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化学能源

仪器信息网化学能源专题为您整合化学能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化学能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化学能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化学能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化学能源话题讨论。

化学能源相关的资讯

  • 全球首本电化学能源综述期刊将出版
    p   施普林格出版商近日与上海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联合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IAOEES)合作推出一本新刊《电化学能源评论》。该刊为英文季刊,由上海大学与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主办,施普林格出版。这将是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综述期刊。 /p p   该刊物聚焦的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如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p p   《电化学能源评论》主要发表电化学能源领域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章,涉及电化学基础研究、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制氢与储氢、二氧化碳转化、电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能源工业前沿等主题。 /p p   据介绍,该刊将于2018年第一季度正式出版,并将由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久俊和加拿大国家首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孙学良担任联席主编。刊物的执行主编及副主编将由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和中国等国的资深专家与学者担任。 /p p   据介绍,目前,施普林格已与中国科研机构和学会合作创办了约130本学术期刊。 /p p /p
  • “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联合创新”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创建
    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发展日益受到关注。项目越建越多、系统越来越复杂,安全事故开始冒头,特别是电化学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频现,夯实安全之基迫在眉睫。近日,应急管理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批准创建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第二批)的函》(应急厅函〔2024〕256号),由国家电投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源智储”)牵头,联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联合创新”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创建。这是国家部委面向电化学储能全过程安全技术研究和实战应用设立的智储领域首个大型专业实验室。为储能安全保驾护航该实验室是国家电投首个获批牵头创建的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彰显了中国电力在电化学储能安全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转化实力。“电化学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催生着消防安全领域新生态。研究电化学储能消防安全技术、提高电化学储能行业安全水平意义重大。”新源智储副总经理王逸超表示,“安全是储能发挥功能和价值的基础前提。这座实验室能够提升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性能,为下游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还可以应用于储能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维,降低火灾等事故风险,保障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向应急管理实战需求、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中国电力主动担当、科学谋划,于2022年4月部署申报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定位于突破电化学能源示范与规模化应用过程中的本质安全控制、风险感知识别、监测预警预报、火灾防控、应急处置救援等行业瓶颈,开展以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为核心的前沿基础理论、重大原创、颠覆性技术与先进装备研发,推动电化学能源消防与应急救援产业创新发展,促进电化学能源领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和能力现代化提升,旨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联合创新实验室。补齐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拼图”成功申报背后是中国电力“硬实力”的支撑。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管理委员会管理、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中国电力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新源智储董事长贺徙担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聘请张来斌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和平、王成山、杨勇平等多名院士任副主任。固定研究人员由一批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实战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丰富理论和实战经验教授、高工、博士与长期奋战在实战一线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共计79人组成。近三年,实验室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例如,其研发的热失控早期预警与联合防控系统在国内外多场景储能电站开展应用,累计规模超2.6吉瓦时;研发的电化学能源火灾调查技术为60余项重大灾害事故调查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建立本领域应用成果15项,为应急管理实战应用提供强有力支撑;孵化本领域产业公司6个,在本质安全材料、监测预警设备和消防设备等领域取得市场成效……“牵头打造‘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国家队,实验室将补齐应急管理领域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拼图’。”新源智储储能检测与数据分析中心副经理孙鹏表示。引领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孙鹏进一步介绍,实验室已购置及研制的10万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超过100台(套),建设有30余台(套)性能优异、国际领先的大型实验平台装置。面向能源领域应急实战需求,将率先从基础研究方面入手,攻克电池安全问题这一全球性难题,并尽快转化为产业化优势。“我们也遇到过挑战。”孙鹏坦言,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涉及多个技术领域,需要跨学科知识融合和技术创新。不同领域技术发展水平和成熟度不同,如何找到最佳融合点并实现创新成为难题。“核心技术研发不能仅靠单点突破,而要从‘点’走向‘域’,形成体系化势能。”为此,新源智储采取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发起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以标准带动应用、以应用催生市场、从市场创造需求、由需求引导技术创新的“垂直域创新”新模式。另一方面,联合顶尖科研院所与高校、国内头部储能集成商、电池制造商等成立高端储能科研与实验平台,为电化学储能前沿技术研发提供强大的研发基础与支撑。力争3至5年内,建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电化学能源消防领域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实验室;5至10年内,成为国内外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领域的领导者,成为国家电化学能源消防安全科技创新中心、实战验证中心和战略研究中心。
  • 会议邀请| PHI CHINA邀您参加第五届电化学能源技术前沿论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提倡“将创新与智慧贡献于产品之中”,秉承“聚焦实用电池路线,凝聚共性关键问题,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第五届电化学能源技术前沿论坛”将于2021年10月18-20日在贵阳中天凯悦酒店举办,将邀请产业界、学术界和投资界的专家纵论实用化电化学能源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凝聚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探索内在影响机制并探讨解决方案。鞠焕鑫博士将代表PHI CHINA出席本次大会的分会场4,并现场带来主题为“先进表面分析技术在能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报告。本报告将针对能源材料对检测分析技术的需求,从空间分辨、深度分辨和原位表征多个维度出发,介绍表面分析技术(XPS、AES和TOF-SIMS等)的最新进展以及在能源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对能源材料微区特征进行组分和化学态的空间分布研究;对膜层结构进行不同深度下元素组分和化学态的研究;对材料进行原位测试芯能级、价带和导带电子结构等;对器件进行对服役条件下的原位分析测试等。 欢迎各界专家、学者们前往参会,共同探讨!分会场4会议时间2021年10月19日 16:20-16:45会议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中天路7号贵阳中天凯悦酒店主讲介绍鞠焕鑫 博士高德英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先进表面分析技术在能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表面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能源材料和器件的科学研究和高科技产业中,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能源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表界面特性和电子结构等关键科学问题,为材料性能的优化提供主要的实验依据,而且也为材料/器件产业生产中的新材料研发、质量控制和失效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面对新能源材料/器件中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先进表征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Metrohm-Autolab浙江省电化学能源行业技术交流会邀请函
    瑞士万通Metrohm-Autolab浙江省电化学能源行业技术交流会 邀 请 函 内容简介: Metrohm瑞士万通是当今全世界唯一一家全方位涉足各类电化学及离子分析技术的电化学仪器集团公司。Metrohm Autolab公司是瑞士万通的子公司,其研发生产的AUTOLAB系列电化学工作站是优秀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平台,能轻松实现各种电化学测试方法,模块化设计、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数据分析手段十分丰富,在国内外电化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AUTOLAB系列电化学工作站过去采用的GPES和FRA软件已经被奉为经典,现在,最新推出的NOVA是电化学界第一款基于Microsoft.Net的软件,直接面向目标对象,它使您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电化学测试方法。电化学测试方法广泛应用于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腐蚀与防护、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电化学沉积等研究领域。 NOVA软件将带您走进全新的测试体验! 主办方: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Metrohm China Limited) 技术交流的详细内容: 1、 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研究中的电化学技术简介 2、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在电化学能源研究中的应用及特点 3、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在电池研究应用中的实际案例分享 特邀请浙江省各高校,研究所及企业的电化学领域新老用户和技术专家参加交流!时间如下: 1、会议时间:2012年09月20 日 星期四,9:30-15:00 2、会议地址:杭州市拱墅区湖州街20号 纳德自由酒店 3、会议提要: 上午: 9:30-10:00 登记; 10:00-12:00 技术交流 中午: 12:00-13:30 主办方免费提供午餐 下午: 13:30-15:30 技术交流 详情请垂询: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办 联系人:练健 手机:13816779117 传真:021-52161825 E-mail: sh.lianj@metrohm.com.cn 如果您能参加,请通过传真、电话或Email回复给我们予以确认: 回 执 姓名 单位 部门 电话
  • 嘉盛科技亮相“中国化学会第二届电化学能量转换研讨会”,展示德国高端设备
    7月19-21日,嘉盛科技携德国Balticfuelcells公司的燃料电池夹具QCF 25/100及Delico公司的电流密度分布测试系统于7月19-21日在长春展出,受到广泛关注。嘉盛科技作为高端实验室设备的领先供应商,此次展览展示的设备在电解水和燃料电池领域具有广泛应用。QCF 25/100夹具能够高效地测试和分析燃料电池的性能,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而Delico公司的电流密度分布测试系统则为电池性能评估提供了精确的电流分布图,帮助科研人员深入理解电化学反应过程。此次研讨会围绕“电催化助力‘双碳’进程”主题展开,汇聚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讨论电化学能量转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嘉盛科技的展品不仅展示了公司在电化学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与会者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电化学能量转换技术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嘉盛科技的展品涵盖锂电池、钠电池、氢电转换系统及相关电极和电催化材料等领域,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化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我们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会,与各界专家共同探讨电化学领域的前沿技术,携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未来。更多咨询,请与我们联系。
  • 相约长春,理化(香港)有限公司邀您参加中国化学会第二届电化学能量转换研讨会
    2024年7月19-21日,“中国化学会第二届电化学能量转换研讨会”将在吉林省长春市华天大酒店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为从事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最新成果的平台作为大会展商,理化(香港)公司将携DSR数字型旋转圆盘电极、980燃料电池测试系统、780电解水制氢测试系统、电极旋涂仪、电极磨抛仪、美国pine旋转圆盘电极MSR经典款等多款电化学仪器亮相,展示在电化学领域的仪器特色和服务理念,助力中国电化学发展。能源是大国竞争的核心资源,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力开发持续清洁能源,电催化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会以“电催化助力‘双碳’进程”为主题,汇聚权威院士、知名专家和科研工作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电化学能量转换领域的热点问题、科技前沿、政策规划、产业发展。在大会上,理化(香港)有限公司以“燃料电池测试专家“的品牌定位,打造“覆盖从催化剂→电堆的测试”仪器主题展览,涉及“催化剂制备、催化剂评价、电堆/膜电极评价、电解槽评价”等领域,展示近年来电催化技术应用成果,欢迎老师同学们届时参观体验。展品抢先看Part 1 DSR 数字型旋圆盘电极DSR数字型旋转圆盘电极装置是电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具有“数字化、更精准、‘狠’稳定”的技术特点,在电催化剂评估与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Part 2 980 燃料电池测试系统 980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技术验证,具有“0V启动、自动背压、0-100%气体配比、240A大电流”特性,满足高性能电堆/膜电极测试。Part 3 780 电解水制氢测试系统780电解水制氢测试系统兼容PEM/AEM制氢技术,具备“8机联动”优势,降低用户测试成本,桌面式设计,满足多样化电解槽性能评价。Part 4 电极旋涂仪通过电极旋涂仪进行旋涂操作,可获得“密度较大、厚度均匀”的电催化剂,且在短时间完成多个电极上的催化剂薄膜制备,让实验数据更精准。Part 5 电极磨抛仪通过电极磨抛仪,实现自动化打磨,电极抛光效果好,老师同学们再也不用进行繁琐的电极手工打磨,大大节省宝贵的科研时间。Part 6 美国pine旋转圆盘电极MSR经典款早在2007年,理化(香港)有限公司就代理销售美国pine旋转圆盘电极。17年间,累计服务用户100000+,本次大会展示美国pine旋转圆盘电极MSR经典款,一如既往地为用户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诚挚邀请,相约长春1、会议时间:2024年7月19-21日(18日报到)2、会议地点:中国长春华天大酒店(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景阳大道2288号)
  • 化学能源业务回暖 安捷伦2017Q1保持业绩增长
    仪器信息网讯 安捷伦科技在2017年2月14日公布了2017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以1月31日为截止日的第一财季收入10.1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核心业务收入增长率达4.8%)。第四财季GAAP营业收益1.68亿美元,每股0.52美元。2016年第一财季GAAP营业收益为1.21亿美元,每股0.36美元。  安捷伦在今年第一财季的无形分期费用为0.31亿美元、收购和整合费用0.16亿美元、转制成本200万美元,另外还有其它消耗200万美元。除此之外,津贴结算收益为0.32亿美元,税收优惠为0.15亿美元。安捷伦公布的第一财季non-GAAP营业净收益为1.72亿美元,或每股0.53美元。  安捷伦总裁兼CEO Mike McMullen先生说,“即便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安捷伦团队还是在2017年伊始给出了一个强劲的财季。第一财季收入和non-GAAP每股收益都超过了去年11月的指导目标。”  “化学&能源业务的回暖增势和远超过预期的中国市场都是令我们的业绩强劲的原因。” McMullen补充说,“总之,公司的前景很有信心,我们也将调高我们的全年核心收入增长预期值。”  安捷伦生命科学与应用市场集团(LSAG)在第一财季收入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核心业务增长4%)。主要增长点在制药、食品、化学&能源市场。LSAG本季度营业毛利润率为23.4%。  安捷伦CrossLab集团(ACG)在第一财季收入3.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核心业务增长7%)。服务和消耗品业务在各个领域依然保持健康稳定增长。ACG本季度营业毛利润率为20.3%。  安捷伦诊断和基因组学集团((DGG)在第一财季收入1.6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核心业务增长率同样为4%)。主要的增长来自Dako品牌产品和核酸解决方案。DGG本季度营业毛利润率为14.3%。  安捷伦预计2017第二财季的收入将在10.4亿美元-10.6亿美元之间。预期第二季度non-GAAP收入将在每股0.47-0.49美元之间。根据2017年1月31日的货币汇率,安捷伦预期2017财年年收入将在43.3亿-43.5亿美元之间,预期non-GAAP收入每股2.1-2.16美元。编译:郭浩楠
  • 首期“能源化学云论坛”在线举行,为“双碳”之路解题支招
    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日前在线举办首期“能源化学云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应邀参加,为如何走好“双碳”之路解题支招。包信和在论坛上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国家经济社会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他进一步指出,我国没有时间重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长时间饱和—再逐渐下降”的历程,因此,科技创新必须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赵东元看来,随着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逐年提高,不过,可再生能源目前还难以完美兼具“稳定供应”“环境友好”“价格低廉”三者。他进一步指出,化学化工、材料发展将成为一次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支撑。专家还就如何统筹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与化学能源之间的互补优化,发表见解。包信和称,结合我国的资源禀赋来看,化石资源还将长期占据很大比重,用好我国化石资源,需要进一步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煤转化必然趋势是与可再生能源和氢等融合,最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太阳能发电必须与储能系统配套,在一般储电和大规模电网中,电化学储能将发挥重要作用”,他还表示,高效、低成本硅基叠层电池技术将是趋势。“能源化学云论坛”是由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推出的高端线上学术交流平台,计划每月不定期特邀能源化学及交叉学科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深度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和技术突破。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在本次论坛上表示,云论坛以“加强能源化学创新引领,推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期为广大能源化学及其他交叉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提供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的互动平台。
  • 姚建年/赵东元/包信和院士支招"双碳"|首期“能源化学云论坛”举办
    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日前在线举办首期“能源化学云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应邀参加,为如何走好“双碳”之路解题支招。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在本次论坛上表示,云论坛以“加强能源化学创新引领,推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期为广大能源化学及其他交叉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提供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的互动平台。包信和院士 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供图赵东元院士 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供图包信和院士在论坛上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国家经济社会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他进一步指出,我国没有时间重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长时间饱和—再逐渐下降”的历程,因此,科技创新必须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赵东元院士看来,随着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逐年提高,不过,可再生能源目前还难以完美兼具“稳定供应”“环境友好”“价格低廉”三者。他进一步指出,化学化工、材料发展将成为一次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支撑。专家还就如何统筹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与化学能源之间的互补优化,发表见解。包信和称,结合我国的资源禀赋来看,化石资源还将长期占据很大比重,用好我国化石资源,需要进一步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煤转化必然趋势是与可再生能源和氢等融合,最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太阳能发电必须与储能系统配套,在一般储电和大规模电网中,电化学储能将发挥重要作用”,他还表示,高效、低成本硅基叠层电池技术将是趋势。“能源化学云论坛”是由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推出的高端线上学术交流平台,计划每月不定期特邀能源化学及交叉学科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深度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和技术突破。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未来10年能源化学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
    p   能源化学是能源科学和化学科学这两门主干学科与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进而形成的在能源学科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它主要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能量获取、储存、转换及传输过程的规律和探索能源新技术的实现途径。不论是在常规能源的综合利用还是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中,能源化学均担当重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p p   为实现我国能源化学领域的发展目标,结合重大理论问题、国际研究动向和国内现有研究基础,未来10 年内能源化学学科将重点发展以下研究领域。 /p p strong   一、碳基能源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甲烷活化与转化:寻求可以获得较高目标产物收率的甲烷催化转化新途径 注重开拓较为温和反应条件下的甲烷催化转化的新方法,发展光、电、热催化反应耦合的新型催化体系 注重非常规方法的甲烷活化,探索使用不同氧化剂时甲烷的多种活化方式及极端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方式,寻求高效反应途径 创新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不仅考虑甲烷在催化活性位上的活化,同时注重活性中心的微环境。 /p p   (2)生物质转化:研究木质纤维素的结构、聚集态及其预处理和主要组分分离的新方法 研究纤维素、半纤维素直接催化转化为单糖、多元醇等平台化合物及其催化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和化学品 研究木质素的绿色催化解聚以及芳烃和环烷烃等化合物的制备 面向木质纤维素高选择性转化催化剂和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 将化学与生物转化有机结合,发展木质纤维素高效转化的新方法与新过程。 /p p   (3)合成气催化转化:汲取近年有关活性相尺寸效应、限域效应及助剂作用等方面的成果,引入介孔沸石分子筛、纳米碳材料以及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发展核壳、限域等纳米结构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创制高活性高选择性合成气转化催化剂 结合理论模拟和谱学表征研究,揭示反应条件下CO/CO2活化和C—C 偶联机理,深入认识控制碳链增长的关键因素 构建多功能协同催化体系,有效利用反应耦合,开拓和发展合成气转化的新反应和新过程 反应器设计和反应过程强化方面的创新。 /p p   (4)二氧化碳化学利用:二氧化碳催化活化转化全方位的理论分析及分子模拟 二氧化碳转化催化剂的新型制备方法 探寻二氧化碳负离子利用的潜在价值 探寻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新反应或新反应途径 二氧化碳光催化转化和光电催化转化。 /p p strong   二、电能能源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燃料电池:低铂/ 非铂催化氧还原与氢(及生物质燃料)氧化过程,含催化材料与催化机理解析 新型抗自由基非氟固态电解质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高效能量转换多孔电极界面行为与极化本质 高一致性电堆选控策略与机制、高可靠性系统集成技术 高燃料利用率的燃料电池水热管理技术 开发新型储氢材料及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技术。 /p p   (2)动力电池:高比能量材料体系研发 研究电极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界面调控等基础科学问题 发展电极表界面的原位表征方法 开展基于全电池系统的电化学过程研究 促进锂硫电池等新型金属锂电池体系研发成果的转化。 /p p   (3)液流电池:高浓度、高稳定性电解质溶液的制备技术与工程化放大技术 高性能非氟离子传导膜的工程化及产业化技术 高导电性、高活性电极双极板的工程化及产业化技术 大容量、高功率密度液流电池电堆的研究开发 大规模(高功率、大容量)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商业化应用示范工程。 /p p   (4)储能型锂/ 钠离子电池: 低成本、长寿命锂/ 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 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功能调控 电池性能演变过程的研究 电池安全性机制与控制技术 快速电极反应过程机理的研究 锂/ 钠离子电池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p p   (5)铅酸和铅碳电池:碳材料作用机理研究 负极析氢抑制技术的研究 碳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电池结构设计与生产技术研究。 /p p   (6)锂- 空气电池:高稳定性、高催化活性正极材料的研究 不挥发高电化学稳定性电解液的研究 提高金属锂电极的界面稳定性的研究 高性能固体电解质隔膜与氧气选择透过技术的研究。 /p p   (7)全固态电池:发展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高环境应变性的离子导体等固体电解质体系,开展新型快离子导体材料的合成方法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开展界面物质间的化学和电化学相互作用及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的研究 发展全固态锂电池制备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p p   (8)可穿戴柔性电池与微电子系统储能器件:研发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良好电化学性能的电极材料和新型固态电解质 研发具有高的电子电导率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的柔性集流体 研究强度高、柔韧性好的封装材料 设计与电子系统适配的新型电池结构和封装技术。 /p p strong   三、太阳能能源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太阳能电池:发展结合第1~第3 代太阳能电池的新型叠层技术 第3 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实用化。 /p p   (2)太阳能燃料:宽光谱半导体材料的开发与制备技术研究 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基础研究与规模化 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太阳能电池与电催化的结合 高效光电化学系统的界面工程。 /p p   (3)太阳能热化学: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 太阳能热化学储能 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 /p p strong   四、热能能源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燃烧化学:探究关键燃烧基元反应的微观机制 开展燃烧反应中间产物的准确测量和模型的宽范围验证 建立液体和固体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 深入研究燃烧污染物形成机理。 /p p   (2)化学链燃烧:氧载体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设计优化 化学链燃烧系统的拓展应用。 /p p   (3)高温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材料基础研究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材料基础研究 高温燃料电池工程化应用示范研究 直接碳燃料电池(DCFC)的研究。 /p p   (4)高温电解水蒸气制氢:固体氧化物电池(SOEC)电极反应机理的研究 SOEC 电堆衰减机制研究 发展高温原位表征手段 SOEC 新材料体系的研发和微观结构优化 新型SOEC 电解池的研发 发展大规模系统集成技术以及与清洁能源的耦合技术,建立先进工程示范装置 发展高温共电解CO2/水蒸气制备合成气技术。 /p p strong   五、能源物理化学与能源材料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能源表界面物理化学:能源表界面的热力学/ 动力学特性及结构调变电子态的规律 能源表界面结构的修饰和能源化学过程的调控 能源表界面的外场调控和能源化学过程的增强 能源物理化学过程的表征新技术 能源物理化学过程的理论研究新方法。 /p p   (2)能源化学理论问题:基础计算方法的发展 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 高通量筛选、大数据和计算信息学的融合发展。 /p p   (3)能源新材料制备:功能介孔材料的制备 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 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制备 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 /p p strong   六、能源化学系统工程领域 /strong /p p   (1)基于化学能源的(冷)热电联供:(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配置与选型研究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能量管理与运行策略研究 新技术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 /p p   (2)煤基多联产:多联产系统化学能和物理能梯级利用的能量转换机理研究 煤热解分级转化研究 煤、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研究 煤基多联产灵活系统(燃料、产品)设计。 /p p   (3)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生物质制氢与液体燃料合成技术 BGFC-GT 一体化技术 生物质与天然气基及其互补的多联产系统集成 灵活系统(燃料、产品)设计与联产方案优化。 /p p   (4)换热网络:基于夹点分析、数学规划、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换热网络优化 基于夹点分析与数学规划结合的换热网络优化 换热网络控制与工艺一体化设计。 /p p   (5)能源互联网:不同类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 能源互联网核心单元的优化设计、协调调度和运行控制 多类型能源网络的耦合与连接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方案研究。 /p p   本文摘编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能源化学》第一章,内容有删减。 /p p /p
  • 特邀报告抢先看!新能源电池前沿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将于天津召开
    本次大会以“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为主题,聚焦电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围绕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氢与燃料电池、太阳电池、新体系电池等专题展开讨论,大会将搭建先进电能源材料、器件、系统集成应用领域的权威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与学生、企业家、投资者参加本次盛会。(【会议通知】电能源前沿技术与应用研讨会通知(第二轮))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单位天津中电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电源技术》编辑部协办单位天津理工大学仪器信息网演讲嘉宾介绍韩敏芳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长聘教授系学术委员副主任燃料电池与储能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曾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国家“973计划”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负责人。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 燃料电池专委会 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氢能专委会 副主任;能源行业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任;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 固态离子学分会 副理事长。国际学术会议(Asian SOFC Symposium)主席,第十四、十五、十六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5部,专利180余项。燃料电池相关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全国建材行业2021年度十大科技突破领军人物、“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领军人才”、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报告题目:高温可逆燃料电池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报告内容:提纲:1)高温可逆SOC发展背景及技术产业进展;2)高温可逆SOC技术-产业水平;3)SOC多场景应用及前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通过氧离子传导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现高效率发电,有效降低碳排放;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是SOFC的逆过程,通过高温电解水/CO2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高效稳定长时储能。自十四五计划开始,国家科技部高度重视领域研发和示范。目前SOC相关电池、电堆技术正在走向产业化生产,电池、电堆产品在功率输出、发电效率、稳定性及多燃料适应性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发电、电解系统也开始了多场景示范应用,包括:兼容多种燃料的SOFC分布式供能应用,高效低成本电解制氢-储能应用,共电解CO2制绿色合成气-负碳应用等等,涉及石化、电力、冶金、环卫等多个领域。赵金保国家特聘专家厦门大学教授安徽铧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现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交通学部委员、国资委特聘专家等,历任 “863”先进能源领域主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等。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政府科技奖励与荣誉表彰。在锂离子电池领域耕耘三十余年,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申请锂/钠离子电池关联发明专利200多项,其中130余项授权(包括日、美专利50余项)。多项重要成果落地转化,或被苹果、特斯拉等广泛应用。报告题目:水系锌电池正负极界面协同调控研究报告内容:水系锌电池具有高安全性、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势,但是常用的过渡金属基正极材料受到地壳储量和环境因素的严重制约。碘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0.54 V vs. SHE),理论容量为211 mAh g-1,是一种新兴的、丰产元素正极材料(海水中含碘量为50~60 μg L-1)。而且碘正极的储锌机制基于快速的转化反应机理,不涉及离子在无机晶格框架内的嵌入(脱出)过程,在反应动力学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针对锌碘电池锌负极不稳定、碘正极反应动力学受限和多碘化物穿梭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们聚焦于水系锌碘电池电解质的开发,立足正负极反应界面的协同调控,力争同时实现I3-穿梭效应的抑制、碘正极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增强和锌负极的稳定化,推动高安全、长寿命水系锌碘电池的发展。沈炎宾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于丹麦奥胡斯大学。长期从事先进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界面化学调控、原位电化学机理研究。至今已在J. Am. Chem. Soc., Nature Commun., Joule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篇,是40余项中外发明专利的发明人,主持国家省市各级基金和产业界横向合作项目十余项,现兼任《物理化学学报》、《电化学》、《电源技术》期刊青年编委。报告题目:分子自组装调控高比能电池界面化学报告内容: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高比能锂金属电池能够为长续航电动汽车、航空航天、以及武器装备等技术提供动力源,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是,高的能量密度必然带来差的稳定性。如何解决高比能和高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领域的核心挑战。近年来,我们团队围绕金属锂电池“高比能和高稳定性”无法兼顾这一核心挑战,从锂金属电池界面化学稳定性角度出发开展研究,探索高比能活性材料和电极的界面反应机制,发展界面化学调控策略,为研制高性能锂金属电池材料和器件提供理论参考。在这个报告中,我将跟大家分享我们用分子自组装技术调控二次电池界面化学的研究进展。会议注册费7月15日前交费:2000元/人,学生代表1500元/人;7月15日后及现场交费:2500元/人,学生代表2200元/人。报名二维码汇款信息单位名称: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开户行:中国银行天津中北支行账号:277870507087汇款请备注会议名称或扫码付款:大会赞助欢迎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赞助本次会议,大会提供背景板企业LOGO展示,大会冠名、晚宴赞助、代表证赞助等。有关赞助事宜,请联系会议组委会。联系方式魏晖浩:13552834693(微信同号);weihh@instrument.com.cn 预定酒店:扫描二维码预定酒店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部分演讲
  • 基金委“十四五”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今日,国家基金委发布了《关于征集2022年度化学科学领域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的通告》,其中发布了“十四五”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具体如下:  “十四五”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分子功能体系的精确构筑  (2)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反应及测量  (3)物质科学的表界面基础  (4)分子选态与动力学  (5)超越传统体系的电化学能源  (6)新范式下的分子化学工程  (7)多功能耦合的化学传感与成像  (8)免疫与神经化学生物学(9)绿色合成方法与过程  (10)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化学、化工基础  (11)环境生态体系中关键化学物质的溯源与安全转化  (12)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13)新材料的化学创制  (14)软物质功能体系的设计、调控与理论  (15)生命体系多层次交互通讯的分子基础
  • 聚焦纳米能源与催化材料设计与应用——LDMAS2021分会场侧记
    2021年10月9-10日,2021年第四届低维材料应用与标准研讨会(简称:LDMAS2021)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召开。会议吸引了低维材料与器件相关领域的4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出席,云端参会人数超过1万人。10日下午,5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同期举办,吸引了相关领域与会者的热烈关注。纳米能源与催化材料分会场共设置16个特邀报告和6个口头报告,精彩纷呈。以下为部分精彩报告摘要。报告题目:《缺陷水滑石基纳米光催化材料》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铁锐目前全球正面临比较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绿色的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发展高效、廉价的光催化材料是光催化技术工业实用化的关键。光催化领域水 滑石基纳米材料因组成结构易于调控、制备简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近两年,张铁锐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在水滑石表面创造缺陷位和构造界面结构的手段,分别实现了对反应物CO2、N2等吸附和活化的增强,以及中间反应物种反应路径的调控,进而提升了光催化CO、CO2和N2加氢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生成高附加值产物的选择性。报告题目:《典型二维材料在下一代锂电池中的应用展望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张强金属锂因其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 )和最低的标准电极电势(−3.040 V) 而成为下一代锂二次电池(如锂硫、锂空电池等)最为理想的负极材料。然而,金属锂枝晶问题和不稳定的固液界面膜(SEI膜)问题极大地限制着金属锂电池的发展和应用。如何充分利用与之高效匹配的正极材料也是构筑下一代电池的关键。报告展示了典型二维材料在下一代锂电池中的应用展望,分析二维材料实现下一代锂电池有效利用的原理和方法,进而成就二维材料在能源存储与转化的实际应用。报告题目:《界面工程构建高性能复合电催化剂》浙江大学研究员 孙文平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技术是发展绿色氢能经济、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电催化剂材料是促进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孙文平研究团队基于界面工程发展了一系列兼具高稳定性和高活性的负载型异质结构电催化剂体系。研究发现,构筑富含高活性界面的负载型催化剂是提高贵金属催化活性、稳定性及原子利用率的有效策略;且界面处的强相互作用、配位效应、协同效应以及限域效应等对电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报告题目:《室温锂(钠)硫电池电极材料设计与储能机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余彦室温锂(钠)硫电池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储能器件之一。然而,室温锂(钠)硫电池面临着硫正极电子电导差、循环过程中中间产物易溶解穿梭、材料体积膨胀及金属负极枝晶生长等问题,导致电池的可逆容量低、倍率性能差且循环寿命短,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合理设计和构筑复合电极结构是提高硫利用率、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的关键。鉴于此,余彦教授课题组通过理论计算筛选预测及材料结构调控和优化,有效增强了复合电极的导电性、抑制了多硫化物的溶解穿梭并催化其快速转化,提高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揭示了其储能机理。报告题目:《锂-空气电池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长聘教授 刘向峰可充放的锂空气二次电池因具有高比容量(其理论比容量最大可达3828mAh/g)和高能量密度 (800~1000 Wh/kg)而受到了很大关注。但是,其缓慢的氧还原/氧析出(ORR/OER)反应动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极化、效率低、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差等问题限制了锂空气电池的实际应用。因此,设计、开发具有氧还原/氧析出双重催化功能的高效电催化剂体系以促进ORR/OER进程,减小电极极化,提高循环稳定性和寿命,是目前锂空气电池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报告重点介绍刘向峰课题组在锂-空电池高效催化剂设计、表界面结构调控以及构效关系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晶面调控、氧缺陷、界面协同等材料设计策略及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衍射、吸收谱、原位拉曼光谱等催化剂或产物结构分析手段的应用。报告题目:《钙钛矿半导体光电器件的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游经碧卤素钙钛矿的发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 90 年代其材料设计与物性研究尤为活 跃。自从 2009 年钙钛矿电池发明以来,近十多年钙钛矿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研究已扩展到太阳能电池、发光显示及探测等多个领域,且发展态势迅猛。报告介绍了钙钛矿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器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游经碧研究员课题组在钙钛矿半导体光电器件方面的研究进展:1)载流子输运调控以及表界面缺陷钝化等,实现了超过 25%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关键活性层无机化,研制了数千小时稳定的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3)维度调控及非辐射复合中心钝化等,实现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在红、绿、蓝波段发光效率的突破。报告题目:《二维聚合物氮化碳异质结光催化全分解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沈少华实现高效、稳定、低成本、大规模分解纯水制氢是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的最理想途径和最终目标。为此,开发满足要求的光催化剂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非金属聚合物氮化碳(g-C3N4)因其具有前驱体来源广泛、制备方法简单、环境友好、光化学稳定性高、且能带结构适合光催化产氢/产氧等优点而在光催化分解水领域得到广泛的持续性研究。在过去十年,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多种改性策略去提升 g-C3N4 的光催化分解水性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其光催化分解水性能仍旧偏低,尤其是分解纯水性能。沈少华教授以 g-C3N4 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可见光吸收能力差、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和反应驱动力弱等问题,以超薄纳米片、调控能带结构、构建异质结等为改性手段,提升 g-C3N4 的光催化分解纯水性能,并深入探讨构效关系,为光催化分解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报告题目:《微型电化学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吴忠帅针对可穿戴与微电子系统用储能器件的重大需求,吴忠帅研究员围绕微型电化学能源材料理性设计与器件构筑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1)提出二维结构界面化学组装与有序介孔精准调控的策略,研制出与平面化微器件特性相匹配的高活性二维赝电容材料;(2)制备出高效电子-离子输运的高精度图案化微电极,研制出与微电极匹配的耐高压凝胶电解质,建立了高效微电极-耐高压电解质强界面作用规律,获得了高比能、高功率微型储能器件,揭示了离子多方向传质反应机制;(3)提出了功能导向一体化设计、复杂多界面协同耦合与调控策略,实现了输出电压和容量可调,研制出大于100 V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模块,创制出柔性化、集成化等多功能微型储能器件,验证了作为可穿戴与微电子系统储能器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电化学科学与技术前沿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由我校与和厦门大学联合承办的“第60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卫星会议——电化学科学与技术前沿国际学术会议”在启夏苑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得到了国际电化学会、中国电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我校和厦门大学的资助。100多位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外国专家80余名,有现任国际电化学学会现任主席和前两任主席、现任副主席4人、以及各国电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国内专家20余名。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田中群院士主持,我校校长房喻教授致欢迎词,国际电化学会主席Robert Hillman教授致开幕词,组委会主席、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科学院长张成孝教授汇报了会议的组织情况。开幕式后,全体与会代表在图书馆前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其中1个大会报告、24个邀请报告、26个口头报告和30个墙报,分别就“电分析化学” 、“生物电化学” 、“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储存” 、“电化学材料科学” 、 “电化学工程与技术” 、“分子电化学” 、“物理电化学” 、“电化学科学和技术的挑战和前景”进行研讨。
  • 关于征集2023年度化学科学领域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的通告
    为做好项目的立项和资助工作,化学科学部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新时期科学基金资助导向,面向科技界征集2023年重大项目立项建议。  一、重大项目定位  重大项目应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二、重大项目领域  建议人建议重大项目立项领域时应突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鼓励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参考“十四五”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提出前瞻性研究方向。与化学科学部在研重大研究计划及重大项目相近的领域原则上不再接受建议。  “十四五”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分子功能体系的精确构筑  (2)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反应及测量  (3)物质科学的表界面基础  (4)分子选态与动力学  (5)超越传统体系的电化学能源  (6)新范式下的分子化学工程  (7)多功能耦合的化学传感与成像  (8)免疫与神经化学生物学  (9)绿色合成方法与过程  (10)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化学、化工基础  (11)环境生态体系中关键化学物质的溯源与安全转化  (12)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13)新材料的化学创制  (14)软物质功能体系的设计、调控与理论  (15)生命体系多层次交互通讯的分子基础  三、立项建议书主要内容  1.阐明拟建议重大项目的立项依据,以及需要以重大项目形式资助的必要性;  2. 项目的科学目标、核心科学问题、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预期突破性进展;  3. 国内已有的工作基础和队伍状况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4. 主要建议人简历(限1人,请勿罗列论文);  5.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和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的关系。  四、提交建议书要求  有意提交建议的个人或单位请于2022年9月20前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提交立项建议书(请同时提交PDF格式的电子版本和加盖依托单位公章的纸质立项建议书各一份)。  邮 箱:chemoffice@nsfc.gov.cn  电 话:010-62328295,010-62329320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邮编:100085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征集将遵循回避制度,现任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不得作为项目建议人提出立项建议;将参与重大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该重大项目。  附件:1.重大项目立项建议书模版     2.化学科学部在研重大研究计划及重大项目名称
  • 万立骏/郭玉国课题组单晶高镍正极材料机械化学失效研究取得新进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发展高效电能存储技术,锂离子电池作为最先进的电化学能源储存器件之一,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高镍正极材料由于具有高容量和低成本的特点,是最有前景的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然而高镍正极材料严重的界面副反应与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形变导致容量衰减快、安全性差与机械失效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应用。纳米晶粒长大成微米级单晶颗粒,不仅能够降低材料比表面积、减少界面副反应提高安全性,而且还能消除多晶二次球颗粒晶间裂缝问题,使高镍正极材料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万立骏/郭玉国课题组近年来在单晶高镍正极材料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例如:针对单晶高镍正极材料动力学缓慢问题,系统研究了单晶高镍正极材料Li+扩散机制,提出了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表面梯度掺杂以提高Li+扩散动力学方法(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6535)。针对高镍正极严重界面副反应问题,建立了界面化学反应以实现均匀浸润的表面包覆方法,开发了多种单晶正极材料界面稳定化技术。如:利用磷钼酸与表面残锂发生反应,在单晶颗粒表面构筑了Li4MoO5离子导体包覆层(Nano Energy. 2021, 87, 106172);利用Al(NO3)3、(NH4)2HPO4和表面残留锂反应,构筑Li3PO4-AlPO4双功能复合包覆层方法(Nano Energy. 2022, 94, 106901)。针对传统液相界面改性工艺流程长、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提出气相界面处理方法,成功在高镍正极材料表面构筑了厚度可控的致密无定形Li2CO3纳米包覆层,并发现电化学循环过程中Li2CO3与电解液反应原位转化成稳定的无机富氟正极/电解质界面相,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Adv. Mater. 2022, 34, 2108947)。 除上述问题以外,由于高镍正极所属的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的晶体结构特点,机械化学失效(滑移、裂缝和扭折)成为其商业应用面临的另一重要科学问题。最近,课题组与中科院物理所肖东东等合作在高镍单晶正极的机械化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对高镍单晶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滑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滑移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过渡金属离子层内迁移的运动过程。基于实验与理论计算,提出了减少氧空位以提高位错运动势垒,进而抑制材料层间滑移和裂缝的改性方法(图1);低氧空位单晶高镍正极材料表现出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设计构筑高性能单晶高镍正极材料提供了有益参考。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22, 144, 11338–11347上。 图1 氧空位影响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平面滑移的动力学机制示意图。   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2022年9月28日
  • 中国化学会2019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研讨会
    2019年6月18日至6月20日,由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湖南大学共同主办,石墨烯材料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长沙学院协办的中国化学会2019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成功召开!北京中教金源应邀参加此次盛会,并带来了全新的产品,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本届会议旨在加强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领域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会议围绕“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主题,以学术交流为重点,针对能源材料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缺陷化学这一研究热点难点展开深入讨论,促进学科交叉。会议主题涵盖材料缺陷化学、光/电催化、燃料电池、储能电池、能源材料表征技术等。会议现场中教金源展台
  • 【会议通知】新能源电池前沿技术与应用研讨会通知(第三轮)
    电能源前沿技术与应用研讨会通知(第三轮)2024年8月2-4日中国天津天津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单位:天津中电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电源技术》编辑部协办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仪器信息网大会日程:(以会议临近具体日程为准)8月3日上午 大会报告8:30-8:40开幕式致辞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8:40-9:10固态锂电池未来发展南策文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9:10-9:40提高锂离子电池比能量的技术方向杨裕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化研究院9:40-10:10Quick Degrad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on Batteries逢板哲弥日本化学会前会长10:10-10:30茶歇10:30-11:00电能源科技前沿及创新发展刘兴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11:00-11:30太阳能光伏产业化前沿技术及发展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学11:30-12:00绿色制氢与燃料电池研究进展邵志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2:00-13:30自助午餐8月3日下午 分会场一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基础13:30-13:50正极材料技术革新升级动力和储能锂离子电池黄学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3:50-14:10锂离子电池界面溶剂化结构调控艾新平武汉大学14:10-14:30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挑战刘兆平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4:30-14:50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应用研究王振波哈尔滨工业大学,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4:50-15:10废旧锂电正极材料修复再生与回收再利用戴长松哈尔滨工业大学15:10-15:30茶歇15:30-15:50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产业现状与研究进展胡国荣中南大学15:50-16:10锂电池硅负极预锂化与基于SEI新机制的界面调控方法郑洪河苏州大学16:10-16:30超高镍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结构调控高学平南开大学16:30-16:50水系锌电池正负极界面协同调控研究赵金保厦门大学16:50-17:10电解液调控转换反应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王丽平电子科技大学17:10-17:30电纺陶瓷纤维在锂电池中的应用景茂祥江苏大学18:00-20:00晚宴8月3日下午 分会场二锂金属及固态电池13:30-13:50全固态电池固-固界面的改性及其表征杨勇厦门大学13:50-14:10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与固态电池研究进展郭向欣青岛大学14:10-14:30NASICON结构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汤卫平上海交通大学14:30-14:50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姚霞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4:50-15:10待定待定待定15:10-15:30茶歇15:30-15:50高镍三元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构建与电化学性能调控张卫新合肥工业大学15:50-16:10反应性聚合物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的设计与调控旷桂超中南大学16:10-16:30高比能固态电池技术研究李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16:30-16:50电动飞行器用高比能锂金属二次电池技术探索与实践赵子寿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6:50-17:10电化学纳米反应器设计及其锂硫电池应用研究刘全兵广东工业大学17:10-17:30高性能锂原电池研究及工程化王九洲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18:00-20:00晚宴8月3日下午 分会场三先进发电及新型储能13:30-13:50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产业化现状及展望张华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3:50-14:10电化学能源转化与储能的离子传导膜研究王保国清华大学14:10-14:30半开放锂浆储能专用电池技术进展陈永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14:30-14:50水系铁镍电池氢电双储能技术探讨与应用宋二虎河南创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4:50-15:10功能化水系电解液设计和储能机制研究姜珩吉林大学15:10-15:30茶歇15:30-15:50燃料电池技术硬核及政策市场双轮驱动齐志刚北京新研创新科技有限公司15:50-16:10甲醇燃料电池优化及发展孟海军信支网络信息研究所16:10-16:30高温可逆燃料电池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韩敏芳清华大学16:30-16:50阴极闭式空冷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应用王涛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航天氢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6:50-17:10电解制氢研究与实践俞红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7:10-17:30基于酞菁配合全共轭COF氧反应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李忠芳山东理工大学18:00-20:00晚宴8月4日上午 分会场四锂离子电池及系统8:30-8:50进一步理解锂离子电池的机理何向明清华大学8:50-9:10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本质安全设计及产品迭代应用种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10-9:30智能电池:让电池更加透明、灵活、聪慧王文伟北京理工大学9:30-9:50基于EIS的电池健康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丁飞河北工业大学9:50-10:10茶歇10:10-10:30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栗欢欢江苏大学10:30-10:50分子自组装调控高比能电池界面化学沈炎宾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10:50-11:10宽温域高安全锂电池技术进展刘恋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10-11:30电池组安全性管理及主动均衡技术研究李琨天津理工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12:00-13:30自助午餐8月4日上午 分会场五钠离子电池及材料8:30-8:50复合磷酸铁钠钠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夏永姚复旦大学、上海璞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50-9:10待定涂健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9:10-9:30储能用聚阴离子钠离子电池研究曹余良武汉大学、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30-9:50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储钠性能研究章根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50-10:10茶歇10:10-10:30高安全性钠离子正极材料和电芯研究进展徐国平天津中电科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10:30-10:50固态钠电助力双碳目标周震郑州大学10:50-11:10安全高能电池关键材料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严振华南开大学11:10-11:30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芯开发戚兴国中科海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2:00-13:30自助午餐8月4日上午 分会场六先进发电及新型储能8:30-8:50太阳能电池多尺度多物理场仿真李微天津理工大学8:50-9:10空间用钙钛矿基叠层太阳电池张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9:10-9:30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能源系统的智能管控左志强天津大学9:30-9:50核电源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吕冬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9:50-10:10茶歇10:10-10:30高功率、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的设计与工程化阮殿波宁波大学,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两院外籍院士10:30-10:50基于多电子机制构建高性能新体系电池黄永鑫北京理工大学10:50-11:10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曹高萍解放军防化研究院11:10-11:30超级电容器在功率电能源中的应用及技术进展时志强天津工业大学12:00-13:30自助午餐2024年8月2日下午报道;2024年8月3日上午大会报告,3日下午、4日上午分会场报告;4日下午返程会议注册费:7月15日前交费:2000元/人,学生代表1500元/人;7月15日后及现场交费:2500元/人,学生代表2200元/人。报名二维码:汇款信息:单位名称: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开户行:中国银行天津中北支行账号:277870507087汇款请备注会议名称联系方式:魏晖浩:13552834693(微信同号);weihh@instrument.com.cn 预定酒店:天津社会山酒店,电话:+86-022-58038666扫描二维码预定酒店酒店路线:天津南站:1)直线距离600米,步行10分钟可到达酒店;公交车312路、707路→社会山中心下车(一站地)→步行5分钟抵达酒店;天津站(东站):站内乘坐地铁3号线→南站方向→南站终点站下车;天津西站:站内乘坐地铁6号线 →红旗南路→地铁3号线→南站方向→南站终点站下车;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站内乘坐地铁2号线→曹庄方向→天津站换乘地铁3号线→南站方向→南站终点站下车;
  • 从合成化学走向合成生物学
    “如果把海南岛上所有的天然橡胶都收割来用于做鞋,全中国每人一只都不够,没有合成橡胶技术,我们连鞋都不够穿。”人类今天的衣食住行能够得到满足,合成化学功不可没。   合成生物学中更多地是在使用已有的或改造过的基因模块通过工程学手段拼装、搭建一个自然界中本没有的生命体系。   合成化学功不可没   合成化学,这一概念大家也许并不陌生。早在1902年,第二届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合成化学大师、生物化学之父——Emil Fischer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则颁发给Fischer的导师、化学染料合成大师——Adolf von Baeyer,这两位合成先驱的高超合成技法至今看来仍然精彩至极。   此后又有多位合成化学家陆续斩获诺贝尔化学奖。可以说在百年诺奖历史上,合成化学家的名字举不胜举,合成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可见一斑。   所谓合成化学,就是使用简单、易得、廉价的化学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得到目标产物。合成化学并不狭义地仅限于有机合成化学,无机合成化学、纳米化学都是典型的合成化学,因成功制备单质F2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药剂师Moissan以及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奖的Fritz Haber也是著名的合成化学家。   我的一位化学启蒙老师曾说:“如果把海南岛上所有的天然橡胶都收割来用于做鞋,全中国每人一只都不够,没有合成橡胶技术,我们连鞋都不够穿。”人类今天的衣食住行能够得到满足,合成化学功不可没。   合成化学的局限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上个世纪,《寂静的春天》一书犀利地指出了人类化学工业发展给自然带来的巨大问题,其中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引起严重污染的DDT分子。其作用发现者和推广者Paul Hermann Müller却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DT此后一度被禁止使用并且引发了科学家们对于合成化学危害性的进一步讨论。   但是故事远没有结束,由于暂时还未能找到一种更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且能代替DDT的杀虫剂,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将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以预防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   随着地球上石油储备的日渐减少,合成化学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的化学合成工业未来将何去何从引人深思。悲观者认为,随着石油的耗尽,人类将逐渐倒退回石器时代 乐观者认为,聪明的合成化学家一定能开发出新的廉价原料以替代石油化工原料。   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主任、著名化学家B.M.Trost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法: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Atom economy),即在化学品合成过程中,合成方法和工艺应被设计成能把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所有原材料尽可能多地转化到最终产物中。   如果原料能百分之百地转化为产物,那是令人满意的,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副产物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于资源的浪费。但是这仅仅是一个退守的方案,而并不是一个最终的解决办法。现有的常见原料迟早都会耗尽、大量低沸点有机溶剂的使用始终难以避免、重金属催化的反应越来越多……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新理念,恐怕多年后合成化学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年轻”的合成生物学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的概念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ACS(美国化学学会)在2012年推出关于合成生物学的杂志ACS Synthetic Biology 我国天津大学、中科院植生所、武汉大学药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纷纷成立合成生物学及相关平台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国强、戴俊彪都无私提供自己的科研实验室支持本科生进行合成生物学研究探索。   那么,何谓“合成生物学”呢?   2000年E. Kool将之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从基因片段、人工碱基DNA、基因调控网络与信号传导路径到细胞的人工设计与合成,类似于现代集成型建筑工程,将工程学原理与方法应用于遗传工程与细胞工程的生物技术新领域。   很多人狭义地认为合成生物学就是“全合成生命”,即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从头合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细胞或病毒。而实际上,合成生物学中更多地是在使用已有的或改造过的基因模块通过工程学手段拼装、搭建一个自然界中本没有的生命体系。   助解多种难题   那么,合成生物学有望解决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能源问题。   石油、煤、天然气都来自于古代植物对于太阳能的积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的反应过程。严格地说这些都应该是可再生资源,但是亿万年的形成周期实在让人类无法等待,因此这些资源成为了“非再生资源”。   那么是否能够加速这一过程?是否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构建新的生命反应体系快速有效地固定太阳能并转化成更够为人类利用的化学形式?   某些经过合成生物学方法改造过的光合藻类富含大量的脂质,被人们称为“生物柴油”,目前已经有一些使用“生物柴油”的热机问世。但是此项研究问题不少,远远不足以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问题,这需要更多代的科学家不懈努力。   其次是化工原料问题。   我们的祖先早已开发出了酿酒、酿醋等微生物发酵技术,除了食用,乙醇和乙酸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除此之外,微生物还能通过糖酵解等过程为我们提供丁醇、乳酸、甲烷等工业原料。通过其他方法,还可以从中获取甘油、丙酮酸、氨基酸等具有潜在工业价值的原料。   或许很多年后,工业上不再使用乙烯生产量来衡量化工生产能力,而开始利用全新的模块、原料来构建新的工业大厦,这些原料不再来源于石油,而是从发酵罐中源源不断取来。   第三,则是医药健康问题。   真菌、放线菌、植物能够产生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大部分临床抗生素来源于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很多药物分子由于天然含量低、提取困难等因素,目前还是通过全合成或半合成为主要方式得到,因此价格昂贵。   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将产生这些代谢产物的基因簇进行异缘表达并利用发酵工程进行大规模制备,将可能是一个解决药品供应和价格昂贵问题的方法。但是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实现,需要涉及到很多代谢途径改造、密码子优化、瓶颈效应避免等问题。绝不是说只要发现的天然产物就可以立刻大规模发酵得到,每一个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合成生物学还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白色污染”成为上个世纪人类最为头疼的环境问题之一,可降解塑料的研究也成了科学界的热点问题。“生物塑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发现60个属以上的细菌能够合成并贮藏聚β-羟基丁酸(PHB)的颗粒。PHB无毒、可塑、易降解,可用于制作医用塑料器皿和外科手术线等。   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有望得到更高产、更多样性的生物塑料生产菌株。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这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6月20日--2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承办、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协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在厦门大学隆重开。   在大会开幕式、闭幕式之后进行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就分析化学的一些宏观问题以及一些技术方面的新成就、新进展进行了交流。大会报告如下:   President-elect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Department of Chemistry Imperial College David Phillips博士:Towards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利用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其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这是一种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化反应。其过程是,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组织吸收的光敏剂受到激发,而激发态的光敏剂又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单态氧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David Phillips博士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光动力疗法研究方面所取得成果。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包信和院士:纳米约束体系的催化特性   催化作为关键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如石油炼制、合成化肥、合成纤维和汽车尾气处理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对纳米体系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不添加其他组分和不改变表面结构的条件下,通过改变体系的尺度(如纳米尺度)也能有效地调控体系的价电子分布和能量,据此可以调控催化剂与反应分子间的电子传递,从而调变体系的催化反应性能。   包信和院士报告结合近年来在金属纳米粒子(零维)、金属和氧化物填充的复合纳米碳管(一维)和表面纳米薄膜(二维)的结构、电子特性,以及对表面吸附和催化反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的最新结果,对金属纳米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纳米薄膜的“量子阱态”和界面的“限域效应”和复合纳米碳管的“协同束缚效应”,以及在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等进行讨论,并结合 CO 的选择氧化反应(PROX)、合成气制液体燃料(F-T 过程)和合成气直接制备低碳烯烃和低碳醇等催化过程中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显示的明显的纳米效应进行系统讨论。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唐本忠院士:聚集诱导发光:现象、机理和应用   传统观念认为生色团的聚集将导致荧光猝灭,与之截然相反,聚集诱导发光(AIE)是指一类在溶液中不发光的分子在聚集态发光的现象。   唐本忠院士报告讲述了其课题组发现AIE现象,并提出分子内旋转受限是导致AIE 现象的机理假设的研究过程。并介绍,在基于机理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多种涵盖整个可见光范围的发光效率高达100%的荧光和磷光AIE分子,以及将这些小分子转化成具有 AIE 特性的高分子的研究过程。最后,唐本忠院士举例介绍了AIE 小分子及聚合物的特殊功能和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中心江雷院士:Bio-Inspired、Smart、Multiscale Interfacial Materials   仿生智能材料应是一个与自然生物一样拥有各种功能的、“活”的材料,他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sense、drive and control。   江雷研究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的“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新思想揭示了生物体表面超疏水性的机理,指导相关仿生材料的可控制备,在超双亲/超双疏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乔金樑教授:橡胶增韧塑料体系中微观结构的调控   橡胶增韧塑料会引起塑料耐热性能的下降,影响塑料在很多领域的应用。例如,橡胶增韧的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均会使耐热温度下降,不能达到使用无铅焊料的耐热要求。   乔金樑教授及其课题组发明并工业化了一种具有特殊微观结构的复合材料,既纳米空心球包覆橡胶粒子改性塑料材料,使塑料韧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耐热性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最后,乔金樑教授报告中对期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世刚教授:微观结构和分子水平电催化   在表面原子排列结构层次揭示电催化剂性能与结构的内在联系规律,从分子水平认识电催化反应机理,是在在微观结构层次设计和研制高性能催化剂、推进电化学能源转换(燃料电池)和新物质制备(电合成)等重大应用的基础。   孙世刚教授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涉及电化学、表面科学、纳米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和原位谱学、表面和结构分析等先进的实验方法。报告中重点综述了课题组近年来在Pt单晶模型催化剂、Pt纳米催化剂表面结构控制电化学合成,以及发展先进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探明直接有机分子燃料电池的阳极过程机理等研究的最新进展。
  • “十二五”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确定 分析仪器位列其中
    2010年10月19日,在“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上,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向与会代表们介绍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学科发展战略及11项优先发展领域。 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梁文平研究员   “十二五”化学学科发展战略   在报告中,梁文平研究员表示随着中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的化学基础研究正处在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世界化学科学发展需要贴上中国创造的标签,“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学科还需要科学家们继续努力保持已有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从化学大国走向化学强国。“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如下:   1. 保持已有优势,发展新的特色领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继续深入开展以化学合成及理论为核心,以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向导,发展定向、高效、低耗、绿色的化学合成、能量和物质转换体系及相关技术,加强基础研究思想和方法向原理器件设计及制备技术的转化,强化探索和创新意识,注重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与协调发展,加快化学学科的全面发展。   2. 在化学学科的前沿和新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学科学的前沿及其新兴领域,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科学问题,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争取在揭示分子及其组装体的可控合成、设计规律、性质与微观结构的本质关系,在高性能、不同凝聚态结构化学材料体系的制备、表征、理论模拟和计算方法,在高效能源和物质转化催化剂的设计和激励、在关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药物设计和合成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3. 加强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形成新的生长点,有重点地发展一些新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瞄准化学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布局与结构,注重和加强化学科学各分支学科及其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推动学科建设,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赋予化学科学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前瞻性地重点部署和发展一些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例如:能源、环保、生物、催化等),组织学科交叉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4. 面向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性成果。深入开展与化石能源高效绿色转化、太阳能和核能利用相关的能源科学和材料研究,深入开展与光、电、磁等的发生、转换、存储、输运、显示和掩蔽相关的信息及防护科学和技术成就;深入开展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检测、诊断和治疗药物的技术研究;深入开展与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相关的农业科学和技术研究;深入开展以水资源、土壤和空气等相关的分离净化科学和技术研究,坚持不懈地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群体突破。   5. 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在国际有影响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拔尖和领军人才,使他们成为凝聚和带动研究团队的核心。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综合交叉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继续发挥经济和文化发达、人才集中地区已有科研基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注重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科研基地的培育和扶持。针对国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围绕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造就和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化教育和多学科背景的“领军人才”,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期间化学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十二五”我国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梁文平研究员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学学科优先发展的领域主要包括分析测试原理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合成化学,化学结构、分子动态学与化学催化,大分子和超分子化学,复杂体系的理论、模拟与计算,与生物和医学交叉界面的化学等11个领域。具体内容如下:   1. 合成化学   (1) 功能导向新物质的可控、高效、绿色设计合成理论和方法   (2) 分子剪裁和组装的控制和机理   (3) 复杂体系及其反应历程与机理的研究   (4) 新合成策略、概念和技术的探索   (5) 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和制备。   2. 化学结构、分子动态学与化学催化   (1) 化学反应动态学理论与实验技术   (2) 表面、界面化学反应的本质、动态过程及反应控制   (3) 催化机理及其反应过程的调控   (4) 极端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与物质结构。   3. 大分子和超分子化学   (1) 可控/“活性”聚合方法与不同拓扑结构聚合物精密合成   (2) 光电磁功能大分子性能优化   (3) 非石油大分子合成与高分子生物合成   (4) 高分子多层次结构动态过程与机制   (5) 生物医用高分子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及调控规律   (6) 超分子体系与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与可控组装   (7) 超分子材料功能化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   4. 复杂体系的理论、模拟与计算   (1) 复杂体系的理论、模拟与计算   (2) 从结构到性能预测为导向的复杂体系计算方法与应用   (3) 普适可靠的密度泛函形式、高精度和低标度的电子相关理论   (4) 激发态结构与过程理论   (5) 物质形态转换过程中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与计算   (6) 高维、多自由度及凝聚相体系的量子动力学理论与非平衡、非线性统计理论   (7) 自组装结构与过程多尺度的动力学理论。   5. 分析测试原理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   (1) 复杂样品系统分离与鉴定方法学研究   (2) 多维、多尺度、多参量分析测试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   (3) 组学分析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4) 面向国家安全、人类健康、突发事件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5) 分析器件、装置、仪器及相关软件的研制   (6) 极端条件下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   6. 与生物和医学交叉界面的化学   (1) 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复杂生物体系中信号转导过程研究   (2) 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及功能研究   (3) 非编码RNA结构与功能研究   (4) 干细胞化学生物学及神经化学生物学   (5) 生物体系中信息获取新方法和新技术:化学探针与分子成像   (6) 计算机模拟技术,特别是针对复杂生物网络体系的计算技术。   7. 绿色与可持续化学   (1) 有毒、耗能和污染产品的分子替代与可持续产品创制   (2) 高效“原子经济性”新反应   (3) 无毒无害及可再生原料的高效转化   (4) 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的开发和利用   (5) 绿色化工过程与技术   (6) 全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   8. 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基本化学问题   (1) 环境分析新方法、新原理、新技术   (2) 大气、水体、生物、土壤复合污染过程与控制   (3) 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与生态效应的化学机制   (4) 污染物的生态毒理与健康效应   (5) 化学污染物暴露与食品安全   (6) 化学品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9. 功能导向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   (1) 不同尺度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调控规律   (2) 表面和界面的结构调控与功能化   (3) 研究“从分子到固体”的组装过程和规律,构筑有序纳米结构和材料   (4) 光电磁及其复合性能等功能无机晶态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   (5) 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   (6) 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化学结构形态及物相的控制和调控。   10. 能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   (1) 化石能源高效清洁转化   (2) 生物质高效转化的化学化工基础   (3) 我国特有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   (4) 太阳能高效低成本转换利用   (5) 核能高效安全利用的化学化工基础   (6) 新型、高效、清洁的化学能源与替代能源。   11. 面向节能减排的过程工程   (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化学工程基础   (2) 发展绿色工艺和技术的基础理论问题   (3) 先进功能材料制备、大规模生产与应用的化学工程基础理论   (4) 极端条件下化学反应、生物转化过程   (5) 化工过程的信息获取、加工与应用   (6) 重要化工过程的先进计算与模拟   (7) 复杂体系或过程的介尺度理论、结构及其调控。
  • 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能源问题重中之重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4月1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开幕。本届年会恰逢中国化学会八十华诞,受到国际国内化学界同行高度重视,来自国内国际的包括50位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院士在内的4000多名化学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本届学术年会特别安排了“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创天院士,斯坦福大学Richard N. Zare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Marsha I Lester教授,北京大学张礼和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姚建年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俞红梅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献红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张文清研究员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化学的创新与发展”,十五个特邀报告中有九个报告与能源问题直接相关,其余六个报告也与能源问题间接相关,可见能源问题是此次论坛主题重点涵盖的,也是化学科学家所密切关注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能源问题是未来化学家所解决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占92%以上 在化石能源中 “相对多煤、贫油、少气”,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的燃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和大量的碳排放。另外,2012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了57.9%。据估计,作为“用一点,少一点”的化石能源到2050年基本消耗殆尽,中国对于能源的消耗速度可能更快。因此,如果说19世纪是煤炭的世纪,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那么21世纪世界能源将发生根本性的结构调整,各国都在努力发展可替代性能源。   面对能源的严重短缺,科学家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一,广泛利用取之不尽的阳光、水、风等自然资源 其二,另辟蹊径,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比如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热电材料等 其三,大力发展核电事业 其四,发展循环经济,广泛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利用,核废料的循环利用。   目前的新能源替代方式都共同面临很大困难:能量转换效率低、使用成本高、严重破坏环境,走向实际民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中国是世界上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几乎提供了世界上所需的6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太阳能应用小国;另外太阳能电池的热转化效率目前还停留在20%以下,生产成本和能耗也一直高居不下。燃料电池的工作流程属于零碳排放,原料来自取之不尽的氢和氧,具有诱人的前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成本较高(30g铂/100kW)。太阳能光催化制氢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化学、物理、材料、生物等学科的通力合作,太阳能制氢尚在工业化应用前的探索阶段。热电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热,2011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已经超过了1300篇,但是目前最好的BiTe系列热电材料ZT值在1左右,要想达到成规模的实际应用,ZT值应该达到3以上。   部分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一、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   何鸣元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在资源更替中,催化技术向何处去?”能源化工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催化过程的发展。在21世纪的能源更替,目前主导的化石能源要变成非主导,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煤、天然气的利用,从合成气到合成油,或者直接将煤液化做油品,这些工作的原始的发明虽然不是源于中国,但是首先的工业化是在中国实现的。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取决于资源和环境,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有问题。从历史碳排放的积累看,我们对于全球碳排放的历史积累“贡献”比较小,但是我们国家的碳排放从1971年开始逐渐大幅上升。大规模低成本的二氧化碳捕获与二氧化碳的分解或重整一氧化碳和合成气,以及大规模氢气的获得(太阳能、风能和核能)使得从二氧化碳制甲醇成为可能,近期的研究报道表明甲烷直接氧化制甲醇也可望有重大突破。   何鸣元院士多次提到,估计到2050年石油资源用完之后,石脑油就没有了,到时候乙烯从哪儿来?从乙烯的氧化物或者从甲烷制取乙烯?这也是从事催化工作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有报道,甲醇有可能成为解决二氧化碳的终极方案,甲醇经济的实现前提:甲醇的大规模广泛应用,低成本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捕集,大规模氢气的获得,二氧化碳与氢气合成甲醇的工业化。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柴之芳院士报告的题目是“Some Issues on Nuclear Energy Radiochemistry”。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11年4月28日发布公告中提到,发展核电的基本推动力没有变,核电仍然是许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选项。中国要想成为制造业大国,能源的问题必须解决,因此核电是“战略必争”。在讲到核燃料循环后段化学时,柴院士提到,未来几十年,Purex为原型的水法流程将在后处理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干法后处理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但是其在未来燃料循环(快堆增值、ADS嬗变体系和先进核燃料循环)中的作用已初步得到认可。我国在干法技术方面投入少,基础差,队伍匮乏,已经多年未见研究成果。宜从战略高度,适时启动干法后处理技术的基础科研。   在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化学方面,以提高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和核污染环境修复为目标,研究典型放射性核素的化学种态、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重点应关注:Np和Pu等锕系元素在环境中的化学种态及其变化规律 Tc、Ru、Sr等裂变产物在环境中的化学种态变化规律 易迁移核素的化学种态及其变化规律 胶体、腐殖质、微生物对核素迁移扩散的影响 重要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模型。   柴院士提到了非洲加蓬共和国曾经存在一个大型的天然链式反应堆,运转了约50万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巨大的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局限在反应堆周围的四十米范围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于矿区周围,迁移距离只有数米。因此,核能放射化学需要新的思想,新方法,新材料。   二、新材料新技术:燃料电池、激光、超导、热电材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创天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关于能源的创新与发展”,着重介绍了热电材料的研发情况。热电材料是一种可以将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其理论依据是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 由于热电材料无机械运动部分、无工作无噪声、无液态或气态介质,因此不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在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研发新型热电材料无疑具有很强重大意义。 因此,国际社会对于热电材料的研究越来越热,发表的论文也在逐年增加,据ISI统计,201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1200篇。   一种高效的热电材料必须具有较大的热电势、较高的电导率和较低的热导率,也就是该材料必须“导电如晶体,导热如玻璃”,寻找同时具备这些特点的材料非常困难。   目前已知的性能比较高的电热材料主要有:碲化铋、碲化铅,硅锗合金,锑化物及其合金以及钴氧化物等,这些材料的热电优值ZT可以达到1左右。以上这些材料都是无机材料,那么有机半导体是否具有作为热电材料的潜质呢?朱院士详细汇报了Poly-Dx(M-ett)材料的热电性能,并现场做了演示。最后,该材料的ZT值在最好的情况下可以达到0.2左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中表现优异,但是作为走向民用的热电材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创天院士的报告题目是“KBBF晶体的独特光学性能和应用”。陈创天院士与大家分享了KBBF晶体的设计思路、研发过程以及优异的性能。   非线性光学晶体的一个重要性能是改变激光的波长。物理学规律告诉我们,波长每缩短一倍,存储的密度就会增加4倍。随着集成电路器件密度增加,器件的线度越来越小,随之制作集成电路的光刻技术要求光的波长越来越短。利用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倍频效应是产生短波长的重要方法。现在用的最多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是BBO、LBO和KTP。高效非线性光学材料属于国家保密技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把KTP晶体作为高度保密的高科技产品,严格限制对非盟国出口。用于激光的晶体必须具备以下特点:适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大的晶体双折射率,晶体在紫外区域的截止边要小于170纳米。KBBF晶体的研制成功创造了非线性光学性能的三个第一:紫外光谱区最宽的可相位匹配范围,最宽的温度范围以及最高的光损伤阈值,到目前为止KBBF是所有非线性光学晶体中性能最好的。Nature杂志在2009年发表专题评述论文,指出:“中国是目前唯一能够研制此晶体的国家,这真是一块完美的晶体,它确实可以使某些领域向前发展——前提是如果你能得到它”。最后陈创天院士详细介绍了KBBF与目前应用的LBO、BBO相比较,其紫外谐波光输出能力。 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俞红梅研究员   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报告题目是“非常规高温超导到底非常规在什么地方?”。自从1986年发现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到今天,超导机理仍然是物理学界未解的最重要的科学难题之一。四年前铁基高温超导的发现,似乎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之所以把这些材料称之为非常规超导体,简单的原因是其配对波函数不是简单金属超导体的s波,其超导机理不能用狭义的BCS理论解释。究竟这些“非常规超导体”到底非常规在哪里?能用常规的理论去理解“非常规”性质吗?有明确的办法而不是通过“盲目”合成新材料来提高高温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吗?薛其坤院士从原子水平上薄膜材料的控制生长、高灵敏度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化学家将能起到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回答这些问题。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俞红梅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低温燃料电池发展中的几个科学与技术问题”。燃料电池车性能已经达到了传统汽车的水平,民用燃料电池在降低成本时使用寿命面临很大的挑战,“低成本+长寿命”是燃料电池民品商业化面临的问题。燃料电池车成本高主要原因是铂用量大,目前的用量是30g/100kW,大规模商业化目标是5-10g/100kW,理想状况是把催化剂有序地组装到基体上。   三、可持续发展能源:太阳能、二氧化碳循环利用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献红研究员   李灿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催化科学和技术的未来发展,太阳能利用的科学挑战”。催化在能源、环境、资源优化等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标领着化学的最前沿和发展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催化虽然是一门老学科,但是长盛不衰。据不完全统计,欧美国家催化对于GDP里的贡献达到了20-30%,我们国家也至少达到15%左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目前我们国家在催化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正处于工业生产转型期,所以催化技术的发展空间很大。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催化技术市场日趋饱和,在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实际在下降。国内对于催化研究的投入逐年增加,催化基础研究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逐渐摆脱了跟踪模仿,不断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应用成果。同时我们要时刻注意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适时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关催化技术逐步向低碳、洁净、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催化技术转型。   太阳能科学利用是当今世界基础科学的重大前沿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太阳能光催化制氢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化学、物理、材料、生物等学科的通力合作,太阳能制氢尚在工业化应用前的探索阶段,我国应该在基础源头创新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太阳能光伏技术发展趋势”。太阳能的发展普遍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先提高产品的效率,然后想办法降低成本 另外一种是找低成本的材料,做出来之后想办法提高效率。目前太阳能电池主要有三类:一是硅基光伏电池,约占据光伏电池总量的90%,其次是如CdTe、GaAs等化合物,最后是新材料、新结构等新型光伏电池。硅基材料会逐渐减少,CdTe、敏化染料等会逐渐增加。现在实验室产品的效率要比生产中产品的效率高,大家都努力使生产中的产品的效率也能达到实验室产品的效率(约20%)。多晶硅一方面是提高效率,一方面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是采用物理的办法。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献红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基于CO2 的新型生物降解塑料-CO2 规模化利用的机遇”。随着世界各国对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二氧化碳的规模利用正在成为解决二氧化碳问题的主要方案之一,原因在于该方案不仅利用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为石化行业和能源化工品的原料来源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示范。报告总结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二氧化碳基塑料的高效制备、塑料的改性加工、塑料制品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工业化进展。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中心金属的毒性是评估催化剂综合性能的三大关键因素,二氧化碳基塑料的低成本改性和合适的应用领域是决定其生命力的核心要素。
  •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参展中国化学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
    2018年8月24日-27日,中国化学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盛会共吸引了13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读研究生、企业研究团队成员等积极莅临参会。作为材料表征仪器领域的全球领先供应商,美国麦克仪器公司也热情参与了此次盛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围绕 “能源材料与化学” 的主题,以高端学术交流为重点,强调前沿探索,针对当前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与科技创新,积极提供决策咨询建议,为地方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引智,着力推动我国能源材料与能源化学产业进步。会议涵盖的主题包括能源存储与转换、以及资源可持续化利用等相关过程中涉及到的材料、化学问题、表征技术等。 今年,美国麦克仪器公司作为展商积极参与了中国化学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并携Tristar II 3020系列全自动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仪、AutoPore系列高性能全自动压汞仪、AccuPyc 1340系列全自动真密度仪、GeoPyc 1365系列全自动包裹密度分析仪等多款广泛应用于电池正负极材料表征的分析仪器资料和最新电池材料表征技术解决方案亮相。展会现场,美国麦克仪器公司展台吸引了众多公司忠实用户和观众踊跃咨询。公司技术人员耐心地向大家介绍了我司的最新产品与技术成果,获得了客户的认可。我公司今年还将积极参与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IPB 2018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粉体加工/散料输送展览会等多个重要行业会议,并期待与您在现场沟通交流。
  • 美国Gamry电化学参加第一届长沙(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
    “2016中国(国际)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是由湖南大学马建民、清华大学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北京大学郭少军、卧龙岗大学郭再萍及南洋理工大学范红金等学者组织发起,得到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成会明、厦门大学孙世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湖南大学俞汝勤及卧龙岗大学窦世学和刘华坤等院士支持。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化学会主办,湖南大学承办,在风景秀丽的湖南长沙通程麓山大酒店举行。美国Gamry电化学仪器公司作为会议主要赞助商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仪器化学家揭晓、技术工程师谈天在研讨会期间与到会各位能源方面专家就仪器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研讨会围绕“学术创新驱动技术升级”的主题,依托学界、业界力量,以高端学术交流为重点,强调前沿探索与转化应用,针对当前能源材料领域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会议涵盖的主题包括锂/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金属-空气)电池等相关材料、化学问题及产业应用等。 美国Gamry电化学仪器公司一直致力于能源相关领域基础电化学测试,为此开发了一系列适合能源高电流、低阻抗体系的电化学工作站(准确到 μ?)。Reference 3000作为Gamry用于高电流测试的产品,具有13个电流档位(3 pA - 3A),甚至扩展到30A。完全满足从实验室级别到小型成品电池的所有直流交流测试。新推出的Interface 5000系列电化学工作站更适合于功率略大的测试体系,最大电流达到5A, 可是实现正负极材料的阻抗同时测试, 深入机理研究与电池评估。另外,Gamry所有型号电化学工作站产品都可以配置为单通道电化学工作站,双恒电位仪,或多通道电化学工作站,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大的灵活性。Gamry电化学工作站产品线也推出下面旋转圆盘电极测试系统与太阳能电池测试系统.刚瑞(上海)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市杨浦区逸仙路25号同济晶度310室 200437 电话: 021-65686006 传真:021-65688389微信公众号:Gamry电化学
  • 邀请函|2019 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湖南大学共同主办的2019 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学术研讨会,将于 2019 年 6 月 18 日至 6 月 20 日在湖南长沙现代凯莱大酒店召开。本届会议旨在加强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领域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会议将围绕“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主题,以学术交流为重点,针对能源材料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缺陷化学这一研究热点难点展开深入讨论,促进学科交叉。会议主题涵盖材料缺陷化学、光电催化、燃料电池、储能电池、能源材料表征技术等。大会诚挚地邀请从事能源材料与缺陷化学研究的同行及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同仁积极参加会议!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珀金埃尔默将亮相此次会议,设有展位,欢迎大家莅临! 扫码签到赢取礼品注:会前抽奖现场到展台领取,或留地址邮寄均可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可持续化学和工艺的未来: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的融合
    本期推文主要编译整理了 Xin YeeTai 等发表在 Energy and AI 的综述《可持续化学和工艺的未来: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的融合》(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process: Converg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and hardware)。论述了在工业 4.0 的背景下,可持续的化学过程可能会成为一个智能实验室,将网络物理系统与先进的人工智能和稳健的检测技术连接起来。它还将创建一个闭环系统,包括合作和协调机器、自我决策系统、自主问题解决和学习系统。此外,还讨论了闭环系统在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挑战。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绿色合成的可持续化学是一个及时的研究课题,其愿景是在不损害子孙后代的情况下满足当前需求。在工业 4.0 时代,可持续化学和过程正经历着从连续流系统到下一层级操作的剧烈转变,例如通过将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集成到网络物理系统中的协作和协调机器、自决策系统、自主和自动问题解算器。由于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之间缺乏融合,开环系统面临着数据隔离、周期时间慢和资源管理不足等挑战。新兴的研究致力于加速这些循环,通过增材制造、内置在线监测和人工智能减少多步骤过程和实时表征之间的时间。最终目标是同时提出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工艺配方、流程合成和分子表征,每个步骤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这一过程被称为“闭环”,它将潜在地创建一个具有高度集成系统的未来实验室,并生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平台,用于端到端同步、自进化、反向分子设计和自动科学发现。该观点提供了一种方法,分别通过人工智能和增材制造,结合内置在线监测,分别理解网络和物理系统。此外,还讨论了闭环系统在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挑战。01 引言可持续化学过程是一个科学概念,它寻求在不牺牲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当前的需求。近年来,连续流化学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从基本的实验室技术发展到实践中复杂的多步骤工艺。与传统的间歇系统相比,它具有搅拌快、传热快、反应时间控制有效、对有毒和高活性化学品实验安全等优点。此外,连续流化学可以更快地发现绿色化学产品和合成路线,大大减少了实验室和工业规模的污染物排放。连续流化学是实验室里的微型连续装置。它被认为是可持续化学工艺从科学研究向工程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垫脚石。以层流为基础的燃料电池是可持续化学过程的一个显著例子,它利用液体燃料作为可持续资源,在微通道中持续产生能量,并产生水作为副产品,而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太阳能是一种巨大的、可靠的、实际上用之不竭的能源,具有均匀的辐照,可以很容易地与连续流反应器集成在一起,在流太阳能电池中产生化学能和电能,如产生单重态氧和去除水中的有毒成分。可持续化学过程的概念也体现在碳捕获和利用上,即以微胶囊或微流体装置的形式持续捕获温室气体,然后转化为绿色合成产品。第四次工业革命,又称工业 4.0,正在形成一种演变,其影响已遍及各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工业 4.0 的背景下,可持续的化学过程可能会成为一个智能实验室,将网络物理系统与先进的人工智能和稳健的检测技术连接起来。它还将创建一个闭环系统,包括合作和协调机器,自我决策系统,自主问题解决和学 习系统。可持续化学过程的智能实验室的目标是通过适应“即插即用”的原则,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完全灵活的生产。鲁棒的传感技术可以灵活地嵌入到多步反应和分离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因此,3D 打印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因为其灵活和可定制的独特属性,使“即插即用”的原则快速实现。此外,在智能实验室中采用数据驱动策略,可以提高灵活性和智能制造水平。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这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通过内置在线监测过程来保证。此外,智能实验室也被称为“黑暗实验室”、“熄灯实验室”或“无人实验室”,不需要人力。[来源:曼森生物视频号] 曼森无人化实验室检测全流程自动化,实现检测全流程黑灯作业它运用人工智能实践预测、自动化和自主、自行为和自决策的方法,在可持续化工过程中进行智能控制、调度、设计、过程控制质量和维护。例如,巴斯夫正在实施工业 4.0,将 3D 打印应用于现场设施、连接系统以及用于过程管理和控制以及虚拟工厂调试的先进预测和分析模型。施耐德电气采用了 3D 打印、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先进的传感器,使生产率提高了 2-7%,能源利用率提高了 30%,运营成本降低了 50%。将增材制造、先进 AI 和鲁棒传感器应用于工业规模工艺,在提高工艺效率、能源利用率和成本效益方面显示出显著的势头。如前所述,AI、数据和硬件是智能实验室的基础模块。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一种模拟,它被编程在机器中,使它们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行动,比如学习和解决问题。在可持续化工过程中,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和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算法是监测、优化和控制中常见的数据驱动方法。因此,将先进的传感技术嵌入到多步骤过程中进行在线监测,可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这是数据驱动方法的主要关注点。通过内置在线方法,可以获得化学过程的实时数据,如反应物使用量、产品收率以及操作条件,如 pH、温度和压力,这些都是离线分析技术无法获得的。在线方法直接测量工艺流程,不需要去除或转移样品,而在线方法自动分析样品材料,不需要分配工艺。将先进的传感技术集成到反应室需要灵活的硬件设计,这可以通过增材制造(AM)方便。AM 也被称为 3D 打印,是一种绿色制造技术,从数字输入建立三维物理输出,而不需要传统的工具。该定制工具为需要定制、灵活性和设计复杂性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优势。AM 在燃料电池、流动化学等能源产生装置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除此之外,人们还非常希望将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结合到实验室规模的研究中,以简化之后的升级过程。到目前为止,许多工作已经分别讨论了智能工厂的网络和物理系统。网络系统指的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的融合,数据通过先进的感知技术产生,并被人工智能算法用于执行任务,如在云空间的自我优化和预测。相比之下,物理系统描述了智能实验室的硬件,如多步反应器、分离器和检测技术,它们可以通过 AM 技术实现物理集成,用于内置在线监测。在这样的网络和物理系 统中,如果没有 AM,网络系统的鲁棒性将受到低自定义能力与强大的检测技术 连接的阻碍,从而导致构建可靠模型的高质量数据的丢失。另一方面,如果没有 人工智能,物理系统将只能执行实时监控,而没有智能反馈和控制,限制了物理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功能。因此,人工智能、数据和硬件的融合可以实现智能可持 续化学的物理和虚拟意义。02 通过增材制造和在线监测实现的智能物理系统这里的物理系统指的是用于反应器、分离器和先进检测等可持续化学过程的智能实验室的硬件。由于对实时信息的需求,有必要通过增材制造将它们集成到外壳和套管中,以便进行内置在线监测。AM 可以减少生产集成先进检测的定制反应室的周期时间。这种无与伦比的方法可以鼓励研究人员执行一种更迭代的方法,在现有的硬件中嵌入特定的几何形状。因此,可以根据工艺的要求,立即修改设计。此外,它还可以避免有价值但寿命较短的中间体检测的损失。目前,各种检测技术,如温度监测、光谱学和成像,已通过 3D 打印用于在线监测在可持续化学应用中得到了报道。例如,Monaghan 通过超声波添加剂制造(UAM)开发了多材料结构光谱学,将纤维药物嵌入金属微反应器中,用于 B维生素烟酰胺和荧光素的现场监测,如图 1 A 所示。通过启用 AM 的现场监测,研究人员可以从反应物的使用中获得实时数据,而使用离线分析技术无法看到产品形成和中间体生成。Maier 等人通过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开发了带有在线氧传感器的不锈钢反应器。这被证明是研究格氏试剂在流动中氧化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这两项工作都表明了 AM 技术在制造高度复杂的金属器件方面的稳健性,这些器件适用于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应用,同时在更自由的设计中保持高精度的测量。在空气污染监测的另一个应用中,熔融灯丝制造(FFF)用于制造带有嵌入式半导体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光催化气相反应器,该传感器测量电阻变化。这种 3D 打印气体传感器采用廉价的方法制造,并配有现成的组件,如光催化过滤器和模数转换器。采用 AM 技术还可以安装更强大的检测单元,并改进系统性能评估。例如,在燃料电池系统中,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是评估性能的标准实时信息。采用熔融沉积模型(FDM)在高温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上嵌入电子顺磁共振(ERP)光谱,用于阴极电导率测量。Polyjet 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且经济高效的方法,当使用商业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提供的低强度 X 射线进行水分布可视化(图 1 B)时,设计足够小的夹具,以实现良好的信噪比,否则很难通过常规机加工制造。这项工作突出了使用鲁棒传感器实时监测层流燃料电池的机会。Menzel 等人通过 FDM 提出了一个 3D 打印化学合成系统,包括反应器、分离器、压力调节器和泵,如图1 C所示,该系统为多步化学合成创建了一个完整的连续流系统。 在低成本 3D 打印技术上对耐高温和耐化学腐蚀的聚合物(如聚醚醚酮)进行 3D 打印,为可持续化学过程中的高温和腐蚀应用创造了机会。图 1 (A)UAM 池光谱测量示意图,其特征是垂直于微流控通道嵌入涂层光纤,用于分析荧光素溶液 (B)具有三维打印池支架和流场夹具的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内的可视化设置 (C)使用三维打印反应器、泵、BPR 和膜分离器曼森人工智能自动化实验室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日益渗透,借助先进信息技术与前沿管理理念打造智慧实验室,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创新变革浪潮之下,曼森生物全自动化检测检验实验室解决方案从精益化、智能化、持续化三大方向持续深化创新,为实验室的运营管理与未来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成为助力实验室实现自我革新的新引擎。NO.1高通量发酵平台平行生物反应器:由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嗣良教授技术团队研发的平行生物反应器,区别于传统的生物反应器,具有高度平行性(同步性和重现性),利于高校实验室和企业研发实验室使用。NO.2液体处理机器人全自动分液机器人:采用协作机器人进行分装液体,通量高、速度快、灵活性大、兼容试管、离心管、三角瓶、蓝盖瓶、容量瓶、微孔板等多种形式容器,特别是可以分装接触皿将液体自动定量分装到各种容器中。梯度稀释机器人:样品的梯度稀释、复制和重排组合,适用于试管间、孔板间稀释;有吹吸混匀功能。可以同时稀释4种样品。NO.3四通道平板分装仪四通道平板分装仪:该设备拥有智能操控、分装准确、可自定义分装参数等特点,可以同时分装1-4种培养基。仪器启动后无需管理,自动进行培养基的分装及平皿堆叠,可大幅度减少操作人员工作量,是实验室分装平板培养基的优选设备。未完待续参考文献:Xin Yee Tai, Hao Zhang , Zhiqiang Niu, et al.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process:Convergr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ate and hardware. Energy and AI 2 (2020) 100036文章来源:本文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与曼森生物合作供稿排版校对:刘娟娟编辑内容审核:郝玉有博士
  • 8月2-4日!电能源前沿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嘉宾阵容揭幕:60+国内外专家报告,产学研专家学者齐助力
    会议介绍会议主题: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本次大会以“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为主题,聚焦电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围绕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基础、锂离子电池及系统、钠离子电池及材料、锂金属及固态电池、先进发电及新型储能等专题展开讨论,大会将搭建先进电能源材料、器件、系统集成应用领域的权威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与学生、企业家、投资者参加本次盛会。会议信息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单位天津中电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电源技术》编辑部会议时间2024年8月2-4日(2日下午报到)会议地点天津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大会主席:刘兴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演讲议程8月3日上午 大会报告8:30-8:40开幕式致辞主持人刘兴江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8:40-9:10固态锂电池未来发展南策文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9:10-9:40提高锂离子电池比能量的技术方向杨裕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化研究院9:40-10:10Quick Degrad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on Batteries逢板哲弥日本化学会前会长10:10-10:30茶歇10:30-11:00电能源科技前沿及创新发展刘兴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11:00-11:30太阳能光伏产业化前沿技术及发展沈文忠上海交通大学11:30-12:00绿色制氢与燃料电池研究进展邵志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2:00-13:30自助午餐8月3日下午 分会场一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基础主持人:郑洪河 高学平13:30-13:50正极材料技术革新升级动力和储能锂离子电池黄学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3:50-14:10锂离子电池界面溶剂化结构调控艾新平武汉大学14:10-14:30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挑战刘兆平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4:30-14:50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应用研究王振波哈尔滨工业大学,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4:50-15:10废旧锂电正极材料修复再生与回收再利用戴长松哈尔滨工业大学15:10-15:30茶歇主持人:黄学杰 刘兆平15:30-15:50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高效制备研究曹雁冰中南大学15:50-16:10锂电池硅负极预锂化与基于SEI新机制的界面调控方法郑洪河苏州大学16:10-16:30超高镍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结构调控高学平南开大学16:30-16:50水系锌电池正负极界面协同调控研究杨阳厦门大学16:50-17:10电解液调控转换反应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王丽平电子科技大学17:10-17:30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本质安全设计及产品迭代应用种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00-20:00晚宴8月3日下午 分会场二锂金属及固态电池主持人:杨勇 姚霞银13:30-13:50全固态电池固-固界面的改性及其表征杨勇厦门大学13:50-14:10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与固态电池研究进展郭向欣青岛大学14:10-14:30NASICON结构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汤卫平上海交通大学14:30-14:50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姚霞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4:50-15:10硫化物(卤化物)全固态电池研究进展王建涛国联动力研究院15:10-15:30茶歇主持人:刘全兵 张卫新15:30-15:50高镍三元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构建与电化学性能调控张卫新合肥工业大学15:50-16:10反应性聚合物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的设计与调控旷桂超中南大学16:10-16:30高比能固态电池技术研究李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16:30-16:50电动飞行器用高比能锂金属二次电池技术探索与实践赵子寿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6:50-17:10电化学纳米反应器设计及其锂硫电池应用研究刘全兵广东工业大学17:10-17:30高性能锂原电池研究及工程化苏晓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18:00-20:00晚宴8月3日下午 分会场三先进发电及新型储能主持人:张华民 陈永翀13:30-13:50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产业化现状及展望张华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3:50-14:10电化学能源转化与储能的离子传导膜研究王保国清华大学14:10-14:30半开放锂浆储能专用电池技术进展陈永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14:30-14:50水系铁镍电池氢电双储能技术探讨与应用宋二虎河南创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4:50-15:10功能化水系电解液设计和储能机制研究姜珩吉林大学15:10-15:30茶歇主持人:齐志刚 韩敏芳15:30-15:50燃料电池技术硬核及政策市场双轮驱动齐志刚北京新研创新科技有限公司15:50-16:10甲醇燃料电池优化及发展行业专家16:10-16:30高温可逆燃料电池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韩敏芳清华大学16:30-16:50阴极闭式空冷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应用王涛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航天氢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6:50-17:10电解制氢研究与实践俞红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7:10-17:30基于酞菁配合全共轭COF氧反应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李忠芳山东理工大学18:00-20:00晚宴8月4日上午 分会场四锂离子电池及系统主持人:沈炎宾 种晋8:30-8:50进一步理解锂离子电池的机理何向明清华大学8:50-9:10含共晶溶剂添加剂电解液及其金属锂二次电池性能研究钟海暨南大学9:10-9:30智能电池:让电池更加透明、聪慧、灵活李宜丁北京理工大学9:30-9:50基于EIS的电池健康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丁飞河北工业大学9:50-10:10茶歇主持人:何向明 丁飞10:10-10:20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栗欢欢江苏大学10:20-10:40分子自组装调控高比能电池界面化学沈炎宾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10:40-11:00宽温域高安全锂电池技术进展刘恋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00-11:20电池组安全性管理及主动均衡技术研究李琨天津理工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11:20-11:40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在锂电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郑立才天津三英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12:00-13:30自助午餐8月4日上午 分会场五钠离子电池及材料主持人:徐国平 周震8:30-8:50复合磷酸铁钠钠离子电池材料与技术夏永姚复旦大学、上海璞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50-9:10钠离子储能电池及系统的开发及思考涂健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9:10-9:30储能用聚阴离子钠离子电池研究曹余良武汉大学、深圳珈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30-9:50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储钠性能研究章根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50-10:10茶歇主持人:夏永姚 曹余良10:10-10:30高安全性钠离子正极材料和电芯研究进展徐国平天津中电科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10:30-10:50固态钠电助力双碳目标周震郑州大学10:50-11:10安全高能电池关键材料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严振华南开大学11:10-11:30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芯开发戚兴国中科海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2:00-13:30自助午餐8月4日上午 分会场六先进发电及新型储能主持人:张超 左志强8:30-8:50太阳能电池多尺度多物理场仿真李微天津理工大学8:50-9:10空间用钙钛矿基叠层太阳电池张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9:10-9:30临近空间太阳能飞行器能源系统的智能管控左志强天津大学9:30-9:50核电源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吕冬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9:50-10:10茶歇主持人:曹高萍 阮殿波10:10-10:30高功率、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的设计与工程化阮殿波宁波大学,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两院外籍院士10:30-10:50基于多电子机制构建高性能新体系电池黄永鑫北京理工大学10:50-11:10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曹高萍解放军防化研究院11:10-11:30超级电容器在功率电能源中的应用及技术进展时志强天津工业大学12:00-13:30自助午餐会议注册费7月15日前交费:2000元/人,学生代表1500元/人;7月15日后及现场交费:2500元/人,学生代表2200元/人。报名二维码汇款信息单位名称: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开户行:中国银行天津中北支行账号:277870507087汇款请备注会议名称或扫码付款:大会赞助欢迎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赞助本次会议,大会提供背景板企业LOGO展示,大会冠名、晚宴赞助、代表证赞助等。有关赞助事宜,请联系会议组委会。联系方式参会报名:付甜甜:15900363004(微信同号);futiantian@cjpstj.com郁济敏:13920991365(微信同号);yujimin@cjpstj.com会议赞助:李 静:13612001386(微信同号);lijing@cjpstj.com郁济敏:13920991365(微信同号);yujimin@cjpstj.com徐冰:15922000313(微信同号);ltip_xubing@126.com魏晖浩:13552834693(微信同号);weihh@instrument.com.cn预定酒店:扫描二维码预定酒店(022-58038666)酒店路线:天津南站:1)直线距离600米,步行10分钟可到达酒店;公交车312路、707路→社会山中心下车(一站地)→步行5分钟抵达酒店;天津站(东站):站内乘坐地铁3号线→南站方向→南站终点站下车;天津西站:站内乘坐地铁6号线 →红旗南路→地铁3号线→南站方向→南站终点站下车;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站内乘坐地铁2号线→曹庄方向→天津站换乘地铁3号线→南站方向→南站终点站下车;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
  • NSFC-RSC国际能源化学会议暨Chemical Science可持续能源国际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2018年12月7-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英国皇家化学会共同主办、黑龙江大学承办的NSFC-RSC国际能源化学会议暨Chemical Science可持续能源国际学术会议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12月7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黑龙江大学校长付宏刚教授致辞,他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随后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席Sarah Thomas博士、Chemical Science杂志执行编辑May Copsey博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处董建华处长分别致欢迎辞。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严明教授主持。 会议期间,国内外能源化学相关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际知名专家等作了21场精彩的邀请报告。来自国内的优秀青年学者也奉献了10场精彩的口头报告。同时,参会代表展示了近百份高质量墙报。报告精彩纷呈,现场反应强烈 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近年来能源化学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为进一步增强我国能源化学领域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彰显了国际能源化学未来发展动态。这必将有力地提升了我国能源化学领域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北京中教金源科技有限公司也有幸参加了本次盛会,并向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了公司在光催化领域的新产品,新设备,受到了一致肯定和好评。展会现场中教金源展台
  • 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迎接考察评估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现场考察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天南楼召开。由山东大学教授陶绪堂任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林、清华大学教授党智敏、吉林大学教授刘冰冰、苏州大学教授张克勤组成的专家组成员莅临现场考察评估。校长曹雪涛出席考察会。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陈军在会上作实验室工作汇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曹雪涛代表南开大学感谢教育部以及兄弟院校、各位同行一直以来对南开的支持。曹雪涛说,陈军院士领衔的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南开的一张闪亮名片,我校在人才引进、仪器平台建设等方面对该实验室给予全力保障,大力支持一流学科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陈军在汇报中介绍了实验室建设基本情况、学科与专业支撑、资源投入与条件保障、政策支持与监督管理等。专家组听取了汇报,对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审核了相关佐证材料,并反馈了本次现场考察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定位明确、成绩突出、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符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相关规定要求,同时指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实验室发展迈上新台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教育部定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本次评估考察期为2013年至2017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我校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处负责人参加会议。 /p
  •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通过验收
    3月8日至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教育部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进行验收。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化学科学部主任杨学明线上参会,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相关人员、项目验收组专家、项目四个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等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杨俊林和验收专家组组长主持。   谢心澄指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议专家在验收时重点考察仪器的原创性、研究目标的实现情况、仪器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和指标的先进性,以及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学科发展所取得的作用。他强调,部门推荐项目验收通过后,基金委适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后评估。因此,希望项目负责人加强后期管理,注重仪器的运行使用与开放共享,提高科研仪器的使用效率和水平,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探索前沿和服务国家需求夯实技术基础。杨学明指出,过去5至10年,我国在化学领域批准建设的比较重大的科学装置对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证明化学领域和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合作可以把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做好,证明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研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实力。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代表项目四个承担单位发言。   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作的项目工作报告,以及监理组相关人员作的监理情况报告,并进行了质询和现场考察,听取了仪器测试组报告、财务组验收意见及档案组审核情况报告。经过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达到了预期研制目标,符合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集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大连化物所的相关优势,建设了一套具有先进水平的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红外到远红外波段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以及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光源的固/气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原子力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光解离光谱实验线站和光激发光谱实验线站五条实验线站。各实验线站分别在四个参研单位研制,最终搬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集成,经调试、验收后开放运行,为化学、物理、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研发平台。   该项目的仪器研制历经8年,在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克服各种困难,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覆盖中、远红外波段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具体包括:开发了包含光波导效应的光场数值计算方法和程序,实现了加波导的自由电子激光振荡器的模拟;研发了2856MHz次谐波可调、高重频电子枪,实现了基于同一台电子加速器的中红外和远红外两套振荡器的运行;建成了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谱实验线站、上/下入射激发模式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原子力显微镜实验线站和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分子反应散射实验线站。   该项目中,大连化物所江凌研究员团队负责研制了一套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光解离光谱实验站,实现了金属化合物团簇的高灵敏红外光谱探测及结构表征,对诠释催化反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