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

仪器信息网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专题为您整合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话题讨论。

中国药物基因组学学术大会相关的论坛

  • 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

    药物基因组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展起来,基于药理学和基因组学,将传统的药物科学与基因、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等知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正因为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对药物不同反应的科学,所以它是研究高效、特效药物的重要途径,通过它为患者或者特定人群寻找合适的药物,药物基因组学强调个体化;因人制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一、促进新药研发 由于药物基因组学规模大、手段强、系统性强,开辟了医药工业研究的新领域,可以直接加速新药的发现。首先药品制造商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可能引起疾病的基因上,而且对药物效应基因产生了兴趣,这些药物效应基因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由于新一代遗传标记物的大规模发现,以及将其迅速应用于群体,流行病遗传学也可以大大推进多基因遗传病和常见病机理的基础研究。还可以帮助制药厂商在一些与基因和疾病相关的蛋白质、酶和RNA分子等基础上开发新药,这样不仅促进了药物的发现,还有利于开发出针对某一特定疾病的药物,从而增强疗效,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对于每一个药物来说大约都有10-40%的人没有疗效,又百分之几的或更多的人有副作用。如果制药公司利用药物基因组学理论可以实现预见结果或筛选人群的话,可以大大增加新药的通过率,也可以对未通过药检的新药重新估价,这些药物中一个经常引用的例子是第一个非典型性抗精神活性药氯氮平(clozapine),在氯氮平的使用过程中,由于1%的病人服药后出现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因而只有当其它药物使用后无效才使用。但是在粒细胞缺乏症的药物效应基因被确定后,极大地改善了氯氮平的使用,除极少数敏感的病人不能服用此药外,对于99%的病人来说,这一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在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如果事先知道人群可能对药物反应的话,如代谢酶的基因型,可以减少参试人群,试验的时间表也可以大大缩短。对药物有效或毒性变异的预测试验中,可用于筛选病人。经过药物效应基因突变筛选的受试者,可以加强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意义,可以用更少的病例数达到所需的统计学意义,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费用。 二、用药个体化合理用药的核心是个体化用药。药物基因组学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如对一些疾病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进而对特定药物具敏感性或抵抗性的患病人群的SNP差异检测,指导临床开出适合每个个体的“基因处方”,使患者既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又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真正达到“用药个体化”的目的。 医生在疾病的首次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临床实验来确定适合病人的药物,而药物基因组学则可以通过分析病人的遗传组成来确定最合理的治疗药物。这样就免去了先期用于药物选择的临床过程及由此带来的可能的副作用,并缩短了病热的康复期。更准确的用药剂量 通过基因组分析可以判断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及代谢时间,并以此来确定不同个体的用药剂量,对比依据体重和年龄的方法,其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过量服药的可能性。一些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现象,例如两患者诊断相同、一般症状相同、血药浓度相同,但疗效却大相径庭,这些用传统的药代动力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这时应考虑到与药物作用相关的位点(如受体等)是否发生了变异?是什么水平的变异?药物作用的位点的变异可能发生在基因水平,也可能发生在转录、翻译等水平,基因水平的变异相对比较容易鉴定,研究也表明基因的变异与药物效应的差异是更具相关性。研究基因突变与药效关系的药物基因组学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因此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之好的。将基因功能学用于合理用药,利用药物基因组学的技术和方法增加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可预测及可预防的医疗,这就称之为临床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应用到合理用药中,弥补了只根据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给药的不足,惟以前无法解释的药效学现象找到了答案,为临床个体化给药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这样药物基因组学原理为特定人群设计最为有效的药物,不仅提高了药效,缩短了病程,而且减少了毒副反应和成本,真正达到了“物美价廉”的要求。目前,已经有人将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应用于高血压、哮喘、高血脂、内分泌、肿瘤等的药物治疗中。如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因素诱发的疾病,对于许多患者,高血压药物的不同药效和耐受性与遗传变异有关。Ferrari发现,一种细胞骨骼蛋白(cytoskeletalprotein)、内收蛋白(adducin)的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病、对钠敏感性以及对利尿剂的效果相关。因此在抗高血压治疗需要用利尿剂时,可以对患者预先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选择使用此药。通过对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对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影响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formoterol)的脱敏效果,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改善肺通气的作用对Gly纯合子个体明显比Arg纯合子个体要强,杂合子个体介于两者之间。 载脂蛋白E(APOE)的基因多态性,影响绝经后妇女用雌激素替代疗法(ERT)时的血脂和脂蛋白的浓度。人群中的APOE有3个等位基因:E2、E3、E4,ERT能使具有E2型基因的妇女血中总胆固醇含量大大高于E3、E4型。提示医生在绝经期妇女中使用ERT时,可事先检测患者的APOE基因,对具有E2型基因的妇女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甘油三酯浓度。如此,通过对不同个体的药物代谢相关酶、转运因子、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对突变的等位基因进行分离和克隆,在分子诊断水平上建立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基因型分析方法,在治疗患者各种疾病前检测其基因型,更精确地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和合适的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阐明,药物基因组学将更广泛地指导和优化临床用药。

  • 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圆满落幕

    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圆满落幕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6_513258_271_3.png8月20-22日,由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在合肥隆重召开。为期三天的大会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5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44个研究所的4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还从美国、法国、西班牙和香港邀请5位专家出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5_513256_271_3.jpg上图为会议现场照片RAININ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在现场进行了产品宣讲及样机展示。通过品牌推广,收集到了众多潜在客户的购买需求,现场产生了很多Liquidator96工作站的线索和机遇。通过与其他参会者的充分沟通,把握到了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也寻找到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业务伙伴。RAININ Liquidator™ 96 手动移液系统,可以一次性为 96 个孔进行移液简化了微量应用的工作,如 ELISA、细胞分析、qPCR 和蛋白结晶等,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度,简化了任何 96 或 384 孔板应用的工作。它体积小巧,无需用电,可在两个量程范围内使用 - 0.5 至 20μL 和 5 至 200μL。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6_513257_271_3.jpg上图为RAININ展位,支持人员:上海办销售文振

  • 【讨论】于军:中国基因组学需加快自主研发和科普教育

    “10年前,我们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1%的工作,其实是‘搭了别人的车’。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基因组学新时代,我们不能再搭别人的车了。”当年曾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接1%测序工作、如今已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的[url=http://sourcedb.big.cas.cn/zw/zjrc/brjh/200907/t20090724_2194384.html][color=#800000]于军[/color][/url],对中国未来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应用前途有点担心。2010年6月26日是人类基因组图谱公布10周年,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机构都在这一天举行了纪念会。中国科协普及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遗传与发育学研究所、中国遗传学会等单位也在北京举行了纪念会。会上,于军兴奋地回忆起当年他那个义无反顾的决定:1998年4月一天的早晨4点左右,他正在美国西雅图的家中睡觉。忽然自动传真机响了起来,“我爬起来一看,是邀请我回国工作的,我拿起笔签上自己的名字就传了回去”。这是于军回国工作的起点,也是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起点。正是于军带回国内的技术和人才奠定了完成1%任务的基础。他是“1%计划”的“始作俑者”之一。与那时的热血沸腾相比,今天的于军更多了一份冷静与思考。“10年前,测定一个人的基因组,大约花了近10亿美元,用了13年的时间;而现在测一个人的基因组也就1万美元、一周左右的时间。美国现在已研制出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用它测定一个人基因组的费用可降到1000甚至100美元,用时仅需15分钟。”于军说,当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广泛应用时,大规模应用基因组技术的“个体化基因组时代”就到来了。“个体化基因组时代”为人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那时,我们可以知道某一种药物为什么会对一部分人有治疗作用而对另一部分人不起作用,甚至起负作用;那时还会针对个体疾病的状态和遗传基础的独特性对症下药;也会针对个体化的药靶研制出个性化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医疗市场。而测定每一个人的基因组本身也是一个大市场。“对于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假如使用美国研制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来工作的话,那要进口多少台?按一个人测序需100美元计算,又要花费多少钱?”于军向记者言及此事,表现出了一种内心深处的忧虑。“中国一定要加快研制自己的DNA测序仪。”据了解,于军团队正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仪器。“但我们的力量仍然有限,应该有更多的团队和单位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这是我们迎接基因组学新时代的必要准备。”还有一种必要的准备,那就是做好有关基因、遗传学、基因组学等相关科学的科普宣传工作。“美国人十分重视基因组学的科普宣传。”于军回忆说,当年,美国立项测定人类基因组图谱时,就把这项工作的科普宣传列入了计划。10年前图谱完成时,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致辞,电台、电视台现场直播,上万名美国人参加了当时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关于科普的作用,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于军说,美国人就不像中国人那样对转基因食品“过分惶恐”。因为他们知道转基因食品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可怕和有危害。中国在面对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好像是由大众的好恶来决定,而不是由对转基因的科学认识来决定。未来的基因组学时代、个性化基因组时代,我们可能会遇到比转基因食品更棘手的问题:法律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个人隐私问题等等。“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做好基因组新时代的科普宣传,未雨绸缪,为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于军如是说。(转自科技日报)

  • 我国科学家参与番茄全基因组研究获重大进展

    由来自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历时8年多的艰苦努力,于近日完成了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今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成果。  番茄是研究果实发育的经典模式植物,我国科学家在这项国际番茄基因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方协调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友和薛勇彪负责第3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和杜永臣负责第1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番茄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中国科学家高质量地完成了番茄基因组测序总任务的1/6,标志着我国成为番茄基因组学研究的强国之一。  8年来,国际协作组采用“克隆连克隆”和“全基因组鸟枪法”相结合的测序策略,在解码的番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约34727个基因,其中97.4% (33840个)的基因已经精确定位到染色体上。番茄基因组的解读,是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又一个高质量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项工作将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在内的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番茄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全世界的番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蔬菜种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中国在国际蔬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地位,而如何把基础科研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科学家建议,应在进一步巩固蔬菜基因组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蔬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体系的建设,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加速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的培育,这对于支撑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 【简讯】“863计划”在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进展顺利

    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在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利用“十五”建立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的技术平台,系统开展水稻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克隆验证新基因和调控因子,应用芯片技术建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并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和第3、4染色体功能基因的系统鉴定。 利用水稻、拟南芥等模式植物功能基因组的技术平台,开展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花生、番茄等作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克隆验证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建立家蚕和家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分离克隆与家蚕丝蛋白质合成、性别决定、发育变态、分子免疫和对微生物抵抗性、鸡的生长、品质、抗性、繁殖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

  • 赛默飞生物等效性评价解决方案亮相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

    [align=center] [/align]由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药物和化 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于 2018 年 10 月 12-14 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黄河迎宾馆盛大召开。会上,400余位专家学者就有关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赛默飞市场经理范超在DMPK与新药成药性分会场给到场学者介绍 生物等效性评价 赛默飞整理解决方案,突出展示赛默飞领先技术是如何简化临床试验工作流程,诠释“新一代BE/DMPK 加速器”这一定位的。[align=center][img]http://img49.chem17.com/9/20181015/636752142915084132968.jpg[/img][/align][align=center]大会现场[/align][align=center][img]http://img47.chem17.com/9/20181015/636752143187600616425.jpg[/img][/align][align=center]赛默飞展位[/align][align=center][img]http://img50.chem17.com/9/20181015/636752143369587075898.jpg[/img][/align][align=center]赛默飞市场经理范超 报告现场[/align] 范超报告中提到:“有医无药医无用,有药无医药不灵”。药物自古以来便是医生治病救人的有力武器,每年都有新的药物被制药公司研发出来,但这些从实验室里创造出来的物质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药物,在其正式上市前需经过严谨、科学的药物临床试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未来药物分析中大分子及小分子等不同性质,不同属性的基质,为分析研究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align=center][img]http://img47.chem17.com/9/20181015/636752143525812144171.jpg[/img][/align]而赛默飞生物分析解决方案——包括样品前处理产品、HPLC系统、质谱检测器,以及各类软件,为您提供最灵敏、最稳健、重现性的分析结果。针对目前中国市场如火如荼进行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众多的制药企业及技术外包部门都遇到种种问题,企业仍然为高昂的测试费用,生物等效性评价(BE)项目一次成功率低,非常耗时等问题所困扰。而赛默飞在2017年ASMS发布的高性价比的三重四极杆质谱TSQ Altis™ 及TSQ Quantis™ ,为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评价(BE)提供灵活性、稳定性及合规性的智能解决方案。[align=center][img]http://img47.chem17.com/9/20181015/636752143780058550530.jpg[/img][/align][align=center]全新一代三重四极杆TSQ Altis[/align] BE/DMPK的研究和申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能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本专题从样品前处理、小分子药物生物分析,并领先提出大分子药物生物分析的方法,及代谢物鉴定,为您整理了赛默飞新一代BE/DMPK相关解决方案。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赛默飞全行业解决方案,或关注“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中国”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align=center][img]http://img49.chem17.com/9/20181015/636752144017147371797.jpg[/img][/align]

  • 【转帖】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的学术带头人——彭司勋

    【转帖】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的学术带头人——彭司勋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的学术带头人——彭司勋[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7/200707081328_57544_1634962_3.jpg[/img]彭司勋,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他从事药学教育和科学研究40多年,编著多种教材和参考书,教书育人,为我国培育了大批药学人才。长期从事新药和药学教育的研究,主张充分发掘中草药资源,利用其有效成分作先导物,研制具有特色的创新药物;倡导建立适合我国“四化”需要的药学教育体系,为我国药学教育事业和新药研究做出了贡献。彭司勋,1919年7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保靖县,土家族人。1937年,在长沙兑泽中学毕业,翌年考入迁址于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42年毕业后,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化学药物组任技术员、药师。1947年,参加筹建我国第一所药物食品检验机构一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任技士、化学药物室代理室主任,从事药物、毒物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在这几年实际工作中,看到所用的药品几乎都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质量亦不可靠。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他振兴中国药学事业的责任感。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读,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去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进修。1950年9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回国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当局不让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彭司勋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国留学生一道,不顾美国当局的威胁利诱,以及港英当局不予过境签证的刁难,经过一番斗争,最后终于回到祖国。当他走过罗湖桥在深圳踏上了祖国的土地,第一次看到高高飘扬在天空中的五星红旗,并受到热烈欢迎的时候,激动得热泪盈眶。同时他还立下决心,要为祖国忠诚服务一辈子。   1950年12月,彭司勋被聘为华东药学专科学校副教授。1952年,任华东药学院药学专修科主任。1954—1966年,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1956年,任南京药学院教务长和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他组织教师对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他主张在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药物化学教研室在他的带领下,曾被评为先进教研室。1979年,任南京药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全院科研管理工作。1981年,他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分科学会副主任。1984年任南京药学院(现为中国药科大学)顾问、南京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至今。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1987年,任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理事长。1988年,当选全国七届政协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等。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彭司勋除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十分关心我国整个药学事业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建设,我国药学教育的改革、医药工业的发展以及新药研究方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专文加以论述,为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推荐]:核磁共振技术与新药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组学与代谢物组学)

    1.前言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新药研发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使得新药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在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因为安全性问题而被淘汰的候选药物占相当大的比例。一旦潜在的药物分子通过了初步的生物学筛选过程,就应该尽量减少这些候选药物分子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流失,以免造成巨大的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因此,人们努力寻找新的分析方法,以便从功效和安全性两方面使得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更有效,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浪费。目前的生物分析手段主要利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方法,分别从基因水平和细胞蛋白质表达水平上测量生物体系对药物的反应。这两种方法都较昂贵,且劳动强度较大,然而却可能是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异源物质的生物应答的有力工具。但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都不能提供可以了解生物体中整体细胞功能的信息,因为两者都忽略了整体器官中动态的代谢状态。因此,Nicholson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新方法,叫做metabonomics,我们暂且称之为代谢组学,以便与由代谢物组(metabolome)衍生而来的metabolomics相区别。Metabolomics研究的是一个细胞或细胞类型中所有的小分子成分,而metabonomics则是通过分析生物体液和组织来对完整的生物体(而不是单个细胞)中随时间改变的代谢物进行检测、确定、定量和分类;然后将这些***代谢轨迹与病生理过程中的生物学事件关联起。从药物研究和毒理学评价的角度来看,基因组学方法是观察给药后基因表达的改变,主要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然而,基因调节/表达与系统的整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在目前还很不清楚,主要是因为决大部分DNA是非编码的,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需要与其邻近的基因和非编码DNA一起才能发挥其功能。正式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发展了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方法可以对由给药或其它病生理过程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成变化进行半定量的测量。蛋白质组方法所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与基因组方法相比,蛋白质组方法较慢,且劳动强度较大。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毒理学机理,并且给出与疾病相关的新的生物标记物,却很难将这些发现与经典的毒理学指标相关联。原因很简单,因为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对给药后反应的整个进程进行测量,也不能对生物整体的应答进行测量。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来实时给出多器官生物整体的在体信息。基于NMR的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方法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2.Metabonomics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的目的是要扩展和补充由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得到的对生物异源物质应答的信息。其任务是定量测量生物体对病生理刺激或基因改变的动态多参数代谢反应,是研究药物毒性和基因功能的技术平台。这个概念是根据Nicholson小组近二十年来利用1H NMR技术研究生物体液、细胞和组织中多组分代谢组成的工作而提出的。在这些研究中,还利用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和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在许多情况下,药物通过与遗传物质直接作用而产生毒性,或通过诱导系统合成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酶,从而产生有毒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方法来评价毒性是有用的。然而,在生物异源物质有可能只在药理学水平上产生作用,因而可能不会影响基因的调节和表达。再者,显著的毒理学效应可能与基因的改变和蛋白质的合成完全不相关。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角度考虑到的反应可能不能预测药物毒性。但是,所有的由药物引起的病生理紊乱都会由于直接的化学反应,或通过与控制代谢的酶或核酸相结合而引起内源生化物质在比例、浓度、代谢通量等方面的失调。如果这种变化足够大的话,就会影响整个生物体的功能。生物体液中的代谢物是与细胞和组织中的代谢物处于动态平衡,因此,生物体中由于中毒或代谢损害而引起的细胞功能异常一定会反映在生物体液成分的变化中。要检测血浆、尿液、胆汁等生物基质中的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微量物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致关重要。高分辨1H NMR波谱就非常适合用来检测生物体液中的成分异常,因为该方法可以同时对所有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而且不需要样品前期准备,对任何成分一样灵敏。虽然也可以采用如质谱等其它方法,但对不同成分离子化程度的差别会影响定量和检测的可靠性。NMR方法还可以有效地用来从组织萃取物或细胞悬液中找出异常的代谢物。还可以利用高分辨魔角旋转(HR-MAS)探头来检测完整组织中的代谢物组成。由1H NMR谱检测到的生物体液中的内源性代谢物模式完全依赖于动物体内的毒素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毒物都会在生物体液中产生特征的内源代谢物浓度和模式变化,这种特征给我们提供了毒性作用的机理和毒性位置的信息。右图所示为一系列尿样的1H NMR谱图,是大鼠经不同的毒物处理后得到的。每一张谱图只需几分钟的时间,是非常有效的。可以看出,不同毒素引起的代谢物变化是有特征性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代谢物都有其特征的NMR谱,因而可以作为毒物引起的代谢变化的指纹图谱。利用NMR方法,人们已经成功地发现了许多新的器官特异相关毒性的代谢标记物。作为分析生物化学技术,NMR正是在这种探索性的工作上具有优势。

  • 【分享】全球首个中药基因框架图“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绘成

    [font=宋体][size=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与广药集团今天在京宣布“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首个药用植物基因组框架图。[/size][/font][font=宋体][size=3]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丹参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完成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的组装。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对其它药用植物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促进现代前沿生命科学研究和传统中药学的有机结合,将改变中药研究领域被动追赶其它学科发展的局面。[/size][/font]

  • 【分享】我国首次绘制完成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

    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近日正式完成,并绘制出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大熊猫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 据介绍,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有染色体21对,基因组大小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 这项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共同参与。 研究结果还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和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大熊猫基因组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数据分析结果同时还进一步支持了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这种观点,证明了熊科内部各类群的分类情况。 据悉,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为大熊猫的保护、疾病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 【讨论】基因组越大越容易研究基因的调控机制么?

    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Baylor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近期在PloS One上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文章标题为:Big Genomes Facilitate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该文章解析了基因组大小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带来的影响。基因组越大则更容易找出控制基因活性的DNA区域。在小基因组上,功能性元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在大基因组上,功能性元件分得比较散,于是也更容易找到控制基因活性的区域。 基因组分为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要从基因组上找到功能元件并不难,难的是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因此,对小的基因组来说,紧凑的结构给寻找调控区域带领更多的困难,而相对来说大基因组却容易多了。功能元件散落在基因组上,更便于寻找调控区域。大的基因组更便于研究非编码DNA和RNA,对研究基因调控也更为有利。而目前,研究生命的遗传物质DNA的科学家一直觉得,基因组越小越受欢迎,因为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在金钱方面也能更节约成本,测序的费用更低。甚至有科学家说,基因组小则基因排列更紧凑,垃圾DNA也越少。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848]Big Genomes Facilitate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url]

  • 科学家利用基因组序列设计新药 精准打击癌细胞

    原标题:科学家利用基因组序列设计新药 科技日报讯(记者常丽君)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0日(北京时间)报道,来自美国弗罗里达大学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学家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很有潜力的通用方法,可通过基因组序列来设计新药,并利用这种方法识别出一种高效化合物,其能让癌细胞攻击自身并最终死亡。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2月9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 “这还是第一次只凭借一个RNA序列,就理性地设计出治疗性小分子。许多人可能怀疑这一点。”负责该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马修·迪斯尼说,“我们证明了这种方法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瞄准一个致癌RNA。” 迪斯尼的实验室一直在开发能掌控药物与RNA折叠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对microRNA(微RNA)的控制。微RNA上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是一种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中的短分子。通常,每个微RNA作为一个或多个基因的“光控开关”,与这些基因的转录结合并有效防止它们转录成蛋白质。以这种方式,微RNA调节着各种各样的细胞过程。有些微RNA与疾病相关,比如MiR-96,能阻碍凋亡过程或编程细胞的死亡,使细胞生长失控而促发癌症。 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方法称为信息RNA。这是一种计算技术,通过计算能找到针对疾病相关基因组序列的信息,以及所有瞄准该序列的细胞RNA,再通过细胞RNA找到针对性药物。这些药物RNA序列能针对性地与数以千计的细胞RNA序列相互左右,而对其他序列没有影响。 利用信息RNA,他们识别出了瞄准MiR-96的化合物,以及瞄准其他20多种疾病相关微RNA的化合物。研究显示,抑制MiR-96的候选药物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而且那些没有功能性MiR-96的细胞不会受到药物影响。 “这说明该方法在药物选择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精确性。”迪斯尼说。他还指出,新的候选药很容易生产,具有细胞渗透性,能专门瞄准MiR-96,针对性远远超过目前最先进的RNA瞄准技术。 “利用我们的程序,能找到高度特化的药物。”论文第一作者、迪斯尼实验室的研究生塞·普拉迪普·维拉盖普蒂说,“我们希望将来能针对其他癌症或任何疾病RNA设计出候选药物。” 总编辑圈点 长期以来,人类用于对付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等方法,都是敌我不分、近乎“自残”的手段——一发炮弹打向战场,虽然杀敌一千,但也自损八百。这种局面,随着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出现,正在发生改变。更精确的瞄准,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让打击效果有了保证。本文的研究,可以说是让科学家拿到了一把梦寐以求的狙击枪,不单稳准狠,更是能跟踪打击,认准设定目标,枪枪有准头。话说回来,到底它是不是真这么好使,还得战场上见真章。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常丽君 2014年02月11日

  • 世界首张梅花全基因组图谱完成

    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1/B1357710940_small.jpg梅花因其独特的花香,在很多诗词中成为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它的花香到底来自何处呢?我国科学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合成梅花花香中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BEAT基因家族34个成员,并构建完成了首张梅花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其研究论文在2012年12月27日《自然—通讯》亮点论文在线发表。我国梅花基因组项目首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启翔率领项目组,选取位于梅花起源中心的西藏野生梅花进行基因组测序,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合成梅花花香中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BEAT基因家族34个成员,在梅花基因组中显著扩增并且其中12个成员串联重复分布,从而使梅花具有独特的花香;推测梅花基因组中6个串联重复的DAM基因和其上游过多的CBF结合位点是梅花提早解除休眠的关键因子,从而解释“踏雪寻梅”之说。张启翔告诉记者,梅花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有助于揭示梅花花期早、花香独特等重要观赏性状的遗传基础,有助于挖掘与诸多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为今后进一步揭示梅花花期、抗病调控机制、梅花及相关种属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研究中,项目组还揭示了蔷薇科植物进化规律。张启翔说,通过分析梅花的进化发现,梅与苹果发生分化后,并没有出现近期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同时结合已完成的苹果和草莓基因组序列,成功重建了蔷薇科9条原始染色体,揭示了蔷薇科植物进化规律,为开展蔷薇科物种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据介绍,该科研成果由北京林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及北京林福科源花卉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目前,转录组数据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数据已在相关网站对外公开。

  • 【转帖】我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我国科学家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对来自全球的20万个样本进行环境DNA测序或宏基因组测序,从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基因图谱,并承担核心工作。该项目旨在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社会及人类。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不仅集中于海洋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还包括土壤、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华大基因将负责亚洲地区所有样本的收集和鉴定,并对整个项目提供DNA提取、扩增、建库、宏基因组测序以及研发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所需的计算资源。这些信息学分析流程将为项目研究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一个分析框架。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教授杰克·吉尔伯特博士表示:“华大基因在测序能力、测序技术和信息分析等方面已展现出卓越的能力。此项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基因组测序项目,作为全球最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华大基因的参与至关重要。”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表示,微生物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对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征服这个未知的领域非常有必要。华大基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序平台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可以为促进人类对微生物群落重要性的了解贡献力量。(来源:科技日报)

  • 【分享】小麦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一个科研团队8月27日宣布,他们已经解开95%的小麦基因序列。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缓解因全世界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虫害爆发引发的粮食安全危机。 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解开“中国春42系”(chinese spring line 42)品种小麦95%的基因序列。基因组草图已经对外公布,以促进小麦增产以及增强小麦作物对疾病、水患和虫害适应能力方面的研究。 参与这项研究的约翰·英尼斯中心教授迈克·贝文告诉记者,“中国春”不是商品小麦品种,而是被选作研究用的标准实验室品系。 布里斯托尔大学学者基思·爱德华兹说,小麦基因组数量庞大,大约是人类的5倍,解开小麦基因序列对科学家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 由于俄罗斯森林大火、加拿大和巴基斯坦洪灾引发粮食收成危机,全球小麦价格近期大幅上扬。 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负责人道格·凯尔说:“最近小麦价格的短期上扬显示出我们的食品体系容易受到震荡和潜在短缺的影响。” 凯尔认为:“支持我们食品安全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现代研究战略来了解如何能够保证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尤其是面临气候变化的情况下。”

  • 【讨论】基因药物产业-中国能否崛起?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之后,许多人都认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4966.htm]基因治疗[/url]癌症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我国基因药物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以我国制药业滞后发展的现状,将使我国基因药物处于“难产”状态。从建国到现在,完全由我国自主开发的新药微乎其微,整个制药业以仿制国外药物为主。而基因药物又不同于常规药物,我国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通过仿制,将很难使生产出的基因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基因药物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一种基因药物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种,不同人种的基因存在较多差别。暂且不说白人、黑人、黄种人之间的基因差别,就连我国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存在基因差异。例如镰刀形贫血病在黄种人中发现很少,但在白人和黑人中发病率很高,原因是白人和黑人体内有一种寄生虫,患镰刀形贫血症能使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从而抵御寄生虫。因此,这种治疗镰刀形贫血症的基因药物只能给白人和黑人服用。   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不同的基因药物。如人们最渴望用基因治疗的癌症,也有环境特性:肝癌在亚洲发病率较高,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中国人多发的顽症,而直肠癌则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环境也是研制基因药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我国制药业仍然以仿制为生,那么到时候,基因药物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变成生命“杀手”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目前,我国制药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争取生产出适合我国人们使用的基因药物。1,概念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很多先天性疾病是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基因造成的,而靠现在一般的药物很难治愈,如将正常人的正常基因片段导入到动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就可从该动物分泌的乳汁或者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基因药物,用于治疗该基因缺损造成的疾病。这种通过转基因动物获取药物的方法称为动物药厂。   动物药厂改变了人们对药厂的印象。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牧场。在这里,成群的转基因牛羊在绿色的草地上吃草,表面看,它们与普通牛羊没有差异,然而,它们体内分泌的乳汁是能给人类治病的药品,这些产乳量高的动物,就相当于一座大型的药物工厂,以它们廉价的乳汁,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所需要的珍贵药物。   ■2,经济意义   据专家预测,下世纪疾病的基因治疗将大规模地从试验进入临床应用。届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将大量问世,[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4542.htm]生物制药[/url]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之一。生物高技术医药工业虽具有强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但一经产业化就会带来高额利润,与传统医药产业相比、动物药厂更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无公害等优点。   医学遗传家曾益滔介绍,做细菌基因工程需要很大的车间发酵;做细胞工程药物也需要很多昂贵的设备来培养细胞,而若用转基因动物,就只要饲养,动物乳汁便可源源不断地产出药品。   现在研制一种新药,一般需要20年——30年,即使科技再发展,也很难低于10年——15年,转基因羊周期一般是18周,牛也只需2年——3年,而效益更是惊人。如荷兰金发马公司用转基因牛生产的一种乳铁蛋白,制成奶粉具有转铁、抗菌等功能,预计每年这一营养奶粉销售额是50亿美元。   1998年2月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试验成功的转基因山羊所表达的“凝血因子”如进入工业生产也将具有惊人的产值。据美国资料统计,过去凝血因子Ⅶ都是从献血的血源中提取的,全美国这方面的病人一年需求约为120g左右,这120g得从120万升的血浆中提取,以每人献血200ml计,就需要600万个献血者提供血浆。若改用转基因牛来生产,只需1.2头牛产的牛乳即可满足。   转基因动物带来的这场生物医药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使人们传统的医疗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一边喝着鲜美的牛奶,一边达到了治病的目的,这个质的变化不能不令人心动。

  • 改进的SDS法提取植物叶片基因组DNA

    一、实验目的 通过采用改进的SDS法提取植物叶片基因组DNA,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从植物组织中提取DNA的方法和原理。二、实验原理 基因组DNA的提取通常用于构建基因组文库、Southern杂交、RFLP、PCR分离基因和分子标记分析等。利用基因组DNA序列较长的特性,可以将其与细胞器或质粒等小分子DNA分离。加入一定量的异丙醇或乙醇,大分子的基因组DNA形成沉淀,而小分子DNA则附于管壁及管底,通过离心方法即可将它们分离,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在提取过程中,若操控不当,基因组DNA会发生机械断裂,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因此分离基因组DNA时应尽量在温和的条件下操作,如尽量减少酚/氯仿抽提、混匀过程要轻缓等,以保证得到较完整的基因组DNA。一般来说,构建基因组文库,初始DNA长度必须在100kb以上,否则酶切后两边都带合适末端的有效片段很少。而进行RFLP和PCR分析, DNA长度可短至50kb, 在该长度以上,可保证酶切后产生RFLP片段(20kb以下),并可保证包含PCR所扩增的片段(一般2kb以下)。不同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有所不同; 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的不同组织因其细胞结构及所含的成分不同,分离方法也有差异。在提取某种特殊组织的DNA时可参照文献和经验建立相应的实验方法, 以获得可用的DNA大分子。组织中的多糖和酶类物质对随后的酶切、PCR反应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用富含这类物质的材料提取基因组DNA时, 应考虑除去多糖和酚类物质。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台式高速离心机恒温水浴陶瓷研钵1.5ml 离心管移液器无菌枪头无菌牙签液 氮吸水纸四、实验试剂 DNA提取洗涤液100 mmol/L Tris•HCl(pH8.0),3%可溶性PVP,20 mmol/L 巯基乙醇,20 mmol/L EDTA(pH8.0))DNA裂解液(100 mmol/L Tris•HCl(pH8.0),20 mmol/L EDTA(pH8.0),500 mmol/L NaC1,1.5%SDS)酚/氯仿/异戊醇(v:v:v=25:24:1)5M KAc无水乙醇异丙醇70%乙醇含5g/ml RNase 的TE缓冲液

  • 你会参加第十九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吗?

    三月在福州要开第十九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不知道咱们这里有没有人会去参加?时间:2013-3-31 至 2013-4-3 地点:福州展馆:西湖宾馆主办单位: 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中国色谱学会承办单位: 福州大学三、会议重要日期 2013年1月15日 提前注册及论文摘要投稿截止 2013年2月15日 第二轮通知(论文录用通知及安排) 2013年3月1日 第三轮会议通知(会议详细安排) 2013年3月31日 会议报到 2013年4月1 -3日 会期四、征文范围 本次会议将集中交流我国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色谱及其相关技术分离分析领域的研究、开发成就,包括多维色谱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微流控芯片等相关的基础、仪器、方法等: 1、色谱基础 包括新固定相;新检测方法;样品制备;联用技术;多维分离;芯片实验室;分离机制;制备色谱;快速和超快分离;手性分离;电驱动分离;小型化、微型化色谱;痕量分析;自动化;化学计量学。 2、色谱应用 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生命科学、生物分析;生物技术工业中的分离科学;HPLC 柱表征;环境和有毒物分析;生物医学和药物应用;天然产物和食品分析;石油和工业应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凡在上述领域的基础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发展、分析应用、仪器及其部件研制等方面水平较高的论文均可应征。本次会议将是一次规模大、专业性强、层次高的学术盛会。欢迎广大色谱工作者踊跃投稿,积极参加。

  • 人类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与动态 【转贴】

    人类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与动态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human genome 摘要:第一张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已经公布,正式图预计也将于2003年4月完成。但序列图只基于少数个体,它反映了基因组稳定的一面,并未反映其变异或多态的一面,而正是这种多态性,即基因组序列的差异构成了不同个体与群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对药物与环境因子不同反应的遗传学基础。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广泛的多态性,最简单的多态形式是发生在基因组中的单个核苷酸的替代,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的(biallelic),即二态的遗传变异,在CG序列上出现最为频繁。在转录序列上的SNP称为cSNP。SNP的数量大、分布广。按照1%的频率估计,在人类基因组中每100~300个核苷酸就有一个SNP。因此,整个人类基因组(3.2 X 109bp)中至少有1,100万以上的SNPs,在任何已知或未知基因内和附近都可能找到数量不等的SNP 目前普遍认为,作为数量最多且易于批量检测的多态标记,SNP在连锁分析与基因定位,包括复杂疾病的基因定位、关联分析、个体和群体对环境致病因子与药物的易感性研究中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迄今,对多基因疾病候选基因的SNPs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基于这些SNPs的关联分析也正方兴未艾。本文阐述了SNP的特征、不同研究者对基于SNP进行关联分析的观点以及SNP的研究进展与动态。 关键词: SNP;遗传标记;关联研究 中图分类号:Q75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疾病遗传学研究从简单的单基因疾病转向于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性紊乱、各种肿瘤等)与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中。与前者相比,多基因性状或遗传病的形成,受许多对微效加性基因作用,即其中每种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微弱。这些不同基因构成的遗传背景中,可能有易感性主基因(major gene)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同时还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彼此间相互作用错综复杂,所以任一基因的多态性对疾病发生仅起微弱的作用。鉴于此,需要在人类基因组中找到一种数目多、分布广泛且相对稳定的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正是代表了这样一种标记,所以它成为继第一代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标记、第二代微卫星即简单的串联重复标记后,第三代基因遗传标记。 1. SNP作为遗传标记的优势 SNP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比其它两类多态标记更适合于对复杂性状与疾病的遗传解剖以及基于群体的基因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1)SNP数量多,分布广泛。据估计,人类基因组中每1000个核苷酸就有一个SNP,人类30亿碱基中共有300万以上的SNPs。SNP 遍布于整个人类基因组中,根据SNP在基因中的位置,可分为基因编码区SNPs(Coding-region SNPs,cSNPs)、基因周边SNPs(Perigenic SNPs,pSNPs)以及基因间SNPs(Intergenic SNPs,iSNPs)等三类。 (2)SNP适于快速、规模化筛查。组成DNA的碱基虽然有4种,但SNP一般只有两种碱基组成,所以它是一种二态的标记,即二等位基因(biallelic)。 由于SNP的二态性,非此即彼,在基因组筛选中SNPs往往只需+/-的分析,而不用分析片段的长度,这就利于发展自动化技术筛选或检测SNPs。主要的技术方法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 SSCPs)法、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 HA)、DNA直接测序分析、变异检测阵列(variant detector arrays, VDA)法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法等。 (3)SNP等位基因频率的容易估计。采用混和样本估算等位基因的频率是种高效快速的策略。该策略的原理是:首先选择参考样本制作标准曲线,然后将待测的混和样本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根据所得信号的比例确定混和样本中各种等位基因的频率。 (4)易于基因分型。SNPs 的二态性,也有利于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对SNP进行基因分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鉴别基因型所采用的化学反应,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DNA分子杂交、引物延伸、等位基因特异的寡核苷酸连接反应、侧翼探针切割反应以及基于这些方法的变通技术;(2)完成这些化学反应所采用的模式,包括液相反应、固相支持物上进行的反应以及二者皆有的反应。(3)化学反应结束后,需要应用生物技术系统检测反应结果。目前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发展出高通量检测SNP的技术系统,如荧光微阵列系统(Affymetrix)、荧光磁珠技术(Luminex,Illumina, Q-dot)、自动酶联免疫(ELISA)试验(Orchid Biocomputer)、焦磷酸的荧光检测(Pyrosequencing)、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Third Wave Technologies)以及质谱检测技术(Rapigene, Sequenom)。 2. 基于SNP的关联研究 如果某一因素可增加某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即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该因素在疾病人群中的频率较高,此时就认为该因素与疾病相关联。如非遗传因素吸烟与肺癌相关;在遗传因素中,如APOE4与Alzheimer`s相关。对疾病进行关联分析需要在年龄与种族相匹配的患者和对照人群中确定待测因素(环境的或遗传的)的频率分布,患者和对照人群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对常见的由高频率、低风险等位基因导致的疾病,采用致病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比连锁分析更有效。 应用SNP进行关联研究,首先需明确多少SNPs才可满足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析。Kruglyak应用计算机模拟法预测人类基因组中超过3Kb就不存在连锁不平衡,据此推出完成全基因组扫描将需要500,000个SNPs。而Collins等收集通过家系研究得到的常染色体单倍型的信息发现,在染色体上相距0.2cM到0.4cM(约200-400kb)之间的标记仍存在连锁不平衡,如按每100kb需要一个SNP计算,那么完成全基因组扫描仅需约30,000个SNPs,平均每3-4个基因用一个SNP就可识别出整个基因组内任何位置上的具表型活性的变异。最近发现SNP与SNP之间的连锁不平衡甚至可延伸到更远的区域(0.35cM-0.45cM),那么进行基因组扫描需要的SNP数量就更少。导致上述估算SNP 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Kruglyak进行模拟计算时,假设现在的人群在5000年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且人群规模的有效大小保持在10,000左右,然后经过连续的指数扩增,直至达到现在的50亿左右。Collins认为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群数目的增长是迂回曲折的,经历扩张与萎缩的周期性变化。 Weiss等认为Collins及其同事的结果可能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他们的结果或是基于小样本资料推断出来的,就会使连锁不平衡(LD)程度的估算偏高;或是从理论上预测LD的水平,而忽略了基因组中大量的随机变异。如大多数位点的信息是来源于小样本中测序得到的资料,据此得到的单倍型结构不可靠。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基因组中LD相对广泛存在的区域,在此区域内,基因相对容易作图。如基于这些经验来进行基因组其它区域的LD分析,就可能发生偏离。如两个相距较远的SNPs 之间具有强的LD性质,就认为它们之间的SNPs及该SNP侧翼的SNPs也存在强烈的LD,这种假设仅适合于其中一些多态位点,但它并不是通则。当然,在一些罕见人群中,如Saami,在较长的区域内广泛存在大量的LD,但对Fihland人群,则在较长区域内几乎不存在LD,对全球整个复杂人群而言,LD肯定变得更复杂一些。 Gray等认为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进展,人类基因组的结构逐渐被阐明,因此就可在那些富含基因的区域选择SNP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这样所需的SNP数量还会减少。Halushka等根据他们对75个基因检测的实验结果推测,SNPs在单个基因或整个基因组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非转录序列中要多于转录序列,而且在转录区也是非同义突变的频率比其它方式突变的频率低得多。Templeton 等对LPL基因突变与重组热点的研究结果提示,SNP集中分布于基因组的CG二核苷酸处或单核苷酸重复区或αD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TGGA)处。将人类基因组不同区域物理图谱与遗传图谱的进行比较,发现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的比值有很大的差异,提示基因组不同区域的重组水平存在差异。如Dunham等将22号染色体STR的物理位置与遗传位置进行了对比,发现该染色体的重组率差异很大,提示存在重组热点。根据基因组内不同区域重组频率的高低可进一步选择SNP的数量,重组热点需要的标记数量就多,相反就少。这种设计也可能会进一步减少基因组扫描所需的SNP标记。 使用SNP进行关联分析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SNP。如果对每一个SNP都进行独立研究,那么对几百万SNPs 的研究就会导致成千上万次的假关联,结果就掩盖真实的关联性,所以,进行关联分析前,一定要对所研究的SNP进行选

  •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应用

    基因组测序和序列的组装,为快速研究该致病菌株的致病机理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华大基因与德国汉堡-Eppendorf医疗中心合作,也宣布完成了对致病菌株的测序工作。Guenther说:"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对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极大的方便了研究者从一个整体的水平上去研究微生物,进而揭示在这些目标微生物的基因组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科学家根据从基因组测序的数据所获得的证据,将本次的致病型大肠杆菌鉴定为致病型大肠杆菌的一个新杂交品种,并且携带了一些抗性基因。"从宏观的基因组水平上来研究这类细菌,将在很大程度上革新我们对传染病暴发的认识,3-4天内完成对某种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标注,将会开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微生物学会年度会议上,一些研究者指出,分子鉴定的方法正被用来打造基因组传染病学这一领域,基因组传染病学致力于重构传染病暴发的过程,以求在将来能够对传染病能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和快速反应。

  • “核酸药物研发与分析检测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7月6日开播!

    核酸药物又称核苷酸类药物,主要在基因水平上发挥作用。核酸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引起疾病的分子,并通过调节身体功能缓解疾病的症状,而无需操纵基因组,目前在抗病毒、抗肿瘤、抗代谢紊乱方面显示了独有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核酸药物产业如火如荼,呈爆发之势,但核酸药物产业仍存在亟待解决的技术壁垒。 为加强核酸药物相关研发及分析检测技术和创新方法的交流,从而推动中国核酸药物产业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7月6日举办“核酸药物研发与分析检测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从事生物制药研发工作的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20945525287_7888_2507958_3.jpg!w690x151.jpg会议日程: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20947424236_7198_2507958_3.png!w690x320.jpg点击链接,免费参会!!!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Lh

  • 教育部公布9家“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名单

    关于“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的通知  教技司61号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规范和加强对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聘任管理,经有关高校公开招聘和推荐,最终确定了“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推荐人选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建议人选。  经研究,我司同意聘任周德敏教授、陈凯先院士等分别担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具体名单见附件),任期至下一轮评估终止。  附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北京大学周德敏陈凯先2生物反应器工程华东理工大学许建和欧阳平凯3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兰州大学南志标盖钧镒4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清华大学黄霞曲久辉5病毒学武汉大学吴建国陈焕春6家蚕基因组生物学西南大学夏庆友向仲怀7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西安交通大学王铁军杜善义8农业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朱玉贤9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许智宏

  • 英开发出简化的基因组测序新方法

    无需进行文库制备,所用DNA样本比标准方法更少2012年12月13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陈丹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12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研究人员简化了基因组测序的标准流程,首次无需进行文库制备便完成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单分子测序,而且新方法只要很少量的DNA就能获得序列数据,用量可低至不到1纳克(10亿分之一克),仅为常规测序方法的500分之一到600分之一。 文库制备是指从测序前基因组样本中提取不同长度的DNA片段,这一过程不仅费力、费时,还会浪费DNA,而新技术能极大地减少DNA的损耗,并缩短测序时间。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英国威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保罗·库普兰说:“我们用这种方法对病毒和细菌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即使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我们也能够确定所检测的是何种有机物,不论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或质粒(这对于确定抗生素耐药性很重要),或者其他信息,如对特定DNA碱基的修改等。”他表示,一旦技术得到优化,将在快速、高效地识别医院和其他医疗场所中的细菌和病毒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研究小组利用第三代单分子测序系统PacBio RS演示了这种简化的直接测序方法。他们仅仅用800皮克(千分之一纳克)DNA来分析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尽管测序仪只读取了基因组的70个序列片段,相对于常规测序方法获得的数据来说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这些信息足以让研究人员确定他们所检测的生物体的品种。 这项技术也使得科学家能够对此前无法识别的宏基因组(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样本中的生物体进行确认。“为微生物测序,首先需要能够在实验室中培养它们。”论文的主要作者、英国巴布拉汉研究所的塔米尔·钱德拉说,“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有时候微生物不生长,为它们的基因组测序极其困难。”他表示,新方法可以直接对微生物测序,短时间内便可确定其“身份”。 论文的另一主要作者、威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哈罗德·斯维尔德洛说:“我们的技术可以在对所测序列没有任何先验知识、没有特定微生物试剂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间内操作,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替代手段,可应用于控制感染等临床需要。”(记者陈丹) 总编辑圈点 长久以来,基因测序等围绕基因科学所展开的研究,都被人们贴上了从本源上解开人体生命奥秘、彻底解除遗传疾病威胁等殷切的标签。多国为提高社会健康水平,都开展了解码国民DNA的活动,有些甚至覆盖全基因组。然而,面对由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注定将是一场浩大而又漫长的工程。如何能快速、准确地将海量DNA数据转化为有帮助的实用信息,已经成为该领域科学家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因而我们说,英国科学家此番取得的突破,不管是从整个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层面,还是从临床应用的角度,都提高了基因研究服务于人类的速度。 《科技日报》(2012-12-13 一版)

  • 核酸药物研发与分析检测技术”网络会议,7月6日开讲!——智能质谱的mRNA表征分析与质量控制

    核酸药物又称核苷酸类药物,主要在基因水平上发挥作用。核酸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引起疾病的分子,并通过调节身体功能缓解疾病的症状,而无需操纵基因组,目前在抗病毒、抗肿瘤、抗代谢紊乱方面显示了独有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核酸药物产业如火如荼,呈爆发之势,但核酸药物产业仍存在亟待解决的技术壁垒。 为加强核酸药物相关研发及分析检测技术和创新方法的交流,从而推动中国核酸药物产业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7月6日举办“核酸药物研发与分析检测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从事生物制药研发工作的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20945525287_7888_2507958_3.jpg!w690x151.jpg会议日程: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20947424236_7198_2507958_3.png!w690x320.jpg点击链接,免费参会!!!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Lh

  • “核酸药物研发与分析检测技术”网络会议——东曹液相色谱技术,7月6日开播!

    核酸药物又称核苷酸类药物,主要在基因水平上发挥作用。核酸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引起疾病的分子,并通过调节身体功能缓解疾病的症状,而无需操纵基因组,目前在抗病毒、抗肿瘤、抗代谢紊乱方面显示了独有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核酸药物产业如火如荼,呈爆发之势,但核酸药物产业仍存在亟待解决的技术壁垒。 为加强核酸药物相关研发及分析检测技术和创新方法的交流,从而推动中国核酸药物产业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7月6日举办“核酸药物研发与分析检测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从事生物制药研发工作的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20945525287_7888_2507958_3.jpg!w690x151.jpg会议日程: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20947424236_7198_2507958_3.png!w690x320.jpg点击链接,免费参会!!!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Lh

  • 【转帖】古老病毒通过入侵重塑人类基因组

    古老病毒通过入侵重塑人类基因组译者:Docofsoul《每日科学》2010年9月13日报道 —— 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GIS, 隶属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以及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杜克-新加坡大学医学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们最近发现:数百万年前“入侵”人类基因组的病毒已经改变了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的基因开启与关闭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数百万年前“入侵”人类基因组的病毒已经改变了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的基因开启与关闭方式。(照片来源:iStockphoto/Martin McCarthy)这一研究为生理学与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理论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理论推测:转座因子,即可移动的遗传物质(DNA)片段(比如说病毒序列),一旦插入基因组,就能成为影响基因调节的“控制因子”。本发现对于推进干细胞研究进程、增强干细胞研究为再生医学效劳的潜力都算得上是重要贡献。 由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精英小组负责人吉拉姆•布尔克(Guillaume Bourque)博士率队领导了本研究。本研究的论文发表于2010年6月6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通过运用新的测序技术,科学家们研究了人类与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三种调节蛋白质(OCT4、NANOG 与 CTCF) 的染色体组定位(基因组定位)。令人感兴趣的是,在科学家发现大量的相似点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在人类中受到调控的基因方式与基因类型的许多不同点。尤其是,他们发现:数百万年前自行插入人类基因组的特定类型病毒已经戏剧性地改变了人类干细胞基因调控网络。德克萨斯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副教授Cedric Feschotte 博士说:“本研究是计算与实验双管齐下的代表作,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全新的证据:一些经常被斥责为纯粹垃圾DNA的转座因子,恰恰正是人类发育调控密码的关键成分。”在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中,人类模型系统与小鼠模型系统之间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干细胞分化成体内不同细胞类型的具体过程的理解。布尔克博士说:“这种理解在促使再生医学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发展 —— 从而解决诸如帕金森病与白血病等问题方面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在本研究中利用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优势外, 深入研究必须更加直接地集中于人类干细胞。这是因为将某一种类上完成的研究成果转向对另一种类的研究上时必然会遇上的挑战。为了让干细胞方面的发现能够用于临床实践,在人类与(非人类的)灵长类干细胞两个方面还有更多的研究工作需要完成。”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神经学Rudi Schmid 特聘教授、哲学博士雷蒙德•怀特(Raymond L. White)教授说:“本论文报告了令人非常激动的新发现,证实了一个全新的、迥然不同的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将小鼠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直接比较,科学家能够显示:在两种种类之间,基因调控因子的结合点经常不在同一位置。这本身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但是研究者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证实许多位点都嵌合在称之为‘转位’因子的一类DNA序列中,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在基因组中移动到新的位置的能力。存在很多这样的相信是病毒基因组进化残余部分的因子,但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中)还有着非常出人意外的情形:它们到达新的(基因组)位置时,还携带着调控因子结合位点。这些在调控方面的变化估计可能在携带它们的有机体上产生重大变化。确实,许多学者相信调控方面的变化处于物种形成的核心,可能在人从其祖先的进化历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本论文可能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论文。”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劳伦期•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实验分室基因组学部主任埃迪•拉宾(Eddy Rubin)博士补充说:“这个运用了比较基因组学策略的研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发现了重要的人类特异性属性。该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意义重大,应该有助于推进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相信会有不俗的积极表现。”参考文献:Galih Kunarso, Na-Yu Chia, Justin Jeyakani, Catalina Hwang, Xinyi Lu, Yun-Shen Chan, Huck-Hui Ng, Guillaume Bourque. Transposable elements have rewired the core regulatory network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Nature Genetics, 2010; 42 (7): 631 DOI: 10.1038/ng.600(《转位因子重新连接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核心调控网络》)

  • 【分享】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举行

    日前,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在天津市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药学会、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药学会承办。大会主题是发展生物医药新兴产业,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院士,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亚力,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俊芳等领导出席会议,两院院士、特邀嘉宾、中国药学会理事、各省(区、市)药学会秘书长、药学专家学者等2000多人参加本次盛会。  桑国卫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要尽快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科学部署上来,必须全面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把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16个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黄兴国在致辞中指出,医药卫生是关系到亿万人民健康、千家万户幸福的行业。天津市已把生物医药作为全市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次大会的召开对于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升医药产业水平意义重大。  开幕式上,颁发了2010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同时,颁发了2010年中国药学会-石药集团青年药剂学奖6名;第13届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及项目资助5名;中国药学会-赛诺菲安万特青年生物药物奖8名;中国药学会优秀药师奖75名,并为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授牌。  本次大会共安排8位两院院士和1位企业研发负责人作大会报告。19位专家和200多个候选优秀论文代表作分会场报告。土豆:有木有参加这个省会的板油讲述下啊?有积分奖励。

  • 【分享】我国启动“兰花基因组计划”

    7月20日,我国科学家宣布“兰花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两岸科学家将联手对被喻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兰科植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同时对10种最具代表性的兰科植物进行基因表达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刘仲键教授介绍,对兰科植物的科学研究历史悠久,其成果为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兰花研究为进化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贡献巨大,至今仍是研究生命与进化的理想模式,占有特殊地位。同时,兰花也是世界性濒危物种,是国际公约保护物种的重中之重。兜兰与国宝大熊猫同列为一级保护,其余兰花全部被列入二级以上保护。 清华大学黄来强教授称,兰花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分析,将为人类提供用现代生物学的新技术和理念从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审视达尔文的研究,为进化生物学和进化论注入新鲜血液。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生物信息、分子生物、蛋白质组、代谢组、生化、生物物理等多学科和研究手段的融合,对加深其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的了解,揭示兰科的进化,对生命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兰花基因组计划”涉及的不仅是植物学,还将为世界上相关研究提供全新的起点和平台,是对全球基因组科学的又一重大贡献。 “兰花基因组计划”项目,由深圳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清华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台湾成功大学等单位科学家共同承担。

  • 【转帖】结核杆菌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size=3][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Times New Roman]12[/font][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会长布拉姆哈查里近日宣布,印度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结核杆菌的基因组图谱,这将有助于研发有效治疗结核病的新型药物。[/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宋体]综合当地媒体报道,来自印度全国的数百名研究人员参与绘制出了包含[/font][font=Times New Roman]4000[/font][font=宋体]个基因的结核杆菌基因组图谱。[/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宋体]据悉,印度将在互联网上公开结核杆菌基因组图谱信息。为此,印度软件公司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还专门开发了一个网站(www[/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osdd[/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net)。该网站采用新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Web3[/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0[/font][font=宋体]格式,使用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查询结果,而且还可以把基因组分析的最新结果随时在网站上更新。[/font][/siz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font=宋体][size=3]布拉姆哈查里表示,治疗结核病是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但是有关研究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新药开发。他说,欢迎任何个人和医疗机构利用基因组信息开发出治疗结核病的新药。[/size][/font][size=3][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size=3][font=宋体]结核病属于慢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其中肺结核病最为常见。全球每年大约有[/font][font=Times New Roman]170[/font][font=宋体]万人死于结核病。[/font][/size]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