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卢佩章院士

仪器信息网卢佩章院士专题为您整合卢佩章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卢佩章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卢佩章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卢佩章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卢佩章院士话题讨论。

卢佩章院士相关的论坛

  • 【转帖】卢佩章院士获得“高里奖”

    在第30届国际毛细管色谱会开幕式上,分析化学家、我国最早从事色谱科学研究的大化所卢佩章院士被授予高里奖(Golay Award)。在来自印第安那大学的Milos Novotny教授介绍完高里奖的由来之后,来自珀金埃尔默公司(PerkinElmer Instruments)的全球副总裁卢毓琳先生(Yuk_Lan Lo)为卢佩章院士颁奖。 高里奖是该领域内为数不多的重要国际奖项之一,于1988年由国际毛细管色谱会设立,每年大会上颁发一次,以首先于1956年发明了毛细管色谱技术的美籍瑞士人M. J. E. Golay 的名字命名,该项技术使色谱技术的分离能力大为提高,分离时间大大缩短。第一届高里奖于1989年授予美国的R. D. Dandeneau, E. H. Zerenner和德国的R. E. Kaiser,当初只设奖牌。自1990年后开始并立奖金,并一直由M. J. E. Golay曾工作过的现称为珀金埃尔默公司赞助。卢佩章院士为第19位获奖者,亚洲还有4位日本获奖者。(

  • 惊闻卢佩章院士仙逝,沉痛哀悼卢院士,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惊闻卢佩章院士仙逝,沉痛哀悼卢院士,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color=#444444] [/color][b][color=#ff0000]惊闻卢佩章院士仙逝,沉痛哀悼卢院士,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color][/b][color=#444444] 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卢佩章院士今日于家中无疾仙逝,享年92岁。[/color][align=center][color=#444444][img=,130,16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231647_01_3237657_3.jpg[/img][/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44444][b] [b]卢佩章院士简介[/b][/b][/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44444] 卢佩章院士,[color=#444444]分析化学家,福建省永定县人,1925年10月生于杭州。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color][/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44444][color=#444444] [color=#444444]中国色谱学会名誉理事长。194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同年在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1949年9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等导师指导下获得副博士学位。1959-1986年任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1978-1983年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担任第五届北京国际分析测试报告会及展览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曾任《色谱》杂志主编,《高效色谱(HRC&CC)》等杂志编委。[/color][/color][/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44444][color=#444444][color=#444444][b] [/b]主要从事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建国初期,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color][/color][/color][color=#444444]为开创中国色谱学科,开[/color][color=#444444]展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1956年“液态燃料的费一托合成研究([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应用于产品的分析)”[/color][color=#444444]获第一届中国自然科学三等奖,[/color][color=#444444]为[/color][color=#444444]四个获奖者之一。六十年代,发展了腐蚀性气体色谱等一系列国防分析技术和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七十年代,开展了高效液[/color][color=#444444]相色谱的研究,研究成功K-1型细内径高[/color][color=#444444]效液[/color][color=#444444]相色谱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荣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八十年代以来,他领导开展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色谱专家系[/color][color=#444444]统理论、技术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44444] [color=#444444]1959年曾在莫斯科在Rogingskii通讯院士A.A.Zhukhovitskii教授领导下工作半年,后以客座教授身份在国外许多大学,如德国Tuebingen大学、意大利Urbino大学、荷兰Eindhoven大学讲学及在许多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学术报告。1992年在美国匹兹堡会上作为中国人第一次作了特邀报告。[/color][/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44444][color=#444444] [color=#444444]至今荣获各种奖励20余项。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1989)和前苏联色谱学会的Zwett奖(1990)、美国传记研究所的“世界终身成就奖”(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编写出版《色谱理论基础》等7部专著,并出版了《卢佩章选集》,先后培养研究生30余名。[/color][/color][/color][/align][align=left][color=#444444][color=#444444][color=#444444][b][b] [/b][/b][/color][/color][/color][color=#444444]资讯链接:[b]我国色谱界泰斗卢佩章院士逝世 [/b][/color][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823/227327.shtml[/url][color=#444444] [/color][/b][/align]

  • 卢佩章:中国色谱研究奠基人之一

    卢佩章(1925年10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永定。分析化学与色谱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加入九三学社。卢佩章生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少年时饱经忧患。1938年杭州沦陷,13岁的卢佩章眼看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家乡,无比愤恨,不得不随家流亡到四川重庆,从此开始了他在祖国大西南求知求学的生涯。其父卢公恒早年留学日本,一生厌恶官、商。受父亲影响,少年卢佩章立志长大献身科学,走科技报国之路。在重庆读中学时,他接受了进步思想,因此被学校开除。为了生活,卢佩章找到了一个小学教师的临时工作,一边教学一边自学,终于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于1948年毕业,留校任助教,积极参加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并作为上海市学联代表到南京,参加“五二○游行”,被捕入狱。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卢佩章怀着发展祖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勃勃雄心,奔赴百废待兴的东北,走进了当时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几十年来,卢佩章主要从事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建国初期,他参与国家从煤里制取石油这一国民经济急需的科研任务,承担了其中水煤气合成产品的分析任务,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任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为了克服原始低温分馏方法分析速度慢、周期长的不足,卢佩章开始了色谱分析化学的研究。色谱是一种快速、高效、灵敏的分析、分离技术,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农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国防、科研、医学、生物制药、基因分析学科等方面有着广泛且十分重要的应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研究还是个空白。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经几百次试验和探索,于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使分析石油样品的速度由原来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不到1小时,而且所用样品量仅是原来的千分之一。这项技术迅速在全国石油化工企业普及应用,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卢佩章接受国防科研分析任务,协助鞍钢焦化厂制取甲苯,为生产前线急需的TNT炸药并提高产量做出重大贡献。卢佩章开创了中国色谱科学。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先后开展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刚刚30岁的卢佩章做了我国第一篇[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研究的学术报告。19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作为新中国的一项科学成果,卢佩章在前苏联第一次色谱分析报告会上做特邀学术讲演,这个报告被苏联人编撰到色谱学专著里,随后又被德国翻译发表。卢佩章的色谱研究,作为中国科技界的崭新学科,和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6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此时也正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前苏联专家撤走、我国自己制造原子弹最困难之时,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承担了测定金属铀235和铀238同位素中气体杂质的科研课题。卢佩章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原子能工业应用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研究,创建了固体中痕量气体的色谱分析,准确地测定出金属铀235和铀238这两种同位素气体杂质的含量,并从扩展到工厂实际出发,为设计新工艺流程提供了一套核原料中腐蚀气体的分析方法,保证了我国自己生产纯净的适于裂变的合格铀235,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尽了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之后,卢佩章又接受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79号密闭舱气体分析的国防科研紧急任务,组成了科研小组。经过方法研究、仪器试制和现场反复考核,把色谱技术应用到潜艇密闭舱中,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用色谱仪。使用这台色谱应用装置,可以迅速、连续净化密闭舱中的气体组分,确保潜艇人员在水下长期作业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为国防工业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的的现代化建设尽了自己的职责。拥有先进可靠的运载火箭武器系统是当今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火箭需要液氢做燃料。制备高纯液氢的关键之一是必须除去其中的痕量氧,否则无法安全生产运行。卢佩章接受了任务,组成科研小组,开始了长达20年的科学探索。从60年代起,他们利用分子筛色谱技术开始了超纯气体净化和测试的研究,并为工业生产超纯气体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由于成功研制了当时国际上仅少数国家才能生产的新型吸附剂——分子筛,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吸附剂用做催化剂将有特殊性能,使我国先于国际上其他国家首先研制成功脱氧分子筛105催化剂,解决了液氢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环节。为液氢用于火箭燃料,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卢佩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一度被迫中断研究。当他从“牛棚”中被“解放出来”之后,虽然仍带着“白专典型”的帽子,但他立即投入到色谱科学的继续探索中。白天他钻在实验室里观察色谱分析情况,晚上回家分析数据,设计方案,总结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规律。1975年卢佩章被下放到青岛化工厂进行“思想改造”。“改造”期间,他继续悄悄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研究,找到高效色谱柱的高级填料——超细无定型微粒硅胶。后来回到大连,他和同事立即制成高效液相色谱柱。经多次试验,改进了色谱柱的内部结构,使色谱柱效能一下子提高了10倍。

  • 【转帖】张亚平--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张亚平--中国最年轻的院士2003年11月,年仅37岁的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当选为生物学部院士。他和中科院卢柯研究员一起,成为目前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人物小传 一九八六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一九九一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五月至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他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二○○二年,张亚平获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二○○三年,年仅三十七岁的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当选为生物学部院士。二○○四年,获“生物科学创新奖”。 ■少年锋芒毕露 还是很小的时候,张亚平就认为工作和生活对于一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是人生应该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张亚平的与众不同,使得他在同龄人还在追求生活的年龄,就在分子生物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1986年7月,张亚平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他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了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选择了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云南又是一个动物王国,为张亚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位于花红洞山口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投在了细胞进化研究专家施立明的门下。 ■感念恩师 1994年,张亚平的启蒙导师施立明院士病故,当时远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的他,怀揣着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万里奔丧,而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接手恩师的工作,成为“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领队人。 恩师的开拓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张亚平。多年来,张亚平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从分子水平的研究出发,研究了一系列的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他们的一些发现与观点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生物研究在国际上竞争极其激烈,我们又不比别人聪明,要想做得更好、更快,只能比别人刻苦一点、努力一点,充分利用周围的生物资源,围绕重要的科学问题,做有自己特色的研究。”爱国的情怀,恩师的栽培,能给张亚平一万个留下的理由!!

  • 原始记录盖不盖受控章

    现在接到一个审核,说正在填写的原始记录没有加盖受控章?将这作为一个问题点提出来了。这种问题,小弟还是第一次碰到。像我们正常的做法是:记录的原始表格是有一份加盖受控章的,然后使用时是去文件管理员那里领用空白的原始记录,填写完交领导审批后归档保存的,这个是没有受控章的。不知这样做是否妥当。同时“原始记录必须加盖受控章”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还不知各位大虾的实验室的原始记录是怎么处理的。

  • 【沉痛悼念】陆婉珍院士因病于2015 年11月17日2时在北京逝世

    【沉痛悼念】陆婉珍院士因病于2015 年11月17日2时在北京逝世

    讣 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我国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陆婉珍同志,因病于2015 年11 月17日 2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 92 岁。 特此讣告。 陆婉珍同志治丧领导小组 2015 年 11 月 17 日治丧办公室:电 话:010-82368321,13621285950 传 真:010-62311290 联系人:侯明铉 陆婉珍同志治丧领导小组 组 长:龙 军 副组长:刘健生 成 员:李大东 达志坚 王亚民 傅 维 聂 红 汪燮卿 何鸣元 舒兴田 治丧办公室主任:傅 维 工作人员:汪银胜 侯明铉 曹军生 张 昊 孟宪波 房连城 治丧电话:010-82368321,13621288590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171655_573905_2961690_3.jpg陆婉珍院士生平  陆婉珍,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  1924年出生于天津塘沽。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1953-1955年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  1956年回国之后在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历任分析室主任、总工程师,现为高级顾问。在此期间建成了包括光谱、色谱、质谱、核磁等门类齐全、人员配套的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各石化研究单位的表率。由于陆婉珍的突出贡献曾在1983、199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1984年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执行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婉珍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工作,始终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思想,因此她所采用的分析仪器十分广泛,并能把握各种新型分析仪器的发展、原理及应用,是分析领域难得的通才。她同时又十分注意深入研究与石油化工有密切关系的几种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核磁共振、近红外光谱等,使之在中国立足并有所创新。  她曾先后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大都属于石油分析。她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学会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使分析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她要求他们要熟悉各个相关的学科,如石油化学、炼油工艺、数据统计、精密仪器等。她所领导的分析中心,每年为各方面提供10万以上数据,但却很少得到高级别的奖励,对此她常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处之,她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说:“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

  • 【分享】中国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简介

    第三世界科学院 (TWAS)  第三世界科学院于1983年11月在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成立。它是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基斯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萨拉姆发起的,由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家建立的一个非政治、非政府、非盈利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秘书处)设在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该组织宗旨是促进第三世界各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各国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大科学项目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  主要机构有: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院士会议,每年轮流在院士所在国举行。  科学院的成员由创始院士、准创始院士、院士、准院士、通讯院士、准通讯院士组成。  1985年首次设立科学奖,授予第三世界国家在科学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基础科学奖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及基础医学五项。 中国于1983年参加了这一组织.中国TWAS院士名单 1984年当选者:华罗庚 夏 鼐1985年当选者:卢嘉锡 周光召 丁国瑜 朱震达 陈中伟 姜伯驹 梁栋才 谈家桢 黄 昆 曾呈奎1986年当选者:冯德培 廖山涛1987年当选者:孙鸿烈 赵忠贤1988年当选者:茅以升 谢希德1989年当选者:孙 枢 白志东 1990年当选者:路甬祥 于 渌 曲钦岳 李振声 陈创天1991年当选者:刘东生 吴文俊 杨福家 顾方舟1992年当选者:吴阶平 张存浩 陈述彭 邹承鲁 李家明1993年当选者:严东生 洪国藩 闵恩泽 汪尔康 母国光 王 选 刘光鼎 涂光炽 冯 端 干福熹1994年当选者:张恭庆 石元春 苏纪兰 惠永正1995年当选者:许智宏 郝柏林 贾兰坡 荆其诚 师昌绪 曾庆存1996年当选者:田昭武 陈学俊1997年当选者:白春礼 李大潜1998年当选者:马志明 朱作言 李方华 唐晋发1999年当选者:李依依 王志新 郭景坤 陈竺 陈运泰 董绍俊 林群2000年当选者:王佛松 严陆光 苏肇冰 范海福 安芷生 陈顒 张启发 周巢尘 刘新垣2001年当选者:徐冠华 陈佳洱 程津培 戚正武 洪德元 李德生 李国杰 闵乃本 裴 钢 汪品先 张春霆 周炳琨 朱清时 洪 涛 牛文元 张伟平2002年当选者:冼鼎昌 艾国祥 郭雷 许绍燮2003年当选者李静海 吴建屏 欧阳自远 胡和生 徐如仁 欧阳钟灿2004年当选者李家洋 饶子和 卢柯 解思深 徐至展 韩启德 杨卫 侯建国 傅廷栋 秦大河2005年当选者文兰、林毅夫、石耀霖、顾秉林、陈翰馥、贺福初、方成、李灿、王志珍、朱日祥、洪茂椿2006年当选者邓子新、张侃、涂传诒、杨雄里、王恩多、丁仲礼

  • 卢柯院士获奖

    2022年2月27日至3月3日,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简称TMS)第151次年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海姆市举行。金属所卢柯院士荣获2022年度金属学院讲座奖/罗伯特富兰克林梅尔奖(Institute of Metals/Robert Franklin Mehl Award,简称富兰克林梅尔奖)。富兰克林梅尔奖设立于1921年,以纪念著名冶金学家罗伯特富兰克林梅尔教授。该奖项由国际材料领域专家提名,经TMS学会学术奖励委员会评审和董事会审定后,颁发给在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具有杰出学术领导力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人,是国际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奖励之一,享有很高的国际盛誉。[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3/202203232047058546_3729_1602049_3.png[/img]

  • 大家原始记录用过个人章吗?

    在进行原始记录审核的时候实验室用过个人签名章吗?总感觉用章不如亲自签名来的实际。如果用个人签名章的话怎么个管理方法好啊?

  •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http://www.jlbjb.com/zgjl/UploadPic/2008-2/20082209135587734.jpg 张钟华院士(前)与课题组同志共同讨论  计量学专家,男,1940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5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而后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事精密电测量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5年至1979年他负责用交叉电容法建立国家电容标准,不确定度为1×10-7。1997年参加由国际计量局BIPM组织的10pF电容国际比对,与国际平均值的差别仅为4×10-8,为国际上的最好结果之一。  1983年到1988年他负责用低温核磁共振法建立国家强磁场标准(2~12特斯拉,不确定度6×10-5)。发明了"抑制法"克服低温核磁共振法信号长距离传输的困难。此标准至今仍为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标准之一。1992年他因此项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转帖】刘源张院士: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

    【[B][color=#DC143C]转2009年08月24日《中国经济周刊》,文章有点长,但是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color][/B]】  “中国质量之父”刘源张院士: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  上海“楼脆脆事件”仍未平息。8月12日,涉案相关嫌疑人被批捕,民众关于建筑质量的质疑依然未了。  “虽然这是个案,但也反映了某些普遍现象。中国的质量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缺乏诚信和认真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迄今唯一一位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也是“哈灵顿-石川”奖的唯一中国获得者刘源张,作为中国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谈到“楼脆脆事件”时指出。  “这些年,我早已不讲技术了。”在中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长达半个世纪,一直为质量奔走呼号、摇旗呐喊的“中国质量之父”刘源张院士,言及至此,面色非常凝重。  中国的产品质量一流,但“三性”不尽人意  “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是好的,而且在逐年提高。”刘源张院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机电产品接近世界最好水平 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电产品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纺织、轻工产品也很不错。[color=#DC143C][B]中国的产品堪称‘价廉物美’。但在国际市场,因为缺乏品牌认知,价值被严重低估[/B][/color]。”  说起几十年来中国产品质量的飞跃,出生于1925年的刘源张院士体会颇深,“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机开始普及时,国产电视机质量很难保证。朋友见面经常问,你家电视今天怎么样?答曰:‘今天我休息’。当时电视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一次故障到下一次故障的平均时间)只有约250个小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10万个小时。”  作为质量专家,他告诉记者,在质量监督管理方面,中国政府有项中国独有、世界无二的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据记者了解,从1984年第4季度起,全国出现了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的趋势。到198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同比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对此,原国家经委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16个质量调查组,开展了产品质量大检查。  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代表国家经委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扭转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状况的报告》,措施之一便是实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1985年9月,这项制度正式确立。同年10月31日,国家经委向社会发布了第一号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公报。自2001年4月起,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这项工作。  刘源张院士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通报来看,仅全年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不包括出口产品)一项来说,自1995年74.6%上升到了2007年87%。12年间,中国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8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全年四个季度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最低为92%,说明我国主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在稳步上升。  中国产品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究竟如何?“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是排头兵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与主流水平相当。”刘源张说,“尽管如此,中国产品有一个通病,就是‘三性’不尽人意。”  刘源张所说的“三性”,即[color=#DC143C][B]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B][/color]。首先是一致性难达到,很难做到同一厂家生产的大量产品质量一致 其次,稳定性较差,在分批交货中,更为明显,第一批货还可以,第二批货就差点,第三批货用户就无法忍受 三是可靠性较差,性能不稳定。  究其原因,刘源张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  日本为什么有2万多家“百年老店”  “2008年在中国发生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其实国外也都出现过,美国大概发生在100年前,日本发生在50多年前。而美国、德国、日本的质量问题都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刘源张向记者详细解析道。  美国最早的一批工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既无财产,也无文化。但是,美国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家精心研究标准流程再加以推广。而美国产业工人经过了四代人的更替,用血和泪认识到了不遵守标准的代价:小则丢掉工资奖金,大则丢胳膊丢腿。现在的工人已经是非常娴熟的产业工人,按照标准化生产,一丝不苟,保证了产品质量。  德国则是工匠精神的传统使然。现代工厂之前是作坊,而作坊之前是工匠。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的精髓。譬如,做鞋的工匠,他会在鞋上钉上一个本家族的姓氏标牌,其实就是最早的品牌意识。过硬的产品质量象征着家族的荣誉,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汽车制造厂,曾经请过德国老师来培训徒工,我去现场看过,似乎很简单。十个小伙子站成一排,学钳工活,每人拿着锉刀,德国老师站在旁边,喊号子一、二、三、四,工人按号子在做。动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多一个毫米、少一个毫米都不行。其实,这就是培养一种认真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什么也干不好。”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非常匮乏,国民对资源特别珍惜,对质量的追求简直到了极致。“一辆汽车下线后,会摆放在一边,要求厂内工段长以上的人带着放大镜去仔细查看。一旦在某处发现瑕疵,立即插上一面小红旗予以标识。”刘源张说,“日本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今年8月12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道显示,日本创建时间早于100年前的长寿企业已经达到了2万多家,最老的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寺院建筑的金刚组公司,始建于中国隋唐时期,已超过1400多年。而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质量要求上的认真与诚信。  朱镕基曾说“质量是上海的生命”  我们应该说“质量是中国的生命”  1942年,年仅17岁的刘源张从燕京大学远赴日本留学,1949年毕业于日本国京都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54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运筹学博士学位 1956年,刘源张应钱学森之邀回国,就职于中科院力学所,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质量工作。  1957年夏天,刘源张开设第一期质量控制讲习班,播撒了中国质量管理的第一批种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刘源张蒙冤入狱。文革结束出狱,但仍戴着“特嫌”帽子,找不到工作。这时,北京清河毛纺厂需要质量专家,赋闲的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是质量工作救了我的命。”回忆起这些坎坷往事,刘源张的脸上却是一脸淡定。但他谈起质量问题时却情感丰富:“什么豆腐渣工程,什么假冒伪劣产品,什么假农资假种子坑农误农……”刘源张显得义愤填膺,“朱镕基同志曾经在上海说过,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我推而广之,质量是中国的生命。只有以质立世,才能成就品牌企业,也才能成就品牌中国。”  1980年6月,刘源张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提议被国家经贸委采纳 1999年,全国第二次质量工作会议召开时,刘源张在京西宾馆给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写信,要求设立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获准 2007年,他得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在海外受到非议,立即上书吴仪副总理反映情况。“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商品出口呈现下滑趋势,更需要质量过硬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必须要用心来完成。”刘源张动情地回忆起往事,“上个世纪50年代,我刚从国外回来,看到工厂里工人们的那股认真劲,我真的很感动。问道:“你们为什么这么认真?’原来,他们都是解放前的老工人,新中国的成立让他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  “让现在的工人重新回到那个年代是不现实的,但诚信和认真是必须给予的教育。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三鹿奶粉就是一起惨痛的实例。”刘源张严肃地说。(记者 胡雪琴)

  • 【展会小记者】第一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侧记(院士云集)

    【展会小记者】第一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侧记(院士云集)

    会议时间:2013年8月3-5日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楼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会议报道:(10楼有美女哟!)仪器信息网资讯: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806/104870.shtml意外之喜,有机会参加大连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3日早早出发前往风景胜地大连,恰好赶上啤酒节,顺便也看看大连独特的有轨电车。来到设在大连化物所生物楼的会场,100多人,满满一会议室。会议上,5位院士坐镇,高手云集。纵论复杂体系样品的各种制备技术,介绍“863”、“重大专项”等各制备技术专项课题进展情况;详述各种样品技术在各学科研究前沿的应用情况。近40场报告,安排在4、5日,会议日程满满当当;精彩内容纷至沓来。院士风采: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061302_456263_1782539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061302_456264_1782539_3.jpg 卢佩章院士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杨学明院士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061302_456265_1782539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061302_456266_1782539_3.jpg 姚守拙院士 张玉奎院士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8/201308061303_456267_1782539_3.jpg江桂斌院士

  • 中国的双料院士

    中国的双料院士中国两院的双院院士共34位,他们均在1994年之前就已当选过中科院院士,此后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即称为双院院士。其中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30位中科院院士,而1995年当选的有严恺,邵象华,吴良镛和吴阶平4位中科院院士。双院院士已离世17位。01.侯祥麟(1912-2008),55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02.张光斗(1912-2013),55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03.李国豪 (1913-2005) ,55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04.张 维 (1913-2001) ,55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05.王大珩 (1915-2011) ,55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06.严 恺 (1912-2006) ,55年学部委员,95年工程院院士07.邵象华(1913-2012),55年学部委员,95年工程院院士08.钱学森(1911-2009),57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09.罗沛霖 (1913-2011) ,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0.朱光亚 (1924-2011) ,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1.张宗祜(1926-2014),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2.赵仁恺 (1923-2010) ,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3.周干峙 (1930-2014) ,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4.王 选(1937-2006),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5.潘家铮 (1927-2012) ,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6.吴阶平(1917-2011),80年学部委员,95年工程院院士17.严东生(1918-),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8.陆元九(1920-),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19.师昌绪(1920-2014),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0.吴良镛 (1922-) ,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1.闵恩泽(1924-),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2.郑哲敏(1924-),80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3.沈志云(1929-),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4.顾诵芬(1930-),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5.石元春 (1931-) ,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6.常印佛(1931-),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7.宋 健(1931-),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8.王 越(1932-),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29.闵桂荣(1933-),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30.陈俊亮(1933-),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31.王淀佐(1934-),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32.刘永坦(1936-),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33.李德仁 (1939-) ,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34.路甬祥(1942-),91年学部委员,94年工程院院士================================================================点击下面链接查看相关热点讨论:院士传奇--奔跑吧,兄弟精心收集整理的国家最著名的两院院士之夫妻院士盘点我国的父子院士分析化学的院士

  • 钟南山院士专访:我在医学会的收获和遗憾

    丁香园通讯员现场采访钟南山院士丁香园通讯员:钟南山院士,您好!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网站的专访。钟南山院士:你好!丁香园的朋友,你们好!丁香园通讯员:我们知道医学会近期刚刚进行了换届选举,在您卸任之后很多会员关心您接下来的安排?能否给我们透露您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钟南山院士:谢谢丁香园会员们的关心。我接下来做的是中华医学会的顾问,主要工作将是推动国家设立一个专门的临床科研基金。就像我们了解的情况,目前的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包括了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医学、物理、化学都有,而且医学方面的科研基金主要是发放给基础研究,真正用于临床科研的基金扶持项目并不多。所以我就建议国家要设立一个专门的“临床科研基金”,为更多临床研究应用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丁香园通讯员:有点类似于美国的NIH机构?钟南山院士:可以这么说吧。我们知道NIH的基金也是有很多基础和临床的项目,但是他们现在很看重基础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还特别制定了“translation”的路线图计划。我们也希望能帮助更多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丁香园通讯员:卸任医学会会长之后,您如何总结这几年在医学会的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钟南山院士:回头来看,我觉得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是在改变医学会的作风上,努力做到“民主、服务”。我们经常和医学会各个分会的工作人员沟通,强调医学会的“服务精神”,是要为医务工作者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一个权力机构或者官僚机构。钟南山院士:另外,我也积极推动医学会“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直接的措施是要求各个医学会分会建立各种议事制度,增强会员们的民主体验。在医学会的推动下,各个学科分会都建立了“三三制”的领导模式,即“前任、现任和继任”的同志们在一起工作、协商,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民主、服务”的宗旨不变。丁香园通讯员:有没有什么遗憾之处。钟南山院士:确实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最大的遗憾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没有在任内为医学会找好一个“家”,因为现在医学会没有自己的办公总部,很多学科分会都是在外面自己租地方办公,工作条件和协商效率都不够。本来我们在两年前就有机会来帮医学会建立一座大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所以我感觉很遗憾。第二个遗憾是没能完成吴仪副总理的愿望,实现医学会“技术性、学术性、自律性和规范性”的四个转换。希望今后的同志们能继续努力下去。丁香园通讯员: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看到近年来医学界最大的变化可能就在于住院医师制度的推出,尤其是像上海地区已经在今年的医学毕业生中间全面推行住院医师制度,但是也遭到很多基层和一线医师们的抵触。请问您如何看待住院医师制度在中国的推广问题?钟南山院士:嗯,我觉得住院医师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很好的,因为很多医学毕业生的临床基础其实都很不够,而住院医师制度刚好补贴了这么一个“临床实践不足”的问题。但是我也看到很多问题,主要是两个: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物质问题,住院医师在三年培训期间的费用由谁来埋单?如果不能在这个层面提供可靠的保障,会造成住院医师的培训形式走样,造成各方面的误解和难以执行;第二个问题是培训的内容,现在的培训还是一个专科医师的模式,即使培养出来的医生只能选择区大医院的工作,因为他不会做其他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我们的新医改中已经明确要加大社区医院的推广,所以很需要一大批的全科医师,除了诊疗、还要帮助老百姓预防疾病。但是这一方面的培训好像太少了。丁香园通讯员:我们也觉得在中央层面应该有个统一规划执行的机构,感觉现在各地都是自己摸索尝试,缺乏推行的标准。钟南山院士:我在之前的两次人大会上也提出过类似问题。当时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给师范学生减免费用,我就提出能不能对那些志愿下基层的全科医生进行政策扶持,通过政府、大医院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提供保障,减免他们在做住院医师时候的培训费用。丁香园通讯员:这些意见都很好,如果能最终实现将是对住院医师制度很好的补偿。感谢钟院士接受丁香园的采访。钟院士:谢谢你!代我向丁香园的朋友们问好。

  • 【转帖】张焕乔院士 :千里之行始足下 科学探索无止境

    张焕乔院士 :千里之行始足下 科学探索无止境《科学时报》 作者:董建丽 2004年11月11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张焕乔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问起获奖的感受时,张焕乔院士说:“这个奖其实不应该属于我,而应该属于我们这个集体。”寥寥数语,他的谦和与低调展现无遗。 兴趣是“第一推动力” 1933年,张焕乔出生在重庆郊区。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很差,每天上学,他要来回步行18里路。那时,他幼小的心灵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夜空中为什么会看见星星飞逝?”等等。 小学毕业,父亲坚持要他考重庆市重点中学。可是,由于城乡差异,他落榜了。自学一年后,张焕乔顺利考入重庆巴蜀中学,成绩逐步攀升,并对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高中时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看到书上讲原子核嬗变,自己就想要是能把贱金属变成黄金,让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该多好啊!” 1955年秋,国家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从几所主要大学的物理系抽调99名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去北大物理研究室学习,已于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张焕乔被选中。在胡济民、朱光亚等名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刻苦钻研。 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和日后的科研工作,张焕乔把他对科学的痴迷归根于浓厚的兴趣,“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鼓励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和领域发生浓厚的兴趣,努力创造条件使之热爱这一工作,而不是单纯的利益驱动,这样他自然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名师肩上攀高峰 1956年秋,张焕乔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在钱三强、何泽慧先生领导的中子物理研究室工作,并被分到了戴传曾先生的课题组从事中子物理实验研究。回想起这一段经历,张焕乔感受最深的是老一辈科学家对他的影响。 “戴先生第一次布置给我的任务,是一个月内读完5篇经典文献和两本书的两章,写读书笔记,做读书报告。那时,我的英语很差,全靠查字典,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学习终于完成了任务。”接着,戴先生又布置张焕乔焊接、安装、调试一台高精度的计数率仪,这让张焕乔体会到了实验工作动手的真谛。 “戴先生工作抓得非常紧,每周一他都要检查各个组的工作,首先听取大家汇报上周的工作,提出问题讨论,最后给大家布置本周任务,他的习惯是把下周需要做的工作逐一清晰地写在一个纸条上。” 在戴先生的领导下,1958年秋,张焕乔和同事们自力更生,把原中央研究院遗留下来的闲置多年的一台X光衍射仪改建成一台高分辨率的中子晶体谱仪。后来,正是在这台中子晶体谱仪上发现了压电振荡石英单晶中子衍射增强现象。这一成果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60年秋,张焕乔调到裂变物理组,在何泽慧先生领导下开展工作。谈起何先生对他的引导和影响,张焕乔如数家珍。“何先生总是鼓励我们年轻人要勇于进取和创新,不要迷信外国人,走自己的路,要在现实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做出高水平的工作。” 1958年,张焕乔去苏联实习,当时国内的大跃进正进行得热火朝天,所以去了不到3个月,他就写了一封信给何先生和党支部,提出要回国,理由是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也刚转型,大家都是自学,在国内一样可以自学。很快,何先生回了一封短信,信中说,“对你们年轻人来说,关键是要学习人家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经验,这是你们所缺少的。”这句话无疑给张焕乔当头泼了一盆凉水,“是先生的忠告使我冷静下来,不仅安心努力工作,也有意识地学习对方研究工作中的思路、方法和特长。”张焕乔说。 一生中最满意的工作 1982年1月,张焕乔应邀访问意大利里亚洛国家实验室,参加XTU-16串列加速器上的重离子熔合反应实验工作,合作建成静电偏转分离器,负责完成了前期检验实验。 1983年,张焕乔注意到当时普遍采用单纯测量垒下熔合截面激发函数来检验熔合模型理论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于是想到通过测量自旋分布及其矩可以更严格地判断垒下熔合模型的真实性。为此,提出用测量裂变碎片角分布作探针,抽取复合核的均方自旋值,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这不仅开拓了垒下熔合研究的新内容,而且使研究从熔合蒸发进到熔合裂变系统。 1984年2月回国后,张焕乔提出了开展垒下重离子熔合裂变角分布的研究课题。1987年原子能院建成HI-13串列加速器正式开始供束,张焕乔和他的合作者经过8年的时间,系统研究了近垒和垒下重离子熔合裂变反应,首先采用裂变碎片折叠角分布技术,实现了将全熔合裂变与转移跟随裂变事件分开。在这项研究中,确证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在深的垒下能区普遍异常,发现碎片各向异性随质心能量变化出现一个异常峰,并参加提出了一个新的预平衡裂变模型,解释了这个异常现象。这一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引用。 张焕乔常常对组里的年轻人说的一句话是:“国内核物理实验的条件虽然比国外差,但中国人的智力并不笨,要凭借智力来弥补现实条件的不足,在国内也能做出好的工作。” 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院士 尽管年纪大了,身体也并不是太好,张焕乔依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组里的同志看着他这么大年纪还和大家一起一丝不苟地做实验,都有些于心不忍,可张焕乔却说:“这是我所熟悉的,我愿意去做。” 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实验中,张焕乔由于开会去了兰州,深夜12点多还打电话来询问实验的进展情况,得知有一些问题。令大家感到意外和感动的是,凌晨3点多,又一次响起了电话铃声,电话那端传来的是张焕乔一贯的声音:“我想了半天,可能是由于……”可想而知,远在兰州的他,心里牵挂的还是正在进行的实验。而且,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第二天还要参加会议。 即使学生们坚持不让老师值夜班,每次实验,张焕乔却总是早上6点多就来到实验室。在学生们最难熬、最困乏的时候,张老师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实验室,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振奋。有时不能亲自到实验现场,张焕乔总是深感愧疚地对组里的人说:“对不起,我不能帮你们的忙……” 如今,已过完71岁生日的张焕乔,依旧每天骑着他那辆自行车,风雨无阻,早出晚归,穿行于工作区和生活区之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不得有半点侥幸和松懈心理,只有全神贯注、锲而不舍地追求下去,才能做出真正的贡献,并从中享受到最大的乐趣。”

  • 掌握原始记录的12条原则,清清爽爽做好原始记录

    [font=宋体, SimSun][b]01[/b][/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6px]使用装订完整的实验记录本和受控的纸张、表格,不得将数据记录于私人笔记本、散页纸张或非受控的纸张、表格。[/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b]02[/b][/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6px]原始数据记录应及时而准确,所有的原始数据都应及时而清晰地记录下来。数据记录用笔通常为黑色或蓝黑色墨水笔,不允许使用铅笔等字迹可被抹擦掉的笔、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会褪色的墨水笔或圆珠笔等。不得移动粘贴于笔记本上的数据。[/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4px][/size][size=14px][/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b]03[/b][/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6px]签名和日期 记录有检验数据或相关信息的所有页次都必须有当事人的签名和记录日期。如果同一页上的数据由多人记录,每位记录者均须署名并标明日期。所有的原始数据均须经第二者复核并签名认可。[/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b]04[/b][/font][size=16px][b][font=宋体, SimSun]数字记录:[/font][/b][font=宋体, SimSun]所有的记录数字应明晰并且附有相应的计量单位。在相应的检验规程中要阐明数字的处理方法,如科学记数法、关键数字的处理以及菌落计数的报告方法等。[/font][/size][font=宋体, SimSun][b]05[/b][/font][size=16px][b][font=宋体, SimSun]多处引用的数据资料[/font][font=宋体, SimSun]:[/font][/b][font=宋体, SimSun]在试验室,同一标准曲线往往会用于多个实验项目。务必清晰地注明数据的具体来源和确切存放位置,复印的数据资料要得到当事人的签名确认。[/font][/size][font=宋体, SimSun][b]06[/b][/font][size=16px][b][font=宋体, SimSun]供试品制备:[/font][/b][font=宋体, SimSun]记录样品名称、批号以及在其容器外标明的其他相关信息均应作为原始数据记录下来。所有的样品重量都应作为原始数据记录下来。实验室要制订用于定性测试的样品的重量允许波动范围,一般情况下,用于定性的样品重量不超过其规定重量的±5%是可接受的。用于定量分析的样品必须用分析天平称量,并将完整的实际称量值记录下来。原始记录中应清晰地记下供试品的稀释度,包括溶剂体积和溶液的移取体积。[/font][/size][font=宋体, SimSun][b]07[/b][/font][size=16px][b][font=宋体, SimSun]标准品制备记录:[/font][/b][font=宋体, SimSun]在原始记录中应注明标准品的名称、来源、批号、有效期、纯度和储存条件、前处理条件。如配制好的标准液被储备,应记下相应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font][/size][font=宋体, SimSun][b]08[/b][/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6px]特殊试验用菌种所有用于微生物试验的菌株都应清楚地标明菌种名称、代号(如CMCC ATCC等)批号、有效期和传代次数。用子接种的菌悬液必须标明制备日期和有效期。具有可追溯性。定期将库存菌种与菌种保藏记录(菌种台账)进行核对。[/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b]09[/b][/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6px]试剂和缓冲液清楚地记录试剂、缓冲溶液的配制信息,包括试剂/缓冲溶液的配制批号、各组分的化学名称、供应商、批号、纯度、效期和用量,以及试剂和缓冲液灭菌参数、包装方式、储藏条件和有效期等。[/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b]10[/b][/font][size=16px][b][font=宋体, SimSun]日期和时间:[/font][/b][font=宋体, SimSun]原始数据资料均按年历顺序记录时间和日期。日期务必与所做的工作相一致。要清楚地解释同一记录上的多个日期。任何可编程的数据采集系统应能准确反映实际日期和时间。实验室分析人员不能添加或更改一份已经签有名字和日期的记录,除非在添加便改处重新签名和签日期,并且对相应的添加或更正给予明确解释。[/font][/size][font=宋体, SimSun][b]11[/b][/font][size=16px][b][font=宋体, SimSun]温度:[/font][/b][font=宋体, SimSun]实验室要规定统一的温度计录单位,如所有的培养温度均以摄氏度为单位。根据相应温度控制设备的管理要求按时记录温度。此外,还要定期对温度记录进行审核和趋势分析等。[/font][/size][font=宋体, SimSun][b]12[/b][/font][size=16px][b][font=宋体, SimSun]删除和添加:[/font][/b][font=宋体, SimSun]处理删除和添加可能始终是最难遵从的要求的项目之一。在实验室,每个含有删除或添加的记录看上去总好像未经过正确处理或解释。原始数据中的错误须用单线划除,更正人要在更正记录处签上名字和日期并解释原因。任何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变更记录都应当由另一人复核,复核人员最好是主管或组长。[/font][/size]来源自:实验室质量管理微信平台

  • 检验原始记录签字或盖章

    我们是通过CMA的实验室,检验检测的原始记录,检验人员是签名还是盖章?这个有明确规定吗?我总觉得检验员盖检验员的印章比较好看吧?哪位大侠知道有没有具体的规定啊?

  • 检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业务台账、样品台账、报告台账(含原始记录)、仪器设备出入库台账、标准物质台账问题整改

    检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业务台账、样品台账、报告台账(含原始记录)、仪器设备出入库台账、标准物质台账、设备使用台帐、检验检测数据原始记录等信息量不全,现有记录信息无法溯源现场采样、现场检测、样品交接、样品流转和实验室分析过程。为此,全省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对照检查发现的问题组织内部自查,及时整改完善相应台帐信息,具体包括:(一)业务台账。内容包含业务受理日期、受检单位名称及地址、检测点位及数量、检测频次、检测类别、检测项目、依据标准、检测日期、检测人员信息。(二)样品台账。内容包含任务编号(或项目编号)、样品编号、采样日期(样品有效期较短的应具体到分钟)、采样器具信息、采样体积、样品数量、是否添加保存剂、保存条件、每个样品对应的检测类别和检测项目、样品交样时间、领取时间(样品有效期较短的应具体到分钟)、处理时间以及处理方式等信息。(三)报告台账。内容包含任务编号(或项目编号)、报告编号、受检单位名称及地址、检测类别、检测项目、采样时间段、检测时间段、报告日期、签发人、报告领取时间、领取人等信息。(四)仪器设备出入库台帐。应按时间顺序统一做流水账,不应随原始检测分析记录或单一任务绑定,内容包含仪器设备名称、仪器编号、出入库状态、出入库日期(具体到分钟)、任务编号(或项目编号)、受检单位名称及地址、检测类别、检测项目、仪器设备出入库人员、设备管理员等信息。(五)标准物质台账。内容包含标准物质批号、入库日期、入库数量、出库日期、出库数量、保管人(或管理人)、领用人等信息。(六)设备使用台账。内容包含仪器名称、仪器编号、任务编号(或项目编号)、样品编号、样品数量、检测项目、使用日期(明确检测开始和结束时间,具体到分钟)、使用人员、参数设置、仪器设备使用前后校核或核查情况、仪器状态等信息。(七)检验检测数据原始记录。内容包含有样品流转时间、培养时间(具体到分钟);样品前处理过程和检测条件(具体温度、湿度、时间等);检验纸质谱图应具有样品采集时间、样品编号、任务编号(或项目编号)、原始文件路径、检测项目、样品谱线及相关信息(适用时)、测定结果等信息。仪器设备直接输出的数据和谱图,要以纸质或电子介质的形式完整保存,电子介质存储的记录要采取适当措施备份保存,保证可追溯和可读取,防止记录丢失、失效或篡改;台账及记录应按时间顺序连续填写,独立管理,单独存放,在保证记录原始性的前提下可以为电子版,但禁止一页仅记录一个检验任务的情形。

  • 【讨论】原始纪录的重要性在于什么?

    看了一个版有的帖子,有感而发。有一部分人说,仪器的数据或者说电子记录可以代替原始纪录,我本人是极端地不同意这个看法,借这个实验室认可板块,大家都是认证场上的高手,所以想请教大家,原始纪录的存在到底是为什么?

  • 【原创】色谱验证方案,原始纪录,验证报告及色谱方法验证和实验数据分析

    色谱验证方案,原始纪录,验证报告及色谱方法验证实验数据分析[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2402]色谱验证方案,原始纪录,验证报告及色谱方法验证[/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2404]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培训)[/url]

  • 【转帖】院士是怎样“炼成的”--刘筠院士

    院士是怎样“炼成的”--刘筠院士——解读著名鱼类发育生物学家刘筠教授 2002年初秋,师大校园里一条条“热烈祝贺刘筠院士荣获僵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光荣称号”的红幅显得格外醒目。我校历史上从此又铭记上有份量的一笔:刘筠院士是这次僵获此荣誉的50名专家之一和湖南省的唯一。在生命科学学院门口,年逾古稀的刘筠院士微笑着同前来祝贺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一一握手,从他那古铜色饱经风霜而充满智慧的脸上,能读出许多撼人心魄的乐章。少年壮志不言愁 在人生的跑道上,第一步的领先很可能意味着最终的胜利。抚今追昔,刘筠院士感到在自己70多年的人生旅途上,之所以能有所建树,得益于青少年时期的发奋学习和从小立志成才的抱负。 他1929年出生在湖南双峰县青树坪乡的一个农民兼小手工业者家庭,小时候全家靠父亲做点小生意、母亲手工织帽为生。8岁时,父母亲带着刘筠和弟妹举家来到武冈县城。在这里刘筠勤奋好学,是每天到校最早、最守纪律的学生,也是学习最全神贯注的学生。小学毕业时,他以全校最好的的成绩考进了洞庭中学(现为武冈市二中)。 洞庭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为躲避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从武汉迁往武冈兴建的。学校创办人李明灏是有名的爱国人士,许多有名的教师都来此任教,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由于宽进严出,每年招收两个班的学生,但到毕业时已淘汰二分之一,这种“不进则退”的竞争制度成了激发刘筠苦学习的一种动力。一方面,他与班上几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挑战”,“看谁学得好”,寻找奋发向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学习上又做到不懂就问,主动问同学、问老师,对任何问题都直到弄懂为止。他从不死记硬背。战争年代学生的学习资料极少,每门课程仅有一本教科书,许多同学各种课文烂背如流,考试起来却不理想,而刘筠注重理解则能抓住重点,从理解中记忆,由于勤奋好学、方法得当,刘筠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前5名。 1945年初,洞庭中学全校师生逃难到湘贵两省交界的会同山区,刘筠仍然坚持每天在煤油灯下学习3小时以上。刘筠爱好体育,他小学时就爱游泳,上中学后,跑步、爬山、打球样样爱好。当时武风县城附近名胜古迹如云山,南山寨、东塔等地,他每年都要光顾,早出晚归,常常一天要走七八十里山路,从不叫累,说起武冈法相岩的8沿,刘老至今记忆犹新。 学生阶段的刘筠还是学校有名的活跃分子,担任过学会体育部长、生活部长、学生会主席等职。洞庭中学有办学生伙食合作社的传统,学生种菜、养猪、养鸡改善生活,刘筠即是组织者,又带头实干,卖文具、卖花生米,刘筠带头为学生伙食合作社积累资金。因此学生每月伙食只需从家里带来30斤米,还能每周吃上一顿猪肉,调剂生活。爱拼才会赢 1995年仲秋是一个神奇的季节。当祖国北方早已进入霜寻交加寒如隆交时节之时,广袤的华东平原民亲雷鸣骤雨如春,而地处华中与华南交结部位的洞庭湖区,则依然笼罩在滚滚热浪中,宛如炎炎盛夏,酷热难当。 在国家甲鱼生产基地湖南汉寿县块以南七八里处的特种水产实验基地,池水映着烈日的光茫,平静得像一面面银光灿烂的镜子。池里甲鱼成群结队地爬上岸。它们有的酣然大睡,有的悠悠漫步,有的伸着脖子东张西望,偶尔还出现一两只金鳖、白玉鳖之类的名门望族点缀其中,一有响声,则会转向间全体逃立夭夭,隐遁到池水深处。这是著名生物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筠主持的实验基地,甲鱼人工繁殖是这位大名鼎鼎的“鱼圣”所从事的水族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他在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和育种研究领域殚精竭虑,辛勤耕耘,从风华正巨到如今两鬓如霜,40多年如一日,为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时的刘院士并没有许多同龄人那种福态。他中等身材,谈话的思维之敏捷,要不是额上那深深的皱纹,很难相信他已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刘院士195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生物系,随即在中国科学院进修两年,从此开始从事鱼类研究。述往思来,刘院士对自己的事业深有感悟。他觉得对鱼类进行生殖生理研究,就是要实现鱼类发展的优质、多量、高效益,使优质鱼类繁衍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也就是为了培育出更多的优质鱼。 “搞鱼类研究,我们刘院士是从三湘农村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熬出来的”。原湖南师大生物系主任张天晓教授对此钦佩不已。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是新中国鱼类生殖生理研究的起步阶段。1958年初秋,刚刚从中科院深造归来的刘筠血管里奔腾着不甘平庸的血液。他坚信,事业的价值就在于有着高尚而执著的追求,有敢于面对未来的创造。 后生可畏!刘筠给学校打报告,主动请缨,要求下乡实地考察和实验是否能对洞庭湖区草、青、鲢、鳙四大家鱼进行人工繁殖。理由是:中国淡水鱼的生产由于自古以来只能依靠在自然条件下生殖繁衍,有限的渔业资源严重制约了渔业的发展,他要开始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垦!为此,他顾不得与新婚妻子的团聚,卷起铺盖带着学生直奔祁东县农村。自此,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刘筠的足迹踏遍了湖南省的40多个县。 上帝要求人们只有具备三件东西才能赐予帮助——一颗坚定的心、两条强壮的腿和一张咬紧牙关的嘴唇。在祁东县,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刘筠和他的弟子们每天早晨做完了县渔场的实验后,紧接着要步行35公里赶往归阳渔场去进行另一组实验。完成实验后的当天又得赶回渔场,如此风雪冰霜、日晒雨淋地每天往返70多公里,每天工作时间常常达十七、八个小时,有时一天还只能吃上两顿饭。晚上睡觉,常常是“横堆罗汉”一张床上要横躺四五个人。有多少次,他甚至干脆躺在渔棚的长椅上过夜。 记不清是哪位先哲讲过这样的话: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能做出令人吃惊的成绩来。 1960年,刘筠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这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课题。才到而立之年的刘筠,以自己特有的才华和胆略首次结束了中国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这项成果逐步在全省推广,并很快向全国各地辐射。湖南师大生物系的教师说,刘老师中青年时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乡间僻壤的渔场度过的,即使如今年逾古稀,也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或在实验室里做学问。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肩上挑着一担东西走路时,其速度反而要比他徒手步行快得多。原因在于压力往往是动力的伴侣。在科学研究中,刘筠深深地感到自己肩负着这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早已功成名就的刘筠没有那种“当了教授,就如船到码头”的清闲,他的研究领域又拓展到了在细胞工程育种。他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结合技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鱼类多倍体基因库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体卿鱼(即湘云鲫)和三倍体鲤鱼(即湘云鲤),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与传统的鲫、鲤相比,湘云鲫、鲤具有生长快、体型大的优势,且肉质鲜嫩、味道甘美。湘云鲫比普通鲫鱼的长速要快几倍,一条当年的鱼苗可长到05公斤;湘云鲤比普通的鲤鱼快20—30%,当年的鱼苗可长到0.75公斤。

  • 《执业药师徽章佩戴管理规范》正式发布

    执业药师徽章佩戴管理规范: 1、规范目的 执业药师佩戴专用徽章上岗执业,有利于表明执业药师身份,提升公众对执业药师的认知度,增强执业药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为更好地发挥执业药师药学服务作用,特制定本管理规范。2、佩戴人员 正式注册且在有效期内在岗执业的执业药师,应当根据所认定的相应级别佩戴专用徽章。3、徽章级别 执业药师徽章包含了健康的理念和追求,代表了执业药师的专业价值和社会责任。徽章设计为五个等级,最高为五级(具体样式见附表1)。鼓励执业药师不断学习,追求专业新知,通过专门考试取得晋升等级,更好地为公众健康服务。3.1 一级徽章一级徽章中的五片银杏叶全部为绿色。凡取得执业药师资格首次注册者,原则上为一级执业药师。3.2 二级徽章二级徽章中的银杏叶四片为绿色,另外一片为蓝色。3.3 三级徽章三级徽章中的银杏叶三片为绿色,另外两片分别为蓝色和黄色。3.4 四级徽章四级徽章中的银杏叶两片为绿色,另外三片分别是蓝色、黄色和红色。3.5 五级徽章五级徽章中的银杏叶依次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紫色,系最高级别的执业药师徽章。3.6 根据执业药师管理相关规定或规范,符合报考条件经考试取得晋级的执业药师,则按考过的等级佩戴相应徽章。4、佩戴要求 4.1 执业药师在岗服务时,应佩戴徽章,徽章不得转借他人。4.2 执业药师徽章应当统一佩戴在工作服(白大褂)左侧口袋上方正中适当位置。4.3 徽章是代表执业药师身份、级别的特有标识,要自觉爱护,妥善保管,避免丢失和损坏,对破损、污损、褪色的徽章要及时更换。4.4 配备执业药师的单位应将执业药师佩戴徽章的行为纳入日常管理,并严格把关。5、徽章管理 5.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负责徽章的设计、监制与发放。5.2 各省(区、市)执业药师注册管理部门或有关单位,应根据注册进程提前三个月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订购所需徽章。5.3 凡订购执业药师徽章的单位,每次均不得少于50枚,并需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提供执业药师信息备案表。5.4 已注销注册者,不能再佩戴执业药师专用徽章。6、检查 各执业药师所在单位要进行徽章佩戴的督促检查,对未按规范要求佩戴徽章者,要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7、其它 7.1 本规范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制定并负责解释。7.2 本规范自2015年4月20日起开始实施。

  • 【喜讯】☆有7名中国科学家当选2007年度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1月13至14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八届院士大会在意大利里雅斯特市举行。大会宣布,此次新当选的院士来自20个国家,共45人,其中有中国大陆和香港的7名科学家当选。他们分别是: 方荣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支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香港大学化学系Dr.Hui Wai Haan讲座教授。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南大学校长。 朱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许志琴: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教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