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增速放缓

仪器信息网增速放缓专题为您整合增速放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增速放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增速放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增速放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增速放缓话题讨论。

增速放缓相关的资讯

  • 德国自动化增速势头将有所放缓
    当前财年德国许多核心自动化技术公司的增长率为2-5%。    自2009年以来,许多德国自动化公司及他们的许多客户经历了一段迅速增长时期,但从今年开始这一增长势头预计将暂时放缓。不过,前景仍然谨慎乐观。    在前两年许多公司出现两位数增长后,“危机之年”--2009年所留下的“创伤”似乎不费太多心力就修复了。但是,现在幻想又要破灭,因为根据一个公司的定位,当前财年许多核心自动化技术公司的增长率为2-5%。    不过,因为德国及全球的自动化元件需求持续不断,即使欧洲也没有理由沮丧或担忧危机。而且德国自动化公司在这方面定位很好。    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在许多情况下是因为“消极超级增长”。这个词是指中国风能工厂建设部门和其他领域订单突然减少,以及欧元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许多投资。    2013年有望更好。欧元救助基金(ESM)最终启动后,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平息。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增速也有望提高。只有德国太阳能扩张的希望不大。德国政府在太阳能发展上的的政治变卦已经造成极大损害。然而,对解决方案的需求,尤其是对能源转化解决方案的需求迫在眉睫。    即使2012年的增长率开始令人失望,我们也不应该草率地定论2013年即将发生危机--这样毫无疑问会引发失败。而且,考虑到各个方面,2-5%的增长率只是相比往年表现不大好。
  • 检测行业全球增速放缓,中国市场持续上扬
    我要测网 2012年SGS、BV、TUV、Intertek等全球各大检测机构发布的年报中,两位数的增长让长期遭受低迷经济所累的企业着实眼红。然而从各大机构最近发布的财务报告来看,2013年增速明显放缓,而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一枝独秀,值得期待。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11年全球检测收入规模达到6724亿元人民币。近年来,检测行业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年增长在15%左右。2012年全球规模近8000亿元。排名靠前的SGS、BV、Dekra、Intertek、TUV等10家检测机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5%左右。   2012年SGS全球业务维持了前几年的高增长,增速达到14.5%,全球收入5.6亿瑞士法郎,约合382亿元人民币。2013半年报显示,同比增长降至7.8%,仅为去年的一半。从业务单元来看,矿产业务同比下降了近3%,仅有消费品服务贡献了14.6%的增长,保持了去年同期的增长速度,紧随其后的是OGC石化部门,同比增长11%,其它业务单元都仅有一位数的增长。   与SGS相比较,2012年BV必维集团全球收入比2011年增长16.2%,合计3.9亿欧元,约合324亿元人民币。然而2013年前三季度增长仅为2.3%,第三季度同比还下降了3%。8个业务单元中5个出现了负增长,最高的Marine前三季度下降了8.1%。   Intertek上半年9.5%的增长,相对而言保持了较快的速度长,但仍然远不及2012年全年17%的增长速度,只有消费品、工业和化学业务同比增长超过10%。   与以上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上各家的财务报告都多次提到,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业务持续增长对业绩增长贡献不小。具有优势地位的SGS消费品业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6%,在各业务线中表现最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电子电气、纺织、汽车等测试业务的增长。无独有偶,在BV和Intertek看来,亚太地区消费品、工业领域测试业务的增长对利润的贡献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在报告中多处出现中国业务增长的表述。   回到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上市公司CTI华测检测,2012年全年增长23.02%,2013年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26.57%。   根据2013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我国检测行业已经接近9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年平均增长率在20%左右,截止6月底,获得CNAS、CMA认可的实验室已经超过29400余家,CNAS认可的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里增加近千家。   与此同时,中国的检测行业也正在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如被业内广泛看好的医疗领域,领军机构金域检验自2008年持续年增长达到50%,2012年收入突破十亿元人民币,2013年有望突破15亿元人民币。而服务同一领域的美国Quest Diagnostics 2012年营业收入超过SGS达到465亿元人民币,2013年前三季度也同比下滑了4%。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oyaoce.cn/news/117528.html)
  • 经济增速放缓 国内仪器厂商整合苗头初现
    仪器信息网讯 越来越多的消息显示,国内科学仪器领域的并购行为将逐渐增多。6月24日,天瑞仪器开始停牌,其公告信息显示,天瑞将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一些消息称天瑞有意进军环保产业,其方向可能为环境监测或治理,因此猜测其收购或重组目标为环境监测或治理领域的知名企业。   3年前,聚光科技收购知名分析仪器企业吉天,今年将是双方对赌协议的最后一年。聚光在成长历史上,还收购过多家国内外分析仪器企业。   近年来,相关的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不断发生,同时也不断出现国内科学仪器企业并购海外公司,跨国企业也在并购国内企业,各方资本对优质企业的争夺呈胶着状态。   国内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低迷,影响着各行业对科学仪器的采购需求。多家企业均反映&ldquo 今年生意不好做了&rdquo ,&ldquo 以前有些单子,看上去赚得不多,我们是没有兴趣投标的,现在,这些单子我们也要去抢。&rdquo   国内科学仪器企业长期以来有着&ldquo 父生子、子生孙&rdquo 的特点,小而散。多年来,在强劲的需求拉动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温和,各层次的产品均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2013年开始,投资拉动的需求减弱,国外企业亦纷纷推出低档仪器,争抢原国产企业的份额,更增大了国内企业的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分析仪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加了2.77%,这与多年来分析仪器企业的平均增长率严重背离。据SDI提供的数据,国内分析仪器市场总产值约为29亿美元,年增长超10%。2.77%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似乎预示着科学仪器企业对产业投入的信心不足。   事实上,已经有多家企业曾公开或私下表示&ldquo 希望被别人收购&rdquo 。据消息称,国内一知名分析仪器企业已获得数亿元资金,该资金将主要用于对自建销售渠道的大幅扩张,以及达成与其他非竞争企业的联合销售平台的目的。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一家手握现金的企业负责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说:&ldquo 以我们目前的资产结构,肯定无法完成上市,我们需要寻找收购目标。&rdquo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收购行为渐多,也说明了一些企业在多年的积累中逐渐取得了技术和市场的优势,从而为资本青睐。   在国家政策层面,仪器仪表领域已明确了&ldquo 抓大&rdquo 原则,即国家层面将重点扶持核心企业做大,再由这些企业收购和整合其他企业。&ldquo 目前已经在仪表行业进行。&rdquo 一位人士说。   仪器仪表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会。2011年开始,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专项每年国拨10亿元资金对科学仪器的研发进行扶持,2012年开始,其专项立项原则向企业为主体倾斜。到2013年,更是上升到了&ldquo 企业为主体,可雇佣科研院所帮助研发&rdquo 的方式。在其他相关软科学课题中,仪器仪表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现金流的重要性凸显。虽然小型企业现金流状况往往更好,但在整个产业需要做大的政策背景下,小型企业可能成为整合对象,出现不被并购就淘汰的局面。对此,仪器信息网认为,国内科学仪器领域的整合苗头已现,但按一般的产业规律,整合将是长期过程,随着整个经济行为逐渐由投资拉动向市场行为拉动转变,其发展趋势将更难判断。   声明:此为仪器信息网研究中心的研究信息,未经仪器信息网书面形式的转载许可,谢绝转载。仪器信息网保留对非法转载者的侵权责任追讨权。如需进一步信息,请联系刘先生,电话:010-51654017-8032。 编辑:李晨
  • 岛津2023年营收增速放缓,未来重点关注四大领域!
    近日,岛津公布了其2023财年(2023.4.1-2024.3.31)的业绩报告,其中的要点如下:1、 岛津2023财年实现5118.95亿日元(约合32.7亿美元)销售额,同比增长6.1%。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6%,至727.53亿日元(约合4.64亿美元)。2、 分析仪器事业部净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3382.57亿日元(约合21.58亿美元),同比增加7.5%,占总销售额的66.08%。3、 中国市场是岛津海外收入最高的地区,实现销售额997.74亿日元(约合6.36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9.49%。欧洲及亚洲其他地区(主要为印度和东南亚)的销售收入涨幅最高,分别为17.34%和13.65%。4、 岛津2024财年的营收预估是在5250亿日元,增长2.6%。注:百分比表示同比变化2023财年,受地区政治风险、中国业务增长放缓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岛津公司增速放缓。但在医疗健康、环保、材料等领域仍实现强劲增长,医疗健康领域的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在制药行业热销,血管造影系统销售额也有所提升。绿色环保领域,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系统因应新能源和环保需求而销量大增。同时,材料领域的新材料开发测试设备以及工业领域的涡轮分子泵和工业炉也表现出色。鉴于上述情况,岛津2023财年净销售额为5118.95亿日元(同比增长6.1%),营业利润为727.53亿日元(同比增长6.6%)。2023财年业绩数据分析:日本、中国以及北美是岛津收入占比前三的地区,分别占比为42%、19%和14%。而欧洲、亚洲其他地区(主要是印度和东南亚)和北美是销售收入同比涨幅最高的三个地区,增长率分别为17%、14%和7.7%。欧洲市场的增长点主要集中在制药分析领域,其中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系统的销售量显著攀升。伴随着新能源开发的持续推进,气相色谱仪的销量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在临床检测市场,质谱仪系统的销售同样展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在亚洲的其他区域,如印度和东南亚,用于制药行业的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系统的销量也在持续上升。此外,东南亚政府部门对质谱仪系统的需求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岛津的四大业务部分别为分析仪器、医疗设备、工业仪器以及航天设备。在医疗设备业务部门,2023财年, 医疗设备业务部门致力于推动新产品和常规商品的开发,提升制造效率,同时强化了海外市场的扩展。但由于年资本减少,日本的销售额同比下降15.3%。医疗系统部门的净销售额为723.03亿日元(同比下降4.7%)。除医疗设备外,其他三大业务板均实现增长。尤其是航空设备,北美地区随着航空需求和备件购买增加,销售额同比去年增加36.8%。分析计测业务部门营收情况:分析仪器业务部2023财年营收达到了创纪录的3382.57亿日元(同比增加的7.5%),占总销售额的66.08%。财报显示,分析仪器业务部日本及海外市场销售额均有所增加。其中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销售收入同比涨幅最高,增长率分别为18.9%和16.6%。在中国市场,由于气相色谱仪在新能源开发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增加,质谱仪系统在临床检验中的广泛使用,分析仪器销量相较于疫情封锁期间有所增长。但由于制药和CRO行业的持续低迷,导致中国市场的整体增长放缓。在2024财年,岛津将继续推动在中国的国内生产,并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中的供应链,以此来有效应对地缘政治风险。2024财年岛津未来战略要点:1、岛津2024财年的营收预估是在5250亿日元,增长2.6%。2、岛津将组织转变为 “以客户为中心” 的导向,并加强管理基础。通过销售部门,根据客户轴线重新组织销售机构,在医疗健康、绿色环保、材料和工业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3、在医疗健康领域,岛津将主推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用于制药和食品市场,并提供更智能的整体解决方案,来提高客户的业务效率和节省劳动力。4、绿色环保领域,岛津正积极推动气相色谱仪和其他相关产品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针对氢能和温室气体(GHG)的测量。在环境方面,岛津将关注对全球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AS)的分析。5、在材料领域,岛津致力于推动自动化分析和测量仪器的进步,以助力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在工业方面,将保持涡轮分子泵(半导体制造中不可或缺的设备)的领先地位。
  • 我国未来能源需求增速或将放缓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能源展望》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总体有所回落,但能源需求增速仍将达到4.7%。《展望》建议:我国应改变主要靠“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特高压输电”解决东南地区能源供应的观念,更多依靠增加进口改善东西部能源供需矛盾,缓解运输瓶颈,保护生态环境。   《展望》指出,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速为1%~2%,我国经济减速前行。“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增速较“十一五”时期回落约2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将从“十一五”期间的0.77下降到“十二五”末的0.47,回落到“九五”的水平。   同时,我国工业能耗增速将下行,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3%,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将由2010的71.1%下降到2015年的67.9%,下降3.2个百分点。   而且,从能源结构来看,预计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仍将高达38亿吨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63%。但这种每年40亿吨的煤炭消费量恐难以持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煤炭资源逐步西移与东部煤炭消费需求巨大。根据预测,2015年东南沿海地区煤炭消费量约为8.8亿吨,煤炭增量部分约为3亿吨,给我国煤炭供应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展望》建议,我国东南地区煤炭需求增量应主要通过进口解决,提高东南沿海地区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西部地区要实施保护性开发与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煤化工相结合的战略,避免大规模建设长距离特高压输电。特别是东部地区,应以自身解决为主,调入为辅,不宜大规模建设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因为其成本电损较大,而且系统相对脆弱,安全隐患和风险巨大。在本地供电上,应允许有价格承受能力的地区,建设一定的天然气发电项目。
  • 2012年我国生化药进出口增速放缓
    随着政府扶持医药产业的政策相继出台,药品招标模式的优化调整,国内经济的筑底企稳,以及国内生化药企业与国际医药行业联系的日趋紧密,2012年我国生化药进出口总体上仍保持较大幅度稳步增长,但是增幅较上两年略有放缓。   2012年我国生化药进出口总额达50.02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5.15%。   进口:贸易逆差仍较大   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市场需求回暖,居民医药支出能力不断增强,加之发达国家生物医药制品技术优势,2012年我国生化药进口保持迅猛增长势头,进口额高达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34.18%。   2012年,全国共有1119家企业经营生化药进口,进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59家,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永裕(上海)医药物流营运有限公司、科园信海(北京)医疗用品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国药外高桥医药有限公司、百特医疗用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深圳赛诺菲巴斯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辽宁汇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位居当年我国生化药进口额排名前10位,所占比重达54.52%。   2012年我国累计从57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生化药,欧洲和北美洲仍然是主要进口市场。我国生化药进口十大贸易伙伴依次是美国、德国、瑞士、法国、爱尔兰、奥地利、新西兰、丹麦、西班牙和日本,前10名占整个进口市场比重高达89.03%,均为发达国家,市场垄断特征非常明显,贸易逆差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生物医药行业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产业链上游技术,还是下游技术均明显落后。   2012年我国进口酶及辅酶类生化药达1.8亿美元,同比增长7.71%。人用疫苗进口额为1.55亿美元,同比下降18.2%。全国共有6家企业经营人用疫苗进口,深圳赛诺菲巴斯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高居人用疫苗进口额榜首,所占比重达47.90%。该公司主要从事进口生物医药制品分包装,主要品种包括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Vero细胞)、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等。   税则号3002100090“其他抗血清、其他血份及免疫制品”项下商品的进口额为19.37亿美元,所占比重为70.6%。全国共有346家企业经营该类商品进口,其中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永裕(上海)医药物流营运有限公司、百特医疗用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位居2012年该类商品进口额排名前5位,所占比重达52.84%。罗氏制药进口的生物医药制品主要有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安维汀)。赫赛汀2010年全球销售额达到41.7亿美元,其专利将在2019年到期 安维汀2010年全球销售额达55.4亿美元,其专利也将于2019年到期。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进口的生物医药制品主要有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修美乐),其2010年全球销售额达59.8亿美元,专利将在2018年到期。   出口:同比出现微小负增长   2012年,我国生化药出口额为22.58亿美元,同比下降1.78%。造成出口额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全球经济低迷导致银根紧缩、采购意愿下降、补库存动力不足,导致国外市场对药品需求下降 国内生化药品国际竞争力不足 肝素产品经过多年利好、出口贸易井喷发展之后,价格有所回落。   2012年我肝素及其盐制品出口额为7.47亿美元,同比下降22.12%。   2012年,我国从事生化药出口贸易的企业共有1028家,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0家,深圳市海普瑞药业有限公司、南京健友生物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东城生化有限公司、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临沂山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山东谷神进出口有限公司、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苏州宏达制酶有限公司位居2012年我国生化药出口额排名前10位。   2012年我国生化药共出口到179个国家和地区,对欧洲出口额为8.35亿美元,同比下降13.86%。欧洲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达36.98%。对亚洲出口额为6.8亿美元,同比增长30.13%。2012年我国生化药出口十大贸易伙伴依次是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奥地利、韩国、意大利和巴西,所占比重达63.5%。其中,美国市场所占比重高达20.25%,出口额为4.57亿美元。对美国出口最大的3家企业为南京健友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苏州宏达制酶有限公司和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   2012年肝素及其盐制品仍为我国生化药出口重磅产品,出口额为7.47亿美元,出口金额占比33.1%。出口量最大的两家企业是深圳市海普瑞药业有限公司、南京健友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共占我国肝素产品出口市场53.37%的份额。   酶及辅酶类生物药出口额为2.81亿美元,占我国生化药出口比重的12.44%。人用疫苗出口额为2210.96万美元,占比0.98%。   税则号为3002100090的“其他抗血清、其他血份及免疫制品”项下商品的出口额为1.73亿美元,占生化药出口比重达7.68%,共出口到14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土耳其、法国、德国和印度,所占比重高达53.23%。其中,美国所占比重达27.17%。全国有147家企业经营该类商品出口。其中,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出口金额高居榜首,达7665万美元,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44.21%。   政策助力产业发展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8147.9亿元。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1852.7亿元,同比增长20.5% 实现营业收入1775.4亿元,同比增长18.8% 利润总额为230.1亿元,同比增长14.3%。生物医药产业在整体医药产业中的比例为10.2%,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占整体医药产业比例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我国生化药产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政府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10月19日出台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将生物技术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将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支持创新成果产业化 2012年8月3日财政部出台《2012年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发展拟支持单位》,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节进行专项资金扶持,拟扶持项目共计27项,侧重于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相关产品的基础性研发 2012年1月原卫生部出台了鼓励设置新浆站的细则,提高了单采血浆采集量,血液制品供应量大幅增长,解决了原料紧张的问题 近期发布的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扩容,将基本药物品种由307种扩容至520种,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约为317种。政府扶持政策一定能给产业注入巨大的动能,推动生化产品生产与研发,在技术上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2013年我国生化药进出口贸易将前景光明。
  • 光伏市场增速趋缓 薄膜电池前景黯淡
    随着硅原料价格的大幅下降,薄膜太阳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很难再现。同时,光伏业产能转移也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今年欧洲电池片企业大都关门转移到东南亚,明年很多组件部门也将关门。光伏制造将在中国进一步聚集,由目前占全球产能的1/2扩展到明年占全球约2/3。这是在8月30日普华永道“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中国机遇”上海世博圆桌会议上透露出的信息。   明年光伏市场增速趋缓   近3个月以来,硅料价格已从50美元/公斤上涨到近80美元/公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今年整个光伏行业的复苏,其产业链上的所有产品如太阳能电池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目前全球光伏消费市场主要取决于欧洲市场。2009年欧洲占全球光伏消费的73%,德国、西班牙仍然引领全球太阳能需求市场。不过,接下来的7个月德国将会连续2次降低补贴税率,这将在短期内直接影响市场的订单。   曹敏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公司的生产排期已经满负荷,全年订单已经饱满。不过,光伏行业的发展往往呈现出“脉冲式”发展,市场需求会受到市场环境、各国补贴政策、生产成本的影响。   曹敏进一步表示,目前光伏消费市场正在向全球扩散,预计今年欧洲消费占全球比重将减少至70%。光伏业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但不会是直线上升,预计明年全球市场增速会比今年有所放缓。   薄膜电池前景暗淡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率只有7%,而单晶行业平均达到17-17.5%,多晶达到17%,随着硅原料价格的大幅下降,薄膜太阳能原先的低成本竞争力已经很难再现。   无锡尚德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是最高调要发展薄膜太阳能的企业。2007年5月,董事长施正荣宣布要投资3亿美元发展薄膜电池,并期待在今年能形成400兆瓦的规模。而在今年6月,无锡尚德在上海市闵行区投资28.6亿元建设的“千兆瓦级太阳能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时,施正荣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一年多晶硅价格大幅回归理性价位,薄膜电池经济性凸显不足,大规模生产计划将延期。”   晶龙实业集团副总经理曹敏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现在太阳能晶硅光伏已经占主导地位,金融危机使得多晶硅价格从500美元/公斤,跌到50-60美元/公斤,造成薄膜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再。同时,光伏业产能转移也已经是一个趋势,今年欧洲电池片企业大都关门转移到了东南亚,明年很多组件部门也将关门。而目前中国光伏制造占全球1/2,明年将近一步集中到约占全球的2/3。”晶龙旗下拥有国内最大光伏企业之一的晶澳太阳能,预计今年产量将达1.35GW。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作为全球两大薄膜电池设备生产之一的欧瑞康公司太阳能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孙海燕,在今年初也已经转投国内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公司天合光能担任副总裁职务。
  • 关键核心技术:美国投资放缓,中国持续增加
    据Blooomberg新闻,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不断增加对技术的投资。中国如今在研发总支出方面仅略微落后于美国。报道称,在中国公布一份旨在于十大重点领域增强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计划七年后,中共在本月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加倍努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报道指出,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研发支出增长放缓或者缩减,中国则在持续增加。报道还说,中国宣布,2021年的研发支出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4%,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3880亿美元),比2020年10.2%的增速有所加快。图源光明日报图源人民日报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2021财年的联邦研发预算减少了2.6%,降至1656亿美元。报道称,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也是最积极进口支撑先进技术发展的高科技产品的国家之一。报道还称,韩国贸易协会研究员金玟佑(音)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在全球高技术产品进口中所占份额从16.3%稳步上升至18.6%。报道指出,这一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它进口高技术零部件以组装手机或电脑等产品,然后再将其出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据统计,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数量在2016年超过美国,二者的差距在2020年扩到最大。由中国研究人员所撰写的高影响力人工智能论文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报道称,2017年,中国当局将寻求到2030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军者的目标写入规划,这令该国学术界受到了鼓舞。
  • 医药工业未来增长放缓,盈利水平下降
    第十五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暨第十届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P-MEC China)于近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国内外的2800余家企业同台展示其最新的产品及技术,上万名观众近距离的与参展企业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在此次展会的同期会议活动中,来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的王学恭就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状况及展望与到场的嘉宾进行了交流。   目前中国医药工业市场良好,保持了较快增长。2014年国内医药市场上药品零售总额达到1.3万亿元,数据显示,现在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ldquo 十三五&rdquo 及今后一段时期,健康需求增长、医保医疗体系不断健全等医药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仍然持续,但受医保控费、药品降价及出口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医药工业增长会放缓。化学原料药主导的出口结构难再支撑高增长,随着很多产品产能转移至中国,出口量增长和国际需求基本同步 。同时,原料药产能短时间难以削减,出口价格低还将持续,新的出口增长点培育仍需时日,医药出口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 王学恭   王学恭指出,未来医药工业市场的盈利水平将下降,地方药品招标将加快开展,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公立医院&ldquo 双信封&rdquo 招标和价格谈判,越来越多的二次议价,医药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与此同时,过去数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导致企业制造费用提高和财务费用增加,人工成本、融资成本提高。二、三级医院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降低医院收入&ldquo 药占比&rdquo ,取消药品加成的公立医院增多,医保支付标准实施,对用药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未来医药工业市场难以维持10%左右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同时,生物药将迎来投资高峰期,包括从事抗体药物、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新型疫苗开发的企业增多,一批新的生产场地正在或即将投入建设。医疗器械将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水平提升,包括诊断、治疗产品和方法增多,移动医疗、远程诊断和远程监护发展。这个市场整体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此外,委托生产增加,将出现专业化的代工企业。CRO和中小研发公司发展,大公司研发投入很多将用于研发外包,购买产品和技术,研发模式在向发达国家靠近。   未来中国医药工业还将面临同质化竞争,企业将在竞争中分化,一些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面临退出市场,兼并重组增多,市场集中度将会提高。今后5~10年,中国可能出现国际化的专利药公司,向境外产品注册和投资并购将增多,有望在欧美国家出现中国制剂的生产企业,此外,与国外企业技术合作和购买技术许可增多。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和新产品优势,一批中小企业将实现快速发展,现有市场竞争格局将会改变。同时,随着环保标准提高和环保监管力度加大,很多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企业面临停产。总体来说,医药工业整体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今后5~10年的发展仍是机遇大于挑战,但发展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医药工业必须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兼并重组和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 核酸检测头部企业一季度维持高毛利 业绩增长显著放缓
    迪安诊断( 300244.SZ )一季度实现营收46.5亿元,同比增长62.08%,实现归母净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122.62% 金域医学( 603882.SH )实现营收42.5亿元,同比增长58.70%,实现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58% 凯普生物( 300639.SZ )实现营收15.1亿元,同比增长147.87%,实现归母净利润4.99亿元,同比增长190.64%。这些企业发布的财报显示上述信息。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检测服务需求旺盛,是这些企业业绩近两年突飞猛进的主要动力。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最重要的手段。2021年,随着各地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大规模核酸筛查已经相当普及,动辄数十万人测核酸的场景频频出现。2022年春季后,各地疫情反复,核酸检测的频次、规模均有所增加,核酸检测企业的业绩增长也相当显著。  不过,与2021年同期相比,多家企业的营收、净利增速放缓。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凯普生物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增速分别为87.13%、128.81%和307.09%,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989.85%、1023.12%和771.05%。凯普生物的营收规模为三家中最小,增幅则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家企业的毛利率仍处于高位。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凯普生物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43.95%、46.3%和69.27%,基本同比持平。  但业内认为,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越来越多省份对检测服务实施集中采购,核酸检测价格不断下调,新冠检测行业的高毛利难以持续。  金域医疗在2021年年报中称,至2021年年底,国内在业的第三方医检企业超过1800家,不同企业在其相应细分领域建立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壁垒。  4月初,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助组联合部署新一轮全国新冠核酸检测降价,要求各省份在2021年连续三次降价的基础上,于4月8日前将公立医疗机构新冠核酸检测的单人单检政府指导价下调至不高于28元/人份,多人混检政府指导价下调至不高于8元/人份。  例如在广东省,目前单样检测服务加上试剂费最高不能超过28元/人份。而按照2020年底的规定,同一收费标准为85元/人份,价格在一年半时间内下降近70%。日前,广东省组织18省联盟集中采购新冠检测试剂,普通核酸检测试剂的价格上限为6.4元/人份。
  • 1-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增速整体下降
    2012年1-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产销同比、环比增速均有所下滑,出口增速同比和环比均大幅下降。   一、产销增速均有所提升   2012年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7.44亿元,同比增长17.63%,环比增长为负2.21% 据统计:完成销售产值608.56亿元,同比增长18.61%,环比增长为负1.53%。   2012年1-10月,据统计: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95.40亿元,同比增长16.50% 完成销售产值5,348.57亿元,同比增长16.58%。   分行业来看,1-10月,仪器仪表行业下属的19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增速差别较大。其中,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产销增速超过30%。   二、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据统计:2012年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6.49亿元,同比增长8.31%,环比增长为负7.04%。   1-10月,全国仪器仪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08.67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1.54%。据机经网分析:各子行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速差别较大,导航、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相对其他子行业增幅最大,达到34.99%,教学专用仪器制造累计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为负18.75%。   三、主要产品产量   2012年10月,在仪器仪表行业4种主要产品中,据机经网分析:分析仪器及装置、电工仪器仪表、试验机、汽车仪器仪表产量环比增速出现负增长。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环比增速达18.81%以上。   1-10月,仪器仪表行业各子行业产品产量部分实现增长。据机经网统计:其中,分析仪器及装置累计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负增长达到3.58%以上。
  • 2023年普遍低于预期,华测检测业绩增速或为六年最低,不利影响何时消除?
    1月17日,华测检测(300012.SZ)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55.41亿元—56.95亿元,同比增长8%至11%,实现净利润9.04亿元—9.21亿元,同比增长0.2%至2%,实现扣非净利润7.83亿元—7.99亿元,比上年同期变化为-1.88%—0.15%。由此可见,其扣非净利润或现负增长,同时记者发现,公司2023年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的同比增速,或为最近六年来最低增速。1月18日盘中,华测检测股价震荡走低,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超10%,最终收跌4.62%报11.35元。1月19日,股价收跌0.35%报11.31元。对此,受访专家均表示,“这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预告感到失望,导致对股价产生了压力。”就相关问题,本报记者致函华测检测,但截至发稿未收到正式回复。受医药医学板块影响致业绩增速放缓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全年华测检测预计实现营收55.41亿元-56.95亿元,同比增长8%至11%,预计实现净利润9.04亿元-9.21亿元,同比增长0.2%至2%,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7.83亿元-7.99亿元,比上年同期变化为-1.88%—0.15%;公司2022年度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规模分别为51.31亿元、9.03亿元、7.98亿元。据公司财报显示,2018年—2022年,公司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6.56%、18.74%、12.08%、21.34%及18.52%,而2023年预计营收最大增速为11%;2018年—2022年,公司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1.63%、76.45%、21.25%、29.19%及20.98%,而2023年预计净利润最大增速仅为2%;2018年—2022年,公司年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8.15%、111.41%、34.17%、34.90%及23.45%,而2023年预计扣非净利润最大增速仅为0.15%,且或出现负增长。其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公司在业绩预告中也坦言,“公司全年经营业绩增速有所放缓。”华测检测将其归因于,“报告期内,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公司全年经营业绩增速有所放缓。较去年同期相比,剔除一次性业务的影响,其他业务板块稳健增长,尤其汽车、电子科技、计量校准、双碳/ESG等业务表现良好。”同时华测检测在1月18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未发生大额减值的情况,其他板块运行正常。”在2023年四季度,“医药医学板块在2022年同期高基数、医疗行业整治以及CRO下行等多因素叠加之下,受影响较大。”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不过,华测检测在业绩说明会上对医药医学板块后期发展回复称:“长期来看,公司在医疗行业改革的背景下有望受益于规范化整治工作。在医药医学板块中,有部分体量较小的赛道表现良好。同时公司已经对CRO二期基地进行调整,从原先主要专注CRO业务转变为整个医药医学产业园,包括药品细胞实验室、药品检测相关产品线以及医疗器械产品线等。医药医学板块虽然当前阶段性面临挑战,但公司仍认为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重视团队价值,同时调整投资节奏。”不过,记者发现公司此前财报显示,其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所占营收比重较小。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医药及医学服务产品实现营收分别为3.69亿元、5.51亿元及2.06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8.53%、10.74%及8.06%;实现利润分别为1.78亿元、2.55亿元及1.02亿元,利润占比分别为8.06%、8.08%及10.05%。对此,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可能是因为该板块的业务增速较其他板块更快,其业绩下滑使得公司整体业绩增速放缓。此外,市场对于公司未来在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的业绩表现可能有所预期,当实际业绩低于预期时,会对整体股价产生影响。不利影响何时消除尚未可知据公开资料显示,华测检测是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服务机构,是中国检测认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深耕生命科学、工业测试、消费品测试、贸易保障、医药与医学服务等多领域检测。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及公司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检测市场中,华测检测为国内的第三方检测民营龙头,市场份额为1.2%。如今,受到医药医学板块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公司业绩增速放缓。对此,浙江证券发布研报对其仍持“买入”评级,并表示,“华测检测作为综合性检测龙头,主业经营稳健、优势突出,随着一次性业务影响逐步消除、土壤三普进入放量期,预计24年有望重回双位数增长。”同时,国泰君安对其维持增持评级。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表示,华测检测2023年业绩略低于预期,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短期下滑,汽车、电子科技等稳步增长,有望通过外延并购进一步完善新兴检测市场布局,业绩有望持续增长。那么,针对医药医学服务板块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公司该如何应对?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可以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例如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等,以应对行业变化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关注投资者的反馈和需求,调整战略规划,保持公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此,华测检测在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公司收购了广州维奥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维奥康”)100%股权进入药学CMC研究领域,完善包括药物合成、药品处方与生产工艺开发、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以及药品的注册申报全链条服务能力的布局。同时,公司收购并增资广东纽唯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获得80%股权,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在医疗器械检测领域能够提供有源、无源综合解决方案的检测机构,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然而,外部环境对公司的不利影响何时消除尚未可知,同时,公司2023年最终业绩情况也有待观察,对此,记者将持续关注公司动态。
  • 体外诊断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三)——各细分市场容量与增速
    中国体外诊断投资三要素:细分市场、试剂耗材、渠道网络  体外诊断厂家众多,根据CFDA注册情况统计2014年国内有超过600家体外诊断公司,如何在这众多公司中挑选出成长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潜力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鸟随鸾凤飞腾远”,选择合适的细分领域,容量和增速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建议关注:生化、发光、POCT和分子细分市场。容量和增速虽然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但不是唯一参考标准。体外诊断细分市场较多,基本按照检测原理的不同来进行分类,除主要的生化、免疫、血球、POCT、血糖(OTC)、分子以外,还有众多市场较小的细分领域,如微生物,血凝,尿沉渣、血型、流式、糖化等等。其中市场空间最大的包括生化、发光等,而POCT和分子虽然市场容量小,但是处于高速发展中,POCT保持20-25%的增速,分子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保持25%的高增长,免疫和血凝可达25%的增长率,酶联免疫已处于负增长。  2.“细细涓水汇大海”,体外诊断,是“水”的行业,试剂才是源源不断产生利润的源头,试剂占比高的公司,毛利值相对较高,试剂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试剂的行业平均毛利是70%,仪器的毛利在20-40%,高试剂比的厂家,其毛利也较高。其中高值耗材的比例高的厂家,其盈利能力更强。高值耗材指价格和收费相对较高的项目的试剂,比如同是检测肝功能的项目,谷丙转氨酶在广东地区收费是5元/人,胆汁酸是30元/人,因此高值项目的占比较高,其投入产出比也会较高。部分新进入IVD领域的厂家,会选择先注册高值项目,抢占市场先机,常规项目相对重视度不高。(POCT行业相对特殊,其耗材不仅仅指狭义的试剂,还指各种试纸条,芯片等损耗类产品)。  3.“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渠道销售网络,决定了企业的产品能否有良性的销售。  国内体外诊断厂家都是采用渠道分销的方式,分销商掌握着终端市场。一般而言,具有良好渠道网络的公司分两类:  1)进口代理起家,转自主研发的厂家。此类厂家的渠道掌握着中高端的优质客户,如果自产产品性能可以满足临床需求,借助建立多年的渠道关系,前景看好   2)在体外诊断领域浸润多年的老牌生产厂家。体外诊断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医院检验科、体检中心等,产品使用相对集中,因此不同细分领域的渠道可以复用,国内此类厂家的渠道多在中低端医院。在国家基础医疗大面积推广和分级诊疗的政策风向下,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的厂家前景看好。  体外诊断细分领域超过10个,其平台和技术差异大,各细分市场相对独立,从投资角度看公司,除以上三条基本准则,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长期看好生化、发光、POCT细分市场  中国约600厂家拥挤在400多亿的市场里,IVD行业的低门槛和研发周期较短的特点使得大量厂家进入该领域,部分相对成熟的细分市场已然成为红海。  其中临床免疫和生化约占整个体外诊断市场的50%,且增速也是相对最快的。分子和POCT目前虽然市场不大,但是其关注度高,增长快,是细分行业的新兴领域。  临床生化市场看似成熟,实则暗育良机  规模百亿,增速平稳,整合带来成长。2015年临床生化市场容量超过100亿,2012-2015年复合增速为14%,未来三年预计保持15-20%的增速。行业普遍认为生化领域已是红海,行业增速放缓。生化市场份额由于进入门槛低,利润高,吸引了很多小厂家,但随着行业整顿力度加剧,内部的整合和震荡会集中市场份额,有利于优秀国产品牌龙头跃出水面,虽然整体增速放缓,但是对于优秀国产企业,未来增速有望超越行业增速。相关标的有:迈克生物,试剂溯源能力国际领先,CNAS和JCTLM双证护航,引领行业标准。  开放生化系统必将顺应国际大潮流慢慢走向封闭  生化诊断产品在国内起步较早,是医院最为常规的检测项目,在几个细分行业中发展最为成熟。主要有测定酶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等几大类检测项目。随着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生化诊断产品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占整个体外诊断市场份额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生化产品由生化仪、生化试剂、校准品共同组成检测系统来使用,一般放置在医院检验科、体检中心做常规生化检查。仪器、试剂、校准来源于同一家的系统,称为AAA溯源封闭系统,是国际上被主流认可的系统,但是在中国,这并不是唯一的系统。不同厂家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试剂校准一般来源同一厂家)组成的系统也可称为配套系统,通过标准化传值进行量值溯源,保证其结果准确互认,这种方式目前也被国内检验科广泛认可。  生化厂家根据其自产产品的种类分为三种:  1.生化系统厂家(封闭系统):既有试剂又有仪器的厂家,比如进口的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国产的迈瑞、科华、迪瑞。  2.生化仪器厂家(开放系统):只有仪器的厂家,如日立,东芝,但是此类厂家通常会寻找试剂厂家,共同合作组成系统。国产只有仪器的厂家几乎没有   3.生化试剂厂家(开放系统):只有试剂的厂家或主营业务是试剂,称为兼容试剂或通用试剂厂家,国内主要的厂家都集中在这个类别中,如迈克、美康、利得曼、九强、西陇科学等。但是部分有实力的试剂厂家也开始进军仪器领域,通过自主研发或者ODM的方式来打开其销售瓶颈,将生化市场目标客户群继续下沉。  中国生化市场70%是开放系统,与国际以封闭系统为主不同,国产系统品牌多集中在相对低端市场,即使有装机到大型医院的仪器,也多为体检、急诊、备用等非主力机型。国产试剂相较仪器而言,进入医院门槛较低,替换成本较低,因此在大型三级医院常见其踪影。部分高端试剂项目,由于量大,在一些医院一个项目一年的进货量可高达200万以上,其产生的效应甚至超出一台大型仪器。国产试剂厂家敏锐的捕捉到该商机,专注于部分高值项目,也获得了很高的回报。  注:各象限排序方式随机,无排名先后次序。  生化试剂作为耗材,被终端广泛接受,尤其是和进口仪器搭配组成检测系统,在国内尤为普遍,甚至大型三甲医院也会采用这种方式。由于这种特殊的检测系统,降低了进入门槛,各小厂家鱼贯而入,纷纷来分一杯羹,加剧了国内的竞争。  终端客户使用体外诊断产品有两大痛点:安全和效率。安全指检验结果需要准确、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这对产品具有极高的要求 效率是指产品使用方便,没有多余的复杂人工操作,比如无样本处理步骤、长期开瓶稳定性高、不需常常定标等。针对客户的痛点,开放系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1. 医疗风险追责:检测结果出现异常,难以判断是试剂质量还是仪器不稳定导致的异常,如若引发医疗事故,难以咎责。  2. 封闭系统可以自动扫描样本、试剂、校准品,参数自动上载,真正实现自动化,客户主要的精力可放在质量控制,结果审核等工作,极大的解放了人力。  中国医技的发展通常滞后于国际5-10年,因此现在的国际格局就是未来中国的格局。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是封闭系统,自动化、溯源化可以有效保障结果互认。随着国内检验学的发展和质量体系的完善,封闭系统将是中国未来生化的发展方向。  临床生化市场容量(金额)及增速  2014年生化市场容量为90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03亿,2012-2015市场增速为14%,2015年随着基础医疗医保的覆盖完毕增速逐渐放缓。  由于生化市场很大一块为开放市场,国内厂家多集中于耗材领域,因此生化试剂的增长可大致看出国内厂家的增长情况。  随着进口品牌高端仪器客户群下沉,仪器的市场增速略微上扬,尤其是贝克曼和罗氏在中国的出色表现及强劲的执行力,进口厂家的增速要高于国产品牌。  临床生化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2014年中国生化仪器新增量约为15000台,其装机数量增速为6.5%。就装机数量而言,迈瑞占有率远超其他公司,但国产厂家主要装机客户是二级及以下医院。  临床生化市场竞争焦灼,目前各国产厂家无显著龙头  生化产品国产替代率接近50%,厂家众多,根据CFDA注册证统计,国内临床生化相关的公司已超过200家。但进口厂家依然长期占据大型三级医院等优质客户,国产品牌普遍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尤其是仪器起家的公司。生化市场相对门槛较低,特别是生化试剂,很多小公司都是以此为切点进入IVD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利润被不断涌入的公司削薄,市场竞争白热化,但都难以形成规模,销售额上亿的厂家不超过20家。国内主要的厂家市场份额都比较低,整体市场比较分散。  以检测系统为发展方向,拥有试剂或仪器一方先发优势的厂家,将逐渐胜出  国产器械经过10-15年的发展,其质量和品牌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但是与进口仪器相比,进口仪器性能更加稳定,仪器寿命相对更长。在三级医院,客户还是倾向于采购进口品牌仪器。同时,国内代理商也通过投放等方式,以很低的价格或者零首付方式投放给医院,成本由代理商或厂家承担,所以客户对仪器价格不敏感。因此,国产大型仪器很难走入高端市场,是目前国产厂家销售进入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医疗机构对质量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系统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国内各厂家也纷纷意识到产业方向,试剂厂家逐步进入仪器领域,仪器厂家也开始关注与试剂的系统集成。具有试剂或仪器先发优势的厂家,由于技术的多年传承,已经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如果能尽快补足产品的短板,强化专业溯源系统的系统集成,未来无论是招标还是直接采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试剂领域,迈克生物已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和护城河,未来随着仪器领域的不断开阔,有望成为生化龙头。迈克生物是国内第一家建立参考实验室的国产厂家,其量值溯源能力是行业翘楚。公司2013 年 4月正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医学参考实验室认可(国内企业只有迈克和迈瑞有CNAS认证),并于2015年1月通过JCTLM成员列表评审,(全球企业只有迈克和罗氏是JCTLM成员),并开始参与国际标准物质定值工作,量值溯源能力得到全球认可,引领行业标准。  临床生化纵向会朝着自动化的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横向会增加更多的临床应用场景  纵观国际品牌的发展历程,都是从低速生化朝高速生化发展,由单机朝向集成化、自动化、流水线的方向发展。由于中国病人的过度集中于大型三级医院,年收入超过10亿的医院每天样本量超过1000个,高速仪器是高端医院的刚需,因此研发高速仪器的能力也是未来进入大型公立医院的前提要求,流水线、生化免疫联机是大势所趋。  临床生化作为中国相对成熟的市场,目前已有超过100个项目,但是使用量大的依然是约50个常规项目,部分非常规项目多是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交叉产品,比如传统的某些血凝、免疫、质谱项目,都可在生化平台检测。  目前生化项目拓展已经达到过度开发的程度,由于生化检测对于某些小分子物质特异性和灵敏度不高,生化平台项目的继续增加将不会产生太多积极意义。但是部分高端项目的开发,尤其是发光平台的项目,比如福建新大陆的肿瘤早筛项目TSGF,以其低成本,高灵敏度的性能作为高端体检菜单的项目已广泛用于体检科。如果国家不分方法学的收费政策得以推广落地,这种既可在发光做又可在生化做的项目,生化方法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  生化产品的发展和扩宽也会朝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式的方向发展。比如某些全血项目越来越多应用在床旁平台,对于血浆样本的需求可减少TAT时间,一些便携式的生化仪的出现,可应用于灾难、野战军、救援等等新的场景。  临床生化市场小结:国内IVD领域的上市公司多集中在生化领域,如迈瑞、科华、迈克、美康、迪瑞、九强、利德曼、西陇科学等,随着CFDA近2年来对审批注册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加强监管,未来会有大批小厂家无法承受巨大的准入成本而退出该领域的竞争,因此对于以产品的研发水平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上市公司,将尽享政策红利。  临床免疫市场作为近几年最具有国产化替代潜质的细分市场而备受瞩目  容量增速双高,产品先天护城河,国产替代恰逢时。化学发光市场容量为126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56亿,2012-2015年均增速为26.7%,未来3年依然会保持20-25%左右的高速增长。化学发光均为三类注册,由仪器试剂组成封闭系统,无开放系统,技术门槛高,准入难,具有先天替代优势。化学发光进口替代率目前不到10%,空间增速双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化学发光的应用逐渐往基层下沉,有利于国产品牌开拓新的市场。相关标的有:安图生物,板式发光龙头,具有技术沉淀、渠道网络、已有客户群三重优势 迈克生物,上市短短3年仪器保有量超千台,发光的试剂销售以仪器为依托,装机数量是业绩增长的大前提。  临床免疫具有临床普及度提高、国产化替代、方法学替代三重驱动力  临床免疫广义包括以抗原抗体结合为原理的所有产品,包括化学发光、酶联免疫、胶体金、生化中的免疫比浊和胶乳项目、特种蛋白仪等。狭义的临床免疫通常指化学发光统(包含电发光)。  化学发光分析仪系统是试剂、仪器和分析方法三位一体结合的产品。目前市面上已经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按自动化程度来分,可分为半自动化分析仪(SA, Semiautomatic Analyzer)和全自动分析仪(AA, AutomaticAnalyzer)两类,半自动分析仪大多为板式发光,类似于自动化酶免技术。  在2012年以前,国产品牌大多集中在板式发光产品领域,到2015年底,拿到化学发光注册证的国产厂家有50家,其中约15家为管式发光,剩下的都为板式发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不断下降,管式发光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  化学发光检测的部分项目可与生化重叠,但与生化相比却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优势,尤其是一些小分子物质,常用的套餐包括甲功、激素、贫血、肿瘤、传染病等等。  发光作为重要的细分市场,与生化市场有两点显著差异:  1.进入门槛: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高,必须是仪器试剂配套开发,无通用试剂。因此限制了进入发光领域的小厂家,相对而言市场竞争尚不激烈,各厂家都处于试水阶段,还未快速发展。  2.终端情况:在大型医院,生化仪通常是1-2个品牌,多台仪器主要出于速度的需求而采购 大型化学发光通常有4-5个品牌的发光仪,每个品牌开展的项目不同,通常都是该品牌的优势套餐,主要出于套餐项目的需求而采购。  化学发光的三重驱动力将促使国产品牌崛起发展。化学发光作为体外诊断中市场容量和增速双高的细分市场,对于国产厂家都有其无法抵挡的魅力。  中低端医院的普及度的驱动力:无论高端还是低端医疗机构,都会使用生化分析仪,其普及度非常高,而且一些人口大省的县级医院甚至采用高端生化仪,但化学发光项目收费较贵,且仪器耗材成本较高,通常开展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普及度相对较低。目前化学发光多开展在大型二级和三级医院,普及度相对生化市场较低,随着分级诊疗落地、一些社区卫生中心、妇幼保健、计生站的发展,化学发光的需求会有爆发式的增长   国产品牌崛起替代的驱动力:生化产品国产化率超过50%,但化学发光目前不到10%,90%以上的市场被进口厂家垄断,进口替代空间大,天花板高。  方法学替代的驱动力:化学发光普及之前,国产的免疫学方法主要集中在酶联免疫、板式发光、胶体金等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无法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随着管式化学发光的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化学发光将替代一部分定性免疫检测的市场。  中国市场,肿瘤、甲功、激素、传染病占据80%的市场,由于进口厂家的垄断地位,该比例主要由进口品牌的优势项目主导。中国是传染病大国,国产品牌的主要优势产品都集中在该领域,未来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传染病套餐国产占比预计会有提高。  化学发光市场容量(金额)  2014年发光市场容量为126亿人民币,预计2015年市场容量为156亿,2012-2015年均增速为26.7%,未来3年依然会保持20-25%左右的高速增长。  目前化学发光90%的市场被进口厂家所垄断,前4家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5年,预计销售额过亿的厂家有新产业、安图、科美、新波(铂金埃尔默)、迈克、迈瑞。其余销售额都相对较小。  临床免疫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化学发光2014年仪器(管式发光)保有量约20000台,2014年新增约5000台。  临床免疫市场竞争格局  国内超过90%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厂家占据,在近5年内,国产品牌开始崛起。早期的化学发光以板式为主,市场占有率前三的国产品牌分别为安图,科美和新波(被铂金埃尔默收购),2011年新产业的Maglumi 2000是真正意义的全自动管式化学发光仪,上市后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抢占市场,目前已成为国产装机量最多,销售额最大的化学发光厂家,其装机数量在2014已赶超罗氏。  管式发光由于研发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相对而言厂家数量不是很多,国内10-15家主要的管式发光厂家,目前都已有产品,投入医院使用。  未来国产发光厂家项目主要集中在甲功、激素和传染病项目  化学发光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甲功、激素、传染病的检测。这些常规检测占整个市场金额的60%,占测试量份额的75-80%。在中国,这些检测占据市场金额80%的份额,某些套餐的应用广度与国家特点有关,比如药物滥用和药物监测,在欧美等区域使用较广,中国相对而言较少。预计未来国产的项目发展主要集中在甲功、激素和传染病等项目。  化学发光市场小结:进口厂家长期盘踞在大型三级医院,但近年来逐年放低投放标准,随着医保控费和检测收费标准下调的大趋势下,进口厂家下沉的压力剧增,国产品牌随着质量的提升和口碑的建立,会吞食进口厂家市场份额,但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和全封闭模式,不会出现如生化市场相对红海的情况,专注于产品本身的厂家一定会被市场认可和立足。  血球(血细胞计数)市场是中国品牌国产替代最成功的细分市场  双寡头格局虽稳,核心技术的掌握诞生强劲的新玩家。2015年血球中国市场约为34亿人民币,2011-2015年平均增速11%。血球市场是目前国产替代最成功的IVD细分市场,希森美康和迈瑞两家独大,占据60%的市场份额。尽管如此,依然有新进入的变革者挑战现有的稳定格局,市场上新出现的一些血球捆绑项目,比如全血CRP,仅此一个项目,预计会带来至少10亿市场空间。作为IVD的重要细分,也需时刻保持关注。相关标的有:嘉斯戴克(迈克生物)和帝迈(美康生物),技术本源来自国内巨头迈瑞医疗,且融入贴近市场需求的性能和卖点,后起之秀不容小觑。  血球产品在临床普及度高,市场竞争格局稳固  血细胞计数产品由血细胞分析仪、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组成。血细胞分析仪又叫血液细胞分析仪、血球仪、血球计数仪等,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血球分析仪是通过电阻法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进行分类的仪器,其同时可以得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各细胞组分的比例等与血液有关的数据。  20世纪60年代以前,血球计数是通过人工染色和计数实现的,其操作复杂,效率低下,检测精度差,分析的参数少,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种种劣势限制了在临床检验领域的使用。1958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与电子技术结合的方法,研制出操作简便的血球计数仪,从此,以库尔特原理为基础的血球分析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其检测参数的不同,可分为三分类和五分类血球仪。三分类与五分类其实都是针对白细胞,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是通过一定的稀释液将分别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五分类是指借助一定的稀释及化学染色的方法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逐年降低,五分类在医院广泛应用,三分类血球仪下沉到乡镇卫生院,通用试剂竞争激烈,厂家利润削薄,三分类市场逐渐萎缩。  血球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重要细分市场,与生化免疫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  1.试剂占比低,耗材消耗速度相对慢。中国血球的仪器试剂比为4:6,相较生化的3:7和免疫的1:9,要低很多,因此利润来源不能只靠试剂,单台仪器单价相对便宜,低端仪器也可看做是耗材,是利润的重要来源。  2.血球作为检测平台,项目延展性弱。生化仪和发光仪作为检测平台,可开展的项目数量和种类理论上无上限,任何与临床血清学相关的可检靶分子都可以在生化免疫平台检测,但血球是通过细胞的大小、颗粒复杂程度等原理来定量不同组分的细胞,兼容扩展性较差,现市面上已有一些炎症项目在血球仪上开展,但是比起生化免疫的平台,局限性较大。  3.血球厂家集中度相对生化和免疫而言处于中位。血球三分类仪器多为开放系统,通用三分类试剂竞争激烈,但规模都较小,目前三分类已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部分一级医院。五分类仪器厂家全国共有17家,基本都是封闭系统,采用原装试剂,相对生化试剂的200厂家,集中度较高。  临床血球市场容量(销售额)  2015年血球中国市场约为34亿人民币,2011-2015年平均增速11%。  临床血球市场容量(仪器台数)  2015年血球市场新增台数约为10000台,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希森美康和迈瑞占了整体装机台数的62%的市场,虽然希操作和深厚的经验依赖中释放出来。  临床血球市场小结:血球作为检验科最广泛应用的产品,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迈瑞的血球产品是国产IVD产品唯一可以与国际巨头匹敌的产品,在国内客户群已深入高端客户,口碑良好,声名远播。该成功案例再一次重申我们的价值投资理念,产品才是企业的灵魂。医疗作为一个严肃的行业,事关生死,只有产品性能得到终端的认可,建立品牌效应,才能洗尽铅华,拥有不败的护城河。(接下文)
  • 自然指数:美中德英日科研保持领先,中国科研产出增速远超美德英日
    澎湃新闻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 Nature)方面获悉,最新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数五强”(Nature Index Big 5)聚焦全球五大科研领先的国家,即美国、中国、德国、英国和日本。根据自然指数的主要衡量标准——贡献份额(Share),2015年以来,上述5个国家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先后位次也没有变化,它们在自然指数中的贡献份额加起来接近70%。但是,中国的科研产出大量增加,2015-2021年经调整后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增幅高达81%,远超其它4个国家。自然指数数据显示,美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2021年该领域的贡献份额占全球的44.8%,中国则在化学领域居全球首位,贡献份额由2015年的21.6%增至2021年的35.8%,并在2018年就已超过美国。2021年,中国还第一次在物理科学领域超过美国,在该领域的贡献份额占全球的24.0%,美国以23.8%紧随其后。增刊认为,中国的科研产出更多地依赖于化学,该学科占其2021年总贡献份额的54.2%,美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集中度居第二位,占其总贡献份额的比例是48.5%。增刊还关注了五大科研强国的国际科研合作情况,并根据自然指数合作分值(Collaboration Score),列出了各国的十个主要科研合作伙伴国。数据显示,中美科研合作保持着韧性,科研合作程度依然最高。2015年至2020年,中美两国在自然指数中的合作论文数量由3412篇跃升至5213篇。但2018年以来,两国合作文章的逐年增速有所放缓。此外,增刊还展示了这5个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关系。2021年,美国最主要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是哈佛大学与瑞士苏黎世大学,哈佛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哈佛大学与德国马普学会。中国的三大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日本,中国科学院是东京大学的第二大国际合作伙伴。增刊对此指出,随着科研工作变得日益复杂,世界科研强国需要紧密的国际联系来保持其优势。
  • 明德⽣物,当逆天的增速不可持续时
    最近3年,在新冠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原材料上涨、客户流失、需求萎缩,活下去成为许多公司的首要目标。然而,大家想不到的是,有一个行业却异常火爆,那就是体外诊断行业:受益于新冠检测常态化的需求,一季度体外诊断行业营收大幅增长,安旭生物 营收增长27倍,奥泰生物 增长6倍,万泰生物 增长2.8倍… … 尽管新冠检测试剂的单价一降再降,但在巨大的需求下,体外诊断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明德生物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倍;2021年继续增长了2倍;2022年只用了一个季度,就完成了去年全年的利润目标。看到这个数据,你是否也被震惊到了?震惊之余,我们不禁会想:在体外诊断这条大道上,明德生物 还能策马扬鞭多久?现在是买入的好时机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吧。本文分10个章节:1、业务组成 2、股权结构 3、竞争格局 4、财务透视 5、竞争优势 6、发展前景 7、主要风险 8、估值 9、十年以后 10、总结。各位看官,各取所需。1、明德生物的主营业务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体外诊断试剂、体外诊断仪器、第三方医学检验、急危重症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代理业务。体外诊断试剂业务是公司的基本盘,营收占比常年高达90%左右。最近两年,体外诊断试剂业务蓬勃发展,带动了公司整体营收的高速增长。体外诊断试剂业务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需求的井喷。2021年,公司营收28.3亿元,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营收20.2亿元,营收占比高达71.5%:体外诊断试剂业务的毛利率非常高,最近两年稳定提升:公司的主战场在国内,最近两年,国外业务增长也比较快:分析明德生物 ,体外诊断试剂业务是抓手,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是关键。看完公司的主营业务,接着看一下公司的股权结构。2、明德生物的股权结构2008年1月,自然人陈永根、汪汉英、祖淑华、陈莉莉、王颖共同出资设立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9月,明德有限召开股东会决议通过,同意明德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整体变更后股份公司的名称为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陈莉莉和王颖,合计持股42.45%。陈莉莉与王颖系一致行动人,陈莉莉系陈鑫涛的姑姑,王颖系王锐的姐姐,除此之外,公司本次前 10 名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陈莉莉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1996年7月至2006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生;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就读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任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期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5月至今任公司总经理职务;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任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任武汉德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10月至今任公司董事长职务;2016年11月至今担任新疆明德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年7月至今担任广东明志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董事。王颖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7月至今任公司副总经理,期间在美国杜兰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10月至今任公司董事;2016年2月至今担任武汉明志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7年7月至今担任广东明志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董事长。看完公司的股权结构,接着看一下公司的竞争格局。3、明德生物的竞争格局体外诊断产品又称为 IVD(In-Vitro Diagnostics)产品,是指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在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和健康状态评价的过程中,用于人体样本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等产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仪器、器具、设备或者系统组合使用。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2020年,在体外诊断行业,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免疫分析、临床化学和POCT:公司的主打产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属于分子诊断领域。我国分子诊断领域,目前以国内企业为主,主要包括达安基因 、明德生物 和之江生物 。2021年,我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为136亿元,其中,达安基因 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营收48.94亿元,排名第一;明德生物 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营收20.22亿元;之江生物 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营收11.75亿元。看完公司的竞争格局,接着看一下公司的财务。4、明德生物的财务透视1)ROE长期维持在30%左右公司ROE常年维持在30%左右,主要驱动因素是总资产周转率和净利率。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ROE遥遥领先:2)毛利率和净利率较高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都较高,毛利率常年维持在77%左右,净利率维持在40%左右。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名列前茅:3)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较快在经历了2017~2019年3年的负增长后,最近两年,得益于核酸检测需求的爆发,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快速增长。核酸检测领域的头部公司,这两年情况基本类似:4)经营稳健,发展较快公司经营稳健,发展较快,各项经营指标快速增加。5)净利润转换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能力一般公司净利润转换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能力一般,经营活动现金流和归母净利润的比常年维持在1以下,积累现金流的能力较弱。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积累现金流的能力处于中游水平:6)现金充足,投资支出大,有息负债为0公司现金充足,投资支出大,没有有息负债。2021年,公司现金余额19亿元,投资支出23亿元,其中,投资支付的现金22亿:2021年,公司银行理财产品金额高达21.2亿元:7)资本支出比较高公司资本支出比较高,占营收的比例在60%以上。最近两年资本支出占比快速下降到7%左右。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资本支出占比处于中上游水平:8)应付账款不高9)应收账款较高公司应收账款较高,最近4年维持在20%左右。体外诊断行业应收账款普遍较高,公司应收账款比例处于下游水平:10)存货比例不高公司存货占比不高,常年维持在10%左右。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的存货占比处于下游水平:11)销售费用占比适中公司销售费用占比适中,最近两年快速下降。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处于中游水平:12)固定资产占比不高公司固定资产占比不高,常年维持在14%左右。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固定资产占比处于中游水平:13)研发投入较高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较高,常年维持在15%左右,最近两年占比有所下降。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最高:14)市盈率常年维持在40倍左右公司市盈率较高,最近两年,由于净利润大增,公司市盈率大幅下降。15)股东人数不多截至今年6月10日,公司股东人数3.9万。16)基金持仓非常低截至今年一季度,持有明德生物 的基金总共7支,持仓市值0.18亿元,占流通股比例0.27%。看完公司的财务,接着看一下公司的竞争优势。5、明德生物的竞争优势体外诊断行业,是一个需要技术积累的行业。凭借这些年大量的研发投入,目前公司具备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1)技术优势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是最高的。经过坚持不懈地扩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流程、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公司在IVD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掌握了多重抗体标记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电化学技术、微流控技术、复杂运动机械的时序控制技术、磁分离及清洗技术、高精度信号采集及数据处理技术、精确温控技术、高性能低功耗的心电前端采集技术、自动心电诊断技术、冻干技术、多重荧光PCR技术等,并依托上述技术平台建立多元化的免疫产品线、分子产品线、血气产品线等。血气诊断市场常年被雷度米特、沃芬、雅培 、罗氏、诺瓦、西门子 等把持,市占率合计高达95%以上。2019年6月,公司获批国产唯一湿式血气分析仪PT1000,真正实现高精尖领域进口替代。2)产品优势在体外诊断产品领域,公司依托免疫胶体金、免疫荧光、化学发光、电化学、分子诊断等全面的体外诊断产品平台,形成了应用于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传染病、优生优育、健康体检、甲状腺、激素、血气、凝血、药物代谢、病原体检测等丰富产品线,公司校准、品控、自动化能力亦较为突出,是国内为数不多技术平台布局最多、产品线最为丰富的企业。在急危重症信息化解决方案领域,公司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急诊分诊和ICU系统、重点疾病诊断辅助系统、医共体信息化系统以及移动医疗均有布局,产品在快速迭代且已不断应用于医疗机构客户,具备了急危重症信息化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看完公司的竞争优势,接着看一下公司的发展前景。6、明德生物的发展前景我国体外检测行业,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公司未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核酸检测和血气诊断领域。1)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物质是病毒的核酸。核酸检测是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病毒的核酸。核酸检测按照检测对象可分为传染性疾病检测、产前检测、肿瘤检测和遗传病检测四种。其中,传染性疾病检测是最主要的检测种类,传染性疾病检测所占市场份额为44%。最近3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国更加注重传染性疾病检测,传染性疾病检测市场有望继续扩大,在检测领域所占的比重有望增长。最近7年,我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一直在稳步增长,从2016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36亿元,最近两年增长主要来自传染性疾病检测:随着后续疫情逐步收敛,核酸检测的增速会放缓。2)血气诊断根据联合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报告《血气及电解质分析仪市场——全球机遇分析与行业预测(2017-2023)》,2017年全球血气及电解质分析仪市场规模约15.1亿美元,2023年将达到2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7%。全球市场份额主要被雷度米特、沃芬和雅培 所占据。近几年,我国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使得血气分析仪市场需求持续攀升,2019年国内血气分析仪市场规模达到了15亿元左右,行业增速超过20%。2019年公司获批唯一国产湿式血气分析仪PT1000,国产替代加速渗透。看完公司的发展前景,接着看一下公司的主要风险。7、明德生物的主要风险目前公司的主要风险有两个:新冠检测需求大幅下滑和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1)疫情结束,新冠检测需求大幅下滑随着全球各个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新冠检测的需求可能会大幅下滑。而公司新冠检测营收占比高达71%,一旦新冠检测需求下滑,对公司业绩会造成较大影响。2)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随着新冠疫情发展已持续两年,国内已有几十家企业新冠核酸检测试剂获批,加大了市场竞争。国家各省市、地区及联盟已对新冠核酸检测试剂进行了多轮带量采购,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中标价格逐步下降。随着未来各省市采购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继续进行招标或带量采购,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中标价格将可能面临继续下降的风险,将影响公司新冠检测相关产品盈利空间。看完公司的主要风险,最后简单聊一下估值。8、明德生物的估值估值是一门艺术,千人千面。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对公司的估值如下,大家看看就好: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公司的合理估值在73.77~93.95元之间。这个模型,考虑的是未来10年,公司的增速在2.4%~3%之间,永续经营增速假设为0%。9、十年以后体外诊断行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体外诊断行业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未来10年,体外诊断行业的整体需求会逐步释放。但体外诊断行业属于技术主导型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公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还未可知。10、总结在体外诊断行业,公司目前具备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最近两年,新冠爆发,公司核酸检测需求大幅增加,带动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节节攀升。但新冠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年公司的营收大概率会降下来。今年营收和利润应该非常可观,但以后的增长不容乐观,低增长或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
  • 东华测试拟登创业板 自曝成长速度或放缓
    拟登陆创业板的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华测试”),在其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提示公司成长性面临压力的风险。这一点,在其他拟上市企业中非常罕见,在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中更是稀少。   证监会近日披露了东华测试的创业板首发招股书(申报稿)。据披露,东华测试成立于1993年,主营业务为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及配套软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拟发行1109万股,拟募资1.36亿元投向“智能化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产品扩建项目”等3个项目。   在申报稿中,东华测试表示,虽然公司是国内结构力学性能测试仪器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但是公司所处的仪器仪表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速度将比“十一五”期间出现下滑,因此公司成长速度可能面临因行业成长速度放缓而放缓的风险。东华测试表示,“十一五”期间的仪器仪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复合增长率为24.2%,而“十二五”期间该值业绩为15%。   东华测试2009年度、2010年度、2011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347万元、7215万元和9523万元,相应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978万元、2205万元和318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营业规模较小,但是东华测试的应收账款规模却很“可观”。   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随着东华测试规模的持续扩大,东华测试各期末应收账款余额逐年增加,其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和2011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380.65万元、2558.97万元和4153.54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2.52%、23.28%和27.73%。   除此之外,东华测试的营业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季度性。报告期内,每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占其全年收入的比例均在40%以上。   东华测试的募投项目包括:“智能化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产品扩建项目”、“机械设备与装置运行状态监测系统项目”和“测试技术中心项目”三个项目,项目投资金额分别为7320万元、3873万元和2419万元。公司认为募投项目能扩大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和软件研发能力,以此满足测试仪器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公司并未解释扩产能和“十二五”期间行业增速放缓的矛盾。
  • 龙头换人?增速领跑?2021 跨国科学仪器企业在华业绩盘点
    作为全球最活跃的新兴市场,中国市场对整个科学仪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在逐年攀升,在华营收已成为众多跨国仪器企业全球业绩最重要的一环。2021年财报季,众多企业纷纷亮出上一年度业绩表现,其中也有不少企业披露了过去一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仪器信息网特别对10家跨国上市仪器巨头的2021年在华业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看谁在引领科学仪器行业市场增长?此前,我们也曾对企业的在华业绩进行盘点,详情可见:10家跨国仪器公司2018-2020在华业绩盘点 。受新冠疫情及贸易摩擦影响,2018年以来众多科学仪器企业在华业绩增长乏力,特别是2020年,珀金埃尔默、沃特世、因美纳、思百吉等多家企业出现较大幅度负增长。业绩增速放缓也不在少数,赛默飞、丹纳赫、珀金埃尔默、沃特世等企业在华业绩增长低于全球,中国市场呈现低迷态势。注:1、单位为亿美元,岛津、赛多利斯、思百吉数据根据5月17日实时汇率换算而来2、因部分企业未单独披露在华营收情况,故未列入本次统计范围而到了2021年,众仪器企业业绩集体爆发,在华业绩增速均呈现双位数增长,“创纪录”成了诸多企业今年的主旋律,也体现了2021年整个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蓬勃。2021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从表中可见,各大仪器公司在华增长率大多高于其全球增长率,国内科学仪器市场领跑全球。注:1、单位为亿美元,岛津、赛多利斯、思百吉数据根据5月17日实时汇率换算而来2、因部分企业未单独披露在华营收情况,故未列入本次统计范围其中,在华业绩超过10亿美元的共有3家企业。2021年,丹纳赫在华业绩增长47.88%,不仅增速领跑,更以39.75亿美元营收超越赛默飞成为榜单No.1。在年报中,丹纳赫也表示,2021年,其生命科学特别是过滤、分离纯化、质谱等核心业务在中国都实现了增长。 赛默飞2021年在华营收34.44亿美元,增长23.13%。近年来赛默飞加大了在华投资,特别是在生物制药领域,在年报中,赛默飞也表示,通过在中国开设新的生产基地,将进一步支持当地和全球的生物制药客户需求。 安捷伦2021在华营收12.1亿美元,增长11.32%。中国一直是安捷伦最大海外市场,其在华营收占比超过公司总业绩的20%。2021财年,安捷伦在中国市场的生物制药业务增长近55%,安捷伦表示其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的能力。 而以增长率看,在华业绩增长超过30%的共有丹纳赫、因美纳、赛多利斯、珀金埃尔默、梅特勒-托利多共5家,其中赛多利斯连续两年增长超过30%,表现抢眼。而丹纳赫、梅特勒-托利多、安捷伦增长率连年增长,也表现不俗。 值得注意的是,受今年日元大幅贬值影响,换算为美元之后,岛津业绩相较于以往排名有所下降。同时我们也对选取的10家企业的中国区营收占总体的比例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企业在华营收占比上升,体现出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强势地位。纵观被分析的10家仪器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在华业绩占总体业绩比例超过10%,其中梅特勒-托利多最高,占比20.28%。而赛默飞中国区业绩相对占比较低,2021年为8.78%。而综合对比2019-2021数据显示,梅特勒-托利多、岛津、因美纳、以及赛多利斯在华营收占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岛津增长最为显著。岛津在年报中表示,中国市场是岛津海外收入最高的地区,在中国市场,2020版中国药典促进了液相色谱的需求增长,同时制药领域的液相色谱仪销售也得到增长。从2021年跨国企业在华业绩表现可以明显看出,2021年中国科学仪器市场超出全球平均水平的蓬勃态势。而随着进入2022,年初的新一轮奥密克戎疫情席卷全国,1-4月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这一态势是否能够延续?仪器信息网将持续关注。  仪器信息网未来将持续关注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变化。点击下面的系列文章去了解世界仪器市场格局。  1. 揭秘全球仪器公司2021年报:业绩爆发 但危机重重  2.重磅!2022年全球仪器公司市值TOP20排行榜  3.最新!2021年全球科学仪器CEO薪酬榜  声明:本文未经过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2013仪器市场:地区增速明显 创新是发展命脉
    2013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仪器行业也未能幸免。如果说2012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是以&ldquo 变&rdquo 应万变的话,2013年上半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则是以&ldquo 新&rdquo 制变。   苏沪浙地区增速明显 整体格局不平稳   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截止5月底,2013年上半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进口1533005.28万美元,同比增长3.68%。同期,出口887588.11万美元,同比增长3.98%。统计分析,拥有江苏、浙江、上海三大产销省市的华东地区无疑掌控着国内仪器仪表市场的话语权,同比增长率分别是16.15%、2.7%和8.95%。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占总值55%的高比例稳坐头筹 相比之下,华北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就显得逊色多了。   以江苏省为核心的仪器仪表制造区域市场将在其的带动下得到有效提升与拓展,而华北环渤海经济区虽有显著地域优势,但在技术、产品及制造工艺等因素的限制下,还无法实现对自身市场的推进,产品使用量及使用范围仍待进一步拓展。   高科技化是科学仪器发展新突破口   科学仪器是仪器仪表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业务收入占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的三分之一。科学仪器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民众健康乃至社会稳定。但长久以来,碍于起步慢,资金少,我国科学仪器行业整体水平参差不平,弱势明显。   CISILE 2013展会上,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专职副理事长李跃光先生出具的&ldquo 科学仪器进口现状分析&rdquo 报告,让我们清晰认识到差距,并找寻&ldquo 新&rdquo 突破口。 部分进口价值量较高的产品(类别)   2012年科学仪器进口约226.4亿美元, 出口102.7亿美元,进出口逆差123.7亿美元,三类数据分别占仪器仪表行业总量58.2%、46.8%、73.2%。其中实验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医疗器械仪器、光学仪器、试验机及大地测绘专用仪器六大类仪器中,光学仪器进口比例最大,约占60亿美元。试验机和医疗器械位居其次,分别占到53&mdash &mdash 54美元左右。其中实验分析仪器进出口逆差最大,约占42亿美元。   针对目前国内市场现状,有专家预测,高科技化必将成为日后科学仪器发展的主流方向。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样品量更少、遥感遥测更远距、使用更方便等特点,无疑是对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工作者提出的&ldquo 新&rdquo 挑战。   协同创新是仪器仪表的发展动向   在广阔需求中被环绕的仪器仪表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不光是下半年,也许是更长时间内,仪器仪表行业工作者亟待思考的。   据悉,我国为鼓励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于去年4月正式启动&ldquo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rdquo (也称2011计划)。这无疑也在向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工作者传递着自主创新这条道路&mdash &mdash 我们非走不成的讯号。   此外,政府也不止一次的对国内自主创新研发的企业给予过经济扶持。去年,江苏省天瑞仪器在人才和科技创新大会上获得昆山政府&ldquo 省重点科技成果转化&rdquo 、&ldquo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rdquo 两个专项奖励,奖励总额高达35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80%的中科院研究所、60%的行业骨干研究院所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当中,逐渐形成了高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研发的学术氛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创新人才将从 &ldquo 2011计划&rdquo 高校的学生中诞生。   从年初定计划到做第二季度的财务报表,转眼间2013年已过去了一半。如何抓住这剩下六个月的时间,走好创新之路,是仪器仪表行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 华大基因2021年营收67.7亿元 感染防控类服务业绩增速放缓
    4月23日,华大基因披露2021企业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7.7亿,同比下降19.4%(2020年营收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实现归母净利润14.6亿,同比下降30.1%;每股收益为3.56元。分行业看,2021年基因组学应用行业营收为67.54亿元,占总营收的99.83%,其他行业约0.12亿元。分产品,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营收11.92亿,同比增长1.24%;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营收11.58亿元,同比增长73.01%;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营收33.82亿元,同比下降39.2%。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在新冠疫情发生的第一年业绩增幅达到惊人的724.22%,2021年这一数字大幅下降。2021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为4.87亿元,同比下降21.38%。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3亿,同比下降8.5%;归母净利润3.3亿,同比下降37.1%。2021年,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获得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和备案凭证共计199项,其中医疗器械注册证147项,备案凭证52项。报告期内,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新增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备案凭证共计71项,其中医疗器械注册证42项,备案凭证29项。 该项中,含基因测序仪(Ⅲ类)和生物芯片阅读仪(AE-1000)两类临床仪器设备。 2022年华大基因经营计划共有11项,包括: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出生缺陷防控深入落地 、肿瘤防控布局泛癌早筛、感染精准检测多极发展、自主平台拉动全球科服 、国际拓展加速本地建设、民生普惠赋能乡村振兴、产品持续升级资质开路、全球人才培养志同道合、效率提升确保业绩达成 、坚持科普公益久久为功。有分析人士指出,华大基因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形势和海外局势的变化,疫情短期内不会消失,但该领域竞争激烈,新冠检测业务不能作为一个长久的利润增长点。接下来还应将重心放于基因检测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上。
  • 赛默飞Q1完成两起收购 中国增速拔得头筹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Q1大事记 /strong /span /p p    strong Q1共完成两起收购: /strong /p p   Bioproduction业务收购了Finesse Solutions,后者是一家生物过程应用的测量与控制解决方案制造商。Finesse的加入将进一步完善Thermo Fisher在生物工艺领域的解决方案,尤其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a05185a1-da74-4924-83f1-6bb2d77e8bb3.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Core Informatics,一家提供用于科学数据管理的云计算平台供应商。该项收购将帮助进一步打造Thermo Fisher在实验室市场的Digital解决方案。长远来说,这也将是未来实验室市场的另一增长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f3e0c25-cd7e-4297-a1a2-27e6030b5b07.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全球业务概览 /strong /span /p p   Thermo Fisher Q1销售额47.7亿美元,同比增长11%,排除并购和汇率影响后的有机增长为4%。 /p p   修正后的整体毛利率49.3%,修正后营业利润率为22.6%,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1.1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 /p p   由于Q1表现超出预期,管理层将2017全年业务增长预期从7%调高到8%,EPS增长从10%提高至12%。 /p p    strong 按业务集团(不计剥离/终止的业务) /strong /p p   Life Sciences Solutions (主要是原Life Tech业务) – 销售额13.4亿,有机增长7%,营业利润率31.8%,NGS, Bioproduction, Biosciences以及Genetic Sciences四块业务均增长强劲 /p p   Analytical Instruments – 销售额10.5亿,有机增长5%,营业利润率18.2%,色谱质谱高于平均增速,新成员FEI表现也不错 /p p   Specialty Diagnostics – 销售额8.7亿,有机增长2%,营业利润率27%,临床诊断业务增速高于平均水平 /p p   Lab Products & amp Services – 销售额17.0亿,有机增长4%,营业利润率12.7%,是四个业务部门中唯一出现利润率下滑的部门 业务额方面,渠道业务和实验室产品业务均表现强劲 /p p    strong 按细分市场 /strong /p p   Pharma & amp Biotech – 有机增长7-8%,Bioproduction和Biosciences贡献突出 /p p   Healthcare & amp Dx – 有机增长1-3% /p p   Academic & amp Government – 有机增长1-3%,状况与去年类似 /p p   Industrial & amp Applied – 有机增长4%,应用市场和工业的研究与安全防护市场表现不错 /p p   strong  按区域 /strong /p p   北美 – 增长1-3% /p p   欧洲 – 增长5-6% /p p   亚太区 – 增长10-12%,中国增长最快 /p p   其他地区 – 与去年持平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中国业绩 /span /strong /p p   Q1中国继续高双位数增长,增速在18%左右。 /p p   CEO特别提到,Thermo Fisher在中国的战略可以归纳为“紧跟十三五规划方向,以精准医疗为核心“ /p p   虽然目前Thermo Fisher中国在各个业务领域都取得了成功,但在所有细分领域中,“精准医疗”和“食品安全”很有可能是接下来业务机会最大的两块市场 /p p   从CEO的描述中能感觉到,Thermo Fisher的环境业务相比于前几年,可能有了一定放缓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资本市场反馈 /strong /span /p p   在公布Q1财报后,股价当即上涨5%,看来投资者对Thermo Fisher Q1的业务表现相当满意,可以说超出了预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04711c04-6ce1-49fc-b156-178d6e06160c.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 测序一哥Illumina增速首度急刹车 行业垄断格局或迎拐点?
    测序一哥增速放缓 营收首次急刹车 近日,测序一哥Illumina公布其2020年度财务业绩。2020年Illumina营收为32.39亿美元,相比2019年的35.43亿美元减少了9%。毛利率为68.0%,净利润为6.56亿美元,而2019年为10.51亿美元。Illumina公司 成立于1998年,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仪器公司。早期的Illumina主要销售基因测序芯片。2007年,Illumina收购Solexa,进军基因测序仪器生产,之后一路成长为“大规模分析遗传变异和功能的生命科学工具及完整系统的开发商、制造商和营销商”。Illumina占据着全球基因测序设备2/3的市场份额,旗下的高通量测序仪HiSeq一直是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自成立以来,Illumina公司发展势如破竹,以超20%的速度高速增长。近三年,这位“测序一哥”营业收入渐入平缓状态。2020年,Illumina营收首次出现下跌,十年首跌,猝不及防。中游测序应用企业对测序仪器的需求将直接影响上游仪器供应商的生存环境,我国基因测序行业中游企业主要代表企业有迪安诊断、华大基因、达安基因、贝瑞基因、诺和致源等。2020年,诺禾致源提交科创板IPO申请,但2020年1-6月净利润同比下滑超300%。贝瑞基因在2020年业绩也下降,净利润降低50%。基因测序行业是否陷入困境?答案是否定的。尽管龙头略显疲态,仍有多家充满活力的测序仪器研发企业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干劲满满。上市进行时 华大智造有望弯道超车在测序领域,一直有一个舆论焦点,华大基因。亮相资本市场以来,华大基因迎来诸多高光时刻:多项研发成果逐渐转化落地;主导起草行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打破国外测序仪在细分领域的垄断;疫情爆发之际,短短10天建设了一座万人级核酸检测通量的火眼实验室。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96亿元、25.36亿元、28.00亿元,连续3年高增长。2020年营收84.3亿,同比增长201.09%,实现归母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652.78,表现非常亮眼。华大智造作为华大集团旗下专注基因测序设备研发的子公司,在疫情期间建立的火眼气膜实验室,使单日核酸检测样本数量达到30万份。人民日报曾点高度评价华大智造,称其“打破垄断,由弱到强”。如今,华大智造在基因测序上游仪器、试剂、软件三方面均有研发和生产能力,这在国际是少有的。华大智造自成立以来,研发经费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并实现测序技术源头式专利布局,申请技术专利580余项,其中PCT专利80余项。不仅成为中国唯一、全球仅三家能够自主研发并量产临床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企业。2020年底,华大智造科创板发行上市文件获受理。目前华大智造已经历A、B两轮融资,融资额超12亿美元,投资方有松禾资本、东方证券、金石投资等机构。测序领域最值得关注技术:单细胞测序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细胞研究对认识人自身以及疾病的重要性,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诞生恰逢其时。近日,顶级期刊Nature遴选了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顺利进入这个仅包含7项技术的榜单。所谓的单细胞测序,就是获取单个细胞遗传信息的测序技术,从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识别细胞的类型、功能,特定细胞健康或状态的变化、变异。为什么要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呢?这是未来生物科学研究的趋势,能让科学家们更精准的了解人体组织内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子特征,为精准医疗打下基础。单细胞测序相关研究与日俱增。作为测序领域的“香饽饽”,单细胞测序近年来吸引多家一流仪器企业布局投入,众多初创公司也瞄准这个市场,颇受资本青睐。2019年9月,10x Genomics在纳斯达克上市,IPO3.9亿美元,成为单细胞测序第一股,10x Genomics也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2020年,10x Genomics全年营收为2.988亿美元,同比2019年增长22%,第四季度营收为1.122亿美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9%。在第四季度,由于仪器安装的大量增长,推动试剂耗材收入增加,10x Genomics营收实现大幅增长。2020年,10x Genomics全年毛利率为80%,销售增长非常迅猛,大有早期Illumina的势头。截至2020年12月31日,10x Genomic已售出2412台测序仪器,有超过2200多份同行评议的出版物基于使用10x产品生成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10xGenomics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6.636亿美元,其中包括2020年9月成功完成后续股票发行带来的4.822亿美元净收益。预计2021年全年收入为4.8亿至5亿美元,比2020年全年收入增长61%至67%。目前已有200余家机构从事基因测序服务相关业务,野蛮增长的测序服务机构,使得下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测序行业上游的竞争丝毫不逊色,前有Illumina、赛默飞、罗氏三家全球测序行业巨头相爱相杀,后有华大智造、10x Genomic、Oxford Nanopore等潜力股争相竞艳,且还有诸如齐碳科技、真迈生物、中科紫鑫、华因康等不断涌入,基因测序仪研发市场只会更加激烈,市场格局改变已出现苗头。点击进入基因测序专场
  • 上半年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超过5%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上半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8%,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   一、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一)电力消费需求情况   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一、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5.0%、0.8%,二季度增速明显回落主要因4、5月受部分地区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连续两月负增长。6月,随着疫情明显缓解,稳经济政策效果逐步落地显现,叠加多地高温天气因素,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7%,比5月增速提高6.0个百分点。6月电力消费增速的明显回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第一产业用电量5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2.6%和8.3%,保持较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农业农村良好的运行态势。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及近年来乡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拉动第一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第二产业用电量2.7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0%、-0.2%。二季度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负增长,主要是4、5月同比分别下降1.4%和0.5%,6月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8%。   上半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8%,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0.2%,其中,化工行业用电形势相对较好,同比增长4.9%;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和建材行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8%和4.6%,建材中的水泥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6.3%,与当前较为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相关。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下降0.4%,其中,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其他制造业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3.3%,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4%和9.3%。   三是第三产业用电量69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6.2%、0.0%。4、5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6.8%和4.4%,6月转为正增长10.1%。二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受疫情的冲击最为显著,这两个行业4、5月用电量同比下降幅度达到或超过10%;6月用电形势好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从5月的下降10.0%上升至6月增长0.6%,住宿和餐饮业增速从5月的下降13.1%上升至6月增长7.7%。上半年,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7.8%。   四是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1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8%和7.0%。6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7.7%,其中,河南、陕西、上海、河北、重庆同比增长超过50%,高温天气拉动空调降温负荷快速增长。   五是中部地区用电量同比增长6.9%,增速领先。上半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6.9%、3.5%、0.5%。东部和东北地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二季度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1%和2.9%。上半年,全国共有26个省份用电量实现正增长,其中,西藏、安徽、湖北、四川、青海、宁夏、江西、山西、河南、云南、黑龙江等11个省份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5%。   (二)电力生产供应情况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同比增长8.1%;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3.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发电量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一是电力投资同比增长12.0%,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4.7%。上半年,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4063亿元,同比增长12.0%。电源完成投资215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比为84.7%。电网完成投资1905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交流工程投资同比增长5.9%,直流工程投资同比增长64.2%。   二是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8.2%。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同比增长14.8%,占总装机比重为48.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效果继续显现。分类型看,水电4.0亿千瓦;核电5553万千瓦;并网风电3.4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3.16亿千瓦、海上风电2666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3.4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2.1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1.3亿千瓦,光热发电57万千瓦。火电13.0亿千瓦,其中煤电11.1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5.5%,同比降低2.8个百分点。   三是水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速均超过20%。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核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0%,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3.9%。上半年,全口径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2%和29.8%。由于电力消费需求放缓以及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同比下降4.0%,占全口径总发电量比重为57.4%,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电源。   四是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分别提高195和30小时。上半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1777小时,同比降低81小时。分类型看,水电设备利用小时1691小时,同比提高195小时。核电3673小时,同比降低132小时。并网风电1154小时,同比降低58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690小时,同比提高30小时。火电2057小时,同比降低133小时,其中,煤电2139小时,同比降低123小时;气电1090小时,同比降低239小时。   五是跨区输送电量同比增长6.6%,跨省输送电量同比增长4.9%。上半年,全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6562千米;全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交流)13612万千伏安。上半年,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3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其中,一、二季度跨区输送电量分别为1500、1733亿千瓦时,增速分别为-0.7%、13.9%。二季度跨区输送电量增速明显回升,其中6月跨区输送电量同比增长18.9%,当月随着经济回升以及高温天气导致华中、华东部分省份电力供应偏紧,加大了跨区电力支援力度。上半年,全国完成跨省输送电量76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其中,一、二季度跨省输送电量分别为3539、4123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0.5%和9.1%。   六是市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45.8%。上半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48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8%。上半年,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199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0%。其中,省内电力直接交易(含绿电、电网代购)电量合计为19336亿千瓦时,省间电力直接交易(外受)电量合计为635亿千瓦时。   七是电煤价格水平总体仍居高位,煤电企业仍大面积亏损。今年以来煤电企业采购的电煤综合价持续高于基准价上限,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大体测算上半年全国煤电企业因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电煤采购成本同比额外增加2000亿元左右。电煤采购成本大幅上涨,涨幅远高于煤电企业售电价格涨幅,导致大型发电集团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   (三)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上半年,电力行业全力以赴保民生、保发电、保供热,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2月,全国多次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特别是华中和南方地区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拉动用电负荷快速攀升,叠加部分省份风机覆冰停运,江西、湖南、四川、重庆、上海、贵州等地在部分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平衡偏紧。   二、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一)电力消费预测   当前疫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以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提供了最主要支撑。   受国内外疫情、国际局势、夏季和冬季气温等因素影响,下半年电力消费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下半年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的情况下,随着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尤其是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将拉动钢铁、建材等高载能行业较快回升,并叠加2021年前高后低的基数效应,以及国家气象部门对今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的预测情况,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增速比上半年明显回升。预计2022年全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处于年初预测的5%-6%预测区间的下部。   (二)电力供应预测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带动下,2022年新增装机规模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1.8亿千瓦左右。预计2022年底,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6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3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16%,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50%,将首次达到总发电装机规模的一半,比2021年底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水电4.1亿千瓦、并网风电3.8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0亿千瓦、核电567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400万千瓦左右。煤电装机容量11.4亿千瓦左右。   (三)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国内外疫情、宏观经济、燃料供应、气温、降水,以及煤电企业持续大面积严重亏损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预计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   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西北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三、有关建议   今年以来,电力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稳增长、保供应、防风险、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克服各种困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电力保障。随着新能源比重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大面积停电的潜在风险因素仍然存在。目前进入电力保供的关键期,需要密切跟踪天气、燃料、消费和市场等形势进行综合预判,全力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结合当前电力供需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   (一)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   当前国内疫情缓解、国家稳经济政策逐步落地见效,各地复工复产在明显加快,叠加夏季气温不断升高,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级电网负荷创新高,迎峰度夏保供形势复杂严峻,需要统筹产、输、配、用等各重点环节,做好用电预案,以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建议:   一是增效挖潜保障夏季电力可靠供应。加强在役机组运行管理,减少非计划停机、受阻情况,保障机组稳发满发。最大限度挖掘各品类电源顶峰发电潜力。优化跨区域电网间的开机备用、错峰支援、余缺调剂,全力保障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克服疫情影响,加快重点电源建设进度,缓解负荷中心的供电紧张。加快推进地区网架优化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增强电网供电可靠性。   二是充分发挥跨省跨区通道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协调力度,增加跨区跨省电力交易。严格落实跨省区优先发电计划,加强省间交易中长期合同电量签订和履约,形成稳定的送电潮流,发挥中长期交易稳定电力、电量总体平衡的作用。电力紧张省份积极与电力富余省份衔接,充分利用省间交易机制,通过月度、月内中长期交易,以及现货交易等方式增加外来电力电量。   三是扎实做好需求侧管理及有序用电工作。完善需求响应价格补偿机制,形成可中断用户清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电力需求响应,以市场化方式降低高峰时段负荷需求,推动需求响应规模尽快达到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5%。加快出台全国性需求响应政策和价格机制,推动有序用电向市场化的需求响应转变。认真细致做好有序用电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拉闸限电预警和问责机制。   (二)确保电力燃料稳定供应   当前,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国际煤油气供应紧张,加大我国进口煤炭、天然气的难度,国内煤矿及港口煤炭库存偏低,迎峰度夏期间电煤等能源保供面临潜在风险。针对国内煤炭供应、电煤价格、煤炭中长期合同及产运输等方面,建议:   一是持续增加煤炭供应总量。继续加大产能释放,同时进一步梳理煤炭产能核准、核增各项手续审批办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提升统筹协调层级,帮助企业尽快完成办理手续,尽快释放今年新增的3亿吨煤炭产能,确保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60万吨左右的水平。增强煤炭生产供应弹性,优先组织满足条件的先进产能煤矿,尤其安全系数高、产量释放快速等特点的露天煤矿,建立保供煤矿“白名单”,根据需要按一定系数调增产能,形成煤矿应急生产能力。建议出台阶段性进口煤采购专项补贴支持保障政策,补足国内煤炭供应缺口。   二是确保电煤中长协实现全覆盖,控制电煤价格在合理区间。加大力度推动煤炭中长协的签约工作,尽快补足电煤中长期合同,消除全覆盖缺口;加强对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供应量、煤质等履约监管,稳定电煤供应基本盘。出台规范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当前多轨价格机制,加强现货价格管控,引导煤价长期稳定在合理区间;完善坑口区间限价政策,严禁各区域、各煤矿自行创设指数和定价机制,杜绝多种价格机制和捆绑搭售引起的价格体系混乱。尽快稳定市场预期,防止煤价持续上涨推高下游用能成本。   三是加大产运需各环节的顺畅衔接。加强产运需之间的衔接配合,保障疫情下电煤运输畅通,开辟电煤汽车运输绿色通道,将运力向电力电量存在硬缺口省份的煤电企业适当倾斜。加大对电煤中长期合同,包括发电集团自有煤源对内供应和进口应急补签新增中长期合同的铁路运力支持。另外,要保障煤炭新增产能的运力支持。   (三)支持推动发电企业高质量转型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持续推进,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煤电企业承担保供和转型的双重压力,建议从上网电价、财政金融以及碳市场等方面对煤电企业进行支撑,以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企业有序转型。   一是疏导煤电上网电价,缓解煤电企业经营困境。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各地方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的宏观指导,督促各地尽快将煤电电价调整到位,缓解由于燃料成本高涨导致的电力供应风险。尽快出台涉高耗能企业落实市场交易电价管理清单,禁止对涉及高耗能企业开展优惠电价的交易,严格落实国家“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的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跨省跨区送电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外送价格浮动机制按照落地省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充分发挥区域间余缺相济作用。   二是加大财税金融对煤电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由于燃料成本高导致经营困难的电煤企业适度放宽政策支持范围,尽快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提高煤电的电力安全供应能力。出台面向煤电行业所得税普惠制政策,延长承担保供责任的煤电企业所得税亏损结转年限,并减免征收亏损煤电企业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支持煤电企业的委托贷款利息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和煤电项目“三改联动”,促进煤电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筹煤电保供和碳市场发展。建议第二个履约周期应统筹煤电保供和碳市场发展,合理设置碳排放配额缺口,不宜大幅下调基准线,减轻火电企业整体成本负担。建议尽快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备案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控排企业履约成本。持续深化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推进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继续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的范围。深入研究煤电企业脱困转型的措施方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注释:   1.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电厂发电量。   2.四大高载能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个行业。   3.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9个行业。   4.消费品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2个行业。   5.其他制造行业为制造业用电分类的31个行业中,除四大高载能行业、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个行业。   6.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 布鲁克Q3收入4.478亿美元 中国增长放缓
    2012年11月5日,布鲁克公布了其第三季度财报,本季度营业收入为4.4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轻松击败华尔街的预期。除去收购及汇率的影响,布鲁克第三季度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4%。   其中科学仪器业务收入4.08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 布鲁克能源和超导技术业务收入424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53%。   “尽管某些市场需求持续偏软,但我们很高兴本季度我们实现了双位数的有机增长率,这部分得益于我们还有非常显著的未交货订单,”布鲁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rank Laukien说在一份声明中说到。   Laukien补充到,“我们看到欧洲市场需求疲软,此前,我们在第三季度初说这不再是一个‘地中海的症状’,但这还是影响到所有欧洲地区。美国研究市场依然表现的非常保守。”   他补充说,“在中国的增长放缓,亚洲整体增长和需求放缓。除了某些国家,欧洲研究和学术的投资其实还行。”   布鲁克本季度净收入3970万美元,或每股0.24美元。研发支出为449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4350万美元,增长3%。
  • 突破2.4万亿元: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增速减缓
    记者22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增长10.2%,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以上增长态势,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速较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达到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创11年来新高。  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4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增速较上年回落12.7个百分点;占R&D经费比重为6.01%,连续两年保持在6%以上。  根据公报,2020年企业R&D经费为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达76.6%,对全国增长的贡献达77.9%,分别比上年提高0.2和9.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表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经费投入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一是总量稳定增长。2020年,我国R&D经费总量约为美国的54%,是日本的2.1倍,稳居世界第二;2016年至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净增量超过2000亿元,约为G7国家年均增量总和的60%,成为拉动全球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是增速全球领跑。2016年至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1.8%,增速远高于美国(7.3%)、日本(0.7%)等科技强国。  三是强度追赶加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R&D投入强度水平已从2016年的世界第16位提升到第12位,接近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 下半年仪器增速缓慢回落 行业现四大特色
    仪器仪表行业近几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一份来自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仪器仪表行业产销在持续两年高位增长后继续上升,2011年上半年中国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1335亿元,同比增长29.1% 产品销售收入1289亿元,同比增长30.7%,均处历史高位 利润同比增幅在40%以上,资产总值同比增幅在18%左右,行业整体上处于良性发展阶段。   关于今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情况,奚家成告诉记者,现在关注仪器仪表行业的人多了,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正在加大,愿意投资发展仪器仪表的企业多了,设立仪器仪表产业开发区的地方政府也多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上半年行业发展四大特色   产品需求结构变化明显。仪器仪表领域涉及产品众多,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仍保持大于全行业增幅的高增长,产销增长34%,反映出我国仍处能源、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期,但增幅比上年的38%下降,说明火电、冶金等应用领域的结构性调整已产生影响。环境监测仪器同比增长40%,反映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对相关仪器的需求显现。光学仪器、供应用仪表、试验机、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教学仪器等产品基本保持行业平均增幅。电工仪器仪表、测绘仪器、试验分析仪器、汽车仪表、导航、气象海洋仪器、核测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计时仪器、衡器、医疗仪器等增幅低于全行业平均值,其中部分产品需求平稳,产能过大 有些产品技术差距大,中高档产品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结构调整问题明显。   地区位次悄然变化。京、津、沪等大城市曾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源地和集中地,条件好,长期名列前茅。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虽基础较好但增长不快,今年上半年在10%左右,京、沪的产销规模已退居全国第五、第六位。而苏、粤、浙、鲁则后来居上,产值已经超越京、沪。江苏、广东两省外资云集,仪器仪表行业占比较大,已跃居全国省市仪器仪表业一、二位。而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既有量大面广的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也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典范,已位居全国第三。   出口增长快,进口增幅小。上半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出口增幅36.4%,工业自动化仪表系统,电子测量仪器、试验机、实验分析仪器、医疗仪器等出口增幅均在40%以上,以往出口量不大的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子测量仪器等增幅分别高达76.9%和104.5%,有些产品如压力/差压变送器、半导体元件测试和通讯仪器、精密天平、分光光度计、X射线检查仪等成倍增长。在传统出口产品中,除水表增长65.5%以外,电度表、煤气表、光学元件、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等增幅不大。进口增幅已降为7.2%。光学仪器、大部分电工仪器仪表和医疗仪器等已转为负增长。自主创新有进展,重大工程应用有突破。数字示波器、光谱吸收式污染气体光纤检测系统、农药残留现场检测装置、电压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装置、10000kg电动振动实验系统、自动轴类校直机(测量与加工一体设备)、三相多功能标准电能表、环保型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虚拟显微镜系统、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全钻仪,过程分析成套系统第一批科研新产品项目开发成功,并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分散型控制系统作为仪器仪表行业的重要产品,不断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取得突破。   下半年增速将缓慢回落   下半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体上仍持续上半年走势,需求和产销仍处高位,但增幅将缓慢回落,预计全年产销增幅将略高于上年或基本持平。由于仪器仪表行业对宏观经济的反映较为间接、滞后,因此有些产品的增幅回落将出现在明年,在下半年总体平稳向上的发展态势中,将有以下特点: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装置和环境监测分析仪器增长最快,其他仪器仪表增幅平稳的态势不会改变。在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环保减排、高效节能、上大压小等政策措施下,火电、冶金、建材等中型规模装置和五小企业等对仪器仪表需求将明显下降。工业装置的大型化、复杂化和新应用领域及其装置的需求,将使本国企业面临产品技术水平、应用适应性、准入门槛等诸多问题,外企具有相对优势,将会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企业利润变化正在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方面有些企业由于生产熟练程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提高,利润率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力和公用事业费用上升、汇率变化等原因,不少产品成本上升,产能过大的中低档产品在本国企业之间、中高档产品在外资企业之间和外资与本国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日益激烈,有些企业利润已出现下降迹象。出口增长快,进口增幅小的状态下半年不会改变。从延续多年的出口高增长,其基础是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发展加快。今年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对策及反应。三资企业和我国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在利用已有设施,加大出口力度,以应对国内经济可能出现的减速。上半年出口交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28.6%,同比增幅高达41.3%,实际上全行业产业增幅高于上年同期主要源自出口增长,本国市场增幅基本持平。在出口中,外资委托生产上升势头明显。因进出口基数差别悬殊,进出口逆差仍将高达80亿美元左右,但今年有可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仪器仪表进出口逆差降低的第一年。   谈到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在重大工程中实现突破,奚家成形象地将其称为在艰难中前行,仪器仪表的推广和提高已提上议程。重要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在重大工程的应用将由点到面,突破的产品将由DCS单类向其他重要产品扩展,由单项产品向更宽的领域和更复杂的装置拓展,已取得突破产品的推广及其水平进一步提高将是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可喜的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主管部门按十一五规划及国务院8号文件精神,对仪器仪表、控制系统、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发改委对该领域的支持重点明确,立项审批加快。大型火电DCS、大型石化DCS、核电用仪表、高精度压力/差压变送器等项目已批实施或已报待批。科技部多项智能化仪表、控制系统、印A、无线通讯、科学仪器的研发项目已立项,有的已付诸实施。国电集团、中石化、中石油、兖矿集团等有重大影响的单位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国产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在重大工程的应用,并研究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其研发和产业化。重庆、天津、沈阳、宁夏、湖南等省市都在结合本地区的发展,研究和采取支持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措施。
  • 2012科学仪器行业增速趋缓 企业效益下降成突出问题
    2012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的不断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不断加大,同时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而在国内,制造业成本持续上升成为趋势,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明显下降,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紧迫繁重。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2012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呈现了怎样的发展情况呢?   2013年4月19日,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上,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就2012年科学仪器行业运行情况作了介绍。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   闫增序指出:“科学仪器的产销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增幅已连续三年保持平衡。2012年科学仪器领域(12个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16家,比上一年增加109家,工业总产值达2269亿元,科学仪器产销增幅比2011年分别下降1.1和2.8个百分点。另外,2012年科学仪器行业效益增速趋于平缓,利润指标稳重有升;分析行业发展增幅趋于平缓,出口交货呈下滑趋势。在科学仪器规模以上1316家企业中,截止12月共有131家企业亏损,占科学仪器领域企业的9.9%。”   报告中,闫增序还就主要行业和重点产品进出口情况做了分析。他表示:“以气相色谱为例,进口仪器台数在逐年增加,平均单价逐年提高;而出口仪器受国际市场影响上下浮动,平均单价总体下降。2012色谱仪器市场需求平稳上升,进口仪器依然备受关注,国产色谱厂商仍有发展空间,但需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大应用开发力度。”   对于2012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情况,闫增序总结道:“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和发展机遇期,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企业效益下降是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大家共同关注;进出口形势严俊,面向国际市场需提升国产仪器竞争力;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增效的关键。” 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现场 撰稿:秦丽娟
  • 仪器公司2013 HY业绩一览:增长继续放缓
    专题: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各大上市仪器公司陆续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2013 HY)的业绩。纵观各跨国仪器公司业绩,2013年上半年仍然延续着2012年的&ldquo 颓势&rdquo ,各公司增长率基本在1-2%徘徊,更有公司呈现负增长。   各公司负责人在财报发布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宏观经济仍然充满挑战,特别是欧美市场复苏缓慢 而学术和政府市场稍有增长,但工业与应用市场继续疲软。为了应对挑战,各大公司都在采取措施以节约成本,如裁员。2013年上半年,赛默飞世尔、珀金埃尔默继续延续2012年裁员重组计划,赛默飞上半年裁员655人,珀金埃尔默上半年327人 安捷伦则首次宣布裁员重组计划,拟减少450名员工。   当然,中国市场仍然在各大公司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赛默飞首席财务官Peter Wilver在Q2财报发布时表示,赛默飞Q2分析技术业务实现4%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沃特世首席执行官Douglas Berthiaume在Q1财报发布时说,印度和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补偿大型跨国公司资本释放的放缓。   对于国内上市仪器公司,表现则是喜忧参半。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先河环保和雪迪龙,两家公司上半年实现了近40%的增长。从半年报数据看,先河环保的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PM2.5等颗粒物监测仪器的增长 而雪迪龙受益于2013年脱硝监测市场呈爆发式增长,环境监测业务营收同比大增40%。聚光科技和天瑞仪器则表现平平,增长在5-8%之间。虽然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大投入也带动了两家公司相关业务的增长,但工业市场的疲软抵消了环境监测业务的增长。开元仪器、博晖创新、汉威电子、七星华创四家公司上半年业绩负增长。   此外,欧美经济不佳给国内仪器公司并购带来了机会。先河环保在半年报中披露,公司将出资423.3万美元从CES原股东COOPER博士手中购买CES 51%股权,另注资200万美元,将股份扩大至60.515%。CES致力于空气、大气以及水质重金属的在线监测,污染源追溯与空气重金属治理解决方案。而天瑞仪器自6月24日起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有消息称其可能并购国外仪器公司。另雪迪龙也透露有意围绕仪器仪表及环境治理领域试水并购。(撰稿:杨娟)   声明:此为仪器信息网研究中心的研究信息,未经仪器信息网书面形式的转载许可,谢绝转载。仪器信息网保留对非法转载者的侵权责任追讨权。如需进一步信息,请联系刘先生,电话:010-51654017-8032。
  • 北方华创营收增速超50%,半导体设备企业业绩亮眼
    半导体设备公司中报业绩增速亮眼。根据各半导体设备公司披露的半年报来看,设备公司普遍都有较好的营收增长,其中北方华创今年的单季度营收增速稳定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中微公司增速也较为稳定;盛美上海因为疫情影响,Q1增速较低,但部分延迟的设备在 Q2出货,使得 Q2增速反弹;拓荆科技 Q2单季度营收规模明显增大;芯源微上半年新签订单同比大幅增长。国产量测设备取得中标。8月部分晶圆厂公布的设备中标中:1)量测与测试设备,上海精测和东方晶源分别中标 1台量测设备,其中上海精测中标晋华集成的 12吋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显示国内厂商在逐步突破壁垒较高的量测环节。另外,宁波舜宇仪器中标积塔半导体的 4台检测设备,而广立微中标华虹无锡的 1台电特性测试仪。2)刻蚀设备中,北方华创中标浙江创芯的 1台多晶硅刻蚀系统。3)清洗设备中,创微微电子继续在积塔半导体中标 3台槽式清洗机。上海精测 OCD 设备通过客户 28nm 工艺验证,多款设备交付客户。今年 7月,上海精测半导体的光学关键尺寸(OCD)测量设备再度通过关键客户 28nm 工艺验证,顺利进入量产生产线并全面投入使用。OCD 设备是图形晶圆检测中基于光学技术的重要设备。精测的突破显示国产量测设备取得积极进展。8月,精测向客户交付了第三批前道光学测量设备,包括光学膜厚测量和 OCD 设备,其中光学膜厚测量设备适用于 28nm FEOL 和 14nm BEOL 节点制程,而 OCD 设备主要应用于28nm 及以上制程。日本半导体设备销售增速回升,国内晶圆厂逆周期投资提升设备需求。根据 SEAJ数据,7月日本半导体设备厂商销售额(3个月移动平均)环比恢复增长,同比增速也提升到约 32%,显示半导体设备需求在 7月表现较好。近期,中芯国际宣布将在天津新投资一条规划产能 10万片/月的 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提供28~180nm 的代工服务。中芯国际继续扩产显示国内晶圆厂投资热度不减,对于半导体设备需求也将带来提振。
  • 低渗透高增速,浅析国产POCT的机遇与挑战
    POCT(Point-of-Care Test)又称“现场及时检测”,是指在采样现场即刻进行的快速诊断,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滥用筛查、食品病原体筛查、血糖检测、新冠检测、心脏标志物快速诊断、尿液分析等。POCT产品由诊断试剂及其配套使用的仪器两部分组成,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结果及时等优点,随着酶免疫、免疫标记、色谱、光谱、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引进和临床医疗的需求,POCT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中国POCT增速领跑全球全球POCT市场处于成熟发展阶段,据Global POCT Outlook 报告显示,2018年球 POCT 市场规模约为 24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8%,其中全球最大的细分市场为血糖监测。2020 年,全球 POCT 市场规模将超过 270 亿美元。全球 POCT 市场规模(亿美元)(Global POCT Market Outlook 2018、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我国POCT行业相对起步晚,规模小,正处于成长期。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各项政策的推进,国内POCT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0 年,其市场容量达21.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23.19%,增速超过全球POCT整体行业的增速,预计未来中国 POCT市场仍将以 20%-25%的增速迅速增长。近年来中国 POCT 市场规模(亿美元)(Frost & Sullivan、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POCT产品渗透不足虽然我国POCT增速领跑,但相比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区,我国的POCT渗透率还是有所不足。据调查,我国在2018年的POCT 渗透率约为14%,还不足加拿大 POCT 渗透率的一半。一方面,我国在POCT行业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是医院、检测机构等终端市场对POCT产品认可度不高导致。但中国 POCT 对 IVD 的渗透率并非一成不变,第三方医学检验业务的飞速发展,使 POCT 在终端市场的需求飞速增长,预计到 2023 年,国内POCT渗透率将达 20%。2018-2023 各国家 POCT 渗透率分析预测( %)(BIS Research、 Frost & Sullivan、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国产POCT仍需努力POCT下游市场主要包括各级医院、社区门诊、卫生服务中心、体检中心等。中国POCT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从自身来说,一方面是POCT产品缩短了从样本采集、检测到结果报告的检测周期,且对检测的操作者要求不高,在医院各科室、疾控中心等场所,相关人员经过简单培训或者阅读说明书即可操作,血糖、妊娠等产品甚至可以由患者或用户自己操作,缩短了诊断时间。另一方面, POCT产品的仪器组成部分,目前依赖进口,成本偏高,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很大。从发展环境来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得检测试剂盒等POCT产品需求量猛增,带动了国内POCT行业的发展,新冠检测业务更为国产POCT龙头带来打开海外市场的契机。但目前国内POCT市场仍是外资占据主导地位,ICU、手术室、急诊、临床科室等医疗部门在POCT产品的选择上,更倾向罗氏、强生、雅培等国际巨头企业,国产企业想要抢占市场提升竞争力,仍需在技术上下功夫。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8月3日-5日举办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In-Vitro Diagnosis,iCIVD 2021),临床POCT分会场将在8月4日开始。(点击免费参会)
  • 基因测序年增速超20%
    记者周琳北京报道:从去年开始“精准医疗”就被各路资本争相竞逐,目前涉足的上市公司有26家。一项机构研究预计,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三到四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随着开放“二孩”政策,高龄孕妇成为无创DNA检测的刚需群体,也让基因检测市场蛋糕加大。  作为内地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带给股市的利好可见一斑。两年翻三倍的估值被众多机构投资者“簇拥”。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让基因测序公司如雨后春笋地诞生。去年,有长远投资眼光的杨勇从阿里巴巴高职退出,毫无医学专业背景的他,通过整合“基因航母”华大基因等基因检测和肿瘤治疗技术、创办了内地首家提供精准检测、治疗、康復一体自助式服务平台公司观世公司,包括生育、肿瘤、亚健康领域。  目前在观世健康平台,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所做的遗传性肿瘤检测在家自采唾液样本就可完成,费用也从前几年的两三万降到六千多人民币,中等阶层完全可以接受。  “我认为‘精准医疗’的定义就是你比任何人都了解你自己。”杨勇对这个市场非常有信心,未来的“精准医疗”方向一定是自采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