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院士夫妻

仪器信息网院士夫妻专题为您整合院士夫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院士夫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院士夫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院士夫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院士夫妻话题讨论。

院士夫妻相关的资讯

  • 情人节 一起羡慕那些伉俪情深的院士夫妻
    p   在我国科学界,两院院士一直是最高荣誉。两院院士评选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仅仅选出一百多人,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也不过数千人。然而,在我国科学界中,依然存在为数不多的夫妻都是两院院士的事例。 br/ /p p   这些科学家伉俪大都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在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是执着的追求使他们发现了彼此,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融合一体的理想。本期我们就来走进这些夫妻院士的人生密码,感叹和体味科学家的真挚爱情。 /p p    strong 张文裕和王承书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5c6a5b50-7259-454a-b22a-0df8a65f8981.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72" height=" 359" style=" width: 472px height: 359px " / /p p   张文裕(1910—1992),男,福建省惠安县人,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等。1927—1931年 在北京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1931—1935年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教员 1933年获硕士学位。1935—1938年 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 1938年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p p   王承书(1912—1994),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获该校研究院硕士学位。1941年留学美国,1944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1956年回国,先后在受控核聚变、等离体物理、铀同位素分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p p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张文裕与王承书合作,分析了当时已有的核物理数据、β衰变中的禁戒衰变和容许衰变、轻元素的能级特性。解放后,张文裕和王承书应当时钱三强所长之邀同到原子能所工作,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了杰出贡献。 /p p    strong 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eac8bf9e-79d4-4e61-9735-e24afaebce6d.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598" height=" 355" style=" width: 598px height: 355px " / /p p   钱三强(1913 —1992),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 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p p   何泽慧(1914—2011),女,生于江苏苏州,籍贯山西灵石,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何泽慧院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 /p p   钱三强、何泽慧这对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何泽慧与其丈夫钱三强——中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之子、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也是赫赫有名的核物理学家、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二人一起,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p p    strong 周廷冲和黄翠芬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c5a37bb1-941b-40a2-b4ae-dc69a3da809c.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周廷冲(1917—1996),男,浙江省新登县人,生化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1941年在上海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本科学习。1945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进修,获药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酶化实验室从事酶学研究。1949年,在美国波斯顿麻省医院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回国后,先后在山东白求恩学院(现为山东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任职,一直从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p p   黄翠芬(1921—2011),女,广东省台山市人,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化学系。 1949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全军分子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成就。 /p p   周廷冲、黄翠芬是我军第一对“夫妻院士”,建国之初携手历经千难万苦回国,共同致力于我国医疗卫生教育事业。 /p p    strong 吴仲华和李敏华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76510c3b-8356-49bf-8d64-36332c0a9672.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吴仲华(1917—1992),男,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市,中国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留校任教。194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先后任美国NACA研究科学家、PIB教授。1954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他领导研究发展了整套亚、跨、超声速计算机方法与计算机程序,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为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p p   李敏华(1917—2013),女,江苏吴县人,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1935-1937年 清华大学学习。1937-1940年 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40-1943年 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任助教、教员。194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p p   吴仲华、李敏华是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时候结合的,后共同赴麻省理工学院就读。吴仲华是清华燃气轮机专业的创始人,李敏华为推动我国的塑性力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strong 何炳林和陈茹玉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8f0e5df8-f823-490c-8de3-91f5574dc904.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何炳林(1918 —2007),男,广东番禺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与教学。最先研究领域为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何炳林是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p p   陈茹玉(1919 —2012),女,福建省闽侯县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的农药事业及有机化学尤其是有机磷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功绩。 /p p   何炳林被称为原子弹功臣、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陈茹玉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博士学位,1 9 5 6 年回国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分别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与教学和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p p    strong 许国志和蒋丽金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698bb08f-ca9b-4a63-90e1-1cc32f557a45.jpg" title=" 6.png" alt=" 6.png" width=" 194" height=" 133" style=" width: 194px height: 133px " / /p p   许国志(1919—2001),男,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系统工程、运筹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运筹学家和系统科学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是我国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运筹学、组合最优化和系统科学的科研与教学,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p p   蒋丽金(1919 —2008),女,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1941年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后转入圣约翰大学,1942年插班入辅仁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46年辅仁大学研究院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化系助教。1948年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药化系,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5 年回国后从事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工作,硼氮六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高感胶片助剂的剖析等工作。 /p p   许国志、蒋丽金相识在英国并结为夫妇,他们从事的专业虽然大相径庭,但夫妇二人为开拓中国的运筹学、系统工程学和光化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并培养出了数十名博士。 /p p    strong 杨立铭和夏培肃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365078cb-7a3b-4567-9b68-d714258ca866.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杨立铭(1919—2003),男,出生于江苏溧水,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p p   夏培肃(1923—2014),女,四川省江津市人,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 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 /p p   杨立铭、夏培肃夫妇是工作科研中比翼齐飞的良友,二人于 1991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今被传为佳话。 /p p    strong 曹天钦和谢希德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33d2f1ad-a3b7-49db-a1d3-eaf4a0c9a4ea.jpg" title=" 8.jpg" alt=" 8.jpg" / /p p   曹天钦(1920—1995),男,北京人,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1944年毕业于成都燕京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同年被选为该校维尔基斯学院院士,1958年首先建议开展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并参加了领导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曹天钦院士长期从事肌肉结构蛋白的研究,是肌球蛋白轻链的发现者。 /p p   谢希德(1921—2000),女,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1946年从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曾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47年赴美国史密斯学院留学,1949年在史密斯学院获硕士学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来,她心情无比激动,下定决心,一旦学业结束即行回国。以后她又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理论物理。1951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协主席等职务。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p p   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表面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新中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位女校长 曹天钦在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研究、病毒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夫妇二人曾合作,在其他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除草剂一号”。 /p p    strong 徐光宪和高小霞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4d1d55c3-1b33-49e6-a78b-2a55b7c7b3e8.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徐光宪(1920 —2015),男,浙江绍兴上虞人,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 1951年3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 1980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 /p p   高小霞(1919—1998),女,浙江萧山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始在上海前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助理研究员。1949年初在美国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分析化学,1951年初获硕士学位,5月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专长电分析化学和极谱催化波以及环保大气污染监测仪的研制。 /p p   徐光宪、高小霞夫妇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两人相识、相恋、相伴近60年个春秋,这对院士伉俪曾荣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 /p p    strong 邹承鲁和李林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2058efcf-3076-4a63-a178-a5c8cc311663.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邹承鲁(1923—2006),男,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 /p p   李林(1923—2002),女,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物理学研究。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物理冶金硕士学位,195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在球墨铸铁、微量硼钢、包头铁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 /p p   这个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之家,产生中国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李林之父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李林是物理学家,邹承鲁则是生物化学家。 /p p    strong 闵恩泽和陆婉珍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f2624869-de8f-4e6e-9a94-b6801ee57f5f.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闵恩泽(1924—2016),男,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1946年,闵恩泽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 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进入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 /p p   陆婉珍(1924—2015),女,化学家,出生于天津市,原籍上海,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毕业,1949年于美国依利诺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并于 1952~1953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她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于1956年回国工作,在石油工业部炼制研究所(即现在的石油化工研究院)历任分析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p p   闵恩泽、陆婉珍夫妇在美国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喜结连理,1955年回国,共同致力于我国的石油化工事业。 /p p   strong  谷超豪和胡和生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9d2e6d73-ab1e-4cb8-9f13-4909fd3d50b1.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 /p p   谷超豪(1926—2012),男,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 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温州大学校长等职务。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p p   胡和生(1928—),女,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京,几何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初毕业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 /p p   谷超豪、胡和生因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了一起。1950年相识相恋,1957年结婚,一直携手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p p    strong 王阳元和杨芙清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374ed9d6-3e20-4848-83f1-f4eccf49b21c.jpg" title=" 13.jpg" alt=" 13.jpg" / /p p   王阳元(1935 —),男,生于浙江宁波,微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微电子学系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块3 种类型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 /p p   杨芙清(1932—),女,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 /p p   王阳元、杨芙清同为北京大学教授,王阳元是我国硅栅 N 钩道 M O S 集成电路技术开拓者之一,杨芙清被业界誉为我国的软件工程铺路人。比尔· 盖茨第一次来华访问时,称最想见的中国科学家是周光召院士和杨芙清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汪尔康和董绍俊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73f96035-a811-449a-9265-b13452c854e2.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215110954.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215110954.png" width=" 494" height=" 180" style=" width: 494px height: 180px " / /p p   汪尔康(1933-) ,男,江苏镇江人,电分析化学家,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副博士学位,是极谱创始人海洛夫斯基的学生。在中国最先用极谱法研究络合物的电极过程和均相动力学。发现了铂元素的催化动力波和凶的吸附波,并研究了产生波的机理。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脉冲极谱仪和新极谱仪。在极谱理论、应用和痕量分析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成果。八十年代初率先在我国开展了油/水界面电化学、液上色谱电化学研究,首次提出循环电流扫描法研究油/水界面电化学。 /p p   董绍俊(1931-),女,山东青岛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北京铺仁大学。任电分析化学开放室主任,为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研究,特别在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和超微电极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率先在我国开展化学修饰电极研究,开拓了多种体系的电极表面修饰和自组装 首先在国内发展光透光谱电化学的现场方法研究,并建立分析光谱电化学法的理论和技术 在生物电化学中深入探讨生物大分子的电子直接转移机制,研制成功以修饰电极为基础的生物传感器,实现在纯有机相中的生物检测 对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理论和方法,涉及非稳态体系和超微修饰电极,做出了贡献。 /p p   相似的人生经历,相同的研究方向,让两人走到了一起。共同为我国分析化学事业的创新发展呕心沥血。多年来,只要没有出差或其他安排,两人都是夜里11点以后才相伴一起离开实验室。每年正月初一,因为考虑可能有人来拜年,两人也总是家里留一人接待客人,另一人去实验室。 /p p    strong 柯伟和李依依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5d840484-b82c-4f18-848e-b34c020095a8.jpg" title=" 14.jpg" alt=" 14.jpg" / /p p   柯 伟(1932—),男,原籍浙江黄岩(今台州),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长期从事高温合金的蠕变、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 /p p   李依依(1933—),女,生于北京,原籍江苏苏州,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现主要从事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负责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p p   柯伟、李依依双双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一起从事金属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在科研领域比翼齐飞。 /p p    strong 陈竺和陈赛娟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c4050e9f-e020-473a-a738-321099723b41.jpg" title=" 15.jpg" alt=" 15.jpg" / /p p   陈竺(1953-),男,江苏镇江人,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教授,研究员。1975—1977年, 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 1977—1978年, 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内科教研组教师 1978—1981年, 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一部血液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创国内血友病精细分型及血友病甲携带者检测和遗传咨询 首次建立了伴Ph1染色体急性白血病中BCR-ABL重组的分子模型等。 /p p   陈赛娟(1951—),女,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人,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执行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p p   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是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类似的经历,共同的品质和性格,造就了这对医学界的伉俪。 /p p    strong 范海福和李方华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da422ceb-5523-4deb-aebe-9b68e17ad2fc.jpg" title=" 16.jpg" alt=" 16.jpg" / /p p   范海福(1933 —),男,生于广东广州,晶体学、电子显微学与结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基于同步辐射X光源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等领域。 /p p   李方华(1932 —),女,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德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晶体结构和缺陷的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学,发展了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 /p p   范海福、李方华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致力于发展电子显微学理论与方法,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彼此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在工作上的敬业程度堪称典范,关心年轻人进步,培养了大量海内外杰出的电子显微学人才。 /p p    strong 郑树森和李兰娟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00c730ff-87c8-402e-af1d-559fff844f5c.jpg" title=" 17.jpg" alt=" 17.jpg" / /p p   郑树森(1950 —),男,浙江龙游人,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教授。1973年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6年浙江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领导着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提供全方位医疗诊治服务的肝胆胰外科中心,引领我国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学科发展。 /p p   李兰娟(1947—),女,浙江绍兴人,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主要从事传染病学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30余年,并取得显著成就。 /p p   郑树森、李兰娟同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也是一对白衣战士,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彼此事业的有力支持者。 /p p    strong 章申和匡廷云夫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1647b61e-f693-45a2-930b-5e1098d149e6.jpg" title=" 18.jpg" alt=" 18.jpg" / /p p   章申(1933—2002),男,江苏常熟人,景观地球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首次揭示珠穆朗玛峰地区冰、雪、水中氢氧同位素的含量、分布和分馏规律。70年代系统揭示了蓟运河、湘江等河湖重金属污染规律,取得防治成效。1993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匡廷云(1934—),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 1962年8月在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获生物系博士学位 1962年9月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 /p p   匡廷云是在1958年苏联莫斯科大学遇到章申的,这位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的小伙子像匡廷云一样,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做研究生。两位来自中国的生物专业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走到了一起。 /p p   文章内容整理自公众号:青塔 /p
  • 那些拿下诺奖的夫妻档
    &ldquo 已婚夫妇经常是一个好团队,他们可以在实验室内外不断交换思想。&rdquo 未来或许我们还会看到更多诺奖&ldquo 夫妻档&rdquo 。   几天前,201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来自挪威的莫泽夫妇,这是迄今第5对获得诺贝尔奖的夫妻搭档。获奖后的莫泽夫妇晋升为&ldquo 诺奖夫妇俱乐部&rdquo 成员,该俱乐部的成员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多位科学家夫妇,包括玛丽· 居里和皮埃尔· 居里。   &ldquo 已婚夫妇经常是一个好团队,他们可以在实验室内外不断交换思想。&rdquo 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的诺贝尔博物馆馆长古斯塔夫· 凯尔斯特兰德说,&ldquo 这是好的(研究途径),因为你坐在实验室的时候,不一定会迸发出最好的观点。&rdquo   凯尔斯特兰德认为,诺贝尔奖得主往往倾向于&ldquo 将自己置于其他聪明且思想开放的人中间&rdquo ,更容易激发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灵感。他预期,未来还会看到更多诺奖&ldquo 夫妻档&rdquo 。   莫泽夫妇   梅-布里特· 莫泽、爱德华· 莫泽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6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揭晓。约翰· 奥基夫与来自挪威的莫泽夫妇共同分享了本年度的奖项,他们发现了一种对方位感知具有重要意义的脑细胞。   莫泽夫妇都是挪威科技大学卡夫利科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记忆生物学中心的教授,二人一起创始了这个研究中心,在过去数十年中领导了一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   继约翰· 奥基夫发现&ldquo 位置细胞&rdquo 后,2005年,莫泽夫妇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他们识别出了另一种神经细胞&ldquo 网格&rdquo ,网格细胞能产生坐标系,并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路线找寻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脑如何在网格细胞的帮助下确定地点和进行定位。   爱德华和迈-布里特的家庭都没有什么学术背景和氛围,爱德华曾在采访中提到,&ldquo 我们成长的地方,没有几个人受过大学教育,也没人会去要求。根本没有人知道要怎么去做这些事。&rdquo 而现在,他们的发现却让人类知晓大脑究竟如何创造出周围的空间地图,而人类又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导向。   梅-布里特提及婚姻在她研究中的作用时说,她和丈夫有相同的愿景,乐于相互沟通和理解,并致力于解决两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ldquo 当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能马上(和丈夫)探讨,而不是(不得不)计划在一周、两周或三周后开一次会,效果截然不同。&rdquo 梅-布里特说。   居里夫妇   玛丽· 居里、皮埃尔· 居里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妇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因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皮埃尔· 居里、玛丽· 居里夫妇一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索邦大学,皮埃尔· 居里与玛丽· 居里相识。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以成吨的工业废渣为原料,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   1898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当年的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Po)和镭(Ra)。因为他们在放射性物质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 贝克勒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约里奥-居里夫妇   伊雷娜· 约里奥-居里、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居里 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居里夫妇荣膺诺奖32年后,居里家族的另一对夫妇再次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因合成新的放射性核素,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居里和伊雷娜· 约里奥-居里共同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伊雷娜· 约里奥-居里是居里夫人的长女,外国女性婚后通常随夫姓,而伊雷娜和弗雷德里克为纪念居里这一伟大姓氏,采取了夫妻双姓合一的方式。   约里奥-居里夫妇合作于1932年发现一种穿透性很强的辐射,后确定为中子 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并对裂变现象进行研究。   1935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共获诺贝尔化学奖。1948年他们还领导建立了法国第一个核反应堆。   自从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有了这个重大发现以后,物理学家们研究和发展了他们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更大的粒子加速器问世了,从此,科学家们几乎能制取到每一种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目前,所知的两千种以上的放射性同位素中,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制造的。现在,放射性同位素不但已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和国防工业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于推动某些学科的研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化学、生物学和医学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使原子(核)能的和平利用变成了现实,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同时,人造放射性核素的发现也为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原理是费米提出的。然而,费米制造原子弹的程序完全是按照伊雷娜的人造放射性元素的理论和实践来编排的。伊雷娜· 约里奥-居里作为发现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先驱,其贡献将永远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科里夫妇   卡尔· 科里、吉蒂· 科里 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7年,卡尔· 科里、吉蒂· 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对诺奖夫妇的相识发生在卡尔· 科里的大学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尔· 科里作为一名奥地利军队卫生团的中尉在意大利前线服役。回到大学之后他与未来的妻子吉蒂一起学习,并在192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科里夫妇绝大部分时间都合作进行研究工作。从学生时代起就对临床前研究充满兴趣。他们第一篇合着的论文是关于人血清补体的免疫学研究。在赴美继续研究时,他们首先研究了动物体内糖的代谢与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证实了肿瘤在体外存在糖酵解。他们对糖类代谢的研究经历了整体动物、分离组织、组织提取物、分离酶和结晶的形式。   1936年他们分离得到了1一磷酸葡萄糖,即&ldquo 科里酯&rdquo ,并追踪到它的磷酸化酶的活性,可以催化多糖的分解和合成,使得在体外通过酶催化合成糖原和淀粉成为可能。接着,磷酸化酶和其他的酶类也得到了结晶。   科里夫妇一直对激素的作用机制有浓厚的兴趣,对脑下垂体做过一些研究。他们观察到垂体切除大鼠的糖原有明显升高,而血糖则明显降低,伴随着葡萄糖氧化的增加。接着,他们通过激素对己糖激酶作用的研究,发现一些垂体提取物体内体外均能抑制这种酶,而胰岛素恰恰可以对抗这种抑制。   1947年,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过程中垂体激素对糖原的催化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根廷科学家胡赛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影响而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缪达尔夫妇   纲纳· 缪达尔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尔瓦· 米达尔 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尔瓦· 米达尔 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   与之前的&ldquo 诺奖夫妻档&rdquo 不同,纲纳· 缪达尔与阿尔瓦· 米达尔这对夫妇从事着不同领域的工作,他们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不同奖项。   纲纳· 缪达尔,瑞典经济学家、政治家。1974年,由于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中的先驱工作,并且因为他们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依赖关系的深刻分析,他与弗里德里希· 哈耶克教授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从设立经济学奖以来,纲纳· 缪达尔和弗里德里希· 哈耶克的名字,始终在提议的获奖人名单之上:他们都曾以纯经济理论领城中的重要工作开始他们的研究事业。他们的早期工作主要在同一领城之内:经济波动理论和货币理论。从那时以来,两位经济学家已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包括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宽广方面。   在缪达尔的科学事业的早期,缪达尔显示了他在经济学中兴趣的广阔。他的书《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1930),是对政治价值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如何被插进经济分析中。在另一部学术巨着《美国的两难: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缪达尔用文献证明了他把经济分析与一种广阔的社会学视野合起来的才能。缪达尔对发展中国家问题的广泛研究,性质和《美国的两难》非常一致。这也是最宽广意义上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其中对政治的、制度的、人口的、教育的和健康的因素,赋予很重要性。   纲纳· 缪达尔的妻子,阿尔瓦· 米达尔同样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作为瑞典知名社会活动家,她在1982年与阿方索· 加西亚· 罗夫莱斯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阿尔瓦· 米达尔是瑞典社会民主工党的资深党员,从1950年到1955年,她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机构主席,并且是该职位的第一位女性负责人。1962年,她入选瑞典议会,并于1962年至1973年,代表瑞典出席在日内瓦的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正是由于在裁军问题上的卓越工作,使她成为了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人之一。
  • 夫妻放弃美国高薪回国科研 论文登上《自然》
    陈崇、刘玉夫妇在四川大学的实验室里。  3月24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玉教授和陈崇教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染色体缺失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为攻克很多有类似特点的“凶猛”癌症提供了治疗方向。能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绝对是学术大腕,更让人钦佩的是,文章的第一共同作者刘玉和陈崇还是夫妻。  2014年年底,本已受聘美国俄亥俄州一家著名的肿瘤研究中心教授职位的陈崇博士,毅然回国,他的理由看似很简单:“爸爸希望我离家近一点。”这对夫妇有三个孩子,他们在美国的时候,不仅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还独自抚养孩子,以至于他们的时间是按照分钟精确计算的。  夫妇挨桌而坐研究同一课题  走进刘玉和陈崇工作的实验室,桌子上密密麻麻的仪器,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刘玉夫妇两人的办公桌挨在一起,真是朝夕相处的典范。  刘玉和陈崇很健谈,为了让记者明白他们的科研成果,陈崇拿起笔在黑板上做讲解。他说:“如果你没有听明白,只能说明我讲得不好。”  刘玉和陈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介绍染色体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刘玉打了一个比喻,正常人本身是一架天平,当一部分染色体丢失了之后,天平失衡,细胞便不受控制地生长,因此导致了癌症的发生。  据他们介绍,100多年前,德国的科学家就观察到了肿瘤细胞中被改变的染色体,提出了这种改变可能是肿瘤形成的驱动力。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很多科学家一直认为染色体缺失是因为其中某一个基因改变而导致的。刘玉和陈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不仅阐明了染色体缺失在肿瘤中的作用,而且可以进一步针对染色体缺失的肿瘤寻找标靶攻克,这样将对癌症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收到用稿通知两人喜极而泣  2014年,刘玉开始向《自然》杂志投稿。很快,杂志主办方回复邮件,对这篇论文表示了足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这份邮件如同给刘玉陈崇夫妇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他们开始反复打磨论文。经过了长达一年多时间的交流和修改,今年1月21日凌晨,来自英国的一封邮件让陈崇夫妇欣喜若狂,《自然》接受了他们的论文,将于3月24日正式发表。尽管在反复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基本确定论文会被使用,但是收到邮件的那一瞬间,两人还是喜极而泣,这是对他们五年科研成果的一种肯定。  论文发表之后,业内很快沸腾,大家纷纷向夫妇两人发来祝贺短信。要知道,能够在《自然》上刊发论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其含金量之高在科学领域内众人皆知。  爸爸的一句话促成他们回国  陈崇是巴中人,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毕业后不久他到美国著名的密歇根大学、冷泉港实验室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学习和工作。  2014年年底,刘玉和陈崇相继回到国内,陈崇以国家“千人计划”的身份加盟四川大学,进入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刘玉也一同加盟该实验室。据他们透露,当初学校给了他们接近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为他们下一步研究癌症提供了启动经费。  说起两人选择回国发展,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2014年,当他们选择回国时,陈崇拿到了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的教授职位。凯斯西储大学是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给出的待遇很高,足够他们在当地买一套带花园的大洋房。陈崇给在巴中的爸爸打电话说了这件事情,爸爸当时的回答是“还是离家近一点好”,这个理由成为触动陈崇回国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陈崇提出回国的想法时,两个年龄稍大的孩子不太愿意,他们已经习惯了在美国的生活,刘玉也担忧孩子们能否适应国内的学习。为了打消家人的念头,陈崇还专程回国做了考察。  学者夫妻的生活——每天时间精确到分钟看孩子搞科研两不误  作为女性,刘玉完成了太多其他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首先,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他们的孩子都是在美国出生的,刘玉每次都是工作到生产的当天才进医院,在家里休息两个多星期就回到实验室。她从没体会过“坐月子”的滋味。  夫妻俩在美国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做研究的同时独立照顾三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刚刚9个月就被送进了托儿所。为了保证彼此有充分的科研时间,两人以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陈崇负责孩子的早餐和送他们上学,刘玉则是早上5点起床,6点之前赶到实验室。每天下午5点,刘玉从实验室赶到学校接孩子们回家,陈崇则往往工作到晚上9点多。  周末时间,他们两人也是错峰工作,有一个人负责陪伴孩子。尽管这样,他们依然没有觉得辛苦,每周末的晚上是一家人固定的聚会日,最受全家欢迎的节目就是“中国好声音”。  刘玉说话声音轻轻的,但她在实验室里绝对是“女汉子”。她说这么多年她至少解剖了五六千只老鼠,做完解剖,并不会影响她下班后美餐一顿的食欲。夫妻俩出国以前,几乎不下厨,但是现在,两人都能做一桌好菜。  刘玉和陈崇很恩爱,刘玉口中的“崇”是一个有担当的人。2001年,刘玉先到美国学习,两人相隔万里,当时的联系基本靠电话。每天刘玉睡觉之前,陈崇会雷打不动地打来电话,“简直跟闹铃一样准时”。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吴柳峰摄影张磊(原标题:三个孩子的教授夫妻癌症研究论文登上《自然》杂志 川大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玉陈崇夫妇,放弃美国高薪回国做科研)
  • 欧盟修订含氟气体法规 影响含氟气体企业
    为了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10月出台了一项旨在大量减少含氟气体排放的法规修订提案。2013年3月,欧盟对该提案又进行了一次修改,该项提案一旦通过,所有欧盟境内或者出口至欧盟的使用含氟气体的企业都将受到影响。提案规定,自2005年起,欧盟境内生产或者进口含氟气体的企业都将实行配额制度,并且在2018年1月1日以后,企业需要根据其使用的配额数,按照30欧/1t 碳排放量缴纳费用。   此前欧盟境内管理含氟气体的法规主要有2006年发布的(EC)No 842/2006条例(Regulation (EC) No 842/2006)和欧盟汽车空调指令(Directive 2006/40/EC)。Directive 2006/40/EC主要针对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含氟气体,而EC 842/2006条例则规定了其他应用中含氟气体的排放。   EC 842/2006管辖的范围包括条例Annex 1中列出氢氟烃(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以及含有这些物质的配置品。EC 842/2006要求自2008年3月31日起,欧盟境内的含氟气体生产商/进口商/出口商,只要其生产/进口/出口量≥1t/a,每年均需向欧洲环境署提交其上一年度的生产/进口/出口量数据。2012年10月,欧盟对EC 842/2006进行了修订,在出台的修订提案中规定自2015起,欧盟会给有需要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者进口含氟气体的企业分配额度。这里的企业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是在EC 842/2006下,已经按照Article 6每年向欧洲环境署报告其含氟气体的生产量或者进口量的企业   另外一种是没有向欧洲环境署提交报告的,包括生产/进口量2021-2023 45% 2024-2026 31% 2027-2029 24% 2030 21%   针对第二类企业,需在其生产/进口的上一年度向官方提交生产/进口声明,其配额从(最大量-第一类企业配额的总和)中支取,具体每个企业分配到的额度与提交声明的企业数目、第一类企业需要扩大的额度等因素有关。   今年3月,欧盟对2012年10月的提案又进行了一次修改。修改稿中增加了一项缴费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对于拿到配额的企业,需要根据其使用的配额数,按照30欧/1t碳排放量缴纳费用。假如修订的提案通过,从2015年起,没有分到配额的含氟气体企业将不允许进入欧盟市场。对于2015年后仍合法存在于欧盟市场的企业,在2018年后需要缴纳其使用的部分配额费。这项修订的草案大幅限制了欧盟市场上含氟气体产品的投放,将给全球的制冷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因此,专家建议我国的空调、冰箱、热泵等生产企业以及氟化工企业密切关注该项法规修订情况,提前采取合规工作,以免贸易受阻。   (EC)No 842/2006详情参见: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06:161:0001:0011:EN:PDF
  • 夫妻往烧猪肉里添加日落黄改善卖相获刑事责任
    日落黄是一种人工合成着色剂,有增加外观颜色好看的作用,主要用于食品和药物的着色,如果消费者吃了违规使用这类添加剂的食品,健康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  据广州优瓦对照品网消息,浙江永康有一对夫妻,从2013年7月开始在古山镇某菜场开卤味店,为了改善肉制品色泽提高销量,他们就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日落黄,共卖出1万多斤,目前,这对夫妻已经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对夫妻因涉嫌非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调查当中,这是浙江永康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成立以来破获的首例食品犯罪案件。  针对食品中非法使用日落黄,广州优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日落黄标准品检测食品中日落黄的含量,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咨询电话:020-81215950!
  • 科创板狗粮:夫妻档仪器企业身价登顶
    p style=" text-indent: 28px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七夕了,又到了吃狗粮的季节,马路上,地铁里、单位里到处都是卿卿我我的情人们。好容易回到“严谨端庄”的科学仪器市场,不曾想竟有吃了一波科创板的狗粮。今日,媒体爆出了科创板夫妻档上市企业的身价排行,陈文源夫妇创办的平板显示及集成电路的检测设备生产企业华兴源创以总市值 /span span 307.17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亿元强势登顶。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8px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据了解,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212121" 今日收盘时,华兴源创报 span 76.6 /span 元,较前一交易日 span 67.22 /span 元的收盘价上涨 span 9.38 /span 元,涨幅为 span 13.95% /span ,是今日唯一一只涨幅超过 span 10% /span 的科创板股票。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陈文源于 /span span 2005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年公司创办时担任公司总经理, /span span 2018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年 /span span 5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月至今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妻子张茜则从 /span span 2005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年起担任了十年的华兴源创行政经理, /span span 2018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年 /span span 5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月至今任公司董事,还兼任华兴源创控股股东源华创兴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是名副其实的比翼双飞,同甘共苦。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8px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据悉,科创板有 /span span 31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家受理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或一致行动人)存在夫妻档关系,其中 /span span 5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家企业已经上市,另外 /span span 4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家上市的科创板“夫妻档”企业分别为航天宏图、乐鑫科技、沃尔德、方邦股份。截至今日收盘,这五家夫妻档企业的身价排名如下: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style=" border: none"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9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排名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19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企业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185"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市值 /span /strong /p /td /tr tr td width=" 19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1 /span /p /td td width=" 19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华兴源创 /span /p /td td width=" 185"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307.17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亿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9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2 /span /p /td td width=" 19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乐鑫科技 /span /p /td td width=" 185"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133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亿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9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3 /span /p /td td width=" 19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沃尔德 /span /p /td td width=" 185"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103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亿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9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4 /span /p /td td width=" 19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航天宏图 /span /p /td td width=" 185"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107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亿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9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5 /span /p /td td width=" 19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方邦股份 /span /p /td td width=" 185"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98.4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亿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indent: 28px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华兴源创是一家工业自动测试设备与整线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主要测试产品用于 /span span LCD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柔性 /span span OLED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电子等行业的生产厂家,以及为行业提供定制化的数据融合软件平台。作为专注于研发的科技型企业,目前公司有超过 /span span 40%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的员工为研发人员, /span span 2018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年度经审计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 /span span 13.78%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1px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华兴源创在显示技术、触控技术、图像算法、自动化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并具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特别在信号和图像算法领域具有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成果。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各类测试设备主要应用于全球高端移动触控产品制造流程中,在 /span span LCD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与柔性 /span span OLED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触控检测上突破了国外长期的垄断,改变了我国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为推动我国面板等相关消费电子领域的测试设备产业升级作出巨大贡献。 /span /p
  • 国家食药监局官员夫妻受贿 数家疫苗企业卷入
    2015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下称药审中心)原副主任尹红章被带走调查,但关于尹红章的具体涉案细节一直没有披露。  记者近日获悉,尹红章的妻子郭某因受贿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随着该案的曝光,尹红章利用职权在企业药品申报审批等事宜上谋取利益的问题也首度浮出水面。根据检方指控,尹红章和妻子非法收受或索取150余万元,来自北京和上海的数家疫苗生产企业也因向尹红章夫妇行贿卷入该案。  数家疫苗企业被卷入受贿案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现年59岁的尹红章长期担任原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尹红章的妻子郭某今年60岁,2015年4月27日她因涉嫌犯受贿罪被羁押。  2010年9月,尹红章开始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负责生物制品审评方面的工作,分管生物制品药学部、研究与评价部等多个部门。  2015年4月尹红章被带走调查,两个多月后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知,免去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的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药审中心是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直属单位,负责对药品注册申请进行技术审评,参与起草药品注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协调省级药品审评部门对部分注册申请事项进行技术审评,并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等。  而在此之前,尹红章担任处长的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主要职责中就包括组织拟订生物制品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标准,并监督实施和承担疫苗监管质量管理体系评估的相关工作。  尹红章正是利用任职药审中心和生物制品处的便利,为企业在药品申报审批事宜上提供帮助来谋取利益。  根据检方指控,2002年至2014年间,郭某明知尹红章利用职务便利为北京和上海的数家疫苗生产企业和生物制品研究所在药品申报审批等事宜上谋取利益,仍与尹红章共同非法收受或者索取上述公司给予的共计150余万元。  向企业“借款”30万元买房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2年至2014年期间,郭某明知尹红章利用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和药审中心副主任的职务便利,接受北京一家生物制品公司总经理尹某的请托,为该公司在药品申报审批事宜上提供帮助,与尹红章共同非法收受或索取尹某给予的钱款共计35万元。  尹红章称,他1995年前后与尹某相识,因工作关系两人经常一起开会并由此熟识。2002年尹红章调任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后,尹某的公司申报过甲肝疫苗、SARS疫苗、禽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甲流疫苗等项目,尹某为了能够在药品审批上获得照顾,两人之间一直有经济来往。  2006年上半年,尹红章分得住房一套,为装修新房他和郭某到尹某刚装修完的住处参观。在参观时尹某给了他一个装有现金5万元的信封,尹红章直接将信封给了妻子。  在2011年尹红章购买小产权别墅期间,他以借款为名向尹某索要30万元。尹红章称当时家中有钱,但都是由妻子保管,因妻子不愿意拿钱出来,于是找尹某要了30万元。尹红章承认也确实帮助尹某的公司推动过审批进程。  尹某在证言中称,他所在的公司生产的疫苗属于生物制品,因为尹红章当时是药审中心副主任,对他的公司存在监管关系,所以尹红章张口借钱他不能不同意。他也知道尹红章虽然口头上说是借钱,但其实就是要钱。尹某称自己之所以送钱,就是为了让尹红章在药品审批方面能够关照他的公司。  夫妻收80万帮企业加快审批  2007年至2014年间,尹红章夫妇共同收受北京一家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某给予的钱款共计80万元。  尹红章称,2000年左右白某成立了北京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在尹红章担任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期间,他加快了对白某公司生产的相关药品的审批进程,使相关药品于2005年获得新药证书、2008年获批上市。  白某为了表示感谢以及维持关系,自2007年起至2014年,几乎每年节日期间都会以请客吃饭或送水果的名义给其送钱,每次送5万至8万元不等,总数大约80万元。白某称,之所以给尹红章送钱,目的就是为了在药品审评中获得尹红章的帮助。  此外,尹红章夫妇还共同非法收受上海一家生物科技工程研究所法定代表人姚某给予的钱款25万元。  尹红章称,姚某研究所主要生产销售小牛血清制品,尹红章分管的药厂中有姚某的供货厂商。因销路不好,姚某想利用尹红章职务上的影响力帮她的产品提供销路。为此,姚某两次给其现金共计25万元。  虽然尹红章称他没有直接帮姚某推销过产品,但相关证言显示,上海一家采购单位所购的小牛血清主要来源于两家公司,其中一家便是姚某的公司。  姚某个性比较张扬,多次宣称自己和尹红章关系很好,上海的这家采购单位的领导也曾提到过,如果姚某公司的产品可以使用并检验合格,就用姚某公司的产品。  尹红章之妻一审被判处缓刑  在2011年至2014年间,郭某与尹红章还共同收受了北京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杜某给予的钱款共计17万元。  尹红章称,他2010年就认识了杜某,2011年初他购买别墅时发现杜某也住在同一个小区,于是来往逐渐密切。因为他是药品评审中心主管生物制品的副主任,而杜某的公司研发生产疫苗,所以杜某刻意讨好他,并给他送过两次钱。  杜某称,由于当时他的公司有几个疫苗正在审评中心审评,所以他想讨好尹红章,希望尹在审批方面不要为难其公司。2012年左右,杜某的公司有多个项目获得了审批。  法院经审理认为,尹红章的妻子郭某伙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共同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鉴于郭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涉案赃款均已追缴,故可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  最终,法院以郭某犯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罚金20万元。目前另案处理的尹红章尚未有相关的审判信息。
  • 国家食药监官员夫妻受贿缓刑 北京上海数家疫苗企业卷入
    2015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下称药审中心)原副主任尹红章被带走调查,但关于尹红章的具体涉案细节一直没有披露。  近日,据悉,尹红章的妻子郭某因受贿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随着该案的曝光,尹红章利用职权在企业药品申报审批等事宜上谋取利益的问题也首度浮出水面。根据检方指控,尹红章和妻子非法收受或索取150余万元,来自北京和上海的数家疫苗生产企业也因向尹红章夫妇行贿卷入该案。  数家疫苗企业被卷入受贿案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现年59岁的尹红章长期担任原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尹红章的妻子郭某今年60岁,2015年4月27日她因涉嫌犯受贿罪被羁押。  2010年9月,尹红章开始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负责生物制品审评方面的工作,分管生物制品药学部、研究与评价部等多个部门。  2015年4月尹红章被带走调查,两个多月后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知,免去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的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药审中心是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直属单位,负责对药品注册申请进行技术审评,参与起草药品注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协调省级药品审评部门对部分注册申请事项进行技术审评,并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等。  而在此之前,尹红章担任处长的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主要职责中就包括组织拟订生物制品的注册管理制度和标准,并监督实施和承担疫苗监管质量管理体系评估的相关工作。  尹红章正是利用任职药审中心和生物制品处的便利,为企业在药品申报审批事宜上提供帮助来谋取利益。  根据检方指控,2002年至2014年间,郭某明知尹红章利用职务便利为北京和上海的数家疫苗生产企业和生物制品研究所在药品申报审批等事宜上谋取利益,仍与尹红章共同非法收受或者索取上述公司给予的共计150余万元。  向企业“借款”30万元买房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2年至2014年期间,郭某明知尹红章利用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和药审中心副主任的职务便利,接受北京一家生物制品公司总经理尹某的请托,为该公司在药品申报审批事宜上提供帮助,与尹红章共同非法收受或索取尹某给予的钱款共计35万元。  尹红章称,他1995年前后与尹某相识,因工作关系两人经常一起开会并由此熟识。2002年尹红章调任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后,尹某的公司申报过甲肝疫苗、SARS疫苗、禽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甲流疫苗等项目,尹某为了能够在药品审批上获得照顾,两人之间一直有经济来往。  2006年上半年,尹红章分得住房一套,为装修新房他和郭某到尹某刚装修完的住处参观。在参观时尹某给了他一个装有现金5万元的信封,尹红章直接将信封给了妻子。  在2011年尹红章购买小产权别墅期间,他以借款为名向尹某索要30万元。尹红章称当时家中有钱,但都是由妻子保管,因妻子不愿意拿钱出来,于是找尹某要了30万元。尹红章承认也确实帮助尹某的公司推动过审批进程。  尹某在证言中称,他所在的公司生产的疫苗属于生物制品,因为尹红章当时是药审中心副主任,对他的公司存在监管关系,所以尹红章张口借钱他不能不同意。他也知道尹红章虽然口头上说是借钱,但其实就是要钱。尹某称自己之所以送钱,就是为了让尹红章在药品审批方面能够关照他的公司。  夫妻收80万帮企业加快审批  2007年至2014年间,尹红章夫妇共同收受北京一家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某给予的钱款共计80万元。  尹红章称,2000年左右白某成立了北京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在尹红章担任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期间,他加快了对白某公司生产的相关药品的审批进程,使相关药品于2005年获得新药证书、2008年获批上市。  白某为了表示感谢以及维持关系,自2007年起至2014年,几乎每年节日期间都会以请客吃饭或送水果的名义给其送钱,每次送5万至8万元不等,总数大约80万元。白某称,之所以给尹红章送钱,目的就是为了在药品审评中获得尹红章的帮助。  此外,尹红章夫妇还共同非法收受上海一家生物科技工程研究所法定代表人姚某给予的钱款25万元。  尹红章称,姚某研究所主要生产销售小牛血清制品,尹红章分管的药厂中有姚某的供货厂商。因销路不好,姚某想利用尹红章职务上的影响力帮她的产品提供销路。为此,姚某两次给其现金共计25万元。  虽然尹红章称他没有直接帮姚某推销过产品,但相关证言显示,上海一家采购单位所购的小牛血清主要来源于两家公司,其中一家便是姚某的公司。  姚某个性比较张扬,多次宣称自己和尹红章关系很好,上海的这家采购单位的领导也曾提到过,如果姚某公司的产品可以使用并检验合格,就用姚某公司的产品。  尹红章之妻一审被判处缓刑  在2011年至2014年间,郭某与尹红章还共同收受了北京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杜某给予的钱款共计17万元。  尹红章称,他2010年就认识了杜某,2011年初他购买别墅时发现杜某也住在同一个小区,于是来往逐渐密切。因为他是药品评审中心主管生物制品的副主任,而杜某的公司研发生产疫苗,所以杜某刻意讨好他,并给他送过两次钱。  杜某称,由于当时他的公司有几个疫苗正在审评中心审评,所以他想讨好尹红章,希望尹在审批方面不要为难其公司。2012年左右,杜某的公司有多个项目获得了审批。  法院经审理认为,尹红章的妻子郭某伙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共同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鉴于郭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涉案赃款均已追缴,故可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  最终,法院以郭某犯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罚金20万元。目前另案处理的尹红章尚未有相关的审判信息。
  • 情人节特辑:院士伉俪告诉你 科学家的爱情有多燃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编者按& nbsp 他们是夫妻,更是科研的同路人。他们双双跻身院士之列,用累累硕果为爱添上最浓重的一笔。是对科学的追求让他们发现了对方,看到彼此眼中的执着。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理想。情人节将至,就让我们回顾这些院士夫妻的人生故事,体味科学家的真挚爱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ab186fe8-bf2b-49da-85bc-c838acbc7d46.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7308dad0-7846-4d0c-98db-15ebc349ef79.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1fe1e370-1d02-4fd7-83e1-ac0912888996.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3.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和何泽慧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钱三强(1913—1992),男,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赴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居里夫人。1946年他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 德巴微物理学奖,第二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1948年他毅然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何泽慧(1914—2011),女,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她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钱三强和何泽慧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这对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我军首对院士夫妻周廷冲和黄翠芬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周廷冲(1917—1996),男,生化药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45年,他在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获药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酶化实验室从事酶学研究,1949年在美国波斯顿麻省医院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回国后,他一直从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黄翠芬(1921—2011),女,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她1944年毕业于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化学系,1949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她是我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全军分子遗传重点实验室主任。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廷冲和黄翠芬历经千难万苦回国。他们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在导师李普曼教授的帮助下,周廷冲携黄翠芬购买了由美国旧金山开往天津的货船散票,冒着被移民局搜捕的危险,漂洋过海历时56天才回到祖国。他们投身于我国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是我军第一对院士夫妻。 /p 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徐光宪和高小霞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徐光宪(1920—2015),男,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他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57年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高小霞(1919—1998),女,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她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9年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分析化学专业,1951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任职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极谱催化波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951年,高小霞毅然中断学业,徐光宪放弃即将到手的工作,夫妻俩把加入美国籍的登记表扔进地下铁道里,以华侨回国省亲的名义,登上了驶向珠江口的轮船。这对院士伉俪相伴近60个春秋,曾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 /p
  • “准院士”段振豪涉嫌贪污百万受审
    原本是中科院院士热门人选的段振豪,却因发妻在网上爆料其包养情人而陷入“捐精门”事件,随后,又被单位查出涉嫌将科研经费中饱私囊。2月13日上午,52岁的段振豪因涉嫌贪污100余万元在北京市一中院接受审理。 身着号服、戴黑框眼镜的段振豪被带到法庭门口等候庭审   “2004年,他们夫妻在一个餐厅里看到我,可能认为我比较有文化,就请我帮忙,给他们捐精。”中科院候选院士段振豪对自己有个私生女作出如此解释。这名被网民们冠以“捐精院士”称号的地球科学领域专家,今天上午在市一中院出庭受审,检方指控他伙同车某,贪污公款100余万元。   二人共涉案146万   据检方指控,段振豪利用其对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与执行全过程负责的职务便利、车春兰则利用在课题组中辅助段振豪工作的工作便利,报销虚假的差旅费、劳务费、交通费、文印费等,骗取科研经费第一笔124万元,第二笔5万余元,第三笔17.8万元。   候选院士表示认罪   今天的庭审并不对媒体开放。不过记者了解到,段振豪的辩护人是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的赵福伟律师。在法庭外记者见到了赵福伟律师。据赵律师介绍,段振豪和车某系共同贪污,段本人表示认罪,因此,他将为段作罪轻辩护。至于更多的案情,赵律师表示开庭前不方便透露。   本案另一名被告人车春兰亦有辩护人,1960年出生的她案发前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机地球化学学科组秘书。不过其辩护人也表示开庭前不方便接受采访。另据了解,段振豪妻子并没有在庭审现场出现,其手机关机。   被捕前遭妻子举报   段振豪于去年5月被列入中科院2011年度的候选院士名单。候选名单公布后,他被妻子曹某在网上举报。曹某发帖称,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包养二奶、养育私生女。   根据曹某的描述,段振豪包养二奶、小三、小四,并养育了一个私生女。帖文称,她于1987年和段振豪结婚,1989年后夫妻俩一直生活在美国。2001年,段振豪回国参与科研项目,并最终于2007年长期待在国内发展。在两人分居的时间内,段振豪长期与数名女性保持婚外男女关系,并生育了一个女儿,还送出了三套房产,研究生张某也是凭着和段的不正当关系,才顺利拿到学位。   随着事件的发展和舆论的介入,曹某又指出段振豪有经济方面的问题。   自我描述成“捐精院士”   曹某所发的帖子,在网上的点击量超过百万。面对舆论质疑,段振豪承认曾有出轨行为,不过他表示网帖内容绝大多数是妻子编造的,可能影响自己评选中科院院士。   对于自己有私生女一事,段振豪说:“2004年,蔺某夫妇在一个餐厅里看到我,可能认为我比较有文化,就请我帮忙,给他们捐精。”段说,他是出于同情心而捐精,后来给蔺某钱,也是因为对方经济拮据而心生同情。   对于自己送其他女人房产一事,段振豪说,自己有套价值20多万元的小产权房,只让保姆付了20万元,剩下的算是补贴给保姆了。   “院士梦想”破灭   去年7月21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其网站发出声明称,经该所调查,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院监察审计部门进行核实后,已将其移送司法机关。   针对师德问题,该所认为,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同等重要。虽然段振豪在国内外地球化学学科领域担任多项学术职务,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科学家,但该所对其违法乱纪和不道德行为决不姑息。段的行为已严重损害了科学家群体和科研机构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同时也反映出该所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经过此番风波,段振豪因涉嫌贪污被捕,其入选院士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新闻链接:   段振豪,1959年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起担任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国际地球化学最高奖(哥德斯密特奖)评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地球深部碳探测)共同主席,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GCA)副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2005年被中科院评为“优秀百人计划”,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显著,在国际上影响较大。
  • 科技日报:莫把彼“院士”当此院士
    近年来,有关国内学者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等组织“外籍院士”的消息时有出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在疑惑:这些听起来名头不小的组织,是不是官方举办的机构?其“院士”的含金量究竟如何?是不是和我们的两院院士一样?通过不太复杂的查证,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比如,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一个“非政府公共协会”;联合国科学院与联合国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也非国家学术机构,而是“全俄罗斯公共创造性科学组织”。对于这些机构,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民间注册的学术组织。它们与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名称相近,但学术水平不可相提并论。在机构的注册和名称使用上,国内外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一些国家,冠以“世界”“亚太”“全美”等字样的组织,都可以随便注册。而在我国,注册含有“中国”“全国”“国家”等的名称,是要遵循严格审批程序的,因为名字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公信力。不难理解,诸如联合国科学院、欧洲自然科学院之类的组织,同我们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相比,无论是机构性质,还是权威性、公信力、学术地位,以及院士评选的程序和标准,都有着很大差别。简言之,彼“院士”非此院士。遗憾的是,有人利用中外文化和制度的差异,利用我们对院士的尊崇,故意混淆概念,误导了很多人。现实中,有的个人以获得“外籍院士”自居,有的单位以拥有此类“院士”为荣。有的地方因国内两院院士评选难度大,在申报院士工作站时,不加差别地把“外籍院士”作为项目申报条件之一。更有一些深谙中外文化差异的中介机构,甚至把“洋院士”做成了一项供需两旺的生意。无疑,国内学者加入外国科技组织,对于增进中外科技交流、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我们也必须对形形色色的“外籍院士”有一个正确认知。一方面,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厘清“院士”虚实,不能随便给人站台、背书;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机构也要切实防范学术投机主义,不能盲目把拥有多少“洋院士”作为衡量学术实力的指标,更不能当成装点门面的道具。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院士”称谓是有着特殊含义的。而外国民间科技组织成员,实际上是“会员”“会士”。因此,媒体在报道中也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对此类情况加强识别,作出准确翻译。要防止“院士”一词在中文语境中被滥用甚至被利用,避免给一些人“浑水摸鱼”以可乘之机。
  • 中科院举行2021年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暨座谈会
    7月14日,202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颁证仪式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出席颁证仪式并讲话。中科院副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委员会秘书长高鸿钧主持活动。颁证仪式暨座谈会现场  侯建国为各位新当选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新当选院士现场签署了承诺书,郑重承诺将正确行使院士权利,履行院士义务,珍惜院士荣誉,发挥明德楷模作用,致力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发扬优良学风,普及科学知识,为学部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做出贡献。侯建国为新当选的李陟院士颁发院士证书  侯建国在讲话中首先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代表中科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向各位新当选院士表示祝贺。他回顾了院士群体在党的百年科技奋斗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作出的重要贡献,要求新当选院士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院士们的宝贵精神,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新变化和国家发展新阶段,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新方向和科技攻关新任务,主动承担院士群体新职责和战略科技人才新使命,进一步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侯建国强调,新当选院士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一是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重大挑战,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围绕党中央重大关切和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开展更多前瞻性、战略性咨询研究,提出更多专业性、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二是继续在学术事业上深耕不辍,带领科研攻关团队凝心聚力、潜心致研、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带头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带头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四是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积极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厚植科技人才培养沃土贡献力量。他号召全体院士带头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责任,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颁证仪式上,刘仓理、王梅祥、杨正林、底青云、丁赤飚、范瑞祥6位新当选院士代表表示,要以老一辈院士们为榜样和楷模,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兢兢业业、努力拼搏、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座谈会上,中科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历史,饶子和、胡海岩、龚旗煌、尹浩4位院士介绍了学部四个专门委员会工作情况,孙昌璞、李衍达、匡廷云3位院士作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发言。与会新当选院士围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珍惜院士荣誉、履行院士义务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表示将继续秉持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初心,自觉践行“四个表率”的要求,勇挑时代重担,勇做创新先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中科院院士的历史责任。  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中科院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颁证仪式。中科院各专业学部常务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和特邀院士出席活动。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此次新当选院士的加入,为院士群体增添了新的重要力量。在座谈会上,中科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历史,饶子和、胡海岩、龚旗煌、尹浩4位院士介绍了学部四个专门委员会工作情况,孙昌璞、李衍达、匡廷云3位院士作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发言。与会新当选院士围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珍惜院士荣誉、履行院士义务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表示将继续秉持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初心,自觉践行“四个表率”的要求,勇挑时代重担,勇做创新先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中科院院士的历史责任。新当选院士及部分与会人员合影中国科学院学部 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此次新当选院士的加入,为院士群体增添了新的重要力量。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5位女性科学家当选。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为57.4岁,最小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68岁,60岁(含)以下的占76.9%。此外,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5人,分别来自11个国家,韩国和瑞士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50人,外籍院士129人。
  • 中国科学院2017年院士增选启动 增选名额60个
    “本次增选延续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的院士制度改革精神,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学术团体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日前启动,增选名额基数为60名,此外给予6个新兴和交叉学科各1个增选名额的支持。增选报送材料将在2017年3月31日截止。  为从各方面各环节规范院士增选,中科院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涉密材料的评审和管理办法》等多份文件。  2015年是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院士增选,提出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这一条文保留在2017年院士增选的相关文件中。  同时,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要求院士严格遵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科技事业全局出发,坚持院士增选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努力构建并维护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切实负起推荐及评审责任,严把增选质量关,确保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和增选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相关办法规定,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可根据新兴和交叉学科、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发展需要采取特别推荐机制推荐院士候选人。2017年院士增选重点关注的新兴和交叉学科为:数理与信息安全、化学生物学、药物科学、环境科学、信息与数学、能源科学。院士受常委会委托推荐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不占院士个人推荐名额。  中科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科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中科院2015年新增选院士61名。
  • 程京院士:用心缔造“中国芯”的领军人
    程京院士(中)正在指导学生  成功研制专门用于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张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让耳聋基因筛查列入民生工程,超百万人因此受益̷̷多年来,博奥生物集团创始人程京带着他的研发团队发出了五个系列数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应用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疾病诊断,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价为“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水平的生物技术公司”,程京也成了中国生物芯片的领军人。  1998年,身为美国纳米基因公司首席科学家,程京和他的团队创建了世界上首个“1平方厘米超微实验室”,被美国《科学》杂志入选为当年的“世界十大科技突破” 而他却心系祖国,寻找着回国的契机。1999年3月,36岁的程京作为清华大学第一位“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来到清华,在一间窄小的地下室里开始造起了“中国芯”。  努力生产让百姓用得起的中国芯  2003年,博奥第一台生物芯片相关产品激光扫描仪问世。就在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时,“非典”爆发了,北京是重灾区。作为搞生物芯片科研的博奥必然不会袖手旁观,经过7天的奋战,2003年4月26日凌晨1点43分,专门用于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研制成功。程京带着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冲在了抗争非典的第一线。一向拥挤的北京那时几乎成了“空城”,而程京的团队却满京城奔波,取样、检测、汇报结果。  如此的临危受命也让博奥、程京在新产品落地的过程中看到了希望,它就像把双刃剑,让生物芯片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如新生婴儿般“呱呱”落地。同年,公司迁入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随后,获得了第一张国家医疗器械证书、第一项生物芯片外国专利授权̷̷  中国芯为百姓造福  程京说,我国听力残疾人数超过2054万,每年持续新增的新生聋儿接近3万人。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博奥生物经过三年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张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多省市自治区已自发地将耳聋基因筛查列入民生工程,超百万人因此受益。使用博奥生物研发的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对准备受孕的夫妻进行检测,可以推断出未来孩子患遗传性耳聋的概率。  在博奥生物,已经研发了一款和中医目诊相结合的诊断仪器,通过该仪器拍照记录人的眼睛巩膜特征、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内眼部特征的准确对比,采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专家系统便可快捷方便地预知身体所出现的异常和病患。  目前,博奥生物已借助旗下子公司全面布局了涵盖疾病预测、健康监测、健康调理、早期诊断、伴随诊断、运动康复、居家养老等领域的大健康产业板块。程京表示,未来,博奥生物将推出一批用于健康管理的技术、服务和产品,这些技术服务和产品的推出,将首次做到让每个人自己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同时,博奥生物也将借子公司在国内外上市,募集资本,实施全球战略布局,从而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 化学大咖:“土博士”李亚栋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现今的化学院士或多或少有过留洋经历,但本文的主角李亚栋院士则并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他的求学经历都发生在中国,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土博士”。他是安徽人,1986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师从钱逸泰院士,并于1998年在中科大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从1999年至今,他一直就职于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并在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亚栋院士李亚栋院士在1998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在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曾先后获得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还在国内外各大期刊中承担重要职位,包括Nano Research、《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科学B辑:化学》等编委和Inorg. Chem.、Chem. Mater.顾问编委。 Nano research最新封面李亚栋教授作为一位从未留洋海外的科研工作者,多多少少显得有些“土气”。我们甚至不能再网上找到他的课题组主页,这在现今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虽然有些“土”,但是他的成果却称得上是世界顶尖。打开他的文章列表,出现在眼前的是1篇Nature、1篇Science、数十篇美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而他的H-index更是超过了100,这都足以证明他的研究不仅仅是与世界接轨,而是正在引领着潮流。 他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包括单分散纳米晶可控合成与组装、一维纳米材料制备与形成机理、贵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复合物及其催化应用等。他最著名的研究当属他于2005年发表在Nature上的工作A general strategy for nanocrystal synthesis,即《纳米晶体的通用合成策略》。这篇工作乍一看名头非常的大,也有点不可靠,毕竟纳米晶的合成方法有千百种,怎么会有一种通用的合成策略的。但李亚栋教授却通过纳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调控机制,实现了不同类型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包括贵金属、磁性材料、半导体等材料,都可以通过这一种方法制备得到。想来也只有如李亚栋院士一般,有些“土气”的科研工作者,才有这样一种不管不顾,充满野性的精神去开发出这样一种制备方法,大概这就是他的科研风格。 《纳米晶的通用合成策略》配图 小编有幸在前些日子的中美纳米华人会议上听到李亚栋院士的报告。现如今,他正在全力进行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动用自己能动用的各种资源,努力实现多种金属原子的在载体上的单原子分散,并且他们课题组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想必,这样的工作会让他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国际顶尖的科研杂志上。其实这样的一种努力与尝试同样展现出了李亚栋教授充满野性的科研风格。李亚栋教授曾表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当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励精图治,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成果,为中华民族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显然,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的话语。 这样一位从未留洋过得“土博士”,用自己的努力与勤奋一次次将中国人的名字印在国外最优秀期刊上,向世界证明中国能够自主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参考文献: [1] Wang X, Zhuang J, Peng Q, et al. A general strategy for nanocrystal synthesis[J]. Nature, 2005, 437(7055): 121-124.
  • 中国科学院曹春晓院士亲临三思纵横公司授课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钛合金专家曹春晓应黄志方董事长的邀请来到深圳。6月29日上午,在三思纵横会议室,曹院士就钛金属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发展以及性能测试等相关问题,举行了主题为&ldquo 钛与航空&rdquo 的专题讲座。三思纵横的管理及技术人员数十人认真聆听了曹院士的讲课。 专题讲座现场 曹春晓院士现场讲解 曹春晓院士在深期间,还就三思纵横的未来发展与黄志方董事长进行了交流,黄志方感谢曹院士对三思纵横的关心,表示将继续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三思纵横的一份力量。 曹春晓个人介绍: 材料科学家,钛合金专家,中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并应用于航空工业,显著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为提高飞机航速、增加航程、节省燃料等创造了条件。 曹春晓在科研攻关的同时还担负起培养人才、组织学科梯队的重任。为我国航空事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发表论著百余篇,在国内外影响颇大。 所获荣誉: 1989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3年被航空航天部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 1996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获&ldquo 航空报国金奖&rdquo &mdash &mdash 航空最高奖
  • 【牛转乾坤 福气驾到】幸运大转盘“赚”起来~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2020已成过往 实“鼠”不易砥砺前行 不负韶华2021重新出发 “牛”转乾坤 为感谢广大客户与粉丝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陪伴连华科技欢乐开启【牛转乾坤 福气驾到】活动幸运大转盘,转出好运来! (抽奖页示意图) 没有复杂的流程没有花样的规则只要你动动手指就有机会赢取小熊加湿器、飞科毛球修剪器、乐扣餐具… … 赶快拿起手机转出属于你的新年幸运吧! (实物奖品图片) 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2021年2月4日-2月10日 活动对象“连华科技”微信公众号的新老粉丝参与方式第1步:关注“连华科技(lianhuakeji001)”微信公众平台第2步:回复关键词“大转盘”或点击下面菜单 “大转盘抽奖” 第3步: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活动链接,即可参与抽奖。活动规则每人每天均有2次免费抽奖机会!每日分享朋友圈/群聊即可再得1次机会活动持续7天每人最多可享21次抽奖次数奖品有限 先到先得!兑奖规则本次活动奖品全部为实物礼品抽中奖品后20分钟内需完成领奖步骤填写个人领奖信息若逾期未填视为自动放弃 特别提醒:因活动时间临近农历新年且全国各地受疫情政策影响快递收发存在不可控因素因此所有奖品将于年后2月19起开始发放我们确保所有奖品会如实快递派发但奖品送达时间可能存在差异请中奖用户耐心等待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连华科技所有 还等啥呢!赶快点击“阅读原文”参与幸运大转盘!愿你逢抽奖必中越转越幸运! 感恩相伴 梦想同行用户的肯定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如果您对连华科技的产品和服务有想法或建议欢迎在公众号内留言我们将随机送出惊喜礼品哦! 企业简介 连华科技是一家创新型实体,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16个地区设立分公司及办事处。在近40年的研发与发展过程中,连华科技始终保持水质分析测试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研发出多参数、COD、氨氮、BOD、总磷、总氮、重金属等水质分析仪二十余系列及丰富的专业化配件、试剂,可测定百余项水质指标,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解决方案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企业。 连华科技致力于解决当今人类生存环境所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同时十分注重用户的需要,积累了环保监测、科研院所、石油化工、食品酿造、医药卫生、纺织印染、电镀电力等不同行业的模型与数据,产出更富效率与价值的解决方案,与20余万家的客户和机构共同发展。连华科技已于2017年入驻京东、天猫等线上商城,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体验。 我们始终牢记我们的使命:让人类环境更加美好。
  • 金国藩院士谈王大珩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发展
    “王老从事科技事业,尤其是光学和仪器科学事业70余年。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和智慧都无私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作为王老的学生,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特别谈到了王老在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思想和杰出贡献。   “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   王老关于仪器科学创新发展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精辟的论述,金国藩院士指出了其中几个影响后续发展的重要论点。   王老十分强调仪器仪表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如,“仪器不是机器,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而机器只能改造却不能认识物质世界”。   王老还说:“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生活中的‘物化法官’。”   “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卡脖子’的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现代仪器设备则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   他对仪器仪表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中国科学技术要像蛟龙一样腾飞,这条蛟龙的头是信息技术,仪器仪表则是蛟龙的眼睛,要画龙点睛。”   国家和政府应支持加快发展仪器仪表   王老曾经指出,仪器仪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还关系到国家和公共安全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仪器仪表是个特殊行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产业化必须有别于其他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多次向国家和政府提出支持加快发展仪器仪表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建议有3次。第一次在1979年4月,他联合汪德昭等科学家共同发起,以出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大会的全体代表的名义,提出了《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建议提出,希望国家成立仪器仪表工业总局,统一管理和支持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这份建议受到邓小平、方毅和余秋里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当年10月就批准成立了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   1995年和2000年,他又两次联合一批院士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建议,同样受到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重视。   王老对仪器科学的创新发展有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仪器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发展极快,而且同不少学科交叉,保持创新和发展,加强学术交流至关重要。从建国初期到2003年最后一次主持以“激光制造与未来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他建议召开或亲自主持和参加的有关仪器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达数十次之多。   在王老的建议和亲自安排下,科学仪器的学术会议几次步入了香山科学会议的殿堂,成为香山科学会议讨论的主题。   王老对举办学术会议一贯是高标准要求。他明确提出,学术会议要吸收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选题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展开讨论,要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   期待领军人物涌现   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并常常告诫我们,要保持仪器科学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有一批领军人物。他说,优秀科技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基础培养都在大学,因此他特别重视和关心大学教育。   早在1949年王老回国不久,便建议在大连大学工学院设立应用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主持创建工作。   1952年,王老又和龚祖同院士等共同建议并促成教育部在浙江大学设立了光学仪器系。为了争取把光学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列入高等教育的一级学科,王老多次亲自到教育部商议。王老身体力行地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亲手创建了长春光机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现哈尔滨理工大学)并担任校长。几十年来,从这几所大学走出来的几万名光学和仪器科学的科技人才,为我国仪器科学与产业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王老还抽身亲自主持编写了几百万字的《现代仪器仪表技术与设计》一书,送给了100多所大学的图书馆。他对培养人才倾注了无限的关怀和爱心。他在实际工作中也十分注意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与王老共过事、在王老身边成长起来的优秀科技人才不计其数。一些人已成为院士和知名的科学家。他一直期待着领军人物的涌现。   重视研究成果产业化   与此同时,王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强调研究方向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研究成果要注意向产业化转化,仪器科学也必须这样。在他担任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在他的指导下,该实验室从事原子光谱的研究,结合建设实际需要,在重金属找矿等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金国藩亲身经历和感受极深的一件事是在2000年,王老联合11位院士,其中也包括他本人,向吴邦国、温家宝和李岚清3位时任副总理提出了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一份建议。3位副总理很快作出批示,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商议,提出支持仪器仪表发展的具体办法。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尽快落实副总理的批示精神,早日商议出支持仪器仪表加快发展的有效办法,在王老的带动下,杨嘉墀院士和金国藩一起走访拜会了两委一部的领导同志。最后研究确定,由两委一部委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一个专家调研组在全国开展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报告和支持仪器仪表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当时已85岁高龄的王老,为了使这次建议贯彻落实,为了仪器科学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欣然参加了调研组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研历时3个月,走访了7个省市,调查了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等几十个企事业单位,会见了几百名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   在上海,他几次听取意见到深夜 在重庆,他一天调查5个企业,累得需要人架着才能行走,调研结束回到北京便住进了医院……调研组一份两万多字的《振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对策和建议》调研报告,也是在王老亲自主持和参与下完成的。
  •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2010年12月5日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为了规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第一条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 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中包括其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等)中的管理 或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 或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 或重大产业、工程、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在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 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   “学风正派”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等。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风。   第二章 增选名额、增选程序及对候选人的有关要求   第二条 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主席团决定。   第三条 增选程序:提名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归口部门遴选、院士评审和选举。   第四条 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以增选当年6月30日为计算的截止日期)。凡已合计连续3次被提名至中国工程院和被推荐至中国科学院的有效候选人,停止1次候选人资格。   第五条 候选人专业范围包括工程科学技术(含农、医)的各专业学科。各学部所涵盖的专业领域,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试行)》确定。   第六条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依据各自的标准和程序交叉当选的原则,符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被提名为候选人。   第三章 提名候选人   第七条 候选人只能通过院士提名、单位提名和全国性学会提名三种渠道进行,不受理个人申请。   第八条 院士提名: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2位候选人,院士可单独或联名提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本学部3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提名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至少要有2位是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另有1位所在学部与候选人工程科技背景所属学部相同。院士要对提名行为负责。   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只能由院士提名。   年龄超过70周岁的被提名人,须经其专业所属学部至少6位院士提名,方为有效。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至少要有4位工程管理学部院士提名,另有2位提名院士所在学部与候选人工程科技背景所属学部相同。这样的提名对候选人仅限1次。   第九条 单位提名: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所属范围和地区内的设计、研究、建造、运行单位和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可按组织系统提名候选人。   第十条 全国性学会提名:中国科协所属的有关全国性学会可按学术团体组织系统提名候选人。   第十一条 有关要求   (一)各单位提名候选人要做到公开透明。对拟提名的候选人,应在本单位范围内征求意见,特别是同行专家的意见。为保证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客观,各提名单位要成立由同行专家组成的材料审查委员会,负责对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提名书》及有关材料,必须报送归口部门进行遴选。   (二)各渠道提名候选人,应特别注意对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并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尤其是优秀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的提名。   (三)提名候选人时,必须按规定和不涉密的要求填写《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以下简称《提名书》)内容,并附有被提名者有代表性的成果、著作、论文(重大工程勘探、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方面的重要报告和总结)等,以及重要奖项获奖证书,实施的发明专利证书及其实施情况的复印件等证明材料。   (四)院士提名的候选人《提名书》及有关材料,按当年增选通知规定,直接寄送中国工程院。若被提名人为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须提交其中国籍身份证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候选人,还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身份证明局的国籍证明。对于台湾地区候选人,必须提供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申明。   第四章 归口部门遴选   第十二条 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分别对其所属范围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负责组织遴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其所属范围和地区内的单位(不含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在地方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负责组织遴选。   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由总政治部负责组织遴选。   中国科协所属的有关全国性学会提名的候选人,由中国科协负责组织遴选。   上述负责组织遴选的部门为候选人归口遴选部门。   第十三条 中国工程院委托有关归口遴选部门负责对中央管理企业提名的候选人组织遴选。具体归口方案以当年增选通知为准。   第十四条 为了保证遴选工作的质量,控制候选人的数量,中国工程院可根据每次院士增选的名额,对归口遴选部门报送候选人的名额做出规定。   第十五条 有双重领导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由其主管的一方负责组织遴选,非主管部门报送的候选人无效。   第十六条 各归口遴选部门应组成遴选委员会,对所属范围和地区内单位提名的候选人进行遴选。遴选委员会的组成不少于9人,其中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正高级专家不少于80%。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遴选结果。委员会成员名单、投票结果应如实填入候选人《提名书》,并须有遴选委员会负责人的签名或盖章。   第十七条 各归口遴选部门在规定的报送名额之内,获得赞成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方可报送中国工程院,报送的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70周岁,60岁以下(含60岁)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归口遴选部门应在《提名书》中填写“推荐意见”,按当年增选通知要求,将《提名书》及有关材料报送中国工程院。   除了提名候选人外,各归口遴选部门还需提供其他所有参加遴选的候选人名单。   第五章 材料验收与公示   第十八条 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负责对候选人的材料进行形式验收,经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审查,合格者报主席团审议通过后为有效候选人。   第十九条 在中国工程院网站和有关媒体上公布全部有效候选人名单(姓名、工作单位、专业专长、遴选部门、提名人)。归口遴选部门负责组织本系统有效候选人(包括院士和中国科协提名的有效候选人)《提名书》材料的公示,公示材料需在有效候选人所在基层工作单位展示,同时在单位内网上公布,接受同事、同行的监督。具体要求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执行。公示情况和反映意见在规定时间内反馈中国工程院。   第六章 院士评审与选举   第二十条 评审原则   (一)参加评审的院士必须准确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从国家科技事业的全局出发,超脱本部门、本地区、本专业的局限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客观分析候选人的工作及获奖等情况 发扬民主,充分讨论,科学评价候选人的工程科技成就和贡献。   (二)在坚持院士标准条件的前提下,要始终注意候选人的年龄结构,在各个阶段的候选人名单中,60岁以下(含60岁)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应特别注意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 加强对交叉、边缘和新兴学科以及尚无院士的学科、地区、部门的候选人的了解和重视,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三)评审中实行回避制度。凡与候选人有直系亲属或主要旁系亲属关系的院士(如:父母、夫妻、子女、岳父母、婿媳、兄弟、姊妹、叔侄、甥舅等),评审时应回避。回避的办法是:当小组和大会介绍、讨论某候选人情况时,凡属与该候选人有以上关系的院士,应暂时离席,待对该候选人介绍、讨论完毕,再进入会场参加对其他候选人的评审,投票时不回避。   (四)评审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及讨论情况,对外必须严格保密。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评审和选举保密规定》。   (五)对候选人的投诉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处理。受理投诉信的截止日期为增选年的8月15日,逾期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第二十一条 评审程序:各学部常委会负责组织本学部院士对属于本学部专业学科范围内的全部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   学部常委会组织各专业组和学部全体会议,采取审阅材料、介绍情况、酝酿讨论和无记名投票表决等方式,对候选人进行两轮评审,分别产生本学部进入第二轮评审和选举的正式候选人名单。   对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的第一轮评审,按其专业背景在相关学部进行。   第一、二轮评审会议由全院组织,一般分别安排在增选年6月份和10月份的最后一周进行。第一轮评审是否采用通信评审方式,由学部常委会研究确定,报主席团批准。无论采取何种评审方式应符合本《办法》的规程。   第二十二条 第一轮评审:本轮评审的任务是从全部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一)审阅材料:候选人的材料是评审的基本依据,与会院士除重点审阅本专业组候选人材料外,还应认真审阅本学部其他候选人的材料。   (二)专业组评审:专业组对本组候选人充分讨论评议,投票产生进入学部评审会介绍的候选人名单,各组进入学部评审的名额由学部常委会决定。   (三)学部评审:学部召开全体会议,介绍各专业组进入学部评审的候选人情况,充分讨论评议。   (四)产生第二轮候选人:学部投票,产生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进入第二轮评审的限额为学部增选名额的2—3倍,具体人数由学部常委会研究决定。   (五)第一轮评审会后,在中国工程院网站和有关媒体上公布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并通知本人届时到会介绍情况。   第二十三条 各学部常委会对本学部第二轮候选人中受到投诉以及有疑点的问题组织调查核实,对本学部第二轮候选人考察对象、考察方式和内容由学部常委会研究决定。   第二十四条 第二轮评审:通过本轮评审,从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中,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为了对候选人更直接地考察了解,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须到会自我介绍、回答问题。除此之外,评审程序和办法与第一轮评审基本相同,但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在评审会上进行自我介绍,围绕《提名书》主要成就贡献的范围,实事求是地介绍本人在完成重要工程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解决的工程技术难点、创新之处等。候选人应严格按通知时间准时到会,及时离会。   (二)对被投诉候选人的调查核实材料连同其投诉信和对候选人的考察意见,一并提交评审会议参考。有关院士应将投诉调查结果或考察意见向评审会议进行说明。   (三)学部评审会要对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全部候选人进行评审。经学部评审会认真、全面评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按增选名额120%的比例,依得分顺序,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   (四)工程管理学部有跨学部院士,由学部常委会统筹安排适当时间,组织本学部院士集中评审。   第二十五条 院士选举   (一)各学部根据确定的增选名额,对正式候选人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20%。各学部在遵守《章程》和本《办法》的前提下,为提高增选质量,可采取预投票等选举操作措施。   (二)各学部必须用工程院统一印制的选举票进行预投票和正式选举,参加选举的院士必须不少于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选举方为有效。   (三)获得赞同票达到《章程》规定三分之二票数的候选人,按学部增选名额,根据获得票数多少依次当选,满额为止,不足额时空缺。   (四)选举结果经主席团会议审定报国务院备案。中国工程院向新当选院士和归口遴选部门发出通知,并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   第七章 增选工作行为规范   第二十六条 在增选的全过程中,院士、被提名人、提名单位和归口遴选部门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度重视道德和学风问题。   第二十七条 院士要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院士提名候选人时,必须对所提名的候选人的工程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道德等方面情况有确切的了解,要对所提供的候选人材料负责,并有责任在评审会中答复提问和对有关投诉信件做出回答与澄清。   第二十八条 被提名人必须向提名人或提名单位实事求是地提供本人的有关情况,并对《提名书》中签名确认的内容负责。一旦发现材料不实、弄虚作假,经审核后以学风和道德问题做出处理,终止该被提名人的评审与选举。   第二十九条 提名单位报送的候选人材料,特别是对候选人成就、贡献的介绍和评价,必须依据充分,如实说明该候选人所起的实际作用。一旦发现材料有严重不实、弄虚作假等情况,经审查审核,将终止该候选人的评审与选举、取消下一次提名的资格。   第三十条 各归口遴选部门在组织对候选人遴选时,应保证遴选的公正性、客观性,切实根据工程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严格把关。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不正当方式为被提名人当选院士进行活动,一旦发现此类问题,经查实后做出严肃处理,终止对该候选人的评审与选举。   第三十二条 对发生本章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之一的问题,由学部常委会提出处理意见,院常务会议审定后作出相应的决定,列入诚信记录。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由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负责解释。
  •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师昌绪:   材料科学家,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空心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数学家吴文俊、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   战乱中成长:种下爱国种子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这个地方紧挨保定城和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以致家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19世纪他祖父辈出过进士,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 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个主要依靠土地且生活并不富裕的大家庭里,养成了师昌绪温良恭谦和对人宽容的性格。   因为地处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师老家又是大家庭,名声在外,经常要躲到地窖里面。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那时候他刚上高小一年级。日本侵占沈阳的消息传来,全班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大哭,感觉到要亡国了。从那时起,师昌绪就意识到中国必须要强盛起来。   七七事变后,他亲眼见到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追踪中国老百姓扫射,乡亲父老惨遭屠戮的惨状。   师老说,他这一生的亮点之一是考上了河北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一个非常进步的学校。学校实行的是劳动生产教育,真正下地干活,每周四个半天,星期天都被占了,十分艰苦。所以他在中学时代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当时日本占了东北以后又想华北自治,宋哲元将军领导抗日,用大刀和日本人作战,在古北口和喜峰口打败了日本人,因而学校每天早晨都练大刀,打形意拳,准备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   留学美国:打牢科学救国基础   1945年大学毕业后,师昌绪在四川和鞍山工作了3年,因国内战乱不已,他便于1946年考取出国资格,1948年到美国留学7年。   异国求学的历程对于师昌绪来说还算顺利:不到一年时间拿到密苏里大学矿业学院(美国三大著名矿业学院之一)的硕士学位,两年半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师从著名金属学家M柯恩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的研究结果发展为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为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师昌绪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应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报告时,导师柯恩教授这样介绍他:“师昌绪是中国著名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取得很有成效的结果,目前飞机常用的300M超高强度钢就是在他研究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师昌绪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很是得心应手,可是争取回国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是现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点燃了他争取回国的旺火。   作为师昌绪的老朋友,李恒德回忆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1954年5月6月间是争取回国最紧张的日子,留美学生除了和中国日内瓦会议代表团联系,写信转交给周恩来总理,还按计划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撤除禁令,让他们回到祖国。当时大家一起分工,把最烦琐的印刷任务交给了师昌绪,投出的给美国报界、议员、民众团体的2000封信无不经过他手。1955年春,在各种努力下,76位在美中国留学生终于得到美方的释放令,师昌绪也名列其中。同时达成中美两国大使在华沙会谈协议,为中国留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回忆那些岁月,师昌绪说:“我这个人比较胆大,对生死看得比较淡泊。”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起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35岁的师昌绪站在甲板上,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沈阳30年:从具体研究工作到研究所所长   1955年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时任技术科学部的严济慈主任让他在上海和沈阳任意挑一处,两地都有研究合金钢的研究所。师的回答是“哪里需要我到哪里”。于是,1956年9月,师昌绪来到了金属研究所,开始他在沈阳工作的30年。   刚到所时,他被派驻鞍钢。两年后,中国科学院为了执行“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师昌绪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组长。高温合金是他从未接触的领域,他选定开发铁基高温合金代替最为流行的镍基合金,因为当时国内既缺镍又缺铬,而且受到国外封锁。他和抚顺钢厂合作,开发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后来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他的这个倡议引发了全国开发铁基高温合金的热潮。他那时还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在他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开发出无镍不锈钢,用于尿素生产,比国际常用的镍铬不锈钢还好。   在航空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工作条件最为苛刻:耐高温、抗疲劳、高强度,是高温合金开发的热点,一般都采用锻造高温合金。1959年,师昌绪等考虑到铸造合金有诸多优点,采用真空冶炼、真空浇铸等先进手段,开发出可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合金。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即将投产,却没有可用的发动机,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确定了采用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当时,航空院负责材料工艺的负责人荣科总工程师来师昌绪家里说明情况,希望能做出提高100℃的空心气冷涡轮叶片。100℃看起来数目不大,但自从有喷气发动机以来,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每年通过材料提高的工作温度只有7℃~8℃,100℃是个飞跃。   在接受任务后,师昌绪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试车、试飞和生产定型。这些工作本来定产于沈阳,10年后航空部要将此转产于大后方贵州。于是,师昌绪带队奔赴贵州工厂,从原材料准备到标准的制定攻关数月。这个厂已生产了40多万片,装备了4000台发动机,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而且成品率大为提高。空心涡轮叶片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空心叶片的研制成功,师昌绪总结说,一是接受这项任务靠胆识,因为风险很大 二是靠设计、材料工艺与制造工厂的三结合 三是靠参与工作人员的精诚团结,因为光金属所就有来自不同研究室的近百人参加。   这项工作开辟了我国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先河,以后的柱晶叶片和单晶叶片都由此开始,空心冷却从100℃到今天的400℃~500℃。更大的影响是促进了全世界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   早在1963年师昌绪访问英国罗罗公司时,他们的总设计师还表示:“铸造合金性能不稳定,不能用作涡轮叶片 实际已有多年试验的结果才下此结论。”1980年该公司到沈阳航空发动机参观,胡克总设计师看到中国铸造叶片已投产,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果,就没白来中国一趟。”从此,英国和苏联都跟上来了。   和师老共事多年的“夫妻院士”柯伟和李依依曾撰文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和师老再去贵州时,工厂里所有的老总、工程师,甚至已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来探望师先生,场面非常感人。”   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师昌绪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每一种材料从研制到生产过关和得到应用都花了十几年。   师昌绪不只重视高温合金的开发与生产,也重视理论研究。在确定铸造高温合金为主攻方向后,他提出合金的凝固过程必须深入研究,从而发现某些杂质元素影响了合金元素的严重偏析,造成材料稳定性严重下降 控制这些杂质的含量,可以明显改善合金的很多性能。这一发现不但用于铸造高温合金,也用于高合金钢。因此他获得了1998年华盛顿“材料研究学会国际联盟”大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全世界只有12项,师为其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金属所从隶属冶金部又回到中科院。隶属冶金部时,以任务为主,不愁没有研究课题,更不愁经费 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以学科建设为主,这一巨大转变使研究所遇到很大的困难:人员老化、设备陈旧、缺乏国际联系、经费来源不足。师昌绪作为常务副所长,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于是,金属所开展了大学习:学习业务,学英语准备扩大学术交流,大量招收研究生以解决人员老化与断层,省吃俭用添置高级研究装备。此间,他确定了开发新材料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所方针。他勇于承担难度大的任务和开辟新的学科方向,使金属所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如今,金属所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   其间,师昌绪还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他提出要加强环境腐蚀及工程腐蚀研究,而不只是开发耐腐蚀材料。而今36公里长的钱塘江大桥的100年寿命保证,就是由该所提出方案并实施的。   除此,师昌绪还经常参加失效分析工作,特别经常光顾同在沈阳地区的黎明机械厂(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下厂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该厂副厂长程华明总工程师称他为“材料医生”。   在京25年: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科学家   和做某个领域的科学家相比,要当好一位战略科学家似乎要难得多。当了8年金属所副所长、所长的领导职务,师昌绪笑称自己的头发就是在同时担任两个所的所长时被折腾光的。   1984年,他卸任来到北京,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除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岗位上发挥了作用,他还提出很多有益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和主张。   1984年,师昌绪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那时学部的任务之一是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咨询。他不等待国家交任务,而创立了“主动咨询”模式。如钢铁方面提出要进口部分铁矿石,通讯方面要市场化,科技人才实现全国招聘等咨询项目。   1985年,为了促进科研单位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他联合20名专家建议国家经委召开有关研究所所长和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为主任,师昌绪是副主任之一。唐先生提出基金评审项目的16字方针——“依靠专家、同行评议、择优资助、公平合理”。   为保证这一方针的正确实施,师昌绪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基金委应该是一个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机构,其下属学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提高,为此他推动编写了54本学科发展战略,让工作人员了解本学科全貌 二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用以了解全国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人物 三是承担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审工作,进而了解我国重点研究基地的情况。他甚至还提出学部干部采用流动编制的办法,以保证基金委不致变为一个官僚机构——当然因为难点太多而没有实现。   在师昌绪的建议下,把“863”计划中新概念、新构思部分划归基金委与“863”专家组共同管理,因为“863”主要针对国内实力最强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而新概念往往出自“小人物”,基金委的《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各个角落。   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程技术人员是主体,但这部分人不像科学家那样受到重视,于是一些科研人员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1982年,师昌绪和其他3位科学家联名提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建议。1992年,师昌绪又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党中央。经批准后,师昌绪作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和筹备组副组长投入筹建工作。1994年6月3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之一,时年74岁。   1996年,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立“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聘请师昌绪为第一届主席。他主持下最重要的一项成果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得出的结论是“因地制宜”,“东部以核能为主,西部以水能和新能源为主,华北地区要高效率利用化石能源”。此时,他已是80高龄,进入资深院士行列。   2000年,科技部聘师昌绪为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理事长,将北京各部门的图书馆的外文期刊统一采购、统一上网,实现“共建共享”和图书馆的数字化。他不是图书馆专家,但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了一个“和谐集体”,成为我国科技平台的典范。   出于他的责任感和广泛的接触,师昌绪对国家科技发展十分关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召开“环境材料”国际会议,师昌绪分析了金属材料的资源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就要枯竭,唯有镁取之不尽,因为海水中有大量镁盐,并可经济开采。1997年他与几位院士建议科技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如今中国镁产量为世界第一,研发工作也居世界前列。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所必需,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发,25年仍没拿到稳定合格产品。2000年,师昌绪主动召开了几个座谈会,最后上书党中央列为“863”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几年努力,高强度碳纤维的生产已立足国内,由过去的分散到现在采取统一领导,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同时,师昌绪也一直介入碳纤维在飞机生产中的应用。   2000年,纳米技术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师昌绪倡导成立了“纳米科学中心”。同时,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上书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   2004年,他主持召开我国军工材料发展研讨会,并制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   其次,师昌绪对我国材料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刮起“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之风,我国也倡导“新技术革命”。一时间,传统材料研究人员感到困惑,师昌绪在多个场合提出“开发新材料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材料”,因为它是基建、制造业所必需。像我国这样的大国,传统材料的生产必须立足国内。1997年我国启动重大基础研究“973”的立项,开始只有农业、能源、资环、自动化与生命科学5个领域,1998年师昌绪写信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才把材料领域加入。   我国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是由于没有达到工程化程度。为此,师昌绪等科学家上书国务院有关领导。得到批复后,他还主持召开了我国应尽快工程化几类材料的会议。   第三,师昌绪非常重视中国科技界走向国际。“要想成为世界强国,科技必须先行,同时也要融于国际社会,其中学会和期刊是两个重要标志”。   生物材料是当前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国内8个学会都有生物材料学会,因而不能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在中国科协的协助下,1997年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加入了国际组织。现在,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并成功争取2012年全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召开。   第四,师昌绪对我国科技设施建设作出很多贡献。1984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为基础研究服务 1989年利用世行贷款又建了一批为应用科学服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师昌绪作为18人专家组组长,确定了不同领域的75个实验室。此后,在他主持下,为已建实验室的评估形成了一套成熟方案,做到了优胜劣汰,使实验室增加了活力。   此外,师昌绪还向国家提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议,无论是对我国科学技术还是产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昌绪是一位闲不住的学者,即使他已90岁,仍然工作不停。仅2010年,他就在京主持或参加会议数十次,京外出差10次,接待不计其数的来访者,同时,还写作几篇文章和大会特邀报告。   当《科学时报》记者问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中得出什么经验时,师昌绪深有体会地说:“第一,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第二,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利用他们的长处。第三,对科研水平的认识。在回国初期,曾把发表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在承担了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任务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 39岁清华美女教授候选中科院院士,颜宁到底多牛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57位科学家“榜上有名”。 /p p   在这份名单中,今年的初步候选人里,年龄最大的为72岁,年龄最小的只有39岁,是清华大学教授颜宁。 /p p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选人产生后,还将对初步候选人材料进行公示,公示结束后经过会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和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以及终选投票等程序,确定最终当选名单。 /p p   虽然还没有正式确定最终的当选名单,但是颜宁39岁就被候选中科院院士也是让网友大呼“厉害了”! /p p   颜宁是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有如此高的荣誉? /p p   看看这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科学家年纪轻轻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p p   1996年颜宁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在2000年获得学士学位后随即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施一公。2004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继续在该校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p p   2007年10月,受清华生物系老系主任、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南明教授的邀请,颜宁回到清华大学,受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当时她30岁,是全中国最年轻的女性正教授之一。 /p p   自2007年回清华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颜宁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原创论文14篇,研究成果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p p   在清华大学的10年间,颜宁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致力于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的系统研究,带领其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包括解析了国际上攻坚几十年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功能的电压门控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其中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已经被国际经典的生物化学最新版教材收入。 /p p   2016年,颜宁被《自然》评价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p p   然而,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却在今年的5月因为“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在国内引发了非议,在此之前,也许并没有太多人知道颜宁。 /p p   这件事要始于5月3日一条微博的持续发酵——世界顶尖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近日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 /p p   一位雇员离开工作了10年的岗位另谋高就,通常没有人大惊小怪。 /p p   但生物学家颜宁这样做就引起了争议。这位清华大学教授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将于今年秋季到那里做地位尊崇的冠名讲席教授。对中国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消息。 /p p   颜宁很有可能是多年来第一位被全球顶尖学府挖去做讲席教授的中国大陆教授。一位在中国实现职业起步的科学家,有这样的机遇,是值得祝贺的事情。 /p p   此事本不足为奇。世界各高校的教授跳槽极为常见。一位学者从牛津跳到普林斯顿,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但颜宁的消息自普林斯顿传回国内后则褒贬不一。可以看出,一些人对此不太适应。 /p p   网上有人批评颜宁忘了自己的博士导师施一公教授的“爱国宣言”,施一公是从普林斯顿辞职回到清华的 还有人猜测颜宁是连续两年拿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而“负气出走”,连她3年前在博客上讲过的申请基金的经历都被挖出当作论据。 /p p   对于网络上的批评,颜宁在微博辟谣称“无稽之谈”:“我去不去普林斯顿关基金委什么事?”颜宁写道:“被无数人问这文章是否属实,还属实呢,明明就是莫名其妙,无稽之谈。” /p p   随后,颜宁通过文汇教育对此事做出了详细的回应: /p p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因为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有优秀的学生、给我动力和压力的优秀又友好的同事们、给我全力支持的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等等。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条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p p   但同时,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p p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2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和熟悉,为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尽我所能,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p p   按照惯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最终增选院士名单将在每个增选年的年底公布。 /p p   无论颜宁是否最终入选,对于她来说,科学研究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害怕自己故步自封,她希望自己时刻都有新的突破,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我想可能在未来若干年,我每年的想法都是我要做出我想要的突破。 /p p   祝贺颜宁入选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希望在未来,颜宁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更高的突破! /p
  •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两院院士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0年6月,我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两年来,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奋勇拼搏,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进展。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下5188米的下潜记录,实现了我国空间海洋技术新跨越。首座实验快堆成功并网运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煤制乙二醇和甲醇制烯烃实现工业化应用,风能、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实用化取得新进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重大药物创制和低成本医疗设备研发等提高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了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等一批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若干重要和新兴领域的前沿探索进入世界前列。两院作为科学技术思想库,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科技、认知科技呈现群发突破的生动景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生长点。能源资源科技将推动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可持续能源和资源体系的形成,材料和制造技术将加速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空间海洋和平利用和开发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增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将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量子世界的调控,暗物质、暗能量的探测,生命现象系统整体的认知,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需求结构和扩大内需为导向,确立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重大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势和任务对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   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动科技惠及民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这里,我对两院院士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勇于创新,积极引领科技加快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强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才能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进而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要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空天战略高技术,保证我国有效进出与和平利用空间 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提高我国海洋经济水平,保护海洋航运安全,开发深海资源 发展生物安全应对技术,有效防控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威胁 发展信息网络战略高技术,建设基于网络信息的社会态势预警、分析、监控、应急体系,维护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科学创新,在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力争取得原创性突破。要加强先导技术研究,在关系长远发展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第二,希望两院院士坚持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意识,更加积极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面向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系统集成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关键工艺技术、高端产品研发重大突破,从根本上扭转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的局面。要面向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向技术创新引领型转变,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方面引领世界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要面向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满足对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需求,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要面向建设可持续能源资源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传统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安全利用,加快新能源产业化,提高油气资源、重要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能力。   第三,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创新为民,积极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人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让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安全、更幸福。要面向民生重大需求,加强关系人民衣食住行的科技创新,努力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空气质量的科技问题,努力解决多发病、常见病、急性传染病诊断和治疗药物问题,发展早期监测、早期干预技术,努力攻克对人民群众有严重危害的重大慢性疾病医疗技术,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技术。要面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需求,发展城乡环境保护、治理、修复技术,着力解决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开展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要自觉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全社会创新意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文化载体,促进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第四,希望两院院士坚持锐意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体制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仍不适应,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仍不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适应,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央正在制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大家工作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对科技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比较了解,对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切身感受。希望两院院士站在全局高度,积极探索符合规律的新机制新模式,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积极支持和投身科技体制改革。   第五,希望两院院士坚持甘为人梯,积极培养和提携优秀青年才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为本。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代代科学家不断继承创新、超越前人的历史。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两院院士都是学有建树的学术带头人,许多同志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发现、培养、提携青年人才是大家的一项重任。要善于发现青年人才,不拘一格,慧眼识才,坚持科学标准,客观公正评价人才,热情关心和支持有科学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要积极培养青年人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思路新方法。要大力提携青年人才,虚怀若谷,举贤荐能,着力营造包容兼蓄、和谐有序的人才成长环境,真诚尊重人、细致关心人、充分信任人,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平等讨论,鼓励青年人才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敢于质疑和超越老师的学术思想、敢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营造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学术环境。要建设好学术梯队,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广揽英才,为他们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他们加快成才铺路搭桥,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第六,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决策咨询重要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科学咨询。两院要发挥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作用,紧紧围绕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瓶颈、破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咨询研究,客观独立发表意见,坦率真诚提出建议。两院和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构建有利于发挥院士专家咨询作用的体制和程序。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技界的领军人才,要前瞻新科技革命方向,善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中提炼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引导我国科技工作提升创新起点、优化学科布局、凝炼前沿方向。   各位院士、同志们!   院士称号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荣誉,院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产生很大影响。希望两院院士牢固树立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服务国家的理念,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以身作则,严格自律,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围栏处的含氟气体F-Gases at the Fenceline
    揭露含氟化合物生产部门未披露的排放量环境调查署(EIA)感谢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城市系统博士教育的教授兼主任Masoud Ghandehari博士在审查本报告的EIA方法、方法论和分析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专业知识。环境调查署(EIA)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识别、调查和实施解决世界上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的方案。我们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森林和全球气候,并在不断增长的全球需求和贸易与不断加速的自然资源损失和物种灭绝之间的交叉点上开展工作。我们通过开展消除强效温室气体和提高制冷行业能效的活动,以及揭露相关的非法贸易,以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利用我们的发现来推动新的立法、改善治理和促进更有效的执法。在本报告中,关于设施生产活动和所报告的排放量的信息基于可获得的最佳公开信息。美国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的设施在围栏内的景象,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介绍在上个世纪,含氟化合物一直是臭氧层损耗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且至今仍在造成气候和有毒污染。尽管全球一致同意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管控这些物质,但现在这些物质的排放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上升趋势。在这些气体的生产过程中可避免其释放,这可能是造成这类排放的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气体包括人类已知的一些最强劲的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物质。EIA在美国两个生产设施的围栏附近检测到多种氟化气体,其中包括各种氢氟碳化物(HFCs)、氟氯碳化物(CFCs)和氟烯烃(HFOs)。本报告介绍的调查案例研究使用了便携式红外光谱气体检测仪,以演示对含氟化合物生产设施排放量的围栏处监测。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公认的识别和监测化学物质的科学方法,但迄今为止在有针对性地监测氟化气体排放方面的应用有限。EIA在美国两个生产设施的围栏附近检测到多种氟化气体,其中包括各种氢氟碳化物(HFCs)、氟氯碳化物(CFCs)和氟烯烃(HFOs)。美国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的设施在最近几年的强制性温室气体和有毒物质报告中没有报告检测到的几种CFCs和HFCs,这表明该公司可能不知道这些排放物或没有报告它们。这说明非常有必要加强监测、核查与强制执行(MRV&E)机制,特别是对来自含氟化合物生产的排放。最近公布的大气研究结果还估计,近年来含氟气体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管控的其他相关物质的年意外排放量约为8.7亿公吨二氧化碳当量(MtCO2e)(请参见图1)。这些排放量与合法生产过程(其中包括在《蒙特利尔议定书》豁免的生产用途中充当原料)以及已证实的非法生产和违反条约义务的情况有重大联系。全球逐步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特别是CFC-11)的意外排放被归因于非法生产和使用,这也表明有必要改进《蒙特利尔议定书》的MRV&E制度,以确保持续逐步淘汰受《议定书》管控的气体。如果有更具针对性的监测,原本可以更早发现和缓解CFC-11的意外排放。越来越清楚的是,生产设施的排放量很大,而且没有得到充分的量化、跟踪和控制。生产数据的透明度不足,再加上监测和核查方面的差距,导致这些本可避免的排放量相对不为人知。国际社会和含氟化合物生产国必须改进对生产过程及其排放的管制、报告和监测。最后,鉴于制造HFOs的原料生产所产生的上游排放以及对持久性副产品未来生态和潜在毒性影响的担忧,所有部门都应消除对氟化物质的依赖,无论其是否会对气候变暖产生直接影响,只要替代品可用或其使用并非必要。EIA调查员在位于巴吞鲁日的美国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外设置探测设备。以下调查结果基于2022年和2023年美国两个含氟化合物生产设施的EIA现场采样。这些结果强调了采取一致行动来监测和缓解含氟化合物生产中可避免的工业排放的必要性。1. 通过对美国两家主要含氟化合物生产商经营的两个生产设施附近的空气进行取样和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已知具有强效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和/或臭氧消耗潜势值(ODP)的氟化气体。2. 在本案例研究中检测到的多种物质与最近的大气研究中确定的全球排放量上升有关,这些大气研究将含氟化合物的生产和/或非法生产和使用联系起来,称其为每年约8.7亿公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主要排放源(请参见图1)。3. 在霍尼韦尔国际(Honeywell International)公司位于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的一个生产设施中,检测到三种不同类型的CFCs:CFC-13、CFC-113和CFC-114。这些都是全球禁用的高全球变暖潜能值的臭氧消耗物质,范围从6,520到16,200不等,除非用作生产其他化学品的原料或化工过程助剂。该设施在2017-2018年报告了CFC-13排放量,但在2019-2021年报告的排放量为零。在本报告发布时,该设施尚未公开报告/提供2022年和2023年检测到的CFCs数据。该设施一直在报告CFC-113和CFC-114,报告的CFC排放量近年来一直在增加。4. 位于巴吞鲁日的霍尼韦尔设施也检测到了一系列HFCs,其中一些没有在2018-2022年的强制性温室气体报告中报告。EIA在2022年检测到HFC-125和HFC-143a,但该设施并没有在2022年报告。2023年检测到了HFC-32和HFC-134a,但该设施在2018-2022年的前几年没有报告。尚不清楚为什么这些化学品被检测到,但却没有在设施报告中出现。5. 在科慕(Chemours)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的设施,也检测到了HFOs和氟氯烯烃(HCFO)。HFO-1234yf是在位于德克萨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的科慕公司的设施检测到的,HCFO-1233zd和HFO-1234ze是在位于巴吞鲁日的霍尼韦尔公司的设施检测到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些HFOs都是在各自的设施中生产制造的最终产品。虽然这些HFOs对气候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们被视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并可降解为持久性副产品。尤其是HFO-1234yf,它能产生高产率的三氟乙酸(TFA)。TFA是一种强酸,对水生生物、植物和人类有毒。6. 现有技术可以扩大对来自所有含氟化合物生产设施的排放量的有针对性的监测。大气调查结果:不明原因的排放量增加最近的科学发现指出,与含氟化合物生产、非法生产和使用以及不明原因的来源有关的一系列新的和意外的全球排放量增加是令人震惊的。大气探测结果显示,用于含氟化合物生产或其副产品的各种化学品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HFC-23、各种CFCs和氟氯烃(HCFCs)、全氟环丁烷(PFC-318)和四氯化碳(CTC)。在考虑了已知的估算值之后,这些排放量的来源仍然不确定,但这些物质中的大多数与生产过程有关,充当了原料、化学中间体或副产品。下图1显示了氟化气体和其他相关物质意外排放量的最新科学估算值,其中大部分是受《蒙特利尔议定书》管控的。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将每年约8.7亿MTCO2e(公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与含氟化合物生产过程、非法含氟化合物生产和使用或其他不明原因的意外来源联系起来。这相当于200多座燃煤电厂的排放量,大约相当于德国一年的排放量。图1:关于与生产、未知来源以及非法生产和使用相关的意外排放的科学发现
  • 用户动态| 初心不悔,材料人生——讲述新科院士张锦科研背后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初冬的北京,寒风凛冽,草木凋零,瑟瑟的北风难抵冬风已至、春阳匪远的期盼,也无法压抑科学界久违的期待——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将全新出炉。11月22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64名新科院士名单公布,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张锦榜上有名。“生于西部农村,长于大山之中,翻山越岭上学,犁地、放牛、拔麦子等一应农活样样都会。故乡的水土像隐形的‘脐带’,不论走到哪儿一直心中惦记。也激励我在科研之路上一路前行,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爽朗地笑着说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西北这方看似从不会改变的黄天厚土,是故乡对于羁旅游子的馈赠: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惊雷,面如平湖。张锦,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曾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推动了纳米碳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发展。他长期致力于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生长机理、表征技术和制备方法研究,坚持探索纳米碳材料的生长规律,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与拉曼光谱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家风传承,永不言弃1969年生于西部农村的张锦,有着一代人的淳朴与坚韧。位于西部地区的宁夏山区水资源具匮乏,为取水行走十几公里,每天早晨全家人用一碗水洗脸成为儿时挥之不去的记忆;村里的小学在窑洞里,每天上课带着小板凳在土台子上听老师讲课,老师则是家门的一个大哥,负责讲授一至四年级的课程。“说原始毫不为过,但那的确就是我们当时读书的真实图景。”张锦感慨。三年级时,村里建了砖瓦房小学,老师从县城采购了地球仪、三角尺等教具,张锦才感觉自己像个真正的学生。儿时的张锦酷爱机械,自制过火枪,见到木匠先生打造家具,也曾有模有样的做过舞钻(机械钻孔工具),中学期间甚至早早地学会了开车,“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或许在那时,一个“制造一切”的梦想就已经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四年级之后,村里的学校没有了,需要每周往返离家15里的学校去读书,孩童的年纪上学需要背着粮食翻山越岭,当年大儒宋濂从师求学时,“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抵也是这样。单调的生活饮食、清贫的环境,读书的辛苦程度似乎大于希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是奶奶和父母、师长却以不同的方式鼓励着张锦及兄妹努力学习。张锦的奶奶虽不识字,但一直告诫张锦等孙辈要勤奋读书,要自强、自立,做一个懂学问,明事理的人。奶奶的教诲,张锦一直牢记心间。父亲可谓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榜样,他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成为了干部。因为公务繁忙,父亲和家人聚少离多,但在张锦印象中,父亲的管教却从没有缺位,“从小父亲就要求我和哥哥即使在家穿着也不能随意,要懂礼知礼,对我们的学习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张锦回忆,年少的自己也曾经有过辍学的念头,得知此事,父亲工作之余专程赶回家劝告自己,唯有读书才可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张锦的中学时光在同心县城度过,陪伴在身边的是一起读书的哥哥和“伴读”母亲,说起母亲,张锦有些动容:“我的母亲是个淳朴的农村妇女,虽不识字,但她识大体、顾大局,更深深懂得学习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读书期间母亲给予了我们生活上巨大的支持和保障。”中学期间,他和哥哥读书,母亲在建筑工地做筛沙子、搬砖等粗活赚取微薄的收入,悉心照料着兄弟二人的起居饮食,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张锦心无旁骛地在学海之中遨游。良好的家风传承,虽苦尤甜的少年时光,共同锻造了他往后在科研工作中坚韧不屈、永不言败的品格和勇担重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源于坚持,矢志不渝“听话,特别爱学习”,张锦将6年的中学生活总结成这七个字。如果说此前的小学是自由的学习,那么中学则完全是标准化教学,张锦格外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他每天去的早,所有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甚至也曾有过冒着大雨赶到学校,发现学校空无一人的场景。记忆中,同村的邻居指着村儿不远处大山上一物体让张锦辨识为何物,茫然不知所指的他那个时候才发现自己近视了,那个暑假后,张锦的鼻梁上多了一副400多度的眼镜,也因此,被数学老师宁德珍向班里同学“现场教学”,“你们看看人家张锦,眼睛近视看不清,数学都学得这么好… … ”在老师们的印象中,张锦不仅学习勤奋刻苦,还会动脑筋,非常善于思考。中学期间,张锦所在的同心中学有幸邀请到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北京支教老师。同学们奔走相告,他们用淳朴的方式欢迎北京老师的到来。张锦的物理老师吴志文先生和语文老师刘琴生先生就是这批教师中的一员,这些教师为不曾走出过大山的学生们打开了眺望山外世界的窗户,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异彩纷呈。没有离开过家乡、没见过火车、飞机的张锦和同学们开始无限向往着山外如天方夜谭一样的世界,正是这批老师的到来更加坚定了张锦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二战”高考,让曾经酷爱机械的张锦以同心中学理科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开启了学术科研之路。大学学期结束,化学基础略差的张锦4门功课亮了“红灯”,他没有气馁,义气外强,道心内全,逐渐从叨陪末座“逆袭”直到名列前茅。在兰州大学,张锦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他内心奋斗的“马达”从未停歇。在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期间,张锦在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力虎林教授和北京大学刘忠范教授的高水平学术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二位先生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非常善于将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联合起来,发挥大的力量,也成就了他们在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人生倥偬,吾道不孤,但得一知己,当浮一大白。热爱科研的张锦能够加入到一个奋发有为的集体之中,这对他而言,是大的乐事。张锦常说,自己有两个令人敬仰的博士生导师,有一个好团队,有一群真正热爱科学研究的科研伙伴,与他们一起从事科研工作,尤为自豪并深感幸福。在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时,这位中国人总是和英国同事“格格不入”。儒雅悠闲的英国绅士们严格执行着“朝九晚五”工作制,除了午餐之外,每天上午茶和下午茶两个时段的小憩也必不可少。张锦则保持着一贯的“工作狂”作风,在实验室从早“泡”到晚,周末也不休息。他不断做实验、验证数据、积累成果。“感觉的确挺孤独,但是当实验取得进展,心中的高兴就别提了,也很享受那种过程。”他说。两年时间,张锦完成了博士后期间所有的科研任务,他说自己做事情执着、轻不言弃的作风正是自小从故乡汪家塬那片黄土地上点滴积累而成。潜心科研,知行合一回国后,张锦进入北京大学和刘忠范教授团队一起从事纳米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几何学里,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大道”,同样在材料科学领域,也没有捷径可走。张锦选择带领自己的团队在纳米碳材料领域进行深耕,不断地探索纳米碳材料的可控合成方法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多年来,他和团队在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和拉曼光谱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做任何一件事,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做好。”张锦经常这样说。当一个人,一个团队,不断地坚持一个方向,朝着一个目标持续奋进了十余年,做出再多的辉煌成就或许也都是“天道酬勤”的自然之理了吧。对于科研,张锦总有很多难以忘怀的兴奋。以特洛伊木马为灵感源头提出的“特洛伊”催化剂生长高密度阵列碳管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碳管要长出来就要用催化剂,要长高密度的碳管,催化剂还要放得特别近,这就导致催化剂特别容易聚集,催化剂一旦聚集后就长不出碳管。所以我们根据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想能不能先把催化剂藏起来,然后在碳管生长的过程中一个一个放出来,这样催化剂就不会聚集了。这一方法成功解决了催化剂易聚集的问题。”“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将古老的智慧运用到现代问题的求解之中,古老与未来碰撞出的火花让大家新奇又兴奋。除了提高密度,张锦团队还关心如何控制碳纳米管的手性结构。张锦团队还提出了石墨烯增强拉曼散射的概念,证明了石墨烯增强拉曼散射的化学增强机制。每一个与团队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张锦都铭记于心,而这其中的困难,他坦言都忘了。19年过去了,张锦对科研的热情依旧不减,他用了一段话来阐释:我们国家在碳管研究领域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能不能做得更好,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做研究跟国外有差异,我们缺少工匠精神,向“钱”看而非向前看,只想把东西做出来赶紧去赚钱了事,而很少有人真正把它从头到尾做好,把它被人们热切期待的用处落到实处。此外,我们还缺少担当精神,不敢担负起科研人顶天立地做科研的责任。科研路上,张锦潜心纳米碳材料,也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很多现在已经成为各个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对于学生和团队,张锦也有自己的培养之道,“当你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做砸,那是在锻炼他;当你非常认真地帮一个人规范,把事情做得特别完美,这是在锻炼自己。”放手去做,尝试失败,千百次尝试换取的成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亦师亦友,携手创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科研的路上,刘老师(刘忠范院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到刘忠范院士时,张锦坦言,“刘老师不仅是我科研上的导师本文系转载自“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扫描右侧二维码查看原文
  • 厦大孙世刚院士团队:透过电池,探索能源转换密码
    因对电化学基础研究的突出贡献,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心怀科技报国初心,近年来,他带领团队立足学科基础研究,持续在新能源领域斩获面向产业的突破性成果,推动实验室成果与生产转化的连接。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和他的团队一道,在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中,践行高校科研人的责任与使命。  “滋… … ”显微镜旋转发出的响声又在召唤。  透过镜片,再一次,孙世刚来到微观世界,探索能源转换密码。  观测锂离子传输速度,记录晶体结构演化,复杂多变的微观世界,是孙世刚的“战场”。  每一块电池中,固体电极与液体电解质碰撞交界,产生出奇妙的能量变化,这被称为“界面”。  在“界面”不到20纳米的厚度里,藏着有关电池效率和寿命的奥秘。  过去数十年,长期从事电化学、能源电化学研究的孙世刚及其团队,在这一领域持续攻关,并将科学研究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科研支撑,助力产业发展。孙世刚教授在实验室进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况测试指导。潘万华/摄  源于初心,怀着科技报国的深厚情怀  “我心中有一种使命,就是推动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推动国家科技和产业崛起”  与化学结缘,要追溯到40多年前。  1977年,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考生,孙世刚考上厦门大学化学系,并于1982年第一批公派留学前往法国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9月,孙世刚获得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并留在法国科研中心界面电化学研究所继续博士后研究。  “一到国外,我就意识到我们国家当时确实落后了很多年,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学好后要为国家做事情。”孙世刚说。面对选择,他毅然于1987年回到厦门大学。  “我心中有一种使命,就是推动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推动国家科技和产业崛起。”孙世刚说,“当时的想法很朴素,赶快回国,把所学的知识教给学生,差距不能再拉大了。”  心有所指,行有所向。回国后,孙世刚专注电化学和表界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界面电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2015年,因在电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孙世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就是一种攻坚,它需要勇气和坚韧。”面对当时国内科研条件与国外的差距,孙世刚迎难而上。设备陈旧落后,他想办法克服;科研经费欠缺,他能省则省。“为自己的祖国搞科研,再苦再累也值得!”他说。  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足以映射初心。2007年,孙世刚团队在纳米催化剂合成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制备出高活性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催化剂。  被广泛用于燃料电池、石油化工、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的铂催化剂,因铂金属资源有限,价格昂贵。提高铂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稳定性,一直是企业亟需。  孙世刚团队的成果吸引了跨国企业的注意。  “当时韩国企业派代表跨洋飞到厦门来找我,希望能够在技术上进行合作。”孙世刚表示,“但是这样的技术,我肯定要留在国内!”  虽然拒绝了合作请求,但大型跨国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渴求和战略眼光,让孙世刚感慨: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企业?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把基础研究做扎实了,在国家快速发展中,研究成果必能对接到产业应用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企业迅速成长。宁德时代、厦门钨业等越来越多的行业龙头找上门来,寻求科研支持和合作。  孙世刚当年的感慨,如今变成了满怀的信心。他主动肩负起责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产业发展需求,带领团队开始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始于2011年1月的“界面电化学”创新群体项目,历时9年,在孙世刚的带领下,项目连续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持续资助。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这个项目,成为孙世刚探索成果转化的舞台。  “前两期研究内容主要是界面电化学的基础科学问题,到了第三期以后,我们转变重点,把目标放在解决产业界重要的应用问题,以及对国家战略需求作出贡献上。”孙世刚带领团队,将研究方向聚焦到新能源领域。孙世刚教授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进行锂离子电池在线电化学质谱测试。施晨静/摄  精于转化,打造面向产业的科研力量  “我们的研发成果能够帮助企业创新,企业能力提升后产生的需求,也在帮助我们调整科研方向”  新能源产业,是福建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四五”时期,福建计划打造两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厦门作为新崛起的电动之城,此前已将中航锂电、海辰新能源、厦钨新能源等新能源龙头企业揽入怀中。2021年底,宁德时代投资70亿元,厦门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开工建设。  这样的土壤,让孙世刚团队的科学研究成果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厦门本土第一家新能源电池材料上市公司。其母公司厦门钨业从2002年起,陆续建立能源新材料产业生产线,重金投入于先进电池材料的研发,并于2016年分拆出独立的新能源子公司——厦钨新能源。  “研发新产品,一旦我们在技术开发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就需要依托高校进行联合攻关。”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硬质材料研究所所长刘超表示。  其实早在2012年,孙世刚团队就开始了与厦门钨业的技术合作,签订“新能源材料合作研究计划”,致力于提升锂电池正极材料性能。  锂电池正极材料,是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决定电池成本的关键因素。  为了让手机待机时间更长,业内普遍做法是提高充电电压,以提高手机电池中钴酸锂材料的能量密度。但充电电压过高,会导致材料和界面不稳定,电池安全性能、循环性能下降。  孙世刚团队成员李君涛教授介绍:“我们研究的技术,在钴酸锂材料表面形成包覆层,就相当于给它们穿了件‘防电衣’,使电池在高电压下也能正常充放电。”  对此,厦钨新能源首席工程师魏国祯深有体会:“孙老师团队在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并且深入运用他们的方法,加深了我们对电池材料界面的认识和理解,大大缩短了我们解决技术难题的时间。”  2018年,厦门钨业获批国家发改委“高端储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孙世刚受聘担任中心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孙世刚认为:“我们的研发成果能够帮助企业创新,企业能力提升后产生的需求,也在帮助我们调整科研方向。”  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结合,双方的合作走向深入。如今,厦钨将能源新材料发展为三大主营业务之一,成为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一流供应商。  宁德时代,则是孙世刚团队进行成果转化的另一个舞台。  作为电动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占据整车成本的近40%。曾经,关键锂电技术和材料都掌握在日韩手中,突破不了电池技术,就难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拓新局面。  2014年,宁德时代与孙世刚团队相遇。孙世刚团队自主研发的原位表征技术,助力宁德时代实现产品的变革性提升。  孙世刚教授团队成员介绍:“这项技术可以让研发人员‘在线’观察锂电池材料变化,充放电同时进行分析。可以实时检测到哪种状态产生了气体,准确把握故障原因,并快速改进。”  自2014年起,孙世刚担任宁德时代首届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宁德时代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宁德时代企业博士后流动站成立,黄令教授作为合作导师,共同培养企业博士后至今。  “宁德时代实现愿景离不开创新,高校是在创新路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厦门大学更是新能源产业科研领域的佼佼者。”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高校的教研优势、人才优势,将为新能源产业集群持续提供创新动能。  谋于未来,聚焦科技竞争和发展制高点  “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要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心做,不断探索”  面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电化学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正大有可为。而此时,孙世刚团队已将研究方向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以抢占科技竞争和发展制高点。  孙世刚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要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心做,不断探索。”  氢能具有来源广、燃烧值高、零碳排等优势,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源发展规划或路线图。当前我国氢能产业也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氢的大规模运用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孙世刚表示,“氢燃料电池商业化一直受阻于昂贵的铂基催化剂。怎样把催化剂效率提上去,同时把成本降下来,是我们未来研究重点。”  在厦门大学,以孙世刚团队为代表,氢能已开始了技术攻关和产学研结合。在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建立新型协同攻关机制,联合厦门金龙、宁德时代、厦门钨业等开展产业攻关。  参与嘉庚创新实验室氢能产学研攻关的周志有教授,是孙世刚团队成员。他介绍:“用铂金属做氢燃料电池催化剂材料,成本很高。现在,我们正以厦门钨业的钨、钼材料为基体,研制氢燃料电池用催化剂材料。”  这些研究,为未来燃料电池新型催化剂的研制提供了新思路。  与厦钨新能源的合作,同样正迈向更广泛的空间。锂硫电池,比钴酸锂电池具有更高能量。为在激烈的电池材料竞争中保持先机,厦钨新能源与孙世刚团队,正共同开展锂硫电池方面的研发。  如今,孙世刚团队不断突破研究边界,正为抢占新能源科研制高点助力。团队成员廖洪钢教授毅然从国外归来,加入孙世刚团队。“这里不仅有我需要的实验室设备,更有我向往的团队科研氛围。”廖洪钢说。  经过潜心攻关,廖洪钢通过MEMS加工技术在电子显微镜中成功构筑了一个纳米实验室。“借助这一技术,我们可以动态实时观察物质结构,全程高清拍摄每个原子的变化和运动轨迹。”廖洪钢表示,这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及产业升级等领域。  2019年,廖洪钢成立了厦门超新芯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成为成功切入全球电镜产业链的中国科技企业代表。  对未来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孙世刚院士充满信心:“按照现有的研究基础,我们期望未来在基于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燃料电池、超高比能量密度和比功率密度储能体系以及解决一些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 盘点12起科研经费案:15名学术领军人物涉贪
    近年高校科研经费腐败案件一览。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据媒体报道,李宁在&ldquo 出事&rdquo 前开办了多家企业,并通过这些企业&ldquo 借壳套现&rdquo ,骗取大量科研经费。   近年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曾表示,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标准更高,标尺更严,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象牙塔内和科学殿堂中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行为。   《法制晚报》记者梳理了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12起科研经费贪腐案,共涉及15名直接责任人,最高涉腐2千余万。其中,有半数都呈现出长期、分多次腐蚀经费的特点,涉案人多为&ldquo 夫妻搭档&rdquo &ldquo 师生同伙&rdquo 等,有6起。   专家表示,科研经费在拨付、管理、使用等环节均存在风险点。要通过完善高校经费管理体制,重罚弄虚作假的伪学者。建议取消科研提成制度,科研人员的待遇不与申请课题经费挂钩,实行年薪制。改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但需要统一规范、分类管理还需要完善立法,"编织制度之笼"加强监管。   盘点15人涉贪科研经费多为学术&ldquo 领军人物&rdquo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发布2014年工作要点时特别强调,要严肃查处高校挪用、贪污科研经费的违纪违法案件。近日,教育部更是对75所直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进行了专项检查,针对项目管理、预算管理、经费使用、外拨经费等环节分别重点抽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表示,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环节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涉及科技、财务、审计、招标等多环节。   根据公开报道及官方通报,《法制晚报》记者梳理了近年来涉及高校科研经费的贪污案,共计12起,涉及15名直接责任人。然而,在这条&ldquo 贪腐带&rdquo 上中饱私囊的不仅包括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仪器采购人员,还有一些是科研&ldquo 圈外人&rdquo ,例如高校会计等。   浙江大学一名教授说,学校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态度,基本上是谁搞到的资金由谁负责。拿到科研资金之后,学校提取一部分管理费,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科研项目负责人说了算。   记者注意到,这些在科研经费上&ldquo 动脑筋&rdquo 的往往都是高校名师、业内权威。例如,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宋茂强借用他人身份证件办理银行存折冒名领取劳务费68万元,其头衔为"交换机王子"。   而贪污2000余万科研经费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曾被誉为中国最年轻院士,培养出了中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贪污过千万的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不仅是水环境治理知名专家,更担任过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据中国科协调查,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总数的4成左右,这意味着大半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灰色收入的默认似乎成为了业内潜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的科研经费涉及部委、企业等,因此具有多元性。而一项调查显示,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85%认为个人工资收入不能维持生活。这就意味着他们一定有额外收入。   此外,在监管方面,钱一旦打到学校就由校方代管。在报账方面,假飞机票、假发票均可拿来报账,而不通过司法部门很难把真实情况搞清楚。程方平坦言,如今高校评估多是走走形式。许多制度的建设、制度的监督,包括审计等,若不能保证充分监督,则形同虚设。   特征半数为&ldquo 夫妻搭档、师生同伙&rdquo   法晚记者梳理发现,在这12起高校科研经费贪污案中,有近半数都呈现出&ldquo 长期、多次&rdquo 的特点,隐藏深、不易察觉,可谓"蚂蚁搬家"式贪腐。   例如,北京某高校财务部驻派化学学院会计赵静在9年内,伪造他人印章和签名,开虚假发票,报销个人费用,贪污科研经费达97万余元。起初贪污金额较小,大约一年1万左右,而最多一年达20万,共计106笔。   而另一贪污主角高校教师肖某,因业务能力突出拿到了一家部级单位的翻译研究项目,并担任该项目负责人。其在2008年5月至12月,以学生名义,分7次领取劳务费。为了避税和不引人怀疑,他每笔仅领取800元,从未有人提出质疑。   同时记者注意到,在这12起高校科研经费贪腐案中,有6起都有同伙&ldquo 打掩护&rdquo 共同犯罪。其中,3起案件中&ldquo 同伙&rdquo 都是犯罪嫌疑人配偶。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教授李澎涛、王新月夫妇被称为&ldquo 学术伉俪&rdquo ,但在负责项目期间虚假采购耗材,共同犯罪贪污了264万元科研经费,成为了&ldquo 贪腐搭档&rdquo 。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科研经费腐败依靠&ldquo 外协公司&rdquo ,例如陈英旭将其博士生杨尚源、王云龙所开的关联公司列为课题外协单位,通过虚假发票、虚假合同套取经费。然而,目前并未有规定要求课题项目回避与课题负责人有关的公司。   程方平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很多财政经费是利用教授、院士的名头,通过课题要到拨款,而大量的钱投过去后长年无人检查,必要的监管一度缺失。&ldquo 搞科研一定需要经费,然而多少是用于报酬、多少是用于工作,界限并没有划分清楚。长期以来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不透明、监督不力,导致很多贪污科研经费的个人可以潜伏很久。&rdquo   &ldquo 我曾经问过国外,包括美国,他们对科研经费有严格的规定,牵头人或者项目负责人,可以有两个月的工资从里面拿,或者是其中10%作为报酬。因此国外的科研人员连打个车都会非常谨慎。"但在我国科研经费使用体系却很模糊,"才使得这些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钻空子。&rdquo 程方平表示。   结果最高涉腐2000余万6人已判刑   记者盘点发现,这12起高校科研经费贪污案中,涉案总金额超过了4000万,其中超过百万的有5起,最高涉腐甚至过2千余万。   今年6月,吉林省检察机关以涉嫌贪污犯罪对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经初步查明,李宁利用职务便利,以虚假发票和事项套取科研经费转入本人控制公司方式,先后涉嫌贪污公款2000余万元。   此外,记者根据公开通报整理,目前已有6人被判刑,其中有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13年。同时,另有2人受到行政处罚并退还赃款。   记者注意到,尽管陈英旭贪污金额高达1000万,但由于其主动招认自首,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然而,贪污300余万的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兼山东大学新药评价中心副主任刘兆平却被判处13年刑罚。   程方平认为,目前一些教授和科研人员水平测评都需要看发表的文章,&ldquo 而有些学术杂志发一篇论文就要好几万,导致一些学者动了歪脑筋。&rdquo 而在高校科研经费方面,获利的条件隐蔽便捷,而相对风险要小的多,&ldquo 这就相当于对犯罪的鼓励。   高校科研经费应如何管理,才能既避免报假账目的骗钱行为,又能保障真实学术科研?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应加强科研经费的严格监控。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很有必要,学者的收入和研究经费应分离开来,学者按事先的聘用合同约定,享有规定的年薪,不得从科研经费中提成作为自己的收入,&ldquo 现在的情况是,学者的收入和研究经费混在一起,也就说不清道不明了。&rdquo
  •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增选名额、增选日程公布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21年1月1日启动,增选总名额为73名。除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特别名额6名外,数学物理学部12名、化学部11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名、地学部11名、信息技术科学部8名、技术科学部12名,其中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与数学领域7名。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重点关注的新兴和交叉学科为:数学地球物理(数学物理学部主推荐)、化学生物学(化学部主推荐)、生命科学与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主推荐)、环境科学(地学部主推荐)、信息科学与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科学部主推荐)、能源科学(技术科学部主推荐)。每个新兴和交叉学科支持1个增选名额,并划归主推荐学部使用。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21年1月1日启动,增选总名额不超过88名。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国科学院关于组织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候选人的通知》、《关于严肃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纪律的通知》、《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21年院士候选人的通知》和《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具体通知如下: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将于2021年1月1日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21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为73名,其中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与数学领域7名,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特别名额6名。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应重点关注的新兴和交叉学科为:数学地球物理(数学物理学部主推荐)、化学生物学(化学部主推荐)、生命科学与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主推荐)、环境科学(地学部主推荐)、信息科学与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科学部主推荐)、能源科学(技术科学部主推荐)。每个新兴和交叉学科支持1个增选名额,并划归主推荐学部使用。  为加强基础科学领域院士队伍建设,在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为数学物理学部增加1个名额用于数学领域。  73名增选总名额中,除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6个特别名额须待特推小组评审推荐后再划归相关学部使用外,其余67个名额分配如下:数学物理学部12名、化学部11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名、地学部11名、信息技术科学部8名、技术科学部12名。  新兴和交叉学科名额以及特别名额的使用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二、每位院士最多推荐3名候选人,院士受常委会委托推荐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不占院士个人推荐名额。  被推荐人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65周岁以上(1956年6月30日含以前出生)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三、凡2015年、2017年和2019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2021年将停止1次被推荐资格。  四、推荐院士候选人需填写和提供《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推荐书(院士推荐用)》(以下简称《推荐书》)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附件材料》(以下简称《附件材料》)。  《推荐书》必须由院士本人使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电子文件填写 《附件材料》中的附件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使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电子文件填写 《附件材料》中的附件2至附件6只需提供PDF格式的电子文件,无需再提供纸质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被推荐人仍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身份证明局出具的国籍证明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推荐人国籍情况说明》纸质原件。  请推荐院士以电子文件形式从网上报送《推荐书》和《附件材料》中的附件1。电子文件从学部网站www.casad.cas.cn下载(使用方法及要求详见《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手册》)。请推荐院士通过专用系统获取用户名及密码(方法详见纸质正式通知),请妥善保管密码,专人使用。  《附件材料》提供者须提供《关于附件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被推荐人所在单位须出具《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  五、请于2021年3月31日前完成网上上报,并将以下材料寄送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以寄出邮戳为准):  1. 已经上报并打印签名的《推荐书》纸质件一份(不得使用签名章)   2. 已经上报并打印签名的《附件材料》附件1纸质件一份   3.《关于附件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纸质件一份   4.《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纸质件一份   5.《附件材料》附件1至附件6、《关于附件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和《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等材料的PDF格式电子文件(电子文件请用U盘存储,文件大小不应大于100兆,U盘不予退还)。  报送的所有材料纸质件必须与电子文件一致。报送的所有材料均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六、院士增选工作是院士队伍建设的根本,增选质量直接关系到学部和院士群体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坚持院士增选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保持院士增选这一片净土不受污染,维护院士这一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的良好声誉,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和每一位院士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学部主席团对此高度重视,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被推荐人行为守则》等一系列文件。同时,为强化院士推荐责任,本次院士增选将在向社会公示初步候选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的同时,公布推荐人姓名或推荐渠道。  希望各位院士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严格把好院士的“入口关”。在增选工作中要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同时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如有违背增选纪律的情况,将依据《中国科学院学部纪律处分规定》和《关于严肃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纪律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严肃处理。中国科学院关于组织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中国科协: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将于2021年1月1日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组织具有推荐资质的全国学会推荐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组织推荐的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总名额不超过6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不超过10名、化学部不超过10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不超过12名、地学部不超过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不超过7名、技术科学部不超过11名。  二、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请制定严格规范的推荐程序和办法,坚持院士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避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推荐院士候选人要全面考察其学术水平和学风道德,严把法律和社会道德关。本次院士增选将在向社会公示初步候选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的同时,公布推荐渠道。如出现所推荐候选人被投诉情况,请负责进行核查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及意见。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推荐为院士候选人。  三、凡2015年、2017年和2019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2021年将停止1次被推荐资格。  四、请于2021年3月31日前(以寄出邮戳为准)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来函说明推荐工作情况,同时附上所推荐候选人的以下材料:  1. 已经联网上报并打印签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推荐书(学术团体推荐用)》纸质件一份   2. 已经联网上报并打印签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附件材料》(以下简称《附件材料》)的附件1纸质件一份   3.《关于附件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纸质件一份   4.《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由被推荐人所在单位出具)纸质件一份   5.《附件材料》附件1至附件6、《关于附件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和《关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审查证明》等材料的PDF格式电子文件(电子文件请用U盘存储,文件大小不应大于100兆,U盘不予退还)。  《附件材料》中的附件2至附件6只需提供PDF格式的电子文件,无需再提供纸质件。  联网上报电子文件须于2021年3月31日前完成。所需“用户名及密码”已随本通知寄送,请注意查收,妥善保管,专人使用。相关材料的要求以及增选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详见附件。  报送的所有材料纸质件必须与电子文件一致。报送的所有材料均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2021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工作将于2021年1月1日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下简称“外籍院士”)。  二、外籍院士候选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推荐,每位院士可推荐1名候选人,每位候选人须有5名院士推荐方为有效。外籍院士候选人可由院士单独推荐,也可由院士联名推荐。院士联名推荐外籍院士候选人时,需明确1位院士为主推荐人,其他为共同推荐人。  三、在推荐外籍院士候选人时,除考虑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对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所做贡献外,还应适当注意国别及学科专业的分布,重点要关注发展中大国和科技实力较强的有特色的中小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候选人。  四、请推荐院士使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电子文件填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候选人推荐书》,并于2021年3月31日前完成网上报送和签名后的纸质件寄送工作(不得使用签名章,以寄出邮戳为准)。  电子文件从学部网页下载,网址为www.casad.cas.cn。使用方法及要求详见《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手册》。请通过专用系统获取用户名及密码(方法详见纸质正式通知),并妥善保管,专人使用。关于严肃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纪律的通知  各学部常委会、各位院士: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即将启动,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中国科学院学部纪律处分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保密守则》等规章制度要求,为保障相关工作有序进行,严把院士“入口关”,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特别重申和强调以下工作纪律和要求:  一、各学部常委会要担负起营造风清气正增选环境的主体责任  1.要注意营造畅所欲言的讨论环境,使院士们在会上愿意和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  2.要求主审小组在介绍初步候选人时准确、客观地反映其学术成就和学风道德。  3.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对投诉信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核实,并提出明确处理意见。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要向参加增选的院士作出说明。  4.要向本学部所有院士传达本通知,并负责与本学部参与增选工作的院士签订《中国科学院院士遵守增选工作纪律承诺书》。  5.如本学部有违反增选纪律的院士,要将情况及时上报学部主席团,并按照《中国科学院学部纪律处分规定》和本通知要求作出及时处理。    二、广大院士须自觉遵守增选工作纪律  参加增选工作的院士须严格遵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中增选工作行为规范,并做到以下几点:  1.签署《中国科学院院士遵守增选工作纪律承诺书》,并于2021年3月31日前寄送至各学部办公室。  2.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微信、邮件、游说等)为候选人拉票(注:这里的拉票是指明确要求其他院士对某候选人投赞成票的行为,正常介绍和讨论候选人情况不在此列)。一经查明有拉票行为的,即取消本次增选选举权,情节严重的可停止下次增选工作权。  3.不得接受候选人及其单位影响增选公正性的任何礼品、礼金和宴请。一经查明有此类行为的,即在本学部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可取消本次增选选举权和停止下次增选工作权。如发现候选人或其单位有影响增选工作的请客、送礼等情况的,应及时向学部常委会举报。  4.收到投诉材料应及时送交本学部办公室,个人不得擅自出示和扩散。一经查明有此类禁止行为的,即在本学部内通报批评。  5.须遵守《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保密守则》,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增选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讨论、评价、投诉、调查处理意见以及表决结果等信息。一经查明有此类行为的,即取消本次增选选举权,情节严重的可停止下次增选工作权。  6.自觉抵制和反对增选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和不当行为。在增选过程中发现候选人有不当行为的,请以书面形式并签名向本学部常委会主任反映 在增选过程中发现院士有不当行为的,请以书面形式并签名向道德委员会主任反映。道德委员会主任隐去反映人信息后,再转交给相关学部常委会处理。  三、对院士违反增选纪律的行为将按照有关程序予以严肃处理  1.本学部内通报批评由学部主任会议决定。  2.取消本次增选选举权和停止下次增选工作权,由各学部常委会决定,必要时可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相关决定报学部主席团批准后正式生效。  3.经核查确有违反其他增选纪律的,按《中国科学院学部纪律处分规定》进行处理。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21年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1日启动。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21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88名。二、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3位候选人,院士可单独或联名提名。候选人获得3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3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2位。194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院士,享有本次增选的提名权与选举权。 三、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1956年7月1日以后出生)。年龄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4位。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公安机关任警务技术职级、国家安全机关任专业技术职级的除外 军队行政干部不作为候选人,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除外。 2015、2017、2019年连续3次被提名至中国工程院和被推荐至中国科学院的有效候选人,2021年须停止1次被提名资格。 四、院士提名候选人时,在坚持标准和条件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对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工程科技一线及民营企业专家的提名,对优秀中青年专家的提名,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以及本学部增选优先支持专业学科专家的提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强对被提名人科学道德、实际贡献和科研诚信等方面情况的了解,对《提名书》中主要成就和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把关。 要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 五、本文所附的《提名书》仅限院士提名使用。请于2021年3月31日前,将相关材料提交中国工程院。通过邮寄方式提交的材料,提交日期以寄出地邮戳为准,材料寄出后请及时通知工作人员查收。具体要求如下。 1.提交由院士、候选人签字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审核盖章的《提名书》原件一式4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生成的mdb格式数据文件及word格式《提名书》电子版光盘1张。《提名书》原件与电子版的内容须完全一致。《提名书》内容不得涉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及使用说明可登录中国工程院网站(www.cae.cn)下载。 2.《提名书》附件材料1套,包括科技奖项获奖证书复印件(不超过5项),发明专利证书复印件及其实施情况证明材料1套(不超过5项),论文和著作原件或复印件等材料(不超过10篇、册),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重要成果原件或复印件(不超过5篇、册)。附件材料须经保密审查,并提供加盖候选人所在单位公章的审查证明,如有涉密附件,仅能为秘密级。 如果被提名人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国籍专家,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身份证明局的国籍证明。如果被提名人为台湾省的专家,须在《提名书》的“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栏中表述支持“一个中国”的申明。 3.提交候选人签字的《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 中国工程院2020年12月24日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  为了进一步守正扬清、端正风气、把好增选“入口关”,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院士队伍,使院士制度成为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强大正能量,现对院士增选有关纪律规定进行重申,并结合新的形势,提出以下“八不准”。 1.院士不准从事任何违背科学道德、损害院士声誉、可能影响院士增选公正性的活动,必须站在国家高度,客观公正地做好院士增选工作。 2.院士不准收受候选人及其单位赠送的礼品、礼金 谢绝候选人及其委托人的拜访,坚决抵制“跑院士”等不正之风。 3.院士不准参加候选人及其单位在增选期间组织的活动,确因学术交流需要参加的,须向所在学部书面报告,并不得领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讲课费、评审费、咨询费等。 4.候选人及其委托人、候选人单位不准通过任何方式向院士赠送礼品、礼金,从事助选拉票活动。 5.候选人及其委托人不准以汇报、请教、征求意见等名义拜访院士,为当选院士进行活动。 6.候选人不准有弄虚作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行为,对个人以往有关学风道德和违规违纪问题须如实报告。 7.机关工作人员不准在提名、评审和选举过程中违规干预增选工作,不得收受候选人及其单位赠送的礼品、礼金。 8.所有参与增选工作的人员不准泄露增选过程中对候选人的讨论、评价、投诉及调查处理意见、选举结果等评审选举信息。 院士如有违反,视情节给予通报、停止提名权或评审权、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撤销院士称号等处理。 候选人如有违反,视情节在相关学部通报、取消其当次候选人资格、取消今后被提名资格等处理。 机关工作人员如有违反,视情节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日程安排
  • 青岛博士夫妻攻克固相微萃取 农残检测等打破欧美20年垄断
    一根根几厘米长的探针,一根根不起眼的小黑棒,不仅打破了外国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还能应用于环境、食安检测中。青岛博士创业园的博士靳钊与妻子共同协作,攻克固相微萃取技术,研制出全国首款性能优异、产品稳定性强的固相微萃取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它可以通过吸附茶叶的味道来判断里面有没有农残,还能使农残最小检出浓度降低100倍。”靳钊表示。正在做研究的靳钊博士  农残检出浓度降低100倍  固相微萃取技术看起来是一个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好像离我们很远,甚至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实际上,早在10多年前,它就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与我们有过交集。而这一次的交集,也是促成靳钊博士想要攻克这一技术的契机。我们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而欧洲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有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出口欧盟茶叶量比“全盛时期”的1998年减少了34.5%。“使这一数字锐减的,是1999年应用于茶叶农残检测的固相微萃取技术。”靳钊博士表示,这一技术使得农残最小检出浓度降低了100倍,而当时国内分析检测技术尚不能检测如此低含量的农药残留,“没有先进的检测技术,在对外贸易中我们就会成为聋子、瞎子,就无法取得与对方平等对话的权利,已成为对外贸易中最大的制约条件。”因此,在大连理工大学主修高分子材料学靳钊誓做固相微萃取的中国先行者。  2003年,靳钊接受一位女博士的邀请,共同研究“固相微萃取”课题,进行科研攻关,而材料开发就是当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固相微萃取技术是利用一种特殊的涂层,涂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于这项技术的稳定性、效率等具有决定性意义。”当时国内虽然也有科研人员进行该技术的研究,但材料单一、性能不稳定,无法满足产业化应用的要求,“我们共同开发了几款材料,没想到效果很好。”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2007年,他们最终研制出了一款性能优异、产品稳定性强的固相微萃取产品——固相微萃取探针。固相微萃取搅拌棒  34款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在过去的20年里,固相微萃取技术及产品始终被欧美国家垄断,靳钊的研究成果则彻底打破了技术和产品的国外垄断。2013年,靳钊成立青岛贞正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他和团队专注于新一代超微量物质检测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研发、推广与产业化,短短3年时间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推出固相微萃取探针的基础上,陆续研发出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固相微萃取吸附管等产品。  而相较欧美国家的类似产品,他们的固相微萃取产品取得了更优的性能。“以搅拌棒为例,我们的产品磨损率低,萃取效率高,品使用寿命更长,性能更好。德国产品平均一根棒能使用60~80次,而我们的能使用150~200次,大大降低企业的使用成本。”靳钊介绍说,此后他又与研发团队相继研发出多款固相微萃取产品,“目前一共有34款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质监测、食品安全、香精香料等领域的快速、痕量检测,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而在固相微萃取技术日臻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让靳钊收获了一次次科研突破的喜悦,也将那位与他共同攻关的女博士变成了他的人生伴侣。固相微萃取探针  “闻闻”味,就知有没有农残  据靳钊介绍,他们研发的产品除了性能更优,应用方面也更重实用性,还是以搅拌棒为例,“德国搅拌棒主要是实验室应用,更适用于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其市场规模较小。而我们将其作为环境在线监测仪器的核心部件,可显著提高传统环境监测仪器的性能,降低能耗。简单来说,他们用做科研,我们则更注重应用到民生当中去。”  那该如何应用到民生当中去呢?“以羊肉为例,现在大家都怕有假羊肉。目前实验室的检测方法一般是先把羊肉绞碎,再用溶剂萃取,泡出各种物质,再蒸干,浓缩,然后进仪器检测,操作程序特别复杂。”靳钊表示,而使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只要通过味道来判断就行,“将羊肉放到密闭小瓶子里,把探针扎到小瓶里吸取挥发出的特定物质,再把探针拿出来后一加热,气味中的特定物质就检测出来了。”靳钊表示,这个味道我们可能闻不出来,但一到仪器上,所有味道成分就会被区分开,“只要跟真羊肉的色谱图比对就可以,羊肉破碎啊提取啊,这些工作都不需要做了。”  此外,检测茶叶或者蔬菜农残,或是辨别鱼虾等新不新鲜,只要拿黑色的小棒——固相微萃取搅拌棒或探针“闻闻”味道,放在仪器里一查就真相大白了。  富集吸附,污染物“没跑儿”  “闻闻”味道,就能知道有没有农残,确实挺神奇,而事实上,固相微萃取的神奇可不止这一点。据靳钊介绍,通过固相微萃取产品,还能检测空气和水中有没有污染物,而能实现这些是因为“我们的固相微萃取技术其实就是一个富集类的材料,就说空气里或水里的污染物本来很少,但都被吸收到我们这产品上面了,我们叫富集,定向吸附。”靳钊表示,他们目前有34款产品,而构成他们高分子材料是不一样的,“要针对不同的物质选择用哪种产品,例如查除草剂,就得用急性很强的高分子材料,即定向吸附原理。”  采访中,靳钊举了一个海洋监测的例子来表现产品在富集污染物质方面的效果。监测人员出海做海洋监测,需要监测上百个点的海水,其中每个点都得带回1升海水,因为水少了根本检测不出来,这样要做完这上百个点的监测,可能得带了一船的样品回来 如果用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就不用带大瓶了,每个点只要 30毫升就行,因为本身搅拌棒有吸附能力,把搅拌棒放到水里吸附后直接进仪器检测就行,“可以少带很多样品,以前需要一船,现在只要一手提箱就够了” 而如果用探针,连海水都不需要带回来了,“他只要用密封小瓶取海水,现场将探针放进去,晃一晃,直接把针密封好后带回来进行检测就行”。当然,使用哪种产品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但不管选哪种,“对于海洋监测来说,都能减少很大的工作量。”固相微萃取吸附管  用于刑侦,分析火灾起火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固相微萃取吸附管是靳钊的团队在今年8月份刚刚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外形类似搅拌棒,“目前吸附管正在上海公安局试点应用。” 这怎么还跟公安局扯上关系了?面对记者的疑问,靳钊解释道,这款产品能应用于刑侦领域,“火灾现场火源分析还有毒品快速检测。”例如,有地方着火了,可以通过吸附管来分析是什么原因引燃了这起火灾。  首先,用一种气体采样器,吸取火灾现场的空气,“气体只要经过吸附管就会被吸附,之后再分析其中的物质就可以。”靳钊表示,测试阶段,上海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从某火灾现场提取了烧焦的衣服等物质,把它们放在一个密闭容器里,之后在从里面抽气,用吸附管提取,检测后查出是汽油引燃的,“那一般来说就是人为纵火。”谈到为何在上海试点而非青岛,靳钊解释,上海公安局在公安系统中是能够做科研的地方,“如果试点效果理想,上海公安局确定使用了,之后就可能会制定一个标准,在全国铺开使用,到时候青岛肯定也会用。”  将推新品检测黄曲霉毒素  对于下一步的打算,靳钊告诉记者,明年他们团队有两个方向的目标,一是以固相微萃取技术作为核心,把环境监测仪器开发出来。再就是推出一款测黄曲霉毒素的产品。“像花生、大豆、玉米、茶叶等食品只要发霉了就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高致癌物质。”靳钊表示,目前,国家标准采用“免疫亲和柱法” 来检测黄曲霉毒素,但该方法使用繁琐,且价格昂贵,大大增加了质检部门的检测时间和检测成本。“一个柱价格在160元左右,而且只能用一次。”  而靳钊团队将要开发的产品,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使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对黄曲霉毒素有一个定向吸附,“只吸附黄曲霉毒素。”而且,高分子成本低很多,基本上80元左右就能搞定,还可以多次使用,且不需要专用的大型设备,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甚至可实现车载,检测人员可以对市场上的食用油进行实时的检测。此外,“他们的储存比较麻烦,得放在冰箱里,在4℃的环境里储存,我们开发的新产品对储存条件没有要求。”这些都将大大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成本,保障食品安全。
  • 历届两院院士大会回顾:从火车头到思想库
    2010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从“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到建设“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两院院士群体所肩负的使命与职责均寄予厚望。切切嘱托、殷殷期盼,每一份牵挂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以及科学发展的诉求。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于1955年6月1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陈毅、陆定一、李济深等出席大会并讲话,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在于全国科学的学术领导中心已经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新阶段的开始”。   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从宪法通过以后,中国科学院已不是国务院的组成机构,而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和领导机构。周恩来鼓励中国科学工作者要团结起来,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水平,为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报告。报告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科学院的10项重点工作:原子能和平利用的研究,配合新钢铁基地的设计研究,石油地质和石油问题的研究,地震的研究,配合流域规划进行调查研究,热带植物源的调查和研究,中国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研究,抗生素的研究,我国过渡时期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我国近代、现代史和近代、现代思想史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57年5月23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总结了学部委员会成立两年来的工作,提出必须使最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部门尽快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开幕词中,总结了两年来学部所做的面向全国的工作。他强调指出,中国科学院是全国学术领导的中心,本身又从事着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任务是很艰巨的。必须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联系本国实际,加强国际合作,团结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保卫和平、保卫人类、保卫科学而努力。   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60年4月17日至26日在上海召开。   聂荣臻出席大会并就我国科学技术面临的重大任务、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工作以及科学技术的群众路线等问题作重要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作了关于《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更快地攀登科学高峰》的报告,报告指出了中国科学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一,在国家科委的主持下,检查原订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执行情况,更好地部署今后3年和再一个5年的发展规划 第二,把专业研究工作和广大群众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大力培养和壮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第四,大力开展学术活动,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五,广泛加强科学研究机构、学校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共产主义的大协作 第六,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和国际科学交流。   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81年5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赵紫阳、彭真、邓颖超、王震、韦国清、乌兰夫、方毅、王任重、薄一波、陆定一等出席了开幕式,会见了大会主席团全体成员,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同出席大会的全体成员合影。   胡耀邦在讲话中指出:“你们这次大会选出了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院长、副院长,把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组织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新的领导机构。这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人民向四化进军中的一件大喜事。”   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作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现在的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最高决策机构,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是党和政府依靠科学家的具体体现与组织保证。学部工作要促使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是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成果,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二,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中国科学院对党和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起到参谋作用。第三,希望学部委员在科学技术同社会经济的结合上,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邀请参加会议的全体学部委员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座谈会。胡耀邦作了重要讲话,认为这次大会选出新的领导机构是我国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在介绍了全国形势后,谈到党中央对科学家的两点期望:第一,深入生产实际找任务 第二,以主人翁的姿态干工作。   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84年1月5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方毅、余秋里、宋任穷、张廷发、姚依林、秦基伟、乔石、田纪云出席开幕式,同大会主席团成员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并同出席大会的全体学部委员合影留念。国务委员方毅到会并发表讲话。   方毅说:“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学部委员集中了全国各方面的杰出的专家,并且拥有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和比较优良的研究工作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寄予厚望——希望中国科学院为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为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席团执行主席严济慈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作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今后科学院工作的设想:第一步,1985年以前,主要是在管理上进行改革试点,就是试点的内容之一 第二步,1986年至1990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科学院方针任务的要求,在机构、人员方面进行全面调整 第三步,1990年以后到本世纪末,结合全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中国科学院结构、体制的合理化。   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92年4月20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李鹏、宋平、温家宝、胡绳、钱正英等领导人出席开幕式,会见了大会主席团全体成员,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并同出席大会的全体学部委员合影。   会议期间,江泽民和宋平、温家宝在中南海怀仁堂同51位学部委员座谈,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严济慈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主持会议并作了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与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于1994年6月3日至8日在北京同时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会见了出席大会的全体院士并合影。   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技术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   李鹏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上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益激烈。我国的科学技术队伍,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界的两个最高学术机构,要携起手来,密切配合,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周光召和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朱光亚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会于1995年7月11日至7月14日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丁关根、李岚清、邹家华、姜春云、吴阶平、宋健接见了与会的全体院士,并与全体院士合影。   李鹏在讲话中指出,国家正在制订“九五” 计划和下个世纪初期的发展规划蓝图。有许多新的工程在等待着大家,不少现有企业也要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工程技术界大有用武之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工程院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工程技术界,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今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推进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于1996年6月3日至7日在北京同时召开。李鹏、刘华清、温家宝、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朱镕基作了关于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国有企业改革与促进科技进步的报告。   李鹏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关键在于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两项基本战略,归根到底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对科技开发,尤其是对高新科技的开发利用,有着更急切的需求。为此,两院院士肩负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周光召和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于1998年6月1日在北京同时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岚清、迟浩田、温家宝、周光召、钱伟长、卢嘉锡、宋健、钱正英、朱光亚等会见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并合影留念。江泽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朱镕基作了重要报告。   江泽民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希望两院院士和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和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于2000年6月5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李铁映、吴邦国、罗干、钱其琛、温家宝、曾庆红、吴阶平、周光召、王忠禹、宋健、钱正英、朱光亚等接见了参加会议的两院院士并合影。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朱镕基作了形势报告。   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我们要抓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抓紧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特别要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利于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   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于2002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尉健行、丁关根、李铁映、吴邦国、张万年、罗干、钱其琛、温家宝、曾庆红、吴阶平、成思危、宋健、钱正英、朱光亚等亲切会见了出席大会的两院院士,并合影留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两院院士作关于我国经济形势的报告。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于2004年6月2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王兆国、回良玉、刘云山、吴仪、贺国强和王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出席大会的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报告。   胡锦涛在话话中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国科技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徐匡迪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于2006年6月5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出席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有利于组织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院士制度在我国才实行几十年,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于2008年6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周永康等出席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两院院士通报抗震救灾工作和当前经济形势,对新形势下做好科技工作提出要求,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受灾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在这场艰苦卓绝的重大斗争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急国家之所急、帮灾区之所需,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为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志们紧紧围绕抗震救灾,积极投身灾情评估、余震监测、伤员救治、灾区防疫、次生灾害处置、基础设施修复、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深入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国家组织领导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致开幕词。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主持。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于2010年6月7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并出现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致开幕词。
  • 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
    p   2018年5月28日-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28日上午,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p p    strong 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的主要任务是: /strong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凝心聚智,开拓进取,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 /p p    strong 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的主要议程有: /strong 党和国家领导人作重要讲话和报告 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 听取并审议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 各学部院士听取并审议本学部常委会工作报告 举办第六届学部学术年会 颁发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 颁发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讨论学部工作等。 /p p    strong 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的主要议程有: /strong 党和国家领导人作重要讲话,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作主席团工作报告,组织院士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报告,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选举中国工程院院长、副院长、主席团成员,听取各学部常委会工作报告,选举新一届学部常委会,颁发新当选外籍院士证书,颁发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p p   据了解,中科院现设有6个学部,现有院士796人,外籍院士91人,出席本次院士大会的将有600余位院士和24位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设有9个学部,现有院士872人,外籍院士65位,出席本次院士大会的将有700余位院士和34位外籍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strong /span /p p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p p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会议。 /p p   习近平在讲话中首先表示,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科技界召开的一次盛会。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p p   习近平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p p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p p   习近平指出,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p p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p p   习近平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p p   习近平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p p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要继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同全国科技力量一道,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方向,大力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要继续发挥院士群体的智力优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为推进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p p   习近平强调,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和人民对广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院士们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做好退休院士工作,鼓励他们继续发挥作用。 /p p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部署上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p p   习近平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e6408e34-893d-4495-bc6b-442ce81792f5.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952752c-aad9-447e-9d40-70c708228a3a.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47eb508-7a0b-41f2-b785-cfb6b7aa2e32.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a8a23c29-bc16-48c3-81ec-b13e8c8cb61d.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c595f2f-0d23-40e9-91f9-3a1e6f904824.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c62d09a-1454-49cc-8f49-319335b54a76.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ad03cbe-ce20-40fb-a193-b0a1c9a4705d.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dfed5655-c138-4055-b200-6d8a8c14295f.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921eaef-e62a-4d6c-8daa-b2a9a2e2eb77.jpg" style=" "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0d97f63f-e38e-4b49-923c-d3a72966316c.jpg" style=" "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de3f367-c679-4904-860e-c4de345fcc3c.jpg" style=" "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历届两院院士大会回眸 /span /strong /p p   2012年12月初,担任总书记后的首次出京考察中,习近平就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科技创新在诸多领域中位居前列。他表示,“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 /p p   2014年6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强国之路。” /p p   习近平: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p p   这次大会上,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p p   习近平: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p p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间表,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p p   习近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p p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会上,总书记系统阐述了“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的重要论断。 /p p   习近平: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 /p p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他勉励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p p   习近平: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108cf93-27d6-413f-b720-1ef1536d5c7e.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529104247.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摄) /span /p p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p p   习近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