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部检测之都

仪器信息网中部检测之都专题为您整合中部检测之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部检测之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部检测之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部检测之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部检测之都话题讨论。

中部检测之都相关的资讯

  • 湖南湘江新区:打造中部检验检测之都 新区究竟有多“硬核”
    检验检测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八个高技术服务业之一,适用于建筑、机械、食品等各行业范畴的质量评定,有着“工业之眼”的美称。近年来,检验检测湘军的快速崛起令行业瞩目,新产业正高速驶入新蓝海。△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了“2023年湖南省产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岳麓区检验检测产业集群从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竞赛初赛中胜出。此次比赛的胜出只是湖南湘江新区检验检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将检验检测产业链作为重点新兴优势产业链来培育、发展。目前湘江新区已集聚检验检测产业链企业机构300余家,2022年检验检测产业产值达115亿元。作为检验检测高地,岳麓高新区集聚检验检测产业企业168家,2022年园区检验检测产业链产值达82.9亿元。高起点打造全省唯一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东临洋湖总部经济区,北靠梅溪湖国际功能区,南接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毗邻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区位优越、科教资源雄厚……位于湘江西岸的岳麓高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2014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明确岳麓高新区以检验检测认证产业为主导产业,坚持以特色立园、以产业强园。2017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将检验检测产业链作为长沙市重点打造的22条优势产业链之一,产业链办公室设在湘江新区,并明确以岳麓高新区为核心,打造“中国中部检测之都”。与此同时,出台《关于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产业发展意见》,助力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发展。2018年底,岳麓高新区的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正式开园,这是中部首家、省内唯一的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重新定位了中国检验检测版图。2022年,检验检测产业链被确定为湘江新区15条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此外,湘江新区已形成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先进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北斗)等产业实力雄厚,为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科学的前瞻规划,政策的精准引导,再加上深厚的产业基础,岳麓高新区在2016年获批挂牌“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2017年以来,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先后获批“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长株潭)”三大国家级功能平台。已建成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大数据平台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17个,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湘江新区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强引擎检验检测产业聚链成群作为湘江新区检验检测产业聚集区和主力军,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积极发挥“双国家级平台”优势,深耕检验检测产业,做实做优做细企业服务,致力打造检验检测认证总部基地、认证综合产业基地,建设国家一流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地和标准引领基地。△中大科技。“我们公司是和产业园一起成长腾飞的。”中大科技副总经理胡泽超还清晰地记得2014年企业入驻产业园时的情形。“当时园区的企业不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不少员工需要骑车上班。而现在,公司门口设置了‘中大科技公交站’,三四条公交线路可‘条条大路通中大’。”他告诉记者,几年时间,园区引进项目、招揽人才,中大科技也从入驻时单一的工程检测,逐渐发展为检验检测和智能监测工业互联网平台科技型全产业链的机构,成为湖南检验检测行业的“领头羊”和长沙检验检测产业链的“企业链长”。△湖南艾瑞特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从2015年入驻产业园,到拥有自营的生物医疗科技工业园,湖南艾瑞特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楠表示:“得益于园区的‘全员联企行’制度,我们在程序报批、人才引进等方面都获得了针对性的支持和个性化的服务。”目前湖南艾瑞特生物医疗科技工业园项目已经完成主体建设,预计在8月正式投产,将生产脉搏血氧仪、呼吸睡眠监测仪等多个系列的产品,年产值可突破2亿元。同时,湖南湘江新区大力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招商;出台检验检测专项产业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健康成长;积极对接全国科研资源,建成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强化政策支持,构建覆盖科技服务、产业服务、金融服务和人才服务的政策体系;设立了智谷产业母基金,完成达晨等9只子基金的投资,投资总额近91亿元,引导19个项目落户园区……利好的政策、良好的生态、优质的服务,让更多检验检测企业向湘江新区聚集。目前,湘江新区已集聚国检集团、广电计量、金域医学、三德科技等检验检测国内外头部企业300余家,其中岳麓高新区达168家,涵盖建筑工程、生命科学、贸易保障、环境质量、工业品、消费品、国防军工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岳麓检测中部质芯”的品牌效应不断凸显。数据显示,2022年湘江新区检验检测产业产值达115亿元;预计2025年,全链条产值将达200亿元,形成上下游协同并进的产业生态圈。优生态助力打造中部检验检测之都常言道“水好才能多养鱼”。如果将优化营商环境视作“建好鱼池”的过程,那么,培育产业集群就是在打造既有鱼群也有水草,相互依存、自成生态的优质鱼池,这更有助于“养好鱼”。△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科学仪器产业基地启动仪式。国家《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决策部署已出台,为抢抓科学仪器国产替代的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夯实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岳麓高新区于今年4月启动建设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科学仪器产业基地,并发布《关于促进检验检测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政策》。接下来,湘江新区将以科学仪器产业基地建设为新起点,依托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等战略平台,助推湖南检验检测产业引领中部、辐射全国。抢占制高点,项目建设是关键。2023至2025年,岳麓高新区推动检验检测产业链重点项目20个。其中国检集团华中区域总部年底入驻并投产,泛海统联研发生产基地、拓普联科高速连接器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年内竣工投产,智能汽车检验检测总部及产业孵化基地、锐异资环全国总部暨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长沙鑫泰高端仪器智造基地年内启动建设……平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载体。岳麓高新区将围绕汽车整车检测及零部件检测领域,打造汽车检测基地;围绕服务于园区检验检测企业仪器设备需求,打造检测设备制造基地;围绕新材料、工程机械等领域,打造设备检测技术基地。同时,湘江新区将聚焦集群市场,围绕工程机械、汽车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药品等千亿级支柱产业的检验检测、标准认证服务需求,建立数据可靠、对象精准的“检验检测科学仪器需求库”,搭建产销信息平台。聚焦产业链条延伸,加大供应链招商力度,实现检验检测仪器业与本土市场的同步壮大。聚焦龙头企业赋能,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行业规范,持续深化标准化交流合作,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协同体系。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共享、无缝对接,举办各类项目路演、创新创业挑战赛活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加强对土地、资金、人才、服务等生产要素保障。△湖南湘江新区将铆定打造“中国中部检测之都”。蓝图已擘画,路径已明晰。湖南湘江新区将铆定打造“中国中部检测之都”,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提质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建设现代化,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科学仪器检验检测基地,助力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 安徽“国字号”检测机构12个 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安徽省检测机构“国字号”位居中部地区第一。近日,记者从安徽省质监局获悉,目前安徽省在建和已建的国家质检中心共有9个,其中2个是去年新批国家质检中心,加上正在申报的3个国家质检中心,安徽省的“国字号”检测中心已达到12个。   据介绍,安徽省“国字号”检测中心基本覆盖了钢铁、铜业、石化、汽车、农副产品加工、煤炭、节排水、建筑节能等主导产业。 “国字号”检测中心的建立标志着安徽省检测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家级标准,既能为企业提供高水准的技术支持,同时又能及时准确的对产品进行鉴定。有利于安徽省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产品出口。  安徽质监局表示,今年安徽省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省,安徽省还将争取2-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获得筹建。淮南的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阜阳的国家粮油及酒类产品质检中心已经开始前期基建,蚌埠的国家玻璃及晶硅制品质检中心即将建设。
  • 迈向中部科技检测高地 712家检测认证机构汇聚江城
    6月11日,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最新统计显示,全市获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达712家,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已形成中部地区国字号检测技术聚集高地。在光谷,“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光电子质检中心)、“湖北省电磁兼容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电磁兼容检测平台)的建成,为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加速跑提供了检验检测聚集效应,有效服务华星光电等光电子信息企业,赋能“光芯屏端网”产业加速升级。瞄准光电子产业链创新,国家光电子质检中心为下一代互联网接入技术与方法、接入芯片与器件、接入系统与装备等领域创新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支撑,推动接入网芯片、器件、模块、系统、业务、信息安全等层级创新融合。省电磁兼容检测平台具备电磁兼容测试、环境可靠性检测、安规测试等多项能力,可为音视频、信息技术设备、工科医产品提供出口认证一站式服务。在武汉经开区,依托国家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武汉达安等汽车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武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测试平台,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节能环保测试、新能源及相关零部件测试、碰撞安全测试、电磁兼容测试等能力,获得了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检验检测全项资质。其中,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组合形成130余种测试场景,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检测、认证等提供服务。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是华中地区综合检测服务机构,检测覆盖新能源及传统汽车的整车及关键部件,共服务企业约1800余家,其中产业链上小微企业200余家。武汉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称,作为技术基础服务“新基建”,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将进一步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聚焦湖北省重点布局的优势装备制造产业新赛道、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在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更大作用。
  •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7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意见主要包括: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普遍建立。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统筹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到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二、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三)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促进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四)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推进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湖北荆州、赣南、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方式,支持与其他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依托园区搭建产业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及区域产业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精准对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适当增加中部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创新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跨区域经济统计分成制度。(五)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将长板进一步拉长,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尖端技术差距,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探索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模式,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选择武汉等有条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武汉信息光电子、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洛阳农机装备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培育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联合区域创新资源,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中试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多鼓励原创技术创新,依托现有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建设中部地区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应用。积极发展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推动生活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加快郑州、长沙、太原、宜昌、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增加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产品,支持山西与现有期货交易所合作开展能源商品期现结合交易。推进江西省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三、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七)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支持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支持河南、山西深度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支持湖北、湖南、江西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郑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加快武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强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洛阳、襄阳、阜阳、赣州、衡阳、大同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发展。发展一批特色小镇,补齐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有条件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和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引江济淮、长江和淮河干流治理、鄂北水资源配置、江西花桥水库、湖南椒花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九)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网络化建设,推进基于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系统化全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功能。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支持河南等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巩固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支持发展高效旱作农业。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油料、生猪、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十一)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围绕对话交流、重大事项协商、规划衔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区省际合作机制。加快落实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部六省省际交界地区以及与东部、西部其他省份交界地区合作,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深化大别山、武陵山等区域旅游与经济协作。加强流域上下游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作用,建立淮河、汉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序转移、优化升级。加快重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区融合发展,推动长株潭跨湘江、南昌跨赣江、太原跨汾河、荆州和芜湖等跨长江发展。四、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十二)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严格取用水管理。继续深化做实河长制湖长制。强化长江岸线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保护自然岸线和水域生态环境,加强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保护和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保护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解决中小河流、病险水库、重要蓄滞洪区和山洪灾害等防汛薄弱环节,增强城乡防洪能力。以河道生态整治和河道外两岸造林绿化为重点,建设淮河、汉江、湘江、赣江、汾河等河流生态廊道。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推进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行林长制,大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十三)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共同解决区域环境突出问题。以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协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面源扬尘污染。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推动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标准体系,建立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体系,推动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广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实施粮食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矿山修复重点工程、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推动矿业绿色发展。严格防控港口船舶污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强化噪声源头防控和监督管理,提高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十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小水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山西煤层气、鄂西页岩气开发转化,加快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托规范的公共资源和产权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电价机制。支持许昌、铜陵、瑞金等地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五、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十五)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全面开工呼南纵向高速铁路通道中部段,加快沿江、厦渝横向高速铁路通道中部段建设。实施汉江、湘江、赣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进水系沟通工程,形成水运大通道。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继续实施省际高速公路连通工程。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沿江港口铁水联运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加快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湖北鄂州货运枢纽机场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提升郑州、武汉区域航空枢纽功能,积极推动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枢纽,提高支线机场服务能力。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发展全货机航班,增强中部地区机场连接国际枢纽机场能力。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京广、京九、浩吉、沪昆、陇海-兰新交通干线作用,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等沿海地区及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边境口岸合作,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十六)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湖南湘江新区、江西赣江新区建成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武汉、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设临空经济区。加快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区域性电子商务枢纽。支持有条件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创建国家级开放口岸,深化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通关合作,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水平。支持有条件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十七)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实现更多事项异地办理。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六、坚持共享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十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模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公共卫生事业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着力补齐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短板,重点支持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医疗物资储备设施及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互联共享,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引导重点就业群体跨地区就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转型发展。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体系,健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推动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随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十九)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建设若干区域医疗中心,鼓励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县级医院与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条件成熟时在中部地区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分中心,加快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进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响中原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井冈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产业,推进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加大对足球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二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平台和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区域应急救援平台和区域保障中心,提高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和调配能力。依托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互联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实现社区服务规范化、全覆盖。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强化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全面推进“一区一警、一村一辅警”建设,打造平安社区、平安乡村。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依法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二十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罗霄山区、武陵山区等地区,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七、完善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二十二)建立健全支持政策体系。确保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实到位,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中部地区欠发达县(市、区)继续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老工业基地城市继续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并结合实际调整优化实施范围和有关政策内容。对重要改革开放平台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倾斜,按照国家统筹、地方分担原则,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跨区域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实行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到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允许中央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中部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落户“零门槛”。(二十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部地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增加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券分配额度。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对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现行规定免征关税。积极培育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支持鼓励类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强金融普惠性。八、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全过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工作协同,深化相互合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二十五)强化协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与中部六省沟通衔接,在规划编制和重大政策制定、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要加强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本意见实施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督促和实施效果评估。本意见实施涉及的重要规划、重点政策、重大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 武汉拟建中部地区质检中心
    目前,武汉的光电子通信等优势产业,产品电磁兼容性检测需要到上海、广州,耗费成本又消耗时间。记者昨悉,武汉市质监部门吁请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中部地区质检中心。   武汉市质监局介绍,目前,电子信息、激光成套设备、光电子通信、家用电器和汽车已经成为武汉地区的优势产业,涉及的上千家企业的产品,都大量涉及到电磁兼容性检测的需求。但是武汉地区电磁兼容性检测能力非常薄弱,相关企业只好将产品送到上海、广州等地检测。当前在武汉市建立电磁兼容实验室,搭建一个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公共监测平台尤为迫切。   据悉,中部地区质检中心研究工作已经启动。
  • 江西在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提供“江西方案”
    今年7月22日-23日,江西召开了省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江西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努力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提升民生共建共享水平上奋勇争先,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青山巍巍,溪水潺潺,鸟鸣啁啾,入秋的赣鄱大地,宛若一幅幅山水画,目之所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立足在“十三五”以来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江西正大步迈向追梦“绿富美”的进程。守护绿水青山见证高质量发展历程 近期,江西经济发展利好消息频传。“十三五”以来,江西全省GDP年均增长7.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8位前移至第15位,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上半年,江西省GDP增长12.9%、总量居全国第14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9%、25.7%… … 数据充分说明了江西的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发展态势愈加强劲。与此同时,江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2015年的78.7%上升到2020年的96.0%,提高17.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西段Ⅱ类水质由2015年的66.7%上升到2020年的100%;鄱阳湖点位水质优良比例由2017年的0上升到41.2%,总磷浓度由2017年的0.078毫克/升下降到0.058 毫克/升。全省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前所未有、环保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力度前所未有、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进展前所未有、人民群众的感受满意程度前所未有。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江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7%,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水质优良比例为92.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4.7%,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长江干流10个断面均为Ⅱ类水质。 7月22日,江西省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要求,今后继续在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上奋勇争先,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升产业优势力促高质量发展进程 一段时期以来,江西省委书记刘奇陆续接受新华社等媒体的专访,在如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加快崛起上擘画了江西产业发展前景。 江西将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做优做实做强做大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重塑“江西制造”辉煌。同时,加快发展工业设计、金融服务、商务法务咨询、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以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升级发展。 江西将用心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壮大VR、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智能制造升级工程,着力建设“物联江西”“智联江西”。 江西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不断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同时,江西将充分利用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江西风景独好”名片,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倒逼形成以绿色为底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使“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构筑生态屏障护航高质量发展过程 “江西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今年1月份验收完成,为让这些新建站发挥有效作用,我们对长江经济带水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有效,发挥水质自动监控预警作用。”日前,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技术科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2020年江西省建成了119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数量居全国第三,与国家有效联网率居全国第一。 这是江西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代表。 截至目前,江西建成由64个国控站、122个省控站组成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由76个国家地表水、103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19个长江经济带水站组成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由12140个点位组成的声环境监测网,建成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95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5531座,危废处置能力达到48.45万吨/年。 江西在形成水、气、土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功能的同时,一批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也加快形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成果被列入国家清单在全国推广。 江西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全流域生态补偿、国土空间规划、环境治理体系、绿色金融改革、生态价值转化、河湖林长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景德镇“城市双修”等成为全国典型。 绿色是江西的底色,在从“生态佳”到“生态+”的行程中,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江西路径”越走越宽,进而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江西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 北京盈安科技诚邀您参观2013中国中部(长沙)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2013中国中部(长沙)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将于2013年6月27日—30日在长沙• 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中国中部(长沙)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简称“中部制博会• 长沙展”),暨工控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展,自2000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是湖南历史规模大、影响力大的装备制造业展会。 届时,北京盈安科技有限公司将向广大观众展示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采用CCD技术的全谱直读光谱仪M5000采用一米焦距光栅的光电直读光谱仪M8001,英国进口品牌阿朗光谱仪,以及美国赛默飞世尔旗下尼通XRF手持式合金分析仪,为你带来系统的金属分析解决方案。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观我公司展台,了解我们的产品。 我公司展位号:B区119号 期待您前来参观、指导! 盈安科技——您身边的金属分析专家!
  • 广州拟投160亿打造“中国检验检测之都”
    未来5年,广州预计投入160亿元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番禺、南沙、开发区3个园区,2020年全面建成,检验检测产业规模预计超190亿元(含开发区园区辐射区)̷̷昨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简称集聚区)规划建设配套文件。广州市质监局总工程师蔡依军说,要把广州打造成为中国检验检测之都,使“广州检测”成为广州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一区三园占地约2平方公里  2013年11月29日,广州获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联合批文,同意广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也是目前唯一国家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本次配套文件的发布,标志着集聚区建设,从规划阶段转入具体建设实施阶段。”蔡依军说,发展规划明确以“一区三园”模式规划占地约2平方公里的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即传统优势产业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番禺园区(约0 .13平方公里)、粤港澳检验检测与认证全面合作示范南沙园区(约1平方公里)以及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检验检测服务和标准化引领示范开发区园区(约1平方公里),预计投资规模160亿元。  一区三园2020年全面建成  建设方案则提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开发建设模式等内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检验检测机构、集聚超过20个国家质检中心。广州市计划在近期(2016年)完成落实配套政策及相关措施,加快推进各园区的基础设施及各引进项目的建设 在远期(2017- 2020年)实现园区全部土地开发,相关功能配套基本完善,基本建成区域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  蔡依军介绍,到2020年,集聚区“一区三园”全面建成,检验检测产业规模将超过190亿元(含开发区园区辐射区)。据了解,目前斥资10亿元的番禺园区已经建成,广州市质监局下属的3个检测研究院、5个国家质检中心迁入运营后,该园区成为华南地区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建筑规模最大的公共检验检测与认证技术服务平台。集聚区已经吸引意向投资30亿元。
  • 打造中国燕窝之都 燕窝安全检测中心在厦揭牌
    12月7日上午,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燕窝安全检测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这对于厦门乃至全国的燕窝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厦门检验检疫局燕窝安全监测中心依托于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中心开展燕窝产品的检测有10多年历史,在燕窝安全性、燕窝真伪甄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燕窝安全检测中心现有专业检测人员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9名,博士3名。实验室配备5万元以上的检测设备100多台套,价值5000多万,拥有世界最先进的一批检测设备,如高分辨率质谱、同位素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等。   长期以来,厦门都是国内燕窝的重要交易市场,交易总额占全国30%以上。在今年&ldquo 9.8&rdquo 投洽会期间,中国燕都项目落户海沧,旨在依托海沧区的优惠政策和安全检测优势,建设中国最大最专业的燕窝交易中心。据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善美介绍,海沧台商投资区是全国最早设立、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政策、区位优势独一无二,燕都项目落户海沧,既可以加快培育发展燕窝养生产品的产业链,也对海沧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在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张冬冬看来,检测中心最大的意义在于找回了我国燕窝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标准话语权。张冬冬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检测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检测人才和检测设备,具备了这样的技术实力来打破壁垒,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标准,保障消费者的权利,用一流的技术服务使消费者和市场恢复对燕窝行业的信心。   当代置业集团董事长王东红认为,燕窝安全检测中心的成立是属于燕窝行业的历史时刻,检测中心将与中国燕都项目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共同将厦门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燕窝之都。
  • 湘鄂赣豫四省加强检验检测区域协作
    5月22日,记者从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获悉,在2023年全国检验检测监管工作座谈会期间,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湖南省市场监管局签署检验检测合作备忘录,从七个方面加强检验检测区域协作,共享区域资源优势,共促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立检验检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中部四省之间检验检测工作的通报与联络,推动中部四省资质认定许可标准和行政监管基准基本一致,共同推行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证书“一体化管理”。促进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资源共享。定期将区域内检验检测相关监管信息相互通报,建立中部四省通用的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评审员制度,建立中部四省检验检测监管人员信息库,互派人员开展检查工作,推动中部四省检验检测监管工作协同发展。推进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监管联动。共同开展检验检测“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跨区域推进“一计划”统筹、“一标准”制定、“一体化”实施。加强工作交流,促进监管能力提升。共同开展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联合开展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比对实验室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提高技术能力,共同促进中部地区检测能力提升。加强检验检测监管和技能人才培养。加强检验检测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和检验检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共同组织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监管尺度一致性。共同举办检验检测技能大赛、交流论坛等活动,营造中部地区检验检测技能人才“比、学、赶、超”的氛围。共谋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引导检验检测围绕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检验检测技术协同攻关,推进产学研测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检验检测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建成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性检验检测创新服务体系。加大检验检测服务效能宣传。联合开展检验检测主题宣传活动,共同举办检验检测技能大赛、检验检测交流论坛等大型赛事活动,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扩大检验检测工作影响力。四省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建立中部地区检验检测合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四省资源共享,加强检验检测业务联动,维护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中部四省在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的指导下签署检验检测合作备忘录,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深化检验检测监管区域协同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服务中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Picarro | 青藏高原中部冰芯气泡δ18O指示晚全新世冰川变化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巍峨的唐古拉山脉伫立于世界之巅,其冰川如同大自然的年轮,默默记录着地球气候的每一次微妙变化。冰川之中,那些被冰封的气泡,就像是时间的容器,保存着过去气候的密码。冰芯气泡,是冰川积累过程中空气被困于冰层之中形成的。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空气囊泡,而是携带着过去气候信息的宝贵资源。当雪花飘落并逐渐积累成冰时,其中的空气被封存,形成了气泡。这些气泡中的空气成分,包括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以及它们的浓度,都是反映当时大气成分的重要指标。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冰芯中的气泡,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历史,而冰芯中的δ18O值更是成为了解这一历史的关键线索。青藏高原中部冰芯气泡δ18O指示晚全新世冰川变化冰芯中的气泡是冰初形成时的地球大气,蕴含了关于过去的无穷讯息,是研究古大气环境最直接的方法,且已广泛用于区域或全球气候重建。极地和高山冰川冰芯中空气含量的变化除了与积雪速率和气温变化有关,主要与太阳辐射强度有关,已用于建立冰芯年代学。冰芯气泡的氧同位素比率(δ18Obub)可以指示气温高低的变化。然而,由于缺乏长期连续的数据记录,人们对其在山地冰川中的气候影响知之甚少。基于此,在本文中,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冰山(33°06'36.6" N,92°04'24.4" E)钻取了190.3 cm长的冰芯。通过描述和分析其物理特性(例如密度、积雪厚度、空气含量和污染层)、检测放射性核素-β活度、检测β粒子数并计算冰芯放射性强度、测量不溶性微粒浓度和可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测量冰芯δ18O值(利用Picarro L2130-i水同位素分析仪)以及δ18Obub值来调查δ18Obub的气候影响及其所包含的气候信息。唐古拉冰川地理图【结果】唐古拉冰川10m冰芯层数定年结果全新世晚期以来唐古拉冰芯δ18Obub的变化结果【结论】基于年层数法,对比冰芯中空气含量的变化与太阳总强度,重建了冰芯年代学。结果表明,该冰芯的年龄跨度约为3600年(公元前1610年至公元2004年)。因为冰芯和冰芯气泡之间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冰芯年代学也可作为冰芯气泡年代学来讨论其千年变化。通过对唐古拉冰川表面成冰过程的分析和冰芯δ18Obub影响因素的探讨,作者发现唐古拉冰芯δ18Obub的变化与冰川的积累或融化密切相关。暖期冰川有冰雪融水时,由于气体与融水之间通过物理和化学过程进行氧同位素交换,δ18Obub值比自然大气δ18Oatm值更偏负。在寒冷期,粒雪在冰川上积累,由于重力分馏作用,δ18Obub值偏正。唐古拉冰芯δ18Obub的变化表明,在过去大约3600年,青藏高原中部冰川经历了4次积累期和3次融化期。最强烈的积累期为公元前1610-450年,也可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另外两个积累期分别为公元200-300年和1230-1900年,青藏高原中部冰川融化最显著的时期为近100年。另外两个融化期分别为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和公元300-1230年。通过对晚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中部与青藏高原各地区或北极圈冰川和气候变化的比较,发现青藏高原各地区气候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气候事件(如小冰期)在青藏高原中部不显著。晚全新世以来唐古拉冰川的变化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如北大西洋涛动)密切相关。
  • “创新驱动”引擎商机,“中部科仪第一展”在汉呼之欲出
    p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到2020年研究好、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到203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明确大力支持研发高端科研仪器设备。 /p p   面对“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来临,武汉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以及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世界大学生数量最多科教重地,给出的回应:“建设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发展世界水平产业集群”,武汉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全面布局。包括质量强市-构建中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中心、全国食品安全试点城市、建设全国生命健康产业中心、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等系列举措。 /p p   创新技术,离不开科研仪器设备。武汉不仅有东湖高新这样的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即东湖高新中国光谷是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聚集着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58名院士及20多万名技术人才。而且也有“华中武汉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这样的科研仪器会展平台。 /p p   目前,包括美国FLIR、美国Cloud-Clone、德国斯派克、德国贺默HERMLE、德国莱驰、东京理化、奥林巴斯、北京浩天晖、北京博晖光电、北京美泰科仪、北京北极星辰、北京精锐泽祥、上海前视红外、上海一恒、上海耐博检测、上海麦迪康、上海南荣、广州千江、深圳昌鸿、东莞众志、苏州浪声、天津杉羽、天津星马克、天津乐科、常州普天、常州国华、苏州伊诺恩、宁波乐电、湖北鼎泰生化、武汉环试检测、武汉利环康试验、武汉递热爱、武汉蓝恒时代、武汉飞羿、武汉捷和、武汉鑫星星、武汉恒茂达、武汉华讯、黄石上方、湖北高天等一大批仪器展商抢先入驻,将展出分析测试、生化技术、实验室装备、无损检测以及行业专用仪器等前沿最新产品。 /p p   “华中科仪展”今年已经第8届,经过多年培育与积累,其规模规格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科仪第一展,成为高校、质检部门、实验室定点采购交流活动。第8届华中武汉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将于2016年11月10-12日在武汉国博中心盛大召开。(热线电话:张凯 13971153732 QQ:272265529) /p p br/ /p
  • 2022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暨中部六省光电论坛举办
    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安徽省科协支持下,由安徽省光学学会主办,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2022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暨中部六省光电论坛”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   大会伊始,安徽省光学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学术所长刘文清院士致开幕辞。他代表安徽省光学学会和本届大会组委会,向线上参会的领导嘉宾、专家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承办方合肥工业大学、长三角暨中部六省各兄弟学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刘文清指出,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暨中部六省光电论坛是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多层次交流平台,分享光电领域的前沿动态,全面深入探讨光电领域的新技术和研究方向,为强化城市间协同与互补,促进区域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和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支撑。   安徽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魏军锋在致辞中希望大家充分交流,碰撞创新火花,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责任担当,要团结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重要知识精神;二是坚持协同合作,牢固树立创新一盘棋理念,开展务实合作,打破影响创新要素流动壁垒;三是建设长效机制社会组织之间多层次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形成资源共享。   开幕式后,安徽省光学学会秘书长谢品华研究员主持了大会邀请报告。刘文清院士作了“大气痕量气体探测的超光谱技术进展”的报告;上海理工大学詹其文教授作了“光场时空调控:从军乐队到交响乐团”的报告;浙江工业大学林强教授作了“原子磁力仪及其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的报告;武汉大学龚威教授作了“面向碳中和的光学遥感技术和应用”的报告;南京邮电大学赖文勇教授作了“有机半导体激光材料与器件”的报告。   本次论坛会期一天半,设两个分会场。邀请多家单位的44位专家,围绕“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光学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就环境光学、微纳光学、光学遥感、光电检测、机器视觉、先进材料与器件、光纤传感、激光技术及应用、成像光谱、激光加工和先进制造、光学交叉技术及应用等议题,进行学术报告,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从实验室微观研究到大尺度遥感探测、从双碳评估到信息技术前沿等开展了广泛学术交流和探讨。   江苏省光学学会、浙江省光学学会、上海市激光学会、山西省光学学会、湖南省光学学会、河南省光学学会、湖北省光学学会、江西省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环境光学专委会、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协办本次大会。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专家学者,分享了44个精彩的学术报告,研究生张贴报告18个。据蔻享学术平台统计,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8500人次。本届会议得到了与会院士、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极大激发了青年学生参与学术交流的热情。
  • 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拟下月开工 肥西力量助力合肥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汽车产业是安徽省、合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而汽车检验检测是车企研发及产品准入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在肥西,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正加快从蓝图走向现实。这个项目将致力于打造华东地区最大新能源汽车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弥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检测“短板”。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效果图【1】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拟下月开工汽车产业是合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合肥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优渥的政策土壤和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合肥市已集聚了比亚迪、蔚来、大众、江淮、长安、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汽车检测是车企研发及产品准入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检测配套的环节,合肥市还存在空缺。为了更好服务合肥地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检测拟投资约15亿元,在肥西县打造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由全国汽车检测行业头部企业招商车研建设,拟在肥西建设覆盖整个华东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综合检测基地,将成为安徽省首个全资质的国家级汽车检验机构。该项目于今年5月下旬正式签约。该项目占地约200亩,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100亩,规划约5万平方米,计划配备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约365台套,将搭建针对智能电动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测试评价、检测服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未来,该项目计划建设新能源安全试验室、智能网联试验室、节能减排试验室、汽车电子试验室、整车及系统部件试验室、主被动安全试验室、摩托车试验室、等多个综合实验室。目前,该项目基础施工已进场,预计9月底前开工建设,2025年底完工,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2】补齐强化合肥乃至全省汽车产业生态链招商车研是国家级检测机构,拥有“试验室+试验场”一体化试验检测技术平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定和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当前,招商车研已成为汽车检测行业中的头部企业,行业影响力显著。汽车检测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同于传统工业,物流量小,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几乎不存在,对于周围交通、市政、环境的影响相比同等规模的工业项目几乎可以忽略,且经济贡献显著。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实施后,可为落户合肥的各车企提供就近、便捷、快速、高质量的检测服务,对于支撑和加速车企的研发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检测服务质量都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补齐和强化合肥乃至安徽省的汽车产业生态链,有利于现有车企的研发和经营,吸引更多其他汽车企业落户。另外,还将助力安徽省抢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制高点,服务全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就业和税收。【3】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肥西力量不可或缺7月26日闭幕的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到2027年打造2家至3家全球一流汽车整车企业和世界级汽车自主品牌,力争2家至3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500亿级。按照部署,到2025年,合肥的新能源整车产能规模将超过300万辆,规模在全国排名靠前,预计全产业链的产值将超过7000亿。力争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而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肥西绝对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肥西县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抢抓机遇,全力拼抢头部项目资源。目前,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集聚了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20余家,涵盖新能源汽车及“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总投资超500亿,满产产值超1500亿,产业集群规模优势持续彰显。
  • 北京2024年重点任务:集中部署高端科学仪器等重大专项攻坚行动
    2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围绕十二个方面部署302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出,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计划,集中部署集成电路、高端科学仪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育种等9个重大专项攻坚行动。此外,还提出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北京市科学仪器产业迎来重大利好。《清单》提出,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体包括以下任务: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做好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实施,推动高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持续加大基础科学发展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方案,加快布局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项目。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市自然科学基金与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对接合作,探索扩大联合基金规模或设立新的联合基金。加强在京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做好人才、空间、经费等支持工作。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认定布局一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实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开展新型研发机构第三方评估,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等高水平活动,推动产出更多原创科研成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支持组建一批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研究制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指引,布局建设新型共性技术平台,助力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计划,集中部署集成电路、高端科学仪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育种等9个重大专项攻坚行动。聚焦重点产业技术薄弱环节,加大区块链、车规级芯片、前沿新材料等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应用和开放合作,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协同创新,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依托大科学装置,聚焦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赋能头部企业、链主等创新企业融合发展。抓好怀柔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5个“十四五”项目开工建设,高标准办好国际会议。提升未来科学城技术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环境,优化“两谷一园”创新布局,“生命谷”加快三期开发建设;“能源谷”加快“一企一策”盘活用好央企存量资源,持续推动央企“三率”提升,加大能源创新企业培育引入力度;沙河高教园区实施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规划建设未来大学科技园,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区)承接更多科技成果落地。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做强做优四大主导产业,着力解决关键装备零部件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顺义区深化拓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配套和专业服务水平,强化与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清单》还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具体包括以下任务: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加快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生物医药标准厂房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性强的科技创新产业项目,拓展新型储能、高端显示、智能终端等新投资增长点。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推进标志性产品攻关,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增强装备研发生产能力,在光电集成、芯粒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深化拓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发挥临床研究质量和效能优势,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发挥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作用,争取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加速审评政策试点,完善创新药进医院流程。加强布局细胞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制造等前沿新兴领域,推进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提升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水平,鼓励支持汽车出口。推动卫蓝新能源固态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宁德时代电芯工厂项目一期。推进关键原材料、核心器件制造等上游产业集群和智能终端等下游产业贯通,推动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 环保部:2030年消除中部地区饮用水安全隐患
    2014年12月29日上午,环保部召开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总体成果验收会,会上发布了《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报告(送审稿)》(下简称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提出中部地区2030年实现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等绿色崛起目标。   农田面积减少 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重   中部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范围包括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覆盖河南、安徽、山西、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八个省份59个地市。   评价报告指出中部地区10年间农田面积减少占全国21.5% 农田过度依赖农药化肥,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比全国平均高60%-90%,农药施用量较全国平均高20%-90%,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重。   2030年消除饮用水水质安全隐患   评价报告指出,中部地区PM2.5频繁超标。以2013年为评价基准年,中原经济区的开封、郑州PM2.5超标最为严重,超标天数55%以上。   大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大部分地区PM2.5浓度超标(35微克/立方米)。高达三分之二的中原经济区面积PM2.5浓度高于70微克/立方米(超标1倍以上),PM2.5浓度超过80微克/立方米的区域涵盖17地市。   针对中部地区面临的生态挑战,评价报告提出中部地区&ldquo 三大安全&rdquo 目标,到2020年,中原经济区复合型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15%,城乡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接近100%。到2030年,中部地区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全面消除饮用水水质安全隐患。
  • 中部地区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联盟成立
    12月12日,中部地区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联盟在湖北武汉正式成立。成立大会当日即聚集近2.5亿元资金,将为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的微小科研项目转化拓宽融资渠道。   湖北省天使投资联盟在12日的成立大会上公布了行动宣言。宣言表示,将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组建后将形成企业家俱乐部、项目对接、培训辅导、保障交易4个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湖北科技资源,以天使投资人为主体,以孵化器为平台,以产权交易所拍卖系统为桥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最终目的,连接全省3000多家在孵企业和高效创业企业或者项目。   执行理事、武汉科技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乘风说,湖北省天使投资联盟将主要关注微小科研项目,兑现服务企业的承诺,整合技术、科研、资金、政策等资源,扶持科技项目,立足湖北省内科技成果转化,辐射中部地区。在保证投资合适利润的同时,对一些科研项目或者微小企业实行免费服务或者扶持。   由湖北省科技厅发起的这一投资联盟,聚集了省内相关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其他天使投资人,首批26位天使投资人在成立大会当天聚集资金近2.5亿元。联盟的秘书处挂靠在武汉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常年受理欲引资企业及项目。
  •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许可制度改革的思考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许可从 1985年实施至今,已走过 36年,我国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该项制度上位法及其管理方式并未作同步调整。相对滞后的机制体制导致检验检测市场许可与监管面临着极大挑战,出具不实或虚假报告情况时有发生,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制度传统许可方式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到达了边际值,亟需进行制度创新。《关于进一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工作的意见》(国市监检测[2019]206号)是资质认定许可制度改革的一份重要文件,该文件发布后,检验检测机构和资质认定部门对该文件的进一步解读都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旨在阐明有关改革措施设立的出发点、改革期望达成的目标以及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未来发展的思考。根据改革要求及市场需要采取告知承诺制《国务院关于在全国推开 “证照分离”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 “证照分离”改革的四种方式: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并明确了四种方式的适用情形,为行政审批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对照四种改革方式,结合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基本情况,确定了资质认定许可的改革路径。市场监管总局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 44007家。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持续增长,行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机构改革、购买服务、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政策的出台,加速了检验检测行业的市场化转型。但检验检测机构的个体规模和服务能力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部分行业保护仍然存在。市场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暂不具备完全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规范的能力。加之此项制度上位法对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确定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资质认定(计量认证)作为结果采信前置条件等原因,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许可仍然有保留的客观条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许可从1985年实施至今,已走过 36年,我国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该项制度上位法及其管理方式并未作同步调整。相对滞后的机制体制导致检验检测市场许可与监管面临着极大挑战,出具不实或虚假报告情况时有发生,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制度传统许可方式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到达了边际值,亟需进行制度创新。上海浦东新区的探索性研究及其试点,为改革提供了样版。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哈休特提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检验检测机构所承担的产品质量检测及其符合性判定,是作为事后(生产后)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而存在的。依照《产品质量法》关于检验机构民事责任的相关表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或者证明不实,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可见,检验检测机构与产品质量的关系为间接关系,可以通过对检验检测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纠正不符合行为、有效防范风险。检验检测资质认定采取告知承诺制,审批并没有取消,但审批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行政机关将法律赋予的权力,通过告知承诺让渡给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遇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该撤销的撤销、该处罚的处罚,进一步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能。依法依规界定许可边界依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通常情况下仅有法律、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1985年颁布的《计量法》第一次提出了对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准入性要求,“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这是开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根本依据。2003年颁布的《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 “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查机构、实验室,应当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并经依法认定后,方可从事相应活动,《条例》与《食品安全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共同作为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许可的依据。由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条件、程序基本相同,2005年颁布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已提出用资质认定替代计量认证,《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事项清单(中央层面设定,2019)》也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统一对外公布。《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工作的意见》(国市监检测 [2019]206号)提出“依法界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范围,逐步实现资质认定范围清单管理”,明确了并非所有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都需要经过资质认定。依据行政许可 “解禁说 ”的观点,法律、行政法规未作出一般禁止性限制的领域其市场是自由的;反之,法律、行政法规对于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领域加以限制。通过许可的手段进行解除限制,应用在检验检测领域,即必须依法界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范围,不能乱用、滥用行政权力。只有那些法律、行政法规作出规定的领域例如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包括机动车检验)、食品检验、医疗器械检验、化妆品检验的机构需要进行资质认定。依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许可。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可以作为对司法鉴定机构开展资质认定工作的依据,其范围包括法医、物证、声像以及后续根据物证司法鉴定大类中的“微量物质”领域,拓展到环境安全损害司法鉴定,以及食品安全损害司法鉴定新领域等,这些已突破了产品质量检验的范畴,是资质认定制度中的特殊领域。要简化证书,多证合一,突出法人治理依照原《标准化法》(1988年)第十九条的规定“县级以上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检验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检验机构,对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验。”原质检、农业、信息产业、轻工、商贸、机械等行业主管部门设立并授权了“国家产品质检中心”及 “行业检验检测中心”,此即为 “授权名称”的由来。过去,为便于相关机构使用授权名称开展检验检测活动,资质认定对授权名称单独颁发证书,如同一个法人主体取得多个授权名称,就会有多张证书。但随着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化、法治化的推进,特别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已完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以招投标的方式选取承担产品质量检验的机构,承检机构早已突破授权机构范畴。 “授权名称”产品质量检验资格的法定意义已经不复存在。检验检测机构更需要通过“国家质检中心”“行业质检中心”的名称来体现机构在整体规模、专业程度、技术研发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但直接以上述名称参与市场活动,与市场监管保障各类主体平等竞争的初衷相违背。同时,以“授权名称”取得资质认定已有在法律诉讼中被判定为无资质出报告的先例。因此,本次改革突出强调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申请资质认定的机构必须是实体。同时,为了继承原有授权制度,不搞“一刀切”,专门设计了资质认定证书附页,证明检验检测机构取得授权名称的情况,这是对原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相信随着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不依赖于政府授权的拐杖,在创建自主品牌的道路上勇敢迈进。关于资质认定制度未来发展的观察与思考《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需检验合格方能上市销售”,是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催生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主要分为产品准入许可检验(包括注册检验)、监督抽检、认证检验等形式,为政府的监管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因此,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业务来源过去主要依赖于政府委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放管服”改革以来,更加强调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由市场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的意识不断提升,对质量监控、技术研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委托检验的数量和占比不断提高。仅以2019年数据为例,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共出具行政执法类报告 3795.36万份,出具社会委托报告45527.45万份,社会委托报告的数量是行政执法类报告的近 12倍,委托对象主要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电商平台、认证机构等,检验检测行业的定位从主要服务于政府转向服务于市场。与市场贴合度的提高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和问题,引发了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究竟要管谁、要规范哪些活动的问题,政府职责与市场的边界需要划分清楚,政府既不能充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背书人,也不该成为某些商业活动不分边界的陪跑者,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了资质认定应该调整的范围,包括为司法机关、行政机构、仲裁机构以及社会经济、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活动,表明了资质认定调整的检验检测活动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社会认同,从这点出发可能对重新认识和理解该项制度,制定相关政策有所帮助。
  • 重庆梁平区: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成投用 预制菜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3月6日,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食品检测检验中心投用活动在重庆市梁平区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运营中心召开。该中心的建成投用锚定打造中国西部示范性食品检验检测标杆,提升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产品质量,再塑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再上新台阶。据悉,本次建成投用的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占地36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配备检测人员28名、8个实验室、10个辅助车间和163台仪器设备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目前中心可承接食品添加剂、啤酒色度、蛋白质、脂肪等13项食品参数检测,已较高水平达到投用条件。重庆市食药检院党委书记、院长熊有明表示:“该中心的建成投用为梁平区提升食品检验技术能力,保障食品安全,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近年来,梁平区委、区政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抢抓万亿预制菜市场机遇,全力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加速进入预制菜赛道,荣获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榜首、人民网“全国十大预制菜美食地标城市”首位、“中国预制菜美食地标城市”等多项殊荣,全区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产业发展昂首阔步,食品安全问题也从未被忽视。梁平区政府副区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唐俊义介绍,梁平区始终坚持将食品安全作为“底线”“红线”“生命线”。本次建成投用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不仅满足了梁平区预制菜产业园区长期发展的实际需要,更为我国中西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记者在现场看到,投用当天上午,中心接收食品样品的窗口前就已经排满了前来送样品的企业负责人。“现在我们做检验就方便多了!”重庆市梁平谢鸭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谢松伦高兴地说,“原来我们检验检测产品要把样品邮寄到外地,手续更多,成本更高。现在园区里面就可以做(样品)检测,走路都可以把样品送过来!”据中国西部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中心将力争在1年内取得CMA检测认证资质,实现农残检测参数184项,兽残参数56项,食品大类参数266项,共计506项检测参数。中心将努力创成国家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为梁平区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建设充分赋能,为全国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贡献梁平力量。
  • 金鹏仪器闪耀中部三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联盟年会,展现科研工具新力量
    金鹏仪器闪耀中部三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联盟年会,展现科研工具新力量一、金鹏仪器:**科研工具的新潮流 上海金鹏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形成以蛋白纯化系统、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双光束核酸蛋白检测仪、紫外分析仪、紫外检测仪、恒流泵、自动部分收集器等为核心的十几个产品系列。这些产品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高效、准确的实验工具,助力科研进展。 二、中部三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联盟年会:科研界的盛大盛会 近日,中部三省(河南、湖北、湖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联盟第三届学术年会在郑州盛大召开。本次年会汇聚了国内各地的科研精英,共同探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在这场科研界的盛会上,上海金鹏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其**的产品和技术,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 三、金鹏仪器的产品展示:**科研工具的新潮流 在本次年会上,金鹏仪器展示了一系列*新的科研设备,包括其**的蛋白纯化系统和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这些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也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与会专家对金鹏仪器的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四、金鹏仪器的未来展望:持续推动科研进步 金鹏仪器的参展,无疑为本次年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的产品和技术,展现了科研工具的新力量,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未来,上海金鹏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将继续秉持“助力科研,造国产好仪器”的企业理念,以更上等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推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湖北打造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正在加速建设实验室、科学装置等
    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创新中心、七大功能板块、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 在湖北东部,一条由中国光谷出发,连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五个城市,沿长江经济带延展的科创大走廊正在加速建成。  未来,这里将强化基础研究,打造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  一批实验室,加装新兴产业“发动机”  光谷实验室日前召开理事会明确,实验室将聚焦激光技术与装备、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等方向,并确定9位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21位院士名单,堪称“豪华阵容”。  “我们聚集了湖北省光电领域的丰富资源,高校、院所、企业联动,好比握成一个拳头,共同做大做强。”光谷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说,每年将聚焦4到5项“卡脖子”问题,与企业联手攻关。  今年2月18日,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湖北省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宣布设立首批7个“湖北实验室”,探索科技体制改革。  成立两个月来,光谷实验室“喜讯不断”:实验室与精测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陆培祥教授团队的高次谐波光谱研究持续领先世界 闫大鹏博士团队12000W激光器件国产化进程加快。  除光谷实验室外,还有珞珈实验室、江夏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  7家湖北实验室分别从湖北优势学科和重点产业出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发展需要,瞄准光电科学、生物安全、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集中发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装“发动机”。  一座科学城,誓做科技创新“领头羊”  武汉市东南角梁子湖畔,一个精美的展示中心格外引人注目,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在它周边,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中国船舶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基地等重大科技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6月10日,湖北省主要领导宣布东湖科学城正式开建,并要求东湖科学城依托中国光谷的科研和产业优势,推动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做大做强光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  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说,相比30多年前设立被称为中国光谷的东湖高新区,如今设立东湖科学城的影响或更加深远,将在未来30年深刻影响湖北乃至中国。  东湖科学城的开工,让紧邻的鄂州市格外兴奋。因为“近水楼台”,鄂州很早就与武汉共建产业园,深化与武汉高校院所合作,布局重大科技基础项目。  近些年,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先后在此设立分校或院所。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光谷联合科技城等一批创新平台拔地而起,引来不少高科技项目落地转化。  一条大走廊,串起万亿级产业“聚集带”  今年2月,湖北发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辐射带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城市协同发展,打造“创新策源地”。  距离武汉仅一小时车程的黄石,最早嗅到创新的“味道”。6月底,黄石东贝集团以32件专利作为质押,成功获得3000万元银行贷款。“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东贝集团不再‘傻大粗’,已是‘高精尖’。”东贝集团董事长杨百昌说,这得益于集团乘上“创新快车”,投入1.6亿元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  与黄石一样,“武鄂黄黄咸”一直是湖北“老工业地区”,曾是冶金走廊、服装走廊和建材走廊。近些年来,取而代之的是“芯片—新型显示屏—智能终端—互联网”的“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  黄冈市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合作建设的光谷黄冈科技园7月12日正式开园,将积极对接“光芯屏端网”外溢产业。目前,已引进落户10余个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  除“光芯屏端网”外,光谷生物城已聚集2400余家企业,实现产业总收入3000多亿元。素有“温泉之城”美誉的咸宁,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突出发展以医养为主的大健康产业。
  • 我国检验检测行业首个国家统计制度正式建立
    近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起草的“检验检测统计报表制度”获得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这标志着我国检验检测行业首个国家统计制度正式建立。   按照检验检测统计报表制度和相关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今后,所有从事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要依法履行统计义务,按期向检验检测管理部门上报统计数据,并由检验检测管理部门将统计数据汇总后报送国家统计局。
  • 我国检验检测行业首个国家统计制度正式建立
    近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起草的“检验检测统计报表制度”获得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这标志着我国检验检测行业首个国家统计制度正式建立。   按照检验检测统计报表制度和相关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今后,所有从事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要依法履行统计义务,按期向检验检测管理部门上报统计数据,并由检验检测管理部门将统计数据汇总后报送国家统计局。《中国质量报》
  • 中部地区最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项目落户郑州
    日前,记者从河南省政府驻京办公室获悉,中部地区最大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项目正式落户郑州。   据悉,此项目是由河南省发改委牵线、由英国Blore生化制药集团公司与河南蓝环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一期项目将于近期在郑州高新区建成投产,二期武陟700亩厂区建设正在规划当中。未来,企业将下设生化试剂、微生物试剂、治疗设备3个项目部,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细则(征求意见稿)》、《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审查评定标准(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规范生产,设计产能体外诊断试剂1000万套/份以上。   体外诊断试剂是指对从人体内提取的样本(包括捐献的血液和组织)在体外进行检查的试剂、组合试剂、校准物品、对照材料等。其通过诊断试剂和体内物质在体外的化学反应来判断体内物质的性质和数量,通过和标准品的比较来判断人体的生理状态,主要应用于医院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医疗院校及相关机构(如血站、防疫站)的研究工作等。   业内专家透露,体外诊断试剂项目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疾病临床诊断、医学项目研究及民众健康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90%的体外诊断试剂市场由北美、欧洲、日本企业占据,75%的市场又有其中10家龙头企业所垄断!中国作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体外诊断试剂市场,政府先后出台政策,加大对国产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以求突破对进口试剂的依赖!   据此项目中方投资企业河南蓝环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目前中部地区最大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改变国内相关企业规模小、产能分散、研发能力低、尖端产品少、竞争力弱的现状,对于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内疾病诊断与预防工作的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 光伏行业强制认证检测制度明年或出台
    记者12日从 2012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获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光伏行业的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最快明年推出。同时,对于目前在欧美“双反”夹击下处于“寒冬”中的光伏行业,商务部正在抓紧制定新政策,推进太阳能光伏行业的援外力度,主要针对非洲40多个国家,强制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这是强制提高企业技术质量的有力保障,通过推行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减少出口企业数量,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国外进入中国的产品也必须通过中国的强制认证检测。”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秘书长孙广彬表示。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以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也反复提及近日将推出光伏行业的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   中国的光伏产业如今走入“寒冬”,并非完全拜“双反”所赐,国内企业本身的产能过剩也难辞其咎。“即使在没有‘双反’的情况下,今年1-9月,我国光伏业对外出口下降34.99%。据我了解的情况,在‘双反’未实施前,江西、江苏等地有两位数百分比的企业都处于停产状态。由此可见,光伏行业的困境不全因‘双反’而起,内部产能过剩的问题非常严重。”孙广彬在分论坛上给出一组数据。在他看来,练好内功,提高产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是我国光伏行业重新站起来的关键因素。   他指出,“在上述环境下,最快明年就会推出光伏行业的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成立国家级的检测中心,强制检验检测 成立国家级的认证中心,使产品达到援外、出口的标准。中国要制定自己的光伏标准,与美国UL认证和欧洲CE认证一样具有国际影响力。未来,进入中国市场的光伏产品也必须过中国的检测关。”他还透露,检测认证中心将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全联新能源商会等联合组建。   孙广彬不无担忧地表示:“我们的产品引起美欧‘双反’,主要还是国内出口企业过多,产品价格下降,质量、技术、售后服务跟不上,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会继续引起韩国、印度等其他国家对我们产品进行‘双反’。现在制定的措施,就是要从源头上改变这一情况。”   此外,记者在会上获悉,对于申请国家补贴的产品,未来经过国家级认证、检测是获得补贴的必要条件。例如,申请金太阳补贴的产品,不经过认证检测,就不允许进入申请程序。   为了挽救“寒冬”中的光伏产业,目前国内不断推出强力政策,试图启动国内市场。从9月份的分布式光伏示范应用区项目,到10月份国家电网对分布式光伏有条件免收接入费,到最近盛传即将出台的0.4-0.6元/度的度电价格补贴,但在孙广彬看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有40%-50%的国内产能无法释放。“商务部目前正在抓紧制定新政策,推进太阳能光伏行业的援外力度,主要针对非洲40多个国家,强制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这种援外也并非完全的免费,或通过免费试用、逐步收费的形式收回成本,达到盈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处长汪毅对记者表示,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商务部从政策方面进行推进,他们则从制定技术标准方面进行推进。“光伏电站标准即将面世,中英文版将同步推出,中文版已经全部审核完毕,等英文版审核完毕后一起推出。这是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措施之一。”
  • 崂应发布崂应3040型 油烟直读检测仪新品
    崂应3040型 油烟直读检测仪一、产品概述 本仪器主要用于采集烟道、烟囱中的油烟排放浓度。性能稳定、操作方便、小型便携、流量稳定,可在现场直接测试油烟相关数据,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 适用于固定污染源中的油烟固定流量采样和油烟浓度测量,以及烟气的温度、动压、静压等工参数和测量,用以评价有组织排放的油烟的浓度。二、执行标准GB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18483-2001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HJ/T48-1999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JJG 680-2007 烟尘采样器检定规程JJG 518-1998 皮托管检定规程三、产品特点取样管全程加热,可有效减少油烟冷凝及吸附主气路采用聚四氟乙烯管,并可轻松实现管路更换,有效减少被测气体吸附烟温、含湿量及其他工况参数实时测量油烟传感器可更换设计使用高分辨率电容触摸屏、灵敏度高、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大容量数据存储,支持蓝牙打印,U盘数据导出内置锂电池,并支持24V适配器供电内置电子标签,可配备智能无线扫描仪,实现出入库等智能化维护管理说 明:1、以上内容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因产品升级或有图片与实机不符, 请以实机为准,本内容仅供参考。创新点:1、油烟采样现场直读,快捷迅速 2、模块化设计,核心零部件可自主更换 3、高灵敏触摸屏,监测结果可视化 4、一机多用,性价比高 5、蓝牙打印,背包随行 崂应3040型 油烟直读检测仪
  • 这一地区建立检验检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会上,陕西省市场监管局介绍了在检验检测方面开展的探索性工作,演示了省检验检测工作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和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及使用情况;从背景现状、意义构化、工作进展三方面详细汇报了西北检验检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目标、发展方向、筹备情况。参会代表先后介绍了本省区域检验检测工作情况,对联席会议制度合作协议和工作章程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会议指出,立足西北、服务全国,建立西北检验检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旨在抓住时代机遇,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一个结果互认、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助力西北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会议强调,建立西北检验检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是贯彻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探索新时代如何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克服“小散弱”,引领行业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意义重大,各省(区)局要克服困难、加强合作,加快实现西北区域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目标。
  • 河南将实施汽车尾气检测年检制度
    汽车年检时要先检测尾气,尾气不合格连安检的机会都没有,这是郑州、洛阳两市已经实行的机动车年检制度。随着《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草案)》9月24日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再次审议,河南省所有机动车都可能面临这个考验。   条例(草案)规定,实行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年度检测制度,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同时进行。检验合格的,由环保部门发放机动车环境保护检测合格标志,不合格的不予发放,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也不予核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   当天下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如何实施汽车尾气污染检测制度,进行了热烈讨论。常委会委员王云龙说,新车买回来肯定是符合排放标准的,可以规定在一定行驶里程后再增加尾气检测项目。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以往车辆出厂时也是符合当时排放标准的,现在以更高的新标准衡量当时的排放水平,对于车主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检测合格与否,直接关系车主的利益,制定检测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到细节,确保公平公正。
  • 环保法修正案征求意见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一、环境保护法若干条文修改的提出   从1979年试行到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立法目标“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定义“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确立了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限期治理等一系列基本制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各领域特点,相继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法、草原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二十余部法律,形成了以法律制度和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护和改善环境,为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改进和完善了我国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从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到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共2474人次以及台湾代表团、海南代表团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78件,反映现行环境保护法是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制定的,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修改呼声很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规划的论证项目。   根据常委会立法规划,我委结合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梳理了历年来有关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内容,收集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从2008年到2010年开展了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后评估工作,根据各项后评估成果,形成了一系列论证报告,认为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比较完善,编纂环境保护法典是长期任务,修改现行环境保护法应当推动法律的实施和行政责任的落实是当务之急。当前修改现行环境保护法应当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的指导思想,强化政府责任和监督,加强法律责任和追究,修改与后来制定单行法的一些不衔接规定,推动专项法律的实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同意了环资委的意见,将环境保护法修改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   2011年1月,全国人大环资委启动了环境保护法条文修改工作,成立了以蒲海清副主任委员为组长的修改小组,多次听取环境保护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于4月至9月分别赴湖南、湖北、重庆、福建、江苏、陕西等地进行调研,并在江苏省徐州市召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环资委、提出议案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环境保护法修改进行研讨。我委还专题就环境保护规划、环境监测、排污收费和限期治理等召开了专家和部门的座谈会。在草案起草过程中,书面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中编办等18个中央机构与国务院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的意见后进一步研究和修改,今年3月又在上海听取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件代表议案领衔人和地方意见。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再次修改形成了目前的草案。   二、环境保护法条文修改的主要内容   本次条文修改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要更加注重法律修改完善工作的要求,围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同意的环境保护法议案审议意见,明确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衔接和规范法律制度,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   本次条文修改遵循的原则是,修改主要针对条件比较成熟、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现实中迫切需要修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共性的条文,不涉及要求对其他现行法律规定进行修改的内容,注意相关法律之间和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的关联,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在本次条文修改中,有的部门提出增加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责方面的要求,有的提出排污许可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功能区划等意见。对这些意见,现行环境保护法未涉及,并且国务院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之间意见分歧较大,建议进一步研究和实践,通过适时修改有关法律或者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来解决,因此,本次修改未采纳这些意见。   修改后的法律草案共七章四十七条,修改现行环境保护法二十一条,新增四条,合并八条。现就主要修改内容说明如下:   (一)修改总则,充分体现新时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是处理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现行环境保护法第四条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显然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草案顺应时代要求,在总则中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依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草案规定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 明确国家采取相应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草案第四条、第十二条)   (二)调整篇章结构,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责任,是历年代表议案中突出关注的问题,也是修改时增加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涉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人员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和不作为的监督缺乏法律规定是现行相关法律的共性问题。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草案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检查”一章,强化监督检查措施,落实政府责任(草案第五章)。现行环境保护法第二章的标题由“环境监督管理”相应地修改为“环境管理”。   政府对排污单位的监督。针对当前环境设施不依法正常运行、监测记录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草案增加了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草案第三十三条)   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环境信息公开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基本手段和公众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草案新增了一条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的责任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获取环境信息。(草案第三十四条)   上级政府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责任,草案增加规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规定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督的责任。(草案第三十五条)   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政府定期向人大报告环保工作是实践中促进和加强环保工作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草案增加规定了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行政区域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发生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的,还应当专项报告,突出了人大常委会监督落实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草案第三十六条)   同时,对应条文修改,草案完善了法律责任一章的内容,重点补充了依法追究相关行政机关及其责任人和国家工作人员法律责任的规定(草案第六章)。   (三)完善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保护改善我国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   草案补充完善现行环境保护法第二章规定基本制度,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制度。环境基准是指环境要素中污染物等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限值,是国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环境保护目标与方向的科学基础。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缺失,现行我国环境标准主要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基准和标准制度上制定的。构建符合我国区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支撑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工作,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环境保护科技规划的重要内容,国家现已建立了重点工程试验中心,建立国家环境基准已具备基本框架。为此,草案增加了要求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的规定,这也是我们国家自主自立的体现。(草案第九条)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环境监测制度是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的重要制度。现行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对环境监测提出了原则要求。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同一地区、同一流域不同部门公布的环境质量数据不同,环境质量评价不一,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环境评价监测点的设置和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监测数据依法公开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基础。草案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规定国家建立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信息体系,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 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应当纳入监测数据信息体系,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依据 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守国家监测规范,监测机构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监测数据依法公开。(草案第十一条)   规范环境保护规划制度。长期以来将环境保护规划分成两部分,分别制定以污染防治为主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现行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要求,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脱节已难以实现环境保护法保护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立法宗旨。草案按照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环境的法律定义,规定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草案第十二条)   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草案与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做了衔接性规定,并将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环境保护的其他制度和相关工作进行了衔接。(草案第十三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   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这是现实迫切需要法律规范完善的制度。近十年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一批跨地区或跨流域规划,处理跨行政区域的协力合作问题,包括建立目标、建立相关地方政府间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现行环境保护法仅在第十五条做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因此,草案明确规定跨行政区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应当依据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和相应责任做出决定,并规定了规划的具体内容。(草案第十四条)   补充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制度是环境保护工作从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重点污染物减排指标还列为约束性指标。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时都已对总量控制制度作了规定,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总量控制将涉及更多方面。因此,草案一是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对尚未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以及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地方政府应当确定该重点区域、流域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种类及控制指标,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以促进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地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三是明确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确定的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草案第十九条)   完善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为了推动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破坏、农村环境污染、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在现行环境保护法有关条款规定基础上,草案一是规定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当依法制定并实施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和恢复治理的方案。二是规定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监管,明确通过财政预算支持农村环境治理。三是规定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草案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   (四)进一步明确企业责任,完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制度   草案从明确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和突发事件应对的责任出发,相应完善了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制度。   进一步完善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制度。这次修改时要着重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同时明确企业不仅要对减少排放污染物负责,也要对排放污染物对公共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草案一是规定了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排污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包括企业负责人的环保责任制度和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机制的规定。二是规定了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开展监测,并依法公开监测数据的规定。三是规范了关于限期治理的规定,补充了企业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限期治理计划,接受政府监督的内容。四是完善排放污染物申报和收费制度,将现行环境保护法超标排放收费修改为申报和收费制度。规定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征缴费用,征缴费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根据有关法律制定,对排污费的缴纳和使用做出原则性规定,并为今后国家设立环境税留有空间。(草案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四十条)   衔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对的规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突发事件应对法已对突发事件作了规定,草案增加了与之衔接的条款,并针对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责任和防治次生灾害作了衔接性规定。一是应当依法加强环境污染风险的控制 二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当避免或减少对环境造成损害 三是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草案第三十条)   草案还做了一些文字修改。
  • 我国已建612个PM2.5监测点
    据新华社电,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指出,中国不断推进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细颗粒物(PM2.5)监测点建设,2013年在第一批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实时发布PM2.5等六项污染物监测数据的同时,完成建设第二批116个城市开展PM2.5等污染物监测点位,并开始实时发布监测数据。   白皮书指出,中国针对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增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保障人民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2013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投入3383亿元,同比增长14.2%。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用于重金属污染治理,首批投入50亿元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六省区市治理大气污染,投入6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能源结构、严格节能环保准入等35项具体措施,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气保护行动,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治理雾霾。   此外,国家环境保护部与31个省区市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13年,中国完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影响评估,启动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估,对重点控制区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