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质检事业

仪器信息网质检事业专题为您整合质检事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质检事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质检事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质检事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质检事业话题讨论。

质检事业相关的资讯

  • 国家质检总局研究“十二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专题研究“十二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11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十二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要求,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使之成为推动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蓝图。   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了起草班子,开展了专题调研,组织了封闭写作,形成了“十二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初稿。9月份,规划稿第一次征求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和各司局意见,共收到修改意见和建议115条,研究采纳96条。10月底,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召集部分地方两局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规划稿于近日在两委和各司局再次征求意见。   会议听取了办公厅关于“十二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支树平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规划初稿指导思想明确、框架结构合理,规划起草小组做了大量工作、下了很大工夫。   支树平强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事关质检事业长远发展,编制规划就是加强宏观战略研究。他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静下心来,全面系统地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思考,认真谋划。规划编制工作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围绕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研究制定“十二五”质检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重大工程、重大指标和重要举措。要坚持以质取胜、保国安民,建设法治质检、和谐质检,推动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做到宏观上把得准、微观上好操作。要做好质检事业发展规划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国家质检总局牵头编制的《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相衔接,与国家质检总局编制的13个专项规划相衔接,形成统一协调、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刘平均、孙大伟、党组成员纪正昆、张沁荣,总检验师项玉章出席会议,国家质检总局各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 质检与共和国同行:我国计量事业60年成就综述
    方寸之间乾坤之变   ——我国计量事业60年成就综述   根据2006年6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EMC暗室项目与日本TDK公司签订的合同,该院订购的电波暗室用于满足工业设备、汽车、信息技术产品、家电、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的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图为展会上TDK展区。   1949年至2009年,整整一个甲子,新中国迎来了60华诞!   如果把60年的新中国史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各项事业就如同汇成这条长河的一条条支流。其中,有一条支流的名字叫“计量”。回首60年,让我们撷取计量事业发展中那几朵最美丽的浪花,一一仔细品味吧!   消失的计量单位   “大秤”、“小秤”、“大两”、“小两”、“关外秤”、“关内秤”……对很多当今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名词可能闻所未闻,但它们却是我国近代计量史上曾被广泛使用过的重量计量单位。   “旧中国,我国普遍使用的有英制、米制、俄制和中国的市制及旧杂制,计量单位五花八门。”原国家计量局的王宣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计量单位制的混乱状态:“自从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外国的度量衡制度随之传来。海关、银行都以各通商国的度量衡为准 矿山、工厂和公用事业(2281.696,42.24,1.89%)由哪一国经办,就使用那个国家的度量衡制度 企业使用哪国的仪器,就用那个国家的计量单位。”仅就市制中的“斤”来说,各地的量值就很不统一:有的地方是16两为一斤,有的地方是18两为一斤,有的地方则是20两为一斤。计量单位制的混乱严重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计量单位制成为一项异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9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以“米制”作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废除旧杂制,限制英制的使用范围,逐步改革市制。这一命令是国务院颁布的第一个关于计量工作的命令,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为一项事业颁布的第一个命令。足见国家对计量事业多么重视,把她摆到多么重要的位置!   197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施行)》,规定逐步采用世界通用的国际单位制,进一步统一计量制度。   1984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计量工作的第二个命令,即《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正式确定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制定的计量单位为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如果说计量是棵大树,那么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则是深埋在地下的根。小小几十个计量单位,却对整个计量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米、千克、平方米、焦耳……”现在,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些法定计量单位,而“大秤”、“小秤”、“大两”、“小两”已成为历史概念,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   不平凡的新征程   60年,大浪淘沙。很多人和事可能早已被历史遗忘,但有些人和事却被载入史册,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在计量法制发展的历程中,《计量法》的出台和实施无疑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5年9月6日,是值得所有计量工作者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过5年的努力,十几易其稿的《计量法》正式颁布了!新中国的计量事业从此由行政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的新征程。   回忆起当年《计量法》出台的历史背景,原国家计量局的群力认为,这是顺应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需求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20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的复苏仰赖于法律的有序调节,我国正处在经济立法的新阶段。国内的大气候为计量立法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计量战线要求立法的呼声也很高。因为十年动乱使计量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办工业不办计量,抓质量不抓检测设施配套 原料、燃料进出不检斤两,供应、消耗心中无数 商贸结算,纠纷日增,短秤少量,失信于民 用于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的计量器具失准、失修,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凡此种种,说明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还是从加强计量事业自身的建设来看,制定《计量法》是完全必要的。”   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经历了20多年风风雨雨的《计量法》正在酝酿重大修改与调整。但毫无疑问的是,《计量法》作为我国颁布较早的一部经济法,在保证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促进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公民和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计量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以《计量法》为龙头和核心,包括8件行政法规、27件部门规章、33件地方性计量法规规章。根据《计量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我国及时清理了计量行政审批,由原来的11项调整为9项,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行为。另外,我国还形成了包括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在内的计量技术法规体系。这些计量法规涵盖了我国计量工作的各个领域,为计量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了不起的腾飞   一根320mm长的铂铱合金营造尺、两个不锈钢千克砝码、几架天平、几个标准电阻和标准电池、若干古代铜衡器和量器。这就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们从旧政府手中接管过来的所有度量衡标准。   衡量一个国家计量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很多,最具说服力的就是这个国家研究建立计量基准、标准和解决国民经济中重要测量问题的能力。而解放前,我国在建立国家计量基准、标准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   “那几架破天平甚至连等级也没有。”年近80岁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离休干部杨早虎回忆说:“从旧政府接管过来的从事度量衡工作的几个老同志都已过花甲之年,甚至不知道‘计量’到底是干什么的,对新时期的计量科学技术更是一窍不通。”   和杨早虎同时代参加工作的几位老同志回忆起当年艰苦的创业史,都颇有感触。蒋晓隆回忆:“北京东城区马大人胡同27号,一个大约200平方米的四合院,条件非常简陋。我们搞研究需要恒温室,可当时连制冷机都找不到,好不容易从一个饭店买来一个被淘汰的旧制冷机,建起了恒温室。”   百废待兴,百偏待正。新中国的计量科研人员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   王承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计量检定所招收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之一,也是新中国最早从事量块计量检定工作的人员之一。上世纪50年代,王承钢和同事们参照前苏联的检定规程,利用从东德进口的光波干涉仪测量检定出了我国第一套一等量块,并以这套一等量块为标准,开展了对全国各地108个机器制造厂中的量块检定工作。从此,量块计量检定工作就成为计量检定所的一项日常工作,年复一年地开展起来。   李建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度所大长度室现任的年轻副主任。同样是从事长度计量研究,但今非昔比,在新中国成立60年后的今天,李建双和他的同事在长度计量方面开展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量块计量检定的范畴,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量块及线纹计量、精密测量技术、大长度计量、石油螺纹及坐标测量计量、纳米计量等长度计量及精密测量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和领域,他们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当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古稀老人,当年使用的进口仪器早已被自主研发的更先进、更精准的设备所取代。回忆往事,老人感慨万千,但更多的是骄傲、自豪,更是欣慰。   从建国初期集中各部门的计量标准作为临时国家标准,到现在研究出国家计量基准125项、计量标准230项、国家标准物质757种 从主要依靠前苏联和东德的帮助,到自主创新,在国际最前沿、最尖端的量子计量研究方面取得比国外最好水平还要高出10倍的重大突破 从最初单一的计量检定,到69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研究 从马大人胡同不足200平方米的四合院,到如今拥有具备防辐射、低温、洁净、屏蔽、噪声控制及无磁环境等条件的2.2万平方米高精度实验室 从远远不能适应建设新中国的需要,到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及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大众健康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检测技术服务……正是新中国几代计量科技工作者60年如一日的忘我奉献,造就了中国计量科技的腾飞和今日的辉煌。向所有为之奋斗的计量人,特别是那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并且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共和国计量事业的老一辈计量科技工作者致敬!   明亮的“眼睛”   宽敞明亮的工作间,8台电脑的显示屏上正跳动着红红绿绿的数据和表格,前方的墙上,十几台大大小小的屏幕正清楚地显现着十几个重要生产环节的现场景象。8位工作人员时而抬头看看墙上屏幕的现场情况,时而低头查看电脑上的数据变化,并在日志本上做上记录。这就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4350立方米炼铁高炉控制中心的工作场景。没有嘈杂的噪声,也没有到处乱飞的煤灰,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能源产、用的实时状态和各种能源计量数据就会清楚地呈现在面前。这只是太钢能源计量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依靠这套系统,太钢有效地指导调节了生产管理部门的用能情况,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企业的计量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测量活动,而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性测量行为。   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但几十年以前,企业计量这只“眼睛”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放前,我国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还很不发达,生产能力有限,不少企业按照自己内部的计量标准进行生产,产品甚至不能与其他产品衔接 建国初期,参照苏联的计量管理模式,一些企业在原先无计量的情况下成立了长度计量室 60年代,计量工作迅速发展,除长度计量外,还建立起电热力等计量 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计量甚至出现一些倒退。“不少企业使用的计量器具严重失准失修,给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原国家计量局的王宣回忆。比如锅炉上用的压力表、井下用的瓦斯计,长期只用不检,因管理不严,事故不断发生 80年代,全国从企业计量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顿,使计量器具合格率普遍得到恢复和提高。   从事企业计量工作的人一定对“企业计量定升级”活动还记忆犹新。1984年,原国家计量局为配合企业整顿,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企业计量定、升级活动。活动规定,企业计量工作没有达到定级、升级要求,没有拿到合格证书,不能申报优质产品。从1984年到1991年,全国有10万多家企业参加了计量定升级,占当时全国企业总数的1/4。“企业计量定升级”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计量工作的进步,使计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给工业带来了飞速发展,企业也在转换经营机制,原来的传统计量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两个分别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促进企业计量工作大跨步发展的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据统计,国家计量主管部门共帮助915家企业完善了计量检测体系,共有1010家企业获得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制度的实施,使企业计量工作从单一的量值传递发展到生产工艺控制、能源核算、经营管理、安全及环境监测等各个方面,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庄严的使命   “300.02”、“300.01”、“300.01” ……场馆里安静极了,只听见时而传来的报数声和“呼呼”的重重的喘气声。   2008年3月,第29届北京奥运会正在紧张筹备。北京计量科学检测研究院力学室大质量组接到任务,正在对用于拳击运动员称量体重的电子秤进行检测。300千克标准的电子秤需要检测人员用300千克的标准砝码反复进行校准检测,而沉重的砝码搬运工作只能依靠4名检测人员人工操作。有人做过统计,每检测一台秤,工作人员需要上上下下搬运的砝码重量就接近4吨。正是那一双双拎起了4吨重量的计量人的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为北京奥运检定了几百台秤。   “奥运”,“计量”,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在2008年的新闻报道中却被频频紧密联系在一起:《奥运会场馆几何量参数测量与验收关键技术研究》规范了场馆几何量参数的测量方法,制定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场馆长度、高度、坡度、圆弧半径及斜度等几何量参数的测量标准 《奥运食品中违禁药物检测急需标准物质的研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成功研制出34种标准物质,为我国奥运食品兴奋剂检测提供了一把“标尺” 《奥运场馆辐射安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为奥运场馆辐射安全检查测试系统中的行包安全检测仪和放射性危险物品探测器提供量值溯源和现场检测,把住了奥运安全的大门 《奥运场馆光学照明系统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为场馆照明测试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使场馆灯具安装既不影响运动员比赛和观众观赛,又不影响电视转播图像的颜色质量……高质量的奥运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大舞台上,计量科技为世人奉献了同样精彩的“表演”。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是计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嫦娥探月,计量为其专用器件提供计量测试 “神七”发射,计量为助推火箭的燃料罐容积进行现场测试,确保火箭飞行时间和安全 北斗定位,计量提供铯原子喷泉钟,为其提供准确的时间频率保障 西气东输,计量为其解决天然气能量计量的关键技术难题 三峡工程,计量为其解决水大流量准确测量问题 “5.12汶川地震”,计量临危受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食品安全应急分析技术资源库”,编入国家《抗震救灾应急分析测试技术手册》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计量人迅速行动,在短短20天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用液相色谱法测量液态奶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   然而,在那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年代,举办奥运会、“嫦娥”探月、“神七”升天,这些都是国人想都没想过的梦想,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更是计量人从未有过的奢望。想当年,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的尺寸都无法达到计量标准的统一,哪里还谈得上计量为国家重大工程服务?正是近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给包括计量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有信心、有实力将这些梦想一一变成现实。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计量不辱使命,功不可没!   计量事业60年的发展,60年的进步,还有一些成绩值得我们关注: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参加了7个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与20多个国家的政府或民间计量机构签署了29个双边和多边协议,参与计量基准、标准国际比对200多项。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计量大家庭中日益活跃并且日益重要的一员。   在民生计量方面,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连续组织开展了集贸市场、加油站等10个计量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打击了利用计量器具作弊的违法行为,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商业服务业诚信计量行为规范》引导行业自律,营造了行业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和谐市场计量环境。   在计量器具监管方面,通过制定计量器具新产品和许可证管理办法、统一型式评价大纲,从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关 通过加强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促进企业提高计量器具产品质量 通过严格实施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有效控制进口计量器具质量……   方寸之间,浓缩沧桑巨变。计量的河流,将一如既往地汇入共和国发展的大潮,奔向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 这一地方整合6家事业单位组建质检中心
    洛阳市市场监管局所属事业单位原有12个,根据重塑性改革要求,改革后调整为7个,整合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市药物警戒中心)、市纤维检验所、市质量计量检测中心,市农业农村局所属的市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不含农产品认证职能)、市兽药饲料(动物产品)质量检测监测中心,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所属的市粮油质量检测站,组建洛阳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将洛阳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洛阳市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中心)更名为洛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洛阳市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中心);将洛阳市消费者协会办事机构更名为洛阳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将洛阳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办事机构更名为洛阳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成立洛阳市药物警戒和食品安全监测中心;成立洛阳市商事登记服务中心;保留洛阳市电梯安全监控应急处置中心。
  • 解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全系统“结合各地实际,及时组织学习,认真贯彻落实”。《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阐明了质检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质检部门的行动纲领,是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规划》共2.3万字。在框架结构上,分为序言和6个部分,涉及8个专栏。序言阐明了《规划》编制的依据,简要总结了质检事业发展“十一五”取得的成效,概要分析了“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是全面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第三部分是切实维护质检领域公共安全,第四部分是积极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第五部分是大力提升基础保障能力,第六部分从6个方面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   为了编制好《规划》,质检总局成立了以支树平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办公厅牵头具体负责,组织了专门的起草班子。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问卷调查、开展征文、观点论证等基础上,历时1年5个月,10易其稿,历经总局机关五下五上、全系统两下两上反复征求意见,经过系统内外质量专家论证、提请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委征求意见,使规划不断成熟和完善。   《规划》具有以下5个方面特点:一是战略定位准,体现前瞻性。《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建设质量强国,作为贯穿全篇的灵魂和精髓,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中都有体现,并设置专栏详细阐述质量强国理论、内涵、目标任务和实施途径。二是发展思路明,体现创新性。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质检工作的要求,围绕总局党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突出质量和安全,把创新理念、创新举措和创新要求贯穿始终。三是政策措施实,体现可操作性。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清晰地描述未来5年各项业务工作的目标要求、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实现途径,做到能量化的尽量量化,能细化的尽量细化,增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涵盖内容全,体现综合性。在宏观上,注意做好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总局牵头编制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衔接,与有关司局牵头编制的专项规划相对应。在内容上,涵盖了全部质检职能,包含质量技术监督和检验检疫全面业务,既照顾到面,又关注到点,做到统筹兼顾。五是表述方式活,体现直观性。除文字表述、定性描述外,还设置了8个专栏图表,力求形式活泼,简洁明了,提高《规划》的直观性。   质检工作面临的形势   中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也是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质检事业发展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大好机遇与严峻挑战同在。首先是具有良好基础。质检总局成立10年来,完成了“十五”、“十一五”两个5年规划。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质量工作得到加强,质检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质检职能有效发挥,质检事业健康发展,质检系统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质检工作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第二是面临良好机遇。“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质检部门履行职责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关心支持质检工作,为质检事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5年规划纲要》强调质量、标准、认证认可、品牌、检验检测,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关注和表述前所未有,对质检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三是面临严峻挑战。人民群众的质量需求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质检部门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维护质量安全、守住安全底线,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规划》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准确把握质检工作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力开创质检事业发展新局面。   质检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规划》紧扣“十二五”主题和主线,紧密围绕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紧密结合质检职能,提出了质检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建设质量强国为引领,以维护产品质量安全和质检相关领域公共安全为己任,以从严治检、强化监管为着力点,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提出了“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十二字工作方针:   抓质量。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推动建设质量强国,综合发挥质量监管和质量基础作用,大力推进质量兴省、质量兴市(县)、质量兴企,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升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保安全。坚持人民质检、为民服务,坚持从严监管、防范在先,以质量为基础,以安全为底线,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严格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努力维护产品质量安全和质检相关领域公共安全。   促发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服务主题主线作为质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国家外交外贸大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依照科学发展目标确定质检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质检政策,运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质检工作成效。   强质检。深入开展“以质取胜,创先争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推动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不断夯实质检基层基础,提升质检系统履职能力,始终保持质检事业发展生机与活力。   质检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规划》确定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推动建设质量强国,产品质量监管和进出口商品质量把关得到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善,口岸疫病疫情防控更加有力,质量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质检工作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有成效。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设质量强国成为广泛共识,以质取胜理念深入人心,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质量安全监管更加严密,质量诚信建设不断加强,质量违法行为有效遏制,质量安全状况得到改善,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事件。三是进出口商品质量把关更加有力,口岸疫病疫情防控更加严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更加有效,维护国门安全作用更加突出。四是质检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疫检测、质检科技和信息化等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质检工作有效性进一步发挥。五是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成效显著,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质检基层能力不断提升。   《规划》还特别提出,“十二五”时期,质检系统牵头制定并积极推动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大力建设质量水平提升工程、公共安全保障工程、主题主线服务工程、基础能力强化工程、规划实施保障工程等五大工程。   《规划》首次提出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并以设立专栏的方式进行了明确表述,这是《规划》的一大亮点,也是“十二五”时期质检工作的重点:建设质量强国,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把质量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作为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把提高质量总体水平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本途径,树立科学质量观,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创新质量发展机制,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构建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企业主责、行业自律、市场调节、社会监督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强全社会质量诚信建设,推动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质量竞争力,建设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大、质量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集群,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以质量引擎经济社会发展,以质量提升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质量保障。   《规划》第二至第五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质检工作4个领域的重点任务,即全面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切实维护质检相关领域公共安全、积极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力提升基础保障能力。这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在全面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方面,提出要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建设质量诚信体系、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科学实施进出口商品质量把关与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在切实维护质检相关领域公共安全方面,提出要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全力维护食品安全、维护口岸卫生安全和严防动植物疫病疫情传入传出、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在积极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提出要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大力提升基础保障能力方面,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强化计量基础、提升质检科技实力、加强质检信息化建设。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了创造规划实施的有利条件,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凝聚整体合力,推动各项任务如期完成,《规划》提出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质检工作体系。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完善适应质检工作现阶段特征、有利于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坚持不懈地推进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着力解决制约质检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质检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完善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运转高效、服务到位、保障有力的质检行政管理体制。加强质检事业发展宏观战略研究,不断深化对质检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增强质检事业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   二是加强质检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全面落实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健全竞争择优机制,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强、作风硬、讲团结、有水平的各级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活动,大兴勤奋学习之风、真抓实干之风、开拓创新之风、团结和谐之风。坚持从严治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三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坚持重心向下、强化基层,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总结推广基层建设经验。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基层分类建设标准,明确基层建设目标,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推进分类指导,加强分类管理。开展基层能力达标活动,建立基层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基础设施、技术手段、执法装备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科学编制预算,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质检工作的支持。加强计财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确保重点项目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履行质检职责、提升检测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工作条件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资金最大效用。   五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对外协调配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质检工作最大合力,为质检部门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自觉将质检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支持和帮助。密切与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协调配合,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共同构筑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质量安全防线。推进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广大企业以质取胜、恪守诚信,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讲诚信、重质量风尚。   六是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各级质检部门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推进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结合每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总结规划推进实施情况,安排部署下一年度工作任务。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考评,促进规划实施。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十分明确。《规划》号召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刻苦钻研的劲头、埋头苦干的作风、创先争优的勇气,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p   7月11日,质检总局在官网上发布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我国质检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达到28340家,实验室面积增长573%,仪器设备原值增长139%,建成以总局直属4个研究院和895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检验检测体系,质检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p p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质检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攻坚时期。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未来五年我国在质检系统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力度与速度都将会有明显提升。如 strong “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中就提到,2015年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到895个,到2020年预期将增加至1000个。 /strong /p p   以下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p p   目 录 /p p   一、发展回顾和面临形势 /p p   (一)“十二五”时期质检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p p   (二)“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p p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三)发展目标 /p p   三、大力加强质量综合管理 /p p   (一)创新质量宏观管理 /p p   (二)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p p   (三)强化宏观质量统计分析与信息发布 /p p   (四)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格局 /p p   四、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p p   (一)加强品牌建设 /p p   (二)着力重点领域质量提升 /p p   (三)推动出口商品质量提升 /p p   (四)推进服务业质量提升 /p p   (五)促进纤维质量提升 /p p   五、全力维护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 /p p   (一)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p p   (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p p   (三)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p p   (四)完善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体系 /p p   六、切实守住国门安全底线 /p p   (一)提高国境口岸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 /p p   (二)提升国门生物安全保障水平 /p p   (三)强化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 /p p   (四)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 /p p   七、有效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p p   (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p p   (二)促进外贸健康发展 /p p   (三)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p p   (四)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 /p p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p p   (六)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p p   (七)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p p   八、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p p   (一)强化计量基础地位 /p p   (二)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 /p p   (三)完善认证认可体系 /p p   (四)加强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建设 /p p   九、全面深化质检改革 /p p   (一)构建质检事业发展新体制 /p p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p p   (三)推进监管方式改革 /p p   (四)加强“互联网+质检”建设 /p p   十、加强质检工作体系建设 /p p   (一)完善质检法治体系 /p p   (二)推进科技创新 /p p   (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p p   (四)加强质检文化建设 /p p   (五)深化质检政策理论研究 /p p   (六)强化基层能力建设 /p p   (七)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p p   (八)加强党的建设 /p p   十一、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p p   (一)加强党的领导 /p p   (二)统筹规划衔接 /p p   (三)突出项目支撑 /p p   (四)注重工作协调 /p p   (五)严格考核评估 /p p   专 栏 /p p   专栏1:“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10 /p p   专栏2: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17 /p p   专栏3:特种设备风险预警与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20 /p p   专栏4: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22 /p p   专栏5:国门安全工程................................................... 26 /p p   专栏6: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工程............................. 37 /p p   专栏7:智慧质检工程.................................................. 42 /p p   专栏8:质检重点人才工程........................................... 45 /p p   为统筹谋划2016-2020年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质检工作的行动纲领。 /p p   一、发展回顾和面临形势 /p p   (一)“十二五”时期质检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p p   “十二五”时期,质检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履行职责,攻坚克难,开拓进取,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奋力开创了质检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一是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成功召开中国质量(北京)大会,推动设立中国质量奖,发布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牵头建立4个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全面铺开,质量强(兴)省活动覆盖率超过96%,质量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明显加强,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以质取胜”出口战略取得显著成效,质量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82.6提高到83.5,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87.5%上升到91.1%。二是质量安全有效维护。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监管链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费品安全、国门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事件。深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累计查处质量违法案件51.1万起、货值239.2亿元。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降至0.36,同比下降46%,创历史新低。264个口岸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2005)》口岸核心能力达标验收,发现口岸传染病症状者21.9万人次、确诊传染病3万余例 截获外来有害生物8945种、351万次,分别增长39%和190% 检出并处置进出口不合格商品23.74万批次,增长60% 检出并处置不合格食品化妆品8.4万批次,增长26.3%。三是服务发展成效显著。与31个省级政府、15个中央国家部委签订合作备忘录,签署国际合作协议427份,跟踪评议技术性贸易措施445项,签发原产地证书获海外关税减免417亿美元,为服务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外交外贸大局、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加强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坚持从严治检,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率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双轮驱动”,创建66个全国文明单位、305个全国青年文明号、10个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获得广泛认同。五是质检改革有序推进。全系统坚决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联合四部委印发《关于调整省级以下质监行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质监系统分级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顺利实施 深化检验检疫监管体制改革,全部取消一般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检验,“三个一”“三互”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入开展;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标准化工作改革、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六是具有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人民质检、质检为民”核心价值观,“以质取胜、保国安民”质检精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质检工作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构建起由9部法律、13部行政法规、192部部门规章和298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组成的质检制度体系。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获得国际认可的国家计量校准测量能力达到1266项,各类标准总数达到11.6万项,建立覆盖30余行业的11项基础认可制度和42项认证制度,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达到28340家,实验室面积增长573%,仪器设备原值增长139%,建成以总局直属4个研究院和895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检验检测体系,质检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span 质量宏观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口岸疫病疫情防控和队伍管理等机制不断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p p   (二)“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p p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质检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攻坚时期。全面把握“十三五”时期质检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准确研判形势,是谋划好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p p   一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科学发展明确了新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十三五”时期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方向。质检系统必须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在大局下谋划质检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质检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质量安全保障。二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提升质量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成为新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动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发展,必须把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更加自觉地当好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和质量安全的守护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对冲”速度放缓,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是确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质检系统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用新发展理念审视各项工作,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完善新思路、增添新举措、推动新发展,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为“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改革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这为质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质检系统必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质检职能,加快质量供给创新,狠抓质量品牌提升,积极服务“三去一降一补”,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p p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质检工作与中央的要求、群众的希望和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质量综合管理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问题还时有发生,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服务转型发展的成效还不够显著,深化改革的步伐还不够有力,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质检信息化建设、质监层级管理、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创新、质检资源整合与优势发挥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基层基础建设和质检履职能力还存在薄弱环节,质检工作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都给质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不断开拓质检事业发展新境界。 /p p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质检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不懈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进一步加强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量文化建设,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推进质检事业改革发展,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质量安全保障。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坚持立足大局、质检为民。必须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谋划质检事业发展,更加准确地把握工作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更加充分发挥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维护相关领域公共安全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彰显在国际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在更高的起点上全面推进质检事业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人民质检的本质属性,履行质检为民的庄严承诺,把增进人民福祉、增强群众“质量获得感”作为衡量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认真履行质检职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 /p p   ——坚持质量为本、安全第一。必须确立质量在质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高举质量强国大旗,进一步普及质量发展理念,强化质量安全意识,突出质量引领作用,增强质检系统工作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必须统筹处理好维护质量安全与推进便利化的关系,创新监管方式,以强有力的手段落实从严监管,聚焦消费品安全、国门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p p   ——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当先。必须把事业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准确把握新常态下质检工作的基本特征,加快确立质检发展新理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突出质量创新的重要地位,让创新贯穿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紧紧围绕全面深化质检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系统谋划,打好改革组合拳,集聚力量主动改革,在改革中谋得先机、争得主动,全面构建质检发展新体制,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路子。 /p p   ——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必须继续深化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量文化建设,统筹监管和服务,统筹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工作,统筹事业发展和自身建设,统筹不同地区质检事业发展,深化质检业务融合、职能整合、工作联合,推动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有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必须紧紧围绕事关质检事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一领导,按照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的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强检”“科技强检”“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重点建设,研究确定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谋划推出一批突破发展瓶颈的重大政策,推动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 /p p   (三)发展目标。 /p p   ——质量强国建设加速推进。质量强国战略深入人心,企业抓质量的主动性充分激发,质量诚信体系和统一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初步形成,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运行保障体系初步建成,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劳动者质量素质普遍提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弘扬,社会共治的质量工作格局稳步加强,质量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先进质量文化发扬光大。 /p p   ——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信誉在国际市场大幅提高,培育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产业集群。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凸显,主要产品标准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 /p p   ——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有效。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科学高效,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全面推广,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更加健全,疫病疫情防控体系更加完善,进口环节把关更为有效,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食品农产品进出口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消费品安全状况持续改善,群众举报投诉率和质量违法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特种设备安全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底线。 /p p   ——服务发展成效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有力,服务全方位开放战略更加主动,服务外交外贸大局更加有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更加自觉,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效。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计量科技基础更加坚实,标准实施效益明显增强,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步伐加快,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有序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布局全面优化。 /p p   ——质检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内涵更加丰富,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更有成效,“人民质检、质检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质检业务互联互通、整合融合不断推进,质检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成熟,具有中国特色的质检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27px "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noimg/5e283265-5d66-48e6-81c0-3195ced6b6d7.jpg" width=" 600" height=" 327" / /p p   三、大力加强质量综合管理 /p p   加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健全“中国制造”质量保证体系机制,认真履行质量宏观管理职责,加大管理力度,改进管理方式,培育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大质量工作格局。 /p p   (一)创新质量宏观管理。加强和改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考核不达标地区实行约谈制度,推动开展市、县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进一步健全大质量工作机制,制定实施质量强国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达到50个以上。完善质量奖励制度,评选表彰“中国质量奖”,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开展质量奖表彰,树立质量发展标杆。完善政府质量奖配套激励措施,引导地方政府在采购、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加强部门协同,创新引导政策,以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工具推动质量提升。 /p p   (二)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结合国家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溯体系,健全信用标准体系,搭建质量信用平台,完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考核、管理、公示、评价机制,开展企业质量信用评级,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推进质量信用信息社会公示和部门共享,完善质量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激励惩处力度。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活动。对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实施信用管理,建立进出口信用记录制度。推动企业强化质量主体责任和诚信意识,实施产品质量信息自我披露,公开产品质量承诺,发布质量信用报告,强化企业自觉承担质量主体责任意识。 /p p   (三)强化宏观质量统计分析与信息发布。加强宏观质量和效益研究,探索建立科学反映质量提升成效的综合指标,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质量工作满意度、质量技术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推动将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研究建立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完善质量统计调查和监督抽查制度,加强质量状况分析,提供着眼经济发展全局、反映质检部门作为的高水平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建立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区域性质量竞争力指数,将质检部门打造成为“质量信息权威发布机构”,建立集信息发布、在线调查、资源共享、沟通交互于一体的质量综合服务平台。  /p p   (四)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格局。建立健全公众参与质量治理机制,依法公开行政处罚、监督抽查结果等质量监管信息,曝光重大质量违法行为及其后续处理情况。推动建立质量问题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以及小额诉讼等制度,推行质量首负责任制,健全质量安全多元救济制度,构建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月”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氛围,培育扶持公益性质量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商会、学协会、中介组织、特邀监督员、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督。支持企业实施质量升级计划,推动万家中小企业在质量管理、标准、品牌等方面开展过程控制和质量绩效对比,指导千家制造业、服务业龙头企业开展竞争性绩效对比,加快标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规范企业产品合格出厂机制,加强行业指导,形成政府监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消费者质量控制联动机制。加强质量学科建设,强化质量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善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政府领导、企业经营管理者、产业工人的质量素养,组织各地培训500名政府质量工作分管领导,10000名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质量主管,推动全民质量素质的显著提升。 /p p   四、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p p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加大打击质量违法力度,促进质量整体水平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 /p p   (一)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创建支持力度,完善品牌评价标准体系,规范品牌价值评价活动。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打造知名区域品牌,举办特色品牌展示活动,放大品牌效应,形成品牌竞争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引导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塑造自有品牌,推动品牌评价国际化进程,助推中国品牌“走出去”。强化品牌维权机制,利用现代防伪溯源等技术手段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加强品牌战略研究,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一批社会公信度高、有广泛影响的管理体系、服务和自愿性产品认证品牌,服务质量提升、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打造一系列管理体系、服务和产品认证机构品牌及养老、健康、低碳、节能认证制度品牌。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批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00个,新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4000家,新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30家,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改革,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评价,培育地理标志国际知名品牌40个和国内知名品牌80个,命名80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立法研究,完善保护制度 制定一批保护产品标准 加快建设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溯源监管平台,建设50个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500个保护产品,应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和示范区建设,助推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扶贫,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助推品牌建设,推进绿色消费和境外消费回流 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生态互惠发展行动 引导APEC绿色供应链在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成功实践基础上,合作研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评定标准与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对接 在APEC绿色供应链平台宣传推广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项目,与APEC成员国交流最佳实践,不断提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品牌的公共和国际认知度。 /p p   (二)着力重点领域质量提升。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制定重点产品质量监督目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对重点消费品开展重点性能指标比对抽查,突出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手机、儿童玩具等重点产品,不断提高国内消费品供给质量,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在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贯彻落实《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提升汽车产品质量,推动建立汽车同质配件、汽车联网产品、安防产品、轨道交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工业计量标杆示范,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和传统产业升级,实现汽车、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电子测量仪器、通讯设备等重点行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性支柱性产品质量。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定期分析重点地区质量状况,开展重点地区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聚集区实施一批质量提升示范工程。帮扶电子商务生产企业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助力电子商务经营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推动中国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全面接轨,以标准提升引领质量提升,创新运用认证认可手段,提升国内市场个性化、高品质产品供给水平,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探索建立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加强艺术品市场质量监管。 /p p   (三)推动出口商品质量提升。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建设出口假冒伪劣商品海外打假维权监测网,履行双边检验监管合作协议,与进口国建立跨境执法协作机制,以打击假冒手机、摩托车及零配件、服装和手包、小商品、化工品、轮胎为重点,促进输非、输中东、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商品质量提升。加强对国际采购体系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动态监管,完善便利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检验检疫措施,探索完善“监督抽查”“追溯标签”“追溯调查”等监管新模式,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大力推动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培育中国制造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形象,增强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研究建立服务农产品出口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监管。推动构建基于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的全球商品溯源平台。 /p p   (四)推进服务业质量提升。健全以质量管理、诚信评价、行政监管、风险监测、测试评价、认证认可等制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提升服务业标准化水平,规范服务质量分级管理,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培育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服务”形象的优质企业。完善顾客满意度、万人投诉量、品牌价值增长率等服务质量发展指标,开展服务业质量监测分析,加快构建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体系。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提升重点服务行业质量水平,联合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遴选,在物流等重点服务行业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全国重点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网,发布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报告,引导地方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深入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强化金融、物流、养老、文化等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完善服务认证体系,健全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平台。深入研究质量工作与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建立服务外包认证制度,推动我国服务贸易质量提升。 /p p   (五)促进纤维质量提升。完善纤维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公证检验服务能力建设,国家储备棉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监管棉的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100%,其它类棉花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80%以上,山羊绒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90%,麻类纤维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80%。建立协调配套、科学先进、适合中国国情的纤维标准化体系,完善监督抽验制度,推进系统技术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纤维质量大数据平台。&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79px "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noimg/a653b86d-714d-4e60-bdce-e179849673d0.jpg" width=" 600" height=" 379" / /p p   五、全力维护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 /p p   加强风险防范,突出监管重点,创新监管方式,保持执法打假高压态势,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水平,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p p   (一)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扎实推进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提升民生类重点消费品安全标准水平。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联动处置,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发布风险警示和消费提示。严格CCC认证市场准入要求,动态调整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适时纳入安全风险高的产品。完善覆盖认证全过程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专项监督机制,强化CCC指定认证机构主体责任的落实。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机制,推行良好电子商务规范认证制度。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及商品备案制度,开展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健全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化妆品检验检疫监管制度。引入推广互联网“过滤”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防伪溯源技术,严厉打击网络销售假冒产品,构建网络销售产品的质量安全“防火墙”。深入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加强食品相关产品监管,加大烟花爆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开展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专项检查。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为契机,探索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负面清单制度,改革完善工业企业分类监管工作,加快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p p   (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建立以多元共治为特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与运行保障机制,健全分类安全监管制度,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制度。加强重点使用单位和薄弱环节的安全监察,创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完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不同设备、不同环节的安全风险和公共性程度,推进生产环节、使用环节行政许可改革。以电梯、气瓶等产品为重点,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对电梯产品的制造、安装、维护保养、检验以及气瓶产品的制造、充装、检验等过程信息进行记录,推动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追溯体系。推进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式改革,构建锅炉安全、节能与环保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推进特种设备技术检查机构设置,加强安全监察人员培训。实施特种设备风险预警与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增强定期监测、分级响应、快速联动能力。&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52px "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noimg/9091f956-3be3-4d42-a576-79baa1381ea3.jpg" width=" 600" height=" 252" / /p p   (三)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深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建立省级质监部门组办督办大案要案制度,通过严查彻办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强化舆论震慑力,增强执法打假力度。完善质检系统行政执法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和部门加大对稽查机构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的投入和保障。进一步理顺与相关部门的职能关系,结合举报投诉、风险排查、监督抽查、舆论曝光等渠道反映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打假行动。加大对非法认证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儿童用品、机动车、灯具、家电等领域强制性认证产品无证出厂、销售、进口等行为的监管和查处。保持高压态势,加强农资、建材、汽配、日用消费品、电子商务产品、食品相关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重点产品的执法打假。加大区域整治力度,强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的执法打假。对问题复杂、整治困难的重点地区建立挂牌督办等制度。强化技术手段在执法打假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执法效能。健全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大稽查工作格局。 /p p   (四)完善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体系。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规范体系建设,推进消费品召回立法进程,科学制定召回目录,逐步把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全部纳入召回范围。完善进出口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溯体系,构建进口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召回行政监管工作体系,推动地方质检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建立统一的全国缺陷产品召回信息协作平台,形成总局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地方质检部门分级负责的召回监管体系,提升缺陷产品召回行政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支撑体系,构建涵盖召回技术机构、技术检测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缺陷信息收集分析、缺陷调查、缺陷验证、风险评估的技术研究,增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建立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涉及缺陷风险评估、产品追溯技术、召回效果评估等方面的产品缺陷召回基础标准。加大缺陷信息收集分析、缺陷调查、召回信息公开等力度,督促企业履行召回义务,提高召回影响力和公信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09px "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noimg/9012f6f4-dad6-4289-ae6a-7fa4c7639bb7.jpg" width=" 600" height=" 209" / /p p   六、切实守住国门安全底线 /p p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质检非传统安全理论的研究运用,加快推进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监管,实施国门安全工程,强化生物安全、食品农产品安全、国门环境安全和进口消费品安全防范,严防疫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坚守国门安全底线。 /p p   (一)提高国境口岸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监控制度,规范病媒生物监测与病原体检测,完善口岸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口岸卫生检疫查验模式,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卫生船队、跨境自助游、电讯检疫等卫生检疫监管。加强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大力推进口岸一线全面实现现场快速筛查,完善口岸核生化反恐怖袭击防范体系,全面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强化生物医药类特殊物品出入境监管。推进智慧卫生检疫建设,建立口岸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决策系统、病媒生物远程鉴定系统和虫媒传染病预警系统,以及国际旅行卫生风险预警和健康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实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及国家生物安全重大科技专项,提升口岸生物安全保障和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合作中心和国际旅行卫生合作中心的作用,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及周边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合作。 /p p   (二)提升国门生物安全保障水平。围绕国家大开放平台建设要求,以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为主线,着力加强国门生物安全、口岸动植检规范化、农产品优进优出、“互联网+智慧数字动植检”、动植检创新人才、动植检科技等6方面建设,推动构建国门生物安全联防联控和动植检疫情防控全球共治格局。加强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理论和制度体系建设,深度参与全球动植物有害生物跨境传播防控进程,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物种资源流失。完善内陆沿边口岸及监管点规划布局,加强不同类型货运及旅邮检口岸动植检规范化建设,加强跨境电子商务、邮(快)件、会展物品动植物检疫查验工作,开展高风险农产品指定口岸建设。加强进出境食用农产品和饲料安全风险监控。支持优质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引导建立现代化农业世界品牌。全面加强动植检签证岗、查验岗资质管理。组建进出境动植检专家智库和专家组,实施动植检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科研技术攻关,健全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物种资源鉴定实验室网络。探索建立覆盖全球的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完善应急处置指挥及响应中心建设。 /p p   (三)强化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履行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严格进出口战略资源性商品、危险品、消费品、汽车等重点敏感商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建立、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质量的进口商品、节能环保项目的监测。拓宽风险信息收集途径,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及预警管理体系,探索构建以事中事后监管为核心的进口消费品监管体系,加强出口退运调查,改革监督抽查、检验鉴定机构监管和检验结果采信等三项制度,创新检验监管业务一体化、服务新业态科学发展、打击假冒伪劣等三项机制,突出国门环境安全、进口消费品安全、出口商品质量提升等三大建设。积极参与WTO、国际消费品安全组织、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标签制度专家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活动,推进与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质量安全监管规制合作。 /p p   (四)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法》配套规章,形成由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双多边协定组成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法规体系。实施进口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内陆指定口岸建设,建立以风险评估、监督抽检、合格评定和分类监管为主要内容的进口食品口岸一体化监管制度。实施出口食品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建立以进口国标准为导向、与产地质量安全控制水平相结合的出口食品监督抽检制度,出台一批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建立健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加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力度。完善供港澳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确保供港澳食品安全。加快进出口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进程,实施人才培训“繁星”计划,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突发事件应急技术、非传统食品安全预防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储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质检.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noimg/f4e20868-81de-4507-a46f-f662ce9e60c1.jpg" / /p p   七、有效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p p   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地方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质检职能作用,积极服务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对外开放、区域协调,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p p   (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发挥质检技术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标准,实施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提升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助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大力开展网络安全、节能、低碳、环保、新能源、智能网联、机器人等重点新兴领域,以及养生保健服务、养老服务、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良好农业规范、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等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为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政府创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计量测试服务向过程计量、系统计量和嵌入式计量转变,助推提质增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进标准、计量国际互认和量值国际等效,推动高铁、机械设备、第三代核电技术及装备等“走出去”。加强化解产能过剩标准化支撑、新材料产业等新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生产许可证的政策约束作用、执法检查的威慑作用,大力服务“去产能”和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推动特种设备产品标准与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通过标准自我声明等方式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特种设备产品与服务,促进特种设备产业提质增效。建立和完善服务认证制度,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提升传统服务业质量和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设备监理制度,推进设备监理行业规范发展。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质量技术服务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服务示范点。 /p p   (二)促进外贸健康发展。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领域新型贸易方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创新工作方法和制度,营造更加便利的外贸环境。加强与口岸相关部门“三互”协作,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站式作业、一体化通关措施,加强口岸管理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共用,推动落实WTO《贸易便利化协定》,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对重要和优势“中国制造”产品的服务支持,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创新优势,全面复制推广成熟的检验检疫试验经验,推进监管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海西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对台合作平台,前海、横琴、南沙等粤港澳合作平台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及沿边国家级口岸、边境城市、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重点地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大口岸查验和通关放行模式创新力度,开展跨境查验监管模式合作试点。充分发挥原产地证书出口商品“经济国籍”证明作用,探索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提高自由贸易协定、普惠制、联合国“冲突钻石”和“冲突矿产”等实施水平。深化双多边质检合作,巩固港澳台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家的自贸区谈判,加强检验检疫证书交流合作,推动自贸区战略实施。加强人才推送,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和地区组织活动,实质性参与有关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提升质检对外合作层次、质量和效果。服务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开展国外食品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扶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口食品农产品龙头企业及国际品牌。保障优质动植物种质资源、粮食、木材、饲料等安全进口,推动先进技术、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服务外交外贸大局和宏观调控。 /p p   (三)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质检部门的职能优势,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推动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落实《“一带一路”检验检疫合作重庆声明》《“一带一路”食品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等文件,加强与沿线国家开展产品质量安全、疫病疫情防控信息通报、传染病及其媒介物控制、动植物检疫援助等方面合作,强化风险数据收集,建立完整的风险分析评估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沟通协商机制,提升务实合作水平。落实标准、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工作部署,制定实施《“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与行动》,创新CCC入境监管模式,以海湾国家、上合组织等国家为重点,加强与沿线国家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方面的双多边合作。实施跨境经济合作区检验检疫分线管理,优化检验检疫口岸查验流程,推进沿线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贸易合作区建设。助推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扩量增效,缩短准入许可时限,简化备案审批手续。加快“一带一路”有关国家食品农产品和相关企业准入进程,采取便利化措施,扩大我国资源短缺和急需的食品农产品进口,支持进口农产品落地深加工等产业升级。 /p p   (四)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推动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两大平台,加快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改革创新,完善政府部门间、政府和企业间信息共享、措施协调、一致对外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国家级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做好WTO/TBT-SPS通报评议及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加强对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究、预警和应对,完善重要商品进出口数据通报交流制度。配合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在服务国家外交外贸战略中的独特作用。借助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进我国企业按照更高的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完善体制机制,统筹做好全系统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 /p p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及各区域发展的实际,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质检支持政策,支持沿边、内陆地区开发开放,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完善边民互市贸易点查验设施建设和快速检疫检测设备配备,加强中西部通关查验场所、配套检测实验室和检疫处理场所等建设,完善铁路口岸检验检疫通关基础设施。优化业务流程,统一业务规则,推进检验检疫全过程无纸化,健全和完善检验检疫一体化制度体系,大力推进实施全国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支持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span 总结推广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经验,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宣贯普及力度。扩大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范围,建立完善重点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以“浙江制造”“深圳标准”为试点,推动联盟认证、区域认证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节能低碳认证示范区”等新型区域认证项目。加大援藏援疆和扶贫力度,支持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用好技术手段,帮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p p   (六)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和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制修订节能节水、低碳环保、绿色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标准,实现重点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建立能源资源计量数据监测、分析系统,完善能源资源计量体系,提升能源资源计量技术服务能力。完善节能低碳认证认可体系,推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加大能效标识监督检查力度,提升服务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以及大气污染、废水、固废防治等领域的能力。健全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法规标准体系,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加快落后燃煤锅炉的淘汰和升级改造,提高燃煤技术标准,加强锅炉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实现锅炉实际运行效率提升5个百分点。建立典型换热器和热交换系统评价方法,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将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推动森林认证。加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推广应用和宣传推介工作。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完善外来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体系及应急预警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以车用汽柴油、内燃机产品为重点,通过提高生产许可质量准入门槛和严格后续监管,提升车用汽柴油、内燃机产品质量,协调有关部门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机动车排放监督检查,推动汽车燃油消耗纳入国家碳交易市场。加强对“两高一资”出口商品监管,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 /p p   (七)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对涉及民生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12365、96333、政务大厅等平台,畅通产品质量安全诉求渠道,建立举报投诉、核实查处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完善产品三包制度,健全提升产品售后服务质量机制。加强质量安全教育,广泛开展质量月、3· 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国门生物安全、进口食品安全社区行、消费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等系列活动。及时发布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权威数据,强化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服务大众消费。完善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体系,提供高效的国际旅行卫生服务。加强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民生计量监管,深入开展计量惠民活动,充分发挥计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p p   八、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p p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质量工作的根基,四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科学严谨的技术链条。大力实施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的融合发展,推动形成质检质量技术基础合力,提高整体水平,为质检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p p   (一)强化计量基础地位。紧紧抓住以量子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单位制变革历史机遇,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推进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等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加强新领域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研究研制,加快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突出国家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科学规划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统筹国家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升级换代和科学布局。 /span 建立先进、统一、权威的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加强计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构建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和区域计量支撑体系,开展重大计量科技攻关和合作研究,按照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计量技术研究的思路,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积极融入国家产业新体系构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计量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符合新领域、新业态发展需要的计量实验室。 /span 加强军民统筹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军民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计量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突破一批基础前沿、实用新型和关键测试技术,推动过程计量、系统计量和嵌入式计量发展进程。提升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研发一批自主可控的计量器具和测量设备。 /span 实施计量国际化战略,深度参与国际计量体系建设和国际规则制定,积极推动国际计量互认,提升我国的国际计量互认水平。 /p p   (二)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实施标准强国战略,突出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创新中的地位。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构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标准研制、应用与国际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准化科研机构,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完善标准样品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标准样品的研制、管理和应用推广,提升标准样品的使用率。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力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加快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完善军民标准融合体制机制。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高重点领域产品标准水平。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业,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发挥我国作为相关国际组织主席国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治理,提升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质量,推动我国自主优势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p p   (三)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加强认证认可制度建设,强化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快建立政府、行业、用户等多层次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采信机制。建立健全认证认可服务业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体系,继续深化认证机构资质准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进出口食品注册备案等制度创新。加强认证认可创新驱动能力建设,鼓励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攻克一批认证认可评价关键技术,推动自主研发、原始创新的认证认可项目占比提升。进一步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改革,优化认证单元。完善国家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加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鼓励取得国家认证认可资质的认证机构对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开展审核认证活动。支持将追溯管理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探索建立追溯体系专门认证制度。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增强复合型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实现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提升认证认可社会公信力。深度参与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和互认体系建设,全方位提升我国认证认可国际影响力,实现整体迈入认证认可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四)加强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建设。落实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总体部署,建立定位明晰、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检验检测技术联盟和集聚区建设,强化“一带一路”核心区产业基地工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地建设,弥补空白地带,突破薄弱环节,加强共性检验检测技术和仪器装备开放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鼓励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构建内部创业机制,激发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活力。推进基层检测技术机构发展,提升口岸检验检疫技术保障能力。夯实检验检测技术基础,结合“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等项目建设,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质检.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noimg/fb4f5343-861c-4c72-a467-c2648132620a.jpg" / /p p   九、全面深化质检改革 /p p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和总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划部署,积极推进质检系统各项改革,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确保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p p   (一)构建质检事业发展新体制。全面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研究提出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大质量”管理体制框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检验检疫监管体制改革、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标准化工作改革、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等。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做好质监事权划分工作,明确职责权限,支持改革试验区域的质监工作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结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加快直属系统检验检疫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span 加快组织机构代码工作职能转变,重点围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加强码段资源管理、数据核查,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应用。深入推进纤维检验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加大非棉领域改革发展力度。遵循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原则,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一步强化业务综合、风险管理、缺陷召回、技术性贸易措施、政策研究等工作,不断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稳步推进业务主管单位为质检总局的协学会与行政单位脱钩试点工作。 /p p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审批项目,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和子项,做好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办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强化审批流程监督,主动向社会公开行政审批实施和结果,提高行政效能。加强网上办事大厅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推行覆盖全事项的网上审批,实现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网上实时查询。优化调整各种强制性管理目录,合理划分单元,并制定目录调整的程序性规定。深化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依法减少许可种类,下放许可权限,构建“市场配置资源、企业承担主责、政府依法监督、社会质量共治”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管体系,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许可收费,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许可收费、中介服务收费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在全系统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职责法定,权责统一。积极推动统一市场质量准入规则,打破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营造企业优质产品畅通无阻、脱颖而出的市场环境。 /p p   (三)推进监管方式改革。以“三个清单”倒逼监管方式创新,有效落实监管责任,强化质量安全追溯调查和责任追究。推动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监管模式改革,加大综合集成力度,创新国内生产和进出口工业品市场准入监管方式,逐步建立基于企业产品质量自我声明、采信第三方评价和吸纳社会监督机制的监管模式,实现从事前监管为主到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转变。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执法效能,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构建全国统一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立全国联动的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布控、处置等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处置能力。健全产品伤害监测机制,扩大监测覆盖面,构建科学完备的产品伤害处置链条,发布产品伤害预警,在引导消费的同时,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p p   (四)加强“互联网+质检”建设。围绕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质检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大机制、搭建大平台、整合大数据,加快实现质检业务互联互通。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强化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信息化相关重点工程项目立项、建设、应用、运维等规章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推动质检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落实“互联网+质检”行动计划,实施“智慧口岸”“智慧质检”等工程,搭建质检云计算“大平台”,按中央要求稳步推进总局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建立质检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质检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规范,加快推动质检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归集与共享,推进与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互换,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质检数据信息。加强质检大数据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数据、信息采集渠道,针对重点业务领域开展数据挖掘、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等大数据应用相关工作。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质检.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noimg/bcba2188-8f9e-4bec-8d41-95f426d10846.jpg" / /p p   十、加强质检工作体系建设 /p p   加强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建设,进一步完善质检工作体系,提升工作水平,推动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p p   (一)完善质检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检,大力开展质量促进法、消费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立法研究,全力推进标准化法、计量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修法工作,配合做好电子商务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修订。推动法律制度互联互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质检法律制度体系。制定技术规范(规程)的程序性管理规定,完善规范性文件管理,建立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研究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规范决策流程。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和程序制度,细化行政执法裁量标准,强化执法层级监督,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法治监督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流程,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开展“七五”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全面提高质检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提高质检法治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 /p p   。(二)推进科技创新。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支持国家质创空间、“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加强质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质检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启动实施“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NQI专项),积极申报国家科技奖励,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完善国家“大质检”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质检科技协同创新。加强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建设,统筹布局,调整发展方向,逐步打造成为国家或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span 多渠道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保障质检科技攻关基本经费投入。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质检科普活动,鼓励质检科普基地建设,办好“质检科技周”。 /p p   (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统筹推进的原则,深化人才强检战略,实施质检重点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由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行政执法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组成的高素质质检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集聚机制,优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探索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注重事业留人,关心爱护偏远艰苦地区一线职工。坚持从严管理,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严格干部选任,坚持“把三关”“两核查”,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质检总局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和《质检总局领导干部交流管理办法》,做到严格标准、严把程序、严肃纪律。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完善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薪酬制度配套改革,做好考试录用公务员和离退休干部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质检.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noimg/245c08ee-4a13-4cdc-bf14-a30256dc86b7.jpg" / /p p   (四)加强质检文化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聚力,建立分层次、成体系的质检文化服务平台,完善质检文化基础设施,扩大质检文化传播影响力,打造质检文化品牌,发挥文化的先导和浸润作用,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塑造人、激励人。树立“大宣传”意识,整合质检新闻宣传力量,建立质检系统新媒体矩阵,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扩大质检声音影响面。总局、两委、直属检验检疫局、直属事业单位新媒体平台开通率达到100%。加强政务信息工作,形成全系统合力,更好地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关心干部职工生活,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 /p p   (五)深化质检政策理论研究。围绕质检事业改革发展,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的统筹和指导,深入调查研究,注重研究成果储备,增强质检政研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加强中国特色新型质检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智库功能,为质检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大质检智力资源整合力度,广泛吸纳系统内外、社会各界、国际国内各领域专家,加快构建“大政研”格局,形成质检政策理论研究整体合力。加快决策咨询制度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质检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质量发展,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质检决策支撑体系。及时跟踪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把握质量工作主攻方向和质检事业发展方向,抓住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和质检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加强质监体制机制改革、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创新、质量技术基础建设等重大课题研究。注重政策理论研究的务实性和前瞻性,形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改革精神、回应群众期盼、具有战略高度的顶层设计,使之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既适应发展趋势又符合履职要求,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守住安全底线,推进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六)强化基层能力建设。 /span 坚持重心向下、强化基层,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总结推广基层建设经验,强化基层人员业务培训。参与国家口岸工作条例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口岸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与进口油气管道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基础设施、技术手段、执法装备、人员配备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推动质检基层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对质监分级管理和基层机构整合后相关问题的研究,制定加强基层质监工作指导意见,加快建立分级管理后基层质监工作新秩序,夯实基层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工作基础,开展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大培训,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基层质监履职能力和执法成效。 /p p   (七)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内部监督,完善督察内审工作机制,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坚持业务督察和内部审计相结合,提高“一审双查”有效性,防范工作风险。健全督查激励问责机制,加强督查结果应用,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体系与绩效考核双轮驱动管理模式创新,严肃整治庸政、懒政、怠政,对不作为、乱作为的严肃问责处理。严格财务管理,完善财经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预算编制和约束,强化收费、国有资产管理,规范采购行为。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强化“规划引领项目、项目决定预算”理念,突出重点,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完善“规划、项目、资金、执行、资产、评价”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完成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科学推进系统公共机构节能。 /p p   (八)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从严治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述职考评机制和监督执纪问责机制,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惩治腐败行为,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紧紧围绕质检事业改革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等党内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党的群团工作。 /p p   十一、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p p   “十三五”时期,质检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 /p p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组织实施,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强规划的宣传和解读,将规划实施管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予以保障。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组织编制实施方案,细化发展目标,分解工作任务,落实相应责任。 /p p   (二)统筹规划衔接。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质检系统各专项规划和相关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系统内各级各类规划要与本规划搞好衔接。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和工程项目要纳入各单位有关规划优先安排。 /p p   (三)突出项目支撑。加强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研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加强规划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质检系统规划项目库,规范项目事前审批,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对规划实施的财力保障。 /p p   (四)注重工作协调。加强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军队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相关工作落实。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对规划落实予以政策支持。 /p p   (五)严格考核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问效,实行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年度考核,确保落到实处。& nbsp & nbsp & nbsp /p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公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 /strong /span /p p 市场监管总局: /p p   《关于报送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意见的报告》(国市监人函【2018】186号)收悉。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发【2018】11号),经研究并报中央编委批准,现批复如下: /p p   一、将原国家认证认可委和原国家标准委2个事业单位职责划入市场监管总局,不再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共核销230名财政补助事业编制。 /p p   二、划入原质检总局所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22个事业单位、原工商总局所居行政学院等8个事业单位,其中7个事业单位改冠市场监管总局. /p p   三、划入原食药总局所属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并更名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 /p p   四、将质检总局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和中国检验检疫编辑部2个事业单位、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331个事业单位、中国质检报刊社40名经费自理事业编制划给海关总署,将工商总局商标局等3个事业单位划给国家知识产权局。 /p p   五、将质检总局机关服务中心,工商总局机关服务中心和认监委机关服务中心整合设立市场监管总局机关服务中心(机关服务局)并核减4名经费自理事业编制,核定事业编制155名,其中财政补助139名。 /p p   六、将工商总局市场经济监督管理研究中心和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整合设立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并核减9名财政补助事业编制,枝定财政补助事业编制81名。 /p p   七、整合原工商总局、原质检总局、原认监委所属3个信息中心和原标准委所属标准信息中心相关职能,设立市场监管总局信息中心并核减16名经费自理事业编制,核定事业编制148名,其中财政补助134名 将标准委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单独设置并改冠市场监管总局。 /p p   八、将质检总局干部教育中心更名为市场监管总局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中心,将质检总局招待所更名为市场监管总局团结湖招待所,将中国纤维检验局更名为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将中国工商报社、中国质检报刊社分别更名为中国市场监管报社、中国质量投刊社,将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更名为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 /p p   九、将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由公益一类调整为公益二类。 /p p   调整后,你局所属事业单位26个,事业编制3741名,其中财政补助2898名。另外,中国消费者协会挂靠你局,财玫补助事业编制15名。 /p p   此复 /p p   附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央编办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1月15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1a99d51-8205-463f-a296-50f8a04f99dd.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e902650-0d8f-4e22-8ed0-2c8e14ce5e66.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bcc8f86-1533-4617-9b12-0896e4d22f54.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br/ /p
  • 助力各领域检测事业高质量发展,海光在行动
    光谱仪器是分析检测行业的利器,在环境保护、食品检测、疾控质检、医药医疗、地质冶金、第三方检测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光公司一直以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直接进样测汞仪、连续流动分析仪、快速溶剂萃取仪等科学仪器为主要产品。近日,海光公司携带各系列产品,连续参加多场不同领域行业展会,涵盖了土壤、水质、食品、疾控、药典、前处理等多个主题,获取诸多有益资讯,挖掘市场无限潜力,助力检测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东北检测大会2020-哈尔滨站土壤环境监测技术2020版《中国药典》解读及药品检测技术培训样品前处理技术创新大会食品检验检测检疫技术创新大会 食品安全风险元素检测技术培训近年来,海光产品推陈出新、不断升级,在各个展会上展出了HGF-V系列4.0时代原子荧光光度计、GGX-830火焰石墨炉一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HGA-100直接进样测汞仪、HGCF连续流动分析仪等一系列实验室检测仪器,并多次围绕无机元素的痕量检测、快速测定同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交流。海光市场部经理、高级工程师同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交流 HGF-V系列原子荧光采用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解决传统原子荧光的痛点问题,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显著提升仪器可靠性和长期稳定 性。GGX-83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采用火焰石墨炉一体设计,可一键切换,仪器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灵活。HGA-100直接进样测汞仪具有适用性广、操作方便、检测成本低、分析效率高、无汞损失及记忆效应、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绿色环保等特点,是可靠的测汞利器。HGCF连续流动分析仪替代了传统的实验室手动操作,实现了批量样品的全自动分析,方便易用,快速准确,提高了实验室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 海光秉承着“保障食品安全,让人类更健康;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和检测范围;秉承“至臻品质、至心服务”的经营理念,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和周到热情的服务。未来海光将持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科学仪器市场机遇,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助力检测事业高质量发展。
  • 两部委发文:这些检测项目不再征收行政事业性费用!
    日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自4月1日,取消或停征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共35项),取消或停征的涉及个人等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共6项,涉及仪器检测、计量检验、环境监测等项目。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20号中央党校、中直管理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高法院、高检院,共青团中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物价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发展改革委:  为切实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17年4月1日起,取消或停征41项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项目见附件),将商标注册收费标准降低50%。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到财政部门办理财政票据缴销手续。以前年度欠缴的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足额征收,并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全额上缴国库。  三、取消、停征或减免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后,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所需相关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不得影响依法履行职责。其中,行政单位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有关经费支出,纳入相关单位预算予以保障 经费自理事业单位有关经费支出,通过安排其上级主管部门项目支出的方式予以解决。中央财政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妥善解决财政困难地区的经费保障问题。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对本地区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并于2017年4月30日前,将清理规范情况报送财政部。对确需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要实施目录清单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不得擅自改变征收范围、征收标准或另行加收任何费用。  五、各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发布信息,做好舆论引导。  六、各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规定,对须取消、停征或减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者拒绝执行。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应当按照《预算法》、《价格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处理。  七、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取消或停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3月15日附件:取消或停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共41项)  一、取消或停征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共35项)  (一)取消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共12项)  发展改革部门  1.非刑事案件财物价格鉴定费  公安部门  2.口岸以外边防检查监护费  3.机动车抵押登记费  环境保护部门  4.核安全技术审评费  5.环境监测服务费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  6.白蚁防治费  7.房屋转让手续费  农业部门  8.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费  质检部门  9.设备监理单位资格评审费  测绘地信部门  10.测绘仪器检测收费(不含按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的自愿委托检测费)  11.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费(不含按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的自愿委托检验费)  宗教部门  12.清真食品认证费  (二)停征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共23项)  国土资源部门  1.地质成果资料费  环境保护部门  2.城市放射性废物送贮费  3.登记费。包括:进口废物环境保护审查登记费,化学品进口登记费  交通运输部门  4.船舶登记费  5.船舶及船用产品设施检验费(中国籍非入级船舶法定检验费)  卫生计生部门  6.卫生检测费  7.委托性卫生防疫服务费  水利部门  8.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  9.河道采砂管理费(含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  农业部门  10.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收费  11.农药、兽药注册登记费。包括:农药登记费,进口兽药注册登记审批、发证收费  12.检验检测费。包括:新饲料、进口饲料添加剂质量复核检验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委托检验费,新兽药、进口兽药质量标准复核检验费,进出口兽药检验费,兽药委托检验费,农作物委托检验费,农机产品测试检验费,农业转基因生物检测费,渔业船舶和船用产品检验费  质检部门  13.出入境检验检疫费  14.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费(含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费,不含按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的自愿委托检验费)  15.计量收费(即行政审批和强制检定收费。非强制检定收费不得列入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强制企业接受服务并收费)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16.认证费。包括: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费  17.检验费。包括:药品检验费,医疗器械产品检验费  18.麻醉、精神药品进出口许可证费  19.药品保护费。包括:药品行政保护费,中药品种保护费  新闻出版广电部门  2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费  民航部门  21.民用航空器国籍、权利登记费  林业部门  22.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收费  测绘地信部门  23.测绘成果成图资料收费  二、取消或停征的涉及个人等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共6项)  (一)取消的涉及个人等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共4项)  卫生计生部门  1.预防性体检费  体育部门  2.兴奋剂检测费  中直管理局  3.机要交通文件(物件)传递费  相关部门和单位  4.培训费。包括: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培训费,国家法官学院培训费,中央团校培训费,中央党校培训费  (二)停征的涉及个人等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共2项)  民政部门  1.登记费。包括:婚姻登记费,收养登记费  相关部门和单位  2.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包括:检索费,复制费(含案卷材料复制费),邮寄费
  • 携手并进,共谋发展——海光助力检验检测领域事业
    海光公司以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直接进样测汞仪、连续流动分析仪、快速溶剂萃取仪、石墨消解机器人等科学仪器为主要产品,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监测、农业饲料、质监、自来水、检验检疫、地质、第三方检测、科研等领域。近日,海光公司连续参加多场行业展会,同广大专家用户、代理商、友商携手并进,助力检测领域事业发展。携手并进,共赢未来  2021年4月26-27日,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指导,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代理商分会主办的中国绿色实验室装备发展论坛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代理商分会年会在杭州圆满落幕!  会上,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李跃光就仪器仪表行业相关情况做详细介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成雁在《科学仪器制造业绿色发展路径分析》中强调:科学仪器制造业应以“以人为本”、“绿色生态”为原则,全领域、全地域、全过程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海光公司携旗下HGF-V9原子荧光光度计、直接进样测汞仪、连续流动分析仪三款产品出席会议,同行业领导、专家学者、代理商、厂商朋友展开交流,海光秉承“合作、共赢”的价值观,与行业同仁携手并进,共赢未来。振兴东北,检测先行  2021年4月27-29日,Labs 科技服务平台联合东北检测联盟,东北亚科学仪器产业营销联盟共同举办东北检测大会,在环境,微生物,医药,食品,能源以及检测行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  海光仪器携HGF-V9原子荧光光度计、直接进样测汞仪、连续流动分析仪亮相展会,将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同与会者分享。刚刚结束的两会,中央再次重申了国家科技振兴的策略方针,检验检测和仪器分析行业,作为这一目标前景的辅助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海光公司不断夯实基础,创新发展,力争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人性化、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检测仪器。在同期举办的颁奖仪式上,海光获得了“振兴东北,检测先行——优秀贡献奖”。技术创新,助力检测  2021年4月30日,由EWG1990仪器学习网主办,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等协办的“2021年山东省样品前处理技术创新大会”在青岛成功举行。大会以“样品前处理创新理念”为主题,邀请国内前处理领域研究专家,质检、食品、环监、疾控等行业的检测机构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分析测试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出席会议。  海光向参会用户展示了快速溶剂萃取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直接进样测汞仪、原子吸收等多款产品,同与会人员详细交流实验室前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配套样品前处理设备相关解决方案,为实验室整体效率的提高和人力成本的有效控制提供解决办法。  海光公司作为光谱仪器的专业研发生产厂家,近年来产品线不断拓宽,秉承着“保障食品安全,让人类更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把握科学仪器市场机遇,积极促进成果转化。未来,海光将继续与业界同仁携手共进,共谋发展,为检测领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 北京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揭牌,为副局级事业单位
    10月9日,北京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和街4号揭牌。该中心是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所属公益二类的副局级事业单位,它的组建是首都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探索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的重要举措,为北京市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新路径。10月9日,北京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和街4号揭牌。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供图认证中心承担为政府部门履职提供在计量、标准化、认证、质量、特种设备、食品、粮油、信息安全等领域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工作。同时,面向社会开展计量、标准化、认证、质量、特种设备、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咨询、培训;承担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根据委托承担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工作,参与相关职业资格的管理工作。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冀岩表示,认证中心要加快完成内部整合,迅速完成从“物理融合”向“化学融合”的转变。原机构之间要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1+12”的效果;其次,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做好支撑,全面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区”建设,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此外,要积极创新,为北京市事业单位改革和完善首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探索,进一步做大做强检验检测机构,为全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北京经验”和“北京样本”。
  • 办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事业发展
    &mdash &mdash 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实   8月28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召开了第六届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论坛,会上我们专门采访了主办方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实。   问:能否请您简单评价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论坛?   李新实: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论坛自2009年已连续举办五届,今年是第六届,影响日盛,已成为第三方检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重要活动和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的重要品牌。   问: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突出这个主题?   李新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ldquo 整合、机遇、挑战&rdquo 。我认为既契合检验检测工作的新任务,又包含对事业发展前景的美好展望,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前瞻性。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年初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就扎实推进业务相同或相近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本次论坛就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举办的。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中,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第三方检测行业很大的支持,国务院2011年58号文明确把检验认证定义为高技术服务业,中编办和国家质检总局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工作的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以及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的改革,现有进出口检验机制改革,削减法检目录,这些重要举措都对我们国家的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市场两万九千多家检测机构,检测业务增长每年超过20%,如何整合检测资源,解决检测机构小而散、小而弱的问题,发展第三方检测产业,是当前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今年确定的主题十分契合第三方检测产业发展的重要时代背景。   问:您认为本届论坛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李新实:本届论坛较之往年,有四个鲜明特点:   1、层次高。论坛举办单位增加了中国检验检疫学会,由中国检科院与学会共同主办,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协办,凸显了主办单位的权威性。论坛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张沁荣副局长和原副局长、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会长魏传忠先生亲临指导,并将发表重要讲话。连续五届作为会议特邀嘉宾的国家认监委谢军副主任亲自担纲开幕式主持。可谓领导重视、专家云集、规格空前 2、主题新。本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ldquo 整合、机遇、挑战&rdquo ,十分契合中国第三方检测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适应了社会各界的关切。这次论坛的议题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对检测认证机构整合除大会报告,还设立了8个分论坛、增加了总裁峰会和圆桌讨论,增加了微信和短信平台及现场提问互动,更加关注当下有关第三方的热门话题 3、规模大。本届论坛有300多家单位,700多人参会,到今天开会前,还有人在咨询、报名,这表明,论坛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公众参与度 4、影响广。经过五届的实践,论坛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第三方检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年度活动,随着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和检测市场的发展,论坛的社会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问:能否谈下您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的认识?   李新实:(1)第三方检测机构已成为公平、公正、权威的象征。   独立第三方检测企业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意义,既是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帮助政府摆脱&ldquo 信任危机&rdquo ,又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平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加剧,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将快速发展。   在中国,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由于起点低,起步晚,最初并不受广大商家的欢迎。但是由于国内对外贸易的增长,需要更多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国内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拥有需求,一大批拥有实力的检测机构在资质、质量保证、能力评价上也日渐成熟规范。目前,一些具有良好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已成为公平、公正、权威的象征。   (2)第三方检测机构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务院第58号文明确把检验认证服务定义为高新技术服务业,中编办和国家质检总局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工作的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以及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这些重要的举措都对我们国家的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两万九千多家检测机构,CNAS认可的实验室在过去的一年里增加近千家。最近几年检验检测的增长率每年都超过20%,2013年全国检测行业市场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在世界和中国经济总体不景气的背景下,从2013年度各家检测机构年报及快报各项数据分析来看,全球第三方检测行业在中国市场持续升温,一枝独秀。总体来说第三方检测机构已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3)第三方检测机构是推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力。   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中国经济一直追求的目标。&ldquo 转方式、调结构是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既是优化发展的抓手,也是其必然结果。&rdquo 经济结构的优化,会带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作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第三检测机构由开始的检测市场重要的补充力量转变为一支重要力量,甚至在将来,随着市场化逐步发展,成为主要力量。检验检测是质量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其发展前景远大,相对于发达国家占30%的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比例不足10%,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检验检测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发展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力。   (4)要办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回应广大第三方实验室发展关切。   第三方检测论坛为一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有助于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先进的做法,国内外同行的新进展、新发展趋势。   问:您认为未来应如何规范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检科院应如何发挥作用?   李新实:第三方检测机构需要规范管理,要增强数据的统一性和可信度。随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对检测机构的资质、质量保证、能力评价的要求越来越规范,测试能力评价将会愈发重要,下一步需要大力推动测试评价的发展。   作为主办单位,我们有能力进一步服务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有总局的支持,我们将举全院之力,努力把论坛办得更好。我衷心地希望,这个论坛能与检测产业共同成长,大家能够借助这个平台,交流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创新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把第三方检测产业做强做大。
  • 质检改革几多愁 江苏质监局遭遇基层职工维权
    今天中午,一篇题为《江苏质监,人事代理人员维权算违纪?》的帖子出现在网上,引起众多网友围观。贴文直指江苏省质监局以维护稳定的名义下发文件,强行干预基层职工维权,并配发了&ldquo 苏质监办函[2014]30号&rdquo 文件的照片,以及多人拉有&ldquo 还我身份 同工同酬&rdquo 横幅的上访照片等。   贴文称,&ldquo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自2000年垂管以来,为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每年组织向社会公开招考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累计近千人,选拔了很多优秀人才,使近年来全省民生计量、食品安全检测、产品质量检测等技术领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对于招考的这些人,省质监局通过人事代理的方式予以聘用,并承诺一切待遇均与在编人员一样,每年都按照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进行考核。当前,江苏省质监系统面临改革,对于公开招考的人事代理人员的身份定位问题也随之显现。省质监局一直向我们口头承诺&lsquo 纳入财政预算,实现同工同酬&rsquo ,却迟迟未见实效。事实上,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根本就不存在&lsquo 人事代理&rsquo 性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质监系统划归地方后,只能将这批人员作为聘用人员处理,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均不能满足所谓的&lsquo 同工同酬&rsquo ,这近千人的群体将集体面临变为&lsquo 临时工&rsquo 的命运。&rdquo   贴文直指,&ldquo 江苏质监却以维稳为理由,下文强行干预基层职工维权,天理何在?&rdquo   贴文称,&ldquo 基层的诉求省局领导,置若罔闻,全省人事代理人员群情激愤。作为基层人事代理人员,三问江苏省局:   1省局承诺同工同酬回归地方后,人事代理人员面临无法兑现境地,因此省局有不可推卸卸任,为此类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考虑到回归后,各地方复杂性,绝不是一句后归后协调处理能敷衍的,也绝不是领导的讲话稿、工作手册能忽悠的。省局难道不应该给我们一个交代吗?   2事业养老保险有多地已经缴纳事实,政策不允许的理由没有依据。退一步说,事业养老金是实现同工同酬的重要环节,政策不允许为何事先不与人社部门协调,并在无法得到人社部门政策的同时,还要公开招考,承诺同工同酬?   3单位有空编,或者新招录员工有编制,但是本单位还存在人事代理人员,这样明显不合理的情况,省局应该公开予以说明。如果说省局从来未考虑过人事代理人员进编的问题,那么请省局说明理由,我们的青春难道真的不值钱?被省局等待转编的承诺耽误的可不是1,2年啊?&rdquo   《法制日报》记者第一时间与江苏省质监局联系,试图了解网贴内容的真伪,然而,该局分管副局长黄运海手机停机,而办公室主任姜伟的办公电话及手机均无人接听。   然而,蹊跷的是,就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原文网贴已经打不开了。对此,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原标题:网曝江苏质监局以维稳名义发文强行干预基层职工维权)
  • 解读我国认证认可发展事业“十二五”规划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先生   6月9日是世界认可日。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手段。近年来,认证认可在维护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请他就国家认监委新近制定的《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做解读介绍。   规划编制遵循可操作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主持人:此次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编制遵循了怎样的原则?   孙大伟: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指导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可操作性和对认证认可工作实际的指导意义是检验规划编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此,国家认监委先后组织了大量的调研和座谈、研讨活动,充分听取了政府主管部门、从业机构、获证组织、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等相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调查了解了东、中、西部各区域认证认可发展状况,收集整理了关于认证认可历史和现状的诸多数据资料。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大局,把握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趋势,较好地体现了前瞻性的要求。   与此同时,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适当借鉴了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等技术学科的最新进展,客观反映了认证认可工作的内在要求,准确把握了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主持人:规划编制如何做好与其他相关规划文件的有机衔接?   孙大伟:在把握与国家其他规划文件的关系上,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衔接”。一是注重与中央对“十二五”规划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下,认证认可工作的内容在宏观发展规划中也得到反映,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认证认可等专业的生产性服务,积极发展科技支撑服务和中介服务,探索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完善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二是注重与国家层面的相关专项规划或重点建设项目的衔接,例如与《“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   创新发展是未来五年认证认可事业的重要战略目标   主持人:未来五年,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有着怎样的战略定位?   孙大伟: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五方面发展目标: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认证认可阶段性发展特征相适应、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国家认证认可制度;二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拓宽认证认可服务领域,创新认证认可手段,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培育检测、认证市场,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四是继续实施认证认可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中国认证认可国际影响力;五是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基础建设。最终的战略定位在于“通过五年的努力,为实现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主持人: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中多次强调了创新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请您介绍一下创新发展在未来五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孙大伟:此次规划将“创新认证认可手段,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作为未来五年的五大战略目标之一,整个规划也贯穿了“创新发展”的理念。   首先,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提升到首要任务的高度。“十二五”规划着重强调了树立创新理念,发挥首创精神,加强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推动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为核心的认证认可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认证认可工作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创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层面上,全面实施认证认可自主创新工程,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具体说来,一是要加强认证认可创新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二是要加快成果转化进程,为创新型认证制度的试点、推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强调以自主创新推动认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即重点开发、实施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认证制度 认证工作重心由偏重制造业到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重点促进在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最后,“创新发展”的理念还将贯彻到各项具体的工作机制体制建设、实施中。在巩固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完善国家认可制度、加强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提升管理体系水平,以及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加快实施服务认证等方面都着重体现了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推动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主持人:认证认可“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推动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这一命题,请您就这一部分内容谈谈看法。   孙大伟:我们认为,《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必须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维,要站在服务国家大局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蓝图。推动认证认可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是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认证认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积极发展检验检测等科技支撑服务”、“大力发展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营造有利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切实推动“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大发展。《“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也对认证认可的产业发展做出了重点强调、科学谋划。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认证认可行业的创新发展、科学转型,在国家政策、产业规划和行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上是一以贯之的。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行业发展特征,提出了四个具体的实现手段:一是完善行业发展战略,统筹行业全面发展;二是在整个行业实施自主创新工程,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以自主创新推动认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开展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中国认证认可品牌的社会认知度、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四是强化从业机构建设,完善经营制度,推动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经营。
  • 质检总局为“十二五”规划广征民意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邀请质检系统干部职工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策划项目,从而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据了解,建言献策的内容包括:对“十一五”质检工作进行深入总结,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行深刻分析,对未来五年质检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认真思考,提出真知灼见 围绕解决质检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事关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质检公共安全、加强质检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的思路、实现的途径、需要完成的重点工作以及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质检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需要重点建设的大项目、好项目等。   意见建议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篇幅不限,可以是有理有据的理论观点,也可以是简单实用的具体工作措施 可以是有价值的片言只字,也可以是有分量的长篇大论。   据悉,总局还将成立“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办公室,对意见建议进行登记、编号、分类,汇总上报总局领导和有关部门审阅,并通过媒体反馈意见和建议采用情况。活动结束后,组织专家选出“金点子”、“好项目”给予适当奖励。   本次活动自即日起至2010年12月15日结束,大家可将意见建议发至北京市朝阳区华严北里甲1号健翔山庄C11座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收信人李桦,邮编100029。信封上注明“我为‘十二五’建言献策”字样 也可发送电子邮件到总局“十二五”规划征文投稿专用邮箱guihuazhengwen@163.com。主题注明“我为‘十二五’建言献策”。
  • 穹顶之下——三德科技助力中国环保事业
    2月28日,前央视著名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推出,即因其对雾霾成因的深度调查,迅即引发舆论关注、成为社会公共话题。实际上,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中国政府在行动;作为技术领先的煤质检测仪器供应商,三德科技亦在以创新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中国环保事业。 2015年1月,全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启动招标程序。经过专家评审,日前,三德科技接到中机国际招标公司中标通知书,成功中标项目第8包“煤质测定仪”,将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5个北方省市的环境监测站提供100余套先进煤质检测仪器,用于上述省市的煤质(硫含量、灰分等)监督性检测、以期为煤炭的合理利用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持(编者注:根据柴静的调查,煤炭与石油不合理利用是雾霾形成的两大主因)。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截至2014年末,三德科技已为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50余家从事环境监测、锅炉能耗监督、节能监察等工作的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提供超过500台/套的检测仪器设备以及相应技术支持。
  • 莱伯泰科成立工程技术事业部
    2008年新年伊始,莱伯泰科工程技术事业部宣告成立。莱伯泰科工程技术事业部的业务范围包括莱伯泰科目前的超净工程业务,通风工程业务,以及高端通风柜和化学安全柜等产品的业务。除此之外,新的事业部还将包括实验室设计和实验室解决方案的提供等业务。 科学仪器和设备是科学和科学数据的基础,而实验室的基础设计和建设无疑是基础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分析数据,保护分析工作者的健康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已不能满足广大分析工作者的需求,也不能达到国家所倡导的节能、高效、环保和安全工作的要求。莱伯泰科工程技术事业部将给中国的实验室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风格,满足实验室分析化学界的新的要求。过去几年中,莱伯泰科在中国推广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等高端实验室设计和建设的理念,设计和建设了一批**的超净实验室和实验室通风工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分析化学界的普遍赞誉和一致好评。这些实验室覆盖了地质、环保、核工业、质检、药检、半导体等众多行业及各类研究结构和大学。 莱伯泰科目前拥有一支非常出色的工程技术团队,团队中有机械、电子、电气、工程、水暖及施工监控等各类专业人员。莱伯泰科工程技术事业部下设工程设计部、超净工程技术部、通风工程技术部、生产部。专业的实验室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设计和建设。莱伯泰科工程技术事业部的成立将大大提高莱伯泰科在这一领域的**的优势,为广大分析工作者提供更加快速、**和高质量的服务。
  • 英国豪迈集团环境与分析事业部解决方案破解“水监测”等行业难题
    水资源作为支撑国家发展的基石,兼具基础性自然资源与战略经济资源的双重属性,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确保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与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超过70%的水体正遭受不同层次的污染侵扰,严峻的是,其中30%已达到重度污染状态,这对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构成了巨大挑战。近年来,国务院接连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强化水资源的综合性管理,特别强调在解决水资源短缺及污染加剧的问题上,要加强对输水管网漏损的有效监测与管理,做好水污染治理,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耗,维护公众健康。高效率的水处理技术和精细化的监测手段,能显著提升水资源管理的效能与控制水平,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维护公众环境和健康。英国豪迈集团是一家致力于生命安全技术的全球性集团,通过其三大事业部的解决方案(安全、环境与分析、医疗健康),始终致力于为世界解决棘手的难题,持续创造积极的影响。其中,来自于环境与分析事业部的Hanovia(品牌名Nuvonic)、HWM豪迈水管理、Ocean Optics(海洋光学)三家子公司分别在水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并拥有解决行业内一系列复杂难题的成熟的解决方案。Hanovia(品牌名Nuvonic)成立于1924 年,2024年迎来了其百年华诞。一个世纪以来,Hanovia(品牌名Nuvonic)一直致力于研发紫外技术,始终站在科技前沿,支持运用紫外线消毒这一科学的方式守护自然界的纯净。在不使用化学品的情况下,Hanovia(品牌名Nuvonic)为全球工业与市政领域提供紫外线消毒、光分解等方案,有效对抗污染,保障人员与工艺流程的安全,守护地球上珍贵的环境资源——水,物体表面和空气。HWM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便深耕供水管道漏损检测技术领域,并在1978年推出了首款用于精确追踪供水管道泄漏点的相关仪器。秉承技术创新的传统,HWM保持着产品的迭代升级,平均每3~5年对核心技术进行更新,确保技术先进与效率优化,目前,相关产品已发展到十二代。除此之外,HWM不断拓展产品线,截至目前已拥有渗漏噪声相关仪器、噪声记录仪、数据记录仪、压力控制器、流量测量仪等监测设备和数字创新解决方案等。海洋光学依托其在光谱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前沿探索,为水质监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创新视野。其科研级光纤光谱仪和其他高性能光谱仪产品,不仅促进了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更在增强水质监测精确性、深化数据分析维度等发挥重要作用,为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治及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相关政策与措施的精准施策。在解决水环境监测领域等的部分实际难题中,三家子公司凭借其专业优势,提供了针对性强且高效的解决方案:难题1:传统的水体消毒方法,特别是化学消毒法中以氯及其化合物的使用最为广泛。然而,这一技术伴随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有害消毒副产物产生,对长期饮用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体消毒过程中因化学试剂产生致癌物质的情况虽然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伴随着废水的产生,仍对环境构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促使政府积极探索并采纳更为环境友好的替代消毒技术。解决方案1:紫外线消毒作为一种物理消毒方法,通过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来阻止其复制,实现高效灭活,并且不产生有害副产物,消毒效果迅速且能保留水的原有品质。Hanovia(品牌名Nuvonic)专注于提供无化学品的紫外线消毒解决方案,适用于多种水处理场景,尤其适合对水质有严格要求或对化学添加剂敏感的应用环境,能有效保护人员与工艺流程免受有害污染物的侵害。历经一个世纪的市场深耕,Hanovia(品牌名Nuvonic)累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与实战经验,对制定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具有独特优势。作为极少数能够从核心部件如灯管的制造,到整套紫外线系统集成的厂商,Hanovia(品牌名Nuvonic)也是全球少有的能够为水体、物体表面乃至空气消毒等领域提供非化学添加消毒方案的厂商。在工业领域中,其专业解决方案可用于食品饮料加工、生物制药、休闲水体(例如水上乐园与游泳池)、水产养殖、船舶、电力及化工等多个行业;在市政水处理方面,其专业解决方案可用于饮用水净化、废水处理及循环水再利用系统中。从日常清晨的一杯牛奶,到随手携带的矿泉水,乃至聚会畅饮的啤酒,Hanovia(品牌名Nuvonic)紫外线消毒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保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纯净。Nuvonic 紫外消毒设备难题2:国家明确: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一线城市通过持续努力,大多已将其供水管网的漏损率控制在了较低水平,但仍存在很多二三线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较高的情况。漏水问题传统上依赖公众报告发现,随后由运营单位进行漏点定位,这一过程平均耗时长达45天,效率低下,要全面达到国家设定的目标,还亟需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二三线城市中,加强管网改造及漏损监测控制。解决方案2:HWM专注于提供供水管道漏损解决方案,其产品广泛适用于各种口径的供水管道监测,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国内供水管道漏损控制从“漏水发生——群众举报——相关人员巡查”的被动管理向主动防御方向转变。HWM主要通过在供水管道的关键节点部署漏水噪声监测装置,构成局部监测网络,可严密监控整个区域的供水系统,任何漏水发生都能立即报警,精准定位,大大缩短了响应时间。长期运行此系统,不仅能即时处置漏损,还能对供水管道的总体健康状态进行周期性评估。随着科技进步,HWM与时俱进,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持续优化漏水噪声记录仪,该产品能在最优化时段内对管道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监测,将采集到的漏水声音特征数据上传云端,并结合GIS数据,精确定位漏点,实现了基于漏损噪声模型的智能化监测。在国内,尤其是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在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中应用了HWM监测技术,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布置传感器,在线收集漏水音频信息,云端处理分析后,掌握管网即时健康状态。HWM技术实力与可靠性已在一系列国家重大活动中得到验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约8000台HWM漏水噪声传感设备为赛事用水安全保驾护航。此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8年上海进口博览会、2019年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以及2023年杭州亚运会等,HWM的漏水监测设备均成为保障供水系统安全的可靠选择。目前,HWM不仅为市政供水企业提供完整的主动式供水管道漏损监控解决方案,也针对大型工业矿区、高校园区、医疗机构等多元化领域的不同客户需求定制相应的漏损管理方案。HWM 管道漏损监控设备难题3:无论是针对水资源还是空气质量,实时性、在线化及连续性的高质量数据获取始终是监测的重要内容。解决方案3:海洋光学一直以来持续关注着环保行业,凭借丰富的光谱仪制造经验,为环保行业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光谱检测核心组件及便捷开发工具包。这些产品不仅极大缩短了客户产品的研发周期,加速了市场响应速度,而且确保了监测数据的精确度与可靠性,已成为水质监测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广泛应用于水质重要参数的监测设备中,如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等监测仪器。海洋光学推出的光谱水质在线监测解决方案,集成高精度光谱技术,实现对水质参数的实时分析,不仅有效保障饮用水安全监测的效率与准确性,也可用于污水处理及水环境保护等领域。海洋光学 核心组件关于英国豪迈集团:英国豪迈集团自创立以来,始终处于生命安全技术领域的前沿,致力于开发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应对包括空气和水污染在内的全球关键挑战。公司聚焦安全、环境分析和医疗健康三大市场领域,通过不断的投资研发、战略收购以及国际合作,持续强化集团在领域内的领导地位,旨在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清洁和健康的环境。
  • 北京质检院与岛津公司合作实验室揭牌
    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简称:北京市质检院)顺义基地5楼大厅举行。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局(简称:北京质监局)科技处副处长杨玖,北京市质检院院长孙陆伟、副院长李强等,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岛津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曹磊,北京超越未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滨等出席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北京市质检院副总工吴颖主持。 会谈现场   在揭牌仪式前,双方进行了简短的会谈。在会谈中,就双方未来的合作方式与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沟通,指出,该合作实验室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共同进行分析方法的开发 根据检科院应用中的需求,进行样品前处理等硬件的开发 分析检测人员的技能培训等。 揭牌仪式现场 北京市质检院院长 孙陆伟   北京市质检院院长孙陆伟致辞中指出,北京市质检院的前身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与岛津公司的合作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忆往昔,双方合作非常成功;展未来,北京市质检院正在进行机构改革,业务领域也由食品检测向汽车、教育产品、环保节能产品等扩展,更需要与像岛津公司这样的先进仪器技术公司的支持与合作。希望在该合作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开展标准方法的研究、检测技术开发、学术交流、产品评价等多方位合作。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古泽宏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致辞中表示,中国社会对于分析技术的要求正在向着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发生变化,岛津公司作为分析仪器厂商不能停留在仅提供仪器设备,而应该为不同用户需求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为实现将硬件、软件、应用中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提供优秀的综合解决方案,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等相互合作开展研发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目前,岛津公司在中国已经与40多家相关机构成立了合作实验室,岛津公司与北京市质检院合作实验室就是其中一家,今后双方将继续加大合作的内容和深度。 北京市质检院副院长李强、岛津中国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曹磊签署合作协议 北京市质监局科技处副处长杨玖,北京市质检院院长孙陆伟、岛津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共同为合作实验室揭牌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还参观了合作实验室,并合影留念。 参观合作实验室 嘉宾合影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http://www.shimadzu.com.cn/an/。
  • 质检机构食品理化检验业务如何成功转型?
    先行承担 多方拓展 &mdash &mdash 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随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转变政府职能,决定将食品药品的监管职能进行整合,并且将设立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整合涉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机构,因此以食品检验为主的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方面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成功转型也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地位和作用   理化检验是将反映物质内涵特性的某些表征信息(如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等),进行分离和提取, 然后加以检测、处理和显示, 并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掌握物质产生、发展、衍生规律的技术。   理化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理化检验不仅仅是一种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 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多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据统计, 在美国的各类实验室里, 每天要进行几亿次的分析检验, 一年的分析测试费用高达上千亿美元。理化检验技术的水平, 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理化检验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对于深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 状   1.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方面的总体情况   以2013年浙江省为例进行统计,从事理化检验的质检技术机构共有65家,检测设备总值5.12亿元,机构平均拥有设备总值788万元/家,全省从事理化检验的人员为915人,机构平均拥有理化检验人员为14.1人/家,每年检验样品数量为2380件/家,检验人员人均检验样品数170件/人。在检验能力上,按照所覆盖的检验参数(指标)情况来看,平均每个机构具有检验参数数量为160项。在检验人员的学历上,研究生130人,构成比为14.21%,大学本科384人,构成比为41.97%,大专281人,构成比为30.71%,中专及以下120人,构成比为13.11%。   2.主要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的情况   依据质检机构理化中心调查分析,目前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大部分以食品检验为主,检验能力涉及食品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食品污染物、非食用原料、农药残留、食品污染物限量、食品相关产品等。以杭州市质检为例,作为国家水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其通过国家认监委计量认证、授权的项目和参数共有2205项,其中食品1521项,食品用塑料、食品用纸包装项目252项,添加剂323项,化妆品、洗涤用品86项、电子电器23项。中心也是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发证检验机构(包括28大类508种食品、食品用塑料包装、食品用纸包装、化妆品、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剂)。   3.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存在的问题   (1)工作经费保障普遍不足。   国内大部分质检技术机构的理化检验需要依靠检验收费和其他经费来源来维持机构的运转。县级机构的经费还不够覆盖其仪器设备的正常维护费用,检验任务的耗材、基本支出(房屋、水、电等)费用均没有出处,更不用谈仪器设备更新升级。这也是理化检验机构的绝大部分是综合性机构、一部分机构依靠为社会服务收取委托检验经费的原因。   (2)检验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理化检验人员进修、培训机会少, 阻碍业务能力的进步与提高。逐渐增多的待检项目和先进的分析仪器及设备要求专业人员需不断地提高自已的技术水平, 而理化检验主要涉及化学及物理学科, 这对卫生行业来说属于偏科, 因此,理化检验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 不利于更深层次地开拓检测范围。随着分析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辅助功能的日趋完善, 部分检验人员的基本技能水平下降, 尤其是一些刚参加工作就从事仪器分析的青年人更缺少基本分析的实践经验, 这样长期下去, 势必将自己禁固于操作工的境地。   (3)科技投入少, 影响了理化检验工作的提高和发展。   多年来,理化检验工作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独立切块的经费, 致使科技投入很少。各单位的理化室主要是承担大量的日常分析检验任务, 很少独立开展一些新方法、新试剂、新仪器的研究, 至于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方面的研究就更少。由于投入少, 科研工作上不去, 缺少技术储备, 使理化检验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直接影响了检验水平的提高和新检验技术的开发。   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机构改革及时代发展,质检技术机构全面客观地对理化检验工作做出适当的评价是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的需要,笔者现就质检技术机构在理化检验工作中面临的现实处境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   1.质检技术机构食品理化检验的发展趋势   (1)食品检验作为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之前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未来设区的市本级设立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由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作为以技术支撑的质检机构依旧可以检验食品,这是响应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第三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号召。   (2)可以继续将食品检验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的一项重点,因为整合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将主要承担政府的职能,而且近几年内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的能力有限,即使是国家监督抽查任务,质检技术机构可以在检验资质能力齐全的前提下先行承担。   (3)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作为政府下属的公益性检验机构,就其公益性质上看会属于全额事业单位,一般不会有检验收入的压力。所以,在工作额度饱和的情况下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不会开放性地向社会接收样品检验,我们质检技术机构可以继续承担市场需求的这部分工作。   2.多方位拓展理化检验的相关业务   利用质检技术机构自身人才、设备、技术的优势,继续大力拓展其他业务,如:水质、油品、化妆品、饲料、肥料、玩具、土壤等的检验能力。依据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再按照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拓展相应的理化检验能力,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3.针对理化检验未来发展方向的对策   (1)努力开拓理化检验人员进修、学习的途径, 支持检验人员参加相关专业的学习班、培训班, 创造条件使检验人员能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周边知识。同时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协调好本部门的职能分工, 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充分发挥出检验人员的工作热忱。   (2)进一步明确和优化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的定位,提出技术机构理化检验要在发挥保障支撑作用的同时,将理化检验的工作上升至担当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职责的高度,把技术机构建设成企业发展服务器、产业转升助推器、科技创新孵化器,从而实现从服务经济到引领经济的转变。   (3)加大质检技术机构理化检验的科技创新,将理化检验深入发展为&ldquo 高、精、尖&rdquo 的水平,增强质检科技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加快质检科研机构发展壮大的步伐,促进质检科技又快又好地发展。在质检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们不断提升质检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高质检工作的有效性,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
  • 读者来信:质检改革涉及五大难题
    据相关信息显示,到2015年,我国质监体系价值超过160亿元的仪器和11万余人将转制为第三方检测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就此转变,将对第三方检测市场以及质监体系带来深远影响。以下为读者向仪器信息网来信投稿。   检测能力将捉襟见肘   检测能力问题。原来的质检机构属于行政划分,基本上只检测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的样品。改革后,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必然会接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样品。虽然现在理化分析都依赖仪器分析,但是人为误差这种系统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ldquo 闲人&rdquo 谁来消化   人员配置问题。看上去改制以后会有几万人充实到检测队伍当中,但是真正能干活的技术人员也就占三分之一左右。现在的质检机构检测人员,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而且各大高校,近几年对于理化分析人员的培养,也日益减少。即便按照检测机构规模化的思路去想。那三分之二的人员如何安置。   价格战迟早开打   市场竞争问题。原来质检机构属于行政划分没有竞争问题,企事业送检样品,也都到指定的机构。按照检测业务市场化的思路,竞争性市场必然会出现价格战,而检测市场的特点是,固定投入很高,运营费用很低,如果产生恶性价格战,后果不堪设想。   与国际水平有差距   执行标准问题。现在检测机构依据的标准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个别的也会依据国际标准。现在国内的理化检测的标准都存在如下问题,较陈旧,有缺失,非强制,不统一。按照检测标准国际化的思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报告权威性待考   授权认证问题。第三方检测机构,要走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必然要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而现在的国家认证/认可委,业务接待能力有限。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权威性尤为重要。   (作者:阿汤)   注:本文系仪器信息网读者来信投稿,仪器信息网刊载此文只出于传递读者观点的目的,并不代表仪器信息网认同本文表达的观点。
  • 全国质检系统检测工作整顿视频会议召开
    4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全国质检系统检测工作整顿视频会议。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讲话,副局长刘平均主持,党组成员孙大伟进行了动员部署,总工程师张纲出席。   支树平说,在“质量提升”活动中着重开展检测工作整顿,是总局党组审时度势、认真研究决定的。检测质量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工作质量,因为质检部门有别于其他的执法机关,是一支“以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的部门,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更要下大力气抓好检测这一基础性的工作。   支树平要求,要把“质量提升”作为今年的主题活动来抓 以“质量提升”为主题,就是要掀起高潮、齐抓质量 就是要盯住产品、提升质量 就是要提高自己,保证质量,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监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   支树平强调,要把检测工作整顿作为“质量提升”活动的重大行动来抓。要有针对性地抓整顿,敲响警钟,解决问题 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部署抓整顿,不折不扣,务求实效。   支树平指出,要把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这“两大”建设与“质量提升”活动及检测工作整顿结合起来抓。要吃准“两大”建设的内涵,强化合力意识 要让企业、政府、社会各界动起来,共同推动质量提升 要让质检系统内部进一步动起来,同心协力抓整顿、抓提升。在检测工作整顿活动中,要注意摸清底数,整合资源,推动合作,鼓励检测机构之间在设备、人员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信息共享,通过能力验证、量值比对、检测技术比武等形式,加大在管理经验、专家流动、分包检测项目、检测数据互认、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对口指导帮扶,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支树平还对全国质检系统开展检测工作整顿提出了3点具体要求:要统筹兼顾,精心组织 要认真负责,狠抓落实 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   孙大伟代表质检总局党组,对全国质检系统开展检测工作整顿的活动背景、指导思想、主要内容、阶段安排、工作要求5个方面进行了动员部署。他指出,进行检测工作整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质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提升质检保障能力的重要保证。全国质检系统尤其是各级检测机构,要提高对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检测工作管理的制度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加强各项制度落实,加强对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让检测工作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检测工作整顿活动,是质检总局党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及当前质检工作的总体部署,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决定。各级质检部门和各检测机构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这次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一项事关质检事业长期发展的大事来抓。力求通过整顿,让检测工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检测工作是质检工作的执法基础和技术保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质检工作的现实效果,因此,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质检工作的命根子。然而,就当前检测工作的现状来看,其作为“命根子”的生命力却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个别检测机构存在的不能正确处理把关与服务的关系、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不落实、检测工作不规范和不严谨等问题,更是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反倒给质检事业的生命机体造成损害。因此,必须找准检测工作存在的病因,对症施治,使其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开展检测工作整顿活动,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让整顿深入各方面、各环节,务求实效。要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按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不搞一刀切。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注重保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要善于听取意见,引导每一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注意发现、培养和宣传整顿工作中的典型,充分运用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整顿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自查、考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梳理,及时整改、完善和提高,决不能走过场,务使整顿工作收到实效。   要创造性地开展整顿工作,边整边改,着眼建立检测长效机制。检测工作整顿活动本身既可看作是一次治病过程,也可视为一项长期健康行动的开始。这就要求各部门不能只局限于做好总局要求的阶段性的规定动作,还要在整顿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做一些难度更高的和着眼长远的自选动作。比如,从提升检测执行力、提高检测水平出发,全方位开展教育培训 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既要不断提高检测硬件水平,也要提高检测技术科研能力、人员素质等软件水平。
  • 质检改革进入深水区 “管办分离”起步
    在2014年全国两会结束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主要从&ldquo 内部整合&rdquo &ldquo 转企改制&rdquo &ldquo 并购重组&rdquo 三个方面进行落实,&ldquo 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完善,进一步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rdquo   按照《意见》精神,此次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的范围覆盖所有行业的相关领域,涉及质检总局、工信部、交通部、住建部、农业部、国资委、食药监总局、农业部等28个部委,他们需要在2014年3月至2017年年底质检提出方案并完成相关的改革。   据业内人士推算,检验检测认证每年的市场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现有归属各个国家机关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去行政化、转企改制,将给市场化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带来良好的竞争基础。   不过,虽然可以提供新的基础,但专家也表示,阻碍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政府管制,机构变化只是表面,监管方式和思路的变化才是深层次的改革,但在这一点上,《意见》并没有给出时间表。   复杂行业   受访的业内人士多认为,大集团的设想短期内不切实际,本身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过程中的人员安排、职能转变就已经不易,要在几年内完成内部协调到位的大集团建设难度很大。   郑州商人靳茂宏在得知《意见》出台后表示谨慎乐观,他与河南省质检局的行政诉讼官司已经进行了半年,由于自己企业生产的起重设备得不到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ldquo 河南特检院&rdquo )的检测而无法出厂销售,靳茂宏找到特检院的上级部门河南省质检局申诉无果后,与河南质检局打起了行政诉讼官司。   &ldquo 对特种检验检测而言,我现在看不出改革的好处,因为是强制检验,而且就此一家,别的检验检测机构想进来竞争谈何容易?&rdquo 在靳茂宏看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检验检验认证管理制度,仅落实《意见》的机构改革措施,对企业来说,改变不会太明显。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均为以质检局为代表的各个管理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以河南特检院为例,其人财物都是由河南质检局管理,其领导也具有行政级别,&ldquo 我个人认为仅在资质这一块,第三方检验机构就难以获得。&rdquo   靳茂宏表示,特种设备的强制检验收费不菲,自己工厂生产的吊车设备从5吨位至200吨位的各档都有,检验费用从500元至3000元不等,而且还要看检验人员的脸色,&ldquo 检验人员只是拿着图纸对设备上的参数,转一圈就走了,不用10分钟,这样的检验检测有何意义?&rdquo   据了解,原则上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可以跨区域开展业务,但实际上,由于现行的体制按区域划分,跨区域开展业务的成本太高,而且与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不易协调,因此基本上是属地进行。   针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意见》提出了&ldquo 纵向整合试点&rdquo ,推进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以资产为纽带的纵向整合,&ldquo 建立专业检验检测集团 鼓励以资产为纽带的省内整合、跨省整合。&rdquo   与此同时,《意见》也提出&ldquo 整合质检总局所属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及直属检验检疫局所属31个评审中心,整体转企改制,并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rdquo   不过,受访的业内人士多认为,大集团的设想短期内不切实际,本身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过程中的人员安排、职能转变就已经不易,要在几年内完成内部协调到位的大集团建设难度很大。   一位来自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的人士认为,由于检验检测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很广,前期投入和技术积累很关键,非一朝一夕能形成,&ldquo 我认为SGS有今天的规模和行业地位,主要是靠积累和坚持。&rdquo   据了解,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的高级实验室一年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量才能维持运转,而仅靠本地市场是不足以达到规模效应的,必须要依靠网络,从多地取得样本,很多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运转开着运转,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实验室达不到这个状态。   由于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专业性极强,对前期投入和技术积累要求很高,在经历激烈竞争之后,目前全球公认的大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只有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公司(UL)BSI、英国标准协会TUV、德国莱茵TUV集团等少数几家。   深层次改革无时间表   与&ldquo 管办分离&rdquo &ldquo 转企改制&rdquo &ldquo 重组并购&rdquo 等给出具体时间期限相比,《意见》对&ldquo 要清理政策法规&rdquo 没有提出落实时间表。   《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举办一般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逐步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脱钩。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表述在一定意义上给出了转变监管方式的路径,至少可以在经济利益上让政府部门与检验检测机构之间&ldquo 划清界限&rdquo ,给予第三方机构公平竞争的机会。   但长期研究质检改革的商务部专家马宇(微博)认为,与具体的机构改革相比,《意见》提出的&ldquo 要清理政策法规&rdquo 更具改革意义,&ldquo 规章制度方面的改革是监管方式的改革,是政府审批权的放掉,是简政放权的核心。&rdquo   实际上,与&ldquo 管办分离&rdquo &ldquo 转企改制&rdquo &ldquo 重组并购&rdquo 等给出具体时间期限相比,《意见》对&ldquo 要清理政策法规&rdquo 没有提出落实时间表,只是的表述为&ldquo 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不利于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健康发展的规定,减少检验检测认证项目的行政许可&hellip &hellip 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认定办法,避免重复资质认定,科学设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事项。&rdquo   马宇表示,在新的规定出来之前,现有的&ldquo 不合理&rdquo 规章制度依然有效,市场开放和竞争还难以真正实现,&ldquo 不过,现在的改革也是向前迈进一步,即让国际、国内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平等竞争的基础。&rdquo   马宇认为,政府部门是做标准、做总的监管,不应该去参与市场竞争,政府亲自参与的检验检测认证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比如强制检验,但一定不能收费,只能由财政负担,如果既有强制检验的权力,又以此来收费,就乱套了。   对于目前第三方检验处境,马宇指出不合理的管制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如能力认证为例,检验公司要对每一种检验的商品都做能力认证,而且地区之间还不互认,&ldquo 要知道一个检验公司要给上万种商品做检验,每种都要进行能力认证,比如在上海做过认证了,要去北京开家分公司,不能将能力认证拿过去,还得在北京再次认证。&rdquo   此外,在资质认证方面,跨国公司已有的国际资质在中国得不到承认,因此很多大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中国的业务集中在外贸领域,因为国际买家提供的是国外标准,国内供应商在选择上不受国内管理体制的限制。   上述来自SGS的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作为第三方检验的龙头企业,他们现在主要接国际买家的订单,国内企业和产品更多倾向于政府机关下属的检验机构,这里面有技术标准和政府关系的因素存在。   未竟改革   来自质检总局内部的人士对记者表示,&ldquo 国办发[2011]48号文中食品分级负责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rdquo   实际上,自中共十七大以后,质检领域的改革就一直没有中断过,早在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省级以下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48号)(以下简称《通知》),就提出&ldquo 将工商、质监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业务接受上级工商、质监部门的指导和监督,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rdquo   据了解,《通知》出台的大背景是200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ldquo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开展工作。&rdquo 即强调了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   但据记者了解,上述涉及质检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进展缓慢,截至2013年10月只有陕西省一省实现了&ldquo 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rdquo 。   而2012年的机构改革将原来归属原食药监局、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的与食品相关的职能划归新成立的食药监总局,包括质检、工商在内的多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已经交接完毕。   来自质检总局内部的人士对记者表示,&ldquo 国办发[2011]48号文中食品分级负责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rdquo 而许多基层质检系统工作人员则疑惑食品安全不管了,但国办发[2011]48号文并没有撤销,下一步怎么办?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在质检系统内部,对于《通知》的出台,很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在他们看来,质检系统省级以下的垂直管理源于合并以前的质量技术监督局,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的&ldquo 打假&rdquo ,为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ldquo 国务院采纳了各界的意见,决定省以下垂直管理,打假的工作由省政府来负责,这是当年重要的改革成果。&rdquo
  • 质检总局武津生:矢志不渝推进机构整合
    编者按   质检在改革,改革进行时。鼎新革故,必须亮剑。在质检改革奋力攻坚之时,需要亮出您的思想、提出您的主张、拿出您的锐气。一味的无语是懦弱,太久的观望是无措,被动的敷衍是失责。   在1月6日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支树平局长提出&ldquo 改革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改革是质检发展的必由路&rdquo ,梅克保副局长要求&ldquo 以科学方法全面推进质检改革发展&rdquo 。新年伊始,本报开设了&ldquo 探索质检改革路系列访谈&rdquo 专栏,按采访时间陆续刊发了总局动植司司长黄冠胜、检验司司长王新、通关司司长刘德平、国际司司长戚秀芹、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朱光沛等有关领导的访谈。通过这个专栏,交流思想,开阔视野,促进思考,推动改革。   今天,本版登出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的专访《矢志不渝推进机构整合》,敬请关注。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仔细研读《关于的说明》的过程中,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体会颇深。&ldquo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rdquo 武津生说,&ldquo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rdquo   这是他感触最深的两句话,让他深刻理解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如今,科技司牵头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正处于质检改革的桥头堡。怎么改?怎么改才能更好地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武津生娓娓道来。   成绩难掩矛盾和问题   检验检测认证是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支撑自主创新、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过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和基层能力建设,质检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为整合改革做了必要准备,打下了基础。目前,全国质监系统共有各级技术机构3625个,比质检总局成立之初的2001年增长74% 人员119884人,比2001年增长80% 总资产362亿余元,比2001年增长365% 其中仪器设备值达165亿余元,比2001年增长479% 实验室面积653万余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652%。   虽然取得了成绩,但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风险意识不强,二是检测体系不健全,三是综合能力不强,四是竞争能力不够,五是创新动力不足。   &ldquo 我们的机构从来不做成本效益分析,不考虑折旧,不计算投入产出,设备片面求新求精。前不久,浙江阿里巴巴公开招标对其电商产品进行委托检验,只有外资、民营检测机构中标,质检检验检测机构无一中标,主要是检测时限、检测价格无竞争优势。&rdquo 时限要求的是检验机构的规模,价格联系的是成本,没有规模,成本过高,自然就没有竞争力,武津生对此忧心忡忡。   改革需要决心和勇气   纵观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配备完善的检验检测认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通过两类机构、三种途径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出现三个趋势。   两类机构,包括公益性政府检验检测机构和经营性社会检验检测机构。三种途径,包括政府部门建立政府实验室,维护和发展测量技术设施,满足政府监管和国计民生检测的需要 政府购买社会检验检测机构的服务,满足公益性公共检测服务 政府认可社会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行为。三个趋势,一是检测机构规模化。二是检测业务市场化。三是检测标准国际化。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习惯于把检验检测作为一种&ldquo 事业&rdquo ,作为执法的支撑。从基层的情况看,质检系统的机构一般都不愿意走出&ldquo 事业&rdquo 的围墙,从根本上还没有把对检验检测的认识从事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产业发展模式。按照以上总结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我国检验检测体制必须改革,但在这种改革中,我们的同志也有担心:推进以市场化为目标的改革是不是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断了自己的后路?   &ldquo 我认为要勇于突破这种&lsquo 利益藩篱&rsquo ,更应以大局观来认识这个问题,应该看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晚改不如早改,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和气魄。如同当年我国加入WTO,虽然有要适应规则的阵痛,但最后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对检验检测机构来讲,只要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推动改革,必将迎来光明前景。&rdquo 武津生说。   思路清晰绘就新蓝图   面对复杂的情况和问题,我们不仅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更把整合看作一种机遇,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   按照改革思路,对能够市场化的机构,按照&ldquo 专业化、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rdquo 发展路径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一要推进专业化提升。主要解决&ldquo 做专做精&rdquo 问题。提升检验检测、科研创新、标准研制和综合服务四种核心能力,做专做精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由提供单一检测认证服务向提供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等综合服务发展。二要推进集团化整合。主要解决做强做大问题。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资源,通过集团化整合方式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引导各类检验检测机构集聚发展,推动检验检测产业规模化发展。三要推进市场化运营。主要解决&ldquo 体制机制&rdquo 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检测市场占有份额。四要推进国际化发展。主要解决&ldquo 发展方向&rdquo 问题。同时,扩大检测领域对外开放,提高检验检测市场国际占有率,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检测能力国际互认,深化检测科技国际合作,努力开拓国际检测市场。   根据需要保留的部分政府实验室,我们认为应以保证完成为政府政策法规出台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化检测机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为重大国计民生项目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主要任务。   采访结束时,武津生说:&ldquo 我们要认真领会改革的精神实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按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职责,做好政府部门的工作。结合实际,主动、大胆、稳步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为加快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进而为推动国家质量提升、产业提档升级作出贡献。&rdquo
  • 质检总局将建22个检测联盟 打造检验检测“航母”
    原标题:第四次全国质检科技大会在京召开 科技引领质检事业发展  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王楷)4月19日,第四次全国质检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总结了“十二五”质检科技的发展成果,分析了质检科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明确了“十三五”质检科技工作思路,部署了2016年质检科技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会上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创新活力迸发的时代,这是一个以创新为荣的时代,也是一个以质量为先的时代。质检科技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准确把握“十三五”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十三五”期间,质检系统要进一步促进质检领域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在质检工作中的落实,进一步加强科技质检建设。支树平要求质检科技工作者,要做科学精神的守护者,做深化改革的担当者,做创新服务的践行者,做科技质检的宣传者,要以这次大会为契机,切实担负起科技创新的责任,把科技质检举得更高,建设得更实。  质检部门“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科技是质检的根基和血脉,也是事业发展的基因。记者从大会获悉,“十二五”期间,技术机构不断发展,技术装备、环境设施等质检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和技术执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目前,质检全系统技术机构和实验室总数5451个。全系统科研、检测仪器设备总数达79万多台套,原值335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88%和139.3%。新增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能力专项投入5000余台套仪器设备。系统技术机构拥有实验室面积增加到835万㎡,比“十一五”末的124万㎡增加573%。全系统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5万人,高级职称人员较“十一五”末增长16.1%,达到1.7万人,国家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83人。  “十二五”期间,质检系统主要科研创新指标快速增长,整体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据了解,质检共承担国家级课题866项、省部级课题3796项。中央财政科研经费支持26亿元,较“十一五”增加62.5%。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项、省部级936项,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各类专利授权3669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件,是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目标(3.3件)的25倍。发表科技论文30930篇,核心期刊论文占一半以上。各领域的科研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获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和测量能力(CMC)增加409项达1266项,国际排名由第9跃居第4。波尔兹曼常数测量结果被CODATA收录,NIM5铯原子喷泉钟精确度达2000万年不差一秒,成功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研制国际标准224项,国家标准1299项,占同期制定国家标准数的16%。突破信息安全、碳排放和碳减排、司法鉴定/法庭科学等关键认证认可技术。攻克特种设备长周期安全运行关键技术260多项,研制仪器装置43台套。建立快速高通量检测鉴定技术、试剂和标准物质300余种,理化诱捕实时监测装置20多种。  “十二五”期间,质检系统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质检科技顶层设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检验检测服务”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个高技术服务领域之一予以支持,“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首次列入国家重大专项规划《“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质检技术基础在参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质检系统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联合科技部制定《“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制定发布《中国特色质检技术体系建设纲要》,创新性地系统阐明了质检科技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成为质检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启动,为质检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会同中央编办制定发布《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制定《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启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  “十二五”期间,质检科技注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激光冷却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钟成为“北斗”系统的地面基准钟,转基因产品的微量核酸富集、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植物灾害生物特异高灵敏度分子检测、快速筛查、远程鉴定、疫情监测和检疫处理技术,以及入出境人群传染病监测研究网络,有力确保了国门生物安全。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研制的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提高了标准能耗限额准入门槛,支撑化解落后过剩产能,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医学诊疗设备计量标准和溯源体系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医学诊疗设备计量检测水平,电梯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实现了对电梯安全运行的实时监测,有力地支撑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验材料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保障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国际评价制度互认,有效推动了产品出口。  “十三五”期间质检系统将围绕建设质量强国,以提升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水平为目标,突破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的技术瓶颈,到2020年,总体技术水平实现与国际“并跑”、部分技术领域实现“领跑”,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创新环境更加开放,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创新基础融合发展,技术、装备和方法满足质检事业发展的需要,技术能力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效。  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指出,当前,我国质检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处于“跟跑”向“并跑”的过渡阶段。今后五年,质检科技将实现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总体水平将实现与国际“并跑”、部分技术领域实现“领跑”的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质检系统将以提升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支撑引领能力为核心,重点抓好六项工作,包括:提升参加国际竞争的技术能力,发展服务国家发展的技术能力,提升服务质检事业发展的能力,加强质检技术机构建设、推进质检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质检人才和基地平台建设。  在提升参加国际竞争的技术能力方面,质检总局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和国际产能合作标准研究,研制200项国际标准,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我国标准适用性研究,推动100项中国标准在境外实质性应用;研发检验检测检疫300项核心技术,推动国际能力互认,扩大“中国检测”国际影响力。  在质检技术机构建设方面,未来五年,质检总局将建设22个检验检测技术联盟,促进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统筹规划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发展和布局,推进经营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拥有知名品牌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打造我国检验检测“航母”。  为增强服务国家发展的技术能力,未来质检总局还将加强国际质量技术基础向社会开放共享,建设“NQI ”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平台,发布成果转化目录,并建设30个“国家质创空间”,促进质检科技成果服务“双创”,服务小微企业。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质检总局将组织实施49个项目。抓好食品检(监)测专项的实施,加强项目申报、资金使用、项目实施、中期评估和评价验收全过程监管,提升检验检疫食品专业实验室检测能力,力争30家国家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外,质检总局将研究出台《境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推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
  • 岛津吴彤彬事业部长2012年新年致辞
    尊敬的各位朋友,新年好! 在这辞旧迎新的欢庆日子里,我谨代表岛津岛津企业管理(中国)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的全体同仁,向各位在过去的2011年里给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公司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岛津人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用户,和朋友的关心照顾,你们的支持令我们感觉到无比的温暖! 岛津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 回顾2011年,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经济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中国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领导者作用,在去年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之后,继续高速增长,让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是真正的中国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市场的支持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公司不断取得骄人的业绩。2011年销售额与去年同期比增长30%,让我们继续领跑中国分析仪器市场。 细心的朋友们已经注意到岛津中国改名了,现在的全称是【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这对于全体岛津人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从【岛津(香港)有限公司】,到【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再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由远及近,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岛津在忠实践行着中国化战略,相信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会承载全体岛津人的期望,未来前景会更加辉煌。 2011年是岛津的客户服务年,提高客户满意度是我们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加强了对老客户、重点客户的巡检服务,强化了用户电话回访制度。岛津分析中心已经成为了“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NTC)考核基地”和人社部授权的“国家质监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实训基地”,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国家认可的资质证书,希望能够给用户最贴心的售前售后支持。在面对着日益严峻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当今,岛津不断及时地奉献用于监测的解决方案,并相继获得药品、乳品、质检商检大订单,配合中国政府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在2011年里,各位朋友所熟知的岛津(苏州)仪器有限公司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岛津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近一半的产品出口欧美及日本市场。作为最早在中国国内独资建设分析仪器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当初独具慧眼的战略决策已经成为经典,让中国用户可以坐享分析仪器本地化的种种便利。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覆盖全国各个省份的代理商制度,作为岛津销售和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为国内的客户带来就近的关怀和服务。 岛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的理念不断发扬光大,以高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承诺不断兑现。2011年11月初,全球媒介都以“一滴血即可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醒目标题,报道和热议岛津公司的最新贡献,岛津公司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先生领导的课题组,用岛津创新的前处理方法,与岛津最尖端飞行时间质谱仪相结合,即可从一滴血中发现早期癌症,以及各种与生活习惯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对诊断体系的构筑工程做出划时代贡献。 2012年的曙光已经来临,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世界经济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安定因素,但这将激励你我以更大的勇气、活力与智慧迎接挑战。岛津将一如既往地和诸位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共同拥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2012年!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事业部长吴彤彬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岛津新技术助力山东省质检行业
    山东省是全国闻名的工农业大省,各类产品闻名中外。与此相应,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不但任务重,还必须具备高水准的监测水平,以确保产品安全。山东省积极致力于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加大检测力度,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风险,加强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有效解决&ldquo 检验数据不准确&rdquo 等问题。为助力山东质检行业新的发展,岛津公司于2011年9月23日上午,在山东省质检院大型会议室如期召开了&ldquo 岛津2011年山东质检行业新技术交流讲座&rdquo 。 得到了山东省质检协会大力支持的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山东省质检机构内客户群体的有效沟通,更好地帮助客户解决行业内食品和化学品检验机构中存在的分析难题。岛津公司高水平的食品和化学品疑难检测任务的应对方案吸引到山东省质检院、济南市质检所、菏泽市质检所、泰安质检所、淄博质检所、聊城质检所等省内各质检行业内共计40多名专家客户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开始,由山东省质检协会的领导祈新宇老师代表协会发言,岛津公司魏雅馨女士向参会的用户介绍了岛津公司在中国多年来持续、稳定的发展,她说,岛津一直坚持与用户共同进步,提供分析仪器的同时不断提升用户服务水平。 会议期间岛津公司市场部靳松女士做了&ldquo 色质谱联用技术如何应对食品安全和化学品检测难题。&rdquo 的报告,讲座内容重点针对当前食品安全检测中多农药成分快速筛查难题,详尽介绍了脂类、油类、含脂肪类食品等各种复杂生物基质中痕量和超痕量有害物质的分析难题的应对方案,以及食品和化学品检测中有害未知物的定性分析难题提供应对方案。 会议现场情景 随后,由岛津公司市场部文艳女士做了题为&ldquo 高分辨型超高压液相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在食品安全和化学品检测中定性和定量分析难题的最新应对方案&rdquo 的报告,重点介绍了通过离子肼质谱和飞行时间质谱仪的结合,解决了多级质谱和高质量精度同时实现的技术难题,为食品安全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快速,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全新的应对解决方案。同时,超强的定性能力对化学品和环境检测中未知有害污染物的准确定性提供更有效的应对方案。 会议现场情景 与会人员积极发言,就行业热点以及应用方案展开讨论,会议气氛非常热烈。内容新颖本次会议,充分向山东省质检行业用户展示了岛津公司不仅是提供硬件分析仪器的厂家,而且能够紧紧跟随行业需求,针对用户需求提供更为专业和完善的解决方案,并且和国内质检行业的专家和学者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提升仪器的应用前景和使用水平。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高级专家贵州休假
    一枝一叶总关情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高级专家贵州集中休假侧记   8月的黔中大地,云高气爽 8月的苗岭山川,气候宜人 8月的林城贵阳,避暑胜地……   8月2日至9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直属系统15位国家级高级专家来到贵州休假。他们分别来自6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检总局标法中心、计量院、标准院、检科院、特检院及中国质检报刊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庞国芳 有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专家北京检科院院长马贵平 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计量院信息电子所副所长吴钒 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标准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所所长李爱仙……   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国家质检总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从人才梯队培养、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科技科研工作等多方面,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建立了高级专家集中休假制度,集中组织了15名专家赴山东休假,在全国质检系统内掀起了“以人为本,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的新高潮。今年,15名专家的贵州之行,让我们再次看到国家质检总局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鲜明导向。   在安排好休假的同时,国家质检总局人事司和贵州检验检疫局于启动仪式之后即组织专家们参观实验室,并与大家座谈,问计人才建设。   座谈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张沁荣与专家们一起“查问题”、“谈体会”、“碰想法”,认真听取大家对质检系统人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的意见和建议。   “合理规划,注重人才培养,应该有一个更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   “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一个团队的培养。其中,科技带头人的思路会对团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质检科技团队在高水平人才的带动下,不仅会在我们系统领先,而且在学科领域也将趋于领先。”   “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结合质检工作实际来制定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发展的环境也要体现出质检自身的优势。”座谈会上,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在贵州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食品实验室里,庞国芳院士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贵州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在组建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发展很快,实验室基础雄厚,这得益于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值得尊重和学习。”   “我认为有精神还得有人,比如检疫工作,就必须要有学兽医的技术人才。”来自北京检验检疫局的马贵平研究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贵州检验检疫局非常重视技术中心建设,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很爱岗敬业,希望大家还要多主动与专家联系交流,不断提高检测水平和技能。”来自辽宁检验检疫局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曹际娟如是表示。   专家们对贵州检验检疫局科技和人才工作的献计献策,犹如一堂生动高效的专题讲座,让贵州检验检疫人深受启发和鼓舞,立即与专家商谈,当即聘请了数名专家为贵州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高级技术顾问和高级技术专家。   启动仪式的当天下午,专家们又来到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参观考察了该局计量测试院和信息所,并就贵州省质监局拟筹建的5个国检中心和1个实验室建言献计。专家们表示,贵州省质监局获准筹建的酒类及加工食品、新型墙体材料、电子基础元器件、磷及磷化工产品、煤炭清洁转化产品5个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1个国家级酒类实验室,必将为打造贵州产业集群发展技术服务平台奠定良好的基础。它们的筹建不仅需要贵州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而且需要多方协同配合,要在人员配置、资金筹措、能力建设、体制创新等方面做足文章,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并尽早确定筹建各国检中心的领军人物。   的确,质检部门作为“国门”、“厂门”把关服务的第一关口,肩负维护国门安全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字。同样,饭桌间,路途上,景区中,从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到自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的完善,专家们的话题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质检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一刻也没有离开“人才强检”这一主题。   正所谓:“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国家质检总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各位专家的寄语与厚望、意见和建议将极大地鞭策和激励全系统各类人才各尽所能、各展其长,造就质检系统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使我国质检事业更加意气风发、蒸蒸日上,质量强国之路将越走越宽。   梦圆黄果树,感受瀑布美。在魅力、美丽的黄果树大瀑布下,各位专家放松了身心、放慢了脚步,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纷纷拿起相机,和着飞流大瀑布腾起的清爽雾气,拍下了那美丽的瞬间。专家们感叹:无论用何种语言及其华丽的词藻,都难以表达出黄果树大瀑布真正的美,因为真正的美只能珍藏、铭刻在心中!   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每位专家都认真聆听着讲解,五十多年前,在这块渗透了无数先烈鲜血的土地上,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争取光明,同黑暗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从专家们凝重的表情中,我们读出了感动 从专家们久久不愿离去的脚步中,我们读出了感动 这仿佛在告诉人们一定要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质检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走出息烽集中营,“青山葱葱,绿水泱泱”,专家们不禁为这秀丽景色感叹。广场中,一组革命烈士雕塑令人震撼。专家们感慨,这是对革命的企盼,对信仰的坚定。   专家们来到遵义,在这片英雄血液染红的土地上,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对牺牲的红军烈士的怀念。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来到红军山时已是下午三点多,山上有一座气势雄伟磅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已经67岁的庞国芳院士谢绝了乘车,不顾参观的劳累,顶着炎炎烈日和近33摄氏度的高温,攀爬了316级台阶,来到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细细瞻仰。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参观结束返回途中,专家们表示,此行深受红色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对党充满了无限深情。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立足岗位,发扬遵义会议精神,扎实拼搏,搞好本职工作。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生活,是各位专家最强烈的观后感。   每次上车时,大家在座位上喝水休息,每到一个新的参观地点,工作人员都详细介绍有关注意事项 了解每位专家的需求,解决每位专家的困难 协调各项活动行程,与专家们交流心得……让专家们感到回家的温暖。带队的国家质检总局人事司干部无微不至的关心也让专家们感受到了关怀与厚爱。   一枝一叶总关情。真山真水的黔中大地、真感真情的苗岭山川伴随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的深切关怀,必将铭记在国家质检总局直属系统国家级高级专家及家人的心间,也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质检人奋发进取,在质检事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 北京质检院与岛津公司合作实验室揭牌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简称:北京市质检院)顺义基地5楼大厅举行。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局(简称:北京质监局)科技处副处长杨玖,北京市质检院院长孙陆伟、副院长李强等,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岛津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曹磊,北京超越未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滨等出席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北京市质检院副总工吴颖主持。 会谈现场   在揭牌仪式前,双方进行了简短的会谈。在会谈中,就双方未来的合作方式与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沟通,指出,该合作实验室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共同进行分析方法的开发 根据检科院应用中的需求,进行样品前处理等硬件的开发 分析检测人员的技能培训等。 揭牌仪式现场 北京市质检院院长 孙陆伟   北京市质检院院长孙陆伟致辞中指出,北京市质检院的前身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与岛津公司的合作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忆往昔,双方合作非常成功;展未来,北京市质检院正在进行机构改革,业务领域也由食品检测向汽车、教育产品、环保节能产品等扩展,更需要与像岛津公司这样的先进仪器技术公司的支持与合作。希望在该合作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开展标准方法的研究、检测技术开发、学术交流、产品评价等多方位合作。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古泽宏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致辞中表示,中国社会对于分析技术的要求正在向着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发生变化,岛津公司作为分析仪器厂商不能停留在仅提供仪器设备,而应该为不同用户需求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为实现将硬件、软件、应用中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提供优秀的综合解决方案,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等相互合作开展研发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目前,岛津公司在中国已经与40多家相关机构成立了合作实验室,岛津公司与北京市质检院合作实验室就是其中一家,今后双方将继续加大合作的内容和深度。 北京市质检院副院长李强、岛津中国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曹磊签署合作协议 北京市质监局科技处副处长杨玖,北京市质检院院长孙陆伟、岛津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共同为合作实验室揭牌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还参观了合作实验室,并合影留念。 参观合作实验室 嘉宾合影 撰稿人:刘丰秋
  • 质检系统第21期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在京举行
    1月8日,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质检系统第21期处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在北京举行。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党校副校长张沁荣出席并讲话。她要求,进修班学员要继续深化学习,带动学习,加强成果转化。   毕业典礼由总局干部教育中心主任、党校副校长潘城主持。总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党校副校长朱光沛,监察局局长、党校副校长刘双来,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党校校务委员李海清出席了典礼,并为74名学员颁发了毕业证书。   张沁荣充分肯定了进修班的成绩,指出进修班体现了注重融会贯通,切实提高思想理论素质 注重创新思考,切实研究实际问题 注重改进作风,切实加强党性修养 注重相互学习,切实增强团结协作等特点。   张沁荣还对毕业班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如何带动学习、促进成果转化、促进质检事业新发展提出了4点要求:要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起到带动作用,以党校班学习为起点,继续抓好理论学习,结合质检职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转化为提升质检工作的具体实践 要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起到带动作用,从全局高度认识改革,用科学方法推进改革,以务实作风深化改革 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起到带动作用,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作为当前作风建设的大事来抓,树立质检系统的良好形象 要在全面推进质检系统综合改革中起到带动作用,紧紧围绕“探索质检改革路,实现质量强国梦”,以改革的精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质检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不断开创质检工作新局面,把中国特色质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文章转载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家光电成像质检中心筹建获批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在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筹建国家光电成像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质检科〔2012〕296号),以配合国家信息光电子产业尤其是新型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填补该领域内无国家级质检机构的空白,成为该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公共检测机构,为构建光电子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基础。   广东省在国内光电成像及显示领域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聚集了6000多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基本构建起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格局。广东省在201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地将新型显示列为政府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广州计量院提出的国家光电显示中心建设热切关注,并已承诺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