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油耗造假

仪器信息网油耗造假专题为您整合油耗造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油耗造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油耗造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油耗造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油耗造假话题讨论。

油耗造假相关的资讯

  • 工信部责令中国汽研整改油耗检测缺陷
    今年3.15期间,中国汽研旗下油耗检测中心被央视曝光,旗下长春与天津两家汽车检测机构存在油耗造假的现状。而涉及方之一的海马汽车,之前便发布公告称否认造假,称所有上市车型均达到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公司所有车型的油耗检测均按照《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233-2008)的相关规定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公司所有上市车型油耗均符合《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04)标准要求。   5月23日,中国汽研发布公告称,已经收到了工信部的责令整改通知书,对检测中心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的严重缺陷,责令检测中心自2014年6月1日起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整改。整改期间,工信部将暂停受理检测中心有关检测报告。   自2009年起,工信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强化对汽车油耗的管理,要求上市销售车型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确认,其中《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明确指出,要求车辆模拟市区、高速、市郊(包括公路)三种行驶工况油耗,在车辆中明确标示,以引导消费者购买。而中国汽研旗下的油耗检测中则处于该项检测的垄断地位。   中国汽研方面表示,由于公司所属检测中心个别部门管理不善,导致在本次油耗检测检查中出现质量控制缺陷,暴露出公司检测中心在内控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公司管理层对由此造成的影响深表歉意。而此次责令整改是由于公司所属检测中心个别部门管理不善造成,预计会对公司一定时期的相关业务产生影响。   瑞银证券方面表示,中国汽研在短期内可能面临下行风险,由于公司部分核心检测业务被勒令整改,这导致技术服务业务的估值和今年盈利都将面临向下调整的风险。虽然新订单应能弥补部分技术服务业务的下滑,但是程度可能有限。
  • 中汽研自曝汽车油耗检测存缺陷 或被车企潜规则
    王强(化名)在国内一家知名汽车杂志任职,去年购买一辆宝马X1开了半年后,他却不满意这款车的油耗。&ldquo 宝马厂商标注的X1百公里油耗为7.2~9.2L,但在实际使用中,百公里油耗超过12L。不知道宝马厂商如何认证这款车的油耗检测。&rdquo 王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王强的吐槽不是个案。不少消费者都曾抱怨,购车时车辆标注的油耗往往与实际用车情况相差甚远。个别车企油耗造假的问题也曾被媒体曝光。事实上,油耗造假已成为整车厂和检测机构心照不宣的约定。   在油耗检测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汽研5月13日发布停牌公告称,自查和检查过程中,发现公司所属检测中心车辆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缺陷。对此,公司针对发现的问题正在进行整改,有关管理部门也正在研究,可能做出完善、整改的意见。除此之外,目前公司各项科研、技术服务和生产经营工作正常。   中汽研自曝油耗检测存缺陷,暴露了油耗检测以及后期生产一致性如何管理的问题,也凸显了行业监管缺失问题。   隐藏的利益链   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工信部从2009年开始出台了一些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确认,其中包括出台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要求车辆模拟市区、市郊(包括公路)等典型行驶工况油耗,并在车辆中标示。相对之前车企独自发布的等速工况下的理论油耗,这些规定的出台可以明示油耗并便于监管,但是由于监管的缺失,油耗标示成了一门生意经。   国家对汽车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业务进行行政授权管理,如整车公告业务由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主要授权给中汽研下属的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下称&ldquo 天津中心&rdquo )等6家检测中心。   这6家检测中心之间是竞争关系,同时这些检测中心主要依靠油耗检测生存,车企是其衣食父母,这就滋生了行业潜规则。   &ldquo 汽车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获得授权的机构中自行选择。目前来看,影响汽车企业选择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该监督检验机构的测试评价能力是否能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是该监督检验机构的测试评价的服务质量。&rdquo 中汽研在其招股书中表示。   车辆油耗测试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拿到油耗补贴&ldquo 通行证&rdquo 。&ldquo 一个指标可能影响到一个企业一年的业绩甚至命运,企业内部对这个测试结果非常重视,这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滋生。&rdquo 国内一家车企相关人士表示。   为了能够拿到国家汽车节能减排的补贴以及提升竞争力,众多车企都使出浑身解数加入了申报节能补贴的大军,以获取最低油耗标识。   行业监管缺失   国内一德系汽车品牌工程设计院的整车工程师称,汽车行业油耗测试存在很大可控空间。一般来说,汽车油耗测试分为研发测试和认证测试两部分。   研发测试为车企对自身产品进行测试,车企可自行调整车辆参数。认证检测则由厂家将样车发往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油耗试验。如试验结果合格,由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众多车企能干预的其实是认证检测这个环节。如果企业和检测机构达成默契共识,企业可挑选&ldquo 合格&rdquo 产品送样检测 如果检验机构&ldquo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dquo ,只对检测来样产品负责,批量产品的一致性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管。   对于汽车企业在宣传产品时夸大油耗数据的&ldquo 通病&rdquo ,监督部门则缺乏监管,也没有相应的明确处罚规定。   &ldquo 油耗检测主要对样车负责,即使油耗检测合格了,如果有关行业部门不加强车型生产一致性监管,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车的实际油耗与厂家标注的油耗仍不会符合,其结果是节能效果也大打折扣。&rdquo 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监管部门会重罚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韩国现代和起亚两家汽车制造商由于夸大旗下13款产品的油耗,遭到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起诉,它们将为此支付4.12亿美元作为车主们的补偿。
  • 油耗检测酝酿2013年启用“国标”
    工信部日前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将建立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就在工信部公布首批涉及了105家企业的近6000个车型油耗数据时,许多细心的车主发现,此次公布的车辆油耗虽然远比厂家之前发布的更加真实,但不少车型离真实油耗仍然有差距。参与起草《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上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标示的油耗其实仍由厂家提供,并且使用欧洲工况进行检测。专家们透露,为了使得检测数据更加准确,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研究适合中国现状的“国标”,计划在2013年时开始启用。   标示油耗由厂家提供   在“标示管理”发布之前,国内的汽车油耗一直没有统一标准,购车时看到的数据都是由厂家提供的那些并不具备实际参考价值的等速理论油耗。中汽研标准所所长方茂东指出,由于车辆油耗跟各种因素相关,在不同的气压环境,不同的路况,不同的驾驶风格等情况下都会出来不同的油耗结果。因此,作为参考标准的标示油耗原则上要求覆盖绝大多数车型。但他披露说,事实上目前公示的标示油耗仍由厂家提供,不过工信部会根据企业上报数据制定检测机构进行二次检测校对,如果检测结果在4%范围以内宣告合格。而如果高于厂家提交数据的4%,则需要再进行三次检测,最后直接采用三次重测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公示。   有望启用“国标”检测   专家介绍说,要使油耗检测更加接近真实状况,还必须靠检测标准。方茂东表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油耗检测标准,但通用的主要有日美和欧洲两种工况标准。而我国按照《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检测的正是欧洲2000年开始实施的NEDC循环标准。据悉,国内目前能担负工信部检测的机构主要有天津的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长春、襄樊及重庆等四五个检测中心。   中汽研标准所副总工程师金约夫认为,虽然这些检测机构设备都基本一致,能保证国内的统一性,但由于国内实际工况跟欧洲模拟工况并不一致,因而会出现差别。“例如,欧洲模拟工况中,市区行驶占31%,市郊行驶占69%,但此前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该数据接近市区70%,市郊30%,刚好倒置。另外,欧洲工况所使用的是稳态工况,而日本、美国所使用的是损态工况。”他表示,为了使检测试验更能符合国情,很有必要实施自主内容的“中国标准”。业内人士认为,也只有这样,今后外资企业才能像重视C-NCAP一样来重视中国标准。   中汽研副主任张建伟指出,此事将是一个耗时耗资的巨大工程,再加上我国目前道路状况不稳定,还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工况标准我们正在探索,目前还没有定论。”但金约夫表示,现在计划的工况正在由稳态向损态方向发展,考虑低温启动、高温空调损害等情况下的因素。并且,新的工况标准有望在2013年出台,届时所测油耗将更为接近实际驾驶平均水平。
  • 国家将统一标准测定汽车实际油耗
    12月16日讯 汽车油耗不再由厂家说了算,而有了统一的检测标准。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汽油或柴油车都必须张贴《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标注由统一标准测定的市区、综合、市郊三种工况的燃料消耗量。   在市区某企业工作的小余最近刚买了一辆汽车,他告诉记者,买车时自己最看重的就是燃油经济性,可毕竟在车行试车时因路程太短,想一下子就了解是不是省油不容易,所以实际油耗怎样一时很难知晓,“最后我只能咨询身边购买过同车型的朋友,咨询他们实际的耗油量大概有多少”。   记者随机采访了许多消费者,他们都表示,买车时,销售员往往会夸大汽车的节油性,所提供的油耗值也是不值得信任,所以他们大都从老车主那里了解汽车的真实油耗,“汽车身上贴上由统一标准测定的实际油耗标注,就直接多了”。   据悉,《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对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的检测与申报、备案、标示、公布、监督处罚等都作了相关规定。
  • 乘用车油耗新标准2011年将出台
    由工信部起草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三阶段标准)已于近日完成,并下发企业征求意见,有望明年起正式实施。工信部希望,新标准实施后,2015年能实现整体油耗下降20%。   11月15日,工信部装备司一位主管政策制定的官员向财新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他表示,实现整体油耗降低是未来的趋势。但他没有透露针对车辆的新的具体油耗限制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和标准化委员会曾经发布《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分别于2005年7月1日和2008年1月1日起分阶段实施,标准主要针对9座以下的家庭用轿车,如规定一辆自身重量为1吨的轿车在测试状态下行驶100公里消耗的燃料不许超过8.9升,到2008年则要降到8.1升以下。   根据2008年实施的第二阶段标准设定的目标,到2010年底,实现比第一阶段(即2005年到2007年底)降低油耗10%。   上述官员透露,此项标准由工信部负责起草,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颁布实施。与此前发布的第二阶段标准相比,该标准不再以单一车型作为评价对象,而是参考美国标准,将汽车企业作为整体来评价。   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标准还计划以相关税费政策作为奖惩标准,鼓励汽车企业研发生产节油汽车。
  • 你的雀巢、海天、太太乐可能产自天津这个造假村
    瓜子加工企业用过的八角、花椒、小茴香,回收后晾干、粉碎,简单加工灌装,一包王守义十三香就炮制成功了。  工业用盐、色素、食品添加剂加上自来水一勾兑,贴上标签就是一瓶李锦记牌或海天牌的酱油。  在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的一些普通民宅里,每天生产着大量假冒名牌调料,雀巢、太太乐、王守义、家乐、海天、李锦记等市场知名品牌几乎无一幸免。这些假冒劣质调料,通过物流配送或送货上门的方式,流向北京、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山东、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  去年11月底,重案组37号根据知情人士提供的线索进入独流镇,对这个厂家眼中的“北方调料造假中心”进行调查,发现此地聚集的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每年产值以亿元计,造假历史更是长达十多年。  2017年1月11日,天津独流镇七堡村河北一条的一村民家中,一台生产假十三香的罐装机  工业用盐加色素勾兑出酱油  一间杂乱无章的屋子里,角落里立着一个1米多高的深蓝色塑料桶,里面盛着将近一半的酱色液体,一根木棍插在桶内,上面缠着几根已经变色的橡皮管,一直延伸到桶外。周围的白色墙面已被染黑,地上堆放着各种原料,以及大量空的玻璃瓶和印着“东古”“李锦记”字样的瓶盖,旁边还有一些已经灌装完毕未贴标签的玻璃瓶。  另外两间屋子里,地上同样摆满了灌装封盖未贴标签的“东古酱油”,拐角处堆放着二十多箱已经完成装箱的“东古一品鲜酱油”,以及一堆堆码放整齐的东古酱油外包装纸箱和成桶的色素。  2016年12月7日,新发地,家住天津独流的调味品造假者王姓男子给假装订货的记者送来的样品。这些假调味品样品,外包装和真的一摸一样,通过手机扫条形码和二维码均能扫出相关内容。  一批“名牌酱油”。眼看就要出厂。  1月11日下午1点多,重案组37号与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打假人员,带领天津市静海区刑警大队负责人,进入这座位于独流镇子牙河岸边的普通民宅打假,发现这里每天都在生产大量假冒名牌酱油。  屋外的院子里,一进门就可以看到门旁放着一些辣鲜露的外包装纸箱,院内堆放着数十箱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鸡精,以及数十桶没有标识的黑色液体。  一名六十多岁的女子自称该院主人,她告诉刑警大队负责人,房屋租给他人使用,她对造假情况一无所知。她同时以假冒产品与王守义十三香无关为由,要求该品牌打假人员离开。重案组37号只好与打假人员一同离开。刑警大队负责人随后联系警员前来处理。  2017年1月11日,天津独流镇七堡村河北一条的一村民家中,罐装好的假十三香小袋装,等待工人往单包装纸盒里装。  “厂家打假就是这样,只要在现场没有查到假冒该品牌的东西,后续处理就与我们没有关系。”王守义十三香打假人员这样告诉重案组37号。  据当地造假者介绍,以酱油来说,造假的方法非常简单,拿工业用盐、自来水、色素和食品添加剂按一定比例勾兑一下就可以。记者在上述造假现场看到的原料有山梨酸钾添加剂、苯甲酸钠添加剂、三福牌甜蜜素、味精,以及两个半袋的白色袋装长舟牌“高级精制盐”。  1月12日,重案组37号根据在造假现场查获的长舟牌“高级精制盐”包装袋上的联系方式,电话采访其生产厂家及售卖该款产品的卖家,两方均表示,该盐属于工业用盐,不可食用,不能用于食品生产。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专家刘少伟昨晚告诉重案组37号,工业用盐不能用作食品原料,应该在包装上标注“严禁食用”。他说,工业用盐含有大量杂质和很多有害成分,如亚硝酸盐是致癌物,还有一些重金属,会伤害肝脏、肾脏。  甜蜜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虽然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但是须严格按相关标准添加,过量的话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比如苯甲酸钠,作为一种防腐剂,虽然有防止食物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但用量过多会对人体肝脏产生危害,甚至致癌。  用过的八角花椒回收炮制“十三香”  离开上述酱油造假窝点,1月11日下午,重案组37号继续跟随王守义十三香打假人员和刑警队负责人,来到独流镇七堡村一处王守义十三香品牌的生产窝点。  2017年1月11日,天津独流镇七堡村河北一条,假十三香窝点隐藏在一村民家中。查抄中,几位雇来的民工正将假十三香成品、半成品、原料、包装及机器都搬上卡车拉走。  走近院子,就能闻到一股浓烈的花椒大料气味。打假队伍到达时,这个院子的大门已经被人从外面锁住,但是仍能看见院内有人活动。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打算从临近马路的一侧院墙翻墙逃走,被打假人员制止。在多次叫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警方强制打开大门,院内只剩数名妇女儿童,不见此前翻墙男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院子的左边搭建着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彩钢板房,与倒座房相通,院内一个蛇皮袋内,装着印有该品牌字样的外包装纸箱。  进入彩钢板房,门前摆放着一张搭在凳子上的大木板,木板上堆放着大量已经灌装好的粉末状调料,木板下方堆着一袋袋的十三香包装盒,房间角落里堆放着三大蛇皮袋已经灌装好的成品。在光线昏暗的倒座房内,放有一台灌装机,机器还散发着热量,口内盛有还未灌装完毕的原料,十三香的包装正在机器上随时等待灌装。在灌装机前方,堆放着20袋左右的原料粉末。  在另一处的案板上放着两台封膜机,地上没有任何标识的白皮纸箱内,装着20多箱已经包装封膜完毕的调料,上面“王守义十三香”的商标、图案一应俱全。  一名自称该院主人的妇女同样表示对造假一概不知,彩钢板房是短期租给了一个东北口音的男子,并不知道对方姓名,也没签订合同。  王守义十三香打假人员随后叫来车辆,将查获的假货及原料、加工设备一并拉走,在公安人员带领下运至独流镇一处仓库存放,等待后续处理。对于造假人员,则只能等待警方后续追查。  据一名曾给这个窝点送过原料的知情人士介绍,该窝点存在已有两年多,他们使用的原料来自临近的的王口镇,该镇存在大量瓜子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加工瓜子要用八角、花椒、小茴香等调料浸泡,用过的这些废料有人专门回收,他们把回收的废料晾干后再粉碎成粉末,而后以每斤两元的价格卖给调料造假者。  “每次送来1吨原料,大概可以供它用几天。”这名知情人士介绍。  去年12月底,重案组37号在王口镇找到了这个专门回收废料的窝点,这是一个已经废弃的院子,里面堆着各种生活垃圾,一名工人正在往外用推车推袋装的原料。  据一名曾在此窝点工作的工人介绍,他们就是用石磨进行磨料,一般一个人一天可以磨1吨废料。  造假村的熟人圈子  独流镇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醋乡,位于天津市区西南30公里。为千年古镇,因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在此汇成一条河流而得名。镇上为标准的北方建筑格式,胡同交错,一家一个小院,红砖砌成的高高的围墙,模样相似,从外面看不到里面情况。  在这些高墙院落的民宅中,一间稀疏平常的院子就可能是一处调料造假窝点。当地知情人士介绍,独流当地调料造假人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互通的圈子,一家警觉,其他所有的造假人员都能得到风声。  2017年1月11日,天津独流镇,一家生产假酱油村民家,门口仅一堵墙外就装了三个摄像头。  “外人就算是想要买货,这些造假者也不一定会卖给你。特别是一些做得规模大的,他们已经有自己全国稳定的客户群,陌生人需要熟人之间相互介绍,才会卖货给你。”这名知情人士说。  独流镇的假调料生意在市场上早已名声在外。河北沧州一家调料商介绍,独流镇假货齐全,销量大,可以从当地一个制假经销商这里把所有品牌假调料采购齐全。  做得大的假调料商,在当地也颇有关系,手下几十号人为他们服务,加工、送货、采购,一条产业链分工明细,窝点分散,每天各品牌总和出货量都在几千件,三辆货车为其运货送货,分散到天津各个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重案组37号调查掌握的造假点至少10家,均在独流镇。而据当地行业内多个人士称,整个独流镇的造假窝点至少有四五十家。  十三香打假负责人说,初步估计,一个都流镇,所有的调味品假货,每天大概有50万的假货产值。这是根据以往的打假查处的情况得来的,因为这些造假窝点是不停歇的,像十三香是机器自动化生产,酱油一个大桶就可以生产一车货。这些量有多大?我们初步估计50万这个数值不会少。  上述知情人士说:“在独流,全国所有的知名调味料都可以做得出来,包括酱油、醋、味精等等。”造假售假人员在卖货到全国各地,与经销商联系时,并不采用真实姓名,有些人可能一直在做生意,但是相互之间并不知道姓名。  经当地知情人士介绍,重案组37号以“调料商户”的身份联系到了独流当地7名造假者,对方均表示,有货(假调料)可以出,包装和质量放心,可以先发样品给记者看看再做决定。  一名自称姓刘的造假人员说,自己这里“大众货”都有,例如太太乐鸡精系列,海天酱油系列,雀巢美极鲜,家乐辣鲜露和家乐鸡汁等。如果遇到没有的调料,就会从朋友那里调货,“好多朋友都是做这一行的,每个人都做几样不同的调料,相互之间会串货。”  2016年12月7日,新发地,家住天津独流的调味品造假者王姓男子给重案组37号送的样品。  另一名主要做醋、酱油、家乐系列、太太乐系列的造假人员,显得颇为谨慎,反复询问核对重案组37号身份。  当地知情人介绍,此人有多个窝点,其中一处位于独流西南友好街一处胡同,在独流当地人称“二姐”,销量每天在上千件。  “二姐”自称姓王,独流本地人,已做此行业多年,每天一个点可以生产大几百件货品。她向记者发来的“报价单”显示,共有22种调味料,涵盖酱油、醋、火锅料、酱料、鸡精、蚝油等,假冒对象包括美好、财神、旧庄、安琪、东古、海天、老干妈、水塔、白顶、黄飞鸿、味达美、家乐等多个知名调料品牌。  据她介绍,报价单上有的价格是一白皮纸箱的价格,例如家乐辣鲜露一白皮纸箱为8箱装,就是20元每箱,每箱6瓶,每瓶约3.33元。有的报价是调味品本身每箱的价格,例如太太乐鸡精系列1千克装的是55元每箱,每袋价格5.5元。好与次的区别则在于添加剂投放的多少。  在多名造假者发来的假调味料中,重案组37号看到,这些假货的外包装箱,品牌标签,与真品看不出来丝毫差别甚至连二维码都可以扫出。例如,“二姐”卖出的假调料,家乐辣鲜露和太太乐鸡精1千克装,品牌标签与真品对比,字体颜色大小均相同。家乐辣鲜露扫出的二维码结果显示,京东商家价格为每瓶20.5元。太太乐鸡精1千克装扫码结果显示,1号店价格为每袋29.9元。  造假窝点分散,大老板开保时捷  前述独流当地知情人表示,独流镇大规模的制假窝点被四五家垄断,这些窝点雇佣当地人,分散在镇内多个地方隐蔽加工。当地做得大的窝点,一天出货量差不多五六车,都是用福田货车运送。假货老板以刘某、邢某某等人最为知名,两人年龄均为四五十岁,平常开着保时捷和奥迪轿车,但很少在窝点出现。  2017年1月11日,天津独流镇,一家生产假酱油村民家中,罐装并贴完标签的假东古酱油,正在准备装箱。  当地知情人士介绍,一个大老板,窝点会分布到独流的各个地点,到了晚上或者下午,这些小作坊汇集到这一个地方,用小面包车。比如一个点做酱油,一个点做美极鲜,采用这样的模式把风险分散。  上述造假者“二姐”说,自己有造醋的窝点,还有一些生产报价单上其他调味品的多个窝点。每个地点生产不同的产品,“都是要分散开来的,不能放在一个院子生产,不然查到不就一锅端了嘛。”  知情人士介绍,当地制造假调料盛行,刚开始时,造假人员之间竞争比较大还会有相互举报的,让厂家来打假。但随着这么多年厂家及相关部门的查处,造假人员之间开始抱团,相互通气串货。但是对于自己的制假窝点,相互之间都是不知道的。  去年12月中旬,重案组37号来到上述被查处的酱油造假窝点探访,这是一个院墙贴有白色瓷砖的院子,墙角处安装有监控摄像头。中午1时,该院门前停放着一辆灰色面包车,一名中年男性正在搬一箱箱没有任何标志的白皮纸箱上车。见有车辆路过,该男子便会停下警惕地看着路过车辆。重案组37号驾车路过后,在前方100米转弯处再次调头路过时,两分钟后,便有一辆此前停靠在门前的白色河北牌照轿车跟随着记者车辆,一直跟踪有20公里才折返。  同样,在独流镇西南友好街附近胡同及西北主街附近胡同内,两处在胡同深处的院子,也安装着监控摄像头。  每天下午四点之后,上述三个地点便开始有进出的面包车进行拉送货物。1月7日下午5点30分许,在独流镇主街独静路与静霸线交汇处西北方向胡同内,昏暗的路灯下,胡同内的院墙上安装着两个监控摄像,周围停放着多辆面包车,一辆蓝色小货车在胡同深处正一箱一箱的装运着货物。  2016年12月22日晚,天津奥森物流园重庆成都专线,从独流镇出来的车牌是“津M.H3159”的卡车,正将部分假调味品转到一辆跑长途运物流运输的卡车上。  连续多日,重案组37号蹲守发现,该货车每天均在此上货,随后送往物流公司。  独流当地一名知情人士称,上述地点均系调味品造假窝点,他曾为其送过货物。这些窝点内生产有各种酱油、鸡精等,工人都是亲戚朋友,不会对外招工。“家家户户都长的一样,如果不了解情况,没有线索是根本找不到的。”  他说,这些造假者警惕性很强,造假作坊都设在民宅里,屋外都安装有监控。而且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那里,具有隐蔽性。白天在窝点内生产,等到下午4点左右,就可以将生产好的货物运走。  据之前媒体报道,在独流查处一处制假窝点时,静海当地质检部门工作人员曾介绍,这些不法分子为逃避监管,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选择在下午或晚上生产,生产完马上运走,现场一般不储存大量造假成品或材料,这给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带来了难度。曾经有一次,质检部门接到举报,一印刷厂正在生产假冒各种品牌的外包装箱,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后,整个工厂空无一人。原来,造假者在院门口安装了摄像头,一有情况便逃离。  相关产业一条龙服务  大量造假窝点长期存在,在当地延伸出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在独流当地生产的假调料,使用的包装纸箱和标签均可买到,而生产瓶装类的调料,还有专门的人回收旧调料瓶,利用火碱刷洗干净再卖给造假者。  1月7日上午,重案组37号根据知情人士指引进入独流静霸线与京福公路路口东北角一处大院,院内最里面左手边堆放着大量瓶子,有海天、加加、东古等酱油瓶。进入到里屋,有两个水泥砌成的约4平米的大水池,两名中年妇女正围着围裙,戴着手套刷着瓶子,水池内堆放着大半水池的瓶子,屋内也杂乱地摆满了各种瓶子。见有陌生人进屋,两名女子颇为警觉。随后,一自称老板的男子进入询问记者,重案组37号称是来购买已经洗刷完毕的调料瓶,这名男子则称,并没有调料瓶,也不卖。  2017年1月7日,天津独流镇,一个隐蔽大院的一间房子内,女子正在水池边洗瓶装调味品的瓶子。  当地知情人士介绍,此处是一个专门为造假者提供瓶子的地方,他们将回收来的调料瓶利用火碱洗刷完,再将其卖给各个造假点。  此外,独流镇南边王家营村一处未挂牌的纸箱厂,当地知情人士介绍,该处是一个为造假窝点生产各种外包装纸箱的地点。  该厂的张姓老板称,自己这里是可以做各种调味品的外包装箱,例如辣鲜露的1.8元一个,美极鲜的是2.5元一个。其他的可以根据需要,利用模板来印刷。  “年前这段时间生意好,但是原材料紧缺,每天基本生产几百个,都供应在独流本地,还不够,一点存货都没有。”他说,自己打算转行了,整天干这行,利润不高,还提心吊胆的,怕出问题。  重案组37号联系到独流当地另一位郭姓男子,对方表示可以提供各种调味料的品牌标签及外包装箱,“太太乐的全系列都有。”  当地一位造假者说,“其实做太太乐鸡精都是用劣质鸡精贴标,说到底其实就是侵权。”  业内人士透露,劣质鸡精的可能生产企业违规使用国家禁止使用,含有致癌性和致畸性的日落黄色素。其次则是鸡精鲜度指标和鸡肉成分含量不合格,有些鸡精竟然有异味。  独流当地有专门生产劣质鸡精的人员为当地造假者供货,记者联系到这位生产鸡精颗粒地点的员工,他表示,他们生产的鸡精主要都是两三千元一吨的,不会生产太贵的鸡精。以此推算,劣质鸡精仅1到1.5元每斤。
  • 油耗上升,怠速抖动?您的爱车需要关注GPF(汽油车尾气颗粒捕捉器)了!
    导读您的爱车上是否安装了GPF(汽油车尾气颗粒捕捉器)?可以去翻翻随车配备的使用说明书,如果在目录页发现了GPF警报、GPF再生等字样,那么恭喜您,您需要认真和GPF打交道了:)众所周知,悬浮在空中的细小颗粒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突飞猛进,汽油车排放的细小颗粒物也在增加。《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以下简称国六)b阶段的推进,对汽车尾气中颗粒物的排放限值做出了严格要求。真正的国六标准2020年7月1日起,国六标准a阶段已在全国全面实施,国六b阶段预计2023年开始正式实施。为什么要实施两步走的路线,主要原因当然是一步到国六的技术难度较大,给汽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等提出了严峻的现实挑战。 国六a相比国五,气体排放污染物(CO、CH、NOx等)仅取国五最严值。而国六b相对国六a:1、气体排放限值又严格了50%左右,2、增加了细小颗粒物排放的要求。3、技术中性,即轻型车不分燃料种类和发动机技术路线,都需要满足相同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要求。4、实际驾驶排放(RDE),对车辆污染物在实际工况下的排放水平也进行了监管和限值要求。可以说国六b阶段才是真正意义的国六新标准。 国六汽车中为什么要装这个GPF柴油车上早已部署尾气颗粒捕捉器(DPF)。虽然汽油车的颗粒物排放不如柴油车显著,但近年的研究发现,之前为了降低燃油消耗和CO2排放而从进气道喷射(PFI)改进为缸内直喷(GDI)技术,汽油发动机缸内油气混合时间变短,容易形成局部浓区,导致细小颗粒物的排放量增大。 汽油车颗粒捕捉器(GPF)是当前有效地控制汽油车颗粒排放的技术手段,已经在满足国六b排放标准的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 GPF的结构特点GPF(汽油车尾气颗粒捕捉器)技术过滤机理与DPF(柴油车尾气颗粒捕捉器)基本相同,由蜂窝状陶瓷组成,通过交替封堵蜂窝状多孔陶瓷过滤体,使排气气流从孔道壁面穿过,通过扩散、碰撞和拦截等方式过滤和减缓颗粒物排放,使之有时间能够在高温GPF中进一步燃烧分解。 在国五车辆升级国六过程中,仅升级GPF可能会引起其他污染物排放的恶化,在设置上,需搭配改进的三元尾气催化剂(TWC)同时使用。采用壁面涂覆的GPF产生部分的三元催化效果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什么是再生,怎么再生长时间市区低速行驶,可能会使GPF壁面上沉积大量颗粒物,导致车辆出现“怠速抖动,油耗上升,动力下降”等问题,这就是被国六车主吐槽的GPF老化报警问题。 再生过程也不复杂,只需要高速行驶并滑行交替,使GPF核心温度高于650℃,有了足够的氧气,就会燃烧沉积的颗粒物,自动再生。一般推荐的做法,把车开上高速,油门踩到底加速,让车辆高速运转起来,随后松开油门滑行,减少燃料供应,保证排气中有足够的氧气以燃烧沉积颗粒,如此循环几次,就可达到GPF再生的能力。 岛津电子探针测试GPF使用岛津电子探针分析了某GPF试样,电子图像观察显示,此GPF载体为蜂窝型空隙状陶瓷,壁面两侧有明显涂覆层(图1)。图1 GPF背散射电子像 随后对GPF外表面的涂覆层进行了微区成分定性测试(图2),发现了Rh、Pd等贵金属活性催化成分,以及作为储氧剂、分散剂、稳定剂等作用的金属和稀土氧化物成分。 图2 GPF涂层微区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对主要元素进行了面分布特征测试,结果(图3)显示Mg、Al、Si、Fe等硅铝酸盐成分主要分布于陶瓷载体基体,载体有一定的孔隙度,这是GPF的主体结构。在壁面两侧的涂覆层中,Al、Zr(一般是其氧化物)作为热稳定剂和分散剂,Rh、Pd等是有效的活性催化贵金属,La、Ce等稀土(一般是其氧化物)作为储氧剂使用。一般来说,Rh可对汽油车尾气中的NOx进行还原催化,尾气气体中的HC和CO可通过Pd催化氧化反应,改善尾气排放污染。可见,采用涂覆的GPF可产生类似三元催化剂的效果,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图3 元素面分析结果 具有涂覆层GPF的测试特点出于成本考虑,贵金属活性成分一般含量很低,所以在测试时对仪器的灵敏度要求较高,同时由于添加的稀土元素特征X射线峰位之间非常接近,一般的能谱仪(EDS)也不足以满足能量分辨率的需求,岛津电子探针对此类样品的测试有着足够的优势,同时满足灵敏度和分辨率的测试要求。 岛津电子探针(EPMA-1720& EPMA-8050G) 岛津电子探针EPMA通过配置统一四英寸罗兰圆半径的、兼具灵敏度和分辨率的全聚焦分光晶体,以及52.5°的特征X射线高取出角,使之对于微量贵金属元素如Pd、Rh等以及稀土元素如Ce、La等都能够轻松地测试和表征。 如果您对汽车尾气催化剂TWC感兴趣,或者对电子探针测试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对比扫描电镜上的能谱仪测试效果感兴趣,可参考扩展阅读。 结语使用岛津电子探针对汽车尾气颗粒捕捉器GPF试样进行了观察和解析,确认了其具有涂覆层的结构。结果显示GPF载体为有一定孔隙度的硅铝酸盐陶瓷材料,而涂覆层含有La、Ce等稀土和Rh、Pd等贵金属活性成分,具有三元催化效用。岛津电子探针兼具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特性,可对GPF微观结构进行有效表征。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环保数据造假有七大“障眼法” 如何对数据造假说“不”
    p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保工作深入推进。特别是新环保法的出台,让环保执法长出了“铁齿钢牙”。但令人忧心的是,偷排偷放、环保监测数据造假等顽疾久治不愈。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造假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各种考核压力下,行政干预数据的行为屡有发生。环保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仅会误导环境管理决策,贻误环境治理时机,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损害,而且会严重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p p   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让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和监测数据“合拍”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重拳打击,同时也在改革环保体制机制,努力铲除滋生造假的土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彻底铲除环保数据造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为此,半月谈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调研,发现的问题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p p   环保数据造假七大“障眼法” /p p   半月谈环保调研小分队 /p p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决策的基础,然而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地区调研时了解到,一些地方和不法企业为逃避监管,在利益驱动下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干扰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导致企业污染源数据问题频出,造假失真情况时有发生。 /p p   之一:偷梁换柱,企业篡改伪造监控数据 /p p   记者调研发现,企业篡改自动监控数据屡见不鲜。 /p p   今年1月初,四川省泸州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发现,泸州天恒热工技术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硫折算浓度为0。通过调阅历史数据和系统日志,执法人员分析发现,这家公司于近期先后多次修改了烟气在线监控设备参数。 /p p   这并非个案。2016年江西发现多起企业在线监控数据造假案例,其中有4起存在篡改数据的行为。2016年7月,萍乡市环保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发现,中材萍乡水泥有限公司两条生产线窑尾分析仪实测氮氧化物浓度值数据与工控机显示数据存在明显偏差。 /p p   “现场检查发现企业篡改了工控机的氮氧化物运行量程数据,执法人员将数据恢复后,实测氮氧化物浓度为522.52毫克/立方米,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萍乡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查,该公司多次通过远程操控软件篡改监测数据。 /p p   之二:“阴阳台账”避监管,两本数据哄骗人 /p p   一本是监测原始数据台账、一本是虚假数据台账,在企业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例中,一些企业选择以“无中生有”的虚假数据台账瞒骗环保部门。 /p p   2016年4月23日,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江西省环保厅执法人员对赛得利(九江)纤维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除要求水质化验员根据每天的废水化验数据制作一套真实数据台账外,还人为编制了一套虚假数据台账,用于应付环保部门的检查。 /p p   事实上,备有两本数据台账的企业不在少数。多年前,四川沱江曾发生一起特大水污染事故。记者采访发现,除当年沱江因枯水期来水量偏少的“天灾”外,还存在企业环保设施发生故障、严重超标排放的“人祸”,而后者才是主因。企业明知污染,却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隐瞒不报,甚至在检查组面前拿出一套假数据,称自己是“达标排放”。 /p p   污染企业环安处时任负责人的一番话令人深思。他说:“长期以来,企业对污染的监测都是‘两本账’,一本是监测原始数据,反映真实情况,供企业内部掌握 另一本是经过整理的数据,也就是外报数据,给环保部门看。” /p p   之三:暗度陈仓,断污水注清水蒙混过关 /p p   记者调研了解到,为应付检查,一些企业会提前截断污水,增设管道把合格水注入检验水箱,从而使数据达标。 /p p   山西省一家污染治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执法人员检查前,不法企业会拆掉增设的管道,让一切恢复正常。“数据从提样到仪表呈现大约有40分钟到90分钟的时间差,执法人员一般不会这么长时间一直盯着仪表,所以企业容易蒙混过关。” /p p   该负责人说,这一方法暴露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在企业观察的时间足够长,仪表上出现污染高峰值数,企业也能用异常值来搪塞。 /p p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部分企业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一些基层部门工作人员可能在其中扮演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角色,“检查前打招呼经常发生,加大了治理难度”。 /p p   之四:为获好数据,给监测探头“戴口罩” /p p   在空气质量监测站周边洒水、监测点周围禁止车辆通行,为监测仪器“戴口罩”……个别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执法人员为让环境监测数据合格,无所不用其极,想出各种荒诞办法,企图瞒天过海。 /p p   有民间环保组织在石家庄、邢台、邯郸、郑州等地进行调研发现,这些地区在空气监测点附近使用雾炮车洒水喷淋。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空气质量监测子站日常主要监测二氧化硫、PM10、PM2.5等数据,洒水喷淋会造成数据失真。 /p p   中部某省原来分管环保工作的副省长卸任不久,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一个县污水处理厂看到进水口数值COD(化学需氧量)在40~50之间,出水口监测数值在15~20之间。“这样的水是可以喝的,处理厂这不是把工业污水搞成饮用水了吗?”这位副省长疑惑不解。 /p p   为一探究竟,他在污水处理厂附近仔细观察。后来,看到监测探头附近飘着塑料纸,就找了根棍子拨弄,结果竟发现那是个塑料袋。“原来他们用塑料袋装了自来水,把探头包起来。当时我气得差点从污水池边掉下去,怎么能这样欺骗国家呢!”这位原副省长痛心疾首地说。 /p p   之五:虚假达标,“污染有多大的脚,就用标准做多大的鞋” /p p   为接受社会监督,一些地方建立了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平台,但信息平台的排放限值由企业自行填写、自行监测、自行发布数据。一些企业根据自己的污染程度,量体裁衣,自设“标准”,“污染有多大的脚,就用标准做多大的鞋”。 /p p   环保部门检测发现,2015年6月某时,四川某厂尾气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硫浓度为14000多毫克/立方米,是四川省环保厅监测排放标准550毫克/立方米的25倍多。然而,在信息公开平台上,该厂排放竟然是“达标”。原来,企业自设了一个标准限值——20000毫克/立方米,是环保部门标准的36倍多。据四川一家环保NGO组织——“绿蜀清川”的志愿者介绍,四川多地存在上述“虚假达标”情况,企业绕开省环保厅的监督标准,自行“调高”了排放标准。 /p p   之六:不及时公布数据,该监测的不监测 /p p   为避免暴露污染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公布或不及时公布污染数据,让公众无从监督。记者近日随机查阅山西省多家企业废气排放数据,发现不少停留在2016年上半年,有一家企业甚至还停留在2016年3月5日。此外,一些县级环保部门只公布空气质量指数,而对PM2.5、二氧化硫等指标的数值三缄其口。 /p p   2017年1月上旬,山西省临汾市二氧化硫、PM值曾双爆表,二氧化硫甚至多次破千,当地政府未及时发布超标信息。经媒体曝光成为舆论热点后,当地也一度保持沉默。在2016年11月,环保部还曾点名批评临汾市启动污染预警级别明显偏低,启动时间滞后,应急响应措施明显不足。 /p p   一些企业存在的监测方案不完善、监测因子不全、公开信息不完整、公开信息与监测方案不一致等问题,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p p   江西省环保厅日前通报2016年11月份省重点污染源自行监测信息公开情况,其中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自行监测方案中锅炉排口缺少汞及其化合物、林格曼黑度等2项因子 江西煌上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行监测方案中缺少监测因子大肠群菌数 赣州力赛科新技术有限公司自行监测方案中缺少监测因子氟化物、石油类、钍铀总量等。 /p p   之七:乾坤大挪移,检测点搬出重污染区 /p p   记者采访发现,个别地区为降低污染数值,竟把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搬离重污染区域。山西省一位环境监测站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些城市以城市规划变动为由,向环保部门申请变动监测站点的位置。 /p p   “环保部对站点位置有严格要求,这样做难度不小,然而一旦成功,就可以合理合法地降低污染数据。”这位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地级市往往只有三四个站点,有一个站点转移成功就能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等级。 /p p   警惕习惯性造假,防止“公地悲剧”上演 /p p   半月谈环保调研小分队 /p p   记者调查发现,环保数据造假在一些企业已成习惯性行为,甚至一些行政管理执法部门也被各种因素裹挟其中。对于种种造假乱象,必须下重手整治,以防“公地悲剧”上演。 /p p   一颗寄生于环保领域的“毒瘤” /p p   环保数据造假是寄生在环保领域的一颗“毒瘤”,长期作恶,顽症难除,在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代际传递”、习焉不察的可怕倾向。2004年四川沱江发生特大水污染事故后,记者采访发现某企业明知污染,却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隐瞒不报,甚至在检查组面前拿出一套假数据,说是“达标排放”。真数据给自己看、假数据给环保部门看在该企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该企业环安处时任负责人的一番话,更加令人不寒而栗:“这不是我当处长才这么干的,而是一直沿袭下来,我的前一任、前一任的前一任、前一任的前一任的前一任……都是这么干的。” /p p   对于这样的重点排放企业的环监岗位来说,污染数据造假竟然成了一种“惯例”,造假“正常”,不造假反而“不正常”。 /p p   一些执法者成了违法者 /p p   2016年初,西安市几名环保工作人员用棉纱堵塞实时采集监测空气质量数据的采样器,造成环境监测数据失真,涉嫌环境监测造假。 /p p   据当地有关人员介绍,被曝出数据造假的长安区子站是西安13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中直属环保部管理的两个子站之一,平时由环保部授权的一家第三方机构负责运营,西安市及长安区不直接参与运营维护。 /p p   涉事的5名当地环保工作人员,不惜触犯国家相关法律,铤而走险偷配钥匙盗取密码,私自进入子站干扰数据监控。目前,他们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p p   接受采访的环保专家认为,这一粗劣行为的背后,是畸形的“政绩观”在作祟。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减轻政绩考核压力和公众舆论的抨击,对一些污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不惜赤膊上阵编造、篡改监测数据。 /p p   2016年10月,在四川当地的网络社区——“麻辣社区”的“群众呼声”栏目中,四川省一家环评机构对一家农药企业技改项目的环评报告引发质疑之声,一些村民直指环评报告中的被调查人员不符合要求,涉嫌造假。 /p p   据了解,这家农药企业存在废气、废水、噪音等污染问题,周边村民长期投诉无果。村民反映,该项目环评报告中的公众参与调查表显示,共有96人参与了公众调查且表示“支持”,但被调查人员大多是离项目3~5公里的村民,而300米安全防护距离内的他们对此并不知情。 /p p   在一些暴露出来的事件中,有的部门或机构要么为了利益成了企业的“白手套”,要么为了地方GDP“假装看不见”,要么为了“城市形象”遮羞蔽丑……一些执法者成了违法者,伤害了政府公信力,影响了百姓对环保工作的信心。 /p p   避免上演“公地悲剧” /p p   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片蓝天下,雾霾来袭时都要戴上口罩。然而,在面对可能产生的污染时,许多人却为了利益而毫不介意地成为“帮凶”,破坏公共环境,“公地悲剧”不断上演。 /p p   2010年7月,成都全面启用全国统一的机动车国家环保标志,对排放不达标机动车发放黄色标志,并基于其尾气排放对城市的影响,出台了限行措施。然而,就是在这样一项为公众谋利的环保措施上,也有人动起了“歪脑筋”:通过拆卸发动机关键部件,搞排放数据造假,实现检测达标。 /p p   记者曾暗访成都一家车管所附近的车辆修理厂。走进一家小店,记者问老板:“尾气检测过不了,有办法没?”正在忙的老板头也不抬地回问:“啥子车?”“04年大众波罗。”“200!”老板回答得非常干脆。在记者交了200元后,老板打开了车辆引擎盖,将连接在发动机上的一个气管拆卸下来后,说:“没问题了,去上线检测嘛。”记者开着已经拆卸了一根气管的车辆到检测处进行尾气检测,果然过关。记者了解到,仅这家小店每天前来搞尾气造假的车辆就有七八辆,而当时周围还有不少这样的汽修小店。 /p p   环保人士指出,要防止“公地悲剧”上演,防止环保数据造假行为在局部地区和行业蔓延。对于庇佑着每个生命的苍穹和大地,我们每个人都要去珍惜和保护,而不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过度滥用。 /p p   对数据造假说“不” /p p   半月谈环保调研小分队 /p p   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打击环境信息失真,环境信息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然而,环保数据造假问题并未完全消失,有的变得更加隐蔽。业内人士建议,我国应该从理顺环保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着手,构建“不敢、不能、不想”造假的环境监测信息新生态。 /p p   提高违法成本实现“不敢造假” /p p   山西省一家污水处理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只要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业就有数据造假的动力。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投机成本等。 /p p   首先要降低企业环保设备运行的经济成本。一些企业家说,运行环保设施,自然会增加企业成本,削弱价格上的竞争力,在技术不改进的情况下,一些人就想通过缩短环保设备运行时间来控制成本。山西省一位环境监察支队负责人给企业偷排算过一笔账,“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前,一台3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停用脱硫脱硝除尘设施一天,能省20万元,一年就是七八千万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p p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专家李建军认为,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环保设备运行成本可提升企业的环保自觉性。这几年,四川大学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研发的钠法技术,成本低、投入少,改造成本每千瓦不过百元,可减轻企业运行负担。 /p p   其次要提高违法的法律成本。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新增“按日计罚”的制度,极大提高了企业违法成本。日前,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具体标准,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解释》明确指出,重点排污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p p   记者走访山西、江西、四川等省的企业发现,这些法律规定极大地提高了震慑力。“只要法律得到严格执行,以后数据造假应该会大为收敛。”山西那家污水处理公司的负责人说。 /p p   第三,提高企业违法的投机成本。记者了解到,由于以前长期“表现不够强势”,环保部门在执法时往往需要其他部门配合。为此,不少地方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但效果并不明显。“说是联合执法,其实只有环保一家着急。”山西一位县环保局局长抱怨说,查实的环境违法案件交到其他配合部门手里后,常常被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p p   法律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环保专家建议改进多部门联动机制,违法必惩,打击企业投机心理。江西省环境监察局副局长胡予秋表示,该省环保部门与公安部门建立案件移交机制,对造假人员实施行政拘留,从罚企业到罚个人,追究造假人员责任,对造假行为起到巨大震慑作用。 /p p   加强信息公开实现“不能造假” /p p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提出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要求,然而环境信息公开状况并不理想。一些环保专家认为,打击环境信息失真,仅靠环保部门力量有限,还需加大企业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的力度,让环境监测在“阳光”下进行。 /p p   自2009年以来,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连续7年对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的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价。在最近一期评价报告中,该环保组织认为,不同地区信息公开水平差距较大,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p p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阮清鸳建议,规范在线监测数据传输模式,严格把控数据质量。环保部门公布涉及造假的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黑名单,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她认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发布滞后的省份,需要统一自行监测平台和自动监控系统,实现自动监测数据的自动传输和实时发布,坚决堵住修改污染源监测数据的便利之门。 /p p   同时,规范重点污染物数据披露制度,全面完整公布重点污染物年度产排信息。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我国目前虽然有相关要求,但实施状况有待改进,建议各级环保部门切实行动,确保重点企业真实完整地公开其污染物排放和转移信息。 /p p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信息公开的力量在于公众可以方便地查寻身边的污染源,随时进行监督。而目前,各地自建信息公开平台,数据公开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社会机构对污染源的监督。” /p p   理顺管理体制实现“不想造假” /p p   2016年,西安市几名环保工作人员被曝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给仪器“戴上口罩”,一时舆论哗然。环保工作人员本该是向污染宣战的“先锋队”,结果却去搞数据造假。 /p p   类似的事例也出现在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领域。记者在某省了解到,自2006年起,该省对全省重点污染源进行统一自动监控。然而,近年来,该省为调动地市积极性,将500多家企业环保监控的现场端仪表全部交由地市负责运营。知情人透露,市一级随即下放到县一级,甚至一度让被监管的企业自己管理。“此后,作假行为都是人为调整仪表,报送的假数据,几乎都来自已经下放的仪表。”这位知情人说。 /p p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并把“考核谁、谁监测”变为“谁考核、谁监测”。“中央考核省里就要中央来监测,省里考核市里就要省里来监测,以此类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谁考核谁监测可以有效防止数据造假。 /p p   环保部国家环保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玮说,要明确数据共享和责任分割是两回事。“不是说谁掌握了数据和信息就是谁的责任,正确的做法是数据属于谁才是谁的责任。”他建议,在大数据时代,用云计算技术打造“环保数据中心”信息资源池,在统一的数据“仓库”里设立不同“房间”,明确省市县各级的管理权限和责任,调动打击数据造假的积极性。 /p p   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须摆正政绩观。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表示,遏制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现象,需要地方政府摆正政绩观,以抓GDP的劲头去解决环保问题,将环保提升为“一把手”工程。 /p p   近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月度例行宏观数据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印发的多个涉及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对生态环境质量等体现人民获得感的指标赋予了很高的分值和权重。这有助于重塑地方官员政绩观。 /p
  • 从“偷排”到“偷数字” 环保数据公然造假
    据环保部统计,为加大对企业环保措施的监管,目前由中央和地方配套投入污染在线监测网络的资金已逾百亿元,能够监控上万个污染源。   如此强大的监管网络,能否有效遏制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呢?记者发现,近年来一些企业的环境违法方式从&ldquo 偷排&rdquo 转为&ldquo 偷数字&rdquo ,竟然对在线监测数据动手脚,公然造假。   监测设备形同虚设,&ldquo 国字头&rdquo 企业也造假   环保部近日对去年脱硫数据造假的19家企业予以处罚,不少央企子公司亦在名单中。在脱硫数据造假的19家企业中,五大电力集团、华润、中石油、神华等央企子公司均上榜。   记者调查发现,环保数据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银川市环保局在启元药业进行检查时,奇妙的情况出现了:当停运锅炉内的脱硫设备一小时后,锅炉排出气体的颜色和气味都发生了变化,在线监测数据却纹丝不动。   &ldquo 部分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已经摸到了自动监测设备的采样规律,如两小时或者1小时采样一次,部分企业就在测量间歇大量偷排超标污水。&rdquo 河北省环境执法监察局负责人介绍说。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执法局局长虢鹏说,国控、区控企业都安装了污染在线监测设备,环保部门能对其进行24小时监控,仅从数据上几乎看不出任何问题。   记者打开虢鹏手机上安装的在线监测软件,发现所有企业排污数据都显示&ldquo 合格&rdquo 。&ldquo 其实对于这些数据我也不完全相信。有时突击检查中看见设备在运行,但一摸机器还是凉的,很明显企业是临时抱佛脚。&rdquo 虢鹏说。   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总工许杨说,通过干扰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对数据造假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10多种。   一类是通过修改设备工作参数等软件手段造假,不达标的变达标。如实际监测的排放浓度是1000毫克每立方米,在软件计算时加个0.1的系数,结果就成了100毫克每立方米 另一类是通过破坏采样系统等硬件手段造假。在设备采样管上私接稀释装置,甚至直接拔掉采样探头、断开采样系统,致使监测设备采集不到排放的真实样品。   一些企业的&ldquo 处理&rdquo 可谓&ldquo 用心良苦&rdquo :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在锅炉烟囱中部高度安装了一个螺丝,以便随时调节采样点的位置,使其在线监测数据一贯控制在环保规定数据值范围内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水环境治理专家汪家权说,有排污企业在污水中放置一个水桶,里面盛满干净的水,在线监测的探头被固定在水桶中,跟污水完全分隔开。   造假利益链:企业与设备运营商合污,地方保护助长风气   记者了解到,在线监测设备生产运营商的资质先需通过环保部审批,再经地方环保部门审核招标后,由排污企业自行选择与其合作。虢鹏说,&ldquo 让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相当于自戴手铐,谁愿意自己铐住自己呢?&rdquo   邢台市环保局公布的查处结果就显示,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虽然采用了在线监测设施第三方运营方式,但该公司不让运营方拿钥匙,而是自己&ldquo 把门&rdquo ,并安排专人操控监测设备,每天晚上对在线监测设施烟尘仪电位器进行调整,并对其系数进行修正。   汪家权说,现在第三方监测营运机构多采取一年一承包的形式。首先,如果不与污染企业&ldquo 合作&rdquo ,年包的订单可能就没有了 其次,真实负责任的数据需要派人常驻监督、定期抽检、投入试纸试剂等,采用虚假数据可以&ldquo 节约&rdquo 第三方监测营运机构的成本,本来一年包5家企业,这么一来一年可以包10家。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纵容,也是违法企业有恃无恐造假的原因。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说:环保数据是地方政府的形象,是领导干部的&ldquo 脸面&rdquo ,环保部门的数据不好看,那不等于往地方领导干部脸上抹黑吗?在一些地方,&ldquo 环保数据要由当地领导点头才能公布,而不是环保局长说了算,真实的数据已成为不敢见光的秘密。&rdquo   造假成本低,收益却很大   造假的成本很低,收益却很大。最近环保部对19家企业处罚4.1亿元,只是追缴应该缴纳的排污费。按照现行法律,针对企业违规排污一般处以三五万元罚款,限期整改,这样的处罚难以对任何一家企业起到警示作用。   而且,只要不被发现,污染企业可以骗取国家补贴、少缴排污费、规避处罚,获得的利益是巨大的。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和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说,火电企业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排放行业,为提高火电企业脱硫的积极性,国家对安装并正常运行脱硫装置的燃煤电厂,进行电价补贴,以弥补脱硫成本增支。一个60万千瓦的机组,国家给予的补贴大概为每年4000万至5000万元。不少发电厂拿到脱硫电价补贴之后不好好运行设备,出现白天装置运行正常、晚上关闭环保装置的情况,把钱省下来自己拿了。   虢鹏说,污染企业设施停运一天节约的钱大大超出一年罚款的数量。例如,化工企业污水处理费用一般都超过5元/吨,复杂的污水处理价格达到几十元每吨,再加上废气处理,一个规模企业每日治污费甚至高达十几万元。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的动力可想而知。   据了解,对于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造假的处罚,目前仅在2009年出台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中提到:&ldquo 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rdquo   许多受访的基层干部和环保专家希望&ldquo 伪造监测数据要追究刑事责任&rdquo ,&ldquo 过去很少看到有企业和环保部门责任人因监测数据造假被追究法律责任。&rdquo 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说,如果造假者面临的不仅是罚款,还会被抓、拘留、承担法律责任,将起到有力的震慑。
  • 科研器材造假,有多少试验可以重来
    科研器材造假,有多少试验可以重来 科学网联合《科学新闻》就此话题进行在线访谈     近日,科学网接到了一位科学家的举报,称自己的细胞培养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宣告失败,罪魁祸首竟是假试剂。科学网遂联合《科学新闻》双周刊对此事展开调查,并于4月17日下午,邀请到了这位“受害”的科学家——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席建忠,及相关代表,在科学时报社,就此事进行了一次在线访谈。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贾鹤鹏(《科学新闻》总编辑):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来到科学网、《科学新闻》联合举办的在线访谈,今天访谈的重点主要是针对科研领域的器材,包括试剂,——也不希望话题局限在试剂这个领域,——专业领域所出现的一些假货,和我们怎么应对这样一些假货的行为。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几位嘉宾,一位是中国十大维权新闻人物之首董金狮老师,他在中科院学过环境化学 一位是北京大学的席建忠,一位是Invitrogen英杰生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英杰公司)的鞠俊,还有中科院化学所的王鸿飞老师。既然到了这个现场,我们希望利用这个时间,做好互动,本身这个活动,不是仅仅在这儿谈就完了,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形成一些面向公众和政府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科学新闻》总编辑 贾鹤鹏   造假现状   主持人:席老师您应该是在去年购买了一批试剂,以后发现长期做不出来实验的结果?   席建忠:是去年6月3日左右买的,发现问题的时候大概是去年11月底或者10月中旬。   主持人:席老师一直做不出来结果之后,也尝试了很多办法,检查到底为什么不出来结果,最后跟试剂销售者进行了一些沟通,试剂销售者说试剂不可能有假,反而一下子提醒了席老师。席老师的试剂来源是试剂领域No.1的英杰公司,席老师的试剂是从所谓的二级代理处购买的,在法定界限里并没有“二级代理”这样一个称呼。随后席老师经过一些调查之后,发现这些试剂确实存在问题,而且,现在不光是二级供应商可能直接供应假的东西,甚至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它可能不是由厂商正经进口的,但是也是原来厂商所生产的,但是最后通过批量进口以后,在国内或者是在香港进行分装供货。这使我们发现这里还有很多很微妙和很复杂的东西。同时,科学网也在网上征集了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者在使用试剂的过程中,包括使用科研器材的过程中,是不是发现一些或者有假或者是有质量比较低劣的产品,实际上发现,大家反映还是比较强烈的。通过这件事我们也看到这可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比较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席老师勇于站出来之前,大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应对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分析现状,探讨面临的问题,从而得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席老师和王老师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你们日常的工作中,跟同事的交流中,听没听说过有假试剂和假科研器材这样一些侵害的情况?   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 席建忠   席建忠:我简单的重申一点,因为当时大家看假试剂,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比如说日常用一个东西,你不去想他是假的,为什么我半年都没有找到原因,你不会想到天天喝的水是假的,你觉得不可能,因为培养细胞或者做生物实验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尤其在做课题的时候,会想我实验为什么失败,是实验室的问题,还是有其他的问题。很偶然,一个学生给厂商打电话,咨询事情,他说这个价钱没那么低,他说你这个肯定是假的,北方地区价格都是320,不可能是270多买到的。我们抱着一种尝试的态度,拿几个过来试试,所有疑问都没有了,我们对这件事情还是比较谨慎的,去年11月底左右,我问了好多实验室,他们说这个事情很普遍,你说他假他不承认,他说我的发票上没有写批号,后来我就着手找一些证据,我打电话让他送一批货,当场验货,当场都有照片,我拿到确定的证据以后,才把这个事情公布的,因为我觉得这样有两个目的,一是我不想因为这个事情被反咬一口,打官司我没有这个精力,太复杂,另外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我问了北大纳米中心的老师,他们也发现过同样的现象。我只是想把这个事情告诉大家,这个事情是普遍存在的,另外我想说,你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和激情做科研,发现几十块钱一个小东西引起了不该有的问题,我觉得非常非常的生气。   主持人:王老师,席老师是跟生物打交道,你们做非生物的也会碰到一些假冒伪劣吗?   王鸿飞:在我们的研究里,试剂比生物简单得多,但是不同的试剂有非常不同的结果,原则上,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很严重的,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一个实验室里面做研究,真正直接买东西,直接做实验的往往是新手,来一个学生,老的学生跟他说,你用什么,按照秩序重复这个事情,他如果得不到一个可靠样品的话,往往做出来的东西是错的,要花很长很长时间去找,中间是什么原因,因为本来做研究有很多东西是未知的,这个问题会变得更严重,对于生产商而言,大批量生产的话,有一个严格的程序,做研究有很多事情是没有严格的程序的,如果中间有一些事情存在问题的话,就很糟糕。   所以好的实验室,他一般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大家有一些知识一代一代传下去。比如对于某些试剂,我们发现,其实里面有很多杂质,有很多的东西,你不同的厂商批次来的样品,实际上也同样有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他们没有做假,也没有任何错误,但是我们都会跑到厂商那里去,要求他把分析的结果给我们看,所有那些可能的杂质是什么样子,我们都要找他要,在国外,他们一般很配合,他们数据都比较全,国内的厂商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他们没有数据,分析其中的问题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他不负责任把其他的东西拿来冒充,实在是没有办法。   中科院化学所 王鸿飞   主持人:鞠先生,您以前有没有听过其他的人可能买到一些假货或者希望您来帮助解决。   鞠俊:假货存在很长时间,我们公司也曾经试图从法律途径及其他途径来解决,但我们拿不到证据,另外二级代理一旦做假会说,我是卖东西给这个老师了,但是你怎么证明他给你的(有问题的)东西是我卖的东西呢?没有明确的证据。而且假货这个事情,特严重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吃了亏之后,一般不会上升到法律途径,一般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会换一批试剂重做,做出来就结束了。   沉默的大多数   主持人:董老师,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知名的打假人,也有很多这样的经验,从刚才大家介绍的情况来讲,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为什么大家都会不太积极的站出来去打假,拿日常生活来看,买一个假彩电,肯定马上会到商场退货去了,科研工作者这种大家不太积极出来做这个事情,您怎么想?   董金狮:我认为里面有几个因素,刚才说了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组织的问题,可能他需要领导出面,程序相对比较复杂一些,如果自己家庭,我买东西,我拿票就可以退,自己可以做主,在单位里,从科研处领的或者哪个地方领的,自己不能直接去找厂子,票据不在你手上。   还有打假的成本,中国的打假成本太高了,要么找不到人,要么找到人不承认,还有很多证据没有,你说这个东西是假的,你要检测,这个费用比较高,打假成本太高了,一般举报到政府部门,查的力度够不够,经常是,政府给你一纸空文,表面上把问题解决了,实际上违法者没有得到惩处,违法的成本太低了,反倒是守法的成本太高了,往往造成举报人或者是买到假货以后,损失不是特别大,自认倒霉的,一般是这样,换一批再买,或者换个单位,不去追究法律责任。我觉得就是消费者或者是用户给违法者的胆量,由于我们没有追究,他越造越多,有些违法企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甚至守法的企业越做越小,成为了一种悖论了。   主持人:席老师,董老师也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越不出来说话,这个东西越得不到遏制,是什么原因导致您愿意站出来,您为什么敢于为这件事情站出来?   席建忠:两点,第一、这个事蛮普遍的,如果是某一个个案,我跟他私下沟通,把问题解决了,我问过很多老师,确实有很多,第二、做这件事情,我们蛮辛苦的,我们拿证据,我们跟法人代表接触的时候,我记得卖给你东西,我不记得批号了,如果我们不把这个东西当场抓住拍了照,签了字,任何一个环节想不到,他反打你一把,这个不是我个人,会牵扯到学校,也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也没有希望通过打赢了官司我赚他多少钱,让他赔偿我,我只是做这个事情,达到一个目的,一是让大家知道这个事,二是我不能让学校我们背上反而让他倒打一耙。至于说有多大利益,多大效果,我尽我的能力。   主持人:鞠先生,以前你们碰到过像席老师这样较真儿的科学家吗?   鞠俊:很少,他们会向我们反映,我们也会去查,我们会打电话跟代理说,通常他会声明一下。造假的成本太低了,我换个公司,我新生产一批假产品来,我们找到这家,会换一个地方另外重新造假。   Invitrogen英杰生命技术有限公司 鞠俊   主持人:刚才谈到造假成本的问题,跟着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在专业领域,这个假需要有一个检测,这是比较有难度的事情,再一个需要有政府部门来管,我们从检测这样一个角度,刚才王老师也谈过,在国外的时候,厂商会比较积极的配合你,拿出一些检测的报告,一些成份的分析,您觉得在国内,平常厂商不太经常提供这样的一个东西,您觉得是因为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还是大家都对这个事情不是特别重视呢?   造假的成本   王鸿飞:这跟成本有关系,在国外买药品,同样药品是便宜的,在国外如果一个东西卖一百块钱,他往往可以打折卖到70块钱,但是到了中国,实际上你买150块钱才能买得到,因为有运输的成本,还有Services的难易程度,在国外基本上买任何一个样品,很快可以查到是哪一批生产的,所有的东西都给你,国外也没有那么多小的代理公司,这中间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我们这个环境下面我觉得就是说,可能厂商应该做一些事情,你应该有一些信息的公布,比如说你知道可能有一些假的东西,那么让我们的客户有这个信息,另外就是说,我们现在有网络,有各种各样的媒体,大家应该有交流信息的地方,其实有时候你不一定要证明他是假的,你只要告诉大家说,可能哪个公司是假的,大家去做事情的时候就会很小心,这个差别,主要是因为厂商的利润在中国可能没有在国外高,有的时候,虽然我们劳动成本低,但是有很多分包的东西需要成本。   另外我的感觉是,有一些样品,药品,在当初制定标准的过程里,在国外他一开始做的时候,他做的那个过程,他自己就知道,所以你遇到什么问题以后,你去问那个技术的人,他会告诉你,我们在当初可能遇到过什么问题,你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什么,但是在我们这边的服务里面,他可能没有这个精力,因为他拿到都是发展好的样品,如果大家更好的交流这种信息是最好的办法,至于政府部门怎么来监管,我觉得政府部门不要监管更好,如果政府部门要监管的话,意味着厂商要多付一些钱给政府。客户也会多付一点钱给政府。   主持人:鞠先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其实从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仪器厂商或者试剂厂商利润是蛮高的,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   鞠俊:事实上客户他并不了解我们公司或者说代理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客户觉得高,是从他自己的消费能力来看,他觉得这个东西超出他的消费能力,他觉得价格比较高,关键是生物产品试剂的成本是不透明的,怎么评估价格是高是低,可能要有更专业的人来评价。   主持人:我们抛开成本这点,您觉得在现在的这样一些销售的这种环节里面,让你们去增加一块帮助用户来识别假货的Services,会不会你们利润成本难以承受的一个事情。   鞠俊:如果客户需要,或者我怀疑我产品有问题,我们都会积极的去鉴定,席老师通知我,我是中午十一点钟知道的,我下午两点钟就从上海赶到了北京。我非常在乎我们的名声,我们公司非常有名,他的品牌非常好,我们公司的产品质量很好,他用我们品牌造假很容易卖出去,我们公司是非常重视的,这个事情,我们公司专门致了客户公开信,提醒客户,但是很多时候,客户从其他经销商那里买价格更便宜,就从其他的渠道去买,有时候价格因素导致客户去买便宜的东西。   主持人:像刚才席老师说的,也不是因为价格,有时候是因为其他经销商方便,而且刚才王老师说,国外也没有那么多小代理。价格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怎么让大家非常方便的做到这件事情,更方便的跟正规的厂家去沟通呢?这也就减少了中间的环节,也更容易降低假货的可能性。   鞠俊:在中国的代理商,在国外是直接销售,在中国财务信用没有国外那么好,我们之所以采用代理商,想规避财务的风险,另外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当地的直销,所以采用了交给代理商来做的方式。   缔造公信平台   主持人:董老师,您从销售途径来理解,或者从流通途径来看,您觉得有没有可能,通过减少中间途径来减少假货?   董金狮:科学界用的试剂或者是药品,专业性比较强,一般的公司不具备这种能力来代理,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有的公司为了发展业务,可能找一些当地关系好的,或者说销售能力强的,可是他的技术能力不强,这样的话在代理过程中,出了问题他也没有办法,他造假其实很简单,刚才说了,你买了东西,有的是在标识上造假,也就是标签上做手脚了,第二、票据上造假,开的票据不是他公司的票,票的内容和实际商品不一样,第三、你买完了以后的售后服务,他可能会在服务过程中,更换他原来的模式或者是更换它的名称,中国的公司注册起来很快,他卖给你,过段时间换另外一个公司,接着上来,中国的公司很多,为什么,就为了逃避责任,中国好多老板老换手机,他们老换手机号就是为了逃避责任,我的手机十年都不换,老换号的人,我就觉得有点问题。老换单位的,销售过程中也是这样,今天这个公司出来,过一段另外一个公司出来了,可能都是那些人。法人是他的,他没有直接去做这个事情,中国的监管体制不严格,可能造成了大家摊便宜,或者刚才说大公司本身你没有这个能力去搞这个直销,对你下设的公司管理也不健全,他可能出了问题以后,你可能还不愿意把事情捅出去,最后不行了,才把事情闹出来,我们科学界更应该了解这个产品好不好,用的过程中,如果价格再便宜,一般来讲我觉得有一定潜在的危险,使用过程中,我说对任何事任何人,任何产品,任何的信息我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中国十大维权新闻人物之首 董金狮   鞠俊:客户从正规途径,网站上都有免费电话,有正规代理商,我建议从正规代理商去买,如果客户觉得,价格卖给我太高了,他们可以直接跟我们公司联系,因为我们公司有一个建议价格卖给客户的,我觉得大家可以多多沟通,而我们也会努力的更加好的做好服务。帮助客户解决一些问题。   主持人:您也刚才说了,您们公司可能在中国的队伍不足以应对得了每个客户,可能数量不够,这方面你有些什么样的打算?   鞠俊:所以说我们需要代理商,要有足够的人覆盖这个市场,代理商的服务意识要和我们公司要求相匹配,我们不断的让代理商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客户。   打假之难   董金狮:好多企业国内外产品,经常委托我们这儿进行检测,出评估报告,往往是产品合格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怀疑任何人,也不会怀疑这个实验室,他有问题的话,我们要分析,这里面就要怀疑所有的地方,首先怀疑这个产品质量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稳定的,第二、怀疑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是不是有问题,第三、实验人员的水平,如果仪器很准,他仪器操作的方法不当,造成的检测结果还可能错误,第四还有计算的问题,我们经常遇到好多计算错误的,最幼稚的问题是打报告的时候打错的,这种情况也很多,落了一个小数点,或者位置弄错了,我们要分析各种可能造成问题的原因,如果这种排除法排除的过程中,我们觉得第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要怀疑我们学生,怀疑我们的实验,各个环节都排除一下,锁定在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席建忠:其实事情有时候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我买什么试剂之前我都去看看他是不是正规,查一圈,花的精力太多了,你做的实验,经常会是一个经验性的,因为像我为什么买他的东西,我没买国产的,因为我没用过国产的,我只在这个范围找一个我认为性价比合适的。第二、代理商也好,正规厂商也好,他有的时候也可以,你查这个公司信誉也好什么也好,网站什么都很正规,我不可能做任何其他事情。像董老师那样专业的,我不可能做到,我觉得核查还是蛮复杂的一个过程,不是说我可以把全国所有卖的试剂都查一遍,我不可能这么做,这个事情其实还是蛮头疼蛮复杂的,我们生物试剂,我们大家常规用的有几十种,甚至多的有几百种,一个厂商一个厂商差不多,有时候一种试剂就是有一些黑渣,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我们做的时间长了,发现这个问题,一般也就是这样。假试剂隐蔽性蛮强的。如果是像毒药一样一下子让人死在那儿,我肯定怀疑他的,但是实际上这还是蛮难的。   主持人:有位网友提议说,最好建成反映供应商诚信的平台,他的问题就是说,想问问在座的诸位这样一个平台是否可行,难度在什么地方?   鞠俊:网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这个网站由谁来建,由谁来监督,这个网站由谁来负责,假如真的有人愿意来做,由一个中立的单位来做是比较可行的,你如果叫哪个公司来做都不是那么公正,因为我们并不是一个第三方,这是一个难度,这个想法是蛮好的,可以把一些公司信誉度比较可靠的列上去。关键是谁来监督这个网站,谁来做这个网站。   王鸿飞:我觉得这个事情实际上看谁在这个问题里面的利益最大,如果你们公司的业务因为造假受到50%的损失,我相信你马上会做这个事情,如果说你觉得那个损失不够大,那就让客户去承担,所以我觉得这个责任还是厂家来做这个事情,或者你找中立的机构来做这样的事情,厂家应该要主动一点。我有一个问题想知道,最近他们这样子造假对你们有多大的损害,对你们的业务有多大的损害,因为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对你们业务没有损害的话,你们可能就让他们造假吧。   鞠俊:从我们公司来讲,很愿意做这个事情。造假对于我们品牌有很大的影响,基本上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怎么讲呢?客户最后不选择我们的产品,我不选择你们公司,其他公司没造假就可以了,我们公司非常非常重视这个事情,为什么一出现这个事我从上海马上飞过来,比如说科学网出了这个评论,也许网友评论了,做这个事情关键是别人怎么评价这个事情,我们也要考虑这一点。   政府监管   主持人:谈到打假这里面有一个政府监管的问题,我们报道过程当中做了一圈的采访,最后发现政府部门对(假试剂)这个事情都没有监管。问到质检总局,他们说生物试剂不在他们的监管目录里,工商总局,说我们怎么管,我们鉴别不出来这个东西,科技部说我们很愿意打这个假,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职能。我想听听在座诸位老师的意见,就是说,你们觉得这样一个专业的器材问题,该由谁来监管,该怎么监管?董老师您先谈谈这个问题?   董金狮:所有的商品,按照中国来讲,产品上有产品质量法,食品有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怎么接口,谁来管,有些是无法可依,有的是违法了追究有的是不追究。我们打假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是推诿,生产归质检部门管,一旦出了工厂的门质检局就不管了,归工商部门,工商部门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管流通领域的,合法的流通领域的,比如说运输的,或者在市场和商场销售的,还有另外一部分是管黑窝点,黑库房,黑的销售摊点,那个归政府大队管,由于管理的层次比较复杂,你把责任给谁都很难,我们现在工商部门,可以这么说,是依法办事:有法可依的去办,没有法可依的他不管,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质检部门也是这样的,质检部门也找不到生产厂家,黑窝点在哪儿,也是有人反映过来他去查,产品质量法有这个规定,如果发现了我怎么处罚,没收你的产品,没收你一年来的非法所得,罚款额度1—3倍,造假者往往很有经验,他不会把所有的产品放在一起,他狡兔三窟,你没收了没有多少钱,罚款吧,他们实际上不建帐,1—3倍基数是多少?没有人明白。   本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现在魔已经好几丈了,道上不去,没道,法跟不上,法律的依据跟不上,处罚能力也跟不上,我打假越打越多,像打老鼠似的,一窝窝的上,到处都是假冒产品,吃的喝的用的,餐桌上现在都是毒品,不光是假冒伪劣。第二、你的实验如果是国家重大课题,要申请什么奖的课题遇到这种困难,给国家造成什么损失了,重大科技成果的,他给科研成果造成影响的,我觉得会引起国务院中央级领导的重视,由于这个试剂的问题,给一些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命关天的事情,有新闻点出现的时候,通过媒体,引起更大的,引起国务院级领导的重视,这个事情就好解决了。我们做好多节目,都引起了国家级领导的重视。   主持人:这样看来,包括北大,包括中科院,下次在中央领导视察的时候,得准备一系列的反映造假的证据。
  • 一个矿泉水瓶牵出造假案 福建力斩监测数据造假 “黑手”
    “四周寂寂,戴着帽子的黑衣男子,东找西查,鬼鬼祟祟,进来又出去,不一会儿,他的手中多了一个矿泉水瓶̷̷”这不是电影《无间道》中的片断,也不是朋友圈的网红秀,而是龙岩长业水务有限公司总排口监控站房的监控视频。黑衣男子拿着矿泉水瓶想干什么,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偷梁换柱,监测仪内惊现矿泉水瓶  3月3日11∶08,龙岩长业水务有限公司总排口监控站房内,一名黑衣男子将装有水样的矿泉水瓶带入后,快速撬开氨氮在线监测设备的门,将监测仪器的取样管插入矿泉水瓶内,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龙岩市新罗区环保局环境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之前,他们已对龙岩长业水务公司进行调查。事情还得从3月1日说起,龙岩市环保局收到在线监测设备第三方运营公司反映,长业水务有限公司氨氮在线监测仪器的取样管被人为拔插至矿泉水瓶中,运营工作人员已对现场情况进行拍照。龙岩市环保局随即通知属地新罗区环保局立案查处。  次日,新罗区环境执法人员在市环境监控中心调阅了企业监控站房的历史视频记录。监控视频记录显示:2月29日 13∶40,一男子擅自进入监控站房,将装有液体的矿泉水瓶放入氨氮在线监测仪。3月3日,案件尚在调查期间,竟然还有人敢故伎重施,再次被监控拍下偷梁换柱的一幕。  如此胆大妄为,两度将“黑手”伸向在线监控设备的,是同一个人吗?作案动机又是什么?  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出黑猫警长的眼睛。调查之后,执法人员将嫌疑人锁定为长业水务内部员工谢某和张某某。  经过约谈企业厂长、部门主管及谢某、张某某,执法人员初步确认谢某、张某某即为监控视频中的主角。谢某、张某某对视频拍摄到的情况无异议,并对以矿泉水瓶中所装液体替代实际水样监测,干扰污染源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行为供认不讳。  “两嫌疑人通过将矿泉水瓶放入在线监测仪器内干扰在线监测数据,从而使在线监测数据稳定在排污标准以下,不会超标。”新罗区环境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个别非法排污企业为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在企业自动监控设施上动歪脑筋、搞小动作,将不符合实际排污状况的伪造数据上传到监控平台,给环保部门造成“生产排污一切正常”的假象,以达到混淆视听”目的。  此案除了“滞留在仪器内的矿泉水瓶”照片、监控视频外,另一重要证据——氨氮监测数据进入执法人员的视线。  数据造假,长业水务两员工被拘留  在案件调查中,执法人员调阅了长业水务氨氮监测数据。经过比对发现,在谢某和张某某“做手脚”前后,氨氮监测数据发生明显变化,测值由原来的超标变成达标。  氨氮测值的标准为8 mg/l ,2月29日12∶16氨氮值为8.25mg/l,显然不达标,13∶40嫌疑人“做手脚”后,14∶16数据显示为6.405 mg/l,已达标 3月3日10∶16氨氮测值为9.382mg/l, 12∶16测值却降至4.378 mg/l,这些变化恰恰发生在黑衣男偷梁换柱之后。  据谢某、张某某交代,因发现企业氨氮测值超标,所以才铤而走险,干出违法事情。动机明显,证据确凿,违法结果和违法行为相互印证。  长业水务公司的监控设施已由政府委托第三方运营单位运行维护,排污企业不再负责污染源监控设施的日常维护,但企业员工擅自进入监控站房,人为故意干扰采样口的采样监测,符合“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情形。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第六条的相关规定,龙岩市新罗区环保局将此案移送公安机关。5月27日,龙岩市公安局新罗分局依法对这家公司员工谢某、张某某作出了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因本案中伴有企业氨氮超标排放的违法行为,考虑超标和干扰监控设施属于两项不同违法行为,新罗区环保局对其进行另案处理。  猫鼠游戏,斗智斗勇抓现行  造假手段隐蔽性强,证据和现场易“毁尸灭迹”,这给环境执法检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到底哪些企业在造假?如何将企业造假违法行为抓现行?环保与公安该怎样配合?在一场场现实版的“猫捉老鼠”中,福建环保部门如何破解难题?  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自动监控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动监控室的平台收集了省内400多家重点企业的在线监测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和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往往会窥出端倪,发现一些异常企业。  今年4月~6月,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对平台上存在自动监控数据变动异常、违背逻辑的50家企业突击检查,结果就发现一些企业涉嫌数据造假或不正常使用自动监控装置。  由于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具有较强专业技术性,涉及化工、电子、机械、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自动监控仪器较为精密、复杂。一些非法业主为逃避监管,往往配备专人盯梢,执法检查组一来现场,“关一个阀门”、“接一根管”、“改变一个仪器设置”等等的小动作,就能把违法行为的证据和现场毁灭,执法检查组一走,照常上传伪造的排污数据。  “每次执法检查都必须经过细致策划与周密部署。通过突击检查、夜晚周末抽查,可让违法企业措手不及,无法及时破坏违法现场。”据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调研员陈亮介绍,“执法人员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排查、直取证据。对掌握的违法线索,不查准查实不放过 对排查的企业,不查清查细不放过。”一些违法企业常以为已被查处过,环保部门不会再去查,正是抓住这种侥幸心理,运用‘顺藤摸瓜’、‘杀回马枪’、‘蹲守跟踪’等战术,让监测数据造假的违法企业无处遁形。  由于国家相关规定未细化明确环保、公安部门现场联合执法的具体要求,不少省份不同程度存在沟通不顺、配合不畅、部门协作机制欠实效的问题。对此,福建省如何做到握指成拳,加强环保与司法的衔接联动?  福建省环保厅以依法行政为导向,牵头组织出台了公、检、法、环4部门《会议纪要》,明确了公安部门必须主动介入案件查办的6种情形和联勤联动中环保、公安部门的现场职责要求。在调查处理一些案情重大、性质恶劣的案件过程中,属地检察机关重心前移、提前介入,检察干部赴执法现场指导调查取证。  为严厉打击污染源自动监控弄虚作假,切实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福建省环保厅将涉嫌数据造假或不正常使用自动监控装置的10家问题突出的违法企业列为省级挂牌督办,责成属地环保部门依法立案处罚,对相关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对污染源自动监控领域弄虚作假行为的精准打击,有效地震慑存在侥幸心理的企业,在福建各级环保部门中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企业正常运行监控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龙新罗区环境监察大队在长业水务一案中还受到了环境保护部的通报表扬。  监测数据造假方式五花八门  自动监控仪器精密复杂,药剂配制、样品采集、信号转化、数据修正、数据传输,任何一个环节被动手脚,都会导致监测数据失真。  企业造假方式五花八门,已呈多样化,技术升级隐蔽化:  1.破坏采样管路,加装过滤、吸收装置,让监测设备采集不到真实样品。  2.私接暗管,人为配制样品或对样品进行稀释,致使自动监测数据总是达标。  3.篡改仪器参数,改变数据修正值,让监测显示数据与真实排放数据在系数换算时产生错误,制造达标假象。  4.伪造记录,未按技术规范进行日常运维操作,运行维护记录造假。  5.规避仪器采样时段,致使监控采样时总是排放达标废水。  6.故意闲置、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装置。
  •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成业内潜规则 四种造假手段被公开
    6月16日,山东省环保厅通报了两起环境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案例,两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均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与此同时,近日,因自动监控造假,福建省环保厅将10家问题突出的违法企业列为省级挂牌督办对象,这也是福建省首次集中对企业自动监控造假进行挂牌督办。今年3月,在杭州市“亮剑”专项执法行动中,两家涉嫌在在线设施上弄虚作假的企业被查处。  山西省更是出台文件,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实施细则进行规范,明确17种篡改监测数据、14种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  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近年来,环保部在不断加强对环保数据的监管,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山东等一些地方也在探索遏制环境数据造假新的机制,未来地方在查处环境数据造假上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强。”  现状:监测数据造假多人被拘  山东省环保厅介绍,近期发现巨野县三达水务公司氨氮自动监测数据偏低。经调查问询,三达水务公司承认私接暗管,干扰采样,对监测数据作假。巨野县环保局对三达公司处以10万元罚款,公安机关对案件实施者生产主任田某行政拘留15天。  另一起案件系山东省监控中心通过污染源动态管控系统,发现日照城市排水公司氨氮自动监测设备斜率由1修改为0.5,超出正常范围。日照市环保局对该企业罚款10万元,公安机关对该企业运行班长杨某行政拘留10天。  相对于山东省的两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福建省查处的问题更多,数据造假的手段也更多样。  日前,福建省环保厅组织若干个执法小组,突查了全省50多家企业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情况,并将福建馥华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问题突出的违法企业列为省级挂牌督办对象。  福建省介绍,已查到的造假方式包括:破坏采样管路,人为配制样品或对样品进行稀释;规避仪器采样时段,致使监控采样时总是排放达标废水;故意闲置、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装置;篡改仪器参数,改变数据修正值等。  为此,福建省环保厅责成有关地方环保部门对挂牌督办企业依法严厉查处。对涉嫌篡改、伪造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以及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并同步移送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人实施行政拘留。  早在今年3月,在杭州市也查处两家涉嫌在线设施上弄虚作假的企业。  同时,今年6月2日起山西省正式实施《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实施细则》,明确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情形认定,以及对数据造假行为的惩处规定。特别强调,对党政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由负责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移送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地方在查处环境数据造假上的力度在加大,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强,马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些地区已经在尝试处罚机制,一旦发现企业数据造假不仅仅面临处罚,还会影响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影响到企业的信贷、采购、上市等。  背后:屡禁不止因造假成本低  为掩盖超标排放等问题,环境数据造假也一直被业内称为“潜规则”。  新环保法实施后,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提出了更为严厉、明确的处罚措施,用法律强化数据的真实性。  然而,即便如此,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2015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对发现的问题立案78起。环保部通报15起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及数据弄虚作假典型案例。  马军介绍,环境数据造假屡禁不止根源是造假成本低、收益大,某省专门负责监管这方面的领导就指出企业环境数据造假的成本就80元~100元,却可以节省几十万元的环境处理成本,差距巨大,部分企业就会铤而走险。  实际上,严惩之下仍难断根的环境数据造假问题,引起了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5年12月,环保部印发《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为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提供了判定依据。同时要求,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发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应当依法查处,并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环保部一直在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监管,包括新环保法等也对此提出了严格要求,马军认为,造假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识别、揭示还是要靠地方加强推进,但是,在加强落实方面一些地区还没有完全做到。  “地方在查处数据造假上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大的方向一定是这样,随着环境监测权的上收,可以预见未来对数据有直接监管、监测权的省一级环保部门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马军说。
  • 致敬315:盘点那些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
    不知何时开始,学术界许多知名学者、专家深陷“造假门”,学术界论文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而种种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钟一样告诫后来者——科研没有捷径。  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学术造假事件。  学术女神STAP细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两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发了全球干细胞学界的关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细胞再造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小保方晴子,在论文中她表示发现了一种能更简便培养多能干细胞(STAP)的方法,这预示着未来像更换零件一样简单的器官移植成为可能,一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日本媒体的炒作下,小保方晴子被视为“国宝”,甚至被追捧为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日本居里夫人”。  但是很快,有科学家指出论文有造假嫌疑,4月1日,调查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论文确实存在数据造假问题,论文的共同作者也纷纷表态支持撤回论文。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论文造假的同时,小保方晴子仍然坚称STAP制取方法真的存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同意小保方晴子自证清白,从7月1日起在实验室24小时监控下进行验证实验。同时,委托另一名科学家在另一间实验室独立验证。  8月5日,小保方晴子的导师、也是论文的共同作者笹井芳树顶不住舆论的压力自缢身亡。11月30日,STAP验证实验提前结束。12月1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布声明:“验证未能确认STAP现象,所以验证计划终止。”同一天,小保方晴子辞职,这桩萦绕了2014将近一年的科学丑闻终于尘埃落定。  在这之后,小保方晴子便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今年,她在访谈中透露,已经收到美国和德国的邀请,可以出国继续研究。  布朗洛和N射线闹剧  继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N射线。法国科学院公布了这一“惊人发现”之后,兴起了一股研究N射线热潮,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在1904年上半年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这些论文煞有介事地介绍N射线可以穿透纸、木头、薄铁、石英等光线穿不透的物质,只有水和岩盐能阻挡这种射线的穿透力,还有论文指出人的肌肉、神经和脑也可以发出N射线。为了表彰布朗洛的“开创性”研究,法国科学院在1904年向布朗洛颁发了5万法郎的奖金。  然而,按照布朗洛所提供的实验,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发现N射线。英国物理学家伍德为了弄清真相,亲自跑到法国,请布朗洛为他当面做实验。伍德就像着“皇帝新衣”的孩子,直言不讳地讲他看不见N射线,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观点。  但是人们迷信布朗洛的权威,不相信他会蒙骗大众。在伍德的建议下,《科学评论》编辑部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两个同样的木盒中,一个装有发射N射线的回火钢片,一个装有不会发射N射线的铅片。两盒外观一样,完全封闭。他们让布朗洛判断哪一个盒子会发射N射线。结果这难住了布朗洛,因为他根本不曾观测到N射线。所谓的发现N射线不过是他的想像。这一发现N射线的闹剧,成为科学史上一桩著名的伪造案例。  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风波  2004年和2005年,时任首尔大学教授的黄禹锡,领导研究团队先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成功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患者匹配型干细胞。  但是,2005年底,有关黄禹锡干细胞学术造假的丑闻逐步被揭露,在世界学术界引起震动。韩国文化广播公司新闻节目《PD手册》报道黄禹锡在研究过程中“取用研究员的卵子”的丑闻。首尔大学随后的调查证实,黄禹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均属子虚乌有。黄禹锡本人也被首尔大学解除职务,并因涉嫌侵吞经费、违反伦理、通过非道德手段获得人类卵子等等题遭到起诉,韩国政府决定取消黄禹锡“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在韩国失败后,他转移到了中国,继续他的相关研究。  舍恩事件  德国科学家舍恩1998年加入美国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先后与20 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他一口气在《科学》、《自然》和《应用物理通讯》等全球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2002年,他通过伪造数据,用所谓的“分子晶体管”糊弄了包括权威期刊编辑在内的许多人,过于嚣张的他甚至在不同的学术论文中使用一样的数据。  他的实验结果,在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研究时却根本无法重复,因而遭到一些同行的质疑。 贝尔实验室组建了针对他实验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在为期3个月的调查中,委员会发现舍恩至少有9篇论文存在数据问题,舍恩在被指控的24处地方至少存在16处学术行为不检。舍恩的学术造假事件震撼了整个科学界,成为了物理学史上最大的丑闻。  之后,贝尔实验室解雇了舍恩,他带着耻辱回了德国。他在德国的单位——马普研究所也撤销了给他的聘书。康斯坦茨大学则收回了他的博士学位,而各大期刊也将他的论文整批整批地撤销。他的名字在学术界销声匿迹,除了在提及丑闻之时。  “汉芯”事件  2003年2月,当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的陈进,从美国一家公司买来MOTO-freescale 56800芯片,雇人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再加上自己的LOGO,“研制”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借助“汉芯一号”,陈进接连当选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第八届科技精英、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等称号,并出任上海市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还获得了过亿的科研基金。  2006年1月17日,有人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公开指责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后来经过多方介入、追索和求证,终于在2006年得出汉芯造假的结论。随后,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一夜之间,四年来头顶光环的陈进,如流星般一闪而过又迅速坠入谷底。  中国亟待在高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梦想。陈进利用这种期盼,骗取了无数的资金和荣誉,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两起精心制造的化石骗局  考古史上,有一个时期,“辟尔唐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骗局,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段耻辱。  1911年,英国的陶逊律师声称,他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破片和半个下颌骨,他把这两样东西送给了当时有名的人类史学家、大英博物馆博士伍德华进行考证。伍德华接到陶逊的报告,来到辟尔唐,和陶逊一起在砾石坑中进行挖掘。1913年,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动物化石、石器以及人类的犬齿化石。如果他们如实地报告发掘结果,也许在考古和人类学史上不失为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他们被利欲所驱使,竟然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由于伍德华的权威地位,他的宣布就成为一时定论,他们的发现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辟尔唐人”。而这种“发现”又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一时陶逊由一个不出名的律师而成为闻名遐迩的伟大发现者。  科学必须经得住推敲。有的科学家对”辟尔唐人”那似近代人的头骨、似猩猩的下颌表示了怀疑。这场争论一直多年不休。1928年科学家采取了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从而查出“辟尔唐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乃是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的,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一场精心制造的骗局终于真相大白。  密立根的“辉煌”与小动作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进行了一项世界知名的“滴油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菲尔德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密立根实验所得出的数据实在太漂亮了,任何一个从事过物理学实验的人都有体会,理论上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验中测量出的数据,一般不会那样近似。为此,埃伦菲尔德曾提出疑议,并由此而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论战。 密立根在论战中获胜了, 还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赏---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隔60年后,一个偶然的发现揭穿了密立根所谓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来自密立根的笔记和手稿,是一位史学家发现后公之于众的。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 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将实验的数据大动干戈,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为“我”所用,对于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密立根的小动作和他给出的实验结果一样漂亮。  科学家由于受骗而成了大骗子  有些欺骗、作伪事件并不是科学家本人有意造成的,匈牙利的尤斯特博士就曾上了助手一当。1916年5月,尤斯特向世界宣布他发明了铁碳极干电池。这种干电池是分别以铁和碳为两个电极,以有机物为电解物。当电解物用尽后,可用空气中的氧进行更新,所以可常用不衰。尤斯特声称此电池将带来电学的一场新革命。尤斯特为当时有名的电学化学家,人们对他的宣告深信不疑。于是投资者想购买专利权,准备大量生产这种干电池。一家公司派人与尤斯特洽谈。尤斯特很高兴,他叫助手领客商到实验设备前参观。客商十分赞赏,并要求*近观察,尤斯特欣然同意。客商好奇地用手撩开电极旁的土,突然发现铁碳两极连接着许多个干电池。他再取小电池匣,发现底层为空室,也装有若干电池。客商发现大科学家的发现竟是个骗局,便不辞而别。而尤斯特几乎比客商更吃惊,他也是第一次才发现这种情况。原来他过分相信了助手,竟没有像那个客商那样亲自动手检查一下助手的工作,结果竟被助手愚弄,而自己也成了一场大骗局的宣布者。  权威的包庇——作弊者的保护伞  科学研究中欺骗作假行为是违背科学道德的,应受到公众尤其是科学界的谴责,然而遗憾的是,一些科学家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却对这种作弊行为进行包庇,这从另一方面助长了作假的风气。巴尔的摩事件则是著名的一例。  1986年4月,美国学术刊物《细胞》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论文,论文所阐述的新发现令许多生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论文的作者之一,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巴尔的摩---1982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然而这一次,巴尔的摩却翻了船。原来论文所依据的实验是巴尔的摩最信任的合作者特里萨嘉丽一手制造的骗局,而巴尔的摩完全被蒙在鼓里。可悲的是,在长达 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巴尔的摩和嘉丽的所作所为在美国公众面前造成极坏的影响,动摇了人们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赖。可惜在美国科学界不止一个巴尔的摩。  著名美国科学院院士雷默奇尼有一个学生叫约翰朗,负责对试管中的霍奇金氏病的肿瘤细胞进行培养。别人培养都未能成功,他却一下子搞出了 4个永久性细胞系,成为了唯一成功地培养出永久性霍奇金细胞系的人。这是1970年的事,10年以后他的作假才被揭露出来。原来他的 4个细胞系全和霍奇金病的肿瘤细胞无关。那么为何10年后才发现约翰作假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老师是他的保护伞。雷默奇尼虽然没有像巴尔的摩那样明显地为自己的学生辩护,但是他对学生利用自己的声望不严肃对待科学研究,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  而20世纪最具影响的包庇作伪案,莫过于持续 8年之久的争夺艾滋病发现权风波。艾滋病是当今最令人恐怖的不治之症,谁能在征服病魔的征途上取得重要性进展,无疑将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事隔一年,1984年5月,《科学》杂志上又发表了一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文章。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由此一场争夺艾滋病发现权之战拉开了序幕。到了1987年,法美两国科学家的争论达到白热化地步,两国领导人也亲自出马参加斡旋。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 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1991年 1月,美国国立卫生院和美国科学院联合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秘而不宣。最终,《科学》杂志不再保持沉默,宣布盖洛论文中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两会代表委员:让学术造假变得无处遁形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科研诚信是从事科研活动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自2015年3月起,英国现代生物(BMC)、斯普林格(Springer)等国际出版集团4批集中撤稿,涉及到中国作者论文117篇,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一年多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对其中涉及科学基金资助的28篇论文开展了详细而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第三方中介机构论文代写服务的“灰色产业链”已形成,其制造的新型造假难以被人发现。  2017年两会期间,学术造假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让学术造假变得不明智、不可能,捍卫科学道德的初心始终不移”,成为代表、委员们共同的心愿。  杨卫代表:科学基金率先垂范  调查中,基金委发现这些被撤论文都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润色”并投稿 更有甚者,部分论文完全是通过论文买卖,请人捉刀代为撰写和投稿。第三方中介机构论文代写服务的“灰色产业链”已形成,其中以“幽灵评审(ghostreviewing)”为代表的新型造假手段难以被人发现。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院士表示:“针对当前科研诚信问题所呈现的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永远在路上。”  杨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基金委多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并重”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多年来始终坚定捍卫科学道德的态度,一直将严肃查处科研不端行为作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  未来,基金委将从自然科学基金监督的角度率先垂范,做好常态化、制度化、信息化及国际化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在项目申请、评审与绩效考核等过程中,科学基金将加大科研不端行为和相似度检查力度,实行科研诚信问题“一票否决”。  在制度化方面,科学基金将加强科研伦理研究和制度建设,注重从被动式接受投诉举报转向主动式体系设计与实践。在信息化方面则将建立科研诚信举报网站和数据分析系统,积累结构化案例库,为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和警示教育提供参照。  “维护科研诚信,优化学术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杨卫强调。  李鸿委员:评价人才应多样化  对于新型学术造假的现象,委员们认为,究其根本,仍然应该追溯到追求论文、成果数量的“指挥棒”。“评职称需要发论文在核心期刊,而一线工作者没有时间写论文,这样的需求催生了第三方灰色产业。”全国政协委员、空军某部工程师李鸿说,“这就是我们说的‘学术界的GDP’。”  多年来,全国政协会议科技组讨论会上,“学术界GDP”已经饱受诟病。不过,在委员们看来,近十几年来,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李鸿看到,现在哪个单位来汇报依然是说有什么学者多少名、获了多少国家奖、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科研一旦趋利,必定会掺杂行为不端”。  促进人才评价的多样性也许能够成为解决“学术界GDP”难题的有效途径。在委员们看来,既然科学研究的类型有很多,就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来制定标准。例如,实践性较强的工作的评价,对人的评价应当依据科学家在项目中作出了什么创新性的贡献。而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则应注重其探索性,容许其失败。  苏国萃委员:期待多管齐下树新风  在委员、代表们看来,学术不端并非仅仅是科技界的事儿,而关乎整个社会的风气——诚信。因此,要让学术不端行为得到遏止,离不开社会共治的多管齐下。  提到学术不端,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苏国萃回忆起自己的亲身经历,申报材料“注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申请职称、项目、奖励,甚至院士评选时,许多人都会任意把自己研究水平抬高。”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起初大家对这样的行为深恶痛绝,但全社会诚信的缺失,竟然让大家对此持有习以为常的态度。”  “现在有些学者太浮躁,真解决起来很难。”苏国萃指出。由于学术界出现这种现象时间比较长,要转变大家“见怪不怪”的观念及氛围,提倡坚持职业操守,形成诚信的风气。  对此,在历年政协会议中,委员们都认为,首先,除了评价体系外,政府应出台政策、采取一些措施加强事前、事后的监督和惩罚力度。同时,媒体也应在重建诚信上有所作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宣传倡导全社会形成重视诚信的风气。此外,针对学术不端立法也是委员们经常呼吁的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讲话中指出,弘扬学术道德和伦理道德,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 盘点近期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期,杭州两家企业的运维人员为了偷懒而在在线设施上捏造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被环保部门抓了个“现行”,将原本已经甚嚣尘上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话题再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事实上,环保监测数据作假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近年来此类事件的发生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利益驱使外,部分地方、企业通过监测数据造假来逃避监管也是主要原因。小编盘点了近期发生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看面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全国各地都有哪些应对措施问世?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65a83bb5-4928-424f-a818-950dbdbcbd24.jpg" title=" 83-141014124143562.jpg" width=" 500" height=" 292"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292px "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济南:“车检”成为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重灾区”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从2016年1月1日开始,环境保护部实施《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根据办法规定,环境保护部今后用两年时间展开专项检查,对地方环境监测数据,特别是空气质量检测数据造假行为进行严查。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年来,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多次出台打击机动车检验机构弄虚作假、玩忽职守也证实,在车检领域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已经不在少数。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去年9月,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山东省济南市机动车环保检测数据造假黑幕。山东华兴汽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济南正元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济南君冠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因通过短时拔取集气管、替换车辆检测数据等违法手段,为多辆机动车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分别被当地环保部门罚款5万元。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金陵:环保在线监控设备弄虚作假吃官司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刚过完2016年春节长假,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法律与政策倡导部总监葛枫马上着手,为即将在2月26日开庭的诉讼案做庭前准备。这是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生效后的全国首个大气领域公益诉讼。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一个多月前,自然之友向山东省东营市中级法院起诉山东金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金岭公司),指控该公司大气污染物排放长期持续超标,且有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等多种违规行为,造成了大气污染,对社会公共利益构成损害。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自然之友以获得的多份政府部门曾对该企业作出的行政处罚文件作为取证依据。并且,山东金岭公司存在环保在线监控设备弄虚作假行为,对此类企业提起诉讼,是对以往的罚款、对作假实施者行政拘留等处罚手段的补充,亦为严厉打击环保监控设备数据作假的一次有益的司法实践尝试。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杭州余杭:超标数据无法显示? 特殊设置企图瞒天过海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杭州市环保局的监察人员在对余杭区的一家企业在线设施检查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污染物测定仪器的历史监测数据中有一个“552.4mg/L”的超标数据,但是这个数据并没有在与环保部门相连接的在线监控平台中显示出来,而是自动被上一个时段的未超标数据所替代。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杭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吴超烽向记者解释道:“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可能是污染物测定仪表的问题,另一种则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随即,监察人员在现场发现使用相同仪表的其他企业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与仪器厂家进行进一步沟通后排出了第一种可能。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经过测试,监察人员发现该公司所使用的仪器是可以正常监测、显示超标数据,而出现上述“奇怪”现象的原因是有人弄虚作假,采用了特殊的设置导致数据采集仪器只能显示未超标的数据,并自作聪明地删除了操作日志。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杭州:建德某化工厂监测仪器损坏 运维人员偷懒捏造数据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监察人员在对建德某化工厂进行检查时发现,这家化工厂的在线污染物测定仪器已经损坏,无法正常采集水样,而且已经缺失半个月(2月8日至22日)的监测数据,但在运维台账中却显示2月5日和19日均有运维人员进行日常维护。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此外,监察人员还发现记录里明明显示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但在在质控样比对中填下了仪器比对正常的监测结果数据。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随后,监察人员当场固定证据后,马上对运维单位开始了进一步询问调查,在调取厂区视频监控并指出口供漏洞的压力之下,两位运维人员承认,2016年2月份他们只在26日到企业现场运维了一次,而2月5日和19日的运维记录和质控样比对的监测数据全是两人凭空捏造的,为的是既能应付环保部门的日常检查和公司的处罚,又能在过年期间轻轻松松放一个大假。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针对上述那些事件,以前政府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并不是很大,才导致这种行为一再出现,现如今,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造假的人恐怕不能再容忍。我们且看一看,面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全国各地都有哪些“伏魔阵”现世。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山东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 造假将移交公安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新闻》报道,山东省环保厅副厅长周杰表示,为了杜绝环保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省环保厅将与公安部门联动工作,加大对排污企业监测数据造假的查处力度:“我省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持”零容忍“态度,采取独立调查等方式,对在线监测设施进行例行检查和重点检查,对存在造假的企业,一律实施顶额罚款、媒体曝光,同时移交公安。”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同时,加强在线监测设备社会化运营机构和生产销售商家的监管,运营机构参与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运营资格 自动监测设备存在造假漏洞的,一律清除出山东环保市场。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哈尔滨: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记入社会诚信档案进行行政问责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日,哈尔滨市环保部门发布国家环保部下发《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办法》)的通知。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从今年起,按此新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机构和个人将列入不良记录名单,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将进行行政问责。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办法》还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由负责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移送有关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由负责调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移送有关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杭州:严查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相关责任人或被刑拘 /strong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众所周知,G20峰会将在杭州召开,因此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也是目前杭州市的重点工作之一,如若此时出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状况,那该如何惩处?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别说,还真有人顶风作案,有两家企业的运维人员为了偷懒在在线设施上捏造环境监测数据,可惜没有躲过执法人员的“火眼金睛”,所以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惩处。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根据新《环保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因此,不要自欺欺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就目前形势看,斩断监测数据作假,是环保监督执法的当务之急。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的保障,是保护环境的底线,对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追究企业造假、环保部门造假、地方政府造假,必须增加自上而下的数据抽检核对,获取有力证据,及时发现,给予重罚,并相应追究刑事责任。 /p
  • 环境监测“小动作”纷杂 造假将有可能入刑
    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就业前景怎样?   答:可以,尤其是环境监测行业。现在的建设项目都需要做环评,制度也越来越严格,所以会有很多灰色收入(笔者有很多朋友都在监测站工作)。   这是一道来自于&ldquo 百度知道&rdquo 上非常普通的一问一答,却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监测在普通百姓中的口碑。再联想到近期19家企业因脱硫数据造假被处巨额罚款,以及屡被曝光的环评造假事件,令人感叹,环保数据造假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为何环保数据造假事件层出不穷?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究竟给造假者留出了哪些空间?在对这些弄虚作假的行为给予声讨和处罚之余,这些秘密背后的玄机更加值得深思。   造假手段纷杂多样   在过去几年里,有关环境数据造假的新闻屡见不鲜,环境数据造假也一度被业内人戏称为&ldquo 潜规则&rdquo ,而最近一次将这一&ldquo 潜规则&rdquo 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的,是环保部近期发布的 《关于2013年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企业予以处罚的公告》,对脱硫数据造假的19家企业予以处罚,追缴罚款4.1亿元。   在举国上下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加大对脱硫脱硝改造力度的紧要关头,这一事件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神经。紧接着,事件持续发酵,更多的环境数据造假事件被曝光,涵盖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环境数据造假俨然成为公开的秘密。   至于造假的手段,则五花八门。记者在山东省环保局公示的2013年17家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企业名单中看到,&ldquo 采样系统腐蚀严重损毁,设置数值下限&rdquo 、&ldquo 擅自拔出采样探头&rdquo 、&ldquo 擅自修改监测参数&rdquo 、&ldquo 放置模拟水样&rdquo 等造假手段层出不穷。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企业为使环保数据  好看,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等手段频繁运用。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向《中国电力报》记者总结,以往最常见的偷排手段是环保设备的启用率不高,环保设施装而不用,或者只有在应付环保部门检查的时候才用。而在我国采用在线监测后,也并没有使一些污染企业有所&ldquo 收敛&rdquo 。环保设备运行不正常,已经成为了一些企业逃避环境监管的惯用手段。&ldquo 包括采样探头安装位置不当,在堰槽采样探头附近排入浓度较低的水,采样管设置旁路,用自来水等低浓度水稀释水样,采样管路人为加装中间水槽,故意向中间水槽内注入其他水样替代实际水样等。&rdquo   利益纠葛挑战监测体系权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排污企业多年来在环保数据上苦心做文章,除了对环保责任普遍认识不够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所趋。外界将这总结为&ldquo 三大动力&rdquo &mdash &mdash 少缴排污费、规避处罚、骗取国家补贴。   而环评产业链则利益更为交织,也更为复杂。包括项目业主、环评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在内的产业链环环相扣,环环都是&ldquo 肥肉&rdquo 。   但是谁给了他们寻租的空间?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究竟出了哪些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要抛给监测者、监督者和监管者。在采访中,一位熟知地方监测站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国家对环境监测人员有非常高的专业要求和严格的素质要求,环境监测站每名化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监测化验资格后才能上岗。但一些地方的环境监测站,在管理上较为混乱,导致化验员责任心不强,对监测工作不负责任,甚至出现了不做样就出数据的怪象。&ldquo 有时,监测项目根本无人去做,但是监测数据却一个不落地上报到省里和国家&rdquo 。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ldquo 以往,环保部门在地方的权力较轻,对排污企业有监督权,而真正的监管权交由地方政府。以往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方式,致使地方政府乐于&lsquo 取经济而弃环保&rsquo ,因此对粉饰环保数据之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dquo 有业内人士透露。   &ldquo 还有,将监测设备安装在排污企业,难免给排污企业做诸多 &lsquo 小动作&rsquo 提供了便利。&rdquo 该人士指出。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则强调透明性。他认为,无论是环评数据,还是环境监测数据,都缺乏公众的参与,没有实时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监督力度不够。   造假入刑将成趋势   以上种种为环保数据作假提供了动力,但违法成本低则为他们提供了胆量。以往,对环保数据作假、偷排等行为,主要是对其公示批评,要求限期整改,这种处罚手段造成了违规者的&ldquo 游戏心理&rdquo :被公示期间表现良好,等&ldquo 风头&rdquo 一过再卷土重来。即使罚款,也以三五万元为多,难以对企业起到警示作用。   &ldquo 目前来看,政府加大监管设备上的投入,已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下一步应该从立法层面加大处罚力度,加大行政处罚额度,严重造假者应当入刑。&rdquo 盘雨宏表示,从环保部对最近的作假事件的处罚措施来看,严惩数据作假将成为趋势。   这正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传递出的信号。新环保法指出,对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如情节较轻,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ldquo 这会是某种威慑,但关键还要看法律能否落到实处。&rdquo 马军指出。
  • 造假骗补使国家权威检测机构丧失公信力
    日前,皇明太阳能公司在德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将向中纪委、监察部实名举报江苏质检院和日出东方公司“检测造假骗补”。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表示,对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处理结果“十分不满”,并要求公开全部原始资料和检测过程。   所谓“检测造假骗补门”已经发酵数月。针对江苏质检院和日出东方公司的问题,皇明先后多次召开记者会,列举江苏质检院检测报告的种种疑点,其中包括是否属于第三方检测、天气状况造假、检测周期造假(检测报告数量和时间超出江苏质检院检测能力)、检测日期造假、数据造假等,并就掌握的情况向国家多个部门实名举报。皇明质疑一点,当事方回应一点,先嘴硬后服软,几个回合下来,事情的原貌渐渐浮出水面,但距离“真相”似乎还有一段距离。   此前,江苏质监局已经认定,江苏质检院在对日出东方申请国家补贴产品检测过程中存在违规事实,对江苏质检院作出暂停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检验计量认证资质6个月,并给予该院警告处分,责令其内部整顿。同时,江苏质监局对日出东方所有产品“复检”,并称所有结果与原检验报告的结论“完全一致”。违规检验与合规检验的结果“殊途同归”,而且达到“完全一致”的地步,让人不由的怀疑江苏质监局是否在“应付”。   “检测造假骗补”的处理结果很暧昧,江苏质检院貌似承担了所有责任,可谓代价沉重,而错误报告没有明确“废止”,复检报告只是修改了时间和地点,日出东方160个产品入围国家“太阳能惠民工程”名单的事实没有任何变化。检测机构为被检企业“两肋插刀”,涉嫌“造假骗补”的企业却“毫发无损”,也难怪实名举报的黄鸣仍耿耿于怀,称江苏质监局的做法是“丢卒保车”、“瞒天过海”。   江苏质检院在最初的回应中表示,企业“催促”其出具报告,所以才“集中出具了379份能效检测报告和相应的型式检测报告”,江苏质检院为何愿意冒着被吊销检验资质的风险,为日出东方集中出具大量“瑕疵报告”?有80份报告违反国家质检总局第86号令,利用日出东方自身的设备和场地进行检验(国家太阳能惠民工程明确要求检验报告由“第三方”出具),江苏质检院为何冒着违背国家法令的风险为日出东方出具检测报告?   无论是吊销资质的风险,还是违法违规的风险,都足以毁灭一个权威质检部门的社会公信力。没有利益的驱动,没人愿意承担这么大的风险。事实上,普通公众根本不会关心某个检测机构出具的专业检测报告,但假如这份涉及公共利益的报告漏洞百出、错误连篇、前后矛盾,甚至涉嫌虚开的话,公众就有理由质疑第三方检测机构是否公平公开公正,质疑检测机构与被检企业是否结成某种 “利益共同体”,质疑自始至终迫于压力被动回应的当事人是否还有所隐瞒。   江苏质监局对舆论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到底是错误还是造假、是违规还是渎职,尚需一个全面的判断 同时,调查过程中纪检部门的缺位,着实令人遗憾,这也是处理结果无法“服众”的重要原因。   舆论的关注无法自行降温,只能依靠江苏质监局继续调查处理并公布事实真相。我们注意到,江苏质监局内设“纪检监察室”,其中一项职能就是“受理对被监察对象的检举、控告及申诉”,江苏质检院为何替日出东方“两肋插刀”?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再听听他们的意见了。
  • 1年“揪出”2000多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
    p   一些地方、企业动歪脑筋 /p p   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436个监测点位全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实时发布PM2.5数据......2015年,一张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监测网建成。与此同时,减煤、压产能、控排放,各地纷纷出手防治污染源。治污力度加大,一些地方和企业却偏偏动起歪脑筋,有的百姓反映感受与数据“有距离”。 /p p   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明确对数据造假“明正典刑”。2016年1年里2658起监测数据造假案例被环保部门“揪出”,17个省区市对发现的问题立案78起。环保部通报15起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及数据弄虚作假典型案例。 /p p   ——破坏自动监控设施采样管线、擅自更改自动监测设施。例如,广东东莞市长安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存在出水流量计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弄虚作假、私设暗管投放自来水稀释水样干扰人工采样监测等多种违法行为。按该厂提供的2012年至2015年7月污水处理量推算,该厂非法骗取污水处理费用达近2000万元。 /p p   ——在“特定”样本中检测,偷梁换柱。环保执法人员在北京市通州区漷县污水处理厂现场暗查时发现,该企业在线监测设备未从出水口取样,而取自于外置的两个盛水塑料桶,在线监测数据造假,超标排放污染物。 /p p   ——“污染大户”人一来就停摆,人一走就运转。“我们在河北暗访一家企业时,发现两个烟囱都向外排烟,但第二天上门检查时,企业则称部分设施故障,当日停产。”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p p   排查盲点、加固软肋 /p p   环保工作人员表示,排查监测“探头”盲点、加固环境监测工作软肋,以及打破固化利益链条是下一步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p p   “耗子躲猫游戏”频频,连续监测难度大。安徽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污染源与生态监察室主任田春介绍,由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存在隐蔽性、瞬时性和流失性的特点,长期连续监控又受制于各种因素,因此在调查取证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p p   此外,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属于精密仪器,由专业人员进行软件操控。一些企业通过更换设备主控模块,企业按自己的需要设计出主控模块,交给配合的设备生产商“私人定制”,对现场执法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p p   专家表示,虚假的数据不但直接误导环境管理决策,还导致监测技术人员质量意识信念丧失,影响环境监测的根本。环保工作的难点在县一级,县级环保力量较弱,要通过改革改变县级环保部门履职问题,着力强化监督职能。 /p p   探索手段使造假无处遁形 /p p   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等专家建议,环保部门对监测数据造假必须持“零容忍”态度,除了强化执法力度,落实监管职责,还应探索运营方式、市场退出机制等创新手段使造假无处遁形。 /p p   据悉,“十三五”期间,环保部将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实权,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系统。同时,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治理质量的主体责任。 /p p   记者采访了解到,山东启动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环境质量考核“上收一级”,污染源管理“下放一级”,在监测机制上,实行“转让-经营(TO)”管理模式,即第三方监测,“拧干”水分,取得一定效果。 /p p   马军还建议,应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环保信息知情权,让公众监督成为“雪亮的眼睛”,让环境执法利器“不卷刃”。 /p
  • 人民日报: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并非个案
    p   环境改善和群众感受直接相关,只能拿真实的数据赢得公信力,以切实的进步增强群众获得感 /p p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许多人早上起床后先要看看手机里的空气质量数据,才能安心出门。但近日一则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的新闻,却让人不安:我们每天查看的监测数据,竟也有“受污染”的威胁。据报道,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区空气质量监测站站长偷配监测站钥匙,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干扰监测数据。目前,5名涉事者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p p   事实上,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并非个案。据统计,仅在2015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等问题,有17省区市立案78起。诸如“戴口罩式”的造假术,在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版本,有的将采样管插入矿泉水瓶,有的在监测软件上留“后门”......以前造假主体多是企业,这次西安环境数据造假事件之所以让人震惊,在于本该为数据真实性把关的环保部门监测人员,竟然也成了“内鬼”。这不仅让人怀疑一些地方环境治理的决心,也对环保部门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p p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保工作的基础,数据不准确,治理策略就很难对路。在环境数据上做手脚,从企业角度讲,一般是因为利益驱动而不重视环保 环保部门牵涉其中,恐怕更多是因为相关官员只是把环保视作政绩工具。无论出于政绩考虑、迫于考核压力,还是背地里有什么利益关联,如此玩“小聪明”,编造、篡改监测数据,到头来绝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p p   道理很简单,给环保数据“戴口罩”,在空气质量并无实质性改善的情况下无异于掩耳盗铃。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判断基于两方面的经验,一是环保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一是个人的直观感受。如果监测数据反映的空气质量和公众感受出现较大反差,甚至截然相反,那么必然会引起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p p   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是严肃的,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关可行的制度,对造假的态度都是零容忍。比如,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等,通过在线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数据。西安长安区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造假事件,也正是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在“飞行检查”时主动发现的。 /p p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提升干部对环境监测数据严肃性的认识,剔除那种认为“改个数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观念,还需要加大问责力度。事实上,对党政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调查和监测数据的”行为,相关法律规定上早有了明确的责任追究。此次西安造假事件中5名涉事者将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这对各地各级环保部门也是一个警醒。 /p p   环境质量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环境改善和群众感受直接相关,只能拿真实的数据赢得公信力,以切实的进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心存侥幸、利令智昏的造假,只会害人害己。 /p
  • 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惩处 部分地区或受益
    p   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不但放宽惩处力度而且追溯倒算。以邯郸为例,该市年综合指数在9月30日一天之内下降了0.49,一举低于石家庄,摘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新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被质疑为纵容造假,且与国务院要求不符。 /p p   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力度减轻 /p p   11月23日,环保部宣教司巡视员刘友宾在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有关媒体发布的《环保部放宽空气质量数据弄虚作假处罚措施 邯郸等城市或得利》一文时,称环保部(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一方面没有放松处罚环保检测数据弄虚作假的力度 另一方面要科学、准确评估造假行为对数据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尽可能用技术手段还原、恢复数据的本来面目。但有关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放宽处罚的争议仍然在继续,有环保界人士表示,环保部应当将弄虚作假的数据标明出来,并且向社会公示。 /p p   9月30日,环保部环境监测司给监测总站发函,称《关于通过高值替代方式处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有关问题的请示》(环签[2039]号,简称“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已经部领导同意,按照部领导批示要求,对发生监测数据弄虚造假情况,用当月监测数据最高值替代弄虚作假当日的监测数据,其余时间使用当日实际监测数据。 /p p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的执行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后果,邯郸市本来在8月底年综合指数倒排第一,结果到9月底超过石家庄,上升到倒排第二。按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邯郸市年综合指数在9月30日一天之内下降了0.49,一举低于石家庄,排名上升了一名。 /p p   之前环保部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处罚规定为,以弄虚作假当月各项污染物监测数据的最高值替代当月的月均值,即将某项污染物该月每日监测数据最高一天的数字,作为当月的全月均值。 /p p   “相较于原来的规则,新的规定惩罚弄虚造假的力度有所减轻。”业内不愿具姓名的人士指出。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只把造假当天的数据用高值替换掉,对整月的空气质量不会有太大影响。 /p p   追溯倒算被指有失公平纵容造假 /p p   上述人士认为,2017年是“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无论是工作任务还是目标任务均十分艰巨,“这种重压之下却将数据造假的代价减轻,不仅不利于空气质量数据的真实有效,反而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造假行为,不利于打赢蓝天保卫战”。 /p p   另外,该人士还认为,按一般法理,一项新的改革,特别是追责问责的政策,不应把以往的已经处理的数据推翻,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溯及以往的要求不合理。 /p p   “既然新规则是9月定的,那就应该从发布之日开始执行,现在回到1月份开始执行,势必会推翻之前可能已经存在对数据弄虚作假的处罚结果。”该人士说。 /p p   该人士指出,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一个可能直接因此受益的例子是河北省邯郸市。据环保部官网发布的2017年4月份74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当月邯郸市六项主要空气污染物中,除了O sub 3 /sub (臭氧),其他五项月均浓度水平在74城均排名倒数第一或第二,有些数据高得异常。 /p p   以PM2.5为例,4月份邯郸市PM2.5的月均浓度为156微克/立方米。而邯郸周边的邢台市只有56微克/立方米,石家庄市只有61微克/立方米,衡水市只有63微克/立方米,邯郸的月均浓度为周边城市的近三倍。从全国来看,在74城中,邯郸的PM2.5浓度也比排名倒数第二的太原(103微克/立方米)高出一半,是倒数第三城市保定(67微克/立方米)的两倍多。 /p p   由于环保部并未向公众公开各个城市PM2.5浓度的逐日历史数据,为对环保部公开的上述数据进行验证,记者从环保组织上海青悦开放环境数据中心(下称上海青悦)查询了邯郸4月份逐日的数据。上海青悦2016年1月以来的空气质量数据,都是其自行采集于环保部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 /p p   结果显示,2017年4月,邯郸PM2.5浓度的日均值最高一天是156微克/立方米,最低的一天为34微克/立方米,月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从环保部发布的邯郸4月份的PM2.5月均浓度为156微克/立方米来看,无疑即是以当月的日均最高值替代了月均值。但当时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还没有出来。这从侧面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说法。 /p p   其他五项污染物也都符合这一点。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4月,邯郸的SO2、NO2、PM10、CO和O sub 3 /sub 的月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74微克/立方米、239微克/立方米、3.1毫克/立方米和179微克/立方米。而上海青悦的数据显示,邯郸这五项当月日均值的最高值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74微克/立方米、239微克/立方米、3.1毫克/立方米和160微克/立方米。也就是说,除O sub 3 /sub 之外,环保部公布的邯郸市4月的月均值,都是以最高一天的数值替代了月均值。 /p p   而据了解,O sub 3 /sub 的差异有可能是上海青悦的160微克/立方米为实时数据,经环保部审核过的当月O sub 3 /sub 日最高值为179微克/立方米。 /p p   “用上海青悦的实时数据比对环保部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数据,还可以看出有其他两个城市存在数据“对不上号”的问题。”该人士说。 /p p   其一是山西省太原市。据环保部官网发布的2017年4月份74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在全国74个城市中,太原4月份PM2.5月均浓度为倒数第二,高达103微克/立方米,仅好于邯郸。但上海青悦的逐日数据显示,2017年4月,太原PM2.5日均浓度的最高值为98微克/立方米,最低值为18微克/立方米,月均值为50微克/立方米,与环保部发布的月均值相去甚远。 /p p   “进一步比对太原的其他五项污染物数据发现,太原可能也被以当月每日均值的最高值替代了全月均值。”该人士分析指出。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4月,太原的SO2、NO2、PM10、CO和O3的月均浓度分别为76微克/立方米、75微克/立方米、238微克/立方米、1.8毫克/立方米和147微克/立方米。而上海青悦的数据显示,太原这五项当月日均值的最高值分别为77微克/立方米、75微克/立方米、239微克/立方米、1.8毫克/立方米和147微克/立方米。两组数据高度一致。 /p p   另一个是河北省衡水市。由于环保部直到目前还未发布2016年12月份74城市空气质量月报,只能通过环保部发布的各个城市的排名来推算环保部所认定的衡水市2016年12月数据。据环保部官网发布的2016年1-11月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2016年前11个月,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最后十位城市依次是保定、石家庄、邢台、唐山、邯郸、衡水、郑州、济南、太原和西安,保定空气质量最差。但据环保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报告,74个城市全年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依次是衡水、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唐山、郑州、西安、济南和太原市。 /p p   两次排名倒数前十的还是这些城市,除了衡水,名次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衡水在2016年前11个月累计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六,经过2016年12月,其全年空气质量跌落为倒数第一。但上海青悦的逐日数据显示,2016年12月当月,衡水的各项污染物指标的月均水平均处在倒数第六的位置左右,并没有急剧恶化,并不足以使衡水在年终成为74城倒数第一。环保部目前尚未对衡水的该数据异常有过公开解释。如果按环保部对邯郸数据造假这种尺度推理,衡水市在2016年74城市的排名也应重新审定,甚至西安数据造假案还应重新依法审理。 /p p   放宽惩处与国务院要求不符合 /p p   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坚决防范地方和部门不当干预,重点解决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限制、阻挠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执法,影响、干扰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和责任追究,以及给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下达环境质量改善考核目标任务等问题。《意见》要求加大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力度,严格问责,形成高压震慑态势。 /p p   “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放宽弄虚作假的惩罚力度显然与国务院的要求不符合。”上述人士说。 /p p   目前各地因空气质量数据造假、干扰监控行为而被查处的,以西安环保部门“棉纱堵采样器案”最为著名。2016年2月,时任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环境监测站站长李森利用协助长安区空气质量监测子站搬迁之机,私自截留子站钥匙并偷记子站监控电脑密码。此后至2016年3月6日间,在时任长安分局局长何利民的授意下,李森和时任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张锋勃多次潜入子站内,用棉纱堵塞采样器,干扰子站内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同期,时任西安市环保局阎良分局环境监测站站长张峰,采用相同方法对阎良子站的监测数据进行干扰,造成自动监测数据多次出现异常。2017年6月16日,该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包括西安市长安区、阎良区两区环保局原局长在内的七名被告,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至一年零三个月不等。 /p p   “许多环境造假数据并没有达到法院判刑的程度,以排名措施进行惩处还是有必要的,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放宽惩处力度显然不利于环境保护。”上述人士认为,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环保部一马当先,深得民意。但是这种对数据造假行为的放纵的确令人不能理解。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处罚方式有失公平,在环保重压之下,难以起警示的作用。全社会都应倡导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良好风气。这种对待邯郸造假的处理方式,着实不利于全社会共同行动,下苦功、用真劲,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这种对大气治理数据造假的最终处理结果,我们将拭目以待。 /p
  • 蜂蜜:检测与造假的“古罗马斗场”
    原标题:蜂蜜造假: 监管错位与盲目崇拜下的“蛋”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针对依据食品安全标准无法直接判断假蜂蜜等问题,在官网上发布了《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187号建议的答复》。答复称,蜂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造假售假问题一直是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今后将加大对蜂蜜生产、经营、抽检监督力度及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蜂蜜造假不是中国人的独创,也并不中国独有。马肉风波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2013年就曾发布一个“十大易造假食品黑名单”,督促严打食物造假。在这个名单里,蜂蜜就赫然在列。可见,即使在国外,蜂蜜造假掺假依然是个让监管部门头疼的事情。  蜂蜜为何容易掺假?为何又难检测出来呢?  检测方法与造假手段的斗争  网上有不少“专家”出谋划策,教人通过看、闻、尝等方法鉴别蜂蜜真假。实际上,仅凭感官基本无法分辨蜂蜜的真假。若普通消费者轻易便区分出真假蜂蜜,只能说明造假者的水平不够高。  为何蜂蜜容易被造假呢?主要还是因为,不同品种的蜂蜜,它的成分变化很大。以糖类为例,不同蜂蜜中果糖的含量可以在30%~45%之间,葡萄糖的含量通常在20%~42%之间,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通常在0.76~1.86之间。由于这种成分含量的变化,给鉴别和监测蜂蜜是否掺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许多人不能理解: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为什么就找不到可靠的方法来检测造假蜂蜜?其实,检测并不是万能的。“检测造假蜂蜜”,实际上是判定它是假蜂蜜还是真正的蜂蜜。但我们的食品“检测”必须是针对一种确定的物质。按照目前的分析技术,只要能够列举出来的成分,基本上就可以“检测”出来。但是,能够“检测”一个指标,跟用它来进行“判定”真假,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说,蜂蜜造假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蔗糖、高果糖浆等,这都属于“碳4植物”。而蜜蜂采集的花粉来自于“碳3植物”。这两种植物产生的糖中C13同位素的比例不一样。理论上可用碳4植物糖的同位素检测方法确定蜂蜜的“真假”。但麻烦在于,不同的蜂蜜,差异实在太大,C13同位素偏移的范围也很大,很难准确判断真假。  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了“碳4”检测方法,商家也会采用不添加碳四糖方法——添加碳三糖。常见的大米就是碳三植物,如果在蜂蜜中掺入大米,碳四检测就无能为力。不过,使用的大米糖浆目前可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下检测出来。此外,甜菜也是碳三植物,如果用一种叫做“β -呋喃果糖苷酶”的酶把它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碳四检测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都无法检出。不过,蜂蜜中不含有这种酶,因此只要再建立一套检测这种酶的方法,就可以把这种掺假方式也检测出来。  除了这几种检测方法,也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光谱法、显微镜法等。不过,就像食品检测中的任何方法一样,每一种方法都只能检测某些特定的目标,这就使得蜂蜜造假的检测颇为困难。  有的消费者可能会说:既然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方法,那么把每种方法、每个指标都检测一遍不就可以了吗?这种做法看似可行,但你真的考虑过成本?要知道,每增加一项检测,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 这些检测方法都需要专门的设备、专业的分析人员。作为监管部门,除了考虑“能做”,还需要考虑“可操作性”。而且,对于增加的操作成本,谁来承担呢?你愿意掏钱吗?  不值得崇拜的蜂蜜  蜂蜜向来受人追捧,很多人都认为蜂蜜有益健康,身边还有朋友特意跑到国外买正宗蜂蜜带给家人。不过,即使是真的蜂蜜,也不值得受到盲目崇拜。  生活中有各种流言称蜂蜜具有各种各样的“保健”作用,甚至“医疗”效果,原因是蜂蜜中含有促进健康的“神奇成分”。科学家也对蜂蜜的成分进行了检测,但结果却很令人失望。实际上,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蜂蜜是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它的主要成分是糖,占到蜂蜜的80%以上,再除去百分之十几的水,其他成分不到1%,而这百分之一通常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量实在是乏善可陈。所以,在从营养成分组成的角度来说,蜂蜜是一种热量高、营养高度单一的食品。  那么,吃蜂蜜究竟对人体到底是否有好处呢?科学家也做了不少研究。但是,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人体有用。在很多研究里,蜂蜜的作用跟安慰剂差不多 也有一些研究,似乎显示了“可能有用”,但是证据也不充分。总的来说,蜂蜜的那些“保健功能”都是镜花水月,而且,多吃蜂蜜还要面临糖摄入过多的风险。  还有很多人认为真正的蜂蜜是纯天然的天然产品。不过,即使蜂蜜是纯粹的“天然产品”,也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绝大多数的花是无毒的,但是有少数种类产生的蜂蜜就含有有毒成分。如果正好碰上一小批蜂蜜大量采集了这些植物的花粉,而蜂蜜未经处理,那么就可能有一定危险性。比如,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通告有消费者在国外购买了杜鹃花蜂蜜中毒,原因是杜鹃花蜂蜜中天然的梫木毒素。前几年我国福建有19位村民食用野生蜂蜜引起中毒,导致3人死亡,原因就是误食了雷公藤蜂蜜。雷公藤的花粉含有不同的生物碱,而且毒性都颇大。  打击蜂蜜造假还得转变思路  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打击造假力度,确实能保护消费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消费者都应该转变思路。  政府应该加强过程监管,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一味地以检测来打击造假蜂蜜,不仅增加人力物力,收益还很小。政府部门在开发新的检测方法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以过程监管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从农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监管和约束,保障食品安全。  而消费者也应进行反思,不应该盲目追捧蜂蜜。消费者的盲目崇拜使得蜂蜜价格虚高,而蜂蜜造假成本却非常低,再加上造假不易鉴别,假蜂蜜便有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愿意冒着风险去造假。因此,要想杜绝蜂蜜造假,消费者也应该理性消费,改变对蜂蜜的盲目崇拜。
  • 火眼金睛!拉曼光谱让药品造假原形毕露 |前沿应用
    2018年,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令许多人潸然泪下,虽然电影中的印度仿制药“格列宁”并不是害人的假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假药泛滥却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今年疫情期间,就有一些不法分子为获取利润,用所谓的“抗疫神药”进行诈骗,2月份时,福建省检察机关就曾披露过一起相关案件。而这样的案例每年还有很多。假药的危害不必多说,杜绝药品造假的工作也已迫在眉睫。庆幸的是,越来越普及的分析仪器让假药鉴定愈加便捷。那么哪些药品容易成为造假者的目标?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又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应对的?本文将带大家一窥究竟。图片来源:pixabay这些药品是造假“重灾区”马克威特科夫斯基是一名从事药品检测工作的研究人员,如今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担任分析师,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拉曼光谱,检测食物、药物和膳食补充剂,以确认其是否造假。他表示,造假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往往会选那些昂贵且常见的药品为目标,如生活类药物中的伟哥、立普妥等;治疗类药物中控制血压的海捷亚、流感疫苗达菲、血液稀释剂波立维等等。图片来源:https://w.url.cn/s/AD8hbJf近年来全球刮起一阵健身热,各种膳食补充剂也成为热销产品,掺假冒充现象随之而来。据威特科夫斯基介绍,很多膳食补充剂生产商声称自己的产品纯天然,且具有减肥或者治疗勃起障碍等等功效,但检测结果表明,这些产品的成分五花八门,其功效更是无从可知。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些药品造假方式,问题是药物造假为何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造假者总能以假乱真,不用说消费者,甚至专门从事药品研发与鉴定的人员也无从辨别。幸运的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能够练就“火眼金睛”,去看穿那些“妖魔鬼怪”。如何追踪假药?在美国,药监局主要通过刑事调查部门和追踪检测部门的配合,来完成对“潜在假药”的检测。先由调查部门提供假冒或掺假药物的样本,接着再由检测部门对获取的样本进行成分分析。一旦检测成分有假,调查部门便会进一步实施勘察抓捕行动。图片来源:pixabay检测部门使用的分析手段便是拉曼光谱,它是一种指纹型的分析方法,因为不同物质的拉曼谱图都不相同。根据这一特点,研究人员能够通过获取的图谱,和“赝品”成分进行匹配,从而得到假药的原料配方。后再与“正品”配方进行对比,便能知道其是否造假以及如何造假的。为什么选择拉曼光谱而不是别的检测手段呢?因为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无损型的分析检测技术,检测后样品仍能完整保存,以便后续作为证据。更重要的是,当待检测样品非常小时,普通红外光谱无法分析,拉曼却可以。拉曼助力假药“现形”我们已经知道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拉曼光谱进行药品鉴定,具体是使用哪些仪器,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目前,美国药监局常用的仪器是HORIBA LabRAM IR2显微拉曼光谱仪和XploRA PLUS智能型全自动拉曼光谱仪。先通过ParticleFinder应用程序自动定位,快速对大片区域内的样品颗粒进行筛查;接着对选定的颗粒进行拉曼测试,以获得样品成分的“指纹谱”,用以分析;后综合获得的化学信息和光学显微镜的观察结果,给出待测样品的成分组成与含量分布。就这样,当这一系列分析结果及报告呈于法庭之上,就成为拿下造假者的重要证据。光谱表征助力科学研究本研究的大量工作离不开拉曼光谱,据威特科夫斯基介绍:“使用传统的拉曼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相当耗时,往往需要重复操作,而XploRA PLUS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使用ParticleFinder模块来实现自动化智能采样,从而大大简化检测程序,节约时间。”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在痛恨造假者的同时,也松了一口气。拉曼光谱就像一双“火眼金睛”,可以轻而易举地识别真假,将造假者置于法网之中。当然,这还要得益于科学仪器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捷的检测手段,更为我们的生活及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防线。希望有更多更高级的科学仪器问世,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美好! 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选择,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医学界那些“草菅人命”的学术造假
    一些科学家的造假只是为了名和利,其结果会导致大量学术经费的浪费,并使得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误入歧途;另一些科学家的造假或失误所带来的伤害却要大得多,大到或许只有政治领导人的错误才能相提并论。 “高效率”的化学家 2016年4月12日,美国麻省弗拉明翰监狱,一位身材小巧、戴着厚厚眼镜的女子被释放出狱。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美国媒体的关注,科学界也议论纷纷。 这位女子的名字叫安妮杜汗,2013年入狱。她在入狱前是麻省州立犯罪实验室的化学家,在该实验室工作了10年。杜汗看起来工作极其出色,不但速度快,而且效率极高,一个人能干三四个人的工作。但是在2011年她的同事无意中发现她伪造同事的签名,于是上报。 之后的调查爆出惊天丑闻。经她手的案子大约多达4万例,而据可信的调查,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检测根本就没有做过,要么是她随意捏造,要么就是篡改数据。为了维持高效准确的名声,她常常在检测出现第二次跟第一次结果不符的情况下,添加化学物(比如大麻成分),以便两次检测结果相符,而更多的时候干脆不经检测随意编造检测数据。经她的数据被定罪或者被无罪释放的人不计其数,据估计成千上万。 2012年底,她被以26项罪名起诉,最终于2013年1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今年4月因表现良好被提前假释。她检测的案子现在由州政府一件件重新检测审查。三年过去了,才审查了不到十分之一,耗资几百万美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重新检测和审查,也许永无可能了。 一个不起眼的实验室化学工作者为了个人虚荣而造成的损害就已经如此惊人,而探索未知开发新知的科学家的造假造成的损失有时更是难以估量。 医学界的造假这些年时有耳闻。比如十年前被肿瘤学界盛赞为“伟大的突破,将拯救无数人性命”的美国杜克大学的明星科学家安尼儿珀替(Anil Potti)连续在《柳叶刀》《美国医学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著名医学杂志上面发表数篇文章,风光一时。但很快就被查出来他的研究全是伪造,很多实验根本就没有做,学界一时哗然。前两年日本的干细胞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的造假丑闻导致她的导师笹井芳树黯然自杀更是轰动全球。 医疗指南草菅人命 现代医学的发展早就远离了某个医生使用祖传秘方或者独门秘籍治病的时代。临床上医生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比如术后用药、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是严格遵循各大医学专业机构定期发布的权威指南进行的。如果偏离临床实践指南而任意而为,是要负医疗差错甚至刑事责任的。 这些权威机构的医疗指南从哪里来的呢?通常的指南都是通过组织业内的权威专家定期聚会讨论和评估最新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权衡利弊,修订以前的不足,补充最新的进展,最后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权威指南。现代医学也即循证医学,是要循证据而行的。这个证据就是来自临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医学研究是持续进行,不断推陈出新的,这就是为什么临床指南通常过个几年就会出一版新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对前有的指南进行少量的修订和补充,但也有时候会出现大的修改甚至颠覆。 既然这些指南指导着临床医生的每日医疗实践,事关患者的生死,它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显然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临床指南所依赖的临床研究本身出了问题,比如结果出现偏差,甚至在最恶劣的情形下研究人员无心或故意造假,可想而知导致的会是怎样的灾难。 2014年1月,世界最为著名的医学学术杂志之一《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一篇质疑文章,轰动了医学界以及世界各大媒体。文章来自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国立心肺研究所的两位医生科尔(Graham D. Cole)和弗朗西斯(Darrel P. Francis),题目非常有冲击力:“研究的失误会致命:临床研究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危险的专业吗?” 文章很短,只有三页纸,结论却惊天动地,现摘译如下: “2011年,欧洲新版心脏病指南推荐对于大多数进行非心脏手术的病人在术前给予β 受体阻滞剂(作者注: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药物)。然而,这个指南是基于一组现被发现有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的临床研究文章的结论而做出的。该研究的作者所属的大学所进行的调查发现该研究的领头人涉及一系列不正确或前后矛盾的声明,所涉数据有伪造以及不可信的成分。2012年该大学的后续调查确认了其中一个被此临床指南直接引用的文章数据不严谨,有严重的偏差。欧洲心脏学会的临床指南非常倚重于此系列相关研究,因为这些研究提示在前述情况下给予患者β 受体阻滞剂能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然而,如果剔除这个小组的系列研究结果,剩下来的大样本大研究数据则得出相反的结论: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β 受体阻滞剂可能提高围手术期死亡率达27%。” 两位医生接着指出: “根据此版指南,整个欧洲每年进行非心脏手术后而死亡的病人数达76万之多。使用该指南小组推荐的计算方法则可推算出大约有16万不必要(因为错误指南而导致)的死亡。基于此计算,则可以估计在该指南的5年有效期间内会有80万欧洲人因错误的指南而丧命。讽刺的是,也许有很多医生因未能严格遵循指南而无意地救了很多个生命。” 科尔和弗朗西斯认为: “如果是临床医生出现失误,哪怕没有人死亡,英国的医学委员会也会进行调查。然而如果研究有误,它所带来的伤害会大得多得多,大到只有政治领导人的错误才能相提并论。过去50年世界各国因政治领导人的错误决定所导致的8个最大的人口死亡平均数是50万。也就是说,据以上估计,临床研究的错误导致的不必要死亡甚至(比政治动荡)更为严重。” 这篇文章引发了惊天巨浪,很多知名媒体争相转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医学还是大屠杀?” 难以估计的损失 两天后,《欧洲心脏杂志》非常罕见地悄悄撤下了这篇文章,却没有公示撤下的理由,也没有贴出公告。当被问及原因时,杂志主编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该文章作为学术文章在本杂志发表,也是需要通过同行评议的。最初部门主编忽视了这个必要性而将该文章轻易发表。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现已经通知该文原作者,同时将该文送出进行同行评议。” 科尔和弗朗西斯博士在文中没有点名,但学术界都知道被他们形容为导致比大屠杀更严重的原系列文章的作者是谁——荷兰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堂珀德曼(Don Poldermans)。 珀德曼是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心血管专家,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临床医生们对于围手术期的用药选择。 珀德曼是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的心血管专家,领导着一个围手术期心脏监护室,是世界知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科学家,同时是欧洲心血管疾病协会临床指南委员会成员,以及欧洲心脏病协会任务组主席。他多年来致力于围手术期的心脏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发表了多达五百多篇论文。他的研究文章被广泛引用,很多研究团队的课题都是基于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所以欧洲心血管委员会才会采用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来更新临床指南。 但2011年11月,伊拉斯谟医学中心发布公告,解雇了珀德曼。公告中列出的理由主要有这样几点:1.未能适当地保留和管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导致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成为不可能;2.在临床研究中未能记录实际所用药物的数据;3.未能取得研究参与患者的知情同意书;4.最严重的指控是他的多项研究中出现伪造或者篡改的数据。 一篇被引用超过150次的关于围手术期心脏预防和治疗的文章认为,“研究过程的书面材料极端缺乏。涉及最终研究结论的多名研究人员的记忆出现很大的差别。比如一位成员说研究的最终结论的推导手段是基于研究大纲中预先定好的方法,但副作用评估委员会的成员却不能证实这一点;再比如关于提前终止初步研究的决策过程,调查委员会发现此决定不是由独立的安全委员会所做出的,而是由执行团队的三个成员自己决定的。” 最为严重的指控是,“珀德曼所领导的研究未能遵循现有科学标准。珀德曼在收集数据时非常草率混乱。在一个研究中,他使用了病人的数据,却未能事前获取知情同意书。他还被发现使用捏造的数据,其中两个提交到学会的研究报告含有不可靠的数据。” 珀德曼被解雇的消息一传出,全世界尤其欧洲的临床医生们除了错愕就是迷惑。珀德曼的研究文章达五百多篇,尤其是围手术期的治疗和预防,长期而深刻地影响了临床医生们对于围手术期的用药选择,几乎左右了欧洲心脏协会的临床指南的内容,甚至影响了欧洲各国对于临床医药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他的学术不端不但损害了无数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导致大量经费的浪费,更严重的是无数患者的健康可能因此受损。 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或者学术造假,不仅仅是损害了科学的诚信,浪费研究经费,更严重的是错误地引导了科学技术的正确进程,使得科学进展偏离正确的轨道,以及因此带来的难以估计的损失。事发至今,珀德曼被解雇,却仍然在从事临床工作,他的文章也还没有一篇被撤稿,欧洲心脏协会也还没有出台更新的临床指南。很多事情仍然是一个谜团,比如珀德曼是故意造假,还是只是因为对手下的研究人员监管不足而导致数据出现非故意的偏差,或者如他所说只是因为太忙不够严谨而致,至今难下结论。 撤稿数量急剧上升 实际上,科研工作者们在科研过程中操纵数据、隐瞒不利的结果,或者为了期待的结论而修改原始数据等等这样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常见和严重。 比如2009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20%的科研人员承认自己捏造过数据,多达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承认有过其他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如隐瞒或剔除对最终结论不利的数据,或者为了得出更好看的结论而回过头去修改实验设计的细节,使用不适宜的研究方法,甚至为了应付研究出资机构的评估或者同行的竞争压力而修改结果。 与此同时,近些年很多著名的学术杂志在发现论文的问题后撤稿数量也急剧上升。根据2011年发表在医学伦理杂志上的一项调查文章统计,2000年学术杂志的论文撤稿的数量还仅只是个位数,而到了2010年就达到了近两百篇之多,10年间仅医学杂志数据库pubmed上能查到的撤稿数就达到了742篇。其中73.5%是因为数据的错误或者未公示的原因,26.6%是因为伪造或修改数据。另外,撤稿数与杂志的知名度成正比,杂志的知名度越高,撤稿数就越多。 虽然有些科研论文的错误的确是无意失误造成的,也的确有一些学者是抱着良好善意的目的修改数据,但科学研究最重要一点应该是:追求真实,且只追求真实。只要是人,就可能出现错误或者失误,但科研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这些错误不能是故意的,不能是刻意欺骗。因为科研的造假或者错误,不仅仅是事关学术声誉,有时也事关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
  • 美国又陷核潜艇钢材数据造假丑闻,中国同行有点懵
    近日,美国媒体曝出,美国一名冶金师托马斯篡改了多达240批次的美国核潜艇钢材的检测数据,占了美国海军订单总数的一半。这意味着美国海军的全部72艘核潜艇可能全部都装上了不合格的钢材,有可能被迫退役,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也有至少一半的核潜艇正在使用不合格的钢材。无独有偶,实际上日本也频现钢材造假事故,其中18年更是爆出日本神户制钢所(神钢)数据造假。西日本铁路公司(JR西日本)在记者会上称,公司2007至2010年从川崎重工业公司购买的共303个“希望”号新干线列车底盘中,还另有100个的钢材厚度未达到设计时的标准。这不是神户制钢所第一次被曝数据造假。此前,该公司旗下一家生产钢丝的子公司被发现在9年里持续伪造弹簧不锈钢丝拉伸强度试验数据,以次充好,影响热水器等家电及汽车等下游产品。2008年,神户制钢所另一家子公司也曝出违规丑闻,直接将未经过日本工业规格规定测试的钢材发货。此外,该公司旗下炼钢厂伪造烟尘排放数据长达五年之久。神户制钢所承认,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伪造数据,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数十名雇员参与其中。美日钢材数据造假潜藏巨大安全隐患,甚至酿成沉船巨祸不同于低端钢材造假,美日在高端钢材上也数据造假,而这些钢材往往应用于一些重要乃至性命攸关的领域中,其持续数十年的造假行为为这些行业带来了巨大隐患,甚至酿成巨祸。本次造假波及了美国厂商通用电船和纽波特纽斯,而这两家企业是美国现役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主要制造方。如果这批材料是提供给潜艇的话,大概率供给弗吉尼亚级潜艇。虽然目前尚未表现出对潜艇安全性的影响,但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而日本神户钢材数据造假甚至酿成巨祸。2017年,西日本铁路公司东海道山阳新干线“希望34号”由博多出发开往东京,列车员在13号车附近闻到异味并听到地板下面有奇怪声响。经查后发现13号车齿轮箱附近漏油,车体部件出现裂缝,咬合部分发生变色。据了解,新干线底部车架为中空钢材,裂缝由下至上长达14厘米,只有3厘米保持连接,几乎处于彻底断裂的边缘。当天,日本东海铁路公司也发布消息称,所拥有的川崎重工制造的130个底盘中,有46个钢材厚度未达标,到今年12月底前将完成更换作业。同年3月,韩国北极星航运公司从日本购买的一艘三菱重工生产的大型矿砂船大西洋航行时折成两段并沉至海底,该公司旗下的另一艘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矿砂船也被曝出船体中部有两道裂口,行驶时船体内会喷水。钢材检测至关重要美日曝出的钢材数据造假,不符合标准要求,但却通过了客户认证,其背后折射出了美日钢材检测体制漏洞,也凸显了钢材检测的重要性和钢材数据造假的隐蔽性。钢材的检测对象涉及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电学性能、工艺性能、拉伸性能、硬度、化学成分、宏观检验、金相检验、无损检测和冲击实验等。检测对象检测项目物理性能磁性能、密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阻值等化学性能晶间腐蚀实验、抗氧化性能实验、大气腐蚀实验、全浸、间浸腐蚀实验等电学性能磁性能测量、密度测量、弹性模量测量、膨胀系数测量、电阻率的测量等工艺性能淬透性实验、焊接性能实验、切削性能实验、磨损试验、金属弯曲实验、金属反复弯曲实验、金属线材反复弯曲实验、金属线材扭转实验、金属线材缠绕实验、金属项断实验、金属杯突试验等拉伸性能硬度指标(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规定总伸长应力、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屈服点、抗拉强度)、塑性指标(伸长率;断面伸缩率)、高温蠕变实验(蠕变速度、持久强度极限、持久断后伸长率、持久断面收缩率)等硬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显微硬度、肖氏硬度等化学成分C、S、P、Mn、Si、Cr、Ni元素含量的分析宏观检验镇静钢,连铸钢,沸腾钢的组织及宏观缺陷的断定、酸浸试验、塔形发纹酸浸实验、硫印实验、断口检验等金相检验金相显微镜检测脱碳层深度(GB/T224-1987)、晶粒度检测、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检测、钢中化学成分偏析检测等无损检测超声波探伤、磁力探伤射线探伤、规格尺寸检测、表面缺陷检测等冲击实验高低温冲击实验、多次冲击实验等钢材造假难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钢材长期性能数据测试成本高,使用单位难验证。长期性能测试都是测试时间长、成本高、测试设备昂贵等特点,因此验证难度很高;二是使用工况不同,寿命不同。一般使用工况比测试工况柔和很多;三是信息不对称,出现事故难找原因。事故发生之后,由于有些人对专业领域不熟悉或者不精通,往往认为是自己使用不当或者认为是生产厂商产品不合格,难以找到诱因可能就在上游材料不合格。正是由于钢材数据造假的隐蔽性,对检测标准和手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次美国造假的数据主要是-100华氏度(约-73.3℃)下钢材的强度和韧性测试结果。据了解,钢材都有一个韧脆转变温度,当温度低于某一界限时,钢的冲击吸收功大幅度下降,从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这一温度常被称为韧脆性转变温度或脆性转变温度。所以为保证潜艇的安全可靠性,潜艇用钢的韧脆转变温度还要有55℃以上的韧性储备。以美国潜艇用钢为例, 在-84℃的低温下,潜艇用钢的冲击韧性应高于8lJ。而这些隐藏数十年的造假将为美国核潜艇带来巨大隐患,也凸显出美国钢材质控能力出现巨大漏洞。中国钢材检测和高端钢材制造水平正逐步赶超,亟需提高标准话语权美国日本这种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钢材数据造假行为简直令国内同行难以想象。一直以来,国外披露的特种钢材数据令中国从业人员望洋兴叹,甚至被认为中国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以航母特种钢材为例,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航母所需的高质量特种钢技术全球仅美俄掌握,甚至还曾有专家称中国20年都搞不定。出现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制造航母所需的特种钢材对性能要求十分苛刻,不仅强度要足够高,抗氧化能力要强,而且还得耐高温和反复冲击,以及具备防磁效果,还要在保证工艺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控制重量,相比之下,对于制造其他大型船舶所需的材料远远没有这么复杂的要求,只有核潜艇钢材能在开发及生产难度上与航母特种钢相媲美,这也就是一些造船强国能轻松造出数十万吨级油轮,却造不出数万吨级中型航母,甚至无法自力更生维护引进航母的问题根源所在。如今来看,美国核潜艇钢材数据造假,其披露的钢材数据也夸大严重,而我国却在紧跟美国钢材披露数据进行产业升级。在这种激励下,中国钢材制造和检测水平不断提高甚至赶超。凭借在重工业上深厚的实力积累,中国在开发航母特种钢方面的进步堪称神速,不但从毫无经验到造出可用的修补航母用钢只花了1年,之后更是迅速掌握了批量生产这类特种钢材的技术,用其打造了山东舰。如今我国成功研制了1100屈服强度的超级钢,为中国航母增添光彩一笔。与此同时,我国钢材检测技术也突飞猛进,这主要得益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产钢材检测平台和仪器厂商。我国摸着美国过河,一直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突破,造假抽让一直以来紧跟美国标准的中国同行有点懵。几十年来,中国制造从默默无闻到享誉全球,在钢材制造和出口方面不断突破,却没有传出钢材数据造假丑闻。这正是得益于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和提高钢材检测能力,没有选择数据造假的捷径,而是通过不断的材料技术研发在高端钢材制造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为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不过也有一些专家透露,欧洲一些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制定的部分行业标准实际上是伪造报告,提高行业壁垒,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其本身也无法达到相关标准,而我国企业由于没有话语权一直被蒙在鼓里措施市场竞争机遇。这样一想,美国是不是在很多行业也估计虚高设置行业标准,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竞争对手的参与成本?面对欧美国家通过标准对中国制造进行打压,我国也急需制定和完善中国标准。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提高中国标准的话语权才能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环境监测造假,企业、机构、仪器孰之过?
    10月16日,新京报刊发了《环境监测机构造假调查:自来水替代废水水样,监测仪留后门改数据》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西安市、太原市存在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造假的情况。10月17日消息,目前西安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专班,由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区市场、环境部门配合,对报道中涉及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和排污企业开展调查,“(对此事)非常重视。”事件回顾一:采样造假2023年10月16日,新京报刊发的《环境监测机构造假调查:自来水替代废水水样,监测仪留后门改数据》中报道了记者卧底西安某第三方环境监测专业机构后发现的诸多行业乱象:该机构成立于2018年,公开信息显示,它是经陕西省质监局资质认定的从事第三方环境监(检)测的专业机构,业务范围包括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和固废监测、噪声监测等。今年6月下旬,新京报记者通过网络应聘进入该公司,成为一名环境采样员。新京报记者在科纳检测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尽管这家公司标榜自己行为公正,服务规范,但在实际采样中却经常弄虚作假。7月1日,卧底记者跟随采样员来到咸阳市某口腔诊所采集医疗污水水样,发现该诊所用来处理医疗污水的设备并未使用过。该诊所工作人员还毫不掩饰的表示“设备的电源都没打开过”。因此,采样员直接将自来水灌入污水处理设备,然后在排水口完成了采样。当问及是否会影响监测结果时,采样员称不必太认真,不管采什么样,最后的结果都会是“合格”,即使不合格也会改成合格。6月29日,记者发现一位采样员在一家纸箱厂多采了两袋空气样品,拿回实验室作为另一家被测单位的样品上机检测。事件回顾二:篡改数据除了采样造假,该公司现场监测数据,也能被篡改。6月26日,记者随采样员在某工程公司进行现场废气监测。该企业在监测作业时并未正常生产,而采样员就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求企业打开粉尘除尘器,并使用监测仪器完成了工作。然而造假并不止于此。本应该在一天中分别取的24组数据,采样员实际只做了2组,并编写了余下的22组。在被记者问及此事时,采样员表示是领导让编的。但是,众所周知,实时监测数据是要从监测仪器中显示并打印出报表存档,没有实际检测无法完成。但采样员使用监测仪器中的“后门”密码“凭空编造”出了采样时长、烟温、湿度、大气压、工况体积和标况体积等在内的数据。记者在卧底期间发现,该检测公司的办公室里,几乎每天都有人使用烟气测试仪篡改、编造数据,同事和领导对此都习以为常。今年7月初,新京报记者同样应聘进入山西一家环境检测公司,该公司同样在使用上文提到的监测仪器和手段伪造监测数据。但是,这家公司还有“高招”。记者发现他们的采样人员在采样过程中与被监测企业串通,临时添加脱硫脱硝的药剂,让已经超标了40多倍的二氧化硫指标在监测时却“暂时合格”了!完成监测后,采样人员居然还“好心”叮嘱厂里工作人员,以后遇到检查要及时加药,“别人查的时候不合格就麻烦了。”这家检测机构的采样主管告诉记者:“之前我测的一家砖厂,本来测的数值超得不行,倒了一吨还是两吨片碱,立竿见影,二氧化硫含量就成个位数了。”这位采样主管透露说,这种严重超标的排污企业即便被环保部门查处,第三方监测公司也能摆脱责任,“哪怕它被查到,就说最近没买下(脱硫脱硝材料),也算是个理由,没买下,它就没法加,它如果说我就从来不用,那就死得比咱还惨。”记者问及为什么企业平时不用的时候,有人解释道:“加的这个药贵,企业不舍得一直加。”相关案例、法规频出近年来,环境监测领域造假案例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部门一共查办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案件593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06起。还记得2015年《焦点访谈》播出的“中国版尾气门”事件中曝光:检测机构在汽车尾气采集管上私装阀门开关以便暗中操作检测结果,以及分析软件造假修改尾气合格标准数据达到检测合格等违法违规造假手段。至今,距“尾气门”曝光已过去8年。其间国家出台了多项治理此类造假行为的法律法规(下文列举部分)。但时至今日,检测监测行业造假行为并未减少,反倒在一定程度上说变得更加普遍、更加猖狂。部分相关法律法规:环保部在2015年底印发《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依法查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重点将对今后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加强管理。《意见》规定,要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弄虚作假”行为纳入刑法定罪量刑。这意味着,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行为有了“硬约束”,一旦造假,相关人员不光面临民事连带责任、行政处罚等,甚至可能最高判处10年有期徒刑。网友声音带着问题,我们了解并搜集了一下网友的看法:网友susan:污染那么严重,监测结果还给合格,这是监管部门干的事吗,这是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吗,这些人就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祸害苍生,祸害未来。网友*陆:这个处罚太 轻了。不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弄虚作假不会就这一家吧,希望政府监管部门认真查一查,否则对老百姓的伤害太大了。网友理查德:“处罚20万元”,违法成本过低就会导致铤而走险。网友山水:发展经济最重要,过得去就行。小编是想毁掉一个行业吗?网友never too old to learn:唉!良心坏了,换第几方检测都能过啊!网友扶摇万里:检测、认证是门槛,也是一方可寻租、一方可高利润的双赢之物,各种检测、认证的背后,都存在“协助”,不新鲜了。网友更生:造假成本太低,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规范行业操作!网友不惊风:不懂技术,但懂人性。网友大P:仪器设备留后门的情况很多见,进口设备最早搞这种事。目前,国内部分厂商也开始了。有点严重点,有的小打小闹。网友酷酷:各行各业的合格评定,最后都归于职业素养。“监管”看不出有多大作用,摆拍,造数,等违法行为是监管在运作过程中的畸形产物。网友小彭:其实还是利益。国内设备厂商不学好,只想怎么赚钱,根本没想过其他的用途。所谓的受检方要求,其实就是数据造假。当国外把后门当武器,国人却只学会了造假,没用在功能限制和开发,没用在正地方,还美其名曰跟国际对标。造假乱象谁之过?在这次新京报记者曝光的事件中我们能看到,从受检的生产企业到负责检测的机构,再到提供检测设备的供应商都存在种种问题。其中,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机构管理层、执行层采样员、检测员、业务员,监测仪器厂商的各层人员,监测链条中每个环节几乎都“全军覆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曾经我们的市场上有很多踏踏实实赚钱、老老实实做事的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和仪器公司,但后来在一波一波的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用我国自主研发排放检测设备项目负责人颜梓清的话说,这是“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不愿支付环境治理成本的受检企业?是在价格战中谋求生存的检测机构?是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中提供了“便利”的设备商?还是上层的监管部门?是法律意识淡薄的企业负责人?是被逼无奈的业务员?还是上行下效的采样员?是过低的造价成本和较轻的惩罚力度?还是我们渐渐失去的职业素养和信仰?……文末留言,告诉小编你的看法。
  • “论文涉嫌造假”耽搁AD领域16年,关键是AD药物开发公司也在造假
    AD领域的药物研发失败率极高。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或许能折射出其中的缘由:不仅学术界的AD领域开山之作在造假、制药领域也在“图片误用”。日前,一起“图像篡改”事件震惊了整个学术界,《科学》发布一篇长文调查,发现这篇论文被引用2300多次,目前这篇“图像篡改”的论文造假事件带给学术界的地震还在持续。该事件发酵后,美国制药公司Cassava Sciences也因涉嫌AD药物的数据欺诈面临控告。两起事件无不让AD领域的药物开发雪上加霜。近日,一则关于阿尔茨海默症(AD)药物欺诈的消息,登上了福克斯商业快讯的新闻头条,而这则新闻的主角,正是阿尔茨海默病药物Simufilam背后的制药公司——Cassava Sciences。此前,AD领域刚经历被引2300余次的开创性论文,涉嫌“图片误用”,误导AD领域长达16年。因数据造假,AD领域上市公司即将面临起诉2022年7月27日,美国司法部门已经对Cassava Sciences公司展开了刑事调查,因为他们怀疑该公司伪造了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Simufilam的药物测试不仅如此,Cassava Sciences还在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理由是有人指控该公司操纵了与Simufilam药物相关的数据。一时间,Cassava Sciences就因“图像数据造假”问题,被送上了风口浪尖。但面对相关指控,Cassava Sciences一直都矢口否认,其律师Kate Watson Moss表示,“公司从未被指控犯罪,而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证明,Cassava Sciences从来没有参加过犯罪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如果真如Watson Moss律师所说,那这家公司又为何会因为“欺诈”罪名被卷入刑事风波呢?Cassava Sciences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据路透社的报道称,Cassava Sciences之所以会被刑事调查,主要是因为两名医生的举报。这两名医生分别是 “制药巨头”强生公司前雇员、神经科学家大卫布雷特(David Bredt)和威尔康奈尔医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心脏病专家杰弗里皮特(Geoffrey Pitt)。他们表示,Cassava Sciences在已经发表的研究当中,相关数据和试验照片有被处理过的痕迹。 左:David Bredt 右:Geoffrey Pitt面对业内两位权威人士的实名指控,Cassava Sciences的“图像数据造假”问题,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Cassava Sciences涉嫌造假一事,也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早在2021年就已经被媒体广泛曝光。数据图像造假,充斥着AD领域说起来,这已经不是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爆出的第一个“大瓜”了。2022年7月21日,《科学》杂志就已经发文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MN)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副教授、著名神经科学家Sylvain Lesné,被指控多篇论文中的数据图像造假(涉及2006年的Nature论文,将Aβ*56确定为与认知能力下降相关的有毒低聚物)。作为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方面的专家,Sylvain Lesné的“图像造假事件”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着实掀起了不小的风浪,而Cassava Sciences此次的“图像数据造假”问题,与Sylvain Lesné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如果说Sylvain Lesné的“翻车”是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的一场“大地震”,那么近日爆出的Cassava Sciences涉嫌阿尔茨海默症药物欺诈”的消息,便是那场大地震之后的“强烈余震”,同样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随着Cassava Sciences此次造假问题的爆出,Sylvain Lesné的“图像造假事件”可以说是再一次被推向舆论中心。Ashe对《科学》一文的回应:“这是毁灭性的”学术界内对Aβ*56的相关研究众说纷纭,Lesné则完全保持沉默,最近在接受调查,而他的导师、明尼苏达大学教授Karen Hsiao Ashe也对此事做出了正面回应。接下来,我们看看Ashe是如何回应此事的,这篇文章由Ashe在alzforum.org网站上发布。明尼苏达大学教授Karen Hsiao Ashe关于查尔斯皮勒(Charles Piller)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我无法去评价有关我的前同事西尔万莱斯内(Sylvain Lesné)博士被指控不恰当地更改图像这件事,因为他现在正在明尼苏达大学接受正式调查。但我将评论皮勒先生的科学陈述,因为他对我的科学论文的描述是不准确的。这篇科学文章,暗示了我的工作通过鼓励开发针对淀粉样蛋白斑块的疗法,来误导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淀粉样蛋白斑块是由Aβ组成的,但事实上,20 多年来,我一直担心靶向该斑块的药物可能会无效。根据我发表的工作(Liu et al., 2015 Ashe, 2020),很显然Aβ是有两种一般形式的,分别是1型和2型。1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我们的论文中称它为Aβ*56,我和实验室的其他同事在《科学》文章中将其称为“有毒低聚物”)会损害小鼠的记忆功能。而2型Aβ是在淀粉样斑块中发现的一种。药物开发人员反复针对的正是后一种形式,但均未成功。目前还没有针对1型Aβ的临床试验,我的研究表明1型Aβ与痴呆症相关性更强。皮勒先生却错误地将Aβ的两种形式混为一谈。皮勒先生的文章给了读者一种强烈的“暗示”,2006 年《自然》的这篇论文以某种方式点燃或者说推动了科学家们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Aβ靶向疗法的追求。我同意这种疗法的高失败率是令人沮丧的,并且AD的药物研发的确很昂贵。但读者必须知道的是,完全否认这一切是完全不真实的,几十年来,来自许多实验室的人类遗传学和小鼠模型已使许多药物开发人员得出结论,Aβ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靶标。皮勒先生的文章将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a)对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开发困难的挫败感;b) 对科学不端行为的具体指控,涉及一系列关于Aβ假说某一特定方面的论文。皮勒先生的这篇文章混淆上述a和b,给读者的印象是——让学术不端的具体行为,为整个阿尔兹海默病药物开发的失败率买单,这是具有误导性的。几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探寻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以便为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但近期发现一位同事可能通过篡改图像误导了我和科学界,这是毁灭性的。然而,更令人痛苦的是,发现一家主流的科学期刊公然歪曲了我工作的含义。学术界对《科学》一文的回应:争议颇大对于这一起震惊学术界的“造假门”事件,其他业内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加州大学查尔斯格拉布(Charles Glabe)作出了回应,在实验中,格拉布等人提供了一种称为A11的抗体,并提供了验证它的标准,“可悲的是,这并不是我们领域中第一篇或最后一篇无法复制的高关注度的论文。”格拉布表示。格拉布认为,Aβ*56对低聚物毒性领域没有长期影响,因为它的主要新颖主张是SDS PAGE上特定的56K低聚物条带。在此期间,还有很多其他实验室聚焦于低聚物的研究,每种类型的低聚物具有不同的大小、形态和名称。因此,除了Aβ*56工作之外,实际上还有很多关于低聚物的研究在进行。“我认为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淀粉样蛋白低聚物(Aβ,tau,突触核蛋白,Htt低聚物等)参与神经元内淀粉样蛋白聚集和病变在整个大脑中的传递,摄取和播种,导致淀粉样蛋白的神经元内积累和细胞死亡。”格拉布介绍道。根据格拉布的观点,他与Ashe都认为Aβ*56的图像篡改事件与整个淀粉样蛋白低聚物的研究不能混为一谈,除了Aβ*56外,还有许多可以被研究的对象。布莱根妇女医院安罗姆尼神经系统疾病中心联合主任丹尼斯塞尔科(Dennis Selkoe)也和格拉布观点相似,他此前接受了调查记者的采访,看到了一些对篡改图像的专业分析。“在2006年,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不太可能有一种受欢迎的低聚物引起突触毒性。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科学公信度来说,是最不幸的。这根本不是科学上的挫折,因为还有许多其他关于可溶性低聚物引起AD特征的令人信服的论文。”塞尔科在评论区表示。德国蒂宾根大学的(Mathias Jucker)对此也表示赞同。“Aβ * 56研究只是声称Aβ寡聚体是A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有毒物质,这只是相关的众多论文中的一篇。我认为如果没有Lesné的工作,该领域的发展不会有所不同,”他表示。当然,也有专家表示Lesné的研究已经在AD研究领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最直接的,最明显的损害是浪费了NIH的资金和该领域的思维浪费,因为人们正在利用这些结果作为自己实验的起点”,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Thomas Südhof表示。简而言之,Lesné此次图像造假事件已发酵到引起了大量学术界专家的注视,而,Cassava Sciences公司的造假事件则是折射出AD领域药物研发乱象以及困境。这两起事件对科学研究的公信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连带到相关的药物研究遭受信任危机。参考资料1.Sylvain Lesné, Who Found Aβ*56, Accused of Image Manipulation.ALZFORUM.https://www.alzforum.org/news/community-news/sylvain-lesne-who-found-av56-accused-image-manipulation2.Us opens criminal probe pharma company potential alzheimers drug fraud:report.Foxbusiness.https://www.foxbusiness.com/economy/us-opens-criminal-probe-pharma-company-potential-alzheimers-drug-fraud-report.
  • 科技部:大规模撤稿不负责,打击论文造假产业链
    p   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事件调查结果,通报中称: /p p   6月5日,万钢部长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科枝部牵头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制定了彻查处理工作方案,在现行法律法规等的框架内提出了统一的处理规则,组织涉事论文作者所在单位从行政调查和学术评议两条线,实事求是对论文质量、论文署名情况、撰写发表过程、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情况、论文使用情况等开展彻查,基本查清了撤稿论文的情况,为下一步开展处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p p   同时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基地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奖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部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商部门,启动网上网下清理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强调,撤稿是学术期刊自我净化、自我纠错的机制,正常的撤稿应当是期刊针对已发表的论文,发现问题的,随时发现,随时撤稿。但对数年来的论文集中、大规模的撤稿则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负责任的,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守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操守,潜心研究、勇于探索、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绝不能因为个别科研人员违反科研诚信要求、违背科学精神,就否定我们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否定广大科研人员做出的杰出贡献。 /p p   科技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将以此次撒稿事件为契机,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p
  • 在环境监测场域 防止造假“惯习”蔓延
    p br/ /p p   要打破恶习般的“惯习”,防止造假“惯习”蔓延,世界的眼光、中国的高度、地方的务实,三者缺一不可。 /p p   要绿色不要灰色,要阳光不要雾霾。然而,11月初的这些日子,我国北方雾霾笼罩,重污染最大影响面积达到63万平方公里;11月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霾橙色预警,首都机场因雾霾取消近500航班。 /p p   “雾霾中,去遛狗,只见狗绳不见狗。”这是网友的夸张。而比这种夸张更夸张、比这种搞笑更搞笑的是,处于重雾霾区域的石家庄,有一个“治霾”之举,竟然是这样的:该市一大学内有个大气环境监测站,为了监测数据“好看”,前面的学府路禁止大货车通过;在监测站附近,常有洒水车作业。通过这样的“限车洒水”,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浮尘、湿润空气,营造一个“干净”的小环境,从而让环保数据“好看起来”,至少不让空气污染指数爆表。 /p p   在环境监测场域,如此操作,近乎弄虚作假。类似的做法,此前还有更绝的: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在西安市,也是在一个大学校园里,有个环境空气监测站,有关工作人员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以此过滤空气,使得监测数据“十分好看”。一次次弄虚作假,弄多了就习惯了;一个个弄虚作假的习惯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惯习”。 /p p   法国著名社会学大师布迪厄有两个著名的概念:“场域”和“惯习”。“场域”是环境客体,“惯习”是主观主体,是“生存心态”。场域是一种人为的社会构建,是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来的一个个“社会小世界”;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心态”和“性情倾向系统”,这就构成了“惯习”——一种潜意识、潜规则的行为选择。那么,在环境监测这一场域,若让造假成为“惯习”,动不动就对监测仪器动手脚,我们的环保何时才能真正达标,漫天的雾霾如何才能真正得以治理? /p p   要打破恶习般的“惯习”,防止造假“惯习”蔓延,窃以为,世界的眼光、中国的高度、地方的务实,三者缺一不可。 /p p   以世界的眼光看环境的保护,就不难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恰好是11月4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从而开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阶段。而在几天前,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联合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分析认为:人类目前消耗的自然资源,需要由1.6个地球来提供;这40多年来,野生动物数量减少近六成。面对人类无休止的索取和破坏,地球到底能支撑多久?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不超过30年。因为按照这一趋势,到2020年将需要1.75个地球,到2050年将需要2.5个地球,而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生命力,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力,这个事玩得了虚的? /p p   从中国的高度看,那是再明白不过了: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得采取有力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参与下阶段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岂容弄虚作假成“惯习”? /p p   从地方是否务实来看,不难发现以“应付”来“应对”的情况普遍存在。今次环保部相继派出了12个督查组,对天津、河北等重点地区开展应急督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对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够重视,多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但应急响应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到位,有39家企业大气污染排放异常??“污染排放”弄虚作假的其实不少,至于说落实整改措施,有的就用“十面埋伏”来应对“十面霾伏”。 /p p   决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p
  • Nature:学术造假者的噩梦!论文图像查重软件研发成功,造假图片,无处可藏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近日,Nature 杂志新闻版发布了一篇重磅消息:论文图片查重软件研发成功,软件开发人员在对 3500 篇预印版论文进行的检测中,找出 24 张涉嫌重复 / 造假的图像。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e828b3e2-aa1a-4b23-9d41-1f96e65b833e.jpg" title=" 111.png" alt=" 11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这对于论文造假无疑是一记重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疯狂的论文造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由于存在巨大的利益,论文造假一直屡见不鲜,甚至在部分国家或地区形成了造假论文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有造假、就有打假;但与庞大的造假数量相比,靠几个志愿者打假,显然是杯水车薪。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是重灾区之一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美国& nbsp Healsan Consulting LLC& nbsp 对全球撤稿数据库的分析显示,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1、中国 SCI 论文撤稿占到所有撤稿的 44.0%。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截止到 2020 年 6 月 22 日,世界范围内共有 23,425 篇 SCI 撤稿,其中中国有 10,303 篇,远远高于第二位的美国 4,125 篇。中国论文撤稿占 4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74c00db5-e13b-40ae-bf47-e25956a5e77e.jpg" title=" 33.png" alt=" 33.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图 1. Credit:Healsanconsulting LLC, USA)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2、剽窃仍然是中国 SCI 论文撤稿的首要原因。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近三年中国 SCI 论文共有 1397 篇 SCI 论文撤稿,其中因为剽窃所致的撤稿有 547 篇(39%),另外错误所致的撤稿有 330 篇(2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2310337e-e9c3-434d-95e1-7eff5a182f14.jpg" title=" 44.png" alt=" 44.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图 2. Credit:Healsanconsulting LLC, USA)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图片查重软件应运而生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上面数据中提到的占撤稿原因 39% 的 「抄袭」,主要是指文字抄袭。因为目前的查重系统只能查文字,不能查图片。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而撤稿第二常见原因 「错误」 部分,则主要是图片 「错误」。在目前靠人工检查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现了大量伪造的图片,可知实际情况多么严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所以当论文图像查重软件的研发者,美国纽约 Syracuse 大学的机器学习研究人员 Daniel Acuna,递交了其第一批图片查重结果时,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1、识别原理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其基本原理是,将提取图片放大以获得特征性图片数字 「指纹」,从而即使图片做了旋转、大小调整、截取、改变对比度或颜色,该软件仍然能够识别出其相似度。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根据 Acuna 研究团队之前的检测结果,他们推测数据库中 1.5% 论文包含有可疑的图像,而 0.6% 论文包含有欺诈性图像。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2、小试牛刀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这款软件从 2015 年开始研发,历经 5 年反复测试、并经过小范围试用终获成功。首次正式应用于新冠病毒病(COVID-19)领域预印版论文的识别。因为这个领域论文的爆发程度不亚于病毒传播,低质量、甚至造假论文也屡见不鲜。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Acuna 研究团队从 bioRxiv 和 medRxiv 服务器上下载了 3500 篇论文,总共有 21,000 张图片。在 4 个小时内,该软件就找到约 400 张可能重复的图像。经过人工鉴定后,Acuna 团队认为,其中的 24 张包含有重复图片,并在 7 月份将之公布在其网站上。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3、优势和不足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Acuna 团队的检测结果立即引起轰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因为是通过软件自动检测,可以大规模发现重复的图像 另外可以发现人工不能识别的图像。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收到 email 通知后一些论文作者立即回应,承认该软件找到的是重复图片,并表示将纠正错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病毒学家 Giuseppe Ballistreri 更是建议在 PubMed 数据库中应用该软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著名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赞许之余,也建议在正式公布软件识别的造假图片之前,由她做鉴定。因为该软件识别出的 「嫌疑图片」 仍然需要人工确认。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但也有一些收到通知的学者说,Acuna 的软件搞错了,标记出来并不匹配的图像。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学者则要求 Acuna 删除其网站公示,因为 Acuna 软件对其论文图片做了错误识别。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4、进一步处理方法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基于上述反馈,Acuna 已经将其识别出来的 「造假图片」 由网站公示改为私下访问。只有从他的 email 通知的学者,才能凭借给予的密码进行访问和回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所以设置的 「嫌疑造假图片」 处理流程也变为:先通知作者,如果作者不回复则将公开。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初尝战果后,Acuna 也计划扩大软件筛查范围。Acuna 特别告诫说:「我希望作者意识到,有人正在对所有的论文图片进行识别。」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br/ /p
  • 韩春雨造假? 可以质疑 但质疑也有规矩
    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恐怕不会想到,自己会在2016年成为舆论焦点。从被部分媒体捧为“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到陷入国际性的学术造假争议,虽然韩春雨本人基本保持低调,但围绕他及其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风暴却越演越烈。  从 5月2日韩春雨的论文发布在《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之后到现在为止,全球尚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成功地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现在已有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介入调查,并公开韩春雨实验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7月29日,一度支持韩春雨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 GaetanBurgio在推特上发布长文,否认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复实验时得出的结论。  而到7月31日上午,较早将这一学术争议引入大众视线的方舟子,直指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造假。  当方舟子出现的时候,媒体便无比兴奋:传说中的“诺奖级研究”,很可能“造假了”!   韩春雨副教授最终能否重复实验结果,又能否给科学界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解释,这需要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下,再次通过实验来验证。然而,即使这一实验结果并没有再次被重复完成,就能判定韩春雨团队在主观性地故意造假?  科学的实验和验证向来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科学的问题需要科学来解决。在此之前,韩春雨事件倒是给我们进行了一场公众科学素养的教育——当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压根不懂什么是NgAgo技术时,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科学的“猜想与反驳”?当我们质疑科学结论时,怎样才是保持科学对话态度的质疑?  首先,科学需要对研究本身建设性的质疑,而不是对研究人员的怀疑。  韩春雨被媒体称之为“三无”副教授,即无名校身份(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学)、无名气(几乎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无职位(没有行政职位)。一个没有一流学术背景出身的青年学者,何以能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做出麻省理工、斯坦福实验室科学家都没做出来的实验?而既然世界上尚没有哪个实验室公开表示能够重复这一实验,怎能不让人怀疑结果是造假的?  然而,科学研究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证明或证伪,而不是针对研究者本人履历的怀疑和猜测。过分聚焦科学家的履历和头衔,恰恰反映了媒体的浮躁和公众对我国科学界的不自信——即使是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也总喜欢放大其所谓“三无”科学家的身份。  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成见,对于正确的科学报道并无任何专业知识上的帮助,相反,容易使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和讨论转移到非科学的话题上。  其次,科学质疑应针对事实,而不是进行简单定性。  目前有关基因学家的质疑,主要是质疑其实验数据是否完全公开,是否有所遗漏,并没有对其定性为“造假”。这样的科学讨论和对话,在科学研究中是再通常不过的现象。  事实上,也有生物科学领域专家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韩春雨的实验被其他研究人员声称不可复制,可能是因为其披露的信息不够,也可能这只是他研究过程中一个偶然的发现,还可能是其他人的操作有问题,当然,也可能存在数据造假。  基于科学研究的长时性,应当给科学家更多时间。就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生物科学领域专家对《科技日报》所言,“学术论文本身带有很强的探索性,有很多不确定性,韩春雨可以发表重复实验的论文,也可以邀请别人来他的实验室重复”。  韩春雨是否真的伪造了实验,或对实验关键数据进行了造假,这只有通过实验和数据来还原真相。但在缺乏直接的主观造假证据之前,媒体不应该随便冠以学术造假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再次,质疑应当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对话,它应该基于严谨的调查和实验基础之上。质疑不是科学审判,而应当是一种学术对话。  正如7月29日发长文质疑NgAgo结果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者GaetanBurgio 所认为,他并非是在指责韩春雨造假,他所持的态度是具有建设性的,即与其追逐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并且神神秘秘,不如“开放和分享我们的结果,以帮助每个人都避免在不可重复和没有意义的实验上浪费时间。在我看来,科学应该以这种方式进行”。  韩春雨则在接受采访时称,科学的事情要由科学来解决,他会静待重复性实验的学术论文发表,在此之前无意跟任何人论战。  一般来说,除非有直接证据证明了研究中存在造假,否则,科学界比较主流的看法是:科学的争论还是应该在学术圈解决,任何实验结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  质疑并不可怕,科学进步正是通过不断的质疑而发展前进的。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至关重要。按照科学的规则和程序,韩春雨事件最终会水落石出,失误还是造假也迟早会有定论。如果事实证明了韩春雨的发现,那么有重要的科学贡献是好事 如果证明了是失误和造假,公众也可以通过这起事件学习和反思科学精神、质疑精神和对话精神。  而后者,恰恰是当今社会更稀缺的。
  • 中科院候选院士举报同行电镜实验造假
    昨天,2013年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南京大学教授王牧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博文,正式声明自己申请退出院士增选,并详细解释原因。博文中同时发布王牧此前给中科院数理学部的实名举报信,称其课题组发现以闻海虎教授为通讯作者的一篇论文涉嫌造假。   称退选旨在引发科学道德重视   昨天中午11点37分,王牧在科学网的个人博客上发表博文称,今年夏天他的课题组发现以闻海虎教授为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Commun.刊物上的一篇论文涉嫌造假,并于9月15日向中科院数理学部实名举报,&ldquo 10月13号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进行调查 10月14日科学院进行了独立调查。至此该事件调查程序正式启动。10月16日我向几位推荐人发了关于退出院士增选的信件&rdquo 。   &ldquo 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现象屡屡发生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重温一个警示:科学道德的底线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触碰。&rdquo 王牧在博文中叙述,他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是希望引起大家对科学道德的重视,并对这起造假事件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   昨天,王牧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证实,博文确实为其所写,并表示因其与闻海虎同为今年的院士候选人,出于避嫌的考虑,在实名举报后提出申请退出院士增选。   举报对方实验数据涉嫌造假   王牧在博文中附上了此前写给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会的实名举报信,信中记述称:闻海虎在2012年8月底至王办公室商谈,要求与之合作,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钾铁硒材料中两相的化学成分。王随之让课题组负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高级工程师M老师安排实验。此后半年中,M进行了数次电镜形貌测量 他的研究生C和H进行了样品的能谱(微区化学成分)测量。三人在分别测量后,随即将原始实验数据拷贝给了闻海虎的学生。   据介绍,2013年7月2日,王牧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工作简报上看到了报道闻海虎论文发表的消息,M、C和H分别被列为第7、8、9作者。王牧称,他随即询问了三人,三人均告知从未参加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和图片制作,甚至在投稿NatureCommun.之前,没有看过该投稿稿件。&ldquo 鉴此,三人以该文违反Nature系列刊物的投稿规则要求撤销署名。NatureCommun.编辑部随后来信询问投稿细节,此时三人又从编辑来信中得知该文在投稿时留给编辑部的C和H两人的邮箱地址是伪造的。编辑同时询问是否对文章数据的真实性有疑问,M、C和H三人对比检查原始数据和已发表文章后,发现该文涉嫌造假。&rdquo   王牧称,自己并不是论文作者之一,但自己的2名学生和1个实验员是&ldquo 被作者&rdquo 了。同时,王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列举了4项闻论文涉嫌造假的主要事实,并表示自己有大量原始数据和证据备查。   王牧表示尚未收到调查结果   王牧在博文最后附上《关于退出院士增选的信》,信中称:&ldquo 选择实名举报,我清楚地知道这也将终止了我本人的院士增选进程,但仔细研究增选细则感觉在目前机制里没有明确的自我终止程序。&rdquo 同时,王牧在信中表达了退出院士增选的遗憾,但强调自己坚信科学道德的底线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触碰的,并表示与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坚决斗争无怨无悔。   昨晚,王牧受访时表示,此前自己和闻海虎及参与实验的若干人员,已经接受了教育部与中科院的相关调查,但目前自己尚未得到调查结果,&ldquo 这个事情现在比较复杂,最合适的办法就是让科学界去处理。&rdquo   中科院称调查情况不对外公布   昨天,南京大学和闻海虎方面均未对王牧的举报进行回应。   昨天记者就此询问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工作人员表示,根据院士增选工作相关保密性的规定,是否已接收举报材料以及相关调查情况等均不予对外公布,且在没有核实之前,不建议过多关注。工作人员强调,增选工作的具体规定在学部网站上都能查到,每一步都按规定严格处理,按程序在走。   人物简介:   王牧,1962年12月生,1991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2-1994年间在荷兰奈梅亨大学固体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结晶学会常务理事 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委员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凝聚态结构与动力学委员会(C5)委员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