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命分析

仪器信息网生命分析专题为您整合生命分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命分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命分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命分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命分析话题讨论。

生命分析相关的资讯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生命分析基础理论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生命分析基础理论”系列报告会,300余人参加了此会。会议由厦门大学江云宝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柏林研究员、南京大学徐静娟教授和苏州大学屠一锋教授共同主持,16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部分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湖南大学 杨荣华教授   几种提高核酸探针检测灵敏度的新方法   杨荣华教授课题组围绕核酸探针设计和传感机制做了一系列工作,发展了几种提高核酸探针检测灵敏度的新方法:(1)设计可控核酸二级结构,改变分子内信号报告基因之间距离,降低背景信号;(2)利用金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的强荧光猝灭能力,基于纳米材料/单链DNA自组装原理设计单标记荧光传感平台,降低背景信号;(3)分离分子识别单元与信号转换单元,设计免标记核酸探针、利用滚环放大原理放大检测信号。   大连理工大学 袁景利教授   一种NO测定用新型铕配合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以稀土配合物为荧光标记探针的高灵敏度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技术已经在临床检测与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的生物标记用稀土配合物数量十分有限,极大的限制了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技术的发展。袁景利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他们课题组设计、合成的一种NO测定用新型铕配合物荧光探针,并探讨了其在生物标记及时间分辨荧光生物成像测定中的应用。   北京化工大学 杨屹教授   微波辅助合成在功能性毛细管制备中的应用   杨屹教授首先介绍了微波在化学中的作用,然后着重介绍了微波在开管毛细管柱制备和酶微反应器制备中的应用。她的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微波辅助下,树枝状大分子的引入可扩大柱容量,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微波辅助合成大大缩短了毛细管和毛细管酶微反应器的制备时间,有望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毛细管内壁修饰或者整柱制备中。   湖南师范大学 谢青季教授   酶催化聚合法用于酶固定和生物传感的研究   谢青季教授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将酶催化聚合法用于酶固定和生物传感的研究:通过漆酶(Lac)催化聚合法,制备了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聚合物-酶-多壁碳纳米管复合酶膜,研制了安培酶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 采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CV),石英晶体微天平等手段,考察了Lac对多巴胺(DA)、肾上腺素(EP)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催化氧化和聚合,发现中性水溶液中三者的聚合速率满足DANAEP。   同济大学 田阳教授   高选择性的细胞信号分子电化学分析   田阳教授的课题组围绕细胞的分子识别分析这一基础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首先,研究了蛋白质在纳米界面上电子传递的行为,通过纳米界面调控蛋白质电化学电位,提高了细胞信号分子电化学分析的选择性;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灵敏度,把等离子共振效应产生的电荷分离机理与蛋白质电化学和电化学分析相结合,在提高选择性的同时,提高了电化学分析的灵敏度;再者,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再现性,对仿生酶进行了功能化的设计、合成与表面组装;最后,在前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光电化学的微阵列技术,实现了细胞的阵列式培养、增殖与高选择性电化学分析的一体化。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秦伟研究员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生物传感新方法   秦伟研究员课题组以酶、核酸适体、仿生分子印迹聚合物等作为分子识别材料,开展了电位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以可卡因、有机磷农药的靶标酶-胆碱酶为模型,基于电极膜相流向样品溶液相的离子通道,构建了丁酰胆碱聚合物离子选择电极;将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信号传导和核酸适体的分子识别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免标记的电位型传感器;发展了一种通用的基于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检测电中性有机分子的新方法,拓宽了离子选择电极的应用范围。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于聪研究员   核酸诱导的小分子探针的集聚及自组装   于聪研究员的课题组探索了核酸检测的新方法:利用核酸分子诱导的探针分子的聚集、自组装,和由此引发的探针分子的各种特性的改变,及相对应的分析手段的响应信号的改变,来检测核酸的存在;研究核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含多个鸟嘌呤核苷片段的单链DNA形成四连体结构;利用核酸适配体分子与被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检测蛋白质、小分子或金属离子等 并研究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例如核酸酶活性的检测。   中南大学 王建秀教授   癌症抑制转录因子p53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癌症抑制转录因子p53是一种隐性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质的突变水平与细胞的癌变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检测p53蛋白质的突变水平对癌症的临床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建秀课题组采用电化学以及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技术研究了p53与DNA的相互作用过程,克服了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操作步骤繁琐、且使用酶标抗体的缺陷。此外,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研究野生型p53蛋白质与一致性双链DNA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区分正常人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目的。   此外,在本次“生命分析理论基础”报告会上作报告的还有:(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欧阳津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基于量子点标记的蛋白质检测新方法 王雪梅 教授 东南大学 基于符合纳米界面的肿瘤细胞识别与检测 马宏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零背景”免疫分析:基于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的iPDMS的多指标蛋白质微阵列 曹成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关键聚焦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罗红霞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腺嘌呤/纳米金刚石修饰电极对NADH的传感作用 王振新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基于凝集素修饰金纳米粒子的比色法研究抗生素与活细胞的相互作用 聂周 副教授 湖南大学 新型无标记功能酶分析方法 张鹏 博士 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市场部 无鞘液式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HSPS CE-MS)技术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食品分析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同期召开了“食品分析、前沿论坛、仪器装置”等多场专题论坛,其中,“食品分析”专题论坛共吸引了300余位业内人士的参加。 会议现场   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章竹君教授、福州大学陈国南教授联合主持,福州大学张兰教授、苏州大学邓安平教授、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等专家为与会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章竹君教授 陈国南教授   报告人:福州大学张兰教授:   报告题目:一些实用样品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张兰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针对样品前处理技术,从新材料的应用、新装置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探讨了各种新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将纳米阵列氧化锌棒、氧化锌管、碳纳米管、分子印迹材料和新型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用于固相微萃取涂层,对兴奋剂、农药残留、植物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 将水溶性离子液体用于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接受相 合成磁性分子印迹材料,并对尿样中的蛋白同化激素进行富集。   2、搭建了多种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萃取装置:将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与自主装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装置在线联用 发展了中空纤维-自搅拌溶剂棒萃取模式 设计了多滴离子液体-液相微萃取新装置。   3、拓展了一系列样品前处理的新方法:将高富集效率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方法应用于多种植物激素的富集 将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结合原位衍生技术用于阻断剂和激动剂、刺激剂等兴奋剂的前处理 利用液相微萃取技术对尿样中的利尿剂进行富集 建立了表面活性剂增强的液相微萃取-毛细管电泳联用分析尿样中刺激剂的新方法。   报告人:苏州大学邓安平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测定不同样品中汞离子(II)的媚免疫分析方法   邓安平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测定不同样品中汞离子(II)的酶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选用一种有别于EDTA衍生物的新型配体(L),分别与甲基汞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交联,以所生成的甲基汞-L-BSA结合物为免疫原,以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在细胞筛过程中,分别以甲基汞、汞离子(II)、配体为抑制剂进行筛选,成功地筛选出一株能分泌出特异性识别汞离子(II)mAb的细胞,以此mAb为基础建立了测定Hg(II)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   邓安平教授表示,该研究所建立的基于mAb的酶免疫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简便、价廉、快速测定汞离子(II)的新方法,可望制成免疫分析试剂盒用于大量样品的筛选及现场快速检测。   报告人: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纳米金的三聚氰胺可视化检测   何治柯教授通过对非标记纳米金用于三聚氰胺检测与标记的纳米金用于三聚氰胺检测两种方法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将寡聚核苷酸和纳米金结合用于三聚氰胺检测,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可快速检测的特点,并且易于推广。   报告人:福州大学付凤富教授   报告题目:海藻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分析与表征   付凤富教授介绍了海带样品中各形态砷化合物的最佳微波提取条件和CE-ICP-MS分离检测海带样品中各形态砷化合物的最佳参数。在最佳微波提取条件和最佳CE-ICP-MS参数下,测定了福建省五个地区共15个海带样品中各形态砷化合物的含量,并对海带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报告人:日立高新技术公司Masahito Ito博士   报告题目:Up dates on High-Speed and High-Resolution Analyses of Foods by HPLC and UHPLC   对于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抗生素等有关化合物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法可很好的进行分离测定。在此方法的基础上,日立公司推出了基于亚2微米颗粒填料的UHPLC,可实现快速高效分析。MasahitoIto博士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不同物质应用UHPLC的实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UHPLC能很好的帮助实验室工作人员很好的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此外,来自东北大学的王建华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的韩鹤友教授分别为大家作了“离子液体在生命物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新方法研究”的专题报告。
  • 赛默飞创新分析技术,成就生命之旅
    如何认识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既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是事关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相关的人类健康等重大社会问题。生命分析化学是解开生命化学过程之谜的钥匙。 为交流讨论生命分析化学领域最新突破性进展和学术思想,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于2016年12月16-19日在南京圆满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2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本届大会还得到中国生命分析化学领域十位著名院士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柴之芳院士、中科院武汉数理所叶朝辉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杨秀荣院士等十名院士出席了本次大会并为大会做了专题报告。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开幕式 除大会报告外,本届会议还设立了17场包含化学生物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新方法、精准分析药理学、组学分析方法等生命分析化学领域重大学术问题主题讨论会和4场包含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青年主题论坛。 赛默飞色谱质谱应用工程师汤海平在质谱分析新方法分会场上做了“Orbitrap超高分辨质谱定量技术应用进展”精彩报告。她为与会者介绍了基于TMT标签的多重相对定量方法,以及Orbitrap Fusion 系列仪器所提供的同步母离子选择(SPS) MS3方法,详细讲解Orbitrap超高分辨质谱进行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的优势,为蛋白质的相对定量提供高效可信的分析手段。应用工程师汤海平做分会场报告 会议期间,特设的赛默飞展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与会代表与赛默飞工作人员围绕生命分析化学领域最新突破性进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参会代表在赛默飞展台咨询相关应用技术
  • 机遇与挑战的再审视——生命分析化学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会议于4月19日在西安曲江国际学术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来自于国内外上千名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分享着在色谱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此次会议上,来自于南京大学的陈洪渊院士向到场的嘉宾和观众介绍了近年来生命分析化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单细胞成像、单细胞操控技术等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与现场嘉宾和观众进行了分享。   陈洪渊首先讲到了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所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即第一次变革是在20世纪初,物理化学溶液理论的发展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了四大平衡理论,使得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次变革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分析化学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第三次变革是在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要求,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领,从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接着,陈洪渊院士谈到,分析化学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对物质时空组成的性质和含量的信息提供准确、灵敏、选择、通量、快速以至自动获取。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为发现和利用物质间和物质与各种力场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广泛吸纳和应用所涉及的自然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获取所需信息和有关科学数据,从而实现对物质化学成分与组分的认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解决的方法和技术层出不穷、与时俱进,成为分析化学发展永恒的原动力。同时,对于物质在极端状态下(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强辐射、宇宙空间、外星、高速运动等)信息和数据的获取又使分析化学(科学)的状态进入新的境界。 陈洪渊院士   生命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命体系中生物分子的组成、浓度、空间分布、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的量测科学,也是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分析试剂、材料、方法和仪器的一门学科。生命分析化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挑战主要来自于研究对象&ldquo 生命体&rdquo 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包括在特别下的空间、特殊的时间、特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物质的形貌等分析工作。例如对单细胞的分析,细胞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分子在细胞局部空间的协同作用,因此要求对多种生物分子同时检测,阐明这些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   目前单细胞分析研究的前沿问题涵盖组学研究、单细胞成像和单细胞操控,其中组学研究包括现在最前沿的单细胞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这些组学的研究为生命过程的理解提供了深入的、全面的理论依据,而阵列毛细管电泳、生物质谱、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等则为这些组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平台。同时,陈洪渊院还指出生命分析化学所面临的其他一些机遇与挑战,如有关癌症早期诊断、体育运动兴奋剂检测、基于智能手机和穿戴设备的疾病检测、数字化PCR、数字微流控等。最后陈洪渊院士借用了王国维&ldquo 悬思&mdash &mdash 苦索&mdash &mdash 顿悟&rdquo 的治学三重境界对生命分析化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组学分析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组学分析”系列报告会,300余人参加了此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惠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共同主持,8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王玉兰研究员   报告题目:代谢组学研究寄生虫疾病   在寄生虫研究方面,代谢组学方法主要研究了宿主感染寄生虫后的代谢应答,如宿主对血吸虫、钩虫、锥虫和虐原虫等感染的代谢应答。其目的首先是进一步了解在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宿主的代谢通路的改变,其次是希望通过代谢通路的改变找到适合早期诊断寄生虫病代谢性标记物。王玉兰研究员总结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寄生虫病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并且展望了代谢组学在寄生虫病早期诊断的潜在应用前景。   厦门大学 张博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液滴接口的二维分离平台   张博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蛋白质组体系的高度复杂性迫切需要高分辨率的多维分离技术。他的研究采用微液滴技术,基于其微体积、低扩散、无返混等优点作为二维分离接口的解决方法,耦合毛细管液相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二维微分离平台。分别通过“T”形芯片与“工”形芯片实现了样品由连续流至液滴以及液滴至连续流的转移,并实现了纳升尺度的全进样。通过简单的多肽混合物,初步验证了全二维分离与目标二维分离在该平台上的可行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 李智立教授   报告题目:糖肽富集分离方法及糖链结构研究   李智立教授在报告中分别介绍糖肽富集分离的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围。他着重介绍了通过优化免疫球蛋白G(IgG)分离条件和MALDI-FTICR MS检测条件,对IgG不同糖型的糖链进行了精细结构分析。在m/z2400-3000范围内,发现了GOF、G1F和G2F结构的IgG糖肽,此外还有类似“角平分线”的糖型结构。该研究为IgG糖型结构的高通量研究打下基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姜秀娥研究员   报告题目: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研究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姜秀娥研究员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如何采用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光感视紫红C端组氨酸与螯合的赖氨酸的强亲和性将膜蛋白定向组装到电极表面。利用表面增强红外光谱从分子水平上首次研究了跨膜电位是如何调制光感视紫红结构和功能。研究发现:当电位逐渐降低时,光激发诱导的红外差谱与溶液PH值逐渐上升时,光激发诱导的红外光谱显示了惊人的相似性。这一现象表明:电位降低驱动的电荷补偿行为改变了双层膜附近局部PH值,从而改变了膜附近质子释放基因的质子化状态,进而影响了光感视紫红蛋白的光循环动力学。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冉小蓉博士   报告题目:安捷伦最新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在代谢组学标志物发现中的应用   冉小蓉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安捷伦科技推出的全新的生物信息学软件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MPP)。该软件是专为质谱工作者设计的,能够通过对质谱数据的分析快速寻找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并进行生理学意义的解释。MPP结合安捷伦优异性能的仪器硬件平台可以为靶标和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最全线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梁玉同学   报告题目:基于新型整体材料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梁玉同学报告中介绍到:在微流控芯片上原位光聚合制备酶反应器、强阳离子交换(SCX)整体材料、反相整体材料,搭建了芯片上酶反应器酶解-C18tip分离-质谱鉴定平台、芯片上SCX-C18tip二维分离-质谱鉴定平台、芯片上反相色谱分离-质谱鉴定平台,并用于蛋白质的分析。通过相关实验,证明了这些平台的潜力与适用性。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戴捷先生   报告题目:赛默飞世尔科技iSRM试验方法和Pinpoint软件运用于大规模的目标蛋白质定量分析研究   戴捷先生在报告中对赛默飞世尔iSRM技术工作原理及Pinpoint软件功能在目标蛋白质定量分析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将iSRM技术及Pinpoint软件二者结合,组成了目标蛋白质定量分析的整体工作流程,该工作流程可以在一次LC-MS/MS分析中对大规模的肽段实现同时的验证与定量分析,显示了iSRM技术及Pinpoint软件在目标蛋白质定量分析中的强大的功能。   南开大学 张锴副教授   报告题目:系统分析激酶家族蛋白多种翻译后修饰的研究   张锴副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他们课题组以激酶中磷酸化和多种低丰度非磷酸化修饰为目标,将蛋白标签融合技术与Shotgun技术相结合,探索系统研究激酶中各种翻译后修饰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联合标签蛋白融合技术与Shotgun策略,他们成功的在激酶上鉴定了未见报道的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形式,同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修饰形式。研究结果预示激酶这类重要的蛋白生物酶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修饰形式和生物功能。
  • 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通知(附大会日程)
    p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加深学者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科交叉,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将于2016年12月16-19日在南京召开。与前三届会议的宗旨一致,本次会议仍然以形成自由研讨的氛围,让思想撞击出火花,使创造力突涌为目的,集小智为大智,化零散为整体,逐渐形成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独特战略思路,壮大具有特殊战斗力的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队伍,开创生动活泼的生命分析化学研究新局面。 /p p   本次会议除有关学术报告外,还将设立5-8个生命分析化学重大学术问题主题讨论会,和青年科学家专场报告。欢迎代表们提出您认为有价值的讨论主题或建议。 /p p   拟讨论的主题:1)生命分析样品处理方法,2)生物及环境复杂样品分析,3)组学分析方法,4)单细胞、单分子及活体分析,5)临床、医药与法庭分析,6)化学生物学分析方法,7)生物成像分析,8)新仪器与新技术,9)食品、药品安全及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有意参加研讨会的各方代表请尽快报名并将回执和论文摘要通过会议网站(http://2016acls.nju.edu.cn/)投稿。 /p p   论文摘要格式:论文摘要篇幅限A4纸1页,打印范围(板芯)15× 23 cm。题目用三号黑体 作者姓名用四号宋体、单位及地址以及摘要内容用五号宋体 摘要模板请在网上下载:http://2016acls.nju.edu.cn/login.asp /p p   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16年10月30日。 /p p   报到日期:2016年12月16日 14:00—21:00 /p p   报到地点:江苏辰茂新世纪大酒店 /p p   会议时间:2016年12月17-19日,19日下午2:00后可以离会。 /p p   会议地点: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88号) /p p   参会费用:会议交通和食宿自理,会务费:800元/人。(请在网上自助缴费或对公转账,现场不收取注册费) /p p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p p   承办单位: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p p   学术委员会: /p p   鞠熀先 南京大学 /p p   夏兴华 南京大学 /p p   邵元华 北京大学 /p p   张新荣 清华大学 /p p   陈 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p p   庄乾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 /p p   组织委员会: /p p   徐静娟 南京大学 /p p   朱俊杰 南京大学 /p p   刘虎威 北京大学 /p p   林金明 清华大学 /p p   毛兰群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p p   庄乾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 /p p   稿件联系人: 鞠熀先教授,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hxju@nju.edu.cn。 /p p   会务联系人: 徐静娟教授,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a href=" mailto:xujj@nju.edu.cn" xujj@nju.edu.cn /a 。 /p p br/ /p p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12/ueattachment/c290ae14-5ed3-4130-9a44-9328164eb84b.pdf"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日程安排(终版本).pdf /span /strong /a /p p /p p br/ /p
  • 2015考研前瞻:生命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生物科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边沿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虽然是新兴事物,可是它的出现和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将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 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生物科学专业,使得众多考生选择以此作为考研专业,根据资料整合,我们给大家提供个参考。   国家、社会对这个专业是有需求的,也很重视,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但是,具体到个人的就业情况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   专业和前景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概论、进化生物学等。   从就业方向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 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另外,生物科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 因此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分析: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处在上升过程中的专业,发展机会会不断增加。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地区性择业差异和专业能力、文凭他们求职过程中的重要 性。   地区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状,发达的大城市发展这个产业的基础和需要,正式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对于就业来说自然是较好的选择。边远、中小城市则处在起步或萌芽的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发展。   这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ldquo 高不成、低不就&rdquo 的现象。一方面,好的科研、企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 比较高,本科生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强,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就业容易,可是条件差,发展也不太理想。对于求职来说,文凭其实只是一 小方面,招聘单位对文凭作出规定,无非也是希望应聘者有更高的专业能力。所以说,专业知识、能力过硬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提高 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是增强竞争优势的方法。   生物科学专业发展方向   生物科学专业是科学领域的新兴行业,任何一个行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会牵动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所以它的方向也不会是单一的。这也决定了,本专业的学生其就业方向也不会是单一的,有一定的选择范围。   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在文章开始也提到了可以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 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分 为科研管理和教育工作两大类型。从事不同的工作,其性质不同,对从业者就有不同的要求。   分析:从事不同的工作不仅要看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性格因素,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从事技术研究需要沉稳、细致的性格,内向 的人更适合;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不仅要细致耐心,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更加适合开朗外乡的人;而从事教育工作则最好两者兼备,既可以安静、仔细的研 究专业课程,又能够调动别人的情绪和积极性。所以,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   科研管理类:   首先来看科研类,在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对本科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本身这种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 要求就较高,招聘方对文凭等各个方面考虑的也是非常细致,尤其是比较权威的机构,在这方面的要求会更高。所以,这种岗位虽然待遇优厚却是机遇难求。   再看管理类,有些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都设立了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与科研岗位相比,虽然也重视应聘者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把握和运用,但在文凭等其他环节没有过多的严格要求,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分析:求职要有好的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量力而行,注意培养自身的能力。从事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是本科生比较理想的就业方向,现有的专业知识在这方面的运用已经符合要求,更容易得到招聘方的认可。   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否则求职很难有突破。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自然无需多说,包括了基础的 数学、物理、化学和相关的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同时还应该了解相近专业的 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还要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 力,外语和计算机等必备知识技能应达到规定的等级水平。   专业能力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比学历更加实用,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锻炼能力。从事生产管理,就要在专业技能过硬的基础上,加强管理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教学工作:机会在增加   随着社会对生物科学行业需求的增加,国家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这个专业的教学自然要有更高要求,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增设这个专 业,对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自然会增加。而且,科技的进步更新是很快的,教育工作者也存在更新的趋势,这对毕业求职者来说也是很好的机会。   分析:现在看来,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还很少,几乎没有。原因是,本科毕业留校任教本身就有难度,特别是像这种科技含量较高、专业要求较高的。   从事这个专业的教学工作,不仅是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有较强的战略眼光,要长远还要有把握事物进展动态的能力。这样才能有专业的指导性,这在教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学一会一的层次上,还应该懂得举一反三,深刻的思考问题形成的原因,不仅要知&ldquo 其然&rdquo ,还要知其&ldquo 所以然&rdquo 。还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导师的教学思路,为以后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地区发展和薪酬情况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来说地区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一个问题,前端科技的发展已经济实力和实际需求程度为基础。而这些条件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是有很 大差别的,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相应的新需求不断增加,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中小城市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一些。据统计数据显示,生 物科学专业在就业求职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人选择在北京、上海及重要的省会城市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对本专业及个人以后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如 果去基层单位,不仅待遇低,也很难有提高的机会。   事物都必然存在两面性,新兴产业尤其是这种对专业技能、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专业,在日趋发展壮大、就业热门的同时,其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而且 &ldquo 门槛&rdquo 也比较高,本科毕业在文凭方面已经不是优势。据最新数据显示,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有高于80%的人选择考研深造,因为本科毕业想要找专业对口的 好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选择去基层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可是待遇太低,平均月收入达不到1000元,而且基层单位一般在小城市甚至是偏远地区,考虑到以 后个人的发展也未必是好的选择。另外就是选择进入本专业的科研院所或生物领域的企业,两者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不错,月收入平均可以达到3千~6千元不等, 当然还有更高的,这也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竞争力的问题.   生命科学   From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什么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定义   生命科学是把有机体诸如动物,植物和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学科的统称。 生命科学主要分支有: 植物学, 微生物学, 动物学和、病毒学、人类学、古生物学,藻类学、昆虫学学等.除了涵盖生物学之外,生命科学还包括医学、农学等应用科学中的生命问题。   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过程   生命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从古代到16世纪左右是生命科学 的准备和奠基时期;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是系统生命科学创立和发展的时期;20世纪中叶以后,生命科学出现了不同分支学科和跨学科间的大交汇、大渗透、 大综合的局面,由此人们获得了进入&ldquo 大科学&rdquo 发展历史阶段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的建立开始于16世纪。他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研究牢固地植根于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生命 为对象的生物分支学科相继建立,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生命科学体系。 18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全面蓬勃地发展,生命科学业进入它的辉煌发展阶段。生命科学重要得分支相继建立,其中以细胞学、进化论和遗传学为主要代表,构 成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分子生物学的建立是生命科学进入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从此,以基因组成、基因表达和遗传控制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的思想和研究方 法迅速的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研究热点   1.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rdquo 实际上是一种微型多参数生物传感器。它通过在一微小的基片表面固定大量的分子识别探针,或构建微分析单元和系统,实现对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细胞或其它生物组分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筛选或检测。   2.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当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前沿,开辟了现代生物学的全新局面,在另一方面它又使生物学以空前主动的势态,对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3.脑科学   生命科学乃至所有科学中,有关脑的高级功能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被公认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4.生物信息学   它是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通过对生物学实验数据的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与分析,进而达到揭示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的目的。   5.人工生命   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使用适当的非生命过程的手段,通过对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学习、进化等)进行模拟,以深化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施展与广泛的时间应用。   生命科学专业以及就业前景   生命科学类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特别高,吸引了不少优秀高中毕业生。国家也特别重视生命科学的研究,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ldquo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 养基金&rdquo ,一些大学还成立了针对生命科学专业的基地班,无疑,生命科学专业是今年的高招热门专业。生命科学学科下面包含很多专业:   普通生物学 Genera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 Cytology 遗传学 Genetics 生理学 Physiology 神经生物学 Neurobiology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生物物理学 Biophysics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 环境生物学与生物生态学 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cology 古生物学 Paleontology 水生生物学 Hydrobiology 寄生生物学 Parasitology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15植物学 Botany 动物学 Zoology 昆虫学 Entomology 人类学 Anthropology等   生命科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到科研、教学、医药、生物工程公司等单位工作,也可以在国家有关部门从事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许多考生认为生命科学代 表着未来,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所以报考热情很高。但国内像样的生物公司少,生物类专业就业情况目前在国内并不特别火爆,相对来说还是出国就业、考验 深造的机会更大。
  • 生命动力亮相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2012年10月16日至18日,第六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生命动力亚洲有限公司携多款新仪器,包括外形小巧、触摸屏设计的Halo XB-10分光光度计和Halo DNAmaster核酸蛋白分析仪等盛装亮相。 3天时间里,生命动力展台以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专业热情的工作态度,丰富实用的产品等亮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逾500位客人驻足咨询。展会达到的良好效果,必将给生命动力今后的发展带来机遇。 关于第六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Analytica China是分析、诊断、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顶级盛会,此次展会是继2002年Analytica China落户上海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会,参展商接近600家,展示包括分析仪器、测试测量、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试剂耗材和通用实验室设备等在内的最新产品及应用。
  • 细胞分析技术,破译生命密码的金钥匙
    安捷伦首届细胞分析创新峰会圆满落幕,尽情展现细胞分析技术的尖端应用 序曲 奇妙的细胞地球上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诞生距今已有三十八亿年[1],然而直到三百五十多年前[2],科学家通过特殊的显像工具方才一睹它的真容。有赖于不断革新演进的细胞分析技术,如今,研究人员能够深度解析细胞结构、代谢、微环境以及细胞生命周期活动中的动态变化,为以细胞模型为基础的多学科应用及产学研转化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在全球领先的细胞分析技术阵营,安捷伦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企业。五月下旬,安捷伦在沪隆重举办了首届细胞分析创新峰会,并为享誉全球科研学术界的安捷伦 BioTek Cytation 产品家族面世十周年举办了庆典。与会嘉宾与安捷伦高层共同见证安捷伦 BioTek Cytation 产品家族面世十周年(左起:安捷伦细胞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罗绍光,安捷伦大中华区行业拓展与应用创新团队经理安蓉,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安捷伦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郑欣,安捷伦大中华区销售拓展团队总经理朱颖新)300 多位来自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到会,与安捷伦高层以及技术工程师共同探讨了先进的细胞成像与分析技术在多学科中的深度应用。峰会聚集并展现细胞分析与研究领域前沿的理论与发现,各种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与交织,合奏出一曲细胞礼赞的乐章。第一章 问世十年,Cytation 助力生命科学研究持续开拓胞罗万像,聚力新生。安捷伦首届细胞分析创新峰会以此为主题,直观反映出细胞分析应用的丰富多样,也体现出细胞分析研究的目标——解读生命,改善生命。多位学界专家汇聚于此次峰会,期待深入交流安捷伦细胞分析技术在不同科研领域展现出的能力和价值,为各自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问世至今正好十年,安捷伦BioTek Cytation毫无疑问成为本届峰会的主角。十年前,安捷伦BioTek推出了BioTek Cytation 3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以及增强显微镜的概念,由此创造出一款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研究人员完成从图像采集到获取可发表数据的全过程。Cytation 3借助其丰富的功能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推动了自动化成像的广泛应用。为中小型实验室开启了自动化成像的大门。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致开幕词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在致辞中表示,十年来,Cytation 已经进驻全国近1000家实验室,让用户在自己的实验室全面掌控活细胞分析流程的应用,助力他们在细胞与生命研究领域里持续开拓。尤其是过去三年,人类与病毒和疾病抗争的这段经历,促进了生命科学领域新型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特殊时期,以安捷伦Cytation 为代表的,基于活细胞、多参数、实时、高通量的多功能细胞成像与检测技术,为身处一线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章 细胞科研的夜空,群星闪耀安捷伦邀请了不同学科、以及跨学科的杰出代表,通过学术报告分享并探讨了他们的科研进展。在峰会上分享学术报告的专家(上排左起:郑明彬教授,刘嘉莉副教授,罗克博士 下排左起:印彤研究员,江宽副研究员,刘回民副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郑明彬教授分享了“微纳仿生药物可视化诊疗“进展。他使用 Cytation 在 3D 细胞球进行微纳仿生药物的靶向富集验证,并就微纳技术在疾病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方向提出了前瞻性见解。 中国药科大学刘嘉莉副教授介绍了“基于类器官的靶组织药动-药效时空异质性研究”及其拓展应用。她使用安捷伦 Lionheart 自动细胞成像仪进行 3D 细胞瘤球培养与检测,并基于 3D 细胞模型建立了空间异质性单细胞 PK/PD 评价新方法,希望通过外源性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内源性的代谢进行cross talk去找到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的靶标和干预的策略。 伯桢生物(bioGenous)CTO 罗克博士(Dr. Emmanuel Enoch K. Dzakah)做了题为“Bioimaging in Organoi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s”的专题报告。类器官是近十年来干细胞研究最令人振奋的进展之一,伯桢生物在类器官技术开发与医药研发应用领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索。罗克博士特别提到,类器官模型的高通量成像采集和分析对于类器官形态特征评价、药物高通量筛选和药效评估至关重要。此外,Cytation可以用于记录和分析类器官和其他细胞如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在肿瘤免疫调节类抗体药物、免疫细胞疗法的药效评估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员印彤博士介绍了“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质谱平台助力精准医学研究”进展。基于安捷伦Seahorse的细胞能量代谢分析是质谱平台新开展的业务,Cytation 作为细胞能量分析系统的联用设备,可以轻松实现活细胞能量代谢数据归一化,获得更准确的有生物学意义的细胞能量代谢数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江宽副研究员介绍了“流式细胞仪助力脂质纳米药物体内过程研究”进展,借助基于流式细胞术的机体细胞分离与鉴定技术,阐明脂质纳米药物体内与细胞互作及细胞间转运过程,进而明晰机体对脂质纳米药物调控机制,将极大助力脂质纳米药物的临床转化。吉林农业大学刘回民副教授安捷伦BioTek 自动化成像产品不仅被细胞分析、基础医学、药物开发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使用,而且也在农业研究、植物发育和食品科学中也有诸多应用。刘回民副教授介绍了Cytation 5 细胞成像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以及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分析系统如何帮助他实现“玉米黄素促进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了植物来源的天然化合物在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炎)中的作用机制。在这些现场学术报告以外,安捷伦细胞分析的应用专家团队也着力向各方嘉宾介绍了Cytation多功能细胞成像与分析技术、流式细胞术、RTCA 非标记细胞分析以及Seahorse 细胞能量代谢分析技术的前沿应用进展,并陪同现场的参会嘉宾一起参观了演示仪器,解答用户关心的实验和使用问题。 第三章 聆听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功能报告嘉宾在峰会期间也对 Cytation 和其他细胞分析技术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及激动人心的期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郑明彬教授讲到,Cytation在他的实验室里利用率非常高,并且他对其软件功能十分赞赏。郑教授的科研课题需要使用Cytation进行纳米机器人相关的监测,观察病毒是怎么被吞噬和吐出,因此要求设备具有极高的镜头捕捉效率。郑教授期待未来的Cytation着力打造出更先进、更专业的硬件,能够不仅用于细胞科研,而且能够拓展到合成生物学和细菌、甚至更小的物质研究领域。中国药科大学刘嘉莉副教授的实验室需要研究样本的时空表达差异,因此需要对不同样本的空间整体进行成像。实验室正在使用Lionheart成像产品以及Synergy H1酶标仪。她期待能够实现通过不同的license安装在不同电脑上,实现一台电脑成像,另一台电脑分析结果,以此节省时间提升实验效率。她也了解到最新的Cytation C10内嵌了共聚焦的功能,十分期待能够尝试使用。伯桢生物(bioGenous)CTO 罗克博士十分喜欢他正在使用的Cytation C10,因为它既可以实现共聚焦成像,又可以承担酶标仪的工作,并且还能检测活细胞成像。这样的设计能够帮他在同一时间完成多个实验项目,比如可以一边培养细胞,一边进行检测,这项功能对于细胞治疗这类大部分需要实时拍摄的课题非常适用。他十分期待Cytation C10能够和AI结合,自动帮助研究人员承担部分研究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员印彤博士认为,除了细胞活力和增殖等基础检测功能非常完备外,Cytation在代谢组学功能研究,即活细胞能量代谢中也可大显身手。此外,在更加前沿的空间代谢组研究中,从Cytation获得的样本图像可与质谱数据整合,获得空间代谢组信息,非常有利于将研究推向深入。印彤博士期待Cytation在帮助研究者应对课题挑战的同时,也能够为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更多助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江宽副研究员使用安捷伦流式细胞仪来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影响、细胞如何代谢这些药物,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对安捷伦流式细胞仪的模块化功能和整体应用的简约性十分认可。吉林农业大学刘回民副教授对Cytation系列软件的易用性、尤其对Cytation C10的成像能力十分赞赏。他认为,在传统观念里,涉及食品与农业的应用方向对细胞研究技术没有很高的需求,但是他的研究课题——食源性的天然化合物/功能活性物质,已经开始涉及医学类的需求。他期待Cytation C10不断改进成像功能,能够提供视野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图像。 尾声 细胞分析未来可期,安捷伦推出强力技术组合安捷伦大中华区细胞分析事业部总经理罗绍光介绍部门发展历程和业务战略安捷伦大中华区细胞分析事业部总经理罗绍光在峰会上历数安捷伦细胞分析部门发展历程。自2015年收购 Seahorse Bioscience 公司,将活细胞代谢分析纳入公司重点发力的生命科学技术开始,安捷伦正式踏入了细胞分析领域。此后,安捷伦又于2018年与2019年接连并购了艾森生物(ACEA)和微孔板检测领导企业 BioTek ,正式成立细胞分析部门。借助这些举措,安捷伦开始在生命科学、癌症研究、生物制药、免疫与细胞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借助多方位细胞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更有深度、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如今,安捷伦细胞分析事业部拥有极具优势的技术组合:流式细胞分析、微孔板检测、自动化成像以及细胞代谢分析,致力于在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质控整个生命周期中,为用户提供简单、精准、可靠的检测方案。通过活细胞动态和表型的实时测量,帮助研究人员充满信心地探索细胞奥秘,揭示独特的细胞生物学机理,发现创新药物靶点,推进临床前毒理学研究,并引领新一代免疫疗法开发。细胞潜力,始于分析。安捷伦首届细胞分析高峰论坛在前沿思维的激荡中告一段落,也为安捷伦细胞分析技术和团队吹响继续前行的号角。在细胞科研的夜空,安捷伦期待能够衬托出更多星星的闪耀光芒。参考文献[1] It appears that life first emerged at least 3.8 billion years ago, approximately 750 million years after Earth was formed.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9841/[2] 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是在哪一年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01601301800761404.html
  • 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生命分析分会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7月17日-18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承办,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计量测试学会、青岛市核酸快检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等协办的“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在山东青岛成功召开。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参会并报道。围绕着生命科学、环境和食品安全、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等学科领域,本次会议展示和交流了近年来分析测试领域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大会报告之外,本次会议开设了生命分析、环境与食品分析、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三个专题的分会报告,分别于7月17日下午和18日上午召开。其中,生命分析分会聚焦衍生化技术、外泌体检测、生物传感器、分子探针等技术,邀请了18位专家学者为大家带来精彩报告,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关注聆听。生命分析分会现场7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张新祥教授为大家带来报告《衍生化技术提高CEMS检测》,北京大学周江教授带来报告《SICRIT-MS用于各种样品中VOCs的原位质谱分析》,东北大学徐章润教授带来报告《高灵敏度的外泌体检测方法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罗细亮教授带来报告《抗污染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检测应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郭振昌先生带来报告《Orbitrap超高分辨率技术——蛋白质组学金标准》,北京大学刘小云研究员带来报告《基于高精度质谱技术的蛋白质修饰解析》,青岛大学石超教授带来报告《一体化核酸快检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南京工业大学陈小强教授带来报告《功能染料分子结构设计及在传感与成像领域应用》,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肖尧先生带来报告《利用先进测试技术让合成生物学引擎高速运转》,华南师范大学熊二虎研究员带来报告《新型纳米金球形核酸探针构建及其生物传感应用》。主持嘉宾为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和青岛科技大学罗细亮教授。7月28日上午,厦门大学朱志教授带来报告《基于空间限域的高性能生物传感》,上海中医药大学葛广波研究员带来报告《药物代谢酶特异性光学底物的设计研发及应用》,北京化工大学王卓教授带来报告《分子探针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李家练先生带来报告《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线形离子阱质谱系统QLIT-6610产品介绍》,南京大学应轶伦教授带来报告《空间选择性纳米孔道的构建与单分子电化学测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史文研究员带来报告《基于共轭调控的荧光探针研究》,武汉大学陈素明教授带来报告《化学驱动的脂质异构体深度质谱组学研究》,北京大学李鲜婵研究员带来报告《神经囊泡的电化学实时动态监测》。主持嘉宾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史文研究员和厦门大学朱志教授。生命分析分会会场部分专家掠影:
  • 科学家使用分析光谱的方式寻找外星生命
    科学家早已开始寻找地外生命的旅程,太阳系内有数颗星球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科学家认为远古的火星拥有液态水环境,因此生命也很可能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生命的痕迹。但也有科学家将视野投向太阳系之外,通过系外行星探测器的数据来发现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同时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发现系外生命存在的信号。   传统的光谱分析法可检测出系外行星大气环境,如果系外行星上存在液态水,那么它的光谱就会与众不同,诸如凌日法这样的系外行星调查途径有助于发现系外行星上的大气组成之谜。但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天文学家阿米特米斯拉和他的同事公布了一个新的调查方法,该技术依赖于一种被称为&ldquo 二聚物&rdquo 的物质,调查技术基于系外行星上的大气分子,通过这个方法,科学家可以发现诸如氧气等物质是否存在于系外行星的大气中。   当一颗行星通过其恒星盘面时,恒星光就会穿过其大气,并在茫茫宇宙中传播,直到被我们的望远镜所捕获,在滤光器上安装特殊的装置就可以调查某种特定的二聚物特征,目前科学家所设定的调查对象为氧气。米斯拉的研究团队中有一位天体生物学家,他的任务就是寻找基于氧气的外星生物,如果科学家观测到某个行星上具有较强的氧二聚体信号,那么就说明这颗行星上的大气中存在氧气,非常有可能存在光合作用的生物。   但是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需要新的望远镜技术来支持,目前美国宇航局最先进的望远镜要数哈勃空间望远镜,其继任者詹姆斯· 韦伯空间望远镜将在2018年10月发射升空接替哈勃望远镜,届时我们将获得更强大的观测能力,可以收集到遥远恒星及其行星系统的光谱数据,这对系外生命的调查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 岛津参加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
    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于12月17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规模超过以往各届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约2500人参加会议,收到稿件1300多篇。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会场入口写真为了促进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加强学者间的交流,强化学科交叉,本次大会共进行了247个报告,包括10位院士发表的大会报告,21个分会场的124个邀请报告与113个口头报告,以及1035个墙报。大会报告现场写真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开幕词,他提到生命分析化学是广泛的交叉学科,充分的学术交流是发展的前提,我国生命分析化学未来发展前景光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开幕词开幕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柴之芳院士、中科院武汉数理所叶朝辉院士、中科院武汉数理所叶朝辉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等10位院士在大会报告中做了精彩详实的演讲。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叶朝辉院士发表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发表大会报告 岛津公司积极参与并倾情赞助了本次大会。作为世界顶级分析仪器及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岛津公司自1875年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技术为社会做贡献”的创业宗旨,不断创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科技产品。岛津公司的分析仪器产品线齐全,涵盖常规的色谱、光谱以及高端质谱等全系列产品,可以满足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到脂类组学、糖组学等各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需要。 分会报告中,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资深专家刘麟博士做了题为“利用 Fab 区域选择性酶解技术快速定量分析复杂生物样品中的抗体类药物”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岛津超快速串联质谱仪LCMS-8060结合nSMOL技术快速分析抗体类药物的新技术,基于纳米表面限制性和导向性酶解抗体药物实现Fab区域的选择性酶解技术nSMOL proteolysis (nano-su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具有显著的优势,nSMOL技术能够有效对抗体药物Fab区域进行选择性酶解,从而降低了酶解产物的复杂程度,确保了高通量、高稳定性的抗体药物分析过程。特别是性能指标处于全面领先的岛津快速串联质谱仪LCMS-8060 与nSMOL技术结合,在快速分析抗体类药物方面可发挥出巨大威力,在抗体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研究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岛津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资深专家刘麟博士 岛津质谱中心李艳敏博士以《原位分子分布可视化时代》为题,介绍了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TRIO)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医学,药学,植物学和工学等领域的相关应用。iMScope TRIO前端搭载高分辨显微镜的MALDI源,后端为岛津独有的离子阱-反射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器(IT-TOF)。通过显微镜和质谱仪的精密融合,可以实现样品中局部分子分布可视化。通过高分辨,高质量精度的多级质谱分析(IT-TOF),iMScope TRIO不仅能够通过提取目标物在多位点的响应强度而成像,也能够对具有特征分布的未知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单次测定就可以得到目标物及其多种代谢产物的定位,定量乃至定性的信息,把科学研究提升到一个原位分析的层面。岛津质谱中心李艳敏博士作报告 岛津在本次大会上发表了两篇墙报,题目为《基于三维细胞球抗癌药物筛选方法的开发》、《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用于161种毒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此外,在岛津展台上实物展示了岛津技迩公司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用色谱柱和前处理工具。岛津展台吸引与会者与驻足交流 岛津技迩高效液相色谱仪用色谱柱和前处理工具 在大会首日晚上,岛津公司特意为所有与会者提供了一个盛大、活泼的交流平台。岛津分析仪器事业部兼大型分析仪器事业部部长吴彤彬先生发表致辞,他提到岛津不仅提供了品质优良的软件产品,还提供了各个应用领域的全面应对方案,从用户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结合岛津先进的分析技术,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一直以来对关注、支持岛津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感谢,预祝后续各个分会圆满成功。 岛津分析仪器事业部兼大型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部长发表致辞 闭幕式中南京大学朱俊杰教授代表主办方为岛津颁发金牌赞助商奖牌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药物分析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同期召开了“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仪器装置”等多场专题论坛,“药物分析”专题论坛共吸引了300余位业内人士的参加。   会议由南昌大学倪永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成孝教授联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淼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等专家为与会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倪永年教授 张成孝教授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淼研究员   报告题目:中药复杂体系分离分析新策略与方法   梁鑫淼研究员表示,其课题组将高通量制备、高通量SPE浓缩和正交分离三种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新的分离策略。该策略的应用有利于制备效率的提高、微量化合物和高纯度化合物的制备,对于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通量制备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复杂中药分为大量组成相对简单的小组分,使得后续分离较为容易,分离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该课题组以中等极性组分为例,发展了中药小组分的高效高通量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HPLC的高效性,快速将复杂样品切割为组成相对简单的小组分,简化了进一步的纯化分离,有利于制备效率的提高 四通道平行制备色谱的采用,将制备通量提高四倍,在短时间内制备出大量馏分,实现了中药小组分的高通量制备。   高通量浓缩技术是高通量制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反相液相色谱流动相中水的比例较大,使得这些小组分浓缩十分困难,成为制约整个制备过程的瓶颈问题。该课题组针对大量中药小组分的浓缩问题,通过SPE填料的选择、高通量SPE浓缩仪的设计、回收率的考察发展了基于SPE的高通量浓缩方法。该方法浓缩效率高,可一次实现48个馏分的浓缩,实现了中药小组分的高通量浓缩。   通过高通量制备获得大量的中药小组分,其中一些较为简单的组分可以在不同类型的C18或C8柱上通过二次制备获得纯化合物,但对于较为复杂或含有难分离化合物的组分,这种简单的二次制备很难获得高纯度的化合物。因此,梁鑫淼课题组发展了中药小组分的正交分离方法,选择与C18正交性好的色谱模式或色谱柱,一方面能够对中药小组分进行深入分析,更好地揭示中药的复杂程度 另一方面有利于高纯度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报告人: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   报告题目:毛细管电泳在生物分析检测中的新应用   毛细管电泳作为高效、快速、简单、低成本的微量分子技术在生物体(细胞、微生物)和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研究中具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和潜力。   屈锋课题组近年来进行了以下研究: 1)针对动物细胞的活性分析,建立了单细胞连续流毛细管电泳双波长检测分析方法和基于特异性染料的毛细管区带电泳细胞活性分析法 2)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大肠杆菌基因突变菌株,探索毛细管电泳在基因突变菌株研究中的新应用 研究了大肠杆菌与核酸适配体库的相互作用,以及毛细管电泳测定微生物表面电荷特征的方法 3)蛋白质与核酸适配体文库的相互作用评价方法,以及多种蛋白质适配体的毛细管电泳筛选方法对比研究 4)离子液与天然核酸和合成核酸的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表征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生物化学实验室   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具有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功能单元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被认为是本世纪的重要科学技术之一,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多年来,秦建华研究员所领导研究组围绕微流控芯片技术、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和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系统。   该研究组在已有的玻璃、石英、PDMS 和PMMA 等不同材料芯片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基于水凝胶的液塑PDMS 芯片制备技术,和以蜡疏水隔离及硝酸纤维素膜为特征的纸芯片制备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功能化微流控芯片平台。   据介绍,在发展平台技术的同时,该研究组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分子、细胞甚至动物水平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并逐渐形成系统和特色:1)构建了集成化芯片核酸分析系统 2)构建了规模集成化芯片免疫分析系统 3)构建了微流控芯片细胞学研究平台,包括细胞水平高内涵药物筛选平台,集成有肝微粒体生物反应器和电泳分离功能的药物代谢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图1)。4)以经典模式生物线虫为对象,建立了基于液滴和微泵阀控制的芯片模式生物药物筛选平台,用于神经退行性变疾病(帕金森病)研究。   报告人:广西师范大学赵书林教授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电泳在线衍生化学发光检测巯基类药物   赵书林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其课题组采用集成柱前和柱后反应器的微流控芯片,以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ABEI)和邻苯二甲醛(OPA)为衍生试剂,建立了微流控芯片电泳在线衍生化学发光测定巯基类药物的新方法。其详细考察了影响在线衍生反应、电泳分离和化学发光检测的各种因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化学发光检测四种巯基类药物(硫普罗宁、卡托普利、硫鸟嘌呤、6-巯基嘌呤)的检测限为8.9~13.5 nmol/L。该方法用于人血浆中巯基类药物,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9%,回收率为93.4%~101.6%。   报告人:桂林理工大学李建平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酶放大效应的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超微量土霉素   目前,分子印迹传感器由于检测原理限制,灵敏度一直较低,李建平教授将酶放大效应引入其中,制备了一种基于酶放大效应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该实验以土霉素(OTC)作为目标模板分子。分子印迹膜修饰在电极的表面,把土霉素分子通过与孔穴中功能位点的作用连接在分子印迹膜上。由于葡萄糖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土霉素(OTC-GOD 和OTC-HRP)存在空间位阻效应,部分孔穴只能识别OTC,而不能识别酶标记的OTC,因此李建平教授在检测之前引入了“掩蔽”这一步骤,以使所有的印迹孔穴全部被占据。然后将传感器在高浓度的酶标记的土霉素溶液中进行孵化,使得OTC-GOD(HRP)将OTC从置换出来。随着标记酶减少,分子印迹传感器在检测体系中的电化学信号将会明显降低。样品中土霉素的浓度与酶对溶液中底物催化反应导致浓度变化产生的电化学信号有直接关系,这就达到了利用酶放大效应提高分子印迹传感器灵敏度的目的。   报告人:兰州大学张海霞教授   报告题目:新型键合型聚赖氨酸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张海霞教授通过表面键合的方式将NCA-赖氨酸单体聚合到氨丙基功能化的硅胶上,合成新型聚赖氨酸固定相,并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通过与C18商业柱的色谱行为进行对比,评价了其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对苯系物,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以及强极性和亲水性小分子物质的色谱保留行为。并且该实验研究了流动相中水含量,缓冲溶液PH值,离子强度的不同对色谱保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赖氨酸固定相是反相和亲水混合作用色谱模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来自大同大学的冯锋教授、西南大学的袁若教授分别为大家作了“荧光法研究哮喘病人淋巴细胞膜上钠钙交换的异常表现”、“基于合金功能化的硅纳米纤维和凝集素-糖蛋白为复合固载基质的拟双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的专题报告。
  • 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之旅圆满落幕
    2016年12月17日,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规模超过以往各届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约2500人参加会议,收到稿件1300多篇。本次大会共进行了247个报告,包括10位院士发表的大会报告,21个分会场的124个邀请报告与113个口头报告,以及1035个墙报。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Beckman、Leica、SCIEX、Molecular Devices和Pall)集体隆重亮相,满结束了此次大会之旅。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开幕词,陈院士的讲话充满诗情画意,赢得听众们的阵阵掌声。陈院士指出生命分析化学是为了解复杂的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而形成的学科,充分的学术交流是发展的前提,我国生命分析化学未来发展前景光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会议的大会报告分别由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万立骏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梁文平研究员主持。开幕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柴之芳院士、中科院武汉数理所叶朝辉院士、中科院武汉数理所叶朝辉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等10位院士在大会报告中做了精彩详实的演讲。很多参会的学者都注意到,在会场展台区域,出现了一个大家并不熟悉的LOGO,那就是Danaher集团。此次是史上第一次Danaher生命科学平台五家公司Beckman、Leica、SCIEX、Molecular Devices和Pall一同参加行业会议。很多人到展台咨询,经我们介绍,并看到生命科学平台的综合产品目录,大家对Danaher有了了解,并纷纷表示,这么多家知名公司都在旗下,这个公司很厉害啊!分会报告中,SCIEX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杨益先生代表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案例,就丹纳赫集团生命科学平台做了介绍,并着重对各家公司在生物药领域的应用做了重点阐述。会后,有不少客户特意来进行进一步了解和沟通。在此,感谢广大用户们对丹纳赫集团和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大力支持!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青年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青年论坛”, 16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青年学者在本次论坛中做了精彩报告,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报告人:清华大学 张四纯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探针的质谱分析新方法研究   张四纯副教授介绍课题组设计了LTP探针离子源。用于字画上印章的质谱成像分析,区分了成分不同的印章。可以进一步将LTP探针成像技术用于生物组织和细胞的分子成像,获得重要生命物质的分布和含量信息。LTP探针作为样品剥蚀手段与ICP-MS结合进行微区原位的元素分析及元素成像分析。   报告人:华中师范大学 钟鸿英教授   报告题目:蛋白质翻译后脂修饰及脂质组学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钟鸿英教授主要报告了利用质谱分析手段研究膜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脂修饰、甘油三酯代谢通路及调控、化学污染物与肝脏脂肪组成、基于脂肪酸的微生物鉴定等内容。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聂宗秀研究员   报告题目:硝酸萘乙二胺:对小分子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新基质   聂宗秀研究员介绍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可以进行大分子的测定。课题组研究了适用于对小分子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的一种新型基质:硝酸萘乙二胺。   报告人:武汉大学 黄卫华教授   报告题目: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系统用于细胞培养及检测   黄卫华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实现了细胞的长期自动化灌流培养及胞吐分泌实时监测,为细胞生理状态下的实时探测提供了思路 构建了细胞通讯网络,为后续细胞信号传导研究提供了基础 多功能集成的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系统可为细胞研究提供了通用的平台技术。   报告人:福州大学 杨黄浩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基于石墨烯保护的信号放大核酸适体传感器   杨黄浩教授介绍了石墨烯在活细胞mRN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石墨烯保护的信号放大型核酸适体传感器、基于石墨烯的蛋白质水解酶检测方法等内容。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丽华研究员   报告题目:蛋白质印迹材料用于目标蛋白质的选择性富集   张丽华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蛋白质印迹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课题组采用水相体系制备出了对目标蛋白质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印迹材料。张丽华研究员介绍保持模板蛋白质构象稳定是制备印迹材料的前提,建议采用2种以上功能单体,非特异性吸附不可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部分抑制。蛋白质印迹技术仍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逯乐慧研究员做了题为“炭疽热标记物的分析”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教授报告了“A New General Platform for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Therapy”、北京大学赵美萍教授报告了“几种新型分子识别材料的构建及分析应用”、湖南大学李继山副教授报告了“信号放大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浙江大学苏彬研究员报告了“电化学纳米薄膜的量子化充放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徐国宝研究员报告了“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生命分析方法研究”、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报告了“Amplification Techniques for Ultrasensitive Bioanalysis”、南京大学刘震教授报告了“新颖硼亲和方法及其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刘笔锋教授报告了“单细胞刺激与分析的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前沿论坛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前沿论坛 聚焦生命分析化学前沿 把握最新科研动态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前沿论坛”,400余人参加了此论坛。12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部分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报告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庄乾坤教授   报告题目:分析化学学科发展趋势及基金申请注意事项   庄乾坤教授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关于项目“超项”、科学基金最新动向、申请项目评价等内容。   目前分析化学的财政投入已从1996年的570万增加到了2010年的12900万,2009年共有318家单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其中116家单位获得资助。目前自然科学基金的最新动态包括青年基金纳入人才基金板块,资助额度每项会降低18-20万,资助率逐步会提到30% 控制面上项目的资助率,增加资助额度,近两年会达到40万每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的评价将从申请项目的学术价值、申请项目将产生哪些广泛的影响、申请人的研究基础如何等方面来评价。今后的研究创新主要在于引入物理学新概念、新技术,创建分析仪器装置,瞄准公认的有影响的重大科学课题等。   报告人:湖南大学 王柯敏教授   报告题目:核酸分子探针和功能化纳米材料在生命体系分析应用中的一些进展   王柯敏教授介绍核酸分子探针与功能纳米材料是目前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课题组研究了核酸适体的筛选以及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主动靶向检测、针对肿瘤细胞核酸特异性适体的筛选、核酸适体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与活体成像。   王柯敏教授还介绍了介电泳技术在纳米组装、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利用介电泳技术可以通过改变频率、介质等参数实现颗粒或生物样品的组装分离和富集。通过表面化学修饰增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介电场中的正介电泳行为进行纳米组装。基于介电泳技术实现细胞在吞噬纳米颗粒前后区域性可控富集、功能化纳米颗粒标记后的病原菌的免洗脱、高灵敏检测等。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陈义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研制   陈义研究员介绍成像分析是化学分析的新前沿。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1987年由Knoll首先提出,是一种新型的有待发展的成像方法,可进行高通量生物微全分析。具有免标记、分析对象可以到200nm、溶剂任选、采用相对信号检测、灵敏度可达nmol/L、高空间分辨率等特点。SPRi可应用于蛋白质浓度范围分析、糖蛋白的选择识别、高通量反应等研究。   报告人: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   报告题目:纳米材料辅助热致化学发光传感器阵列识别蛋白质   张新荣教授表示热致化学发光目前还是一个非常冷门的研究领域,至今国内没有一篇相关的论文,全世界也只有二十几篇论文。张新荣教授课题组研究了蛋白质在6种不同的纳米基材料上的热致化学发光指纹图谱,实验发现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热致化学发光指纹图谱,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区分蛋白质混合物。同理,该方法也可用于区分细胞,如正常细胞与癌细胞。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刘买利研究员   报告题目: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从复杂生物体系到复杂生物分子   核磁共振(NMR)是以原子核自旋为探针的波谱学分析技术。NMR是复杂样品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复杂生物样品NMR分析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水信号的抑制、复杂体系中分子的识别和定量,特别是低丰度组分的识别,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高效测定、特别是原位测定技术,多元相互作用——共结合与竞争结合,瞬态结构与瞬态相互作用。   刘买利研究员介绍了利用饱和转移NMR差谱探索特异性检测配体-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动力学的NMR测定方法、蛋白侧链动力学与相互作用、多结构域蛋白与配体相互作用等内容。   报告人:南开大学 严秀平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离分析新方法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一类无机金属或金属簇中心与有机官能团通过共价键或者离子-共价键相互结合,共同形成的具有规则孔道或者孔穴结构的晶态多孔材料,是一种颇有发展前景的新颖吸附分离介质。目前,对MOF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MOFs的制备、表征、基本特性研究,MOFs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将MOFs用于固相微萃取、毛细管GC、HPLC、固相萃取、电化学传感等研究。   严秀平教授介绍了以MOFs为吸附剂的固相萃取与HPLC在线联用测定环境样品中的多环芳烃、不锈钢丝表面原位水热生长MOFs膜及其应用于SPME-GC-FID测定大气中痕量气态苯系物、以MOF-5为吸附剂的实地采样/富集-TD-GC-MS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痕量甲醛等内容。   报告人: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   报告题目:N-糖肽/糖链18O标记的定量糖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糖基化在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糖链定量和生理/病理紧密相关。杨芃原教授介绍在糖链标记研究中发现:一类切糖酶-糖苷内切酶可以在切糖链的同时,将18O水中的18O引入糖链的还原末端,实现糖链的18O标记。而标记上的18O非常稳定,即使进一步对糖链进行全甲基化也不受影响。基于该反应,发展出了全新的糖链定量方法——糖链还原末端18O标记技术,并利用两种标准糖蛋白的六种糖链考察了该方法的线性和重复性,实验发现该方法线性非常好,并且有很高的重复性。接下来将把该技术应用于各种疾病样品的研究以发现更多糖链的定量变化,为找到潜在的疾病糖链标志物打下基础。   报告人:南京大学 鞠熀先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   鞠熀先教授介绍电化学生物传感具有电子传递的普遍性、界面结构组装的可控性、快速易于微型化与器件化的优势。其研究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电荷活性中心难以打开、研究对象活性不易保持、生物大分子易污染测试探头、传感器的稳定性与灵敏度始终面临挑战。课题组主要研究了高灵敏蛋白质与DNA检测方法、量子点电致发光生物传感、生物纳米新技术与生物分析应用等内容。   报告人:山东师范大学 唐波教授   报告题目:分子与纳米探针用于细胞内活性组分的荧光成像研究进展   细胞内活性物质与功能研究一直是重要的前沿领域,而活细胞内小分子对细胞功能的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荧光成像是活细胞内分子动态原位分析的有效技术。分子及纳米探针用于活细胞分析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唐波教授介绍了基于组氨酸构建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单线态氧的检测及细胞内单线态氧的成像分析。   纳米生物复合体系的应用研究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纳米结构和生物分子的组装是其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组装的精确控制可以实现多种高级功能。唐波教授介绍双纳米金信标探针能够有效地抑制核酸酶切,在肿瘤细胞分析中能有效的防止假阳性。由于淬灭纳米金拥有高的猝灭效率,发光纳米金量子产率高、抗光漂白能力强,保证了双纳米金信标探针高效率的FRET,从而提高了分析测定的灵敏度。   此外,唐波教授介绍实验室设计搭建了微流控芯片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仪器平台,通过该仪器系统平台,结合实验室设计、合成的系列荧光探针,建立了细胞中O2-、H2O2活性氧自由基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识别与快速检测的新方法。利用FS荧光探针和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系统仪器平台可定量分析单个肝癌细胞内的H2O2。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周明研究员   报告题目:POCT——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   体外诊断技术是建立在各种生物化学分析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基础之上,是目前各热门研究领域,如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光学、电化学、微流控技术等的一个应用指向目标。2009年体外诊断仪器全球市场约400亿美元。   周明研究员介绍POCT是指在医疗服务现场,或者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身边,由未经临床检验医学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或在家中由患者本人进行的医学测试。适用于时效性强或需要多次测量的项目,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综合成本低的特点。POCT是最近十几年在体外诊断技术领域和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被很多生物分析研究科学家时常提到的一个概念。   POCT的发展经历了由定性到定量,由电解质分析和免疫分析到分子诊断,由单一项目到多个项目联检,检测环境更加多元化,由孤立测试装置到短程、中程到长程通讯及网络连接。目前,POCT可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病、激素、电解质、传染性疾病、药物滥用的检测。   此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邹汉法研究员做了题为“基于功能纳米材料在生物样品分离鉴定方法学研究”的报告,北京大学夏斌教授做了题为“Domain-Swapping asa Mechanism to Lock the Active Conformation of SARS-CoV Main Protease”的报告。
  • 中科院化学所:立足分析化学,为生命科学奠定基础
    上世纪50年代起,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让生命科学走进了分子时代。作为我国分子科学研究的先锋,中科院化学所较早时期即瞄准了生命化学的前沿,敢为人先地开展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化学分析工作,为生命过程化学本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以分析化学为基础  中科院化学所生命科学分析研究始于分析化学的牢固基础。六十年来,化学所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历经多次变迁,最终确定以生命科学为研究对象,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  据化学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形式上,分析化学的发展双轨并进,一是依托于分析专业研究队伍的集中发展,二是寓于其他学科的分散发展。  建所初期,以分析化学为中心的研究单元立足无机化学,属无机分析方向。而有机分析最早隶属于有机合成,直到1960年前后并入分析单元,两个方向合称为“分析化学研究室”,由梁树权先生领衔。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分析化学研究室逐渐发展完备。当时,科研人员们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开展了多项前瞻性创新研究。  1985年,随着化学所撤销研究室建制,分析室分散为组,两年后复建,并于1989年更名为“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研究室”。  在业内科学家们看来,该研究室较早部署了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为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活体电分析示意图  毛细管电泳的先驱  对从事分析化学的研究人员而言,生命分析化学的难点在于,从相对简单的无机分析体系转至复杂生命体系样品的研究。首当其冲的便是分离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该研究室研究员竺安便开始思考生物大分子的分离问题。“生物大分子相对慢的扩散速度,会限制它们在色谱过程中的分离效率,但在电泳过程中却正好相反,分子越大、扩散系数越小,电泳分离的效率反而越高。”当时,竺安敏锐地意识到了毛细管电泳将在生命分析化学上大有可为。  于是,当毛细管电泳尚未引起国际权威分析化学专家注意的时候,化学所在竺安的带领下,开始了毛细管电泳的探索,成为毛细管电泳研究的先驱。  如今,毛细管电泳已经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的利器,人类的科技到20世纪末才能测定分子庞大、结构复杂的人类和动物基因的DNA序列,靠的正是这一技术。毛细管电泳研究也在化学所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化学所成为我国此领域研究的中心之一。化学所研制低温毛细管电泳仪  瞄准生命科学前沿  2009年,“中科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群体”也在这里诞生。科研人员敢为人先,将生命分析化学推向更高层次,并极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  十多年来,毛兰群课题组创新性地发展了系列活体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实现了模型动物的活体原位和活体在线分析,进而展开了诸如脑缺血和耳聋等神经生理和病理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探索。  陈义课题组在毛细管电泳、色谱及其与质谱联用等活体分离分析方法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建立了针对活植物、活昆虫直接取样的超痕量分析方法。生物分子真实生理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平台也随之发展起来,包括免标记、可仿生的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方法等。基于此方法,他们自主研制了商品样机和软件工作站,能用于约两千个识别反应的同时监测。  同时,马会民、方晓红、王树、高明远等课题组也系统地开展了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创新研究,例如,他们创制了结合STED超分辨成像、扫描探针成像和质谱成像等三大成像技术的高分辨化学成像系统。部分成果可用于重大疾病标志物的快速分析和药物等研究。  此外,细胞质谱测定技术、亲和色谱技术、脂质组学研究、氢氘交换质谱等新的生命科学分析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活体分析化学是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虽然备受关注,但是系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急需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未来,化学所活体分析化学研究将依据化学与生命交叉研究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展活体分析化学新原理和新方法的前沿探索。
  • 2030年全球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市场将达1304.7亿美元
    根据某国外市场研究报告,预计2030年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304.7亿美元,在预测期内以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市场研究范围: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炼油、临床和食品加工实验室,用于分析目的。这些工具有助于样品成分测定和分析。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广泛用于多个行业,包括实验室、医院、诊所、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用于评估和确定成品和原材料的含量和质量。同时,在医院场景,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则主要通过分析医疗样本来准确检测疾病。属性详情2030年市场规模130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7%基准年份2021年预测期2022-2030历史数据2020年预测单位十亿美元调研覆盖范围营收、竞争形势、增长因素和趋势调研分类产品类型、应用、终端用户地理范围北美、欧洲、亚太和世界其他地区(RoW)主要市场驱动因素食品安全和质量需求的增加,蛋白质组学市场的快速增长医疗行业中新生命科学仪器公司的快速增长生命科学与分析仪器市场竞争分析近些年,为了加强其在分析仪器和生命科学市场的地位,生命科学与分析仪器制造商采用各种策略来扩大其业务并提高利润,如收购、合资、合作、合并和新产品引进等策略。本文所述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珀金埃尔默(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丹纳赫(美国)赛默飞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美国)凯杰(德国)岛津公司(日本)BD(美国)默克公司(德国)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市场动态市场驱动因素市场拓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是生命科学中分析仪器使用的日益增加和新医疗器械公司的快速创建。随着研究和开发领域的发展和扩大,预计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市场还将不断增长。分析仪器在各个行业都有巨大的需求,部分原因是消费者对安全优质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蛋白质组学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市场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政府通过为公司提供财政激励措施来支持研发,以改进其分析仪器。这些因素支撑着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市场的发展。市场局限性据预测,生命科学和分析设备行业的发展将受到仪器成本上升、公众健康意识不足以及其他潜在替代品可获得性的阻碍。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市场新冠肺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分析仪器和生物科学市场。制造公司暂时关闭和与病毒有关的焦虑情绪日益加剧,阻碍了市场扩张所需的条件。新冠肺炎对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毁灭性影响则进一步增加了对此类技术的需求。生命科学与分析仪器细分市场驱动因素分析1、按类型由于NGS技术在DNA测序方面的优势,可以显著提高测序通量并减少片段克隆技术的需求,预计下一代测序(NGS)将在预测期内以显著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此外,由于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和越来越容易获得较便宜的测序平台,预计生命科学仪器的市场将在预测期内上升。2、按应用2019年,生命科学仪器应用市场主要由研究应用部门主导,越来越多的研究研究、基因组研究领域融资的增加,以及实验室自动化和机器人集成的持续趋势,都是研究应用领域巨大市场份额的促成因素。3、按终端用户在研究期间,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部门预计将大幅扩张。生命科学与分析仪器市场区域分析预计美国将占据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的最大市场份额,这可能归因于癌症等慢性病和其他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增加。美国人口老龄化和诊断系统技术进步也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行业的崛起。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数量的增加以及蛋白质组学的出现都对产业增长做出了贡献。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市场受到高端研究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需要具有高通量的可靠仪器。预计在整个预测期内,欧洲的科学仪器销售比例将位居第二。欧洲分析设备市场的爆炸性增长可归因于英国和德国等国新兴的制药和生物技术部门。公众意识的提高、临床试验以及学术和研究机构的影响推动了欧洲实验室分析工具市场的发展。亚太地区的生命科学和分析仪器行业预计将快速增长。由于癌症、糖尿病和艾滋病毒等慢性病的增加,该行业有望在未来得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扩展和研究机构的增加意味着实验室分析设备的市场将飙升到新的高度。生命科学仪器将继续在整个非洲和中东地区发展。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和其他中东国家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主导该地区市场。
  • 地底深处的生命探索——矿物中的化学反应分析 | 前沿应用【下篇】
    发现地底生命的关键——矿物在发现生命的轨迹【上篇】——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点击链接查看文章)中,我们了解了古生物化石中的碳元素对探究生命存在的重要作用。除了碳元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办法探索远古生命的存在呢?其实地质学体系中的矿物也是发现生命的关键,科学家把通过研究矿物中发生过的化学反应,以寻找地底微小生命存在的痕迹。埃里克埃里森是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显微拉曼光谱实验室的管理员和应用,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利用拉曼光谱来分析从地底深处采集的岩石样本,研究其中的矿物成分、结构和相互关系,从而了解那些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地底,生命是如何演化发展的。埃里克埃里森(Eric Ellison)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探寻地底生命的生存环境铁遇水生锈的化学反应再普通不过了,然而在矿物中,这样的化学反应就有可能为地底生命创造适合的生存环境。埃里森就是通过这些反应来探寻地底生命的存在痕迹,他主要研究的是橄榄岩中的矿物。橄榄岩是一种存在于地幔中的岩石,在地球深处高温、高压和缺氧的环境下形成,这与地表多水且低温的环境相去甚远。当这些岩石通过地质活动移动到地球表面时,会与环境发生反应,这个过程称为“蛇纹石化作用”。“这些岩石的化学反应就像生锈”埃里森形象地表示。“橄榄岩中的矿物富含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导致铁被氧化,水则被分解并释放出氢气。对于寄生在岩石中的细菌以及古生菌类单细胞微生物来说,氢气就是它们的能量来源,它们能够将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 终转化为自身所需要的能量。通俗的来说,这些细菌及单细胞生物是以气体为食。当我们发现岩石的矿物中发生过这些化学反应,就意味着微生物很有可能存在过。地底矿物-水晶(图片来源:Pixabay)研究矿物成分的绝佳工具——拉曼光谱既然知道了矿物中的反应是探寻生命存在痕迹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判断这些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过呢?“拉曼光谱能够告诉我们矿物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变化,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判断岩石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一反应环境是否适合微生物的生存。”埃里森如是表示。埃里森将岩石切割成透明薄片放置在显微镜下,然后使用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 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成像分析。LabRAM HR Evolution的焦长为800mm,在单级拉曼光谱仪中具有高的光谱分辨率,能够在亚微米尺度对矿物进行表征,获得高质量的拉曼光谱成像图和精细的峰位信息,同时还可对矿物进行2D和3D共焦成像。由此,研究人员能够在微观尺度了解矿物是否曾经被“消耗”过。注:如需了解该研究中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及使用问题,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留言,我们的技术专家会尽快联系您进行答疑解惑。“拉曼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技术,它对晶体结构非常敏感,可以展示出矿物结构。科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来判断相关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过,从而破译深层地下找到的岩石如何为微生物生命创造栖息地。”下图就是利用拉曼光谱确定的透明岩石薄片中各种矿物的分布情况,这片已经部分蛇纹石化的岩石来自阿曼的萨梅尔蛇绿岩。拉曼光谱分析岩石薄片中各种矿物得到的高质量拉曼光谱图除此之外,拉曼光谱还能帮我们识别隐藏的稀少且细小的矿物。揭示能量流动的秘密——行星的生命痕迹生命的探寻总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远古生态系统是否存在过?是否普遍的存在?其中有多少可供生命利用的能量?拉曼光谱正在为我们一步步揭开谜底。除了研究地底深处的岩石,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揭秘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类似的岩石宿主环境。除了橄榄岩等矿物的研究,埃里森就开展了名为 "推动生命的岩石(Rock Powered Life)"项目,致力于揭示从岩石圈(地壳和地幔)到生物圈的能量流动机制。该项目由NASA的天体生物学研究所支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寻找其他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迹。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显微拉曼光谱实验室中使用的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拉曼光谱仪生命轨迹探寻的方式并不局限,从之前介绍过的南冰下湖沉积物研究(点击链接查看文章),到上篇中化石的研究(点击链接查看文章),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那些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变而形成的生命载体——岩石,来寻找生命遗迹。在如今气候日益恶化的环境下,这一探索也许能为我们探寻人类发展的进程给出可供参考的案例。至于如何为人类发展给到可供参考的信息,欢迎在往期文章中寻找答案。今日话题矿物研究无论是在生命科学还是考古、地质,抑或是珠宝行业等等,都是重要研究课题,你在科研中又研究过哪些新奇有趣的矿物呢?留言分享给大家吧,我们会在下一篇前沿应用中将您的研究分享给大家,点赞人数多的还可获得星巴克咖啡券一份噢~ 点击查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发现生命的轨迹——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 | 前沿应用严峻环境下的自救——探寻端气候下的生命存续 | 前沿应用【上篇】牛津大学开创单细胞水平微生物代谢研究新方法|海外用户简讯复旦巧用增强拉曼“识”雾霾 | 前沿用户报道瞪你一眼,就能“看透”你 | 用户动态青岛能源所实现毫秒级单细胞拉曼分选,"后液滴"设计功不可没|前沿用户报道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探究细胞色素c在活性界面上的电子转移新型荧光探针——细胞膜脂变化无所遁形!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HORIBA Scientific更多信息。
  • 2017全球实验室分析及生命科学仪器市场预计增4.5%
    日前,SDi发布了最新的实验室分析及生命科学仪器行业最新评估报告。该报告给出了2011-2016年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情况,并根据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对2017年给出了预测。  根据报告内容,2016年全球实验室分析和生命科学仪器行业规模达500亿美元,比2015年实现了更大的收益,这里所指的分析和生命科学仪器行业包括色谱、质谱、分子光谱、原子光谱、生命科学、表面科学、材料表征、实验室自动化和软件、通用分析技术、实验室设备等。  报告分析到,2016年政府和学术投资仍有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新举措依然促进了增长。私人组织的需求好坏参半,在科研到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制药和生物技术的客户对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研究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加。价格下降的问题对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矿产行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过,半导体、电子和非传统的能源产业却是工业市场的亮点。2016年,应用市场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总的来说,分析和生命科学仪器以及实验室产品市场,包括售后市场和服务,在2016年增加了4%(相比2015年)。  “对于目前500亿美元的实验室分析和生命科学仪器市场,2017年的增长很可能会接近4.5%,” SDi的咨询副总裁Mike Tice说,“虽然很难预测新一届美国政府,以及英国脱欧和即将到来的选举对市场的影响,但我们相信有很多增长的机会,特别是生命科学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应用市场。”
  • 安捷伦科技宣布重组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部
    2009年9月2日,安捷伦科技(NYSE: A)宣布将其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部分为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两大部分。此次结构上的调整体现了这两个部门的巨大增长潜力,同时保持安捷伦科技在生物分析领域的领先地位。   Mike McMullen 晋升为安捷伦科技高级副总裁负责化学分析事业部。同时,Nick Roelofs 晋升为安捷伦科技高级副总裁负责生命科学事业部。Mike McMullen 和Nick Roelofs 为原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部的副总裁兼总经理。   安捷伦科技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ill Sullivan指出:“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部中创建两个独立的业务部门反映出安捷伦科技将满足于不同领域客户的需求,以及安捷伦将致力于全面服务生物分析市场。”   今后,安捷伦科技将由三大业务部门组成:电子测量,化学分析和生命科学。
  • 发现生命的轨迹——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 | 前沿应用
    不少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古生物化石,因其稀少且价格昂贵而具有价高的市场价值。但在科研人员的眼里,这不是一块具有"市场价值"的“稀有石头”,而是通往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索通道。然而,在这种稀有的、不可再生的、形成于人类史前地质时期的生物和活动遗迹中,有什么是科研学者们探寻的?这一连细胞内部的细胞质等物质都已消失,DNA痕迹也荡然无存的石头内部,还有什么能够证明生命曾经的存在?也许是细胞壁?又或者,是细胞壁中的碳?图片来源:Pixabay地球早期生命的探寻科学家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甚至有一些迹象表明,早在38亿年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了。然而,如何找到这些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呢?其实我们已经找不到几十亿年前活着的生命了,因为它们早已被分解为各种化学元素。但科学家们也并非毫无办法,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古老的岩石——这一早期地球的唯一记录,来寻找这些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图片来源:Pixabay查亚和他的同事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寻找答案,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元素、化学特征及其同位素丰度能够证明生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安德鲁查亚辛辛那提大学的地质学教授,专注于古生物学--古代生命的研究生命的标识——碳为什么科学家们要寻找化石遗迹?因为化石中不仅充满了因岩石和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矿物,还存在细菌细胞壁所留下的碳特征。虽然细胞的内部早已被大自然吞噬了,与之相随的DNA痕迹也荡然无存,但由碳分子组成的细胞壁有时会被保存下来,所以碳也是表明生命存在过的化学特征之一。像查亚这样的科学家就把那些他们认为已经足够古老、且有早期生命证据的岩石带回实验室,将这些岩石标本切割成仅有人类头发丝厚度的薄片,然后分析这些切片以寻找微小细菌的存在。存有化石的岩石要知道,细菌存在的痕迹非常不明显,一个很大的细菌细胞也仅为人类头发丝宽度,它的长度从几微米到一百微米不等。细菌的形状通常也很简单,呈棒状或球状,并没有很多可供识别的特征。面对如此细微的细菌痕迹,地质学家如何让人们相信他们发现的确实是一个曾经活着的生命的化石?他们需要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而生命体化石成分中的碳原子就是这样的证据。图片来源:Pixabay识别化石中的有机碳我们已经知道化石中的碳原子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识,然而,如何验证化石中的有机碳呢?查亚使用拉曼光谱仪来识别化石,他使用的是HORIBA 的T64000三光栅拉曼光谱仪。“你可以把含有化石的岩石薄片放在拉曼光谱仪搭配的显微镜物镜之下,把激光聚焦在上面,通过显示的光谱,我能知道细菌是否存在有机碳。”利用仪器进行的拉曼光谱成像, 能对材料空间定位,终能绘制出一张地图,地图上显示棕色的地方,就是细菌中具备碳特征的部位。由此得出化石中是否曾经存在过生命。还可以利用T64000制作三维地图,因为球形细菌中的有机碳球很难用显微镜下的二维图片来展示,而三维地图可以。HORIBA T64000高性能拉曼光谱仪注:如需了解该研究中HORIBA T64000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及使用问题,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资深工程师将为您答疑解惑。寻觅地球之外的生命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历史,这也促进了其他行星上生命的探索。目前的火星探索——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发射于2012年, 主要是为了寻找可能存在过生命的环境——有液态水存在的地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环境, 进而探索其地质情况, 以寻找早期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一任务很可能在下一次火星探测任务——火星 2020计划中完成,那时候,收集到的样本将被带回地球实验室进行研究。除了火星,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木星。图片来源:Pixabay为何寻找地球外的生命?科学家们认为这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我们可以把我们有关早期地球的知识, 应用于其他行星, 特别是火星, 因为火星与地球相似,甚至可以认为, 几十亿年前的火星也许就像地球一样。“如果我们发现了火星或太阳系其他地方存在过生命的证据,而这些生命又拥有跟地球上生命相同的生物化学规律,那意味着:我们很可能拥有共同的起源。由此表明:生命其实很容易进化,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生命。”。查亚如是认为。图片来源:Pixabay除了乘坐飞船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之外, 宇宙中还有什么?也许是生命的化学特征?也许是单细胞类型的生物?也许古老的地球也曾经存在过这些生物?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许多科学家探寻其他星球的原因,人类对于地球历史和宇宙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对人们来说,这样的探索是一个挑战,无论是从宇宙的星球还是从远古化石中的碳元素,然而这样的探索却永不会停止.今日话题古生物的发现与研究是一件辛苦却也颇具趣味的事情,其实很多科研工作也都是如此。如果您正在从事的研究跟古生物有关,可以留言分享您科研中有趣的地方;又或者您有对古生物研究感兴趣,有推荐的书籍电影,欢迎留言分享~我们会在今日话题发布后的三个工作日内,为点赞数高的读者送出星巴克咖啡券一份~ 点击查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 生物传感器,让人工智能真正活过来|国际用户简讯牛津大学开创单细胞水平微生物代谢研究新方法|海外用户简讯解一颗石榴石,梦回千年“海上丝路”|光机所考古中心前沿用户报道瞪你一眼,就能“看透”你 | 用户动态青岛能源所实现毫秒级单细胞拉曼分选,"后液滴"设计功不可没|前沿用户报道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探究细胞色素c在活性界面上的电子转移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咨询相关技术服务。
  • 发现生命的轨迹——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 | 前沿应用
    不少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古生物化石,因其稀少且价格昂贵而具有价高的市场价值。但在科研人员的眼里,这不是一块具有"市场价值"的“稀有石头”,而是通往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索通道。然而,在这种稀有的、不可再生的、形成于人类史前地质时期的生物和活动遗迹中,有什么是科研学者们探寻的?这一连细胞内部的细胞质等物质都已消失,DNA痕迹也荡然无存的石头内部,还有什么能够证明生命曾经的存在?也许是细胞壁?又或者,是细胞壁中的碳?图片来源:Pixabay地球早期生命的探寻科学家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甚至有一些迹象表明,早在38亿年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了。然而,如何找到这些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呢?其实我们已经找不到几十亿年前活着的生命了,因为它们早已被分解为各种化学元素。但科学家们也并非毫无办法,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古老的岩石——这一早期地球的唯一记录,来寻找这些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图片来源:Pixabay查亚和他的同事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寻找答案,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元素、化学特征及其同位素丰度能够证明生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安德鲁查亚辛辛那提大学的地质学教授,专注于古生物学--古代生命的研究生命的标识——碳为什么科学家们要寻找化石遗迹?因为化石中不仅充满了因岩石和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矿物,还存在细菌细胞壁所留下的碳特征。虽然细胞的内部早已被大自然吞噬了,与之相随的DNA痕迹也荡然无存,但由碳分子组成的细胞壁有时会被保存下来,所以碳也是表明生命存在过的化学特征之一。像查亚这样的科学家就把那些他们认为已经足够古老、且有早期生命证据的岩石带回实验室,将这些岩石标本切割成仅有人类头发丝厚度的薄片,然后分析这些切片以寻找微小细菌的存在。存有化石的岩石要知道,细菌存在的痕迹非常不明显,一个很大的细菌细胞也仅为人类头发丝宽度,它的长度从几微米到一百微米不等。细菌的形状通常也很简单,呈棒状或球状,并没有很多可供识别的特征。面对如此细微的细菌痕迹,地质学家如何让人们相信他们发现的确实是一个曾经活着的生命的化石?他们需要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而生命体化石成分中的碳原子就是这样的证据。图片来源:Pixabay识别化石中的有机碳我们已经知道化石中的碳原子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识,然而,如何验证化石中的有机碳呢?查亚使用拉曼光谱仪来识别化石,他使用的是HORIBA 的T64000三光栅拉曼光谱仪。“你可以把含有化石的岩石薄片放在拉曼光谱仪搭配的显微镜物镜之下,把激光聚焦在上面,通过显示的光谱,我能知道细菌是否存在有机碳。”利用仪器进行的拉曼光谱成像, 能对材料空间定位,终能绘制出一张地图,地图上显示棕色的地方,就是细菌中具备碳特征的部位。由此得出化石中是否曾经存在过生命。还可以利用T64000制作三维地图,因为球形细菌中的有机碳球很难用显微镜下的二维图片来展示,而三维地图可以。HORIBA T64000高性能拉曼光谱仪注:如需了解该研究中HORIBA T64000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及使用问题,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资深工程师将为您答疑解惑。寻觅地球之外的生命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历史,这也促进了其他行星上生命的探索。目前的火星探索——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发射于2012年, 主要是为了寻找可能存在过生命的环境——有液态水存在的地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环境, 进而探索其地质情况, 以寻找早期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一任务很可能在下一次火星探测任务——火星 2020计划中完成,那时候,收集到的样本将被带回地球实验室进行研究。除了火星,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木星。图片来源:Pixabay为何寻找地球外的生命?科学家们认为这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我们可以把我们有关早期地球的知识, 应用于其他行星, 特别是火星, 因为火星与地球相似,甚至可以认为, 几十亿年前的火星也许就像地球一样。“如果我们发现了火星或太阳系其他地方存在过生命的证据,而这些生命又拥有跟地球上生命相同的生物化学规律,那意味着:我们很可能拥有共同的起源。由此表明:生命其实很容易进化,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生命。”。查亚如是认为。图片来源:Pixabay除了乘坐飞船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之外, 宇宙中还有什么?也许是生命的化学特征?也许是单细胞类型的生物?也许古老的地球也曾经存在过这些生物?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许多科学家探寻其他星球的原因,人类对于地球历史和宇宙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对人们来说,这样的探索是一个挑战,无论是从宇宙的星球还是从远古化石中的碳元素,然而这样的探索却永不会停止。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召开 八院士齐聚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加深学者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科交叉,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于2010年8月2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会议现场   在大会开幕式上,大会组织者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会议的筹办情况,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840余篇,报名参会人数超过1200人,会议规模超过以往。大会得到了安捷伦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岛津、沃特世、大连依利特等多家国内外著名仪器厂商的赞助。 刘虎威教授  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庄乾坤教授致开幕词,他表示,与前两届会议的举办宗旨一致,本次会议仍然以自由研讨的形式,让思想撞击出火花,使创造力突涌,集小智为大智,化零散为整体,逐渐形成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独特战略发展思路,壮大具有特殊战斗力的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队伍,开创生动活泼的生命分析化学研究新局面。 庄乾坤教授致开幕词   我国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的八位著名院士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作了重要的大会报告。北京大学庄乾坤教授和邵元华教授主持了院士论坛环节。 邵元华教授主持院士论坛环节   报告题目:生命活体分析-核成像技术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柴之芳院士   柴之芳院士表示,核成像技术就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有力武器之一。用于生命成像研究的核方法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基于x射线发射的成像技术,以及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成像技术等。   柴之芳院士在报告中重点叙述了以PET为代表的核成像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并结合中科院高能所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性地介绍核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最新进展。   报告题目:细胞图案化、计数及其区分的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陈洪渊院士   近年来,活体细胞固定化的研究,在涉及生命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受到极大关注,诸如系统生物学、生化分析、毒理监测、临床诊断和公共卫生等等。在电化学传感器、微流控技术及细胞图案化等研究领域,构建各种利于细胞粘附的生物界面用于完整活体细胞的研究巳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陈洪渊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其研究组在细胞图案化,细胞计数及其区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1)提出了一种利用化学镀金结合电化学刻蚀构造Au/PDMS图案基底以实现细胞图案化的新方法 此外,结合微流控体系在PDMS基底构建纳米银模板图案,成功地用于有效介导具有时空选择的细胞的固定。(2)基于PDMS-PDDA薄膜和APBA修饰的多壁碳管对细胞的固定作用,我们分别构建了两种细胞电化学传感器。(3)设计并研制成一种用于细胞计数及其区分的芯片装置。   报告题目:生物计算逻辑体系在生命分析化学中应用的前景   报告人:第三世界科学院董绍俊院士   以硅片为基础的计算机因其集成电路的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而妨碍发展。近期科学家们已开始利用DNA计算来创造生物计算机,DNA逻辑门作为DNA计算的基础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分析化学工作者,围绕当前科技发展,从学科交叉角度,不断研发出简单实用的DNA逻辑门,将是进行DNA计算以及未来DNA计算机的最根本前提。   董绍俊院士介绍到,其课题组利用适配体控制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输出,制备出适配体逻辑控制(NAND逻辑门)的生物燃料电池,可作为自我供电的、智能的适配体逻辑传感器。它能逻辑确定样品中两种目标物是否同时存在。另一方面,将生物燃料电池和密码锁相结合,其课题组进一步制备了一种新的生物计算安全体系,它具有模拟密码锁的功能。其特点是,能自我供电,并且可重复利用。这项研究有利于模拟和设计自然信号的传导,新陈代谢和基因调控体系。   报告题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物指示物的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江桂斌院士   江桂斌院士在其报告中首先提出,过去 10 年间,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特别是色谱与质谱技术的进步,若干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Emerging Chemical Contaminants)被分离和鉴定出来。这些污染物所导致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新型污染物通常浓度较低、组分复杂,而且干扰物质较多,因此,对分析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发展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分离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出路。   近年来,江桂斌院士所在的课题组在新型污染物的筛选及识别技术方面已开展了一些工作,通过三种不同的技术途径筛选到一些新的污染物并开展了有关毒理学的前期研究:(1)基于化合物定量结构-物化性质相关模型(QSPRs) 对环境中新型PBT物质的鉴别。(2)基于质量平衡关系筛选和鉴别新型污染物。(3)生物效应引导的新型污染物识别方法。   江桂斌院士表示,其课题组通过将多维化学分析与毒性测定仪器相结合,已研制出用于EDA 的成组毒理学分析仪(Integrated Toxicology Analyzer),并建立了以发育神经毒性为检测终点,环境样品中溴代阻燃剂等复合有机污染物的毒性筛选及识别方法。   报告题目:DNA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及其分析应用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   近十年来,科学家发现由几个到几十个贵金属原子构成的纳米簇表现出强的依赖于尺寸的荧光发射,并将其发展为一类新型的荧光物质。这些新型荧光团在很多研究领域如光学分析、单分子研究、纳米器件中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汪尔康院士向与会者汇报了其课题组在当前的工作中,发现一种单链寡聚核酸(dC12)保护的荧光银簇,其荧光可被Hg2+离子高选择和灵敏地淬灭。基于此,他们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Hg2+离子检测方法,并尝试在杂交DNA双链里进行银簇合成,设计了包含有一个额外的胞嘧啶环的杂交双链DNA为合成模板进行荧光银纳米簇合成,发现荧光银纳米簇的形成对杂交DNA双链中胞嘧啶环附近碱基序列有高度依赖性,可以识别单碱基的差异,成功识别了一种典型的单碱基突变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联合PCR基因体外扩增方法,有望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另外,汪尔康课题组还尝试利用银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来研究DNA-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几种药物分子(包括抗癌药物、染色剂等)和DNA的相互作用为模型体系,对银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分析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和验证。   报告题目:新仪器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   姚守拙院士向大家介绍了其实验组基于非质量响应液相压电传感理论和技术,开发了压电微生物传感器,用于血液、体液中微生物的快速培养和检测,旨在通过病原体的快速检出,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延缓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   此外,针对传统传感器有线有源的缺陷,根据磁致伸缩原理,其实验组研制出无线磁传感测定仪,应用于癌细胞和细菌生长等实时监控。   报告题目:DNA单碱基突变的压电与电化学检测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俞汝勤院士   俞汝勤院士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检测DNA单碱基突变的压电与电化学传感器设计。杂交与等位特异性探针的连接反应可在传感界面或在均匀溶液相中进行。在传感界面上修饰巯基标记的寡核苷酸捕获探针与目标基因突变位一侧互补,与另一侧互补的标记的寡核苷酸检测探针配合,以目标基因为模板,利用连接酶介导捕获探针与检测探针的连接反应,结合热变性处理,是实现目标基因的单碱基变异的区分的最基本途径。   用纳米金标记的检测探针或末端生物素化的检测探针将保留于传感器表面,直接提供质量变化信号或利用亲合素化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产生难溶沉淀,扩增质量变化信号。在均相溶液中进行杂交与连接则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捕获探针,最终借生物亲和配合物的形成将检测探针导向压电传感界面。   采用电化学传感时,以二茂铁标记的寡核苷酸检测探针提供检测信号并设计使捕获探针与检测探针两端序列互补,连接的捕获探针与检测探针将形成分子信标(MB)发夹结构,有效提高二茂铁标记的电化学反应效率改善灵敏度。MB技术亦可直接用于单碱基突变电化学传感器设计。特别是在均相反应中综合运用DNA聚合酶与连接酶完成二步连接反应后,再在界面传感中采用MB技术进一步优化电化学检测。   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进展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   张玉奎院士在其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发展的多种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   在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方面,发展了基于多维阵列液相色谱的通用型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技术 一次运行可去除58 种高丰度蛋白质,并将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数目提高2 倍以上。此外,还发展了基于蛋白质印迹材料的高丰度蛋白质选择性去除技术和基于蛋白质均衡器技术的降低蛋白质丰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利用上述策略,均显著提高了低丰度蛋白质的鉴定能力。   在低丰度蛋白质富集方面,研制了多种固载金属亲和色谱材料,包括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材料、聚合物颗粒和介孔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气溶胶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球,实现了磷酸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此外,还研制了亲水材料和硼酸功能化材料,实现了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   在多维多模式液相分离方面,研制了多种固定化酶反应器,实现了蛋白质组的在线快速酶解。研制了多种色谱柱和毛细管等电聚焦柱,提高了蛋白质和多肽分离的柱效和分辨率。建立了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和多维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 通过与样品预处理或在线酶解的集成,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分析通量,而且提高了蛋白质鉴定的可靠性。   在质谱高灵敏度鉴定方面,合成了新型磁性微纳米材料,提高了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对蛋白质鉴定灵敏度。发展了针对磷酸化肽的衍生技术,可不经过富集,直接实现磷酸化肽的高灵敏度鉴定。此外,还建立了多种质谱数据处理新方法。   除八名院士作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举办了分场讨论会,包括“青年论坛、生物纳米技术、食品分析、海外学者论坛、组学分析、临床分析、前沿论坛、生命分析基础理论、药物分析、仪器装置、环境与健康” 等不同主题,多名专家将在不同议题的专场讨论会上发表精彩演讲。此外,大会还设立了优秀论文墙报展以及小型的仪器展览会,多家厂商参展并在大会召开同期举办了技术交流会。 优秀论文墙报展 部分参展厂商
  • 分析化学进入“生命研究”的时代——访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
    分析化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析化学发展到了“仪器分析”的阶段,并且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分析化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是什么”的阶段,而是追求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是社会发展到如今,生命研究向人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分析化学更高的“使命”。   当前,分析化学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眼睛,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么,分析化学的发展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当前最“热”的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近期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请其为大家介绍一下分析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其所在课题组近期的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 细数分析化学发展历程   2012年10月份在青岛召开的第十一届分析化学年会上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生命分析“闪耀”全场。对此,林金明介绍到,“生命分析‘大热’正是符合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而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很有必要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并且明确分析化学现阶段的任务,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控当前的研究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赶论文”。   分析化学的“突跃”:从元素到分子   “1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用火烧的方式来识别铜和金,这就是早期的元素分析。再到后来的‘炼丹术’等各种方法基本上都跟元素有关系,整个过程持续了上千年。”   “随着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初分析化学的研究领域从元素拓展到了小分子,这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大‘突跃’。色谱技术的出现给小分子的分离和分析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其中气相色谱的出现使得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物质得以分离,而对于一些较大的分子,比如医药中的一些不能挥发的物质,气相色谱就不够用了,于是就出现了液相色谱。”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以往的技术已经满足不了蛋白质、基因等更大分子的检测需求,于是就出现了电泳、毛细管电泳等技术,这项技术目前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物质分离之后就需要检测,除了紫外、荧光等检测器,质谱是至今为止最典型的检测技术。”   总体而言,在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中,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分析仪器的发展,同时仪器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过,林金明还提到,“虽然分析化学从元素到小分子、中等分子、大分子,很多方法都有了,但还不是很完善,比如,更大分子的检测需求摆在了人类的面前,而且分子最大能到多大并没有一个极限,另外,对于一些有机高分子或者纳米材料的内部结构还没有搞清楚,等等这些都需要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分析化学的“挑战”:从无生命到有生命   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却被各种各样的疾病问题所困扰。特别是癌症,我国首次发布《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了肿瘤发病情况。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由此来看,生命分析迫在眉睫!而研究构成生命的最小单元-细胞摆在了科研工作者的面前,也是目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林金明谈到,“之前的研究不管是元素、小分子,还是大分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一旦涉及到生命活动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检测,目前还是难题。现在的水平也只是简单的分离,还不能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此外,林金明还介绍到,现在美国的一些化学家都在活跃于细胞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细胞本身的分离;二是细胞内部物质的检测。只是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  “不过,细胞分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目前分析化学向人们提出的‘挑战’。我认为,细胞分析可以使疾病的诊断更直接、更有效果,比如,以前是通过癌细胞释放出来的蛋白质的检测来判断是否患了癌症,但是癌症最初都是由癌细胞组成的,如果能解决细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只要测出有没有癌细胞,有多少,就可以直接判断是否患了癌症。” 一辈子科研聚焦两件事   介绍完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林金明介绍到:“前十年,我主要做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和企业合作实现了产业化 后十年,工作重点转向细胞分析技术及方法的研究。生命分析是目前的热点也是难点,我当前的工作就是‘迎难而上’”。   前十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模仿,但是做到了实用   化学发光在中国有很多人做,但是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有做到应用。林金明自2001年从日本回国之后到2011年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此项工作,实现了不同癌症标记物的检测,把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癌症产品做成了一个系列。这十年期间,他和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最终将这项技术推向了临床应用,现在试剂盒正在各大医院推广使用,同时也使得原来进口的化学发光试剂及仪器的价格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就此项工作,林金明还编写《化学发光基础理论与应用》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两部著作。   对于这项工作,林金明这样评价:“这是我前10年里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这项技术在国外用了十多年了,我们才模仿着去做,去推广,但是不管怎样也是一种技术进步,对社会有帮助。这些工作虽然文章发的不是很好,除了CAI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之外,也没去申请其它的奖。现在有很多公司也在模仿这项工作,不过,我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将技术传递给大家就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据林金明介绍,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以及其他技术的产业化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很愉快,目前实验室研究经费的一半左右来自企业合作。对当前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林金明认为,“首先科研院所的工作要做到精致,必须要重现、可靠、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交给企业进行后期的产业化;另外,科学家把利益看少一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开发能力弱的问题,科研院所的经费也能得到不小的补充。”   后十年:细胞研究,创新,致力于实用并提升理论水平   林金明说,现在分析化学的热点是生命科学,而其后十年工作亦将紧扣时代需求,重点做细胞相关的研究工作,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上有所提升。“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国际上也没有很清晰的理论,我希望通过化学的手段来解释生物学的过程,这是非常明确的一个目标,我将致力于这项工作直到退休为止”。   “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感觉难度很大,比如有些癌细胞在体内的含量特别少,活体细胞很难保存等。最终选择了多通道微流控芯片技术进行细胞的培养、分离。在检测技术方面,我尝试了化学发光、荧光、紫外、电化学等方法,最后发现所有的检测方法各有优势,但是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最后选择了质谱这一当前最普遍、信息量也较为全面的检测技术。”   “其实,微流控芯片和质谱联用技术很早就有了,但是大多是单通道芯片,我们希望建立多通道的微流控芯片和质谱的联用。因为这项工作很综合,要会做芯片,要懂细胞学,还要懂质谱。另外由于细胞代谢物很少,还需要样品前处理、富集与分离的知识。而现在很多实验室做的很‘专’,所以国内外都很少有人做。与他们不同,我们实验室做的比较‘杂’,检测、分离、样品前处理等都有,在细胞培养方面也招了生物系的学生一起来做,并且之前的一些工作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有能力做这项工作。”   谈到这项技术的前景,林金明说:“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解决了小分子的分离检测问题;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解决了中等大小非挥发物质的分离和检测问题;CE-MS(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实现了蛋白质、基因的分离和检测;若微流控芯片和质谱的联用能够解决的好,就可以解决细胞的分离和检测,另外小分子、中等分子、大分子等的分离和检测也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实现。”   采访手记:  大家都知道分析化学作为一个工具,科学家若是看不到应用的前景或者理论系统的提升,做起来会很枯燥。但是林金明却将在科研工作中解决问题当成一种乐趣。采访的过程中,林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宝贝”——液基细胞保存液、基因检测芯片等,就连最普通的毛细管也能给我们演示出应用的价值。林金明反复表示,这是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为中国的分析化学做一些贡献,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采访中我们也发现,林金明在科研工作中目标性特别强,并且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做到实用。对于科研工作中不懂的地方,林金明始终在学习。我们在其办公室中发现书架以及办公桌上都摞了很多书,其中有一本厚厚的《细胞的分子生物学》就在电脑旁边。据林金明介绍,在我们去之前,他正在学习这本书的内容。   采访编辑 叶建   附:林金明个人简历   林金明,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1984年福州大学毕业,1992-2002年在日本留学和工作,1997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学任教。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引进”,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现为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化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责任主编,Current Anal. Chem.副主编,J. Pharm. Anal.副主编,Talanta、Luminescence、J. Flow Injection Anal.等10多种国内外杂志编委。目前研究方向为超微弱化学发光研究及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分析方法研究。先后培养博士生34名(其中留学生1名),博士后9名(其中留学生2名)、硕士生21名。目前在校博士后3名(留学生1名),博士生9名(其中留学生1名,联合培养1名)。   林金明研究组:http://www.linlab-tsinghua-edu.org   邮箱:jmlin@mail.tsinghua.edu.cn
  •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会议日程安排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会议日程安排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将于2010年8月19-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报到日期:2010年8月19日8:00-22:00   地点: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A区大厅(北大东门外)   会议时间:2010年8月20-22日,8月22日下午可以离会   会议具体地点: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第二教学楼   最新消息请参见会议网站:http://www.chem.pku.edu.cn/smfxhx/   会议日程安排 日期 时间 日程安排 备注 8.19 8:00-22:00 报到 化学学院A区大厅 8.20 8:00-8:30 开幕式 百年讲堂 8:30-9:50 院士论坛(I) 照相百年讲堂前 9:50-10:30 照相   10:30-11:50 院士论坛(II)   11:50-13:30 午餐 农园 13:30-15:30 报展,仪器展 二教 15:30-17:30 青年论坛 生物纳米技术 食品分析 (105教室) (109教室) (107教室) 17:30-19:00 晚餐 农园 19:00-20: 00 技术论坛(1) 技术论坛(2) 技术论坛(3) 二教 (105教室) (109教室) (107教室) 8.21 8:00-10:00 海外学者论坛 组学分析 临床分析 (105教室) (109教室) (107教室) 10:00-10:15 茶歇 10:15-12:15 前沿论坛 生命分析基础理论 药物分析 (105教室) (109教室) (107教室) 12:15-13:30 午餐 农园 13:30-15:30 报展,仪器展 二教 15:30-17:30 青年论坛 生物纳米技术 仪器装置 (105教室) (109教室) (107教室) 17:30-19:00 晚餐 农园 19:00-20: 00 技术论坛(4) 技术论坛(5) 技术论坛(6) 二教 (105教室) (109教室) (107教室) 8.22 8:00-10:00 前沿论坛 生命分析基础理论 环境与健康 (105教室) (109教室) (107教室) 10:00-10:15 茶歇 10:15-11:30 仪器展 11:30-12:00 闭幕式 12:00-13:30 午餐。午餐后可以离会 农园
  •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通知 (第二轮) (2010年8月19 - 22日,北京)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将于2010年8月19-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除有关学术报告外,还将设立几个生命分析化学重大学术问题主题讨论会,如院士论坛、前沿论坛、青年学者论坛、海外学者论坛和技术论坛。   会议所涉及的问题包括: 1)生命分析样品处理方法 2)生物及环境复杂样品分析 3)组学分析方法 4)单细胞、单分子及极端环境样品分析 5)临床、医药与法庭分析 6)化学生物学分析方法 7)生物成像分析 8)新仪器与新技术 (9)食品、药品安全及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有意参加研讨会的各方代表请尽快报名并将回执和论文摘要通过会议网站(具体投稿和住宿信息参见如下网站)或者通过E-mail邮件方式直接发送给会议联系人。每个参会论文均需要做墙报(具体要求见会议网站)。   论文摘要格式: 论文摘要篇幅限A4纸1页,打印范围(版芯)15×23 cm。题目用三号黑体 作者姓名用四号宋体、单位及地址以及摘要内容用五号宋体 图标、表及参考文献用小五号宋体。该摘要需要转化为PDF格式后网上提交!   墙报格式:90cm(宽)×120cm(高)。   报名回执和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10年6月30日(以收到邮件为准)。也可通过会议网站注册后,直接提交论文。   报到日期:2010年8月19日全天,地点:北京大学中关新园   会议时间:2010年8月20-22日,8月22日下午离会   会议具体地点: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第二教学楼   参会费用: 会议交通和食宿自理 会务资料费:普通代表500元/人,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300元/人(报到时出示有效学生证或研究生证)。提前缴费可通过网上平台完成(截至日期2010年7月31日,鉴于报到当天人数较多,建议参会人员尽量选择网上平台支付),平台地址如下: http://www1.beijing.com.cn/user/meeting/meeting_payorder.jsp?mer_id=3998   此次会议将开辟相当规模的仪器及相关展览,热忱欢迎相关仪器厂商及化学试剂公司报名参展。   会议住宿信息将很快在网上发布。   会议网站: http://www.chem.pku.edu.cn/smfxhx/   会议联系人:刘虎威(hwliu@pku.edu.cn, 010-62754976)   邵元华(yhshao@pku.edu.cn, 010-62759394)   朱志伟(zwzhu@pku.edu.cn, 010-627579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日立倾情赞助“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2016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于12月17-19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规模空前,参会人数约2500人,收到稿件1300多篇。图为.会场入口 为了促进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加强学者间的交流,强化学科交叉,本次大会共进行了247个报告,包括10位院士发表的大会报告,21个分会场的124个邀请报告与113个口头报告,以及1035个墙报。图为.大会报告现场 日立公司积极参加并倾情赞助了此次大会。日立公司的科学仪器产品线齐全,涵盖色谱、光谱、电子显微镜、热分析仪等系列,可以满足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需求。 分会报告中,日立公司牟晓丽发表了题为“助力药物前沿研究——日立分析仪器在药物行业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日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仪ChromasterUltraRs,高速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L-8900,质谱检测器Chromaster5610和热分析仪7000系列在化药、生物制剂的应用,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图为.日立报告会现场 日立公司还在此会上发表了墙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碱性橙染料》。会后大家纷纷来到日立展台进行技术和产品的交流。图为.日立展位现场关于日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仪ChromasterUltraRs,请见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446/C191772.htm高速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L-8900,请见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446/C138114.htm质谱检测器Chromaster5610,请见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446/C223442.htm热分析仪7000系列,请见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718/C129963.htm关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于2013年1月,融合了X射线和热分析等核心技术,成立了日立高新技术科学。以“光”“电子线”“X射线”“热”分析为核心技术,精工电子将本公司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株式会社日立高新,因此公司变为日立高新的子公司,同时公司名称变更为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科学,扩大了科学计测仪器领域的解决方案。日立高新技术集团产品涵盖半导体制造、生命科学、电子零配件、液晶制造及工业电子材料,产品线更丰富的日立高新技术集团,将继续引领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更多信息敬请关注日立高新官方网站:http://www.hitachi-hightech.com/cn/
  • 天美协同日立参加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
    天美公司协同日立公司参加第二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 2008年3月28-31日,第二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清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大学共同承办,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研究水平,扩大和加深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学科交叉。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有幸成为本次会议的主赞助商,并受邀在&ldquo 新装置、新仪器与新技术&rdquo 论坛做&ldquo 日立超高速液相色谱仪(LCU)在荧光衍生脂肪酸快速分析中的应用&rdquo 专题演讲,吸引了很多专业分析领域用户的关注。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北京办事处所长和田耕一先生代表日立公司在会议闭幕式上致辞。 作为日立分析仪器在亚太地区(除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总代理商,天美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日立产品的销售推广及售后服务工作,帮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更快更好地达到工作目标。此次会议,天美公司工作人员一如既往,与日立公司紧密配合,与大会主办方积极沟通,有效保证了会议的各项日程顺利进行。
  • 安捷伦扩大印度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卓越中心
    2011年3月24日,安捷伦科技宣布其已扩大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卓越中心。公司还在相邻的设施内开设了生命科学应用开发实验室,以加快生命科学分析工作流程的研发。总之,该中心和实验室占地8000平方英尺,是安捷伦全球最大的研究基地。     “由于在医药和生物技术高端研发方面的重要性,印度将继续成为安捷伦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安捷伦印度地区总经理Parmeet Ahuja说。“这是第一次安捷伦实验室设施综合了应用解决方案开发、客户互动和培训的功能。”   印度班加罗尔中心于2006年开业,主要为安捷伦印度客户服务。在此,客户可以使用到安捷伦最新的高端产品,包括7700系列ICP–MS、7000B GC–QQQ、6490 QQQ、6540 QTOF,以及Agilent 1290和1260 Infinity LC。此外,安捷伦所有核心产品,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电泳和基因组学产品、质谱系统也都可以获得。客户和合作者可以使用该中心评估安捷伦产品的性能及应用。     扩大后的卓越中心将在应用和解决方案方面,以及客户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安捷伦应用科学家将在中心从事医药、生物医药和其他生命科学应用的工作,并且将与客户携手合作,从而获得关键样品和了解新兴应用的需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