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标准传递

仪器信息网标准传递专题为您整合标准传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标准传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标准传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标准传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标准传递话题讨论。

标准传递相关的论坛

  • 测量标准的溯源和量值传递

    [font=宋体]量值传递是通过对测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测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级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测量器具,以保证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font][font=宋体]溯源性是通过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量值能够与规定的参照标准、国防最高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font][font=宋体]对一个计量机构而言,将本单位的最高测量标准送到具有资格的上一级计量技术机构去校准或检定称为溯源;而由本单位的最高测量标准对本单位的工作标准或工作测量器具以及下一级计量技术机构的测量标准或测量器具所进行的校准检定工作称为量值的传递。[/font]

  • 司长解读空气自动监测臭氧标准传递

    近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臭氧标准传递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环境空气臭氧一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传递标准间逐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比对核查作业指导书(试行)》等4项作业指导书(以下简称4项作业指导书)。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日前对4项指导书的出台背景、意义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b]问:《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b]2012年国家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新标准出台后,我国环境空气自动连续监测得以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1436个国家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自动监测站,主要监测臭氧(O[sub]3[/sub])、颗粒物(PM[sub]2.5[/sub]和PM[sub]10[/sub])、二氧化硫(SO[sub]2[/sub])、二氧化氮(NO[sub]2[/sub])、一氧化碳(CO)等6项基本污染物,监测数据实时向社会公布。与此同时,我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环境空气监测质控措施与监测活动同步实施,保障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2017年3月,我部印发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传递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明确了臭氧一级、二级和三级标准传递机构的定位和职责,初步构建了我国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  为进一步明确国家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监测事权上收后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运维工作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指导各级臭氧标准传递机构开展臭氧标准传递和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SRP)间的比对工作,规范臭氧标准传递工作的操作流程,制定臭氧标准传递和比对合格的标准,完善臭氧标准传递工作技术规范,我部依据现有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管理规定》为指导,组织编制了《实施方案》和4项作业指导书,对《管理规定》中关于臭氧标准传递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补充,编制了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臭氧标准间逐级校准等技术指导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  [b]问:出台《实施方案》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是完善了我国环境空气臭氧监测质量控制体系。[/b]《实施方案》和4项作业指导书明确了现阶段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工作的目的,明晰了臭氧标准溯源与传递路径,提供了臭氧标准传递的技术指导,提出了臭氧标准传递、监督核查和培训考核的具体要求,健全了臭氧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层面的运行机制,统一了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和运维机构的臭氧传递标准和工作标准,使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b]二是落实《“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的具体举措。[/b]2016年11月,我部印发了《“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是“十三五”时期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今后一段时期开展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工作方案》要求“建成臭氧自动监测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制定臭氧量值溯源/传递有关技术规范、传递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方案》和4项作业指导书的印发,是细化、落实《工作方案》的具体举措,将进一步提升臭氧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b]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是明确了工作目的。[/b]现阶段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的工作目的是规范国家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工作程序,统一各级臭氧标准传递技术要求、核查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强化对运维机构臭氧标准传递工作监督,保证臭氧标准的溯源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  [b]二是规定了工作程序。[/b]臭氧一级、二级、三级标准传递机构应定期制定工作计划,采取逐级或跨级传递方式,按照相应的标准技术规范或作业指导书开展臭氧标准溯源、传递和比对工作,按时提交臭氧标准传递和比对工作报告。  [b]三是明晰了传递路径。[/b]监测总站和标样所作为臭氧一级标准传递机构,每年向上溯源到中国计量总院,向下传递至臭氧二级标准传递机构(区域质控中心),或跨级传递至臭氧三级标准传递机构(不承担区域质控任务的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和运维机构);臭氧二级标准传递机构向下传递至臭氧三级标准传递机构,臭氧三级标准传递机构负责臭氧工作标准和臭氧分析仪的标准传递工作。  [b]四是统一了臭氧量值溯源体系。[/b]国控网和地方网执行国家统一的臭氧标准传递技术规范和要求,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和运维机构的臭氧传递标准和工作标准要溯源至我国统一的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体系。  [b]五是提出了监督检查要求。[/b]监测总站负责制定环境空气臭氧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计划,与区域质控中心按计划共同开展臭氧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每年对国控网的监督检查比例不低于总点位数的20%。除常规监督检查外,监测总站和区域质控中心应按照环保部要求开展双随机检查和计划外监督检查工作,并按时提交各类检查报告。  [b]六是要求人员持证上岗。[/b]国控网臭氧标准传递以及运维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环保部委托监测总站负责臭氧标准传递持证上岗培训以及考核工作。  [b]问:4项作业指导书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b]《环境空气臭氧一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适用于臭氧一级标准向臭氧二级标准量值传递的工作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了一级标准传递机构开展臭氧一级校准的要求、方法及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程序;规范了一级标准传递机构开展臭氧一级校准的工作程序,使得一级标准传递机构开展臭氧一级校准工作有据可依,保障了环境空气臭氧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中臭氧一级标准量值传递的权威性。  《环境空气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作业指导书(试行)》适用于环境保护系统内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的间接比对和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规范了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的间接比对工作,建立我国环保系统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技术,保障了我国环保系统臭氧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测量量值一致性、可比性。为建立全国统一、完整的环境空气臭氧溯源链提供了技术保障。  《环境空气臭氧传递标准间逐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适用于经一级校准合格的臭氧二级传递标准对三级传递标准开展的二级校准工作,以及经二级校准合格的臭氧三级传递标准对四级传递标准开展的三级校准工作;规定了各级监测、运维机构使用其经过上一级臭氧传递标准校准合格的传递标准对下一级臭氧传递标准方法开展校准工作的方法及相关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规范了各级监测、运维机构的逐级校准操作,使得各级监测、运维机构开展的臭氧逐级校准工作有章可循,保障了环境空气臭氧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体系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使各级监测、运维机构的臭氧传递标准能够追溯至臭氧一级标准。  《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比对核查作业指导书(试行)》适用于各级监测机构对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质量进行现场核查,用以评价现场分析仪的性能和状态,评估臭氧自动监测数据质量和变化趋势;结合近年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数据质量的现状和国家考核对数据质量的要求,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制定了核查比对数据结果的评判标准;规范了现场比对工作程序、现场核查数据的记录、统计和评价方法,可作为评价运维公司的技术手段,同时可对重点关注数据和可疑数据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保障国控网环境空气臭氧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 新建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新建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新建标准: 示差扫描热量计检定装置 和开口闭口闪点测定仪检定装置 技术报告里需要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查找系统表没有,咨询后可以参照,请问我可以参照下图这个吗?望前辈们指点迷津。[img=,690,97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291326156527_5962_1693685_3.png!w690x979.jpg[/img]

  • 【分享】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

    任何一级质量检验机构,无论是在正常的检测活动中,还是在接受各种形式的认可、认证中,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或比对以及其它形式的证明其准确性的验证,都是一个实验室必不可缺的工作内容。在现行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审查认可细则》中,贯穿于其中的是“人、机、料、法、环”5个主要素,而在这5 个主要素中:机(仪器设备)、料(标准物质、消耗性材料)和环(环境条件)都涉及到量值检定问题。ISO/IEC导则25 : 1990 所涉及的13个要素中的第7条“设施和环境”、第8 条“设备和标准物质”、第9条“测量的可溯源性和校准”都与量值溯源有直接关系,第5条“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也与量值溯源有间接关系。因此,搞好量值溯源或比对是一个实验室开展质量活动的基础和充分必要条件。 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的区别 量值溯源性是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联系起来的一种特性。它要求实验室针对自己检测标准的相关量值,主动地与上一级检定机构取得联系,追溯高于自己准确度(一般遵循1/10或1/3法则)的量值与之比较,确定自己的准确性。而量值传递是上一级量值检定部门将自身的量值传递给低于其准确度等级的部门,主要是指国家强制性检定的内容。溯源和传递的主要区别在于溯源是自下而上的活动,带有主动性;量值传递是自上而下的活动,带有强制性。 实现量值溯源的形式及无法溯源时的措施 检定/校验:主要是对通用仪器和专用仪器中通用部门的检定/校验,依据的方法是国家或行业(包括烟草行业)的检定规程,或者是部门编制的校验规程。检定/校验人员应由国家计量授权部门或授权人员进行。 自校:主要是对专用仪器的行业检定规程或实验室自编的专用仪器校验规程中政府授权检定机构无法检定/校验的部分进行自校。 能力验证:属于同类实验室进行的相关项目、相关参数的共同测试,其结果可以间接验证量值的准确性。 比对:属于无法直接实现量值溯源时的一种计量方式,是对不同计量器具进行的同参数、同量程的相互比对。 从设备管理的角度实现量值溯源和验证比对 购置检定/校验:新仪器设备到货后应按照检定/校验规程进行检定/校验或自校,即使有检定证书,也应考察检定单位的资质证明是否能在溯源图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否则必须进行检定。周期检定:按各实验室独立编制的《检定/校验周期表》进行定期的检定/校验或自校。临时检定:当仪器出现故障经维修正常后,应当对故障相关部分的量值进行检定/校验或自校。 实现量值溯源和比对 对人员要求 检定/校验人员要具有相应量值检定的政府授权。 在“关于计量认证中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验和检验的规定”中要求自校人员应是从事该项目5 年以上的技术人员;而ISO导则25中未作年限上的要求。笔者认为自校人员首先应该是熟悉仪器操作、了解仪器原理和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的检验人员和设备管理员,不同的实验室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按以上要求确定本部门的自校人员。 比对的种类很多,当比对用于间接证明仪器的计量性能时,应由熟悉该仪器原理、具有一定经验和熟悉检测的人员进行。 对于检定结果的判定,随着专用仪器的发展,计量部门已不可能对所有专用仪器出具检定报告,而多是测试报告,其结果要由我们依据行业检定规程或部门的校验规程的技术要求进行判定。行业标准的不断推出,对相应标准器具的要求可能出现与国家通用检定规程在技术要求方面不一致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对受检产品合格判定的准确度及分辨率要求的级别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受检产品检测标准的技术要求,按照1/10或1/3法则判定受检仪器是否合格。 参考标准的建立 实验室有一些常用的、数量大且品种多的同类计量器具,这些器具如全部由政府授权的检定部门检定,一会造成工作的繁琐,二会造成经费的浪费。这时实验室应考虑设立计量员(应经当地计量所授权)和建立参考标准。由计量员以参考标准标定本实验室的工作器具。如各实验室检定的玻璃仪器,数量和种类特别多,各实验室应派人去当地计量所考取玻璃仪器检定员证书,同时购买高于工作器具准确度、分辨率的参考标准,并每年将此溯源。然后定期检定本实验室在用的工作玻璃仪器。 标准物质的控制 标准物质从种类上可分为有证标准物质和无证标准物质2 种。从保证计量特性来讲,讲究溯源性、实效性和可比性。 对于有证标准物质来讲,如烟气分析用的CO标准气体,既要求购置时厂方提供标准物质检测中心或被授权部门的被授权号,同时还要有检定值和有效期。有效期超过后,要么拿回原单位进行重新标定,要么作废停止使用。重新标定体现了溯源性,过期作废体现了实效性。多数标准物质尤其是成本低的标准物质一般遵循其实效性。 无证标准物质,主要是没有授权号,而必须作为标准物质使用的物质。此时必须在自己实验室的程序文件中作出量值比对的规定,一般要定期与同级别的实验室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对,也可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实验室内部的验证。 运行检查的要求 在ISO导则25中多次提到,发现质量问题时应对前期工作质量进行追溯。在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时,若发现计量不合格,如检定周期1 年,则应该追溯1年来的工作质量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在检定周期中经常地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追溯的难度也会大大减少。 在检测实验室,计量器具、标准物质的溯源或比对是一个实验室开展正常工作的基础,为确保检测结果在全国以至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必须进行科学的溯源、量值传递以及验证比对。

  • 关于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图C.1的一些想法

    [align=left]JJF1022-2014[font=宋体]中计量标准定义为[/font]”[font=宋体]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于检定或校准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font]”[font=宋体],[/font] JJF1033-2016[font=宋体]中[/font]3.1[font=宋体]给出的计量标准定义“[/font][font=宋体]具有确定的量值和相关的测量不确定度,实现给定量定义的参照对象。[/font][font=宋体]注:本规范所指计量标准约定由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组成。”显然不同的技术规范,因为应用的场景不同,计量标准的定义侧重点也不同。[/font]JJF1022-2014[font=宋体]中标准装置是指“主要计量标准器”或其反映的“参量”名称作为命名标识的计量标准。检定装置是指“被检定或被校准“计量器具”或其反映的“参量”名称作为命名标识的计量标准。”校准装置是指以被校准“计量器具”或反映的“参量”名称作为命名标识的计量标准。[/font]JJF1022-2014[font=宋体]对于计量标准的命名只与“主要计量标准器”、“参量”、“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的名称相关,与计量标准的具体组成结构无关。依据[/font]JJF1033-2016[font=宋体]的定义,计量标准由包括主标准器和配套设备共同组成,其命名遵循[/font]JJF1022-2014[font=宋体],分别为[/font]**[font=宋体]检定装置、[/font]**[font=宋体]标准装置、[/font]**[font=宋体]校准装置。因此[/font]JJF1033-2016[font=宋体]图[/font]C.1[font=宋体]中本级计量器具一栏,毫无疑问应当在计量标准名称中填写[/font]**[font=宋体]检定装置、[/font]**[font=宋体]标准装置、[/font]**[font=宋体]校准装置。[/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但是,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本质上一张增加了量值传递方向的溯源等级图,依据来自国家检定系统表。编写方法也应当参照[/font]JJF1104-2003[font=宋体]《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大多数情况下,以上述方式填写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注意,组成装置中的各部分是不是否采取了相同的溯源方法,另外,以装置的方式溯源能不能清晰地明确组成部分的溯源路径。参数量值可能由单独测量仪器产生,也可能由多台测量仪器组成装置产生,还有可能单独测量仪器产生多个不同参数量值,甚至由多台测量仪器组成装置产生多个不同参数量值,多台测量仪器组成装置产生同一参数的多个量值,例如酸度计检定装置、电导率仪检定装置,它们依据检定规程分为电子单元误差检定、还有仪器误差的检定,但是各检定项的量值溯源路径是不一样的,同时溯源的方法出不相同,如果再以检定装置以形式不能正确地表达相应的溯源路径与方式,这种情况在化学领域较为常见。因此,[/font]JJF1033-2016[font=宋体]图[/font]C.1[font=宋体]中本级计量器具中,以计量标准名称来替代计量器具名称的方式是否合适,是存疑的。[/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建议[/font]JJF1033[font=宋体]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也应当改为:左侧为[/font] [font=宋体]上一级计量器具、本级计量器具,下一级计量器具。对应的右侧为[/font] [font=宋体]计量基(标)准(器具)名称[/font] [font=宋体]计量标准(器具)名称、计量器具名称[/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6px] JJF1022-2014[/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中计量标准定义为[/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于检定或校准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6px] JJF1033-2016[/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中[/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3.1[/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给出的计量标准定义“[/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具有确定的量值和相关的测量不确定度,实现给定量定义的参照对象。[/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x]注:本规范所指计量标准约定由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组成。”[/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6px] 显然不同的技术规范,因为应用的场景不同,计量标准的定义侧重点也不同。[/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JJF1022-2014[/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中标准装置是指“主要计量标准器”或其反映的“参量”名称作为命名标识的计量标准。检定装置是指“被检定或被校准“计量器具”或其反映的“参量”名称作为命名标识的计量标准。”校准装置是指以被校准“计量器具”或反映的“参量”名称作为命名标识的计量标准。[/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JJF1022-2014[/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对于计量标准的命名只与“主要计量标准器”、“参量”、“被检或被校计量器具”的名称相关,与计量标准的具体组成结构无关。依据[/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JJF1033-2016[/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的定义,计量标准由包括主标准器和配套设备共同组成,其命名遵循[/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JJF1022-2014[/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分别为[/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检定装置、[/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标准装置、[/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校准装置。因此[/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JJF1033-2016[/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图[/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C.1[/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中本级计量器具一栏,毫无疑问应当在计量标准名称中填写[/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检定装置、[/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标准装置、[/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校准装置。[/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font][/align][align=left][size=16px][font=宋体] 但是,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本质上一张增加了量值传递方向的溯源等级图,依据来自国家检定系统表。编写方法也应当参照[/font]JJF1104-2003[font=宋体]《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大多数情况下,以上述方式填写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注意,组成装置中的各部分是不是否采取了相同的溯源方法。另外,以装置的方式溯源能不能清晰地明确组成部分的溯源路径。参数量值可能由单独测量仪器产生,也可能由多台测量仪器组成装置产生,还有可能单独测量仪器产生多个不同参数量值,甚至由多台测量仪器组成装置产生多个不同参数量值,多台测量仪器组成装置产生同一参数的多个量值,例如酸度计检定装置、电导率仪检定装置,它们依据检定规程分为电子单元误差检定、还有仪器误差的检定,但是各检定项的量值溯源路径是不一样的,同时溯源的方法出不相同,如果再以检定装置以形式不能正确地表达相应的溯源路径与方式,这种情况在化学领域较为常见。因此,[/font]JJF1033-2016[font=宋体]图[/font]C.1[font=宋体]中本级计量器具中,以计量标准名称来替代计量器具名称的方式是否合适,是存疑的。[/font][/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font=宋体] 建议[/font]JJF1033[font=宋体]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也应当改为:左侧为[/font] [font=宋体]上一级计量器具、本级计量器具,下一级计量器具。对应的右侧为[/font] [font=宋体]计量基(标)准(器具)名称[/font] [font=宋体]计量标准(器具)名称、计量器具名称。[/font][/size][/align]

  • 【原创大赛】量子基准代替实物基准传递的意义

    人们为了把客观世界的特性用数量表达,就需要进行测量。测量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比较的过程。例如,我们用步长去测量某一段距离,就是用自己的跨步去与此段距离作比较,确定此段距离是步长的多少倍。当然此例中的测量过程比较粗糙,步长也因人而异,所以测量准确度不高。随着近代大规模机械生产的发展,对零件提出了互换性要求,这就要有统一的几何量标准。贸易活动的日益扩大也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质量(mass)标准的要求。一旦这些标准建立了起来,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的测量过程就有了统一的依据,测量的数值结果可以相互比较。也就是说,测量过程可以溯源到统一的标准。这种可以溯源到统一标准的测量就称为计量,而统一的标准就是计量标准。 计量标准一般先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取得统一,以促进该国的生产和贸易的发展。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的计量标准(统一度量衡)是历史上我国对计量事业的重要贡献。18世纪以后由于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首先在欧洲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计量单位制--米制,确定了以米、千克、秒为最基本的计量单位。经过一百多年,此种单位制已发展成为目前国际上一致公认的国际单位制SI。其中规定了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坎德拉、摩尔7个基本单位,其他各种单位则由这7个基本单位导出。由于7个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中给出了它们的严格定义及准确复现单位的方法。用于保存和复现基本单位的装置就是准确度等级最高的计量标准--计量基准。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各国建立起了经典的计量基准。这些计量基准一般是根据经典物理学的原理,用某种特别稳定的实物来实现,故称为实物基准。例如一个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的铂铱合金圆柱--千克原器砝码的质量就定义为质量单位千克,按X型铂铱合金米尺的刻线间距离定义长度单位米,用一组饱和式韦斯顿标准电池的端电压的平均值保持电压单位伏特,用一组标准电阻线圈的电阻平均值保持电阻单位等等。 计量基准是保证整个计量工作准确度的基础。但也正是由于其重要性,不能轻易使用。为了使产业界能够使用准确的计量量值,需要建立一种量值传递检定网。以最常见的称重计量为例,最高等级的质量计量基准是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铱合金千克砝码原器。每数年一次各国的中央计量机构把它们的国家基准千克砝码运到巴黎与砝码原器进行比对以得到各国基准砝码的准确量值,然后再由各国自行向下传递质量量值。我国则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等各级计量机构。这些计量机构都保存着它们的标准砝码,并按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企业的金字塔式的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系统依次向下传递量值,开展日常的计量检定工作。 19世纪以来,各国的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系统给产业界提供了计量服务,确实在帮助产业界提升产品品质的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科技及工农业的发展,这样的传统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对计量准确度日益提高的要求。由于量值传递系统溯源的是实物基准,而实物基准的缺点正是在于它们是一些具体的宏观实物。由于一些不易控制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影响,实物基准所保存的量值会发生缓慢的变化,如果只从改善材料稳定性和制作工艺的方向努力,已很难大幅度提高实物基准的准确度。 随着20世纪量子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建立量子基准以代替传统的实物基准已经成为可能,并在初步的尝试中得到了精确度较高的计量基准。量子物理学阐明了各种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微观粒子的态和能级的概念。按照量子物理学,宏观物体中的微观粒子如果处于相同的微观态,其能量有相同的确定值,也就是处于同一能级上。当粒子在不同能级之间发生量子跃迁时,将伴随着吸收或发射能量等于能级差DE的电磁波能量子,也就是光子。而且电磁波频率n与DE之间满足普朗克公式, 即两者之间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普朗克常数h 。也就是说,电磁波的频率反映了能级差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物体中基本粒子的能级结构与物体的宏观参数,如形状、体积、质量等等并无明显关系。因此,即使物体的宏观参数随时间发生了缓慢变化,也不会影响物体中微观粒子的量子跃迁过程。这样,如果利用量子跃迁现象来复现计量单位,就可以从原则上消除各种宏观参数不稳定产生的影响,所复现的计量单位不再会发生缓慢漂移,计量基准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可以达到空前的高度。更重要的一点是量子跃迁现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原理相同的装置重复产生,不像实物基准是特定的物体,一旦由于事故而毁伤,就不可能再准确复制。因此用量子跃迁复现计量单位对于保持计量基准量值的高度连续性具有重大的价值。

  • NIMDO远程时间溯源装置——构建精准时间溯源传递体系

    [font=Tahoma, &][color=#444444] 在国际单位制规定的7个基本物理量中,时间的测量准确度最高、应用最广。高精度时间频率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参量,渗透至基础研究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乃至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准确、独立的时间频率基准的国家之一。中[/color][/font]国计量科学研究院[font=Tahoma, &][color=#444444](NIM)建立了我国的时间频率计量基准,包括秒长国家计量基准和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高准确度的时频传递系统是时间频率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链接我国时间频率基准到各级标准及时间频率用户之间的桥梁,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间可利用电波来进行高准确度量值传递是其显著特点,这也是使得时间频率形成计量系统内唯一扁平化溯源体系的最重要要素。尽管使用单向GPS授时技术的时间标准可溯源到GPS时间,但这既因各种误差[/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源在单向授时中消除效果差而性能受限,又无法保证其在我国的合法溯源性和安全性,尤其是航空航天等对安全、稳定有着高要求的行业及其用户来说,对国家时间频率计量基准的精准溯源就尤为重要。[/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根据中国国家计量法[/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法定时间频率量值应溯源到国家时间频率计量基准。在2016年修订实施的最新的时间频率计量器具检定系统[/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表当中,时间标准这一层级在我国实际尚属空白状态,原因在于对时间标准的概念不清晰,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同时时间标准的实现需要建立技术复杂度高、操作和维护难度大的授时系统,对人力、物力和资金都是极大的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国家时间频率计量基准的应用。[/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为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系统研究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远程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和时间传递链路校准技术,成功研制了远程时间溯源装置—— NIMDO,实现了基于GNSS时间频率传递的可准实时验证的溯源或授时技术,通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实现远程时间频率源与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的比对,进而实施对远程时间频率源的实时驯服,最终实现其与UTC(NIM)的实时同步。它的目标是解决我国地方基本没有时间标准(守时系统)的问题,同时这项技术也可作为一种纳秒级高精度授时技术来使用。当然,它也可以进而以UTC(NIM)以外的其他标准时间作为参考,实现与其他标准时间的溯源同步。以UTC(NIM)作为参考时,可在远程端以一定的偏差(90%情况下优于10纳秒)及其不[/color][/font]确定度[font=Tahoma, &][color=#444444]水平(偏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纳秒)复现UTC(NIM),也就是在远程端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实时溯源到UTC(NIM)的原子时标(即NIMDO)。[/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GNSS时间频率传递功能是NIMDO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基本原理可描述为:时间频率传递双方都将各方GNSS时频传递装置与本地时间频率参考建立链接,双方通过GNSS时间频率传递装置测量记录同时段的GNSS观测数据,通过解算,分别得到两站时间频率参考与GNSS(系统)时间的差,它们的单差为两站时间频率参考的比对结果,即两站时间频率传递结果,如图1所示。NIMDO支持全球定位系统(GPS)、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等,支持码和载波相位测量,能够生成与接收机无关的交换格式(Rinex)和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时间传递标准格式(CGGTTS)及其实时数据(每16分钟产生一个数据文件),可实现本地数据向远程端服务器的自动上传下载,并且能够通过实时交互数据与其他观测站进行比对。[/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NIMDO的时间标准精密驯服算法为NIMDO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包括NIMDO内可控振荡器的噪声特性分析建模、时间频率参数预测和驯服控制等,用于保证振荡器以可控方式运行,确保其时间和频率输出准确、稳定、可靠及与UTC(NIM)的实时溯源性。[/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NIMDO配套专业的用户软件,无论是在局域网还是在互联网上,均可由用户通过网页浏览器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测,界面友好,中英文显示,方便操作。用户可在装置本地登陆或通过网络远程登陆查看装置实现时标与UTC(NIM)时差的实时曲线(最小时间间隔30秒)和历史比对曲线。[/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总而言之,NIMDO是GNSS时间频率传递装置的重要扩展,其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NIM-TF-GNSS-3型时间频率传递模组基础上,集成“GNSS全/共视法”实时比对和时间频率标准实时精密驯服算法,将本地时钟远程溯源并同步至UTC(NIM)(或其他标准时间上),从而实现时间、频率的远程复现及传递。当NIMDO持续运行时,它成为一个实时溯源及同步到UTC(NIM)的时间尺度,产生标准时间和频率信号。当然,NIMDO 也可单独作为 GNSS 时间频率传递装置, 实现用户原子钟和时间频率计量基准、标准的远程(实时)比对, 生成标准格式的时间频率传递数据文件, 解决用户远端原子钟的校准问题。[/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NIMDO在满足运行条件时可随时开机,之后自动稳定运行,不需要人为干预,与参考标准时间在几小时内同步锁定在预期指标内,因此显著减少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的使用并且大大节省了时间。NIMDO已在军民多个领域中使用,包括通信、电力、航天等,尤其在无人值守条件下,实现了与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实时同步和溯源的时间频率标准,有力保障了高性能远程校准及网络授时能力,可以满足中国各地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交通、互联网、移动通信(5G)和大数据等领域对高准确度时间频率量值的溯源需求。[/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在此基础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分别在黑龙江、新疆和贵州的省级计量机构建立试点,安装了NIMDO,构建了各试点的时间频率标准,并通过溯源比对系统实现了其与UTC(NIM)的实时比对,形成了远程时间频率溯源示范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在贵州省计量测试院布设的远程时间溯源装置,经过近4年的验证运行,与UTC(NIM)的溯源结果有90%以上的观测点在5纳秒以内,98%以上的观测点在10纳秒以内,20纳秒以内的观测点达到99.85%,频差结果小于5e-14的观测点达到61%。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远程时间溯源装置NIMDO”,实现了与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的实时溯源并同步的时间频率标准,基本可以满足区域各类时间频率量值的溯源需求。[/color][/font][font=Tahoma, &][color=#444444] 目前,以NIMDO为核心,在贵州和青岛分别成立了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贵州和青岛应用中心,与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上海实验室(以NIMDO为重要溯源手段)共同成为国家远程时间溯源体系的重要节点。同时,若干地方和行业计量机构及一些其他企业和重要机构正在筹划基于NIMDO建设时间频率相关的精密实验室,它们的成立将在我国时间频率计量基准量值的传递与应用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为高速铁路、北斗卫星导航应用、5G移动通信、大数据传输、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频率技术服务。[/color][/font]

  • 量值传递的定义和意义

    [font=宋体][color=#FF6600]量值传递被定义为[/color][/font][font=宋体]: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一致。[/font][font=宋体]为什么要进行量值传递呢[/font]?[font=宋体]我们知道任何计量器具,由于加工、装配等原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新制造的计量器具,由于设计、加工、装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必须用一定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检定,判断其是否合格;使用过程中的计量标准器和工作计量器具,[/font]-[font=宋体]由于使用中的磨损、环境影响或使用不当等原因,:也会引起其计量参数的变化,也需要定期地采用一定等级的计量标准对其进行检定,根据检定结果作出继续使用、进行修理或报废的判断;经过修理的计量标准器或工作计量器具是否达到计量参数指标的要求,也须用相应的计量标准进行检定。否则,由于各级计量标准器不标准:[/font]([font=宋体]不合格[/font])[font=宋体]、工作计量器具合格与否便无从谈起,就不能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致,就必然造成量值传递的混乱。由此可见,建立量值传递体系是统一计量器具量值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计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是保证全国量值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技术保证。[/font]

  • 【资料】中国的量值传递体系

    中国的量值传递体系 计量基准、标准的作用及法律地位 计量基准一般分为国家计量基准(主基准)、副计量基准和工作计量基准。 国家计量基准,简称国家基准,是在特定计量领域内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并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经国家鉴定、批准作为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 副计量基准,简称副基准,是通过与国家基准比对或校准来确定其量值,并经国家鉴定、批准的计量器具。 工作计量基准,简称工作基准,是通过与国家基准或副基准比对或校准,用以检定计量标准的计量器具。 在一个国家内,量值溯源的终点(即量值传递的起点)是国家基准,它必须具有最高的计量学特性,它体现了一个国家计量科学技术的水平。 副基准在全国作为复现计量单位量值的地位仅次于国家基准。它用以代替国家基准的日常使用及验证国家基准的变化。一旦国家基准损坏,副基准可用来代替国家基准。然而,并非所有的国家基准下均设副基准,这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工作基准在全国作为复现计量单位量值的地位在国家基准和副基准之下,设立工作基准主要是为了不使国家基准由于使用频繁而丧失其应有的计量学特性或遭受损坏。计量标准是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规定的准确度等级,用于检定较低等级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计量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各种计量基准器具,作为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这就确立了国家计量基准的法律地位。计量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分别确立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计量标准及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的法律地位。中国的量值传递体系 量值传递的作用 保障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实现量值的准确可靠是计量工作的核心。量值不仅要在国内统一,而且还要达到国际上的统一。“量值传递”及其逆过程“量值溯源”是实现量值统一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它为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实验、贸易结算、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提供了计量保证。 量值传递是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量值的准确和一致。即保证全国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下测量同一量值的计量器具都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工作。

  • “向下传递” 和“向上溯源”

    量值有国际认可的标准, 如质量千克(标准是放在法国的千克原器, 是现存唯一的实物标准)、长度米(已不用实物标准而用量子学覆现)等。在中国, 将标准量值带到应用层面叫 “量值传递”, 是通过校准来实现这种传递。在外国, 对严谨的量度(例如实验室中的测试), 量值是要求traceable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的, 中译为“溯源” 至国际标准, 亦是通过校准来实现这种溯源。我觉得“向下传递” 和“向上溯源” 其实是同一样操作的两种说法。 “传递” 和“溯源” 可以说是同义词, “向下” 和“向上” 是多余的词。不同意者请看此例: 假设我是广州某实验室的技术员, 我的工作台上有一套在北京NIM检定了的标准砝码和广东省某县实验室送来的天平, 一本“G1036-2008 电子天平检定规程”, 我究竟怎样操作才算将量值“向下传递” 、怎样操作才算将量值“向上溯源” 呢?所以, 当我看到 “检定是自上一级标准,向下一级标准(或计量器具)的量传,具有强制性;校准是下一级标准(或计量器具)向上一级标准溯源,不具有强制性。” (8# 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30113/4510861/ ) 时, 觉得怪怪的, 同一样的操作, 怎分“向下” 和“向上” 呢?但是, 想了几天, 有点头绪 : 可能这是中国的特色。在中国, 检定是法律行为注1], 必需由官方机关(或其授权机构) 执行。既然是官, 就高高在上[font=Times Ne

  • 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困惑

    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困惑

    我们常说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有与下区别: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2/201302211516_426421_1626275_3.jpg那么是否是?对于我们市级计量所,对于一些携带方便的标准器如检分光光度计的标准滤光片,送到省级计量院去检定,这样自下而上就是溯源;而对于不方便搬运的,如电能表检定装置,就是省院来我所检定,这样自上而下就是量值传递。

  • 它山之玉:关于“量值传递”术语定义的探讨

    [b]有量友提出:[/b][font=宋体] [b]众所周知,在计量行业中,大家普遍认可的是:量值传递是由上一级计量基(标)准量值将自身的量值传递给低于其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主要是指国家强制性检定的内容。而量值溯源是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联系起来的一种特性。它要求实验室针对自己检测标准的相关量值,主动地与上一级检定机构取得联系,追溯高于自己准确度(一般遵循1/10或1/3法则)的量值与之比较,确定自己的准确性。由此可见,溯源和传递的主要区别在于溯源是自下而上的活动,带有主动性;量值传递是自上而下的活动,带有强制性。[/b][/font][b][font=宋体]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font][font=宋体]JJF 1001-2011 [/font][font=宋体]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中对“量值传递”术语的定义(9.60)是:“通过对测量仪器的[/font][font=宋体][color=red]校准[/color][/font][font=宋体]或检定,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实现的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的测量标准[/font][font=宋体][color=red]传递[/color][/font][font=宋体]到工作测量仪器的活动,以保证测量所得的量值准确一致”。[/font][/b][font=宋体][b] “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是计量的基本术语,“检定与校准”是计量的基本工作,是计量技术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任务和工作内容。[/b][/font][b][font=宋体] 对于“计量检定”,《[/font][font=宋体]JJF 1001-2011[/font][font=宋体]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中给出的解释是(9.17)“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符合法定要求的活动,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font][font=宋体] 对于“校准”,《[/font][font=宋体]JJF 1001-2011[/font][font=宋体]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中给出的解释是(4.10)“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则是由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定度”。[/font][font=宋体] 检定属于法制计量管理的范畴的执法行为,其中的检定规程及检定周期等要按法定要求进行。校准不具有强制性,属于组织自愿的溯源行为。可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评定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为计量器具或标准物质定值的过程。显而易见,两者虽然都是一种技术活动,但有不同点,不能相互混淆。既然“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是一相逆过程,那么,量值传递能否通过校准进行“传递”?《[/font][font=宋体]JJF 1001-2011 [/font][font=宋体]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中对“量值传递”术语的定义(9.60)是否成立?能否可行?[/font][/b][font=宋体][b] “量值传递”究竟是否包含自下而上的校准过程?是大家理解出现了偏差,还是定义的不准确?对此,规范应有一个权威的、准确的、统一的解释,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复,以便让人们能够便于理解和统一认识。[/b][/font][font=宋体][b]——————————————————————————[/b][/font][font=宋体][b] [color=#ff0000]请问各位版友:你的看法如何?[/color][/b][/font]

  • 【资料】环境监测中的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

    1 前言90年代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强化管理制度,要求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环境监测不仅要做好浓度控制的监测,而且要进一步开拓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监测;在完成城市环境监测的同时,要逐步开拓生态环境的监测。因此,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正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共同关注。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不易准确测量等特点。因此,环境监测的质量要求包含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主要内容有:监测分析的方法、采样方式、样品的处理与保存、质量控制程序、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校准、试剂及基准物质的选用、人员的技术培训、实验室的环境、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环境监测中要求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在监测数据的使用中,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性。2 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计量法中的量值传递,就是通过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溯源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计量法中的量值溯源,是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能够与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同样保证了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用国家计量基准校准1级标准物质,再用1级标准物质校准2级标准物质,以达到校准工作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反过来,通过工作计量器具的准确校验,来比较2级标准物质,比较1级标准物质,与国家计量基准物质相一致,使工作计量器具达到准确。3 环境监测工作的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环境监测工作的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见图2所示。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用2级环境标准物质,通过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溯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再通过连续的比较链,用质量控制样品来检验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得出检验数据;通过环境监测中的质量评审,不合格的纠正,合格的被接受,保证了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4 结语4.1在环境监测中使用环境标准物质和计量器具作量值传递及使用质量控制样品和计量器具作为量值溯源,提高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4.2 标准物质是一种传递准确度的工具,是量值传递的物质基础,只有当它和标准的测量方法及通过鉴定的计量仪器结合在一起,即测量系统经过标准化并达到稳定后方可使用标准物质,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3 在环境监测中要选择与待测样品的基本组成和待测成分的浓度相似的标准物质,严禁使用过期失效的标准物质。

  • 实验室传递窗的要求

    食品P2传递窗的要求是要求几个,有哪个文献或者标准有要求的吗?求分享!!!谢谢啦

  • 【转帖】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

    一、测量的基本概念 量值: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国际计量基(标) 准:经国际协议承认的测量标准,在国际上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据。 国家计量基(标) 准:经国家决定承认的测量标准,在国家内部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据。 有证标准物质: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中一种或多种特性值是用建立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地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每一种出证的特性值都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 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计量基(标) 准或国际计量基(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使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可以按这条比较链通过校准向测量的源头追溯,即溯源到同一个测量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 ,这样才能确保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才具有可比性、可重复性和可复现性,而其途径就是按比较链,向计量基准的追溯。 计量标准: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它是按国家规定的准确度等级,作为检定依据用的计量器具或标准物质;它处于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通过检定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从而确保工作计量器具量值的准确可靠,确保全国测量活动达到统一。为使各项计量标准能在正常技术状态下进行工作,保证量值的溯源性,《计量法》规定建立计量标准,并要依法考核合格,这样才有资格进行量值传递。 计量标准考核:对用于开展计量检定、进行量值传递资格的计量认证。它包括对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环境条件、人员和管理等四个方面的技术状态考核。计量标准考核是计量监督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实施《计量法》的技术基础和依据。 计量器具: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理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和工作计量器具。   计量基准器具:即国家计量基准器具,简称计量基准,是指用以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量值,经国务院计理行政部门批准作为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   计量标准器具:简称计量标准,是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的,用于检定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计量检定: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 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中的“检定或校准方法”是指什么?

    在很多建标资料里看了好多不同单位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看迷茫了。“检定或校准方法”这一栏 有写“检定”、“校准”的,有写“比较法”的,有写“直接测量”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感觉后面两个靠谱些,但很多单位建标写的是“检定校准”。到底应该如何?有没有文件出处?

  • 模型传递方法

    [font=宋体]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中,由于两台仪器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同一样品在两台仪器上所获得的光谱存在差别,导致一台仪器上所建立的模型不能用于另外一台仪器。仪器间的差异包括不同型号仪器之间的差异和相同型号仪器之间的差[/font][font=宋体]异。对于不同型号的仪器,由于分光原理或采用的检测器等不同,导致波长范围、波长精度及光谱响应会存在差异。对于相同型号的仪器,由于加工工艺水平局限及仪器随时间老化等原因,也会使仪器波长及光谱响应存在差异。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建立模型是一项烦琐、重复的工作,浪费人力、物力等资源,而且有些情况下样品可能不易获得或不易保存,存在重新建模困难,需要采用数学方法解决仪器之间的模型适用性问题,称之为模型传递。[/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模型传递([/font][font=Times New Roman]Model transfer[/font][font=宋体]),也称仪器标准化([/font][font=Times New Roman]Standardization of spectrometric instruments[/font][font=宋体])是指经过数学处理后,使一台仪器上的模型(称为源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Master[/font][font=宋体])能够用于另一台仪器(称为目标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Slave[/font][font=宋体]),从而减少重新建模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实现样品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在确定仪器间光谱关系时,需要在两台仪器上同时测定某些样品的光谱,这些样品称为传递样品。根据是否需要传递样品,将模型传递分为无标样方法和有标样方法[/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6][/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宋体]。无标样方法在模型转移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传递样品,主要以有限脉冲响应([/font][font=Times New Roman]Finite impulse response[/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FIR[/font][font=宋体])算法为代表。有标样方法必须选择一定数量的样品组成标样集,并在源机和目标机上分别测得其信号,从而找出该函数关系。这类算法又分为两种,一是基于预测结果的校正,如斜率[/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偏差([/font][font=Times New Roman]Slope/Bias[/font][font=宋体])算法;二是基于仪器所测光谱信号的校正,如直接校正([/font][font=Times New Roman]Direct standardization[/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DS[/font][font=宋体])算法、分段直接校正[/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PDS[/font][font=宋体])算法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Shenk[/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 [/font][font=宋体]算法。此外,光谱空间转换([/font][font=Times New Roman]SST[/font][font=宋体])算法,已证明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其主要通过主从光谱空间之间的转换消除测量条件变化或仪器引起的光谱差异。[/font][/font]

  • 什么是“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传递扁平化”?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第二十三条“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中这样表述——“突破量子化计量及扁平化量值传递关键技术”。什么是“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传递扁平化”?这涉及国际单位制SI的变革。国际单位制是全球统一的计量单位制,其核心是7个基本单位,即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电流单位“安培”、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和物质的量单位“摩尔”。在量值传递方面,单位“米”的基准是实物米尺,各个国家的基准米尺都需要溯源到国际计量局的国际米原器进行校准,然后通过实物传递到省一级、市一级、县一级,且一级级地进行校准。传递的过程越长,其精度的损失就越大。

  • 计量检定于量值传递

    我们单位玻璃容器需要检定 每种容器都送检了一部分 ,但是其余的容器需要进行量值传递 请问 量值传递要于计量检定检定的内容完全一样?

  • 迪马20周年“传递”幸运大抽奖

    不论您是迪马的老客户还是新客户,不论您是否购买使用过迪马的产品,只要您是一位色谱工作者,只要您想了解迪马,就来参加幸运大抽奖,传递一份幸运,就这么轻轻一点您可能成为下一位传递幸运的人!活动时间:即日起——2013年10月31日活动说明: 迪马20周年“传递”幸运大抽奖,每月一期,共2期,月末抽取50位幸运客户,上月未中奖名单将进入下月抽奖池中继续参加抽奖直到活动结束。 各位摩拳擦掌准备起来!大奖等您来领取! 奖项公布:2013年11月底在迪马官方网站(www.dikma.com.cn)公布,敬请期待!点击详情 一等奖(10名):价值200元爱国者移动电源(11200毫安)http://www.dikma.com.cn/Public/Uploads/images/1(167).JPG 二等奖(30名):价值100元金士顿16G U盘 http://www.dikma.com.cn/Public/Uploads/images/2(102).JPG 三等奖(60名):价值40元韩国进口三光云彩玻璃杯(颜色随机) http://www.dikma.com.cn/Public/Uploads/images/3(77).JPG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属于迪马科技

  • 【第二届网络原创参赛作品】XPS与AES的样品存放与传递

    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是两种表面灵敏的分析技术,分析深度通常为几个纳米。因此,测试结果会由于样品的处理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与样品无关。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来送养的人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没有任何包装的小东西,让我测试表面有破损或是有腐蚀的部位的成分……在这里我根据平时工作的经验将样品的存放与传递中注意的事项做个归纳。对于样品而言,最好是没有任何处理,尽可能的保持样品表面的原始状态。但实际工作中做到这点非常难,通常是作为原位分析的标准。普通的样品只要我们在存放和传递过程中多加注意也可以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样品的存放和传递使样品从制成到送入真空分析室之间这段时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时间段都是以天来计算的。所以,样品存放和传递也就至关重要,通过在这个环节中多加注意,来降低样品被污染的风险,提高检测数据的可用性。存放过程存放容器:手套箱、真空室、干燥器是比较好的样品存放容器,但应注意避免容器内存放(过)其他挥发性物质,这样可能会在样品之间发生交叉污染。使用其他容器存放样品时应注意:容器不能以颗粒、气体、液体、表面扩散的方式向样品传递污染物,样品的被分析面也不能接触器壁。温度:温度也会对样品造成一定影响,避免高温环境存放和传递。传递过程一般情况下,样品传递过程中必须有包装,对包装的总体要求可以参考存放过程。为了在送样时便于对实验人员讲解样品情况,最好使用透明材料制成的包装。下面分别针对不同类别样品的特征分别说明。普通固体样品:用清洁的包装盒将样品固定(可使用双面胶)于盒底,样品的被测面不要盒壁或盒盖。盒子要有一定的密封性,且包装过程,尽可能在清洁无尘环境中完成。半导体晶片类固体样品:此类样品对表面要求比较高,对沾污、氧化敏感,应该尽可能采用真空封装或惰性气体保护。包装盒应使用专用包装盒,以保护被测试面。普通粉末类样品:粉末样品无法控制被测面,这就对容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容器要洁净,元素成分简单(纯聚乙烯材料的包装袋或样品管)。在填装多种样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工具的使用,避免相互沾污。催化剂类粉末样品:某些催化剂类样品对气非常敏感,并且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微尘,可以考虑真空封装和惰性气体保护。有些情况下,样品对空气敏感,而送样方不具备真空封装和气体保护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液封的方法。液封一般使用去离子水或纯酒精。前提是样品与此两者不反应。个人归纳,难免缺漏,持续维护,欢迎意见和建议。

  • 传递窗材质选择

    据我们多年的生产经验, 许多客户在购买传递窗的时候往往不太了解自己企业需要购买什么样材质的传递窗, 而传递窗的材质又是传递窗价格影响的最主要因素, 那么我们需要购买什么样材质的传递窗呢?传递窗采用材质及厚度;厚度我们建议最少使用1mm厚的板材,这样可以保证箱体的的牢固,如果采用更薄的板材,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变形;而采用的板材要根据现场实际的情况来决定,例如以下几个场合: 实验室、食品行业传递窗:一般像实验室用的大部分因为湿度不大,一般选用的是外壳扎钢板喷涂,内壁一般选用304不锈钢(304不锈钢可以抵抗一般酸碱的腐蚀避免生锈);当然,在一些湿度较大的实验室里也有选用全304不锈钢的传递窗;但有一些像食品包装类的,因为空气比较干燥,而且在使用过滤程没有酸碱腐蚀,也可以采用201不锈钢来做内壁和箱体; 电子行业也是像上述湿度进行选择,但在制药行业一类的,因为国家规范中有要求,所以我们会建议客户使用全304不锈钢的传递窗; 冷扎钢板喷涂与不锈钢的分类造成传递窗在价格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的应用来选用不同的材质选用最合适自己的传递窗;

  • 【资料】传递窗验证方案

    Validation protocol of the delivery windows编号Code: 版本Version: 编写Prepared by: 日期Date:审 核 人 日 期 Reviewed by Data批准Approved by: 日期Date:变更记录Change Log版本号Version 变更描叙Description 变更细节Section changed 批准日期Release Date目 录Contents1 简介 42 实施计划 43 验证小组成员 44 仪器及用具 45 菌株和培养基 56 安装确认 57 运行确认 58 性能确认 69 再验证 810 修改事项 811 相关SOP 812 附件 81 简介传递窗是一种洁净室的辅助设备,主要用于洁净区与洁净区之间,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小件物品的传递,以减少洁净室的开门次数,使洁净室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传递窗内安装有紫外灯,物品经紫外线照射消毒后进入洁净区。紫外线是一种电磁辐射,波长190~350nm,其中以253.7nm的杀菌力最强,可使DNA链上相邻嘧啶碱基之间形成二聚体,抑制DNA的复制,导致突变或死亡。紫外线的杀菌力与紫外线强度、照射时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本方案包括该设备的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等内容。在确认过程中出现任何偏差,必须及时解决偏差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确认。实施内容 时间安排安装确认 运行确认 性能确认 2 实施计划3 验证小组成员部门 姓名 职 责QA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批准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QC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指导和监督方案的实施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起草,参加方案的实施 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协助方案的实施4 仪器及用具 名称 型号或规格 校验单位 校验编号 有效期细菌培养箱 GNP-9270型 广州市计量所 霉菌培养箱 SHP-150型 广州市计量所 数显式温湿度计 DWS508D 广州市计量所 紫外线强度测定仪 TN-2254 广州市计量所 净化工作台 HS-1300-V型 —— —— ——电动混匀器 G560E —— —— ——移液器 0.5~10ul 移液器 100~1000ul 5 菌株和培养基名称 批号 生产厂家营养琼脂培养基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营养肉汤培养基 改良马丁培养基 金黄色葡萄球 枯草芽孢杆菌 大肠杆菌 白色念珠菌 6 安装确认由供应商技术人员作为主要安装人员,工程部人员协助安装。安装过程中对装置及其工作状态进行检查。若确认过程中发现因为紫外灯管不符合要求而造成偏差,工程部人员负责紫外灯管的申购与更换。将安装确认结果记录于附件1和附件2。确认项目 描 叙工作环境确认 传递窗应安装在非洁净区(培养室)与洁净区(洁净走廊)之间。 非洁净区温度应为18℃~27℃;相对湿度应为40%~80%。电源确认 设备的电源应正确连接,工作电源:AC (220±22)V。装置确认 确认紫外灯管功率。 紫外灯管应正常,无损坏,匹配,紧密连接。 传递窗侧门垫圈应配套、密合、完好。 传递窗内部与紫外灯管表面应清洁,表面无尘土。 传递窗内表面材质应为不锈钢,平整光洁耐磨。备件 确认是否有相同型号规格的紫外灯管备用。7 运行确认运行确认在安装确认之后进行,若安装确认出现偏差,须在解决偏差之后进行。通过对传递窗进行试运行,以证明设备各项技术参数和功能能达到本公司设定要求。将运行确认结果记录于附件3和附件4。7.1 SOP确认:确认是否有传递窗使用的SOP,作为传递窗使用操作的技术支持与指导。验证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此SOP对传递窗进行操作。7.2 设备操作功能确认:逐项确认各项操作功能,结果均应符合要求。7.3 互锁确认: 两侧门设有互锁装置,确保两侧门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7.4 辐照强度测定:开启紫外灯5min后,用中心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强度测定仪在灯管下方垂直中心操作面处测量其辐照度值(uW/cm2)。普通型或低臭氧型直管紫外灯,新灯管的辐照度值应为:功率10W,≥65 uW/cm2 ;功率15W,≥145 uW/cm2 。使用中的灯管其辐照度值:功率10W,≥45 uW/cm2 ;功率15W,≥100 uW/cm2 ,低于此值者应予以更换。7.5 紫外强度分布:开启紫外灯5min后,在传递窗底部测量中央及四角5个位置的紫外线强度(uW/cm2),确定紫外线强度最弱位置。以紫外线强度最弱位置达到所需照射剂量的时间作为消毒合格时间。 洁净区非洁净区8 性能确认确认紫外灯对细菌及其芽孢和真菌的杀灭效果。性能确认在运行确认之后进行,若运行确认出现偏差,须在偏差解决之后进行。8.1 培养基的制备8.1.1 营养琼脂培养基配方:营养琼脂培养基粉 31.0g纯化水 1000ml 配制:称取营养琼脂培养基粉置适宜容器中,按配方比例加入纯化水,水浴加热使溶解,调pH至7.1±0.2,分装于适宜容器,置高压灭菌器灭菌121℃×15分钟。 8.1.2 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配方: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粉 42.0g纯化水 1000ml 配制:称取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粉,按配方比例加入纯化水,水浴加热使溶解,调pH至6.4±0.2,分装于适宜容器,置高压灭菌器灭菌115℃×20分钟。8.1.3 营养肉汤培养基配方:营养肉汤培养基 20g纯化水 1000ml 配制:称取营养肉汤培养基20克,加1000ml纯化水,加热溶解,加热至沸,冷却至常温,分装于适宜容器,置高压灭菌器灭菌121℃×15分钟。8.1.4 改良马丁培养基配方:改良马丁培养基粉 28.0g纯化水 1000ml 配制:称取改良马丁培养基粉,按配方比例加入纯化水,水浴加热使溶解,调pH至6.4±0.2,分装于适宜容器,置高压灭菌器灭菌115℃×20分钟。8.2 菌悬液的制备8.2.1 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23~28℃培养18~24小时。8.1.1 细菌芽孢悬液的制备:8.1.1.1 取枯草芽孢杆菌增菌液适量至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使菌液布满营养琼脂培养基 斜面,30~35℃培养5~7天。用接种环取菌样少许涂于玻片上,固定后以改良芽孢染色法染色,并在显微镜(油镜)下进行镜检。当芽孢形成率达95%以上时,即可进行以下处理。否则,应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直至达到上述芽孢形成率后再进行以下处理。8.1.1.2 取适量无菌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以L棒轻轻推刮下菌苔。吸出第一批洗下 的菌悬液,再取适量无菌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重复洗菌一遍。将第一和第二批洗下的菌悬液集中于一含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烧瓶内,振摇5min,打碎菌块,使成均匀的芽孢悬液。8.1.1.3 将芽孢液放于80℃水浴中10min(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