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市杰出青年基金

仪器信息网市杰出青年基金专题为您整合市杰出青年基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市杰出青年基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市杰出青年基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市杰出青年基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市杰出青年基金话题讨论。

市杰出青年基金相关的论坛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杰出学者职位,坐标上海,敢不敢来试试?

    [b]职位名称:[/b]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杰出学者[b]职位描述/要求:[/b]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1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QS, No.13 US News, No.16)。同济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37年,首任系主任为著名化学家王葆仁院士,曾培养了以唐有祺、卢佩章、黄志镗、曹楚南、邓景发、戚正武等六位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化学化工精英人才,2006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组建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近百人,正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包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获得者等)7人,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为进一步加强同济化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现面向海内外诚聘精英学者,聘任岗位具体类别、条件、职责及待遇如下:杰出学者: 1. 诚聘对象:已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但不限于此);或在近年内有实力冲击申报上述国家级人才计划的杰出学者。 2. 支持方式: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津贴、住房补助、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办公条件等。应聘方式: 申请时请提供下述材料: (1) 个人简历:包括个人主要学术成就,研究方向,从大学起的详细不间断的学习及工作经历,在国内外机构及学术组织中的任职情况,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的详细清单,主持及参与的国内外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奖励等; (2) 提供5篇重要代表性论文以及其它重要论文专著的PDF文件。 学院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评估,初评合格者将组织独立第三方进行评审。评审合格者将受邀来我院参加学术交流访问,并由我院支付往返旅费和食宿费用。[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1986]查看全部[/url]

  • 钟志远成为生物大分子青年研究者奖首位亚洲得主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4/03/23/B1395397696_small.jpg近日,美国化学会等机构宣布苏州大学教授钟志远获得“2014年生物大分子/大分子青年研究者奖”。钟志远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科学家。“生物大分子/大分子青年研究者奖”由《生物大分子》《大分子》《ACS大分子快报》和美国化学学会高分子化学分会共同颁发,每年仅授予两位在高分子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钟志远获得该奖是基于其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成就和贡献。颁奖仪式将在 8 月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举行。届时,钟志远将在生物大分子/大分子青年研究者奖专场作主旨演讲。个人简介钟志远 1974年2月生于江西省安远县,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江苏特聘教授(2013年)。苏州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吉林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2年荷兰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2007年荷兰屯特大学任助理教授。2004年9-11月美国犹他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2007年4月起受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2011-2012担任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生物纳米园)副总裁。 2013年起被聘为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生物材料研究所和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钟志远教授担任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Elsevier)、Biomacromolecules(AC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RSC)、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 Polymer Edition (Taylor and Francis) 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第一和第二届新型高分子材料与控制释放国际会议(SIPCD 2010 和 SIPCD 2012)执行主席,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 2013年春季年会“多功能生物材料分会”共同主席,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客座主编等学术兼职。其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可注射性水凝胶、智能型纳米药物和蛋白质载体、仿病毒高分子基因释放系统、及肿瘤的诊断和靶向治疗。其在国际主流期刊如Nano Today,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Biomaterials, J. Control. Release, J. Mater. Chem., Macromolecules, Biomacromolecules等发表论文110多篇,论文被引用5000余次,H-因子40。两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申请欧洲和世界发明专利4项,中国发明专利9项(其中授权5项)。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40多次。钟志远教授获得的荣誉奖励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德国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2013年),亚洲药物释放系统突破技术奖(日本药物释放系统学会和美国控制释放学会,2013年),江苏特聘教授(2013年)等。

  •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你中了吗?快来报喜吧!

    放榜啦!放榜吧!!你中了吗? 8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集中接收期间项目评审结果。  据悉,在2013年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收到2217个依托单位提交的各类项目申请157986项。经初步审查、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月15日召开委务会议,批准资助了如下项目:  面上项目16194项,资助经费1200000万元;  重点项目564项,资助经费166330万元;  重大项目1项,资助经费1800万元;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99项,资助经费39900万元;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5367项,资助经费370000万元;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497项,资助经费120000万元;  创新群体29个,资助经费17040万元;  海外与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40项,资助经费6400万元;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9项,资助经费30000万元;  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和民航联合研究基金项目16项,资助经费9913万元;  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50项,资助经费15000万元;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40项,资助经费30000万元;  科普项目27项,资助经费800万元。  有关项目评审结果已向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公布。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部分重大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等项目仍在评审过程中,将于年底前完成批准资助工作。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816/105479.shtml 对于如此大力度的资金支持,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 【原创】好消息了,赶快来看看哦

    凝聚态物理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丰富和最活跃的分支学科。其在半导体、磁学、超导体等许多学科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并为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近年来,随着新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的高速发展,其前沿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同时,其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技术也日益向相邻学科渗透,有力的促进了物理学其他方面、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发展。   凝聚态物理又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提高研究生 理论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受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承办2010年度全国凝聚态物理研究生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将聘请国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其中大部分为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一方面讲授强关联电子体系、新型功能材料、量子计算与自旋电子学、软物质、理论与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开设一系列前沿学术专题报告,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为了增进国内高校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凝聚态物理研究生暑期学校还组织学员通过口头报告和poster的形式交流自己的有关工作。  本次暑期学校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HFNL)具体承办。HFNL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正式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是“九五”、“十五”期间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一类科技平台,其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HFNL是国内唯一连续七年获得“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科研机构,一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五次入选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HFNL筹建以来,已有六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十篇博士论文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HFNL的目标是在微尺度物质科学领域成为能够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现有原子分子科学、纳米材料与化学、低维物理与化学、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Bio-X交叉科学、理论与计算科学等七个研究部和一个公共技术部,建有教育部 “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生创新中心”。实验室有一支从事创新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优秀队伍,包括7位中科院院士、4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5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位教育部长江教授、12位国家重大研究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6位百人计划获得者、5个基金委创新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招生对象: 物理、材料等相关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凝聚态物理理论或实验基础的高年级本科生、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 招生人数: 招收正式学员50名,旁听学员50名。 学习时间: 2010年7月25——8月15日,为期三周。 学习地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课程安排: 国内外专家、学者讲授凝聚态物理相关方面的基本理论、实验发展情况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同时鼓励学员通过口头报告和poster的形式交流自己的有关工作。 结业方式: 正式学员考试合格者颁发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统一印制的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考试成绩和学分证明。 学员待遇: 正式学员免费安排食宿,为西部省份学员提供往返硬座车票补贴(适用于考试合格者)。为学员提供自学地点、图书资料及上网条件。旁听学员食、宿、行自理,学校仅免费提供午餐。 报名方式: 本暑期学校即日起接受报名,截止日期为2010年6月30日。请下载填写《2010年全国凝聚态物理研究生暑期学校报名表》,电邮至[email]hfnloff4@ustc.edu.cn[/email]。组委会将于7月5日在网站上公布名单,并发出正式录取通知书。 基础课程:强关联电子体系  戴 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邹良剑 (中科院固体物理所,研究员)  陈仙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型功能材料  曹则贤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肖旭东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张振宇 (University of Tennessee,USA 教授,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量子计算与自旋电子学  刘仁保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周正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常 凯 (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杜江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软物质  徐 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王 炜 (南京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马鸿儒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汤雷瀚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理论与计算方法  罗 毅 (KTH, Sweden 教授)  曾 雉 (中科院固体物理所,研究员)  龚新高 (复旦大学,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杨金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前沿讲座于渌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建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包信和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Hanno Weitering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SA; 教授 Gillian Gehring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K; 教授 张绳百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USA; 教授 郭鸿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教授 董振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吴明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刘伍明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严以京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 曾晓成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USA; 教授,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 牛谦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教授,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

  • 用试纸瞬间闻出“爆炸物”你信吗?反正我信了

    24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智能所专家利用拉曼光谱独特的指纹信息,研发出能“嗅”出爆炸物气味的拉曼传感试纸。这项研究成果具有及时性、便携性等特点,能在2分钟以内检测出TNT爆炸物,使公共场合安检更为方便、快捷。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智能所张忠平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负责了这一项目,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美国著名的化学期刊《分析化学》上,同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这种专业试纸是否还存在一定的灵敏性呢?是否需要密封的空间或者一定的浓度值呢?大家拭目以待吧

  • 增加近21.4亿!2024年国自然基金预算公布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公布《2024年度部门预算》,[b]今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数有较大增长,比2023年执行数[color=#ff0000]增加213590.72万元[/color],[color=#ff0000]增长6.25%[/color],创下新高。[/b][align=center][img=,600,295]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4fcacc70-5799-4a7f-8b53-ef701a7e9821.jpg[/img][/align][size=18px][b](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变化情况。[/b][/size]自然科学基金委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 5,864,030.49 万元,比 2023 年执行数 3,519,442.54 万元增加 2,344,587.95 万元,增长 66.62%,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根据 2023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由科技部划入自然科学基金委,部门2024年“二上”支出预算新增上述两个单位的支出预算。[size=18px][b](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具体使用情况。[/b][/size]按照支出功能分类,2024年预算数比2023年执行数增加较为明显的项级支出科目为2060203自然科学基金,2024年预算数为3,631,418.9万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加213,590.72万元,增长6.25%。按照支出功能分类,基础研究方面的支出占部门支出总额的比重较高,主要是:2060203自然科学基金,2024年预算数为3,631,418.9 万元,占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 61.93%,主要用于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8类项目资助经费支出和各类项目资助有关的评审活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支 出。具体为:[b]1.科学技术支出(类)基础研究(款)自然科学基金(项) [/b]2024 年预算数为 3,631,418.9 万元,比 2023 年执行数增加 213,590.72 万元,增长6.25%,主要原因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出增加。[b]2.科学技术支出(类)基础研究(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项[/b]) 2024 年预算数为240,000万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加140,000 万元,增长140%,主要原因是人才专项支出增加。[b]3.科学技术支出(类)基础研究(款)其他基础研究支出(项)[/b] 2024 年预算数为199,710万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加199,710 万元,主要原因是机构改革划入单位新增预算支出。[b]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类)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款)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支出(项)[/b] 2024年预算数为 585.28 万元,比2023年执行数减少4.96万元,下降0.84%, 主要原因是有关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支出减少。[b]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类)行政事业单位养老支出(款) 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缴费支出(项)[/b] 2024年预算数为336.32 万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加41.2万元,增长13.96%,主要原 因是有关单位职业年金缴费支出增加。[b]6.住房保障支出(类)住房改革支出(款)住房公积金(项)[/b] 2024 年预算数为400万元,与2023年执行数持平。[b]7.住房保障支出(类)住房改革支出(款)提租补贴(项) [/b] 2024 年预算数为54万元,与2023年执行数持平。[b]8.住房保障支出(类)住房改革支出(款)购房补贴(项)[/b] 2024 年预算数为275万元,与2023年执行数持平。附件:[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101/pic/80056faa-b411-482e-9e52-14210fe10051.gif[/img][url=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403/attachment/61e38e51-dbcc-4e84-9d8c-28d12051990f.pd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部门预算.pdf[/url][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诚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百人计划A岗,坐标上海,你准备好了吗?

    [b]职位名称:[/b]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百人计划A岗[b]职位描述/要求:[/b]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QS, No.10 US News, No.13)。 同济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37年,首任系主任为著名化学家王葆仁院士,曾培养了以唐有祺、卢佩章、黄志镗、曹楚南、邓景发、戚正武等六位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化学化工精英人才,2006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组建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近百人,正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包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获得者等)7人,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 为进一步加强同济化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现面向海内外诚聘精英学者。 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岗 聘任要求: 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品行端正,学风严谨,恪守学术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突出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作为学术带头人能支持所在学科方向的发展,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已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等项目的优秀青年人才。 支持方式(学校提供A岗待遇如下): (1) 聘任为正教授(专技4级岗) (2) 提供薪酬40-50万元人民币/年(税前,含校内岗业贴、绩效奖励等校拨人员费用); (3) 提供住房补贴50万元人民币; (4) 提供团队建设与科研经费200-300万元人民币。 应聘材料: (1) 个人简历:包括个人主要学术成就,研究方向,从大学起的详细不间断的学习及工作经历,在国内外机构及学术组织中的任职情况,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的详细清单,主持及参与的国内外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奖励等; (2) 提供5篇重要代表性论文以及其它重要论文专著的PDF文件。 学院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评估,初评合格者将组织独立第三方进行评审。评审合格者将受邀来我院参加学术交流访问,并由我院支付往返旅费和食宿费用。[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1985]查看全部[/url]

  • 盘点那些80后科研牛人

    盘点那些80后科研牛人

    作为国内仅次于两院院士的第二层次高端人才,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都可谓是学术界中的“大牛人”,各个候选人都必须本专业领域有相当的积累和成就,导致这批牛人绝大多数为“60后”和“70后”。但是,近年来,一批“80后”开始在学术界悄然兴起,相继入选难度极大的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相比于绝大部分的同辈,他们已经遥遥领先了一大截,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80后学术牛人们”~~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45_583469_1610895_3.jpg从入选名单上可以看出,最牛的学术大牛被北京大学许晨阳和南京大学的王欣然成功当选,两人兼国家杰青获得者和长江学者。从入选人数上看,中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80后学术牛人最牛,均有3人获得国家杰青。北京大学有2人入选,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各有一人入选。下面,小编根据各位牛人的研究领域和所在的学校,就为您重点介绍几位80后学术牛人(温馨提示:以下教授已入驻大学问网,点击老师照片即可查看教授个人档案,通过发信与他们取得联系!)  北京大学 许晨阳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48_583470_1610895_3.jpg  许晨阳,1981年出生,2003年获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20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2013年,年仅31岁的许晨阳获聘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从事高维代数几何研究。2011年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获得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中心教授,2015年受聘为教育部第十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南京大学 王欣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48_583471_1610895_3.jpg  王欣然,1980年出生, 2004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1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1年期间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回到南京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在2013年获得杰青,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迄今为止,在Science,Nature,Nature子刊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8000次。目前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以及Nature Nanotech., Nature Comm., Adv. Mater.等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近年来获得的奖项包括:2008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0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优秀博士生银奖”等。  华东师范大学 吴健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49_583472_1610895_3.jpg  吴健,1980年出生,2002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2007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超快光学方面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Nature子刊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SCI 论文90余篇。曾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及跟踪计划等人才计划。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北京大学 陈兴  陈兴,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10月出生。200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0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化学生物学和纳米生物技术。2007至2010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结构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2010年9月起,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生物学系特聘研究员。所获奖项包括:美国Life Science Research Foundation博士后基金(2009-2010);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07); 美国材料学协会(MRS)杰出研究生金奖 (2006)。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49_583473_1610895_3.jpg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陆朝阳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49_583474_1610895_3.jpg  陆朝阳,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82年12月出生于浙江东阳,2011年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2013年入选上海“千人计划”,2014年获得香港求实杰出青年学者奖,2015年获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对多光子纠缠、光学量子计算和基于量子点的光子和电子自旋操纵领域的多个关键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实验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荣斌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50_583475_1610895_3.jpg  周荣斌,出生于1982年,教授,博导,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2和2007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赴瑞士洛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Science、Nat Immunol、Immunity、J Exp Med、PNAS等国际高水平杂志,被他引1500余次。4项工作被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 夏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50_583476_1610895_3.jpg  夏帆,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80年,2012年入选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计划”,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癌症早期检测等领域研究。  苏州大学 刘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50_583477_1610895_3.jpg  刘庄,出生于1982年,200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以及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6月加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一直在纳米医学与肿瘤纳米技术领域从事研究。200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过17,000次,SCI H-index为61。入围Elsevier出版社发布的“2014年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材料科学类)。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一项。  中科院上海研究所 李昂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1/201601251651_583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百人计划B岗职位,坐标上海,敢不敢来试试?

    [b]职位名称:[/b]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百人计划B岗[b]职位描述/要求:[/b]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1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QS, No.13 US News, No.16)。同济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37年,首任系主任为著名化学家王葆仁院士,曾培养了以唐有祺、卢佩章、黄志镗、曹楚南、邓景发、戚正武等六位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化学化工精英人才,2006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组建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近百人,正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包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获得者等)7人,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为进一步加强同济化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现面向海内外诚聘精英学者,聘任岗位具体类别、条件、职责及待遇如下: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B岗 聘任要求: 年龄一般不超过36周岁,品行端正,学风严谨,恪守学术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在海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或国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三年或五年以上;特别优秀者可不受年龄、学习经历和海外工作时间的限制。 支持方式(学校提供B岗待遇如下): (1) 聘任为特聘研究员; (2) 提供薪酬27-35万元人民币/年(税前,含校内岗业贴、绩效奖励等校拨人员费用); (3) 提供住房补贴40万元人民币; (4) 提供团队建设与科研经费100-200万元人民币。 聘期内如获得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人才计划,直接认定为考核优秀,并纳入青年百人计划A岗管理。应聘方式: 申请时请提供下述材料: (1) 个人简历:包括个人主要学术成就,研究方向,从大学起的详细不间断的学习及工作经历,在国内外机构及学术组织中的任职情况,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的详细清单,主持及参与的国内外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奖励等; (2) 提供5篇重要代表性论文以及其它重要论文专著的PDF文件。 学院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评估,初评合格者将组织独立第三方进行评审。评审合格者将受邀来我院参加学术交流访问,并由我院支付往返旅费和食宿费用。[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1987]查看全部[/url]

  • 重点实验室的现状与发展

    1、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目前,国家共有220个重点实验室,6个试点国家实验室,1万余固定人员,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总数约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总数的8%,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0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69人,占全国总资助人数的34.5%。实验室汇聚了高校、科研院所中的精华力量,组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团队,围绕确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原创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和认同,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86个,占其所有资助项目总数的61.4%。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吸引、培养和稳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成为孕育我国科技将帅人才的摇篮。

  • 【简讯】徐涛被任命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 据称是最年轻的所长

    日前,中国科学院任命新一届生物物理所领导班子。徐涛任所长,赫荣乔、龚为民任副所长。目前已经担任南开大学校长的饶子和院士不再兼任所长。 徐涛博士1970年出生,此前任副所长。他主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从事神经和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和膜转运机制的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Cell,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EMBO J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 有关方面称,他目前是中国科学院系统最年轻的所长。 来源:科学网

  • [推荐]:科研基金中英文对照

    有关单位和基金全称的中、英文对照 中文 英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Cheung Kong Scholars Programme of China (Grant No.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China(Grant No.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Award Fund for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China(Grant No.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Grant No. ).国防预研究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Defense Pre-Research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Post-doctoral Scientists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超导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Superconductivity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unds for Creative Research Groups of China (Grant No. ).国家高技术项目联合(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Joint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Advanced Materials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惯性约束聚变领域(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 ). 国家国防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Defens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核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uclear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国家基础研究“非线性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Nonlinear Science” of China (Grant No.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for University Key Teacher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国家教育部光电子信息技术科学重点实验室(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Key Laboratory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ical Scienc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Human Resource Ministry and the Education Ministry for Returned Chinese Scholars, China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研究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for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y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归国学者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roted by the Found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for Returned Scholars (Grant No. ).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训练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Trans-Century Training Program Foundation for Talent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China (Grant No. ).国家科技部博士后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Foundation for Post Doctorate Research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二号重点项目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a Grant for Key Research Items No.2 in “Climbing” Program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重点研究项目基金(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a Grant for Key Research Items in “Climbing” Program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Grant No. ). 国家攀登计划(纳米晶体材料)(批准号: )资助的课题.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Climbing”Program for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China (Grant No. ).

  • 【明明可以靠脸,偏要靠才华】盘点那些“多才多艺”的学术大咖!

    还记得最近很火的“摇滚博导”陈涌海吗?身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年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却靠音乐才华登上了2012年央视网络春晚,最近又登上窦唯最新专辑《山水清音图》!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7.gif联想开去,小编发现圈内这样被科研事业“耽误”的艺术家并不少!明明可以靠脸,他们却用才华在学术、科研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这些学术大咖都有谁?点击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321/215207.shtml,看里面是否有你认识的熟人?~~~~~~~~~~~~~~~~~~~~~~~~~~~~~~~~~~~~~~~~~~~~~~~~~~~~~~~~~~~~~~~~~~~~~~~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大咖?欢迎补充~~~~~~~~~~~~~~~~~~~~~~~~~~~~~~~~~~~~~~~~~~~~~~~~~~~~~~~~~~~~~~~~~~~~~~~~

  • 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合成可再生航空燃料(JP-10燃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宁、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开发了两条通过木质纤维素平台化合物——糠醇制备可再生JP-10高密度燃料的新路线。相关工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  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合成可再生航空燃料是国际生物质催化炼制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木质纤维素航空煤油报道主要集中在合成普通航空煤油。JP-10燃料(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是一种经典单组分高密度航空燃料。与普通航空煤油相比,JP-10燃料在密度、冰点、热安定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因而也被称为“超级燃料”。目前,JP-10燃料通常由来自化石资源的环戊二烯制备,价格较高,且由于原料资源有限,因而无法在民航中得以广泛应用。  糠醇是农林废弃物中半纤维素部分获得的一种重要的化学品,迄今已有几十年的工业化生产历史。该工作开发了两条以糠醇为原料合成JP-10燃料的新路线,可获得大约65%的收率(以碳计算)。经过初步的经济分析,该生物质路线可大大降低制备JP-10燃料的成本。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等资助。

  • 【转帖】研究提出金属纳米线制备新方法

    金属纳米线具有优异的电、光、磁与热学性能,在微电子、光电子、催化与传感器等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目前,基于多孔模板合成金属纳米线的实验室方法主要有电沉积法与无电沉积法。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前者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消耗电能 后者在合成过程中必须添加有机表面活性剂或需要对模板的孔壁进行敏化与活化处理,不仅实验过程复杂繁琐,而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最近,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许巧玲博士发明了一种简单、经济、绿色、普适的金属纳米线制备方法,实现了单一金属纳米线的成分、异质纳米线的段数与成分以及纳米线形貌的可控生长。该方法既不需要使用电源,又不需要添加任何有机表面活性剂,也不需要对模板孔壁进行复杂的敏化与活化处理,而只需将一面蒸金、周围带铝的阳极氧化铝模板浸泡在金属氯化物的水溶液中,借助原电池原理,便可在氧化铝模板的纳米孔道里形成相应金属的纳米线。  采用该方法,获得了多种具有不同成分或结构的金属纳米线,包括金属单质纳米线(如Au、Pt、Pd、Cu、Ni与Co纳米线)、金属合金纳米线(如AuPt合金纳米线)、由具有不同性能的金属或合金组成的纳米线异质结(如两段的Au-Ni与三段的Au-Ni-Au纳米线异质结等)以及分支形貌的金属型纳米线(如Y分支形)。这些成分与形貌可控的金属纳米线在纳米科技的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开发与拓宽,用于大批量合成人们所需要的各种金属型纳米线。相关研究结果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撰写的论文发表在材料化学领域重要期刊《材料化学》(Chem.Mater)(21,2397–2402,2009)上。  该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No.2007CB936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No.50525207)和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来源: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 2011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名单(生命科学)

    摘要:中国工程院8日上午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中国工程院同步还完成外籍院士增选工作,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共从19名外籍院士候选人中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4名(其中1人具美国、德国双重国籍),澳大利亚籍、日本籍各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生物类)农业学部(6人)姓名年龄工作单位陈剑平4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康绍忠49中国农业大学李 坚68东北林业大学吴孔明47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喻树迅58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朱有勇55云南农业大学陈剑平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2/1323695281.jpg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现任农业部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1985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分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室工作,1989年7月特例晋升助理研究员,1991年7月特例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3月特批晋升研究员。1989年至1990年11月在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合作研究,1992年11月至1995年12月赴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开展合作与攻读博士,并于1995年10月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20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病毒和病毒病防治研究,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和欧共体等30个科研项目,首次揭示禾谷多黏菌与其传播病毒内在关系,系统研究了植物病毒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在水稻和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病毒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介体真菌及传毒特性、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鉴定了54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发现12个新种,开展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系统进化研究,和有关单位合作,开展重要粮食作物病毒病综合防治工作,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出版专著3部(合计421.7万字)、论文集1册、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18篇(SCI收录97篇),专利5项,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康绍忠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2/1323695298.jpg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康绍忠教授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领域杰出的青年教师,也是我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康绍忠教授是我校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曾先后获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计划。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还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的14名青年专家之一。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总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7月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讨论】浙大重点实验室被曝评估造假--向谁问责?!

    [align=center][font=Verdana][b]浙大重点实验室被曝评估造假 高校有教授“一女嫁两夫”[/b][/font][/align]  “前不久评估获得‘优秀’,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这位工作人员所说的“事情”,是指2009年10月31日,网上举报浙江大学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造假。一个月后,浙江大学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发了一份关于“举报评估造假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情况说明”)。  近日,记者在浙江杭州调查采访此事时发现,确有一些教授同时在两所高校担任专职,他们忙碌的“两栖”生活引起了争议。[b]  网友举报与浙大回应[/b]  “浙江大学是一所以‘求是’学风著称的高等学府。但近年来,从论文、成果到学科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等,常常靠虚假、欺骗为手段赢得‘好名声’。这次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浙大利用造假、欺骗的做法,玷污学术纯洁,令业界震惊。”笔名扬刚的作者在网上举报说。  举报者所指的实验室是浙江大学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实验室。据浙大介绍,该实验室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5年通过验收。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要求,每5年参加一次评估。2009年,教育部组织对数理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  举报者称,在评估中,浙大存在人员虚假。杨肖娥(实验室主任)的丈夫何振立在美国已全职工作10多年,早已不是浙江大学的人员,近十年也没有在浙大实验室待过。刘维屏在2005年就到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是浙工大“最耀眼的旗帜”。若他们作为“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和重要成员,显然是造假。  对此,浙江大学在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情况说明”中称,何振立教授1999年以浙江大学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4年,何教授被聘为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2008年转为副教授。根据何教授的具体情况,校人事处决定保留其公职到2011年3月。其间,何教授一直参与浙江大学的相关研究工作,并联合发表论文。  浙江大学称,评估材料中收录的有关何教授的研究工作,均在本次评估统计数据要求范围内。其中,纵向课题为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红壤质量演变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机理及其调控”,资助年度为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壤重金属污染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过程及诊断技术”,资助年度是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  校方同时称,按《实验室评估申请书》有关“客座人员研究成果在署名本实验室名称前提下,视为固定人员情况填报”的要求,何教授的研究(包括合作研究)成果发表时,作者单位标注为“浙江大学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9篇论文统计时列入“标注论文”,标注为“浙江大学”的10篇论文统计时列入“未标注论文”。  记者查阅了相关文件,统计评估期限确为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 《实验室评估申请书》也确有上述要求。  关于刘维屏教授的情况,浙江大学回应称:他从1982年起为浙江大学教师,1995年被评聘为教授,1999年担任环资学院副院长 2005年10月经学校同意调往浙江工业大学工作 2009年5月被浙江大学聘为环资学院院长。本次评估材料中所收录的为刘教授2004年至2005年在浙江大学的研究工作。其中,纵向课题为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环境化学:手性农药土壤污染化学修复基础研究”,资助年限为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壤与植物中手性农药的对映体行为差异性”,资助年限是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刘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时,作者单位标注为“浙江大学”或“浙江大学环资学院”的8篇论文统计时列入“未标注论文”。  另外,浙江大学称,2003年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2004年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和2005年实验室验收报告中,何振立、刘维屏教授均是该实验室人员。  记者调查发现,在实验室评估申请书中,何振立教授19篇在国外出版的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都是冠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浙江大学多个名分。一篇论文署名常是六七个人。  据荷兰埃尔塞维尔公司出版的2006年5月第三期生态毒物学环境安全期刊证实,刘维屏发表论文同时署名“浙江大学”与“浙江工业大学”,另外6篇论文每篇的署名人数都在四五人左右。  举报人还称,申请评估过程还存在课题、经费、成果虚假。“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分别设有‘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和‘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们将以上四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分别争取到的科研项目和经费都挪到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们将设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四个省、部重点实验室的成果归于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另外,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还回应,根据教育部教技司[2003]59号文件精神,学院以“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了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申报“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举报所指的“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为2008年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评估材料(包括课题、经费、成果等)是该实验室51名成员在2004年到2008年科研工作的统计结果,均有证明材料。

  • 【转帖】邓子新院士:实验室要营造利于创新的文化

    【转帖】邓子新院士:实验室要营造利于创新的文化

    5月29日下午,上海交大生命学院召开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动员会。学院院长邓子新院士在讲话中,就如何开展实验室文化建设和学院教师分享了他多年的心得。邓院士认为,学校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生命学院应趁势而上,积极推进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无论把这个活动纳入全国的大框架,还是小到一个研究组,一个办公室,都是一个及时、适时、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工作。他结合国内外形势,以国人在火炬传递过程中和汶川大地震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大及小,向大家阐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就实验室文化建设谈了四点成功经验:第一、实验室一定要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文化。实验室首先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执著追求的精神, 尤其是创新的激情。其次,实验室的文化应是一种互动交往的团队文化,师生之间好的一些方面能够相互影响,从实验室整体来说,大家来自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每个人在实验能力、创造能力、灵感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每个人都可以并应该学习别人某一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成就自己。第二、培养人才重在过程。实验室要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发文章,更应培养学生会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能把一些抽象的、支离破碎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总结归纳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科学层面生动的故事情节。学生自己要学会使自己所做的工作具备系统性、严谨性,学会设计足够的对照实验,进行严密的分析,能够一环扣一环,最后就像写章回小说一样能够组织出环环紧扣的科学“情节”,也就是所谓的论文。第三、做科研不能做追星族,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科研不能盲目地追风、赶时髦,不能做追星族,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科研工作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有板有眼的、扎扎实实的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努力做出好东西 不要把目光仅仅盯住所发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对科研的评价,学术界是“有眼睛的”,只要做出好的东西就会被认可,科学家看重但不会机械地去比较论文影响因子的高低。第四、实验室科研文化的真谛是创新。邓院士以自己实验室“DNA硫修饰的发现”和“井冈霉素”连续两年的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例,说明实验室科研文化的真谛就是创新。他说,科学就是一座爬不到顶的山,它没有顶峰。科研人员就要在各个不同环节里睁大眼睛去找还没有研究到位的东西,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不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在讲话的最后,邓院士回顾自己20多年的科研历程,深有体会地说,“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自己的脑袋,不能总是被一些社会导向影响,按照科学规律,潜心把工作作深、做透、做系统、做扎实,力求做出学科上真正有影响,有突破的成果!”[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6/200806181112_93587_1632583_3.jpg[/img][B]邓子新教授[/B]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微生物专业,留校任教,1984年2月被选派到英国John Innes研究所,在英国东英大学注册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5月获博士学位,然后在英国John Innes研究所做博士后一年,于1988年6 月回国。1990年至2000年,每年赴英国John Innes中心从事三个月的合作研究。1988年任讲师, 1991年12月任副教授,1992年8月任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获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 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6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1、1994、1997年三次获得美国洛氏基金会"生物技术生涯奖" 1997年获"瑞典国王奖" 2000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首届Tang-Cornell 中国学者奖并于2001年选聘为康乃尔大学微生物学系客座教授。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技术@创新】《化学通讯》-张涛小组-一氧化二氮催化分解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涛研究员课题组有关铱取代的六铝酸盐催化剂应用于N2O催化分解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化学通讯》杂志(Chem. Commun. 2007, 1695-1697.),并作为该杂志的内封面刊出。 N2O的催化分解反应在航天推进领域和环保领域均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高浓度N2O以其低毒和适用于多模推进系统而成为可能的绿色推进剂之一,国际上正在大力研发这一新型空间动力技术。然而,纯N2O催化分解过程中的绝热分解温度高达1600℃,催化剂活性组分流失和载体烧结等因素所造成的催化剂失活成为制约这一技术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张涛研究组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325620)的支持下,致力于N2O催化分解在航天推进剂领域和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在该论文中,张涛通过将活性组分铱引入到具有高热稳定性的六铝酸盐骨架中,同时满足了对催化剂的低温启动活性和高温热稳定性的要求,对于解决目前N2O单组元推进剂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同时对于环保领域NOx脱除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来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大等在智能磁共振造影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1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立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as smart molecular MR contrast agents。该文章报导了一种新型、智能、肿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剂的研制,并在肿瘤模型小鼠上验证了其优异的肿瘤靶向成像效果。 核磁共振显像(MRI)是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一种功能影像方法,此技术对检测组织坏死、局部缺血及各种病变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临床医学上对疾病早期诊断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造影剂大都为小分子,采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用来装载造影剂以提高生物组织局部的造影剂浓度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基于纳米材料的这类造影剂除了要克服制备方面的技术难度外,还要面对低摄取和靶向难等问题。 继利用梁高林博士发展出的一个独特的缩合反应平台成功研制出第一代磁共振造影剂后,该课题组此次与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和南京大学金陵医院合作,成功研制出第二代肿瘤靶向智能磁共振造影剂。该技术把两个用于缩合反应的官能团设计到一个含Gd的磁性小分子上,在肿瘤细胞内的还原剂和高表达的蛋白酶作用下,小分子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多聚体,两亲性的多聚体在肿瘤细胞内自组装成磁性纳米粒子,从而产生大大高于小分子单体的MRI信号。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大博士生曹春艳和中山大学博士生沈莹莹。该项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大重要方向项目培育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 【转帖】化学所在生命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中取得进展

    搜索一下,没有见重复,发给大家分享一下。7月25日,由中科院化学所与生态中心共同完成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生命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通过了结题验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化学所陈义就项目执行的情况向专家们进行了汇报。 该项目紧密围绕生命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分析化学基础科学问题,以学习与记忆过程中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为切入点,发展了多组分、高选择性的快速分析新方法,进而探索了活体模型动物在学习与记忆训练过程中信息分子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外源物质对学习与记忆过程的影响或干扰,取得了一批在该领域内有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项目的执行期间,研究人员们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ial., J. Proteome Res., Anal. Chem.等SCI源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6篇,其中正面他引243次;申请专利11项,授权5项;出版著作主编2部、副主编1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人才培养方面, 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院“百人计划”结题优秀;1名博士后出站;25名博士和2名硕士毕业,其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人获得刘永龄奖特别奖,2人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组织和承办了4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开展了有效的合作研究。 验收专家组成员认真听取了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后认为,整个项目超额完成了任务书制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在学术交叉与合作研究方面富有特色。初步形成了一支在生命分析化学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群体。为推动生命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分析化学基础问题研究的持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并建议中国科学院继续对该研究方向给予重点支持,以推动分析化学与脑智科学等领域的深入交叉和共同发展。

  • 化学界的“暗语”

    在化学物质、反应、仪器、实验室等等中,有什么业内常用,也很有必要了解,但是行外人却很难接触到的简称或俗称呢?动词“暗语”“打”:打核磁 打质谱 打红外“过”:过柱子“旋”:旋转蒸发“超”:超声振荡“抽”:减压“跑”:电泳跑胶“离”:离心“萃”:萃取“荡”:荡洗“逼”:用不良溶剂使溶质析出名词“暗语”“柱子”:色谱柱“板子”:薄层层析色谱“二氯”:二氯甲烷“氘氯”:氘代氯仿“旋蒸”:旋转蒸发仪“四氟”:聚四氟乙烯“强排”:强制排风系统“接头”称谓“老板”:导师“大老板”:课题组组长,负责忽悠钱,申请基金的“小老板”:子课题老板,直接管研究生的“杰青”:杰出青年“长江”:长江特聘教授“大千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小千人” 、“青千”:青年千人计划“破死刀”:博士后(postdoc,一看英文就了解了,又是音译啊)“千老”:千年老博后(找不到教职,一直待业的博后)常用量词“管”:用于衡量过柱子收集到的产物量(以试管数计)“锅”:一次反应“宿”:指一些对反应时间条件要求不严格的有机反应,“加热搅一宿就好”其他“暗语”“爬大板”:请原谅我技拙,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书面语,各位自行脑补吧(谢谢评论与给出的一些分析)“长晶体”:培养单晶“刷烧杯、洗试管”:代指各种体力劳动,常用于提前进实验室的本科生“搬砖”:化学工作者对做实验的谑称,常见于一些劳动密集型学科如有机(非黑)“编故事”:写文章时把一些缺少创新性的工作吹一吹,增加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探索过程,以求发更好的期刊(其实最终结论两句话就能说清)。欢迎各位积极讨论,继续分享更多的业内暗语,实验室小芝麻初来乍到,还望各位行家多多指教,对以上内容有误的,进行修改,促进大家学习。

  • 12月21日,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邀您参会!

    [color=#ff0000]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color]做为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近年来在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联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color=#ff0000]2022年12月21日-22日[/color],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主办,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协办的[color=#ff0000]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color]将于线上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17位行业大咖,针对当下电分析化学前沿研究及应用热点进行探讨,旨在为电分析化学相关从业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电分析化学及相关仪器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特别说明: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答疑环节,免费报名参会,更有机会与大咖现场一对一交流互动![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img=电化学1111035 345.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c8e92186-7ddb-4d44-a2ed-a6e97ede41a6.jpg[/img][/url][align=center]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广州大学[/align][align=center]协办单位: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扫描下方二维码[/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即刻免费报名[/color][/align][align=center][img=图片]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5bd1b652-55cc-4693-83dd-8d772ec50c66.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或点击报名网址:[/color][/align][align=center][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url][/align][align=center][size=24px][color=#0070c0]会议日程[/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img=,600,764]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aee274cc-dff8-4387-a874-e6bcbc9d8fcc.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24px][color=#0070c0]赞助厂商[/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f73f0293-2425-45cf-a614-1c19ebf0648f.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24px][color=#0070c0]专家阵容[/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24px][color=#0070c0](按照报告顺序排序)[/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259,25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22344fbe-4a46-4b54-96ab-cbbc9072b477.jpg[/img][/align][align=center]牛利 广州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会议致辞[/align]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兼职教授;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470余篇,他人引用19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先后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中国侨界贡献一等奖等奖项。[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8590af86-df9c-4bc6-a652-6e13be80c992.jpg[/img][/align][align=center]徐静娟 南京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单细胞电化学分析》[/align]2006被聘为南京大学教授;2007/2008年度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Analytica Chimica Acta的编辑。研究方向:微纳界面光电化学过程测量与成像。已在Sci Adv, Chem, Angew Chem; JACS等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773306df-b9eb-4a05-8a88-86a7fbc65d24.jpg[/img][/align][align=center]张成孝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面临的挑战》[/align]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美国杰克狲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面上项目9项,在J. Am. Chem. Soc., Anal. Chem.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align=center][img=b65ff2dc-264a-4966-bcaa-5ae451a49154.jp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cf2be3d2-3eb9-426a-8f2f-54ce1c4f6412.jpg[/img][/align][align=center]纪宗媛 赛莱默 应用工程师[/align][align=center]《余氯/总氯电极在自来水监测中的应用》[/align]应用工程师,就职于赛莱默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长期从事水质分析仪表的技术支持、产品培训和应用问题解决等工作,在水质监测领域具有丰富经验。[align=center][img=98b0b1f0dd15d95c4561913f0be834c_副本.jpg,250,227]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d7b573fb-b754-4f13-9694-57f60f2f58dd.jpg[/img][/align][align=center]只金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align][align=center]《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align]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只金芳研究员及其所在的实验室一直从事电化学及电化学分析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环境检测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方面有较扎实和系统的工作积累,已在包括 Anal. Chem, Chem. Commun., ACS Nano, Small , Chem. Mater., Bioelectric &Biosensor ,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次。授权专利30余项。相关英文论著5章节(Springers等著名出版物)。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相关内容的邀请报告。2010年曾以―金刚石薄膜电极在电分析中的应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已有三项成果成功转让给企业(挥发酚检测技术,淡水体系的水质毒性检测技术,COD检测技术)。[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59ae216c-e874-44b9-a8af-1574f6ad2c54.jpg[/img][/align][align=center]刘松琴 东南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align]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界面、生物组装和电化学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开展纳米生物探针、纳米增强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化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兼任江苏省富碳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行业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富碳材料与器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会副理事长。[align=center][img=,250,325]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c9c76d1f-ef87-46cd-933b-530ce0c9409e.jpg[/img][/align][align=center]戴志晖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align]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将表界面结构调控和传感表界面的功能化相结合,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成功提高了分析检测体系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并在若干体系中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已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担任《中国科学-化学》,《化学学报》等多个杂志编委。[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c105d8a7-e40c-4a51-ac21-ca46f4ead03a.jpg[/img][/align][align=center]卓颖 西南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性能提升策略研究》[/align]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家优青,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将表界面结构调控和传感表界面的功能化相结合,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成功提高了分析检测体系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并在若干体系中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2019年入选重庆市英才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面上、青年、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及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6篇,h-index 51;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4ceb8d82-2ae8-44d7-ba43-48a8c329e505.jpg[/img][/align][align=center]田阳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活体脑成像分析》[/align]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活体脑与细胞内化学信号分子成像、原位传感研究,在活体脑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自由移动动物脑的快速、灵敏成像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性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日本化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中国化学会女分析化学家奖;2018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align=center][img=周敏.jpg,250,33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85e0e7ab-f7d3-4935-b2eb-e089528d06a1.jpg[/img][/align][align=center]周敏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align][align=center]《超分辨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align]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择优入选国家海外青年人才计划。2020年4月回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至今,现为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辨电化学课题组与中科应化(长春)科技有限公司-先进仪器装备事业部负责人。周敏研究员自开展工作以来一直聚焦于基础电化学研究,当前兴趣集中于超分辨电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先进仪器装备研制。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已发表论文30篇,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J. Am. Chem. Soc. 3篇,Anal. Chem. 6篇。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align=center][img=李菲.jpg,250,334]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a4b21f88-5ab5-4e56-ba02-18d7a582905b.jpg[/img][/align][align=center]李菲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物理微环境对细胞生化行为影响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align]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方法与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交叉研究,包括细胞电化学分析与成像和柔性即时芯片的研发与应用。发表论文99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 Rev、Adv Funct Mater、Adv Sci、Small Method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7篇,总引5413次。入选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4项。[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3c556b85-4122-4d8b-9c7a-f597a74d8d3e.jpg[/img][/align][align=center]张学元 美国GAMRY电化学 总经理/高级仪器专家[/align][align=center]《电分析化学的关键测试技术与实验教学》[/align]获得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然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锂电池的失效分析研究。曾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职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教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等。现担任Gamry Instruments Inc.高级仪器专家和材料工程师,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电化学技术和电化学阻抗谱的创新和发展, 尤其针对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腐蚀,涂层等有关的电化学研究领域与工业领域, 参与并主持ASTM标准工作。[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750ee6c9-c6e8-4023-9a08-2c15fd62b59e.jpg[/img][/align][align=center]秦伟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align][align=center]《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align]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主要从事海岸带环境监测传感器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美国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d2b287cf-0551-4705-9139-29aab52174fa.jpg[/img][/align][align=center]戴宗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副院长/教授[/align][align=center]《DNA甲基化修饰的电化学分析》[/align]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04年获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2007年在法国南特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Nucleic Acids Res., Anal. Chem. 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申请7件。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美国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f5983891-32a6-4f71-abe3-3b7b1d86f154.jpg[/img][/align][align=center]彭章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align][align=center]《锂电池产气反应的原位质谱分析》[/align]武汉大学本科,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硕士和博士。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现场光谱/质谱电化学,(2) 计算电化学,(3) 锂-离子/锂-空气电池。在Science, JACS, Angew Chem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英国牛津大学牛顿学者,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洪堡学者;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align=center][img=,250,3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a38e771a-2cf0-4305-81c3-52392cb89900.jpg[/img][/align][align=center]甘世宇 广州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固态离子传感》[/align]甘世宇,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致力于从事固态离子电分析化学传感,从界面电子和离子转移核心基础研究出发,开发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化学传感器件,应用于水体离子检测、土壤肥效分析和智能可穿戴传感器领域。近年来已在JACS, Adv. Funct. Mater., Anal. Chem., ACS Meas. Sci. Au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引用3000余次,h-指数2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入选2016年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19年广州市高层次青年后备人才。[align=center][img=,250,2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9f4b674c-9b14-4f19-b66e-7a86e7ed0aaf.jpg[/img][/align][align=center]张保华 广州大学 教授[/align][align=center]《新型全激子利用有机电化学发光》[/align]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当前主要从事有机电化学发光和有机高分子光电器件传感研究。在电化学发光主题,聚焦全激子利用特征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新体系,开辟面向生命分析的水相TADF-ECL新研究方向。在Mater. Sci. Eng. R.-Rep.,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引用约3000次,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基金委面上、青年等国家项目和省市项目共10余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align=center][color=#ff0000]扫描下方二维码[/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即刻免费报名[/color][/align][align=center][img=图片]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212/uepic/5bd1b652-55cc-4693-83dd-8d772ec50c66.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或点击报名网址:[/color][/align][align=center][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url][/align]

  • 化学业内常用的俗称这些你都知道吗?

    )常用动词“打”:打核磁 打质谱 打红外“过”:过柱子“旋”:旋转蒸发“超”:超声振荡“抽”:减压“跑”:电泳跑胶“离”:离心“萃”:萃取“荡”:荡洗“逼”:用不良溶剂使溶质析出常用名词“柱子”:色谱柱“板子”:薄层层析色谱“二氯”:二氯甲烷“氘氯”:氘代氯仿“旋蒸”:旋转蒸发仪“四氟”:聚四氟乙烯“强排”:强制排风系统“老板”:导师“大老板”:课题组组长,管骗钱(划掉)申请基金的“小老板”:子课题老板,直接管研究生的“杰青”:杰出青年“长江”:长江特聘教授“大千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小千人”“青千”:青年千人计划“破死刀”:博士后(postdoc)“千老”:千年老博后(找不到教职,一直待业的博后)常用量词“管”:用于衡量过柱子收集到的产物量(以试管数计)“锅”:一次反应“宿”:指一些对反应时间条件要求不严格的有机反应,“加热搅一宿就好”常用词组爬大板:这个真没想到书面名(谢谢评论,制备薄层板层析色谱)长晶体:培养单晶刷烧杯、洗试管:代指各种体力劳动,常用于提前进实验室的本科生已几乎取代中文叫法的英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写个台湾版的实验室黑话与苗宇鹏的答案对照,彰显两岸中文取向的异同= =)常用动词——台湾版“打”:打核磁 打质谱 打红外——测NMR,测Mass,测IR,测UV,测AFM,测整个世界。。。“过”:过柱子——流column“旋”:旋转蒸发——同样旋或者rota“超”:超声振荡——振,超音波。。。“抽”:减压——同样抽“跑”:电泳跑胶——同样跑“离”:离心——就离心。。。“萃”:萃取——同样萃“荡”:荡洗——这是什么意思。。。。“逼”:用不良溶剂使溶质析出——对,都是你妈逼的。。。常用名词“柱子”:色谱柱——Column,读作咖乐“板子”:薄层层析色谱——TLC,点片“二氯”:二氯甲烷——DCM“氘氯”:氘代氯仿——D-chloroform。读作地抠逢。。。“旋蒸”:旋转蒸发仪——读作ROTA VAPOR。。。“四氟”:聚四氟乙烯——就叫特氟龙。。“强排”:强制排风系统——是HOOD的意思吗?“老板”:导师——有时也叫老板,不过大部分时候就叫老师,而且台湾不许管乱七八糟的行政人员 辅导员什么的叫老师。“大老板”:课题组组长,管骗钱(划掉)申请基金的——大概会有人这么称呼研发中心的老大吧“小老板”:子课题老板,直接管研究生的——没有。。“杰青”:杰出青年——没。。“长江”:长江特聘教授——当然没。。“大千人”:中组部千人计划——N,A,“小千人”“青千”:青年千人计划——唉“破死刀”:博士后(postdoc)——差不多,不过发音是剖star。。。“千老”:千年老博后(找不到教职,一直待业的博后)——没见过哪个想不开在国内(台湾)待业的博后,基本都是印度人来赚钱(一个月大概六七万台币)刷paper的。常用量词“管”:用于衡量过柱子收集到的产物量(以试管数计)——差不多吧“锅”:一次反应——也是锅“宿”:指一些对反应时间条件要求不严格的有机反应,“加热搅一宿就好”——overnight常用词组爬大板:这个真没想到书面名(谢谢评论,制备薄层板层析色谱)——点TLC。。“大板”这在我的理解里除了雪糕就是点一整片没切的大片TLC,一种十分“高贵”的分离方法。。。 长晶体:培养单晶——也叫长晶,也叫养晶,也叫single crystal(这么多音节不累吗。。)刷烧杯、洗试管:代指各种体力劳动,常用于提前进实验室的本科生——台湾很少见有“虐待”本科生(台湾叫专题生)和学弟妹的,都是自己刷自己的。。。已几乎取代中文叫法的英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基本用缩写的仪器简称都一样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匡华教授荣获全国表彰

    [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18px]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二级教授[b][color=#e83f0a]匡华[/color][/b]获评“[b][color=#e83f0a]全国三八红旗手[/color][/b]”,这也是今年无锡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代表。[/size][/font][align=center][font=PingFangSC-Regular][size=18px][img=匡华.png,600,902]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d9f59063-bdc7-4b24-8b8b-26fe7450e85b.jpg[/img][/size][/font][/align][img=图片]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noimg/779b7b6e-9b7a-41e8-a5c0-aded0809c871.gif[/img][size=18px][b]勇攀科研高峰,取得原创新突破 [/b][/size][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18px]匡华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领军人才,通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创新研究,[b][color=#ff0000]将手性纳米化学与食品营养与安全相结合,[/color][/b][color=#ff0000][b]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重大疾病干预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b][/color][b][color=#ff0000]研制了系列便携式可视化检测试剂和产品[/color][/b],直接经济效益超过[b][color=#ff0000]100亿元[/color][/b];成功研发了手性免疫佐剂,为[color=#ff0000]疫苗研发、阿尔兹海默症[/color]等重大疾病干预提供了新技术,相关成果在Nature等期刊发表。[/size][/font][align=center][img=图片]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a70607c1-d955-4992-8820-b6c93a4335d5.jpg[/img][/align][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18px]近年来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5项,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7项,曾获亚太经合组织科学创新研究与教育奖([b][color=#ff0000]国内首位获奖人[/color][/b])、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发明专利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size][/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size=18px][/size][/font][img=图片]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noimg/612a1eb3-87d2-4b8a-8149-e50dd422962e.gif[/img][size=18px][b]潜心教书育人,做有温度的教育[/b][/size][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18px]作为高校教师,匡华教授主讲Food Immunology、食品安全、食品免疫学等课程。[/size][/font][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18px][font=PingFangSC-Regular]匡华时常鼓励学生:[/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与不同领域的学[/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者交流,往往能打[/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开新世界、找到新灵感。[/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所以,坚持学习、不断进步[/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才能不被落下。[/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font]教学中她积极引导学生将品德修养、爱国情怀与专业学习相融合,鼓励学生围绕食品学科和行业需求,在跨学科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精尖缺”人才。[/size][/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size=18px][/size][/font][img=图片]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noimg/ab440e3c-a4c2-404c-b1a5-004feb6fbe4b.gif[/img][size=18px][b]让女性在科研道路上种满鲜花 [/b][/size][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18px]多年来,匡华坚持在自己的[color=#ff0000][b]手性纳米生物领域[/b][/color]里不断深挖,同时踊跃参加多领域学术活动,与来自化学、材料、计算机、农业、医学等不同学科的团队合作,连续多年入选“[color=#ff0000][b]全球高被引学者[/b][/color]”榜单,匡华受邀参加东盟10+3青年科学家论坛、手性中国等重要学术会议并作报告,获得手性化学青年奖、[b][color=#ff000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color][/b]、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size][/font][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18px]"我国为女性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展示才华营造了良好环境。"匡华表示,她很庆幸自己拥有充分的人生出彩机会和舞台,在一个充满协作精神的团队里成长。她希望更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勇敢追梦,在自己选择的科研道路上种满鲜花。[/size][/font][font=PingFangSC-Regular][size=18px][/size][/font][b][font=PingFangSC-Regular][size=18px]匡华教授简介:[/size][/font][/b][size=18px]匡华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跨越工、理、农三个门类。2009年她获得江南大学教职,适逢纳米科技蓬勃发展之际,[color=#ff0000]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光热肿瘤治疗、生物传感检测、催化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color]。她敏锐地意识到生物体系的手性环境以及生物大分子均在纳米尺度,开展面向生命体系的手性纳米技术研究,大有可为。[/size][size=18px]勇攀高峰勇闯“无人区”。她带领学生和团队成员,独辟蹊径,从不对称性、纳米尺度着手,探索无机纳米颗粒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开展与生物大分子尺度、空间构象匹配的手性无机纳米颗粒合成,取得一个个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研制了模仿“[b]螳螂虾[/b]”复眼结构的手性离子通道;提出手性光化学效应,研制了可特异性剪切DNA、蛋白质的“纳米剪刀”、开发了绿色、无残留、快速杀灭烟草花叶病毒的新型手性纳米农药;提出手性光力学效应,利用手性纳米组装探针调控干细胞定向分化;研制了手性纳米佐剂,提出了新型疫苗研发和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团队在Nature,Nature Aging,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走在国际手性纳米生物领域的前列。[/size][size=18px]她33岁晋升教授职称,34岁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38岁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她围绕手性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开展源头创新,率先开展了细胞分化、免疫应答的手性调控,引领了手性纳米药物研发的新方向,获得亚太经合组织科学创新研究与教育奖(国内首位获奖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江苏省五四奖章、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size][size=18px][/size][b][size=18px]参考资料:[/size][/b][size=18px]喜报!无锡这位女科学家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无锡女性公众号.2024年3月4日.[/size][size=18px]优秀如她,荣获全国表彰.江南大学公众号.2024年3月6日.[/size][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高校科研院所今日正在招聘,科研助理—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卫东/张宇课题组-上海市,坐标上海市,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314.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科研助理—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卫东/张宇课题组-上海市[b]职位描述/要求:[/b]单位介绍:张卫东/张宇课题组所在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交叉科学研究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医药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及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面临的共性难题,在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与前沿探索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院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0余项,获得项目科研经费超2亿元。目前课题组经费充裕,具有完善的有机合成,药物修饰,活性测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合成平台拥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包括500MHz自动进样核磁,[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GC-MS[/color][/url], HR-MS,半制备HPLC,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电化学工作站,流体化学装置,手套箱等。目前课题组有很多优质课题需要推进,急需各类人才加入我们,共谋发展。合作导师介绍:张卫东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以及创新药物研究。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杰出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基于中药的新药发现”学科带头人(2016)。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10,2013,2018)、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1,2012)。主持国家863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欧盟第七框架等基金31项。在JACS, Nat. Chem. Bio, Nat. Pro. Rep.等著名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530多篇;二十余次受邀在国际天然药物学术会议做大会主旨报告。张宇特聘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上海市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张宇博士2014年7月毕业于上海大学化学系;2017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获得药物化学硕士学位;2020年11月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绿色化学及药物合成研究。在Nat.Protoc., ACS. Cata., Green Chem., ChemSusChem,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招聘要求:1.获得硕士学位,尽快到岗,年龄在30周岁(含)以下;2.有机合成,药物化学专业优先,有攻博意愿的优先,有较强的有机合成实验技能,并需要兼顾实验室的经费管理。薪资待遇:按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统一规定执行,可申请校内宿舍,有读博意愿的可以留在课题组继续读博,也可以推荐到国内( 上海交大,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和国外高校继续深造。应聘材料:个人简历(含教育背景、科研背景、研究特长);联系方式:有意者请将应聘材料电子版发至如下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科研助理+姓名+专业+毕业(就读)院校”(如没收到回复请再次联系)。[b]公司介绍:[/b] 清华大学生物微流控与药物分析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微纳流体操控的新原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尺度的输运、组装和生物制造,模拟组织器官的微结构和微环境,结合原位光谱成像分析和质谱联用分析等检测技术,构建生命分析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模型,发展微流控生命分析的原理、方法及装置,参与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服务于药品质量与安全、新药研发、临床检测等国家重大需求。课题组负责人梁琼麟教授,于2000年、2005...[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314.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转帖】中国科学家陈焕文荣获瑞士分析化学杰出贡献奖

    日前,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教授因发明EESI-MS技术并开创EESI-MS活体分析的杰出贡献,被瑞士分析化学杰出人才中心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授予“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陈焕文博士现年34岁,他所在的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学院有机质谱研究室,现有包括5名教授在内的12人的团队,在质谱研究方面异军突起,从2005年起,就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基金、国防科工委航天科技项目、欧洲Simon基金、瑞士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资助,2006年,课题组发表论文57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所谓MS是质谱的简称,是指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通过制备、分离、检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和科学。而EESI-MS技术是指现代质谱中的萃取电喷雾电离技术,这是陈焕文博士于2003至2005年在美国普度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发明的一种质谱技术。(来源:国防科工委 杨章跃殷学军江光亮)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精英学者职位,坐标上海,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精英学者[b]职位描述/要求:[/b]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QS, No.10 US News, No.13)。 同济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37年,首任系主任为著名化学家王葆仁院士,曾培养了以唐有祺、卢佩章、黄志镗、曹楚南、邓景发、戚正武等六位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化学化工精英人才,2006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组建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近百人,正教授42人,副教授3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包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获得者等)7人,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 为进一步加强同济化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现面向海内外诚聘精英学者。 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岗 聘任要求: (1) 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品行端正,学风严谨,恪守学术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突出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2) 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并有连续2年以上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 支持方式: 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津贴、住房补助、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办公条件等。 应聘材料: (1) 个人简历:包括个人主要学术成就,研究方向,从大学起的详细不间断的学习及工作经历,在国内外机构及学术组织中的任职情况,发表学术论文专著的详细清单,主持及参与的国内外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奖励等; (2) 提供5篇重要代表性论文以及其它重要论文专著的PDF文件。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1985]查看全部[/url]

  • 中科院院士:青年科学家5年内拿不出成果就面临淘汰

    中科院院士:青年科学家5年内拿不出成果就面临淘汰

    [b]中科院院士:青年科学家5年内拿不出成果就面临淘汰,有的单位已现“马太”效应,重复给某一人奖励[/b][size=15px]邂逅SCI[/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3-01-15 06:00[/color][/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发表于江苏[/color][/size]文章来源:SCI快审[b][size=15px][color=#000000]“现在社会上经常说青年科学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还没拿出来,‘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学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没得坐。”[/color][/size][size=15px][color=#ab1942]两院院士卢耀如、金振民[/color][/size][/b][size=15px],以及专家代表在浙江省温州市参加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系列活动时,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曾对构建青年科学家成长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size][img=,612,69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1/202301232105395614_6218_1626275_3.png!w612x693.jpg[/img][size=13px][color=#88888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金振民接受采访[/color][/size][b][size=15px] 不少青年科学家手头没有过多资金,只有一些研究成果;还有的青年科学家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现在有些政策导向与评价机制不是十分有利于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与成才。[/size][/b][size=15px]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size][b][size=15px][color=#ab1942]金振民教授说[/color][/size][/b][size=15px],[/size][b][size=15px][color=#0248a3]有的单位对青年科学家在5年内拿不出成果或晋升不了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就要被淘汰走人;有的单位出现个别奖励的“马太”效应,重复给某一个人奖励,[/color][/size][/b][size=15px][color=#0248a3]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color][/size][size=15px]金振民院士建议,[/size][b][size=15px][color=#000000]社会应该多摆凳子、多搭台子、多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和培养青年科学家有科学精神,[/color][/size][/b][size=15px]有仰望天空的雄心壮志和理想力量,有脚踏实地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有独立思考的工作作风和创造能力,不迷信书本与权威,此外就是勤奋学习有修养。[/size][size=15px]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介绍,他年轻时做技术员工作,就遭遇到很多的委屈、挫折。在院士评审环节,有关部门向他所在的单位征求意见时,参加座谈会的同事说,卢耀如受这么大的挫折还能当院士,完全得益于在他在贫困地区不计较名利,坚持为国家多做贡献。同时,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让他跨过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size][img=,526,56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1/202301232106320019_6522_1626275_3.png!w526x566.jpg[/img][size=13px][color=#888888]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接受采访[/color][/size][size=15px] 卢耀如年近九旬,他只有贵州省提供的一套住房,且自己没有去住,平时在北京、上海生活都是租公寓住。他把担任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同济大学教授的工资收入和津贴共360万元,设立了卢耀如生态工程地质学科基金,用于奖励、资助贫困学生和博士研究生,让他们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而不是当大官和捞取名利。[/size][size=15px] 卢耀如院士认为,[/size][b][size=15px][color=#0248a3]当前,有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才华,就是不会“拍马屁”。如何激励与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和“补短板”。[/color][/size][/b][size=15px]比如,有的科研院所领导不是从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高度来选人用人,重用的人不一定成才,相反,有一些人才被埋没了。[/size][size=15px]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从延安来的老干部认识到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不怎么高,国家建设需要懂科学技术的人才,他们很尊重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放心、放手地把工作交给青年人才去做。”卢耀如院士在淮河、新安江、海河、长江、黄河、珠江及其它流域,曾负责及指导北京官厅水库、新安江水电站、三峡(石灰岩坝区)、乌江渡等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的勘测与研究工作。他建议,当下一些单位的领导在发现、培养和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多学习一下“老干部”们的传统优良做法。[/size]

  • 帮同学投票(送积分2个)

    各位圈里的兄弟姐妹们,请动动你高贵的手指帮我的这个同学投个票,如果他能拿到第一将会评为浙江十大杰出青年去人民大会堂接受习大大的颁奖,为涡阳争光!加油! http://120.24.166.126/zyz/vote!input.action?mainId=15D0465FAFA6441F9B601E28FD80889C各位给投个票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