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专题为您整合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话题讨论。

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相关的资讯

  • 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启动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下,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JUNA)在位于四川西昌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原子能院副院长柳卫平在现场介绍,项目启动后,将向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最关键的“圣杯”反应发起冲击,为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和元素起源提供新的数据。/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恒星经历着形成、演化、死亡的缓慢过程。这些星体发光发热的能量来自其内部发生的热核聚变反应。这不断发生的核过程为自然界所有化学元素提供了赖以生成的土壤。核天体物理主要运用核物理的知识和规律阐释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核合成的过程、时间、物理环境及丰度分布和核过程对恒星结构及演化进程的影响。/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在国际上,核天体物理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柳卫平说,开展关键天体物理核反应的精确测量是核天体物理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向。“圣杯”反应将会影响碳氧丰度比这一核天体物理基本问题。/pp/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CJPL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可以将宇宙线通量降到地面水平的千万分之一至亿分之一。同时,洞内岩体本身的天然放射性也极低。这些为暗物质探测、核天体物理、中微子实验等重大基础性前沿课题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我国已将该实验室建设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4年,我国启动了锦屏实验室二期(CJPL-Ⅱ)扩建工程,实验室空间从4000立方米跃至30万立方米。 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地下实验室,能够同时开展更多的深地科学领域实验项目,有望逐步发展成为面向世界开放的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自2011年以来,锦屏一期实验室已经开展了暗物质相关研究。此项目启动标志着CJPL-Ⅱ正式开展多学科研究。 /ppbr//p
  • 天宫二号搭载中瑞合作科研仪器开展天体物理研究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成功,瑞士对此高度关注。瑞士主要德语报纸《每日导报》用两个整版篇幅介绍了中国航天最新成就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瑞士科学家提出和设计的观察太空伽玛射线的仪器“Polar”,由天宫二号送入太空,展开天体物理研究。  伽玛射线暴是来自太空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可以超过太阳在几十亿年中所发射能量的总和。发现此现象近50年来,人们对其本质了解还很有限。天体物理学家推测,它发生在恒星爆炸或者中子星碰撞的爆发过程。伽玛射线暴是目前天文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对研究宇宙早期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因宇宙伽玛射线穿透地球大气层后大部分被衰减,要获得准确的观测数据,需要将观测装置送入太空。  瑞士保罗-谢尔科研中心设计制造的伽玛射线观测仪器“Polar”,性能居世界领先水平,这台仪器重33公斤,体积与普通打印机相似,主要部分为由 1600多根特殊合成材料制成的微条形成的伽玛射线感应器。瑞方曾尝试将该设备送入国际空间站和俄罗斯米尔空间站,但因各种原因均未成功。  中国科学院与瑞士保罗-谢尔科研中心自10年前就开始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次“Polar”由天宫二号送入太空开展科学研究,是中瑞科技合作的重要成果,中瑞双方将共同开展科研数据的分析,瑞方对这一合作研究的成果充满期待。
  • 中国慧眼极目精确探测“千年一遇”天体爆发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21时17分左右,一束束来自距离地球24亿光年的高能射线“惊动”了全球遍布天上地下的宇宙射线探测卫星与装置。  这一“千年一遇”的伽马射线暴事件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亮伽马暴——不仅将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其各向同性能量也打破纪录,相当于在1分钟内释放8个太阳质量的全部能量,而且还产生了极为狭窄、极端明亮、接近光速运动的喷流。  今天凌晨,全球40余家科研机构联合发布了对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的研究成果。中国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精确测量了这次伽马暴的完整爆发过程,为这个极端天体爆发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挑战现有模型,一分钟释放出8个太阳全部能量  伽马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剧烈的爆炸现象,好像宇宙深处绽放的焰火,但只有当它的喷流方向正对地球时,才可能被人类探测到。自1967年人类发现首个伽马暴以来,迄今已探测到近万例,而这一次则达到了“千年一遇”的级别。  “千年一遇,甚至可以说万年一遇。这意味着,上一次发生如此剧烈的伽马暴时,人类还处于蛮荒时代。哪怕千年以前,中国还在宋朝,望远镜都还没有诞生。”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教授张冰是此次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尽管地球上每天都能观测到三次左右伽马暴,但遇上最亮伽马暴并详细观测,对于天体物理学家而言,真是人生幸事。  引起此次伽马暴的,是一颗极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坍缩爆炸。科学家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这次爆发持续时间超过了2秒,前后共持续了几百秒。而另一种由两颗极端致密天体(中子星、黑洞)合并而引发的伽马暴,持续时间通常短于2秒,同时还会发出引力波。  “这次的爆炸地点距离地球24亿光年,在人类已探测到的伽马暴中并不算遥远,而它的爆发强度又很大,这都使GRB 221009A成为当之无愧的‘最亮伽马暴’。”张冰说,观测如此极端的爆发,对设备是极为严峻的考验,“根据测得的各向同性等效能量推算,此次喷流强度相当于将8个太阳的全部质量都转化成能量,然后在1分钟内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如果让太阳用长达50亿年的一生来释放,则需要1万个太阳。  这个“最亮伽马暴”拥有极窄、极明亮的喷流,而且以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产生,这对30年多来所形成的所有伽马暴起源模型提出了挑战。此次研究论文的另一位通讯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可以完美解释这个极端案例,“但现有模型必须经受住它的检验,才能成立”。  慧眼极目,“有容乃大”给出精确探测  就在约半年前的那个夜晚,最亮伽马暴的射线几乎“亮瞎”了所有观测设备,其流量超出了很多探测仪器的上限,其中也包括中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  然而,搭载在“创新X”首发星上的极目C空间望远镜却恰好处于特殊模式,能够记录极高伽马射线流强,避免了因极端亮度而容易产生的数据饱和丢失、信号堆积等问题,成功对该伽马暴极端明亮的主暴进行了完整而精确的探测。  基于极目空间望远镜的精确观测数据,研究团队发现该伽马暴具有迄今探测到的最高亮度,并将伽马暴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  尽管错过了主暴,但慧眼卫星凭借其配备的强大载荷,成功获得了伽马暴的前兆辐射和早期余辉的高质量数据。  “根据两大设备的联合观测结果推测,该伽马暴的余辉由慢衰减到快衰减的拐折出现得非常早,意味着产生伽马射线的喷流非常狭窄,是人类探测到的最狭窄的伽马暴喷流之一。”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副主任、极目空间望远镜首席科学家熊少林介绍,研究人员认为,极为狭窄的喷流可能是该伽马暴看上去极端明亮的原因之一。  “这些极高质量的数据源于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的巧妙设计。”早在本世纪初,意大利费拉拉大学教授菲利波弗龙特就带领团队参与到两个设备的研制中。他认为,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所获得的数据提供了切实的证据,证明伽马暴引擎可以发射非常狭窄而准直的喷流,这为研究新生致密星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崭新线索。  其实,那一晚,我国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极目空间望远镜和慧眼卫星同时探测到了“最亮伽马暴”。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对伽马射线暴的天地多手段联合观测,并独家实现了跨越9个量级的多谱段精细测量。其中,“拉索”利用其大量的甚高能观测数据,做出了多项重要首次发现,这些结果将在不久后发布。  “从2001年发射的神舟二号起,高能所就牵头或参与伽马暴相关的空间项目,至今已有20多年。”熊少林介绍,未来五到十年,我国还将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空间变源监视器、中国空间站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增强型时变与偏振天文台等空间设备,通过更多手段、从更多角度,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178位作者共同署名,来自全球30多家研究机构  这次“最亮伽马暴”全球发布的主会场设在美国夏威夷,由美国宇航局(NASA)主持。多篇论文同步发表在欧美专业杂志上。  张双南告诉记者,美国在这次观测中投入的空间和地面设备最多,由于中国的慧眼和极目在精确测量中作出了独到贡献,中国科学家也因此受邀参与同步发布。  这一次,由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牵头的国际合作团队撰写的论文,投稿到了中国创办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共同署名的作者多达178位,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30余家研究机构。目前,论文已发布了预印本,正式发表的版面还在杂志的审稿流程中。  德国图宾根大学安德烈桑坦格罗教授表示,当所有其他设备都被炫花眼时,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能够观察到整个事件,这表明“中国已处于世界高能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他认为,“这些空间项目将使中国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未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引领力将与日俱增”。
  • 中科院山西省联合成立大气物理实验室
    记者11月26日从山西省气象局获悉,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山西省气象局共同承建的大气物理联合实验室日前在太原成立。  据介绍,该联合实验室将以气溶胶监测、云降水物理特征、云物理探测仪器研发为研究重点,并进行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高级访问学者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 核能安全所与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
    4月27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核能安全所与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交流会暨“强流核物理研究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梁宏、党委副书记冉欣、副院长苏俊、廖斌,核能安全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郁杰,合肥物质院研究生处处长李贵明出席。   郁杰、梁宏共同为“强流核物理研究联合实验室”揭牌并致辞。双方参会人员并就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研究生合作培养等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一致同意以联合实验室为依托,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原则,围绕核天体物理、强流加速器技术、中子源应用技术、辐射探测技术等关联度高的特色学科方向,在前沿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深化学院研究所合作共建。 据悉,去年双方已经签署了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的正式揭牌是双方合作协议有效落地的重要一步。联合实验室揭
  • ASD | ASD LabSpec 4 地物光谱仪在近地天体群中识别人造天体的应用
    在2020年9月,由美国夏威夷的Pan-STARRS1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疑似地球的临时卫星,为地月系统带来了一颗新的天体。起初,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颗普通的阿波罗小行星科学家们发现,这颗神秘的天体每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其轨道偏心率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非常相似。天体在太空中的运动非常复杂,小天体容易受到大天体引力的扰动,因此其运动规律也十分复杂。但是因为它们与地球的相似性,反而显得更加神秘。即轨道穿过地球的天体,并将其命名为2020SO。然而,模拟结果显示,它将在10月变成一个绕地球公转的小天体,成为一个迷你月球。随后的观察结果则让天文学家更加困惑。 不仅如此,2020SO的运行速度也比普通的小行星慢,这一点与其他小行星有显著的不同。由于这些原因,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2020SO的真实身份。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3 月 2020 SO 绕地球和太阳的轨道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太空考古学家Alice Gorman表示,通过它的运行速度可以推断出其初始速度,从而推断出它的来源。现有的速度太慢,这让科学家们感到困惑。Gorman和她的同事还推测,2020SO可能是一块从月球上掉下来的岩石。对于这样的天体,速度慢一点是正常的。然而,实际观测表明,2020SO比这类天体还要慢。在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后,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最不可能但又唯一剩下的猜想:2020SO是一颗人造天体!根据其轨道的反向传播,2020 SO 被认为是从 Surveyor 2 号月球任务发射时发射的 Centaur 火箭体 (R/B)。来自亚利桑那大学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系列地面光学和近红外望远镜对 2020 SO 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反射光谱与在类似时间范围内发射的其他 Centaur R/B 的反射光谱一致,并且确定了 1.4、1.7 和 2.3 μm 的吸收带与当时 Centaur-D R/B 后舱壁辐射防护屏外部使用的聚氟乙烯一致。图 1. 1962 年通用动力公司正在安装和准备的Centaur照片。照片显示了不锈钢机身和发动机,后舱壁辐射防护罩上有白色聚氟乙烯。(图片来源:NASA GRC)ASD LabSpec 4 Hi-Res 地物光谱仪为了直接比较 2020 SO 与 Centaur-D R/B 上已知的材料,作者团队获取了 PVF 样本。光谱由ASD LabSpec 4 Hi-Res 地物光谱仪获取,该光谱仪在 0.70 μm 处具有 3 nm 分辨率,在 1.40 和 2.10 μm 处具有 6 nm 分辨率。图 2. Centaur-D R/B 上发现的两种材料的端元光谱图 3. 2020 SO 和 Centaur-D R/B 的近红外光谱显示出相似的特征。两个光谱均在 1.5 μm 处归一化。PVF 的两个吸收带与 2020 SO 上的吸收带一致,用垂直箭头表示。本研究展示了对 2020 SO 进行详细表征观测活动的结果,发现它的反射光谱与在类似时间范围内发射的其他 Centaur R/B 的反射光谱一致,并且确定了 1.4、1.7 和 2.3 μm 的吸收带与当时 Centaur-D R/B 后舱壁辐射防护屏外部使用的聚氟乙烯一致。证明 2020 SO 是 Surveyor 2 任务中的 Centaur-D R/B。
  • 钢研纳克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
    钢研纳克成都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与西南物理研究院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合作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检测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起草,人才交互培养,项目联合申报等。据了解,双方本着集成有用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在实践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共赢为目标,在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并达成合作协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技术资源,打造面向核工业体系的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探索侧重于核工业领域材料高端测试的技术研发,推动核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将以本次签约为契机,促进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纵深发展方向,把实验室打造成核工业材料测试技术发展的“新高地”、企业深度合作的“实验田”、创新人才培养的“聚宝盆”。以技术创新为动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西南、西北地区高端分析测试实验室和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钢研纳克成都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16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钢研纳克主体业务涉及第三方检测服务(含金属材料化学成份检测、力学性能检测、材料失效分析、无损检测、计量校准),材料(结构)模拟分析及计算、分析测试仪器、无损检测仪器与装备的研制和销售、腐蚀防护产品及相关工程、标准物质/样品、检测能力验证等领域、拥有ISO9001、NADCAP、Royce、RMP、ISO/IEC 17025认可、CMA、CAL、CMC、PTP等多项资质。
  • 2013年美国最炫最潮的十大大学实验室(图)
    当我们对大学的科研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时,科学家们开启紧张冒险旅程的实验室绝对不容忽视。提起大学实验室,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什么呢?白大褂、小白鼠、培养皿、量杯&hellip &hellip 这些都是老黄历了。美国《大众科学》网站近日为我们遴选了2013年美国最炫最潮的十大大学实验室,看后会让我们将上述刻板印象直接扔到爪哇国。  这些实验室千奇百怪,各有千秋。有的实验室能让你监测暴风雨,刺激程度堪比美国&ldquo 现代文明之父&rdquo 本杰明· 富兰克林收集闪电 有的实验室让你有机会建造火星探测器,或许会成就你在人类航天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理想 也有实验室能让大胆人士研究尸体的腐烂过程,过过福尔摩斯的瘾。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  学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每天,位于美国亚孟森-斯科特南极站冰面下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都会在朝霞中迎接破晓的到来,这里是科学家们处理冰下传感器数据的地方。冰立方天文台是同类天文台中最大的一座,它的使命是搜寻几乎可以穿透所有物质的神秘亚原子微粒&mdash &mdash 有&ldquo 宇宙信使&rdquo 美誉的中微子。通过追踪中微子的&ldquo 倩影&rdquo ,冰立方天文台将会揭示隐藏在极端天文事件背后的物理细节,同时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的证据。  中微子是一种质量几乎为零的粒子,很少同其他物质&ldquo 往来&rdquo 。每秒钟都有数万亿个中微子穿过地球,它们携带的信息可能有助于科学家们揭示超新星的物理学原理以及高能宇宙射线的源头。因为行踪飘忽不定的中微子发出的信号非常微弱而且罕见,所以,科学家们必须在南极冰层内埋藏数个垂直排列的探测器,以便阻止宇宙射线和太阳发出的中子。冰立方黑暗的地下装置内干净的冰使得探测器能够&ldquo 看到&rdquo 中微子接触冰内原子后出现的微弱蓝光。  每年,会有数十名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或者其40到50个国际合作机构之一)的本科生前往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进行科学研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监测欧洲和美国科考站内的探测器发出的信号。但是,对于少数幸运儿来说,这意味着一次前往南极的科学旅行。通过体能测试之后,学生们就展开了一场为期72个小时的旅程。他们首先会在新西兰短暂停歇一下,接着前往南极洲的麦克默多研究站,再飞往南极科考站。如果资金获得批转,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可以派遣4名学生,在南极度过长达3周的暑期科考时光。  一旦学生们适应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9000英尺的高海拔,他们就会开始潜心监测中微子探测器发出的信号,同时直面零下20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寒冷。这项研究或许并非那么舒适惬意,而且,要监控的目标对象也非常非常微小,但学生们获得的结果将有助于解决宇宙中最大的问题。  学生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粒子物理学家、太阳物理学家、电子工程师等。  法医鉴定人类学研究中心  学校:田纳西大学  风靡一时的美国系列电视剧集《犯罪现场》(《CSI》)第14季即将强势开播,这部曾入选2002年美国&ldquo 十大最佳电视影集&rdquo 的电视剧可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剧中人物利用高科技进行尸检的破案手段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在《拉斯维加斯》篇前几季里,女人类学家根据尸体的腐烂程度调查、毛发鉴定、血液显形等让罪犯现形的情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CSI》这部以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剧中,在《拉斯维加斯》篇里的人物和情节当然也并非全然虚构,活生生的现实原型就是田纳西法医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法医人类学家们。  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有一处3英亩的森林覆盖的悬崖峭壁,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田纳西河。每学期,大约75名大学生会协助田纳西大学的法医鉴定人类学教授达沃尼· 伍尔夫· 斯特德曼在这里处理尸体。斯特德曼主要钻研尸体腐烂的各种方式。  学生们会帮助斯特德曼教授监测100具捐赠的尸体在不同腐烂阶段的情况。他们或许也会研究包括绿头苍蝇等在内的食肉动物群的生命循环以指出尸体的死亡时间 他们也会从这些尸体中提取出DNA并测试死者是否有中毒迹象,侦查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结果来确定谋杀案中死者的身份以及是否存在毒药。有时候,学生们甚至在执法机构的要求下,帮助斯特德曼教授重现犯罪现场。  一旦尸体上的大部分肉已经被昆虫蚕食,学生们就会将尸体剩下的部分运回实验室。随后,他们戴上手套和清洁设备,开始鉴定骨头、骨架和病理学以及尸体遭受了何种类型的损伤。最后,他们会将骨架移到该大学日益增多的尸体收藏室中。目前,该大学已经收集了1000具尸体。  学生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法医病理学家、法医科学家、法医人类学家等。  纺织品研究中心  学校: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  罗杰· 巴克的纺织品实验室内最重要的老师是人体模型。巴克使用三类模型来再现真实世界的环境,从而研究纺织品对极端环境如何反应。第一种模型是燃烧假人。燃烧假人可以耐受模拟发生火灾的建筑物环境,它有122个热传感器,可以记录热流动,与此同时,巴克也会使用8个丙烷气体燃烧弹来测试这些燃烧假人的反应。第二种模型是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的高频电磁曝露报警仪RadMan,其拥有的传感器可以记录下模拟的森林大火产生的辐射热。另外一种还未命名的人体模型也拥有热传感器、关节以及100多个汗孔,巴克可以借用这一法宝来测试制服和户外服装的性能。  每年,大约有10名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本科生会参与到巴克的多个研究项目中来。例如,2012年,一群学生对混合有杀虫剂(以防止蚊虫)的军装进行了测试,以确保军装上的化学物质不超过环保部设定的限制指标。学生们也会假扮人体模型:一群学生全身上下涂满了治疗皮肤病的冬绿油,以确保安全的服装不会让化学武器的攻击得逞。研究助理教授布莱恩· 奥蒙德表示,学生们唯一不能做的工作是在爆破室充当燃烧假人。  学生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材料工程师、运动服设计师等。  国立风力研究所  学校:得克萨斯理工大学  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的学生们正试图防御飓风、龙卷风以及其他危险风暴带来的破坏。通过研究极端风暴如何形成、如何演化以及它们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工程师们能设计出更好的房屋结构来对抗它们。  在国立风力研究中心的碎片撞击实验室内,研究团队使用一种特制的高抗冲枪(最常见的风暴射弹)来朝着砖壁、避难所、保险柜射击以证明这些目标材质和设计的强度。其他研究团队则竞相在飓风有可能会登陆的各地布置传感器,以便收集与风速、湿度等有关的数据。  今年,2名研究生甚至参与了联邦紧急管理局资助的研究项目,对这些暴风雨避险处在今年5月份龙卷风袭击俄克拉何马州时的表现进行评估。  学生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结构工程师、大气科学家等。  野生动物生态学与自然环境保护  学校:佛罗里达大学  每年暑假,当野生动物生态学教授罗伯特· 康纳利的学生前往非洲南部的内陆国斯威士兰进行科研考察时,他都会给他们列出一长串野外生存指南&ldquo 小贴士&rdquo ,其中包括:时刻提防狒狒、不要感染疟疾、不要在河边漂流等,因为这个国家盛产河马、鳄鱼以及血吸虫。经过这些知识洗脑后,佛罗里达大学的15名学生会前往该地进行为期1个月的生态学和自然环境保护领域的考察。在学生们进行田间试验期间,他们会使用无线电手机接收埃及夜凹脸蝙蝠发出的信号或收集长颈鹿的排泄物用于遗传分析。  当然,这些学生也可能在马洛洛特加自然保护区薄雾迷蒙的山脉里搜寻黑尾牛羚 或者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研究黑斑羚和斑马。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他们还会进行夜间驾驶比赛,搜寻非洲夜猴并前往南非附近的克鲁格国家公园进行实地考察。  康纳利也非常了解学生们的渴求,他会刻意有选择性地让部分希望在森林中度过更多时间的学生在他们位于斯威士兰的临时驻扎地待上几天。该驻扎地由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和来自非政府组织非洲之外(All Out Africa)的成员管理。康纳利说:&ldquo 佛罗里达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可以申请,除了需要选修一门生态学课程增加基础知识外,没有任何其他要求,我希望学生们对野生动物保护始终怀抱激情而且愿意孜孜不倦地学习。&rdquo   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选择:野生动物生态学家、公园生物学家等。  能源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  学校:新墨西哥技术大学  范· 罗梅罗的学生并不想成为容易获得巨大财富和声望的医生或者律师,他们想把东西炸成碎片再进行研究来谋生。罗梅罗是新墨西哥技术大学负责研究和经济发展的副校长。当他的学生们引爆任何爆炸物,无论是C4 塑胶*药还是三硝基甲苯(TNT)时,他的同事都会在旁边监督学生的&ldquo 一举一动&rdquo 。  去年春天,大一新生们首先在学校新建的交互式实验室进行了实验,这个大小为1220平方英尺的实验室内配备了三星的平板电脑&mdash 用于学生们之间分享项目设计以及一台3D打印机。  学生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核武器研究专家、施工爆破工、国土安全承包商等。  喷气推进实验室  学校:加州理工学院  今年夏天,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大约450名本科生,进行为期10周的实习。在这个实验室内,学生们能够进行行星科学、天体物理学、太空生物学以及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  此前,在此实习的学生们所做出的科学贡献包括:帮助研制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设备 分析开普勒宇宙飞船(其目前正在搜寻有潜力适合人类居住的系外行星)传回的数据 研究在地球极端环境下生活的生物以便了解生命如何在宇宙中生存等等。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高校主管艾德里安· 庞塞表示,这些实习生们&ldquo 徜徉在人类知识领域的前沿阵地&rdquo 。一旦他们毕业,大约100名曾经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实习过的学生会选择永远留在这个实验室工作。  学生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天体生物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等。  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  学校: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学院  犹他州南部的&ldquo 罪恶之地&rdquo 以其崎岖不平而&ldquo 臭名昭著&rdquo ,沙岩峭壁和峡谷组成的迷宫将这里的夏天变成一座&ldquo 火炉&rdquo ,但情况也并非总是如此。  其实,早在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海岸绿林,类似于今天的墨西哥湾岸区,里面蛙声阵阵、蜥蜴和暴龙四处横行。当这些动物死亡之后,它们的尸体会变成沉渣,沉积在河底深处,这就使得犹他州南部一跃成为美国最丰富的化石层所在地。  每年,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者约瑟夫· 塞蒂奇都会带领学生们前往该地搜寻化石,与远足野营的旅程相比,这一旅程更加艰难但也更有趣味。学生们扛着锄头、手持斧头、拿着天然气动力的切石锯,挺进犹他州大阶梯艾斯可兰特国家纪念区的凯佩罗维兹(Kaiparowits)组地层的深处。  该处海拔800英尺,人迹罕至,到处都是沙子和泥岩。塞蒂奇表示:&ldquo 这地方就像小行星上的&lsquo 失乐园&rsquo 。在科考中,学生们会行进7英里挖大坑,接着,继续前行,到达穷乡僻壤处,找出那些新的、还未被开发的处女之地。有些挖掘点非常便宜,以至于工具都必须由直升飞机运送到。不过,正是在这些人迹罕至之处,学生们找到了豌豆大的蜥蜴骨架以及鸭嘴龙的骨架。  大多数本科生都会在这个地方停留几周,也有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情况扩展成一篇研究论文。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甚至2个月的实习计划正在研究拟订中。塞蒂奇表示:&ldquo 学生们已经成为这些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是主要的研究生力军。&rdquo   学生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古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博物馆馆长  爆破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密苏里科学技术大学  参与保罗· 沃思尼爆破项目的学生们有一门新课程需要学习:制造烟花。他们将易燃烧的化学物质磨碎并将其同专业级的烟花混合在一起,最终制造出一款高达五英尺的烟花炮并点燃它。学生们也能修习商业烟花和烟火制造方面的课程,从而学会设计、制造烟花并在重大节假日进行烟花表演。  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选择:烟花制造师、动画设计师、爆破专家等。  巴顿实验室  学校:阿克伦大学  只有那些最坚强最脚踏实地的本科生才能进入海兹· 巴顿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这是一项非常大的荣誉。巴顿研究洞穴微生物,学生们常常会在巴西的洞穴里进行科学研究。前往巴西的洞穴并非易事,他们必须穿上特制的防止蛇虫叮咬的靴子并且一路披靳斩棘穿越亚马逊丛林才能进入这些洞穴。通过对生活在洞穴中的岩石样本和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或许以岩石上的铁为生)进行分析,学生们会知道如何更好地预测污水池和洞穴的信息。巴顿和她的学生们也会研究不同的微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这样的研究有助于他们研制出新型抗体。  学生们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微生物学家、地球化学专家、太空生物学家等。
  • 中科院生物物理、微生物所中日联合实验室启动新一轮合作
    6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三方领导在生物物理所举行了第二个五年合作的签字仪式,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了共同促进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新型传染病的预防与研究,中国科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强强联合,于2005年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分别成立“中日结构病毒学与免疫学联合实验室”和“中日分子免疫学与分子微生物学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相互协作、共同研究的科研创新平台,双方在第一个五年合作周期中通过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设备共享等开展了广泛实质性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中日双方都对第二期的合作充满期待。  在签字仪式上,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微生物所常务副所长黄力、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所长Motoharu Seiki分别讲话,都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里联合实验室所取得的进展,并表示将在第二期合作中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联中日的合作研究,从人员、设备、实验室空间上提供良好的保障。此次签字仪式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特别关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中日联合实验室筹划委员会所有成员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签字仪式结束之后,中日联合实验室筹划委员会召开了第9次筹划委员会会议。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所长Motoharu Seiki和东京大学医科所附属医院院长岩本爱吉介绍了日方研究所目前的情况,以及中日联合实验室作为“亚非地区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合作研究机构的项目”之一得到了日本教育、文化、运动、科学与技术部(MEXT)的资助。他们希望在今后的合作中加强双方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并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到癌症、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科学、神经科学等多个方面。  许瑞明副所长进行发言,介绍了生物物理所蛋白质科学中心大楼的投入使用、多种先进设备的购置、近年来人才引进情况,充分表明生物物理所在硬件和软件配备上将为中日联合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提供各种有力条件。高斌研究员也代表微生物研究所向大家介绍了该所最新的进展情况,包括建设P3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新楼,引进了细菌研究领域5位科研人才,以及将加强对感染和免疫学的研究所发展战略。随后,两个联合实验室的阎锡蕴、秦志海、高斌研究员,松田教授、北村教授等分别汇报了近期的研究进展。大家一致希望今后要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并对双方合作的细节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两个中日联合实验室的第一个五年合作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从最初的建设、人员招募、设备购置、双方共同申请项目、学术交流,逐步建立了协作的默契。有了一期合作的基础,相信二期中日联合实验室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创造出更多新成果,为人类抗击各种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的做出贡献。
  • 德国Linseis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热物理热分析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
    2009年11月5日,德国林赛斯linseis热分析仪器公司及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建立的热物理热分析联合实验室在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卓尚军主任,奚同庚教授,陆昌伟教授,资产管理处潘志雷处长,林赛斯德国总部总裁claus linseis,我司董事长董燕兵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德国林赛斯国际公司(linseis messgeraete gmbh)总裁在会议上发言:“德国林赛斯linseis公司是一家有超过50年丰富专业经验的世界领先的热分析仪器设备生产商,公司专门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热分析科学仪器,其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方面一直处于业界领先地位。这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是继与中国吉林大学联合实验室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实验室,希望能够在热分析产品,例如赛贝克系数分析仪、原位逸出气体分析、激光热导、热膨胀和导热系数分析系统等这一产品领域给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带来更先进产品,更好的服务。”  奚同庚教授在会议上发言:“与德国林赛斯linseis公司的联合发展,这有利于我们研究开发更高水平的新材料。我们期待着与德国林赛斯linseis公司有进一步的合作”。  中国区总代林赛斯中国董事长董燕兵在会议上发言:“我司作为德国林赛斯linseis公司在中国的独家代理,通过在国内完整的销售网络,优质的售后服务以及优惠的产品价格,吸引了一大批的用户群,这次与硅酸所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也代表了客户对创新思成的认可,我们将再接再励,与广大的用户携手共进。”
  • 天体生态学:高新技术让跨界研究成为可能!
    在马来西亚的原始雨林中,生活着一群婆罗洲猩猩,如今,只有大约10万头生活在野外。去年春天,英国天文学家们使用无人机和红外热像仪跟踪研究它们,天文学家在生态学家的陪同下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人员将现成的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和从天体物理学中收集到的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起来,将天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新的协同领域:天体生态学。天体生态学的初步形成保护生态学的研究依赖于发现和监测动物,以了解对保护它们至关重要的因素。多年来,保护生态学家已经欣然接受了新技术,如相机捕捉和DNA测序。在过去的十年里,保护生态学家也开始使用装有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来调查公园和荒野地区。无人机可以快速探测大片区域,但破译所有数据非常耗时,特别是探测小动物,从遥远的空中很难看到。红外热像仪可以捕捉到动物的热信号,这是一种更可靠的识别方法,通过将红外热像仪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保护生态学家在大面积调查中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图片来源: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早在2014年,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LJMU)的环保生态学家Serge Wich在使用红外热像仪分析大量数据时遇到了困难,随后求助天体物理学家 Steven Longmore。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使用红外热像仪来研究恒星和行星系统的诞生。他们完善了去除背景噪声和图像伪影的技术,并开发了自动识别源的系统。LJMU的天体生态学家Claire Burke说:“动物辉光与天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的辉光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天文学的技术来找到它们。”Longmore和Wich开始了一项合作,后来扩展到一个由天文学家、生态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从那以后,他们的一次偶然谈话引发了大量新的研究。使用热像仪寻找动物在非洲平原中,寻找大象的身影并不难,但是在森林环境中寻找较小的动物时,这就很有挑战性了。因此需要较低的飞行高度来观察较小的动物,虽然覆盖范围比较窄,但数据仍然是有价值的。2017年,他们在南非寻找世界上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的河兔时,飞行高度只有20米。因为它们的总数大约只有1500只,能被观察到5次,也是很了不起的了。为了看到更清晰的动物热图像,天体生态学家通过选择观测的时间来增加热信号。夜间,地面环境温度较低,增加了物体与背景之间的温差。一些国家和许多自然保护区都有限制无人机夜间使用的法律,所以该组织经常选择在黎明后的早晨观察,那时地面仍然相对凉爽。FLIR T1040航拍的豹子Longmore想知道在温暖潮湿的丛林环境中探测动物热信号的有效性。“我们有点担心,”他说。“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即使在这些非常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红毛猩猩仍然能被热成像仪探测到。FLIR红外热像仪可自动校正天文学家们习惯于使用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红外热像仪,但商用红外热像仪通常是为工业工作而设计的,比如在玻璃和塑料制造业,而不是为了追踪濒危动物。LJMU小组使用的红外热像仪是专门设计用于测量7.5到13.5微米的光谱波段,场景温度范围跨越近600℃。因此,需要手动进行某些校准,以便在天体生态学中使用。Longmore说:“这些热像仪经过优化,可以在非常大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我们正在努力寻找优化摄像头的方法,以达到我们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了通过热成像来识别不同的物种,这些数据需要解决小至0.5℃的差异。此外,由于红外热像仪的广角镜头,研究人员还必须考虑其边缘的灵敏度下降,幸好FLIR红外热像仪有自动校正和校准的预编程序,但还需要额外的调整来增强动物跟踪的数据。FLIR T1040航拍的象群到目前为止,已经优化了一种热像仪,该小组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开发一种适用于其他仪器的通用校准。天体生态学小组还调整了校准图像的频率,以优化其空中应用的数据。研究结果的推广LJMU小组已经把他们的设备带到了世界各地。一个概念验证测试是在英国的一个牧场上进行的。从那时起,他们就飞到墨西哥寻找蜘蛛猴,南非寻找河兔,坦桑尼亚寻找偷猎者,马达加斯加寻找竹狐猴,巴西寻找河豚,此外,他们还在马来西亚与猩猩合作。Burke说:“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独特的体温特征,而且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LJMU小组已经从更复杂的天文识别程序中调整了机器学习算法,以更好地识别动物,并将它们与其他错误的来源区分开来,比如晴天里的热石头。该组织还在探索与气候变化和安全相关的问题。他们正在考虑将同样的技术应用于搜索和救援计划、监测野火以及识别地下泥炭火灾等。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与美国TA仪器公司举行联合实验室揭牌及技术讲座
    为了推广和普及热分析、微量热和流变技术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6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美国TA仪器公司联合举办了2013年热分析、微量热和流变技术交流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成立于1983年,它是首批建成的高校现代分析测试中心之一。作为学校的大型理化科学实验平台,为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 室、&ldquo 973、&rdquo &ldquo 863&rdquo 及其它科研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相关学科提供教学、科研实验条件与环境,同时接受社会单位的委托测试服务。  迄今,中心已拥有热分析仪、等离子体质谱仪等离子体光谱仪、等40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集中在2600多平方米的实验楼里。现有职工中教授、研究员6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17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约占总数的70%,是一支从事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专业科技队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 科学实验中心已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奖(CAIA奖)共12项,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全方位的分析测试中心!  在讲座开始前,举行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美国TA仪器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ldquo 联合实验室&rdquo )的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实验中心 主任、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主任鲁非教授首先致欢迎词,鲁非教授希望这次交流会和联合实验室平台的建设能够加深双方的合作交流,使中科大相关仪器的应用更上一个 台阶。TA亚洲区总经理薛福全先生(Mr. Fortran Hsueh)在致辞中表示,TA长期以来一直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重点用户,这次的联合实验室是 TA在国内的第一个联合实验室,衷心希望通过这次交流会和建立联合实验室能够加深双方合作,TA将在今后给予中科大更大的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随后,双方 领导对联合实验室进行了揭牌。  揭牌仪式后,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丁延伟高级工程师、美国TA仪器公司的亚洲区微量热技术专家林明申博士、热分析技术专家马倩博士以及流变技术专家李润明博士先后做了热分析、微量热、热物性及流变技术的报告。交流会由美国TA仪器南中国区销售经理董传波先生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实验中心 主任、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主任鲁非教授致欢迎词 TA仪器亚洲区总经理Mr. Fortran Hsueh致辞 中科大理化试验中心高级工程师丁延伟博士正在演讲中 TA仪器微量热技术专家林明申博士正在演讲中 TA仪器热分析技术专家马倩博士正在演讲中 TA仪器流变技术专家李润明博士正在演讲中 讲座现场
  • 哈工程与美国RTEC成立“摩擦学联合实验室”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2018年4月18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与美国RTEC-INSTRUMENTS公司共同建立“哈工程-Rtec摩擦学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暨揭牌仪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楼204会议室举行。动力学院副院长高峰主持仪式,美国Rtec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刘福海,华北区销售代表张同迪,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任义君,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院副处长姜述强,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船舶设备摩擦学中心主任刘志刚出席仪式,实验室相关人员参加仪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29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2628082-bacd-4cad-9a54-1ad331aedf4d.jpg" title="04.jpg" height="298"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示,实验室旨在支撑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改善该校在摩擦学领域的科研条件,提升在船舶设备摩擦学领域的研究水平,新的实验室将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代为管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674e1bd-666b-46b6-9ed0-39cf793d2df8.jpg" title="000.jpg" height="338"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科学技术研究院副处长姜述强宣读了实验室成立的决定,聘任卢熙群同志为哈工程-Rtec摩擦学联合实验室主任,聘任刘福海同志为哈工程-Rtec摩擦学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主任卢熙群副教授与Rtec公司代表张同迪现场签署协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fc29db8-5fba-45fe-a8e9-51d46439988b.jpg" title="02.jpg" height="338"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任义君致贺词,并希望双方借助联合实验室这个稳定的合作平台广泛交流、共谋发展,会为校企合作培养英才做出新贡献、得到新经验,会为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科研人才,为推动我国船舶设备摩擦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pp  美国Rtec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刘福海致贺词,指出此次校企双方本着自愿、合作、共赢的精神,组建摩擦学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对RTEC公司的发展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促进公司技术的进步。公司鼎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并持续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鼓励双方以产、学、研的模式深度融合、合作开发科技含量更高的摩擦学测试方法和装备。哈工程—RTEC摩擦学联合实验室,是国内外第一个具有鲜明摩擦学特色的联合实验室,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必将结出硕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cd3000a5-cbaa-44ce-b46d-f16be9f7b803.jpg" title="03.jpg" height="338"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船舶设备摩擦学中心主任刘志刚教授致贺词,并结合实验室成立的背景、船舶设备摩擦学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家低速机工程中自主研发体系建设的技术瓶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内容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希望双方能够进行长久深入的合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3f433531-56c3-46d1-87a9-693cea89d051.jpg" title="01.jpg" height="338"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最后,刘志刚教授和刘福海总监共同为哈工程-Rtec摩擦学联合实验室揭牌。/p
  • 我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正式运行
    我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正式运行小行星、近地天体的搜索和危险评估是这台望远镜主要观测目标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望远镜12月26日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鉴定。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据了解,这架目前国内唯一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具备口径大、视场大、探测能力强等特点,观测水平在国际同类望远镜中居前列。  为及时搜索出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联合研制了这台1米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捷兴介绍,这台架设于紫金山盱眙观测台的望远镜采用施密特型光学系统,改正镜口径1.04米,球面反射主镜1.2米,具有大视场、强光力的特点。该望远镜还配备了新一代CCD(电子耦合器件)探测器,这也是紫金山天文台自主研制的目前国内灵敏度最高的CCD探测器,具有漂移扫描功能。有了它的帮助,望远镜便可以将非常暗的星星拍摄下来。  2006年10月,该望远镜与CCD探测系统联接成功,随后投入了试观测。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26日在项目验收会上介绍,三年多的试运行期间,这台望远镜取得了一系列的观测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小行星、近地天体的搜索和危险评估是这台望远镜主要观测目标。据赵海斌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向国际小行星中心上报7万多个小行星的近30万次观测数据 发现了拥有临时编号的新小行星721个 发现并命名了一颗新彗星“P/2007S1(ZHAO)。  除搜寻小行星外,该望远镜还参与了多个国内外观测项目,包括同步轨道空间碎片国际联测、彗星国际联测、天体测量性能初步分析、死彗星候选体掩星观测等。  据介绍,进入正式运行后,紫金山天文台将充分发挥该望远镜在视场、精度上的优势,开展多方面的天文观测研究,包括近地天体碰撞预警、小行星及彗星的深空探测预研究 高轨道空间碎片和目标观测 系外行星系统搜索等前沿科学研究。
  • 常州大学结亲美国500强公司 共建联合实验室
    康宁—常州大学联合实验室签字仪式昨天在常州大学举行,这是美国500强之一康宁公司与中国大学联合建成的首个实验室,对推进常州化工、制药行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康宁公司与常州大学的合作开始于去年,基于合作共赢的理念,短短数月中,在常州大学成功建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反应器运行评价平台体系。该平台体系可以为客户提供康宁反应器运行示范,为客户感兴趣的反应体系进行快速的技术可行性论证,以及进行连续流工艺优化开发服务,这一平台技术也使常州大学在连续流反应工艺研发装备水平方面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建成的反应器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也是康宁反应器在中国的首家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品推广应用平台,双方将就该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产品推广进行全面合作。  据了解,康宁反应器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制药、农药、染料、香精香料及精细化学品的化学工艺开发与批量生产。联合实验室的建成,将有力促进常州本地精细化工和制药行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优化。  康宁公司  据介绍,康宁公司是全美500强企业之一,是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的全球领导厂商,拥有160年历史,康宁公司为世界作出了三大贡献:1879年,最先发明并制造出玻璃灯泡,使爱迪生的发明成为现实 1947年,最先发明并大规模制造出电视显像管,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1970年,最先发明并制造出世界第一根光纤,使光纤通信得以广泛应用。
  • 两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
    2010年12月15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简称AGU)在美国旧金山为2010年新当选的会士颁奖。2010年,总共有59人新当选为AGU会士,其中两人为华人学者,分别是费英伟和刘征宇。  费英伟,男,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Senior Staff Scientist),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刘征宇,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是全球最具影响的地球和空间科学学术组织,每年新增选的会士不超过会员的0.1%,奖励在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附:AGU 2010年新当选会士名单
  • 青岛科技大学与美国ADI公司联合组建实验室
    日前,依托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建设的“青岛科技大学——美国ADI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淑华、ADI亚太区DSP业务总经理陆磊等公司代表、学校实验设备处、教务处、研究生处、自动化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仪式。  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淑华、ADI亚太区DSP业务总经理陆磊等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并参观了“青岛科技大学——ADI信号处理联合实验室”。随后,校企双方领导在四方校区第二实验楼会议室举行了挂牌仪式座谈会。  会上,副校长张淑华发表讲话,衷心感谢ADI公司能够与自动化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高度赞扬ADI公司能够抓住契机,推进校企合作,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ADI公司能够与自动化学院开展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ADI公司亚太区DSP业务总经理陆磊简要介绍了公司的概况,对在自动化学院建立联合实验的宗旨进行了说明。校企双方领导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今后双方加强合作,推行高校合作计划,在ADI电子设计竞赛以及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继续推进,增大学生受益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家十分提倡校企合作之路。ADI公司顺应时代发展,自动化学院开拓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今后双方必将加大交流,深入合作,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 上海交大与美国Metabolon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
    为了加强系统生物学、转化医学和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家和上海市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与Metabolon公司建立科研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美国Metabolon代谢组学联合实验室。2011年10月17日上午,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树华多功能厅举行。  “代谢组学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领域,在植物科学,医药卫生和食品营养各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说,“非常高兴能和Metabolon公司这样一个拥有业界领先技术的公司在上述各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  “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把代谢组学研究先进技术引进中国乃至全亚洲这个庞大且尚未全面开发的科研市场,” Metabolon公司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John Ryals博士说, “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证明了Metabolon公司在全球所有地区推广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和生物标记物发现研究的努力。”  Metabolon是一家业界领先的提供代谢组学分析的服务测试公司。联合实验室是Metabolon在全亚洲的第一个试点实验室,将为中国广大科研和商业用户提供代谢组分析测试,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水平提升。
  • 西藏重点实验室初具规模 特色研究成果显著
    西藏冰湖灾害与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之一,近年来该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西藏自治区冰湖灾害防治规划》等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下图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冻融试验。  作为中国天文界在西藏发展大科学装置的一个重要实验平台,西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成立一年多来,已逐渐开始在大质量恒星形成、超新星遗迹、银河系大尺度结构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西藏大学在射电天文、机电、通讯、控制等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为推动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从目向星辰的天体实验室,到检测细胞的马铃薯实验室,还有兽药实验室、藏区青稞生物学与育种实验室等与我区农牧业息息相关的特色实验室,如今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制定《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西藏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增加专项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促进实验室开放运行,加大优势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发挥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可喜成绩。  重点实验室初具规模 特色研究成果显著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目前,包括西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在内,我区已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9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9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区院共建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实验室2个,此外在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8个。  2010年至今,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安排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投入1600万元,调动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的配套投入,重点实验室环境和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科学仪器设备数量、质量、水平和档次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一批大型仪器设备的添置,为实验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突出自身优势,不断调整凝练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目标,积极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研任务。坚持应用基础研究定位,形成了宇宙线观测、环境监测、高山病防治、高原大气环境、高原生态环境、藏药筛选与评价、藏医药与高原生物、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等一批特色研究方向。  强化创新研究队伍 提高科研学术水平  各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在所有工作的突出位置,营造宽松和谐、学术创新气氛浓厚的研究环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引进凝聚优秀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人才。目前,我区各重点实验室汇聚正高职称人员近30人,博士20余人,硕士20余人。  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交流和合作,通过凝聚特色、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短期出国进修和培训、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所以及世界一些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  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重点实验作用初显  各重点实验室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建设与运行管理中,按照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基本要求,探索优势学科联合、优秀人才集中、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项目课题分级负责、管理责任明确到人、开放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建立和完善开放研究机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激励分配机制、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成果转移机制和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和考勤制度、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 “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联盟”筹备建立
    p  8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单位主办,西北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资源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西北研究院院长王涛致词。/pp  此次会议以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发展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包括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170多家单位的600余名代表参会。并特别邀请到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戴金星、王铁冠、赖远明等数十位知名专家参会。会议内容涉及天体化学、油气地质学、冰冻圈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全球变化研究、农业科学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新方法等学科领域。会议规模大、规格高、跨学科领域广。/pp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回顾了世界各国探索月球的历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月球探测、空间探测和太阳系探测方面的思路及进展。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为揭开月球、太阳系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欧阳自远提到,“搞探月工程、搞航天事业,我们国家要靠自己自力更生,也只能自力更生,我们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力量搞好中国的探月工程”。/pp  世界著名同位素地质研究专家、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委员会主席丁悌平作了“气体同位素与地球科学的发展”的发言。他指出,气体同位素的技术是自然科学院领域研究中强有力的工具,在解决地球各大圈层物质的形成、演化和迁移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中国质谱学会秘书长谢孟峡作了“跨学科交流与气体同位素科学研究的未来”的报告。他强调,实验室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进行高水平研究及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而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他指出,气体同位素研究有关的跨学科领域交流内在潜力是不可估量的。/pp  为更好地加强国内气体同位素实验室间的交流合作,更多地为科研提供技术支撑,本次会议期间将正式开始筹备建立“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联盟”。西北研究院院长王涛表示,西北研究院将对筹建的“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联盟”给予大力支持。/pp  “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联盟”的成立,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促进我国气体同位素实验技术跨越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促进科研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紧密融合,为不断开拓学科前沿领域,并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和突破做出贡献。该联盟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探索新的改革之路和发展模式。/pp  本届研讨会为期三天。期间,将举办多个分论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5c69fdf-2f35-4e8f-b9cb-d79283832c02.jpg"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会议现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7225e4d-433e-4802-82be-d7f240cf0749.jpg" title="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欧阳自远作报告/p
  • 武汉理工能动学院与美国Rtec公司成立摩擦学联合实验室
    12月10日,武汉理工-Rtec摩擦学联合实验室成立暨揭牌仪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3001会议室举行。仪式由能动学院副院长袁成清主持,美国Rtec公司副总裁肖军、销售总监刘福海,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严新平、能动学院党委书记李洪彦、可靠性与能效控制研究所所长白秀琴,及相关教师代表参加了仪式。白秀琴所长担任联合实验室主任,Rtec公司刘福海销售总监担任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能动学院李洪彦书记代表学院致辞,介绍了学院的相关情况,肯定了这种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合作研究的创新模式,希望双方能够进行长久深入的合作、共同发展。 Rtec公司副总裁肖军致辞,并代表Rtec公司承诺合作期内严格遵守协议的相关内容,保障联合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严新平主任总结分析了摩擦学领域的研究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希望以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为契机,广泛开展国内外同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李洪彦书记与肖军副总裁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袁成清副院长与肖军副总裁代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现代摩擦学分析测试技术是船舶动力设备及海洋工程装备研究的重要手段,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提升我院和我校在摩擦学领域的科研条件,积极促进我院和我校相关“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水平。
  •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朱棣文简介  出生日期:民国卅七年二月二八日  籍贯:江苏省太仓县  专习学科:物理应用物理  现职:美国史丹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  教育背景:  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  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76-1978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8-1983任电磁现象研究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  1983-1987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至今斯坦福大学物理和应用物理教授。  哈佛大学讲师(1987-1988)   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1989)   法国学院访问教授(1990)   史丹福大学教授(1990-至今)   史丹福大学物理系主任(1990-1993)。  研究经历和意向:  原子物理中的宇称不守恒性。  固体中的能量转换和激发动力学。  毫微秒光谱学。  正负电子和对介子-电子对光谱学。  原子的雷射致冷和俘获。  单分子聚合体和生物物理。  显微技术。  奖学金、荣誉奖以及学术上的荣誉成员  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1968)  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1970)  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1970)  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1970-74)  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1977-78)  美国物理学会理事(1978)  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87)  美国光学学会理事(1990)  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理直脱迈耶纪念奖讲演(1990)  美国艺术和科学科学院院士(1992)  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得主之一(1993)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  美国物理学会在雷射科学领域的亚瑟.萧洛奖(1994)  美国光学学会的威廉.梅格斯奖(1994)  部份学术机构职务  美国物理学会雷射科学专题组主席(1989-90)  美国物理学会雷射科学专题组副主席(1989-90)  ″光学通讯″杂志副主编  美国光学学会杂志B专刊″原子的雷射致冷和俘获″的主编之一  量子电子学会议雷射科学节目委员会主席之一(1990),执行主席之一(1992)  国家科学基金会物理谘询委员会成员(1990-1993)  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国家研究谘询委员会成员(1992-至今)  基础和应用科学家国际联合会量子电子学领域代表(1993-至今)  国家科学院自由电子雷射器评议会成员(1993-94)  美国-日本量子电子学讨论会主席之一(1993-94)  部份史丹福大学职务  人文和科学分院提名和晋升委员会(1989-90)  预算和规划决策委员会(1990-1992)  史丹福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1991-92)  间接成本核算委员会(1991-92)  人文和科学分院科学院顾问(1993-至今)  史丹福大学学科委员会评议员(1993-至今)  院级妇女招聘和留置委员会(1992-93)
  • 西安交大物理学院科研人员在星际未证认红外发射谱带载体指认方面取得新进展
    星际未证认红外发射(Unidentified Infrared Emission, UIE)谱是一系列波长处于3-20微米的分立的红外谱带。自1970年代天文学家首次在年轻富碳星NGC 7027中观测到UIE谱带以来,研究人员在包括原行星状星云、行星状星云、反射星云、银河系弥散星际介质、超新星遗迹和星爆星系等多种天体环境中都观测到了UIE谱带。其辐射能量约占银河系红外辐射能量的20%,足见产生UIE谱带的载体物质在星际环境中广泛而大量存在。理解这些谱带的特征、确认其载体物质和演化对理解宇宙恒星形成历史、星际化学、星系演化及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是天文学、天体物理和天体化学等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半个世纪以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波长位于3.3、6.2、7.7、8.6和11.3微米的UIE谱带主要源于多环芳香烃分子单光子吸收引起的加热激发。根据红外辐射模型和天文观测的UIE谱带强度,研究人员估算得到星际空间中多环芳香烃分子中碳元素含量约占星际碳元素总量的10-15%。但是,在目前得到证认的大约300个星际分子中仅有数个氰基化的芳香烃分子隶属于多环芳香烃物种,而它们可否贡献于UIE谱带尚有诸多谜团。与此相反,加拿大天文学家Jan Cami教授等人于2010年首次将实验室测量的C60富勒烯的四条红外特征谱线与Spitzer空间望远镜观测的年轻的行星状星云TC1的红外发射谱进行比对,提出认富勒烯可以作其中四条天文观测谱带的载体。随后,瑞士物理化学家John Maier教授等人于2015年通过测量C60+的近红外谱,提出其可以作为天文观测谱世纪谜团之星际弥散谱带(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DIBs)的载体物质,该提议最终于2019年由哈勃空间望远镜证实,从而得到学界的公认,使得富勒烯成为宇宙空间中得到明确证认的最大的星际分子。目前,天文学家已在超过40种的天体环境中观察到了C60富勒烯的四条红外谱线。但是,热激发模型和荧光模型均无法合理解释不同环境中上述四条UIE谱线的强度差异;同时,天文观测的红外发射谱中仍有诸多强度较弱的谱线的起源未知。事实上,诺贝尔奖得主Harold W. Kroto教授曾于1980年代末期提出假设:星际空间中富勒烯与金属或其离子形成的复合物可否贡献于天文观测谱线?然而,气相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高分辨光谱的实验室测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过去四十年来该假设未有任何的进展。鉴于此,西安交通大学侯高垒教授联合荷兰自由电子光源FELIX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利用自主研发的双激光溅射束流技术和惰性气体标记的红外光解离光谱技术(action spectroscopy),在实验上首次成功测量得到了多个气相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6-25微米范围的高质量红外光谱。研究人员通过将实验室测量的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红外谱与Spitzer空间望远镜的天文观测谱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发现富勒烯-金属复合物的红外谱与天文观测谱之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不但合理解释10余条目前尚未得到证认的天文观测谱带,而且可以对四条归属于富勒烯C60的谱线强度差异之谜团提供一定的解释。结合理论计算与天文学丰度模型模拟,研究人员估算了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星际空间的含量,提出富勒烯-金属复合物为一类非常有希望的星际未证认红外谱带的载体物质,并可作为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范围的弥散星际谱带的潜在载体。同时,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星际空间的存在可以一定层面解释富勒烯在星际空间的高丰度及其形成机制,为研究星际富勒烯物质和宇宙碳化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7月首次在预印本网站arXiv(arXiv:2207.10311)公开后,迅速得到英国New Scientist等多家国际学术媒体的独立报道和超过30家媒体转载。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Pascale Ehrenfreund教授在报道中评价:This type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for identifying the existence of these molecules in future…their spectral signature in the visible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would be more unique to metal complexes。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致力发展可以实现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期望实现富勒烯-金属复合物在多波段的光谱精密测量。研究人员期待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未来能够提供更高灵敏度与更高信噪比的天文观测谱来帮助研究人员认识这些谱线的起源,从而帮助宇宙演化模型的完善与生命起源的揭示。上述研究成果近期以“Buckyball-metal Complexes as Potential Carriers of Astronomical Unidentified Infrared Emission Band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3, 952: 13)。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侯高垒教授设计并领导了该研究,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物理学院和物质非平衡合成与功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的支持。西安交大“团簇谱学精密测量和结构调控”研究团队由侯高垒教授牵头组建。团队实验和理论并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要利用自主研发的多维度调控的高灵敏度高分辨质谱-光谱联用实验技术与仪器,开展原子分子团簇结构、光谱学及其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目前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能源催化转化、实验室天体物理与化学以及团簇基功能信息器件的设计与构建等开展。在JACS、Angewandte Chemie、Acc. Chem. Res.、PNAS、Nat. Commun.、Astrophys. J.和Phys. Rev. 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高端外专项目和陕西省科技科技创新团队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与国内外多个知名研究小组和大型光源装置如加拿大光源、荷兰自由电子激光光源FELIX等建立有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
  •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麦克仪器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暨技术讲座取得成功
    12月7日,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麦克仪器联合实验室挂牌仪式暨“颗粒与粉体气体吸附表征技术”技术讲座在吉林大学举行。首先,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霍启升教授与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人良代表双方签订了联合实验室协议,霍启生教授和许人良总经理高度评价了这次合作,联合实验室对双方都是共赢,对吸附分析技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希望在此次签署联合实验室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霍启升教授(左)与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人良(右)签订联合实验室协议 同期,我们举办了题为“颗粒与粉体气体吸附表征技术”的技术讲座,首先,实验室主任霍启升教授发表致辞,作为麦克仪器的老朋友,他对美国麦克仪器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做了简单的描述,他认为麦克仪器属于行业内的领路人,一直引领行业的发展,通过五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吸附分析行业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人良博士上台为大家简单讲述了美国麦克仪器吸附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接下来,公司应用部经理钟华博士就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分析理论以及吸附分析条件和数据处理等做了详细讲解,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霍启升教授致辞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人良发表讲话 会后,应用部经理钟华博士、服务部王俊成工程师为大家做了现场答疑,分享经验,大家纷纷上前咨询,会议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画上了句号。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图为美国麦克仪器ASAP 2420、ASAP2020、AutoChem II 2920、Elzone II 5390)
  • 热烈祝贺陕西科技大学-美国TA仪器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热分析、流变和微量热的全球领导者-美国TA仪器,一直致力于服务中国学术界。在中国,我们与全国知名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相关科学研究院所共同成立了几十家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培训中心。这些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极大的推动了热分析、流变和微量热技术在中国科研及产业领域的发展和普及。2017年10月20日, 美国TA仪器与陕西科技大学在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校区举行了“陕西科技大学-美国TA仪器联合实验室揭牌暨技术交流会”。该实验室将立足与陕西科技大学,服务于西安各高校研究机构,并辐射到西北地区的学术界和产业界,促进热分析及流变技术在西安及整个西北地区的深入发展。陕西科技大学方面李志健副校长、郑恩让校长助理、马养民院长、张海宁处长、陆赵情副处长、张光华教授、尹大伟主任、刘保健老师出席了本次揭牌仪式。美国TA仪器方面,中国区副总经理杨胜鹰先生、西北区域销售经理薛明先生以及热分析技术专家李秀弟女士出席了本次活动。仪式由陕西科技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张海宁处长主持。仪式上,陕西科技大学李志健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就此次活动致欢迎词。李校长指出,基于我校在化学化工类学科方面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的成立,与TA公司的分析仪器设备在化学化工、材料领域应用方面的优势,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建设联合实验室,一方面将更好的满足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对科研平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从更高的站位规划隶属于前沿院的现代仪器分析中心的工作,如整合现代仪器分析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资源优势,为今后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做出一定的贡献。他希望联合实验室能够展现高水平的服务与技术支撑功能,助推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美国TA仪器中国区副总经理杨胜鹰先生表示TA公司将发挥其在品牌、技术先进性、技术支持、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秉承帮助用户把仪器用得更好的宗旨,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撑,竭尽所能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上新台阶。郑恩让校长助理和杨胜鹰分别代表校企双方签订“陕西科技大学—美国TA仪器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李志健校长和杨胜鹰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成立揭牌。仪式结束后,TA仪器优秀的技术专家团队李秀弟女士和李润明博士为陕西科技大学的师生们进行了详尽的的用户培训课程。从热分析概述到DSC到流变仪,每天的课程都是座无虚席,大家的学习热情也深深打动了TA仪器的与会者们。广大师生也表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结合上机操作的课程让大家受益匪浅,TA仪器的服务也受到了大家高度的赞扬。
  • (纽迈分析-中油测井)创新联合出成果:移动式全直径二维核磁共振测量仪助力车载岩石物理实验室建设
    12月1日,主题为“智能驱动、数字决策”的中油测井新产品发布会在西安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王双明、李宁,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石油总部部门、油气和新能源板块、工程技术板块、同行企业、石油高校等41家单位160余人出席会议。 此次发布会,中油测井发布了MLab车载岩石物理实验室、IDS智能导向系统、hiDAS光纤传感系统、FITS过钻具测井系列、LogUDB中国石油统一测井数据库等5项新产品。 纽迈与MLab车载岩石物理实验室 纽迈公司在核磁共振技术方面拥有多年的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而中油测井公司在测井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实际经验。基于双方在技术研发和行业经验方面的优势互补,为推动核磁共振技术在测井行业的应用和发展,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我国测井行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纽迈与中油测井共建了核磁共振技术创新联合体。 MLab车载岩石物理实验室的核心设备移动式全直径二维核磁共振测量仪便是联合体双方联合开发的重要成果。 车载岩石物理实验室 车载岩石物理实验室由移动式全直径二维核磁共振测量仪、全直径岩心光学扫描仪、全直径岩心自然伽马能谱测量仪、漫反射红外光谱测量仪、岩石高温热解分析仪组成,有效集成了传统施工现场测试的及时性,以及实验室测试的精细化等优点,具有绿色、安全、快速、无损、机动性强的等特点。 可用于井场新鲜全直径岩心的快速连续测量,提供岩性、物性、含油性和孔隙结构及烃源岩特性参数、为测井解释、储层评价、甜点优选提供数据支撑,尤其适用于致密油、页岩油等非常规储层的快速精确评价,助力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 移动式全直径二维核磁共振测量仪 基于移动式全直径二维核磁共振测量仪等设备的车载岩石物理实验室充分发挥钻井取心的价值,最大程度的保持原位地层信息,为数字岩心建设提供解决方案。 当岩心出井后,去除岩心表面的泥浆或者密闭液,立刻将岩心用保鲜膜包裹,减少岩心中流体的逸散,首先连续采集以一维核磁T2谱,获取岩心孔隙度、孔隙结构信息。然后采集二维核磁T1-T2谱,计算含油饱和度,核磁共振仪器的最小回波间隔0.2毫秒,纵向分辨率1cm、2cm、4cm、10cm可选。每次扫描1米岩心,2cm分辨率下的一维核磁采集时间12分钟,二维核磁单点采集时间3分钟。 移动式全直径岩心核磁扫描技术能够检测大尺寸岩心,全面描述强非均质性储集层的真实孔隙结构,代表性强;可以在岩心出井的第一时间进行无损、快速测量;能够设定测量速度,模拟不同测井速度下的测量效果;同时具有更高的纵向分辨率。
  • 我国太赫兹研究领域的实验室概览(图)
    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10THz之间的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上位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是电磁波谱中唯一没有获得较全面研究并很好加以利用的最后一个波谱区间,是人类目前尚未完全开发的电磁波谱“空白”区。由于太赫兹波所处的特殊电磁波谱的位置,它有很多优越的特性,在材料分子的特殊光谱信息分析、材料与结构的无损探伤及三维层析、违禁物品反恐检查、生物组织的活体检查、高精度保密雷达、卫星间宽带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在天体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光谱学、材料学、生物学、医学成像、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太赫兹波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有的已处于实用),使得全世界各国都给予极大的关注,美国、欧州和日本尤为重视。我国近年来对于太赫兹技术的研究也日益关注。在近日陆续公布的“2011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与“2011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中,其中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史生才研究员作为负责人主持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太赫兹超导阵列成像系统”项目成功获批立项,资助总经费6000万元,研究期限5年。此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相干强太赫兹源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也成功获批立项。  仪器信息网编辑整理了目前国内从事太赫兹技术研究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供读者对我国太赫兹技术的研究情况做一基本了解。  太赫兹光电子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太赫兹实验室于2001年正式成立。2006年正式批准为北京市“太赫兹波谱与成像”重点实验室。2007年获批太赫兹光电子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太赫兹研究基地之一。2009年起始,太赫兹实验室正式获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依托实验室现有条件和中关村地区科技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深化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正式为中关村2万多家注册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联合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目前,实验室具有科研用房1500平方米,其中千级超净实验室2间,面积17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千万元。在过去的三年中,实验室共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23项,总科研经费1328余万元。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1.太赫兹波谱研究 2.太赫兹成像研究 3.太赫兹与红外无损检测研究 4.太赫兹与物质相互作用。  山东科技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由我国著名太赫兹专家刘盛纲院士担任中心主任,是山东省唯一的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  目前实验室拥有太赫兹源研究室、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应用研究室和太赫兹器件开发研究室共三个研究室,实验室面积约500平方米,设备价值约300万元。拥有60m2的千级超净实验室,奥地利产半导体泵浦飞秒激光器,德国产808nm、30W半导体激光器,相干公司激光光束质量分析仪,Gentec公司激光功率计,泰克公司200MHz示波器,光学平台等研究设备,锁相放大器, Golay探测器,精密电移台等专用研究设备。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光子学太赫兹辐射源的研究、太赫兹应用技术研究、太赫兹器件的研究。  超快光电子与太赫兹技术实验室  超快光电子与太赫兹技术实验室是一个集合光学,半导体物理学,微电子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室。主要涉及微电子制造、半导体工艺、生物医学检测、太阳能光伏、红外传感、超高频电磁波应用等领域。实验室依托于上海理工大学。主要研究人员有庄松林院士、朱亦鸣、许健等。  实验室目前已有1000级超净室180平方米,美国相干公司飞秒激光器一台,时域太赫兹波谱测试系统一套,AFM原子力显微镜一台,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一台,半导体参量测试仪一台,积分球光谱测试系统一套,磁共溅射/离子束溅射镀膜机一台等大型设备。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1.应用全新的超快光学方法-时域太赫兹波谱法,进行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内超快电子的检测 同时设计开发新型的半导体超快电子器件。2.利用太赫兹波对物质进行研究 如通过太赫兹波和生物分子的作用,来鉴别区分不同类型的中草药,毒品等 通过太赫兹波和液晶材料、半导体材料的相互作用,来研究材料本身的一些物理特性。3.超高频电磁通信和传输及其器件的开发。4.微纳结构硅基光伏材料(黑硅)的制备、检测 基于黑硅的光伏电池的优化组装 5.微纳结构金属材料的制备、检测 基于此类微纳结构金属材料的应用 6.表面等离子波导中电磁场微小频率变化的探测7.表面等离子波导中电磁场的古斯汉欣位移增强效应的研究。  中国计量学院太赫兹技术与应用研究所  中国计量学院太赫兹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属于校级研究所,研究所所长:为洪治博士。研究所获得了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的资助。  现有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基于BWO(返波振荡器)的连续THz实验平台 锁模钛宝石激光器及相关测试设备 太赫兹波TDS系统等实验设备。  主要研究方向1.太赫兹波器件、传输与系统 2.太赫兹波成像、传感技术及应用 3.太赫兹波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及应用 4.太赫兹波谱材料特性测试及应用。  中科院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1年3月28日,中科院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该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加强了中科院太赫兹研究基地建设。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曹俊诚研究员担任实验室主任,田彤研究员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封松林研究员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主要围绕半导体固态太赫兹源、探测器及其在通信与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基于光子学和电子学的固态太赫兹器件物理与工艺、太赫兹器件与模块、太赫兹检测与成像以及太赫兹信息传输与通信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  中物院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12日,中物院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主任由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姚军代理。  中心主要围绕太赫兹物理理论、半导体太赫兹技术、电真空太赫兹技术以及太赫兹在通信、雷达、光谱学和成像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太赫兹研究中心目前成立了4个研究室,包括太赫兹总体和应用技术研究室、太赫兹理论研究室、太赫兹半导体器件研究室和电真空太赫兹技术研究室,依托各相关研究所开展工作,并计划在中物院成都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太赫兹实验室。  此外目前国内高校中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国防科大,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等都有太赫兹研究计划。  研究所方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西安光机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半导体所也有研究项目。
  • 强强联合 共建共赢 - 清华大学IKA 合作实验室续签
    2019年10月28日上午,IKA 与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合作实验室续签仪式在清华大学何添楼举行。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出席活动的有中心主任罗三中教授、李必杰副教授、焦雷副教授、张龙博士、杨金东博士以及中心研究生同学。IKA 全球副总裁Erhard Eble先生、中国区总经理Stephan Stalder先生等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由李必杰副教授和IKA 产品经理张琛女士主持。罗三中教授活动伊始,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主任罗三中教授首先介绍了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的相关情况。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成立于2012年12月。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由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领导,是依托清华大学化学系成立的致力于物理有机化学及其交叉领域的研究教学科研单位。中心在分子科学的多个研究领域开展基础性、创新性的科研工作。得益IKA 产品优异品质和双方的共同努力,合作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并成为培养具有理性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基地。IKA全球副总裁 Mr. EbleMr. Eble在致辞中介绍了IKA 全球的情况,IKA 已经成立了110年,在全球有10家子公司,分布于中国、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巴西、印度、英国、波兰、越南等。作为全球实验室前处理、量热分析产品及工业产品的全球领导者,IKA 非常注重技术开发,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占比非常高,因此IKA 能够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推出创新性产品。此外,IKA 也注重与先进的科研院所合作,比如与美国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合作等。IKA 既注重公司全球化发展,也重视发展中的本地化服务进程。以德国品质要求,服务全球用户。IKA 中国区 总经理 Mr. StalderMr. Stalder 介绍了IKA 中国的基本情况,目前在中国已经设立5个办事处,更为方便的服务客户和满足客户需求。IKA 中国有近200人的团队,研发和技术团队人员远远超过生产等部门。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产品,参与更多的中国市场活动,包括愿意倾听一线客户的反馈,以便更好地改进。此次和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合作实验室,不只是为中心学者和学生提供更为前端的前处理技术,更是希望得到使用者的反馈,提出改进建议,以便IKA 更好的改善产品,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与IKA 的故事中心博士研究生高涛涛同学向大家分享了使用IKA的体验:从刚开始进入实验室开始,IKA的产品就与我相伴。从个人通风橱里的搅拌到大家共用的旋蒸以及真空泵,都是IKA的。IKA的产品几乎在实验室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在实验过程中,我也充分体验了IKA 技术对我的帮助。旋转蒸发仪的控制系统,磁力搅拌器对反应过程的精确控温等等都确保了科学的严谨。签约仪式结束后,中心组织参观了合作实验室,李必杰副教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中心目前在实验室的一些科研项目,并向IKA 反馈了学生和老师的使用体验。甚至专门针对旋转蒸发仪的某个功能使用体验进行了现场交流讨论。至此,整个IKA 合作实验室续签仪式顺利结束。非常感谢出席此次活动的各位教授和同学。强强联合,合作共赢,期待IKA 与清华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的合作更上层楼。关于IKA北京德泉兴业商贸有限公司为德国IKA授权代理商,自2000年IKA进入中国市场,德泉便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年来一直伴随着IKA的成长,共同努力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德国IKA集团是享誉全球的知名企业,专业从事设计、制造、销售各类实验室仪器、量热分析仪器及混合分散设备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产品遍布全球。 IKA 集团是实验室前处理, 量热分析, 混合分散工业技术的市场先驱。磁力搅拌器,顶置式搅拌器,分散均质机,混匀器,恒温摇床,研磨机,旋转蒸发仪,加热板,量热仪,实验室反应釜等相关产品构成了IKA实验室分析的产品线,而工业技术主要包括用于规模生产的混合设备,分散乳化设备,捏合设备,以及从中试到扩大生产的整套解决方案。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Staufen, 在美国,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巴西,韩国等国家都设有分公司。 广州仪科实验室技术有限公司(IKA中国)是IKA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于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员工人数增长已超过20倍,产品生产和组装采用IKA全球统一标准,产品线不断得到丰富,现已经发展成为IKA集团的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主要服务中国及亚洲部分地区的市场。
  • 1233万!重庆中医药学院物理实验室、中药化学与分析实验室专业设备采购
    项目号:CQS22A01935 采购执行编号:1708-BZ2200401267AH项目名称:重庆中医药学院物理实验室、中药化学与分析实验室专业设备采购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2,330,000.00元最高限价:10,910,600.00元采购需求:包号:1包内容最高限价数量单位简要技术要求重庆中医药学院物理实验室、中药化学与分析实验室专业设备采购10,910,600.00元1批真空循环水泵(冷凝功能):1、使用温度范围 :-20 ~室温;2、最佳环境温度: 5 ~35 ℃;3、显示屏:液晶屏显示、按键操作等。最高限价总计:10,910,600.00元合同履行期限:中标人应在采购合同签订后40个日历日内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否
  • 全球六大先进巨型地下实验室(组图)
    1、地下研究实验室。  据国外媒体报道,众所周知,核燃料非常危险,一旦它们不再需要应用,则需要一种安全的方法进行处理。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AECL)在马尼托马湖建造了一个地下研究实验室,将核燃料存储在低渗透性岩石层。  这个地下研究实验室位于地下440米处,AECL对岩石挖掘之后的变形情况以及原子能物质进入地下水的状况颇感兴趣,一项实验是挖掘一条46米长,3.5米直径的隧道,观察周围岩石的变形,另一项实验是测试这个隧道密封性能。  2、大型地下氙探测器。  美国南达科塔州布拉克山之下1.6公里处,大型地下氙探测器的暗物质实验寻找可以解释宇宙膨胀的神秘微粒。该实验的核心是一个370公斤重的液态氙探测器,可用于探测微粒。  3、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  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地下实验室,致力于搜寻中微子、宇宙射线和太空释放的其它类型粒子。位于意大利L' Aquila和Teramo之间高速公路隧道之下。人们对这个实验室并不陌生,2011年一项&ldquo 错误实验&rdquo 声称,发现比光速更快的中微子。该实验在两个相隔730公里的实验室测量中微子的传输速度,结果表明中微子速度比光速快60纳秒。之后进一步检测显示,光学纤维系统的计时器出现问题,这一实验数据并不准确。  4、苏丹地下实验室。  美国明尼苏达州苏丹地下实验室曾是一个废弃的铁矿,科学家在这里放置几台探测器研究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这个实验室位于地下0.8公里处,致力于寻找暗物质和中微子交互的属性。2011年,苏丹实验室进行的MINOS中微子实验发现一种类型的中微子正在变化成另一种不同类型。中微子是无电荷、无质量的粒子,具有三种类型:电子中微子、&mu 中微子和&tau 中微子。该实验室是世界首次记录&mu 中微子转变成为电子中微子的两个实验室之一。  5、大型强子对撞机。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被称为世界上&ldquo 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rdquo ,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日内瓦附近地下175米处。它拥有一个27公里长的磁化环,两束粒子可以接近光速彼此碰撞,碰撞发生位置非常接近于磁化环周围的四个粒子探测器。通过检测粒子碰撞,科学家希望理解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6、萨德伯里中微子实验室。  萨德伯里中微子实验室(SNOLAB)位于加拿大萨德伯里市瓦勒-克赖顿矿地下两公里处,虽然这个地下矿主要采集镍,但该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天体粒子物理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