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竞争能力

仪器信息网竞争能力专题为您整合竞争能力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竞争能力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竞争能力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竞争能力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竞争能力话题讨论。

竞争能力相关的资讯

  • 甘肃大多数检测机构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条件
    中国甘肃网8月31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伏润之)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会近日在兰州召开。会议对我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   截至目前,我省通过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约600家(不包括中央在甘15家机构)。其中,由国家认监委和CNAS发证的有40多家,由省质监局发证的有556家。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省、市、县各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正在组建之中。客观来看,我省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偏小,能力较弱,市场发育程度低,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目前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条件。   下一步,我省将对全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关情况再次进行调查摸底,围绕整合中的资产处置、经费管理、人员分流及身份置换等重点问题研究提出配套政策措施。参照中央任务分工,待国家进行安排部署后,我省将进一步安排部署整合工作。
  • 2017年各国生物制药行业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属新兴市场
    p   近日,咨询公司Pugatch Consilium发布了一份《2017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生物制药行业竞争力及投资环境指标》(BiopharmaceuticalCompetitiveness & amp Investment,BCI)的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各经济体在创新方面推出不同政策是影响生物制药竞争能力和投资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那些较早出台明确政策鼓励创新的国家均走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前列。中国在这份榜单中处于中下游的位置,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创新和竞争力还比较低,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p p   这项研究报告是从5个方面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BCI进行评分,满分是100分。5个方面分别是:科技实力及基础设施、临床研究情况和框架体系、监管体系(药物审批、质量控制和药物警戒性)、市场准入及资金供应、知识产权保护情况。问卷的调查对象是跨国生物制药公司的中高级以上的管理者,对各经济体影响生物行业创新能力和投资环境各种因素都有很深入的认识,所以调查问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真实情况。 /p p   Pugatch Consilium公司根据调查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对各国生物制药行业竞争力及投资环境(BCI)进行量化,得分排行榜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年生物制药行业竞争能力及投资环境排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c8123193-b044-49fe-a8ab-84daa69dad5c.jpg" / /p p   在调查中,将经济体分为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所谓成熟市场是指从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开始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而新兴市场是指在二战后才开始进行工业发展的国家(由于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评分标准稍有不同,如果按照同一标准,新兴市场国家的评分会略微降低)。其中,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新加坡、以色列等在生物制药竞争力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p p   为了探究生物制药行业竞争力、投资环境和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的关系,笔者将这三者显示在一张气泡图上:以人均GDP作为考量经济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横轴),以BCI得分作为纵轴,以总GDP作为市场容量的指标(气泡大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88b57f5c-6024-4689-9bc4-2bdc1bc2ebc0.jpg" / /p p   Pugatch Consilium报告指出各国对生物制药行业创新方面不同的政策是影响BCI主要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国的不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因此,从上图上看到经济发展状况(人均GDP)与BCI基本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而另一方面,各经济体的BCI指标与其市场容量(总GDP)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到GDP总量很大的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大国落在了后面。 /p p   生物制药是后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因此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摆脱工业发展基础的影响而迅速发展起来,如以色列、新加坡、韩国、台湾等新兴经济体都有着很强的生物制药竞争力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报告指出这些BCI排名靠前的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政策,设立了大量的专项基金来支持和刺激生物制药创新和科技转化。相反BCI排名靠后的新兴国家在这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些国家大部分有一项共同点就是不断提高专利申请的标准,其他不利的政策还包括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等。 /p p   在这份榜单中,中国排在了较低的位置,那么制约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竞争力的因素都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竞争力及投资环境呢?Pugatch Consilium根据问卷调查总结出了一些要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aedd41f4-8cbc-4448-91fa-701f31da141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影响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竞争能力的因素(2017年) /strong /p p   参考资料: /p p   ASCENDING TO THE PEAK OF BIOPHARMACEUTICALINNOVATION /p p   BiopharmaceuticalCompetitiveness & amp Investment (BCI) Survey, 4th Edition, 2017 /p p & nbsp /p
  • 天瑞仪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提高环保领域综合竞争力
    p   日前,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瑞仪器)发布关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公告。据悉,2018年9月10日,河北省武安市人民政府(简称:武安市人民政府)、天瑞仪器、 江苏中林环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简称:中林环工)三方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在武安市签订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三方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中林环工为天瑞仪器的参股公司。 /p p   与武安市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提高天瑞仪器在环保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从长远看,将对天瑞仪器今后的业务发展及主业核心竞争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符合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p p   合作内容如下: /p p   1、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武安市人民政府在农村污水治理、河道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工业废气、污水监测和治理、危废治理和固废处理、园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向天瑞仪器、中林环工提供环境治理、环保监测、生态景观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机会,武安市人民政府的环境治理、环保监测、生态景观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与天瑞仪器、中林环工双方合作。其中,近期的农村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水体监测等重点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与天瑞仪器、中林环工双方合作。 /p p   2、天瑞仪器、中林环工在武安投资建设医学第三方试验室(影像检测)、农村污水设备处理厂、环保第三方试验室、生物医药公司、生态修复类项目等方面投资共计约6.8亿元,产值约20.3亿元。 /p p   3、本着友好协商的基本原则,武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专业团队一对一全过程支持乙方设备制造工厂的入驻、建设、生产运营,天瑞仪器、中林环工自行投资设备生产工厂,享受武安市招商引资税收和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 /p p   4、三方建立工作联络小组,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处理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包括及不限于:(1)完成为落实本协议目标所必需的磋商 (2)监督并评估本协议的执行 (3)解释本协议的规定 (4)通报重要信息。天瑞仪器、中林环工双方组织成立“武安市及城区生态项目工作专家团队”负责为本协议合作范围内的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br/ /p p & nbsp /p
  • 三原因致我国科技成果缺乏国际竞争力
    徐冠华:三原因致我国科技成果缺乏国际竞争力 技术导向多,市场导向少;模仿多,创新少;短平快多,反映积累少 2010年3月6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首场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和全国政协委员徐冠华、秦大河、郑新立、王文彪将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徐冠华院士的。我们都知道,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统计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量超过10万篇,我国的全球专利超过了六千件,与此同时,大家也感觉到,我国的原始创新包括核心技术方面还很缺乏,科技竞争力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差距很大,请问徐委员,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徐冠华:正像你所讲的,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像你说的,国际入选的科学技术论文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申请全球专利的国际申请量已经超过了六千件,也是居世界第六位。而且还有其他一些数据,比如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像科技人员的从业数,科技论文的引用数,还有世界顶尖的刊物刊登的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数目等等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确实也像你说的,我们现在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并没有像论文数这些标志的那样居于世界前列。我想,要对我们国家的研究成果做一下分析,我的感觉,还有几个方面有待于我们改进,有待于提高。 第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我们研发的一些技术,虽然可能技术指标很先进,但是它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不强,比如它的成本很高,卖不出去,再比如,可能做出来了样机,但是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方面的问题,我们模仿、跟踪的成果比较多,原始性创新的成果比较少。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专利数目不少,增加得很快,但是核心专利比较少。如果我们没有核心专利,我们就很难越过大公司,在一些重要产品上所设置的专利壁垒,成果虽然有了,但是进入不了市场。 第三方面的问题,我感觉,我们“短、平、快”的成果比较多,但是反映长期科学积累的成果比较少。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西方比,我们的时间还短,科学还要在于积累,但是现在我感觉我们有的同志还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比较过分地注意论文的数量,注意专利的数量。 当然,我觉得我们的科学家是很好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做了长期的努力,所以我们今天应该说我们的科学技术成果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了越来越大的贡献。为什么我们还存在着这些问题?核心是我们政府政策怎么样更好地引导。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发挥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非常重视,引导制定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现在又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我想有些问题是非常明确了。
  • 关联方竞争之危 川仪股份IPO增长存水分
    16年前资产上市,三年后因连连亏损而卖壳、资产退出上市公司,如今退市资产再度闯关IPO,这就是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仪股份”)。   千龙网证券研究室发现,如今改头换面的川仪股份资产质量依然饱含风险,利润增速因税收优惠与土地资产处置存在水分之外,利润贡献率位列第三的优质资产横河川仪却为有着竞争关系的日方企业即日本横河绝对控股。   关联方竞争之危   川仪股份目前主要从事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及工程成套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具体可划分为7个单项产品和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其中7个单项产品分别是智能执行机构、智能变送器、智能调节阀、智能流量仪表、温度仪表、控制设备及装置和分析仪器。   川仪股份为重庆市国企,不过,日本横河电机株式会社(简称日本横河)持股7.12% 同时双方还有合资公司横河川仪,分别占比40%、60%。   千龙网证券研究室发现,川仪股份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向关联方横河川仪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78亿元、2.31亿元、3.08亿元,分别占川仪股份当年采购总额的10.49%、10.53%、11.57%,不论采购金额还是采购占比都成上升态势,虽然占比不是太大,但也“量比齐升”。   对于上述关联采购,川仪股份称,报告期内,公司与横河川仪发生的关联采购是向横河川仪采购变送器,采购产品的价格标准与横河川仪向其他非关联公司销售同类、同型号产品执行的价格标准基本相同。   资料显示,2010年6月,川仪股份从控股股东四联集团手中收购横河川仪40%股权。横河川仪主要从事差压、压力变送器、记录仪、分析仪、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其他工业仪器的生产、销售。截止2011年末,横河川仪总资产5.69亿元、净资产2.65亿元、当年实现净利润5585.46万元,净资产收益率达 21.1%。   2011年,横河川仪对应为川仪股份贡献了2234万元利润,这仅次于川仪股份全资子公司川仪调节阀公司2928.88万元与川仪分析仪器公司2862.40万元的利润贡献。   而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川仪股份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54%、16.05%、15.39%,均低于横河川仪。作为川仪股份上游、同行的横河川仪,净资产收益率高出横河川仪不少,也让投资者感觉蹊跷。   此外,千龙网证券研究室还发现,川仪股份有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秘等5个高管同时在横河川仪担任高管,并有多人现在或曾在四联集团担任(过)高管。   如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关系,横河川仪是否会成为川仪股份的一体外公司,而川仪股份在向横河川仪关联采购的时候,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将如何监管,这些问题对川仪股份都是巨大挑战。   处置土地粉饰业绩   资料显示,2009年、2010年及2011年,川仪股份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1.49亿元、24.68亿元、30.88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277.99万元、13824.37万元和18341.93万元。   不过,千龙网证券研究室发现,上述川仪股份的净利润里面非经常性损益占比不少。实际上公司的净利增速已现颓势。   报告期内,川仪股份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是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政府补 助,其中,2009-2011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5222.67万元、1150.21万元和1672.89万元 2011年,川仪股份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为5853.77万元,主要是公司处置土地取得营业外收入5404.19万元。2009年-2011年,川仪股份非经常性损益净额占净利润比例分别为39.05%、14.97%和32.42%,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较大。   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2009-2011年,川仪股份的净利润分别为8701.76万元、11754.63万元和12395.98万元,2010年、2011年同比增幅分别为35%、0.545%,增长速度严重下滑。   对于政府补助,川仪股份称,总体呈下降趋势,政府补助对公司净利润影响也降低,同时,川仪股份称不存在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但其利润里面非经常性损益占比如此之高,特别是2011年,川仪股份来处置土地取得营业外收入5404.19万元,使得公司业绩在上市前增色不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川仪股份曾于1996年登陆深交所,1999年因经营不利而卖壳,即当年将壳000607卖给浙江华立集团的后存续资产,如今其再度归来欲自主上市,保荐人为广发证券。虽然主营业务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川仪股份招股书称,企业竞争能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有媒体报道称,内部人士透露,对该公司证监会已经审核了近两年,是否能通过还有待观察。
  • 依托大科学装置 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中科院是我国承担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国家队”——截至“十一五”,我国已建、在建和立项待建的大科学装置中,由中科院建设、运行和管理的约占80%。在科研生涯始自大科学装置、现在又是中科院分管此项工作副院长的詹文龙院士看来,“大科学装置集中体现了国家科学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技术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   所谓大科学装置,通俗地理解,是人类感知觉能力的延伸,是对诸如距离更远、信号更弱、时间更短、能量更高、温度更低、压力更强、规模更大等观测能力极限的突破,是现代前沿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条件。现实中,它是同步辐射光源,是强磁场,是大型粒子对撞机,是有望帮助人类找到终极科学问题答案的机器,通过它,人类或许能够知道:我们来自何处,我们由何物构成,以及生命和宇宙的意义何在。总之,它本身就是科学的“加速器”。   2009年,中科院决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 (简称联合基金),自掏腰包,3年共投入6000万元,在全国范围而不仅仅是中科院系统,支持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如今,第一期联合基金执行已近尾声,双方第二期的合作协议也于7月12日续签,联合基金由原来的4000万元/年增加至6000万元/年,执行期为2012—2014年。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詹文龙。   中科院为何把这笔经费用途的决定权交出去   联合基金由中科院和基金委各出一半,所有项目按照科学基金“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评审,也就是说,中科院相当于把每年几千万元经费的决定权交给了基金评审的专家。在自身已是大科学装置的主要运行、管理方的情况下,中科院这么做是出于什么考虑?   詹文龙介绍说,为了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作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益,中科院长期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包括设立开放经费、发挥装置科技委员会与用户委员会作用等。“不过限于支持体量、受众范围等诸多因素,大科学装置的开放共享虽在不断改善,但总体上仍有潜力可挖。”   他表示,设立联合基金,可以利用基金委面向全国的申请受理平台,依靠其项目评审体系和专家资源,以基金项目的形式,引导全国的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密切结合,在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强大科研支撑能力的同时,一方面提升科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工作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不断更新和补充大科学装置实验终端的测试能力,持续增强其多学科研究支撑能力。   第一期联合基金共3年(2009—2011年度),经过全面论证,双方选择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和合肥同步辐射光源4个装置,面向全国受理项目申请。詹文龙介绍,选择这4个装置的原因是,它们都属于具备多学科研究支撑能力的平台型装置。第二期联合基金协议中,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也被纳入其中,成为第5个依托装置。   促进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新模式初见成效   “联合基金这两年的执行情况基本实现了我们设立时的初衷。”詹文龙说。   据介绍,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中,联合基金共收到项目申请533项,资助133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学科主要分布在10个学科方向。其中,材料学交叉、化学交叉、凝聚态物理和生命科学交叉是份额最大的4个研究方向,四者总数接近三分之二。   詹文龙还介绍说,这两年,中科院之外有38个单位(含中国科技大学)获得了3780万元的支持,另外,大科学装置的用户中,出现了四分之一的新面孔。   他总结认为,大装置联合基金的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稳定原有队伍的同时,促进了新队伍的培养,增强了人员合作 二是激发了研究新思路,加强了多学科交叉,促进了重大成果的产生,部分项目已有研究论文发表或接收 三是进一步提升了大科学装置的开放共享度及其与全国研究单位的合作 四是增强了大科学装置的科研支撑和服务能力。联合基金项目覆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提出了大量新的科学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从装置性能到各实验线站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前我们有些实验方法是借鉴国外的,现在,科学家提出的新的科学问题是国际上所没有的,只能自己创新了。”詹文龙说。   建设大型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虽然项目进展都不错,但也有些遗憾,比如联合基金没有收到一份来自企业的申请,获得资助的研究单位中,只有两家是中科院和大学以外的。”詹文龙说,第二期联合基金应当吸引地方科研单位、企业等更多用户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工作。   他介绍,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大科学装置在国家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从“十五”后期开始,国家发改委由以往“提一个议一个”的审批模式改变为中长期规划指导下的成批次建设的模式。据悉,“十一五”期间,发改委批准了12个建设项目,“预计‘十二五’期间批准的建设项目将不少于‘十一五’。除了物理学科外,可能还会包括能源等学科的装置”。   具体到中科院在这方面的计划,詹文龙指出,目前,我国已有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兰州、合肥、广东5个地方,另外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天文台。5个地方的大科学装置要在提高水平和效益上做文章,并逐步形成集聚效应。谈到此,詹文龙提出了一个概念——大型多学科综合科研基地。   他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一批高水平的大型科研基地体现的。这些基地科研力量集中,科研任务集中,国家投资集中,科学技术成果累累 学科多样,学科交叉,发展新型、边缘科学和突破重大新技术的能力强。而这些基地往往是在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逐渐拥有了大科学装置群,作为支撑其强大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建设大型科研基地,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的要求。根据大科学装置目前的布局,中科院决定,把第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大型科研基地选在北京。   在他的描述中,记者了解到,这将是一个拥有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设施、超级计算设施等多个装置的科学中心,论文不再是在这些装置上产出的唯一“产品”,纳米、生物等多个产业的集聚会让成果迅速转化,这里将是吸引国际高水平人才的“梧桐树”,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会在这里比邻而居……   詹文龙说,这不仅仅是一幅愿景图。按照计划,“十二五”期间将重点进行装置的建设,争取在2020年前使这些“速度更快、温度更低、压力更大、电磁场更强”的高水平装置全部投用,而其运行模式也将是全新的。   前不久的一则新闻算是詹文龙这番话的一个注脚:中科院怀柔园区北京综合研究中心规划用地约2200亩,将重点规划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部分大科学装置项目。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达到60亿元,计划于“十二五”至“十三五”规划期间分步建设。
  • 中美科技竞争白热化 半导体检测仪器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p   近日,美国防部再次对监管的11项关键技术进行战略调整,其中微电子和5G分别提升至第一和第二位。有评论称,此举意图保持对华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双方在该领域的差距。 /p p   芯片产业主要包含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三大工艺环节。我国芯片制造方面相比国外尤为落后,不仅原材料进口依赖严重,高端制造设备如光刻机等也主要依赖进口。国内晶圆制造企业以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等为代表,然而其技术相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p p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估算,2018~2020年中国半导体制造设备投资额约为人民币1550亿元、人民币1604亿元、人民币1702亿元。检测设备约占总设备投资的17%(其中,晶圆检测部份为9%,过程工艺控制为8%)。因此,2018~2020年中国大陆检测设备需求分别为人民币264亿元、人民币273亿元、人民币289亿元。 /p p   科学仪器当前在半导体产业中应用广阔,其中包括质谱仪、光谱仪、色谱仪、光学检测仪、电化学仪器等。半导体检测仪器不仅可用于特种气体、硅片、靶材、光刻胶等半导体原材料分析,也可以用于半导体制程工艺控制。 /p p   半导体检测主要分为前道检测和后道检测环节,其中前道检测主要为光学检测,主要测试仪器为椭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用于测试芯片制成尺寸、材料性质,如芯片杂质、晶圆缺陷等 后道检测主要为电学检测,分为CP测试和FT测试,主要测试仪器为探针台、测试台、拣选器等。 /p p    strong 半导体检测是提高产线良率、提高竞争实力的关键 /strong /p p   半导体检测贯穿于产品生产制造流程始终,通过分析检测数据检验产品参数是否符合设计需求,从而达到减少缺陷、提升产线良率的目的。半导体良率的提升直接影响厂商的生产成本和订单获取能力,是厂商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p p br/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0723/"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3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8966247d-f55f-4675-b8d4-e2f00f2c4a37.jpg" title=" 80e34259-51c2-44d9-9b6b-fc20ca7344a6.jpg" alt=" 80e34259-51c2-44d9-9b6b-fc20ca7344a6.jpg" width=" 600" height=" 131"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br/ /p
  • 一文洞悉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
    电子、电器、汽车、船舶、飞机、核电等产品在运行中需经历自然环境和诱发环境对产品各种性能日积月累的影响,产品可能处于的不同类型的环境中,主要包括噪声、冲击波、细菌、机械冲击、振动、风、压力、雨、雪、冰雹、温度和湿度变化等。为了保证产品在规定的寿命期间内,在预期的使用、运输和储存等环境下保持功能的可靠性,这就需要利用试验设备对产品进行验证。将产品暴露在自然或人工的环境条件下经受其作用,以评价产品在实际使用、运输和和储存等环境下的性能,并分析研究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理。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产品的环境试验与可靠性试验是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两类试验。环境试验是考核产品在极值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即环境适应性的试验;可靠性试验是按可靠性要求设计和进行的、有可靠性目标并在典型环境条件下的试验,是验证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能否实现预定功能而进行的试验。环境试验是可靠性试验的基础和前提,为可靠性试验提供信息和依据;而环境试验与可靠性试验所采用的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包括试验的夹具设计原则等都可以相互借鉴。环境试验是产品的基本试验,主要应用于产品的研制阶段;而产品可靠性试验则贯穿产品从研制到生产、出厂的整个生产周期。按照试验目的的不同,将可靠性试验的名称及应用阶段划分如下:试验名称应用阶段试验目的环境应力试验研制阶段和生产阶段工 艺过程和产品出厂前发现和剔除早期故障,提高产品使用可靠性或排除早期故障对其他试验的干扰可靠性研制试验工程研制阶段早期发现产品设计缺陷,提高产品固有可靠性水平可靠性增长试验工程研制阶段中后期发现产品设计缺陷,将产品可靠性增长到规定的目标值可靠性鉴定试验和寿命试验工程研制阶段结束前,定 型阶段评估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和寿命,为设计定型提供决策依据可靠性验收试验和寿命试验批量产品出厂以前评估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是否保持设计定型水平,为验收提供决策依据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行业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最初源于军用电子、航天系统等,是为提高军用电子设备及航天器等的高可靠性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测试手段;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民用领域对产品性能和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对于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及安全性,以及提升品牌竞争能力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因此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轨道交通、建筑桥梁等领域。目前国外在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方面,除大量使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外,已广泛使用三轴同振振动试验系统(电动台或液压台)、三轴六自由度多台激励系统(电动台或液压台)、单轴多台并激系统(电动台或液压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军事工业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研发过程中,试验技术、试验方法是其绝密资料之一。资料显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在航天飞机的研发过程中便已应用了多轴多激励的振动试验技术。目前国外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等行业,还广泛运用振动带扭转、离心机带振动台复合运动试验设备;在研究建筑、桥梁、特殊行业设备抗震方面使用大型液压振动台(大位移、大负载、三轴六自由度系统)等。我国相关领域的实验室目前已可以从事环境与可靠性领域的主要试验检测项目,但在试验方法及试验技术的研究上,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为避免装备在结构最低共振频率上过试验或欠试验,国外通行的试验方法需在振动台、夹具、试件中间安装动态力传感器以将振动台的运动由力传感器反馈控制,以再现外场实测的界面力,而目前国内振动试验中较少采用此试验方法。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行业对于试验方法及试验技术的持续研究和改进,对于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环境适应性与性能可靠性水平至关重要。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为试验设备供应商以及试验耗材供应商,下游行业较为广泛,主要分为三类: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桥梁建筑等行业;汽车、电子、电器、船舶等工业行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上游试验设备供应商的生产制造水平对于本行业试验技术水平具有重大影响。公司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业务是基于公司自身实力雄厚的试验设备制造业务而向应用服务的延伸,因此与同行业实验室相比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市场容量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整体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市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我国环境与可靠性专业实验室的服务规模和能力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试验市场需求。数据来源:智研咨询随着电子电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可靠性试验服务市场容量近年来保持着较快增速,在2018年达到约239亿元。2013 -2018年近五年复合增速约15%。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周期的各个环节以及国民经济各支柱性产业,其需求分布情况如下图:总体来说,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的需求与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研发经费投入水平高度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金额为22,143.6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18%,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显著增加促进了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及服务需求的高速增长。同时,下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将持续拉动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及服务需求的增长。航空航天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环境试验设备及服务需求的主要市场之一。 近年来,随着北斗导航工程、大飞机项目、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 火星探测等陆续实施和不断推进,我国航空航天产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并持续带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及服务需求的 增长。电子信息方面,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产值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工艺不断升级,成为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第一大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发展,电子产品日益向多功能、小型化、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功能的复杂化使设备应用的元器件、零部件越来越多,每个元器件的失效都可能使设备或系统发生故障,因此对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电子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中,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汽车方面,无论是新车型的开发,还是现有产品性能可靠性的提升,都需要对汽车上几乎每个零部件进行环境试验,以确保整车及零部件在不同的力学环境、气候环境和综合环境条件下,能够正常运行并提供安全保障。随着我国汽车产品及生产制造技术的更新换代、汽车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核心部件研发和生产领域延伸,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将保持高速增长,这将为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提供广阔的市场。交通轨道方面,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金额最大的国家,由于轨道交通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高,因此针对相关机电设备进行的可靠性测试也必不可少。例如,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在每次车辆和轨道的开发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碰撞试验来验证。轨道交通投资的持续增长以及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水平的逐年提高都将给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行业提供持续性的扩张动能。船舶工业方面,我国船舶领域的主要环境试验标准包括GJB4《舰船电子设备环境试验》、 GJB4058-2000《舰船设备噪声、振动测量方法》等。过去几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未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重点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高附加值船舶、智能船舶等重点工程领域我国船舶工业的持续发展 和产业升级将继续推动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及服务需求的增长。行业竞争情况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电器、汽车等行业, 且试验的技术水平及准确性对产品性能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影响重大,因此,随着近年来下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立起了多层次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专业实验室:试验场所含义代表实验室第一方实验室组织内实验室,检 测和校准自己生产的产品我国汽车、电子、航天等行业或系统内的大型领先企业自建的用于产品研发或质量检测等目的的环境与可靠性实验室第二方实验室组织内实验室,检 测和校准供方生产的产品我国航天、汽车等行业或系统内的大型集团企业自建的环境与可靠性实验室,主要为特定领域的国家重点工程配套设备或向集团内企业自行采购的供应商产品提供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服务第三方实验室独立于供求双方, 为社会提供检测和校准服务的专业实验室专业为社会提供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的市场化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以独立公正的试验数据、长期积累的市场声誉作为基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从产品研制到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由于三类实验室的服务目标及对象有所不同,以及随着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需求近年来的高速增长,现有的各类实验室之间未存在特别明显的竞争。其中,第三方实验室具有立场独立、服务领域广泛的特点,其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份额的集中度较低,试验业务的获取以及试验收费的结算主要按照一般市场化原则进行。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部分企业名称简介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4年,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股票代码为002967,是原信息产业部电子602计量站,经过5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家全国化、综合性的国有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计量、 检测、认证以及技术咨询与培训等专业技术服务,在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能力及业务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国赛宝实验室中国赛宝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又名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最早从事可靠性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赛宝实验室可提供从材料到整机设备、从硬件到软件直至复杂大系统的认证计量、试验检测、分析评价等技术服务。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SGS集团和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系统的中国标准科技集团共同于1991年成立,SGS是国际公认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在世界各地共有97,000多名员工,分布在2,600多个分支机构和实验室,构成了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中国,SGS已在全国建成了78个分支机构和150多间实验室,拥有15,000多名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深圳信测标准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信测标准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深圳,在深 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为300938。服务产品类别包括汽车、电子电气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工业品等领域,向客户提供检测、认证、标准研发等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苏州试验仪器总厂,创建于1956年,2008年引入战略投资者,组建苏州苏试试验仪器有限公司,2011年整体变更为苏州苏试试验仪器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证券代码:300416),成为业内首家上市公司。2017年8月25日,正式成立苏州苏试试验集团,同时苏州苏试试验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有力学环境试验设备、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等。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技术壁垒。在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领域,技术壁垒不仅体现在先进和全面的试验设备,更重要在于对试验技术、方法和经验的掌握以及试验人才的储备。试验技术的壁垒首先体现为对试验规范、标准的深入研究和了解:要通过试验检测出产品真实的环境适应性和使用可靠性,既需要掌握通用的规范及标准,又需要深入了解涉 及到具体行业和产品所经受到的气候环境和诱发环境(如振动和冲击)的相关标准。此外,在对相关试验和检测标准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将规范、标准中规定的试验条件准确施加到被试验的样品上并避免对贵重样品造成损坏,以及对相关的试验结果作出准确的工程判断从而识别出产品瑕疵,对于实验室的整体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而这些技术能力的获取需要长期的技术研发积累和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作为支撑。人才壁垒。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试验服务方案的设计及试验操作需要技术人员对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技术深入而广泛的了解,如车辆振动学、航空航天器动力学等,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行业发展所需的大量技术人才目前尚无高校对口专业进行直接培养,更多依赖于相关行业技术人员进入本行业后的长期实践及在岗培训。充足的人才储备是新竞争者进入本行业所面临的主要壁垒之一。资质壁垒。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鼓励实验室、检查机构取得经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的认可,以保证其检测、校准和检查能力符合相关国际基本准则和通用要求,促进检测、校准和检查结果的国际互认。由于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及科研机构,对于国家特殊行业等重大工程项目及电子、汽车、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行业产品质量及可靠性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实践中,试验客户普遍要求从事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的第三方实验室具有经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资质,并在经认可的能力范围内提供试验服务。这些资质的获取,均需要实验室满足严格的条件和程序,而获取这些资质后,实验室还需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跟踪监督、复评审及验收。以实验室认可(CNAS)为例,实验室需满足国家认可委规定的通用认可规则、实验室基本认可准则、实验室专用认可规则、实验室认可应用准则及实验室认可指南等各项实验室认可规范,已建立完善的且正式运营超过6个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评审组的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活动现场评审后,才能获得认可证书。因此,业务资质是阻碍新竞争者进入本行业的重要壁垒。
  • 图文解析:民营检测机构更具竞争优势
    近日,我国首家上市第三方民营检测机构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检测)发布201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本次预计业绩:同向下降。预告披露,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比上年同期下降-20%~0%,公司盈利4,606万元&ndash 5,758万元,上年同期盈利5,758万元。   另一家上市检测机构电科院也公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14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2850.50万元~5225.92万元,比去年同期变动-70%~-45%   两家机构预告业绩都不同程度下降,可见第三方检测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国有、民营和外资之间的拼杀将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而白日化。那么,第三方检测行业的竞争力优势有哪些?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从商业模式、上下游以及行业内部竞争来一一剖析。   第三方检测行业商业模式   检测行业本质受技术进步推动(若想具备中长期竞争力,必须有技术。检测本质来源于技术进步(检测技术、方法的进步),行业需要投入较多高端劳动力(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密集型)来推进技术发展,而且检测设备操作需要大专及以上人员操作,因此企业也需要付出巨大劳动力成本(这些都说明行业受技术驱动,而非劳动力密集) 行业目前非常依赖先进仪器(这些仪器并非企业自主研发),而且仪器的更新换代周期短,还有一些关键仪器需要24小时开机,维护费用不菲,更为重要的是,仪器的专用性很强,若公司想开展新业务,必须购买特定设备。   综合来看,行业的关键资源为资本和人才(技术),关键流程为营销及研发,客户诉求大于企业诉求(客户比较强势),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是在资本投入下,企业提升研发及营销能力,获得更高、更有公信力的检测资质,对企业经营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研发能力都要求非常高,资本贯穿发展始终,研发和营销是不同企业之间、或者同一企业不同发展时期侧重点不同而已。行业商业模式比较难复制(下游需求差别化,检测企业想成为龙头,需要多领域全覆盖,技术和资本要求高),同广告行业一样,此类行业若想发展壮大的路径是收购兼并(收购可获得更多资质、收购可开拓不同行业)。   检测行业基于全社会对于产品及服务的质量(Q)、健康(H)、安全(S)、环境(E)要求而产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其发展一方面受需求影响,一方面受政策推动。2011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推进包括检验检测在内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到2015年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2012年2月,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强调,开展区域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委托研发、检验测试、技术培训等服务,由此可见国家有推动检测行业发展进步意愿。从需求来看,检测行业需求对象主要来自政府、消费者及工业企业,政府推动检测行业,消费者要求环境友好、食品健康,工业企业为求卖出产品也有检测意愿(品牌化驱动),在三聚氰胺、雾霾、速生鸡等特殊事件的带动下,检测行业尤其是生命科学检测行业(健康、环保类)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预期未来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10-12%,20年后检测深度和世界一致(目前是世界约一半水平),则未来20年行业增速约为15%(考虑到行业性质,可能中期增速会更高一些)。即并非典型的战略新兴产业,也并非传统行业,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属于成长性行业(生命周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检测行业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应同GDP趋于同步变动,从过去发展看,自2002年起行业开始快速增长(驱动因素是贸易检测)、期间民营和外资等第三方检测维持30%以上增速,2009年因经济危机行业增速趋缓至17.8%,2010年受重回20%以上增长轨道,2012年又下滑至11%,不过随着政策驱动(强制检测等政策)、经济企稳,行业将重回景气周期内。   第三方检测行业上下游之间的竞争   从检测体系角度看,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标准制定方(国家机关,标准一般由工信部指定)、认可机构(一般是各地质量技术部门和CNAS)、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只有通过所在地质量技术部门认证获得CMA方可提供检测服务)、检测实验室(一般归检测研究院所有),一般认可机构和标准制定方都是行政机构,检测机构包括国企检测机构、民营机构及外资检测机构,其中后两者被称为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上游主要是检测设备行业,本行业对设备要求较高,多需要进口,由于行业分散、竞争激烈,对上游的议价能力一般,但自2011年开始,国家开始重点支持科学仪器行业发展,以拨款、政府补助等形式调动了上百亿元资金支持行业发展,行业也因此得到了较大进步,随着基础研发环境进步、客户认可度不断提高以及检测机构通过并购不断获得技术、部分高端检测设备已能实现国产化,这对下游检测服务行业发展十分利好。该行业下游主要是政府、生产商和消费者,下游需求分散且单笔检测金额占其成本较小,所以本行业有隐形的提价能力,产业链地位尚可。   第三方检测机构之间的竞争   检测行业主要由以SGS、BV为主的行业龙头领衔,行业先进技术主要掌握在他们手中,但鉴于行业特性(需求分散、单笔收入小等特点),市场集中度并不高,全球CR12为25%(2008),其中龙头SGS、BV和Intertek占比分别为5%、4%和2%(对应2012年的收入规模为365亿元、332亿元和205亿元),大企业基本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布局,形成全球化布局趋势主要是依赖收购,其中SGS 2012年全球收购了11个国家的18个业务,BV在2011和2012年进行了25次收购,Intertek在2012年也收购了智利和荷兰的实验室,说明收购和兼并是改变行业格局的重要途径。   我国检测行业起步较晚,过去主要受制于政府管制,自加入WTO后才逐渐放开政府管制,随着外资进入和民营企业的兴起,目前形成了三方博弈局面,政府为主的检测机构占60%左右的市场份额、外资占30%、民营检测占10%左右,从企业数量来看,2万多家检测实验室中,95%为国有检测实验室,非国有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实验室不足5%,可见相对于国企来看,第三方独立检测明显弱势。但纵观世界检测市场的发展历史,均是以民营检测机构为主(好处是能够保证检测的公正性、市场化经营利于企业发展壮大),而中国当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管制导致,2014年是质检部门的改革年,这或许为第三方检测市场带来机遇,主要包括:   第一、政府部门将只负责制定政策和标准(未来中国同大型检测机构一样,行业标准也可能由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建立,这是技术驱动行业的发展规律),强制检测市场(约占现有市场容量的1/2)有望陆续向第三方检测机构开放,同时政府或将更多的向合格第三方检测机构采购服务   第二、数量众多的国有检测机构将被推向市场,民营检测机构同国有单位合作整合将成为趋势,不排除第三方吞并优质地方国企的可能。具体来看,2014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机构整合,进行转企改制。整合涉及质检总局直属检验检疫局、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要求特种设备行业、电子信息软件行业、交通运输、国家级建筑工程、农产品、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能源、烟草等多部门全方位的行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 在两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题,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体现出本届政府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视。   目前国有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承担各部委的商检、质检、环保以及卫生等各种认证要求的强制性检验检测业务,其他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承担强制性检验检测以外的民事行为的检验检测业务,2013年整个国有检验检测机构业务规模为500亿元左右(我国检测市场千亿容量),这一巨大强检市场有望逐步向社会检验机构开放,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下图是国有、民营和外资机构三种力量对比,从中也可看到民营检测机构相对国企具备市场化优势,相对外资大型检测结构具有性价比和服务优势。   因此,更多机遇将会被民营检测机构享受,理由如下,第一、我国民营检测机构经历了市场的洗礼,特别是优秀的民营检测机构都是在市场洗礼中生存并且发展下来的,因此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 第二、强制检测市场,政府部门不允许外资进入 第三、外资相对于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检测技术和知名度优势,民营检测机构相对于外资检测机构具备机制灵活、服务好、价格低的优势,在中国检测行业的市场化的初期阶段,价格和服务应该是消费者考虑的更重要目标,因此综上所述,认为民营检测机构更具优势。
  • 2020年中国水质监测行业竞争格局:三大梯队竞争激烈
    div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国水质监测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和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聚光科技和先河环保逐渐成为行业的龙头,行业整体集中度不断提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一方面,大型外资企业在我国水质监测行业的技术要求较高的高端市场依然处于优势,随着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未来国产企业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将逐步提高,国产替代效应逐渐增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1、中国环境监测设备市场格局: a target=" _blank" href=" http://huanbao.bjx.com.cn/hot/hot_10504.shtml" title=" 水质监测设备新闻专题" 水质监测设备 /a 成为环境监测设备第一大细分市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驱动下,我国环境监测设备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19年,环境监测设备销量达8.28万台,年复合增速达到23.18% 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设备可以分为水质监测设备、烟尘烟气监测设备、环境空气监测设备、采样器、数据仪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家对水环境的保护愈发重视,水质监测作为水环境质量的指向标,在市场中率先发力。水质监测设备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2019年,水质监测设备占环境监测设备总销量的36%,比2018年上升2%,销量达29808台,成为环境监测设备的第一大细分市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32376596-738b-4302-807a-2aa7da4a379f.jpg" title=" 1605273825(1).png" alt=" 1605273825(1).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2、中国水质监测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国家对水质监测要求的提高,行业中现有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企业之间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水质监测的市场竞争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一梯队包括以大型外资企业如德国E+H、瑞士ABB、美国哈希为主,主要占领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较高的高端 a target=" _blank" href=" http://huanbao.bjx.com.cn/hot/hot_10966.shtml" title=" 水质监测市场新闻专题" 水质监测市场 /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二梯队包括国内水质监测的龙头和上市企业,如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中环装备、宁波理工、力合科技等,这些企业中有些已经能够自主生产中高端水质监测产品和提供运营服务和解决方案,正逐渐形成与大型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和优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三梯队的包括中小规模水质监测企业,如苏州科特环保、上海仪电、北京尚洋东方环境、广州怡文环境、宇星科技等。随着国内水质监测企业技术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市场的国产替代化效应将逐渐增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c8d58525-167b-436e-ae34-eb23062510b6.jpg" title=" 6374085566642701361575049.png" alt=" 6374085566642701361575049.png" / 门槛较高,需要取得国家要求的准入资格,因此水质监测市场上企业的竞争焦点更多在于水质监测设备市场的竞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p p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5f651aa-c753-42b3-bcc0-423290508fb5.jpg" title=" 6374085569396105389596973.png" / /p p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e45201e-261a-4b72-85b4-28c7ca9e9dcf.jpg" title=" 6374085569433145135553164.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根据对水质监测行业国内企业营业收入分析,前瞻选择水质监测主要的上市企业进行了分析,分别为位于第二梯队的聚光科技、先河环保、北京雪迪龙和力合科技。2019年,国内领先环境仪器制造企业聚光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9.96亿元,营业利润0.4亿元 先河环保实现营业收入13.74亿元,营业利润2.67亿元 北京雪迪龙实现营业收入12.43亿元,营业利润1.41亿元。在四家分析的水质监测上市企业中,聚光科技远远领先于其他三家企业,先河环保和北京雪迪龙紧随其后。 /p p br/ /p /div p br/ /p
  • 洞察2021: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附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力评价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聚光科技(300203)、先河环保(300137)、力合科技(300800)、雪迪龙(002658)、蓝盾光电(300862)、皖仪科技(688600)、理工环科(002322)、天瑞仪器(300165)、盈峰环境(000967)、南华仪器(300417)、七一二(603712)、中环装备(300140)、海兰信(300065)、博克斯(873500)、中恒安(872026)、上海北分(872026)、摩特威尔(871990)、伊创科技(871768)、中立格林(870880)、恒达股份(833091)、牡丹联友(832987)、森馥科技(832447)、舒茨股份(832393)、科瑞达(832189)、科特环保(830971)、天健创新(430641)1、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派系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派系主要分为国内本土派系和国外派系。本土派系代表企业有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天瑞仪器、宇星科技等 国外派系代表有艾默生、赛默飞、哈希水质、岛津等,国外环境监测仪器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水平领先,产品多为中高端产品,相比之下,本土环境监测仪器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2、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排名根据中国采购与招标网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企业排名情况来看,环境监测仪器十大领军品牌企业首位为聚光科技 政府采购环境监测设备十大品牌企业首位为聚光科技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十大品牌企业首位为先河环保 废气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十大品牌企业首位为聚光科技 环境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十大品牌企业首位为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3、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集中度根据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2019年列入统计范围内的166家企业,环境监测仪器年销售收入为81.1亿元。以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代表上市企业聚光科技、先河环保、北京雪迪龙、力合科技、蓝盾光电五家企业环境监测仪器营收收入计算市场集中度,据初步统计,2019年环境监测仪器行业CR3约为25%,CR5约为30%,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4、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企业布局及竞争力评价5、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状态总结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的竞争者数量适中,但产品多处于中低端水平,产品同质化严重,现有企业间的竞争较为激烈 而环境监测仪器是环保产业基础,不存在替代品威胁 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上游供应商一般零部件企业,我国环境监测产品同质化明显,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嵌入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虽取得重要进展,但仍有部分核心部件(如硬件传感器等)以及高端仪器(如GC-MS、ICP-MS、LC-MS等)依赖进口,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 下游消费市场主要是终端客户,同样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的选择较多,因此由较强的议价能力 此外,环境监测仪器行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由于市场保持着稳定增长趋势,加之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需求,行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面临着一定的新进入者威胁。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
  • 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
    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9年12月9日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和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坚持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上水平相统一,质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有效地支撑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根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1.18,比上年提高0.19。其中,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等5个统计指标的得分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46、4.59、1.30、1.36、1.70分,增长明显。 1999~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二、制造业各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通过对制造业29个行业相关数据的测算,质量竞争力稳步增强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6.95,比上年提高0.95 橡胶制品业84.97,提高0.6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3.90,提高0.98 通用设备制造业83.53,提高0.1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3.48,提高0.0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2.19,提高0.26 医药制造业81.33,提高0.04 化学纤维制造业81.31,提高0.08。   三、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制造业相关数据的测算,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5以上。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0以上的地区数量达到20个,比2007年增加了5个。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贵州、内蒙古和广西等边疆和少数民族省(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三年保持稳步增长,与发达省(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区域看,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5.04、79.72、80.04,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22、0.73、1.04,东部区域继续保持质量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中部和西部区域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   注:1.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按照原始数据统计范围的不同,可以相应形成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制造业分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和分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2.质量竞争力指数由2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和12个统计指标构成。   3.测算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原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统计口径是大中型工业企业。   4.本公报中的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008年制造业各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行业 质量竞争力指数 农副食品加工业 75.11 食品制造业 78.26 饮料制造业 79.50 烟草制品业 79.68 纺织业 76.2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76.44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76.41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78.37 家具制造业 78.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76.60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75.5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74.8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78.1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82.19 医药制造业 81.33 化学纤维制造业 81.31 橡胶制品业 84.97 塑料制品业 79.0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5.8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3.2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2.45 金属制品业 79.87 通用设备制造业 83.53 专用设备制造业 84.0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83.4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4.4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86.9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83.90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70.93 2008年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地区 质量竞争力指数 北京 86.90 天津 85.77 河北 80.09 山西 75.61 内蒙古 80.11 辽宁 82.56 吉林 80.30 黑龙江 79.47 上海 86.53 江苏 86.95浙江 85.12 安徽 81.85 福建 81.12 江西 81.77 山东 83.47 河南 77.63 湖北 82.43 湖南 81.03 广东 87.26 广西 78.23 海南 77.15 重庆 84.69 四川 81.09 贵州 80.44 云南 74.69 西藏 64.99 陕西 80.57 甘肃 79.10 青海 79.49 宁夏 79.53 新疆 79.04 2008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及各级指标的得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统计指标 质量竞争力指数 81.18 质量水平 84.39 标准与技术水平 85.29 产品质量等级品率 89.07 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 80.67 质量管理水平 82.85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 71.27 质量损失率 90.57 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85.10 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85.64 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 83.85 发展能力 77.97 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75.7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78.66 技术改造经费比重70.21 核心技术能力 76.94 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71.34 新产品销售比重 82.55 市场适应能力 80.43 平均产品销售收入 86.45 国际市场销售率 71.40
  • 细数妨碍环保市场公平竞争“七宗罪”
    细数妨碍环保市场公平竞争“七宗罪”近日,E20环境平台受发改委委托,开展了对环保行业内现行有效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或其中条款可能存在阻碍环保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意见的征集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很多环保企业积极参与,我们不仅发现了一批有违公平竞争的法规意见,还收到很多企业遭遇市场不公平竞争的具体案例反映。究竟是什么妨碍了环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又有什么阻碍了环保市场的进步发展?今天,小编就和你一起,细数妨碍环保市场公平竞争的“七宗罪”。 “第七宗罪”:研发拨款存暗箱 目前,国家对研发环保领域相关技术的企业基本都是通过申报获批,预先下达研发任务,然后拨放国家基金用于研发。这种做法的弊端是造成不公平竞争,某些单位通过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却无法有效转化为市场需求的技术,实际研发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外资在华设立的企业多被另眼相待,导致国内外技术无法做到互通有无,无缝衔接。环保行业的发展得靠技术,研发资源的公平竞争才是环保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 吐槽率:26% 企业有话说:建议国家建立鼓励机制,对研发相关技术的企业进行鼓励,而不是预先下达研发任务,再拨放国家基金用于研发。此外,外资在华设立的企业也应视为国内企业,建立倡导中外企业合作,提升国内相关技术的水平。 “第六宗罪”:环评监测不靠谱 “红顶中介”现象长期存在,诟病颇多。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指出,环境保护部“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 “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根据环境保护部2011年发布的数据,全国环评机构共1162家,其中事业单位环评机构有576家,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的有333家。“相当一部分环评机构都是事业单位,隶属于地方环保系统,这意味着环评报告编制单位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着利益的同一性,环评的独立和公正就很难不受质疑了。”环评机构将于明年年底前脱钩,我们期待“阳光环评”照进现实。 吐槽率:35% 企业有话说:建议加快环评机构脱钩进程,这样能够推动环境影响评价的正确性和公正性,同时要加强政府监管和奖惩力度。加强监管后,有能力环评单位自设监测机构可以缩短环评周期 另外应积极推进第三方监测和政府监管,监测数据应公开透明,多家监测单位形成良性竞争,形成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工业园区及污水垃圾处理区域由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政府监管,出现问题由政府和监测机构共同承担责任,并推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 “第五宗罪”:当地备案很麻烦 环保企业当地备案,本意是对环保企业进行监督管理,规范环保市场发展。但在实际市场运作中,当地备案成了一些招投标项目不公平竞争的“保护伞”。比如有企业反映的案例中,备案要求在当地有经营场所,且需缴纳农民工保证金,这在区域投标时很难满足 也有些企业反映备案手续过于繁杂,过程冗长,容易滋生阴影后的腐败现象 还有的反映各地的进入当地资质备案,经常有地方保护性条约,有的甚至关闭了备案通道。 吐槽率:38.7% 企业有话说:降低企业备案门槛要求,允许投资方以联合体投标,地方政府改变思路,效果付费,减少对技术方案的干预,政府切实做好PPP项目的服务,破除旧的工程建设固有流程,加速PPP项目落地。同时响应国家号召,用“互联网+”的思想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勇于创新、突破传统束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第四宗罪”:中小企业受冷眼 近年来环保行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大公司蓄势待发,但有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拥有先进技术,却不得不在夹缝中渴望着阳光。在很多招标文件或政府选择合作伙伴的文件中,经常遇到将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程公司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产品的科技型企业等同看待,不区分考虑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使拥有自有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无法发挥优势,得不到重视和发展。 有些小企业为了生存可能通过某种关系承接一些小项目,又因为行业间存在较多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压低价格,形成不了良好的示范工程项目,久而久之这些企业可能由于不能盈利而破产关闭。 吐槽率:44.6% 企业有话说:对于一些刚进入产业的中小环保企业,他们具有先进的技术,对某些特定的环境领域治理有特殊的效果,然而他们暂时未取得国家相应的环保资质,在招投标中被拒之门外,相反具备资质而中标的企业出于安全稳定考虑,可能还是采用一些传统工艺应用在项目上,影响特定行业的先进工艺的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应该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条件,让他们能够在某一领域成长为明天的“大企业”。“第三宗罪”:低价中标太可怕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规定: 关于招标项目设有标底的,招标人应当在开标时公布。标底只能作为评标的参考,不得以投标报价是否接近标底作为中标条件,也不得以投标报价超过标底上下浮动范围作为否决投标的条件。 但在很多招投标项目中,低价中标却是最后的结果。由于价格的限制,容易造成恶性价格竞争,因而不能保证最终采购的产品或服务能否满足项目需求,造成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影响效果和效率,造成投资浪费或增加能耗和超标排放,给国家和项目造成损失。 吐槽率:61.7% 企业有话说:低价中标工程可能产生的隐患和风险众所周知,所以现在如果还是一味单纯地追求低价,忽略项目的运营效果,那不光是企业的悲哀,也会是整个环保行业的退败。在评标标准上,应当综合考虑投标企业的技术能力、产品及工程质量、价格是否合理、业绩是否达标等情况,同时进行全过程监管,做好信息公开,从各方面去制约、制衡。 “第二宗罪”:市场壁垒有木有 毋庸置疑,市场壁垒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部分企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和长远看,将导致被保护企业、被保护行业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在环保行业的多个领域,我们都收到了企业有关市场壁垒问题的反映。比如,两桶油大型央企的行业注入备案制度 还有企业反映城市二次供水不同程度存在由当地水务公司垄断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与供水管网的开口“捆绑”在一起,开发商无权选择供水设备和施工单位 有的招投标文件中明确要求要有本地化服务能力。 吐槽率:70.1% 企业有话说:建议在确保供水安全的条件下,开放市场,让更多的企业有参与竞争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出发点本身没有不妥,可以带动地方经济,促进地方企业发展。但是如果各地都设这样的堡垒,只能区域化发展,势必造成环境技术、环保行业的退后。只有公平良性的竞争,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发展。 “第一宗罪”:资质门槛要求多 在众多企业有关妨碍环保市场公平竞争的反映中,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让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头疼不已的“这一宗罪”——资质门槛。 在很多具体案例中,资质要求之多,门槛之高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比如有企业提到的2014年福州飞凤山水厂招标中规定“投标公司需要具备机管员证,方可投标,且需交满一年以上社会证明”。机管员证实际就是机械管理员一类的证件,比较少见。这样的要求导致很多企业只能寻租相关人员资质,给企业带来重大财务成本,造成行业资质管理混乱。 还有企业提到,环保工程和项目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工作内容往往包括土建和设备的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和市政工程承包资质都同为建设部门颁发,但当前很多政府采购的环保项目和工程,都需要市政资质,而不是环境工程资质,而环保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拥有环境工程资质,而缺乏市政资质,遭遇看不见的玻璃门、弹簧门,不能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也阻碍了环保企业获得政府采购项目的机会。 吐槽率:94.6% 企业有话说:建议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在申请相关企业资质方面,放宽申请标准,缩短审核期限,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取消设计资质中,对人员注册的强制要求,只要满足专业人员配备即可。同时对某些刚进入产业、具有某类先进技术或在某些环境领域治理中有良好效果的企业,应设立资质办理绿色通道,使其在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来源:E20深圳市朗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座落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应急与实验室监测仪器及配套试剂。公司依托国际一流的技术研发中心,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以及完善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公司网址:http://www.szlabsun.com
  • 青年科学家之困:基金挤 生活压 竞争酷
    郭刚制图  不久前,《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对目前青年科学家群体面临的困境作了一次深入的探讨。  早在文章发表之前,杂志社在社交网站发起了一个非正式的调查。当被问及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时,在约1.2万名调查对象中有44%压倒性地选择了“为获得资助展开竞争”。此外,约1/3的人感觉对他们的评价完全基于其发表的论文数量 另外1/3的人表示,他们发表过自己并不感到自豪的论文 16%的人表示,他们曾在科研中抄近路。而且,有高达65%的人表示,他们考虑过放弃研究。  这绝对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调查结果。此后,这一话题持续在科学圈里发酵。  基金之挤  早在今年9月,美国数字媒体公司Vox Media旗下新闻网站Vox就发表了一篇由三位研究者联合撰写的文章,他们调查了270名科学家,总结了现今世界科学需要解决的几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青年科学家生活在紧张和压力中”。  当研究人员询问受访的科学家对于科学有何困扰时,他们大多谈的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诸如研究设计、同行评审等等。然而,这些反应往往来自拥有终身职位的科学家们。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全球博士后供过于求,研究经费匮乏且终身教职在减少,许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职业前景暗淡,其中一些人卡在博士后的时间长达5-10年或更长。这和《自然》杂志的社论所反映的问题如出一辙。  而对于国外年轻科研人员而言,基金申请的压力是排在第一位的。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做了5年博士后研究员的喻海良在给《中国科学报》的回复中坦言,现实就是这样。  他每年从11月份就必须开始准备基金申请,而且必须持续到第二年3月份正式提交基金申请书。在澳大利亚科研基金申请中(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担任第一负责人获得资助的几率非常低,很多时候都是年轻科研人员写好基金申请书,然后依靠资深科学家担任第一申请人去获得基金资助。  去年,他自己牵头申请的一个基金未能获得资助。今年以课题团队负责人作为第一申请人,自己为第二申请人,则获得了资助。“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政府经费非常有限,年轻科研人员积累有限,和资深科研人员竞争难度非常大。”喻海良说。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赵纪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美国科学家写基金申请书的时间比中国科学家长,命中率也低于我们,不是明星科学家几乎很难独立拿到基金项目。  除此之外,常被国内科学界诟病的论文数量,也有些意外地出现在了国外年轻科学家的选项中,虽然比例并不是很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外的科学界也开始变得“斤斤计较”了,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赵纪军说,十几年前,当他在美国做博士后时,情况远不如现在这样严重。  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认为,事实上,这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化发展的背景有着深刻的关联。  信息爆炸、国际竞争,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压力和焦虑,而科学家的工作也在被拼命要求提速,强调成果。周忠和特别提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待大学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势,“可这真的符合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吗”?  生活之压  关于青年科学家面临困境的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多少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然而各国之间,影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具体问题还是有所差异的。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义国分别在美国和英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学习工作了近20年,回国前任英国邓迪(Dundee)大学医学研究院癌瘤研究系高级研究员(CO-PI)。在他看来,跟国外基金申请成功率不到10%相比,国内科研人员在基金申请方面的压力的确要小不少。  “尤其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外科研机构得到的政府资助不增反减,但中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却在持续增加。”张义国说,一般而言,只要研究内容“真材实料”,再加上连续申请,年轻科研人员想要得到国家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并不是太难。  在赵纪军看来,国内青年科学家面临的压力首先来自生活。国内青年教师(简称“青椒”)的工资收入低常常是他们自嘲的主要内容。这不意味着,这些年轻人的日子比过去的科学家过得更为清苦。  “重点在于,社会生活成本急剧增加,而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的收入差距被拉得过大。有资历的和没资历的,海归和不是海归的,有头衔和没头衔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异超过了他们之间能力的差异。”赵纪军坦言,这种不公平感相较国外更为突出。  以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头衔为例,初衷是希望资源向优秀的人才有所倾斜,它们事实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正面鞭策作用。但是,如果这种倾斜过度,无论是收入待遇还是学术资源,就会带来机会的不平等。  竞争之酷  而对于科研本身的压力,赵纪军认为,青年科学家突出面临的是一种“短跑式”的竞争。这种竞争模式与现有的评价制度密切相关。  “一切以数量说话,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经费数量、人才头衔数量,且必须在指定年限内。”赵纪军说,无论是学校排名、学科评估还是人才评价,这些量化指标都是最重要的。  这种短跑式的竞争之所以对青年科学家影响更大,是因为没有这些好看的数字,就得不到晋升,得不到晋升就没有体面的生活 没有一定的学术头衔,在社会上竞争学术资源时也就处于劣势。  张义国认为,竞争与淘汰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制度本身是否合理、公平。青年科学家正处于科研创造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如果都以追求这些数字、头衔为科研目的,他们如何发掘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内容,如何学着思考学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做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够长期积累的选题。真正有能力的科学家还可能因为短期内出不了成果而遭到逆淘汰。“这不仅对青年科学家不利,对国内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事实上,我们需要鼓励年轻人的恰恰是非功利性的,有志气、有热情地去做一项创造性的研究,少而精,而不是一味跟着大项目、大热门,到头来只为别人的发现补充了证据。”张义国直言。  过渡之难  2012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大学青年老师生存实录”的书——《工蜂》。作者带领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五个城市调查了5000 多名大学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工蜂是蜜蜂中最累的,而高校青年教师也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  书中所反映的“青椒”生活,一方面收入微薄,处在高教体系的最底层,另一方面也缺乏人文关怀,被任其自生自灭。关于后者,赵纪军的看法与其不谋而合。  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从来都被视为一项较独立的职业群体,自由度和灵活性都很高。但对于刚从博士毕业,或者短期博士后出站的年轻人来说,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独立的教授,往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他们都需要资深教授或者团队的帮扶。  与研究所以团队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同,在高校,新进的年轻教师如果没有加入团队,就需要完全依靠自己搞定所有工作内容、建立各种社会关系。“但是,高校资源主要倾向于资深教授以及有人才头衔的科学家,普通的青年教师得到的支持力度少,来源单一,如果无法完成角色转变,找准方向,明确职业规划,几年之后很容易被体制淘汰出局。”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西方,相对完善的博士后制度可以帮助年轻人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研究工作,打好研究基础,积累成果从而在学术上立足。在这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他们往往会成为大科学家身边的资深助手,尽管职位不稳定,甚至被吐槽遭老板“使唤”,也不能否认这是青年科学家学术能力锻炼、培养的重要过程。  张义国提到,这一过程在国内因为一些制度性问题发展非常不健全。“年轻人在进入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之前,应该先接受至少4年以上的博士后工作。但目前在国内,这一过程常常被忽略,完成一期博士后要求的时间过短,管理职权也不应该归属行政机构,而是应该交给教授团队。”  赵纪军也建议,高校的年轻教师如果没有经历足够的过渡性训练,应该尽可能地加入研究团队,即便没有团队,也希望能够得到本单位、本领域资深教授的一些指导和帮助。  选择之痛  2015年,《自然》杂志曾发起过一项对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的调查。根据回收的3400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年轻研究人员对于学术界的工作还是有强烈的偏好。在全世界科研机构岗位已经难以承担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现实下,这样的回答显得让人惊喜又矛盾。  有意思的是,也有超过60%的受访者称,他们“可能”,或“非常有可能”会在企业找工作。这表明,年轻人对其他出路也是持开放态度的。事实上,在美欧,过去获得生物学博士的大多数人都会进入学术界,而现在只是一个小部分人的选择了。  因此,这项调查同样充满了深意。  尽管有些残酷,但在张义国看来,科研工作本质上就是一个高淘汰率的职业。在竞争更为激烈、压力更为巨大的当下,它也从另一个角度迫使年轻人真正去思考为什么要选择做科研这条路——你对它是否出于最简单的喜爱和追求,学术对于你的意义是否足够支持你为此付出加倍的努力。  “为减轻科研人生选择的博弈压力,我们是否该检视一下‘与年龄限制’相关的政策,再深度思考怎样做,才能让暂时的失利再然起新希望:是重整再战或是转换跑道,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问题。”张义国说。
  • 基因测序:千亿规模的低价竞争之忧
    与基因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相伴的是基因测序市场快速扩大,《福布斯》杂志甚至预测其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   具体到中国,&ldquo 在两三年以前,国内做高通量测序的公司,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但现在国内具有高通量测序能力的公司也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rdquo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说。   对于火热的基因测序市场,一些业内人士却冷静地向本报记者指出了本土产业如今的低价竞争现状及其背后隐忧。   &ldquo 隐形&rdquo 的千亿产业规模   就在上月初,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生了继&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之后的又一重大新闻:国际科学界宣布&ldquo DNA元素百科全书&rdquo (简称ENCODE)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都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可是与业界的热切关注相比,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普通民众却大都表示基因测序技术对生活的影响&ldquo 不怎么了解&rdquo ,当记者提出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高达千亿美元时,很多被访者都感到夸张。   &ldquo 现在iPhone手机随处可见,你要说它市场巨大我很认同,可我没发现基因测序有什么实际应用。&rdquo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说。   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近年发生的本· 拉登被击毙以及德国曾出现致命的大肠杆菌疫情时,他都表示关注过这两个热点事件。   实际上,对于拉登身份的确定以及德国大肠杆菌疫情的控制,基因测序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Life Technologies公司提供的测序技术,帮助美军确定死者即为拉登本人以及锁定一种新混合型致病大肠杆菌菌株是导致德国致命疫情的原因。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正在应用于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当上述被访者了解到测序技术的更多应用实例之后,也认为&ldquo 千亿规模也许并不夸张&rdquo 。   企业抢占地盘   实际上,基因测序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力。   当2005年突破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进入市场之时,业界为了区别于第一代技术而将其称为&ldquo 下一代测序技术&rdquo 而不是&ldquo 第二代测序技术&rdquo ,因为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第三代测序技术还遥不可及,但仅仅4年之后,新一代技术便横空出世。   相比普通民众,嗅觉灵敏的基因测序专业人士早已瞄准这一巨大市场,并展开了激烈争夺。   &ldquo 华大基因这样规模大的企业自然要占据尽可能大的市场。&rdquo 任鲁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上个月,本土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华大基因收购了美国第三代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期通过并购的方式集聚市场。   &ldquo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在于去争夺相对空白的领域和那些处在夹缝的市场。&rdquo 任鲁风指出。   诺赛基因是国内这两年做得比较成熟的中型基因测序企业之一。因具有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和科研经验的优势,诺赛基因一直以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大型项目为主,近些年也正在更多地面向公众服务,其中包括利用测序技术判断儿童在哪方面更有天分。   &ldquo 大公司不可能把所有市场业务都吃掉,它没那么多的渠道和力量,所以会在市场里面留下很多夹缝。&rdquo 任鲁风说,&ldquo 还有一类小公司就专注于这些小型业务,服务于几家医院,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然后把样品送到相对大一点的公司,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然后将结果跟之前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再把结果反馈给客户。&rdquo   价格战   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诺赛基因总经理李秉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激烈的竞争下,本土基因测序行业不少小公司选择了价格战,甚至存在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   金唯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中平曾对记者表示:&ldquo 中国市场有个不好的地方,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比如我常和员工说,在中国做基因测序,那么多公司在做,导致我们的价格比在美国还便宜。&rdquo   即便是对于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规模第一的华大基因,尽管近些年扩张迅速,但其发展模式和盈利能力依然令人担忧。   对于华大基因近期对Complete Genomics的并购,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韩健却表示,一个不盈利的公司用巨资购买一个亏损的公司,并购以后如果不能展示强力的盈利结果,股价维持很不容易。   在测序价格单方面持续降低的背后,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是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悉,在2011年中国的测序市场规模达10亿美元,其中一部分将用于测序仪设备的购置,而大部分将消耗在测序试剂上。   对此,任鲁风指出,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   诺赛基因常规测序负责人张隽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ldquo 目前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的供应基本上由欧美企业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rdquo   而实际上,我国测序服务公司设备和试剂过分依赖进口的隐忧,反而是忙于&ldquo 打价格战&rdquo 的各公司新的发展空间。
  • 解密华大基因的技术武器和竞争王牌
    斥巨资采购128台基因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全额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Genomics(下称CG),改变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被跨国企业单向并购的格局。华大基因向来不按套路出牌。看似有些疯狂的举动,实际是华大基因建立技术优势的精心布局。华大基因的服务规模和测序团队是全球最大的,但在测序技术平台上需购买大批设备和耗材。收购CG实现了资金技术的互补,也使技术优势成为打破原有国际基因市场格局的反击武器。   大数据支撑科研新模式   通常由于科学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周期很长,但在生物科技领域,尤其是在21世纪以后,生命科学由原来经典的实验科学、作坊式的实验科学变成了工厂式大数据的大科学。这种大科学利用数据分析处理,大大缩短了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化的过程,使得一家机构同时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成为了可能。   1990年由美、英、日、德、法及中国六国科学家启动的&ldquo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用10年时间、耗费30亿美元才完成了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2007年华大基因只用半年,不到3000万人民币就完成了&ldquo 第一个中国人基因图谱&rdquo 。省时、高效的基因测序得益于华大基因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创的新型基因科研模式,华大基因打造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性大平台。在强大&ldquo 平台体系&rdquo 驱动下,围绕生命中心法则,建起了测序、质谱、生物计算和国家基因库综合技术平台。   测序平台承载着基因测序产业的重任,它使人类进一步解读生命奥妙成为了可能。华大基因测序平台主要以高通量测序平台为主,此外,还包括了罗氏454测序平台及IonTorrent测序平台。测序涉及生物学各领域,包括DNA测序、RNA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甲基化测序、外显子捕获测序等。此外,还有合成平台、基因分型平台、全基因酶切图谱平台等让测序结果更精确的辅助平台。   质谱平台基于高通量质谱技术进行工业规模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及目标分子检测,主要进行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全谱分析、定量分析、蛋白修饰分析以及目标蛋白、多肽和各种小分子的分析检测,也可以结合基因组、转录组数据展开贯穿性科研项目。   信息中心以实现超大规模生物信息学计算为中心任务,不断提升其在高效能计算、云计算服务能力,为海量数据处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华大基因拥有深圳、香港、北京、武汉、杭州等数个大型生物信息学超级计算中心,总峰值计算能力达到212Tflops,总内存容量达到35.9TB,总存储能力达到18.38PB。其位于深圳和香港的集群的峰值计算能力分列国内生物信息领域第一和第二位,有能力为海量生物信息学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稳定而高效的资源保障。   国家基因库集生物资源样本库、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生物资源信息网络为一体,通过建立高水平的生物资源样本库、高效的生物信息数据处理、存储与管理系统以及覆盖广泛的联盟网络,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生物资源及基因数据资源,充分调动、发挥及整合各地区、各单位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竞争王牌:测序技术革新   2013年3月18日,华大基因宣布完成对CG的全额收购。华大在并购完成之后,保留了CG在硅谷的研发团队,并将团队规模扩大了一倍,同时结合中国本土的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共同合作,开发出将投入产业化应用的临床测序技术BGISEQ-1000和BGISEQ-100。新产品大大简化了样品处理的流程,缩短了整个周期,优化了生物云平台,做到一键式、傻瓜式、大数据库支持,能够进入任何一家医院而不需要任何前期测序基础。在临床产品的精度、可重现性和稳定性方面比市面已有技术提高几个数量级,达到99.999%以上的碱基准确性。   华大的测序技术采取的原理各有不同,其中代表性的有基于焦磷酸化学发光的454测序技术、基于连接反应的边连接边测序技术SBL、基于锚定探针连接的CPAL技术、基于可逆终止边合成边连接技术(SBS)和测序过程中基于氢质子浓度变化的半导体检测技术。   华大测序的特点主要是序列短(30&mdash 150bp)、但是检测通量大(从开始的几百Mb到目前的1Tb以上的通量)、检测周期灵活(几个小时到几天)。正是因为通量高,所以测序的价格已经是第一代测序的万分之一,甚至更低。最早做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需要30亿美元,现在测序成本只需要1000美元。   如今,华大基因在基因测序领域保持着领先的技术优势,包括效率高、成本低的高通量测序 准确率高的高深度测序 全球领先的基因组组装软件,自主研发的SOAPdenovo软件 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华大基因已经成功完成几百个物种的全基因组从头测序。   产业化新起点   如今,华大基因已经进入到产业化的新阶段,除了传统的科技合作项目之外,个人基因检测服务于医疗领域,成为了华大基因发展的新起点。   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缺陷儿出生,给这些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是防治出生缺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的方法都无法达到既精准又安全无创。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DNA测序成本降低,一项新的产前检测技术&mdash &mdash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华大基因在自身高通量测序平台的基础上,于2010年末推出了产前基因检测服务,只需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血浆中的游离DNA,就可利用测序方法分析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的风险率。目前,除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外尚有针对染色体病、单基因病的众多项目在研发过程中。   目前全球基因测序领域处于一个快速向应用转化的产业化、民用化发展阶段。整个基因测序市场中从业公司的估值也都将随着产业的爆发而水涨船高,该领域前景将继续受到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基因科技,这个揭示人类生命奥秘的学科,未来必将孕育出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产业市场。
  • 中国智慧环保领域领先企业市场竞争分析
    一、市场主体业务竞争格局  据目前智慧环保主要市场竞争参与者来看,智慧环保市场竞争主体主要有IT软件服务商、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厂商、物联网企业,从环保IT服务解决方案、环境监控系统以及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综合集成等领域分别切入智慧环保市场。  综合来讲,目前智慧环保市场主体IT软件服务商涉足领域相对广泛,环境监测和仪器厂商环保相关领域科研技术实力雄厚,物联网企业GIS实力较强,各有所长。图表1:智慧环保市场竞争主体及业务分析  二、市场规模竞争格局  目前智慧环保市场上企业实力最为雄厚的为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次为万达信息,再次为聚光科技。其中,2014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分别为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和聚光科技 1亿元以上企业共有6家。在上市企业中,软件服务商收入最高,环境监测与仪器供应商其次,物联网企业如长天思源收入规模排名略低。2012年-2014年,从主要上市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来看,销售收入增速减缓的企业有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延华智能、雪迪龙、先河环保以及长天思源,仅聚光科技销售增长率在2014年有大幅上升。  从所获利润总额来看,智慧环保市场主要市场竞争主体中,2亿元以上企业共有4家,分别是东软集团、雪迪龙、聚光科技、万达信息,软件服务商和环境仪器供应商各居两席。2012年-2014年,从主要上市企业的利润总额来看,东软集团利润总额有所下降,先河环保、延华智能利润总额增速减缓,其他企业如雪迪龙、聚光科技、万达信息、长天思源利润总额均大幅增加。图表2:2014年智慧环保市场上市公司排名情况(单位:%)  三、盈利能力  结合2012年-2014年,主要上市企业的毛利率来看,2014年各企业毛利率均在20%以上,表明智慧环保行业企业整体盈利水平较高。其中雪迪龙、先河环保、长天思源、聚光科技等环境监测企业和物联网企业毛利率水平最高,均在45%以上 其次为软件服务商企业,如万达信息、东软集团和延华智能。图表3:2012-2015年智慧环保市场竞争主体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 禾信仪器答投资者问:如何看待质谱领域竞争态势
    禾信仪器(688622)05月31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请问周董事长,公司股票上市以来持续下跌,跌幅超过75%,查阅了近期机构对质谱行业的调研情况,同类公司谱育科技的三重四级杆产品已在半导体上游公司取得订单,大气监测产品已经与禾信开始进行激烈竞标,近年收入也远超禾信。另有高瓴资本等创投培育了多家有技术能力的质谱公司。公司竞争态势的急剧的变化让投资者无所适从,纷纷抛售,作为公司的创立者兼高管有何果断措施稳定投资者信心,带领公司迅速扭转不利局面?禾信仪器董秘:尊敬的投资者您好!感谢您提供的信息。质谱行业虽然技术壁垒很高,但也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优异的产品性能,例如,公司虽然不是最早介入环境领域的高端仪器制造企业,但却能在大气监测污染源溯源领域独辟新的市场,并引领该细分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有信心在其他领域(如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实验室分析等)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您所关注到的那样,许多著名的创投资本正在积极布局质谱技术企业,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质谱仪进行诸如临床诊断等应用技术开发的企业,是公司的下游企业,并不是竞争对手。这些企业以生产医疗检测试剂为主,并通过贴牌方式生产质谱仪,两者(自己的试剂+其他厂家的质谱仪)组合在一起,为医疗机构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因此,这些企业的发展将有力带动质谱仪的销售,利好像公司这样的质谱仪制造企业。公司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信只要踏踏实实把每个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就能一直保持公司在质谱行业的领先地位,并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关于稳定投资者信心的措施,公司将严格遵守交易所信息披露规定和要求,达到披露标准会第一时间在交易所官方网站披露,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谢谢!禾信仪器2022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4513.45万元,同比下降9.26%;归母净利润-1233.33万元,同比下降1358.63%;扣非净利润-1893.03万元,同比下降583.4%;负债率31.18%,投资收益29.5万元,财务费用40.85万元,毛利率55.6%。阅读拓展:1.聚光科技2022一季度财报披露,子公司谱育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净利润-4,022.34万元。而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同比下降4.2%;归母净利润-5903万元,同比增长28%;扣非净利润-7238万元,同比增长16%;报告期内,聚光实现新签合同总金额约6.3亿,其中公司控股子公司谱育科技新签合同额约2亿,较上年同期增长约74%,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长点。2.莱伯泰科公司 一季度财报尚披露,2021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 36,885.79 万元, 同比增加 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941.31 万元,同比增加 6.44%,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299.32 万元,同比上升 7.99%。研发投入 3,138.24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6.95%,研发投入占营业 收入的比例为 8.51%,比上年同期上升 0.09 个百分点。
  • 未来环境监测仪器市场竞争激烈
    现如今,环境问题不断困扰着我们,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对环境监测类仪器仪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相关行业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快,但快速发展的背后有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产品,技术水平一般,产品种类少,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这样使得监测频次低、采样误差大、监测数据不准确,不能及时反映排污状况,既影响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执法的严肃性,又易挫伤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如各种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对高温、高湿、高颗粒物含量等带来的测量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烟尘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极大地限制了烟尘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   研究开发能力较低,在线监测仪器的系统配套生产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质量的分析仪、专用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测系统多是国外引进的,因此国产仪器占有的份额很小。在我国国产仪器中,大气监测仪器的占有率在70%左右,水质监测仪器的占有率在60%左右,这些仪器大多是国际80年代的水平,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而污水处理厂需要的仪器仪表基本上仍靠进口。国外大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到企业销售总额的5~10%,我国好一点的企业也只有1%,而产品使用周期又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市场竞争激烈   据估计,我国工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以上,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认为,原因一是由于缺乏社会责任和有效监管,工业企业自觉控污减排的意识比较淡薄。更主要的是,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由排污企业自行解决治理问题。   环境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是环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通过市场机制引入专业化第三方,可以使排污企业从自身并不擅长的污染治理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同时,也带动环境服务业、保险业、金融业的发展,促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建言,在国内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旨在突破目前谁污染、谁治理的既有指导原则和思维定式,走出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国际通行治污做法的新路子。   在国际上,工业减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交由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一方面排污企业由于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 一方面政府执法部门由于监管对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执法成本 此外,还刺激了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第三方治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环保单位的专业化程度高,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掌握与运用内外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工艺快捷,能够做到主业突出,心无旁骛,治污效率高效果好等。正是由于具备这些优势,第三方治理就更加适应于化工园区和聚集区,也就更容易在诸如草甘膦含磷废水,农药、染料等高难度三废治理中大显身手中。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在一时热点下,不少行业中小企业蜂拥而上,但因其缺乏技术资金,研发能力低、低水平重复多,仪器质量和性能不能与国外产抗衡,寿命往往很短。中小企业在线监测仪器的系统配套生产能力低,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不够规范,产品种类少,趋同化严重,高端仪器仪表智能望洋兴叹。   市场份额不断加大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监测设备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国家开始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实施方案之后,监测设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进口替代。2012年大约80%的监测设备是进口设备,而2013年下半年,国外的监测设备的市场份额已经低于国内设备。   国产监测设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有三大原因。一是信息安全因素,支持监测设备国产化。环境数据均是无线传播的且监测设备逐步走向一体化模式,同时可监测到敏感信息,从信息安全角度考虑政府鼓励监测设备国产化。   二是本土龙头企业具有扩张的先发优势,比如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环境监测的单一监测指标市场空间有限,国内龙头在经历了上市融资后,资金充裕,研发投入占比高,奠定了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具备扩张潜能。   三是第三方运维成国内企业竞争的蓝海。向第三方运维转型,是环境监测企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加大行业内分化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国产设备性价比高,在符合监测性能达标的前提下,国家要求按照政策将优先选用国产指定设备 另一方面大气监测涉及到国家安全层面,因此政府采购对国产设备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因此未来国外和国内厂商的市场占比将此消彼长,结构将有大的调整,预计2014年国产监测设备的市场份额将会达到80%.招商证券研究员侯鹏非常看好国产监测设备市场。
  • 环保产业的发展关键要提升质量和实现良性竞争
    新闻背景   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ldquo 十二五&rdquo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圈定了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等八大重点工程。   《规划》预计&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   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规划》从财税支持、土地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的支持措施。《规划》要求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如果没有质量的提升,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只是&ldquo 虚胖&rdquo 。   ●纵观世界经济,在公开竞争的市场领域,没有哪个产业是依靠政府振兴扶持出来的。而优秀的企业也一定是在需求导向下经过良性竞争&ldquo 搏杀&rdquo 出来的。   ●首先对环保要有必要的足够投入,然后政府要为行业内所有企业建立公开、公平的平台,建立起没有非市场因素干预和间隔的市场空间。   ●完善环保产业的市场规制,首先要使需求、供给双方回归到对环境效果的关注上来。我们要购买能够真正实现治理效果的产品和服务,选择能够提供这样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企业。   &ldquo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号召振兴环保产业,我深信,政策可以推动市场的快速增长,但要培育出健康强大的产业和企业,还要从符合产业、市场特点的客观规律入手。&rdquo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一个供给特征明显的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市场需求的规模,二是合理规范的市场秩序。而后者恰恰是现在产业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王世汶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基因的产业,不是政策扶持出来的,也不是振兴出来的,而是从规范良性的市场竞争中而来。从这点上说,尽管环保产业已经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但其未来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恶性竞争产生了哪些危害?   企业不能真正比质量、比工艺、比运营管理;没有形成统一公开的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公平竞争   问:环保产业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您觉得它已经拥有担当支柱型产业的条件了吗?   王世汶: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环保问题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对环保产业市场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未来规模的扩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对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的期待,并没有转化为信心。   当前的国内环保产业依旧要用小而散、多而弱来描述,发展了几十年的环保产业依然弱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产业发展、企业表现与我们巨大的环保投入、市场规模是不相称的。   如此大的治理市场中,经过多年发展,应该可以形成比较好的产业链梯队,能够培养出几个&ldquo 身强力壮&rdquo 的环保企业,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但现实却是数量多、规模实力弱小的企业成为主流。   如果没有质量的提升,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只是&ldquo 虚胖&rdquo 。当前,环保产业市场规模不小,但经过人为因素的分割和介入,没有形成统一公开的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公平竞争,难以孕育大而强的企业。而企业发展的质量同样令人堪忧。   在恶性竞争和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能真正比质量、比工艺、比运营管理。非市场因素比市场因素起的作用更大,而且操作起来更加容易,不少企业往往采取走捷径的竞争方式。   问:在您的设想中,环保产业未来的产业格局应是怎样的?   王世汶: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充足的投入和良性的竞争将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污染治理效果和效率的优化,环境质量得到切实改善;二是较高的产业发展质量和优秀企业的成长,其中不乏在国际上富于竞争力的跨国巨头。   如果我们的环保产业未来也能走上这样的道路,那么产业格局将会呈现出一个标准化的分布,我称之为未来环保产业理想中的金字塔。其中,稳坐于塔尖的是分领域分区域的、领先的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具有产业链上多个环节的综合实力;第二层是投资运营管理商和大型EPC总包商,它们各有专业特质和品牌号召力;第三层是产业链上各个专业企业,构成&ldquo 基座&rdquo ,如设计、咨询、技术、服务提供商等,独特的技术和局部领域的高端性成为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种格局下,由位于塔尖的大企业发挥系统集成和品质把控作用,从而引领一系列优秀专业企业,很多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美的企业形成产业链梯队和企业集群。通过贴近实际需求的充分的市场竞争,在我国巨大的治理需求条件下,我国环保产业未来有可能呈现这样的产业结构。而这才真正能够代表环保产业的大而强。 未来环保产业理想分布   振兴扶持政策到底怎样中命门?   优惠到底给谁很难决定。市场规则制度的建立、遵守和监督,良性竞争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问:从环保产业的特点来看,其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因素?   王世汶:环保产业是典型的供给型产业,决定其发展的形态、阶段的首要因素是需求。因此,环保产业的成长首先要从需求引导开始。什么样的需求推动力、需求模式、需求秩序就会导致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模式和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政策层推出的各项振兴扶持政策忽略了这一点。   其次,就是市场规制的建立。中国要想培育出大而强的环保产业,市场规则制度的建立、遵守和监督,良性竞争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这是能够产生强大产业体系和个体的前提条件。   纵观世界经济,在公开竞争的市场领域,没有哪个产业是依靠政府振兴扶持出来的。而优秀的企业也一定是在需求导向下经过良性竞争&ldquo 搏杀&rdquo 出来的。这些企业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经过了市场的锻炼,技术竞争力、经济实力都经过了考验。   而反之,一个没有实力和眼光的企业,再给多少优惠政策,也不能帮助其从根本上提升和改变,成为不了优秀的企业。而没有优秀的企业群,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也无从谈起。   问:一提及振兴发展某个产业,有关部门就开始研究优惠政策,您觉得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哪些政策?   王世汶:一说对扶持就是给土地优惠、奖励资金、税收减免等,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对环保产业发展还采用这样的扶持套路。上世纪90年代,我曾经参与过类似的政策研究工作,当时就觉得这种思路的操作性值得商榷。   一个很大的难点在于,优惠到底给谁?我们认为,环保企业并没有特别的道德优势,他们只是提供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用于改善和防治污染,而不能改变其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的共同属性。从市场经济公平性的角度,对环保企业给予特殊待遇的合理性本身就值得探讨。   其次,环保产业、企业的边界很难划分,因为具有横向的产业特性,涉及国民经济产业门类非常广泛,哪些领域、企业应该纳入并得到支持,这个决定也很困难。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对供给型产业的扶持大多投向需求方,通过拉动需求给予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国家扶持节能灯产业事实上也是这个思路,补贴是直接给消费者的。同理,对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政策优惠应该给市场,给那些采购环保服务的用户,有能力去购买优质服务和产品,充分拉动良性的市场需求;而环保企业要为此去公开竞争,好的企业就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事实上不需要刻意的帮扶。   问:如何看待政府在其中的角色?   王世汶:政府在环保产业中的位置和角色非常重要,但要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准确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我国环保产业最大的买单人是各级政府,无论是采购治污基础设施,还是通过环保监管的倒逼机制推动生产企业治理污染,政府都代表公众直接或间接购买环境治理的产品、工程和服务,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   政府作为环保产业最大的&ldquo 买单人&rdquo ,要理清自己的角色,总体的思路应该是监管多一些,直接插手少一些。从国外经验看,尽管产业发育的形态各有不同,但总体特点是首先对环保要有必要的足够投入,然后政府要为行业内所有企业建立公开、公平的平台,建立起没有非市场因素干预和间隔的市场空间。   如何摆脱低质低价顽疾?   要给环境效果真正的关注,从这点出发,着手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制   问:低质低价竞争是环保产业多年发展的一个顽疾,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的质量,为何久治不愈?   王世汶:首先,没有哪个正常发展的企业愿意陷入低价恶性竞争。其次,如前所述,需求的模式和规制决定了供给的模式。行业乱象事实上反映了需求方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不少地方政府在治理设施建设上容易陷入对数量的追求,而忽视对环境效果的要求。设施建成后是否或者能否正常运行,是否取得预期的环境效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环境下,无论是用户还是企业对于前端工艺设计的合理性、设备工程的可靠性的要求自然不高。   如果用户满足于完成任务,而对治理效果不关心,对施工、设备、工艺质量不关心,成本就会成为关键甚至是唯一考量的因素。客户愿意买便宜货,怎么可能不导致低价低质竞争,而企业又何来技术进步的动力?这事实上直接导致了小而杂、小而破的环保企业状况。   长期的低质低价竞争导致的是环境投资的严重浪费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停滞不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工业治污设施常年稳定达标运行率,目前的情况都是不容乐观的。   问:您反复强调市场规制的重要性,那么应该从何入手?   王世汶:早前有一个调查显示,只有1/3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可以正常运行,这其中有客观上的不能、主观上的不想等多种原因。而曾有外国同行在参观过我们的治理设施后指出,中国的环境投资至少有10%因为设施、设备质量低下而被浪费了。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产出效率背后,很难出现一个优质强大的环保产业。   我认为,环保产业要成长为地方的支柱型产业,让环保从只花钱到产生正的GDP,除了给予环保真正的重视以及相应的足够投入外,最关键的一点,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要能保障这些环保投入转化成有价值的市场需求,环保投入能切实成为青山绿水,而不是形象工程。   完善环保产业的市场规制,首先要使需求、供给双方回归到对环境效果的关注上来。我们要购买能够真正实现治理效果的产品和服务,选择能够提供这样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企业。   其次,以治理效果为导向,建立起对环保产业有效的质量监管,建立起对治理效果负责的一整套规制和监管体系,从而保证环境投资,无论来自于污染企业还是政府,都能发挥出应有的环境效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穆荣平:国家实验室建设要瞄准核心竞争力
    两会期间,政协科技界小组部分委员,对于国家实验室未来该怎么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委员建议,我们应该吸取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经验,根据我国科技发展情况,尽快制定出国家实验室的规划。这里,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党的五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标志着国家实验室已经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定位、建设重点和运行管理机制。  首先,国家实验室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载体,是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国家实验室功能定位必须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出发,以保障国家军事、经济、社会、国土、生态、能源资源、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和核安全为使命,成为国家基础科学和前瞻技术综合研究及相关基础条件平台,成为国家战略高技术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与系统集成平台,成为国家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基地。  其次,国家实验室建设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兼顾国家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国家实验室建设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聚焦空天海洋、信息网络、人工智能、能源资源、智能制造、卫生健康、计量标准等重点领域,采用“自上而下”方式,依托基础较好的研究单元,集聚整合优势力量,组建法人实体的综合集成型国家实验室 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工程技术等领域组建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与高端用户紧密结合的平台型国家实验室。  第三,国家实验室建设必须从构建科技强国科研体系角度出发,强化国家实验室的主导能力和作用。国家实验室必须始终将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位,集聚高端人才,夯实创新基础能力,在深化改革基础上,形成一批以法人实体的综合性国家实验室为核心,以国立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大学和企业各类实验室为基础的专业化实验室网络集群,强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组织模式的有效结合,显著提升国家战略领域核心竞争力,引领科学发展和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在厘清目前国家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基础上,形成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体系,形成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紧密合作的发展新局面。  第四,国家实验室管理必须坚持“宏观预算管理一体化”与“微观运行管理专业化”原则,强化预算、绩效和运行管理能力建设。国家实验室管理必须遵循创新规律,一方面要从提高整体管理效能出发,加强中央统一预算、绩效管理 另一方面要从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管理职能分工和国家实验室领域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主要国家经验,可以采取分布式管理模式,有利于强化政府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大型国家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有利于探索公私部门合作管理运行国家实验室新模式,推动国家实验室开放合作和国际化。
  • 洞察2022:中国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
    1、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竞争派系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用于高分辨率微区形貌分析的大型精密仪器,其具有景深大、分辨率高, 成像直观、立体感强、放大倍数范围宽以及待测样品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旋转和倾斜等特点。因为较高的技术壁垒,我国目前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生产企业不多,其主要有中科科仪、聚束科技、国仪量子、泽攸科技和善时仪器等。这些企业均未上市。中国扫描电子显微镜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分为两大派系:国内企业和海外厂商。其中,由于国内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起步较晚,海外厂商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相关技术方面相较国内企业具有较大优势,因而整体的竞争实力也较国内企业更强。2、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市场份额与市场集中度由于国内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中国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市场主要被海外知名扫描电子显微镜生产企业所占据。市场集中度较高,CR4在75%以上。目前,在中国扫描电子显微镜市场较为活跃的海外厂商主要有赛默飞、蔡司、日立、日本电子等,其主要专注于应用在科学研究的中高端扫描电子显微镜。国内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生产厂商较少,主要为中科科仪、聚束科技、国仪量子、泽攸科技等,其中,除中科科仪外,其他厂商均是近5年才成为中国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市场的参与者。从具体份额来看,我国扫描电子显微镜需求量的90%左右均被海外厂商覆盖,其中蔡司、赛默飞(含飞纳)、日立这三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均在20%左右。国内厂商在市场份额方面能够与海外厂商竞争的仅有中科科仪一家企业,其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国扫描电子显微镜市场的7%左右。但随着我国对重大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项推动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的政策层出不穷,使得国产化替代趋势不断兴起,以中科科仪为代表的中国扫描电子显微镜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仍在不断提升。3、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企业布局及竞争力评价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布局方面,海外厂商均已经应用了场发射电子枪技术,而我国除中科科仪和聚束科技外的其他品牌仍停留在分辨率和放大倍数较为逊色的钨灯丝扫描电镜阶段。此外,按国内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招投标的情况来看,受产品技术先进性影响,海外厂商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的平均价格也明显高于国内品牌。前瞻产业研究院挑选了中科科仪、聚束科技、国仪量子、泽攸科技、善时仪器这五家中国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企业作为代表,并对其较具代表性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参数对比。通过性能对比发现,中科科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成熟度处于国内前列。但将中科科仪、聚束科技和蔡司、日立、日本电子、赛默飞等四家海外知名企业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进行参数对比,其在分辨率和电子光学放大倍数方面仍然落后于国外先进厂商。综合来看,我国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企业的产品研发水平仍需提高。4、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竞争状态总结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我国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企业数量较少,海外厂商占主导地位且市场集中度较高,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高 同时,由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产品的特殊性,单次采购量有限,且往往需要定制,故其无法批量采购,上游议价能力较强 其下游又多是高校与研究院所,其对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要求较高,多倾向于购置海外厂商的高分辨率产品,对国产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议价能力较强 但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壁垒较高,替代品较少,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和替代品风险较低。综合来看,我国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竞争状态总结如下:
  • 2013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仪器制造居第二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30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据对中国近32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3.14,比2012年小幅提高0.08,质量升级平稳推进。   从三级指标看,标准与技术水平、研发与技改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市场适应能力较上年提高了1.33、0.61、1.47、0.72,但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分别下降了2.62和1.52。   2013年中国质量竞争力主要有三大特点:首先,&ldquo 中国制造&rdquo 遭遇转型升级阵痛,质量竞争力增幅收窄。过去20年中国制造业一直处在发展快车道,1999&mdash 2013年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累计上升7.19,从欠竞争力发展阶段进入具备初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但金融危机后,&ldquo 中国制造&rdquo 受到前后夹击影响,面临着国际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生产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产品附加值偏低、低端产能过剩、研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其次,东部&ldquo 质量高地&rdquo 继续引领&ldquo 中国质量&rdquo 发展。上海、北京和天津蝉联前三名,质量竞争力指数依次为93.14、91.22、90.00,进入质量竞争力较强发展阶段。   第三,三大类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呈阶梯状分布,由高到低呈阶梯状分布。分行业看,只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进入了较强竞争力发展阶段,其质量竞争力指数为90.97。而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10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在84分以上,处于中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8个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位于80~84分之间,处于初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9个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不足80分,仍处于欠竞争力阶段。   分析指出,2013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质量竞争力存在的不足表现在:制造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销售比重不高 &ldquo 中国制造&rdquo 的产出效率较低 专利结构性差异大。
  • 喜报 | 聚光科技获2021年浙江省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荣誉
    2021年12月,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开展了“2021年浙江省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工作,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聚光科技”)获2021年浙江省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型)荣誉,共有7家企业获得该荣誉。 省软件行业协会依据《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规范》(T/ZSIA 0001-2020)中所规定的标准开展评价工作,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共评选出51家规模型、创新型、成长型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其中规模型企业7家,创新型企业36家,成长性企业8家。 此次获奖是对聚光科技软件集成能力的认可。公司是由归国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环境与安全在线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获得计算机著作权400余项,具备软件能力成熟度CMMI5级、CCRC软件安全开发二级、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二级等资质。 未来,聚光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与匠心精神双轮驱动,不断提升软件集成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更好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于客户与行业发展,造福社会。
  • 洞察2022: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
    导读: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聚光科技(300203.SZ) 先河环保(300137.SZ) 力合科技(300800.SZ) 雪迪龙(002658.SZ) 蓝盾光电(300862.SZ) 皖仪科技(688600.SH) 理工能科(002322.SZ) 天瑞仪器(300165.SZ) 禾信仪器(688622.SH) 佳华科技(688051.SH) 钢研纳克(300797.SZ) 汉威科技(300007.SZ) 盈峰环境(000967.SZ) 南华仪器(300417.SZ) 七一二(603712.SH) 海兰信(300065.SZ)等。本文核心数据: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梯队 环境监测仪器企业市场份额 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集中度 环境监测仪器企业业务占比及概况 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状态总结。1、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派系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派系主要分为国内本土派系和国外派系。本土派系代表企业有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天瑞仪器、力合科技、蓝盾光电、皖仪科技等 国外派系代表有艾默生、赛默飞、哈希水质、西克麦哈克、岛津等,国外环境监测仪器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水平领先,产品多为中高端产品,相比之下,本土环境监测仪器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2、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排名2022年,第六届环境监测招标采购评价推介活动评选出了2021年度环境监测设备十大领军品牌、2021年度政府采购环境监测设备十大品牌、2021年度水环境监测十大品牌等榜单,具体情况如下:3、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集中度根据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2020年列入统计范围内的5231家环境监测领域企业总营收为1014.1亿元。介于非上市企业未公开披露财务数据,以环境监测领域代表上市企业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力合科技、皖仪科技、蓝盾光电等十家企业营收计算市场集中度,据初步统计,2020年环境监测仪器行业CR3约为6%,CR5约为12%,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集中度整体较低。注:数据时间节点为2020年。4、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企业布局及竞争力评价从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上市公司业务布局状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产业链环节延伸,布局成为集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行业内企业主要业务布局区域集中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市场份额有待提升。从业务占比来看,大型企业环境监测仪器制造业务占比在50%左右,业务横向及纵向延伸成为大型企业新的增长极 中小型企业环境监测仪器制造业务占比较高,专注于细分领域发展为中小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提供核心竞争力。5、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竞争状态总结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目前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上游主要为原材料及零部件企业,发展较为成熟,部分产品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行业内优势企业逐渐向上游进行了业务延伸,提高了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整体来看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整体对上游议价能力中等 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优势企业逐渐浮现,具有一定的规模及品牌效应,但中小企业通过细分领域的深耕掌控一定的市场份额,整体来看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 行业下游以政府生态环保部门、环境监测运营服务商为主,由于政府以招投标形式进行采购,整体来看对下游议价能力偏低 随着环境监测仪器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所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仪器仪表业企业可能进行横向布局进入市场,整体来看潜在进入者威胁中等 从替代品威胁来看,在切实市场需求、国家规划、政策驱动等因素下,目前替代品威胁较小。参考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 聚光科技:改善质谱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优胜劣汰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去年下半年,国标委发布了《质谱仪通用规范》国家标准。今年2月1日,该标准将正式开始实施。作为我国质谱行业首个通用规范,该国家标准的出台能否改善行业秩序,起到引领质谱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在该标准即将正式实施之际,仪器信息网邀请聚光科技发表厂商作为约束对象,对该国家标准的看法。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Instrument:贵公司认为目前国内质谱行业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或不利于行业发展的现象? /span /strong /span /p p    strong 聚光科技: /strong 我国质谱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厂商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追赶国外厂商的步伐加快,因此,近几年我国质谱产业发展迅速。在专用质谱仪器上,国内厂商具有较大优势 但目前国内通用质谱仪器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质谱行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一:人才匮乏 /span /p p   质谱仪器涉及离子光学、电路、软件、分析化学、测控等诸多技术领域,懂质谱理论、懂质谱应用又懂工程化的综合质谱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国内质谱仪器厂家的主要研发人才基本依靠自主培养,但培养速度慢,工程化能力欠缺,导致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升级换代进度缓慢。随着质谱产业的发展,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质谱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聚光科技十年前就启动了质谱仪器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聚光科技建立了以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李刚强博士领衔的质谱研发团队,已经批量培养了覆盖离子光学、电路、软件、分析化学等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核心技术人员已经超过100人,建立了四极杆、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Q-TOF等技术平台,形成了GC-MS,ICP-MS,TOF,Q-TOF以及三重四极杆等产品平台,质谱研发团队已经成为国内技术平台、产品组合和研发实力领先的研发团队。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二:配套产业水平不高 /span /p p   质谱仪器两大核心部件质量分析器和射频驱动电路,是制约质谱仪器发展的瓶颈。质量分析器是精密机械零部件,对精密加工、材料、装配和调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单位具有质量分析器开发能力。射频驱动电路为高功率射频器件,其对稳定性要求非常突出,目前国内基础较为薄弱。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下,国内质谱核心部件产业蓬勃发展,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承担了高精度四极杆质量分析器工程化研制项目,聚光科技承担了质谱仪射频驱动电路研制与工程化项目,这些关键部件的研制,促进了国内配套产业技术水平,为高性能质谱仪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三: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span /p p   质谱仪器种类多,从原理来分,包括离子阱、四极杆、飞行时间,以及各种串联质谱仪 从应用形式来分,又有实验室型,便携式,移动式,工业现场在线型。这些质谱仪器缺乏统一的性能评估标准,导致产品推广过程中,非专业客户不知道怎么去评价仪器性能,造成一般用户在采购仪器时感到迷惑,很难买到合理的、符合自己需求的质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质谱仪器产业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了我国质谱仪器自主创新和产业健康发展。对于仪器厂商而言,缺乏评估规范,目前均是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定义和宣传,缺乏没有统一的名称和性能,给客户提供的指标往往缺乏针对性,不同厂家仪器指标往往无法进行对比。 /p p   在标准规范方面,聚光科技一直遵循国内、国际的先进质谱仪器标准,对仪器进行严格的评估测试。 /p p   从2010年发布第一款质谱仪以来,聚光科技推出了5个系列,近10款创新质谱仪器,是质谱产品种类最全的国内质谱仪器厂商。质谱产品得到用户认可,除了把握的市场需求,解决的用户痛点,关键在于质谱仪器严格按照国际、国内最严格标准及规范进行测试,满足应用需求。聚光科技自主研制的Mars-400快速色谱质谱联用仪是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兼具固定式、便携式和车载式三种应用模式的快速色谱质谱联用仪 仪器采用国际领先的低热容快速气相色谱技术和离子阱质谱技术,可检测ppb量级的痕量有机物,支持气体、液体和固体分析。实现了气、水、土等不同形态的样品分析 EXPEC 7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是国内外首台实现了车载应用模式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具有卓越的可靠性设计,兼容车载和实验室两种使用模式,可以真正实现“平战结合”使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四:产品可靠性有待提升 /span /p p   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可靠性设计、测试和验证等方面存在短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提升质谱仪器可靠性,聚光科技制定了仪器可靠性设计与测试规范,建立可靠性工程实验室,包括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振动测试等专业实验室,为提升质谱仪器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Instrument:贵公司认为该国标对中国质谱行业发展是否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strong /span /p p    strong 聚光科技 /strong strong : /strong 《质谱仪通用规范》国标的出台,将规范质谱仪器性能评价指标,促进质谱仪器厂商提升产品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从而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优胜劣汰,打破行业中鱼龙混杂的现状。同时将规范仪器厂商市场宣传行为,避免夸大虚假宣传,推动行业公平竞争。 /p p   对用户而言,为普通用户提供质谱仪器专业的评价方法,选型更有针对性,与厂商进行技术交流时目标更加明确,减少被不良厂商忽悠的概率,有助于帮助用户买到合适的质谱,建立用户对国产质谱仪器的信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p p   对政府管理部分而言,借助该标准,能规范企业研发、生产和市场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Instrument:未来贵公司的产品是否会接受该国标的规范?为什么? /strong /span /p p    strong 聚光科技: /strong 聚光科技一直来期望国家出台质谱仪行业的国家标准,此次《质谱仪通用规范》标准的实施,聚光科技非常欢迎,愿意按照标准中的各项规范,从事经营活动。该规范规定了质谱仪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能进一步规范我司质谱产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行为,适用于我司推广的各类质谱仪器。 /p
  • 基因检测竞争“白热化”,下一个价值点在哪里?
    p    strong 以二代测序为核心的基因检测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strong /p p   当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成本由2001年的30亿美金降低至1,000美金,基因测序不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常用技术,也正逐步应用到人类健康领域,深刻地改变着现有的临床诊断、药物研发和医疗健康模式,甚至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p p   一方面,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成本下降,二代测序技术拥有更好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家对疾病与基因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公司意识到了基因检测将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p p    strong 基因检测“烽火”交战时代已经来临 /strong /p p    strong 初创企业+外行搅局+外企进入,多方势力混战 /strong /p p   在美国,包括谷歌公司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已经纷纷涉足基因检测领域。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的庞大市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众多基因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公司的必争之地。 /p p   在国内,2014年之前市场二代测序临床应用都集中在产前无创基因检测(NIPT)业务 2015年开始,肿瘤基因检测也成为众多二代测序企业争夺的领域。现阶段,国内测序的临床服务重点关注的是产前诊断,遗传学诊断,植入前胚胎诊断,肿瘤基因测序这4个方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50923165908862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48396bbb-f4f3-4c48-bc8a-03085dacf668.jpg" / /p p   根据Illumina的预估,基因测序服务市场容量有200亿美元,其中,肿瘤学120亿美元、生命科学50亿美元(包括生命科学工具、复杂病症,农业基因以及影响因子和宏基因组)、生育和基因健康 20 亿美元(孕妇和新生儿童的检测,以及基因健康)、其他应用10亿美元。 /p p   以“二代测序”为基础的生物科技和以“生物信息学”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在人类健康、特别是优生优育和癌症个体化诊疗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众多中国基因检测公司学习国外的23andMe,Foundation Medicine,甚至连取名都出奇的相似,譬如229andMe、1gene、WeGene、云康、云健康、基云惠康,基因检测在医学疾病诊断与筛查方面的竞争激烈。 /p p   另外,一些行外人士的“搅局”入场也让基因检测的竞争白热化,譬如从投资人出生的汉雨生建立的燃石医学在各种高端会议上力推肿瘤检测产品 以打车业务为主的滴滴出行也在推出大众基因检测项目 以“保健品”起家的汤臣倍健也宣布要做基因检测 以生产仿制药起家的丽珠制药也宣布进军肿瘤基因测序项目& amp #823& amp #823 /p p   除此之外,众多国外公司入华抢占资源,波士顿的Veritas Genetics宣布将在中国杭州建立研发中心,用于开发适用于亚洲患者群体的新一代测序技术 Agena Bioscience已经宣布在上海建立分公司以开拓中国业务& amp #823& amp #823 /p p   竞争的白热化也使得商业打起了价格战,例如以无创产前检测(NIPT)去年众多商家还定价在3000-3500元,今年很多省份已经降低到2000-2500元 而各种肿瘤诊断产品的价格更是参差不齐,有的是3000到5000元,后来者为了抢占市场,会以半价甚至更低的折扣提供服务。 /p p    strong 基于“基因检测——伴随诊断”药物开发的江山已定 /strong /p p   基因检测这项服务中最宝贵的莫过于“数据”,通过对用户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开发精准、具有明确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的筛查和诊断产品。 /p p   类似罗氏、基因泰克、赛诺菲、安进等药企巨头,在寻找药品诊断测试的伙伴时,都早已找上了类似药明康德、凯杰等诊断巨头,初创企业若想从中搅局分得一份杯羹实在是难如上青天。 /p p    strong 诊断不是医疗的痛点,重点在于预防 /strong /p p   在医疗行业中,看病难是医改的痛点,但是所谓基于各种技术的诊断未必是,诊断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不亚于iPhone更新的速度,且按照目前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发展的诊断技术,一般都是取大众平均值,难以体现个体化的差异,并不可靠。 /p p   除非是将一个人从出身或者是最身强力壮时开始测体内各种水平,且一直与过去的自己体质变化作为对比,才具有更好的说服力。 /p p    strong 基因检测的下一个价值点在“农口” /strong /p p   未来的基因产业将是一个平台型企业与专业化企业交相辉映的时代。目前国内相关上市公司均处于业务培育或研发的早期阶段,不确定性较大,但也有产业方向正确的先行者。例如种子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种业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像孟山都这样的种业巨头,其在农业作物上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也是让众多企业望尘莫及。华大基因也正在将自身的业务逐渐从华大医学倾斜至华大农业。 /p p   目前全球已有几百种的植物和动物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p p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可以获得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从而为该物种后续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p p   通过动植物重测序,可快速进行资源普查筛选,寻找到大量遗传变异,实现遗传进化分析及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预测; /p p   通过功能基因挖掘,可对地方驯化品种中不同品种或品系及其野生型建库,检测驯化性状相关的基因区域及其功能基因; /p p   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可以特定环境中的整个微生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无需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可鉴定环境样本中低丰度的微生物群落,挖掘微生物功能基因; /p p   通过细菌(真菌)基因组测序,可大大降低了细菌(真菌)基因组研究成本,缩短了研究周期,为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提供了细菌(真菌)基因组研究的便利。 /p p   因此,对于基因检测在医学上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创业者们不妨将目光投向下一个价值高点,农业作物测序和与人口健康相关的微生物菌群测序。 /p
  • 益莱储2023新年展望:高适应性是新时代的竞争力
    益莱储亚太区高级副总裁潘海梦也许你阳过了,或者正在辛苦经历中,或者还阴着,无论身处何种状态,我们是在欣喜中告别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旧年或抗疫的三年,迎来更自由奔放、更笃定和更值得庆贺的2023新兔年!我们终将摆脱病毒的困扰,重新拥抱曾经熟悉的一切。数字技术在润物细无声中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文化习俗等。从居家远程办公、线上网课走进千家万户,到疫情防控大数据,到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高级辅助驾驶及出行相关的各种支付方式,再到购物、买菜、物流及日常通讯方式等等,数字化渗透到人们日常的每个角落。科技进步改善我们的生活、更新人们的认知,如今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AI正在无缝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家租赁合作伙伴和测试资产优化管理供应商,益莱储在自身业务基础上,通过与客户、测试测量品牌原厂及合作伙伴的沟通互动中,总结2023年行业热点和新年展望。2023行业热点:科技创新未来的五个重点领域重点领域一: 站在5G时代,布局6G未来全球5G部署正在加速进行中,主要推动力来自几个方面:一是美国C波段部署,同时亚洲、印度也在采取一些行动;二是毫米波仍在存在一些复杂的挑战,未来仍是一个长期的研发机会;此外随着5G部署,运营商正在寻求通过添加SA版本来进一步盈利,Open RAN等新应用将继续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充当牵引力。5G专用网络将不断优化,以满足如工业、医疗等对于低延迟和完整网络控制具备高度需求的应用领域,同时透过强化的个资保护、边缘计算和加密等功能提供关键的安全优势。而6G在多项关键指标上比5G应有数倍甚至于上百倍提升,6G将是下一个发展重点。重点领域二:新一代汽车革命重塑世界汽车OEM及其供应商关注战略性方向,汽车领域的半导体公司不断增加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应用的能力。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飞速发展,新一代汽车革命正在重塑世界。但在推进续航力和改进成本所需的大规模充电、基础充电桩设施及电池技术进步等方面,仍存在挑战。汽车电子雷达领域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雷达分辨率接近目前的激光雷达,早已成为安全和功能的重要传感器。重点领域三:数字孪生渗入各行各业Forrester最近的一项研究,如今89%的公司仍然采用手工流程,只有11%的公司完全自动化了他们的测试矩阵;75%的公司报告了一些自动化,近一半的公司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实现自动化。是德科技开启数字孪生改变世界的变革性技术研究,此项技术可在虚拟世界建立出模拟体,与在真实世界中的对象状态、发展完全一致。近年来已大量被运用于工业、航空、汽车及医疗等产业中。它可协助人类从永续发展的角度,了解决策将如何影响世界:透过对计划中的变动因子进行建模,并从生态系统受影响的程度依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重点领域四:高速计算给数字设计带来挑战每一代技术变革都会给数字系统设计带来挑战,在所有产品的开发阶段都需要对高速数字系统设计进行测试,以便预估测试挑战、优化性能,让高速计算接口、数据中心连接和消费电子产品更快推向市场。PCIe扩展总线从 PCIe 4.0 提升到了 PCIe 5.0甚至更高阶的PCIe 6.0,以便满足对更高速度的需求;内存从 DDR 4.0 演进到了 DDR 5.0;USB也演进到USB3.0/4.0。 随着串行数据通信速度的提升,每个层级都需要进行精确的高速测试。在更高的速度下进行测试时,需要面向所有的最新标准执行全方位一致性测试。重点领域五:飞速发展的半导体行业要早期引入测试在飞速发展的半导体行业,半导体制造商需要持续跟踪光刻技术和高速测量技术的新趋势、新发展,要引进新的高速、高精度探头和光扫描检测技术;在芯片投产前要进行网络测试,在芯片设计过程中越晚进行测试则犯错成本就越高,在完成设计、开始生产之前进行网络功能测试,可以节省数百万的开发成本和宝贵的上市时间。2023产业态势:高适应性是新时代的竞争力疫情的阴霾即将散去,然而产业的不确定并未随之消散。在严峻的成本和物流压力下,中小企业就需要制定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测试设备采购策略,这时需要考虑更多的采购灵活性,而不是坚持有需求就购买新设备的传统方法。租赁则是另一个选择,帮助客户在应对特定项目需求的同时,关注潜在的测试能力波动,而避免因购买冗余测试设备而承担财务负担的风险。作为测试测量行业的租赁和测试资产管理优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益莱储将紧跟行业最新需求,与原厂密切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经验、完善的设备、灵活的方案以满足客户测试需求的租赁解决方案。2023年这一年,当客户遇到如下的紧迫时刻,益莱储一直在不远处守候:1)当全球物流面临挑战对运输和物流行业,2022年是面临诸多挑战和未知的一年。疫情带来的压力将物流推向了极限,新的供应链挑战和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加剧了物流效率的不可预期性。顾客都希望新订单的周转时间越短越好,但这是不现实的,尤其对于全球供应链来说,国际运输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对企业来说,更有效的需求预测和供应计划至关重要,供应链战略中采购的多元化变得非常必要。益莱储现成而充实的库存在关键时候可以雪中送炭。2)当预算持续缩减以火热发展的半导体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Fabless中小企业跟规模更大的同行企业一样,需要能够测试和表征他们的器件产品。但由于可用预算持续缩减,在研发环节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限制。因而,避免大量前期投资的测试设备策略需求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IC设计公司也一样,一般这类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小,工作也具有较大可变性,通常需要在项目之间进行转换,而且每个项目有自己独特的测试需求。这种情况下,设备租赁可以分散成本、提高适应性,是融资周期较佳的财务解决方案。3)当技术迭代不断提速在高速接口、无线通信领域,各类标准版本不断演进发展,对测试设备的需求也在加速更新迭代。针对最有可能早早过时的设备确定替代采购方案,可以大大减小购买过时设备的风险。“先租后买”方案,提供在协议结束时购买或在约定期结束时返还仪器的选择,可以帮助客户对其测试活动进行前瞻性验证,同时降低成本失控的风险。4)当需求突然增加遇到如下情况都需要额外的测试设备。一种可能是OEM生产厂商突然要求提高产量,但这种需求可能无法持续;或者另一种可能,在项目过程中测试需求发展变化,而在项目开始后,很难获得此类测试设备的额外预算。这两种可能性并不意外。短期内从专业供应商处获得设备,即可获得所需的最新测试技术,避免了可能阻碍项目进展的冗长资本支出审批,以及购买未来可能不再需要的设备的财务负担。5)第一时间享用最新科技是德科技联合租赁合作伙伴推出Keysight NOW服务项目,以实惠的价格租用最新的射频和微波测试仪器,确保项目能够正常运行。通过租赁合作伙伴益莱储能够找到最新的产品,客户可以租赁行业领先的射频、微波和数字测试设备,包括J-BERT误码仪、PCIe 5.0/6.0协议分析仪、PNA-X网络分析仪、VXG微波信号发生器、UXA信号分析仪和UXR Infiniium示波器,随时可用,开启新的研发和设计验证。疫情三年,物流受阻但企业的研发生产不能影响,对我们服务客户也提出更多要求和挑战。益莱储几十年来一直在测试测量租赁行业不断拓宽深入,为需要测试测量仪器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并让客户在第一时间获得,是我们的使命。益莱储近几年持续增大亚太区的投入力度,对客户支持能力也逐步得到提升。在中国内地,我们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支持团队;在台湾地区,益莱储也不断加强对于行业客户的支持力度,包括时下热门的5G、汽车、半导体、高速互联与计算等应用领域。通过开放实验室,我们为有短期、临时需要的客户提供免费测试服务和技术支持,用我们手头的库存资源帮客户解决短期的燃眉之急。在技术演变迅速、复杂性不断提升的时代,高适应性是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力,帮助客户提升适应力、赢得未来是益莱储与客户的共同目标。
  • Illumina首席执行官:测序成本的降低与竞争无关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29f306a-e4ee-4590-8c80-4b0ffd7ae224.jpg" title=" 1.jpg" alt=" 1.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idth: 509px height: 339px " width=" 509" height=" 339"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基因测序市场的比拼永远是以技术为王,Illumina的二代测序技术(NGS)平台凭借前所未有的规模,出色的数据质量和准确性,占据了全球70%的基因测序市场(2016年)。据统计,全球约90%的基因数据是基于Illumina平台产生,Illumina毫无疑问已经是基因测序产业的巨无霸。中国作为Illumina第二大市场,在其发展中举足轻重。近日,Illumina首席执行官Francis deSouza和全球首席商务官Mark Van Oene到访中国,并接受了测序中国的采访。采访中,deSouza和Van Oene分析了收购PacBio对双方技术与市场发展的影响,并对Illumina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享。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强强互补,双赢局面即将打开 /span /strong /p p   Illumina作为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巨头公司,在短读长测序技术和市场渠道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随着基因测序企业的蓬勃发展,基因测序技术也不断革新,除了应对设备价格、测序速度、设备便携度等方面的竞争外,测序技术的更迭才是Illumina更大的挑战。11月1日,Illumina收购PacBio的消息在整个基因测序行业引起了轰动,12亿美元的大手笔收购也显示了Illumina进军长读长测序市场的决心。有人预计,Illumina收购PacBio后,未来全球绝大部分基因组信息都将由这两个公司产生,可以说在长短读长测序领域独占鳌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bc8586a-440d-45b1-b376-4ff1a0fd6616.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570" height=" 380" style=" width: 570px height: 38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127, 127, 127) " Illumina首席执行官Francis deSouza /span /p p   提及该收购案,Francis deSouza表示:“我们非常兴奋能够与PacBio签订收购协议。PacBio在长读长测序的市场有很多优势,Illumina则拥有强大的短读长测序技术与市场,两个技术互补公司的联合将开创基因测序的新应用,赋予其更多价值。” /p p   随着全球逐步进入全基因组测序时代,市场对长度长测序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PacBio在长读长测序技术的明显优势可以填补Illumina当前技术与市场的空白,为双方带来极大地帮助。deSouza告诉测序中国:“通过合作,Illumina可以为PacBio带来很多价值。PacBio在单细胞长读长测序应用方面有着强大的创新和专业能力,并且拥有质量近乎最好的长读长测序设备 我们有完整的临床团队做支持,在临床市场推进方面更有经验。综合双方优势,我们可以帮助加速PacBio测序技术在特定市场的应用,帮助其不断降低工作的运作成本,并在注册、生产、运营方面提供支持。” /p p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加深对临床市场的了解,扩展市场并从中获益。无论是生物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应用,Illumina与PacBio的结合都可以在基因检测、生殖健康、生物制药和肿瘤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品组合,最终实现强强互补的双赢局面。” /p p   同时,Van Oene补充道:“从技术上来说,PacBio和Illumina是凭借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在我们帮助PacBio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同时,PacBio也能帮助Illumina的用户扩展更多的应用,如在基因结构研究中,我们将更关注单细胞转录组、生物药物及后期的临床转化等。通过合作我们也有更多机会发现新的东西,完成此前未能完成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e81f0af-eb2b-4624-b8f4-b4145f9c6cb1.jpg" title=" 3.jpg" alt=" 3.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idth: 524px height: 349px " width=" 524" height=" 34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llumina全球首席商务官Mark Van Oene /span /p p   二代测序技术(NGS)是Illumina的主打技术。凭借高通量、成本低的优点,NGS在众多应用中大展身手。但在全基因组测序中,NGS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长读长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上述难题,长读长、快速与高准确性的优势也使其成为测序巨头们的“必争之地”。全球长读长与短读长测序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Illumina来说,收购PacBio不仅仅是弥补了自身技术的不足,推进长读长测序技术向临床应用场景迈进的过程,也为Illumina向临床市场进军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与技术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测序成本的降低与竞争无关 /span /strong /p p   近年来,虽然基因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在生物科技、卫生健康、疾病发现、微生物控制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但事实上,整个基因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基因领域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探索。 /p p   随着全球基因测序产业的崛起,Illumina将目光投向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中国市场。近期,MiSeq& #8482 Dx与其配套肿瘤基因检测试剂盒的相继获批,堪称Illumina开拓中国市场的一大里程碑。“这不仅能够为中国肿瘤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为后续的设备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deSouza表示,“MiSeq& #8482 Dx的成功获批是多方努力的结果,除了与优秀的中国合作伙伴通力合作,也离不开我们对测序技术的精益求精。基因测序走向临床应用是大势所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对精确度的要求和门槛也会越来越高。为在高通量情况下,能够持续提供最高等级精确度的测序数据,我们在技术研发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p p   这一点可以从Illumina不断增加的研发成本看出,2015年、2016年度、2017年该公司的年度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4.1亿美元、5.04亿和5.46亿美元。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测序质量与速度,是目前Illumina应对来自整体市场和其他公司竞争压力所采取的一个策略。随着研发投入的逐年上调,测序成本逐步降低,2014年,Illumina推出HiSeq X Ten测序仪后,率先将基因测序的价格降到了1000美元以下,但这不是终点。在2017年在新品发布会上,他们又提出了新的口号:向100美金的全基因组测序进军。deSouza坦言:“一直以来,Illumina都在不断主动降低测序成本。但并不是竞争迫使我们这样做,我们的目标是扩大基因测序使用范围,让更多人受益,这与竞争无关。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降成本,我们都决不会牺牲质量,这是底线。” /p p   Van Oene同样表示:“众多基因测序企业都有着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消费得起基因测序产品,解放基因组的力量,实现基因测序的价值。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降低测序成本。竞争的存在与否并不能改变Illumina在降低测序成本方面的努力与投入,我们是在主动在做这件事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慢病管理也是未来增长点 /span /strong /p p   在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Illumina的贡献毋庸置疑。Illumina是以产品和技术驱动的公司,面对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激烈竞争,deSouza表示,公司会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在测序速度与质量方面的优势。对于用户来说,更多的竞争意味着更多的选择,这对基因测序的普及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 br/ /p p   近年来,Illumina的业绩不断增长,对于未来的增长点,deSouza分析道:“我们会继续关注临床和消费级基因检测这两个市场,它们都会有很大的增长,包括新生儿和产前基因检测以及肿瘤、携带者筛查等应用。政府的大规模人群检测也是很大的一个市场,增速很明显。”此外,他还强调:“慢性病管理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慢性病方面的基因研究非常吸引人,如利用多基因评体系,我们可以对心脏病、糖尿病、脑部疾病等进行早期风险评估或预测,以帮助高风险人群在早期进行有意识地预防。”相信随着对慢病基因检测应用研究的深入,Illumina将在疾病预防、治疗的整个流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 p   “解放基因组力量,造福人类福祉”是Illumina的愿景。deSouza表示,Illumina从未改变这一理念,未来公司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生态圈的建立,开发优质的基因测序上下游产品,为科研与临床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p
  • 浙江省仪器仪表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公布
    一、浙江省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仪器仪表起步较晚,基础很差,到1958年才开始有了少数几家仪表企业,规模也很小。根据原省机械厅《浙江机械工业史》记载1984年全省机械系统仪表企业6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07亿元,实现利润0.62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第18位上升到第五位。在产品结构上,电能表和水表是两大支柱,两表及其配套配件企业共10家,工业总产值、利润分别占全行业的70%和6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以工业总产值计算:   以上20年时间,由10.48亿元发展到616.16亿元,提高了约58倍,应该说浙江仪表行业发展是快的、变化也是大的,浙江仪器仪表行业已进入全国三甲,成为全国仪器仪表大省之一。   2011年,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中国经济进入了调整期,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但许多企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国家“十二五”规划启动,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积极促进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和推动,全省仪器仪表行业依然取得了较好业绩,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情况好于年初预期。   根据全国统计,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新标准)44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23.04亿元,同比增长21.1%。工业销售产值596.43亿元,同比增长19.47%,出口交货值134.97亿元,同比增长18.31%。根据省统计,全省规模以上仪器仪表行业(包括文化办公设备)利税总额89.3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利润63.6亿元,同比增长14.5%。各项经济指标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由上年各省市排名第二退回第三位。   二、浙江省仪器仪表行业的特点优势与问题   通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全行业的面貌有了根本变化,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综合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虽有多种困难,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1.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龙头骨干企业作用显著2011年,根据50多家样本企业统计,产品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企业7 家,利税总额超亿元企业10家,利润超亿元企业8家,出口交货值超亿元企业6家,这些企业在行业中发挥了主导支住作用,其中中控科技、舜宇光学、聚光科技、宁波水表股份、宁波三星等企业还成了全国同行业的领军企业,还涌现了一批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水品提高,产品结构取得新进展   开发了一批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中高档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如中控科技自主研发的DCS,2011年再次中标广东茂名石化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再次签约河南心连心化肥公司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大化肥联合装置,突破百万吨级煤制大甲醇联合装置,签约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以及国内最大天然气液化   装置、国内单套最大规模已乙酸装置等。杭州和利时中标10万吨离子膜烧碱单元槽槽电压检测系统,签订两台66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DCS项目。国产控制系统进入大型工程,改变了大型工程配套系统长期由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在全国实施智能电网推动下,一代电能表改型实行智能化。感应式、电子式电能表进入淘汰期,正泰仪表年内包括0.2s精密级三相智能表共16项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产品向中高端提升,实现智能化,并构建了完整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供应链。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技术的油井多相流仪器已被宁波威瑞泰默赛突破并批量生产,被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和国外壳牌等多家公司列为优秀供应商,沙特国家石油公司一次即下了50万美元订单。聚光科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激光在线分析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舜宇光学800万像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模组开发成功,一批高端光学仪器如三维影象测量仪等已进入市场,浙江是电能表和水表生产大省,电能表产量占全国60%左右。水表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2011年电能表产量超千万台的有宁波三星(1278万台)、德力西仪表(1152 万台)、华立仪表(1002万台),居全国最前列。宁波水表股份水表产量670万台,居全国首位。全省仪器仪表行业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都有了进一步提升。   3.自主创新能力和条件进一步提高,多项产品获得奖励   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和机制。一批骨干企业都建立了高素质的技术团队。中控科技全体员工中,92%的员工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7%为硕士和博士,全体员工中三分之一从事研发。聚光科技在全体员工中也有9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还有许多是硕士和博士,也有200余人的研发团队。舜宇光学每年都引进100 多名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研发和生产部门,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人才保证。   创建一批国家级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如科技部在中控建立了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科技部在嘉兴建立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长三角地区11家龙头企业、8所高等院校、6家研究院所为核心组成)。环保部在聚光科技建立国家环保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其中浙江省有中控科技、聚光科技两家入围,全国仪器仪表行业4家国家级创新企业中,浙江占两家,分别是中控科技和聚光科技。   2011年,又有多项产品获各级科技奖,其中主要的有中控科技的“以标准化为核心的自动化创新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聚光科技的“智能新型水质分析系统”获全国机械工业科技一等奖、宁波荣大昌办公设备公司的“调整数码一体化速印机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及产业化”、中控软件公司的“全流程建设、控制与优化技术在重大石化工程中的应用”和杭州和利时的“汽轮机数字电液一体化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机械工业科技二等奖。聚光科技手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获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科学仪器自主创新金奖。中控科技的“面向重大工程的联合控制系统”获浙江省科技一等奖。同时中控科技还获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优秀奖。此外,聚光科技和杭州炬华还入选2011年福布斯潜力企业榜。   4.上市融资、合资合作、产业转移等继续推进   2011年又有两家企业上市。聚光科技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发展环保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和安全监测领域。宁波三星在上证主板上市,募集资金13.4亿元,主要用于发展智能表、用电管理系统建设。   为了创新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企业,聚光科技以19465万元现金收购北京吉天,华立仪表出资4000万美元与美国埃斯朗成立合资公司,利用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智能电网终端,电力线控制和通讯软件,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中控科技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投资10亿元,建设中控北方研究生产基地。项目包括中控北方总部,中控天津研究院、节能减排、工业自动化、城市信息化、机器人等新产业发展的生产和工程实施基地。舜宇光学为了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产业结构,正在河南信阳建设全球最大的光学冷加工基地,以后逐部将长三角、珠三角两地的光学冷加工也集中于信阳。   5.存在问题   除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外多数企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比较突出,全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尤其缺乏创新型人才。产品结构上一般传统产品比重高,而智能化、高技术含量产品较少,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浙江仪器仪表行业小企业多,但大多小而不专不精,缺乏特色,缺乏抗风险能力,自动化现场仪表大多未能很好和控制系统企业结合并进入其产业链,成为固定的合作伙伴。与全国省市相比,企业销售规模、利润规模、人均销售收入、利润率等,与先进省市相比都有相当差距。   三、浙江省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趋势和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仪器仪表在国民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仪器仪表是实现装备制造业升级改造和智能化、实施“两化”融合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基础和支撑,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是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物化法官”,是科技产业和前沿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属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范畴。当前,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出现了趋缓态势,但我国经济总的形势仍是好的,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指出:“未来二十年,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仍处在重要发展机遇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各项新建项目继续蓬勃开展,各行各业技术改造不断推进,节能减排以及民生领域等,都对仪器仪表提出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仪器仪表行业仍然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我们也应该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较快速发展。   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浙江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思路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各业技术改造和民生领域的需求,重点发展先进自动控制系统、大型精密测试设备、新型仪器仪表、软件系统、及传感器。改造提升传统仪器仪表。以两化融合为抓手,使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得到明显提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调整产品结构,拓展高端产品市场,优化企业结构,积极扶植大型集团和特色企业,大大增强国内外竞争优势。   具体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仪器仪表更新换代快,对高新技术敏感度高,因此对技术创新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浙江省仪器仪表行业要实现新突破、新跨越,根本出路在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加快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2)调整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浙江仪器仪表主要是自动化仪表、光学仪器和供应用仪表(电能表、水表、煤气表、热能表等)三个小行业主导。根据浙江实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加快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水平,重点是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扩大应用领域,并继续在各领域重大项目的突破,保持优势地位。自动化现场仪表要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推进高档产品开发,满足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要求,并要努力进入控制系统的产业链。软件和传感器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技术,发展潜力很大,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光学仪器要突破高端。镜头和模组等配件,继续推进名配角战略,保持优势,做大做强。要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电能表和水表等传统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向系统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组织结构上,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型企业和集团,提高高端企业的规模化和集成化,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众多中小企业根据各自特点,扬长避短,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发挥特色,增强活力。通过整合和优化使行业组织格局更加协调合理。   (3)大力培养引进人才,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从战略高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行业中有一些企业,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发展很快,主要靠的是一支强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由于多种原因,全行业整体上专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成了严重影响企业转型升级、持续较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要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积极培养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同时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和各种激励机制,为各种人才顺利成长能施展才华的环境氛围。尽快形成技术、管理、高技能三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4)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经济全球化已进入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进关键技术装备和高层次人才,合理利用外资。产品出口方面,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电能表、水表等产品,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在国外市场又有竞争优势,更应大力去国外求发展。杭州海兴、华立仪表在国外建了多个电能表工厂和生产基地,开设了研发中心,成效显著,其他有条件的企业,很值得效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