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战略调研

仪器信息网战略调研专题为您整合战略调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战略调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战略调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战略调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战略调研话题讨论。

战略调研相关的资讯

  • 耶拿站-“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系列
    试验仪器设备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课题组拟通过对国内外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可能模式,确定该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形成推动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组调研内容之一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可借鉴的经验。   技术创新为核心 积极扩张业务范围 2009年9月1日下午,“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的专家们来到了第二站: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Analytik Jena AG),耶拿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赵泰先生热情接待了调研组。 调研会现场   赵泰先生先生首先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针对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历史及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计划等内容向嘉宾们做了一一介绍。   (1)技术创新为核心 稳定发展的动力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成立于1990年,前身为卡尔.蔡司(Carl-Zeiss Jena GmbH)公司的分析仪器部, 今天已成为德国最大的分析仪器公司之一。耶拿公司的科学仪器业务范围包括:分析仪器、生命科学、光学制造。主要产品有原子吸收光谱仪、微波消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总有机碳等。目前耶拿公司在9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全球共有700多名员工,年业务额约1亿美元。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泰先生   耶拿公司2001年正式进入中国,8年的时间业务增长了10倍 在华员工数也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45人,并且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0%多。2008财年的增长率达81%,预计2009年财年的增长率在65%左右。   当关亚凤研究员询问耶拿公司的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时,赵泰先生介绍到:质量控制要从研发时期就开始纳入。耶拿公司的宗旨是“技术创新为核心,非凡品质为根本”,公司的管理层坚信研发和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公司每年总收入的15 -20%投资于研发,并有1/5的职工从事研发。耶拿公司拥有德国最大的应用实验室,并且聚集了诸多著名专家,如:著名的原子吸收专家魏尔茨教授等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 关亚风研究员   (2)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 积极扩张业务范围   朱明凯研究员、汪正范研究员还询问了耶拿公司的战略发展计划,赵泰先生介绍到:在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做精做细的基础上,耶拿公司将积极拓展业务范围。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朱明凯研究员   在2009年3月收购了德国Cybio公司的50%股权,德国Cybio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高通量液体操作系统和药物筛选系统的制造商,是这个领域公认的领导者。2009年4月耶拿公司又全资收购了德国Biometra公司,德国Biometra公司是欧洲最大的一家专业生产分子生物学仪器厂家。这两次收购表明耶拿公司已经开始向生化仪器领域扩张。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汪正范研究员   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耶拿公司也将生产中低端产品,近期将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 与国内仪器厂商进行有选择的合作、兼并或收购 进一步扩大技术支持中心的规模和深度。   附录: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网站   http://jena.instrument.com.cn   http://www.analytik-jena.de
  • 岛津站-“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系列
    试验仪器设备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课题组拟通过对国内外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可能模式,确定该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形成推动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组调研内容之一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可借鉴的经验。 深刻分析市场需求,主动变革、完善自我      研讨会现场   2009年9月2日,“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访问第三站: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岛津中国的企划部、分析仪器事业部热情接待了来访专家团。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丰冈裕一先生致欢迎辞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明凯研究员代表调研组致辞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企划部小谷崎真部长做主旨报告   小谷崎真部长在岛津战略发展报告中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下面几个方面:   (1)岛津的公司宗旨、经营理念,发展历史、事业领域、目前状况   岛津制作所自1875年创业,始终秉承“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创业宗旨与“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经营理念,经过百余年发展,截止2009年3月,岛津集团下属公司数76个(其中海外44个),员工9670名, 实现年销售额约为2728亿日元,营业利润196亿日元,海外销售比例达42.5%。目前,岛津的事业领域涉及分析计测仪器、医疗仪器、航空设备、产业机械、油压设备光学装备等,其中计测仪器类占其总销售额一半以上。   (2)岛津全球化事业的开展(销售服务,制造)   为了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岛津公司在世界各地如美国、德国、中国等发展了销售服务基地及应用支持活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消减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在全球发展了研发生产基地(日本三大工厂、英国曼切斯特、中国苏州、美国);目前,岛津公司产品全球销售额分布:日本本土57.5%、亚洲太平洋24.1%、美洲10.1%、欧洲8.3%,其中,在中国市场约占10%。   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岛津基础研发: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世界最先进及富有实时性的基础技术研究;以及着重介绍了岛津欧洲研究所、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基础技术研究所(KEIHANNA)、田中耕一纪念质量分析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3)岛津中期经营战略计划的全面解析   小谷崎真部长向与会专家全面解说了岛津前中期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中期经营计划中增长战略、功能流程改革以及实现销售预期的具体规划,中期目标是成为被世界所认可的岛津品牌,之后致力于实现岛津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   (4)针对时刻变化着的中国市场进行深度剖析   面对高速增长的中国/迎来转变期的中国,岛津公司深入研究中国的发展变化、宏观政策,尤其是“十一五”计划(2006-2010)、4兆人民币经济振兴政策、中国的科学研究投资方向、“自主创新”政策、中国扩大内需的地方产业振兴策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十大产业振兴分析、重大新药研发科学技术项目,以及各产业领域法规的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环境污染与保护、节能相关投资等方面均给予坦诚的深入分析;并且,应对相关的市场变化,分析出岛津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与办法。   (5)岛津中国事业介绍、以及今后岛津中国事业开展规划   在岛津中国事业介绍章节中,小谷崎真部长详细介绍了岛津中国事业体制构筑过程、以及岛津中国的发展现状、SHK/SSL组织体制架构等;在岛津今后中国事业开展规划中,重点介绍岛津中国苏州生产基地的发展规划(产品线的扩充、开发部门的加强、品证体系的确立等),岛津全球应用开发支持中心(上海)的发展规划,以及如何加强岛津中国集团间合作的具体措施,进而实现从“岛津日本”到“岛津中国”的战略移植。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发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燕泽程研究员发言      仪器信息网总经理唐海霞女士发言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赵捷副研究员发言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张敏助理研究员发言   与会专家和领导,对岛津公司企划部精心准备的岛津战略发展报告内容给予很高评价,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的深度解读,正对快速发展的市场变化、岛津提出的应对具体措施,以及岛津公司以行业巨头之身份依然要求自己主动变革的思路与精神等方面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与会代表就岛津的基础研发模式、品牌发展、产品销售模式与体系、售后服务队伍建设、中国制造发展规划以及质量控制、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产品与技术的专利申请、业务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日本政府对本土科学仪器企业的支持方式等方面与岛津公司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专家和领导参观了岛津北京分公司实验室。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助理夏晨先生主持研讨会      与会专家与领导参观岛津北京分公司实验室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附录: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岛津(香港)有限公司   http://www.shimadzu.com.cn/   http://shimadzu.instrument.com.cn
  • 安捷伦站-“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系列
    试验仪器设备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课题组拟通过对国内外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可能模式,确定该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形成推动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组调研内容之一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可借鉴的经验。   植根中国 长期发展   2009年9月11日 “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访问的第四站是位于北京朝阳区望京的安捷伦科技。   此次调研小组的成员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燕泽程常务副秘书长、原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苏焕华高级工程师、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质谱中心王光辉研究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袁洪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张卓勇教授、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检测中心刘庆生副主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赵捷副研究员、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胡柏顺主编、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张敏助理研究员,以及来自仪器信息网、科学新闻杂志等媒体的记者。 研讨会现场 安捷伦科技公共事务及战略发展中国区副总裁付向东先生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燕泽程常务副秘书长   安捷伦科技公共事务及战略发展中国区副总裁付向东先生与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总监马新宇博士、许士奋博士热情接待了来访的专家与记者,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向来访小组做了详细的介绍: 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总监马新宇博士   1、 安捷伦基本概况   安捷伦公司成立于1939年,前身是惠普公司的测量仪器业务部门,1999年从惠普公司分离出来,现全球有19000名员工,客户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年销售额达58亿美元,其中化学分析及生命科学占40%左右。目前主要有电子与通讯、生命科学、化学分析三大业务集团,致力于确保空气清新、水质洁净与食品安全 协助药品的开发与质量控制 让世界远离犯罪和毒品 帮助分析各种疾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案 为军事领域的灵活性、移动性和可靠性创造条件 为电子与通信提供更先进的测试仪器等方面的发展与研究。   2、 安捷伦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付向东先生表示:安捷伦公司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早在1985年就在中国成立了公司,1995年在中国上海设立了分析仪器生产基地,2000年安捷伦实验室落户中国,如今安捷伦在中国有6家公司,15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500人左右,在15个城市设有21个办事处,形成了北京、上海、成都三大基地,着力打造“中国创造”。   谈到安捷伦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付向东先生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不断努力,超越市场发展速度,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针对中国市场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2)为中国行业发展做贡献 (3)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引领技术发展 (4)培养和造就本地管理团队。   当专家们询问安捷伦与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时,付先生介绍到:安捷伦与中国大学及研究所合作的模式主要有捐赠仪器设备、建立联合实验室、专项资助科研项目、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接受学生实习及PhD奖学金计划。其中专项资助科研项目是与安捷伦的联合实验室的老师合作,项目周期1年左右,支持金额2-3万美金,每年有若干个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安捷伦与老师实行知识的共享。 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袁洪福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张卓勇教授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   3、 安捷伦实验室的前沿性研究   作为测量仪器的领导者,安捷伦很重视领先性、前沿性的研究,每年销售额的10-15%用于研究与开发,而安捷伦实验室就承担着研究的职能。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总监许士奋博士表示任何一个分析测量的过程都由样品处理-检测-分析-信息整合-结论五个部分组成,安捷伦就针对每个部分进行研究,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促成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在介绍中许博士选取了安捷伦六个产品:微流分析系统、飞行时间质谱、EMG数据传输、获取基因缺陷信息的CGH技术、原子力显微镜、生物分析系统向与会者阐述了安捷伦实验室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与成绩。 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总监许士奋博士   与会专家对于安捷伦“植根中国 长期发展”都表示赞赏,并针对安捷伦的研发投入、研究与开发各占的比重及研发人员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讨会的最后,来访小组参观了安捷伦卓越客户中心,应用支持部经理张之旭先生等热情接待了大家。  来访小组参观了安捷伦卓越客户中心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附录: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http://agilent.instrument.com.cn   http://www.agilent.com/chem/cn
  • 科学仪器设备“十三五”发展战略调研工作将启动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发布通知称,根据工信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科学仪器设备&ldquo 十三五&rdquo 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和科技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科学仪器设备&ldquo 十三五&rdquo 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科财便字〔2014〕89号)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将启动相关调研工作。   通知中提到,&ldquo 十二五&rdquo 初,国家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大力支持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中发挥作用。为继续做好&ldquo 十三五&rdquo 期间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将组织开展我国科学仪器设备&ldquo 十三五&rdquo 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   同时,通知中还指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量大面广的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仪器设备核心部件的开发,最终目标是形成产品。重点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科学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同时,仪器信息网编辑还发现,安徽省科技厅、湖北省科技厅等政府相关部门近期也发布了&ldquo 关于开展科学仪器设备&ldquo 十三五&rdquo 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rdquo 。   北京理工大学通知全文:关于开展科学仪器设备&ldquo 十三五&rdquo 发展战略研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 (编辑:刘玉兰)
  • 国机集团战略投资部吕乐乐副部长一行莅临海光指导调研
    2021年8月26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副部长吕乐乐一行三人莅临海光公司调研指导,中地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寅伦、战略投资部副部长韩菲、海光公司领导班子陪同调研。‍  调研过程中,吕部长一行到研发中心观摩了海光各项目实验室,参观了海光历史展厅。刘海涛总经理汇报了海光发展历程、经营管理、生产研发等公司概况,并详细介绍了行业布局、改革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推进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刘总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海光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团结一心,乘势而上,在1-8月实现了预期增长。今后公司将积极贯彻落实“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有关部署,聚焦分析仪器研发制造领域,继续坚持技术创新道路,持续扩建产品技术平台,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吕乐乐副部长在参观、听取汇报之后,对当前海光公司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未来的发展思路表示认同。他强调,在国家高度重视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的背景下,海光要履行好央企责任与担当,把握好市场机遇,走好改革发展之路,积极探索股权激励制度,建立健全的协同机制,同集团各相关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塑造良好国机形象。  会议最后,中地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寅伦表示,感谢国机集团长期以来对海光公司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对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导,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巨大挑战,中地装将按照上级工作要求,推进海光公司跨越发展,为做强做优国产科学仪器贡献力量。‍
  • 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研讨2009年立项和“十二五”战略调研工作
    2008年12月16-17日,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在北京召开第五次会议,研讨973计划2009年立项和“十二五”战略研究等工作。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组长周光召同志主持会议。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为做好973计划2009年立项工作,科技部基础司今年10月就开始部署立项准备工作,广泛征求了20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大需求,认真整理后转给专家顾问组研究。专家顾问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97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973计划现有布局和结题项目验收情况,以及各部门和专家提出的建议,认真研究后提出了2009年的重要支持方向建议。 会上,专家顾问组各领域召集人分别报告了本领域2009年重要支持方向建议、“十二五”战略调研的情况和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通报了973计划近期工作和2009年申报指南的编制要求,并提出了973计划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的考虑。专家顾问组围绕973计划2009年重要支持方向、973计划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下一步工作的考虑和科技评价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已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曹副部长全程参加了会议。他高度肯定专家顾问组的工作,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并不时发言,和专家们交换看法。
  • 赛默飞世尔站-“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系列
    试验仪器设备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课题组拟通过对国内外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可能模式,确定该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形成推动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组调研内容之一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可借鉴的经验。   2009年9月1日小组走访的第一站是位于北京雍和大厦的赛默飞世尔科技北京办公区。   调研组专家包括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朱明凯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燕泽程常务副秘书长、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钦汉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关亚风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化学系张卓勇主任、清华大学设备处闻星火副处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胡柏顺主编、仪器信息网唐海霞总经理、科学新闻杂志社贾鹤鹏总编辑等一行22人。 研讨会现场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副总裁、总经理迈世福(Michael Shafer),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商务运营副总裁孙建一,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政府事务及战略发展部总监李云济三位公司高层热情接待了来访专家团。 会议由李云济博士主持。朱明凯副理事长首先阐述了科技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对仪器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介绍了本次调研活动的目的。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迈世福(Michael Shafer)先生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各位专家就赛默飞世尔科技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向嘉宾们做了一一介绍。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迈世福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商务运营副总裁孙建一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政府事务及战略发展部总监李云济博士   迈世福说,“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是赛默飞世尔科技的宗旨,这个宗旨不仅仅是针对我们的客户,还针对我们的潜在的员工,让他们提前了解赛默飞世尔科技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分支机构,这样的分支机构在世界上还有另外两家分别设在日本和印度。这样做是为了使赛默飞世尔科技能够更加了解客户、吸纳本地优秀的人才,并且可以使各个业务部门和赛默飞世尔科技全球的部门进行密切的合作。同时可使中国的客户能够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   赛默飞世尔科技目前有Thermo Scientific 和Fisher Scientific两个核心品牌。Thermo Scientific 为客户提供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耗材等室验室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提供一站式服务,为科学家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使科学家有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本身课题的研究,而不需要花时间去寻找需要的材料、工具等实验条件。   赛默飞世尔科技目前在华近千名员工服务的客户范围从学校、科研院所到各种制造业。另外还在北京、上海共建了四家工厂。今后在将上海逐渐建立起具备研发能力的机构。     迈世福先生说道,“在中国要很重要的一点要靠本地化的团队来推动整个业务的发展;另外,本地化的生产制造能够快速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赛默飞世尔科技在全球有30多万客户,通过赛默飞世尔科技这个渠道可以很好的把中国与世界其他的客户、技术联系起来。”“中国是赛默飞世尔科技在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公司一如既往地为中国客户提供创新的技术产品以及优质的专业服务,以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   当专家问道赛默飞世尔科技的售后服务时,赛默飞世尔科技高层表示,目前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仪器的维修,还包括耗材、对客户的培训、软件方面的支持、实验室建设以及免费服务电话等一整套系统。   在讨论会上,访问团专家们针对赛默飞世尔科技的历史、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提出问题,迈世福(Michael Shafer)先生都一一作答。战略研究小组就科学仪器目前现状、未来市场、技术前沿、公司本土化、人才培养教育及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等诸方面与赛默飞世尔科技高层深入交换了意见。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专家们在感叹科学仪器技术进步迅猛的同时,对赛默飞世尔科技产品的全面性、创新性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朱明凯副理事长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 清华大学设备处闻星火副处长 《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胡柏顺主编   最后,迈世福(Michael Shafer)先生再次感谢“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代表团的来访,并表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将一如既往地立足于中国市场,更好地服务中国用户。   关于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赛默飞世尔科技)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0 亿美元,拥有33,000 多名员工,在全球范围内服务超过350,000 家客户。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 和Fisher Scientific 这两个主要的品牌,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化学领域从常规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Thermo Scientific 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 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以及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研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进工艺技术,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欲获取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的网站:www.thermo.com.cn
  • 瑞士万通站-“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系列
    试验仪器设备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课题组拟通过对国内外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可能模式,确定该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形成推动我国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组调研内容之一就是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可借鉴的经验。 研讨会现场   2009年10月22日,“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访问第五站: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瑞士万通公司的的中国副总经理Hubert Wu先生和上海区域总经理邢国伟先生热情接待了来访专家团。   Hubert Wu先生首先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针对瑞士万通公司历史及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计划等内容向嘉宾们做了一一介绍。 瑞士万通中国副总经理 Hubert Wu先生   Hubert Wu先生的报告中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瑞士万通公司概况   Metrohm(瑞士万通)于1943年成立于瑞士Herisau,一直致力于离子分析技术的发展,旗下拥有Metrohm、Autolab、Applikon三个品牌。在世界各地设立了的代理商及分支机构多达90个,其中约70个为代理分销商,超过20个是万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全球雇员超过3000人,其中瑞士总部约350人。   (1)瑞士万通公司的性质:“瑞士万通科学基金”是该公司的唯一股东,由当地律师组织参与管理,控制公司所有资产和资金的投放及运营。公司本身按有限公司的形式运作,利润回报皆交给基金会进行再分配:一部分用于公司运作,一部分用于研发新产品、发展离子分析技术、资助瑞士东北区的教育事业等。   (2)瑞士万通公司的经营理念:“瑞士制造”---质量和技术先进的标志,瑞士万通Metrohm品牌的仪器均在瑞士设计和生产;“本土战略”---技术本地化,让产品更适合中国用户的需求;“专业服务”---无论是直销用户还是代销用户,都可得到公司的直接服务,并且保证质量和专业;“技术革新”---离子分析技术的发展史永无休止的,瑞士万通会不断进取。   (3)瑞士万通公司市场定位:瑞士万通是全球唯一全方位涵盖各类不同离子分析技术的跨国分析仪器公司,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化学仪器供应商。瑞士万通以自动电位滴定仪、KF 微量水分滴定仪、离子色谱仪、伏安极谱仪著称,技术领先世界。   (4)瑞士万通在中国:2000年,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全面负责大陆及港澳地区的仪器销售及售后服务;在2002年及2006年瑞士万通中国分别在上海注册全资子公司劢强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及劢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目前在中国员工人数超过100人;近年在中国市场仪器销售额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发展迅速。   瑞士万通在中国设有5个办事处、5个应用实验室、4个联合实验室、5个技术支援中心和16个联络处;向国内用户提供完善的分析方法、性价比高的仪器、优质的维修服务和专业的技术支援服务;曾荣获仪器信息网颁发的2007年度最佳售后服务奖和最受用户关注厂商奖。   与会专家就瑞士万通公司的基础研发模式、品牌发展、产品销售模式与体系、售后服务队伍建设、质量控制、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产品与技术的专利申请、业务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与瑞士万通公司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天津大学 范世福教授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 张彤先生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燕泽程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潘教麦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色谱研究室 施超欧高级工程师   2、瑞士万通发展之路 创造了多个“第一”   1950年,瑞士万通发明了第一支复合pH电极;1954年,瑞士万通设计出第一台应用于痕量分析的实用自动极谱仪;1956年,瑞士万通开发出第一支活塞型滴定管;1968年,瑞士万通推出第一台数字化滴定仪,第一支数字化电子滴定管;1984年,完成对荷兰Applikon公司的收购;1987年,瑞士万通离子色谱仪问世;1999年,瑞士万通全面收购了位于荷兰的EcoChemie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电化学工作站;2002年,瑞士万通研制出了创新的无死体积瓶颈配液器,以此为核心的自动配液系统荣获2006年匹兹堡(Pittcon)会议银奖;2006年,瑞士万通推出温度滴定仪,在传统电位滴定领域引入了全新概念;2007年,瑞士万通推出可根据需要任意组合的ProcessLab过程分析滴定仪,依据实验需要可自由组合、编程,用于在线或旁路的现场分析;2009年,瑞士万通推出的862型多位滴定仪荣获今年第15届IBO(Instrument Business Outlook)工业设计银奖。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方晓明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赵捷副研究员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张敏助理研究员   3、瑞士万通发展战略 致力于离子分析 瑞士万通中国上海区域总经理邢国伟先生   邢国伟先生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瑞士万通公司产品的发展状况,最后介绍了瑞士万通在未来60年里的发展战略:瑞士万通会始终如初,恒心不改继续耕耘在离子分析的开发研究和生产领域。具体包括:   (1)今后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将会更加严格;   (2)操作简便、结果精确、智能化、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将是瑞士万通常规分析仪器追寻的方向;   (3)瑞士万通将致力于把先进的离子分析方法和仪器引进到中国,并继续秉承服务客户的宗旨。 与会专家正在参观瑞士万通上海应用实验室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附录: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http://metrohm.instrument.com.cn   http://www.metrohm.com.cn/
  • “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访问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10月22日,&ldquo 试验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rdquo 课题专家团&mdash &mdash &ldquo 试验仪器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小组&rdquo 访问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该课题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研究组调研内容之一为:探寻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可借鉴的经验。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Hubert Wu先生和上海区域总经理邢国伟先生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嘉宾们详细介绍了瑞士万通公司历史及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计划等内容。与会专家就瑞士万通公司的品牌发展、基础研发模式、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产品与技术的专利申请、质量控制、业务重点发展领域、产品销售模式与体系、售后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与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 南京林业大学组建双碳服务战略联盟
    6月2日,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两山双碳”“党建+”服务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启动仪式,共有中共江苏省林业局党组等5家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参加联盟。据了解,联盟以突出服务“两山双碳”和“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为主要任务,将围绕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战略、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项目共建。联盟还将以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提升“两山双碳”领域“政产学研用”整体效能为宗旨,发挥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优势资源,抓机制建设、抓要素集聚、抓沟通联络、抓示范典型,不断提升联盟引领力度、稳定程度、融合深度和服务强度。近期,联盟工作目标是围绕“两山双碳”调查研究实施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确定共建项目和需求,形成有深度的调研报告提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围绕科研创新难点和任务需求,开展“两山双碳”领域重大科技任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下一步,联盟将明确共建内容,压实共建责任,调研商定“需求、资源、项目”3张清单,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共建合作机制。南林大党委书记、“两山双碳”“党建+”服务战略联盟领导小组组长赵茂程表示,南林大根植“两山理论”,南林人不断传承“绿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聚焦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持续深化国家“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将探索形成“两山双碳”领域“政产学研用”融合协同的党建工作机制,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鄢国强教授亲临金义博公司调研材料检测仪器的发展战略
    5月14日,上海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属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鄢国强教授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总干事在无锡市机械工程学会领导的陪同下一同视察我公司,并与原中国人民用解放军第九七五九工厂厂长及无锡市金义博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进行了交流。就目前国内材料检测仪器的发展方向给予了指导意见。鄢国强教授一行重点参观了公司的仪器展示室、制造车间和研发部门。听取了我公司总经理叶反修先生对公司发展战略思路的汇报。鄢国强教授给予公司发展战略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仪器设备在外观上向国外品牌的设备看齐。力争达到国外水平。   2、 多做积累,特别是直读光谱仪器,建立自己的标样库。把光谱仪器做好。   3、 红外碳硫分析仪已经替代进口,这是我们的骄傲。直读光谱仪器要在五年内实现国产化。像红外碳硫分析仪一样,国产占领市场主流。   4、 要把目前职教园产业基地(钢管之乡)的检测中心做成无锡地区一流的检测中心。把当地产业带动起来。   5、 多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设备,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自身建立方法,及时为用户提供应用支持。
  • 战略新兴产业七大方向包括生物领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这是发改委首次对外透露战略新兴产业的七大方向。   张晓强表示,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抓紧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及时报国务院审批。通过这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各方人士普遍认为,一定要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重点,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示范,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作用,同时要加大投融资和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从而努力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张晓强说,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任务,2009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水泥总产量的50%,能源总产量的18%,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之首,但中国GDP总量约4.7万亿美元,仅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少,环境友好,效益明显,并且具有很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 中科院与中航工业达成战略合作
    12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白春礼表示,多年来,中科院与中航工业在“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多项重点工程型号任务中进行了密切合作,涉及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信息、光电、能源动力、医学等多个领域。包括双方知名专家在内的两院院士联合提交的加快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促成了“两机”科技重大专项的设立。双方携手并进,带动和促进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白春礼认为,此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科院将与中航工业一道共同努力,为大幅提升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航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林左鸣指出,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研究是中航工业今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中科院是国家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而中航工业是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航空工业的主力军,双方的合作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仪式现场,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阴和俊和中航工业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徐占斌在协议书上签字。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等出席会议。
  • 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战略研究,精准研判生物技术未来发展态势,生物中心于近期组织召开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信息情报专场和青年科学家专场研讨会,信息情报机构专家和青年科学家共计20余人参加会议。 br/ & nbsp & nbsp & nbsp 在为期一年的战略研究工作中,生物中心通过召开系列研讨会、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全国近300家机构和300余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战略研究报告》)的编写。 br/ & nbsp & nbsp & nbsp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战略研究报告》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和典型案例,客观分析了国际和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态势,明确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所处的国际位置,梳理优势和短板,并提出未来建议,为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提供科学判断和客观依据。随后,与会专家对《战略研究报告》的内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围绕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生物中心未来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br/ & nbsp & nbsp & nbsp 生物中心孙燕荣副主任参加会议并讲话。生物中心政策协调处、公共卫生处、工业生物技术处、生物资源与安全处有关同志参加会议。& nbsp & nbsp /p
  • 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十二五”战略规划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积极推进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十二五”战略规划制订工作,10月26日,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十二五”战略规划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科技部社发司杨哲副司长,生物中心马宏建副主任、安道昌副主任,以及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出席会议。   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詹启敏副院长代表专家组介绍了前期调研工作的整体情况,并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战略调研报告(讨论稿)》进行了专题汇报。与会人员围绕报告内容展开讨论,提出一些建设性修改意见。   社发司杨哲副司长对专家组在调研工作中所付出的心血表示感谢,并表示科技部党组和部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希望专家组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通过生物和医药领域科技的发展,着力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探索创新驱动模式,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会议决定在近期再次召开研讨会,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研讨。
  • 共谋量子测量实验室建设 两院战略合作上台阶
    为推动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建设完善,落实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计量院)与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以下简称浙工大理学院)战略合作协议,扎实推进双方2022年量子精密测量合作要点。近日,双方在省计量院召开半年度工作会议,深化共建量子测量实验室等战略合作,进一步推动量子计量技术研究。浙工大理学院院长林强、副教授吴彬,省计量院党委书记、院长朱怀球,副院长沈才忠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双方商定,紧紧围绕2022年上半年在量子绝对重力仪在计量领域应用开展的需求联合调研、项目主动设计、应用落地测试所打下的良好基础,进一步谋划建设量子测量实验室,设立研究开放基金,一同研制用于开展外场工程应用的便携式量子绝对重力仪,以更有力的方式服务省内力标准机、高精度力传感器等产品的生产与应用。   据了解,省计量院与浙工大理学院自2021年9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围绕量子测量技术在计量领域的应用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推进力学计量科学技术研究,联合开辟检验检测项目新领域。今年上半年,双方联合为宁波某智能传感器生产企业检测实验室进行了重力场分布测试,量子测量技术在非实验室环境(企业等)的首次应用,拓展了省计量院在重力场测量方面服务的深度。
  • “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物联网发展的统筹部署,为进一步加快传感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制定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战略,日前,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在北京召开了“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来自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支撑机构、骨干企业、科研院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电子信息司刁石京副司长表示,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轴,应当在需求牵引、市场化推进的总方针下,注重关键技术和市场领域的应用,务实推动物联网和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在会议上介绍了传感器产业近期国内调研情况。广东省经信委、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所、机械工业仪表所、浙江聚光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代表分别就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经验、国内外物联网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微机电系统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物联网发展对传感器技术和产业的影响、产学研结合打造产业市场竞争力、传感器企业市场化发展模式探索作了专题报告。   与会代表认为,传感器是探测和获取外界信息的源头,是物联网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其生产加工逐步融合了半导体加工工艺、微机电加工等技术,目前正在向智能化、系统化、高精度、大规模产业方向发展。我国物联网用传感器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差 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缺少敏感元件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 人才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相关支持及投资力度不够 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支撑体系缺失等。
  • 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论坛在京召开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78期双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34个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由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国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铎共同担任主席。   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为论坛致开幕词时,阐述了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重大意义,强调专项战略研究一定要体现以重大科学目标为导向,突出定位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在论坛上强调了科学仪器研制自主创新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性,并代表中国科学院表态对该专项战略研究的鼎力支持。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科技部条财司吴学梯分别作了发言。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郑永和就重大仪器专项总体工作进展情况向会议作了报告,物理所杨国桢和金铎分别介绍了重大仪器专项战略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杨国桢、杨学明、叶朝辉等分别代表各调研工作组就各学科调研组工作作了进展报告。会议邀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周兴江、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杨理践、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跃光、美国科学院院士叶军等作了特邀报告。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进一步完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管理、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和对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对专项资助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解读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进一步了解《决定》的有关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一、请简要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和主要过程?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 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质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省部级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温家宝总理2009年连续召开三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强统筹规划,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引导全社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务院领导关于“要抓紧起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政策,报国务院审批”的要求,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有关部门或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在对全国重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以及社会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形成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上报稿。国务院于9月8日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决定》。   二、《决定》主要着眼于解决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哪些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决定》主要着眼于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七个问题:   (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各方面普遍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体现国家的战略需求,要体现阶段性特征,现阶段应将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从调研看,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说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发展重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为制定重点任务和政策着力点奠定基础。要进一步明确某一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任务,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并为此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体制机制改革。从调研情况看,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五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三)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 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 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 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 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 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需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等培育市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措施,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各方面普遍反映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手段单一,试点示范推进缓慢,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培育市场环境,通过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激励企业创新。   (五)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急需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调研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 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要在系统梳理、评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   (六)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但调研中发现,除少数新兴产业形成了开放式发展的格局外,目前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也没有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合作发展渠道不畅。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七)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调研中感到,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抓住这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本地经济的较快发展,提升在全国中的位次。但是也发现存在急于求成的趋向。为此,既要保护好、发挥好和引导好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也要高度重视区域间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避免盲目低水平投资建设等问题。   三、怎样理解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总体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但其中也有一些技术相对成熟、不具备高成长性的领域,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还将催生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制定《决定》的原则是什么?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决定》是指导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指导文件。制定《决定》坚持了以下主要原则:   一是突出战略性、阶段性、针对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大决策,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既要认识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行超前部署和统筹安排 也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制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还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地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自主创新、完善市场环境、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等重大政策措施。   二是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紧紧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摆好政府位置。《决定》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重点,引导培育市场机制,政府更多地采取宏观调控和间接手段,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要有所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积极的组织推动作用。   三是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为核心,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使《决定》的相关政策向企业聚焦,促进各种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发展成为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   四是体现统筹协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涉及经济、科技、改革、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既关系当前也影响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决定》必须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相关规划、政策的衔接,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做出长远安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决定》提出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哪些?选择这些重点领域和方向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 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为进一步集中力量,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决定》从上述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中选择了若干重点方向作为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节能环保产业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产业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巨大压力,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   从新能源产业看,绿色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近10年来,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未来发展应以巨大内需市场为后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新一代核能 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看,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做强我国信息产业的需求出发,未来应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主线,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   从生物产业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生物产业未来发展要以巩固基础研究、加速推进产业化、有序促进大规模应用为主线,大力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强化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等为主要对象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对传统化工工艺路线的技术替代和对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   从高端装备制造业看,它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先进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建设以卫星应用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发展为目标的空间基础设施。   从新材料产业看,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其发展要以发挥我国在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巩固学科研究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看,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我国要在未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体系,必须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当前,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产业联盟系列化为途径,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知识产权,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需要强调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应当适时进行调整。   六、《决定》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是什么?确定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综合考虑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趋势,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客观要求,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目标应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是形成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新要求的客观能力 三是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发展的新优势。从发展阶段上看,应按照“三步走”的思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5年力争达到8%左右、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等定量目标,是根据相关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和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测算的,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些任务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得少,产品进入市场面临诸多障碍。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拉动力量,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必要的条件,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从强化科技创新看,应针对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等问题,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支撑体系。核心工作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 三是释放我国已形成的科技潜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四是应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形成突破口和发展优势 五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大规模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 六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积极培育市场看,应围绕促进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克服产品和服务市场认知度低、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成本高、市场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建立等市场进入障碍,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示范应用,完善市场应用配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规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将需求潜力转化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一是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信息惠民等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是重点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通用航空等产业的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三是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从深化国际合作看,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密集”的特征,突出“招才引智”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 二是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突出利用全球资本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融资,多层次多元化有效利用国外资金 三是应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的需要,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推动技术和产品“走出去”,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   八、《决定》突出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作用,请问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上有哪些新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应在充分发挥企业投入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   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针对当前政府资金使用分散、重点领域投入强度不足、缺乏稳定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决定》提出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   在税收激励政策方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研发费用比例较高、产品发展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的特征,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重点在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在金融政策方面,针对战略性
  • 基金委将进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发展战略研究
    2013年6月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2013年度第一批局(室)委托任务项目指南的通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研究是为其中的项目之一。具体内容如下:   专题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背景: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面对科学仪器资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项目申请、评审、资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管理探索。为深入把握重大仪器研制过程和资助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进一步加强科学基金科研仪器类项目过程管理和经费管理,拟开展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   (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实施情况调研。对前两年实施的项目进行抽样实地调研,总结项目申请、评审、启动、经费管理等环节实施的经验和问题   (2)科研仪器管理模式与资助结构调研。针对科研仪器经费需求差异大,经费规模和研制复杂程度不同等特点,调研提出管理模式与资助结构的特性和要求,研究制定适合不同规模和特征的仪器类项目管理模式与资助结构   (3)管理办法研究。针对不同规模科研仪器项目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直至结题验收和后评估等环节中的管理要求和特点,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管理办法   (4)经费管理研究。专项项目的研究经费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经费管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经费管理的改进思路和内容,更加适合大项目特别是仪器类项目的管理。如经费预算的模式、拨款模式、经费申请科目设计、经费监理等   (5)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指南研究。根据重大仪器专项基本内涵、特点以及主要管理要求,基于各学科领域对科研仪器设备发展需求和发展重点研究,提出编制重大仪器设备项目年度申请指南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项目指南提供研究支撑。   预期目标:   (1)项目总结报告,对以上各项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性阐述   (2)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初稿   (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015年度项目指南初稿   (4)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实地调研报告集。   资助额度:30万元   附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发布2013年度第一批局(室)委托任务项目指南的通知   局(室)委托任务旨在保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基金管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为科学基金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局(室)委托任务每年度分批发布指南及受理申请,并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原则择优遴选。   现公布2013年度第一批局(室)委托任务的项目指南(见附件)。   一、申请条件   局(室)委托任务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2. 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者承担过3年期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者在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从事科学基金管理相关工作。   3. 熟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项目管理办法,对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二、限项规定   申请或参与申请本类项目不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限项范围。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通知和项目指南,不符合通知和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 项目资助额度见项目指南(附件部分)。   3. 资助期限:2013年10月-2014年12月。   4. 项目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方式,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向依托单位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登录ISIS系统,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ldquo 专项基金项目&rdquo ,亚类说明选择&ldquo 局、室软课题及委托任务&rdquo ,申请代码选择J0202。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2)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建议用双面打印),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3)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5.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   (1)应在2013年7月19日16时前提交申请书电子版,并报送经依托单位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原件1份。   (2)报送申请书时,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   (3)应通过ISIS系统对申请书确认。   6. 本项目申请报送日期为:2013年7月15日-2013年7月19日16时。由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请材料(联系电话:010-62328591)。   7. 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申请书直接报送或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ldquo 局(室)委托任务申请材料&rdquo 。请勿使用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咨询电话:010-62328410 联系人:李铭禄   附件:2013年度第一批局(室)委托任务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   2013年6月21日
  • 16位院士专家齐聚合肥 共谋双碳战略安徽方案
    8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安徽省“双碳”发展战略研究》启动会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举行。16位两院院士、70多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共同谋划“双碳”战略安徽方案。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自煤炭,安徽省碳排放量居全国前列,减碳形势严峻。为此,探究符合省情发展战略,提出战略路径,助力碳中和正当其时。”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同时也是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了安徽省推进“双碳”战略取得的4方面阶段成效及8大挑战,并将通过系统梳理、评估安徽省诸多领域的碳排放特征,厘清安徽重点减排降碳产业的排放清单、“双碳”技术水平和现状,综合考虑经济、技术、资源、环境、安全等因素,开展安徽省“双碳”战略发展中科学体系及技术路径研究,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出技术、产业、政策等战略建议。  会上,与会院士专家充分研讨了项目重大意义、项目组前期准备和研究方案,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探讨安徽省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并就项目重点难点问题、课题具体研究内容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据悉,该项目旨在对标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安徽省“双碳”科技创新行动的战略对策,为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实现赢得主动。项目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低碳、技术、环境、经济”一体化的科学降碳思想,采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研究模式,系统调研安徽省碳中和发展规划与政策技术体系情况,研究安徽碳中和科学体系关键科学技术难题与战略路径规划,提出安徽“双碳”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路径和方案。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双清论坛召开
    8月29日至3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主题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的第78期双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专职副理事长李跃光应邀出席,并在论坛上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做“仪器进口状况及浅析”专题报告。   本次论坛是“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工作基础上的一次深化探讨,以国内外科学仪器资助工作情况及科学仪器研制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基础,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重大仪器专项的定位和作用 研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的未来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发展战略,并将结合重大仪器专项的资助特点及我国仪器研制工作的现实基础,提出重大仪器专项未来发展的相关资助政策、管理措施及建议。   “双清论坛”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而举办的学术性研讨会。旨在立足于科学基金资助工作,集中研讨科学前沿或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学科交叉与综合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发展与完善科学基金制的重大政策与管理问题。“双清论坛”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优先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每年都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讨论,针对论题整合不同学科资源是双清论坛的优势。
  • 浙江省计量院与浙工大理学院战略合作共建量子测量实验室
    为推动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建设完善,落实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计量院)与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以下简称浙工大理学院)战略合作协议,扎实推进双方2022年量子精密测量合作要点。近日,双方在省计量院召开半年度工作会议,深化共建量子测量实验室等战略合作,进一步推动量子计量技术研究。浙工大理学院院长林强、副教授吴彬,省计量院党委书记、院长朱怀球,副院长沈才忠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双方商定,紧紧围绕2022年上半年在量子绝对重力仪在计量领域应用开展的需求联合调研、项目主动设计、应用落地测试所打下的良好基础,进一步谋划建设量子测量实验室,设立研究开放基金,一同研制用于开展外场工程应用的便携式量子绝对重力仪,以更有力的方式服务省内力标准机、高精度力传感器等产品的生产与应用。 据了解,省计量院与浙工大理学院自2021年9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围绕量子测量技术在计量领域的应用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推进力学计量科学技术研究,联合开辟检验检测项目新领域。今年上半年,双方联合为宁波某智能传感器生产企业检测实验室进行了重力场分布测试,量子测量技术在非实验室环境(企业等)的首次应用,拓展了省计量院在重力场测量方面服务的深度。
  • 中仪协同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的新形势,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助、友好协商的原则,就共同推进中国与东盟仪器仪表行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2011年2月17日在北京金长安大厦A座,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跃光和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常务秘书长许宁宁,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   双方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积极开展一系列合作,打造中国-东盟仪器仪表行业合作平台,携手推动中国-东盟仪器仪表行业实现信息共享、项目合作、调研合作、培训合作、商务咨询、建立行业对接机制,实现中国-东盟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 科技部召开生物技术系列研讨会 涉生命科学仪器、试剂发展战略等
    p   为支撑《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编制,进一步了解我国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领域的发展现状、厘清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生物中心近日分别在武汉、北京召开了“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 发展战略”、“医疗器械发展战略”三次专题研讨会。生物中心董志峰,湖北省科技厅领导,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专家代表出席会议。生物中心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p p   2017年12月13日,在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召开了“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会上,湖北省科技厅吴麟章副厅长从区域创新综合水平的提升、科技项目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平台的建设三个方面总结了湖北省近几年在生物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生物中心董志峰介绍了《报告》编制的背景,强调编制工作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希望各位专家从国家生物技术发展全局的层面进行深入思考,瞄准2035年和205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展望生物技术领域中长期发展前景,并提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及政策建议。与会专家代表围绕各自专业领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以及发展的新态势、新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会后,参会人员还将按照生物中心的要求进一步凝练思路,为此次战略调研工作提供支持。 /p p   2017年12月13日,在武汉东湖宾馆组织召开了“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会上,生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了此次调研工作的背景,并希望各位专家代表针对生物技术发展对生命科学仪器及试剂的重大需求,提出面向2035年和2050年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主攻方向。与会专家代表围绕我国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领域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会议还就《国家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进行了任务部署与分工,会后,相关专家将进一步凝练生物科学仪器和试剂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未来主攻方向,为此次战略调研工作提供支撑。 /p p   2017年12月14日,在北京万寿庄宾馆组织召开了“医疗器械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会上,生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了工作背景,希望各位专家代表从国家生物技术发展全局的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比较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提出瞄准2035年和2050年该领域的主攻方向,以及能够解决生物技术发展对医疗器械重大需求的技术群。与会专家就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及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会后,相关专家将进一步凝练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现状、趋势及未来主攻方向,并形成《国家医疗器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p
  • 中科院与深交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跨界玩儿金融?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651ba45e-62a1-4296-9a83-54aa60187306.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01px height: 340px " width=" 501"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40" border=" 0" /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和深交所副理事长张颖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p p   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长期稳定、合作互惠的战略合作关系,将在支持已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分层分批培育拟上市企业,拓展债券等多元融资渠道,搭建平台促进投融资对接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p p   中科院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深交所多年来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全力打造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致力建设全球最具活力的资本市场平台。目前上市公司突破2000家,成为战略新兴企业集聚地。以创业板为例,7成以上公司属于战略新兴产业,8成以上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9成以上为高新技术企业。 /p p   双方表示,将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持续联合开展专题培训、联合调研、投融资路演等活动,不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联动融合,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 /p p   可以看出中科院此次签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涉足资本市场分得一杯羹,而是着眼未来,帮助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壮大,扶持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p
  • 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有力促进检测机构科学发展   “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近日,“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在北京通过验收。这一项目是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验收专家组由原国务院参事郎志正教授、中国工程院王海舟院士、张仲华院士及中编办、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的13位管理专家组成。   据了解,该项目组邀请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地方主管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国内外检测机构参与课题研究,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召开多种类型研讨会,走访大量各类型检测机构,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摸清了我国检测机构的行业、地方分布的整体现状。   根据研究分析,2010年我国检测市场总规模达到650亿元人民币,国有检测机构利用国有资源优势和行业授权占据了57.40%的市场份额 外资检测机构利用成熟的市场运作和品牌效应以及在出口贸易检测业务中的天然优势占据市场31.95%的份额,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起步晚,资本实力小,品牌效应弱,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也占到10.65%。通过对广泛调研情况的系统分析,项目组发现目前我国检测机构要实现科学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制度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发展层面定位不清晰,与市场需求脱节 技术层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自主品牌检测仪器开发能力薄弱 市场竞争层面,机构发展严重不均衡,对外资检测机构缺乏明确限制,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全。   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检验检测服务”为高技术服务业,“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完成,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议。   据介绍,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认真分析了国外检测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立足国家层面提出了我国检测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举措,肯定了项目组提出的中国检测机构总体发展方向,即“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优化和完善中国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实现中国检测机构的科学发展”。   “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概述   “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在深入分析现状、问题及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提出了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   发展目标   围绕加强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两大任务,顺应检测机构发展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检测服务产业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政策体系,培育一批创新研发能力强、内生发展动力足、检测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检测集团,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性检测服务新格局,形成竞争机制更加有效、质量信号充分传递的经营性检测服务市场,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对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发展方向   坚持“科学分类、科学监管”发展方向。为实现不同属性、不同行业检测机构的科学发展,在深入分析研究各类检测机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 稳步建立和发挥检测市场公平有效地竞争机制,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更加公平统一的检测机构科学监管体系。   发展动力   “创新驱动”、“服务驱动”。要坚持把开拓创新和转型升级作为检测机构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要方向,破除影响检测机构和检测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政府主管、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作用,加快检测技术进步,实现检测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各类检测机构的创新活力和服务能力。   发展战略   按照“科学分类、科学监管”的发展方向,在深入分析研究各类检测机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中国检测机构体系,并推动其开拓创新、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国有事业属性检测机构改革发展为两类:   第一类是公益性检测机构,采取公益性战略、权威性战略和引领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具体又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纯政府实验室,按照公务员管理,负责国家安全、检验检疫、人生安全等等检测任务,不承担市场化委托(即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公益一类) 第二种是非盈利性质检测机构(即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公益二类),类似于德国的TUV或美国FDA实验室,接受政府委托监督抽查任务,还可以接受市场化委托业务,保障自身生存与发展,每年盈余部分上缴国库。   第二类是经营性检测机构,采取集团化战略、综合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实现科学发展。依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整合省、市、县级现有经营性质的国有检测机构,通过内部运行机制调整与改革,推动形成各省组建区域性检测集团,允许条件成熟时,实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和重组 积极推动业务范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获取紧缺资源、拓展境外市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按照“定主体、制规则、转重心、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检测机构和检测市场的科学管理模式。   ——建立检测机构管理综合协调体制,加强对不同行业、领域检测机构的综合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科学监管   ——建立与国际规则对接的监管制度体系,对不同类型检测主体进行统一规制,合理规划国有检测机构的区域布局、专业布局以及战略规划,避免受部门利益影响   ——转移行政管理重心,加强对机构检测行为的监管,实施多元化监督管理体系和检测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监管合力   ——促进检测产业发展,完善检测市场环境,加快建立检测产业宏观统计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检测技术、检测设备和支撑工具研发,整合和完善现有公共服务平台。《中国质量报》
  • 聚光科技与LUMEX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经过双方高层多次正式的协商沟通,2014年8月28日,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LUMEX分析仪器就光谱分析仪器领域在北京最终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 刘梅克斯(LUMEX)于1991年10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成立,由享誉世界的全俄科学中心“瓦维洛夫国家光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创办。过20余年的发展,LUMEX已逐渐成长为全球化的集团公司,并于2011年获得芬兰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apMan的强力支持。目前LUMEX公司在美国、德国、加拿大、中国、独联体区域设有办事机构,在俄罗斯及加拿大均建有工厂,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渠道,目前产品已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 LUMEX公司拥有一支致力于光谱、分析化学、工程学、软件开发等领域尖端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专家团队,在原子光谱领域有其独到技术和良好业绩。 LUMEX公司的产品覆盖农业、环保、质检、疾控等行业。其产品系列为:测汞仪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系列、傅立叶红外/近红外光谱仪等,与聚光科技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原子吸收,测汞仪和荧光测油仪,其中原子吸收为中国区独家代理。签约仪式 聚光科技之所以引进光谱仪器,原因在于:一、聚光科技实验室分析仪器部经过多年的市场布局,在现有原子荧光和发射光谱的基础上,补充一款原子吸收光谱,形成了ICP+AFS+AAS的强大产品组合,以其测汞仪、荧光测油仪等专用产品为补充,这是聚光在无机市场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二是看中LUMEX产品创新性,比如其原子吸收的三大独到优势,利用高频塞曼技术,高达1000khz的调制频率,几乎接近实时扣背景能力,能实时反应原子化瞬时变化,极大提高灵敏度,且高频采样有效提高性噪比;其次无与伦比的升温速度,高达7000度/s,达到超一流的原子化效率,降低基体效应,实现更低的原子化温度,也有极大提升系统稳定性。还有其独到的直接固体进样技术,固体粉末颗粒悬浮液进样,无需消解直接测量,这与聚光科技一直倡导的绿色分析理念一脉相承。这三大核心优势能够满足相关细分领域客户需求。选择LUMEX的第三个原因是其产品极高的性价比,相比同类进口产品有巨大经济性。综上所述,聚光科技选择与LUMEX联合,就其成熟产品作为聚光产品线补充,加上聚光本地化服务能力,谋求未来在光谱分析领域能取得突破。 在谈到本次合作时,聚光科技实验室仪器事业部总经理马放均谈到,原子吸收光谱仪器、测汞仪等在业内已经发展成熟且逐步趋于饱和,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还有一定市场,聚光科技战略布局中,已经砍掉相关研发业务,只能靠引进补充现有产品线。我们也看到,中国无机分析方法标准上,ICP及其连用技术这两年发展很快,不久,中国的方法标准能迅速跟国际同步,我们提前布局了相关后期战略性产品。培训现场 Lumex总经理N.A.Mayorova在谈到此次合作中表示:双方的合作将会为中国用户带去全新的客户体验,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的LUMEX的产品享有世界声誉,此次选择与聚光科技联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聚光科技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是一家重视研发、重视产品质量、重视人才的企业;聚光科技的售后服务团队遍布全国。N.A.Mayorova说到在与聚光科技洽谈初期,本着对中国用户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会做大量的调研工作,主要是在公司的综合实力、销售团队、售后服务等方面。在谈到以后的合作时,N.A.Mayorova说到: 与这样的企业合作,让他们感到很骄傲,把自己研发的产品交给这样的企业去销售,他们觉得安心、放心,聚光科技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LUMEX MGA-915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 MGA-915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应用先进的高频偏振光塞曼原子吸收技术(ZAAS HFM)和电热原子分解技术,可对多种复杂样品进行直接分析。内置自动取样器,应用人工智能软件采集相关参数,可实现55种样品的分析, 由计算机软件操控可进行全自动分析。应用高频调制偏振光的塞曼原子吸收技术排除其它杂质干扰,和其他分析方法相比,高频调制偏振光的塞曼原子吸收技术检测样本成本低,操作简单。该仪器可用于检测液体样本(各种水质、饮料和生物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金属类),同时也可用于检测矿化后的其它样本(土壤、沉积物和废水、食物、原料、生物组织和石油化学类)。 1.双光束设计,加高能无极放电灯,无需预热直接测量,可直接用EDL高频无极放电灯分析检测As和Se; 2.高频塞曼扣背景,横向塞曼,纵向加热。 3.快速升温技术,高达7000度/秒的升温速率,(比横向加热有更好的温度均匀性) 4.全自动多灯座设计,独有的高能无极放电灯,空心阴极灯;6灯自动转换; 5.固体进样功能,只需粉碎样品,悬浊液样品进样;配置有55位自动进样器,也可手动进样; 6.三项供电,更省电,同时避免两项供电仪器在原子化阶段大功率输出时对实验室电网的影响; 7.高灵敏度,适合血液样品等极限苛刻用户的需求;原子吸收仪器 LUMEX 塞曼测汞仪 Lumex高频偏振塞曼效应汞分析仪器已获得国际认可,符合美国EPA检测方法,RA-915+可替代MIOSH6009检测方法,直接测定空气中的汞,获得EPA创新基金SITE项目认定。现为国际科研机构、组织和国家部门重点采购仪器。该仪器采用高频调制偏振光的塞曼原子吸收技术(ZAAS HFM),配备不同附件可实现快速测定多种介质中的汞,对食品、动植物、沉积物、土壤、淤泥、煤炭、油、水泥、涂料、饮用水、废水、饮料、城市废弃物等各种气、固、液体样品的汞含量直接检测分析。被美国EPA称为汞排放检测工具包“TOOL KIT” 空气分析可以直接实时分析,液体中的汞含量分析采用冷原子蒸汽法;复杂样品分析采取热解法(符合 US EPA Method 7473)。10米超长检测光程保证检测的超高灵敏度和超低检出限,塞曼背景校正技术的高精度测量;无需事先用金丝吸附富集汞,可直接测量各种介质中的汞含量(包括检测烟道气中的汞);无需耗材,后续使用和分析成本低;轻巧便携,野外现场监测无需携带笨重的气瓶和电源 。Lumex作为汞分析解决方案的专家,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全面专业的测汞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测汞仪 LUMEX 荧光测油仪 Lumex分析仪器公司作为荧光测油方法和标准方面的专家,积极参与本国和国际测油方法标准的制定和相关研究。公司已经获得50多个经过认证的分析方法,该系列分析仪作为检测各种样品中不同物质的通用型仪器,可快速简便地分析样品中总的石油类碳氢化合物, Lumex荧光测油仪可用于检测地表水、废水、饮用水中的总石油烃(TPH)含量,样品不用进行稀释和前处理,检测浓度范围为0.005-50 mg/L。该分析仪器也用于分析日常环境、土壤、工艺材料和食品样品等被分析样品。天然来源的油脂、菜油、饱和烃类、腐殖酸和相关的化合物不受干扰。一些极性物质的影响通过正己烷萃取、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萃取来消除。对于造纸工业、化学工业以及一些对正己烷萃取有较高吸收的未经处理的废水,需要通过另外的氧化铝柱色谱来进行净化。荧光测油仪 聚光科技实验室业务发展事业部简介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在实验室仪器市场的多年战略布局,目前已成功推出便携式GC-MS、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等在内的分析仪器;通过并购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扩充了无机分析仪器组合以及前处理仪器,通过与LUMEX的合作,补充了原子吸收,测汞仪和荧光测油仪等产品,成为了包括色谱、质谱、光谱、应急检测以及前处理设备等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供应商; 实验室仪器市场,成为聚光科技未来十年的主战场之一。 聚光科技在不断努力,立志成为国内最好、国际主流的实验室仪器供应商之一。
  • 重磅消息:卓立汉光与中国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支持民营企业战略签约仪式”在中国银行北京分行隆重举行,北京分行行长王建宏、副行长黄新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祁煜、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任尹丹、北京银保监局筹备组主监管员蔡大卫出席本次签约仪式。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受邀参加本次签约仪式,董事长丁良成先生、财务部经理刘春翠女士代表公司出席。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行长王建宏与我司董事长丁良成先生代表双方签署了银企战略合作协议。 王建宏行长在会议致辞中提到,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税收及就业发面也做出突出贡献。然而相比国企、央企,民营企业在运营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尤其是在融资方面。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服务于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首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出席本次签约仪式的企业还有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老才臣食品有限公司、酒仙网、美菜网、每日优鲜等20家优质民营企业,涵盖了民生消费、文化体育、信息网络、高端制造和生物科技等多个行业。 此次入围的20家优秀民营企业,是中国银行从与其合作的众多北京民营企业中经层层严格筛选而定。 此前,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小企业部包路生总经理一行4人到卓立汉光实地考察、调研。中行的各位领导对我司的资质给予较好的评价,对我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对企业及高管在信用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表示深深地认可。双方就未来银企合作机制达成一致意见。有了中国银行的大力支持,卓立汉光一定大力加强发展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还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争取为国家的光电事业注入更多的力量。
  • 制造强国和工业强基重大战略咨询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2014年7月8-9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ldquo 制造强国&rdquo 和&ldquo 工业强基&rdquo 之&ldquo 仪器仪表项目&rdquo 重大战略咨询项目研究报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近70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就项目组初步提交的&ldquo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仪器组报告&rdquo 和&ldquo 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报告&rdquo (以下简称&ldquo 制造强国&rdquo 和&ldquo 工业强基&rdquo )进行了讨论,广泛听取来自企业代表和一线专家的意见,仪器信息网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分组讨论会   此次制造强国和工业强基研讨会分为分组讨论和总报告讨论。分组讨论由智能传感器及仪表组、科学仪器及环保仪器组和医疗仪器组构成。制造强国项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朱险峰汇报,工业强基项目由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开先负责汇报,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石振山副所长汇报了仪器仪表制造强国指标体系的研究情况。中国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吴幼华主持总报告研讨会。中国工程院尤政院士和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分别进行了项目介绍和总体要求。参会代表就研究报告提出了各自意见和建议。   科学仪器及环保仪器组前期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仪器企业如普析通用、北京吉天、北京海光、东西分析、济南海能、上海舜宇恒平、聚光科技、湖南力合、武汉天虹、长沙开元、湘仪离心机、汉威电子等进行实地调研或函调工作,并邀请企业代表参加此次研讨会。企业代表就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从国家层面应该支持的重点项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总报告讨论会   目前,我国中高端仪器设备的关键核心部件,如工业用变送器EJA中的传感器、光电倍增管、离子源、四极杆以及大容量X射线管等几乎是全部依赖进口,从提高国家整体制造业水平,加强国家安全等方面考虑,国家层面支持这些基础关键器件的研究十分必要。   核心部件研发的主要特点是市场需求量少、涉及种类多、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以及需要高端人才,导致国内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也很少有企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这方面的投入,在项目初期,国家的介入尤为必要。问题的核心是国家如何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有效地使用资金来支持这些项目?如何使研究成果顺利产业化并能够使承接这些研究成果的企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在仪器企业发展方面,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仪器仪表制造企业,其产品可以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 但是,也不得不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知识产权模糊不清等问题,导致整体水平难以快速提升,未来几年大规模的整合、并购、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标准和政策,为国内优秀的仪器企业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避免通过低质产品进行恶性竞争,导致&ldquo 劣币逐良币&rdquo 现象出现。   背景介绍   1、制造强国项目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2013年重大战略咨询项目&ldquo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rdquo 启动。项目下设&ldquo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rdquo 、&ldquo 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rdquo 和&ldquo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rdquo 3个综合课题组,机械、运载、能源、冶金化工、信息电子、轻工纺织、仪器和制造服务业8个领域课题组和总体组,共计140余人,其中院士30人。   项目研究工作将重视以下四点:第一,要注重战略性、前瞻性和工程性 第二,要注重科学方法,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开展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充分讨论,并结合科学分析 第三,要加强对咨询队伍的建设,构筑&ldquo 强核心、大协作、开放式&rdquo 的咨询队伍体系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常态化战略研究机制,加强对制造业各类数据的统计,结合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建设,建立制造业数据库,并针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开展长期、持续性的研究。   2、工业强基项目   2014年1月,工信部委托工程院开展&ldquo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我国工业&ldquo 四基&rdquo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质量技术基础)发展滞后、关键产品(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国务院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2013年,工业信息化部在财政部支持下,正式启动实施&ldquo 工业强基专项行动&rdquo ,支持了15个方向的24个示范项目,为强化工业基础开了一个好头。   为了尽快扭转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有必要重新认识加强工业基础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战略, 进行政策设计,制定行动计划,并将加强工业基础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对企业有引导作用,为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涉及5个专项课题组、13个领域课题组。其中,&ldquo 课题13: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由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担任组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