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制造强国

仪器信息网制造强国专题为您整合制造强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制造强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制造强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制造强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制造强国话题讨论。

制造强国相关的论坛

  • 仪器制造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技能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很大,但是却面临着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制造业基础能力仍然很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不断增多。    具体到仪器仪表制造业,我国仪器仪表制造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虽然已取得较大进展,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仪器仪表制造国,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高端仪器仪表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差、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凸显。    [b]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b]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制造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2017年8月,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座谈会上表示,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这个优势和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整个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不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还是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都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支撑。  [b]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大有可为[/b]    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中,职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    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闭幕。大会特别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    据统计,当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url=https://www.lab216.com][color=#000000]实验室仪表网[/color][/url]获悉,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b]培养更多高技能仪表人才,我们在行动[/b]    为满足智能制造对仪器仪表员工的新要求,适应参与行业竞争的新格局,四联集团高度重视智能技术工人的培训,近年来着力打造全国仪器仪表制造工职工培训基地、重庆市仪器仪表制造工职工培训基地、重庆市高校、高职、中职仪表专业实习基地、四联集团职业技能大赛基地和职工培训中心,并以“四基地一中心”为建设目标成功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始建于1979年的北京市仪器仪表高级技工学校,经过40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德国双元制、对标世界技能大赛、践行工匠精神,把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技能学校,打造成集技工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公共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及就业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技能学校,成为培养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    一流的产品要由一流的技工来制造,先进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技工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我国仪器仪表高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改观,推动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改变高端仪器仪表依赖进口的局面。

  • 2017先进制造业博览会(上海)

    2017先进制造业博览会(上海)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021358_01_3182239_3.jpg时 间:2017年5月24-26日 地 点: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邀 请 函主办单位:《先进制造业》全媒体指导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承办单位:上海闻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 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 上海市机械工程协会前言: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的产业升级阶段。纵观全球范围内,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概念和政策法规的不断提出和颁布,深刻表明了各国政府要实现“制造强国,工业强基 ”这一理念的坚定决心。在此背景下,为响应我国制造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工信部关于“智造业”发展指导意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应相关各方要求,我们将在“先进制造业大会”成功举办四周年之际,为广大企事业单位精心打造一个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展览服务平台。届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先进制造业》全媒体倾力打造的“2017全球先进制造业博览会(上海)【简称:先进制造展】”将于2017年5月24-26日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期间,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服务型制造、人工智能产品等相关领域的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将参与其中,为业界献上一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顶级盛宴。本届展会以“智能、服务、绿色”为主题,将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变革中的数字、网络、智能、科教、服务等重要内容。值此,特邀国内外各大企事业单位前来参与。 大会主题:智能、服务、绿色同期活动:l 2017(第五届)先进制造业大会l 举办多场定向交流会l 特邀媒体专场报道l 举行盛大的开幕欢饮晚宴展会亮点:2 “展示区域+贸易对接”的最新型交流平台2 汇聚先进制造业领域近百家顶级整机厂与采购方2 汇集先进制造业领域国家新战略、新技术等最新成果展示2 定向为您优择最佳的贸易伙伴,专业为参展企业量身对接优质采购企业2 助力企业塑造品牌——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行业顶尖企业参展,优势显著2 10000m2+的展示展出面积,参展展商、专业观众覆盖范围广,参与程度深2 政府单位、广大企事业单位、科研技术院所等全产业链专业人群深度参与2 权威新闻媒体报道,线上线下结合宣传推广,覆盖面广,曝光率高展示范围:l 先进制造业主题/成果展区Ø先进制造领先成果展示;先进制造企业产品升级过程展示;先进制造升级探索展示;先进制造综合示范展示;综合性应用方案及智能服务展示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园区;“中国制造2025”实践成果;“工业4.0”示范与实践;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科技创新成果;政府产业园区成果等;l 智能制造展区智能机器人及附件: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及安防、危险作业、救援等专用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机械手、AGV智能搬运、机器人配套零部件及其它相关等;电子、电气系统及微系统技术:变压器、不间断电源、变频器、传动、机械驱动系统、电线及电缆附件、电气控制系统等;微系统部件、模组微系统、微感测器、微执行器、微装配、微连接技术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加工中心、车床、铣床、磨床、剪扳机、研磨机、抛丸机、周边设备金属成型机床类、金属薄板切割机床和激光切割机、水射流技术、冲床及自动化周边设备及其它相关等;智能仪表及精密仪器:智能化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工业在线分析仪表、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板材加工智能板形仪、高速自动化超声无损探伤检测仪等。智能穿戴:健康手环、智能腕表、智能项链、可穿戴温度计、儿童防丢,体感穿戴设备等;智能识别:指纹识别、人像识别、文字识别、视网膜识别、遥感图像识别等;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照明、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跨界智能硬件:智能家电、智能插座、智能汽车、智能门控、智能水杯等;智能医疗设备:血压监测、睡眠质量监测、环境监测、便携式医疗设备等;3D打印相关设备:3D打印制造设备、三维扫描与软件、3D打印材料及技术服务等;智能教育:智能化课堂教学系统、智能学习系统、数字化教室、3D虚拟演播系统等;机器视觉:黑白/彩色智能相机、图像压缩、机器视觉集成系统、VR/AR等;l 新材料展区复合材料及高性能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等;新能源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风电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光源材料、纳米材料、海洋能材料、生物质能材料,地热能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微电子制造材料、微电子封装及辅助材料、光电显示材料、光电传输材料、电容材料、磁性材料、导体材料(石墨稀)等;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靶材、新型铜合金、硬质合金材料、新型金属纤维多孔材料、金属粉体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及材料、碳纤维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等;其它相关等;l 服务型制造展区:金融、设备管理、工业制造服务、技术转让与产权保护、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技术人才及培训服务等;工厂集成化管理软件、工厂生产软件、智能车间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工业互联网、云计算、CAD/CAM/CAE/、MES、ERP等软件及解决方案等。日程安排报到布展:2017年5月22日-23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24日(9: 30)展出时间:2017年5月24日-26日 闭幕时间:2017年5月26[colo

  • 智能制造——仪表企业发展新引擎

    [table][tr][td]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制造能大幅度的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www.861718.com仪器仪表制造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制造升级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本次专题围绕智能制造,全方位剖析,展现关于智能制造的相关信息,加深企业对此的了解。[align=center][img=,480,313]http://www.861718.com/member/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81217/20181217034341_25514.png[/img][/align]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12月11日介绍说,四年来,共遴选出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统计,这些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最高3倍以上。这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涉及92个行业类别,覆盖全国境内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拉动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据初步统计,这些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最高3倍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6.1%,最高达到1.25倍;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2%,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0.8%,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5.6%。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成208个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已有7项国际标准、215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工信部共遴选确定了100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10万台套;整个行业已培育出3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更多精彩请看[url=http://www.861718.com][color=#000000]仪商网[/color][/url]智能制造重塑竞争优势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趋势。目前,我国已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制造推进体系也基本形成,未来要进一步在供给侧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培育生态体系,加快迈向制造强国。[align=center][img=,480,297]http://www.861718.com/member/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81217/20181217034341_99519.png[/img][/align]在终端制造厂商的网页上,消费者自主选择甚至定制喜欢的样式、颜色、外形和功能等,然后自动下单开始生产,已被视为智能制造的典型应用。当然,智能制造不仅于此,它贯穿于制造全流程并深刻改变了制造业的效率和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出台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到2018年,累计制定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到2019年,累计制定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趋势。要聚焦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加速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打破行业壁垒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发布的《2017—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市场,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亿元。工信部此前发布的《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显示,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已超过20家。  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认为,智能制造标准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特点,因此新标准要打破行业、地域和专业的界限,既立足国内需求又兼顾国际体系,建立了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3类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要努力打通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间的壁垒,更要注意各个智能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我国已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技术标准方面研究制定了数字化工厂参考模型等一批关键标准,初步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架构。”左世全说。  《标准》强调,要形成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工业网络5类关键技术标准。对此,志高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兴浩表示,这为智能制造企业指出了发展方向,即从智能装备开始,向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和工业网络不断升级。  除此之外,“还要抓紧制定一批行业智能转型急需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健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辛国斌说。  提高生产效率  业界已充分认识到,智能制造能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不仅能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效益,还能有效带动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同时有助于我国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制造与市场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增加产出、减少消耗、提高品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  “发展智能制造,会对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挥历史性的推动作用。”辛国斌说。  左世全介绍,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效十分明显,智能化改造前后生产效率最高达到2倍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最高降低60%。一些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通过大规模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协调制造等,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很多企业现在都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因为智能制造确实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李兴浩介绍,早在2012年,志高集团就开启了智能化战略,推出全球首台智能云空调,建成行业唯一的全球智能云空调大数据中心,并主导了中国首个智能云空调标准的起草发布。当前,以空调为代表的家电业正在从智能单品走向智能生态的系统布局。未来的空调行业是智能化的时代,制造业也是如此。志高正在加快研究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努力向“中国智造”转型。  辛国斌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制造需求市场。要主动利用好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加速推进智能制造。 形成推进体系  辛国斌表示,近年来,中国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基本形成,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在国家层面实施了305个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近30%。  据了解,目前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已形成了央地协同、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各方面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总体来看,我国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集成服务能力持续提高。我国已成功突破和应用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夯实,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日渐完善。  但也应当看到,在推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核心技术装备、支撑软件、控制系统等受制于人的情况,需要在智能制造供给侧加强技术创新,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要从两个方面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一是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二是通过发展智能制造带动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核心软件系统、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培育新兴产业。”左世全说。  辛国斌强调,要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并以市场应用带动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核心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的有效提升,形成发展智能制造的“中国方案”。[/td][/tr][/table]

  • 【转帖】农药行业:从制造走向“创造”

    农药行业:从制造走向“创造”  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农药市场止步不前,销售额基本稳定在300亿美元左右。农药行业由技术驱动,全球农药市场高度集中而垄断,六家跨国农药公司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国目前是全球第5大农药消费国,2005年国内农药市场销售额18.7亿美元,其中国外品牌农药产品占24.3%。最大的两家跨国企业先正达和拜耳所占市场份额排在国内最大的三家农药生产企业江山、沙隆达和新安之上。  国内农药市场仅占全球的6%,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权威机构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市场将以5%—7%的速度增长。农民收入一直是影响国内农药需求的最关键因素。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国内农药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是贯穿我国农药行业“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主题。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自2007年起全面禁用,给品种结构优良的优势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我国农药行业将遵循与全球相同的发展规律——并购与重组,未来我国农药行业将进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通过兼并与重组,必将出现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大型农药企业。  我国农药生产以仿制品种为主,创制能力薄弱。自主创新是打造农药强国和跨国农药企业的唯一途径。我国的农药企业应该与研究院所密切联系,及时关注项目进展,研究新产品的市场潜力,并投入资金将其产业化。  具备以下特征的农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产品结构良好——除草剂和杀菌剂应占据较大比重,杀虫剂应为高效低毒的品种;(2)具备技术优势——要么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要么在仿制品种的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3)应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4)首选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

  • 中国制造业不被尊重的10年!

    来源:互联网 大家更钟情于通信、电子、计算机、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总之,主流的意识里就把制造业归到“下等产业”中,但随着西方国家连续爆发危机,波及中国沿海以及苏州等地的制造业,全世界都在重新审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美国开启制造业回流事宜,德国则提出工业4.0准备全面复苏制造业;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则感受着因升级滞后带来的阵痛:人口红利消失,倒闭潮频现、外资纷纷撤离,大有点哀鸿遍野的味道。 基于如今制造业的格局,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开始了自己的复兴计划,只是中国人的困扰在于:除了流水线女工勤劳的双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在太大,无论是高精度制造,还是流程工艺水平,亦或是基础零件加工,中国都谈不上领先世界,就更不要说匹配于“制造强国”的水平了。 工业4.0时代,各国重新起跑,纷纷布局高精端制造业,中国却要先摆平转型期的麻烦,我们不想在4.0时代落后,但在电子、机械、信息时代均落后的中国,又岂能依靠“大跃进”的思维领先世界呢?回首过去10年,有太多的因素干扰着制造业,如今罗列这些弯路,并不是想追究责任。浮夸社会,谁耽误了制造业? 理论上讲,中国制造业是经典的传统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借着政策的东风,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虽然溢价能力不高,但终是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怕之处在于,每一个员工,每拧一颗螺丝钉都会产生剩余价值,单位利润乘以巨大的数量之后,总利润依旧可观; 加之,一些前沿的制造业积极引入IE手法,通过建立UPH体系使得效率不断提升,在高良率、高效率的目标下,员工宛如上了发条的永动机一般,保持着高强度作业。这样的故事充斥着汗水与泪水,但却帮助中国制造业在90年代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事实上,彼时的中国制造已经具备了扩大再生产,升级产业链的能力。 人口红利犹在、资本积累完成,21世纪的前几年本该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最好契机,但无奈恰逢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浮夸之风愈演愈烈,几乎完全了打乱了中国制造业的节奏。在浮夸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梦想着一夜暴富,或者潇潇洒洒地成为拆迁户,拆迁款一度成为中国人改变命运的捷径。 这种心态背后是中国房地产以及基础建筑业的畸形发展。相信全体中国人之于过去10年的回顾标签,没有人会绕得开“房子”,随着房价不断攀升,以及地方财政的支持,投资房地产似乎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刨除买地、请领导吃饭的费用,很多楼盘的利润高达35%以上,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利润率就显得非常可怜,类似电视、空调这种有些品牌,有些技术的制造业,利润率也只是勉强到10%,如果说纯OEM代工,纵然是组装全宇宙最优秀手机,利润率也仅徘徊在2%上下,至于,Nike的鞋子,阿迪达斯的衣服,或者其他什么NB品牌代工,就更不要奢望能短期内发家致富了。 判若云泥的盈利能力,且长期浸润于浮夸的社会之中,制造业很难淡定地保持自我,一些具有资本优势的企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其中包括海尔、康佳、李宁、雅戈尔等知名企业,他们大都赚了一笔,但大都错过了升级的最佳契机,最准确的说法是,没能将最宝贵的资源用于稳固企业的根基,却用它们做了一笔没有技术含量,又不长久的生意,虽然这些企业的升级脚步没有完全停滞,但因资本的分配问题,升级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 浮夸风气之所以该让人控诉,是因为它会让整个社会都陷入快节奏中,无法自拔。在房地产暴利横行时,不但制造业本身的资金大幅度跑偏,大面积的民间资本也都流入了基础建设之中,银行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态度非常傲慢,几乎就不给这些人贷款,有时候连面都不见,他们更钟情于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其次,钟情于弥漫在社会里的购房者,这些独立的个体资金看似微不足道,但架不住全社会都在炒房、购房,如果有人耐着性子把这些资金加总起来,绝对会让人狠狠地吃上一惊。 由于浮夸风气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才纷纷改行,辛辛苦苦干制造业,白天练管理,夜半学英语,每天累得跟狗一样,到头来的生活还不如拆迁户,于是,一些聪明人开始全身心地投入金融、股票、房产销售等利润较高的行业,总之,浮夸的社会风气下,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制造业这种需要长期沉淀,需要关注细节,且见效比较慢的领域,这是耽搁中国制造升级的外部原因。客户至上,谁让中国制造无法自拔? 如果说浮夸、浮躁的社会风气,是阻挠中国制造升级的外部因素,那么,没有保持好节奏,陷入客户标准、需求中无法自拔,这应该归咎于企业本身。众所周知,madeinChina之所以世界闻名,最重要的标签就是“高效率,吃苦精神强大”,网上常常流出一些关于制造业的故事,最具审美性的就是那些加班加点,大半夜不睡觉地搞生产的事儿。 这种精神固然让人钦佩,也是我们一贯的传统,事实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但显然,勤奋精神并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未来工业4.0时代,也不可能再靠“勤奋”重整雄风,毕竟,物质决定意识,那些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才是根本,现代系统的管理制度才是根本。 过去10年,我们依靠人口红利、环境资源在短期之内创造了虚弱的辉煌,但同时也放弃了品牌溢价能力。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客户时,中国制造能做的只能是不断妥协利润,为了生存,只能转过头来严苛地控制成本,自虐地提高效率,而且要付出全部的精力去应付客户的订单。 拿富士康为例,他们已经是世界顶级的制造业,在人员规模上更是全球TOP1,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技术专利,而且他们在心态上也比较淡定,总裁郭台铭曾对外宣称:绝对不涉足房地产领域,这使得其能不断应对挑战,手机的王座已经由诺基亚迁移到苹果了,代工之王的位置却无人能撼动。 但面对苹果巨大的订单时,富士康也会感到疲倦,需要全神贯注地工作来满足订单需求,客户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升级的节奏。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郭台铭于2011年喊出来“百万机器人”的计划,如今三年期限已到,该计划并没有变现,我相信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但客户订单也绝对会有影响。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苹果严苛的标准以及巨大的需求,正让整个产业链缓慢升级,为了吞下巨大的订单,企业也不得不选择升级,或者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可问题在于,只有具备实力的企业才能享受到这种“严苛”,更多的企业只是把自己逼疯之后,轰然倒地。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就查一查春节前后的新闻网页就可以了。 现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重新把制造业地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德国的工业4.0,中国也不甘落后,拟定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但显然,中国比之其他国家的路更加艰难,美国保存着最优秀的品牌,奥巴马四年前就在要求苹果产品的组装要回到本土,世界排名前20名的大学,有15所都来自美国,工业化、信息化都具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 德国虽然遭遇了经济危机,像一个衰老的病人,但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制造的研发与升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提出工业4.0计划。相比之下,中国要处理的麻烦要多得多,至于如何发展,如何追赶,已经有专家讲过了,不再赘述,唯一的建议是,能不能尽快把股市里的钱分一点出来,最后,祝中国制造业好运!

  • 中国制造VS美国制造

    中国的制造业2010年产量已经超过美国,什么时候技术上能赶超?什么时候国内的仪器,设备能多出现一点MADE ID CHINA?如果你身在异乡,看见这么熟悉的字一定会感到自豪吧?

  • 智能制造领域要“卷”起来了?上市企业猛增“智能制造”概念!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back=#ffc000]截至1月17日,2024年已有超15家上市企业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ack],分别为罗普斯金、博隆技术、海螺新材、佳电股份、联诚精密、富佳股份、雅博股份、福能东方、尚品宅配、泰瑞机器、逸飞激光、蓝海华腾、开创电气、远东传动、凯龙股份和华设集团。[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2d3ccb25-c107-4bbc-aa3a-954f2dc47e3f.jpg[/img][/align][b]1月17日,罗普斯金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罗普斯金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铝合金型材的综合性大型外商投资企业,主要研发、生产、销售建筑门窗类、装饰类、工业型材类、特种铝合金型材类等产品。1月15日晚间罗普斯金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00万元~585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主要原因为:主要系铝材业务销量有所增长,及毛利率上涨,光伏铝合金边框业务量增长,智能化施工与检测业绩持续增长。[b]1月16日,博隆技术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根据公司招股书显示,博隆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物料的特性定制单一或综合解决方案,并提供自动化、智能化操作的系统产品, 使用户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处理实现高能效、低损耗、经济环保的目标,助力下游客户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水平。博隆技术发布的2023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3年全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在2.8亿至3.5亿元人民币之间,同比增长18.33%至47.92%。[b]1月15日,佳电股份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佳电股份”)隶属于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从佳电股份了解到,公司以“智能制造‘5+1’”项目为依托,不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建设。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煤炭、石油化工、起重冶金、航空航天等行业以及核电站、卫星发射、三峡工程、南极长城站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b]1月15日,联诚精密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入选理由是,公司在去年10月25日互动易表示:公司拥有高效静压智能制造生产线和10余条智能制造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公司数字化改造项目获得了省市两级政府的表彰和支持。公司正在投资建设MES系统,建成后将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化管理。联诚精密基础业务专注于铸铁、铝合金等精密铸件的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拥有几百台高端机械加工设备及十几条世界先进的自动化铸造生产线,在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方面潜?研究,已形成了包括模具制造、铸造、精密加工和表面处理及最终性能检测等完整的零部件制造体系,探索出联诚独特的跨行业、多客户、多品种、定制式商业模式。[b]1月15日,海螺新材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海螺(安徽)节能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螺新材”)是国内塑钢型材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涵盖高中档塑钢及铝合金型材、SCR脱硝催化剂、太阳能光伏铝材、生态家居等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销售和科研开发。此次新增“智能制造”概念的入选理由是,公司在2023年8月8日互动易回复:公司一直重视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传统产业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搭建了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b]1月12日,永艺股份新增“鸿蒙概念”[/b]。入选理由显示,永艺股份首款智能办公椅已接入华为鸿蒙、涂鸦智能等主流智能生态,后续将有更多产品对接上述智联平台,逐渐形成永艺智能桌椅产品矩阵。永艺股份专注于坐健康解决方案,是一家集创新研发、智能制造和全球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涵盖办公椅、升降桌、按摩椅、沙发等坐健康系统产业。[b]1月10日,雅博股份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入选理由是:雅博股份自主打造的数字孪生平台,并将 BIM、物联网、工厂运维和数字孪生的理念相结合,围绕 BIM 在施工管理、进度管理、资产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建立了工程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系统等。雅博股份是新能源BIPV行业和金属屋(墙)面围护系统行业的优质企业,业务领域包含新能源、金属屋面围护系统、钢结构和智慧建筑。[b]1月10日,福能东方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福能东方常规概念包括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概念、锂电池、工业4.0等,入选“智能制造”概念的理由是: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锂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3C及非标自动化设备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b]1月9日,尚品宅配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尚品宅配是一家强调依托高科技创新性迅速发展的家具企业,入选理由是:2023年半年报:公司利用领先的柔性生产线、自主研发机器人和自动化立体仓智能物流,打造工业4.0智能制造工厂,将“人指挥机器干活”变成了“机器指挥机器干活”。[b]1月9日,逸飞激光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逸飞激光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电芯自动装配线、模组/PACK自动装配线等自动化产线及各类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专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动力、储能、消费电池的电芯、模组、PACK制造领域,同时也应用于家电厨卫、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b]1月9日,泰瑞机器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入选理由是,在今年1月3日互动易:泰瑞机器桐乡工厂“泰瑞大型一体化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年产29台压铸机、5000台注塑高端装备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迄今为止,泰瑞机器的产品已涉及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建筑、包装、医疗、电子等多个行业。[b]1月8日,开创电气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从开创电气了解到,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煤矿智能防爆组合电控、智慧矿山集控系统等矿山智能装备,公司集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入选“智能制造”概念理由是:2023年6月26日互动易:开创电气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自动检测设施等,对设备及产线智能化改造。运用PLM、ERP、MES等信息系统和技术对企业研发、生产等业务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公司对智能制造技术始终保持关注,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b]1月8日,蓝海华腾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公司目前专注于电机控制器和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以及基于产品的相关服务和技术,致力于中低压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DCDC电源、电梯一体化产品及电梯控制系统、逆变器等电力电子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成为国际领先的新能源与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而不懈奋斗![b]1月4日,凯龙股份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公司计划增加更多生产线的智能化建造及改造力度。湖北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龙股份”)是全国民爆行业内为数不多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目前生产经营业务主要有民爆器材板块、化工产品板块、矿业产品板块、工程爆破服务板块和现代物流板块等五大板块。[b]1月4日,华设集团新增“智能制造”概念。[/b]入选理由是,华设集团2023年9月20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现有5条全国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以及“三端一云”智慧工厂系统,年产能15万m3,可生产各类箱梁、墩柱、空心板等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产品(HQPC)等。[来源:智能制造网][align=right][/align]

  • 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便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原始创新的出发点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我国已经明确的有七大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工程机械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特点?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面临的障碍如何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特点是发展速度较快,总体占比很小,截止到去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在4%左右。目前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呈现“大而不强”的发展格局,尚不具备引领世界发展新潮流的能力,面对国际市场越来越严峻形势,发达国家领跑在前,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追赶阶段。 据了解,美国在今年最新版的《国家创新战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六个新兴产业,欧盟在2009年出台了《2020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也明确了类似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日本在其《2020迈向光辉日本新增长战略》中,也提出类似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目标。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显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工程机械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支,近几年发展迅猛,工程机械行业市场也日渐成熟,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促进了行业不断改革,但仍面临着几个制约点,需要突破。 首先,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很多核心技术依赖国外,这是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遇到最大瓶颈。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走保护发展民族品牌的道路,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次,体制机制需要改革,目前体制很难适应新兴产业。探索新吉博力中国的产业发展方式,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另外,市场的不畅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点,这是有高端制造业的特点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 近日出台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推进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中国机械电动葫芦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应着眼于产业优化升级,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夯实产业基础,解决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问题、培育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由大到强”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持理念,同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只有发挥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的国际化道路。   科技:创新之源  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有人说“从挖掘机、装载机到推土机,每一台工程机械设备就是一台超精密的仪器”,因此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便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原始创新的出发点。  “十几年前我就提出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概念,我们已经为之奋斗了十来年。”谈到科技创新,xx集团董事长詹纯新深有感触。“像混凝土泵车和输送泵技术,过去中国人可以说不敢问津。那时候,一辆钢丝绳葫芦混凝土泵车的制造成本大约在三万美元,而外商则以二三十万美金的高价卖给我们,他们从中国赚了多少钱可想而知。”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民族情感,xx集团选择混凝土泵车产品作为突破口,并在1993年推出了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泵车产品。在xx集团的带动下,国内生产混凝土机械的厂家已达上百家,我国自主品牌产品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而且实现了15%的产品销往海外。  像xx研究混凝土泵车一样,中国的很多工程机械企业都在技术创新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xxxx集团公司从最初引进日本TCB公司的叉车技术,到完全自主制造512个品种叉车产品,靠的是“以我为主,自主开发”;xx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引进日本小松220马力的推土机制造技术,到自主研发出80多种规格和型号的环链葫芦推土机产品,目前山推公司的推土机产销量已位居世界第三;xx集团引进卡特xx公司装载机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装载机产品,2007年中国装载机出口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  “自主创新必须过基础研究这一关,在自己的原创性产品上如果没有很好的投入,没有长期不懈的坚持,这个企业就很难成功。”xx总经理杨安国说,“尤其是企业快速发展,走向国际化的阶段,更会发现欧美社会对环保和能耗的‘软性标准’要求在日益提高,没有现成的能达到这些标准的技术可供你使用,只有自己研究。”

  • “中国制造”何时才能成为“中国创造”?

    现在许多电子仪器标有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其实基本都是代工组装的,关键核心仍然是国外的,如果有一天“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变为“中国创造(Created in China)”了,那才是让国人值得骄傲的,可是这一天何时才能到来呢?

  • 中国制造为什么国内高于国外?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一直以廉价著称,但对于某些高档商品或奢侈品在中国的价格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像Coach皮包及iPad等产品,它们在中国销售的价格实际要高出美国很多。据了解,北京一座购物中心iPad2的售价为700美元左右,而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一家苹果专卖店中,同一款产品只售价499美元。另外,哥伦比亚运动服装店中一款背包的价格在中国售价为1399元(约合220美元),在美国印有中国制造标识的同类产品仅售139美元。中国制造为什么国内高于国外呢?

  • 【求助】光谱管的制造工艺

    (J2552)光谱管组的制造工艺及各部分材料中学使用的(J2552)光谱管组,其中光谱管的制造工艺以及各部分的材料。详细一些。我不需要光谱管的科学原理(原子激发,这个我懂)。

  • 光谱的制造标准是什么?

    产品的制造都有各自的标准,那么光谱仪的制造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大家谈谈国内外知名光谱制造商制造光谱所采用的又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 求助:“增材制造产品”指的是什么哦?

    求助:“增材制造产品”指的是什么哦?

    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入选工信部 2022年度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单位(相关信息下附)求助:“增材制造产品”指的是什么哦?~~~~~~~~~~~~~~~~~~~~~~~~~~~~~~~~~~~~~~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2022年度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方向和推进机构名单,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入选“高端增材制造装备用扫描振镜”重点方向参与单位名单。[img=,690,68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080934063305_3418_1626275_3.png!w690x682.jpg[/img][img=,690,10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080934157124_4841_1626275_3.png!w690x105.jpg[/img] 2022年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工作聚焦16个重点方向,旨在加快推进优质基础产品和先进工艺推广应用,促进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格局,推动建立整机(系统)和基础产品互动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通畅的新机制新模式。 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检中心作为国内首家增材制造国家级第三方检测机构,具备增材制造材料、器件、装备及打印制品的性能、质量、可靠性等检测研究能力,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ISO/TC 261委员单位,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F42成员,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测试方法分技术委员会SAC/TC 562/SC1,全国特种加工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61委员单位,工信部“工业(增材制造)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理事单位。 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检中心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高效助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在航空航天、船舶、军工、医疗等重点领域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align=center]?[/align]

  • 【转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作“推陈出新”。这句话的意思是扬弃陈旧的,创造新鲜的,实际上说的就是创新。别人已经有了的,你再去做,那不叫创新,而是叫模仿。企业需要创新,市场也需要创新。一个市场,如果都是相同产品,这样的市场是没有意义的,企业如果跻身于这样的市场,就更没有意义。所以,企业应该去寻找别人还没有进入的市场。“中国制造”充其量是加工,是为外国企业加工。但是,外国人现在聪明了,他们不像以前,以前他们喜欢“中国制造”,因为“中国制造”的价格比欧美便宜。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他们越来越警惕“中国制造”进入他们的国家,冲击他们的市场。“中国创造”的主体是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质的飞跃。要完成这个飞跃,需要经历一个认识过程,同时要经历一个提升制造力,并且将制造力逐步转化为创造力的过程。有专家认为,“中国制造”走过了20多年路,但并没有产生统一的工业文明。这是一个“死结”。倘要解开这个“死结”,就必须尽快缩短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学习过程。言下之意是中国缺失“工业文明”。但是,用历史的眼光观照,我们却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在创造动能和原始积累不足的前提下,倘若力倡“中国创造”,并不现实,也太过激进。至少,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因为中国企业的创造环境并不具备,企业行为和企业眼光还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简单生存方式上。这种状况,近年来已经大为改善,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起,这才有了现实的支撑。  由“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超越这个过程,但通过努力可以缩短这一过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主体应该是企业,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国家刚开始“工业革命”时,商品质量肯定不如传统商品。为什么英国最初的火车跑得还没有马快,为什么20世纪初德国商品刚进入中国时,上海人感到“嘎门”(意为“没兴趣”),为什么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东洋货”成了低劣质量的代名词,就是这个缘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因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商品的制造者以最大速度集聚钱财为目标,商品质量并不是生产者的目标。只有当生产者走过了原始积累阶段以后,才会把追求商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经过20多年努力,我国国力有了极大增强,有了为“工业文明”打基础的实力。在产品研发方面,我国已经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过去10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了1倍。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取代德国位居全球排行榜第五位。1998年以来,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增长了3倍还多,美国每年培养13.7万学士以上学位的工程师,中国每年培养35.2万名同类人才。在美国的外国博士留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2006年有3万多人已留学回国,这些都为企业的发展和“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契机。怎样实现“中国创造”中国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获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主要是依靠国内大量的低廉劳动力来降低成本。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印度、越南的崛起,“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慢慢丧失。国内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包括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和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都看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中国创造”的概念。张瑞敏曾经说过,“创造是人无我有,而制造是我有人也有”。从“制造”到“创造”,虽只一字之差,企业需要做的却大不一样。制造的产品,只需要按照客户订单按时保质保量即可,而“创造”的产品,却要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要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要保证竞争对手在短期内不能开发出类似的产品,要保证在合适的时机推出……而最重要的,就是新产品的创意。如何获得创意呢?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创意来自于灵光一现,可遇不可求。而美国的两位商学院教授在研究了数百个成功的新产品之后,发现大多数成功的新产品创意都来自于同一个思路:杂交。开发新品的秘诀:杂交过去的一些成功的“杂交”产品包括沙发床、可以打电话的传真机和带冷冻室的冰箱。这些都是把一些相似的功能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产品。而现在,成功的新品一般都是把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结合起来。比如,韩国的LG公司推出了一种能随时测量血糖水平的手机。这种手机主打老人和儿童,用户可以把血滴在一块试纸上,然后将试纸放入手机的一个插槽,就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血糖数据了。杂交产生的新品有时候会影响整个产业,甚至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索尼率先推出了随身听,让人们可以随时听到自己想听的音乐,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随后,苹果公司把MP3和超大的存储空间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风靡全球的iPod。最近,苹果公司和耐克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种新型的跑鞋。苹果在耐克的跑鞋中插入了一个芯片,用来记录跑步的步频,并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用户的iPod nano上。这样,用户就可以随时知道自己跑步的距离以及消耗的卡路里了。当然,仅仅把两个不相关的产品结合起来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全面地了解两种产品的各种功能和特征,才能把他们有效地结合起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结合的过程称为“灵光乍现”(emergence),他们发现,两种产品越是风马牛不相及,就越具备产生轰动效应的潜质。这一点,和自然界的“杂交优势”颇有共通之处。成功的产品杂交必须具备一个特点,就是要创造新的用户体验,而这种用户体验必须来自于两者的结合。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不太成功的例子。洛杉矶的LL国际制鞋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Code M的跑鞋,他们在跑鞋的鞋跟中直接植入了一个MP3播放器,音乐可以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到用户的耳机上。但是,对用户来说,除了可以不必在跑步时单独携带MP3播放器外,没有别的好处了。相比之下,LG的测血糖手机不但能测出血糖水平,还可以马上通过短信发给用户的家人,便于他们及时了解使用者的健康状况。那么,企业如何能透过两种产品完全不同的表面特征,看到创新的机会呢?寻找灵感的思路一个获取灵感的好办法就是观察这两种产品各自的功能,然后把他们放在一起使用。两种看起来完全没有联系的产品,能不能结合起来,为顾客提供两种产品单独都不能提供的卖点?企业可以从自己的产品入手,看自己的产品在使用时会牵涉到什么其它的产品,而这两样产品如果结合起来会产生什么好处?比如,可以拍照的手机可以让普通人随时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发送给别人,这就成为了它的卖点。

  • 【资料】评论:实事求是为“中国制造”申辩

    2007-9-4  所谓“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就已披露的个案而言,只有极少数属于“中国制造”自身的原因(如有毒的宠物食品);更多的是中外之间的“标准之争”。这种涉及复杂且专业的技术性争论,外行未必能深入了解,却因事关消费者切身利益,能轻易通过媒体掀起轩然大波。      对于国际上突如其来质疑“中国制造”的声浪,正确的做法应当而且只能是:实事求是,针对不同个案搞清问题出在哪里,是其是,非其非,然后寻求解决方案。不搞清事实,先入为主认定“中国制造”的质量、安全一定有问题,“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一门心思在国内的产品质量控制中找原因,必定是缘木求鱼,平添困惑。      所谓“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就已披露的个案而言,只有极少数属于“中国制造”自身的原因(如有毒的宠物食品);更多的是中外之间的“标准之争”。这种涉及复杂且专业的技术性争论,外行未必能深入了解,却因事关消费者切身利益,能轻易通过媒体掀起轩然大波。全球最大肉制品公司———美国泰森食品公司的副总裁赖斯给《华尔街日报》撰文时坦言:“最理想的办法就是两国在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采用相同的技术标准……不这样的话,其结果就是谁也弄不清楚这些进口禁令是真的与安全问题有关还是政治在作祟。”      其实,以“标准之争”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在关税壁垒被逐步拆除后,正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动向。一些西方大国设置种种刁钻古怪的技术壁垒和绿色标准,已到匪夷所思的地步。2004年,广州生产的“MIC”电子钟遭遇欧盟的技术壁垒:电子钟内部一颗螺丝必须是无铅的。当时中国几乎没有哪个厂家能生产出这种无铅螺丝,制造商为这一颗螺丝,一个钟的成本就要增加6至8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跟风起哄,对“中国制造”挥舞“标准大棒”,如今年某些东南亚国家指“中国制造”的大白兔奶糖等糖果不符合标准,事后证明其采样不科学、标准不公开,甚至有当地企业游说政府刁难“中国制造”之嫌。对于这种既不公正又不公平的指责,难道中国政府和中国制造商不应该据理力争,为“中国制造”申辩?难道只能忍气吞声,“勇于承认自己的问题,主动认错并快速采取行动,马上禁止销售有关问题产品”?      作为一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赖斯认为“通过对标准内容进行技术性讨论而不是政治争斗来解决此类问题会好得多”;奇怪的是,偏偏有的国内媒体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张一古脑儿揽下责任,把板子都打在中国的监管制度和治理机制上。有的评论不是实事求是为“中国制造”申辩,却总拿内销与外销的食品合格率有15%的差距说事,硬拗内销合格率低必然会影响外销。实际上,外销产品的生产销售链条比内销更长,要经过中国和外国的质量安全监管,采取双重的质检标准,还有跨国公司和制造商等环节的质检(因此成本和价格更高);而内销只有中国政府的质检和厂商的自律,加上国内从事食品加工企业有79%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合格率怎能和美国泰森食品公司相提并论?      为“中国制造”申辩,并不是将贸易问题政治化,更不是用种族主义、民族情绪来解读对“中国制造”的非议;而是实事求是,是谁的问题就该谁来负责。为“中国制造”申辩,也不是漠视国内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更不是为政府和企业推卸责任;而是有的放矢,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正在展开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吴仪强调:“这是一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特殊战役。”人民利益在前,产品信誉、国家形象在后;这次专项整治以20个“硬碰硬”的指标,12个100%的概念,重点整治小企业、小作坊,提高其违法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处罚成本———这才是正确面对问题,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在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虽然“中国制造”只是赚取菲薄的加工利润,但这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多得的发挥比较优势的历史机遇,工业化、城市由此启动增速,数以亿计的中国职工向全球提供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就业的机会和生活的改善。对此现实没有清醒认识,在象牙塔里坐而论道,对非议“中国制造”照单全收,甚至推波助澜,不是无知者无畏,就是极不负责任。            来源:新华网

  • 工业4.0时代的自动化仪器与智能制造

    工业4.0时代的自动化仪器与智能制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入工业4.0时代,这一时代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要特征,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制造业的面貌。在这一背景下,自动化仪器与智能制造作为工业4.0的核心组成部分,正引领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着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 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221844149629_1595_6749321_3.jpeg 工业4.0时代的背景与特征 工业4.0,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继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和自动化时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这一变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使得生产更加灵活、个性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221844151388_8524_6749321_3.jpeg 自动化仪器:智能制造的基石 在工业4.0时代,自动化仪器作为智能制造的基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仪器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组件,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实时监测。例如,在汽车制造过程中,自动化螺纹测量仪器能够精确测量发动机缸体螺纹孔的深度和通止情况,不仅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还减少了人工干预和误差。此外,还有用于材料检测的X射线衍射仪、用于质量检测的光学显微镜等自动化仪器,它们共同构成了智能制造的“眼睛”和“手”,为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221844159467_5266_6749321_3.jpeg 智能制造:工业4.0的核心 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制造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在智能制造体系中,生产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高度协同的生产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生产数据,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计划自动调整生产参数和工艺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 智能制造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传统制造业往往采用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而智能制造则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产品的定制化生产。例如,在服装制造领域,智能制造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身材数据和喜好,自动调整裁剪尺寸和款式设计,生产出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服装产品。 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221844157644_1453_6749321_3.jpeg 自动化仪器与智能制造的融合 在工业4.0时代,自动化仪器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方面,自动化仪器为智能制造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自动化仪器能够实时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温度、压力、速度、位置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智能制造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为智能制造系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精准、高效。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系统通过算法优化和智能控制,提高了自动化仪器的使用效率和精度。例如,在智能制造系统中,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自动化仪器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利用预测性维护算法对自动化仪器进行故障预测和预防性维护,减少故障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结语 工业4.0时代的自动化仪器与智能制造正引领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深度融合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它们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使得生产更加灵活、个性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自动化仪器与智能制造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221844158809_7707_6749321_3.jpeg

  • 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

    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

    [align=left][b]科鉴可靠性 高军总经理 原创来源:科鉴可靠性微信公众号[/b][/align][align=center][img=,350,3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4/201804081813479561_6346_3368670_3.jpg!w430x430.jpg[/img][/align][align=center]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align][align=center]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顺利开班[/align][align=center] [/align]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承办,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高级研修班于2018年8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顺义宾馆如期开课。此次研修得到了北京市质监局和质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食宿费、培训费和教材等费用全免,旨在提高参加企业的可靠性认识水平,通过学习和交流能够把可靠性工程的设计思想导入到产品研制过程中,进而使得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市质监局人事教育处处长孙宗华、市质检院党总支书记李强、部分授课老师及参加研修的相关企业研发机构技术、质量、可靠性检测、研发负责人、骨干等参加了开班仪式。[img=,690,38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5357033_9433_3389662_3.jpg!w690x387.jpg[/img]市质检院李强书记主持开班仪式并提出希望通过举办本期高研班,对学员在所从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工作中,在可靠性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能够有所帮助,从而进一步实现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最终打造出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孙宗华处长指出,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紧迫形势,希望通过深入探讨可靠性工程的导入方式、实施路径、技术体系等,提升高端人才可靠性技能,指导所在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align=center][img=,650,4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7247123_9616_3389662_3.jpg!w650x459.jpg[/img][img=,650,43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40448762_2168_3389662_3.jpg!w650x431.jpg[/img][/align][b]培训教师及其培训内容介绍[/b]1、康 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总工程师,长江学者,国家总装预研专家组组长,先后主持国家973、国家863和装备预先研究、国防基础研究等研究项目10余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42235821_7639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系统工程从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发展讲起,阐述了可靠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可靠性工作中的八个实施要素的关系和四种应用模式的运用,最后讲述如何科学地进行可靠性能力评价并对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进行了展望。2、唐 翔,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6级,历任空军驻华南地区、湖南地区、广州深圳地区军代表室任军代表和总代表。主要从事军工装备质量监督管理和可靠性工作,曾承担多型导弹、通讯、雷达装备研发生产质量监督管理、可靠性试验和软件评测等工作,推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与可靠性保障工作。曾3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9041083_5128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提高产品可靠性若干问题探讨及对策重点讲述了提供产品可靠性的几个研究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讲述了产品研发如何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三化设计工作、技术状态管理、可靠性试验、供应商管理和双归零的措施提高产品可靠性。3、高 军,高级工程师,科鉴可靠性总经理。曾在中国赛宝实验室从事13年可靠性科研、工程与管理工作,承担总装预研和技术基础、工信部技术基础、科技部和广东省可靠性研究项目十多项。带领科鉴公司技术骨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5项可靠性课题研究,为国内数十家知名企业提供可靠性总体解决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4012213_8533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工程基本概念;可靠性指标论证、分配与预计;可靠性试验等结合多年在军工和民用领域总结的丰富经验,详细论述了可靠性工程在项目中如何实施落地等基本问题,围绕着项目策划、管理、执行等多个方面深入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大量的的案例讲解产品预期的可靠性指标如何论证、分配与预计;最后详细阐述了可靠性试验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应用,该技术是产品可靠性的验证与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很多问题都是在可靠性试验中发现并指导解决的。4、谢培龙,资深工程师,科鉴可靠性高级讲师,注册质量工程师、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师、国家首批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指导老师,工业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赛宝认证中心高级培训讲师、TSQ项目辅导老师。15年松下企业高级管理经营经验,在企业管理运营、质量管理体系运营控制、企业系统标准化提升等方面积累实际指导能力;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5217349_298_3389662_3.jpg!w690x388.jpg[/img]主讲的内容: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FEMA工具是对事前的各项活动进行预防管理,并取得很大的预防效果。该方法是运用了科学的系统性的分析手法,从严重度、发生度、探测度三方面进行量化确立发生原因的优先顺序并提前进行改善。解决了企业在预防问题的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参考依据。通过讲解使学员了解和掌握FMEA的根本精神和用意,了解可靠性工程是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可以加以控制和改善的,并辅以实例练习,使学员在实际练习中真正掌握FMEA的精髓。5、叶 涛,高级工程师,北京科鉴总经理。曾就职于航天系统某研究所,拥有16年电路设计方面和可靠性工程经验。主要从事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与新型惯性器件测试方法研究。在IMU系统控制电路、算法研究以及控制类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工程技术经验。参与了包括CZ-2F、CZ-7等多个重点型号的火箭与载人、货运飞船等航天器中捷联惯性测量系统的研制。[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5450549_5376_3389662_3.jpg!w690x460.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设计分析通用方法手段介绍产品的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设计阶段如果采取适当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可以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节约生产制造成本。结合十余年的航天产品的研发经验系统的对各阶段需要进行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逐一讲述。重点讲解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热设计、三防设计、静电防护、潜通路分析、FTA建立等方面内容。围绕着这些可靠性要求如何提指标、如何完成指标和如何验证指标这三个方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6、邓泽英,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硕士,现任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战略规划与技术管理部主任。长期从事检验检测工作,具备丰富的检验检测工作经验。承担了国家以及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10项、发表检验检测相关学术论文13篇、获得各种奖励7次、荣立“三等功”一次。食品与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国家级注册审查员、国家认监委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国家级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日本岛津分析仪器公司特聘专家。[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009733_4917_3389662_3.jpg!w690x460.jpg[/img]主讲的内容:北京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介绍北京市质检院结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北京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按照北京市质监局关于质量提升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北京市质检院计划在坚持做好生产许可领域产品监督抽查与监测,安规检测与性能检测并重的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产品可靠性分析、研究、试验比对以及应用示范等关键技术攻关,从根本上推动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工业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研修班通过授课与交流结合,讲解与案例结合,授课与实践结合,依托北京市质检院现有的实验室,结合培训进行实操,提高受训对象认知和技能。部分课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员的基本需求,了解他们关心的学习内容,这样授课老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内容。大部分课程都设立了考试环节,这样能够督促学员充分利用培训时间掌握必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考试环节的设立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大幅提高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记笔记和看培训教材要好很多。课程当中设置了大量的交流讨论环节,学员和老师畅所欲言,现场互动场面颇为活跃,一些课程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延长授课。授课专家围绕我国军工行业可靠性工程发展历史与重大作用、管理经验分享;可靠性工程概念与内涵、管理与技术、试验与测试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现场教学与交流,为提升高端人才可靠性技能,指导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进而实现高端产品可靠性水平提升,最终打造出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为真正实现质量强国迈出坚实、重要的步伐。研修班临近尾声,组织学员到承办单位北京市质检院的多个实验室进行现场参观,帮助学员全面理解可靠性试验如何开展。[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222863_4298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370433_9363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img=,567,3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7461873_2288_3389662_3.jpg!w567x376.jpg[/img][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8071233_8765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

  • 北京打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样板间”

    1月17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日前在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举办。会上,[b]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揭牌并启动建设,旨在打造全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样板间”[/b]。北京市把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依托昌平区等重点产业承载区,大力推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参与全球生物经济产业合作与竞争发挥支撑作用。据了解,筹建中的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昌平未来科学城,[b]重点布局[color=#0070c0]生物催化剂设计[/color]、[color=#0070c0]生物制造原料开发[/color]、[color=#0070c0]生物制造过程强化[/color]、[color=#0070c0]生物制造产品工程[/color]四大分中心[/b],将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开展全流程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引领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筑牢基础。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以昌平全域为基底,以未来科学城为重点,分步规划建设创新孵化区、转化加速区、高端制造区、总部办公区“四大功能区”,有序串联“生命谷”和“能源谷”两大创新组团,衔接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更好地服务北京未来产业布局。近期将启动15万平方米起步区建设,打造集“总部办公+研发平台+孵化加速+小试中试”于一体的创新孵化空间,满足各类生物制造产业需求。会上,昌平区围绕创新驱动、金融赋能、生态搭建等方面签署系列合作协议。昌平区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依托驻昌高校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引领优势,筹建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来源:科技日报][align=right][/align]

  •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

    近两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国内PCB分板机制造业也出现了明显的转移趋势,即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东部大型城市向东部二线城市转移的趋势。当很多欠发达地区政府还在以“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当地经济手段的时候,东部部分老牌制造业基地已经在主动驱赶中低端制造业。与政府仍扶持的制造业,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取决于其是否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着中心城市的资源,对中心城市的贡献较小,被政府嫌弃,可以讲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把土地等资源让位于更高端的产业,整个城市就无法继续发展。可以讲,这部分制造业向西部和东部二线城市转移,是必然的。专家表示,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让位于服务与投资业。链传动可靠性试验台 http://www.nbeasson.com离心铸管 http://310s-2520.com轨道平车 http://www.xxbfb.com

  • 【转帖】中国山寨手机的制造方法与创新

    中国的手机中有一类称为山寨机的产品。山寨机的共同特点是,流通业者和相关中小型手机厂商参与销售和制造,产品未接受无线产品所需的政府认证。山寨机在英语中称为White Box,据估计,其实际市场规模每年能超过1亿部。山寨机种类繁多。完全仿苹果和诺基亚的产品外观制造的机型自不必说,还有完善了正品机的缺点(例如对不带电池的机型配备了外部连接的充电电池)的机型,和采用中国人喜欢的外观设计以致后来被吸收进入正规产品行列的机型。笔者在向采访设计公司、模块厂商和流通业者询问了山寨机的制造方法后方才明白,他们专注的是如何迅速赚钱,而且中国存在容许山寨机发展的环境和文化。比如,向某模块厂商询问完全模仿正品外观和用户接口机型的制造方法时,对方回答:“所需的部件和设计信息基本都能到手。因为其原型机是在中国生产的。关键是人脉”。山寨机相关企业在制造吸收了正规产品出色部分的自主商品时,其做法也是日本企业几乎所没有的。比如,如果想采用正规产品的外壳涂饰,这些厂商不会去分析涂饰的成分,而是找到供货正规产品涂饰的企业,从那里直接订货。对山寨机相关企业的产品制造确实有难以首肯之处。然而与此同时,在渡过仿制阶段后生产不依靠模仿的自主品牌机并茁壮成长的手机厂商也确实存在。[

  • 怎么理解ROHS修订指令中的“制造商”

    我所在公司是个加工厂,只负责组装,客户有自己的品牌并负责设计,最终是该客户以其品牌在欧盟市场上销售,按ROHS修订指令中对“制造商”的定义:'manufacturer' means any natural or legal person who manufactures an EEE or who has EEE designed or manufactured and markets it under his name or trademark. 按定义理解,这里制造商是指我的客户,还是指我所在的公司,对应的哪个来执行指令中“制造商的义务”。个人理解应该是指我所在公司,但“who has EEE designed or manufactured and markets it under his name or trademark. ”理解好象又是指客户,也有两个都是制造商的可能。不知大家是怎么理解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