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制造强国

仪器信息网制造强国专题为您整合制造强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制造强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制造强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制造强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制造强国话题讨论。

制造强国相关的资讯

  • 李克强谈“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p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此后,“中国制造2025”一直是贯穿国务院工作部署的关键词之一。 /p p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促进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p p   联合国两位高级官员近日撰文称赞,《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正在引导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福布斯》杂志认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助力中国制造业保持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称,得益于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 /p p   “中国制造2025”如何深入推进?总理作过这些阐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140620154HK5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78b671f-18b3-49a8-b388-910ed0b875ee.jpg" / /p p   下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创新驱动和政策激励,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与“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打造勇于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方阵”,促进整个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p p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我愿为中国装备“站台”,希望你们给国家“撑台”,打造永不褪色的金名片! /p p   ——2015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p p   中国经济要持久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 /p p   ——2015年4月2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建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p p   现在,传统的“Made in China”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这就要运用信息技术,智能转型。 /p p   ——2015年6月9日,李克强总理会见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三届圆桌峰会的代表并座谈交流 /p p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推进“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p p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p p   “集众智者成大事”,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亿万人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p p   ——2015年6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它型号大、精度高、工艺先进,可谓“大块头有大智慧”。“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 /p p   ——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考察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时,为一个全球冲程最大的船用曲轴测量精度 /p p   “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p p   ——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等紧密合作,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p p   ——2016年1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13c588c-f33f-426f-be69-0ff075e7c4a1.jpg" / /p p   我不仅是为东风加油,也是为“中国制造”加油。我们需要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 /p p   ——2016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湖北十堰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 /p p   我愿为中国自行车做广告,更愿为“中国制造”智能升级“站台”。 /p p   ——2016年6月26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飞鸽自行车天津胜利路体验店 /p p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马力拖拉机,“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大马力发动机。 /p p   ——2017年5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登上一辆自主生产的230马力拖拉机 /p p   《中国制造2025》绝对不是光指大企业,制定相关方案和支持措施时千万不要只瞄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要予以充分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p p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有人误解“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将来不买国外装备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开放的市场只会给企业更多自主选择权利。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关起门来提高自己装备质量和水平等于闭门造车。 /p p   ——2017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会见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 /p p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更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 /p p   ——2017年7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p
  • 王新哲:产业金融合作 建设制造强国
    p   2018年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产业金融合作 建设制造强国》,就深入开展产融合作,促进金融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p p br/ /p p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实现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p p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畅则实体兴。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一方面需要金融回归本源,增强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保障支持。 /p p   strong  1、根源何在 /strong /p p   制造业遭遇融资难融资贵 /p p   【现状】 /p p   数据显示,2006—2016年的十年间,我国制造业的贷款比重从25%下降到16.2%。受此影响,我国制造业投资增幅从2012年起持续下滑,一直下降到2016年的4.2%,五年时间下降了27.4个百分点,持续时间之长、降幅之大,前所未有。2017年虽然止跌回升,但仅有4.8%。 /p p   融资难融资贵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p p   2006—2016年的十年间,我国制造业的贷款比重从25%下降到16.2%。受此影响,我国制造业投资增幅从2012年起持续下滑。投资不仅关系当期经济增长,而且关系新动能的培育生成,对优化供给结构起着关键性作用。投资的疲弱低迷,对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形成了严重制约。 /p p   这一问题的形成,首先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不适应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金融结构的不适应。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速度效益型”特征,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所有产业、行业、企业都会取得利润 一旦经济增长低于8%,很多行业又会出现全行业亏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企业效益开始持续下滑。研究表明,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从2010年起不断下降,从12.9%降到了2015年的6.8%,而加权平均资产负债率则由2010年的58.2%上升到2015年的60.1%。2016年企业部门杠杆率仍高达165%,远高于90%的国际警戒线。 /p p   从金融结构看,当前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占到实体经济融资额的80%以上。这三种融资方式都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效益也好,银行乐于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也比较容易 经济形势不好,企业效益下滑,银行出于风险防控考虑会惜贷、压贷甚至断贷、抽贷,发行债券和股票也变得困难。2012年之前,这种融资方式对企业的投资发展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经济增速有降低的时候,但属于高速增长中的短期波动,不用多久又会恢复高速增长。或者换句话说,我国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金融结构,更适合之前的高速增长阶段,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样也需要改革优化、创新发展。 /p p   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畅则实体兴。面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着力消除制造业发展的融资制约,引导促进金融提升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p p strong   2、怎么支持 /strong /p p   制造强国对金融发展的新需求 /p p   【趋势】 /p p   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不仅需要金融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也需要金融提供包括咨询、投资、财务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从“融资”向“融智”的转变。 /p p   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p p   不同的发展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第一,要大力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目前,银行信贷资金占到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的2/3以上。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改进优化信贷条件,支持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发挥好金融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进行脱离实体经济的所谓创新。事实上,“二战”后,德国和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今天我国的状况。为加快制造业升级发展,两国政府也都采取了结构性的信贷支持政策。 /p p   第二,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与产业直接结合的金融服务。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依托,为产业链上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它服务性更强,更具针对性。而融资租赁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且减少了一次性资金支付的压力,为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技术装备升级换代。目前,美英等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渗透率保持50%以上,而我国尚未达到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p p   第三,积极发展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基金(PE)等融资品种,探索股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VC是面向未来的,看重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收益,对过去的经营状况不作要求,也不要求企业提供融资抵押。PE则集融资与融智为一体,除了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如协调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关系、拓展采购或销售渠道、完善治理结构等,是可以跨越经济周期的资本,是智慧资本。VC和PE在我国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p p   第四,要着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实施者,制造业“走出去”势所必然。但“一带一路”沿线65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制度差异巨大。有关研究表明,其中有33个国家股票交易额占GDP比例低于10%,直接融资几近缺失 有24个国家实际利率高于我国,信贷供给严重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必须统筹协调政策银行与商业银行、银行与非银行等金融支持方式,金融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努力为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p p strong   3、探索实践 /strong /p p   实现金融与制造业良性互动 /p p   【部署】 /p p   为推动金融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从2016年起联合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探索实践。 /p p   金融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一方面需要金融回归本源,增强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保障支持。 /p p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国办发〔2017〕90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产融合作,建立产融信息对接平台,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升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所谓产融合作,是指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企业,为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的效率和水平而进行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其中,政府部门主要为金融机构和行业企业互动协同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同时对相关政策规定、体制机制进行必要完善改革,支持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不干预金融机构和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决策。 /p p   产融合作开展一年多来,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取得明显成效。仅以银企对接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参与产融合作的5000多家银行机构为95000多家企业实际发放贷款超过3万亿元。能有这样的成效,究其根源,在于产融合作通过建立产业与金融信息对接工作协调机制和银企直接对接,实现了金融机构和行业企业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联通互动,化解了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财政资金贴息、奖励、补偿、入股等方式,解决了金融部门不愿投、企业投不起的问题 通过先行试点、逐步推进,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p p   目前,产融合作只是开了个头。下一步,将着力在以下6个方面深入开展: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 二是拓展产融合作领域,支持企业有效运用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行业布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 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本支持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发展 四是鼓励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建设 五是对试点城市产融合作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提出改革建议,推动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六是推动企业将产融合作内容纳入战略规划、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构建新时期的工业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 /p p br/ /p
  • 广电计量入选工信部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 服务制造强国建设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公布拟入选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广电计量一站式计量检测综合服务平台成功入选示范平台名单。该平台能够快速响应战略性行业企业的需求,配置新的技术能力为企业提供服务。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2020年工信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新遴选培育2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0家示范平台(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100个示范项目、20个示范城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决策部署,今年3月,工信部下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的通知》。经过严谨的遴选评定,最终评选出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88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48个。广电计量一站式计量检测综合服务平台入选示范平台名单,成为广东省本批入选的三个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之一。广电计量由一家老牌国企内部实验室发展而来,2002年成立并开始市场化运作,于2019年登陆A股市场。广电计量紧跟市场需求,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持续改进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打造出涵盖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失效分析与元器件筛选、电磁兼容检测、化学分析、食品农产品检测、生态环境检测等在内的“一站式”计量检测技术服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并建有技术研究院,是“广东省院士工作站”,集结培养了一支以院士专家和硕博人才为引领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聚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5G通信、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软件工程等战略性高端产业进行能力布局和技术攻关,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广电计量先后参与了动车组空气质量管控的相关标准、汽车电瞬态传导骚扰模拟器校准规范等50多项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以及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承接了国家工信部“面向集成电路、芯片产业”,“面向高端工程机械的数字液压技术”以及“面向典型行业的生产网络IPv6互通及融合技术”等多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参与了国产大飞机试验平台打造、为国产高速互联网飞机提供相关试验服务等,助力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战略性行业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广电计量将持续提升平台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拓展服务型制造模式,为我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 智能制造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31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圆满落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0月23日-2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第31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原多国仪器仪表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案集中亮相,共吸引行业20000余名专业观众参会交流。展会现场10月23日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共颁发科技进步奖68项,技术发明奖11项,青年科技人才奖6人,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2个。颁奖仪式共吸引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5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共同见证了仪器仪表领域科技创新的优秀成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院士出席活动并致辞。尤政院士充分肯定了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为仪器仪表领域的重要奖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对于推动国产仪器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该奖项能够激励更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仪器仪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尤政院士致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院士,副理事长钱锋院士、吴朋董事长、曾周末教授、张彤秘书长,常务理事宋爱国教授、祝连庆教授、郭永彩教授,理事赵维谦教授、于连栋教授分别为获奖者代表颁奖。颁奖仪式展会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业大会,邀请相关部门领导、院士、专家、产业代表等重要嘉宾出席,解读国家政策,分享技术发展趋势、讨论产业发展问题。大会设有主论坛及三场平行论坛,共有来自产业、行业、科研等领域的近700位代表出席。主论坛由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云麒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谭久彬院士致开幕辞。陈云麒主持主论坛谭久彬院士致辞谭久彬院士表示,现代仪器仪表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完善产业链、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应对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赵奉杰作《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主题报告。报告阐述了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介绍了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并指出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工作思路。面对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必须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工业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钱锋院士作《流程制造工业软件创新与实践》主题报告。报告针对我国流程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和生产制造过程出发,探讨了流程制造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思考与实践。报告首先围绕流程制造智能调控对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迫切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工业软件的内涵,并指出流程制造工业软件创新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突破的关键技术。最后,以大型炼化制造过程为例,阐述了流程模拟软件、智能控制软件、实时优化软件、计划调度软件、安全管控软件等创新实践案例。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武铁峰作《数字技术与炼化产业融合实现数字业务化价值》主题报告。报告立足于中海石油炼化公司,介绍了数字化转型工作思路,通过利用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围绕“数据+平台+应用”模式,绘制了以“底座现代化、业务在线化、场景智能化、运营数据化”为目标的数字化转型全景蓝图,详细介绍了智能工厂的建设情况和应用场景,并就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探讨。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裘坤作《流程工厂生产运行管理和控制》主题报告。作为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中控服务2万多家流程工业企业,是工业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者。裘坤介绍了公司面向智能工厂的 PA+BA 业务架构,5T技术支撑流程工业企业核心需求,OMC 系统架构,基于APL的现场网络和通用采集系统等,并表示中控将助力工业企业从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能化,锻造行业“灯塔工厂”标杆。汉威科技集团董事长任红军作《传感器生态建设思考和实践》主题报告。报告分析了传感器产业的特点,介绍了气体传感器行业现状,详细介绍了汉威的产业实践,着重分享了激光传感技术的创新应用,分析了汉威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全球研发创新的布局、沿产业链创新和孵化、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位与战略。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健先生做《高端科学仪器的国产化突破》主题报告。报告中分析了国内科学仪器发展需求,分享了聚光科技在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成果,以及科学仪器工程化-产业化创新体系,详细介绍了高端质谱仪器行业的主要产品,并从技术维度和需求维度探讨了国产科学仪器的突破模式。深圳中科飞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鲁作《集成电路良率控制关键:检测与量测设备综述》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制程/结构演进带动集成电路工艺步骤提升,质量控制设备重要性凸显,质量控制设备贯穿所有关键工艺,是集成电路加工良率控制的核心环节,详细分析了半导体检测VS量测,认为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产替代前景广阔。三场平行论坛主题分别为《信息通信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高峰论坛》、《先进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论坛》。分论坛聚焦数字化、智能化、传感器、信息通信等方向进行深度交流探讨,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积极助推仪器仪表行业转型升级。今年恰逢多国仪器仪表展四十周年。如今MICONEX已成为国际仪器仪表界公认的享有盛誉的知名品牌活动,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认同和好评。本次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为仪器仪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期待参展企业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也期待第32届多国仪器仪表展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多国仪器仪表展的下一届盛况!
  • 名单公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成立
    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主要是为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加强智能制造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研究,提升研究水平和支撑能力。通知还公布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人员名单。《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工信厅装函〔2017〕267号)同时废止。 主要职责和人员组成名单如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及组成人员名单一、主要职责为国家制定智能制造相关的战略、规划、政策等提供支撑,为各地方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开展智能制造理念普及、成效宣传、经验推广等活动,推动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二、组成人员(1) 荣誉主任朱森第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名誉主任、教授级高工柳百成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及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工程院院士李伯虎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高级顾问、工程院院士屈贤明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研究员级高工(2) 主任李培根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工程院院士(3) 副主任杨华勇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工程院院士钱 锋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工程院院士单忠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张相木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专家委主任欧阳劲松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4) 委员1. 战略与政策组(1) 召集人单忠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2) 组员丁 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陈学东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工程院院士郑志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林忠钦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柴天佑 东北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黄庆学 太原理工大学原校长、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浙江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瞿金平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毛光烈 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石 勇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朱 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所长朱明皓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乔 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九如 电子工业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杨建军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彦敏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荣瀚 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基金投资部总经理陈 明 同济大学工业 4.0 智能工厂实验室主任徐洪海 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黄 培 e-works 数字化企业网 CEO瞿国春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2. 装备、软件与解决方案组(1) 召集人杨华勇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工程院院士张相木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专家委主任(2) 组员卢秉恒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于海斌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王建民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丛力群 上海宝信软件公司 CTO曲道奎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朱毅明 和利时科技集团技术总监刘 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刘志峰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爱军 北京数码大方科技公司技术总监刘检华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纪学成 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 芳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首席技术专家邱 城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党委书记宋晓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建锋 西安航天自动化公司副总经理张保全 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树君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院长赵 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胡长明 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娄延春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总经理陶 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兵兵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总工程师褚 健 中控科技集团创始人戴新宇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鞠恩民 机械工业信息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3. 行业应用组(1) 召集人钱 锋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工程院院士(2) 组员刘永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工程院院士陈文兴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俞建勇 东华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桂卫华 中南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马 勇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学恭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勇智 中国中车股份公司总信息师古 群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江 源 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志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国荣 航空工业西飞民机公司副总工程师杨祖一 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宗列 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张维新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林 融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副总工程师金征宇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鹏飞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祝宪民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高级顾问顾浩 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所长恩云飞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总工程师钱建平 中国船舶集团装备保障中心主任徐 鸿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总工程师郭和生 中国轻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振岩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隋少春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储双杰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科学家4. 标准、网络与安全组(1) 召集人欧阳劲松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2) 组员尤 政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工程院院士车海平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数字转型首席战略官王麟琨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恺真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李 强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科技委主任何小龙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小东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轮值院长肖承翔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邱月明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张龙强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苗建军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周园春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郝玉成 国机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赵新华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蒋白桦 石化盈科信息技术公司高级副总裁董景辰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教授韩 俊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原巡视员戴 红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监督司原巡视员(五)秘书处(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1. 秘书长瞿国春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2. 执行副秘书长刘法旺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3. 副秘书长尹 峰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智能装备处副处长臧冀原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制造业研究室副主任郭 楠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刘 丹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 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主任
  • 制造强国和工业强基重大战略咨询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2014年7月8-9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ldquo 制造强国&rdquo 和&ldquo 工业强基&rdquo 之&ldquo 仪器仪表项目&rdquo 重大战略咨询项目研究报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近70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就项目组初步提交的&ldquo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仪器组报告&rdquo 和&ldquo 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报告&rdquo (以下简称&ldquo 制造强国&rdquo 和&ldquo 工业强基&rdquo )进行了讨论,广泛听取来自企业代表和一线专家的意见,仪器信息网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分组讨论会   此次制造强国和工业强基研讨会分为分组讨论和总报告讨论。分组讨论由智能传感器及仪表组、科学仪器及环保仪器组和医疗仪器组构成。制造强国项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朱险峰汇报,工业强基项目由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开先负责汇报,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石振山副所长汇报了仪器仪表制造强国指标体系的研究情况。中国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吴幼华主持总报告研讨会。中国工程院尤政院士和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分别进行了项目介绍和总体要求。参会代表就研究报告提出了各自意见和建议。   科学仪器及环保仪器组前期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仪器企业如普析通用、北京吉天、北京海光、东西分析、济南海能、上海舜宇恒平、聚光科技、湖南力合、武汉天虹、长沙开元、湘仪离心机、汉威电子等进行实地调研或函调工作,并邀请企业代表参加此次研讨会。企业代表就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从国家层面应该支持的重点项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总报告讨论会   目前,我国中高端仪器设备的关键核心部件,如工业用变送器EJA中的传感器、光电倍增管、离子源、四极杆以及大容量X射线管等几乎是全部依赖进口,从提高国家整体制造业水平,加强国家安全等方面考虑,国家层面支持这些基础关键器件的研究十分必要。   核心部件研发的主要特点是市场需求量少、涉及种类多、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以及需要高端人才,导致国内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也很少有企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这方面的投入,在项目初期,国家的介入尤为必要。问题的核心是国家如何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有效地使用资金来支持这些项目?如何使研究成果顺利产业化并能够使承接这些研究成果的企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在仪器企业发展方面,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仪器仪表制造企业,其产品可以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 但是,也不得不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知识产权模糊不清等问题,导致整体水平难以快速提升,未来几年大规模的整合、并购、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标准和政策,为国内优秀的仪器企业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避免通过低质产品进行恶性竞争,导致&ldquo 劣币逐良币&rdquo 现象出现。   背景介绍   1、制造强国项目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2013年重大战略咨询项目&ldquo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rdquo 启动。项目下设&ldquo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rdquo 、&ldquo 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rdquo 和&ldquo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rdquo 3个综合课题组,机械、运载、能源、冶金化工、信息电子、轻工纺织、仪器和制造服务业8个领域课题组和总体组,共计140余人,其中院士30人。   项目研究工作将重视以下四点:第一,要注重战略性、前瞻性和工程性 第二,要注重科学方法,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开展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充分讨论,并结合科学分析 第三,要加强对咨询队伍的建设,构筑&ldquo 强核心、大协作、开放式&rdquo 的咨询队伍体系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常态化战略研究机制,加强对制造业各类数据的统计,结合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建设,建立制造业数据库,并针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开展长期、持续性的研究。   2、工业强基项目   2014年1月,工信部委托工程院开展&ldquo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我国工业&ldquo 四基&rdquo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质量技术基础)发展滞后、关键产品(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国务院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2013年,工业信息化部在财政部支持下,正式启动实施&ldquo 工业强基专项行动&rdquo ,支持了15个方向的24个示范项目,为强化工业基础开了一个好头。   为了尽快扭转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有必要重新认识加强工业基础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战略, 进行政策设计,制定行动计划,并将加强工业基础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对企业有引导作用,为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涉及5个专项课题组、13个领域课题组。其中,&ldquo 课题13: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由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担任组长。
  • 24名院士入选!工信部公布一重要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专家名单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加强智能制造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研究,提升研究水平和支撑能力,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和人员名单详见附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工信厅装函﹝2017﹞267号)同时废止。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2年1月11日
  • “十四五”规划:建设制造强国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月13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修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建设制造强国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谋划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 两会代表:每年400亿元科学仪器进口!制造强国如何崛起
    p   “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这样的号召。 /p p   总理的号召深入人心。最近,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长李林为中国自主制造科学仪器设备的能力感到揪心。“ strong 对于国产生命科学领域的仪器设备的制造,我们还很落后。 /strong ”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 /p p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认为,应不断提高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水平,并通过“中国造”科研仪器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制造强国崛起。 /p p    strong “不能老从国外买了” /strong /p p   “我们主要用的仪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距离谈品质和质量都还有很长的距离。”说到这里,李林轻轻叹了一口气。 /p p   很长时间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大多依靠进口仪器开展科学研究。在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背景下,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使用“中国造”仪器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李林强调:“不能老从国外买了!” /p p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儒也注意到这个问题。 strong 他从《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报告(2016)》中获得了翔实的数据。“近年来,我国每年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在400亿元以上。”王春儒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strong /p p   事实上,目前常用的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等大型分析仪器,以及大部分的生命科学仪器如磁共振成像仪、超分辨荧光成像仪、冷冻透射电镜等都大量依靠进口。同时,面对国内高速增长的科学研究和环境、食品安全监测需求,国产仪器技术水平以及市场影响力短期内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p p   对此,今年首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王春儒在提案中指出:“当前,应加快推进仪器国产化,进而推动我国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保障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并助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p p    strong 多管齐下全方位推动 /strong /p p   在科学仪器领域,国内企业产品高端供给不足,质量不过硬,可靠性、稳定性的矛盾长期存在,已是业界共识。 /p p   自2011年以来,为支持重大仪器设备的开发,提高我国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中央财政拨款成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其中,前者由科技部负责管理,更注重资助仪器企业推进“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后者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 /p p   不过从研发到推广应用全链条创新成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设计、工艺、材料等一整套的产业,我们才刚刚起步。”李林说,“资助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 /p p   王春儒则指出,应通过引进和培养专项人才、重点资助、市场化推广试行、出台采购鼓励政策、扶持国产仪器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建立仪器行业技术标准等方式,树立国产仪器品牌形象,引领整个行业发展。 /p p    strong 保护知识产权 /strong /p p   对于高端产品靠进口,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也深有感触。他所从事的软件行业也在大量进口国外的软件。“在绿色制造业,工业设计软件至关重要,但我们几乎都是靠进口。”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开发软件,也不需要去‘山寨’别人的东西,主要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p p   研究人员花费大量成本和精力完成一套工业设计软件开发,往往刚投入使用,就被盗版。“一盗版,这个软件就毁了,研究人员也没有任何回报。”王涌天表示。工业设计软件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短板,才能鼓励“中国造”软件助力“中国造”设备研发。 /p p   春节前后,纪录片《大国重器2》陆续播出,中国柔性屏超级工厂——京东方成都B7厂首次亮相。这是世界上第二条实现柔性屏批量生产的生产线。纪录片中提到,这里将生产低功耗、高分辨率、仅有0.03毫米厚度的柔性屏,正在给终端显示领域带来全球性的革命,我国显示屏制造产业走向世界最先进行列。 /p p   这两天,王涌天也收看了这一集。据他了解,在显示屏生产行业,过去我国企业也是靠引进国外生产线开展生产。如今,“中国制造再也不是‘低端山寨’的代名词,我们也可以生产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王涌天心潮澎湃。 /p p br/ /p
  • 这些仪器人及企业在“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喜获殊荣
    1月2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 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现场发布了10项“专精特新年度绝活”案例、10位“专精特新年度高人”案例、5个“专精特新年度高地”以及《2023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报告》。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黄立、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潘从元、深圳市中图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马俊杰获评专精特新“年度高人”,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专精特新年度绝活”案例。专精特新“年度高人”所谓“高人”,是指在专精特新企业里的劳动者,深耕某一细分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带领企业或行业不断跃升的行业“英雄”。“年度高人”获奖者: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黄立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创始人,黄立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建成三条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且完全“自主可控”的红外探测器芯片批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领域。他胸怀“国之大者”,冒着技术创新失败风险,顶着企业经营业绩压力,将全部资金投入到红外核心芯片的研发中,并构建了行业领先的红外全产业链科研生产体系,在细分领域培育出数家“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去年,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国内最小像元尺寸百万像素中波制冷红外探测器,并推出业内最小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微型机芯,整体性能行业领先。“年度高人”获奖者: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潘从元身为金星智控技术总监,多年来,潘从元博士投身于工业在线检测装备及智能化系统领域的科技攻关,带领团队勇闯科研“无人区”、扎根工业一线,攻克了复杂恶劣工业现场物质成分在线检测“卡脖子”难题,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实现高温熔体成分在线检测的商业化设备——GS-LIBS系列激光成分分析仪,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了“补短板”、“填空白”,为工业智能化升级和精益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不断为其筑牢感知底座、注入澎湃动力,助力制造强国高质量发展。“年度高人”获奖者:深圳市中图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俊杰作为中图仪器创始人,马俊杰带领团队18年用心打磨15把硬核科技“尺”,从纳米到百米,从接触式到非接触式。铸光为尺,见微知著,不断拓展工业测量领域全尺寸链条。“专精特新年度绝活”案例所谓“绝活”是指企业独有,或者其他企业难以达到或难以涉足的领域或产品。这种绝活具有时代的重要性、技术突破性、目光前瞻性等等。“年度绝活”获奖者: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光智科技创立于2006年,于2015年7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高度聚焦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红外晶体材料、红外镜头、激光器件、红外探测器、医疗探测器、红外整机及系统等业务,具备从“材料生长、芯片设计、器件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能力。在红外探测的世界里,他们蘸取极致的笔墨,书写着金属提纯的传奇。13N超高纯锗单晶,让他们成为极致的定义者,更是行业的带头人。“年度绝活”获奖者: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临三维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首批自主研发三维视觉技术的科技企业。从最初依赖高成本的进口器件,到一步步实现核心器件自研,开启国内高精度3D视觉技术和产品自研发展之路。先临三维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光为尺”,用20年时间把三维测量技术的精度从毫米级提升至微米级。
  • 制造强国 | 谱育科技高端质谱仪器亮相省首台(套)成果展
    3月16日,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同期举办了“浙江制造业首台(套)成果展”,重点展示了浙江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工作及成就。  聚光科技旗下子公司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谱育科技)自主研制的“基于质谱技术的水质移动检测分析系统”被认定为2020年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以ICP-MS、GC-MS为代表的高端质谱分析仪器整体亮相省人民大会堂,充分展现了中国分析仪器的高端制造,展示了谱育科技在质谱分析领域的自主研发实力和行业竞争力。高端制造,开创中国质谱新时代  谱育科技研发团队历经13年的高端分析仪器研发积淀,先后承担了10余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成熟掌握了离子阱、四极杆、飞行时间等质谱技术平台;自主研制了GC-MS、ICP-MS、LC-MS/MS等核心质谱分析仪器,涵盖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分析(便携、移动、在线)、自动化分析等多模式监测解决方案及系列产品。谱育科技自主研制的以质谱技术为核心的国产高端分析仪器,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且部分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打破了外国品牌垄断的局面,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分析仪器的自主化、国产化进程。基于质谱技术的水质移动检测分析系统   谱育科技水质应急监测车装载了自主研制的车载专用型 ICP-MS / GC-MS,具备水质常规、微生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共145项指标的现场检测能力,基本覆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等主要水质标准及其它项目。  目前,谱育科技16台水质应急监测车已在“国家供水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八大基地投入运行。实现多种突发事件下的快速响应,灾后12个小时内到达,服务范围覆盖90万平方公里,能有效实现应急状况下的安全供水,对保障人民生活,开展应急抢险救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 “中国制造”需升级 国产制造业的“攻坚战”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b71426bdeba24839802f68a008f32a1a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23bbba1d-3439-42e8-99e9-782d35aff35a.jpg" / /p p   “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李克强总理在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p p   当天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李克强说,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p p   他强调:“要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p p    strong 发挥市场倒逼作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strong /p p   当天这一议题原本只聚焦于“提升制造业标准”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要在文件标题中加入“质量”二字。 /p p   “标准和产品质量紧密相连,我们要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标准作为支撑。反过来,我们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消费品质量,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总理阐释二者的关系。 /p p   李克强说,中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强国。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标准仍然比较落后,很多产品的质量仍然处在中低端。 /p p   “现在很多民众出国买东西,跨境电子商务也是大量进口国外消费品。”总理说,“我们必须要瞄准国际先进标准,发挥市场倒逼作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p p   李克强要求,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标准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标准更新,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 /p p   他强调,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进而倒逼“中国制造”升级,最终目的是要激励国内制造业,按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发展壮大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助力国家持久发展。 /p p    strong 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层次也越来越高,政府的管理也要同步跟上啊 /strong /p p   一位部长在讨论中说,有些创新创业企业负责人反映,他们研发了新产品,却因为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导致无法进入市场。李克强明确要求,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首先要改进政府管理方式,要采取新办法,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p p   “别再列什么工业消费品的‘目录’了,这样会提高创新创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李克强说,“要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办法,除在危害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和生命健康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要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 /p p   他强调,政府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把精力从“设置门槛”更多转移到“提供服务”上来,引导更多企业采用先进标准,适应市场需求,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p p   “现在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层次也越来越高,政府的管理也要同步跟上啊!”总理说。 /p p strong   解除对创新思维的束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strong /p p   李克强谈起近20年前他在欧洲一家企业参观的经历:一位技术工人浇筑的镁条粗细均匀,一丝缝隙都没有。 /p p   “机器都没他做得好!”谈起当时的场景,总理连连感叹,“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告诉我,这位工人的收入和他本人的收入一样多。这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励!” /p p   李克强进而强调,装备制造业不仅要提升标准和质量,更要从根本上解除对创新思维的束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p p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一方面要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管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要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让制造业蓬勃发展。” /p p    strong 要用消费者的选择,倒逼工业消费品提质和“中国制造”的升级 /strong /p p   在讨论提高装备制造业标准质量的同时,李克强也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尽快拿出针对大众消费品的质量标准提高计划。 /p p   “过去我们的工业体系是,先把生产设备定下来,然后‘我生产什么你就买什么’。但现在人民群众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对消费品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造业正在日益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转型。”总理说。 /p p   他说,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和一些国家都曾经历过“重工业发达、轻工品却买不到”的历史。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不能再走这样的“老路”。 /p p   “‘中国制造2025’不能只搞装备制造业,而要用消费者的选择,倒逼工业消费品提质和‘中国制造’的升级。”总理说。 /p
  •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2014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2月2日,北京京仪大酒店,2014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以下简称:产业大会)召开。产业大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产业大会致力于促进中国仪器仪表产业升级,围绕&ldquo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rdquo 为主题,共设1个主会场、2个分会场 安排12场报告。产业大会由学会理事长李天初致开幕词,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致辞。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学术界、产业界的专业精英300多人出席大会。 学会理事长 李天初 致开幕词 装备工业司副司长 王卫明 致辞 主会场   上午的主会场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主持,大会特邀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作《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专题报告,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作《智慧云制造 云制造2.0》专题报告,总参信息化部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作《从车联网到机器人联网&mdash &mdash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创新》专题报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作《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协同、优化》专题报告。下午分设两个分会场:分会场一&ldquo 现代IT行业与传统仪器仪表行业的互联与融合&rdquo 、分会场二&ldquo 现代互联网环境下的工业信息化与工业自动化的优化发展&rdquo 。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吴幼华 主持会议   朱森第在报告中谈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自行研究所得的&ldquo 1946~2012年九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趋势图&rdquo 上显示,中国仅仅以81.42分作为第二集团的领头羊,离开第一集团(美、日、德)有较大差距。并且,2007~2012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6.2%降低到22.1%。&ldquo 中国制造&rdquo 转型迫在眉睫!美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核心是&ldquo 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制造&rdquo 德国,推出&ldquo 工业4.0&rdquo ,核心是智能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中国,也提出了&ldquo 迈向制造强国的三阶段&rdquo 目标:转型升级(2014-2025)、数字化和自动化(2025-2035)、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业(2035-2050)。朱森第也介绍了我国的战略对策和路径选择。   信息时代我国制造业的强盛之路,朱森第提出&ldquo 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rdquo 的概念,针对综合性制造企业、集成型制造企业、代工型制造企业、&ldquo 专业化&rdquo 企业4类企业,给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创造GDP60%、创造就业机会80%的中小企业,应该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为目标 龙头企业,应该以数字化车间、数字化企业为目标。吴澄认为,制造业信息化要应用成功,重要的是&ldquo 工业化的需求导向、企业的需求导向、企业的效益导向。&rdquo   基于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情况,李伯虎带来了&ldquo 智慧云制造&rdquo ,并展示云制造在航天、政府、产业中的应用案例 介绍基于天智网的智慧云协同在协同研发生产、协同供应链、制造应用等范例。李德毅则以智能车的发展为例,展现传统行业所选择&ldquo 渐进式路线&rdquo :自动驾驶的要素是渐进添加、信息化要素是渐进添加 汽车行业的冷看也是对仪器仪表行业的某种启示:&ldquo 汽车发展的方向是主动安全。凡价格在万元以上的传感器要走量产的汽车工业中用来提高主动安全,都难以被采纳。&rdquo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朱森第 作《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专题报告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李伯虎 作《智慧云制造 云制造2.0》专题报告 总参信息化部研究员 李德毅 作《从车联网到机器人联网&mdash &mdash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创新》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吴澄 作《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协同、优化》专题报告。   产业大会为与会者揭示了中国制造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目标和对策,探讨实现智能制造的方法和思路,并分享&ldquo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rdquo 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成功案例。精彩的会议内容吸引与会者深入思考,未来如何实现仪器仪表行业的制造升级?如何发挥仪器仪表在中国制造升级中的作用?
  •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ldquo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rdquo 的基本方针,坚持&ldquo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rdquo 的基本原则,通过&ldquo 三步走&rdquo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2025》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 苗圩:继续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
    p   12月27-28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总结2018年工作,分析形势变化,部署2019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作题为“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信心决心 奋力开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的讲话,并对会议进行总结。会议由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肇雄主持。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郭开朗,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张克俭,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辛国斌、罗文,部党组成员、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张建民,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出席会议。 /p p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折不扣践行“两个维护”,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困难挑战超出预期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工业通信业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p p   一是工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认真落实中央“六稳”部署,消费提质扩容积极推进,新型信息消费创新活跃,绿色建材、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回升到较高水平。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贯彻实施扎实推进。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预计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增长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 /p p   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步入快车道。制造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批复4家国家级中心。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再创佳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AG600水陆两栖飞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工业强基工程稳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评选出10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p p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结构性去产能持续加力,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降本减负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积极推进。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质量提升。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 /p p   四是新动能加速成长壮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智能制造工程全面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5%,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涌现了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典型。 /p p   五是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提前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网络提速降费目标任务。5G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电信普遍服务成效明显,行政村通光纤比例提升至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5%,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IPv6规模部署快速推进。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持续加强。预计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0%,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18%。 /p p   六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转为正式商用,中国联通混改方案落地实施,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入实施阶段。主动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一般性制造业全面放开,制定了汽车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放开船舶、飞机外商准入和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产业国际合作成效明显。 /p p   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前瞻预判,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p p   会议指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把握和运用好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带来的新机遇,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p p   会议强调,要按照中央部署,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并与时俱进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重点,持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比重下滑趋势,努力建设制造强国。 /p p   会议对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六稳”要求,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坚定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统筹推进稳增长、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p p    strong 会议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strong /p p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政策,统筹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工业强基工程要强化协同攻关,扩大应用规模。继续推进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和接续布局。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建设用好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等平台,深化高端材料上下游企业对接。开展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引导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优化首台套首批次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 /p p   二是聚力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重点省份钢铁去产能,开展钢铁产能置换方案专项抽查。持续推进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部署,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化部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部署,确保完成定点帮扶、网络扶贫“硬”任务。深化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力争2019年底前实现全国98%贫困村通宽带。 /p p   三是瞄准智能制造,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继续开展试点示范和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引导企业打造标杆网络。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制推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完善推广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支持引导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重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新模式。推行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法规和制度体系。 /p p   四是培育国内市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持续升级和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品创新,推动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引导各地建设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实施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完善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制定乘用车“第五阶段”油耗标准。支持邮轮游艇、旅居车、通用航空、文化装备、冰雪装备等大众化发展。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和技术改造,加快谋划和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抓好已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深化产融合作。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协调。加强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做好中美经贸磋商有关工作。 /p p   五是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落实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担保机构扩大小型微型企业低收费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强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完善反垄断审查机制。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构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发展工业文化,促进实业精神振兴。 /p p   六是提升支撑能力,释放数字经济潜能。继续开展网络提速降费,启动宽带网络“双G双提,同网同速”行动,加快固定宽带千兆应用推广,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小企业精准降费,推动大幅降低内地与港澳间漫游费,严查资费营销违规行为。推进网间带宽扩容以及存量网站与APP的IPv6升级改造。开展商务楼宇宽带垄断专项整治。加快5G商用部署,扎实做好标准、研发、试验和安全配套工作,加速产业链成熟,加快应用创新。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强化网络实名、IPv6地址和ICP备案管理。出台鼓励和规范新型电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行风建设和专项治理,强化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 /p p   七是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推动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大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持续推进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立法。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制定工业通信业产业政策转型意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电信行业开放。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双边多边交流合作。 /p p   八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谋划和扎实推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支部工作条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改进和规范督查工作。切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化政治巡视巡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p p   会议强调,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上下同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p p   会议还对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作出了安排。 /p p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及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部属各单位、部属各高校、部机关各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中央有关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p p /p
  • 人民日报:制造业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走进山东济南二机床集团生产车间,待装配的产品摆得满满当当,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生产,一片繁忙景象。今年以来,济南二机床市场捷报频传,与多家新能源车企陆续签订总值超过5亿元产品订单,喜迎首季开门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  ——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在山西太原,薄如纸张的“手撕钢”已广泛用于各类高精尖设备制造行业;在西藏林芝,辅助供电、控制诊断、安全监测等新技术,助力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驶上雪域高原;在白鹤滩水电站,自主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2021年,我国有14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64家,其中,工业企业入围73家。高铁、核电、4G/5G等成体系走出国门,“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神舟”飞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万米载人深潜器、极地破冰科考船建成交付,5G网络全球规模最大、5G终端用户占全球80%以上…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一批批重大装备实现突破,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建成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2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21年,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110.6%,芯片产量同比增长33.3%;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同比分别增长44.9%和42.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约1.6倍。  ——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  5G专网全覆盖,自动巡检机器人、远程控制无人开采等智能应用,让数百米深的矿井更安全;工业互联网赋能,智能工厂的订单交付率、能源利用率、库存周转率均大幅提升;经过数字化改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在传统企业蓬勃发展… …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大幅快于制造业平均增速,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15年的11.8%、31.8%上升到2021年的28.6%、45%。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30.7个和25.9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2021年同比再下降5.6%。
  • 总理部署《中国制造2025》 20多部委通力落实
    在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一年多后,20多个国务院部委通力配合,为细化落实这一“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编制出一套细致的“框架图”。“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实施。”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  在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一年多后,20多个国务院部委通力配合,为细化落实这一“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编制出一套细致的“框架图”。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实施。”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以马凯副总理为组长,20多个国务院部委参与。而该领导小组编制的“1+X”规划体系,“1”是指《中国制造2025》,“X”则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编制‘1+X’规划体系的目的,是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凝聚行业共识,汇集社会资源,围绕重点、破解难点,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这位负责人说。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最早进入民众视野,源自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当时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而在此后的多次会议、活动中,总理也不断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加油、“站台”。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李克强曾明确表示,“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  在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总理不仅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站台”,更在部署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从科技到质量的转型升级。李克强曾在一次会议上总结,中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丢掉制造业,但要通过新经济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而在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考察时,总理勉励工人们要弘扬“工匠精神”,“要用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事实上,本次《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中,其中一个专项行动指南,就是重在“夯实质量基础”的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专项行动指南。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11个配套实施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  李克强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批示中强调,要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 着力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他在一次基层考察中热情鼓励广东深圳大族激光公司负责人和工人们:“‘中国制造2025’大有希望,要在你们手上大放光芒!”
  • 中国制造亟待重构创新体系
    &ldquo 我们要造多少飞机模型才能换外国的一架飞机?&rdquo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句话,让院士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中国制造业在未来20年可能出现美国在过去20年所经历的困境,很快就轮到中国去担忧了。在发达国家蓄势占优、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下,大而不强的&ldquo 中国制造&rdquo 该何去何从?   自主创新不足是最大短板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ldquo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rdquo 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制造业的一大&ldquo 短板&rdquo 。从全球创新能力指标(GII)看,中国排在世界第20位左右。   &ldquo 创新不足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基础问题的研究积累不够。&rdquo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近日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创新是基于长期研究基础之上的,这恰恰是我国非常欠缺的。   柳百成表示,创新不足与投入不足也有关系。2013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 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2.5%,瑞典、芬兰等甚至超过3%。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1.5%,而国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达3%~5%。   虽然高铁、输电、发电等都显示出我国制造业巨大的创新能力,但一些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至今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柳百成坦言,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ldquo 此外,长期依靠拼人力、拼资源,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资源过度消耗、污染十分严重。&rdquo 柳百成补充道。   面临两头挤压和双重挑战   各国制造业的竞争不是&ldquo 龟兔赛跑&rdquo ,我们在追赶,人家并没有在睡觉。   金融危机以来,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美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ldquo 再工业化&rdquo 战略,培养发展高端制造业,以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   &ldquo 美国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集合联邦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资源,以&lsquo 确保下一轮制造业革命发生在美国&rsquo 。&rdquo 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校长胡仕新介绍,美国正在构建的制造创新研究体系,正是这一举措的集中体现。   美国于2013年1月发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初步设计》,提出构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计划在制造工艺、先进材料及其加工工艺、高效能技术及其平台以及具体应用等优先领域建设15个制造创新研究所(IMI)。截至目前,美国已建立4个制造创新研究所。比如,由85家企业、13个研究型大学、9个社区学院和18个非营利性机构等共同构建的&ldquo 增材制造&rdquo 创新研究所。   &ldquo 美国希望通过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及15个制造创新研究所的构建,振兴美国的制造业,并引发制造技术的变革。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rdquo 柳百成说。   同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因更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成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和双重挑战。   建立合理创新体系是关键   那么,我国该如何应对严峻的挑战呢?   &ldquo 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创新体系。&rdquo 柳百成指出,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是&ldquo 撒芝麻&rdquo ,研究很分散,多为低水平重复。   对此,他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在国家层面构建制造创新网络的做法,协调统一主管部门和资助机构,避免部门间的分割和壁垒以及资助的分散和重复,充分积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优势力量和科技资源,针对明确的研发目标协同攻关。   &ldquo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才能为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取之不尽的技术支撑。&rdquo 柳百成说。   产品做出来,不等于就做好了。据统计,我国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产品质量问题突出。&ldquo 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和技术基础,这&lsquo 四基&rsquo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rdquo 李培根表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强化制造基础。   认识到这一点,工信部日前委托中国工程院启动&ldquo 工业强化基础战略研究&rdquo 咨询项目。   去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ldquo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rdquo 咨询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亲自挂帅,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开展调研,于今年初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同时,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国资委正在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望明年年中出台,为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ldquo 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rdquo 柳百成表示对此充满信心。
  • “中国制造2025”顶级领导机构即将组建
    一位权威消息人士6月2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ldquo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rdquo 将于近期组建,相关报批很快会通过。   &ldquo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rdquo 是&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战略顶级领导机构,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信部,承担日常工作。   5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中国版&ldquo 工业4.0计划&rdquo ,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成立上述领导小组包括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   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以及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ldquo 这个事(组建领导小组)正在报批过程中。&rdquo 上述消息人士称,最快本周通过。   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国家还将陆续设立多个&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重要咨询和实施组织。   其中,&ldquo 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rdquo 将承担对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根据技术演进情况,该委员会每两年左右将发布一次技术&ldquo 绿皮书&rdquo ,供社会和企业参考。   &ldquo 绿皮书&rdquo 的前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附件《十大重点领域演进路线图》,由于考虑到技术演进非常迅速,以及企业在&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的主体地位,淡化了&ldquo 路线图&rdquo ,而改为&ldquo 绿皮书&rdquo 。   另外,&ldquo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rdquo 将承担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规划。   &ldquo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现在最困难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关键技术长期缺失,必须通过平台建设来解决,就是成立制造业创新中心。&rdquo 6月2日举行的&ldquo 《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新书发布暨中国制造2025研讨会&rdquo 中,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在2025年力争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不过,在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以倾斜重视的同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醒,也要防止出现新的重复投入和结构趋同。
  • 思科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下制造业检测行业迎来政策利好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目标,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意见》的发布对制造业及相关质量把控领域的企业带来了重要利好。根据《意见》内容显示,“到2025年,重点行业关键核心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可靠性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将建设3个及以上可靠性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形成100个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推动1000家以上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到2030年,10类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靠性标准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务机构和可靠性专业人才,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成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国内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检测领域的领先企业,思科瑞(688053.SH)的业务主要包括军用电子元器件的测试与可靠性筛选试验、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失效分析与可靠性管理技术支持等,目前,经公司可靠性检测认定合格的军用电子元器件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军工领域。经过多年的领域深耕,思科瑞已在核心技术竞争力、元器件可靠性检测能力、服务体系等方面具备了突出优势,并凭借此获得众多客户青睐,长期与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下属企业在内的近400家军工集团下属企业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在军工电子元器件检测领域形成了较高的客户壁垒。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意见》的发布,预示着我国对制造业质量的要求将持续提升,这将有利于思科瑞等优质企业凭借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可靠性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及利用可靠性标准体系的建立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进而降低检测成本和风险。预计未来随着检测检验市场景气度上行,军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检测需求也将持续扩大,届时该领域以思科瑞为代表的领先企业的上行通道也有望随之进一步打开。
  •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
    12月8日,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在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开幕式上顺利举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院士,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共同为专家委揭牌,并向委员代表颁发聘书。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和同意设立。作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专业性、战略性决策参谋机构,专家委将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专家委由100位来自相关高校院所、行业组织和企业的院士、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担任主任委员,分设战略与政策组、装备软件与解决方案组,行业应用组和标准网络与安全组。专家委秘书处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下一步,专家委将围绕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数字孪生、工业人工智能、先进工业网络等重点方向,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和高层影响力,积极汇聚社会资源,组织开展研究咨询、交流推广等工作,努力推动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 关于“组织仪器仪表制造企业推动智能制造进程专项调研活动”的通知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2f217aef-5058-4a24-8985-57ce25e69e17.jpg" title=" 001.png" /   各有关单位: /p p   十九大习主席提出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智能化”改造已经成为当前的潮流,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智造”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亦是中国进入绿色发展良性轨道的必然选择。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于2015年成立了智能制造战略推进办公室,拥有顶级的专家群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在智能制造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开展了多项专题活动及研究,如:2015年重庆“智博会”上成功策划了“智能制造装备专项成果示范区”,展示了2011-201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共同支持的“智能制造装备专项”的24个最典型的项目,积极参与承办了2017南京“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助力智能制造的战略推进工作。同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也是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制定专项中唯一的学术团体参加单位,连续三年(2015-2017年)承担了工信部“智能制造标准化专项”研究,先后承担了“智能制造(数据字典)” 、“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与控制系统之间软件互联互通接口规范标准研究”、 “智能工厂物流系统互联互通及互操作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平台建设”等项目任务,是中国科协智能学会制造联合体发起成员之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为更好地服务仪器仪表企业,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要做大做强,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难题以及企业应如何转型升级提高制造水平,如何推动智能制造进程等问题,拟专门组织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调研活动。现将本次活动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p p   一、活动时间:2018年3月-9月 /p p   二、活动地点:京津、江浙、深广地区 /p p   三、活动内容: /p p   1.考察相关国内外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情况,配有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家参加并辅导。 /p p   2. 实地考察国内中小企业目前生产现状现场,搭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总监及团队与行业主管部门,智能制造专家交流的平台,探讨当前我国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必要性、紧迫性 并指导中小制造企业如何实施智能制造及发展路径。 /p p   3.根据调研结果,完成目前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制造现状及实施智能制造发展路径的初级调研报告,并进一步搭建仪器仪表企业智能制造发展平台,建立专家团队,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等工作。 /p p   四、拟调研的企业 /p p   1.智能制造专项示范项目:北京和利时公司、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经济技术研究所、上海兰宝、南京优倍等 。第一站活动3月28日参观北京和利时公司、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经济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院专家辅导。 /p p   2.国外制造企业:日本岛津苏州工厂、赛默飞上海工厂、日本三菱苏州工厂。 /p p   3.应用行业智能制造专项示范项目:北京同仁堂智能生产线、天津天士力智能生产线、蒙牛、伊利数字化车间、北京污水处理厂等。 /p p   4.国内仪器仪表企业调研及研讨:北京普析、北京雪迪龙、北京仪电、北京东西电子、同方威视、北京吉天、北京海光、上海仪电、天津仪电及有需求的企业。 /p p   五、参与人员 /p p   1、工信部相关人员 /p p   2、仪器仪表制造企业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员 /p p   3、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家 /p p   4、智能制造试点项目相关专家 /p p   5、学会相关人员 /p p   六、报名事项:诚邀相关人员参与并积极参与交流环节,不收取任何费用,差旅及食宿自理。热忱欢迎同行、兄弟单位与会指导、交流。参与人员请于 2018 年 3月 20日之前将报名回执以传真、邮件或电话形式发给组委会。 /p p   九、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p p   刘继红 联系电话:010-82800721、13611289072 邮箱:r-well@163.com /p p   张京莉 联系电话:010-82800753、18510325052 /p p   邮 箱:katherine0526@163.com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3月8日 /p 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noimg/414e0e28-da1e-4c3a-8983-10876b5c40d2.jpg" title=" 002.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3/ueattachment/c2447b72-dd14-4a8a-80f3-a5e892995de7.pd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关于“组织仪器仪表制造企业推动智能制造进程专项调研活动”的通知.pdf /span /a /p
  • 中国制造2025配套政策将出
    据新华社电工信部副部长冯飞25日在“2016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加大政策力度,确保目前工业趋稳的良好势头。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表示,制造强国建设正由文件制定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为此,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出台了一批重要的配套指南和政策,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下半年“中国制造2025”的多个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获悉,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信息通信业在内的高技术制造领域,将成为下半年政策发力的重点,针对具体行业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会如期在下半年出台。其中包括,已成型的11项“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后6个“X”和“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三五”规划》《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等多个产业规划。此外,一大批重点领域的试点示范工程也将相继展开。
  • 工信部长说真话,为中国制造泼冷水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口号声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按捺不住,出来说了真话。  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作为主管制造业的中央大员,苗圩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家认知。  苗圩说,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   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原标题:工信部长苗圩:“中国制造”没想象强 落后西方30年】
  • 新高度: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随着2016年“5.20世界计量日”的日益临近,计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计量,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应该时刻关注计量。近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马爱文撰文论述了计量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作用。  该论文指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聂荣臻元帅曾经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那么对于中国制造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马爱文秘书长认为,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一、中国制造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制造2025》,在全面分析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的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这九个方面的关系,中国制造的实质可以概括为:通过创新、融合、强基,实现质量提升、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  创新,《中国制造2025》中上百次用到“创新”一词,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领域和创新概念,如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创新模式等,但最为主要、最为基础的是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其他创新最为依赖的技术基础。我国虽然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8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究其原因,科技的落后是我国制造业落后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科技发展与创新,全面提高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激发中国制造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融合,就是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美国提出的网络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以及德国的工业4.0,其实质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问题。中国的制造水平落后于德国、美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必须加快这种融合,加快“机器换人”进度,这样中国的制造才能在“再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才能不断“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强基,就是要夯实中国制造的各项基础。我国已提出“四基战略”,就是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的精度直接决定着整机的精度 生产工艺、基础材料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产业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要实现中国制造,必须夯实这四个中国制造的基础,不断提升精密加工、智能制造以及高质量产品的制造能力,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发展水平和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中国制造的基础  (一)计量测试技术是科技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排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而我国的计量测试能力和水平也在这些发达国家之后,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计量对整个制造业的影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讲: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成百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计量测试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出来的。计量对科技具有很强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5年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大会上讲:计量测试技术是创新的“种子”和“引擎”,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计量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没有计量测试提供准确、可靠、一致、有效的计量测试数据,就很难提出创新的思路,也很难验证创新的成果。从科技领域来看,每一次计量测试精度的提高或者新的测试方法的提出,都会带来一些科技新发现,带来一些科技新发明,也会带来一些新技术上革命与进步。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融合”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大数据”将成为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及至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这些都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智能”,就必须以计量测试为前提,为手段。以智能制造为例:一个智能产品(原材料)的基本信息,如基本尺寸、基本成份含量,都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得到 这个智能产品(原材料)要与智能装备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智能制造加工,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相互感知,才能对智能产品(原材料)进行定制(按提前计量测试好的要求)化加工 加工后的基本信息只有通过计量测试才能重新写入新的智能产品中,为下一道工序加工提供新的更加完备的基本信息。德国一家玻璃智能制造生产线上有3000多个传感器,正是这3000多个计量测试用的传感器,不停地感知有关信息,并经传输、分析、再感知、再分析,才能保证制造出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再进入“智能”物流或其他“智能”制造过程中,成为社会需要的更加“智能”的产品。在整个“智能”制造过程中,计量测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计量测试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智能”产品最后的质量和效益。  (三)计量测试技术是“四基”的基础。  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包括基础检测技术)构成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直接把基础检测技术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础,这足以说明基础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计量测试技术也是其他“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的基础。以基础零部件为例:齿轮是机械加工、高精密仪器制造等各类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零部件,齿轮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机械加工的精度。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是齿轮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制造的齿轮可以和德国的齿轮精度相一致。他多年来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常务理事。2013年,我拜访他时,曾经问他:齿轮制造与计量测试有什么样的关系?他对我讲:要制造出高精度的齿轮,就必须要有更高精度的计量测试手段。同时他还讲到:我国精密加工机床精度不高,机器噪音大,寿命短等,造成的原因表现上是齿轮之间或轴承之间的有效啮合不好,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计量测试精度不够。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过程中,计量测试是实现工艺过程控制的技术基础,计量测试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同样,在原材料的制造过程中,如果计量测试不准确,精度不够高,同样会直接影响到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四)计量测试技术是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  在工业企业,人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计量是企业的“眼睛”。的确,从原材料进厂,到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企业的产品检测,再到企业的节能减排增效,计量都发挥着重要的“眼睛”作用。但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计量测试将成为现代化企业的“中枢”,甚至是大脑。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使用微型传感器进行计量检测,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经过计算分析,再将指令传达到智能设备,智能设备进行智能操作。这时,计量测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眼睛”,而变成一个系统,包括传输、分析甚至执行。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这一整套过程都会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上。计量测试已完全构成了一套系统,成为一个“智能人”。未来要实现定制化智能制造,一条生产线已不再只生产一种规格的产品,要随时检测、随时调节、随时制造不同规格、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产品。这时更需要不断进行计量测试。计量测试水平以及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影响中国“智造”的关键。早在上世纪初,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就把合格的原材料、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计量测试技术做为现代化企业的三大支柱。计量测试已成为现代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基础。欧盟2002年一项统计表明,计量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对欧盟GNP的贡献达0.77%,数额达610亿欧元。随着社会进步对科技的依赖,这个数字肯定还要高。  三、加快推进计量测试技术进步,引领中国制造快速发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中国制造,计量测试技术必须先行。  (一)加强计量测试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计量测试精度。  计量研究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精度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精确计量还将不断催生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伴随测量精度的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革命性的新技术也会相继涌现,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的精度,也不断推动核潜艇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整体的计量测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与中国制造相关的极大、极小,极高、极低等领域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基本物理常数等精密测量和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在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技术革命的同时,建立一批新一代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为中国制造服务。要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建立一批适合中国制造快速发展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要加强高精度、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提供精准计量测试技术服务。  同时,要加强计量测试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计量测试产业发展。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等要与中国制造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战略的科研项目对接,把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执行、验收的全过程评审指标。要建立计量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机构交流平台,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与企业联合立项、联合攻关、联合研发力度。  (二)加强先进实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推动计量测试技术与中国制造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微型传感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推动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加强传感器计量检定、校准特别是自校准、自适应过程中的量传溯源技术的研究,保证传感器量值的准确可靠。要加强远程传输、远传校准、扁平校准等新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以适应“系统计量”或“整体计量”的需要。要加快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现代制造业重点领域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要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本原材料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四基”战略打好计量测试技术基础。要加强数控机床、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整体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在柔性制造中,加强“柔性计量”技术的研究,提高整体(机)加工(制造)精度。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产品。  (三)加强中国制造过程中智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提出了“聪明加工系统(smart machining system,SMS)”研究计划。我国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工业生产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益生产、在线检测、质量诊断、精细化管理、绿色制造提供计量测试技术保障。加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全产业链、全产品寿命周期、全量传溯源链提供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加强智能产品、智能装备以及智能制造中相关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智能化生产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服务。要加强互联网技术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确保计量测试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真、保准、一致、可靠。要加强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过程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促进制造工艺的优化、实时监测、远程监控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要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  计量测试是中国制造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质量的提升、制造精度的提高以及制造功能的扩大,计量测试的基础作用、先导作用将更加突显。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最前沿。
  • 从国家战略看分析仪器的“智能制造”之路
    p   不久前,笔者有幸在中国工程院参加了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迎春报告会”。“迎春报告会”是每年元月五家学会联合奉献给会员们的一个品牌项目,也是学会间友好合作、会员间沟通交流有效平台。报告会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就重大年度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深度解读,报告主题所涉猎的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工业、科技、军事、国际关系、地区局势等。本次报告会,主办方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以“新一代智能制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为题对“智能制造”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深度解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153d58f-87f2-4ba2-8245-4578fff76294.jpg" title=" timg.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周济 院长 /strong /p p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大地生灵进化,从猿到人。当人类文明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后,人类的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p p   18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展开了以机械化为中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珍妮纺织机、瓦特蒸汽机、以及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相继问世。解放双手、以车代步的模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p p   19世纪70年代,标志着电气化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西门子发电机、爱迪生电灯、电话等发明让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也正是有了那时的电力等的发明和应用,才有了现在的各种电脑、播放器,以及便于沟通交流和娱乐的手机。 /p p   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二战结束后,以信息技术为显著特点,又称信息化革命。具体而言,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速度不断加快,能够完成人脑无法完成的大规模复杂计算、大量数据存储以及信息的快速传播。正因如此,使得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p p   几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其原因归跟到底,在笔者看来,基本上可以总结为: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成本,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例,1950年,全球GDP总量为5.3万亿美元,在1970达到了13.8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9%,其中在1960~1970年间年均增长高达5.03%(数据来源:互联网)。 /p p   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以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 /p p   由于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范式众多,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智能制造技术路线,给企业在推进智能升级的实践中造成了许多困扰。根据中国工程院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智能制造相关方式可以总结归纳和提升出三种智能制造的基本范式,也就是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即新一代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三个基本范式次第展开、迭代升级。一方面,三个基本范式体现着国际上智能制造发展历程中三个阶段,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必须发挥后发优势,采取三个基本范式& quot 并行推进、融合发展& quot 的技术路线。 /p p   具体到未来三年到五年之内,我国推进智能制造的重点则是大规模地推广和全面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即第二代智能制造。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完善地阐述了这一阶段的制造范式,也提出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制造的技术路线。而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新一代工业革命的,则是要到智能制造的第三阶段,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如果说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始,那么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推动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引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比第一代和第二代有什么进步?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信息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认知和学习的功能,原来我们在上一代的信息系统当中,主要只有感知、分析和决策和控制的功能,现在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就是认知和学习功能,因此信息系统不仅具有强大的感知计算分析和控制能力,更加具备了学习提升和产生知识的能力。 /p p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第二梯队,即工业技术水平接近德国、日本 到2035年,我国在第二梯队中要居于前列,即开始超越德、日 到2045年,我国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第一梯队,即和美国并驾齐驱。而《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智能制造。 /p p   国家工业战略的时间表已经制定,战略方向也非常清晰,就是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来支撑国家的繁荣和强大,笔者听来确实让人热血沸腾。作为一家分析仪器行业的专业网站,我们也在观察,中国分析仪器工业自己的时间表又将如何制定? /p p & nbsp & nbsp 对于民族分析仪器制造企业而言,还有很多尚未完成数字化转型,这一课是需要补上的,数字化生产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在产品层面,分析仪器/设备智能化的发展,据笔者浅薄的看法,首先应当结合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无需样品前处理或样品前处理简单的分析技术,譬如:近红外、拉曼、LIBS、常压敞开式离子源质谱等。其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现今的分析实验室,样品前处理的工作量在整个分析工作过程中一般能占到70%以上。如果能够让广大的实验室分析人员从繁重的样品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无疑是善莫大焉;第二、依然和样品前处理有关,发展样品前处理自动化技术,并向智能化过渡。未来能否出现智能化样品前处理技术,即由设备自己来摸索、开发样品处理方法,我们充满期待 第三、利用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分析仪器/设备进行实时智能分析和智能控制,从而实现优化仪器/设备的运行和智能化保障。如果未来分析仪器企业希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技术发展方向 第四、集成创新,即将多个分析或样品处理技术集成于一台仪器/设备上,这一技术发展趋势最近几年日见清晰,无论是进口产品还是国产产品,都有所体现。 /p p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无论何种“制造”,最终要由企业来落实。中国智能制造战略方针也指出:推进智能制造要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要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自己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各级政府、科技界、学界、金融界都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帮助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智能升级。 /p
  •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公布
    关于印发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2〕1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组织编制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附件: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前言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先进装备贸易逆差严重、高端装备与智能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而智能制造技术是世界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其中,全面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将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内容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   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本专项将按照抓住高端、突出重点、企业主体、服务发展的原则,结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前沿制高点,研究智能制造基础理论,攻克一批前沿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并进行示范应用和产业化,为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奠定技术基础。   一、形势与需求   (一)现状与形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通过各类科技计划并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突破了一批长期受制于国外、长期依赖进口的高端装备和智能装备,如盾构机、大型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密加工中心等,同时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壮大,有些企业逐步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各种消费品等工业主要领域,已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截止2010 年,我国制造业中的手机、彩电、粗钢、水泥、微机等220 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1 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 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达到15.6%,美国为19%,日本为15.4%,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制造业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为辅 产品组装为主、功能创新为辅 系统集成为主、部件攻关为辅 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基础支撑技术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制造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1. 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   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难以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普通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只有30%左右,高新技术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仅20% 左右,而附加值很高的船舶电子产品本土化率还不到10%。高端装备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主要体现在缺乏先进的传感器等基础部件、精密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先进技术对外依赖度高。   2. 关键支撑技术及核心基础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构成智能制造装备或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如新型传感器等感知和在线分析技术、典型控制系统与工业网络技术、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大功率变频技术、特种执行机构等。许多重要装备和制造过程尚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制造技术,如精密工作母机设计制造基础技术(设计过程智能化技术)、百万吨乙烯等大型石化的设计技术和工艺包等均未实现国产化。几乎所有高端装备的核心控制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严重依赖进口。   3.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低   智能制造技术是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全面结合为基础的。而我国制造业的“两化”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低端CAD 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得到很好普及,但应用于各类复杂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高端软件产品缺失。国内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应用了自动化技术,但应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智能化技术严重缺乏。同时,信息技术和相关软件产品与制造工艺技术融合不够。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制造业正发生着巨大转变,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向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下一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 (1) 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了技术研发过程创新和产品设计方法与工具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模式的创新,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网络化制造和敏捷制造,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2 (2) 自动化。将完备的感知系统、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与相关机械装备完美结合,构成了高效、高可靠的自动化装备和柔性生产线,将实现自动、柔性和敏捷制造。   3 (3) 智能化。在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知识不断融入制造过程以实现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将实现拟人化制造。使制造过程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也将会显著减少制造过程物耗、能耗和排放。   2. 国内研究现状与工作基础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制造业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和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工业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可靠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数控技术与数字化制造、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 攻克了一批长期严重依赖并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核心高端装备,如盾构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加工中心等。建设了一批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技术人才。这为智能制造专项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发展与需求   智能制造技术是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保障。   1. 为迈向“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为扩大市场和技术优势,不断加大对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推出高端智能化产品。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十二五”期间,必须下大力气夯实制造业技术基础,形成较为完备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其中,智能制造既是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高端技术,又是支撑制造业“上水平”的基础性技术。发展智能制造将为制造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推动和必要保障,这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2. 为持续创造就业岗位提供有效工具   我国制造业在GDP 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产业结构必须多样性,必须在发展高端技术的同时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在纺织、机械、轻工、化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力推广智能化技术和装备。   3. 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必要保障   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急需要大量高端制造装备,工程机械、冶金、石化、轨道交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需要大量新型传感技术、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由于制造业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的高技术、复杂化等特点,智能制造不仅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而且其本身也正在孕育成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 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坚实基础   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和资金密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突破核心基础技术和部件,不仅可推动高端装备技术水平,同时也将带动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5.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有力手段   2009 年,国务院确定2020 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为: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实现该目标并解决我国制造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更节能、更环保的先进装备和智能优化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和产制造过程的节能减排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大,但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两个重要任务。迫切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附加值,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升传统制造水平。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就业形态。智能制造也将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等。   智能制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涵也不断完善和丰富。一方面,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和必然结果,体现在制造过程可视化、智能人机交互、柔性自动化、自组织与自适应等特征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体现在可持续制造、高效能制造,并可实现绿色制造。   (一)总体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面向我国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和国际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坚持“前瞻布局、重点突出、创新跨越,引领产业”的发展思路,研发相关的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系统、关键支撑技术及基础核心部件,形成智能制造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框架。攻克瓶颈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打破国外垄断,建立标准体系,为我国制造业的低碳、高效、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通过示范、推广实现产业升级,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 抓住高端、突出重点   以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高端装备为突破口,以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技术和装备作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智能化的高端装备、攻克一批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   2. 企业主体、服务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突破瓶颈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自主化,形成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设计与工艺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和系统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和系统集成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按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推广一代的原则安排相关研究内容,突破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攻克一批智能化装备、研发制造过程自动化生产线,制定相应技术与安全标准,增强产业竞争力,抢占制造业价值链高端,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并系统布局创新基地和平台,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   1. 建立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   重点突破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中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完善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为我国制造业实现低碳、高效、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撑。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我国智能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一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2. 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   研发一批与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密切相关的共性基础技术,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部件,研发解决一批与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紧密相关的共性关键技术。   预期指标:解决一批智能制造的基础技术与部件,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十三五”制造过程智能化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的技术基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获得一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3. 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   研制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智能化高端装备,重点突破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工程机械、石化装备、复合材料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智能化装备。   预期指标:突破一批标志性的智能化高端装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提升国际竞争力,部分装备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培育战略新型产业。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 亿元的核心企业。   4. 研发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装备   攻克一批制造过程智能化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进制造业核心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预期指标:研发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攻克飞机自动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和百万吨级乙烯成套工艺技术及关键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5. 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   通过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系统、基础技术与部件的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提高高端装备、技术与系统的自主率,带动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实现制造业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预期指标:实现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基础技术与部件的示范应用,部分实现产业化,高端装备、技术与系统的自主率提高10 个百分点,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三、重点任务   根据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拟重点开展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智能化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如图1 所示。   引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   图1 智能制造重点任务布局(一)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关于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包括泛在感知条件下的新型感知理论与技术、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设计过程智能化理论、制造过程智能化理论与技术。重点解决未来智能制造所需的理论框架和未来共性技术,最终实现拟人化智能制造。   (二)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攻关   针对我国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等方面的差距,攻克一批核心基础部件、微纳制造技术、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制造过程安全与安防技术等,形成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和系统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制造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核心基础部件,开展高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新型高效高承载轻结构齿轮传动和功能部件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高性能的关键基础件和功能部件产品,实现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 微纳制造技术,重点突破绿色纳米印刷装备制造技术,开发系列实用化生物检测传感器与系统,开发工程化微米加工工艺和封装技术 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突破国家重大工程迫切需求的关键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产品开发技术 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研发面向工业过程控制和特殊控制的两个系列片上控制模块(CMC)芯片,针对工业仪器仪表、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系统、装备数控系统、智能电表、太阳热能控制系统等不同行业进行示范应用 制造业信息化,研发制造业核心软件,提供基础平台,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制造过程安全与安防技术,面向核电和石化行业开发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软硬件产品。   (三)智能化高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智能化高端装备是指对产业技术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装备,集中体现在高端装备制造相关的重大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究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高端制造装备、智能化的工程机械与成套装备、新能源产品制造装备等,奠定高端装备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极大增强我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掌握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初步打破我国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引领高端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发展 智能化的工程机械与成套装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成套装备,开发8 米直径硬岩掘进机和12 米直径大埋深泥水复合盾构及重大工程机械装备,满足国家基础建设对大型隧道掘进和重大工程机械装备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新能源产品制造装备,攻克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照明产品制造核心技术,研发以MOCVD、PECVD 为代表的成套装备,提升行业自主研发和竞争能力。   (四)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装备与研究与开发   针对我国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在产品设计、柔性制造、高速高精制造、自动化和网络化制造等方面的差距,攻克一批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工业的核心工艺和成套装备等,提升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工业机器人,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自动化生产线,以大型运输机为对象,构建组件数字化装配系统、部件数字化装配系统和飞机数字化总装配系统 流程工业的核心工艺与成套装备,突破百万吨级乙烯关键装备和关键工艺技术,实现百万吨级乙烯工程的自主设计、自主装备和高效、低能耗运行,形成产业化能力。   (五)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   针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集成应用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和智能化制造过程,研究实施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相关技术,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真正有效的产学研用联盟   加强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真正有效的产、学、研、用技术联盟 注重产业链垂直整合,面向设计、制造、销售、维护等环节,通过“项目—人才—基地”的长期支持,探索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通过政府引导与推动,充分利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强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套)装备的信心。发挥产业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各方资金投入,分担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创新风险,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联合政府其它部门、各级科技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到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领域,推动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实施,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倡导技术研究与标准研制同步进行,加速智能制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的普及、应用及产业化。鼓励开发并掌握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作用,推进智能制造重点专项的落实,加快成果产业化,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围绕重点专项确定的主要目标,科学确定集群建设的重点方向,合理选择技术路径和产业路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创新发展。   (五)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   完善智能制造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带头人,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重点专项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一批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五、技术路线图
  • “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投资热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受宠”的信号,从而引发了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热情。   做大之后要做强   可以说,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装备,在我国均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在国外是没有的。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而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总量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3万亿美元。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做大”的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前端研发设计与后端的销售环节都受制于人,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配套能力滞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比如电力设备是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我们的常规火电设备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核电和燃气发电设备的仪控系统仍部分依赖进口。   我国机床行业在2009年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一枝独秀”,但仍是世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虽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但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所需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来自境外。华中数控、广州数控、沈阳高精、大连光洋、航天数控等一批数控系统骨干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在经济型数控系统方面形成了规模优势,主导着国内市场,普及型数控系统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高档数控系统方面,仍无法与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相提并论,无法撼动这些海外品牌的垄断地位。沈机集团的机床销售额已跻身世界前10位,但其在高档数控系统的价格谈判中没有发言权,核心问题就在于我国缺乏高档数控系统。我国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但还缺少著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 “精、特、专”小巨人企业。   国内装备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大呢?让我们简单做个比较,通用电气作为装备制造行业的巨头,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汽车企业除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去年营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装备制造业目前普遍面临整体利润水平不高的窘境。尽管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较快,但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抢占制高点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 “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基石。有了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算是真正的制造业强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综观全球,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遵循控制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设计和制造的理念,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重视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因此,在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   而且,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中国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   智能化是大方向   那么,哪些产业才算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呢?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究竟在哪里?概括专家们的观点,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的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等。这些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而且都属于新兴产业。而传统产业则不能划入其中。例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虽然也属于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但它属于传统产业,因此不能被列入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的领域中。   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各领域中,智能制造装备尚属比较新的概念,也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所谓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领域,要针对生物、节能环保、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分、材料、力学性能等精密仪器仪表和科学仪器及环境、安全和国防特种检测仪器。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领域,要重点发展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等。   在智能专用装备领域,要重点发展新一代大型电力和电网装备,机器人产业,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以及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等。   此外,还要以大飞机、支线飞机及通用飞机为应用对象,采用飞机制造、机床制造和材料生产企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复合材料制备装备、自动辅带/辅丝设备、构件加工机床、超声加工/高压水切割设备等。   要避免重复投资   当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装备制造业投资大、周期长,往往需要系统性的整体协作,因此各个国家在重大装备业的发展中往往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推动和扶持。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期待更为细化的扶持政策出台成为业内共同呼声。有媒体披露,后续措施的要点将可能包括:加大研发税前抵扣、解决关税倒挂问题、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设备、配套资金支持,推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加快中国企业消化吸收的能力等。   还有专家指出,在鼓励装备业向高端进军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过去,在搞装备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过度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这种粗放发展方式,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专家强调,发展高端装备业一定要求精求实求稳。   此外,专家认为,发展高端装备业要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地区同构化,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依然存在,不仅横向面临严重的同业竞争,而且纵向更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得不到有效协调的问题。   有专家还指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是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这一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 经济日报:中国制造向高端大步迈进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奋斗者号”万米海沟成功坐底…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大国制造屡创奇迹,制造大国奋楫笃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优质企业,扩大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定步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制造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冰雪蓝的主色调上,白色飘带飞舞着,若隐若现的雪花和运动元素点缀其中,这是国铁集团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的“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高速动车组。2022年1月6日,首趟北京冬奥列车从清河站上线发车,不到一小时便到达崇礼,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大国重器亮点纷呈。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在长江三峡投运,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建成运行,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成套装备、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跻身世界前列。大国重器,诠释中国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2年至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为我国制造业从规模经济向基于大规模定制的范围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双重优势叠加转变提供条件。同时,产业门类齐全、链条长、配套完整,让中国制造具备了大而全的优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攀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7%。通信设备、高铁、卫星等成体系走出国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持续攀升。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 … 中国制造结出累累硕果,产业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两化融合、生产力布局优化、去产能、降成本、绿色制造、三品建设、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制造业政策体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1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及落实到位,进一步激发了研发主体投入热情。骨干龙头企业一马当先。在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秦海林介绍,我国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十四五”期间,全国要培育百万家创新性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海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中小企业。它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家庭智能充电设备,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私有充电桩的行业“龙头”。2019年之后,挚达科技开始转型直面终端消费者,并借助京东的发展生态圈,迅速找到了撬动销量暴增的密码,坚定了创新发展的步伐,并于2021年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创新向各领域推进,也让中国制造业具备了“新”的优势。盛朝迅表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做优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补链强链提升韧性2020年12月29日,当3000多台笔记本电脑载满最后一辆物流车,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合肥“千亿企业”宣告诞生。联宝带来的远不止一家工厂,而是串起一条电子信息产业链,还引入全球化的研发团队和成熟的创新体系。如今,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联宝。“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作为重点任务,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秦海林说。补短板,中国制造业着力稳定供应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下,我国实施了十大领域四基“一揽子”重点突破行动及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材料、技术和工艺取得突破,探索形成了一批强基突破的典型路径模式,切实解决了部分重点产业的四基“卡脖子”问题。“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例,中国的芯片、传感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领域产品和服务逐步从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迈进,已初步形成体系化、生态化发展态势。”众诚智库咨询顾问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柳絮说。锻长板,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飞机、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5G研发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向制造业深度渗透,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制造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28%分别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下降16%。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重点领域规模以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制造强则国强。中国制造正强筋壮骨、步履铿锵,还将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 94个智能制造项目公示 川仪股份 汉威电子入选
    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已经开始布局,进行顶层设计。   工信部6月3日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94家公司的相关项目获入选,这也标志着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正式启动。   官方的规划中提出了将编制专项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智能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有分析认为,智能制造的春天即将来临。   具体来看,工信部公示的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名单中包含了多家A股上市公司,记者梳理发现这些上市公司包括:青岛海尔[0.89% 资金 研报]、四川长虹[-0.96% 资金 研报]、振华重工[4.66% 资金研报]、海信电器[0.37% 资金 研报]、陕鼓动力[0.87% 资金 研报]、许继电气[3.93% 资金 研报]、正泰电器[0.00% 资金 研报]、特变电工[8.67% 资金 研报]、全柴动力[2.44% 资金 研报]、劲胜精密、长安汽车[2.52% 资金 研报]、宇通客车[1.04% 资金 研报]、上海电气[1.00% 资金 研报]、江淮汽车[8.12% 资金 研报]、利欧股份[6.47% 资金 研报]、川仪股份、汉威电子[7.21% 资金 研报]。   昨日,在市场出现巨幅波动之际,上述上市公司股价表现依然坚挺,其中,四川长虹强势涨停,陕鼓动力大涨9.18%,汉威电子、许继电气和特变电工等个股涨幅也分别达到8.09%、7.48%和4.56%。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发现,上述个股中,除劲胜精密、正泰电器停牌外,其余15只个股月内全部实现上涨,四川长虹期间累计涨幅更是达到34.59%,陕鼓动力期间累计涨幅为24.09%,汉威电子、许继电气和江淮汽车等个股期间累计涨幅也均超10%,分别达到17.61%、11.85%和10.07%。   资金流向方面,昨日,陕鼓动力、许继电气和特变电工等个股均呈现大单资金净流入态势,分别达到2340.04万元、1991.45万元和926.59万元。   不难发现,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继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后,政策暖风才刚刚开始,近期围绕智能制造的后续工作动作频频,未来还将有更多、更具体、更实质的规划出台,各地政府的配套规划也将陆续推出。业内普遍认为,智能制造正成为国家战略高地,或将成为贯穿下半年的主题投资持续火热。   其中,中信建投表示,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主线。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制造技术是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效率的关键 而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适用于中国制造业的所有行业,未来将贯穿中国制造业&ldquo 由大变强&rdquo 的整个过程。   在此趋势下,投资机会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智能控制装置,即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发展趋向于数字化、智能化 二是智能制造机器,即工业机器人[-4.60% 资金 研报]、数控机床及智能化成套装备 三是智能终端产品,即能够融入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智能型产品。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智能制造助力不断,可以预见的是,&ldquo 中国智造&rdquo 将真正进入政策黄金时期。有消息称,&ldquo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rdquo 将于近期组建,相关报批很快会通过。&ldquo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rdquo 是&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战略顶级领导机构,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   对此,国泰君安表示,小组设立后,&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即将迈出实践的第一步。市场的关注将持续发酵。建议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创新应用三大主线进行布局。智能制造利好军工、机械,相关受益标的:航天长峰[1.46% 资金 研报]、航天动力[5.29% 资金 研报]、博云新材、康力电梯、华中数控、华丽家族、科远股份、慈星股份等 工业互联网仍是成长大风口,相关受益标的:光环新网、中恒电气、汉得信息、长盈精密、汉威电子等 创新应用聚焦能源互联网、车联网以及生物医药,相关受益标的:积成电子、欧菲光、保千里、北陆药业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