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大陆期刊

仪器信息网中国大陆期刊专题为您整合中国大陆期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大陆期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大陆期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大陆期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大陆期刊话题讨论。

中国大陆期刊相关的资讯

  • 2017年SCI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及简析
    p   又是一年总结时。个人工作总结磨磨蹭蹭一直不愿意写,倒是惦记着科学网上这篇年度的博文得整理出来。为啥?喜欢科学网?好像也不完全是?没搞懂。 /p p   回到正题,2017年绝对是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取得巨大成绩的一年!从SCI新收录期刊这个视角,大大大丰收!中国大陆2017年有18种期刊被SCI数据库新收录!这绝对是最近这些年的新纪录啦!印象中,上一次收录这么多,是2007年左右的区域期刊拓展项目,当时一批中国期刊集中被收录。从我本人记录的2010年以来的数据来看,之前SCI期刊中国每年新增最多的为2010年的11种。不仅数量上有大的增加,今年新增的期刊质量也很不错的,后面有点数据侧面验证这一点。 /p p   一表胜万言?今年打破惯例,不再进行期刊的一一罗列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3adaa7f-2602-479a-b121-bd5f4471317b.jpg" / /p p   刊名ISSN创办时间出版周期升级自 /p p   先来几个简单的分析吧: /p p   1.一半是2013年以来创办的新期刊。期刊界的朋友都知道,2013年中国科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从国家层面支持中国期刊国际化发展,其中的D类项目更是极大地助力新刊的创办!此计划的确有成效的哦,这几年中国大陆新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少是D类项目资助期刊。不是D类资助期刊的,也多申请过。还可以说,受此计划带动和影响,中国创办了一批新期刊。这些新期刊陆陆续续成长起来啦!中国科协领导请拿走此段表扬,不用谢! /p p   2.回归科研院所/高校SCI期刊半壁江山格局。中国SCI期刊的分布,原来是科研院所强过高校的,但最近几年新增的SCI期刊,高校是强过科研院所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高校新办英文期刊多过科研院所。2017年新增的SCI期刊,科研院所略微强过高校的。比如中国科学院5种、中国工程院2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种、中国医学科学院2种。当然,有些刊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的,比如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是中国工程院院刊,同济大学一直具体操办。还有学协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和科研院所/高校有联系,不再单列啦。再几年呢?不好说,很可能高校强过科研院所,因为高校数量巨大,更多的大学/学院会积极参与创办新的英文期刊的。 /p p   3.这批期刊的第一个影响因子很可能十分惊艳。今年年初收录的Horticulture Research和Science China-Materials在今年6月已经拿到第一个影响因子,妥妥的两个Q1。据测算,其他还有8个左右期刊,2018年拿到第一个影响因子将直接进入Q1,还有两个在Q1和Q2之间。当然,影响因子测算是个苦差事,仅供参考。 /p p   再来一组冷眼观察: /p p   1.若干种暂时没有CN号。据我的了解,这些期刊还是希望拿到CN号的。建议相关部门考虑一下呀,中国的优质资产,呵呵~~~ /p p   2.若干种事实上Electronic Only出版。十年前,说Electronic Only,那是别人家的事情,中国期刊想做的其实不多。如今,中国人主导的Electronic Only期刊,已经被SCI收录啦。顺便提一句,相关部门的监管,还是需要纸质的?要不要顺应时代的步伐,改一改? /p p   3.这实实在在地解决了400多篇高质量论文“外流”的问题(这18种期刊2016年发表中国论文约440篇)。我个人不同意论文“外流”的说法,试想现在每年几十万篇SCI论文,全部“内流”了,发哪?中国现在的300多种英文期刊,根本就承接不了!但既然大家都说,那就从了吧~~~这些期刊做的,恰恰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有助于减轻大家的这个纠结吧! /p p   再来几个不成熟的观点吧,欢迎拍砖,拒绝谩骂: /p p   1.科学家关心什么?骨子里,是优先权确认和学术传播。 /p p   2.吸引好的文章在中国期刊(CN/EN)上发表,靠政策、情怀、奖励,可能都不够。最终要靠实效:发表在中国期刊上,也能很快传遍全世界,尤其是小同行! /p p   3.不能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问题,凌驾于中国科研之上。比如,要求科研人员将文章发表在中国期刊上以支持中国期刊的发展。这会不会影响优先权确认?会不会影响学术传播?如果不影响,自然可以。但如今,真的不影响吗? /p p   4.一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依赖本国的科研人员的文章吗?至少,荷兰的某全球顶级出版商是个例外。中国现在最强的几个学科,期刊其实一般。中国也已经存在这样的学科:若干种期刊不错,学科并不是特别强。期刊是期刊,科研是科研,能够相互借力固然很好,借不上力也需要坦然面对。 /p p   5.实实在在地办好每一种/期英文期刊,也是挺大的贡献!抱怨,不如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感谢中国英文期刊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尤其要感谢若干种老的英文版期刊,在未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下,坚持了很多年。比如Rice Science,GPB。感谢大家! /p p   犹豫要不要写建议,还是写吧: /p p   1.中国可以创办更多的英文学术期刊!现在太少了,300多种,占中国期刊的4%?翻一番也无妨,翻两番又如何?双一流的大学/学科,所有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甚至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有实力办好一两种英文期刊的。 /p p   2.重视中国英文期刊的学科布局。的确,很多学科中国一种英文期刊都没有。中国强势的一些学科,也存在英文期刊不强的问题。 /p p   3.已经操办起来的英文期刊,请坚持! /p
  • 2021年SCI新收录15种中国大陆期刊
    截至2021年12月22日,本年度新增15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技期刊被SCI收录,被收录期刊均可在科睿唯安旗下的网页Master Journal List中检索。祝贺所有收录期刊!Advanced Photonics主办/出版单位:中国激光杂志社、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创刊时间:2019年刊期:双月刊Biochar主办/出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创刊时间:2019年刊期:季刊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主办/出版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重庆理工大学创刊时间:2016年刊期:季刊Carbon Energy主办/出版单位:温州大学、Wiley创刊时间:2018年刊期:季刊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主办/出版单位:清华大学、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创刊时间:2015年刊期:季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Ecotechnology主办/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创刊时间:2020年刊期:季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主办/出版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技术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创刊时间:2019年刊期:季刊Journal of Evidence-BasedMedicine主办/出版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刊时间:2008年刊期:季刊Journal of Management Analytics主办/出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创刊时间:2014年刊期:季刊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主办/出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 ESCI新收录5种中国大陆期刊 色谱杂志在内
    p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旗下数据库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ESCI)聚焦新兴研究领域的高质量同行评审出版物。截止至2017年9月23日,ESCI数据库已收录6976本学术期刊,覆盖社会科学、临床医学、艺术人文、工程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 /p p   近期又有5本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学术期刊成功被ESCI收录。这5本期刊分别是: /p p   Animal Nutrition (ISSN: 2405-6383) /p p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ISSN: 1000-8713) /p p   Chinese Optics (ISSN: 2095-1531) /p p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ISSN: 2052-1537) /p p   Solid Earth Sciences (ISSN: 2451-912X)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419016d-76e2-47b5-aaa3-78462def16cf.jpg" title=" 1.jpg" / /p p   Animal Nutrition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期刊聚焦国内外动物营养领域前沿综述和原创科研成果,内容包含营养需求、代谢研究、身体成分、能量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中与营养学相关的研究以及动物营养学的应用研究,如原料评价、饲料添加剂、营养价值的新型成分和饲料安全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8b964bb-6ef7-4407-a8e7-0e0c3536f517.jpg" title=" 2.jpg" / /p p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中文名:色谱)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学术刊物。期刊主要报道色谱学科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色谱及其交叉学科的重要应用成果及其进展,包括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色谱仪器与部件的研制和开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293ea70-d80c-4f22-9fb8-d6aaabebd187.jpg" title=" 3.jpg" / /p p   Chinese Optics(中文名:中国光学)是中国光学学会会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光学学会共同主办,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期刊报道国内外光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大突破,主要栏目包括:微纳光学、信息光学、集成光电子、光谱学和光谱仪器、激光技术与应用、光学功能材料、光学设计与工艺、大气与空间光学、光学仪器与测试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664e12a-dc63-42a9-8a2b-0b2e2b4d078b.jpg" title=" 4.jpg" / /p p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是中国化学会与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主办的“化学前沿”系列期刊的第三本,由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担任主编。期刊聚焦新型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领域,报道先进性功能材料的化学合成、结构表征、性能探索,以及制备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多学科交叉热点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63cfd41-c499-469c-9502-2c651270be6d.jpg" title=" 5.jpg" / /p p   Solid Earth Sciences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中科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卫东教授担任主编。期刊出版关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论文,收录包括化学地球动力学、岩石过程、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过程、不同元素和矿化过程的地球化学行为、解决地球材料的化学和物理性能的高压实验等研究领域的新方法、新思路及新模式。 /p p   祝贺5本期刊被ESCI数据库收录! /p p   附:ESCI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列表(截止至2017年9月19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9c2aea8d-86a0-4858-af04-b4de4bd5b5ce.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7fccd89-066a-4cf0-bea6-5e5fd7b3a98c.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d5fe267-7c01-4261-a8d1-5fc4d973a97b.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f944371-531e-4b48-a0f6-043e20eed69c.jpg" style=" "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e2a5491-0414-4dff-b8ca-24afe6216cb7.jpg" style=" " title=" 10.jpg" / /p
  • 2所中国大陆高校首次拥有ESI前1%学科
    p   ESI于北京时间7月14日更新了数据,最新的数据内容为10年4个月,覆盖范围为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 /p p    strong 2所中国大陆高校首次拥有ESI前1%学科 /strong /p p   基于本期ESI数据,我们与上一期5月份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了2所新进入ESI前1%的中国大陆高校。表1为这2所高校的名称以及进入前1%的ESI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1 新进入ESI前1%学科的2所中国大陆高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a2c94d2-74a5-492e-ab50-28cc122eed6b.jpg" title=" 1.jpg" / /p p    strong 拥有ESI前1%学科最多的大陆高校新增2所 /strong /p p   本期ESI数据中,拥有10个及以上ESI前1%学科的中国大陆高校共有25所,比5月份新增了1所高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临床医学”新进入全球前1%,总计10个ESI前1%学科,此次跻身大陆高校的前列 另外,西安交通大学新增2个ESI前1%学科,分别是“经济与商业”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共计14个学科。中国科学院大学新增ESI学科“神经系统科学与行为学”,北京师范大学新增ESI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厦门大学新增ESI学科“物理学”,其他的20所高校仍然保持和5月份相同的学科个数。表2为该25所高校的名称和其进入前1%的ESI学科个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2 本期ESI中拥有10个及以上ESI前1%学科的中国大陆高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e057083-c2e6-4b8d-a4e6-004dd4ded86d.jpg" title=" 2.jpg" / /p p    strong 13所大陆高校的ESI前1%学科较上期有所增加 /strong /p p   较上一期5月份的数据,进入ESI前1%学科的个数有所增长的中国大陆高校总共有13所。表3为这13所高校的名称以及新进入的ESI前1%学科名称。可见这些高校在相关学科上的引文影响力增长相对较快并有所突破,进入到全球机构的前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3 新增ESI前1%学科的13所中国大陆高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c8ed9814-a0c8-4094-8fe0-36f8dd63de3c.jpg" title=" 3.jpg" / /p p strong   拥有ESI前1%学科最多的港澳台地区高校 /strong /p p   本期报告也对港台地区高校进行了ESI前1%学科统计,帮助大家更全面了解两岸四地各高校拥有ESI前1%学科情况。本期ESI中拥有10个及以上ESI前1%学科的港澳台地区高校共有9所,与上一期5月份的数据相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4 本期ESI中拥有10个及以上ESI前1%学科的港台地区高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c3abe496-8899-4c27-9f8b-86b9ca4b879c.jpg" title=" 4.jpg" / /p p strong   2所港澳台地区高校的ESI前1%学科较上期有所增加 /strong /p p   较上一期数据对比,本期数据发现2所港澳台地区高校新增ESI前1%学科,分别是澳门大学,新增学科“社会科学”以及元智大学,新增学科“材料科学”。如图5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5 新增ESI前1%学科的2所港澳台地区高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bb0337d-4ea7-4b23-8c1c-6bfc92683a5e.jpg" title=" 5.jpg" / /p p    strong ESI简介 /strong /p p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简称ESI)是一个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深度分析型研究工具。ESI可以确定在某个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国家、机构、论文和出版物,以及研究前沿。这种独特而全面的基于论文产出和引文影响力深入分析的数据是政府机构、大学、企业、实验室、出版公司和基金会的决策者、管理者、情报分析人员和信息专家理想的分析资源。通过ESI,您可以对科研绩效和发展趋势进行长期的定量分析。基于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数据,ESI提供对22个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国家、机构和期刊的科研绩效统计和科研实力排名。ESI是对科研文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分析的理想资源,可以帮助您轻松发现所需的信息。 /p
  • 去年最具影响力中国大陆科学家分析报告出炉
    CFP    CFP   编者按   《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是国际顶尖智库&mdash &mdash 汤森路透发布的研究报告。汤森路透挖掘分析2002&mdash 2012年全球论文引文数据,甄选出大量高被引论文(在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1%的论文),列出了3215位来自全球的&ldquo 高被引科学家&rdquo ,其中111位在中国大陆任职。   这111位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无疑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人才群体。为此,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联合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在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中国办公室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对111位科学家国际化发展情况的专题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成才规律,为我国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突出特点:高学历、海外经历、应用科学研究   课题组统计发现,111位高被引科学家均为华裔(个人国籍信息缺失),其中105位(95%)男性,6位(5%)女性。截至2014年颁发&ldquo 中国引文桂冠奖&rdquo 之时,108位数据可得的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为50.6岁。有7位的最高学位是学士(占比6.3%),5位是硕士(4.5%),99位是博士(89.2%)。103人(93%)主要从事应用科学研究,8位(7%)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课题组主要从国(境)外留学、访问、任职经历,参加国(境)外学术组织,以及获国(境)外资助、奖励和荣誉等五个方面,重点考察了高被引科学家的海外经历情况。分析发现,111位中国高被引科学家中有96人具有海外经历(具有以上五个方面任一项经历即可),占高被引科学家总数的86.5%。绝大多数高被引科学家的海外经历都在美国,其次是日本和德国。   在111位高被引科学家中,共有28位有国(境)外留学背景,占总数的25.2%。其中获得美国学位的人数最多,共10人,其次是日本6人,中国香港3人,英国3人,加拿大、德国、丹麦、奥地利、捷克和韩国各1人。初始留学年龄平均为26.5岁,留学总时长平均为4.9年。   在111位高被引科学家中,有41人先后在17个国家或地区有国(境)外访问经历,占总数的36.0%。平均访问时长约30个月。其中,赴美国访问的人数最多,共18人 其次是日本,14人 德国12人 中国香港6人 加拿大5人 英国和法国各4人 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挪威各2人 瑞典、荷兰、以色列、韩国、西班牙、巴西和苏联各1人。   在111位高被引科学家中,有57人在国(境)外15个国家和地区有全职工作经历,占总数的51.4%。国(境)外全职工作的平均初始年龄为32岁,平均任职时长为6.1年。这57位高被引科学家均具有在国(境)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经历,其中39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3人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大学的行政职务,有1人曾在企业任工程师、项目经理和项目主管。   在111位科学家中有65人加入了国(境)外学术组织,占高被引科学家总数的58.6%。学术组织成员身份包括刊物(副)主编、编委、编辑、客座教授、名誉教授、评论员、顾问、专家、学会秘书长、副主席、理事、委员、会员等。   国家重视:选入引才计划、给予学术奖励   在111位科学家中有57人具有国(境)外全职工作经历,其中29人被中国的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受引才计划的影响选择回国发展。其中,中科院的&ldquo 百人计划&rdquo 引进19人,中组部的&ldquo 国家千人计划&rdquo 引进7人,教育部的&ldquo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rdquo 引进3人(其中2人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是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科院化学所&ldquo 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rdquo 引进1人。地方引才计划中,上海市&ldquo 东方学者计划&rdquo 引进1人,湖南省&ldquo 芙蓉学者计划&rdquo 引进1人。   在各类人才计划引进的29人中,有1人入选了3项引才计划&mdash &mdash &ldquo 国家千人计划&rdquo &ldquo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rdquo 和&ldquo 百人计划&rdquo 1人入选了2项引才计划&mdash &mdash &ldquo 国家千人计划&rdquo 和&ldquo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rdquo 。相比而言,中科院的&ldquo 百人计划&rdquo 引进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最多,其次是&ldquo 国家千人计划&rdquo 和&ldquo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rdquo 。   在111位高被引科学家中,有84人(75.7%)获得了中国的荣誉或奖励,包括获得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以及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等。   人才启示: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   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召开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2015年3月5日,他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又说&ldquo 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rdquo 。据此,结合111位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集聚世界顶尖人才,提升中国人才全球影响力,必须从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入手,为此建议:   推进人才开放,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对111位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的分析显示,多数在中国大陆就职的高被引科学家的成功正是本土人才国际化和海外人才引进双向作用的结果。这揭示出并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程度,鼓励和资助本土人才出国留学、进修、访问、交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创建海内外人才和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等。同时,进一步提升海外人才参与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进一步改善人才双向流动环境氛围,营造包容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支持市场发挥人才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制度环境。   多种形式&ldquo 走出去&rdquo ,推动人才国际化。对111位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高被引科学家是在国内积累一定的教育经历并明确专业方向后再出国深造出成绩的。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自费留学生的引导,使他们在留学年龄、时长、专业选择、研究方向等方面做出适当选择,以利于我国留学人员更好地成长成才。同时建议继续将公派留学政策的主要资助对象瞄准博士研究生,强化出国(境)访问交流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参加国(境)外组织等。   完善人才引进计划,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基于中科院&ldquo 百人计划&rdquo 引进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最多的分析结果,建议宣传推广&ldquo 百人计划&rdquo 的经验,从国家层面加大对&ldquo 百人计划&rdquo 的支持力度,并鼓励扶持更多科研工作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建立类似引才计划。   基于仅有约半数曾在国(境)外全职工作的高被引科学家享受到了引才计划的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各类引才计划在海外的宣传力度,并借鉴&ldquo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rdquo 等国际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各类引才计划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基于存在个别高被引科学家入选多个引才计划的情况,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规范各类各层次引才计划,避免重复资助,提高人才计划资金效益,使得更多海外人才能够享受到引才计划的优惠政策。   基于在中国大陆任职的高被引科学家均是华裔,建议依托&ldquo 外专千人计划&rdquo 等引才计划,加大对外裔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度。同时,加快破除外籍人才来华的签证、居留、医疗、社保等障碍,营造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创造国际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集聚世界一流人才,赢得全球创新竞争优势。   (原标题:&ldquo 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rdquo &mdash &mdash 111位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中国大陆科学家群体分析)
  • 喜讯: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当妈妈了!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文:生物探索) /strong /span 2019年4月15日上午8点34分,一个小男婴顺利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的手术内诞生!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看似寻常的分娩背后,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ee73df30-9be5-4d78-bc80-68d372b33545.jpg" title=" 001.jpg" alt=" 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c43340d-3dd4-49fb-ada7-f0634a42ba07.jpg" title=" 002.jpg" alt=" 0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片来源:北医三院官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名身长52厘米、体重3850克的男孩在出生当天就登上了微博热搜——#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当妈#、#试管婴儿二代宝宝# 等热词让其备受关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主要是因为31年前,小男孩的妈妈——郑萌珠,同样也出生于北医三院,更重要的是,她是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31年前的勇敢尝试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不孕不育是一个关乎民生健康的重要问题。依据《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不孕不育发病率在 12.5%-15%,患者人数超过 4000 万,这意味着8对夫妇中就有1对患有不孕不育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三十多年前的郑桂珍(郑萌珠的妈妈)就面临着多年不孕的难题,输卵管不通让她无法正常受孕。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北医三院的张丽珠教授。作为中国试管婴儿技术的先行者,张丽珠和团队克服重重难关,成功从郑桂珍卵巢内取得卵子,并在体外完成受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ced9e7f5-a786-4e42-8bd4-0cf629d5d8d8.jpg" title=" 003.jpg" alt=" 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张丽珠教授与刚出生的郑萌珠(孙玉良摄,获当年《北京晚报》新闻摄影一等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顺利出生。郑桂珍之所以给孩子取名“萌珠”,有着多重含义:“萌”代表着萌芽之意,而“珠”则是取自张丽珠教授的名字,感谢她赋予自己拥有新生命的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郑萌珠的诞生是中国生殖医学史上的里程碑,被写进教科书。长大后的郑萌珠选择从事生殖医学,并在毕业之后回到北医三院,成为生殖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上天选择了我,我也得去帮助其他人。”她表示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现在,她的孩子同样在北医三院出生,这或许都是冥冥中的缘分,同样值得在中国辅助生殖医疗史上添上浓墨一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1c1d2afc-c17a-48c4-af02-876c5ce8992d.jpg" title=" 004.jpg" alt=" 0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中),产科主任赵扬玉(右),生殖医学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刘平看望“试管婴儿二代宝宝”。(图片来源:北医三院官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回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诞生,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后多国开始研究并在临床中使用试管婴儿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40年间,试管婴儿技术历经3次变革:一代试管婴儿技术(IVF-ET)针对女性不孕,解决了卵子问题 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针对男性不育,解决了精子问题 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S/PGD)是在一代、二代基础上真正实现了胚胎的择优选择,可以筛选出一个没有染色体疾病和遗传病的胚胎进行植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中国,1988年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同样也推开了新大门,30年的发展同样让人振奋:1992年中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诞生 1995年中国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诞生 1996年中国首例ICSI试管婴儿诞生 2006年中国首例、国际第二例“三冻”(冻卵、冻精子、冻胚胎)试管婴儿诞生 2016年 中国首例冷冻18年的胚胎试管婴儿诞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的辅助生殖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成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国大陆已经批准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有478家,每年约有10万试管婴儿出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特别是2014年世界首例经MALBAC(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这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意味着“出生缺陷”的难题在技术上已有攻克的可行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写在最后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近日召开的第23届国际生殖协会联盟大会暨第五届浦江生殖医学论坛上,记者听到了几组数据:目前,全球的不孕不育率为10-15%,而在中国,截止2018年不孕不育率已从30年前的1-2%增长至15-20% 每100个新生儿中,有1-2个是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些数据提醒着大家,在生育力下降、出生缺陷增加的当下,围绕“生殖健康”“辅助生殖”的话题越来越热,医疗需求也在逐年上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现在,首例试管婴儿健康成长并顺利当妈妈,不仅证实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中国大陆辅助生殖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参考资料: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1] 筑梦新生——中国大陆辅助生殖技术成功应用30年庆典暨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2] 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当妈妈了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 strong 更多生命科学相关资讯,请关注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3 /strong strong i /strong /span strong 生仪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6px " strong (仪器信息网官方生命科学公众平台)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b8567269-a926-4c26-8b5c-1b1ad1e98721.jpg" title=" 小icon.jpg" alt=" 小icon.jpg" / /p
  • 台湾地区禁止中国大陆生姜产品入台
    2013年5月7日,台湾地区行政院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出有关新闻,全文如下:   香港媒体报导中国大陆出产生姜含有禁用农药得灭克(ALDICARB陆译作涕灭威)之事,食品药物管理局表示,目前中国大陆生姜不准输入我国。另得灭克为农业委员会公告禁用药物,我国边境查验例行的多重农药检验列检项目已包括此项目。
  • 东胜成为API公司中国大陆及香港总代理
    北京东胜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25日与美国API公司正式签约,成为其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代理,独家代理其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系统及活细胞显微成像工作站。   美国API公司产品:   ——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系统   DeltaVision OMX   DeltaVision OMX SR   ——活细胞显微成像工作站   DeltaVision Core   personal DV   详情可访问美国API公司网站:www.appliedprecision.com 东胜创新网站:www.eastwin.com.cn
  • 2021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出炉!中国大陆大学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伦敦时间2021年3月4日,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 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第11版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该排名对全球1440所大学的13883个大学学科进行了权威性的比较分析。涵盖5大教学领域,51个细分学科。  在 2021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国大陆共有 88 所大学的731个学科专业上榜。中国大陆大学中,有126个学科在本次学科排名中跻身世界前50名,这也是中国大陆大学的历史最好成绩。这次上榜的 731 个大陆学科中,有 303个学科与去年相比有所提升,有 200个学科排名有所下降。276 个学科都保持了他们上一年的排名,还有 92 个学科首次上榜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两个大学学科专业是清华大学的土木与结构工程专业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林专业。这两者在全球排名第7,同比去年上升 3 位。清华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升至全球第8位,其建筑学也已进入世界前10 名 (第8位,上升3位)。  艺术与人文领域 部分专业世界前十  自然科学领域 部分学科前十名  社会科学和管理学领域 部分学科前十名  生命科学领域 部分学科世界前十  工程领域 部分学科前十
  • 11位中国大陆学者当选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日前公布2018年TWAS院士增选名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55位学者当选TWAS院士,其中11名为中国大陆科学家。此外,2018年TWAS九个科学奖项获奖者中有2位来自中国大陆。 /p p   2018年新当选TWAS院士的11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分别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龚旗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谢心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郭正堂,中科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邹志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周向宇。 /p p   TWAS奖颁发给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与肯尼亚科学家共同获得2018年TWAS社会科学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大兵获得2018年TWAS农业科学奖。 /p p   迄今,中国大陆共有TWAS院士226名,其中获奖科学家61名。此外,挪威科学家Nils Christian Stenseth是本国首位当选TWAS院士的科学家,TWAS院士来源国增加到97个。 /p
  • IC Insights:中国大陆晶圆产能占全球份额15.3%排第四,即将赶超日本
    近日,半导体行业权威机构IC Insights发布了2020年底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的芯片产能数据图。下图显示了截至2020年12月份全球区域晶圆产能情况:需要注意的是,IC Insights的统计标准是根据工厂归属地来划分的。例如三星在美国设立的工厂会算到美国的总产能中,台积电在我国大陆设立的工厂算在大陆的总产能中。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台湾地区的芯片产能最高,占据世界总产能的21.4%,排在第二位的是韩国,占据世界总产能的20.4%。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陆排在第四位,仅次于日本之后,产能只差0.5%。预计2021年中国晶圆产能将超过日本。中国大陆2010年晶圆产能占比首次超过欧洲,2016年首次超过ROW地区产能,2019年首次超过北美产能。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晶圆产能构成也不一样。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的领先产能是8英寸晶圆,韩国的领先产能是12英寸晶圆。IT之家了解到,中国台湾地区在2011年超越日本后,于2015年超越韩国成为最大产能持有者。预计到2025年中国台湾地区仍将是晶圆产能最大的地区。预计该区域将在2015年增加近140万片晶圆(以200毫米当量计算)。IC Insights预计,中国大陆将是唯一一个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产能占有率增加的地区(增长约3.7%)。
  • 全球市值TOP 100半导体公司最新排名:中国大陆位列4席
    依据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行网CompaniesMarketCap最新数据,中国大陆有4家企业入列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导体公司TOP100,包括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矽力杰股份以及乐鑫科技。英伟达、台积电及博通居榜单前三位,此外,中国香港2家、中国台湾19家半导体上市公司入列该榜单。以下为详细榜单:
  • 五位中国大陆科学家新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近日,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15年度新当选名单发布。本年度全球共有76名科学家当选,其中5位来自中国大陆。分别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李儒新、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电子科技大学饶云江、浙江大学童利民和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   据OSA网站介绍,2001年至今中国大陆仅12位科学家入选OSA Fellow,OSA建会以来中国大陆共有18位科学家入选OSA Fellow。   美国光学学会(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光学领域权威的国际性学术组织。OSA Fellow是美国光学学会授予该领域专家的最高学术荣誉,其遴选程序非常严格,最终入选OSA Fellow的会员必须&ldquo 对光学的进展做出重大贡献&rdquo 。
  • QS发布首个中国大陆大学排名,99所高校上榜
    p   10月11日,QS 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陆大学排名。这项首次发布的QS中国大陆大学排名,旨在对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的表现进行独立分析,从而发布中国大陆地区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不过,QS官网显示的上榜高校仅有99所。 /p p   QS首次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陆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包括八大类,包括学术声誉(30%)、雇主评价(20%)、师生比例(20%)、教师博士占比(10%)、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5%)、人均论文数目(10%)、国际师资占比 (2.5%)、国际生比例(2.5%)。 /p p   共有99所大陆高校上榜,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7所,非“双一流”高校10所。 /p p   清华大学被评为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1的学府,得分为100分。北京大学位居第2位,得分为95.6分。复旦大学位居第3位,得分为95.5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第4位,得分为95.3。浙江大学位居第5位,得分为94.8。排名在第6位—第10位的高校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述高校均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p p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上海大学位居首位,位居大陆高校16位,超过大多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北京科技大学紧随其后,位居大陆高校27位。华东理工大学位居大陆高校32位,表现不俗。其他排名靠前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北京工业大学(33位)、北京邮电大学(36位)、南京理工大学(40位)、苏州大学(41位)等。 /p p   非双一流高校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居首,排名38位,超出大部分双一流高校。南京医科大学仅次于南方科技大学,排名57位。其他上榜高校还包括江苏大学(61位)、深圳大学(63位)、上海师范大学(68位)、燕山大学(72位)、汕头大学(76位)、西交利物浦大学(79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82位)、扬州大学(96位)等,上述高校基本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属重点高校和发展较快的新兴高校。 /p p   QS 2019年中国大陆大学排名的详细名单和得分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c53573b-55ad-4a9d-b807-8b63816a2faf.jpg" style=" " title=" 1.jp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a0114a3-56c1-4cf7-97dd-74cb979b2889.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fa0776b-8bff-4d46-b1c4-f6ccc482c7a6.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db5320d-9050-4738-b0d9-94ceba1ccb53.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3a590fe-07cb-4ec9-ba0d-5723cb44c677.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e395ade9-60bd-4848-8b41-697c5859e20a.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c706156-a375-41b6-95da-5f46c26059ce.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5241e21-2c15-4d54-a6fe-7edb460aec1d.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34af8b2-8b28-44ed-9eb6-7ef354c5155b.jpg" style=" "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1920b8d-3d4d-4bd5-af2d-e4f147b4bf0f.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br/ /p
  • 中国大陆全球领先!2023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出炉
    8月12日,世界集成电路协会(WICA)发布了2023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白皮书,报告显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在历经三次产业中心转移后,已形成全球分工明确及高度专业化、空间聚集的产业特征,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欧洲、其他亚太地区,在技术研发、制造生产、市场销售占有重要地位。中美领跑,韩日紧随其后美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完备、成熟,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综合优势最强,在IC设计、EDA、IP以及先进装备等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美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庞大的工程人才库和市场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每年美国半导体产业投入高额的研发资金。欧洲集成电路产业细分领域特色明显,半导体企业多脱胎于整机企业。欧洲在汽车电子、功率半导体和模拟电路等领域具有全球优势,在成熟过程方面,可基本自给自足,但在制造、封测和材料环节,少有企业能跻身全球前列。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在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特殊半导体产品等领域具有优势。目前日本的半导体材料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50%,涵盖半导体领域19种关键材料中的14种。日本的半导体设备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在40%以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应用市场,产业链齐全,设计业和制造业处于全球中游水平,设计企业数量多且增幅大,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已达到全球第一阵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汽车电子、物联网、工控和新能源等应用需求不断扩大、产业政策和资金供给等利好要素的支持下,将会呈现持续稳健发展的态势。综合结果显示,圣克拉拉、新竹、首尔、圣何塞、上海、东京、埃因霍温、新加坡、北京、奥斯汀位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前十名。2023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排名城市国家洲别排名城市国家洲别1圣克拉拉美国北美洲51厦门中国大陆亚洲2新竹中国台湾亚洲52梅萨美国北美洲3首尔韩国亚洲53大分日本亚洲4圣何塞美国北美洲54南通中国大陆亚洲5上海中国大陆亚洲55居林马来西亚亚洲6东京日本亚洲56科林斯堡美国北美洲7埃因霍温荷兰欧洲57天津中国大陆亚洲8新加坡新加坡亚洲58台南中国台湾亚洲9北京中国大陆亚洲59格勒诺布尔法国欧洲10奥斯汀美国北美洲60格林斯伯勒美国北美洲11慕尼黑德国欧洲61宁波中国大陆亚洲12水原韩国亚洲62鹿儿岛日本亚洲13高雄中国台湾亚洲63费利蒙美国北美洲14圣迭戈美国北美洲64绍兴中国大陆亚洲15海法以色列亚洲65城南韩国亚洲16无锡中国大陆亚洲66泉州中国大陆亚洲17熊本日本亚洲67法兰克福德国欧洲18深圳中国大陆亚洲68达勒姆美国北美洲19尔湾美国北美洲69长沙中国大陆亚洲20德累斯顿德国欧洲70马六甲马来西亚亚洲21利川韩国亚洲71森尼维尔美国北美洲22苏州中国大陆亚洲72大连中国大陆亚洲23米尔皮塔斯美国北美洲73桃园中国台湾亚洲24福冈日本亚洲74宫崎日本亚洲25槟城马来西亚亚洲75诺伍德美国北美洲26日内瓦瑞士欧洲76苏黎世瑞士欧洲27大田韩国亚洲77珠海中国大陆亚洲28成都中国大陆亚洲78坦佩美国北美洲29钱德勒美国北美洲79米兰意大利欧洲30南京中国大陆亚洲80清州韩国亚洲31台中中国台湾亚洲81济南中国大陆亚洲32希尔斯伯勒美国北美洲82威尔明顿美国北美洲33凤凰城美国北美洲83曼谷泰国亚洲34武汉中国大陆亚洲84青岛中国大陆亚洲35平泽韩国亚洲85佐贺日本亚洲36巴黎法国欧洲86纳舒厄美国北美洲37拉斯达美国北美洲87福州中国大陆亚洲38西安中国大陆亚洲88龙仁韩国亚洲39长崎日本亚洲89雷丁英国欧洲40杭州中国大陆亚洲90朗蒙特美国北美洲41波特兰美国北美洲91马尼拉菲律宾亚洲42博伊西美国北美洲92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美国北美洲43广州中国大陆亚洲93株洲中国大陆亚洲44华城韩国亚洲94班加罗尔印度亚洲45吉隆坡马来西亚亚洲95斯德哥尔库瑞典欧洲46重庆中国大陆亚洲96胡志明越南亚洲47鲁汶比利时欧洲97佛森美国北美洲48合肥中国大陆亚洲98三重日本亚洲49香港中国香港亚洲99赫尔辛基芬兰欧洲50剑桥英国欧洲100布卢明顿美国北美洲资料来源:WICA;整理:仪器信息网从2023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城市占60个,北美占26个,欧洲占14个,从国家和地区来看,入围百强城市最多的是美国和中国,并列第一为26个,其次分别为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以及马来西亚,入围城市数量分别为9个、9个、5个和4个。资料来源:WICA,整理:仪器信息网超一线城市优势显著,无锡、苏州积极布局就中国大陆部分而言,上海凭借其显著的优势力拔头筹,位居榜首,北京稍逊一筹,位居其后,而无锡和苏州也凭借各自的强劲实力位列榜单前五。2023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大陆部分)排名城市国家洲别1上海中国大陆亚洲2北京中国大陆亚洲3无锡中国大陆亚洲4深圳中国大陆亚洲5苏州中国大陆亚洲6成都中国大陆亚洲7南京中国大陆亚洲8武汉中国大陆亚洲9西安中国大陆亚洲10杭州中国大陆亚洲11广州中国大陆亚洲12重庆中国大陆亚洲13合肥中国大陆亚洲14厦门中国大陆亚洲15南通中国大陆亚洲16天津中国大陆亚洲17宁波中国大陆亚洲18绍兴中国大陆亚洲19泉州中国大陆亚洲
  • 2017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中国大陆高校7学科全球居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356503b-13ca-46cb-bf4f-c21a0bffc486.jpg" title=" 20170628033141849.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上海软科今天发布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对全球4000所大学的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个领域52个学科进行排名,最终共有来自80个国家的1400余所高校出现在各学科榜单上。2017年中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共有162所高校上榜,上榜总次数1289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p p   在各学科“状元”榜单上,中国高校在7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分别是清华大学(通信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中南大学(冶金工程)。 /p p   美国大学在各学科排名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在32个学科中夺冠,上榜总次数达到3857次。其中哈佛大学占据15个学科榜首。北京大学是中国高校中上榜各学科次数最多的高校,共计42个学科上榜,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分别以37次,34次,34次和31次上榜数排在全国前五。清华大学在23个学科入选世界前50,在7个学科跻身世界前十。中国大陆高校在理学和工学学科表现强势,超过50所中国高校上榜的学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电力电子工程、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p p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使用一系列国际可比的客观学术指标对全球大学在相关学科的表现进行测量,包括科研规模、科研质量、国际合作、高水平科研成果、国际奖项等。 /p p br/ /p
  • 半导体设备卖家排名:中国大陆同比大降23% 退居第二
    6月10日,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协会SEMI的数据,中国台湾在今年第一季度获得了半导体设备最大支地区的称号,与去年同期相比,采购量飙升了40%以上。代表电子制造与设计供应链企业的 SEMI 编制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台湾地区在半导体设备上的支出为 6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但环比下降 13%。市场分析师表示,全球最大的代工芯片制造商台积电 (TSMC) 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公司最近预测 2023 年的资本支出将达到近 320 亿美元。除了 2022 年底在台湾开始量产的 3 纳米工艺外,台积电还在开发 2 纳米工艺,计划于 2025 年开始商业生产。该芯片制造商还开始研究更复杂的 1.4 纳米工艺。SEMI的数据显示,继台湾地区之后,中国大陆成为第二大半导体设备买家,支出 58.6 亿美元,同比下降 23%,比上一季度下降 8%。韩国在第一季度排名第三,购买了价值 56.2 亿美元的半导体设备,比去年增长 9%,但比上一季度下降 3%。北美成为第四大市场,其在半导体设备上的支出为 3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50%,环比增长 51%,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北美地区支出的显著增长主要是由于美国总统拜登于 2022 年 8 月签署了芯片法案》,该法案为美国的半导体投资提供补贴。台积电与其他著名的集成电路 (IC) 制造商一起,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两个晶圆厂,这些晶圆厂将专注于先进工艺。一个将在 2024 年开始量产,使用其先进的 4nm 工艺,另一个将在 2026 年开始商业生产,使用 3nm 工艺。日本第一季半导体设备支出19亿美元,排在第五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但较前一季下降16%。欧洲第一季半导体设备支出为15.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较前一季增长4%。SEMI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总支出约为 2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9%,但环比下降 3%。SEMI表示,尽管全球经济面临重大挑战,但半导体支出依然稳健,并补充说,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持续增长,为 IC 行业的长期增长铺平了道路。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达到1076亿美元,同比增长5%。中国大陆是最大的买家,花费28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台湾地区紧随其后,支出 268.2 亿美元,同比增长 8%,领先于韩国,后者购买了价值 215.1 亿美元的设备,同比下降 14%
  • Yole: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外延设备的主要驱动力量
    近日,著名半导体分析机构Yole Développement发布了《后摩尔时代的外延设备》报告。报告预测,到2026年,全球外延设备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11亿美元。高温化学气相沉积(HTCVD)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达到3.93亿,2020-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9.5%。分子束外延设备(MBE)将在2026年达到6800万美元的市场规模,2020-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7.1%,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设备到2026年市场规模达6.3亿美元,2020-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7%。截至2020年,外延设备销售额约为6.92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11亿美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8%。然而,报告承认,这些数字并没有充分说明外延设备在汽车消费类以及航空航天和国防等细分市场中的关键应用中的活力和普遍性,而且大批量制造商(HVM)采用的外延设备往往来自一些非主流供应商。Yole的这份报告介绍了外延设备市场的现状,并提供了不同应用的详细信息,目标是全面概述涉及外延层的技术趋势。该报告还通过确定外延领域的关键参与者,对设备供应商、竞争格局和供应链协同效应进行了深入探索。不同衬底材料(包括单晶硅,碳化硅,氮化镓等)的外延设备市场的增长趋势报告分析,如今只有极少数设备供应商能够满足对设备的高需求。对此,Yole列举了11家外延设备的主要供应商,领先的三家是德国Aixtron(爱思强)、美国Veeco、中国AMEC(中微半导体),按照营收来算,这三家超过了总市场份额的60%。然而,这个市场非常复杂,其他一些前端设备供应商也有深度参与,比如应用材料,东京电子和北方华创等等,还包括其他一些特定领域的参与者,比如大阳日酸(Taiyo Nippon Sanso)、NuFlare等等。全球领先的外延设备供应商Yole分析师Vishnu Kumaresan 表示:“2020年排名前三的企业的市场统治地位并不令人意外。至少自2018年以来情况就一直如此。但是如果我们再看看前两名在2018年至2020年之间,德国设备公司Aixtron的市场份额增加了10%,而Veeco的市场份额下降15%。造成这种情况的众多原因之一是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半导体产业成为了‘战场’。这场战斗在外延设备领域更为明显。因此,2020年是Aixtron在中国大陆销售最好的年份之一,其大约57%的收入来自该地区,而Veeco的收入仅为 13%。”此外,中微半导体因为有不少LED客户,所以外延设备的增长率也十分可观。
  • 普析通用公司成为PerkinElmer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授权产品经销商
    我们愉快地宣布,自2008年7月1日起,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成为PerkinElmer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授权产品经销商,有效期一年。授权经销产品包括 BXII, RX红外光谱仪,LS45/55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PL341/343型旋光仪。仪器的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暂由PerkinElmer公司负责。 特此公告。 董事长:田禾 2008-7-15
  • Eppendorf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销售NBS产品
    自2009年4月1日起, Eppendorf China Ltd. (艾本德中国有限公司)将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New Brunswick Co.,Inc (NBS) 超低温冰箱、恒温摇床及CO2培养箱三个系列产品。NBS中国公司将不再销售以上产品系列。 2007年末New Brunswick Scientific Co.,Inc. (NBS) 与Eppendorf Group (Eppendorf) 达成合并协议,总交易额约为1.1亿美元。 请联系Eppendorf当地办事处, 获得NBS详细产品信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可信赖的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Eppendorf Shanghai Office 上海办事处: 地址: 上海浦东浦建路76号由由国际广场1702室 电话: 021-68760880  传真: 021-50815371 Eppendorf Beijing Office 北京办事处: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体育馆南路6号新世纪饭店写字楼556室 电话: 010-88360998  传真: 010-88360501 Eppendorf Guangzhou Office 广州办事处: 地址: 广州市东风东路767号东宝大厦701-702室 电话: 020-38361160  传真: 020-38361130 Eppendorf 中国网站: www.eppendorf.cn NBS 全球网站: www.nbsc.com
  • 2020全球半导体设备报告发布:规模达创纪录的712亿美元,中国大陆成全球最大市场
    代表全球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供应链的行业协会SEMI近日发布报告称,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销售额从2019年的598亿美元飙升19%,至2020年的71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据现在可以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统计(WWSEMS)报告中查阅。中国大陆首次成为新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销售额增长39%,达到187.2亿美元。第二大设备市场中国台湾的销售额在2019年出现强劲增长后,在2020年保持平稳,销售额为171.5亿美元。韩国经济增长61%,达到160.8亿美元,保持第三位。日本和欧洲的年度支出也分别增长了21%和16%,这两个地区都在从2019年的萎缩中复苏。北美的收入在连续三年增长之后,在2020年下降了20%。2020年,晶圆加工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增长了19%,而其他前端部门的销售额增长了4%。组装和包装在所有地区都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导致2020年市场增长34%,而测试设备的总销售额增长了20%。根据SEMI和日本半导体设备协会(SEAJ)成员提交的数据编制的全球SEMS报告是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月度账单数据的汇总。设备类别包括晶圆加工、组装和封装、测试和其他前端设备,包括掩模/分划板制造、晶圆制造和晶圆厂设施。按地区划分的年度账单,单位:十亿美元,同比变化率地区20202019同比变化率中国大陆18.7213.4539%中国台湾17.1517.120.20%韩国16.089.9761%日本7.586.2721%北美6.538.15-20%欧洲2.642.2816%世界其他地区2.482.52-1%总计71.1959.7519%资料来源:SEMI和 SEAJ,2021年4月
  • 白春礼连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 12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当选院士
    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6届院士大会11月1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幕,这是TWAS成立32年来首次在意大利总部以外的发达国家举办大会。TWAS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大会开幕式,奥地利总统Heinz Fischer,副总理兼科学、研究与经济部部长Reinhold Mitterlehner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科学家、10余个国家的科技部长及其代表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会,共同关注科技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p p   在此次院士大会中,经TWAS提名委员会提名、全体参会TWAS院士选举通过,白春礼连任TWAS院长,任期为2016至2018年。 /p p   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TWAS一直积极发挥着促进南南科技合作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还努力推动南北科技合作,此次在奥地利召开会议有益于促进南北科技合作交流。 /p p   本次会议增选了44名TWAS院士,其中12名为中国大陆科学家。会上还颁发了本年度的11个科学奖项,其中5个奖项由中国科学家获得。 /p p   本次新当选TWAS院士的12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健、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谢毅、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宏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南开大学教授陈永川、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李树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向涛、厦门大学教授洪永淼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石勇。 /p p   来自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的14名科学家分别获得本年度TWAS联想科技奖、农业科学奖、生物学奖、基础医学奖等11个科学奖项。其中,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周兴江与土耳其科学家共同荣获2015年TWAS物理学奖。此外,北京大学教授郑晓瑛、兰州大学教授李凤民、青海大学教授格日力、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分别获得或与外国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TWAS Celso Furtado社会科学奖、农业科学奖、基础医学奖及地学科学奖。 /p p   TWAS成立于1983年11月,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科学家当选为院士,其中包括205名中国科学家。白春礼于2013年1月就任TWAS院长,是该组织成立以来担任院长职务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p p br/ /p
  • 深圳创美成为依拉勃公司在中国大陆境内GFH 产品的第二家OEM 合作伙伴
    未来新型实验室不仅要考虑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节能环保,节约成本&rdquo 也是重点考虑的要素。 通风柜是实验室的核心设施。传统外排式通风柜对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时实验室无法增加管道,因此就需要更加"绿色&rdquo 的技术。依拉勃开发的绿色通风技术是一种独立且不受管道工程限制的过滤系统。配备这种过滤技术的绿飞蝴TM系列通风柜可随实验室改造的需求任意移动或者重复组装,并且这种通风柜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能耗,因为该过滤技术具有注册专利的过滤模块,可随时随地满足因实验要求的改变而需更换的过滤器。依拉勃® 绿色通风柜技术的核心是突破性的耐多碳TM 过滤器,该过滤器可以过滤多达98%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在几乎所有常规实验室都会使用到。剩余的2%化学品属于无毒或者几乎不会在实验室用到的品种。 依拉勃公司迎来了中国大陆境内GFH 产品的第二家OEM 合作伙伴 绿飞蝴TM(GFH® )于2009年分别在欧州和美国上市,目前已拥有许多知名用户。例如L' OREAL France, L' OREAL India, ARKEMA France, CHANNEL France, ETHYPHARM France, ROQUETTES France, ORIL France, VALOIS France, ABBOT Sp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ZURICH Hospital &ndash Switzerland, CORNELL EQUIN - USA, FLORIDA University - USA, IVY TECH Indiana &ndash USA, MARIETTA College &ndash USA, STATE UNIVERISTY NY &ndash USA, AIRBONE LABS &ndash USA, YUKON COLLEGE &ndash USA, BIBITT SHOLL &ndash USA, HIGH RES BIOSOL &ndash USA, GENRAL MILLS &ndash USA, EP SCIENTIFIC PRODUCTS &ndash USA&hellip ..等等。2012年9月,绿飞蝴TM(GFH® )正式在中国上市后,也先后有一批知名用户(例如欧莱雅,米其林轮胎,中山环境检测站,阿格蕾雅)的实验室成功运用了绿飞蝴TM过滤技术。近来上海纽约大学新建实验室,购置4台新型通风柜,绿飞蝴TM 产品在新建实验室大楼中越来越受欢迎。 依拉勃中国区总经理卢道尼先生和深圳创美实业董事长江旭东先生 伴随着新品绿飞蝴TM(GFH® )在国内的发展,依拉勃迎来了在中国大陆境内的第二家OEM合作伙伴&mdash &mdash 深圳创美实业有限公司。 创美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研制VOLAB品牌实验室家具以及与实验室相关配套的实验室设备生产厂家。专业为各大专院校/研究院、医疗卫生系统、疾控中心、CDC、检验检疫局、污染防治、食品保健品、生物制药、石油化工、生物安全等权威机构的实验室建设提供最具性价比的VOLAB品牌实验室家具。为客户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绿色环保、功能齐全的实验室立体空间。 与会同仁合影留念
  • 中国大陆首家MiSeq FGx法医专用系统测评数据发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34721c5-7bbc-4cfb-90f6-ee55c160444d.jpg" title=" 1.jpg" / /p p   近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辽宁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发表了中国大陆首家MiSeq FGx法医专用系统的综合测评数据。文章发表在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31 (2017) 135-148。 br/ /p p   郭飞博士和他的团队使用ForenSeq DNA Signature试剂盒,在MiSeq FGx 法医专用系统上,一次运行可检测超过200个法医专用位点。这些位点包括:27个常染色体STR位点 (A-STRs),7个X染色体STR位点(X-STRs),24个Y染色体STR位点(Y-STRs),以及94个用于身份信息识别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iSNPs)。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性检测22个表型特征SNPs (pSNPs)和56个地理先祖特征SNPs (aSNPs)。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作者在本次研究中,通过3个部分对MiSeq FGx系统进行了验证 /strong /span /p p   1.方法学优化:包括DNA提取,样本定量、文库标准化、文库浓度稀释,以及Flowcell上样量调整 /p p   2.MPS性能测试:包括测序覆盖深度、序列覆盖比例,和位点覆盖比例 /p p   3.ForenSeq试剂盒性能测试:包括重复性和一致性,灵敏度,混合样品检测,稳定性,和案件样本检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结果显示 /strong /span /p p   基于qPCR的样本定量、文库标准化、Flowcell上样、检测合适的样本数量,以及Flowcell上样文库的浓度,这些因素都较大程度的影响MPS的结果表现和结果重复性。 /p p   ForenSeq试剂盒的重复性和结果分型一致性表现优异。 /p p   起始DNA量≥ 100 pg,可以得到全部的STR分型,起始DNA量≥ 200 pg,可以得到全部的SNP分型。 /p p   当样本中存在≥ 5%低含量混合时,由于等位基因测序覆盖比例不平衡,样本可被软件分析为混合样本。在有已知分型的基础上,9:1到1:9之间的混合样品可以容易的获得其中低含量样本的全部分型。 /p p   ForenSeq试剂盒可以耐受≤ 200 µ M血红素,≤ 50 µ g/ml腐殖酸。在≥ 200-bp降解样本中可以获得& gt 56% STR分型和& gt 88% SNP分型。这一点对于案件样本非常重要。 /p p br/ /p p   总体来说,郭飞博士和他的团队认为,ForenSeq试剂盒是一款信息量强大、结果表现良好、性能稳定、重复性极佳的产品,它完全能够满足法医鉴定的需求。并且,在ForenSeq UAS法医专用分析软件中,灵敏的QC监测,自动的样品比对功能,对样品分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繁琐而耗时的无为劳动,把注意力集中在软件提示有问题的基因型上,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数据分析的时间。 /p
  • 中国质谱仪器发展需做好打“持久战”准备——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四地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访谈录
    2010年7月30日至8月1日,2010年全国质谱大会暨第三届华人质谱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四地质谱学会理事长齐聚长春。   值此中国质谱界盛会之际,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对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谢建台教授及香港质谱学会前理事长蔡宗苇教授进行了联合专访,就各地质谱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国际交流、质谱技术发展趋势及中国质谱仪产业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采访现场 (从左至右:仪器信息网编辑杨娟,蔡宗苇教授,李建军教授,李金英研究员,谢建台教授,仪器信息网副总经理王志博士) 质谱学会:各具特色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6年新疆、2008年台湾、2010年长春,四地质谱学会三度联手共同搭建华人质谱交流平台,那么究竟是什么契机使得四地质谱学会联合举办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   Instrument:四位理事长,您们好!很荣幸能同时采访到四位。首先请各位谈谈四地质谱学会的情况?彼此间的交流情况?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   李金英研究员:中国质谱学会1980年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其属于中国物理学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会。现有会员2500余人,主要以个人会员为主,当然考虑到团体的代表性,质谱学会也吸纳一些重点实验室及高校的团体会员。关于学术交流活动,中国质谱学会每年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与北美、台湾及香港的学会也会有定期的交流。但是由于语言限制及签证等问题,中国大陆的学者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比较少,因此,近年来,中国质谱学会正在大力组织及推动会员参与各种质谱学术交流,开阔眼界,在国内举办世界华人质谱技术研讨会可以更多的吸引国外优秀的华人学者参加交流,也向全世界同行展示我国的研究工作。 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   李建军教授: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及加拿大的华人学者。学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仅是一个参加美国质谱大会(ASMS)的华人聚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一个民间组织,直至2年前,通过前理事长王融教授的努力才正式注册。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现有会员500余人。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作为世界华人质谱大会的发起方之一,希望把国外华人质谱学家请回中国,一方面让国内学者了解到国际上质谱研究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从事质谱研究。目前,美国华人质谱学会在每年ASMS召开期间召开年会,每次约有250-330位华人质谱学者参加。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谢建台教授   谢建台教授:台湾质谱学会成立于2003年,会员人数大概500人,既有个体会员,也有公司等团体会员。在台湾,色谱学会、质谱学会、蛋白质体学会等各团体之间是相关联的,因此活动比较多,参与人员也比较多,如:每年一次的台湾质谱学会年会、每季度一次的Workshop等。台湾质谱学会会员参加国际质谱交流的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每年会有70-80人参与ASMS。 香港质谱学会前理事长蔡宗苇教授   蔡宗苇教授:香港质谱学会有二十几年历史,现有会员170余名,是中国质谱学会的一员,也是国际质谱学会的团体会员。在学术活动方面,除每年组织一次年会外,我们还会有其他4-6次交流活动,包括新人培训、仪器技术培训及Workshop交流等。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及签证的便利性,香港会员参加国际交流的活动很频繁,但以前与中国大陆的交流比较少。近年来,在我本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香港质谱学者也参与到大陆的学术交流活动中。   Instrument: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三届,请介绍一下是什么契机使得四地质谱学会联合举办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   李建军教授:早在5年前,美国华人质谱学会时任理事长的沈世达先生与中国质谱学会时任理事长刘淑莹教授倡议举办一个华人质谱会议,主要目的是把北美从事质谱研究比较出色的华人请回中国,与国内学者交流经验,共同推动国内质谱研究的发展。   李金英研究员:质谱技术把我们凝结到一起,大家都有交流的愿望,华人质谱技术的交流最远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在云南召开了全国质谱大会暨华人质谱技术交流会,有20几位境外华人代表和部分国际代表参加了会议。之后,从2006年开始,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每2年召开一届。在我看来,华人质谱研讨会之所以可以成功组织,一是源于华人的中国情结 二是源于大家对国际技术交流的积极态度。 质谱仪器研发及产业化:专利是壁垒,突破口在关键部件   近年来,国内质谱仪器的购买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递增,而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上却鲜有中国仪器公司的身影,国外仪器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赚得“盆满钵盈”。那么,中国质谱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又将“何去何从”?   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在质谱仪器引进方面的情况?   李金英研究员:目前国内,有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重视仪器设备的引进,而忽视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申请课题经费也常常跟仪器设备的数量及先进性挂钩,由此导致了各单位经常成批地购买国外的仪器,而仪器公司则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型号,新产品出来后是否有必要继续引进?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特别希望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大力支持质谱仪器的自主研发,支持有能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合国际先进技术,自主的做有特色的仪器研发,而不是一味地购买仪器。   谢建台教授:我很认可李金英理事长的观点。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目前购买质谱仪器做应用研发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诸如仪器技术和原理等基础科学研究越来越少。而仪器公司又在不断地推出各种新技术及应用软件,这使得研究人员越来越依附于仪器公司,如此发展下去,想要摆脱仪器公司束缚将越来越难。   Instrument:各位认为中国质谱仪器研发及产业化的突破口在哪里?而要实现产业化又面临哪些难题?   谢建台教授:质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技术,包括真空、电子、物理、化学、数学等多领域,因此要完全创新很难。但是,我们可以从电离源入手。电离源是质谱仪的“魂”,而这部分质谱仪器公司研究较少。过去一般每10年就会有新的电离源出现,而最近二十几年,却一直没有新的电离源出现,所以我认为突破口就是电离源。此外,对于现在质谱仪器公司还未顾及的5-10年以后的技术发展方向,如便携式质谱仪等,我们应该尽早关注,也许在这方面也会有所突破。   四位理事长一致认为,质谱仪器产业化将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10-20年依然是国外质谱仪器公司的天下。虽然质谱研发与产业化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是中国人一定要做!没有技术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希望更多的有能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其中。目前,中国质谱仪器产业化还面临以下一些难题:   谢建台教授:专利问题。每家质谱公司都有几千个专利,并且还有很多没有申请专利的商业机密。目前,中国生产制造的质谱仪仅在国内销售,数量也不大,而一旦走出国门,销售量上去了,就会碰到一系列的专利问题。此外,目前质谱界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任何一个改进,都牵涉到专利与利益,这样对于致力于质谱仪器生产制造的公司而言,其需要购买很多的专利,但最终有用的却很少。   蔡宗苇教授:投资与收益问题。质谱仪器产业化需要很多资金投入,而研发的周期比较长,投资回报的时间可能是5年,甚至10年,这就需要企业能够“等待”,不能急功近利。   李建军教授:定位问题。中国质谱产业的定位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政府能为此成立攻关项目,我想会对中国质谱仪器的产业化有很大帮助。此外,国内的精密加工水平也需要有进一步提高。   Instrument:针对中国质谱仪器的产业化,海外华人质谱学会能提供哪些帮助?   李建军教授:美国华人质谱学会对于中国从事质谱仪器研发制造的企业将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与帮助。2009年和2010年,我们连续两年为天瑞仪器公司的刘召贵博士在美国华人质谱学会ASMS聚会上提供发言机会。并且欢迎国内从事质谱仪器制造研发的公司与我们联系,在华人质谱聚会上介绍公司进展,同时我们也可以为其提供质谱仪器评估的工作。 质谱仪器发展趋势:小型化、直接分析、临床分析   质谱仪器技术发展迅猛,各仪器公司也在根据用户的需求及实际的应用不断地改进,那么未来质谱仪器有哪些主要的发展方向?   Instrument:请各位谈谈质谱仪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谢建台教授:从电脑的发展趋势来看,就可以预见质谱仪器大发展方向即小型化。此外,可以在非真空状态下检测离子,应该也是一个发展趋势。现在,我们可以将电离源置于大气状态下,而未来则是要将整个质谱系统都置于大气状态下操作。   蔡宗苇教授:直接分析与小型化。随着质谱仪器应用范围的越来越广泛,在操控性及简便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希望未来质谱仪器完全可以走入家庭,这样需求量将大大增加,成本也将随之大大降低,质谱仪也会成为人们可以“负担得起”的仪器。   李建军教授:目前,在北美,学界和企业界都在致力于使质谱仪进入临床实验室。如今,大家都在强调个性化医疗,未来每个人都将建立蛋白质、基因等指纹库,通过此指纹库,可预测未来可能会得的疾病,由此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李金英研究员:未来质谱要围绕“以人为本”来发展。例如目前已应用于疾病诊断的pet/CT技术,通过注射F18同位素,进行CT检查,可以预测未来2-3年身体的健康状况。我想未来质谱仪也应该朝此方向发展。就技术而言,我赞同谢教授的看法,质谱仪核心就是操控离子,未来如果我们能自如掌控离子,则是质谱技术的巨大进步。 质谱应用研究:不仅求热点 也要有自己的亮点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毫无疑问是全世界质谱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各个地区质谱应用研究是否又有各自的热点与亮点?   Instrument:请各位介绍一下各地区质谱应用研究的“特色”之处?   蔡宗苇教授:就香港情况看,我们既追逐世界质谱的研究热点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但同时我们也坚持做一些仪器的基础研究,如FT-MS和中草药的直接分析等。此外,香港政府很重视中药安全性,因此,在中药毒理研究方面,香港做得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有特色。   谢建台教授:台湾质谱研究的“亮点”有三个:(1)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大分子检测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检测到一个细菌或一个病毒的质量。目前,他们正在考虑将该技术产业化 (2)中山大学大气压电离源研究 (3)用纳米技术结合样品前处理,再进行质谱分析研究。我认为每个地区都应该有自己研究的热点和亮点,这样在国际上才会比较突出。例如,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但是高端质谱研究人员都追着蛋白质、代谢等研究热点,而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却无人顾及,因此,我希望四地区在追逐热点的同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自己的“亮点”。   李建军教授:在北美,政府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因此政府关心的问题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如,(1)老年疾病问题,如中风、老年痴呆症等 (2)传染病 (3)食品方面的细菌污染 (4)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合影留念   后记   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ASMS年会的投稿人中,每7人就有1位是华人。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众多的海外质谱研究人员是华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落后的质谱仪器产业,而两者之间该有怎样的融合与促进?   对此,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及中国政府对人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华人质谱学者选择回国,用自己的才智来推动祖国质谱技术的进步。此外,海外从事质谱研究的华人也很愿意与中国质谱产业界人士交流与沟通,为中国的质谱仪器实现产业化提供帮助。”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小组和企业都开始涉足质谱仪器领域,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产业成果。   虽然中国质谱产业化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全球华人质谱人士共同努力,国家加大投入与政策支持,同时,国内企业家要有远见、魄力、能坚持,在国产质谱仪器产业化的道路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相信中国质谱仪器产业的“春天”将不再遥远!   采访编辑:杨娟 附录:个人简历   李金英研究员简历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放射化学专业,1991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3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摩纳哥(IAEA-MEL,Monaco)海洋环境实验室任技术官员,从事质谱技术研究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获国家劳动人事部 “百千万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8年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被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先后但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综合计划部主任,现任湖南核电和河南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等职。多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和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各项专利10余项。培养四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蔡宗苇教授简历   1982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 1990年10月获得德国Marburg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1-93年在美国Nebraska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4-96年被聘为研究助理教授,1997-2000年在Glaxo-Wellcome药物公司任研究员。蔡博士2001年1月回香港浸会大学工作, 现被聘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同时兼任化学系系主任以及二恶英分析实验室主任。   蔡博士是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海外,香港和澳门)获得者, 2004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海外知名学者”,现为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以及多所中科院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2008年起获聘为福州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   蔡博士在质谱分析化学领域工作近30年, 主要从事环境化学和生物分析科学的研究, 主持过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等地的国际科学基金多项,在国际性SCI杂志发表论文150多篇,目前受聘为《中国质谱杂志》 《环境化学》 《色谱》 《科学通报》 “Rapid Communication in Mass Spectrometry” “Talant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杂志的编委。   蔡博士曾经担任香港质谱学会理事长和香港德国校友联谊会副会长。现为“香港质谱学会” 、“中国色谱学会” 、 “中国质谱学会” 、“中国环境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香港蛋白组学学会” 、“香港学者协会” 和“旅港福建商会学者专家常务委员会理事,2008年起为厦门大学旅港学友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环境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建军教授简历     Jianjun Li is currently a Senior Research Officer and the leader of the Glycoanalysis and Glycoprocessing Group in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at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NRCC). He is a Nat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 of Analytical Division, Chemistry Institute of Canada.   Dr. Li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t Wuhan University, China in 1990 and served as faculty member in Wuhan University from 1990 to 1995. He worked at the University of Montreal from 1995 to 1997 and the NRCC from 1997 to 1999 as Post-doctoral Fellow. He was then appointed to the Research Officer in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at NRCC in 1999.   Dr. Li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50 peer-reviewed articles in leading scientific journals. He is served as a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s f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 and the Jouranl of Glycomics and Lipidomics. As aresult of the recognition of his expertise, he was also invited to write 5 book chapters and edit one book, entitled “Methods in Functional Glycomics”.   谢建台教授简历   谢建台(Jentaie Shiea) received his bachelor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国立中兴大学化学学士), Taiwan in 1981. He received M.S. (1988) and Ph.D. (1991) degrees from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USA. His thesis studies focus on Organic Geochemistry (有机地球化学硕士) and Analytical/Phys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博士). After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Depart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he joined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国立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 NSYSU, Kaohsiung, Taiwan) faculty. He is now a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alytical Division), the deputy dean of College of Science (理学院副院长), director of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Center (跨领域研究中心主任), and director of Med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医学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at NSYSU. He authored or co-authored more than 150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presentations at internationally scientific meetings. In the last decade, 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promoting mass spectrometric research in Taiwan and Asia. Currently, he is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TSMS,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 and the executive board member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Region B (Asia and Oceania) of the International Mass Spectrometry Foundation (IMSF, 世界质谱基金会执行理事兼亚太区代表). His research interests have long involved in biological and organic mass spectrometry (有机及生物质谱学), instrumentation (仪器分析), separation (分离化学),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蛋白质体及代谢体学), and polymer science (高分子化学). Current research work in his laboratory focuses on four main aspects: (1) developing ionization techniques for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大气压力游离质谱法) (2) interfacing mass spectrometry with nano-HPLC, GC, CE, and TLC (层析质谱界面) (3) searching disease biomarkers (疾病生物指标) in the biological fluids and (4)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as a tool to rapidly
  • 大橡木公司成为依拉勃公司在中国大陆境内GFH 产品的第一家OEM 合作伙伴
    通风柜问题由来已久,从大量能源的消耗到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安装的局限性和昂贵的日后维护费用。对于当今许多实验室来说,通风柜是个不能免除的负担。而随着绿飞蝴TM (GFH® ) 的到来,这种状况将被彻底改变! 绿飞蝴TM(GFH® )的主要优势在于节能,无需消耗实验室的空调风,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回收成本。 另外一个显著优势是,无需额外的管道工程,补风系统,大大节约成本。绿飞蝴TM (GFH® ) 提供了一套安全、高能效、灵活的解决方案。拥有独特的注册专利技术模块化过滤器和耐多碳TM 过滤技术, 绿飞蝴TM (GFH® ) 用于任何化学操作,从操作酸到有机溶剂乃至粉尘化学品,它确保排出的气体中的有害化学气体比官方要求的化学品吸入量限值低100倍。绿飞蝴TM (GFH® ) 首次提供由微软开发的远程通信软件,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能力,可以控制多达250台通风柜。 绿飞蝴TM(GFH® )于2009年分别在欧州和美国上市,目前已拥有许多知名用户。例如L' OREAL France, L' OREAL India, ARKEMA France, CHANNEL France, ETHYPHARM France, ROQUETTES France, ORIL France, VALOIS France, ABBOT Sp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ZURICH Hospital &ndash Switzerland, CORNELL EQUIN - USA, FLORIDA University - USA, IVY TECH Indiana &ndash USA, MARIETTA College &ndash USA, STATE UNIVERISTY NY &ndash USA, AIRBONE LABS &ndash USA, YUKON COLLEGE &ndash USA, BIBITT SHOLL &ndash USA, HIGH RES BIOSOL &ndash USA, GENRAL MILLS &ndash USA, EP SCIENTIFIC PRODUCTS &ndash USA&hellip ..等等。2012年9月,绿飞蝴TM(GFH® )正式在中国上市后,也先后有一批知名用户(例如欧莱雅,米其林轮胎,中山环境检测站,阿格蕾雅)的实验室成功运用了绿飞蝴过滤技术。 伴随着新品绿飞蝴TM(GFH® )在国内问世,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双方考察与努力,依拉勃® 公司与大橡木公司于2013年3月22号下午在大橡木公司完成正式签约,大橡木公司成为依拉勃® 公司在中国大陆境内绿飞蝴TM(GFH® )产品的第一家OEM 合作伙伴。 依拉勃® 公司总经理卢道尼先生与大橡木总经理洪强先生 大橡木(苏州)实验室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及安装的专业型企业。面向客户本公司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经营实验室工程、净化工程、通风智能化控制系统工程、废气处理系统工程安全防护产品,为客户营造一个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绿色环保、全新的实验室使用空间。 同时依拉勃® 也诚邀国内著名家具制造商前来工厂参观考察,签订OEM 合作协议,共同将绿飞蝴TM (GFH® ) 过滤技术扩展应用到更多的现代化新建实验项目中。 详情请访问:www.erlab.com.cn www.greenfumehood.com.cn
  •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李茂荣教授来中国大陆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李茂荣教授应浙江工业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和美国瓦里安技术公司等的邀请,来中国大陆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作了题为“台湾食品安全现状与多级质谱检测技术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台湾食品安全现状与多级质谱检测技术及其他新技术应用进展。 2009年7月1日,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李茂荣教授应邀来浙江工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马淳安教授、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高建荣院长等有关负责人会见了来访的李教授,双方就开展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探讨,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访问期间,李茂荣教授为浙江工业大学的师生作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马淳安副校长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莫卫民、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以及浙江省应用化学重中之重学科的史鸿鑫、王丽丽、刘文涵、李祖光教授等浙江省分析化学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和师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会后,李教授参观了浙江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化学工程教学中心等实验室,并与有关师生进行了交流。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李茂荣教授在浙江工业大学作学术报告 2009年7月6日,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李茂荣教授应邀至美国瓦里安技术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参观。在美国瓦里安技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过公俭先生和中国公司总经理蒋琦先生等的陪同下,参观了美国瓦里安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和亚太应用实验室,并与美国瓦里安中国有限公司的员工进行了简短交流。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李茂荣教授(左三)参观美国瓦里安中国有限公司 2009年7月7日,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李茂荣教授应邀至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并在上海有机化学所报告厅作了学术报告。分析化学室和上海质谱中心主任郭寅龙研究员主持报告会,对李茂荣教授应邀来所做报告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李教授的经历和研究内容,上海有机化学所内外共有90余名专家、学者等参加了此次报告。报告会后部分与会人员在郭寅龙研究员的陪同下参观了上海有机化学所上海质谱中心,进一步了解了上海质谱中心的仪器装备和科研力量。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李茂荣教授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作学术报告 在题为“台湾食品安全现状与多级质谱检测技术应用”的学术报告上,李教授首先介绍了台湾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让在座的广大师生对台湾食品安全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随后,李教授结合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向大家讲述了如何将多级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食品及药物方面的研究,并以实例论证了该项技术的实用性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李茂荣教授(博士生导师), 台湾中兴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曾任台湾中兴大学贵重仪器中心主任。李茂荣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并积极推动两岸分析化学和质谱界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近年来,已在国际上发表五十几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承担和完成了十几项台湾科学会的科研项目。 有关详情请访问: 浙江工业大学:http://www.zjut.edu.cn/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http://www.sioc.ac.cn/ 台湾中兴大学:http://www.nchu.edu.tw/ 美国瓦里安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varianinc.com
  • 2010年度SCI期刊影响因子公布
    2010年度JCR新鲜出炉,共收录期刊8005种。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大于50的期刊有:CA-Cancer J Clin: 94.262, Acta Crystallogr A: 54.333, New Engl J Med: 53.484, Rev Mod Phys: 51.695   本年度中国大陆(含港澳)计有138种期刊被收录(其中约有10种期刊因为更改刊名等原因而重复收录)。IF大于1.0的期刊见下表(完整数据请见附件):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Articles 1 J MOL CELL BIOL 108 13.400 28 2 CELL RES 4243 9.417 96 3 FUNGAL DIVERS 1181 5.074 59 4 NANO RES 899 5.071 100 5 MOL PLANT 944 4.296 83 6 WORLD J GASTROENTERO 15119 2.240 813 7 EPISODES 1115 2.041 21 8 CELL MOL IMMUNOL 1051 2.026 66 9 ACTA PHARMACOL SIN 4364 1.909 207 10 COMMUN COMPUT PHYS 680 1.835 105 11 INT J SEDIMENT RES 271 1.708 36 12 CHINESE PHYS B 2973 1.630 1163 13 ASIAN J ANDROL 1194 1.549 98 14 ACTA BIOCH BIOPH SIN 1131 1.547 117 15 HEPATOB PANCREAT DIS 1020 1.514 101 16 J ENVIRON SCI-CHINA 1950 1.513283 17 J GENET GENOMICS 414 1.494 77 18 J HYDRODYN 560 1.475 105 19 J NAT GAS CHEM 443 1.345 111 20 SCI CHINA SER C 892 1.345 0 21 PARTICUOLOGY 199 1.317 98 22 J SYST EVOL 207 1.29545 23 SCI CHINA SER D 2634 1.271 0 24 ACTA PHYS SIN-CH ED 8555 1.259 1366 25 SCI CHINA SER G 792 1.195 0 26 CHINESE SCI BULL 6148 1.087 604 27 J RARE EARTH 1305 1.086 319 28 CHINESE PHYS LETT 5298 1.077 883 29 SCI CHINA SER B 1312 1.042 0 30 J BIONIC ENG 240 1.032 80 31 J ZHEJIANG UNIV-SC B 770 1.027 124   附:2010年度中国大陆SCI期刊完整指标.xls
  • 亚太材料科学院新当选院士出炉 我国大陆13人当选
    p   日前,两年一次的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 APAM)会议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召开。会议选举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45名。其中我国大陆有13人当选,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毛新平(宝武研究院)、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刘日平(燕山大学)、吴峰(北京理工大学)、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周少雄(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张志东(中科院金属所)、洪友士(中科院力学所)、姚燕(中国建材院)、黄维(南京工业大学)、徐坚(中科院化学所)、褚君浩(华东师范大学)、潘复生(重庆大学)。 /p p   随着事业发展并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2017年首次增加了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1名。我国大陆增加的有4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立平(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孙明月(中科院金属所)、宋影伟(中科院金属所)、周峰(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APAM现有11个会员国和地区,包括俄罗斯、韩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现有院士(早期称Member,后改为Academician)500余人,其中中国大陆共有86人曾当选,包括(排名不分先后):陈能宽、林兰英、钱人元、徐僖、柯俊、师昌绪、肖纪美、颜鸣皋、严东生、冯新德、姚熹、蒋明华、周本廉、闻立时、胡壮麒、李恒德、王拂松、傅恒志、邹世昌、周尧和、李依依、金展鹏、周廉、朱道本、柯伟、洪茂椿、郭景坤、王震西、叶恒强、白春礼、谢思深、卢柯、包信和、成会明、刘维民、李卫、俞大鹏、谢毅、褚君浩、黄维等中国两院院士,以及40余名非中国两院院士。 /p p   过去25年来,APAM针对各国和地区关键材料的需求,促进各国和地区单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与创业育成,促进亚太各国和地区政府支持并进行人才培训,协助提升亚太青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上的参与层次,激励具有前瞻性的研发,进而创造材料科技的新生事业,并促成相关工商产业规模发展。 /p p    strong 我国大陆前两届当选的院士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 /strong /p p   2013年16名:刘维民(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会明(中科院金属所)、孙卓(华东师范大学)、李卫(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李殿中(中科院金属所)、沈鸿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建敏(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杨德仁(浙江大学)、周延春(北京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俞大鹏(北京大学)、易小苏(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罗毅(清华大学)、高超(浙江大学)、徐骏(南京大学)、薛徳胜(兰州大学)。 /p p   2015年8名:王志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王俭秋(中科院金属所)、孙军(西安交通大学)、戎利建(中科院金属所)、陈立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谢毅(中国科技大学)、温兆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蒋青(吉林大学)。 /p
  • 14位大陆学者当选2019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8届院士大会11月27日在意大利开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46位学者新当选TWAS院士,其中14位为中国大陆科学家。此外,4位大陆科学家获得2019年TWAS学科奖。 /p p   2019年新当选TWAS院士的14位中国大陆科学家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中科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化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黄荷凤,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明,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中科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方复全,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徐红星,中科院院士、燕山大学田永君,北京大学曾毅,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 /p p   此外,来自赞比亚、老挝、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利比亚的6位科学家新当选TWAS院士,TWAS院士来源国从99个增加到104个,实现新的突破。 /p p   TWAS学科奖颁发给在各自学科领域卓越工作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此次获得2019 TWAS化学奖,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获得2019 TWAS地学天文和空间科学奖,南开大学唐梓洲与印度科学家共同获得2019 TWAS数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获得2019 TWAS物理学奖。 /p p   迄今为止,TWAS共有1221名院士,其中中国大陆232名。中国大陆获奖科学家共有66名。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