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军事医学研究院

仪器信息网军事医学研究院专题为您整合军事医学研究院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军事医学研究院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军事医学研究院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军事医学研究院话题讨论。

军事医学研究院相关的资讯

  • 最美“疫”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巾帼不让须眉,女性力量历来为社会所关注。在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不仅有令人敬仰的女院士、女专家,还有“硬核”女高管,资深女工程师、女销售、女市场,以及从事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广大女性从业者& #8230 & #8230 越来越多的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女性医护检测人员,她们的辛苦付出正在守护者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 /span br/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 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 既是“排头兵”又是“后勤兵”,她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有泪更有笑。值“3.8”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将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个群体,开设特别专题,致敬科学仪器与分析检测行业中的“她”力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最美“疫”中人之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nbsp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34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6e4c696d-f98a-40f1-b4a8-63582379300f.jpg" title=" 01.png" alt=" 01.png" width=" 400" height=" 34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nbsp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strong /p p   现在的陈薇喜欢梳利落的短发,穿笔挺的西装,给人一种硬朗的军人形象 但时光如果倒退,没人会认为当年那个大大咧咧的清华学生会是现在的她。当年的她当过清华咖啡厅的第一位女服务员,摆过地摊,搞过舞会 她甚至被同学们认为是最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但也正是她,二十九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身于医学科研工作,将自己的工作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p p   陈薇和军事医学院的相识相知看起来更像是命中注定。1991年,当陈薇的老师要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买一种实验试剂的时候,她的人生轨迹开始了真正的改变。那次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短暂接触,让陈薇对那完备的科研环境以及优秀的科研人员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进入军队已29年的陈薇现在回想起来,眼神里还是充满坚定:“我来到军队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定在这里待一辈子了,因为我的老前辈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我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我喜欢专注做这个事儿。” /p p   陈薇现在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专门从事微生物、流行病的研究。众所周知,各种致病微生物不仅在战争时期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在和平年代也可能成为导致大规模疫情的罪魁祸首。因此,陈薇和其同事们针对这些微生物有目的的研究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p p   作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 “逆行者”之一,早在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就已带领团队进驻武汉。到达武汉后,他们开始紧急搭建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1月30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陈薇和同事们还深入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取得了一手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 /p p   2003年SARS疫情肆虐,军事医学科学院不仅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陈薇主持的团队更是迅速对干扰素ω进行了实验,证明其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值,显著减轻机体损伤。事实上,在SARS爆发之前,陈薇主持的“重组人干扰素ω(IFN-ω)”研制工作已历时三年。最初,这一干扰素被认为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主要用来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但在特殊状况发生时,陈薇团队通过“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预防SARS感染的现场流行病学效果评价”研究,发现该干扰素对SARS病毒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成功研制出针对SARS病毒的预防用药。在危机时刻的挺身而出,使陈薇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p p   除了针对SARS病毒的研究,陈薇团队还对炭疽疫苗的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炭疽杆菌是国际上常见的生化武器之一,接种炭疽疫苗是大规模预防炭疽最有效的手段。陈薇团队从炭疽芽孢杆菌免疫机理、菌株鉴定等研究入手,历时10年研制出一类新药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我军在防控炭疽芽孢杆菌这一最重要的生物恐怖剂和生物战剂方面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p p   陈薇在特殊皮肤创伤、神经损伤等药物的研究领域也有所成就。丰富的研究成果是陈薇对学术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的基石,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陈薇在历次重大事故发生时都积极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p p   事实上,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更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陈薇的先生为了她,放弃了青岛的优厚待遇,只身来到北京。从最初的物质匮乏到现在的家庭圆满,陈薇和他的丈夫共同抵御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干了喜欢干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是的,幸福的陈薇,她做到了。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部分内容摘自凤凰网时尚) /p p br/ /p
  • 关注生命 聚焦方法 ——访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郭磊研究员
    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1)将于2021年9月27-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本届会议将继续秉承“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愿景,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开展学术报告会、论坛和仪器展览会。本届大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桂斌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谭蔚泓教授担任。近期,BCEIA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特别组织了BCEIA 2021系列专访,邀约参与学术报告会组织和筹备的各领域专家,解读会议主题,分享学科发展趋势与仪器创新研究方向等,以飨读者。郭磊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郭磊研究员作为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技术分会召集人,回忆了生命分会成立的背景。2003年前后,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完成,蛋白质组学兴起,以分离技术、质谱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分析技术对生命科学的促进意义十分突出。BCEIA学术报告会响应这一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与军事医学研究院贺福初院士、钱小红教授一起组织新增了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技术分会,是为第七个分会Session G。前六个分会都是以分析测试技术的某一分支如光谱、色谱、质谱学为主线设立的,生命分会的成立,则成为交叉应用分会的开端,后续环境分析分会、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标记免疫分析陆续成立。针对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毒理学与药理学等各个生命科学分支,针对精准医学、精确医疗诊断等应用需求,各种先进分析技术的交叉融合,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本质。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十分迅速,内涵广博深邃。生命分会成立以来,始终关注和促进生命科学中的先进分析技术发展以及高层次交流。例如,2009年邀请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先生到BCEIA作大会报告;近年来,集中于生命组学、成像、单细胞分析、生物传感与诊断等,我们也邀请了以美国三院院士David Weitz 、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主编Jonathan V.Sweedler教授、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陆艺教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李应福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大会或分会报告,以及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进行特邀报告等,展示了锐意进取的生命分析领域学者风采。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生前也多次作为特邀报告学者参会。每次生命分会均吸引了多专业方向的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积极参加。谈及生命科学分会今年的主题设定及专题讨论方向,郭磊研究员表示“关注生命、聚焦方法”是谢剑炜研究员任BCEIA生命分会召集人期间,于2017年确定下来的主题,非常准确地阐释了生命分会的聚焦主旨,因此沿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于利用多种生命分析技术,精确发现及准确阐述生命机制。受益于精密加工、新技术、新材料特别是纳米材料、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的飞速发展,目前生命分析技术在重大疾病(特别是癌症)的预测、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及机制、健康及公共安全方面屡有原创性重大突破。“精准医学分析与医疗诊断”是高灵敏高特异生命分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具体应用体现,本专题则将呈现精准医疗分析方面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技术进展。本次特约报告学者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刘珏文教授(线上)、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李秀军教授(线上)、东南大学梁高林教授、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清华大学的郭永研究员等。“组学分析”技术是进入21世纪后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主流新兴技术,发展迅速。目标则一直凝聚在高通量的准确灵敏发现鉴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多种组学联合、以及疾病相关应用等。本次该专题则继续立足于组学前沿技术潮流,展现广阔的组学应用前景。本次特约报告学者有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徐平研究员、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研究员等。“单分子/单细胞/单颗粒分析”是生命分析的“终极之问”,近年来随着技术、材料的突破,基于光谱、电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及其依托的新材料等,很好地揭示了如何从基本技术原理切入生命科学问题的有效新思路。本次特约报告学者有厦门大学颜晓梅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光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及中科院杭高院医学研究所宋杰研究员、中科院化学所的聂宗秀研究员、中科院生态中心的宋茂勇研究员等。 “健康与安全”是生命分析的重点关注问题,生物传感和高效分离分析技术则是其中的主流分支。本次特约报告学者有武汉大学的袁必锋教授、协和药物所张金兰教授、中科院生态中心的曲广波研究员等。本次BCEIA主办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联合生命分会等多家分会,在大会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举办“新冠疫情下诊疗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生命分会推荐的专家学者,都在新冠防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关注的亮点至少包括,协和动物所秦川团队的实验动物模型帮助疫苗研发、军事医学研究院秦成峰团队在mRNA疫苗研发方面的成功实践、西湖大学的郭天南团队基于组学技术发现新冠重症患者疾病标志物、中国CDC谭文杰团队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及重要变异流行株的科学剖析等,期待诊疗技术的发展,切实帮助我们有效对抗高变异新冠病毒,大众及社会早日回归健康平和发展轨道。郭磊研究员还就现场检测的难点痛点、公共安全化学毒物检测研究进展与应用、科学仪器技术发展等谈了自己的看法。郭磊研究员从事毒物药物分析研究,公共安全分析检测领域中的新型现场检测技术方法发展一直是她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郭磊研究员认为,理想的现场检测技术需具备原位、实时、灵敏的特征,其特点在于交叉应用、快而准地解决实际问题,谱学技术、传感技术、微纳材料、微型加工制造、高选择性识别等在现场检测中均具有重要应用。难点痛点即在于发展出优良的原型方法后,如何结合合适的现场快检载体,在广泛的应用场景中,抗干扰、准确识别响应、成功实践。郭磊研究员我们课题组近期集中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常压电离质谱做了系列工作,发展了系列作用力调控界面作用思路,实现氰化物、百草枯、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现场检测新方法建立及多例临床毒检应用。对于现有的科学仪器技术,结合课题组的一些实践经验,郭磊研究员衷心期盼多种原创技术能够成功实现转化、多门类分析检测仪器设备尽快突破国产化瓶颈;大的方面而言,聚焦重要生命科学问题,聚焦分析测试应用难题,仍然需要从仪器、材料到方法的原创与应用研究方面开辟新的高度,特别的,其它学科的跨界,例如数学物理发现、大数据算法等的有效融合,应会更快地支持科学仪器技术的飞速发展。
  • 2019年军事医学研究院:德泉品牌产品技术交流会
    2019年10月15日-16日北京德泉兴业商贸有限公司参加易采网络举办“供应室平台科研新产品和新技术交流会”,在军事医学研究院,我们秉承着炙热之心更好的为各大实验室服务,“助力科研,让世界更美好”为广大的师生学者提供各个品牌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本次交流会在博物馆二层南侧大厅召开德泉兴业以样机展示、技术互动交流的方式参与供应室平台科研新产品和新技术交流会拉开序幕德泉兴业参会品牌 德泉兴业为军事医学研究院师生带来了更多品牌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样机试用,两天的会议,共吸引了五百多名师生前来参与,场面火爆,反响热烈,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下面,小编带您回顾一下德泉兴业参与本次活动的现场: MERCK MILLIPORE 默克密理博 Merck Millipore 第七代超纯水、纯水解决方案,智触而生,触手可及默克密理博实验室纯水超纯水系统从自来水、纯水为进水,纯化生产实验室实验室级别纯水/超纯水,为实验室供水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更高的水质保障,更好的智控操作。 德泉兴业技术现场针对军事医学研究院师生对产品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样机实操一对一解答和试用。 GE化学发光成像系统 适用于需要高灵敏度CCD成像的应用领域,例如生物发光,化学发光,多种光源激发的荧光检测。设计更紧凑,使用更简单! 梅特勒 托利多 十万分之一天平 梅特勒 托利多 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十万分之一高精度准微量分析天平是引进德国先进技术生产的高精度称量的电子天平。关键元件采用德国进口。称量速度快、精确度高、稳定性好、优质价廉、操作简单。梅特勒-托利多 酸度计 梅特勒PH电极/哈美顿PH电极/E+H PH电极 pH5806/K8S 集精准性和易用性于一体,采用耐高温凝胶和耐高温固体电介质双液界传感器,维护量低,适合要求严格的在线测量。BioTek Cytation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 Cytation 集多功能酶标仪和细胞成像于一身,模块化升级设计,堪称生物学研究神器,轻松进行细胞的培养、计数、检测、成像,完美完成绚丽清晰的细胞图像&卓越的数据采集。Cytation 不仅仅是简单功能模块的组合,而是将日常实验室的常用应用集成到一台系统之中,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系统的方便、灵活,并可得到高质量的图片及数据结果,同时还可以根据仪器的功能特点,从而可以在一次实验中,获取丰富而全面的数据结果,用户可以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检测所带来的乐趣。 集多功能酶标仪和细胞成像于一身,模块化升级设计,堪称生物学研究神器,轻松进行细胞的培养、计数、检测、成像,完美完成绚丽清晰的细胞图像&卓越的数据采集。Cytation 不仅仅是简单功能模块的组合,而是将日常实验室的常用应用集成到一台系统之中,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系统的方便、灵活,并可得到高质量的图片及数据结果,同时还可以根据仪器的功能特点,从而可以在一次实验中,获取丰富而全面的数据结果,用户可以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感受到无限检测所带来的乐趣。 贝克曼-库尔特CytoFLEX流式细胞仪 CytoFLEX超高的灵敏度以及便捷的升级设计,为您打造任意驰骋的研究空间,一笔对未来的伟大投资,让您能够在立足于当下需求的同时,放心着眼于未来。CytoFLEX流式细胞仪设计简洁,用户可自行安装。其紧凑机身,能够适配大部分生物安全柜。配套的数据获取和分析软件CytExpert,使您轻松掌控实验全过程! 特别感谢军事医学研究院百余位青年学者对德泉兴业的支持,旨在帮助实验室科研人员更快更有效的掌握最新前沿产品和技术为目的,提高研效率,拓宽研究技术和方法。德泉兴业带领各大品牌很荣幸能为在座的师生学者提供一次面对面的技术交流。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选购和晟仪器差示扫描量热仪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医学研究机构,1951年8月创建于上海,1958年迁至北京。2003年,遵照中央军委决定承建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选购和晟仪器HS-DSC-101差示扫描量热仪,现已安装调试完毕。差示扫描量热仪是一种测量参比端与样品端的热流差与温度参数关系的热分析仪器,主要应用于测量物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各种特征参数:玻璃化转变温度Tg、氧化诱导期OIT、熔融温度、结晶温度、比热容及热焓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上海和晟HS-DSC-101差示扫描量热仪
  • 揭示抗病毒感染本质,军事医学研究院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1f580e19-84cb-45d7-bfe6-2c8008729134.jpg" title=" 1.jpg" alt=" 1.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从左至右依次为:论文第一作者何新华、戴江、黄怡娇,论文通讯作者李涛 br/ /p p   中青在线北京2月22日电(邵龙飞 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记者 王裴楠)病毒感染因其变异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成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战,对机体抗病毒机理的深刻认识是应对病毒感染的关键所在,日前,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涛博士和张学敏院士团队经过近5年潜心研究,成功发现细胞“门神”——环鸟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关键调控机理。这也是新的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后,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突破之一。 /p p   北京时间2月22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该院戴江博士、博士生黄怡娇以及何新华博士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a2b51919-3e48-4231-ac02-a6b8bf221ffc.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研团队成员共同观测分子影像并交流发现 /p p   据了解, strong 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其自身遗传物质(如DNA等)会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宿主细胞中,继而导致机体针对这些外源DNA迅速做出强烈的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感染,甚至不惜以伤及自身为代价,这是病毒感染导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strong 。其中, strong DNA感受器cGAS蛋白质在DNA从细胞内部触发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strong 。此外,除感受病毒入侵,cGAS的异常激活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AGS综合征等一类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寻找有效控制cGAS活性的手段并探究其调控机制,对抵抗病毒感染、重大传染病防控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都至关重要。”李涛博士介绍说。 /p p   围绕这个关键科学问题,李涛博士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展开了联合科研攻关,旨在从cGAS的调控机理研究入手,寻找控制cGAS激活的手段,以期为抗病毒感染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经过近5年的深入研究, strong 该团队发现乙酰化修饰是控制cGAS活性的关键分子事件,并揭示了其背后的调控规律 /strong 。在药物设计专家何新华博士的具体参与下,研究人员综合利用生物质谱及色谱分析等技术,并通过特异位点乙酰化抗体等进行生物化学验证,最终发现 strong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可以强制cGAS发生乙酰化并抑制cGAS的活性 /strong 。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动物和AGS病人的细胞进一步验证了他们的发现。 /p p   军事医学研究院院长张士涛介绍说,由于cGAS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其干预手段一直是国际前沿领域的热点竞争方向,许多国际制药集团和科研团队都在试图寻找cGAS的干预手段。李涛博士和张学敏院士团队从机理研究入手,聚焦前沿、独辟蹊径,挖掘出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乙酰化作用抑制cGAS激活。该工作不仅揭示了阿司匹林作用于人体的全新靶点和分子机制,还可能为一类目前无药可治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治疗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2243182b-e22d-44bd-a244-cf480c9f05a1.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李涛博士与团队科研人员在实验室 /p p   在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是军事科学院坚持从实验抓起大力推动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军事科学院领导表示,该院把抓好科学实验作为打造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的关键举措之一,他们系统梳理技术清单,调整资源投向投量,科学确定重点加强科研方向和重点培育科研方向,自主设计重大科研工程,重点抓好科研实验环境建设。目前,仅军事医学研究院就有3个国际组织指定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strong 张学敏院士领衔的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也是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 /strong /p p   今天,人类仍然面临着病毒感染的严重威胁。据悉,人类迄今已经认识的病毒可能仅占自然界病毒种类的1%。因此,如何在源头上掌握应对病毒感染及其所致重大疫情的主动权,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张学敏院士说,该工作通过对抗病毒感染本质规律的揭示,使我们未来在应对重大疫情时,不仅对控制已知病毒感染具有手段,还有望对未知病毒感染具备应对能力。 /p
  • 食品安全中的“微”检测——访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杨瑞馥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9月17日“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仪式在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杨瑞馥教授任“联盟”的理事长。近些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重视由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及食源性疾病,那么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有什么特点,对检测技术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采访了杨瑞馥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23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4dbffb70-9024-47e7-b98a-bcf7b15fdf8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杨瑞馥教授 /p p    strong 三原因导致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多却关注少 /strong /p p   “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重很大,威胁也很大。”杨瑞馥如是说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微生物因素三个方面。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微生物因素导致的占绝大部分。“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和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等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咱们国家每6.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受微生物或微生物产生毒素导致疾病的困扰。” /p p   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重很大,但是被关注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杨瑞馥介绍道,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食源性疾病被关注很少,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99%的病情都很轻,一个人每年都会拉几回肚子,吃点黄连素等治疗腹泻的药很快就会好,也不会去医院。人们并不当回事,关注自然就少 再一个原因是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明确病因的少,而且影响面也小。影响面小是因为暴发一般只是集中在特定的区域或人群。例如一次集体活动聚餐,食品被微生物污染了,暴发了食源性疾病也只是集中在这个特定的人群中,不像一些传染病能迅速扩散。还有一个原因是真的出现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群体事件的暴发,很多情况下是找不到真正的食品源头。微生物很复杂,有细菌、有病毒、有寄生虫,包括微生物产生的毒素,都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对于常见的我们可以检测出来确定原因,对于不知道的,我们就很难确定了。 /p p   strong  微生物检测难点多,快速检测技术是趋势 /strong /p p   “微生物种类多、检测时间长是微生物检测的两大难点。”杨瑞馥如是概括道。微生物很复杂,其生长和培养特性等不一样。目前的微生物检测只能检测一些特定的、已知的、容易出问题的微生物种类,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绝大部分未知或罕见微生物是难以检测出来的。目前缺乏能够做“未知”微生物筛查的仪器,无论是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还是生物毒素等一次实验就能筛查出来是我们的理想。以后应用基于核酸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有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来应对这个问题。”杨瑞馥接着说,目前微生物检测一类是微生物污染程度指标检测,如检测菌落总数等,但是不知道污染的微生物是哪一种,这个是作为初筛污染与否的方法 如果要求鉴别具体污染微生物及其毒素的种类,就要用到针对特定微生物或毒素的检测方法。特定微生物的检测一种是采用培养法,将细菌分离培养出来,然后进行检定,一般的国标方法都是这么操作,另外一种是利用微生物的抗原、核酸或一些小分子来指示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这两种方法都涉及微生物的培养,耗时长,例如普通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至少需要48小时。因此,目前急需快速检测技术来弥补食品安全检验时间长的缺憾。 /p p    strong 上转发光技术开辟微生物快速检测新视角 /strong /p p   杨瑞馥从80年代末就致力于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基于免疫学研发了大量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产品,包括有光纤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上转发光传感器及其对应的检测试剂等。上转发光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2010年成功产业化,2015年产值预计可达1亿元。其产品操作简便,一般操作人员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即可顺利使用,整个检测可在10-15分钟内完成,该技术简便、快速、定量、灵敏度高,可以现场操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安全保障。 /p p   上转发光技术与金标技术类似,但金标技术不能精确定量,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且检测结果不能长期保存,而上转发光技术正好克服这些缺点。 /p p   杨瑞馥等利用上转发光技术,经过多年实验,研制出能进行定量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研制历程跨过了纳米颗粒研制、试剂研制、仪器研制到产品应用几个阶段。纳米颗粒经由稀土元素采用类似烧陶瓷的工艺烧制而成,通过活化修饰,再与抗体或抗原结合,这种上转换发光材料可在低能量的红外光激发下发射高能量的可见光,通过对免疫层析试纸条上经生物反应进行精确的定量检测,计算出被测样品中特定生物分子的浓度。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界中所有发光现象都是下转发光,即在高能量光激发下产生低能量光,这种现象本底干扰大,而人工研制的具有独特的上转发光现象的纳米颗粒,没有本底干扰,因此使得样本处理变得简单,检测的敏感性大大增加。 /p p   国外对上转发光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因为没有很好的解决纳米颗粒与层析技术的融合,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而杨瑞馥团队在这个新技术的研究中走在了国际前列。 /p p    strong 微生物快检测技术的未来之路 /strong /p p   杨瑞馥说,从近年来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应用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发展方向:首先,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需求迫切,在未来将占一席之地 其次,检测能力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不仅需要检测出有什么,还要检测出有多少 再次,检测仪器操作由复杂化到“傻瓜式”的自动化趋向,操作的便捷化是对检测技术的更高要求。 /p p   然而杨瑞馥也提到了,目前微生物快检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他说,不止微生物快检技术,所有的快速检测技术都面临标准缺失的尴尬。“二0一五年十月一日,新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其中明确快速检测产品可在执法中使用,但是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符合了什么条件就可以批准为快速检测技术?哪些部门来审批?快检结果如何使用等,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指出。”杨瑞馥说,“因此我们成立了‘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一些专家资源,达成一些共识,来筛选这些快速检测产品和试剂。并推荐给政府部门,疏通快速检测产品进入执法部门使用的流程,使其结果具有执法效力。”同时他也希望这个联盟把进入国内的国外品牌快检产品纳入评价体系中来,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8439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bf2eebe6-b689-4a82-ab43-6f534c63b3e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撰稿:孙立桐 /p p   strong  附录: /strong /p p   杨瑞馥教授简介: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市生物应急与临床POCT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至今连续获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 已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Genetic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0余篇,H 因子37 目前担任《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主编、《微生物学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杂志副主编。研究方向:病原细菌基因组学、毒力与进化/病原溯源/病原快速检测新技术等。已获授权专利40余项(包括澳大利亚发明专利1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香港发明专利1项) 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证15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等多项成果奖励。 /p p & nbsp /p
  • 高志贤:快速检测还得靠国产仪器——访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高志贤研究员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快速检测仪器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一些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大型活动保障中,快速检测仪器常常作为第一筛查手段,在保障当地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高志贤研究员,近2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研发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并先后参加了汶川、彝良和庐山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援等突发事件、7.5事件和针扎事件维稳,以及奥运会、神舟三号至十号等大型活动中的现场饮食安全保障工作。近日,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特别采访了他,请其就快速检测仪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大型活动保障中的作用、快速检测技术/仪器新进展、国产快速检测仪器的发展空间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高志贤研究员   高志贤课题组是国内最早从事快速检测研究的团队   Instrument: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从事快速检测研究工作?   高志贤:20世纪80年代,军队提出了快速检测仪器装备的需求,于是我所在的课题组从1987年开始研发快速检测技术/仪器,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开始这方面研究的团队。   那时大家对快速检测的认识还不够,都觉得做快速检测没啥意义,也没啥技术含量。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要真正实现快速检测其实很难,需要用到很多种新技术。   Instrument:你们用了多长时间研制出第一款快速检测仪器?   高志贤:军队的科研单位和地方的不一样,发展单一,进度比较慢。直到1992年,我们才推出了适合现场快速检测的第一代《食品卫生理化检测箱》、《食品掺假检验箱》,1997年推出了《白酒卫生检测箱》,在军队和地方得到了推广应用,尤其是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北京市防疫站(现在北京市CDC)及其区防疫站(现在北京市区CDC)都配备了这款检测箱。2004年研制出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除了在军队防疫机构应用外,还推广到北京市教委管辖的寄宿学校等单位,随后质监系统也采用了这款检测箱。   后来,在科技部&ldquo 十五&rdquo 、&ldquo 十一五&rdquo 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我们通过不断改进与创新,再次推出了新一代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目前已在军队和地方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推广了1000多套。 饮水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 新一代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   Instrument:这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有哪些技术优点?   高志贤:这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集试剂、器材、智能化微型光电检测仪和多功能光反向传感器于一体,只有一个手提箱大小,可在15s-30min内快速完成肉类水分、蔬菜残留农药、酒中甲醇、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等30多项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指标,检出灵敏度符合国家标准。   正是由于体积小,携带方便,检测灵敏、准确、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这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曾在全国&ldquo 两会&rdquo 、&ldquo 神舟十号&rdquo 飞船发射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ldquo 大显身手&rdquo 。   在紧急事件中快速检测仪器只需定性,不需定量   Instrument:从&ldquo 神舟&rdquo 系列飞船、北京奥运会,再到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多次应急检测,您都亲身参与。在这些事件中,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高志贤:在重大活动中,为了防止一些恐怖分子可能会选择在饮用水和食品中做手脚,如投毒,这就会危及很多人的生命安全,我们主要负责这部分反恐安保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各个奥运场馆以及一些宾馆酒店都配备了我们的新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用于保障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   自然灾害会导致水源、食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地震后通常都会伴有降雨,雨水将一些生活垃圾冲入河流,导致水源被污染 地震会导致断电,雨后的潮湿环境会使粮食、食品发霉。我们通常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一两天内赶赴灾区,主要负责当地饮用水、食品的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和监控工作。   Instrument:一旦发现食品、饮用水安全问题,你们会怎样应对?   高志贤: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会立即用现场快速检测仪器对被污染水源或食品进行检测,如果水源水质检测结果是化学污染,我们会先利用净化车去除有机污染物,再消毒才可去除污染物质 如果检测结果是生物污染,这比较容易处理,只需要消毒就解决了。总之,我们在发现问题后会立即响应,最大限度地将安全风险因子降到最低,确保老百姓的生命健康。   Instrument:这种特殊的现场环境对快速检测仪器提出了哪些需求?   高志贤:快速检测仪器不能对现场环境要求太严格,需要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如温度适用范围、抗电波干扰、耗氧量等。   快速检测仪器有时只需要定性,或者半定量,配备一些相关便携式仪器可实现定量。当然,不同的场合对快速检测仪器的需求不一样,这是紧急突发事件对快速检测仪器提出的要求,如中毒事件,我们需要尽快检测出中毒物的成分及大概剂量,并迅速找到解毒方法救人,不需要测出中毒物的精确含量,精确方法一般都比较耗时,这在紧急事件中满足不了现场高效的需求。   快速检测仪器发展方向:更便携、成系列、信息化、集成化   Instrument:目前快速检测技术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您有哪些新成果?   高志贤:免疫分析法是食品污染物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存在单克隆抗体制备困难、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差的问题,如何简单便利地获得小分子污染物高特异性抗体,是当前免疫检测方法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课题组已率先构建了核糖体展示抗体库,筛选出获得小分子激素类的抗体 还利用单抗体制备技术筛选出了多种常见残留农兽药抗体。   样品前处理是制约快速检测仪器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目前样品前处理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这是一种刚性三维立体功能材料,对目标物分子有特异吸附能力,可重复使用。目前,我们已成功建立了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制备技术,研制出系列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小分子化学污染物、11种兽药分子的分子印迹纳米材料。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典型有害因子风险监测平台,如将分子印迹材料固定在压电传感器电极表面,建立分子印迹-压电传感器联用检测技术平台,用于食品中常见污染物的传感检测 又如将分子印迹材料引入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了小分子化学污染物检测的MIPs-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免疫传感器,样品无需标记,极大地提高了这类传感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酶热法检测技术,引入&beta 内酰胺酶与羧基化阿特拉津小分子偶联物,可作为实现与待测物竞争结合特异抗体上特异结合位点的材料,研发了信号检测不受样品基质光学性质的影响,样品前处理简便的量热生物传感器,实现待测样品中靶标物的检测 为控制农药残留提供重要手段我们还开发出了多种化学污染物检测的高通量悬浮芯片技术,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悬浮芯片对水中7种农兽药同时检测。   目前,我们已经将一些新技术实用化,但还有一些新技术仍处于我们的实验室研究阶段,未来我们将逐步实现仪器的商品化,以便更广泛地推广应用,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   Instrument:您认为快速检测仪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高志贤:更便携、成系列、信息化、集成化,我认为这是快速检测仪器的发展方向。   更加便携,甚至能够装到口袋中,带到现场进行风险监测工作 成系列,比如针对突发事件、大型活动保障,日常监督监测,我们能够给出一系列的应对检测方案 信息化很重要,现场检测后直接把数据传送到实验室进行确证,这对下一步工作有更快速、更准确的指导意义 未来快速检测仪器将越来越集成化,如与分子印迹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快速检测仪器就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快速检测仪器以发展国产为主,只靠进口仪器会吃亏   Instrument:我国快速检测技术/仪器的发展现状如何?   高志贤:十几年前,快速检测项目立项经费很少,现在快速检测项目获批经费增加很多,这说明我国政府目前对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很重视。从90年代的北京中卫到2000年后的望尔,再到现在的维德维康、勤邦生物、中德生物,我国专业从事快速检测研发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快速检测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国产快速检测仪器和配套试剂盒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种类日益繁多。我认为,目前国产快速检测仪器并不比进口快速检测仪器差,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Instrument:您认为国产快速检测仪器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高志贤:国外仪器公司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不可能专门针对我国国情研制快速检测仪器。同时,配套试剂盒的价格昂贵,有时补充还不及时,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我们将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我认为快速检测还得靠国产仪器。我国应该以发展国产快速检测仪器为主,允许采购进口快速检测仪器用作比对参考,但不能只依靠进口仪器,否则咱们将来肯定会吃亏。 编辑:刘玉兰   高志贤个人简介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家863环境与健康领域主题专家、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制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监督协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华青年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近年来先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新型实用专利15项、发表文章220多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评为总后勤部科技新星、军事医学科学院复合型人才。2008年被评为国家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课题组被评为国家科技奥运先进集体。
  •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报告
    2008年3月2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全球科技界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CUEDC2蛋白质通过招募PP1灭活IKK激酶》的文章,引起了科技界的关注。当笔者与文章的作者们交流的时候,他们始终在谈工作的团队———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是这个“设备精良、技术先进、人才济济、资源共享、创新发展”的集体,给他们提供了事业的平台,创造了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机会。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教授MichaealKarin访问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后,认为这个中心是一个科学仪器配套、技术特色突出、技术优势明显且运转高效的科学研究基地,主动提出要在免疫和肿瘤生物学等若干研究领域与该中心进行细胞信号转导的合作研究。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载着加快中国军事医学研究步伐的光荣与梦想,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走过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如今,它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同时又是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   迎着改革开放春风———应运而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开启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紧闭的大门。   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年,中国的科技界迎来了历史性的新发展,注定要载入中国发展的史册;这一年,为了促进军事医学研究发展,加快军事医学研究步伐,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军事医学研究水平,军事医学科学院党委作出一个战略性的决策:整合科研资源,集中全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科研资源共享;集中财力办大事,用有限的科研资金引进现代化的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建设和发展带有共性的学科。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以分析化学中的药物分析和生物医学中的形态分析为主的大型精密仪器专管共用的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正式挂牌。   中心组建之初,从全院各单位抽调所需的初中高级研究、工程、实验人员20多人,集中全院大型仪器设备,成立了质谱、核磁共振、光谱、色谱、元素分析、电镜等实验室。他们在人员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提出了“面向科研优质服务”的口号。先后为军事医学、药物毒物、放射医学、高原医学、微生物学等科学研究及多种生物高技术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测试数据。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仪器测试分析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跃上新台阶。二十世纪末期,国内一批仪器测试中心难以为继。这个中心同样面临困境,他们没有退缩,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大力推行干部能上能下,科技人员能进能出,实验室能设能撤,奖金能高能低“四能机制”。同时,提出“精诚团结、精通技术、精益求精“三精”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中心的机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壮大   1994年8月经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批准,以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为基础,吸收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生物医学分析实验室,组建了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1995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测机构授权证书;1995年12月,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2001年4月,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评审和“国家计量认证”复审;2006年9月再次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和“国家计量论证”的复审。   二十一世纪初,由于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并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决策者们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质谱系列以及自动化样品制备等全套高性能蛋白质组学研究设备,建立起了蛋白质组技术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在科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03年非典疫情袭击了大半个中国,中心科技人员勇敢地站在了抗病毒前沿,配合研究所,发挥透射电镜的技术优势,最早拍摄到了SARS冠状病毒高清晰图像;发挥刚刚组建的蛋白质组技术平台优势,对数百个病毒样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开展了“病人血样SARS蛋白鉴定”研究,为抗击SARS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纷纷入住仪器测试分析中心,2003年8月,总投资7000万元,总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大楼通过验收。这幢按国际实验室标准设计建造的大楼,把军事医学科学院装扮得更加气势雄伟。质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元素分析、毒物药物分析、基因芯片等实验室成为这座大楼的主人。   2003年,质谱学领域新一代质谱仪———超高性能混合型串联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问世,引起了生命科学界的关注。为此,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科技部、北京市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同出资引进了我国第一台“9.4T混合型四级杆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质谱仪,并建立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于2004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挂牌。该中心拥有的质谱仪器群,相继为我国400多个单位在新药开发、生物反恐、毒物和环境污染分析、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分析等领域提供了高水平的分析测试,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中心之一。依托于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和“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双双被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建设。中心也是全国唯一被批准同时成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单位。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创新突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滞后和薄弱,已成为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瓶颈”。为此,军事医学科学院把建设一个技术先进、体系完备、共享高效的科学仪器中心提升到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相继建立完善了以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并形成了全国性的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网络,发展了若干以重要功能为单元的技术平台。在中心的实验室,这里装备着高分辨磁质谱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气/质联用仪、超导核磁共振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200余台国际先进科学仪器,在国内生物医学研究行业独领风骚。   任何具有创新思路的科研项目,离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可能落在别人后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与条件保障绝非仅仅是高、精、尖大型分析仪器本身的硬件问题,而是技术、人才、智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科研创新支撑。中心先后推出了“育人工程”、“聚才工程”,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人才创新群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心不但吸引了多名留学回国博士为主要学术带头人的专业人才,还培养了一支善于将高新仪器的先进性能与军队、国家重大课题中难点问题相结合的分析测试队伍,形成了一支包括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药学、环境、食品营养、生物安全、生物计算和工程等多学科博士学位人员为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精通、素质可靠和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他们加大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生源前来报考,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百余名专业博士、硕士。在中心工作的10余名博士后,都在这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引进、培养、重用人才,不仅使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为搏击科学发展大潮作好了充分准备。   科学孕育技术,技术催生科学。科学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仪器测试中心在为先进的科学研究提供精准技术服务保障的同时,为了谋求发展和更好地为科研创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他们还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相继建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纳米技术、生物无机分析技术等技术平台。   今天,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和进展对最先进科研仪器条件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而高、精、尖大型分析仪器是发现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先导,为此,中心先后引进了MALDI—TOF/TOF、HDMS、Zeiss新型光谱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MDLC多维液相,对Q-FT-ICR-MS成功升级为“双离子源”系统的同时,建立了“在线二维液相———质谱联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伴着改革开放乐章———扩大服务   从2005年开始,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院校在仪器引进方面呈现爆炸式增长,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测试服务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中心以己之长、补人之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先进的设备,为一些单位和专家的科学研究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一位素不相识的院士对一项研究课题的样本测试分析不太满意,几经周折慕名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中心人员经过认真研究,采用最合适的技术体系对院士带来的100多个样本,进行了300多项的分析,鉴定出蛋白质近2000个。这样的测试相当于一个仪器近半年的工作量,而中心人员却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测试,结果非常令人满意,院士既惊讶又高兴,先赞不绝口,并由此不仅与中心建立了常年的合作关系,而且逢人便说,无形中成了中心的形象代言人。某工厂突然发生塔板层聚集大量异物,清洗非常困难,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一直未找到原因,每天损失数百万元,心急如焚的厂长经人介绍连夜赶到北京求助,中心紧急为其进行了分析测试,当日便查明了原因,并为工作建立了多套正负离子质谱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类似这样的服务还有很多,每年到中心寻求科研合作的单位络绎不绝。   中心发挥着国家队的作用,发挥着技术平台的作用,发挥着技术与人才优势,面向全国、全军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先后推出了“全委托服务”、“承包服务”、“代理服务”、“团体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仅去年,就有全国200余个单位或课题组来中心寻求服务,许多课题因为得到了中心的技术支撑而获得了国家或地方科技基金的资助。   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要确保明日的辉煌,就必须面向世界。2005年,中心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蛋白质组学网为代表的生物信息系统,同时构建了以“电泳—质谱—蛋白质序列”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自开通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丹麦、日本、荷兰等国家的知名学者、专家登录访问中心技术平台,累计访问量已达到了60万人次。如今,这个中心已成为国际科学交流的舞台,国际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日内瓦大学医学院院长DenisF.Hochstrasser教授等20多位国际著名科学家纷纷飞抵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与中心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今后的发展,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研究员信心十足:“中心将继续坚持研究和发展生物医药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的基本方向,不断追踪国际前沿领域技术动态,努力为国家、军队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成为集‘测试、研究、培训、咨询、仲裁、成果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认可’的生物医药分析中心。”   后记:今天,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迎来自己30岁生日!   从1978年到2008年,多少往事成云烟。但对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来说,刚刚过去的30年,仍如同昨天!没有这30年的艰苦奋斗,中心就没有今天的骄人成绩:中心已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拥有200余台国际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新建成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成为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拥有的14个实验室,几乎涵盖了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大部分学科。   没有这30年的艰苦奋斗,中心就不会有今日的辉煌。中心先后建立了质谱技术、结构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药物毒物分析技术、环境和食品安全分析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析技术等平台,拥有的600兆超导核磁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蛋白质序列分析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大型科学仪器参加了北京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先后为军内外分析测试各类样品达68万多个,涉及国家、军队各类课题数千个,测试服务已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家单位。   没有这30年艰苦奋斗,中心更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科技成果:中心先后获得国家、地方、军队科技成果奖40余项,发表论文累计达1000余篇,出版各类科学专著10余部,10余项科技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为国家、军队建设和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广”。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在30年艰苦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理念。如今,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他们正迈着自豪的步伐,向着辉煌的明天挺进!
  • 食品安全中 不可“微”观的微生物—访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杨瑞馥
    作为中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技术推广平台,CBIFS食品安全论坛以为中国食品安全提供出色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宗旨。CBIFS汇聚了众多行业内专家及企业代表,,积极交流、深入探讨,既是行业的技术创新研讨会,更是我国食品安全技术发展的盛会。   为了更好的服务参会嘉宾,更全面的推动食品安全技术应用与发展,为食品行业提供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的行业资讯,CBIFS食品安全论坛大会组委会与《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合作开设CBIFS2014嘉宾会客室栏目。会客厅邀请食品安全领域专家以及优秀的企业代表,加强技术交流和互动,共同助力食品安全新景象。   杨瑞馥 军事医学科学院,理学博士,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分析微生物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 (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 ) 以及微生物法医学溯源的研究。   记者: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有多大?由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有何特点?   杨瑞馥:威胁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从导致食品安全的众多因素来看,微生物的地位举足轻重。虽然从我国食品安全案例来看,似乎三聚氰胺、苏丹红等化学添加剂成为食品安全的洪水猛兽,但就临床与疾病控制处理来讲,危害更严重、影响较大、控制处理难度较大的还是微生物问题。这可以从微生物的特点来理解。对于化学添加剂,可以通过立法控制添加量,只要生产企业遵纪守法,严格执行标准,控制其摄入量,便可以消除其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但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命特征,即便食品污染或摄入很少,其自身也可以通过繁殖来增强其威胁程度,因此很难通过定量标准来完全控制微生物的危害。另外,微生物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又会污染环境,进而污染食品,不仅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微生物或毒素的污染,还会引发新一轮传播。例如2011年在德国发生的大肠杆菌事件,疫病从德国扩散到多个欧洲国家,甚至蔓延至美国、加拿大,影响极大。因此,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从其发生来看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 从其所致危害产生来看,具有扩展性和循环性 从其监测与控制来看,也存在较大复杂性和难度。微生物的变化性也使得国家对微生物标准的制定要随着时间、技术的发展和对微生物及其毒素的认识深入,不断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   记者:近年来,我国对由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及控制力度怎样?   杨瑞馥:从民众和媒体角度来看,对微生物的认识不足。我国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曝光更多的是化学物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化学物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一旦暴露问题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而对于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在&ldquo 默默无闻&rdquo 中解决,公众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着准入门槛较低的弊端,对一些小企业及作坊生产监管不足,也使得化学添加剂问题相对突出。而且,百姓往往对于饮食中有微生物导致的腹泻不以为然,国家很难获得准确的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统计数据。从国家层面来看,其实对微生物监管控制的投入还是很大的。早在食品安全评估中心成立之前,就已开始对常见微生物污染及危害进行评估,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微生物的检测能力、溯源能力建设都在不断推进。就其整体状况来看,我国有很多关于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研究的课题,如刘秀梅老师承担的食品安全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溯源系统鉴定,CDC(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沙门氏菌信息的收集整理、对霍乱弧菌的持续研究等。但是这些课题仍过于分散,缺乏针对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研究的长远规划,还没有形成规模、系统。设立一个食品安全专项,可以让大家在同一目标下齐心协力,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微生物研究、检测与监测的发展。   记者:针对食品中的微生物,目前主要采用哪些检测方法,最新的检测技术有哪些,发展趋势如何?   杨瑞馥:从检测对象角度来看,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是进行培养拿到微生物,确定其存在并进行定量。另外,还有间接的方法,即利用试纸、培养基,通过颜色变化的观察,间接指示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检测应用相对广泛的是免疫学方法。从检测仪器的角度来看,包括培养仪、免疫检测系统、核酸检测系统、PCR仪、酶联仪、生物传感器等。从近年来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来看,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而且成为迫切需求 其次,检测能力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不仅需要检测出有什么,还要检测出有多少 再次,检测仪器操作由复杂化到&ldquo 傻瓜式&rdquo 的趋向,操作的便捷化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有,微生物由肉眼判定到仪器判定的趋向,检测仪器不仅要准确判定,还需要对定量结果进行储存、调出、打印、传输,从而实现检测的完整性。最后,从表型鉴定、到蛋白图谱、再到解码微生物基因序列,也反映出微生物检测&ldquo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rdquo 的趋向。认识了微生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了解其蛋白、毒性、基因从而掌握其致病机理、耐药性等特性。在技术并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只能通过间接方法了解其基本特性,发展到质谱技术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如今的基因测序技术更加先进,价格也易于接受,逐步&ldquo 服务于百姓&rdquo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微生物检测的新方向,即微生物的精确溯源,建立蛋白指纹、基因指纹图谱数据库,让微生物检测有源可寻、有根可求。溯源,不仅仅是对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更是对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与发展方向,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能力,有助于从食品加工与销售各个环节对微生物危害进行控制。   记者:您自80年代末就一直致力于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我国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这20多年间有何发展变化?与国际水平相比,有何差距?   杨瑞馥:我国在这20年间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从基础科研能力,应用研究水平的提高,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都卓有成效。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技术已经可以和国际先进技术分庭抗礼,例如核酸测序技术,我国的华大基因是全世界最大的全球测序中心,虽然目前使用的是国外的测序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推出自己的平台技术。其他国内相关单位也具备各种检测技术,只是转化速度稍嫌慢,且不系统。目前我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仍是在理念与管理上,百姓对政府监管体系缺乏信任度。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食品检测比较分散,缺乏一个从田间到餐桌标准化的检测、监测及控制体系。各部门利益仍需协调,形成和谐统一完善的体系,各司其职而团结协作。我国新一届政府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职能的整合与改善,也赋予了行业协会更多机会与权力,这正体现了国家在管理体系上的努力。   记者:您所研究的《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课题,应用情况如何?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方面的启示与指导?   杨瑞馥:目前我们研究的《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课题,主要是通过核酸测序来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即微生物之间的亲属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以基因关系为依据,建立核酸指纹数据库,这为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的溯源奠定了基础。另外是对于个体识别技术的意义,通过基因测序,理清基因关系,根据其基因差异设计实验从而进行快速个体或群体的检测。通过亲属关系,可以更集中、准确地锁定污染范围,更加省时、便捷、高效地而有针对性地控制微生物的危害。从其应用情况来看,我们以鼠疫菌为模型研发的溯源系统,获得大部分地区的核酸指纹数据库,也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但此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启动了一个&ldquo 五年计划&rdquo ,收集10万株食品安全相关细菌基因组序,从而建立数据库用以溯源。这是微生物溯源的先行者,也是我国食品微生物溯源的努力方向。   记者:对于2014年3月18 ~20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CBIFS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您如何看待其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的作用?您对此论坛有何期待?   杨瑞馥:CBIFS论坛是很有远见的,在我国食品安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之时就已经启动,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而且第七届也正在筹备当中。CBIFS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桥梁的作用,把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企业及检测部门聚集在一起,了解国内外行业进展、先进理念、并寻找合作契机。一个论坛可以连续办这么多年,而且参与者越来越多、场地越来越高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CBIFS是一个&ldquo 有人气儿&rdquo 的论坛,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作为食品安全行业的论坛,CBIFS对于技术的沟通交流与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论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国家政策、法规的建立与制定。食品安全的很多问题是由于沟通不畅、相互误解造成的,而论坛通过政策制定者与专家对话,上行下达,有利于食品安全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我们期待的,CBIFS为创造专家建言献策、政府科学引导、企业理解、百姓宽容的和谐发展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CBIFS2014食品安全技术论坛介绍   作为中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技术推广平台,由太平洋国际展览公司创办的&ldquo CBIFS食品安全论坛&rdquo 在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会议规模和规格每年都在逐步提高,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交流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ldquo CBIFS2014&rdquo 将于2014年3月18~20日继续在国家会议中心(CNCC)举办。详情见大会官方网站:www.cbifs.net
  • 珀金埃尔默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共建 “小动物活体影像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
    2014年8月27日,专注于提高人类健康及生存环境安全的全球领先企业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Inc.)公司(NYSE:PKI)宣布,与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合作组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珀金埃尔默小动物活体影像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正式挂牌,并举行揭幕仪式。 开幕式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百多人参加了本次开幕式。上午8时45分开幕仪式正式开始,参加揭幕仪式的有野战输血研究所所长王东根、副所长周虹、科技处副处长贾向志、PerkinElmer公司大中华区总监郭求真先生以及PerkinElmer公司大中华区影像事业部经理冯起先生。野战输血研究所所长王东根、政委隋炳山、副所长周虹在共建中心主任詹林盛研究员的陪同下,视察了共建中心并高度赞扬了中心的内部设置。揭幕仪式后,开展了“小动物活体影像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共建中心主任詹林盛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基因及细胞治疗分子成像、肿瘤体内增殖和转移分子成像、病原感染与炎症反应分子成像、药物及疫苗临床前评价分子成像、肝脏疾病分子成像、输血及创伤分子成像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旨在推进小动物活体影响平台建设,强化小动物活体影像技术产品研发优势,提高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 共建中心坐落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内,配备了国际顶尖的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双方将在活体成像技术服务、平台服务、课题合作及应用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以带动国内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开发,成为辐射全国的活体动物影像技术服务平台。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 Inc.)公司是致力于改善人类及环境健康和安全的全球领先企业。2012年,该公司收入约为21亿美元,拥有约7,500名员工,服务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同时该公司还是标准普尔(S&P)500指数的成员。欲知详情,请致电800-820-5046 或登录我们的网站:www.perkinelmer.com.cn。共建中心联系方式: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珀金埃尔默小动物活体影像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联系人:周老师;联系电话010-66931292;E-mail: amms91@126.com.
  • 军事医学科学院用先进文化助推科技创新纪实
    为科学攀登搭建精神高地 ——军事医学科学院用先进文化助推科技创新纪实   2009年4月,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专利局在布拉格与布鲁塞尔同时宣布,将“2009年度欧洲发明人奖”授予军事医学科学院周义清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是年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首届“国际蛋白质组学高峰论坛”上,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贺福初院士,摘得了世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之一“国际蛋白质组学成就奖”……他们为什么能屡屡问鼎世界级大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的奥秘是:以先进文化助推科研腾飞。   (一)   早在上世纪前半叶,随着大规模杀伤性特种武器“核生化武器”给人类带来危机,军事医学科学院承担起了“特种武器伤害医学防护研究”这一特殊使命。当时,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毅然放弃地方或国外优厚待遇和优越实验条件,纷纷投身于我国军事医学科学的研究事业。他们冲破超级大国的重重封锁,攻克一个个“三防”医学难题,揭开了一个个未解之谜。历经数十载创业,如今由院士领衔,前后数千名科技人员参加,多学科联合攻关完成的“战时特种武器伤害医学防护研究”已荣获我国医药卫生研究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此凝炼出他们闻名遐迩的“特等奖精神”。   在“特等奖精神”鼓舞下,使新一代军事医学科研百花园绽放出一朵朵绚丽奇葩。39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贺福初,立足国内成才,怀着“科学上只承认第一”的信念,在科学征途上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代表中国领衔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学重大科研合作计划,成为我国首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合作计划的科学家。从而形成了“热爱祖国、勇攀高峰、献身国防、甘为人梯”的“院士精神”。   特色精神凝聚价值追求:国家民族每每遇到坎坷激流,他们总是一往无前舍生拼搏。2003年春,“非典”疫情袭来,关乎13亿人民安危的不解之谜,被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一一破解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袭来,还是他们当先锋、打头阵,在短时间内就研制出5种不同方法检测病毒的试剂和防治特效药。置身于这座军事医学科研圣殿,置身于这些长年默默奉献的专家中间,让人奋起,让人感动!   (二)   这里的军事医学科学家,从起步伊始便将目光投射在世界科学最前沿,并不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   创新实践中,他们不断推动军事医学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极大地增强了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催生出一批重大成果:在国内最早展开生物芯片研究,获得国际上第一个基于硅基材料的生物芯片新药证书、第一个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检测基因芯片和第一个HLA分型基因芯片新药证书等,而今部分重要科研成果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先进文化激发着科研活力。如今,科学道德、科研作风教育已成为全院人员必修课,每当研究生新生入院,第一课就是科学道德、科研作风教育,这项教育考核不合格,不能搞课题研究和开展实验工作。为防止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提高的“偏食”和“营养不良”现象,他们定时为研究生开设“博学讲坛”。从人文、政治、艺术、科学等多领域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并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聘请一大批院士等专家担任客座教授,4年多来已有200位各界名流先后做客“博学讲坛”。   (三)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来袭,军事医学科学院奉命检测确诊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他们同时启动三个实验室采用五种方法进行平行检测。记者问:一个实验室就能得出结果,为什么还要三个实验室同时检测?“要把最精确的科学检测结果报告国家卫生部,报告全国13亿人民。”贺福初院长这样回答。“精确”两个字,生动地解析出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期践行的“诚信科研”承诺。   问鼎“欧洲发明人奖”的抗疟药“复方蒿甲醚”,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科学家们付出几十年心血的重大发明成果,这项发明已挽救了全球5亿疟疾患者的生命。如今,跨出国门的复方蒿甲醚已通过了84个国家和地区药品注册,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中25年来仅有的3个专利药物之一。当各国面对中国科学家几十年详实准确的原始实验记录时,深深惊叹与钦佩。   先进的文化环境,良好的科研氛围,清新的科研空气,严谨的科研态度,受到投考他们的学子和该院毕业生的格外青睐。在该院新近举行的一次博士特招入伍和硕士毕业研究生留院选拔评审会上,记者现场看到:评审委员会从院学术委员会专家库中现场抽号,选出13名专家作为评审专家 拟留院毕业研究生也现场编号,现场答辩 评审专家现场投票打分,现场公布结果,按成绩排名,择优选取。公平公正公开的选留人才举措,昭示了这里走向未来的美好前景。
  •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分析实验室成国际指定实验室
    近日,国际禁化武组织(OPCW)来函确认,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分析实验室获准成为首批OPCW生物医学样品分析指定实验室。这是继2007年获准OPCW环境样品分析指定实验室后,该院获得的又一重要国际指定实验室资质。此次,共有德国、法国、英国等14个国家的17家实验室获准首批指定实验室资格,其中,中国、俄罗斯、美国分别有2家实验室通过考核上榜,充分彰显了我国在国际化武军控履约领域的能力水平和大国地位。  自叙利亚化武危机以来,确证人体是否受毒剂沾染以及化学毒剂的类型成为国际禁化武组织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此前,OPCW指定实验室只具备环境样品中化学毒剂及相关化合物的筛查确证能力,不具备真实生物医学样品分析的资格和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张学敏告诉记者,OPCW生物医学样品核查分析技术是指通过检测化学毒剂在生物体内的水解氧化代谢产物、谷胱甘肽加合物以及蛋白质、酶和DNA等大分子加合物,以确证使用化学武器的一种核查技术。2015年底,国际禁化武器组织决定在前期筹备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启动生物医学样品分析指定实验室申报工作。  据毒物分析实验室主任谢剑炜研究员介绍,2009年至2015年,他们先后5次参加OPCW组织的生物医学效能水平练习,分析报告多次作为范例推介。今年3月,他们参加了OPCW第一次正式生物医学效能水平测试。3月3日,科研人员从海关取回样品,包括3份尿样和3份血样,每份样品均为5毫升。经过全体参试人员15天共同努力,从5份样品中鉴定出9个芥子气暴露相关化合物,最终于3月17日向OPCW中心实验室提交分析报告。5月26日至27日,国际禁化武组织在荷兰海牙召开评估会,毒物分析实验室在本次水平测试中取得A等级的优异成绩(另一家为陆军防化研究院分析化学实验室),不仅成功报告全部确证化合物,而且作为范例通过考核。  记者了解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分析实验室成立于1951年,目前使用面积约800平方米,配备各种国际先进仪器设备30多台,总价值超过5000多万元,已成为国家反恐怖化学检测鉴定指定机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分中心组成部分、全军化学毒剂毒物检测研究中心、全军化学武器损伤医学防护重点实验室、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部分,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党的十八大、9.3阅兵等重大国事安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培训,完成国际禁化武组织委托叙利亚化武DAT样品分析等检测任务、国内重大中毒案件和突发化学事件疑难样品检测以及55例日遗化武中毒人员的体内溯源和确证工作。
  • 走近生物芯片技术——访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马立人教授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得以测定,基因序列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然而,怎样去研究如此众多基因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就成了全世界生命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课题。为此,建立新型杂交和测序方法对大量遗传信息进行高效、快速的检测和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生物芯片技术的兴起大大加速了基因序列的破译,揭开了生物体中巨大遗传语言之谜,揭示了生命本质,生物芯片技术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生物技术领域迅速升起的一颗的明珠,它的光芒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那么,该项技术是如何发展的,目前的状况、发展趋势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仪器的发展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专程走访了药物分析学学科带头人,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马立人教授(以下简称:马)。  Instrument:马教授,您好!我们知道您从事了多年的生物芯片方面的工作,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生物芯片技术的书—《生物芯片》,那您先给生物芯片下个定义,好吗?  马:生物芯片的概念来自于计算机芯片,发展至今不过10年左右。最初的芯片技术主要目标是DNA序列的测定,基因表达谱鉴定和基因突变体的检测和分析,所以它又被称为DNA芯片或基因芯片。但目前这一技术已经扩展到免疫反应、受体结合等非核酸领域,以至在阐明疑难杂症机理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按现状改称为生物芯片更符合发展趋势。  芯片分析的实质是在面积不大的基片表面上有序地点阵排列了一系列固定于一定位置的可寻址的识别分子。结合或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反应结果用同位素法、化学荧光法、化学发光法或酶标法显示,然后用精密的扫描仪或CCD摄像技术记录,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综合成可读的IC总信息。芯片分析实际上也是传感器分析的组合,芯片点阵中的每一个单元微点都是传感器的探头,所以传感器技术的精髓往往都被应用于芯片的发展。阵列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减少工作量,增加可比性。所以芯片技术也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Instrument: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马:基因表达分析恐怕是生物芯片应用最多的一个方面,细菌、霉菌、植物、哺乳动物等都进行过科学研究。我们知道原计划于2005年才能完成的人类基因计划,由于DNA测序技术和测序效率的迅速提高,于2001年12月就宣布完成框架图和初步分析结果。在阐明人类基因组核酸全序列的前后几年中,有近百种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基因全序列也已经定出。但这些基因序列中,其生物学意义多数是不清楚的。不少公司根据阐明的序列制作基因芯片供应市场,希望通过表达分析来了解其生物意义,但很快就认识到基因仅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生命活动的执行是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组计划及蛋白芯片就提高到重要的位置;随着生物芯片技术在病理组织和组织化学方面的应用,又出现了组织芯片,不同的组织做成不同的芯片,比如大脑、前列腺、肝脏等,用于蛋白表达研究、抗体筛选、组织型特异研究及小鼠模式实验研究等;另外,还有一些新原理的生物芯片,如微流路芯片、细胞芯片、多肽芯片、质谱芯片、电芯片等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也快速发展起来。  杂交测序是发展DNA芯片技术的初衷,但由于众多的核苷酸的组成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最佳杂交条件,这就使得每一对双链杂合子都是最佳,这样一种条件很难找到,其结果是出现一定数目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杂交结果,引起误导,加之芯片技术自动化程度和成熟程度等方面还有不足,因而生物芯片技术在核酸测序技术中,未能被选为法定方法,真正建功立业的主要技术却是多通道毛细管电泳。但生物芯片技术也有自己的优点,高通量、平行对比分析,可以获取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资料,因此它仍是一项先进的高通量分析手段。  近年来,已经证明基因芯片的最佳应用领域是单核苷酸变异多态性的研究、差异表达分析的研究及改变模式,尽量向临床诊断和临床研究靠拢及开拓其他领域的应用。从经济效益来讲,最大的应用领域是制药厂用来开发新药,目的是在基因水平上寻找药物靶标以及查找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进行独立学研究;在农业和林业上,生物芯片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天地,应用芯片于基因测序将大大加快DNA多肽性的鉴定,从而促进动植物育种和植物新品种的产生;在医学上,芯片研究也广泛被应用于遗传病、肿瘤、炎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生物芯片的应用目前已经遍及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Instrument:那您所从事的生物芯片技术和您前面讲的一样吗?  马:我选择的方向和前面说的这些不太一样。前面讲的这些基因芯片是用在基因序列测定,基因组的研究,用的是高密度芯片,要几千个点,几万个点,价格都很昂贵,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基因芯片厂商,做的都是高密度芯片,我们不想往这个方向努力,想做一些实际有用的东西应用在临床诊断上。比如引起腹泻、呼吸道传染病的细菌或病毒,用高密度芯片来检测,成本非常昂贵,不是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而且也是一种浪费。因此我们想是否可以做一种低密度芯片(100个点以下),既能很好地检测细菌或病毒,指导诊断和治疗又经济实惠呢?实验表明:是完全可以的,而且这种低密度芯片我们已经做好了,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Instrument:请您详细介绍一下低密度生物芯片?都可以用于哪些病的诊断呢?  马:我们做的这个低密度生物芯片分两部分:一是仪器部分,由几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手工点样器,点起样来很方便;还有就是杂交仪,杂交仪是为样品里的病菌通过PCR扩增以后与芯片杂交用的;再有一个就是芯片的道,再加上仪器设备工作软件,就组成了工作平台。这个平台是个通用的,在各种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不需要更换。第二部分就是芯片,也是这个整台仪器设备的核心设施。不同的细菌或病毒用不同的芯片,比如:鉴别SARS病毒的芯片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芯片不一样,鉴别禽流感的芯片和SARS的又不一样。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检测知道病症是哪一种细菌或病毒引起感染,用药就很有针对性了,青酶素敏感的细菌,就用青霉素,时间长了,有抗药性了,再换一种药,这样治疗容易成功,抗生素就会有目的的使用。  低密度芯片主要是想应用在临床诊断上,如消化道、呼吸道、烧伤、血液、肝炎等方面;也可以用在动物上面,来预防动物之间的传染病,比如鸡、猪和宠物等,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Instrument:用于临床诊断的生物芯片技术和传统的诊断相比有什么优势和特色呢?目前的推广程度及国内外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马:总体来说,我们做的这个产品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用起来比较方便,不同的传染病病毒或细菌用不同的芯片,没有交叉。  2、 灵敏度高。样品经过PCR扩增,再杂交,大大减少了干扰,这个仪器可以做到50个细菌或病毒的检测。现在通过输血传染的病很多,比如肝炎,丙肝就很不好查,有一个潜伏期,刚得了肝炎,没有发病,处于窗口期,还没有产生抗体,按照卫生部的标准,就符合采血标准,实际上有病毒存在,用常规的方法查不出来,但用我们这个芯片办法,就可以查出来。  3、 检测的速度快,整个这个过程从取样到检测完毕只需要半天的时间。扩增需要1个多小时,杂交也要1个多小时,早晨采样中午就可以出结果。而通常的病理检测要培养细菌或病毒这个过程,时间就长了,起码要3-4天才能出结果。芯片技术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检测。有的病发病很快,最好当天检查中午出结果,这样就可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 价格便宜。以前都是在玻璃上做芯片,玻璃的缺陷是目前国产的玻璃片不过关,进口的一张玻璃片很贵,加上做成芯片,成本很高,且灵敏度低。我们做了一个小发明,在膜上做芯片,灵敏度好且价格便宜。  5、 提取任何组织核苷酸的试剂是个通用试剂,这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找到的,这个试剂既可以溶解组织又可以裂解细菌或病毒,算是我们这项技术的一个特色吧,样品处理和检测的试剂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型的东西。  目前这个产品还没有大范围地推广,主要是因为芯片技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在临床诊断方面,基本处于规划和起步阶段。有的血库希望建立一个能快速检测爱滋病、丙肝、乙肝、梅毒4种病毒的芯片,有些医院也想和我们一起做消化道、呼吸道等方面的芯片。我们做的比较好的是在动物传染病的防治上,主要用在养鸡、养猪厂。因为这种地方一旦有传染病,传播速度非常快,损失很大,所以养殖厂希望每天监控,一旦发现,赶快打疫苗,以便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个现在我们已经通过了成果鉴定,也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应用,但要真正大规模还需要农业部的批文。还有一块就是用在宠物身上,也是计划要做。现在养宠物的很多,狗的病有十几种,很难治好,要是能及时发现并赶快打疫苗就可以治好,打疫苗家要查清楚应该打什么疫苗,这就要用到生物芯片技术了。  低密度芯片技术的推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的技术并不比国外的差,我查过国内外相关资料,没有发现国外有做这一块的,我们是最先做低密度芯片的,要真正推广还需要用户、仪器厂商、科研人员大家一起努力。  Instrument:马教授,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国内外各大仪器公司分分成立生命科学仪器部,生物芯片技术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您又是行业内公认的从事生命科学分析的专家,那您那对于生命科学仪器您是如何理解的?如果让您给生命科学仪器做一个分类,您觉得应该怎么分呢?   马: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我只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生命科学仪器有意义能出结果的有几个方面,一是用于生物工程产品,包括发酵-纯化-测定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分析仪器产品;二是用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主要是用在基因测序上,但这些只是学术上的储备,并不是一个创造财富的工具。还有就是用在临床诊断上的。要是对生命科学仪器分类,我觉得可以从用途上对其分类,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临床生化类:主要用于医院,包括洗板机/酶标仪、血气分析仪、微生物自动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病毒免疫荧光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血球计数器、生理/药理/神经仪器、高压灭菌锅、均质器等;  2、生物工程用设备:主要用于生物制品的研制和生产,包括摇床/振荡器、发酵罐、冷冻干燥机、冰箱、PCR、凝胶电泳仪、生化培养箱、超滤/过滤统、反应器、收集器、低温恒温循环泵等;  3、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类:主要用于科研、教学单位,包括蛋白/肽测序仪、多肽合成仪、DNA测序仪、细胞分析、凝胶成像系统、生物芯片分析系统、基因导入仪、DNA合成仪、紫外观察灯、分子杂交仪、光标记装置、化学发光分析仪、紫外检测仪、菌落计数器等。  Instrument:马教授,请您总体评价一下我国目前生命科学仪器及通用分析仪器行业的现状?  马:生命科学仪器和通用仪器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生命仪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通用分析仪器的发展。总体来讲,我国的分析仪器行业还比较落后。通用仪器,我就简单说一下色谱和光谱。色谱做的多一些,气相色谱相比较而言好一些,北分、上分等分析仪器公司都在做,液相色谱国内也在做,大连依利特、东西电子、上海伍丰等,可以这样说中档的色谱产品目前国内基本都可以做,但高档的还有一些差距;光谱的话,紫外、拉曼还可以,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做的还不是太好,做光谱的厂家有北京瑞利、普析通用等,但和软件结合这块还需要进一步做工作。生命科学仪器我们国家做的很少,有一些做发酵罐的,但没有什么品牌,大型仪器我们目前基本做不了,国外在这些方面比我们做的要好的多,投入也大。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马立人教授一直强调“要做实际有用的东西,不做华而不实的,不想当然,做科学研究也要根据中国国情、根据具体情况来做”,笔者被马教授这种做学问的精神深深打动。试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做科学研究不过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做科学研究,笔者虽然只是个小人物,但也和马立人教授一样,希望分析行业内所有从事科研的人员能真正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东西!马立人教授简介: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内外知名的药物分析学家和生物化学家。  编写的《生物芯片》一书,2000年获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化工部)第六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研制出我国独有的抗辐射药物;从事血制品及血液代用品研究;在基因诊断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迅速向国内外推广;担任过第三届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指导过上海、南京、北京分析仪器厂、江苏电分析仪器厂、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等国内分析仪器厂研究设计出实用性强的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其中自动基因扩增仪、固液相分子杂交仪获国家实用型专利,抗体导向蛇毒溶纤剂及纤维素微孔亲和滤膜获国家专利;先后培养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11名及博士后7名,多次承担国家重大课题,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国家与军队奖励20项。  担任过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副主任、学委会主任、《分析仪器》杂志副主编,《现代科学仪器》、《色谱》、美国《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杂志、《国际医疗器械》杂志编委。       马教授联系地址: 北京太平路27号6-甲-201(100850)
  • 访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分析实验室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2011年3月14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七十站: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分析实验室。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分析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成立于1951年,实验室在化学毒剂毒物检测鉴定和药物分析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是集科研、教学和对外服务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先进分析检测水平的综合性专业化实验室。2002年经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实验室成为全军化学毒剂毒物检测研究中心。2007年获准成为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指定实验室(OPCW designated laboratory),同时实验室还是国家反恐怖化学检测鉴定指定机构、全军化学武器损伤医学防护重点实验室、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实验室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开放实验室。实验室2007年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   实验室所获得的各项资质   据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实验室共有专职工作人员18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0人。此外,实验室还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药物化学博士后工作站,约有10余位研究生及相关人员常年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   围绕毒物药物检测形成三大研究方向   实验室目前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1)各类复杂基质中有毒化合物(包括化学战剂、生物毒素和常见毒物)的检测、鉴定与结构分析 (2)新药(化学合成药、肽类药物、中药及军队特需药品等)的结构确证、质量标准制定和质量控制研究 (3)与毒物药物有关的基础科学研究,例如质谱分析、分子识别与手性分离分析、寡核苷酸适配体及其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   在实验室的三大研究方向中,有毒化合物的检测、鉴定和结构分析是研究重点。目前,实验室在化学毒剂毒物的检测鉴定技术、现场侦检方法及装备的研制、临床毒剂毒物及过量药物中毒鉴定、中毒人员体内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突发性化学事件应急毒物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优势。在此方面也取得了众多业绩,如:在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的“三防”医学救援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实验室研制的DJ-07型便携式防化医学检毒箱成功应用于历次重大活动 此外,近年来,实验室为国内历次重大中毒案件和突发化学事件疑难样品的应急毒物检测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实验室研制的DJ-07型便携式防化医学检毒箱   在新药研究方面,实验室承担了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综合性大平台和军特药平台中“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研究平台”的实施工作,参与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防化预防与急救战备特需药9个,以及30余个化学药、中药及生化类新药证书和临床批文。   在基础研究方面,实验室针对毒物药物分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了涵盖质谱分析、分子识别、寡核苷酸适配体分析等方面的多支优势研究团队。已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   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围剿“毒物”提供利器   据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我国对国家安全、反恐和公共卫生安全等的日益重视,近年来实验室获得了国家、军队的较多资金投入,实验室的大部分仪器设备也因此得到了添置与更新。目前实验室面积约800平方米,配备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30余台(套),总价值约2800余万元,其中仪器以各类色谱及质谱联用仪为主。   安捷伦6850+5975B 车载式GC-MS   注:该款仪器是安捷伦公司根据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需求专门定制的,用于化学武器核查的现场检测。   JAS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联用仪(GC-AED)   注:该仪器在元素的特异性分析方面有优势,主要用于未知有毒化合物的筛查。   安捷伦气相色谱+赛默飞世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GC-FTIR)   注:该仪器主要用于结构解析,辅助判断未知的有毒化合物。   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255氮化学发光检测器(NCD)   注:NCD是氮选择性色谱检测器,对含氮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很高。   沃特世GCT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注:与价格昂贵的磁质谱相比,该仪器是目前唯一一种成本较低的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器,与常规四级杆质谱不同,可实现高灵敏度的全扫描检测,同时保证高分辨率及质量准确度。主要用于未知的、挥发性有毒化合物有机物的准确定性筛查。   赛默飞世尔TSQ Quantum XLS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   注:该仪器为最新型气质联用仪,较常规单级联用系统可提高灵敏度1-2个数量级。毋需停机即可进行快速的EI源和CI源切换,主要用于有毒化合物的定量测定。   安捷伦纳流HPLC + 6520 QTOF 液质联用仪   注:该仪器配备芯片离子源,最大程度上解决纳流液相分析重复性差的问题,具备QTOF的高质量精确度,主要用于复杂体系、高丰度干扰下有毒化合物的准确筛查。   沃特世UPLC + Xevo G2 QTOF 液质联用仪   注:该仪器兼具UPLC的高效分离能力和QTOF的高质量精确度,主要用于复杂基质中有毒化合物的准确定性筛查。   沃特世UPLC+AB Sciex QTRAP 5500液质联用仪   注:该仪器兼具UPLC的高效分离能力和QTrap的准确定量和结构解析能力,具有极高灵敏度,主要用于有毒化合物及生物毒素的鉴别和定量测定。   布鲁克AutoflexIII TOF/TOF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注:该仪器在很宽的质量范围内同时提供极高的质量分辨率 串级质谱模式配备最新TOF/TOF技术和各种MS/MS碎裂技术,主要用于生物毒素的准确鉴别。   关于实验室经费来源及对外检测业务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实验室的科研和维持经费主要来源于申请的各类基金课题。例如,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反恐科研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后勤部重大指令性课题、军队杰出青年人才基金等课题30余项。同时,实验室愿意与社会各界进行各类科研合作和提供优质的分析测试服务。
  • 走进军事医学院某药研所实验室:各类显微镜下的忠诚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a7293084-9e22-4337-9ae6-4b10de59892e.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研究所防化队员应急拉动 /span /p p   初夏的一天,记者走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生物学实验室。 /p p   这里是一个生物和化学的天地。锥形瓶摆满实验台,瓶中液体颜色深浅不一,各种形状的玻璃器皿更是随处可见。 /p p   这里通向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分子、化合物是他们常年打交道的对象。实验室里最常见的设备是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p p   显微镜下有使命——这个研究所担负着我国战场损伤医学防护、特需药品及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研究等任务,是医学防护领域维护国家和军队安全的重要力量。 /p p   显微镜下有忠诚——组建60年来,这个研究所攻坚克难,取得多个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科研成果,每每在国家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p p    strong 姓军为战,锻造战场医学防护盾牌 /strong /p p   入夜,某药物研究所科研大楼依旧灯火通明。突然,一阵哨音打破了夜的宁静。一支身着迷彩服的小分队冲出大楼,迅速集结。指挥员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打开随身携带的制式便携箱组,点验药品试剂…… /p p   这是一次常规的应急拉动,该研究所应急分队齐装满员,随时准备出动。 /p p   姓军为战,实验室里也有硝烟。新中国成立初期,正是为了解决我军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医学防护难题,该研究所的前身于1958年正式组建。一批科学家从四面八方齐聚这个无声战场,发起了向医学防护阵地的冲锋。 /p p   建所之初,他们一无经验可循,二无设备可用,连台像样的仪器都没有,有的只是几个手提秤、破闹钟和瓶瓶罐罐。 /p p   怎么办?面对外国严密的技术封锁,他们从公开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 缺乏实验器材,就自己画图做,先后设计制作了特种通风橱、液体自动分流装置、熔沸点测定器等实验器械。 /p p   仅用一年时间,他们就在防护重点领域拿出初步防治措施,推出军用饮水检测箱、简易军粮检查盒等防护成果,实现我军医学防护零的突破。紧接着,他们又确立了更宏大的目标:从点到面建立起一套适应实战需要的医学防护体系。 /p p   有效防护和治疗,关键在药物。为寻找药源,那些年里,他们上高山、下海岛,甚至深入无人区,搜集药方和中草药5000余种,使防护药物有了广泛的筛选基础。筛选化合物更是流程复杂,耗时费力,该研究所所长苏瑞斌介绍说,有时为找到一个靶标化合物,筛选的次数甚至过万。 /p p   跬步积千里,滴水汇长河。那年,以该研究所40多项科研成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医学防护盾牌。 /p p   近年来,他们始终紧盯军队卫勤建设需求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加快科研成果与实战应用对接—— /p p   制定颁布系统配套的洗消、诊断、救治国家军用标准体系,研发配备系列现场救援装备 建成我国首个特殊药品原料药中试与产业化基地,解决了应急状态下特殊用药保障难题 攻克战场医学“防、检、治”环节关键难题,形成了全新防护能力,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p p    strong 强国为民,构筑国家安全药物防线 /strong /p p   去冬今春,一场来势汹汹的流感席卷北半球,我国多地爆发疫情。 /p p   流感病毒危害性强,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曾夺走全世界近4000万人的生命。 /p p   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流感疫情?10多年前,该研究所便以此为重要课题。2003年的“非典”疫情过后,该研究所研究员李松带领团队前瞻布局,将流感病毒作为重点科研方向,自筹资金展开了药物预研。 /p p   一年后,我国各地频发H5N1禽流感疫情。当时,我国尚无自主生产的抗流感特效药,紧急接洽外国制药公司,得到的答复是:4年后才能供货——这意味着,4年内我国若出现大规模流感疫情,13亿人口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p p   事关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等不起!慢不得! /p p   就在面临“卡脖子”的时刻,该研究所主动作为。他们自主研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全部临床前工作。紧接着,他们又协助国家建设抗流感药物生产线,完成了国家和军队战略储备任务。 /p p   自主创新,强国为民。2009年,当禽流感来袭时,他们再次创造奇迹:提高药品产能30倍,仅用135天就完成国家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 /p p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抗流感药物最为丰富、临床治疗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具备了应对各种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 /p p   自主创新,要在得人。当年,为留住国外归来的李松,博士后导师、研究员焦克芳不但力荐李松接替自己担任课题组长,而且提出立即退休,让李松拥有完全的科研自主权。这一留一退,成就了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松。 /p p   这些年,研究所先后推出“人才港计划”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遴选科研苗子,放手让他们在科研一线挑大梁。如今,该研究所已拥有3名两院院士,30人次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p p   在一代代优秀人才的接力中,该研究所始终瞄准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持续攻关,催生了一大批利国利民的成果:研制国家急需的抗丝虫病新药、抗结核病新药,研制有中国发明专利的口腔疾病治疗药,推出被誉为“抗毒神针”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特效药…… /p p    strong 淡泊素心,坚守无私无畏精神高地 /strong /p p   2015年8月,天津港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当时,救援人员向着爆炸核心区的“最美逆行”,令万千网友感动。 /p p   该所研究员王永安就在那次逆行的行列中。作为防护专家,他要带头进入爆炸核心区。 /p p   身着厚重防护服、顶着高温连续作业,王永安几近虚脱。但他经过细致勘察提出的“非防勿入、非训勿入,跨区处置、分级防护”处置原则,成了指导救援的行动准则。 /p p   使命在肩,无私无畏。王永安的故事不是个例。 /p p   那年,该所担负某应急药品生产任务。因生产过程危险,厂家在开工前夕突然撤出了所有工人。怎么办?派驻药厂的焦克芳、谢云德毅然承担起全部生产任务。40多天后,他们按时把合格药品交付部队时,已累到身体出现问题。 /p p   研究所成立初期,为尽快研制出可靠的防护药品,科研人员不惜以身试药,参加试服试注者累计达3000多人次,最高服用剂量为临床应用的8倍。 /p p   后来,科研条件改善了,大家再也不用“以身试毒”,但牺牲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 /p p   在军事医学研究院院史馆,陈列着一幅题为《拒评院士》的油画。油画讲的是药物学家宋鸿锵的故事。当年,宋鸿锵等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结构的神奇药物,使我国在某型药物领域一直领先世界。组织决定为他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却坚辞不受,原因是科研成果的保密需要。 /p p   为国守密,宋鸿锵隐姓埋名30年,直到2005年他因病离世,他的功绩仍然尘封。 /p p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淡泊名利,只因把国家和军队的利益看得更重。 /p p   药物研发市场利润丰厚,仅专利费就非常可观。然而,当研发出一种新型抗生素时,该研究所专家却要求企业不要为经济利益大量生产,以免失去对抗超级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 /p p   记者结束采访离开这个研究所时,发现写在墙上的所训格外醒目: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忠诚事业、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人生态度,严谨细致、求真求新的科研作风……这些朴实无华的字眼里,写满了一个甲子岁月里科研人员代代传承的精神坚守。 /p
  • “海上升明月”——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全景素描
    蛋白质组创新团队主要成员钱小红和应万涛正在实验室交流。   新华网消息:今年初,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闭幕之际,记者慕名来到世界知名的科技&ldquo 硅谷&rdquo &mdash &mdash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探访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园区内正在兴建的&ldquo 凤凰工程&rdquo &mdash &mdash 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顺着环形道路向北步行200米左右,能见到一座坐西朝东、棕红色、斜切式、平卧地面的U形建筑,那正是记者要去的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U形建筑的西侧,耸立着一个高大的红色立体造型&ldquo P&rdquo ,这是蛋白质组学的首个英文字母。正面墙上,嵌着银色&ldquo proteome&rdquo (蛋白质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诞生仅十年的&ldquo proteome&rdquo 词汇镶入建筑物的墙中,形成国际上众多蛋白质组大师留影的背景。   U形建筑的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荷花池,别有情趣。在夏天,沿着U形开口的方向,能够看到柳叶飞扬,芦苇飘香,流水潺潺,波光粼粼,候鸟栖息,鱼儿戏水的美景。那是科学家们心中的&ldquo 凤鸣湖&rdquo 。   步入中心大厅,记者看到,墙壁上挂满了相关领域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照片和成就介绍。楼上楼下的实验室十分洁净,整齐划一,许多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在这里紧张运行。 蛋白质组创新团队带头人之一杨晓明课题组。   梦想,瞄准最浩瀚的&ldquo 生命海洋&rdquo   生命是地球孕育的奇迹。   蝴蝶从卵变虫、成蛹、化蝶,变幻诡异。让科学家们意想不到的是,其幕后操盘者竟是蛋白质组,而非基因组。   &ldquo 今天的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但实际上,生命现象就像一个浩瀚的太平洋,而我们迄今仍在渤海湾里探索。&rdquo 作为团队带头人之一的杨晓明研究员说。   2003年,记录人类生命&ldquo 天书&rdquo 的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但&ldquo 蝴蝶迷案&rdquo 更加扑朔。全球科学家愈来愈意识到一项更艰巨、更宏大的任务&mdash &mdash 解读&ldquo 天书&rdquo ,即基因组功能的阐明已经摆在面前。人类经过百年跋涉,重返近代生命科学的发源地之一:蛋白质。这不仅关注个体,而是全面揭示数以万计的整体。   1838年,荷兰科学家发现了蛋白质。这是生物体内一种极为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ldquo 蛋白质组&rdquo 一词,1995年最早由澳大利亚科学家正式提出,其含义是指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一种细胞组织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ldquo 1998年初,我在科学海洋里寻觅更有效的研究工具与策略。机缘巧合之下,敏锐地关注到刚刚出现的蛋白质组学,并逐渐把精力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rdquo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介绍说。   蛋白质是基因的编码产物,科学家将它们的关系,比作建筑材料与设计图纸。就人体而言,基因组固定,蛋白质组就能变幻出形态、功能各异的不同器官。由此可见,蛋白质组对进一步阐释&ldquo 生命天书&rdquo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蛋白质组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张成岗课题组。   拼搏,为中国科学开辟&ldquo 新天地&rdquo   井冈山,被誉为&ldquo 红色摇篮&rdquo 。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开辟了&ldquo 农村包围城市&rdquo 的新道路。   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领跑数千年的中国迅速落后于世界。当新兴的全球科技浪潮再次袭来,中国将如何应对?   2002年4月,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开始孕育。贺福初院士在华盛顿筹备会议上提出了&ldquo 两谱两图三库&rdquo 的研究策略,阐述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暨&ldquo HLPP蓝图&rdquo ,打动了各国与会学者。他们接受邀请,来到北京香山继续研讨。2002年11月,第一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学大会在五四运动爆发的源头&mdash &mdash 法国凡尔赛召开,40岁的贺福初院士在这里当选为&ldquo HLPP&rdquo 首任执行主席,成为该领域全球科研大军统帅。时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这是首次由我国科学家牵头负责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   &ldquo 酝酿之初争议非常大。&rdquo 贺福初院士回忆到。&ldquo 2002年,在华盛顿,论证中我们提出:蛋白质组计划必须按生物系统(如器官、组织、细胞)进行一种战略分工和任务分割。否则,就是一盘散沙。这个策略从华盛顿争到凡尔赛,争到蒙特利尔,然后再争到北京,后来是德国慕尼黑,一直在争。可现在,国际上不少科学家已逐步按照这个方式进行了。&rdquo   历史必将铭记,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学者的发言激起了千层浪,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议论纷纷,有赞赏、有疑惑、更有激辩,唯独没有无动于衷!军事强调服从,但科学包容争议。事实证明,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最终赢得国际尊重和广泛支持。   借助国际计划的东风,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该团队已经拥有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位入选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科学家,3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7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7位&ldquo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rdquo 获得者,6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人次被军地评为科技金星、银星、新星,成为蛋白质组学领域中具有显著国际竞争力的精锐之师。3位科学家分别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全国代表;2人获全国百篇优博。   团队成员先后在《自然》《细胞》系列子刊及《科学》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80余篇,影响因子合计1600余。2006年,他们荣获&ldquo 首届全军优秀科技群体&rdquo ,并于2004年-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的连续资助,刚刚又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团队带头人贺福初院士成为中国蛋白质组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担任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执委(全球8位),并当选为亚太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主席。   2009年,该团队在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最权威杂志一期刊登3篇文章,创同一单位同期刊发数全球最高纪录。2011年,他们又在《自然》子刊连发两篇重大成果,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2月1日,《新闻联播》用1分11秒的时间播发张令强课题组联合香港、深圳专家在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的好消息。2012年5月,《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10周年专著》正式发表,这是世界上首次以大百科全书的方式出版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专著。   据统计,2010年底,贺福初院士课题组在蛋白质组学领域发文影响因子及引用累计排名跃居全球第4位;2012年4月《自然》出版集团宣布,张学敏院士课题组在《自然》系列刊物年度发文数位居亚洲所有高校、科研机构前50名。此外,该团队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总统首席科学顾问等在内的数百名国际知名专家纷纷到中心访问交流,寻求合作;在《科学》和《自然》等世界顶级刊物进行系列专题报道。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该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断探索,创立了&ldquo 固定+流动&rdquo 的用人机制、&ldquo 哑铃+候鸟&rdquo 的引智机制、&ldquo 聚变+裂变&rdquo 的育才机制。他们借助中组部&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北京市&ldquo 海聚工程&rdquo 等政策,诚邀7名海外专家和国内200多位同行加盟,逐步建立了&ldquo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rdquo 的高效运行机制,实践形成了&ldquo 求实、创新、卓越、和谐&rdquo 的团队精神,为军队实施国际化的科研战略担当起&ldquo 试验田&rdquo 。 蛋白质组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张令强课题组。   深度,探底&ldquo 将军之官&rdquo   &ldquo 肝者,将军之官。&rdquo   此段文字出自中国最早一部生命百科全书《黄帝内经》。   肝脏是人体的&ldquo 发电厂&rdquo 、&ldquo 化工厂&rdquo ,是免疫系统的&ldquo 摇篮&rdquo 、血液的&ldquo 源泉&rdquo 。肝脏相当于人体的&ldquo 国防总部&rdquo ,但因&ldquo 将军&rdquo 负担过重,其疾病同样触目惊心,仅中国就有9300万不同程度的肝病患者,综合治疗费用高达9000亿元。   &ldquo 如果以人类主要的150种疾病进行计算,大约有3000&mdash 15000种蛋白质具有成为药物靶标的可能,迄今用到的只有总量的1/30到1/6。&rdquo 团队主要成员周钢桥介绍说。究其原因,如同钓鱼那样,一般浅水鱼很容易钓到,而深水鱼很难甚至根本钓不到。   &ldquo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强大能力使其能竭泽而渔,就像把三峡水库彻底放干,常常漏网的小鱼、小虾、螃蟹、泥鳅、黄鳝等,尤其是深水中暗藏的大鱼,都将全部抓住一样,自然给制药界带来巨大前景。&rdquo 团队主要成员杨晓介绍说。   工笔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以细腻深入、生动全面著称。该团队采用工笔手法,描绘了整个肝脏数以万计的蛋白质分子群落的&ldquo 社会生活&rdquo 状况,这幅历史巨卷,同样为无数国际同行所折服,并在其它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研究中所借鉴和效仿。   2002年以来,围绕&ldquo 肝脏计划&rdquo 的全面执行,中国科学家领衔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实验室共同展开了一幅壮丽画卷。目前,已经初步揭示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的整个&ldquo 太阳系&rdquo ,系统解析出一组、两谱、三图、三库&mdash &mdash 九大&ldquo 行星&rdquo ;鉴定蛋白质13000余种;构建了高可信肝脏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建立了人体首个器官蛋白质组数据库;发现了脂肪肝、肝细胞病毒感染、癌变以及转移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群、潜在药靶和候选药物;寻找到了一批与肝炎、肝癌等复杂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   鉴于中国的重要贡献,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蛋白质组组织的历任主席等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该领域顶级权威期刊《分子细胞蛋白质组学》向世界专栏介绍中国的成就;国际蛋白质组学核心刊物《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组研究》分别出版中国蛋白质组学专刊和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专刊,全面介绍中国在此领域的成就。 蛋白质组学的未来&mdash &mdash 朱云平研究员正在给研究生讲解建设中的&ldquo 凤凰工程&rdquo 。   广度,向着&ldquo 登月之旅&rdquo 前进   2013年12月2日,全球瞩目的&ldquo 嫦娥三号&rdquo 踏上了登月之旅,&ldquo 玉兔&rdquo 的一小步,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追求宏伟梦想的信心和勇气。早在创建之初,贺福初院士就将&ldquo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rdquo 比喻为生命科学的&ldquo 登月之旅&rdquo ,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为之奋斗。   如果在十几年前提到蛋白质组学,恐怕知之者甚少,从事其研究者更是寥若星辰。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开始建设创新性国家,政府逐步倾力推动基础科学发展。   1998年,我国第一个蛋白质组重大项目获得批准,从此拉开了该领域蓬勃发展的序幕。以贺福初、钱小红研究员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率先探索,成为我国蛋白质组学事业的先行者。   21世纪初,国家陆续启动了蛋白质组学首个973项目以及&ldquo 中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这个新兴领域的星火已燎原于九州,逐渐从一支独秀发展成群雄并起、全国争锋的喜人形势。同时,数十位中国科学家开始担任国际组织领导、理事以及权威期刊编委,我国在该领域的世界话语权日益巩固。   山水之作,云雾染意,青松铸魂。   10多年来,在该团队的努力推动下,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朝气蓬勃,墨润之地,日新月异。从最初以建立技术平台,开展技术方法的研究、整合为主,到以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为基础,深入研究关系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问题和重要生命科学问题,在多个领域方向取得国际瞩目的突破性进展。&ldquo 在新兴的生命科学学科里,蛋白质组学是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rdqu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学部原主任强伯勤曾这样评价。   在这幅山水巨卷中,中国科学家用线条一笔一笔勾勒描绘的青松已经漫山遍野,风声呼啸。近4年来,中国在该领域发文量直线上升,紧追美国,成就位居全国其他学科前列。   目前,随着研究工作的日积月累,深埋的&ldquo 石油&rdquo 开始井喷。发展和完善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组新技术新方法,技术能力成百上千倍地大幅提升,在国际蛋白质组学技术测评中名列前茅;筛选到一批与重大疾病防诊治相关的候选蛋白质标志物群、潜在药靶和候选药物,有望显著提高我国人群健康水平,大力推动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制定一系列数据标准、开发新算法新软件,并逐渐为国际同行所采纳。   &ldquo 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我们抓住了机遇,一些领域和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rdquo 团队主要成员钱小红如是评价。据文献统计显示,与丹麦44.24、美国26.65的蛋白质组研究论文平均引用次数相比,我国在该领域发表成果的数量虽多,但9.48的篇均引用水平与欧美最高水平尚有差距。   &ldquo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rdquo 军事医学科学院高福锁政委说,&ldquo 在未来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过程中,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牵引,以刚刚获得的2013年度国家创新团队奖为新的起点,从零开始,埋头苦干,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为人类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创新贡献!&rdquo
  • 探寻药物临床试验GCP认证的“秘笈”——访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刘泽源主任
    【编者按:GCP即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纪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用以确保试验数据和结果的准确、可靠,以及受试者的安全、隐私和权益得到保护。GCP是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   前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疾病侵袭,随后的“寻医问药”自然难以避免。但是估计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药品必须通过怎样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获准上市。在我国,医疗机构必须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GCP认证才有资格承接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以至于认证“秘笈”成为每个待审机构梦寐以求的法宝。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刘泽源主任   为了探寻药物临床试验GCP认证的“秘笈”,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专程拜访了SFDA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评审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刘泽源主任,深入地交流了GCP认证中“软、硬件”以及实验室管理等问题。   我国GCP认证:“硬件”、“软件”缺一不可   刘泽源主任首先为我们介绍到:“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通常有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GCP’,即临床的概念 另一个是‘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即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就实验室实验研究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规性文件),即临床前的概念。GCP也就是在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于1986年获批通过GCP认证。”   “在国外申请机构提交的资料只要符合美国FDA或欧洲EMEA法规要求,其资料就可以被接收 而我们国家目前的GCP属于‘准入’制,相当于设置了一个‘门槛’。既然在中国临床试验有这样一个‘门槛’,就必须进行认证,只有通过GCP认证的单位才有资格承担药物临床试验工作,而这一做法也得到了欧洲一些同行的认可。”   关于GCP认证,SFDA已经有明文规定,但这只是最低的要求。现在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刘泽源主任认为不能仅限于基础规定,应该超出这个‘门槛’,否则在审查中不容易通过。   作为GCP认证专家,刘泽源主任认为一个合格的GCP认证实验室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硬件”方面,包括独立实验室、配套仪器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病区(足够床位)、高素质人员等;“软件”方面,包括准化操作规程(SOPs)、技术力量、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工作流程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硬件”、“软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GCP认证资格审查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关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实验室、病房、仪器等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全;缺乏完善的SOPs以及独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等。”   GCP认证之“硬件”:“分析仪器”不容忽视   1、药物临床试验中“分析仪器”角色之争   谈及药物临床试验中分析仪器的角色,刘泽源主任认为当前业内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主张加大分析仪器的投入,一期试验不仅要重视前期耐受性试验,而且还需要重点投入实验室分析检测仪器;   另一种观点是建议一期实验室安全性评价发挥出医院的优势,重点是加大耐受性试验仪器设备的投入,而像实验室分析检测业务就可以外包给CRO公司或者第三方测试机构来承担这些方面的工作。   2、药物临床试验中“分析仪器”必要性   刘泽源主任谈到:“很多进行GCP认证的机构建设一期实验室初期经常会存在同样的困惑:是否在实验室分析检测仪器引进方面加大投入?”   “因为SFDA在一期实验室建设方面并没有对分析检测仪器进行明文规定,不像GLP对此有明确的要求。药物临床试验一期实验室需要对药物在上临床前进行安全性评价,虽然安全性评价中耐受性等其他试验阶段不需要分析检测仪器,但是其中药代试验阶段却需要分析仪器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所以一期实验室投入一些分析检测工具也是十分必要的。”   “不过根据我们实践经验表明:还是上述争论中第一种观点,更有利于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进行。如果拥有一个分析仪器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就可以在一期试验过程中随时掌控样品分析进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后续工作的进行。”   “例如我们实验室曾承接过一个项目,首先根据对方所提供的材料,实验室进行了前期试验,之后将采集到的样品外送分析检测。然而我们在预试工作后发现了问题,进一步查资料,发现确实是对方提供的样品成分与国外资料报道有出入。继而我们及时和申办方联系,重新调整了试验方案,又补做了一些动物试验,才顺利完成了项目。”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刘泽源主任领导的团队   “我从事GCP工作将近7年的时间,前三年工作中主要采用色谱、免疫法等。近四年来,质谱慢慢成为主力分析检测手段。”采访过程中,在刘泽源主任的引领下,笔者参观了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临床药理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等专门对一些药物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实验室依靠这些分析仪器就基本上可以满足85%生物样品日常分析工作的要求。   “毋庸置疑,SFDA定期的认证都会引发分析仪器的集中购置高潮,主要集中在色谱和质谱。因为大部分药品还是以化学小分子存在,液质联用仪就基本能够满足实验要求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质谱虽然使用起来更方便,但是其后期的维护要求很高,所以很多人主张外包CRO公司或第三方测试机构来专门承接样品检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GCP认证之“软件”: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和SOPs必不可少   刘泽源主任指出:“一个合格的GCP认证实验室,必须建立临床Ⅰ期研究试验流程管理和药代生物样品分析实验室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使其既符合中国国情的同时又符合美国FDA认证标准的要求。”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临床药理室的临床Ⅰ期研究病房以及药代动力学生物分析实验室经过多年建设,在国内临床研究基地中已具备比较优良的硬件条件,能够满足大多数国内项目的临床Ⅰ期研究需求,并且达到SFDA相关GCP的要求。“但是,与国际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实验室数据管理网络和实验室标准规范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加强了内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以及试验风险控制,从2003年9月起,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科室着手标准化操作规程(SOPs)的建设。   “我们以规范药物临床试验各个环节的实施与操作,并且专门抽调具有丰富经验的药物临床试验专家以及经过GCP培训的专业人员在SFDA机构SOPs的基础上修订、增删及完善已有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程,先后经进行了三个版本版的SOPs修订。目前我们的SOPs涵盖62条SOPR(规章制度类)、21条SOPD(设计规范类)、75条SOPP(工作程序类)、38条SOPE(仪器设备类)、18条SOPQ(质量控制类)。 ”   “锦上添花”之作:成功开发药物临床试验实验室LIMS系统(CTIMS)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刘泽源主任带领团队与北京迈康斯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分析实验室合作,参照美国标准共同开发了“临床试验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CTIMS”,并完善了相关SOPs,而且配备了中英文双语版本。   该CTIMS软件适用于一期实验室的病房管理和实验室本身的分析测试室的管理,但是还需要进行修订从而不断升级完善;目前该系统软件试用情况稳定,反馈良好。“拥有药物临床试验实验室LIMS系统,一方面可以极大提升各临床试验机构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待审机构的GCP认证通过率。” CTIMS与同类软件比较情况(CTOS/Watson)   CTIMS系统建立并运行了一段时间,已对参与临床试验人员进行了该软件和硬件使用方面的培训,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和及时升级 。   CTIMS使临床试验数据收集、数据核查、安全性等得到全面改善,提高了临床数据管理的质量,提高了我国临床研究的科研水平。   谈到该CTIMS系统的产生背景,刘泽源主任介绍到:“这套系统最初是为了保障药物临床试验顺利进行,我们从而自发产生的一个想法。不过现在正好和SFDA政策不谋而合,目前SFDA准备推出的国家一期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和样品检测实验室管理规定中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而我们两年前的设想现在也已经实现。如果SFDA现在提出来我们再开始筹划的话,肯定是来不及的。”   “我们没有购置国外的产品,因为国外产品是英文版本不易推广,其次一些功能不适用中国国情。目前有很多单位对此软件进行了咨询,而且我们也已经给部分单位安装试用。如果使用效果理想,我们当然有推向市场的想法。与此同时,我们这次制定的该系统SOPs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将更加完善,对于迎接SFDA审查我们信心满满。”  编者手记   采访接近尾声时,刘泽源主任补充说:“我们不会满足已有的成绩,今后还要一如既往地在临床药理领域继续钻研、探讨。”   目前,在刘泽源主任领导的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临床药理研究室团队已经确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建立国际水平的临床试验室;建立符合美国FDA和欧盟EMEA标准的国际开放药代实验室;制定人体生物医学伦理规范 制定针对肿瘤疾病临床用药特点的临床试验设计以及评价技术规范化标准。   当笔者问及刘泽源主任其成功之道时,刘主任回答到:“其实我们实验室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没有什么神秘的‘秘笈’,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这就是刘泽源主任多年临床试验工作的真实写照。严谨的作风,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一个当代军人的真我本色。   采访编辑:刘娜   附录1: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刘泽源主任简历.doc   附录2: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临床药理室   http://307yls.cnkme.com/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拟784万元采购一批生化分析系统
    11月20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委托,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在中国政府采购网连续发布11份公告,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全自动核酸电泳和片段回收系统、组织样本处理及蛋白分析系统、生物样本处理系统、高通量分子测序及鉴定样本前处理系统、全自动血液成分分装工作站、多通道纳喷离子源、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等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金额总计784.5万元人民币。  进入10月份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采购赛默飞Q Exactive GCv气质高分辨组合式串级质谱联用仪、Q Exactive HF四极杆-高分辨组合式质谱仪、全自动层析系统、冻干机各一台(套),采购金额已逾千万。  本次招标详情如下:
  • 赛默飞302万美元中标军事医学科学院4套液质联用系统
    7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发布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杂合型串联质谱系统采购项目招标公告,将采购4套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杂合型串联质谱系统。序号产品名称简要技术要求数量1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杂合型串联质谱系统分析泵流量准确度:≤ 8804 1%(300nl/min)4  日前,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消息,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75.5万美元的单价中标,共计中标金额302万美元。  详细内容如下:  项目名称: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杂合型串联质谱系统  项目编号:2015-ZHJYK-1097  招标编号:15CNIC03-1700/32包  采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招标代理机构:中国仪器进出口(集团)公司  招标内容: 序号产品名称数量主要规格型号单价(美元)合同履行日期服务要求1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杂合型串联质谱系统4Q Exactive HFOrbitrapLC-MS/MS755,000.00收到买方信用证后后60天内详见招标文件  评标结果:中标供应商名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安定门东大街28号雍和大厦西楼F座7层中标金额(美元):叁佰零贰万元整 ($3,020,000.00) 评标委员会成员:李振声、汤宁、冯旻、罗成旺、王亚平、张养军、陈浩宇
  • 揭秘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
    16年来,他们针对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等重大疾病潜在药靶及蛋白质药物方面创造了一批引领世界的创新成果,一篇篇科研论文登上了《自然-遗传学》、《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医学》、《自然-免疫学》等国际著名期刊的殿堂。 16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后科技金星、&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科学家、&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科学家等一座座学术&ldquo 桂冠&rdquo 在这里扎根,国家创 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求是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一座座丰碑在这里崛起。 16年来,一个个年富力强的杰出&ldquo 海归&rdquo 和国内著名高校的骄子们从这里踏上了为&ldquo 中国梦&rdquo 、&ldquo 强军梦&rdquo 奋斗的新征程。 这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 10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这个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框架下的创新团队奖。 梦想,瞄准最浩瀚的&ldquo 生命海洋&rdquo 蝴蝶从卵变虫、成蛹、化蝶,变幻诡异。让科学家们意想不到的是,其幕后操盘者竟是蛋白质组,而非基因组。 2003年,记录人类生命&ldquo 天书&rdquo 的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但&ldquo 蝴蝶迷案&rdquo 更加扑朔。全球科学家愈来愈意识到一项更艰巨、更宏大的任务&mdash &mdash 解读&ldquo 天 书&rdquo ,即基因组功能的阐明已经摆在面前。人类经过百年跋涉,重返近代生命科学的发源地之一:蛋白质,但不仅关注个体,而是全面揭示数以万计的整体。 1838年,荷兰科学家发现了蛋白质。这是生物体内一种极为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ldquo 蛋白质组&rdquo 一词,1995年最早由澳大利亚科学家正式提出,其含义是指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一种细胞/组织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ldquo 1998年初,我在科学海洋里寻觅更有效的研究工具与策略。机缘巧合之下,敏锐地关注到刚刚出现的蛋白质组学,并逐渐把精力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rdquo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介绍说。 蛋白质是基因的编码产物,科学家将它们的关系,比作建筑材料与设计图纸。就人体而言,基因组固定,蛋白质组就能变幻出形态、功能各异的不同器官。由此可见,蛋白质组对进一步阐释&ldquo 生命天书&rdquo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拼搏,为中国科学开辟&ldquo 新天地&rdquo 2002年4月,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开始孕育。贺福初院士在华盛顿筹备会议上提出了&ldquo 两谱两图三库&rdquo 的研究策略,阐述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暨 &ldquo HLPP蓝图&rdquo ,打动了各国与会学者。他们接受邀请,来到北京香山继续研讨。2002年11月,第一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学大会在五四运动爆发的源头&mdash &mdash 法国凡尔赛召开,40岁的贺福初院士在这里当选为&ldquo HLPP&rdquo 首任执行主席,成为该领域全球科研大军统帅。时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这是首次由我国科 学家牵头负责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 &ldquo 酝酿之初争议非常大。&rdquo 贺福初院士回忆到。&ldquo 2002年,在华盛顿,论证中我们提出:蛋白质组计划必须按生物系统(如器官、组织、细 胞)进行一种战略分工和任务分割。否则,就是一盘散沙。这个策略从华盛顿争到凡尔赛,争到蒙特利尔,然后再争到北京,后来是德国慕尼黑,一直在争。可现 在,国际上不少科学家已逐步按照这个方式进行了。&rdquo 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学者的发言激起了千层浪,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议论纷纷,有赞赏、有疑惑、更有激辩,可是唯独没有无动于衷!事实证明,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最终赢得国际尊重和广泛支持。
  • 2010博纳艾杰尔技术交流会-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场
    2010年4月8日, 博纳艾杰尔科技(Agela Technologies)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合作,举办了 &ldquo 2010博纳艾杰尔分离技术交流会-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场&rdquo ,本次会议举办得很成功! 会上,市场部杨经理和牛经理做了精彩报告:《液相色谱柱的选择》、《样品处理和样品制备》、《中压快速纯化技术》。 样品前处理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环节,如何处理样品又省时、又省力、效率又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博纳艾杰尔的固相萃取小柱(SPE),在目前拥有很多知名用户,反响很好,是用户的首选,特别是96孔高通量固相萃取板,在药物代谢分析中可以批量处理样品。国内比较详细的论述固相萃取技术的书籍有《固相萃取技术与应用》,此书为博纳艾杰尔科技的汪群杰博士和陈小华博士共同编著的。 CHEETAHTM中压快速制备色谱系统,是今天BCEIA获得金奖的产品,可以用于天然产物、合成药物等物质的纯化,配套使用的Flash纯化柱,也是博纳艾杰尔的优势产品,具有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好,性价比高等优点。
  • 军事医学科学院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等仪器亮相“十一五”成就展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3月7日至14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手持式检测仪器及检测试剂盒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的可视化生物芯片扫描仪、胶体金免疫检测定量分析仪亮相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   该仪器可检验20类食品中30项检测指标,检测灵敏、快速、可靠,可检验项目基本能在30min内完成,已在军队和地方的食品安全检验部门推广千余套,在全国“两会”、“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抗震救灾、奥运安保、抗旱救灾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和食物中毒现场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持式检测仪器   左为多功能光电检测仪,右为食品安全检测仪。 检测试剂盒   上为对硫磷检测试剂盒,中为阿特拉津检测试剂盒,下为三聚氰胺检测试剂盒。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可视化生物芯片扫描仪   该产品适用于可视化生物芯片的扫描分析,具有重量轻、成本低、自动降噪及自动判读等特点,可同时分析4张可视化生物芯片检测结果,在生物反应、传染病防控、临床检验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胶体金免疫检测定量分析仪   该仪器可用于胶体金免疫层析和免疫渗透检测,具有成像质量高、定量分析、自带电池、自动判读等特点,可用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现场和实验室鉴定。
  • 国内首台固相沉积型气红联用仪落户军事医学科学院
    9月18日,普立泰科公司特邀请美国DANI(原Spectra Analysis)公司顶级法医刑侦专家Stephanie Fisher进行气红联用技术的专业指导与培训。培训期间,StephanieFisher具体讲解了气红联用仪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的操作流程步骤,并对DiscovIR气红检测器的产品特点及优势做了详细的阐述,该款仪器具备独特的低温冷凝技术,能够将气相分离后的物质冷凝沉积,实时检测,并与ATR等固体红外谱库兼容。通过这次专业的培训,各工程师对该仪器的构造、性能等有了更深入、透彻、全面的认识,使大家受益匪浅。  色谱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众所周知,气相色谱是物质分离和定量分析的有效手段,但在定性方面始终存在困难,仅靠保留指数定性未知物或未知组分是非常不可靠的。质谱在定性同分异构体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红外光谱法能提供丰富的分子结构信息,是非常理想的定性鉴定工具。然而红外光谱法原则上只适用于纯化合物,对于混合物的定性分析常常无能为力。将这两种技术取其所长,即将气相色谱的高效分离及定量检测能力与红外光谱独特的结构鉴定能力结合在一起,就是气相色谱- 红外光谱联用技术的设计思路。  气红联用仪接口以前采用的是光管技术,它是一个管状气体池,为一定内径和长度、内壁镀金的硬质玻璃管,管两端装有KBr窗片。红外光线经镀金内壁的多次反射,光程增加,根据Beer定律,吸收值相应增加,以此来提高仪器的检测灵敏度。但是细内径有光晕损失,使光管透射率降低 为防止相邻色谱峰在光管中重合,在GC管出口光管的入口旁接尾吹,导致红外测量信号降低、噪音增大 为保持气态,需使光管保持色谱柱温度。低温污染光管,而高温光能量损失越大。  目前,最新的气红联用仪联用技术采用的是低温冷凝沉积技术,气相馏分低温冷凝在移动的透明ZeSe红外窗片上,进行红外光谱检测,没有基质气体干扰。所以当馏分冷凝后可以直接采集到红外图谱,即可以实时记录,还可以多次扫描获得高信噪比的红外图谱。低温冷凝沉积技术的优点是采集的红外谱图谱峰尖锐,强度高,而且可以多次扫描获得高信噪比的红外图谱。这种方法得到的红外图谱与标准的KBr图谱是一样的,其图谱库要远远大于基气相红外图谱。  DiscovIR的固相沉积型气红联用仪是对色谱联用技术的领域的拓展与扩充,准确定性同分异构体的功能对常规质谱检测是一有力的辅助手段。相比常规红外,DiscovIR较高的灵敏度可以满足物质的微量分析检测。因此,固相沉积型气红联用仪DiscovIR除了可以进行常规物质分析,也广泛应用在法庭科学、毒物分析鉴定、天然产物香精香料分析、石油化工、日用化工、合成领域等。  此次普立泰科将全国第一台固相沉积型气红联用仪落户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医学研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欢迎各位专家莅临参观指导。
  • 发展我国电子显微镜产业需循序渐进——访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张德添教授
    由于光具有波动性,其衍射现象限制了光学显微镜分辨本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观察尺度在200nm以下的物体几乎是光学显微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时就需要波长更短的发射源来“照亮”被观察物体。1932年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的年轻研究员卢斯卡率先想到利用电子束进行成像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50多年后终于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开启了一扇大门。 近年来各种病毒如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病毒、以及目前正在蔓延的甲型H1N1型病毒等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人类在抗病毒过程中关键要研究病毒、了解病毒,才能够采取进一步应对措施;电子显微镜是目前研究病毒的最有效工具。 张德添教授1965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军事科学医学院工作,先后10次参与了我国核爆炸实验。80年后从事了两年教学任务,然后组建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一干就是29年,大部分时间在进行常规细胞生物学观察。期间张教授还研究了肌细胞中钙流失的分析,例如研究爪蟾、小鼠、大鼠以及兔子等在超负荷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中钙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主要是利用超低温快速冷冻超薄切片技术及电子显微镜X射线微区分析方法,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并从肌膜受损、肌浆网调控以及线粒体调控理论等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肌肉研究所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该工作对极端条件下肌细胞中钙离子分布情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科学地设定运动量、保护骨骼肌以及预防高原缺氧引起的猝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科学医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张德添教授 这次我们很荣幸采访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电子显微学一线工作近30年的张德添教授,请他来谈谈电子显微镜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国电镜产业化的一些情况。 一、提高分辨率一直是电子显微镜的主要发展方向 透射电镜(TEM)照片:冠状病毒(SARS) 扫描电镜(SEM)照片:支气管上皮细胞及其纤毛 张德添教授首先为我们讲述了目前电子显微镜的一些特点、种类、应用领域及前沿技术。 目前电子显微镜主要应用的两个领域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在材料科学领域主要是进行成份与结构分析以及纳米材料的形貌观察,要求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在生命科学主要研究细胞、病毒、生化物质定位、生物大分子等,要求中等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比如目前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分辨率分别达到0.07nm和0.4nm;另外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范围宽,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放大倍数范围都能达到几十~几百万倍以上。 电子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功能和特点有各自的实用范围。按照大类分目前市场上主要有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是观察物体的表面形貌,能够直接观察样品表面的结构,也可以从各种角度对样品进行观察,样品制备过程简单。扫描电子显微镜有普通电子显微镜、分析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电子束透过样品经过聚焦与放大后产生物像,由于电子易散射或被吸收,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必须经过专业的手段使样品厚度在100纳米范围内,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重原子的像。 透射电子显微镜有像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原子尺度电子全息显微镜、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枪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张德添教授谈到,“目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方向基本都是针对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比如努力发展新一代的单色器、球差校正器、发展高性能的场发射枪电子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的小型化等;在生物电子显微学方面一是使用低温冷冻技术,使分子在含水的状态下,观测分子的结构,更加接近真实状态;其次可利用计算机三维像重构技术,直观的研究蛋白的三维结构图像。”二、我国电子显微镜产业化现状 1、电子显微镜市场稳步增长 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制药、生命科学、化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子显微镜市场近年来的稳步增长;虽然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单台价格达两三千万元,但是相关单位仍然希望得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用于科学研究,比如:FEI公司生产的Titan Krios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一上市即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订购进行结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所以,电子显微镜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张德添教授说“全国目前能够使用的各种电子显微镜大概是3500-4000台,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约2500台,其余的是透射电子显微镜;在材料学领域拥有量约3000台,生物医学领域拥有1000台左右,而且每年以大约超过100台的数量在增长,显然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张德添教授还提到,欧美很多国家的医院已经在使用电子显微镜作为诊断工具,患者不仅仅要求知道诊断结果,同时还要求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所以电镜将来的前景非常看好,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部分电子显微镜测试方法的国家标准,今后对于电镜的需求肯定会增加。 2、我国电子显微镜产业化情况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 1956年王大珩、钱临照等在制定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提出了研制电子显微镜,黄兰友、郭可信、姚骏恩等老一辈科学家都参与了我国电子显微镜的研制。195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辩率达2.5 nm;1975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KYKY)成功制成了我国第一台DX-3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达10nm。我国对于电子显微镜的研制起步不算晚,也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国产电子显微镜数量基本与进口电子显微镜数量相当,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当时电子显微镜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每年约三四十台。进入九十年代,对于电子显微镜的需求大增,而且在市场的带动下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像差校正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加之生物技术的发展,促使更加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出现;同时国外电子显微镜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而我国电子显微镜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样的多重因素导致我们的电子显微镜产业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张德添教授认为,“以我国目前的技术实力是完全能够制造出中低端电子显微镜的(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但是由于我国整个工业基础薄弱,制造出来的电子显微镜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进口电子显微镜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加上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电子显微镜产业链,一台电子显微镜从头到脚都要靠一个厂家独自完成,这也是发展国产电子显微镜的瓶颈所在。” 3、发展我国电镜产业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张德添教授认为,发展我国电镜需要依照我国国情,实事求是,从基础做起,不能好高骛远。 (1)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是长久之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在前面;而目前我国在“电子光学”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例如,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为了培养电子光学人才,只能把员工送到德国去学习。 (2)逐步建立我们自己的产业链 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市场上电子显微镜需求量小(每年三四十台),“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吃饭”,而电子显微镜研发所需的投入又非常大、研发周期长,导致国内的仪器公司不敢上电子显微镜项目。没有相关产业的带动,一方面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研发投入少,导致一些专家转行干其他方面的工作。 张德添教授告诉笔者,现在需要逐步建立起我们自己科学仪器产业链,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共享的,比如很多科学仪器都用到真空设备、电子电路、精加工等。没有仪器产业就谈不上仪器的研发。 (3)把发展我国科学仪器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张德添教授告诉我们,国家对于这样重大科研设备的研制需要多投入、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见效,不可能一次投入就希望造出一台合格的仪器来,即使是仪器生产出来了,后期还有很多应用的工作需要做。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电镜研发方面的投入是2200万,其实这个数目只相当于进口一台高档电镜的价格。我们国家“神州”系列飞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除了投入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才有今天的这样的结果。 (4)整机的研发以企业为主导 整机的研发需交给企业来做,因为一方面企业具备机械加工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生存的问题,企业更加有动力和决心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来;借鉴国外经验,凡是涉及到实际的产品,必是有企业的参与。 (5)采购过程中应该优先采购国产仪器 张德添教授曾多次参加并负责过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和招标活动,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内单位在采购仪器时候的大手笔,对于采购仪器的指标求高、求全,实际上对于常规检测单位,仪器购买回来之后,很多功能都用不着,也没有能力开发,造成巨大的浪费;采购仪器的时候希望能够真正的听取专家组的意见、以符合实际需要为准。 张德添教授说,“我曾到日本田中耕一先生(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共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所在的实验室参观过,结果令我十分震惊。田中耕一先生所在的实验室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级,也没有很多高级的仪器设备,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实验室,却做出了如此娇人的成绩;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是否真的每个实验室都需要配备那么高端的科研设备,我们目前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所以在采购过程中优先采购国产仪器,特别是对于这一条需要详细的规定,使其具有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条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规定。 三、培养综合型科研人才 对于我国科学仪器人才培养的问题,张德添教授向我们表达他自己的观点: 仪器研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对于多个学科都有很好的理解,并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所以仪器人才的培养和仪器研发本身的特点一样:投入大、周期长。发展自己的科学仪器产业,系统地培养人才必不可少;而我国近十来年培养出的仪器研发人才却非常有限。 张德添教授指出,在重视研究系列人才的同时,同样要重视工程系列的人才,对于仪器研发这样针对性、实用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工程系列人才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不简单以文章作为工作的评价指标,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我们通过验收的项目很多,专利也不少,而由此导致的新产品却很少,这样的局面值得我们反思。另外,仪器整机的研发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既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又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的人才,我国目前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四、不论多么困难,我国的电镜产业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张德添教授曾参与了我国“十一五”计划中关于电子显微镜项目的起草,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发难度,张教授提出优先发展中低档电子显微镜,夯实基础然后再发展中高档电子显微镜。 最后当被问道“‘十一五’即将结束,您对‘十二五’有什么期待”时,张德添教授表示,不论多么困难,我国的电镜产业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像电子显微镜这样的大型仪器,既要有资金的支持,又要先进的管理措施,系统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够实现国产化。 采访手记 作为认识微观世界的必备工具,电子显微镜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我国的电子显微镜产业其实和其他科学仪器产业如质谱,光谱等相似,由于基础薄弱,目前还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需要一点一点地攻克某个部件、某个技术;必须有一个积累过程。 我们的航天事业、汽车工业、飞机工业,不仅有三四十年的积累,并且还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投入,才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比起这些产业,我们科学仪器以往不论在重视程度,还是在产业化方面显然要弱一些,但是已经不能再等。 发展我们自己的科学仪器产业,尤其是像电镜这样的大型仪器设备,正如张德添教授所说,“需认清客观现实,循序渐进,以市场为驱动,系统地加强我国各个方面的能力,比如微加工、电子电路、真空系统、软件平台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生产出和跨国公司同样水平的科学仪器自然会是水到渠成。” 采访编辑:刘向东 附录:张德添教授简介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65-1979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工作,主要从事电子学、光学、生物医学工程及放射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曾十次参加了我国的核武器爆炸试验工作。 1980-至今,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从事电子显微学(包括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仪等)、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如原子力扫描显微镜(AF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1年-2000年期间,曾承担国家科技部关于“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专题研究”,“生物样品电镜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方法的建立与研究”等基金课题。 2001年以来,多次参加并负责过“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的大型仪器设备采购招标活动;多次参加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多项评审项目。 2007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和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三部门聘任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研条件领域相关项目、课题实施管理咨询专家。 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奖“CAIA奖”、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九项。发表的论文、论文摘要共计50余篇。 现任中国电镜学会理事,北京市理化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电镜学会理事长,“现代科学仪器”编委等社会职务。
  •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与珀金埃尔默转化医学共建实验室揭幕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年会
    零下十度冷冽的寒风,却无法阻挡科研的热情。12月28日,珀金埃尔默携强大的转化医学解决方案,与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共同举办了转化医学共建实验室揭幕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年会活动,作为2018年珀金埃尔默学术活动的收官之作,现场吸引了近百位校内外领导及专家的参与。 此次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党工委副书记王炳学作为东道主对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表示使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转化医学的研究,一直是齐鲁医学院多年来并且今后将会持续坚持的科研目标。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监刘疆也对此次合作展示了充分的信心。齐鲁医学院党工委副书记王炳学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监刘疆随后,双方领导为共建实验室进行揭幕仪式,并邀请演讲嘉宾及专家共同合影留念。从左至右:齐鲁医学院财务与资产管理处处长李蕾;齐鲁医学院党工委副书记王炳学;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监刘疆;珀金埃尔默生命科学事业部中国区技术总监冯起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与珀金埃尔默领导及演讲嘉宾合影本次活动更是邀请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王韫芳研究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魏炜研究员,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崔基炜教授,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从干细胞、疫苗、高分子等方面为与会嘉宾分享了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王韫芳研究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魏炜研究员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崔基炜教授会后,双方专家组织了共建实验室参观活动,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共建实验室参观活动与会嘉宾作为2018年珀金埃尔默学术活动的收关制作,我们怀着满满的感恩之情,感谢所有专家对我们一年来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与您共同憧憬即将到来的2019,预祝您新年快乐!
  • 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式开院
    4月14日上午,浙江大学一个全新的学术特区——生命科学研究院(Life Sciences Institute, LSI)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正式开院。浙大校长杨卫在开院仪式上说,要把研究院打造成为高起点、国际化、现代化的开放式学术创新平台,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杨卫与浙大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倪明江,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院长冯新华、管坤良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开院仪式由浙大副校长吴朝晖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饶子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晔光博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等出席开院仪式,并在随后举行的浙大第69次西湖学术论坛上,围绕生命医学前沿主题,作专题学术报告。   冯新华教授在介绍了浙大生研院于2009年10月以来的试运行情况。筹建以来,研究院开始招聘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力争在5年内招聘到30位左右的科学家全职加盟。科学家实行PI聘任制,以单个实验室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在相关领域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科学研究活动,致力于解释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及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之间关联性和规律性的原创性研究。   目前,研究院已从美国、新加坡等引进了9位PI入职,共有30多位科研人员到位并开展工作。其中,冯新华教授和宋海卫教授入选为“千人计划”教授 研究院现已成立包括癌症生物学和医学中心、再生医学中心、炎症生物学中心、系统生物学中心和结构生物学中心等5大研究中心 有多篇高水平论文在Science、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顶尖杂志发表,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等资助。
  • 2010年全国有机质谱会闭幕 共庆康致泉研究员80大寿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1月7日,为期三天的“2010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在南宁落下帷幕。闭幕式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杨成对老师主持。 闭幕式暨岛津公司晚宴现场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杨成对老师 军事医学科学院何昆老师、 北京化工研究院张颖老师宣布获奖名单   闭幕式第一环节是颁发“岛津优秀论文奖”,本次会议鼓励年轻的质谱学者积极参与,为此组委会在第三天两个分会场口头报告中经过严格的打分评选,选出12篇优秀论文,授予“岛津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如下:   2010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岛津优秀论文奖”获奖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姓 名 单 位 张亚和 中国石油大学 陈 松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李海芳 清华大学 田玉平 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黄 毅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刘 艳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李 萍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郭 磊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王瑞清 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 王姝姗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张云峰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张 松 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 林金明教授与端裕树博士为获奖者颁奖 获奖者合影留念   闭幕式第二环节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杨松成教授致闭幕词,岛津公司端裕树博士致辞。 军事医学科学院杨松成教授 岛津公司端裕树博士   杨松成教授在致辞中说到,“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承办的2010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在全体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圆满闭幕。此次会议为参会者提供了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建立联系、促进交流的机会。通过学术报告、质谱公司新技术和新应用报告、专题报告及优秀论文评选,大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相信本次会议对发展我国的有机质谱学科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预祝参会代表能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庆祝康致泉研究员80大寿,组委会赠送礼物   闭幕式的第三个环节是庆祝中科院理化所康致泉研究员80大寿。林金明教授在贺词中说到,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是在康致泉研究员倡议下召开的,长期以来得到了王光辉研究员、杨松成教授、苏焕华研究员等老一辈质谱工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今年恰逢康致泉研究员80大寿,会务组特借会议闭幕之机,为康老先生祝寿,以感谢他为我国有机质谱事业所作的贡献,也以此感谢所有老一辈质谱工作者! 仪器信息网副总经理王志博士致辞   闭幕式后,举行了岛津闭幕式晚宴,晚宴上获奖代表纷纷上台致辞,对组委会表示感谢。仪器信息网副总经理王志博士作为媒体代表也上台致辞,其表示,仪器信息网多年来一直关注质谱仪器与技术的发展。作为媒体,我们多次参与了全国有机质谱会,被会议浓郁的学术氛围所感动,从中也受益匪浅,希望该会议持续举办下去,并越办越好!
  • 转化医学系列网络讲座 | 小动物多模态成像技术在抗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本期webinar邀请到的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抗辐射药物研究室,副研究员李琳娜博士。李博士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11-2013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布朗医学中心做博士后,主要从事激酶组学和肿瘤转移相关研究。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肿瘤转移相关激酶的筛选鉴定、小动物多模态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抗癌药物的临床前筛选评价。重点关注各类肿瘤模型、抗癌候选物成药性和临床前评价阶段面临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讲座题目:小动物多模态成像技术在抗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讲座时间:2019年6月13日14:00-15:00主讲人:李琳娜 博士讲座形式:网络讲座,手机或PC即可参与(会议链接和如下报名链接相同)内容简介:以1.1类创新药物研发为线索,结合16年肿瘤药理的研究经验,介绍分享新药研究申报过程中,荧光标记药物在药代研究中的特殊作用;生物发光肿瘤模型在药效研究中的独特优势;肿瘤EMT研究中新模型创造的新突破;两药合用定量计算时生物发光肿瘤模型的特别贡献。即刻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报名吧!更多转化医学系列网络讲座安排,具体时间以珀金埃尔默微信推送时间为准。敬请关注!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肿瘤标志、医学生化研究与应用进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月15日,“2010年度北京医学生化委员会及肿瘤标志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医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医学生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肿瘤标志委员会北京分会、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联合主办,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公司、北京德易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普康惠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等联合协办。会议吸引了50余名业内人士参加,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谷俊朝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生化系丁卫教授共同主持,北京生化学会理事长沈岩院士、北京肿瘤医院袁振铎研究员出席会议。以“肿瘤标志、医学生化研究与应用进展”为主题,来自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们围绕“肿瘤防治、肿瘤标志研究、肿瘤糖组学研究、肿瘤基因表达、肿瘤转移、肿瘤筛查”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 北京生化学会理事长沈岩院士出席会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程书均院士 报告题目:肿瘤防治路在何方 军事医学科学院 李春海教授 报告题目:肿瘤生物学标志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范振符教授 报告题目:肿瘤糖组学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李宁院长 报告题目:以医院为基础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探讨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 丁卫教授 报告题目:NAMPT基因的转录调控及其与肿瘤的联系 北京美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曾滨总经理 报告题目:胃蛋白酶原在胃部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北京荣志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庞强先生 报告题目:骨生化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预防及诊治方面的临床意义
  • iCMR 2017特邀报告: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特邀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颜贤忠.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4a57a14-9b39-4c56-aa37-ee7850b91e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颜贤忠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strong /p p & nbsp /p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的有效中药组学手段,它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核磁共振、液质联用、气质联用及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等。本报告将介绍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方法和研究策略,以及在疾病模型及肿瘤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nbsp /p p   strong  报告人简介: /strong /p p   颜贤忠,理学博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兼任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及波谱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波谱学杂志》编委。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1989年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应用波谱学硕士,2000年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博士。曾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活体动物的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动物缺血、缺氧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目前主要开展药物分析及代谢组学相关研究,为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之一,建立了综合性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并应用于新药研发、中医药现代化、重大疾病和肿瘤细胞代谢等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课题支持。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Angew. Chem. Int. Ed,J Biol Chem,J Proteome Res,J Magn Reson, Sci Rep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二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生12名,博士生5名。 /p p strong   报名地址: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target=" _sel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a /strong /p p & nbs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