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仪器信息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题为您整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话题讨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的资讯

  • 庞国芳课题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庞国芳主持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 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庞国芳主持研究的课题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8年和2004年,庞国芳主持研究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系统研究》和《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获奖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是由庞国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历时6年研究完成的。该课题攻克了从种植养殖业产品中提取、分离、检测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四大分析过程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37项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际国家标准,构建了一个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定量测定水果、蔬菜、粮谷、果汁、果酒和动物组织中近800种农药兽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 这项研究还可快速准确检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70%以上,检测欧美国家规定检测农药种类的80%以上,对提升我国农产品检测技术国际地位、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新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力合科技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揭晓。力合科技参与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我国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50亿吨,其中危险废物4000万吨,填埋是其主要处置方式。多年来存量垃圾达到60-80亿吨,据统计每年会产生含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渗滤液2000多万吨。而这些填埋场中非正规填埋比例较高,存在场底防渗、渗透液处理、日常覆盖不达标等问题,很多填埋场会有不同程度渗漏,对周边土壤地下水、居民饮水、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风险。如何防控和修复填埋地下水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保障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工作。充分重视垃圾填埋场建设中的地下水问题  正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种情况,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依托国家863、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环保部公益等项目,针对填埋场、渣场等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复杂性,研发了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识别与风险评估技术、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技术, 并以系统防控为核心,基于不同风险等级开展工程技术优化集成与示范。突破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难题,并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推广应用,指导了全国2035座填埋场、436座危险废物填埋场调查评估,为环境保护部开展填埋场地下水保护,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与管理支撑。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推荐为2016年度环保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防控修复,监控先行环境监测设备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要能说清楚是什么污染、什么程度、什么趋势,才能对症下药决定用什么治理方案。力合科技围绕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特征、机理和过程进行研究,研发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与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为“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15年的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研究团队成员携带设备于8月19日抵达现场,前期在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协助当地监测站测试水样并开展相关实验 8月25日下午,监测车转移至核心区内的1号雨水泵站,设立监测点位6个。对地下水样品进行采集测试,克服了现场工作难度大、干扰多、数据测试准确性等难题,为污染控制提供大量数据,仅关键点位的氰化物监测数据就提供近400条,为专家组研判水体氰化物污染现状、评估处置效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力合科技将继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持续为构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供坚定的技术支撑,为保护水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而继续努力。
  • 祝贺!谱育科技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全名单点击查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人——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谱育科技”)参与的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监测、管控与应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一奖项的获得,不仅体现了谱育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专业实力,也是对其持续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肯定。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关于谱育科技:创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自孵化子公司,专注于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以技术创新实现分析检测及监测的现场化、自动化、智能化,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制造商,实现科学仪器“中国梦”。谱育科技研发团队经过十余年的高比例研发投入及重大科学仪器研发积淀,完成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掌握了较完整的质谱、色谱、光谱、理化等分析检测技术及气体、液体、固体等进样前处理技术,研制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化分析(便携、在线、移动)、自动化分析等一系列技术领先的产品组合,在先进工业、生态环境、医疗诊断、生命科学、食品药品、应急安全等领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专用化的科学分析解决方案。
  • 黔籍科学家研发食品快检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黔籍科学家致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成果丰硕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20多项   金黔在线讯 如今,检测瘦肉精、三聚氰胺不再需要价值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仪器设备,一张价值几元的检测卡插在猪尿和牛奶中,3分钟就会显示结果。一个粉笔盒大小的试剂盒,可以精确地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农兽药残留物及其含量。   让食品安全检测变得如此简单的,是贵州籍科学家、食品安全领域研究员、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方洋博士。   何方洋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研究已有13年。1998年,正在读研的他,便开始瘦肉精检测产品的研发。2003年研制出国内第一个瘦肉精单克隆抗体,开发出首例瘦肉精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其产品性能指标不逊外国产品,价位远比外国试剂盒低很多。   此后,他又成功研发出磺胺七合一快速检测试剂盒和磺胺十五合一快速检测试剂盒,可同时检测食品中磺胺等15种药物残留物。此项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2011年,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震惊国人,也使何方洋控股的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迎来发展机遇。北京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肉制品企业纷纷与勤邦公司签订了数亿元的订单和技术合作协议。该公司试纸条订单量猛增了10多倍,瞬间达30多万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成为国内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领军者。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勤邦公司快速反应,仅用4个月时间就自主研发出了三聚氰胺检测试剂盒,并迅速提供给蒙牛、完达山、三元等大型牛奶制品企业。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的这种产品被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检测产品的知名度。   13年来,何方洋和他的团队先后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省部级科技奖、1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课题20多项 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高科技企业,成功开发出药物抗原体物质100多种、药物残留检测试剂盒及胶体金试纸条等产品80多种,成为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种类最多最齐全的研发生产单位之一 产品畅销双汇、雨润、伊利、蒙牛、三元、正大等3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及食品检测实验室,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为食品生产企业节省检测费20多亿元。何方洋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称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领军科学家”。   2010年,何方洋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去年,他当选北京贵州商会执行会长,并被省科协聘为“贵州思想库专家”。勤邦公司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北京市“2011中关村新锐企业百强”。
  • 质检系统质谱仪研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2011年1月14日在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出好消息:质检系统完成的“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和“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建立”等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质检系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新突破。   “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攻克了相关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成功研制出车载质谱、生物质谱和小型便携质谱,建立了质谱仪研发基地并支撑建立了产业化基地,培养了一支质谱仪技术创新和仪器研发人才队伍,突破了发达国家对这一领域关键技术的垄断,改变了我国质谱仪器研制的落后状况,将在我国公共安全、生命科学、生物安全、航天科技等领域发挥支撑作用。   “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将声发射检测这一无损检测新技术引入到压力容器和大型常压储罐的安全检验领域,攻克了金属压力容器和大型常压储罐常用材料、典型缺陷、腐蚀、现场干扰噪声等各种声发射信号获取、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金属压力容器和大型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方法,解决了我国压力容器活性缺陷的快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不停机在线检测与安全评价的技术难题。   “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建立”主要解决了航空航天、航海等装备所配置的交流高频大电流电子设备的溯源和现场校准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互感器方案实现了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 首次实现了交流大电流在1安培时直接溯源至自主研制的国家标准 量值传递过程仅为简单的4步,相比国际上的13步,极大降低了传递过程的不确定度积累 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解决了国际上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电流引起电阻发热对误差影响的重要技术难题。
  • 中草药的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托863计划课题支持,中草药的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取得重要进展。该技术相当于现代医学上的“亲子鉴定”,简单来说,就是给每一个中药材基因身份证,通过一段DNA片段来鉴定中药材的来源和具体物种。  在中药材鉴定技术落后的年代,或者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使,市场上中药材混伪品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的现象由来已久。现代破壁技术制成的颗粒状产品“草晶华?破壁草本”应用中药DNA条形码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技术在现代化种植中的应用,保证了道地药材的良好药效和品质。在“中国智慧”节目受访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讲到:“DNA条形码和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在整个品种溯源系统里面,作为草晶华破壁草本整个品种管理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保证品种从田间地头到使用过程中间它都保证了供应链的管控,所以这个技术(DNA)的应用保证了整个中药品质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由王老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领衔的研究团队联合完成,通过世界顶尖药材鉴定DNA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中药资源信息检索、查询以及比对鉴定。王老吉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对中草药及其易混伪品的DNA条形码进行实验研究,获得DNA条形码序列,并制定了“基因身份证”。而根据这些“基因身份证”数据,创建出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不仅突破传统鉴定方法主要依赖经验、受形态和化学特征影响的限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中药资源信息检索、查询以及比对鉴定。该技术为中草药混用和掺假等行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工具,改变了生药鉴定学科被动追赶其他学科的局面。目前,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已纳入2010版、2015版《中国药典》。该项技术于2017年初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信息来源于科技部、南方都市报,仪器信息网整理】
  • 上海药物研究所领衔“中药质量检测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此次评选出的262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人选)中,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点击即可查看获奖项目清单),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8.7%,连续第20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特等奖2项(占全国的67%),一等奖8项(占全国的32%)。接下来上海科技将为您陆续呈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上海力量。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成果“中药质量检测技术集成创新与支撑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药物所果德安研究员为第一完成人,吴婉莹研究员为第五完成人。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诗丹德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果德安代表团队领奖 “中药质量检测技术集成创新与支撑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要,遵循“发展精准检测技术,推动中药高质量发展,确保百姓用药安全有效”的宗旨,围绕影响中药质量的核心问题,以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导向,开展中药检测技术的系统创新研究及相应支撑体系的创建,并成功应用于中药质量检测实践中,构建的中药质量检测系列技术方法被成功收录于《中国药典》,制修订《中国药典》18项附录通则,构建的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痰热清注射液、复方丹参片、复方板蓝根颗粒等中药大品种的检测与质量提升中。该项目为发展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导向的创新性检测技术体系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奖励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制度,是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这是果德安团队继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 聚光科技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11日上午10点,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聚光科技董事长王健博士及其团队研制完成的“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王健,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年轻获得者,时隔三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三年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是个执着创新的拼命三郎   王健,第一眼印象中,他是个典型的工科学者,沉默寡言,而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是个睿智的开拓者,也是个执着于技术创新的拼命三郎。   2006年,他成为当届最年轻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他带领团队所研制的——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气体分析技术及其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扭转了我国高端气体分析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时隔三年,他再次问鼎中国科技最高奖,让很多人直呼“神奇”,而他身边的同事却觉得这理所当然。一天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实验室,哪怕睡觉脑子里都想着怎么进行技术改进,所以他在思维上总是比别人提前一步。   这次,他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浙江省大力推进低碳战略,环境准入制度逐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门槛提高,在王健看来,技术的革新无可避免,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良好的科研平台,成功提出“在线紫外分析技术”,并成功开发了应用于环保烟气监测、工业过程检测的十余款系列化产品,并在聚光科技公司实现产业化。   “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技术”2005年底投产以来,已成功应用于以中石化、中石油、武钢、宝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800多个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应用领域涉及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环保等领域,并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国际上销量最大的“在线紫外/可见光谱气体分析系统”,2008年国内环保烟气排放连续监测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 食品饮水安全快速检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2018年1月8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由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高志贤研究团队主持的“食品和饮水安全快速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经过多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摘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646b30d-53df-4b59-ade6-65ff6fa3908f.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111223550.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600px " width=" 45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6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高志贤(右)、关亚风(左)与证书合影 /strong /p p   “食品和饮水安全快速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的团队成员包括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高志贤、李君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吉林大学宋大千,福州大学谢增鸿及中食净化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宁保安、邱志刚、周焕英、金敏、尹静等10人。 /p p   项目突破快检、评估、控制三大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应急条件下食品和饮水安全的保障技术体系。而这款集试剂、器材、智能化微型光电检测仪和多功能光反向传感器于一体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则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p p   应急条件下保障食品和饮水安全面临诸多挑战,要求样品处理高效、检测快速灵敏、评估准确、净化消毒及时。该项目构建了快速检测技术体系,攻克了高温高压动态密封和强极性萃取相不耐高温的国际技术难题,研制的设备打破国外同类产品在全球近乎100%的垄断地位。该项成果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40项,制订标准13项。同时,开发了33种新材料、214种试剂盒、8个核心器件、70台(套)设备和可检测148种指标的数字化、模块化快检箱组,构建了应急条件下从现场快检到实验室确证的完整技术体系。 /p p   作为汶川地震、庐山地震等多次自然灾害应急检测的亲身参与者,高志贤研究员告诉记者:“自然灾害会导致水源、食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地震后通常都会伴有降雨,雨水将一些生活垃圾冲入河流,导致水源被污染。我们通常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一两天内赶赴灾区,主要负责当地饮用水、食品的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及监控工作。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会立即用现场快速检测仪器对被污染水源或食品进行检测。快速筛查食物中毒可疑因子,防止其进一步扩散以及赢取抢救患者的最佳时间,最大限度地将安全风险因子降到最低,确保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央视视频: /span /p p strong   高志贤:服务国防民生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strong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3899CCD79F39246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 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获获得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由总局推荐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宋桂兰研究员牵头完成的“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项目研制成功了水平先进的微环境模拟试验平台 建立了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物扩散模型,建立了正压服、生命支持系统等15项关键设备的评价技术准则 建立了国际先进的P3和P4实验室标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制度。课题成果应用于国际国家重大活动,承担救灾、反恐等任务,受到国家表彰。课题成果在推动我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生物安全界和认可界取得了话语权。
  • 西北大学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制仪器打破国外垄断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王家鼎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重大工程黄土灾害机理、感知识别及防控关键技术”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由西北大学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中铁十七局和中铁西北研究院等合作完成,主要完成人为:王家鼎、赵斗、谷天峰、谢婉丽、付新平、王新民、武小鹏、王新刚、贾鹏飞、张登飞。该成果针对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造高铁及重载铁路的高标准防灾的国家重大需求,在10余项国家、铁道部重大科研项目的重点支持下,创立了黄土路基振陷、深部黄土湿陷、滑坡四促效应及富水黄土-红土/泥岩隧道塌方等理论;首次研制了振动促渗仪等多台先进仪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白;突破了铁路黄土路基振陷和深部黄土湿陷感知、机载激光雷达点云灾害识别、隧道变形的精准监测技术瓶颈;创立了高铁路基抗振陷的填料改良和加筋防控、湿(振)陷性黄土改良与排水平纵横协同防控及隧道加固“气驱水浆驱气”加固技术体系,主编和参编的行业规范多部,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在国内外20余条高铁和重载铁路的成功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使得项目合作完成单位的高铁建设防灾减灾技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彰显了国际影响力。
  • 8项科学仪器及检测技术研发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会公布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2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97项。其中与科学仪器及检测行业相关的奖项整理如下。 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推荐单位 1 J-219-2-0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超光谱成像仪 相里斌,王忠厚,刘学斌,袁 艳,李自田,吕建成,白加光,胡炳樑,黄 旻,朱 军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J-219-2-03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体内场关键技术与应用 张 波,李泽宏,乔 明,肖志强,方 健,王 卓,罗小蓉,杜秋平,卢世勇,李肇基 电子科技大学,无锡中微晶园电子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燎原无线电厂,深圳市联德合微电子有限公司,成都德协电子有限公司 四川省 3 J-219-2-04 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 方 向,张新荣,熊行创,江 游,黄泽建,张小华,丁传凡,欧阳证,白 岗,陈大舟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4 J-230-2-03 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 沈功田,李邦宪,戴 光,刘时风,林树青,李光海,黄 毅,胡 智,张 健,段庆儒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大庆石油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江西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5 J-233-2-09 医用生物传感器检测理论及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府伟灵,陈 鸣,张 波,姚春艳,罗 阳,陈庆海,夏 涵,刘明华,王 丰,蒋天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重庆市 6 J-251-2-02 数字农业测控关键技术产品与系统 赵春江,王 成,郑文刚,黄文江,乔晓军,王 秀,薛绪掌,陈立平,张 馨,申长军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农业部 7 J-251-2-15 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技术 吴清平,张菊梅,蔡芷荷,邓金花,陈素云,阙绍辉,吴慧清,张淑红,寇晓霞,郭伟鹏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8 J-251-2-16 农业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 孙远明,雷红涛,卢 新,黄晓钰,王 林,曾振灵,石 松,刘雅红,徐振林,杨金易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绿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
  • 绿洁动态 | 绿洁科技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喜讯2021年11月3日,杭州绿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洁科技)参与完成的“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附名单链接如下:http://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20/jlgb/202110/t20211029_177642.html“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21年11月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为解决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的安全保障问题,由张土乔教授领衔、绿洁科技参与的项目团队开展了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推广应用的系统研究,创建了全流程供水管网创新平台,揭示了管网水质的迁移演变机理,发明了管网水质化学生物稳定控制技术,实现了管网水质的动态稳定调控,研发了供水管网水力水质实时监控分析与调度系统,最终形成了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管网水质“机理揭示难,稳定控制难,监测调度难”的行业难题。项目2013年和2016年两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为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杭州绿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 2008 年,总部位于中国杭州,是一家专注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并致力于为智慧水务平台提供先进可靠的感知层设备、完整的信息化平台、智能化的决策系统。绿洁科技已打造出完整的水环境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从源头到龙头”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END
  • 川仪调节阀研发成果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川仪调节阀牵头,浙江大学、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重科院等企业单位共同完成的“复杂扰动高精度特种控制阀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是由重庆市政府设立的科技成果奖项,以表彰在科技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和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该奖项已经成为重庆市科技界最高成就奖项之一。此次川仪调节阀作为牵头单位,获奖的“复杂扰动高精度特种控制阀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聚焦特种控制阀在复杂扰动下的控制精度问题,攻克了该类产品在高压差、高流速和大流量等复杂扰动工况下存在的流量调节精度低、调节稳定性差、可调比小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阀内复杂流动精确测试、流量精确调节和阀芯组件自适应调节等多项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特种控制阀的流量调节精度等各项关键运行性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目前,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依托本项目开发的高精度特种控制阀、数字化智能阀门定位器等系列产品,在我国LNG、核电、光伏、锂电等清洁能源,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乙烯装置等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实现良好应用,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及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谱育科技 | 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2021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由谱育科技与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共同开展的“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研制及其在痕量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立的面向全国仪器仪表领域的综合性奖项。“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系统的研制及其在痕量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 项目是科技部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谱育科技研发团队承担了该项目的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填补了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的国内空白,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产品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端质谱仪器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了进口产品国产替代。 产业化成果 谱育科技三重四极杆技术平台涵盖了EXPEC 5250 GC/LC-TQMS 、EXPEC 5230 GC-MS/MS、EXPEC 5210 LC-MS/MS等实验室高端质谱产品。自产品上市以来,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销售及产业化发展,完成了环境科学、食品安全、临床诊断、生命科学等领域应用示范。 产品介绍 / Product IntroductionEXPEC 5250EXPEC 5250 GC/LC-TQMS 一机双用,性价比高,可同时满足GC-MS/MS和LC-MS/MS双进样模式,一套系统即可实现气相和液相两种进样系统分析。EXPEC 5210EXPEC 5210 LC-MS/MS采取一系列创新质谱技术自主开发研制,具有卓越的灵敏度、优异的稳定性、突出的可扩展性。EXPEC 5230 EXPEC 5230 GC-MS/MS,由气相色谱和三重四极杆质谱组成,对于复杂基质更能发挥其性能优势,简化前处理步骤,排除基体干扰。
  • 中国计量院“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分析化学中的“超痕量”是指物质含量在10-9g/g及以下的极微小量。单细胞成分量、早期肿瘤诊断标志物含量、高纯标准物质中杂质含量等往往都在超痕量级。检出并准确量化这些超痕量物质往往有着“见微知著”的效果。例如,单细胞成分量间的超痕量差异很可能是区别细胞功能、判断细胞是否病变的依据 血液中超痕量的诊断标志物则可能是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早期诊断的最有效途径。然而,“超痕量”已接近主流分析测试方法的检出极限,更难以在样品量极少、基质复杂的情况下保障超痕量成分测量的可靠和稳定。 /p p   为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计量院”)针对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的系统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与复旦大学等单位联合展开技术攻关。经近六年的努力,项目组成功开辟了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的新途径,破解了关键测量环节的世界技术难题,将目标分析物的检出限下拓至主流方法的千分之一。项目组自主研发的核心器件和测量系统,成功将我国相关仪器的自主研制能力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物质科学、生命科学重大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日前,中国计量院领衔的“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676" title=" 00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6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ced4e547-3372-4c84-854b-a44fa0f88ab6.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图1 项目负责人方向研究员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strong /span /p p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研究员介绍,对全技术链条的系统创新和对关键环节的重点攻关是项目取得突破的两大核心。项目组首先从主流色谱-质谱技术路线各个环节出发,分析了制约测量精度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气相离子为研究对象、基于离子精确测量技术的全新测量系统模型。与此同时,项目建立了基于超算的多物理场离子运动模拟仿真系统,促进了全研发过程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快速验证、优化和实现。在此基础上,项目聚焦系统关键环节,成功构建了可精确调控的多物理场,发明了新场型调控离子操控新技术,研制出系列关键部件和三类基于不同原理的科学装置,实现了离子选择性高效传输、富集和精准分离,最高离子富集效率可达10000倍。 /p p   项目还针对弱极性、易降解化合物,研制出高效的辉光放电离子化装置,实现了纯物质中全杂质的精确扣除,大幅提升了我国基准纯物质的自主研制水平,2种生命科学领域标准物质定值方法被国际发布为参考方法,彰显了我国化学计量的国际地位和水平。项目针对单细胞分析中样品量极少、基质复杂等难题,开发出基于电场诱导解析电离离子化的独特科学装置,成功实现了pL(10-12L)级单细胞中基质和待测分子的分离,检测限达fmol(10-15mol)以下,可同时观测到单细胞中上千种代谢物含量的极微小变化,为我国生命科学前沿和尖端研究提供了可靠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eff03197-7557-449c-9ee8-e58c8df8884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图2 三类科学装置国际首创、核心技术国际领先 /span /strong /p p   除支撑计量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尖端研究外,项目组与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聚焦质谱仪器新产品自主研发、技术升级和产业化,依靠创新引领我国基础前沿研究自主装备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形成的关键技术和部件应用于多个企业和多种质谱仪的研制,在一些重要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增强了国产质谱仪器的国际竞争力。 /p
  • 浙江省计量院一项成果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公布的2023年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完成的《面向智能交通的高精度三维微波雷达及其溯源关键技术与应用》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成果主要面向智能交通领域测速、流量统计等应用需求,开展高精度三维微波雷达及其溯源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了“三维微波雷达研制+实验室数字化计量溯源+现场在线检测认证”的三维微波雷达全链条研究和应用。提出的基于非均匀线阵的层级解模糊测角方法,双目标三维微波雷达回波信号数字化发生方法,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该成果自主研制了模拟式、数字式两款雷达目标模拟标准装置,实现了目标速度、距离、角度三维运动参数独立模拟和抗干扰模拟;提出了复杂交通环境下路侧高精度三维微波雷达在线计量检定方法,攻克了四进制频移键控调制测距、多天线干涉测角以及面阵波束形成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  据悉,目前项目成果已在智能交通领域及其计量测试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三年累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8亿元。项目研发的高精度三维微波雷达产品在多车道测速、交通流监测等应用场景中实现了同类进口产品替代,获交管部门高度评价;仿真测试和在线计量相结合的溯源技术被IEEE Std2450国际标准、JJG 527和JJG 528等国家技术规范采纳和应用。项目相关成果经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基于非合作目标运动状态跟踪测量的路侧高精度微波交通雷达在线计量检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守护食品安全的质谱人——访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百味盐为首!食盐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自古以来,食盐一直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 2017年爆发的“臭脚盐”事件却引发了公众对食盐安全的担忧。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臭脚盐”,一种用手搓热后会散发出浓烈的“脚臭味”的食用盐,在食盐专营制度改革正式实施之年突然进入公众视野。它从何而来,臭味如何产生,食用后对人体是否有危害?此类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央视《新闻1+1》甚至进行了专题报道。为此,工信部收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求严查此事,加强食盐安全管理。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为应对该事件,工信部邀请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张峰团队为该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技术支持。张峰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了科学的采样工作,研发了食品中异味物质的精准质谱检测技术(同时开发了DART质谱检测技术并发表在SCI期刊上),准确鉴定出“臭脚盐”中的主要异味成分,分析了其安全风险,确定了异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措施,有效阻止了社会对食盐质量安全的担忧和恐慌,保障了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除了“臭脚盐”事件外,张峰还牵头组织应对了其他多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云南牛肝菌检出尼古丁”、“台湾潲水油”、“瘦肉精”等,收到了工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的感谢函,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及促进我国外贸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到这位资深的食品安全专家,就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张峰11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张峰11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0a9546dc-ddf7-4804-a100-7bf469654e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钻研食品安全质谱检测技术& nbsp 荣获多项荣誉奖励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他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他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组专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秘书处副秘书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理化检验方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兼职教授。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他还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他就是张峰,是守护食品安全的质谱人!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谈及其如何走上守护食品安全之路,张峰介绍,他也是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这个领域。在大学时,分析化学课的指导老师是当时刚毕业的唐波教授(唐老师后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唐教授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像“侦探案情”一样引人入胜。比如,他的实验课是给学生一瓶未知溶液,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已知标准溶液自行设计反应,从而判断未知溶液的化学组成,并记录考试成绩。这类考试张峰每次都第一个完成,都是满分。唐教授评价张峰是“学分析化学的好苗子”。这既激发了张峰在分析化学领域继续深耕的热情,也为他以后从事食品安全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为了继续攀登分析化学的高峰,张峰报考了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师从梁鑫淼研究员从事中药分析新技术相关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得到了梁老师的悉心培养,且从1999年开始学习刚诞生不久的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技术,从此踏入了质谱的大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05年,张峰获得博士学位并如愿申请到德国马普基金,赴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马普生物化学研究所),在Nigg教授指导下开展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人类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并应用了最新的质谱技术——MALDI-TOF-MS、Nano LC-Q/TOF和Orbitrap MS。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06年,张峰结束学业后回到中国,并任职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从此投身于食品安全事业。当时恰逢科技部“十一五”项目开局之年,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率先将代谢组学和质谱运用到食品安全残留标示物的筛选当中。并于2008年主持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食品中未知添加物质的筛查确证技术研究》,尝试开拓食品中未知有害物的质谱筛查领域。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4年张峰任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后,科研项目和成果更是取得了飞跃,并与所率领的团队主持了多项重大专项和国家级课题,如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4项、主持国家级课题及子课题14项、主持“欧盟地平线2020”课题1项。他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编著作6部,授权专利12件,制定国家标准9项。同时他还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十余项。。。。。。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取得如此多的成果也为张峰带来了更多荣誉。2012年”五四”青年节,张峰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2019年十月一日,张峰受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邀请,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及联欢活动。2020年1月10日,备受瞩目的科学届盛会——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张峰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会前张峰得到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些亮眼成绩反映出的是张峰及其团队扎实的科研功底和踏实的钻研精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张峰1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张峰1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d49d7d9e-b3de-4a62-a3ed-fb3ece94b44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张峰在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现场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推动食品安全科技进步& nbsp 承担多项重大专项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自从学成归国,张峰就一直深耕食品安全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更是带领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打破多个技术壁垒,不但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水平,还促进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7年,张峰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应对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法规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共12家科研机构参加了项目。据介绍,由于我国与国外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进口食品风险难以发现、出口食品易遭受技术贸易壁垒”,随着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种类和总量与日俱增,迫切需要技术上进行提升。因此,项目组将构建我国与主要贸易国食品安全法规差异性动态数据库,并建立基于色谱质谱和化学计量学的多维、多模式全息识别方法,开发建立基于超高效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和实时直接质谱技术的食品安全绿色检测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开发新型MOF、COF、MIP和免疫材料,提高富集净化能力,开发出超痕量物质的检测方法,从而可以打破发达国家设立的技术贸易壁垒甚至树立我国的绿色壁垒。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同年,针对我国药食同源产品功效成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且缺乏可靠的品级、真伪和安全评价手段,不符合欧美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等一系列制约进出口贸易的问题,张峰团队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共20家科研机构参加了项目。通过构建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品级、安全、真伪”三元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形成质量评价的整体解决技术方案,可实现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检测、可判定、可控制、可溯源,从而促进我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8年,张峰团队骨干杨敏莉研究员,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口岸食品安全控制与智能监控技术研究》,共12家科研机构参加了项目。该项目针对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等贸易量大且高风险的口岸食品,研发并应用色谱技术、质谱技术、成像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分离材料、化学计量学等技术,开展其中潜在风险因子的捕捉和智能识别监测技术研究,并研制开发风险食品的实时分选设备,实现口岸食品智能监控。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9年,张峰团队骨干国伟研究员主持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全链条区域综合示范》,共10家科研机构参加了项目。主要构建食品安全风险数据采集标准化体系,建设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检-风险控制”全链条云服务平台,通过应用示范,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相关信息融通共享,实现食品安全政产学研综合安全服务监测和控制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风险监测与控制能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而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则是以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为研究对象,针对质谱检测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阐明了食品中主要化学性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机理,为同类结构未知有害物发掘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还开创了标志性中性丢失(或碎片)质谱扫描发掘技术,实现了未知有害物发掘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研制了高选择性富集材料和检测设备关键元件,实现了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检测效率的显著提升。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谈及团队未来研究方向,张峰介绍,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有很多,他们团队将重点关注食品安全质谱成像技术、食品安全“绿色”检测技术、过度加工食品的判别技术及内外源物质的同位素质谱检测技术。同时,他们还将开展食品安全智能分析材料的研发并尝试集成到质谱离子源中。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合照2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合照2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cb5738e3-ac73-4cac-8fe0-8d3a2943487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张峰及其团队部分成员在其主办的会议上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展望食品安全科技发展& nbsp & nbsp 智能、绿色是方向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多年,张峰对该领域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谈及现今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他认为,近年来由于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检测与监管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峰说,传统的检测技术都属于被动式检测,如美国三聚氰胺宠物事件发生后,美国动用全国FDA实验室历时半年才发现当时未知的有害物是三聚氰胺。而目前的检测技术已经开始从靶向检测向非靶向检测发展,从低通量向高通量发展,从“逐一扫描”向“逐类扫描”质谱检测发展。同时,国际上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也促使食品现场快检技术快速发展。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张峰说,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有很多种,包括质谱、色谱、光谱、生物技术、电化学、免疫学等技术。这些技术各有特点,比如光谱技术,优点在于几乎不需要前处理,但获得的结构信息少,定性困难;色谱技术可以做分离,但定性定量受限于检测器,如果采用的是通用型检测器,检测灵敏度有时差强人意;免疫技术选择性强、灵敏度高,不过由于选择性太强,反而导致通量太低。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技术通量高、灵敏度强、分辨率及稳定性也非常不错,是研究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的强有力武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质谱分析具有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可同时进行分离和鉴定等优点,目前已经应用于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质的检测。近些年,质谱分析还涌现出一系列新技术,如:四极杆-轨道阱杂交质谱技术、DESI等各种新型离子源技术、质谱成像技术等。张峰提到,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这些新型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了新的应用,如基于标志碎片的质谱筛查技术,通过研究各类结构的食品中有害物质的质谱软电离裂解规律,应用化学计量学技术筛选出可标识该类结构的特征性标志碎片,开发标志碎片多通道同时扫描技术,可解决同类结构未知化学性有害物的发掘难题,可以发现为逃避监管而对监管目录内有害物进行结构修饰的行为;质谱成像技术,可获得化合物的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探索食品中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以控制食品的生产、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安全。这些新技术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食品基质极其复杂,而污染物又具有种类多、含量低等特点,因此检测方法存在样品前处理过程繁琐,周期长,对操作人员能力要求高等问题。谈到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张峰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检测技术将朝着智能、绿色、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并将体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今后人们将结合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等各学科技术,构建智能化、可视化、实时在线、绿色的检测体系。比如:针对智能化检测的需求,构建不同种类、不同来源食品基质信息海量数据库,开发可以自动推荐前处理及仪器分析方法的智能化检测技术;针对食品样品基质复杂的特点,研发高蛋白、高脂肪、高色素食品基质的高特异性样品净化、富集材料,研发几乎不存在有机试剂污染的绿色检测技术;针对有害物组织分布和代谢机理的研究需求,开发可视化监测技术。最终,实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span /p p & nbsp /p
  • 赛默飞在线质谱仪应用喜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上海,2012年6月27日 &mdash &mdash 近日,在安徽黄山市召开的&ldquo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一届年会&rdquo 上,全球科学服务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共同完成的《百万吨乙烯裂解炉在线质谱分析系统的工程化研究及应用》喜获&ldquo 201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rdquo ,是本年度唯一获奖的在线分析仪表应用。&ldquo 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rdquo 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范围的行业性科学技术奖项,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化工科学技术领域重要的奖项之一,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次获奖项目依托中石化自主设计建设的百万吨乙烯装置的11台裂解炉,对在线质谱分析系统裂解气在线分析进行了工程化研究,设计了一整套裂解气专用采样装置,采用了自动连锁切断阀、蒸汽导入环等技术措施,改进了样品前处理、样品传输、样品预处理等系统,并首次在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炉上成功应用。自2010年1月投运至今,在线质谱分析系统运行平稳,能够提供准确、快速的在线实时分析数据,为实现裂解深度控制提供准确的过程参数。该系统维护量少,可靠性高,满足了工艺要求,并且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本项目采用两台在线质谱分析仪系统,总投资与多台工业色谱分析仪组成的系统相差不大。但从生命周期运行成本、维护等方面进行比较,采用在线质谱分析技术,使用真空系统进样,无需载气,标定间隔时间长,维护量及维护成本均较低。由于所需要的分析仪数量少,分析小屋尺寸大大减少,仪表电源能耗低。每年的分析系统维护费用降低,可获得约800多万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且两台质谱仪互为备用,使装置的安全可靠性得到巨大的提升。该项目使裂解炉运行时间延长,每年至少可获得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间接经济效益。由于仪表设备少、分析需要的样气少,分析尾气的排放量少,该项目符合&ldquo 节能、减排、安全、环保&rdquo 的社会需求。 本项目是国内百万吨乙烯装置大型裂解炉首次成功采用在线质谱仪分析仪系统作为工艺过程的监控手段,对于大型乙烯装置的裂解炉裂解气的在线分析工程设计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具备推广应用前景;也为国内乙烯装置裂解炉的技术升级改造和提高产品收率、优化产品规格开创了新的途径。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12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trade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关于赛默飞中国 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等地设立了分公司,目前已有超过1900名员工、6家生产工厂、5个应用开发中心、2个客户体验中心以及1个技术中心,成为中国分析科学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赛默飞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已有6家工厂运营,苏州在建的大规模工厂2012年也将投产。赛默飞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技术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维修服务中心,旨在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www.thermofisher.cn
  • 本土技术 破解蜂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访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庞国芳研究员
    我国的蜂蜜事业曾经创造了诸多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第一”:养蜂世界第一、蜂蜜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蜂王浆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蜂产品三大主销市场欧盟、美国、日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国际市场对蜂产品检测项目的逐年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蜂产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加入WTO以后,这种状况更为突出。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破解贸易技术壁垒?中国蜂蜜产品何去何从?中国农畜产品农残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状况如何?这些都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就相关问题本网专门走访了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庞国芳研究员。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出口商品提出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判断其合理依据是世贸组织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据庞国芳研究员介绍:我国是蜂产品出口大国,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兽药残留问题,如氯霉素;二是惨假问题;三就是采集不成熟蜂蜜问题。其中兽药残留问题和惨假问题,随着国际市场对蜂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要求越来越严格,而我们又缺乏具体检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的尤为突出,加入WTO以后,技术壁垒,更是层出不穷。2002年由于氯霉素的问题欧盟做出了暂停进口包括蜂蜜在内的中国动物源产品的决议,欧盟提出,蜂蜜中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0.1PPB,即10万吨蜂蜜中含有1克氯霉素,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欧盟通知其各成员国,对所有工厂、仓库及已包装上市的中国蜂蜜进行强行检查。随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国蜂蜜的检验。加拿大甚至提出中国蜂产品要进入加拿大市场就要进行300多个项目的分析检测,中国蜂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出现了全球对中国蜂产品封杀的局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对蜂产品检测的通用方式是检测碳同位素。但在1997年以前,我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对于这项技术不管是仪器还是分析检测方法都是非常陌生的,从来没有人接触过。但是,用庞国芳研究员的话说就是:“如果我们不做,就要落后,就要遭到损失。”当时,曾一度出现我国要出口蜂产品到国外,要先拿样品到国外的检测结构进行检验,国外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了,我们才能组织货源,组织生产的现象,这样不管是在蜂产品的出口周期上还是在产品的等级上,我们都完全受制于人,外贸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这使我们非常被动,严重影响了我国蜂产品的出口量,大大降低了蜂产品出口创汇的经济效益。   1997年,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庞国芳研究员和他带领的课题组挑起历史的重担,首先向蜂蜜真假快速鉴别技术发起挑战,1998年年初,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创建“蜂产品检验实验室”,开始《中国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从1997年开始至2004年,庞国芳研究员和他的助手们费时8年,从碳同位素技术入手,研究建立了蜂产品质量评价检验方法标准体系。该体系荟萃了当代固相萃取,离子交换,液液分配,柱层析,衍生化,微波消解以及酶化学等14种样品前处理新技术;集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有机质谱、无机质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酶联免疫和生物鉴定等15种测试新技术。制定了化学和微生物学联合研究方案,攻克了蜂产品中8大类兽药、5大类农药等共计370种微量化学物质的检测技术,普查了碳同位素的分布,揭示了我国25个省区市的27种蜂蜜碳同位素的分布规律。2002年,成功开发兽药残留12项检验技术,建立了12项国家标准,破解了欧洲、美洲和日本三大主销市场20多项技术壁垒。2003年,针对加拿大等国新提出的技术壁垒,成功研究出蜂蜜中300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建立了13项国家标准。2004年,建立起蜂蜜兽药残留5项国家标准,总计30项蜂产品的国家标准,至此,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蜂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成功建立,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前蜂产品检验的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攻克了我国蜂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破解了我国蜂产品在欧盟、美国和日本世界3大主销市场所有贸易技术壁垒,使我国的蜂产品检验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彻底摆脱了我国蜂产品出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也为我国争得了在蜂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检验检疫工作的主动权,有力地促进蜂产品的出口,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同时,这项研究也满足了我国蜂产品生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迫切要求,对促进我国蜂业发展、提高蜂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由庞国芳研究员组建的“秦皇岛国家级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业界早已名声显赫,该实验室对外有两个承诺:一是蜂蜜真假鉴别技术全年365天服务,无节假日;二是收到样品24小时报告结果,出口企业可以先组织货源,组织生产,后交费。98年到2000年,该实验室开展了西北5省之行的调研工作,组织了4次请进来,4次走出去等一系列技术推广活动,所谓请进来就是把蜂产品生产企业及相关部门请到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来,进行技术交流,通过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了解市场;走出去就是对外办一些培训班宣讲蜂产品的检测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技术,为国内同行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从1998至2004年7年当中,该实验室累计检验全国28省区市300多家企业蜂产品6万多批,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比利时、日本等主要贸易国,均顺利通关,承担的出口蜂产品检验量和创汇量各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分别达到47%和53%,出口达60万吨,创汇7亿美元。2005年,欧盟对进口我国蜂产品解禁后,我国出口的第一批蜂蜜就是经过该实验室检验合格,顺利的走进了欧洲市场,为我国恢复蜂产品出口大国的美名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  其实,不光是蜂产品,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品和农副产品的农、兽药残留控制的日益严格,名目繁多的贸易技术壁垒渐次高筑。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冻猪肉、冻鸡肉、蜂蜜、茶叶等传统出口商品由于产品中农药(拟除虫菊酯类)残留超标严重受阻,一些产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2002年1月到5月期间,欧盟全面停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导致浙江舟山冻虾仁遭欧洲退货,山东省大宗农产品,包括冻鸡、花生、蔬菜等出口大幅度下降;2003年12月31日欧盟正式禁止含有化学活性物质的320种农药在欧盟境内市场销售,其中涉及中国正在生产使用和出口的农药有63种。中国传统种养方式下生产的农产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庞国芳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检验技术研究,在农药、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检验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90年代初,当人们还习惯进行单一残留研究的时候,庞国芳课题组就大胆地跳过这个阶段,从多残留开始研究。美国FDA组织经过4年研究,夭折了,而庞国芳课题组通过4年的研究,考察了30多种农药残留的色谱行为和特征,建立了4种多残的分析方法,在FDA组织停止这项科研工作两年以后,庞国芳课题组在原来4种多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掌握了从提取到净化到检测的全部核心技术,紧跟着经过6个国家15个实验室一年半的实际检验,该项技术最终得到了各国同行的好评和全世界的认可。1990年-2004年庞国芳课题组研究的一系列兽药残留检测新技术,为秦皇岛正大公司出口肉鸡实施残留监控,10年来累计检验出口肉鸡1万多批,使该公司合同养鸡户由1992年的200多户增加到2004年的5000多户,年销售收入由2000多万元增加到11亿元,促进出口肉鸡460多万吨,创汇2亿美金,累计内销1383万吨,收入达111亿元,促使该企业2002年跨入中国外贸企业500强,名列第309位,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地发展。如今,由庞国芳课题组研究的分别应用于水果蔬菜、粮谷和动物组织同时检测农产品中400多种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与方法已精雕细刻成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一系列国家标准,加上用于蜂产品检测的30项国家标准总计是33项国家标准,据庞国芳研究员介绍,他的课题组日前正在把在这些标准翻译成英文,以方便各国间的交流,如果有可能,他还要把这33项国家标准做成各国通用的国际标准,如果那样的话,他将第三次作为副仲裁组织国际组织AOAC的国际合作研究。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风风雨雨10几年,庞国芳研究员及其课题组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和世界各国贸易的不断加大,新的贸易技术壁垒将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有及时破解的能力,从而取得“绿色贸易通行证”。   采访结束时,庞国芳研究员给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总结了4点精神,笔者个人认为这4点精神适合于任何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即:  1.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溶入到每天的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  2.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任何工作都要做到不可挑剔,无可挑剔。  3.要发挥团队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  4.要有只争朝夕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让我们共同祝愿庞国芳研究员和他的课题组取得更大的成绩!   庞国芳简介:  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研究员  美国国际公职分析化学家联合会研究导师  科研项目:  《同时测定农产品中多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残留方法系统研究》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度国际AOAC合作研究奖和国际AOAC副仲裁奖;  《动物组织中二氯二甲吡啶酚残留检测》获2002年度国际AOAC研究导师奖;  《中国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联系电话:0335-3407609   E-MAIL:gfpang@heinfo.net
  • 三德科技一科研项目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月26日,2015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三德科技申报的“全自动高效节能碳氢氮元素分析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省科技进步奖突出原始性创新,引进消化二次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要求所有候选项目在技术,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以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和提高行业的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同时,奖励还特别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成果转化,所开发的项目应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项目的转化程度应较高,对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三德科技选报的“全自动高效节能碳氢氮元素分析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采用了世界首创自动更换坩埚技术,无需拆卸、降温和等待,只需点击电脑操作界面的“换坩埚”即可轻松完成坩埚更换,输出数据精准可靠,产品性能拥有国际领先优势,足以取代进口产品。项目技术转化的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广受客户青睐,销售收入突破三千余万元。 本次获评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对三德科技坚持自主创新以及创新成果转化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三德科技将不断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为提升整个行业技术水平而努力。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证书
  • 广东捧回34个奖项 5项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广东的转型要靠科技,广东的未来要靠科技,“傍科技大款”首先要从重视科技主管部门开始。   ———2012年1月21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省长朱小丹视察省科技厅时说,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使科技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广东省继去年捧回34个奖项后,今年再次摘得34项奖励。其中,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原籍日本的栗原博教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是广东省继2006年“中山大学-卡罗林斯卡肿瘤学合作实验室”的英格玛恩博瑞教授首次获奖后,第二次获得该项目奖励。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4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一等奖2项,二等21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暨南大学栗原博教授摘得此奖。   广东省今年获奖的奖项数目与去年持平,但获奖的质量大幅上升,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两个奖项的数量,总数比去年翻了三番。除了捧回暌违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外,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数目也从去年的1项增加至5项,且其中4项为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中山大学独占其中两项。而全省以第一单位完成的奖项总数仍与去年持平,为15项。   广东省今年唯一减少的奖项是国家技术发明奖,仅获得23项奖励,较去年减少8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23项奖励,大多数都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比如南方电网公司获奖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自主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就是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成果。而华为、中兴等粤创新龙头企业,依旧有成果获得奖励。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和通信技术仍是获奖主力。   广东获奖人物   栗原博:助力中药国际化   2004年,栗原博放弃此前多年的日本知名药企的研发工作,就任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早在20世纪80年代,栗原博就开始积极推动中国与日本的科技合作交流,特别是在中药的国际化方面。2003年,他从日本带来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并利用境外资金建立暨南大学白兰氏基金会健康科学研究中心,邀请国外科学家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来华后,栗原博一直从事中药及保健品功能研究,建立了多种中药活性及功能评价方法,推动了中药的国际化进程。他还积极推进天然无咖啡因茶的产业化工作,成功解决了品种纯化及产业化育苗等关键技术,为该茶叶品种大规模种植及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国伟:“纳米产品”盗用概念   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国伟团队的“亚稳纳米材料生长基础研究”,昨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是中大在纳米材料研究上第二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上一次是许宁生团队的“纳米材料在平板显示上的应用”。   新型纳米材料一直是外界最为感兴趣的,2010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教授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因“石墨烯”的研究名声大噪并摘得诺贝尔奖,杨国伟告诉记者,目前中大实验室能够置备出小到一微纳米的激光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而一种能发紫光的“纳米碳立方体”的发现也非常有趣。   十几年来,杨国伟带着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亚稳纳米材料生长基础研究。杨国伟感言,做基础研究,取得成果不是必然的,所以研究者一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整个项目先后有十多人参加,可最后申报奖项只能报五个名字,其他人做出了贡献却默默无闻。   谈及现在社会上各式各样的“纳米产品”,杨国伟指出,现在市面上如纳米除臭鞋垫、纳米冰箱等所谓的纳米产品,都在盗用纳米材料的概念。“如果只是尺寸达到了纳米级别,性能只是有所改善,而并未发生本质改变,那只能称为纳米颗粒。例如,有些化妆品、高档汽车表漆,颗粒都做到了纳米级别,真正的大公司不会刻意拿纳米概念来炒作。”   施苏华:十多年红树研究跑遍世界各国   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团队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适应性进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此次同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施教授解释说,她带领的团队研究的是非模式物种的分子学水平达尔文选择研究,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红树为研究对象,解决了该领域长期探讨的难题。   施苏华说,以前的生物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等模式生物方面,她的团队提出了分子学水平的研究方法,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从功能基因和基因组水平探索海岸带高盐、缺氧和不稳定等环境胁迫下红树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分子模式与机制,并取得了成功。由于是非模式植物,红树的研究数据很少,施苏华和团队成员为此跑遍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
  • 北分瑞利防化侦察车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北分瑞利技术公司参与研制的某型防化侦察车项目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  北分瑞利技术公司自2010年开始该项目的研制,历经初样车、正样车和评价试验阶段,解决了车辆进行间化学侦查准确、快速、高效的难题。该项目在应用和装备改进方面共获得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该项目具有显著的军事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温岭籍研究员潘桂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会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台州市温岭籍研究员潘桂棠参与研究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据了解,潘桂棠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温岭岙环人。1965年,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并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编委。   潘桂棠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大地构造、新构造、区域成矿学研究,是我国考察过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各大山系的少数地质学家之一。他致力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和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模式研究,并以研究青藏高原区域地质为专长,具有丰富的高原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的工作经验、知识积累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   他对青藏高原及邻区区域地质、大构造形成演化以及国土资源都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提出了特提斯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演化模式等新的研究见解,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和多部作为第一作者的学术专著,为青藏高原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介:   潘桂棠,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1991年10月赴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研究,200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行星与大气科学系访问研究。曾任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成果:   80年代先后参加国家和部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主要矿产分布布规律”、“青藏高原(1/150万)地质图”、“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三江构造岩浆带划分及矿产分布规律”等研究。   90年代先后负责主持国家计委“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部“九五”资源科技攻关项目“西南三江中段重要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与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和远景预测研究”,以及协助李廷栋院士负责部“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隆升及效应研究”。近4年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空白区区域地质调查综合研究”,负责第三代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编图工作 参加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2003-2007)”,负责“成矿潜力评估与战略新区预测”课题。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至今已主笔或合作发表论著80余篇(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地矿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代表性著作和论文 60余篇。
  • “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月9日,华中农大袁宗辉教授主持的“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成果应用11年来,为我国养殖业累计挽回损失1751.52亿元,年均159.23亿元。  该项目还在发现、追查和处置“瘦肉精”“多宝鱼”“红心鸭蛋”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保障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顺利举行中作出独特贡献。  另外,华中农大张启发主持的“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金梅林教授主持的“我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建材领域【新型抗蚀胶凝材料】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结果公布。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名的“高铁相抗蚀胶凝材料设计/制备技术及严苛环境工程应用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广西柳州鱼峰水泥有限公司、桂林理工大学、宁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为王发洲、杨义、杨露、陈平、邓玉莲、张日红、何永佳、刘骥、吴铁军、饶美娟。该项目立足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聚焦我国远海工程、能源工程、国防军工等场景对水泥混凝土提出的高强、高抗蚀、高抗裂、高耐磨等重大需求,依托两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以水泥中高活性铁相设计为突破口,以硅酸盐水泥多元矿相体系创新为主线,以实现规模化低钙减碳工业生产、高性能水泥材料与制品制备及其典型严苛环境工程应用为目标,持续系统研发与推进大规模重点工程应用,取得全面创新突破。项目开发的高铁相高抗蚀胶凝材料成功应用于平陆运河、大藤峡水利枢纽以及多项国防设施、核电枢纽等重大工程,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基础和国防工程建设。项目核心成果“功能性水泥基材料设计制备及其性能调控”、“严酷环境高铁相高抗蚀胶凝材料设计制备及其工程应用开发”分别获得2018年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以及2021年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 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艾滋病诊疗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p   201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获奖项目。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推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牵头申报的“艾滋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品的评价关键技术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研究员的团队牵头,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中国艾滋病诊断试剂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和引领了我国高质量诊断试剂的更新换代 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的艾滋病假病毒库,实现了艾滋病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水平的筛选和评价,推动了我国艾滋病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与研发进程。 /p p & nbsp /p
  • 颁奖大会现场 I 伟瑞迪荣膺科技进步二等奖,实至名归!
    2019年2月28日上午,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2017年度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颁奖大会,重点表彰了为民营科技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民营科技人员在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卓越成果的突出贡献者。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荣膺“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进步奖”,并受邀参与现场颁奖典礼。据悉,“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国科奖社证字第0080号),并已成为全国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奖项。旨在奖励在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卓越科技创新成果的民营企业此次出席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颁奖大会的领导有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国资委原监事会原主席段瑞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企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苏小军;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会长马彦民等.......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国家重点高等院校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为用户提供污染溯源、城市及工业园区环境质量改善的决策支持等软、硬件专业服务。此次获奖的“工业园区气体污染在线立体防控系统”究竟是何方神圣?下面小编为你揭开庐山真面目!这套系统曾为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服务,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众多关注和支持,市政府领导多次到现场考察指导,对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工业园区气体污染立体防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预警及实时多尺度溯源分析,可以做到快速精准的预警预报,实现实时排放量的计算、贡献率对比分析、企业排名,同时让群众看到监测系统,建立对园区管理工作的信心,减少担心,从而减少信访投诉。系统建设投资低,全园区的系统建设投入相当于两套自动站,还可以实现对每个企业的管理,同时提高园区的智慧化、自动化管理水平,扩大园区的影响,成为绿色化工园区的标杆。利用系统的自动化、智慧化决策,可以快速客观的找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淘汰关停,腾笼换鸟,引入先进的大企业。
  • 官宣!进步二等奖!大气污染监测示范项目!
    第二篇:2022年大气监测新技术有哪些?智慧监测最新进展如何?四位专家共同见证!2021年“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空气复合污染监控技术2022年5月底,2021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青岛生态环境中心王静研究员团队获得了二等奖。项目团队经过理论、方法和监测技术的攻关,开发了大气成分初始场和污染源联合同化技术,及多元“3D” 立体监测、“4D”模式预测演变、污染解析、评估调控技术,项目成果现服务于媒体、政府、公众,应用于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预警等。正值第三届大气监测会议召开之际,我们联系了王静研究员,邀请到其团队技术骨干孟赫老师出席,基于此项目成果进行技术汇报。(点击下方图片,免费报名)前瞻技术:LIBS技术原位在线探测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LIBS技术具有可以实现多种元素同时测量,可以实现原位/在线测量,可以对气溶胶等多种物质进行测量。基于此,本届大会邀请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院长刘玉柱教授带来精彩分享——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的空气成分及空气污染物在线探测实验系统,以及课题组基于LIBS技术和SPAMS技术的空气原位在线探测最新研究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免费报名)精准溯源:赛默飞工业园区异味溯源多流路质谱解决方案 针对工业园区异味VOC监测,赛默飞推出全新解决方案。本次大会,赛默飞的赵汉松高级应用工程师汇报,主要介绍赛默飞的多通道Sentinel Pro多通道磁质谱技术,定性定量快速分析园区异味VOC,结合数据分析模拟平台,准确分析臭气浓度、污染物浓度等信息,以及如何通过使用不同的数据应用方式,将系统适用于有毒有害、在线泄露监测、安全预警等多种场合。 细颗粒物:Palas新型气溶胶光谱方法在环境细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呼吸暴露可导致细颗粒进入肺部,并穿越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中;进入血液循环的颗粒物可跟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对细颗粒物成因分析,帕剌斯单颗粒气溶胶粒径分布光谱法可同时提供5个PM值及低至180nm粒径谱图,助力颗粒物在线监测和粒径溯源。帕剌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的环境和汽车业务拓展经理邓珺将带来精彩分享!(点击下方图片,免费报名)
  • 彭彦昆领衔“生鲜肉品质无损实时检测新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p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由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彭彦昆教授领衔的“生鲜肉品质无损高通量实时光学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91894b5f-0852-4b8b-a564-7411b1b3dc18.jpg" title=" 领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鲜肉品质无损高通量实时光学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奖团队成员包括彭彦昆(中国农业大学),黄岚(中国农业大学),汤修映(中国农业大学),李永玉(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中国农业大学),陈兴海(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等六人。 /span /p p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市场对猪肉、牛肉等生鲜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消费者对生鲜肉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人们对生鲜肉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鲜肉品质的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感官评定法,二是理化分析法,但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感官评定法主要依赖于专业评定人员的经验,因此评定结果容易受其专业水准的影响,人为误差大。理化分析法则依赖于人工抽检,具有耗费时间长、样品采集有局限、检验过程对样品有破坏性及检测结果有滞后性等特点,不能满足快速、无损、实时的实际检测需求。 br/ /p p   为破解肉品检测长期存在的前处理过程繁琐、测试时间长、在线实时的新鲜肉判定及品质分级困难等国内外共同关注的技术瓶颈难题,彭彦昆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10年的农畜产品无损检测的研究。揭示了生鲜肉的光散射规律特征及其与品质属性的关系,发明了生鲜肉品质无损高通量实时光学检测的特征图谱建模关键技术,自主研制了生鲜肉品质参数的无损高通量光学检测装备。 /p p   该项目实施至今,针对生鲜肉产销链环节的不同需求,研发了移动式、在线式、便携式等8个系列检测装备,包括细菌总数检测、多品质参数同时检测、胴体背膘厚和大理石花纹在线分级等装备。简单来说,利用这些无损检测装备可以快速地测得胴体的背膘厚、大理石花纹等,以确定其品质等级 能实时测得生鲜肉的水分、嫩度、色泽、pH值、挥发性盐基氮、脂肪、蛋白质等,已判定肉品品质以及是否可以食用等。通过第三方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测试和实际应用证实,移动式检测速度为0.74秒/检测点、在线式为1-3个样品/秒、便携式为3-4秒/样品,检测正确率为92%-100%,相对误差≤4%。基于以上特点,该技术不仅仅局限在质检部门、屠宰厂以及生鲜肉加工企业,也可满足普通消费者对生鲜肉品质安全检测把关的需求。项目成果在主要肉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监管部门等进行了推广应用,为生鲜肉品质监控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检测手段,提高了监管效率及检测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2b1e715-46fa-4b3e-8b43-16826b5ea02a.jpg" style=" " title=" 图1-彭彦昆教授在试验现场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彭彦昆教授在试验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fa9fbf98-3813-40a9-9fcd-6901c79a6a65.jpg" style=" " title=" 图2-研究团队成员在示范应用现场进行检测试验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究团队成员在示范应用现场进行检测试验 /p p   经过10年多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撑下,彭彦昆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无损检测技术上一直在不断的创新:从基础研究的探索到实用性技术的研究、从检测方法研究到装备的开发研究、从单一对象检测方式的研究到多种产品检测方式的研究、从单一品质信息研究到多种品质信息同时检测研究和从静态检测系统到实时在线式检测装备,中国农学会组织知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科学评价: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2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2项,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EI 111篇),制订行业标准4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1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等奖、其他奖10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f502cc0a-d5c0-41a2-9da5-31288af4f88e.jpg" title=" 图3_研究团队照片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究团队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