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仪器信息网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专题为您整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话题讨论。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相关的资讯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8届院士大会开幕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8届院士大会27日在意大利东北部城市的里雅斯特开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科学家、多国科技界领导人、国际组织代表与会,共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未来发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大会。他在致辞中总结说,近6年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来源国家和地区从91个增至104个;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新设立包括联想科学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科学奖项;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科学家网络成功启航;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全球影响力和公信力大幅提升。/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白春礼指出,在科学界,每一代人都肩负拓展知识边界和加强科学能力的重大使命,依赖科学进步才能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方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义不容辞。他鼓励科学家在推动科学进步的同时,通过开放、创新、精诚合作为人类带来更多光明、希望和尊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意大利外交部全权代表法布里齐奥· 尼科莱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助理总干事史凤雅、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主任费尔南多· 克韦多等参加大会,并在发言中感谢白春礼过去6年来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发展和促进南南、南北科教合作做出的重大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白春礼院长还在会上为2017、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奖、联想科学奖、萨拉姆奖等获得者颁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8年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选举年,苏丹科学院院长穆罕默德· 哈桑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教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司库,巴西科学院院长路易斯· 达维多维奇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秘书长。/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11月,总部设在的里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现有上千名院士。白春礼2013年1月正式就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是该组织成立以来担任院长的首位中国科学家。他2015年成功连任,将于2018年底卸任。/p
  • 八学者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日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2届院士大会在意大利里雅斯特举行。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名代表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内地8名科学家当选为TWAS新科院士。  8名科学家分别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赵国屏,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包信和,中山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许宁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永飞,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孙昌璞,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寿阳,以及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林文娟。  TWAS奖颁发给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本届大会上,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江雷荣获TWAS化学奖,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吴福元获TWAS地学奖,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刘长明获TWAS东亚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教育发展奖。  截至2011年10月,中国大陆共有TWAS院士161名,TWAS青年通讯院士5名,40名科学家获TWAS奖,20名获TWAS地区奖。  中科院院长、TWAS副院长白春礼率中国TWAS院士代表团出席了本次大会,并主持召开了东亚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ROESEAP)院士和青年通讯院士座谈会。在全体院士大会上,白春礼还代表ROESEAP办公室作了2011年度工作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在大会闭幕式上,白春礼宣布TWAS第23届院士大会将于2012年9月在天津举行。
  • 18中国学者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9月19日从正在天津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3届院士大会上获悉,TWAS2012年新增选院士49名,其中包括14名中国大陆的科学家以及4名台湾地区的科学家。  据介绍,TWAS每年增选新院士45至50名,必须由2名TWAS院士书面提名。此次增选前,TWAS有院士近1000名,分别来自全世界的9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太地区占51%,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占24%,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占15%,其他占10%,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7名。这次增选后,中国大陆有TWAS院士174名。  大会同时公布了2012年TWAS科学奖和TWAS讲演奖的获奖者名单。这些奖项将在明年的TWAS院士大会上颁发。  另据新当选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透露,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拟更名为世界科学院。“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有近20%的院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他们为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当今科技的发展更加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快速提升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更名后的世界科学院依然致力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服务。”白春礼说。附:TWAS2012年新增选院士名单1.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AbdulrazakShaukatKenya肯尼亚 FAnosaVictorNigeria尼日利亚FChen陈Jianping剑平China中国FFu傅Bojie博杰China中国FMadkourMagdyEgypt埃及F2. STRUCTURAL, CELL & MOLECULAR BIOLOGY 结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NagarajaValakunjaIndia印度FShu 舒Hong-bing红兵China中国FVercesiAnibal E.Brazil巴西FWangKuanTaiwan, China中国台湾F3. BIOLOGICAL SYSTEMS & ORGANISMS 生物系统科学与有机体DemissewSebsebeEthiopia埃塞俄比亚FGarciaEloi S.Brazil巴西FKang康Le乐China中国FWangLu-HaiTaiwan, China中国台湾F4. MEDICAL & HEALTH SCIENCES 医学与健康医学OsumiNorikoJapan日本AFHou 侯Fan Fan 凡凡China 中国FLiangKung-YeeTaiwan, China 中国台湾FMandalChitraIndia印度FSewankamboNelsonUganda 乌干达FTeixeiraMauro M.Brazil巴西F5. CHEMICAL SCIENCES 化学FrenkelDaanNetherlands 荷兰AFBhattacharyaSantanuIndia 印度FDupontJairtonBrazil 巴西FJiang 江Lei 雷China 中国FKahwaIshenkumbaJamaica 牙买加FYanChun-HuaChina 中国F6. ENGINEERING SCIENCES 工程科学HuChenmingUSA 美国AFBanerjeeSoumitroIndia印度FBorkarVivekIndia印度FCottaRenato MachadoBrazil巴西FJin 金Ya-Qin 亚秋China中国FNan 南Ce-Wen 策文China中国FOlunloyoVincent O.Nigeria 尼日利亚F7. ASTRONOMY,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天文、地球与空间科学Brandoni de.Gasparini Z.N.Argentina 阿根廷FDall'AgnolRobertoBrazil 巴西FGuo 郭Huadong 华东China 中国FGuptaAnil KumarIndia 印度FJiang 江Guibin 桂斌China 中国F8. MATHEMATICAL SCIENCES 数学科学AgrawalManindraIndia 印度FHefezAbramoBrazil 巴西FMoreiracarlos GustavoBrazil 巴西FXuHong KunSouth Africa 南非F9. PHYSICS 物理ParkinStuart StephenUSA/UK美国/英国AFChuShih-ITaiwan, China 中国台湾FGao 高Hongjun 洪钧China 中国FPadmanabhanThanuIndia 印度FPan 潘Jian-Wei 建伟China 中国FSampathkumaranEchur V.India 印度FTawfikAbdel NasserEgypt 埃及F10. SOCIAL & ECONOMIC SCIENCES 社会及经济科学Lu 吕Yonglong 永龙China 中国F  注:F表示院士 AF表示发达国家院士。附: TWAS Prizes 2012年TWAS奖2012 TWAS Prizes 2012年TWAS奖TWAS-CELSO FURTADO PRIZE(TWAS-塞尔索富尔塔多奖)Ricardo BARROS - Brazil(里卡多巴罗斯-巴西)AGRICULTURE(农学)Jun YU(余军-中国) & Dilfuza EGAMBERDIEVA - Uzbekistan(蒂丽埃加姆贝尔迪耶娃-乌兹别克斯坦)BIOLOGY(生物学)Ann Shyn CHIANG(江安世-中国台湾)BASIC MEDICAL SCIENCES(基础医学)Quarraisha ABDOOL KARIM - South Africa (卡拉伊莎阿卜杜勒卡里姆-南非) & George GAO (高福-中国)CHEMISTRY(化学)Xiao-Ming CHEN(陈晓明-中国) & Swapan PATI - India(斯瓦潘帕提-印度)ENGINEERING SCIENCES(工程科学)Abdul Latif AHMAD - Malaysia(阿布都拉提夫-马来西亚) & Kalyanmoy DEB - India(卡扬莫德布-印度)EARTH SCIENCES(地学)Patrick ERIKSSON - South Africa(帕特里克埃里克森-南非)MATHEMATICS(数学)Fernando Codá MARQUES - Brazil (费尔南多马奎斯-巴西)PHYSICS(物理学)Juan Pablo PAZ - Argentinia(胡安保罗帕斯-阿根廷)附:2013 TWAS Medal Lectures(2013TWAS讲演奖)BARRANTES - Argentina(巴伦茨-阿根廷)M.L. KLEIN - USA(迈克劳伦斯克莱恩-美国)Tabello NYOKONG - South Africa (塔贝洛纽空-南非)
  • 18名中国学者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0月19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二十一届院士大会在印度海得拉巴市举行,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TWAS院士、获奖科学家、特邀代表400多人出席了大会。在本次TWAS大会上,共增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8名,其中包括18名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学者。  以下为当选的中国学者名单:  贺林,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立骏,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东元,男,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海岩,男,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晓静,女,博士,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崔向群,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卫健,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守善,男,博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文颖,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进东,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新,女,博士,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唐叔贤,男,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嘉安,男,博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伍焜玉,男,博士,台湾“国家卫生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贺曾朴,男,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所长,特聘研究员,“中央研究院”院士。  姚孟肇,男,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  曾志朗,男,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员。  朱敬一,男,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 热分析科学家韩布兴院士当选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日前公布2018年TWAS院士增选名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55位学者当选TWAS院士,其中11名为中国大陆科学家。迄今,中国大陆共有TWAS院士226名,其中获奖科学家61名。热分析科学家韩布兴院士当选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29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68310760-4df4-4b09-8798-dc56af230489.jpg" title="1.jpg" height="298"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韩布兴院士/strong/pp  韩布兴,男,河北遵化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7月20日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原河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至1991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1-1993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3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pp  主要从事化学热力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在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绿色溶剂体系化学热力学、绿色溶剂在化学反应和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成 果。在 Science、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80篇,论文被引用10000余次,获国家专利30件,在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9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Elsevier出版社J. Colloid interf. Sci.期刊终身成就奖,作为非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pp  现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第三学部领衔委员(Division III, Titular Member)、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IUPAC绿色化学分会主席等,200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担任 Green Chem.期刊副主编,Chem. Sci.、ChemSusChem、J. Supercritical Fluids、中国科学(化学)等16种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pp  strong附:/strongbr//p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每年增选新院士45至50名,院士必须由2名TWAS院士书面提名,既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也包括来自发达国家、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一般来说,必须是所在国的院士,才有资格成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候选人。新当选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将在第 28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正式就任。/pp  今年共有15位学者当选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包括内地学者11位,香港地区1位和台湾地区3位。/pp  中国内地11位学者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各大高校。高校入选院士包括北京大学龚旗煌、谢心澄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院士,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中国科学院入选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生物所张旭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和韩布兴院士,中国科学 院大学副校长郭正堂院士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周向宇院士。/p
  • 12位中国科学家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光明日报10月3日2版刊登消息《12位中国科学家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不少热心读者询问:这12位新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的科学家究竟是谁?  7日,经与中国科学院确认,这12位新当选的中国科学家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朱玉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小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高松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保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黄季焜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LO Yuk Ming Dennis)   台湾&ldquo 中央研究院&rdquo 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淑珍(CHENG Soo-Chen)(女)   台湾&ldquo 中央研究院&rdquo 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道时(HSIEH Tao-Shih)   台湾&ldquo 中央研究院&rdquo 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绍臣(LIU Shaw Chen)   台湾&ldquo 中央研究院&rdquo 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昌(LEE Shih-Chang)。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30年来,世界科技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研人员数量持续增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巴西、印度和中国等国家,科技进步正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白春礼说,过去30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通过开展大学、研究中心和政府间科研合作,建立了旨在培养发展中国家科研能力的全球网络,很多联合科研成果正转化为新的专利和商机,改善着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活,很多科学院支持的研究中心则发展成为地区甚至全球性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院士开始参与到各自国家的科技政策制定中。  据介绍,TWAS每年增选新院士45~50名左右,先由2名TWAS院士书面提名,于当年3月31日将推荐表发送TWAS总部。
  • 陈军、朱美芳等7名中国科学家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近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一般从发展中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外籍院士从发达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302人,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工程科学、社会和经济学等十大领域。此次共有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37位科学家入围,其中有7位来自中国大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1474a772-04ec-4064-8303-3ab24cb66bf0.jpg" title="朱永官.jpg" alt="朱永官.jpg"//pp  朱永官,1967年8月出生于浙江桐乡,生态环境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永官于1989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 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2年回国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至2012年担任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唯一的科学顾问 2009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4c68d1ba-d1dd-44d2-a281-ae7cd85d6cb1.jpg" title="陈军.jpg" alt="陈军.jpg"/  /pp  陈军,1967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军于1985年考入南开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92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 1999年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日本工业技术院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2002年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5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0年担任国家973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4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至2019年担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破格提拔为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的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a55e66a6-7217-4d19-a9b1-cb09afd284a8.jpg" title="郭烈锦.jpg" alt="郭烈锦.jpg"/  /pp  郭烈锦,1963年出生于江西省遂川县,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9年郭烈锦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锅炉专业,198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博士学位后在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多相流与传热研究室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教授。1992年进入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历任分室副主任、副主任、主任。200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担任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10年筹备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2012年担任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017年11月28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主要研究内容为高效洁净能源-动力系统及热-功转换过程内部多相流动与传热传质规律 油气开采及混输过程中多相流热物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效优质转化与氢能规模制备与利用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6a2d9a5e-7e10-4d02-8685-9ccb68e01c97.jpg" title="朱美芳.jpg" alt="朱美芳.jpg"/  /pp  朱美芳,女,1965年8月出生于江苏如皋,纤维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朱美芳考入中国纺织大学化纤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学位 1989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纺织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5年至1999年由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与东华大学联合培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8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 2004年至2006年兼任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至2009年担任东华大学副校长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27a1ba11-b64f-4fbc-91fa-5f5bbe7c27e5.jpg" title="赵国春.jpg" alt="赵国春.jpg"/  /pp  赵国春,1961年8月生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座教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赵国春1985年从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 2000年获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起,历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14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2017年受聘为西北大学的讲座教授 2018年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2019年7月晋升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 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春主要从事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和超大陆研究。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5009ac17-fc9f-4455-a835-8dcb36628f55.jpg" title="杨彤.jpg" alt="杨彤.jpg"//pp  杨彤,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讲席教授。杨彤教授长期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特别是在双曲守恒律方程组和动理学理论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的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双曲守恒律,他与刘太平教授合作引入了新的广义熵泛函—后被称为“刘-杨泛函”,并建立了一个圆满的适定性理论,这一新的思路已被同行应用及推广到其他的数学领域。他的学术贡献还包括动理学理论的流体力学现象、边界层理论和高雷诺数极限等。 杨彤教授共发表超过170篇期刊论文,担任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的合作主编(2013-2017),是 Kinetic and Related Models 在2008年的创刊主编之一,目前还是其他三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杨彤教授获得的奖励和荣誉主要包括:2018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裘槎(Croucher)优秀科研者奖,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与港澳青年学者合作基金,1998年获华人数学家大会晨星银奖。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ada8272a-2ee4-4914-9fd2-cda020447757.jpg" title="蔡荣根.jpg" alt="蔡荣根.jpg"//pp  蔡荣根,1964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蔡荣根1985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的研究领域是引力理论和宇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黑洞物理,引力的基本性质,超弦理论和宇宙学等,在国际高水平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主要从事引力理论和宇宙学研究。/p
  • 两位化学专家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当地时间11月15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7届院士大会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开幕,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科学家,多个国家的科技部长或代表、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会上,来自17个国家的40位科学家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其中10人为中国大陆科学家。名单上,还有两位来自化学领域的专家,他们分别是湖南大学的谭蔚泓院士和吉林大学的于吉红院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谭蔚泓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313be210-28df-4457-958a-79ae14efb638.jpg"//pp  谭蔚泓,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密歇根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创院院长、教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前沿讲座教授,佛罗里达大学Distinguished Porfessor、V. T. and Louise Jackson Professor of Chemistry,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主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分室主任,化学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带头人,化学与分子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分析化学前沿》主编。入选2014、2015、2016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pp  谭蔚泓长期从事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解决了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在国际生物分析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提出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新方法,揭示其细胞识别的基本性质 提出多种高灵敏、高时空分辨纳米生物传感方法,对生物分析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于吉红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1405c165-95fe-4622-8c5e-9897f1561527.jpg"//pp  于吉红,吉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201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于吉红教授入选,同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pp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无机微孔材料的晶化机制研究。研究无机微孔材料晶化过程中的模板效应及生成机制 微孔无机晶体材料的定向设计合成。开发无机微孔晶体材料定向设计与合成的方法与路线。/pp  值得一提的是,谭蔚泓和于吉红都是去年12月同一批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pp  strong拓展阅读/strong/ppstrong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strong/p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TWAS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TWAS院士从发展中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外籍院士从发达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候选人应是所在国家的院士(若该国家设立院士制度),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pp  TWAS共有1000名院士和外籍院士。他们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工程科学、社会和经济学等10大领域。/pp  strong新当选的中国大陆科学家还有谁?/strong/pp  除谭蔚泓和于吉红两位院士外,本次大会新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的中国大陆科学家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曹晓风(女),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张平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李蓬(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和北京大学郑晓瑛(女)。/pp  strong那些年,当选TWAS院士的化学大牛们.../strong/pp  strong1985年/strong/pp  卢嘉锡,物理化学家,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pp  梁栋才,中科院院士,分子生物物理学家。/pp  strong1990年/strong/pp  陈创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专家。/pp  strong1992年/strong/pp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pp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pp  strong1993年/strong/pp  严东生,无机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 中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pp  洪国藩,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pp  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pp  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分析化学家,分析化学家。/pp  干福熹,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pp  strong1994年/strong/pp  惠永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微泡体化学和糖化学研究。/pp  strong1995年/strong/pp  师昌绪,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pp  strong1996年/strong/pp  田昭武,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pp  strong1997年/strong/pp  白春礼,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开拓者之一。/pp  strong1998年/strong/pp  唐晋发,从事光学与光电子薄膜的理论设计、特性检测、淀积技术和器件的教学与研究。/pp  strong1999年/strong/pp  李依依,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pp  王志新,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家。/pp  郭景坤,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pp  董绍俊,分析化学家,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研究。/pp  strong2000年/strong/pp  王佛松,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 长期致力于高分子合成的工作。/pp  strong2001年/strong/pp  程津培,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pp  戚正武,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pp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pp  strong2003年/strong/pp  徐如人,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pp  strong2004年/strong/pp  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pp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专家。/pp  侯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pp  strong2005年/strong/pp  李灿,中国科学院院士,催化反应和光谱表征的研究。/pp  strong2006年/strong/pp  王恩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pp  strong2007年/strong/pp  支志明,港澳地区第一位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pp  朱静,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pp  吴妍华,台湾女性分子生物学家。/pp  翁启惠,台湾地区科学家,专长化学生物、有机及合成化学。/pp  strong2010年/strong/pp  姚孟肇,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pp  万立骏,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pp  赵东元,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先进材料实验室副主任,物理化学家。/pp  范守善,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和化学专家。/pp  唐叔贤,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专家。/pp  strong2011年/strong/pp  包信和,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从事表面化学、金属催化材料和多孔催化材料以及相关的催化基础和应用开发工作。/pp  strong2012年/strong/pp  江雷,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专家。/pp  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稀土分离和功能材料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pp  南策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专家。/pp  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pp  strong2013年/strong/pp  陈小明,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pp  田禾,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精细化工研究,主要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光化学研究,至重点为功能染料。/pp  strong2014年/strong/pp  赵进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机理方面的研究。/pp  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炭材料科学家。/pp  田中群,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pp  李亚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从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pp  strong2015年/strong/pp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物理化学家,从事低维材料与纳米器件、分子自组装以及电化学研究。/pp  谢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pp  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固体化学、稀土化学基础性研究工作。/ppbr//p
  • 11位中国大陆学者当选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日前公布2018年TWAS院士增选名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55位学者当选TWAS院士,其中11名为中国大陆科学家。此外,2018年TWAS九个科学奖项获奖者中有2位来自中国大陆。/pp  2018年新当选TWAS院士的11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分别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龚旗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谢心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郭正堂,中科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邹志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周向宇。/pp  TWAS奖颁发给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与肯尼亚科学家共同获得2018年TWAS社会科学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大兵获得2018年TWAS农业科学奖。/pp  迄今,中国大陆共有TWAS院士226名,其中获奖科学家61名。此外,挪威科学家Nils Christian Stenseth是本国首位当选TWAS院士的科学家,TWAS院士来源国增加到97个。/p
  • 白春礼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新任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9月18日上午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3届院士大会选举中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新任院长,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就任。这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近30年来首位中国籍科学家担任院长。  白春礼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同时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他同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他是我国纳米科技研究专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系列,在纳米结构、分子纳米技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11月,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是一个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现任院长为巴西科学院院长帕里斯教授。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政府一贯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周光召、路甬祥先后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先后有42名中国科学家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
  • 14位大陆学者当选2019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8届院士大会11月27日在意大利开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46位学者新当选TWAS院士,其中14位为中国大陆科学家。此外,4位大陆科学家获得2019年TWAS学科奖。/pp  2019年新当选TWAS院士的14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中科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化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黄荷凤,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明,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中科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方复全,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徐红星,中科院院士、燕山大学田永君,北京大学曾毅,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pp  此外,来自赞比亚、老挝、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利比亚的6位科学家新当选TWAS院士,TWAS院士来源国从99个增加到104个,实现新的突破。/pp  TWAS学科奖颁发给在各自学科领域卓越工作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此次获得2019 TWAS化学奖,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获得2019 TWAS地学天文和空间科学奖,南开大学唐梓洲与印度科学家共同获得2019 TWAS数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获得2019 TWAS物理学奖。/pp  迄今为止,TWAS共有1221名院士,其中中国大陆232名。中国大陆获奖科学家共有66名。/p
  • 邹志刚院士当选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日前,发展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了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名单,共有55位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邹志刚名列其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6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002ff718-ec8c-4151-b1a1-945b155cc518.jpg" title="0.jpg" height="360"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志刚/strong/pp  strong个人简介/strong/pp  邹志刚,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微米纳米 技术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在光催化材料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中应用的基础研究中,提出了调控光催化材料能带结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了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拓宽了光催化材料的响应范围,实现了可见光下水的完全分解。通过构建纳米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新体系,实现了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有效分离,显著提高量子效率和光催化性能。发现了不同污染物间的协同降解新效应,筛选出可实际应用的高效光催化材料体系。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实现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将CO2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碳氢燃料,拓展了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领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p
  • 白春礼连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 12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当选院士
    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6届院士大会11月1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幕,这是TWAS成立32年来首次在意大利总部以外的发达国家举办大会。TWAS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大会开幕式,奥地利总统Heinz Fischer,副总理兼科学、研究与经济部部长Reinhold Mitterlehner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科学家、10余个国家的科技部长及其代表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会,共同关注科技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pp  在此次院士大会中,经TWAS提名委员会提名、全体参会TWAS院士选举通过,白春礼连任TWAS院长,任期为2016至2018年。/pp  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TWAS一直积极发挥着促进南南科技合作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还努力推动南北科技合作,此次在奥地利召开会议有益于促进南北科技合作交流。/pp  本次会议增选了44名TWAS院士,其中12名为中国大陆科学家。会上还颁发了本年度的11个科学奖项,其中5个奖项由中国科学家获得。/pp  本次新当选TWAS院士的12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健、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谢毅、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宏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南开大学教授陈永川、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李树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向涛、厦门大学教授洪永淼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石勇。/pp  来自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14名科学家分别获得本年度TWAS联想科技奖、农业科学奖、生物学奖、基础医学奖等11个科学奖项。其中,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周兴江与土耳其科学家共同荣获2015年TWAS物理学奖。此外,北京大学教授郑晓瑛、兰州大学教授李凤民、青海大学教授格日力、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分别获得或与外国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TWAS Celso Furtado社会科学奖、农业科学奖、基础医学奖及地学科学奖。/pp  TWAS成立于1983年11月,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科学家当选为院士,其中包括205名中国科学家。白春礼于2013年1月就任TWAS院长,是该组织成立以来担任院长职务的首位中国科学家。/ppbr//p
  • 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举150名院士 7名华人当选
    来自国家科学院的消息2021年4月26日国家科学院选举新成员,包括创纪录的女性成员和国际成员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美国参考》从华盛顿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今天宣布选举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以表彰她们在原创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和持续的成就,其中59名是女性,为一年中当选人数最多。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Marcia McNutt说:“今年当选的女性人数历史性地反映了她们在许多科学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我们科学院为承认这些贡献而作出的共同努力,以及在我们的队伍中增加多样性的重要价值。”我很高兴欢迎我们所有的新成员,我期待着与他们一起参与国家科学院的工作。”今天当选的院士使现役院士总数达到2461人,外籍院士总数达到511人。外籍院士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无投票权会员,国籍在美国境外。150名当选院士中还包括7名华人,他们分别是:Cao, Hu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Becton Center,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Chang, Ta Yu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Geisel School of Medicine, Dartmouth College, Hanover, N.H.Chen, Lieping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Professor in Cancer Research and professor, departments of immunobiology, dermatology, and medicine (medical oncology),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ew Haven, Conn.Liu, David R. investigator,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and Thomas Dudley Cabot Professor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Wong, Rachel O. professor and chair,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Kang, Le president, Hebei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CAS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iotic Interactions, and president, Beijing Institutes of Life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Tsay, Yi-Fang F.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Taiwan)曹慧(Hui Cao)曹慧教授是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她的主要研究包括复杂光子纳米结构中光的传输、散射、吸收和放大等方面,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她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开发新型光源并探索其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强散射介质和多模光纤中光传输的相干控制、具有复杂纳米结构的多功能光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曹慧教授今年同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Ta Yuan Chang    Ta Yuan Chang院士是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医学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他的实验室专注于对胆固醇稳态平衡的研究。旨在通过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组织中胆固醇稳态平衡的调控,开发治疗人类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疗法。陈列平(Chen, Lieping)    陈列平,免疫学家,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所长,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免疫学、肿瘤内科学和皮肤病学教授,耶鲁癌症中心免疫学部主任 。陈列平长年从事免疫学机理及肿瘤免疫治疗和免疫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因于全球首次揭示PD-L1/PD-1通路在肿瘤微环境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并首创以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治疗癌症的方法,陈列平在2014年获得全球免疫学界最高奖项--威廉科利奖 [William B. Coley Award] ,其研究成果亦于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当年最为重要的科学突破 。  刘如谦(Liu, David R)    刘如谦(David R.Liu),出生于加州,哈佛大学化学学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美籍华裔科学家。现为美国博德(Broad)研究所核心研究员,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致力于CRISPR基因编辑工具。  Wong, Rachel O.  Wong, Rachel O.是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生物结构系教授。她的实验室主要对神经回路在发育过程中的组装,在神经退化时的回路拆卸,以及随着细胞再生的回路重建感兴趣。研究人员主要利用基于斑马鱼和小鼠视网膜的模型进行研究。康乐(Kang, Le)  康乐,现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动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主任,河北大学校长,是国际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领衔科学家。兼任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轮值主席、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他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美国昆虫学会会士以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蔡宜芳(Tsay, Yi-Fang F)    蔡宜芳博士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硝酸盐在植物中的运送、讯息传导以及利用效率。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硝酸盐是最主要的氮来源。蔡博士关于NRT1硝酸盐转运蛋白家族的多项新发现已被写入教科书。
  • 分析仪器未来发展方向:在线、现场、活体、实时​——访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
    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也是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的创始人之一。在BCEIA2021上,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到他。汪尔康院士从BCEIA的发展历程及BCEIA金奖的特点展开,分析了当前科学仪器的研发要点,并展望了分析测试仪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BCEIA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八届,”汪尔康院士说:“从当初很小的规模到现如今的大规模,这些年BCEIA的发展速度飞快。现如今,BCEIA与国际上知名的与美国 PITTCON(美国匹兹堡分析化学和光谱应用会议暨展览会)、德国 ANALYTICA(德国慕尼黑国际实验室、分析、诊断及生物技术专业博览会及研讨会)、日本 JASIS(日本分析及科学仪器展览会)齐名。这些国际盛名的学术会议暨展览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召开学术报告会跟仪器展览会,分享前沿成果,展示高端仪器,相互支持又相互促进发展。”无论是学术报告会的报告内容还是仪器展览会的仪器展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都要求是在分析测试领域原始的、创新的最新成果。虽然在BCEIA创立之初,原始的、创新的国产仪器相对较少,大部分高精尖的仪器主要依赖进口。但现如今,经过不断地进步,国产仪器像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为鼓励国产分析测试仪器的创新和发展,奖励对我国仪器创新发展做出贡献的开发和研制生产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设立了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仪器奖(BCEIA金奖)。BCEIA金奖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汪尔康院士认为,这也是国产仪器发展所必须的。“一是要从基础部件抓起,如原材料、原工艺、元器件等,有目的性的把基础部件的工艺等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就是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即使小的调整也是改进,更是在向前一步发展。哪怕调整的幅度很小,但也要不断地变化。”未来分析测试仪器将向着在线分析、现场分析、活体分析以及实时分析四个方向发展。汪尔康院士列举了如下几个例子,工艺流程、工艺生产的在线分析技术;水质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的现场分析技术;生命活体的体内检测技术;Point-of-care testing (POCT)即时检测技术。“对于分析仪器角度来说,灵敏度和精确度也是不断追求的目标。”更多精彩内容:
  • 专家称中国生乳标准在发展中国家并不算低
    【编者的话】  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染色馒头,问题食品此起彼伏。  我们不禁要问,屡屡强调严厉打击,为何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如何整治?  继“追问保障房”之后,人民网强国论坛和人民日报社会版联合主办的“追问民生”系列再次策划了“追问食品安全”,相关专家应邀到强国论坛在线访谈,探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及出路,网友通过论坛、微博等多种互动平台积极参与。  现将各方观点汇总整理,以飨读者。  【标准】  标准制定谁来拍板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陈君石  标准制定要经过三次拍板:起草之后要提交给标准审评委员会拍板,然后是主任会议拍板,最后还要送到卫生部去做行政审查最后拍板  问:每一种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是在如何反复论证下,最后拍板的呢?  陈君石:首先,任何人、任何部门都可以建议制定标准,然后由卫生部统一归口,形成制定标准的计划。计划形成后,会有一个组负责起草标准。企业可以参与标准的起草,参与起草并不意味着有拍板的权利。  标准起草之后提交给标准审评委员会,这才是第一次拍板。  标准审评委员会分委员会的主任,绝大部分都是专家。  第二次拍板是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的主任会议。标准经主任会议审查以后,要送到卫生部去做行政审查。行政审查不可能在科学结论上完全推翻标委会,但是又考虑到方方面面。这是最后拍板。  问:公众对食品安全质疑声不小,其中还有些误解。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误会吗?  陈君石:食品安全方面有一个术语叫做风险交流,就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所有利益方的交流。专家和消费者双向交流,政府在决策的前、中、后环节都和公众进行交流。  很遗憾,我国现在风险交流基础非常薄弱,食品安全法只是规定了政府向公众发布信息,而风险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同时,我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做风险交流的力度差,宣传教育解释力度也很差。二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民间的、具有公信力的、提供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平台。  问:降低食品风险,公众呼声很高。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它在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陈君石: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消费者的误解之一就是要求零风险。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把细菌全部消灭,即便是致病菌。所以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是要把对健康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谁来判定这个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不像坐飞机,人们可以自己根据知识和经验去判断,你觉得危险不去坐就行。食品不能不吃,所以需要专家用科学的手段做风险评估,判断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政府通过风险评估做标准。我国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欧洲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德国、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都是承担这个职能的。  【监管】  问题频出如何监管  ——访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  如果国内食品监督也和出入境监督执行一样的力度,可能效果会好。出入境监管要求很高,指标没有达到,肯定是不被接受的  问:牛奶黄曲霉素超标曝光之后,消费者都很不安。作为食品安全专家,您如何看待这次事件呢?  雷晓凌:公布结果是事态改善的开始。这次及时公布结果,我觉得是好事。  牛奶中黄曲霉素限值的标准是0.5ppb。粮食类黄曲霉素限值是10个ppb,是牛奶的20倍。这个标准的制定可能是参考国外喝牛奶量比较多的情况来计算,并设定它的安全值的。我们中国人没有喝那么多牛奶,所以这个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  如果我们能公开说明我国一般平均消费量多少,喝多少有多大危害,0.5ppb的量和其他国家比是怎么样的,大家可能就没那么恐慌。  问:就这一次检测,您觉得威慑力大吗?请问以后要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雷晓凌:黄曲霉素这种毒素是杀菌破坏不了的,所以企业应该每一批都检。我个人判断,被曝出问题的企业可能漏检了,因为机器检测出现差错的几率比较低。  出口产品肯定每一批都测,而且每一批的结果都记录在案。如果每一批都检测,我想这个漏洞也就能堵住了。  此外,黄曲霉素的检测,蒙牛说是检了25个批次,检出1个批次有问题。但是其他企业的产品怎么样?大家都很关心。有专家建议,要对所有的乳企进行普查,公布普查结果,我也认为有这个必要。  问:出口国外的食品与国内销售的食品,质量是不是真有很大差别?  雷晓凌:可以说是有很大差别。如果我们国内食品的监督部门也和出入境监督执行一样的力度,国内监管可能效果也很好。出入境的监管要求很高。如果它的指标没有达到,一出去,肯定是不被接受的。出口食品实行双重检测,我们这边检,对方也会检。  另外,出入境的监管部门,它基本上是责任到人的,有问题的话,就唯你这个人是问。所以,他们不敢掉以轻心。企业有问题的话,他们也从技术、管理方面给予建议,帮助企业做这方面的工作。  【认识】  公众误解怎样扭转  ——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  目前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如果严格按照标准用,食品添加剂非但没有害,还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问:政府部门公布的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非常高,可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却不是这样?  罗云波:我们做过调查,问题是这样的:在过去5年,你的亲戚、朋友、同事等你所认识的人,有没有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进医院甚至死亡的?绝大部分人说没有。  大家都是从报纸上、电台上、新闻上、微博上了解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从科学统计数据上来讲是属于小概率事件。当然,我们不会因此而放松警惕,对食品安全还得常抓不懈。  问:媒体曝光的种种食品安全问题,让不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添加剂呢?  罗云波:现在很多人把添加剂当成毒药来看,觉得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添加剂造成的,这是最大的误读。  添加剂属于食品工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类物质。以防腐剂为例,如果没有防腐剂对食品当中致病菌的控制,我们很可能就会受到其他食品微生物的侵害。比如去年德国大肠杆菌事件中死了很多人,这些都是致病菌所造成的。如果用了防腐剂,就能够抑制这些致病菌,保证我们的安全。  食品添加剂如果严格按照标准用,非但没有害,还能够保证我们的安全。目前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比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它们其实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却把添加剂的名声给败坏了。所以不要把添加剂看得那么恐怖。  问:现在转基因食品已经进入日常消费,有人很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你怎么看?  罗云波:就已经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来讲,不管是从营养上还是外观上,我觉得转基因黄豆的质量上肯定是优于非转基因的。转基因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安全没有什么问题。  相比于转基因食品,老百姓更能够接受杂交育种。实际上杂交育种的本质也是基因发生交换,而这种交换是一组一组的基因在进行交换,其实更不可控。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杂交育种还不如转基因的安全。  【热点】  提高奶价成本谁担  ——访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所副所长王加启、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副主任王君  大家都在抱怨没有好牛奶,可是如果企业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购价格,农民就不会愿意增加投入,就很难生产出好牛奶。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问: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生乳标准是比较低的。您可否介绍一下目前世界生乳标准的基本状况?  王加启: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奶业发展程度不同,关于生乳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区别。我归纳了一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一类是发展中国家的奶业标准。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是以安全为主体的标准体系,而发展中国家除了安全指标,一般还兼顾质量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乳标准一般要低一些。  中国目前的标准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不高,在发展中国家里,标准算是不低的。  问:如果对牛奶质量和安全提高要求,成本是不是必然提高?这成本应该由谁承担合适?  王加启:提高牛奶的质量和安全,确实是需要增加投入的。谁来承担增加的成本,是整个奶业利益链的核心问题。我们国家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大家都在抱怨没有好牛奶,可是如果企业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购价格,农民就不会愿意增加投入,就很难生产出好牛奶。根据我个人了解的资料,发达国家牛奶质量和安全相对要好,企业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推动作用是第一位的。只有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解决奶业发展中的很多根本性问题。  问:您认为乳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有哪些办法来提升对乳制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王君:我觉得提高乳制品的安全,从企业角度来讲要做好企业的自律。在这方面又有几个角度。首先食品安全法提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其次,企业要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人员操作等各方面做好相关的工作,包括食品出厂前的自检。  作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整个链条上涉及的各个部门要依法认真履职。另外,行业协会也要发挥领军和导向的作用,引导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  【网友提问】  一天一地一广仔:为什么从三聚氰胺到黄曲霉素,毒奶、毒奶粉的问题一直折腾中国、折腾老百姓?难道乳企就不能规规矩矩生产?中国的奶业何时让人放心?  大辽: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均在96%以上。实际情况与大家的感觉为何会有这样的落差呢?  呼风唤雨的小周:我们某些标准的制定是否会基于保护企业的利益而降低要求呢?标准最后是如何拍板的?标准的制定过程能否更加透明化?  【网友热议】  @漫游世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是政府不能失职。现在有好多问题都是在社会公众和媒体推动下才得以“高度”重视 二是违法者必须付出沉痛代价。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太低,助长了铤而走险者以较低成本牟取暴利。  @无名99:虽然大家嘴上都嚷嚷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味追求低价格。并不是说所有低价产品都不好,只是一味追求低价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上当受骗!  @徐云松平人才济济:食品安全说到底是个良心活、技术活。从长远讲,应抓道德建设,建好软环境,建立诚信档案。当然广大群众的监督也必不可少。  @文川666: 民心在哪里?真正的民心在百姓呼吸的新鲜空气里,在百姓喝的干净的水里,在百姓吃的放心食品里,在百姓的一日三餐里!  @ grantpatton:乳品行业安全问题频发,陷入“知错就改,改了再犯”的怪圈,这是典型的监管不力造成的。
  • 发展中国家实验室安全令人担忧
    数十个实验室中近三分之一的生物安全排风罩不能正常运行 有的实验室甚至仅仅在桌子上铺一块浴帘,就对患狂犬病狗的大脑进行解剖。  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传染病研究实验室所面临的生物安全危机,一位专家5月17日在伦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在西方国家,类似实验室可能就会被关闭。  如果发展中国家实验室发生病原体泄露,对全球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一条安全链的稳固程度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的情况,而这一环正是发展中国家。”亚太地区生物安全协会前主席Teck-Mean Chua说。  2001年美国发生炭疽病袭击事件后,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加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实验室,严格的规定并不可行,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基础设施。  专家建议在某些地区设立生物污染箱,或者由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健康组织等机构带头建立实验室安全的全球标准。今年1月,世卫组织颁布一个实验室生物危机管理五年计划,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作用。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近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简称“欧洲科学院”)官网公布202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其中,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入选。  欧洲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是由欧洲多国科学部长共同倡导创立,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立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科学组织。欧洲科学院每年举行一次院士选举,其程序包括同行提名、严格的学术审查、学组与学部多轮投票等,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理事会批准产生。  江雷院士简历  1987年江雷从吉林大学固体物理专业毕业后留在本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就读硕士 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校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公派去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师从国际光化学科学家藤岛昭 1994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6年进入日本科技厅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 1998年获得日本文部省颁发的青年特别奖励基金,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8年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5年获第三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奖 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社会任职:  现兼任《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副主编、《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Chemistry of Materials》、《Materials Horizons》、《Smal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与化学方面的研究:  (1)仿生超浸润材料与界面化学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限域空间内分子/离子/界面的作用规律、离子定向输运的调控规律等。  (2)动态超浸润界面研究:主要包括量子限域超流化学反应、量子限域超流能量转化、量子限域超流生物信息转换等。  (3)仿生超浸润材料与界面化学应用研究:主要是开发面向环境、能源、健康、资源、信息等涉及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器件。
  • 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28日在北京对记者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十年间,中国实现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增长了69%,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二氧化硫浓度降至个位数。特别是北京市,PM2.5浓度由每立方米89.5微克降至每立方米30微克,重污染天数由58天下降到3天。全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由2000多万吨,分别下降到300多万吨、900多万吨,分别下降了85%和60%。刘炳江说,中国实现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取得这些成效的关键是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能源领域结构的优化调整,我们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刘炳江说,十年来,中国燃煤电厂排放水平达到天然气发电排放水平,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同时,大力推动钢铁的超低排放,现在已经完成2.07亿吨粗钢产能企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在这期间,水泥、焦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也在同步进行。刘炳江强调,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白春礼当选白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p  11月20日,白俄罗斯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Belarus)致信中国科学院,祝贺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当选白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pp  来信称,白俄罗斯科学院于11月16日在明斯克召开的院士选举大会上,经公开投票,最终确定了2017年新增选院士名单,白春礼当选为该院外籍院士,他也成为当选白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pp  白春礼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自2012年起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TWAS)。他于200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目前还是俄罗斯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欧洲科学院、丹麦皇家文理学院、澳大利亚科学院、德国工程院等20余个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pp  白俄罗斯科学院成立于1929年1月1日,是白俄罗斯最高的学术机构和科研指导中心,下设50个研究所、4个国家科技产出协会、8个科研工程中心等。/pp  中科院自1992年起与白俄罗斯科学院建立了合作联系,并于2005年12月5日签署了两院间的科技合作协议,一直保持着学术往来。/p
  • 我国物性测试发展中国家最强 与发达国家差距10-15年
    材料检测仪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工业进步,支撑材料检测服务业发展。2013年4月19日,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上,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检测中心党委书记宋晓辉就材料检测对科学仪器的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作了介绍。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检测中心党委书记宋晓辉  据宋晓辉介绍,当前全球检测仪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并购扩张,行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欧美仪器企业在进行裁员的同时,积极进军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布局发展诊断业务市场,目前全球仪器公司TOP10中有5家都涉及诊断业务;重视高端产品设计。 数据显示我国的大型高端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测试仪器总额接近我国测试仪器产业总产值的50%。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四类典型检测仪器均呈现中高端设备性能技术指标落后于国外产品,高端仪器、关键技术和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低端仪器占比大、价值低、同质产品多的特点。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物理测试仪器装备行业最大、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连续四年实现20%左右的年增长率,经历了单纯引进技术—合资—控股—独资—兼并的发展过程,总体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有10~15年的差距。  (2)国产化学分析仪器在技术水平、自动化、智能化及成套性等方面与国际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进口量多年居高不下,中、高档产品占40%以上预计未来五年,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主要用户部门的需求量巨大。  (3)各类无损检测仪器装备的研制、能力均有不足,高端技术未取得突破,相关产品属于空白,中、低端技术产品在稳定性、精度、信噪比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明显差距。  (4)近几年,国内对各类试验机存在着大量需求,这使得国内试验机制造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多;2010年,已经有100家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市场销售额超过59亿元,出口额接近1亿美元,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关键部件依靠进口,低价竞争情况严重。  此外,宋晓辉指出,目前材料检测仪器行业还表现出重复建设严重,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科研成果产品转化率低;缺乏优秀人才,专业人员配套不够,质量和工艺设计较差,产业配套能力差等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宋晓辉建议:对于高端检测装备,希望国家科技部门进行专项投资,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对于中端检测装备,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组织进行技术和可靠性提升;对于低端检测装备,希望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现场撰稿:邓雅静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一行莅临皖仪科技参观指导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一行莅临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指导。皖仪科技董事长臧牧先生、副总经理臧辉先生、研发中心产品线总监夏明先生及研发综合部部长高美丽女士等全程陪同接待。会上,皖仪科技董事长臧牧先生对江院士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江院士介绍了皖仪科技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规划,江院士对皖仪科技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对我司整体运营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皖仪科技未来的发展给予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鼓励皖仪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创新经营,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为促进生态环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会后,在董事长臧牧先生及领导班子的陪同下,江院士先后参观了公司研发实验室和展厅等,了解了皖仪科技最新的研发产品和创新技术,江院士对我司产品结构进一步深入了解,并肯定了我司研发实力,对我司产品工艺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如何加快技术进步、工艺升级给出建设性的指导。皖仪科技始终秉承“品质皖仪,服务皖仪”的企业精神,将全力以赴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先进的环境质量监测设备,打造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服务商。未来皖仪科技将砥砺前行,与您携手,以智慧园区为良好开端,共行美好生态建设!人物简介: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环境化学家。现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院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ES&T杂志副主编兼 Asian Office主任。现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等。曾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安捷伦全球“思想领袖奖”等学术荣誉和奖项。
  • 热烈欢迎“2018发展中国家绿色经济与环境保护官员研修班”至中科光电交流学习
    2018年6月15日,来自肯尼亚、赞比亚、委内瑞拉等十余国家共21名环境保护官员莅临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进行参观,考察学习中科光电在大气环境立体监测领域的技术和经验。  此次来访的国际团队是“2018年发展中国家绿色经济与环境保护官员研修班”的学员。该研修班由商务部主办、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承办,是中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本次赴锡交流考察,由中科光电进行陪同接待。各国学员对中科光电进行深入了解  中科光电总经理万学平携员工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科光电的发展历程、研发团队、专利技术、产品应用、行业地位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详细的讲解。 技术人员向各学员讲解激光雷达系列产品  随后,研修班学员参观了中科光电展厅,真实了解了激光雷达系列产品的特点及性能应用等,学员们围绕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等产品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交流,表达出浓厚的兴趣。 各国学员参观中科光电展厅  最后,在万总的陪同下,研修班学员参观了生产车间,从根本上了解激光雷达的生产过程及工艺原理,学员们非常积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参观结束后,有学员表示,中科光电的激光雷达监测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地位,值得学习借鉴,希望能加强与中科光电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 学员们在生产车间交流探讨  此次考察,是中科光电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环保领域专家双向合作交流的良好契机,这不仅将加强了学员们对中科光电的深度了解,也将进一步促进彼此间在环保领域的后续合作。同时,将提升公司在国际领域的品牌知名度及国际影响力,对后期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五位中国科学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召开  五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新院士 11位科学家分享8项大奖  TWAS院长帕利什先生为李振声院士(右)颁奖。  2009年10月19日至23日,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二十届院士大会暨该院第十一次学术大会在南非德班市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余位科学家出席了此次大会。  关注非洲的科技发展  本次会议由南非科技部及其附属的南非科学院承办,大会的主题是“科学与非洲发展”。科学家们围绕“南非的科技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科研与教育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天文学研究”、“非洲史前人类研究”、“传染病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与技术教育”等6个议题进行了研讨。TWAS院长雅各布帕利什、南非科技部长纳莱迪潘多尔、南非科学院院长罗宾克罗等多位嘉宾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潘多尔在讲话中说,尽管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将发展科学技术置于优先位置,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再次承诺要拿出GDP的1%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制定了战略研究规划,非盟也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学家的奖项,但是,科学技术在许多非洲国家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有的国家至今还没有设立科学技术部。因此,必须通过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努力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潘多尔说:“我们必须让科学在那些亟须发展的国家发挥作用。”  增加新鲜血液  TWAS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倡议下,于1983年11月10日创建成立的一个非政府、非政治、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本次会议增选了50名新院士,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施蕴渝院士、郭光灿院士,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朱道本院士、陈霖研究员,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木法院士。TWAS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的,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加上新增选的院士,目前TWAS共有院士950人,其中,中国科学家超过160人。  另外,为了增加TWAS中青年科学家的比例,同时也是对年轻科学家杰出成就的认可,从2007年始,TWAS推出青年会员制度。由TWAS的5个地区分部每年从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的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中各选出5位优秀者,作为TWAS的青年会员。在为期5年的任期内,这些青年会员将被邀请参加TWAS的院士大会和学术会议。这次大会选出了25位青年会员,其中包括中国国家纳米科技中心的裘晓辉研究员。  颁发多个奖项  TWAS目前设有8项科学奖,即物理奖、化学奖、数学奖、生物学奖、地球科学奖、基础医学奖、农业科学奖和工程科学奖,以奖励发展中国家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以上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可得一枚奖章(铸有获奖者的主要贡献)和1.5万美元奖金,并获邀在大会上作报告。  大会宣布了2009年度TWAS奖评选结果,11位科学家分享8项大奖。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因其在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和分子力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生物学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万立骏研究员因其在表面和界面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突出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化学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高鸿钧研究员因其在量子结构构成及量子器件应用的理解和控制方面的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物理学奖。另外,来自中国台湾的两名科学家还分获农业科学奖和工程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振声院士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得了2009年度的TWAS讲演奖。他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利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对改良小麦的贡献”的报告。  大会为获得2008年度TWAS奖的10位科学家颁发了奖章和奖金,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化学系赵东元教授。其他奖项,如阿布杜斯萨拉姆奖、的里雅斯特奖、拉奥奖以及今年首次推出的地区奖——科技机构建设成就奖也都“名花有主”。所有这些获奖者都获邀在大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另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经过TWAS院士通讯选举,本届大会理事会和全体院士大会一致通过了TWAS新一届理事会成员(2010-2012)。白春礼再次当选TWAS副院长。
  • 上海天美协助《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农残有机磷检测”技术培训活动
    2013年5月27日, 受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委托, 应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的邀请,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在北科大厦,携天美气相色谱GC7900,,协助完成&ldquo 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有机磷农残检测&rdquo 的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的项目。 期间,上海天美工程师滕根发亲自从色谱理论、样品前处理到气相色谱仪器的操作进样,以及最后的数据处理等对学员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上海天美气相色谱GC7900也以其易操作和稳定性深受国际友人好评! 上海天美市场部2013年06月07日
  • 凝聚态物理学家高鸿钧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近日,据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院领导”栏目更新显示,凝聚态物理学家高鸿钧院士已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中科院官网简介:/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074c066a-0cb2-49e0-be50-4b615ed70443.jpg" title="高鸿钧.jpg" alt="高鸿钧.jpg"//pp/pp style="text-indent: 2em "高鸿钧,男,汉族,1963年生,安徽人。博士,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pp style="text-indent: 2em "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正局级)兼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联合会(IUVSTA)纳米科学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先后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项。/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简介/strong/span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高鸿钧 研究员 /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院长/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pp style="text-indent: 2em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简历/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63年8月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4年 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4年8月 任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副研究员。/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5年10月 任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员。/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7.08-2000.04 美国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任客座研究员。/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社会兼职/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杂志副主编/pp style="text-indent: 2em "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联合会纳米科学委员会主席/pp style="text-indent: 2em "英国物理学会会士、New Journal of Physics杂志编委/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获奖情况/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8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0年, Humboldt Research Award/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9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物理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8年,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ROBERT T. POE PRIZE)” /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3-2011年,国家基金委优秀群体学术带头人 /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3年,中国真空学会成就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1年,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6年,第六届“茅以升”北京十大青年科技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1年,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凝聚态物理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佳”称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主要研究方向/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低维功能材料的精准制备,新奇物性的高精度表征及多层次调控/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超导拓扑材料的拓扑物态及其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基于新奇物性的功能器件的构筑及相关输运特性的研究/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新型低维量子体系的理论设计与物性研究/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高鸿钧与合作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系统研究了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与物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和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作。首次提出一种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强了STM观察表面电子结构的能力,保持了STM发明三十年来对Si(111)7× 7表面原子结构的最高分辨。首次在Au(111)表面上构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轴的单个分子转子,实现了大面积有序阵列的组装并对其转动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调控。首次实现了在单个分子层次单自旋量子态的可逆控制及其在超高密度量子信息存储中的原理性应用。首次构筑了硅烯、锗烯、铪烯、硒化铜、二硒化铂等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并研究了其新奇物性,为新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首次在单一铁基超导块体材料、相对较高温度中观察到高纯度的马约拉纳任意子,有望用于构建对环境干扰免疫的拓扑量子计算机。二十年来,其相关成果连续被Science News, Nature, Nature Materials,美国物理学会Phys. Rev. Focus和美国能源部Weekly Report等进行研究亮点报道,称“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单个分子极限水平上实现的电导转变”等等。br/ 高鸿钧的相关研究成果三次获得了由两院院士推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引用1万8千余次。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80余名,其中有4名在美国和新加坡的著名大学做教授,10余名在国内著名研究机构或高校做学术带头人。在国际/国内重要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100余次。在国际上,他荣获了德国“洪堡研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在国内,他获得了“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或奖励。/pp style="text-indent: 2em " /p
  • 张亚平调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1月14日发布通知:根据国务院《关于张亚平任职的通知》(国人字〔2012〕10号),张亚平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张亚平简历(来源:中科院官网)  张亚平,男,汉族,1965年生,云南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研究方向是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现任国际重要刊物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编、Animal Geneties编委。
  • 上海天美受邀出席关于“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的相关工作
    上海天美受邀出席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承办的&ldquo 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rdquo 的相关工作。 本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是7月3日&mdash 8月22日,其中的五天的实际操作实验,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 上海天美将和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共同完成对农药、兽药残留食品样品的前处理,并由上海天美来进行GC7980气相色谱仪的演示、讲解和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实验等工作.上海天美市场部2012年08月15日
  • 2023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江雷、蔡宗苇等多位国内高校学者入选!
    近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简称“欧洲科学院”,)官网公布202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今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秦岭教授等多位国内高校学者入选。  欧洲科学院又称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及欧洲各国国家科学院发起,总部设在英国伦敦。下设23个学部,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欧洲科学院院士来自35个欧洲国家,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其外籍院士是与欧洲有着长期紧密合作的杰出科学家。自成立以来,已选出近5500名欧洲科学院院士(MAE),其中有近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少数欧盟国家之外的科学家可以当选外籍院士,其比例小于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点击了解)  1987年江雷从吉林大学固体物理专业毕业后留在本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就读硕士 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校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公派去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师从国际光化学科学家藤岛昭 1994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6年进入日本科技厅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 1998年获得日本文部省颁发的青年特别奖励基金,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8年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5年获第三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奖 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与化学方面的研究:(1)仿生超浸润材料与界面化学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限域空间内分子/离子/界面的作用规律、离子定向输运的调控规律等。(2)动态超浸润界面研究:主要包括量子限域超流化学反应、量子限域超流能量转化、量子限域超流生物信息转换等。(3)仿生超浸润材料与界面化学应用研究:主要是开发面向环境、能源、健康、资源、信息等涉及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器件。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点击了解)  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Marburg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4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质谱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1996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水质中心任教授,2001年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蔡教授是质谱分析领域的专家,从事质谱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擅长于高分辨质谱、GC-MS、LC-MS、CE-MS及其在环境、生物、药物和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1)等多个重要奖项。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秦岭教授  1992年获得德国科隆体育大学(Deutche Sporthochschule K?ln) 实验形态学与运动医学康复专业博士学位 1993年在瑞士国际骨折内固定研究所(AO)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受聘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创伤和重建外科学系任实验室主管 199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目前任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研究室主任、赛马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心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卫生组识运动医学暨促进健康中心成员。秦岭教授发展了骨关节肌肉生物影像学及生物力学应用技术,并对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病生理和疗效评价进行了多年研究。同时秦教授发展和倡导开发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非侵入性康复治疗(运动、药物和物理治疗)措施, 以先进的骨关节肌肉生物影像定量分析技术评定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太极拳运动治疗和中药药物治疗作为潜在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康复措施的功效,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合作研发了含中药活性小分子的骨科内植入物材料修复骨缺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教授(点击了解)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二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气象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干旱、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的识别与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及适应对策研究。组织建立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业务体系。
  • 分析科学助力生命科学和精准医学研究, 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访BCEIA 2021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
    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1)将于2021年9月27-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 近期,BCEIA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特别组织了BCEIA2021系列专访,邀约参与学术报告会组织和筹备的各领域专家,解读会议主题,分享学科发展趋势与仪器创新研究方向等,以飨读者。谭蔚泓院士为BCEIA2021寄语围绕分析科学发展趋势、重点研究方向、新冠疫情下诊疗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特色、分子医学及核酸适体研究与应用前景等系列问题,我们邀请了BCEIA2021学术委员会主席谭蔚泓院士进行详尽介绍。谭蔚泓,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BCEIA2021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湖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和医学院杰出教授和冠名主任教授25年。谈到分析科学的发展趋势,谭院士认为:一是需求和应用导向的转变。新的分析需求的不断涌现、应用端的不断扩展为分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应用端的扩容又反过来进一步丰富了分析科学的内涵。传统的分析方法开发逐渐向应用场景分析方法开发转变,如质谱分析方法现在越来越多地延伸到生物质谱、临床质谱领域。二是紧跟前沿科学研究的步伐,分析科学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这点从往届及本届的学术报告内容中也可见一斑,如2017年有很多的报告内容与生命科学中的组学技术有关,2019年60%的报告是关于疾病起因、诊断方面的实验与分析技术研究内容。今年的大会报告内容也多集中于蛋白质组学、功能核酸、脑科学与神经化学等相关领域。三是分析科学的研究内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BCEIA探讨和交流的内容绝大部分与国计民生相关。参会学者中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占比较高,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国内分析科学的研究水平,作为世界四大分析仪器展会之一的BCEIA其影响力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与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大国的地位更加匹配。今年BCEIA主办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还倾力打造了“新冠疫情下诊疗技术发展高峰论坛”,论坛除了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之外,交流内容也十分广阔,围绕诊断、组学、模型、疫苗、治疗等几大方向,邀请了业界知名专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专家的分布也十分有代表性,涵盖了病毒结构研究、传播途径分析、检测与诊断、实验动物模型、疫苗开发、中医药治疗以及来自抗疫一线医院等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同时还有国际学者参与,在线交流,如首先分离和鉴定武汉海鲜市场新冠病毒的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谭文杰研究员、发现新冠重症患者重要生物标志物的西湖大学郭天南研究员、通过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揭示北京新发地疫情传播载体可能来自冷链食品的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2003年“非典”和新冠疫情北京地区传染病主治医院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王雅杰主任等。论坛通过分享经验和技术,将给业内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医学研究和临床检验技术人员提供充分探讨交流的契机,共同应对疫情给全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谭院士长期致力于生物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的研究,解决了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我们也请谭院士对未来的医学模式、分子医学、核酸适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在“健康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未来医学将更多地吸收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理想的医学模式是建立更多的临床研究型医院,从过多地依赖仿制型药物研发转变为真正的创新型药物研发。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X光机等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为代表的巨大进步,大大促进了人类医疗的发展。反过来,人类对生命科学和精准医学等未知领域的探索,又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分子医学是把人体看作一部分子机器,在分子层面上去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同样也是在分子水平上去诊断和治疗,例如在新冠病毒的检测和治疗当中,研究如何阻断S蛋白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的结合,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产生新的治疗方案,相关疫苗即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发。中国人口大约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对全球新药创制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在药物合成领域,分子医学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推动分子医学前行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一定是分子科学家和分子工程师。核酸适体被誉为“科学家的抗体”,易被制备、合成和修饰,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技术层面上,由于核酸适体本身的特异性,对它的研究还有待大力加强,推广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拿单克隆抗体来说,从被发现到应用经过了大约40年的时间,核酸适体发展到今天也就30年左右的时间,未来10年是其进入临床应用的关键时期。统计显示,全球有关核酸适体的论文50%以上是由中国学者完成和发表的,国内庞大的人才研究队伍将有力推动核酸适体真正走入临床应用。在我国科学家、企业家和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核酸适体的潜力在临床领域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实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