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工程监理

仪器信息网工程监理专题为您整合工程监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工程监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工程监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工程监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工程监理话题讨论。

工程监理相关的资讯

  • 辽宁探索环境监理新模式:环评资质管理增加环境监理专项,组织实施公司化运作
    辽宁省从2004年起探索环境监理工作,2010年6月被环境保护部确定为环境监理试点省。截至目前,辽宁近400个国家、省级审批的建设项目开展了环境监理,基本覆盖港口、公路、铁路、风力发电、水利水电、石化化工、冶金机械、输变电等行业。全省环境监理合同额已达1.5亿元,培育了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环境监理队伍。多年来,辽宁省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引入环境监理制度,探索环境监理新方法,构建环境监理管理体系,出台环境监理规范,全力推进环境监理科学发展。目前,辽宁的环境监理已逐渐走出探索阶段,成为环境监理事业发展较为成功、成果颇丰的省份,环境监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环保“三同时”执行率显著提高。编者按辽宁省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辽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来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辽宁省环保厅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秉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辽宁省情的环境监理工作新道路,全面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确立环境监理法律地位辽宁省重点对环境监理工作进行不断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辽宁特点的环境监理工作模式。辽宁省共经历过4个阶段的探索:指定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环境监理机构,将环境监察部门作为环境监理机构,选择工程监理单位来承担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选择环评单位承担环境监理工作。实践证明,这4种模式均存在弊端。2012年5月,辽宁省环保厅开始了环境监理工作第5阶段的探索。在以环评单位市场化的公开招标形式基础上,监理机构依托环评资质,增加环境监理一项,颁发新的资质。自此,辽宁确立了“项目单位出资、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环保部门监督管理”的环境监理工作模式。目前,环境监理工作已经被各方接受,环境监理的执行率逐年稳步上升。2011年1月,辽宁省人大出台了《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通过辽宁省环保厅的积极推动,在条例中写入了环境监理要求,规定“对涉及饮用水水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重要的排污建设项目,逐步建立环境监督制度,实施环境监理。”自此,辽宁省环境监理工作在立法上有了保障。在2007年5月出台的《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于2011年5月出台,并于2012年5月9日正式全面实施,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的业务范围上增设“环境监理”专项,由省环保厅颁发环境监理资质。同时,配合监理资质管理的实施,优化监理招投标管理,新修订并实施了《环境监理评标打分标准》。讨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方案〉编写技术要求》、《〈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编写技术要求》草案,实现环境监理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确立了环境监理的法律地位,以环评文件的法律效力来推动环境监理。办法对环境监理工作有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推动了全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在全国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拓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领域,而且弥补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的不足和遗漏。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网是辽宁环境监理宣传的重要窗口,网站的开通不仅为环境监理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对环境监理招标的客观、公平、公正、公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目前,网站访问量已超过46万人次,各监理单位先后上报环境监理月报、专题报告共计1569份,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设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辽宁省非常注重开展省际间环境监理的合作交流,先后与福建、江苏、河北、广东、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20余个省、市环境监理调研团交流。辽宁省环保厅积极探寻省际合作模式,先后前往江苏、青海等地,商讨环境监理资质互认、成立环境监理联合体等事宜,确定了合作意向,扩大了辽宁省环境监理在全国的影响。辽宁碧海环境保护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海公司)等监理单位先后承揽了广东“石化重质原油加工工程”、江苏“扬州港江都港区通用泊位工程”、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中缅油气管道及云南成品油管道工程”、福建省的“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等10余省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努力实现辽宁环境监理持续发展,服务全国,引领全国环境监理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核查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及时整改实现设计试生产全程监理辽宁省环保厅在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中重视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环境监理管理主体。省环保厅在机构改革中明确了由环保厅项目处归口管理环境监理工作,由碧海公司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颁发环境监理资质。根据环境保护部批复的《辽宁省环境监理试点工作方案》和《辽宁省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辽宁省环保厅将环境监理资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范围,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的业务范围上增设“环境监理”专项。环境监理机构通过申请业务范围为“环境监理”的环评资质证书,取得环境监理执业资质。2011年8月开始申报以来,省环保厅已完成了两批环境监理资质的审查,2011年12月和2012年5月分别对第一批通过审查的3家单位和第二批10家单位颁发了环境监理资质。加强环境监理队伍建设。辽宁省环保厅通过建立颁发环境监理资质这一制度,扩大并建立了专业监理从业队伍,避免先前“试行办法”规定的只有具有环评资质的单位可以从事环境监理的弊端,缓解了环境监理从业单位的不足。这一做法,使辽宁省新监理办法实施后的监理队伍增加到16家,进一步满足了监理事业发展的需要。拓展环境监理范围,开展设计阶段和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为了使项目单位从建设源头落实环保“三同时”,使其在设计阶段就能够满足最终试生产和验收的条件,辽宁省环保厅要求环境监理单位在监理伊始对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开展环保核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力争把存在问题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把解决问题的难度降低到最小,实现环境监理的全过程、全阶段化。例如,在建设项目的试生产期间,由于尚未完成“三同时”验收,环境管理无法移交地方环保部门,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白,且污染防治措施尚在调试中,容易出现超标排放和污染扰民等问题。为此,辽宁省环保厅结合试生产排污收费工作,以营口富士康印刷电路板等项目为试点,将环境监理延伸到项目试生产,并将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纳入招标工期时间内。此举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环境管理体系,保证足额征收试生产期间的排污收费,而且为实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拓展了思路。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环境监理报告机制和监督处罚机制。辽宁省环保厅对未认真履行“三同时”制度和擅自试生产的项目及时处理,要求监理单位向环评审批部门和地方环保部门报送环境监理编制的环境监理方案、设计文件和环保核查报告及月报、专题报告,试生产、验收阶段环境监理报告。同时,对环境监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对不认真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的个别监理单位给予全省通报批评或暂停环境监理工作的处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辽宁省环保厅多次组织举办国家、省级专业技术培训,坚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目前,全省已有1012人取得了环境监理培训证书,已有38家企事业单位达到或超过环境监理专业技术人员最低10人的准入条件,为环境监理机构的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积极开展环境监理理论研究。2010年7月,辽宁省环保厅负责编制了环境保护部科研课题《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技术导则》,拟定于2013年完成。2010年12月,辽宁省环保厅组织编写出版了系列《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培训教材》,被浙江工商大学选定为环境科学专业大学四年级的专业课程教科书,填补了全国环境监理指导教材的空白。辽宁省环保厅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完善了对环境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业绩考核、日常监管,对环境监理项目的信息管理、现场检查、定期考核、技术审查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有效的管理推动了环境监理工作的健康发展,规范了环境监理单位的从业行为。环境监理队伍建设成为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领域的重要力量。◎2012年全面实施《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建立颁发环境监理资质制度,扩大了专业监理从业队伍。◎确立了项目单位出资、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环保部门监督工作模式。◎辽宁省环保厅将环境监理资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范围。◎开通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网,为环境监理招标的客观、公平、公正、公开提供了保证。◎制定《环保专项施工方案》,条件满足一段、开工一段,确保施工段一次性顺利通过,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 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项目监理组到天瑞现场监理
    11月5日上午,江苏省科技厅条件处副处长徐婷婷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孟庆如,带领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组成的专项项目监理组,对天瑞仪器承担的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项目“顺序式波长色散X荧光光谱仪的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项目”进行现场监理。 项目监理组首先听取了项目进度汇报;随后,对项目财务管理和项目质量控制管理进行了现场检查;之后,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与副总经理肖廷良的陪同下,参观了研发实验室与产品生产线。 项目监理组认为,“该项目整体按项目任务书计划进度进行,任务书关键的两个技术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测角仪已递交专利申请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建立了相应内控制度,在单位核算系统内对项目进行单独核算;项目管理过程中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 新闻回顾链接: 天瑞仪器入选国家重大仪器专项 获批1215万专项资金 天瑞仪器承担的“顺序式波长色散X荧光光谱仪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选“2011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并获批专项资金1215万元。此举有助于天瑞仪器拓宽业务领域,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打破国外产品市场垄断、节约客户使用成本,更具重要意义。 项目监理组专家参观实验室 项目监理组专家合影 天瑞仪器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旗下拥有北京邦鑫伟业公司和深圳天瑞仪器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风景秀丽的江苏省昆山市阳澄湖畔。公司专业从事光谱、色谱、质谱、医疗仪器等分析测试仪器及其软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了解天瑞仪器:www.skyray-instrument.com
  • “十二五”滨海湿地工程启动 拟建立滨海监测网络
    日前&ldquo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lsquo 十二五&rsquo 实施规划》海洋实施工作会议&rdquo 在大连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全国11个沿海省、计划单列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有关领导和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ldquo 十二五&rdquo 全国滨海湿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相关工作对切实加强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lsquo 十二五&rsquo 实施规划》中确定将建立国家湿地中心及滨海湿地监测网络体系。   相关阅读   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位于全球候鸟迁徙的东亚&mdash 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是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重要的鱼类洄游廊道,同时还是我国经济活动最强、受人类干扰和威胁最大的区域。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lsquo 十二五&rsquo 实施规划》确定了包括滨海湿地区在内的8个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以及湿地保护体系、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湿地可持续利用和能力建设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明确规划期内,将选取我国最为典型的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长江口,闽江口湿地以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红树林集中分布区,共5个区域开展面积达28130公顷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恢复和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面积20630公顷,关键物种栖息地重建面积6300公顷,外来入侵物种防治面积1200公顷。
  • 尽早建立菌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菌草新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该技术发源于福建,是由福建农林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首创的。为了保持和发展我国菌草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推动我国菌草业发展成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建议尽早在福建建立菌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福建省在福建农林大学建立“菌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科技部、财政部发布2011年创新基金项目监理验收工作通知
    关于做好2011年创新基金项目监理验收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做好2011年创新基金项目的监理验收工作,根据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   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规范》(以下简称“创新基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9年度立项的创新基金重点项目   2009年度公布立项的创新基金重点项目(附件1)合同相继到期。根据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和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关于《创新基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工作规范》,2009年度公布立项的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的验收程序和相关要求如下:   1、管理中心以合同到期时间为基准,提前2个月通过创新基金网络工作系统,向项目承担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发出验收准备工作通知。   2、项目承担单位在创新基金网络工作系统上,按《创新基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写项目验收申请表 同时,提交项目验收材料。   3、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完成对项目验收材料审核后,将全套验收材料(含纸制和网络系统中材料)发(寄)送至管理中心   4、管理中心在收到项目验收材料后登记入库,送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5、管理中心会同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评审、提出验收结论。   6、按照高效务实的原则,验收工作采取集中验收、现场验收和委托验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7、请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于2011年5月15日之前,将2009年度立项的创新基金重点项目验收计划安排(书面)报管理中心。   二、2009年度立项的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   2009年度公布立项的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附件2)合同相继到期。按照《创新基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工作规范》的要求,请各有关单位接到本通知后组织项目验收。具体要求如下:   1、验收工作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 同批次立项的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在合同到期后统一组织会议验收。   2、2009年度公布立项的第1批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请各有关单位在2011年9月15日之前完成项目验收工作(以在创新基金网络工作系统上提交时间为准),并于 2011年9月30日之前将项目验收纸质材料邮寄至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监理处(以邮戳时间为准)。   2009年度公布立项的第2批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请各有关单位在2011年12月15日之前完成项目验收工作(以在创新基金网络工作系统上提交时间为准),并于 2011年12月31日之前将项目验收纸质材料邮寄至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监理处(以邮戳时间为准)。   3、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将赴有关地区对上述项目进行实地检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逾期不在创新基金网络工作系统上完成操作和报送纸质材料的项目将按终止处理。   三、2007—2009年度立项的创新基金项目   1、2007年度立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合同都已到期。今年,管理中心将对2007年度立项的创新基金项目进行验收与清理。为确保验收项目余款的正常拨付到位,本次清理工作要求在2011年5月20日之前完成。按照有关规定,逾期不在创新基金网络工作系统上完成操作和报送纸质材料的项目将按终止处理。   2、2008年度立项的创新基金项目,请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验收工作。   3、2009年度立项的创新基金项目,请及时做好验收工作。   四、加强对创新基金过程的监督管理   请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严格按照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关于《创新基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负责本地区创新基金项目的日常监理验收工作,并对当地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已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实施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责任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地方工作责任制方案”)的省份,可按照《创新基金项目监理和验收工作规范》和“地方工作责任制方案”的要求进行工作,每年按季度向管理中心报送监理验收结论。   监理处联系人:曹建平   电话:010—63923552   传真:010—63923554   地址: 北京3823信箱 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监理处   邮编: 100038   附件1.2009年度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清单.xls   附件2.2009年度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清单.xls   附件3.2009年度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验收结果汇总表.doc 二○一一年三月四日
  • 揭幕仪式| 德祥集团与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精神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医药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都在不断提升,制药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而作为制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药品制剂也在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研究机构投入到药物制剂的研究中。 2021年7月20日,德祥集团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旗下的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举办了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的揭幕仪式。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陆伟根副院长、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何军副主任和德祥集团ceo朱智华先生、总经理金莹瑛女士、副总经理金捷女士出席了揭幕仪式。 揭幕仪式合影 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从事给药系统研究有且仅有的国家的级别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一直以“创新”为原动力,致力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剂产品和技术开发。德祥集团致力于将全球制药领域先进的技术引入国内科研院校。此次共建的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旨在加深德祥集团与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药品质量控制方面的合作,同时联合实验室将作为平台和纽带,为后期双方多元化、以及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未来将对促进我国药物创新、推动制药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陆伟根副院长 在揭幕仪式上,首先是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陆伟根副院长致辞,他感谢了德祥对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旗下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的支持,强调新剂型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支持,尤其是生产设备和评价设备。陆副院长表示本次合作对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来的剂型发展以及整个制药行业的发展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并期待此次合作能够为国家制药工业和制剂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德祥集团ceo朱智华先生 随后,德祥集团ceo朱智华先生致辞,首先他对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够与德祥集团建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表示感谢。从1992年成立到现在,德祥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作为一家代理公司,德祥将很多欧美与日本的品牌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科研院所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服务。他表示,此次建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对德祥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标志着德祥从一家纯粹的代理商公司转变为实体公司,使德祥能够把更好的、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提供给中国的制药企业,从而更快地在当下高速发展的制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发言的结尾,他再次感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以及旗下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并衷心地希望双方能在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中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参观实验室 揭幕仪式结束后,出席本次仪式的领导们参观了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仪器设备在药物的研发生产与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祥为实验室的仪器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协助。在参观过程中,双方领导都十分关注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参观过后,双方就行业的人才、市场等现状以及双方发展情况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双方还谈及未来的合作,将在仪器、实验基地等多方面开展合作项目。 交流活动 参与建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的除了现场出席的双方代表以及幕后团队之外,还有一位不得不介绍的“小伙伴”:德国pharma test全自动纳米溶出仪。 德国pharma test全自动纳米溶出仪 德国pharma test 溶出仪符合usp、ep等要求设计,满足片剂、胶囊等制剂溶出度的测试。其优良的性能保证溶出实验结果的高度准确性和良好重现性。携带pt-dr释放器可对纳米级别颗粒的样品进行溶出实验。 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的“小伙伴”们加入到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中,为药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添砖加瓦。 关于德祥集团 自1992年创办以来,德祥就一直是科学仪器行业内颇受尊敬的*供应商。公司业务包含仪器代理,维修售后,自主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实验室分析仪器、工业检测仪器及过程控制设备是德祥主营的产品,现已覆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组织、检验机构及工业、企业等客户,涵盖制药、石化、食品饮料和电子等各个行业。 我们设有 13个办事处和销售点(含越南),3个维修中心,1个样机实验室,致力于为每一位客户提供*的服务。 关于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隶属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是国内最早从事药物制剂研究的机构,也是我国从事给药系统研究有且仅有的国家的级别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一直以“创新”为原动力,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剂产品和技术开发,在口服、注射、透皮等释药系统产业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是国内给药系统研究的领航者。
  • 揭幕仪式| 德祥集团与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精神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医药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都在不断提升,制药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而作为制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药品制剂也在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研究机构投入到药物制剂的研究中。 2021年7月20日,德祥集团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旗下的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举办了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的揭幕仪式。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陆伟根副院长、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何军副主任和德祥集团CEO朱智华先生、总经理金莹瑛女士、副总经理金捷女士出席了揭幕仪式。 揭幕仪式合影 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从事给药系统研究有且仅有的国家的级别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一直以“创新”为原动力,致力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剂产品和技术开发。德祥集团致力于将全球制药领域先进的技术引入国内科研院校。此次共建的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旨在加深德祥集团与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药品质量控制方面的合作,同时联合实验室将作为平台和纽带,为后期双方多元化、以及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未来将对促进我国药物创新、推动制药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陆伟根副院长 在揭幕仪式上,首先是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陆伟根副院长致辞,他感谢了德祥对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旗下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的支持,强调新剂型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支持,尤其是生产设备和评价设备。陆副院长表示本次合作对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来的剂型发展以及整个制药行业的发展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并期待此次合作能够为国家制药工业和制剂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德祥集团CEO朱智华先生 随后,德祥集团CEO朱智华先生致辞,首先他对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够与德祥集团建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表示感谢。从1992年成立到现在,德祥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作为一家代理公司,德祥将很多欧美与日本的品牌引入中国,为中国的科研院所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服务。他表示,此次建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对德祥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标志着德祥从一家纯粹的代理商公司转变为实体公司,使德祥能够把更好的、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提供给中国的制药企业,从而更快地在当下高速发展的制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发言的尾声,他再次感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以及旗下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并衷心地希望双方能在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中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参观实验室 揭幕仪式结束后,出席本次仪式的领导们参观了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仪器设备在药物的研发生产与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祥为实验室的仪器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协助。在参观过程中,双方领导都十分关注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参观过后,双方就行业的人才、市场等现状以及双方发展情况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双方还谈及未来的合作,将在仪器、实验基地等多方面开展合作项目。 交流活动 参与建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的除了现场出席的双方代表以及幕后团队之外,还有一位不得不介绍的“小伙伴”:德国Pharma Test全自动纳米溶出仪。 德国Pharma Test全自动纳米溶出仪 德国Pharma Test 溶出仪符合USP、EP等要求设计,满足片剂、胶囊等制剂溶出度的测试。其优良的性能保证溶出实验结果的高度准确性和良好重现性。携带PT-DR释放器可对纳米级别颗粒的样品进行溶出实验。 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的“小伙伴”们加入到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中,为药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添砖加瓦。关于德祥集团自1992年创办以来,德祥就一直是科学仪器行业内颇受尊敬的优质供应商。公司业务包含仪器代理,维修售后,自主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实验室分析仪器、工业检测仪器及过程控制设备是德祥主营的产品,现已覆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组织、检验机构及工业、企业等客户,涵盖制药、石化、食品饮料和电子等各个行业。 我们设有 13个办事处和销售点(含越南),3个维修中心,1个样机实验室,致力于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于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隶属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是国内最早从事药物制剂研究的机构,也是我国从事给药系统研究有且仅有的的国家的级别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一直以“创新”为原动力,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剂产品和技术开发,在口服、注射、透皮等释药系统产业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是国内给药系统研究的领航者。
  • 四川建立首个抗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于6月6日在西南交通大学通过专家论证并投入建设。该实验室将为高耐震性再建工程提供关键技术,为大型生命线结构设施的抗震评价和建设提供成套技术,据悉,这是我国首个抗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目前,我国缺乏对西部山区防震抗灾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例如对地震带山区农村学校、医院、农民宿舍房屋的建设要求防震标准、一些山区道路、桥梁建设特殊性结构的要求与建设等问题,都缺乏强制性的要求与规定等,从而导致这次震情发生后,大量不合格抗震级别要求的房屋、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坍塌,造成巨大损失。   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四川省科技厅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地质工程和测绘工程等,多个与抗震密切相关的传统学科,以及在抗震工程技术领域内具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组建了我国首个针对西南山区抗震工程技术的重点实验室,构建西南地区抗震技术研究中心,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防震抗震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撑。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的李乔院长说:“重点实验室将重点围绕抗震工程中的土木结构展开研究。如何在重建以及以后的再建中,加固加强防震抗震的性能,抵御地震灾害的破坏,为重建与再建提供科学的技术要求与标准,是重点实验室的目标任务。”据悉,现在已有40多名专家,教授参与了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 云南省植物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与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建立合作实验室
    EYELA与维和药业在2006年开始合作,EYELA向维和药业技术研发中心提供了薄膜蒸发仪、冷冻干燥仪、真空干燥箱、平行合成仪、旋转蒸发仪等一系列理化实验设备,保证了技术研发中心各项实验的开展。同时,维和药业将设备使用的心得和建议反馈给EYELA,帮助EYELA进一步完善提高设备的应用问题。五年间,EYELA与维和药业互相访问交流,相助扶持,共同进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2011年8月建立了&ldquo 云南省植物提取物工程研究中心与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合作实验室&rdquo ,提供了更好的长期合作平台。
  • 提升全行业创新能力 力合科技启动水质监测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5月13日,“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仪式暨技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办。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文清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宋君强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工李文鹏等多位专家以及国家发改委、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环保厅、湖南省发改委等多位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cc441274-2563-4d56-901e-df79f6a95d37.jpg" title=" 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启动仪式现场 /strong /p p   “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发改委批准建设的14家环保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也是此类实验室中唯一一家专注于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实验室。此国家实验室的牵头单位为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单位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af974065-e558-4026-9f43-588d1de54969.jpg" title=" 人物1_副本.jpg" style=" width: 290px height: 397px " width=" 290"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397"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0daa537-5639-40c0-ad21-d85aff4f5671.jpg" title=" 人物2_副本.jpg" style=" width: 290px height: 397px " width=" 290"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39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部分参会人员 /strong /p p   在领导讲话和代表发言阶段,力合科技董事长张广胜介绍说:“力合科技愿意打造一个水污染监测行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优质国家级平台。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推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发挥实验室的公益性。我们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不仅欢迎共建单位利用此平台促进先进技术的产学研用,也欢迎其它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共同将我们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好。”各共建单位对此也表示了积极的支持。 /p p   在技术专家委员会代表发言阶段,魏复盛院士提出:“目前,国产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还比不上国外产品,希望此次由企业牵头、高校参与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不仅能做出技术先进的产品,更要扎扎实实、精雕细琢,做出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无故障平均时间优异的产品。”刘文清院士提出:“作为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产品研发上,不仅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更要能引领技术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e4313f87-efb4-43b9-92cd-40ee04ce6912.jpg" title=" DSC0247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技术研讨会现场 /strong /p p   下午,各位专家针对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监测领域的技术需求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p p   目前,应急监测在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应急监测数据的地位却还不甚明晰。应急监测数据主要用于污染处置方案制定时的参考,与耗时的人工监测数据的地位无法比拟。与会专家提出,一方面国家工程实验室可促进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我国应急监测仪器、应急监测体系标准的建设 另一方面,国家工程实验室单独或联合其他组织,可参考美国做法,建设应急监测仪器的行业自律体系。 /p p   除了应急监测,在线监测数据的使用也是一个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河流断面的水质会每月手工监测一次,而如果使用在线自动监测仪器,每月会得到240个数据,这240个自动监测数据与一个手工监测数据的关系如何?与现有考核、评价制度的关系如何?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监测数据的合法、准确不仅仅是一句话,其中需要大量的工作来支撑。 /p p   常规的实验室水质监测体系是我国目前最权威的可公布的水质监测数据,但是由于地区发展水平和人员配备情况,据了解,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地市级水质监测能力还无法满足工作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实现自动制样、自动分析、对人员要求不高的自动化实验室是很好的解决方案。而且为防止数据造假,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推出采、测分离的水质分析体系,对于这一体系,有了自动化程度高、样品通量大的自动化实验室,将会如虎添翼。 /p p   无论是应急监测数据、在线监测数据还是人工监测数据,目前我国水质监测数据已有很多,但是如何将这些数据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如何像大气领域一样利用这些数据以及相关模型建设预报预警系统?这些工作都可以成为国家工程实验室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p p   除现有体系外,我国水环境领域监管体系的改变也将带来新的需求。随着监测监察垂直管理工作的开展、河长制的实施、官员环保业绩的考核以及约谈制度的常态化,地方环保部门希望能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尽量减少支出的情况下掌握自己所辖区域的水质情况,而目前这一刚需并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相关产品和体系的建立也需要有组织来完成。 /p p   总体来说,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的产品和技术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异。为弥补这些差异,有专家提出,国家工程实验室可考虑牵头组织人员追踪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最新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产品开发中 还可以考虑引进国外优秀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华人,以促进我国水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p p   在讨论过程中,力合科技董事长张广胜还多次提到,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需要群策群力,力合科技愿意出资设立相关课题或者基金,鼓励相关机构共同研发我国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3638b38-58e9-4273-9c98-450dbc911cfb.jpg" title=" 集锦_副本.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11px "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411"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照片集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7eb9e24-c359-402c-9dca-3d5bb9711e95.jpg" title=" DSC02370_副本.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参会人员合影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编辑:李学雷) br/ /strong /p
  • 1240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建立快检室 湖北大力实施食品快速检测能力提升工程
    今年6月2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该县茅坪镇发现一摊贩无资质销售“德国黑金刚”、药京堂“久硬金枪”、玛咖鹿鞭压片糖果等保健品和药品,标签说明书中含有宣称治疗功能的文字。执法人员判断这些产品可能涉嫌非法添加,当即用智能快检室的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很快检出这些产品含有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西地那非成分,立即将此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调查。这是湖北发挥智能快检作用,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鲜活事例。近年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将食品快速检测(以下简称“食品快检”)作为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食品快检能力建设与提升工程,全力打造食品快检预警“雷达”,不断提升基层技术监管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认真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规范食品快速检测使用的意见》要求,进一步规范食品快检工作,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食品快速检测工作的意见》,从顶层设计谋划食品快检工作,并制定了《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建设规范》《食品快速检测产品评价盲样制备技术规范》《食品快速检测产品评价技术规范》等3个地方标准。指导1240个基层市场监管所通过建设智能快检室、委托第三方抽检、快检车每周一次县域巡回快检等方式,强化基层快检能力建设,全省基层市场监管所快检能力覆盖率达100%。指导农批市场、农贸市场严格落实入场查验制度,对无法提供承诺达标合格证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的食用农产品实施“逢进必检”,实现农批市场和农贸市场快检100%全覆盖。自2021年起,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连续3年举办食品安全快检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基层食品快检人才2000多名。今年6月26日-28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在咸宁市嘉鱼县举行第三届食品快检技能竞赛决赛,全省17个市州派出51名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荆门市东宝区市场监管局吴子旋等10名选手荣获“十佳快检能手”称号。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快检技能和业务水平。2023年,食用农产品快检项目被列入湖北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为推动这项工作落实落地,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全力打造食品安全“智能快检”工作品牌,开发上线了“鄂食安”平台“食用农产品快检”系统,实时归集市场监管部门快检和农批市场自检数据,实现快检实时进行、数据实时上传、结果实时公示、不合格产品实时处置的“四个实时”。截至目前,“鄂食安”平台共归集监督性食用农产品快检信息65.4万条,利用快检车免费为群众提供“你送我检”便民服务28.7万批次,发现并处置问题食品4914批次,及时将风险拦截在餐桌前,切实提高了老百姓食品安全获得感。为强化食品快检质量控制,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制定了《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质量控制规范》省级地方标准,进一步健全了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同时,积极开展食品快检结果验证,对全省18个食品快检规范化试点实验室及其所在县级食品快检车、51家农批市场开展食品快检结果实验室验证580批次,有效提升了食品快检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建立高端仪器标准,发力“中国制造2025”
    为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国家标准委近日制定四个重点工作,明确标准制定任务,为&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发力。其中,研制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标准为重点项目。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研制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包括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词汇表、企业间联网和集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智能机器人、工业通信、工业物联网、工业云和大数据、工业安全、智能制造服务架构等一大批标准。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重点加快制定以智能化为特征的重大成套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标准,在大飞机、发电和输变电等优势领域,围绕关键用户需求,应用综合标准化模式,推进标准综合体研制,继续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综合体项目。搭建标准化验证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5个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强化基础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紧贴工业&ldquo 四基&rdquo 发展指导目录,重点制定关键零部件所需的钢铁、有色、有机、复合等基础材料标准。重点提高轴承、齿轮、液压气密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标准指标。集中研制铸造、锻压、热处理等先进工艺及基础制造装备标准,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选择核心企业,推动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标准的研制与对标达标活动,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标准的衔接问题,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   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   加强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制修订2000余项技术标准。重点围绕实施&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助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重点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领域研制一大批标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在铁路、航天、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推动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国际标准。积极推进船舶、海洋、信息技术等国际标准取得突破。加强&ldquo 一带一路&rdquo 沿线重点国家大宗商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围绕航天、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装备走出去,提出中国装备标准名录。加大标准互认力度,增加标准互认的国家和标准数量,成体系开展急需标准外文版翻译。   此外,国家标准委还将加快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已批准筹建中关村、华南中心、广州等3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优势,强化技术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力争&ldquo 十三五&rdquo 筹建20个制造业相关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支撑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 魏复盛:地下水监测领域仪器发展潜力大——访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雾霾污染、镉大米暴露出的土壤污染等众多环境事件,使我国环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实施中的&ldquo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rdquo 与将要出台的&ldquo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rdquo 、&ldquo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rdquo ,显示了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监测仪器产业也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压力,如何解决面对的众多问题,更好的为环保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同时让产业自身能有更好的发展?仪器信息网近期就当前环境监测仪器产业的发展等问题采访咨询了魏复盛院士。 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   环境监测仪器近十年来取得快速发展   魏复盛院士说,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对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什么异议,污染问题已是&ldquo 人人喊打&rdquo ,但要打哪里,向哪里发力?科学分析和研究是先决条件,因此环境监测技术非常重要,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最近十年,环境监测系统的所有仪器设备基本全都更新了一遍。对环境监测仪器产业来说,这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这十年里,国产仪器的发展变化也比较大,本世纪初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很低,而在目前,虽然高端环境监测仪器仍被进口产品占据90%左右的市场,但在中低端产品中,国产仪器凭借及时的维护、较低的采购价格和维护费用,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尤其是污染源在线连续监测、烟尘烟气连续监测、SO2及NOx检测、水质常规监测方面,国产仪器已占70%-80%。   魏复盛院士作为研究环境监测技术及环境化学数十年的学者,也关注着国产仪器这些年的发展:&ldquo 十年前,很多国产仪器厂商规模都比较小,也缺少责任意识,只考虑怎么把产品卖出去赚钱,但产品往往用了没多久就坏了。而这些年来国产仪器企业进步不小,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些国产仪器企业,产品质量比较好,有责任心,也培养了一定的市场信任度。&rdquo   &ldquo 国产仪器的崛起已经使进口产品价格大为下降,如电厂的烟尘烟气监测系统,以前一套需要100-200万元,现在只需要数十万元,国产仪器在某些领域优势甚至使一些进口仪器难以与之竞争。但是国内用户目前对国产仪器的信任度还比较低,有些用户仍有着更信任进口仪器的习惯性思维。因此国产仪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dquo   地下水领域有着仪器产业的发展机会   面对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问题,一般群众的感觉是环境监测工作和污染处理似乎总是慢一拍,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合成的化合物已是数以百万计,新污染物层出不穷,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是否能跟上形势?对此,魏复盛院士介绍说,环境监测工作所要做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检出污染物的存在,这是一项长期的矛与盾的较量。现在的情况是,原有的产品,如农药、工程塑料、日用化工品等在研究中被发现是有毒有害、或是难于降解的,于是就会研究出新物质作为替代品,新物质如果经分析证明生态风险较小,就可能应用在新的工业产品中,并散发到环境中。但不断改进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技术又不断暴露出新合成物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比如特氟龙,以前人们认为它是很稳定的,结果后来研究发现其在人类血液中被检出,难以降解,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再比如多溴联苯醚,以前曾经在防火涂料、电器涂层等方面广泛使用,但后来也被研究发现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种污染物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它在环境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都需要分析研究,新的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而环境监测技术与污染物的较量也会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我国的污染防治将在大气、水、土壤等方面全线展开,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在哪里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对此,魏复盛院士表示,比较看好地下水监测市场:&ldquo 针对我国地表水资源的问题,之前的国家水重大专项已开展了五年时间的研究,而地下水尚未有类似的研究。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现在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过度开采和地下水的污染。过度开采主要带来的是地面沉陷问题,地下水的污染则关系到大约3亿人的饮水安全。国家曾用两个五年计划希望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而环保部对地下水污染的分析调查也经过了长期的酝酿,未来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地下水的污染监测和评价将是仪器行业不错的发展机会。&rdquo   正视环境问题,土地污染需要解决   对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魏复盛院士表示,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是好事,但也不要对环境问题太过悲观。我国现在的环境不如英美等国家,但比一个世纪前要好,比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也要好,我国八十、九十年代的污染和国外工业化初期相当,现在则相当于国外的工业化中期水平。也许大家都很想看到环境的快速改善,但很多治理措施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要治理环境,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之外,还需要增强环保意识。现在南方稻田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土壤酸性增加,重金属可溶性增加,污染加剧,种植出的粮食重金属含量增加,土地机能也受损害。其实很多年前农民们都知道,需要向田里撒播石灰,使土壤的PH值提高,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样做的科学原理,但他们的经验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向稻田里施用石灰。   农田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和首要环节。土壤的污染会产生&ldquo 镉大米&rdquo 这样的污染食品,而不法商人手段多多,比如将被污染的粮食掺入正常粮食,混合后的粮食检测污染物时并不会超标。因此土壤的污染厄待解决,如果等到种植出受污染的农产品后才开始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会非常被动。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目前我国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耕地占3%,约6000万亩,其中87.9%为适合农耕种植条件的一二类土地,12.1%为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土地。魏复盛院士认为需对这些土地进行甄别,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果确认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地应禁止用于粮食和农产品种植,改为种植经济作物,或是用于生态用地、建筑用地,同时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在之前,已有一些比较好的处理农田污染的案例,如广西某村曾因铅锌冶炼工厂而造成4000多亩土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后来由国家对受污染的土地进行了处理,并向农民提供了每亩数百到一千元的补贴。对农业部目前展开的土壤污染试点治理,魏复盛院士表示赞许,认为方案是比较简单可行的。   魏复盛院士简历: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   1985年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曾任副站长、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付理事长,全国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4年开始从事环境污染物质分析方法研究   1985年领导和组织了全国监测分析方法的研究、验证和统一及标准化工作。负责组织并承担国家科技部一系列重大攻关课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十余年负责承担了多项合作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编著或组织编写的专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污染与健康等。 采访编辑:魏昕
  • FLIR红外热像仪,助力高校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性应用的培养,特别是在工程应用方面,对于各种工程器材的熟悉和应用非常重要。为此,美国FLIR公司与高校实验室合作,使得学生能够通过FLIR红外热像仪进行光电实验,助力高校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直以来,受限于实验器材的高昂成本,物理学院和光电学院对于光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后备人才的培养有所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于红外热像仪的应用,更是缺乏实操经验,本科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实践理论的学习,却没有相关内容的教学实验和实践环节,所以亟需完善红外热像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验教学部分。为了改变以上现状,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针对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级毕业实习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升,在原有非成像光电测温系统的校内实习内容基础上,增加“光电成像测温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建成以“非接触式光电测量”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推出了“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的教学体系,弥补了学生“光学不练”的教学缺憾,,有力的提高了本科教学体系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最新提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红外热像仪的概述和FLIR C2 Education kits操作方法;研究测量距离和被测物体辐射率对测温结果影响;应用黑体模拟器的红外热像仪传递函数实验与研究。一、入门学习:如何使用红外热像仪首先,学生使用红外热像仪拍摄单片机电路板上电时的红外图像,实验场景如图1所示,然后将拍摄的图像导入到FLIR红外图像分析软件FLIR Tools+中。图1. 使用红外热像仪拍摄单片机系统电路板图2. 单片机系统电路板工作时的红外图像如图2所示可以清晰看到电路板最热区域Ar1为电路板的散热片,将该区域最热点温度记录下来。二、初步应用:验证测量距离和辐射率对测温结果的影响1、如何正确的调整测量距离测量温度?首先将平行线红外目标板接上电源,选取一块便于观察的区域,使用FLIR热像仪在距平行线目标板大约30cm、50cm、100cm的地方分别采集红外图像。 图3. 表面平行分布四条电热丝的平行线红外目标板 图4. 使用红外热像仪拍摄目标板图5. 平行线红外目标板的红外图像然后将不同距离下拍摄的红外图像导入到FLIR Tools+ 软件中(如图5),测量同一区域Ar1内最高温度点的温度。并且将温度和拍摄距离一一对应填入下面表1。通过热电偶接触式测温测得Ar1区域内最热点温度在38℃左右,通过对比可知红外热像仪在距离30cm时,测量的温度最接近真实温度。距离(CM)温度(℃)10034.65036.13038.2表1. 不同距离下的温度值在对比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红外热像仪中间有一个圆形测温点,只有当被测目标覆盖测温点大小(大约7 个像素)时,测量温度才是准确的。当被测目标不能覆盖测温圆环时需要拉近测量距离或者更换像素更高的红外热像仪,如果更远距离就需要借助长焦镜头来提高测量距离。如图6所示圆环所覆盖区域包含了被测对象和背景,那么31.8℃的测量温度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做法是图(b)所示。 图6. 借助红外热像仪中心圈来判断距离远近的图示(其中(a)为错误示范,(b)为正确示范)2、如何通过FLIR红外热像仪测试辐射率对测温结果的影响如图7向贴有黑色电工胶带和铝箔胶带金属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保证水位超过了胶带最上沿。将红外热像仪的辐射率调为0.95,记录此时三种材料的测量温度。以温度最高的材料为基准,改变辐射率,使另外两种材料的测量温度等于基准材料,记录此时另外两种材料的辐射率。图7. 使用FLIR C2 拍摄外表面贴有电工胶带和铝箔纸的热水杯下图8是所示是电工胶带、铝箔纸、金属水杯在同一画面下的红外图像。图8. 贴有黑色电工胶带和铝箔胶带金属热水杯的红外图像调整辐射率可以得到不同温度(见表2):被测物体\设置不同辐射率辐射率0.95辐射率0.54辐射率0.25电工胶带sp155.2℃76.5℃123.5℃铝箔SP342℃55.2℃87.1℃不锈钢水壶SP2 32.6℃37.6℃55.2℃表2. 不同辐射率下各材料的温度值表格通过对比分析结果,学生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辐射率对于测温结果的影响:被测物体辐射率影响测温准确度,非金属辐射率大于金属辐射率,高辐射率的非金属更接近真实温度。三、深入应用:对传递函数进行研究 图9. 使用FLIR C2 拍摄黑体模拟器内部的刀口红外图像图 图 10. 黑体模拟器刀口俯视图如图9接通黑体模拟器电源,盖上其上方的圆孔。将热电偶插入到黑体模拟器内部测温,当热电偶测温表上显示的温度稳定时,也就是黑体辐射处于稳定状态时,将FLIR C2红外热像仪镜头贴近黑体模拟器开孔,采集此时的图像。图10是黑体模拟器刀口俯视图,刀口结构是在铝板的右侧贴有黑纸。如图11是刀口的红外图像。图11. FLIR C2 拍摄的刀口红外图像在FLIR Tools+软件中改变辐射率数值,使得所测材料显示的温度与数字温度计上相同,记录此时的辐射率,分别测得铝和黑纸的辐射率。然后在FLIR Tools+软件中导出带有全辐射温度信息的CSV文件,即可将每个像素点的温度值导出。将图像的温度原始数据导入至MATLAB中,编程绘制出MTF曲线。如下图12、13、14所示分别是刀口边缘扩散函数、线扩散函数和调制函数MTF曲线。图12. 灰度曲线 图13. 点扩散函数图14. MTF曲线 FLIR红外热像仪走进学校实验室,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目前“光学不练”教学尴尬问题,通过“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的教学体系,三个环节由简入繁,层层递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也为培养光电技术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青海三科研单位攀高枝 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近日,我省的三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被命名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今后,研究中心的研发条件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这三个工程研究中心分别是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开发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青藏高原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计划在西部地区试点开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选择若干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给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命名和项目支持。为此,省发改委组织上报了一批项目。近日,我省的三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列入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并被命名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 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切实履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职责,坚持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四统一”,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新时代我国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推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瞄准问题监督责任落实“近年来,祁连山、秦岭等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凸显对生态这一重要领域实行外部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直言不讳地说。曾经,祁连山、秦岭曝出的生态破坏问题,给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一度留下了“疮疤”。违法违规砍伐林木、大肆开矿、密集建设小水电,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屡禁不止,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等,致祁连山局部环境受损严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上百人被问责。自此,祁连山经历了一场猛药去疴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牧民从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迁出;持证矿业权全部退出、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生态流量得到落实;旅游项目完成整改和差别化整治……秦岭也曾因违建别墅问题,2018年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通报。随后,1194栋违建别墅被彻底整治,4557亩土地被收归国有,一批相关责任人被严肃处理,最终换来违建别墅区域全面复绿。“疮疤”不见了,但留下的思考是深远的。如何做好生态修复监管工作,是生态环境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近日,生态环境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召开了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首先是对重点领域开展外部监管的制度性安排。张玉军坦言,这一安排考虑即与祁连山、秦岭等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有关。会议明确,生态环境部门是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履行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外部监管职能,监督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责任是否到位。会议还明确,生态监管是对自然资源公益属性的监管。自然资源既有经济属性又有生态公益属性。生态环境部门是代表生态公益属性的监管,侧重于监管自然生态的服务功能,评估在区域尺度是否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从方式方法上是问题导向性的监管。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主要是瞄准问题。无论是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评估,还是督察执法,目的都是为了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举一反三,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区域生态整体性保护在明确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职责定位的基础上,黄润秋要求生态环境系统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发现问题、交办整改问题、监督执法、督察问责这条主线开展工作。从发现问题入手,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开展监测和针对性评估,既要用好常规生态监测方法和手段,更要用好现代化遥感监测手段,不断提高监测主动发现问题能力。着眼推动问题交办整改,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内部工作协同机制、部门间协同机制以及国家与地方协同机制,确保问题有效交办并推动整改到位。地方之间的协同机制也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秦岭治理已经给出了有益的经验探索。去年12月,生态环境部推动建立了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在西安召开首届轮值联席会议,指导陕西等7省市签署合作备忘录。近年来,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违规开发等生态破坏问题时有发生。“从整体来看,秦岭主体在陕西,但在地理范围上涉及了河南、湖北等6省1市,依据地理单元开展整体保护十分必要。”张玉军举例说,丹江口水库位于秦岭的湖北、河南交界处,但实际上水库70%的水量来自秦岭陕西段的汉江和丹江,因此只有多省协同保护才能确保秦岭的生态涵养功能,实现“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基于以上考虑,生态环境部推动建立了上述“秦岭机制”,其目的是在加强数据共享、共商共治、联合调查、科技支撑、合力宣传等方面实施区域联动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共同下好秦岭生态保护“一盘棋”。记者了解到,在“秦岭机制”下,目前已初步完成秦岭地区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掌握秦岭生态家底。并组织开展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实现秦岭地区卫星遥感监测全覆盖,下发两批疑似问题并组织各省开展现场核实,对生态破坏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张玉军透露,生态环境部将借鉴“秦岭机制”经验,在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例如晋陕大峡谷、洞庭湖鄱阳湖、赤水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区域,逐步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协同机制,推动区域生态整体性保护。严格问责完善制度机制对于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来说,强化监督执法和督察问责非常重要。如黄润秋所说,要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用,进一步强化“绿盾”行动,严肃查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并严格问责,推动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机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在开展中,重点在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目前,7个督察组已全面进入下沉阶段,各督察组积极受理转办群众信访举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公开曝光两批典型案例,有力夯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截至记者发稿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公开曝光109个涉及生态破坏的典型案例。“绿盾”行动也被过去的实践证明,是一把指向违法违规破坏生态环境的“利剑”。来自生态环境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共发现并查处5000多个生态破坏重点问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已达99.1%,实现了人为干扰数量和面积明显“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部在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工作上,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按照黄润秋的要求,要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体系,推动将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加快推动完善各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全方位推进生态状况评估和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开展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加大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外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查处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系统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评价及结果应用试点,支持各地依托“两山”基地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示范样板。持续夯实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综合监管平台,加强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业务培训,开展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专项研究。
  • 力合科技成为首批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日前,力合科技收到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第一批)通知》(发改办高技〔2021〕576号)文件,依托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成为首批(全国共38家)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更名为“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创新能力,搭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要求对现由国家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按整合重构后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功能定位,合理归并,符合条件的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序列进行管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布局和发展需要,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本次全国共有89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参与优化整合重组,最终仅有38家纳入新序列管理。“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力合科技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建设,将继续坚持以“引领、支撑、服务”的功能定位,针对水环境监测领域核心部件及高端设备依赖进口、国产化仪器设备质量可靠性不高等技术难题,围绕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质安全预警、湖泊智慧监管、污染源精细化管控、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迫切技术需求,开展水环境智能化自动监测、水环境生物生态监测与评价、新污染物及高风险污染监测、水环境监测大数据应用与分析等技术攻关,研制满足我国环境管理需求、质量稳定可靠、国产化替代的智能监测技术与仪器设备,支撑我国构建水生态环境智能化监管、数字化运行、科学化决策的技术体系,引领水环境监测行业技术与装备向国产化、智能化、系统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完善国家级开放服务的创新平台建设,为全行业提供水环境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工程化、可靠性验证以及成果转化等支撑服务,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如下:关于力合科技:力合科技位于长沙高新区,是一家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以自主研发生产的环境监测仪器为核心,采用自动化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为客户提供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及运营服务 ,产品广泛应用于环保、市政、水利等具有环境监测需求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受环保部门重点监管的污染源企业的环境监测 。
  • 浅谈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秩序的综合性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对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秩序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要进一步开展队伍建设整顿,促进职能到位,树立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宗旨,要以省工商局提出的工商监管专业化、社会化、系统化建设为指向,以监管创新为手段,以提高效能和执法水平为重点,立足本职,构筑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一、建立政府组织,工商牵头,部门协调,明确职责,分关把守,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新机制。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工商、卫生、质检、农业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明确政府对所在辖区的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明确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防止职能交叉所带来的监管真空,建立食品安全准入的监督制约机制、监测评估机制、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执法体制,形成执法合力,推动食品放心工程。   二、建立食品市场预警防范体系,促进部门职能到位。一是加快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建设,完善预防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对食品安全风险和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建立乡镇、街道、村的食品安全防控网络,明确乡镇、街道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责,推进乡镇、街道一级食品放心工程的开展。三是加快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维权网络建设,依托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建立快速举报投诉受理机制。   三、加快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政府应增加对检测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的投入,逐步规范检测行为,实现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尽快形成统一、高效的食品检测体系。目前基层工商分局已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检测网络,即:分局检测中心、农贸市场建立检测点、超市自检、工商快检组成的“四位一体”食品检测体系。   四、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管。要着眼于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品质量把关责任,全面扎实推行市场巡查制、商品准入制、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促进食品行业自律。一是以“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将食品经营企业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二要充分依托各类协会,加强对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工作。三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取缔无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五、全面实施商品准入工程。要继续督促企业普遍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严格市场开办者的质量责任制度。一是在各大市场、超市,全面建立商品准入制度 二是深入开展“食品放心示范店”工作。   六、加大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强化责任追究制度。一是提高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二是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要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法纪律,从制度上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社会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及时曝光各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布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结果 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以及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充分发挥食品行业组织、消费者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自律和维权作用,发动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群防群治,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共同监督的良好局面。
  • 环保部发文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通过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促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稳中有升、生态功能逐步改善,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环境保护部  2016年10月27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10月28日印发  附件:  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依据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能定位,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措施,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一、 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  “十二五”时期,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示范引领、系统保护、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总体上,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一)工作进展  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全国 16 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126个地区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编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组织开展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评选,建立奖励机制,带动社会共建。  二是生态功能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 年),印发实施《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江苏、海南、湖北、江西、重庆、沈阳等地开展划定和管控试点,天津、江苏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在重庆、海南、陕西、宁夏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试点,推动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 25 个省份开展 45个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联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确定了北京市南宫旅游景区等 72 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指导浙江省仙居县、开化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配合发展改革委指导北京、青海等 9 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部分典型地区遥感调查和评估。  三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得到加强。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 27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4.8%,超过 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规范和完善自然保护区晋升和调整的评审制度,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完成 400 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监测,查处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活动。推动中俄自然保护区的跨界合作。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与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中国行动),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成 32 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积极推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立法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多数省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编制发布了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二)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  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高达 43.7%、60.3%、68.2%。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达 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 65.4%,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 21.4% 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 100 种。  同时,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  一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生态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由于权责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实现所有者和监管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  二是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任还不明确,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行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被动应对。  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科室,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不足,导致执法力量薄弱。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生态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陆续出台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监管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加快建立,生态统一监管能力将明显提高,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夯实基础。四是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  同时,我国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风险逐步凸显。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与现有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三是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短期内难以根本遏制,国际履约压力不断加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补齐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基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责定位,“十三五”时期,自然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把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作为基本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陆海统筹、上下联动,打破要素、区域界限,对各类生态系统实施统一保护和监管,增强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  ——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保护最重要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主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推动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完善保护网络,强化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把加强生态统一监管作为主要手段。建立全面、严格、及时、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和查处生态破坏行为,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向有利于统一监管的方向改变。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平台作用,有机融合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保护模式,提高示范效应,激发保护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 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 30-5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 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 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 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 95% 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 推动 60~100 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管预警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  1.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地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海洋、荒漠、冰川等生态空间。2017 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18 年底前,各省(区、市)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20 年底前,各省(区、市)完成勘界定标。在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2.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各地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识别受损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批保护与修复示范。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  3.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 2 次,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 1 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强化监督执法,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以重要河湖、海洋、草原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小种群物种的保护空缺作为重点,推进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小区和自然保护区群建设,到 2020 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 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强化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限核准以及勘界立标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考和本底调查。2020 年前完成 20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共监督员制度。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4.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空间的集中分布地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评价,推动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地区针对目前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生态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加大自然植被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继续实施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主要的山脉、江河、海岸带等防护林体系为脉络,构建形成大尺度国家生态廊道,提高生态保护区域的连通性。加快推动易灾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二)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  1.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彻底摸清我国生物多样性家底。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完善保护网络体系,确保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得到较好保存。恢复生物多样性受破坏的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促进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程所需资金,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好重大工程,推进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十年中国行动”。  2.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规范生物遗传资源采集、保存、交换、合作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加强出境监管,防止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开展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跟踪监测和环境影响研究 加强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监管。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价,加强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探索推进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化进程。  3.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履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履行好《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等国际公约,以国内工作支撑完成履约责任。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相关工作。做好 2020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申办和筹备工作。  4.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与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生态服务能力。推动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  1.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体系,到 2020 年新建、改建或扩建 50 个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成 800 个以上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优先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建立观测站和观测样区。  2.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加强年度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和五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016 年启动 2010-2015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 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及城市生态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  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  开展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试点。推动将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应用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规划编制,并作为生态补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监管制度的重要参考。  3.建立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建立生态保护综合监控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2016 年,启动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一期工程 各省(区、市)应依托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2018 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二期工程。加强生态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集成建立国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并纳入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  4.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发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事前预防作用,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和布局大坝建设,加强调度监管,有效保障最低生态需水量 加强生态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合理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生态承载力确定游客数量。推动交通设施建设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减少生态阻隔 加强交通设施建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运营期的管理。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  1.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以市、县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高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到 2020 年,创建 60-100 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加强创建计划性和区域平衡性,强化分级管理和过程监管,加快审议命名 2016 年前通过考核验收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要加强统筹整合,并全面对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准,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成果的转化载体。  2.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保模范城创建指南,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创建与环保重点工作的协调联动,改革完善创建评估验收机制。强化后续监督与管理,开展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宣传推广现有的可复制、可借鉴的创建模式。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继续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协助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  加快推动出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条例》后评估,推进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加强相关立法协调,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修订时,推动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相关条文。抓紧出台实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核查规定》,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评估、监管、执法的标准规范体系。  (二)健全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等已有机制平台的协调作用,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快建立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各级环保部门联系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顺相应机构与职责设置。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及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支持各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完善生态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风险防范等管理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加大生态保护科技相关专项支持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健全完善国内协调机制。  (四)推动共同保护  依托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活动平台,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策解读,扩大保护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保护培训,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依托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利用“12369”环保举报热线等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发布生态保护信息,保障公众生态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引导、监督作用,强化企业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合力。
  • 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将全面受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决定今年在全国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以进一步促进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据悉,此次检查的范围将主要涵盖在建住宅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其中住宅工程以保障性安全工程为主。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各地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情况,开展勘察设计质量专项治理、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情况,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查处情况等。二是项目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情况以及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情况,重点检查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对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情况、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实体质量情况、模板支架和起重机械安全管理情况。三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责任主体和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等有关单位及勘察设计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等执业人员,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   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区工程质量安全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检查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围绕检查活动安排,强化宣传引导,着力提高全行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所有在建工程要进行全面自查。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抽查、巡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其中,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要全部检查。对检查出的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对有关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处罚。各地要对本地区自查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于今年6月至7月组成检查组进行督查。
  • 国家网架质检中心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8月6日,国家网架质检中心二期工程在徐州新城物流园区隆重举行开工剪彩仪式。徐州市局领导郄凌武、曾文华、邢文跃、徐宪临、陈洪华、李健、申登峰等出席仪式。   据悉,国家网架质检中心二期工程计划投资3800万元,全面建设新型实验室,建筑面积18000余平方米,以产品质量检验、科研开发、标准研究为方向,努力使实验室建设、检测能力、科研水平和人员素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与国际同行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凸显优势、提升档次、发挥作用,计划将于明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   郄凌武局长在讲话中要求,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项目建设摆在重中之重,抓住建设机遇,高瞻远瞩,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有效提升技术保障能力,抢占检测技术高地,搭建多领域、高水平、全方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科学、先进,具有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实验室、经济发展助推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拓创新研发基地”的重要作用。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保质按期完成,努力把该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优质工程、阳光工程、廉政工程。   最后,郄凌武局长强调,国家网架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要集中精力,狠抓落实,又好又快地的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以出色的成绩谱写质检系统建设史上更加辉煌的一页,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代表分别作表态发言。质检所、计量所、纤检所、信息中心中层以上干部,城区分局,稽查支队、特检分院、市局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 药监局“十二五”将建立“三体系一平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安全监管司司长孙咸泽在2011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目标是建立完善“三体系一平台”。   “三体系”分别是:一是GMP检查认证体系。将逐步推动实现药品检查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完成全国药品生产企业100%实施新版药品GMP的工作目标,逐步达到国际先进药品生产监管水平,争取加入国际药品现场检查公约组织(pic/S组织)。二是ADR监测体系。以新修订ADR管理办法的宣贯为龙头,以医改和国债项目实施为契机,完善四级监测网络和信息管理网络,创建重点监测模式,全面提升ADR监测、信息分析利用、应急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与WHO-UMC合作与国际交流。三是药物滥用监测体系。全面完善药物滥用监测体系建设,扩大监测覆盖面,建立敏感人群用药调查监测机制,完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的预测预警体系,及时、准确地为监管部门和公众提供麻精药品安全使用信息、药物依赖性及滥用潜力评价意见和药物滥用风险预报。与联合国禁毒署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药物滥用监测水平。   “一平台”是指推行药品安全示范工程。以创建药品安全示范县为平台,落实地方政府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发挥示范效应,强化药品生产和流通监管,切实保障农村和社区等基层用药安全。
  • 对标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构建新污染物治理新格局——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
    2024年是《斯德哥尔摩公约》国际生效20周年。20年来,我国加速淘汰和削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取得积极进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重要的新污染物。近日,中国环境报记者就“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污染物治理”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问:目前,全球和我国新污染物治理面临怎样的形势?答:新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颁布了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专门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并通过建立国际公约体系,掌握了新污染物治理的国际话语权。我国是世界最大化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全球化学品展望Ⅱ》,我国化学品销售额约占全球的40%,预计2030年将达到50%。生态环境部曾对1万余种具有明确标识的在产在用化学物质进行调查,其中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的高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达600余种。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等环节都可能进入环境,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我国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治理技术研发难度大,协同治理要求高。总体上,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是对新污染物治理的认识不充分,不了解新污染物治理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具体工作流程,对新污染物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科技支撑储备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新污染物筛查、毒性及作用机制、污染溯源、环境风险评估、绿色替代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不足,新污染物治理相关的技术和装备研发滞后,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攻关机制尚未建立;三是治理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缺失、标准体系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四是治理基础薄弱,化学物质环境风险底数不清、重点管控路径不明确,资源配置严重滞后,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和资金投入等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问:针对新污染物治理,我国采取了哪些策略?取得了哪些进展?答: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从顶层制定了以环境风险预防为主的治理策略,构建以“筛、评、控”为主线的环境风险防控思路,提出覆盖源头、过程、末端环节的全过程治理举措,在打基础、建体系、防风险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期新污染物治理指明了方向。《行动方案》印发后,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动落实新污染物治理任务部署工作,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加快推动法规制度建设。将新污染物治理有关要求纳入黄河保护法。印发实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等部门规章。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已纳入《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积极推动新污染物治理纳入生态环境法典。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生态环境部牵头、15部门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加强部门联动,统筹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初步形成了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组建了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三是组织开展全国调查摸底。调查122个重点行业中4000余种潜在高风险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情况;开展监测试点,初步了解重点区域环境中潜在新污染物含量情况。印发首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优先评估计划,持续推进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四是着力防控突出环境风险。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对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避免每年近10万吨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进入环境。全面淘汰8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问: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存在哪些关键技术难点?下一步如何狠抓关键核心技术?答:目前,我国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的研究基础薄弱,制约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深入、高效开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污染物危害筛查、监测溯源、环境风险评估、绿色替代及管控标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薄弱,如微塑料已在多个人体器官中被发现,但相关健康风险和致毒机理尚不明确。二是相关技术和装备研发滞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长期依赖国外毒性数据库和评估模型,参数本土化程度较低,评估结果可比性和规范性有待提升。三是绿色替代研发滞后,有些国际上已淘汰的新污染物,在我国仍无经济可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替代技术。另外,一些科研成果未能主动对标国家需求、呼应企业需要。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新污染物治理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议以战略目标和管理需求为导向,尽快设立新污染物治理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统筹科研资源力量,集中攻克新污染物治理关键核心技术:在新污染物筛查、危害评价与监测技术领域,以建立新污染物筛查与监测方法和技术体系为目标,开展新污染物筛查、监测、危害效应识别和评价技术研究;在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技术领域,完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逐步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重点区域和流域典型新污染物环境质量与排放控制限值,构建跨区域、跨部门新污染物治理协同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研发新污染物治理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在绿色替代、治理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加强环境友好型替代品及替代技术研发、应用,研发重点行业“三废”中新污染物处理技术工艺与设备、新污染物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以及新污染物和常规污染物多介质协同治理技术。问:我国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规划有哪些必要性?围绕哪些重点内容进行布局?答: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规划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第一,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新污染物治理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到2035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的战略目标,需要立足国内、对标国际、着眼中长期,将新污染物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布局、系统谋划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战略规划,以战略目标和管理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不断健全治理体系,加快提升治理能力。第二,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规划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然要求。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期是我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面向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目标,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系统观念,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兼顾“常规的”和“新的”污染物,系统解决“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推动建立以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为导向、与美丽中国目标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第三,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规划是推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低毒、低排放、低碳、资源节约等为特点的绿色可持续化学正成为国际化学品相关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化工行业及其下游产业链部分存在落后产能过剩、绿色贸易壁垒等问题,国际履约也面临POPs淘汰或管控压力,需要以新污染物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引领、优化作用,推动化工及相关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增强行业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制定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规划要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衔接《行动方案》的部署和落实情况,同时对标对表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新部署新要求,系统、科学谋划中长期新污染物治理的总体思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创新、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格局;二是面向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愿景,全面部署与重点管控相结合,明确新污染物治理目标指标、管控路径和管理模式,从制度体系、能力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系统谋划;三是围绕调查监测、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等方面,谋划布局一批重大治理工程。问:我国正处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未来几年,如何全面加强新污染物有效治理?答:一是强化思想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污染物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新污染物治理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力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新污染物治理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实效。二是强化规划引领。锚定2035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的治理目标,以实施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为核心,坚持“三个统筹”,即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统筹常规污染防治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统筹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管控要求,系统谋划新污染物治理中长期规划。三是加强科技支撑。以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对标管理实践迫切需求、呼应治理共性技术需要,在现有科技专项充分考虑新污染物协同治理的同时,加快设立并部署实施新污染物治理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统筹科研资源力量,集中攻克新污染物筛查监测、环境风险评估、协同治理以及绿色替代等关键核心技术。四是加大资源配置。以有力支撑常态化治理和有效管控环境风险为目标,加快新污染物治理法规制度建设,推动设立新污染物治理中央专项资金,通过实施绿色替代、过程减排和环境治理等重大工程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风险问题,强化国家和区域流域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能力建设,提升专业技术机构在新污染物生态毒理测试、环境监测、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 双碳“双考”,建立监测评价机制迫在眉睫
    如今,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性变革,完成“双碳”目标,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张“考卷”上,不仅要实现全行业减排,更要重视碳减排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所谓双碳“双考”。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多位专业人士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革命发展等内容建言献策。参会嘉宾认为,建立“双碳”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至关重要。风口已至,如何践行好“双碳”战略名片,激活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值得关注。建立监测评价机制在5月27日举办的“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多位参会嘉宾围绕如何实现“双碳”目标、能源革命转型内容建言献策。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必须制定出清晰明确的战略路线图和具体举措。“科技部将大力抓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落地落实。”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在致辞中表示,统筹协同相关部门以及地方低碳科技创新部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促进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科技环境,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低碳科普;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新动能。零碳能源是碳中和的基石与先导,零碳能源成本是国家竞争力和行业减排新技术应用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徐南平建议,重点发展光伏、绿氢、大规模长时化学储能三大标杆技术。同时,零碳流程再造是中国碳中和的重点领域,需要长期战略规划,构建基于低成本零碳能源的新型流程工业体系。另外,非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体系构建面临巨大挑战、碳汇与负排放技术亟需加强趋势研判,这些方面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能源、资源和产业结构转型需求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为迫切。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朱庆山看来,实现双碳目标首先需要能源革命,而在工业化过程中,钢铁产业也对碳排放产生巨大影响。钢铁在我国所有行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约占所有工业碳排放量的30%以上。因此,钢铁超低碳技术的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能源破题2023年是“双碳”目标持续深化的一年,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低碳转型为主导。助力“双碳”目标,新能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氢能为例,氢能的核心是切实降低企业能耗,为用能企业节省成本。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一文中明确应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作为一家致力于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亿华通带来的参展展品是该公司自主开发的180kW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这项系统全自主开发了智能网联控制算法,大幅提升了氢电之间能量转换效率、动态响应速度。亿华通总裁付晓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氢能等零碳能源实现化石能源的替代,目前看最可行的方向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氢能作为一条新的技术路线,在特定地区和应用场景下,解决可再生能源长周期、大规模的储能问题,是实现国家能源用能体系转型的重要方式。燕山石化公司也是众多布局新能源业务的公司之一,该公司以氢气新能源作为绿色能源转型升级的方向,从制氢、提纯、场景应用、氢能技术研发以及分析化验实验室等多领域,助力公司加快向绿色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燕山石化公司首席专家李军良介绍称,氢气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除目前交通用氢外,氢气在石化、钢铁、建筑及储能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其关键是降低成本,并做好氢安全知识的普及,推动氢能全方位发展。氢的应用关系到多领域的技术进步,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走好低碳治理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变能源结构,另一方面是提高能源效率,目前新能源发展前景无限,但也需要注意到市场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高就会容易造成业绩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步企业如何实现较好盈利能力还有待观察。投入成本挑战“双碳”背景之下,乘风而起的不只有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行业也在朝着节能减排方向不断努力。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要求,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也成为国家关注重点。不过,在发力“双碳”这条道路上,企业走的也并非一帆风顺。李军良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氢能源与传统能源进行竞争,面临着成本挑战,这个成本包含氢的本身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以及终端应用装备的生产成本。以绿氢为例,绿氢生产成本较煤制氢或工业副产氢等现有的制氢成本高,还需从风电、光电及电解水制氢效率等多方面进行技术提升”。付晓明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进一步指出,“现在的化石能源用能体系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如果要达成‘双碳’目标,就要将原有的用能装置替换掉,就会面临投入成本高等重大挑战。其次就是以氢和氢衍生的用能部分装备,在技术上和成本上处在示范应用期,这些装备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技术攻关和规模化量产,才能实现更好的性价比”。实现“双碳”目标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实现“双碳”目标可能存在的挑战有多种。从技术来看,清洁能源技术、能源存储技术、碳捕获与利用技术在成本、效率和规模化应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经济方面,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的背景下,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大规模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成为一大难题。
  • 《Nano Letters》新成果:原位发现石墨烯在限域空间里的反常刻蚀、再生长行为
    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研究员徐小志与上海科技大学教授Zhu-Jun Wang、北京大学教授刘开辉、韩国蔚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丁峰合作,在低维材料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原位发现了石墨烯在限域空间里的反常刻蚀、再生长行为。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Nano Letters。二维限域空间具有原子尺度的间隙、强的物质相互作用和独特的纳米微环境。这种限域空间里往往可以允许常规条件下不能发生的反应,因此,在材料科学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和理解二维限域系统中的真实催化行为是极其必要的。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受限催化过程的理解仍然是基于结果反馈的后期分析,缺乏原位可视化研究技术及体系。研究人员采用双层石墨烯与铜基底构成的二维限域系统作为研究模型,原位可视化地研究了其反常的刻蚀与生长行为:一是,被铜和上层石墨烯限制的下层石墨烯出现了有趣的反常刻蚀行为(比上层石墨烯的蚀刻速度快十倍以上);二是,在较低的温度下(~530 ℃),下层被蚀刻的碳可以在受限的界面内传输,并以非常高的效率(约12%)转移到上层石墨烯晶格,实现了在无碳源供给情况下的石墨烯生长。该研究工作揭示了二维限域空间中反常催化的动态过程,为受限体系下的催化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从而为未来高效催化剂的设计铺平了道路。Zhu-Jun Wang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梁智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孔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小志研究员、刘开辉教授、丁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据悉,徐小志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2019年引进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表面物理研究。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2c00549
  • 国家网架及钢结构质检中心为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检验施工质量
    “大手”把关大工程 国家网架及钢结构质检中心为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检验施工质量 日前,国家网架及钢结构质检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刚刚通过了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该机构进行的现场认可评审。认可的项目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结构设计复核、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价3个项目,涉及34个标准及规范。至此,中心成为全国质检系统综合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中第一家取得建筑工程领域检查机构认可的检查机构。 据了解,通过检查机构认可后,中心不仅可以开展对网架钢结构工程零部件常规性能试验,还可以对网架钢结构整体工程进行施工质量评价、结构设计复核、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更好地保证工程的质量。中心就像一只把关工程质量的“大手”,用高科技的手段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据悉,中心是苏北第一家国家级质检中心,集检验、实验与科研为一体,于2007年12月正式成立挂牌开展工作,建有大型力学实验室和综合检测楼,拥有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具备网架钢结构、钢结构型材、标准紧固件、涂料及装辅材料等4大类135种产品(参数)的检验及科研能力。中心自成立起就把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作为目标,力求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执法部门提供技术保障,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服务。 近年来,中心凭借检测设备量程大、精度高等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外检验大市场,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把好质量关。今年4月,受京沪高铁徐州监理组委托,中心对建设中的京沪高铁(徐州段)后八丁特大桥进行检验。据悉,本次检验的后八丁特大桥总长98米,由于建设工期紧、检测任务重,中心全体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多次去施工现场与监理方、施工方沟通、协调,帮助研究确定检验项目,抓紧时间开展检测工作。通过努力,中心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检测工作,受到了京沪高铁徐州监理组的高度评价。 近期,中心分别受徐州飞虹网架(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火花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光环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委托,圆满完成了对印度汽电联产项目、尼日利亚拉科斯丹歌特面粉厂工程和罗马尼亚阿迪斯轻钢厂房等3项涉外工程质量把关检测工作,累计完成32项涉外网架及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工作。 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日前,由中心承担的“网架结构安全性检测技术研究”、“网架结构节点检测技术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已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创下“六个首次”,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交运部加强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作
    交通运输部网站6日消息,为进一步提高试验检测行业科学化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好试验检测在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交通运输部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提出意见。   意见要求优化试验检测工作环境、加强试验检测行业监管、提升试验检测能力水平。   意见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长江航务管理局: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5年第12号)颁布实施以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质监机构、各参建单位对试验检测数据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试验检测工作对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保障作用日益突显,试验检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试验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模已基本满足当前交通建设需求。为进一步提高试验检测行业科学化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好试验检测在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试验检测工作环境   (一)试验检测是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试验检测数据是控制和评判工程质量、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前提。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质监机构要高度重视试验检测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研究、做好统筹规划,为试验检测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质监机构要加强调研,科学核算本地区试验检测工作成本,制定地区指导价格,引导试验检测工作合理、有效投入。各建设项目在工程概预算编制阶段,要落实试验检测费用渠道 各参建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得挤占挪用试验检测费用,为保证试验检测工作正常开展提供基本条件。   (三)要切实发挥母体检测机构对保证工地试验室工作质量的基础作用,将试验检测行业管理要求有效延伸至工程一线,着力解决工地试验室人员结构不稳定、责任感不强、短期行为等问题。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等有关参建单位不得利用行政隶属关系、费用拨付手段等干预试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得授意更改试验检测数据,努力营造有利于工地试验室独立、规范运行的工作环境。   (四)要牢固树立现代工程管理理念,有效利用试验检测技术手段,加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风险的预防、预控、预判、预警工作。质监机构、建设单位可委托实力强、信用好的独立试验检测机构,对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进行动态监控量测。   二、加强试验检测行业监管   (五)要将试验检测行业管理的重心从市场培育转移到规范和培育并重、更加注重规范上来,按照“调控规模、提升素质、进退有序”的原则,制定试验检测发展规划,切实控制好市场发展节奏和规模,避免因机构数量过多造成恶性竞争的不良后果。   自本文发布之日起用1至2年时间,整顿规范试验检测市场、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在此期间,停止受理所有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和增项的评定申请。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竞争有序、运行高效、诚信守法的试验检测市场新格局。   (六)各省级质监机构要切实履行对甲级和专项类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及换证复核的初审职责,禁止将达不到标准条件的机构上报 对本地区的乙丙级机构,要切实加强动态管理,制定评审和换证复核计划。在乙级机构申报和换证复核的现场评审中,至少应从部专家库中抽取1名专家参加。   (七)要采取随机抽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等有效方式,加大检测机构证书有效期内的中间检查力度,及时查处和纠正试验检测工作中存在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保证检测机构实际运行状况与相应等级标准要求相符合。对于经整改仍不满足标准要求的机构,要降低机构等级或注销其等级证书。   (八)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要严厉打击出借资质、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 严厉打击试验检测机构恶意压价、施工和监理单位有意压低试验检测相关费用,签订阴阳合同、假合同等违规违法行为 严厉打击试验检测数据造假以及在考试、证书管理等环节的弄虚作假行为。上述行为涉及到的检测机构和人员,要坚决清退出试验检测市场,形成有进有出的市场动态运行机制。   (九)要不断完善信用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试验检测信用管理在提高工作质量、规范从业行为、调控市场规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完善信用评价结果与市场竞争、市场准入等工作的有效衔接机制。要将信用评价融入质量监督、安全监管、专项督查等日常工作中,及时对失信行为进行确认并录入评价管理系统。   三、提升试验检测能力水平   (十)各省级质监机构要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和行业管理需要,经常组织能力验证、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促进能力验证等活动常态化、扁平化,不断扩大参与活动的机构、人员和检测参数范围。鼓励检测机构内部或机构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比对、岗位练兵活动,尤其对于涉及结构安全、日常开展业务较少的试验检测项目和参数,要加强实操演练,确保机构和人员持续保持相应试验检测能力。对于在部组织的比对试验中连续2年出现“不满意”结果的检测机构,要降低机构等级。   (十一)各省级质监机构要按照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继续教育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区工程特点,作好试验检测继续教育的组织工作,推进网络教学有序开展。各建设项目、检测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广泛开展内部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将继续教育、业务学习融入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努力建设人员专业化、行为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试验检测队伍。   (十二)要高度重视试验检测工作质量与仪器设备状况的密切相关性,切实加强仪器设备计量管理,尤其对于自动化、智能化仪器设备,要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其检定、校准工作有效,及时纠正出现的异常状态,确保试验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十三)要按照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的总体部署和《公路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编制导则》(JT/T 828-2012)、工地试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规范数据记录和报告管理,大力推进试验检测工作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鼓励采用具有自动采集和监控系统的智能检测设备和手段,提高试验检测数据报告的客观性和规范性,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 穿林入海,进无止境丨海洋光学2022代理商大会暨认证工程师培训圆满落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三年纵使岁月变迁,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代理商与海洋相伴多年愈益深厚的情谊 海洋光学2022代理商大会暨认证工程师培训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代理商相聚在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共襄盛举。此次大会的主题为“穿林入海,进无止境!”,海洋光学与代理商一同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共同规划,携手赢未来! 序 为提升代理商的技术水平,让客户获得更快速,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服务,让海洋的认证工程师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顾问,海洋光学组织了为期四天的认证工程师培训。 满满的干货知识和实操体验,参与此次培训的代理商都收获颇丰,且全员通过笔试和实操考试,荣获“海洋光学认证工程师”称号。 开端&发展 海洋光学的业务遍布全国及东南亚各地区,这离不开各位代理商伙伴给予海洋最大的支持与陪伴。 会议期间,海洋秉承历年传统,和代理商伙伴分享了海洋光学战略规划、科研和OEM业务情况以及产品规划和市场策略等内容的分享。同时还组织了分组讨论,海洋与代理商共同交流分享心得,从销售、技术、市场到研发各部门与代理商建立有效沟通,积极采纳意见,寻求更好发展。 高潮 独具当地特色的欢迎仪式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欢乐有趣的游戏谈笑风生 喜不自胜 续 一条起源于唐古拉山的水系-澜沧江,一路穿越横断山脉和大片雨林,在崇山峻岭中,于嶙峋巨石间默默坚持,纵使山石峡谷阻挡,但只要有一丝机会,就依然坚持方向,一路向南,奔向南海;然而南海并非是终点,广袤的太平洋在更远的地方呼唤,没有终点才是我们一直追逐的终点,进无止境才是毕生的向往。 海洋光学期望与代理商共同携手——穿林入海,进无止境,共同创造一个锐意进取的2023!也感谢所有合作伙伴与客户对海洋一如既往的信任与陪伴!
  • 河南:1万平米以上房建工程必须24小时监控扬尘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扬尘.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f21b21db-1d19-4672-9b5c-63b93cb3bbaf.jpg" / /p p  近日,河南省住建厅近日下发《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工程施工现场安装扬尘污染视频监测监控系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和长度为200米以上的市政线性工程,新建工程开工前必须于2017年3月31日起建设扬尘监测监控设施并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联网。 /p p   具体要求是:每个施工现场至少安装4台监控设备、1台监测设备。其中,施工车辆出入口安装1台网络高清枪式摄像机,工地最高点安装1台网络高清高速球型摄像机,施工作业区、料堆等易产生扬尘的区域各安装1台枪式摄像机,施工作业区安装1台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并实时对外显示主要监测数据。大型或复杂工地安装数量及位置以监测监控视野覆盖整个工地为准。 /p p   《通知》还要求,在建工程除已建成联网外,已建扬尘监测监控设施未联网的须于2017年3月底前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联网 未建扬尘监测监控设施的须于2017年5月底前建成并于当地行业主管部门联网。视频监测监控设备采购、安装维护费和视频信号网络服务费由施工单位从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中列支。施工单位应确定至少1名能熟练使用视频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人员,负责现场监测监控设备的日常管理,保证每天24小时开机运行。监理单位应对视频监测监控系统的维护、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p p   《通知》明确,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要安排专人,通过统一分配的账号、密码登录全省工程施工与城市道路扬尘防治综合监控平台,对所属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情况进行查看,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已建平台的省辖市、直管县(市)2017年3月31日前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平台联网,未建平台的省辖市、直管县(市)6月30日前建成并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平台联网。 /p p   据了解,目前郑州、开封、洛阳等13个省辖市,巩义、固始、滑县、兰考、新蔡5个直管县(市)已建立监控平台并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平台对接 商丘、信阳2个省辖市已建平台正在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接 三门峡、焦作、济源、长垣4个市县正在进行平台建设 邓州、汝州、永城、鹿邑暂未建平台。 /p
  • 芯片制造设备商前往印度建立基地,东京电子、应用材料等将参加新德里半导体展
    芯片制造设备行业正在转向在印度建立运营基地,因为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印度正成为有希望的替代国家/地区选择。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将于今年9月在新德里附近首次举办印度半导体展。该展会已在美国、日本、欧洲、中国台湾、韩国、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举行。东京电子、Disco(迪斯科)、佳能、东京精密和大福(Daifuku)等日本公司计划参加。东京电子将展示用于晶圆沉积、涂层和其他芯片制造工艺前端步骤的设备。Disco预计将展示用于后端工艺的设备,如研磨和切割晶圆以形成芯片。来自美国的应用材料、泛林集团和KLA(科磊)也将有大型展位。由于对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担忧,印度尚未吸引许多半导体制造厂或晶圆厂。该国在芯片设备市场的份额被认为不到1%,与中国大陆34%的市场份额相比差距很大。然而,近年来,由于中美关系紧张,国际供应链已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苹果正在将iPhone和其他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印度。随着供应商涌向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其他成品生产地,分析师普遍认为印度市场将迎来强劲增长。印度企业集团塔塔集团计划在古吉拉特邦建造一座半导体工厂,技术由力积电提供。这很可能是印度第一家前端工艺芯片制造厂。“到2029年,印度将成为全球五大芯片生态系统之一,”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长Ashwini Vaishnaw在3月份的奠基仪式上表示。该工厂计划于2026年开始运营,总投资将达到9100亿卢比(109亿美元)。将半导体加工成电子元件的后端工艺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许多公司都计划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印度建厂。美国存储制造商美光科技也在古吉拉特邦建造一家工厂,计划于2024年开始运营。日本瑞萨电子已宣布计划与当地公司合作建厂。Counterpoint Technology Market Research调研机构表示,印度的半导体相关市场将在2026年达到640亿美元,几乎是2019年的三倍。SEMI也称赞印度是半导体制造和采购的有吸引力的地方。为迎接新芯片制造厂的到来,设备制造商开始开设工厂。东京电子已经建立营销基地。“对于需要集中供应商的半导体行业来说,印度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可以期待技术创新和市场增长,”东京电子表示,还计划根据客户趋势扩大基地,预计前端设备的需求将增加。专门从事后端设备的Disco正在考虑建立一家当地子公司来处理销售和维护服务。Disco目前通过新加坡子公司覆盖印度市场,但随着后端工厂的激增,将需要建立当地基地。“随着工厂建设项目的成型,我们将响应客户的要求。”Disco表示。日本测试设备制造商爱德万测试(Advantest)在2013年收购的一家印度软件开发商设有基地,正在开发与性能测试相关的软件。由于前端和后端工厂建设的预期,爱德万测试表示正在考虑在印度开设销售基地。佳能今年6月表示,为印度半导体行业做出贡献被视为增长支柱,并指出光刻机和其他设备的需求机会。在美国公司中,泛林集团于2022年在印度开设了具有简单开发功能的工程中心,以响应客户的要求。应用材料公司已表示计划投资4亿美元在印度建立开发中心。对于人口众多、创造就业机会具有挑战性的印度来说,启动尖端产业一直是长期以来的愿望。印度总理莫迪政府在2021年宣布将投资7600亿卢比支持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生产。然而,基础设施结构问题仍然存在。研究公司IDC负责人Crawford Del Prete表示,前端组装和测试流程极其复杂。他补充说,在工业基础设施到位之前,重点可能会放在建立涉及后端流程的公司集群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