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鱼类资源

仪器信息网鱼类资源专题为您整合鱼类资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鱼类资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鱼类资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鱼类资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鱼类资源话题讨论。

鱼类资源相关的资讯

  • 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引领海水养殖进入工业化时代 ———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前不久,山东省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暨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举行。   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表示:作为我国海洋科研和大专院校的云集之地以及我国首先开展海水鱼类养殖研究的地区,在青岛建设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近20年来,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已进入发展快车道,逐步展现出多品种、多生态水域、多养殖模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共同进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我国北方沿海的工厂化养鱼产业显得特别突出,现在正由初期的开放式流水养鱼,向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方向快速推进,显著的业绩受到国内外巨大的关注和赞誉。但是,到目前为止,缺乏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规模化的循环水养殖还很少,病害现象时有发生,水资源、能源紧张等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新建成的鱼类重点实验室,将以承担国家鲆鲽类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和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两大项目为契机,全方位开展现代化育种技术、工厂化装备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肩负起技术提升、产业转型的历史责任,大力实施海水鱼类种子工程和设施渔业战略,引领产业走上工业化养鱼的必由之路。   重点实验室自2008年获批以来,已经开展了大量全新的科研工作,包括主持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项、农业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2项、国家863计划8项 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计划等多项课题的研究任务 最近获得的奖励有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奖1项,已申请专利近20项。
  • 总氮超标对鱼类和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总氮超标对鱼类和水产养殖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往往呈现负面影响。首先,总氮超标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的氮含量过高时,会促进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导致水质恶化,产生异味,使得水体变得浑浊。这样的环境不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甚至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其次,总氮超标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由于藻类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需要充足的氧气来呼吸,如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过低,就会导致鱼类窒息死亡。这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还会对整个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此外,总氮超标还可能对鱼类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水体中的氨氮可以转化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些物质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威胁。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水体中,鱼类可能会出现生长缓慢、畸形、疾病增多等问题,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总氮超标对鱼类和水产养殖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以及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体中的总氮含量。这包括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管理、优化饲料配方和管理养殖废弃物等措施。
  • 安捷伦鱼类 DNA 检测技术成为常规检测方法
    快速、简单、准确的安捷伦鱼类 DNA 检测技术成为海产品种类鉴定和标签信息验证常规检测方法 2010 年 3 月 1 日,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匹兹堡仪器博览会(Pittcon) 2010—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A)日前发布了一套系统,加速和简化了利用 DNA 鉴定食用鱼种类的分析过程,使得 DNA 检测这种高精度技术能够作为一种常规方法应用于海产品标签信息的验证以及相关成分的检测。 安捷伦鱼类品种鉴定方法将样品与物种 DNA 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匹配。该系统整合了安捷伦鱼类品种 DNA 指纹图谱数据库,安捷伦 2100 生物分析仪以及专属的数据分析软件(RFLP Decoder)。这种 DNA 分析方法基于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不仅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均远高于目前的蛋白质检测方法,而且确定品种的时间也从几天缩短到几个小时。现在,DNA 分析已经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检测方法被海产品加工商、经销商、大型零售商、公益组织和政府机构广泛使用。 “商业海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快速、简单、准确的鱼类品种鉴定方法,而我们正在满足这样一个巨大的全球性需求”,安捷伦化学分析部总经理 Mike McMullen 说道:“消费者和监管机构越来越重视海产品的可持续捕捞,并且要求其中不得掺杂其它的低价品种。我们提供的仪器正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更加放心,他们在当地饭店用餐时所食用的比目鱼确实是真正的比目鱼。” 不论是新鲜的、冷冻的、干的、腌渍的还是剁碎的鱼,甚至是鱼鳞,该系统都能准确鉴别。RFLP Decoder 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识别 50 多种鱼的实验室DNA分析图谱,用户还可自行添加其他鱼类品种的图谱。 这一简便易用的 PCR-RFLP 方法由英国的 Campden BRI 开发。便利的预包装试剂、高度自动化的芯片实验室平台以及同样简便易用的 RFLP 图谱匹配软件,大大提高了该方法的简便性。目前,此系统已经提供给包括主要的欧洲海产品制造商以及美国与欧洲的多所大学和政府机构在内的诸多早期用户。 关于安捷伦产品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安捷伦在开发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各地众多政府机构、食品行业以及私人的实验室都在使用其产品进行卫生安全食品检测。安捷伦的仪器可用于检测食物成分和质量,还可用于添加剂、污染物和残留物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包括进口原料检验、新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和包装。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是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 17,000 名员工为11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2009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 45 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日本首次检测出鱼类体内放射性物质超标
    日本茨城县渔业协会5日宣布,从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达到每千克526贝克勒尔,超过食品卫生法放射物暂定标准值设定的每千克500贝克勒尔。这是首次从鱼类体内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此外,在这种小鱼体内还检测出每千克1700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碘。1日,在同一地区捕捞的玉筋鱼体内也检测出每千克4080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碘。茨城县渔业协会已要求全县渔民不要再捕捞玉筋鱼。   食品卫生法放射物暂定标准值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厚生劳动省就放射性物质紧急制定的暂定标准,目前尚未对鱼类和贝类体内的放射性碘作出具体限定。厚生劳动省表示,近期将制定具体数值。
  • 农业部检测中心:福建棉花滩水库鱼类质量安全
    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从7月18日至23日对受福建紫金铜矿废水污染后福建省棉花滩水库鱼类质量安全进行检测,至23日上午检测工作结束,检测结果显示:福建棉花滩水库鱼类质量安全。   据检测报告了解,7月18日至19日,检测中心分别在棉花滩水库的石鼓库湾、横桥码头库湾、石圳库湾、楼下库湾、官田理库湾等几个主要库湾水域抽取淡水鱼样品8批次,样品品种为青鱼、草鱼、鳙鱼、罗非鱼、翘嘴鲌。考虑到紫金铜矿废水污染库区,检测中除了检测总汞、无机砷、铅以外,增加了铜的检测项目 考虑到水库的鱼类出现死亡后,养殖户是否使用药物进行消菌消毒,增加检测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并根据农业部农质安发[2007]6号文件《无公害农产品(渔业产品)检测项目确定原则》作结果判断。   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农业部农质安发[2007]6号文件《无公害农产品(渔业产品)检测项目确定原则》的安全范围内。在8批次的鱼类样品中,均未检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无机砷。总汞在草鱼样品中未检出,石鼓库湾青鱼最低为0.00316mg/kg,石圳库湾翘嘴鲌最高为0.0395mg/kg(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0.5mg/kg) 铜含量石圳库湾鳙鱼最低为0.212 mg/kg,横桥码头库湾草鱼最高0.409 mg/kg(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50mg/kg) 铅含量石鼓库湾青鱼最低为0.0502 mg/kg, 横桥码头库湾青鱼最高为0.129 mg/kg(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鱼类≤0.5mg/kg)。
  • 官员称环境激素不在鱼类检测范围之内
    一个很坦诚的声音:如果长江中有鲤鱼、鲶鱼受了污染,难保别的鱼不会被污染   一个很尴尬的现实: 南京对市场上的水产品检测很严,但“环境激素”不在检测范围   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吃鱼时一定要煮熟煮透,千万不要生吃,鱼的内脏也不要吃。   我们吃的鱼经过了哪些检测?检测很严不假,但“环境激素”不检测。   前阵子的豇豆事件,让对蔬菜的检测备受关注,在南京一些稍具规模的农贸市场,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对进场的蔬菜含有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抽样检测。那么,对于我们吃到嘴里的鱼,在市场上是否也经过了这样严格的检测呢?   鱼类进市场只偶尔进行抽测   记者了解到,与蔬菜检测不同,因为条件限制,鱼类等水产品在进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之前一般并不会进行检测,只有农林部门会定期对市场上所售的水产品进行抽检。   记者从业内人士那里了解到,对水产品的污染的检测并不容易,需要比较复杂的设备和仪器,一般需要3天到一周的时间才能出结果,因此大规模推广有各种条件上的局限。但南京的大菜篮子——众彩物流检测中心的徐主任告诉记者,已将开展对水产品的检测提到计划当中。届时将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之下展开,但具体时间目前还不明确。   买鱼上“放心消费”标牌摊位   那么,市场上的长江野生鱼类还能放心吃吗?江苏省海洋渔业局渔业处相关负责人说,媒体上报道的四市长江野生鱼类被污染,其实主要是为了反映水体的污染情况。这位负责人指出,现在水产品不是国家专营,尽管政府在生产和批发环节设置了严格的检测程序并进行抽检,但是许多沿江的渔民捕捞后,不经检测,自己拎个小桶就把鱼拿到市场上去卖,这种情况就防不胜防了。   “所以,我们建议去市场买水产品的话,还是应该去大一点,挂着放心消费标牌的摊位 或是去超市里买水产品。这种有资质的商户,我们都要求他们建立进货台账制度,一旦出了问题也可以追溯到源头。”   “环境激素”不在检测范围   那么,我们吃到嘴里的鱼到底经过了哪些具体检测呢?记者昨天从南京农委获悉,每年农业部、省农林厅都要对江苏13个省辖市的水产品进行检测,而记者查阅2009年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显示:南京水产品的合格率还是比较高的,绿霉素和孔雀石绿残留检测合格率为98%。   南京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的野生江鲜在市场上的销售还是很少的,市民吃的鱼大部分都来自于养殖户。而对于市场上的鱼,往往采用的也是抽检。“主要是针对抗生素类药物残留、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检查。”工作人员表示,就这几年抽检结果来看,南京的水产品合格率还是很高的。特别是无公害水产品和绿色食品水产品,这些指标的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但该工作人员同时也表示,鱼体中被检出的“环境激素”壬基酚和辛基酚并不在检测范围之列,国内的法律法规也并没有此类物质的检测标准。   那么,长江水环境究竟又如何呢?从去年南京环境白皮书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长江南京段总体水质保持稳定,达到规划功能的地表水二类标准。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优于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 而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此处“四项主要污染物”则是指高锰酸盐、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四大物质。“壬基酚和辛基酚不在国家规定的监测范围内。”环保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对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也一直在研究范围之中。   水塘鱼可能“吃药”吃得更多   对于鱼类污染的问题,老百姓最关心的是,现在长江里的鱼究竟还能不能吃呢?对此,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病害研究室的曾令兵研究员认为,从整体上来讲,长江野生鱼目前并没有到不能吃的程度,相反,肯定比一些小水塘里人工养殖的要好吃,要干净。   “近年来,对长江的污染主要是因为来自地表流入水的污染,这其中包括工业排放、生活污水、以及土壤上因为种植业带来的化肥以及农药的污染。不过,毕竟长江是一个大的水体,虽然有各种污水流入,但由于区域比较有限,因此长江里生长的鱼类跟一些小的水塘里养殖的鱼类相比,肯定是好吃的 相反,养殖的小水塘反而有可能因为小范围内用药过多而不洁。”石小磊 王娟 柳扬  市场调查   长江鲤鱼鲶鱼,南京市场很少卖   “请问有鲤鱼卖吗?”“没有,买鲤鱼干嘛?不好吃啊。”昨天下午,记者在南京一些农贸市场上询问发现,绝大多数市场的水产区都没有鲤鱼销售,并且对于记者的询问,很多摊主都流露出惊讶的表情。据了解,因为肉质比较粗糙,南京人几乎不吃鲤鱼,因此除了一些小市场偶尔有销售水塘里养的鲤鱼外,绝大多数地区没有鲤鱼卖,就更不用说是长江鲤鱼了。   至于鲶鱼,记者在惠民桥水产市场转了一圈,发现有鲶鱼出售的摊位也不多,一般批发价多在3-5元/斤之间。据了解,这些鲶鱼几乎都是人工养殖的,以湖里或河塘里的居多。至于长江里野生的鲶鱼,据多个摊主表示,“非常少见,也很少有人来买。”据了解,野生的鲤鱼和鲶鱼目前长江里都比较少,属于比较少见的长江鱼类。   惠民桥水产市场的章茂华告诉记者,江鲜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在长江里圈出来一块水域进行鱼类的养殖和人工繁殖,属于圈养,另一种则是从长江里捕捞野生鱼苗,进行养殖,属于散养,至于纯粹是长江里野生的鱼虾,目前市场上已经极少了。据了解,这个季节,比较常见的江鲜主要是小杂鱼还有江虾等,但市场供应量不大,从惠民桥水产市场每天的总交易量来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吃江鲜,南京人喜欢中华鲟和白鮰   公布了这个检测结果后,南京人还愿意吃这两种鱼吗?   昨天下午,记者在南京丹凤街上一家专做江鱼美食的某江鲜饭店了解情况。“鲶鱼我这没有,鲤鱼从来没卖过!”这家专做江鲜的饭店大厨告诉记者,南京的江鲜饭店很少有卖鲶鱼和鲤鱼的。“鲶鱼土腥味比较重,不对南京人的胃口!”大厨说,即使他能用方法把鲶鱼的土腥味去掉,又会惹麻烦,食客会怀疑不是地道的野生鲶鱼。而鲤鱼则是因为肉质粗糙,更加不受欢迎了。记者也同时了解到,在江鲜当中,南京人比较喜欢白鮰、中华鲟、巴鱼、鲈鱼还有鸭嘴鱼,其中中华鲟和白鮰是最受欢迎的。   玄武湖钓上来的鱼,尽量少吃为好   多年以前,南京人吃的鱼来自哪里呢?答案是玄武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的玄武湖年产鱼约百万斤,端午、中秋和春节三大节日期间,南京市民餐桌上的鱼主要就来自玄武湖。但是现在,玄武湖里的鱼却越来越少了,它们不再为老百姓餐桌服务,它们的首要任务是和蓝藻、水草作“斗争”。专家提醒,这样的鱼还是少吃为好。   “那时候,玄武湖是南京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之一,水产供应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南京市玄武湖管理处水务管理所的所长朱祝兵告诉记者,当时玄武湖主要产鲢鱼,负责保证三大节日的市场供应。 到了端午、中秋和春节三大节日期间,为图个吉利,鲢鱼和带鱼是南京老百姓的首选,“年年有余、代代有余,谐音中包含了这两种鱼,因此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朱祝兵说,当时玄武湖的鱼年产量最高的时候能有一百万斤,平均下来,一年也有八十万斤。   随着改革开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再提高,鲫鱼、草鱼、黄鱼……可以选择的品种非常多,餐桌上的鱼品种自然也多样化,鲢鱼也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需求量越来越少,市场逐步萎缩。同时,玄武湖的功能定位也在转变,“逐步过渡为景观水,对水质要求高,要清澈,因此不能投食喂养。”朱祝兵介绍说,当时湖中大量养鱼时,各家农贸市场还是“国”字头,每天卖不掉的青菜、西红柿、冬瓜等蔬菜,都会定期送到湖边喂鱼,“估计一年要投个几十万斤的蔬菜。”   到了2005年的夏天,玄武湖蓝藻暴发。当时专家分析认为,隧道施工是导致蓝藻暴发的诱因之一。经过这次“重创”,恢复水环境是重中之重,“每年投放的鱼苗有鲢鱼,因为蓝藻在它嘴里就是‘美食。’”朱祝兵说,同时主要投放的还有鳊鱼和草鱼,它们是水草的“克星”,对付曾经疯长的水草。   眼下,一些市民喜欢在玄武湖钓鱼,钓上来的鱼常常带回家里。但环境专家认为,城市内湖由于污染较重,重金属等可能会有放大效应,还是少吃为妙。   特别提醒:鱼要煮熟煮透,内脏千万不要吃   相关人士还告诉记者,其实现在长江里的野生鱼类已经少之又少了,市场上许多“长江野生鱼”都是养殖出来的。总体而言,江苏产的水产品还是比较安全的,大家不要“草木皆兵”。   渔业部门同时提醒市民,现在环境污染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而有环境污染的地方,水质就会受到伤害。对于生活在水中的鱼而言,如果摄入了有害物质,一般也是存在于它的内脏之中,所以吃鱼时一定要煮熟煮透,千万不要生吃,鱼的内脏也不要吃。
  • 厦门检验检疫局与安捷伦合作建立鱼类品种鉴定数据库
    记者从1月20日在厦门召开的物种鉴定技术研讨会上获悉,由厦门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与全球最大的测试测量公司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全国首个鱼种贝类鉴定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建立了涉及10多个鱼种信息的鱼类品种鉴定数据库。   据了解,技术中心和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DNA鱼种贝类鉴定研究已进行了9个月。2010年6月,双方合作共建了全国质检系统首个“食品安全合作实验室”,在国内首次运用安捷伦2100生物分析仪开展鱼类鉴定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DNA鱼类品种鉴定解决方案。   此方案是一种基于DNA的筛选方法。首先采取PCR对鱼类样品中提取的DNA进行扩增,然后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以得到样品的片段模式图,进而以安捷伦2100生物分析仪分析,通过RFLP模式匹配软件,实施正确的鱼类品种匹配。   这一方案从样品制备到鉴定结果总耗时仅需7个多小时,适用于多种海产品类型。不论是新鲜的、冷冻的、腌制的、做熟的以及切碎的鱼,甚至是鱼糜、鱼丸、鱼鳍、鱼肝粉,该系统都能准确鉴别,弥补了从前仅凭专家肉眼观察及蛋白质分析的鱼类辨识方法的不足。这一研究技术可在维护标签法规、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防范误食有毒鱼类及保护珍稀濒危鱼种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中心和安捷伦公司合作开展的DNA物种鉴定技术研究,不仅提升了技术中心的检测能力,也为厦门检验检疫局执法把关提供了又一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0年11月,第一批以“小三通”管道经检疫合格的台湾石斑鱼进入大陆,现在已达到每周一船,即将步入常态化。技术中心和安捷伦公司的这一合作研究成果,及时满足了台湾石斑鱼等海峡两岸鱼类、贝类的品种鉴定需求。这不仅可以推动两岸检验检疫技术交流,对推进两岸经贸合作更深更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 日本福岛沿岸鱼类超食品安全辐射标准124倍
    据日本媒体报道,1月13日获悉,在距离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约40公里的福岛县沿岸,发现含有超出食品安全辐射标准(每公斤)124倍的黑鲷。该黑鲷含1.24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铯。   负责该调查的横滨市研究机构表示,这是因为受事故发生时,核电站附近高浓度的放射性污染水的影响。   据横滨市一水产综合研究中心等表示,2013年10月和11月,在福岛县沿岸取样37条黑鲷,这其中有一条超出食品安全辐射标准124倍,含1.24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铯。   这条黑鲷取自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约40公里的沿岸,该研究中心表示,在核电站港口以外的福岛县沿岸,发现超出1万贝克勒尔的鱼类,除了事故发生不久时取样发现的玉筋鱼及2012年8月份取样发现的六线鱼之外,这是第3次。   而本次调查取样的黑鲷中,最大的辐射含量也不过400贝克勒尔。水产综合研究中心中央水产研究所所长渡边朝生表示,只有一条鱼的辐射含量这么高,是非常罕见的。应该是受事故发生时,核电站附近高浓度的放射性污染水的影响。 文章转载自:腾讯网
  • 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总投资20亿元
    总投资20亿元的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项目,5月份在常州高新区境内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奠基开建,将有力推动区域再生医学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   这家中心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常州市政府及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分2015年、2017年两期建设。建成后,将形成现代农业和再生医学&ldquo 两大基地&rdquo 。其中,再生医学基地将建成临床级干细胞库平台、高等模式动物平台,成为国内领先的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和遗传疾病基因检测技术研发中心 现代农业基地拟建的神农装置平台正在申报&ldquo 十三五&rdquo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种质资源库作为&ldquo 十三五&rdquo 国家先导专项分子模块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鱼类等方面提高产量和品质。
  •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
    2010年2月,科技部正式批准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立项建设。   近日,科技部基础司和市科委在西南大学联合组织召开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会,一致同意建设计划通过论证。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是我市第二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要围绕三峡库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在三峡库区水质演变及预警、库区鱼类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库区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库区岩溶环境与山地灾害等四个方向展开研究。
  • 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f84d13d9-759d-4ff8-96c6-67aed6a33fa2.jpg" title=" 生态环境部.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 /p p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渔业厅(局)、水利(水务)厅(局): /p p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做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制订了《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 /p p   附件: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生态环境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农业农村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水利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3月22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18年4月3日印发 /p p   附件 /p p   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p p   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多等特点,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江河湖泊众多,生境类型复杂多样,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尤其是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重点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水生生物宝库,维系着我国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水生经济物种的生存与繁衍。近年来,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就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水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部分流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水生物种资源严重衰退,已成为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确立了以长江为代表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方向和基本遵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推进,为破解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难题,提升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提供了有利契机。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为重点流域共抓大保护凝聚了社会共识。国际社会通过了全球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重点流域保护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p p   保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水陆统筹、部门协同、区域联动为手段,优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保护措施,加强科技支撑,加快水生生物资源环境修复,维护重点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改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一)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保护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把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河湖、湿地等典型水生生物栖息地和物种的全面保护。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建立健全流域绿色发展机制,实现流域社会经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 /p p   (二)系统保护、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区域联动机制,加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各政府、各部门之间联合行动。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谋划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调度水资源,保障基本生态用水,开展系统性保护和修复,构建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栖息地修复、迁地保护、生态通道修复等措施,实现江湖连通、水陆统筹、生态良好,提高保护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p p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根据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重要性和受威胁程度,确定保护重点。江河源区重点保护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自然生境,上游地区以多种珍稀特有物种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中游地区以濒危物种和重要经济种类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下游或河口地区以濒危物种、重要经济种类和洄游种类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立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际需求,制定优先行动,因地制宜开展流域保护工作,切实解决流域保护工作的突出问题。 /p p   三、主要目标 /p p   到2020年,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评估体系、就地保护体系、水域用途管控体系和执法体系得到完善,努力使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初步遏制。具体指标包括: /p p   ——开展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设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对保护重点实行有效监控 /p p   ——开展现有保护区的保护需求与效果科学评估,以及规范化管理建设,在此基础上,新建、晋升、调整、清退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护能力得到提高,重要濒危水生物种种类得到较好保护 /p p   ——建成一批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迁地保护设施 /p p   ——重要河湖被挤占的生态用水逐步得到退减,流域综合调度得到加强。 /p p   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体系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 /p p   四、重点任务 /p p   (一)开展调查观测 /p p   在流域干流、重要支流和附属水体,调查鱼类、水生哺乳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等物种的组成、分布和种群数量,对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明确亟需保护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重要区域。建立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掌握重要水生生物动态变化情况。开发水生生物多样性预测预警模型,建立流域水生生态系统预警技术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发布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公报。 /p p   (二)强化就地保护 /p p   优化保护区网络建设,完善保护区空间布局。加强流域源头生境保护,加大长江江豚、中华鲟、达氏鲟等珍稀濒危、特有物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关键栖息地保护力度。根据保护需要,在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划定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将各类水生生物重要分布区纳入保护范畴。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改善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强化保护区管理,切实有效发挥保护区功能。定期对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进行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根据保护和管理实际,整合现有资源,适时调整部分保护区范围、分区与等级。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等制度,逐步扩大制度落实范围,坚决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p p   (三)加强迁地保护 /p p   在重点流域干流、重要支流及附属水体,建立濒危、珍稀、特有物种人工繁育和救护中心,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攻克珍稀濒危物种驯养和繁育的关键技术。构建重点流域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强对水产遗传资源、特别是珍稀水产遗传资源的保护,加强水生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提升生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对栖息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重点物种要加强替代生境的研究,寻找和建设适宜的保护场所开展有针对性的迁地保护行动,最大限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特有性。 /p p   (四)开展生态修复 /p p   研究水域生态退化的过程和机理,提出水生生物栖息地和洄游通道恢复目标,制定完善水生生态修复标准和技术体系,加强对污染水域的修复治理。开展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重要栖息地恢复工程。加强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经科学评估及合理规划,对具备条件的涉水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科学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江河湖泊水系循环畅通,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科学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强化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强化和规范增殖放流管理,加强增殖放流效果跟踪评估,严控无序放流,严禁放流外来物种,确保放流效果和质量。 /p p   (五)规范水域开发 /p p   加强对水利水电、挖砂采石、航道疏浚、城乡建设、岸线利用等涉水工程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水生生物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和补偿措施。严格管控破坏珍稀、濒危、特有物种栖息地,超标排放污染物,开(围)垦、填埋、排干湿地等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重大影响的活动。深入研究闸坝、跨流域生态调水等对流域水生态的影响,开展流域多水库联合调度研究,实施生态调度、江湖连通、灌江纳苗,研究建立健全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 /p p   (六)推进科学养殖 /p p   科学布局水产养殖,加快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科学制定江河湖库养殖容量标准,严格控制湖区围栏和网箱养殖,合理确定江河湖库养殖规模,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池塘内循环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田种养结合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强全价人工配合饲料推广,逐步减少冰鲜鱼直接投喂,加快养殖尾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强化对外来物种养殖的管理,规范民间放生行为,严控外来物种入侵。 /p p   五、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p p   (一)长江流域 /p p   1.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p p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浮游植物1200余种(属),浮游动物753种(属),底栖动物1008种(属),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种。流域内分布有白鱀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特有物种,以及“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目前,长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7处。 /p p   2.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p p   长江流域长期围湖造田、挖砂采石、交通航运及干支流部分已建、在建水电站,压缩了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破碎化。污废水排放导致部分水域水污染问题突出。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过度捕捞加剧渔业资源衰退,主要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总体而言,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正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上游受威胁鱼类种数占总数的27.6%,重点保护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白鱀豚、白鲟、鲥鱼已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中华鲟成为极危物种。 /p p   3.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 /p p   长江源头区重点保护各支流源头及山溪湿地,高原高寒草甸、湿地原始生境,以及长丝裂腹鱼、黄石爬鮡等高原冷水鱼类及其栖息地。 /p p   金沙江及长江上游重点保护金沙江水系特有鱼类资源、附属高原湖泊鱼类等狭域物种及其栖息地,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重点保护鱼类和长薄鳅等67种特有鱼类及其栖息地。 /p p   三峡库区水系重点保护喜流水鱼类及圆口铜鱼、圆筒吻鮈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以及“四大家鱼”、铜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种质资源及其栖息地。 /p p   长江中下游水系重点保护长江江豚、中华鲟栖息地和洄游通道,“四大家鱼”、川陕哲罗鲑、黄颡鱼、铜鱼、鳊、鳜等重要经济鱼类种质资源及其栖息地。长江河口重点保护中华绒螯蟹、鳗鲡、暗纹东方鲀等的产卵场和栖息地。 /p p   4.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p p   开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定期发布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公报。推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新建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提升一批原有保护区等级,建成覆盖上中下游的保护网络。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建设,推动建立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和水产种质资源库。开展水生生物关键洄游通道研究,建立洄游通道评估与建设技术体系。实施增殖放流、生态调度、灌江纳苗、江湖连通等修复措施,推进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修复工程、产卵场修复工程和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定期评估入侵状况,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预警体系。 /p p   (二)黄河流域 /p p   1.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p p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流域有鱼类130种,底栖动物38种(属),水生植物40余种,浮游生物333种(属)。流域内分布有秦岭细鳞鲑、水獭、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黄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5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8处。 /p p   2.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p p   黄河流域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承纳了全国约6%的废污水和7%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部分干支流污染严重。涉水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境造成影响。水生生物资源量减少,受威胁鱼类种数占总数的14.7%。北方铜鱼、黄河雅罗鱼等常见经济鱼类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甚至成为濒危物种。池沼公鱼、大银鱼、巴西龟、克氏原螯虾等外来入侵物种对土著鱼类造成不利影响。 /p p   3.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 /p p   黄河源头区保护重点为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拟鲶高原鳅、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骨唇黄河鱼、黄河高原鳅等物种及高原湖泊、河网等重要生境。 /p p   黄河上游保护重点为刺鮈、厚唇裸重唇鱼、骨唇黄河鱼、黄河裸裂尻鱼、拟鲶高原鳅、极边扁咽齿鱼、花斑裸鲤等物种及上游宽谷河段生态系统。 /p p   黄河中游保护重点为北方铜鱼、大鼻吻鮈、兰州鲶、黄河鮈、黄河雅罗鱼、乌苏里拟鲿、唇?等物种及干流河道内沙洲、河湾、通河湖泊等重要生境,支流汾渭盆地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和兰州鲶、北方铜鱼、大鼻吻鮈、黄河鲤、赤眼鳟、平鳍鳅鮀等物种及其生境,秦岭北麓溪流大鲵、秦岭细鳞鲑、多鳞白甲鱼、水獭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 /p p   黄河下游保护重点为溯河洄游鱼类、日本鳗鲡、中华绒螯蟹、刀鲚、北方铜鱼、“四大家鱼”等物种及其生境。黄河三角洲河口保护重点为河口洄游性鱼类、滨海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p p   4.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p p   开展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评估黄河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开展黄河口水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加强黄河中上游重要鱼类栖息地保护,提高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建设重要水生生物繁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生态系统修复,在黄河上游源区段等重点河段开展鱼类生态通道修复,实施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生境连通相关研究。在黄河中游推动开展鱼类产卵场修复与重建示范工程,在黄河口推动开展退化水生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合理配置黄河流域水资源,基本保证干流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评估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状况,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外来水生生物。 /p p   (三)珠江流域 /p p   1.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p p   据不完全统计,珠江流域有鱼类425种,浮游藻类210种(属),浮游动物410种(属),底栖动物268种(属),水生维管束植物129种。流域内分布有中华鲟、中华白海豚、鼋、花鳗鲡、金钱鲃、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南方波鱼、海南异鱲等约200种特有鱼类。目前,珠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4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处。 /p p   2.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p p   目前,珠江流域航运及渔业捕捞活动频繁,水电工程众多,对水生生物栖息地造成破坏。珠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数占总数的20.9%,许多传统经济鱼类从常见种、优势种演替为稀有种,洄游性鱼类种群数量锐减,中华鲟已多年未见。部分支流水葫芦泛滥,麦瑞加拉鲮、巴西龟、革胡子鲶等外来入侵物种已形成种群,严重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 /p p   3.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 /p p   珠江源头重点保护各支流源头及山溪湿地原始生境,保护曲靖白鱼、云南倒刺鲃、宜良墨头鱼、云南裂腹鱼、稞胸鳅鮀、薄鳅、叶结鱼、瑶山鲤等特有鱼类,广西溶洞区洞穴鱼金线鲃类。 /p p   珠江中上游重点保护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杞麓白鱼、鱇??白鱼、星云白鱼、大鳞白鱼等珍稀特有鱼类,广西段珍稀、特有和重要经济鱼类及其栖息地和产卵场,西江中华鲟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经济鱼类及其栖息地、洄游通道与产卵场,保护“四大家鱼”、似鳡、鳤等。 /p p   珠江河口河网重点保护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以及中华鲟、黄唇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及其产卵场、洄游通道与栖息地。 /p p   4.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p p   开展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定期发布珠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公报。根据珍稀物种保护需要,新建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提升一批原有保护区等级。建设水生生物繁育基地和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物种基因保存库,加强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建设。开展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修复,改善各闸坝之间的连通性。加强对小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的监督管理以及建设、运行和管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增殖放流、生态调度、灌江纳苗、江湖连通等修复措施,示范开展产卵场修复工程和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防治,规范外来养殖水生生物引进行为,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预警体系。 /p p   (四)松花江流域 /p p   1.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p p   松花江流域已知有鱼类81种,底栖动物118种(属),水生维管束植物80种,两栖爬行动物23种。流域内分布有濒危物种施氏鲟、达氏鳇,以及大麻哈鱼、乌苏里白鲑、日本七鳃鳗、细鳞鲑、哲罗鲑、黑龙江茴鱼、花羔红点鲑等珍稀冷水性鱼类。目前,松花江流域建有水生生物和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4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4处。 /p p   2.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p p   松花江流域部分已建水库、水电站,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施氏鲟、达氏鳇、大麻哈鱼等多种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河道疏浚、水下挖沙采石等涉水活动使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栖息地遭到破坏,鱼类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尽管目前松花江流域大部分水体水质呈改善趋势,但部分支流水域污染依然严重。 /p p   3.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 /p p   松花江源头区保护重点为南源西流松花江和北源嫩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水生动物栖息地及鱼类产卵场。松花江干流上游保护重点为森林冷水湿地和细鳞鲑、哲罗鲑等流水性鱼类产卵场。松花江干流中下游保护重点为森林湿地,及施氏鲟、达氏鳇、大麻哈鱼等冷水性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 /p p   4.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p p   开展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评估松花江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强化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科学论证在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敏感区域新建自然保护区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必要性,研究论证保护区级别调整。加强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设施建设,推动建立珍稀鱼类繁育基地和迁地保护中心。研究实施流域水系连通工程。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动实施松花江干流与重要支流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p p   (五)淮河流域 /p p   1.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p p   淮河水系已知鱼类115种,水生植物6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40余种,浮游动物200余种(属),浮游植物250余种(属),底栖动物70余种(属)。流域内分布有中华水韭、莼菜、野菱和水蕨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大鲵、虎纹蛙和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目前淮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和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2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9处。 /p p   2.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p p   近年来,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逐年提升,但历史上水污染严重,对水生生物造成巨大损害,目前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淮河流域涉水工程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破碎化,水生生物栖息地呈现退化和萎缩趋势。 /p p   3.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 /p p   淮河源头区重点保护源头湿地生态系统和大鲵、虎纹蛙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鳜、鲂、鲴、鲌等重要经济鱼类。 /p p   淮河中游重点保护花鳗鲡、野菱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长吻鮠、江黄颡鱼、橄榄蛏蚌、淮河鲤等土著物种及其栖息地。 /p p   淮河下游湖泊重点保护野菱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湖鲚、银鱼、鳜、河蚬等重要经济物种及其栖息地。 /p p   沂沭泗河水系重点保护莼菜、水蕨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植物以及银鱼、沂河鲤、青虾、鳜、翘嘴鲌、鲢、鳙等重要经济物种及其栖息地。 /p p   4.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p p   开展淮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推进流域内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加强淮河流域内现有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根据需要建设一批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繁育基地和增殖放流基地。优化淮河流域现有水工程调度运行方式,改善河道连通状况和水生生物生境。实施增殖放流,开展清洁型小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建设,示范开展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p p   (六)海河流域 /p p   1.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p p   据不完全统计,海河流域有鱼类100余种,底栖动物72种(属)。目前,海河流域已建立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处。 /p p   2.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p p   海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呈过度开发状态 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水量严重不足,对水生生物栖息地造成较大影响。海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劣Ⅴ类水河长占总河长的45.8%。外来物种入侵加剧,互花米草入侵河口滩涂,并呈泛滥趋势,对土著物种造成严重危害。 /p p   3.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 /p p   在白洋淀重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黄颡鱼、乌鳢、鳜鱼等重要经济鱼类 在滹沱河重点保护中华鳖和黄颡鱼等重要经济物种 在潮白河上游及其支流重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大鲵、中华九刺鱼、细鳞鲑、瓦氏雅罗鱼等水生生物。 /p p   4.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p p   开展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评估海河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强化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突出水生生态系统和重要经济鱼类保护,加强海河流域保护区能力建设。实施海河流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修复,优先在白洋淀、张家口市桑干河口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工程,在北京市永定河山峡段实施综合整治工程,在官厅水库洋河入库口和妫水河入库口分别开展水质净化工程和湿地修复工程。 /p p   (七)辽河流域 /p p   1.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现状 /p p   辽河流域已知鱼类53种,常见大型水生植物16种,流域内分布有斑海豹、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鲂、鲤、鲫、乌鳢、辽河刀鲚、乔氏新银鱼、东北雅罗鱼、凤鲚、海龙、海马等重要经济鱼类,以及中国毛虾、中华绒螯蟹、文蛤等水产资源。辽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25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8处,另有“辽河保护区”1处。 /p p   2.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p p   受生境丧失和人类干扰的影响,辽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日益降低,物种濒危程度加剧。水生生物栖息地破碎化,部分河段涉水活动对鱼类索饵场、产卵场造成破坏。东辽河近年来水质严重下降,浑河、太子河及其支流污染严重,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威胁。 /p p   3.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 /p p   辽河流域保护重点包括辽河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辽河刀鲚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三岔河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及黄颡鱼、辽河突吻鮈、辽河刀鲚等栖息地。 /p p   4.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 /p p   开展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评估辽河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强化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加强已有保护区建设。实施辽河流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修复,优先在柳河口实施河岸带修复与建设工程。 /p p   六、保障措施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 /p p   国务院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协调联络机制,密切沟通配合,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定期开展督导督查,切实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p p   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负总责,要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任务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领域行业规划中。编制实施省级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统筹流域和行政区边界,加强协调与联动。实施评估考核,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p p   (二)完善资金机制 /p p   地方政府要整合现有资金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加大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项目支持力度,向欠发达地区和重点地区倾斜。 /p p   完善多元化资金融筹机制,推动设立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水生生物多样性损害赔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p p   (三)加强执法检查 /p p   有关各级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捕捞、养殖、废污水排放、涉水工程建设、挖沙采石、航道疏浚等涉水行为的监管力度,组织开展“清江”“清河”“清湖”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构建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流域定期会商制度和协作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强化执法机构和人员建设,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增强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水平。 /p p   (四)强化科技支撑 /p p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繁育技术研究,大力推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应用。整合现有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平台等能力建设。完善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生境恢复、过鱼设施等标准与技术规范,强化水生生态系统修复集成示范。建立水生生物资源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和信息共享水平。 /p p   (五)推动公众参与 /p p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通过电视、网络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营造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舆论氛围,提升公众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全社会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鼓励开展水生生物保护和救助,及时曝光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违规行为,协助执法部门严肃查处。 /p
  • 研制国家急需仪器……他们将海洋论文写在蓝色国土上
    在4月24日举行的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上,青岛对2021年新当选院士予以嘉奖,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获颁青岛市顶尖人才奖,每人奖金500万元。王军成长期致力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仪器装备研制,研发的浮标占我国沿海布放业务化浮标的九成以上;陈松林长期从事鱼类种质保存、性别控制与分子育种研究,取得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等成就。2021年11月,两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青岛海洋领域的顶尖人才代表。聚焦海洋监测关键技术,研制国家急需仪器从我国的沿海向外望,有时可以看到一个个漂浮在大海上的浮标。这些业务化运行的浮标,10个中有9个来自青岛。这背后,来自于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长久的耕耘,特别是王军成团队4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我出生在山东烟台招远的一个小村庄,村庄距离海边几十公里。上学时书中的海洋故事从小就吸引我,身边很多人都有一个海洋梦。”王军成说。大学毕业后,王军成进入浮标研究领域,正式与海洋结缘。作为海洋环境探测、监测的基础装备,浮标可以测量风速、风向、温度等众多参数,用于海洋环境观测与预报等。当时,我国国产浮标装备和相关技术几乎为零,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他们的浮标布放在了全世界。为此,王军成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浮标的电子系统、通信系统等,同时,布放在海上的浮标若出现问题,他们还需亲自到海上维修。为获取海浪等参数,浮标设计之初就强调随波性。“遇到恶劣天气到浮标上进行检修时,根本站不稳,常常是一边吐,一边工作,尽管非常难受,但每次出海还是会坚持完成任务。” 王军成回忆,因为需要经常出海,有时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王军成在海上工作研发、海上实验、再改进… … 成效不断显现。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开始是半年,后来延长到一年,最后是两年甚至更长久。1993年,王军成团队成功研制的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突破了海上生存关键技术,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正常运行,实现了基本海洋数据的监测。该成果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这之后,王军成团队笃行不怠,成功构建了我国海洋监测浮标技术体系,研制出12种规格系列浮标产品。其中,2012年研发的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实现在挪威海布放和长期连续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浮标应用于北极海域,这也是唯一一个布防在格陵兰海域的国产浮标。目前,我国在海上业务化运行的浮标有200多套,而王军成团队的研发成果占九成以上,全面支撑了国家浮标网建设,为海洋预报、科学研究、海上石油开发、港口建设等提供着珍贵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今天参加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非常荣幸获得荣誉和奖励,这也充分表明青岛对人才的渴求和高度重视。”王军成表示,今后将持续聚焦海洋监测“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带领团队研制国家急需的海洋仪器,加快实现海洋装备的成果转化,为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创新海洋鱼类育种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鱼类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导品种,是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便是现在,我国鱼类养殖也存在着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鱼类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后,陈松林作为首届大学生被分配到上海水产学院。“说实话,我当时连‘水产’是什么都不知道,可以说是服从国家安排、需要,‘误入水门’,没想到后来会取得一些小成绩。”陈松林谦虚地说。1982年,陈松林大学毕业,进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工作。随后,前往法国、德国进修、高访4年,期间关注的都是鱼。2000年初,陈松林回到中国,来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系列成果不断喷涌,在全国落地开花。鱼类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最紧要的是解决种的问题。而收集、保存好鱼类种质资源,是培育鱼类新品种的基础。在青岛,陈松林将以往研究的淡水鱼类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应用到海水鱼类上,从鱼类精子库、细胞库着手,突破了海水鱼类胚胎冷冻保存等国际难题,建立了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该成果200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利用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陈松林对鱼类育种技术不断进行研究。从2009年开始,陈松林团队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攻关,率先完成了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通过建立半滑舌鳎基因组编辑技术,突破了半滑舌鳎雄鱼生长慢等难题,显著提高了半滑舌鳎养殖产量,推广应用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70亿元。该成果2014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陈松林在实验室工作而针对鱼类养殖业病害频发等问题,陈松林团队还加快培育抗病、高产的优良鱼类新品种。在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建立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育成牙鲆“鲆优2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等鱼类新品种4个。其中,2021年培育出的抗病速生“鳎优1号”新品种,是我国半滑舌鳎的第一个国审新品种,填补了半滑舌鳎养殖业缺乏新品种的空白。当前,海洋种业技术正由人工选育、优胜劣汰的传统育种向高科技含量、更加快速高效的基因育种方向发展。2020年,陈松林团队集成果之大成,研制出我国首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可同时对大量基因和遗传信息进行快速精准的检测和分析,填补了我国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的空白,为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牙鲆良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青岛不仅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圣地,也是海洋科技人才成长的沃土。今天的获奖不仅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 陈松林说,未来将继续以鲆鳎等海水鱼类为对象,将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推广到其他重要养殖鱼类上,创新海洋鱼类育种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助推青岛海洋种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 核污水排海,合成生物学能做什么?
    在“双碳”、“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背景下,以低成本代替现有材料及制备新材料能力的合成生物学极具发展优势,具备技术及成本优势的合成生物学企业也将有望充分获得更多竞争力。合成生物学有望在未来5-10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和基因编辑的技术突破,合成生物学被称为 “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合成生物学是在现代生物学和系统科学以及合成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融入工程学思想和策略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将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元件标准化、去耦合和模块化来设计新的生物系统或改造已有的生物系统。简言之,其本质在于通过改写细胞 DNA,生产出人类所需的物质。海洋鱼类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微量营养素和功能因子,约占全球人口所需动物蛋白的20%左右,预计2050年需求增量将达到亿吨级。为减小海水污染加剧和海洋资源掠夺性开发等多重因素对优质鱼类供应造成的影响,建立高通量、低成本、可再生鱼肉细胞工厂及规模化生产模式至关重要,是缓解我国优质海洋鱼类蛋白资源短缺及营养保障的重要途径与策略之一。浙江大学细胞培养鱼肉团队联合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也成功实现了生物合成细胞培养鱼肉。通过动物干细胞在体外进行细胞增殖和分化成功合成国内首例厘米级细胞培养鱼肉产品,生产的培养肉组织具有与真实鱼片、鱼块类似的质构与口感。在营养素市场中,长链不饱和脂肪酸DHA及ARA对婴幼儿记忆力、思维能力及视网膜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与婴幼儿配方奶粉及保健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DHA及ARA的需求不断增加,DHA的主要生产来源为深海鱼类,但随着“日本核污水排海”海洋污染加剧,鱼油DHA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且鱼油含有大量EPA,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而通过生物发酵法生产的DHA能有效规避以上风险,在DHA市场中的市占率不断提高。
  • 深入攻坚,持续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
    长江是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而目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呈降低趋势。《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总体路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长江流域各地区按照相关部署,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完成重点水域渔船渔民退捕任务,累计退捕渔船11.2万艘、渔民23.4万人,建立退捕渔船渔民信息管理系统和实名制动态帮扶系统。开展非法捕捞专项整治。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10次流域性同步执法行动,组织沿江各地加强执法监管,清理“三无”涉渔船舶9140艘,查办案件1.2万起,先后7次组织对沿江各省(市)3000余处涉渔重点区域场所进行暗访检查,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进行挂牌督办。长江禁渔以来,长江流域江海性洄游生物的“旗舰种”——刀鱼时隔30年再次上溯到长江中游和鄱阳湖,20多年未见的鳤鱼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重现,长江中游监利段四大家鱼鱼苗资源量已由2015年的5.1亿尾增加至2021年的21.9亿尾。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鱼类种类从禁捕前的108种恢复至169种,特有种类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加强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保护。结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各部门各地区积极开展工作,以人工保种为重点抢救性保护中华鲟,加强中华鲟人工繁育,组织中华鲟养殖群体普查,形成人工保种群体梯队;全人工繁殖规模取得连续突破,组织放流中华鲟11次共计7万余尾;积极推进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实施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有序推进长江江豚人工繁育技术,先后建立湖北天鹅洲、何王庙,安徽安庆西江、铜陵4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地,迁地群体总量超过100头;探索重建长江鲟野外种群,自2018年实施长江鲟增殖放流行动计划以来,放归成体和亲本已达500余尾,放归幼鱼已超过20万尾。有效实施增殖放流,每年在长江流域组织放流水生生物资源约50亿尾(粒),大力补充水生生物资源。通过增殖放流,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量恢复到50吨左右的规模,达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最好状态。农业农村部印发《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试行)》,建立了适用于长江干流、支流和湖泊形成的集水区域、涵盖鱼类状况、重要物种状况、生境状况等3方面14个必选指标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长江水生生物情况提供了技术指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一些重点湖泊蓝藻水华问题还依然存在,水生态系统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城乡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地区湿地、湖泊仍在萎缩,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渔业产量在1954年左右达到顶峰,而目前下降了近八成。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总数的40%,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的产卵场容量缩减为截流前的6.5%,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还不稳固。鄱阳湖、洞庭湖与长江的河湖关系受梯级电站影响遭到干扰和破坏,调蓄能力急剧下降,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水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地方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形成工作合力不够。一些地方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意识还不强,认识水平还不高,措施还不够精准有力。全面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规划》针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问题,谋划了恢复路径,指明工作的具体方向。一是提出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调查与珍稀物种保护。目前我国在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等方面基础力量薄弱,因此需建立健全长江水生生物监测体系,实施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科学评估长江禁捕和物种保护成效,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科学规范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实施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长江上游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全面实施十年禁渔,落实落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措施,实施好长江退捕渔民“十省百县千户”跟踪帮扶方案,开展安置保障情况跟踪回访,健全就业帮扶台账,推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亮江工程”,切实维护禁捕管理秩序。二是提出加强长江水生生境保护。有研究表明,栖息生境退化是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需持续加强生境保护,强化关键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推动国家重要江河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恢复。结合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在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境建立自然保护地,推动在长江水域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科学划定禁止航行和限制航行区域。三是严格水域开发利用管理。河流连通性是影响鱼类繁殖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强化河流的连通性,确保鱼类洄游通道顺畅。重点关注涉及水生生物栖息地的规划和项目,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出台进一步做好小水电分类整改工作的意见和生态流量监管办法,完成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回头看”,推动限期退出类电站按要求完成退出,加强生态流量监督管理,逐站落实生态流量。此外,应尽快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推动出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办法,制定评分细则,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落实,对水生态问题严重区域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帮扶,逐步形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系统治理的工作格局。
  • 构建种质资源新格局 托普云农护种业资源安全
    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性资源。4月9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实施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不可否认,热作种质资源是我国热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农作物种业发展也偏向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  此前,为加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制定了2019—2021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了建设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和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圃。新建、改扩建种质资源库建设,扩增保存种质资源的数量等实际需求,补充建设田间工程、购置仪器设备和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种质资源圃主要是指购置资源鉴定及田间测定、监控相适宜的农机,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设施设备,购置仪器设备和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  托普云农自主研发设计的种质资源库系统采用特殊耐高温材料,同时内设有循环通风系统,对库房进行温度调控,双压缩机组防止机器故障,可以实时对每个库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视频监管和数据监管,通过远程报警、远程控制等功能,从而实现无人值守也可保障设备的有效运行。另外该系统还可以采用综合监管云平台,将所有功能都集中在web端和app端,手机即可根据需求,实现分级管理。  除此之外,托普云农为实现智能育苗,精细化管理,建设了涵盖设施农业监测与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农业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的物联网云平台,这个物联网云平台类似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它可以对种子生长过程中的苗情、墒情、虫情等生产要素进行集中监测,对设施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在物联网云平台系统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种子生长过程中的空气温湿度、土壤养分、光照强度等数据变化,以及种子遭受的病虫害侵扰趋势和后续生长生产影响等数据。  为进一步增加我国的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丰富多样性,发掘创制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构建种质资源安全保护与国际交流相协调、鉴定创新与有效利用相融合的新格局,托普云农依托新兴技术产业化转化的创新思维,从种质资源库建立到物联网云平台构设的实现,始终坚持积极提升科研数据精度,为现代数字种业提供助力,维护种业资源安全。
  • 三峡集团近75亿元投向环保 增殖放流监测打前站
    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的大型控温养殖车间,一尾尾体态威武的中华鲟后备亲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动。胭脂鱼、圆口铜鱼、岩原鲤等长江珍稀鱼类,在科普展示馆内向人们展示着矫健身姿。  疏花水柏枝是极度濒危易灭绝的野生植物。上世纪末,植物专家断言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其天然种群将灭绝。近日记者在三峡集团苗圃研究中心看到,1000多株疏花水柏枝旺盛地生长着。此外,大片的“植物界大熊猫”珙桐,拥有46片花瓣的红花玉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等,多种罕见的植物也都透出勃勃生机。“目前,已有50多种珍稀植物被用于库区绿化。未来,三峡坝区12平方公里区域内,将成为一个超大珍稀植物园。”三峡苗圃中心主任黄桂云说。  三峡工程的“生态名片”  “中华鲟和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是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的两张名片。”三峡集团科技环保部主任孙志禹说,“三峡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展了长期的系统的生态环境研究论证,严格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09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全世界第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幼苗(子二代)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临时基地诞生,这是中华鲟保护工作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在水生生物及鱼类资源增殖保护方面,从2005年开始,三峡集团连续11年组织实施了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及长江特有珍稀鱼类和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增殖放流活动。  三峡集团于2007年7月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专门负责三峡地区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这个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研究中心,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等一应俱全。科研楼里,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等科研设备应有尽有。  中心建成以来,引种三峡特有、珍稀植物224个品种,共计13000多株苗木。对于一些原本生活在海拔相对较高地区的珍稀、特有植物,科研人员还采取了逐步移种的方式,由山岭地区移植到低山丘陵,而后再移种到苗圃之中。目前,三峡苗圃研究中心珍稀、特有植物的引种成活率高达90%以上。  打造流域生态保护典范  在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过程中,三峡集团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改善和影响减缓措施,溪洛渡水电站设计并建成了分层取水设施,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落实了分层取水和集运鱼设施设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三废一噪”环保措施,溪洛渡水电站砂石废水处理后全部回用,实现废水零排放 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三通一平”工程采用湿法作业等降尘措施,效果良好。  自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起,三峡集团即启动了保护措施,投资3.82亿元用于保护区能力建设、增殖放流、科研、监测等工作。联合农业部全面合作水生生态保护工作,建成了溪洛渡、向家坝鱼类增殖放流站,乌东德、白鹤滩鱼类增殖放流站,以及赤水增殖放流站和重庆增殖放流站,共同承担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的鱼类增殖放流任务。  金沙江下游流域鱼类栖息地保护工作中,形成了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库尾流水河段、支流生境为重要补充,统筹兼顾、系统保护的自然生境保护格局。针对保护区赤水河水域生物多样性高、干流未进行水电开发的特点,将加大投入,将赤水河打造成为河流生态保护的典范。  三峡集团还系统开展生态环保科研工作,编制了鱼类保护研究执行计划,开展了30余项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科研项目,攻克了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驯养繁殖难关,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  开发绿色水电清洁能源  三峡集团在1993年—2016年期间在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中累计完成环境保护投资近75亿元。他们建立了“集团、流域、项目”分工负责的水利水电项目环境管理机构体系,总部职能部门、流域管理机构、现场环保中心在不同层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了由8项制度和数十项实施细则、技术标准组成的水电全过程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随着经营业务范围逐步由单一的三峡工程建设,发展到目前自葛洲坝到金沙江下游多个梯级巨型工程的滚动开发 业务持续时段由单一的建设期,逐渐延伸至筹建期、建设期、枢纽运行期等工程全生命周期 业务领域逐步从单一的大水电开发,向新能源和国际业务等多领域拓展 三峡集团公司环保工作也要实现从单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到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和运营环境保护、再到综合性清洁能源集团环境管控的跨越式转变。”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樊启祥说。
  • 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2026年完成调查评价
    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明确2024年开展实地调查,2026年完成调查评价,形成全国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关键因素。通知明确了水资源基础调查的工作目标:以“三调”和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统一底板,以我国陆域国土空间范围内的所有水体(液态水和固态水、淡水和咸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调查对象,紧紧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充分发挥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的优势,构建高效、顺畅的中央地方联动和部门合作共享工作机制,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开展调查,为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基础信息。通知明确了水资源基础调查的主要任务:水域空间调查,调查全国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夏季冰川及常年积雪的范围、面积等情况;水储存量调查,包括地表液态水储存量、地表固态水储存量和地下水储存量,开展水下地形测量;水资源量调查,从水利部门获取地表水资源量相关数据,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周期和年度调查评价;水资源质量调查,调查获取全国地下水、重点地区地表固态水等水资源的质量;年度变化调查,掌握水资源年度变化情况并形成年度成果;水资源专题调查评价,围绕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开展专题调查评价工作。在时间安排上,通知要求2023年做好准备工作,组织调查力量,部署调查任务;2024年至2025年组织开展实地调查;2025年下半年汇总形成水资源基础调查基本数据;2026年完成水资源调查评价,形成全国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
  • 半导体所完成水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海试
    近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发的“水睛”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完成了针对水下礁盘的摸底海试工作。海洋观测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的关键技术,受到全球的关注,但是目前海洋生物群落及环境变化监测技术仍无法满足海洋大时空数据获取的需求,特别是深海。光学成像技术可提供高分辨率、符合人眼视觉特征的图像,但是在保障高分辨率的前提下存在视场小的问题,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海底详查的需求。针对此种情况,半导体所周燕、王新伟及其科研团队研制了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水睛”,可实现水下高分辨率大视角的光学成像,具备180°下视走航观测和360°原位环视观测两种模式(图1)。本次海试中,“水睛”搭载半导体所海面移动光学试验平台“冲浪者”号(图2),在约1000平方米海域进行了水下高分辨观测,完成了海上走航式观测、定点原位观测等摸底性观测试验,验证了设备具备5900万像素下良好的实时彩色成像功能。图1 水下环视摄像机的下视及环视工作模式(上图下视模式,下图环视模式)图2 搭载冲浪者号走航式观测过程中的“水睛”摄像机此次海试,研究人员利用水下摄像机多次完成了礁盘生态系统的观测,拍摄了大量的珊瑚、海星、贝类、鱼类等,形成了水下光学彩色图像库(图3),可用于海洋光学图像处理、目标识别等算法研究。图3海域美丽的珊瑚、鱼类、海星、砗磲等除珊瑚及鱼类等生物要素外,本次海试中,在海底还发现了生物附着的碗和盘子各一只(图4)。图4 生物附着的盘子和碗此次海试由半导体所和南开大学共同组织完成,除“水睛”摄像机外,还利用多参量海洋水体测量系统完成了海洋温盐深、核素、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等海洋水体多物理化学参量采集。相关工作得到了南方海洋实验室、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经费支持。 图5 项目团队及设备在海试现场
  • 自然资源部公布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家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了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公报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地质调查、地质环境、测绘和地理信息、行政执法等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大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勾勒出自然资源最新“家底”。专家指出,将主要自然资源最新情况整合发布,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加清晰地掌握我国自然资源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strong & nbsp & nbsp 去年净减少耕地6.09万公顷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份公报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首次对外公布土地、矿产、海洋、地质等方面数据信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公报显示,土地资源方面,2017年末全国耕地面积13486.32万公顷,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耕地面积32.04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5.95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6.09万公顷。矿产资源方面,2017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775.68亿元,新发现矿产地124个,其中大中型油气矿产15处,非油气矿产109处。海洋资源方面,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同比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地质环境方面,2017年调查新增省级以上重要地质遗迹6228处,新增国家地质公园8处,新增世界地质公园2处,新增地质公园面积7.28万公顷。 br/ & nbsp & nbsp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这份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综合了我国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最新数据,更清晰、更集中、更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资源领域的“家底”,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利用好、保护好自然资源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strong & nbsp & nbsp 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基本稳定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珍惜资源才能更好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次发布的公报介绍了自然资源最新的保护情况。其中,在海洋保护方面,2017年推进海岛生态保护,共开展了119个海岛整治修复与保护项目监督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估,发布40个海岛生态和发展指数,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旅游休闲娱乐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在行政执法方面,2017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7.52万件,涉及土地面积2.98万公顷 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件4.81万件,涉及土地面积2.36万公顷。全年立案查处矿产违法案件5407件,同比增长22.2% 结案4905件,同比增长13.1%。但同时,公报也指出,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达到4.11万、3.35万、4.68万和4.81万平方千米,形势不容乐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专家指出,中国转入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土地、矿产、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自然资源而言,首先要做好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如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自然资源的“家底”。今后,要把更大的力气放在保护上,利用好新技术及时发现各类资源的变化情况,以更好地进行保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然资源有哪些新发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投入76.80亿元,完成经费68.45亿元。全年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6.2万平方千米,完成矿产地质调查12.7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3.8万平方千米。加强地质矿产调查,圈定找矿靶区45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60余处。推进海洋地质调查,完成1∶25万营口等7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九号”“海洋地质十号”三艘调查船相继入列。开展油气地质调查,长江中游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鄂阳页1井、贵州六盘水杨煤参1井、四川宜宾高参1井获高产工业气流,新疆温宿新温地1井钻获高产工业油流。特别是2017年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更给人惊喜,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我国第173个矿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牛犁表示,土地、淡水、矿产、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做好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大勘探投入力度,鼓励科技创新,一方面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力争发现新的资源。未来自然资源信息发布与自然资源规划、分配、利用还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发挥出最大效果。 /p
  • 基因资源与中药资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
    7月2日,依托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的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成都温江正式挂牌。  这是四川分别在农业、中药两个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陈学伟教授,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家洋院士。实验室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设立作物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作物与有害生物互作、作物环境响应与生理、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前沿性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催生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支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ESI学科自2015年以来稳定排名全球前1%。  邓小刚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实验室的启动建设表示祝贺。他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是全省“三农”领域的大事。他希望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要聚焦国家粮食安全集中攻关,尽快取得突破性成果,助力四川省打好种业翻身仗、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打通从实验室到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切实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要强化改革创新培养造就更多顶尖科技人才,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绵延不绝的生动局面。相关单位、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给予全方位支持保障,推动实验室尽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推动四川加快向农业强省跨越。  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邓小刚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西南特色中药实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四川首个中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省中医药领域的大事!邓小刚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殷切希望:一是希望实验室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特色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围绕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加快科技攻关,尽快取得创新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思想和技术创新,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希望实验室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打通从实验室到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切实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三是希望实验室强化改革创新培养造就更多顶尖科技人才,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绵延不绝的生动局面。相关单位、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给予全方位支持保障,推动实验室尽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推动四川加快向农业强省跨越,全力建设中医药强省。
  • 全国部分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试点监测方案公布
    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部分重点水域生物试点监测工作计划的通知 总站水字[2013]100号 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苏省、云南省、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同江市、鸡西市、长春市、吉林市、南阳市、十堰市、呼伦贝尔市、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根据《全国部分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工作方案》(见附件)(以下简称为“方案”),我站在松花江流域,南水北调源头,以及太湖、滇池等重点湖泊选取监测断面和点位,由14个省、市级环境监测站开展试点监测工作(名单见附表1)。   请各试点监测站根据“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监测项目以生物多样性为主,其它监测项目可根据自身能力选做。每个单位在重要水体适当选取至少两个断面/点位(其中至少一个为背景或对照点位),其中,省级监测站可综合考虑本省区域水体情况多选择点位。请将所选断面/点位信息表(附表2)于2013年6月15日前提交至总站水室。   联系人:刘允 010-84943095   邮箱:liuyun@cnemc.cn   附表:1.试点监测站名单   2.生物试点监测断面(点位)信息表   附件:全国部分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工作方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13年5月22日   附表1   试点监测站名单 序号 所属省份 市级环境监测站 1 黑龙江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2 黑龙江 哈尔滨市环境监测站 3 黑龙江 佳木斯市环境监测站 4 黑龙江 同江市环境监测站 5 黑龙江 鸡西市环境监测站 6 吉林 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7 吉林 长春市环境监测站 8 吉林 吉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9 河南 南阳市环境监测站 10 湖北 十堰市环境监测站 11 江苏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12 内蒙古 呼伦贝尔市环境监测站 13 云南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14 云南 昆明市环境监测站   附表2   生物试点监测断面(点位)信息表 序号 所在省份 所在地区 所在流域 河流/湖库名称 断面/点位名称 断面级别(国控、省控、市控) 断面属性(背景、对照、控制) 监测站名称   附件   全国部分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工作方案   一、监测目的   根据国家对重点流域和湖泊的环境管理需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求,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重点流域和湖泊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在目前地表水常规理化指标监测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部分重点流域和湖泊的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工作,探索建立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准确反映部分重点流域和湖泊的治理和保护成效以及人民群众对水体环境质量的真实感受。   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水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都不再单纯依赖于水化学指标,而是水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并重,生物学信息已成为上述国家水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成份并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目前,我国环境生物监测的水平还很有限,没有在这方面形成常规的监测网。本方案拟在重要的江河和湖泊(水库)上选取监测断面和点位,进行试点监测,逐步建立全国地表水生物监测网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生物监测的手段与理化监测的手段进一步说清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   二、建设依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112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7〕67号)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年)》(环发〔2009〕156号)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环发〔2011〕112号)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年)》(环发〔2009〕156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及其补充标准等   ——《全国水生生物监测试点仪器设备配置指南(暂行)》等相关文件   三、技术路线   以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数据质量为保证,借鉴国际生物监测的先进技术,以点带面开展水环境生物监测试点工作。   四、试点范围   生物监测试点应以重要的湖泊、河流、国际界河、界湖和大河河口为对象。先期试点范围主要包括松花江流域,南水北调源头,以及太湖、滇池等重点湖泊。   五、监测内容   综合国内、外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结合流域的地理、气侯和水文等客观因素,试点监测项目分为生物多样性、鱼类生物残留、水体富营养化、鱼类生长观测、生物毒性监测和例行理化监测等五大项内容。水体富营养化和例行理化监测采用常规监测数据。水生生物监测项目详见表1。   表1 水生生物监测项目 序号 监测类别 监测项目 监测水体 1 生物 多样性 着生藻类 河流 底栖动物 河流、湖泊、水库 浮游动物 湖泊、水库 浮游植物 湖泊、水库 鱼类资源调查 河流 2 鱼类 生物残留 重金属:汞、铅、镉、铬、砷 河流、湖泊、水库 挥发性有机物:苯系物、卤代烃 持久性有机物: 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 异味项目:硫醚、硫醇、氯酚 3 鱼类生 长观测 组织切片观察 冰封期鱼类生长观测 河流、水库 4 生物毒性 生物毒性指标 河流、湖泊、水库   六、监测点位与频次   考虑到我国的生物监测现状和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水生生物监测断面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已经初步具备开展生物监测的硬件条件的省、市级环境监测站。   2、优先考虑具备条件的承担跨国界河流(湖泊)监测任务的市级环境监测站。   3、兼顾不同类型的地表水体(河流、浅水湖泊、深水湖库等)。   4、为确保生物监测试点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每个市级环境监测站选择2断面(点位),优先考虑国控断面(点位)。   根据以上断面布设原则,确定以下14个环境监测站进行此次试点。   表2 试点的环境监测站一览表 所属省份 监测站点 所属省份 监测站点 黑龙江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吉林 吉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黑龙江 哈尔滨市环境监测站 河南 南阳市环境监测站 黑龙江 佳木斯市环境监测站 湖北 十堰市环境监测站 黑龙江 同江市环境监测站 江苏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黑龙江 鸡西市环境监测站 内蒙古 呼伦贝尔市环境监测站 吉林 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云南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吉林 长春市环境监测站 云南 昆明市环境监测站   监测频次每年共进行2次采样分析。春季5月、秋季10月与地表水常规监测同步进行生物监测试点采样。   七、预期成果   1、试点监测报告   每半年由各试点地市级站向相关省站报送《**市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半年报告》,由相关省站审核整理后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报送。每年度各试点地市级站向相关省站报送《**市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年度报告》,由相关省站审核整理后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报送。每年监测总站向环保部监测司报送《全国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年度工作报告》。   2、形成特征图谱库   虽然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有水环境生物监测的技术规范,但即使到2002年《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的出版,在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监测方面仍然没有形成系统、权威的技术规范,在物种分类鉴定、QA/QC、监测数据的评价应用等方面都还是空白。通过该试点工作,探讨我国典型水生态系统(如湖泊、河网、溪流、江河、河口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监测与评价,初步形成区域物种分类检索工具及参考标本库(图谱库)。   3、应用管理   通过试点工作,推动环境管理从水质目标向生态目标转变,建立流域或区域生物基准及分级标准,形成水生态管理指标建议并适时发布,逐步明确生物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法律地位。   4、锻炼队伍   生物监测需要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特别是物种分类鉴定的专业性很强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借助于试点工作的开展,可先期形成一支生物监测的精干队伍,为生物监测的普及打下基础。   5、经验推广   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成果评估,依据试点成果评估结果,将相关经验总结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推动全国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的发展。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办公室   2013年5月22日印发
  • 我国首个渔业大模型“范蠡大模型1.0”发布
    6月15日,我国首个渔业大模型“范蠡大模型1.0”在中国农业大学发布,据悉,该模型可以实现渔业多模态数据采集、清洗、萃取和整合等,将为渔业养殖工人、管理经营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全面、精准的智能化支持。“范蠡大模型1.0”发布现场(中国农业大学供图)渔业大国,面临转型的需求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达5812万吨,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为城乡居民提供了1/3优质动物蛋白。但同时,我国不是养殖强国,水产养殖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面临多种转型需求。范蠡大模型设计者、发起者、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介绍,“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繁多,包括鱼、虾、蟹、贝、参、藻等,养殖模式多样,建立完整养殖品种的生产模型是极其困难的;同时,劳动力出现了普遍老龄化现象,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养殖中,劳动力成本占70%左右,劳动者平均年龄达到55岁。新一代缺乏养殖经验,也不愿意从事传统的养殖生产,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范蠡大模型设计者、发起者、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供图)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水产养殖已经从1.0时代发展到4.0时代。李道亮介绍,“渔业1.0时代主要以小农生产为主,特征是依靠人力、手工工具、经验等养殖。2.0时代,水产养殖逐渐实现机械化、装备化,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进行生产。3.0时代,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成为核心,生产装备出现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特征。到4.0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普遍应用在生产中,无人化生产逐渐实现。”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习等技术的逐渐出现和成熟,越来越多的农业场景开始应用这些技术,但作为水产养殖大国,我国当前的水产养殖中,相关技术的应用还较为缺乏。渔业模型,从小到大的升级如何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现代技术,甚至打造未来的无人渔场?李道亮介绍,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繁多,养殖环境差异较大,而机理模型的构建,需考虑鱼类品种、饵料、病害、环境变化等一系列因素,面对众多的品种和养殖模式以及地区气候差异,逐个养殖品种建立像发达国家的养殖机理模型是不现实的。所谓大模型,是指具有大规模参数和复杂计算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参数数量动辄数十亿甚至数千亿。在渔业中,大模型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和数据驱动的方法,能够分析海量的养殖数据,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性。“它们不仅能够模拟和预测水质、饵料、疾病等因素对养殖效果的影响,还能够优化养殖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李道亮说。智能池塘养鱼场景(中国农业大学供图)随着社会发展和水产养殖业转型,渔业大模型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为此,李道亮带领团队联合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家运营商、全国主要水产院校和科研机构,以鱼、虾、蟹、贝等27种我国主养品种水产文本语料为主,辅以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形成大规模渔业专业知识语料库,通过深度学习架构,通过预训练和微调、参数共享与注意力机制、提示工程等技术,实现渔业多模态数据采集、清洗、萃取和整合等。“这一模型,不仅实现了丰富的渔业养殖知识生成,还包括水、饵、病、管等多方面多元化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李道亮说。范蠡为名,改变未来的渔业大模型构建成功后,命名为“范蠡大模型1.0”。李道亮介绍,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众所周知的是,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商家鼻祖,但他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水产养殖专家,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他就写了一部《养鱼经》,并流传至今,“所以我们以范蠡为名,希望它能够在新时代中,为我国水产养殖带来的新的气象。”据介绍,范蠡大模型1.0分为请问我、请听我、请看我、请决策四个模块,分别代表文本、语音、视频、物联网决策四大场景,用户可以查询渔业的不同应用。而针对准确监测和评估鱼类的健康状况和体重异常耗时费力,且可能对鱼类造成伤害的问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开发了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鱼类体重估计模型,基于机器视觉实时捕捉水下鱼类图像和优化构建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自动完成图像中鱼类目标的检测和定位,通过提取形状、颜色、纹理等多维度特征,以非接触方式实现对鱼类体重的实时、准确估算,同步完成生长及健康状态监测和计算,为投饵决策、水环境、能耗优化控制提供数据支撑。范蠡大模型利用了多种现代技术,以此实现水产养殖的数字化、无人化。图为鱼的种类识别模型(中国农业大学供图)“当前,范蠡大模型还是1.0,未来还会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在智慧渔业中的应用,是多元化且深远的、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范蠡大模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充分发挥通信、科研、水产养殖企业、养殖户等各种不同领域的优势力量,以产学研用协同推进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才能真正落地。”李道亮说。
  • 重庆新增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近日,科技部正式批准西南大学“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自2002年科技部开始启动该项工作以来,我市已有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将在科技部支持下,结合重庆三峡库区的特点,从三峡库区水质演变及预警、水生生物资源尤其是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陆生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岩溶环境与山地灾害等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该实验室的建设,将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理加联合参加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
    2024年8月24日,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在长春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此次会议汇聚了全国26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次年会以“面向绿色发展的自然资源信息融合创新”为主题,发布了133个学术报告,内容涵盖自然资源信息化与国土空间智能感知、资源环境大数据信息融合与应用、大数据时代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治理信息平台等领域。会议的讨论进一步突显了自然资源管理从“数字化”向“数治化”转型的加速进程。作为自然资源信息化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会议中展示了其在数据集成、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以及生态治理信息平台构建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与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自然资源信息系统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获得了关于前沿技术和行业趋势的宝贵见解。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推动自然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将继续以创新的技术和专业的服务助力我国自然资源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 近红外DS2500准备好尝尝虫子的味道了!
    如何缓解地球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报告显示: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长至97亿。[1]地球如何能以有限的资源,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尝尝虫子的味道近年来,各大公司一直在想方设法向消费者介绍含有虫子的食品。与此同时,昆虫具有的许多特性,也使其非常适合用于动物饲料。2020年,普瑞纳已经推出了含有植物和昆虫蛋白质的宠物食品。这种昆虫蛋白质来源于黑水虻幼虫。[2]那么,你准备好将昆虫用于动物饲料了吗?福斯已经准备好了!近红外 DS2500,一如既往,一分钟内,提供昆虫检测蛋白、脂肪、水分、灰分、酸价、氨基酸......昆虫用于动物饲料的机遇和挑战机遇1. 蛋白含量高,极具开发潜力国际昆虫食品和饲料平台(IPIFF)表示,用于动物饲料的昆虫的蛋白质含量在 55% 到 75% 之间,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蛋白质资源。[3]2. 环境友好,变废为宝昆虫可以有机废物为食,有助于大量降低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把厨房的残羹剩饭变成原料喂养昆虫时,它们作为优质蛋白质,再用于我们的宠物食品和动物饲料里,变废为宝,循环利用。[4]3.过敏性低,易消化抗营养因子ANF(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大豆既有非蛋白质相关的ANF,例如植酸,也有蛋白质相关的ANF,例如胰蛋白酶。[5]与大豆相比,作为一种替代蛋白质来源,昆虫的抗营养因子要少得多。我们都知道,昆虫本身就是食肉鱼类、家禽和猪等动物饮食的天然组成部分。挑战1.目前成本较高现在,该技术还没有被广泛推广,所以它的成本会比较高。当然这是一个规模效应,随着技术推广、提升、以及市场的开发,未来也许会实现规模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2.需要更多相关立法欧盟曾立法禁止使用来自养殖动物的蛋白质作为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的饲料。这项立法通常被称为欧盟“饲料禁令”,是为了应对牛海绵状脑病(BSE)危机而出台的。但是,2017年7月,欧洲批准在水产饲料中使用昆虫蛋白,根据国际昆虫食品和饲料平台(IPIFF)信息,欧盟随后生产了5000多吨昆虫用于鱼类养殖。[5]3.市场认知有待提高也许,食用昆虫对国人并不陌生(眼前浮现出小吃街上一串串炸蚕蛹、蝎子、蜈蚣.....),但就全球而言,昆虫蛋白比其它动物蛋白的接受度要低很多。尤其是把昆虫蛋白运用到动物饲料中,未来还有待于更多业内人士的探索。也许可以成为企业追求高端化、差异化的创新方向。
  • 华大基因加盟“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ldquo 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rdquo 联盟(G10KCOS)的科学家联合宣布启动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一期计划。该计划将依托华大基因先进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平台、前沿的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在未来两年内完成对101种脊椎动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解析其遗传密码。   &ldquo 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rdquo 拟绘制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图谱,建立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10000种脊椎动物的遗传信息数据库,研究生物多样性和动物进化的机制,为生命科学和全球动物保护提供前所未有的基础资源。该计划现有来自全球的43个研究机构和68位科学家参与其中。   据介绍,全球已公布的正在测序的脊椎动物物种已达120种。华大基因与G10KCOS的各物种的研究委员会(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选择并启动了101种新物种的测序工作。筛选这些物种所依据的重要因素包括物种的特殊进化地位及其系统发育的多样性、是否具有与人类有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特性、该物种研究团队的综合实力和是否可以得到高质量样品等。华大基因将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101种脊椎动物进行测序,并构建不同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   华大基因与G10KCOS将共同致力于构建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提供便于数据浏览的信息平台并促进与基因组学相关各物种的研究。完成对全球221种脊椎动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将成为向破译1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宏伟目标迈出的第一步,该项目列表中的物种也将随着收集到的新物种材料及获得的资金支持而不断更新。科学家们将对计划列表中新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高效的组装、注释和分析,并于全基因组序列完成后的18个月内在线公布相关数据。华大基因与G10KCOS欢迎全球更多的科学家加入,启动更多有价值的新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一起实现这个伟大的计划。
  • 阿美特克任命新任国际人力资源副总裁,统领海外人力资源团队
    p   2018年8月3日,宾夕法尼亚州伯温,阿美特克集团(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AME)宣布其董事会选举John Mockler担任集团国际人力资源副总裁职务。 /p p   “我非常高兴地宣布John重新加入阿美特克并担任这一重要职务,”阿美特克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David A. Zapico评论道。“John广泛的人力资源背景和之前在阿美特克国际业务的经验,使他成为这一角色的理想人选。John将领导我们的海外人力资源团队,并在人才招聘,领导力发展,严格评估和整合美国海外并购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p p   Mockler先生在担任IMI公司精密工程部全球人力资源总监后重新加入阿美特克。在此之前,他曾担任AMETEK的国际人力资源总监。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John还在纽威乐柏美,美国爱科集团的麦赛福格森和邓禄普轮胎担任过职责越来越高的各项职务。 /p p   Mockler先生拥有中英格兰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商业研究学位和霍尔格林技术学院的国家高等工程证书。 /p p strong 公司简介 /strong /p p   阿美特克是全球领先的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制造商,年销售额超过48亿美元。阿美特克的企业发展计划基于四项关键战略:卓越运营,战略收购,全球和市场拓展以及新产品。阿美特克的目标是在整个商业周期中每股收益实现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并获得更高的总资本回报率。阿美特克的普通股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一个组成部分。 /p
  • 三亚成立热带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3月14日电(记者程范淦)记者今天从三亚市有关部门获悉,该市近日成立热带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的力度。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在水产南繁、热带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生物增养殖、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与药物、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研究,促进地方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2009年筹建了热带海洋生物研究室,并在鱼类人工繁育、分子遗传育种、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收集等领域开展了部分工作。   三亚市热带海洋生物研发中心是以热带海洋生物研究室为基础,与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共建,目的是建立一个一流的海洋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充分发挥我国海洋科技人才优势,挖掘我国南海热带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生物高科技,提升地方科研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水产南繁、海洋养殖、海洋药业、海洋生物工程等海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据悉,三亚市热带海洋生物研发中心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林浩然为特聘专家。
  • 高岭土资源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成立
    12月9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内蒙古天宇创新投资集团合作建设的高岭土资源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在乌海市成立,这标志着我市高岭土项目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市委书记鲍常青、市长侯凤岐、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副院长李静等出席揭牌仪式。   据了解,作为内蒙古天宇创新投资集团的下属公司,内蒙古天宇化工高新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的煤系高岭土项目于2009年开工建设。总投资6.2亿元,将建设年产20万吨煤系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项目,其中包括年产8万吨造纸级填料、8万吨涂料级填料和4万吨改性级填料,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及地区。2011年9月,煤系高岭土高档填料项目一期工程年产3.3万吨高档填料生产线试生产一次性成功。   高岭土资源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现已建成科研楼一座,购置了一批新型化验、试验设备,基本具备使用条件。研发中心成立后,其工作目标是通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将资源直接转化为高值化材料和产品,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材料合成和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循环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市委常委白彦、罗青,副市长林涛出席揭牌仪式。
  • 中国科大在量子资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华沙大学Alexander Streltsov等人合作,对复数这种量子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进展,相关结果以“Editors’ Suggestion”(编辑推荐文章)的形式于3月1日在国际著名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A》上联合发表。复数是一种数学工具,然而它广泛应用于力学、电动力学和光学等物理学相关的领域中,使相应的理论有了一个优雅简洁的表述。量子力学的诞生给出了波和粒子的统一图景,进一步加强了复数在物理学中的突出作用。复数结构是否是量子力学所必须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物理学家们的争论。项国勇等人将复数作为一种量子资源,揭示了其在局部量子态区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更进一步在量子资源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该种资源的度量方式以及在各种量子操作下的转化问题。他们从理论上完全解决了复数大小的鲁棒性度量问题、单比特量子态在自由操作下的转化问题以及任意纯态的在自由操作下的相互转化概率问题。项国勇等人利用参量下转换制备的双光子纠缠态,进一步测定并比较了当仅用实数测量基和可使用任意测量基情形下的局部量子态区分的成功概率,成功观察到了当使用复数测量基时其成功概率的增加,从而验证了复数在量子力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局部量子态区分成功概率的实验测定值该工作证明了虚部在量子力学理论中是不可或缺的。审稿人认为:“I find that the quantum imaginarity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tronger form of quantum coherence, … … ., I also think that the results in the manuscript will stimulate the research on the quantum foundation and the quantum resource theories with a richer structure.(我认为量子虚部可以看成是量子相干性的一种更强的形式,… … ,我也认为该工作可以激发更多的量子力学基本问题和更丰富结构的量子资源理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吴康达,通讯作者为项国勇教授以及华沙大学的Alexander Streltsov博士。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学校国际合作交流部以及波兰科学基金会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6.090401https://journals.aps.org/pra/abstract/10.1103/PhysRevA.103.03240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