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杰出人才

仪器信息网杰出人才专题为您整合杰出人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杰出人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杰出人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杰出人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杰出人才话题讨论。

杰出人才相关的资讯

  • 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受训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日,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高级研修班在华中农业大学举办,第二批入选的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参加了培训。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悉,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是农业部按照国家人才规划纲要部署,从2011年起组织实施的人才项目,计划分两批在全国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建立300个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大力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据统计,2011-2015年,首批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共主持了2954项国家级课题、2286项省级课题以及274项国际合作课题;其中6人当选为“两院”院士,11人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17人入选“千人计划”,24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已成为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工程的知名品牌,充分发挥了培育大专家、建设大团队、产出大成果的孵化器作用。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了解,本次培训围绕“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就“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科学精神以及打造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等主题安排多场专题报告和研讨交流,并邀请第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代表分享团队建设经验。 /p
  • 科技界委员:“研而优则仕”毁了青年杰出人才
    :“如果不能刹住‘研而优则仕’之风,造就与强盛国力相配的大师队伍将永不可能!”在政协科技界委员小组讨论会上,年近古稀的李邦河委员忧心地呼吁。   “现在社会上问的比较多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事!”3月6日上午,多位科技界委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回应“钱学森之问”首先要澄清这一误解。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邦河委员看来,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以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 但走出摇篮后,要最终成为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   李邦河曾仔细剖析过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详尽材料:《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李邦河注意到,在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里,钱学森专门强调,虽然自己在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却没有拿出创新的东西,只有在加州理工学院,才开始创新,历经20年。   “这表明,钱老的成长实际上是分两步:一、打基础 二、在创新的环境中长期努力。”李邦河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委员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在陈凯先委员看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单是教育问题,还有人才的使用问题。今天,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大学、实验室做了很多很优秀、很前沿的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陈凯先说,年轻人的工作岗位,既是一个发挥作用的舞台,也是一个继续成才的环境,需要探讨的是,人才怎样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多年的观察中,李邦河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显示出卓越创新才能的年轻人,有些已经走到了钱老的第二步。但让人叹息的是,往往听说某某年轻人科研工作很出色,不久就传出他当了官的消息,从此便难以听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   李邦河将此归结为“研而优则仕”现象,“近10年来,这一现象愈演愈烈,似已成风。”   而此风对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危害,已日渐显现。李邦河对此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教育不当会妨碍创新幼苗的出土,“研而优则仕”则使已长成中等大小的创新之树,不能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大科学家几乎是不在创新高峰期当官的   在数学界有两个历史最久的大奖: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李邦河委员曾委托著名数学史家李文林对此做过专题调研。   调查显示,在48位菲尔茨奖得主中,担任过所长、科研主管、院(校)长的有23人,其中9人在得奖9年后任职 在48位沃尔夫奖得主中,担任过类似职务的有17人,其中至少有12人任职时已超过50岁,甚至70岁。   “由此可见,大数学家是几乎不在创新的高峰期当官的!”   前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李邦河记忆犹新: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   在李邦河委员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无疑,时间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的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   而按照现行的科研体制和机制,科研单位的领导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评审、跑项目、找资金上面。   据陈凯先委员观察,“现在很多研究所通常让学术能力最强的人担任所长,但这些人并不一定具备管理能力,还要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申请项目、处理行政杂事上,荒废了科研”。   一位委员也现身说法,当年在国外,基本上是全身心地投入,至少95%以上的精力是放在学术上,但回国后,领导信任,压上管理的担子,很多时间用在开会、汇报上,能有50%的精力做科研就很不错了,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一个故事在科技界委员中广为传播。20年前,一位年轻科学家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大奖,然而在科研创新的鼎盛年龄相继被压上院长、校长的管理重担,最后甚至完全脱离了学术界到政府做官,科研也逐渐荒废了。   “至少在科学界损失了一位很可能成为大师的人才!”一位委员惋惜不已。   “研而优则仕”凸显评价体系单一   李邦河委员认为,出现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还与人们对各级领导口中频频出现的“领军人物”一词的模糊认识密切相关。   什么是科技界的领军人物?李邦河委员的答案是:是以学术思想和成就引领科学潮流的人物,而不是官。   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最大的领军人物,无疑是爱因斯坦,但他不是官。   而在现实中,把“领军人物”混同于“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位科技界委员在小组发言时表示,一则材料让他哭笑不得:在报道某单位一个拔尖人才计划的成果时,第二项赫然写着:培养了93名所局级以上的干部。   “古人励志,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选择,人才走向,历来就有不同的路。”李邦河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众多委员的共鸣。   一位委员特别怀念刚参加工作时的环境,“老一辈科学家都在业务领域里名闻遐迩,但他们并不是什么领导。”   “尊重人才,不是尊重他去当官,这是两个需要厘清的概念。”陈凯先委员表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年轻人一旦优秀了,就只有给一个官位才是认同。   事实上,科技创新和科研工作管理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究竟是适合做科技攻关还是适合当官,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冒尖就做官”,这种“官本位”现象最终会影响科技创新。   这位被人称道的药物化学家十多年前就当选中科院院士,十个月前才出任大学校长。在他看来,真正尊重人才,真正解决好人才评价体系问题,应该是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相应待遇和荣誉,回归专业领域内以知识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激励科研人员。
  • 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名单出炉 王贻方等6人上榜
    座谈会现场  3月2日上午,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周祖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萌,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汤涛主持。  国家“万人计划”于2012年9月启动实施,首批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共6人,分别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卢柯、北京大学刘忠范、清华大学薛其坤、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马永生。  科学家工作室是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的特殊支持,由“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是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座谈会上举行了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揭牌仪式,周祖翼、汤涛分别为杰出人才颁发了入选证书。6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及代表分别作了发言。王贻芳、周忠和和金属所副所长张哲峰(代表卢柯)在发言中汇报了近几年的主要科研工作进展。他们表示,科学家工作室开创了人才、团队和项目集成支持的新模式,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不负社会各界的期望。  张涛在代表“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用人单位发言时指出,中科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以这次科学家工作室挂牌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具体建设方案及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全力支持首席科学家开展工作。同时将进一步做好政策衔接和科学家工作室的培育工作,争取有更多的杰出人才进入科学家工作室序列,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高端人才基础。  周祖翼在讲话中介绍了召开此次“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座谈会的目的、意义和建设科学家工作室的总体考虑。他指出,要高度重视、把握机遇,加快培养造就大师级人才 要集中资源、创新机制,支持建好科学家工作室。他强调,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定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完善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科学家工作室管理机制。周祖翼希望各位入选专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做科研、带队伍、树道德等各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当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教育部人事司、科技司,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中科院人事局,基金委计划局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座谈会前,周祖翼参观考察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同步辐射装置,并与科研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
  • 天津发力杰出人才培养:经费200万起 可自行采购仪器
    p   天津市杰出人才是市级最高学术技术称号。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20人左右 /p p   一次性给予每人200万元专项支持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合作交流及团队建设等 每年资助每人2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学术科研活动 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生活津贴 /p p   优先支持杰出人才参评国家级科技奖项和荣誉称号,申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人才培养工程 /p p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选拔杰出人才,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日前,天津市出台《天津市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p p   据了解,天津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是本市设立的顶尖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杰出人才是市级最高学术技术称号。杰出人才应取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系统的创造性研究成果,有重大发明创造,能够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办法》对杰出人才近5年来取得的业绩成果设置了严格条件。 /p p   《办法》规定,杰出人才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20人左右。包括推荐、初选、审核、评选、决定等严格的选拔程序。 /p p   为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更加精准地引才聚才,《办法》规定了八项对杰出人才的支持政策。一是一次性给予杰出人才每人200万元专项支持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合作交流及团队建设等 每年资助杰出人才每人2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学术科研活动 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生活津贴。二是优先支持杰出人才参评国家级科技奖项和荣誉称号,申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人才培养工程。三是杰出人才聘请来津进行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的外省市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可直接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四是杰出人才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来津参加高水平学术论坛、年会等学术交流活动的,给予活动经费50%的支持。五是杰出人才科研项目本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一年使用。 strong 经市政府同意,科研仪器设备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可自行采购和选择评审专家 /strong 。六是杰出人才承担科研项目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三项支出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的预算总额。七是杰出人才参加国(境)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其因公出国(境)批次数、人数、在外停留时间根据实际需要审批。八是杰出人才享受医疗保健待遇。每年与院士专家一起参加学术休假活动。 /p p   本市还将建立杰出人才信息库,搭建服务共享平台,实行杰出人才一人一策、一人一档,明确主管部门和专职工作人员对杰出人才进行跟踪服务。 /p
  • 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申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共建高校,部属相关单位:  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是农业农村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具体举措。2011年起,我部牵头实施了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分两批选拔培养了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予以专项经费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工作部署,2021年将遴选100名青年农业科技人才,纳入“十四五”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现就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人基本条件  (一)中国国籍,矢志爱国奉献,热爱三农事业。坚持科学精神,严守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  (二)前沿交叉学科、种业及耕地创新领域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科技工作者 其他领域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8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科技工作者。   (三)具有突出的科技创新活力,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态势有较前瞻的把握。研究方向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需求,预期成果具有带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良好前景。  (四)具有从事相关研究必需的科研条件及精力。  (五)身体健康,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推荐渠道及名额分配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部门分别推荐不超过5名,原则上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  (二)中国科学院推荐不超过8名。  (三)中国农业科学院推荐不超过25名。  (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各推荐不超过8名。  (五)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共建大学每单位推荐不超过8名。  (六)其他部属单位各推荐不超过2名。  三、材料报送要求  (一)拟推荐申报人须在工作单位公示3个工作日。公示内容包括申报条件、拟推荐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科研业绩等。公示无异议后按程序和各自渠道报送。  (二)各单位报送的材料需包括:  1.推荐单位公函1份   2.《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书》(附件1)纸质版一式4份及其电子版(包括带签章的PDF文件和Word文件)   3.《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人汇总一览表》(附件2)纸质版1份及其电子版(Excel格式)。  (三)申报材料要求不涉密,如有涉密请提前告知。材料一经受理,不再退还,请自留底稿。  请于2021年9月1日前将以上纸质版材料(签章完整)及电子版(光盘形式)寄送至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咨询处,逾期视为放弃。文件可从农业农村部网站、中国农业人才网下载(www.moa.gov.cn,www.moahr.cn)。  四、联系方式  (一)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科技条件处 靳 红  联系电话:010–59193054  (二)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咨询处 李厥桐  联系电话:010–59194484  电子邮箱:nxhyjzx@126.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806室  邮政编码:1001251.农业科研接触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书.doc2.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人汇总一览表.doc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1年8月17日
  • 陕西省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发布
    按照《关于开展全省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选拔工作的通知》(陕教工组办〔2022〕6号)精神,在各高校推荐、省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省委教育工委委员会议研究,拟确定西安交通大学何海龙等100人为陕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现将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通过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向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实名反映。单位反映的,请出具正式函件并加盖公章。 公示时间:2022年8月24日至30日 联系人:马斌 代春吉 联系电话:029—63907013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南段10号中共陕西省委西院1号楼10层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 电子邮箱:jgwzzbrc@126.com 邮编:710054 附件: 陕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doc 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2022年8月23日附件陕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序号推荐高校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学位专业技术职称学科方向1西安交通大学何海龙男汉1987.11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电气工程2西安交通大学张浩男汉1990.10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生物学3西安交通大学刘园园女汉1985.02群众博士教授工商管理4西安交通大学杨哲男汉1988.10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生物医学工程5西安交通大学王宇锋男汉1989.11中共党员博士住院医师/助理研究员临床医学6西安交通大学吴志强男蒙古1987.0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7西安交通大学朱学虎男汉1987.03群众博士副教授统计学8西安交通大学王亮男汉1985.10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哲学9西北工业大学高永胜男汉1989.03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10西北工业大学姚西文男汉1988.03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1西北工业大学王攀男汉1988.03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12西北工业大学孙绍勇男汉1990.05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3西北工业大学施瑶男汉1988.04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兵器科学与技术14西北工业大学张鼎文男汉1990.03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人工智能1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段翔男汉1987.11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1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婷婷女汉1986.11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数学1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豪男汉1990.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1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立川男汉1988.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网络空间安全19陕西师范大学罗扬眉男汉1985.09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心理学20陕西师范大学陈亮男汉1987.08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教育学21陕西师范大学任杰男汉1988.08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陕西师范大学史维娟女汉1987.10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数学23长安大学赵秦阳男汉1993.06群众博士讲师材料加工工程24长安大学白礼彪男回1986.03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25长安大学包含男汉1988.02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6空军军医大学耿凯文男汉1989.12中共党员博士主治医师神经生物学疼痛医学27空军军医大学穆楠男汉1989.07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生理与病理28西北大学贾连港男汉1985.0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中国史29西北大学韩迪女汉1989.04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数论30西北大学王欣亮男汉1986.08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公共管理31西北大学陈卓玥女汉1987.08中共党员博士讲师生物医学32西北大学张天龙男汉1987.06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分析化学33西北大学胡小燕女汉1985.04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中国语言文学34西北大学于红岩女汉1986.0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5西北大学石阳男汉1984.10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应用经济学36西安理工大学张晓女汉1986.01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数学37西安理工大学褚巧玲女汉1987.0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38西安理工大学付钰伟女汉1990.04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电气工程39西安理工大学易鹏男汉1985.09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40西安理工大学石程女汉1986.11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艳秋女满1987.06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土木工程4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元男汉1988.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城乡规划4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倩女汉1987.05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4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董明放女汉1986.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凝聚态物理63西安工程大学李云锋男汉1987.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高全力男汉1988.05中共党员博士
  • 2011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名单公布
    2011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评选工作已经结束。为增强评选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现将评选产生的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自2011年11月16日算起)。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向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科技教育司反映。反映问题要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反映人需用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方式。不受理其他方式和匿名意见。   联系人: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丁力洪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魏 锴   电话:010-591933235919301659193301(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南里11号(100125)   附件:2011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名单 编号 姓名 工作单位 团队名称 所在学科群 所在实验室名称 1 邢永忠 华中农业大学 作物产量遗传创新团队 01 农业基因组学学科群 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武汉) 2 林 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农业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 01 农业基因组学学科群 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3 戴陆园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云南及周边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团队02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 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4 张学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主要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团队 02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5 胡培松 中国水稻研究所 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创新团队 03 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6 马有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 04 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7 刘建军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小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04 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8 番兴明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云南省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05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热带亚热带玉米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 9 陈绍江 中国农业大学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05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10 金黎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薯类作物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创新团队 06 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11 李 艳 南京农业大学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07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12 韩天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大豆发育生物学与广适应育种创新团队 07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13 李保成 新疆农垦科学院 西北内陆棉区棉花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 08 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14 李付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棉花转基因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 08 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15 王汉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油菜遗传改良创新团队 09 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16 刘继红 华中农业大学 柑橘抗逆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团队 10 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学科群 农业部华中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17 郭安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基因工程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 11 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学科群 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及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18 黄华孙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橡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11 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学科群 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 19 杨 宁 中国农业大学 动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1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 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 20 黄路生 江西农业大学 种猪生物技术创新科研团队 1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 农业部种猪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21 杨德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创新团队 13 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 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22 杨 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罗非鱼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13 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 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23 陈剑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病毒与病害防控生物技术创新团队 14 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科群 农业部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24 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粮棉作物重大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创新团队 14 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科群 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25 涂长春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特种动物生物制剂创制创新团队 15 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 农业部特种动物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 26 王笑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禽免疫抑制病研究创新团队 15 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27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 动物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创新团队 16 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学科群 农业部动物流行病学与人畜共患病重点实验室 28 朱兴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动物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研究创新团队 16 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学科群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29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创新团队 17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群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30 江世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17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群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31 孙 明 华中农业大学 微生物农药资源开发和新产品创制创新团队 18 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学科群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32 徐应明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农区污染环境修复研究创新团队 19 农业环境学科群 农业部产地环境质量重点实验室 33 梅旭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气候变化与农业防灾减损创新团队 19 农业环境学科群 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34 徐国华 南京农业大学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物学创新团队 2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群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35 周 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肥料养分高效利用创新团队 2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群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36 吴普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 22 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重点实验室 37 严昌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旱地作物水分生产力创新团队 22 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 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38 邓 宇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 23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学科群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39 呙于明 中国农业大学 鸡的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创新团队 24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群 农业部饲料安全与生物学效价重点实验室 40 李少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作物生理生态创新团队 25 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41 李培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生物毒素研究创新团队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群 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 42 杨曙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创新团队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群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43 李来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水产品加工团队 27 农产品加工学科群 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44 王 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程创新团队 27 农产品加工学科群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45 韩鲁佳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质装备技术创新团队 28 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 农业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46 赵春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精准农业创新团队 29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47 周清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农业遥感创新团队 29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48 许世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信息智能预警与服务技术创新团队 29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 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 49 李保明 中国农业大学 设施农业工程工艺与环境控制创新团队 30 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50 朱松明 浙江大学 设施农业装备与智能调控创新团队 30 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 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 70位杰出人才入选!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 获奖候选人公布
    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登记证书编号:国科奖社证字第0229号),由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设立并承办。“杰出工程师奖”奖励对象是,在全国范围内生产建设科研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推荐、形式审查、专业领域组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专家审议等环节,第五届杰出工程师奖共评选出40名杰出工程师奖候选人,30名杰出工程师青年奖候选人。根据《杰出工程师奖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需对上述70位获奖候选人的申报资料在公开媒体和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2年11月4日-2022年11月11日。
  • 盛司潼技术总裁应邀出席深圳优秀企业家和杰出人才代表新春联谊会
    近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0年深圳市共有近40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已批准的13家工作站中包括拥有&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创新人才的企业2家,其一为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博士后工作站的获批,扩大了深圳市博士后工作的覆盖面,为深圳市培养和集聚高端人才、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为公司搭建交流平台、加速人才引进、鼓励自主创新、提升核心技术实力开辟了新渠道,将有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我公司一直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断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完善科研组织机构,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目前,公司已拥有已拥有两千多平米的办公及研发场地,在留美归国博士、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首批引进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入选者盛司潼总裁的主导下,组建了由机械、电子、生化、生物信息等技术核心骨干组成的跨专业和学科的研发团队,其中海外教授、博士后、博士及高工占20%,硕士占35%,本科占45%。具有交叉学科,协同攻关的研发实力。公司将充分发挥已掌握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科研成果与科技优势,继续研发我国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的核心技术,并积极推动这一重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国民健康、医疗诊断、医学检测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公司诚挚地欢迎有志从事基因生物研究事业的博士们进站研习、交流和指导。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之生命科学概况简析
    编者按:8月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简称杰青)科学基金获奖名单。本文基于这份名单,结合之前4年的获奖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杰青性别分布,生命科学领域的杰青性别分布,杰青机构分布并对其中杰青&ldquo 大户&rdquo &mdash &mdash 中国科学院及附属机构的杰青概况进行分析,杰青职称分布概况。   经分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视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不过生命科学领域竞争更激励,且生命科学领域女性杰出青年人才相比其他领域更多。   1 性别分布与生命科学   (1)杰青性别分布      图1 2010~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象的性别占比   由图1可知,女性获奖者占比在10%~15%的区间内。这一比例相比男性占比仍然很低 但是结合《生命科学研究快报》第274期&ldquo 我国促进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rdquo (http://www.bioexpress.ac.cn/zhutis.asp?id=15828 )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比例实际上相比院士中女性占比只有5%来看,已经是比较高的资助比例。   (2)生命科学领域之杰青性别分布      图2 2010~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生命科学领域对象的性别比例   注:此次统计的生命科学包括交叉学科,并参照网络上公布的2010~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生物类)资料。   由图2可知,所有男性杰青中生命科学男性占比基本与生命科学受资助人数的比例相一致,进一步证明,男性在杰青中的主导地位。从学科领域来看,生命科学女性杰青占比比所有杰青中女性杰青占比高,可推测出生命科学领域女性杰出人才相对更多,而从所有女性杰青中生命科学女性占比来看,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   2 机构分布与生命科学   (1)杰青获资助人数靠前机构分布      图3 2010~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前十大机构分布   注:此次排名按照每个机构5年总资助人数进行排名   由图3可知,中国科学院是受资助最多的机构,其获资助人数占每年资助总人数的比例约为27%。      图4 2010~2014年中国科学院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人数排名靠前附属机构分布   由图4可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杰青基金的人数最多。   (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较多   经统计中国科学院5年共271人获杰青基金,其中生命科学(包括交叉领域)共90人,占比约33.2%。这一比例,与所有杰青获得者中生命科学领域占比五年平均值32.6%接近。   因小编能力所限,未能一一梳理出每年资助的学科领域分布,不过依据相关文献和资料,至少包括信息科学、数学、物理、能源、化学、生命科学等6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领域平均占比16.7%。而生命科学受资助占比在32.6%,可见生命科学领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较多的学科领域。   3 杰青职称   表1 2010~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象之职称分布      由表1可知,大多数获资助对象都是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包括副研究员或副教授获资助是相当不易的。   表2 2010~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象中副高级职称的获奖名单      由表2可知,这5年期间未有生命科学领域副高级科研人员获得杰青资助。一定程度上反映,生命科学领域虽然获资助比例较高,但相比其他学科领域杰出人才更多。   4 小结   由上文可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较多,但生命科学人才相对却更多,因而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申请杰青基金的竞争更激烈。不过,从性别来看杰青资助,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杰出青年女性也比其他学科领域更多。
  • “万人计划”将耗时十年遴选万名国内高层次人才
    9月19日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获悉,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介绍,“国家特支计划”是中央着眼于统筹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突出高端引领、全面推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2008年以来,为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引才机遇,中央先行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在部署“千人计划”的同时,中央还提出要深入研究、适时制定实施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今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部署之后,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推出了“国家特支计划”。这项计划与“千人计划”并行实施、协调推进,重点为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特殊支持。   “国家特支计划”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重点支持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第一个层次是“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第二个层次是“领军人才”,计划支持8000名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2000名35周岁以下、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国家特支计划”强调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人才支持计划。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对入选计划的重点对象提供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致相当的“重点支持经费”,并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重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同时,“国家特支计划”要求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入选者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培养支持力度。   “国家特支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下设专项办负责具体实施。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五部门设立评选平台,分别负责开展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申报和初选。为确保计划实施效果和公信力,“国家特支计划”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在遴选程序、遴选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审专家的选择等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效用评价、公信调查和管理评估机制,努力把“国家特支计划”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品牌工程。   据介绍,“国家特支计划”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为依托,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评选已陆续启动实施。其中,“青年拔尖人才”首批评选工作已接近尾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评选已开展前期工作,其他各类人才评选工作将于年底前取得实质性成果。
  • “万人计划”开始实施 将更大力支持国内人才
    扶持国内人才的“万人计划”目前已开始实施。9月2日,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在京向南都记者证实,“万人计划”将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相对应,以更大力度支持高端人才国产化。   “万人计划”针对国内的专家学者,而非留学人员,这与已实施4年的“千人计划”将实现有效互补。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目前已分7批引进2263名海外高端人才,其中创新人才1818人,创业人才445人。但执行中也呈现出人才地域分布不均、用人不力等状况。   而“万人计划”则能有效弥补此缺陷。据中组部会同有关部委制定的实施方案,“万人计划”将高层次地覆盖国内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领域、创新和创业两大类型的一流人才,意在通过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支持一批拔尖人才,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据王晓初透露,在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上,“万人计划”与“千人计划”保持一致,但规模则更为庞大。“主要是因为国内人才、专家更多”,王晓初解释。
  • 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这是一个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支持的计划。   这是一个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并行的人才计划。   入选者被寄予厚望&mdash &mdash 或冲击诺贝尔奖,或领军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或专注于课堂教学&hellip &hellip   &ldquo 万人计划&rdquo 一开始便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目前,首批人选已确定。那么,这些人选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特殊支持?让我们共同走近这项计划。   一项高端人才计划   厘清&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的来头,还要从&ldquo 千人计划&rdquo 说起。   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ldquo 两只手&rdquo ,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防止&ldquo 招来女婿气走儿&rdquo 。出于这个考虑,中央在2008年底审议&ldquo 千人计划&rdquo 时明确提出,适时制定实施针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支持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2012年9月,&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正式启动实施。   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ldquo 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lsquo 千人计划&rsquo 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mdash &mdash   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一批特殊支持措施   作为我国国家级人才工程,&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和&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共同实施。   对&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特殊支持包括:   &mdash &mdash 经费支持。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ldquo 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mdash &mdash 政策支持。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重点培养支持政策。   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ldquo 一事一议、按需支持&rdquo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针对领军人才,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优先立项、滚动支持 创新经费支持方式,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激励措施 同时支持他们组建创新团队。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按照《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提供支持经费,用于开展前瞻性、预研性自主选题研究等,并赋予相应自主支配权。   &mdash &mdash 服务支持。根据需要,贡献突出的还可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联系服务。   &ldquo 以上支持措施的功能指向是不同的。&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ldquo 设立&lsquo 教学名师&rsquo 支持类别,在于鼓励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回归课堂,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树立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导向。青年拔尖人才正处于创新高峰期,活力最强,也最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rdquo   一串值得期待的名字   从2012年9月起,各有关部门按照边设计、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开展各类人才评选工作。今年7月,首批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面向社会公布。其中,杰出人才6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名,青年拔尖人才199名。   今年9月,经专家咨询顾问组集体把关,首批其他各类人选也已产生。546名入选者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201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人选52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94名,教学名师人选101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人选98名。   这是一串令人期待的名字&mdash &mdash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说到下一步打算,该负责人表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协同推进&ldquo 千人计划&rdquo 、&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的实施,将各级各类人才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事业中来。
  •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博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向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颁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证书。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国家“万人计划”,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于2012年启动实施。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 “万人计划”入选者系国家特殊支持人才,有关部门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 刘召贵博士 刘召贵,湖北省仙桃市人,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最早从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究的人员之一。2008年12月至今担任天瑞仪器董事长,在刘博士的经营管理下,天瑞已成长为该行业国内龙头企业,并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分析仪器行业上市公司。 刘博士系我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研究、管理两不误,是本行不可多得的技术兼管理专家。个人拥有75项知识产权,使之成为国内该领域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为数不多的科学家之一。2010年刘博士被认定为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被评为昆山市首届科技功臣奖、昆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昆山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突出贡献经济人物等多项荣誉。
  • 海尔生物医疗刘占杰博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2月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公示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名单。全国共有1513人入选。分别包括723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33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20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7名教学名师。海尔生物医疗刘占杰博士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810ed2c-d616-47ec-b942-61177c12d9e5.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海尔生物医疗 刘占杰博士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人物简介 br/ /strong /p p   刘占杰,现任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2001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取得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刘占杰主持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超低温冰箱系列产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刘占杰主持的“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奖励。刘占杰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航天医用冰箱,连续参与& quot 神舟& quot 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空间实验任务,使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航天冰箱技术的国家。刘占杰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被评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p p strong 万人计划 /strong strong br/ /strong /p p   2012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启动实施“国家‘万人计划’”。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可调整计划项目设置。 /p
  • “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公布
    近日,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第一批入选人才名单。其中,2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52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由科技部推荐入选。&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实施以来,科技部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实施,按照以用为本、好中选优、确保质量的原则,分两批先后共向&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推荐入选了6位杰出人才、27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52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这些人选均是我国重点学科和优势领域的骨干人才,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附录:&ldquo 万人计划&rdquo 专家拟入选名单 http://rencai.people.com.cn/n/2013/1223/c244800-23918484.html
  • 国家将选拔百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
    记者10月17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今年我国将选拔100名左右“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今年中央启动了“国家特支计划”。这一计划将百千万人才工程纳入统筹实施,设立“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评选平台。   据介绍,按照“国家特支计划”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围绕国家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需要,重点选拔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   根据“国家特支计划”选拔方案,2012年“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共选拔100名左右。按照“国家特支计划”遴选要求和标准条件,将坚持能力、实绩和品行等选拔条件相结合,严格遴选,确保人选质量。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在今年首次遴选工作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选拔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创新选拔机制,保证“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平台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保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顺利实施。   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各相关单位的推荐工作,须在2012年11月5日前完成推荐材料报送工作。   今年9月份,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p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向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颁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证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18ba66f-3281-47ee-a04b-1e4769161f67.jpg" title=" 60df22f2-5ef9-49e1-8115-7bfe4a4fc8e1.jpg" alt=" 60df22f2-5ef9-49e1-8115-7bfe4a4fc8e1.jpg" width=" 400" height=" 5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00px " / /p p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国家“万人计划”,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于2012年启动实施。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 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 /p p   “万人计划”入选者系国家特殊支持人才,有关部门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d4198ee-4e14-4160-b55b-4958437f4bf5.jpg" title=" 283f211a-0ee3-46b3-855d-130b53deae6c.jpg" alt=" 283f211a-0ee3-46b3-855d-130b53deae6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 /strong /p p   刘召贵,湖北省仙桃市人,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最早从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究的人员之一。2008年12月至今担任天瑞仪器董事长,在刘博士的经营管理下,天瑞已成长为该行业国内龙头企业,并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分析仪器行业上市公司。 /p p   刘召贵系我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个人拥有75项知识产权,2010年被认定为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被评为昆山市首届科技功臣奖、昆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昆山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突出贡献经济人物等多项荣誉。 /p
  • “双一流”大幕开启 :各大高校纷纷开出“史上最高待遇”抢夺人才
    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在2017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中,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的该校“史上最高”待遇。  “双一流”大幕开启,历数各地高校人才引进计划,“挖”人才的决心可谓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资金实力雄厚的东部理工类高校”为最。  例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  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席卷”全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轮的“挖人大战”和“双一流”的“速成法”,而这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近日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而此前,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高校人才竞争答记者问  中西部人才流失加剧  最近,一所南方高校以150万元年薪来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才,还附加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激励条款”。华中师大党委书记马敏告诉记者:“如果一位人才被好几个学校看中,他们还会竞争‘挖人’,争相抬价。”  “2017年危机感更强了,极不稳定,极不安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办公室主任庄世宏对人才流失也有着切肤之痛。去年以来,地处陕西的西北农林曾有几个人才要走的苗头,最后虽然挽留住了,但这使庄世宏感受到了严峻的形势。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明确建设高校将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双一流’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表示。  不仅东部名校云集的富集作用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高水平的同事、高质量的学生、灵敏的学术信息等也是学者流动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内容,这些显然也对东部高校有利。”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刘进博士分析指出。  “中西部高校教师比东部的流动意向高8%~9%。”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由由2014年开展的高校教师流动意向研究结果显示。  正是凭借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再加上优越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薪酬待遇、自然环境和生活保障,东部一些高校得以频频将一些学术尖子、教学骨干挖走。     事实上,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由来已久。  西北农林2000年至2003年间共调出125人,连当时仅有的1名“长江学者”也离开了 新疆医科大学2004至2014年10年间共流失197人 华中师范大学近5年来已被挖走各层次人才40余人,包括“杰青”等高层次人才̷̷  “早就见怪不怪了。”中部某高校原党委书记告诉记者,“我每次来北京开会,都会和那些挖走我们人才的学校领导开玩笑,‘你再这么挖我们的人才,我就和你绝交’。”  高层次人才短缺是中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据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刘方成统计,截至2016年2月,西部各省份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60人,仅占全国总数507人的11.8%,差距非常明显。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同时面临着高端人才匮乏和流失的双重窘境。  “头衔”是引进重点  “全国高校都在竞争影响力,试问哪所高校会押宝在嗷嗷待哺的年轻人身上?”一位青年教师坦言。  “中西部学术人才流失,当前主要指代的是‘明星学者’、学科带头人的流失。”刘进分析指出。  记者梳理各高校的人才引进办法后也发现,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者是高校竞相引进的重点人选,包括:  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的杰出科学家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特支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 “青年千人计划”、“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基金”、青年“长江学者”等青年杰出人才 地方性人才振兴计划入选者,如山东“泰山学者”、湖北“楚天学者”、陕西“三秦学者”等等。  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按“头衔”引进人才,缘于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数已成衡量大学、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并在高校排名、学科评估、项目申报、经费划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相应,高校会依据人才层级的不同,在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平台搭建、团队组建、薪酬待遇等方面提供不菲的引进条件。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高房价地区,动辄几百万的安家费或百余平的住房,以及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问题,几乎成人才引进的“标配”。  重金引才的背后,是各地对“双一流”建设的“大手笔”投资支持。据中国青年报统计,在已出台建设方案的23个省市中,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元左右。其中,北京预计投入100亿元,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 广东3年计划投入超百亿元,支持大学建设 河南出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砸31亿元打造“一流学科” 山东将在“十三五”筹集5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  一位被引进上海的年轻学者直言,高校这是通过“短平快”的人才政策,“多快好省地建设‘双一流’”。  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  “我当然希望引进到更好的人才,但如果我的人被挖走了,我也很难过。”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赵蓉晖直言心中的矛盾,“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  首先,适度的高校人才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的交流,斩断学术近亲繁殖的路径,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繁荣。“因为挖人的学校要把平台做好、声誉维护好、条件保障好,才能吸引人才 有被挖可能的学校也要想尽办法把人留住。”赵蓉晖说。  从国际比较来看,一项基于27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教师平均流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  然而,在我国相对不高的流动性背后,却隐含着流动集中、恶性挖人、急功近利等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也公开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对西部高校不公平,而且把人才价格和办学成本越炒越高,“使一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军心涣散,长期下去不利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陈鹏担忧:“如果听任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就会面临空前的危机。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它涉及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和东北地区振兴计划的实现。”  构建科学的流动秩序  “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教育部在1月25日发布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已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高校要尽量做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加法,而不是局限于国内的‘内部厮杀’。”刘进建议,未来,中国学术人才流动的格局要面向全球视野。东部高校主要面向北美、欧洲和东亚学术市场,这些国家学术人才培养渐趋饱和,恰是吸引人才的绝佳时机 西部高校则可以重点考虑从“一带一路”沿线引进人才。  陈鹏认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首先要承认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还要强调政府在人才流动中的责任与担当。“高校人才流动既要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又要顾及市场的需求。既不能按照计划经济人事管理模式,将人才终身绑定,也不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无视高等学校公共职能和责任担当。”  据了解,自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广西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引领本地区实现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领军人才零的突破。  2017最新发布的《大数据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状况系列研究报告》也显示,2006年至2016年间我国高级科研人才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现日益均衡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高招增量、长江学者、经费投入都将向中西部倾斜,如何引才与育才并举,既需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探索创新人才政策、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更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不断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 程京院士、葛均波院士获首届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年5月18日,2018年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大会暨首届转化医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举行。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发表重要讲话。解放军总医院任国荃院长、国家卫健委科教司杨青司长、联勤保障部队白忠斌副司令员、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陈景元局长致辞,陈赛娟院士、陈香美院士、魏于全院士、葛均波院士、程京院士、宁光院士、张学敏院士、杨宝峰院士、TAK WAH MAK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分享了各个科学大设施的建设进展及学术成果。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会议期间,举行了首届转化医学奖颁奖典礼。颁奖典礼由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汪敏主持,陈赛娟院士致颁奖词,她对此次评选活动中认真严格参与遴选付出心血的评审专家团队表示感谢,并向首届转化医学奖获得者们表示祝贺。陈赛娟强调:转化医学奖与其他奖项不同,它更突出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今天在国家转化医学联盟的大会上颁发首届转化医学奖,对于突破转化医学瓶颈、推动转化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她希望通过这一奖项不断发掘,孵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和国际高水平的将才、帅才,进而加速转化医学进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经过为期半年的提名与评审,首届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授予了程京院士和葛均波院士,他们分别在生物芯片领域及心血管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转化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为两位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颁奖。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17px !important height: 297px !important " src=" https://www.360zhyx.com/Public/pa/2018-05-23/1527052574764059649.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0, 160, 160) font-size: 14px " 陈竺副委员长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程京院士、葛均波院士颁奖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首届转化医学创新奖授予了在转化医学领域卓有成就的黄金艳、汤富酬、田梅、解慧琪、张锋教授。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主任陈赛娟院士、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香美院士、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宁光院士为获奖者颁奖。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78px !important height: 273px !important " src=" https://www.360zhyx.com/Public/pa/2018-05-23/15270525741272953257.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0, 160, 160) font-size: 14px " 陈赛娟院士、陈香美院士、宁光院士为五位创新奖获得者颁奖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78px !important height: 266px !important " src=" https://www.360zhyx.com/Public/pa/2018-05-23/15270525742016005682.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0, 160, 160) font-size: 14px " 2018年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会议合影 /span br/ /p p strong 相关链接: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转化医学奖全称为“转化医学奖励计划”,是由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为发起单位,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为指导单位,上海荻硕贝肯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亿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支持机构。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转化医学奖设立目的是对在转化医学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激励和培养转化医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适用转化医学领域各级各类人才的提名、评审、授奖等活动,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当年度的遴选重点。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奖的提名、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提名、初审、初评、复评、公示、颁奖等程序进行,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干预。每年进行一次,评出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和转化医学创新奖。 /p
  • 安捷伦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设立奖学金,支持领先大学的人才培养
    近日,安捷伦中国团队与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共同进行了2023年度安捷伦奖学金评选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最具实力、最富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学院之一。多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机械行业专家,以及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精英。安捷伦团队表示,学院多名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加入安捷伦,为安捷伦特别是安捷伦上海制造中心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分析仪器领域的杰出人才。答辩会现场照片(参加的人员有: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思政教师于涵川、张轶帆,安捷伦上海研发部总监葛文逸、安捷伦上海工程制造部总监潘焕、安捷伦亚太区招聘经理王冬,以及参与奖学金评选的同学们。)活动中,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张轶帆老师介绍了安捷伦奖学金的运行情况,并对安捷伦的支持表示感谢。参与评选的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在科研领域取得的进步和主要成绩,并介绍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心得,同时还分享了个人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安捷伦团队对奖学金的顺利实施表示高兴,同时还全面分享了安捷伦奖学金设立的初衷和愿景,并介绍了安捷伦主营业务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安捷伦中国奖学金计划是安捷伦面向中国高等院校专门设立的公益捐赠项目,由安捷伦总裁兼CEO Mike McMullen发起。该奖学金计划旨在支持中国长期人才培养,鼓励中国高等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性;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生命健康领域,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 中科院未来5年将引进培养近万名优秀人才
    9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据了解,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高地,中国科学院计划在未来5年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600名,引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600名,培养造就优秀支撑和管理人才600名,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吸引和资助1500名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到中科院工作。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科院将按照“坚持吸引和培养相结合,立足实践培养人才 发挥老中青人才的作用,突出青年人才工作 倚重本土化的人才基础,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 不断完善人才结构体系,吸纳优秀智力资源”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起人才队伍结构与相关措施配套的具有中科院特色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高且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构筑与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相一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地。   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中科院所属事业单位共有职工5.8万人,与1998年相比,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其中,在编职工减少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增加8.0%,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增加5.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提高24.2%,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提高18%。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全面担当重任,10年间,研究员的平均年龄从50岁降到45岁。中科院还凝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据统计,目前在中科院工作的两院院士共有328位,有6人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150人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0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81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50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41人。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坚持改革和制度创新 得益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得益于重视团队建设,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得益于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重视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国科学院始终把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作为主要任务,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用人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中科院通过实施“百人计划”和“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等一系列培养和凝聚人才的政策措施,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顺利完成了科技创新队伍的代际转移,形成了一支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且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国家队。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科学院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全面启动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是中科院尊重科技活动客观规律、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工作体系,为实现创新跨越的发展目标而适时推出的战略举措。这一工程将全面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国际交流培养计划”的成功实施。   白春礼和李家洋还就中国科学院有关人才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蒋协助主持。
  • 北京领军人才工程“潜台词”:培养准院士
    被推荐的领军人才须在50岁以下,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线,并主持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项目,而检验培养成效的一条不成文的标准是:使之具备“冲击”院士的实力。   北京市将通过项目带动、产学研用结合、国际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未来10年培养百名科技领军人才。这项名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人才计划日前启动实施。   具备科研水平一流、管理能力突出、成果国际前沿、专业贡献重大等特征,并能够引领和促进新兴学科形成与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的人才,在未来将成为首都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   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将以培育壮大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同时实现人才的跨越发展。记者了解到,被推荐的领军人才须在50岁以下,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线,并主持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项目,而检验培养成效的一条不成文的标准是:使之具备“冲击”院士的实力。   人才+团队+领域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扬、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林程、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宋延林等27名人员入选首批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首批入选人员来自生物制药、医疗卫生、现代农业、工业设计、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建设13个领域,平均年龄44.2岁,最年轻的仅38岁。其中,来自高校1人,医院3人,科研院所6人,企业17人。   据悉,北京市将对入选人员及时给予科研项目配套,推荐入选人员及其团队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对于入选人员在研项目和申报项目优先给予经费支持和保障,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对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作用 同时,结合入选人员及其团队实际情况和需要给予一定数额培养经费,支持和引导所在单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入选人员及其团队可优先使用首都科技条件的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工作 优先推荐入选人员领衔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申报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领军人才提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交易政策指导和中介服务,加强对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   该项工程还要求,依托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立足首都发展需求,构建一批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成熟、稳定、高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在首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和带动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领军“创业创效”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是《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确定的12项重点人才工程之一。区别于国家“千人计划”、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等人才计划,该工程重点在于对首都发展急需人才及团队的培养,并寄望于在未来产业发展中起到支撑和引领的作用。   此外,科技领军人才不仅被要求在学术道德、科研能力、组织协调、项目管理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还要具备出众的个人魅力和团队凝聚力,能带出一支优秀团队。   领军人才是在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重大作用、具有突出贡献引领性人才,北京希望通过一系列人才措施,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创业创效中领军、产业发展中领航的科技英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首批入选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人员中,不乏同时入选“千人计划”、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等人才计划的杰出人才。   据悉,“十二五”期间,北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千人计划”、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等人才战略举措,在全球范围内招纳和吸引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并在关键技术、高新产业、新兴学科、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获得新突破,取得一批新成果。
  • 安捷伦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设立奖学金,支持中国前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近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举办了安捷伦奖学金颁奖仪式,安捷伦代表受邀参加。研究院邢华斌院长(左一)与安捷伦代表凌伫怡(右一)同获奖学生合照自1897年建校以来,浙江大学一直秉承着“求是创新”的校训,培养了大量在文理、工业、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杰出的学子。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作为新时代浙江大学与杭州市合作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培养满足未来需求的杰出青年人才。而其下属的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更是在这一使命的驱动下,积极为培养卓越人才贡献着自身的力量。此次,安捷伦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设立奖学金,旨在支持学院优秀研究生的培养。安捷伦期望借助中国大学奖学金项目长期支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在新兴领域注入更多的人才和创新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繁荣与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奖学金颁发仪式上,安捷伦代表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并为其颁发了奖状。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大楼(图片来源于官网)邢华斌院长代表研究院向安捷伦公司一直以来对教育领域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通过共同设立的这一奖学金计划,期望能够激励更多优秀学子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充分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为未来科学难题的解决做出贡献。该奖学金计划的设立,将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提供平台和机会,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的科研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获奖学生张培鑫表示:“对我们学生来说,获得这份奖学金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精神上的肯定与激励。此次获得安捷伦奖学金更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不忘初心,努力科研,不断磨练和提升自我,在科学领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亮。”多年来,安捷伦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支持中国教育和基础研究的发展。除先后在多所大学设立奖学金,安捷伦还长期捐资支持大学研究项目,并设立“安捷伦思想领袖奖”,支持领先科学家们开展前沿科技研究,推动学术、产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未来,安捷伦也将继续支持中国高等院校,助力培养更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提升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 国家全面启动12项重大人才工程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日前印发,这标志着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   去年出台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人才未来竞争力,按照要求设计了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这是该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12项重大人才工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各工程实施周期为10年,分别由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时对重大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作出部署,各工程牵头部门会同参与部门与财政部深入沟通协调,精心编制经费预算,细化完善方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积极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启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各工程实施方案和若干子计划陆续制定印发。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在已经下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各项工程的任务目标、主要内容、工作分工、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和组织领导机制,实施方案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同时注意与科技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和现有人才工程相衔接,形成了协调一致、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下一步要进一步建立密切配合、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建立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带动各地各部门实施一大批特色鲜明、影响带动力强的人才工程,形成上下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格局。   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一览   1.“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牵头部门:科技部   到2020年,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 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优秀创业人才 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到2020年,重点培养扶持2000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 每年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拔培养1200名拔尖大学生 遴选2000名优秀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和定向培养。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牵头部门:国资委   到2020年,培养500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 培养10000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牵头部门:教育部   到2020年,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20000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含幼儿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5.“文化名家工程”   牵头部门:中宣部   到2020年,重点资助扶持2000名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   6.“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牵头部门:卫生部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50000名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 通过多种途径培训30万名全科医师。   7.“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牵头部门:中组部   在中央层面实施“千人计划”,通过创新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外专千人计划”项目,创业项目等,用5-10年时间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8.“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牵头部门:人社部   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9.“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牵头部门:人社部   到2020年,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 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0.“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牵头部门:农业部   到2020年,选拔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扶持培养100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11.“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到2020年,每年引导10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 每年重点扶持培养10000名“三区”急需紧缺人才。   12.“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分为大学生村官工作,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内容。(李可、刘洁整理)
  • 历史:一场被动的人才交换促成一双中科院院士
    p   【直到30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瞥见了一本大连理工大学校史才恍然大悟。原来竟是钱学森所长亲自促成此事!】 /p p   现在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根据科研需要和人才自身特点直接进行人才交换的事情已非常罕见。但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中科院和高校之间却发生过一场有趣的人才交流,被悄然交换了工作单位的俞鸿儒和钟万勰二人在30年后先后当选学部委员,使得这一故事堪称佳话。 /p p   才智卓越的俞鸿儒和钟万勰二人为同济大学校友,又均与力学所结下了不解之缘。俞鸿儒1946年进入同济大学数学系,之后又入大连工学院机械系继续学习。因内心不大喜欢机械学科,他在1953年留校工作后主动申请由专业调研室任流体力学助教。1956年,俞鸿儒以在职青年教师的身份考上中科院力学所研究生,师从郭永怀先生从事激波管研究工作,不过工资仍然由大连工学院寄发。小俞鸿儒六岁的钟万勰1952年进入同济大学道桥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在钱伟长、胡海昌的指导下,从事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同样天资聪颖的二人还都曾在力学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上担任助教。通过跟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林同骥等大师们学习,他们开拓了眼界,提升了科研能力,并立下了对祖国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心志。 /p p   来到力学所后,俞鸿儒很快对自己所从事的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还在北京成了家,他心里非常希望能在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在北京,但大连工学院也一直在催促他早日回校。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自己的愿望只字未提。与此同时,力学所的年轻同事钟万勰因在“反右”运动中仗义执言而受到错误处分。他每日心情郁闷,很想离开力学所。两个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将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一次大转折。 /p p   1962年10月,力学所会计毛振英突然叫俞鸿儒去领工资,他方知自己已被正式调入力学所。此后他一直对事情原委一头雾水,亦无人告知他。直到30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瞥见了一本大连理工大学校史才恍然大悟。原来竟是钱学森所长亲自促成此事! /p p   钱学森自1955年10月回国后,直至1983年一直担任力学所所长。他虽然献身国防事业,但一直心系力学所,关心年轻人的学习和科研。他看中了俞鸿儒的才能,力学所的工作也离不开,就想把他留下来。1962年广州科学大会期间,钱学森见到大连工学院钱令希教授,二人达成一项人才交流协议。钱学森提出要把俞鸿儒留下来。为了方便钱令希回去向领导汇报,钱学森提出,作为交换条件,大连工学院可到力学所任意挑选一个人作为交换。同年,经正在力学所工作的学生胡海昌的介绍和推荐,钱令希挑中了同样才能突出、颇具科研潜质的钟万勰。后来经学校同意,钱令希教授将钟万勰调入大连工学院。1962年9月,钟万勰到大连报到,此后俞鸿儒被调入力学所。 /p p   后来,他们双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同凡响的科研业绩。1963年研究生毕业后,俞鸿儒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激波管和激波风洞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成长为我国知名的气体动力学家。即使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在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关心支持下,俞鸿儒的激波风洞研究也未停歇。他为我国创建了多种高性能气动实验装置,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杰出贡献。与此同时,在坐落于美丽海滨城市的大连工学院,钟万勰和钱令希之间的合作如鱼得水,研究工作取得节节进展。几十年来,他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了多种先进软件技术 在群论、极限分析、参变量变分原理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组织开发了多种大型结构分析系统,对于推动计算力学在我国工程界广泛应用起了重大作用。岁月荏苒,1991年俞鸿儒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两年后钟万勰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p p   每每谈到这件事,俞鸿儒都非常自豪,又情不自禁地感叹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年人才的关爱和远见卓识,“如果没有这一交换,恐怕我们都很难取得后来的成绩,更难说当选学部委员了。”按照俞鸿儒的说法,“钱学森之问”中提到的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不是一般人才,而是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尽可能提供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 /p p /p
  • 智能所开发出新型重金属离子选择性检测技术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与传感器件研究中心973首席科学家刘锦淮研究员和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黄行九研究员的课题组针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电化学检测,创新性地提出了“选择性吸附产生选择性的电化学响应”的检测策略。   重金属离子污染一直是环境安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其中,如何发展快速、高选择性地检测重金属离子方法成为了控制和处理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关键环节。电化学检测方法以其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检测方法之一。目前通常是采用生物分子电极或通过层层化学自组装修饰电极等方法来提高电化学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但这些方法通常存在对环境要求苛刻、稳定性差以及操作复杂等问题。   智能所课题组研究人员合成了对汞离子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聚吡咯/还原石墨烯氧化物纳米材料,经过一系列试验,发现该纳米材料对汞离子具有选择性响应,其电化学响应规律与吸附过程具有高度一致的关联性,很好地诠释了“选择性吸附产生选择性的电化学响应”的电化学检测机理。本研究为设计和构筑基于纳米结构材料的高选择性电化学传感器提出了新的思路,尤其对揭示其中纳米结构材料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学术期刊《化学通讯》(Chem. Commun.)上,并受邀作期刊封底报道。审稿专家认为:“此工作提出了水中有毒金属离子检测的新方法,首次将纳米材料的吸附性能和电化学响应相关联起来,为有毒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电化学检测开辟一种新的途径。这种方法非常可靠。”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基础研究”和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项目等的支持。   检测示意图   《化学通讯》封底报道插图
  • 广州:科技领军人才最高获1500万创业资助
    广州开发区打造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人才特区   5年内至少引进100名 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将在8月新鲜出炉   罗国安领衔的应用高效逆流色谱技术的“现代组分中药双龙保心方的研制”项目入围   广州开发区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将在8月新鲜出炉,每位科技领军人才最高可获该区1500万元创业资金资助。昨日,广州开发区召开科技领军人才审定会议,确定首批科技领军人才5名候选人。5名候选人将在省级以上媒体公示15天,如无异议的,将成为该区首批科技领军人才。   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萝岗区委书记薛晓峰表示,人才是决定广州开发区能“开”多久、“开”多远的战略资源,广州开发区将加快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两轮驱动,以才聚财,相得益彰,紧紧围绕人才体系建设这一核心,打造“塔尖闪亮、塔身强壮、基座牢固”的“人才金字塔”,占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以“人才特区”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化区域科技扶持政策,特别是发挥好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担保资金的作用,努力打造人才引进的“政策洼地”、人才发展的“创业宝地”。   据悉,为了广泛延揽高科技领军人才,广州开发区去年9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颁布实施了《广州开发区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实施办法》,提出从今年起,每年将引进至少10名的科技领军人才,经过3~5年,建设一支100人左右、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并带动形成一批创新型科技研发团队,引进一批高端领域的优秀科技项目,打造广州开发区高端人才工作的独特品牌。   记者还了解到,广州开发区日前被中组部批准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人才特区”,该区近期将研究有关具体实施方案,打造珠三角乃至广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洼地”。   5项目入围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   自去年9月,广州开发区正式启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申报工作以来,国内外科技人员对此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国外知名的领军型科技人才、创业团队纷纷来该区寻求创业机会。该区共收到首批科技领军人才申报材料61份,电话咨询1050次,回复邮件咨询402封。经过大半年组织国家权威专家的严格评审筛选,5个项目脱颖而出,入围该区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   据悉,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科技含量高。所有项目的核心技术都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均属广州开发区重点鼓励和发展的高科技领域,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等领域,将成为引领这些产业发展的创新源头。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程博士陈志樑领衔的“高集成、低功耗、高效节能型LCD-TV(Liquid Crystal Display-TV 液晶电视)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大幅度降低待机功耗,节能减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利于实现LCD-TV的产业化 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罗国安领衔的“现代组分中药双龙保心方的研制”项目,应用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高效逆流色谱技术和扩张床技术、中药在线质量控制等技术,获得国际先进的中药生产制造工艺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学术带头人冯自平博士的“动态冰蓄冷中央空调产业化”项目是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科技部863计划目标导向项目,已获得10多项专利授权,目前已建成国内第一个中试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市场开发前景广阔。这些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大都具有较高的成熟度,能够在短期内进行产业化生产并形成规模。   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相韶华的“广州先进生物医学光子技术产业园”项目,将在广州开发区以“OCT产业合成中心”为轴心,以“新型激光器技术”、“光子治疗及美容技术”及“OCT临床医学诊断治疗”等三大应用中心为延伸建立生物医学光子技术产业园,初步估计今后五年有望实现产值超过5.4亿 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首席研究员黄若磐及其“蛋白质芯片及功能性抗体在个体医疗的应用”项目已成功开发出两个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的成熟的蛋白芯片(老年痴呆和卵巢癌早期诊断)和上千个功能抗体,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化、市场化基础,预期其产品在临床早期诊断、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前景广阔。   三是人才层次高、实力强。这些创业项目的团队带头人,是广州开发区当前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均为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大都拥有博士学位和在国内外成功创业的经历。每个领军人才都已形成自己的团队组合。此次引进的领军人才项目,不仅是引进了单一的高端人才和项目,还引进了5个创业团队。   启动项目可获600万元资助   广州开发区在创业资金、居住环境、本人及家属入户、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交通、医疗保健等12个方面对科技领军人才提供资助与服务。   对于科技领军人才创办的项目,广州开发区将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创业资金资助,其中包括不超过6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资助、提供项目配套资金扶持、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参股投资、对其所获金融机构贷款给予两年期的贷款贴息(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于科技领军人才个人,区财政每年将按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的5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在创新创业载体支持上,广州开发区对选择入驻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的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高效的工作场所,其中入驻孵化器的项目提供最大不超过500平方米、入驻加速器的项目提供最大不超过2000平方米工作场所,并在3年内免除场地租金。   在生活待遇方面,广州开发区对入驻本区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居住配套。对单身的科技领军人才,可免租安排入住8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对携同家属入广州开发区发展并已入户本区的科技领军人才,可免租安排入住15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而对项目效益好,3年内其所创办项目累计营业收入达5000万以上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税后)的购房补贴。   科技领军人才本人和家属入户,广州开发区分别给予一次性2万和1万元的安家补贴。根据科技领军人才的意愿,其子女可在该区任何一所区属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就读,随父母从国外回来的子女,入学考试符合归国华侨子女照顾条件的给予加分。另外,区科技领军人才每人每月可享受2000元交通补贴。   广州开发区还为他们办理公费医疗,同时在区医院设立科技领军人才医疗服务机构,半年一次上门为科技领军人才提供免费医疗保健和体检服务,对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记录。
  •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ldquo 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rdquo 的杰出人才。   昨天(10月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对此&ldquo 万人计划&rdquo 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希望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计划内容   将为科学家设立工作室 部分人才可获百万经费   昨天,《人民日报》刊发了&ldquo &lsquo 万人计划&rsquo 首批名单出炉记&rdquo 一文,介绍一项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并行的国内人才支持计划。该文经网络转载标题改为&ldquo 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rdquo 后,凭借&ldquo 诺贝尔奖&rdquo 的眼球效应,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不同观点之争。   报道称,计划将遴选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其中,计划将为部分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   此外,据新华社消息,首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均是&ldquo 863&rdquo 计划、&ldquo 973&rdquo 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持人和高层次   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率领团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被誉为&ldquo 诺贝尔奖级&rdquo 的重大发现。   记者发现,据《中国组织人事报》去年9月刊登的&ldquo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rdquo 显示,计划中并无&ldquo 冲击诺贝尔奖&rdquo 的目标,也无&ldquo 诺贝尔奖&rdquo 相关字眼。   计划中提到支持100名杰出人才,每年遴选一批,每批10名左右,具体标准是&ldquo 研究方向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基础学科、基础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潜力,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rdquo ,还强调&ldquo 重视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rdquo 。   计划提到,中组部、人社部为杰出人才授予&ldquo 国家特殊支持人才&rdquo 称号,颁发证书,将其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计划还将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ldquo 一事一议、按需支持&rdquo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   ■链接   首批&ldquo 杰出人才&rdquo 研究领域一半与&ldquo 诺奖&rdquo 无关   入选万人计划首批&ldquo 杰出人才&rdquo 的6位科学家中有5位院士,大部分从事基础研究。但按当前诺贝尔奖项的奖项设置(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和平奖)看,有3人的研究领域无缘诺奖。   ☆刘忠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王贻芳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网友质疑   诺奖能够冲击出来?   把诺奖当成奥运会金牌来冲击是否有点可笑?诺贝尔奖是能&lsquo 冲击&rsquo 出来的?   该消息发布后,网友提出不同看法。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科研更大力度的支持,也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更多网友对冲击诺奖的说法表示质疑:   &ldquo 诺奖是可遇不可求的,功到自然成&rdquo ,有网友指出,瞄准诺贝尔奖有点剑走偏锋,正如鲁迅所言&ldquo 天才的出现,首先要有天才的土壤&rdquo ,而科学精英的出现,需要的是有大量的&ldquo 科学民众&rdquo ,中国当务之急是培养科学民众。   还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科技界的浮躁之风,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人才奖励计划的初衷是好,但就像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学生参加奥数比赛,国外大部分来自民间,中国却是举国体制。还有网友引用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话&ldquo 一个做科学家的人,为拿诺贝尔奖来工作是非常危险的&rdquo 。   □入选者说   周忠和   &ldquo 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rdquo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在首批&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杰出人才6人名单中。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周忠和对&ldquo 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rdquo 的提法不大认同,认为&ldquo 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rdquo 。   对于遴选&ldquo 杰出人才&rdquo ,周忠和希望能淡化&ldquo 冲击诺贝尔奖&rdquo 的提法,一者很多学科没有诺贝尔奖,二者做科研不应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他觉得,有对获诺贝尔奖的愿望可以理解,但中国基础研究荒废了几十年,最近十多年才条件比较好,慢慢迎头赶上,特别需要积累,需要长期潜心去做,不能拔苗助长。   把冲击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目标,专门针对一个特定人群,周忠和坦言对此并不赞同,因为这不符合科学规律。科研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需要鼓励很多人去冒险、探索,国家应积极营造比较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让科研回归本质。   周忠和认为,做科研当出于兴趣和爱好,如果科学家有潜力,愿意做某个方向,无论十年二十年都应坚持下去,国家也应支持,让很多人逐渐达到可以拿诺贝尔奖的水平,在这个大环境下也许某个人就冒出来了,得奖了,但与拿诺贝尔奖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ldquo 希望社会不要过于急功近利&rdquo   根据&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的政策,将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ldquo 一事一议、按需支持&rdquo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   在周忠和的理解中,所谓&ldquo 按需支持&rdquo 并不是传说中的&ldquo 要多少给多少&rdquo ,而是根据科研实际的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在经费使用上简化程序,少一些干预,多一些稳定和持续性 在人员经费、条件保障等方面多赋予一些新的政策。他提到,尽管目前已经在做一些实际操作,但过程进展有点缓慢,科学家工作室等尚未设立。   他希望这个&ldquo 科学家工作室&rdquo 能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一些思路和经验,给优秀的科研人员有更多稳定性的经费支持,能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潜心研究,不为申请各类经费浪费很多时间,不需应付很多考核与评比,无需为工资发愁,充分享受科研的乐趣。   周忠和希望科学评价能回归科学共同体,逐步摆脱行政化约束,也希望社会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有更多认识,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让科研人员受到应有的信任与尊严,觉得做基础研究是体面的、骄傲的工作。   □专家观点   诺奖在传播中被放大可能会歪曲计划宗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ldquo 万人计划&rdquo 作为一个中央计划,如果没有一定的具体目标,很可能在执行过程中落空、变形,因此冲击诺贝尔奖也可能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但不会仅限于此,而是着眼于国内人才质量与国际上的差距,通过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但这部分在传播中被放大,可能会歪曲这个计划的宗旨。   王扬宗指出,&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政策渠道,能够支持的范围有限,国家应当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稳定支持基础研究,&ldquo 不能觉得某些人有希望了就去支持,瞄准诺贝尔奖,这样很可能瞄不准&rdquo 。   他认为,不能把获奖做成一个政绩工程,对一个大国来说,即使获个别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的意义也有限,因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有更全面的指标,非一两个诺贝尔奖就能涵盖。而很多杰出的科研成果都是不太起眼的人在还年轻的时候做出来的。
  • “挖”人才创一流的隐忧: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透视
    “双一流”大幕开启,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席卷”全国,而这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挖人大战”会给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带来怎样的冲击?应当如何看待高校人才流动现象?又当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  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在2017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中,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的该校“史上最高”待遇。  “双一流”大幕开启,历数各地高校人才引进计划,“挖”人才的决心可谓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资金实力雄厚的东部理工类高校”为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席卷”全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轮的“挖人大战”和“双一流”的“速成法”,而这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近日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而此前,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那么,“挖人大战”会给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带来怎样的冲击?应当如何看待高校人才流动现象?又当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  中西部人才流失加剧  最近,一所南方高校以150万元年薪来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才,还附加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激励条款”。华中师大党委书记马敏告诉记者:“如果一位人才被好几个学校看中,他们还会竞争‘挖人’,争相抬价。”  “2017年危机感更强了,极不稳定,极不安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办公室主任庄世宏对人才流失也有着切肤之痛。去年以来,地处陕西的西北农林曾有几个人才要走的苗头,最后虽然挽留住了,但这使庄世宏感受到了严峻的形势。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明确建设高校将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双一流’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表示。  不仅东部名校云集的富集作用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高水平的同事、高质量的学生、灵敏的学术信息等也是学者流动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内容,这些显然也对东部高校有利。”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刘进博士分析指出。  “中西部高校教师比东部的流动意向高8%~9%。”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由由2014年开展的高校教师流动意向研究结果显示。  正是凭借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再加上优越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薪酬待遇、自然环境和生活保障,东部一些高校得以频频将一些学术尖子、教学骨干挖走。  事实上,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由来已久。  早在12年前,时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的王利民就表示:“在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对此,时任兰州大学校长的李发伸说,曾经有一所著名大学的人事处处长到兰大考察时明确告诉他,“我们这次就是来选人的”。  此外,西北农林2000年至2003年间共调出125人,连当时仅有的1名“长江学者”也离开了 新疆医科大学2004至2014年10年间共流失197人 华中师范大学近5年来已被挖走各层次人才40余人,包括“杰青”等高层次人才̷̷  “早就见怪不怪了。”中部某高校原党委书记告诉记者,“我每次来北京开会,都会和那些挖走我们人才的学校领导开玩笑,‘你再这么挖我们的人才,我就和你绝交’。”  据了解,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学术人才流动。一次是大众化初期,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导致教师需求增大,教师流动以规模与数量为主,并在2002年前后达到顶峰 另一次是大众化中后期,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对优质师资的竞争成为关键目标,教师流动以质量与声望为主,并一直持续至今。  与此同时,高层次人才短缺也是中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据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刘方成统计,截至2016年2月,西部各省份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60人,仅占全国总数507人的11.8%,差距非常明显。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同时面临着高端人才匮乏和流失的双重窘境。  “头衔”是引进重点  “全国高校都在竞争影响力,试问哪所高校会押宝在嗷嗷待哺的年轻人身上?”一位青年教师坦言。  “中西部学术人才流失,当前主要指代的是‘明星学者’、学科带头人的流失。”刘进分析指出。  记者梳理各高校的人才引进办法后也发现,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者是高校竞相引进的重点人选,包括:  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的杰出科学家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特支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 “青年千人计划”、“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基金”、青年“长江学者”等青年杰出人才 地方性人才振兴计划入选者,如山东“泰山学者”、湖北“楚天学者”、陕西“三秦学者”等等。  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按“头衔”引进人才,缘于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数已成衡量大学、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并在高校排名、学科评估、项目申报、经费划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相应,高校会依据人才层级的不同,在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平台搭建、团队组建、薪酬待遇等方面提供不菲的引进条件。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高房价地区,动辄几百万的安家费或百余平的住房,以及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问题,几乎成人才引进的“标配”。  重金引才的背后,是各地对“双一流”建设的“大手笔”投资支持。据中国青年报统计,在已出台建设方案的23个省市中,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元左右。其中,北京预计投入100亿元,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 广东3年计划投入超百亿元,支持大学建设 河南出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砸31亿元打造“一流学科” 山东将在“十三五”筹集5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  一位被引进上海的年轻学者直言,高校这是通过“短平快”的人才政策,“多快好省地建设‘双一流’”。  对这种按“头衔”引进的方式,陈鹏认为:“过度偏重对学历、职称、学术成果的考察,混淆了‘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的概念,缺乏个性化遴选条件,造成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近日,爱思唯尔发布的一份“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再次刷爆网络。不少人担心,进入榜单的这1776名学者或将成为新一轮“精准挖人”的目标。  “大学里急需两种人才:一是大家都在抢的学术大师,一是潜力无限的年轻学者。前者可以出高价购买,后者则只能自己培育——这点全世界都一样。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倾向于‘选才’而非‘育才’,我认为这是一个偏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不止一次公开表达过这个观点。  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  “我当然希望引进到更好的人才,但如果我的人被挖走了,我也很难过。”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赵蓉晖直言心中的矛盾,“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  首先,适度的高校人才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的交流,斩断学术近亲繁殖的路径,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繁荣。“因为挖人的学校要把平台做好、声誉维护好、条件保障好,才能吸引人才 有被挖可能的学校也要想尽办法把人留住。”赵蓉晖说。  从国际比较来看,一项基于27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教师平均流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  然而,在我国相对不高的流动性背后,却隐含着流动集中、恶性挖人、急功近利等问题。  比如,广东某高校将西北某高校的骨干“连锅端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最后都引起公愤了”。  “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本极高,一旦流失则成本付诸东流,这会导致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刘进表示。  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也公开指出,这种现象不仅对西部高校不公平,而且把人才价格和办学成本越炒越高,“使一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军心涣散,长期下去不利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学术有团队和地区的因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些高校花高价聘来的教师,并没有创新的学术成果。在记者近期开展的网络调查中,一位北京某高校的人事工作者留言说,该校“引进的人才在海内外各个高校兼职,就是空中飞人,一年都没在岗位连续工作半个月,对国家学科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负面影响巨大”。  现在,随着“双一流”的推进,高校对人才争夺逐渐白热化,部分人才为获取个人利益,频繁跳槽不同单位。上海某高校引进的一位专家,在个人补贴和启动经费到位、学校投资5000万元建立起软件平台后不久,就又受聘到另一所高校任职,以获得高额的安家费和启动经费。  对此,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表示:“引进人才的非正常跳槽,不仅没有发挥在科学研究方面应有的作用,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科研和教学秩序,对学生和年轻学者产生了恶劣影响,更造成了科研经费和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更进一步来看,高等教育在国家或区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是国家区域安全与边疆稳定的稳压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  陈鹏担忧:“如果听任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就会面临空前的危机。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它涉及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和东北地区振兴计划的实现。”  构建科学的流动秩序  “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教育部在1月25日发布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已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高校要尽量做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加法,而不是局限于国内的‘内部厮杀’。”刘进建议,未来,中国学术人才流动的格局要面向全球视野。东部高校主要面向北美、欧洲和东亚学术市场,这些国家学术人才培养渐趋饱和,恰是吸引人才的绝佳时机 西部高校则可以重点考虑从“一带一路”沿线引进人才。  陈鹏认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首先要承认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还要强调政府在人才流动中的责任与担当。“高校人才流动既要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又要顾及市场的需求。既不能按照计划经济人事管理模式,将人才终身绑定,也不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无视高等学校公共职能和责任担当。”  “仅仅靠劝说、靠号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方精云认为,要建立合理的薪酬指导体系,确立相对规范的待遇标准,探索同一地区同类型人才薪酬最高限额制度。  马敏建议,“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补偿机制,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高校要根据市场规律给予高层次人才外流的高校一定的经济补偿。”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虽然高校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管齐下,但其中事业平台还是最重要的,“西部也要反思,自己如何搭建独一无二的平台吸引高端人才”。  陈宝生明确要求中西部高校“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重点和优势,加快形成办学特色优势,并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广西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引领本地区实现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领军人才零的突破。  而刘进课题组2016年的研究成果也认为,中西部学术人才流动的“拐点”已经出现:即西部向东部的大范围学术人才流动很少再发生,反而东部由于学术竞争加剧,且实行了“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改革,出现“反哺”西部的情况。  2017最新发布的《大数据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状况系列研究报告》也显示,2006年至2016年间我国高级科研人才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现日益均衡发展趋势。  “双一流”建设除建设一流大学外,也不拘一格发展地方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从这个层面来看,由由认为:“这是相关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流动的一个很好契机。”  “十三五”期间,高招增量、长江学者、经费投入都将向中西部倾斜,如何引才与育才并举,既需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探索创新人才政策、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更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不断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