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学术腐败

仪器信息网学术腐败专题为您整合学术腐败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学术腐败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学术腐败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学术腐败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学术腐败话题讨论。

学术腐败相关的资讯

  • 评论:学术腐败的生命力何以如此顽强
    眼下的学术丑剧,播出密度绝对超过任何一个电视连续剧。   令人叹为观止的“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尚未谢幕,井冈山大学又再次粉墨登场,继去年因70篇造假论文被杂志撤稿一夜成名后,又以39篇论文被撤的实力而重回舞台中央。(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把这一幕幕学术腐败丑剧编排上演,全国的大小剧场怕是都不够用的。有人说,面对学术腐败的景象,已经有了“审丑疲劳”。我倒是觉得连“疲劳”的心情都懒得有了。   其实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学术腐败的监督批评并不少,也不乏西安交大六位勇揭家丑的老教授那样的侠义之士仗义执言,奔走呼号,举报到底 甚至也不缺一些或坚决果断或堂而皇之的惩处案例。但令人疑惑的是,在眼下的中国,学术腐败的生命力竟然如此之顽强。堪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些学术腐败丑剧的劲爆上演,似乎已经没了“限制级”可言,在有的主角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学术,只剩下赤裸裸的“腐败”,而这种“腐败”却常常假着“学术”的名义,摆出楚楚动人的姿态,反倒显得打假者心里有什么不轨似的。这样极端的例子曝光的并不多,但要找一两个出来说事不难。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如此繁荣的学术腐败“事业”,更难想象其顽强的生命力源自何处。每次丑剧的上演,总会有人找到幕后的推手,比如过于功利化的科研评价,比如科研人员的道德沦丧,比如惩戒机制的不够完善。但我总认为,比这更能刺激学术腐败的力量源于某种现实的悖论。在一些学术机构,本该视学术腐败为仇敌的学术委员会,却成了学术腐败者的“保护伞”,拥有处置学术腐败的权力,却对发生在自家的学术腐败极尽袒护之能,对清扫门户的举报者百般阻挠甚至威胁。新近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的西安交大教授举报“造假教授”受阻之事,就是一个典型。   如此景象已然遮蔽了一个正常学术圈子的本来面目,其情节、逻辑、结局与官场的腐败极具相似性。腐败—举报—包庇—劝阻(或报复),把这个链条的两头相连,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介入,这个封闭的系统便牢不可破。因为举报的被劝阻,“腐败”便肆无忌惮起来。这种来自权力的袒护甚至“鼓励”,比任何道德评判和指标评价都具有力量。只可惜西安交大的“造假教授”命运不济,六位倔强的老头儿没被校方成功劝阻,才在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刻无奈倒掉了。   这也反过来说明,学术腐败的生命力其实并不那么顽强。和其它物种相反,它最怕的是阳光和坚持,只要拔掉“保护伞”,很容易见光死。
  • 农大原校长回应学术腐败 举报人称等待上法庭
    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 中科院院士李季伦   新闻背景:9月13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微博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祖康祺等6人实名举报: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在任期内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骗取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以及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 [更多详细内容]   20日,这一事件又有了新进展,石元春在中科院主管的《科学时报》上发表题为《事实与真相》的文章,约八千字从12个方面,一一回应实名举报信,为自己正名。石元春表示,他要为维护自己的人格与尊严,维护“院士”的光荣称号和国内学术界的一方净土,给社会公众一个交待,用事实与真相以正视听。   石元春称,“举报信”中大量使用了极具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的名誉,进行人身攻击,这不能不激起他的极大愤慨。   称全是歪曲和捏造   在回应文章中,石元春称,所谓12条指控没一条能站住脚,全部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歪曲与捏造。   石元春称,自己担任校长的八年间,学校正处于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发展时期,在进行改革和推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有某些工作失当和不周之处,进而在感情上伤害到一些同志。“对此,我表示歉意。”他说,但举报信中对其学术道德方面的所有指控,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他说,在其任职校长期间,各高校都在抓科研成果转化与开发,农大当时也有增产菌、阿维菌素等。在开发阿维菌素项目上,李季伦教授对学校做法不满,1995年曾就此向科学院等投诉过他,科学院也曾派人调查。   “如今李先生又拿出20年前的事,还无中生有地弄出个什么绿鹏公司开发阿维菌素和10亿美元订单等本不存在的事来。”石元春说,李先生(李季伦)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但对黄淮海项目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研究根本不了解。   石元春称,自己从校长岗位下来后,有机会思考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问题,写过不少这方面文章。近年来十分关注生物质能源和能源农业,积极写文著书,为国家建言献策,这不应是学术腐败。   “发展生物质产业是利国利民,李先生认为是祸国殃民,这是学术观点不同。学术上鼓励百家争鸣,不应是个人指责。”石元春称。   6举报者中两人不认识   石元春称,“举报信”的主要内容均涉及黄淮海项目,除错误百出外,就是一项实证材料也没有,只有些“某某人说”(且不说其真实性)。   关于举报人杨智泉和田向荣,石元春称,根本不认识这两个人,他们与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黄淮海项目毫无关系。举报信中称,杨智泉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田向荣是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   石元春称,另外两位是自己的同学,都比他年长4岁,为保护他们的健康,他不想谈其签名缘由。   “想不到40多年后,个别人为泄私愤,捏造出这篇网文,借用网络技术,极短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将我丑化到了极致,想把我搞臭,让我身败名裂。”石元春说,近年来,我国学术圈里出现了一些学风和学术道德问题,激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他对少数科技人员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深恶痛绝,应当及时揭露和严厉处置。但也要注意少数人利用网络捏造事实,进行人身攻击,注意在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中减少和避免伤及无辜。   石元春说,自己作为一个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科学工作者,在农业科教战线上拼搏了半个多世纪,长期风餐露宿和在农村蹲点,至今一刻也未敢懈怠。现已耄耋之年,竟遭此不白之冤。请求上级科教部门对提供的事实和材料进行调查,还其清白。   ■ 追踪   农大将提请上级部门调查   首次对“院士门”做出回应,称反对进行人身攻击   针对“四名农大教授实名举报石元春‘学术腐败’”一事,昨日,中国农业大学首次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给予回应,该校新闻发言人表示,学校坚决反对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发布误导公众的指控和进行人身攻击。   这份声明共213个字,称举报人李季伦和被举报人石元春均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工,学校对此事极为重视。学校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一贯采取坚决反对、严肃查处的态度;同时,也坚决反对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发布误导公众的指控和进行人身攻击。鉴于本事件的复杂性,学校将提请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根据事实,依法依规,做出结论。   中国农业大学是985高校之一,属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高校之一,但声明中并未提及“上级有关部门”具体是指哪个部门。   ■ 交锋   举报人PK石元春   1、举报信:石元春的院士推荐书中,提到“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是前人的成果并非石元春的发明创造。   石元春:这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指责。1961~1964年间每月独自一人前往采取土样、水样和画盐斑图,进行土壤水盐运动观测。可惜所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丢失了。   “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是前人的成果。我不仅没找到前人有这方面的论述,而且在我们研究期间,这些前辈多已作古,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参加过和指导过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研究成果怎么会成为“前人成果”呢?   2、举报信:“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主要是田园教授的成果并非石元春所为。”   石元春:田园是华北水利电力学院的一位老师,当时在石家庄蹲点,听说农大在曲周张庄搞了个试验区,想过来看看。在张庄试验区住过一两夜,以后再也没有来过,张庄试验区的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怎么会变成是田园教授的成果了呢?   该“举报信”没有出示任何这方面的举证,如田园老师关于张庄试验区治理实践方面的设计、文章和参加了什么实践等。故此纯属捏造。   3、举报信:“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不是石元春做的。   石元春: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3年编印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后记”中有一段说明:“本报告主编和执笔人是石元春、贾大林和刘巽浩”。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3年颁发的奖励中我是获奖人之一。怎么会不是我做的?   ■ 对话   李季伦:“不能否认有个人恩怨”   昨日,针对石元春回应举报信的内容一事,带头写实名举报信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做出回应称,“我说的我全部负责”、“我等着法院传票”。   新京报:石元春对举报信一一做了回应,特别是对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说没有证据,您怎么看?   李季伦:附件里都有证据。我不随便造谣,我不是搞土壤的,我不懂,我是搞微生物的,是根据材料整理的。   新京报:什么材料?有原始证据吗?   李季伦:是根据别人的材料内容整理的,都是原始材料。有的是其他院士发的信,我来做整理。如果整理的不对,错怪了他,我负责,我道歉。   新京报:涉及您自身利益的主要是第10条,“既未开发过李季伦的阿维菌素,更不知什么6个股份公司和10亿美元订单”,您怎么看?   李季伦:深圳日报有他的讲话,他要做一个企业家,报纸是我学生从深圳邮寄过来的。他说没搞过公司,怎么没搞过,500万一个钱没回来。我对天宣誓,我不会说假话。是有这么回事。   新京报:石元春说,自己担任校长的八年间,学校正处于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发展时期,在进行改革和推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有某些工作失当和不周之处,进而在感情上伤害到一些同志。对此,他表示歉意。   李季伦:感情上表示歉意?不是歉意的问题。我的意思是,他不要再忽悠人了,你(石元春)身份不同的啊,已经做了院士了,又是个科学家,又是个大学校长,不能这样忽悠人。   新京报:石元春说,“发展生物质产业是利国利民,李先生认为是祸国殃民,这是学术观点不同。学术上鼓励百家争鸣,不应该是个人指责”,您怎么看?   李季伦:我没说过“祸国殃民”,我是搞生物质的。明人不做暗事,我敢于实名讲,实名举报。   新京报:他说,您竟以86岁高龄和资深院士身份为他人冲锋陷阵。是被人利用了吗?   李季伦:我不是孩子了。我说的我全部负责。如果诬陷,我甘愿受国法处罚,我认账。假如你(石元春)诬告,你要负责。   新京报:网上有言论说,你们都已80岁的人,20年前的事情拿出来,有私人恩怨在里面?您怎么看?   李季伦:我不能否认,有个人恩怨,他把我搞得太惨了,实在忍无可忍,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我有责任揭露他,要警醒后人注意。86岁了,我图什么?国家给的待遇很好,如果他不再忽悠,我绝对不再讲,他还在忽悠。   新京报:中国农业大学也发出了官方言论,您怎么看?   李季伦:很明显是偏向石元春的,他在农大有很多人。连农民都替他说话了。   新京报:他要您停止举报信造成的影响,否则将告上法庭,您有什么应对措施?   李季伦:我现在等着法院传票,我要自己去法庭。
  • 高校频发腐败案 如何治理“精英硕鼠”成新课题
    近年来,高校频发腐败案:武汉大学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和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广东湛江师范学院院长郭泽深、武汉科技学院院长张建刚等人相继涉腐落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日前举办的高校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培训班上,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关键措施,积极推动高校反腐倡廉。高校和科研院所同属知识分子云集之地,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科研院所反腐的基本情况,我们特别约请了汪克强研究员撰文分析。   汪克强 博士,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党组办公室)副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兼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科研院所精英“硕鼠”   ◆科研院所正成为反腐新领域,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明显但问题也突出。   ◆学术腐败是学术机体上的“癌细胞”,会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石。   ◆科研院所知识分子相对集中,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民主素质相对较好,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   据《检察日报》早前的报道,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在2005-2009年期间共立案侦查发生在该区科研院所的职务犯罪案件12起12人,涉案金额279万余元,多发于科研经费使用、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基建和行政后勤服务等重点“病灶”。   这一数据表明,科研院所正成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加强的新的重点领域。从总体上看,科研院所的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形势依然严峻,任务非常艰巨。与其他领域的反腐倡廉建设一样,科研院所的反腐倡廉建设也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重要政治任务,亟需制度化措施的有力跟进。   科研院所腐败现象凸显,原因纷繁复杂   推进科研院所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产生的纷繁复杂的原因。   在思想根源上,一方面,由于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不可避免地侵蚀着科研院所的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 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的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一些掌握着学术资源、行政资源配置权力的学术带头人、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科技价值观,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抵御诱惑、防范风险的意识淡薄,容易导致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在管理体制上,随着政府及社会对科技投入的持续较快增长以及科研活动的范围频次不断加大,一方面,由于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经费管理体系不够严密和规范,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学术机构在资源配置上可能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和挪用经费等行为,导致科技界和科研院所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另一方面,一些科研院所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决策缺乏民主机制,管理流程欠规范、不透明,执行随意化,制度监督和有效防范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工作不到位,有些甚至基本上没有监督等。这些都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在现实环境上,赛缪尔亨廷顿曾经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容易滋生不稳定。一方面,随着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从“象牙塔”般的学术机构逐渐转型为面向社会开放、融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法人单元,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些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逐渐侵入科研院所,对部分科研人员造成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除越来越多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经济活动外,科研院所自身的经济活动也日益增多,如科研设施基本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知识产权运营等,反腐倡廉任务的繁重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相应地大大提高。   科研院所的腐败有其独特性,须对症下药   科研院所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成果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创新人才,传承科学文化。科研院所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包括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全部党建工作也不例外。   科研院所腐败现象的产生具有鲜明的特征,并具有相对易发的若干重点领域。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针对导致科研院所腐败现象发生的一些常见根本原因,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狠抓工作落实,通过对这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以重点带全面,积小胜为大胜,从构建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环境、营造学术氛围、提供文化动力等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切实为科技创新发挥服务、保障和促进作用。   科研院所反腐要针对科研院所特点,加强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科研诚信体系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当前,学术腐败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在科技界、教育界时有发生,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科技、教育界自身缺乏自重自律、自我约束不力的因素 既有管理体制上的缺失和弊端,也因为学术道德和诚信体系的沦丧。这种学术机体上的“癌细胞”,不仅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败坏了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和声誉,而且会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石,阻碍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反过来又会对社会风气、公众道德产生恶劣影响。   反腐倡廉的科学化,制度建设要“给力”   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是推进反腐倡廉科学化的根本。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首先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科学化。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在反腐倡廉方面建立了大量制度,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毋庸讳言,也有不少制度贯彻落实得不好,甚至在一些单位常常形同虚设。虽然其中原因相当复杂,但制度本身存在问题是客观事实。   科研院所反腐倡廉建设要系统建设、整体推进,致力于制度设计。既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重视治标,更要着眼长远、科学谋划、重视治本 既要根据科研院所实际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肃纪律、注重惩治,更要针对科研人员特点加强思想教育、政策教育、警示教育、注重预防 既要集中精力、下大力气解决科研人员和职工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又要重视解决长期存在、容易被忽视的面上问题和深层次问题,防微杜渐,察病于萌芽,防患于未然 既要在党内弘扬正气,培育优良党风,又要以党风带民风、促学风,形成团结和凝聚广大科技人员献身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科研院所知识分子相对集中,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民主素质相对较好,既有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优良传统,也对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着强烈的内在诉求。这既是科研院所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也为科研院所推行院务、所务公开,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强化民主监督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有利条件。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归根结底是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更加准确地把握、更加自觉地运用反腐倡廉建设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经验。当然,认识和把握科研院所反腐倡廉建设的客观规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只能在科研院所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完成。
  • 高校腐败案集中在采购、经费等七大领域
    高校腐败案集中在招生录取、基建修缮等七大领域。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廉政风险防控的北京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已形成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专家提出,预防高校腐败应完善重点领域廉政风险制度,特别是重点岗位要建立人员轮岗制。《法制晚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课题组负责人、首都教育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纪委书记冯虹教授。   腐败特征 七大领域腐败案高发   冯虹说,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的发案量远高于教育领域其他单位。以北京为例,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教育领域职务犯罪案件68件97人,其中大专及以上院校案件为46件65人,案件数和涉案人数占比均超过67%。   高校腐败案件高发于招生录取、基建修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学术诚信七大领域。冯虹说,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校扩招扩建、科研项目、基建项目、物资采购大量增多有关。   高校腐败案件罪名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等,以受贿罪、贪污罪占比较高。   某大学原副校长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日常工作和建设过街天桥、综合楼、教辅楼等基建项目过程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和收受他人所送现金并接受他人出资为其房屋装修、安装空调等,总计折合人民币900多万元。   犯罪人员将受贿款用于购买住宅、商铺等。   腐败手段 利用制度漏洞&ldquo 蚂蚁搬家&rdquo   冯虹说,高校的部分人员长期任职某一重点岗位,对工作环境、业务流程十分熟悉。有些制度只是根据上级文件列一些原则性条款,并未制定明确的约束性较强的条款。   如在招投标领域,对于校内评标专家的遴选目前就无明确的统一规定,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冯虹说,大多数犯罪个体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是具有某一领域专门知识或技能,多数案件为高校领导和权力集中部门负责人犯罪,或与高行政职务人员腐败相关联。   北京市检察机关2008年至2012年查办的案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76.2%,其中不乏硕士、博士学位者。这些人会利用制度漏洞,采取隐蔽性极强的&ldquo 蚂蚁搬家&rdquo 式的作案手段,长时间作案,不易被发现。   某高校原会计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通过伪造他人名章、假冒他人签名的手段,先后106次将个人消费的各种票据在学校财务部报销,共计骗取公款96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   作案手段还包括利用他人报销的账单,在已签好字的报销凭证上,私自篡改、添加数额和发票,将自己的私人发票混杂其中进行报销等。   腐败原因 纪委监督校级领导有难度   冯虹说,目前高校监督机制不到位,首先就是对高校校级领导的监督机制不到位。   目前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多数从学校内产生,且按现行管理体制,高校纪委在上级纪委和学校党委双重领导下工作,高校纪委难以监督校级领导。同时,高校监察部门受到业务知识、人力的限制,面对多个领域的监督难以深入。   此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高校权力制衡机制,高校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党组织拥有的政治权力、行政系统拥有的行政权力、学术系统拥有的学术权力、社群系统拥有的民主权力四大权力系统。   四种权力常交织在一起,行政领导往往同时担任学术系统、社群系统的重要成员,权力之间缺乏制约,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相对弱势,为腐败发生提供了便利。   冯虹表示,随着纪检监察体制的改革,这样的情况相信会逐渐有所改善。   反腐建言 摸清易腐败领域风险点   冯虹说,每个易发生腐败的领域都有风险点,先把它们梳理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防范,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腐败。   招生领域   加强艺术类招生、特长生招生和自主招生的制度建设   基建项目   物资采购   建立健全招标管理和采购管理,规范招标评审专家的遴选、变更、资产处置等流程,严防材料供应商倾向性选择、后续增项吃回扣   财务管理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外资金管理、财务报销审批等制度建设   科研领域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申报评审、支出审核等制度建设   校办企业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强化校办企业投资、借贷程序控制制度、财务制度,强化对外经济合同的监管等   重点岗位负责人须轮岗   冯虹提出,应在高校易腐败的重点岗位建立人员轮岗制度,避免部分人员由于长期从事某个岗位而逐渐权力膨胀。   重点岗位主要指拥有资源配置权、组织人事权、业务处置权,且权力运行中廉政风险比较集中的关键岗位。如高校组织人事、招生录取、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基建修缮等领域的一些岗位。   可在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岗位聘任工作中,实现部门之间的交流制度,如规定重点岗位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任职满几年必须进行交流,在同一岗位任职达到几个任期的必须进行交流。   据了解,北工大的招生、国资、基建等风险较大的正处岗位就规定最多两个任期,也就是六年一轮岗。   集体决策&ldquo 一把手&rdquo 最后表态   冯虹提出,应把权力分成若干部分,由相互独立又互相制约的不同部门和人掌握,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的权力结构。   健全党政&ldquo 一把手&rdquo 末位表态等决策程序制度。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时,其他成员先发表意见,党政&ldquo 一把手&rdquo 最后表态发言,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体决策,最后形成决议,有利于克服&ldquo 一把手&rdquo 先谈意见、先定调子搞&ldquo 一言堂&rdquo 的问题。   同时,还应改革高校纪委管理体制,实行高校纪委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垂直管理的模式,提升纪检监督工作的独立性。
  • 学术潜规则:“研而优则仕”
    井冈山大学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部长肖长春日前公开表示,晶体学报网站再次撤销该校20多篇论文。这是自去年底该校两名讲师涉嫌伪造数据,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发表70篇论文被一次性撤销后的又一起学术丑闻。   与前一次学术造假事件不同的是,上次犯事的钟华、刘涛只是讲师,而此次则不乏“重量级人物”: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肖宜安教授有两篇论文被撤稿,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隋岩博士有7篇论文被撤,就连上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两名讲师的堕落表示痛心疾首的该校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方小牛,也在被撤的5篇论文中署有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   此前,坊间都对两位讲师发表假论文骗取科研奖励深表不屑,如今看来,论文造假的“收益”远不止奖金,在“研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更会有很多诱人的青云直上的台阶。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曾亲自接待和处理过诸如上海交大“汉芯事件”、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抄袭风波、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被指论文抄袭等多起关于学术腐败的投诉,今年两会期间他曾对媒体坦言,“学术腐败行为已经演变成了‘癌症’。”   学术腐败何以禁而不止,而且出现“癌症化”倾向?“研而优则仕”的“潜规则”起了很大作用,学术“下嫁”给了政治,腐败者凭借学术造假登上了“官阶”是重要原因。在当今“行政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高校,走学术腐败捷径骗科研资金、骗学术荣誉、骗政治地位从而纵横潇洒仕途者并不鲜见。翻开近几年国内曝光的诸多学术腐败案件,被举报人半数以上都是在位的当权派,有的甚至还担任着单位主要领导职务。站在盘根错节的政治舞台上,这些人完全有能力运用自己掌握的权力或依托自己的权力调动各种官场资源,操纵举报案件的“走势”,不仅可以轻松地让自己“转危为安”,甚至还能威胁到举报人的生存命脉。   正因为如此,虽然如今社会对学术腐败越来越呈现“零容忍”态势,各种联名举报、实名举报越来越多,但这类举报到底能“查”到什么程度,能否“处”到筋骨,却非常不容乐观。通常的惯例是,一旦有此类问题出现,网络立刻会首先“疯传”,进而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进一步引发报刊的时评、锐评铺天盖地。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只能是短时效应,等“风头”一过,一切又归于风平浪静,要么是没有下文,要么是不了了之。长此以往,直接影响了举报者的斗志,同时也长了腐败当事人的威风,滋长了仿效者的胆量,其后果遗害无穷。   所以,要想让学术腐败绝迹,要让学术腐败举报不会成为“鸡蛋碰石头”式的徒劳,就必须在法律层面而非道德层面,制定通用学术规范标准和惩治学术腐败的严厉制度,一旦学术腐败被查属实,应当效法国家惩治官员腐败的“双开”制度,即开除其骗得的学术职务,开除其因学术腐败、投机攀爬而获得的行政职务。只有当学术腐败卸除了政治保护伞,其来龙去脉才能被查得更彻底 只有多年苦心经营的政治舞台会因东窗事发而毁于一旦,才能对学术投机钻营分子起到警示作用。换言之,通过立法向学术腐败者追缴“仕途”所得,可成医治学术腐败癌症的刮骨良方。
  • 高校科研经费腐败 仪器采购成黑洞
    “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出警示。   中国青年报近日推出“穷教授VS富教授”系列报道与讨论后,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响应,不少读者提出,问题不在于教授的穷富,而是穷富的原因,富教授致富路径值得深究。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以高校集中而闻名。一些检察官告诉记者,高校科研经费腐败已经成为新问题:教授们在科研经费支配上不乏混乱现象,一些课题经费直接变成了个人收入,而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   办案检察官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加大,科研经费监管亟待加强,频频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给科研人才和资金管理敲响了警钟。   “跑冒滴漏,触目惊心”   长达九年时间,学院会计贪污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   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小兵对于3年前侦办的一起小会计“乾坤大挪移”的故事记忆犹新。   赵静(化名)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财务部派驻化学学院的会计,所在学院老教授较多,课题资源丰富。由于常年接触,大家对赵静比较信任,只要账户内还有钱不影响自己的科研进度,教授们往往不太关注账户金额的变化,一笔钱有时从一个课题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报销,也常委托赵静调整办理。   这给赵静带来了可乘之机。最开始,赵静在教授们的发票中加进一点个人的费用,逐渐发展到别人报销1万元,赵静放进去自己找来的票据数千元,头两年赵静还有所顾忌,每年贪污大约在一两万元。第三年开始,骗取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污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将近20万元。   最为疯狂的是,有的教授出国了,名下还有课题经费没用完的,竟然变成了她自己的小金库,为了方便报销,她甚至还伪造他人名章,假冒他人签名。   赵静案发后,法院审理查明,在长达9年时间里,赵静贪污了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赵静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其处心积虑所贪污款项也被悉数发还原单位,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小兵说,从这起典型案件可以看出,“高校科研经费的跑冒滴漏,手法多样,触目惊心。”   在涉及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的调查中,检察官们发现,部分经费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财务报销过程中,先报销后签字、假冒他人签名、代替他人签名的现象不在少数,而利用发票冲账也时有发生。   此外,还有一种更为荒谬的现象:由于当前以一些知名教授名义申报课题更容易,同事或学生在申报课题时往往“拉大旗作虎皮”,可能实际工作这位教授完全没有参与,直到经费使用出了问题找到他们时,这些教授才恍然想起自己曾经在课题申请表上签过名。   据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李思瑶介绍,2006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6件16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都是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其中发生在高校里的案件占了相当比例”。   “有制度无执行恰似纸上谈兵”   高校唯项目论让监管层层失守,由此产生一条腐败生态链   北京市一所二本院校的张志刚教授(化名)曾负责一家部级单位的课题项目“外宣资料翻译研究”,这一课题为纵向科研项目,但在高校,相较而言,横向课题提取劳务费更加便利,张志刚隐瞒了这家部级单位的证明,先以横向课题向学校科技处申请立项。   不久,学校出台规定,对于纵向课题奖励补贴力度加大,优势超过横向课题,张志刚随后又找到学校改以纵向课题立项。然而在提取经费时,他却找来一份有20余人的在校学生名单,依旧按照横向课题管理规定,以在校学生名义先后8次虚报冒领劳务费共计8万余元。   在接到举报调查后,检察院以其涉嫌贪污罪立案侦查。   办案检察官钟鸣说,这起任由教授“翻云覆雨”的案例暴露出一个高校里的共性问题:有关部门从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目的出发,片面认为监管过严不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工作开展,从而不愿意认真监督。   在处理了一系列高校科研经费腐败案件后,钟鸣和同事们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表面看来,大学的财务制度体系比较规范、健全,但在执行过程中,尤其是监督落实环节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如在赵静案中,其伪造的印章与真实印章区别很明显,一眼便能看出差别,但在长达9年的时间,从学院到学校,涉及学院行政、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等多个监管部门,无一发现问题,直到有人向检察机关举报。   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往往只关注审批下拨和课题验收,对于经费的使用环节完全没有监管,办案人员找上门才会警觉 一些案件中还出现,课题早已结题,教授已经出国甚至去世了,课题账户上还有余额的稀奇事。   “吃经费”由此成为新的腐败,而且带来连锁反应——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   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在调查赵静案时,就意外牵出更多隐秘犯罪。   赵静所在学院,两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利用管理仪器开发经费的职务之便,借学院组织到外地高校考察之机,个人前往周边省份旅游,回京以外出考察、对外交流名义公款报销个人旅游费用共计5万余元,最终以贪污罪被判。   在这起案件中,学校规定,经费报销需要部门负责人、学院主管财务的院领导逐一审核并在报销单据上签章才能报销,两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多次在报销单据上偷盖实验室一位负责人的印章,轻松绕过本部门审核,随后这个不符合程序的“公差”一步步绕过多重监管。   仪器设备采购也是一大黑洞。   在一所师范院校,一名实验设备采购员在为本单位采购聚焦显微镜、分析仪等仪器过程中,收受仪器设备厂商给予的好处费近万美元。检方在办案中发现,合同书中的内容被随意“篡改”,“设备培训费”打进了采购员个人账户而无人监管。最终该采购员以受贿罪被判刑6年。“再好的制度归根结底只有落实到位并严格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张小兵在给这所著名学校的检察建议书中如是建议。   贪欲害了教授也害了科研   让办案检察官感慨的是,教授们在学术上多有专攻,“但法律意识普遍缺乏”   张小兵对一些教授第一次接受调查时的情景印象深刻:“根本没当一回事,他们的理由是‘身边同事都是这么做的呀’。”   而另一种解释同样让检察官们哭笑不得,“这个项目是个人努力争取回来的,当然是我的劳动所得。”   “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只有走上法庭时才追悔莫及。”令张小兵惋惜的是,涉案人员都是社会精英,本身收入不菲,“对于那些不是有意贪污侵占的教授,如果让他们早点知道一些案例,接受一些警示教育,肯定不会这么干了。”   此前,也有检察院负责人指出,在科研院所,“行政后勤服务、图书资料购置、科研经费使用成为发案的三大环节。其中,科研经费均是课题组的专项基金,数额较大,危害后果最为严重。”   这名负责人指出,此类案件呈现比较明显的三大特点:案由集中在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罪3类 涉案人员学历、素质较高;男性居多,且年富力强,处于事业黄金期。   在向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发出检察建议书的时候,张小兵常常建议举办警示教育活动,提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法律认识,使其明确科研经费属于公共财产,侵吞科研经费属于犯罪行为。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在他看来,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中,给教授及相关辅助人员留下了巨大的犯罪空间,警示教育缺失,贪欲之下只会害了教授也害了科研。   建议书之外,办案中留给张小兵的困惑也有不少:比如,科研经费已经拨下来,肯定要花完,这顿饭是接待还是家里请客,难以认定;什么是纵向课题,什么是横向课题,如何提成与报销,办案检察官们多方查询资料,却没有找到国家相关部门明确的界限规定,很多就是学校自己说了算。   其中一个细节也颇有意味:一边是办案中,学校有关部门的文件难寻,调查不畅 一边则是学校纪委向办案单位发出建议从轻处理的书面意见。
  • 蚌埠教育系统腐败窝案:教育设备采购成腐败重灾区
    p   为了让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等卖进校园,一些器材商暗地里拿钱开路,拼起“后台关系”。从市区教育部门到基层仪器站、学校,不少管理者没经得住拉拢,纷纷中招。 /p p   近日,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人民法院对淮上区教育局装备中心原副主任刘某受贿案作出一审宣判,此案掀开了蚌埠教育系统腐败窝案的一角。 /p p    strong 利用电脑采购之机敛财 /strong /p p   2014年,刘某在担任蚌埠市淮上区教育局装备中心副主任期间,该局进行小学科学实验室设备及电脑设备采购项目。 /p p   刘某称,区教育局通过蚌埠市政府采购中心对外公开招标,采购淮上区9所学校的电脑机房电脑和电脑桌,蚌埠中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最低价中标。下半年的一天晚上,中兴公司的老板刘某某请客吃饭,在饭店卫生间,刘某某送其4万元现金。 /p p   “为了感谢刘某在这个过程中对公司的照顾,也希望以后业务能得到刘某的关照。”刘某某在证言中解释了送钱的原因。 /p p   刘某收下了钱,用于儿子买房。法院审理认为,刘某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贿赂4万元,数额较大,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判处其拘役5个月,缓刑8个月,并处罚金11万元。 /p p    strong 器材商靠钱打通关系网 /strong /p p   中兴公司相关负责人不只向刘某行贿,他的名字,还出现在蚌埠市第二中学管理人员、蚌山区教体局仪器站负责人的受贿名单中。 /p p   蚌埠二中与中兴公司签订了采购教学用设备项目(第三包)采购合同。蚌埠中兴公司的客户经理和总经理,为感谢时任蚌埠第二中学任总务处副主任的陈某在双方的一次业务往来中提供帮助,同时为了维持业务关系以获得更多业务,送给陈某1.5万元、台式电脑主机一台。 /p p   中兴公司在承建蚌埠二中新校区信息技术教室整体建设工程过程中,时任中学教务处副主任的朱某发现该工程中防静电地板实际已安装,属于重复招标,遂将此事告知蚌埠中兴公司项目经理。经该公司负责人商议后,决定送给朱某20万元现金“封口”。结果,朱某果真没有向学校汇报,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p p   还有蚌山区教体育局仪器站原站长马某,接受中兴公司经理请托,为该公司谋取利益,多次收受刘某财物合计1万元现金、1500元购物卡。 /p p   像中兴公司这样屡屡“露脸”的器材设备供应商,不止一个。 /p p   蚌埠市理旺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公司销售人员陆某,为了在教学设备采购项目过程中获得帮助,向马某、刘某以及龙子湖区教育局仪器站站长孙某、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工作人员行贿。 /p p   最终,这4人因教育系统有干部受贿案发或是害怕自己被查,之后将财物全部或部分退还。 /p p   承包食堂也要送钱“打点” /p p   在这起蚌埠教育系统窝案中,除了设备采购是“重灾区”外,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食堂承包甚至小至窗帘安装,也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官员以及中学管理者敛财的渠道。 /p p   北京缘聚德公司、罗马餐饮娱乐公司分别与蚌埠二中签订食堂承包合同。两家公司相关负责人为和时任学校总务处副主任的陈某搞好关系,趁着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送去现金和购物卡。还有承建蚌埠二中新校区窗帘采购及安装项目的芳政创远公司负责人,也趁着节日送过感谢费。 /p p   此外,蚌埠市教育局装备中心原主任汪某还利用其负责全市教育教学和后勤装备计划的制定、政府采购工作、技术指导、装备配送、验收等工作的职务便利,收受多家公司财物。 /p p   近日,法院对汪某、朱某、陈某、马某等人受贿案陆续作出判决。因犯受贿罪,朱某被判有期徒刑两年6个月 陈某被判处拘役3个月,缓刑6个月。汪某、马某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并积极退赃,被免予刑事处罚。 /p p   【原标题】:蚌埠教育系统多名领导干部受贿落马 教育设备采购成腐败“重灾区” /p p br/ /p
  • “中国学术道德维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建超画的“一座山”深深地印在今天出席“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道德建设论坛”的听众心中。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的背景是对我国学风现状的估计。他把学风蜕变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学术精神、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而最高峰正是在学术不端部分高高耸立。“真正具有学术精神和达到学术腐败的都是少数,大量的人处于中间。”郑建超将其形容为“两头矮中间高,发展趋势堪忧。”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引发了我国学术界的信任危机。今年已是中国科协第二次在年会上专门组织“学术道德论坛”,多位院士、大学校长及英美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言,希望能为“遏制学风下滑”寻找出路。   “学术不端影响的不仅是学术界”   今年9月《科学》杂志一篇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的社论,直指中国目前的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心灵”,并让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减慢。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不可小视,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信心,阻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公德的培育。因为科学家在公众心中是道德的典范,公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这种形象一旦受到冲击,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学术不端行为似乎呈现出蔓延的趋势,而被寄予厚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更是成为“重灾区”。中国科协所作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道德水平下降 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   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张反映学术生态的漫画,画中代表着“质疑、批评、诚信、反思……”的大树都被砍光,一棵浮躁的大树却枝繁叶茂。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更是呼吁道:“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都变了,我们的学术道德维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有假牛奶,就有假论文”   一位参会代表提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忧虑:在对上6年级的孩子教育过程中,他发现孩子老实很吃亏,如果不教给孩子一些成人世界的“规则”,孩子在学校就会什么也得不到。从小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将来长大了会怎么样?这位代表的担忧引来在场很多人的共鸣。   曾有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是人们行为失范和伦理功能失效的主要原因。在此环境下,部分科技人员以金钱、官位、舒适的生活为追求的目标以至于职业道德缺失。   李静海表示,学术道德下滑是社会现象在科技界的反映。“社会上有假牛奶,科技界就有假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的解决比科研本身更难。”   许智宏则将此比喻为:“学术生态被严重破坏,‘化肥’使用太多,树木长得高大但不健壮。”他认为,应先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更多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让学生学到理性的质疑和批判、学术自由,拥有探求真理、追求卓越、科学的奉献精神。   郑建超至今还记得儿时课本上卡尔﹒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机会到达光辉的顶点。”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体制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空间”   “项目申请同舟共济,项目执行同床异梦,利益分配同室操戈”这是如今科技界流行的新“三同现象”。 郑建超幽默了一把,笑声过后,却是久久的回味。   “任何问题如果太普遍,肯定制度有问题”,李静海说。在场多位专家都表示,我国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空间。   郑建超说,光靠科技群体“洁身自好”还不够,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我国目前体制下,大多数科学团体还不能摆脱对政府部门的挂靠依赖关系,一些部门领导习惯于把学术团体当成体现行政意志的工具,以至于学术问题受到行政干预的事时有发生。“比如科研任务务期必成、科研成果进规划、论文数量纳入考核指标等做法,定会催生短期行为、违背科学规律的不端行为。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他在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如果有一天,人们向一位正在埋头做实验的科学家汇报获奖的消息,而这位科学家却回答‘有这回事吗,你们没有搞错吧?’那时,我们离科技强国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了!”
  • 揭示高校科研腐败“三宗罪”
    &ldquo 关系&rdquo 立项、财务&ldquo 造假&rdquo 、审查&ldquo 放水&rdquo &mdash &mdash 揭示高校科研腐败&ldquo 三宗罪&rdquo   日前,中央巡视组通报,复旦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风险。在近年曝光的众多科研腐败案件中,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所致的腐败问题,占了相当比例。   记者调查发现,科研项目立项、经费使用管理、项目审查监管的整个链条,因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仍旧在&ldquo 潜规则&rdquo 惯性的监管缺位环境下运行。   立项:科研申报不拼实力拼&ldquo 关系&rdquo   事实上,科研腐败从课题立项的源头上就已经产生了。&ldquo 实际上是一些有关系的&lsquo 科研大佬&rsquo 说了算。&rdquo 广东某高校潘老师告诉记者。   潘老师说,大学科研处的职能本应是为学校争取科研机会,但实际上却常常扭曲为用学校的资源&ldquo 跑部钱进&rdquo ,为部分人谋&ldquo 福利&rdquo 。&ldquo 你会发现,一个原本科研实力不强的人,一旦当了学校的领导,课题马上就来了。而他们很重要的&lsquo 财源&rsquo 就是拿课题费。那些没门路的年轻教师,则申报课题相当难。&rdquo   那么,申请的课题由谁来做呢?潘老师说,&ldquo 拿了课题的领导往往根本没有时间干活,而是将课题&lsquo 转包&rsquo 给他人。形成了一个包括立项、申报、研究、结题整个过程的利益链。&rdquo 他说。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利益输送的隐形通道。如,一些地方领导为换取高学历,便支持高校搞科研项目,一方出钱给项目,一方收获学位文凭,最终&ldquo 共赢互利&rdquo 。   校领导的课题有科研处帮着&ldquo 跑&rdquo ,而普通老师的课题就只能是&ldquo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dquo ,不乏为&ldquo 跑&rdquo 项目而&ldquo 跑&rdquo 出法律边界的。   今年2月,原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张实,因犯受贿罪被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9个月。   判决书显示,2005年至2013年期间,张实利用负责广州市高新技术科研项目的申报、评比等工作收受他人贿赂,其中有两名行贿人是中山大学的教授。法院审理查明,为申报数字家庭研发中心等相关科研项目,中山大学教授罗某在2005年、2006年春节期间分两次向张实行贿2万元。   另一名中山大学教授孟某,则于2009年7月,在申报科研项目并组建&ldquo 广州市纳米环境与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rdquo 的过程中,给张实送去钱款239788元,张实将这笔钱用于买车。   财务:经费&ldquo 花不完&rdquo ,报销&ldquo 靠造假&rdquo   一名高校财务向记者透露,老师拿到科研项目对学校来说也是好事,所以&ldquo 放水养鱼&rdquo ,报销经费基本上不控制。   在多数高校,对于课题经费的使用,学校根本不插手。&ldquo 谁弄的课题,钱就是谁的。&rdquo 这名高校财务人员说,从财务角度,他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他还透露,&ldquo 一些大型国家科研项目,学校都有配套资金,配套比例不定,要分给老师多少基本上是一些部门自己说了算。&rdquo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尤其是国家、省市布置的纵向课题经费增加,养肥了不少科研&ldquo 蛀虫&rdquo 。   2013年,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被指控,授意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刷新了贪污科研经费的新纪录。   审计署2013年通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沛清将19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转入个人账户存放、并通过签订不实合同套取其他科研项目经费33万元。   从这几年曝光的科研腐败的案例中可见,造假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ldquo 五花八门&rdquo :包括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以差旅费、办公经费等的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   &ldquo 只要发票是合法的就能报,哪怕买的是热水器、几万块钱的打印纸。劳务费表面上发给参与课题的所有人,但很多情况下是被一个人收入囊中。&rdquo 某高校财务告诉记者。   &ldquo 为什么现在把老师叫做&lsquo 老板&rsquo ?&rdquo 一名工科院校毕业生对记者说,因为一些高校老师承接了很多国家项目,都是学生在打工。   广州市检察机关的一名负责人说,有的大学教授申请的课题费没有用于科研,而拿去吃饭喝酒,甚至买房买车。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一位接受采访的高校教授坦言,实际上,很多科研经费是&ldquo 花不完&rdquo 的,但&ldquo 花不完&rdquo 的也要想办法用掉。只要能&ldquo 做账&rdquo 就报销,甚至出现有的老师一个月报销30万元油费的荒唐事。   这位教授说,经费设置的不合理也会&ldquo 逼良为娼&rdquo 。比如,招待费、资料费、劳务费等都规定了一定比例,其中,招待费其实是占了很大比重的,但多了报不了,只能去造假做成其它可以报的名目。   审查:课题验收&ldquo 走过场&rdquo ,成果如何&ldquo 没人管&rdquo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自上而下的审计抽查有一定威慑力,高校内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基本是空白,而课题成果的验收环节也往往是&ldquo 放水&rdquo 。   教育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ldquo 高等教育管理的难点在科研经费。很多科研经费都是专项,非常容易脱离监管。立项的管理几个人就定了,极少去研究这些项目是不是国计民生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rdquo   潘老师说,&ldquo 有本事拿得到项目就有本事结题。只要有关系,经费充足,请几个好说话的专家,能不过吗?即使课题做得很滥,还是会给优秀。&rdquo   &ldquo 特别是一些软课题,怎么验收?常常是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验收了,而且这些文章往往就是靠课题经费开支高额版面费而获得发表的。&rdquo 他说。   佛山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许晓珠说,&ldquo 我国科研经费和成果针对性不强。由于没有按需研究,所以有没有实际成果无人管,科研经费管理重征取、轻监督。而且,科研过程一般需要好几年,而地方财政是按年度审计,时间一长就淡化了。&rdquo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教授任建明认为,目前,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应追加责任条款、验收评估,对于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要记入黑名单,追回项目资金并限制未来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   专家认为,在科研领域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只有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才能有效遏止这些乱象。(
  • 广州将建“防腐实验室” 归纳腐败共性和规律
    广州市纪委常委梅河清20日下午在廉洁广州建设定期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该市将建立“预防腐败实验室”,以探索反腐新机制。   据了解,“防腐实验室”是指广州纪检监察部门与当地社科研究机构合作设立,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腐败的共性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对具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建章立制,以提高防腐反腐的精确打击率和科学化防范水平。   梅河清还表示,今年广州将尝试建立手机短信举报平台、网上在线接访平台,同时,运用质量管理标准、细化职责标准、简化动作流程、落实责任追究,打造“标准信访”。   梅河清在通报2013年廉洁广州建设部署时提出三个“凡是”:凡有群众举报的都要及时受理 凡有具体线索的都要认真核查 凡违反党纪国法的,都要严肃处理,努力提高实名举报核查率、信访初核率和结案率。建立“一案三报告”制度:案件查办对媒体定期通报,对党外人士、发案单位适时通报。   据介绍,今年广州将通过三个“严查”加大惩贪治腐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如采取有效措施严厉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严禁违规收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严格规范领导干部离职或退休后从业行为。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案件 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等。
  • 高校科研腐败3宗罪:"关系"立项、财务"造假"、审查"放水"
    日前,中央巡视组通报,复旦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风险。在近年曝光的众多科研腐败案件中,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所致的腐败问题,占了相当比例。   记者调查发现,科研项目立项、经费使用管理、项目审查监管的整个链条,因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仍旧在&ldquo 潜规则&rdquo 惯性的监管缺位环境下运行。   立项:科研申报不拼实力拼&ldquo 关系&rdquo   事实上,科研腐败从课题立项的源头上就已经产生了。&ldquo 实际上是一些有关系的&lsquo 科研大佬&rsquo 说了算。&rdquo 广东某高校潘老师告诉记者。   潘老师说,大学科研处的职能本应是为学校争取科研机会,但实际上却常常扭曲为用学校的资源&ldquo 跑部钱进&rdquo ,为部分人谋&ldquo 福利&rdquo 。&ldquo 你会发现,一个原本科研实力不强的人,一旦当了学校的领导,课题马上就来了。而他们很重要的&lsquo 财源&rsquo 就是拿课题费。那些没门路的年轻教师,则申报课题相当难。&rdquo   那么,申请的课题由谁来做呢?潘老师说,&ldquo 拿了课题的领导往往根本没有时间干活,而是将课题&lsquo 转包&rsquo 给他人。形成了一个包括立项、申报、研究、结题整个过程的利益链。&rdquo 他说。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利益输送的隐形通道。如,一些地方领导为换取高学历,便支持高校搞科研项目,一方出钱给项目,一方收获学位文凭,最终&ldquo 共赢互利&rdquo 。   校领导的课题有科研处帮着&ldquo 跑&rdquo ,而普通老师的课题就只能是&ldquo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dquo ,不乏为&ldquo 跑&rdquo 项目而&ldquo 跑&rdquo 出法律边界的。   今年2月,原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张实,因犯受贿罪被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9个月。   判决书显示,2005年至2013年期间,张实利用负责广州市高新技术科研项目的申报、评比等工作收受他人贿赂,其中有两名行贿人是中山大学的教授。法院审理查明,为申报数字家庭研发中心等相关科研项目,中山大学教授罗某在2005年、2006年春节期间分两次向张实行贿2万元。   另一名中山大学教授孟某,则于2009年7月,在申报科研项目并组建&ldquo 广州市纳米环境与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rdquo 的过程中,给张实送去钱款239788元,张实将这笔钱用于买车。   财务:经费&ldquo 花不完&rdquo ,报销&ldquo 靠造假&rdquo   一名高校财务向记者透露,老师拿到科研项目对学校来说也是好事,所以&ldquo 放水养鱼&rdquo ,报销经费基本上不控制。   在多数高校,对于课题经费的使用,学校根本不插手。&ldquo 谁弄的课题,钱就是谁的。&rdquo 这名高校财务人员说,从财务角度,他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他还透露,&ldquo 一些大型国家科研项目,学校都有配套资金,配套比例不定,要分给老师多少基本上是一些部门自己说了算。&rdquo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尤其是国家、省市布置的纵向课题经费增加,养肥了不少科研&ldquo 蛀虫&rdquo 。   2013年,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被指控,授意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刷新了贪污科研经费的新纪录。   审计署2013年通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沛清将190万元科研项目经费转入个人账户存放、并通过签订不实合同套取其他科研项目经费33万元。   从这几年曝光的科研腐败的案例中可见,造假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ldquo 五花八门&rdquo :包括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以差旅费、办公经费等的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   &ldquo 只要发票是合法的就能报,哪怕买的是热水器、几万块钱的打印纸。劳务费表面上发给参与课题的所有人,但很多情况下是被一个人收入囊中。&rdquo 某高校财务告诉记者。   &ldquo 为什么现在把老师叫做&lsquo 老板&rsquo ?&rdquo 一名工科院校毕业生对记者说,因为一些高校老师承接了很多国家项目,都是学生在打工。   广州市检察机关的一名负责人说,有的大学教授申请的课题费没有用于科研,而拿去吃饭喝酒,甚至买房买车。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一位接受采访的高校教授坦言,实际上,很多科研经费是&ldquo 花不完&rdquo 的,但&ldquo 花不完&rdquo 的也要想办法用掉。只要能&ldquo 做账&rdquo 就报销,甚至出现有的老师一个月报销30万元油费的荒唐事。   这位教授说,经费设置的不合理也会&ldquo 逼良为娼&rdquo 。比如,招待费、资料费、劳务费等都规定了一定比例,其中,招待费其实是占了很大比重的,但多了报不了,只能去造假做成其它可以报的名目。   审查:课题验收&ldquo 走过场&rdquo ,成果如何&ldquo 没人管&rdquo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自上而下的审计抽查有一定威慑力,高校内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基本是空白,而课题成果的验收环节也往往是&ldquo 放水&rdquo 。   教育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ldquo 高等教育管理的难点在科研经费。很多科研经费都是专项,非常容易脱离监管。立项的管理几个人就定了,极少去研究这些项目是不是国计民生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rdquo   潘老师说,&ldquo 有本事拿得到项目就有本事结题。只要有关系,经费充足,请几个好说话的专家,能不过吗?即使课题做得很滥,还是会给优秀。&rdquo   &ldquo 特别是一些软课题,怎么验收?常常是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验收了,而且这些文章往往就是靠课题经费开支高额版面费而获得发表的。&rdquo 他说。   佛山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许晓珠说,&ldquo 我国科研经费和成果针对性不强。由于没有按需研究,所以有没有实际成果无人管,科研经费管理重征取、轻监督。而且,科研过程一般需要好几年,而地方财政是按年度审计,时间一长就淡化了。&rdquo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教授任建明认为,目前,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应追加责任条款、验收评估,对于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要记入黑名单,追回项目资金并限制未来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   专家认为,在科研领域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只有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才能有效遏止这些乱象。
  • 巡视组点名:复旦科研经费使用存腐败风险
    2013年高校科研经费前二十名排行榜 (韵珊/图)   7月7日下午,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向复旦大学反馈专项巡视情况。   早在3月31日,中央巡视组进驻复旦,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视。这是今年中央开展的第一次巡视,除了常规巡视外,此次巡视还新增了专项巡视。复旦大学与科技部、中粮集团一起,成为了首次专项巡视的三个对象。   复旦继中国人民大学后(人民大学2013年接受巡视),成为了全国第二所接受中央巡视的985高校。   作为今年第一所被专项巡视的985高校,根据巡视组通报,巡视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风险 二是江湾校区基建工程严重违规,发生质量事故,存在安全和腐败隐患。   同时,巡视组还指出复旦大学的&ldquo 校办企业管理中&lsquo 一手办学、一手经商&rsquo 现象突出,监管制度不健全,校辖附属医院摊子大、权属杂、监管难,极易诱发腐败&rdquo 。   对收到的反映领导干部的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巡视组已按规定转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和有关部门处理。   科研经费:使用存腐败风险   南方周末网统计2013年各大高校科研经费情况发现,排在前二十的都是985高校,且科研经费均在10亿元以上。科研项目是影响教师职称评定和实际收入、学校收入和排名的重要指标,因此一般而言,经费分配会更多向985高校倾斜。   据教育部科技司汇编的《2013 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2013年科研经费最多的五所学校依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其中,复旦大学排名第五,科研经费高达25.52亿。   事实上,去年3月下旬,复旦大学便已组建&ldquo 科研经费管理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rdquo ,并启动科研经费管理专项检查工作。而高校科研经费大检查正是当年教育部的年度重点工作,4月底复旦的科研经费便已接受了教育部的巡视。   但此次中央巡视中,复旦的科研经费依然被指&ldquo 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rdquo ,巡视组要求:&ldquo 深刻检查落实&lsquo 两个责任&rsquo 存在的问题,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等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rdquo   高校科研经费的腐败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据审计署2014年第8号公告称,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原执行院长在负责科研课题期间,编造劳务人员名单冒领劳务费 另外,厦门大学两位知名教授因负责的课题组使用与课题无关的票据报销科研经费遭处分。   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南方周末网表示,近年来,一些知名教授和研究员都纷纷在高效科研经费的问题栽跟头,说明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上存在着巨大漏洞,其根源在于高校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操作弹性空间大违法成本低廉。出了事儿只需进行 &ldquo 内部通报&rdquo 或把钱退回了事,变相助长了问题科研经费的频发势头。   江湾校区基建:刚启用便维修   据巡视组通报,对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基建工程,有干部群众反映&ldquo 严重违规,发生质量事故,存在安全和腐败隐患&rdquo 。   公开资料显示,江湾校区位于杨浦区新江湾城西北部,占地面积约1600亩,总投资20.5亿元,成为复旦大学 &ldquo 一体两翼&rdquo 校区总体布局&ldquo 一体&rdquo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校区一期于2003年12月30日破土动工,按照规划,江湾新校区建设分三期进行。2005年9月,复旦大学迎百年校庆,江湾新校区一期工程同步宣布完工。不过,投入使用的江湾校区不久就引来对其施工质量的质疑。   2013年1月19日,复旦大学某学生在人人网发布了题为《江湾校区的建筑质量堪称一坨!》的日志,文中贴出了江湾校区多处建筑外墙玻化砖脱落的照片。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有学生反映,有次上课,教学楼头顶的玻璃天窗突然砸下去。对此学校仅是在几栋建筑外围拉上警戒线,并告知学生因墙体脱落有危险、不要靠近要绕行。曾参与江湾校区建设的一施工方负责人也透露,全上海建筑业都知道江湾校区的楼有问题,幕墙、内装都存在问题。   参与江湾校区一期工程的上海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石材幕墙加固施工方案》中,对江湾新校区建筑外墙脱落原因分析指出,新校区一期几栋主体建筑主要采用石材和玻璃作为外幕墙,2005年为赶上9月24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时间节点,幕墙安装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   上述施工方还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表示,江湾校区的建筑质量问题,一方面可能是为迎接百年校庆&ldquo 大跃进式建设&rdquo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存在腐败问题。   宋清辉认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知名高校的国家投资,可在封闭运行的高校体制和高校基础建设法律法规尚不规范的背景下,这些钱具体花到什么地方、项目进展如何、成果如何的监控几乎缺失,因此,高校基建项目是高校腐败问题的又一温床。   巡视组对此提出的要求则是:&ldquo 认真吸取有关案件和江湾校区基建工程事故教训。&rdquo
  • 可见光捕获薄膜应对果蔬微生物源腐败取得进展
    建立持续、高效的策略应对果蔬的微生物腐败一直是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建龙团队受植物绿叶“光合作用”的启发,开发了一种具有卓越的光动力杀菌活性的新型可见光捕获薄膜NHC-Cur-CS,实现了果蔬微生物源腐败的高效防治。该研究发表在国际食品期刊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亮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快速检测王建龙教授。  该研究发表在国际食品期刊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这种先进的薄膜是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工艺设计的,其中包括将姜黄素负载的富氮中空多孔碳填料的巧妙整合以及壳聚糖膜基质的合理选择。NHC-Cur-CS薄膜具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抗菌特性,包括处理时间短和可见光照射下对细菌的高杀灭率。因而,NHC-Cur-CS薄膜展现出优异的保鲜性能,可将柑橘的保质期延长2.2倍。这些理想的结果源于两个方面的创新设计。Z型异质结的形成和独特的中空多孔结构,这两者都赋予NHC-Cur优异的光动力活性,以及NHC-Cur与CS的科学整合,缓解了两种材料在灭菌过程中单独使用的缺陷。此外,NHC-Cur的掺入不同程度地增强了NHC-Cur-CS薄膜的机械强度和阻隔能力,进一步为其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这些特性彰显了NHC-Cur-CS薄膜在有效保护易腐农产品腐烂方面的潜力。
  • 网上开个商城 杜绝科研采购腐败
    p   对于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杏忠来说,购买试剂耗材是个让人头疼的事。虽然课题组里有专人负责购买,但他时时会有一些担心。今天要买20支试管,明天要买5个试剂盒,后天要做个基因测序,大后天又缺医用手套了……先不说市场价格有高有低,也不说产品是否合格,仅是采购中如何保证符合国家规范程序的问题就够他挠头的。因为最终审计科研经费时,他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要负责的。 /p p   不过,现在刘杏忠放心了,他的课题组需要生化试剂耗材时都要到网上的喀斯玛· 科苑商城去选购。因为这里是得到中科院和国家审计署肯定与支持的一个特殊“商城”。 /p p   喀斯玛(Casmart)不是舶来品,Cas是中科院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中科院所属的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中科资源)开发的。 /p p   2012年,中科资源领导决定要为中科院在协助科研采购管理方面做点实事。他们了解到,很多研究所每年试剂耗材采购需求就高达几千万元,各课题组每天都在采购,但每个订单的额度并不大,一个月下来仅发票就一大摞。麻烦还是次要的,交易品种多、次数多、供应商也多,这些都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条件。 /p p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中科资源决定开发一套试剂耗材的网上采购服务系统,目的是规范市场,方便科研人员。 /p p   中科院领导明确表示,支持系统的开发,但不会用行政手段强制各研究所使用。没有了行政手段的庇护,中科资源只能“用市场的机制做好行政管理的工作”。 /p p   2013年元月15日,中科资源开发的专门服务于试剂耗材采购的喀斯玛· 科苑商城网上超市开张了。 /p p   商城仅作为交易管理和服务的第三方,不自营商品。入网供应商所提供的试剂耗材都是明码标价的,所有采购都是公开的,采购流程也是按国家规范流程设计的,并且采购过程都是自动记录在案的。 /p p   不过,中科资源很快就发现了商城的缺陷:有时供需双方会为产品质量发生纠纷,有的供应商在线上标定的价格高于线下销售价格,有的供应商提供的是假发票。 /p p   中科资源毅然决定让商城升级,冒着丢失客户和供应商的危险,下手规范商城。 /p p   他们出台了“约法三章”:要求所有供应商“不卖假货、不开假票、线上价格不高于线下”,保障客户买到正品低价试剂,否则对供应商违规行为进行全网通报并清除出商城。 /p p   对于买卖双方的产品质量纠纷,商城实行“快速赔付”办法:当客户和供应商协商无果时,商城四个工作日以内先给客户赔付商品,以不影响客户做科学实验。同时启动调查,如果责任清楚就由责任方承担,分不清责任就由商城来负担。这保证了客户可以在此放心采购。 /p p   商城还设立了“招投标报价”机制:每月底要求供应商背靠背对下月的商品价格报价,系统统一时间发布,一个月内不得更改,相当于每月进行了一次招投标。商城负责人李红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约法三章、快速赔付和投标报价机制,净化了市场。最初商城里的供应商,80%是经销商,20%是生产商或代理商 现在反过来了,80%是生产商或代理商,20%是经销商。商城减少了中间环节,平抑了价格,也就等于降低了科研成本。 /p p   商城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采购规范了,符合了审计要求 整个采购过程透明,责任明晰可溯。比如,对一个订单,谁在什么时间买的什么商品、谁审批的、谁验货的、谁报销的,商城有全程记录,全部清晰可查 对某个采购个人,从第一个订单开始,所有的采购记录全部留存,而且采购记录永久不可删除。 /p p   在规范市场的同时,商城也为科研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以往,科研人员采购需一家一家询价下单,现在商城里,各个供应商的商品明码标价,比价选购和一键下单,轻松完成。 /p p   此外,商城提供的信息化采购及管理系统,也为采购单位执行定期统一结算、单位自建平台对接等创造了条件,大大节省了采购及管理、报销等的工作量。 /p p   由于商城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了试剂耗材采购的大问题,中科院内的59个研究所竞相成为其会员单位 非中科院的单位也纷纷加入,包括农科院、林科院在内的37家科研机构和39所高校、9家医院等也通过商城采购。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院、青岛生物能源所、纳米中心等近20家单位也已正式发文,要求凡是商城上有的商品,必须通过商城采购,否则不予报销。有些单位在线下购买了比商城价格高的商品,相关责任人还被要求必须作出书面说明。 /p p   客户(会员)多了,供应商也越来越多。商城近20个分站目前入网的供应商已有1400多家。商城初建的第一年交易额为300万元,2014年采取规范措施后,交易额就猛增至近8000万元。 /p p   商城建成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既规范市场又规范采购的双重功效,也因此得到了中科院领导以及纪检、监审、条财部门,甚至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国家审计署将商城价格作为审计参照标准。 /p p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服务科研采购的创新思路,解决了科研采购的腐败问题。 /p p br/ /p
  • 环保腐败引出环评利益链 环保部彻查环评机构
    对于某些环境影响评价(下称环评)机构而言,如今正处在一个如履薄冰的时刻。   由环保部牵头组织的检查小组,目前正在各地工作,11月22日之前完成对部分环评机构的现场检查;今年年底之前,环保部还将分批组织对部分环评报告的专项检查。   在环保部发布的2010年环评机构抽查行动的通知中,黑龙江、河北、浙江、广东、海南、四川的24家环评机构被列为现场抽查对象,北京、天津、山西等省市的53份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被列为专项检查对象。   环保部表示,将适时公布抽查结果,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质量差以及存在其他违规行为的评价机构及人员,要予以处罚。   “我们已经掌握一些线索,抽查的大部分机构和报告,一些属于最近没有进行考核,另一些是被人举报了。”环保部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   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一年一度、由国家最高环保行政部门开展的环评抽查行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作用,但揭露的仅是“冰山一角”。整个环评市场的混乱,远非区区行政手段可以解决。   环评“卖方市场”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已有30多年历史。尽管有质疑者认为建设项目环评是“治标不治本”,但不可否认,环评体系在调整产业结构、遏制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建设项目数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人盯上“环评”这块大蛋糕,催生了一条包括项目业主、环评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在内,利益交织、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在这条产业链中,评价机构的角色尤为引人注目。今年6月,环保部公布了2009年度环评机构抽查结果:在全国20个省份抽选的75家环评单位中,有30家存在违规行为、工作质量较差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比例高达40%。   一位从事环评审批的人士透露,这些现象在环评行业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环评机构,一年可以完成十年的环评报告;有的干脆瞎编,内容弄虚作假,速度快的一天就可以交货,甚至出现了报告封面和内容牛头不对马嘴、北京的项目写成上海的情况。”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研究员于敬文则表示,近年来环评报告的质量有所提升,但从整体来看,仍处在水平参差不齐和鱼龙混杂的状态。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环评市场正常秩序之所以遭到破坏,原因之一是准入门槛太低。“许多编制环评报告的评价人员,甚至对项目所在的行业本身一窍不通。”   难以“脱钩脱利”   环评报告质量不过关,并不完全是环评行业饱受诟病的关键。毕竟,编制环评报告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接受专家审核和环保部门的审批。   “所以问题就在于,那些明明质量不过关的报告是怎么通过审批,或者绕过审批的?”于敬文说。   总体而言,中国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行分类管理。2009年3月,环保部出台新规定,上收部分“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两高一资”行业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权,其他“对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力则适当下发至省级环保部门。   但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地方层面,环评审批环节的薄弱已成常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加之监管不力,环评审批为腐败提供了温床和土壤。   一位负责环评审批的人士坦言,暗箱操作,利用行政职权“吃回扣”,项目业主直接行贿审批者的现象从未消失,环保部每年抽查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2007年,杭州爆出建国以来最大一起环保腐败案,涉及90余人。据《南方周末》报道,该市环保系统普遍存在利用环评项目审批权,以20%至40%不等的比例收取环评管理费的现象。   2008年,福建省漳州市环保系统腐败案曝光。其中,10余名环保系统工作人员利用审批职权,以指定或变相指定的方式,为环评中介机构招揽业务,从中收受贿赂。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北京,近年来连续有司级干部因为环评腐败而下马。   环保行政机构中存在的寻租行为,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或私利考虑而迫切推动项目建设的做法,在很多情况下使环评报告沦为摆设。   1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环评审批工作专项执法检查情况汇报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部分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影响环评法实施效果,环评承诺兑现难、环境执法软,一些地区规划环评进展缓慢等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   当一些业内人士以“一摊烂泥”来形容目前的环评市场时,环保部酝酿的环评机构改革也正在缓慢推进。   就目前而言,除了极少数私营企业具备环评资质,绝大多数环评机构是事业单位,隶属于地方环保系统或科研院所。其中,以地方环保系统下属的环科院所从事环评工作居多。   2008年,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公开表示,要从改革体制入手,让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彻底脱利”,以确保环评审批不受利益干扰。   本刊记者获得的一份环保机构改革时间表显示,按照环保部最初的设想,全国各省市应有近600家科研事业单位分别于2011年底和2012年底前完成环评体制改革。但讨论了整整两年之后,环评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脱利”的想法仍未成为现实。   在2009年4月的环保部华东地区环评机构改革座谈会上,与会环评机构代表的看法就颇具代表性。会议总结显示,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一致认为,华东地区各家环科院所均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所从事的环评工作与环保审批部门没有利益关系,根本不存在环评机构需要从环科院所中剥离或脱钩的问题。   这些代表还表示,没有环评收入的反哺,环科院所将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最终导致环科院所运行困难和综合性专业人才的流失,服务环保局的能力水平必将大打折扣。而且,倘若环评机构企业化,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很可能出现与项目建设单位挂钩的现象,“有失环评的公平和规范”。   本刊记者了解到,尽管有来自环评机构的反对之声,环保部仍将推行环评改革,并且是明年的重头戏之一。环评改革将从环保部自身开始,率先在其属下的环境规划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院、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这五家事业单位开展“脱钩”试点工作,剥离研究院所下设的环评中心,将环评中心转制为企业。   但环保部环评司一位官员对本刊记者坦言,即使“拿自己开刀”,推进工作仍有相当的困难。“事业单位和企业在本质上有相当大的区别,需要协调,我们也很担心,万一改革过快,会丧失大量骨干人才,造成负面影响。”   这位官员说,环评机构改革最大的希望其实被依托于国家层面事业单位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国家计划一天没有出台,我们也只能慢慢试点,慢慢摸索。”   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一位官员对本刊记者表示,环评机构的力量不足是制约环评质量的最根本因素。截至今年9月,全国共有1091家具备环评资质的机构,9000多名获得执业资格的环评工程师。而今年全国需要进行环评审批的项目却有30万多个。   他认为,目前环评市场作为卖方市场,具备资质的“合法”工程师供应远远跟不上各种新建、扩建的项目数量需求。长远来看,不仅很难保证环评质量,还会催生大批实际上不具备合法资质的“挂靠”单位和“挂靠”评价人员。   “很多地方县市,一家环评单位就可形成垄断,负责编制整个地区所有项目的环评报告,人数都跟不上,如何保证质量?”前述官员说。
  • 学术不端的“罪与罚”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哈佛大学一名心理学教授因学术不端行为遭离职一年的处分。而就在该消息发布的前几天,哈佛大学100多名学生因在期末考试中有作弊嫌疑而被调查。   《自然》杂志的一篇报道显示,科学性杂志论文回收数目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200%,其中一半是由学术不端导致的,而发表的实际论文数量只增加了44%。由此可见,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了一种学术疾病。   “种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精神,同时也挫伤了大众对于科学权威性的尊重。”在近日于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美科学道德诚信案例研讨会上,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责任、人权及法律项目主任马克弗兰科尔表示,科研工作者端正学术行为对科学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罪:引发诚信危机   “在借鉴、参考、综合不同学者学术理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几乎已成为现在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浙江大学法律专业一位本科生表示,大学生普遍对抄袭的范畴很模糊,以致写论文时无法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科院院士、《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王鼎盛给出的数据显示,2001~2010年的10年间,《中国物理快报》共发表论文8425篇,其中被举报有不端行为的论文共22篇,经查证确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共计17篇,占发表论文比例的0.2%。   “这一数字对不同人群来说具有不同意义。”王鼎盛指出。   对公众来说,0.2%的比例似乎没那么严重。但对大学校长来说,一个研究所或学校每年可能有上千篇文章,每年有两篇出问题的话,如何处理相关人员,就会是个很头痛的问题。   在中科院院士饶子和看来,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学术上本应进入收获的季节,但却滋生出学术不端的“毒瘤”,甚至不时传出知名教授、校长涉嫌抄袭的丑闻。这些现象的存在,令大家的心理承受底线越来越低。   因:追逐利益所致   “科学家现在能得到的资助非常有限,所以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来争取资源。这最终可能导致科学家的行为与科学的严谨、客观相悖。”美国欧道明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朗莱斯指出。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认为,致使科研工作者铤而走险的原因是对最大利益的追逐。在《科学》、《自然》等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所带来的回报常常是巨大的。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马克弗兰科尔也强调了利益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驱动作用。他说,美国许多科研人员的项目资金来自企业,但企业利益有时是同国家和社会利益相悖的,这对科学家的道德诚信形成了极大挑战。   “年轻科研工作者面对这种环境往往会手足无措,因此我们会关注导师如何给学生作这方面的准备。比如,不该给年轻科学家增加压力,而是应尽力让他们对做正确的事情更敏感。”他解释。   罚:严惩更需教育   科研诚信是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更是科学本身的组成部分之一。菲利普朗莱斯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马克弗兰科尔指出,尽管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不能低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但最终仅有规章制度还是不够的。   “浙江大学也出过几次这样的问题。对于学术不端的现象,除了要从制度建设上杜绝,一旦发现,处理一定要坚决。”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出一件就要严肃处理一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术上不端正的人。”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所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就像体育界反兴奋剂、政府反腐败一样,应对学术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   但如何从源头遏制学术不端?马克弗兰科尔认为,只有教育才能培养科研工作者端正的学术行为和习惯。就科学道德教育这门课的上法而言,不仅要有“言传”,更要有“身教”。这种说法得到不少与会者的呼应。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梅丽莎安德森认为,如果发现年轻的科研人员有学术不端倾向时,有经验的科学家应该立即站出来,不要因为压力而导致他们做出令其后悔终生的行为。   “很多学生不清楚科学道德是什么,到了大学以后我们突然告诉他们,这是不合理的。”饶子和认为,“应该从幼儿园开始,由家长、小学老师来告诉他们,而不是到了大学再来接受道德教育。”
  • GE、西门子卷入多起腐败案 大型医疗设备采购黑幕重重
    1月25日,原安徽省界首市卫生局副局长、界首市人民医院院长李国庆因受贿案的终审判决公开,而GE(通用电气)业务员“不光彩”地出现在行贿人名单中。  房某并不是只卷入了李国庆这一起腐败案。其和三大外资医疗设备制造商中西门子业务员安某都卷入了原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高学中腐败案的旋涡中。值得关注的是,安某亦是阜阳多起医疗系统腐败案的行贿人。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医疗系统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中存在诸多“潜规则”,而出行贿受贿手段也呈现出更加隐蔽的趋势,对医疗系统腐败案件的查处还需要在处罚医生和医院管理层的同时,提高药商、药械商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而对于接连有工作人员涉入腐败案,GE、西门子均回应称,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内部核查,将对具体问题尽快做出回应。  GE涉入多起腐败案  司法文件显示,2002年,界首市人民医院准备购置一台核磁共振,当时参加竞标的除了美国GE公司,还有西门子公司、飞利浦公司等。经过议标,在李国庆院长的帮助下,美国GE最后中标。  大概在2002年11月底,美国GE公司业务员房某代表公司和界首市人民医院签订了价值为430万元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销售合同。在机器安装调试完毕后,房某为了感谢李国庆的帮助以及要剩余的货款,就从家里拿了3万元现金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交给李国庆,李国庆当时没作太多推辞就收下了。  2007年上半年,美国GE公司准备向界首市人民医院销售一台加速器,房某特别想把这笔生意做成。一天其去了李国庆的办公室里,去之前其随身带了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的1万元现金,就把这个信封塞给了他,李国庆客气几句便收下了。后来,在李国庆的帮助下,其公司顺利的向界首市人民医院销售了这台加速器。  事实上,房某并不是只卷入了李国庆这一起腐败案。  据原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高学中供述,2004年阜阳市人民医院申请了200多万美元的外国贷款,按要求该款必须购买在以色列生产的设备。在办理贷款过程中,美国GE公司安徽办事处负责人房某多次找到他,希望医院使用美国GE公司的设备,GE公司在以色列有生产车间,并表示事成之后会感谢,其答应帮忙。在招标过程中,其安排相关人员向招标公司提供购买B超机、CT机等设备的标准时倾向于使用美国GE公司的产品,该公司顺利中标。  2009年在合肥开会期间,房某请高学中吃饭,并想表示感谢,其怕直接收钱有影响,就安排房某找其妻弟马某甲。后来马某甲告诉其房某送了1万欧元,其到北京出差时将1万欧元兑换了8.6万元人民币。GE中国方面对此没有做出回应。  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暗藏潜规则  据《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发布的《2014中国医疗设备售后服务调查报告》,被业界称为GPS的通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三家跨国企业,在CT、核磁共振、核医学、血管造影机等几类大型医疗设备中长期占据龙头地位,市场份额已超过80%。  事实上,西门子也卷入了高学中腐败案旋涡中。  不过,在西门子中标阜阳市人民医院核磁共振设备的过程中,时任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皖北地区销售经理安某的暗箱操作显得更加隐蔽。  2010年上半年,安某听说阜阳市人民医院准备购买一台核磁共振,其想让阜阳市人民医院购买西门子公司的产品,多次找到负责采购的该院设备科负责人付志成,并让付志成在制作投标文件中多体现西门子公司产品技术优势,许诺如果西门子公司中标,给他20万元好处。  安某从付志成处得知原北京安亿仕科贸有限公司经理王伟和市医院的领导关系密切,就联系王伟说想跟他合作核磁共振的事,向其承诺如果王伟使西门子公司的产品顺利中标,即将核磁共振的三方采购合同交给安亿仕公司做。由他负责对医院领导进行公关,其给他一个设备底价,将来设备合同价格超出底价的部分都给王伟,其中包括给医院领导的公关费用,公关费用如何使用其不过问,只要能做成就行。  王伟为使西门子公司的产品顺利中标,同时使安亿仕公司能拿到采购合同,请求时任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高学中支持西门子公司的产品,并允诺中标后给予高学中好处,高学中表示同意。后在高学中的帮助下,西门子公司的核磁共振设备顺利中标,合同价为1100多万元。为表示感谢,被告人王伟通过马某甲分二次送给高学中现金共计90万元。  2011年上半年,安某为兑现承诺,安排合作商王伟向付志成提供的银行卡内存入人民币20万元。  2013年下半年,安某自己为兑现付志成在其公司中标阜阳市人民医院采购一台CT机的承诺,向付志成提供的陈某银行卡内存入人民币10万元,通过济南中强医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与安徽亚美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给予付志成人民币10万元,计20万元。  司法文件显示,安某亦曾向阜阳市肿瘤医院院长刘华顶、该院医疗设备科科长行贿。  安某证言显示,2008年1月,他负责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皖北地区医疗影像产品销售。2009年阜阳市肿瘤医院购买直线加速器时,他认识了刘华顶。当时刘华顶系肿瘤医院副院长,2010年4月任院长。2010年10月,他通过招标销售给肿瘤医院一台核磁共振仪,中标价格约1100万元,招标前他找到刘华顶许诺如招标成功,给刘华顶60万元好处费。招标成功后,他找到刘华顶提出要把60万元给刘华顶,刘华顶称现在医院不太平,有人写检举信告其,让钱先放在他处。2011、2012年他多次提出把60万元给刘华顶,刘华顶怕问题暴露,均称先放在他处以后再说,该60万元一直在他处保管。  不仅如此,阜南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刘华顶涉嫌受贿一案中,发现了阜阳市肿瘤医院设备科科长冯某某涉嫌受贿的线索。  冯某某受贿案二审刑事判决书显示,2010年,被告人冯某某利用担任阜阳市肿瘤医院医疗设备科科长的职务便利,接受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安某的请托,为该公司出售给阜阳市肿瘤医院磁共振系统提供帮助。2011年4月左右,被告人冯某某在阜阳市红旗中学附近收受安某某一部尼康牌D90单反相机。经鉴定,该相机价值6900元。  西门子医疗对此表示,该司已知晓记者采访的相关事件。公司业已开展对相关问题的内部调查,目前调查正在进行中。  西门子公司高度重视在市场运营中秉持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我们的根本原则是:只有廉洁的业务才是西门子的业务。对公司员工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西门子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  司法文件显示,2011年至2013年间,被告人葛艺东利用担任芜湖市第二医疗集团党委委员、副院长的职务便利,收受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区域经理房某铂金项链一条(价值6462元)、接受房某为其报销发票费用累计1.5万元,为房某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销售设备器械提供帮助和关照。  商业贿赂“黑名单亟待建立  据了解,目前安徽多地医院系统受贿人员高学中、付志成、刘华顶、冯某某、王伟等皆被追究刑责。  不过,本报记者注意到,GE、西门子涉案的业务员都是以证人的身份出现在判决书中,而没有注明被另案处理。  某高校医疗产业研究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GE、西门子相继卷入安徽多起医疗腐败案,揭示出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中一直存在着潜规则。与药品采购不一样,经手大型设备采购都是医院管理层少数几个人,行贿受贿显得更加隐蔽。  值得追问的是,受贿者锒铛入狱,行贿者或因情节轻微不能被刑事追责。那么,从中获益的企业就可以“全身而退”吗?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早就建立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黑名单”制度,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一旦实施商业贿赂被发现将被列入不良记录,影响其产品招标采购。  根据上述规定,上述涉事企业理当列入安徽省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然而,迄今为止安徽省公布的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寥寥无几,上述企业无一牵涉。  有关人士认为:“医疗反腐败,我们注重了对医生和医院管理层行为的监管,然而却忽视了对药商、药械商的监管。作为企业当然追求销售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一些行为失范。”
  • 科研经费腐败频发 科技部禁用课题经费谋取私利
    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5月23日上午,科技部与财政部两部门修订《国家科技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作出上述规定。   近几年来科研经费腐败频发   近几年来,科研经费腐败频发,北京市某高校教师肖某用学校对科研经费监管的漏洞,用20元发票套取30万科研经费。   今年2月13日,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原主任段振豪因涉嫌贪污约146万元在北京受审,段振豪在庭审时认罪。   严禁使用课题经费谋取私利   科技部规定,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科技部还规定,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视情节轻重,限期整改、通报批评、不通过财务验收、终止项目、追回已拨经费直至一定时限内取消其项目申报资格。   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发生违反科技经费管理规定问题触犯财经纪律的,移交行政监察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一些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等8项行为,则不通过财务验收。
  • 湖南药监局11部门涉腐败 当地称“绝无仅有”
    2013年4月24日,湖南省纪委和省人民检察院联合举行全省药品监管领域预防职务犯罪分析会,通报了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桂生等人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系列案案情。曾在湖南药监、卫生、物价、药品检验等11个部门&ldquo 潜伏&rdquo 的一条完整的以药谋私、贪赃枉法的链条浮出水面。   &ldquo 在同一领域,一次性查处职务犯罪官员如此之多,部门牵涉如此之广大,这在全国医药监管领域&lsquo 绝无仅有&rsquo &rdquo 。即便是时常接触职务犯罪案件,但这一案件的恶劣程度,仍让湖南省检察系统一些干部感到&ldquo 震惊&rdquo 。   2010年以来,湖南省纪委和检察系统对医药监管领域的腐败着手查处。通过顺藤摸瓜,共查处职务犯罪案件20件,涉案人员达26人,其中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4人,涉及湖南省卫生厅、药监局、物价局等11个单位和部门。   据披露,这一窝串案的主角刘桂生在任职期间,利用分管稽查总队、市场监管处工作以及兼任湖南省药品集中采购联席会议成员的职务便利,先后接受12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请托,在药品监督管理和参与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当中为请托人谋利,非法收受贿赂50笔共计82万元。   涉案的4名处级干部阳军、肖谷成、唐凌、梁建宁案发前则分别位居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处处长、物价局药品价格处处长、卫生厅药品集中采购中心副主任、湖南省药检所副所长等关键职位。   半月谈记者发现,这些问题官员几乎覆盖了药品从生产到流通领域各个环节,他们分别掌握了药品生产和经营许可审批、药品质量监管、药品质量层次认定、药品价格认定等重要行政职权,能够直接影响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正因如此,这些官员自然成为一些药企的&ldquo 公关对象&rdquo 。   湖南省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处长饶力明介绍,刘桂生受贿金额虽只有82万元,作案却多达50余次 肖谷成收受贿赂虽只有17.9万,作案却有15次。   &ldquo 为了满足请托人的要求,捞取个人好处,刘桂生等人可谓是手段用尽。&rdquo 参与案件侦办的检察官说,因为&ldquo 自认为大权在握,手段隐秘,加之相互之间利益关联&rdquo ,钱权交易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刘桂生等人在腐败利益共谋上配合得近乎&ldquo 天衣无缝&rdquo 。   据检方调查,当有企业希望得到药品集中采购招投标方面的&ldquo 关照&rdquo 时,梁建宁将有关提高药品质量层次的虚假证明资料增补进标书当中,使企业获取评标加分优势。肖谷成则将药品价格采集信息指导价等提前透露给请托人。与此同时,刘桂生通过阳军给相关人员&ldquo 打招呼&rdquo 。唐凌则与之应和,进而使得请托企业药品顺利中标挂网销售。   在制度层面上,湖南省药监局存在轮岗制度不健全,权力过于集中 处罚决定相关制度不健全 药品质量公告制度落实缺乏统一审核、专人监管的相关配套要求 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滞后,执法质量考评机制缺失等诸多疏漏。   据刘桂生供述,作为药监局分管领导,自己有&ldquo 准末位发言&rdquo 权和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权力集中和监管考评缺失,使得&ldquo 自己分管范围内,习惯于擅自做主,个人说了算&rdquo 。   近10年来,湖南省药监局稽查总队和市场监管处两个重要部门一直是刘桂生分管,而这两个部门恰恰担负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审批、药品市场日常监管和药品打假职能。因此,某种程度上刘桂生管理着整个湖南药品市场。   检察机关调查发现,阳军等人就先后在刘桂生的&ldquo 招呼&rdquo 之下,滥用&ldquo 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rdquo ,对长沙双鹤药业的数种劣药予以从轻处罚。   案件侦办检察官介绍,湖南药品集中采购招投标也存在诸多制度空白。例如,申诉案受理和标书管理不规范,药品质量层次评定和投标指导价定价的工作方法与流程缺失等。一些制度的缺失和不落实,导致医药监管领域的官员想犯则成。   湖南省预防腐败局副局长胡海鹰表示,从刘桂生系列案可以看出,有些事情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因为制度被规避、被空置甚至变异。此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并非没有防范腐败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多是&ldquo 挂在墙上、讲在嘴上&rdquo 。由于缺乏科学性,表面上严格的制度背后,仍留下很多&ldquo 后门&rdquo 。   饶力明认为,对于重要岗位官员,首先要完善轮岗制度,实行合理的分权、限权 建立与行政处罚决定配套的诸如&ldquo 主办人负责制&rdquo 、&ldquo 合议会负责制&rdquo 和&ldquo 错案责任倒查制&rdquo 等机制 同时,要充分发挥法规处等部门对相关制度、决策、措施的审核把关作用和纠错机能。
  • 深圳曝医疗腐败风暴 涉及设备采购过程
    相关新闻:招标存猫腻 医疗器械采购环节成“重灾区”   8日,深圳市人民检察院通报:目前已对深圳市、区13家医院的16名管理人员以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其中包括9名正(副)院长、7名科室负责人。   20人曾被带走调查   8日19时,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近日,我市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在医疗系统集中开展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专项行动。目前已对市、区13家医院的16名管理人员以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其中包括9名正(副)院长、7名科室负责人。检察机关将坚决依法查处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并依法及时发布工作情况。”   据悉,这些被查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涉及在医疗设备、药品、耗材采购过程中的商业贿赂犯罪。此前,深圳市人民检察院7日23时发布微博称:“近日,深圳市区两级检察院反贪部门同时展开专项行动,针对我市多家医疗机构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医疗设备、药品、耗材采购过程中的商业贿赂犯罪进行打击。截至今晚,共有16名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因涉嫌受贿犯罪被立案侦查。”   据羊城晚报记者证实,6月5日,横岗人民医院院长孔德奇和坪山新区人民医院书记蔡俊明被检察院带走调查,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张德仁和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院长侯庆中,北大深圳医院口腔科主任等也于同日被带走。据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的一位高层称,6月5日深圳市、区有约20人被带走调查,其中深圳一位现任三甲医院院长也于同日被带走协助调查,但目前已无事。   案件主要牵涉设备采购   此次医疗系统大调查的起因,存在两种说法。   来自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的消息称,此轮风暴源于去年深圳市级医院的一次肃贪行动,4名医生涉嫌接受药厂药物代表的商业贿赂被调查,在此后的调查中牵扯出更多医院。   但在深圳医疗系统流传更广的是另外一种说法,震源来自近期省内其他城市的一次执法行动,该次行动中被调查的医疗设备供应商供出深圳医疗系统的诸多内幕。在5月份广州进行的“三打两建”专项行动中,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法人因行贿落网,他落网之后又把广州3家三甲医院的检验科或实验室的负责人拉下水。有关部门顺藤摸瓜,找到了其他存在行贿嫌疑的医疗器械公司,并查到这些公司的医疗仪器被售卖到了深圳,而这次被调查的医院部分涉嫌购买了这些公司的医疗设备。   据了解,这次接受调查的医疗界人士主要牵涉到各医院的设备科和采购科。(羊城晚报)   另据南都网报道,深圳市在卫生系统发起大规模纪律调查行动,众多医院的院长、中层被带走调查。一位来自卫生系统的深圳市政协委员称,被牵扯入商业贿赂的深圳医院远不止这几家,深圳医疗系统正遭遇一场大规模的肃贪风暴。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接到了风声,打击医疗界商业贿赂的风潮会迅速从广州弥漫到深圳,但没想到真的会这么快。”这几天这个消息就像一个重磅炸弹不胫而走,私下议论得非常厉害。   “目前深圳医疗卫生系统确实正在刮起调查风暴,非常多医院牵涉其中。除了市级的三甲医院之外,区级医院更是重灾区。”深圳一家区级医院相关负责人透露,这次接受调查的医疗界人士主要牵涉到各医院的设备科和采购科。   为何区级医院会成为被调查的重灾区?该负责人表示,2011年以前,深圳只有三所三甲医院,也就是深圳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2010年11月8日,广东省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在深圳重新启动,南山区人民医院也成为全省首家接受评审的单位,并顺利通过评审,成为深圳市第四家三甲医院。   根据市卫人委“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各区必须有一家三甲医院,官方对此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而根据中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要成功评选上三甲医院,设备条件是必要元素之一,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对先进的医疗设备。   相对于增加病房和提升技术力量等其他因素来说,购置设备又是一种更简单易行的操作方式,也更容易让医院迅速得到加分,于是不少区级医院一掷千金高价购买或者租赁医疗设备,这个行为或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巨大的腐败空间。
  • 广西曝医疗采购腐败窝案 11乡镇医院6院长落马
    近日,广西罗城县11个乡镇有6位乡镇卫生院院长因收受“回扣”集体“落马”。据了解,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度“萧条”的乡镇卫生院快速发展,硬件设施大规模更新换代,过去较少有人问津的乡镇卫生院开始成为医疗器械业务员的“唐僧肉”。   回扣最多达25%   罗城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不久前,罗城检察机关在开展打击药品医疗器械职务犯罪专项行动时发现:多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器械,均由一名江西籍医疗器械业务员供应。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涉及全县半数以上乡镇卫生院的受贿窝案浮出水面:2008年至2011年期间,罗城县怀群镇卫生院原院长韦国辉购买江西南昌部分医疗器械企业的医疗器械,包括B超机、四通道血凝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多种设备,并收受回扣5万元。   2008年至2011年,罗城县小长安镇卫生院原院长韦罗军,帮助医疗设备企业业务员在自己所在卫生院销售药用耗材和卫生用品,并6次收受贿赂共计9100元……   据了解,这些医疗器械供应商提供“回扣”多达10%,少数医疗器械供应商为提高销售额,甚至将“回扣”提高至20%至25%。   不收回扣是另类   除了丰厚的“回扣”诱惑外,违法的隐蔽性也是促使不少乡镇卫生院院长铤而走险的原因。一名“落马”的卫生院院长透露,尽管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求采购超过一定规模的医疗器械必须报批,但由于采购这些医疗器械是实际需要,打报告基本都会被批准,而且所采购的器械也都符合标准,因此这条规定几乎无法对收取医疗器械“回扣”产生影响。   据罗城县检察院调查,罗城卫生院腐败“窝案”中,作案时间长、犯罪次数多是一个明显的特点,甚至部分嫌疑人都无法记清自己收了多少贿赂。   罗城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汪润生说,收受回扣几乎成为基层卫生院的潜规则,一名卫生院院长接受反贪局调查时甚至说,如果不收回扣,在这个圈子里几乎是个另类。   卫生院变成唐僧肉   长期以来,我国乡镇卫生院面临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2006年发布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显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危房率为33.6%,6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随着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开始得到大幅改善。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卫生部累计安排贫困地区卫生专项资金1754亿元,年均增长73%。而据调查,这几年快速发展的乡镇卫生院迎来了设备采购或更新换代的高潮,同时医疗器械业务员也盯上了这块“肥肉”。在位于广西西北部大石山区的罗城县,甚至有超过30家医疗器械公司的业务员,在各个基层卫生院活动,这些业务员又往往代理了多家医疗器械企业的业务。   一位医疗器械业务员说,相对城市的大医院,乡镇卫生院一次医疗设备的采购金额并不巨大,使得不少乡镇卫生院院长收受回扣时容易放松警惕。   一方面,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械采购迎来高潮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乡镇卫生院的采购监管仍然相对薄弱。业内人士认为,对乡镇卫生院的监管需进一步完善。
  • 从39份审计报告看科研腐败 侵占手段五花八门
    10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ldquo 恶性问题&rdquo 连说两个&ldquo 愤怒&rdquo ,并表示&ldquo 痛心&rdquo 和&ldquo 错愕&rdquo 。   近年来,科研腐败已成热点话题,违法违纪案件时有曝光。   &ldquo 新华视点&rdquo 记者梳理了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ldquo 问题科研经费&rdquo 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   吃喝拉撒睡,都能挤占科研经费   梳理这些报告,看看纳税人的钱都去了哪里,人们或许能理解科技部长的怒气从何而来。   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ldquo 扩大用途&rdquo &ldquo 挤占挪用&rdquo 已成普遍现象:   &mdash &mdash 工资福利。   一些单位用科研经费给职工发工资奖金,或是用作人员、办公经费。   2012年,国家旅游局所属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课题研究经费中违规提取院基金83.84万元,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等支出。   发钱过千万元的并不少见。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   有的单位甚至发了上亿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   &mdash &mdash 吃。   2009年至2012年10月,科技部所属知识产权中心在课题经费中列支职工食堂餐卡充值费13.48万元。   &mdash &mdash 会议、考察、出国。   2011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碳专项项目中列支无关人员会议费、考察费等69.18万元。   2012年9月,中国电力工程顾问公司承担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专项相关课题时,在课题任务合同书中没有出国费预算的情况下,列支出国费32.96万元。   &mdash &mdash 买车、交通、零花钱。   2007年至2009年,陕西两所高校分别用项目经费41.9万元和29.36万元购买小轿车和旅行车各1辆。   2009年至2012年10月,科技部所属知识产权中心在课题经费中报销与课题无关的职工个人交通费用30.15万元,其中2012年10.8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在其承担的专项课题经费中,报销火车票费用20.7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审计报告特别注明,这些火车票是&ldquo 自行搜集的&rdquo ,与课题无关。   陕西15所省属高校2007年至2009年29个&ldquo 科技创新&rdquo 项目中,列支家庭和个人电话费、私家车保险费和汽车油料费等38.38万元。   &mdash &mdash 盖房、装修、买家具。   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   2011年,中科院城科会从&ldquo 绿色低碳生态规划指南&rdquo 等课题经费中列支与课题研究无直接关系的购买办公家具等款项26.47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专项课题经费中列支99.57万元,用于与课题内容无关的办公用房装修改造、杂志印刷和网络服务费等支出。   甚至有的经费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   山东省今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该省教育厅所属13所大学编报科研经费项目支出预算9.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全部填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   这是记者看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组数据。紧随其后的是,据审计署2012年发布的审计报告,卫生部及课题承担单位实施的209个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会计核算及资产采购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29540.49万元。   科研经费成&ldquo 唐僧肉&rdquo ,侵占手段五花八门   &ldquo 花钱&rdquo 的前提是&ldquo 要钱&rdquo 。在令人啼笑皆非的另类用途背后,巨额科研经费的诱惑,让一些人不惜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手段,甚至铤而走险。   &mdash &mdash 套。   山东省对省内青岛大学等4所大学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等情况审计发现,有22个项目报销无具体品名和数量的发票438张,金额51.54万元 9个项目报销虚假业务内容发票1824张,金额103.05万元 4个项目报销虚假签字单据,套取资金114.78万元。   其中一所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的49.75%。   而2012年11月至12月,中国华能集团清洁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部在列支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专项相关课题劳务费时,利用虚假发票套取实际未发生的劳务费33.07万元。   &mdash &mdash 骗。   广东省针对2008年至2009年重大科技资金审计发现,有1个县级市的项目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资金108万元 部分项目单位将不属于项目范围的支出941万元和项目立项之前的支出1392万元列入项目成本 有1个市的项目单位违反合同规定自行调减建设规模多获资金191万元。   2008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中,有4个项目单位以不实材料申报获取省级资金250万元。   &mdash &mdash 贪。   在广东省2008年至2010年产学研省部合作资金执行运用中,除存在扩大使用范围、挪用专项资金外,还有2家企业4名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资金47.8万元。   &mdash &mdash 吞。   2008年8月,民航局机场司自行同意将委托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代管的课题经费结余37.03万元,转作公司收入。   &mdash &mdash 假。   山东省2012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青岛大学有10个课题预算为322万元,实际支出168.1万元,决算支出为319.75万元,虚报151.65万元,占预算的47.1%。   2008年至2012年,中科院所属软件所在课题资金中以支付会费、物业费等名义虚列支出367万元。   2009年至2010年,中科院4家所属单位以技术服务费、采购礼品和食品等名义在科研项目经费和管理费用中虚列支出195.25万元,用于职工福利等支出。   为了吃到&ldquo 唐僧肉&rdquo ,一些人总能想出各种歪招,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比如,陕西审计厅发现,2007年至2009年,6所省属高校自行规定,项目经费到账后,项目负责人可按5%到20%的比例提取现金,名目包括开题费、劳务费、特支费、立题奖、奖酬金、项目津贴&hellip &hellip   三年间,共提取发放特支费等1887.79万元。   乱象之下,好钢怎能用到刀刃上?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   建设&ldquo 创新型国家&rdquo 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科研效率偏低的现状令人担忧。   39份审计报告中披露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案例:   &mdash &mdash 造假也能过审批。   广东省2008年至2009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与再生能源重大科技项目中,有2个缺乏实施能力和条件的项目、1个提供虚假材料的项目通过了审批。   &mdash &mdash 不论证也可立项。   2012年,湖南省科技厅在未进行可行性论证、未经专家评审、立项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安排了11个科技项目资金815万元。   &mdash &mdash 没条件也得资金。   2008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中,有1个企业经营处于半停产状态,不符合申报条件,仍获取省级资金60万元。   &mdash &mdash 未完成也过验收。   还是广东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审计发现,有1个县2个项目共获得资金56万元,至审计时,项目建设尚未完成,却于2010年底通过了验收。   而这个省2008年至2009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与再生能源重大科技项目中,有个别项目验收材料不真实,却仍然结题验收。   在麻木不仁的心态下,一些地方只管拨钱,对于实际效果不闻不问。   广东省审计厅对2008年至2010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了一个荒唐案例&mdash &mdash   有一个市的两个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取专项资金45万元,其中一个单位已结束营业近两年,另一个单位多次联系不上。项目实施情况如何?主管部门竟然一无所知。   纳税人的&ldquo 好钢&rdquo 怎样才能用在刀刃上?&ldquo 部长之怒&rdquo 发人深思。
  • 德淮半导体卷入“腐败”窝案 46亿元投资沦为弃子
    p 垂死挣扎了数月之后,德淮半导体(下简称“德淮”)终于穷途末路。 /p p 大部分德淮员工也越来越清晰感受到这一点,春节假期至今,德淮已停工50余日且仍无复工迹象。虽然淮安政府早已对社会公告“企业可自行复工,无需经政府审批”,但德淮仍对咨询“何时上班”的员工回复称“正在等待政府审批”。 /p p 而真实的情况是,“已经没钱复工了,从2019年10月开始欠薪以来,德淮已累计拖欠了员工3.5个月的工资”,多位德淮知情人士向集微网介绍,“现在德淮已经彻底断粮,拿不出发薪水的钱了,也不会再有新的融资进来,停工可能将无限期延长”。 /p p 曾号称投资450亿元的德淮,目前实际完成投资额46亿元。但其中真正用于购买设备、建设产线的资金却寥寥无几,据测算,德淮至少还需要30亿资金购买设备才能进入“产线运转”阶段。 /p p 但“产线运转”已遥遥无期,几乎独立支撑了46亿资金的地方政府,已拒绝再为德淮支付任何资金。曾经淮安市半导体产业的招牌,如今在淮安政府2020年工作报告中已被除名,而且被踢出江苏省2020年重大项目名单。 /p p 耗尽淮阴区整整两年全额财政收入打造的明星项目,如今被弃如敝履。 /p h3 欠款数亿 /h3 p 2017年,凭借淮阴政府首批注资的22亿元,德淮半导体横空出世,并在一年的时间内陆续高调对外公布完成封顶、设备进厂、量产、实现收入等一系列进展。 /p p 然而,如彗星般强势崛起的开局,却很快迎来了流星般的陨落。2019年3月,业内开始传出德淮半导体拖欠供应商货款的消息;其后,德淮半导体员工于2019年10月爆料称“德淮已无资金发放9月份薪水”,而且,所谓的“量产”、“收入”都是“皇帝的新装”,德淮虽然采购了部分二手设备,但远不足以建成生产线,所采购设备已经闲置一年以上。 /p p 现实如此反转,远比当初的横空出世更为惊人。 /p p “2019年10月,德淮就已经没有钱了,但管理层当时还在找钱。”集微网从多个消息渠道获悉,“到2019年11月,德淮最后进账一笔小几千万的中央拨款。此后,所有高管薪水全部停发,这笔资金用于给员工发放薪水,但资金有限,只能发50%。但这笔钱也只支撑到1月份,发了12月份工资后,就彻底没钱了。” /p p 按照正常标准,2019年10月至今,计算年底双薪后,德淮应向员工发放6个月薪水,但仅发放了2.5个月。“还欠大家三个半月的薪水,如果3月10号再不发,就是4个半月。”多名德淮员工透露,“统计所有员工,欠薪已近亿元。”德淮在2019年初员工近千人,虽有大量员工陆续离职,但目前仍有近400人等待德淮复工。 /p p 2019年底的全员职工大会上,德淮向员工表示“将于5月10日解决拖欠薪水问题”。“但这只是因为市人社部门施压之后做出的敷衍回应,公司现在已经没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了。” /p p 事实上,除了欠薪之外,德淮还有大量供应商货款、债务人借款需要偿还。目前,已有深圳卓领、协伟集成、上海熙杰、上海华讯等多家企业因合同纠纷起诉德淮半导体追讨欠款。知情人士透露,德淮目前有超过1亿元的应付账款。 /p p 同时,“政府在投资的时候,还为德淮提供了大量贷款,包括私人借款、银行抵押等”,接近投资层人士介绍,“其中还包括政府人员帮德淮向社会资本借的数亿贷款,现均已无力偿还”。 /p p 根据《淮安市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截至2019年底,德淮项目已经实际投资了46亿元。但是,46亿资金只剩下一个一事无成的德淮半导体,附带数亿元无力偿还的账款。 /p h3 46亿去哪了? /h3 p 46亿到底花哪去了?资金去向疑窦丛生。 /p p 根据多个消息渠道统计整理:“德淮最大的一笔开支并非购买设备,而是基建。中铁二十五局中标德淮半导体项目EPC总包,中标金额20亿,实际已付款大概18亿元。总包工程中,最大的分包为包括洁净室、机电系统在内的生产线项目,金额11.17亿元。” /p p 向多位国内晶圆厂高层人士咨询获悉:“德淮的工程费用远远超出正常行业标准,他这个EPC总包正常不会超过10亿,价格虚高了一倍。” /p p 同时,生产线项目费用也超出行业认知。根据集微网获得的材料,该项目共有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亚翔系统集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圣晖工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陕西中电精泰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共4家公司参与投标,报价分别为8.69亿、11.18亿、10.98亿、11.1661亿元,最终中电精泰以11.1661亿中标。 /p p 知情人士透露:“根据德淮的标书核算,整个项目6亿就可以做下来。中电精泰这个价格有5亿多利润,接近一半。”多位业内晶圆厂高层也给出了基本一致的判断。 /p p 排在第二位的支出则是人力成本。“德淮薪水远高于行业均值。所有高层,年薪都在几百万以上,从台湾招聘的员工,月薪都在3-5万以上,全部员工一度扩张到近千人。目前薪水支出了估计有6.5亿。”多位德淮员工向集微网分析,“还有一个吞金的日本团队,最多只有64个人,而且大部分都是裙带关系。但为了维持这个团队,总共已经支出了3.5亿元。” /p p 德淮的“核心技术”源于日本东芝的CIS团队。2015年12月,东芝CIS业务被索尼收购,东芝CIS团队自谋出路,适逢德淮在国内筹谋,2016年4月,该团队在日本注册成立IDTC,成为德淮的设计公司,但3年多时间里,德淮用巨资供养的IDTC没有开发出任何一款具有市场意义的产品。 /p p 设备在德淮的支出中排名第三,这与所有晶圆厂的成本结构迥异,多位晶圆厂高层人士介绍:“现在,设备成本占晶圆厂成本至少50%,新建厂甚至要达到70%。”而在德淮,设备成本占比不足15%,总计只有6-7亿元。而且,据德淮员工透露:“德淮从大连Intel买过来的二手设备太老旧了,根本满足不了德淮规划的工艺需求。投资方还就这一问题质问过德淮团队‘为什么买这些完全用不到的设备’,但问题已无法解决。” /p p 4.5亿元购买的知识产权也同样颠覆了行业认知。德淮半导体与安森美、意法半导体签署协议,分别支付对方5250万美元、2700万美元购买知识产权。一位国际公司高层向集微网介绍:“业内正常的做法,在德淮这个阶段至多支付30-50%,其余至少要等到产品问世之后才会继续支付。”但根据安森美财报公告,德淮在2017年底前已基本全额支付。而向德淮授权之前,安森美历年财报中没有基于专利授权的收入。 /p p 种种蹊跷的资金流向,不断在证明一个事实,有限的资金并没有集中到“建设年产能24万片12寸晶圆厂”这一主要任务上,或许这也并非德淮的主要目的。 /p h3 腐败“窝案” /h3 p 资金断流之后,德淮曾拜访多家知名企业寻求合作,但均遭拒绝。雪上加霜的是,此前曾投资5000万美元的艾思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提供了上亿贷款的社会投资者,也开始要求撤资、偿还债务。 /p p 从始至终,与德淮志同道合的似乎只有淮安政府。但也正是因此,在2019年10月,淮安市淮阴区委原书记刘泽宇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检查和监察调查之后,德淮真正的崩盘也就开始了。刘泽宇自2013年12月出任淮阴区委书记,德淮半导体系其引进的重点项目。 /p p 作为刘泽宇引进的项目,德淮也受其牵连。“刘泽宇、董淮陈被调查之后,纪检部门联系过德淮的多个高管了解情况。”知情人士透露,“谈话之后,德淮部分高管开始风声鹤唳,有的已经好几个月不露面了,还有直接提出离职的,但公司没有批准。” /p p 高管的惊慌与德淮蹊跷的资本支出不无关系。一位曾向多个主管机关举报德淮半导体腐败的业内人士介绍:“根据业内交流,有关德淮的举报信,仅实名举报信就得有几百,甚至上千封。” /p p 整个德淮工程中,也毫无公平竞争可言。一位接触德淮投资者人士介绍:“关于工程总包,中铁二十五局在德淮之前就已经进了淮安,德淮落地之前就内定了由中铁二十五局承接项目总包。”需要指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在财报中并未公告这一工程项目。 /p p “生产线项目也是内定的。”业内人士介绍,“能力最强的中电四,虽然参与了投标,但德淮直接说中电四‘业绩不达标’;而亚翔集成、圣晖工程则是来给中电精泰围标的。”亚翔集成报价比中电精泰高20万,圣晖工程比中电精泰低1800万。最终,中国电子旗下第二大系统工程公司,承接过北京中芯、西安三星、福建晋华等诸多项目的中电四公司因“业绩不达标”被排除,而体量远逊于中电四公司的中电精泰却以中间价中标。此外,“中电精泰公司,与德淮高层关系密切。除了生产线项目之外,精泰还帮德淮买过一批二手设备。” /p p 需要指出,“标书中规定的材料,即使一个很小的辅材,都是内定的,只要给德淮负责人2万块钱,就可以进标书,指定采购你家的产品。”上述业内人士透露,“整个德淮工程,连草坪、工牌这些都是提前内定好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 /p p 除此之外,德淮还有惊人的“公关费用”,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德淮每个月仅烟酒费用要高达几十万”,“德淮的消费很奢华,整个淮安的高档KTV,德淮几乎全都是VIP”,“高管一顿年夜饭就能吃掉200多万”。 /p p 昔日的挥霍无度注定了今日的惊慌失措,德淮部分高管开始“消失避祸”,其董事会也开始动荡。“2019年底,德淮董事会中代表政府的董事董淮陈也被调查了。”知情人士透露,“按照2017年约定,政府通过中德、中意、德淮、淮浦4个基金平台对德淮注资30亿元,这4个基金的钱绝大多数来自淮安园兴投资、淮阴城市资产两个国资企业,董淮陈当时就是这两个金库的负责人。”2019年12月,淮安园兴投资、淮阴城市资产均出现法人变更,董淮陈退出。 /p p “目前,政府还没有向德淮委派新的董事,德淮没有办法召开董事会了。”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刘泽宇被调查之后,没有人敢接德淮这颗雷,政府应该会任其自生自灭。” /p p 而对被欠薪的员工、供应商而言,目前最有效的途径或许是重组清算。但是,按照业内惯例,与政府合作的项目只有政府能发起清算程序,更关键的是,46亿的投资,经过一系列的挥霍之后,德淮还剩下几分资产可供清算? /p
  • “973计划”负责人仅剩两位校长
    教育部近日发文,对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出若干意见,其中提出,高校领导任职期间要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党委书记和校长一般不担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担任负责人的校长、书记已经大幅减少。以&ldquo 973计划&rdquo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立项清单为例,高校的校长、书记今年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只有2人,而4年前,该计划中出现的大学校长有16名。   5月初,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等体制举措,以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制度举措。其中一项&mdash 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 高校领导任职期间要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党委书记和校长一般不担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引发高度关注。   其实,有关高校领导专职行政、不兼顾科研的要求,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去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直属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一般既不担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也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要职务。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高校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职尽责,党委书记和校长一般不担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   北青报记者通过检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ldquo 973计划&rdquo 2015年立项清单发现,今年以来,高校的校长、书记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只有2人,且都不是985高校也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校长&ldquo 双肩挑&rdquo 的现象已式微。   和国外大学的全职校长相比,我国的大学校长通常一方面要负责大学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具体的教学科研任务。但从2011年开始,先后有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北师大校长董奇、北外校长韩震主动承诺,在任期间放弃学术研究、不带研究生、不申报课题甚至不申报院士,曾轰动一时。   调查   两位校长担任今年&ldquo 973计划&rdquo 首席科学家   北青报记者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的项目进行了调查。在其官方网站上,通过检索国内部分985高校现任校长和党委书记的名字,发现无一人在近年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但是,不少985高校的副校长出任重大项目负责人。例如今年初,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出任&ldquo 低维量子物质非平衡态物理性质原位综合实验研究平台的研制&rdquo 项目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在&ldquo 中国知网&rdquo 上,众多知名大学校长的论文、演讲稿并不难搜索到。但在这些论文中,学术论文并不多见,课题项目的论文也为数不多,倒是阐释大学管理、教学改革的论文和演讲稿占居多数。以曾提出过&ldquo 四不&rdquo 承诺的北师大校长董奇为例,1999年董奇开始担任北师大副校长,从2005年到2011年都是论文发表的集中时期。知网的搜索显示,2007年董奇共有33篇论文,且大都是他的研究领域,即儿童心理发展与测评、儿童语言与数学学习及其脑机制等方面的课题论文。2012年就任校长之后,当年知网上能够检索到的董奇论文只有10篇。去年董奇的9篇论文中,有5篇的主题是有关学生教育、学校建设的。而今年到目前为止,董奇的论文只有3篇,且3篇的作者中董奇都排在最后。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在知网上搜索到的论文,2013年和2014年也都没有国家课题论文。   通过检索科技部官网公布的&ldquo 973计划&rdquo 2015年立项清单,北青报记者发现,其中由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只有2项,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负责的&ldquo 中国西南特提斯典型复合成矿系统及其深部驱动机制&rdquo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负责的&ldquo 钙钛矿型太阳电池的基础研究&rdquo 。   但在前些年,情况可不是这样。科技部2011年公布当年&ldquo 973计划&rdquo 立项清单后,有媒体梳理清单上113个科研项目后发现,其中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有16位有大学校长、副校长或校长助理等校级行政职务。   对话  不让校长搞科研是为了防止&ldquo 学术腐败&rdquo   对话人:北京某211高校副校长   北青报:您认为教育部为何会要求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不担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   副校长:为了防止&ldquo 学术腐败&rdquo 。首先,国内的大学校长之所以领衔科研课题,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资源,再加之本身的社会地位,课题立项和经费申请都会更容易,而且在各类评比中,拥有行政权力的人竞争优势也十分明显。其次,也因为校长、书记拥有行政和学术双重权力,所以不愁没人来替他完成课题。这样就容易造成&ldquo 学术腐败&rdquo ,出现一些利益交换。所以,书记、校长不担任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   北青报:有观点认为,大学校长不做科研&ldquo 太可惜&rdquo ,您怎么看?   副校长:肯定会有遗憾。其实我们国家的校长多数都是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走上来,本身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学识都相当不错,是各自研究领域的&ldquo 学界大牛&rdquo ,一旦放弃科研,就等于本人的学术生涯暂停,日后在学术上的晋升也会有一定停滞,而且在任期间行政科研一肩挑也能避免卸任后可能不能重操旧业的尴尬。从这个角度看,校长不做科研确实&ldquo 太可惜&rdquo 。但是,如果校长不搞科研,退出课题立项、经费申请或者成果评估等,对于普通一线教师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也有助于消解学术界的官本位思想。   北青报:所以校长应该专心行政?   副校长:一所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校长责任重、任务多,我这样的副校长既负责教学也有行政管理都忙不过来,更何况校长。哈佛、牛津这些国际知名大学大都实行校长职业化的通行做法,校长任期内只专心于管理,不再搞科研。不过,我们国家大学校长目前还是任命,所以校长会面临行政还是科研的两难选择。如果校长一心做好行政事务,对学校的发展肯定有益,真的醉心学术可以选择不担任行政职务,或由学术研究转为对大学的管理研究。文/本报记者 董鑫   背景   为官还是治学,校长们如何选择   其实,早在中办、教育部的精神下达前,就已经有高校校长、书记主动表态,将在任内退出科研工作。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他们这样决定的原因有两类:时间精力不够,或以身作则避免&ldquo 学术腐败&rdquo ,或二者兼而有之。   2011年,赵跃宇就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就做出承诺:&ldquo 担任校长期间不申报课题、不新带研究生。&rdquo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其就职演讲中提出&ldquo 四不&rdquo 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   2013年,时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向主管部门提出不再连任校长,他自称原因是&ldquo 由于过度透支身体,同时没有拿出足够时间补充,一场大病让我失去能够通宵达旦工作资本,不能再像过去双肩同时挑起学术、管理两副重担&rdquo 。   2013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回归普通教师的身份。文/本报记者 雷嘉 董鑫
  • 高校承担973项目中六成由行政官员领衔
    网友赵明打开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2011年立项清单,几个熟悉的“985”和“211”高校校长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份在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分量的名单中,大部分人都有行政官帽。   南方日报记者通过对名单的查询和分析得知,在由高校承担的63个“973项目”中,六成由校长、院长等各级别的行政官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对此学术界内外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有人批评行政官员领衔学术研究滋生腐败,但也有人力挺他们为学术领袖。   中国的大学校长太累   “中国的大学校长能不累吗?他们既要带领中国的大学冲击世界一流,还要亲自冲锋陷阵带领中国科技攀登世界高峰!”科研工作者赵明的调侃很有代表性。   这份名单的确有着较为浓厚的“官味”。记者通过对名单进行粗略查证和统计,确认各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头衔,结果显示:在113项将于2011年开始实施的“973项目”中,由大学承担的占63项。其中,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大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等校级行政职务的共计16项,首席科学家现任院长、副院长、系主任及相当职务的共22项,而由一般教授(研究所、中心负责人不计入行政职务)承担的只有25项,部分教授此前也担任过行政职务。   这也就意味着,在高校承担的2011年“973项目”中,六成由校长、院长等学校行政官员领衔。   由此联想到近来热议的话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大学“行政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醒,早在去年媒体就曾披露,在100位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行政主导学术资源分配   “973项目”是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科研基金之一,对于项目清单中大量出现拥有行政官员身份的首席科学家,有关权威人士指出,政府部门对“973”首席科学家的申请资格有着严格的限定,人数一般为1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首席科学家应将主要精力投入项目工作,一般需保证70%的时间。   尽管不少校长、院长同时是某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但是,“校长、院长能保证70%的精力投入科研?这个很难说。”   熊丙奇更直指,上述现象表明,中国大学中行政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学术资源的分配。“从立项到结题,再到报奖,学术研究都体现出行政力量的运作。”   他举例说,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和政府部门的评审机构,往往都是有一定行政职务的人才能参加,这些行政官员掌握着学校的招生、本硕博教育以及名誉头衔等。“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愿意把课题交给这些人去做。”而获得课题之后,行政官员往往并不是自己完成,而是交给学校的教师或者硕博士完成,因为这些人的学位和职称也掌握在行政官员手中。   这样一来,就可能形成了一个行政权力和利益交换的链条。“越是行政职位高,获得资源越多,这就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恶性循环。”熊丙奇认为。   科研或变成资源争夺   “973项目”分配中行政因素影响巨大,这将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什么影响?   熊丙奇认为,在科研经费配置的潜规则下,科研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但难以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首先是导致学术腐败。行政官员动用行政权力获得学术资源本就不公平,领导挂帅又往往只是挂名,这些都是学术腐败的源头。其次,将会从整体上扼杀很多人的学术追求。学术因此而失去尊严,大家都是为了追求资金而争斗,必然让学术变成了功利。再次,将从整体上降低学术质量。大家都在争夺资源,而没有考虑成果,破坏了大学的学术生态。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国家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但实际上有原创价值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少,社会舆论对学校的评价越来越低!”熊丙奇严厉批评。   相反的意见不是没有,只是大多保持沉默。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学院院长对记者表示,行政官员拥有更多资源优势,牵头争取科研项目能够提高竞争力,同时也起到在学术上统揽全局的作用。   对此,熊丙奇指出,这本身是学术异化的表现,“首席科学家是一种责任,如果做不出成果是要被问责的,但现在没做之前,却被当成一种荣誉来宣传。”他还批评说,现在部分行政官员领衔申请科研项目,获得经费后自己并不做,而是分给下面去做,至于怎样才能做好,他其实并不关心。   熊丙奇形象地比喻说,政府给农民拨了5袋化肥,希望他能种好田,才能算得上是种田能手 但没想到这个农民却拿着拨下来的化肥,说自己已经是种田能手,去忽悠更多的化肥。   教育拨款委员会应独立   中国科研资金分配上表现出来的行政化问题应当如何破解?熊丙奇认为,核心问题是建立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自主和教授治校,将学术权和教育权还给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   在国家层面,政府负责学术拨款,但不应直接支配学术资源使用。   他建议,中国应建立教育拨款委员会,实行独立运作。   政府应把学术研究视为一个购买过程,过程透明,项目具体交给谁做由专家说了算,学术评审也是由独立的学术委员会负责进行。   记者也注意到,近年来,校长职业化的呼声也日渐强烈,广东等省份出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校长职业化”,其目的正是要切断行政官员与学术利益之间的关系。
  • 学术不端查处遭执法难 缺失第三方
    近日,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两院院士石元春被指“学术腐败”的消息引起舆论轩然大波。举报者与被举报者各执一词,而双方所在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则以“个人事情”一笔带过。   “会不会又是不了了之?我们需要独立的第三方调查机构来调查处理学术失范行为。”9月20日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学术道德建设论坛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的话引起很多人共鸣。在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似乎一直是个难解之结。   学术不端查处的“执法之难”   C某发表的热力学实验数据被举报造假,但因没有足够证据,专家意见不一,所在学校接到举报后,花费40万元请中科院重复实验,发现偶尔能够得出被举报者所说数据,但的确存在表述不严谨、不完整的问题。学校决定“无罪推定”,但舆论和举报人不答应。   “这种难以查实的科学数据往往让调查陷入僵局。”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从1998年开始参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在他看来,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不是无法可依,也不是有法不依,而是“执法有难”。   “法理困扰、证伪难、分解责任难、量度惩罚难,解决举报背后的利益冲突难。”龚克表示,这五大执法难度叠加在一起,使我国学术不端调查处理往往会最后陷入尴尬局面。   除了证伪难外,责任分解的困惑也使查处过程路障重重。龚克举例道,L某指导的学生在学位论文中剽窃他人成果被查实,依规应被取消学位。事情发生在导师出国进修的半年期间,该生指出L某对其剽窃行为全不知情,有人认为应给予L某行政处分,有人认为应予免责。学校认为L某未尽教育之责,在学院大会上给予批评,并停止其晋升。   “举报往往发生在晋职、评奖时,背后有利益冲突,处理结果往往受到两方面的非议。”龚克说,有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没有做到“零容忍”。   一票否决是否意味“一棒打死”?对此,龚克表示,“零容忍”是指对“造假”行为的“零容忍”,而不是对具体某个人的“零容忍”,不能让学术举报变了“味道”。   对于在网络上甚至媒体上公开未经查实的匿名指控,龚克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正常的学术氛围。“我们不仅要保护检举人,还要注意保护被检举人,但这却往往成了困扰我们的问题。”   “让人害怕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   “他们非常害怕我们”,在美国学术界,John E.Dahlberg所在的机构让很多人“害怕”。他是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调查监督部主任,9月20日,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他向多位中国学者介绍了美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罚程序。   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创立于1989年。当时美国国会担心,被公布的学术不端行为使公众对科学的看法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科研领域里公共资金被滥用,而有问题的学者悄悄转移到别的研究机构,而不端行为未被制止,因此决定成立一个办公室对受到不端行为指控、存在严重欺骗行为的研究者进行调查,同时通过教育的形式,避免更多人出现学术失范的行为。   “毕竟绝大多数学者是诚实的。”John说,据他们的统计,真正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只占1%。   “问题是少数科学家的行为让公众对科学的看法改变,处理这些不诚信的科学家,让大家了解到这样做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我们就是要发出这样的信息。”   经过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调查,存在严重不端行为的将被取消受资助资格。学校、研究基金会、企业要想获得资助,都必须做出保证:按照联邦政府的法规处理相关学术不端行为,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否则办公室将向政府进行汇报,该研究机构会被撤销资金,此后整个科研机构也将难获资助。   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只受理实名举报,对于网络媒体上未经查实的报道则不予处理。在美国一项调查可能持续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只有极少数人知情,举报者与被举报者的权益都会受到保护。龚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一点在中国很难,“可能你还没开始查,就消息满天飞了”。   John介绍,在美国大多数的举报人来自实验室内部,近几年几乎所有的科研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诚信官员承担举报调查工作,而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则负责对他们进行培训。   接到举报后,办公室首先会要求所在研究机构提供调查报告,“经过培训,近几年接收到的报告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助于进一步调查评审,结案。”John表示。   几年前,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开始公布所有的处罚决定,被处罚者的名誉将永远和学术不端联系在一起。作为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该办公室对调查过程的监督评审公正客观,这让他们对指控的处理获得信任。   “可信、可靠才可投诉。”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第三方调查机构提出这样的期待。   “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在网上举报,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利益相关方的调查。”龚克说,“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会听到各种说法,打击了谁,包庇了谁。如果能有独立的第三方调查机构的介入可能更好。”   把不爱科学的人屏蔽在门外   科学家造假有两种,一种是病态,一种是“逼良为娼”。   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副教授钟伟民表示,他在跟许多中国学者交流后感触颇深,“天天搞评估,弄得学者没办法了,才去造假。”他说,只有完善科研评估体制,才能避免“逼良为娼”。   “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到耶鲁和哈佛当教授,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成为科学家的潜质。对人生和事业有不同追求的人,应该让他们在学校里找到各自的归宿。”他认为,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的问题发生。   钟伟民表示,美国的经验是,毕业生在做决定之前都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一是自己对自身的评价,二是来自老师的评价,“根据这些评价,他自己会很清楚,有没有这个能力去成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如果有这个能力,那么毕业后就可以去申请一流学校的终身教职系列,如果没这个能力也不想花这个功夫,那就可以考虑一个要求较低的二流或三流学校,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做出选择。”   据他介绍,美国教授有两大系列,分别是终身教职系列和非终身教职系列。在终身教职系列中又分为教学和科研需要兼顾的研究型大学的教授和纯教学及纯科研的终身教授。而非终身教职系列分为:纯教学、纯科研和纯临床三个部分。   “这样系列就很清楚了,如果你不想当权威,只是想搞搞科研,就可以参加到非终身教职的系列中去,对应每个系列级别评估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钟伟民表示,最关键的在于,你必须先做出决定,再按照你选择的系列对你进行评估考核。   “选好后是不能更换系列的。如果你选择了非终身教职系列的话就永远不能转换到终身教职系列中去,如果你选择了终身教职系列但是最终没有拿到的话,你就要离开你选择的一流学府,而不能转换到非终身教职系列中去。”钟伟民说,“如果你想把那些不该做科学的人屏蔽在外面,我想,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 袁隆平:院士若晚节不保应取消院士资格
    从学术腐败争论到烟草院士引发热议,2011年对于曾在人们心中崇高的“院士”来说,是多事之秋。近些年社会上“弹劾”院士制度的声音比较大,院士终身制引发了民间的质疑。对此,院士袁隆平昨天(3月6日)表示,院士如果晚节不保,应该取消院士资格。   袁隆平说,烟草对国家的税收是有贡献的,烟碱还可以杀虫子。因此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   对于院士的监督,袁隆平称,据他所知,院士是可以被投诉的。会有专门的机构受理,然后专门有调查小组去落实投诉真假。他表示,业界现在弄虚作假的,的确还是有一些。没有什么成果,也当上了院士的也有。   他的观点是,那些能保得住“晚节”的,可以终身制。保不住的,就应该把院士的帽子摘掉。   相关新闻:“准院士”段振豪涉嫌贪污百万受审        “烟草院士”当选遭多方质疑
  • 反腐风暴席卷医药圈,百余位院长被查,十余场学术会议延期,一台设备捞1600万回扣......
    7月21日,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十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提出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处腐败,大力营造风清气朗的医药领域发展环境。7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 01 一台设备捞1600万回扣,数百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据每日经济新闻8月7日报道,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今年曾披露一个案例:一台进口价1500万元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中间的回扣,居然被医院院长吃掉1600万元。(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今年以来,国内医疗机构主要领导“落马”消息不断。据赛柏蓝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6日,全国已公开通报被查的医院院长、书记已达到168位。按照地区分布来看,目前公开通报被查院长、书记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为广东、四川、云南,分别已有41位、33位、12位院长、书记被查,三省合占全国通报总数的51.2%。附:2023年医疗反腐情况统计(制图:赛柏蓝)(来源:赛柏蓝) 02 多场学术会议、论坛等宣布延期据不完全统计,8月的第一周刚刚过去,已有近十场即将举办的医药行业学术会议、论坛等宣布延期。详情见:四天7场医药行业学术会议宣布延期此外,还有部分学习班、培训班也在近日宣布延期举办。例如8月4日,广西医学会发布通知,广西医学会放射学分会MRI技术规范及疾病诊断学习班暨影像CT、MRI新技术培训班将延期举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原计划于8月6日举办的太原市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病理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胸部学组肿瘤病理诊断学习班,于8月3日宣布延期举办,原因是“受客观因素影响”。 03 各省市相继展开反腐败整治行动8月7日,上海市卫健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重点围绕高值耗材、整治“红包”、回扣、医德医风教育等三个专项行动内容,开展行风建设工作的自查自纠,并将《医疗机构行风建设自查自纠表》于10月25日前报送各区卫生健康委、办医主体,各区卫生健康委、办医主体于10月31日前汇总情况报送市卫生健康委。8月1日,海南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公布集中整治工作举报电话的通知》,明确了举报对象、举报内容和举报平台,其中包括药品、器械、耗材“带金销售”,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假借咨询费、讲课费、推广费等各种名义或形式给予医疗机构或其内设科室、从业人员回扣的行为等问题。6月15日,辽宁省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辽宁省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重点整治医药产品销售过程中,各级各类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及与之关联的经销商、医药代表,以各种名义或形式实施“带金销售”,给予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回扣、假借各种形式向有关机构输送利益等不正之风问题。此外,辽宁还将切实加强医保基金规范管理及使用,深入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聚焦骨科、血液净化、心血管内科等重点科室,药品、耗材重点领域,虚假就医、医保药品倒卖等重点行为,实施重点整治。此外,河北省卫健委等13部门、广东省卫健委等13部门、山东省卫健委等12部门、浙江省卫健委等9部门也针对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发布相关文件,分别展开反腐败整治行动。 04 医疗机构发起自查自纠行动,医药代表停止日常工作不止是国家以及各省级部门,目前,已有不少大三甲展开自查自纠。例如,网上流传的广西一家三甲医院印发“深入开展不合理取酬专项清退工作实施方案”通知,要求全院医务人员主动清退近5年所收受的讲课费、培训费、研讨费等不合理报酬。此外,还有多份聊天记录在网上流传,“检查组会进驻各大医院和商业公司严查一年,查视频监控”、 “所有药代不允许进医院”、“如有调查,需如实积极配合”等口头通知也不绝于耳。在医院的积极响应之下,医药代表开始面临工作群被解散、被客户删除联系方式、被要求暂时停止推广工作等。据一位医药代表反映,最近进院拜访确实很严,有的医院甚至严格规定,“医药代表”严禁进入诊疗区域找医生,进入诊疗区域必须驱离。8月7日,一张网传图片显示,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又名“上海长征医院”)分别向上海诺华贸易有限公司和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发送处理建议函,要求开除4名医药代表。而据澎湃新闻报道,8月7日晚间,诺华中国提供了一份声明表示,近日,诺华中国收到来自某医院的一份函件,其中涉及所称的两位我司医药代表。诺华对此事件高度重视。经我司查证,函中提及的一位人员已于2018年从诺华离职,另一位并未被诺华聘任过。(来源:网络)(来源:网络) 05 医药企业集体股价下跌,紧急召集业务员培训合规推广内容受“医药反腐”推动,医药股持续下挫。Wind数据显示,上周一至今的6个交易日内,人福医药、信立泰、丽珠集团、长春高新等近80股跌幅超过10%。一品红、恒瑞医药等跌幅超过20%。在此期间,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超4500亿元。据体外诊断网统计,7月31日(周一)22家IVD企业市值下跌239亿;8月1日(周二)37家IVD企业市值下跌67亿;8月7日(周一)54家IVD企业市值下跌361亿。这也就意味着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中国IVD企业市值总计跌去了667亿,其中,迈瑞2小时跌掉179个亿。8月7日54家IVD企业市值降幅榜(来源:体外诊断网)注:12.12✖14.8=179.376亿(来源:体外诊断网)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医药合规进行时#系列报道,目前多家A 股上市药企纷纷紧急召集业务员培训合规推广内容,对贿赂和腐败采取“零容忍”态度,积极履行反腐纠风工作义务。(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盘点2013年落马的高校“蛀虫”
    记者昨日(12月25日)从浙江省检察院获得证实,浙江大学副校长禇健因涉嫌经济问题已被批准逮捕,目前案件仍在侦查之中。   据悉,禇健1963年生,曾于1999年被聘为&ldquo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rdquo 首批特聘教授,同年任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2005年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据新华社   ■ 综述   四川一月内3校长因基建落马引震动   记者盘点今年高校腐败案发现,除招生、占用教育科研经费、学术造假等方面,后勤基建部门已成为高校腐败的&ldquo 重灾区&rdquo 。分析人士认为,这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校投入,高校校区相继扩建有关。   基建   多位校长书记相继落马   近五年,江西因基建腐败落马的高校官员达14名,其中校长级的有3名。武汉市已有8名厅级高校领导因基建等贪腐问题落马。2011年,安徽4所高校工程建设贿赂案件总计38件,查处副处级以上干部13人。   今年不到一个月时间,四川省卫生学校校长、四川理工学院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书记等人先后落马,案情大多涉及学校后勤基建,这在该省高校圈乃至官场引起不小震动。尤其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与书记两个月内相继因涉基建腐败被调查,这在高校系统非常罕见。   倒下去的不止校长,还伴随着众多基建相关人员。   据媒体报道,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接受调查前,该校已有基建部门负责人因在工程招投标中受贿被调查审理。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落马后,该校规划建设处的一名副处长被带走接受调查。   招生   &ldquo 腐败逼停人大自主招生&rdquo   公开资料显示,中纪委曾警示招生是教育腐败重点领域。自2008年,北京市查处高校腐败案发数上升一倍,近一半案件涉及招生、人事问题。   今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带走接受组织调查。举报者多指向其利用自主招生权,通过破格录取、补录、违规发放研究生学位等方式收受大量贿赂。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决定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暂缓一年。这与此前中央巡视组在人大发现自主招生环节存在漏洞有关,暂停招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相关环节。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对记者表示,招生这些本来可以走市场化道路的项目,现在却一般由各个高校的分管副校长、校党委副书记等人来实施,这就给一些人腐败提供了机会。   另外,高校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监督,一些校长权力无限大。   ■ 观点   &ldquo 高校腐败因权力缺乏监督&rdquo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对新京报记者称,大学校长书记因基建、招生等问题落马已不是一两例了,这些领域是腐败的高发领域。   熊丙奇称,国内高校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有行政级别。学校内部行政、教育、学术权力不分,行政权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配置,直接介入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而行政领导如可以直接干涉工程全过程,就可能导致权色、权钱交易。   熊丙奇解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权力缺乏监管,不少学校内部决策没有民主决策,学校成立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往往被沦为摆设。   熊丙奇说,要制约高校的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不能指望行政领导自觉&ldquo 把关&rdquo ,而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效制约学校行政的权力。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包括推进行政权力、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学校内部制约行政权力,校长实行公开民选,实行大学理事会治理,大学行政由理事会负责,行政不得干预教育、学术事务。学生有权利参与到办学监督中。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建言,中国高校需去行政化,可实行董事会制度,高校领导产生,通过选举产生,也可由董事会来聘任选派。   ■ 盘点   今年有哪些高校&ldquo 蛀虫&rdquo 落马?   褚健   落马时间:12月   身份:浙江大学副校长   原因:或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被批捕。   曾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安小予   落马时间:12月   身份: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原因:涉嫌严重违纪,其哪方面违纪目前未公布。有知情人透露,其涉案原因或与其长期分管川大基建和后勤业务有关,&ldquo 也与川大新校区江安校区的建设有关&rdquo 。   蔡荣生   落马时间:11月   身份: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原因:被带走接受调查。据爆料,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被调查。举报者多指向其利用自主招生权,通过破格录取、补录、违规发放研究生学位等收受大量贿赂。   王国炎   落马时间:8月   身份: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   原因:被一审以受贿罪判刑15年。检方指控其在14年间,在建设学生校舍等工程中多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99次,总计约600万元人民币。   周文斌   落马时间:5月   身份:南昌大学校长   原因:涉嫌严重违纪被江西省纪委调查,落马原因之一是该校新校区的基建项目。在两年多前,该校已有基建部门负责人因在工程招投标中受贿被调查审理。   范昕建   落马时间:5月   身份: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原因:5月30日,该校校长范昕建及多位中层干部因涉嫌违纪被调查。据知情人士介绍,范昕建与该校新校区建设等基建腐败相关。   张忠元   落马时间:7月   身份: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原因:7月24日,四川组织部门宣布免去该校书记张忠元的职务。据知情人士介绍,范昕建和张忠元案,基本为同一窝案,均与该校新校区建设等基建腐败相关。   曾黄麟   落马时间:5月   身份:四川理工学院院长   原因:13年间,其利用工作之便在学院基础设施、后勤服务等工程建设项目中,为承建单位和个人提供帮助,先后收受单位或个人贿赂共计人民币300余万元。   邹世凌   落马时间:4月   身份: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院长   原因:主要与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担任校长助理兼基建处处长期间有关。知情者爆料其被纪检部门调查后,交代了其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私营企业主的借贷等多个问题。   陈英旭   落马时间:3月   身份: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原因:检方指控陈英旭授意其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余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变现非法占为己有。
  • 权威回应学术会反腐|国家卫健委:支持鼓励规范开展学术会议及正常医学活动
    国家卫健委:鼓励支持规范开展学术会议及正常医学活动8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有关问答。详细回答了开展集中整治的工作背景和目的、集中整治工作的三项主要原则、开展集中整治的重点内容和措施以及回应近期网上部分腐败案例传言等内容。其中第五条回复了近期广大网友最为关注的医药行业学术会议暂停延期事项:问:部分学术会议以近期反腐形势为由宣布暂停或延期举办,是否为集中整治的工作要求?答:我们注意到媒体反映一些学术会议在医药领域反腐的形势下,宣布暂停、延期,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学术会议正常进行、未受影响。医药行业的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经验分享、促进医药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开展的学术会议和正常医学活动是要大力支持、积极鼓励的。需要整治的是那些无中生有、编造虚假学术会议的名头,进行违法违规利益输送,或者违规将学术会议赞助费私分的不法行为。 多场医药行业学术会议宣布延期早在7月21日,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十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提出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处腐败,大力营造风清气朗的医药领域发展环境......据不完全统计,8月的第一周刚刚过去,已有近十场即将举办的医药行业学术会议、论坛等宣布延期。今年以来,国内医疗机构主要领导“落马”消息不断。据赛柏蓝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6日,全国已公开通报被查的医院院长、书记已达到168位。(点击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反腐风暴席卷医药圈,百余位院长被查,十余场学术会议延期,一台设备捞1600万回扣......四天7场医药行业学术会议宣布延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