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制造标准

仪器信息网制造标准专题为您整合制造标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制造标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制造标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制造标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制造标准话题讨论。

制造标准相关的资讯

  • 盘点2022年增材制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随着近几年3D打印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几十项增材制造标准,从设计到材料、工艺、设备、测试以及后处理等。相信随着相关标准的陆续发布及不断完善,将能够让从业人员有规可循,助推行业进一步发展。一、国家标准通过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得知,2022年我国已发布8项增材制造国家标准,其中4项已在今年开始实施,另外4项即将在明年开始实施。同时,2022年还有4项增材制造国标正在制定中,接下来为大家做详细介绍。2022年新增并且处于现行的国家标准序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增材制造用镍粉(GB/T 41335-2022)2022-03-09 2022-10-012增材制造用钨及钨合金粉(GB/T 41338-2022)2022-03-092022-10-013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镍基合金(GB/T 41337-2022)2022-03-092022-10-014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空心粉率检测方法(GB/T 41978-2022)2022-10-122022-10-122022年新增并且处于即将实施的国家标准序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增材制造 术语 坐标系和测试方法(GB/T 41507-2022)2022-07-112023-02-012增材制造 通则 增材制造零件采购要求(GB/T 41508-2022)2022-07-112023-02-013增材制造用铜及铜合金粉(GB/T 41882-2022)2022-10-142023-05-014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钽及钽合金(GB/T 41883-2022)2022-10-142023-05-012022年正在起草当中的国家标准序号计划号项目名称起草单位120220748-T-610增材制造用镍钛合金粉西安欧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20220735-T-610增材制造用铝合金粉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宁波众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20220736-T-610增材制造用金属粉末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西安欧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420220074-T-604增材制造 云服务平台产品数据保护技术要求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二、行业标准据统计,2022年新增正式实施的增材制造行业标准共计5项,其中医药行业2项,机械行业3项。此外,还有一项关于医药的标准将在2023年实施。具体内容如下:1、标准号:YY/T 1802-2021项目名称:增材制造医疗产品 3D打印钛合金植入物金属离子析出评价方法行业领域:医药批准日期:2021-09-06实施日期:2022-09-012、标准号:YY/T 1809-2021项目名称:医用增材制造 粉末床熔融成形工艺金属粉末清洗及清洗效果验证方法行业领域:医药批准日期:2021-09-06实施日期:2022-09-013、标准号:JB/T 14279-2022项目名称:增材制造 材料挤出成形3D打印笔行业领域:机械批准日期:2022-04-08实施日期:2022-10-014、标准号:JB/T 14280-2022项目名称:增材制造 桌面级材料挤出成形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行业领域:机械批准日期:2022-04-08实施日期:2022-10-015、标准号:JB/T 14190-2022项目名称:增材制造设备 桌面型熔融挤出成形机行业领域:机械批准日期:2022-04-08实施日期:2022-10-016、标准号:YY/T 1851-2022(明年实施)项目名称:用于增材制造的医用纯钽粉末行业领域:医药批准日期:2022-08-17实施日期:2023-09-01三、地方标准截至目前,据资源库统计,国内关于增材制造的地方标准共计8项,其中2022年起正式实施的只有一项,适用于陕西省,具体内容如下。标准号:DB61/T 1503-2021标准名称:医用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生产技术规范所在地址:陕西省批准日期:2021-12-17实施日期:2022-01-17无论是哪个行业,想要正规化发展,都离不开标准的制定,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3D打印有标准可依,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 建立高端仪器标准,发力“中国制造2025”
    为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国家标准委近日制定四个重点工作,明确标准制定任务,为&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发力。其中,研制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标准为重点项目。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研制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包括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词汇表、企业间联网和集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能传感器、高端仪表、智能机器人、工业通信、工业物联网、工业云和大数据、工业安全、智能制造服务架构等一大批标准。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重点加快制定以智能化为特征的重大成套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标准,在大飞机、发电和输变电等优势领域,围绕关键用户需求,应用综合标准化模式,推进标准综合体研制,继续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综合体项目。搭建标准化验证测试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5个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强化基础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紧贴工业&ldquo 四基&rdquo 发展指导目录,重点制定关键零部件所需的钢铁、有色、有机、复合等基础材料标准。重点提高轴承、齿轮、液压气密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标准指标。集中研制铸造、锻压、热处理等先进工艺及基础制造装备标准,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选择核心企业,推动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运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标准的研制与对标达标活动,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标准的衔接问题,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   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   加强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制修订2000余项技术标准。重点围绕实施&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助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重点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领域研制一大批标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在铁路、航天、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推动研制一批高端装备国际标准。积极推进船舶、海洋、信息技术等国际标准取得突破。加强&ldquo 一带一路&rdquo 沿线重点国家大宗商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围绕航天、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装备走出去,提出中国装备标准名录。加大标准互认力度,增加标准互认的国家和标准数量,成体系开展急需标准外文版翻译。   此外,国家标准委还将加快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已批准筹建中关村、华南中心、广州等3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优势,强化技术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力争&ldquo 十三五&rdquo 筹建20个制造业相关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支撑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 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日前正式成立
    2010年2月2日,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下称“中心”)组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北京机电研究所、重庆大学等2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下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由中心副主任邱城主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李冬茹处长、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李新亚到会并讲话。中心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丁红宇做了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筹备工作总结报告,对近两年的联盟筹备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据了解,联盟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重大项目成果为基础,由国内相关的研发单位、应用企业、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检测、评定机构等共同发起,自愿组成。主要任务为:跟踪绿色制造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内外相关标准化动态,研究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技术标准需求,开展共性问题和重点标准的前期研究和技术研讨工作 提出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标准化研究项目立项以及相关标准化方针和政策的建议 促进相关标准化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与标准协调工作,配合相关标准机构,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协助或参与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交流活动,建立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平台,配合相关标准机构开展标准技术咨询、标准宣传与贯彻工作。   李新亚院长对联盟的成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联盟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绿色制造技术联盟的整体实力,为统一绿色制造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表述,更好地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标准制修订奠定了基础。在提升绿色制造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收效程度,保障绿色制造技术相关检测、评估评价与认定工作的规范化,促进绿色制造技术资源的共享与积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李院长表示,作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将积极支持院直属企业加入绿色制造技术标准联盟,认真履行相应义务。   此次会议推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李冬茹为理事长,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奚道云为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重庆大学曹华军、上海交通大学陈铭为副秘书长。
  • 华大智造项目成功入围2023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示拟入选2023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全国共78个:智能工厂建设应用类项目50个、新模式实践应用类项目14个、供应量协同应用类项目6个、系统集成服务类项目4个、咨询规划服务类项目2个、新技术融合创新类项目2个。其中,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是由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生命科学装备智能工厂标准应用试点”项目。本次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旨在发挥标准支撑引领作用,引导制造业企业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形成一批标准化、高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智能制造标准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的应用,优先试点已发布、研制中的国家标准,配套应用相关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2023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不少于70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到2024年遴选出200个以上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形成一批推动智能制造有效实施应用的“标准群”,打造一批成熟典型的标准应用实施指南、解决方案、工具库和案例集。附件:2023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名单
  •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印发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通知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发挥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对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8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石。标准是产业发展和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装备制造业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是装备设计、制造、采购、检测、使用和维护的依据,标准的先进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装备质量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坚持标准引领,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存在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强、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适应性较差等问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缺失,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装备制造业质量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造成装备在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差距较大,质量品牌竞争力不强,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整体水平亟待提升,迫切需要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重点推进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标准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为落实国务院有关《中国制造2025》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紧贴《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以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标准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支撑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  (二)实施原则。  需求引领、问题导向。紧贴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标准化和质量的需求,针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全面部署,集中攻坚,强化标准的研究与验证,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和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释放创新活力,加强装备制造业标准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大质量工作格局。  重点突破、综合推进。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协调推动各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共同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研制一批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统筹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链的需求,成套、成体系地推进标准制定,构建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综合标准体系。  军民融合、统筹发展。兼顾工业制造和武器装备建设需求,提高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水平,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提高装备质量,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筑牢工业基础。  开放兼容、强化实施。推动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注重装备制造业标准实施与工业消费品质量提升的结合,注重标准实施与政策、法规的衔接配套,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监督和服务,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以质量品牌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机制基本形成,部分重点领域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水平,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  (一)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创新能力。  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研制的支持,深化国家科技计划与标准化紧密结合机制,在项目设计、立项、实施和验收各阶段增加对研发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设备可用性及产品寿命等标准化指标因素,通过科研项目促进标准的形成,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化和快速推广应用,将技术标准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依托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围绕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研制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促进成果转化。结合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在工业基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建立标准创新基地,聚集装备制造业领域标准化和科技创新资源,为先导性、创新性技术标准研制、应用与国际化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科技部、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加快军用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开展现有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整合修订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加强军用和民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动,促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资源共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装备制造业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根据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供社会自愿采用。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企业标准化创新能力。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推进产业化。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建立完善先进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培育标准化和质量意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推动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运用行业准入、生产许可、行政执法、认证认可等手段,促进装备制造业领域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标准的实施,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以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为契机,统筹建设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标准大数据采集,推行企业标准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制度试点,形成标准竞争机制。强化对公开标准的事中事后监管和依标准开展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检查结果,并将结果纳入企业质量信用记录,推动信用监管和信用约束。鼓励消费者、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汇聚多元共治的合力。(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国家认监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地区发展规划,推动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点,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质量技术支持“一站式”服务。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综合服务示范和国际互认,为中国装备走出去,形成持续竞争力提供质量技术保障。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大设备,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需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的重大设备,综合运用质量技术基础手段实施重大设备监理,保障重大设备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和项目投资效益。(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探索强制性标准实施与质量监管相结合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装备制造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和统一管理,除在危害国家安全、人身健康和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防止欺诈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应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加强质量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建立产品统计监测制度,健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推动将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安全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质量奖励制度,鼓励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对装备制造领域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标杆和先进典型。(质检总局,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将质量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内容,健全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和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调动全社会提升质量品牌的积极性,形成推动质量品牌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领域急需标准制定。以破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和加强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开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配套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标准短板。针对高档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的局面,组织攻关,重点研制高速高精度轴承和齿轮、高压液压件、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研究解决影响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系统制修订液压件、紧固件、弹簧、密封件等量大面广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 钢材、有色金属、电子专用材料、有机和复合材料等基础原材料标准,特别是耐高温高压、耐寒、耐腐蚀、耐磨材料标准 金属成型、金属加工、热处理、锻压、铸造、焊接、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标准,提升可靠性和寿命指标。(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针对“四基”标准基础数据和方法研究薄弱环节,建立以产业集聚区和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相关主机企业联合参加的标准推进联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开展标准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加强相关设计方法、检测试验、可靠性验证和疲劳寿命评估等原始试验数据积累,支撑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四基”领域综合标准化。加强“四基”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标准化联动,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鼓励主机企业积极参与“四基”标准制修订,扩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相关标准在主机行业的应用。选择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开展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标准化试点示范,协同推进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工业基础质量提升行动。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对关键原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为重点,以对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突破口,加强可靠性设计,提升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装备质量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创新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智能产品、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标准推进联盟,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和重点领域,系统梳理现有相关标准,构建先进、开放、协调、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重点研制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定义、智能装备/产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软件、工业云和大数据等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选择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和企业,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布局和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现有经费渠道对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和标准验证等工作予以支持。鼓励和引导行业和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实施应用、意见反馈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装备智能化和质量提升。选择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实施制造过程信息化集成和协同应用、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建设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追溯体系。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在数字化协同设计等领域实现国际标准突破。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等合作平台,吸引企业界、学术界广泛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开展标准互认,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标准,指导装备制造业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及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重点研究绿色设计、工艺、装备、材料及管理等绿色生产标准 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以及废弃汽车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废弃机电产品的回收、拆解、再制造等回收再利用标准 满足轻量化、无害化、节能降噪、资源节约、易拆解、易回收、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要求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绿色物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 基于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与环境排放、环境绩效等工厂建设运营的不同维度,以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的绿色工厂标准 园区生态环境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共生耦合、近零排放等绿色园区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以高效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础标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管理标准的研制,建立高效电机、LED照明、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等重要产品标准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标准综合体。开展能效、水效提升与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及关键技术、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推动节能量测量与验证、节能服务、能耗在线监测与评估、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实施及效果评估。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对绿色制造标准、节能环保产业标准等绿色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绿色标准检测、认证等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第三方机构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开展绿色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依据标准积极推进绿色产品和认证、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推广绿色产品。开展绿色供应链标准化试点,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评估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制造过程的流程化再造,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质量损失,避免低价竞争。(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家认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  加快服务型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围绕消费品需求,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相关设备和标准的研制,发展故障诊断、维修保养、远程咨询等专业服务,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制造服务、远程监控和运行维护服务、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精准营销、产品回收再制造、金融租赁、知识管理与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成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的供应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开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促进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加快制定研发设计、生产设施管理、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标准研制,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标准委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鼓励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优质新型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设备运行质量。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理念和新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提高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结合产业布局,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各产业集群,推进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制造服务标准化“科技研发、转化成果、推广应用”的合作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依托制造业集聚区,推进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化公共平台建设。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广质量标杆管理,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质量竞争力。(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  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改进标准制修订流程,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及时更新标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加快装备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推进高密度封装、三维微组装、处理器、高端存储器、网络安全、信息通信网络等领域集成电路重大创新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集成电路设计平台、IP核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开展靶材、电子浆料、半导体材料、高强高导铜合金等新型电子材料标准研究,研制传感器、专用电子设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完善新型显示、传感器件、片式元器件、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终端、视听产品、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加快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技术标准研制。加快适用于工业环境的宽带移动通信标准制定,研制第五代移动通
  • 曲婉:以标准化战略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p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17年11月4日新《标准化法》通过修订,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强化了标准在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桥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还面临创新动力和能力不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足、制度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深入贯彻标准化战略,建立标准与创新政策深度融合的产业政策体系,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 /p p    strong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问题 /strong /p p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大瓶颈。我国制造业部分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与高端装备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量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等基本依赖进口。如光伏领域的高压电源、真空泵、真空计、高性能激光器,机器人领域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信息产业和船舶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 /p p   制造业整体实力不强,代表国家的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弱。2016年世界研发投入前2500强企业中,中国共有273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企均销售收入和企均利润分别为30.25万欧元和1.95万欧元 而美国、日本、德国上榜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我国的1.6~3.9倍,企均利润为我国的2.6~4.3倍。2016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上海汽车集团居汽车与零部件行业第七位,营业收入仅为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公司45.09% 中国医药集团居制药行业第六位,营业收入仅为排名第一的美国强生公司的63.25%。 /p p   制造业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大,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附加值率低的行业,面临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效益差等问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弱。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的97.3%,部分行业领域占比在99%以上 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小微企业占制造业企业总量比例在90%左右。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死亡率达到2.3%,是大型和中型企业死亡率的23.6倍和6.9倍 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为6.8年,不足大型企业的1/3 小微企业资金产值率为59.1%,分别比大型和中型企业低34.2个和21.3个百分点。 /p p   标准体系建设不适应新发展理念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需求。标准作为规范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在推动企业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标准建设中交叉重复、矛盾、缺失、滞后老化等现象广泛存在。例如,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同的就有近2000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此外,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制造业对标准的旺盛需求。在国际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仍未发挥应有作用,世界上2.6万余项国际标准中,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1%,“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p p   由于标准建设滞后和监管不严,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中国制造往往成为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近五年来,质检总局开展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中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6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布1380项产品召回通报,其中涉及中国产品946项,占通报总数的68.55% 同期,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发布1887项产品召回通报,其中涉及中国产品960项,占通报总数的50.87%。 /p p strong   几点建议 /strong /p p   结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应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标准与创新政策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建立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和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完善标准与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融合的政策体系,形成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 /p p   推动建立融合必要标准的市场准入政策和政府创新采购政策,倒逼制造业提质增效。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关于禁止准入和淘汰类项目的遴选机制,建立与强制性标准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提高强制性标准关于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性能、安全、卫生、污染物排放和环保的相关要求,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寿命和节能、环保性能的提升。加强制造业推荐性标准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应标准的接轨工作,建立与推荐性标准挂钩、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创新采购政策,引导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 /p p   建立与强制性标准挂钩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制造业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修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和主要产品的认定中增加关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使用寿命、质量等强制性标准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发挥标准对促进制造业创新和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制造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时,必须同时满足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共性技术和产品标准要求,以充分发挥标准在倒逼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 /p p   发挥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统筹推进科技、标准、产业、政策协同创新。加快制造业基础和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及时更新和清理行业标准,废止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落后标准,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快制造业标准体系与国家科技计划的深度融合,在重大科技项目设计、预研、立项、实施、验收等全过程增加核心技术零部件标准、先进基础工艺标准、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等考核指标,建立科技、标准、产业、政策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与标准研制有效结合,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 /p p   打造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标准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保障制造业迈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结合制造业细分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涵盖工业基础标准、军民通用标准、团体标准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研制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中的相关标准,加快推进制造企业贯标工作,系统解决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中的标准化问题,助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p p /p
  • 78家!2023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公示
    根据《关于开展2023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市监标技发〔2023〕83号),现将拟入选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将意见书面反馈至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公示时间:2023年12月1日至8日联系方式: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 010-82262645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 010-68205630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2023年12月1日
  • 墨西哥提出药物新优良制造标准建议
    近日,墨西哥政府发布两项独立提案,为药品(pharmaceuticals)和药物(medicaments)建立新优良制造标准,分别为PROY-NOM-164-SSA1-2013标准和PROY-NOM-059-SSA1-2013标准。PROY-NOM-164-SSA1-2013标准将对墨西哥境内销售的药品和活性成分的生产建立更新最低要求 而PROY-NOM-059-SSA1-2013标准将专注于药物的治疗、预防或恢复效果。   提案中包括的要求涉及的范围有:文书和相关操作、质量管理系统、人事、设施和设备、验证和认证、生产系统 返回、成品发布、质量控制、产品召回、转包商、分销商、用于临床研究的医药品和残留物销毁和处理等。   有意者可分别在5月4日和5月14日之前提交有关PROY-NOM-164-SSA1-2013标准和PROY-NOM-059-SSA1-2013标准的评议意见。
  • 首个宁海企业主持制订的“浙江制造”标准发布
    笔者日前从宁海县市场监管局获悉,由得力集团有限公司主持制订的《碎纸机》标准由省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促进会正式发布,成为首个宁海企业主持制订的“浙江制造”标准。  据了解,《碎纸机》标准由得力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对比行业标准、国际先进标准,在碎纸机的碎纸能力、使用寿命、保密等级和安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提升,同时增加了有害物质限量和节能的要求,使标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促进碎纸机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此外,该公司起草的浙江制造《订书机》标准已通过标准论证和审定,并报省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促进会等待审批发布。
  • 标准化战略让“江西制造”取得国际市场定价权
    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撼动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世界同行业老大的地位。全球逾60%的食品抗氧保鲜剂出自该公司,2009年上交税金增幅超57%。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掌握标准化话语权,让公司从中国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2009年12月28日,来自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计显示,全省有约50家工业企业参与修订、起草了400个国家或行业标准。   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以专利化和标准化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江西特康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试剂,该成果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司在省质监局的推动下,参与制定了7项血细胞分析仪及试剂方面的行业标准,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国外试剂的市场份额从40%下降到10%,而特康科技的份额扩张到30%。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顺口溜尽管不无偏颇之处,但就其重视标准化这一点看,是十分正确的。2009年9月,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向国家标准委申报制定《太阳能级多晶硅片》、《太阳能级多晶硅块》两个国家标准并获批准立项。我省作为“稀土王国”,省内稀土企业积极介入各项稀土国家标准的制订,目前,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起草了《镨钕合金》国家标准,江西金世纪股份公司参与起草了《硝酸铈铵》国家标准。   据省质监局局长王詠介绍,赣企争夺国家标准主导权的意识显著增强,我省首次争取到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项目。2009年7月,江西华电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的全国螺杆膨胀发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的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获批筹建。2009年9月,赣州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得批准成立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离子型稀土矿工作组。这标志着我省在节能设备制造、白酒和稀土矿产业发展上占得先机。   而传统产业国际标准化舞台上也首次有了赣企的身影。李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烟花出口企业。国家标准委通过考察,把该公司纳入烟花国际标准推进工作组。   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赣企与国际市场接轨先从与国际标准接轨入手。江西新瑞丰生化有限公司是牵头起草《赤霉素原药国家标准》和唯一提供赤霉素国家标准品的企业,该公司“赤霉素CA3提纯”和“赤霉素生产促进剂”两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据统计,今年全省新增江西三鑫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华亿木业有限公司等35家工业企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标志。
  •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印发 提及仪器仪表
    p   近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共同组织制定并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以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指导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以下为指南全文。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8470e18-f993-4f54-a1ef-41d090899ded.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工业和信息化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关于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工信部联科〔2018〕154号 /span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有关中央企业、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p p   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指导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现予印发。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工业和信息化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8月14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8年版) /span /strong /p p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 /p p   为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落实“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5年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p p   按照标准体系动态更新机制,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 /p p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一、总体要求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指导思想 /strong /span /p p   进一步贯彻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特点,立足国内需求,兼顾国际体系,建立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等三类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标准对制造业的整体支撑作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span /p p   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中提出的“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跨界融合,急用先行,立足国情,开放合作”原则,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全面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面推广。同时,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开展标准互认,共同推进国际标准制定。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建设目标 /strong /span /p p   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制定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基础共性标准,识别与传感、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交付、智能生产等智能工厂标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服务标准,人工智能应用、边缘计算等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工业无线通信、工业有线通信等工业网络标准,机床制造、航天复杂装备云端协同制造、大型船舶设计工艺仿真与信息集成、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运行系统等行业应用标准,带动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工作。推动智能制造国家和行业标准上升成为国际标准。 /p p   到2018年,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p p   到2019年,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二、建设思路 /strong /span /p p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按照“三步法”原则建设完成。第一步,通过研究各类智能制造应用系统,提取其共性抽象特征,构建由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组成的三维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而明确智能制造对象和边界,识别智能制造现有和缺失的标准,认知现有标准间的交叉重叠关系 第二步,在深入分析标准化需求的基础上,综合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各维度逻辑关系,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生命周期维度和系统层级维度组成的平面自上而下依次映射到智能特征维度的五个层级,形成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工业网络等五类关键技术标准,与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共同构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 第三步,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分解细化,进而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指导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标准立项工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strong /span /p p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指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p p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三个维度对智能制造所涉及的活动、装备、特征等内容进行描述,主要用于明确智能制造的标准化需求、对象和范围,指导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69e999c9-14b7-45ea-b883-8b32d12690b4.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 1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 生命周期 /strong /span /p p   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原型研发开始到产品回收再制造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可进行迭代优化,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等特点,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构成不尽相同。 /p p   (1)设计是指根据企业的所有约束条件以及所选择的技术来对需求进行构造、仿真、验证、优化等研发活动过程 /p p   (2)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创造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p p   (3)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p p   (4)销售是指产品或商品等从企业转移到客户手中的经营活动 /p p   (5)服务是指提供者与客户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包括回收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 系统层级 /strong /span /p p   系统层级是指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组织结构的层级划分,包括设备层、单元层、车间层、企业层和协同层。 /p p    strong (1) /strong strong 设备层是指企业利用传感器、仪器仪表、机器、装置等,实现实际物理流程并感知和操控物理流程的层级 /strong /p p   (2)单元层是指用于工厂内处理信息、实现监测和控制物理流程的层级 /p p   (3)车间层是实现面向工厂或车间的生产管理的层级 /p p   (4)企业层是实现面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层级 /p p   (5)协同层是企业实现其内部和外部信息互联和共享过程的层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 智能特征 /strong /span /p p   智能特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使制造活动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一个或多个功能的层级划分,包括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系统集成和新兴业态等五层智能化要求。 /p p   (1)资源要素是指企业对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及其数字化模型所在的层级 /p p   (2)互联互通是指通过有线、无线等通信技术,实现装备之间、装备与控制系统之间,企业之间相互连接及信息交换功能的层级 /p p   (3)融合共享是指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协同共享的层级 /p p   (4)系统集成是指企业实现智能装备到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乃至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过程的层级 /p p   (5)新兴业态是企业为形成新型产业形态进行企业间价值链整合的层级。 /p p   智能制造的关键是实现贯穿企业设备层、单元层、车间层、工厂层、协同层不同层面的纵向集成,跨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系统集成和新兴业态不同级别的横向集成,以及覆盖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端到端集成。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 /strong /span /p p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包括“A基础共性”、“B关键技术”、“C行业应用”等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标准体系各部分的组成关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19fcc1f-42e0-461b-92c0-cc146bea2988.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2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 /p p   具体而言,A基础共性标准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五大类,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底层,是B关键技术标准和C行业应用标准的支撑。B关键技术标准是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智能特征维度在生命周期维度和系统层级维度所组成的制造平面的投影,其中BA智能装备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BB智能工厂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和系统集成,BC智能服务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新兴业态,BD智能赋能技术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融合共享,BE工业网络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互联互通。C行业应用标准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顶层,面向行业具体需求,对A基础共性标准和B关键技术标准进行细化和落地,指导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 /p p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中明确了智能制造的标准化需求,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具有映射关系。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块化设计规范为例,它属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中B关键技术-BC智能服务中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标准。在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中,它位于生命周期维度设计环节,系统层级维度的企业层和协同层,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新兴业态。其中,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三个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映射关系及示例解析详见附件2。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strong /span /p p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由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向下映射而成,是形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A基础共性”、“B关键技术”、“C行业应用”三个部分,如图3所示。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73eeadb-c50e-41c5-a66b-b231643b6a2f.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3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p p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color: rgb(255, 255, 255) " 三、建设内容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基础共性标准 /strong /span /p p   基础共性标准用于统一智能制造相关概念,解决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问题,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五个部分,如图4所示。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8dfce4d-fac0-40e0-bedf-99ae0b46c421.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4 基础共性标准子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 通用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术语定义、参考模型、元数据与数据字典、标识等四个部分。术语定义标准用于统一智能制造相关概念,为其他各部分标准的制定提供支撑。参考模型标准用于帮助各方认识和理解智能制造标准化的对象、边界、各部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联系。元数据和数据字典标准用于规定智能制造产品设计、生产、流通等环节涉及的元数据命名规则、数据格式、数据模型、数据元素和注册要求、数据字典建立方法,为智能制造各环节产生的数据集成、交互共享奠定基础。标识标准用于对智能制造中各类对象进行唯一标识与解析,建设既与制造企业已有的标识编码系统兼容,又能满足设备互联网协议(IP)化、智能化等智能制造发展要求的智能制造标识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 安全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人因安全三个部分。功能安全标准用于保证控制系统在危险发生时正确地执行其安全功能,从而避免因设备故障或系统功能失效而导致生产事故,包括面向智能制造的功能安全要求、功能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功能安全测试和评估、功能安全管理等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用于保证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信息系统及其数据不被破坏、更改、泄露,从而确保系统能连续可靠地运行,包括软件安全、设备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防护及评估等标准。人因安全标准用于避免在智能制造各环节中因人的行为造成的隐患或威胁,通过合理分配任务,调节工作环境,提高人员能力,以保证人身安全,预防误操作等,包括工作任务、环境、设备、人员能力、管理支持等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 可靠性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工程管理、技术方法两个部分。工程管理标准主要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可靠性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与监督,包括智能制造系统及其各系统层级对象的可靠性要求、可靠性管理、综合保障管理、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等标准。技术方法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智能制造系统及其各系统层级开展具体的可靠性保证与验证工作,包括可靠性设计、可靠性预计、可靠性试验、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增长、可靠性评价等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 检测标准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主要包括测试项目、测试方法等两个部分。测试项目标准用于指导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在测试过程中的科学排序和有效管理,包括不同类型的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一致性和互操作、集成和互联互通、系统能效、电磁兼容等测试项目标准。测试方法标准用于不同类型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的测试,包括试验内容、方式、步骤、过程、计算分析等内容的标准,以及性能、环境适应性和参数校准等。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5. 评价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指标体系、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实施指南等四个部分。指标体系标准用于智能制造实施的绩效与结果的评估,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能力成熟度标准用于企业识别智能制造现状、规划智能制造框架与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水平提供过程方法论,为企业识别差距、确立目标、实施改进提供参考。评价方法标准用于为相关方提供一致的方法和依据,规范评价过程,指导相关方开展智能制造评价。实施指南标准用于指导企业提升制造能力,为企业开展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力提供参考。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二)关键技术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和工业网络等五个部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 智能装备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识别与传感、人机交互系统、控制系统、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设备、智能工艺装备等七个部分,如图5所示,其中重点是识别与传感、控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标准。主要规定智能传感器、自动识别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信息模型、数据字典、通信协议、接口、集成和互联互通、优化等技术要求,解决智能生产过程中智能装备之间,以及智能装备与智能化产品、物流系统、检测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云平台之间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的问题。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aa8a32a-4026-41f2-bb3f-10cec1a98bf8.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5 智能装备标准子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识别与传感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标识及解析、数据编码与交换、系统性能评估等通用技术标准 信息集成、接口规范和互操作等设备集成标准 通信协议、安全通信、协议符合性等通信标准 智能设备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管理标准。主要用于在测量、分析、控制等工业生产过程,以及非接触式感知设备自动识别目标对象、采集并分析相关数据的过程中,解决数据采集与交换过程中数据格式、程序接口不统一的问题,确保编码的一致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人机交互系统标准 /span /p p   主要包括工控键盘布局等文字标准 智能制造专业图形符号分类和定义等图形标准 语音交互系统、语义库等语音语义标准 单点、多点等触摸体感标准 情感数据等情感交互标准 虚拟显示软件、数据等VR/AR设备标准。主要用于规范人与信息系统多通道、多模式和多维度的交互途径、模式、方法和技术要求,解决包括工控键盘、操作屏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交互模式,语音、手势、体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设备等多维度交互的融合协调和高效应用的问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控制系统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控制方法、数据采集及存储、人机界面及可视化、通信、柔性化、智能化等通用技术标准 控制设备集成、时钟同步、系统互联等集成标准。主要用于规定生产过程及装置自动化、数字化的信息控制系统,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可编程自动控制器(PA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等相关标准,解决控制系统数据采集、控制方法、通信、集成等问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增材制造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典型增材制造工艺和方法标准 设计规范、文件格式、数据质量保障、文件存储和数据处理等模型设计标准 增材制造设备接口标准 增材制造材料、设备和零部件性能的测试方法标准 增材制造服务架构、服务模式等服务标准。主要用于规范智能制造系统中增材制造相关技术、方法,确保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各环节、要素的协调一致及效能最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5) /strong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工业机器人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集成安全要求、统一标识及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等通用技术标准 数据格式、通信协议、通信接口、通信架构、控制语义、信息模型、对象字典等通信标准 编程和用户接口、编程系统和机器人控制间的接口、机器人云服务平台等接口标准 制造过程机器人与人、机器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生产线、机器人与生产环境间的协同标准。主要用于规定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人机协同等通用要求,确保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规范性、协同作业的安全性、通信接口的通用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6)数控机床及设备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智能化要求、语言与格式、故障信息字典等通用技术标准 互联互通及互操作、物理映射模型、远程诊断及维护、优化与状态监控、能效管理、接口、安全通信等集成与协同标准 智能功能部件、分类与特性、智能特征评价、智能控制要求等制造单元标准。主要用于规范数字程序控制进行运动轨迹和逻辑控制的机床及设备,解决其过程、集成与协同以及在智能制造应用中的标准化问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7)智能工艺装备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成形工艺和方法标准 工艺术语、工艺符号、工艺文件及其格式、存储、传输、数据处理标准 成形工艺装备接口标准 工艺过程信息感知、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标准 工艺装备状态监控、运维标准。主要用于规范智能制造系统中铸造、塑性成形、焊接、热处理与表面改性、粉末冶金成形等热加工成形工艺装备相关技术、方法、工艺,确保成形制造与智能制造系统的协调一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智能装备标准建设重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识别与传感标准。 /strong /span 标识及解析、数据编码与交换、系统性能评估等通用技术标准 信息集成、接口规范和互操作等设备集成标准 通信协议、安全通信、协议符合性等通信标准 智能设备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管理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控制系统标准。 /strong /span 控制方法、数据采集及存储、人机界面及可视化、通信、柔性化、智能化等通用技术标准 控制设备集成、时钟同步、系统互联等集成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工业机器人标准 /strong /span 。集成安全要求、统一标识及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等通用技术标准 数据格式、通信协议、通信接口、通信架构、控制语义、信息模型、对象字典等通信标准 编程和用户接口、编程系统和机器人控制间的接口、机器人云服务平台等接口标准 制造过程机器人与人、机器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生产线、机器人与生产环境间的协同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数控机床及设备标准。 /strong /span 智能化要求、语言与格式、故障信息字典等通用技术标准 互联互通及互操作、物理映射模型、远程诊断及维护、优化与状态监控、能效管理、接口、安全通信等集成与协同标准 智能功能部件、分类与特性、智能特征评价、智能控制要求等制造单元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智能工艺装备标准。 /strong /span 成形工艺和方法标准 工艺术语、工艺符号、工艺文件及其格式、存储、传输、数据处理标准 成形工艺装备接口标准 工艺过程信息感知、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标准 工艺装备状态监控、运维标准。 /p p    strong 2. 智能工厂标准 /strong /p p   主要包括智能工厂设计、建造与交付,智能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集成优化等部分,如图6所示,其中重点是智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交付、智能生产和集成优化等标准。主要用于规定智能工厂设计、建造和交付等建设过程和工厂内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及其系统集成等业务活动。针对流程、工具、系统、接口等应满足的要求,确保智能工厂建设过程规范化、系统集成规范化、产品制造过程智能化。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d35ea79-85e2-4bba-b8e6-d2e7cfa91494.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6 智能工厂标准子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智能工厂设计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智能工厂的基本功能、设计要求、设计模型等总体规划标准 智能工厂物联网系统设计、信息化应用系统设计等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 虚拟工厂参考架构、工艺流程及布局模型、生产过程模型和组织模型等系统建模标准 达成智能工厂规划设计要求所需的工艺优化、协同设计、仿真分析、设计文件深度要求、工厂信息标识编码等实施指南标准。主要用于规定智能工厂的规划设计,确保工厂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智能工厂建造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建造过程数据采集范围、流程、信息载体、系统平台要求等建造过程数据采集标准 满足集成性、创新性要求、促进智能工厂建设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建造过程项目管理标准。主要用于规定智能工厂建设和技术改造过程,通过智能工厂建造过程的控制与约束,确保智能工厂建设质量、建设周期、建设成本等预定目标的实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智能工厂交付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交付内容、深度要求、流程要求等数字化交付标准 智能工厂各环节、各系统及系统集成等竣工验收标准。主要用于规定智能工厂建设完成后的验收与交付,确保建成的智能工厂达到预定建设目标,交付数据资料满足智能工厂运营维护要求。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智能设计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基于数据驱动的参数化设计、专业化并行/协同设计、基于模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定义MBD、制造和检验)标准以及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试验方法设计、试验数据与流程的管理、试验结果的分析与验证、试验结果反馈等试验仿真标准。主要用于规定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和仿真,以及产品试验验证过程仿真的方法和要求,确保产品的功能、性能、易装配性、易维修性,缩短新产品研制和制造周期,降低成本。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5)智能生产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计划仿真、多级计划协同、可视化排产、动态优化调度等计划调度标准 作业文件自动下发与执行、设计与制造协同、制造资源动态组织、生产过程管理与优化、生产过程可视化监控与反馈、生产绩效分析、异常管理等生产执行标准 质量数据采集、在线质量监测和预警、质量档案及质量追溯、质量分析与改进等质量管控标准 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设备维修维护、基于知识的设备故障管理、设备运行分析与优化等设备运维标准。主要用于规定智能制造环境下生产过程中计划调度、生产执行、质量管控、设备运维等应满足的要求,确保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敏捷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6)智能管理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供货商评价、质量检验分析等采购管理标准 销售预测、客户关系管理、个性化客户服务等销售管理标准 设备可靠性管理等资产管理标准 能流管理、能效评估等能源管理标准 作业过程管控、应急管理、危化品管理等安全管理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危害项目指标等健康管理标准 环保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能力描述、环保闭环管理等环保管理标准 基于模型的企业战略、生产组织与服务保障等基于模型的企业(MBE)标准。主要用于规定企业生产经营中采购、销售、能源、工厂安全、环保和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模型和管理要求等,指导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确保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精益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7)智能物流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物料标识、物流信息采集、物料货位分配、出入库输送系统、作业调度、信息处理、作业状态及装备状态的管控、货物实时监控等智能仓储标准 物料智能分拣系统、配送路径规划、配送状态跟踪等智能配送标准。主要用于规定智能制造环境下厂内物流关键技术应满足的要求,指导智能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确保物料仓储配送准确高效和运输精益化管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8)集成优化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虚拟工厂与物理工厂的集成、业务间集成架构与功能、集成的活动模型和工作流、信息交互、集成接口和性能、现场设备与系统集成、系统之间集成、系统互操作等集成与互操作标准 各业务流程的优化、操作与控制的优化、销售与生产协同优化、设计与制造协同优化、生产管控协同优化、供应链协同优化等系统与业务优化标准。主要用于规定一致的语法和语义,满足通用接口中应用特定的功能关系,协调使能技术和业务应用之间的关系,确保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智能工厂标准建设重点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智能工厂设计标准。 /strong /span 智能工厂参考模型、通用技术要求等总体规划标准 智能工厂信息基础设施设计、物联网系统设计和信息化应用系统设计等工厂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 虚拟工厂设计参考架构、虚拟工厂信息模型和虚拟工厂建设要求等虚拟工厂设计标准 达成智能工厂规划设计要求所需的仿真分析、工艺优化、工厂信息标识编码和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等实施指南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智能工厂交付标准。 /strong /span 交付内容、深度要求、流程要求等数字化交付标准 智能工厂各环节、各系统及系统集成等竣工验收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智能生产标准。 /strong /span 计划仿真、多级计划协同、可视化排产、动态优化调度等计划调度标准 作业文件自动下发、协同生产、生产过程管理与优化、可视化监控与反馈、生产绩效分析、异常管理等生产执行标准 质量数据采集、在线质量监测和预警、质量档案及质量追溯、质量分析与改进等质量管控标准 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设备维修维护、基于知识的设备故障管理、设备运行分析与优化等设备运维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集成优化标准。 /strong /span 虚拟工厂与物理工厂的集成、业务间集成架构与功能、集成的活动模型和工作流、信息模型、信息交互、集成接口和性能、现场设备与系统集成、系统之间集成、系统互操作等集成与互操作标准 各业务流程的优化、操作与控制的优化、销售与生产协同优化、设计与制造协同优化、生产管控协同优化、供应链协同优化等系统与业务优化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 智能服务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维服务和网络协同制造等三个部分,如图7所示,其中重点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标准和运维服务标准。主要用于实现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解决了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类资源,提供各类规范、可靠的新型服务的问题。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0685663-9aef-47ef-af5d-bfc4038d52f0.jpg" title=" 8.jpg" alt="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7 智能服务标准子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标准 /span /p p   主要包括通用要求、需求交互规范、模块化设计规范和生产规范等标准。主要用于指导企业实现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以模块化设计为基础,以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和成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运维服务标准 /span /p p   主要包括基础通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知识库、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等标准。主要用于指导企业开展远程运维和预测性维护系统建设和管理,通过对设备的状态远程监测和健康诊断,实现对复杂系统快速、及时、正确诊断和维护,全面分析设备现场实际使用运行状况,为设备设计及制造工艺改进等后续产品的持续优化提供支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网络协同制造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实施指南、总体框架、平台技术要求、交互流程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标准。主要用于指导企业持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通过高度集成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相关技术方法,实现生产制造与服务运维信息高度共享、资源和服务的动态分析,增强柔性配置水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智能服务标准建设重点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标准。 /strong /span 通用要求、需求交互规范、模块化设计规范和生产规范等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运维服务标准。 /strong /span 基础通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知识库、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等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网络协同制造标准。 /strong /span 实施指南、总体框架、平台技术要求、交互流程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 智能赋能技术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工业云、边缘计算等部分,如图8所示,其中重点是人工智能应用标准和边缘计算标准。主要用于构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态体系,提升制造领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41f5cf5-1a95-47e7-b9e6-0f6b321ae332.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8 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子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人工智能应用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场景描述与定义标准、知识库标准、性能评估标准,以及智能在线检测、基于群体智能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协同研发群智空间、智能云生产、智能协同保障与供应营销服务链等应用标准。主要用于满足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的智能化发展需求,指导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生命周期环节中的应用,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工业大数据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平台建设的要求、运维和检测评估等工业大数据平台标准 工业大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可视化和访问等数据处理标准 数据质量、数据管理能力等数据管理标准 工厂内部数据共享、工厂外部数据交换等数据流通标准。主要用于典型智能制造模式中,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各类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水平。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工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业软件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产品、工具、嵌入式软件、系统和平台的功能定义、业务模型、技术要求等软件产品与系统标准 工业软件接口规范、集成规程、产品线工程等软件系统集成和接口标准 生存周期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配置管理、可靠性要求等服务与管理标准 工业技术软件化方法、参考架构、工业应用程序(APP)封装等工业技术软件化标准。主要用于促进软件成为工业领域知识、技术和管理的载体,提高软件在工业领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营销服务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指导工业企业对研发、制造、生产管理等工业软件的集成和选型,帮助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技术软件化,对工业知识进行有效积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工业云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平台建设与应用,工业云资源和服务能力的接入与管理等资源标准 能力测评规范、计量计费、服务级别协议(SLA)等服务标准。主要用于构建工业云生态体系,指导工业云平台的设计和建设,规范不同工业云服务的业务能力,提升工业云服务的设计、实现、部署、供应和运营管理水平,指导开展各类工业云服务的采购、审计、监管和评价活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边缘计算标准 /span /p p   主要包括架构与技术要求、计算及存储、安全、应用等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智能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创新,解决制造业数字化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用于智能制造中边缘计算技术、设备或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建设重点 /strong /span /p p   人工智能应用标准。场景描述与定义标准,知识库标准,性能评估标准,以及智能在线检测、基于群体智能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协同研发群智空间、智能云生产、智能协同保障与供应营销服务链等应用标准。 /p p   边缘计算标准。架构与技术要求、计算及存储、安全、应用等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5. 工业网络标准 /strong /span /p p   主要包括体系架构、组网与并联技术和资源管理,其中体系架构包括总体框架、工厂内网络、工厂外网络和网络演进增强技术等 组网与并联技术包括工厂内部不同层级的组网技术,工厂与设计、制造、供应链、用户等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互联技术 资源管理包括地址、频谱等,但智能制造中工业网络仅包括工业无线通信和工业有线通信,如图9所示。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bdbbbf4-685a-40d3-b754-6d1914a40033.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9 工业网络标准子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工业无线通信标准 /strong /span /p p   针对现场设备级、车间监测级及工厂管理级的不同需求的各种局域和广域工业无线网络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工业有线通信标准 /strong /span /p p   针对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布缆的工业有线网络标准。 /p p   工业网络标准建设重点 /p p   工业无线通信标准。针对现场设备级、车间监测级及工厂管理级的不同需求的各种局域和广域工业无线网络标准 /p p   工业有线通信标准。针对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布缆的工业有线网络标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行业应用标准 /strong /span /p p   依据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同时兼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优先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并逐步覆盖智能制造全应用领域。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如图10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6e36eb49-21b3-4cb8-bdd3-35383350d62b.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0 行业应用标准子体系 br/ /p p   发挥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在行业应用标准制定中的指导和支撑作用,优先制定各行业均有需求的设备互联互通、智能工厂建设指南、数字化车间、数据字典、运维服务等重点标准。在此基础上,发挥各行业特点,制定行业亟需的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射频识别标准等。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的机床制造和测试标准等。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的复杂装备云端协同制造标准、航天装备数字化双胞胎制造标准等。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的大型船舶设计工艺仿真与信息集成标准、海洋石油装备互联互通和运维服务标准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标准、车载信号系统标准、高速动车组智能工厂运行管理标准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运行系统标准等。电力装备领域的存储管理标准、数据智能采集标准、监测诊断服务标准等。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农机装备智能工厂平台化制造运行管理系统标准等。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医疗设备质量追溯标准等。其他领域的标准包括:家电行业空调产品信息集成数据接口标准,石油石化行业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标准,纺织行业智能装备网络通讯接口、系统集成与互操作标准,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智能工厂标准,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行业高端工程机械可靠性仿真与协同制造标准等。 /p p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与机械、航空、汽车、船舶、石化、钢铁、轻工、纺织等制造业领域标准体系之间不是从属关系,内容存在交集。交集部分是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的行业应用标准。例如,船舶工业标准体系用于指导船舶相关产品设计、制造、试验、修理管理和工程建设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的船舶行业相关标准主要涉及到船舶制造环节中的互联互通等智能制造相关内容。 /p p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四、组织实施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加强统筹协调。 /strong /span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的作用,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及规划。充分利用多部门协调、多标委会协作、军民融合等工作机制,凝聚各类标准化资源,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实施动态更新。 /strong /span 实施动态更新完善机制,随着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和行业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智能制造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两年滚动修订《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加快标准研制。 /strong /span 基于“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完善智能制造标准绿色通道,加快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推动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加强宣贯培训。 /strong /span 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学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培训、宣贯工作,通过培训、咨询等手段推进标准宣贯与实施。用标准引领行业实现智能转型。 /p p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论坛,组织中外企业和标准化组织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等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化工作,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供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研究成果。 /p p   附件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p p   附件2: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映射及示例解析 /p p   附件3: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p p br/ /p
  • 《制造装备智能化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公开征集参编单位
    数字技术与装备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装备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制造装备智能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核心内容,是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提升制造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带动数字化转型、促进生产力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下达的2021年第四批推荐性国家计划的通知,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制造装备智能化通用技术要求》获批立项。该标准提出了制造领域装备智能化相关术语、通用技术要求,为推动制造装备智能化设计、优化、升级提供标准指导。按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现公开征集该标准的参编单位。如果有意向的单位,请于2022年5月8日前将标准参编回执(见附件)发送至TC124秘书处。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甲397号邮编:100055联系人:方毅芳联系电话:15201312987Email:yifang@instrnet.com 国家标准计划号20214491-T-604项目名称制造装备智能化通用技术要求标准性质推荐制修订制定主管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归口单位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内容摘要本标准规定了制造领域装备智能化相关术语、通用技术要求等,为装备智能化设计、优化、升级提供指导。附件: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参编回执表.doc
  • 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暨数字化转型标准计划项目清单 (2024- 2026年)
    为贯彻落实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总体精神 ,根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21版 )》 《“ 十四五 ”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 年)》要求 , 为有效发挥《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23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全面快速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的研制工作,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编制了《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暨数字化转型标准计划项目清单(2024 - 2026 年 )》 ( 见附件 )。该清单共计81项标准计划,涉及装备与系统、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数字化平台等领域,其中包含6项智能检测标准计划项目,如下图所示。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暨数字化转型标准计划项目清单 (2024- 2026年).pdf
  • 《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研制45项以上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和装备层、车间层、工厂层、企业层、产业链协同层等各层级标准,优先制定基础共性标准以及绿色低碳、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关键应用场景标准,突出标准在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和迭代提升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为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填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发送至 KJBZ@miit.gov.cn (邮件主题注明: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反馈)。时间:2023年5月23日-2023年6月23日;电话:010-68205261。附件:1. 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docx2. 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doc
  • 李克强:以提升消费品质量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
    结束江西考察后,李克强总理密集工作日程并没有片刻停歇。8月24日中午,总理返回北京,当天下午即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延续争分夺秒的“克强节奏”。  当天会议的议题,是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李克强说,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升级,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夯实工业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  总理还以江西考察中的三个事例,部署工作重点。他强调:“要用消费品质量标准的提升,倒逼‘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  “打出品牌”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倒逼企业对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李克强举的第一个例子,是他23日在南昌考察的晶能光电公司。该公司颠覆性的硅衬底半导体技术,能够使LED产品在成本降低1/3的同时,能效提高20%。总理当时勉励他们,不仅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要打出品牌,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过去我们的企业给国外品牌代工比较多,现在要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24日的常务会上,李克强提到此事时说,“‘打出品牌’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倒逼企业对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当天会议决定,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李克强说,当前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消费品竞争力还不强,重点消费品抽查合格率仍待进一步提高,导致一些人选择出国购买日用消费品。  他明确要求,要抓住政府工作的定位,一方面推动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中国消费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紧扣消费品质量安全要素,加快制定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创新标准和质量监管。  “现在很多人都追求个性化定制,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产品标准化,因此政府更要在监管上下大工夫。”总理说,“但必须明确,一定要创新监管制度,实行随机抽查企业、随机抽检产品、随机选择检测机构。要避免重复检查,规范涉企收费,真正让企业集中精力抓质量、提品质。”  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  李克强总理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南昌一家新模式的众创空间,中航长江设计师创意产业园。这里整合建筑装饰产业链,引进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30多个设计中心,实现园区与设计师之间、上下游创客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南昌一所大学还将这里作为实习基地,成功孵化了两个创业项目,每年带动数百名大学生实习就业。  “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把学校教育和工厂企业职业培训结合起来。我们也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推出体现技工价值的薪酬、荣誉等制度。”总理说。  他强调,多方面培养职业技术人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必须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  把工业产品、消费品的标准和质量提升,与装备制造升级紧密结合  李克强总理举的第三个例子,是他在江西考察的第一站:赣州孚能公司。这家民营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用锂电池和整车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其生产设备全部是向国内制造商定制化生产,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1/6。  李克强当即肯定这种新模式,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推广。他在24日的常务会上强调,要把工业产品、消费品的标准和质量提升,与装备制造升级紧密结合,以消费市场向中高端发展引导带动装备制造企业主动提高设备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工艺水平。  “要改变过去‘有什么装备就生产什么’的旧模式,以消费品需求的升级,促进‘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总理说。  李克强最后要求,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各部门合力,切实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见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征求《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strong /span br/ /p p   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发挥智能制造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形成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见稿)。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18年2月14日前以书面或传真、电子邮件形式反馈。 /p p   联系方式: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   传真:010-66013708,邮箱:zhuangbei@miit.gov.cn /p p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   传真:010-82260679,邮箱:xuqp@sac.gov.cn /p p   附件:1、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02fcfc66-3938-41d1-a420-1c9ce48a7428.pdf"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征求意见稿).pdf /a /p p   2、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fe8e28a5-de59-4d75-8fbf-4e280f75bb43.pdf"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pdf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15日 /p p br/ /p
  • 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年会召开,助力两国标准化合作与制造业发展
    p   2018年5月29日,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年会在德国海德堡召开。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合作机制下的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和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组于5月27-28日同期举行了第六次全体会议。来自中德双方政府部门、标准化组织、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领域企业的100余名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会议。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数字和创新政策司副司长黑尔格· 恩格哈德、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殷明汉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曹钢出席会议并发言。 /p p   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会议上,中德专家报告了2017年5月青岛会议以来双方开展的合作情况,并达成如下共识:双方将继续加强参考模型互认、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网络通信与边缘计算、预测性维护、应用案例等方面的合作,完成预期目标 双方将继续加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基于机器视觉的在线检测和制造系统接口等新议题上的信息交流和双边合作,并加强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合作 双方同意成立标准地图任务组和人工智能任务组。中德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组会议上,双方代表团总结了过去一年来在电动汽车电气安全、动力电池、无线电力传输(WPT)、大功率充电(HPC)、自动充电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提出了进一步合作需求和建议。 /p p   本次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年会深化了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工业4.0和电动汽车领域现有标准化领域的合作,拓展了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工业4.0和电动汽车领域的标准化合作范围。后续,中德双方将继续以合作机制为纽带,共同推进上述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p
  • 人社部、工信部颁布《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
    2023年03月20日,为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推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提升职业素养、 补充新知识新技能, 实现人力资源深度开发,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专家, 制定了 《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 (2023 年版)》。《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 (2023 年版)》为首次制定, 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初级、 中级、 高级三个等级, 包括职业概况、 基本要求、 工作要求和权重表四个方面内容。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华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中瑞智创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湖南华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国宏天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复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 河北科技大学、 江苏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主要起草人:卢秉恒、 王华明、 王向明、 单忠德、 陆大明、 李涤尘、 王玲、 刘长猛、 丁云飞、史玉生、 文世峰、 周宏志、 杨锋、 孙玉春、 陈勃生、 车国栋、 巩水利、 林峰、黄卫东、 杨永强、 陈明、 李健喆、 徐铭恩、 薛蕾、 缪云、 杨光、 鲁金忠、 孙晶、 刘新。职业概况职业定义:从事增材制造技术、 装备、 产品研发、 设计并指导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等级: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 分别是初级、 中级和高级。初级、 中级和高级分为两个职业方向: 增材制造技术开发、 增材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开发初级中级高级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初级中级高级
  • 仪器仪表制造工这一职业有了国家标准!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为规范从业者的从业行为,引导职业教育培训的方向,为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供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立足培育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仪器仪表制造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p p   《标准》对仪器仪表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内容进行规范、细致的描述,对各等级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明确规定。《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仪器仪表制造工”这一职业分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五个等级,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权重表四个方面的内容。 /p p   《标准》编制工作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指导下,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主要编写单位有: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中国四联集团、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重庆川仪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厦门宇电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四联测控仪表有限公司、北京京仪集团等。 /p p   《标准》主要审定单位有: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仪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厦门宇电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仪集团、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泰仪器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威卡自控仪表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西华大学等。 /p p   《标准》制定过程中,得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及王小兵、曾周末、张彤、张建、张迎春、燕泽程、于清笈、李晓光、史仲光、李玲、袁瑞铭、蒋艳芳、王学伟、林锦实、丁渝丹、喻立川、吴绪敏、刘龙华、杨绍忠、高举、刘江彩、张新国、蔡林等有关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大力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2557e4cc-7f27-4334-babc-185fcb8dd6ad.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11e4bdc3-736a-471b-8023-cb6d029da3b7.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4ff77052-d932-4d3e-98ec-68303904de01.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dc41681a-b68c-41a0-8277-6293d934d93e.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8bc4f6b4-269b-4c0e-9818-53b054e72b93.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c2503c55-2a78-4a4b-95a1-e351f8c4c244.jpg"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be3c5884-8238-4b27-9af8-01d944ff72a9.jpg"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3d398f7e-d473-4dfc-9270-1990840dcc33.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0854b6ab-6f39-443d-8f93-bcc7f962ef37.jpg"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7765e140-5469-4339-99ab-a4ea8b4eb292.jpg"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74506731-0ed9-4edb-8598-c1fa1198ca1c.jpg"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410bccc6-0a43-4026-9a25-38f999f2219b.jpg" title=" 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aa6aade4-744b-4444-b6c4-20fcd944bfc7.jpg" title=" 13.jpg" / /p p   下载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75460.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75460.shtml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br/ /p
  • 新标准图文解析-增材制造金属粉末性能表征方法
    本文由马尔文帕纳科应用专家张瑞玲女士供稿 自2021年6月1号起,GB/T 39251-2020《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性能表征方法》等14项推荐国家标准开始实施!该标准主要规范了金属粉末性能的表征方法,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粒度及粒度分布、颗粒粒形、流动性、密度、夹杂物及空心粉。 马尔文帕纳科作为材料表征领域的专家,其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为增材制造行业提供粒度、粒度分布、颗粒形貌等贯标解决方案。涉及技术及仪器包含:ü 激光衍射法:Mastersizer3000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仪ü 动态图像法:Hydro Insight 智能颗粒图像分析仪ü 静态图像法(显微镜法):Morphologi-4 全自动粒度粒形分析仪 一、粒度及粒度分布检测的必要性 为什么增材材料要对粒度及粒形分布进行检测呢?这是因为其工艺性质决定的。增材制造是在金属粉末层熔融过程中,先使金属粉末层分布于制造平台上,然后使用激光或电子束选择性地熔化或熔融粉末。熔化后,平台将被降低,并且过程将持续重复,直到制造过程完成。未熔融粉末将被去除,并根据其状态重复使用或回收。 粉末层增材制造工艺的效率和成品组件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粉末的流动性和堆积密度。粒度会直接影响这些特性,是该工艺的关键技术指标,例如,对于选择性激光熔融工艺(SLM),最佳粉末粒度在 15-45 μm;而对于电子束熔融工艺(EBM),最佳粉末颗粒则应在 45-106 μm(对于 EBM)范围内。图1 层叠增材制造工艺的粉末床工艺图图1展示了SLM工艺中金属粉末床如何形成和扫描激光金属形成2D形貌。持续不断的新的粉末床为最终的3D金属部件提供原材料。金属部件的结构一致性和完成件的表面平整度与粉末的化学特性和堆积密度息息相关。 粉末的堆积密度是由颗粒大小和形状控制的。如图2,粉末中大颗粒过多降低填料的密度,而小颗粒过多则降低填料的流动性。只有当大颗粒和小颗粒比例最优时,填充密度最大,大颗粒中的小空隙被小颗粒填满,流动性和堆积密度达到最佳值。 图2 堆积密度和颗粒大小的关系 为了保证厚度的均一,通常会选择较窄的粒径分布。颗粒的填充和流通性对于金属粉末3D打印技术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优化粒度及其分布,以实现所需的大颗粒和小颗粒的比例,这点非常重要。 堆积密度会影响熔融池的连续性,较低的堆积密度会导致熔融不连续,完成件表面粗糙,导致结果的一致性降低。图3 堆积密度影响的熔融池分析 如图3所示,粉末床在于激光接触时的熔融池模拟图像,熔融池的温度与粉末的组分和由堆积密度控制的熔融池的连续性直接相关,如果堆积密度高,就会形成一个连续的熔融池,生产出表面光滑、结构稳定的完成件。 二、新国标中的粒度及粒度分布的相关指标 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系列标准中对于各种金属粉末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做了具体的推荐要求,涉及金属粉末粒度分析的标准如下所示:ü GB/T 38970-2020《增材制造用钼及钼合金》ü GB/T 38971-2020《增材制造用球形钴铬合金粉》ü GB/T 38972-2020《增材制造用硼化钛颗粒增强铝合金粉》ü GB/T 38974-2020《增材制造用铌及铌合金粉》ü GB/T 38975-2020《增材制造用钽及钽合金粉》 三、金属粉末粒度分布测试技术:激光衍射法 关于粒度及粒度分布,在6月1日施行的GB/T39251-2020 等6项国家标准中,推荐是使用激光衍射法,具体标准参考 GB/T 19077。这是因为激光衍射法且具备样品用量少、制备简单、测量速度快、重现性好等优点,除此之外,激光衍射发广泛适用于所有增材制造用金属粉末的粒度分布检测,该技术测试覆盖范围宽(马尔文帕纳科激光粒度仪测量范围达到0.01 μm ~3500 μm,完全覆盖增材制造行业金属粉末的粒径范围)。图4 激光衍射测量原理图 激光衍射测量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测试粒径大小及分布的方法----特别是面对较小的粒度范围时。 在激光衍射测量中,激光束穿过分散的颗粒样品,测试散射光强度的角度变化。因为较大的颗粒有较小的角度和较大的散射光强,而较小的颗粒则有较大的角度和较小的散射光强。激光衍射分析仪运用米氏理论,根据所测量的散射光的角度依赖性来计算样品颗粒的粒度分布。 马尔文帕纳科粒度及粒度分布解决方案马尔文帕纳科 Mastersizer 3000 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仪高度自动化,可实现按钮操作,并且只需很少的手动输入即可提供高产量分析,并且有非常广泛的动态范围0.01 至~3500 µm ,可以精确测量金属粉末的粒径分布。并且还可以很容易的在干法和湿法之间切换,测试金属粉末湿分散和干分散的粒径大小。图5 Mastersizer 3000 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仪图6 钛合金粉末湿法和干法测量叠加图 图 6显示了在 Mastersizer 3000 上使用湿法和干法分散制备的金属粉末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到湿法和干法结果一致。其实,如果优化了分散程序且采样具有可比性,干湿法应具有等效结果。从趋势表也可以看出,干法和湿法结果一致性非常好。从GB/T 39251-2020 《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性能表征方法》中,关于金属粉末粒度要求来看,这应该属于I 类金属粉末材料,适用于粉末床熔融(选区激光熔融)增材制造 。四、金属粉末颗粒形貌测试技术:动态图像法/ 静态图像法 目前测试颗粒大小和形貌的技术主要有三种:ü SEM技术:分辨率高,但统计颗粒数目不多,可作为定性技术;ü 动态图像技术:可以提供很多的颗粒数量,但图像质量较差,对于小颗粒的形貌还有区分颗粒的表面结构,较为困难;ü 静态图像技术:可以兼顾分辨率和颗粒数量,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 国标中对于各种金属粉末的颗粒形状,也就是粉末的微观形貌、球形度的表征方法推荐使用动态颗粒图像分析法和显微镜法(静态图像法)。粉末球形度以一定数量粉末颗粒投影界面的圆形度检测值的平均值进行近似表征。 马尔文帕纳科动态颗粒图像分析解决方案最新推出的 Hydro Insight 动态颗粒图像分析仪采用高速高分辨率摄像机实时采集动态颗粒图像,搭配 Mastersizer 3000 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仪可以提供颗粒的分散和单个颗粒实时的图像,并且可以定量测试样品的分布数据,还有32个尺寸和形状的相关指标,如圆度、椭圆图、不透明度、平均直径、长宽比,可以帮助了解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是如何影响了材料的性能。方便您更好地了解您的材料,简化故障排除,并助力快速开发新方法。图7 Hydro Insight 动态图像分析仪(左)金属粉末样品中少量的大颗粒或者小颗粒用激光衍射的方法很难捕捉到信号,Hydro Insight 动态颗粒形貌分析仪可以对单个颗粒进行成像,并提供数量分布,并且可以看到颗粒的形貌。帮助我们看到这些大颗粒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它的外观,是高度球形的颗粒,卫星颗粒还是高度不规则的颗粒。图8 Hydro Insight 呈现的大颗粒形貌图9 动态图像法颗粒分布累积曲线马尔文帕纳科静态图像分析解决方案马尔文帕纳科还提供静态图像法高效颗粒形貌测量工具——Morphologi 4 全自动粒度粒形分析仪,用于测量从0.5 微米到数毫米的颗粒粒度和形状。使用伸长率、圆度、凸度等参数报告形状信息,以量化颗粒不规则性和表面粗糙度。与手动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比,自动成像更高效,可提供数万颗粒的统计数据。图10 Morphologi 4-ID 全自动粒度粒形分析仪 Morphologi 4 全自动粒度粒形分析仪粒度测量范围从0.5μm到1300μm,采用整体式干粉分散装置,优化的显微镜光学器件和高信噪比CMOS相机,从样品分散到结果分析,均实现自动化SOP控制。图11 钛合金粉末球形度分析示意图 由于80-95%的金属粉末在增材制造的整个周期中都没有使用,昂贵的金属粉末回收利用也是增材制造行业中的关注重点。 为减少制造过程中降解的粉末导致零件质量的下降,避免导致灾难性的零件故障,关注原始材料和回收材料形貌的微妙偏差就显得尤为重要。 Morphologi 4 粒度粒形分析仪对原始粉末和使用多次后的粉末进行检测,为您揭示回收粉末材料与原始粉末的细微差异,进一步解析造成粉体流动性和堆积密度不同的原因。图12 钛合金球形度分析统计结果,红色为原始粉末,绿色为使用8次的粉末,蓝色为使用16次的粉末图13 样品的圆当量粒度分布图,红色是原始粉末,蓝色为使用8次的粉末,黑色为16次的粉末关于马尔文帕纳科马尔文帕纳科的使命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化学、物性和结构分析,打造出更胜一筹的客户导向型创新解决方案和服务,从而提高效率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过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和预测分析在内的最近技术发展,我们能够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这将让各个行业和组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解决一系列难题,如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率、开发更高质量的产品,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联系我们:马尔文帕纳科销售热线: +86 400 630 6902售后热线: +86 400 820 6902联系邮箱:info@malvern.com.cn官方网址:www.malvernpanalytical.com.cn
  • 企业外销内销两标准 高质量中国制造都出口
    国外买的篮球鞋穿了一年还挺好,国内买的同款鞋两个月就坏了 在香港采购了内地生产的牛肉丸,口感却比内地市场销售的好很多 “中国造”的高档电饭煲,在国内市场却买不到̷̷  12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便关注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不在中国卖”这一现象,并发出疑问:  我们成了“品质洼地”吗?  对这一话题,记者在今天下午采访了多位消费者和专家,看看他们是怎么讲的。  同一个品牌、产地,为何“内外有差”?  不少消费者发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国内看到的、买到的,品质往往比国外“差点意思”。对此,《人民日报》指出:  外销内销是两个标准、两条生产线,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这在国内一些行业似乎成了“惯例”。  上海市杨浦区居民李娜前不久到日本旅游,带回一款在日本销售火爆的电饭煲。几次使用后,她感觉这款电饭煲在多功能性、煮饭美味度等方面,确实优于国内销售的很多电饭煲。细心的李娜发现,这个日本品牌的电饭煲底部,赫然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中国生产的电饭煲,在中国买得到吗?”李娜走访了上海苏宁、国美等多家大型电器销售商,却没看到这款电饭煲的身影。  手机、电饭煲、服装、鞋类、食品、智能马桶盖̷̷国际市场上销售的众多产品都是“中国造”,然而,大量在中国“出生”的优质产品,却不在中国销售,而是直接被运往国外市场。中国消费者想要买到这些产品,不得不“追随”商品到国外兜一圈,花费更高的成本。  在深圳某银行工作,对内地与香港消费品的品质差异“门儿清”的小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候表示:  离香港近一些,基本所有入口的身上穿的都在香港买,香港的品质标准跟内地是不一样的,在我和许多朋友看来,香港标准就意味着“更安全”。  比如我的一款剃须刀,虽然产地就在广东,而且价格实惠,但耐用性的确强过我以前在内地购买的,还有猫粮猫罐头,我都在香港的超市里扫货,因为就产品本身标准和入关检验标准而言,我还是更相信香港的。  那么,同一个品牌、同一个产地,为何“内外有差”?  一位东莞某音响贸易公司的业务经理向记者表示:  外销肯定与内销标准不同,因为我们都是按照订单来的,订单要求你怎样做,你就要怎样做,有的订单还要签署保密协议,就是你不得把这批外销订单的货品私自流出到内地市场上。  中国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质消费  近日,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丛亮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居民消费的特点已经从模仿型排浪式的基本消费逐步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这些领域的消费需求是快速增加,而且现在看挖掘的潜力非常大。  而伴随高品质消费崛起的同时,“品质洼地”现象必须引起注意。  丛亮指出,看到潜力的同时,还需注意目前消费结构需要调整,上述这些领域的调整升级特别是供给的结构升级是滞后于消费变化的,突出表现为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了消费的持续扩大和升级。  “当前可以称之为是‘新消费浪潮’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从以满足温饱为基础追求演变成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一方面消费变得更加理性,一方面对消费品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品质上的要求,”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研究员郭静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当消费的理性主义对撞消费品的高标准要求,那么消费者自然是‘用脚投票’,选择购买外国货,哪怕这个货品就是中国产的,但是能进入到国外市场销售自然是说明了其符合外国标准,说到底,这是一个对标准高低与否的要求。”  那么,对于消费品的标准建设,目前我国处于怎样的阶段?  “从我接触到的一些创新创意制造业企业来看,标准体系的建设尚存在空白,”知名创投咨询顾问史伊告诉记者,“就以前不久比较火的网购爆款‘气象瓶’为例,一是仿冒者众多,作坊式生产,二是这样的爆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产品的市场寿命往往并不长,还未来得及确立相关标准,它可能就已经不再火爆,而要建设相关标准,相对而言政府主管部门投入成本较高,所以实际上对于当前新消费而言,确定一个既能体现消费潮流、又能精准定位消费者本身利益、且能实现动态化的监管体系、标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国办近日下发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目标将是改革标准供给体系、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实现重点领域的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消费品质量竞争力指数稳定在84以上。  中国贸易促进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赵萍表示:  我国的生产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强制性标准适用于食品、药品等直接关系人民健康的产品,提高强制性标准就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标准会大幅度提高,从而提升整个行业产品品质。推荐性标准更多的是引导行业的发展水平向先进的企业标准看齐,以引导行业的发展向高水平前进。
  • 十三项海洋行业标准发布 涉海洋仪器设备制造与检测
    2月22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载人潜水器潜航学员培训大纲》《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指南》《海水淡化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等13项海洋行业标准已经发布,自今年6月1日起实施。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有关人员表示,上述13项海洋行业标准中,有3项为修订类,10项为制定类,涉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海洋仪器设备制造与检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极地考察、深海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  据悉,《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和《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指南》为红树林生态恢复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为贝类、鱼类(不含其制品)中河豚毒素含量检测提供了统一的检测方法 《绿潮预报和警报发布》有利于规范绿潮预警报等级划分和发布 《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适应了资料浮标技术发展和作业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海洋预警报能力 《表层漂流浮标》适应了产品技术发展水平 《基于同轴缆的水下远程实时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数据存储格式》有利于保障有关产品质量,提高海洋调查数据准确性 《海水淡化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有利于提升海水淡化水源的水质 《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能够适应当前产品要求和技术水平 《极地考察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有利于规范极地考察数据成果的管理和使用 《载人潜水器潜航学员培训大纲》和《载人潜水器潜航学员选拔要求医学部分》能为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专业队伍建设与业务化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上述13项海洋行业标准,是2009年至2016年期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立项,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单位起草,并按海洋行业标准制修订相关规定广泛征求意见,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及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审核、会签后发布的。
  •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的制造标准介绍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主要是针对于电工、电子产品,塑胶材料、纸品印刷、金属、原器件及其它材料在高温、低温、湿热的环境下贮存、运输、使用时的适应性试验。该试验设备主要用于对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或用户自定要求,在低温、高温、高温高湿条件下,对产品的物理以及其他相关特性进行环境模拟测试,测试后,通过检测,来判断产品的性能,是否仍然能够符合预定要求,以便供产品设计、改进、鉴定及出厂检验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高低温湿热测试箱制造标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GB10589-89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GB10592-89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GB10586-89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GB11158-89高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GB/T5170、2-199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温度试验设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GB/T5170、5-199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湿热试验设备 ;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GB2423、1-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规程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GB2423、2-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GB2423、3-9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规程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GB2424、1-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高温低温试验导则。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结构特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采用液晶显示触摸屏控制器,荧幕操作简单,程式编辑容易,具有RS-232电脑接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控制器操作界面设中、英文字可供选择,可接电脑操作、控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3、采用法国原装进口压缩机,使用全环保冷媒R134a、R404a、R23。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4、箱体内外部材质采用不锈钢板(SUS#304),外部施于粉体烤漆,防静电以及增加外观质感及洁净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箱体保温层采用高强度PU发泡树脂与高密度之玻璃纤维棉,厚度10公分可避免不必要之能量损失。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6、全自动补水系统,可循环用水、外挂水箱等功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7、箱体左侧具一直径50mm之测试孔,可供外接测试电源线或信号线使用。 /p
  • 多个仪器仪表项目入围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101个项目入选,涵盖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装备、新能源装备、绿色制造、机器人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标准化试点的开展对于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该试点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以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和标准实施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活动。试点原则是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围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配套短板集中攻关,有针对性地构建先进适用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具有健全科技、标准、产业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与有关法规标准、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衔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此外,要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入选项目具有典型产业特色。在全国、地区或行业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根据《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管理暂行规定》(国标委工一联〔2017〕122号),经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现将拟下达的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字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逾期或不符合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公 示 期:2024年1月12日—2月1日联系电话:010-82262655附件: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docx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年1月12日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公示名单序号试点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所属领域1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起重机械和工业车辆)标准化试点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3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4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标准化试点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商用飞机)标准化试点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航天6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型燃气轮机无损检测)标准化试点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7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8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动船舶)标准化试点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10浙江省平湖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平湖市人民政府工业母机11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智能制造12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特种机器人)标准化试点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13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智能电器)标准化试点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14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注塑装备)标准化试点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5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6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用系泊绳索)标准化试点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17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8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9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20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数字化)标准化试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1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电池)标准化试点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22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工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3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标准化试点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4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工厂)标准化试点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绿色制造25九力绳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高性能纤维绳索)标准化试点九力绳缆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26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热处理装备)标准化试点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母机27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8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标准化试点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9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液态包装装备)标准化试点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30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速动车组轮对)标准化试点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轨道交通31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系统)标准化试点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燃机32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增材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增材制造33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34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煤机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5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建筑施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6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桥式起重机)标准化试点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7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医疗装备38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饲料加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机械39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植保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机械40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1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2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体育器械)标准化试点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体育器械43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设备)标准化试点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4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金属精密成形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5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成套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6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光伏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47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8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业(石油钻采装备)标准化试点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新能源装备49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管汇)标准化试点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50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模具)标准化试点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1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索具)标准化试点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2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3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54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检修装备)标准化试点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55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6邯郸市永年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河北永年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业基础57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播种机械)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农业机械58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烹饪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59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装备60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焊接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工业母机61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固废燃料化装备)标准化试点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62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标准化试点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3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工厂)标准化试点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4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传感器)标准化试点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5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6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燃气轮机)标准化试点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内燃机67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68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母机69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标准化试点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70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精量种植装备)标准化试点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农业机械71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72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3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运装备)标准化试点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特种设备74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绿色电炉)标准化试点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绿色制造75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土方机械)标准化试点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6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7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8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9宝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宝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基础80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1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2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新能源装备83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试点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84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标准化试点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机械85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烧结装备)标准化试点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冶金装备86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电力装备87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纺织装备88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89威胜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威胜集团有限公司电力装备90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1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标准化试点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2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农机)标准化试点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3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船舶)标准化试点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4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火箭撬试验装备)标准化试点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航空航天95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96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97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纤维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智能检测装备98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机械)标准化试点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9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100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基础101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
  • 169项新标准关乎仪器检测 绿色制造C位出道或带来环境监测市场热潮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截至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今年共印发三批共计1322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涉及化工、石化、建材、电子、钢铁、机械、船舶、汽车、轻工、纺织、包装、通信等多个行业。其中,绿色制造标准项目成为今年三批行业标准中反复出现的标准项目。绿色制造标准中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包含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危害3类影响类型,其中生态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危害两项指标评估与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list/main/05.shtml" target=" _self" 环境监测仪器 /a 紧密相关。 /p p   工信部第一批公布的行业标准共安排项目计划661项。其中制定521项,修订140项 重点专项标准316项、基础公益类标准97项、一般标准248项 产品类标准479项,工程建设标准2项,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164项,安全生产标准7项,标准样品9项。行业标准外文版项目计划39项,其中翻译现有行业标准的31项、与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同步研制外文版的8项。第二批共安排项目计划347项。其中制定241项,修订106项 重点专项标准85项、基础公益类标准37项、一般标准225项 产品类标准286项,工程建设标准28项,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22项,安全生产标准11项。第三批共安排项目计划526项。其中制定394项、修订132项 重点专项标准279项、基础公益类标准48项、一般标准199项 产品类标准456项、工程建设标准6项、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64项。三批标准中包含共计169项绿色制造标准,占全部标准比例的12.7%。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p p   绿色制造也称为环境意识制造、面向环境的制造等,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d332289f-beee-49fd-b0c4-52621ed596f5.jpg" title=" 环境监测.jpg" alt=" 环境监测.jpg" width=" 600" height=" 39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一般,产品相关污染物种类繁多,气体检测中可能含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总烃、硫化氢、氨、臭气浓度、一氧化碳等 水体检测中可能含pH值、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石油类、总磷等。针对对应的检测项目,分别可使用气体检测仪和水质分析仪可对相应项目进行检测。例如,气体检测仪中的空气检测仪可对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进行检测 水质分析仪中的氨氮测定仪可对水体中的氨氮等进行监测。对于重金属检测,还有原子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测试方法。绿色制造产品标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评估相较一般产品更为细化和严格。 /p p   当前,世界上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并列入世界议事日程,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识库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并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使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p p   国外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已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1991年日本推出了“绿色行业计划”,加拿大政府已开始实施环境保护“绿色计划”。美国、英国、德国也推出类似计划。在一些发达国家,除政府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外,广大消费者已热衷于购买环境无害产品的绿色消费的新动向,促进了绿色制造的发展。产品的绿色标志制度相继建立,凡产品标有“绿色标志”图形的,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并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这为企业打开销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如德国水溶油漆自1981年开始被授于环境标志(绿色标志)以来,其贸易额已增加20%。德国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授予环境标志,法国、瑞士、芬兰和澳大利亚等国于1991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日本于1992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在1992年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已有20多个国家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绿色产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地位和份额。 /p p   国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10%,再过10年,所有产品都将进入绿色设计家族,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有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产品。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2/attachment/7dcc85b4-381e-44a6-8587-234121ac55d6.docx" title="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docx"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2/attachment/e5ff65cd-ad7c-447d-aa36-276ce68fced1.doc" title="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doc"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doc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2/attachment/8bcda0fa-3163-444b-8d67-590911ae831d.doc" title="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doc"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doc /a /p p br/ /p
  • 工信部就《半导体设备 集成电路制造用干法刻蚀设备测试方法》等行业标准公开征集意见
    根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申请立项的《半导体设备 集成电路制造用干法刻蚀设备测试方法》等196项行业标准、《雪莲养护贴》等1项行业标准外文版项目和《环境污染防治设备 术语》等38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予以公示(见附件1、2、3),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16日。如对拟立项标准项目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填写《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见附件4)并反馈至我司,电子邮件发送至KJBZ@miit.gov.cn(邮件主题注明:标准立项公示反馈)。公示时间:2023年11月16日—2023年12月16日联系电话:010-68205241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邮编:100804附件:1.《半导体设备 集成电路制造用干法刻蚀设备测试方法》等196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 2.《雪莲养护贴》等1项行业标准外文版计划(征求意见稿) 3.《环境污染防治设备 术语》等38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 4.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3年11月16日
  • 苗圩:继续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
    p   12月27-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总结2018年工作,分析形势变化,部署2019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作题为“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信心决心 奋力开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的讲话,并对会议进行总结。会议由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肇雄主持。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郭开朗,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张克俭,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辛国斌、罗文,部党组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张建民,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出席会议。 /p p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折不扣践行“两个维护”,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困难挑战超出预期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工业通信业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p p   一是工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认真落实中央“六稳”部署,消费提质扩容积极推进,新型信息消费创新活跃,绿色建材、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回升到较高水平。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贯彻实施扎实推进。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预计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增长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 /p p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步入快车道。制造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批复4家国家级中心。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再创佳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AG600水陆两栖飞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工业强基工程稳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评选出10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p p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结构性去产能持续加力,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降本减负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积极推进。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提升。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 /p p   四是新动能加速成长壮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智能制造工程全面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5%,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涌现了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典型。 /p p   五是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提前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网络提速降费目标任务。5G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电信普遍服务成效明显,行政村通光纤比例提升至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5%,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IPv6规模部署快速推进。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持续加强。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0%,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18%。 /p p   六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转为正式商用,中国联通混改方案落地实施,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入实施阶段。主动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一般性制造业全面放开,制定了汽车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放开船舶、飞机外商准入和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产业国际合作成效明显。 /p p   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前瞻预判,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p p   会议指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把握和运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带来的新机遇,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p p   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部署,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并与时俱进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重点,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比重下滑趋势,努力建设制造强国。 /p p   会议对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六稳”要求,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坚定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统筹推进稳增长、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p p    strong 会议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strong /p p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政策,统筹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工业强基工程要强化协同攻关,扩大应用规模。继续推进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和接续布局。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建设用好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等平台,深化高端材料上下游企业对接。开展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引导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优化首台套首批次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 /p p   二是聚力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重点省份钢铁去产能,开展钢铁产能置换方案专项抽查。持续推进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部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化部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部署,确保完成定点帮扶、网络扶贫“硬”任务。深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力争2019年底前实现全国98%贫困村通宽带。 /p p   三是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继续开展试点示范和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引导企业打造标杆网络。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制推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完善推广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支持引导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重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新模式。推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法规和制度体系。 /p p   四是培育国内市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持续升级和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品创新,推动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实施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完善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制定乘用车“第五阶段”油耗标准。支持邮轮游艇、旅居车、通用航空、文化装备、冰雪装备等大众化发展。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和技术改造,加快谋划和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抓好已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深化产融合作。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协调。加强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做好中美经贸磋商有关工作。 /p p   五是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落实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担保机构扩大小型微型企业低收费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强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完善反垄断审查机制。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构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发展工业文化,促进实业精神振兴。 /p p   六是提升支撑能力,释放数字经济潜能。继续开展网络提速降费,启动宽带网络“双G双提,同网同速”行动,加快固定宽带千兆应用推广,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小企业精准降费,推动大幅降低内地与港澳间漫游费,严查资费营销违规行为。推进网间带宽扩容以及存量网站与APP的IPv6升级改造。开展商务楼宇宽带垄断专项整治。加快5G商用部署,扎实做好标准、研发、试验和安全配套工作,加速产业链成熟,加快应用创新。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强化网络实名、IPv6地址和ICP备案管理。出台鼓励和规范新型电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和专项治理,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 /p p   七是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推动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大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持续推进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立法。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制定工业通信业产业政策转型意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电信行业开放。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双边多边交流合作。 /p p   八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谋划和扎实推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支部工作条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改进和规范督查工作。切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化政治巡视巡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p p   会议强调,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上下同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p p   会议还对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作出了安排。 /p p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及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部属各单位、部属各高校、部机关各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中央有关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p p /p
  • 采用新型球杆仪校准机床正合医疗设备制造商心意
    无线操作有助于在小型防护罩中使用,方便进行快速检查,而且最大程度上减少运行中断。空间精度测试增加了新的维度。 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 &mdash 球杆仪分析是一种经证明在测定机床功能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评估数控机床轮廓精度最实用、最便捷且最全面的工具。虽然球杆仪在精密加工操作中已经普及应用20多年,但在对小型机床进行快速功能检查以及制定机床的空间精度基准方面,一家总部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展示了最新的无线球杆仪技术如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Avalign Technologies集团的一个分部,Nemcomed是为医疗设备原始制造商提供植入体、 普通外科器械、刃具、专业外科器械、器械盒和托盘的全方位服务供应商。Avalign的战略是为整形设备、脊椎和创伤领域的原始设备供应商提供&ldquo 一站式&rdquo 服务,旨在供应医师开展植入手术所需的全部工具。确保机床和过程能够按照规格生产零件是所有客户和该公司450多名员工以及联邦监管机构的共同目标。&ldquo 显然,我们必须达到FDA和ISO的要求,&rdquo Nemcomed的制造工程师Eric Arnold说,&ldquo 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客户的特殊要求以及个人兴趣和自尊,因为我们的产品可能最终要植入人体。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成为患者,因此我们希望尽可能生产出最优质的零件。&rdquo QC20-W无线球杆仪设定 监管环境和客户要求 作为医疗设备制造商,Nemcomed必须同时遵守FDA 21 CFR Part 820《质量体系法规》和《ISO 13485医疗器械标准》。为保证机床质量合格,该公司过去一直采用雷尼绍传统的QC10有线球杆仪。&ldquo 我们测试XY、YZ和XZ平面,而QC10需要针对各个平面进行设置,因此我们的设置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rdquo Arnold说。 该公司在2010年采购了雷尼绍的新款QC20-W无线球杆仪后,对零件质量和公司利润产生了立竿见影的积极影响。新款球杆仪保留了采用数控机床圆检验程序的原理和功能强大的软件,因此能够快速诊断和量化机床位置误差,包括伺服不匹配、爬行误差、反向间隙、重复性、比例不匹配和几何精度误差,同时还提供总体圆度误差值。同时它也增加了新功能。&ldquo 无线球杆仪仅需一次设置 &mdash 不超过15分钟,即可测试全部三个平面,&rdquo Arnold说,&ldquo 更重要的是,它不会干扰我们的生产设置,因此当我们恢复生产模式时不需要重新设定机床。我们只要取下球杆仪,插入刀具,就可以重新生产零件,这一切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rdquo 无线操作亦是Nemcomed小型机床的理想选择,Arnold补充道。&ldquo 机床制造商了解&lsquo 精益操作&rsquo 对车间空间有多么重要的价值,因此新型机床设计占地面积减小了,&rdquo 他解释道,&ldquo 这样一来,操作有线球杆仪的内部空间也就减小了,因此无线数据传输体现出巨大优势。测试过程中能够完全关闭机床门也提高了安全性。&rdquo 外科手术植入体和器械 Nemcomed制造大约1000种不同的零件 &mdash 有植入手术使用的植入体,也有工具,并且为顶级的整形外科原始设备制造商供应零件。公司生产膝盖、髋关节、肩部、手腕、肘部、手指和脊椎植入体;工具包括手术镊、手术刀以及剪线钳。植入体有一系列型号,每个零件包括五到六个型号,典型批量为30-40件。许多植入体具有复杂特性,比如弯曲组件或球形组件。 Nemcomed零部件 该公司还生产通过内部研发开发出来的专利产品,然后授权客户使用。比如,它的柔性轴 (Flex-Shaft) 和自保持 (Self-Retaining) 技术获得了专利,并在包括脊椎手术和髋关节、肩部及膝盖置换术在内的多种应用中得到运用。柔性轴适用于外科手术螺丝刀、丝锥和钻头。 Nemcomed的专利柔性轴 (Flex-Shaft) 零件一般由不锈钢、钛或钴铬合金制成,一开始以棒材或锻件(植入体)形式出现。原材料通过切割工具进行处理,然后根据复杂程度转到铣床或车削中心。 快速、精准 &ldquo 收到新的球杆仪不久之后,我们有一台机床不符合规格,因此我们对它进行了测试,并且让激光干涉仪操作人员也参与测试,&rdquo Arnold说,&ldquo 球杆仪和激光干涉仪的检测结果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完全相信可以通过球杆仪快速准确地测试数控机床。&rdquo 这一快速、精准的测试功能帮助我们赢得了一个注重质量的大客户,他们需要对校准过的机床进行验证。&ldquo 如果对每台机床都进行激光干涉仪测试,零件制造成本将使我们难以承受,&rdquo Arnold解释道,&ldquo 我们向客户展示了球杆仪和激光干涉仪测试的结果,他们认为球杆仪测试符合他们的验证要求。从根本上说,QC20-W只需检测两台机床就可以收回投资回报。&rdquo 空间测试制定新的性能基准 新型球杆仪设计在测试三个正交平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只需一个参考点,经过一次设置之后,随附软件即可对三个平面加以综合考虑,对空间位置精度进行典型测量。Arnold解释说,该空间精度基准对Nemcomed来说很重要,因为位置误差可能会因为勾画轮廓过程中的多轴同步运动而增大。(注:空间精度对大型机床和零件来说也很重要,刀具轨迹偏差会因为机床行程长而增大。) QC20-W部分圆弧测试 2010年8月,Nemcomed将韦恩堡工厂的面积扩大了10 000平方英尺,整合了另外一个工厂的生产操作,并为新机床增加了空间: 五台新型Citizen Swiss机床和一台五轴Fanuc Robodrill完善了原有的Mori-Seiki和Mazak五轴铣床、Fadal三轴铣床、Brother和Fanuc线切割机床以及Samsung三轴车床组成的生产线。公司在20台机床上采用球杆仪,包括所有的数控铣床和线电极电火花加工机床。维修工程师监控预防性维护计划的结果,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踪,以便及早检测出误差,提高安排维护和维修的效率。 球杆仪附带一个系统便携箱,有足够的空间存放最常用的附件,方便运输。&ldquo 我们可以带着它到我们在全球的四个制造工厂,快速安装,并完成我们所需的机床精度验证,&rdquo Arnold说,&ldquo 切削工件之前就了解机床的功能,能够确保我们最大程度上降低废品率并减少机床停机。这在提供优质零件和保持高生产力的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这就是&lsquo 精益制造&rsquo 的精髓所在 &mdash 提高客户价值。&rdquo 公司在11月份完成了第二次扩建,面积增加了14 000平方英尺,Arnold说,随着公司不断扩建,球杆仪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有关我们的校准产品系列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renishaw.com.cn/calibration
  • 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这意味着什么?
    10月18日,中国宣布了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行动方面,提及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表示,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制造业领域,并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也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升级,需要中国进一步坚持和扩大改革开放,做全球化的捍卫者。此外,还需要扩大需求,构建更加强韧的供应链体系。外资选择到中国投资,也正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需求和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高瑞东说。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时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即表示,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基本全面取消了针对外资的限制。目前,我国一般制造业领域已实现全面开放。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全面清零,汽车行业自2022年起全部取消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中,涉及制造业的负面清单仅有两项,分别是“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和“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意味着上述两项特别管理措施也将取消。高瑞东表示:“制造业最后两类投资限制被取消,有利于行业发展和全球化竞争,也有利于行业投资的多元化。推动行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表明了中国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此次中方宣布的八项行动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行动中,中方提出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中方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未来5年(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
  • 如何通过精准色彩管理提升门窗制造质量—爱色丽色彩解决方案
    在建筑设计中,门窗如同画卷中的点睛之笔,而色彩则赋予其生命力。爱色丽凭借其专业的色彩解决方案,成为门窗制造商提升品质的强大助力。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质量与价值的象征。通过精准的色彩控制,门窗的整体美感得以提升,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和高品质的需求。一、门窗制造商面临的色彩挑战1. 原材料色彩差异不同来源的原材料经常引发色彩不一致,给制造商的生产计划带来不确定性。每一批原材料的微小色差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颜色偏离预期,增加质量控制的复杂性。2. 光照不一致带来的风险光照条件的变化会显著影响门窗的色彩呈现,使目视评估变得不可靠。工厂中的颜色看似完美,但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出现色差,影响用户体验。3. 严格的色彩公差与多地点再现的难题带有纹理和反光表面的门窗对色彩控制要求更高,微小的色差容易被放大。此外,门窗生产往往涉及多个供应商和生产地点,确保不同地点的一致色彩再现成为制造商的又一大挑战。这不仅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维持色彩的一致性,还要在每个环节中精准控制,避免产品出现色差问题。二、全面精准的色彩控制解决方案1. 定制化实体样品 定制化实体样品如同色彩的指引明灯,为制造商提供了可靠的色彩标准。这些样品确保门窗的色彩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如一,无论设计风格如何,都能给予精准的色彩参考,助力打造出高品质的产品。2. 光源箱 光源箱在色彩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模拟各种光照条件,使门窗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最真实的色彩状态。通过光源箱进行评估,制造商可以提前察觉潜在的色差问题,及时调整生产,避免产品在市场上出现色彩偏差。3. 分光光度仪 分光光度仪以其卓越的精准测量能力,成为色彩控制的强大工具。它能够客观量化色彩的可接受性,为制造商提供确切的数据依据,确保每一扇门窗的色彩都在可接受范围内,大大提高了色彩评估的准确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4. 质量控制软件 质量控制软件如同一位聪慧的管家,将测量数据、原材料信息及生产工艺等信息整合起来,为制造商提供全面的质量追溯途径。当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根源并加以解决,助力制造商快速决策,避免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三、爱色丽涂料色彩方案的卓越优势爱色丽的解决方案通过拒绝色差材料、减少目视评估的主观误差以及确保产品符合标准,显著降低了门窗制造商的不合格率。这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明确的色彩标准,使消费者在购买时更有信心,同时也改善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爱色丽的特色产品,包括 XRite Munsell 定制标准、Ci7800 桌面式分光光度仪、Ci64 便携式分光光度仪、Color iQC 质量控制软件、SpectraLight QC 光源箱和 NetProfiler 质量控制软件等,各自在色彩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共同构建了完整的色彩管理体系。四、关于爱色丽“爱色丽彩通 ”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成立于1958年。作为全球知名的色彩趋势、科学和技术公司,爱色丽彩通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品牌、制造商和供应商管理从设计到最终产品的色彩。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色丽彩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