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工业领域

仪器信息网工业领域专题为您整合工业领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工业领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工业领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工业领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工业领域话题讨论。

工业领域相关的资讯

  • 六大公募解读《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多个领域迎利好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数字化转型行动、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四个方向出发,共部署十二项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哪些行业、细分领域将迎利好?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六位公募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是方正富邦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策略投资部行政负责人兼基金经理汤戈,鹏扬基金副总经理、股票首席投资官朱国庆,光大保德信基金股票研究部总监、光大中国制造基金经理崔书田,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黄继晨,国泰工业母机ETF基金经理苗梦羽,创金合信兴选产业趋势基金经理张小郭。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实施方案》是前期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方案》在工业领域的具体落地性方案,使设备更新在工业领域的落地更加有章可循。同时,推动工业设备及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端、智能、绿色、安全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  《实施方案》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都带来积极影响,相关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设备、老旧设备装置更新等领域获不少投资人士看好。  指引国内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方向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部署12项重点任务,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有哪些积极意义?  朱国庆:继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后,《实施方案》于4月9日印发,体现了对于工业领域生产力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高度重视。  首先,工业领域空间大、潜力足,能够扩大有效投资。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若2027年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将扩大有效投资。  其次,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生产设备进行数控化升级,提升生产服务设备智能化水平,加速产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最后,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27年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新型设备通常更加节能高效,有助于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黄继晨:首先,《实施方案》为国内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指引了方向,未来产业趋势将聚焦于高端设备的升级和落后低效设备的替代,明确了设备更新过程中数字化和绿色化的重要性。  其次,《实施方案》为设备更新制定了量化指标,有助于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有效推进以及相关重点产业低能效产能有序地退出,最终提升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安全生产水平。  最后,以设备开支为抓手带动经济循环,既是对需求端的刺激,也是对供给端的优化。设备行业的增长也将进一步拉动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以及配套产业。  张小郭:一方面,《实施方案》明确了本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总体要求、具体任务以及相关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明确了通过推动本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以实现现有产能的更新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目标,以及通过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使工业设备及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端、智能、绿色、安全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的产业导向。  苗梦羽:《实施方案》专门针对工业这一领域的设备更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落地方案,对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这四大任务涉及的细分行业、重点环节、行动目标等都给出了指引,并且明确了财税、金融、资源保障等措施的形式。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工业设备更新加速落地,实现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能升级的目标。  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影响积极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朱国庆:第一,《实施方案》将提振投资、扩大内需,发挥拉动实体经济作用。第二,参考历史上设备更新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施方案》的出台在经济稳增长的同时,有利于扭转市场对国内行业需求的悲观预期,提振资本市场情绪,明确行业投资方向。第三,有助于工业设备市场景气度的改善以及企业报表的加速修复,有望驱动上市公司实现“戴维斯双升”。  张小郭:对实体经济来说,我国是工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0%,体量巨大。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在刺激设备更新需求的释放,推动产能更新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也会对整体经济形成较强的拉动效应。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也是我们经济结构脱虚向实、构建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总量和结构层面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资本市场来说,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政策,会带来设备端更新需求的积极释放,也会带来相关产业供给端产能的优化升级,有望在供需两端促进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投资机会。  对上市公司来说,《实施方案》明确了在财税和金融支持、要素保障和标准引领方面提供相关保障措施,有利于降低制造企业在更新设备、提升产能质量、落实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方面的投资成本,以形成更优质、高效、节能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实力。另外,落实设备更新政策,也会为相关产业链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成长。  黄继晨: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有助于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循环和供给侧优化,最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刺激需求、优化供给后,有助于引导资金投向产业升级所鼓励的方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龙头企业有可能获得相应资金和政策支持,继而加速自身产能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进程,最终强化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崔书田:设备更新将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下游需求厂商通过设备更新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强化企业竞争优势。设备生产厂商的需求扩容、产品升级,驱动其业绩增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绿色能源、  设备更新等领域迎利好  中国基金报: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是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重点方向,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哪些行业、细分领域将迎利好?  朱国庆:《实施方案》更新行动可以总结为两个方向: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和升级高级设备。  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将直接拉动现有产品需求,从而利好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和实现库存出清,重点关注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建筑、交运等传统行业。  升级高级设备将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与行业再结合,实现设备升级,助力企业更新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产品,新产品的需求和应用也将大幅提升,关注航空、光伏、生物等高科技行业的机会。  具体机会包括:一是数字经济为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其中尤其在于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在数字智能装备层面表现积极,加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数字经济领域有望成为重要投资主线;二是以工业母机、自动化机器、大飞机(包括航空发动机及总装集成能力)、试验检测设备为代表的先进设备领域;三是与民生相关的老旧设备装置更新,如老旧管网更新等;四是工程机械层面有望迎来景气反转,如挖掘、起重等机械。  崔书田:最直接受益的是机械设备行业,利好的细分领域比较多,如工程机械、机器人、机床,以及专用设备的能源机械、农业机械、包装机械、安全设备等。  黄继晨:有三方面机会值得关注:一是设备更新聚焦高端化和高效化,关注存量换新+国产替代,轨交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工业母机、电梯、科学仪器等是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的重点方向;二是数字化聚焦自动化水平和数控化率的提升,流程工业生产设备、煤机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值得关注;三是绿色化聚焦节能降碳,零部件的升级和国产替代值得关注。  张小郭: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会带来多方面的投资机会,机械设备、制造服务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能源、电力电网等相关板块尤其值得重视。  机械设备领域如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通用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板块,自动化智能化领域如工业自动化控制、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智能仓储、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板块,制造服务业领域如检测服务、油气开采服务等板块,绿色能源领域如光伏、风电、锂电等板块,电力电网领域如电网智能化、电表等板块,都有望迎来利好。  另外,石油、化工、冶炼、建材等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板块也有望在本轮设备更新中迎来产能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成本的改善。  汤戈:横向对比机械各细分板块的存量替换需求,通过各机械细分板块的设备生命周期来推算,我们认为机床、锅炉、油气设备、纺织设备、工程机械、铁路设备等受到更新需求带动弹性较强,设备更换需求相对于2023年的弹性均位于100%以上,其中机床弹性居首。  高端化方面  工业母机、科学仪器、船舶等受益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在高端化方面,哪些子板块受益较多?  朱国庆:《实施方案》覆盖面较广,或致力于较为广泛的产业设备更新,这既是对传统制造的降本增效,也是对各类前沿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延伸,有望改善当下制造业产能过剩,尤其是低端产能明显过剩的现状。高端化方面,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船舶等子板块受益较多。  崔书田:设备高端化方面,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锂电光伏设备明显受益。高端数控机床仍是我国制造业“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尤其在航空、航天、模具制造等行业应用,国产化率还比较低,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更新有望加速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替代节奏。新能源锂电光伏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更新升级先进设备,有助于企业加速技术迭代,抢占新能源技术高地。  苗梦羽:《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因此,工业母机可能是受益较大的方向之一。  黄继晨:两个子行业值得关注:一是工业母机,一方面,机床高端化任重道远,数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产业链仍有较大国产替代的空间,这些需要优质的国产供给来满足。二是科学仪器,国内高端的电子测量仪器、质谱仪、色谱仪等国产化率较低,技术有待突破,设备更新方案给予的教育设备补贴将为科学仪器公司带来订单。  张小郭:高端化既包括对现有落后低效设备的替代,也包括高端先进设备的更新升级。落后低效设备替代方面,高端的工业母机、数控系统、检测设备、自动化设备、仪器仪表、液压零部件、电机、智能工厂、智能仓储等子板块受益较多;高端先进设备的更新升级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设备如锂电设备、光伏设备、风电设备等子板块,以及航空、高铁、船舶等相关产业链受益较多。  汤戈: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母机,更新需求迫切且作为基础生产资料将同时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二是工程机械,工程机械朝着电动化转型的方向迈进,叠加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需求复苏;三是检验检测设备,围绕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智能化方面  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迎利好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在智能化方面,利好哪类上市公司?  朱国庆:受益环节主要有:一是工业机器人、工控等自动化设备公司。这是制造业产线升级的核心硬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近几年国产机器人依托锂电、光伏等中国优势行业,产品竞争力提升,但与外资品牌仍有差距,未来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以传感器、仪器仪表为代表的流程装置公司。这是智能制造实现精准控制与数据传输的必要前提,现在该领域的国产化率仍较低,尤其是传感器此前大多进口,采购价格昂贵且周期较长。目前国内品类齐全、优质高效的供应商依然较少,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三是工业软件、智能检测类公司。智能制造的实现是硬件、软件产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优秀的工业软件和智能检测是实现采购、生产、销售闭环的重要载体。  汤戈:一是通用智能装备,如工控、工业机器人和注塑机;二是空港设备,如数字化机场建设和前期推迟的设备采购有望在今年逐步修复;三是物流装备、传感装备。  崔书田:设备智能化方面,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数字基建等相关公司迎接利好。随着智能工厂的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工控、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推动工厂智能化水平再上台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工厂提供支持。  黄继晨: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以定制化需求为主导,包括流程工业自动化、工厂自动化产线升级与控制、数控系统、工业软件等。  张小郭:智能化方面,在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工业互联网等自动化、智能化相关产品方面具有较强产品力的公司,以及具有较强的智能工厂和智能仓储集成能力的公司受益最大。  绿色化改造方面  关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链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在绿色化方面,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朱国庆:整体而言,明确受益的有两大方向,一是大型设备“绿色化”,工程机械、船舶等向低排放标准、电动化等清洁能源转型;二是高耗能的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提升能效,以及工程机械、船舶等大型设备“绿色化”。  以工程机械为例,电动化趋势在叉车、高空作业平台这两个品类已经非常明确,但是,挖掘机、起重机等品类发展节奏还比较慢,面临着价格高、充电难、技术配套不充分等现状。未来伴随技术成熟度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电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优势有望体现,电动化替换节奏有望加快。  高耗能设备绿色化改造、能效提升方面,对于钢铁、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的生产设备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同时,对重点用能设备比如锅炉、电机、空压机、换热器等产品能效升级。  崔书田:设备绿色化改造方面,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的机会值得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的预期目标,高耗能的行业如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面临降低能耗压力,必须加快设备绿色化改造,才能满足降低能耗的要求,有望带动各行业领域生产设备、节能设备、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的更新需求。  汤戈:《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具体来看,一是流程工业,新型工业化、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发展方向等多次被提及,石化、冶金、有色等流程工业更新意愿更强。二是绿色化转型,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  黄继晨:在传统高能耗领域,如钢铁、冶炼、化工等领域的设备升级改造值得关注。对这些企业而言,降低设备能耗有望带来生产成本的显著下降。在政策支持下,业主方会有更强的意愿来加速设备的升级改造,从而刺激需求侧的上修。  张小郭:节能环保相关产业链,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绿色能源以及先进储能等值得关注。
  • 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凯尔测控疲劳试验机可助力工业领域测试验证环节!
    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重点任务中指出: 更新升级试验检测设备中,测试验证环节,作为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的重要环节,需通过机械测试、环境测试、可靠性试验等专用仪器来实现。 凯尔测控试验系统(天津)有限公司,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动静态疲劳试验机16年,公司有优秀的设计、研究和管理人员,在测试验证环节为科研学者提供完整可靠的数据支撑。 凯尔测控积极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企业雄厚的设计开发能力,在同行业中开发出了技术含量高、质量稳定的高科技技术产品:微型电磁式动态力学试验系统、大型电磁式动态力学试验系统、原位拉压力学试验系统、原位双轴力学试验系统、电子万能拉扭力学试验系统、电液伺服力学试验系统等,为中国试验机行业的不断发展添砖加瓦。 凯尔测控作为国产疲劳检测装备制造企业,16年来持续为科研学者提供强有力支撑,助力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为科创研发保驾护航。 在2024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政策导向下,凯尔测控推出了多种疲劳试验机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生产企业设备换新,全力以赴为创新产业赋能增效。
  • 涂料色彩测量解决方案在工业、汽车、建筑领域的应用
    涂料作为工业与民用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工业生产、汽车制造、建筑施工等众多领域广泛运用,对物体表面起到保护、装饰、增强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作用。近些年来,全球经济的稳步前行与科技的日新月异,促使涂料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与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消费者对涂料产品在性能表现、环保特性、功能拓展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基于此,针对工业、汽车、建筑等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性,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涂料行业实现长远发展、突破创新的核心要点。在这样的形势下,针对不同行业的涂料色彩测量解决方案应运而生,为涂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工业油漆和涂料的解决方案对于工业涂料领域,精准的色彩测量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关键。由于工业涂料常用于机械制造、船舶、航空航天等对涂料性能要求极高的行业,需要能够适应复杂的使用环境和工况条件。通过先进的色彩测量技术,严格把控工业涂料的色彩参数,实现高性能、高稳定性的色彩配方,为工业生产中的设备和产品提供可靠的保护与装饰。爱色丽为此推出了一系列专业的色彩测量仪器。其中,Ci64 手持式积分球分光光度仪,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场景的色彩测量需求;MA - 5 QC 多角度分光光度仪可精准评估特殊效果油漆和涂料;MetaVue VS3200 非接触台式分光光度仪能对液态涂料进行准确测量;Ci7800 台式分光光度仪具备先进的测量功能和精准度;而针对卷钢涂料,ERX145 分光光度仪、GlossFlash 6060 在线光泽计以及 ESWin 闭环色彩控制软件的组合,可实现生产线上的色彩和光泽的实时监控与测量。这些仪器为工业涂料的色彩测量提供了全面且精确的解决方案,助力工业涂料达到高质量、高性能的标准,更好地满足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二、汽车油漆和涂料的解决方案在汽车涂料方面,色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随着汽车市场对于个性化、多样化色彩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对涂料品质和环保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色彩测量解决方案能够助力汽车制造商和维修厂精准调配色彩,确保车身色彩从原厂漆到修补漆的完美匹配,同时满足汽车涂料在耐候性、耐腐蚀性和抗磨损性等方面的高标准。爱色丽为此提供了专业的色彩测量解决方案与相应仪器。其中,MA - 5 QC手持式多角度分光光度仪,通过五个标准测量角度,能够准确一致地评估效果涂料;MA - T12手持式多角度分光光度仪可以测量颜色、闪烁度和颗粒度,实现效果涂料的沟通与可视化;EFX QC软件能够跟踪效果涂料的色彩测量数据,评估质量并发现改进空间,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并减少浪费。这些解决方案与仪器相互配合,使得汽车涂料在色彩精准调配、性能品质把控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助力汽车制造商和维修厂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与高标准,为消费者打造出色彩亮丽、性能卓越的汽车产品。三、建筑油漆和涂料的解决方案建筑油漆领域同样离不开高效的色彩测量解决方案。建筑的外观装饰和长期保护对于油漆的色彩和质量有着严格要求。从大型商业建筑到居民住宅,色彩测量技术可以帮助建筑油漆实现精准配色,满足建筑设计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在耐沾污性、耐候性和环保性能等方面达到理想效果,为建筑增添美观与持久的保护。爱色丽为此提供了全面且专业的解决方案。例如,Ci64 手持式分光光度仪,能精准、一致地再现每种涂料的色彩;MetaVue VS3200 非接触式台式色差仪可对粉末或液体着色剂进行准确的色彩数据测量;Color iQC 软件通过唯一代码实现对每个测量和着色剂的跟踪与追溯。而在配色方面,Ci7800 台式分光光度仪能够无缝沟通和协调色彩关键值与规格,Color iMatch 软件则可以优化初始色彩匹配,减少配色尝试的浪费,保证在指定的公差要求内实现理想的色彩效果。这些仪器与解决方案相互配合,使得建筑油漆在色彩测量、配色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能够达到高质量标准,为各类建筑提供美观、耐用且环保的油漆涂层。在涂料行业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当下,针对工业、汽车、建筑等不同领域的特点与需求,爱色丽的涂料色彩测量解决方案凭借专业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各领域涂料的品质提升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演变,涂料色彩测量解决方案将不断优化升级,推动涂料行业攀向新的高峰,为人们的生活和各个产业领域创造更大的价值。四、关于爱色丽“爱色丽彩通 ”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成立于1958年。作为全球知名的色彩趋势、科学和技术公司,爱色丽彩通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品牌、制造商和供应商管理从设计到最终产品的色彩。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色丽彩通
  • 《青海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扎实推进青海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围绕产业“四地”建设重大要求,把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作为落实全省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任务。以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行绿色制造,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工业体系。(二)基本原则——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于工业生产全过程,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工业经济增长和低碳转型、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统筹推动全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优先、转型提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资源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相统一、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推进能源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科技创新第一驱动力地位,推进节能低碳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应用,完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工业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以信息技术驱动工业低碳转型。——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中的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积极主动性,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工业产业结构、用能结构优化取得显著成效,低碳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化工、有色金属、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全部达到行业基准水平,产业“四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2.5%,力争下降14.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全省工业产业结构、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四地”建设迈入新阶段,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取得新突破,基本建立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代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力争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鼓励有条件的重点行业率先达峰。二、重点任务(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1.做大做强绿色工业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实施重点产业引领、招大引强突破、重大项目促进、企业梯度培育、园区提档升级、技术创新提升“六大工程”,带动全省工业经济转型提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大力推进工作体系完善行动、重点项目促进行动、平台载体提升行动、招商方式创新行动、招商能力强基行动、营商环境优化行动等招商引资“六大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3+3+4+10”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有色、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错位发展,发挥各地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四地”建设,支持西宁市发展光伏、锂电、复合纤维材料等产业,海西州发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有色冶金、新能源等产业,海南州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等产业。2.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以烧碱、纯碱、电石、水泥熟料、铁合金、电解铝、铜铅锌冶炼等行业为重点,建立在建、拟建和存量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台账,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新上高耗能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能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强化“两高”项目对本地区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完成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全面梳理排查在建项目,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照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提升能效水平,力争达到标杆水平。深入挖潜存量项目,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提高高耗电项目的绿电使用比例,依据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要求,实施“两高一低”项目能效认定。加强节能环保监管工作,巩固常态化工作机制。3.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严控有色金属、化工、钢铁、水泥、玻璃等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提高增量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有关标准、政策规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严防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开展重点用能单位深度节能诊断,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对高预警地区加强工作指导。对于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进行淘汰,淘汰时限一般不超过3年,关停、退出、淘汰的项目应制定相应工作计划,稳妥实施。加大闲置产能、僵尸产能处置力度。4.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发挥全省资源优势,推进产业链跨区域合理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模式,减少中间产品物流量。强化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促进资源、产品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聚焦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重大项目,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五)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1.调整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对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黑色金属行业降低铁钢比率、提高精细加工产品比例,减少高炉和炼焦用煤。推动各行业各领域优先使用清洁能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园区依法依规开展“光伏+储能”建设,鼓励负荷侧电化学新型储能设施建设,对新建用电容量5万千伏安以上负荷项目,按照用电负荷5%-10%配套储能设施,推进钢铁、铁合金、铝冶炼、化工、水泥等既有产业清洁用能替代工程。加快氢能多元利用,积极布局绿氢产业化应用示范,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2.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加快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在铸造、玻璃等行业因地制宜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等电能替代设备,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工业领域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到2025年,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34%。3.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全面落实《青海省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方案(2021—2025年)》,建立全省重点节能项目库。按照“整体推进、一企一策”原则,重点推动有色金属、化工、黑色金属、玻璃、水泥、煤电等行业的存量产能在符合行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要求的基础上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完善差别电价、峰谷电价、惩罚性电价和阶梯电价机制,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对标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加快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全面推动变压器、电机、泵、压缩机、风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加强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公辅设施节能改造,系统提升能效水平。4.强化用能监督管理加大节能监察工作力度,制定年度节能监察计划,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强化能源利用情况监测和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统筹推进企业合理用能。健全省、市(州)、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开展节能、生态环境、安全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区域间交叉检查,实现重点用能行业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全覆盖。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组织开展工业用能预算化管理,强化监测预警。全面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加强节能诊断及成果运用,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实施改造。发挥重点领域省属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节能自愿承诺。(六)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1.夯实绿色低碳制造基础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遴选发布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争创一批绿色示范标杆,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培育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以甘河工业园、格尔木工业园等园区为重点,打造具备布局集约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点的绿色工业园区。突出全省清洁能源优势,依托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项目布局零碳产业园区,在河湟新区率先打造国家级零碳技术集聚区和先行示范区。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全过程的绿色供应链。加大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加强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主动适应低碳发展要求,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提升资源节约意识,自觉履行绿色低碳发展义务。探索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挖掘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实施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3.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依法依规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深入推进有色冶金、盐湖化工、建材、纺织、生物加工等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改造,鼓励其他行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实施产品绿色设计、材料优化管理及生产全过程控制,持续推动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实施工业园区绿色工艺技术改造工程,推动重点行业完成限制类产能装备的升级改造。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新工艺、新技术。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培训,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意识。(七)实施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1.强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以青海省盐湖资源优势为依托,在稳定钾和铝双轮驱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探索形成循环经济新模式。加强钾资源可持续性保障,合理有序开发系列产品,提高资源转化率和生产回收率,建设世界级钾产业基地。发展镁系资源下游产业,拓宽镁系材料应用范围,建设世界级镁产业基地。提高锂资源生产工艺水平,释放锂资源产能,打造世界级锂电新能源与轻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发展金属钠下游轻金属合金及精细无机盐化工产品,实现钠资源深度开发,建设世界级钠产业基地。发展硼回收利用技术,适度扩大硼酸产能,拓展下游精细化学品、新材料,打造硼产业基地。开展盐湖卤水提铷研究,开发溴、铷、铯为主的稀散元素提取和深加工,不断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盐湖产业与煤化工、油气化工相互融合,解决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伴生的氯平衡关键问题。2.推进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发挥全省清洁能源优势,完善“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产—绿电输送—消纳”循环产业链条。坚持区域资源整体开发、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着力打造资源综合开发、深度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循环型产业链,推动构建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各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融合,资源、产品多层联动发展循环型产业新格局。鼓励盐湖资源开发企业优先使用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提升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鼓励电解铝、晶硅、锂、钢铁、铁合金等行业加强负荷调节能力,提高清洁用能占比,加大储能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以新能源为驱动的多元循环经济体系。3.开展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建设和引进关键项目,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综合利用,优化煤化工、石化化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切实提高能源资源产出率。积极推动余热余压、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提升能源利用率。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加快园区废水资源化和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污水集中处置系统,推动中水回用。加快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南川工业园、大通北川工业园、乐都工业园、海东河湟新区、民和工业园、互助绿色产业园、海北州生物园区、热水煤炭产业园区9个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进度。到2025年,符合条件的省级及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4.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组织开展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供需对接,推动产品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与规范化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支持发展废旧产品设备回收、运输、拆解、利用一体化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鼓励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设专栏、开辟绿色通道,畅通废旧产品设备资产交易。强化再生资源先进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支持现有加工利用项目提质改造,提高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交易市场“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支持废钢铁、废旧动力电池、废旧电子电器、报废汽车、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等废旧物资规模化、清洁化利用。研究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进一步拓宽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渠道,扩大在生态修复、冶金、建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利用规模。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八)加强节能降碳领域科技创新1.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部署工业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研究实施氢冶金行动计划。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2.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开展工业节能低碳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材料推广,鼓励各地区、各领域多种形式开展推介对接活动,加快企业节能低碳装备革新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企业加强节能降碳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加大技术攻关集成和成果转化示范。积极跟进节能降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进展,鼓励企业适时采用氢还原、惰性阳极、碳捕捉等工艺技术实施改造。鼓励组建第三方能效评估机构,研究节能技术和产品认证服务机制。3.探索氢能工业领域应用场景依托海东市氢装上阵(海东)碳中和物联产业园项目、海西州、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加速可再生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建设。在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推动四大绿氢生产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重点推广化工领域氢能应用、有序推进工业领域氢能应用。依托我省化工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盐湖等优势资源,重点推动海东市氢装上阵(海东)碳中和物联产业园项目,推进“光电氢储用”,以可再生能源绿氢动力带动氢能产业链集群,实施氢能科技,绿色物流,推动产业向清洁化、无碳化发展。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氢能产业基地、示范应用特色区域和氢能输出基地,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推动海西州德令哈、格尔木工业园绿氢化工产业发展,推进一批合成氨、甲醇乙二醇、碳酸二甲酯(DMC)及下游终端化工产品示范项目落地。探索氢能在冶金、建材、晶硅行业的应用,降低碳排放。(九)数字经济赋能工业低碳转型1.大力推进工业数字转型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支持新建工业企业采用过程控制(PC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软件,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水平。支持绿色清洁能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开展制造生产线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低成本、模块数字化设备和系统的部署应用,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建设。支持两化融合基础好、数字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率先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试点示范。2. 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优先鼓励绿色清洁能源龙头企业搭建行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数据管理、应用、共享水平,加快工业软件普及应用,推动工业应用程序(工业APP)的研发应用,实现现场生产过程完善、低碳运营管理决策提升、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推动传统工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3.推动数据中心(平台)建设提升节能降碳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程度,充分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依托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平台,建立以数据为支撑,联接重点用能单位的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建成涵盖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双碳)大数据中心,分阶段、分行业有序扩展覆盖范围,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能源利用效率,能耗异常预警。强化企业能耗—碳排数据监测、数据质量管理、“能碳”双控辅助服务、碳排放峰值预测和碳中和路径规划等支撑功能,构建青海碳交易辅助服务体系,支撑政府碳交易管理,提升重点用能单位参与碳市场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能碳管理中心,开展重点企业碳资产管理,构建覆盖从能源生产、传输、转化、消费全环节的青海省“能碳”数字支撑体系,实现全过程、全覆盖、预算式闭环管理。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十)石化行业优化石化产业结构,鼓励石化行业企业升级优化现有技术装备,加强炼化副产物高效利用。推进石化行业高效催化、过程强化、高效精馏等工艺技术改造,以及废盐焚烧精制、废硫酸高温裂解、高级氧化、微反应、煤气化等装备改造,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鼓励以电力、天然气作为煤炭替代燃料,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力争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单位产品能耗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十一)化工行业依托青海省盐湖化工产业基础和丰富的新能源资源,重点发展高端镁化合物系列优质耐火材料、高端无卤阻燃材料、绿色环保型镁建材、熔盐相变储能材料、聚苯硫醚纤维和氯化聚氯乙烯耗氯工程塑料材料等新能源和盐湖化工衍生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所占比重。加快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着力突破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提升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和硅烷偶联剂等成熟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在航天、电子、化工、医药、日用消费品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在传统有机硅产品的基础上向特种有机硅方向迈进。积极开展化工行业制酸领域低温热回收、精馏分离系统节能优化,利用低温精馏原理,采用以系统能量耦合为核心的工艺包、高效的精馏塔和换热器系统、高效的分子筛脱除和加热系统、高效传动设备等,实现空分设备的低能耗、安全稳定运行,联碱工业煅烧余热回收应用于结晶冷却高效节能技术及装置。以纯碱、烧碱企业、电石企业为重点,通过淘汰能耗高的机泵等通用设备,在满足工艺装备要求及不增加额外能耗的前提下推广余热余压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全过程能源精细化管控,强化现有工艺和设备运行维护。优化原料结构,加大流程工艺系统、控制系统、循环系统开发应用等措施实施技术改造。改造升级后上述化工行业企业能效全部达到行业基准水平,30%的企业达到标杆水平。(十二)有色行业依托青海省有色金属资源禀赋,优化产业供能结构,推进有色金属深加工及衍生高性能新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加工过程硫平衡能力,推进有色冶金产业与盐湖化工、氟化工融合发展,实现副产硫酸的高值化利用。升级改造电解铝工艺,提升青海省电解铝及铝锭、铝板带箔等领域的清洁生产水平。推动钛、钠等金属资源深加工,拓宽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低碳发展。加快有色金属再生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以铅锌铜冶炼、电解铝企业为重点,通过淘汰能耗高的机泵等通用设备,研发应用铜冶炼多金属回收及能源高效利用、铅冶炼能源系统优化、锌湿法冶金多金属回收、冶炼渣资源化利用、石墨化阴极、阳极开槽技术等节能新技术,开展铜阳极纯氧燃烧、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高效湿法锌冶炼、锌精矿大型化焙烧、多孔介质燃烧、还原熔炼粉煤浸没喷吹、高质量阳极、电解槽综合能源优化、短流程冶炼等技术改造,建立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控制中心。改造升级后全省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企业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30%的电解铝企业、50%的铜铅锌冶炼企业达到标杆水平。(十三)钢铁行业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西宁特钢搬迁与技术升级改造工作,在搬迁新建过程中,注重清洁能源替代,加强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技术改造,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重视冶炼尾渣、高炉煤气等副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鼓励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慧能源管控、低品位余能深度利用、转炉烟气热回收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基于热泵技术的低温余废热综合利用技术、高炉热风炉燃烧控制模型适用于高炉热风炉燃烧系统优化、流程型智能制造节能减排支撑平台技术、循环氨水余热回收系统、球形蒸汽蓄能器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开展铁合金行业自动化系统技术升级,促进钢铁行业清洁能源替代,深入开展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探索氢气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的技术路径,支持重点钢铁企业发展氢钢产业,建设绿色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提升钢铁、铁合金行业整体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应用比例。支持重点钢铁企业发展氢钢产业,建设绿色精品钢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特、精、高”钢。强化产业协同,构建清洁能源与钢铁产业共同体,推动钢铁及下游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铁合金企业为重点,淘汰能耗高的机泵等通用设备,鼓励采用炉料预处理、原料精料入炉、无功补偿、电压优化、变频调速等先进适用技术,持续开展余热余能技术改造、推动炉窑富氧低氮燃烧等节能技术和燃气、蒸汽综合利用增建高温高压双超锅炉及配套的高效发电机项目等。配套建设余热余压利用设施。建立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控制中心等措施实施技术改造,以网络数字化逐步替代人工采集、统计、分析和管理。改造升级后全省钢铁企业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30%的企业达到标杆水平。(十四)建材行业加强绿色低碳建材生产技术、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支持企业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发挥有关专项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建设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建材应用试点示范,提升绿色建材产品质量,扩大绿色建材产品供给,促进我省建材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推广应用工作,逐步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严格落实新增水泥、玻璃项目产能置换要求,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
  • 工业CT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
    在全球知名的以聚焦航空航天应用测试领域的杂志《Aerospace Testing international》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工业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专题。工业CT是无损测试界当之无愧的拥有未来无限可能的测试技术!你想知道工业CT的基本原理吗?CT检测的优势有哪些?检测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工业CT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有哪些?通过以下文章您将快速领略工业CT测试所具有的便捷,精确和快速的优势。尤其是其独一无二的可以在非破坏,非接触条件下的测试功能,一定会让你对它着迷。刊登在《Aerospace Testing international》上的原文本文由North Star Imaging北极星成像公司的计量产品创新经理Valentina Aloisi撰写。 Valentina拥有意大利帕多瓦大学(University of Padova)的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其研究重点是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Valentina在生产工程和工业计量学领域经验丰富,拥有CMTrain – 2级:CMM –操作员认证,她还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计量学等方面多篇同行评审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作者。同时,她还联合著作多本有关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书籍,并在欧洲及美洲的主要计量行业技术会议和峰会上发表她的研究成果和担任演讲嘉宾。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航空航天行业中的应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作为一种灵活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已成功进入坐标计量学领域,该技术可有效用于对工业零部件进行内部和外部尺寸测量。与传统的接触式和光学坐标测量仪(CMM)相比,CT具有诸多优点,以便于工程师们执行工作中各式相应无损测量任务,而这是其他任何测量技术通常都无法实现的。例如,检测具有高信息密度及需在非切割或破坏组件情况下的结构复杂且高净值的增材制造(3D 打印)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CT可用于检测从较小到中等尺寸的组件,例如涡轮叶片,铝铸件和管焊件。借助CT,可以在不同产品周期的多个阶段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优化产品和制造工艺,并评估产品规格的合格性。 工业CT的工作原理X射线CT系统的三个主要组件是X射线源,旋转控制台和探测器。同时含有不同的CT系统配置:例如,使用平板探测器(DDA)或线阵探测器(LDA)。对于LDA(线阵探测器)涉及的X射线散射现象,它与航空航天应用中扫描高密度材料的情况相关,不会影响扫描。但是,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X射线源到探测器的距离和X射线源到扫描目标的距离决定了CT扫描的几何放大率以及3D CT部件模型的体素大小。NSI X射线系统产品家族中提供的可变X射线源到探测器距离的运用,对于航空航天应用中获得精确数据至关重要。CT技术基于X射线的衰减原理。因此,部件的尺寸和厚度以及材料密度在其有效使用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零部件越大,材料越致密,则需要更多的X射线能量来穿透。CT扫描的输出是部件的3D模型,在此模型上可以执行非常精确的测量,而无需任何形式的接触,切割或破坏。CT还可以对材料进行检查并识别内部缺陷,例如空隙,裂缝等。在检测复合材料时,CT也可以用于分层识别。CT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下图示例显示了壁厚分析和涡轮机叶片上的多维特征测量。图1(a):带有剪切平面的叶片3D视图图1(b):尺寸特征和翼型轮廓的测量图1(c):壁厚分析图1(a)表示叶片的3D模型,可以通过用户定义的剪切平面完全显示各个方向。图1(b)显示了如何测量内部特征以及检查翼型轮廓是否符合规格。在图1(c)中显示了壁厚分析的示例。下面的图2是对管焊件进行孔隙度分析的示例。图2:管焊件上的孔隙率分析示例在这种情况下,色条表示不同的孔径,这在3D CT模型上也可见。CT提供了在零部件3D模型中定位孔隙率并提供有关不同孔隙率体积信息的功能。可以检测到的孔隙或缺陷的大小取决于扫描分辨率,这也是零件尺寸,几何形状和材料的函数。诸如NSI Subpix此类的高级扫描技术可使工程师们获得更高的分辨率,从而在给定分辨率下获得更大的视野。其他CT应用包括扫描/实际比较,其中记录了实际部件的体积模型并将其与扫描模型,通常是CAD模型进行比较,以及复合材料的纤维分析。工业CT扫描的优点和注意事项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CT具有广泛的优势,包括能够以非接触和非破坏的方式,通过高密度的信息对复杂和/或不可访问的试样特征进行组件测量。在航空航天应用中,这是最基本的,因为零件的成本通常很高,不允许进行破坏性测试。CT还使工程师能够在进行高成本的加工之前快速评估零件的合格性。例如,当测量涡轮机叶片CT的自由曲面时,可以在短于传统接触式CMM(坐标测量仪)的时间内提供高密度的点,并且作为一种非接触技术,在检查自由曲面时无需探针补偿。使用CT时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可达到的几何放大率,这取决于零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零件的材料和厚度。部分NSI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客户美国北极星成像公司(NSI)在中国苏州建立的亚太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演示和检测服务实验室,配置了全球最尖端的多功能型X5000工业CT设备(扫描区域0.8m x 1.2m),可以覆盖从小型到大型等各类工件的扫描应用,帮助用户开发和优化特殊扫描应用的解决方案并提供检测服务,技术咨询及支持等。
  • 蠕动泵指南,成为工业领域的专家
    蠕动泵是一种能够高效、可靠地输送流体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水处理等行业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泵类,蠕动泵具有独特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是工业领域中的重要设备。本文将会详细介绍蠕动泵的相关知识,为工业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帮助大家更好地应用蠕动泵,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蠕动泵的基本原理  蠕动泵是一种依靠弹性挤压液体的泵,具有无阀、无密封、低剪切力等特点。蠕动泵采用橡胶套管或管路作为输送介质,套管在泵体内依靠振荡器、齿轮等驱动,通过挤压的方式将液体按照一定的流量送入管道中,精准、稳定地完成压力输送。  二、蠕动泵的优势  相比传统泵类,蠕动泵在应用中具有以下优势:  1、无泄漏:蠕动泵采用橡胶套管作为输送介质,不需要密封件,因此不存在泄漏的可能性,避免了环境污染、成本浪费等问题。  2、低剪切力:蠕动泵在输送液体时,由于弹性套管的挤压作用,液体在管内的剪切力极小,能够保证液体质量,不损伤或破坏液体中的成分和形态。  3、运行可靠:蠕动泵在运行中,由于系统简单、零部件少、易维护等特点,能够保证稳定可靠的工作状态,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和故障率。  4、精确定量:蠕动泵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精准地调节流量,控制输送的速度和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蠕动泵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蠕动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橡胶套管蠕动泵:由于其简单的结构形式和可靠的工作性能,是工业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蠕动泵类别。橡胶套管蠕动泵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输送介质,具有输送压力高、流量大、环保、耐腐蚀等优势。  2、齿轮泵:齿轮蠕动泵采用齿轮传动的形式,能够稳定地输送高压、高粘度、高温、高浓度等液体介质,具有可靠性高、精度高、维护方便等优点。  3、柱塞泵:柱塞蠕动泵采用柱塞驱动的输送方式,适用于输送低压、高流量、高浓度等介质,具有输送稳定、流量可调、操作简单等特点。  四、蠕动泵的应用领域  作为一种适用范围广泛、具有特殊优势的泵类,蠕动泵在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应用领域包括:  1、化工行业:蠕动泵适用于输送酸、碱、盐、溶剂等化学介质,能够保证精准的投药和计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产事故。  2、医药行业:蠕动泵能够稳定、可靠地输送生化试剂、高纯度药品等介质,具有用药精度高、卫生安全等特点。  3、食品行业:蠕动泵能够输送液态食品、食品添加剂等介质,具有流量稳定、温度一致、营养成分不变等特点。  4、水处理行业:蠕动泵能够输送污水、废水、处理液等介质,具有流量大、压力高、耐腐蚀等特定。  五、选择蠕动泵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蠕动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合的型号:蠕动泵的型号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条件和需求进行选择,要满足输送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等要求,避免选型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注意管路的布置:管路的布置需要符合实际的流程要求,避免管路过长、过弯、过窄等问题,防止液体的堵塞和泄漏。  3、保持清洁卫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持蠕动泵的清洁卫生,避免外来物质进入套管,影响输送质量和寿命。  4、定期维护保养:蠕动泵作为一种机械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检查部件的磨损和损坏情况,保证其正常运转和耐用性。  最后总结,蠕动泵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为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重要的贡献。作为工业领域中的专家,在掌握蠕动泵的基本原理、优势、分类、应用领域和选择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运用蠕动泵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 超声无损检测新技术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历史。在多种无损检测技术当中,该检测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如检测精度以及深度较大、检测成本较低并且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对设备造成二次伤害。因此,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工业领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工业上对于设备的性能及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在即将召开的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超声检测新技术相关的分享,部分报告预告如下:北京工业大学 刘增华教授《超声导波阵列成像检测技术》(点击报名)刘增华,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无损检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委,《内燃机学报》编委会特邀编委,中国无损检测学会超声检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理事、副秘书长,全国设备结构健康监测标准化工作组委员兼副秘书长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传感器阵列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超声导波监(检)测方法中,可实现结构的大范围、全面和快速检测,已成为超声无损检测和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刘增华教授将在报告中重点介绍全波场成像检测技术、密集阵列成像检测技术、稀疏阵列成像检测技术、智能阵列成像检测技术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周正干教授《先进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点击报名)周正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理事、《无损检测》杂志编委等。从事先进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及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测试技术基础》和《现代无损检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工信部两机专项子课题2项、民机专项子课题2项、总装预研项目4项。曾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近年来,随着我国重大科技专项的开展,新材料、新工艺及新结构的开发和应用在先进制造领域不断出现,对超声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周正干教授将结合目前国内高科技领域复合材料及钛合金的应用技术特点,介绍超声检测仿真技术、空气耦合超声检测技术、多轴联动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案例。天津大学 刘洋教授《超声导波智能成像技术及应用》(点击报名)刘洋,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学仪器分会理事、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分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结构声场理论、超声传感器及超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程科学与力学博士。曾任美国斯伦贝谢道尔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怀俄明大学副教授、超声实验室主任。主持多项超声传感器、超高分辨率超声成像项目,部分成果已完成产业转化;目前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和会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获批专利20余项;多次担任声学检测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主席,长期担任20余个国际期刊审稿人。超声导波成像技术在无损检测、结构健康监测及油气勘探中具有广泛而重要得应用。刘洋教授将以墨西哥湾漏油这一重大社会事件为引子,介绍本课题组近年来在超声传感器与多尺度超声成像方面的研究进展。北京科技大学 黎敏教授《高品质钢内部质量高精度检测与三维全息表征》(点击报名)黎敏,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主要开展先进检测技术、工业大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独立负责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参与鞍钢、首钢、核动力研究院等10余项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2本,专利8项,转件著作权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报告内容包括利用高频超声显微技术对高品质钢内部质量进行三维扫描检测,并通过超声信号特征提取、深度聚类、点云重构等现代信号处理方法,对高品质钢内部的夹杂、缩孔和裂纹等微观缺陷及凝固组织实现高通量表征等。广东工业大学 袁懋诞副教授《材料力学性能的超声无损评价研究及应用进展》(点击报名)袁懋诞,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超声无损检测、超声导波技术、残余应力测量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1项、主持企业横向项目6项,作为核心成员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和佛山“蓝海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企业横向项目4项。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材料的力学性能是保证结构稳定和服役安全的重要指标。超声检测技术由于其无损、高穿透、设备便携等优势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残余应力、弹性常数、强度等力学性能表征。袁懋诞副教授将重点介绍研究团队近年来在超声力学性能无损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超声兰姆波应力测量、增材制件弹性常数测量、涂层界面结合强度定量表征等三方面内容。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为了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10月13-14日组织召开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会议开设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自动及智能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新技术四大专场,邀请无损检测领域专家老师围绕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仪器研制、相关应用等方面展开报告,欢迎大家在线参会交流。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支持单位:吉林大学、钢研纳克三、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官方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DT)进行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2年10月14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5、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号: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
  • X射线成像技术及其在科研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X射线成像技术能在对检测物体无损伤条件下,以二维断层图像或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清晰、准确、直观地展示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组成、材质及缺损状况,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和工业领域。为促进相关人员深入了解X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在即将召开的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特别设置射线检测技术专场,邀请了多位业内专家围绕X射线成像技术、产品、应用等展开分享,部分报告预告如下:中科院金属所高级工程师 王绍钢《高分辨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及应用》(点击报名)王绍钢,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技术支撑部射线组组长。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三维评价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进行多项软、硬件开发、改造或升级,在无损多相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精确定量和原位多场动态三维评价等方面取得系列技术突破,相关技术在航空、航天、深海等多个重大任务关键材料或部件自主研制中成功应用;负责公共射线技术平台,建设了具有衍射、成像和谱学的综合X射线表征平台。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被引用4200余次,H因子为25。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2项。射线检测技术是无损检测技术中的一类很重要的技术,其发展迄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从硬件到软件,从空间分辨率到时间分辨率,从医用到工业,从生产到科研,射线检测技术日新月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报告将从历史中回顾射线检测典型特色事件,沿着射线检测技术发展的脉络,讲述从诞生到如今遍地开花多行业应用的发展过程。此外,将结合最新的高分辨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探讨其在材料科学无损检测中的应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研究员 刘珑《X射线CT成像技术在钢铁材料失效分析中的应用》(点击报名)刘珑,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研究员。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毕业后进入山东省材料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工程材料失效分析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X射线成像技术在金属材料损伤机理和失效分析中的应用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获批专利5项。X射线分析技术在材料失效分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报告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X射线CT成像技术在钢铁材料失效分析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腐蚀坑、裂纹和加工缺陷等内外部缺陷的识别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评估内外部缺陷对局部应力及结构强度的影响。锐影检测总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员 刘宝东《X射线三维分层成像技术及其在半导体测试领域中的应用》(点击报名)刘宝东,锐影检测科技(济南)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理论与应用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主持研发“板状物X射线三维分层成像”相关技术及设备,解决了大尺寸板状物体(如集成电路先进封装、芯片、IGBT等)X射线三维高精度成像的关键问题,仪器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同类仪器的国产化突破。 集成电路规模与复杂度的增加和封装技术的发展对封装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X射线成像利用不同材料对X射线吸收衰减能力的差异产生直观的图像,已被用于IC封装测试。目前,用于IC封装检测的X射线仪器正从2D/2.5D向3D转变。X射线三维检测设备对于IC封装测试企业改进工艺、提升质检水平、避免损失有重要的意义。报告介绍本团队成功研发的集成电路先进封装X射线三维分层成像仪,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同时具有显微CL(层析成像)和显微CT(断层成像)两种功能;显微CT适合小尺寸器件的高精度成像;显微CL采用射线倾斜入射扫描方式,适合板级封装的高精度检测,可以对封装后的板级样品的任意区域进行高精度成像。三英精密市场总监 张宗《三英X射线CT无损检测技术、产品与应用》(点击报名)张宗,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学院,2012年加入三英精密,主要负责X射线CT产品的应用技术拓展和新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熟悉CT技术在各个科研领域的应用与进展。本报告主要介绍X射线CT的成像原理,通过多个科研领域与工业制造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X射线CT成像技术应用的必要性、高效性与实用性;介绍三英精密的技术与产品,包括实验室CT产品、在线CT产品及4D CT产品等。泰思肯应用工程师 袁明春《TESCAN Micro-CT系统及原位动态4D应用介绍》(点击报名)袁明春,泰思肯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动态原位Micro-CT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动态原位显微CT和新产品-能谱CT的应用工作以及客户培训工作,熟悉亚微米扫描、真实时4D动态原位超快速扫描以及多尺度联动(大样品)扫描。了解CT系统在电子、半导体、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生物、材料、地矿等众多领域的3D成像和4D动态成像的应用。当下CT系统多专注于三维成像,随着原位实验需求与日俱增,静态3D结果已无法满足科研和工业需求,TESCAN显微CT不仅可实现多尺度的高分辨(亚微米)、高通量三维成像,也可进行长时间连续扫描(几百小时)以及快速“4D”动态成像。本报告将展示如何使用动态CT对原本无法观测的连续变化或只能模拟仿真的实验实现实时观测。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为了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10月13-14日组织召开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会议开设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自动及智能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新技术四大专场,邀请无损检测领域专家老师围绕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仪器研制、相关应用等方面展开报告,欢迎大家在线参会交流。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支持单位:吉林大学、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三、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官方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DT)进行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2年10月14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5、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号: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
  • 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该方案提出六大重点任务: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转型。两个重大行动: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文如下: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相关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工作原则。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的同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统筹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效率优先,源头把控。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坚持双轮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二、重点任务(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1. 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科学确定东中西部产业定位,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以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强化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造纸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实施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加强产业链跨地区协同布局,减少中间产品物流量。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建设一批“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把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1. 调整优化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铸造、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工业节能改造工程。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鼓励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强化节能监督管理。持续开展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制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开展跨区域交叉执法、跨级联动执法。全面实施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实施改造。发挥重点领域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节能自愿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1.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培育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实施绿色工厂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铁路专用线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化大宗货物运输方式和厂内物流运输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实施园区“绿电倍增”工程。到2025年,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中小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探索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引导中小企业提升碳减排能力。实施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低碳服务模式,面向中小企业打造普惠集成的低碳环保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作为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1. 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镁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优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推动石化原料多元化。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铜、铝、铅、锌、镍、钴、锂、钨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研究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围绕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围绕航空发动机、盾构机、工业机器人、服务器等高值关键件再制造,打造再制造创新载体。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面向交通、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升级改造。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利用评价。支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深入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基于区域产业特色和固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2%。(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1.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部署工业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研究实施氢冶金行动计划。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发布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组织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以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各地区、各行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鼓励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为依托,聚焦绿色低碳编制升级改造导向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1.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在汽车、机械、电子、船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在家电、纺织、食品等行业发挥信息技术在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产品溯源等方面优势,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软件化封装。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开发部署。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形成感知、监测、预警、应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加强对重点产品产能产量监测预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重大行动(十)重点行业达峰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1. 钢铁。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相关规定,切实控制钢铁产能。强化产业协同,构建清洁能源与钢铁产业共同体。鼓励适度稳步提高钢铁先进电炉短流程发展。推进低碳炼铁技术示范推广。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应用比例。到2025年,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8亿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以上。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材。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降碳装备。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石化化工。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有色金属。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研究差异化电解铝减量置换政策,防范铜、铅、锌、氧化铝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须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且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实施铝用高质量阳极示范、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技改工程。突破冶炼余热回收、氨法炼锌、海绵钛颠覆性制备等技术。依法依规管理电解铝出口,鼓励增加高品质再生金属原料进口。到2025年,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至3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消费品。造纸行业建立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回收储运体系,研发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低碳技术装备。到2025年,产业集中度前30位企业达75%,采用热电联产占比达85%;到2030年,热电联产占比达90%以上。纺织行业发展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装备,应用低温印染、小浴比染色、针织物连续印染等先进工艺。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到2025年,差别化高品质绿色纤维产量和比重大幅提升,低温、短流程印染低能耗技术应用比例达50%,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占比达70%。到2030年,印染低能耗技术占比达60%。(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装备制造。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研究制定电力装备及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大幅降低生产能耗。(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7. 电子。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加快推广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先进拉晶技术、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印制电路板清洁生产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以上,锂电材料、光纤行业非电能源占比分别在7%、2%以下。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设计开发推广机制,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装备,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助力全社会达峰。1. 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聚焦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工业产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强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推进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优化实施光伏、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开展高空风电机组预研。重点攻克变流器、主轴承、联轴器、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开展电动重卡、氢燃料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标准,制修订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推动内河、沿海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动下一代国产民机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邮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政策保障(十二)健全法律法规。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统筹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机电产品再制造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配套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构建标准计量体系。加快制修订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效能耗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工业领域碳达峰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基础通用、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艺技术等领域标准。强化标准实施,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价。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依法制定更严格地方标准。积极培育先进团体标准,完善标准采信机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开展工业领域关键计量测试和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实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统筹发挥现有资金渠道促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材料应用。优化关税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研究重点行业排放基准,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市场价格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打通绿电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发展绿色金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审慎稳妥推动在绿色工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引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加强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金融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开展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度参与全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贸易等方面交流合作。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完善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支持政策,务实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合作。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交流,聚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多层面对接,充分挖掘新合作契合点。鼓励绿色低碳相关企业服务和产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组织实施(十八)加强统筹协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金融、能源等部门间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对地方指导,及时调度各地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进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结合本地区工业发展实际,按照本方案编制本地区相关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达峰路径,加大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本地区工业碳达峰工作,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方案,落实任务举措,开展重大技术示范,发挥引领作用。中小企业要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碳减排信息公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各地区相关部门、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深化宣传交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标准化组织、各类媒体、产业联盟等机构的作用,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低碳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组织碳减排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聚光科技:工业安监市场机遇凸显,构建工业物联网新领域
    “3.21”江苏省响水化工园区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国务院安委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爆炸事故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对所有化工园区进行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安全生产经营是企业经营生命线,更是政府管理纲要。4月8日江苏省常委会召开《江苏省常委会研究部署做好化工产业整治提升》,明确提出“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园区必须关闭,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园区必须关停,对落后低端企业必须淘汰”。其它省市也已响应国务院安委办要求开始专项整治和风险评估工作。  化工园区企业依然是社会重要产值贡献来源,我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已达502家,现江苏省就有53个化工园区。江苏省此次特大事件发生后除对园区强化安全风险评估之外,发文中也重点说明需要对重大危险源100%监控。政府对工业园区、企业安全的政策加码,将带来物联智能监测技术、智能信息化预警和平台管理、应急处理需求激增。工业物联网作为工业智能化产业发展领域创新成果,将在工业安监、安防监测预警及应急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化工园区的综合监管水平和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拥有自主研发报警仪产品、智慧平台、安全服务全流程深度集成的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与通信技术,助力实现园区精益化、智能化、安全化,打造“透明园区”。01聚光科技工业园区智慧安监平台能力,引领重大风险源识别与排查平台技术  聚光科技自主开发的五大应用平台:园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园区安防管理平台、辅助决策支持平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云平台。平台建设包括园区的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安全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系统、安全执法系统、安全教育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安防平台(一卡通管理、危化品车辆管理、高空瞭望)、安全决策与支撑等。  平台面向六大用户群体:安监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政府其他部门、生产经营单位、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根据总体建设内容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业务、逻辑关系,按照“三大体系、六层架构、五大应用”的总体思路,开展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工作。系统总体框架可以总结为“三六五框架体系”。  三大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  六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平台层、用户层。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隐患排查APP02 聚光科技“安全管家”,智慧服务增值,助力工业安监安防保障  针对本次响水爆炸事故,国家对于安全隐患排查、园区风险评估、应急知识培训、入园项目评估等有提出了新的要求。聚光科技与中国安科院和中国化学品协会专家已开展深度合作,汇集了众多安全领域专家推出“安全管家”专项服务。针对服务对象特征,“安全管家”可提供专项定制的咨询及工程技术服务;可为工业园区及企业提供从项目立项、标准化建设、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安全培训等“全流程”的技术咨询服务以及平台数据分析服务。  助力企业解决“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协助政府实现从“大包大揽”的全能型向“依法监管”的有限型职能转变。引导企业真正落实主体责任、发现企业安全管理短板,帮助企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手段,从而推动安监能力建设,带动企业安全发展,最终实现园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03 工业物联网新领域未来空间  未来物联网世界将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的世界,工业危险源灾害预警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深度融合与应用。隐患期,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危险报警和对危险源跟踪、定位监控、追溯记录,为降低灾害危险发生赢得时间。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工业灾害防范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将是聚光科技工业物联网战略产业的重要使命之一。典型案例 天皮山安环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江苏睢宁安环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
  • 哈尔滨工业领域更新设备2.7万台(套),金额超100亿元!
    近段时间,哈尔滨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emsp &emsp 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已储备设备更新项目近800个,总投资近700亿元。工业领域,105户企业启动设备更新,已完成投资10多亿元,更新设备1963台(套);农业领域,更新和购置设备9994台(套);建筑领域,更新水热气设备设施343台(套);交通领域,更新新能源公交车8台;医疗领域,市直属医疗机构更新购置设备148台(套)。&emsp &emsp 据哈尔滨市发改委副主任杨丽梅介绍,目前,哈市已初步构建“1+N”方案体系。“1”为全市实施方案,“N”为各领域专项方案。哈市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印发了《哈尔滨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在全面承接省《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基础上,结合全市实际,提出七方面57项重点任务。&emsp &emsp 杨丽梅说,为保障《实施方案》落实见效,哈市发改委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步发力,聚焦设备更新重点领域,广泛深入企业调研,摸清设备更新供需底数。目前看,项目是设备更新各类政策的主要落脚点。哈市在摸清底数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着重围绕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及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谋划储备项目。&emsp &emsp 工业是全社会设备投资的重点领域,对此,哈尔滨市工信局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动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更新。&emsp &emsp 据哈尔滨市工信局副局长韦红军介绍,哈市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空间大、潜力足,前期开展的摸底调查显示,2024年哈市工业企业计划更新设备2.7万台(套),设备更新金额预计超100亿元。今年5月,哈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名单,为工业设备更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emsp &emsp 韦红军说,当前,哈市正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哈市将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通过实施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优质设备供给五大行动,推动哈尔滨制造业水平再升级。预计到2027年,哈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作为今年扩大有效投资重要抓手,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正在积极推进之中。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之后,上海、广东、浙江、湖南、内蒙古、云南等地密集发布政策文件,全面摸清底数、开展供需对接,陆续出台任务清单,启动实施新一轮设备更新改造,并明确了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等是各地工业设备更新的主要发力点。业内认为,各地为未来几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投资明确了目标,将有效释放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潜力、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工业设备投资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高峰。
  • 河北省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河北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近日印发《河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冀工信节函〔2023〕13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河北省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6.5%。“十五五”期间,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降碳力度、加快绿色制造步伐、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深化低碳技术变革等5大方面23项任务。并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河北省重点行业,部署了重点行业达峰、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等3大行动。附件:《河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pdf
  • 中国轻工联发布《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轻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支撑,肩负着推动工业和消费领域降碳、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轻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轻工联制定印发《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实施方案》以“双碳”工作为总牵引,围绕“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提出“6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9项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绘制了轻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一、锚定“双碳”总目标,“三优化”“三推动”,助力轻工业绿色转型轻工业以占工业经济17.6%的比重实现了全国16.2%的工业增加值、26.5%的出口,带动就业3500万人,是扩大内需的基本盘和主力军。《实施方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发展为首位,市场主体为依托,重点领域为突破,创新转型为动力,提出轻工业碳达峰的主要路径——优化用能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降碳、全面绿色制造。“三个优化”“三个推动”形成了《实施方案》的六大重点任务“加快用能结构转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绿色消费品供给、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技术节能降碳、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绿色转型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二、“产”“消”两端发力,强化“效率引领”,推动产业全链条节能降碳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轻工业涵盖了吃、穿、住、用、行等多个领域,肩负着推动工业和消费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使命。《实施方案》坚持重点突破,强化“效率引领”,紧盯重点用能领域和大宗用能产品,从用能端、生产端、消费端推动全链条节能降碳,逐步推进工业用能电气化、绿色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持续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在国家碳达峰的目标指标(降耗13.5%、降碳18%)的基础上,提出造纸、陶瓷、日用玻璃等重点领域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食品、皮革、造纸、塑料等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纸浆、纸及纸板单位产品实际工艺综合能耗降低6%以上,大宗家电产品、通用照明设备能效达到节能水平的占比提升10%以上。三、拥抱低碳生活,扩大绿色供给,“供”“需”协同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方案》聚焦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包装等绿色生活需求,从供给侧“发力”推动“绿色增长”。加大绿色家居产品供给,推广节能家电、节水马桶、环保家具等,到2025年,能效达到2级以上的在用产品占比,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吸油烟机、燃气灶等较2021年提高10个百分点,通用照明设备提升到50%。增强绿色出行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自行车品质化、电动自行车轻量化,提升共享化水平。持续推广低碳环保产品,到2030年轻量化玻璃瓶罐产量达50%,环保型油墨成为主力产品。推广全链条绿色包装,引导企业绿色设计,在生产、销售、交付、回收等各环节推广简约包装。四、聚焦绿色资源,产业协同增效,加强全生命周期资源高效利用造纸、食品、皮革、发酵、日化等轻工行业,其主要原材料为生物质资源,具有“直接”减碳效果。《实施方案》聚焦绿色资源,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强“多产联动”“产业协同”“循环利用”,推动全生命周期资源高效利用。源头低碳替代,在部分塑料制品、日用化学品等领域推广生物质材料替代,加大造纸、食品等行业生物质能源使用;过程协同控碳,加快造纸行业林浆纸一体化建设,在塑料、食品、陶瓷、皮革等行业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农林牧渔的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之间协同降碳;末端循环利用,加大废纸、废塑料、废(旧)玻璃、皮革固体废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推广造纸行业热电联产,2025年达85%,2030年达90%以上。五、“一业一策”划重点,“抓重点”“克难点”,带动全行业“含绿量”提升轻工行业多、差异大,重点领域碳达峰是实现轻工业碳达峰的关键。《实施方案》以重点领域、主要问题为突破,选取能源消费较高、资源消耗较大、支撑消费端节能降碳的造纸、陶瓷、日用玻璃、皮革、食品、塑料制品、电池、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9个重点领域,提出“9项重点行业达峰行动”,分类施策,精准规划,带动全行业能效和碳减排水平提升。能源消费较高的造纸、陶瓷、日用玻璃行业,加快优化产业、用能结构,以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绿色化水平。家用电器、照明电器行业,聚焦产品能效提升和减少臭氧物质使用,以产品升级支撑消费端节能降碳。塑料、食品、皮革行业,推动生产清洁化、资源高值化、废弃物循环化,以资源高效利用助力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在轻工业转型升级迈上“快车道”之际,中国轻工联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布《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双碳”工作为牵引,锻造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绿色轻工”,努力实现轻工业强国梦想。
  • 七部门发文,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来了!
    4月9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到,在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安规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以及专用制样、材料加工、电子组装、机械加工等样品制备和试生产装备;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方案》全文如下: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市场化推进。坚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工业领域各类设备更新差异化需求,依靠市场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政策环境。——坚持标准化引领。强化技术、质量、能耗、排放等标准制定和贯标实施,依法依规引导企业淘汰落后设备、使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统筹考虑行业发展和市场实际,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坚持软硬件一体化更新。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在推动硬件设备更新的同时,注重软件系统迭代升级和创新应用。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1. 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农机行业更新柔性剪切、成型、焊接、制造生产技术及装备等;工程机械行业更新油压机、折弯机、工艺陈旧产线和在线检测装备等;仪器仪表行业更新数控加工装备、检定装备等;纺织行业更新转杯纺纱机等短流程纺织设备,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棉纺设备;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喷涂和烘干设备、电动或气动装配设备、绝缘耐压测试仪、循环充放电测试仪等。2. 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重点推动航空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建设;光伏行业更新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等先进设备;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生物发酵行业实施萃取提取工艺技改,更新蒸发器、离心机、新型干燥系统、连续离子交换设备等。3. 更新升级试验检测设备。在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安规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以及专用制样、材料加工、电子组装、机械加工等样品制备和试生产装备;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二)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4. 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更新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和柔性生产单元;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集成应用;原材料制造业加快无人运输车辆等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推进催化裂化、冶炼等重大工艺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消费品制造业推广面向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智能装备。5. 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精益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链接,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打造数字化车间。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工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改造,打造智慧供应链。6.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构建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建设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设施,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在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智算中心。鼓励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7. 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钢铁行业加快对现有高炉、转炉、电炉等全流程开展超低排放改造,争创环保绩效A级;建材行业以现有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领域减污降碳、节能降耗为重点,改造提升原料制备、窑炉控制、粉磨破碎等相关装备和技术;有色金属行业加快高效稳定铝电解、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等绿色高效环保装备更新改造;家电等重点轻工行业加快二级及以上高能效设备更新。8. 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电机、变压器、制冷供热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9. 加快应用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以主要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为重点,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面向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造纸、皮革、食品等已出台取(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更新一批冷却塔等设备。(四)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10. 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推广应用连续化、微反应、超重力反应等工艺技术,反应器优化控制、机泵预测性维护等数字化技术,更新老旧煤气化炉、反应器(釜)、精馏塔、机泵、换热器、储罐等设备。妥善化解老旧装置工艺风险大、动设备故障率高、静设备易泄漏等安全风险,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11. 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以推动工业炸药、工业电子雷管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为重点,以危险作业岗位无人化为目标,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和“机器人替人”工程,加大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重点对工业炸药固定生产线、现场混装炸药生产点及现场混装炸药车、雷管装填装配生产线等升级改造。12.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升级改造与配备。围绕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城市特殊场景火灾、森林草原火灾、紧急生命救护、社区家庭安全应急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先进可靠安全装备。三、保障措施(一)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二)强化标准引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制修订一批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相关标准,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制定《先进安全应急装备(推广)目录》,推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三)加强金融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强化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四)加强要素保障。鼓励地方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对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广承诺备案制,简化前期审批手续。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组织实施,要完善工作机制,做好政策解读,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建立重点项目库,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 连线化工实验室品控经理——谈在工业领域崛起的低场核磁技术
    核磁共振谱(NMR)作为有机四大谱分析技术之一,由于其可深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样品,并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而得以迅速发展。但受限其高场超导核磁成本高等原因,其普及率远不及其他三大谱技术。近年来,成本更加亲民的低场核磁技术,成为高场超导核磁一个很好的补充,在工业质量控制、教学、研发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崛起。此背景下,仪器信息网电话连线了一位低场核磁在工业质量控制领域的新晋用户——浙江某氟化工企业的质保部经理金先生(以下简称“金”),请其分享了低场核磁产品的采购、使用,及对低场核磁技术的看法。采访过程中,金经理的一个类比让笔者印象深刻: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GC、ICP等这些仪器手段已经用的很普及,而与之相比,低场核磁仪器设备的采购成本相当,维护成本更低,操作也更容易,可以预见,低场核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以下为采访纪实:仪器信息网:请分享一下贵司采购低场核磁的背景?金:我公司为合资企业,母公司在日本。今年,公司投产了新的生产项目,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过程产物进行检测监控以保证最终产品质量。而过程质量控制的检测技术,公司引进了日本母公司推荐的低场核磁检测技术,因为这种检测技术更加简单、快速,能够满足生产线质量控制的要求。生产型企业更加关注仪器设备的准确率、稳定性、快速检测性能,围绕这些指标,综合比较后,最终选购了牛津仪器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X-Pulse,并于7月份安装完毕。最终测试数据也与日本总部数据相符,达到了公司新生产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仪器信息网:请谈一下X-Pulse目前的安装使用情况?金:自7月份安装X-Pulse以来,基本上每个工作日都在使用,接下来可能使用更频繁,比如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使用,使用频率还是蛮高的。运行中的牛津仪器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X-Pulse作为生产型企业,X-Pulse主要用来对生产过程环节中的中间产物进行成分分析,即对某一种特殊结构的含量测定,以达到实时监控生产产品质量的目的。生产线的检测需要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就测试一次,而产品更是每批次都要测试,所以X-Pulse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仪器信息网:使用效果如何?金:使用非常便捷,新引进的生产项目,生产过程中样品成分是比较多的,要精确确定某一结构物质的含量,测试及计算过程比较困难,采用日本总部推荐的低场核磁技术,使这样的测试变得容易。X-Pulse测试也十分简单,无需样品前处理,用滴管将样品加进核磁管,然后移入仪器中,点击扫描,大致5-10分钟就可以出结果。同时,仪器维护简单,基本上没有维护成本,开机启动也类似一台电脑,很便捷。7月份安装以来,基本上一直处于开机状态,运行也很稳定。仪器信息网:谈下您对低场核磁技术的看法?金:谈起低场核磁技术,免不了与高场核磁技术进行比较。作为工业用户,我们关注仪器的指标,除了能够接受的成本,还有就是准确性、稳定性,以及快速检测,此时,低场核磁的优势就凸显出来。首先,百万到千万元的成本价格,使大多的工业用户对高场核磁产品望而却步,其次,高场核磁,每年至少二三十万的运行成本对于工业用户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尤其对于中小型生产企业。而低场核磁产品的出现,成为高场核磁产品的一个很好补充,解决工业领域用户投入大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以台式核磁X-Pulse为例,其不仅快速测试、准确性、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几十万的成本也使得企业用户能够承担,并且除了一些电费,基本上没有运行成本。另外,X-Pulse没有降温设备等外围设备,对安装环境要求也不高,就像一台电脑,安装在一个常规的实验室就可以,不必选择楼层,也不必设置屏蔽磁场等,这些对于工业领域用户是非常友好的。低场核磁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除了化学物质、聚合物、农产品、制药等领域,也可以用于汽车领域。比如我们公司总部就已经将牛津仪器台式核磁应用在了汽车动力电池电解液的在线分析。相比实验室更加普及的ICP、GC等仪器,成本差不多的低场核磁的操作更加简单,应用场景也如此广泛,相信低场核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小记核磁共振技术已经具备良好的受众基础,高场核磁更是已在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广泛应用。低场核磁作为高场核磁一个很好的补充,为核磁共振技术在工业、教学等中低端市场的拓展普及带来新的机会。浙江某氟化工企业借鉴总部经验,将低场核磁技术引入生产线,或是一个缩影,在用户和仪器商的共同推动下,低场核磁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崛起将成为趋势。更多低场核磁技术拓展信息,请点击下图,进入“崛起的低场核磁”专题:
  • 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p   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其发展对建设“健康中国2030”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在研发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强调,我国将进一步推进生物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水平与国际接轨,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生物技术或产品,积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促进生物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p p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致力于为工业领域提供微生物产品和技术的解决方案,中心建立的工业生物技术会展培训平台已得到行业同仁的广泛认可。北京国创鼎诚(GCDC)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面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全国各级法院、公安、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开展涉及专利、商标、版权、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事务的司法鉴定工作。CICC与GCDC在2016年联合挂牌成立“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微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推进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提升工业领域企业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双方定于2017年8月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生物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交流会”,欢迎行业同仁莅临交流。 /p p   strong  一、时间地点 /strong /p p   时间:2017年8月16日 19:30-21:00 /p p   地点:北京友谊宾馆(具体会议厅见报到通知) /p p strong   二、参会对象 /strong /p p   生物医药、食品发酵、生物化工、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降解等工业领域大中型企业高管、法规部和研发部人员 生物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工作者等。 /p p   strong  三、组织机构 /strong /p p   主办单位: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 /p p   北京国创鼎诚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GCDC) /p p   承办单位: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p p   strong  四、会议议题 /strong /p p   1. 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专利申请和保护 /p p   2. 工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诉讼难点与对策分析 /p p   3. 工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诉讼鉴定案例。 /p p strong   五、拟邀演讲嘉宾 /strong /p p   1.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资深审查员 /p p   2. 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 /p p   3. 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微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 /p p strong   六、注册及费用 /strong /p p   免费参会,报名请填写“报名回执表”并发送邮件至huyujiao@china-cicc.org,会务组将邮件回复您是否报名成功,并在会前3天邮件发送“报到通知”。 /p p strong   七、联系方式 /strong /p p   胡育骄,010-53218310,13811814092,huyujiao@china-cicc.org。 /p p   附件: 报名回执表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8/ueattachment/c76cd0ea-5c22-4582-8d9b-c98453954a49.pdf" 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交流会-第一轮通知.pdf /a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北京国创鼎诚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7月28日 /p p br/ /p
  • 赛默飞世尔着手开发工业领域环境空气监测市场
    目前,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市场被大家所看好,但如果全国PM2.5监测点建设完成,电厂脱硫脱硝全面改造完成......在现有的这些重要市场之后,下一个重要市场会在哪里?在CIOAE 2013(第六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期间,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编辑就这个问题采访了赛默飞世尔科技环境和过程监测仪器中国区商务经理王清华。   据介绍,70年代末,中国已引进赛默飞世尔的烟气排放监测系统。而随着工业的发展,仅仅是烟气排放监测已无法满足污染监测需要,不只是污染源,有源及无源的空气污染都需要进行监测。在2012年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取消了原三级分区,因此工业区域也需要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工业客户需要实施整个环境质量的监测,这一市场将可能成为未来的重点。   赛默飞世尔公司的环境监测仪器已有大量成熟产品,在各省市建设的上千个环境监测站中,已采用了大量赛默飞世尔公司的环境监测仪器,但针对工业客户的特点,如PM2.5监测,应考虑到PM2.5结构上的不同,因此赛默飞世尔采用震荡法加膜动态补偿,可以将部分水分剔除而计入可凝结烃类化合物。   王清华表示,环境监测市场需要及早做准备,如在石化行业,赛默飞世尔在几年前已开始针对新汽油标准和柴油标准推广在线总硫分析仪,而在今年中石化、中石油等纷纷推出新燃油标准和国IV、国V标准的汽油,前期推广显示出效果。而赛默飞世尔已着手进行工业领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推广。由于标准发布不久,且到2016年1月才开始实施,因此工业客户的接受需要一定过程,2014及2015年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但是市场前景令人充满信心。   在本次展览会环境监测专题报告会上,赛默飞世尔也就工业领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作了专题报告。
  • 中航工业强度所:打造世界航空强度领域的第三极
    创建于1965年的中航工业强度所,是中国航空工业唯一从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与地面强度鉴定和验证试验的专业研究机构,具有代表国家对新研、改进和改型飞机结构强度进行鉴定和试验验证职能,并负责开展飞机结构强度技术领域的预先研究 具有应用研究和试验紧密结合的优势,拥有先进、完善的飞机地面强度试验设施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飞机地面结构强度试验综合能力国内第一 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尺寸飞机结构静力/疲劳强度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可进行200吨级飞机全机静力/疲劳强度试验 拥有国内惟一的航空噪声与振动强度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可承担各种机载设备及大型结构部件的噪声环境试验及声疲劳试验和民机适航噪声符合性验证试验在内的各种噪声测试工作。   强度所按照“拓展领域、形成体系、突出创新、强化应用”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结构强度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预研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多约束优化设计软件、结构分析系统、动力环境预计和颤振实时分析系统等计算机大型软件均享有较高声誉,已为国内多家用户采用。减振器、消声器、隔声吸声板、民用噪声环境治理、飞机结构外场损伤检测系统等相继开发成功并得到应用。为保持在强度领域的领先地位,强度所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先后自主研制了4096通道ST-18型数据采集系统、大吨位壁板拉—剪、压—剪复合加载试验装置、低刚度大位移多自由度空气弹簧系列、便携式裂纹扩展数字监视系统,采用了多通道试验协调加载控制技术和拉压垫载荷施加技术,在支持、加载、测量、检测和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了试验能力。   45年来,强度所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包括歼10飞机、飞豹、ARJ21-700、新舟系列飞机在内的我国几乎所有研制、改型和引进的军、民机的强度鉴定与验证试验,为我国航空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23架次、全机疲劳试验13架次、全机地面共振试验105架次 完成了各种飞机起落架的落震、摆振试验以及飞机降噪与湿热环境下的全尺寸复合材料翼面等综合环境强度试验   先后完成了310余项行业重点预研课题,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4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200余项,荣获“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2007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   为了适应国家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强度所在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新建了一系列新的现代化试验室,填补了我国在飞机结构适坠性研究等方面的空白,形成了国内领先、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落摆振和离散源撞击试验能力,提升了国内飞行器结构热强度试验能力,使强度所的整体试验能力及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可满足我国未来军机、民机的研制需求。   而今,强度所已驶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强度所的使命、愿景、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 “四步曲”——即2009强化执行年、2010精细管理年、2011创建品牌年和2012跨越发展年。一年多来,在所党委所务会的领导下,全所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度所的改革、发展、创新、和谐为己任,按照“1234”的发展思路,锐意创新,强化执行,确保了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确保了总体规划一期建设项目的投入使用,确保了职工收入的稳步增长,确保了全所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全年总产值再创新高。   2010年是强度所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各项重点型号试验任务和预先研究工作空前繁重,其背负着祖国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强度所将在新一届所领导班子和所党委的带领下,全力拼搏,坚决打赢重点型号攻坚战 精细管理,全面提升强度所管理水平,为建设开放式、创新型和“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飞机强度研究中心,从而成为世界航空强度领域的“第三极”而努力奋斗,为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关于举办“工业领域未来水处理产业发展创新论坛”的通知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工业污水治理行业健康发展,探讨未来水污染治理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升工业企业及园区污水治理的设计、运营、管理综合水平,我会将于6月13日举办“工业领域未来水处理产业发展创新论坛”,具体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会议主要内容 /strong /p p   1.工业领域未来水处理产业发展创新论坛 /p p   (1)行业政策与发展趋势 /p p   (2)现有工艺设施及装备优化与创新 /p p   (3)未来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p p   2.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第六届第一次常务委员会 /p p   会议涉及常委会成员调整等重要议题,常委单位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本次会议。 /p p   3.结合当前形势,探讨和预判工业水处理未来市场,商讨水污染治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发展模式。 /p p    strong 二、会议时间及地点 /strong /p p   时间:2019年6月13日 /p p   地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综合楼201室 /p p    strong 三、会议费用及报名 /strong /p p   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同时提供收费发言机会。发言单位需联系会务组。 /p p   参会代表及发言单位请登录以下链接报名:http://gyscl.mymova.com/ /p p    strong 四、联系方式 /strong /p p   联系人:胡华清 段晓雨 /p p   电 话:18522853368 18222505045 /p p   邮 箱:swr@caepi.org.cn /p p    strong 五、其他相关信息 /strong /p p   本次会议是“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CIEPEC2019)”和“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系列活动之一,所有参会代表均可免费参观CIEPEC2019,并参加“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的主论坛和近20场专业分论坛(需提前按照各论坛要求注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5月5日 /p
  • 部分工业领域国家标准文本翻译需求座谈会召开
    2013年12月12日,部分工业领域国家标准文本翻译需求座谈会在京召开。来自商务部、国家铁路局,石油天然气、船舶、铁道、交通、机械、航空、航天、有色金属、冶金、建材等有关行业协会、集团公司,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委有关部门代表共39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介绍了我国开展国家标准文本翻译的基本情况。各有关行业代表先后发言,介绍了本领域出口贸易现状和国家标准文本翻译需求,并就推进国家标准文本翻译工作提出了建议。商务部产业司、商务部机电商会有关领导介绍了我国国际贸易整体情况和对标准文本翻译的需求。会议认为开展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对促进国际贸易和服务于“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会议就国家标准文本翻译工作提出三点基本要求:一是需求导向原则,重点支持贸易急需的标准翻译项目 二是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系统推进文本翻译工作,针对具体的国际贸易和海外工程项目成套翻译标准 三是按照项目急需程度,排出翻译项目优先顺序。   这次会前,共收集汇总以上工业领域国家标准文本翻译需求200多项,根据座谈情况,请有关行业按照会议要求,对国家标准文本翻译项目进行系统分析、补充完善、明确优先顺序。
  • 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在科研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X射线检测作为无损检测中一种相对较重要的检测方法,主要应用在工件内部形状缺陷检测,能够得到缺陷部位的直观图像,此外,还可对长、宽和高度等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因此,这项检测技术在各个行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为促进相关人员深入了解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在即将召开的第二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特别设置射线检测技术专场,邀请了多位业内专家围绕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原理、仪器、应用等展开分享。部分报告预告如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程国峰《X射线三维吸收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报名听会)程国峰,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X射线衍射结构表征课题组组长。中国晶体学会粉末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与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X射线衍射与散射理论及应用、三维X射线成像术、拉曼光谱学等。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项目多项,主编出版《纳米材料的X射线分析》、《二维X射线衍射》等专译著4部,发布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12项,获专利授权7项,在Nat. Mater.,J. Appl. Phys.,Mater. Lett.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绍钢《Fe基非晶涂层的无损原位三维表征与评价研究》(报名听会)王绍钢,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技术支撑部射线组组长。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三维评价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进行多项软、硬件开发、改造或升级,在无损多相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精确定量和原位多场动态三维评价等方面取得系列技术突破,相关技术在多个重大任务关键材料或部件自主研制中成功应用;负责公共射线技术平台,建设了具有衍射、成像和谱学的综合X射线表征平台。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被引用4900余次,H因子为29。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973课题、国家面上自然科学基金、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青年人才项目和中科院仪器创新项目等。国内外会议特邀报告、口头报告等40余次。Scientific Report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ntermetallics等14本SCI期刊特邀审稿人。曾获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7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论文,乌鲁木齐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毕业生等。报告摘要:本报告将对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做个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汇报如何利用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对Fe基非晶涂层进行无损三维表征与评价研究。Fe基非晶涂层具有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和抗磨损能力强等诸多优点,有望应用于油气生产、舰船关键部件以及核废水处理等环境。本报告将围绕非晶涂层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一些腐蚀、冲击等问题,尝试通过无损三维表征与评价研究,来理解特定环境下的损伤机制,找出影响因素及规律,提高涂层的抗腐蚀和抗冲击性能,保障涂层实际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 詹科《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及应用》(报名听会)詹科,工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10年-2011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University of Virginia联合培养。现为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残余应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喷丸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学术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残余应力理论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发表SCI/EI 论文30余篇,申报专利10余项,参与编著《现代物理丛书-内应力衍射分析》,《金属材料喷丸强化及其X射线衍射表征》。先后与中国中车、中国船级社、宝钢中央研究院、上海航天装备总厂、新疆金风科技、上海华测等单位开展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残余应力分析与优化研究。曾受邀作为主讲人开展材料喷丸强化及残余应力测试专题培训。报告摘要:在现代制造业中,从材料-零件-部件-整机装配-使用全寿命周期,残余应力对产品的疲劳,应力腐蚀性能以及尺寸稳定性影响较大,残余应力的检测及调控对提升产品质量及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中,X射线衍射方法由于其理论严谨,是残余应力测试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报告围绕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基本原理及应用,拟介绍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残余应力的产生及调控方法;第二: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介绍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基本原理,参数选择,在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微旷科技总经理、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马毅《极端服役环境X射线CT研发与应用》(报名听会)马毅,工学博士,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项目总监,微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担任总经理职务。长期专注于极端服役环境材料失效研究和原位X射线三维成像装备开发。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 Scripta Mater, Int J Fatigue, Eng Fract Mech, Fatigue Fract Eng M等材料和工程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超过1400次。申请发明专利四十余项授权多项。长期多个SCI期刊长期审稿人。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高性能原位X射线CT设备的研发。该设备基于X射线强穿透能力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结合亚微米级精密控制转台和机械控制,实现微米级高分辨X射线CT成像,以及毫米/厘米级试样的三维无损成像。通过配置超高温模块、低温模块、高载荷模块(拉伸/压缩/弯曲/疲劳),构建热-力耦合系统,实现超高温变形、超低温变形以及热冲击、疲劳、蠕变等复杂工况下材料和工程构件的原位CT成像。奥龙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李义彬《2D、3DX射线智能检测系统》(点击报名)李义彬,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无损检测技术研发工作三十余年。先后取得10余项国家专利,参与制订4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市科技进步奖项11项。带头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国家、省部重点项目6项。先后组织完成了XYD-4010/3型X射线实时检测系统等多项课题研究;其中组织完成的ICT-3400型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课题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任辽宁省人大代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副理事长,辽宁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专家,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仪器仪表专业评审组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射线检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丹东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报告摘要:2D、3D X射线检测设备不光应用在工业领域,同样应用于科研、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2D、3D智能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解放了劳动力,并提供了全面且精准的检测结果,是X射线无损检测设备重要发展方向。TESCAN资深应用工程师 袁明春《TESCAN Micro-CT系统及原位动态4D应用介绍》(点击报名)袁明春,无损检测专业硕士,曾在BAM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测试研究所(8.3)、上海材料研究所工作学习过。现就职于泰思肯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任动态原位Micro-CT资深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动态原位显微CT和新产品-能谱CT的应用工作以及客户培训工作,熟悉亚微米扫描、真实时4D动态原位超快速扫描以及多尺度联动(大样品)扫描。了解CT系统在电子、半导体、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生物、材料、地矿等众多领域的3D成像和4D动态成像的应用。报告摘要:当下CT系统多专注于三维成像,随着原位实验需求与日俱增,静态3D结果已无法满足科研和工业需求,TESCAN显微CT不仅可实现多尺度的高分辨(亚微米)、高通量三维成像,也可进行长时间连续扫描(几百小时)以及快速“4D”动态成像。本报告将展示如何使用动态CT对原本无法观测的连续变化或只能模拟仿真的实验实现实时观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市场专员 李惠《应用于工厂快速筛查的三维检测工具》(点击报名)李惠,多年从事NDI产品工作,现负责NDI产品市场专员工作。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岛津从客户实际应用出发,新研发的X射线台式CT。该设备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特别适合工厂的快速筛,为产线检测带来新思路。第二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为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9月26-27日召开第二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本届会议开设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上)、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下)四大专场,邀请二十余位无损检测领域专家老师围绕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仪器研制、相关应用等方面展开研讨,欢迎大家在线参会交流。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支持单位:吉林大学三、参会指南1、进入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dt2023/)进行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官网报名2、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3、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4、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周老师(微信:nulizuoxiegang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
  • 合肥广电计量入选安徽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
    近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2年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广电计量检测(合肥)有限公司(简称合肥广电计量)入选节能环保服务机构目录,标志着广电计量技术实力及产业服务成果获得政府认可。为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安徽省经信厅多措并举,深入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加大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装备推广力度,促进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加快发展。合肥广电计量近年来以检测技术之力,为安徽省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系统、住建系统、水利系统及生产企业,提供了土壤、水质、空气以及场地调查等多类型、多维度的技术服务保障;先后服务多地生态环境局,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助力政府主管部门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区域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后,合肥广电计量将不忘初心,深耕环保领域、不断提升公司技术服务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可靠、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服务。   合肥广电计量是国有上市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在高新区建有约5000平方米的计量实验室和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食品与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公司拥有完备的仪器设备,配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计量检测队伍,可为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本地化的生态环境检测、农业检测、计量校准等一站式专业技术服务,以计量检测技术之力支撑合肥政府部门及企业夯实高质量发展。
  • “世界生物纳米领域第一人” 受聘南京工业大学
    用毛笔可以绘出图像,而&ldquo 纳米书法&rdquo 则可以诊断疾病&hellip &hellip 5月28日,&ldquo 世界生物纳米领域第一人&rdquo 、美国西北大学Chad A. Mirkin教授受聘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并为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会上,Mirkin介绍了DPN(纳米蘸笔刻蚀法)技术最新进展及广阔应用前景。该技术通过对被转移材料或物质的精确控制,可以在衬底表面构造出任意的纳米结构。类似于中国的书法,蘸墨书写在宣纸上进行渗透。但毛笔只有一个笔头,采用纳米科技后则有了成千上万、甚至几百万个笔头,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纳米尺度的书写,成像效果会更为清晰。Mirkin介绍,将纳米刻蚀打印技术应用在疾病检测上,抽取少量血样即可便捷诊断病因。   Chad A. Mirkin教授集美国科学院、医学院、工程院和艺术与科学院四院院士于一身,并担任奥巴马总统科技顾问。他在生物探测、标记和诊断方面具有高超的研究水准,发展了基于纳米颗粒的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发明了蘸笔纳米印刷术,拥有专利900多项。   早在1996年,Mirkin在实验中发现,DNA修饰的金纳米颗粒溶液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在蓝红两种颜色之间转换,从此开始了新一代医学诊断、治疗技术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研究,Mirkin和他的团队在纳米科学和技术与药物研究相结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采用金纳米颗粒包裹DNA进行药物转运,配置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药物,用于艾滋病、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疗。
  • 天津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构建“两个体系” 推动“六个转型”
    日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要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高于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该《方案》指出,我市将重点通过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制造支撑“两个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六个转型”。近年来,我市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16%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了8.5%。全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保持先进水平,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这些年,我市深入实施“链长制”,把产业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抓手,印发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及12条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链上抓运行、抓创新、抓项目、抓企业、抓园区、抓人才、抓政策,关键环节一体串联,统筹推进。2022年前三季度,12条重点产业链在链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9%,快于全市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市还积极为近600家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推动实施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电机应用、能量系统优化、光伏发电等一批节能降碳改造项目,支持美腾科技、华赛尔、亿昇科技、特变电工等企业先进工业节能技术装备研发并入选国家目录。我市在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方面,加大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培育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创建提供储备,完善绿色工厂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企业给予最高60万元资金支持,全市绿色制造单位突破230家,实现制造业重点领域全覆盖。新的一年,我市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重点做好8项任务,扎实推进工业领域“双碳”工作。一是着力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强链补链延链、优化产业布局,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二是着力提升工业能效。持续优化用能结构,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推广使用低碳能源,实施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和专项监察,强化节能监督管理。三是着力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数据中心、绿色工业园区等,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四是着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优化重点行业原料结构,引导废钢铁等行业规范发展,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持续提高工业固废利用效率,助力降碳增效。五是着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加快碳捕集、工艺流程再造等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开展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示范。六是着力深化工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立碳数字化管理体系,推行“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新模式。七是着力推进重点行业达峰行动。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达峰削峰,引导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绿色发展。八是着力提升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完善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和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记者 吴巧君)
  • 增长25%,超过90%!天津发布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
    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官网5月14日消息,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目标,到2027年,天津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实施方案》明确五大重点任务,未来4年间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数字化转型行动、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高端化改造和高端产品增产扩能行动。天津市将加强财政支持,加大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重点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政策资金,通过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优先保障;争取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政策等。《实施方案》全文如下:天津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有力有序推动本市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和《天津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视频会议部署,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目标引领、梯次推进,紧密对接、高效匹配供给侧与需求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重点产业和领域,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为抓手,一体推进技术改造,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瞄准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内生动力和规模效应带来的商机,优化提高生产能力满足各行各业以旧换新产生的需求,加紧形成“满足消费增量—更新改造升级—扩大生产供给”的链条式推动模式,抓住机遇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27年,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夯实,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重点任务(一)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1.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纺织、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农机行业更新柔性剪切、成型、焊接、制造生产技术及装备等;工程机械行业更新油压机、折弯机、工艺陈旧产线和在线检测装备等;仪器仪表行业更新数控加工装备、检定装备等;纺织行业更新转杯纺纱机等短流程纺织设备,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棉纺设备;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喷涂和烘干设备、电动或气动装配设备、绝缘耐压测试仪、循环充放电测试仪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2.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针对航空航天、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重点推动航空航天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运载火箭等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建设;光伏行业更新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等先进设备;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生物发酵行业实施萃取提取工艺技术改造,更新蒸发器、离心机、新型干燥系统、连续离子交换设备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3.更新升级试验检测设备。在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安规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以及专用制样、材料加工、电子组装、机械加工等样品制备和试生产装备;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4.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更新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和柔性生产单元;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集成应用;原材料制造业加快无人运输车辆等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推进催化裂化、冶炼等重大工艺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消费品制造业推广面向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智能装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5.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精益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链接,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打造数字化车间。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进行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工厂。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改造,打造智慧供应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6.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构建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建设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设施,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在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智算中心。鼓励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7.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钢铁行业加快对现有高炉、转炉、电炉等全流程开展超低排放改造,争创环保绩效A级;建材行业以现有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领域减污降碳、节能降耗为重点,改造提升原料制备、窑炉控制、粉磨破碎等相关装备和技术;有色金属行业加快高效稳定铝电解、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等绿色高效环保装备更新改造;家电等重点轻工行业加快二级及以上高能效设备更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8.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电机、变压器、制冷供热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9.推广应用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以主要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为重点,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面向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造纸、皮革、食品等已出台取(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更新一批冷却塔等设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10.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推广应用连续化、微反应、超重力反应等工艺技术和反应器优化控制、机泵预测性维护等数字化技术,更新老旧煤气化炉、反应器(釜)、精馏塔、机泵、换热器、储罐等设备。妥善化解老旧装置工艺风险大、动设备故障率高、静设备易泄漏等安全风险,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1.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以推动工业炸药、工业电子雷管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为重点,以危险作业岗位无人化为目标,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和“机器人替人”,加大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重点对工业炸药固定生产线、现场混装炸药生产点及现场混装炸药车、雷管装填装配生产线等进行升级改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2.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升级改造与配备。围绕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城市特殊场景火灾、森林草原火灾、紧急生命救护、社区家庭安全应急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先进可靠安全装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总队、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实施高端化改造和高端产品增产扩能行动13.加快高端化改造。激励企业坚持以质取胜,围绕产品迭代升级、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对标节能、环保、安全等新标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引进购置或设计研制先进适用工艺设备、先进制造系统、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先进检验检测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原材料,提升产品合格率、降低质量损失率,增强产业品牌竞争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14.推动高端产品增产扩能。围绕汽车、家电、家居、消费电子等大宗终端消费产业,聚焦高端领域和产品,激励存量企业通过改建、扩建、迁建、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增产扩能。抢抓当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加大中高端产品研制力度,加强宣传推广,超前布局新增产能,及时扩大细分品种,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围绕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石化化工、钢铁等产业,鼓励引导加大投资力度,扩大高端产品产业化规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一)加强协同联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市区联动;各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牵头负责本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做好政策解读,建立重点项目库,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加强供给侧服务保障。围绕需求侧布局工业领域供给侧,聚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设备等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安全装备,软件、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汽车、家电、家居等以旧换新拉动较大的消费终端产品,加大力度培育新增产能,扩大优质产品、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生产企业对标行业畅销产品,扩大产品种类,加强供需对接匹配,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宣传、促销、服务提升等系列活动,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国资委、市商务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财政支持。加大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重点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政策资金,通过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优先保障。开展技术改造诊断工作,遴选诊断服务商,“一企一策”谋划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国家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政策支持。争取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范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争取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强化银企对接,组织企业纳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争取更多本市技术改造项目享受支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强化标准引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落实国家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相关标准,做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推广安全应急、节能降碳等装备,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委、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加强要素保障。加强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对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广承诺备案制,简化前期审批手续。提高水电气热等配套供应效率,保障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 江苏省明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及仪器品类,组织供需对接
    近日消息,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七部门共同印发《江苏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江苏省重点更新的仪器品类,如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等。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将围绕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组织省内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产品供需对接。加快发展装备再制造,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再制造发展竞争力。江苏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为重点,坚持市场化推进、标准化引领、软硬件一体化更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15%以上,重点行业落后低效设备更新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左右,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到2027年,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大幅提升,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装备高端跃升行动  1.加快替代落后低效设备。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排查,针对工业母机、工程机械、农机、电力装备、基础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化纤、电动自行车等行业,加快更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一定年限的机床、铸造设备、锻造设备等;工程机械、农机行业更新冲、剪、弯成形机床以及机加设备、焊接设备、涂装设备、热处理设备、表面处理设备等;电力装备行业更新变压器铁芯智能生产设备、高效电机定转子冲片、机座等模具和电线电缆数字化生产线等;基础零部件行业更新先进铸造设备、精密锻造设备、高效冲压设备、先进钣金设备等;仪器仪表行业更新数控加工设备、检定装备等;纺织、化纤行业更新化纤新材料成套装备、短流程纺纱织造装备、新型非织造布装备、绿色印染装备等;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喷涂和烘干设备、电动或气动装配设备、绝缘耐压测试仪、循环充放电测试仪等。(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加快推广高端先进设备。针对航空、光伏、集成电路、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鼓励企业适应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趋势,更新升级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重点推动民用航空行业围绕大飞机配套系统与部件、航空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机载系统等领域升级改造电子元器件检测验证平台、金属成分检验检测设备等;光伏行业更新应用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真空蒸镀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光伏环境测试仪等设备 集成电路行业更新先进封装测试设备等;动力电池行业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 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新一体化压铸成型、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焊点检测等设备。(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加快升级试验检测设备。聚焦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在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 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4.加快扩大优质设备供给。围绕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组织省内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产品供需对接,强化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鼓励企业抢抓政策机遇,立足市场需求持续强化产品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业母机、机器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电力装备、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优质、高效设备供给。加快发展装备再制造,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再制造发展竞争力。(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赋能行动  5.推进设备数字化改造。组织编制“1650”产业体系“智改数转网联”行业实施指南,引导企业以设备数据采集为重点,通过部署传感器、射频识别、网关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微改造”“轻改造”,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购置工控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检测装备等数字化生产设备,加快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升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6.推进设备智能化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聚焦关键环节和典型场景,推动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支持企业在建设智能车间的基础上,融合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一批智能工厂。鼓励重点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一批“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争创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到2027年,新增智能车间3000个、智能工厂1000家。(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7.推进设备网络化联接。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企通工程,持续加大企业外网建设力度,高质量建设“双千兆”网络,确保工业互联网外网“万兆入园、千兆进企”。聚焦设备互联互通、工厂网络安全等需求,利用工业PON、TSN、工业无线等技术加快推进企业内网改造,建设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和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实现生产要素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加快推进云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到2027年,全省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60%左右。(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数据局、省通信管理局)  (三)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8.提升重点工艺装备绿色化水平。深入实施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对标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标杆水平、环保绩效A级水平,鼓励企业应用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和高效环保设施。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工序产品能效水平,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钢铁行业主要对高炉、转炉、电弧炉、精炼炉、特种冶炼装备、焦炉、轧制线及配套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建材行业主要对水泥、玻璃、玻璃纤维等领域开展减污降碳改造,推广协同处置、全氧燃烧、原燃料替代等先进适用的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有色金属行业主要对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废旧有色金属分级分选等关键装备进行更新改造;家电等重点轻工行业加快二级及以上高能效设备更新,加快提升重点行业工艺装备绿色化水平。到2026年,工业重点领域产线(装置)能效全部达到基准水平以上。(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  9.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有序推进工业领域节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遴选一批高效节能装备,聚焦锅炉、电机、变压器、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加快更新换代和改造提升,积极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推动各领域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10.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主要工业固废产生行业为重点,更新改造工业固废产生量偏高的工艺,升级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施,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面向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造纸、皮革、食品等已出台取(用)水定额国家标准的行业,推进工业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和废水处理回用等系统,更新一批冷却塔等设备。(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本质安全提升行动  11.推动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引导化工、钢铁、有色、粉尘涉爆企业加快实施老旧装置更新升级和工艺流程优化改造,妥善化解老旧装置工艺风险大、动设备故障率高、静设备易泄漏等安全风险。到2027年,累计更新达到设计年限或未规定设计年限但实际投产运行时间超过20年的化工装置150台(套)以上;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完成70台(套)以上固定式浇铸炉和40套钢丝绳深井提升系统装置设备更新改造;钢铁企业炼铁工序和煤气柜操作区操作系统更新改造20家以上;重点粉尘涉爆企业设施设备更新400家以上,铝镁金属粉尘企业工艺改造100家以上。对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使用年限较长和环保、安全、职业卫生、技术指标落后的老旧生产装备,组织各地按年度、分行业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对民爆行业,推动“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替人”,完成无人化生产线改造。(责任部门:省应急管理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2.推广应用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改造升级与配备。围绕工业生产安全事故、地震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城市特殊场景火灾、紧急生命救护、社区家庭安全应急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先进可靠安全装备。(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应急管理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大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江苏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以及中小微制造企业设备购置更新改造贷款担保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江苏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银行机构单列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信贷计划,合理确定贷款利率。落实国家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税收优惠政策。(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税务局、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  (二)强化先进标准引领。严格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能源效率强制性标准。执行消费品质量标准,制定全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提高质量安全治理水平。围绕我省产业特点,加快制定完善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储能、光伏、电动自行车等产业发展急需标准。积极推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引导企业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责任部门: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完善要素保障支撑。鼓励各地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建立技术改造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优化技术改造项目手续办理流程,对不新增用地、用能和排放的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探索实施节能审查、环评告知承诺制。围绕设备更新改造衍生的复合型技能岗位需求,强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为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提供有力支撑。(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  (四)加快技术攻关突破。推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大关键设备和软件攻关力度,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和自主创新产品“迭代”等机制,持续开展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和推广活动,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新模式应用政策,定期编制发布“两新”目录,加快国产设备和软件的推广应用与迭代升级。(责任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强工作统筹,做好国家层面的汇报争取和工作衔接。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组织实施,与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总结推广经验。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对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跟踪调度,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积极报送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做法和政策举措,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择优向国家推荐并因地制宜在省内宣传推广。  (三)强化通报激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季度对各设区市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情况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申报等方面予以优先推荐支持。  (四)做好政策宣贯。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工作信息,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提高政策的使用率和转化率,切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重庆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来了!
    近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重庆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庆力争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重庆市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坚持供需两侧统筹推进,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本质安全提升为重点,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展技术改造,实现软硬件一体化更新,持续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提升,加速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到2027年,力争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二、重点任务(一)全面推广先进设备应用。针对工业母机、化工、工程机械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重点开展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及纯碱等老旧化工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动力电池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提高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在化工、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加快更新一批试验检测先进设备。聚焦有色、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万项技改行动”。到2027年,累计实施技术改造投资项目8000个,带动设备更新改造5万台(套)以上,退出老旧设备2万台(套)以上。(二)加快引导制造业数字赋能。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改造。推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和75%,新认定400个数字化车间、40个智能工厂。(三)深入推进绿色装备替代。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产品设备能效诊断,鼓励企业采取融资租赁、节能效益分享等模式,与节能服务公司开展节能设备和技术改造合作。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支持水泥、化工、有色、建材、钢铁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引导重点领域企业实施一批产线设备协同更新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开展锅炉、电机、变压器、空调机组、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能效未达到准入水平的设备,优先支持更换能效达到先进水平的高效节能设备,2027年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到2027年,全市工业重点领域建成产能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能效标杆水平产能保持在30%以上。(四)重点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化工、民爆等行业反应器(釜)、精馏塔、机泵、换热器、储罐等装置实施安全改造,降低老旧装置工艺风险大、动设备故障率高、静设备易泄漏等潜在风险。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以推动工业炸药、工业电子雷管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为重点,以危险作业岗位无人化为目标,实施推动工业炸药、工业电子雷管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加大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重点对工业炸药固定生产线、现场混装炸药生产点及现场混装炸药车、雷管装填装配生产线等升级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升级改造与配备。围绕工业生产安全事故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先进可靠安全装备。到2027年,更新服役超过10年化工老旧装置设备500台(套)。三、工作举措(一)全面增强三方支撑能力。推动需求侧与供给侧双向互通、市场侧与政府侧协调联动,构建形成“线上+线下”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以数智赋能、创研赋能、生态赋能、平台赋能、金融赋能为导向,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线上平台,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云网安全、工业终端、行业大模型应用等各类数字化转型产品和诊断评估、供需对接、信息安全等一站式数字化转型服务,扩大技术改造第三方服务源头供给。迭代建设一批线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载体,布局数字化转型工具、试验性产线、智能装备、软件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等元素,建成集科普教学、场景体验、产品展示、培训实训、供需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景化载体。依托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引导第三方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推广应用一批“小、快、轻、准”的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围绕一体实现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五个优化”,鼓励第三方机构研发定制化解决方案。(二)加快培育技术改造生态。持续实施智能制造诊断评估、绿色生产水平评估等专项行动,构建“咨询评估+实施优化+金融配套+后续评价”闭环工作推进体系,增强企业技术改造精准性和主动性,加快提升制造业骨干企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支持领军、链主企业全面开展未来工厂建设,通过构建“一链一网一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改造,打造链网平台工厂,实现大中小企业全面融通发展。吸引更多研发设计单位、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及绿色制造综合解决方案商等转型支撑机构来渝布局,提升全市技术改造方案供给能力。(三)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有关政策,用好国家工业企业设备更新相关财税、金融政策,鼓励重大项目争取国家超长期国债资金支持。加快落实“‘技改专项贷’二十条政策措施”“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政策措施”“技改九条”等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融资租赁贴息等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性。动员指导条件成熟的区县积极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申报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争取国家技术改造相关资金支持。鼓励各区县制定专项政策,通过奖励、补贴、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本地区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四、实施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重庆市制造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由市经济信息委设立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专班,统筹谋划推进工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工作。各区县要强化责任意识,把设备更新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举措,确保设备更新改造工作取得实际成效。市级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责,主动靠前服务,为工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良好环境和便利条件。(二)加大设备供给。围绕大规模设备更新领域,支持引导设备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设备质量、增加设备品种型号,为大规模设备更新提供充足优质的设备供给。充分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购首用和保险补偿政策作用,促进重大技术装备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三)强化供需对接。充分发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作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促进技术改造供需对接。通过举办对接会、现场会、巡回活动等不同形式活动,加强设备更新政策宣传,拓宽供需对接渠道。推动各区县对辖区规上工业企业和规下专精特新等高成长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意愿及进度安排进行常态化、全覆盖“扫街”摸排,编制形成区域技术改造五年滚动计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并推动实施。(四)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工业投资及技术改造赛马比拼”工作机制,按季度对各区县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情况、项目开工情况等进行通报,对赛马比拼末位的地区加强督促整改。充分利用工业经济“抓项目、促增效”双周现场调度机制,开展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督促指导。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组织编制完成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见附件1)。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填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见附件2)发送至 KJBZ@miit.gov.cn (邮件主题注明: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反馈)。公示时间:2023年5月22日-2023年6月22日联系电话:010-68205261附件:1.《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docx 下载 2.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doc 下载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3年5月22日
  • 三德科技入选“湖南省第二批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
    近日,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第二批湖南省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工业质量标杆和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名单,三德科技被认定为“湖南省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湖南省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系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的基本方针、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文件(工信厅科函﹝2015﹞633号)精神,开展的示范活动。该活动旨在认定一批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中知识产权密集、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扎实、知识产权运用成效突出、规模和效益良好的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自成立以来,三德科技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求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竞争战略满足客户需求、建立市场品牌。目前,公司是行业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实施方案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主要任务   (一)深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低碳工业体系   1.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低碳化发展。发挥资源能源型产业优势,升级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发展层次结构,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油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掘能源资源潜力,推进油气增储上产,促进“疆油疆炼、减油增化”,减缓吐哈、准东、塔河等老油区产量递减,加快新区产能建设,确保自治区油气当量持续增长。健全石化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端聚烯烃和高性能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新型合成材料,加快芳烃项目布局,推动油气化工与盐化工、化纤、纺织、新能源、冶金、建材、节能环保等产业融合,推动炼化纺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石化产业带和天山南坡新材料产业带。加快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强煤制油气、富油低阶煤分质分级和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加快建设准东、哈密国家煤制油气战略基地,推进煤制油气产业向特种燃料、高端化学品等方向转变,发展煤制烯烃、芳烃、含氧化合物等基础化工原料以及高端聚烯烃、高性能聚酯、纤维等产品。积极建设绿色矿业产业集群,加快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和田火烧云铅锌矿等重点矿山开发,大力延伸铝、铜、镍、镁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高纯铝、电极箔、蓝宝石、铍铜合金、铝镁合金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促进矿产资源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优质棉花棉纱基地,推动棉花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着力补齐化纤、针织、印染、家纺、设计、成衣加工等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建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着力打造氢能、能源装备、硅光伏、硅化工、电子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和数据安全等产业链。加快国家大型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建成准东、哈密北、南疆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加快发展抽水蓄能、化学储能等,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氢能产业示范区,推动氢能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输变电、光伏、风电、农业机械、新型纺织机械、能源化工等一批优势特色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重点地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拓展硅基、铝基、钛基、碳基、生物基等新材料生产加工能力,促进上游原材料与下游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化工新材料,推动碳基新材料向特种功能碳黑、碳纳米管、超纯碳、储能用导电剂等下游延伸,重点发展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硅合金等硅基下游产业,推动“新能源+煤电硅材一体化”绿色发展模式上新台阶。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链,特色中医药,化药、原料药(中间体)、疫苗试剂,以及生物医药衍生领域日用化妆品、保健品等产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健康委、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强“两高”项目精准管理,采取强有力措施,建立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机制,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新建、改扩建“两高”项目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要求。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升级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光伏压延玻璃除外)、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落实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巩固重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成效,组织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焦化、砖瓦等重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回头看”专项检查,确保落后产能应退尽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转变工业用能方式,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   1.推动工业用能绿色转型。用好“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有序推进燃料用煤减量替代,逐步提高绿电消费比重。加大天然气消费,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参与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等方式选用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源头减少碳排放。(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工业用能电气化水平。拓宽电能替代领域,稳步推动“以电代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先进用电生产工艺替代传统生产工艺,在钢铁行业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在陶瓷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实施中低温热源电气化改造,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加强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引导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响应,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推进工业用能电气化。(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挖工业节能潜力,全面提升能效水平   1.引导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建立和有效运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鼓励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布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常态化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完善监察工作机制,规范执法程序,加强能力建设,创新监察方式,提高监察效能,强化结果运用,实现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全覆盖,持续推动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依法开展落实强制性能耗能效标准、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等情况专项监察和督查,对违法违规企业依法依规处理。(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组织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聚焦重点高耗能行业,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实施一批节能降碳示范项目,培育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发布一批重大低碳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和工艺装备。到2025年,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等重点行业企业达到基准水平,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30%。(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引领工业低碳发展   1.培育绿色低碳工厂。引导重点用能单位积极创建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对绿色工厂开展全过程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在绿色工厂基础上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工厂。到2025年,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绿色工厂200家。(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构建上下游联动的低碳产业链供应链,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低碳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铁路专用线、管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货物运输方式,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到2025年,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0家。(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鼓励创建绿色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推进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以及米东化工工业园、克拉玛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鄯善工业园区等自治区级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和能源资源交互利用,加强工业余热余压、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完善园区内产业的绿色低碳链条,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绿色园区向近零碳、零碳园区升级改造。到2025年,累计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园区15家。(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强化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引导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绿色生产模式。为中小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专业化能力。在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中小企业打造普惠的低碳公共服务平台。(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进一步规范清洁生产审核行为,提高清洁生产审核质量。开展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对重点行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针对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研发推广减污工艺和设备,开展应用示范。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动实施工业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督促企业落实“一企一策”三年污染治理方案,选择成熟稳定的高效废气治理技术,明确污染物减排措施和完成时限。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研究重点区域钢铁、石化、电解铝、煤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物高效回收利用技术。推动重点企业开展污染物高效收集利用试点工程。(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牵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增效降碳   1.推动使用低碳原料。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使用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优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推动石化原料多元化。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提升再生资源供给能力。提高再生资源原料替代比例,重点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重点品种对原生资源替代。(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商务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资源利用评价。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在工业固废产生量大、堆存量大的区域深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培育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水平。到2025年,力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到2030年,产业协同、上下游协同的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至62%。(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推动废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高值利用,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率。实施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促进钢铁、铜、铝、铅、锌、镍、钴、锂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研究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围绕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科技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工业降碳科技支撑   1.推进低碳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高效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科技项目,着力实现风电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煤制气与其他化工产品季节性转换工艺技术的突破。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先进适用低碳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先进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示范和推广。优先支持新疆油田、吐哈油田碳封存示范,建立一批百万吨级以上的全流程试验示范项目。支持煤电、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开展二氧化碳回收与循环利用试点示范。(自治区科技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低碳化技术改造示范。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实施工艺深度脱碳、原燃料替代、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与循环利用等低碳技术示范工程。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方案和技术经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低碳技术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新疆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推动国有企业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围绕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科技前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低碳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低碳科技创新能力。(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发展   1.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业降碳融合发展。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工艺流程、设备升级改造,推动制造过程的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过程多目标优化、经营决策优化等,实现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开展“绿色数字技术”试点示范,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体系。鼓励研发数字技术赋能能耗与碳排放监测管理工具,推动企业强化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实现能碳管理一体化。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持续优化工业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功能,提升企业稳定联网率和数据质量,建立企业碳排放和重点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促进能耗与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提升。(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助力工业降碳。发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充分挖掘工业低碳基础数据价值,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协同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关键碳排放环节、能源管控等典型应用场景,培育“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及工业APP,深化工业互联网在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钢铁、纺织、装备等重点行业创新应用,通过规模化推广助力工业降碳。(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重点行动   (一)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   1.钢铁行业。严格落实产能置换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化解过剩产能,推动清洁能源与钢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推进短流程炼钢和短流程铸造,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应用比例。到2025年,全区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以上。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有色金属行业。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须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且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增加绿电使用比例,逐步提升短流程工艺比重,实施一批铝用高质量阳极示范、铜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技改工程,提升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加快氧化铝高效溶出、低碳铝电解、电解槽余热回收、冶炼余热回收、氨法炼锌等技术研发推广。到2025年,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清洁能源比例进一步提高到30%以上。(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石化化工行业。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增加天然气、乙烷、丙烷、轻烃等富氢原料使用,提高低碳原料比重。推广应用重质渣油清洁加工、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资源制取化学品、甲烷转化合成化学品等技术。加快推动行业“减油增化”,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加快部署生物固碳和化工固碳相结合的二氧化碳捕集和资源化利用。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材行业。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垃圾衍生燃料、塑料、橡胶、生物质燃料等可燃废弃物高比例替代燃煤。充分使用电石渣等非碳酸盐原料替代石灰石,鼓励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含钙资源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应用,单位产品能耗进一步降低。(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消费品行业。纺织行业发展涤纶、氨纶、腈纶等纤维的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引导印染企业采用先进染色技术、环保节能设备、生态环保型染料和高性能助剂,推广筒子纱数字化成套自动染色、数码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应用低温印染、小浴比染色、针织物连续印染等先进工艺。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到2025年,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达50%。到2030年,印染低能耗技术在行业中广泛应用。医药行业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产技术改造,提高大宗原料药绿色产品比重,加快发展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推广高效提取纯化、绿色酶法合成、微通道反应等绿色工艺。到2025年,推广应用一批关键核心绿色技术,初步在伊犁建成国家大宗原料药产业集中生产基地。到2030年,全面实现行业绿色生产技术替代,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装备行业。围绕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汽车、农用机械、石化通用装备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推进铸造与主机企业相配套集群化发展,加强先进铸造、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到2025年,积极开展无模铸造、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推广。到2030年,研发创新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工艺,大幅降低生产过程能耗,支撑装备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发展。(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电子行业。推动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降低非电能源消费占比。以电子材料、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电极箔、锂电材料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加快推广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大尺寸单晶硅拉棒切片、柔性薄膜电池、钙铁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以上,锂电材料非电能源应用比例进一步降低。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能耗显著下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   1.提升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能力。聚焦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工业产品,加快推行绿色设计,引导企业引入并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选取核心产品核算产品碳足迹。聚焦关注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产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探索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培育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开发推广百种绿色低碳产品。(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绿色低碳产品支撑能源生产领域低碳发展。加快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等领域强化产品协同创新。贯彻落实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加快推动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提升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持续推动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开展高空风电机组预研。优化实施光伏、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重点攻克变流器、主轴承、联轴器、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绿色低碳产品支撑交通运输领域低碳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引进配套整机生产的零部件制造企业,有序推进零部件生产协作与配套,提高优势行业主机装备的疆内协作配套率。提高自治区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个人消费比例。加快充电桩建设,创新应用换电模式,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鼓励企业更新使用新能源车辆,推进货运、城市公共服务、工矿企业内部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动企业使用电动运输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督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绿色低碳产品支撑城乡建设领域低碳发展。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推广应用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利用二氧化碳矿化技术生产全固废负碳绿色建材,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高效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