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医疗产业

仪器信息网医疗产业专题为您整合医疗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医疗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医疗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医疗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医疗产业话题讨论。

医疗产业相关的论坛

  • 【分享】抓住机遇 做强做大医疗器械产业

    在去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包括医疗器械产业在内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根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已达到3000亿美元左右,已经成为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工业门类之一。   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医疗器械在医疗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平均增幅一直保持在12%-15%的水平。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预计,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科技迅猛发展,使医疗器械销售和技术式不断更新,现在又加上社会无尽的需求,使这一行业成了长春产业。   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如何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做强做大从而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摆在主管部门和企业家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业内人士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要紧跟当今现代医学科技进步的方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三、加快医疗器械销售市场化进程,实行优胜劣汰策略。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并形成标准,这是实现销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技术、产品、专利、标准形成实现价值的金字塔,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技术,一类企业卖专利,龙头企业卖标准,这是各行业的普遍规律,销售发展的层面无法跨过。   为了加强医疗器械行业监管,根据国家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规定,日前,相关的药品监督局对医疗器械重点监管企业名单进行调整,此次调整新增加重点监管企业4家。  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重点加强对假劣医疗器械查处工作,采取多渠道、全方位、全覆盖的假劣药查处信息发布方式,切实加强假劣医疗器械查处信息的发布工作,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 医疗器械产业面临“十二五”创新大考

    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  核心部件技术无法掌握,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关之一。许多国内企业能迅速仿制国外企业的产品,但却无法仿制核心部件,尤其是占整机成本比较高的核心部件,均依赖国外进口。   仿制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14000家生产企业,40000多家经销商,年市场容量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及市场增速均在20%以上。在采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峰时,他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有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数字,由此不难看出,医疗器械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但同时,姜峰还给了另外一个数字: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仅占不足3%的份额。在他看来,这与我国轻工业品生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医疗器械创新问题是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最大的问题。   去年年末,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张兆丰曾透露,医疗器械“十二五”的内容经过两次激烈讨论,已经正式纳入到科技部重点专项的范畴。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是未来若干年医疗企业产业的求解题。   技术创新:兼顾高端和基层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空前膨胀。   业内人士判断,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研发方向将瞄准基层对低端医械的需求,基础装备的创新将成为“十二五”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一些主流医械生产企业还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在若干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此来改变大型三甲医院的产品依赖进口的状况。   张兆丰认为,如果民族医疗企业在高端、高利用率产品上毫无利益的话,产业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必须形成以高端产品带动低端产品,再辐射到基层产品的模式。如果高端产品没有竞争力,低端产品也就没有还手之力了。   然而,核心部件技术无法掌握,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关之一。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国内企业能迅速仿制国外企业的产品,但却无法仿制核心部件,尤其是占整机成本比较高的核心部件,均依赖国外进口。   搭建战略平台优化产业链   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据张兆丰介绍,真正的产学研结合,企业要成为投入主体,大学研发的相关技术能够和企业形成一种利益共享的关系,而相关的核心部件厂商也要能够跟整机厂商形成一种利益关联。   “但是,"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目前在中国尚未真正产生实际作用。”张兆丰认为,在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了这一结合的难度。要化解瓶颈,首先要成立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联盟,这是为了能搭建起有效的公共性研发支撑平台和战略研究平台,同时也希望这些平台能够为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密切联系和融汇创造良好的条件。   技术创新战略平台的搭建,究竟能给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什么?有着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身份的姜峰告诉记者,联盟主要的一项任务是组织业内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共同对业内共性零配件和技术以及重大产品国产化实施攻关。   “目前,已经配合科技部对包括中高端影像技术在内的数十个项目课题提供了近10亿元的科研资助。”姜峰告诉记者。   同时,联盟还为有关部委对企业的扶持提供咨询服务,如协助科技部、卫生部推进十百千万工程等,对企业的研发过程及创新产品产业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器械领域,与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相配合,使创新与资本真正对接。   知识产权布局将是重要增长点   据了解,企业未来在知识产权的布局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内容。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是争夺产业制高点的基础。   为了实现研发的管理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研发绩效,科技部还将组织企业、专家对每一个重大产品进行评估,梳理形成重大产品报告。报告将对产品研发的难点和瓶颈、资金流向进行分析。未来相关部门将采取与产业界更为紧密结合的方式,或者采取联合立项、分段支持的方式,支持医疗器械重大产品的开发。   在目前的环境下,医疗企业厂商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和发展思路呢?对此,姜峰认为,首先要明白仿制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要充分利用我国研发成本低,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相对欧美市场时间短、产品生产成本低零配件等配套加工能力强等优势,与院校及临床密切协作积极开展有一定前瞻性的科研合作,使研发平台前移面向临床实际。   “要注意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及科研理念,特别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产品定型后应与渠道商及大型资源性企业合作,必要时要以股权换投资,大力配合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姜峰认为。

  • 求助有关医疗产业发展分析的文献。谢谢!

    的【序号】:1【作者】:【题名】:医疗行业投资前景及模式分析【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0tebcJ43ilWITVOhN34d1EEASgqvT1cQ4zSe7DtNc0LlQuAweRksoBNJqkk9-2VWDa59If85nFTAmMAXuRJVafZika8rLqdhtC2R-XlRTi【序号】:2【作者】:【题名】:中国医疗卫生产业供需预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13-2017)【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http://www.docin.com/p-577902269.html【序号】:3【作者】:【题名】:2010年医疗产业发展状况及前景预估分析报告【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http://www.doc88.com/p-99894271305.html

  • 【谁来抓】医疗器械科技产业机会

    (一)基础研究重点  研究力、光、声、电、磁等物理作用的生物学效应,重点开展生物电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光子学、生物声学、生物磁学研究,尤其是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等不同层次生命活动中物理-化学-生物学之间耦合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研究,以及不同层次生命现象的建模与模拟;研究不同物质的生物学效应,重点开展生物材料与细胞组织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特别是纳米尺度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等。  加强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医疗器械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生理信号获取,生化、免疫和微生物检测,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神经工程等基础研究。(二)关键技术发展重点  满足医学诊疗、健康服务和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医疗器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无/微创、低负荷、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等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以下技术:  原理方法类:充分利用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加强新原理、新方法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多模态融合成像、生物传感、微弱信号检测、神经接口及刺激、高能粒子与射线治疗、高通量/微量/快速体外检测、生物医用材料改性等技术研究。  设计制造类:充分利用先进制造、微纳技术、生物力学、人机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开展精密传动与控制、精密加工与组装、生物医用材料改性、个性化设计与制造等技术研究,着力突破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磁共振成像仪(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PET-CT、医用加速器等大型诊疗装备整机及核心部件,微型泵阀、微型传感器、微型光学镜头等高精密零件,以及介入支架、人工关节、骨修复等新型医用材料的设计、制备、制造等技术瓶颈。  应用服务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学、网络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积极推进医学影像技术与手术规划、放射治疗、导航定位、医用机器人(300024)(17.400,-0.62,-3.44%)等技术的结合,加快发展数字化医疗、移动医疗、远程诊疗等新型服务技术。  1、重大前沿技术  重点突破神经接口及刺激、低剂量光子探测成像、精准定位与导航、动态适形调强、电阻抗功能成像、微弱光电信号检测、电化学/生化传感、无创生理信号获取及参数辨识技术、细胞组织诱导材料和植介入体的个性化设计与制造等技术。储备发展多模态融合成像、分子成像、太赫兹(THz)波检测、微流控等前沿技术。  2、共性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化医疗、医学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设计、生物医用材料加工与制备、精密制造、电磁兼容、可靠性设计等共性技术。积极推进与医疗器械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支撑技术研究,包括工程物理技术、光学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  (三)产品发展重点方向  “十二五”期间,围绕重大疾病防治和临床诊疗需求,重点开发一批适宜基层的先进实用产品和主要依赖进口的中高端产品,积极发展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创新产品,显著提升医疗器械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预防领域,根据预防为主、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的发展要求,重点支持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无/微创检测产品,以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出生缺陷等重大疾病筛查产品,积极发展不同状态下的低负荷生理参数检测与监护设备,个人健康指标检测和功能状态评价装置,移动体检系统等产品,满足农村基层/社区和个体/家庭对预防类医疗器械的需要。  在诊断领域,针对疾病诊断无创、早期、精确、低负荷、定量化等要求的发展趋势,重点支持超导MRI、高性能彩色超声成像仪、高分辨内窥镜、多排螺旋CT、PET、PET-CT、数字化平板X射线机、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高性能免疫分析系统、全自动高通量生化分析仪、高性能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微生物检测分析仪等重点产品、核心部件以及新型诊断试剂;积极发展生物芯片、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弹性超声成像等新产品,力求改变我国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国产产品可靠性差、长期跟踪仿造的情况。  在治疗领域,根据微/无创治疗、精确治疗以及智能化、个性化等新的治疗技术发展趋势,重点支持影像导航辅助系统、实时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血液透析系统、神经刺激器、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系统、高频/激光等手术治疗设备、射频消融系统、新型介入支架、人工关节、骨修复材料、人工血管、口腔种植系统等重点产品;发展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等产品,切实改变高性能治疗产品被国外垄断、治疗费用高的现状。  在康复领域,围绕我国“人人享有康复”的需求,根据普惠化、智能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研究结构替代、功能代偿、技能训练、环境改造等技术产品,积极发展肌电及神经控制等智能假肢、人工耳蜗等智能助行/助听/助视辅具,老年人行为功能训练系统,脑卒中病人及运动功能缺失病人的康复训练系统等产品,加快智能化、低成本的先进康复辅具的研发,提高康复设备普及率。  在应急救援领域,围绕灾难医学救援、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战创伤救治和基层医疗急救等不同需要,研发伤员搜寻、现场急救、转运救治、院内急救等应急医学救援链装备及系统,积极发展移动式重症监护救治系统、除颤仪、生命支持呼吸机、快速止血输血设备等产品,保障城乡急救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需求。  1、基本医疗器械产品  紧密围绕基层医疗和常规诊疗需求,重点发展低成本、高性能、普惠型的数字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微生物分析仪、心电图机、监护仪、除颤仪、呼吸/麻醉机、血液净化设备等当前基层配置急需的基础装备,加快突破螺旋CT、MRI、PET-CT、内窥镜、医用加速器、免疫分析系统等主要依赖进口的中高端主流装备和血管支架、人工关节等常用高值耗材,促进普及应用。  2、新型医疗器械产品  紧密围绕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健康促进的需要,突出融合成像、无创检测、动态监测、微创治疗、精确治疗等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新型医学成像、无/微创动态生理参数检测与监护、分子生物分析仪器、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新型微创治疗、术中监测/定位/导航、药械结合产品、医疗机器人、新型中医诊疗等医疗器械产品和系统,以及数字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型产品,不断提高医学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 安捷伦分医疗器械和电子测量两家上市公司,是产业化结构调整的结果吗?

    北京时间9月19日晚间消息,安捷伦科技公司周四宣布,为使医疗器械和电子测量两领域的增长最大化,将分拆成两家公开上市的公司。  其中医疗器械公司业务集中于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领域并保留“安捷伦”名称。同时,安捷伦将通过免税剥离方式将电子测量业务(EM)分配给股东,公司名称待定。华尔街认为此举将提升安捷伦公司的整体价值。  新的EM公司2013财年营收料为29亿美元,预计不会派息。  安捷伦首席执行官Bill Sullivan称:“安捷伦已拓展至两个明显不同的投资和业务机遇。我们将两者分拆并各自聚焦所在领域,从而使两家公司增长最大化。”  截至北京时间20:15,安捷伦的股价在盘前交易中涨11.92%至55.20美元。其股价年内至今涨20.5%,与大盘表现持平。当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在转型、调整,同样仪器行业也需要。安捷伦的这个举措,是表示仪器行业在转型、在调整吗?

  • 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发布《医疗机构污水在线监测与管理平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公告

    [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各有关单位:[/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我会按照《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经提案、立项、起草、征求意见、专家审查等程序,已完成了《医疗机构污水在线监测与管理平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现予以发布。该团体标准编号:T/HNAEPI 008-2023,自发布之日起实施。[/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特此公告。[/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 [/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附件:《医疗机构污水在线监测与管理平台技术规范》(T/HNAEPI 008-2023)[/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 [/size][/font][align=righ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size][/font][/align][align=righ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2023年10月16日[/size][/font][/align][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img]https://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img][url=https://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31107/6383497319331712529042614.pdf]团体标准发布通知008.pdf[/url][/size][/font]

  • 国产医疗器械的四大问题,七招破解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许多高端医疗器械如大型X光机、CT、磁共振装置、彩色B超、血管支架、人工关节等都已经能够研制和生产,而且出口到许多国家和地区,2014年医疗器械出口额达200多亿美元。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6000余家,涌现出深圳迈瑞、山东新华、乐普医疗、南京基天生命科学仪器 、山东威高等一批骨干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个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区域。已经能够生产47个类别、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的产品,基本能够满足疾病诊治需求。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 1、国产医疗器械仿制产品较多,研发创新产品较少; 2、国产医疗器械中低端产品较多,高端产品较少; 3、国产医疗器械部分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4、国产医疗器械总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存在10年左右的差距。三、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之路 1、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弱。如果按照年4000亿元产值计算,平均每个工业企业年产值仅2500万元。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迈瑞公司年产值在70亿元左右,而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年销售额275亿美元,美敦力公司医疗器械年销售额183亿美元;全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前十中有美国7家; 2、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总投入约占其总销售额的3%,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投入约占其总销售额的10-15%,国外少数大企业医疗器械研发投入高达15-20%。如强生公司年投入研发费用近20亿美元,美敦力公司年投入研发费用近17亿美元; 3、医疗机构购买和使用国产医疗器械的政策不足,国产自主品牌的创新医疗器械和高端医疗器械进入大医院难度太大; 4、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工业基础仍然稍显薄弱。高端医疗器械是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综合产物,创新与发展必然会受到工业基础的限制; 5、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10年左右,如果以现在的发展速度追赶,未来10年内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难以超越发达国家或地区。国外高端医疗器械占据我国三级医院市场的局面仍将继续存在。四、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思考 1、增强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紧迫感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关研发机构、医院和政府都应增强紧迫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创新发展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只有全社会真正重视创新发展,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未来10年赶超发达国家或地区才有希望! 2、国务院应组织制定《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 由于高端医疗器械的技术、学科综合性,单凭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或者高校的重视是不行的,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制定《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十三五规范》,协调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攻关才行。 3、必须切实加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投入。 就我国目前医疗器械产业现状看来,首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加大研发投入;其次政府应当设立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基金,对企业研发工作给予支持;风险投资公司也可以对有希望的研发项目投资,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4、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应有新思路 学习国外有关企业的经验做法是非常必要的捷径,但先进技术有专利保护且保密严格,难以学习或仿制。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建议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那里去寻找创新点、突破点,了解一线医务人员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器械,收集他们对现有医疗器械的意见和建议。 5、应高度重视医疗器械创新研发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完善鼓励有关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国家在高校设置医疗器械院系或者某类医疗器械专业,企业及时发现培养网罗有关人才。6、完善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发展政策 国家目前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利用好有关政策,通过兼并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7、进一步完善创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政策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已经出台《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对创新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给与了政策鼓励,通过实践,具体操作环节将更加完善。(声明:此文摘自《2015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由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编制。)

  • 【原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也经过解放初期的基本空白发展到现在能够生产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万多种规格的规模,其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也超过了1.2万家。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由于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增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如今新医改正大张旗鼓的进行,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未来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该怎么发展,该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概况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健康产业,由于发展不久,其不论是产能上还是研发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现在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费比例差不多为1:10,但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1:1,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着多大的缺口,现在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只占国内总量的六成左右,大多数产品都依赖于进口。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在医疗器械的进出口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进口开始快速增长,09年1-8月,广东省共进口医疗器械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而出现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医改使得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不断增大,另外甲流疫情也使全球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上升。  而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主要城市里,深圳是一个领先的龙头,深圳目前拥有医疗器械企业500家左右,年出口额超过13亿美元,占到整个广东出口贸易市场的一半,08年,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产值达到了120多亿,深圳医疗器械产品门类齐全,不仅产品覆盖各个领域,而且如今也成为我国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

  •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将全面实施

    来源:新民网字体大小: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12/30/90825154_small.jpg12月26日,记者从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将在医疗器械行业全面推行实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到2015年年底,我国所有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2017年年底,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达到《规范》要求。据国家总局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童敏介绍,2009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试行)》、《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等5个规范性文件,并于2011年1月1日起,首先 在全国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施行。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到15348家,其中,一类生产企业为4255家,二类为8245家,三类为2513家,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2172家。随着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需求旺盛,但医疗器械产业总体仍呈现“生产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 偏小、产业集中化程度低、研发创新能力弱”等特点。面对人民群众对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迫切要求,全面提高医疗器械生产质量安全水平迫在眉睫,全面推 行《规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日前,国家总局规划了分步骤、有重点,全面、有序地实施《规范》的“三步走”战略,即在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已贯彻实施《规范》的 基础上,到2015年年底,所有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达到《规范》要求;2017年年底,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达到《规范》要求。童敏解释说,实施“三步走”,运用了风险管理的理念。设置了《规范》在不同类别产品的实施时限,牢牢抓住了对无菌和植入类等高风险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也结合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状况,对其他中低风险产品生产企业给予逐步完善和调整的过渡期。童敏告诉记者,目前,医疗器械监管司正在研究全面推进《规范》落实工作。一是完善《规范》及配套规章的制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发布 《全面实施的意见》,明确《规范》全面实施的步骤和要求,要求各地按照《规范》加强监管,引导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研究制定并发布《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评定标准》,指导各地开展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无菌、植入物、体外诊断试剂除外)的现场检查。二是继续强化 日常监管。强化对无菌和植入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专项监督检查,加大对相关产品的监督抽验力度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规范》实施实现“全面推 进、重点强化”的局面。三是加快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员队伍能力建设。研究制定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员管理办法,加快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员队伍的培养,加大培训力 度,提高监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为《规范》实施打好基础。童敏表示,随着《规范》全面实施的推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首负责任将进一步得到落实,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我国医疗器械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 便携式医疗产品成热门

    全球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偏远地区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加等因素正促使传统医疗方式的变革,移动性和便携性逐步成为影响医疗电子产业的关键。另一方面,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推动医疗创新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在快速处理计算、高精度模数转换和无线网络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医疗电子产品走向便携式和小型化成为现实。目前,便携医疗电子设备市场目前已经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一趋势今后还将继续。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主要分为诊断设备、给药设备、个人护理产品和影像系统这四大应用部分,包括胆固醇、血液情况、血压检测、葡萄糖计、脉冲血氧量仪、AED、胰岛素注射笔、数字助听器、CT扫描仪以及X射线探测仪等产品。其中,预计家庭诊断市场将占50%左右,在剩下的50%中,影像产品占25%,其他诊断或治疗电子产品占25%。稳定性、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是便携式医疗电子对半导体器件的主要要求。Maxim公司营销策略主管John Di Cristina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要求半导体解决方案具备以下部分或者全部特性:低工作电压、低功耗、小型化封装、高集成度、高精度和一致性。他解释到,如果医疗电子产品是由电池供电的,那么低工作电压和低功耗非常关键;如果医疗电子产品是手持式或者便携式的,那么小型化封装对于为使用者提供适当的产品尺寸是必要的。对于一些大批量应用来说,为了获得低成本和高可靠性,高集成度是必须的。为了保证很多医疗产品对病人的安全和健康状况进行更好地控制,高精度和产品一致性非常重要。高精度非常重要,因为医疗电子产品接收的人体信号非常微弱,需要高精度产品进行信号的放大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讲,无线技术在医疗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并非没有限制。低功率、低速率和窄带无线技术的应用可能没有问题,但是为了避免干扰,宽带无线技术的应用需要慎重。

  • 【分享】医疗行业之医药经济:潜力巨大

    医疗行业之医药经济:潜力巨大目前,全球医药经济发展得很快,预计2010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6800亿至7200亿美元。 从消费结构上看,全球药品消费有85%以上集中在美、欧、日等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药品消费观念的转变,购买力将有较快的增长。据预测,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每年增长7%左右。到2020年,居世界经济前15位的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将使药品市场消费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生物技术为突飞猛进的医药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对外公布,给全球生物基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大知名跨国制药企业正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和技术,以抢先占领市场。 2、医药贸易国际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医药贸易的关税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日趋减少。另一方面,国际著名医药企业正加速其产品、技术、资金、市场等向欠发达国家渗透,合资、独资企业不断涌现,市场的国际化不可避免。 3、非处方药(OTC)市场销售增长速度加快 1996年全球OTC销售额达486亿美元,占整个药品市场销售额的17%。到2000年,该市场增至650亿美元,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们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自购自用药品的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一些疗效好并畅销的药品在专利期满以后改换成OTC药品以延长其生产周期。这一切将促使非处方药品发展速度加快。 4、在制剂方面,透皮吸收控释药物制剂前景广阔目前市场上已有20余个品种。研究工作集中在性激素、心血管、抗组织胺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大分子多肽蛋白质药物经鼻粘膜给药已有产品问世,口腔黏膜,眼黏膜给药也有产品问世。目前发展较快的靶位给药制剂有前体药物全盛途径和药物载体(单克隆抗体、脂质体等),其中不少已进入临床研究或应用阶段。 5、老年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美国2.3亿人口中有2700万65岁以上的老人,未来几年中老年人的比例将达到23.5%,德国达到22.3%,意大利达到20.1%,我国将达到10%,为1.4亿人左右。6、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天然药物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在自然资源药物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和矿物中被人们先后发现许多具有抗病菌、抗病毒、止血、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作用的物质。目前人们对海洋资源药物的开发刚起步,随着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当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学结合时,将具有更大优点,由此可产生有益于人类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药物。 从中国市场来看,2006年,在经济加速发展、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及国家相关政策变化等几方面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0.8亿元,同比增长15.6%,明显高于全球同类市场增长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增长趋势不变,2011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有望接近500亿元。诊断、监护和预防分析是医疗电子重点发展的三个方向,在具体设备上,大型医疗电子设备在图像处理、信号拾取向“快速、精准”发展,而小型医疗电子设备向便携家用发展。政府投入加大、基层医疗市场构建、全民医保的建设,这些因素都将刺激整个医药市场的发展,行业内的公司都将受益。2008年医药行业的关键词非“医改”莫属,医改方案将在2008年上半年出台实施,预计政府将加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有望实现全民医保——低水平、广覆盖,初步匡算全民医保情况下总体筹资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2008年政府将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将从现行的40元提高到80元。2007年12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一次常委会上,医改总体框架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医改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改包括四个体系的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因为国家加大对居民个人医疗的补助将有利于释放市场对药品消费的需求。据中国医药经济信息会上发布的行业预测显示,全民医保将使我国药品消费市场扩容1000亿元。医疗行业的现状和其它行业的现状比较来看,可以发现其它行业的竞争已经趋向白炽化,饱和化,如餐饮、电器、IT等行业,介入风险极大且不易操作,而医疗行业还正处于改革的浪潮中,存在着巨大商机。正是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医疗健康类网站运营可以细分为医疗类、药类、综合信息类、健康管理类、B2B、B2C类、医疗健康信息的搜索等多种模式。随着人们对健康与身体保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医疗产业电子化信息化的加速,医疗电子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显示出极大的市场潜力。据预测,到2010年全球医疗器材市场将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医疗电子将达900亿美元.目前,医疗健康类网站尚处于起步阶段,竞争激烈,多数网站只能实现收支相抵,盈利很少,而且还要面临医疗政策的发展和变化这个最大的变数。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受惠于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风险投资的资本推动,医疗健康网站领域将实现翻倍增长,行业发展前景乐观。

  • 生物医药/医疗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

    [font=&][size=16px]当前环境与政策布局共同将生物医药行业送上风口,由智联研究院发布的《生物医药 / 医疗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将生物工程、医疗设备 / 器械、医药制造、医疗检测、医药批发 / 零售、卫生服务作为研究范围,从行业人才供需、薪酬、工作环境以及职场人工作体验等方面,反映生物医药 / 医疗产业招聘求职情况,为人才择业、转行带来启示,同时为企业招聘和行业研究提供参考。生物工程招聘需求同比增长 141%,增速领先全行业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 1-4 月,生物医药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 8%,与全行业的 8.4% 大体相当。但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各细分行业中,生物工程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高达 141%,遥遥领先于全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以疫苗研制带动的医药创新拉动了生物医药上游研发的发展,生物工程所在的研究领域所需人才数量增加。招聘需求同比下降 2.2% 的医药批发 / 零售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竞争指数达 56.4,相当于平均一个招聘职位收到 56.4 份简历,由于医药批发 / 零售行业所需专业技能和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吸引了更多求职者投递简历。其次是医药制造、医疗检测,竞争指数分别为 50.6、46.7。专业性医疗类岗位的招聘需求最高,达 37.3%就不同岗位来看,医疗 / 医美 / 医务职业占整体招聘职位数的 37.3%,排名第一。其次是销售 / 商务拓展,占比达到 16.3%。这两大职业与生产制造 / 营运管理、商务服务 / 生活服务、运营 / 专业分析、物流 / 采购 / 供应链等共 6 类岗位占据整体职业需求的 74.2%。在生物医药 / 医疗领域,专业性医疗类岗位的招聘需求最高,其次是销售、制造、运营、供应链等职位,行政、人事等职能性岗位需求占比不到 3 成。北京生物医药 / 医疗职位占比达 11%,位列第一从城市维度看,在生物医药 / 医疗职位数占比排名 TOP20 的城市中,北京职位数最多,占比达到 11%,其次是上海 (5.4%),成都超过广州和深圳,以 4.6% 的占比位列第三。但从竞争指数来看,上海的竞争指数为 33.7,明显小于北京和成都的 68.6、60.4,求职者可重点关注上海的行业机会。此外,郑州也有较多生物医药岗位,从 2000 年起郑州就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职位数占比 Top20 的城市中,重庆职位数增速位居第一,达到 29.2%。其次是武汉和杭州,职位数增速分别为 21.2% 和 18.6%。职位数排名靠前的各个城市,其产业布局也各有侧重,呈现出医药制造为主,细分领域各有侧重的形态。其中,上海医药制造职位占比最高,达到 46.9%,其次是杭州和济南,分别为 42.7% 和 40.9%。在医疗设备 / 器械领域,职位数占比最高的为深圳,达到 44.8%。而卫生服务职位数占比最高的城市是成都,达到 24.6%。上海多家医药制造企业位居中国制造百强,深圳加速医疗器械国产化发展,成都致力于卫生服务行业布局,都促进了相关细分职位招聘需求增长。生物医药 / 医疗 “钱景” 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生物医药平均招聘薪酬 9949 元 / 月,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 9889 元 / 月。其中各行业平均薪酬差异较大,生物工程月薪高达 11350 元,其次是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 / 器械,分别为 10309 元、10205 元。总体来看,作为生物医药 / 医疗 “钱景” 可观,尤其是研发和制造类职位的薪酬水平更高。医美、牙科及数字化岗位最能赚数据表明,生物医药 / 医疗薪酬 TOP 20 职业中,平均招聘薪资排名第一的架构师,月收入达 31115 元 / 月,其次是整形师 (30426 元)、皮肤科医生 (27877 元)、算法工程师 (23758 元)。从上榜职业来看,高技术型岗位平均招聘薪酬更高。技能方面,“最能赚” 的技能当属医美、牙科及数字化技能。在薪酬 TOP 50 技能中,医疗美容主诊排名第一,月薪高达 37416 元。美容护理、微整形等上榜技能,也属于医美范畴。南京平均月薪超 1.3 万元,位列第三从不同城市来看,在职位占比 TOP20 城市中,上海平均薪酬排名第一,达到 14154 元 / 月。此外,北京、南京、杭州、苏州、广州、深圳 6 大城市平均薪酬均突破万元 / 月。可见,长三角和珠三角是行业薪酬较高城市,求职者可以根据招聘岗位需求充裕度、薪酬水平等情况,综合考虑职位选择。工作压力较全行业更小,加班时间较短17.9% 的生物医药职场人每天工作 10 小时以上,而全行业每天工作 10 小时以上的职场人占比达到 25.4%。工作在 “8 小时以内” 的生物医药受访者占比达到 36.1%,比全行业高出 10 个百分点,这或与部分从业者工作时间安排更加灵活有关。行业认同感强,焦虑度低于全行业关于职场晋升,47.9% 的生物医药 / 医疗职场人认为,所在公司 “没有明确晋升机制,制度混乱”,与全行业的 47.1% 大体相当。关于未来发展计划,有 33.6% 的从业者想通过跳槽实现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在选项中排在第一位。值得一提的是,仅有 20.4% 的生物医药职场人考虑转行,占比明显低于全行业的 29.3%。可见,生物医药 / 医疗从业者更愿意在本行业内流转,想跨行业闯荡的职场人占比较少。4 成以上从业者对所在行业充满信心调研数据显示,44.4% 的生物医药职场人对自身所在行业发展充满信心,明显高于全行业的 29.4%。此外,在被问及认为哪个行业更具发展潜力时,64.4% 的生物医药从业者选择了本行业,而全行业认为生物医药最具潜力的人数占比 37.5%,这表明 “身在此山中” 的生物医药从业者更看好自身所在行业。[/size][/font]

  • 飞利浦巨资投医疗保健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日期 :2006-11-17 文章作者:李晶1200万欧元打造最先进培训基地,飞利浦一掷千金建立“新加坡学习中心”,这个全新的高端医疗诊断仪器培训中心让来自亚太区、大洋洲及中东的医疗保健技术人员有机会获得培训与深造。 这个面积达3万7000平方英尺的培训中心已于今年6月6日启动,将推出逾4000个培训日,并将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到6000个培训日以上。同时,该中心还为潜在客户提供帮助,当潜在客户为其医院购买设备时,他们可以前往学习中心,参加应用培训或观看设备演示。 飞利浦医疗系统学院“新加坡学习中心”董事汤詹森告诉记者,“亚太区是医疗保健业增长最快的区域,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设立第三所培训中心,以更好地服务亚太区的客户。”据介绍, 飞利浦医疗系统另有两所培训中心,分别设立在荷兰和美国。 医疗重镇 飞利浦医疗系统首席执行官康佑坤告诉记者:“飞利浦医疗系统的销售额占总额的比例从1998年的6%增长到目前的20%,在全球病患监护与医疗诊断成像领域分别位居第一与第二。飞利浦始终致力于提供面向整个医疗护理周期的解决方案,包括预防、早期检查、诊断、治疗与远程护理方面。” 事实上,医疗保健业务正在成为飞利浦主要业务中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自2004年起,飞利浦开始着手战略转型,从原来的生产型企业转向以医疗保健、时尚生活及核心技术  三大领域为主的公司。其中,医疗保健是其转型后的重心,这一策略调整,使中国在飞利浦全球业务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目前,世界医疗保健产业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而未来三年中,中国医疗保健领域的增长速度将超过10%,有望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医疗设备市场。 飞利浦敏锐地看到了中国医疗保健市场的巨大利益空间。“在未来五到七年,中国甚至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医疗市场。”飞利浦医疗系统大中华区CEO金定义告诉记者。 布局中国 据金定义介绍,目前,公司第一代产品正式问世并投放市场,而其瞄准的将是中国的中低档市场,这一市场也将成为飞利浦医疗未来的一个掘金点。除了在中国市场进行销售外,新产品还将销往印度、日本、东欧、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2004年6月,飞利浦与东软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机构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公司。“由合资公司生产出的医疗器械,今后主要销往中国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市场,而这也将成为飞利浦医疗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金定义称,“东软合资公司目前已经制订了5年计划,而未来,我们不排除对合资公司增资的可能。” 金定义则向记者透露,通过东软飞利浦合资公司,飞利浦已经具备了在中国本地开发生产扫描(CT)、核磁共振影像(MRI)、超声波和X光机的能力,飞利浦也计划将更多全球领先的设备制造带到东软飞利浦公司,“另外,东软飞利浦生产的医疗器械,今后将主要销往中国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市场,而这也将成为飞利浦医疗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除了加强本土研发之外,在全球医疗保健领域,飞利浦花费了50多亿美元进行大规模收购,1998年至今,飞利浦收购全球一系列医疗设备公司,而在过去一年里,飞利浦宣布了8次、总投资额为35亿欧元的投资收购。收购主要集中于医疗系统、照明、保健产品等领域,并为飞利浦带来了将近10亿欧元的新增收入。 “2005年全球医疗设备市场总额达到了2900亿美元”,在飞利浦看来,这正是公司所要找寻的“流淌着奶和蜜的市场”。

  • 2012年医疗器械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国疗器械行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高新技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新医改投入、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保健服务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正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指出,2011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要逐步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在发展基础医疗保障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将是医疗器械的重要市场。  当前,我国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达到8万多家,设备添置、改造、更新换代的需求缺口庞大。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率为23%,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2011年一季度,同比增长40.06%;到201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预计将达到537亿美元,较之去年翻了一番。这是一份振奋人心的数据,也透漏出医疗器械行业潜在的发展空间是无限大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科技核心技术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医疗器械高端市场有90%为国外企业占据,这使得国内许多常用医疗器械被国外生产商所垄断,国产自创品牌在行业中的所占分量很轻,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相比之下,我们的医疗器械产品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众多医疗器械企业必须积极转型,改进科学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向自动化、中医化、小型化、医药软件广泛应用化方面发展,以此填补医改提速带来的市场发展空间。此外,有关部门需尽快设立医疗器械专项研究基金,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国内医疗器械研究项目,以求加快行业优化升级,提高国产医疗器械的竞争力,使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能够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 献礼十九大,海尔生物医疗再添国际领先科技成果

    核心提示:2017年10月2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中国工程院王浚院士主持,2017年海尔生物医疗低温冷链科技成果国家级技术鉴定会在海尔2017年10月2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中国工程院王浚院士主持,2017年海尔生物医疗低温冷链科技成果国家级技术鉴定会在海尔集团召开。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资深低温制冷和医疗科研行业专家听取了技术报告,审阅资料,考察样机,经讨论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鉴定:海尔生物医疗自主研发的“斯特林深低温冰箱技术开发及应用”、 “智能自动化存储机械手在低温冷库的应用、“太阳能直接驱动制冷技术研究及在疫苗冰箱上的应用”三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color=#c00000]。[/color][align=center] [img=,675,450]http://www.21yibiao.com/file/upload/201710/25/11-28-31-66-5.gif[/img][/align][align=center]海尔国家级技术成果鉴定会现场[/align][b]创新尖端技术赢得专家认可[/b]专家组表示本次鉴定会与过去的鉴定会大不一样,过去是重点评价产品,而现在是深入技术层面,过去是评价传统技术,现在则是创新尖端技术,鉴定会进入了一个新高度,而这也正体现了海尔生物医疗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使得产品的尖端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全球领先的新高度。[align=center][img=,675,450]http://www.21yibiao.com/file/upload/201710/25/11-28-41-10-5.gif[/img] [/align][align=center]专家组听取技术报告,审阅资料[/align]专家组就三个项目的产品和技术细节,与项目组科研人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并对产品在温度控制、静音、新材料、应用前景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王浚院士盛赞海尔生物医疗10年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首创超低温冰箱产品;实现产业化,做到了中国第一品牌,开创了中国低温冷链产业。并给予殷切期望,希望海尔生物医疗继续坚持和引领低温制冷核心技术优势,将智能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深入,走向全球,超越对手,创造全球低温冷链行业第一品牌。王院士还引用了海尔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在十九大的讲话:海尔创造中国自信!给予海尔生物医疗莫大的鼓励和振奋。[b]由中国走向全球低温冷链行业第一品牌[/b] 颠覆传统制冷方式的-160度斯特林深低温冰箱项目,颠覆传统人工存取的大规模、自动化深冷存储冷库项目,完全太阳能源驱动、不用蓄电池的疫苗冰箱项目,这三项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全球领先技术的成功鉴定,标志着海尔生物医疗具备成为全球行业领头人的眼界和实力。像这样的尖端低温制冷技术,海尔生物医疗还有很多。经过10年自主创新之路的积淀,未来,海尔生物医疗通过“人单合一、引爆引领”的战略指导,必将引领全球低温冷链行业走向更广阔的产业领域、更高远的发展方向。[b] [/b]

  • 第40届山东医博会开幕 助力济南“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

    第40届山东医博会开幕 助力济南“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

    [align=center][img=,601,28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40859460635_4662_2930818_3.jpg!w601x283.jpg[/img][/align]9月13日,以“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为主题的“第40届中国医疗器械(山东)博览会暨医院管理国际系列论坛(简称:医博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align=center][img=,597,27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40859463305_3418_2930818_3.jpg!w597x279.jpg[/img][/align]“1+N”办展模式2018年,“医养健康”被列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大”产业之一,在实施规划中还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健康山东”战略,促进医疗、养老、养生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这也为医疗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举办第40届医博会也因此备受业界瞩目。据了解,本届医博会以“医养结合 智慧医疗”为办会宗旨,现场采取“1+N”的举办模式,即一个展会、30场论坛会议和新产品发布等活动。[align=center][img=,601,28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40859182545_2986_2930818_3.jpg!w601x280.jpg[/img][/align]6000多种医疗新产品齐聚本届“医博会”是由山东省医学会、山东新丞华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展示面积4.5万平方米,并设置了9个室内和1个室外专项展区。现场,新华医疗、GE、西门子、飞利浦、迈瑞医疗、奥林巴斯、Pentax、日立、日本富士、美敦力、三星医疗、欧姆龙、美迪兰、重庆金山、深圳开立、力文国际、汕头超声、宁波戴维等国内外800家医疗行业知名企业及品牌代理商悉数参展。展示内容涵盖了医学影像设备、手术室及急救器械、医用电子设备、体外诊断与实验室设备、康复理疗与中医器械、医养健康、医用耗材、口腔器械、医用车辆、医疗信息化等上万种国内外医疗领域品牌产品,其中,6000多种行业新产品也在本次博览会现场集中亮相。[align=center][img=,598,28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40859058161_2392_2930818_3.jpg!w598x280.jpg[/img][/align][b]搭建医疗领域交流、洽谈“平台”[/b]“医博会”目前不仅是医疗行业产品采购平台,而且也已成为医疗健康行业进行学术交流、经验分享和新技术产品发布的重要平台。在医博会现场还举办了“第三届经销商大会、康复论坛、口腔论坛”等20多场会议活动。其中在“第三届经销商大会”。现场,30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还针对医疗领域当前难点和热点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部分企业现场还进行了经验分享。大会现场多家企业还进行了医疗器械新产品发布,并达成了多项洽谈合作。[align=center][img=,600,28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40858127618_5622_2930818_3.jpg!w600x282.jpg[/img][/align][b]“国字号”高峰论坛同期举办[/b]为全面推进“质量强国”“健康中国”两大国家战略实施,推动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9月14日,以“全面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的“2018第三届中国健康质量高峰论坛(简称:高峰论坛)”将在山东大厦和“医博会”同期召开,这也是又一“国字号”高端学术会议在济南举办。同时还将举办“第四十届医院管理国际系列论坛、中国医药产品全程追溯技术交流、检验检测新技术与新发展、营养质量管理与健康、健康产业和健康评估、未来健康产业的发展”6个分论坛。届时,6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现场将围绕健康管理、健康质量、国际标准化发展、医院管理、医药产品追溯、第三方检测、检验检测新技术与新发展、健康产业与健康评估等内容进行精彩演讲,1000多名行业内人士将到会参加。

  • 远程医疗何时能在全国普及?

    一根网线两个视频,即可成就千里之隔的医患对话,这就是远程医疗。可以说,远程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然而,我国远程医疗发展至今十余年仍未得到广泛普及。请关注——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最早的远程医学活动以来,至今发展十余年,虽然已经在一些医院开始实施,但仍未得到广泛普及,并且远程就诊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除了系统要求投入巨大、资金短缺因素外,远程医疗人才缺乏、专家资源不足、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也是阻碍远程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 1月11日,来自军内外237家医院的350多名代表齐聚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远程医学技术与管理培训。这是国内首次远程医学领域的研讨盛会,与会专家针对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趋势、技术标准、操作规范、数据共享、帮带服务、临床应用及教育培训等方向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模式已十分成熟 “远程医学是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结合的产物,即运用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和多媒体等技术,跨越空间限制,远距离实现医疗、保健、教学、医学信息等服务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301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副主任张梅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的远程医疗模式已十分成熟,在硬件要求上,只需要接入一条4M的带宽和一间20—30平方米的会诊屋,两台电视机,一个显示近端,一个显示远端。“对于硬件和软件我们有一套既定的标准方案,可以指派专业的工程师去建设。只要硬件达标,远程系统建好了,都可以介入到这个平台来。”张梅奎说。 据301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江朝光介绍,301医院远程医学中心集远程临床会诊、影像会诊、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医学视频会议、疑难病例讨论、心电会诊与监护、术前指导和紧急救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远程医学平台。目前,与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建立远程联网医院有1300余家,可采用卫星及互联网PSTN、ISDN、ADSL和VSAT四种远程医学接入模式。在全国医疗机构中,远程会诊量、远程联网站点数均名列首位。 “今年301医院实行了专家点名会诊制,通过远程平台基本上想看的专家都能看上,并且对于偏远地区、伤残军人等都是施行免费就诊。”张梅奎介绍。 诸多难题未解 “对于乡一级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我们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要求,施行了免费建设,目前已在新疆、湖南、河北等地建成了28家试验田,希望通过这样的试验田形成一个推广示范的效果。”据张梅奎介绍,通过这些试验田的建设,发现农村远程医疗中心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沟通困难,语言不通,二是技术悬殊太大,三是带宽不够,图像卡壳比较严重,四是村民及农村地区医务工作者意识不强,也不知道怎么操作、怎么诊断、怎么和上级医院沟通,并且医院的许多流程不规范,甚至基本的病例资料都没有。 此外,张梅奎表示,目前我国的远程医疗还处于“待字深闺无人识”阶段,主要由于远程医疗的服务费用超出了平均收入水平家庭的支付能力、远程医疗与中国传统的面对面医学文化产生冲突、许多医务人员对此项技术操作形式的作用和意义感知不深,部分医师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技术、远程通信传输质量不高导致专家诊断受到较大不利影响、一些地方医院远程医疗系统通信制式不兼容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医院缺乏可以操作和维护远程医疗系统的相关人员及远程医疗自身所存在的技术障碍、法律法规等方面都是制约远程医学发展的因素,还需要花大力气来寻求突破口。 未来发展前景乐观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表示,国家对远程医疗的发展和需求极为迫切,目前的现状是基本医疗覆盖面大幅扩大,居民的就医需求迅速释放,导致高端医疗服务资源利用更加紧张,资源调整难以短期见效。根据《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远程医疗要优先发展县医院,使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杂症的诊治能够在县城内基本解决;推动县级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开展远程医学活动,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检查、远程教育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2011年完成边远地区500所县级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王才有认为,要实现远程医疗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对远程医疗实践的推动。政府应把开展远程医疗活动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一些省分应把医院落实远程医疗任务作为考核医院的重要指标,政府要撮合建立远程医疗双方长期合作关系,促进远程医疗的使用;远程医疗的技术服务供应商需要专门的团队支持。 “解决专家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把远程会诊室延伸到专家办公室或者专家家里,另一个是争取在有线和无线的情况下都能实现远程会诊,比如专家出差在外,只要有上网的笔记本就可以实现远程问诊。”张梅奎介绍,“我们现在和计算机软件公司一起开发了一套移动远程会诊系统,相信一两年之后专家在家问诊就能实现。” 张梅奎乐观地表示,近年来,301医院通过推广远程医学站点的标准化建设方案,已经吸纳了更多县市级基层医院加入远程医学站点网络,完成了远程医学服务在全国的地域性布局,促进了301医院高端医疗专家资源、先进设备和信息技术资源从优势地区向弱势地区转移,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产业化的发展。(记者 蒋秀娟 通讯员 罗国全 王佳斌)

  • 让计量“标尺”为精准医疗开路

    [color=#595959] 现代医学测试技术及测量仪器行业迅速发展,广泛应用各种计量器具和检测方法来从事医疗实践及医学科学研究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大特点。近年来,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不断应用于临床,而临床的诊断治疗除了医生自身的水平外,主要依靠仪器设备,这使医疗的各个方面都与计量息息相关。[/color][color=#595959] “[/color][color=#595959]打个比方来形容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团队人员就是医院医疗设备的‘诊断人’,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检测方法的研究及标准的制定,我们的计量工作就是精准医疗的一把‘标尺’。”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医疗与化学计量研究所所长、精准医疗计量创新团队带头人[url=http://renwu.hexun.com/figure_6954.shtml][color=navy]陈灿[/color][/url]博士这样形容自己的团队。[/color][color=#595959][b]医生眼中的“幕后人”[/b][/color][color=#595959] 在医院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并不是直接接触病人,他们打交道的对象是机器。CT机、核磁共振机、医用电子加速器…看似默默无闻,但是他们的工作确是保障医疗设备精准测量的关键,他们被医生称为“幕后人”。[/color][color=#595959] 团队成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就在上周,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对一个地区所有医院需要检测的加速器进行了检测,一般熟练的话检测一台加速器的时间大约花费3小时,一天也就呆在一家医院了。”姚磬博是精准医疗计量创新团队中年纪最小的研究生,作为国家计量院联合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他一直专注于医学电离辐射计量的研究工作。[/color][color=#595959]姚磬博认为,精准医疗的实施依赖于准确的测量,而这前提是有刻度准确的“尺子”或“砝码”。计量则为各类测量提供各种量值及精度的计量标准,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有效。[/color][color=#595959] 如果将时光退回到2010年,当时的医学计量还只是由4人组成的一个从事检测工作的项目组,从零起步,不断实现突破和创新,到后来实现了质的飞跃,历经近10年。[/color][color=#595959]陈灿向市场导报记者回忆,“10年间的人才引进、方向聚焦,团队开始扩大了规模,到2016、2017年的时候,已经有了成果转化,这在当时浙江来说,也是比较早的。”据悉,2018年5月,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统一命名成立了精准医疗计量等5个创新团队,“当时院里比较看好我们这个团队,我们也已经逐步有了横向的成果转化和横向服务,整个研究方向也比较固定,然后院里有了计划,我就马上申报,最终申报成功。”说到这里,陈灿的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笑容。[/color][color=#595959] 那么到底这些“幕后人”做的是怎样的工作?陈灿解释道,精准医疗计量创新团队依托医疗与电离辐射计量实验室开展一系列的检定、校准及检测项目。“团队研究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医疗设备的检测、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第二个是提供医疗设备生产厂家研发过程中的计量服务。第三个是电离辐射相关的工作,包括医疗用电离辐射设备及环境监测用电离辐射仪表的计量。”他们的工作就是从源头保障质量以及日常的检测即质量控制。[/color][color=#595959][b]成果转化背后的“故事”[/b][/color][color=#595959] 近年来,精准医疗计量创新团队在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依托平台建设,抓住机遇,加强提升服务水平,通过计量精准的量值基准为企业服务,进一步探索计量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运行机制,在科技创新驱动、服务供给侧改革中有效发挥了计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撑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color][color=#595959] “[/color][color=#595959]我们的工作是把科研成果(检测装置)转化给两方面的企业事业单位,一块是医疗设备生产/研发企业(仪器厂商);另外一块是检测机构(第三方的,法定机构)。”谈到这里,陈灿不禁想起了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明峰)第一次找到他时的情景。[/color][color=#595959]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明峰是浙江省绍兴一家专注于尖端全影像链设备CT、PET/CT、PET/MR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集团公司,公司拥有数百项专利技术,被评为“浙江省引进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而正是这样一家阶梯领头羊企业,在2014年的时候,也曾因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找到了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当时的明峰还没有发展起来,它的研发能力还在[url=http://news.hexun.com/usa/index.html][color=navy]美国[/color][/url],国内连生产基地都没有。当年他们有一个科研成果需要检测,对[/color][url=http://renwu.hexun.com/figure_8331.shtml][color=navy]于刚[/color][/url][color=#595959]刚研制的全新设备却没有成型的标准方法,着急的企业负责人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陈灿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了解了关键参数后,他们研究制定了一个方法并获得了企业的认可,顺利完成了检测。用陈灿的话来说,“看着明峰从发展到脱颖而出,从最早的萧山到绍兴,再到现在下沙的新基地,看着企业逐步成长,也为企业感到高兴。”[/color][color=#595959] 如今,创新团队和明峰的合作还在继续,从企业的标准宣贯到检测操作的培训,包括检测难题的解决,检测模体的研制等等。2017年,团队还和明峰一起申报科技部数字诊疗装置研发,并获得立项,拨款资金达3000多万元。[/color][color=#595959] 2013[/color][color=#595959]年进入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解卓丽见证了团队成果转化所取得的成绩,在她向记者叙述的点滴间,记者看到了这些成绩取得背后不为人知的心酸。“医院的动态心电图,往往是医院里最为忙碌的医疗设备之一,从周一到周五,永远有人在预约,那么我们的检测就只能放到周末或晚上,还有血透装置,因为这个设备不属于强检,我们需要经常下场或外地出差,我还在哺乳,由于企业里没有专门的母婴室,常常是在办公室挤奶,还要背奶,非常不方便……”尽管条件艰苦,这位浙大毕业的高材生从来没有怨言,在哺乳期不方便参与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她参加放射卫生服务机构组织的考试并一举通过,为团队的资质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color][color=#595959] 可喜的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不倦探索,使得精准医疗计量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与13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成果转化与横向服务协议。同时,团队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陈灿获全国质检系统G20杭州峰会保障工作突出贡献奖及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毛定立被院聘为科技特派员专门服务企业工作,团队共有9人次担任各类技术委员会委员,其中,陈灿任全国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毛定立任全国电离辐射技术委员会委员。[/color][color=#595959] 谈到接下来的发展,陈灿表示,一方面我们的研究方向将重点关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检测设备,围绕[/color][url=http://jingzhi.funds.hexun.com/160636.shtml][color=navy]互联网[/color][/url][color=#595959]、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与国际接轨,在医疗与电离辐射领域构建先进测量体系;另外一方面我们将持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省计量院的计量创新基地今年即将开工,其中的二期电离辐射实验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将建立五个辐射剂量实验室、二个活度实验室以及多个医疗器械及其质控设备评价实验室,总投入7000多万元。医学计量是直接涉及民生、安全的工作,作为计量人,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研究开发新装置、新标物、新方法,为促进我国医学计量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color]

  •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指出,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修订草案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高低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对高风险产品提高门槛,对低风险产品简化准入手续。强化过程监管和日常监管,突出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责任,对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幅度、加大处罚力度,用制度维护公平有序的生产经营秩序。鼓励企业创新,开发更多优质产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更放心。这些你怎么看,怎么理解。说说你的想法。

  • 医药人才需求大涨 基层医疗缺口加剧

    有热度,没人气,是基层医疗事业的普遍现状。政策在号召,媒体在报道,可是想要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少之又少。无论是医药英才网后台数据显示,还是现场招聘会情况反映,基层医疗单位岗位空缺现象比较严重。对此,医药英才网职业指导专家表示,广大医学专业的求职者不要一心只想进大医院,在基层医院工作,同样会让你的社会价值不减。 质量监管前景看涨 近来,医药企业质量问题频现,公众质疑不断。根据医药英才网年中盘点数据显示,上半年,质量管理人才招聘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上涨40%。其中北京招聘需求最大,占招聘总需求的29%。预计未来医学类质量监管人才将会受到更多企业的追捧。 制药研发热度不减 在我国医药产业中,中成药一直以其中西结合的卖点,吸引着消费者。但是,近来中成药风波不断,屡遭质疑。这无疑推动了我国医药研发走向更加安全,更加高端的道路。研发人才在医药行业中举足轻重,需求数量较多,根据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医药研发类人才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8%,该类人才的主要去向多为研究所、医学类院校、制药公司、医疗机构等,就业前景非常看好

  • 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征求《医疗机构污水在线监测与管理平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意见的通知

    [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各有关单位:[/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和《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由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医疗机构污水在线监测与管理平台技术规范》已完成征求意见稿(附件1),现公开征求意见。[/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请有关单位研究并提出意见,于2023年6月26日前填写《征求意见反馈表》(附件2)邮件反馈至我会。[/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联系人:张康 [/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联系电话:0731-85621173 13517493221[/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邮 箱:hnshjbhcyxh@163.com[/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万家丽中路三段118号省生态环境厅院内和景园1栋101[/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 [/size][/font][align=righ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size][/font][/align][align=righ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2023年6月26日[/size][/font][/align][img]https://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img][url=https://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30718/6382529522476035243461791.docx]附件2-征求意见反馈表.docx[/url][img]https://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img][url=https://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30718/6382529522476535273461791.pdf]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征求《水污染源铊在线监测系统安装验收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意见的通知.pdf[/url][img]https://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img][url=https://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30718/6382529522502236748477417.pdf]医疗废水在线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pdf[/url]

  • 【原创】GMP认证咨询|医疗器械GMP认证试点品种和地区

    2006年12月2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医疗器械司组织召开了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试点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医疗器械司下达《关于开展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后召开的。会议提出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已揭开序幕。如同药品一样,医疗器械生产也将全面强制性执行规范,达不到规范的企业将不允许注册。医疗器械企业的GMP时代已经起步。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还有一个目的是促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产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我国目前有近1.2万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但仍存在部分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观念淡薄、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学科交叉产品进入市场,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加大监管力度,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张敬礼表示,要通过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逐步提高准入门槛,在严格日常监管、保障企业产品安全有效的同时,逐步淘汰一批散、乱、差企业,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适应国际规则,使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按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制定与实施工作规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试点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点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点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无菌医疗器械检查指南(试点用)》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检查指南(试点用)》。为更好地掌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际情况,积累和总结经验,保证规范实施工作顺利进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于今年12月份开始在部分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试点工作。 试点品种和地区   根据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程度,选择血袋、输液器、输注泵、血浆分离器、骨科植入材料、心脏起搏器、产包、导管、宫内节育器、羟基磷灰石植入材料10个品种开展试点。根据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布情况,选择上海、浙江、广东、陕西省(市)作为无菌医疗器械企业试点地区;北京、江苏、四川、天津省(市)作为植入性医疗器械企业试点地区。 组织实施   本次试点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具体负责,组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试点企业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以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本文摘自:http://www.gxdmed.com/ylqx.html

  • 【转帖】新材料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

    新材料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1、信息材料:信息材料是最活跃的新材料领域,微电子材料在未来10~15年仍是最基本的信息材料,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材料将以硅材料为主体,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新一代高温半导体材料共同发展。光电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信息材料,主要集中在激光材料、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材料、红外探测器材料、液晶显示材料、光纤材料等领域。2004年,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加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蓝光功率型LED芯片发光效率达到90mW,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封装的功率型白光LED发光效率超过30lm/W,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上海、大连、厦门、南昌4个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民营资本投资近37亿元人民币,我国LED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我国推出了激光电视样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激光显示DPL晶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例如,全固态激光材料的生长、后加工和镀膜技术,高功率光学元件的镀膜技术,镀膜的直接检测技术等。 2.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材料是发展新能源的核心和基础,发展方向是开发绿色二次电池、氢能、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核能的关键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 2004年,我国在高性能锂电池材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锂电池产业更大发展,特别是锂电池动力电池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打破了日本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我国自主开发的钴镍锰酸锂成本仅为钴酸锂的一半,高温稳定性也大幅度改善,改性天然石墨球负极材料已研制开发并投入批量生产。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发展很快,纳晶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本估算0.5-1$/pW。如果效率达到5%,性能价格比将超过非晶硅,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新型太阳能电池。 3.生物医用材料 随着生物技术、医药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交互融合,新型和新概念生物医用材料层出不穷。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生物活性材料、介入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新型人造器官、人造血液等代表了新的发展趋势和方. 在国家科技政策和计划资助下,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集中在骨科修复材料、药物控释材料、介入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我国组织工程材料以骨材料研究为主,形成了以四川、上海、武汉、北京等多家单位为代表的格局。随着安泰科技股份、法尔胜等一些上市公司的介入及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活动,我国介入诊疗材料与器械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年产值达到25―30亿人民币,国内市场占有率也有了较大提升,其中非血管和心血管介入治疗产品国内市场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4.纳米材料与技术: 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开展纳米加工、纳米电子、纳米医疗以及机器人等未来能形成新兴主导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一方面是对现在的信息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纳米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纳米碳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改性的纺织品及医疗保健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纳米粉体材料的功能特性,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在纺织行业,纳米材料改性的功能纤维产品相继问世;抗菌抑菌、红外保温、负离子释放、自清洁、阻燃和防水防静电产品已进入市场;纳米涂料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在最新的纳米技术研究领域,我国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我国研制出高稳定、可擦写的有机分子纳米存储材料,存储点尺寸为2个纳米,存储密度在1013比特/厘米2,是传统存储密度的105倍;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GaAsSb/InGaAs非对称双量子阱结构,并在实验上获得室温1.3微米发光纳米材料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出性能良好的1.21-1.28微米室温工作边发射激光器。 5.超导材料与技术: 超导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探求更高温度超导体,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技术在能源、电力、移动通讯、国防领域的应用。从目前国际上高温超导产业化应用的趋势来看,在继续改善BSCCO带材(也称为第一代带材)的同时,各国正在努力研究开发一种在柔性金属基带上涂以YBCO厚膜的涂层导体(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目前已实现商品化,主要产业化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所掌握。我国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已实现了产业化,在超导材料的应用方面如超导电缆、超导滤波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4年7月,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的三相交流33.5米35kV/2kA高温超导电缆系统在云南昆明普吉变电站挂网运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超导电缆实用化的关键技术。这是全球第三组并网运行的超导电缆系统,综合性能优于前两组,多方面拥有自主关键技术。 2004年3月,清华大学研制的超导滤波器系统在中国联通CDMA移动通信基站上现场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高温超导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首次实际应用,各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此类实用核心技术的国家。6.化工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向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精细化、低成本化、生产全球化、工艺无害化、装置大型化、应用普及化、创新持续化、竞争激烈化方向发展。随着催化剂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组合化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技术人员对于微观化学合成领域的控制能力,使得化工新材料新产品的合成更为灵活,速度不断加快,效率也大为提高。专用性、功能性产品日益成为化工新材料领域中发展最快、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化工新材料由于涉及面广,与下游应用结合紧密,因而成为边缘学科活跃的领域。如纳米技术与材料技术的结合,生物技术、医疗技术与材料技术的结合,膜材料技术与过程控制的结合等等为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提供了机会。 7.高性能结构材料: 从世界上新材料的发展趋势看,钢铁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生产一直在向短流程、高效率、节能降耗、洁净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高性能结构陶瓷在保持原有耐高温、高强度的前提下向强韧化、易成形加工方向发展;高分子材料向材料的微观设计、多层次结构调控、集成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复合材料以高性能、低成本制造技术为发展重点,向材料设计-制造-评价一体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缺位透视 医疗设备多被进口垄断

    据统计,200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900亿元,占全球市场总额的45%;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1200亿元,增长率高达23%。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然而,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多被国外品牌垄断。近日,记者对我国医疗器械设备现状作了调查,透析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缺位”的原因。  李女士的父亲最近不小心摔了一跤,医生说必须置换人工关节,美国产的,需要十多万元。李女士觉得太贵了,咨询医生是否有价格便宜些的国产关节,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李女士不禁发出疑问,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能造卫星,能载人航天,怎么就不能生产人造关节呢?  医疗设备多被进口产品垄断  在各大医院,患者需要做骨科内固定手术时,医生首先想到和应用的,都是进口品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院士很感慨:“在我们中国的医院里做个常规骨科手术,大小器材全是‘洋货’,本土的医疗器械仅为输液皮管、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这多少有点悲哀!”  邱贵兴介绍说,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逾八成被外国跨国企业垄断,外国医疗器械在我国大医院占有率超过70%,与此同时,高端医疗器械跨国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中低端产品研发,纷纷布局中低端产品的产销。如此强势的“跑马圈地”,使得医疗器械价格居高不下,加剧了老百姓的“看病贵”。

  • 医疗IT系统及其特点

    1  引言  医疗场所内,用于维持生命、外科手术和其他位于“患者区域” 内的医用电气设备和系统的供电回路,均应采用医疗IT系统。IT系统具有泄漏电流小,可带故障运行等优点2  IT系统及其特点2. 1 IT系统的定义及组成  IT系统的电源端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其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被单独地或集中地通过保护线(PE)接至接地极。在实际应用中,IT系统一般与TN或TT系统通过隔离变压器进行隔离。  在正常情况下,系统中仅存在线路对地电容的微小泄漏电流。图1所示为IT系统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示意图,当系统发生第一次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为两非故障相对地电容电流的相量和Id ,由于这个电流值甚小,不会造成人身电击或者其它事故,也不会切断电源,保证了系统供电的连续性。但是如果不及时排除故障,当第二次另一相发生接地故障时,相当于形成相间短路,使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引起供电的中断,这对于重要的供电场所来说,是不允许的。  为了防止上述短路故障的发生, T系统应设置绝缘监测器。这样当系统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绝缘监测器就能及时检测出该接地故障,并通过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通常是声光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赶在第二次发生异相接地故障前及时排除故障,消除隐患,从而有效地保证系统供电的连续性。  可以在系统中安装专门的故障检测仪,当绝缘监测检测到绝缘故障时,给故障检测仪一个启动信号,故障检测仪开始逐路检测,也可以利用手执式故障定位设备对可能出现故障的回路进行逐点排查,最终找到故障点并显示故障点的位置  为了保证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国家《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710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医疗场所》GB16895.24-2005 / IEC60364-7-710:2002 710.53.1条规定:“……医用IT系统的变压器进出线回路不允许设置过负荷保护……”,以防止系统过负荷时保护开关切断电源。这就要求系统中的绝缘监测器必须同时还具有负荷检测和过负荷报警功能。在一些重要的场所,由于隔离变压器持续不断地工作,可能温度过高而导致隔离变压器工作异常。因此绝缘监测器还需要实时检测变压器的温度,当其温度过高时,应有相应的超温报警信号,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一个典型的单相IT系统,其组成设备主要包括:隔离变压器、绝缘监测器、电流互感器,以及外接报警与显示仪,见图2。  系统中,绝缘监测仪具有系统绝缘检测、系统过负荷检测和变压器温度检测功能,以及相应故障的报警与显示功能,一般安装在现场的终端配电柜中。外接报警与显示仪则用于集中显示相应的检测值,并具有超限报警功能,一般安装在位置明显的地方,方便人员查看,如手术室IT系统的外接报警与显示仪通常安装在医院手术室的情报面板上。2. 2 IT系统的特点  a. 由于系统电源端带电导体不接地,即使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也只能通过系统对地电容构成回路,故障回路阻抗极大,故障电流极小,发生电击的危险很小,所以不必及时切断电源来防电击,从而维持供电的不间断,只有在发生第二此接地故障时才要求切断电源 。同时,安装在系统中的绝缘监测器能及时地检测并给出系统绝缘故障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排除故障。因此IT系统是一个连续、可靠的供电系统。  b. IT系统中的绝缘监测器,一方面实时监测系统的绝缘状态,另一方面还检测系统的过负荷和变压器的温升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警。因此IT系统能够减少因系统发热、漏电等原因引起的电气火灾事故,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防火安全性。  c. 在IT系统中,提高回路的绝缘阻抗、降低回路对地电容,是提高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键。因此在系统设计时要尽量缩短系统配电线路的长度,减小系统容量,减少系统分支回路数,并做好线路的绝缘防护措施。这也就限制了IT系统仅能用在重要的局部的供电场所,如化工、制药企业的一些程序控制生产线,医疗场所的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场所。3  IT系统在医疗场所的应用  医疗IT系统是IT系统应用的一个典型实例。医院因其职能的特殊性,对其配电方式有特殊的要求。如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都需要采用IT系统,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连续的配电系统。3.1 医疗IT系统的应用  根据《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7 - 710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医疗场所》(GB 16895.24–2005 / IEC 60364–7– 710:2002),将医疗场所划分为0类场所、1类场所和2类场所。由于0类和1类场所不使用与病人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或者所使用的设备断电后不会对病人造成危害,因此可以使用TN-S系统,但须配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在发生接地故障时,能及时断开故障回路。并可同时配置剩余电流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系统各回路的泄漏电流值,在保护设备动作前发出报警信号,避免造成回路断电,引起严重后果。对于2类医疗场所,医疗设备的断电或接地故障将会危及病人生命安全。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类场所必须使用医疗IT系统,来保证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采用IT系统的2类医疗场所包括有手术室、急诊抢救室、各类重症监护室(ICU)、心脏导管及造影室等。每个房间应配有独立的隔离电源系统。对于多个这类场所,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配电方案。  图中各个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分别采用独立的IT供电系统,所有的IT系统由手术部与ICU总配电柜通过TN-S系统配电。各IT系统的绝缘监测器及总配电柜内的剩余电流监测设备又通过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总线将各个监测信号反馈到手术部的中央监控室内,并由中央控制室的上位机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软件进行集中监控。各个IT系统与TN-S系统的运行状态,都可以显示在中央监控室的上位机上,方便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集中监控与管理。  各类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根据各系统容量分别配置单独的IT系统,主要的医疗仪器、无影灯、多功能吊塔等用电设备须从IT系统中取电。照明灯、观片灯和电动门等可以不从IT系统取电。 图4为采用医疗隔离电源系统的手术室或ICU配电系统图。绝缘监测仪时刻监测IT系统的绝缘状态,并在系统出现故障时给出报警信号,外接的报警与显示仪通过RS485接口与绝缘监测仪进行实时的数字通信,显示绝缘监测仪的检测结果,并在报警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除了绝缘监测设备外,系统还配置了绝缘故障测试仪和绝缘故障评估仪。绝缘故障测试仪能够在线查找故障发生的回路,它和绝缘监测仪一起工作,当绝缘监测仪探测到系统绝缘故障后,绝缘故障测试仪立即开始故障定位,由绝缘故障评估仪周期性地送出一个特殊的测试电流,测试电流流经故障部位,由电流互感器探测,并由电子评估仪对故障回路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送报警与显示仪中显示。  医疗IT系统同时还配置了绝缘故障定位设备,在发现系统绝缘故障的同时,能及时定位出现故障的回路,这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了解系统状态并及时排查故障,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医疗IT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3.2 IT系统在医疗场所应用时  由于医疗场所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医疗IT系统设计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a. 医疗IT系统必须采用医疗场所供电用隔离变压器,并应符合《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 第16部分:医疗场所供电用隔离变压器的特殊要求》的要求。  b. 为了降低医疗系统对地电容,提高绝缘强度, IT系统的配电箱要尽量安装在使用场所附近,并尽可能减小系统容量以及系统分支数,尽量缩短系统配电线路的长度。  c. 对于心脏手术等手术设备与人体心脏直接接触的手术室,要充分做好防电击措施。有时候仅靠带绝缘监测的IT系统是不够的,还应做好局部等电位联结,使保护区内所有可导电的部分都处于同一电位水平上。4  结语  带有绝缘监测的IT系统能够为局部场所提供安全、可靠、连续的供电,这是其它系统无法媲美的。因此在一些重要的生产加工场所、医疗场所,以及重要的设备运行场所,可以优先考虑使用IT系统。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IT系统绝缘监测产品方面的规范、标准,国内用于IT系统绝缘监测和故障点定位的产品也为数不多。因此,尽快出台的同时,尚需努力开发出各类用于IT系统的绝缘监测设备与故障点定位设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对IT系统的充分认识,IT系统也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河南发文大力发展新材料,目标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b]《河南省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下称《方案》)[/b],提出把[b]“六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b]突破作为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标志,找准着力点、突破口,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b]《方案》提到,要大力发展新材料。[/b]将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推动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品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b]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b],实现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方案》明确,为实现1万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目标,将开展以下三大措施:[b](一)提质发展先进基础材料1. 先进钢铁材料。[/b]推进先进钢铁材料产业精品化、优特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EP防爆钢、超高强钢等高品质特殊钢,重点开发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用钢,突破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用特种棒线材、板材、管材以及高强度汽车钢等尖端产品,加快发展高端轴承钢、齿轮钢等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依托河南钢铁集团打造全国一流大型钢铁企业,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引领先进钢铁材料全产业链提升。[b]2.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b]推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延伸高端产品链条,实现从材料向器件、装备跃升。突破铝基复合材料、高端工业型材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高端铝材,推动铝合金向高端精品铝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高端铜箔等铜基新材料,推进高端铜基材料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推进研发低成本高纯镁提纯精炼、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和镁铝复合材料等制备及精密成型技术,拓展轻量化高强度镁合金在军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应用。发展超宽高纯度高密度钨钼溅射靶材、电子功能钨钼新材料及精深加工产品。加强铅锌冶炼伴生有价金属提取、提纯等技术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b]3. 先进化工材料。[/b]推进先进化工材料产业向功能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发展,延伸发展下游高端产品,实现从关键基础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跨越。大力发展特种尼龙纤维、尼龙切片等尼龙新材料,发展尼龙注塑、聚氨酯精深加工,打造国内领先的尼龙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加快推动可降解材料、生物基材料、先进膜材料、氟基新材料、盐化新材料向终端及制成品方向发展,推动产品迭代升级。[b]4.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b]推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向绿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方向提升,实现从耐材、建材等传统领域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拓展。重点发展芯片制造、油气钻探等领域用复合超硬材料及制品和关键装备,扩大应用领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硬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聚焦细分领域,加快发展吸附分离、高效催化分子筛材料,空心玻璃微珠材料,气凝胶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功能耐火材料、高效隔热材料、氢冶金用关键耐火材料等,积极发展优质浮法玻璃、超薄玻璃等新型玻璃和特种水泥、绝缘及介质陶瓷等新型建材。[b](二)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1. 电子功能材料。[/b]加快发展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新兴先进电子材料基地。加快布局发展氮化镓、碳化硅、磷化铟等半导体材料,开发Micro—LED(微米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用新型发光材料,薄膜电容、聚合物铝电解电容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电子级高纯试剂和靶材、封装用键合线、电子级保护及结构胶水等工艺辅助及封装材料。加快湿电子化学品、高纯特种气体、高纯金属材料研发和规模化生产。[b]2. 高性能纤维材料。[/b]重点研发48K以上大丝束、T11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重点发展玄武岩纤维、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推动碳纤维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建设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重点突破对位芳纶原料高效溶解等关键技术和大容量连续聚合、高速纺丝等制备技术,推动产业链向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延伸。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板材、薄膜、纤维等制品,拓展在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应用。加快发展光致变色纤维、温感变色纤维等功能化、差别化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差别化氨纶纤维,推动氨纶产业发展壮大。[b]3. 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b]大力发展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金属离子电池材料,布局发展钠离子电池、全(半)固态电池产业。突破发展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和扩散层等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建设国家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晶体硅光伏电池材料和化合物薄膜,开发大尺寸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硅材料、多晶硅薄膜等,研发新型高效钙钛矿电池材料和铜铟镓硒等薄膜电池材料,打造“硅烷—颗粒硅—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产业链。[b]4. 生物医用材料。[/b]重点研发体外膜肺氧合机用中空纤维膜、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用弥散强化金属及合金等医疗装备材料,打造一批医疗装备材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用于心血管、人工关节等临床治疗的功能性植/介入医用材料,推动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在医用领域应用。突破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墨水、医用级聚砜/聚醚砜材料等先进材料,推动医疗耗材产业高端化发展。[b]5. 节能降碳环保材料。[/b]加快发展基于溶剂、膜材料、金属有机框架等碳捕集材料,重点研发CO2(二氧化碳)合成低碳烯烃、芳烃、醇酯等碳利用技术,加快发展结构装饰一体化保温板材、节能自保温型墙体及材料,推动珍珠岩保温材料、超高保温节能玻璃等产品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气处理等领域催化剂材料、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研发推广有害物质含量低的涂料、油墨等材料,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用。[b](三)抢滩占先前沿新材料1. 纳米材料。[/b]积极发展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领域纳米材料,开发电子级球形纳米材料、稀土纳米材料等产品,前瞻布局发展量子点发光材料、球形氧化铝氮化硼导热材料等先进纳米材料,加快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建设,支持碳纳米管、分子筛等细分领域持续壮大。[b]2. 石墨烯材料。[/b]重点发展石墨烯储能器件、功能涂料等特种功能产品,拓展在防腐涂料、触摸屏等领域应用,开发基于石墨烯的散热、传感器材料等,研发规模化制备和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关键技术,开发大型石墨烯薄膜制备设备及计量检测仪器,加快建设一批石墨烯产业基地。[b]3. 增材制造材料。[/b]加快发展3D打印专用钛合金、铝合金等金属粉末,开发高性能稳定性光敏树脂、粘结剂、工程塑料与弹性体和碳化硅、氮化硅等陶瓷粉末、片材,研发金属球形粉末、纳米改性球形粉体等材料成形与制备技术,加快培育增材制造材料产业。[b]4. 先进复合材料。[/b]大力发展超导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等增强体和先进树脂、合金、陶瓷等基体材料,开展高熵合金、液态金属等先进合金研究,打造“高性能纤维—先进复合材料—功能部件”产业链。[b]附件:河南省新材料重点事项清单[/b][align=center][img=initpintu_副本.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1bf06f0a-369b-426b-bb53-13ec5194555d.jpg[/img][/align][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讨论】医学计量与医疗质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测试技术和测量仪器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量器具和检测方法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从最简单的体温计,到心、脑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再到B超、CT、直线加速器及核磁共振等,无一不是用一定量值表示检测结果。因此,现代医学的数据化、规范化管理,均与计量息息相关。一、计量是科学诊断的保证  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取决于医疗诊断设备的测量准确和测试方法的正确。如果计量器具失准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病情,必然会造成误诊、漏诊和治疗失误,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如某地有位高血压病人,因用示值失准的血压计测量血压,被误诊为低血压,长期服用升压灵而造成瘫痪。二、计量是药物治疗的科学依据  现代医学通过计量器具对药物进行分组测定和药理检验,确定治病范围、服用方法、剂量大小及应注意的事项。只有经准确计量,才能给药物以科学结论。如果用药量偏离药典及处方规定的数量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尤其是某些人工合成的药物,常有残留造成副作用,大多对人体不利。若用量不准,会造成主病未愈而其它组织器官却受到破坏,导致病变。三、计量是检验分析的技术基础  对人体组织各种细胞成份的定量测定和分析研究,如常规检查、病理病毒研究、细胞培养、生化分析等都有大量的计量测试仪器。其测试技术水平,测试仪器的可靠性等都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如试剂及标准物质的配制是否合格、方法选择是否得当等,都对检验分析有很大影响。四、计量是控制伪劣产品流入医院的重要手段  新购置的医疗设备传统的验收多为定性检查,仅仅是对设备外观是否破损、附件是否齐全、通电进行一般性试验来确认能否开机使用。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不能对设备的计量性能的测试量值或输出量值的准确度进行定量检查,致使验收结果不准确,造成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失误。对新购置的医疗设备用计量技术进行验收控制能有效的防止劣质产品进入医院。五、计量为质量管理提供了量化指标  医疗设备的质量,不但依赖于合格的验收,更有赖于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计量监控。使用过程本身也是仪器设备的损耗过程,其性能指标、技术参数常随使用的频度及工作条件而发生变化,运用计量技术对强检设备做好周期性检定,尽早发现性能变化,及时对不合格的仪器进行校准、维修、降级使用或报废,并对仪器设备的工作条件是否合乎要求,操作人员是否称职,仪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行检查,从而做出判定,使医疗设备处于受控状态。  综上所述,医学计量是确保医疗设备准确、有效、安全、可靠的必要手段,是医疗质量保障体系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证,是医院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将计量管理方式和计量技术手段用于医疗质量控制环节,才能使临床获取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已经加入WTO,医疗服务市场将对外开放,医院正向全面依法治理、依法管理的方向推进。认真贯彻《计量法》,加强医院计量工作的监控,提高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支持医疗质量整体推进,是当前医院管理的迫切任务。

  • 我国将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

    据报道,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25日与网民在线交流医疗设备问题时说,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确保财政资金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侯岩介绍,为推进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国家卫生计生委下一步在抓采购的同时,还将制定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装备标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功能定位合理配置适宜的医疗设备;要切实落实以市惩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设备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改变产、学、研、医脱节状况,进一步研究大型医用设备阶梯配置管理工作,也要细化落实配套措施、引导医疗机构装备适宜机型设备。她说,我们将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国产医疗设备,促进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了解国产设备的发展情况,了解国产品,从思想观念上提高认识。同时,国产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也应该在满足临床需求、安全质量、优化功能配置、人性化操作、提升售后服务等方面多下功夫,切实提高产品竞争力。

  • 北京设立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据相关报道,2023年12月28号,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有限合伙)在昌平设立,注册资本200亿元。据悉,2023年9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1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100亿元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医药基金是四只基金中规模最大,是全市首支设立的基金,重点投向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以及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据报道,2023年1至11月,昌平区新设经营主体37010户,全市排名第一。[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医疗器械资质认定

    医疗器械实验室需要按照RB/T217-2017运行三年才能够申请吗?在RB/T217-2017 4.1.2中明确提出: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所申请开展的医疗器械检验活动应用具三年以上的相关领域(专业)的检验经历。如果按这个说法,那机构成立三年,进行检验又不能出具报告,还不得饿死呀?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