和修正裁量基准的裁量等级数值代入裁量公式,计算出与违法行为情节、后果相匹配的处罚金额。公式系数计算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值到小数点后3位,公式计算的裁量处罚金额舍去小数点后取整到“元”。计算出的裁量处罚金额超出法定的处罚幅度的,按照法定处罚幅度的上限、下限取值。(三)“排污超标状况”存在多个污染因子超标的,以超标倍数最高的污染因子进行等级裁量,“小时烟气流量”以超标当日在线小时烟气流量最高值认定,“水日排放量”以超标当日在线废水排放量认定。实际小时烟气流量和日排水量无法认定的,依次以排污许可证、环评文件、人工监测数据、污染源普查数据及其他方式核定。(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实际排放总量以各级负责总量核定的部门认定为准。(五)固定裁量公式计算1.裁量公式:X=N+(M-N)×[(A-1)/4]×(0.6+B)X:裁量处罚金额M:法定处罚上限N:法定处罚下限,无下限的取值为0A:裁量系数B:修正系数2.裁量系数A根据现场执法调查取证事实,选择违法行为对应的个性裁量基准、共性裁量基准,由裁量因子对应的裁量等级数值计算裁量系数A:(1)A=50%×共性裁量基准中违法后果对应的裁量等级数值+50%×其他裁量因子的裁量等级数值的平均数。(2)本次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前两年内有同一违法行为的(以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或者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裁量系数A按照以下方式计算:A=50%×首要因子的裁量等级数值(首要因子为裁量等级数值最高的裁量因子)+50%×其他裁量因子的裁量等级数值的平均数。3.修正系数B修正裁量基准包括:主观过错程度、改正态度、补救措施、经济承受度、产业结构类型5项,裁量等级数值从-2到2。B=(修正裁量基准中的裁量因子对应的裁量等级数值之和/10)×40%。第七条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运用自治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发建设的相关信息系统,实现裁量工作的高效、便捷、准确。第八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或者自治区经济发展、优化营商、企业运营等宏观形势和政策要求及相关阶段性专项行动、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情况,经集体审议,可以在裁量公式计算结果的基础上,上、下浮30%以内执行,但不得超出法定的处罚幅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九条 当事人在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规定的陈述申辩期限内改正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并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主要媒体公开道歉、作出生态环境守法承诺,书面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经集体审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在裁量公式计算结果的基础上,下浮10%以内执行,但不得低于法定最低的罚款数额。第十条 当事人同时具备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从轻处罚条件的,可以同时适用从轻处罚的规定,合并计算下浮比例,但最终的罚款数额不得低于法定最低的罚款数额。第十一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适用第九条规定的从轻处罚:(一)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属于适用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属于适用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的;(三)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四)违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性规定的;(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式拒绝、阻挠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六)同一时间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其中一个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存在本条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之一的;(七)自上次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两年内再次出现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八)之前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尚未完全履行的;(九)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不得适用从轻处罚的。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积极配合调查,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当事人提供相应材料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实后,不予行政处罚:(一)建设项目位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所规定的环境敏感区之外,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者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尚在建设期间,或者已经建成,但尚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现场检查发现后立即停止建设或者恢复原状的;(二)建设单位未依法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在发现后5个工作日内改正的;(三)建设单位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在发现后一个月内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四)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未同时组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未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经现场检查发现后按照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改正,或者已经组织实施比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更优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五)建设项目(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除外)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批准,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已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建成并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但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自环境保护设施竣工之日起六个月内未经验收,建设项目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经责令改正后在三个月内完成验收的;(六)除第一类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病原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外,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超标幅度不超过10%(pH值大于等于5.5且小于等于9.5),且在现场检查指出后的次日完成整改的;(七)除第一类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病原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外,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超标幅度不超过10%,且在现场检查指出后的次日完成整改的;(八)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工业噪声,超标幅度不超过1分贝,且在现场检查指出后的次日完成整改的;(九)排污单位因突发故障等因素导致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在突发故障发生后24小时内及时报告并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且日均值未超标的;(十)重点排放单位因银行账户被冻结等不可抗力因素,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十一)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运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在现场检查指出后及时改正的;(十二)按照裁量公式计算的罚款金额为零的;(十三)其他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积极配合调查,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当事人提供相应材料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实后,可以不予行政处罚:(一)排污单位未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或者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记录,经责令改正后5个工作日内改正的;(二)排污单位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在发现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三)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照规定填报排污信息,经责令改正后5个工作日内改正的;(四)从事畜禽规模养殖未及时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污等固体废物,所涉及的固体废物不属于有毒有害物质,违法行为的持续时间不超过20日,经责令改正后按照规定的期限和要求完成改正的;(五)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自动监测数据,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公开内容弄虚作假行为);(六)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未依法及时公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公开内容弄虚作假行为);(七)企业未按照规定公布能源消耗或者重点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公布内容弄虚作假行为);(八)建设单位未依法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公开内容弄虚作假行为);(九)排污单位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公开内容弄虚作假行为);(十)企业事业单位未按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公开内容弄虚作假行为);(十一)企业不披露环境信息,或者披露的环境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披露内容弄虚作假行为);(十二)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不符合准则要求,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披露内容弄虚作假行为);(十三)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超过规定时限,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披露内容弄虚作假行为);(十四)企业未将环境信息上传至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不含披露内容弄虚作假行为);(十五)企业事业单位已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但未按规定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在现场检查指出后10个工作日内整改的;(十六)企业事业单位已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但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在现场检查指出后10个工作日内整改的;(十七)未密闭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十八)对不能密闭的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未设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严密围挡,或者未采取有效覆盖措施防治扬尘污染,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十九)装卸物料未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方式控制扬尘排放,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二十)码头、矿山、填埋场和消纳场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在现场检查指出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的;(二十一)擅自堆放工业固体废物,堆放

  • 不盖CMA印章会不会被行政处罚

    [font=宋体]有一家检验检测机构,对于某一[/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产品[/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项目[/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参数的检验检测,已经通过了[/font][font=Calibri]CMA[/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资质认定。其出具了一份检验检测报告,[font=宋体]并提交司法机关使用,这份报告[/font]既没有加盖[/font][font=Calibri]CMA[/font][font=宋体]印章,也没有在报告中注明“仅用作科研、教学、内部质量控制等用途”,该机构的行为,会不会被认为未按规定标注资质认定标志?会不会受到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相关法条:[/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font][font=Calibri]2021[/font][font=宋体]修订)》第二十一条,[/font][/font][font=宋体][font=MicrosoftYaHei_PDF_Subset]检验检测机构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应当在其检验检测报告[/font][font=MicrosoftYaHei_PDF_Subset]上标注资质认定标志。[/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第三十五条,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改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处[/font][font=Calibri]1[/font][font=宋体]万元以下罚款。[/font][/font][font=宋体] [font=宋体](一)未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font][/font][font=宋体] [font=宋体](二)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标注资质认定标志的。[/font][/font]

  • 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 解读① |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是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障法律、法规贯彻施行的重要手段。近日,生态环境部修订印发《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处罚办法》),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责任,为落实好生态环境基本制度,执行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size][/font][font=黑体][size=21px]一、修订实施《处罚办法》,更好适应生态环境执法新形势[/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原《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实施10余年来,对生态环境领域实施行政处罚,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了具体部署,2021年7月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明确规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后,原办法已不能充分满足新时期对生态环境执法的新要求,不能体现新形势和基层执法实际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部研究修订《处罚办法》,对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实体和程序规则进行调整,并对近年来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回应,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更好适应生态环境执法新形势。[/size][/font][font=黑体][size=21px]二、创新完善制度设计,更好规范生态环境执法行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处罚办法》紧扣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依法行政的部署要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需要,新增制度内容。[/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一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完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在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基础上,将一定时期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责令停产整治、禁止从业、责令限期拆除等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执法的行政处罚种类。规范调查取证行为,对处罚案件证据的效力和现场检查(勘察)笔录具体记载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细化自动监测数据的应用要求,突出标记规则的重要作用。细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内容,明确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的范围、内容、审核意见等,对处罚决定公开的主体、公开的期限、公开的内容等作出细化规定。[/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二是进一步优化处罚办案程序。[/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规范行政处罚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审查、处罚告知、法制审核、集体讨论、决定、送达、执行、结案的流程。新增调查中止、调查终止的规定,列明具体情形。根据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处罚办法》明确处罚案件办理期限以及延长办案期限的特殊情形;调整纳入听证的案件范围,细化听证程序;细化纳入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的案件范围,保障行政处罚的合法性。[/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三是进一步强化保障当事人权益。[/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注重保障行政相对人申请回避、陈述、申辩和听证等法定权利,细化回避案件的审批要求,统一陈述、申辩以及听证申请的期限。新增监测报告的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新增从旧兼从轻的法律适用规则。细化行政处罚裁量权的相关规定,新增从轻减轻处罚、应当不予处罚和可以不予处罚等情形,体现过罚相当、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强调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处罚决定涉及的个人隐私等均应当予以保密。[/size][/font][font=黑体][size=21px]三、严格落实《处罚办法》,更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以实施《处罚办法》作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契机和主要抓手,坚持依法治污,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坚持过罚相当。[/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全面落实重大处罚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规范案件移送标准。坚持严格执法,对重大、恶意违法行为严惩重罚,解决违法成本低、惩处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严格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轻微不罚以及首违不罚制度,实行无错不罚、小错轻罚,避免处罚的随意性和畸轻畸重。[/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二是完善配套制度,健全程序规范。[/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制定修改完善立案、告知、听证、送达、执行等行政处罚配套制度和程序规范,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保障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申请听证等权利,确保《处罚办法》的有关程序要求落到实处。统一执法案卷、文书格式标准,完善处罚办案信息系统,提高案卷、文书规范化水平。[/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21px]三是强化执法说理,降低履职风险。[/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推行说理式执法,处罚决定书应讲明违法事实认定的事理,论清法律适用的法理,说明处罚裁量基准运用和陈述申辩、听证意见采纳理由的情理,做到处罚有理有据、法理相融,有效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要求,深入开展行政执法人员“送法入企”和“以案释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执法守法环境。[/size][/fon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