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期刊论文

仪器信息网期刊论文专题为您整合期刊论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期刊论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期刊论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期刊论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期刊论文话题讨论。

期刊论文相关的资讯

  • 浙大创新体系引热议,“网红文章”能否等同于期刊论文?
    p   浙江大学日前出台新规,浙大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根据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可被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该新规一经推出,立即引发了广大师生和网友热议。 /p p   什么样的“网文”才算“优秀”?“网红文章”能否等同于学术论文?靠刷流量成为的“网红”,该怎么鉴别?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p p    strong 如何界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 /strong /p p   根据浙江大学出台的《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简称《办法》),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包括在报刊、电视、互联网上刊发或播报的,具有广泛网络传播的优秀原创文章、影音、动漫等作品。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运用正确思想文化对各种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 /p p   《办法》对网络文化成果的发表媒体、传播效果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例如,文化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刊发,并形成重大影响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 在《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央视等央媒及其“两微一端”发表并形成较大影响的,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在包括新浪、搜狐、网易在内的重要商业门户网站及其“两微一端”上刊发转载并产生较大影响、形成较大网络传播的作品,也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核心期刊刊发。 /p p   “重大网络传播”指作品被不少于20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以及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较大网络传播”是指作品被不少于10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其中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 /p p   据校方介绍,该新规的出台,是对学术评价体系多样化的探索,旨在鼓励学者作为知识分子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胸怀天下、传播真理。 /p p   记者了解到,除浙大外,已有多所学校开始进行相关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试点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干部职务职称评聘条件,吉林大学出台规定鼓励优秀网络文章和网络舆情信息稿件创作,规定优秀网络文章的体裁为新闻评论,时政、高教、社会热点解读文章和长篇通讯文章。 /p p    strong 优秀网文能否与严肃论文相提并论? /strong /p p   新规发布之后,有学者为大胆创新叫好,认为学术评价应该更关注于成果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新规对探索学术评价体系多样化有积极意义。 /p p   “在媒体与互联网大融合背景下,一大批有专业素养和学术精神的学者、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更愿意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方式首发和传播学术思想。”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很多网络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核心期刊。 /p p   “在互联网时代,仍然认定期刊上发表的才算学术成果,就好像有了钢笔之后,仍然规定用鹅毛笔写出来的才算文字。”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朱海就表示,科研秩序要走向市场主导的开放秩序。 /p p   也有学者质疑,网络作品追逐热度与点击率,论文则有其学术规范性,两者难以相提并论。“目前的职称评审和论文考核可能有一些问题,但解决的方法是加强专业性,而不是用点击率来决定‘学术’的价值。”深圳大学教师殷俊博士说。 /p p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一名教师表示,学术论文有着严格的同行评议流程,其质量在学术圈内有公认的评价,但是发表在公共媒体的文章恐怕很难评价。 /p p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就提出“研究制订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在《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审、评奖评优条件”。 /p p   记者了解到,由于现有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只认可具有统一刊号的刊物,因此在多所开展相应探索和试点的院校中,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普遍难以落实。用论文“一刀切”简单评价使一些重要学科领域人才流失,饱受诟病,浙江大学新规则是针对该难题的有益探索。 /p p    strong “网红文章”监管还须“严进严出” /strong /p p   有学者和网友认为,浙大新规有些“操之过急”。网络文章背后,雇佣网络水军刷点击量、阅读量等事例屡见不鲜,新规是否会带来新的“学术造假”以及“学术不公”? /p p   网民“说几句”表示,“很欣喜看到创新举措,希望在实施过程中将文章发表的平台、发表的板块等都监管起来,这样才能确保评选的公正性”。网民“熏衣草香”建议,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要严加查处“刷票”等作弊行为,公平公正评判文章。 /p p   “最重要的是稳妥、严密地制定出一套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评价机制,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份名单、借用商业逻辑里的点击量作为考核标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方可成说。 /p p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认为,科研成果可以通过网络发表,但学术出版发表环节的审核、发表后的评价,仍须由学术共同体严格按照学术标准进行。 /p p   对此,浙江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文化成果是优秀的网络文化原创作品,大学要鼓励和引导师生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学校希望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对于满足《办法》中基本条件的成果申报,根据规定,要由专家委员会以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秉承严肃的学术传统、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进行严格评审。” /p p   此外,浙江大学多名师生表示,新规对于人文学科的实际意义更大,许多学校的文科专业本身就将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认定为核心期刊,而对部分理工科而言,“国内权威期刊发表”一般可作为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会对该领域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工作方向产生太大影响。 /p p   据了解,浙江大学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体系较为多元,大学教授一般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责,不同类型的学者可有所侧重,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认定将成为这一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p
  • 施一公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在清华发了近60篇顶级期刊论文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0747f7a4-dfd4-4bc0-8d19-fb49d1791ad8.jpg" title=" 201702270905596183_副本.jpg" / /p p   身材高挑瘦削,行色匆匆,记者在教学楼一层咖啡厅偶遇施一公。他刚出差回来,喝杯咖啡稍作休息,准备下一场活动。“给我打电话吧,”他低头一看表,边说着“我要去开会了”,边在楼梯上一路小跑。 /p p   出差、做实验、辅导学生、开会,施一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p p   中科院院士、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首位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岁的施一公有很多故事,2008年从海外归来,是其职业生涯第二个“黄金十年”的开始。 /p p    strong 第一个“黄金十年”:大洋彼岸的他有一个中国梦 /strong /p p   学术研究的第一个重要十年,施一公是在普林斯顿度过的。那是他攀登事业高峰的历程,也是他从一名博士后到世界结构生物学领域顶尖科学家的“黄金十年”。 /p p   名校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拥有全校最大的实验室??这些“重量级”的待遇勾勒出一个学术“大牛”,一个生活优渥、前途大好的科学家形象。施一公离开美国时,每年的研究经费是200万美元。 /p p   人在海外,但在施一公心里,祖国的分量很重。 /p p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施一公说,他回国的念头在读博士期间就有了。在外多久,对家的思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就积蓄多久。2006年,清华大学邀请施一公回国任职,施一公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就答应了。2007年,他正式调入清华大学,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 /p p    strong 第二个“黄金十年”:在清华发了近60篇顶级期刊论文 /strong /p p   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的一员,施一公身负重任。回国至今,已经累计以清华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顶级论文近60篇。 /p p   2015年8月21日,《科学》发表了施一公研究组两篇题为《酵母剪接体激活状态3.5埃的结构》、《第一步催化反应后的酵母剪接体3.4埃的结构》的长文,被认为是RNA剪接研究领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很可能超过了我过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总和!”施一公说。 /p p   继2015年率先解析剪接体的结构之后,施一公团队在2016年又相继解析了3个关键工作状态下剪接体以及组装过程中一个剪接体复合物的原子级高分辨率结构,这极大地推动了RNA剪接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 /p p   2017年2月20日,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实验室的成果赫然在列。 /p p    strong 为更多学子创造灿烂的“黄金时代” /strong /p p   就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后,施一公依然带领他的实验室团队隔天下午4点在操场跑步,每次5到6公里。 /p p   “你问我最初回国最想做什么,我想教书育人。”十年过去了,这句他当年说过的话言犹在耳。他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实验室和教学楼,坚持日常教学工作,包括给本科生上基础课。 /p p   施一公的学生闫创业从2008年就加入团队,对老师行事风格深有体会,“他做研究不怕困难,敢于争先。” /p p   施一公“走路快、说话快,做事雷厉风行”“对数字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对学生来说,他却是“从不发脾气的老师”。“他能够看到我们实验中的不足和被忽略的细节。”他的学生万蕊雪说。 /p p   2016年12月,施一公领衔成立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愿景: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p p   想必,施一公的第三个黄金十年将为更多学子创造灿烂的“黄金时代”?? /p p br/ /p
  • 海南特大非法学术期刊案追踪:两万人花钱“发”论文
    个人7年非法创办20余种刊物,只上过中学的员工竟组成编委会“审核”论文来稿,约2万名投稿者交纳版面费超过1000万元——这是海南省最近查处的一起特大非法期刊案,背后暴露的问题发人深省。   3月22日,自办刊物有偿发表论文的符莉夫妇,被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7年创办20余种非法报刊为何没被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何以屡屡受骗?职称评审如何避免“论文市场”的冲击?围绕一系列疑问,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办案人员展示犯罪嫌疑人为投稿者颁发的假论文证书(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晖余摄   假报刊收钱登论文 教师医生成“唐僧肉”   “非法报刊密密麻麻堆成小山,93枚假公章摆了一地,公司规章、员工手册、报刊邮寄单和发票摊了一大摞。”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陈淼说,在符莉等人的办公室,干警们惊呆了:在这些假报刊中,仅带有“中国”字头的就有《中国教育科研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多种。   据介绍,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去年向海南有关方面下发举报线索,反映《中国教育科研杂志》涉嫌利用非法期刊进行网络诈骗。由此牵出一个隐藏多年、受害人覆盖众多省市的学术论文诈骗团伙。   符莉夫妇承认,从2004年始,他们成立公司招聘员工进行专门培训,设立数十个网站发布征稿信息,假称其学术报刊是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正规刊物,诱骗需要晋升职称的人向其投稿,并以两千字内340元、每增加一千字加价100元的标准索要版面费。收钱后,他们便开机印刷非法刊物邮寄给投稿人。   记者翻阅发现,这20余种非法报刊大多集中在卫生和教育领域。符莉向记者坦陈:“因为这两个行业有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的强烈要求。”   记者查阅该团伙的账目表看到,仅2010年7月份,他们就收到来稿2201篇,入账版面费40多万元。据警方统计,受害人预计达2万人,涉案金额至少1000万元。   荒唐的是,符莉夫妇设立的审稿编辑部,竟由招聘的3名中学文化程度的员工组成,而投稿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该编辑部成员徐云辉说,她主要负责“审核”来稿的格式、字数和错别字,“有时也淘汰少量不符合要求的论文。”符莉则对记者直言:“我们不管论文的专业性,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符莉要求员工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期刊编辑部地址全为虚构,编辑部固定电话通过某种手段转移到40部手机上。   符莉还编制了“常见问题回答手册”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问:“如何查询杂志属于国家二级期刊?”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没有对任何一本杂志评定级别,由该杂志的读者和作者针对杂志满意度而评比出来。”问:“是非法的刊物吗?”答:“本刊 1995年创办,每个月底出版一期,如果是非法刊物,能一直创办到现在吗?”就是这样可笑的答复,竟然蒙蔽了众多投稿的教师和医生。   “公开造假”为何隐匿7年?   符莉等人自办学术刊物诈骗长达7年之久,为何无人查处?对此,陈淼等办案人员认为,其中既有一系列貌似合法的外衣“掩护”,也有投稿者为晋升职称不愿举报、有关部门难以发现的因素。   “我们实行‘公司化’运作,几年下来,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已经合法了。”这个造假编辑部的徐某告诉记者,员工每天上午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周开例会总结表彰,还有休假制度。“老板甚至给我们签合同、买保险,我慢慢觉得在这里工作挺光荣的。”   记者采访发现,为给自己“贴金”,这个“论文”公司在一些中央级大报上刊登广告,公开宣称“期刊具有国际国内刊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于国家级核心期刊,主要职能是方便作者晋升……”等。   另一方面,他们还与一些权威网站建立不正当合作关系。据调查,符莉夫妇的网站参与了百度竞价排名,投稿者提出在学术论文数据库上能够查询全文的要求后,符莉主动联系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及中国知网开展合作,两家网站相继给她“创办”的部分杂志颁发了网络出版证书和收录证书。此外,她还伪造“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等公章为投稿者颁发获奖证书、论文证书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这个造假团伙得以滋生壮大,还因为单个投稿者涉案资金少,而且很多人通过论文达到了晋升职称的目的,不愿向有关方面举报。符莉说:“很多教育卫生行业的作者反馈,论文在他们评定职称时起到作用,还主动介绍同事给我们投稿,甚至要求寄发票到单位报销。”   陈淼等办案人员表示,即使在被查处之后,仍不断有投稿者打电话到编辑部,咨询发表论文和汇款事宜。   “论文市场”生意兴隆 职称评审亟待完善   “虽然目前20余种假报刊已被查封,但暴露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案件本身。”办案人员坦言,大部分人否认投过稿件、汇过钱,对办案人员闭门不见甚至是恶语相加,取证比较困难。这些论文投稿者的心态折射了什么?   “靠假论文证书获得职称或职务,这些人有没有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的资格?这样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到底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有关专家表示,此案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认为,这暴露出目前一些行业单纯以论文评职称的“制度弊病”。现行评价机制存在重论文发表轻工作实绩、重论文数量轻研究质量的不良导向,已脱离实际违背人心。另一方面,一些人通过假期刊论文评上职称,还说明目前一些单位评定职称的程序有漏洞,也反映出部分参与评价的人缺乏学术操守和职业道德。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曹锡仁认为,此案存在时间之久、影响面之广令人震惊。现在很多合法刊物也收取论文版面费,应该管一管。同时,由于许多单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提出不切实际的“刚性要求”,导致合法刊物根本无法满足巨大需求, “这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制度运行空间”。   治乱需用重典。“要从根本上减少学术造假,必须从制度改革层面考量,铲除造假土壤。”有关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学术期刊监管,改革职称评定机制和专家评审制度,不能仅以“论文论英雄”。同时应探索建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适当发挥民间学术机构的评价作用。   “提升学者的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也刻不容缓。”许章润等专家表示,“只有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才能开创清明的社会创新风气。”
  • 发一篇Science奖100万,中文期刊2万...你怎么看?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发了论文给现金奖励,是很多学校都会采取的一种做法。之前有听说在深圳大学,一篇Nature、Science、Cell,奖励都能达到50万,真是让人瞬间产生为科研去死的冲动…… /p 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2e98fa1-e937-40bc-b173-88c013da22c0.jpg" title=" 1.jpeg" alt=" 1.jpe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结果最近在翻阅一本资料的时候,发现深圳大学给的50万一篇还不是最高的!根据珠海《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在国际学术刊物Nature或Science发表论文,给予每篇100万元的奖励。”——Oh my god!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关键是:除了Nature/Science这样的顶刊,一般的SCI也能拿到很优厚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文件中称,按照当年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给予JCR1区期刊论文每篇10万元、JCR2区期刊论文每篇8万元、JCR3区期刊论文每篇6万元、JCR4区期刊每篇3万元的奖励。除此之外,就连EI收录期刊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都给予每篇2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这样一算,那些在读期间能发几十篇SCI的博士老哥们,你们发啦!你们去珠海身价几百万!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就连北大中文核心的高产作者们,也都发啦,相信手里面握有几十篇的硕士博士更是一大堆,一篇两万,快算算你能拿多少钱吧!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该市除了对论文发表有奖励,在针对人才引进的其它方面是是极度阔绰。其中包括可以申请各种经费充裕的项目。满眼忘却,都是钱啊!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南方城市就是不一样,人家想做什么事,那是认真的!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不信你自己看看这个《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这里把文件的相关部分贴上来。(仅摘取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一章 总则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为加强和规范横琴新区博士后管理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国际型的高素质科研人才,更好服务于横琴自贸片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家、广东省和珠海市有关管理规定,结合横琴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本办法所称的博士后站是指横琴新区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含分支机构,以下简称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企业分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实践基地)。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本办法所称的博士后管理,是指横琴新区人才和博士后管理部门对区内博士后工作机构(含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等)、博士后科研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人员)、博士后科研项目、博士后成果转化、与港澳及境外研究机构合作等事项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二章 博士后人员的招收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博士后人员招收应同时满足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一)具有博士学位;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二)身体健康;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三)一般年龄在三十五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鼓励有条件的设站单位,招收具有教育部认可的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港澳和外籍人员进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充分发挥横琴新区博士后站的人才服务功能,对已在横琴新区范围内实质性开展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科研基础、项目、团队,但暂不具备招收博士后人员资格的科技型企业,可采取与横琴新区博士后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的方式引进博士后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范围内的博士后设站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招收博士后人员,招收程序等事宜按照《珠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珠组字〔2011〕43号)相关规定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三章 博士后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设站单位应按照《珠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珠组字〔2011〕43号)和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博士后人员管理细则,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合理有序开展博士后人员管理工作。区博管办对各设站单位管理细则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督导,维护博士后人员管理秩序,切实保障博士后人员合法权益。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人员的管理以设站单位为主。与流动站建立合作关系的博士后设站单位,应严格按照联合培养博士后人员的有关协议,履行权利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区博管办对博士后站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本办法相应的扶持和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博士后站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落实;对连续2年评估不合格且整改无效的博士后站,予以撤销。具体评估项参照全国博管办制订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本办法附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指标明细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人员享受设站单位职工待遇,设站单位应按单位性质与博士后人员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企业劳动合同或工作协议,并按有关规定为博士后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人员在站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根据项目需要可在2-4年内灵活确定。对进站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应当根据项目资助期限和承担的任务及时调整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6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由博士后人员与设站单位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进行约定,明确归属。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四章 优惠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在市级补贴和项目启动经费基础上,于博士后人员进站后一次性给予新设工作站50万元、企业分站50万元、创新实践基地20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区博管办对博士后站每年评估一次。年度评估结果为优秀的设站单位,给予5万元奖励,另外奖励具体从事博士后管理人员一名,奖金1万元。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对博士后人员,在享受国家、省、市的优惠政策基础上,给予下列优惠待遇: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给予在站博士后人员每人每年10万元的个人生活补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出站后留在横琴新区工作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安家补贴。连续在横琴新区工作满3年的,再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生活补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对在站期间取得下述科研成果之一的博士后人员给予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获国家级奖励,给予一等奖500万元、二等奖100万元、三等奖50万元的奖励;获省(部)级奖励,给予一等奖50万元、二等奖10万元、三等奖5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在国际学术刊物Nature或Science发表论文,给予每篇100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按照当年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给予JCR1区期刊论文每篇10万元、JCR2区期刊论文每篇8万元、JCR3区期刊论文每篇6万元、JCR4区期刊每篇3万元的奖励,EI收录期刊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给予每篇2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主持的国家级项目,给予每个项目20万元的奖励;省(部)级项目,给予每个项目10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给予重点(特别)资助项目10万元、一等资助项目8万元、二等资助项目5万元的奖励;省(部)级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给予3万元的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在站期间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给予每件资助5万元,获美国、日本、欧洲国家或欧盟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10万元,其它国家每件资助5万元;获得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授权的给予每件资助1万元。同一项发明创造在2个以上国家授予专利权的,仅资助2个国家的专利申请费用。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上述之外的重大成果,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区工作站领导小组另行讨论决定具体奖励方式、金额。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以上论文、奖励、项目、专利等科研成果必须以设站单位为作者单位,每项成果仅奖励一名博士后人员,且仅限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第一完成人。所有奖励必须是博士后在站期间成果,考虑到成果发表、公示、评审等时间因素,该奖励在博士后出站2年内仍然有效。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等标准参照全国博管办制订的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同级别奖励参照本办法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博士后主持的国家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区博管办提供等额配套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资助博士后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人每次会议提供1万元的资助经费,每年总额不超过3万元。申请人应在出行前2个月提出申请,并经区博管办审议批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博士后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安排入住区高级人才公寓,或提供每月2500元的住房补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各设站单位未招收博士后进站开展研究工作的,不享受本办法的优惠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第七章 博士后引入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鼓励国内外已出站博士后人员来横琴新区工作,出站3年内的博士后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可以享受本办法的相关补贴;优秀博士后人员可以申请本办法中的“优秀博士后人才专项科研扶持经费”。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鼓励国内外已出站博士后人员在横琴新区创业,优先安排出站3年内的博士后人员进驻横琴新区孵化器,并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的博士后人员可以直接认定为精英人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设立横琴新区博士后人员创业扶持基金,为博士后人员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对创业项目所采购的实验器材提供经费补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横琴新区积极研究建立企业博士后产权激励制度,鼓励博士后人员凭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参与分红。 /p p /p
  • 我国96种科技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25%
    17日,记者从中国科协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来,我国跻身学科前列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目前,96种科技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25%,25种学科排名进入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7种期刊跻身学科第一,《细胞研究》等3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20,进入全球百强。  除了跻身学科前列的期刊数量增加,我国科技期刊国际认可度也日益提高。据悉,引用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海外机构从864个增至9608个,引用来源地由42个国家和地区增长至124个。此外,我国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关键领域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以来共创办90种高起点新刊,覆盖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医学、先进制造、能源环境、新型材料等新兴交叉热点领域。  此次发布会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入选封面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不少封面设计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集中展示了科研的精准、趣味和美感,增强科技界和期刊出版界对办好我国一流期刊的信心。
  •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一)
    p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p p   “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 /p p   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 /p p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p p    strong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 /strong /p p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 /p p   “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 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 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 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 /p p   “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 /p p   “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 /p p   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 /p p   “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 /p p   strong  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 /strong /p p   “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 /p p   “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 /p p   “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p p   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 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 /p p   strong  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 /strong /p p   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 /p p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p p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 /p p   “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 /p p   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 /p p br/ /p
  • 国际期刊谈处理争议性论文:要求作者提交原始数据
    p    strong 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科学》、《细胞》等顶尖科学杂志,揭秘国际学术期刊处理争议性论文的过程。《细胞》出版社的媒体关系经理约瑟夫· 卡普托接受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在与作者做最初的交流与沟通后,他们会要求作者提供论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科学》杂志发言人费伦告诉记者,各国对于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和程序都各不相同。在韩春雨的案例中,其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其存在不当行为,人为的错误也可以解释为何导致实验无法重复这一结果。因此,确定这一问题需要评估作者的研究文件和原始数据。每年大概只有3到5篇论文被该杂志撤回。 /p p    strong 要求作者提交数据原始材料,与评审人和专家一起评估 /strong /p p   《细胞》是由著名多媒体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与《自然》、《科学》杂志并称为全球三大顶尖科学杂志。对于如何处理存在争议性的论文,细胞出版社的媒体关系经理约瑟夫· 卡普托接受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实名读者还是匿名举报,只要是对论文内容存疑的的问题,都会直接引起期刊编辑的关注,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清晰的记录和调查。 /p p   正如《细胞》杂志的首席执行官埃米莉· 马库斯所言,“在细胞出版社,我们相信作者是值得信赖的,作品都是费尽心血,最为重要的是,在调查最终下结论前,他们都是无辜的。因此,我们在应对这些情况下,对这些情况不存在“预先判断”。 /p p   卡普托告诉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在与作者做最初的交流与沟通后,我们会要求作者向我们发送出版论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并确定在这些原始数据中,能够找到已经编制后的数据的各个组成部分。” /p p   “此外,我们还会从编辑的角度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评估,并与评审人或是其他专家一起评估这些材料。”卡普托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调查分析发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会要求作者通知他们所在的机构以及他们研究的资助机构。” /p p   卡普托表示,纠正科学记录是期刊的首要任务。由于调查过程的保密性,因此无法详细地向对这一问题表示担忧的人们进行详细的细节报告。因此,无法向记者提供具体的案例来解释一项争议性论文的调查是如何进行的。但是可以说明的是,整个调查过程包括收集和评估数据,以及与作者进行讨论并配合机构的调查。 /p p   对于一般调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卡普托表示,“这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期刊希望整个调查过程能够越快越好,但是这其中由于牵涉一些严重的问题,相比于快速地得到结果,期刊更倾向于获得正确的结果。” /p p    strong 一旦撤回论文,要求作者在声明中解释原因 /strong /p p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EMBO)媒体负责人迪尔曼· 基斯林接受法晚·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在论文出版前,EMBO有着详细的编辑质量评估步骤来发现问题,例如EMBO的“图像取证分析”。因此,比起解决在出版后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论文发表前出现的问题要更加有效率和有效果。 /p p   此外,EMBO内部有清晰的内部流程来验证已发表的论文中存在的潜在数据问题。EMBO的科学编辑将会首先评估来自对论文的指控是否证据是充分的。编辑对期刊的内容负责,他们会保证公平,与论文的发表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一旦出现问题,编辑将会首先从作者方获得第一回应。此外,他们还会咨询外部的专家,通常包括评审该论文的同行评审人。如果出现的问题影响这个论文的结论,而且并不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错误造成的,那么期刊将会联系聘用该作者的单位。如果问题很严重,那么期刊从一开始就会通知作者所在的机构。 /p p   一旦问题被确认,这其中有数个机制可以来更正科学记录。首先是更正(对一些数据或是文字进行更新),或者是部分撤回(对特定数据标记撤回),或者是全部撤回。 /p p   与EMBO类似,卡普托告诉法晚· 看法记者,最终的分析结果报告可能导致几个潜在的后果。根据具体的问题和疑虑,《细胞》杂志可能要求作者准备一份更正声明,或者撤回论文,并在撤稿声明中解释撤回论文的原因。而如果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论文并没有疑虑,《细胞》杂志将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并选择在期刊出版的编者按中解释整个调查过程,以及决定不采取行动的原因。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潜在的解决方案出台时间的延迟,《细胞》杂志会出版“编辑关注”来提醒读者,调查仍在进行中。 /p p   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了解到,《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关于此次韩春雨及其同事发表论文的调查步骤与《细胞》杂志大致相同。 /p p    strong 《科学》每年3-5篇论文被撤,“诚实错误”最常见 /strong /p p   对争议性学术论文如何处理的问题,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还联系了全球三大顶尖科学杂志之一的《科学》杂志。该公司发言人米根· 费伦告诉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科学》杂志每年评估大约12000篇提交给期刊的研究手稿,但是这其中大约只有7%、即约800篇通过同行评审并最终出版。在这些被出版的论文中,仅有极少的一部分被撤稿,大概每年只有3到5篇被撤回。 /p p   被撤回的稿子中大部分,也是最常见的是一些“诚实的错误”,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是由于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而遭到指控被撤稿。这里的“不端行为”是指伪造、欺诈等等。这样的行为将会被相关的机构或是研究的资金援助机构调查。这些机构将会发布报告,如果论文研究确实存在严重问题,那么将会促使期刊采取行动。《科学》杂志严肃对待所有这些案例,并努力尽快地纠正这些科学文献。 /p p   费伦告诉记者,各国对于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和程序都各不相同。在韩春雨的案例中,其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其存在不当行为,人为的错误也可以解释为何导致实验无法重复这一结果。因此,确定这一问题需要评估作者的研究文件和原始数据。 /p p   strong  【新闻背景】 /strong /p p   strong  国内外学者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团队论文中的实验 /strong /p p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团队发表的有关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一直在国内外存在争议。韩春雨团队2016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 /p p   《自然》的新闻报道引述韩春雨的话说,他现在已发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别人很难重复他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他目前正在进行实验来进一步确认,有了结果后他会把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公布出来。他告诉《自然》,自己还需要一点时间。 /p p   2016年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术》向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发送了期刊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声明以及一篇“编辑部关注”,以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 /p p   声明指出,《自然-生物技术》已审慎考虑过所有关于韩春雨及同事原著论文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我们都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此次也不例外。 /p p   《自然-生物技术》认为,让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担忧展开调查,并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届时,我们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p p   而在同时发表的“编辑部关注”中则指出,和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他们正在调查造成可重复性缺乏的潜在原因。 /p p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再次发布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自然-生物技术》当天给法晚· 看法记者发来其发言人的声明中称,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自然-生物技术》仍然致力于尽可能仔细和负责任地探究围绕韩春雨等人论文的担忧。声明指出,自2016年11月28日发布Cathomen等人的通信文章和编辑部关注以来,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期刊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p p & nbsp /p
  • 济南辰达产品被国际学术论文期刊多次引用推荐
    辰达产品被国际学术论文期刊多次引用推荐! FIG.1国际论文引用推荐辰达公司产品截图1FIG.2国际论文引用推荐辰达公司产品截图2济南辰达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专业致力于液压万能试验机、摩擦磨损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液压压力试验机等材料力学、摩擦学测试设备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工作。多年来,辰达公司产品被众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作为科研试验的利器,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试验研究。FIG.3辰达公司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试样磨斑和数据曲线 在试验过程中,辰达公司各类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简洁的操作方式,便捷的数据记录和处理,都是辰达公司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液压万能试验机的重要特点。试验数据稳定准确是前提。同时,我们为客户提供PDF、DOC、XLS、XLSX、DOCX等多种格式文件,使客户数据分析得心应手。FIG.4美国IECR期刊引用辰达产品 FIG.5英国润滑科学期刊引用辰达产品 FIG.6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引用辰达产品广大客户选择辰达制造的产品,是对辰达公司的支持,在各类论文中引用或推荐辰达产品,是对辰达公司的信任!辰达人深知,这是对我们的寄托和期望。正值“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阶段,辰达公司也会借着政策的东风,努力发展,砥砺前行!
  • 首批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补名单公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发挥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学术优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公共产品,从源头上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自2016年起组织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以下简称“优秀论文”)遴选推介活动。通过牵头单位组织实施、专家推荐、初评遴选、终评审定以及公示等程序,确定《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等90篇论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  2016年度优秀论文是2012—2014年期间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的代表,或在基础研究领域对所在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能够开拓和引领学科发展 或在应用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应用价值、能够引导所在学科工程与技术发展 或反映某分支学科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发表上述优秀论文的期刊及编辑人员,为论文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吸引和凝聚优秀论文首先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对入选论文及作者、发表期刊名单予以公布,并对论文作者进行奖补。  希望入选论文作者再接再厉,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把更多优秀论文首先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希望发表优秀论文的期刊及编辑人员积极努力,把更多优秀论文凝聚到本刊发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遴选推介活动入选论文名单  编号 篇名 期刊名称 发表年期 作者  1 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物理学进展 2013/5 汪卫华  2 Free vibration of size-dependent magneto- 力学学报(英文版) 2014/4 Liao-Liang Ke、Yue-Sheng Wang、Jie Yang、 electro-elastic nanoplates based on the Sritawat Kitipornchai  nonlocal theory  3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uranium and humic 中国科学:化学 2014/9 SONG WenCheng、SHAO DaDong、LU SongSheng、  acid by cyclodextrin modified graphene (英文版) WANG XiangKe  oxide nanosheets  4 Improved measurement of electron 中国物理 C 2013/1 F. P. An (安丰鹏)、Q. An (安琪)、J. Z. Bai (白景芝)、  antineutrino disappearance at Daya Bay (Chinese Physics C) A. B. Balantekin、H. R. Band、W. Beriguete、M. Bishai、  S. Blyth、R. L. Brown、G. F. Cao(曹国富)、J. Cao (曹俊)、  R. Carr、 W. T. Chan、J. F. Chang (常劲帆)、Y. Chang、  C. Chasman、H. S. Chen (陈和生)、H. Y. Chen、  S. J. Chen (陈申见)、S. M. Chen (陈少敏)、 X. C. Chen (陈潇聪)、X. H. Chen (陈晓辉)、  X. S. Chen (陈晓苏)、Y. Chen (陈羽)、  Y. X. Chen (陈义学)、J. J. Cherwinka、M. Z. Zhu (朱明中)、  J. P. Cummings、Z. Y. Deng (邓子艳)、Y. Y. Ding (丁雅韵)、 M. V. Diwan、E. Draeger、X. F. Du (杜小峰)、D. Dwyer、  W. R. Edwards,、S. R. Ely、S. D. Fang (方绍东)、  J. Y. Fu (付金煜)、Z. W. Fu (付在伟)、L. Q. Ge (葛良全)、  R. L. Gi、M. Gonchar、G. H. Gong (龚光华)、  H. Gong (宫辉)、Y. A. Gornushkin、W. Q. Gu (顾文强)、  M. Y. Guan (关梦云)、X. H. Guo (郭新恒)、 R. W. Hackenburg、R. L. Hahn、S. Hans、  H. F. Hao (郝慧峰)、M. He (何苗)、Q. He (贺青)、 K. M. Heeger、Y. K. Heng (衡月昆)、P. Hinrichs、  Y. K. Hor、Y. B. Hsiung、B. z. Hu、T. Hu (胡涛)、  H. X. Huang (黄翰雄)、H. z. Huang、  X. T. Huang (黄性涛)、P. Huber、V. Issakov、 Z. Isvan、  D. E. Jaffe、S. Jetter、X. L. Ji (季筱璐)、X. P. Ji (季向盼)、  H. J. Jiang (姜海静)、J. B. Jiao (焦健斌)、R. A. Johnson、  L. Kang (康丽)、S. H. Kettell、M. Kramer、  K. K. Kwan (关健强)、M. W. Kwok (郭文伟)、  T. Kwok (郭天能)、C. Y. Lai、W. C. Lai (赖万昌)、  W. H. Lai、K. Lau、L. Lebanowski、J. Lee、 R. T. Lei (雷瑞霆)、R. Leitner、J. K. C. Leung (梁干庄)、 K. Y. Leung (梁嘉怡)、C. A. Lewis、F. Li (李飞)  G. S. Li (李高嵩)、Q. J. Li (李秋菊)、W. D. Li (李卫东)、  X. B. Li (李小波)、X. N. Li (李小男)、X. Q. Li (李学潜)、  Y. Li (李仪)、Z. B. Li (李志斌)、H. Liang (梁昊)、  C. J. Lin (林政儒)、C. L. Lin、S. K. Lin、  Y. C. Lin (林延畅)、J. J. Ling (凌家杰)、J. M. Link、 L. Littenberg、 B. R. Littlejohn、D. W. Liu、  J. C. Liu (刘金昌)、J. L. Liu (刘江来)、  Y. B. Liu (刘颖彪)、C. Lu (陆昌国)、  H. Q. Lu (路浩奇)、A. Luk (陆永康)、K. B. Luk、 Q. M. Ma (马秋梅)、X. B. Ma (马续波)、  X. Y. Ma (马骁妍)、Y. Q. Ma (马宇蒨)、 K. T. McDonald、M. C. McFarlane、R. D. McKeown、  Y. Meng、D. Mohapatra、Y. Nakajima、J. Napolitano、  D. Naumov、I. Nemchenok、H. Y. Ngai (倪浩然)、  W. K. Ngai、Y. B. Nie (聂阳波)、Z. Ning (宁哲)、  J. P. Ochoa-Ricoux、A. Olshevski、S. Patton、V. Pec、  J. C. Peng、L. E. Piilonen、L. Pinsky、C. S. J. Pun (潘振声)、  F. Z. Qi (齐法制)、M. Qi (祁鸣)、X. Qian (钱鑫)、  N. Raper、J. Ren (任杰)、R. Rosero、B. Roskovec、  X. C. Ruan (阮锡超)、B. B. Shao (邵贝贝)、  K. Shih (师恺)、H. Steiner、G. X. Sun(孙功星)、  J. L. Sun(孙吉良)、N. Tagg、Y. H. Tam (谭耀豪)、  H. K. Tanaka、X. Tang (唐晓)、H. Themann、Y. Torun、  S. Trentalange、O. Tsai、K. V. Tsang、R. H. M. Tsang、  C. E. Tull、Y. C. Tung、B. Viren、V. Vorobe、C. H. Wang、  L. S. Wang (王灵淑)、L. Y. Wang (王玲玉)、 L. Z. Wang (王龙泽)、M. Wang (王萌)、  N. Y. Wang (王乃彦)、R. G. Wang (王瑞光)、 W. Wang、X. Wang (王玺)、Y. F. Wang (王贻芳)、  Z. Wang (王喆)、Z. Wang (王铮)、Z. M. Wang (王志民)、  D. M. Webber、H. Y. Wei (魏瀚宇)、Y. D. Wei (魏亚东)、  L. J. Wen (温良剑)、K. Whisnant、C. G. White、  L. Whitehead、Y. Williamson、T. Wise、H. L. H. Wong、 E. T. Worcester、F. F. Wu、Q. Wu (吴群)、  J. B. Xi (习建博)、D. M. Xia (夏冬梅)、 Z. Z. Xing (邢志忠)、J. Xu (徐建一)、J. Xu (徐晶)、  J. L. Xu (徐吉磊)、Y. Xu (徐晔)、T. Xue (薛涛)、  C. G. Yang (杨长根)、L. Yang (杨雷)、M. Ye (叶梅)、  M. Yeh、Y. S. Yeh、B. L. Young、Z. Y. Yu (于泽源)、  L. Zhan (占亮)、C. Zhang、F. H. Zhang (章飞虹)、  J. W. Zhang (张家文)、Q. M. Zhang (张清民)、  S. H. Zhang (张书华)、Y. C. Zhang (张一纯)、 Y. H. Zhang (张银鸿)、Z. X. Zhang (张一心)、  Z. J. Zhang (张志坚)、Z. P. Zhang (张子平)、  Z. Y. Zhang (张智勇)、J. Zhao (赵洁)、 Q. W. Zhao (赵庆旺)、Y. B. Zhao (赵豫斌)、  L. Zheng (郑磊)、 W. L. Zhong (钟玮丽)、L. Zhou (周莉)、 Z. Y. Zhou (周祖英)、H. L. Zhuang (庄红林)、  J. H. Zou (邹佳恒)  5 随机游动的常返和相遇问题 数学进展 2014/2 陈大岳、章复熹  6 Interface-Induced High-Temperature 中国物理快报 2012/3 Wang Qing-Yan (王庆艳)、Li Zhi (李志)、  Superconductivity in Single Unit-Cell (英文版) Zhang Wen-Hao (张文号)、Zhang Zuo-Cheng (张祚成)、  FeSe Films on SrTiO3 Zhang Jin-Song (张金松)、 Li Wei (李渭)、 Ding Hao (丁浩)、Ou Yun-Bo (欧云波)、  Deng Peng (邓鹏)、Chang Kai (常凯)、Wen Jing (文竞)、 Song Can-Li (宋灿立)、He Ke (何珂)、  Jia Jin-Feng (贾金锋)、Ji Shuai-Hua (季帅华)、  Wang Ya-Yu (王亚愚)、Wang Li-Li (王立莉)、  Chen Xi (陈曦)、Ma Xu-Cun (马旭村)、  Xue Qi-Kun (薛其坤)  7 页岩气在超低渗介质中的渗流行为 力学学报 2012/6 姚同玉、黄延章、李继山  8 微下拉晶体光纤生长设备研制及YAG单晶生长 人工晶体学报 2014/6 原东升、贾志泰、舒骏、李阳、董春明、陶绪堂  9 Synthesis and host-guest properties of 中国科学:化学 2012/2 TAO HongQi、CAO DeRong、LIU LuZhi、KOU YuHui、  pillar[6]arenes (英文版) WANG LingYun、 MEIER Herbert  10 手性氮氧-Ni(Ⅱ)络合物催化三氟甲基酮酸酯的不对称羰基ene反应 化学学报 2012/17 郑柯、林丽丽、冯小明  11 雅鲁藏布蛇绿岩——事实与臆想 岩石学报 2014/2 吴福元、刘传周、张亮亮、张畅、王建刚、纪伟强、刘小驰  12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地理学报 2012/1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张镱锂  1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14/5 BAO Jingjing、CAI Feng、REN Jianye、ZHENG Yongling、  Waves in the Middle Taiwan Shoal Based WU Chengqiang、LU Huiquan、XU Yan  on Multi-beam Data Analysis  14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三要素特征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4/6 任叶飞、温瑞智、周宝峰、黄旭涛  15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气象学报 2012/3 俞小鼎、周小刚、王秀明  16 白垩纪大洋红层的致色机制及成因研究 矿物学报 2014/4 李响、蔡元峰  17 大陆岩石圈、地幔底部异常体与地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对流 地球物理学报 2014/4 杨亭、傅容珊、黄川、班磊  18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三线阵成像几何模型构建与精度初步验证 测绘学报 2012/2 唐新明、张过、祝小勇、潘红播、蒋永华、周平、王霞、郭莉  19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A-型花岗岩的岩浆源区与板片断离 地质学报 2013/6 曲晓明、辛洪波、杜德道、陈华  20 Middle-Late Pleistocene Glacial Lakes in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12/1 ZHU Song、WU Zhenhan、ZHAO Xitao、LI Jianping、  the Grand Canyon of the Tsangpo River, WANG Hua  Tibet  21 The Jasmonate-Responsive AP2/ERF 分子植物 2012/2 Zong-Xia Yu、Jian-Xu Li、Chang-Qing Yang、Wen-Li Hu、  Transcription Factors AaERF1 and AaERF2 (Molecular Plant) Ling-Jian Wang、Xiao-Ya Chen  Positively Regulate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in Artemisia annua L.  22 Conservation of IRE1-Regulated bZIP74 分子植物 2012/2 Sun-Jie Lu、Zheng-Ting Yang、Ling Sun、Le Sun、  mRNA Unconventional Splicing in Rice (Molecular Plant) Ze-Ting Song、Jian-Xiang Liu  (Oryza sativa L.) Involved in ER  Stress Responses  23 Environmental connections of novel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3/6 LI Jun、YU XinFen、PU XiaoYing、XIE Li、SUN YongXiang、  avian-origin H7N9 influenza virus (英文版)XIAO HaiXia、WANG FenJuan、DIN Hua、WU Ying、  infection and virus adaptation to the human LIU Di、ZHAO GuoQiu、LIU Jun、PAN JingCao  24 Pachytene piRNAs instruct massive mRNA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4/6 Lan-Tao Gou、Peng Dai、Jian-Hua Yang、Yuanchao Xue、  elimination during late spermiogenesis Yun-Ping Hu、Yu Zhou、Jun-Yan Kang、Xin Wang、  Hairi Li、Min-Min Hua、Shuang Zhao、Si-Da Hu、  Li-Gang Wu、Hui-Juan Shi、Yong Li、Xiang-Dong Fu、  Liang-Hu Qu、En-Duo Wang、Mo-Fang Liu  25 Photoperiod- and thermo-sensitive genic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2/4 Hai Zhou、Qinjian Liu、Jing Li、Dagang Jiang、Lingyan Zhou、  male sterility in rice are caused by a point Ping Wu、Sen Lu、Feng Li、Liya Zhu、Zhenlan Liu、  mutation in a novel noncoding RNA that Letian Chen、Yao-Guang Liu、Chuxiong Zhuang  produces a small RNA  26 Activation of the cold-sensing TRPM8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12/2 Shuangtao Ma、Hao Yu、Zhigang Zhao、Zhidan Luo、  channel triggers UCP1 - dependent (Journal of Molecular Jing Chen、Yinxing Ni、Rongbing Jin、Liqun Ma、  thermogenesis and prevents obesity Cell Biology) Peijian Wang、Zhenyu Zhu、 Li Li、Jian Zhong、Daoyan Liu、  Bernd Nilius、Zhiming Zhu  27 Zscan4 promotes genomic stability during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3/1 Jing Jiang、Wenjian Lv、Xiaoying Ye、Lingbo Wang、  reprogramming and dramatically improves Man Zhang、Hui Yang、Maja Okuka、Chikai Zhou、  the quality of iPS cells as demonstrated by Xuan Zhang、Lin Liu、Jinsong Li  tetraploid complementation  28 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2/3 Weijiao Huang、Wooyoung Choi、Wanqiu Hu、Na Mi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Qiang Guo、Meisheng Ma、Mei Liu、YuanTian、Peilong Lu、  binding protein Feng-Liang Wang、Haiteng Deng、Lei Liu、Ning Gao、  Li Yu、Yigong Shi 29 Genome editing with RNA-guided Cas9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3/4 Nannan Chang、Changhong Sun、Lu Gao、Dan Zhu、  nuclease in zebrafish embryos Xiufei Xu、X渊、李博名、陈中亚  75 双向地震动输入对高层隔震结构的响应影响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6 刘璐、周颖、胡凯、瞿革、刘泓  76 爆炸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破坏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13/7 高超、宗周红、伍俊  77 论混凝土坝的使用寿命及实现混凝土坝超长期服役的可能性 水利学报 2012/1 朱伯芳  78 青藏高原抬升对雅鲁藏布江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影响 泥沙研究 2014/2 王兆印、余国安、王旭昭、刘乐  79 南水北调洺河渡槽施工期温控防裂仿真计算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2/4 夏世法、鲁一晖、李秀琳、耿运生  80 粗粒度并行遗传算法在水库调度问题中的应用 水力发电学报 2012/4 李想、魏加华、傅旭东  81 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 石油学报 2012/3 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李登华、郑民  82 煤炭深部开采与极限开采深度的研究与思考 煤炭学报 2012/4 谢和平、周宏伟、薛东杰、王宏伟、张茹、高峰  83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CO2 Absorption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 2012/1 YE Chunbo(叶春波)、CHEN Guangwen(陈光文)、  by Aqueous Monoethanolamine in a (英文版) YUAN Quan(袁权)  Microchannel Reactor  84 重型燃气轮机转子-轴承系统综合试验平台 动力工程学报 2012/10 徐自力、赵世全、王建录、王为民、王铁军、虞烈  85 低压微网控制策略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25 王成山、高菲、李鹏、黄碧斌、丁承第、于浩  86 超重核性质与合成机制的理论研究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4/3 李璐璐、吕炳楠、王楠、温凯、夏铖君、张振华、赵杰、  赵恩广、周善贵  87 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29 周孝信、鲁宗相、刘应梅、陈树勇  88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1 邹才能、杨智、陶士振、李伟、吴松涛、侯连华、朱如凯  袁选俊、王岚、高晓辉、贾进华、郭秋麟、白斌  89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总体概念研究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9 彭先觉、王真  90 大直径地面钻井采空区采动区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 煤炭学报 2013/1 袁亮、郭华、李平、梁运培、廖斌琛
  • 国际期刊撤销中国八所院校11篇论文
    继2009年国际期刊《晶体学报》撤销井冈山大学70篇造假论文的事件被曝光后,近日《晶体学报E》(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再次撤销包括井冈山大学在内的中国8所院校的论文共11篇。   在这11篇文章中,4篇来自聊城大学,2篇为山东轻工业学院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井冈山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各1篇。   据《晶体学报E》发表的声明称,这次撤销是《晶体学报E》在井冈山大学论文撤销事件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后作出的决定,这11篇文章或因“数据问题”,或因“不正确的原子派定(incorrect atom assignments)”而各自被期刊或作者撤销。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中国第四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1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世界第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戴国强表示,2017年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产出规模在继续增长的同时,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的国际期刊有7种。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7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为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若仅统计原创论文和述评两种类型的论文,中国则有443篇,同样位居世界第4,较2016年上升1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统计结果指出,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在世界第2位。2008年至2018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2272.40万次,相较于2017年统计,数量增加17.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与此同时,我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第8年排在世界第2位,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保持世界首位。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通常被视为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7年,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8259篇,占世界的15.1%。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47.1%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位居世界第3位。截至2018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24825篇,占世界总量的17.0%,数量比2017年增加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 /p
  • 科技部:对国际期刊集中撤稿论文逐一彻查
    p   6月14日,在科技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社会关注的一国际期刊集中撤稿事件,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开,形成“零容忍”的态势,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 /p p   2017年4月20日,媒体披露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将107篇中国作者论文集中撤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表示,撤稿事件发生以来,各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科技部牵头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组织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从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两条线,实事求是对论文质量、论文署名情况、撰写发表过程、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情况、论文使用情况等开展彻查,基本查清了撤稿论文的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处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p p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大力营造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环境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p p   科技部通报表示,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科技部等部门将以此次撤稿事件为契机,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将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临床医生职称改革试点工作。 /p p   会上通报了对高校和高校附属医院涉事论文作者、对医院系统涉事论文作者、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调查处理的情况。 /p
  • 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鼓励重要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协发学字〔2015〕83号 /p p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繁荣,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合理引导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传播行为,不断优化学术生态,现就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提出以下意见。 /p p   strong  一、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及其在学术评价中的独特作用 /strong /p p   1.科技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术水平、总体质量和国际认知度不断提升,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在学术评价中还存在着标准单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简单化、方式机械化的现象。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期刊建设,提升科技期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是新时期我国科技期刊和全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p p   2.学术评价是科技期刊的一项基本功能。科技期刊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是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具有科研成果记录保存、传播交流、评议审核的重要功能。科技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价值,是对科研成果的一种客观检验,是科技工作者获得同行认可、学术认定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合理使用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既要充分重视科技期刊与论文的特殊作用,又要防止出现唯期刊、唯论文的倾向,避免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功能的失衡。恰当运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遵循科学、合理、公正的原则,坚持评价标准多元性、评价指标科学性、评价体系综合性、评价过程严谨性和评价结果可靠性。 /p p   strong  二、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功能定位 /strong /p p   3.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积极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平等的学术交流,强化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话语权。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着力解决我国科研成果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后带来的知识产权、使用权、传播权等问题,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探索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对重要的核心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管理机制,并作为项目结题验收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 /p p   4.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把关作用。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形成公正、客观、严格、规范的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在编辑出版环节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严把论文评审关口,确保学术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同行专家特别是小同行专家的质量控制作用,切实提升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办刊和出版工作,努力引进、吸收一批既精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又熟悉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科学家,进入期刊编委会和审稿队伍,参与办刊方向的确定、主题策划、内容审议等重大办刊活动。 /p p   5.增强科技期刊在学术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科技期刊客观记录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展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和智慧结晶,具有启迪科学思想、发挥科研潜力、提高科研效率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内容策划和约稿组稿,及时把握前沿科技信息和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和发表科学前沿的创新成果,及时评述有突破性、创造性、建树性的学术新观点、新理论、新成就,引导科研方向,激励发明创造,推动学术创新,促进创新人才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p p   6.加强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科技期刊联结并推动科技创新从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要积极参与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有机嵌入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强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探索新型出版方式,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高对科研成果与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大力推进将科研成果在发表的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科研成果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加快出版业态的迁移和变革,实现从传统出版传媒向现代出版传媒的战略转型,推动科技期刊从编辑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变。 /p p   7.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伦理中的监控作用。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出版全过程的预警、监督和纠错功能,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抵制和惩戒,完善学术诚信制度,维护良好的学术秩序。强化期刊的自律行为,建立期刊伦理规范,使科技期刊成为倡导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荟萃优秀成果、培育优秀人才的净土沃土。期刊出版单位和数据库收录机构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制度,优化遴选程序,强化期刊和论文的质量监控机制,保障期刊的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进一步建立完善期刊主管、主办、出版单位、数据库收录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有效防控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体系和诚信制度,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伪造、篡改、抄袭、剽窃、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撤稿和公开通报等多种惩戒措施,并记录到作者个人的学术诚信档案。加强对期刊出版机构和人员队伍的管理,落实科技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保密审查制度,保障国家战略利益和信息安全。 /p p   strong  三、大力营造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strong /p p   8.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评价考核等制度,加强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准入机制,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吸收有较好的学科背景或科研经历的人员充实编辑出版队伍。建立体现编辑出版职业特点的晋升晋级和职业发展通道,形成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期刊编辑与出版奖励制度,形成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激发科技期刊编辑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期刊编辑深入科研一线,走向实验室和学术会场,实现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的转变,努力建设一支学术视野广阔、办刊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管理运营能力强的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p p   9.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改变各类学术评价中片面规定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等简单化、绝对化的做法。将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将中文期刊评价与外文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客观认识和对待国外的期刊评价系统,把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建立针对不同期刊、不同主体、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人员的特点,实行期刊论文与其他多种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定期开展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健康发展。 /p p   10.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对科技期刊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并将对期刊的支持力度和效果作为本单位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重视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大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打造一批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一流中文科技期刊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文科技期刊。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持续发展。高校、科研机构、学协会等相关单位要加强学术评价制度与机制改革,增强学术评价的正面引导和创新激励作用,建立自由宽松的科研学术环境,引导和培养科研人员的内在科研动机。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杜绝学术评价中非学术因素的干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教 育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工程院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5年11月3日 /p p br/ /p
  • 科研聚焦: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
    p   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会上,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调查结果:集中大规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负责任,不能因个别人否定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将严打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1030934259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0c3f774-7a4e-4217-b321-f10983ac90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视觉中国供图 /strong /p p   □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p p   □这些撤稿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p p   □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忽略 /p p   在中国科技界,有个令人颇为尴尬的现象屡屡被提及。那就是中国科学家似乎不愿将自己做出的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这其中还不乏“成果等身”的大科学家,“名声斐然”的大成果。 /p p   过去一段时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不断被媒体传播,5年来,这些相继问世的创新成果,无一例外都是令人骄傲的国之重器。不过,稍加梳理便会发现,其产出的学术成果一旦落到“纸面”上,不是《科学》(Science)就是《自然》(Nature),多被国际知名刊物所收录。 /p p   当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争取话语权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从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来看,有个疑问是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正在崛起中的中国科技,能否带着科技领域的学术刊物一同崛起?后者作为首次记录并传播原始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平台,也关乎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p p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虽达到5000种,但被SCI收录的不到200种。“总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项昌乐说。 /p p   “外患”:能否从国外期刊手里抢到“好论文”? /p p   今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在“盯着”一部书的进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蓝皮书,他担任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 /p p   王恩哥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存在“三不一少”问题——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仍然不高,学术影响力不强,国际品牌数量仍然较少,与我国科技发展需求还不相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科技发展的掣肘之一。 /p p   这一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颇有感触:我国涉及农业的科技期刊有900多种,不过截至目前,仅有7个期刊入选SCI。 /p p   他说:“国内科技期刊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但要说最主要的问题,很可能就是优质稿件不足。” /p p   他以《中国农业科学》中文版为例,这是他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那一代人刚参加工作时,能够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文,就是他们追求的一大目标。如今,到了他的学生这一代,他发现这些孩子“基本上没有考虑过这本杂志”。 /p p   这当然不是“主观上看不上自己的刊物。”吴孔明告诉记者,中国科技在进步,中国科技工作者追求的,自然是能够和国际最前沿的农业科学家进行交流。在这个背景下,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优质稿件进入国外的英文农业刊物,还有中国人办的英文刊物。 /p p   “这是一个时代进步面临的必然挑战。”吴孔明说,不过如此一来,和国外期刊“抢”好论文便成了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p p   国外科技期刊是什么状况?项昌乐也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美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1.3万余种,位居世界第一,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4321种,也位居世界第一 英国科技期刊总量也有8357种,被SCI收录期刊数量达到2836种。 /p p   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国和英国,同样拥有着堪称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期刊。而中国,尽管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p p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在报告结束时,依然在PPT末页奉上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二维码。他说,作为主编,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线上线下随时“宣传”推广这本科技期刊已成为他的一个“习惯”。 /p p   “内忧”:科技期刊的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p p   近些年,谈及科技期刊的发展,似乎不再局限于科技界内部,而渐渐成了一个公共话题。这背后频频曝光的论文撤稿事件“功不可没”—— /p p   不管是2015年3月BMC撤稿43篇论文,同年8月Springer撤稿64篇论文,还是今年4月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看来,这些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p p   尽管,这些涉事的学术期刊无一例外都是外国出版物,但媒体并未停止追问:向外投的论文尚且如此,那向内投的论文,以及接收这些论文的国内期刊的科研诚信又如何? /p p   这是国内科技期刊崛起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正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所说,“科研诚信实际上是整个科技期刊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有点动摇,那就会产生很坏的一些后果。” /p p   他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我国科研诚信现状——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但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也是“史无前例”。在他看来,这是给了科技期刊一个“维护科研诚信”的绝佳机会。 /p p   朱邦芬说,对待科研不端行为,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实施“一票否决”:对待问题来稿,科技期刊坚决拒绝刊登 如果经人举报,查实之后要严肃处理,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同时加强期刊编审者队伍建设,严格稿件学术质量审查规范。 /p p   今年107篇论文被撤事件还在发酵。前不久,有多名涉事作者受到所在机构的处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形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涉及376人。 /p p   看到这样的处理进展,朱邦芬感到很欣慰。他说:“这是一种进步。”此前,他曾表示,“论文有问题”被举报后,有关单位疏于查处或包庇,是产生学术不端的一大不良因素。 /p p   今年7月,中国科协印发《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其中明确提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委托代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等四条“底线”。 /p p   “评价”:论文发表的指挥棒何时指向国内阵地? /p p   此外,一场国内期刊的“扶持”运动也正在进行。 /p p   4年前,中国科协、财政部等6部委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经费达4.84亿元,这是国内最大的英文科技期刊支持专项。项昌乐透露,在此支持下,我国已新批创办英文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84种。 /p p   这种看似“行政式”“砸经费”的支持背后,还隐藏着不少中国期刊人的一种期待,即在经费大量投入、领导卖力“吆喝”、期刊人士努力生产的过程中,带动学术“评价体系”的改变——从一味地追求影响因子、知名期刊,回归优秀的成果、论文本身。 /p p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副主编龙桂鲁说,国内科研人员此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有其积极作用。不过后来,这渐渐扭曲为一种简单粗暴式的评价,成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标准”,以至于出现一种“成果如何,不看论文本身的分量,而看期刊来头是否响亮”的怪现象。 /p p   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王鼎盛就对此提过建议,请学界和主管部门改进论文评价,“彻底取消目前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用期刊影响因子衡量一篇(或一组)论文的做法,对发表两年以上的论文改为用论文本身获得的引用去衡量。” /p p   王鼎盛还希望,中国单独或主要投资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由中国科学家起主要作用的集体成果“必须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将“在中国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力”列入考核指标。 /p p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p p   在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龙桂鲁讲了两件事,一件是,200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对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提出一个要求,即候选人需提供一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学术成果——这在院士遴选的评价体系中是第一次。 /p p   另一件是,今年颇受瞩目的“双一流”评审,同样增加了中国期刊论文的指标。龙桂鲁说:“这对中国期刊是一个平等的待遇,对中国期刊有一个‘看得见’的照顾。” /p p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所忽略。人们常常举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例子。 /p p   1977年,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正是这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而论文的发表刊物《科学通报》,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p p   事实上,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科学通报》上。撇开当时的历史原因不说,这些也一再说明一个道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p p   那么,何不把这些金子留在国内呢? /p p /p
  • 青源峰达太赫兹在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发文
    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译名:《生物技术趋势》)在线发表题为 “ THz medical imaging: from in vitro to in vivo ”(中文标题:《太赫兹医学成像:从体外到体内》)的综述性文章,回顾了太赫兹成像技术用于医学诊断的研究发展历程和里程碑式研究进展,并制定了太赫兹医学成像从离体诊断到在体诊断的发展路线图。《Trends in Biotechnology》的最新影响因子19.536,是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的1区杂志,亦是国际顶级期刊《Cell》的子期刊,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排名3/160。此论文分析了太赫兹医学成像技术的可行性,着重讨论了太赫兹医学成像如何用于活体诊断,包括成像造影剂、近场成像等在内的更具活体应用潜力的新型太赫兹成像方法的进展,并绘制了从离体诊断到在体诊断的太赫兹医学成像技术发展路线图,提出了新型太赫兹成像方法将是未来医学影像发展的趋势所在。此论文由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第三作者均为青源峰达太赫兹研发团队成员。此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的发表,青源峰达再次证明了自身的科研实力和论文水平,标志着青源峰达具备了国际顶尖的太赫兹研发应用能力和水准,这将为青源峰达的太赫兹产品质量和创新研发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促进行业生态高速发展和产业链融合创新。青源峰达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太赫兹国家重大专项产业化单位,拥有国内顶尖的太赫兹技术科研团队,研究出了大量的太赫兹科技成果,为国家的太赫兹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青源峰达将继续不断扩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突破,立足自身优势,汇聚科研院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持续推动集科研创新、检测服务、成果转化及其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建设,形成研发水平一流、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太赫兹技术中心和研究平台。
  • 惊人数据:我国作者2015年支付SCI收录OA期刊的论文费约4.5亿元
    由于开放存取(OpenAccess,OA)出版是将收入来源由传统的出版后征订转向出版前由作者方支付论文处理费(ArticleProcessing Charge,APC),因此,出版机构的收入直接取决于OA论文的发表数量。近年来,OA期刊数量和OA论文数量均呈爆发式增长,远远超过传统订阅类期刊同期所发表论文总数的增幅,并引发科学界对OA期刊的质量信任危机。  2011~2015年间SCI收录论文总数的年均增幅为3.3%,同期SCI收录OA期刊所发表论文数量的年均增幅为12.5%,OA论文所占比例也相应地由2011年的10.3%增加到2015年的14.3%。SCI论文产出大国美国在2011~2015年论文数量的年均增长率1.7%,中国为14.6%,美中两国SCI论文数量之差也因此由2011年的16.62万篇减少至2015年的7.56万篇。  2015年度在SCI收录OA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位居前10位的国家中,中国的论文数量增幅最为显著,相对2011年增加了188.6%(美国的增幅为68.0%),中国2015年发表的OA论文数量首度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1。2015年在SCI收录OA期刊发表OA论文数量位居前3位的国家:中国(43581篇)、美国(41071篇)、英国(15196篇),分别占各自SCI论文总数的15.7%、11.7%、13.7%。  检索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43581篇OA论文涉及OA期刊491种,其中发文数相对较多的120种期刊共发表论文35206篇(占总数的81%),篇均APC为1656美元,进而可估算出中国和美国在2015年度分别支付了7217万美元和6801万美元的APC。  2015年度我国OA论文中标注的基金资助机构超过7000个(其中约有半数为表达不规范而重复计数),主要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份额大致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占51%)、省市级各类基金(约占16%)、科技部各类项目(约占15%)、教育部的各类项目(约占15%)。  我国作者2015年度在SCI收录OA期刊发表论文的国际合作率约为9%,远低于我国SCI论文整体的国际合作率26%。  2015年在SCI收录OA期刊发表1000篇以上论文的中国机构有8个:(1) 中国科学院:4463篇 (2) 上海交通大学:1724篇 (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704篇 (4) 浙江大学:1447篇 (5) 复旦大学:1305篇 (6) 北京大学:1297篇 (7) 中山大学:1197篇 (8) 山东大学:1014篇。  近年来我国学者发表OA论文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已使我国OA论文产出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国,其中缘由很值得思考。我国SCI收录OA论文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很多OA期刊的质量控制相对更为宽松和我国的研究评价中强调论文发表数量有关。某些OA期刊为尽量多地发表论文以收取更多的APC,学术质量控制甚至流于形式而沦为“掠夺性”期刊。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更多。例如,出版地设在埃及的Hindawi出版公司出版的系列期刊稿件录用率很高,学术质量控制和学术声誉备受学界质疑,我国作者2015年在Hindawi的11种SCI收录期刊中发表论文10179篇,占这11种期刊发文总量的44%,占当年我国在SCI收录OA期刊所发表43581篇论文的23%。  为尽量避免大量的科研经费以APC形式支付给“掠夺”性期刊,建议论文发表和研究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或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研究评价中摒弃片面地制订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方面的要求。将影响因子等期刊影响力指标与论文评价适度分离,加强科学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即:研究评价中应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不将论文数量作为职称评定、项目资助、科技奖励、学位授予等的必备条件或硬性指标。  (2) 探索建立合理的论文发表费支付体系。借鉴相关国家的政府机构或科研机构有关统一支付论文发表费的举措,以基金资助机构或科研机构等为主体与具备较高声誉的OA出版商沟通,协商特定作者群在特定时间段的APC费用,从而避免我国作者目前大多以个体为主、对OA出版商不加甄别、对APC没有折扣优惠的被动状况。  (3)定期公布不推荐投稿的OA期刊名单。鼓励图书馆、文献检索机构、行业学会等牵头,针对OA期刊的学术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学术影响力和声誉是否受到科学界认可、收费是否公开透明等要素对OA期刊进行鉴别,并定期公布不推荐投稿或建议抑制的OA期刊名单,供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参考。  (4)大力推进公共知识库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关的政策,大力推进以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为主体的公共知识库建设,要求受公共基金资助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在发表后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科研成果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科研机构也应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倡导或鼓励作者通过公共知识库途径传播自己所发表的科研成果。  程维红, 任胜利. 世界主要国家SCI论文的OA发表费用调查. 科学通报, 2016,61: 2861-2868. doi: 10.1360/N972016-00914
  • 8篇SCI论文,5篇TOP期刊——一个博士的独白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孙俊龙,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2020届博士毕业生,师从李明洲教授和杨淞副教授。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在SCI TOP期刊,累计影响因子27.089,尚有外审英文论文2篇,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物理排名第七);研究内容涉及动物抗逆生理及大口黑鲈健康养殖等领域;目前已通过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成为一名光荣的科研工作者。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6px height: 39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e7730247-faa9-45c8-8570-47887fb049ba.jpg" title=" 7aec54e736d12f2e73a49f16f9662b648435684a.jpeg" alt=" 7aec54e736d12f2e73a49f16f9662b648435684a.jpeg" width=" 526" height=" 393" /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 选择川农,追随“川农大精神”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2015年,硕士毕业的孙俊龙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毅然选择了继续读博深造。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就读硕士时,他就已了解到四川农业大学在动物遗传育种方向的卓越学术成就,尤其是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的行业翘楚李明洲教授,这一切都成为了他选择加入川农,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深耕的动力和缘由。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然而,那一年他并没有成功,顶着压力再次复习准备,终于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谈起他的导师李明洲教授,孙俊龙非常敬佩: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他年轻,有活力,最让我折服的是他活跃的科研思维。31岁就可以成为二级教授,真的很让我佩服,我也在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像李老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然而,刚刚进入课题组,他就面临着研究方向的选择,李明洲教授一直专注于猪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但孙俊龙硕士期间主攻鱼类相关研究。巨大的差异让孙俊龙感到力不从心,在和李明洲教授的一次深谈中,也提出了自己在研究方向的困惑。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在李明洲教授看来都不是问题,而是更希望他能够继续做喜欢的研究,并为他联系了水产系杨淞副教授作为专业指导老师。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之前我并不了解什么是‘川农大精神’,在两位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相同的品质——勤奋、忘我、严谨、务实。 /span 在跟随两位老师搞课题、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我想,这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川农大精神’。现在我也即将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教师,我也会将这种川农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激励感染我未来的学生们。”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科学研究,绝非纸上谈兵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成了孙俊龙的第一场战役。开始,他只是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来寻找灵感,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但李明洲教授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好的研究方向,是应该做到能让一个‘外行人’感兴趣。”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为了找到一个能让“外行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他跟着杨淞副教授到养殖场、饲料厂调研,实地了解养殖户在生产上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反复讨论、总结,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确定了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动物抗逆生理。进入到实验阶段后,孙俊龙发现,对于环境胁迫实验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进行环境胁迫?胁迫的强度如何确定和胁迫时间要多长时间才最合适?这在发表的文献中只有简单介绍,只有先进行多次的预实验和实验装置的多次调整,才能开始正式的实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他开始明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 /span 科学问题绝对不是仅仅通过阅读几篇文献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尝试和调整才能逐一攻破。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科研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条道路上必将遭遇失败和挫折,而调整好心态正确地认识这一切,在不断试错中,才能追寻到正确答案。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SCI论文,不能急功近利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对于大多数博士研究生来说,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是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关键和必须。截至毕业前,孙俊龙已发表8篇SCI论文,成为了同届中的佼佼者,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却鲜有人看到——博士三年级时,他面临着发表论文的瓶颈期,撰写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前后被5家期刊拒稿,最让他感到崩溃和打击的是,有一家期刊在他投稿不到5分钟,就直接拒稿。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但当他冷静下来进入反思,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被拒稿这说明研究还存在着缺点,审稿人每一次给出的审稿意见,其实对自己的文章和未来的研究非常有帮助。现在经历这样的磨炼,其实也是在帮自己提高论文的水平、甚至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反复揣摩审稿意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撰写的论文,并再次作出修改。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经常对师弟们说“论文发表真的不能急功近利,重要的是要在沉淀的文章中,看看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写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 /span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得,是因为在2019年,本该毕业的孙俊龙,当时只发表了2篇SCI,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任何优势,他对于毕业甚至未来的工作发展,都感到无比失落。此时,他想到可以快速开展一些实验,用来发表论文。但是经过与两位指导老师的及时深谈,李明洲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我的竞争力并不是进行动物实验,而是分析问题、解析数据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从那天起,孙俊龙决定暂时放下快速发文章的捷径,而是潜心投入进行数据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在后来的一年里,他先后发表了6篇SCI论文,其中5篇为SCI TOP期刊。他说:“对于在读的硕士、博士,我的建议是努力积累、沉淀自己,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数据分析、观点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其次,每次获得的审稿意见都要认真对待;最后,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相信只要论文能写出来,就一定会有发表的那一天。”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不忘初心,传承科研事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作为李明洲教授的课题组一员,“细节决定一切”是孙俊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span 对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在规划、样品采集,还是在论文撰写、数据分析、图表制作都要做到细致入微、尽善尽美,这已然成为每个团队成员潜移默化的习惯,也成就了整个团队的高质量发展。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说:“是这几年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让我取得了如今的成果,这离不开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他们给了我充分自由的施展空间,也同样离不开我的老师、同学、师弟、师妹以及家人的帮助。川农带给我勤奋、忘我、严谨、务实的科研品质,也让我深刻明白: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2020年,孙俊龙顺利通过了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面试和答辩,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科研工作者。 /span /p p br/ /p
  • 国际期刊一次性撤销中国科学家70篇论文
    《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近日发布社论通告,通过检测程序发现,至少有70篇发表在《晶体学报》C分卷或E分卷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报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系列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已被撤销,但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   社论透露,最初发现的伪造结构出自两个研究小组。通讯作者是H. Zhong博士和T. Liu教授,均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文章合作者包括井冈山大学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来自中国不同科研机构的作者。通讯作者与其合作者已经签字同意,将Zhong博士所发的41篇文章与Liu教授所发的29篇文章撤销。撤稿细节在新一期期刊上有详尽解释。而且,由于发现的问题文章来自于井冈山大学,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C或E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
  • 中国学者集体欺骗国际医疗期刊 107篇论文被撤稿
    p   据《撤稿观察》消息,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治下的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将撤稿107篇论文,原因是这些论文作者编造同行评审人及评审意见。记者查询论文作者所属院校发现,其中不乏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等。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7ef0d634-799f-4ea5-b737-6a61b7cfdcf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eda6dbea-5f64-423b-a8d1-2612f53b846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b1862cac-aeb5-40e1-bce0-97462c1a18f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ed70270d-6b2d-4822-8c20-36f8077f185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5.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e44c65df-af5f-4424-8273-798bc8568de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6.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a80ff1b4-d233-4cba-9780-5011b546a3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7.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8eb5fbab-e6de-4117-b1c1-7babae9882bf.jpg" /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br/ /p
  • DF-602膳食纤维测定仪学术论文荣登权威学术期刊《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采用上海纤检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f-602膳食纤维测定仪*进行检测,并以该仪器检测的数据为依据,由江苏省菩德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起草的学术论文《膳食纤维测定仪测定食品中膳食纤维》荣登权威期刊《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注:df-602膳食纤维测定仪为论文中的df-601膳食纤维测定仪的升级款)《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封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5956/ts,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0381,半月刊,大16开本。本刊创刊于2010年1月,是全国首本专注于食品安全与质量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学术期刊,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ebsco、英国《食品科学技术文摘》(fst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df-602膳食纤维测定仪 df-602是上海纤检自主设计开发的一款膳食纤维测定仪,着重解决了样品转移带来的误差问题,因此比滤袋式可靠。集酶解、搅拌、加热、恒温、加液、沉淀、抽滤于一体,高效、方便、准确、安全,尽显上海纤检30年行业经验。该仪器符合gb/t5009.88。本公司致力于打造先进技术与可靠质量,确保每一台仪器都是您得力的助手。《膳食纤维测定仪测定食品中膳食纤维》论文详情请点击下方二维码查阅
  • 拿下国内首张呼气检测NMPA证,步锐科技又连发7篇顶级期刊,自建GMP规模工厂
    4月10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沈璐教授团队在神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IF=16.655)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A Detection Model for Cognitive Dysfunction Based o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 Large Chinese Community Cohort”(基于中国大型社区队列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认知功能障碍检测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可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患者,有望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客观、简易的认知障碍筛查手段。据悉,提供此技术平台支持的是国内呼气检测技术领先企业步锐科技。继感染性疾病、代谢类疾病、癌症等之后,呼气代谢组学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又拓展至神经系统性疾病,这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起相当高的兴趣。并且,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目前的早筛评估方式受文化水平、方言等影响,此次论文的发表,让AD早筛看到了“客观”、“规范”、“普适”的可能性。从肺病到AD,临床基础研究已发7篇期刊来自身体各个部位器官代谢产生的标记物(Biomarkers),部分会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肺泡,其中部分代谢物(或其次级产物)可通过气血交换呼出体外。这个过程让我们呼出气中不仅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些广为人知的成分,还含有多达1,500种微量存在、可能反映身体各器官生理状态的生物信号小分子一一VOCs,其中200余种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与多种人体疾病有关。呼气检测以其简单无创和低成本的特征,对比常规体液和影像检查,在日常健康体检和大规模疾病筛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未来可满足家庭、社区和特定单位等精准度要求不高的POCT健康检查和持续监控要求。同时,质谱技术作为化学物质定性分析的金标准,在小分子化合物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中具有其他技术不具备的明显优势,更适用于人体呼出气体中VOCs的检测分析。因此,呼气质谱检测成为探明疾病图谱更为可靠、精准、可持续的理想途径。目前,呼气质谱检测研究已探明的疾病谱较为广泛,已涉及数十种疾病,包括肿瘤、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代谢显著变化的重大疾病,如慢性代谢、心血管、神经/精神疾病等。呼气质谱检验已探明的疾病图谱(图片来源:步锐科技)其实除了近期发布的有关认知障碍的呼气检测研究外,近年来多项有关呼气检测临床基础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步锐科技的“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连续以技术平台支持的身份出现。步锐科技近年支持的临床基础研究成果(信息来源:步锐科技)自2020年起,步锐科技与北大人民医院、北京731医院、北京海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深圳三院、郑州大学附一院等大型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主任合作,围绕肺癌、肺结核、食管癌、AD、新冠等诸多疾病开展的呼气检测临床基础研究,均取得积极的研究进展,其成果在各大期刊成功发表。其中,步锐科技“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采用的“高压光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法”在各项研究中表现积极,在针对各病种的样本检测和验证中,均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所得的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数据印证了“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在各疾病的诊断、早筛中的推动作用与市场潜力。市场唯一呼气检测质谱仍在迭代,挑战内源性VOCs和采样标准化2021年7月23日,步锐科技自主研发的“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获得了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认证,这标志着我国首张呼气检测NMPA证的诞生。直至目前,我国也仅有这一款呼气检测质谱仪获得认证。在这样绝对市场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步锐科技没有仅仅把发展重心放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上,而是继续潜心坚持学术研究,近年来收获也逐一显露。步锐科技布局丰富的临床基础研究,能够不断对该质谱仪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验证,以利于产品的更新迭代,并同时开拓更多适应症的检测场景。其次,受试者呼出气体样品的精准化、规范化采集也是目前在疾病诊断中待解决的应用难点。通过临床基础研究过程中对采样时间、呼气方式、样品存储、采集装置的反复测试和调整,有利于步锐科技探索出更适合的采集形式,进而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确保检测操作的一致性、提升结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疾病呼气代谢标志物的发现中,除了因疾病导致的VOCs变化外,年龄、性别、饮食、吸烟史、药物摄入、基础疾病和微生物等内源性VOCs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因此,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的多中心、大规模呼出气临床队列研究,是寻找明确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稳定检测、呼气样本的可靠,是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基础,而海量呼气样本的积累,目标疾病呼气标志物的发现和确定,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甚至于标志物的代谢通路确定,均是开发临床可用的呼气诊断产品或提升产品性能的必经之路。因此,步锐科技将临床研究贯穿呼气检测相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一方面能够在产品性能、解决方案质量方面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也能够帮助企业在未来的海外市场开拓中扫清诸多阻碍。中科院等近40家权威机构,8万+呼气样本,敏感性、特异性90%+截至目前,步锐科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等国内近40家大型医院和机构联合开展多病种呼气诊断与评估研究。经过多年来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积累,步锐科技已建成逾8万例的呼气样本谱图库,覆盖肺结核、肺癌、乳腺癌、食道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胃溃疡,肝癌肝硬化肝炎、新冠肺炎、哮喘、慢阻肺、血液感染、AD和帕金森等十余种肿瘤、感染或其他类疾病领域。对比实验室常规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步锐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气压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HPPI-TOFMS)攻克了目前质谱技术操作繁琐、需预处理且极易样本损耗的短板,不受背景气影响,在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基础上操作更加简便,使原本2-5 h的单样本检测仅需3min,实现了600样本/天的高通量,使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指数级上升。在肺结核、肺癌、食管癌等病种筛查验证中,该方法能够将敏感性与特异性稳定在90%以上,在医疗和科研机构的多病种全周期临床检测和研究中表现出绝对的优势。
  • 本科生权威期刊发论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双一流”获进展
    p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制药(生物制药方向)专业四年级本科生李菁同学在青年教师吴志生副研究员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17, 10.1016/j.jconrel.2017.04.019)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anosystem trends in drug delivery using quality-by-design concept”的学术论文。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杂志是国际权威药剂学期刊(Impact Factor:7.441,5-Year Impact Factor:8.407,JCR Q1)。吴志生副研究员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4e0d93d2-92bf-46c7-a2cd-9a14cb5b0bab.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在全面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之际,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中药学院结合学校拔尖创新中药学国际领军人才培养要求,开展以科学研究为主线,落实学校提出的“早进组、早动手、早出成果”人才培养模式,四年级本科生李菁同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论文是我校本科教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p p   该成果的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4)、北京科技新星人才计划(xx2016050)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杰出青年基金(2015-JYB-XYQ-003)项目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27794ea-9e7e-4bee-86c0-f2e2bd7a8645.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br/ /p
  • 破除“唯论文”就是要避免以论文为前提
    近两年,国家层面和部委层面出台了不少与破除“唯论文”有关的文件,旨在修正功利性的科研评价导向,树立学术工作的质量和贡献导向,鼓励学者基于学术本真从事学术研究,激励求真务实、着眼长远的学术创造。高校普遍能理解破除“唯论文”政策的出发点,但又担心一旦迈出破除“唯论文”这一步,会导致学校学术竞争力的下降。笔者认为,破除“唯论文”并非不要论文,而是避免将论文作为各种评价的前置条件。首先,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算绩效”。高校年终绩效分配是最基础性的激励制度。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绩效分配以学术业绩点为依据。不少高校规定只有SCI、A&HCI、SSCI和CSSCI论文才能纳入学术业绩点的评定,其他论文一概不纳入业绩点计算。这种量化计算工分式的业绩计算方式本就不符合学术管理的基本规律,会误导不同学科的不同学者都以短平快的方式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再叠加排斥性的业绩计算方法,必然会对部分学科和学者产生不公平的影响。短期内这种绩效分配方式很难改变,部分高校优化改革的着力点主要在拓宽成果的采纳口径上。第二,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聘任”。高校教师职务聘任中,经常会对候选人提出具体的论文要求,例如将3篇CSSCI、5篇SCI论文作为新晋教师的底线要求。如果未能达标,即便学科层面向学校提交了评审材料,也会被学校层面否决送外审的申请。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坚持若干年,有些院系和学科始终进不了人,不利于院系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已经尝试通过提交学术获奖作品或代表作等方式进行替代。这样一来,材料送外审的通道得以拓宽,只要材料在外部独立匿名评审专家这里获得高度评价,候选人仍然有机会获得聘任。这就有效避免了部分院系和学科连续多年招不到人、导致学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第三,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认资格”。以论文为主要依据的各种资格认定也普遍存在。例如,部分高校为了激励教师的学术生产,规定每年都必须对研究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认定,如果导师当年没有特定索引期刊论文发表,就只能被迫停止招生。这种管理方式的内在逻辑是,只有能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导师,才能保障高质量的研究生指导。这很可能会引导导师们进行短期功利性的学术创作。在研究生招生数量有限的前提下,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弱化此类前置条件,改为使用当年的教师学术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第四,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申报”。我国很多项目和奖项的申报都是竞争性的,而且会对高校限制申报数量。很多高校内部也习惯性地将论文作为筛选的主要依据,10篇一区SCI论文会比9篇一区SCI论文更容易获得上报。相关成果的实际质量和社会贡献却很难获得有效的评价。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在初步资格遴选基础上,邀请内外部同行专家参与评审认定外报。第五,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给奖励”。高校一般都会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早期,凡是发表SCI论文都会获得奖励,后来水涨船高,部分高校调整奖励政策,只奖励SCI高区的论文,甚至只奖励一区的论文。文科一般会奖励A&HCI和SSCI论文,以及权威学术期刊论文。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制定了更加多元化的成果奖励办法,将多样化的成果纳入奖励。重要成果转化、重要批示、重要政策采纳、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等也纳入科研成果奖励体系。部分高校已经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进行奖励,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与奖励奖金挂钩,更多地考量论文所产生的重要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第六,要避免“非某一类论文不能毕业”。不少高校将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作为硕士生、博士生获得学位授予的前置条件。现实中,即便所有科研人员停止发表论文,核心期刊版面也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授予学位的需求。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有的高校率先探索让研究生提交代表性学术成果,经由内外部盲评的制度,被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则可免于学术评议。这种探索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破除了“唯论文”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保留了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质量控制机制。论文作为前置条件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科研管理当中,也存在于绩效管理、师资聘任、研究生培养等各项工作当中。笔者认为,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始终是学术生产的一个“重头戏”。破除“唯论文”不意味着在学术评价中刻意排斥高水平的论文发表,高水平论文仍然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者和研究生也会将高水平的学术生产作为自己内在的重要使命。破除“唯论文”的核心是避免将论文作为各种前置条件,其内在指向是多管齐下拒绝将“科研泡沫”越吹越大,不断降低学术生产活动的短期性和功利性,将学术工作的重要性、创新性和原创性放到优先位置。
  • 中国农业科学院杨国庆博士对紫荆泽兰的研究论文在SCI期刊上成功发表
    中国农业科学院杨国庆博士对紫荆泽兰的研究论文在SCI期刊上成功发表 ——记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仪器对中国研究者的协助   2006年,杨国庆博士对紫荆泽兰的研究成果《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llelochemicals from leachates of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on rice seedlings》在Allelopathy Journal 18(2):237-246(2006)上成功发表。   紫荆泽兰为菊科植物,是源起于中美洲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地带的菊科植物,作为一种典型的恶性入侵杂草,现已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并在这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甚至对人畜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我国非常重视该物种的防治工作,并将该课题立为国家973项目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杨国庆博士对紫荆泽兰做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其淋溶物质作了深入的研究。   凭借着先进的循环制备色谱分离法和生物测定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法,作者确定了紫荆泽兰地上部分淋溶主效化感物,并利用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循环制备液相色谱LC-9201完成了紫荆泽兰地上部分淋溶物主效化感物的分离和纯化,这在国内还是首次。通过分离纯化的样品,作者成功的通过GC-MS鉴定出主效化感物的结构并研究其对其他生物的作用机理。   主效化感物是指植物释放到环境中的,并且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物质。对于该物质的研究可以解答紫荆泽兰这种侵略物种是如何抑制本地物种的生长这个问题,为将来的防治工作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同时,杨博士通过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在化感物研究领域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其文章在化感领域中最权威的期刊之一Allelopathy Journal(1)(SCI)上的发表,无疑就是对于他和其研究方法的最大认可。   杨国庆博士能够在入侵生物物种研究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良好的仪器协助分不开的。未知样品的分离一直是研究过程的一个难关。JAI循环制备液相色谱LC-9201的独特循环功能可以轻松地完成未知样品的分离和纯化,有效的避免溶剂梯度等分离条件对于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高柱效、减少溶剂消耗。因此在该文章发表后,杨博士特别对我司表示了感谢。同时,我司也为旗下仪器能够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感到荣幸。在我司仪器进入中国市场的二十余年间,已经有多名客户在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轰动性的就是在2004年郑兰荪院士研究小组利用我司仪器完成了《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50] as C50Cl10》,并在SCIENCE成功发表。同时,在国家863、973等各种重点项目的相关课题研究中都可以见到我司仪器的身影。   由于近年来日本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智教授和白川英树教授都是我司仪器的知名用户。所以在日本,我司仪器拥有夺诺(贝尔)奖之利器的美誉。我们相信随着更多JAI仪器进入中国市场,我司仪器必将为中国科研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 (1)Allelopathy Journal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学术期刊,1994年在印度创刊2000年成为SCI源期刊。近年来,随着化感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重视,其影响因子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 两会争鸣:怎么看中国科技论文“世界第一”
    急功近利写论文 科研人员基数大 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   “实实在在地讲,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其可以量化的指标之一就是论文,所以说无论现在中国科技论文数量是‘世界第一’还是‘世界第二’,是与事实吻合的。”“我们追求高质量的论文,还需要一个过程,从量变慢慢到质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院士孟安明委员谈起了一则新闻。   “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这段极富刺激性的文字,让代表委员们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中: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快,大量科研资金的扶持促进了科技论文的“井喷” 而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国内浮躁之风日盛,其表现之一就是对论文数量的盲目追逐,不但产生大量“垃圾论文”,也将学术界引向歧途。   3月4日,记者走访了近10位代表委员,在这些来自医疗、教育、科技等行业学者的叙述中,一个似乎被误读的“世界第一”展现出它的“真实一面”。   急功近利写论文:跑步拿下“世界第一”?   “追求论文的数量意义不是很大。”北京大学吴明委员将问题的源头直指国内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数量是很重要,但最能体现实力的还是论文的质量。”   不过,对于吴明来说,一个纠结的问题是,搞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但在现行的评估体系下,只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估研究者的“这10年”。   “论文对中国人重要,对外国也是。在国外,评奖、晋升也靠这个,但比较之下,国内的领域更广,数量上的规定也太‘硬’。”吴明认为,这种生硬的评估体系,也造成了人们对论文的追逐,甚至不惜造假。片面的追求数量最终影响到质量,“你天天拼命地写论文,成果还没出来就急于发表,导致这浮躁的习气日益盛行。”   与吴明持类似观点的是山东省科学院李国安代表,他表示,国内的论文数量确实比较多,但是在体现论文质量的被国内外引用率上很低,只有2.5—3.5,而排在世界100名之外也说明论文质量不高。   不过,有人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科研人员基数大:被动成为“世界第一”?   在采访中,虽然代表委员们承认当下社会上存在着论文“掺水”现象,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流是好的”——近几年我国的科研投入大量增加,激发着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并推出大量科技成果和论文。   而在刺激眼球的“世界第一”背后,复旦大学葛均波委员提醒,不能忽视中国科研人员基数大的现实。“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人口数世界第一,科研投资不断加大,如果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的话,即使论文数世界第一也不值得奇怪。”   按照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对各国2000—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按照平均被引用次序进行排序,排在第1位的是百慕大群岛,其发表的247篇论文章,被引用5721次,篇均被引用23.16次 第5位是美国,日本排38位,而中国排108位,其后是印度、俄罗斯。   国内论文被引用率低,有自身原因,但也有委员指出,不能因为引用率低就否认自己的成果。四川大学周学东委员就表示:“我们有相当多的论文水平是很高的,之所以没被引用,就是因为我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她进而提出,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而葛均波也表示:“中文论文读起来难度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它的翻译和引用。”   不过,这“世界第一”的“桂冠”是否属于中国仍旧存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发表的SCI期刊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而网络上按照期刊论文数量(即SCI、EI、国内期刊论文的总和)排名的做法,并不规范。   由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   那如何看待中国科技论文质量与数量不能协调提高的现实?   面对外界对中国科技论文排名的批评,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大明委员说出了他的看法:“不能一句话就判其死刑。”   他的话随后在孟安明的回答中得到解释。后者认为,目前来讲,我们的论文数量上去了,质量还在提高,虽然没有像数量增长这么快。但这需要一个角度,那就是今年跟去年,去年跟前年比,论文的质量是在一步步提高的。他表示,相对于论文数量,质量的提高要难得多。随着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科研人员做得越来越好,论文质量自然就上去了,被引用率也就高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磐诺科技丨中国科技大学路军岭教授课题组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期刊成功发表论文
    祝贺中国科技大学路军岭教授课题组:论文原位谱学表征和理论计算识别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中部分还原的ZnO1-x/Cu界面成功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期刊发表。原文摘要: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令人担忧,先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绿氢,之后将二氧化碳加氢为能源小分子甲醇,被誉为“液态阳光”,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技术可行方案。Cu/ZnO/Al2O3催化剂作为合成气制甲醇中成功应用了数十年的工业催化剂,在CO2加氢制甲醇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学术界对于Cu/ZnO/Al2O3催化剂活性位的鉴定,特别是Zn物种在反应状态下的结构和作用仍存在很大争议:研究集中于识别催化剂活性中心是CuZn合金形式存在的金属ZnO,还是Zn-O-Cu界面形式存在的氧化态Znδ+。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路军岭教授及合作者精准构筑了含高分散ZnO物种的倒置型ZnO/Cu模型催化剂,他们通过精确构筑倒置型高分散ZnO/Cu模型催化剂,化学吸附测定的亲氧性物种与性能关联,高压原位XAFS谱学表征以及全面的理论计算和动力学模拟,证实了ZnO/Cu活性界面的化学本质与界面处的氧空位直接相关,在原子尺度上加深了对Cu-ZnO界面的认识,将CuZn体系活性位结构的识别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以上研究成果再次验证了磐诺A91Plus气相色谱仪可满足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研究,在精准定量目标物质的检测工作中,提供长时间可靠的分析数据。磐诺始终致力于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应用化学与生命科学市场的领跑者,能最大地帮助科研单位更快速、更准确地进行科学研究。本次发表的文章,也表现出磐诺气相色谱仪已具备针对顶级学术期刊的科研分析检测能力。再次恭喜路军岭教授团队能够取得佳绩,感谢一路走来对磐诺仪器的支持与认可!
  • 2021 论文征集
    2021 论文征集PAPER SUBMISSION 2011年01月01日~2021年12月31日 期间使用公司指定产品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一线防疫工作者或参与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且奖励金额翻倍。活动奖励A类:Cell. 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0,000元/篇。B类:SCI/SCIE收录学术论文一区5,000元/篇 二区4,000元/篇 三区2,000元/篇 四区100元/篇 C类:EI收录期刊1000元/篇。D类:中文核心期刊500元/篇。 征稿须知 活动仪器:所有公司仪器,且仪器在该论文中起到了重要性作用(对实验本身成果产生直接作用),辅助和间接使用的仪器不在此列。申报评选:申报者填写《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奖励申请表》,连同其论文原件及权威部门出具的检索、收录报告书报送至公司营销部(申请资料请附带本公司仪器在文章出现位置的截图及对 应实验内容的截图 邮箱号:wpp@shjpkj.com)投稿邮箱:wpp@shjpkj.com 公司官网:www.shjpkj.com 年度总奖池:100000元,往年已领奖论文不参与本年度活动。
  • 博登冻干机有幸参与陈晓东院士、吴铎教授《Powder Technology》期刊上研究论文发表成功
    恭喜苏州大学陈晓东院士、吴铎教授团队在《Powder 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pray freeze dried niclosamide nanocrystals embedded dry powder for high dose pulmonary delivery”的研究论文发表成功,使用的上海博登冻干机型号为DGJ-30H。http://www.shky.com.cn/page91?article_id=151
  • 2024年度新芝生物论文奖励活动来袭!!
    第一章 总则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同时为了加强企业走近客户的理念,更深入地了解市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特制订本条例表彰开拓创新、努力钻 研实验技术的实验工作人员。新芝人励经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坚定以新致心,凭着“发展生物科技术,振兴民族高新产业”的理念,坚定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创新让我们走的更远,致心让我们的心更贴近用户。让“发展生物技术,服务人类文明”的新芝梦渐成现实。第二章 奖励对象与范围1. 奖励对象使用公司产品的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2. 奖励范围在2022年01月01日~2024年12月15日期间使用公司指定产品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论文正式发表时间截止到2024年12月15日),且产品在该论文中起到了重要性作用,此款所指重要作用是指对实验本身成果产生直接作用,辅助和间接使用的仪器不在此列。其中,指定产品(附件1)作为公司发展重点产品,可获得额外奖励。指定产品详情可咨询13362183833。第三章 奖励方案说明1. 声明1)*投稿人自投稿之日起即视为授权公司使用所投文章用于评选、公示及其他合法用途,公司有权使用投稿人文章刊印非公开发行的论文集并上传至公司相关媒体平台。2)*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对本活动的解释权。2. 类别及奖励论文奖励将分别设置ABCD四类奖励措施,具体如下:A类:发表《Nature》、《Science》、《Cell》主刊;予以3000元奖金/篇B类:期刊大类学科分区Ⅰ区,IF>10;予以2000元奖金/篇C类:期刊大类学科分区Ⅰ区,IF<10;予以1500元奖金/篇D类:其他SCI收录文章;予以1000元奖金/篇其中,若发表论文内描述产品为本次活动指定产品型号,则在上述基础上,每篇增加500元奖金的额外奖励。3. 认定标准1)*在论文中必须明确提到新芝生物公司名称、仪器名称或仪器型号。2) *新芝生物仪器在论文中承担主要工作,且出现在正文(不含补充材料文件)。3) *原则上要求在论文中对新芝生物相关参数、使用条件有较为详细描述。若正文中未体现,请与战略市场部联系,投稿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参数方案及对应结果附件。4) 论文中不含有与新芝生物直接竞争厂商同类产品(具体请联系新芝生物战略市场部)。5) 文章期刊的分区参照最新中科院分区表,影响因子以2023 JCR为准6)奖励方案说明a. 奖励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专业研究性学术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报道、毕业论文及书评类文章不在奖励之列;在同一杂志连载的论文按1篇论文对待。b. 每篇文章仅奖励一次,限文章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联系我司并附上相关证明文件,具体奖金分配请内部自行协商。c. 相同第一基金下的课题组,使用相同型号仪器,每年只接收一篇,按奖励等级最高的1项予以奖励;若等级相同则按向我公司投稿时间排序(以邮箱收件时间为准)。d. 往年的投稿人(同课题组成员等同),在相同第一基金下,使用相同型号仪器,每三年只接收一篇作为奖励。第四章 奖金须知1. 2024年年度奖金总额40,000元人民币。2. 原则上,奖金按照A、B、C、D四大类排序分发,同一等级的期刊按IF排序。其中相同期刊按投稿时间顺序排名发放奖励。但若其中有指定型号产品的论文投稿,则按A类—指定产品型号论文—B类—C类—D类其他的优先顺序进行奖励。3. 若当年度无A、B类和指定产品投稿时,奖励C类期刊和D类期刊最高总篇数10篇(C类优先发放)。4. 奖金为税前,个人所得税由奖金获得者承担,需提供当地税务部门材料。5.自审核结果公布日起,投稿者需在90天内提供当地税务局领奖,否则视为自动弃权,同时本公司依旧享有使用本论文的权利。第五章 罚则1.弄虚作假、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或剽窃他人成果者,一经查证,公司有权撤销并追回其所有该项成果的奖励,5年内整个课题组均不可再次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2.对发表论文过程中所属权等一系列问题,给公司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公司有权追回其所获奖励,并视情节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引起第三方纠纷的,由当事人自负责任。第六章 统计申报与评选每年评审一次,按第二章第二条规定期限计算。本次活动投稿截止于2024年12月15日,评审结果于2024年12月31日前公布。1. 申报者填写《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奖励申请表》(附件2),连同其论文原件及权威部门出具的检索、收录报告书报、真实有效的实验参数等相关文件发送至公司战略市场部邮箱号:scb@scientz.com。2. 由战略市场部初审和统计科研成果后报学术评审委员会。3. 学术评审委员会鉴定成果真实性及准确性。4. 战略市场部汇总全年科研成果和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经公示后由公司总经理批准执行(附件3:《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奖励公示表》)。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新芝生物论文奖励管理制度可扫码下载
  • 不同期刊相同负责人 部分期刊借机敛财
    “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价格优惠”、“超低价格”、“全群最低价”、“低到你想不到的价格”……这是自由撰稿人纪争辉(化名)在自己加入的一个QQ群里看到的广告语。   在这个名叫“论文代理联盟”的QQ群里,用户叫卖的“商品”主要是期刊版面。偶尔,也会有兜售专著书号和论文署名权的信息发布。   2010年全年出版的总共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厚度接近一尺。记者 来扬摄   一般来说,QQ群里的每位用户会发布一到两种期刊的征稿信息,但纪争辉发现,有一用户发布的征稿信息里提到了好几种期刊:《科技资讯》、《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 而近年来,这几本“旬刊”每期发表论文的数量都比较多,有的甚至一期可刊载200多篇论文。   “一篇稿子收几百元,每期总共刊登几百篇,利益不用算,您也清楚。”纪争辉对记者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发论文为由向《中外医疗》的杨编辑询问,该编辑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今年的《中外医疗》等上述期刊的版权页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则“特别提示”:为共同维护出版纪律与尊严,请作者勿向本刊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支付任何费用。否则,出现纠纷,本刊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依法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4种期刊同一个负责人   在上述QQ群里,有两个用户经常“捆绑”着发布上述4种期刊的信息。纪争辉查询发现,这4种期刊在新闻出版部门备案信息中登记的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证实了上述任职信息:郭陆庄同时担任了《科技资讯》的社长和总编,《科技创新导报》的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编,《中外医疗》的社长和总编。同时,他还是《糖尿病新世界》的执行总编。   上述期刊编辑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张金荣同时担任《科技资讯》的副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副主编,《中外医疗》的副社长,《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编 《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的编辑部主任均为陈鹏,且这两种期刊总编室的3位工作人员完全相同……   除此之外,上述各期刊的关联关系还可以从刊社地址、征稿说明中窥见一斑。   例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糖尿病新世界》在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备案地址是相同的。有一名自称“张老师”的编辑在不同时间发的约稿函里留下了同一个联系方式,却分别为《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约稿。   再如,这4种期刊的封二和封三会相互刊登彼此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今年第3期的《中外医疗》封二刊登了《科技资讯》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启事的最后写道:“本刊长期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技创新导报》和《中外医疗》期刊开展学术交流,优秀稿件我刊可推荐至以上刊物优先发表。”   主管部门称,主管单位不同可能存在卖刊号现象   据记者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网站上查询,上述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却不尽相同。   《科技资讯》的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单位是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科技创新导报》的主管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是中国宇航出版社、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管单位是科技部,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外医疗》的主管单位是卫生部,主办单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记者通过北京市工商信息系统查询得知,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科技资讯》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外医疗》杂志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种期刊的总编或社长由同一人担任的现象是可能存在的,因为有的期刊集团有很多报刊,可能只任命一个总编或社长。但是,如果一个总编掌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杂志,而这些杂志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这种现象就值得怀疑了。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不一样,几乎不可能同时任命同一个总编或社长,这里面很可能存在卖刊号的现象。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今年年检结束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在其期刊查询系统中,除公开期刊的刊名、刊号、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之外,还将公开该期刊的第一责任人姓名,以便公众查询、监督。   科技期刊上刊登小学教学论文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设立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期刊创办时,须有确定的业务范围,其中包括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其性质,一旦刊载内容偏离了办刊宗旨,或未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擅自变更办刊宗旨,均属违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发现,上述4种期刊均为旬刊,刊载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论文,但其办刊宗旨难称与学术有关。   例如,《科技资讯》的办刊宗旨是:“关注科技发展热点,报道高新技术前沿 追踪科技研发动态,介绍科技探索历程。本刊主要刊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科技文献和最新资讯。”   记者翻阅了几本新近出版的《科技资讯》,其中设置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动力与电气工程”、“能源与环境”、“污染与防治”、“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科技教育”、“学术论坛”、“图书馆论坛”等13个栏目,除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外,也不乏《浅谈如何巧记单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探讨》、《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中》等基础教育领域的论文。   刊登在《科技资讯》上的绝大多数论文的篇幅为1个页码。2011年第3期的《科技资讯》有256个页码,刊登论文212篇。印刷的正文字体用的是小五号,很少有论文配发图表。   近两年的《科技资讯》采用的印刷纸张都非常薄,但记者将2010年出版的全部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测量其厚度,刻度显示其超过了28厘米,接近一尺。   《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等3种期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但其页码数和刊登的论文数量略逊于《科技资讯》。例如,2011年出版的《中外医疗》有192个页码,刊登论文158篇。2010年全年的36期《中外医疗》叠放厚度超过22厘米。   刊登资讯的期刊是如何变身学术期刊的   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记者借到2004年第1期至今的《科技资讯》。《科技资讯》创刊于2003年,在2004年和2005年,其刊载的内容以资讯类文章和广告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章是编辑部自行收集的稿件,社外来稿很少有投稿者的信息,甚至用的都是笔名。   2004年第1期的《科技资讯》卷首语写道:“从2004年起,上、下半月刊发两种不同风格的杂志。一本办成汇集最新科技资讯及指导投资创业与企业经营的科技期刊。另一本办成运用科技视角解析产品品质、引导理性消费的科技刊物,刊发通讯、数码、家电。汽车、计算机等产品。成为都市时尚休闲人士的消费生活指南”。   2005年5月,《科技资讯》的刊期从半月刊变成了旬刊:上旬出版的A刊名为“车赏”,中旬出版的B刊叫做“midi音乐制作”,下旬出版的c刊的主题是“商务广场”。   自2006年第1期起,《科技资讯》刊载的内容陡然转型,开始刊登各类论文,1月平均每期刊登140余篇,2月平均每期刊登近190篇,以后每期刊登的论文数量都超过200篇。   而《中外医疗》的前身是《化工之友》,于2007年正式更名《中外医疗》。在更名之前,《化工之友》在征稿启事中就已经开始征集论文。   版面需求和供给的失衡让学术期刊有了敛财机会   上海理工大学学术期刊收费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进行的调研发现,当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直接造成了学术期刊版面的需求数量(约480万篇/年)大大高于供给数量(约100万篇/年)的现象。版面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学术期刊收费成为现实,引发了“发表论文与人情的交易”及“发表论文与金钱的交易”等现象的出现。这种失衡所形成的巨大利益空间,导致了“非法办刊”、“版面出租”、“论文中介”、“李鬼杂志”等不合法现象的产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和他的研究团队对论文买卖“市场”的规模进行过估算: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为1.8亿~5.4亿元,而2009年的规模可达10亿元。这其中就包括“高额营利性版面费市场在内”。   在沈阳看来,论文买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网络。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纪争辉提供的“论文代理联盟”QQ群聊天记录中看到,最近的半个多月以来,该群内每天都有20条左右的信息更新。这个创建于2009年10月,有190名用户的QQ群的资历和规模只能算中等。日前,记者利用“QQ搜索群”系统检索发现,带有“论文代理”关键词的QQ群有86个。多数群的用户数量在100~200名之间,其中不乏用户超过300名的群,最早的百名用户规模以上的群创建于2005年12月。   若是用“论文”两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应结果可达6万余条。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论文中介有关,例如,一个名为“超级论文群”的QQ群的用户数量达到了500名的上限,其简介明确写道:“教师论文/林业/文化/医疗/交通/市政等各类职称论文发表,刊载国家级刊物”。   据《法制日报》3月16日报道,武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了一家论文代理机构。当天,有用户在“论文代理联盟”QQ群里发布了这一新闻链接,并加注了“冒冷汗”的表情。但其他用户并未回应该留言,继续发布着各自的征稿和招聘组稿代理的信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