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仪器信息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题为您整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话题讨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的资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度报告出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于1986年正式设立,是中央财政经费资助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管理机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目前形成了包括多种项目类型的资助格局。2022 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印发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自然科学基金治理体系为目标,持续部署推进自然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着力完善多项管理机制,优化资助计划,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与人才队伍高水平建设。财政预算及总体资助情况各类项目申请与资助统计6月份,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形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度绩效评价综合报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上公开发布。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评估中心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重点对纳入2022年度绩效评价范围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的资助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实地调研、满意度调查、典型成果调查、文献计量、项目抽样评价、依托单位绩效评价、专题访谈、专家评价等渠道广泛收集各类绩效证据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类型项目年度绩效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了客观评价,围绕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度资助管理绩效进行了综合研判,总结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管理主要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管理绩效的意见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度绩效评价综合报告.pdf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可持续区域系统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达成的共识,双方将于2022年开展“可持续区域系统 (SRS)”领域合作研究项目的征集与资助,以进一步推动中美环境可持续领域合作。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  经双方协商,2022年NSFC与NSF将在可持续区域系统(SRS)相关领域开展联合资助。SRS是指相互连接的城市和农村系统,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所有系统。本合作研究项目旨在资助具有显著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的应用导向交叉研究,加深对社会-环境-技术系统的认知,推动可持续区域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发展,从而促进当前区域系统的转型,提高可持续性。SRS研究应具备跨学科深度融合的特点,且由引发关注的具体问题驱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研究单一的城市系统/大都市区域及其相连的农村系统,综合考虑家庭、企业和社区的多重错综复杂关系,从多尺度系统的视角进行分析探索,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成果。  2.研究多个城市系统及其相连的农村系统,探索城乡系统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城乡类型,分析其组成并进行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研究。  3.研究互联互通的城乡系统组成的超级集合,例如,研究某个电网区域、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甚至全球所有的城乡系统,以评估城乡变化对地球和人类发展造成的影响。  美方征集指南请见:https://www.nsf.gov/pubs/2021/nsf21103/nsf21103.jsp  (二)受理代码和申请代码  中方申请人请首先选择交叉科学部受理代码T04(融合科学领域),其后根据研究内容,从A-H中选择不少于2个科学部的申请代码填写中文申请书。申请代码详见《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部分。特别注意:  1. 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二级申请代码(4位数字)   2. 填写申请书简表时,请准确填写“研究方向”和“关键词”。  (三)资助规模  拟资助项目数量为不超过6项。  (四)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300万元/项(直接费用),包括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交流费用。美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50万美元/项。  (五)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年10月1日至2026年9月30日。  二、申请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三)与国外(地区)合作者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四)关于申请资格的详细说明请见《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如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条件有重大调整,将另行通知。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项目属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指南所列合作研究项目,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总数限2项的范围(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承担的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除外)。  (四)《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如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规定有重大调整,将另行通知。  四、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项目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须登录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是: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 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交叉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请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NSF(中美)”,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中文申请书填写界面。  3. 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实行定额补助的资助方式。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9〕31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4.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附件材料包括:  (1)美方合作者向NSF提交的英文申请书全文副本。  (2)合作确认函。美方申请人须提供一份签名的合作确认函。  5.中文申请书填写的本合作研究项目英文名称须与美方合作者向NSF提交的英文项目名称完全一致。为便于项目管理部门辨识,申请人在填写中文项目名称时应在具体合作研究题目之前注明“SRS: US-China”。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请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需提供纸质版。  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  项目获批准后,需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三)项目申请接收  ISIS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2年1月15日至2022年1月24日16时(美方截止时间为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1月17日17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拟批结果公布  拟批准资助通知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门户网站国际合作栏目中公布。  六、联系方式  (一)中方联系人  唐荣达、陈婧  电话:010-62327145,010-62326877  Email: tangrd@nsfc.gov.cn  中方申请人在线填写申请书过程中如遇技术问题,可联系我委ISIS系统技术支持。电话:010-62317474。  (二)美方联系人  Bruce Hamilton  Email: bhamilto@nsf.gov  Brandi Schottel  Email: bschotte@nsf.gov 附件:中文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do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2021年8月17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合作正式启动
    2016年8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协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杨卫主任和高瑞平副主任参加签字仪式。该协议旨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军民融合。根据协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将在未来的5年内开展全面合作,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平台作用,促进军民协同创新,促进基础研究与国防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机制及新途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14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月14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14项目指南》,包括:前言、申请须知、限项申请规定、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联合基金项目、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附录。  前言如下: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年,也是&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执行的第三年。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对基础研究的新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科学基金)&ldquo 十二五&rdquo 发展规划,准确把握&ldquo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rdquo 的战略定位,认真落实&ldquo 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rdquo 的工作方针,始终坚持&ldquo 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rdquo 的评审原则,稳中求进,着力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强对科研工具研制的支持,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包含了研究类、人才类和环境条件类3个项目系列,其定位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科学基金资助格局。其中,研究项目系列以获得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主要目的,着眼于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激励原始创新,从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人才项目系列立足于提高未来科技竞争力,着力支持青年学者独立主持科研项目,扶植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的科研人才,培养领军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培育创新团队 环境条件项目系列主要着眼于加强科研条件支撑,特别是加强对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的支持并促进资源共享,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  科学基金大部分项目类型采取每年集中接收的方式受理申请。2013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项目申请157 986项,比2012年同期减少12 806项,减幅7.50%。其中面上项目申请量较2012年减少了13 932项,降幅16.19%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量较2012年减少630项,降幅17.56%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申请量减少67项,降幅为21.34%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137项,增幅为28.48% 与2012年相比,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申请量略有提高,分别增加1 184项和580项,增幅分别为1.98%和5.15% 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等项目申请量较为稳定,没有大幅度的变化。  经初步审查后,不予受理项目申请共4 461项,占申请总数的2.8%,略低于2012年的3.0%。在规定期限内,共收到正式提交的复审申请574项。经审核,受理复审申请431项,由于手续不全等原因不予受理复审申请143项。复审结果认为原不予受理决定符合事实、予以维持的394项,认为原不予受理决定有误、重新进行评审的37项,占全部不予受理项目的0.8%。  经过规定的评审程序,自然科学基金委2013年度批准资助研究项目系列的面上项目(包括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16 194项,重点项目564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68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9项 人才项目系列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9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9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5 367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 497项,创新研究群体29个,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40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52项 环境条件项目系列的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50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40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部门推荐项目9项,联合基金项目495项,科普项目27项,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01项,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25项,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16项,有关类型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详见本书相关部分的介绍。  2014年度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根据科学基金&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的总体部署,继续坚持&ldquo 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rdquo 的战略导向,进一步优化资助模式,整合资助结构,为实现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的科学基金愿景目标,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若干主流学科进入世界前列,推动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显著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原则,使依托单位和申请人更好地了解科学基金的资助政策,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发布《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简称《指南》),以引导申请人正确选择项目类型、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自主选题,申请科学基金的资助。  本《指南》主要针对2014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受理的各类型项目申请进行介绍。在前言之后,集中介绍各类型项目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希望申请人认真阅读。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按科学部顺序介绍项目的总体资助情况及优先资助范围。其中面上项目指南部分,科学部在介绍资助概况之外,还涉及该科学部总体资助原则与要求以及申请注意事项,然后以科学处为单位分别介绍学科发展趋势或资助范围和要求 其他项目类型进行整体介绍。各类型项目对申请人有特殊要求的,将在本《指南》正文中加以叙述。  不在集中接收期间受理的其他项目,将另行在自然科学基金委门户网站(http://www.nsfc.gov.cn)发布指南,请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及时关注。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项目申请受理、评审和管理过程中,将继续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管理工作程序,完善同行评审机制 积极鼓励源头创新,强调科学研究价值理念,营造宽松学术环境,支持不同学术思想的交叉与包容 严格执行回避和保密的有关规定,接受科技界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欢迎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提出高水准的项目申请。
  • 160人!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分项目会议评审专家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学部已经陆续公布了部分项目的评审专家名单。  其中,信息科学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会议已公布评审专家51人 数理科学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公布会议评审专家75人 化学科学部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已公布会议评审专家17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已公布会议评审专家17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公布的部分项目会议评审专家汇总:2020年度信息科学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会议评审专家名单艾渤柴天佑陈纯陈杰陈俊龙陈少平陈效双程建功仇洪冰房建成冯丹冯全源付俊桂卫华何友胡清华江风益姜育刚李步洪李朝晖李肯立李醒飞梁吉业廖湘科刘明刘小龙刘云圻刘志勇龙腾罗先刚钱锋乔俊飞邱景辉石光明宋令阳孙玲玲谭民王均宏王立军王卫东王云才吴培亨徐科许小红姚力殷绪成于海斌张承慧张健赵维谦周傲英2020年度数理科学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议专家名单郑志明洪绍方黄勇邱瑞锋周泽华徐宗本李勇李海梁屈长征段金桥郭建华杨新民王明生冯衍全金石张统一张伟杨绍普赵跃宇邓子辰周益春王彪张忠周裕易仕和张来平张西正王贵学董新龙姚小虎王斌林伟鹏樊军辉毛淑德施勇韩占文毕少兰顾为民秦胜利汪毓明陈耀张可可伍歆陈波曹文达姚裕贵胡忠坤他得安吕志伟王亚愚罗洪刚龚尚庆张首刚吴晨旭王健王开友汪国平赵建林何峰张文清楼森岳匡乐满黄吉平廖益刘江来陈申见吴兴刚包景东梁作堂庄鹏飞陈春英吕广宏孙慧斌王正汹王占山化学科学部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评审会专家名单游书力陈春英陈红陈建民樊春海胡文浩李永旺李振罗毅秦勇唐本忠王宝俊王献红翁羽翔吴永宁邢卫红张学记化学科学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评审会专家名单曹镛曹则贤柴之芳陈小明方维海付贤智郭子建李永旺刘买利罗毅唐勇田中群席振峰张学记赵宇亮朱永官王献红
  • 国务院任命窦贤康为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张学敏等为副主任
    4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其中包括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消息显示,任命窦贤康为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任命陆建华、张学敏、江松、于吉红(女)、韩宇、兰玉杰为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在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班子中,窦贤康、陆建华、张学敏、江松、于吉红同志均为院士。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图片来源于网络)窦贤康,男,汉族,1966年出生,安徽泗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理学博士。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湖北省科协主席。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主要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多年来坚持针对学科前沿问题,独立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其中,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新体制;基于在观测设备上的开拓性工作,在中层顶区域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其他任命:任命何洋为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命唐芳林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命罗永强、周天为国家消防救援局副局长;免去任志武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职务;免去段铁力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职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各方严肃履行承诺营造风清气正评审环境的公开信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官网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各方严肃履行承诺营造风清气正评审环境的公开信”,旨在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和良好的学术生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0a18df9-6c30-4a31-bafb-9843cfaf00a5.jpg" title="11.png" alt="11.png" width="562" height="248" style="width: 562px height: 248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4p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截图/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各方严肃履行承诺营造风清气正评审环境的公开信/strong/span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项目评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科学性和公正性是评审工作最基本的原则。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和良好的学术生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年实行了评审工作有关各方(申请人、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基金工作人员)的公正性承诺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科技界的广泛响应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支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弘扬科学精神,树立优良学风作风,进一步加强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9年的评审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承诺制度。对各方承诺的内容和要求如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一、申请人和参与者在提交项目申请前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和参与者公正性承诺书》,承诺不以任何形式探听尚未公布的评审专家信息和未经公开的评审信息,不以任何形式联系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请托或游说,不以任何形式干扰评审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二、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在提交项目申请前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单位公正性承诺书》,承诺严格执行近期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履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主体责任,教育和要求本单位项目申请人、参与者、评审专家和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办法和规定,不从事或参与任何影响项目评审公正性的活动。坚决防范和遏制干扰及影响评审公正性的不良行为,严肃查处相关违规责任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三、评审专家在开展评审工作前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公正性承诺书》,承诺科学、客观、公正地完成评审工作,不违规与被评审项目的利益相关人员联系,不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请托,坚决抵制任何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不良行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兼职人员和流动编制人员)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人员承诺书》,承诺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履职,严格执行评审过程的保密规定,不泄露未公开的评审专家相关情况和项目评审的有关信息,不干扰评审专家独立作出学术判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希望有关各方相互理解与支持,严肃履行承诺,严格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等规定,坚决杜绝“打招呼、请托、围会”以及“跑风漏气”等各种干扰评审工作的不端行为。对于发现和收到的涉及违背承诺的违纪违规线索和举报,我们将按照管理权限移交相关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确保项目评审工作的公正性,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事业健康稳定发展。/p
  • 8618万!陈大可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批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消息,陈大可院士主持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直接经费为8618万元,项目周期为5年。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牵头,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共同申报和实施。该项目针对目前已有的海洋观测仪器在智能化、机动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海洋复杂观测任务的迫切需求,提出以全球首艘智能母船“珠海云”号为支撑载体,通过空、海、潜无人平台跨域协同组网,打造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开展组网协同控制、通信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功能部件研制,并设计可潜艇、双模水下潜器、可拖曳无人艇等观测节点,构建空、海、潜跨域无人节点组网观测仪实现复杂海洋环境和多样海洋任务下的智能、快速、同步、立体观测。该仪器研制成功后,有助于刻画海洋次中尺度过程的立体图像,揭示其在海洋能量传递、物质平衡和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阐明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过程和反馈机理,提高对台风强度和台风过程中海洋环境的预报能力;提升高精度海底地形地貌制图效率,为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障、防灾减灾等提供关键基础数据;科学与工程应用意义重大。项目可充分发挥我国在无人机、无人艇等领域的优势,研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海洋仪器部件,有助于提升我国在海洋高端仪器研发领域的竞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健康发展,推动海洋仪器产业的国产化进程,抢占国际海洋智能仪器制造的制高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是基金委资助额度最大、申请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支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该项目是地球科学部时隔五年来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制项目,是我实验室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创新团队目标推进的标志性成果。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收回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各依托单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和《财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财科教〔2017〕6号)的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19年开展对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收回工作。现就具体要求通知如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一、收回范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1.2015年度结题项目是指资助期限届满日为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且2016年度准予结题的项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2.收回资金范围是指截至2018年12月31日仍未使用的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2015年度结题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和2014年及以前年度结题项目不在此次收回范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二、工作要求/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依托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清理收回结余资金的直接责任,应按照有关要求将本单位所有的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清理范围。依托单位要加强对转拨资金的监督管理,对相关资金进行催缴。依托单位需积极组织协调,按时、真实、准确、全面报送数据,及时足额上缴结余。/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三、工作步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1.依托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确认实际支出,厘清结余资金情况。/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2.2019年1月15日—4月5日,依托单位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址:https://isisn.nsfc.gov.cn/)在线填报“2015年度结题项目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以下简称“应退结余情况表”),同时报送一份纸质版(需加盖依托单位公章)至自然科学基金委。/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3.“应退结余情况表”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2019年4月5日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寄出,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余资金退回”。/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4.4月6日—5月31日,依托单位将应退结余资金及时足额退回至自然科学基金委。/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5.结余资金退回收款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户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支行,开户账号:75080188000094627,开户银行行号:303100000135。同时在附言上注明“结余资金退回”。/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四、其他事项/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1.合作研究单位结余资金的退回,原则上由合作研究单位自行上缴。项目承担单位有责任进行催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2.对于有2015年度结题项目但已合并注销的依托单位,其结余资金应由合并后的依托单位退回。/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3.延期项目以批准延期的截止日期作为资助期限届满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4.“应退结余数”以实际支出数为基础,不考虑应付未付、暂付款、预付款等情况。/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5.依托单位以本通知和银行回单作为退款和账务处理的依据,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再出具单独的收款确认通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6.依托单位应严格按照上报的“应退结余数”退回结余资金。对于多退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不予返还;未上报、上报不及时、上报不准确、清缴金额不足等情况将纳入信用记录,并视情况按照《预算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处理。/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7.咨询电话/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财务局经费管理处:010-62327225/9112/6760/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信息中心:010-62317474/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8.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邮政编码:100085/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联系电话:010-62328591/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p
  • 3月1日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23〕1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立足自身定位,着力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对基础研究的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基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实现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按照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安排,现将2023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2022年资助期满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项目申请(一) 项目申请接收。1. 2023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等。集中接收工作于2023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2. 上述项目类型以外的其他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另行公布指南。对于随时接收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申请人应尽量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二) 申请人与主要参与者事项。1.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于2023年1月15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2. 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分为包干制和预算制。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实行经费包干制,申请人在项目申请时无需编制预算。其余类型项目实行预算制,申请人应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项目申请中有合作研究单位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主要参与者应当分别编报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申请人汇总编制。3. 申请人应提前通过信息系统邀请主要参与者在线填写个人简历,并上传由系统自动生成的主要参与者PDF版个人简历文件。未按要求上传主要参与者简历的将无法提交项目申请。对于个人简历中的代表性论文,应上传公开发表的全文PDF电子版;代表性专著应上传著作封面、摘要、目录、版权页等PDF扫描件。4. 主要参与者中如有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其所在境内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合作研究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境外单位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申请人应在线选择或准确填写主要参与者所在单位信息。5. 2023年,对于非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项目,其研究期限由信息系统结合项目类型自动生成,申请人不可更改。6.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指南》中限项申请规定。2023年,对于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调整其限项申请规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联合限项。具体政策变化请参照《指南》限项申请规定。7. 申请人在提交项目申请前,应就申请材料全部内容征得主要参与者和合作研究单位同意。8. 申请人应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畅通有效,以便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能够及时接收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或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的相关信息,否则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由申请人自行承担。(三) 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1. 依托单位应确保本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不在限制申报、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的期限内。2. 依托单位应注重项目申请质量,避免通过“全民动员”、设置硬性指标、实施与是否申请项目挂钩的奖惩措施等方式盲目追求项目申请数量。3. 依托单位应提前从信息系统中下载《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项目申请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申请项目。4. 依托单位应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务必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5. 依托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科研伦理审查机制,防范伦理风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建立健全科技伦理管理制度;加强伦理审查机制和过程监管;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伦理等方面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四) 申请材料提交方式。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人应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并将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2. 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需补交申请书纸质签字盖章页,并将其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提交的最终电子版申请书保持一致。对于未按照上述要求提供签字盖章材料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有关要求处理。(五) 初审结果公布。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23年4月28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二、项目结题(一)项目负责人事项。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同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不得出现任何违反科技保密和科技安全规定的涉密信息、敏感信息。1.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审核通过后的电子版一致。2.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3. 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不得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得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不得将早于项目资助开始时间的成果列入结题/成果报告。4.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按照相关规定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https://kd.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https://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5. 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应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受资助项目论文开放获取的有关要求,将有关论文存储到信息系统。(二)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科学基金项目结题管理,认真履行项目管理主体责任,督促指导项目负责人认真撰写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1. 依托单位需先通过信息系统提交电子版结题材料,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再报送纸质版结题材料。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2. 依托单位应于2023年2月24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3月10日前将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与结题项目清单等纸质结题材料,以邮寄方式报送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不完整的不予接收。三、项目进展报告、年度管理报告和包干制管理规定(一)项目进展报告。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照《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23年1月15日前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二)年度管理报告。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2023年4月1日—4月15日16时期间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依托单位,将不予开放下年度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三)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根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的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对于新获批包干制项目但尚未完成备案的依托单位应于2023年6月30日16时前,将本单位制定的包干制管理规定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备案;对于之前已完成备案但需要重新修订的,也应在上述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修订工作并重新备案。具体备案流程请参照《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的通知》(国科金财函〔2021〕27号)。四、材料接收(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材料,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二)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五、其他注意事项(一)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二)《指南》拟于2023年1月中旬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三)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六、咨询与联系方式(一)各类事项咨询电话。(二)各部门咨询电话。(三)相关网站地址。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https://www.nsfc.gov.cn/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站:https://grants.nsfc.gov.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https://kd.nsfc.gov.cn/(四)材料接收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邮政编码:100085联系电话:010-623285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年1月9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双碳”战略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世界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变革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立足国情,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科学理性,依靠科技进步,稳步建立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双碳”战略,将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系统变革,在最大化发展和最小化排放两个临界点之间实现各要素全方位平衡和协调;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四个基本关系;需要厘清气候-生态系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互动的复杂网络关系,优化“双碳”战略布局,重塑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提高“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优化能力。  实施“双碳”战略,迫切需要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支撑。其中,当前面临的基础科学挑战与关键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图1所示的六个方面:具有顶层战略意义的“双碳”路径选择和优化;支撑顶层战略的政策与管理体系构建;支撑战略决策和行动计划的科学原理与科学数据;具有核心地位的能源结构重塑;基于新型能源体系的产业结构重构;适应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优化。  为应对以上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前期布局的基础上,特制定《“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旨在加强上述六方面的基础研究(图1),为优化完善“双碳”战略路径、全面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支撑。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完成的,旨在统筹全委前期和未来的资助布局,引导各科学部深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科学遴选优先资助方向,着力促进多学科交叉和研究范式变革,为今后的项目资助提供方向性指导。该指导纲要也可能会随着环境目标的推进和技术路径的发展有所变化和调整。  一、“双碳”战略路径选择  总体目标:  围绕“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健全全球-全国-区域-地方多层次经济社会复杂系统战略路径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升随时可根据技术和资源可及性科学优化“双碳”战略路径的能力。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全球视野下的“双碳”目标与路径措施:国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最佳路径;因地制宜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双碳”现实路径分析等。  (2)现有能源结构、科技和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潜在路径:实现“双碳”目标的各主要路径的碳足迹、碳成本和碳效应评价模型构建;高碳领域的低碳发展路径;低碳领域碳排近零发展路径;固碳端负碳化发展路径;多路径耦合的储能技术路径量化调控研究等。  (3)“双碳”目标变革性技术与发展路径:面向“双碳”目标的现实综合路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新能源高效安全利用的变革性技术路径;各种先进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及技术比较等。  (4)“双碳”路径预测与动态优化:“双碳”路径新研究范式的构建;多层次多要素相互作用复杂网络构筑;预测系统与路径动态优化研究。  二、“双碳”政策与管理  总体目标:  围绕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效益、风险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不同“双碳”战略路径下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政策与管理体系,探索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提升基础治理能力。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综合影响评估与数值模拟:碳排放与社会经济互馈机理;碳减排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气候-经济复杂系统综合评估建模及数值模拟等。  (2)碳中和经济政策与管理:碳社会成本评估;碳定价及监管机制设计;碳减排产业组织;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宏观经济周期与碳减排协同管理;碳减排中的社会公正等。  (3)碳中和技术政策与管理:碳移除技术政策;商业模式与监管机制;颠覆性能源技术政策;碳中和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等。  (4)碳中和实施方案设计:区域协同减排方案与激励机制;重点行业协同减排方案与激励机制;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方案;碳减排与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协同等。  (5)气候适应策略研究:气候适应能力评估和宏观策略;企业和居民适应行为及策略;气候适应技术与政策管理等。  (6)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国际碳泄露评估及对策;国际气候治理与合作;国际低碳技术和资金政策;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  三、科学原理与数据  总体目标:  围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的互馈机制及气候变化的敏感度等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双碳”观测与数据系统,发展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准确预估,为“双碳”战略路径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支撑。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双碳”背景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气候弹性与阈值;碳中和措施的气候效应;“双碳”路径对未来气候的影响等。  (2)碳循环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互馈:自然碳汇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理;不同温室气体的协同效应;不同温控目标的排放空间评估等。  (3)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基于多层次复杂结构网络的新一代全球及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关键子系统研发;数据同化方法与相关技术研发;通用支撑技术研发等。  (4)观测与数据:陆地碳循环参数立体化观测;海洋和近海碳循环参数立体化观测;温室气体观测与反演;排放因子数据库及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等。  四、能源结构重塑  总体目标:  围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核电安全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调控、各类储能等关键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瓶颈,研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能量储存和转换特性的材料与器件,支撑从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高效生产及大规模并网构建的理论与技术;滤储、电网智能高效调控体系构建;多能互补模块化体系构建;多能多附加值利用原理;地热资源高效利用原理等。  (2)核电共性关键技术:低品位核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高性价比核安全体系构建;利用可控高反应性快中子干式核嬗变-增殖-产能的可调燃烧机制;核燃料全闭环循环体系构建;抗快中子辐照材料研制;可控热核聚变机制;高效热发电原理等。  (3)氢能等二次能源与低碳化工协同体系构建: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制氢原理;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产业体系构建及关键材料研制;高效经济的氢燃料电池的过程机理;高值流程制造业体系构建等。  (4)电网调控及储能配套理论:水力智能电网调控原理;水电快速启动、经济长寿固定电池机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智慧调配机制;电热氢多源储能系统构建理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途径等。  (5)移动储能电源及交通应用:移动电池的高效安全利用原理;锂资源高效开采理论;高效储能材料研制;高效相变储热材料研制等。  (6)能源资源综合开发与固碳:陆相油气等能源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原理;煤炭清洁化利用机制;二氧化碳高效驱油机制;地质碳捕获与碳封存原理;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原理等。  (7)碳中和能源结构动态优化:重大变革性技术预判;能源革命关键技术评估;转型风险评估与关键环节优化等。  五、产业结构重构  总体目标:  围绕碳氢氧化学键重构、工艺过程与系统、材料结构调控、电气化流程、智能化管控等关键科学问题,以绿色碳科学理念及多层次、多尺度研究范式,探索石化、冶金、建材、交通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机制与转型路径,实现基于未来能源结构和供给方式的产业重构与技术突破。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低碳流程工业:低碳化学化工过程耦合机制;绿氢炼化流程调控机制;碳基资源催化转化机理;电化学零碳负碳机制;全废钢电炉流程高能效与品质耦合原理;低碳流程再造的物化原理与调控机制等。  (2)低碳建筑体系:碳酸盐分解耦合原位还原机制;绿氢及生物质燃料替代过程机制;冶金废渣利用机理;柔性智能碳中和建筑设计与运行维护机制等。  (3)绿色交通体系:车辆体系能效提升与减排策略;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与系统优化机制;基于交通大数据的运输结构优化机制等。  (4)产业低碳转型路径:产业低碳转型新技术路径选择策略;氢基流程与电气化流程变革路径;智能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全产业生态系统等。  (5)碳化工与碳利用:基于绿色合成理念的人工光合作用机制;二氧化碳化工转化途径机制;生物质碳氧结构联用高效定向转化;熔盐电解耦合固碳机制等。  (6)低碳工业智能化:大数据和机理分析相结合的工业碳排放智能预测与溯源;生产全流程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机制;工业低碳制造的协同优化机制;重大耗能设备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机制等。  六、生态环境优化  总体目标:  围绕“双碳”目标、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互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生态系统碳汇巩固和提升的科学原理及适应能源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优化措施,评估“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成效、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和人群健康效益等。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精准计算及预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农田、灌丛)全组分碳源汇的精准评估与比较;人为管理措施下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等。  (2)陆海生态系统碳汇稳固:生态系统碳汇的稳定性及维持机制;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过程与驱动机制;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碳汇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汇巩固协同的理论与技术原理等。  (3)陆海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生物和生态系统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前沿技术;区域生态工程增汇原理与效应;生态工程增汇技术的模式系统集成;生态工程增汇效益及区域示范;碳汇国土空间管理的科学基础等。  (4)治污增碳和减污降碳协同:固碳减污微生物分子机制及应用设计;农业“双减”与“双碳”关系;农业种植系统减排增汇与粮食安全;海洋污染防治与蓝碳增汇原理与技术;城市污染防治与降碳增汇等。  (5)“双碳”目标与生物安全:植物高效光合固碳机制与分子设计;新型高光效生物碳捕获与利用;生物入侵和迁移与碳汇;有害生物流行与碳汇;“双碳”目标下的生物安全评估等。  (6)“双碳”目标与人类健康:碳中和与人类健康收益及潜在风险;碳中和行动的新型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人群病原生物流行的监测及健康风险预警评估;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风险等。 图1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重点研究方向概览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实现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目标与短期措施、政府与市场等多层次复杂网络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 中俄继续合作!《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发布
    今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RSF)2023年度将继续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以促进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资助领域包括化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医学四大领域,拟资助的项目数量约50项,中方资助强度为直接费用不超过150万元/项(包括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交流经费等),资助期限为3年。中方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俄方合作者应符合RSF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并按照要求向RSF提交申请,单方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合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合作和优势互补;本项目鼓励45岁及以下青年研究人员申请;更多关于申请人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项目指南全文如下: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RSF)双边合作协议及后续达成的共识,2023年度双方将继续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以促进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和申请代码  1. 化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B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2. 生命科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C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3. 管理科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G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4. 医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H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未按要求填写指定申请代码1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二)资助规模  拟资助的项目数量为50项左右。  (三)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150万元/项(直接费用),包括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交流经费等。RSF向俄方科学家提供相应资助经费。  (四)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  二、申请人条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双方达成的共识,申请本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中方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俄方合作者应符合RSF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并按照要求向RSF提交申请。单方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三)合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合作和优势互补。  (四)本项目鼓励45岁及以下青年研究人员申请。  (五)更多关于申请人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项目属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本合作研究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合计限2项的范围。  (四)《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四、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项目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须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grants.nsfc.gov.cn/egrant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RSF(中俄)”,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中文申请书填写界面。  3. 预算编报要求。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4.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附件材料包括:  (1)合作双方共同撰写的英文申请书(英文申请书模板见附件1);  (2)合作协议(协议模板见附件2)。中俄双方申请人须就合作研究内容、交流互访计划及知识产权等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协议。  未按要求提交以上附件材料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请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需提供纸质版。  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  (三)项目申请接收  中方网络信息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4月24日16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拟批结果公布  2023年12月将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通知资助结果。  六、项目联系人  (一)中方联系人  申洁  电话:+86-10-62327017  邮箱: shenjie@nsfc.gov.cn  网络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86-10-62317474  (二)俄方联系人  Sergey Konovalov  邮箱: konovalov@rscf.ru   附件:1.英文申请书模板     2.合作协议参考范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   2023年2月1日
  • 投入12.7和5.5亿元!四省三企业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p  12月16日,四川省、湖南省、安徽省、吉林省等四省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pp  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聚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地区的特色和需求,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基础研究。这次加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四个省共投入经费12.75亿元,基金委匹配4.25亿元,合计17亿元,围绕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pp  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则主要服务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围绕产业发展中的紧迫需求,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关键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这次加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三家企业共投入经费5.5亿元,基金委匹配1.375亿元,合计6.875亿元。/p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介绍,这次签约仪式是科学基金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投入结构,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的具体举措。/pp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希望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在鼓励自由探索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反馈和迭代作用,进一步加强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发挥联合基金的平台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多元投入,共同谱写好科技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pp/p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会议召开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板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2018年及以前基础科学领域准予结题的8个项目进行了评估。自然科学基金委谢心澄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研究员、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研究员、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研究员出席会议。评估专家组由来自数理、化学、地球科学等研究领域的18位专家组成。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谢心澄副主任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即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强调了本次后评估会议要重点考察项目的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运行使用与开放共享、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情况。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将根据本次评估结果,针对相关人员再次申请仪器类项目、推进重大科研仪器工程化以及开展后续支持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  基础科学板块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工作背景、工作流程、前期会议准备及项目后评估现场考察等相关情况,并说明了本次后评估会议的安排和要求。  专家组认真查阅了会议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报告和现场考察专家组仪器运行状况的现场考察报告,并进行了提问和讨论。通过对每个项目进行打分评议,确定了评估等级,并给出了评估意见,顺利完成后评估工作。会议进一步听取了专家组对仪器项目后评估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板块主办,是首次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开展后评估。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地球科学部、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 南京理工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讨会
    2023年12月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克、副主任何杰、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强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副处长张丽佳主持开幕式。李强指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着力支持科学家开展原创性科研仪器及核心部件的研制,对加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的要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他希望与会专家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发展提供科学建议,共同推进我国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工作高质量发展。刘克表示,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高端科研仪器是催生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科学进步离不开科研仪器的发展和进步。本次会议是一次回望项目初心、检试项目进展的契机,也是一次拓展视野、分享经验的活动,希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在交流研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迸发出创新的灵感。本次会议共邀请了17位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负责人作特邀报告,报告人围绕“仪器现状和发展动态”“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仪器项目管理制度建议”等方面进行汇报。报告后,与会专家进行了集中研讨。信息科学部副主任何杰作总结讲话。他对如何做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经费管理、档案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开放共享进行了归纳总结。他指出,项目负责人要转变项目执行以及管理思维,提高管理效能,共同推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高质量发展。
  • 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
    9月25日,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北京市副市长苟忠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出席会议。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主持会议。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顾问、第四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顾问代表、市科委有关处室领导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60多人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现场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朱宝凤会长在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完成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协助市政府开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立法工作;坚持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了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市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探索与实践总结、宣传工作;积极营造良好、宽松的基础研究环境;启动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朱宝凤会长指出,结合首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通过“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支持了一批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在管理上不断地探索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涵养和活跃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目前,市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最受关注的北京市科技计划之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朱宝凤会长  北京市科委主任、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闫傲霜宣布了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成名单。闫傲霜在讲话中表示,新一届委员会要正确认识形势,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担负起繁荣发展首都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崇高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将着力于满足首都需求,解决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促进首都社会和谐发展,着力于推动基础知识与新兴产业技术链的结合,促进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于促进首都特色学科建设和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建设,着力于发现、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要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储备,创新基金经费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基金的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自然科学基金文化建设,打造基金品牌。  孙家广副主任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充分肯定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取得的成绩,并预祝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事业蒸蒸日盛,为创新国家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颁发聘书  苟仲文副市长向第五届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顾问颁发聘书。他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的繁荣发展将更加有力的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时期,北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基础研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好规划布局,选择重点科学领域加强支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强化学科建设基础地位,加强研究能力建设,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苟仲文希望新一届顾问、委员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在基金管理、学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使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合影留念  附: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成名单  名誉主任:苟仲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主  任:闫傲霜  副 主 任:杨伟光 朱宝凤 李锦涛 李云伏 付小兵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 辉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于 全   解放军总参谋部第61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  文 兰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尹卫东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付小兵   解放军第三〇四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付志峰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刘宇凌   北京第一机床厂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孙宝国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闫傲霜(女)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朱宝凤(女) 原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李锦涛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 宁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云伏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吴素芳(女) 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  杨伟光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张爱林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伯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力工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孟安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孟宪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局长,研究员  岳光溪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郜春海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教授  蒋建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管弦悦(女)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魏一鸣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顾问(按姓氏笔画为序):  曲久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倍奋(女)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 淼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郑玉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副所长,研究员  解思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薄贵利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秘书长:管弦悦  副秘书长:黄宇平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 安徽理工大学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正式立项
    近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消息,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院士主持申报的“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正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直接经费8523.1万元,项目周期为5年(2023-2027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该项目由安徽理工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申报和实施,项目依托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汇聚了动力灾害防控与仪器研制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形成了由院士和国家级人才组成的多学科交叉团队。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随着我国能源资源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深部能源资源保障难度凸显,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岩爆等动力灾害严重制约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安全。项目聚焦于深部采动煤岩体响应关键理论和多场耦合致灾机制,围绕深部工程岩体灾害动力学行为与演化规律关键科学问题,加强深部采动多物理化学场耦合灾变机理、深地资源地质精准勘探和三维地质可视化技术、采动灾害风险判识及合理性评价模型、多参量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和装备研究,拟突破深地工程多场耦合环境原态模拟、深部地层相似原性重构、动态多元信息原值测定和动力灾变演化原场再现等原理与技术。项目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创新成果,研制出自主原创、世界领先的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为深地工程多场多相岩体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多场耦合致灾动力学理论、动力灾害演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动力灾害预警防控技术体系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仪器支撑。助力实现深地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力求建立完善的深部采动灾害防控技术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体系,实现对灾害的有效预警和精准防控。该项目有望将引领世界深地工程岩体致灾动力学理论和科技前沿发展,推动深部岩体力学、灾害动力学、工程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据悉,2015年,袁亮院士获批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用于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的模拟试验仪器”,实现了全球首次大尺度真三维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填补了吸附瓦斯煤岩特性试验与突出全过程真实模拟的技术空白,并被评级为A。本项目是袁亮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之后的又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
  • 基金委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基金委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个项目管理办法  12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通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六个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业经2009年9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详情请见: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打造人才资助培养链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六届五次全委会获悉,为了在竞争中体现稳定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今年将优化人才资助格局,通过重点启动青年基金项目的renew机制,打造完整的人才资助培养链。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介绍,这种renew资助模式的规模将控制在青年基金资助规模的5%以内,旨在让研究工作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快车道直接获得面上基金资助,从而实现起步阶段的连续稳定支持。  据悉,目前的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系列包括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以及引进国际人才的海外青年学者基金和稳定西部人才的地区基金。今年,自然基金委还将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并完善对博士后的资助机制。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计划每年资助400人,强度为100万元/3年,申请资格要求男性未满38岁,女性未满40岁,具备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召开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于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召开。  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杨伟光同志出席并主持了相关会议,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宝凤同志、李锦涛同志等22名委员和顾问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37名市基金重点项目申请人的答辩,听取了市基金办关于201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等相关工作的汇报,讨论了市基金发展的相关事宜。  委员会审议并确定了201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各类资助项目共620项,其中重点项目37项,面上项目507项,预探索项目76项 审议并确定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B类项目暨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35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班子换届
    2013年2月22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同志受中央委派,在会上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金委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决定:杨卫同志任基金委第七届主任,沈岩、姚建年、何鸣鸿、刘丛强、高文、高瑞平同志任基金委副主任 同时,杨卫同志任基金委党组书记,沈岩、何鸣鸿、刘丛强、高文、高瑞平同志任党组成员。  王尔乘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基金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调整,是中央根据工作需要和基金委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经过通盘考虑、反复调研、充分征求科技界各方意见后决定的。他对基金委第六届领导班子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陈宜瑜同志担任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9年时间里的工作。他指出,陈宜瑜同志团结带领基金委一班人,勤奋敬业,扎实工作,为完善基金资助格局、加强基金立法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推进我国基础研究事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同时对第七届领导班子中的新成员作了简要介绍,指出新班子成员来自大学、中科院、工程院等科技界,专业结构和性别比例更加合理,而且更加年轻化。  第七届党组书记、主任杨卫同志在讲话中表示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来到基金委工作,他简要回顾了基金委的发展历程,对陈宜瑜同志所带领的第六届领导班子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指出基金委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工作机制和程序使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科学界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并提出了基金委未来工作的七个发展方向。  第六届党组书记、主任陈宜瑜同志主持会议。他在讲话中表示,完全拥护中央的决定,完全拥护王尔乘同志代表中央所作的重要讲话。相信杨卫同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带着他以往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家的支持下,一定能够把基金委的事情办得更好,为支持和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四局局长夏崇源同志、干部四局二处汤晔、林丽君同志出席了会议,基金委新老领导及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三个联合资助研究项目开始申请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报道,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资助合作研究项目,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以及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协议项目现已开始申请。  详情请见: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资助合作研究项目申请指南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协议项目指南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六届三次全委会在京举行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3月23日在京举行。在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主任以《坚持战略导向激励自主创新 为科技引领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切实贡献》为题作了工作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朱道本主任作了监督委员会工作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许勤司长、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副司长到会并讲话。全委会委员出席会议,监督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国办、中编办、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研究室、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的有关同志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总结2009年的工作,分析科学基金发展形势,研究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和2010年的主要任务。  陈宜瑜主任在报告中指出:2009年共受理全国1674个依托单位提出的各类基金项目申请10.2万余项,比上年增加1.8万余项,增长21.6%。面对激增的申请压力,我们认真分析形势,正确把握工作重点和节奏,统筹实施资助计划,按照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个系列的格局,资助了全国1056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20343项,金额70.54亿元。  陈主任介绍说,在科学基金的长期资助及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基础研究优秀成果和创新人才不断涌现。2009年,我国科学家在超导高电荷态离子源、太阳磁场、干细胞、蛋白结构、克拉通破坏等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纳米和高分子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加工、糖尿病新药研制、煤炭清洁利用、数字家庭、陆地碳汇、防灾减灾、金融危机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9年度科技奖励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共28项,其中27项内地获奖者均不同程度得到过科学基金的有力支持。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所有授奖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大部分授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也都得到过科学基金的长期资助。  2009年,我们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通过开展战略研究,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年度资助计划得到全面落实 创新资助机制,宏观战略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继续开展联合资助,战略协作稳步推进 拓展国际(地区)交流,合作研究不断深入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管理与监督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规范内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强。  陈主任指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期。我们要认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机遇,审视基础研究多元化的资助格局,在坚持战略定位和工作方针、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依法管理、营造创新环境不动摇的基础上,把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基金发展的战略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2010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财政预算计划投入科学基金逾83亿元,比上年增长30%。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推进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0年是全面实现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目标、承接“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在精心做好各项日常工作的同时,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统筹资助计划,促进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国家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和基础研究发展的需要,今年拟安排年度资助计划95亿元左右。2010年集中受理期共接收全国1837个依托单位提出的各类申请114955 项,同比增长17.5%。要根据科学基金申请和基础研究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突出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在安排基本预算的基础上,用好增量预算,提高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衔接协调好年度资助计划与“十一五”规划任务之间的关系。2、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深化战略研究,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作。3、规范评审管理,不断提升科学基金制的公信力。4、开展国际绩效评估,提高科学基金的资助管理绩效。5、推进科学基金的开放协作,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竞争力。6、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研诚信建设。  会议还提供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9年度计划财务工作报告》的书面报告。全委会委员审议了会议的三份工作报告,并表决通过了关于各项报告的决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副主任王杰、沈文庆、孙家广、沈岩、姚建年、何鸣鸿出席会议并分别参加了分组讨论。最后,陈宜瑜主任作了大会总结报告,沈文庆副主任主持了总结大会。  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会议号召全委同志,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2010年两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战略定位,贯彻工作方针,突出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扎实做好2010年的各项工作,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切实营造创新环境,奋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科技引领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又有生命科学!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联合科研资助合作研究项目批准通知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FDCT)在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医学科学等领域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并经双方机构共同协商,将对以下11个项目予以资助,项目执行期3年(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ab6b26d-c4a4-4fb5-a382-2b733c651c8f.jpg" title="科学部11项澳门.png" alt="科学部11项澳门.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此次合作的澳门地区高校有: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分别承担合作科研项目有8个、2个和1个。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span/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扫码添加小编好友微信,/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备注单位+职位+姓名,/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拉您进生物制药用户交流群/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455973b-e97b-407c-8acf-36af8755cf69.jpg" title="企业微信截图_20190828172054.png" alt="企业微信截图_20190828172054.png"//p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更新机构设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更新机构设置,内设机构新增“国际科研资助部”,直属单位新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国际科研资助部的主要职责任务为:国际科研资助部负责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机制政策研究;拟定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管理规则;制定和发布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指南;受理、评审和管理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下设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国际科研资助一处、国际科研资助二处、国际科研资助三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职责:受托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中资源、环境、生态、海洋、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社会治理、文化体育、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相关项目管理工作,履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职责;制定项目管理工作方案,组织编制经费概算,参与编制项目指南,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及综合绩效评价等。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发等相关研讨、培训、科普工作;开展项目后续管理服务工作,推进成果汇交,推动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等相关工作。参与推动相关领域基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开展项目的组织实施、经费使用、专家履职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工作。受理或承办相关项目管理实施中的申诉、举报等,处理反馈并开展信用记录;研究相关领域国内外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参与科技需求分析、技术预测和规划编制等工作,为科技部宏观决策提供建议和对策。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技术等相关管理咨询工作;承担区域科技发展相关工作及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具体管理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信息数据共享。开展创新方法、质量基础、科技奥运等专项工作;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科技相关工作,参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领域相关国际公约谈判、履约及多边合作机制,承担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制等工作;研究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趋势和重大问题,具体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关工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国际和对港澳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展南南合作框架下相关领域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承办部党组、部领导交办及相关司局委托的其他事项。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要职责:受托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中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相关领域项目管理工作,履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职责。制定项目管理工作方案,组织编制经费概算,参与编制项目指南,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及综合绩效评价等。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发等相关研讨、培训、科普工作。开展项目后续管理服务工作,推进成果汇交,推动转移转化及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等相关工作。开展项目的组织实施、经费使用、专家履职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工作。受理或承办相关项目管理实施中的申诉、举报等,处理反馈并开展信用记录。研究相关领域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内外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参与科技需求分析、技术预测和规划编制等工作,为科技部宏观决策提供建议和对策。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规划布局、运行体制机制等研究,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过程管理相关工作。推动相关领域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相关国际和对港澳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承办部党组、部领导交办及相关司局委托的其他事项。更新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内设机构16个,直属单位5个。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班子更换 张希院士任副主任
    p  2月27日综合报道 据人社部网站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李静海为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希、高福、谢心澄、侯增谦、高瑞平(女)、王承文为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任命马建华为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pp  免去魏山忠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职务。/pp  strong李静海简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a2db5970-466c-4d6a-854d-ca458addc6c3.jpg" title="16103007533369.jpg"//pp  李静海,男,汉族,1956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为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0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职务。/pp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pp  曾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pp  201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pp  201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pp  strong张希简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11f58589-0b99-4353-829a-9f4c8572f60f.jpg" title="c995d143ad4bd11333912fb35aafa40f4afb05d6.jpg"//pp  张希,1965年12月生于辽宁本溪,籍贯湖南长沙。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pp  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兼任Langmuir、European Polymer Journal等国际期刊的编委,《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pp  2018年02月起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p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工程院签署协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日前共同签署“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基金委陈宜瑜主任和工程院周济院长等领导出席仪式并讲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陈宜瑜主任在签字仪式上致辞 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在签字仪式上致辞  陈宜瑜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充分依靠科学家群体在科学基金资助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是科学基金工作25年来推进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工程院是国家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高咨询机构,是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库。基金委始终高度重视倾听和发挥中国工程院关于科学基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双方共同开展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框架协议,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在促进国家思想库建设的同时,以战略研究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指导科学发展,不断提升科学基金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周济院长讲话时指出,战略咨询是中国工程院的中心工作,也是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核心。中国工程院一直高度重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合作,工程院与基金委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加强合作,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联合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咨询研究,团结和凝聚全国广大工程科技界的智慧,是推动工程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基金委和工程院曾于2009年3月共同设立“‘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基金”,通过双方合作来提升工程科技领域的战略研究水平。合作3年来,双方在战略研究成果集成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等23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议和智能电网等30项国家重大工程科技专项建议,也为制定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谋划2030年我国工程科技战略目标和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孙家广副主任和中国工程院潘云鹤常务副院长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此次双方签署共同开展“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框架协议”,将在“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基金项目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通过强强联合、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围绕未来10-15年我国工程科技若干重要方向,研究分析工程科技发展规律和特点 制定工程科学有关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战略 凝练具有引领性的重大工程和需要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明确各重要方向的阶段性发展目标、重点领域、难点问题、关键技术路线图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研发项目名录 提出工程科技支撑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评动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21年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暨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评审会议召开 2021年6月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在北京召开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暨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评审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院士、管理科学部主任丁烈云院士出席会议,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侯增谦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较为相似的群体类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的是同一依托单位中的研究人员在某个特定领域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团队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则可以整合国内多个单位的优势科研资源,通过汇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方向的优秀科技人才,推动他们共同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交叉融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和人才高地。希望评审专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判断力和鉴赏力,代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管理科学部公平公正地评选出最好的项目。  管理科学部丁烈云主任在致辞中指出,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人才项目可分为青年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和基地项目三个层次,而我们将要评审的创新研究群体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就分别属于团队和基地这两个重要的项目类型,它们由多个优秀科技人才共同开展有组织的创新活动 习总书记在上个月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 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站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度,为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管理科学部选拔出优秀的项目。管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向参会专家介绍了2021年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报情况及上会推荐项目的产生过程,并对会议评审的意见与要求做出了说明。  评审专家认真听取了两类项目申请人的汇报,经过讨论投票,遴选出了2021年度2项创新研究群体拟资助项目和1项基础科学中心拟资助项目,顺利完成了项目的评审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21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议在京召开  2021年6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在北京召开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研究员、管理科学部主任丁烈云院士出席会议,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侯增谦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是自然科学基金委最重要的人才项目之一,也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且享有很高声誉的一类项目。从人才发展规律来看,优青项目申请人通常是处于学术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段,多数申请人已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学术成果并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如何能优中选优,更为精准、综合地遴选出优青项目,一直是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断探索的关键问题。他建议各位专家可从申请人独立的学术创新能力、所取得成果的原创性、学术发展潜力、及学术道德规范等四方面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为管理科学领域优秀人才的遴选贡献力量。  管理科学部丁烈云主任结合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各位专家是代表国家在进行人才选拔,专家的评审工作是促进人才项目建设、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体现。监督委员会何鸣鸿副主任向各位专家传达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科研诚信、评审纪律、和评审规范的要求。管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向参会专家介绍了2021年度优青项目申报情况及上会推荐项目的产生过程,并对会议评审的意见与要求做出了说明。  评审专家认真听取了优青项目申请人的汇报,经过讨论投票,遴选出了22项2021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顺利完成了项目的评审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2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议召开  2021年6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在北京召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研究员、管理科学部主任丁烈云院士出席会议,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侯增谦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且享有很高声誉的一类项目,而科学精准的定位、公平公正的遴选,则是确保该类项目获得社会高度关注和良好评价的基本保障。由自然科学基金委所选拔出来的杰青项目主持人已经在各自领域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制定明确的评审标准,从而使专家能够更为精准、综合地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一直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各个学部不断探索的关键问题。他提出了如下五方面评审原则供参会专家借鉴:申请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请人是否在方法学上有创新,是否发现了关键的科学证据,是否对科学领域扩展了新的知识,以及是否对经济社会有贡献等。希望评审专家充分发挥科学鉴赏力和学术判断力,为管理科学领域杰出人才的遴选贡献力量。  管理科学部丁烈云主任结合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了杰青项目不仅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个品牌,也是中国的一个品牌,各位专家的评审工作是促进这一国家品牌建设从而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体现。监督委员会何鸣鸿副主任向各位专家传达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科研诚信、评审纪律、和评审规范的要求。管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向参会专家介绍了2021年度杰青项目申报情况及上会推荐项目的产生过程,并对会议评审的意见与要求做出了说明。  评审专家认真听取了杰青项目申请人的汇报,经过讨论投票,遴选出了10项202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顺利完成了项目的评审任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年资助项目超4万项 预算248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章制度建设新闻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今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立30周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院士表示,30年来科学基金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法治化,目前已基本建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为核心的科学基金规章制度体系,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持续发展、保障源头创新供给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央财政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2016年,科学基金预算经费已达248亿元,年资助项目数超过4万项。杨卫指出,要实现资助体量宏大的科学基金管理、保持科学基金的良好声誉,没有法治建设是不可想象的。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公开信:“杰青”“优青”非荣誉称号
    p  “我们也发现,目前这些项目在有的单位、部门和地方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并与各种待遇直接挂钩,干扰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微信公共平台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公开信》被广泛转载。/pp  这一公开信对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议论的人才“帽子”问题发声。所谓的“帽子”指的是国内各种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纷纷推出各自的人才计划,各种“帽子”也纷至沓来。/pp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近20个,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俗称“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等。省市级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计划也不少于100个。/pp  不可否认,这些项目和计划在吸引人才、培养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公开信里所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是落实这些任务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在培养人才、繁荣学科、促进原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p  但同时,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帽子”是遭疯抢的“硬通货”,“帽子”过多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曾在署名文章中指出,“帽子”开始泛滥,逐渐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引进人员与已有人员的矛盾,国内学者与海归学者的矛盾等。同时,科研人员对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积极性非常高,有些人甚至把人生目标按照人才计划来定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打包组团、人情公关等现象在学术界开始此起彼伏,静下来钻研学术、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逐渐被淡忘。/pp  正因此,人才“帽子”问题成为近年来科技界讨论的热点。基层有所呼,政策有所应。今年2月份发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就给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基金委的此次公开信,则是打破“帽子”怪圈的重要一步。/pp  基金委在公开信中郑重声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是荣誉称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快速成长,是对项目负责人的一种阶段性认可和支持,希望他们在项目资助下更上一个台阶,不是为其贴上“永久”的标签。/pp  “科技界应当更加关注项目负责人获资助后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进步。”公开信称。/pp  最后,基金委呼吁有关单位与部门科学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唯资历、看“帽子”:“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应当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中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资历、看‘帽子’等倾向。”/pp  当前正值“杰青”“优青”项目评审答辩之际,基金委的这一声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公开信的阅读量就达到十万加,并获得接近2000次点赞。/pp  “基金的本质应该是资助科研人员能在各自的科研领域深耕,而非浮于表面的‘帽子’文化,基金委适时的公开信,正是为中国科研的返璞归真点赞。”“基金委最先提出解决项目头衔化这一问题,着实让我们这些科研界的草根看到了更多光明。”网友表示。/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