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工程规划

仪器信息网工程规划专题为您整合工程规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工程规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工程规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工程规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工程规划话题讨论。

工程规划相关的资讯

  • 多部委联发《“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附全文)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 /strong /p p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任务要求,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任务目标,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显着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制定“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 /p p    strong 一、发展形势 /strong /p p   “十三五”是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战略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时期。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十三五”时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迫切需求。 /p p    strong (一)进展与成效 /strong /p p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已成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强有力抓手。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部际协调小组领导下,形成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联合推进机制,工程实施取得显着成效。 /p p   企业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显着提升,2015年全社会R& amp D经费支出中企业占比78%,研发人员占比达到80%,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9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60.5%。创新型试点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79%,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77%的水平。一批有技术研发实力、产业化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 /p p   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紧紧围绕提高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产业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从跟踪为主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跃升。在高速铁路、核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北斗导航、电动汽车、杂交水稻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带动产品和装备走向世界。实施工业强基等示范工程,突破制约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一批核心技术。攻克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安全等一批关键技术,新药注册数量大幅度增加。 /p p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依托行业骨干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开发中心,集聚创新资源,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截至2015年底,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700家。 /span 各地建设的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达到1000家以上,累计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146家,集中了50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显着加强,以国家高新区为载体认定了3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引导建设了400多个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以运营商和服务为主体的信息化分支服务机构6000多个。 /p p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向企业集聚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人员交流深入开展,建设院士工作站3000余家,科技特派员超过70万人,农业领域设立企业综合试验站221个,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7.8万个。国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共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企业服务47万多家次,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的企业用户数超过3400家。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16个试点地区共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超过1.2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表内科技贷款5436亿元,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的投资超过7000亿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42亿元。 /p p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全国各类众创空间超过2300家,与现有2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1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7个国家高新区共同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2015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453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30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34家,技术交易总额9835亿元。连续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共有近6万家创业企业和团队、1500家创投机构参加,促成创业投资近300亿元,银行授信总额超过500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等政策逐步完善。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9万家。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和职工素质提升活动,“十二五”全国职工提合理化建议5704万件,实施率55.6%。 /p p   推动区域转型发展取得显着成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突破口,统筹实施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园区建设、科技服务、科技金融以及创新激励等政策措施,与地方产业转型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出台《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加快推进沿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江苏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全省80%以上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以上科技平台建在企业,80%以上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入企业。广东省积极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汇聚全国产学研创新资源,累计攻克产业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1900余项。浙江省建设14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累计资助8.5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0亿元。四川省把构建省市县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青岛市安排10亿元技术创新工程专项资金。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推动着区域转型升级。 /p p    strong (二)形势与需求 /strong /p p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全球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活跃期,群体性技术加速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拐点”初显,产业形态和组织方式显着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加速重构。 /p p   技术创新多点突破和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全球技术创新进入新的密集活跃期。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技术不断突破和相互融合,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高端芯片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成为催生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推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主导技术群发生变化并构成了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 /p p   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拐点”突显。颠覆性创新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的突出特征,新技术新产业厚积薄发,很多产业接近转型升级的拐点。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快成熟,成本持续下降,市场加速拓展。清洁发电综合成本与火电逐步接近。生物技术在农药、化肥、医药和日用化工业中的应用快速提升。产业发展拐点带来的机遇稍纵即逝,应对不当,可能造成巨大沉淀投资和损失。 /p p   技术创新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推动生产与消费模式变革,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创业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时代来临。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的结合将产生新型工业模式,新型制造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重塑产业发展格局。知识、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 /p p   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共享与开放程度加深。网络信息技术、大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智能制造技术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新型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活动日益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网络众包、协同设计、产业创新联盟等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与产业组织形式,产业协同创新逐步向深层次、紧密化、实体化方向发展。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更加重要。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众智等多样化新型创新创业模式不断涌现,衍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产业转型和高新技术孕育、转化和应用。 /p p   围绕打造技术创新优势和抢夺产业链主导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全球技术创新蕴含的重大机遇,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提出十年内建设4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 英国通过建设一批技术与创新中心完善和优化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德国出台集群政策全面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主体。各国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创新生态等争夺对人才、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的主导权。 /p p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新形势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中高速增长,又有利于释放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迈向中高端水平,也有利于推动与全球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同时,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市场需求逐步释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显着加强,我国产业、企业实现赶超发展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p p   strong  (三)问题与挑战 /strong /p p   面对新的形势和需求,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 /span ,创新型企业较少,尤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二是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依然不足 /span ,制约不同性质和类型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三是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span 很多产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高端产业低端化现象明显。四是适应产业变革要求的新型产业创新体系还未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不足,创新链条和体系不完整,市场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五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共性技术研发载体和战略性支撑能力不足,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服务机构和平台有待加强。 /p p   综合判断,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正面临着利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必须紧紧把握全球产业变革和创新发展新态势,加快“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等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改善产业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和产业进入价值链高端环节,为构建创新型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p p   strong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strong /p p strong   (一)指导思想 /strong /p p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发挥技术创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p p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市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p p   强化协同。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注重财税、金融、投资、产业、贸易、消费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配套,推动军民协同创新与发展。 /p p   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以改革驱动创新,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破除制约新兴产业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p p   开放合作。把握全球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的新趋势,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促进人才、资本、成果等要素开放、共享与流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有效率地配置创新资源。 /p p    strong (三)总体目标 /strong /p p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成长,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 /p p   主要指标如下: /p p   到2020年,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培育20家左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部分企业进入全球创新100强行列,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p p   按照科研基地优化布局统筹部署,在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技术领域建设20家左右战略目标明确、运行开放高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形成对产业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的技术创新网络。 /p p   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1%,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投入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企业水平,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PCT专利申请量实现翻一番。 /p p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建设一批带动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联盟达到300家以上。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 /p p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万亿元。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创业投资、股权融资等规模大幅提升,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 /p p   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转化一批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选择基础较好的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5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省市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若干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创新高地。 /p p   对全球创新资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构建一批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引进一批海外高端创新人才,围绕“一带一路”扩大创新合作,推动重点产业走出去。 /p p    strong 三、重点任务 /strong /p p strong   (一)实施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引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strong /p p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全面推进技术、组织、品牌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整个产业技术体系整体创新实力和水平。 /p p   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继续加强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扩大创新型企业试点范围,发挥对产业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创新型(试点)企业为依托,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重点企业进入全球创新前列。引导领军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发挥领军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联合中小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统筹推进科技计划、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与领军企业培育工作的衔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先在领军企业布局。 /p p   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示范和带动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引导技术创新骨干企业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为两化深度融合和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p p   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整合产学研力量,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完善研发和工程化条件,提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研究基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探索新型开放式创新模式,利用内部众创等形式丰富研发组织、拓展研发渠道。继续推进工业强基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做优做强,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产能。 /p p   支持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积极性,推动企业将自身发展需求和国家目标相结合,产品和应用导向的项目要充分体现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入,探索产学研联合组织方式,建立“沿途下蛋”机制,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及时转移转化,培育一批新企业,推动形成新产业。 /p p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加速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在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等普惠性政策。 /p p   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式发展。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在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强集群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打造集群创新核心动力源。 /p p   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丰富和完善产品系列,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标准国际互认,树立质量卓越的品牌形象。加强企业创新与品牌工作的结合,赋予品牌更多的创新内涵,提高品牌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提升品牌价值。 /p p   strong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 /strong /p p   聚焦国家战略产业技术领域,建设综合性、集成性,面向全球竞争、开放协同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强化行业龙头企业作用,构建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治理结构多元的技术创新综合体,为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战略支撑。 /p p   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顶层布局。按照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任务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部署,在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技术领域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以行业领域为主,兼顾重大区域战略与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一批战略目标明确、运行开放高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60d9b21-e049-41dc-a914-854db25db209.jpg" title=" 2017-05-18_093059.jpg" / /p p   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制机制创新。在运营管理、研发投入、人才集聚等方面大胆创新,中央和地方联动、政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开放式协同创新网络,培育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技术创新利益共同体。强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等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在重大战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带动和牵引作用,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开展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构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创新协作网络。 /p p   建设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按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部署,加强在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自主结合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依托骨干转制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基础上,形成一批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中试熟化基地。围绕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需求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 /p p    strong (三)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strong /p p   在深化改革基础上,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优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体布局,提升联盟功能,加强服务,发挥联盟对推动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和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 /p p   鼓励产学研联盟发展。加强对联盟引导,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结合重点任务实施和重大成果应用,鼓励产学研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调推进完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标准、服务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鼓励成立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联盟。及时总结运行规范、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联盟经验,发挥联盟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任务的实施。 /p p   提升联盟功能。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引导联盟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强化联盟在制订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构建和完善产业创新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依托联盟成员单位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设研发与产业化实体,面向产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熟化等服务。 /p p   加强对联盟指导服务。鼓励联盟在自愿基础上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搭建联盟自组织与协同互动的桥梁与平台,促进联盟交流,引导联盟健康发展。拓展联盟宣传交流、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国际合作渠道,研究完善支持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突破联盟法人实体地位。加强联盟内部组织和制度建设,完善运行与发展机制。 /p p   strong  (四)实施科技型创新创业行动,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 /strong /p p   充分发挥我国科技创新优势,激发市场主体和大众的创新创业活力,大力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和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p p   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制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标准,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高新区实施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专项计划,提高“小巨人”企业的成长速度和质量效益水平。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升级,通过现有政策渠道对技术改造项目予以适当支持。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相关政策,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展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落实情况评估。 /p p   加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突出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建设和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大型共用软件、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品牌、人才培训等服务。加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指导地方探索“创新券”等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 /p p   积极利用“互联网+”推动创新创业。完善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作用,积极探索“互联网+”科技服务模式,打破互联网跨界融合壁垒,培养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企业。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应用互联网水平。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研发组织方式,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裂变式”发展。 /p p   引导建设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细分领域众创空间,促进成熟产业链与创新创业的结合。积极推动众创空间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创新资源优势,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联盟以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专业化服务平台,孵化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完善企业内部众创机制和平台建设,培育企业内部创客文化,形成开放协同的研发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推动分布式网络化的创新。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建立高水平的专业化孵化载体,鼓励国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科技服务合作。 /p p   调动科技人员和职工创新创业积极性。深入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组织科技人员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引导鼓励职工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深入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推广班组创新活动,使广大职工在创新活动中切实发挥应有作用。定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大赛、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等赛事,鼓励社会力量、企业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公益讲坛、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训练营等培训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68a52be9-5e9e-48ee-8eae-8f8a3a62820e.jpg" title=" 2017-05-18_093118.jpg" / /p p    strong (五)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strong 强化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为企业承接和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创造有利条件。 /p p   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海洋和空间、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人口健康等重点领域,发布一批财政资金支持的、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成果筛选、市场化评估、融资服务、成果推介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化路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加速实现转化应用。 /p p   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加强全国技术市场一体化布局,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为核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家技术交易网络,提供信息发布、融资并购、公开挂牌、竞价拍卖等专业化服务。发展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推进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鼓励地方完善区域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的技术交易规范和流程。 /p p   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队等联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共同体等新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促进科技服务机构集团化发展和提供集成化专业服务。瞄准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联合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 /p p   推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通过征集和发布转化目录、举办军转民竞赛、实施军工技术推广专项等,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加强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发布“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加快民用技术向军口的转移和应用。 /p p   推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研究商业模式、技术方案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p p   strong  (六)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strong /p p   从创新激励和支撑保障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引导人才、科技基础设施、资金等向企业集聚。 /p p   加强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流动。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离岗到企业创新创业,做好科研人员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鼓励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合理流动。推广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服务模式,发挥科技副职、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落实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强化创新导向。完善海外高端技术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对企业急需的海外高端技术人才引进给予多种支持。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创新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e2f8e2f-bc81-478d-9b17-ce3e8f0fbbb0.jpg" title=" 2017-05-18_093226.jpg" / /p p   引导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技术创新的引导支持。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壮大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强化对种子期、初创期创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根据职能定位,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转化科技成果、进出口关键技术设备、国际技术并购等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创新符合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投贷联动”试点。深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鼓励试点地区在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二代系统建设,扩大社会征信机构的信息来源、信息覆盖面、信息维度,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征信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p p   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科研基础设施和设备进一步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明确财政资金资助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科研基础设施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的义务,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网络服务体系,打造网络化服务平台,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和后补助机制,完善开放共享服务的收费机制。 /p p   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加快新兴和融合领域技术标准研制,及时更新标准,强化强制性标准制定与实施,形成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标准体系。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提升市场主体技术标准研制能力。促进标准体系公开、开放和兼容,支持我国企业、联盟和社会组织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研制。 /p p   完善企业参与创新治理机制。吸收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积极吸收企业专家参加立项评审、结题验收等工作,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一定比例。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 /p p   strong  (七)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推动企业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strong /p p   积极拓展技术创新国际开放合作领域,充分融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创造国际化发展良好环境,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p p   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引导企业通过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建立研发中心、参股并购、专利交叉许可等方式开展国际创新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高铁、核电等高技术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推动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转移与合作,联合职业院校培养当地生产经营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在我国建立拥有核心技术的全球创新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p p   强化国际化创新服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服务。支持科技服务类企业通过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向企业提供国际市场、法律、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加强技术并购咨询服务,促进投融资汇兑便利化,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进行海外股权投资。建立和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加速推进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工作。 /p p    strong 四、保障措施 /strong /p p strong   (一)加强组织领导 /strong /p p   充分发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部际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加强科技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各自优势,完善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联合推进机制,确保规划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调动和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 /p p    strong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strong /p p   加强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的协调,围绕提升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形成合力。落实和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加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股权激励及技术入股所得税优惠、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落实。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及时清理、废止不利于新兴产业成长和创新创业政策条款。强化政策培训和宣传解读,完善政策实施程序,切实扩大政策覆盖面。 /p p    strong (三)强化地方组织实施 /strong /p p   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与创新型省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结合,支持区域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试。推动地方积极探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加强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等工作。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纳入省部会商机制,中央和地方加大对地方重大技术创新任务的协同支持。 /p p    strong (四)完善监督评估 /strong /p p   加强重点任务推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监测,定期总结评估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p
  • 金索坤火焰原子荧光响应科技部新规划
    近日,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要求到2020年,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隐形冠军”,而现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尤其是国产仪器自主创新能力急需增强。实际上,在“两会”期间就有代表提出要加大对高端国产仪器的支持力度,加快国产仪器高端化速度。“提升国产仪器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国产仪器的市场竞争力。”这一思想和金索坤公司“为原子荧光技术的发展探索乾坤”的理念相近。三十多年来,金索坤公司全心致力于原子荧光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市面上唯一一家只专注原子荧光光度计的研发以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倾心打造的新一代原子荧光光度计有检测元素多,技术指标好,检测速度快,安装省事、维护省心等优势。2017年2月,金索坤的新品SK-880火焰原子荧光光谱仪通过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组织的鉴定会。参与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SK-880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国内未见技术特征相同的国内公开文献报道,具有首创性。SK-880火焰原子荧光光谱仪的问世是国产仪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早在90年代,郭小伟教授在完成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之后,为了扩展原子荧光光谱仪可检测元素的范围,郭小伟教授又带着他的课题组开始了火焰法原子荧光光谱仪的研究。他们在火焰法原子吸收的启发下,将液态样品经高效雾化器雾化后形成气溶胶,气溶胶在预混合雾化室中与燃气充分混合均匀,再通过燃烧的热量使进入火焰的试样蒸发、熔融、分解成基态原子,基态原子被高性能空心阴极灯激发至高能态,处于高能态的原子不稳定,在去激发的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原子荧光。根据这一原理研发出火焰法原子荧光光谱仪。金索坤的研发团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升级,研发出了SK-880火焰原子荧光光谱仪,这款仪器具有金索坤专利技术的背景扣除功能,是专为地质找矿系统测试痕量金所研制。目前,在金的测试中,仪器检测已占主要地位,原子吸收法已得到普遍应用。同样作为金的检测方法,火焰原子荧光法与原子吸收法相比有以下四大优势:1. 灵敏度高应用原子荧光法测金的检出限最低可达到小于0.05ng/mL,优于火焰原子吸收及石墨炉原子吸收测金的检出限。2. 线性范围宽(三个数量级)对于高含量的金精矿以及低含量的尾矿,均可限定在其测试范围内.火焰原子吸收的线性范围为通常小于两个数量级,对于高含量的金精矿,必须稀释后再进行测试。3. 干扰元素少采用专用高强度空心阴极灯,只激发待测元素,共存离子不会产生干扰。4. 测试费用低原子荧光使用液化石油气,火焰原子吸收使用乙炔气,乙炔气的成本较液化石油气略高,但通常原子荧光使用液化石油气的流量为60mL/min ~80mL/min,而火焰原子吸收使用乙炔气的流量约为900mL/min。石墨炉的石墨管也是价格较高的耗材之一。SK-880火焰原子荧光光谱仪是金索坤研发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响应。相信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国产仪器会有一个更好地发展。 金索坤SK-880火焰原子荧光光谱仪
  • 总投资490亿!山西发布农村供水规划,新增64家水质化验室(附仪器清单)
    8月6日,山西省人民政印发《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计划建设农村供水项目4054项,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89项,规模化供水工程159项,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150项,水质提升工程2581项,智慧水务75项。经测算,总投资为489.56亿元。按项目类型分,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规划投资225.98亿元,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规划投资190.21亿元,小型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规划投资54.03亿元,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工程规划投资12.74亿元,智慧化水务建设6.60亿元。资金筹措原则上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按照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省级财政适当补助、市县财政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原则落实建设资金。《规划》提出深入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需划定水源地保护区1522处,安装净化设备3048套、消毒设备4671套,配套水质化验室64处、自动化监控设备84处,升级改造县级水质检测中心38处。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监测,增加检测监测设备设施配套;&bull 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要求,对省级农村饮水水质检测培训中心进行升级改造。&bull 通过配套规模化供水工程水质检测设备、建设或改造提升水质化验室,全面开展水质日常检测工作。&bull 县级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应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要求的常规检测能力,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专业水质检测人员;对不能满足检测要求的设备进行更换,对现有使用年限较长、不能满足检测需要的设备进行更新。&bull 对规模化供水工程逐步配套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据此,小编整理了一份水质检测标准和实验室所需的仪器清单,以便参考使用。水质检测标准和实验室常用仪器配置清单检测项目/参数标准条款/检测细则编号仪器设备名称序号名称1色度《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4-2023中的4.1.1色度仪2浑浊度《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4-2023中的4.1.4散射式浑浊度仪3臭和味《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4-2023中的6.1/4肉眼可见物《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4-2023 中的7.1/5pH《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4-2023 中的8.1实验室pH计、全自动离子分析仪、全自动离子分析仪6总硬度(以CaCO3计)《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4-2023 中的10.1滴定管、全自动离子分析仪、全自动离子分析仪或专用玻璃仪器7铝《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中的4.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4.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8铁《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4.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5.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9铜《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中的7.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10锰《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6.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6.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11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8.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12挥发酚类(以苯酚计)《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4-2023中的1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3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4-2023 中的13.114硫酸盐《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4.1浊度仪、分光光度计《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4.2离子色谱仪15氯化物《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5.2离子色谱仪、全自动离子分析仪、全自动离子分析仪16氟化物《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6.217氰化物《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7.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8耗氧量(以O2计)《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综合指标》GB/T5750.7-2023 中的4.1电热恒温水浴锅19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9.1原子荧光光度计(相关附件)20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12.221铬(六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13.1可见分光光度计22铅《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14.1原子吸收23汞《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中的8.2原子荧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11.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25硒《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10.1原子荧光26硝酸盐(以N计)《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8.3离子色谱仪、全自动离子分析仪、全自动离子分析仪《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8.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7四氯化碳《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4.1气相色谱仪28三氯甲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副产物》GB/T5750.10-2023 中的4.129菌落总数《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GB/T5750.12-2023 中的4.1电热恒温培养箱30总大肠菌群《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GB/T5750.12-2023 中的5.1恒温培养箱、过滤膜31耐热大肠菌群《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GB/T5750.12-2023 中的6.1恒温培养箱32游离余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剂指标》GB/T5750.11-2023 中的4.2《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剂指标》GB/T5750.11-2023 中的4.1袖珍式余氯总氯分析仪33总α放射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指标》GB/T5750.13-2023 中的4.1电子分析天平低本底α、β测量仪34总β放射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指标》GB/T5750.13-2023 中的5.1电子分析天平35硫化物《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9.1可见分光光度计36钠《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中的25.4全自动离子分析仪、全自动离子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37锑《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26.1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38钡《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19.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39铍《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23.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40硼《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5750.5-2023 中的29.1分光光度计41镍《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18.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42钼《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16.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43铊《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21.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44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5750.6-2023 中的24.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带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及相关附件)45三溴甲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副产物指标》GB/T5750.10-2023 中的5.1气相色谱仪46一氯二溴甲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副产物指标》GB/T5750.10-2023 中的7.147二氯一溴甲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副产物指标》GB/T5750.10-2023 中的6.1481,1-二氯乙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50 1.1491,1,1-三氯乙烷《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6.150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21.151甲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22.156乙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24.157苯并(α)芘《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9.1高效液相色谱仪58氯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06 中的26.1气相色谱仪591,2-二氯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27.1601,3-二氯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28.161三氯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30.162硝基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32.163二硝基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23 中的33.164总碱度《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 8538-2022中的9滴定管、全自动离子分析仪、全自动离子分析仪或专用玻璃仪器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根据水利部《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水农〔2023〕283号),编制本规划。《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山西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补短板、锻长板,加快推进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即以县域为单元,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小型工程规范化,实现县域专业化管理全覆盖,推动农村供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强不强”转变。《规划》综合考虑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群众生活及二、三产业用水需求,基于山西省地势和农村人口分布特点,结合山西省现代水网工程布局,按照“建大、并中、减小”原则,分类在吕梁山区、太行山区、盆地区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工程、小型供水工程建设和改造,同步健全完善农村供水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县域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23年,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为便于衔接“十四五”有关规划,结合水利部关于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增加2025年、2027年相关内容,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ensp &ensp 现状与需求分析一、基本情况(一)水资源基本情况根据《山西省第三次水资源评价报告》初步成果显示,1956—2016年山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0.8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3.3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42.4亿立方米。按流域分,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71.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4.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0.3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23.5亿立方米;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47.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3.0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18.9亿立方米。(二)现代水网建设情况tyle="font-family:仿宋 color:rgb(0, 0, 0) white-space:pre-wrap font-size:18px "(二)供水保证率:城乡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率不宜低于95%,小型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不宜低于90%。(三)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四)供水水压: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为10米,两层建筑物为12米,两层以上每增高一层增加4.0米。(五)管网漏损率:规模化供水工程管网漏损率原则应控制在12%以内。二、工程建设内容通过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3种方式覆盖全部农村供水人口。(一)优先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结合全省“三纵九横”现代水网建设供水布局,对于区域内有规划大型引调水工程或大中型水库等水源条件,且地形起伏较小的盆地区、丘陵区,充分利用大工程水源稳定的优势,以工
  • 总投资680亿元,福建省披露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详细规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各省市都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其中,福建省在印发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 塑造发展新优势”的“第三节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中明确提出,实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行动,加快省创新研究院、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培育产业发展先导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创建一批具备领先实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争创 3~5 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创建福建物质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大院名校”等重大科研机构,谋划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支持优势企业设立创新飞地,鼓励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在国内外创新人才密集区设立高能级科创平台。具体来讲,建设省创新研究院和省创新实验室。在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柔性电子、智慧车载玻璃等领域推动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发展壮大。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争创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稀土、空天动力、传染病防控、光芯片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预备队。针对于此,福建省编制了《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规划基期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规划》在“第五章 健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第一节 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中提出,高水平建设省创新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高质量引进和建设重大研发机构。基于此,福建省推出了总投资680亿元的“十四五”高水平创新平台规划表,其中包括了123亿元的省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124.85亿元的创新平台提升工程,113亿元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和319.07亿元的特色创新园区建设。详情如下, “十四五”期间省创新实验室建设规划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总投入(亿元)计划完成时间所在地区1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闽都创新实验室)福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海西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州大学布局战略性先进光电材料、新型照明与显示、高速通讯与感知等三大研究方向,建成光电材料结构设计与创制、固态光源全链条、激光先进制造、芯片设计与制造、新型显示、显示材料基因组工程、新一代光通讯用关键材料与器件等7个高水平研发支撑平台,打造国际一流实验室。272023年福州市2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建成7万平方米能源材料大楼及配套实验条件设施和环境工程,建设无噪音实验室、原位电子显微平台、谱学及纳米成像平台、微纳加工平台、智能计算平台和超级干燥室六大功能子平台;围绕实施“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化项目,开展研发设施建设、高端人才聚集、技术研发与转化等。202023年厦门市3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清源创新实验室)泉州市政府、福州大学、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围绕催化科学与技术、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环保与安全技术、过程与产品工程等五个重点方向,开展科学基础研究、创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建设人才汇集与培养、技术创新与转化、产业培育与示范三位一体紧密联动的新型研发机构。322023年泉州市4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宁德市政府、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新能源的存储与转化为基础核心,布局新储能材料化学体系、新储能系统设计与工程、新储能系统应用场景三大主攻方向,构建从前沿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技术研究的全链条创新布局和相互支撑的创新体系,助力实现新能源产业从跟跑到领跑。142023年宁德市5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筹建)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围绕生物医药技术的创新、转化和产业化,持续进行生物制品技术相关的底层技术、应用技术、转化技术攻关,研发疫苗、检测试剂、仪器、治疗药物等创新产品,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孵化创新型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和政府决策咨询,建成国内领先的、国际有影响力的生物制品技术创新和转化的独立法人性质的综合型平台。302025年厦门市6柔性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海峡创新实验室)(筹建)福州市政府、福建师范大学围绕有机电子、塑料电子、生物电子、印刷电子和能源电子五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基于高性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柔性器件加工工艺技术、器件稳定性以及柔性多功能器件集成化的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柔性电子技术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打造世界领先的柔性电子产业技术孵化基地。352025年福州市7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策划)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拟重点布局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未来海洋)、海洋智能探测技术与集成应用(智慧海洋)、海洋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蓝色海洋)、海洋可持续发展新理论与技术(永续海洋)四大领域,从海洋科技源头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三个方面探索新经验、试点新模式,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2025年厦门市8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策划)福州大学面向数字中国建设战略需求,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性、先导性核心技术,依托福建科学城,整合福州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创新团队和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布局多源数据感知、数据融合计算、数据智能应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四个研发方向。-2025年福州市“十四五”期间创新平台提升工程规划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总投入(亿元)计划完成时间所在地区1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聚焦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持续推进已有235家省重点实验室创新提升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新增50家以上省重点实验室。52025年各有关地市2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内三甲医院重点打造疾病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十四五”期间新增40家以上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2025年各有关地市3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持续推进福建省智慧车载玻璃等83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再策划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02025年各有关地市4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推动企业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新增100家以上省企业技术中心。52025年各有关地市5科技小院各县(市、区)科协依托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或农村组织,联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涉农学会等单位,建于乡村并组织科技人员、高校研究生长期入驻,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学普及和人才培训。至2025年拟建设50家科技小院。12025年各有关地市6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持续推动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提升,“十四五”期间争取创建功能晶体材料、结构化学(物构所)和智慧车载玻璃(福耀)等国家重点实验室。2.62025年各有关地市7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注重发挥化肥催化剂等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全光谱光学镜头等3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在稀土、传染病防控、光芯片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预备队,争创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2025年各有关地市8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52025年各有关地市9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发挥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功能作用,推动符合条件的整合组建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推动创建化工中间体(福大)、应急防控药物(厦大)、白羽肉鸡(圣农)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2.752025年各有关地市“十四五”期间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规划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总投入(亿元)计划完成时间所在地区1福州大学先进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州大学围绕以新体制光电探测与成像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集成、测试,开展前沿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技术攻关;建立新型光电成像装备、特种光学元器件、专用计算电路和芯片的研发、测试和生产的基地。32025年闽侯县2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建)依托清华大学技术、人才优势,以数字医疗、数字城市、工业智能为主要战略发展方向,持续加大对“数字福州”重大需求及产业化落地支持力度,孵化培育引进一批清华特色的数字经济创新龙头企业。62023年长乐区3中国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马尾区政府建设芯片测试实验室、基带测试、射频测试、能耗测试、协议一致性测试和电磁兼容测试等空间,以及技术研发、跨国视频培训等业务模块,开展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与推行、一站式技术服务、培训与孵化等服务,加速物联网产业发展,构建物联网产业生态。5.92022年马尾区4福建省鲲鹏产业生态中心长乐区政府围绕“芯片+基础软件”的底座发展应用软件生态,实现区域和聚焦行业生态打通,发展鲲鹏软件生态、培养鲲鹏人才、做大鲲鹏计算产业空间,打造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产业特色生态体系。32022年长乐区5京东元洪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福清市政府打造1个全球(元洪)食品产业云计算大数据体系,建设1个全球(元洪)食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完善N个食品产业数字经济服务体系,打造“交割在全球,交易在元洪”的模式。5.52023年福清市6百度云(福州)AI实验室仓山区政府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算法等核心技术和计算机视觉、语义分析、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开展研究,强化应用示范,积极开发智能手表、智能音响、智能台灯、智能门铃等消费电子产品,推进跨区域示范性开发与应用服务深入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福州产业融合,培育人工智能市场。102022年仓山区7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福州新区长乐功能区管委会聚焦柔性电子和新兴光电子、先进制造、能源材料和催化等研究领域,建设国际研究中心,培养顶尖科研人才,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围绕先进材料研究,整合基础科研和工程技术创新,根植福州产业,拓展战略和创新性科研合作,创新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18.32023年长乐区8国家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厦门市科技局、火炬管委会、北京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有限公司建设行业领先的电驱动领域的国际联合研发检测中心、技术转化中心、技术转化基金,开展包括国内外技术专家与创新团队引进、产业资源对接、创新项目引进及创新拉力赛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92025年厦门火炬高新区9厦门卫星应用研究院厦门市科技局、火炬管委会、集美区政府、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依托中科院西光所航天和光学技术优势、产业化和产业链优势,重点开展遥感卫星定制化方案设计、卫星及多元化大数据应用研究,并围绕相关地域及城市服务需求,发射定制化的城市卫星并形成组网能力。2.72025年集美区、厦门火炬高新区10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厦门联合呼吸健康研究院厦门市科技局、翔安区政府、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展呼吸健康、微生态健康、数字健康方向,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孵化,建立集前沿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22024年翔安区11厦门南兴工业物联网研究院厦门市科技局、火炬管委会、集美区政府、南兴股份在软件园三期成立项目公司,探索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和产业化结合的创新方式,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泛家居”制造体系智能化。12023年集美区、厦门火炬高新区12中科院计算所厦门数据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厦门数据智能研究院以创建科研型创新研发机构为目标,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引进一批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合作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优质企业,建设行业数据资源平台与大数据技术引擎,服务厦门数据智能产业与人才发展。12024年厦门火炬高新区13新松机器人厦门研究院厦门新松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围绕IC装备、新能源、鞋服卫浴等福建特色产业,研发适用性的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进行产业化应用。32024年同安区14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厦门海洋发展局建设海洋特色食品、功能食品、酶制剂等中试基地,构建高层次海洋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孵化基地+平台共享+产业金融+专业展会”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2.52025年思明区15漳州市钢铁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建设20000平方米的办公和科研场所,引进“武汉科技大学—福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冶检测认证(福建)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开展耐腐蚀钢筋和耐腐蚀卷板、耐火材料和纳米碳材料等技术研发。12025年芗城区16先进高分子材料创新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泉港区科技局重点开展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研发,通过配臵研发设备、集聚省内外研发力量加盟,建立协同创新互联网络、组建100名高级人才协同创新团队、推介项目成果100项、服务100家企业。22025年泉港区17泉州市云箭测控与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泉州市云箭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展低成本MEMS导航系统、电控系统、航姿系统、智能感知系统研发,打造成为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的现代技术研发创新平台、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低成本姿态测量感知系统研发与生产基地。32025年洛江区18泉州光子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面向泉州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态环保、数字文化等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相关科研服务工作。0.92025年泉州开发区20
  • 五部委发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增水质监测建设
    2013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发改农经﹝2013﹞2673号,以下简称《办法》)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07]1752号,以下简称《旧办法》)同时废止。《办法》针对全国县级(2862个)以下乡镇、村庄、学校,以及国有农(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和连队的饮水安全问题,《办法》新增五条,其中&ldquo 第五章 建后管理&rdquo 新增四条。《办法》中规定工程项目分解执行部门新增环境保护部门。   《旧办法》第五条规定:&ldquo 卫生部门负责项目建成前后的水质检测、监测,并提出地氟病、地砷病、血吸虫疫区需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范围。&rdquo 《办法》去除卫生部门水质检测工作内容 增加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指导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环境监管工作,督促地方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作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ldquo 以奖促治&rdquo 政策实施的重点优先安排,统筹解决污染型水源地水质改善问题。&rdquo   《办法》新增内容:&ldquo 日供水1000立方米或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的工程(以下简称&ldquo 千吨万人&rdquo 工程),应当建立水质检验室,配置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和人员,落实运行经费。&rdquo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当按规定开展卫生学评价工作。   《办法》规定由&ldquo 地方政府负总责&rdquo 修改为&ldquo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负总责&rdquo 《办法》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出资及其他资金来源责任。   据了解,中国水利部部长在2013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中部署2014年水利要着力抓好的十大任务中强调: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和规模化集中供水,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办法》规定,全国各省相继推出各种相应的规范和措施,如:贵州省实施《贵州省&ldquo 美丽乡村小康水&rdquo 行动计划》,计划拟投资266亿元,建设安全有效、保障有力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到2016年全面解决116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以上信息透露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作重心发生改变,更加强调日常供水的卫生、安全,水质检验室的建立和运行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 水源地环境监管、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对环境部门的能力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强调工程项目的资金保障和落实,确保工程建设、运行顺利。这些预示着有关饮用水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设备面临较好的市场机会,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包括:水质分析仪、水质重金属、COD、TOC、BOD溶解氧测定仪、氨氮测定仪、总磷总氮测定仪等。   以下为全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号令)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   第二条 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范围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不含县城城区)以下的乡镇、村庄、学校,以及国有农(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和连队饮水不安全人口。因开矿、建厂、企业生产及其他人为原因造成水源变化、水量不足、水质污染引起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按照&ldquo 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rdquo 的原则由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解决。   第三条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   &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与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兵团签订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书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建设管理任务和责任,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目标。   第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优先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集中供水,实现供水到户,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第五条 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等工作,监督检查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情况。财政部门负责审核下达预算、拨付资金、监督管理资金、审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工作,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文件编制审查等工作,组织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提出地氟病、血吸虫疫区及其他涉水重病区等需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学评价和项目建成后的水质监测等工作,加强卫生监督。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指导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环境监管工作,督促地方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作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ldquo 以奖促治&rdquo 政策实施的重点优先安排,统筹解决污染型水源地水质改善问题。   第六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和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应当执行国家和省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定。工程使用的管材和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准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 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和投资计划管理   第七条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区别不同情况由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或核准。对实行审批制的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可根据经批准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工程实际情况,合并或减少某些审批环节。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按规定实行核准制。   各地的项目审批(核准)程序和权限划分,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商同级水利等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的有关原则和要求确定。项目建设涉及占地和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按规定办理。   第八条 各地要严格按照现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加强水利、卫生计生、环境保护、发展改革等部门间协商配合,着力提高设计质量。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包括水源工程选择与防护、水源水量水质论证、供水工程建设、水质净化、消毒以及水质检测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日供水1000立方米或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的工程(以下简称&ldquo 千吨万人&rdquo 工程),应当建立水质检验室,配置相应的水质检测设备和人员,落实运行经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文件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九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当按规定开展卫生学评价工作。   第十条 根据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各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和年度申报要求,各省级发展改革、水利部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报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年度中央补助投资建议计划。   第十一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兵团提出的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后,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达中央补助地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年度投资规模计划,明确投资目标、建设任务、补助标准和工作要求等。   中央补助地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投资为定额补助性质,由地方按规定包干使用、超支不补。   第十二条 中央投资规模计划下达后,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按要求及时会同省级水利部门将计划分解安排到具体项目,并将计划下达文件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备核。分解下达的投资计划应明确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建设地点、总投资、年度投资、资金来源及工作要求等事项,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出资及其他资金来源责任,并确保纳入计划的项目已按规定履行完成各项建设管理程序。项目分解安排涉及财政、卫生计生、环境保护等部门工作的,应及时征求意见和加强沟通协商。   在中央下达建设总任务和补助投资总规模内,各具体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章 资金筹措与管理   第十三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中央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的投资补助政策,加大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地方投资落实由省级负总责。入户工程部分,可在确定农民出资上限和村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引导和组织受益群众采取&ldquo 一事一议&rdquo 筹资筹劳等方式进行建设。   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农村供水工程。   第十四条 中央安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要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范围使用。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禁转移、侵占和挪用工程建设资金。   各地可在地方资金中适当安排部分经费,用于项目审查论证、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竣工验收等前期工作和管理支出。   第十五条 解决规划外受益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以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以外其他问题所增加的工程投资由地方从其他资金渠道解决。对中央补助投资已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受益区,如出现反复或新增的饮水安全问题,由地方自行解决。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六条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要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和签订责任书,把地方各级政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责任等落实到人,并加强问责,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第十七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对&ldquo 千吨万人&rdquo 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要按有关规定组建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负责工程建设和建后运行管理 其他规模较小工程,可在制定完善管理办法、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采用村民自建、自管的方式组织工程建设,或以县、乡镇为单位集中组建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负责全县或乡镇规模以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   鼓励推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ldquo 代建制&rdquo ,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工程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第十八条 加强项目民主管理,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工作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前,要进行广泛的社区宣传,就工程建设方案、资金筹集办法、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水价等充分征求用水户代表的意见,并与受益农户签订工程建设与管理协议,协议应作为项目申报的必备条件和开展建设与运行管理的重要依据。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要有受益农户推荐的代表参与监督和管理。   第十九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计划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应按程序报批或报备。对重大设计变更,须报原设计审批单位审批 一般设计变更,由项目法人组织参建各方及有关专家审定,并将设计变更方案报县级项目主管部门备案。重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的范围及标准由省级水利部门制定。   因设计变更等各种原因引起投资计划重大调整的,须报该工程原审批部门审核批准。   第二十条 各地要根据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特点,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一条 国家安排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要全部进行社会公示。省级公示可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市(地)、县两级的公示方式和内容由省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确定。乡、村级公示在施工现场和受益乡村进行,内容应包括项目批复文件名称、文号,工程措施、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户数、人数及完成时间、水价核算、建后管理措施等。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地方发展改革、水利部门商卫生计生等部门及时共同组织竣工验收。省级验收总结报送水利部。验收结果将作为下年度项目和投资安排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未按要求进行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限期整改。   第五章 建后管理   第二十三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成,经验收合格后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晰工程产权,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和运行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确保长期发挥效益。以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由按规定组建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 以政府投资为主兴建的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可由工程受益范围内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 单户或联户供水工程,实行村民自建、自管。由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取股份制形式或企业、私人投资修建的供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归投资者所有,由按规定组建的项目法人负责管理。   在不改变工程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委托有资质的专业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对采用工程经营权招标、承包、租赁的,政府投资部分的收益应继续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按照&ldquo 补偿成本、公平负担&rdquo 的原则合理确定,根据供水成本、费用等变化,并充分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等因素适时合理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推行阶梯水价、两部制水价、用水定额管理与超定额加价制度。对二、三产业的供水水价,应按照&ldquo 补偿成本、合理盈利&rdquo 的原则确定。   水费收入低于工程运行成本的地区,要通过财政补贴、水费提留等方式,加快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专户存储,统一用于县域内工程日常维护和更新改造。   第二十五条 各地原则上应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供水技术服务体系和水质检测制度,加强水质检测和工程监管,提供技术和维修服务,保障工程供水水量和水质达标。要全面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工程运行管理,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保障工程良性运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要按职责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和监管工作,针对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不同特点,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或水源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明确保护措施,加强污染防治,稳步改善水源地水质状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单位负责水源地的日常保护管理,要实现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ldquo 两同时&rdquo ,做到&ldquo 建一处工程,保护一处水源&rdquo 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水源保护工作 确保水源地管理和保护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位。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水利、卫生计生、环境保护、发展改革等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向其他部门通报各自掌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项目建成后的供水运行管理情况。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各省级发展改革、水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加强对本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监督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组织领导、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定、项目进度、工程质量、投资管理使用、合同执行、竣工验收和工程效益发挥情况等。   中央有关部门对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视情况组织开展专项评估、随机抽查、重点稽察、飞行检查等工作,建立健全通报通告、年度考核和奖惩制度,引导各地合理申报和安排项目,强化管理,不断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和效益。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水利部、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负责解释。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07]1752号)同时废止。
  • 环保十二五规划落实 投资眷顾八大工程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显示,未来5年中国环保投资将规模空前。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是“十一五”环保投资2.16万亿的一倍半。“十二五”环保投资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投资到位。工程投入以企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主,中央政府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支持。   3.4万亿元的环保投资中,重头戏是规划确立优先实施的八项环保重点工程,涉及投资达1.5万亿元。八项环保重点工程分别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改善民生环境保障工程、农村环保惠民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工程、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及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   八项工程事实上涉及了多数具体环境领域,例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污泥处理处置、工业水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水污染物减排工程,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钢铁烧结机脱硫脱硝、其他非电力重点行业脱硫、水泥行业与工业锅炉脱硝等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   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正式签署“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   根据各地情况,目标责任书详细列出了各省(区、市)和企业集团重点减排项目清单,要求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重点减排项目建设。据统计,仅目标责任书所列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国将至少新建118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总能力4570万吨 4亿千瓦火电机组建设脱硝设施,以及一大批造纸、印染、钢铁、水泥等治理工程。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仅节能环保产业一项的产值就将达到十几万亿元。要统筹考虑发展、转型和环保。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服务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在加大政府环保投入、实施重点环保工程的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 钟寰平:推动“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
    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进展,安排部署“十四五”后半程工作及2024年重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工程的建设。从2022年生态环境部成立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到如今第四次召开专门会议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彰显了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中,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实施的5项重大工程,涵盖了大气污染物减排、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诸多具体任务。经过几轮推进,5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其他需生态环境系统配合支持的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工作也高质量完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不仅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核与辐射安全领域重大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的诸多重大工程等,也都与生态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且很多都关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如同保障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坚实地基,不仅重要,而且需要各领域各部门强化责任分工、密切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实施。值得重视的是,如今“十四五”已进程过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存在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的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就聚焦污水处理问题,指出被督察的5省多个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推进不力,反映出背后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任务的完成。着眼当前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统领下,合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高质量落地,才能更好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加快工作节奏,进一步夯实重大工程实施主体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对地方实施重大工程任务的指导帮扶,加强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要始终将系统谋划和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协调落实资金保障。明确项目建设周期,以更强的紧迫感倒排时间节点。严把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不打折扣。2024年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承前启后谋划“十五五”思路举措的关键一年。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有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 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规划发布,关注大气监测
    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2〕7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环境保护局,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导和推进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科技部和环境保护部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制定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附件: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pdf   科 技 部 环境保护部   2012年7月10日
  •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启动21项重大工程
    p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记者就《规划》有关情况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发展总体呈现出“快、活、高、优”的特点。 /p p    strong “快”是指产业规模增长快。 /strong 截至2015年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约8%,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这一比重在2010年仅为4%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营收增速5年年均超过15%,其中的工业行业2015年增速比工业总体增速高8.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行业5年年均增速超过20%,也好于服务业整体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的下滑空缺。 /p p    strong “活”是指创新活跃。 /strong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服务领域,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网络租约车、基因诊断等为代表的新模式向生活服务全面渗透,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规模迅速增长。在制造领域,定制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方兴未艾,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快速上市。IT、生物和新能源等技术加速相互渗透,涌现出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等融合型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投资已占到我国创业投资的80%。 /p p    strong “高”是指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 /strong 若干关键领域实现了群体性突破,部分重点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如华为公司已成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设备企业,阿里巴巴公司云计算能力居全球前列,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基因测序平台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高速铁路和特高压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晚期胃癌的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首次实现深海海上气田成功开发,一大批航空航天、核电高端装备均取得突破。 /p p    strong “优”是指整体效益优。 /strong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创造的经济价值大、产品附加值高。2016年10月,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达10499.7亿,同比增长15.3%,其中工业部分26个行业同比增长达13.3%,比同期工业整体增速高出4.7个百分点。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五年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达10.5%,比上市公司总体(扣除金融业)高出3.4个百分点。 /p p   目前,部分地方和区域已成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东部地区,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同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一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结合当地特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湖北的集成电路、安徽的新型显示、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江西的航空装备、吉林的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培育时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是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p p    strong 问:当前阶段制定出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何作用?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当前阶段出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p p    strong 一是有利于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stro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的同时要补短板,做减法的同时要做加法,做减法也是为了做加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与“十二五”相比,《规划》适应文化、信息等新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的趋势,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以设计创新引领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供给,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设计服务产业,包括工业设计、人居环境设计等行业。同时,《规划》将深化改革贯穿于各个重点产业领域工作部署,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等6方面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可以说,出台《规划》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规划》编制也贯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p p    strong 二是有利于培育壮大新动能。 /strong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需要新动力,调结构需要新抓手,惠民生需要新途径,亟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动能既体现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体现于新的动力和能力储蓄积累的过程。为此,《规划》一方面立足当前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面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四个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新动能必然源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规划》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管理创新强化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全面支撑,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持续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p p    strong 三是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发展新兴产业。 /strong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strong 统筹提出了投资规模巨大、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资源组织实施的21项重大工程(包括集成电路发展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生物技术惠民工程、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等)。 /strong 一方面,让全社会了解掌握了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家重点考虑的投资方向,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投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创新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strong 配合《规划》实施,我们即将发布新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重点支持的产品和服务,以引导全社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布局相比,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与“十二五”相比,《规划》布局上的新变化主要有五点: /p p   一是软硬结合的布局,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加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相对于工业和硬实力,这是着眼于增加软实力的布局,是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的举措,是通过抓源头设计来增加有效供给的举措。同时,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也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p p   二是前瞻性的布局,增加了战略性产业的内容。这也是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做出的调整。主要考虑是,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领域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形成新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p p   三是融合性的布局,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产业进一步归并为五大产业领域,这是体现新兴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特征。例如,“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型材料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器件和整机装备的创新,而装备的创新不断对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两者融合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也有交叉,太阳能汽车目前也在推出新产品,相关产业领域整合有利于融合创新,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 /p p   四是全区域的布局,《规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国际化拓展进行了全面布局。《规划》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已进一步凸显,越来越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越来越需要国际合作新平台,越来越需要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进行了引导。 /p p   五是市场化的布局,《规划》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要求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放开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在高端制造领域,部署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发展。在生物领域,要求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在绿色低碳领域,要求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在集聚区发展方面,《规划》要求避免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防止园区重复建设。在政策保障部分,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等6方面措施,以及推动减少事前准入限制、进行审慎监管,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p p   strong  问:对贯彻落实《规划》有什么部署?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近期,我们将召开第五次部际联席会议,围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机制,对《规划》落实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 /p p    strong 一是推动落实重大改革。 /strong 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实施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 /p p    strong 二是制定出台重大政策。 /strong 推动各领域编制和落实好重点专项规划。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对新兴产业发展影响较大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财税金融保障,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推进相关应用示范,完善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国际化投资基金,发展为新兴产业服务的融资租赁公司,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领军人才行动等举措。 /p p    strong 三是建立完善重大机制。 /strong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落实《规划》重点工作分工。建立健全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工作机制,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我们已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下新增一批顾问,积极听取企业家意见。建立教育内容调整机制,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合理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等。探索建立投融资信息对接机制,促进银企对接等。 /p p    strong 四是加快实施重大工程。 /strong 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加快形成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启动实施《规划》提出的21项重大工程。 /p p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各部门形成合力,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 /p p br/ /p
  • 七部门发布《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
    印发《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厅(委、局),中科院各分院,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导和推进全国废物资源化科技创新,支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业部、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制定了《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附件: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pdf   科 技 部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商务部 中国科学院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 东深电子再次成功中标《佛山市防汛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二期)开发》项目
    2015年9月,聚光科技子公司东深电子成功中标《佛山市防汛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二期)开发》项目,这是继2012年9月成功中标《佛山市防汛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系统建设)》项目(一期)后,再次喜中佛山防汛工程建设管理项目。这不仅是对东深电子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技术和经验上的肯定,也坚定表明东深电子在此领域精耕细作的决心。 佛山市防汛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以从水利行政主管单位政府监管角度为出发点,搭建包括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招标代理、承建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等在内的水利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工作交互平台,通过工程各市场主体的参与,完成相关业务办理,达到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展、积累工程建设过程的各类信息及资料,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效率;并通过信用信息动态管理、质量监督为重要监管手段,支持项目各类信息的及时公开,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秩序,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一期系统上线至今,系统已纳入信用管理的各种资质企业两百余家,从业人员四千余人,全面对佛山市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进行信息化管理,规范了市场建设秩序。参与佛山市水利工程建设市场活动的各投标企业必须在建管系统进行备案,从业单位及人员须在信息公开与共享专栏进行信息公开的从业单位、从业人员中选择,对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发挥了巨大作用。 该系统涉及用户众多,系统复杂,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业务调整,不断有系统新功能需要增加,同时为了达到信息共享,需同佛山市各部门协作业务办理,系统需要与网上电子监察系统、行政审批等系统对接,因此系统升级迫在眉睫。 佛山市防汛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二期建设任务包括: (1)系统框架、用户界面、流程优化、升级。 (2)水利工程规划项目、建设计划优化、质量监督书升级改版。 (3)项目合同、进度、质量、安全、变更、验收管理优化。 (4)市政供排水工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备案。 (5)技术审查专家个人档案管理。 (6)完善信用管理功能。 (7)信息公开专栏网站升级改版及信息发布。 (8)GIS应用功能完善。 此次系统升级后能够为业主工作带来更多便捷: 1、实现与行政审批等关联系统的对接,减轻参建单位的报送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2、调整原有的功能,适用新业务模式。 3、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4、提升系统用户体验。 深圳市东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起研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解决方案,先后为佛山、珠海等地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现已形成业务完善、功能成熟的一套解决方案。详细信息如下:系统结构 服务对象: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系统特色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从水利行政主管单位政府监管角度为出发点,搭建了包括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招标代理、承建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等在内的工作交互平台。系统可实现工程参建各方完成相关业务办理,积累工程建设过程的各类信息及资料,使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水利工程项目的进展等功能,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效率;此外,还可实现信用信息动态管理、项目各类信息的及时公开,有利于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秩序,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项目分布图项目总体信息项目进度管理信用管理
  • “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要求,2022年3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联席会议召集人、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主持会议并讲话,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负责同志就本部门牵头的重大工程工作进展和2022年工作任务作了专题发言。会议审议了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2022年工作要点,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会议强调,102项重大工程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推动102项重大工程实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对当前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各牵头部门会同各地方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实施。目前,102项重大工程实施有力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会议要求,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2022年工作要点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确保102项重大工程每一项任务落地见效。102项重大工程各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责任,区分项目类型分类有序推进,加快推动项目实施。要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基础上,扎实做好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联络员、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 青岛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出台 8类重点工程投525亿
    近日,经山东省青岛市市长办公会审核同意,由青岛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了《青岛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市环保局通过课题研究、专家咨询、实地调研等方式,并借鉴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的经验做法,于2010年11月完成《规划》初稿编制。经广泛征求市民与相关部门意见,并与青岛市“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能源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对接后,于2011年4月1日通   过了专家评审。之后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市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同时根据采纳的公众意见,对《规划》做了进一步调整完善,经市长办公会审核同意后由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   《规划》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在肯定“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十二五”期间在能源结构、复合型大气污染、流域污染治理和胶州湾保护、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环境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第二部分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了污染减排、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等三大类共14项主要指标,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约束性指标的排放总量要比2010年分别减少12.1%、14.8%、10.0%和14.5%,同时还确定了市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降低2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95%,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等国内先进水平的指标值。   第三部分确定了“深入推进污染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环湾保护战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合理处置固体废物,强化资源再生利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环境监管,保障环境安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推进生态市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八大类重点工作任务。   第四部分列出了支撑规划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确定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污染减排、结构性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生态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与应急能力建设等八大类重点工程,总投资约525亿元。   第五部分是规划实施的综合保障措施,借鉴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共提出“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构建环保大格局” 、“强化环境法制建设,严格环境执法”、“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开展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试点工作”、“加强环境科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规划的执行力,确保规划有效推进”等五项保障措施。   《规划》是“十二五”时期青岛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规划,也是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奋斗目标的重要规划。下一步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青岛市环保局将督促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以考核为支撑,把规划变成计划,以投资为支撑,把建设变成工程,以改革创新为支撑,把管理变成制度,突出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提高规划实施成效。
  • 首部装修环保新标颁布 甲醛限定更严格
    7月18日,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环境认证中心颁布了我国首部装饰装修环境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标志技术标准》,不仅对装修中室内有害物质释放量的标准限定得更加严格,还要求从工程规划设计、装饰装修材料、施工和空气质量检测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装饰装修工程的优劣。   限定更加严格 四指标综合考量   据悉,新标准对室内空气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量进行了总量控制,室内甲醛浓度要低于0.07毫克/立方米,苯的浓度要低于0.08毫克/立方米,氨要低于0.18毫克/立方米,TVOC浓度要低于0.45毫克/立方米。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南京亿就谱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标准比现有标准更加严格。比如,现有装修工程验收标准规定甲醛低于0.08毫克/立方米,新标准要求低于0.07毫克/立方米。”   据介绍,新标准的一大特色是采用环境性能评分的评价模式,从工程规划设计、装饰装修材料、施工等四个方面来评价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行为的优劣,这4项指标各占分值为10%、60%、10%和20%。“新标准的确为消费者认识环保家装提供了新思路,很多人不会计较设计在环保中的影响,其实即使所有原材料都是环保的,但是在设计上达不到要求,也可能在某一局部空间内超出国家的标准。”新标准实施以后,装修公司应该按照国家限定标准,严格执行从工程规划设计、装饰装修材料选择到施工的各个步骤。   为保空气达标 预留污染提前量   在肯定新标准产生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张永兵也指出了在执行中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市场上的正规家装公司所用的装修装饰材料基本上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很多在施工结束后的检测结果也不会超标,但是这不代表业主入住的新居一定是符合标准的。”张永兵举例说,业主选择装修公司的半包工程,工程验收时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达到标准,但距离标准上限很近。业主后期又购买了一套家具,家具本身的有害物质释放也是达标的,但两者加在一起则造成了污染超标。   张永兵说,在装修设计时,应该事先对房屋所能承载的有害物质数量加以计算,也就是说对房屋有害物质总量进行控制,而不仅对单一产品的指标进行控制。比如,一间房屋在进行豪华装修时,在材料选择方面就应该比简单装修对材料的环保指标要求更严格,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要限制板材的使用量。另外,还要以合适的比例搭配装饰材料,因为污染是叠加的,所以也要为将来购进的家具事先留下污染提前量。
  • 1380万!瑞昌市码头镇规划建设局、新疆工程学院和宁波大学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一(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RCZC-2024-08-35项目名称:瑞昌市滨江港区厂网河湖-体化工程一瑞昌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项目-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4616600.00 元最高限价:4385770.00采购需求:采购条目编号采购条目名称数量单位采购预算(人民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瑞购2024F001213449瑞昌市滨江港区厂网河湖一体化工程—瑞昌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项目-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采购项目1批4616600.00元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详见第三章商务要求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8月18日 08:00 至 2024年08月24日 17:00(提供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地点: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网址:https://ggzy.jiangxi.gov.cn/)方式:网上下载招标文件。售价:0.00元(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瑞昌市码头镇规划建设局地址:瑞昌市码头镇江州东路联系方式:13807926399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中昕国际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科骏产业园4楼407联系方式:17770213341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李女士电话:17770213341二、项目二(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ZXCD-2024-11011项目名称:新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提升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元):4939000最高限价(元):4939000采购需求: 标项名称:新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数量:1 预算金额(元):4939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重点采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共1套)、 XRD (共1套)、 RTK (共3套)、工程勘察工作站(共1套)、测氡仪(共2套)全自动金相显微镜(共1套)、包裹体测温冷热台(共1套),高速摄像机(共1套),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具体详见招标文件)。 备注:合同履约期限:标项 1,供货期限:3个月。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8月16日至2024年08月23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政采云平台线上方式:供应商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或者点击采购公告底部潜在供应商“获取采购文件”,页面跳转后登陆,直接获取采购文件。售价(元):0(三)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新疆工程学院地 址: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科创路1350号联系方式:0991-7977305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新疆众信诚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 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文艺路106号恒福大厦B-2108联系方式:0991-2308167 0991-2308213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一莹、郑翠玲、黎文宣电 话:0991-2308167 0991-2308213三、项目三(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CBNB-20242377G 项目名称: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采购超高效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项目 预算金额(元):1900000 最高限价(元):1900000 采购需求: 标项名称: 超高效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 数量: 1 预算金额(元): 1900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超高效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采购,具体详见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 备注:本项目允许采购进口产品。 标项名称: 纳米孔测序仪 数量: 1 预算金额(元): 2350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纳米孔测序仪采购,具体详见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 备注:本项目允许采购进口产品。 合同履约期限:标项 1,自合同签订生效后开始至双方合同义务完全履行后截止。 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4年08月16日至2024年08月23日 ,每天上午00:00至12:00 ,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线上获取法定节假日均可,线下获取文件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网址):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 方式:供应商登录政采云平台https://www.zcygov.cn/在线申请获取采购文件(进入“项目采购”应用,在获取采购文件菜单中选择项目,申请获取采购文件) 售价(元):0 (三)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质疑、投诉,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宁波大学 地 址:宁波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传 真:/ 项目联系人(询问):刁老师 项目联系方式(询问):0574-87600165 质疑联系人:丁老师 质疑联系方式:0574-87609814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宁波中基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宁波市鄞州区天童南路666号中基大厦19楼 传 真:0574-87425386 项目联系人(询问):陈冲、沙玉珠 项目联系方式(询问):0574-87425731、87425383 质疑联系人:方芸 质疑联系方式:0574-88090063        3.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 名 称:宁波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管处  地 址:宁波市海曙区中山西路19号 传 真:/ 联系人 :李老师 监督投诉电话:0574-89388042
  • 青岛将建城市三维地质模型 构建陆海一体地质环境监测网
    p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消息,《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案》于近日印发实施。根据该方案要求,青岛市将建立城市三维地质基础模型,构建陆海一体地质环境监测网,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基础信息和资料支撑。 /p p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龙江介绍说,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旨在通过开展“地下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地质综合调查,建立“一模一网一平台”(即: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和综合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的城市地质管理与服务体系,综合评价城市地壳稳定性、资源保障承载能力和城市安全性,全面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军民融合、“一带一路”“上合示范区”、海洋强省、“十五个攻势”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有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p p   据了解,根据《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案》,青岛市计划利用3年时间,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方式,联合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统筹部署地上与地下、陆域与海域、资源与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提供基础资料支撑和服务。 /p p   据介绍,根据方案共有5项任务。一是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青岛高新区等区域,开展环境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摸清地下空间地质资源家底,科学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和资源潜力,补齐城市发展的地质工作短板,拓展城市地下发展空间。在胶州湾东岸及湾内开展断裂构造地质调查,为重大工程规划提供参考 在大沽河、墨水河下游周边区域开展海水入侵状态调查,提出海水入侵机理与防治对策,为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 /p p   二是开展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推进环境地质调查,在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等区域开展陆海统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生态地质调查,重点查明海岸带环境地质条件,为海岸带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实施地质资源调查,在黄岛区、即墨区等重点农田、生态区,开展土壤、水体地球化学调查,重点查明富硒等特色土地资源分布、生态地球化学特征与问题成因,分析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周边水土环境关系,进一步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为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提供地质服务 开展地下水应急水源地调查,在白马-吉利河水源地、大沽河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完成可采资源量分析评价,提出应急水源地建议方案,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利用和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开展地热资源潜力和浅层地热能调查,分析评价重点区域地热资源成矿条件,提出开发利用建议 完成全域资源、环境、灾害地质补充调查,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地质条件,实现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有机衔接。 /p p   三是建立城市三维地质基础模型。以精准支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科学、综合开发利用为目标,构建全市域、重点区、示范区、精品区等四个尺度三维地质模型,实现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有效支撑地下空间资源协同开发利用。 /p p   四是构建陆海一体地质环境监测网。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地下水超采区、海水入侵区、大型化工产业区、大型垃圾填埋场、地热和矿泉水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岸滩剖面等,进行自动化监测或定期监测,实现信息数据集成共享,初步构建陆海一体监测预警网。 /p p   五是建设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建设“一个中心、两大系统”(即:青岛市地质大数据中心和地质信息辅助决策系统、地质信息公共服务子系统)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求,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基础信息和资料支撑,为智慧城市建设、地下空间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基础地质保障。 /p p   刘龙江表示,青岛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预期形成基础性、理论性、应用性3大类成果,将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服务支撑 为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服务支撑 为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服务支撑 构建城市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为城市地质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 为重大工程选址建设规划提供服务支撑 为政府部门提供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地质科普资料,满足不同群体的城市地质信息需求。 /p
  • 聚光科技中标18.33亿元重大合同
    p   贵州省政府采购网于日前发布了“盘县鸡场坪龙湖湿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标(成交)公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为该项目的中标社会资本方联合体牵头公司。项目金额18.33亿元,合作期长达17年,完成盘县鸡场坪龙湖湿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河道长 1.5km,工程规划用地约为 3 平方公里。 /p p   项目信息如下: /p p   strong  一、项目概况 /strong br/ /p p   1、项目名称:盘县鸡场坪龙湖湿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p p   2、项目编号: GZJH-2018-018 /p p   3、项目用途、简要技术要求及合同履行日期: 盘县鸡场坪龙湖湿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河道长 1.5km,工程规划用地约为 3 平方公里。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河道工程、桥梁工程、园建工程、土方工程、建筑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及服务中心等。本项目建设内容最终以政府审定的施工图设计为准 合作期: 17 年,其中建设期 2 年,运营期 15 年。 /p p   4、采购方式: 公开招标 /p p   5、采购日期 2018-05-15 /p p   6、公告媒体 贵州省政府采购网、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p p    strong 二、中标结果 /strong /p p   1、中标(成交)信息: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03b3305-3b12-4c45-90f4-d414f6ff4d54.jpg" title=" 2018-09-28_232701.jpg" alt=" 2018-09-28_2327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dcf4a8f-b535-43bf-be68-8c686691676c.jpg" title=" 2018-09-28_232712.jpg" alt=" 2018-09-28_2327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2、中标社会资本方(联合体)名称: br/ /p p   牵头单位名称: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p p   组成单位名称: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与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 /p p    strong 三、项目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strong /p p   该项目中标金额为 1,833,108,700 元,约占公司 2017 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的 65.48%。合作期:17 年,其中建设期 2 年,运营期 15 年。该项目签订正式合同并顺利实施后,将对公司未来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p
  • 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试验仪器等列入攻关工程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d20598fb-a8e1-41fa-b1fa-7ab131c98c18.jpg" title=" 微信截图_20201102184824.png" alt=" 微信截图_20201102184824.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规划》第三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专栏1介绍, strong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strong 包括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等,其中包括支持基础元器件、关键生产装备、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0, 112, 192) " 高端试验仪器 /span 、开发工具、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0, 112, 192) " 高性能自动检测设备 /span 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等。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二节 strong “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strong 表示,建立健全龙头企业、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重点实验室 /span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span 联合研发攻关机制,聚焦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从不同技术路径积极探索,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span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发展愿景” /strong 表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span ,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规划》通知全文如下: /span /strong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4px color: rgb(0, 0, 0)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4px color: rgb(0, 0, 0) " 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国办发〔2020〕39号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br style=" padding: 0px" /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justify"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p p style=" padding: 0px 91px 0px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right" 国务院办公厅 /p p style=" padding: 0px 84.5px 0px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right" 2020年10月20日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此件公开发布)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br style=" padding: 0px" /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br style=" padding: 0px" /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24px color: rgb(0, 0, 0)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制定本规划。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章 发展趋势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跨国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二节 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2015年以来产销量、保有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产业进入叠加交汇、融合发展新阶段。必须抢抓战略机遇,巩固良好势头,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信息通信等领域优势,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三节 融合开放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特征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和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二章 总体部署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节 总体思路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二节 基本原则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市场主导。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创新驱动。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形成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协调推进。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协调推进机制,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开放发展。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三节 发展愿景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三章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节 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开展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计算和控制基础平台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瓶颈,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style="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 width=" 605" align=" center" tbody style=" padding: 0px" tr style=" padding: 0px"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专栏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padding: 0px" 1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padding: 0px"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span /span /strong /p /td /tr tr style=" padding: 0px"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text-indent: 27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br style=" padding: 0px" /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text-indent: 27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实施智能网联技术创新工程。 /span 以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text-indent: 27px" V2X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text-indent: 27px" )、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 br style=" padding: 0px" /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text-indent: 27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 /span 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支持基础元器件、关键生产装备、高端试验仪器、开发工具、高性能自动检测设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攻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量异构数据组织分析、可重构柔性制造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高性能铝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材料产业化应用。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br/ 第二节 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研发攻关机制,聚焦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从不同技术路径积极探索,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引导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跨领域合作,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创新平台,联合攻关基础交叉关键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融合创新能力。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三节 提升行业公共服务能力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依托行业协会、创新中心等机构统筹推进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共建共享,提高技术转移、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项目融资、国际交流等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应用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虚拟仿真和测试验证平台,提升整车、关键零部件的计量测试、性能评价与检测认证能力。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四章 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节 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围绕多元化生产与多样化应用需求,通过开放合作和利益共享,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使用保障、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在产业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若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二节 促进关键系统创新应用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以整车企业需求为牵引,发挥龙头企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坚持软硬协同攻关,集中开发车用操作系统。围绕车用操作系统,构建整车、关键零部件、基础数据与软件等领域市场主体深度合作的开发与应用生态。通过产品快速迭代,扩大用户规模,加快车用操作系统产业化应用。 br/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style="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 width=" 605" tbody style=" padding: 0px" tr style=" padding: 0px"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专栏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padding: 0px" 2 /span /span /strong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strong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车用操作系统生态建设行动 /span /strong /p /td /tr tr style=" padding: 0px"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text-indent: 27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适应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应用需求,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组成联盟,以车用操作系统开发与应用为核心,通过迭代升级,提升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可靠性、便利性,扩大应用规模,形成开放共享、协同演进的良好生态。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br/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 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padding: 0px " 鼓励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动力电池模块化标准体系,加快突破关键制造装备,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制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style="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 width=" 605" tbody style=" padding: 0px" tr style=" padding: 0px"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专栏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padding: 0px" 3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padding: 0px"  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span /span /strong /p /td /tr tr style=" padding: 0px"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立足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支持动力电池梯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应用,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研发。优化再生利用产业布局,推动报废动力电池有价元素高效提取,促进产业资源化、高值化、绿色化发展。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br/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 " 第三节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仿真、管理、控制等核心工业软件开发和集成,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系统推广应用,支持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示范平台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四节 强化质量安全保障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强设计、制造、测试验证等全过程可靠性技术开发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发展战略,以提升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品牌建设。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落实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机制。强化企业对产品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对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控等关键系统的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状态监测和维修保养检测。健全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以及维修保养检测、充换电等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新能源汽车安全召回管理。鼓励行业组织加强技术交流,梳理总结经验,指导企业不断提升安全水平。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五章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节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融合发展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加强高循环寿命动力电池技术攻关,推动小功率直流化技术应用。鼓励地方开展V2G示范应用,统筹新能源汽车充放电、电力调度需求,综合运用峰谷电价、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高效互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提高电网调峰调频、安全应急等响应能力。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气象、可再生能源电力预测预报系统信息共享与融合,统筹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协同调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鼓励“光储充放”(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充放电)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行。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二节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融合发展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发展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加快建设涵盖前端信息采集、边缘分布式计算、云端协同控制的新型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场地用车等领域的应用,优化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和出行服务企业共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发展及应用。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构建智能绿色物流运输体系。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配送、港口作业等领域应用,为新能源货车通行提供便利。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物流营运模式,推广网络货运、挂车共享等新模式应用,打造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输服务新业态。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三节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推进以数据为纽带的“人—车—路—云”高效协同。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基于汽车感知、交通管控、城市管理等信息,构建“人—车—路—云”多层数据融合与计算处理平台,开展特定场景、区域及道路的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融合应用服务创新。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打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健全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构建统一的汽车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加强车载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及关键电子零部件安全检测,强化新能源汽车数据分级分类和合规应用管理,完善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应急响应机制,保障“车端—传输管网—云端”各环节信息安全。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四节 加强标准对接与数据共享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建立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标准体系,明确车用操作系统、车用基础地图、车桩信息共享、云控基础平台等技术接口标准。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大数据平台,促进各类数据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style="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 width=" 605" tbody style=" padding: 0px" tr style=" padding: 0px"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专栏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padding: 0px" 4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padding: 0px"  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行动 /span /span /strong /p /td /tr tr style=" padding: 0px"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text-indent: 27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开展智能有序充电、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与城际智能交通、异构多模式通信网络融合等综合示范,支持以智能网联汽车为载体的城市无人驾驶物流配送、市政环卫、快速公交系统(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padding: 0px" BRT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padding: 0px" )、自动代客泊车和特定场景示范应用。 /span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br style=" padding: 0px" /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节 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引导企业联合建立充电设施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统一结算。加强充电设备与配电系统安全监测预警等技术研发,规范无线充电设施电磁频谱使用,提高充电设施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场所充电服务能力,拓展增值服务。完善充电设施保险制度,降低企业运营和用户使用风险。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二节 协调推动智能路网设施建设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推进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基于蜂窝通信技术的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C—V2X)标准制定和技术升级。推进交通标志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通信设施、智能路侧设备、车载终端之间的智能互联,推进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改造相关标准制定和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差分基站建设,推动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在高精度定位领域应用。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三节 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开展高压气态、深冷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燃料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健全氢燃料制储运、加注等标准体系。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span span style=" padding: 0px" 建立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style="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 width=" 605" tbody style=" padding: 0px" tr style=" padding: 0px"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tyle=" padding: 0px"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专栏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padding: 0px" 5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padding: 0px"  建设智能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span /span /strong /p /td /tr tr style=" padding: 0px" td width=" 568"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12px margin-left: auto"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size: 13px" 统筹充换电技术和接口、加氢技术和接口、车用储氢装置、车用通信协议、智能化道路建设、数据传输与结算等标准的制修订,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建设智能基础设施、高精度动态地图、云控基础数据等服务平台,开展充换电、加氢、智能交通等综合服务试点示范,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智能管理。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br/ br/ 第七章 深化开放合作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节 扩大开放和交流合作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新能源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高层对话机制作用,支持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机构开展研发设计、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人才培训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促进形成开放、透明、包容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市场环境,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二节 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引导企业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产业合作由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全链条延伸。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资金,建立国际化消费信贷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在重点市场共建海外仓储和售后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健全法律咨询、检测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保障体系,引导企业规范海外经营行为,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八章 保障措施 /span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一节 深化行业管理改革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完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有效承接财政补贴政策,研究建立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地方主体责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推动完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强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监督检查,促进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二节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措施。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加快建设,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破除地方保护,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市场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等领域车辆运营的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制定将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纳入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具体办法。加快完善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要求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数据使用等政策法规。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编制行业紧缺人才目录,优化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领域学科布局,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树立正向激励导向,实行股权、期权等多元化激励措施。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四节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鼓励科研人员开发新能源汽车领域高价值核心知识产权成果。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构建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加强专利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建立互利共享、合作共赢的专利运营模式。 /p p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 padding: 0px font-weight: bold" 第五节 加强组织协同 /span /p p align=" " style="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地方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部门任务分工,加强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行业在政策规划、标准法规等方面的统筹,抓紧抓实抓细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落实,优化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协调组建行业跨界交流协作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加强跟踪指导,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p p br/ /p
  • 新兴产业规划及装备制造业五重点规划将发布
    我国新兴产业规划及装备制造业五个重点方向规划将于近期发布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委参与起草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5大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发展目标被分别加以明确。目前,五个重点方向的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计划于今年内全部发布。   基于上述《规划》要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四个定位为支柱产业,三个定位为先导产业,前者为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后者即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工信部相关人士透露,从新兴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推进层次来看,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5大重点: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当前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同时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五个重点方向,即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十一五”以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著,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我国装备产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   据悉,“十一五”期间,装备(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装备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占全部工业的19.35%。2009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   2011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95.65亿元,同比增长36.91% 高于全国同行业9.83个百分点,排第13位,较2010年同期上升了1位。完成销售产值3000.59亿元,同比增长38.12%,高于全国同行业11.39个百分点,排第13位,较2010年同期上升了1位。省机械行业协会有关专家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元,产销增速回落幅度已有趋缓迹象。”
  • 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园区建设允公科技园
    记者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了解到,天津南开允公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产业园区建设允公科技园。项目总投资约人民币29216万元,总占地面积3399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4800平方米。   据悉,该项目主要建设5栋写字楼,即南开科技大厦主楼和辅楼、博士后交流中心、环境科学大厦、学者大厦,地上建筑面积10666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8140平方米,环境科学大厦为24层,南开科技大厦主楼为21层,博士后交流中心为25层,学者大厦为6层。南开国家大学科技园各项目组成的业态功能:主楼的业态功能为中介商务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会议、办公及科技研发创新用房等 辅楼的业态功能为展示服务、学术交流用房以及报告厅和部分办公用房等 地下一层的业态功能为水泵房、设备用房、变电室等及平战结合人防地下室和地下停车库,地下层为连通建筑。项目科技研发楼为电脑设计,没有实验室,不进行化学实验。项目预计在2009年12月开始建设工程,将于2012年11月竣工投入运营,工期约三年。   项目名称天津南开允公集团有限公司允公科技园项目   建设单位天津南开允公集团有限公司环评单位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建设地点   (四至情况)本项目选址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开华道20号,项目选址北侧为天津南开允公科技园有限公司允公科技文化产业园,南侧为开华道,西临榕苑路,东临桂苑路。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投资总额约人民币29216万元。本项目总占地面积3399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4800平方米。本项目主要建设5栋写字楼,即南开科技大厦主楼和辅楼、博士后交流中心、环境科学大厦、学者大厦,地上建筑面积10666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8140平方米,环境科学大厦为24层,南开科技大厦主楼为21层,博士后交流中心为25层,学者大厦为6层。南开国家大学科技园各项目组成的业态功能:主楼的业态功能为中介商务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会议、办公及科技研发创新用房等 辅楼的业态功能为展示服务、学术交流用房以及报告厅和部分办公用房等 地下一层的业态功能为水泵房、设备用房、变电室等及平战结合人防地下室和地下停车库,地下层为连通建筑。本项目科技研发楼为电脑设计,没有实验室,不进行化学实验。本项目土地现状为空地,规划用地性质为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本项目预计在2009年12月开始建设工程,在2012年11月竣工投入运营,工期约三年。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本项目所属区域内土地性质为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详见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重点发展电子、通讯、激光、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引进技术及其消化吸收,逐步发展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加工及出口基地。服务区为产业区的发展提供信息、金融、商贸、行政管理、生活居住、娱乐餐饮、旅游文化、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等综合服务。华苑产业区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发展成为技术高度密集、信息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高教、科研为依托,发挥科技、政策、人才环境等综合优势。综上,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地区规划,选址可行。施工造成的扬尘污染和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有所影响,为保护环境空气质量,降低施工区域和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尘污染,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贯彻《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关于认真搞好施工现场大清整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认真落实本报告列出的防尘措施,严格执行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的规定,认真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以有效减轻施工噪声对敏感目标的影响。营运期本项目直燃机组燃用的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在确保天然气充分燃烧,燃气废气在建筑楼顶排放的情况下,其燃气废气污染物可达到DB12/151-2003《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附近的环境空气质量和环境敏感目标不会造成明显影响。由类比监测结果,本项目直燃机污染物也可以达标排放。本项目所设置的地下室内停车库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中,在排气口的NOX和CO的排放浓度均能够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要求(参考NO2二级标准0.24mg/m3,CO二级标准10.00mg/m3),建设单位应确保车库内通风换气系统的正常运行,使得车库内废气能够及时外排扩散 另外,地下车库排气口的具体位置尚未确定,建设单位应将其设置在避开公建出入口或者其它人流密集处,例如设置在临路的绿地内 另外排气口不应朝向临近的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高度也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在此前提下,本项目地下车库汽车尾气不会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不利影响。本项目拟选用一台轻柴油发电机作为电力供应的备用电源,设置在南开科技大厦主楼地下一层专用发电机房内。本项目所在区域供电能力充足,柴油发电机使用几率较小,只有在发生电力供应故障的非正常情况下才会启用,使用时间较短,且燃用轻柴油,燃油废气中污染物量较少 柴油发电机排气筒设置在南开科技大厦主楼3层楼楼顶,在燃用优质轻柴油、废气及时排放的前提下,预计燃油废气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显著的空气污染。使用期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其水质可以满足DB12/356-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的相关要求,最终进入咸阳路污水处理厂。本项目拟建的废水排放口须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申报、预留采样点、安装环保标志牌等进行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根据《天津市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建设单位已在建筑内安装中水利用设施,待该地区市政中水系统建成后,本项目即可引入中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本项目安置直燃机组、空调机组、水泵、电梯间、柴油发电机的房间隔墙、顶板、门等都做隔声处理,管路采用软连接、各设备采取加装减振底座。通过采取上述噪声防治措施,预计本项目营运期室内设备噪声不会对项目本身及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冷却塔等室外噪声源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低噪声设备 管路软连接并为设备安装减振软垫 废气排放口安装消声装置并包裹降噪材料、安装具有隔声功能的广告牌进行装饰,对噪声有效遮挡的同时可以美化建筑的景观。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写字楼招纳工作人员和本项目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所有生活固体废物分类袋装收集,可利用部分回收外卖 含水份的厨余等垃圾尽量集中收集在密闭容器内,防止存放、运输过程中洒漏 固体废物集中存放于垃圾箱内,每日由市容部门负责定时清运处理,同时对垃圾箱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散发恶臭 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单独收集,委托具有相关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本项目将来如果入驻的餐饮、娱乐等产生环境污染的单位必须单独履行环保手续。   本项目选址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开华道20号,项目选址北侧为天津南开允公科技园有限公司允公科技文化产业园,南侧为开华道,西临榕苑路,东临桂苑路。交通便利、符合地区规划,外环境基本适宜。使用期产生污水进入咸阳路污水处理厂,具有合理的排水去向,噪声、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在采取必要防治措施的前提下,不会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本项目建成后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当地整体景观建设。   因此本项目在切实落实本评价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确保运营期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具有环境可行性。
  • 2个质谱基地!742个2023年杭州市重点实施项目名单公布
    2月14日,杭州公布2023年杭州市重点实施项目名单。2023年杭州共安排重点实施项目742个,包括质谱项目2个,仪器信息网网整理如下:  先进制造业基地领域  102 杭政工出【2022】15号泽天春来科技高端光谱-质谱仪器创新制造基地  332 谱育科技青山湖科技城高性能四极杆联用质谱仪产业化项目  本网进一步查询相关建设工程规划发现,谱育科技本次获批的建设规模为71313.7平方米,将建设实验检测中心1幢、研发生产楼3幢,综合服务楼1幢。而泽天春来科技公司此次获批的高端光谱-质谱仪器创新制造基地的建设规模为12211平方米。
  • 国务院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根据规划,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国务院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憧憬“大工程”   编者按:   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这两个产业振兴规划,这对两大行业的相关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企业界人士和分析师,对这两个产业振兴规划从多角度进行解读,寻找产业动向,捕捉投资机会。此外,还对即将提交国务院审议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进行解读。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称“规划”)昨日下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审议,并获原则通过。该规划中,引起业界注意的包括两点:依托大型工程,大力振兴国有自主化工作;推进联合企业重组。   业内人士表示,从规划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决心和行动在加强,不过更希望看到具体的落实细则。   “依托重点工程”   规划中强调,要加快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中联重科(000157.SZ)董秘李建达昨晚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一点就很重要。   “此前我国就有一个产业依托的说法,即某个大型工程直接与所用设备挂钩,而后主管部门(或建造单位)拨钱给设备制造方来做这个项目,但后来没有继续下去。”   他认为,规划鼓励重点工程使用自主产品的重要性在于,一些国内企业已具备了生产和制造大型装备的能力,但还没有参与的机会,而很多项目主管方因看重国际巨头的实力,倾向选择国际产品。如果这次政策能够落实,对企业而言,影响将很大。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要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平安证券研究员叶国际告诉记者,“补偿机制”的出现,就是政府希望推广国产自主化产品的最好例证。   “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推出,预计今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公路、铁路、能源等都有数千亿的众多项目开工,因此,如果能够多用国产设备,势必会带给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   推进联合重组   规划中还提到,要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表明了国家对于一些具备实力的企业并购是极其支持的。”平安证券研究员王合绪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道,“在此之前,政府还没有明确的提出过支持装备制造业的重组。”   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如GE、西门子、霍尼韦尔等都具备上述总承包、集成等多个特点,而中国虽拥有很多装备公司,但真正具有跨国型实力的企业凤毛麟角。   “这是由于中国的企业股权结构决定的。比如三一重工这样的企业,如果想收购国有同行,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会反对、被收购方的管理单位——地方国资委同样不会同意,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未来可以通过行政协调的方式来做,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叶国际表示。   建立首台装备风险补偿机制   根据昨日公布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将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动化,并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而建立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台(套)设备的风险补偿机制,也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   “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振兴规划的出台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消息。特别是要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程五四说。   不过有专家表示,关于首台(套)风险补偿机制应该如何建立,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按照北京市目前的做法,主要是对研发和生产企业进行补偿,但实际上承担首台(套)风险的主体,更多的是集中在使用者一方。   “因为目前大型产业大多是流程化生产,一旦使用首台(套)设备出现问题,整个一套生产线都将无法使用,所以影响特别大。”上述专家说,“在采取政府补贴上应该进一步倾向使用方,另外可引导保险公司建立保险补偿机制。”   此外,规划还提出,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业界对于何时出台规划的具体实施细则抱有更大期待。“此次公布的仅仅是总体纲要,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进一步探讨。”上述专家说。   相关新闻: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出 四子行业受益
  • 六部委部署巩固提升“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
    p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巩固住,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6部委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对“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部署。 /p p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6部委近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及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规划及实施的重点:切实维护好、巩固好已建工程成果;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因地制宜加强供水工程建设与改造,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等区域农村供水基本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 /p p   通知明确,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切实强化责任制刚性约束;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履行好目标任务承诺,中央财政重点对贫困地区等予以适当补助,并与各地规划任务完成情况等挂钩;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切实强化监督考核。 /p p   附件1. a title=" " href=" http://www.cqdpc.gov.cn/accfiles_1/关于做好“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及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16]112号).pdf" target=" _blank" 关于做好“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及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a /p p   附件2. a title=" " href=" http://www.cqdpc.gov.cn/html/article/uploadfiles/2016-01-28/20160128165225_9801.doc" target=" _blank" 农村饮水安全十三五规划工作大纲.doc /a /p p /p
  • 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发布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总量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基础完善为着力点,在环境监测、监察、预警、应急、信息、评估、统计、科技、宣教等领域开展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   《规划》提出,环境监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围绕环境保护&ldquo 总量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均衡发展&rdquo 目标要求,在污染源与总量减排监管能力全面提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能力显著提升、环境预警与应急能力系统加强、环境综合监督管理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等4个方面提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目标。   《规划》明确,到2015年,全国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装备达标率达到85%,地市级达到90%,省级达到95%。机动车、污染源监管、科技支撑和统计能力显著增强。全国县级环境监测站基本设备配置达标率达到90%,地市级站基本实现标准化,省级站全部达标。中央本级环境监测能力显著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污染事件防范水平显著提高。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具备较强的应急监测能力,省级站基本具备预警监测能力。地市级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二级达标率达70%以上,省级机构二级达标率达到100%。国家、省级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达到标准化要求,初步具备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安全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能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与核事业发展同步提高。建成一批市、县环保监管业务用房。建设国家环境规划与工程评估、华北环保督查中心综合业务用房与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基本建成6个区域性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业务用房。地市以上环境信息与宣教机构设备配置达到标准化要求。   《规划》要求,一是提升污染源与总量减排监管水平。加强现场执法装备配置,落实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与验收工作 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落实监控中心与重点行业监控 强化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与数据质量控制,促进自动监控数据应用 启动机动车与农业面源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拓展污染源监管领域 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统计对总量减排等重点工作支撑能力 夯实环境信息能力基础,推进物联网在污染减排中的应用。二是提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能力。填平补齐,继续推进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提高空气、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新增指标的监测能力 优化完善国家环境监测网 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手段,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 完善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实施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三是加强环境预警与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形成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核与辐射安全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能力 提高重金属、危险废物及危险化学品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对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处置、运输和转移的全面监管 建设环境预警网络,建立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和平台网络,加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技术支撑能力。四是夯实环境综合监督管理基础,推进环境综合监督管理基础体系建设。   《规划》指出,结合四大领域任务,实施基础、保障、人才等三大工程,规划总投资400亿元。基础工程包括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评估、宣教等能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新增主要污染物监管能力建设等10项。保障工程包括污染源与总量减排监管运行保障、环境监测与评估运行保障等4项。人才工程包括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评估、宣教等8项。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为实现&ldquo 十二五&rdquo 环境保护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为确保顺利实施,《规划》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规划实施。统筹国家与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各专项规划与《规划》的衔接、配套,建立并完善项目库,提高项目储备能力。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运行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障,确保资金到位。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实施项目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环境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人才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定期通报和评估制度,适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期末评估。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十二五”规划发布
    为落实环保“两会”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保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监测站的转型发展,总站编制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总站规划》),于2011年2月1日向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印发。   《总站规划》于2010年8月份起草,历经十余次专家研讨会和站长专题会的研讨,并多次征求意见,进行了几十余稿的修改完善。《总站规划》在总结“十一五”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总站“十二五”期间继续深化转型发展,加速技术研究型单位建设步伐的总体目标,明确总站要大力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量管理与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实验室创建工程、信息产品创新工程、应急监测响应工程、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四大重点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具备“三个说清”能力,实现“四个一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水平、一流的装备、一流的实验室),成为“五个中心”(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培训中心)。
  • 支持观测装备国产化,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出炉
    2月28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形势和需求中指出,高精度观测仪器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气象观测智能化水平落后,空基、海基气象观测能力薄弱,非传统观测起步晚、发展慢,多源综合数据的获取和完备度亟待加强,资料同化技术落后。《规划》提出了九个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分别为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数据分析技术、天气气候机理研究和科学试验、地球系统模式、数字化预报技术和方法、气象服务技术和方法、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和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气象保障以及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规划》部署了四个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包括气象大数据科学工程、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地球系统模式工程和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针对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七项具体措施,分别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布局、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参与全球气象科学治理和加强气象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在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中指出,着眼多源观测数据的获取,开展新型探测设备和观测方法研究。研究面向地球系统的协同观测关键技术,实现对大气和其他圈层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提高对典型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实时、立体、精密观测的技术能力。提升协同观测技术水平。开展非传统观测应用技术研究。完善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标准体系。在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中,《规划》提出,研发地面、高空和大气成分高精度国产化传感器;研制基于国产芯片,具备超低功耗、声光电物理信号一体化测量处理能力的气象专用系统级模组;研究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及相关扫描 28 技术、观测模式和定标技术;研制基于拉曼散射、差分吸收、多普勒效应等原理的激光雷达,突破激光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研究基于毫米波、地波、太赫兹和量子技术的新制式气象雷达; 研制基于北斗导航的探空、水汽及反演应用的观测系统;研制基于北斗导航的短基线闪电通道精细化定位系统和超长基线的全球闪电定位系统;研制基于机载平台的空基气象载荷;研制大气成分、生态环境高精度观测装备、在线监测技术和标定技术;研究高海拔、酷热、台风、强辐射、重污染等极端恶劣环境的装备适应性技术和工艺;研制适应特殊自然环境和特殊用途的特种气象观测装备。通过工程实施,到2025年,综合探测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非传统观测数据的收集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气象装备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到 2035 年,气象综合观测整体技术自主可控,我国成为气象装备强国。在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中,《规划》提出要推进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开放共享,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加强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在关键区域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原文链接:中国气象局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 关于印发《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 (2021 - 2035年)》的通知
  • 发改委详解《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做出的方向性重大战略部署。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2020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更明确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即:“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生物产业是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四个专项规划公布后,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作出了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好《规划》,对于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促进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委领导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编制背景和过程。   答:从国际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生物产业深刻变革,生物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全球生物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技术和创新资源的流动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演变,发达国家加快布局,新兴经济体逐步扩大参与分工合作的程度,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未来几年是我国生物产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时期。   从国内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产业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十分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未来几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一是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健康保障需求不断增长。二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绿色食品、优质环境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生物产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综合国内外形势,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生物产业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生物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加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突出问题,加速形成完善的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新业态的壮大 必须加快解决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解决产业发展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的问题,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国际竞争力。   《规划》编制主要经历了确定框架、集中编制、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三个阶段。   1、确定框架阶段。2011年初,经有关部门推荐,成立了由相关领域、相关方面高层次专家组成的文件起草组。在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中央管理企业和各地发展改革委全面总结《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文件起草组汇总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总结、分析国际上主要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优势和问题、“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生物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等,经多次与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讨论,形成了《规划》(框架)。   2、集中编制阶段。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文件起草组按照《规划》(框架)确定的思路,集中进行《规划》编制研究。在此过程,起草组听取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方面专业人士的相关意见,并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初稿。在此基础上,起草组将《规划》初稿进一步征求了部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3、正式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规划》(征求意见稿)送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和各地方发展改革委征求意见。共有49个单位和9位专家反馈了约100条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文件起草组进行了修改完善。之后,召开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对《规划》进行了论证。根据论证意见,文件起草组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问:《规划》定位和编制《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答:《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关内容的深化和细化,是今后一段时间引导我国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的总体部署,是指导地方和行业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突出了生物产业阶段性发展特征,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标志性重大任务等,提出了重点领域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及强化组织实施的具体措施。   按照上述定位,《规划》编制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充分贯彻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加强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的衔接,体现宏观性和指导性。二是重点突出近期的目标和任务,并适当展望“十三五”,体现阶段性和针对性。三是明确相关领域的行动计划、国家引导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体现操作性和引导性。   问:《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产业相关内容保持基本一致。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规划》提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高品质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设立的原则。高品质发展就是要发展高性能、高效益的生物技术和产品。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已经奠定了一定基础,具备了发展高品质产品的条件,这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的原则。这是针对加速我国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需要而设立的原则。生物产业发展驱动力既来自市场也来自创新,在发展中能否取得优势,取决于创新效率。未来发展,要把市场需求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只有通过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企业在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才能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部分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从而制约产业向高品质发展的问题而设置的原则。未来发展,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结构完整、各环节协同、具有主导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必须着力发展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内生发展能力。   四是坚持国际化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生物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大规模高效生产客观需要开展全球创新合作和市场开拓的情况而设置的原则。未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弥补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提高国际化程度,才能加速生物产业发展。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发展目标?   答:《规划》提出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以建生态、打基础、立体系、育优势和促应用5个方面为主要任务,围绕2020年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分别从结构布局、创新能力、规模质量、发展环境、社会效益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目标:   一是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未来几年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发展中高端产品的关键阶段。目标是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二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物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于创新的产业。目标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明显提高,获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多,境外授权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三是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要求之一。目标是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   四是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政策环境的依赖度上升。目标是形成较完善的生物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建立鼓励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生物安全保障和产业统计等服务体系。   五是社会效益加快显现。生物产业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问题的战略产业,社会效益是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是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   把这些目标进一步聚集,就是要实现产品技术性能领先、质量过硬、生产工艺先进、经济性能好、知识技术密集的高端产品的高品质发展,以大幅提升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问:《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出于什么考虑?   答:考虑到近几年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服务是发展热点,新业态不断出现,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规划》在“十一五”国家提出的五个重点领域基础上,从生物医药中单列出生物医学工程,新增了生物服务,即明确了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七个重点领域。   《规划》针对生物产业每个领域发展的具体状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重点任务。   1、生物医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保障我国人民健康的需要。生物医药目前是生物产业的主体部分,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规划》提出,以开发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和现代制药新工艺技术为重点,强化先进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2、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是生物技术、材料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也是满足我国人民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学和个人保健的市场需求产业,已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规划》提出,一是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克服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瓶颈,建立高效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二是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加快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研制和产业化,加速发展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三是加快发展以生物分子诊断技术及其芯片为基础的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推动我国诊断试剂产业的发展。   3、生物农业。发展生物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增收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农用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资源等重点任务。一是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加速推进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集成应用,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群。二是强化生物兽药与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农用生物制品的标准化高品质发展。三是加快开发海洋特有的生物资源,大幅提升海水养殖新品种开发能力,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提高海洋水产综合加工技术及其加工废弃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   4、生物制造。发展生物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变生产方式,面向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生物制造产业快速发展,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竞争力。《规划》提出,一是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与新型发酵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生物基产品的经济竞争力。二是围绕传统工业过程的绿色转型升级,加强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的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进绿色生物工艺的应用示范,初步形成生物法绿色工艺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5、生物能源。发展生物能源是我国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需求。《规划》提出,一是充分利用宜能荒地建设生物液体燃料非粮原料的多元化供应体系,突破预处理技术、低成本水解糖化关键技术瓶颈,加速生物质燃气合成燃油催化剂等研发和产业化。二是大力推广生物燃气和成型燃料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加大对大型成套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供应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生物质发电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生物质发电示范工程,形成生物质发电原料收集体系、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体系以及相应管理体系。   6、生物环保。针对生物环保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情况,《规划》提出,以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机废弃物治理和受损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广高效生物监测、治理、修复及废物利用等成套技术工艺及装备,推动产业规模扩大。   7、生物服务。生物服务是生物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速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于生物产业的合同研发和委托制造,提升高端实验仪器、生物试剂和实验动物等公共技术专业化服务能力,努力培育生物产业延伸服务,加强生物产业专业中介服务,促进生物服务新业态发展壮大。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行动计划?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实施行动计划是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举措。《规划》根据七个领域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11个行动计划。确定行动计划的原则,一是针对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或重大问题,体现对相关重点领域的基础性和重大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是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确保“十二五”期间可以顺利完成 三是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创新发展工程衔接,有利于重大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1、在生物医药领域,围绕支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通用名药品高品质发展和中药标准化3个行动计划,形成先进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一批高品质、规模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大型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做强做大。   2、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围绕高端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实施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协同开发、设计、集成制造等在内的产业链发展联盟,培育若干具有创新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立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高性能医学装备的规模化发展。   3、在生物农业领域,围绕提升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产品竞争力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育种创新发展、农用生物制品发展2个行动计划,形成国家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创制一批重大新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保障我国种业安全,促进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   4、在生物制造领域,围绕绿色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基产品发展和生物工艺应用示范2个行动计划,实现一批重要生物基产品的非粮原料生产,形成年产百万吨级生物基材料、千万吨级生物基产品的生产能力,推动一批新型工业酶制剂上市,形成规模化应用的示范性生物工艺技术,促进绿色工艺推广应用。   5、在生物能源领域,围绕克服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瓶颈的需要,重点实施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化行动计划,实施纤维素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商业化示范工程,与同类化石能源产品相比具有价格竞争力 实现生物液体燃料与化石燃料一体化调配、供应与流通。   6、在生物环保领域,围绕改善生态和发展产业的需要,重点实施环保用生物制剂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一批环保用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7、在生物服务领域,考虑到生物信息是健康服务、新药研发、生物育种、生物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基础,重点实施生物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生物资源与生物信息技术网络体系,形成面向生物产业的信息服务能力。   问:《规划》提出的政策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把《规划》实施落到实处?   答:国家颁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为了体现《规划》完整性,增强操作性,《规划》针对未来各重点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六条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 二是实施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 三是完善创新激励,促进持续发展 四是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团队建设 五是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安全 六是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落实。   为强化落实,《规划》要求,要建立健全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加强协调配合,调动社会和企业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明确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生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任务的部门分工方案,加强规划与国家相关科技专项等的衔接,强化规划对年度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指导。强调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后评估,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明确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生物产业发展各项行动计划,加快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中央与地方信息沟通平台,形成高效协同机制。要求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科学确定生物产业发展定位,出台政策措施,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链分工和区域协作配套。   《规划》发布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指明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下,我国生物产业一定能够快速发展,形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造福于人民。
  • 环保“十二五”规划已通过论证
    近日,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规划的专家论证会。据报道,《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于近日通过专家论证,经修改完善后将按程序上报。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在北京联合召开的规划的专家论证会上明确指出,新的规划将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将核与辐射、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等作为防范环境风险的重点领域。    记者了解到,规划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深入推进总量减排、强化环境质量改善、防范环境风险和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四大战略任务。   “这四大战略任务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思路。”近日,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详细解读了四大战略任务的内涵:   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源头预防,综合推进,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完善监管减排,推行清洁生产,降低产污强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将核与辐射、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等作为防范环境风险的重点领域,完善制度政策,健全防范、预警、应对、处置体系,加强环境监管,着力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环境安全保障问题。   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均衡发展。将环境监管、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应急、环境信息等纳入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健全政府为主、统一标准与分级分区相结合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环境监测是环保部“十二五”一项重点工作。据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介绍,“十二五”期间将努力实现三方面的总体目标:监督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考核“十二五”环境质量目标达到与否 确保完成环境管理需要的环境监测任务,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做到“三个说清”(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大幅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努力实现“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区域能预警,国家能监督”的设想。   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2011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1.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4%。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将“核与辐射”列为防护环境风险重点领域的首位,显然受到了日本核辐射和公众恐慌的影响。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可能以此为契机重新制定与核安全有关的国家标准。目前中国采用的各种环保标准在某些方面与世界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目前执行的《中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对于饮用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规定就比较笼统,仅规定了饮水中α射线、β射线的上限值,没有像日本等国一样规定碘、铯等每种放射性物质的上限值。这虽然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由于国家没有规定,地方上就不可能大量购买可检测放射性碘、铯的精密设备,一旦发生核泄漏,在检测辐射物质很可能出现设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处置的混乱和公众的恐慌。
  • 环保两大规划正式出台 7000亿投资蓝图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和《“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两大规划拟定的共计近7000亿元的投资蓝图以及各产业年均近30%的增长率,更引业界关注。   业内分析指出,从规划内容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两大产业投资重点在于打通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拉动全产业链的需求快速增长。此外,除设备供应及工程服务相关公司将迎来预期中的利好外,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餐厨垃圾处理等细分市场领域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过半投资打通产业瓶颈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36亿元。在投资分配上,污水处理领域的管网建设、垃圾处理领域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分别达2443亿和1730亿元,分别占各自产业总投资的56.8%和65.6%。   专家指出,污水管网配套到位可推动污水处理效率的提高,提升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回报预期。因此,《污水处理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新建污水管网15.9万公里,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一年以上的,实际处理负荷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以上的不低于75%。   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镇已建成的垃圾处理设施仅700余座,29%的城市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这导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始终无法全面启动。因此,《垃圾处理规划》提出,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县具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市场普遍认为,随着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逐渐被打通,“十二五”期间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步伐将大大提速。券商报告指出,到2015年,两大产业的年增长率均有望达到30%以上。   细分市场拓宽产业版图   除对各自产业领域主环节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配套措施外,两大规划还重点明确鼓励污泥处理、再生水回用、餐厨垃圾处理等细分市场的发展。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投资347亿元,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投资304亿元,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109亿元。规划同时明确,到2015年,全国新建污泥处理处置规模518万吨(干泥)/年,新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规模2675万立方米/日,全国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   中国水网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量达2200万吨,其中有80%没得到妥善处理。而全国平均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10%。餐厨垃圾处理方面,目前全国餐饮企业每年产生的餐厨废弃物已超过4000万吨,可利用餐厨废弃物总量每年3000万吨,但真正已实现处理利用量十分有限。   券商分析师认为,目前污水及垃圾处理设备和工程运营等主领域市场已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的市场需求有望受益于产业发展提速而进一步扩大。部分细分领域市场空间尚未被完全打开,涉足这些领域的碧水源、桑德环境、维尔利等公司有望获得额外收益,污水和垃圾处理两大产业的市场版图将进一步扩容。
  • 海水淡化规划要求关键设备国产率达75%
    海水淡化规划出炉   关键设备国产率达75%   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印发《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通过本专项5年的实施,初步形成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将“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75%以上”纳入约束性指标,这也就意味着在目前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低于50%的情况下,未来国内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市场拥有很大发展空间。   预计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可望达到每日220-260万吨,较目前增加3倍~4倍。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的产值将达到每年75亿~100亿元,如果将淡化工程运营、供水管网建设等相关产值一并计算,总产值还将成倍增加。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通过本专项5年的实施,初步形成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设备制造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   上述目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将“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75%以上”纳入约束性指标。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上升为约束性指标,就意味着今后将加大对关键设备和技术国产化的扶持力度,而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无疑将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目前,国内海水淡化概念相关上市公司有南方汇通、碧水源、海亮股份、亚太科技。在膜技术方面,碧水源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全套膜材料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制造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公司之一。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