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

仪器信息网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专题为您整合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话题讨论。

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相关的资讯

  • 教育部公布青年人才等基金项目评审结果(附名单)
    关于2016年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一般基金和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示的函教技司[2016]392号  有关高等学校:  2016年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一般基金和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委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进行评审,目前,评审工作已完毕。根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要求,现将评审结果在教育部科技司官网(www.moe.edu.cn)予以公示。  若对评审结果(详见附件)有异议,请于10月28日前以书面意见报我司。  联系人及电话:都业爽010-66096955  李燕010-66097374  附件:2016年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一般基金和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汇总表2016年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一般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汇总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先进设计与制造1面向空天飞行器设计的动力学环境预示技术研究东南大学费庆国建议立项2难加工材料构件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山东大学刘战强建议立项3内置流道航空发动机叶片增减材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江南大学武美萍建议立项4舰船燃气轮机/汽轮机叶片PHM北京化工大学王维民建议立项5自主导航降落伞设计与研制大连理工大学周文雅建议立项6航空复杂金属增材制造零件精整加工技术大连理工大学高航建议立项7共形承载天线的一体化喷射成形制造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黄进建议立项8装备减振降噪技术重庆大学余淼建议立项9低能耗能场熔融涂覆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西安交通大学魏正英建议立项特殊新材料1航天特种高分子材料寿命预测及延寿研究四川大学李光宪建议立项2高能长效光热存储与可控释放的偶氮碳材料天津大学封伟建议立项3大船飞行甲板用新型金属基防滑涂层技术西安交通大学李长久建议立项4振动传感器用新型超高温压电单晶研制山东大学于法鹏建议立项5强电磁辐射防护用轻质高强、高导电石墨烯复合材料薄膜北京化工大学王文才建议立项6基于ADP晶体的大尺寸波片研究山东大学王正平建议立项7高性能低介电环氧的制备北京化工大学孟焱建议立项8可陶瓷化酚醛树脂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武汉理工大学王雁冰建议立项9极端高压自激励等离子体等熵加载系统用梯度材料研制武汉理工大学罗国强建议立项10先进航空发动机用镍基复合材料跨尺度复合强化关键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祝国梁建议立项11镧基复合稀土六硼化物陶瓷单晶材料制备与电子发射性能合肥工业大学张久兴建议立项12超轻质微烧蚀/隔热型酚醛气凝胶/纤维复合材料华东理工大学龙东辉建议立项13热防护系统高温热桥阻断材料设计、构筑及其失效机理北京交通大学张如炳建议立项14雷达波宽频带高效高温磁性吸收剂研究南京大学唐东明建议立项15雷达罩用透波复合材料新型基体树脂开发华东理工大学庄启昕建议立项16硅油基磁性液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北京交通大学李德才建议立项17芳炔杂化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烧蚀性能华东理工大学袁荞龙建议立项18高性能柔性抗烧蚀材料及其自膨胀功能化研究四川大学邹华维建议立项19高双折射率液晶材料陕西师范大学安忠维建议立项信息与控制1高光谱混合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李成建议立项2运动目标搜索与侦察智能型光学探测成像技术华中科技大学田岩建议立项3可见光/红外图像融合的目标搜索与智能识别侦查系统武汉大学马佳义建议立项4基于高速飞行器自激电磁辐射效应的被动探测技术华中科技大学马洪建议立项5多跳自组协同弹性组网关键技术研究北京交通大学李旭建议立项6海洋环境时空高分辨率遥感大数据处理东北大学王国仁建议立项7运动目标搜索与侦察智能型光学成像技术浙江大学徐之海建议立项8抗截获破译的非线性变换信道加密传输链路新技术华中科技大学金江建议立项9强拒止条件下的无源导航技术上海交通大学武元新建议立项10基于光力效应的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浙江大学白剑建议立项11高光谱混合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华中科技大学许毅平建议立项12高精度磁场阵列测量系统华中科技大学杨晓非建议立项13陆海空一体化信息探测岛基试验关键技术浙江大学徐志伟建议立项14面向特定目标的星上高光谱数据快速筛选技术浙江大学厉小润建议立项15基于分级密钥分发协商与数据路径随机跳变的信息传输安全技术研究北京邮电大学李昕建议立项16可重构微波直接光采样技术北京邮电大学戴一堂建议立项17基于语义的多机器人协同信息系统与控制电子科技大学徐杨建议立项18卫星耦合传感网的海洋环境时空高分辨率感知与大数据处理技术武汉大学陈能成建议立项19大型船舶靠离码头操纵性预报及其虚拟仿真方法武汉理工大学程细得建议立项20特定海域高强度持续观测数据获取、解译与大数据技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戴光明建议立项21组合式小型铯原子钟北京大学王延辉建议立项电子元器件1基于RFMEMS技术的在线式集成微波驻波计东南大学张志强建议立项2太赫兹行波管电子科技大学王战亮建议立项3Ka波段MEMS高增益可重构天线阵列关键技术研究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建议立项4自主可控P波段雷达模拟前端系统集成关键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樟明建议立项4用于微波光子学雷达的高性能PIN-PMN-PT单晶光电器件研究西安交通大学魏晓勇建议立项6硅基光互连技术及模块东北大学郭磊建议立项7低驱动电压高回复力RFMEMS开关清华大学赵嘉昊建议立项动力与能源1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系统环境材料腐蚀机理及防控技术西安交通大学赵钦新建议立项2基于高能太阳燃料的光热温控结构研究天津大学冯奕钰建议立项3大功率水合肼燃料电池超浸润纳米阵列电极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建议立项4多电飞机大功率起动发电机及其驱动控制技术浙江大学马吉恩建议立项5微重力喷雾冷却的小型落塔实验装置及关键技术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张博建议立项6特种车辆大功率永磁驱动电机及控制关键技术湖南大学高剑建议立项7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高密度液体燃料的研究天津大学邹吉军建议立项8生物质液化制油小型连续装置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张景来建议立项生物交叉与仿生1脑启发式学习网络与并行处理图像制导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光明建议立项2仿生蜘蛛牵引丝高分子材料研究浙江大学钟伯雄建议立项3刚柔相济型液态金属外骨骼技术清华大学刘静建议立项4面向驾驶员状态监控的柔性MEMS干电极可穿戴脑电技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刘景全建议立项5网络环境下的单兵协同外骨骼系统及柔性器件应用东北大学王斐建议立项6微型化高精度仿生偏振光导航传感器及系统清华大学赵开春建议立项7MEMS仿生多自由度机械飞行昆虫上海交通大学张卫平建议立项8基于忆阻器的类脑计算清华大学汪玉建议立项9仿生偏振光自主定位导航传感器及系统研究合肥工业大学范之国建议立项2016年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汇总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先进设计与制造1智能连续曲面变形镜制造及其型面操控西安交通大学蒋维涛建议立项2基于知识工程的创新设计资源集成方法北京大学黄雨建议立项3面向深海的水下激光增材再制造装置与工艺研究东南大学孙桂芳建议立项4面向增材制造的结构拓扑优化创新设计技术华中科技大学肖蜜建议立项5叶片薄壁结构激光喷丸强化形性协调机制与服役演变规律上海交通大学胡永祥建议立项特殊新材料1基于超材料的新型宽带电磁波吸收材料南京大学姜田建议立项2高组织稳定性镍基高温合金的研究北京科技大学郑磊建议立项3低介电、高强度聚酰亚胺纤维纸研制与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田国峰建议立项4基于热敏流体的电子传感器中国人民大学王亚培建议立项5抗侵彻速度大于2Km/s的新型B4C抗弹陶瓷的制备及其失效行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张帆建议立项6石墨烯/聚氨酯固-固相变热界面复合材料北京大学张杨飞建议立项7石墨烯层间协同调控碳纤复材阻隔及力学性能的实现机制北京化工大学贾晓龙建议立项8高质量低电阻率p型碳化硅衬底制备山东大学陈秀芳建议立项9涡激振动俘能用压电纤维复合材料机电响应机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沈杰建议立项10全介质左手超材料微波频段谐振改性及带宽拓展研究西安交通大学靳立建议立项信息与控制1基于红外-高光谱遥感的伪装目标侦察武汉大学钟燕飞建议立项2复杂战场环境SAR目标检测、鉴别、分类/识别一体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杜兰建议立项3面向无人战车环境感知的实时立体视觉算法与系统架构西安交通大学孙宏滨建议立项4恶意软件演化与动态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四川大学王俊峰建议立项5同时同频强自干扰信号抑制关键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黄川建议立项6基于长波红外多光谱成像探测的核生化云剂精细化认知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秦翰林建议立项7面向智能干扰攻击策略的网络空间安全态势预测机制研究东北大学于尧建议立项8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高速相干太赫兹通信浙江大学余显斌建议立项9超宽带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电子科技大学屈世伟建议立项10面向编队星群自组织网络的自主高精度星间测量技术研究浙江大学金小军建议立项11高超声速飞行器先进再入制导控制一体化策略研究天津大学田栢苓建议立项12基于稀疏和深度特征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及目标增强方法江南大学罗晓清建议立项13基于压缩采样的超宽带频谱感知与信息获取理论研究电子科技大学方俊建议立项14多功能捷变有源电小天线及高密度阵列关键技术研究重庆大学唐明春建议立项电子元器件1太赫兹高速动态调控器件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张雅鑫建议立项2基于薄膜体声波的复合谐振型磁传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重庆大学牟笑静建议立项3静电锁定MEMS惯性振动阈值传感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杨卓青建议立项4拓扑绝缘体被动锁模中红外光纤激光器研究湖南大学赵楚军建议立项5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静动态特性建模与主动设计重庆大学刘俊建议立项动力与能源1SCO2动力系统构型优化、运行可靠性及关键技术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刘明建议立项2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实时精确测温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王超建议立项3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系统用超高速高温空气轴承技术研究湖南大学冯凯建议立项4绿色无毒高性能液体推进技术天津大学李国柱建议立项5连续旋转爆震推进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清华大学王兵建议立项6飞行器微波高效无线传能与转化关键技术四川大学杨阳建议立项7基于低品位热能转化的海水淡化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袁瀚建议立项8制备生物航空煤油的新型高效催化剂研究四川大学李丹建议立项9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三维复合材料研制与电子传输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李金金建议立项生物交叉与仿生1压电微扑翼飞行驱动器研究清华大学罗川建议立项2基于鳞片仿生的柔性防护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湖南大学朱德举建议立项3面向外骨骼的非接触柔性电容传感接口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大学王启宁建议立项4荧光神经电生理电极技术北京大学王玮建议立项  教育部科技司  2016年10月26日
  • 教育部公布两项基金评审结果 98个项目获建议立项
    8月23日,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一般基金和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来自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98支基金获建议立项。  此次评审结果从先进设计与制造、特殊新材料、信息与控制、电子元器件、动力与能源、生物交叉与仿生五个领域评审处一般基金和青年基金。依据通知要求,若对评审结果有异议,请于8月26日前以书面意见报教育部科技司。评审结果详细信息如下表。2017年度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一般基金和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汇总表先进设计与制造(一般)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一类XX系统健康监测与管理中南大学彭涛建议立项2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机电装备系统健康监测与管理华中科技大学董燕建议立项3极端条件密闭空间环境构建重庆大学谢更新建议立项4多模式下复杂装备系统预知维护关键技术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廖与禾建议立项5重载传动齿轮损伤在线监测智能传感涂层制造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岳文建议立项6镁合金构件强塑变挤压成形联合低温循环处理强韧化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孙朝阳建议立项7弱刚性难加工复杂构件高效精密加工及减振刀具开发山东大学宋清华建议立项8微型零部件复合超声微挤压精密成形技术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光超建议立项特殊新材料(一般)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一类XX系统健康监测与管理中南大学彭涛建议立项2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机电装备系统健康监测与管理华中科技大学董燕建议立项3极端条件密闭空间环境构建重庆大学谢更新建议立项4多模式下复杂装备系统预知维护关键技术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廖与禾建议立项5重载传动齿轮损伤在线监测智能传感涂层制造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岳文建议立项6镁合金构件强塑变挤压成形联合低温循环处理强韧化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孙朝阳建议立项7弱刚性难加工复杂构件高效精密加工及减振刀具开发山东大学宋清华建议立项8微型零部件复合超声微挤压精密成形技术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光超建议立项信息与控制(一般)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道路交通复杂场景目标识别与协作传输技术长安大学赵祥模建议立项2XX耦合机理与稳定性研究浙江大学杨春宁建议立项3装备瞬态参数智能检测技术南京大学陈强建议立项4基于稀疏微多普勒分析的XX识别技术研究清华大学李刚建议立项5无人机群自主协同组网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北京交通大学荆涛建议立项6基于深度学习的的XX目标检测识别跟踪技术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刘贵忠建议立项7空天往返飞行器智能自主控制关键技术天津大学宗群建议立项8高光谱遥感影像混合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武汉大学杜博建议立项9面向低能耗和超高速计算的硅基光子仿神经元网络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徐坤建议立项10基于类脑智能的XX信息感知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淑媛建议立项11抗XX隐蔽传输体制及其性能评估北京大学罗武建议立项12基于光声波耦合效应的新型微纳机电陀螺仪机理研究东南大学赵立业建议立项13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网络化分布式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华东理工大学严怀成建议立项14高精度光纤陀螺多场耦合误差机理及抑制技术浙江大学张登伟建议立项15海洋信息多元数据融合与高效处理方法研究天津大学杨嘉琛建议立项16自适应地声通信传感桩的概念及机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喻国良建议立项17面向无人水面艇的远距离可靠信息传输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宫丰奎建议立项18基于众包时空大数据的全球高精度道路测图技术武汉大学唐炉亮建议立项*19智能感知芯片卫星关键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张高飞建议立项*20基于矢量拉普拉斯方程的边界层网格生成新方法浙江大学谢芳芳建议立项*21无人智能飞行器协同控制与空中自组合技术北京理工大学于剑桥建议立项*注:标*号为评优实验室推荐项目电子元器件(一般)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三维金属微加工毫米波器件设计与集成技术西安交通大学张安学建议立项2探测及通信一体化单片集成芯片关键技术研究东南大学李连鸣建议立项3超低噪声单频光纤激光器及其关键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徐善辉建议立项4基于氧化镓薄膜的XX探测阵列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吴真平建议立项5基于介质陶瓷基板的小型化微带线滤波器集成技术研究天津大学李玲霞建议立项6新型微结构光纤及中红外超连续谱光源技术研究山东大学杨修伦建议立项7下一代非易失存储器件研究北京大学蔡一茂建议立项8基于光电混合振荡的低噪声光纤激光器北京邮电大学尹飞飞建议立项动力与能源(一般)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面向XX的自驱动热沉及热利用技术研究东南大学陈永平建议立项2XX高温表面热防护与热发电一体化系统研究清华大学姜培学建议立项3新型分布式海流能液压传控发电装备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王朝晖建议立项4高海拔生物基XX柴油添加剂北京化工大学张栩建议立项5双级高效低噪声泵喷推进器技术浙江大学吴大转建议立项6移动式深海装备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涂正凯建议立项7全电推进及电磁发射系统用高性能海洋环境储能电池研究华北电力大学李美成建议立项生物交叉与仿生(一般)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基于蜜蜂特性的XX态势实时感知与重建长安大学宋焕生建议立项2高频脑电的警觉信息识别技术北京师范大学李小俚建议立项3基于仿生学的智能机械臂设计及关键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金科建议立项4多介质环境下快速机动的新型智能液压仿生驱动装备研究吉林大学刘春宝建议立项5超强宽频带吸波材料生物纳米磁小体的制备及其应用陕西师范大学孟永宏建议立项6面向新型海洋信息体系的仿生自主浅航器设计与验证清华大学任勇建议立项7基于4D生物打印的皮肤组织战场快速修复西安交通大学徐峰建议立项先进设计与制造(青年)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电子束增材制造钛铝合金叶片的组织与性能调控技术研究东南大学孙东科建议立项2整体叶盘轮缘阻尼环减振机理、设计及试验上海交通大学黄修长建议立项3MRE作动器设计及舰船动力推进轴系回旋振动抑制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姚剑飞建议立项4舰船新型复合舱壁对XX载荷的防护机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孔祥韶建议立项5复杂变刚度复合材料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大连理工大学郝鹏建议立项6面向制造大数据的复杂装备智能监测新方法长安大学张小丽建议立项特殊新材料(青年)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基于稀土氧化物纳米颗粒的辐射防护材料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陶可建议立项2石墨烯-碳纳米管三维导热网络调控热界面复合材料北京化工大学兰金叻建议立项3航天用高模高强镁稀土合金设计与制备上海交通大学吴玉娟建议立项4处理起爆药废水的新型吸附材料开发华东理工大学白志山建议立项5新型耐高温腐蚀金属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研制东北大学陈明辉建议立项6亚波长水下隐身超材料研究湖南大学夏百战建议立项7XX用高性能橡胶衬套材料的疲劳失效分析和长效防老化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郭建华建议立项8质子/电子双传导型催化剂的构筑及其电化学特性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徐晨曦建议立项9轻质高强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泡沫研制四川大学王旭建议立项信息与控制(青年)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空地子母无人平台协同感知与导航规划技术浙江大学李贞辉建议立项2多自主体的自主导航、协同控制与最优决策研究清华大学孟子阳建议立项3基于伪噪声隐身信号的水声隐蔽通信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王易因建议立项4用于亚毫米波多波束反射面的低剖面集成馈源天线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程钰间建议立项5全集成毫米波相控阵前端芯片关键技术研究东南大学赵涤燹建议立项6XX雷达海面运动目标认知探测方法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圣棋建议立项7面向综合航电系统的混合关键多核操作系统技术研究东北大学吕鸣松建议立项8纠错加密融合编码技术及其空间安全传输系统清华大学殷柳国建议立项9抗多普勒效应新型序列设计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周正春建议立项10XX目标特性预估和散射中心特征建模武汉大学何思远建议立项11面向XX的无人机平台目标深度跟踪与识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邓成建议立项电子元器件(青年)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氮化物阻变存储器的研制及其阻变机理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海霞建议立项2碳化硅基功率VDMOS可靠性机理及寿命模型研究东南大学刘斯扬建议立项3太赫兹集成滤波器综合设计技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吴林晟建议立项4高灵敏超快响应的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吉林大学沈亮建议立项5大位移/高灵敏度单晶压电驱动器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李飞建议立项动力与能源(青年)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微型燃气轮机与热电器件联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西安交通大学马挺建议立项2海洋XX数值反应堆多物理多尺度耦合技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刘晓晶建议立项3高性能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技术天津大学唐林建议立项4热防护系统非线性边界元热物性辨识技术研究大连理工大学杨恺建议立项5XX电力电子化混合能源网络系统中南大学孙尧建议立项生物交叉与仿生(青年)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申请人评审结论1基于生物温控原理的仿生微结构辐射冷却材料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周涵建议立项2极端XX快捷测评XX&ldquo 血液指纹&rdquo 基础技术研究浙江大学陈伟建议立项3基于DNA分子自组装的纳米机器人研究华北电力大学杨静建议立项
  • 教育部发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依托高等学校整合提升并建设认定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内容如下: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依托高等学校整合提升并建设认定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在建设模式、科研组织、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推进机制创新、改革试点,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声誉,加速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实施意义  (一)实施联合实验室计划,是加快教育改革开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行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是提升质量的强大动力和有效途径。联合实验室计划积极吸引汇聚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形成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立体支撑,将显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引领发展方向。  (二)实施联合实验室计划,是促进和深化高校科技国际合作的有力举措。实现创新驱动、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高校迫切需要集成国际资源、借鉴先进管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以联合实验室为合作载体,以法人共建协议为机制保障,旨在建立机构对机构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将极大促进高校实质性、高水平、可持续的国际科技合作。  二、总体目标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到2020年,选择高校优势学科和领域,依托国家级或水平相当的科技创新平台,择优整合提升和认定一批有一定规模、代表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使之成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聚集一流学者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创新基地。  联合实验室的主要建设目标,一是支撑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发展方向,学科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二是承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学术影响力进入国际一流。三是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领军人才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四是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手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一流。五是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人才评聘、学术评价和支撑服务,实验室管理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三、指导原则  (一)坚持以机构对机构的对等合作为培育前提  中外合作双方应已签订法人间实质性合作协议,共建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发展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可行,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中方申请单位(高校)相关学科应是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外方合作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应在相关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或先进水平,并落实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承担共建任务。  (二)坚持以国际化学术机制和环境为建设重点  联合实验室应瞄准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汇聚全球优质科技资源,营造宽松学术氛围,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互换和联合培养,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选拔聘用机制,延揽世界水平优秀人才和团队,汇聚国际化研究队伍。鼓励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运行模式,营造开放、互动、稳定的国际化管理机制。  (三)坚持以汇聚资源和创新机制为保障手段  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通过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联合实验室建设水平。以评聘、考核、薪酬制度创新保障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坚持以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为认定标准  坚持把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作为联合实验室评审认定的核心,按照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有实效的认定标准,以宁缺毋滥为原则严控通过认定的数量。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认定不设批次,不限时间,不定名额,&ldquo 成熟一个认定一个&rdquo 。经国内外专家现场论证,达到相关要求的即予立项建设。  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  结合科学前沿、重大需求和各自学科优势,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共同设立种子基金,支持青年学者原创性研究。积极发起、申请或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科研项目、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吸引和利用全球教育科技资源与社会资源支持联合实验室发展,营造稳定、宽松的科学研究氛围。  (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建立定期本科生访问、互换机制,遴选合作双方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研究团队。实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双方机构联合培养,联合授予学位。设立奖学金,接受国际学生申请学位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设立青年创新基金,鼓励世界各国青年学生来实验室开展创新研究。各方成员每年应有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在对方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三)汇聚国际化学术队伍  组建以合作双方高水平科研人员为主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其他国家学者到联合实验室长期工作。建立访问学者制度,保持一定规模的国际流动研究人员。以科研方向和科研项目为牵引,招聘高水平博士后研究人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青年学者、研究生等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联合实验室。  (四)探索国际化运行和管理  深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实行国际一流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机制,环境宽松、经费稳定。成立国际学术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聘请国际一流科学家担任实验室负责人。逐步实行准聘&mdash &mdash 长聘制和年薪制。注重技术支撑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支撑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联合实验室建设。  五、建设认定程序  联合实验室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立项建设、验收认定三个步骤。  (一)培育组建  中方申请单位(高校)依据联合实验室建设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国外优势力量,签订法人间的合作协议,落实建设任务,建立管理机构,制订整体实施方案,明晰各方&ldquo 责权利&rdquo ,确定合作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要扩大联合实验室改革和运行的自主权,提供更加切实、有力的保障措施,并确保相关支持和政策及时、准确地落实到位。建立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使之成为本校优先发展试验区和国际化人才特区。  (二)立项建设  在培育组建2年以上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中方申请单位(高校)对照立项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自评,经学校或省级主管部门正式向教育部推荐并提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申请书》。教育部对照有关申报条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考察对象,重点考察合作协议、组建基础、培育进展情况和未来3年发展规划。按照&ldquo 一事一议&rdquo 原则组织国内外专家现场考察情况确定立项建设单位,实验室建设期为3年。  (三)验收认定  立项建设期间,依托单位(高校)要加强对联合实验室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统筹政策指导、经费支持和制度创新。建设期满达到验收标准的,可向教育部提出验收认定申请,由教育部组织国际同行评估,重点考察建设期间实验室的学科发展、科研成果、队伍汇聚、人才培养和管理运行等方面能力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在通过验收后正式开放运行。  六、支持方式  为确保本计划的落实,教育部将集成各方支持措施和配套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充分整合,助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建设任务的完成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高校是联合实验室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改革意愿,为联合实验室建设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措施,确保运行资金、实验室用房、仪器设备等运行保障资源投入到位。在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与条件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的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支持,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益,增强联合实验室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部将根据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研究给予支持。
  •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详情如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通知  教人厅[201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需要,经部党组研究决定并报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从事教育装备的理论、政策研究和技术开发,承担教育装备标准化、质量检测、咨询、培训等工作 根据教育部委托,制订教育装备发展规划,指导学校装备建设,提高我国教学实验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促进教育装备行业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特此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2013年2月7日
  • 教育部公布17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名单
    p  日前,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决定立项建设清华大学“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7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pstrong全文如下:/strong/pp  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高等学校:/pp  根据《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有关高校自主申报基础上,经形式审查和专家现场论证,决定立项建设清华大学“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7个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有关事项通知如下:/pp  一、依托高校要切实承担联合实验室建设主体责任,保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努力汇聚多方资源,支持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吸引外籍人才。在聘用、薪酬、评价等方面创新机制、按需改革,为创建世界一流实验室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联合实验室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规划和统筹。/pp  二、联合实验室要完善三年建设规划,加强与外方单位的战略研讨和管理协调。深入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加大力度引进国际一流学者到联合实验室长期工作,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访问学者、博士后规模。积极吸纳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参与联合实验室建设,形成国际创新网络,积极提出并努力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pp  三、联合实验室建设期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建设期满,我部将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验收。达到验收标准的联合实验室可提前提出验收申请。/pp  附件:/ptable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序号/p/td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名称/p/td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依托单位/p/td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建设期/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清华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2/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武汉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3/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安交通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4/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重庆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5/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浙江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6/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江南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7/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南京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8/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9/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同济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0/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东南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1/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武汉光电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华中科技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2/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暨南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3/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南京工业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4/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光信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华南师范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5/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扬州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6/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上海师范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rtd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center "17/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广东工业大学/p/tdtdp style="text-align:center "2016.1-2018.12/p/td/tr/tbody/tablepbr//ppbr//p
  • 青年才俊!教育部公布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和基金入选名单
    仪器信息网讯近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正式公布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和基金资助项目名单。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基金会理事会暨顾问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意见,本届共有101位优秀青年教师获奖,113项研究课题(含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课题20项)获得资助。据公告显示,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奖金50000元人民币,二等奖奖金30000元人民币,三等奖奖金10000元人民币。根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管理办法》规定,奖金由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一次性直接拨付获奖者本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按项目实施进度,分两次下拨项目资助款,每次额度为资助总金额的50%。自2020年4月30日起办理第一次拨款,第二次拨款将在收到项目材料后另行拨付。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是由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出资一亿港币与教育部合作于1986年成立的,旨在鼓励中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和出国留学青年回国内高校任教,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在教学与科研中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和奖励。霍英东教育基金成立32年来,已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许多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基金会资助和奖励的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其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各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杰出领军人才,而受到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中,仅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就已经有数百项了,可谓是硕果累累。在今年的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获奖名单中,西安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各有一人获得一等奖,表现优异。而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的高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各获得3项,并列第一位。今年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人员名单和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获奖名单如下:附件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奖名单序号编号姓名所在院校专业名称奖项1172001沈超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安全一等奖2172002谭业强青岛大学塑料、橡胶和纤维一等奖3172003王丹北京化工大学纳米材料工程一等奖4172004常晋源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其他学科一等奖5172005攸佳宁华南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一等奖6172006张洪艳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处理二等奖7172007洪文晶厦门大学电化学二等奖8172008彭玺四川大学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二等奖9172009孙坚华南农业大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二等奖10172010伍楷舜深圳大学传感网络协议与计算二等奖11172011张助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力学二等奖12172012杨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鉴定学二等奖13172013吴宇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纳米化学二等奖14172014桂夏辉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二等奖15172015李红艳南昌大学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与营养二等奖16172016刘蕾西北大学经济法学二等奖17172017沈媛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二等奖18172018黄勉上海财经大学统计预测理论二等奖19172019邓川林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语法二等奖20172020黄志辉中央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二等奖21172021储继迅北京科技大学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三等奖22172022刘知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种功能金属材料三等奖23172023张闽华东师范大学光谱分析三等奖24172024苏士成中山大学普通外科学三等奖25172025程亮苏州大学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三等奖26172026卿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工复合木材三等奖27172027谷国迎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机械学三等奖28172028王景涛郑州大学分离过程三等奖29172029陈姣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三等奖30172030冯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真菌病害与防治三等奖31172031刘光伟沈阳工业大学电机及运动控制三等奖32172032王颖同济大学环境化学三等奖33172033王宇晖东华大学水环境与生态水利三等奖34172034胡军哈尔滨理工大学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三等奖35172035侯东帅青岛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及材料三等奖36172036郭国骥浙江大学分子生物学三等奖37172037赵明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三等奖38172038王岚天津医科大学临床护理学三等奖39172039王文渊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工程三等奖40172040张子威东北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三等奖41172041李海涛山东师范大学非线性系统理论三等奖42172042张海森四川师范大学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三等奖43172043刘浪西安科技大学金属与非金属地下开采三等奖44172044戴璨湖北大学种群及群落生态学三等奖45172045邓露湖南大学土木结构三等奖46172046陈君山西大学微纳光学与光子学三等奖47172047邹玉龙南京邮电大学无线通信技术三等奖48172048荣爽武汉科技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三等奖49172049黄洪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其它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三等奖50172050张久鹏长安大学交通工程三等奖51172051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技术三等奖52172052赵海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三等奖53172053聂磊中南民族大学催化化学三等奖54172054梁勇南京大学物理有机化学(包括理论有机化学、立体化学、有机光化学等)三等奖55172055闫小兵河北大学半导体器件与技术三等奖56172056陶端健江西师范大学分离过程三等奖57172057张全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化学三等奖58172058吴炜南京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三等奖59172059王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三等奖60172060赵莉莉南京工业大学量子化学与计算化学三等奖61172061孙铝辉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三等奖62172062聂双喜广西大学造纸技术三等奖63172063袁红梅海南大学植物生理学三等奖64172064方皓舒安徽医科大学人体病理学三等奖65172065吕建平安徽师范大学统计物理学与复杂系统三等奖66172066田华天津大学节能技术三等奖67172067周新雨重庆医科大学精神心理康复三等奖68172068向全军电子科技大学催化化学三等奖69172069王少伟山西医科大学骨外科学三等奖70172070马睿青海大学水产生物营养学三等奖71172071黎涌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三等奖72172072陈志辉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三等奖73172073刘冲北京大学发展经济学三等奖74172074刘行东北财经大学会计与审计三等奖75172075黄日涵华侨大学国际政治其他学科三等奖76172076杜红艳黑龙江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三等奖77172077王潞伟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史三等奖78172078罗煜中国人民大学银行经营管理学三等奖79172079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社会学,科学社会学三等奖80172080陈龙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三等奖81172081张宁暨南大学环境经济学三等奖82172082高鹏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三等奖83172083纪莺莺上海大学政治社会学三等奖84172084杨文星扬州大学心理语言学三等奖85172085张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三等奖86172086朱君杙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世纪史三等奖87172087姚明斌华东政法大学民法学三等奖88172088韩永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世界经济学其他学科三等奖89172089黄美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法律思想史三等奖90172090李欢西南大学特殊教育学三等奖91172091李士珍内蒙古农业大学英国史三等奖92172092高平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三等奖93172093吕士良西北民族大学实验语言学三等奖94172094廖中举浙江理工大学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三等奖95172095戴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三等奖96172096林贤明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三等奖97172097涂凌波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三等奖98172098李世武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三等奖99172099程三银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三等奖100172100罗维斯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三等奖101172101王建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行政法学三等奖附件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含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名单序号编号姓名所在院校课题名称1171001凡石磊华中师范大学非阿基米德域上动力系统及调和分析2171002孙桂全山西大学中国布鲁氏菌病传播动力学和预测预警体系研究3171003张一慧清华大学可重构三维微结构的力学组装方法及4D天线应用研究4171004王世勇上海交通大学结构原子级精确的石墨烯纳米带的电磁性质表征5171005李志攀西南大学原子核裂变的微观理论研究6171006况小梅扬州大学规范/引力对偶在非相对论体系中的相关研究7171007唐建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维材料单光子源的光纤腔增强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8171008闫东鹏北京师范大学二维纳米长寿命室温磷光材料的构筑及其在显示和光存储领域中的应用9171009孙頔山东大学智能响应荧光纳米银簇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10171010曹利平西北大学主客体方式构筑形貌可控的荧光超分子有机框架11171011王水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硅酸盐地球的Ni同位素组成探究12171012张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辐射参数化研究13171013王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印度-巴基斯坦边界泛非期沉积盆地物源分析:对冈瓦纳大陆形成过程的制约14171014高彩吉华南师范大学植物ESCRT复合物组分LASP调控多泡体形成和膜蛋白分选的分子机制研究15171015夏朋延北京大学小分子多肽与固有免疫抗感染16171016高太平首都师范大学蚤目昆虫与宿主的协同演化17171017畅磊苏州大学LNCCRYBG3通过生物力学传导通路调控肿瘤增殖/转移的研究18171018任海燕内蒙古农业大学长期增温下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种转变的机制研究19171019冯斌四川农业大学母体妊娠前高蛋白日粮对后代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机制20171020杜庆章北京林业大学杨树速生-抗旱的基因组遗传结构与平衡调控机制21171021李伟滔四川农业大学水稻转录因子基因Myb1调控稻瘟病广谱抗性的机制22171022杨璐安徽师范大学番茄SlSAHH2诱导乙烯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23171023王静四川农业大学IPI2调控IPA1介导的水稻高产抗病分子机制的研究24171024常耀光中国海洋大学仿刺参体壁的超分子结构25171025卫静福建农林大学水稻瘤矮病毒促进水稻条纹花叶病毒经介体昆虫高效传播的机制26171026黄惠川云南农业大学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单粒传纯系互作诱导抗稻瘟病的机制研究27171027隋晓楠东北农业大学多酚类物质结合调控大豆蛋白乳液分子机制研究28171028莫然中国药科大学时序药物控释水凝胶用于糖尿病足治疗的研究29171029艾玎天津医科大学Hippo/YAP信号在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研究30171030周绪杰北京大学MTMR3-自噬参与IgA肾病发病及进展的机制研究31171031李晋山西医科大学肠道微生物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32171032田进伟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OCT与MRI技术研究LncRNA-Gm14636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及上下游调控机制33171033林炜南京中医药大学新型海洋真菌天然产物Viridicatumtoxins抑制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作用机制研究34171034江一舟复旦大学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内部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分子及临床意义35171035李达翃沈阳药科大学对映-贝壳杉烷二萜类抗肿瘤新药研发36171036范圣洁上海中医药大学基于PXR-氧化应激通路的黄柏酮防治肝纤维化作用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37171037熊亮成都中医药大学基于苯丙胺类和咔啉类生物碱研究川芎“上行头目、下达血海”治疗偏头痛与痛经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38171038高力波南京大学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与物性研究39171039石刚江南大学仿蚊眼减反射硅基光电阴极的构建及其光电催化制氢过程的研究40171040刘军北京化工大学利用材料基因组学研究可控纳米分散的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41171041杨建平东华大学界面构筑合金-介孔碳多级结构材料用于电催化脱氮42171042孙志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硅藻土基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可控制备及甲醛净化性能43171043贾虎西南石油大学离子液体纳米复合凝胶的构筑及堵水堵漏机理研究44171044姚建勇南京理工大学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控制关键方法研究45171045郝秀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刚石表面微织构刀具低温精密切削薄壁轴承套圈的基础研究46171046祖磊合肥工业大学航空复合材料构件纤维自动铺放制造关键技术研究47171047姚顺春华南理工大学煤颗粒流的激光等离子体光谱诊断及煤质传感技术研究48171048刘茂昌西安交通大学基于光/声/电耦合的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49171049佟文明沈阳工业大学基于低损耗软磁合金材料的新型高频轴向磁通混合励磁电机机理研究50171050赵学童重庆大学基于“冷烧结”技术的ZnO-聚酰亚胺(PI)陶瓷复合材料电压敏性能的研究51171051田禾清华大学新型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应用基础研究52171052杨玉超北京大学面向类脑智能的神经形态器件研究53171053刘渊湖南大学新型二维晶体管54171054杨昉清华大学泛在无线光通信55171055蒋佳佳天津大学仿鲸/海豚声呐的水下目标高效高性能探测方法56171056黄冠龙深圳大学5G移动终端多物理场环境下高性能天线的关键技术研究57171057刘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联网芯片上特殊类椭圆曲线标量乘算法抗侧信道攻击实现58171058何道敬华东师范大学跨平台物联网设备固件漏洞检测技术研究59171059张娇北京邮电大学多租户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管理方法60171060吴金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于记忆联想的视像内容无参考质量评价研究61171061林丽美福建师范大学移动社会网络用户安全的拓扑理论研究62171062孙世鹏南京工业大学面向苛刻体系的高性能纳滤膜的一体化设计63171063刘毅大连理工大学一种构建高性能Ti-/Zr-基MOF光催化膜反应器的新概念64171064唐永福燕山大学固态钠-氧气电池充放电机理及失效机制研究65171065斯阳东华大学芳砜纶基卤胺纳米纤维水过滤膜的可控制备及其杀菌净化机制研究66171066王宇航重庆大学深海风电浮式基础结构受力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67171067刘超四川大学山区少沙河流河床剧烈冲刷下切致灾机理研究68171068袁赛瑜河海大学河道交汇处物质输移与鱼类运动行为的响应机制69171069路庆昌长安大学灾害事件下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韧性机理研究70171070谢国俊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污水高效脱氮同步温室气体减排工艺与调控71171071邱斌北京林业大学中空核壳结构碳@聚苯胺导电材料调控厌氧生物胞外电子转化的研究72171072樊静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气候变化对我国能源供需的影响机制建模与政策分析73171073余碧莹北京理工大学不确定性条件下能源转型政策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74171074王玉东南京理工大学基于原油市场、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联系的建模与预测75171075毛其淋南开大学人力资本对中国企业创新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76171076孙祥武汉大学不完全信息博弈中纯策略均衡的一般性理论77171077吴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都市区功能地域的发育识别及其动态演化78171078曾文科中国政法大学新时代非刑罚性犯罪制裁措施改革的理念、路径与方案79171079林少伟西南政法大学公司法制度变迁路径之检视与展望80171080徐文鸣中国政法大学债券市场风险防范背景下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研究81171081陶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负增长全要素预测与政策应对82171082谷志军深圳大学新时代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研究83171083黄振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家户治理形态研究84171084王学军兰州大学公共价值视角下绩效考核影响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效应和路径研究85171085郑弌中央美术学院印度国家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美术品研究86171086阮怡四川师范大学苏轼与韩国高丽朝汉诗研究87171087郭辉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抗战记忆史研究88171088张炜炜上海外国语大学概率语法框架下的汉语变体构式交替研究89171089叶树勋南开大学道家哲学己物伦理问题研究90171090代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的时间性及其分析方法91171091高子文南京大学二十世纪剧场新文本研究92171092李林华东师范大学传“道”之器与变“道”之器:全球史视域下“黑板”与近代以降学校教育的变迁93171093花楷武汉体育学院新时代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引导机理、支持模式与路径选择94171094杨宇宁广西大学大规模张量分解模型与算法研究95171095祁小四贵州大学混合维度MoS2基范德瓦尔斯异质节的设计、构建与性能研究96171096钮大文四川大学糖类选择性修饰97171097马天寿西南石油大学考虑钻井扰动的随钻地层压力测试数值模拟方法及压力响应机理研究98171098刘斯佳广西医科大学外磁场驱动负载钯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双基因协同输送系统用于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及其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99171099张前兵石河子大学溶磷菌对苜蓿磷素吸收转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100171100任吉华重庆医科大学泛素结合酶UBE2Q1调控乙型肝炎病毒cccDNA转录活性机制研究101171101胡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多元多相钼合金均匀性调控机制及强韧化协同作用机理研究102171102李振西安科技大学基于显微组分选择性解离的西部高惰质组煤干法分质调控机制研究103171103赵轩长安大学基于制动意图辨识和行驶工况车速预测的电动汽车复合制动耦合控制机理研究104171104李奇西南交通大学基于多源一致趋同性和耐久性优化的有轨电车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协调控制方法研究105171105王震西北工业大学数据驱动的网络免疫106171106高联丽电子科技大学融合自然语言处理的视觉理解关键技术研究107171107张强强兰州大学3D打印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108171108侯建昀内蒙古大学草原确权颁证政策对牧民生产性行为影响评估研究109171109王一平四川大学西方科幻小说之人工智能与赛博格研究110171110殷政陕西科技大学强主客体作用诱导的MOFs结构转变、机理及物化性能调变111171111党杰重庆大学气基还原-碳化钛铁矿及含钛炉渣制备碳化钛新方法112171112王凤娟西安理工大学基于硅通孔垂直开关的三维集成电路设计113171113孙世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区域农业水足迹驱动-响应机制与可持续调控研究
  • 浙江理工大学发布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指南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理工大学)  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2012年度)  一、总 则  1.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以提高我国先进纺织材料和制备技术水平、开展该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瞄准国际前沿进行科技攻关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和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为目标,以“纤维及高分子材料、生态染整与纺织化学、纺织高新加工理论与技术”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2. 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实现实验室的开放效益,提高我校相关学科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的水平,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本实验室鼓励国内外学者来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探索新型交流模式,拓宽科技合作渠道。  3. 本实验室欢迎国内外科学技术专家在本“指南”范围内提出申请。对具有新思路、短期内有突破前景或取得效益,同时有其它研究项目支持背景的申请,我们将优先给予支持。本着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在我国造就一批既有一流理论水平、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层次纺织科学人才,我们特别欢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前来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以促进优秀科技研究团队的形成。  4. 本实验室注重于将开放基金与实验室的有关研究项目相结合,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鼓励申请者自带课题和经费进入本实验室工作。  二、资助范围  根据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2012年度实验室的开放基金申请资助范围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纤维材料与功能性纤维材料   2、纤维和纺织品的先进制造技术   3、纺织品染整新技术/生态染整技术   4、生态纺织化学品   5、技术纺织品、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和非织造布   6、智能及功能纺织品和服装   7、医药用纺织品   8、纺织品/服装养护技术   9、纺织机械的提速、自动化和智能化   10、纳米技术在纤维和纺织品中的应用   11、功能性/生态纺织纤维和纺织品的检测评价   12、其它相关研究内容。  三、项目申请  1.凡从事材料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等均可申请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度开放研究基金(注:开放基金第一申请人必须是校外人员),申请人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博士学位,在专业领域已取得较大成就。若不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未获得博士学位的须由2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2. 凡申请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对具有重大意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课题、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本实验室将优先予以资助。  3. 本实验室资助的研究基金主要用于实验材料费、测试费、协作加工费和部分差旅费等。每个项目申请金额一般为1~2万,对特别突出的项目可酌情增加。  4. 申请研究课题的期限一般为一年半。  5. 申请书可向本实验室函索,或从浙江理工大学网页(http://www.zstu.edu.cn)下载。申请者须提交项目申请书一式两份,经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寄交本实验室,同时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到邮箱weihuix@zstu.edu.cn。  6. 本实验室自即日起接受申请,截止日期为2012年5月10日。  四、项目审批  本实验室对全部申请课题提出初审意见后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由本实验室正式通知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参加评审的有关人员对评审人员的个人意见及申请者的研究技术方案等材料不外传。  五、工作方式  1. 凡获得开放研究基金资助的申请者都是本实验室的客座研究人员或专职人员,本实验室将指定专人联系、咨询和指导。  2. 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除某些仪器由专人使用外均可供获得开放基金资助的申请者直接参与使用,研究者应接受管理人员的指导,遵守仪器操作规程。  3. 研究课题的各项实验及分析测试可在本实验室完成,所需费用从资助经费中开支。如本实验室不具备某些条件,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可联系到其它单位完成,所需费用从资助经费中开支。  4. 欢迎研究者自带经费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来本实验室工作。用课题经费购置的小型仪器、设备及剩余的实验材料归本室所有,留待后用。  六、项目管理  1. 课题申请者在接到批准资助通知后,应按批准金额、研究年限和评审意见,在一个月内编写研究工作计划,并签订项目合同,报本实验室核准后开展工作。  2. 研究者应在课题进行中期向本实验室提交工作进展情况及经费开支情况报告 课题结束时向本实验室提交结题总结、学术论文,并向学术委员会报告研究成果。  3. 凡属本实验室资助课题,其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须注明该项目得到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开放基金的资助(项目号详见文件),也可以在单位中注明重点实验室名称。本实验室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xtile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并将成果复制本送重点实验室。  4. 本实验室有权检查研究者的工作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难以继续完成任务者,将给予纠正或停止资助。  5. 在规定的课题年限内,研究者若要中断或延长研究时间,需提出申请,经实验室主任邀请3~5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意后,方可延长研究期限。  七、经费管理  1. 开放基金资助经费由本实验室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2. 研究者在财政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按照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支配研究经费。对使用不合理或不按进度完成计划者,实验室主任有权调整或停发经费。  3. 研究者的研究开销及报销费用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生效。本实验室有权对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如不合格,不予报销。  联系人:谢尉慧,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浙江理工大学18号楼110室,邮编310018。电话0571-86843602,电邮weihuix@zstu.edu.cn。  附件:开放基金申请表.doc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理工大学)  2012年3月10日
  • 官宣!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基金委等五部门发布专项行动通知
    刚刚,科技部官网发布《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Highlight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3.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研究岗位;4.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淡化平时考核;5.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政〔2022〕214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科院所属院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2018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先后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方案》(减负行动1.0)和《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减负行动2.0),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行动,在减表、解决报销繁、检查瘦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欢迎。当前,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要求更好发挥青年科技生力军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任务部署,按照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要求,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现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有关事项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成果,将减负行动3.0作为推动政策扎实落地的重要抓手,坚持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持续深化拓展科研领域“放管服”工作;坚持聚焦痛点、精准施策,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反映集中的紧迫诉求;坚持上下联动、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各地方和基层科研单位作用,共同推动行动落地、完善制度,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减负行动前期已推出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各项举措,转为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不再纳入此次专项行动范围。专项行动为期1年,分三个阶段展开。2022年9月底前,广泛部署动员,摸排情况,找准卡点堵点;2022年12月底前,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完成各自层面的措施办法制修订工作;2023年6月底前,各项措施办法全面开展实施,减负行动全面落地见效。二、行动内容1. 挑大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扩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规模。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立项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50%。在中科院新开工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指挥部中新设立副总师岗位,由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开展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前沿,长期稳定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部门分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2. 增机会。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的支持力度,减轻项目申报负担。稳步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规模,为更多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持。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研究岗位。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有关部门、地方、科研单位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交流平台,组织跨区域、跨学科、跨单位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沙龙等青年交流活动。(部门分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3. 减考核。完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考核评价方式,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淡化平时考核。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根据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对履行岗位职责、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成效等情况均作为贡献予以认可,避免仅以有署名的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避免简单强调成果转化数量、金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精简过程检查报告数量和篇幅要求,进一步明确年度报告、总结报告、科技报告等各类报告内容,在保证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等重要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合并重复、交叉内容,中期检查年和结题年不再提交年度进展报告,试点成熟后在重点研发计划各类项目中推广。(部门分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4. 保时间。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非因专业性、政策性业务必需,原则上不借调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确需借调的不安排青年科研人员从事一般行政事务性工作。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鼓励科研单位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聘用科研助理,为科研团队提供专业化辅助服务,将青年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推动科研单位建立“信息只填一次”机制,建立统一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多头、临时、重复提交科研成果信息等问题。(部门分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按职责分工负责)5. 强身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专训班,并建立常态化机制;推动科研单位面向博士、博士后开展科研职业生涯启蒙培训,配备高水平科研、创业导师,让青年科研人员少走弯路。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关心、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推动科研单位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每天运动1小时”活动,积极配备相应的活动场地和条件。(部门分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组织实施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行动部署和各方面组织动员,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好牵头任务。加强工作跟踪指导,建立沟通反馈渠道,及时听取各方意见,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发现宣传典型案例。行动完成后,组织开展实效评估,推动减负成果制度化、长效化,成效情况及时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各地方要制定落实行动工作计划,细化行动安排和责任分工,根据时间进度安排,做好情况摸排、制度修订和推动落实等工作,并督促指导本部门、本地方所属单位扎实落实专项行动举措。各科研单位是减负行动落地见效的关键一环,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对照专项行动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落实方案,主动听取青年科研人员意见诉求,采取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把行动要求落到实处。行动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关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2年7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8验收工作启动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开展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8年度验收工作的通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教技司〔2018〕412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有关高等学校:/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为保障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高校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可持续国际科技合作,根据《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计划》、《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及《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与验收标准》,我司将于近期开展实验室验收工作,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一、验收范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验收范围为2015年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见附件)。如条件不具备,可提出延期验收申请(最长不得超过两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二、验收内容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按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与验收标准》,重点考察实验室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工作成效。/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三、工作安排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本次验收工作委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具体实施。有关高校应在全面梳理、总结实验室立项建设以来各方面工作进展和成效的基础上,填报《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将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现场验收包括听取汇报、实地考察、专家评议等环节。我司将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确定验收结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四、有关要求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请各有关高校在2018年11月28日前将相关验收材料(纸质版1份,附电子版光盘)以公函形式报送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邮编:100080)。/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联系方式:/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教育部科技司:余玉龙、何立芳,010-66096358、66097506/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郑怡宁、苑杰,010-62512373、62514690。/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附件:/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e25b912-625b-47d8-9d88-5b4773944f68.jpg" title="屏幕快照 2018-11-14 上午6.17.50.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5b4bbbe-0031-4197-aca1-3be3bede00d2.jpg" title="屏幕快照 2018-11-14 上午6.18.06.png"//p
  • 重磅!国务院任命陈杰、吴岩为教育部副部长
    据人社部消息,国务院任命陈杰、吴岩为教育部副部长;任命曹晓钟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任命王祥喜为国家消防救援局第一政治委员,琼色为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徐平为国家消防救援局政治委员。免去田学军的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免去于新文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职务;免去陈杰的同济大学校长职务。陈杰陈杰,男,1965年7月生,福建福清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IFAC Fellow。分别于1986、1996、2001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研究领域为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无人系统,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系统多指标优化与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973项目首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控制科学与工程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部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IEEE Fellow。2019年当选IFAC Fellow。吴岩吴岩,男,教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厦门大学毕业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8年-2013年2月,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2013年3月,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 2017年4月,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2019年4月,兼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 2023年1月,教育部副部长。
  • 青年才俊!教育部公布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和基金入选课题名单
    近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正式公布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和基金资助项目名单。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基金会理事会暨顾问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意见,本届共有100位优秀青年教师获奖,108项基础性研究课题(含13项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课题)获得资助。  据公告显示,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奖金50000元人民币,二等奖奖金30000元人民币,三等奖奖金10000元人民币。按照《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管理办法》规定,奖金由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一次性直接拨付给获奖者本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按项目实施进度,分为两次下拨项目资助款,每次额度为资助总金额的50%。自2018年4月30日起,办理第一次拨款,第二次拨款将在项目实施中期另行通知。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是由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出资一亿港币与教育部合作于1986年成立的,旨在鼓励中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和出国留学青年回国内高校任教,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在教学与科研中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和奖励。霍英东教育基金成立32年来,已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许多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基金会资助和奖励的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其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各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杰出领军人才,而受到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中,仅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就已经有数百项了,可谓是硕果累累。  本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获奖名单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各有一人获得一等奖,表现优异。而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的高校中,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教师各获得4项,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教师各获得3项。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各获得2项。详细获奖名单如下:附件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获奖名单序号姓名所在院校专业名称奖项1魏巧玲首都师范大学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一等奖2李婉明中国医科大学肿瘤诊断一等奖3程鹏浙江大学传感器网络与多源信息融合一等奖4张晓萌中国人民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等奖5刘志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文学其他学科一等奖6张婷婷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及材料二等奖7许元红青岛大学电化学分析二等奖8张会岩东南大学生物质能利用二等奖9陈伟能华南理工大学进化算法及应用二等奖10沈静东北林业大学造纸与制浆二等奖11陆春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二等奖12周莹西南石油大学催化材料工程二等奖13段学志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反应工程二等奖14贾春江山东大学固体无机化学二等奖15杨洁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二等奖16于晓宇上海大学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二等奖17陆有富内蒙古师范大学清代文学二等奖18胡安宁复旦大学道德社会学二等奖19刘涛暨南大学传播理论二等奖20詹新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宏观经济学二等奖21孙少琛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学三等奖22黄小青苏州大学无机纳米化学三等奖23马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合数学三等奖24韩桂洪郑州大学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三等奖25靳光付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三等奖26刘欢清华大学大气污染控制三等奖27吴泽彬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图像处理三等奖28张泽会中南民族大学催化化学三等奖29吴永乐北京邮电大学微波技术三等奖30王佐才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结构三等奖31朱圣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三等奖32王兴山西医科大学口腔修复学三等奖33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技术三等奖34钟燕飞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处理三等奖35蒋丽丽广州医科大学人体病理学三等奖36范海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三等奖37赵旭北京工业大学统计推断三等奖38刘逸寒天津科技大学发酵工程三等奖39李晓莉河北大学低维物理三等奖40陈帝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力学三等奖41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光通信技术三等奖42周彬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三等奖43肖月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三等奖44徐娟哈尔滨医科大学基因组学三等奖45焦魁天津大学工程传热、传质学三等奖46林婷婷吉林大学测试计量仪器三等奖47施海涛海南大学植物生理学三等奖48郭思瑶青岛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及材料三等奖49沐万孟江南大学资源化高效利用三等奖50刘丽曲阜师范大学组合数学三等奖51国海东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三等奖52袁珮福州大学催化材料工程三等奖53汪美贞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生物三等奖54马增胜湘潭大学物理力学三等奖55谭国鹤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三等奖56胡承上海交通大学内分泌学与代谢病三等奖57杨晓明西南大学生化分析三等奖58杨雪清沈阳农业大学农林昆虫与害虫防治三等奖59常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三等奖60吕成伟辽宁师范大学绿色有机化学三等奖61陈舜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疫病学三等奖62王宏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地下开采三等奖63苏英华山东农业大学分子生物学三等奖64马山刚青海大学电工新技术三等奖65沈雪峰华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三等奖66李勇湖南大学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三等奖67邱强兰州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三等奖68周亮南京邮电大学无线通信技术三等奖69朱世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沉积学三等奖70王安帮太原理工大学光通信技术三等奖71陈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教学三等奖72杨金强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理论三等奖73聂应军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三等奖74黄海燕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管理学三等奖75陈德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会计与审计三等奖76王颖冲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学三等奖77任越黑龙江大学档案管理学三等奖78沈滨东华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三等奖79雷磊中国政法大学法哲学三等奖80陈洁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三等奖81顾悦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文学三等奖82夏小汤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三等奖83詹泽慧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三等奖84李谷成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三等奖85刘善槐东北师范大学普通教育学三等奖86焦豪北京师范大学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三等奖87张雅勤武汉科技大学行政理论三等奖88黄忠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学三等奖89秦中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运筹与管理三等奖90张大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三等奖91周晔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三等奖92罗进辉厦门大学会计与审计三等奖93莫凡扬州大学马、恩、列、斯思想研究三等奖94李怀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法学三等奖95郝宇北京理工大学环境经济学三等奖96沈倩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其他学科三等奖97王菁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理论其他学科三等奖98鲁宁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其他学科三等奖99谢炜华东师范大学人事行政三等奖100费威东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其他学科三等奖附件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奖名单(含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序号姓名所在院校课题名称1张振雷首都师范大学极小模型上的凯莱-里奇流(Kahler-Ricciflowonminimalmodels)2刘建军四川大学无穷维哈密顿系统KAM环面的长时间稳定性3杨建益南开大学基于生物大数据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研究4毛井湖北大学谱分析及逆曲率流问题研究5张卫兵长沙理工大学二维层状伊辛磁性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理论研究6张海军南京大学新型拓扑量子态的理论研究7余同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超强激光驱动等离子体产生高亮X射线源研究8李能武汉理工大学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结构设计、玻璃化机理与柔韧性研究9黄玲玲北京理工大学超颖表面对光场调控特性及应用10崔艳霞太原理工大学窄带单晶钙钛矿纳米线光电探测器的研制11邹晓新吉林大学基于导电硫化物的全水裂解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机制12孙永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维超薄半导体的设计制备及光电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13余达刚四川大学自由基参与的二氧化碳新型转化研究14史浙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含水层参数计算方法及地震导致的含水层性质变化识别研究15杜恩在北京师范大学氮沉降驱动下中国典型城市森林氮磷养分失衡研究16夏建阳华东师范大学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循环模拟不确定性的成因17吴辉华东理工大学大肠杆菌利用乙酸合成琥珀酸途径重构与机制解析18伊成器北京大学基因组中DNA损伤的标记和测序新方法19鲁志清华大学RNA二级结构预测新算法的开发20元少春中山大学新型DNA转座原件ProtoRAG的活性研究21申邦华中农业大学弓形虫糖酵解酶实现时期差异性表达的分子机制22张峰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茉莉酸转录抑制因子JAZ蛋白TIFYmotif结构与功能研究23朱自强南京师范大学生物钟调控茉莉酸晨间积累的分子机理研究24吴建国福建农林大学基于DNA甲基化的水稻草矮病毒病分蘖失控症状形成机制25陈文帅东北林业大学木质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网络结构设计与油水分离机制26李地艳四川农业大学鸡骨骼肌中6-甲基腺嘌呤(6mA)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介导的转录调控模式27陈栩福建农林大学生长素促进养分高效大豆形成的机理研究及应用28殷学仁浙江大学基于ERF的多转录因子协同调控果实后熟软化的机制研究29蒋红波西南大学基于桔小实蝇神经肽功能基因组学的新型控制剂靶标发掘30李虎贵州大学生物质混合糖组分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含氧、氮杂环化合物的基础研究31张海涛浙江大学AT1R偏向性配体的复合物结构研究32黄鹏深圳大学PD-1细胞膜纳米乳剂用于肿瘤绿色协同治疗研究33陈海燕中国药科大学基于深部肿瘤渗透的新策略高效构建肿瘤靶向治疗的仿生纳米细胞传递系统34石磊天津医科大学蛋白质去泛素化调控异常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35赵亮南方医科大学结直肠癌细胞分泌CTSK诱导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肿瘤侵袭及转移36刘锐四川大学FGFR4特异性底物调控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功能与机制研究37郭雪江南京医科大学Stk33基因在男性不育精子发生障碍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38林志淼北京大学钙蛋白酶及其抑制蛋白在表皮桥粒结构稳态中的作用研究39郑昌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单花山竹子中活性氧杂蒽酮类成分的合成,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40伟尧南京中医药大学益母草碱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机制研究41裴艳中同济大学非塑性形变晶格位错提升IV-VI族热电性能的研究42刘锴清华大学二维材料/相变材料异质结构的物性研究及应用43刘景顺内蒙古工业大学微尺度金属纤维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关键问题研究44李健西北师范大学预润湿诱导的智能超浸润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45孙永升东北大学复杂难选铁矿石原位自磁化焙烧基础研究46邓久帅昆明理工大学孔雀石晶体层状空间结构及其插层硫化机理研究47李宝童西安交通大学基于植物维管束形态构筑机理的超高热流密度均热板仿生拓扑优化设计48邱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复杂结构服役环境下的损伤可靠监测方法49杜敬涛哈尔滨工程大学复杂边界条件弹性结构管道消声系统降噪机理研究50杨明军大连理工大学天然气水合物相变机制与控制基础研究51陆强华北电力大学生物质选择性热解制备高附加值单酚类衍生物的基础研究52孙亚松西北工业大学高温辐射与强对流共同作用下非均匀加热的超临界CO2的流动和传热机理53马国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变压器油中特征气体监测的光学传感器研究54吴红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优化功率流通路的高能效多功率端口交直流变换技术研究55刘定新西安交通大学等离子体活化水的活性粒子调控及脓毒症治疗研究56尹珅哈尔滨工业大学数据驱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57曾令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多模态脑影像大数据的模式识别58许斌西北工业大学静不稳定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弹性体控制59秦家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强化学习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同与控制60陈时友华东师范大学新型多元半导体光电材料的性能优化和计算设计61方玉明江西财经大学三维视频视觉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62邵俊明电子科技大学高速数据流挖掘的关键问题理论研究及应用63刘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进化信息和语义分析技术的蛋白质折叠识别研究64伍楷舜深圳大学基于可穿戴技术的用户多维度和深层次情境信息感知模型研究65王景涛郑州大学超高通量无机耐溶剂纳滤膜制备与性能研究66张强清华大学用于高比能电池的石墨烯杂化材料研究67范兴重庆大学智能织物的跨尺度组装制备过程强化研究68周领河海大学城市雨洪蓄排水系统中水气耦合瞬变流研究69侯东帅青岛理工大学基于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海洋混凝土材料多尺度研究70曾玲玲福州大学天然沉积结构性土的应力灵敏度与强度灵敏度演化模型71陈嵘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动态性能演变与服役安全基础问题72蒋玮长安大学基于多孔介质多尺度特征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力学响应与破坏机制73万祎北京大学环境中干扰生物小分子代谢污染物的高通量甄别74雍阳春江苏大学自组装杂合生物膜颗粒强化重金属胞外生物还原及机制研究75孙晓军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化生态下青少年自我的发展:基于社交网站使用的视角76王科北京理工大学我国试点碳市场减排绩效评估和统一碳市场减排效应模拟研究77李小荣中央财经大学CEO权力、股价崩盘风险与股价同步性78权小锋苏州大学高管从军经历、管理风格与企业创新79张川川中央财经大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实践和社会经济影响80孙浦阳南开大学外资政策调整,产业升级与出口竞争力81钟宁桦同济大学僵尸企业的识别、成因和后果82陈邦达华东政法大学科学证据质证与采信规则研究83李小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电子数据证据规则研究84刘晓林吉林大学唐律立法语言、立法技术及法典体例研究85李婷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视角下大众二胎态度探析86钮松上海外国语大学现代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伊斯兰朝觐政治研究87常晋源西南财经大学超高维估计方程模型的理论与实践88凌胜利外交学院中美亚太主导权竞争与亚太国家的战略选择89程苏东北京大学域外所藏中古义疏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90李圣传首都师范大学《巴黎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的论争及建构研究91尤悦首都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形成时期新疆家养动物与古代人类研究92王雪强上海体育学院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延迟激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93郑春萍北京邮电大学海峡两岸高校英语学习者在线自我调控学习研究94苏浩北京体育大学HIIT与维生素E补充影响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ROS-NF-kB-Bnip3通路的机制研究95郭西安上海师范大学当代英语世界《五经》研究96张金钰西安交通大学纳米结构铜薄膜力学性能的原子尺度合金化调控97何茜电子科技大学模型失配情况下MIMO雷达的参数估计理论研究98李培月长安大学黄土高原巨厚包气带农灌区地下水质演化机理99黄鑫四川大学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无铬鞣技术开发100范伟云南农业大学乙酰化途径介导草酸降解调控番茄果实营养的分子机理研究101吴福忠四川农业大学高寒森林凋落物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102曹睿陕西师范大学金属卟啉咔咯分子催化水分解研究103武元鹏西南石油大学具有光控“开/关”功能的磁性高分子吸油材料的研究104陈雪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内窥式契伦科夫荧光成像的信号增强技术和三维成像方法105包敏娜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话语标记自动分析研究106张桂杰宁夏大学妊娠中后期氮氨甲酰谷氨酸对子代滩羊脂肪分配的程序化作用及营养调控107付强新疆农业大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诱导线粒体自噬功能缺陷调控胃肠道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108张海洋石河子大学基于双功能配体构筑金属活性域高效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研究
  •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全文)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 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 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  规划原文如下: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精心谋划,奋发有为,实现了科技工作新突破。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5936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约78%。高校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牵头承建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5项,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0%,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在暗物质、干细胞、拓扑绝缘体、量子隐形传态、高强度氮化硼、半浮栅晶体管、超级计算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主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新跨越。“十二五”期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028亿元,占高校科研经费总量的33.8% 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超过196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26.3%。 依托高校建设的各类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和创客空间的主要聚集区。新型科技智库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成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启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成为服务国民经济的新生长点。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结合高校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深入开展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改革试点,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联动效应逐渐彰显。  --——国际学术影响力再上台阶。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达到全球八分之一,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同步提升。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学术排行榜位置不断前移。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2010年到2014年期间,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335个增加到61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04所增加到164所。受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专题和主题报告,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著名学术期刊编委,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人数均大幅度提高。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引领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等方面成为重要战略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家发展的新需求和新任务对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发挥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调结构、转方式、增动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 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是“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迫切需要高校敢于担当历史重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战略支撑。  ——应对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引领型创新,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兴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竞争全面展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相继推出国家创新战略,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吸引全球顶级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重大科技装备和设施等方面展开部署,以求得主导权和竞争力。高校是引领创新的主体,各国科技创新的综合竞争力往往由其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决定,提升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必须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步伐迫切需要高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和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等整体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才能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既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深度实施,更加迫切需要高校服务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防科技和军事实力已成为决定国家主权、领土安全、国际地位和保障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发达国家对国防关键技术的防范遏制,更加需要高校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力支撑。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机遇,高校应加强国防科技原始创新,为国防科技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人才储备,成为支撑国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高校科技发展方式和科技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使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推动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共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已经形成联动效应。高校科技发展方式转型和科技治理能力必须紧紧围绕体制机制改革新要求,适应发展新环境,强化改革新动力。  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与国家需求和社会期待,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明显差距。原创理论、原创发现仍然缺乏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引领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有组织科研、高端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稳定投入等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发展环境需要不断优化,高校科技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激励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尚未普遍形成。  “十三五”是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固树立教学决定生存、科研决定水平、服务决定地位、质量决定兴衰、制度决定成败的办学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凝练战略目标,落实战略举措,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二、发展理念与主要目标  (一)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国家“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署,全面落实国家教育、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引领创新,支撑发展,科教融合,开放协同,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牢固确立服务需求导向,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以促进科教融合为主线,以推动开放协同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并举,全面提升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种能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 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 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具体目标包括:  ——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建成若干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一批协同创新平台 造就一批具有卓越国际声誉的科学大师、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涌现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引领国际科学前沿发展方向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牵头或参与组建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一批标志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 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技术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增强。培养汇聚高端人才,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以创新链引领学科群建设,以科研平台建设支撑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 科教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军民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 牵头建成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牵头组织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评价改革、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  三、坚持引领创新,抢占原始创新战略制高点  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一)大力加强需求引导的基础研究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和特色,建立遴选和组织高校优势领域重大项目的运行机制。引导科学家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快重点突破,提升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源头供给能力和水平。  ——围绕可能催生重大创新和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前沿科学领域,组织高校积极参与脑科学、纳米科技、全球气候变化应对、量子信息、蛋白质、发育与生殖、合成生物学、变革性技术的科学基础等重大科学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  ——围绕严重制约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引导高校加强对信息、能源、安全、材料、核、网络、海洋、工程制造、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  ——围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民生领域,引导高校加强对医疗卫生、健康保障、现代农业、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资源开采利用、环境修复、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争取实现关键科学问题的突破,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加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性、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将行业产业技术发展需求转化凝练为基础性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衔接。  (二)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面向市场需求,立足基础研究和多学科协同优势,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源头供给。  ——发展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开发移动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加强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等技术研究。  ——发展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的现代能源技术。突破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瓶颈,加快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加强大规模供需互动、储能和并网关键技术攻关。  ——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研究,加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弃物处置、环境监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究,加强城乡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  ——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加快海洋立体同步观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资源开发等技术研究,大力提升空间进入、利用和控制等技术研究,推进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和位置服务技术研究。  ——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发展交通、电力、通讯、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村镇规划、环境整理、新型民宅、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技术研究。  ——发展人口健康技术。促进生命科学、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技术融合,加强重大疾病、公共卫生、生殖健康、新药创制等技术研究,发展精准医疗、建立医学大数据库,研发基于分子诊断的遗传基因筛查技术和慢性病易感基因筛查技术。  ——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作物新品种,保障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丰产增效。发展畜禽和水产的健康、高效、安全养殖技术,提升精准施肥施药和减施降残能力,发展农业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强智能农机技术,加强食品加工、保藏以及有害物质检测等新技术的研发。  (三)加快培养聚集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  ——坚持人才驱动,深入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共享人才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面向学术大师、全球顶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建设一批科学家工作室,进一步加强对未来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大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推动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结合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引导计划,建立国际访问学者制度,加快构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机制 成建制引进海外学术团队,提升人才引进效益。  ——创新科研团队资助模式。支持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加强对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及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教师协议工资制,保证科技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  (四)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在高校培育和建设若干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形成引领科学前沿发展,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提供长期战略支撑的创新能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  ——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优势,加强顶层规划和组织预研,聚焦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建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提出若干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际合作计划,凝聚、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加速形成代表国家水平、有效应对重大需求、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优化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平台体系,聚焦产业需要布局创新链,建设一批国际领先、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加强培育和布局,争取依托高校建设一批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对高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提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结构布局,聚焦科学前沿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增需求,面向问题导向的交叉综合研究新布局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继续在数理和生命等基础学科领域建设若干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国际化的科学研究机构,为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新的交叉学科领域和开展原创性基础前沿研究提供平台和创新环境,力争产出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科技成果,历练出一批中国的世界知名学者。  ——加强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提升高校科研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组织高校优势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开发和研制专项项目,鼓励自主研制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科研设备,提升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引导高校加强野外观测平台和基地的建设。  (五)推进高水平的交叉学科研究  ——保持自由探索优势,鼓励高校科技人员根据科研兴趣自主选题开展原创研究。引导高校支持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鼓励在思想、知识、原理、方法的原始创新上积极进取,大力支持开展交叉研究的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导和鼓励高校积极争取自然科学基金的非共识项目。  ——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地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并推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兴交叉研究领域。  ——面向综合性科学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力开展促进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及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与信息科学、脑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等的交叉研究。  四、坚持支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深化科技与经济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动力转换,是高校科技支撑发展的直接体现。  (一)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依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国家工程实验室,与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网络与工业控制安全及清洁能源工程。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大数据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增强高校对我国优势制造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技术支撑作用。  ——支撑服务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高校在工艺、材料、信息、控制等领域的优势,服务能源、制造、交通等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技术性能升级,通过科技服务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条的中高端转移。  ——面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在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基因组、智能交通技术、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核能、互联网+等方面,加快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  (二)支撑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联盟,加强高校间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参与全球创新中心、创新设计中心和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支持各具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接中关村、东湖、张江、深圳、苏南、天津滨海、长株潭、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杭州等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部署,加强高校与示范区科技优势互补和协同联动。发挥行业院校与所属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传统和创新优势,对接示范区技术与产业布局,支撑主要产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加强区域内和跨区域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协同。联合行业产业专家组建一批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合作组织,发挥高校科技管理战略联盟的协调作用,组团服务东北、西部、中部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区域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先行先试,支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持力度。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高校制造、信息、材料、交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立足当地,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域(专业)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分园等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基地,积极支持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发挥桥头堡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三)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围绕《中国制造2025》,面向汽车、航空、能源、高铁、石化等典型行业产业,组织开展工业软件与传感器、高端数控加工与成品制造智能化工艺、柔性电子制造技术、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示范,参与智能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  ——围绕工业信息化,组织开展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云计算与大数据、未来网络安全防御、智能融合媒体网络等创新研究,重点在互联网+、大数据(金融、交通、医疗)及智慧工厂协同工程上取得突破。  ——围绕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煤炭清洁利用与新型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及能源传输系统的可靠高效技术、特大城市交通的布局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城市交通系统效能提升和安全保障等开展创新研究,支撑“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围绕航空航天、深海工程和核能与核安全等重大装备制造,在材料领域重点开展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建立材料基因组工程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技术的研究,支撑重大工程关键材料保障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发挥高校学科交叉优势,在信息-物理-社会三元空间融合系统、超高速高精制造、脑科学、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抢救保护及综合利用、超重力效应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方向开展超前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原创资源。  (四)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推动高校整合现有各种类型转移机构,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登记、公示和奖励制度,加强高校、企业的人才双向流动。  ——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制。探索高校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完善资金筹措、市场对接和技术保障,形成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体系。  ——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机制和年度报告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统计和报告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将作为高校绩效拨款的依据。  ——加强高校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职能,支撑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建设。  (五)服务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  ——建立健全高校国防协同创新机制和组织体系。探索建立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主管部门在政策、规划、投入、信息、科技计划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和工作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防科研环境,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批高校与涉军行业部门联合的协同创新中心,在空天、海洋与制造、新材料、信息控制与网络空间等领域组建国防科技战略联盟,充分发挥教育部联合研究中心作用,引导高校开展有组织的国防科研活动。  ——大力推进高校原始创新在国防中的应用。组织引导高校开展国防基础研究和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围绕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等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在先进设计与制造、新材料、信息与控制、电子元器件、动力与能源、仿生等领域,培育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与国防科技及武器装备主管部门联合基金计划,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对高校在基础研究、新兴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制约性瓶颈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高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加大对国防科研的投入,支撑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  ——巩固优化高校国防科研基地建设和布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并结合高校优势特色,培育若干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新建若干新兴交叉和空白薄弱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培育建设有基础、有特色的国防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运行评估,推动内涵建设,打造“升级版”的高校国防科研基地集群。  ——大力推进一流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依据国家国防特色学科体系总体布局,组织有研究基础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凝练和培育一批符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的优势学科,进入国家国防特色学科目录。  ——持续深化国防科研资质体系建设和发展。巩固和完善高校保密、质量、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等国防资质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和装备研制的能力,鼓励有基础、有能力的高校进入国防资质体系,扩大和增加许可资格范围。强化高校国防任务质量管理,保障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和军品配套等项目的质量,为进一步承担国家重大国防科技任务奠定扎实基础。  (六)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  ——聚焦科技领域,坚持问题导向,以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谋划智库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端科技智库,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重大决策中发挥有力支撑,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中拥有较大话语权。  ——围绕产业技术革命和颠覆性技术预测开展超前研究和对策咨询,提升对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前沿趋势的洞察能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优秀团队。加强未来学、技术预测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加快建立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科技战略研究、政策咨询、独立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加强高等学校战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以综合性大学现有的高水平战略研究机构为基础,建设一批面向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问题的国家级智库。支持行业特色院校组建行业、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形成全面覆盖的行业、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支撑网络。面向区域发展需要,在高校建设一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询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校科普和科幻创作基地。  (七)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鼓励高校积极与科研院所和涉农企业加强创新合作,积极参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支持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综合能力,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模式。加强对精准扶贫战略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新农村研究院以校地、校企、校农等合作方式建立的综合示范试验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分布式试验站在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医学研究与临床诊疗相结合的优势,引导和鼓励高校加强应对重大慢性疾病、老龄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挑战的科学研究,为加快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提供科技支撑。  ——聚焦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应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重大综合性科学问题,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引导高校加强问题导向的综合交叉研究。  五、坚持科教融合,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科技工作必须与人才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  (一)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推动高水平大学牵头组建若干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制高点。  ——大力加强高水平国际科技和创新合作,以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牵引,造就一批具有卓越国际声誉的科学大师、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世界一流标准,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引领一流学科建设。  ——统筹推进探索性基础研究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组织科研,加强学科交叉,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引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构建创新链,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群,全面提升高校和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支撑学科建设的内循环机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循环机制,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  (二)支撑高校特色发展和优势学科建设  ——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加快区域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加强区域内高校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资源开放共享,启动区域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试点。  ——支持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推动地方高校加强地域特色的科研领域布局和特色学科建设,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提升高校科技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将开展科研活动作为提升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开展科技服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紧扣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鼓励和支持民办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形成办学特色。  (三)加快科技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用科研计划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各类科研项目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完善研究生依托科研项目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机制,提升论文质量和培养水平。  ——探索科教、产学、国内外联合育人新机制。增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建立以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负责制,推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和“多导师制”。  ——完善教材体系更新机制。加快最新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动学科领域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编写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教材,完善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定期更新机制,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鼓励开展“创新课堂”。  ——建立各类创新平台向人才培养开放的长效机制。把科技资源纳入教学活动中,推动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四)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  ——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依托高校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  ——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共享空间,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门槛。  ——加强高校对创新创业空间的服务和支持。开放校内科技资源、体育设施、生活设施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开放高校科技讲座资源,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辅导和职业继续教育。  ——依托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学生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学生可休学创业的弹性学习制度。  六、坚持开放协同,构建科研组织新机制  根据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立足高校科技体制特点,打通阻碍创新的障碍,全面提升创新效率。  (一)强化学科开放融合  ——大力推进学科开放和交叉融合机制,促进新兴学科形成,培育特色学科,构建交叉学科体系。以前沿问题研究牵引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加快利用交叉原创性研究成果改造充实传统学科。  ——建立需求导向的交叉学科发展机制。鼓励高校根据研究兴趣和科学前沿,自主设置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中心。鼓励高校根据研究问题和任务,建立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加强校内科技资源整合,建立跨学科领域、跨院系的研究平台,以跨学科研究组织打通学科建制障碍。  ——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交叉学科发展评价机制。通过“归属度”方法科学评价跨学科成果,鼓励学科交叉合作创新。  (二)推进与其他创新主体大规模协同  ——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建立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常态化的技术创新对话制度。支持高校积极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中心,组织大团队联合攻关。  ——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推动构建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校军以及国际合作等横向联动平台和研发服务网络。改革完善创新平台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规范开放服务流程。  ——加快推进高校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向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高校图书资源与校外图书资源间的传递机制。推动电子资源和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  ——推动制订有利于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奖惩办法。将流动人员比例、服务外部客户频次等创新资源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价标准。  (三)加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  ——加快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机制。完善教育主管部门和军队、国防科技部门的工作会商机制,推进科研体系进一步开放,推进军民资源双向开放与共享,支持更多高校力量参与国防科技建设。科学评价、合理激励,调动科研人员投身军民融合创新的积极性。实施高校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加强军民融合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形成有组织创新能力。发挥教育部科技委相关学部战略研究优势,凝炼颠覆式概念和技术,组织预研项目,构建高技术发展的蓄水池和种子库。  ——加强国防科技基础研究。鼓励高校参与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支持开展国防科学技术新理论和新原理的探索研究,为增强国防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四)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亚太互联互通蓝图,加快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鼓励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与高校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推动高校设置海外创新中心。  ——支持高校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建立高校国际合作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培育机制,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基于全球价值链部署科技研发任务。推动实施高校国际创新合作计划。  ——推动高校走上国际学术组织舞台,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体系。支持优秀科学家到国际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任职。鼓励高校举办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创办、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期刊。  七、坚持追求卓越,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牢固树立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是高校科技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树立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  ——坚持学术卓越。牢固树立质量优先的创新理念,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开辟新的领域与方向,提出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方法,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自觉弘扬和坚持科学精神,倡导求真、创新的价值导向。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坚持贡献卓越。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目标,面对重大现实问题,让科技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新的可能,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管理卓越。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建设符合科技、教育、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管理体系,创新科技管理与服务模式,倡导精准管理、整合管理和全链条管理。加强高校科研信息化,提升科技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加强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和自律。保障科学探索的自由和独立,遵守科学研究规范和伦理,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保护科学家创新的热情,激发科学家创新的动力,宽容科学家探索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秉持真诚协作、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工作和发现的优先权,尊重他人理性怀疑的权利。准确无误地记录和报告研究的过程,诚实地向科学界开放自己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结果,自觉杜绝并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维护科学的声誉。  ——担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准则,遵守科研过程中的科技伦理规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避免对科学知识的不恰当运用,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进行评估的责任,努力为公众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做出贡献。  (三)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构建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落实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专家机构和办事机构,做到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三公开。  ——建立学术规范教育制度。为本科生开设科学伦理讲座,在研究生中进行学术规范宣讲教育,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教育,把科学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范畴和职业培训体系,形成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  ——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强化全方位监督和约束。按照《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调查程序,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力度,积极推动形成科研诚信和学风自律机制。  (四)加强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  ——建立高校各类科技场馆、科研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制度,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各类创新平台要加强科技成果科普化,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发现和创新成果价值。  ——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高校科协和学生团体的科普作用。加强科普网络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加强科普内容和科技成果科普化。加强科幻作品创作。  ——加强高校科普能力建设。启动高校科普基地建设计划,加大对高校科普创作的投入和支持。  (五)推进高校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部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管理机构建设,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更加注重创新环境营造和重大项目组织。  ——加强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发挥好专职管理人才和“双肩挑”人才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优化结构,提升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管理队伍。加强管理干部技能培训和业务交流。  ——加强高校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制度、人力、信息化等条件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项目申请、组织实施、项目验收和资金使用等全过程专业服务。健全科研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内控制度,完善内部公示制度和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提高项目执行、设备购置、经费使用的透明度。  ——加强高校科协工作,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积极指导学生科技实践活动。  - 八、深化改革与重大举措  (一)加大投入建立高校科学研究稳定支持制度  ——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机制。推进经费分配和管理方式改革,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扩大高校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的自主权,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预先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事业研发任务。  ——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健全对高校基本科研工作的稳定支持机制,支持高校稳定基本科研队伍,培植基本科研能力 在稳定支持基础上,建立持续增长机制 进一步落实学校科研、财务部门管理职责,赋予高校在稳定基本科研方向、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和培育重大项目、提高科研基地运行效率等方面的自主权。  ——推动地方建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鼓励地方设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试点,逐步推开,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提供稳定支持。  ——建立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高校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服务体系。推动高校落实法人主体责任,制定内部管理办法,落实项目预算调剂、间接经费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余资金使用等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和聘用机制改革  ——启动高校科研队伍组织方式改革。鼓励高校自主设立科研岗位,推进高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建立专职科研队伍。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  --——改善科技队伍结构。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校聘任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 科学使用科研项目劳务费,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科研队伍 不断完善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补偿机制,支持高校推进人事与薪酬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科研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分配激励机制。  ——加强国外智力资源引进。建立面向海外高端人才的访问学者制度。提高创新平台、研究中心负责人面向全球招聘的比例。探索在不涉密的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中引进外国高层次专家担任首席科学家。  ——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地方高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流动聘用的政策机制。  (三)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积极参与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高校科技转移与转化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实施“蓝火计划”,建设“中国技术供需在线”,构建“高校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网络”。  ——推进建立高效多赢的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协同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主管部门,推动将高校国防知识产权信息逐步纳入国家国防信息平台,加大对高校国防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保护,促进高校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支撑我国国防可持续发展。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投入方式改革。逐步实现高校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不再新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鼓励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完善高校教师在岗兼职、离岗创业和返岗任职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经学校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四)全面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  ——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  ——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提升评价的科学性。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  ——完善开放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评价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完善同行评价专家遴选机制和专家库,积极引入外部专家和国际同行评价。加强评价专家的自律教育和责任追究机制。  ——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和国际对标评价。鼓励开展标志性工作的国际同行专家评价。推动以国际一流水平的同类机构或学科为参照的评价制度。  ——深化高校科技奖励改革。进一步完善优秀成果提名推荐制,聚焦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成果,加大对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引导和激励。  (五)深入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完善实施机制。进一步落实顶层规划,有效衔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经费、政策支持机制。优化认定机制,突出对实质性协同和实施效果的后评价,充分激发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  ——建立绩效管理模式。加强年度监测、中期绩效检查和周期绩效评估,建立激励约束和退出机制,动态调整。  ——推动计划分层实施。推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推进态势,实现计划预期目标。探索省部共建机制。  (六)实施高校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计划  ——组织高校牵头或参与组建若干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综合性大平台建设。  ——加强和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  ——加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培育建设,强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优化布局。  ——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的结构和布局,加强规范管理,提升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新型科研机构和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和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开展高校科学考察和调查。  (七)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工程  ——探索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重要作用。支持开展重大项目预研,充分发挥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效能,构建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体系。  ——设立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资助重大创新平台顶层设计与培育、重大科技项目生成、重大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三类科技工作。  (八)加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  ——鼓励长江学者牵头组建学术团队,加快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大领域创新团队。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  ——加强已立项教育部创新团队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建设质量。继续加强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优秀团队的滚动支持,培育重大成果产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防拔尖人才培育,在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中加大对国防领域人才和团队的支持。  (九)实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计划  ——引导高校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制度和网络信息平台,并与国家与地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对接。  ——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引导高校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服务收费管理运行机制,用于支持开放共享。  ——引导和鼓励高校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开放共享后补助机制。  (十)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引导计划  ——继续实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坚持高标准、有特色,稳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对“一带一路”、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持,加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培育。  ——继续实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坚持服务需求,提升建设质量,推进规划化管理,实现高水平、实质性、可持续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全球顶级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计划。  ——组织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创新网络联盟。  ——实施“海桥计划”,推进产业技术国际创新合作与国际技术转移,支持高校在境外建立技术转移中心。  九、组织实施  ——明确责任,加强领导。教育部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省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高校科技工作的领导。  ——建立高校创新调查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建立本规划实施和高校科技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反馈机制,开展中期评估,形成政策预调、微调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统一高校科技战线对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高校科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 超10所高校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由于一些原因,近几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直没有新增,因此各大高校已经积累了一批成果丰硕的实验室。不过,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明确表示在十三五将新建7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何时能够正式获批备受关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已有数十所高校陆续披露了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消息,其中包括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不过,由于教育部尚未发布官方消息,因此目前新增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体数量还不得而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十三五将新建7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6年11月29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关于征集“十三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指南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十三五”择优新建数量为70个左右。原则上不与国家和教育部已有布局重复、雷同。/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通知中显示,新增布局重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注重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的衔接,加强学科交叉和薄弱领域布局,促进实验室结构、领域、区域布局优化。/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超10所东北高校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部分高校陆续披露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消息,这些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另据报道,2018年,教育部共批准上海建设6个重点实验室。从高校披露的官方消息来看,上半年教育部批复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过10个。/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9年1月左右,又有一大批高校官网报道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的新闻,不过这次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高校。辽宁高校中,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高校确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中东北大学1次新增2个,表现出色;吉林高校中,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确认获批至少1个;黑龙江高校中,本次共有7个教育部实验室获批,不过目前仅有哈尔滨工程大学披露相关消息,其他高校获批情况还不清楚。/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要想获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往往需要拥有一个甚至多个学科带头人,同时保证实验室团队多年持续在某一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出色成果,因此是十分不容易的。对获批高校来说,实验室的获批将有利于在相关学科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助力“双一流”建设。/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本次部分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高校如下:/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东北大学:新增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经教育部批准,东北大学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医学影像智能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截至目前,东北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达7个,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足工业应用实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联合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学者(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4名,加拿大院士3名),以人工智能、信息、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为工具,按照系统建模、数据解析、工程优化、精准控制的研究逻辑,从资源、能源、设备、环境等生态视角,对复杂制造与物流系统进行数据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与物流过程的计划、调度、操作的系统优化,从而达到制造与物流系统的最大效率和效益。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工业大数据解析、运筹学和数学最优化、智能工厂全流程生产与物流计划、生产与物流批调度、智能工厂的过程优化和最优控制及在制造、能源、资源工业及物流系统中的应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医学影像智能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等优势学科,面向高端设备和精准医疗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联合东软医疗、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多家上下游单位,开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智能成像理论与方法探索,实现多模医学影像智能处理和多源医学数据智能分析关键技术突破,集成高复用医学信息计算支撑与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实验室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医学信息计算创新基地,为我国高端影像设备和精准医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大连海洋大学:获批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同意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2019]37号),由大连海洋大学科技处处长、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院长刘鹰教授作为负责人,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相关科研人员组成团队共同申报的“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组建。这是大连海洋大学获批的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位于服务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和绿色发展,面向学科前沿,聚焦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以设施渔业关键基础理论创新、现代渔业设施与装备技术研发和创制、设施渔业标准与规范制订、设施渔业技术示范等为核心任务,重点发展设施养殖理论、渔业装备技术与标准、智能化管理技术,以期形成一批设施渔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和新标准,构建设施渔业产业理论技术体系和装备技术体系,促进养殖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传统养殖产业全面升级,养殖捕捞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支撑和引领我国设施渔业高效健康发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在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大连海洋大学在设施渔业技术、高端科技人才、高水平研发成果等方面的优势,发挥辽宁省相关企业在水产养殖、现代海洋牧场等领域的产业优势,通过整合汇集科技资源,建设集设施养殖与装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带动和促进设施渔业产业的发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东北师范大学:新增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了《关于同意吉林大学等高校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东北师范大学组织推荐的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该实验室是继2009年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后,时隔十年学校再次新增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为地理学和生态学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吸引和聚集拔尖人才、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学校实施了高端平台培育计划。该计划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为目标,规划建设并培育了一批实验室。在学校和地理学院共同努力下,相关实验室在引进高端人才、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实验室晋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此次,学校抢抓机遇,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方位振兴,向教育部推荐了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议,并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和支持。/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长白山地理过程与生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服务于区域生态安全和地缘安全,成为依托青山绿水、冰天雪地振兴东北,实现区域内外协调发展的高端智库。/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吉林农业大学:获批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了《关于同意吉林大学等高校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吉林农业大学组织推荐由陈光教授为负责人申报的秸秆生物学与高值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该实验室是继2009年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后,时隔十年学校再次新增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为生物学、土壤学、作物学和畜牧学等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年来,学校注重高质量科研平台建设工作,为更好地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吸引和聚集优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出台了《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设立了专项经费培育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已获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级平台17个,为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支撑。/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本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是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我校向教育厅推荐了秸秆生物学与高值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议,并得到了教育厅和教育部的认可和支持。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多年来,本实验室专家围绕秸秆还田和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生物转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在生物学、土壤学、作物学、畜牧学等学科方向开展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现了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在推动东北地区相关领域研究中发挥骨干作用,为东北地区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融合,汇集高水平人才队伍发挥重要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秸秆生物学与高值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服对促进北方地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农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为国家和地方服务方面,进一步发挥吉林农业大学在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作用,加强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不断提高秸秆高值化生物技术研究水平,为国家保障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做出应有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海装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9年1月15日,教育部科技司下发了《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同意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的通知》(教技司[2019]38号文),同意黑龙江省申请建设的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予以立项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由自动化学院牵头建设的“船海装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获得立项建设。/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船海装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船舶工业、海军建设和海洋开发领域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海洋强国等重大发展战略,联合国内外优势创新平台资源,旨在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船海装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在船舶智能化技术、船海装备先进控制技术、船海智能辅助装备技术、航母舰机适配技术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全面提升在船海装备智能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p
  • 2012年教育部科技研究重大项目资助名单公布
    201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经专家评审和公示,现批复北京大学王凡教授等申报的59个项目(含评估优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正式立项并予以资助(名单见附件),项目执行期为2012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经费系“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经费,将由我部财务司连同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经费一并下达。项目经费列入学校2012年度经费预算,并按期统一编制财务决算报教育部财务司。  请各项目依托高校及项目负责人依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按照1:1的比例切实落实配套经费,并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强化对经费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  附件:201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立项项目名单.pdf项目编号依托学校项 目 名 称负责人资助总经费2012年拨款2013年拨款313001北京大学Integrin αvβ3受体分子成像的转化医学研究王凡503020313002北京大学显示用蓝相液晶复合材料的结构控制与电场损伤机理研究杨槐503020313003北京大学机器感知理论与应用研究查红彬503020313004北京大学网构软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梅宏503020313005清华大学面向宽带移动接入的大规模MIMO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周世东503020313006北京交通大学面向安全的轨道交通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研究钟章队503020313007北京理工大学二氧化钒多层热致相变复合薄膜的结构调控及激光损伤机理研究金海波503020313008北京林业大学杉木维管形成层发育过程中microRNA调控机制的研究万迎朗503020313009北京协和医学院围绝经期综合管理预防妇女老年慢性疾病的研究郁琦503020313010北京中医药大学电针同神经节段腧穴——“胰俞”对GK大鼠胰岛β细胞PDX-1调控机制研究李瑞503020313011大连理工大学高强高导铜基复合材料的组织调控与损伤机理王同敏503020313012大连理工大学面向教育信息化的云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张宪超503020313013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波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基础研究文岐业503020313014东北大学基于脊柱仿生力学设计的定向活动系统及Ti合金核心部件的表面改性秦高梧503020313015东华大学高效空穴掺杂半导体Cu2-xSySe1-y光热转换材料的可控合成、表面改性及生物应用胡俊青503020313016复旦大学重大出生缺陷中发育相关信号通路中基因突变的系统鉴别及功能研究王红艳503020313017哈尔滨工程大学单片集成核辐射探测器理论与小型化技术研究王颖503020313018合肥工业大学面向轨道交通智能安全监控系统的无线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何怡刚503020313019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违禁添加物和有害物质检测新技术研究叶邦策503020313020华东理工大学基于聚肽共聚物凝胶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林嘉平503020313021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系统最小误码率接收:理论与应用陈芳炯503020313022华南理工大学新型仿生功能化骨修复材料多级构建及性能研究杜昶503020313023华中科技大学平板PET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核心部件研制谢庆国503020313024华中农业大学核盘菌病毒多样性及其生防潜力研究姜道宏503020313025华中农业大学猪蓝耳病病毒调控晚期炎症介质HMGB1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肖少波503020313026吉林大学纳米多孔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能量存储中抗损伤能力的研究郎兴友503020313027江南大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分泌医药糖蛋白重组酵母表达系统高晓冬503020313028兰州大学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粮草轮作系统调控有害生物的关键机理研究沈禹颖503020313029南京大学新型人工电磁特异介质及其应用研究冯一军503020313030南京理工大学越野环境地表分析的嵌入式系统理论及应用杨健503020313031南京农业大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诱导宿主IL-10分泌的功能蛋白的解析姜平503020313032南开大学叶片衰老与氮素“源”“库”间输送对大豆产量的协同调控研究王宁宁503020313033山东大学工程化大肠杆菌表达药用糖蛋白技术研究肖敏503020313034陕西师范大学油菜素内酯在杨树生长发育及木材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吴光503020313035上海交通大学嵌入式系统虚拟化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管海兵503020313036四川大学外场控制形状记忆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夏和生503020313037四川大学基于同卵双胎的先天性心脏病表观遗传分子机制研究母得志503020313038天津大学飞机大气压力数据嵌入式系统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葛宝臻503020313039武汉大学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发掘、利用与抗虫机理研究高志勇503020313040武汉大学新型氟-18标记肿瘤靶向多功能PET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周海兵503020313041武汉理工大学仿生周围神经修复材料制备、降解特性及神经诱导作用研究王欣宇503020313042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大型机械装备运行状态智能感知的嵌入式技术与系统研究刘泉50302031304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地高动态无线接入互联系统关键技术张海林50302031304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SiC厚外延生长机理研究张玉明503020313045西安交通大学食品违禁添加物多通道复合微流控检测芯片的研发徐峰503020313046西安交通大学互穿型金属封装陶瓷复合防护材料的结构调控与破坏机理研究乔冠军503020313047西北工业大学碳纳米管增强碳/碳复合材料结构控制与损伤机理研究付前刚50302031304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条锈菌吸器代谢与致病性关系的分子机理王晓杰503020313049西南交通大学智能轨道交通安全监控及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闫连山503020313050厦门大学靶向核受体信号转导网络的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张晓坤503020313051厦门大学Wnt信号促进乳腺癌干细胞扩增的下游分子机理研究李博安503020313052浙江大学我国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的发生分布及其致病性研究周雪平503020313053浙江大学认知绿色通信技术基础研究张宏纲503020313054中国农业大学奶牛乳房炎重要病原菌新型缓释微球疫苗的研制韩博50302031305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Nb纳米线/NiTi记忆合金功能化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构建及制备崔立山50302031305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漂珠/镁合金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力学行为机理研究于思荣503020313057中国药科大学参附注射液药效物质与整合作用基础理论示范研究齐炼文503020313058中山大学仿生杂化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性能研究毛宗万503020313059重庆大学多孔材料及其夹芯结构的控制及损伤机理研究郭早阳503020
  • 助力双一流!24所高校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p  日前,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决定立项建设北京大学“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等24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pp  按照官方的说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是教育部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推出的重要战略计划,是“2011计划”的国际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升级版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示范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行动,也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pp  联合实验室的主要建设目标,一是支撑形成一流学科,引领新兴、交叉发展方向,学科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二是承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学术影响力进入国际一流。三是汇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领军人才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四是充分利用国际化人才培养手段,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一流。五是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人才评聘、学术评价和支撑服务,实验室管理水平达到国际一流。/pp  从2017年度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立项名单来看,24所高校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南京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暨南大学、 宁波大学、宁夏大学等8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pp  除了这些知名高校外,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地方重点高校也赫然在列,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下面是2017年度通过立项的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名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bf0f501-7a37-48e9-ab09-e1103ef52bff.jpg" style=""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dff5dd6-9224-4c8f-9023-90fbfaac9c7b.jpg" style="" title="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f36fac3-ea20-486f-9e4f-4ad960bc7ae3.jpg" style="" title="3.jpg"//p
  • 教育部征集高校资环领域科技专家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日前发布通知,决定向各有关高校征集资源与环境领域相关方向的科技专家。并以此为基础,择优遴选部分专家,推荐到科技部参与国家“十二五”资源与环境领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重点方向  资源勘探与高效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环境监控与安全评价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深海探测与装备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  2.推荐要求  各高校推荐专家名额限定在2-5人,原则上应为不超过55岁在校全职工作的中青年骨干科研人员,并具有高级职称,承担过“863”、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或行业类重点项目。各高校统一组织相关专家填写推荐表,并务必于3月16日前将所推荐专家表格电子版由各高校科技处统一发送至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不接受个人推荐,逾期不候。
  • 31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关于“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通过验收的通知  有关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高等学校:  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我部于2010年相继组织专家对部分建设期已满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在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各实验室建设期间按照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在凝炼研究方向、实验环境和条件、人才队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外开放与交流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达到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标准。经我部组织验收专家组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验收,我部同意上述实验室通过验收(名单见附件1、2)。  同时,根据科技和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意见,我部同意“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调整名称(名单见附件3),同意“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拆分为“光学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和“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  通过此次验收的实验室正式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义开放运行,统一命名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  希望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和高等学校继续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优先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各实验室要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面向科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特色,努力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大力培养优秀的中青年队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切实提高实验室学术水平、竞争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附件1:通过验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通过验收时间1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北京大学2010年5月2岩土及地下工程同济大学2010年5月3系统生物工程天津大学2010年7月4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浙江大学2010年7月5夸克与轻子物理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8月6空天先进材料与服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9月7功能纳米晶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11月8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山东大学2010年12月9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12月10特种显示技术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12月  附件2:通过验收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共建地方依托单位通过验收时间1食品营养与安全天津市天津科技大学2009 年11月2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2010年5月3制药工程浙江省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6月4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河南省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6月5设施园艺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7月6工业微生物天津市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8月7显示材料与光电器件天津市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8月8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技术黑龙江省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8月9生物医药工程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2010年8月10微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云南省云南大学2010年9月11分子磁体与磁信息材料山西省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9月12现代测控技术北京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年10月13绿色化工过程湖北省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10月14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湖北省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10月15冶金装备及其控制湖北省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10月16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湖北省湖北大学2010年10月17发酵工程湖北省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10月18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湖北省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10月19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山东省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年11月20分子与纳米探针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11月21太赫兹光电子学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11月  附件3:部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称调整名单序号实验室原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调整后名称1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北京大学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2制药工程浙江工业大学绿色制药技术与装备3系统生物工程天津大学定量系统生物工程4工业微生物天津科技大学工业发酵微生物5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技术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6生物医药工程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药物研究7微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云南大学西南微生物多样性8分子磁体与磁信息材料山西师范大学磁性分子与磁信息材料9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纤维及制品10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信息与行为11功能纳米晶南京理工大学软化学与功能材料12承压系统安全科学华东理工大学承压系统与安全13电力系统仿真控制天津大学智能电网
  • 发布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出炉
    p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正式印发了《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对2018年教育部科技司的工作进行了大致安排。主要内容包括发布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加强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等内容。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pp  201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扎实落实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工作部署,深化科教融合,强化创新驱动,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用 “奋进之笔”谱写得意之作,奋力实现新时代科技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新作为。/pp  一、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pp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持续深入学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凝聚在党的周围。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pp  2.加强科技司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党建工作统领业务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科技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责任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pp  3.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加强廉政建设,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纪律执行,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pp  二、聚焦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目标,着力加强创新引领/pp  4.发布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方案。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要求,制订并发布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推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全面发展基础上,加强重点突破,通过前沿科学中心聚集高水平大团队,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重大条件平台,通过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培育重大项目,通过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带动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全面提升,推动高等学校成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ppstrong  /strong5.启动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作为珠峰计划的核心内容,培育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以科学问题为牵引,以聚集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为核心,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成为相关学科基础研究的最高峰,推动若干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率先实现并跑和领跑,建成世界一流。/pp  6.加强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形成一批依托高校建设的重大条件平台。稳步推进高校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动态调整完善“十四五”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库。围绕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前谋划布局,加强重点项目培育。/pp  7.加强基地建设,强化科研育人。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取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更多在高校布局。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强化科研育人,充分发挥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作用,用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pp  8.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建立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工作机制,共同设立专项经费资助一批战略研究项目。组建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高层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建若干研究基地,围绕教育科学的基础问题开展长期研究。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pp  9.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推进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作,探索政府间合作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新途径,规范验收和评估。继续开展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拓展高校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渠道。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工作,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学科、学校影响力。/pp  10.扎实落实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完善科学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健全基本科研业务费评估办法。扎实落实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任务。创新科研人员聘用机制,建立和完善访问学者、博士后及科研辅助人员聘用制度。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继续引导高校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过程管理,持续推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pp  三、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推进服务国家战略行动/pp  11.组织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协同推进面向“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加大先期培育和项目组织力度。印发并实施《高等学校引领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教育变革深度融合,服务创新型国家和智慧社会建设。/pp  12.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军民融合等战略部署,培育、认定若干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具备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验收评估。/pp  13.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发布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2018-2022)》,研究建立教育部军民融合分级分类的科学决策、咨询机构,培育建设军民融合示范高校,探索省部联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重大项目策划与组织,深入实施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计划,强化质量与保密监督管理。/pp  14.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制订《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双边和多边高校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组织高校积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促进高校共建与校地合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落实与北京、上海签订的共同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组织相关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行动,推动涉农高校深入参与农业科技推广。/pp  15.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推进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师生共创,研究制订《高校双创示范园建设管理办法》,试点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高等学校双创示范园。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实施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行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培育新动能。/pp  四、面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pp  16.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与指导。做好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召开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pp  17.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引领行动,遴选设立5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启动百区千校万课示范行动,认定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区域、优秀学校和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组建若干区域、校际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共同体,出版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集。/pp  18.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完成第二轮全国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举办“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推进教育信息化”专题网络培训示范班,培训3800人。/pp  19.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供给服务。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治体系枢纽环境,组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推动各省完成省级体系规划并逐步形成省级体系,实现10个以上省级体系与国家体系枢纽环境的连通。启动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行动,促进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的开发应用转变。/pp  20.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普及应用。全面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印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评选和展示推广,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开展中小学、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pp  21.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通过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探索形成支持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联网和开展信息化教学、教研的模式及保障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pp  22.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教育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方案,实现教育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基础数据共享,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地方政务应用。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进一步优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pp  23.强化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措施。开展第三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加强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和研究基地建设,发布《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拓展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教育信息化宣传报道。/pp  24.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印发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制订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规划,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现场检查检测和安全评估。持续推进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pp  五、以优良作风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科技和信息化领域落地生根/pp  25.狠抓调查研究工作。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破解高校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难题。压实责任,督促检查,推动部党组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pp  26.发挥战略科技智库作用。举办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强化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启动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指数研究。推进战略研究基地建设。/pp  27.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持续宣贯2017年高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开展科技管理干部业务培训和交流工作,引导广大科技管理干部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树立引领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队伍新形象。/pp  28.做好科技宣传工作。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政策宣传阐释。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进展和突破性科技成果的典型宣传引导。挖掘科技战线杰出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持续开展工作交流总结和信息采集发布,全面展示高校科技和教育信息化战线新形象新作为。/p
  • 逾2000万/项 2012年度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资助-教育部
    各有关直属高校:  根据《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工作的函》(国科财函[2012]1号)的要求,今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专项)项目的组织工作已经启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该专项的具体支持范围和立项要求请参考国科财函[2012]1号文(附件1)。  二、该专项作为较长时期的科技计划,各高校在遴选推荐时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的推荐名额,不得重复推荐。  三、该专项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申报项目要突出重大的特点,集成度高,投入较大,经费原则上不低于2000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生产性设备、重大研究和中试平台的升级改造、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不在支持范围。  四、该专项以项目方式分年度实施,项目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十二五期间,我司将采取开放原则,随时接受学校项目推荐,原则上每校每年1-2项。条件成熟的可在当年推荐,尚不成熟的作为项目备选,我司将会同高校共同进行培育和完善。  五、2012年度专项项目申报要求。  (一)采取限项推荐,每校限报不超过2项。请各高校认真组织,严格把关,推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项目。我司将组织评审论证后择优推荐至科技部。  (二)项目推荐材料包括学校推荐公函、项目实施方案(格式见附件2)一式6份,项目建议书(附件3)一式6份,并于2月22日前报送我司基础处。不接受邮寄,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邹晖 明炬  电 话:010-66096301,66096519  地 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南楼413房间  附件:1、2、3(点此下载)  1. 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工作的函(国科财函〔2012〕1号)  2.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实施方案(格式)  3.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建议书  教育部科技司  2012年1月18日  相关新闻: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启动
  • 教育部:“985工程”和“211工程”已停招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中国高教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中国政府先后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斥巨资支持一批高校向一流大学的目标冲击,其中大部分高校都属于研究型大学。如今,在“211工程”实施16年,“985工程”实施13年之后,两个工程都停止接纳新进。这是2011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第十四次会议时公开表示的,“985”和“211”工程的大门已经关上,不会再有新的学校进入两项工程。  停招,意味着两项工程的容量目前已经饱和。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两项工程究竟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211”开端  对于“211工程”实施之前高校的窘迫,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贺高红教授记忆犹新。1997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的贺高红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实验室的先进设备使她看到了内地学校的差距,这曾让她有些茫然和绝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杨玉良忆及“211工程”开始之际,曾总结了如下几条突出问题:仪器设备非常陈旧,教学和科研用房十分紧张,教育技术和文献资源建设滞后,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要求。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才队伍的断层比较严重,博士生仅仅占总人数的2.6%,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弱,高水平的成果也不多。在杨玉良看来,这些问题也直接导致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层次较低,缺乏影响力。  鉴于国内高校的落后状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原国家教委即提出“211工程”的设想,1994年,这一设想被写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11工程”的总体目标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1995年,全国共有高校1054所,本科院校616所。“九五”期间,“211工程” 在99所高校中实施建设,主要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和两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程所需建设资金,主要由学校所属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筹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工程建设起推动、指导和调控作用。  “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计划和要求,对于一个10年的计划,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杨玉良曾表示。  为了能够进入“211工程”,各个高校都开始摩拳擦掌,“当时为了学校申请‘211工程’,全校师生一起粉刷墙壁。”一位河北大学的校友回忆当时学校申报时的盛况。而就在高校都努力争取进入“211工程”之际,一个支持力度更大的计划出台了。  “985”拔尖  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型大学”的“985工程”,发端于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召开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被称为“科教兴国动员令”的著名讲话。他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同年12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明确提出, “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该项计划,“985工程”正式实施。  在“985工程”初期,受到国家支持的院校仅北大、清华,各获18亿元人民币拨款,其他院校则由教育部和地方共建。1999年7月至11月,教育部和相关省市、部门和高等学校先后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达到9所。  2001年11月20日,财政部、教育部又下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明确“行动计划”(“985工程”建设包括在其中)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部门配套资金以及其他自筹资金。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包括“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等特殊专项的支出”。  随后教育部与有关省市和部门又陆续对25所高校实行共建,“985工程”学校增加到34所。2004年6月3日,“985工程”二期正式启动,二期中新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贺高红教授认为,“211工程”与“985工程”既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二者的建设着眼点和建设内容截然不同。“211工程”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建设学科的高峰,使部分学科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转换和国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并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学科体系 “985工程”以造就一流的学术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为重点,打造学科的高地。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可以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学科群和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 学科高地的建设,有利于优势学科水平的提高。二者的实施都对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985工程”三期正在进行之中,而对于“985工程”建设高校确切数目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上,也仅仅公布了“211工程”的相关数据,对已经实施13年的“985”工程则语焉不详。负责“211”“985”工程实施和协调工作的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目前有关“985”的相关信息正在进行处理,故目前尚未公布。而对于《科学新闻》有关 “211”和“985”相关问题的采访函,截止发稿,教育部并未进行回应。  提升明显  2006年暑假,贺高红到美国参观了多家著名大学的实验室,她欣喜地发现,别人实验室有的,自己实验室基本也有,自己实验室的一些设备虽然算不上最好的,但是可以和国外一些稍好的实验室相提并论。“当时我就觉得我在国内同样也可以做得很好。”贺高红说。  作为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获得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和大连市的拨款,硬件提升显著。而对于西部高校来说,人才引进问题是最头疼的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杨凌经济示范区,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这所于2004年、2005年先后获批进入“985”和“211”的农业高校,在地理位置上较为尴尬。  “我们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唯一一所远离大城市地处农村的‘985工程’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办公室宋广林介绍,人才短缺是该校改革与发展的最大瓶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严重失衡。当时,全校教职工4800多人,其中教师仅1200余人,而工人则达1700多人,教师中研究生比例不足20%。二是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困难。学校地处西部农村,远离中心城市,条件较为艰苦,优秀人才不断流失,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甚至引进优秀本科生都很难,2000~2004年累计新进博士不足10 人。”  而在得到两项工程支持之后,这一状态大有改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除承担了一系列重大项目,进行高端人才引进外,仅引进博士学位人员已经达38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人员比例提高了13个百分点。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人才引进的门槛上也抬高了,在校任职人员未获博士学位也不能提正高职称。  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样,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在进入“211工程”之后,在人才引进、招生数量和学校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的承担上都取得了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11’‘985’等高校大多集中在东部,占据着学术高地,拥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西部地区名校很少,边疆地区几乎没有。兵团与东中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西部边疆高等教育的滞后,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石河子大学能够进入“211工程”体现了教育公平,实现国家公共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石河子大学校长向本春告诉《科学新闻》。  据教育部公开信息,截至2008年3月,十年间西部“211工程”学校,总共引进人才 5544人,新增两院院士4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由1995年的1194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6112人,有361名青年学者入选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有94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对于地理条件处于劣势的西部高校而言,这样的数据不能说不诱人。  “由于两个工程的实施,相关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显著提高,一本教材用几十年的情况已经逐渐消失,另外,近些年这些高校的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去国外长期访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提高而不是下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说,更为重要的是,“211”“985”的实施唤醒了中国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冲击世界一流的意识。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2009年9月28日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总结“985工程”说: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生出了一大批具有国家标志的科研成果 比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很大比例的获奖者都是“985”高校的教授学者。这些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的科研任务。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50%、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委托单位50%,都是“985”高校。第三,汇聚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中青年学者,也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  “门外”高校  于军是新疆塔里木大学科技处处长,近两年内地和新疆的对口支援让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很有信心。而几年之前,对自己所在的地处南疆、毗邻沙漠的塔里木大学,于军很不自信,他曾多次和校长赴京申请能够进入省部共建,希望能够进入“211工程”。  省部共建,是地方高校进入“211工程”“985工程”的第一步。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表示,中央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所以“985工程”也好,“211工程”也好,都是采取和地方、各个部委共同建设的方针,就是中央出一部分经费,各个地方出一部分经费,共同建设一些比较好的大学。  “由于我们兵团只有两所高校,另一所高校石河子大学已经是省部共建了,所以我们就没有机会了。当然我们也知道自己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于军说。  近年来,随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发展,一些学校取得了成绩。而两大工程已经成为一个衡量标准。一个听起来名字不是那么响亮的学校,只要是被冠以“985”“211”重点建设高校,都给人以炫目的感觉。而在高考招生、毕业生就业、科研项目申请中,这两个工程更是两块金字招牌。  “‘985’和‘211’的符号价值大于实质价值。”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这样总结两项工程带来的效益。  在王洪才看来,将“985”“211”的大门关上也是自然的,“因为它们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如果各个都是‘985’和‘211’的话,就都不是了。”王洪才认为,“985”“211”的建设思路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985”和 “211”的符号价值大于实质价值,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正当的竞争,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大学健康发展。“教育部之所以停掉,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因为这不是大学发展的真正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目前两项工程已经不再有新学校进入。但是一些学校还可以通过单个项目的形式获得相应的支持。例如“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自2006年开始试点,2008年起与“985工程”同期实行,项目建设单位从属于“211”但非“985”的高校中选择,其中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  此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两会期间曾向媒体表示,今后教育部还将扶持有特色的高校,比如那些在改革中归属地方的行业院校,其单个学科有的仍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仅去年教育部对非“211工程”学校投入达5亿元。  “现在‘211工程’已经关闭大门。我们将抓住对口支援和国家支持西部的契机寻求发展。”虽然没能赶上“211工程”的末班车,但在于军看来,塔里木大学目前是条件有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发展,并且作为西部高校,今后的机会还很多。  钱和权力  “目前只是不再进入新学校,‘985工程’和‘211工程’仍在继续”。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旭峰告诉《科学新闻》,目前“985”三期正在进行之中。这意味着已经进入工程的高校仍将继续自己的目标,并将继续获得大量的支持。  “1998年的时候,每个学校科研经费校均1个亿,非常低,到了2007年达到7个亿,有的学校已经达到12个亿,而校均科研经费达到12个亿的水平相当于美国AAU(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相当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水平,所以这个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郝平这样介绍“985”工程对于高校的支持力度。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看来,“985”“211”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项目”,学校争取获得这个大项目的立项支持。而在具体的办学中,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建立博士点、发展学科基地、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都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国家专项的支持 教授们申请到各类政府基金、科研项目越多,意味着学校能进账更多办学经费。这些既可以做大学校经费蛋糕,也可解决教师待遇问题,自然没有学校能无动于衷。  “近年来,不断揭露的申报项目、申报成果中的造假丑闻、公关丑闻,以及申报成功之后的经费黑洞、经费浪费问题,根源就在于大家在玩一场资源争夺游戏,而没有把教育与学术真正当一回事。”熊丙奇说。  程莹则表示,国家对于两项工程的重点支持除了经费,另外在自主办学和方方面面的改革上(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和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招生改革等),相关高校也都得到教育部支持,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但暴露的一个弊端是,主管部门在决定资助对象和资助经费方面的权力很大,而大学要想获得支持必须高度重视和教育部的关系,这会导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实际控制力进一步加大。  “在教育系统,学校、地方教育部门向上级管理部门‘讨钱花’,教育部门向政府计划部门、财政部门‘讨钱花’,已经是获得办学资金的基本模式。此前,教育系统的诸多工程、计划,包括‘985工程’‘211工程’、国家精品课程、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跨世纪人才计划,无不出于此。”熊丙奇说。在他看来,若是希望真正可以保证资金的使用,要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投入的预算和监督。也就是说,对于教育投入,不是由政府部门决定,而是由教育拨款委员会依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确定教育拨款预算,然后按照预算进行拨款,对于没有按预算投入的行为,将依法问责。  大连理工大学的贺高红则建议,在此类工程中应该设立准入和淘汰机制,这样可以带来相应的竞争。
  • 22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11年12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通过验收的重点实验室名单,其中包括22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还公布了4家实验室名称需要调整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体通知如下所示:有关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高等学校:  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我部组织专家对部分建设期已满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在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各实验室建设期间按照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在凝炼研究方向、实验环境和条件、人才队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外开放与交流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达到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标准。经我部组织验收专家组对“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验收,我部同意上述实验室通过验收(名单见附件1、2)。  同时,根据科技和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意见,我部同意“煤气化”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调整名称(名单见附件3)。  通过此次验收的实验室(含省部共建)正式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义开放运行,统一命名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  希望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和高等学校继续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优先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各实验室要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面向科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特色,努力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大力培养优秀的中青年队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切实提高实验室学术水平、竞争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附件:  1. 通过验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通过验收时间1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河海大学2010年12月2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南开大学2010年12月3煤气化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12月4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1月5分子表观遗传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1月6有色金属资源化学中南大学2011年1月7极化材料与器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1月8高效洁净机械制造山东大学2011年4月9半干旱气候变化兰州大学2011年5月10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5月11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6月12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西南大学2011年6月13构造与油气资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1年6月14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6月15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7月16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东南大学2011年7月17建筑安全与节能湖南大学2011年7月18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8月19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北京理工大学2011年9月20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9月21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湖南大学2011年10月22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浙江大学2011年10月  2. 通过验收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共建地方依托单位通过验收时间1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陕西省西北大学2010年12月2中药资源科学广东省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12月3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吉林省吉林师范大学2010年12月4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2010年12月5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江苏省江苏大学2011年1月6儿童发育疾病研究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4月7免疫微环境与疾病天津市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5月8光电油气测井与检测陕西省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6月9现代制造技术贵州省贵州大学2011年6月10低维量子结构与调控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7月11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陕西省西北大学2011年7月12动物抗病营养四川省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7月1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四川省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9月14环境友好化学与应用湖南省湘潭大学2011年9月15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湖南省湘潭大学2011年9月16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上海市上海大学2011年9月17先进催化材料浙江省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9月18水利水运工程重庆市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10月19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重庆市重庆邮电大学2011年10月20功能无机材料化学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2011年11月  3. 部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称调整名单序号实验室原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调整后名称1煤气化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及能源化工2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3中药资源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中药资源4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重庆邮电大学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二○一一年十二月一十四日
  • 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36张表格精简整合为6张、简化科研单位经费报销流程、精简科技领域人才帽子、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今后,束缚科研人员的繁文缛节将进一步简化,科研人员的负担将进一步减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近日联合推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主要聚焦科研管理中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检查多、数据孤岛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并固化形成制度成果。目前已陆续推出实施一系列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5px "“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是四部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政策落地见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包括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等7项具体行动。据介绍,七项行动要解决的都是“硬骨头”问题,将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同时,把科研人员方不方便、满不满意作为检验科研管理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ppbr//p
  • 教育部公布2012年度“协同创新中心”初审名单
    2013年1月13-15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京组织专家对2012年度高校申报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专家初审。此次初审工作采取集中研讨、独立审议、随机派送、比例限定的方式进行,依据专家审定结果,产生了进入下一轮会议答辩的协同创新中心名单(详见附件1)。专家初审全程在教育部监察局的监督下完成。通过此次专家初审的协同创新中心和牵头高校,应抓紧准备会议答辩阶段的材料。答辩时间拟安排在2月27-28日,汇报将以PPT方式进行(见附件2),每个中心拟安排汇报时间30分钟,答辩时间20分钟,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对于没有通过此次专家初审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我们将于近期汇总专家初审意见及建议后正式反馈,以利于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培育工作。进入会议答辩阶段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应严格遵守认定工作的纪律和要求,不得影响专家的评审,不得干扰认定的秩序。如有发生,一经查实,将取消此次认定的结果。附件:1、 2012年度“2011计划”专家初审通过名单一、面向科学前沿类中心名称牵头高校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二、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中心名称牵头高校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三、面向行业产业类中心名称牵头高校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工业大学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同济大学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四、面向区域发展类中心名称牵头高校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大学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农业大学2、 “2011协同创新中心”会议答辩建议提纲  一、协同创新方向选取和总体实施思路  (重点包括:重大需求提出依据、开展协同创新的必要性、拟解决的关键科学与和技术问题、重大任务牵引以及总体实施路线和预期目标等)  二、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及运行状况  (重点包括:中心组建方式、已有基础与实力、培育组建过程和目前运行状态等)  三、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情况  (重点包括:中心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方式等方面改革实施情况)  四、培育组建阶段主要支持和资源整合状况  (重点包括:前期主要经费投入、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及各方面政策支持情况等)  五.主要实施成效  (重点包括:在培育组建和机制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协同创新中心所产生的机制体制改革成效、对高校发展的带动作用、国际影响力以及社会贡献和认同度等)
  • 2011年教育部科技研究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
    关于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立项通知教技司[2011]313号各有关高等学校: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经专家评审和公示,现批复北京大学王宪教授等申报的34个项目(含2010年度评估优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正式立项并予以资助(名单见附件)。项目执行起始时间为《任务合同书》签订日期即2011年9月1日。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经费系“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经费,将由我部财务司于2011年年底连同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经费一并下达。相关高校应将项目经费列入本校2011年度经费预算,并于年末统一编制财务决算报我部财务司。  请各项目依托高校及项目负责人依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按照1:1的比例切实落实配套经费,并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强化对经费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  附件: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立项项目名单(单位:万元)序号项目编号依托学校项目名称负责人资助总经费2011年度拨款2012年度拨款备注1311005北京大学代谢综合征及其血管病变王宪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2311006清华大学JNK激酶的调控机制王志新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3311007北京科技大学基于智慧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周贤伟50.0 30.0 20.0  431100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页岩气流动机理与产能预测模型研究 程林松50.0 30.0 20.0  531100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碳酸盐岩数字岩心构建理论与方法姚军 50.0 30.0 20.0  6311010兰州大学四川盆地古生界页岩气形成机理及成藏要素张铭杰50.0 30.0 20.0  7311011北京中医药大学糖耐康干预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和作用靶点研究 刘铜华50.0 30.0 20.0  8311012天津大学近空间飞行器跟踪控制方法研究宗群50.0 30.0 20.0  9311013华北电力大学区域能源系统识别、优化与调控机理研究黄国和50.0 30.0 20.0  10311014东北大学镍基耐腐蚀高温合金连续铸造关键技术研究王恩刚50.0 30.0 20.0  11311015吉林大学低剂量辐射诱导正常及肿瘤细胞生物学效应差异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崔久嵬50.0 30.0 20.0  12311016复旦大学中华民族姓氏的Y染色体遗传结构金力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13311017上海交通大学稀土镁合金热挤压成形多尺度集成计算模型 李大永50.0 30.0 20.0  14311018上海交通大学合成生物学导向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研究林双君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15311019东南大学材料塑性成型的微观变形机理与方法研究孙立涛50.0 30.0 20.0  1631102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异构无线网络安全融合关键技术研究马建峰50.0 30.0 20.0  17311021中国矿业大学煤矿救生舱智能监控技术的研究葛世荣50.0 30.0 20.0  1831102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构造物理方法研究 郭德勇50.0 30.0 20.0  19311023江南大学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开发及高效制备周哲敏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20311024江南大学基于认知视觉系统的人机交互技术理论研究及应用吴小俊50.0 30.0 20.0  21311025合肥工业大学轿车双离合器变速系统零部件塑性净成形关键技术研究吴玉程50.0 30.0 20.0  22311026武汉大学植物开花调控及胚胎发生机制研究吕应堂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23311027武汉大学代谢综合征的宫内起源机制及早期诊治技术研究汪晖50.0 30.0 20.0  24311028华中科技大学慢性肾脏病进展机制的新视角:巨噬细胞与新生淋巴管 姚颖50.0 30.0 20.0  25311029华中农业大学柑橘采后品质调控网络构建及功能成分研究程运江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26311030中山大学登革病毒吸附抑制及虫媒控制防治新策略研究黎孟枫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27311031西南交通大学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新型多址复用技术研究唐小虎50.0 30.0 20.0  28311032西南大学基于生理信号的人机情感交互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刘光远50.0 30.0 20.0  29311033陕西师范大学低成本、大尺寸、高质量单畴GdBCO超导晶体生长关键技术研究杨万民50.0 30.0 20.0  30311034哈尔滨工程大学载人潜器综合优化研究韩端锋50.0 30.0 20.0  31311035南京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加工中变形升温再结晶研究王经涛50.0 30.0 20.0  32311036北京协和医学院特殊资源天然药物的研究基础庾石山50.0 30.0 20.0 评估优秀实验室33311037北京协和医学院胸部肿瘤个体化综合诊治的转化医学研究 李单青50.0 30.0 20.0  34311038北京体育大学改善心肺耐力的有效运动负荷及其评价研究 谢敏豪50.0 30.0 20.0  教育部科技司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 天大精仪学院刘铁根入选教育部2010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天津大学有五位教授入选,包括:自动化学院夏长亮、化工学院李鑫钢、精仪学院刘铁根、材料学院李亚利、机械学院舒歌群5位教授入选。 从1990年开始实施该制度至今,天津大学共有407人享受过政府特殊津贴。  夏长亮,自动化学院教授。从事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智能控制、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研究。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天津市产学研突出贡献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16项,其中已授权7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0余篇。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霍英东高校教师奖、天津市杰出青年和青年科技奖和五一劳动奖章和青年五四奖章,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等职。  李鑫钢,化工学院教授。从事精馏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和成果推广工作,在工程技术方面成绩突出。他发表论文280余篇,主编和参编《现代蒸馏技术》等多部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等。  刘铁根,精仪学院教授,兼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常务理事等职。从事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嵌入式图像检测技术及防伪识别仪器与技术等领域研究。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973计划和863计划、国家计委重大专项、天津市重大攻关、省部级基金等20余项科研课题。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 、EI收录的6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   李亚利,材料学院教授,任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从事纳米材料和先进陶瓷的教学和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基础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天津市优秀留学人员”等称号;曾获德国洪堡基金,日本STA基金和“英国志奋领基金”等学术荣誉。   舒歌群,机械学院教授。从事内燃机设计及内燃机工作过程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863项目、总装备部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近5年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10项。相关成果在国内7家企业24款162.76台车用柴油机上得到应用,推广面达到34.23%;实现了我国低噪声内燃机产品研发的自主创新,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始于1990年,是国家为奖励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岗位和工农生产第一线,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有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而设立的。从2004年起,由原来的每一年选拔一次改为每两年选拔一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由学校(单位)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并报人事部审核、国务院批准。2010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单位)共有395人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教育部公布39个重点实验室主任名单
    据教育部科技司网站消息,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实验室规范管理,在各省教育厅和高等学校推荐的基础上,教育部科技司经认真研究和考核,同意聘任游伟程教授等分别担任相应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院士等分别担任相应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具体名单见附件) 。  按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任期以评估为周期,对于参加评估的实验室任期至下轮评估结束 对于不参加评估的实验室任期最长不超过5年,任期结束后重新聘任。  附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北京大学游伟程魏于全2夸克与轻子物理华中师范大学许 怒赵光达3光学信息技术科学南开大学袁小聪徐至展4光电信息技术天津大学刘铁根庄松林5定量系统生物工程天津大学元英进欧阳平凯6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天津大学李亚利欧阳世翕7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浙江大学陈云敏陈祖煜8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山东大学夏光敏刘春明9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上海交通大学关新平柴天佑10特种显示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吴夏华凌永顺11承压系统安全科学华东理工大学朱东生高金吉12地理信息科学华东师范大学高 炜童庆禧13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同济大学杨正宏李 杰14三束材料改性大连理工大学董 闯周克崧15材料先进技术西南交通大学赵 勇周 远16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西南交通大学高仕斌严陆光17空天先进材料与服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 涛赵振业18软化学与功能材料南京理工大学汪 信欧阳平凯19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汪懋华20绿色制药技术与装备浙江工业大学苏为科张礼和21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河南师范大学张 杰王晓昌22设施园艺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方智远23食品营养与安全天津科技大学王 硕陈君石24工业发酵微生物天津科技大学张同存孙宝国25显示材料与光电器件天津理工大学印寿根秦国刚26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哈尔滨理工大学赵 洪李盛涛27心血管药物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姚新生28西南微生物多样性云南大学张克勤邓子新29磁性分子与磁信息材料山西师范大学武海顺高 松30现代测控技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高金吉31绿色化工过程武汉工程大学吴元欣金 涌32纺织纤维及制品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王训该33冶金装备及其控制武汉科技大学应保胜段正澄34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湖北大学王世敏卓仁禧35发酵工程湖北工业大学汤亚杰杨胜利36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湖北中医药大学方念伯张伯礼37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山东轻工业学院陈嘉川陈克复38分子与纳米探针山东师范大学唐 波江桂斌39太赫兹光电子学首都师范大学张存林杨国桢
  • 201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预立项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经专家评议、评审,并通过公示,拟同意部分学校申报的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立项(名单详见教育部科技司主页公示名单)。现将通知如下:  1. 请按照《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有关规定,组织认真填写《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任务合同书(最新)》。(《合同书》电子文档可在教育部科技司主页&ldquo 下载中心&rdquo 的&ldquo 项目格式下载&rdquo 栏目中下载)  2. 《合同书》一式三份、加盖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公章(直属高校只需学校公章)后连同电子版本于9月5日前报送我司计划处,逾期报送者视为自动放弃。  3. 《合同书》电子版本可通过科技管理平台以PDF格式提交。(凡签字、盖章的部分必须扫描原件,文件大小不得超过10M)  4. 项目拟资助总经费:面向部属高校的项目50万元,其中第一年度30万元,第二年度20万元,承担单位不低于1:1配套(优秀实验室项目不要求经费配套) 面向地方高校的项目20万元,其中第一年度12万元,第二年度8万元,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资助经费不低于30万元,学校另配套经费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决定。  我司将对上报的《合同书》进行签定,合格后拟下达正式立项通知书。  《合同书》中提供的银行帐号必须核实准确无误后加盖学校财务印章。  教育部科技司主页:http://www.dost.moe.edu.cn  科技管理平台网站:http://stmp.moe.edu.cn/  邮寄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南楼421室。  邮编:100816  联系人:教育部科技司计划处 任晶 李渝红  联系电话:010-66096298(FAX),18221825912  教育部科技司  2013年8月23日
  • 教育部2012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通知
    各直属高校: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工作安排,为做好项目建议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资助范围  1. 研制专项由国家基金委负责管理,2012年项目申请分为部门推荐和自由申请两种方式。其中,经费需求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项目采取自由申请方式,直接向基金委申请 经费需求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由主管部门负责推荐 经费需求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另行单独申报。  2. 该专项重点支持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和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以及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不支持测试类和平台类研制项目。  二、推荐原则  1. 此次推荐只面向教育部直属高校,每校限项不超过2项。各高校应严格把关,推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项目建议。我司将在各校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审,择优推荐到基金委。  2.请各高校做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金委)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科技部)的分类工作,不得重复申报。对于不能按照要求推荐的高校,将在今后申报中减少推荐指标。  三、材料报送  1. 项目推荐单位应按要求认真组织,撰写《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立项建议书》,建议书电子表格可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页(www.nsfc.gov.cn)的“下载中心”下载。  2. 项目推荐高校请于3月14日前,将项目建议书一式五份(均为原件)和项目建议清单一并函报我司基础处,电子版材料发送到kjsjcc@moe.edu.cn。材料不接受邮寄,逾期不予受理。  联 系 人:张安平 邹晖  联系电话:010-66096301,66096519  附件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立项建议书.doc  附件2: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立项建议清单.doc  教育部科技司  2012年2月22日
  • 5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名单公布
    为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促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要求,教育部科技司决定今年对中央直属高校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参评实验室清单见附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实行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  2.以对实验室整体运行状况的评价为重点,突出实验室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及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撑重大科技创新、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和团队、高层次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成绩,同时注重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与机制创新以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  3.以实验室近五年的成果产出为评估依据,突出实际成效和未来发展趋势。纳入统计的科研成果(如论文、专利等)验收通过后必须署名实验室,建设期间的成果可按固定人员进行统计,且成果需与实验室方向相吻合。  4.强调依托单位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实质性支持(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人才引进等),突出实验室人才、项目、基地的紧密结合。  二、评估程序  评估工作分现场评估和综合评估两个阶段,计划于9月进行现场评估,10月中旬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时间和分组安排另行通知。  1.现场评估  包括如下内容:(1)听取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50分钟) (2)听取实验室代表性研究成果学术报告,不多于5项,总时间50分钟 (3)实验室现场考察(包括人文学术环境、重大成果演示、实验室人员座谈、实验室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等) (4)专家组评议,形成评估意见并向学校和实验室反馈。  2.综合评估  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对各组现场评估排序前30%和后20%的实验室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中会议答辩和评议。  在现场评估意见和综合评估意见的基础上,由教育部确定本年度“优秀”、“良好”以及“较差”实验室名单。对“优秀”实验室,教育部将予以一定的支持。“较差”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三、评估要求  1.评估工作是加强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依托高校和实验室要高度重视实验室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本着严谨、求实的原则,为实验室评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学校要认真组织撰写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报告要突出实验室的标志性成果,突出实验室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与合作以及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汇报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成绩和经验。  3.要充分做好实验室工作报告、代表性学术报告的汇报及答辩的准备工作。实验室人员尤其是骨干研究人员要全力配合实验室主任做好评估工作。现场评估时专家组对实验室主任报告的质询原则上由实验室主任解答。  4.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规定,所有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两年以上的实验室(验收时间为2010年6月底前)原则上必须参加此次评估。通过验收但开放运行未满两年的实验室可自愿向教育部科技司提交评估申请,并按照本通知要求报送评估申请书。若对参评实验室有异议或者申请参加评估的实验室,请于2012年5月31日前由依托单位提出书面说明或申请,逾期未提出的不予受理,须严格按照本通知执行。  四、实验室评估申请书编制  实验室评估申请书各项指标只统计评估期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底)的成绩和数据。  请有关高校认真组织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格式及说明详见www.dost.moe.edu.cn“下载中心”栏),并于2012年8月31日前将纸质材料和电子版光盘(各一式1份)报送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明媚、明炬  电 话:010-66096301,66096519  Email:kjs413 @126.com  通信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  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参加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实验室名单工程领域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高校1水沙科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北京科技大学3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长安大学4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长安大学5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庆大学6精密与特种加工大连理工大学7材料电磁过程研究东北大学8生态纺织东华大学、江南大学9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东南大学10微电子机械系统东南大学11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哈尔滨工业大学13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华北电力大学14承压系统与安全华东理工大学15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华南理工大学16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17工程仿生吉林大学18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清华大学19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清华大学20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清华大学21先进成形制造清华大学22动力机械与工程上海交通大学23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上海交通大学24皮革化学与工程四川大学25智能电网天津大学26道路与交通工程同济大学27岩土及地下工程同济大学28高速船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29电子装备结构设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0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西安交通大学31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西北工业大学32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西南交通大学33轨道交通安全中南大学材料领域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高校1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北京大学2环境断裂北京科技大学3三束材料改性大连理工大学4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东北大学5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林业大学6纺织面料技术东华大学7微纳光子结构复旦大学8光子/声子晶体国防科学技术大学9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10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华东理工大学11汽车材料吉林大学12磁学与磁性材料兰州大学13先进材料清华大学14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清华大学15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山东大学16薄膜与微细技术上海交通大学17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天津大学18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同济大学19电子陶瓷与器件西安交通大学20材料先进技术西南交通大学21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南大学22生物冶金中南大学23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中山大学
  • 教育部任命韩呼生为教学仪器研究所所长
    2012年2月8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人事司副司长廖舒力到教仪所宣布教育部任免决定。会议由廖舒力副司长主持,他宣读了《教育部关于韩呼生、王富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教育部任命韩呼生为教学仪器研究所所长;因任职年龄到限,免去王富教学仪器研究所所长职务。会议现场  会上,刘利民副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教育装备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技术装备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实验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仪器设备研究,研发新的教育技术、教育实验技术、教学仪器制作技术,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要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注重信息化如何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应该把改进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个工作重点,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新技术,引进新手段,融入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核心,科学配置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做好教育教学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撑,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技术装备标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促进区域间教育水平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基础,要结合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认真抓好标准化建设,抓住大好时机,开拓新局面。  刘利民副部长充分肯定了教仪所近年来在以王富同志为班长的领导班子带领下,经过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研发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中小学技术装备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得力助手和参谋。他相信韩呼生同志一定会在部党组的带领下,努力推动教仪所工作全面发展,再上新台阶。教学仪器研究所所长韩呼生  韩呼生个人简介  1954年5月出生,汉族,山西灵石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副主任、《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常务理事。  毕业于空军政治学院经济管理专业。1992年1月任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办公室副主任,1993年9月任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招生处副处长,1997年7月任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招生处调研员,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进修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研究,2000年5月任教育部企事业办学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2003年2月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综合处处长。2005年8月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2009年1月任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副主任。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