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专题为您整合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话题讨论。

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相关的论坛

  • 【建设新闻】重点实验室定位是研究行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

    【建设新闻】重点实验室定位是研究行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

    重点实验室定位是研究行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5/201005150808_218493_1610969_3.jpg[/img]   为建设好“综合利用固废制备高性能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5月12日,北京建材总院特邀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周文能处长就有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对重点实验室政策等方面做了专项讲座。  周文能处长先对目前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情况,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实施细则》政策进行了总体介绍,重点讲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尤其重述了“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定位,不能像高等院校一样做高精端的基础研究,其主要任务是开展行业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解决应用领域的难题,以及研究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等项工作,从而推动行业进步。

  • 共进微电子和西电共建“传感器与汽车电子封测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

    [color=#000000]2024年1月19日,共进微电子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传感器与汽车电子封测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旨在促进封测领域的科研合作,推动封测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同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封装系首任主任田文超教授也将担任共进微电子首席科学家。[/color][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7ff7f1af-29dd-4938-aa17-88df826232d5.jpg[/img][/align][color=#000000]封装测试在传感器和汽车电子芯片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联合实验室将在传感器与汽车电子芯片的相关结构设计、材料研究、应力、热、电磁仿真和可靠性验证等方面展开合作。此外,联合实验室还将成为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的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color][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0fca96d4-7c95-4995-9cb2-eef52f3add87.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caa213d9-12e0-4f7c-997a-33bfa04b4255.jpg[/img][/align][color=#000000]共进微电子总经理张文燕表示:“共进微电子一直致力于封测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封装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优秀的学术背景。通过合作,我们期待能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color][color=#00000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田文超教授也表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封装专业是2009年国家首批电子封装技术本科专业,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电子封装类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与共进微电子建立联合实验室,我们将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推动封装技术的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color][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af30f51c-a30b-4d68-9b89-1f09dbf408cc.jpg[/img][/align][color=#000000]未来,共进微电子将充分利用联合实验室的优势,夯实并增强共进微电子在传感器与汽车电子芯片的封装能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封测一体化服务![/color][color=#f79646][b]| [/b][/color][b][color=#000000]关于共进微电子[/color][/b][color=#000000]上海共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共进微电子”,成立于2021年12月。共进微电子由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共进股份(603118)、探针智能感知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以及一流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创立,专注于智能传感器领域的先进封装测试业务。专注于智能传感器及汽车电子芯片领域的先进封装测试业务。[/color][color=#000000]共进微电子拥有上海研发销售中心和苏州太仓生产基地。已建设1.8万平米先进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含百级、千级和万级无尘室,建设传感器及汽车电子芯片的封装测试量产生产线。[/color][color=#000000]共进微电子拥有完整的封装产线,涵盖从晶圆研磨、切割到前段工艺的固晶、引线键合、点胶、贴盖、回流焊,以及后段工艺的注塑成型、打标、切单。提供多种产品封装类型,包括LGA、QFN、Fan-out、SIP和2.5D/3D等。测试能力包括晶圆测试、CSP测试和成品级测试能力。共进微电子封装测试产品包括惯性、压力、电磁、环境、声学、光学、射频和微流控等传感器和汽车电子芯片。[/color][color=#000000]公司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制定完整的封装测试方案、流程及品质管控,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集研发、工程、批量生产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封装测试服务平台。共进微电子致力于建设全球知名的规模大、种类齐全、技术先进的传感器及汽车电子芯片封装测试产业基地和领军企业,填补国内相关领域在批量封装、校准和测试领域的空白,突破产业链瓶颈。[/color][来源:MEMS][align=right][/align]

  • 理化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关键技术控制要素实践与应用

    [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url=http://www.anytesting.com/search/q-%E8%83%BD%E5%8A%9B%E9%AA%8C%E8%AF%81.html]能力验证[/url]是由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组织实施,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按照预先定制的准则评价参加者的能力。理化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工作。能力验证可用于评定实验室从事特定检测或测量的能力、监视实验室的持续能力、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以及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等。通常情况下,能力验证结果对实验室相当重要,直接关系到资质认定、能力维持等相关利益。所以,参与能力验证的分析人员需尽可能从能力验证的要求、检测方法学、具体样品特殊性、结合日常实验经验等方面落实各个检测环节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要求。目前各实验室在各类能力验证中,除在思想上较为重视外,一般仅将其作为检测工作予以实施,缺乏对能力验证的关键因素进行预测性研究、准备以及主动控制的措施,因而容易使检测结果出现偏差。通过总结多年参加能力验证的数据及经验积累,本工作提出了能力验证的“四步法”流程并对关键技术控制要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为理化实验室参与能力验证工作提供参考、拓宽工作思路。[/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能力验证“四步法”的流程与实施技巧[/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本工作将实验室开展能力验证工作的流程划分为四步,分别为“检测方法关键要素确认”“取样方案制定与初测”“检测方案确定与测定”和“数据整理与报告”。[/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1 检测方法关键要素确认[/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参加能力验证的人员(以下均简称“人员”)开展能力验证项目的检测方法关键要素确认是整个能力验证工作中的重要准备工作。根据能力验证项目的要求,首先核实项目检测所需要使用的方法,聚焦方法的关键实施技术操作重点,如方法原理、提取液酸度控制要求、关键试剂、前处理耗材规格要求及其操作细节、标准曲线的类型及其范围、定量方式等。必要时还需进一步了解项目的限值情况,以利于在检测中对细节进行合理化调整。最后,在明确本次验证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操作控制节点后,重点围绕标准溶液的准确度(包括溯源的符合性、不同源结果的比对、空白基质的确定、必要实物质控样准备等)、过程控制(包括试剂空白检测、全流程空白检测、同类基质样品的回收率测试或实物质控样测试等),开展以操作熟练度和基本控制要求为目的的模拟检测。在评估上述试验结果指标均达到满意预期后,方可开展下一步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并待问题解决后才能开展下一步工作,以确保试验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实验室当前的各项试验条件均准备妥当。[/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确认检测方法关键要素不仅能进一步检验该方法是否适用于能力验证样品的检测,而且可以帮助实验室自查当前的各项试验条件是否处于该项目检测的理想状态。[/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2 取样方案制定与初测[/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在开启能力验证样品之前,应根据该样品性状、数量、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储存要求等制定取样方案与保存方案,要兼顾保证样品的均匀性、稳定性和不受污染等,确保目标化合物的量值能在检测周期内稳定。取样方案应包括每次测定的样品用量、分装的必要性、分装容器洁净度及其耐受性、取样或分样后的保存条件等。一般情况下,由于能力验证样品的数量有限,取样量不能简单按日常检测方法或作业指导书中的规定值来操作,而需根据能力验证样品说明书、样品中目标化合物含量或者整体的试验计划合理安排取样量。对于一些不稳定或易变质的样品,应考虑在首次取样时,同步将样品均匀化,按每次测定需要量进行分装,选择合适的分装容器,必要时应进行容器的本底测定,避免容器对样品产生污染。启封后的样品或经处理后的测试样品也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样品的保存符合稳定性要求,如动植物源性食品一般采用冷冻方式,而一般包装食品采用室温保存等。在进行初测时,应根据能力验证要求的取样量开展检测,同时按照“检测方法关键要素确认”环节的各试验内容开展检测,重点聚焦在标准曲线、过程空白、一个浓度水平添加的回收试验等,一方面与预期的结果进行比对评估,以确保现有方法的熟练、稳定、可重复,另一方面可获得基本接近的验证结果,为样品正式测定的试验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向性的依据。同时对于禁用物质,应充分考虑仪器灵敏度与加标样品检出限的符合情况。[/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3 检测方案确定与测定[/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根据能力验证样品的初步测定情况,在对检测技术方案进行必要的细化与调整的基础上,确定正式检测方案。相关内容可能涉及取样量调整、稀释倍数设定、标准曲线检测范围精细化调整、加标浓度水平设置、测定重复次数设定等,如标准曲线检测范围应保持在原方法规定浓度水平的范围内,样品进样浓度水平应位于调整后标准曲线检测范围的40%~70%内,同时还应兼顾回收试验加标量与标准曲线检测范围关系;标准溶液系列配制过程中,避免因系统误差而发生准确度问题,如标准曲线各点来源于不同浓度水平的前级溶液,需注意稀释比例不合适、配制器具不合适等问题;针对样品含量,是否需要调整内标的添加量,以确保测定浓度水平与内标含量比例的合理性;根据样品初测结果,确定检测准确度评估的加标浓度水平或实物质控样的适宜性及相关技术要求等;适当考虑能力验证申报时限对整体检测方案的限制以及是否安排其他检测方法对该样品进行检测结果的比对。在明确最终的验证方案后,检测人员应实施标准曲线配制与测定、试剂空白(过程空白或空白基质)测定、空白基质加标回收测试或实物质控样测试、不少于3个能力验证样品的测试、能力验证样品加标回收测试等检测工作,必要时可以考虑人员比对、标准曲线的溯源质控等其他内容。其中空白基质加标回收测试是为了证明检测过程与前期工作质量的一致性,而能力验证样品加标回收测试是为了证明其与空白基质加标回收测试结果的一致性;测定样品数不少于3个,以应对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败或异常情况。一般而言,受检测时间和取样量的限制,此次测试的结果应为本次能力验证的最终结果,原则上不应有结果异常问题的发生。因此,在实施这次正式检测之前,务必慎之又慎,确保各环节指标均达到要求,否则应重复前两步操作直到达到要求。如条件允许,可采用其他辅助方法,如[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color][/url]法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ICP-MS[/color][/url])对[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法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等。[/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4 数据整理与报告[/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完成所有测试工作后,人员应对所有测试过程的数据等进行汇总分析,聚焦检测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标准偏离及其对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标准溶液系列配制中的误差问题、不同检测范围标准曲线的线性重复性与溯源符合性、不同加标量下回收试验的稳定性、初测与正式测定的结果可比性、正式测定的平行数据偏差符合性、能力验证样品加标回收测试结果与空白基质加标回收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其他辅助方法的匹配度、禁用物质项目的灵敏度达标性等进行充分考虑,如对于内标回收率问题的统筹考虑,若内标的绝对回收率很低,无论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是否理想,都说明在试验前处理过程中损耗过大,存在数据偏差的可能。在此基础上依据机构对检测记录的相关要求,完成试验报告的编制,经能力验证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出具正式检测结果。[/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综上,能力验证的检测工作已全部完成,但分析人员可根据在能力验证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做更深入的技术探究,以完善现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实验室也可将能力验证的数据材料 收集起来,以备今后为类似项目的能力验证工作提供参考。[/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能力验证的关键技术控制要素[/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能力验证工作可评定实验室从事特定检测项目的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能力。为得到满意的能力验证结果,实验室可以通过各种关键技术要素的把控将试验数据控制在可靠范围内。以下将具体探讨各项关键技术控制要素。[/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1 计量溯源性工作保证[/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计量溯源性是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特征,是测量结果相互承认的前提条件,包括标准物质溯源、实物质控样溯源、测量仪器溯源等。标准物质和实物质控样应尽量选择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或国际机构给予准确定值、符合定值溯源要求的标准物质,最好能与能力验证任务所用标准品的来源机构相一致。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称量工具、定容容器、取样器、测定仪器等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应经过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检定或校准且符合技术要求方可使用。因此,在实验室检测中,计量溯源性工作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必要条件。[/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2 能力验证样品的接收控制[/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实验室在接收能力验证样品时,应仔细核对样品名称、数量、检 验 项 目、检验依据、能力验证说明书、提交日期、样品保存条件、样品状态等。若在核对过程中发现问题,如冷链运输的样品在送到实验室后发现样品融化且处于常温状态时,应及时与能力验证组织方进行沟通确认其是否具备可实施性,若该状态下的样品已无可实施性则应重新寄样。[/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3 开展能力验证试验的准备工作[/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收到能力验证样品后,分析人员应仔细研读能力验证说明书,特别要明确此次能力验证的要求,如检测依据、样品数量、需报送的平行样个数、加标回收率个数、数据的单位、数据的有效位数、报送方式、截止日期等。制定由粗到细的验证方案,如鱼肉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量测定的能力验证中,根据鱼肉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量测定的能力验证参试指导书(项目编号CNCA-22-04),按规定将鱼肉冻干粉样品以4倍蒸馏水复原,如取样量为0.4g则与国家标准GB/T 21311—2007(7.1.1)中规定的鱼肉取样量2g左右的要求相一致;而规定“所选方法前处理过程中如有洗涤步骤,则跳过洗涤步骤,直接进行衍生”,又与GB/T 21311—2007(7.1.1)的要求不一致;本次能力验证样品只有2g鱼肉冻干粉,按规定最多能开展4次检测,考虑到所有试验的样品用量,在初测和样品加标试验中均只用了0.2g,同步缩小了进样溶液的定容体积,确保了正式测定中有3次全量和最终0.4g的备用量。[/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4 样品编码传递准确性保证[/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实验室应对样品编码传递有相应的规定,特别是对于多样品的能力验证项目。样品的原始编号和实验中产生的子编码需一一对应,并妥善记录不能弄错,以防因编码传递的过失而产生最终数据结果的错误。[/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5 检测过程中的准确度保证[/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在各验证环节中,关注可能影响检测准确度的因素,如试剂空白、全流程空白、同类基质空白样品等测试与评价,既是对品质的控制,也是对实验过程的环境符合性控制,同时开展在溯源性、测量等准确度方面的保证性工作。[/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在溯源性准确度控制方面,可采用在一定的环节加入必要的人员比对、溯源性比对等手段,确保准确度。如在项目编号CNCA-22-04验证中,检测人员A做全流程测试,配制标准曲线检测范围为1.0~25μgL-1的标准溶液系列,检测人员B从称取标准物质开始独立配制10μgL-1的标准溶液进行比对测试.当两名检测人员的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小于5%时,则认定检测人员A 在标准溶液系列配制方面没有明显失误。在鱼粉中总汞及甲基汞(项目编号 CNCA-21-02)的检测能力验证中,分别使用1000,100mgL-1汞单元素溶液 标准物质[GBW 08617和 GBW(E)08124]作为第二源标准物质配制(1.00±0.008)μgL-1标准溶液,测定结果分别为0.995μgL-1和0.999μgL-1,由此可证明第一源标准曲线无较大偏差。[/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在测定准确度控制方面,可以采用实物质控样或加标回收方式进行,其中实物质控样应尽可能选择:①与能力验证样品同基质的样品;②所含目标化合物浓度水平与能力验证样品相近的样品;③不确定度符合能力验证要求的实物质控样。在加标回收方式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为保证基体性质稳定,加标溶液的体积不应超过样品体积的5%;②加标溶液应在样品基质中充 分混匀分散,不应出现互不相溶的现象导致回收率的差异;③加标水平应与能力验证样品的浓度水平接近或在标准曲线 中间浓度水平范围内;④如使用内标,则其峰面积应尽可能接近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在鱼肉中3-氨基-2-恶 唑酮项目(项目编号CNCA-22-04)验证 中,按GB/T 21311—2007方法规定使用内标3-氨基-2-恶唑酮-d4,用量为0.01mgL-1×100μL,初测得到目标化合物峰面积为 内 标 的10倍,因此将内标加入量调整至0.1mgL-1×100μL,此时内标峰面积与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基本相当,达1×105左右的同一数量级。[/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6 避免系统误差的产生[/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系统误差对准确度的影响往往容易忽视,如天平的选择一般与称量物的精度要求、结果数据的有效位数等相关。在配制标准溶液系列过程中,除器具应检定合格外,在进行超过100倍以上稀释时,为避免系统误差影响,应分步稀释;标准曲线检测范围在日常检测时应适当缩小,切不可随意变更,同时兼顾能力验证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如在项目编号CNCA-22-04能力验证中,GB/T 21311—2007方法中建议标准曲线的各点浓度水平分别为1,5,10,50,100μgL-1,经初测最终将各点的浓度水平调整为1.0,2.5,5.0,10,15,20,25μgL-1,两个能力验证样品的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分别为6,14μgL-1,分布在标准曲线检测范围的中间;在实际能力验证中,应尽量将标准曲线检测范围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浓度水平控制在100倍内,避免浓度水平较低点对标准曲线的贡献太小,在拟合标准曲线过程中引入误差而造成最终的数据偏差。[/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7 数据提交注意事项[/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能力验证样品的数据提交需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检测结果报告单、原始记录、原始图谱、相关附件材料等。在网上申报结果的过程中,填报人员一定要仔细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包括小数点位数、结果单位、化合物名称与数据的对应性等,必要时应同时安排审核人员现场核对,避免填报错误导致能力验证不通过。[/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结论[/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 能力验证既是对理化实验室检测能力的考核,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的体现。能力验证“四步法”的提出是本实验室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吸取了各种失败教训后总结而得。它是从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角度指导检测人员如何开展能力验证工作,其中不仅包含了各阶段的实施技巧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引导检测人员如何应用各项关键技术控制要素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建议理化实验室针对能力验证工作制定符合自身实验室情况的工作规范,用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宏观把控数据的质量。此外,能力验证工作有别于日常检测,检测人员只有提高思想意识,认真严谨对待,从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的关键控制要素等深层次地学习和理解,规范操作,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size][/font]

  • 【求购】2008年全国环境与食品安全监测关键技术高级论坛

    环境与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环境污染和食源性疾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已将环境与食品安全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优先主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环境与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学习和探讨世界先进国家在环境与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功经验,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美国安捷伦公司拟联合举办全国环境与食品安全监测关键技术高级论坛。本论坛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与会代表可获得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论坛主要内容及讲者1.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认识和应对措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陈君石院士)2. 欧盟食品安全法规及最新动态、食品中污染物残留检测技术最新进展(德国化学品及兽药控制实验室主任Peter Fuerst教授 / 博士)3. 食品安全监测关键技术新进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吴永宁研究员 / 博士)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及检测技术国际趋势与进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明辉研究员 / 博士)5. 商检系统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进展(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食品安全研究所储晓刚研究员/ 博士)6. 国际农药残留管理动态与新进展(CCPR官员何艺兵研究员 / 博士)7. 食品中激素检测新技术及问题探讨(中国国家兴奋剂检测中心杨树民研究员)另外,有关专家将介绍食品安全及饮水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多农残检测、兽药检测、粮食谷物中的多种真菌毒素检测、重金属检测、过敏原的检测以及食品的真伪和来源鉴定。检测手段涵盖GC、LC、GCMS、[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ICPMS[/color][/url]、TOF、QTOF,以及方便快捷的生物分析仪。检测技术不仅限于仪器分析方法,同时将介绍样品前处理和制备的最新进展。我将去,有人参加吗?

  • 禁毒检测实验室气相应该如何配置?

    请教各位大神,县级禁毒检测实验室,定性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检测器应该如何配置?只用NPD是否可以?是否必须配置顶空?

  •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聚力攻坚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自主可控,观测精密——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青年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为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紧紧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统筹规划,面向气象高质量发展对温室气体站网建设、能力提升和质量加强的业务服务要求,针对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为精确评估我国减排成效并“摸清家底”,在精密观测和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创新团队由来自青海、浙江、广东、黑龙江等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的20名青年组成。汇集了各单位的业务专业知识以及来自科研、高校、企业等优势资源,致力于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发展。该团队从我国温室气体观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包括由于观测装备国产化不足限制大规模开展、二氧化碳/甲烷缺乏国家计量基准、观测主要在近地面垂直观测资料缺乏、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设立了四个方面共计12项任务,努力推动装备自主、计量可控、观测立体、数据可靠、服务有效。这些任务旨在解决现有观测体系存在的瓶颈,推动温室气体观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创新团队依托于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对温室气体基础设施和数据产品的要求,建立了高精度温室气体装备测试平台、运行监控和数据质控平台、标气管理和标准平台等业务信息化平台,为团队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了观测装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该团队在温室气体观测的立体化方法和技术上重点着力。为了弥补垂直观测资料相对较少这一不足,创新团队利用高山观测站和气象探空等平台,开展了大规模的垂直观测。以此成功获取了不同高度上的温室气体浓度和变化趋势数据,为气候模型和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观测装备的需求,该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在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噪声降低技术取得新进展。针对国产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艾伦方差所示低频噪声较大的问题,使用多手段降低衰荡时间不确定度。采用三角环形腔极大提升有效光程,进而提升整体精度;通过抑制高阶模引入的拍频噪声,利用稳频技术压窄激光线宽等方法降低背景噪声,提升信噪比,降低探测不确定度。目前,已在两个大气本底站国产光腔衰荡法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主机开展观测试验。该团队完成了低干扰进气除水系统的集成、测试和应用示范。结合大气本底站业务运行和维修维护经验,采用低露点无尘压缩气源、无损渗透除湿干燥管、集成组装式电磁阀组、定制低泄率无油隔膜泵、小型化气体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等多项新技术、新装置,优化了气路结构设计,形成集成紧凑的预处理系统。目前,已在浙江省多个温室气体观测站开展应用示范。此外,该团队还完成基于小型无人机的园区观测试验预研工作。10月,在上海东滩湿地公园完成两个航次500米以下的温室气体垂直廓线研究,获得初步的甲烷浓度廓线。针对超级排放源园区,确定大致羽流分布和羽流横截面浓度分布,制定观测实验方法。该团队非常注重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在温室气体观测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温室气体观测事业的发展,还为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align=right][/align]

  • NQI专项“多自由度系统位置与姿态过程控制计量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论证

    日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多自由度系统位置与姿态过程控制计量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计量院”)召开。来自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院士和专家,中国计量院党委书记段宇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项目参与单位技术骨干等参加论证会。[align=center][img]http://www.nim.ac.cn/sites/www.nim.ac.cn/files/news2018/07-09/image001_9.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1 论证会出席人员合影[/align] 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长度所薛梓研究员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和实施方案,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 咨询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重点针对项目自主研发的基标准装置、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研发及应用等提出了质询。经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实施方案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切实可行、保障措施有力,同意通过论证。[align=center][img]http://www.nim.ac.cn/sites/www.nim.ac.cn/files/news2018/07-09/image003_8.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2 论证会现场[/align] 中国计量院科技管理部、财务部管理人员及参与项目论证的财务专家分别就项目实施管理要求和经费使用要求进行了宣贯。 据介绍,随着中国制造业“机器换人”计划的实施,空间飞行器、航空母舰、核电机组等大型装备对制造质量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作为装备制造等领域控制质量和提高效率的关键,目前尚存在动态性能指标不准确、测量结果不一致等技术难题。为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天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杭州市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研究院 、吉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联合开展有关研究,旨在攻克多自由度系统运动过程中的位置与姿态计量关键技术。 项目成果将有望服务于我国高端多自由度系统等制造和应用产业,解决高精度、多自由度设备的动态位置、姿态测量量值溯源问题,实现多自由度系统曲线轨迹的在线校准和补偿,提高测量速度,优化系统性能,带动国产多自由度系统向更大范围、更高精度的方向发展,助力我国多自由度系统的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 二、三十年来,气相色谱仪关键技术是否有质的提高?比如灵敏度

    据我所知,气相色谱仪关键技术指标二、三十年来没有质的提高——比如灵敏度,二、三十年前FID就达到了:Mt≤5*10-12g/s。仅仅是(电路)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记录仪换成了数据处理机,又换成了色谱工作站;因二、三十年前毛细柱价格昂贵,当时仪器大多是填充柱系统,现在又增加了毛细柱系统而已。欢迎大家就此问题交流、讨论!个人认为关键技术指标是指——1、灵敏度(检测限)2、线性范围3、基线漂移4、基线噪声

  • NQI专项“超大带宽信息传输计量基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论证

    8月13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NQI专项)“超大带宽信息传输计量基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称“中国计量院”)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泰尔实验室、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等单位的专家以及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论证。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宋淑英作为项目承担单位领导出席论证会,并对项目管理提出了要求。[align=center][img]http://www.nim.ac.cn/sites/www.nim.ac.cn/files/news2018/07-09/image001_4.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1 论证会出席人员合影[/align] 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信电所崔孝海研究员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和实施方案,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 咨询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汇报,重点针对项目自主研发的多套基(标)准装置、关键仪器设备的研发与课题的市场应用等提出了质询。经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实施方案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创新性强,保障措施有力,同意通过论证。[align=center][img]http://www.nim.ac.cn/sites/www.nim.ac.cn/files/news2018/07-09/image003_4.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2 论证会现场[/align] 中国计量院科技管理部和财务部负责人,参与项目论证的财务专家,分别就项目实施中各项任务的实施管理和财务进行了宣贯。 据介绍,高速、大带宽信息传输技术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中枢神经”的关键。5G通信、毫米波和太赫兹通信、光通信等数据传输技术都在向着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载波频率发展。以光通信为例,其传输速率将达到4G通信峰值速率的400到1000倍。然而,这些技术还存在功率、噪声等关键参数量值无法溯源,天线及微波芯片性能评价难以保障,宽带速率测量一致性较差等瓶颈问题。为此,中国计量院牵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4家单位,联合开展了“超大带宽信息传输计量基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拟重点解决毫米波太赫兹通信、高速互联、数字调制、5G通信、高速光通信、动态显示、超高清视频、高宽带速率、云计算能效等计量瓶颈科学技术问题,研制一批现代信息与电子计量领域核心器件;研究一系列超大带宽信息传输性能参数的测量及溯源方法;建立一批计量基准标准,提升我国信息电子产业计量测试能力。

  • 关键技术人员疑问

    CNAS-CL52:2014中5.2人员5.2.1 b)里有句话“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如果学历或专业不满足要求,应有10年以上相关检测或校准经历。关键技术人员,如进行检测或校准结果复核、检测或校准方法验证或确认的人员,除满足上述学历要求外,还应有3年以上本专业领域的检测或校准经历。”如果一个人,中专学历,现要任命他为审核人(即关键技术人员),那么按照上面的话的理解,是需要这名中专学历的人一共拥有1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才可以任命么?还是说那3年以上的本专业领域经历可以包含在那10年里?

  • 【原创】【第三届原创参赛】+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应用展望

    摘要 通过总结实验室管理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了国内外软件的差距和不同软件的优缺点,对现代实验室管理技术今后发展方向和应该具备的功能进行探讨,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型实验室质量保障系统是今后发展和应用的唯一方向,为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发展提供方向性建议。关键词 实验室 质量保障 关键技术经典分析化学正在朝着信息化分析方向飞速发展。实验室的工作对象是形态各异的样品,需应用多种仪器和分析方法。科学仪器的自动化、智能水平日益提高,愈来愈多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反应转换成数学量,使实验室的信息流以几何级数增长,急需一种新的工具对疯狂增长的信息流进行有序的管理,以保证产生的数据有可以信任的质量。检测实验室面临如何选择质量管理产品的难题,而没有实验室经历的设计者更难以掌握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新科技的发展为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了新发展和机遇。1、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历史发展阶段概述就目前应用比较多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其主要特征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初级阶段的LIMS由某个用户提出自己实验室的具体要求,并且自行开发的LIMS或由有关的计算机编程人员将这些功能用软件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特别定制的LIMS也无法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单个的用户不可能将自己的所有需求考虑周全,将来的技术支持非常困难。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基本绝迹。但由于国内LIMS发展的严重滞后,目前国内大多数软件公司还热衷于这一初级阶段。1.2第二阶段的LIMS是商品化的软件该阶段的软件开发商开始考虑到各个实验室的不同要求,把各种实验室所需要的功能尽可能多地设计到自己的LIMS产品中去,使得自己LIMS的各个用户都使用同一种LIMS软件。这类LIMS的优点是不需要用户提出太多自己具体的要求,而且软件的技术支持和版本升级都非常容易,所以有很长的使用寿命。缺点是在安装之后需要作大量的具体工作,编写一些特定程序满足用户特定的需求。但是,用户的这些要求往往是需要经常改变的,也就是说需要软件公司的IT专业人员为LIMS用户随时编写相关程序,以满足需求。但是,软件公司的lT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使得LIMS系统管理员的稳定性不高,由于系统管理员的离职造成LIMS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在国内外都是屡见不鲜的。其次,软件公司搞IT的,很难完全理解实验室运作的详细机制,为LIMS的用户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类LIMS是国际市场上的主流,也是国内一些公司的主业。1.3快速发展中的管理系统需要人工智能第三阶段的LIMS是克服了第二阶段的LIMS的缺点而开发出来,完全面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产品。安装后不需要用户化工作,只需要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简单的设置,就可将整个系统正式投用。在设置过程中,用户不需要编写任何程序。而只需要进行鼠标的点击。任何熟悉窗口操作系统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接受简单的培训以后就可完成工作,并按照实验室工作要求的变化随时更改系统的设置。这类LIMS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中,但覆盖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全要素、自动启动质量管理程序的人工智能型的质量保障系统系统尚没有出现。2 国内外实验室管理软件现状2.1国外实验室应用LIMS系统现状比较著名的LIMS产品有AAC与Infotray公司开发的Limsophy,Aeee-erated Teehnology Laboratories公司的NeoMateLIMS、amieDatabase公司的Lab M a s t e r LIMS、Labware公司的LabwareLIMS、美国热电公司THERMO Informatics的LIMS、ASPEN公司的ORION调度系统、HONEYWELL(HSS)公司的BMA、英国实验室系统公司的sampleManagerLIMs和Nautilu检验检疫专用管理系统等。这些产品都比较成熟,基本上都能符合优良实验室规范(GLP)、优良自动实验室规范(GALP)、优良检测质量管理规范(GMP)和1509000的标准。国外研究型实验室采用了LIMS系统后,有效地缩短了实验周期,降低了实验开销,将科研人员从效率低下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关键问题的解决上,总体上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率。LIMS系统己经成为西方一些大型实验室中实现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hty Management)的核心。2.2国内实验室管理系统的LIMS研究与应用从70年代末的简单数据处理的单机模式,到现阶段我国已有不少自主产权的商品化LIMS软件应用在石化、制药、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冶金和医疗等部门,在检测过程的质量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北京英普思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InProLIMS,北京中科科仪计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SiscLIMS,北京汇博精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LabBnilder LIMs,杭州高斯的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LRP2000 For ASP)等。由于国内商品化LIMs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系统的开发者是从事管理或者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对实验室运行体系和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没有数年的体验和理解,误解了LIMS的真实本质,许多软件厂商将ERP或OA等软件等同于LIMS系统推荐给了用户,并且在功能方面只是实现的“浏览数据”,将LIMS的实质重心由“指导检测”转向了实验室内部的ERP的“浏览数据”,使得这些上了这样的“伪LIMS系统”的实验室,在LIMS实验室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本质却被误导和扭曲了,产生了“LIMS只不过是“浏览数据”,对检测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说法,严重的制约和误导了LIMS的开发和应用。2.3引进国外LIMS将给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隐患近几年,由于国外大实验室所做的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不断冲击市场,对国内所做的LIMS产品的不信任和对国外LIMS盲目崇拜和对危害认识不清,一些国内实验室也先后引进近一些国外不同品牌的LIMS。但是,国外的LIMS目前的知识产权处于垄断地位,这类国外产品的价格都远远高于同类国内产品的价格。购置成本极高(约180万每套)、后期运行维护成本极高(约不低于30万/年),从而导致LIM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成本昂贵,将大多数实验室排除在外,如果强制应用将使大多数的中小实验室不堪重负。同时,

  • 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

    我国实施乳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是针对制约我国乳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设备,依据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技攻关,争取在以下技术和设备上取得突破,推动我国乳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

  • 【简讯】“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验收

    2007年12月29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专家验收。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李传卿、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会长王凤清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于2005年9月在科技部立项,是认证认可领域首次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研究项目。  李传卿在讲话中指出,该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认证认可正式进入了国家科技工作的主领域。这个项目立项很有前瞻性,研究成果也非常有价值,尤其是认证认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率和认证认可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对确立认证认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定位、确定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李传卿强调,认证认可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证认可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国家认监委成立以来,认证认可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认证认可科技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比较完整地形成了认证认可基础理论,提出了我国认证认可中长期发展战略,使质检系统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补充和完善。在新形势下,认证认可前景广阔,认证认可科技工作大有可为。特别是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动植物疫情疫病的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立足以质取胜;加快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八个方面,对认证认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出成果,上水平,见成效。

  • 【分享】我国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分享】我国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关联起来的基本物理常数。准确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对国际基本单位--千克和摩尔的重新定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于在原子、分子和量子水平上研究和解决计量基标准问题十分关键。目前,国际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主要是根据完整晶格单晶硅的摩尔体积和单个硅原子的体积之比,通过准确测量单晶硅球的密度,单晶硅摩尔质量和晶格常数来实现。 近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开展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该课题组经过4年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固体密度基准装置,该装置测量硅球直径的准确度(优于0.9n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构建新的装置和优化工艺流程,使得自然丰度单晶硅摩尔质量测量不确定度达到了 8×10-8,是目前国际上最高测量水平。该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建立摩尔计量基准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我国在基本物理常数研究方面争得了国际话语权。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5/201105162122_294480_1638489_3.jpg

  • 桥梁安全运行大数据采集及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装置

    桥梁安全运行大数据采集及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装置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171058_01_3182239_3.jpg为提升我国桥隧建设整体安全水平和促进桥隧行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2017(第六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将于2017年5月25-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工程信息化”为主题,将汇聚800余位国内外路桥隧工程行业的高层及精英共襄盛会,关注路桥隧重大工程项目,从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探讨,切实推进路桥隧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同期举办2017中国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装备展,为国内外业内人士搭建首屈一指的展示平台,更好的推动我国路桥隧技术的发展。一、大会主题: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工程信息化二、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时间: 2017年5月25-26日 会议地点: 中国·上海光大国际大酒店三、组织结构主办单位: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协办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械分会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FSCE)《结构与土木工程前沿》支持单位:国际隧道协会(ITA)承办单位: 上海闻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媒体: 《桥梁与隧道》杂志官方网站: www.IBTCevents.com四、日程安排时间内容安排5月24日签到5月25日开幕论坛5月25日下午主论坛 & 高峰对话:桥隧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5月26日桥梁与道路工程专题论坛隧道与地下工程及装备专题论坛 五、大会部分拟邀嘉宾王梦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杜彦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家庄铁道学院副校长葛耀君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国际桥协副主席郭陕云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名誉理事长赵宪忠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合华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何 川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朱瑶宏 宁波市轨道交通副总指挥、总工程师洪开荣 中铁隧道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陈湘生 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程永亮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杜娟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神友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曹文宏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雁飞 上海隧道股份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国伟 上海轨交13号线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钟长平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梦学 中铁十八局集团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煊鹏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姜 弘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袁木林 吉林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部长梁文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总工程师秦顺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董事长傅德明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赵君黎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副秘书长宋振华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械分会秘书长肖汝诚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孙利民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卜一之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潘东发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喜刚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宗余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振勇 天津城建集团总工程师、天津城建设计院董事长Mark Wallace 香港ARUP基础设施部主管,2018ACCUS主席Mr. Michael Lim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董事会主席Soren Degen Eskesen ITA主席马 骉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赵达斌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 良 上海市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方明山 港珠澳大桥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田启贤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涛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 六、大会部分议题主论坛桥隧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国内外典型综合路桥隧工程项目群设计理念与施工技术现代桥梁和隧道的设计理念及发展前景中国公路钢桥建设情况及政府指导意见介绍公路、地铁建设运营维护信息化中国盾构机市场前景与需求分析建设维护一体化创新体系在路桥隧工程中的应用路桥隧工程投融资模式实践应用分析 桥梁与道路工程专题论坛大型跨海桥梁工程技术热点问题大跨径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工程沪通长江大桥主桥沉井施工关键技术峡谷跨径世界第一的云南龙江特大桥关键技术突破宁波梅山春晓大桥先进设计理念桥梁全预制拼装技术研究与实践桥梁抗震、加固及耐久性研究和应用港珠澳大桥全寿命周期管理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与桥隧运营维护桥梁安全运行大数据采集及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装置桥梁防水、防腐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应用与发展隧道与地下工程及装备专题论坛北横通道地下道路工程施工技术“集约、高效”理念在诸光路通道工程中的设计体现珠海横琴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吉林引松供水工程关键技术突破非开挖新技术在地下工程的开发和应用珠三角城际铁路穿越深圳机场盾构施工技术复杂地质下TBM卡机处理方法及地质预报系统春风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选型探讨蒙华铁路马蹄形盾构机研制及应用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信息化集成——基于BIM,超越BIM深圳地铁施工关键技术及信息化运营管理青岛地铁安全风险监控与管理基坑工程风险预警自动化系统及安全管理系统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建养技术隧道病害分析、预防性维护及快速抢修技术隧道通风、防水、防火新技术、新材料详情请搜索2017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

  • 推帚式成像光谱仪几何及光谱定标关键技术研究

    [font=&]【序号】:[/font][font=&]【作者】:何志平[/font][font=&]【题名】:推帚式成像光谱仪几何及光谱定标关键技术研究[/font][font=&]【年、卷、期、起止页码】: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09.[/font][font=&]【全文链接】:[/font][url]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630695[/url]

  • 智能电网数字化计量系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align=center][b][size=16px]智能电网数字化计量系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size][/b][/align][size=15px][color=var(--weui-FG-2)]关注→_→[/color][/size] [size=15px]海纳计量[/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3-01-23 01:01[/color][/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发表于河北[/color][/size][size=17px] 近日,2022年度电力创新奖授奖成果正式公布。其中,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雷民、殷小东等人申报的“智能电网数字化计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成果荣获电力创新奖一等奖。[/size][size=17px] 作为电网电压、电流、电能的基础感知节点,计量系统是电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计量系统可靠测量能力不足,数据融合应用效率低,难以支撑电网数字化转型对海量准确计量数据的需求,攻克电网数字化计量系统关键技术迫在眉睫。[/size][size=17px] 据了解,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从2012年组建数字化计量技术攻关团队,在计量系统架构、计量溯源体系、数据融合应用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提出自校准的数字化集中计量系统架构,攻克系统级计量数据的实时自监测自校准难题;提出基于量子技术的数字量值溯源方法和“众数—赫米特”暂态校验方法,溯源准确度大幅提升;发明了基于高速同步采样和潮流分布逻辑判断的电能分析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宽动态、快时变的电能精准计量。由此,推动建立了我国数字化计量溯源体系,为电力、铁路、航天等各行业高电压测量提供准确量值。[/size][size=17px] 目前,依托该项目成果,攻关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电网开展量值传递和现场检测,统一全国量值;支撑张北柔直工程、上海世博园建设、±1100kV直流输电等重大工程和全国智能变电站数字化计量系统的建设,有效保障我国重大工程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在陕西美鑫、山西阳泉等大型冶金行业用户推广应用,国内首次实现数字化计量贸易结算,推动数字化计量系统的法治化建设。同时,该项目成果已在巴西、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国推广应用。[/size]

  • 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规划之行业关键技术

    仪器仪表行业,是自动化领域的关键行业。在过去数年中,随着中国自动化应用环境的不断发展,仪器仪表行业的面貌日新月异,很多这一领域的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仪器仪表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时期,这一行业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也根据新时期的要求,提出了重点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这对行业未来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兴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作为传感网(物联网)的基础元件,在今后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新型传感器技术包括固态硅传感器技术、光纤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图像传感器技术、全固态惯性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技术等。“十二五”将以智能传感器作为重点,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在这一领域,重点发展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传感器智能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微型化和低功耗技术,以及传感器阵列及多功能、多传感参数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

  • 仪表行业比较重要的关键技术

    仪器仪表行业是自动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行业。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自动化应用环境的不断发展,以电磁流量计、压力变送器、孔板流量计、涡街流量计、雷达液位计、压力表、磁翻板式液位计等为代表的[url=http://www.dcllb.cn]仪器仪表[/url]行业,面貌日新月异,许多仪器仪表生产企业也迅速发展。目前仪器仪表行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行业的“十二五”规划(草案),还根据新时期的要求,提出了几项关键技术的重点开发,这对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就对新时期仪器仪表行业需要重点开发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简要介绍。第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传感元件是传感网络(物联网)的基础元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新的传感技术主要有固态硅传感、光纤传感、生物芯片、基因芯片、图像传感、全固态惯性传感和多传感器传感等,在压力变送器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智能传感器为重点,开展“十二五”关键技术攻关。该领域的重点是新原理、新效果的传感技术、传感器智能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微型化和低功耗技术,以及设计、制造和封装传感器阵列和多功能、多传感参数的传感器。工业用无线通讯网络技术。作为有线工业通信网络的补充,工业无线通信网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我们的工业无线通信网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继续加强发展,有可能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而且在这方面,最好侧重于制定工业无线通信网标准,以及工业无线通信网认证技术。功能安全技术与安全仪表的发展。功能性安全技术和安全仪表是近年来国际上为了防止工业设施发生不正常事故,危害人身和设备安全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技术及相关仪器产品已受到广大用户的重视。国内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已规定要事先进行功能安全评价。安全仪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国工业设备突发事故的发生比较频繁。该领域主要开发的产品包括:达到总体安全等级SIL3的控制系统、温度变送器、压力/压差变送器、电动执行器/阀门定位器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安全仪表系统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和评估工具的开发。精密加工技术和特殊的工艺技术。国内高、中档检测设备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主要在于精密加工技术和特殊工艺技术。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多维精密加工工艺、精密成型工艺、球面和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精密加工工艺、晶体光学元件的磨削工艺、特殊光学薄膜的设计和制备工艺、特殊连接工艺如特殊焊接、粘接和烧结工艺、专用芯片加工技术、MEMS技术、全自动微量和痕量样品分析和处理技术等。分析仪器的功能部件及其应用技术。通过对仪器检测器、四级杆、高压泵、阀门、磁铁、专用光源和电源、全自动进样器、长寿命高灵敏电极、中阶光栅、高精度电子引伸计等关键部件的攻关,提高了仪器整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为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了谱图和数据库。第六,智能技术。其智能技术特点是:具有自校正、自检测、自诊断、自适应等功能,能进行复杂运算和误差校正,能自动完成规定的测量任务,并可用于科学测试仪器和控制系统的专家系统软件等。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技术。目前应着重开发不同生产企业控制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集成技术;大型项目自动化设备的主要供应商(MIV)应具备项目管理技术,如项目规划、设计、组织、采购、验收和调试。总而言之,新时期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将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只有稳扎稳打,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同时,不断借鉴别国的科学经验,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自动化仪表发展道路。

  • 【分享】现代仪器仪表发展的关键技术

    中国的仪器仪表的发展随着国际的仪器仪表的发展而前进,下面分析一下现代仪器仪表发展的关键技术。根据现代仪器仪表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列出仪器仪表发展的关键技术如下。①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不仅是仪器仪表实现检测的基础,它也是仪器仪表实现控制的基础。这不仅因为控制必须以检测输入的信息为基础,并且是由于控制达到的精度和状态,必需感知,否则不明确控制效果的控制仍然是盲目的控制。广义而言传感技术必须感知三方面的信息,它们是客观世界的状态和信息,被测控系统的状态和信息以及操作人员需了解的状态信息和操控指示。窄义而言,传感技术主要是客观世界有用信息的检测,它包括有用被测量敏感技术,涉及各学科工作原理、遥感遥测、新材料等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涉及传感器分布,微弱信号提取(增强),传感信息融合,成像等技术;传感器制造技术,涉及微加工,生物芯片,新工艺等技术,举个例子比如罗维朋比色计,是目视颜色匹配方法测定物质颜色的仪器,就是使用了传感技术。② 系统集成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直接影响仪器仪表和测量控制科学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水平,特别是对大工程、大系统、大型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益有决定性影响,它是系统级层次上的信息融合控制技术,包括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建模技术,物理层配置技术,系统各部份信息通信转换技术,应用层控制策略实施技术比如GPS面积测量仪等,在操作人员为多种不同岗位的操作群体情况下,还包括各级操作人员需求分析技术。③ 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是人类以接近最佳方式,通过测控系统以接近最佳方式监控智能化工具、装备、系统达到既定目标的技术,是直接涉及测控系统的效益发挥的技术,是从信息技术向知识经济技术发展的关键。④ 人机界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主要为方便仪器仪表操作人员或配有仪器仪表的主设备、主系统的操作员操作仪器仪表或主设备、主系统服务。仪器仪表、甚至配有仪器仪表的主设备、主系统的可操作性、可维护性主要由人机界面技术完成。仪器仪表具有一个美观、精致、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人机界面,比如脂肪含量仪,此外,随着仪器仪表的系统化、网络化发展,识别特定操作人员、防止非操作人员的介入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⑤ 可靠性技术随着仪器仪表和测控系统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可靠性技术特别是在一些军事、航空航天、电力、核工业设施,大型工程和工业生产中起到提高战斗力和维护正常工作的重要作用。仪器仪表和测控系统的可靠性技术除了测控装置和测控系统自身的可靠性技术外,同时还要包括受测控装置和系统出现故障时的故障处理技术。测控装置和系统可靠性包括故障的自诊断、自隔离技术,故障自修复技术,容错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可靠性制造技术等。

  • 《智能电网数字化计量系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中术语的讨论

    [align=center][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color=#333333]智能电网数字化计量系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color][/size][/font][/b][/align][align=center][font=微软雅黑][color=#808080][font=微软雅黑]发布时间:[/font][font=微软雅黑]2023-01-28[/font][/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 [/color][/font][/align][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font=微软雅黑] 近日,[/font][font=微软雅黑]2022年度电力创新奖授奖成果正式公布。其中,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雷民、殷小东等人申报的“智能电网数字化计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成果荣获电力创新奖一等奖。[/font][/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 [/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作为电网电压、电流、电能的基础感知节点,计量系统是电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计量系统可靠测量能力不足,数据融合应用效率低,难以支撑电网数字化转型对海量准确计量数据的需求,攻克电网数字化计量系统关键技术迫在眉睫。[/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 [/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据了解,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从[/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2012年组建数字化计量技术攻关团队,在计量系统架构、计量溯源体系、数据融合应用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提出自校准的数字化集中计量系统架构,攻克系统级计量数据的实时自监测自校准难题;提出基于量子技术的数字量值溯源方法和“众数—赫米特”暂态校验方法,溯源准确度大幅提升;发明了基于高速同步采样和潮流分布逻辑判断的电能分析技术,实现电力系统[/color][b][color=#ff0000]宽动态[/color][/b][color=#333333]、[/color][b][color=#ff0000]快时变[/color][/b][color=#333333]的电能精准计量。由此,推动建立了我国数字化计量溯源体系,为电力、铁路、航天等各行业高电压测量提供准确量值。[/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 [/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目前,依托该项目成果,攻关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电网开展量值传递和现场检测,统一全国量值;支撑张北柔直工程、上海世博园建设、[/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333333]±1100kV直流输电等重大工程和全国智能变电站数字化计量系统的建设,有效保障我国重大工程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在陕西美鑫、山西阳泉等大型冶金行业用户推广应用,国内首次实现数字化计量贸易结算,推动数字化计量系统的法治化建设。同时,该项目成果已在巴西、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国推广应用。[/color][/font]

  • 环保部发布城市空气自动站仪器关键技术参数,17公司入围!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函环办监测函289号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自动监测仪器关键技术参数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各有关企业:  为保障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质量,规范自动监测仪器关键技术参数管理工作,依据《“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环办监测〔2016〕104号)和相关技术规范,我部组织制定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自动监测仪器关键技术参数管理规定(试行)》,现予以印发,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运维机构和自动监测仪器供应商遵照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参照执行。试行期间若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 侯帮磊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  邮编:100035  电话:(010)66556824  传真:(010)66556824  邮箱:zhiguanchu@mep.gov.cn  附件:1.有关企业名单     2.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自动监测仪器关键技术参数管理规定(试行)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7年3月1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附件1   有关企业名单  1.北京中晟泰科环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3.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6.安徽landun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7.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8.厦门隆力德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9.青岛吉美来科技有限公司  10.河南鑫属实业有限公司  11.武汉宇虹环保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2.武汉天虹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13.武汉泰肯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4.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15.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16.堀场(中国)贸易有限公司  17.Met OneInstruments Inc.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