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整合并购

仪器信息网整合并购专题为您整合整合并购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整合并购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整合并购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整合并购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整合并购话题讨论。

整合并购相关的资讯

  • 整合并购之王丹纳赫身后的“宰相”:DBS精益系统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历来,医药领域以百亿美元规模的收并购不在少数,但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225/480639.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丹纳赫以214亿美元“all-cash deal”收购GE Biopharma /span /a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再次震惊行业内外。而作为业内的整合并购“巨头”是如何高效进行企业管理与整合? span style=" color: rgb(38, 38, 38)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text-indent: 32px " 丹纳赫 /span 公司商业对策管理系统(DBS)的与众不同的精髓是什么?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38, 38, 38) " span style=" color: rgb(38, 38, 38)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这些疑问,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38, 38, 38)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text-indent: 2em " 丹纳赫中国及北亚区总裁彭阳早于去年ACCSI 2018(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为年会来宾做了相关内容分享——详见下方视频(精华部分剪辑)。 /span /span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1CA01F7C00505845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38, 38, 38) " br/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i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延展阅读: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span /i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38, 38, 38)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br/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 pingfang="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yahei=" " font-size:=" " letter-spacing:="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line-height:=" " box-sizing:=" " border-box=" " word-wrap:=" " break-word="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丹纳赫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科学仪器市场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完全得益于其先进理念、而又独特的《DBS精益投资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 pingfang="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yahei=" " font-size:=" " letter-spacing:="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line-height:=" " box-sizing:=" " border-box=" " word-wrap:=" " break-word="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1,利基市场——是在较大的细分市场中具有相似兴趣或关联需求的一小群顾客所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型企业一开始并不在大市场开展业务,而是通过识别较大市场中新兴的或未被发现的利基市场。丹纳赫投资或并购的企业多数是利基市场的隐形冠军。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 pingfang="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yahei=" " font-size:=" " letter-spacing:="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line-height:=" " box-sizing:=" " border-box=" " word-wrap:=" " break-word="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2,内生潜力——丹纳赫注重调研标的企业的内部管理细节,以确定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的潜力。丹纳赫将通过流程再造以及运用持续改善技术等,最终提升标的企业的营业额和利润率。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 pingfang="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yahei=" " font-size:=" " letter-spacing:="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line-height:=" " box-sizing:=" " border-box=" " word-wrap:=" " break-word="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3,协同效应——丹纳赫选择标的企业时,通常会考虑与丹纳赫现有商业平台内主要公司有业务互补,或一定的行业周期互补,产生协同效应、以至相得益彰。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 pingfang="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yahei=" " font-size:=" " letter-spacing:="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line-height:=" " box-sizing:=" " border-box=" " word-wrap:=" " break-word="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4,赋能投资——丹纳赫更像个“赋能式”的投资公司,对所投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很大改善空间、或者遇到发展瓶颈,未来可通过其DBS加以改善,同时给予精益管理、业务渠道、供应链、人才以及资金等支持。使得标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能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 pingfang="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yahei=" " font-size:=" " letter-spacing:="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line-height:=" " box-sizing:=" " border-box=" " word-wrap:=" " break-word="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5,人才输出——专门成立了丹纳赫大学,并建立了数千人的专业人才库。可随时培训和输出人才。对标的企业包括总经理等关键岗位不符合发展要求时,均需回到丹纳赫、经培训通过后再上岗。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 pingfang="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yahei=" " font-size:=" " letter-spacing:="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line-height:=" " box-sizing:=" " border-box=" " word-wrap:=" " break-word="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color: rgb(38, 38, 38) " 6,投后融合——标的企业要有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和丰富的运营经验,投后一般会尽可能保留原来的管理层和团队,只在管理、财务和技术等层面纳入信息化、数据化的总体融合。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 pingfang=" " hiragino=" " sans=" " microsoft=" " yahei=" " font-size:=" " letter-spacing:=" " text-align:=" " text-indent:=" " white-space:=" " background-color:=" " line-height:=" " box-sizing:=" " border-box=" " word-wrap:=" " break-word="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22.5px letter-spacing: 0px background-image: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color: rgb(38, 38, 38)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br/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color: rgb(192, 0, 0) " 相关链接: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color: rgb(38, 38, 38) " 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9):将于4月18-19日(4月17日注册报到)与山东· 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举办。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color: rgb(38, 38, 38) " 届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协会学会专家、相关专家学者、知名仪器企业CEO及总工、检测机构负责人、投融资机构负责人、生产企业质量负责人等1000余位行业资深人士齐聚现场,通过报告演讲、高峰对话、现场互动等形式,为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思考蓝本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19/Register.html" target=" _blank"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ui/simg/instrument/accsi2019/top_1.p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color: rgb(38, 38, 38)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会议日程及报名参会 /span /p
  • 丹纳赫:全球最成功的实业型并购整合公司
    一、公司简介:  Danaher丹纳赫是全球领先的科学与技术创新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商及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包括医疗、工业、商业等领域,公司主要有5个业务部门:测试与计量、环境、牙科、生命科学与诊断、工业科技。  Danaher从一家投资公司,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品综合管理集团,1986年到2014年底共收购企业400多家。公司营业额从1986年的3亿美金增长到目前的200亿美金,目前位列世界500强第149位,总市值高达600多亿美金。2015年期收购世界上最大的专注于过滤、分离、纯化技术的跨国公司PALL,交易规模高达148亿美金。  丹纳赫公司的精益管理能力在西方企业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的丰田汽车。  二、傲人的业绩表现  三、并购整合成功的法宝——丹纳赫精益管理体系(Danaher Business System)  在1980年代,Danaher的一个子公司基于Kaizen(来自日语,意思是“不断进步”)的原则发展了一整套的创新管理方式。目前,丹纳赫公司的精益管理能力在西方企业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的丰田汽车。  DBS处理系统是Danaher公司的灵魂,它指导着计划、部署和执行。公司的基石是Danaher公司商业对策管理系统(DBS)。DBS为所有运营管理人员提供了追求世界一流质量、交货和成本的衡量标准,以及卓越的客户满意度和利润成长的方法。Danaher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成功执行DBS,促使它快速成长。  四、公司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丹纳赫的初创期,并购模型形成,并成功推出DBS系统  Steven和MitchellRales是四兄弟中的两个,在马里兰洲贝塞斯达长大。在1980年,他们成立了初期的投资引擎,即证券集团控股(Equity Group Holdings),目的是并购具有以下特征的业务:(1)特定利基市场下可理解的业务 (2)能带来现金利润的可预测收入 (3)有企业家精神的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在1981年,他们并购了硕士盾公司(Master Shield),一家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乙烯基壁板制造商。接着,他们并购了美国俄亥俄州哈得逊的莫霍克橡胶公司,用了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借来的9000万美元。  很快,一家名为DMG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公司引起了多个投资集团的注意,其中包括Rales。DMG自1975年就没有公告它的利润,但是有超过1.3亿美元的税损结转。在1983年,Rales兄弟获得了DMG公开上市交易的控制权,并于次年出售该公司的房地控股。然后,他们把硕士盾公司和莫霍克橡胶公司并入了REIT,通过税收抵免保护制造业的收入。他们还把公司的名字改为Danaher公司。Danaher公司,源于蒙大拿州西部有名的假蝇钓鱼。Danaher河的名字要追溯到凯尔特字根“达纳”,或者“飞流”。  从那时起,两兄弟把最新重组的Danaher公司作为并购的工具。利用数量可观的债务开展一系列友好的或敌意的并购。他们对准低调的工业企业,在Danaher公司成立的前两年又并购了12家公司。早期的并购涵盖了工具、控制装置、精密零部件和塑料等各种制造公司。在这种兼并中,Danaher公司的重点是削减成本和通过剥离表现不佳的资产来支付债务。到1986年,Danaher公司以4.56亿的收入被列入财富500强企业。14家子公司就在那时候被重组成四大业务部:汽车/运输、仪器仪表、精密零部件和挤压产品。  尽管他们成长速度很快,但Danaher公司的并购战略一点也不含糊。正如1986年年度报告的概述:“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成为我们所提供的产品中最具创新意识和最低成本的制造商,我们寻求的市场地位是每个产品线都是第一、第二或是非常独特的利基市场。在14家子公司中,至少有12家是市场领导者。Danaher公司认为自己的战略与1980年代中期众多的并购者是不同的:“如果有一样东西可以把我们与企业并购领域的其它竞争者区分开,那就是我们与企业保持联系,”StevenRales在1986年评论说。无论如何,他继续说,“在长远看来,我们还很年轻。”  1988年左右,Rales兄弟在三个显著的方面转移策略。第一,把注意力放在内部——包括子公司的运作和整个公司实体的运作。Danaher公司的一个部门——皆可博车辆系统的经理们很成功地学习了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不久,Rales兄弟在全公司贯彻这个系统。这变化就如后来某些Danaher公司的经理人形容的“他们对精益生产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喜爱”。对精益生产的喜爱是“改善”广阔的哲学中的首要表现。改善,或者说持续改进,接近于后来大家熟知的DBS——Danaher公司的标志。  2、1990年代,谢尔曼的十年,标准化并购操作手法和机制,对其他品类和领域进行外延扩展,丹纳赫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公司  1990年2月,Danaher公司任命George M. Sherman为总裁和CEO。Sherman在任命时48岁,是受过培训的工程师,也是一位MBA。Sherman加入Danaher公司前是百得公司(Black & Decker)的执行副总裁和电动工具和家居装饰集团的总裁。Sherman是有名的高效领导者。一位分析师评论说,“他是我见过最有能量的CEO,他会竭尽全力投入。”在百得公司,因为电动工具业务的转机,他广受赞誉。在他任职其间,电动工具业务以两倍于市场的速度增长。在此之前,Sherman还曾任职通用电气公司和爱默生电气公司。  在加盟Danaher公司前,Sherman说过希望“加强战略计划的市场导向,以巩固Danaher公司令人钦佩的市场地位。”此外,他期待投资组合重新定位为更有吸引力、更少周期性的业务。这公司开始“寻找国际机遇,在海外产品销售和选择性并购两方面扩张。”他还开始出让那些为汽车产业生产轮胎、工具和部件的企业,因为Danaher公司既没有品牌特色也没有足够的规模去承受产业的价格压力。除此以外,Danaher公司投资新的“平台”,重新关注企业并购的方法,在生产和分销上都形成规模经济。最初的平台包括环境控制、电子测试仪器和精密电机。最后,Sherman集中在“更少但更大的并购,许多家族企业在差劲的财务下有很好的产品和可观的市场份额。”  1986年,Danaher公司有16家运营公司。到1995年,它有24运营公司,而到了2000年,它拥有51家运营公司。当Danaher公司进入电子测试仪器、水质仪器、食品和制药温压传感器,以及企事业单位硬件时,他们的管理团队“被证明是擅长于将各企业整合到现有的运营中的。”这些并购也巩固了Sherman 1990年推动的公司业务组合的转变。在1985年,86%的收入来自轮胎和橡胶制品 1991年,78%的销售额来自工具和汽车设备。到2001年,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环保、电子测试和运动控制平台。  在Sherman任职期间,Danaher公司的销售额从7.5亿美元增长到38亿美元。在Sherman最后五年的领导下,Danaher公司实现了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每年约15%的收入增长。Danaher公司还努力扩大和加深创始人引进的持续改进的经营技术。DBS被认为是公司不断成功的基石。一位分析师在1997年评论说,“Danaher公司内部和并购共同成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投资界赞扬了Sherman的领导力,认为Danaher公司在1990到2001年间已经“从中型公司的地位发展为首屈一指的大型产业公司。”  3、2001年至今,丹纳赫的再度腾飞,一跃成为巨头  Danaher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Culp自199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Danaher公司,并在2001年被任命为CEO,那年他38岁。他接管的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年复合股票收益率已超过25%。在Culp领导的前五年,公司的表现依然持续向好。Danaher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纯收益增加了一倍多,兼并了50多家企业并不断壮大。因为丰厚的利润,它的股价持续高于同行。事实上,对于总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产业集团,2007年已经又是一个创纪录的年份。他把Danaher公司看作战略成长平台而不是家族。公司管理层把战略成长平台定义为“在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中,Danaher公司可以获得10亿或更多的收入,并且是市场中排名第一或第二。”在2007年,Danaher公司的投资组合包含六个这样的战略成长平台,贡献了80%的收入。此外,这公司还在运营七种集中的利基市场业务——一种“在分散的或小的市场上的业务,Danaher公司在这市场中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令人满意的利润和回报”  五、Danaher的投资组合  在早些年,Danaher公司在选择企业时追求财务目标,根据投资回报率(ROIC)分配资源。从九十年代开始,Culp提出,公司的投资组合转变为“更少更好的业务”,建立基于在有吸引力的市场上有强势地位的领先企业的“平台”,在这平台可以进行额外的并购。Danaher公司在1998年并购福禄克(Fluke),这是一次重大的并购,证明了这种方法的价值。  业务的选择受“市场第一,企业第二”的信念驱动。对此,这家公司遵循巴菲特的名语“当一个行业处在困难条件下,即使遇到一位声名昭著的卓越的经理人,也完全无法改变原来的困境。”Danaher并不是先识别出有潜质的目标然后评估它的市场潜力,而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式,即从市场分析开始到公司评估,再到尽职调查、定价、谈判,最后是整合。  行业是经过一定的合理标准进行筛选的。“首先,市场规模应超过10亿美元。第二,核心市场成长率应至少5%至7%,没有不适当的周期和波动。第三,寻找参与长尾的分散行业,有2500万到1亿美元的销售额,可以获得他们的产品而不用必要的管理开销。第四,尽量避免优秀的竞争对手,如丰田或微软。第五,目标领域要有适用DBS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发挥Danaher公司的经营技术。最后,须是以实际的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如金融服务业,就不符合这些原则。总而言之,这套标准有个简单的前提:“我们寻找有规模的市场,而且是我们可以赢的市场。”  根据上面的标准,以目标和现有业务为基础,并购可以分成三类:  新平台  正如分类建议的,一个新平台的并购代表一次重大的扩张,Danaher公司投资组合进入新的市场和产品。切入点可以是大企业的一部分、一个独立的公众公司或一家私人企业。“建立平台的并购”,2001年度报告上解释道,“引入‘Danaher型’业务,我们的经营技巧和能力可以产生价值。”总结这些平台的重要性时,Culp说:“不在一个已建立的重心上,想通过之后的并购串成一条珍珠链是很困难的。”并购的目标趋向于大并且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部门上。Danaher公司进入一个属于吸引力市场的平台的实例是最近扩展了一个医疗部门。2006年,这公司已经投资了超过26亿美元进行并购,致力于建立医疗技术平台。现在,这个平台的收入接近总收入的25%,并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  协同  “协同”是为了寻找Danaher公司现有业务和新目标之间协同作用的小交易。被并购的企业在管理、组织和分销上被全面整合到核心业务。例如,2004年,Danaher公司以0.5亿美元并购了哈里斯公司(Harris)的各个产品线,把它们协同到电子测试平台上。  邻接  与“协同”不一样,尽管它们与一个特定的平台关联,邻接更多的是在并购之后作为独立的业务。例如,Danaher公司在2004年以1.91亿美元并购木马技术(Trojan Technologies)。虽然木马技术作为环保平台运营的一部分,它的水处理产品占据一个特定的利基市场,在并购后或多或少地作为独立的组织运作。  Danaher公司选择适当目标的时候,乐于并购那些“未必已经具备优秀的领导团队、关键设备、或是极好的基础设施的入门级公司”。唯一选择终止交易的原因是当我们不能确定管理是否能够填补预期的差距。即便Danaher公司没有获得这样一个合适的公司,Culp也相信“由于我们的前期准备,当进入一个新的业务平台时,我们仍然具有战略优势。例如,我们在2004年决定竞标KaVo公司,因为我们已经对牙科市场进行了调查,并且董事会已将之作为2002-2003年的发展目标。”  把小的并购企业纳入现有的平台业务是比进入新业务领域更为普遍的方式。协同并购是运营公司的职责,由(原)企业并购团队通过法律、定价、交易知识技能方面对原企业的运作施加影响。实施这种并购通常涉及到将现有平台上与目标企业的组织和业务进行整合。尽管这会远远高于该公司最终达成的交易,这一业务领域的交易机会每个月都会进行评估。  从头到尾的并购流程揭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并购都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判断基准是并购后的模式。正如2011年年度报告所述,“我们审议了所有并购案的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我们要求三年内平均的最低收益率要达到税后投资回报率的10%,协同并购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建立平台并购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这个时间不会超过五年。  六、danaher的组织和人力管理策略  Danaher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在距白宫以北六个街区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公司的名字并未标示在大楼前面,甚至也没有列明在楼层指示上。大约有45位员工的办公室装修简约。华盛顿代表处的职能包括财务,会计、法律、税务、资产、人力资源、以及并购交易。  2008年,Danaher公司活跃于不同的业务领域,销售增长超过120亿美元。它拥有45-55个自负盈亏的独立业务单元,分属于三个执行副总裁(EVP)进行管理并向首席执行官(CEO)汇报。Danaher公司喜欢精简的汇报架构(向管理层直接汇报的人数较少),而不像类似Dover和 Illinois工具厂等企业集团那样,当企业日益发展壮大时,它们就分拆为更多的子系统。Danaher公司始终依赖于把各个较小单位聚合为一个经营实体。  Culp(H.Lawrence Culp, Jr. Danaher CEO兼总裁)每周大概花费半天时间处理对外事务(投资者关系),一天半至两天时间处理战略和并购问题,其余大半周时间用于处理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事务。尽管在过去,他和其他公司高管卓有成效地运营了Danaher公司的一系列业务,但他指出,“如今,我不会直接做出许多经营决策,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与组织和个人真正相关的,以一种发展的方式影响人、以及构建一种对话框架。”  在Danaher公司,另一个重要的机构是DBS办公室(Danaher Business System,业务管理系统),它由15-20个高官组成,他们不在总部而在业务部门工作。作为业务拓展的角色,他们在DBSO工作的工作时间有限,但是这个职位的最基本要求是他必须是一个高级运营管理人员。例如,DBSO当前的负责人,就是Danaher公司的前任总经理。DBSO的职责是培训Danaher商务系统的管理人员,无论是被Danaher公司并购的公司还是现有的公司。DBSO参与了所有新并购活动中的初期培训和持续改善。尽管DBSO现有业务在多数情况下是服务于企业本身,但有时候,它也会被要求协助特定业务。DBSO刻意保持小规模,因为它并不是为了取代那些希望将DBS的思想和文化根植于己身的直线经理的职权。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由前公司总裁来管理。各个业务部门管理自己的人员,但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也有人才输送来填补高级的职位。然而从流程上来讲,企业人力资源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新的职位都要从约2000人的企业人才库中筛选,所有重要的职位变动都要经过CEO和人力资源主管的审核。人才的审核是公司运营的一个关键环节。虽然Danaher公司认为,在单一业务下可以培养一个部门的专家,但是倾向于在公司内部提拔或者保留管理人员。因此,每年大约四分之三的高级职位由内部人员填补,每年大约有五分之一高级管理人员被提拔到新的位置。被提拔的机会不仅存在于原有的Danaher公司的业务部门,也存在公司的其他业务部门中。一项任命并没有预先设定时间长短,作为人才的审查过程的一部分,当一个雇员掌握了所需的能力,有达到或超过预期的表现时,公司就会考虑或者计划进一步升迁。高级管理人员被寄望于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绩效管理,并提升自己的团队成员。不过,没有设定目标来裁减表现靠后的员工,而是通过个人的表现和DBS价值观来考核个人的业绩。  这个公司的招聘流程包括一个心理测评以及更具代表性的面试程序。候选人被期望具备有这样的素质“和团队一起共赢,展现个人的谦逊,同时富有创造改变的激情和能量。”从外部招聘的管理人员要通过一个严格的8-12周的熏陶,以了解更多有关DBS的工具和文化。在此期间,新进管理人员集中沉浸式培训,不需要在他们的岗位上工作。雇佣的本科生主要来自像伊利诺伊州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这样的级别。在MBA的水平(层面),Danaher公司招聘来自于像达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斯坦福大学、IMD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顶级学校的学生,他们关注的是一个员工长期的领导潜力。Danaher公司为新员工提供工作轮换机会,但在早期阶段期望他们能够管理Danaher公司的部分业务,无论是作为生产部门的轮值经理还是作为一个区域销售经理。  公司的并购团队是由交易员组成的一个小团队,该小组开展了和业务拓展部及战略发展部的广泛合作。业务拓展部门旨在发现和培养其行业内和邻近行业的潜在目标,而战略发展部门则将重心关注在潜在的新平台上。在过去四年中,Danaher公司并购了8-12公司。  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并参股。Danaher公司的薪酬在同行业及同类职位上是具有竞争力的,没有统一的Danaher公司的标准化薪酬体系,但高级职务(如总裁及其直接下属)的薪资差异不大。随着资历增加,奖金等于基本工资的四分之一到一半。奖金的发放基于业务表现以及员工自身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后者的设定是为了明确具体目标,如在中国的收入增长,或新产品的数量和成功发布,或者培养了多少潜在的总裁候选人。长期股权补偿的目的是为了激励高管长期创造财富。鉴于Danaher公司的股价表现,Danaher高管创造的财富确实超过了同业的其他高管。  (数据参考:哈佛商业评论;严海进,特此感谢!)
  • 并购风潮掀起:仪器仪表行业整合加剧
    据了解,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并购或是被并购,都是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如今各行各业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抱团取暖也不失为一条发展之路。下面盘点仪器仪表行业发生过的影响力颇大的企业并购案。霍尼韦尔霍尼韦尔作为全球仪器仪表领军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十分活跃。2016年7月,霍尼韦尔宣布将以15亿美元收购Permira基金旗下供应链及仓储自动化领军企业Intelligrated。Intelligrated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梅森,其在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领域处于业内领先地位。此次收购对于霍尼韦尔来说将完美地补充其行业领先的工作流程解决方案组合,包括云互联的移动作业人员应用、高性能的数据采集硬件以及其他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技术。同时,Intelligrated也将从此次收购案中受益,借助霍尼韦尔的网络,Intelligrated将扩展至全球近200亿美元的目标市场。同年4月,霍尼韦尔宣布以4.8亿美元完成了对艾克利斯公司的收购。艾克利斯是意大利知名公司,在空气采样烟雾探测领域的处于领导者地位。作为全球吸气式感烟探测器供应商,霍尼韦尔此次并购将对其火警探测器产品起到战略性调整作用。对于艾克利斯来说,加入霍尼韦尔可以极大的帮助公司拓宽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降低风险。2015年7月,霍尼韦尔布完成对MelroseIndustries公司埃尔斯特部门的收购。埃尔斯特作为一家专业生产智能计量仪表、软件及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先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霍尼韦尔的业务增长,为其在燃气、电力和水计量领域赢得新的客户,优化产品组合,形成良好的互补。同时,此次收购这也将帮助提升埃尔斯特每项业务的增长和盈利。通用电气2015年11月,通用电气(GE)以136亿美元收购阿尔斯通电力和电网业务的一部分,并创立一个新的运营公司GEAutomation&Controls。阿尔斯通在法国工业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属于法国的国宝级企业。与阿尔斯通紧密合作是GE转型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此项新业务将实现机器、数据和人的互联,提供更好、更快、更安全、更可靠的性能。绝大多数原阿尔斯通能源业务将并入通用电气再进行整合,新的阿尔斯通将专注于轨道交通,这对于近年来一直深陷破产危机的阿尔斯通来说将是一个新的开始。Endress+Hauser2016年3月,Endress+Hauser(E+H)集团宣布完成对德国耶拿分析仪器公司100%股权的收购。2013年11月,双方开始确定收购事宜并签订了一项选择权协议。耶拿分析仪器是德国最大的分析仪器公司之一,因此收购的耶拿分析仪器将作为独立的业务事业部,独立开展分析仪器和生命科学行业产品生产销售,成为E+H占领分析仪器市场的重要助推器。与此同时,耶拿也可以享受到E+H雄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展开扩展或收购业务,2014年耶拿就完成了对布鲁克ICP-MS产品线的收购。中国仪器仪表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厚积薄发,中国企业在如今的国际市场中也有了一席之地,完成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过渡,近年来在跨国并购案中频现身影。先河环保2015年5月,先河环保发布公告,先河美国控股公司已于12日与美国SunsetLaboratoryInc司签署意向性收购协议,以660万美元的收购价格收购Sunset的60%股份。Sunset作为全球有机碳与碳元素气溶胶颗粒分析仪的领袖企业,此次收购能够帮助先河环保抢滩布局碳气溶胶分析市场,完善其产品线,助力先河环保进军国际市场。而先河环保在环境监测领域的领先地位能够帮助Sunset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炬华科技2016年2月,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消息,收购捷克考诺尔集团旗下子公司——Logarex智能电表公司100%股权。2015年炬华科技陆续收购多家企业,扩大其智能电表市场,而此次收购将为炬华科技拓展海外智能表市场奠定基础。而捷克考诺尔集团也将从中受益,加强与中国市场的联系。据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了解,伴随着工业智能化时代到来,行业内优胜劣汰的竞争法不断上演,企业并购无非是大势所趋,正所谓强强联合,所向披靡。随着行业整合加剧,行业内巨头们规模优势愈加明显,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处境似乎变得更加艰难了,是抱紧大腿还是立志当大腿?靠什么在竞争中赢得未来或将是他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中国稀有金属网
  • 证监会公布“并购六条”,科学仪器并购重组迎来更大空间
    在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将出台“并购六条”之后,9月24日晚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其中,不仅明确支持跨界并购、允许并购未盈利资产,还表示将提高监管包容度、提高交易效率、提升中介服务水平,并加强监管。  第一财经从监管人士处了解到,此次“并购六条”明确支持合理的跨行业并购,放开对未盈利资产的收购要求,并支持“两创”板块公司并购上下游资产且资产不必满足“硬科技”或“三创四新”要求,将为并购重组市场提供了更大空间。同时,提高监管包容度,简化审核程序,也将为并购重组提供更多便利。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称,证监会“并购六条”政策将对并购重组市场带来显著的提振作用,通过具体有力的措施促进市场活跃度和企业转型升级。同时,锁定期“反向挂钩”等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也将激发私募机构对并购重组市场的热情,优化市场环境。  给予更大空间,提供更多便利  “并购六条”第一条即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包括,将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包括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有助于补链强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以及支持“两创”板块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等,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  “此次提到积极鼓励产业并购,特别是支持合理跨行业并购,引发了市场较大的关注。”有接近监管人士表示,实际上,从严监管一直针对的是盲目跨界的情况,对合理的跨界并购,政策上一直是有空间的,而且跨界并购也确实有现实需求。目前上市公司中传统行业占比依然较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他们也有合理的转型需求。从监管角度,给予这类企业发展空间,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跨行业的吸并和重组,支持资源向新质领域聚集。  目前科创板公司可以收购未盈利企业资产,其他板块上市公司也有这样的需求。有的公司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愿意以比较低的价格去收购还处于比较早期的企业 有的公司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考虑,虽然有些企业还亏损,但有技术或者市场优势,收购可以满足拿到技术、拿到市场的需求 还有的公司处于“蓝海”,但还处在比较早期,可能更多资金投入到了研发领域或者用于占领市场,短期非要盈利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现阶段加大投入抓住机遇可能更加重要。  “监管有必要为这样的公司打开空间。”上述监管人士表示,但也需要明确,允许收购暂时未盈利企业,但前提是不能影响上市公司整体的持续经营能力。在并购重组方案里,需要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做出相应安排。  据记者了解,对于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收购的上下游资产是否也要符合“硬科技”或“三创四新”的IPO板块定位要求,市场一直存在一些争议甚至误解。“这次其实是做了澄清,可以去收购,并不需要按照IPO对两创板块的定位。”上述监管人士表示,但是,收购后是需要巩固整体的硬科技和三创四新的属性的。  其次,证监会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并购六条”第二条提出,资本市场在支持新兴行业发展的同时,将继续助力传统行业通过重组合理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上市公司之间的整合需求,将通过完善限售期规定、大幅简化审核程序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通过锁定期“反向挂钩”等安排,鼓励私募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并购重组。  9月24日晚间,证监会同步公布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其中对私募基金“反向挂钩”作出具体安排。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5年的,第三方交易中的锁定期限由12个月缩短为6个月,重组上市中作为中小股东的锁定期限由24个月缩短为12个月。  第三条是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证监会表示,将在尊重规则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创新规律,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事项,进一步提高包容度,更好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并购六条”的第四条是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证监会表示,将支持上市公司根据交易安排,分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等支付工具、分期支付交易对价、分期配套融资,以提高交易灵活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建立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重组,大幅简化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时限、提高重组效率。  上述内容在《办法》中也进行了修改。分期支付方面,将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将申请一次注册、分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的批文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 针对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将相关规定调整为“不会导致新增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以及严重影响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审核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时限。比如建立重组简易审核程序,明确适用简易审核程序的重组交易无需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审议,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针对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对被吸并方控股股东参考短线交易限制,设置6个月锁定期,如构成收购的,执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锁定期要求,对被吸并方中小股东不设锁定期。  此外,“并购六条”提出要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并依法加强监管。“证监会将引导交易各方规范开展并购重组活动、严格履行信息披露等各项法定义务,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重组市场秩序,有力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证监会称。  操作层面需尊重市场、尊重规律  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但监管态度并未改变。比如对盲目跨界并购仍是从严监管,对各类违法行为仍是严厉打击。  一位创投机构高管表示,“并购六条”有助于畅通退出渠道,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仍需审慎进行跨行业并购。“与以往跨界并购相比,即使技术上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中小企业没有跨行业整合能力。大型传统企业跨行业并购也存在风险,但是可以整合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该人士称。  对此,他提出建议:“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改变考核标准,不宜只考核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要同时考核既有上市公司的质量,特别是通过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同一省域内同一产业链上的小市值(50亿以下)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重组,这比直接退市要好。”  在万联证券看来,受益于政策支持的“硬科技”企业并购较为活跃,具有研发优势、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概率较高的科创类企业并购意愿有望进一步提高。在推动做大做强的目标下,大型央国企加快并购重组、整合资源,提升产业协同效应。  从市场层面来看,今年5月以来,全市场披露重大重组案例近50单,其中包括多例大型央国企并购,以及券商吸并案例。特别是“科八条”发布后,已有心脉医疗、芯联集成、三友医疗等20余家科创板公司接连发布产业并购方案,数量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从重组目的来看,今年A股公司的重大重组事件中,多为聚焦主业和以产业合作为目的的重大重组,包括横向整合、垂直整合、战略合作等 “壳”资源价值明显下降。在行业分布上,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并购较为活跃。  在IPO阶段性收紧而多项政策鼓励并购重组的背景下,投行和股权投资机构将目光转向并购重组。  多位PE/VC人士表示,现在是IPO和并购“两条腿走路”,能上市则推动企业上市,若无法上市则走并购的路径。近年来,PE/VC基金通过并购实现项目退出的案例显著增加,现阶段的主流是产业链纵向或横向整合的相关性并购。  “并购重组支持政策不断落地,对私募股权基金退出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难点,因为并购比IPO复杂,两家公司之间存在较多博弈。”前述创投机构高管称。  “并购六条”专门有一条对中介机构提出要求,证监会也将引导证券公司等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交易撮合和专业服务作用,助力上市公司实施高质量并购重组。  “新的监管形势下,我们要抓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机会,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从而推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有券商投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未来将通过两方面来提升产业并购能力。  一是尽快改变投行业务团队对于IPO业务标准化模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通过优化激励机制引导投行业务人员积极开拓并购重组业务。二是持续加强“投行+投资+投研”的业务协同模式,发挥投行资源优势,提高对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支付手段,从而提高投行在并购重组业务中的撮合能力。
  • 生命科学巨头养成术:不断并购
    行业有句俗语,“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安全。”继生物药、CXO相继"退烧"之后,他们背后的“卖水人”——上游生命科学行业,俨然成为下一轮行情的接力者,在“寒冬”之下备受关注。从2020年至今,A股已有16家生命科学上游企业上市,超过过去18年累计的2倍。2021年平均募资额为20.46亿元,是近年资本最活跃的时期。▲生命科学上游企业近年A股IPO数量和平均募资额截止2022年9月,来自招商证券全球化竞争,残酷又公平。在这个离科学最近、离下游最远的关键领域,国产化率目前仍是捉襟见肘,国际巨头如丹纳赫、赛默飞世尔雄踞市场多年,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落后就要学习。在拆解全球TOP企业发展路径后,我们发现,虽然起家的方式千种万种,但几乎每一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并购整合,这一核心路径。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30多年里,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发生了上千起并购,有成功,也有失败,并购俨然成为生命科学行业的基础商业战略。未来,中国生命科学企业走向全球,除了打磨自身研发功底,并购一定也是必选项之一。那么,研究全球TOP企业的偏好,以及并购整合之道,就显得很有必要。持续活跃的生命科学并购生命科学行业较为特殊,细分赛道众多且每一项壁垒都不低。以生物药生产中的生物反应器为例:生物反应器是一个集机械、流体、控制、生物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需要长年的技术积累才能研发出成品,而这样的产品,在生命科学领域数不胜数。因此,除了并购或疫情等重大事件影响,几乎引不起排名的太大波澜。▲全球生命科学业务TOP 5企业① 汇率:1欧元=1.0477美元。② 每个企业生命科学业务划分及定义各不相同,以上占比为根据各企业年报测算而来,仅做参考。在全球生命科学巨头之中,业务组成多样,如果只统计生命科学业务,2021年,从营收看:• 赛默飞世尔第一,生命科学业务营收约217亿美元,连续第九年位列榜首。• 丹纳赫第二,生命科学是其一大业务,2021年营收约149.6亿美元,增速高达41%。• 安捷伦第三,79%业务在生命科学领域,2021年营收约50.2亿美元,同比+17%。• 赛多利斯85%业务在生命科学领域,营收34.5亿美元,驱动了整体高增长。对于以上行业巨头来说,排名与并购能力息息相关。• 据Bloomberg中收录的M&A数据,赛默飞世尔进行收购的次数位于可比公司前列,近十年M&A支出占收入比重达到18%。创造了股价十年十倍的神话。• 丹纳赫更是业内知名的“并购之王”,成立30多年以来,累计进行了超400次并购重组。过去十年市值增长超7倍。• 安捷伦起初剥离于惠普,以半导体业务起家,通过超近30次并购,脱胎换骨为一家生命科学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股票上涨近500%。• 赛多利斯起源于1870年德国的一个精密仪器工作坊,150多年里,从小小的天平产品完成了生命科学龙头集团的转型,不同于同行的频繁出手,赛多利斯近20年的并购仅10起左右,但却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市值十年增长30倍不止。相比之下,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超200%,黄金价格则仅上涨了19%。可见,并购不仅是生命科学企业保持行业地位有效方式,还是撬动股价与市值增长的有力杠杆,因此,才能让生命科学巨头沉迷于此道,并乐此不疲。去年,赛默飞世尔174亿美元收购CRO巨头PPD,吹响疫情之后大额并购的号角。另一方面,随着生物制药领域“低垂的果实”基本已被采摘完毕,将越来越依赖上游提供的高价值解决方案,因此并购在未来的几年里,势必将继续活跃。▲近20年生命科学领域主要公司的市销率与标准500市销率对比,来自兴业证券并购、整合、分拆,颠覆赛道步步为营生命科学企业的大力并购,不仅让资本市场认识到该领域的巨大潜力,且明显具有赛道颠覆能力和市场整合能力。虽企业并购动机多样,但无论出于怎样的考量,并购都是围绕“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来进行的,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 并购:抢占新市场高地,获取先进技术、延长自身业务线。• 整合:推动内部整合,依据市场需求,锁定发展方向。• 分拆:聚焦长板,保持适当规模,适时拆分以保持灵活性。并购:直击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作为头部企业,走在技术前沿是必要法则,而并购是抢占新市场高地的利器。全球巨头向来出手阔绰,从0到1迈向一个新领域,充满不确定,并购龙头公司显然会提高成功率。以赛默飞世尔为例,公司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主要开发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的仪器,在成为生命科学全球TOP 1的路上,部分对细分龙头的并购包括:• 2006年,Thermo Electron与Fisher Scientific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成为试剂耗材头部供应商。• • 2011年,收购戴安,成为色谱行业领先者。• • 2021年,收购PPD,跻身全球CRO行业TOP 5...▲Thermo Fisher股价与重要并购事件,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从上图来看,这些并购充分体现了其资本运作的能力、进入新市场的野心,以及对全球生命科学市场的前瞻力,与赛默飞世尔走向领先的道路息息相关。“老大哥”作业基本是明牌摆在这里,尽管细分龙头“价格不菲”,还是引发众多行业后来者亦步亦趋的学习。• 2021年7月,珀金埃尔默以约52.5亿美元收购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抗体和试剂领导品牌BioLegend。这是珀金埃尔默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 今年8月,赛多利斯宣布收购重组人白蛋白产品和技术的全球领导者Albumedix100%的股份,价格约为4.15亿英镑。整合:完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拼图收购可以高效拓展产品组合,之后该如何在公司内部发挥良好协同效应?这往往跟随行业趋势、企业战略而定。生命科学领域SKU众多,仅作为一个产品提供商,很难拓展市场,因此整合并购所得,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是目前市场上的一种趋势。• 比如2013年,赛默飞世尔以136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市占率第二的公司 Life Technologies ,后将生命科学业务作为独立业务重点发展,此后,又通过一系列并购优化产品组合、为疫苗、单抗、CGT 等多种疗法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收入占比提升迅速,2021年,其生命科学业务超越实验室产品及服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占比40%),且在不断拉大与第二名之间的差距。丹纳赫更是优秀的“赋能型”整合选手,其业内闻名的DBS方法论(Danaher Business System),致力于将收购标的培养成行业数一数二的王牌选手,实现业绩和估值的攀升。• 今年9月,丹纳赫将2020年收购的Cytiva(前GE Healthcare Life Sciences) 和2015年收购的Pall整合为一家 85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集团(The Biotechnology Group),致力于打造服务生物分子开发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再到商业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丹纳赫称之为“零头痛”的客户体验。▲丹纳赫DBS示意图,来自:公司公告近几十年,赛多利斯收购的企业也都为一次性工艺袋、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基、色谱、过滤系统等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产业链相关的公司。比如在2020年4月,对丹纳赫部分生命科学部分业务的收购,同样是在补充“拼图”,向着全流程解决方案迈进。▲过去近20年,赛多利斯生物工程解决方案业务占比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第一大业务来自:招商证券分拆:聚焦长板,保持适当规模大量收购之后,企业需要明确业务版图,剥离非重点业务,为后续增长铺平道路。这一点,在丹纳赫身上最为明显,从一家信托公司发展到全球生命科学顶级提供商,离不开对无关业务的果断剥离。最近的剥离事件发生在9月15日,丹纳赫宣布将把环境和应用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分拆成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丹纳赫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ainer Blair表示,“丹纳赫将成为一个更专注于科学和技术的领导者,致力于创新并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精细管理大师,丹纳赫似乎非常懂得“点到为止”——保持适当规模,将有潜力的业务分拆上市,不仅有利于稳固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也拓宽了融资渠道,去进行下一轮收购,这种故事几乎贯穿在丹纳赫的全部成长阶段。• 2016年,拆分多元化工业成长型企业Fortive,随后以4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分子诊断公司Cepheid。• 2019年,丹纳赫剥离了其牙科业务Envista,之后以214亿美元收购了Cytiva。▲丹纳赫集团目前保有的品牌,来自:丹纳赫官微中国企业:在正确的路上走向远方中国,正在全球生命科学舞台上展露头脚。根据Frost Sullivan测算,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支持产业总规模可达500亿元左右,2024年,可达到约800亿元的市场规模。在从中国走向全球的路途中,毋庸置疑,并购同样是国产崛起的关键方式之一。2015年,国企万润股份亮相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并购竞技场,以8.5亿人民币收购美国试剂公司MP Bioproducts。2021年,迈瑞医疗以5.32亿欧元收购全球知名的专业IVD原材料供应商HyTest(海肽生物),摇身握住行业“命脉”,成为专业原料厂家中数一数二的选手。今年7月,据外媒报道,国药集团考虑收购生命科学工具公司BBI Life Sciences,以增强其DNA合成能力,后者估值可能超过10亿美元。当前阶段,国内企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方式多样,采取产品代理、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拓展产品渠道的方式也屡见不鲜。例如:•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泰坦科技等选择代理之路,引入多个海外知名企业代理产品。• 通过灵活的投资并购策略打造生物制药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多宁生物等。越是起风时越要保持冷静。赛默飞世尔的案例告诉我们,并购的“初心”是为了巩固行业地位,切不可追求短期的资本增值,牺牲前途。毕竟只有走在正确的路上,才能到达想要去的远方。赛默飞世尔前身Thermo Electron是全球NO.1的科学仪器公司;2007年与Fisher Scientific合并后位居前三;2013年,收购Life Technologies后又重新回到了第一的位置,并且保持至今。▲赛默飞世尔近20年排名变化
  • IVD产业并购加剧 市场垄断巨头已露“尖尖角”
    p   作为医疗器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外诊断由于其独有的属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在A股登录,借助资本的力量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壮大。在上市前,不同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渠道、推广等等方面。上市后,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并购整合、战略方向的不同使得企业出现了分化,同时融资难度降低,并购则是上市后企业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工具之一。根据并购的主体和标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海外巨头的并购和合并、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国内企业国内并购。 /p p    strong 海外巨头合并,行业哥斯拉还在成长 /strong /p p   纵观海外IVD巨头,经过一轮自由竞争,市场格局趋于稳定。在其细分领域发展到极致后,只靠内生增长发展速度有限,通过产业并购来注入竞争优势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状态。企业的并购主要分为技术产品的并购和市场份额的并购。技术产品的并购,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和降低了研发风险,同时结合初创企业的创新优势和成熟企业的产业化能力而快速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而市场份额的并购主要是以竞争对手为主,通过提升市场份额,拉大和其他竞争对手的距离,使得市场有序化,避免了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企业之间的并购由小企业为主要标的的方式转变为跨国巨头之间的合并。2016年大型的上市企业并购持续成为产业的热点,马太效应的加剧,强者恒强的态势在持续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a31df47-8b37-44d7-92f8-b456ec8514e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29165853_副本.jpg" / /p p   其中Abbott、Danaher和Thermo、Labcorp的并购都为上市公司的合并,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和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引起市场热议。从产业的角度,公司的并购,可以有效的资源配置协同,同时又避免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上市公司的合并,技术产品的并购,产业集中度提升是欧美成熟市场的必然阶段。欧美市场成熟度早于中国,未来中国也必然会出现上市公司的合并。 /p p    strong 海外标的性价比超越国内,海外并购打开蓝海全球市场 /strong /p p   随着A股IPO加速,体外诊断上市公司不再稀缺,有了资本优势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寻找优秀的产品并购,不断布局和丰富产品线。供小于求,一级市场标的价格水涨船高。同时IPO加速后,对于高毛利的体外诊断行业,越来越多的一级市场标的可以达到上市标准,多种因素导致国内一级市场标的具有一定的估值泡沫。海外优质的标的成为了中国企业聚焦的热点。同时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进入海外的大蓝海市场,中国企业具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也许是撬动竞争格局的杠杆,因此海外并购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16b4fb8-7c30-4716-a8ca-e4301667a25c.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29170049_副本.jpg" / /p p    strong 国内渠道加速整合,未来3年是重要窗口期,本质是客户资源的圈地 /strong /p p   国内体外诊断公司,在登录资本市场后,主要并购方向集中在国内销售渠道和产品的并购。由于近几年两票制和营改增等对于渠道的管控加强,2015-2016年并购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渠道的并购。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刚刚起步,短期内性能的差异化不显著,因此对于终端的把控决定了产品的销售。 /p p   因此在2015-2016年度,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快速布局销售网络,通过并购渠道来瓜分市场份额。随着两票制政策的落地,渠道流通的大洗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进。在药品两票制完善后,高值耗材和体外诊断将是下一个要整改的方向。未来体外诊断的配送将快速提高门槛,比如企业规模、销售品类、GSP资格认证等等都对企业的规范性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渠道自身来说,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渠道和代理商倾向于背靠上市公司,用于回避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2823a7b3-c8c7-4b41-a788-65aa0ca66f91.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29170052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注:以上不包含新设立子公司 /span /p p   渠道的收购在短期可以通过客户资源的划分,而快速提高市场份额,预计在2019年完成布局,格局初定,后续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下几点: /p p    strong 1.产品地位: /strong 国内企业对于渠道的收购,无论进口代理还是国产代理都有布局,我们较为看好国产品牌的代理和进口一线品牌的代理。随着降价的压力和国产品牌性能提升,进口品牌竞争力逐渐下降,尤其是二线进口品牌,品牌效应不如一线外企,价格却依然高居不下,将是第一步被替代的产品。国产产品以传统优质品牌为主,利润空间大,产品性能满足临床要求,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品线。在格局稳定后,最终需要回归到医疗产品。并购渠道的企业须有清晰的未来布局,才能在下一轮竞技中脱颖而出,因此渠道的收购只是手段,产品才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石。 /p p    strong 2.管理能力: /strong 并购渠道的厂家除了体外诊断行业内的公司,还有部分跨界企业,并购后的管理决定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路径。由于体外诊断与药品、高值耗材的销售模式有较大差异,因此跨界并购将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渠道间的整合,不同产品线之间的平衡,都将对是企业面对的巨大挑战。 /p p    strong 3.盈利能力: /strong 在圈地运动结束后,盈利能力是最后的胜利。在圈地早期,为了竞争更多的客户资源,以拓展份额为主要目的,必然牺牲产品的利润来达到竞争的目的,格局稳定后,如果依然无法盈利,或者薄利,在降价政策不确定的环境下,面临巨大的风险。而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依然有空间面对下一轮调整而获得重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b339228-2aaa-402c-8785-9a2595c61cd3.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629170057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注:以上包含新设立子公司 /span /p p   2016年行业内出现较为明显的特征,是行业并购渠道的步伐加快,以并购或者新设渠道的方式,旨在集采趋势下划分客户资源范围。其中润达、迈克、迪安、万孚、美康、塞力斯表现积极。截止到2016年底,国内通过收购或者与渠道核心人员成立新设子公司几乎已经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预计在2年内格局初定。 /p p   产业的并购,中国企业小试牛刀,相较海外的巨头企业之间的合并,我们认为还有很久的路要走。企业的同质产品的合并,对行业而言,良性竞争能创造出更理性的大环境,企业也能在安静的环境中,以更笃定的心态继续研发出更多优秀的、低价的产品。 /p p    strong 体外诊断行业高速增长,优质赛道筛选优质标的 /strong /p p   体外诊断作为中国医疗器械中重要的分支,保持高速的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区域,2016年中国区增速约为16%,而国产品牌增速已经超过进口品牌的增速以前国产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产品牌,同质化的产品通过渠道和价格竞争,而今,越来越多的体外诊断国产品牌登录资本市场,资金、品牌、人才有了更强的竞争实力,产品性能的提升将以更高的加速度发展,欧美产品发展的长期历程,在中国会加速进展。同时由于政策偏好、医保控费等因素,进口品牌将逐步丢失守地。 /p p   随着分级诊疗的进程,诊断行业先行受益。在分级诊疗基层布局的阶段,行业的增长来源于下游的需求高速增长。优质的诊断上市公司将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持续受益。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作者:郑薇 /span /p
  • 天瑞刘召贵:目前尚无适合并购目标
    4月17日下午,天瑞仪器2012年度业绩说明会在全景网举行。   董事长刘召贵表示,化学分析仪器的新产品从研发到市场接受有一个相对的市场周期,公司产品目前处于正常状态,公司产品的增长点是在环保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针对投资者有关并购环境污染治理类企业的提问,董事长刘召贵表示,公司一直在从事相关行业的企业调查工作,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标的。
  • 诺华并购爱尔康 拓展业务新领域
    最近,瑞士诺华制药集团朝着建立全球医药巨头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2010年全球股市开市第一天,这家排名世界第7位的医药大企业宣布,将再出资大约393亿美元,从雀巢公司及少数权益股东手中全资收购世界最大的眼科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总部位于瑞士、在美国上市的爱尔康公司。诺华董事长魏思乐发表声明说:“收购眼科保健行业中的全球领先公司爱尔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从整体上来看,我认为这是一项十分符合公司战略的交易,并对这项业务的前景感到非常乐观。”   靠并购发家壮大   尽管诺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但瑞士汽巴—嘉基公司和山德士公司合并,并打出“诺华”的字号只不过是1996年的事。“诺华”源于拉丁文novae artes,意为“新技术”。不过,这家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通过仅仅13年的发展,迅速成长为在全球拥有9.7万名员工、业务遍及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医药保健巨头,靠的绝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同样重要的还有其对现代金融手段的运用。   由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诺华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并购天赋。诺华原是化工企业,后转型为制药,此后正是通过一系列咄咄逼人的并购,在短短几年中由三线企业跃居一线。从美国眼力健到斯洛文尼亚莱柯,从德国赫素到美国凯荣,并购活动最终奠定了诺华跨国医药巨头的地位。   历史上,瑞士在世界制药业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近年跨国制药巨头之间的不断整合,瑞士两大制药企业罗氏和诺华在世界上的排名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与葛兰素史克公司以及辉瑞公司的差距都有不断拉大之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2001年诺华率先向同城老大哥罗氏发起了以小搏大的战略攻势。时至2003年,诺华增持罗氏的决策股股权上升至33.3%,可控制着公司决策权的罗氏家族却利用公司上市前所设计的复杂的双重控股制度,坚决反对与诺华合并。尽管诺华迄今仍未取得罗氏的实际控制权,但其目标已是显而易见。魏思乐表示,对罗氏的投资将被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投资来看待,决不轻言放弃。   497亿美元的并购交易   诺华对爱尔康可谓关注已久。早在2008年4月,诺华便与雀巢就收购爱尔康达成一揽子协议。协议规定,2008年下半年,诺华预计花费约110亿美元,完成对爱尔康25%股权的收购 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诺华将以每股180美元的加权平均价,共计花费约281亿美元,再收购爱尔康52%的股权 与此同时,雀巢有权要求诺华以超过爱尔康股权20.5%的溢价,收购由公众投资者持有的剩余股份(但不会超过每股180美元)。   2008年7月,诺华实际出资104亿美元,先期收购了雀巢持有的25%的爱尔康股权,完成这桩交易的第一步。2009年1月4日,诺华宣布行使认购期权,利用已有现金储备,并通过160亿美元的短期和长期债务融资完成交易的第二步,使其持有爱尔康的股权达到77%。与此同时,诺华还向爱尔康董事会递交了涉及爱尔康剩余23%少数权益股的提案,提议将爱尔康按照瑞士兼并法并入诺华,且公开交易的少数权益股股东可以按1比2.8的比例将爱尔康股票置换为诺华股份。根据2009年12月30日的诺华股价水平,诺华的兼并提案将把爱尔康公开交易的股票估值为大约每股153美元,相当于总额112亿美元。   如果这项收购得以顺利实施,诺华将以总额497亿美元的价格把爱尔康收为旗下全资子公司,并创下瑞士并购交易的最高纪录。   有待爱尔康首肯   诺华的收购之路并不平坦。诺华能否如愿将爱尔康全资收购,爱尔康董事会的首肯至关重要。自2002年上市以来,爱尔康一直由大股东控股,但在其管理条例中也设置了一些保护措施,以维护少数权益股东的权益。例如,爱尔康组织条例第5节第5条要求若干交易必须获得独立董事委员会的批准,其中就包括与大股东合并的提案。2008年诺华从雀巢购得爱尔康约25%的股份之际,爱尔康董事会就成立了下设的独立董事委员会,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爱尔康上市股少数权益股东在诺华兼并等提案中所涉及的利益。   诺华对爱尔康公开交易股的估值约为每股153美元,而对雀巢所持股权的认购期权价则为180美元,前者明显低于后者,交易价格因此有不公之嫌。正在审核诺华兼并提案的爱尔康独立董事委员会发表声明说,相信爱尔康已针对强制收购行动制定了重要的保护措施,以维护爱尔康小股东的权益。而诺华则宣称,无论是瑞士收购准则还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规则,都未给予爱尔康的少数权益股东任何小股东保护。若无法获得爱尔康董事会及其独立董事委员会的批准,诺华将等到其在爱尔康的股权升至77%后,再单方面强迫少数权益股东执行合并提案中的条款。   根据现行的瑞士公司法,这项合并提案必须获得爱尔康董事会多数董事的批准,且“利益相关”的董事必须放弃投票权。假设诺华与雀巢的董事会代表与爱尔康执行董事会代表均弃权,爱尔康与诺华的合并就必须获得独立董事委员会的批准。分析人士认为,爱尔康的独立董事和少数权益股东可能会在法庭上对诺华提出挑战,要求其提高报价,消除价格差距。爱尔康独立董事委员会已表示,该委员会与爱尔康管理层均未参与诺华兼并提案的编写工作,委员会对管理层继续为股东创造更高价值的能力保有信心。   收购成交好处多   对于诺华和雀巢两家公司而言,收购爱尔康的这桩交易无疑是个双赢的买卖。1977年,为拓展美国市场并平衡投资风险,食品巨头雀巢公司斥资2.8亿美元买下爱尔康。33年来,这笔投资的获利已经增长了100多倍。在向诺华出售其所持爱尔康的股份之后,雀巢将拥有足够现金,推行其既定经营战略。1月6日,该公司即宣布将以37亿美元现金收购卡夫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速冻比萨业务。该公司还表示,将回购大约96.6亿美元的股票,以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   而对诺华来说,这桩交易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制药业一直被视为商业“摇钱树”和朝阳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鼎盛期,几乎各大制药企业都是盆满钵溢。而这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专利药带来的巨额回报。制药是一个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行业。然而,新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花费10年到15年的时间、5亿到10亿美元,才能从1万个新化合物中获得1个上市的创新药物,这已成为行业共识。近年来,新药研发愈加困难,各制药巨头每年推出的新产品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现在畅销的药物日益面临专利保护到期的问题,品牌药断档的风险加大。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预测,从2009年至2013年的5年中,将有年销售额为1370亿美元的产品失去专利保护。诺华产品组合中的15%都存在专利到期的问题,包括其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代文”,也将在2012年专利到期。这将使诺华直接面对仿制药公司的激烈竞争,从而失去开发新药所需的巨额经费来源,导致无法开发出新的原创药物。此外,制药行业还面临着政策调控的风险。例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监管机构近来对各种新药的审批更为严格,药物审批时间更长,要求的数据更多。美国政府将药品价格管制纳入普遍医疗计划的方案,还可能导致处方药的价格不涨反降。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全球医药市场。根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药品销售增长率为4%至6%,销售金额将为8250亿美元。与前些年9%至10%的增长率相比,这一增长水平明显偏低。诺华的财务报告已显示出该公司在专利药业务方面遭遇的困境。2007年,该公司核心部门药品部的业绩增长仅为2%,在美国更是首次遭遇1%的业绩下滑。   面对当前困境,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成为不少医药企业的必然选择。爱尔康收购案便凸显了诺华未雨绸缪,赶在专利药到期前通过收购扩充业务,提高营收的经营战略。诺华涉猎眼部护理领域已久,所占市场份额却不理想。而爱尔康则是全球最大的眼部护理公司。2007年,全球眼部护理市场销售额约为250亿美元,爱尔康以56亿美元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2008年爱尔康全球销售额增至63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为35%,大大高于诺华的22%。通过收购爱尔康,诺华可获得隐形眼镜保养液、青光眼治疗用药以及白内障手术仪器等多种产品,建立起一个更为广泛的眼部护理产品组合。   诺华预计,在持有爱尔康共计77%的股权后,每年可节省的税前成本将为2亿美元左右。在这项交易完成后的3年时间里,所节省的税前成本将达到3亿美元。收购爱尔康所带来的优势包括:节约生产成本,特别是在原材料的进货方面 通过垂直管理,降低加工成本和产品的销售成本 简化企业的投资组合审批程序并降低特许产品的生产数量,加强新产品的开发 合并行政和管理机构,降低日常开支和行政管理的费用。   在市场上找准定位   这次诺华与雀巢达成的收购爱尔康的交易,是这两大跨国巨头之间的又一次并购业务往来,只不过买卖双方变换了角色。2006年,雀巢曾以25亿美元收购诺华旗下的全部医学营养业务,从而使雀巢在保健食品这一高利润市场的份额跃升至全球第2位。2007年,雀巢又以55亿美元从诺华手中收购了婴幼儿食品公司嘉宝,进而赢得了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婴幼儿食品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雀巢的买与卖,表现出的是对自己传统的食品业务的专一。通过一番互换式的并购活动之后,雀巢逐渐从大而强的公司过渡到专而强的公司,巩固了自己在全球食品业的优势地位。对于这家世界最大的食品企业而言,在多个行业上拥有发言权,显然不如在一个行业上拥有绝对发言权。   与之相反,全球制药行业成长空间受到“内忧外患”的残酷挤压,使得诺华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多元化道路。近年来,处方药销售增长放缓、拳头产品专利逐渐到期、新药研发乏力,这些都严重困扰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的动荡仍对制药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都在着手通过医疗体制改革,降低日益高涨的医疗开支,节省政府支出。因此,单靠专利药和处方药的发展战略弊端凸显,制药企业亟需扩展业务领域、市场覆盖面及份额,以分散经营风险。   诺华在董事长魏思乐的带领下,大胆开拓,确立了从专注于处方药市场转向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思路。2006年,诺华正式收购美国凯荣公司,从而在全球疫苗市场上与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安万特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2005年和2009年,诺华又先后收购了著名仿制药企业德国赫素公司和奥地利Ebewe公司的抗肿瘤注射剂仿制药业务,使其旗下子公司山德士成为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生产企业。   目前,诺华已成长为瑞士第2大、全球第7大医药巨头,拥有创新药品、成本节约型非专利药品、预防性疫苗和诊断试剂、以及保健产品等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是全球惟一在上述4大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而随着爱尔康的加盟,诺华又占据了全球眼部护理行业的龙头地位。由此可见,对于诺华而言,下定决心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确是一种应对当前困境的正确选择。   从诺华和雀巢发展战略的制定可以看出,不论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其实都是手段而已。企业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市场的总体把握以及灵活的战略决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 审视十年并购史:国产仪器与进口差距有多大?
    近年来,国产仪器在发展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壁垒、品牌认知度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挑战。并购作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为国产仪器提供了一种弯道超车的可能。特别是近些年资本涌入科学仪器行业,创新型企业扎堆出现,众多热门赛道持续获得大额融资,给国产仪器买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科创板、北交所等几大板块相继开放,催生出更多上市仪器公司,也为并购提供了更多元、更经济的融资环境。科学仪器行业的并购交易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国产仪器通过并购迎头赶上了吗?  仪器信息网从2013年起连续十年跟踪了超过500起科学仪器并购交易案,公开的交易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通过回顾科学仪器行业十年的并购历史,我们试图分析,国产仪器相比进口还存在多大的差距。  一、周期性波动 VS 深受环境影响  纵观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在过去十年(2013年至2023年)间,全球科学仪器行业的收并购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引领,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轨迹。具体而言,并购活动的数量保持相对均衡,未出现显著波动。而在公布的并购金额方面,则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即“大年”“小年”交替出现,体现出科学仪器巨头资金流动和战略调整的动态平衡。  相较于外企因市场周期性而呈现的波动态势,国产科学仪器厂商近几年的并购活动显著降温了。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硝烟四起以来,加之2019年起连续三年的疫情影响,国产仪器厂商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挑战。尽管在此期间上市仪器公司数量增多,也不乏新兴的创新型仪器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能够满足并购条件并且具备强劲收购意愿的国产厂商屈指可数,整体并购动力明显不足。  二、外企十年前的关注重点 VS 国产仪器眼下的并购热门  尽管外企有其运转策略和周期,受环境影响没有国产厂商那么大。但三年新冠疫情,却真实改变了全球科学仪器产业的航向,疫情可以视作全球仪器企业并购整合的一道分水岭。2013年-2023年外资企业部分代表性并购案  2013年至2019年间,跨国仪器公司多将目光投在光谱、质谱、电镜、细胞分析、基因测序等热门科学仪器赛道,但疫情后随着生命科学市场的加速发展,生物技术公司、体外诊断公司、蛋白质组学/空间生物组学企业成为跨国仪器公司并购的首要对象。部分仪器巨头甚至将战略目光放到了产业链下游的制药企业或半导体企业,如布鲁克早前收购半导体公司Jordan Valley、赛默飞收购荷兰药企Patheon和CRO企业PPD、安捷伦近期收购CDMO企业BIOVECTRA等。2013年-2023年国产厂商部分代表性并购案  审视国产仪器的收并购轨迹,新冠疫情爆发前,以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先河环保、博晖创新、苏试试验等为代表的早期A股上市仪器公司率先迈出步伐,完成了相关领域的并购整合,其战略重心主要落在环境监测、行业专用仪器、分析检测仪器及配套设备的精耕细作上。疫情之后行业生态迎来新变局,海尔生物、莱伯泰科、纳微科技等一批科创板、北交所的新兴力量崭露头角,瞄准科学仪器领域热门的生命科学赛道。但可以看出,国产厂商眼下关注的基因测序、细胞分析等并购热门,外企自十年前已开始布局。国产仪器相比外企在关键技术积累和市场应用成熟度方面呈现出超十年的代际差,仍处于模仿追赶阶段。  三、构建生态圈筑高竞争壁垒 VS 聚焦细分品类攻克关键技术  持续性整合和并购始终是全球龙头做大做强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关行业发展已基本成熟,行业内公司在资本的推动下已经完成了从家族化中小型企业向巨无霸企业过渡的阶段,构建了产品全系列生态圈,并通过收购竞赛快速扩增产品品类和相关专利,筑高行业壁垒、消除竞争,进而利用垄断地位控制产品价格并攫取高额利润,也诞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从单一领域到一站式科研服务提供商,行业集中度也随之上升。  以赛默飞为例,从Thermo和Fisher合并开始,公司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产品和服务”作为自身特色,在挑选并购标的时看重的是能够丰富公司的产品线,增加公司的战略地位并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这些年我们看到赛默飞一路买买买,将营收和市值做到了行业第一的体量,鲜少有业务剥离或拆分的举措。丹纳赫则与之相反,看重收购临近或相关的业务,在一个领域内通常会发起连锁性收购,注重收购企业的互补性。丹纳赫近年在发起数十起并购交易的同时,还剥离出了Fortive、Envista、Veralto三家上市公司,成为一家纯粹的生命科学和诊断公司,业绩维持在行业前二的位置。  而未来更明显的并购趋势是,在目前市场普遍紧缩、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单个产品的增长触及天花板,跨国仪器公司将以“横向打通仪器试剂服务全品类、纵向延伸至产业链下游”的策略实现扩张。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跨国仪器公司收购下游企业的案例,以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支撑企业营收市值的高增长和高估值。  国产仪器方面,企业的成长路径往往是先基于单品类立足,先发展专用仪器或前处理设备,再发展通用分析仪器,在具备一定实力之后再发起资源整合,从而实现产品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如聚光科技上市后收购多家环保企业,收购吉天仪器、盈安科技,继而发展 GC-MS、LC-MS等高端科学仪器;天美集团在香港上市后收购7家国外企业或产线,获得了分子荧光、天平、离心机、GC-MS、同位素质谱等核心研发能力;海能收购上海新仪、并购德国 G.A.S.,购买 DL 公司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相关技术与产品;东西分析收购澳大利亚GBC仪器公司等。  国产仪器厂商在并购战略上展现出了对特定细分领域的精准聚焦,正奋力跨越关键技术的高地。但相较于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的外资企业,面对跨国仪器公司已经构筑的生态城池和竞争高墙,国产厂商仍需奋力追赶。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也能孕育出一位“科学仪器并购之王”,不仅在国内市场合纵连横,更能在全球舞台上引领风骚。  拓展阅读:  仪器圈上半年32起收购案盘点,是谁出手狠又多?
  • 一个月3起并购,仪器巨头赛默飞出手狠又多
    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成立于1956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其前身为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初期以环境监测仪器、分析仪器、生物医学仪器、量测仪器等为主要业务。2006年,热电公司和飞世尔(Fisher Scientific)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公司,合并以来赛默飞通过一次次并购交易,逐步发展成科学仪器界的大鳄。目前,赛默飞的质谱仪、色谱仪、电子显微镜,以及各类高端光谱仪等享誉全球,为科学仪器领域的领导品牌。今年发生了赛默飞史上最大手笔的收购交易,即以174亿美元收购全球知名药企PPD,该交易已于12月完成。而据仪器信息网统计,此前赛默飞的收购历史中,还发起过两笔超过百亿美元的收购交易。2014年赛默飞曾斥资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nologies,为通过FTC反垄断调查,赛默飞当时出售了其基因调控业务Dharmacon。2020年赛默飞同意以115亿美元收购QIAGEN,而该笔交易历经一波三折又三折,最终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化为泡影。并购是企业快速成长,获取新技术,进入新市场的捷径,在资本的加持下,科学仪器领域在即将过去的1年里发生了40多起并购,有成功,也有失败,而赛默飞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随仪器信息网一起梳理一下赛默飞2021年的并购情况。2021年,仪器信息网共追踪到5笔由赛默飞发起的并购案,交易金额累计超过190亿美元,交易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与分子诊断领域。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赛默飞壕掷174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知名药企PPD。作为CRO巨头,PPD的加入将加快赛默飞产品从研究到落地的进程,及快速打开市场。PPD在 50 个国家/地区拥有 26,000 多名员工,2020 年的收入为 47 亿美元。PPD由Fred Eshelman于1985年创立;1996年第一次IPO;2011年,PPD以 39 亿美元收购完成私有化;2020年,PPD在在美国纳斯达克再度上市,融资16.2亿美元,成为当年规模最大的IPO。在医疗器械领域内,PPD涉及了众多方向,诸如心血管、胃肠道以及泌尿外科等。其可以为新的诊断设备和适应症提供战略和临床试验支持。包括简单的正常和健康样本收集以及 FDA 要求的严格研究器械豁免 (IDE) 试验。总的说来,赛默飞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并购史;通过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延长自身业务线,并推动行业整合的策略贯穿公司成长始终。在赛默飞的并购对象中,既有综合性的科学服务/产品龙头,如Life technologies、Patheon、Dionex等;也有细分市场的领导品牌,如PPD、FEI、B.R.A.H.M.S等。根据Bloomberg收录的并购交易数据,近20年赛默飞世尔进行收购的次数位于可比公司前列,近十年并购支出占收入比重达到18%,高于珀金埃尔默、安捷伦、布鲁克和沃特世等。
  • 安捷伦科技并购RVM科学公司
    SANTA CLARA,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2008年6月18日,安捷伦科技(NYSE:A)宣布已完成对RVM Scientific Inc. (RVM科学公司)的并购。RVM科学是一家生产对气相色谱毛细管柱进行直接快速加热和冷却的系统的主要制造商。   RVM科学的专利技术将扩展安捷伦公司气相色谱的产品线,进一步加强了安捷伦作为为科研、测试和质量控制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卓越合作者的地位。RVM的技术使加热和温度传感元件直接交织于毛细管色谱柱,使色谱柱快速和有效地加热/冷却。该技术极大地缩短GC和GC/MS的分析周期,满足分析工作者对高效率、低能源消耗和占地少的需求。   “RVM科学将其最高效的LTM(低热容)技术用于安捷伦的色谱平台已有一段时间,”安捷伦副总裁和气相色谱系统的总经理Shanya Kane说,“这次并购是水到渠成,同时也显示了安捷伦对色谱技术不断创新的承诺。现在安捷伦可使全球的用户接触到这一最新技术,同时享受到安捷伦遍及全球的GC和GC/MS系统的服务”。   RVM的创始人和前总裁 Robert Mustacich 补充说:“现在安捷伦具有将LTM和GC技术进行真正整合并扩展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使其在可靠性和效率上有更大优势”。RVM总部在加州Santa Barbara,是1993年成立的私人企业。Mustacich博士现已加入安捷伦公司在R&D任职。   RVM科学建立时是为气相色谱和非线性光电高分子薄膜做签约研究工作。经过在这些技术领域的成功发展,RVM将其业务重组为生产高效率的气相色谱组件,并在这方面继续R&D的投入和知识产权的发展。其中包括低热容色谱柱组件、GC组件的高温绝缘技术、用于空气中水汽采样的低能热脱附、GC的接口技术和相关的制造技术等。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 A)是世界上最大的测量公司及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现有员工19,100人,为110多个国家的客户服务。安捷伦在2007财年的营业收入为54亿美元。如需与安捷伦有关的更多信息,请访问网址:www.agilent.com
  • 中国医药外包最大并购:美企16亿美元收购药明康德
    4月16日,美国查尔斯河实验室国际公司(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 Inc)与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一项最终协议,根据这份协议,查尔斯河实验室将以16亿美元收购无锡药明康德。据悉,该交易还需要得到两家公司股东批准,满足一般成交条件以及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如果能够满足上述条件,两家公司预计将在2010年第四季度完成交易。   查尔斯河实验室国际公司每股21.25美元的收购价,包括11.25美元的现金支付和10美元的股票购买价。查尔斯河实验室目前打算通过手头现金以及发行新债的渠道筹集交易的现金部分。据悉,该公司已经获得摩根大通和美林银行12.5亿美元的信用贷款额度。   一旦收购成功后,查尔斯河实验室与无锡药明康德将立即成立一个联合小组,全面评估一体化后物流的结合与资源的优化。从2011年开始,首先从整合公司基础设施和提高运作效率开始做起,查尔斯河实验室希望能够每年实现税前成本节约和协同效应大约2000万美元。   此次收购将使查尔斯河实验室2011年的每股收益略有盈余,此后将逐年增加。查尔斯河实验室也希望,通过更宽范围的核心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更广程度的全球业务以及向客户销售上游和下游产品的机会,来提高收入的增长速度。   据了解,合并后的公司仍将保留查尔斯河的名称。未来公司将致力于为跨国医药、生物技术、医疗设备公司以及政府和学术机构提供产品和外包服务。查尔斯河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将继续领导合并后的公司,无锡药明康德主席兼行政总裁将成为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同时还负责全球调查与中国服务,除此之外,他与无锡药明康德的另外两名董事将一同进入查尔斯河实验室国际公司董事会。   詹姆斯表示,这项交易史无前例的创造出全球唯一一家合同研究机构,这家机构提供从分子合成到首次人体试验的合成研究和药物开发服务。他认为,这项变革性的交易可以被看做是为外包药品开发服务行业设立了一项新的标准。   无锡药明康德主席兼行政总裁表示,此次收购将产生双赢的局面,扩大了两家公司的全球影响力,促进两家公司的发展。此次并购完成后,查尔斯河将能够很快地打开中国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无锡药明康德的资源,而无锡药明康德将能够加速提高其实验室技术,该总裁认为,合并后的公司将能够为客户提供无与伦比的支持,以满足他们早期药物开发的需求。   据悉,查尔斯河实验室收购无锡药明康德后,将成为全球首家为世界范围内的客户提供早期合成药物开发服务的CRO。   在此交易中担任查尔斯河试验室独家财务顾问的摩根大通大中华区企业融资和并购业务主管顾宏地认为,此交易将改变中国医疗业。他表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一家领先的中国医疗行业公司和同行业的一家国际领先的公司合并,建立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行业领头羊。该交易是中国医疗行业非常重要的一个交易。顾宏地判断,2010年,中国的并购市场将会非常活跃,而中国的医疗行业正在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查尔斯河实验室国际公司,提供必不可少的产品和服务,以帮助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政府机构和全球领先的学术机构加快他们的研究和药物开发工作,在全球范围的大约8000名员工致力于准确地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以人为先的评估和为需要治疗的病人进行新疗法的安全生产来改进、加快开发和研制。   无锡药明康德是一家领先的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公司,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业务。作为一个以研究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药明康德向全球制药公司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实验室研发和研究生产服务。药明康德通过向全球合作伙伴提供优质、高效、高性价比的外包服务,帮助他们缩短新药开发周期,降低新药开发成本。 相关新闻:药明康德被美国商16亿美元收购之六点思考   4月16日,美国查尔斯河实验室国际公司称将以16亿美元收购无锡药明康德(WuXi AppTec),对外告知的收购原因是“因其预期大型制药企业外包初期研究的需求将急剧上升。”财经人士称该交易可能成为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最大规模并购案。   一、收购的“有无国界”问题   世界经济全球化了,还有没有“国界”问题?有人说,今天已经是“经济无国界”,“品牌无国界”了,对不对?   我们可以借鉴奥运会的原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奥运会之所以能够越来越火,靠了两句话:“体育无国界,奖牌有归属”。因为“体育无国界”,所以才能组织起世界性的比赛,世界各国运动员才能参与,所以才有这样大的规模。但光有这一句话不行,还必须有第二句话“奖牌有归属”,而且第一个归属就是国家。这样,运动员才有为国争光的动力,亿万群众才有关注的热情,政府才有支持的义务。这两句话完全可以套用到品牌上来,也是两句话:“市场无国界,品牌有归属”。   二、收购的“品牌价值”问题   主要收购它的有形资产,还是主要收购它的品牌?明显是后者。那么品牌价值怎么计算?世界上有各种机构的各种公式。其基本原理或基本根据就是品牌的市场创值能力。对于名牌来说,品牌价值和意义常常超过其有形资产。   既然是市场创值能力,那么品牌价值就和品牌所在的市场密切相关。中国移动被英国一家咨询公司评为品牌价值世界第四,仅列于微软、通用电器、可口可乐之后。为什么这么高?就是因为中国移动拥有13亿人的中国市场,这个创值能力有多大?   三、收购“话语权”问题   重要的是市场的话语权。当年《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乐凯给了我们什么》,文章说,美国的柯达胶卷在美国卖的价钱合40元人民币,但在中国卖18元人民币。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乐凯胶卷卖12元人民币。中国自主品牌的存在制约了柯达定价的话语权。今天爱国者相机在和日本品牌的竞争中也起着同样的作用,所以日本相机在中国比在日本卖得贱。同样,如果没有联想,外国品牌的电脑会不会象今天这样降价?中国的消费者在享受着廉价的家电产品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我国几大家电品牌的作用。   假如中国的市场上中国的品牌全部消失了,我国企业完全失去了定价的话语权,中国的消费者将会怎样?   四、收购“民族主义”问题   一提起爱护自主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就有人说这是“民族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   这里是把“民族利益”和“民族主义”混淆了。正象“个人利益”不等于“个人主义”一样,民族主义要不得,民族利益还是要承认的。每个民族都在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经济摩擦?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经济谈判?WTO的出现,不是抹杀民族利益,是制定大家公认的准则来协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经济利益。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认为不搞民族主义就是不维护民族利益,当然人民会骂它是卖国政府。当初中美在复关谈判时,美国代表说我们中国是“小偷”,吴仪就回敬说美国是“强盗”。大家才把吴仪看成是民族英雄。   一些发达国家动不动就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算不算民族主义?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只买美国货”的条款。后来加了几条限制,但是中国的钢铁等货物仍然是它的公共项目不许购买的产品。这算不算民族主义?   韩国有一句汉语写的口号:“身土不二”,意思是你的身体和养你的土地不能分开。其含义很清楚。我们中国即使不搞“身土不二”,难道我们非要搞“身土不和”才算不是“民族主义”吗?直到今天,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和外国品牌的汽车,同样质量,售价要低30——40%,中国人才购买,最好永远如此,才叫不是“民族主义”吗?   中国(包括政府和消费者)对保护和支持自己品牌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太晚了!   五、收购“急功近利”问题   有人认为,出了大价钱是合算的。从眼前的直观利益来看,也许有道理。但从长远看,未必。   中国的品牌为什么不能更快地发展起来?我们不能埋怨外国人,不能埋怨外国大品牌,人家是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办事的,必然要挤压乃至消灭你的自主品牌。正象打仗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一样。我们应该检讨自己。“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占了主导,是一个重要原因。   搞假冒伪劣的这种恶性的“急功近利”我们不去说它了。   用品牌换技术,用品牌换资本,结果市场丢了,资本被人家控制了,技术也谈不上了。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有些企业的所有者和持有一部分股权的经营者为了在股权变现中获得较高利益,是出卖自主品牌的内因。   品牌的成长是战略性的事情,根本上说,是一种社会事业,因此必须有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不行的。   六、“金融危机”问题   金融危机以来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有品牌的企业和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境遇会大大不同。有些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在危机中不仅站住了,而且发展了,就是证明。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打造品牌,使名牌“从无到有”。一是维护品牌,防止名牌再“从有到无”。如果我们是狗熊捭棒子,好不容易掰到一个,但同时又丢掉一个,那中国品牌的崛起还有什么希望?金融危机,就一定意义上讲,是我们加快自主品牌成长的好机遇,一定要抓住。
  • 年度盘点:2015年生命科学领域并购潮“强势反弹”
    全球分子诊断和组学工具领域的兼并收购在持续三年下降后,2015年却迎来了33%的强势反弹,这其中包括罗氏自2014年开始的收购狂潮,以及默克与Sigma-Aldrich的合并收官。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分子诊断和组学工具领域有48起收购案完成,高于2014年的36起交易,这是三年以来的首次增长——2014年交易数量下降了23%。2015年上半年有30起交易完成,2014年同期仅有17起交易。2015年下半年则有18起交易完成,略低于2014年同期的19起交易。  大规模收购之年:两起上百亿美元交易  默克与Sigma-Aldrich在11月份完成的170亿美元合并案当属2015年完成的最大规模交易。默克集团计划将Sigma-Aldrich与默克密理博业务进行整合,该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Karl-Ludwig Kley称之为默克生命科学业务的“巨大突破”。  2014年最大规模交易是Dassault Systemes以7.5亿美元全现金收购生物信息学公司Accelrys,相比默克与Sigma-Aldrich的上百亿美元合并案的确“乏善可陈”。但默克与Sigma-Aldrich的交易并不是2015年唯一的上百亿美元交易,这一年丹纳赫斥资138亿美元收购了水和空气过滤系统制造商Pall。2015年交易规模在2亿美元以上的生命科学领域收购案  自2014年,罗氏开始专注小规模收购,先后将Iquum、Genia、Ariosa和Bina收入麾下。2015年罗氏更是紧抓“小收购”方针,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小规模收购(见下表),可以看出罗氏正在战略布局诊断业务,以及建立自己的基因测序体系。罗氏收购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  2016形势预测:赛默飞回归为主要买家  某些分析师认为,2015年的活动有可能预示了2016年的形势。本月初,高盛集团称生物制药市场增势有望保持强劲,将生命科学工具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具吸引力”。高盛分析师Isaac Ro补充称,2016年学术经费也将增加,这对生命科学工具板块有利。  事实上,就在几天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16年财政预算增加20亿美元,这是12年以来该机构获准增加的最大预算。再补充一点,发展工业实验室的高消费力以及加速中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高盛集团很看好生命科学工具在2016年有机增长的前景。  美国投行WilliamBlair分析师Amanda Murphy表示,她跟踪的许多企业在2015年纷纷实施了并购策略,并且可能将延续到下一年。但她也认为,2016年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变革性”的收购行为,她推测赛默飞世尔或许将回归为主要买家。  “2013年赛默飞世尔收购Life Tech,以主要买家淡出市场,”她在采访中表示,“现在我估计他们已经消化掉这一交易,并将在2016年重新回到这一市场中,因此我认为,他们明年或许会采取一些更具变革性的行动是合乎情理的。  事实上,赛默飞世尔2015年以7.03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Alfa Aesar和Advanced Scientifics,似乎他们已经开始试水了。她补充说,许多公司的终端市场遭遇了历史挑战,他们或许要寻找新的增长领域。“有大量的基因组学私人公司期待大型企业帮助分销,尤其是测序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端口,这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UBS分析师Jonathan Groberg曾写道,他相信整合将成为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一个主题。“我们看到并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持续性主题,这对买卖双方回报增长是必须的。”与Murphy的收购观点相似,他补充说:“鉴于大型收购的挑战以及敌意收购的缄默,我们预计企业很大程度上会选择追求补强性交易。”  同时,他似乎也同意Murphy对赛默飞世尔作为买家进行观望。“如果业内还会有大规模收购,我们期望赛默飞世尔是收购方。因为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其最大的收购竞争对手因处于消化收购阶段持的是观望态度。”  此外,Groberg还比较看好2016年的Illumina,理由是基因组学市场强劲增势,以及该公司37%的稳定测序利用率,尽管年度测序总量增长指数一直保持在30%-45%的历史范围内。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市场上涌现了一批新型测序产品和即将问世产品的详细信息。这种信息流引发了一些对Illumina保持新一代基因测序市场主导地位的担忧。” Groberg说到。  “虽然我们不能不理会竞争导致的影响......但现实是,今天许多发布竞争性新品的企业有可能只是小众玩家,难以与Illumina高通量产品直接竞争。这让我们感觉许多公司推行基因组学产品变得越来越困难。  他补充说,需要出现一款“显著优越”的产品才能取代Illumina,但这并不太可能很快发生。然而,2016年医疗诊断市场可能会充满挑战。自2014年美国医改法案实施后,关于价格的问题出现了,付款人是否要开始报销患者新型基因测试,FDA是否需要开始规范实验室开发测试。  对于2016年,Murphy说到,她正在寻找还未达到峰值的推荐股票。“一般来说,因为终端市场表现不错,从一个相对的角度来看,至少在历史水平上,股票表现不错。 历史水平相对于峰值而言还有发展空间。试图找到一个基础价与估值存在差异的位置很难,现在有这么几只有迹象的股票,我们正在关注并准备下一年推荐。”编辑:刘玉兰
  • 国务院重磅发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取消审核
    p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很多行业需要整合并购,市场有强烈的需求,这些政策的松绑很有意义,如都能执行,真正的市场化并购将会在中国出现一轮高潮。原来的很多并购是国企间的资产划拨,真正市场化的并购成本大,并购完成后让企业也背上了包袱。非常期待市场化的并购能发展起来,它一能解决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目的,二也能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只挤IPO一条道,通过并购可以达成此目的。期望政策都能落实。 /p p   为充分发挥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主体作用,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要点如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缩小审批范围。 /strong /span /p p   取消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事前审核,强化事后问责。取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出售、置换行为审批(构成借壳上市的除外)。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义务豁免的部分情形,取消审批。地方国有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转让,下放地方政府审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简化审批程序。 /strong /span /p p   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相关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式审批,避免互为前置条件。实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类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实行快速审核或豁免审核。简化海外并购的外汇管理,改革外汇登记要求,进一步促进投资便利化。优化国内企业境外收购的事前信息报告确认程序,加快办理相关核准手续。提高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效率。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生产许可、工商登记、资产权属证明等变更手续,从简限时办理。点评:此前证监会曾下地方调研并购问题,PE机构与上市公司反映称,上市公司现金不多,不可能用现金来实行产业并购、资产重组,希望通过定增方式实行,但定增的话,审批过多,流程太长,制约了效率,屡屡因难度大而放弃。此次国务院下发的意见,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发展并购贷款。 /strong /span /p p   引导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重用资本市场。 /strong /span /p p   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研究推进定向权证等作为支付方式。鼓励证券公司开展兼并重组融资业务,各类财务投资主体可以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形式参与兼并重组。对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实施兼并事项,不设发行数量下限,兼并非关联企业不再强制要求作出业绩承诺。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并重组,不实施全面要约收购制度。改革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的股份定价机制,增加定价弹性。这显然是针对新三板公司的,换言之,新三板并购的话,会豁免要约收购。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并重组,允许实行股份协商定价。 /p p   定向权证是个很新鲜的事物,竟然可用于并购支付手段了!而业绩承诺的取消,恐怕令资本市场无所适从,最终股价怎么走,需要更专业的投资者来判断,或者内幕者才知道股价真正价值了。这点貌似尺度太大了。不过,桌子底下的业绩对赌肯定不会因此消失。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5)完善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政策。 /strong /span /p p   修订完善兼并重组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政策,降低收购股权(资产)占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资产)的比例限制,扩大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的适用范围。抓紧研究完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交易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的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政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6)落实增值税、营业税等政策。 /strong /span /p p   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的,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应视同销售而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税务部门要加强跟踪管理,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牵头部门要积极协助财税部门做好相关税收政策的落实。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7)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strong /span /p p   中央财政适当增加工业转型升级资金规模,引导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转型升级。利用现有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资金渠道,调整使用范围,帮助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安置职工、转型转产。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各地要安排资金,按照行政职责,解决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p p   上述税收等措施,将极大地降低并购重组税务成本。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8)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strong /span /p p   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有偿收回企业因兼并重组而退出的土地,按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可以用于企业安置职工、偿还债务等支出。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搬迁的工业项目,在符合城乡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条件下,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审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收回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并以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重新安排工业用地。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土地转让、改变用途的,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用地和规划手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9)鼓励优强企业兼并重组。 /strong /span /p p   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优强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0)引导企业开展跨国并购。 /strong /span /p p   落实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政策,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企业海外并购秩序,加强竞争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积极指导企业制定境外并购风险应对预案,防范债务风险。鼓励外资参与我国企业兼并重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1)消除跨地区兼并重组障碍。 /strong /span /p p   清理市场分割、地区封锁等限制,加强专项监督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平衡地区间利益关系。落实跨地区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跨地区利益分享问题,解决跨地区被兼并企业的统计归属问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2)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 /strong /span /p p   向民营资本开放非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难道要对民企实行负面清单)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企业。 /p p   母公司通过出让股份、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引入民营资本。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向民营资本开放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优势企业不得利用垄断力量限制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strong /span /p p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任免、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p p   总之,此次松绑可谓大块资本之心。 /p p   国务院大尺度放开并购重组的权限,或许是基于如下逻辑: /p p   企业融资过度依赖发债——杠杆率提高——企业风险提高——资金的风险溢价也即利率提高——融资利率进一步提高——由企业风险加总的经济风险加大——经济危机。 /p p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子上看需要降低债权融资,以股权融资替代之。但是股权的投资者必然要求有退出套现的渠道,让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产业并购来实现企业融资股权化,就可以走出上述融资危险圈。而产业升级转型也因此得以推进与实现。可谓一举多得也。 /p p br/ /p
  • 生命科学行业并购简史
    p   并购是企业快速成长,获取新技术,进入新市场的捷径,在资本的加持下,生命科学领域在过去的30多年里发生了上千起并购,本篇文章重点为您解读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Thermo Fisher, EMD,Roche,GE Life Science,Agilent,Lonza,Danaher,BD /span /strong 等行业巨头的并购历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4efde4b-befc-48f6-9d8f-bb01107f1e40.jpg" title=" 赛默飞.png" alt=" 赛默飞.p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从logo可以看出,ThermoFisher是标准的生命科学服务型企业,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标准普尔500成分股,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2017年收入约210亿美元,净利润22.25亿美元,员工70000人。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06年,英国Thermo和美国Fisher以换股方式合并,在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以及合并后的12年里,总共有232次并购发生 /span /strong ,这些并购充分体现了ThermoFisher扩大规模的野心,资本运作的能力,进入新市场的雄心,对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前瞻力,以及消灭竞争对手的用心。 /p p   Thermo:1956年成立 /p p   Fisher:1902年成立 /p p   Finnigan 1990 /p p   Hypersil-Keystone 2000 /p p   Chromacol 2006 /p p   National Scientific 2006 /p p   Cohesive Technologies 2007 /p p   La-Pha-Pack 2008 /p p   Dionex 2011 /p p   *以上几家都属于色谱质谱产品线,ThermoFisher通过不断并购终于成为该行业龙头。 /p p   柯达公司有机化学部 1993 /p p   Janssen Chimica 1993 /p p   Perbio Science AB 2003($7.14亿,Perbio收购的知名品牌有Pierce—标记化学, Endogen—细胞因子检测,Hyclone--培养基,因反垄断法卖给GE) /p p   Oxoid 2004 ($3.3亿,微生物培养基) /p p   Dharmacon 2004($8千万,RNAi,后因反垄断法卖给GE) /p p   Apogent 2004 /p p   Affinity BioReagents (ABR) 2008(抗体) /p p   Open Biosystems 2008(全基因组克隆) /p p   Fermentas 2010(分子生物学试剂) /p p   Finnzyme 2010($2000万,PCR) /p p   Life:2013年$136亿被并购(从Roche手中赢得,Life并购的品牌请参见后面的并购树) /p p   Alfa Aesar 2015($4.05亿,化学试剂) /p p   MTI-GlobalStem 2016(生命科学试剂) /p p   Affymetrix 2016($13亿,基因芯片) /p p   从以上并购可以清楚地看到ThermoFisher对生命科学最核心工具—试剂和耗材的重视及整合理念的演化,事实上,Fisher一个世纪以前就是从化学试剂起家的。 /p p   *ThermoFisher进入21世纪后也重仓押注临床诊断,并且相当有前瞻性,以下案例既有成功,也有不那么成功。 /p p   Cellomics 2005 (高内含分析先驱,21世纪初组学高大上化身,虽被$4900万捡漏,但Fisher并没有很好地整合基因组业务,随着Dharmacon卖给GE,Cellomics也被人遗忘了。) /p p   B· R· A· H· M· S2009 ($4.7亿,PCT诊断) /p p   Phadia 2011($35亿,过敏检测,Phadia来自Pharmacia与辉瑞的合作) /p p   OneLambda 2012 ($9.25亿,组织配型检测) /p p   Ion Torrent 2010 /p p   Core Informatics 2017(科研数据云端服务) /p p   Patheon2017(CDMO,$72亿) /p p   FEI Company 2016($42亿,电子显微镜) /p p   BD AdvancedBioprocessing产品线 2018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从ThermoFisher的并购历史来看,他们主要还是追求一站式采购所带来的综合利益,希望大卖场式平台能带来足够客流量,形成良性循环。 /span /strong /p p   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美国足够大的本土市场和良好的资本市场。从Thermo,Fisher和Invitrogen各自发展轨迹来看,都是在创始阶段就展现了敏锐的商业头脑和资本运作偏好,充分利用了世界金融中心的优势资源,不断做大做强。 /p p   当然,近10年来,随着组织日益复杂化,其核心管理层与华尔街的功能界限越来越模糊,是继续以这种节奏不断满足投资人的胃口,还是放慢步伐,精细整合,外人是很难置喙的,甚至其内部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都难以看清全貌,更不用说战略预测了。 /p p   不管怎么说,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的并购,应该是看到了生命科学总的发展趋势,希望他们的眼光是准确的,生命科学的市场天花板远远不止目前人们看到的那样,等他们并购到了一个平台期,也许所有的人会豁然开朗,看到生命科学真正进入了一个巨大的主流开阔地带---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在那里,生命科学研究不再仅仅为制药业,农业,医疗行业服务,而是战略制高点,是兵家必争之地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span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580d92f-89ca-481e-8210-27848897dd32.jpg" title=" 赛默飞世尔并购树.jpg" alt=" 赛默飞世尔并购树.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ThermoFisher并购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47, 150, 70) font-size: 18px " strong EMD公司 /strong /span br/ /p p   Merck Group:1668年成立于德国,一战后其美国子公司Merck & amp Co.先被美国政府国有化,后私有化为现在著名的美国默克制药集团,德国母公司采用EMD为其全球统一名称。2010年收购Millipore, 2015年收购Sigma, 成立MilliporeSigma品牌,旗下共有250多个品牌,总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波士顿地区,收入约60亿美元,员工20000人。 /p p   1973年从葛兰素手中收购BDH Chemicals。 /p p   1999年收购生物试剂公司Calbiochem, 并随后收购Oncogene(知名抗体公司)和Novagen(著名分子生物学试剂公司,其蛋白表达系统独树一帜)。 /p p   2003收购基因组先驱Incyte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竞争中与塞莱拉两败俱伤后独立出去的ProteoPlex。 /p p   2006年以$132亿收购瑞士Serono SA。 /p p   2012年€2170万收购细胞培养和活细胞分析公司CellASIC Corp。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值得一提的是 /span /strong ,1999年德国Merck曾经以$13亿收购生命科学渠道销售巨头VWR,但是2004年又以$16.8亿卖给私募基金Clayton,后者又转卖给另一家私募基金Madison Dearborn,2017年超高纯度材料供应商Avantor在投资基金New Mountain Capital和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的支持下,出资$65亿收购了VW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Millipore /strong /span /p p   1954年成立,主营业务为过滤材料和实验室及工业纯水设备。 /p p   1979年并购Waters,1994年又卖出Waters的色谱业务(等于放弃强手如林的色谱市场)。 /p p   1996年收购Amicon(幸亏买的早,不然又是一个Pall)。 /p p   2006年通过并购Serologicals ($14亿,拥有Chemicon,Upstate,Linco等知名抗体品牌)进入生命科学试剂市场。 /p p   2009年收购流式细胞仪公司Guava Technologies,2010年被EMD以$72亿收购 /p p   2011年出面以MerckMillipore名义收购西雅图影像流式细胞仪公司Amnis。 /p p   有意思的是,不久前,Luminex宣布以7500万美元收购MilliporeSigma旗下Guava和Amnis,后者随即确认,窃窃私语两年的传言终于得到了证实:无法做到业界前三的业务板块,GE是不会长期持有的,EMD也一样。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igma-Aldrich /strong /span /p p   1975年由Sigma和Aldrich合并而成。 /p p   1989年以$3900万收购主要竞争对手瑞士Fluka Chemie AG(时年收入为$5500万,不知Roche和Ciba-Geigy为什么要这么便宜卖)。 /p p   1993年$5470万收购Supelco进入色谱市场。 /p p   1998年$3950万收购DNA合成公司Genosys 。 /p p   2005年以$3.78亿收购培养基生产巨头JRH Biosciences。 /p p   2006年收购中国代理商苏伯伟。 /p p   2007年收购生物制药CMO公司Molecular Medicine BioServices 。 /p p   2009年收购化合物软件设计公司 ChemNavigato。 /p p   2010年收购知名参考物公司CerilliantCorporation。 /p p   2012年收购Research Organics Inc.(化学试剂)和BioReliance($3.5亿,动物毒理学,曾被Invitrogen收购)。 /p p   2014年以$1.7亿收购病理诊断公司Cell Marque,次年以$170亿被EMD收购,为了顺利通过欧盟反垄断审查,EMD不得不同意把Sigma的溶剂和无机试剂产品线以$1.19亿低价卖给Honeywell。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直以来,Sigma-Aldrich以“目录公司”著名,仅1986年就印刷发行了150万本目录,据说他们一直都没什么地面销售人员,主要靠海量目录和蔚为壮观的呼叫中心维系十亿美元规模的销售额(要知道平均客单量是$200)。 /span /strong /p p   Sigma一度想进入临床诊断领域,2000年以$3400万收购德国凝血检测公司Amelung ,但2002年即以$150万卖给Trinity Biotech plc收场。 /p p   EMD以350年高寿之躯,对生命科学最前沿体察入微,无论是技术的前瞻性,还是事无巨细的管理能力,她都要,也都能消化,殊为不易。 /p p   要知道,Millipore已经算行业中有根基的稳健派,但是她整合Serologicals留下来的摊子时,还是让美国东海岸的抗体翘楚Upstate流失了大部分业务精英,元气大伤,至今都无法恢复并购前的锐气和市场价值(Upstate被并购后,信号通路抗体公司CST没有了对手,一路突飞猛进,绝尘而去),这同样也让先进入EMD大家庭的西海岸抗体公司Chemicon黯然神伤。 /p p   本来这两家实力强劲的抗体公司应该是并购后生命科学这个新生长点的核心,但是纵观Millipore目录,留下来的亮点反而是License来的Luminex及附着其上的Linco试剂盒,不成器的Guava流式细胞仪,边缘化的影像流式技术,和Singulex丢弃的科研型单分子检测技术。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相比之下,Sigma从草根做起,一点一点集腋成裘,靠人海战术(实际上是目录在冲锋陷阵),精细化管理,把全世界收集来的化学试剂进行质控,标准化,完善库存,开创生命科学业界24小时发货的先河,其基本功之扎实,无人能比,这完全是逆袭典范,应该给投资人以启发。 /span /strong /p p   Merck在一年之内,力排众议,让骄傲的Sigma排在Millipore之后,整合了两个巨人的物流,魄力昭然。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4382c2f-c826-4f58-b1c2-793a86630db9.jpg" title=" Roche.jpg" alt=" Roche.jpg" / /p p   1896年成立于瑞士。 /p p   1982年以$1.635亿收购独立实验室公司Biomedical Reference Laboratories,一举成为美国1990年代最大的第三方检验中心(20个中心实验室,$6亿收入),又于1995年把第三方检验业务卖给了LCAH。 /p p   1991年以$3.3亿里程碑式收购Cetus公司PCR所有专利权(Cetus公司后来与Chiron合并)。 /p p   1997年以$110亿收购生命科学试剂巨头Boehringer Mannheim(宝林曼)。 /p p   2002年收购基因测序公司454。 /p p   2008年$34亿收购美国病理诊断公司Ventana(后者在卖身之前于2007年收购病理抗体公司Spring BioScience Corp)。 /p p   2010年以$1亿收购肿瘤数字病理公司BioImagene, Inc。 /p p   同年以8500万欧元收购诊断自动化龙头PVTProbenverteiltechnik GmbH,1.9亿欧元收购宫颈癌诊断公司mtm laboratories AG。 /p p   2012年$2.2亿收购血液诊断公司Constitution Medical Inc.,2015年$4.25亿收购微生物诊断公司GeneWEAVE ,未知金额收购PCR酶公司Kapa Biosystems。 /p p   2018年收购肿瘤研究与病人监护公司Flatiron Health,耗资$19亿,同年以$53亿收购肿瘤分子信息学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罗氏收购不以数量取胜,但是个个切中要害: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买PCR知识产权,恰逢Cetus因IL-2被拒遭遇现金流危机,果断出手,目光穿透历史几十年! /span /strong /p p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现在方兴未艾,未来无可限量,该收购以数亿美元赢取未来上千亿的市场先机,其高瞻远瞩,令人叹为观止。 /p p   反观当时的生物医药巨人Chiron,贪图Cetus在新药研发上的名声,并其华丽的壳,结果不久就以区区$11亿把IVD业务分拆卖给了拜耳。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买宝林曼,石破惊天的大手笔! /span /strong /p p   记得欧盟反垄断审查就进行了一年有余,这个技术型的并购因为知识产权数量众多,错综复杂,非常考验法律部门的专业水平。 /p p   事实上,这种教科书式的并购,需要整合全球知识产权和金融业的资源,进行精算估值,预测未来,法律界定,工作量十分巨大,这也是超大型并购一般都发生在商业环境成熟,法律健全,融资渠道丰富的欧美国家的深层原因。 /p p   历史证明罗氏在此案上同样目光长远,她现在的全球IVD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就是当时奠定的。宝林曼丰富的生化酶学资源,扎实的标记技术(包括赋能罗氏的电化学发光技术),试剂盒开发能力,自由穿行于生化,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超然学术地位,一定让罗氏怦然心动,夜不成寐,因此她才以历史最高价相求。宝林曼之后,欧洲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傲视美国的生命科学原生巨人。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ef57136-b1e4-4d22-abec-a5ecbce802d5.jpg" title=" GE.png" alt=" GE.png" / /p p   GE成立于1893年,起始于X射线技术,其医疗板块整个20世纪一直在医学影像领域深耕,其生命科学部门一直到21世纪初才成型,居于其Healthcare部门之下,总部位于英国。 /p p   可能受新经济影响,诸事不顺,GE Life Science并购不多,但是级别足够配得上GE这两个字母: /p p   2003年$95亿收购Amersham plc,Amershamplc由英国同位素试剂巨头Amersham和瑞典生物试剂巨头Pharmacia及挪威Nycomed在1997年合并而来,Pharmacia Biotech部门(Pharmacia还有很强的制药部门并没有出售给GE)旗下曾有LKB-produkter AB和PLLaboratories两大全球生命科学日出前的强势品牌。 /p p   2006年$3.9亿收购瑞典分子互作公司Biacore。 /p p   2007年收购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公司WaveBiotech LLC。 /p p   2011年收购德国培养基公司PAA,进一步加强自己在生物制药领域服务工业客户的能力。同年收购细胞影像分析公司Applied Precision。 /p p   2013年$7.13亿收购英国分离纯化巨头Whatman,并随即在中国开厂生产,对准中国日渐炙热的临床诊断(尤其是POCT)和生命科学市场。 /p p   2014年$10.6亿收购ThermoFisher旗下因并购Life产生反垄断问题的三个品牌:Hyclone(培养基), Dharmacon(RNAi)和Seradyn(磁珠),既拿到大包装折扣,又省了尽调的钱,还得了人情。 /p p   但是3年后,英国基因编辑公司Horizon Discovery以$8500万从GE手里买走了Dharmacon,自2004年Fisher以$8000万收购Dharmacon,13年过去了,Dharmacon几乎原封不动地从美国到英国之间卖了三次,完全感觉不到通胀压力。 /p p   2016年收购瑞士BiosafeGroup,布局细胞治疗市场。 /p p   2017年收购英国纳米纤维过滤公司Puridity。 /p p   2018年Geekwire上刊登了一篇短文:GE quietly sells Caradigm to cancer company Inspirata, more than two years afterMicrosoft pulled out of the joint venture(在微软撤出这家合资公司两年后,GE悄悄地卖掉了Caradigm),2012年GE与微软合资成立健康大数据公司Caradigm,2016年微软撤出,GE买下微软股份,一年以后,另一家健康数据公司Imprivata买下了Caradigm,“收购条款不明”。 /p p   随着两年内两换CEO,GE积累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心,新CEO上台,势必会有较大调整,难以排到业界前三的生命科学部门何去何从,应该会在未来2-3年见分晓。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b8cd598-a081-4d5a-abae-f9dbf3e16135.jpg" title=" 安捷伦.jpg" alt=" 安捷伦.jpg" / /p p   安捷伦,1999年从惠普独立,当时是硅谷历史上最大的IPO。但是生不逢时,刚含着金钥匙出生,就碰上经济危机,销售锐减,大幅度裁员,2001年把医疗健康部门以$110亿卖给Philips,2005年又以$26.6亿把半导体部门卖掉。经过一系列瘦身,安捷伦开始买买买了。 br/ /p p   2005年,收购基因芯片公司ComputationalBiology。 /p p   2007年,$2.5亿收购圣地亚哥知名分子生物学试剂公司Stratagene(仪器均为OEM)。收购实验室自动化及软件公司Velocity11。 /p p   2009年,以$15亿收购分析仪器公司Varian。 /p p   2011年,连续收购二代测序样本制备公司Halo Genomics和新药研发样本制备公司BioSystem Development。 /p p   2012年,以$22亿收购病理抗体巨头,丹麦Dako。 /p p   2013年,安捷伦决定再次分拆,生命科学业务保留Agilent,电子测量业务叫 KeysightTechnologies,从此以后,安捷伦就是100%血统纯正的生命科学公司了。 /p p   2015年,以$2.35亿收购代谢组学新锐Seahorse Bioscience。收购临床遗传学和病理数据管理公司Cartagenia。 /p p   2016年,4000万英镑收购拉曼光谱仪器公司CobaltLight Systems。收购遗传学诊断公司Multiplicom。 /p p   2017年,收购测序样本编码公司Population Genetics Technologies。 /p p   2018年,收购爱尔兰细胞分析公司Luxcel Biosciences和Acea Biosciences($2.5亿,在杭州生产的新一代流式细胞仪,有报道称安捷伦此举意在进一步扩大在华市场份额,我宁愿相信安捷伦是想打通流式细胞仪与抗体及基因组的合纵联和,走向肿瘤诊断+新药发现的广阔蓝海)。 /p p   $2.5亿收购毛细管电泳公司Advanced AnalyticalTechnologies, Inc. (AATI)。 /p p   收购化学标准品公司ULTRA Scientific, Inc。 /p p   收购瑞士云端实验管理公司Genohm。 /p p   以$8000万收购糖蛋白试剂公司ProZyme和韩国科研工具代理商Young In Scientific。 /p p   $1.05亿收购临床测序公司Lasergen。 /p p   从安捷伦与惠普拆分,到彻底剥离非生命科学业务,我们不禁要猜测,她究竟在过去的20年间,在硅谷那个无声喧闹的地方,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未来世界图像,以至于砸锅卖铁,全身换血,也要脱胎换骨变成一个生命科学公司?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463d8e6-e52c-42b6-9215-f5a82c2e1a53.jpg" title=" lonza.jpg" alt=" lonza.jpg" / /p p   龙沙1897年成立于瑞士,是实力强劲的化学与生物技术公司。它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国际并购。 /p p   1996年, 龙沙$8200万收购CelltechBiologics,开始进入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单克隆抗体市场。 /p p   2006年,收购比利时多肽合成公司UCB。 /p p   2007年,龙沙$4.6亿收购Cambrex旗下生物学试剂业务,这给了龙沙目前细胞培养业务的骨架品牌: /p p   Clonetics(细胞系,原代细胞) /p p   Biowhittaker(培养基,内毒素检测) /p p   FMC(电泳,琼脂糖金标准) /p p   2008年,收购德国细胞转染公司amaxa,条款未披露,谣传是2亿美元现金。 /p p   2009年,收购印度CRO公司Simbiosys 。 /p p   2010年,收购小型CRO公司Algonomics。 /p p   2016年,收购肝细胞筛选平台公司Triangle Research Lab。 /p p   2017年,收购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PharmaCell 。 /p p   收购爱沙尼亚的外泌体先驱HansaBioMed Life Sciences。 /p p   从龙沙在中国市场上的动作可以看出,它正在努力从一个化工企业变成生命科学的有力竞争者,聚焦于细胞供应为核心的药物发现和细胞治疗。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72630b1-6f18-44b8-b097-971a17aadf5f.jpg" title=" 丹纳赫.png" alt=" 丹纳赫.png" / /p p   于丹纳赫,国内媒体已经有很多介绍了,最近其前任CEO出任GE董事长兼CEO成为工业界新闻,再次引起了很多人对丹纳赫的好奇心。其实,丹纳赫今年4月份向GE提出收购其生命科学业务,但是据说GE并未积极反应,根据GE去年46亿美元销售额,外界猜测该业务值200亿美元左右。不管这个猜测是捕风捉影还是无风不起浪,让我们来看看丹纳赫在生命科学并购的历史吧。 br/ /p p   2003年,$7.3亿收购丹麦血气分析仪巨头Radiometer,进入临床诊断领域。 /p p   2005年,4.5亿欧元并购Leica Microsystems AG,进入光学显微和病理市场,奇怪的是,LeicaMicrosystems在2004年录得6.6亿美元收入,公告说收购价包括了债务和其他责任。考虑到另外一个Leica--徕卡照相机公司,也是在数码浪潮下苦苦挣扎,控制权被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轻易拿走的情况,不得不为老实的德国人而惋惜。 /p p   2006年,$5.2亿收购澳大利亚病理公司Vision Systems Ltd,后者拥有英国著名的免疫组化抗体公司Novocastra。 /p p   2009年,$6.5亿收购Melucular Devices,$4.5亿从Life手中收购质谱巨人 AB SCIEX 50%股份。 /p p   2011年,$68亿收购BeckmanCoulter,后者因遭遇FDA指控而股价大跌,所以有人说丹纳赫是嗜血的鲨鱼。事实上,以Beckman在临床诊断,离心机和基因组分析等方面的领先地位和Coulter在血球计数仪和流式细胞仪方面的雄厚实力,68亿美元的价格确实太低了。这在2015年丹纳赫以$138亿收购过滤公司Pall时对比鲜明。 /p p   2012年,通过LeicaMicrosystems收购风投基金ATV旗下数字病理公司Aperio。 /p p   2013年,$3亿从第三方检验公司Quest手中收购快检诊断公司HemoCue。 /p p   2016年,$40亿收购基因诊断公司Cepheid(以微流控技术专利多而著称,国内想做微流控的,请认真研究其专利体系)。 /p p   $7亿收购色谱耗材公司Phenomenex。 /p p   2017年,收购云端研发平台公司IDBS。 /p p   2018年,收购合成生物学巨头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 Inc.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1addfe1-e893-43a7-a1e4-6d9c21c28382.jpg" title=" BD.jpg" alt=" BD.jpg" / /p p   BD成立于1897年,业务分为两个部门:BD Medical and BD Life Sciences,总收入约115亿美元,净利润约7.5亿美元,员工6.5万人,生命科学部门主要由微生物诊断和流式细胞术应用组成。 br/ /p p   1973年,BD公司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成功世界上第一款流式细胞仪,FACS I。 /p p   1980年,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BACTEC 460TB诞生。 /p p   1997年,通过与Genzyme争夺,BD收购流式细胞分析抗体公司PharMingen($7500万),并于圣地亚哥设立BD Bioscience(BDB)总部。 /p p   其后,BD利用PharMingen班子收购抗体公司Transduction Laboratory,分子生物学公司Clontech(1998年以2亿美元购入,2005年以6000万美元卖出),单细胞检测先驱Atto Bioscience($2500万),药物代谢和毒理检测公司Gentest Corporation(2012年以7.3亿美元与Falcon Labware产品线一起卖给康宁公司),蛋白质组学公司FFE Weber GmbH等一系列研发型公司,想把以流式为核心的细胞分析业务拓宽,包括基于流式细胞仪的多重检测,细胞内功能检测,新药筛选,毒理,分子检测等,但并不成功,目前看来仅有PharMingen收购可称成功。 /p p   2011收购美国个人流式细胞仪品牌Accuri。 /p p   2012 收购英国Sirigen group,弥补因错失荧光染料王牌Molecular Probe(现在ThermoFisher旗下)而造成的新产品研发被动局面。 /p p   2015收购硅谷的单细胞核酸分析公司(yes,again!)Cellular Research,目前已经推出AbSeq,FACSMelody细胞分选仪,Rhapsody单细胞分析系统等一系列产品线,并计划把PharMingen所有抗体都开发成单细胞检测相关的Antibody-oligo产品,一转眼,BD俨然成为最性感的单细胞基因分析技术平台,利用自己在流式细胞术的领先地位和巧妙收购,快速解决单细胞分离分析技术痛点,弯道超车,在包括液相活检在内的广阔未来占据了有利地位。 /p p   对超大型巨人来说,Bio-Rad,R& amp D Systems,Enzo,这些中型企业,是很好的并购标的,但是,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对那些多层次收购而言,不能层层穿透直达原生品牌,进行有机整合的并购,都是危险的,低效的。 /span /strong /p p   近年来,中国资本频频亮相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并购竞技场,从国有上市公司万润股份2015年8.5亿人民币收购美国试剂公司MP Bioproducts,到中国民间私募基金Origin Technologies为了争夺Affymetrix而组团到硅谷注册投资公司,惜败ThermoFisher,一直到国产VC不惜与BD对簿公堂,也要投巨资到流式细胞仪新秀Cytek,开发高端流式细胞仪,正面硬刚统治该细分市场达40多年的垄断力量,到Thermo Fisher不遗余力推广“in China,for China”的国产品牌合作项目,我们分明感觉到了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中国的生命科学产业高潮已经在路上了。 /p p    strong 作者简介 /strong :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罗敏 /p p   1980—1984年,安徽大学生物系,本科。 /p p   1984--- 1987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硕士。 /p p   1987---1990年,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 /p p   1992年,创办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p p   1993年,开发成功TORCH系列试剂盒 /p p   1996年,与美国PharMingen公司合作,在国内举办多场流式细胞术讲座和学习班,促进了流式细胞仪在国内的普及应用。 /p p   2000年,创办GeneMay,Inc.,加入著名的Biocom协会。 /p p   2001-2004年,获得PharMingen创始人250万美元投资, 建立北京生产研发中心, 引进美国BD公司专家在国内开始流式细胞分析试剂国产化。 /p p   2004年,主持美国GeneMay,Inc.并购BioCarta和Orbigen两公司。期间,主持将BioCarta首创的400个Pathways商业许可给Gene Logic公司,整合进其著名的GeneExpress数据库。将Orbigen的siRNA技术商业许可给美国Gene Transfer System公司。与国家艾滋病中心联合获得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CD4免疫指标检测试剂的研制”,资助资金250万元,并于第3年顺利通过验收。 /p p   2006---2008年,与美国ABI,VWR两上市公司谈判对晶美公司的并购, 完成尽职调查全过程。后因股东纠纷未成,导致晶美公司解散。 /p p   2009年,创办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启流式试剂国产化并于2018年进入临床诊断市场。 /p
  • 2017年并购前瞻:医疗健康及智能制造成焦点
    p   6月29日,在深圳举行的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年会上,投行代表、宏观与并购领域专家学者、产业领袖、上市公司董事长、全球顶级主权财富基金管理人等精英人士一起,深入探讨新形势下的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baece4d-cd8c-4fff-a080-30523df5b9ec.jpg" / /p p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资本市场的灵魂就是整合、并购和重组。以强监管,让过去在灰色通道中的东西见阳光,打击内幕交易,专业化的讲叫穿透,这些都是对的。但是不能把资本市场的灵魂给搞丢了,搞丢了以后就比较麻烦。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重构对资本市场而言,映射的就是产业整合并购重组,把资本市场储蓄动员的能力从已经步入暮年的产业和企业中让渡出来,要么行业集中度提高焕发青春,要么转移给消费升级和新兴产业,要么通过跨境,把境外的代表中国新经济活力的最优良那部分引入中国市场,就是国际化。 /p p   论坛同期,创新性的加入产业峰会的形式,开设智能制造产业峰会及新财富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两大分论坛。 /p p strong   医疗产业增长空间大 /strong /p p   在分论坛上,中金启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副董事长陈十游表示,中国的卫生费用总收入从2010-2015年已经翻了一番,2015年达到了4万多亿,复合增长率在15%以上,远远超过GDP的增速。医疗行业之所以有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原因,很大的驱动因素,一个是中国的老龄化,另外一个是中国的疾病谱从21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p p   陈十游称,医疗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非常广,狭义的说分成制药和器械制造,这是在上游,在中游有流通,在下游有医疗的服务,包括有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等等。广义的说还包括治疗前的预防、体检,还包括治疗之后的保健、康复。现在康复医院也是非常火的。因为人口老龄化,养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疗行业的投资领域。 /p p   必康股份(002411)总裁香兴福表示,2016年是医药行业并购案例最多的一年,并购案例400起,并购金额达1800亿元,其中1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例8宗,涉及到医药、医疗、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必康未来的整合围绕创新、政府资源、医药工业、商业连锁等7个领域展开战略性并购。 /p p strong   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3万亿 /strong /p p   友利控股(000584)总经理乔徽在分论坛上表示,智能制造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的新型生产方式,从服务,到管理、到装备、到产品,都往着智能化的方向去做发展。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国智能制造产值已达1万亿元左右,实际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庞大的体系,在2020年有望超过3万亿元。 /p p   中国物联网标准专家、赛伯乐中欧资本董事长张俊表示,物联网会是整个制造产业的下一个风口以及互联网后下一个爆发点,同时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是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拐点。张俊认为,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构建了物联网这个产业背后的技术基础。 /p p   嘉实投资CEO仇小川称,人工智能可以深入到各个行业,在制造业可能会掀起革命。智能制造未来拥有巨大机遇,目前离真正使用还有一段距离,但资本需要先行布局。 /p p   毅达资本董事长、证监会第六届创业板发审委委员应文禄认为,未来制造业具有投资价值。他认为,高成本的劳动力未必能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机器人取代人不可逆转。他建议密切关注智能化的一切技术、产品、应用场景、智能服务,尤其是数据采集分析、云制造、3D打印、供应链金融的机会 /p p & nbsp /p
  • 2017年全球检测行业并购情况汇总
    p   由于检测细分行业过于分散、业务过于繁杂,不同领域之间的专业跨度也比较大,使得检测企业通过自身技术扩张进入新的领域是一件费成本又费时间的麻烦事。因此,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充产品线、快速切入新市场,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检测服务、多层次的行业分布以及广泛的全球覆盖,是国际检测市场的趋势所在,这一点在国际巨头身上更是显示。 /p p   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范围内第三方检测公司共进行了186宗收购交易,其中Eurofin27宗、SGS19宗、BV10宗、Exova10宗。 /p p   以SGS为例,2015-2016年共完成了29笔收购、3项战略投资。其中,2015年共发起14项收购、完成了10项、投资金额1.03亿瑞士法郎,收购企业包括:英国领先食品检测咨询服务独立供应商SVALtd,智利领先项目管理、技术质量检验和工程咨询公司SIGA Ingenieriay ConsultoriaS.A.,加拿大制药、营养和化妆品测试服务商Quality Compliance LaboratoriesInc.等。收购战略进一步扩大了集团在全球更多新市场的足迹,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为集团2015年贡献了达4500万瑞士法郎的营收。2016年更是完成19笔兼并收购以及两项战略投资,并购再创新高。 /p p   其他巨头也不例外,2016年Tü V投资金额达9280万欧元,特别是在测试设备、实验室、IT基础设施和软件等方面 BV并购金额达4260万欧元 Intertek的收购贡献了2.24亿英镑的额外收入,还有Eurofins2016年完成27个收购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国际检测巨头并购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380f91ef-d049-4a9b-9074-d60cd21cff8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span /p p & nbsp /p p   进入2017年,外资检测机构动作不断,SGS集团在2017年上半年便完成了4项收购。这些收购扩大了集团在农业、食品和生活,消费者和零售,工业领域的服务和足迹,这些收购为集团2017年上半年增加了400万瑞士法郎的收入和100万瑞士法郎的营业收入。 /p p   此外,在财务报表编制后,SGS集团还另外完成2项收购:(1)SGSLeicesterLtd.,UKAS认可的纺织品检测实验室,为英国服装行业进行物理、化学和可燃性测试服务 (2)CentralIllinois GrainInspectionInc.,美国农业部认可机构,主要为谷物产品提供检验服务。 /p p   BV从年初至今完成4项战略性收购,按年度计算收入为1亿欧元,为建筑与基础设施/农产品/智能世界等成长性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p p   2017年上半年Eurofins收购22家企业,相较于2016年上半年的12次收购接近翻番,合并营收共2000万欧元。另外截止到8月,包括DiscoverX和Amatsi交易,Eurofins签署和完成的交易数量已经增加到35个,预计年收入超过3亿欧元。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2017年部分国际检测巨头并购事件汇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d2a48f35-2d6a-4c93-b93a-00c088361eb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span /p p & nbsp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年中国检测行业并购情况 /span /p p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方检测行业第二大市场,然而直到2015年,都还是呈现集中度极低、企业规模极小的混乱竞争状态,超过10亿年收入的机构寥寥无几,走出国门的企业更是没有几家。反观国外,全球第三方检测公司中有50家进行了跨区域经营、76家拥有5条以上的业务线,这其中大部分的扩张是通过并购实现的,却鲜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p p   直到2016年,“苏交科收购全球最大的环境检测公司TestAmerica”拉开了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并购的帷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汇总,2016年国内检测相关并购案例主要有14起,涉及10家公司。其中,单笔交易额最大的是苏交科全资收购美国TestAmerica,成交量达1.37亿美元。 /p p   从并购标的所属国来看,跨境收购是并购热词,苏交科分别收购美国、西班牙的环境检测、工程检测业务 西陇科学也布局海外基因检测领域。未来,着眼海外、走出国门成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新常态”,通过并购整合“走出去”实现资源整合、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p p   从并购领域来看,环境检测(环保领域)、基因检测是最热的并购目标,天瑞、苏交科、汉威电子等都将触角伸向了环保领域,基因医疗领域的有华测检测、西陇科学、迪安诊断和仟源医药等公司。 /p p   另外,天瑞仪器、西陇科学、汉威电子属于跨界并购,通过收购将产业链延伸至独立第三方检测领域。分析认为,由于检测认证行业是典型的碎片市场,检测认证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各自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政府监管要求,技术和资质门槛使得每个市场相对独立。检测认证机构难以快速复制,无法通过直接投资进行快速扩张,采用并购手段快速切入新领域是检测认证行业通行的做法,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非检测企业通过并购进入第三方检测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并购事件汇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86508bfd-fb60-4753-8900-e49467b04ddc.jpg" / /p p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研究报告》) /p
  • 回顾2016年赛默飞并购案 一路“买买买”
    p   赛默飞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学公司,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热电公司。2007年,热电和飞世尔合并,定名赛默飞世尔。通过多年的并购与出售以及资产整合,赛默飞的总市值近560亿美元。作为一家靠热电发家的公司,赛默飞曾经靠着密集的买进与卖出交易,将自己从一家热电公司发展成为了仪器行业数一数二的巨头。这是一家酷爱并购的公司,赛默飞的成长历程离不开“买买买”。 /p p   2016年1月8日,赛默飞宣布以13亿美元收购Affymetrix。2016年5月27日,赛默飞宣布以42亿美元收购FEI。2016年8月19日,多个外媒网站爆料: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欲以300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仪的龙头企业illumina。2016年11月29日,赛默飞宣布收购MTI-GlobalStem。联想去年2起收购的“小试牛刀”,赛默飞终于在2016年完成了它作为大买家身份的强势回归。 /p p strong   赛默飞宣布以13亿美元收购Affymetrix /strong /p p   北美时间1月8日,世界领先的生物服务商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宣布,经该司董事会同意,以每股14美元现金的价格,合计金额高达13亿美元收购着名的芯片制造商——昂飞芯片(Affymetrix,也有译作艾菲矩阵)。根据昂飞芯片当天的收盘价9.21美元(Affymetrix在过去52周的股价最高仅达13.11美元),赛默飞的报价高出其公司目前股价达52%。 /p p   赛默飞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c N. Casper表示,此次收购将加强其在生物科学的领导地位,并为其在遗传领域提供新的临床研究机会和应用市场。Affymetrix公司的产品将助力公司快速拓展流式细胞仪市场,同样借助赛默飞的全球商业联系,这些产品将服务于更多客户。预计此次收购交易将创造非常有吸引力的经济回报。” /p p strong   赛默飞世尔完成42亿美元现金收购FEI /strong /p p   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表示,公司完成42亿美元现金收购电子显微镜制造商FEI Co(NASDAQ:FEIC)。赛默飞世尔支付每股FEI发行在外股票107.50美元现金。赛默飞世尔预计,交易完成后首年每股收益将因此增加30美分,到第三年的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效益总计将达8000万美元。 /p p   前面已经谈到,赛默飞42亿美元收购FEI是本年度最“大”收购案,丹纳赫40亿美元收购Cepheid紧随其后,赛莱默(Xylem)收购Sensus的17亿美元位居第三,赛默飞13亿美元收购Affymetrix名列第四,这也是本年度唯一4起超过10亿美元的收购案。 /p p    strong 多家外媒传赛默飞300亿美元收购illumina /strong /p p   近日,外媒纷纷报道赛默飞或以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世界最大的新一代测序仪生产企业illumina。对于该传闻,Illumina的发言人拒绝对该传闻发表评论,而暂时赛默飞方面还未有回应。按照该收购传闻,如果成真,那赛默飞在基因测序市场将会引发反垄断的问题。 /p p   而此次传闻中的主角之一赛默飞近几年在基因测序领域进行了多项投资。今年年初,赛默飞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ffymetrix Inc,并将其纳入测序仪生产Life Technologies旗下。而后者是赛默飞在几年前以136亿美元的价格所收购的。据悉,截至目前,赛默飞和Illumina均尚未就该收购传闻给出回应。 /p p   strong   /strong strong 赛默飞收购干细胞公司MTI-GlobalStem /strong /p p   11月29日,赛默飞世尔科技宣布已经签署了收购干细胞产品公司MTI-GlobalStem的协议,不过此次交易的财务条款及其他相关条款均没有对外公布,但公司表示在交易完成后,MTI-GlobalStem将并入赛默飞的生命科学解决方案部门。 /p p   据悉,MTI-GlobalStem公司成立于2006年,最初名为GlobalStem,在2010年被Molecular Transfer公司(MTI)收购,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盖瑟斯堡,致力于开发和推广细胞转染、神经生物学以及干细胞研究所用的工具和试剂。此外,这家公司还提供干细胞、分化神经元和大规模的细胞培养制造服务。 /p p   赛默飞看重被合并公司带来的技术,同时也希望与其相关领域的客户熟悉起来。赛默飞今年收购的Affymetrix公司将为赛默飞提供Affymetrix公司在细胞遗传学、基因分型和基因表达研究方面的基因芯片技术。这也有望增强赛默飞在应用市场的存在,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市场以及一定的临床市场,如生殖健康。赛默飞今年收购的电镜制造商FEI主要从事电子显微镜的设计、生产以及技术支持,其电子显微镜能提供微米、纳米以及皮米级别的分辨率。这一并购完全符合赛默飞的战略规划,将有助于强化赛默飞在全球生物制药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p p   其实2016年,赛默飞还有一件并购案。 /p p    strong 赛默飞收购XRD系统的提供商INEL公司 /strong /p p   2月13日,赛默飞宣布已经收购了INEL公司。INEL总部设在法国阿尔特奈,是一家实时X射线衍射(XRD)系统的提供商。该业务将被整合到赛默飞的分析仪器业务。 /p p   “INEL提供一系列XRD仪器,从简单的、常规应用的台式仪器到复杂的、纳米材料、医药、涂料及其他先进材料的分析平台,”赛默飞化学分析业务总裁Michael Shafer说。“这些技术补充了我们现有的产品组合,并为客户提供了一系列广泛的、从工业到科研的材料科学应用产品”。 /p p & nbsp /p
  • 海能仪器跨国并购GC-IMS制造商德国G.A.S.
    2016年7月6日,海能仪器完成跨国并购签约仪式,与德国G.A.S.公司勠力同心、铿锵前行! 海能仪器为了更好的实施公司发展战略,加快公司外延式发展的步伐,为公司产业链拓展和整合并购提供支持,以现金方式出资间接收购德国G.A.S.公司控股权。本次收购完成后,海能仪器与德国G.A.S.公司将在食药监、环保化工、临床诊断医疗领域实现互补与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双方的综合竞争实力。 走出国门,与世界仪器厂商携手并进!海能将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更专业的服务以及更全面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发展的海能,值得期待!关于德国G.A.S. 德国Gesellschaft für analytische Sensorsysteme mbH (以下简称“G.A.S.”)成立于1997年,主要经营范围为技术检测和分析仪器的研发、销售。作为ISAS公司(曾作为位于德国多特蒙德的分析科学研究所)的分拆公司,G.A.S.为气相离子迁移谱(简称“GC-IMS”)技术领域全球领导者。 GC-IMS技术和产品系列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环境保护、临床诊断医疗、军工、化工、安防、化妆品等领域。
  • 部分科研院所或成今年央企整合重点
    比照之前经验,央企整合将采用规模较大的央企收购规模较小的央企、科研院所类的央企合并入经营性央企的手段。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并购将在2010年发挥更大作用。分析人士预计,2010年国内并购市场将在中央企业重组、资源性行业整合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其中,科研院所将成为央企重组的一个重要部分。   2009年10月26日,经报国务院批准,长沙矿冶研究院和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公司并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这也拉开了央企科学研究院的整合浪潮。尽管从数字上看,科研院所的资产量和利润在央企庞大的总规模中占比很小,仅为1%左右,“但科研院所花钱的地方少,现金储蓄丰富”。从事科研院所改制研究的上海天强顾问管理公司总经理祝波善此前对媒体分析。   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从原冶金部、机械部、纺织部、邮电部等所属的242家技术开发类院所中精选了29家纳入麾下。它们被定性为生产经营型的开发类企业,即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截至目前,经过几轮央企并购以后,在138家央企中,仅存13家科研院所。   按照国资委规划,2010年中央企业将减少到80~100家。年初,国资委即表态,2010年中央企业数量一定会降到100家。据此计算,2010年将有29~49家中央企业被整合重组。国资委也希望通过强化各央企集团主业来加强央企竞争力,比照之前经验,央企整合将采用规模较大的央企收购规模较小的央企、科研院所类的央企合并入经营性央企的手段。   科研院所并入生产性企业,是国资委实施央企整合的一条重要思路。如果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是科研院所,则集团利用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既符合国资委的思路,又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技术竞争力。目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并入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并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并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等10余起整合已经完成。   据资料显示,目前仍有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矿冶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尚未被央企整合,旗下涉及的具体上市公司有:有研硅谷、北矿磁材、大唐电信、高鸿股份、烽火通信、光迅科技、天地科技、现代制药等。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鲁辉从行业角度分析时指出,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影响,国内资源性行业长久以来存在着低水平开发、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资源性行业的整合势在必行。如,2009年,山西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的煤矿企业整合,在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提高开采效率等方面已经得到社会肯定。这也使天地科技被业界看好,其控股股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是中国煤炭工业唯一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具有先天的优势。2005年末,煤科总院总资产达44.2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3.8亿元,总收入达40亿元,净利润为5.4亿元,在22家同类科研型央企中,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收入、利润总额均排名第一。   李鲁辉分析,预计2010年,山西煤炭整合模式将在全国资源性行业展开。煤炭、矿产等领域由大型企业整合小型企业的并购交易,将成为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大新闻 | 加强电子显微镜与显微CT业务布局,TESCAN集团在韩国完成战略并购
    大新闻 | 加强电子显微镜与显微CT业务布局,TESCAN集团在韩国完成战略并购TESCAN集团(TESCAN GROUP, a.s.)正式宣布完成了对 TESCAN KOREA, Ltd.(TKL)和 Daeil Microanalysis Laboratory(DML)的收购。经过二十年的成功合作,TKL、DML 和 TESCAN集团正在整合力量,更好地为韩国客户和市场服务,尤其在半导体领域。“我对这次合并感到非常兴奋,这无疑将加强我们在韩国市场的地位。我们现在的重点是提供创新的 FIB-SEM、TEM 和显微CT 解决方案,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在半导体行业的进一步创新,”TESCAN集团首席执行官Jean-Charles Chen评论道。在过去的二十年中,TKL 和 DML 在韩国市场建立了强大的市场地位,安装了超过500个TESCAN系统。这次合并确保了TESCAN 在韩国业务的延续,持续专注于电子束、离子束电子显微镜和显微CT技术以及产品解决方案的业务拓展、分销和研发支持。“我们致力于加强 TESCAN 在韩国市场地位,并满足客户需求。我们将考虑进一步扩展和投资于符合当前情况和市场需求的新技术,”TESCAN集团亚太总裁Sean Lee评论道。“TKL 和 DML 多年来在韩国学术市场非常活跃,并建立了强大的长期地位,旨在为前沿科技研究提供最好的技术和客户体验。我们将持续以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不变承诺支撑TESCAN在韩国的行业地位,”TKL首席执行官JaeWhan Kim说。这次战略并购必将促进实现TESCAN 集团的使命,即用专业精神、热情和开放态度,赋能合作伙伴,实现商业目标。关于 TESCAN 集团TESCAN为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半导体行业提供纳米级研究和分析的科学仪器。30年来,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工业客户开发创新的电子显微镜、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相关软件解决方案,在微纳米技术领域赢得了领先地位。新闻联系人如需更多信息、采访请求或媒体查询,请联系:Linda Bilal | 高级全球营销经理
  • 2016年生命科学并购Top5,赛默飞豪掷55亿$收两企
    2016年,分子诊断和生命组学工具(MDx/omics tools )的并购数量继续呈现上升趋势,是过去3年连续下降后的第二次交易量上升。不过,增速为6%,显然低于2015年33%的增速。  根据GenomeWeb分析师的统计:2016年分子诊断和生命组学工具领域累计发生了51项交易,相比之下高于2015年发生的交易数为48例。而在2012年到2014年期间,并购交易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仅在2014年就降低了23%。  相比于2015年上半年30例交易项目,今年上半年完成了35起并购交易,不过在今年下半年仅完成了16例,甚至低于2014年下半年的18例。  今年出现了几例数以十亿计的交易:赛默飞以42亿美元收购FEI;丹纳赫以40亿美元收购Cepheid;赛默飞以13亿美元收购昂非芯片。此外,Abbott以58亿美元收购Alere还处在争议中。  戏剧性的上半年  几单金额最高的交易,包括雅培欲收购Alere、赛默飞收购Affymetrix、QIAGEN收购Exiqon等,都集中在上半年,且充满戏剧性。  雅培在2月向Alere提出收购要约,但随后突生变数,因为Alere推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10-K报告。之后,Alere接到美国司法部的一张传票,对其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交易展开调查,这致使雅培请求终止收购,并提出向Alere支付3000-5000万美元来取消交易,但Alere拒绝了。  4月,雅培还宣布以250亿美元收购圣犹达医疗公司(St.JudeMedical)。随着雅培CEO Miles White拒绝承诺完成收购Alere,一些分析师对雅培的这桩收购也不看好。  Alere在此后起诉了雅培,但两家公司同意对他们的纠纷进行调解。不过,调解失败,雅培在本月初起诉了Alere,声称它希望终止交易,因为“在合并协议后Alere的价值发生重大损失”,这被称为不利事件,将大大改变Alere的长期前景。  赛默飞世尔在对Affymetrix的收购过程中也遇到了挑战,因为Affymetrix接到由Affymetrix前高管创立名为Origin Technologies的公司的竞争性报价。在第一次报价被拒绝之后,Origin又提出了第二次更高的报价,而Affymetrix在考虑了一段时间后最终拒绝。Origin最后退出,赛默飞世尔在3月完成交易。  同时,Qiagen对Exiqon的收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Qiagen在3月向这家丹麦的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和分子诊断公司提出收购要约,但被迫修改交易条款三次,以满足股东的要求。5月,Exiqon甚至被迫告诉股东,未能达成交易将会影响其短期盈利能力。这笔交易最终在6月份完成。  Luminex在收购Nanosphere的过程中,要价自每股1.35美元提高至1.70美元,Nanosphere股票自2016年6月底闭市起停止在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交易。  非同寻常的大买家  除了戏剧性,各大买家也不是紧盯某个收购目标,而是在暗中调研数个待收购的标的。  早在2015年12月,William Blair的分析师Amanda Murphy表示,她推测2016年赛默飞将成为大买家。  在她看来,随着赛默飞在2013年收购Life Tech,让市场上少了一个大买家,她怀疑赛默飞已经消化了对Life Tech的收购,在2016年会再次回到市场上。  果不其然,赛默飞在今年进行了三次收购,分别是Affymetrix、电子显微镜公司FEI和干细胞公司MTI-GlobalStem,总金额至少达到55亿美元(MTI的收购价未披露)。  赛默飞2016并购案  同时,丹纳赫、Myriad Genetics、PerkinElmer、Takara Bio USA及其他几家公司都有两次收购行动。LabCorp公司3.71亿美元收购Sequenom是今年大型收购之一。西门子和Illumina有一次收购行动。  在一次采访中,Janney的分析师Paul Knight表示,他觉得2016年的收购步伐有点小,尽管有几单大交易,但诊断行业的并购活动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水平。  Canaccord Genuity的分析师Marc Massaro则不认为交易量低于预期。相反他觉得交易的规模相对较大,如果看看资金流动情况,会发现比以前多很多。  2017年,有哪些期待?  分析师Paul Knight还表示,2017年,诊断行业具有较多的并购活动潜力。2016年的放缓是导致明年交易的一大趋势。其中丹纳赫、西门子以及GE公司将会在诊断产业更加活跃。  分析师Marc Massaro表示,丹纳赫和Thermo Fisher发起并购的可能性最大,罗氏诊断也将依旧演绎其“买方霸主”的角色。  这几年生命科学在全球点燃了一把火,烧到了科学技术相关的各个行业,也烧到了全球仪器收购的资本市场。巨头们忙着兼并整合,拥有核心技术的小型测序或诊断公司更成为华尔街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今年8月,曾有多家外媒爆料赛默飞欲300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龙头企业Illumina,截至笔者发稿时,一度甚嚣尘上的传言依旧没有落地。赛默飞是否会在明年发起这项生命科学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让我们拭目以待!参考资料:M&A Deals in MDx/Omics Life Sciences Tools Space Up 6 Percent in 2016M&A Deals in MDx/Omics Life Sciences Tools Space Up 33 Percent in 2015
  • 全球最大环境检测龙头被中国企业并购!第三方检测业格局将发生巨变?
    p   2016年6月6日全球最大的环境检测公司TestAmerica在其公司网站主页发布新闻,宣称将与中国公司苏交科实施并购,并购协议已于2016年6月1日签订,但最终交易的达成还需要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 /p p   苏交科成立于1978年,公司主营业务为交通工程咨询与工程承包业务,主要提供交通项目前期咨询及科研,道路、桥梁、铁路与轨道交通、岩土与隧道工程、水运工程与市政工程的勘察、设计、咨询、试验检测、监理、相关技术服务,工程总承包及其他承包业务等服务,为交通工程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苏交科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目前市值超过100亿人民币。 /p p   苏交科称,此举意在实现其全球化扩张的战略布局,同时吸收TestAmerica先进的环境检测技术和系统,另一方面苏交科也将帮助TestAmerica在美国发展的同时进军国际市场,特别是环境服务需求激增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 /p p   TestAmerica Laboratories Inc.(以下简称“TA”)是全美最大的环境检测公司,在全美有超过90个布点(实验室+服务中心),超过2000名员工。TA专注于为环境问题提供分析服务和解决方案,以全面的实验室测试能力、创新的技术和卓越的在线数据管理闻名。服务的客户包括国防部、能源部等政府部门及众多商业用户。经营范围:对各类物质——污染源、空气、饮用水、地下水、页岩气、工业卫生、戴奥幸、沉淀物、纸巾、PFAS、爆炸物、放射性化学物质、混合废弃物等进行专业的测试、分析和合规检测。 /p p   TA旗下有EMLAB P& amp K(一家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龙头)以及METCO(专注于空气排放测试)。 /p p   分析实验室布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da698d60-175b-48ce-9c9b-ff8cf1ff9434.jpg" title=" 2016061413395222.jpg" / /p p   发展历程 /p p   1986年 TestAmerica Testing Corporation在北卡罗来纳州的Asheville成立。经过12年的努力发展TA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全美领先的环境检测企业。 /p p   1998年 TA收购了位于田纳西州Nashville的Specialized Assays,巩固了自身在环境的领先地位。 /p p   2002年TA公司收入超过6000万美元。 /p p   2003 年是公司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迈阿密的HIG资本在该年设立了TestAmerica Analytical Testing Corp.收购了TestAmerica Testing Corporation。产业和资本正式联姻,自此开始踏上了不断并购扩张的快速发展的征程。 /p p   2003年11月,TestAmerica Analytical Testing Corp.收购了EMLab,一家出色的真菌和细菌测试实验室。EMlab在该领域已经深耕30载,在室内空气质量行业颇有声望。在全美共有6家实验室。 /p p   2004 年 TestAmerica Analytical Testing Corp.收购了Sequoia Laboratories集团,旗下包括6家公司,Sequoia Analytical Laboratory, Great Lakes Analytical, Del Mar Analytical, Star Analytical, North Creek Analytical, Oceanic Analytical, 后来这六家实验室合并成为了SEQ Corp.,成为了TestAmerica Analytical Testing Corp.的子公司。合并之前TA有超过20家布点,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南部和中西部,Sequoia六家公司也有超过20家布点,主要集中在西部,合并后TA初步实现了全美覆盖。 /p p   2006年12月,HIG资本设立了TestAmerica Holdings,Inc.,从Severn Trent Plc.(一家英国的水务公司)手中收购Severn Trent Laboratorires(简称“STL”)。STL成立于1997年,成立后4年内快速并购了14家环境检测实验室。 /p p   STL在被TA收购之前,在全美共拥有32个实验室,16个服务中心和一套QED环境测试管理系统。业务涵盖二噁英检测、空气分析、室内空气质量、地下水、食物和消费用品测试。而TA之前专注于四个方向,一是分析测试,发现追踪油水废弃物和空气样品中有机和无机的污染物 二是03年收购EMLab,主要是霉菌、酵母、细菌、过敏原测试,三是工业气体排放测试,四是地质环境测试,对诸如军事基地、油站等场所进行油水泥的污染监控和补救。 /p p   TA和STL合并后在环境检测领域几乎实现了全项目和全地域覆盖,合并收入超过3.5亿美金,在全美拥有54家分析实验室和几十家服务中心以及微实验室。 /p p   2007 年双方开始进行整合。STL在2007年也将名字改成了TestAmerica Laboratories Inc.。2008年TestAmerica Analytical Testing Corp.和子公司SEQ Corp. 也被并入了TestAmerica Laboratories Inc.里来。 /p p   初步估计,TestAmerica的年产值在12-18亿人民币,此项并购若最终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苏交科将改变中国第三方检测产业的市场格局。目前华测检测年产值为12.9亿元,苏交科检测和环境咨询年产值为4.6亿,电科院年产值为4.2亿。若上述并购最终达成,苏交科的检测业务规模将有可能超过其他同行。苏交科此前在江苏市场投资了江苏力维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近几年中国环境检测市场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其进军第三方检测认证行业的战略将初步成型。 /p p   笔者认为此项并购路线清晰,战略意图明显,对第三方检测行业有如下三点借鉴意义: /p p   1、检测行业内生发展受制于服务半径,与资本结合方能实现快速扩张。 /p p   TestAmerica 公司1986年成立后在环境检测行业苦心经营12载,从规模、技术、人才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意识到内生发展的局限性,因此在1998年进行了一次大的并购巩固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在2002年实现收入规模6000万美元,旗下拥有十来家实验室。但与此同时管理层还是意识到了仅仅靠体内供血循环系统是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快速外延式扩张的,于是在2003年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产业资本HIG。在HIG的资金和并购团队的支持下,1年内迅速收购了EMlab 和Sequoia,区域布点迅速从20家增长到了40家,实现了翻倍。其后用了两年时间对并购进行了消化。2006年再举并购大旗,这次的目标是同样拥有接近40家区域布点的STL,但由于此次交易涉及金额较大,又引入了资金实力更强大的资本方American Capital。并购成功后,公司规模再次实现了翻番。公司的收入从2002年的6000万迅速扩大到2006年的3.5亿美元,布点由十来家迅速扩张为约70家,发展速度惊人。 /p p   2、在并购标的选择上力图做大做全。 /p p   HIG几次并购的标的选择都非常有针对性。第一条思路就是做大,20家布点的时候收购一家20家布点的,40家布点时收购一家30多家布点的,每次大的并购都几乎实现了规模的翻番 第二条思路就是做全,找一些在区域分布上以及在测试能力上与现有业务能互补的企业进行并购,通过几次并购实现了环境测试领域几乎全区域全项目的覆盖,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p p   3、在并购道路上,充分利用资本的杠杆。 /p p   分析TestAmerica并购进程发现,HIG在2003年收购了TA 100%的股权,并迅速利用手中已有的资源将TA做大。两年后为了并购更大的标的,引入了American Capital,并最终于2010年将American Capital投资的资金转化成了49%的股权。HIG通过让渡49%股权的方式,充分利用了资金的杠杆,完成了象吞象的壮举。 /p
  • 杜邦与陶氏化学合并:市值1200亿美元巨无霸诞生
    p   美国最大两家化学公司杜邦与陶氏化学周五宣布达成平等合并协议,合并后的公司将被命名为陶氏杜邦公司 (DowDuPont),成为全球最大化学公司,市值超过1200亿美元。这是全球化工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起并购交易。 /p p   新公司将在美国密歇根州米德兰和特拉华州威尔明顿设立双总部。陶氏化学CEO利伟诚(Andrew Liveris)将担任合并后公司的董事长,杜邦CEO溥瑞廷(Ed Breen)将担任新公司的CEO。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2px " title=" 129074831.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3019fc8b-b013-4052-8cac-ca8bff32e313.jpg" width=" 450" height=" 302"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陶氏化学CEO 安德鲁· 里维斯(右)和杜邦CEO爱德华· 布林(左) /strong /p p   strong  为了分手的结合 /strong /p p   两公司现有股东将各自拥有合并后公司大约一半的股份,合并后的公司未来将寻求分拆为三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分别专注于农业、材料和特种产品。 /p p   在监管部门和董事会同意的前提下,新公司合并交易预计将在2016年下半年进行 新公司的后续拆分将在合并后的18-24个月内进行。 /p p   此项交易可能面临反垄断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不过,分析师认为,尽管此项交易规模巨大且极其复杂,但仍可能在不需要出售太多资产的情况下获得监管批准。 /p p   彭博情报分析师杰森-迈纳表示,两家公司的产品重叠并不广泛,反垄断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可能在种子和农作物化学品领域。 /p p    strong 连锁反应一:有机硅巨头消失 /strong /p p   陶氏杜邦这家新企业的出现也会引发其他连锁反应:70多年历史的道康宁公司将被解散 /p p   “陶氏杜邦”公司成立后,1943年由陶氏化学与康宁公司创立、并各持股50%的有机硅巨头---道康宁将不复存在。陶氏化学将从康宁的手里买回50%股权,从而全资控股道康宁,随后这一企业也被纳入“陶氏杜邦”旗下子公司“材料科技”中。 /p p   2014年,道康宁的收入和利润分别为62.2亿美元、5.22亿美元。有说法称,此次陶氏化学为回购康宁所持股份,可能会付出48亿美元,但本报记者并未在官方信息中找到该数据。 /p p    strong 连锁反应一:呼之欲出的裁员潮 /strong /p p   此外,两家跨国化工企业整合后,必然会面临着新一轮的人事调整,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裁员。 /p p   1897年创设的陶氏化学,现有全球员工5.3万人,其在35个国家及地区运营着201家工厂 成立于1802年的杜邦则在全球的70个国家经营着各类业务,员工数量也有数万人之多。有消息称,两家公司合并后涉及到的人事变动为10%,以此类推,约有万人可能受影响。但双方企业都未就这一说法公开证实过。 /p p   此轮合并计划可以看出,未来3年左右两大企业的所有板块都将重新调整,人事安排上也将有新的变数。 /p
  • 2013年上半年生命科学领域并购盘点
    2013年上半年,组学工具和分子诊断领域的兼并和收购仍然表现疲软,交易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1%。   在今年上半年,有24笔交易完成或宣布,低于2012年上半年27笔交易,也低于2012年下半年的28笔交易。这些交易的数量只包括收购公司整体,而不包括只有部门或资产交易的部分。   并购数量下降趋势继续持续。这一趋势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显现,对于政府资助的科学研究和其他宏观经济因素的担忧冷藏了并购活动。从那时起,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并购活动持续低迷。   本周早些时候,投资银行瑞穗证券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生命科学工具领域学术终端市场仍然非常糟糕,虽然有企稳的迹象。据调查,来自美国政府资助的受访者中,超过半数表示,资金封存会减少他们在2013年余下月份的花费。   今年早些时候在第一季度公司财报发布会上,一些组学工具和分子诊断公司高管说,他们预期资金封存的影响将在2013年余下月份全面冲击他们的业务,虽然直到2013年3月开始,削减并没有产生影响。   例如,Bio-Rad公司生命科学部门总裁Brad Crutchfield在公司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上说:&ldquo 没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会是一个短期的,它将很可能延续到2014年,至少会给公司收入带来6%至8%的削减。&rdquo   对于并购机会,这种情绪并不是好兆头。学术市场是许多公司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学术市场的不稳定,潜在的买家可能不愿寻求交易,那可能导致短期收入耗尽。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公司Safeguard Scientifics常务董事Gary Kurtzman告诉记者,今天的环境是潜在买家关注利润,只考虑可以给他们带来快速增长的交易。   2013年上半年多数交易都集中在补充现有的能力或技术。一个重磅交易是赛默飞世尔科技以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nologies。该交易预计在2014年初完成,交易完成后将使赛默飞进入下一代测序市场。   对于Life Technologies,它仍然是一个繁忙的买家,2012年下半年完成了4项并购,在今年上半年又完成了3项并购,分别是并购荷兰蛋白质纯化公司BAC、韩国试剂经销商KDR Biotech、韩国仪器经销商Life Science Korea。   除了赛默飞-Life Tech收购案,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收购是Illumina以高达4.5亿美元收购Verinata,这是Illumina进入到非侵入性产前诊断测试市场的一个举措,竞争公司如Ariosa Diagnostics、Natera,以及市场领导者Sequenom。   该交易对于Sequenom的影响尤其是耐人寻味的,在今年1月交易宣布后,Sequenom的首席执行官Harry Hixson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说,他对这项交易也很&ldquo 困惑&rdquo ,这使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Illumina已经是Sequenom测序平台MaterniT21 Plus test的独家供应商。   去年,Illumina成为罗氏敌意收购的目标。今年,轮到Illumina作为收购方,在收购Verinata购买后的第二天,Illumina公司说,它正在收购长阅读测序技术公司Moleculo。   在BGI与Complete Genomics于去年9月宣布合并后,Illumina公司还寻求收购Complete Genomics。不过,在BGI-Complete Genomics并购交易获得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后,Illumina在今年1月收回了投标。3月,该笔交易完成。   在过去6个月值得注意的其他交易还包括:Qiagen 1.05亿美元收购ngenuity Systems Bio-Rad 7000万美元收购ABD Serotec Quidel 1000万美元收购BioHelix ;Mobidiag、 Amplidiag、 Genewave三家公司合并成立一家名为Mobidiag的新分子诊断公司。(编译:杨娟)
  • 生命科学领域2010年并购回顾及2011年并购展望
    2010年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并购机会反弹,而几宗大的收购交易预示着并购交易在2011年可能上扬。   2010年并购回顾   随着缓慢的经济增长和许多公司的现金储备增加,并购复苏伴随而来。2010年,规模较大的交易是默克52亿美元收购密理博,Laboratory Corporation9.25亿美元收购Genzyme公司的遗传学测试业务,以及GE Healthcare 5.8亿美元收购Clarient。   此外,近日赛默飞世尔宣布出价21亿美元收购戴安。并且,据说一个大的潜在交易将在2011年发生:贝克曼库尔特正在寻找买家,估计售价达50亿美元。   虽然2010年进行的大多数交易是巩固和加强买家已经较强的市场地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买家创造了全新的市场或显著提高了买家原本较小的市场份额。例如,赛默飞世尔在色谱领域已经拥有部分市场份额,尤其是液相色谱市场。随着其收购戴安,以及其在今年4月收购的Proxeon公司,赛默飞世尔已经在液相市场上了几个台阶。   在宣布收购戴安时,赛默飞世尔官员表示,目前约一半的赛默飞世尔的质谱仪配备赛默飞世尔的色谱仪被售出,收购戴安后,这个数字将增加。   今年2月,AB Sciex收购Eksigent的液相色谱业务,具体收购金额未透露。而此前,Danaher从LifeTechnologies收购了其质谱业务AB Sciex,进入到一个新的技术空间。   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一个主要厂商Illumina花费1.05亿美元收购PCR仪制造商 Helixis,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而一位业内专家表示,GE Healthcare收购分子诊断和影像公司Clarient表明其可能希望在分子诊断领域再“试”一把,3年前GE Healthcare曾取消了81亿美元收购雅培旗下两家诊断部门的计划。   持有Clarient 26%股份的Gary Kurtzman 说,“GE Healthcare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临床实验室服务业务中,所以我们也可以预见他们打算用Clarient 的技术来建立一个新平台。”   跳跃到新的市场   Mizuho投资公司分析师Peter Lawson认为,2010年在诊断领域的并购活动与2009年持平,但是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并购活动却明显回升,如赛默飞世尔、Life Technologies和Illumina近几年来的战略是追求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建立新的市场,如食品检测。   Peter Lawson补充到,虽然在诊断领域的并购交易可能持平,但这些大的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的收购战略仍然发挥重大作用。这些企业通常不会购买诊断公司,但他们所进行的收购交易可能影响之后的诊断开发工作。其中一个这样的交易的例子是今年10月Life Technologies收购Ion Torrent。   Lawson告诉GenomeWeb Daily News,“多年来,生命科学公司正在努力摆脱了以试剂为重点的市场定位。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正在扩大其产品组合和终端市场的占有率,而涉足诊断领域是方法之一,并且各大公司已经开始这样做。”   另一种方法是针对特定的地理位置,如中国和印度,最近几年这两个国家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激增。当赛默飞世尔宣布其打算购买戴安时,赛默飞世尔表示看重戴安在亚太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影响力,该地区的销售额占到戴安总销售额的35%。   Lawson说到,“收购提升了赛默飞世尔目前分销渠道和现有产品的价值。我们希望赛默飞世尔能保持积极的并购策略,并把发展重点放在小规模的收购和对拥有创新技术公司的收购上。”   “如果说2008年开始的经济衰退对2009年的并购环境有严重影响,那么缓慢改善的经济情况能使信贷活动重新活跃。” Excel 风险管理公司经理Steven Gullans说到,“现在人们希望在IPO发行后估值上扬之前得到一家有前途的公司。 ”   Gullans告诉GenomeWeb Daily News,“就像所有人都注意,经济正在复苏。这些大公司有大量的现金,正在场边观望,并且现在是一个并购的好时机。”   “事实上,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的现金状况正在高涨。对整个行业而言,净现金状况也正在改善。”Lawson说,“负债权益比率已接近历史低点。几年来,公司优先考虑节约现金或用现金回购股票,但从2010年开始,重点已经转向收购。”   特别是,新一代测序技术正吸引渴望通过技术改进降低成本的潜在购买者的兴趣。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Life Technologies收购Ion Torrent,Life Technologies正是相信Ion Torrent芯片测序技术最终将带给实验室和其他机构现在所无法获得的测序技术。   几个星期前,Ion Torrent才发布了个人基因测序仪,并且在合并时,Ion Torrent并没有任何收入。尽管如此,在9月份在投资者会议,Life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Greg Lucier表示, “Ion Torrent的平台将彻底改变整个基因检测市场。”   一些小的测序公司,如GnuBio和DNA Electronics,正在开发自己的下一代测序技术,但他们的系统可能未经测试,离商业化的收购目标还很远。   但是,人们对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兴趣正不断高涨,任何具有互补性技术的公司,如样品制备、数据分析等,都可能吸引潜在买家的注意。   “你如何进行pipeline数据分析和得到数据后你该做什么则是下一代测序技术供应商需要解决的问题。”Gullans说。   他还指出,伴随着J. Craig Venter和其同事首次通过合成基因组的方法控制功能细菌细胞的研究工作而来的是,合成生物学正在成为一个很具吸引力的市场。   虽然大多数合成生物学工作已经转移到研究实验室,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少数交易发生。在夏季,Origene Technologies收购基因合成技术公司Blue Heron。在此之前,Life Technologies 4700万美元收购合成基因公司Geneart的多数股份,一个月后Life Technologies向合成基因组学研发投资1000万美元。   2011年并购展望   随着2011年的到来,Gullans预计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并购活动将继续增加。Lawson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下,技术专注的公司如Waters、Gen-Probe及Cepheid可能受益最大。并指出戴安、密理博及可能出售的贝克曼库尔特都被看做是‘热门商品’。市场的过于分散,以及场外不断增加的现金都增加了各公司的收购意愿。”
  • 生物医药并购再次来袭 政策助推10亿级并购
    医药行业并购高潮迭起,千亿市值龙头主导了第一波,百亿市值企业又掀起了第二浪。   作为九大兼并重组重点行业之一,生物医药行业原本已是并购活动的主战场,近日敲定的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更似一剂催化剂。   记者统计发现,生物医药并购少数是借壳或整体上市,多数是进行产业整合,或夯实主业,或跨界外延,或打通上下游,或海外并购。   生物医药并购&ldquo 第二浪&rdquo 来袭   2012年下半年以来生物医药重组并购完成31单 仅1单出现失败 61单正在进行中,涉及296.38亿元并购金额。   近几年来,国内医药市场的重组并购一直&ldquo 高烧&rdquo 不退。   其中以医药商业领域试水最早,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华润医药&ldquo 三国杀&rdquo 的场景热闹非凡。国内医药第一轮整合主要就形成了这3家1000亿元市值级别的医药集团,并基本奠定了竞争格局。   第二轮整合期随之而来,并且更加高潮迭起。   据理财周报统计,2012年下半年以来生物医药重组并购完成31单 仅1单出现失败 61单正在进行中,涉及46家公司和296.38亿元并购金额。   5000万元以上并购达到了37单,总金额为179.57亿元,共涉及30个买方上市公司。其中,1亿元以下的医药并购有8单 多数金额范围在1-5亿元,共23单 5-10亿级别并购共2单,买方是复星医药和信邦制药 过10亿的天量级并购4个,分别为天士力14.50亿、鑫富药业17.46亿元、上海莱士18亿元、洪城股份56亿元。   记者统计发现,这30家&ldquo 大手笔&rdquo 公司主要是100亿元市值级别的地方一级企业&mdash &mdash 市值在100亿以下的多达18家,100-200亿7家,200-500亿4家,500亿以上仅1家。   换言之,新一轮医药并购已换做体量不太大但手握巨资的公司唱主角。   &ldquo 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在推动,&lsquo 十二五规划&rsquo 明确将医药产业整合指向&lsquo 强&rsquo 与&lsquo 大&rsquo ,一般中小制药企业难以负担投入大、周期长的医药研发,这就给了行业龙头兼并收购的机会。&rdquo 华南一位长期投资生物医药的私募告诉记者,&ldquo 另一方面,新版GMP要求2013年底强制认证,资金较弱的中小企业难以加大改造投入,这些企业最可能成为并购对象。&rdquo   记者关注到,去年年底,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和工信部等12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已确立了包括医药在内的九大推进兼并重组重点行业(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   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以来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节奏明显加快,相关案例不下20个。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整个医疗保健类并购交易数目共计121起,交易金额为428.37亿元。从交易数量来看,医药行业是实施并购最为活跃的一大行业 从交易金额角度,医药行业属于并购规模较大的行业。   对此,华南某投行人士认为,&ldquo 今年以来,由于IPO暂停以及政策支持,A股市场原本就掀起了一股并购、重组和借壳的热潮。接下来这九大行业可以走快速通道,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公司机会更大,并购重组效率也将提高,这很可能促使相关行业加快重组并购的步伐。&rdquo   &ldquo 曲线&rdquo 上市   &ldquo A股市场IPO停滞,通过并购实现资产证券化,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所以部分需要融资企业就四处寻找&lsquo 壳资源&rsquo ,借壳上市便成了企业融资的手段。&rdquo   记者在对资金量在5000亿元以上的37单医药并购进行梳理时发现,部分并购实为借壳上市或者整体上市。   在这37单并购中,并购金额最大的案例&mdash &mdash 洪城股份就属于借壳。   2013年8月3日,停牌2个月的洪城股份披露重组公告称,公司拟置出全部资产和负债,置入济川药业100%股权。   由此,不振净利持续低迷的洪城股份将转型为药企意图扭转业绩困局,而济川药业则借壳洪城股份实现曲线上市。   事实上,济川药业试图冲刺资本市场已久,无奈并无过硬的拳头品种,缺少持续增长能力,申请IPO的难度较大。到2013年3月份济川药业才完成股份制改造。   然而,通过借壳,这家负债率高达50%、净资产账面价值仅9亿元的公司,评估值高达56亿元,溢价5倍有余。业界评价,即便是济川药业自身IPO,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估值。   对此,深圳的一位投行老总告诉记者,&ldquo 目前存在并购可能性的大都是已经改制的公司,规模中等,需要资金转型升级,但A股市场IPO停滞,通过并购实现资产证券化,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所以部分需要融资企业就四处寻找&lsquo 壳资源&rsquo ,借壳上市便成了企业融资的手段。&rdquo   鑫富药业的并购同样也是借壳案例。   事实上,鑫富药业重组早已迫在眉睫,2010、2011年已经连续两年巨亏,2012年4月26日被&ldquo 披星戴帽&rdquo ,变为*ST鑫富,通过变卖资产当年才勉强&ldquo 扭亏为盈&rdquo ,不过,进入2013年,鑫富药业的业绩持续恶化。   2013年9月12日,鑫富药业发布重组草案称,购买程先锋持有的医药销售公司亿帆生物100%股权以及程先锋等10名自然人合计持有的亿帆药业100%股权。根据公告,亿帆系拟注入资产预估值高达17.5亿元,其中亿帆生物预估值为14.8亿元,预估增值率高达664.29%,亿帆药业预估值为2.7亿元,预估增值率也达到161.05%。本次交易完成后,程先锋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将达到30%以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将发生变更,且构成借壳。   前述华南生物医药私募告诉记者,&ldquo 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的实施,今后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利用率会更高,未来更多的公司会涉足重组领域。&rdquo   华北制药实施并购则是为集团医药资产实现整体上市。   去年10月份华药集团控股股东冀中能源耗资近30亿元包揽华北制药全部定增股份,晋身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当时这被市场解读为是冀中能源对旗下医药资产的整合。11月份,华北制药着手收购原大股东华药集团所持有的华胜公司、金坦公司和南方公司。这3家公司约占华药集团下属医药资产的90%,基本实现华药集团医药资产整体上市。   医药产业整合   记者统计前述37个医药并购项目发现,并购方向五花八门,主要为做强主业、跨界并购以及海外并购。   事实上,在前述深圳投行老总看来,&ldquo 借壳只是重组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各大产业均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艰巨任务,国家层面出台多项举措加强兼并重组工作,上市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9大重组重点行业的整合尤其值得梳理。&rdquo   记者统计前述37个医药并购项目发现,并购方向五花八门。   首先是一批主业明确,希望通过并购来将主业做专做强的医药公司。   例如华润三九在去年以1.33亿元收购山东枣庄中药厂持有的山东三九45%股权,此前已持有山东三九55%的股权。山东三九是华润三九感冒灵重要的北方生产基地,此举被视为华润三九对体系内最为重要的中药业务板块作进一步整合。   主营血液制品的上海莱士今年7月1日披露,拟18亿收购邦和药业100%股权。而邦和药业的业主就是从事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重大收购兼并事件逐步增多,如天坛生物收购成都蓉生、沃森收购大安制药、中国生物收购贵阳黔峰和西安回天等交易均使得收购方的综合实力得以大幅提升。上海莱士同样期望通过行业整合进一步增强自己在血液制品行业中的市场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本次交易完成后,上海莱士的年投浆量将由目前的355吨增至475吨,一跃跻身血制品龙头。   和夯实主业的医药公司不同,另一些医药企业从横向上做了一些跨界并购,切入新兴产品或领域。   记者研究发现,这些新领域跨度很广,涉及到心脑血管、肺结核、糖尿病、女性重疾及保健、体外诊断,都是相对前沿和先进的方向。   作为心血管医疗器械的领军企业,乐普医疗做了两起相关并购,一是较早布局收购主营心脏起搏器的秦明医学,二是在今年6月收购新帅克制药60%股份,挺进心血管药物领域。乐普医药计划在3-5年内形成医疗器械与药品两大产业板块,成为高端医疗器械和医药领先企业。   体外诊断制品也是一大热门领域。相关案例包括新华医药拟募资逾3亿元收购长春博讯75%股权 西陇化工收购新大陆生物75%股权。   另外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则进行纵向布局,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其中,往上游布局,有科伦药业斥资4.62亿科伦药业收购上游生产塑料输液容器用盖的企业君健塑胶、中恒集团收购云南特安呐制药的制药及三七种植业务80%股权、大北农收购天邦生物46.98%股权拓展动物疫苗市场 往下游整合,有信邦制药收购科开医药以求在医药流通领域实现阶段性突破,有沃森生物近10倍溢价收购宁波普诺、宁波普诺、莆田圣泰3家医药销售公司。   还有一些医药企业进行的是海外并购。例如海普瑞收购Prometic10.02%股权切入蛋白质技术和生物制药产品研发,海南海药则通过收购中国抗体40%股份进军全球抗体市场。
  • 2013十大医疗并购 赛默飞收购Life Tech居首
    对于医疗科技市场而言,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一个并购年。通过并购,一些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取得了主导地位。其中一笔交易帮助一家主要的设备厂商拓展了其整形手术产品的范围 另外一笔11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帮助一家制药巨头成为一家主要的节育设备厂商 还有一家跨国医疗技术公司收购了一家内窥镜药丸相机厂商,使公司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   一家医药科技公司在2013年进行了两笔大规模并购交易,其中一笔交易让这家医药公司迅速打进中国市场。对于医疗科技公司而言,中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新兴市场。还有一家医疗设备厂商收购了一家起搏器技术厂商,使得该公司在研发方面迅速超越最大的两家竞争对手。   如果一家公司被其大型竞争对手收购,那么被并购企业有可能通过新的管理和销售资源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多的营收增长机会。此外,两家竞争对手的合并还有助于进一步公布市场份额。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竞争减弱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   以下就是2013年医疗科技市场进行的10大并购交易:   1.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nologies   2.百特(Baxter)39亿美元收购金宝(Gambro)   3.史赛克(Stryker)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   4.拜耳(Bayer AG)11亿美元收购Conceptus   5.柯惠医疗(Covidien)8.6亿美元收购Given Imaging   6.史赛克(Stryker)7.64亿美元收购创生控股(Trauson Holdings)   7.生物梅里埃(BioMé rieux)4.5亿美元收购BioFire Diagnostics   8.Boston Scientific 2.75亿美元收购Bard电生理学业务   9.泰利福医疗(Teleflex)2.625亿美元收购Vidacare   10.圣犹达医疗(St. Jude Medical)1.235亿美元收购Nanostim
  • 默克密理博中国整合完成 中国市场战略地位提升——访默克密理博大中华区总经理冼伟桦先生
    回顾最近几年生命科学行业并购案,&ldquo 2010年7月,德国默克集团以52亿欧元成功收购美国密理博公司&rdquo 应该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案例之一。时至今日,这桩并购已完成3年,在这3年中,默克集团对密理博进行了怎样的整合?整合后的默克密理博又获得了怎样的发展?未来,默克密理博将如何拓展中国市场?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编辑日前采访了默克密理博大中华区总经理冼伟桦先生。默克密理博大中华区总经理 冼伟桦先生默克密理博中国整合完成 协同效应初现  德国默克集团拥有近350年的悠久发展历史,相对而言,成立了60多年的美国密理博公司则比较年轻。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不仅如此,默克集团传统业务的重点领域在制药和化工等行业,而密理博则着重发展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两者合二为一,将会产生什么效应,迸发出怎样的能量?  并购给密理博带来的益处  &ldquo 发展历史长达近350年的默克集团拥有光荣的传统,悠久的历史沉淀与丰富的经验积累,与密理博二者融合后,默克集团能够为密理博提供优秀的企业管理经验与稳健的发展策略。&rdquo 谈到并购给密理博带来的有益之处,冼伟桦先生回答说,&ldquo 此外,默克集团作为一家跨国大型企业,拥有非常雄厚的财力,能够为密理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合并之前,密理博为拓展其产品线,也曾在几年间陆续进行一些小型的企业兼并;而仅在合并后的2011-2012年,默克密理博就连续收购了4家公司,这其中还包括对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的并购,而这正是得益于默克雄厚的财力支持。&rdquo   整合过程中出现的挑战与解决之道  &ldquo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难免存在变数。&rdquo 提到整合过程中出现的挑战时,冼伟桦先生如是说。默克与密理博也面临企业如何整合、人员如何安置、公司业绩增长等问题。  在品牌整合方面,&ldquo 并购后,默克集团并没有撤销密理博的品牌。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例如生命科学行业,密理博品牌知名度要高于默克,其品牌影响力有助于默克集团拓展该领域的业务,这是密理博品牌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默克密理博的新Logo就是一个大的&lsquo M&rsquo ,机缘巧合,默克和密理博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都是&lsquo M&rsquo ,若仔细观察并购后全新的企业标志,可以发现这个大的&lsquo M&rsquo 是默克和密理博两个&lsquo M&rsquo 的完美融合,以期塑造经典而创新的&lsquo One Merck Millipore&rsquo &mdash &mdash 默克密理博整体品牌形象。&rdquo   在企业管理模式与发展策略上,冼伟桦先生表示,&ldquo 作为跨国集团,默克以每个国家为一个核心单位,放权管理;而原密理博公司则是以全球统筹性为原则,指令从总部直接下达到地方。默克很欣赏这样高效简洁的模式,因此保留了原密理博的管理策略,使其可遵照既定的长远规划发展。&rdquo   &ldquo 在人员方面,默克密理博几乎没有因合并造成员工流失。无论是针对原密理博高管还是一线技术工程师,默克集团都采取了&lsquo 量才而用&rsquo 的方针,使原密理博的员工团队基本完整保留。此外,尽管是收购方,但默克集团愿意放下身段,以谦虚的态度认真了解原密理博的运营经验,这也使绝大部分密理博员工继续愿意留下来,为新公司效力。并购后的默克密理博还陆续招募引进了许多新的精英员工,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一直是我们人力资源的工作重心。&rdquo   &ldquo 在业务方面,由于整合期间双方的流程及系统兼容需要一定的磨合和优化过程,2012年的业绩增长略微低于预期,但随着整个整合过程的不断完善, 默克密理博的业绩在今年很快得到恢复并保持了两位数的较高增长。&rdquo   冼伟桦先生最后着重强调,&ldquo 我们希望无论怎么整合,都能确保我们的用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在整合过程中,默克密理博始终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对用户的承诺,即技术创新,质量保证和过程优化,始终不会改变,这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宗旨。&rdquo   默克密理博中国整合完成 协同效应初现  关于默克与密理博的整合进度,冼伟桦先生介绍说:&ldquo 经过近2年的努力,默克密理博在中国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而在全球部分其他地区例如美国,我们的整合还在继续,预期会在明年完成。&rdquo   整合后,将对默克密理博的业务产生怎样的影响?冼伟桦先生表示,&ldquo 由于默克与密理博的产品线几乎没有重叠,并能形成很好的互补,所以在整合后,我们得以提供给用户的全面的产品和服务,更能产生协同效应。以前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领域,提到密理博,用户联想到的是其纯水系统,以及制药过程工艺相关产品等。 而现在默克密理博作为一个整体, 我们的产品线比原先更加丰富,还包括有微生物监测,高纯试剂,色谱产品及耗材和标准品等技术和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性的专业服务。  此外, 德国默克集团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工与医药公司, 在严谨的企业监管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而在中国市场近年来不断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的趋势下,默克密理博继承和分享到的宝贵经验成为独特优势,使我们能够对行业监管政策迅速反应,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可行性解决方案,更好地为中国的科研生产和体系保障提供服务。&rdquo   &ldquo 整合后的全新默克密理博作为德国默克集团旗下的生命科学部门,包括生物科学、实验室解决方案、过程工艺解决方案三大业务。拥有超过70,000余种产品,是全球生命科学行业顶级供应商之一。简单概括起来,其生物科学业务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获得科研实验数据,提高研发能力, 而实验室解决方案业务确保实验数据的精确可靠,过程工艺解决方案则旨在支持客户优化流程,提高生产力。三大主营业务既各自发挥所长,又相互配合, 其协同作用随着默克和密理博业务整合的日渐完善,效果越发明显。预计到明年和后年,待全球整合的全面完成,默克密理博将会迸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rdquo 默克密理博保持稳健增长  近年,全球仪器市场遭遇&ldquo 寒流&rdquo 。据仪器信息网统计,在全球排名前25位跨国仪器公司中,2012年出现负增长的公司有8家。对于2013年,某权威调研机构给出的预测是增长进一步放缓,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仍将对仪器市场产生进一步冲击。就整个行业而言,&ldquo 双位数增长&rdquo 时代已经走远,分析仪器行业进入到&ldquo 个位数增长&rdquo 时代。那么合并后的默克密理博,其发展情况又如何?  默克密理博全球市场:保持稳健增长  &ldquo 对于默克密理博而言,我们看不到低迷的情况,2013年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快速而稳定的增长&rdquo 谈及全球经济低迷给默克密理博带来的影响时,冼伟桦先生作出如此回答。  保持稳健增长与长远发展的要素  对于为何能保持稳健增长,冼伟桦先生阐述道:&ldquo 这主要是在业务开拓进程中,默克密理博始终关注于制药,食品安全和科研及实验分析等核心市场,而各国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减少,这样就提供了充足的市场发展空间,从而确保我们业务的稳健增长。聚焦核心市场,也是我们的长远发展策略之一。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原因在于,前面说到过德国默克集团的财务状况亦十分稳健, 集团70%的股份由默克家族控制,只有30%的股份在市面流通, 因此公司的财政情况不会受到市场上短期的经济行为和分析数据的影响, 这使我们有能力投入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rdquo   &ldquo 对于企业远期发展而言,除聚焦核心市场外,成功的要素还有以下几点&rdquo ,冼伟桦先生进一步说明,&ldquo 第一、致力于推出战略性的新产品,尤其是默克密理博专有的、创新性的高质量产品;第二、确保提供优质全面的售后服务;第三、为本地客户量身订做创新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企业发展赖以成功的重要因素。&rdquo   关于&ldquo 创新&rdquo 这个要素,冼先生补充说:&ldquo 虽然默克密理博能够提供&lsquo 一站式&rsquo 的全面服务,但我们不会成为一个提供&lsquo 一站式&rsquo 通用产品的供应商,而是定位于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专业公司。默克密理博的每款产品都是以&lsquo 创新&rsquo 为主旨,提供&lsquo 满足客户需求特点&rsquo 的专业产品和服务。&rdquo   &ldquo 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 我们就新推出了Guava微流式细胞分析仪和Muse智能触控细胞分析仪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 再例如,对于过程工艺用户,我们不仅提供产品,还依托默克密理博丰富的行业经验,帮助用户优化工艺。在制药行业,用户服务更需要&lsquo 度身订制&rsquo ,我们会和有关用户签订NDA(Non-Disclosure Agreement,保密协议),默克密理博的技术专家会与用户一起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rdquo 中国市场增长迅速 战略地位提升  在全球仪器市场&ldquo 疲软&rdquo 的同时,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同时中国仪器市场也一直被各跨国仪器集团看好。为实现高增长,跨国仪器集团纷纷加大力度争夺中国科学仪器市场,国产仪器厂商则依托本土作战的优势,对跨国仪器集团展开&ldquo 反击&rdquo 。在这&ldquo 硝烟弥漫的战场&rdquo ,默克密理博将采取何种策略,拓展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战略地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重要的市场  谈到中国市场的现状,冼伟桦先生表示,&ldquo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制药安全、科学研究、检测服务等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而这些恰好是默克密理博的重点关注领域。虽然在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学术研究,这使得默克密理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rdquo   &ldquo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开始在中国建立工厂、设立研发中心,这也为默克密理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rdquo 。如制药行业巨头百特(Baxter)日前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默克密理博也因此获得了其纯水设备历史上的最大订单。&ldquo   &ldquo 对于默克密理博而言,在我们全球的六个战略市场中,中国市场已提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重要的市场。&rdquo 冼伟桦先生强调。  产品策略:定位高端市场,当让部分基础用户提前体验默克密理博的产品  默克密理博会如何拓展中国市场?针对中国市场,将采取怎样的产品策略?对此,冼伟桦先生分析并回答道:&ldquo 中国具有不同与欧美市场的特点,作为发展中的市场,同时存在高、中、低端不同需求层次。随着国家对产品质量要求的趋严以及用户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低端市场也会随之提升。整体上,默克密理博定位于高端市场,但在某些领域,我们同时会关注中端市场。&rdquo   冼伟桦先生举例说:&ldquo 比如在纯水行业,默克密理博推出了&lsquo 明澈&rsquo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基础实验室用户,并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我们希望通过&ldquo 明澈&rdquo 纯水制备系统的推出,更多的用户能够更早得体验到默克密理博的优质品牌。  提到纯水业务,就近日某国产纯水仪器厂商侵犯默克密理博专利一案,北京高级市高级法院判定默克密理博胜诉的新闻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对此,冼伟桦先生表示,&ldquo 这个专利案件的胜诉结果使我们对中国政府更有信心,表明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政府对待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同时 也坚定了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 默克密理博全球每年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高达业务额的10%,我们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数量也仅次于美国。我们将继续加大力量对默克密理博创新发明的专利进行保护以及维护广大默克密理博用户的利益, 继续努力使客户更充分地体验到我们产品的优良品质。当然,企业还需要依靠政府法律法规的完善来保护自身以减少来自侵权行为的损害。此次的胜诉对我们未来在中国进行更大的投资和并购提供了有力的信心支持。&rdquo   经销商策略:直销的延伸  经销商是中国仪器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国外厂商进军中国市场时,必不可少的拓展渠道。 关于如何利用经销商渠道扩展中国市场,冼伟桦先生表示:&ldquo 作为我们直销的延伸,经销商是默克密理博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中国,我们现在有近200家经销商。默克密理博就像一个大家庭,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rdquo   &ldquo 我们会根据经销商的特点提供系统多样的业务培训,经销商所接受的培训水准与默克密理博员工完全一致。长久以来,我们已经和经销商建立了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有很多经销商从最初的一个或几个人起步开展业务,与默克密理博一同成长,直到现在发展壮大到几十数百人的团队规模。我们非常感谢经销商合作伙伴为与默克密理博共同开拓中国市场所做的不懈努力。&rdquo   投资策略: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对于认可中国市场重要性的默克密理博而言,是否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也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冼伟桦先生表示:&ldquo 默克密理博在全球有26个生产基地。原先我们在考虑企业并购和产品线补充时,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考量并优先选择欧美企业。但现在来说,中国已经成为我们重点选择市场。比如在2011年,默克密理博并购了北京清大天一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我们在细胞培养基产品和技术方面的有力补充,使我们更好适应疫苗、抗体药物行业的技术发展需要和生产需要,有助于默克密理博的长远发展。&rdquo   放眼中国市场长远发展:制定下一个5年规划  &ldquo 在过去的几年间,默克密理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都达到或超出了公司的期望要求,我们更成功实施了两个&ldquo 5年规划&rdquo 。这样的良好成绩使我们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以针对中国市场,制定新的5年发展计划, 默克密理博致力于为中国科研用户提供创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始终保持与中国科技发展同步。&rdquo 对于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冼伟桦先生这样描述说,&ldquo 我们希望到2021年,默克密理博在中国市场的产值能够在2013年的基础上翻两番!&rdquo 采访编辑:萧然  附录:默克密理博公司  http://www.merck-chemicals.com.cn/millipore  http://merck.instrument.com.cn/
  • CRO千亿市场横向整合,“联姻”仪器制造商赛道竞速?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组织,是专业的医药研发外包组织机构,也是新药研发中重要的一环。不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其研发过程都可以大致分为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相对应的CRO业务也分为临床前CRO和临床CRO。其中,临床前CRO主要包括新药发现、先导化合物和活性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及工业研发、制剂研究、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药代动力学等,临床CRO包括临床I-IV期技术服务、生物等效性研究、实验室测试研究、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等。广义上的CRO还包括CMO、CDMO(统称CXO),它在创新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降低了药企的研发成本和风险。CRO行业发展迅猛随着药企纷纷向创新化转型,我国逐渐进入制药2.0时代,CRO公司大幅受益于被创新药驱动的医药行业发展,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CRO市场规模将达637亿美元,到2023年将增加至761亿美元,而CXO市场规模超千亿且还在不断扩容。全球CRO市场规模及增速(图片来源:Frost & Sullivan,万联证券研究所)2021年我国CRO市场规模将达108亿美元,其中临床CRO市场规模80亿美元,临床前CRO市场规模28亿美元,预期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179亿美元。近年来,我国CRO市场规模增长势头迅猛,上升幅度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在国内诸多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生物制药的创新升级是必然趋势,新药研发领域的机会将不断涌现,从而带动CRO市场继续扩容。中国CRO市场规模及增速(图片来源:Frost & Sullivan,万联证券研究所)国际CRO并购整合成常态从CRO公司发展来看,单一业务的公司并不能满足制药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回顾国际CRO巨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并购是CRO公司开拓业务的重要手段和快速成长的关键,因此合适的领域布局,在纵向、横向整合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公司产能和规模,注重全产业链的开发,开拓多元发展新局面已成为CRO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放眼全球,国际CRO巨头历经多重并购重组,不断在业务上开拓。2016年,IMS Health与Quintiles的跨界合并结合了临床CRO服务和医疗咨询的优势,诞生了当时全球最大的CRO公司IQVIA;2017年,INC Research 为优化业务布局与inVentiv Health合并为Syneos,成功跃居行业前三;2015到2017年,美国第三方独立实验室LabCorp连续并购Convance 、PAML 、Chiltern,成为了产业线最全的CRO公司,现居全球CRO行业第一。2021年2月,Icon以120亿美元收购PRA Health Science,一跃成为全球市场第三。国内CRO如何赛道竞速?相比国外,国内CRO市场呈现“小多散”的格局,需通过不断探索商业模式来谋求进一步发展。据统计,2020年我国CRO企业数量超500家,其中,国内临床前 CRO 主要从事化学合成、药理/毒理/药代,而从事动物模型、药物筛选的公司则相对较少。国内CRO企业和临床前CRO企业主要业务分布(图片来源:火石创造,国元证券研究中心)国内龙头企业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昭衍新药已经开始选择并购来扩大自身业务范围,而其余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份额分散,为了增加竞争力未来并购重组也将会成为必经之路。除此之外,CRO的合作模式也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不同于国际CRO服务于大型跨国药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国内CRO面临的药企格局以初创企业为主,难以照搬国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合作策略,所以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利益绑定势在必行。相比国外成熟的CRO行业,国内CRO仍处于成长期。在全球CRO的黄金赛道上,国内CRO想要弯道超车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树立行业口碑和积累自身技术。不论在哪个行业,人才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CRO更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很多业务并不需要重资产投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对研究人员的组织能力上。其次,CRO的发展受新药研发的驱动,医药研发支出是CRO行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市场规模和行业景气,所以加大研发投入是CRO发展的刚性需求。另外,CRO是一个全球化产业,除了一些受到监管必须在某地完成的临床试验外,剩下的业务都可以委托海外CRO完成再交付。由于国内CRO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具有成本优势,很多海外CRO业务也随之向国内转移,这时候就是公司比拼技术和行业口碑的时候,自身实力强口碑好的公司会在海外订单转移中瓜分更多的市场份额。CRO“联姻”仪器制造商降本增效前文提到,加大研发投入是CRO发展的刚性需求。据Frost & Sullivan 统计,自2014年起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预计到2023年全球研发投入将超20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5%,其中中国研发投入将达500亿美元,并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在扩大CRO市场规模的同时,还加剧了CRO业务范围扩张成本的增高,而更大需求量的仪器采购和实验室建设是导致成本增高的直接原因之一。中美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情况(图片来源:Frost & Sullivan,国元证券研究中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CRO公司开始与仪器制造商“联姻”,希望可以增强上下游版块间的协同作用和企业竞争力,从源头实现降本增效,海外CRO公司PPD与赛默飞的强强结合就是如此。赛默飞从2017年就开始布局CRO行业, 2021年4月,赛默飞继续对制药和生物技术终端市场加码,以174亿美元收购CRO公司PPD,跻身全球CRO行业Top5,导致CRO行业格局重新洗牌。这次收购,赛默飞一方面将完整的产品线和分析技术优势延续到CRO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仪器、耗材、试剂方面的专业和成本优势,增加PPD在CRO的竞争力,在瓜分新药研发市场的同时真正达到降本增效。国内CRO公司也同样走上了与仪器厂商“联姻”的道路,目前药明康德正在全资收购国产色谱公司大连依利特,以期通过横向兼并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高效液相色谱具有快速、简便、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特点,是新药研发的有力工具,在CRO公司的仪器采购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其高昂的价格让CRO服务的检测成本增高。药明康德这次收购,不仅在产业规划中为公司增加了一条仪器生产线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同时还使公司在CRO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